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master)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二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念前世智。
答曰。念前世陰故名念前世智。


界者是色界。問曰。何故無色界中。無念前世
智。答曰。非其因故。乃至廣說。復次念前世
智因色生。無色界無色故。無地者。在根本四
禪地。非諸邊無色中。所以者何。若有通所依
定處。是處有念前世智。諸邊無色中無通所
依定故。無念前世智。問曰。以何地念前世智
念中間禪耶。答曰。或有說。以初禪者。復有
說。以第二禪者。評曰。應作是說。以初禪者。
所以者何。同一地故。所依身者。依欲色界身。
行者無所行緣者。初禪念前世智。知初禪及
欲界前生五陰。乃至第四禪者知欲界。乃至
第四禪前生五陰。不知無色界。問曰。何故念
前世智。不知無色界耶。答曰。念前世智不知
上地法。初禪者不知第二禪前世五陰乃至
第三禪。不知第四禪前世五陰。無色界中則
無念前世智。問曰。生欲色界中。起無色定現
在前。念前世智為能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
何。如不知果。因亦如是。問曰。若念前世智。
不知無色界者。佛經云何通。如說世尊於過
去處處無數生。若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過
[050-0374b]
去無數生。有如是相貌。盡能憶念。問曰。說
何者是色何者非色。答曰。色者是前時有。無
色者是中有。問曰。若然者聲聞亦能知。與佛
有何異。復有說者。色者是欲色界。無色者
是無色界。問曰。若然者。世尊云何知無色界
耶。答曰。以比相知。問曰。若然者。聲聞以比
相亦能知。與佛有何異耶。答曰。如外道觀前
世事。若於欲界色界不見則言斷滅。聲聞觀
前世事。若於欲界色界中。過二萬劫不見
者。言是眾生生於空處。而彼眾生。或於上
地。未盡其壽。若過四萬劫不見者。言是眾生
生於識處。而彼眾生。或再生空處。或於上
地。未盡其壽。若過六萬劫不見者。言是眾生
生無所有處。而彼眾生。或三生空處。或一生
半生識處。或於非想非非想處。未盡其壽。若
過八萬劫不見者。言是眾生生非想非非想
處。而彼眾生。或四生空處。二生識處。一生
半生無所有處。世尊若欲觀無色界時。眾生
於欲色界中命終者。觀其死時。心知是眾生
生於空處。是眾生生於識處。是眾生生無所
有處。是眾生生非想非非想處。是眾生盡壽。
是眾生不盡壽。若於無色界命終生欲色界
者。觀生時心知是眾生從空處死。乃至從非
想非非想處死。是眾生盡彼壽。是眾生不盡
彼壽。外道比相智見於斷滅。聲聞比相智所
知。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世尊比相智。
明淨妙好。悉如其事。無有虛者。念處者是總
緣法念處。尊者瞿沙說。是四念處。如所說念
前世苦樂事。若念苦樂。豈非是受念處耶。答
[050-0374c]
曰。前世時。或曾得樂所須具苦所須具。念是
事故。作如是說。而實是總緣法念處。智者
是等智。尊者瞿沙說是六智。除他心智滅智。
所以除他心智者。以緣現在故。所以除滅智
者。以緣無為故。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
三昧者不與三昧相應。根者總與三根相應。
世者在三世。緣三世者。過去現在者緣過去。
未來者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
善無記者緣三種。三界繫者。是色界繫。緣三
界繫者。緣欲色界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
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是修
道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緣見道修道
斷。緣名緣義者。緣名緣義。緣自身他身非
身者。是緣自身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亦以方便離欲時。得方便起現在
前。初禪者離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禪者。離三
禪欲得。聖人佛法凡夫得本曾得未曾得。念
前世智。外道凡夫得本曾得。念前世智離欲
時。得方便起現在前。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
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
問曰。念前世智方便云何。答曰。如施設經
說。初行始入法者。取次前滅意識相。念已知
之。復取久滅意識相。問曰。取久滅意識相。為
以時為以剎那耶。答曰。以時。若以剎那者。則
不能念半便死。可是方便。無滿足者。取此
生老時相。念已知之。次取中年時相。次取少
年時相。次取童子時相。次取嬰孩時相。次取
波奢佉時。次取健那時。次取卑尸時。次取阿
[050-0375a]
浮陀時。次取迦羅羅時相。念已知之。次取欲
入母胎時心相。念已知之。是名念前世智滿
足。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中有中死。次入母
胎中有。即屬此生。評曰。應作是說。若能念知
前世死時最後一剎那者。是名念前世智滿
足。問曰。欲修念前世智時。為緣自身為緣他
身。答曰。或有說者。緣自身。問曰。若然者。無
色界命終者。則不可爾。復有說者。緣他身。評
曰。應作是說。緣自身。亦緣他身緣自身作方
便。若自見從無色界命終者。則緣他身。令得
滿足。若緣他身作方便。見他從無色界命終
者。則緣自身。令得滿足。是故緣自身他身。修
念前世智。令得滿足。


問曰。念前世智。為念曾所更事。為念未曾
所更事耶。答曰。念曾所更事。問曰。若然者則
無念生淨居天者。所以者何。無有曾生淨居
天者。答曰。曾更有二種。謂若見若聞。淨居天
處。雖不曾見。而得曾聞。


問曰。為因欲界生此智耶。為因色界生此智
耶。答曰。亦因欲界。亦因色界。或有因欲界作
方便。於色界得滿足。或有因色界作方便。於
欲界得滿足。或有因欲界作方便。於欲界得
滿足。或有因色界作方便。於色界得滿足。因
欲界作方便。於色界得滿足者。與惡性難共
住。眾生同在一處。作是思惟。如此惡性難
共住。眾生必是於欲界命終者。觀察是時。
乃是色界命終者。因色界作方便。於欲界得
滿足者。與善性易可共住。眾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如此善性。易可共住。眾生必是
[050-0375b]
色界命終者。觀察是時。乃是欲界命終者。因
欲界作方便。於欲界得滿足者。與惡性難共
住。眾生同在一處。作是思惟。如此惡性難共
住。眾生必於欲界命終。觀察是時。是欲界
命終者。因色界作方便。於色界得滿足者。與
善性易共住。眾生同在一處。作是思惟。如此
善性。易可共住。眾生必是色界命終者。觀察
是時。是色界命終者。


問曰。為觀一一世。為觀多世耶。答曰。初學時
觀一一世。滿足時觀百千萬世。世尊初學時。
則能觀百千萬世。問曰。為能捨過百千萬世。
乃觀久遠百千萬世不耶。答曰。初學則不能。
後滿足時則能。世尊初學則能捨過百千萬
世。乃觀久遠百千萬世。問曰。次第觀前世乃
至久遠。若欲止時。各還次第止耶。為一時止
耶。答曰。或有說者還次第止。評曰。應作是
說。隨意而觀。亦隨意而止。問曰。次第觀前
世。經久遠時。捨已即能觀未來世耶。答曰。佛
世尊能非餘人。所以者何。佛世尊觀前世智。
次第能生觀未來智。觀未來智次第能生觀
前世智。不以方便一切功德悉現前故。


問曰。於一剎那中。能觀幾世耶。答曰。一世。
何以知之。如毘尼中說。尊者輸毘多。作如是
說。我一發意頃。能憶念五百世生事。諸比丘
皆言。應驅逐之。所以者何。自稱得無有是事。
過人法故。佛告諸比丘。不應驅逐是比丘。所
以者何。是比丘從無想天來生此間。無想天
壽。經五百劫。憶念一生事故。言五百世。


問曰。於一時頃。能觀幾趣耶。答曰。或有說
[050-0375c]
者。能觀一趣。復有說者。能觀二趣。謂地獄趣
畜生趣。或畜生餓鬼趣。或畜生天趣。或畜生
人趣。若觀轉輪王時。則憶念三趣。謂人畜生
餓鬼趣。人趣者。王及臣屬畜生趣者是象馬。
餓鬼趣者。是受祭祀鬼神及轉輪等諸神。若
觀頂生王時。則憶念四趣。畜生趣是象馬。餓
鬼趣是受祭祀神。天趣是帝釋及眷屬。人趣
是頂生及眷屬。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說。若令
五趣共在一處者。亦於一時能憶念五趣。


佛經說。常見有三種。有憶念二萬劫者。有
憶念四萬劫者。有憶念六萬劫者。問曰。何等
常見憶念二萬劫事。何等四萬劫。何等六萬
劫耶。答曰。常見者。根有上中下。下者憶念二
萬劫。中者四萬劫。上者六萬劫。復次或有憶
念火水風劫者。憶念火者二萬劫。水者四
萬劫。風者六萬劫。復次或有憶念喜樂捨根
壞時。憶念喜根壞者二萬劫。樂根四萬劫。捨
根六萬劫。復次或是聲聞性。或是辟支佛性。
或是佛性。聲聞性者憶念二萬劫。辟支佛性
者憶念四萬劫。佛性者憶念六萬劫。


若是他心智。盡知他心心數法耶。答曰。或
是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乃至廣作四句。
是知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者。他心智在
過去未來。有如是相。不知他心心數法。所
以者何。過去者所作已竟。未來者未有所
作。是知他心心數法非他心智者。猶如有一。
若以相知。若聞其說。若生處得。如是智故
能知。問曰。誰能以相知耶。答曰。人能。曾
聞。跋難陀釋子。至一優婆塞家。其家門邊。
[050-0376a]
繫一駁犢。時跋難陀釋子。語優婆塞言。汝
家門邊所繫犢子。其色斑駁。若以其皮。作
敷具者好。時優婆塞。作是思惟。是比丘。欲得
是犢子皮。以為敷具。即便殺犢。以皮與之。時
跋難陀釋子。持其犢皮。往詣祇洹。犢母嗚呼
而隨逐之。如是等名以相知。誰聞說能知耶。
曾聞。有一居士。著新衣服。詣祇洹精舍。跋難
陀釋子。見已而語之言。善哉居士。汝所著衣
中。作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若敷具。是時
居士。作是思惟。是比丘欲得我衣。即便與之。
復有說者。聞說能知。即是以相知。經文應如
是說。若以相知。若卜筮知他心心數法。以相
知者。如先說。卜筮知者。如諸外道。或以指
卦。或觸衣物。若以算術。若逆取相。便能知他
心心數法。誰有生處得智耶。答曰。地獄眾
生。然無定名者。問曰。生處得智。為生時能
知中時能知後時能知耶。答曰。初生未受苦
知後受苦時。猶不能知自心。何況他心。為
住善心時能知。為住穢污無記心時知耶。答
曰。住三種心盡能知。為住意識。為住五識身
能知耶。答曰。住意識知非五識。為住威儀。
為住工巧。為住報心耶。答曰。住威儀心非工
巧報心。所以者何。彼眾生無工巧故非報心。
報心在五識故。畜生中亦有能知他心心數
法者。曾聞。有一女人。以兒置一處。有緣餘
行。時有一狼。取其兒去。時人語言。何故取
他兒耶。狼作是言。此兒母常食我子。我今
還食其子。若彼能捨怨心。我亦捨之。時人語
是女人可捨怨心。女人答言。我今已捨。時狼
[050-0376b]
觀女人心。不捨其怨。而口言捨。即殺其兒。捨
之而去。問曰。畜生為生時知為中時知為後
時知耶。答曰。三時盡知。為住善心染污心不
隱沒無記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為住意識
為住五識身知耶。答曰。住意識知非五識身。
為住威儀工巧報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
餘鬼亦知他心心數法。曾聞。有鬼入一女人
身中。呪師問之。何故觸惱他女人耶。彼鬼
答言。此女人五百世中。與我作怨。常斷我
命。我亦斷其命。彼若能捨怨心。我亦捨之。時
人語是女人。可捨怨心。女人答言。我今已捨。
鬼觀女心。雖口言捨怨心不除。即斷其命。
捨之而去。問曰。為生時知為中時知為後時
知耶。答曰。三時盡知。為住善心染污心不隱
沒無記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為住意識
知為住五識知。答曰。住意識知。為住威儀工
巧報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天中亦有生
處得知。能知他心心數法。然無定名。初中後
知者。廣說如畜生餓鬼趣。餘廣說。如雜揵
度。是知他心智。亦知他心心數法者。若智
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此智現在前。知
欲色界眾生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非
知他心智非知他心心數法者。除上爾所事。
除上爾所事者。廣如先說。行陰作此四句。此
中盡說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及現相智。聞
他說智生得智。作前三句。餘相應不相應行
陰四陰。及無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
所事。


若是念前世智。盡知前世無數生耶。乃至廣
[050-0376c]
作四句。是念前世智不知前世無數生者。念
前世智。在過去未來。有念前世智相而不知
前世無數生事。所以者何。過去所作已竟。未
來未有所作。知前世無數生非念前世智者。
猶如有一。有自性念生智者。有生處得智者。
誰有念生智耶。答曰人有。誰有生處得智耶。
答曰。地獄眾生。如經說。地獄眾生。作如是
言。沙門婆羅門。見貪欲未來過患故。為我等
說法。應當斷欲。我等不用其言。以貪欲因緣
故。今受苦痛果報。問曰。地獄眾生。為初時知
為中後知耶。答曰。初時知非中後。若未受苦
時則知。已受苦時。次前滅法。猶尚不知。何況
久遠滅者。餘廣說如他心智處。畜生亦有生
處得智。如經說。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可
昇此座。廣說如雜揵度。問曰。為初時知為
中後知耶。答曰。初時知中後亦知。廣說如他
心智處。餓鬼亦有生處得智。如偈說。


「 我自聚財物
 以法及非法
 他今受快樂
 而我受苦惱」



問曰。為初時知為中後知耶。答曰。初中後盡
知。廣說如他心智處。天亦有生處得智。如偈
說。


「 今此祇陀林
 賢聖僧所居
 法王亦在中
 我心大歡喜」



問曰。為初時知為中後知耶。答曰。初中後盡
知。廣說如他心智處。問曰。人中何故無生處
得智耶。答曰。非其因故。廣說如上。復次為念
生智所覆蔽故。復次人中雖無生處得智。而
有勝妙念前世智願智。是念前世智亦知前
[050-0377a]
世無數生者。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
失。以此智念前世無數生。有如是相貌。非念
前世智亦非念前世無數生者。除上爾所事。
除上爾所事。廣說如上。此中行陰作四句。三
世念前世智及現在念生智生處得智作前三
句。餘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無為法。作第
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若是念前世智。亦知
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耶。乃至廣作四句。初
句者。是自緣念前世智。第二句者。是願智方
便緣他者。第三句者。是緣他念前世智。第四
句者。是願智方便自緣者。此四句是略毘婆
沙。是念前世智。不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
者。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
念前世。生自陰界入及心。是說自緣念前世
智。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非念前世智者。
若智是修。乃至廣說。以此智知他此生過去
陰界入及心。是說願智方便緣他身者。言
念前世智亦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者。若
智是修。乃至廣說。以此智知前生過去他人
陰界入及心。是說念前世智緣他者。非念前
世智。亦不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者。若智
是修。乃至廣說。以此智知此生過去自身陰
界入及心。是說願智方便緣自身者。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050-037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