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56 律宗問答-日本-俊艿 (master)



律宗問答卷下
日本國芿法師問
極樂寺瑞律師答


第一本宗五義分通疑有五



初疑沓婆猒無學云此但厭於果縛依身非是厭
於所證真理律本但云此身不堅固不云厭無漏
若爾一切羅漢誰不厭果縛依身或可是毗曇所
說羅漢住壽行歟然則用此何為分通義。


答沓婆所厭果縛依身若厭果則速入無餘涅槃矣
正緣尊者厭無餘涅槃非堅固法遂營福五事行大
乘行豈非分通義耶。


次疑施生成佛道此則部主迴向之詞也若以此
為義通有部律亦應義通何以故有部尼律戒本
云福於諸有情皆共成佛道故。


答有部通大之義其中亦有但有部所解觀法是當
[002-0714a]
分小乘見解縱別有通大之義故竝約所計觀法判
之只名小乘。


三疑相召為佛子云佛子名言有通有別通而言
之三乘弟子莫不皆從佛而生故諸律中竝稱釋
子別而論之二乘無繼佛種之義故佛子名局在
菩薩是故小部設有佛子之言應但是通途之詞
也。


答通途之言但召釋子之名若佛子乃二乘於法華
得記方始自知而是佛子今本部既召為佛子即知
是佛之子而得作佛豈非分通義耶安可濫釋子而
通途者哉。


四疑捨財用非重云此是宗部異計何關義通例
如淨地當部開之以資小根餘部閉之還同大乘
雖然非謂義通大乘何況財既捨巳僧用何罪而
吉羅應知此小乘之方便也若依大心直住四海
乎。


答捨財用非重此同部計伹計之如大乘菩薩虗通
無係故是分通之義若結吉者以所捨之財僧既付
還狀同新得有資身長道之益今既不還伹望違佛
制邊結吉捨所捨財正同菩薩之心虗通無係何罪
之有若非分通是何義耶。


五疑塵境非根曉云此亦小宗計非大乘義如彼
法相大乘根境識等九緣和合故眼能見色乃至
意法准之故荊溪列大乘義破小乘異見如彼輔
[002-0714b]
行若爾祖師何總小部計以定義通耶。


答鈍故心不見色名不了義利故雖四和合以心為
主而能見色故是了義大乘宗計故涅槃三十云有
色有明有心有眼是四和合故名為見今本部以識
見色正同涅槃故云了義既識能見色非大是何。


第二疑增受菩薩戒



問南山依白四受具緣發圓體者更受菩薩戒否
若云更受一發圓體則三聚具備而更受何為故
傳中今不見祖師自增菩薩戒驗知白四即發圓
體故不用更受耶況復如來在世諸聲聞等開顯
之後不云更受菩薩戒若云不受南山既依善戒
以五十具為菩薩方便經即譬四種樓閣若不受
則彼一級缺彼經云若受菩薩戒者先發大乘心
而受優婆塞戒乃至比丘戒若言不受菩薩戒者
無有是處又業疏云向不緣慈如何容大意在後
也此豈非後更受大哉若云既發圓體故更受大
哉若言既發圓體故更不可受者比丘戒亦不可
受者比丘戒亦不可受以五戒沙彌戒巳發圓體
故汝若會此難而言五戒沙彌戒未具比丘儀故
必須登壇者比丘亦未具菩薩儀故必須大乘作
法受得耶。


此問古來異見未見盡善今重設問端願聞一決
請不族再研細為明判焉。


答雖發圓體願且未圓故須依善戒經而受也云不
[002-0714c]
見祖師而增菩薩戒者而祖師內冥菩薩圓修何必
言受又云聲聞開顯之後不云更受菩薩戒者以妙
經中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亦何須更受哉。


第三疑白四發圓體


愚嘗以此徧請益浙間宗匠
有云發而增受大有云發則不用增大雖是增不
增不同於發圓說是同而雖聞斯言於義未明今
設十難輙扣義門非故作疑而赴戲論唯欲自預
精通其旨亦以塞於他方而巳。


初大小混濫難難曰登壇白四是小乘教三聚羯
磨是大乘法大小教門豈可混濫若言發大心故
即小而得大者其何局在四分宗耶設依有部若
發圓心亦應謂發圓宗戒體然則有部受法或發
圓戒空宗四分亦應爾可以但依發心不必依法
如此立義豈非宗骨顛倒大小混濫耶。


答體雖圓發納法尚偏何混濫之有。


二師緣相違難難曰圓宗戒體元依現前一人而
發豈可壇上十師前發耶夫受戒法大乘小乘俱
緣如法方法得戒若有違則定不發戒擇師大乘
戒云必須用其四能五德六弊有一不任為師今
何為師義故輙設壇上發圓宗體耶。


答祖師用涅槃開決知大小俱心智境緣但是心作
決西土法執之所闢東夏迷執之眾默爾色心及非
色心無非心體解心既妙故發圓體安將師緣差別
而為難哉若師緣差別孰不知耶。
[002-0715a]


三問遮難相違難難曰大乘先請和尚阿闍梨二
師問七遮若有七遮見前不許受戒小乘伹問五
逆不問二逆然則問遮不全豈可發戒耶。


答決所發體即是圓體此准佛言何關遮難事耶。


四期願相違難難曰白四即盡形圓宗乃盡未來
若口唱盡形法心期未來際豈非還同虗誑罪哉
若爾不兩得乎。


答業疏中大師自問自答其義甚明又虗誑罪者且
如勝鬘夫人指毗尼即大乘學容未聞吾佛結彼虗
誑之罪。


五作法相違難難曰受戒作法大小不同受依大
受大依小受小豈可妄用乎設小中尚有異不妄
通用如彼加衣捨僧祇取十誦等也何況大乘受
戒不用三聚羯磨而用小乘法發圓體則如彼下
官勳望大臣位寧可得乎。


答今白四而發圓體者正猶下官而望大位既知此
意尚可疑耶。


六徵求發體難難曰言發圓體者為形俱並發為
相即發若言即發今應反問言即發者為理即為
事即若言理即此義不然以受戒作法不涉理談
若言事即二非與心體形俱與未來十師與一人
白四與三聚並相違法也今其即相如何若云單
發圓體資持記云為扶本宗驗知本宗亦有焉。


答體只是一約開決論點二非等即是心體也。
[002-0715b]


七受隨相違難難曰隨行持護必依受體未審今
隨何體而行護耶若云俱護如燒身臂指捉畜二
寶大乘得福小乘犯罪酤酒毀菩薩得罪聲聞即
輕如此持犯輕重千差如何通會兩方免過若云
伹依小乘圓體既發若不持護豈非相違體耶若
違體而依別而依別行護則是受隨相違之失也
例如義淨受體四分隨行有部。


答雖發圓體及隨行中且依小乘若受三聚之後當
大等持卻當隨大行護以定持犯涅槃中於小乘戒
外更制諸戒極分明也。


八結罪相違難難曰圓教瞥爾四分重緣分齊各
別不可相亂若重緣結則違圓教若瞥爾結後末
學律還成無用何者律中之要莫過持犯今既不
用何勞學耶。


答受菩薩戒後方約瞥爾而結若持犯相狀並如律
中故涅槃中其旨甚明。


九懺罪相違難難曰若懺罪時直作大乘懺時可
滅犯戒罪耶若云然祖師不許之故立六聚懺法
若云不然體是大乘罪亦依大懺而可滅者乎為
亦發大乘心作六聚懺而滅業道也若云亦滅祖
師亦不許故更立三觀若云不滅違汝立義彼受
戒則云發大乘心故故於壇上即發圓體今懺法
亦應例云發大乘心故作律懺即滅業道而何云
不滅耶又何故一是圓一不圓耶。
[002-0715c]


答體雖是圓懺則須別業疏所明大乘事懺尚不滅
業況發大心而用小懺能滅業道哉。


十教興無據難難曰所言受小法即發圓體者據
在何耶如彼善戒經為得後菩薩戒先發大乘心
發五十具而為方便全不曾云受五十具即發圓
體故祖師亦順經戒云受菩薩戒必假七眾戒為
前方便乃得大戒或云為成三聚或云意在後也
而不言受小即是乎若准多論樂上品發心者此
義不然彼是小教中共二乘菩薩戒耳或是應以
上品發心小戒為後菩薩戒方便爾何謂以之直
是耶若云指彼即是圓宗諸部律中亦說三乘發
心亦應是圓歟若爾非唯大小顛倒亦是四分分
通之義何獨乎若指勝鬘大論此亦不然彼但說
顯大乘徧學未說大小受法儀式故祖師又引法
華十方佛土唯有一乘則約開顯而示行者所歸
而矣豈曾於此即發體乎諸義有文據發明祖意
矣。


答瓔珞經云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今依涅槃開
決此心既大此體遂大若勝鬘法華等並歸傍攝義
見釋文。


第四圓宗所依疑



問曰依何經論云此圓教耶若云依法華涅槃開
顯而立者夫三宗戒體正出業疏而往尋彼圓宗
一章於前後文全不見說依開顯立但至總屬文
[002-0716a]
方引法華今知所歸爾何謂以此為圓教所依耶
若云依四分律此大亂教門何者如來教法有大
有小有制有化以律為制經論是化以三藏為小
摩訶衍是大乘也且卻問言今四分律為制為化
為大為小若云非化非大是制是小者制教但明
事相持犯小化不通圓宗之談若爾四分立圓義
在何耶況四分一律於何處說圓教唯識之名義
耶若云五義分通者不然以彼即是當了分通之
義故若以彼為圓宗何須更立空宗體耶是以撿
圓宗章都不見說四分律立圓教體乎故正出體
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所言藏識名義從何而得
耶若爾畢依何經論立圓教名義耶。


答今昔分之今圓則涅槃扶律談常終窮顯性昔圓
則法華第二意開顯及勝鬘等經在昔圓則為傍於
今圓則為正傍正雖分今昔無殊備見釋圓戒體文
請試讀耶。


第五一心三觀疑



問曰唯識所入三性觀為一心圓觀為次第觀歟
若云次第觀唯識觀既是圓人所行豈可次第偏
觀乎故歸敬儀中或云隨其發足必約兩緣或云
初後心齊或云真俗並觀業疏即云觀中緣此諸
文豈非初心圓觀耶若云一心圓觀者大違本論
何者彼文四位唯識修相各別似真不同初以似
法似義入分別性次以四尋伺入依他性後以實
[002-0716b]
智入真實性方乃緣中入地證真爾前二觀自然
具足矣是知本論三觀次第全無初心圓修之義
若云祖師立義恐失本寄乎又南山自引唯識四
位凡聖通學而雖通他難難實未知何者唯識觀
自有三種謂空有真實也他人難唯識即是中道
唯識非謂凡夫所修願樂空有唯識唯識名同其
體不一空有唯識本破地前於願樂位修何怪伏
請明斷文義一轍。


答用觀則一心圓觀斷證則三性次第。


第六唯識通四位疑



問若云通四位繩智既滅入真實觀則伹通達真
如理境於唯識智滅而不起故論云唯識者為名
能觀為名所觀耶。


答唯識實通四位繩智雖滅麻智猶在請觀歸敬積
空方顯之答及轉識論天親之文。


又問唯識為能觀為所觀者。


答前文引論似法義名義互為等文何因尚昧能所
耶。


第七唯識修相疑



問本論明修唯識觀則用無分別智其智相貌自
有五種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
想受故四離色自性故五於真實義離異分別故
未審離此五義畢竟如何。


答離此五義正名無分別智故釋論云離五相緣真
[002-0716c]
實義赴真實義者又大師云積空顯者是也。


第八相空分別空疑



問相空觀與分別空為同為異若云同相空是小
菩薩所行乾慧等位修之唯識即大菩薩所入信
位等位修之修此門異根分大小豈可混濫哉若
既同者何勞別立相空觀耶又於唯識中開方便
空立為一位者亦何不開依他立為一位耶若云
不同二空名義無不同故天親釋論而會同者乎。


答三觀攝空無空亦攝無非名異義同乎若分別空
與相空同異者據寶性論三疑四異以分則與相空
前同後異請考釋相空章。


第九南山立宗違師疑



問南山既是稟承首師首師立因果為宗南山直
以戒為宗出楊律師義圖彼總出九家立宗不同若爾此不師資相
違耶若立宗既背稟承安在又南山違師有何深
意。


答若依歸敬建立南山未必直以戒為宗終以戒為
宗者又何嘗有違師之過具如賢首清涼圭峯立教
判文互有不同亦何礙稟承者哉古今眾矣安足涉
疑。


第十鈔十門攝屬諸篇疑



問鈔云此之十條並總屬諸門若初標宗顯德乃
至後尼眾雜行等諸篇中當用分別十門相請於
初中後三篇分示其相餘以其準。
[002-0717a]


答此之十門但通束鈔之大意其間諸篇或具缺豈
可一槩幸更再思不應卒爾。
律宗問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