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master)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之五


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廣說。問
曰。何以故作此論。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乃
至廣說。復有說者。彼尊者迦旃延子。於此經
中。現種種事。善於義相。或有人疑。彼但善於
義不善於文。為斷如是等疑。欲現於文義中
[009-0057a]
俱得自在。故作此論。復有說者。如聲論家。欲
令字是色法字體是聲聲是色陰所攝。為斷
如是意故。作如是說。字是心不相應行。行陰
所攝。復有說者。此名身句身味身。能照煩惱
出要法。所以者何。若稱煩惱名。當知此法是
煩惱。若稱出要名。當知此法是出要。以名身
句身味身能顯照煩惱出要法故。而作此論。
復有說者。以覺知名句味等法故。有三種菩
提差別。其事云何。答曰。若增上慧。覺知名等
法。是名為佛。若以中慧。名辟支佛。若以下
慧。名曰聲聞。復有說者。以覺知名等法故。名
佛一人。為無量說法者。復有說者。若不能觀
察名句味身。生大過患。若能觀察。生大善利。
其事云何。若不能觀察名句味身。則煩惱惡
行之河。常流不絕。如罵琉璃太子言婢子。何
以昇釋種堂。彼以不能觀察四五字故。與百
千眾生。墮惡道中。彼若能觀察四五字者。如
山等惡行。亦能堪忍。以不觀察故。有如是
折減。問曰。行者得他罵時。云何觀察名身
等。令恚心不生。答曰。或有說者。阿拘盧奢。
秦言是。罵拘盧奢。秦言喚聲。行者作如是念。
我今不應念是阿字。所以者何。若有阿字。是
名為罵。若無阿字。名曰喚聲。若我不念是阿
字者。使他人終日竟夜常作喚聲。於我何為
生瞋恚心。復有說者。行者作如是念。若以如
是等字罵我。於此方是卑陋語。於他方是嘆
美語。我若於此方卑陋語中。生於憂苦。於異
方語。生喜樂者。我則常憂常苦。常喜常樂。誰
有苦人與我等者。以是事故。不生恚心。復有
[009-0057b]
說者。罵我者以是等字。行者作是念。讚嘆我
者。為以是字更有異字。諦觀察之更無異字。
但此諸字。次第顛倒。言是罵是讚。我今何為
於是字中而生瞋恚。復有說者。行者作如是
念。若人罵我。以一界少入。一入少入。一陰少
入。餘不罵我者。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
入少入。四陰一陰少入。如是不罵我者多。罵
我者少。而我何為生瞋恚心。復有說者。行者
作是念。此罵名誰所成就。為是罵者。為是受
罵者。推之應是罵者成就。若然者便是自罵。
於我何為而生瞋恚。復有說者。行者作是念。
若以一字則不成罵。二字則成。無有能一時
稱二字者。若稱後字時。前字已滅不至後字。
如是但以意分別故。言是罵者。是受罵者。以
是事故。不生瞋心。復有說者。行者作是念。
罵者及我。一時同一剎那滅。後生諸陰。亦無
罵者及受罵者。罵法不可得故。是以不生恚
心。復有說者。行者作是念。罵者受罵者。皆悉
是空。所以者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
無作無作者。無受無受者。但有諸陰空聚。是
故不生瞋心。行者應以如是等法觀名身句
身味身。問曰。何以復依名句味身作論耶。答
曰。欲現此經文義具足故。而作此論。復有說
者。以依此文能顯明陰界入中眾多之義。亦
能讚嘆佛法僧寶。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云何名身名身胡音有三種一語名名二語名名身三語以上名多名身一語名名者一法一名二
語名身者二法二名三語以上名多名身者三法三名以上名多名身句身味身亦如是此所問名身者問多語名身


問曰。何以問多語名身。不問名。不問名身耶。
[009-0057c]
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
者。應問而不問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有
說者。多與名身。悉入多語名身中。是故問多
語名身。不問名與名身。答曰。名者。稱語種種
語增語。想數施設世所傳說是謂名。如是等
語。盡說是名。問曰。何故問多名身。而答名
耶。答曰。以名成滿多名身故。多名身還成滿
多名身。復次名能生多名身。多名身還生多
名身。是故問多名身答名。問曰。名多名身體
性是何。答曰。是心不相應行。已說體性。所以
今當說。何故名名。答曰。名者。亦名隨。亦
名求。亦名合天竺名音中含此三義。隨者。隨其所作。有
如是名求者。以是名求有此物應。復次求者。
四陰名求。以四陰。能取諸界。能取諸趣。能取
諸生。是故名求。合者。於義於造相應故名合。
問曰。何故名多名身。答曰。眾多名合聚故。名
多名身。如一鳥不名多鳥身。眾多鳥名多鳥
身。馬等亦如是。如是一名不名多名身。眾
多名合集名多名身。句身味身當知亦如是。
如是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名者有一字名
二字名多字名。一字名者名曰名。二字名者名
曰名身。多字名者或說三字。或說四字。名多
名身。二字名者亦名名。四字名名身。或六字
或八字。名多名身。三字名者亦名名。六字名
名身。或九字或十二字。名多名身。四字名者
亦名名。八字名名身。或十二字或十六字。名
多名身。如是乃至多字立門亦爾。如名身。味
身當知亦如是。


云何句身此問多句身。答曰。隨句義滿。現如是事。
是名句身。所以引偈者。為作證故。如說。
[009-0058a]


「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彼諸惡莫作。是初句。乃至廣說隨句義滿者。
滿偈義也。現如是事者。顯明如是事也。是名
句身。此偈有說有解。如說諸惡是說。莫作是
解。下諸句亦如是說。如說諸惡於說是足。於
解不足。於句不足。於偈不足。莫作於說於
解於句足。於偈不足。乃至是諸。於說於解
於句足。於偈不足。佛教於說於解於句於偈
足。此是偈中。不長不短。八字為一句。三十
二字為一偈。此結偈法。名阿㝹吒闡提。是經
論數法。亦是計書寫數法。六字為句者。名初
偈。二十六字為句者。是後偈。或有減。六字為
句者。此偈名周利荼。若過二十六字為句
者。此偈名摩羅。


云何味身。答曰。字說是味身。所以引偈者。為
作證故。如說。


「 欲是偈本
 字即是味
 偈依於名
 造是偈體」



欲是偈本者。云何為欲。答曰。欲者欲造偈。欲
作偈。是名為欲。本者是所起是所因。是名為
本。字即是味者。諸字即是味。偈依於名者。偈
依名有。造是偈體者。造者是作偈者。偈從作
偈者生。如泉出水。如乳房出乳。偈從造者生。
故以為體。


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有多句
身。有味有味身有多味身。彼一字名者名
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
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不名味身不名
[009-0058b]
多味身。二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
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
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彼二字名。一字為名
者名曰名。二字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
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不名
多味身。四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
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
名味身不名多味身。彼四字名。一字為名者。
名曰名。二字名名身。餘二字。名多名身不名
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名
多味身。以二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
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
味身名多味身。八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
不名多名身。是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是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八字名。以一字
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名句不名
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以
二字為名亦如是。四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
身不名多名身。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十六字為名者名曰
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
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十六字。一
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名句名句
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二字
四字為名亦如是。八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
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
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三十二字為名者名曰
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名多
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三十二字。一
[009-0058c]
字為名者。二字為名者。四字為名者。八字為
名者。如前說。十六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
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名多句身。名味名
味身名多味身。一字一名。如上廣說。一字二
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
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
一字四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不名
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
味身。一字八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
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
多味身。一字十六名者是名句。名句身不名
多句身。餘如上說。一字三十二名者。說皆具
足。二字一名如前說。二字二名者名曰名。名
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
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二字二名。一字
為名者。如前說。四字一名者。如前說。四字二
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不名
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
四字二名。一字二字為名者。如前說。八字一
名者。如前說。八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
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
味身名多味身。彼八字二名。一字二字四字
為名。如前說。十六字為一名者。如前說。十
六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
句名句身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
彼十六字一名。一字二字四字八字為名者。
如前說。


問曰。名為隨身處所。為隨語處所。答曰。或有
說者。名隨語處所。諸作是說。名隨語處所者。
[009-0059a]
生欲界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
是欲界。所說義。或三界繫。或不繫。生欲界。
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地。名是初禪地。人是
欲界。所說義。或三界繫。或不繫。生初禪中。
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地。名是初禪地。人是
初禪地。所說義。或三界繫。或不繫。生初禪中。
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初禪。所
說義。如前說。生二禪三禪四禪中。作初禪地
語。語是初禪。名是初禪。人是二禪三禪四禪。
所說義。如前說。生二禪三禪四禪中。作欲界
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二禪三禪四禪。
所說義。如前說。問曰。諸作是說。名隨語處所
者。名是欲界初禪。餘三禪地。為有名不。答
曰。或有說者無。復有說者有。而不可說。評曰。
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復有說者。名隨人
處。若作是說。名隨人處者。生欲界中。作欲界
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欲界。所說義。
如前說。生欲界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地。
名是欲界。人是欲界。所說義。如前說。生初禪
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名是初禪。人是初
禪所說義。如前說。生初禪中。作欲界語。語是
欲界。名是初禪。人是初禪所說義。如前說。生
二禪三禪四禪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名
之與人。即是彼地所說義。如前說。生二禪三
禪四禪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之與人。即
是彼地所說義。如前說。問曰若作是說。名隨
人處者。二禪三禪四禪地有名。無色界為有
名不。答曰或有說者無。復有說者有。而不可
說。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問曰名為
[009-0059b]
是眾生數。為非眾生數耶。答曰。名是眾生數。
問曰。名者為是長養。為是報。為是依。答曰。
一切名是依。非長養。非報。問曰若名非報者
此經云何通。如佛告阿難。我亦說名從業生。
答曰此中說業威勢果。言從業生。如作好
業亦生好名。問曰名當言善不善無記耶。答
曰名當言無記。問曰誰成就此名。為是說者。
為是所說法耶。若是說者。斷善根人。亦說善
法。可成就善耶。離欲人亦說不善。可成就不
善耶。若是所說法者。非眾生數法。及無為法。
亦是所說法。可成就名耶。答曰應作是說。名
是說者成就。問曰若然者。斷善根人亦說善
法。離欲人亦說不善法。可成就善不善耶。答
曰不也所以者何彼雖成就善不善法名。然
名體是無記法。


聲聞一心。能起一語。一語不能說一字。問曰
如說阿此非一字耶。答曰爾所時已經多剎
那。世尊一心起一語。一語說一字。唯佛世
尊其言輕疾言聲無過。辭辯第一。


問曰諸法過去。有過去現在未來名耶。答曰
有過去法有過去名者。如毘婆尸佛。以如是
名。說過去法。過去法有未來名者。如彌勒佛。
以如是名。說過去法。過去法有現在名者。如
今現在。以如是名。說過去法頗未來法。有未
來現在過去名耶。答曰有未來法有未來名
者。如彌勒佛。以如是名。說未來法。未來法有
過去名者。如毘婆尸佛。以如是名。說未來法。
未來法有現在名者。如今現在。以如是名。說
未來法。頗現在法。有現在過去未來名耶。答
[009-0059c]
曰有現在法有現在名者。如今以如是名。說
現在法。現在法有過去名者。如毘婆尸佛。以
如是名。說現在法。現在法有未來名者。如彌
勒佛。以如是名。說現在法。


如語能說名名能顯義。問曰一切名盡能顯
義不耶。答曰一切名盡能顯義。問曰若然者。
以如是名。顯斷常見。第二頭。第三手。第六
陰。第十三入。第十九界。如是等名。為顯何
義。答曰顯眾生常想斷想。第二頭想。第三手
想。第六陰想。第十三入想。第十九界想。顯如
是等義。問曰若以名顯一切法無我。此何所
不顯。答曰或有說者。不顯自體相應共有。餘
法悉顯。復有說者。唯除自體。餘法悉顯。復
有說者。唯除四字。所謂諸法無我。餘法悉顯。
復有說者。一切法悉顯。所以者何如婆字顯
婆字娑字顯娑字。


問曰為名多耶為義多耶。答曰或有說者義
多。何以故義攝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
入少入。四陰一陰少入。名攝一界一入一陰
少入。復有說者。名多非義多。何以故一義有
多名故。如尼犍荼書分別諸名。一義有千
名。評曰如是說者好。義多非名多。所以者何。
不須更以餘事。但以攝界等多故。義攝十七
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陰一陰少
入。名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入。彼名亦是義。若
然者。應全攝陰界入。復有說者。若以說法故。
則名多於義。所以者何世尊說法。一義以多
名說故。若以陰界入。則義多於名。


問曰義為可說不耶。若可說者。說火則應燒
[009-0060a]
舌。說刀則割舌。說不淨則污舌。若不可說。云
何有顛倒耶。如索象則馬來。如索馬則象來。
此經復云何通。如佛告比丘。我所說法。文亦
善義亦善。答曰應作是論。義不可說。問曰若
然者云何所索非顛倒耶。答曰古時人立於
象名。有如是想。索象則象來非馬。索馬則馬
來非象。復有說者。語能生名。名能顯義。如是
語生象名。象名能顯象義。馬等亦如是。此經
云何通者。尊者和須蜜答曰。說顯義文故言
說義。復有說者。為破外道所說法故。外道所
說。或無義。或有少義。世尊所說。有義有多
義。是故言說義。復有說者。外道所說。文與
義相違。義與文相違。世尊說法。文不違義義
不違文。問曰文義有何差別。答曰文者味義
者所味。問曰彼味亦為餘味所味。彼味亦是
所味耶。答曰彼味亦是所味。問曰若然者味
與所味有何差別。答曰所味是十七界一界
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陰一陰少入所攝。
味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入所攝。復有說者。義
是色非色。文是非色。如色非色。相應不相應。
有依無依。有勢用無勢用。有行無行。有緣無
緣。文是不相應。乃至是無緣。復有說者。義是
可見不可見。文是不可見。義是有對無對。文
是無對。義是有漏無漏。文是有漏。義是有為
無為。文是有為。義是善不善無記。文是無記。
義是墮世不墮世。文是墮世。義是三界繫不
繫。文是欲色界繫。義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文是非學非無學。義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
文是修道斷。義是染污不染污。文是不染污。
[009-0060b]
如染污不染污。有過無過。黑白隱沒不隱沒。
退不退。有報無報。文是不染污。乃至是無報。
文義是謂差別。


如經說。云何為名。四陰為名。問曰如名是心
不相應行陰所攝。以何等故。世尊說四陰非
色陰為名耶。答曰。佛說色法。非色法為二分。
諸色法為色陰。諸非色法為四陰。諸顯義名。
是心不相應行。陰所攝。


名有六種。所謂功德生處時隨欲作事相。功
德為名者。如誦修多羅故名修多羅者。誦毘
尼故名持律者。誦阿毘曇故名阿毘曇者。以
得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果
者名阿羅漢。生處為名者。城中生者名城中
人。如是隨何國生。名彼國人。時為名者。如小
兒時名為小兒。如老時名為老人。隨欲名者。
如生時父母為作名。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
作事名者如能。畫故名為畫師。能銅鐵作故名銅鐵
師。相為名者。如棷杖執蓋故名為棷杖執
蓋者。復有說者。有四種名。所謂一想。二枳
互。三呾地多。四三摩娑。想為名者。如世貴
人以奴為名。如貧賤人以貴為名。枳互為名
者。能腹行故名復行虫。呾地多為名者。如事
毘紐天名事毘紐天者。如從婆修提婆天生
名婆修提婆子。三摩沙為名者。如牛駮色名
為駮牛。如人屬王名為王人。復有說者。名有
二種。所謂生作。生為名者。如婆羅門剎利毘
舍首陀。作為名者。如生時父母為作名。若沙
門婆羅門為作名。復有說者。生為名者。如生
時父母為作名。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作為
[009-0060c]
名者。後時親友知識。更為作名。名第二名。復
有說者。有二種名。所謂有相無相。有相為名
者。如無常苦空無我陰入等名。無相為名者。
如眾生人那羅禪頭等名。若佛出世作有相
名。若佛不出世。唯無相名。復有說者。有二種
名。所謂共不共。不共為名者。如三寶等名。共
為名者。諸餘名。復有說者。一切名。盡是共。
無不共名。所以者何一義可立一切名。一切
義可立一名。復有說者。有二種名。所謂決定
不決定。決定為名者。如須彌山四天下大海。
此世界始成時。是決定名。不決定為名者。諸
餘等名。復有說者。無決定名。所以者何。諸
餘邊方。亦為須彌山等。更作餘名。評曰如是
說者好。世界初成時。名須彌山四天下大海
名亦如是。問曰如劫盡時。一切散壞。誰復作
此名。答曰或有說者。是仙人入定力。復傳此
名。復有說者。眾生有因力。能說此名。問曰諸
名為先有共傳。為更有新作者。答曰世界初
成。須彌山等諸名。先有共傳。餘名不定。復
有說者。名有二種。所謂物作。物為名者。如提
婆達多延若達多名。作為名者。如作者刈者
煮者讀者等名。問曰為有知名邊際者不。答
曰有唯佛能餘無知者。所以者何以佛能知
一切名邊際故。名一切智。


如經說如來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問
曰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有名身等現於世
間。何以言如來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
答曰言名身等出世者。所謂陰界入名。隨順
無我。隨順解脫。隨順空。斷人見。生覺意。背
[009-0061a]
煩惱。向出要。止愚癡。生智慧。斷猶豫。生決
定。厭生死。樂寂靜。斷外道意。歎內道意。為
說如是等名身言出現世間。


問曰如火名火。此名為是有相名。為是無相
名耶。答曰是有相名。如向所說一切顯義名
此名是有相。問曰若然者。火有何相。答曰凡
義有二種。有相無相。如火外無火相。言是無
相。如焰是火相言有火相。


佛經有三種名說法。謂去來今。問曰此三種
名說法。體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羅那說。三種
名說法體性。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問曰如
波伽羅那說三種說法體性攝十八界十二入
五陰。所說是語所顯。是名應是一界一入一
陰少入。云何說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答曰
或有說者。取三種名說法及眷屬故。其事云
何。答曰語能生名。名能顯義。故說及其眷屬。
復有說者。為三義說法故。言三名說法。所以
者何。說者聽者。皆為於義。以是事故。盡攝陰
界入。問曰何故有為法說是三名說法。不說
無為法耶。尊者和須蜜答曰此經為說有為
法。有為法不得作第四第五說法。復有說者。
此經為說一切法無為法墮現在世中。所以
者何。以現在法能證得無為法故。以是故。無
為法亦在三種名說法中。復有說者。若有三
性者。說是三名說法。三性者所謂語名義。無
為法。雖語有義。無語無名。是故說不在三
名說法中。問曰何故世尊說世是三名說法。
答曰或有說者。為止外道意故。外道於世中
愚故。復有說者。為壞未來世中說無過去未
[009-0061b]
來者意故。是故說世是三種名說法。復有說
者。外道作如是說若無我者。是人說法。終無
所為。為壞如是意。而作是說雖無有我。為世
故說。問曰若為過去說法。解未來現在事。若
為未來說法。解過去現在事。若為現在說法。
解未來過去事。於三種名說法中。為是何名
說法。答曰或有說者。如是說者。於三種名說
法中。是異說。復有說者。若為過去說法。解未
來現在事者。為過去。即過去世。解未來現在
事。即未來現在世攝。乃至為現在說。過去未
來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作是說。是說三世義。
若為過去。是說過去義。解未來現在。是說未
來現在義。未來現在亦如是。


如經說。有三種名說法。無第四第五。問曰若
說三種名說法。有說有解。於義已足。何以復
言無第四第五。答曰無第四者遮有第四世。
無第五者決定此義無第五世。復有說者。無
第四者遮第四世。無第五者遮無為法。復有
說者。應說四種名說法。所謂四聖諦。無第五
者無第五諦。無第六者遮虛空非數滅。復有
說者。應有五種名說法。所謂五陰。無第六者
無第六陰。無第七者遮無為法。此為三世名
說法故。無第四第五。應有一種名說法。所謂
作觀。無第二第三。無第二者無第二作觀。無
第三者遮作觀所不攝法。復有說者。應有二
種名說法。所謂定慧。無第三者無第二定若
第二慧。無第四者遮定慧所不攝法。此說三
世名說法故。無第四第五。無第四者遮第四
世。無第五者遮三世所不攝法。以如是數法。
[009-0061c]
應說三解脫門。說四諦五陰六聖明分想。七
覺分。八道分。九次第定。十種無學法。如來十
力。應有十種名說法。無第十一第十二。無第
十一者無第十一力。無第十二者遮十力所
不攝法。


即彼經說。應以四事察人是長老。為可與
語。為不可與語。云何為四。一不住是處非處。
二不住智論。三不住分別。四不住道迹。問曰
如此四事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不住是
處非處者。不如實知是處非處。不住智論者。
不如實知智與不智。不住分別者。不如實知
世諦第一義諦。不住道迹者。不如實知此身
集道迹。不如實知此身滅道迹。復有說者。不
住是處非處者。如眼色能生眼識。乃至意法
能生意識。名為是處。不如實知者名為不住。
不住智論者。不如實知十智。不住分別者。不
如實知了義不了義經。不住道迹者。不如實
知四種道迹。復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不
能自定所說是處非處。不住智論者。不能堪
忍分別前後問答。不住分別者。不如實知詭
誑真實。不住道迹者。他如法問心不悅可復
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不別有無。不住智
論者。不解智人論。不住分別者。不知假設無
有是處之言。不住道迹者無有隨應覺意。復
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於所言論不別自
義他義。不住智論者。於先所聞。執著不捨。後
所聞義不能觀察。不住分別者。他說正義。心
生疑慮。如人見蘇謂是米飯。不住道迹者。不
識他人所說次第。以前為中。以中為後。復有
[009-0062a]
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不知現前可了不可
了事。不住智論者。不能以比想籌量所論。不
住分別者。不知前後所說次第。不住道迹者。
不解他人所問意。尊者婆摩勒說曰。不住是
處非處者。不能定所說。不住智論者。不知詭
誑及與真實。不住分別者。不堪忍分別前後
問答。不住道迹者。他人如法論。心不悅可。尊
者僧伽婆秀說曰。不住是處非處者。不知多
界經所說。是處非處義。不住智論者。不知四
十四智七十七智體分。不住分別者。不知煩
惱出要。不住道迹者。不如實知色滅道法。復
應以四事察人是長老。應以決定答論作決
定答。是可與語乃至廣說。云何決定答論。如
問佛是等正覺耶。應決定答言是此佛法是
善好耶。應決定答言。是此聲聞。是善隨順眾
耶。應決定答言。是一切行無常。一切行無我。
涅槃是寂靜耶。應決定答言是。是名決定答
論。問曰何故如是問者。作決定答。答曰此
問於義利益。能增長善。亦進梵行。通達覺
意。能得涅槃。是故如是問者。作決定答論。云
何分別答論。答曰若作是問。為我說法。彼應
作是答。法亦眾多。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
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見道斷修道斷無斷。如是等法。為
說何法。如是隨所問。應分別答。是名分別答
論。云何反問答論。答曰如說為我說法。應作
是答。法亦眾多。有過去乃至無斷法。於此法
中。為說何法。是名反問答論。問曰分別答反
問答。有何差別。答曰若以答而言。無有差
[009-0062b]
別若以所問。應有差別。所以者何。問有二種。
有欲知義故問。為觸惱故間。若為知義故問。
為我說法者。應作是答。法亦眾多。有法過去
乃至不斷。於此法中。為說何法。若言為我說
過去法。應作是答。過去法亦眾多。有善不善
無記。若作是言。為我說善法。應作是答。善法
亦眾多。有色乃至識。若作是言。為我說色法。
應作是答。色亦眾多。有不殺生乃至不綺語。
若作是言。為我說不殺生法。應作是答。不殺
有三種。從不貪不恚不癡生。為說何等。若作
是言。為我說從不貪生者。應作是答從不貪
生有二種作無作。若為知義故問。應次第分
別顯說。若為觸惱故問者。應答言法亦眾多。
為說何法。不應語言。有過去未來乃至不斷。
若作是言。為我說過去法。應作是答。過去法
亦眾多。不應說善不善無記。若作是言。為我
說善法。應作是答。善法亦眾多。不應說色乃
至識。若作是言。為我說色。應作是答。色亦眾
多。不應說不殺生乃至不綺語若作是言。為
我說不殺生應作是答。不殺生亦眾多。不應
說從無貪無恚無癡生。若作是言。為我說從
不貪生者。應作是答。從無貪生亦眾多。不應
說作無作。如是為觸惱問者。應作如是。答乃
至問盡。或時自答。如是有求善義故問。有試
他覺意深淺故問。或有求義故問。或有輕他
故問。或有質直故問。或有諂曲故問。或有情
性軟弱故問。或有自恃智故問。如軟弱問者。
應分別答。若自恃智問者。應反問答。乃至問
盡。或時自答。云何置答論。答曰。如諸外道。
[009-0062c]
詣世尊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世界是常無
常。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問世界常無常
佛不答耶。答曰諸外道以人是常。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人為是常是無常耶。佛作是念。畢
竟無人。若答言無人。彼當作是言。我不問
有無。若答言斷常。畢竟無人。有何斷常。如人
問他言。善男子石女兒。為恭敬孝順不。彼作
是念石女無兒。若我答言石女無兒彼當作
是語。我不問有無。若當答言恭敬孝順者。石
女無兒。有何恭敬孝順。彼亦如是。此問論非
是真實。以是非有非實故。佛不答。如是有常
無常。亦常無常。非有常非無常。世界有邊無
邊。亦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當知亦如是。
復作是問。沙門瞿曇。神即身耶。佛言是不應
答。問曰何故佛不答此問。答曰諸外道以身
是神。往詣佛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是身即
神。乃至廣說。佛作是念。有身無神若我答言
有身無神。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當答
言神異於身。畢竟無神。云何是身是異。如
人問他言。善男子兔角牛角。為等相似耶。彼
人作如是念。兔無角。牛有角。若我答言兔無
角牛有角。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言等
相似。兔無有角。云何言等相似。彼亦如是。是
問論是有是無。是虛是實。以是問論是有是
無是虛是實故。佛不答。身異神異。亦復如是。
復作是問。沙門瞿曇。如來死後為斷為常。乃
至廣作四句。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
答耶。答曰。諸外道以神本無今有。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沙門瞿曇如此神本無今有已有。
[009-0063a]
為是常。為是斷。佛作是念。畢竟無神。云何本
無今有已有。若斷若常。是問論。非有非實。
以是問論非有非實故。佛不答。復作是問。沙
門瞿曇自作自受耶。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
故佛不答耶。答曰諸外道以我作我受。世尊
常說無我。復作是問。沙門瞿曇。他作他受耶。
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諸
外道作如是說。自在天作我受。世尊常說自
行果報。復作是問。沙門瞿曇無作無受耶。佛
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諸外
道作如是說。苦樂不從因生。佛常說有因有
緣。問曰如前三答與答法相應。此云何名答
論。乃至不論一句。答曰雖無所說。此是根
本答論。所以者何與答理相應。乃至不說一
句。於理善通。或有默然於理得勝。況有所說
而不勝耶。曾聞。有大論師名奢提羅。至罽賓
國。于時佛跡林中有阿羅漢名婆秀羅具足
三明。離三界欲。通達三藏。於內外經論無不
究暢。時奢提羅。聞彼林中有大論師。即詣其
所。到已與尊者婆秀羅共相問訊。種種慰勞
在一面坐。時奢提羅。語尊者婆秀羅言。誰當
先立論門。婆秀羅答曰我是舊住。應先立論
門。然汝遠來聽汝隨意先立論門。時奢提羅
作如是言。一切論有報論。時婆秀羅聞是語
已。默然而坐。時奢提羅諸弟子輩唱如是言
沙門釋子今墮負處。從坐欲起而去。時尊者
婆秀羅作如是言。善去汝師。若是奢提羅者。
自知此事。從彼林中。展轉前行。其師作是思
惟。沙門釋子何故作是言。汝師若是奢提羅
[009-0063b]
者。自知此事。即便自憶。我作是言。一切論有
報。彼沙門釋子默然不言。便為我論無報。沙
門釋子已為勝我。即如所念。告諸弟子。今我
當往還歸謝之。諸弟子言於大眾中今已得
勝。何須復往。時師復言。我寧於智者邊負。不
於愚者邊勝。即時還詣婆秀羅所作如是言。
汝是勝者。我墮負處。汝今是師我是弟子。如
是默然而能得勝。何況所說。


如佛世尊責諸弟子言。是癡人乃至廣說。問
曰何以作此論。答曰佛世尊。無相似愛。無相
似恚。無相似慢。無相似無明。世尊愛恚已斷
離於憎愛。斷一切諍訟根本。如諸弟子。有煩
惱習。如畢陵伽婆蹉。有瞋恚習。彼長老罵恒
河神言。小住弊婢。長老阿難則有愛習。以憐
諸釋子故。尊者舍利弗有憍慢習捨隨病藥
等如是等習。佛世尊永無。所以者何已離一
切。諸無巧便煩惱習故。然佛有巧便相似
言。愛相似言者。如說。善來比丘。快能出家。
瞋恚相似言者。汝是釋種婢子諸釋是汝大
家。慢相似言者。如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無明相似言者。如說大王從何處來。如告阿
難。園林外何以有高聲大聲。問曰如來以拔
習氣根本。何以有如是相似言。答曰為守護
受化田故。其事云何。此中應廣說破僧因緣
所以者何即是此經根本因緣故。諸比丘為
提婆達多所壞。尊者舍利弗化使還來。彼諸
比丘生大慚愧。兼有疑心。我等親近提婆達
多。所受禁戒將不失耶。以慚愧心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以親愛軟語而告之言。善來比丘
[009-0063c]
快能出家。說是語時彼諸比丘皆得除去慚
愧及其疑心。所以罵菴婆吒言婢子者。欲破
其憍慢心。以破憍慢心故。次第二身。得生天
上見於聖諦。所以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者。不知佛功德者。欲令知故。所以言大王從
何處來者。欲生談論次第法故。所以問園林
外有高聲大聲者。欲令阿難生。閑靜親近心
故。以如是等眾因緣故而作此論。


何故世尊責諸弟子言是癡人。此有二義。一
是呵責。二言是癡人。今欲說癡人義故作是
說。云何名癡人。答曰於佛法中。生於愚癡。
佛法者所謂道也。問曰云何於道生愚癡耶。
答曰不能令道愚癡。但於自身。增長愚癡。復
有說者。亦能令道愚癡。所以者何。以道遠離
故。道不得自在故。復有說者。佛說斷愚癡法。
是人於此法。不斷愚癡。反增愚癡。故作是說。
於佛法中。生於愚癡。無生分別者。令佛功用
方便無有果實。其事云何。如婦人不產名無
產分。如是聞佛所說。不受聖道胎者。是人於
佛法中。名無產分。


無果者。無依果解脫果。無得者。於佛法中。無
所得故。無味者。不得出離味閑靜味道品味
寂滅味。故言無味。無利者。無善果利故。譬
如良醫。四方懃求種種藥草。以與病人。為除
病故。而彼病人。反以藥草。棄糞掃中。生二過
患。一自病不愈。二唐捐醫功。如是諸佛世尊。
作百千萬種種苦行。懃求無漏聖道之藥。為
受化者。而解說之。而聞法者。不能修行。生二
過患。一不能自愈諸煩惱病。二唐捐諸佛所
[009-0064a]
行功報。復次生愚癡者。能令自身為非器故。
名生愚癡。復有說者。斷佛期心故。名生愚癡
佛期心者。欲令眾生解脫諸苦。彼不能修離
苦方便。故言斷佛期心。復有說者。斷於佛法。
令不相續。若彼人身修正行。亦令他人修於
正行。如是轉轉。令多眾生修於正行。若自身
不能修於正行。亦令他人不修正行。如是轉
轉。令多眾生不修正行。如是之人。不能利益
一身何況多人。復有說者。本出家所為。而不
能得。名生愚癡。復次於佛法中。不如義次行。
言是癡人。此中以佛語為佛法行者。應如義
次行。然復不能行。故言癡人。復有說者。如所
應行名。如義次行。彼於佛法中。不如所應行。
名不如義次行。不隨順者。於佛法中。不如法
隨順。不次第行者。於佛法中。不作相續行。犯
眾過惡者。犯於佛法。不如法行者。不行次法。
謂聖道也。復有說者。不如義語次行者。不於
一切時能行。如婆他利比丘。於三月後。乃受
不非時食法。復有說者。不如義次行者。此答
前說。於佛法中。生於愚癡。云何生愚癡。答曰
於佛教戒。不如義次行。乃至不如法修行次
法亦如是。以何等故。佛責諸弟子。此答先所
說義。答曰諸佛世尊。常訓誨語。如今和上
阿闍梨。向諸弟子。以憐愍意。言是癡人。佛亦
如是。以憐愍饒益故。言是癡人。諸佛世尊。常
以四事教化。一以歎美。二以呵責。三以因他。
四以放捨。歎美者。如歎美億耳等。善哉善哉。
比丘能以清妙之音聲唄頌經法。呵責者。如
呵責優陀耶等。因他者。如轉法輪時。為五比
[009-0064b]
丘說法。令八萬諸天得道。如頻婆娑羅王迎
佛。令八萬人天得道。如帝釋問佛。亦有八萬
諸天得道。放捨者。如犢子性梵志等。諸應以
呵責教化者。若不呵責。則不受化。以是故。佛
世尊。呵責弟子。如阿闍梨向近住弟子。和上
向同住弟子。以苦切語。而呵責之。而彼和上
阿闍梨。非是惡心。但以不順法故。而呵責之。
如父母見子為非法事。欲擁護故。以苦切言。
而呵責之。而彼父母。無有惡心。若當諸子為
非法事。而彼父母生苦惱心。欲制諸子為非
法事。以苦切語。而呵責之。佛亦如是不以惡
心。若當應以呵責受化。而不呵責。彼人畢竟
無有調伏。是故世尊。而呵責之。復有說者。
佛大悲心。重於一切時。常作是念。以何方便。
能饒益眾生。若如來不呵責提婆達多者。諸
餘比丘。隨從者眾。復當數數觸嬈世尊。若當
向無比女。不言如是盛屎尿器。彼女欲心。
無由得息。若當不罵菴婆羅吒言是婢子者。
彼人無由能破憍慢。若不罵其師弗迦羅婆
羅者。亦無由能破憍慢。如是等為增益功德
故。亦呵責餘人。復次以二事故。呵責餘人。一
善根不熟者。以呵責故。令善根熟。二善根雖
熟。不作方便。以呵責故。令生方便。得於道果。
問曰以何義故言癡人耶。為以從癡生故。言
是癡人。為以現行癡故。言是癡人。若從癡生
者。阿羅漢亦是癡人。何以故阿羅漢身。從癡
生故。若以現行故。言癡人者。唯阿羅漢得言
不癡。所以者何。阿羅漢不現行癡故。若然者。
此經云何通。如說。癡人遠去。莫我前住。評曰
[009-0064c]
應作是論。現前行癡。名曰癡人。問曰若然者。
唯阿羅漢。是不癡人。此經云何通。乃至廣
說。答曰此經應如是說。速去比丘。莫我前
住。曾聞。佛般涅槃時。長壽諸天。嫌如是事。
此天德神力比丘。今者何以在我前立。障我
等前。使不得見世尊身。此是我等最後見世
尊身。所以者何世尊不久當般涅槃。爾時世
尊知諸天心所念。告比丘言。遠去莫我前住。
復有說者。先說應以呵責得度者。而呵責之。
若呵責阿羅漢。得勝進者。佛亦呵責言是癡
人。問曰人有愛有恚有慢有見有癡。何以言
是癡人。不言是愛等人耶。答曰。以癡遍一切
處故。若行彼地癡。即是彼地癡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