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53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宋-了然 (master)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卷下
大宋蕭山沙門釋 了然 述


「威容有儀篇第八謂斂束形儀敬道順俗內長信心外生物善故。」


【釋威容有儀篇篇名中容止可觀謂之威容軌度
格物謂之有儀戒本疏云威謂容儀可觀儀謂軌
度格物注中上二句釋篇名下二句示篇意。】


「序曰聖者立儀同法齊觀道宗乃異形敬畢通備列
羣經無宜不用如有乖軌亂倫自招殃咎故違明誥
罪深難宥。」


【本文立教勸行初科初六句示意勸依初聖者是
佛立儀是法同法屬僧法通三藏僧別三乘各據
宗門觀緣入道故曰道宗乃異至於䇿脩歸敬歛
束儀容統會羣詮其相無別故曰形敬畢通如下
四句明不遵之失上二句乖儀招報如初篇無敬
於佛生龍虵中下二句違教結罪如律所制僧像
等戒難宥猶言難恕。】


「今生居叔世代稱滓濁煩惑日增何時傾蕩如不篤
課於何成濟所以寄此形駭澄練性識屈折柔軟慢
我將摧必若縱緩憍高彌增故習此語繁矣無奈患
深徒便攻擊膏肓難及如不信此言可試讀此文撿
此心行鏗然不動可謂上智下愚中流之人義有向
[003-0493b]
背。」


【加勸中初科為三初六句約報加勸次所下六句
立理䇿脩三此下十二句以教撿行初中上四句
對時示過初示劫濁煩下明障重如下責勸篤課
謂勤脩進業次中上二句總示托身脩敬用顯心
理下四句反覆推撿又二上二句明功下二句顯
過三中初四句責其不行患深喻其惑重攻擊比
其教多膏肓音荒左傳曰晉景公有疾求醫於秦秦
伯使醫緩為之未至景公夢疾為二竪子曰彼良
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盲之上膏之下若
我何醫至曰不可為也如下七句以教自驗上智
從善不為惡惑下愚習惡難以善訓中流之士心
隨善惡故言向背鏗堅也。】


「故經云今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此真用行供
養佛人經云隨順我語名供養佛書云聞諫如流斯
言可錄狠戾不信惡馬難調命盡計窮會思此告撫
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同倫致序心曲。」


【次中初示釋經以彰受教經即維摩詰彼云此土
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而調伏之乃
至云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律謂法也此下示經意
經下引律轉釋供養之語文出四分而言經者從
教得名亦訓法也書下次引儒典以顯納諫即漢
書述高祖之德證上順語其理無乖狠下反責狠
戾謂頑訔也䇿之不進喻同惡馬臨終方悔恐弗
[003-0493c]
及也常下生起後文既不依行時以自驚故曰常
以自箴箴規也同倫即樂行敬者心曲即儀文也。】


「今明諸經所敘威儀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儀隨國
行之以敬為本此乃初心非學不解故須委歷用曉
未聞久行碩德固非所望。」


【方土異儀中初段文舉諸經義通大小中即五天
邊收八表據下所示別指此方為邊此下示今文
意推德云謙碩大也固實也。】


「然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則拜少而遶多此則不遶
而饒拜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此則巾屨備整而稱
敬誠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異等。」


【次科初二句總舉震旦梵語此曰神州戒本疏云
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號曰神州亦名赤縣彼下示
不同之相屨履也誠下結顯不同一據道俗二約
方土。】


「且自統詳儀節事有機緣容預朝覲則三業殷勤時
序忽切則四支削略斯竝行藏在要智出不思足使
加敬盡衷彼我通意可也。」


【三中初四句教適時緩則殷勤急宜簡略斯下四
句美其通變足下示意廣略雖殊心敬宜切衷即
心也。】


「故出曜經曰有信士威儀有出家威儀大道人威儀
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處以此文證明知歸信
威儀入道之始不可隱略故敘以命之。」
[003-0494a]


【明道俗中初科初引經示相有三初即在家簡異
外道故云信士次即沙彌簡異在俗故云出家三
即比丘簡異沙彌故云大道人也各有法則故曰
威儀善行是因善處是果近生人天遠通聖域以
下示意不下生起後文命即教也引文用意以教
人故。】


「俗中周禮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之官斯非內教然
禮貴從俗故也。」


【據位明初俗中初科周公所制故曰周禮太祝即
掌祭之官此是外書故非內教然則禮貴從俗故
先示之。】


「一曰稽首拜謂臣拜君之拜也稽訓為稽計奚反即久
稽留停頭至地少久也二曰頓首拜謂平敵者如諸
候相拜也即以頭叩地虗搖而不至地也三曰空首
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即以頭至手所謂拜手者四
曰振動拜謂敬重之戰慄動變之拜也五曰吉拜者
謂拜而後稽顙謂齊衰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
凶拜也周以其與吉拜頓首相近故謂之吉拜即先
作稽首拜後作稽顙顙是額也以額觸地無容儀也
六曰凶拜者稽顙而後頓首拜謂三年服者拜也七
曰奇拜者謂先屈一膝即今時所謂雅拜也一說奇
拜但一拜以答臣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者褒讀為報
報拜者再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時持節之拜也即再
拜於神與尸也九曰肅拜者但俯下手今時揖者是
[003-0494b]
也亦指婦人拜。」


【示相中九品之相大師隨文約注竝自委釋故但
隨難點示齊音咨衰音崔禮記云喪父斬衰喪母
齊衰言不杖者語云執親之喪水漿不入其口者
三日杖而後起喪父竹杖喪母桐杖今言不杖以下非父母
之喪也吉凶二拜隨朝不同故特點示。】


「又肅或至三也空首奇拜唯一餘則再拜之。


上竝俗禮正文鄭康成依位釋之如此。」


【結指中鄭康成即鄭玄之字也。】


「今據內教以禮敬為初大略為二即身心也。」


【次內教能敬約義示中初科初標顯宗本大下總
示要門俗法脩身故名外典佛教治心故云內教。】


「佛法以心為其本身為其末故須菩提靜觀室內如
來歎為禮見法身華色初至寶階如來毀為拜於化
佛故知靜處思微念念趣道觀形鑒貌新新在俗能
所未免想見齊生我倒現前即為障道故佛約此而
分身心敬也。」


【次科為三初二句總示故下次引事顯相又二初
正引事出智論彼第十二云佛在三十三天夏安
居受歲巳還下閻浮提四部眾集人天相見龍天
大眾眾會莊嚴先未曾有須菩提在石室中自思
惟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今此大會雖復殊特勢
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觀之悉知諸法空無
有實作是觀時即得證道爾時眾人皆欲求先見
[003-0494c]
佛禮敬供養有華色尼欲除女名之惡便化為轉
輪聖王七寶千子眾人見之皆避座起去到寶階
巳還復本身最先禮佛佛言汝非先禮不如須菩
提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得真供養非敬生身
為供養也故下躡事褒貶初二句美其達理如空
生石室觀法空故即見法身故言趣道次觀下六
句貶其著事如華色寶階親承色相但見化身故
云在俗能所未免心境別故想即是心見即是執
依心起我由我生見見有顛倒故障聖道故下三
結判。】


「如能即色緣空觀境心造紛紛集起不無染淨知識
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時緣念斯絕今居凡地力極
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漸能清淨常起兩觀不得
單行謂知無境是漸向真謂知唯識是漸背俗如此
䇿脩長時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就前巳明訖數數
須知。」


【三中初二句總示觀門次紛下一十七句別明行
相三如下六句結示初中雙遮二執不滯有空雙
照二門圓觀真俗即是今家唯識玅觀也華尼以
情想見謂佛為色執為外境不達法空故貪著俗
諦空生以空智見謂佛為空但知無境未達唯識
故滯於真諦今云即色緣空則外塵本無即是真
觀觀境心造則實唯識有即是俗觀是則均空有
於一諦融真化於一心方契大乘至極之理故大
[003-0495a]
鈔云鈍見空時不分別色智知唯識不分別空是
也次中初六句躡前正觀校量分齊又三初二句
示識相如論所說集起名心即是八識由八識中
集染淨種子起現行故故曰染淨紛紛次二句初
觀解悟故但識妄歷行既淺故未可清澄猶屬下
凡影像麤觀後二句觀深見理故想倒自空意言
不生故緣念斯絕此屬上聖證真唯識今下五句
且依凡位加功進脩常下六句重提圓觀以資凡
行知無境者即色緣空故知唯識者觀境心造故
境緣空故真理漸明故曰向真識相遣故煩惱漸
淨故曰背俗。】


「經中明敬有眾位之差故先目錄後依具解謂初識敬事之
儀然後依之而隨接


南無 稽首 敷坐具 脫革屣
 褊袒 五輪著地 頭面禮足 右膝著地
 胡跪 一心合掌 右繞 曲身膽仰。」


【顯相初經中初科諸經所顯儀相不同今總示之
故言眾位。】


「初言南無者經中云那謨婆南等傳梵訛僻正音槃
淡唐言我禮也。」


【列釋中初示南無翻名易了。】


「或云歸禮歸亦我之本情禮是敬之宗致也或云歸
命者此義立代於南無也理事符同表情得盡。」


【會異中名雖不同心敬唯一故曰理同。】
[003-0495b]


「俗有重南無而輕敬禮者不委唐梵之交譯也況復
加以和南諸佛迷生彌復大笑言和南者謂度我也
今流溺生死河念依拯濟而得出也準此以言豈非
和南先在尊師義通上聖念救拔也。」


【三中初斥迷名況下別示南無俗謂和南但可敬
人故聞即大笑由不解名義也言下翻顯今下示
意準下會釋尊師上聖人佛雖殊約敬盡情和南
不別。】


「故經中來至佛所云南無無所著至真等正覺等是
名口業稱讚如來德也且夫貴賤不同尊敬致異天
竺設敬先以身禮後以頌歎如無量義經八萬菩薩
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帀散華燒香以衣寶瓔
珞并鉢器百味充滿盈溢色香具足又設幢幡軒葢
眾玅妓樂處處安置鼓作眾器而供養佛即前互跪
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頌讚曰大哉大悟大聖主無
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御師道風德香熏一切
如是等頌有三十餘章例諸大經竝有讚頌。」


【四中初科初文出阿含南無二字正標所出無所
著者妄念空故言至真者證理盡故三世道齊故
言等覺是下結歸即知南無屬口業也且下將引
次文禮有前後故先敘之貴賤言通且約方土以
分貴對五天彼稱中故賤對此土屬邊方故故上
文云中天䖍敬震旦不同此以拜讚前後故云致
異如下次文引證前禮後讚其相可知如下結略
[003-0495c]
例下指廣。】


「如唐境俗中天子以下美敦盛德其流極廣或以聲
歎或以文頌時俗敬尚其風彌遠。」


【次中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各陳偈讚歌詠佛德四
海之內洋洋乎盈耳哉此葢大師生處昌時特彰
盛事。】


「所以香口比丘報由歎佛正業所感為人所名。」


【三中事出智論阿輸伽王一日作八萬佛圖雖未
見道於佛法中少有信樂日日請諸比丘入宮供
養日日次第留法師說法有一三藏年少法師聰
明端正次應說法在王邊坐口有異香王甚疑恠
謂為不端欲以香氣熏王宮人語比丘言口中何
等開口看之即為開口了無所有與水令漱香氣
如故王問大德新有此香舊有之耶比丘答言如
此久有非適今也又問有此久如比丘以偈答王
迦葉佛時習此香法如此久久若常新出王言大
德略說未解為我廣說答言王當一心善聽我說
我昔於迦葉佛法中作說法比丘在大眾中歡喜
演說迦葉世尊無量功德乃至從是巳來常有玅
香從口中出為人所名號香口也。】


「據其行事應在拜後因此稱揚遂及歎耳。


二明稽首者古文為稽今則為稽俗所常行不必從
古白虎通云稽者至也首者頭也言下拜於前頭至
地即說文云謂下首者為稽也三蒼云稽首頓首也
[003-0496a]
謂以頭頓於地也。」


【釋稽首中初科白虎通書名也漢會羣儒於白虎
殿通諸經義故以名焉說文乃字書也許慎所作
三蒼亦古字書蒼頡一篇七章李斯造埤蒼三卷張揖造
廣蒼三卷樊恭造彼明稽首與頓首不別。】


「然今行事頓首為輕謂長立頓首於空也故晉時釋
慧遠與俗士書但云頓首而不揖也謂非是曲身而
但立也故長揖司空不必身曲。」


【次中初約時評量輕重故下引證晉朝慧遠法師
與秦主并盧循書皆言頓首可驗是輕今時為重
故僧與俗書不可一槩謂下出古頓首之相故下
引事轉顯即後漢趙元叔漢陽人曾為窮鳥賦見
司空袁逢但長揖而巳。】


「然頓首頓顙俗中恒度首頭之總名顙額之別目然
古儀有稽首稽首頓顙頓顙上敬天子殷重之謂故
重言之準此頓顙以額至地而拜也。」


【三中總會異名準義成重然稽首之禮道俗通有
相亦無別今據內教故重出之如戒經序云稽首
禮諸佛等。】


「二明敷坐具四明脫革屣者中梵極敬
合示三四初科中梵極敬者躡釋第四如上文云
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


此土羣臣朝謁之儀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脫有時上
殿則劒履皆捨此古法也。」
[003-0496b]


【次科此方朝儀古今不定在殿不脫此約今制劒
履俱捨此屬古法。】


「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為屣制令服之如見上尊
即令脫却自餘寒國隨有履之。」


【次中重顯天竺脫著所以初明須用由地濕故如
下明須脫重尊長故自下明方土有無。】


「行事之時既脫足巳可踐土地應在坐具尋討經律
無敷坐具之文但云脫屣禮足。」


【顯第三中初科初約事須敷尋下撿文無據。】


「今據事用理須坐具故制坐具緣云為身為衣為僧
臥具既為身衣明知前設。」


【次中義約制緣為身衣故準此禮拜理須敷展故
云前設。】


「又坐具之目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文敷
者故如來將坐如常自敷準此比丘自敷而坐不合
餘人為敷。」


【三中引名從實即坐時之具由佛隨坐常自敷故
準下伸誡。】


「今見梵僧來至佛前禮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
長跪口讚於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可準用之
無坐具明矣。」


【四中重引現量證前禮拜無具可明。】


「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為敷坐具此乃行憍
未是致敬又有要待設席方始禮者亦不可也如見
[003-0496c]
尊長即須下拜安待覔席耶以事詳準隨時設禮不
可待席有則從席無則從地可也如在清廟闕庭公
衙之所何有設席以此準例則敬慢兩分。」


【五中初誡慢如下例顯先引尊長次引俗事清廟
即宗廟闕庭即朝廷庭合作廷公衙即官府以下
雙結。】


「五明褊袒右肩或云褊露右肩或褊露一膊者所言
袒者謂肉袒也示從依學有執作之務俗中短右袂
便於事是也。」


【褊袒中初科初句標或下會釋異名所下示意俗
下例顯事出論語。】


「今諸沙門通著衫襦少袒三衣者遂割破襦子以為
兩片號為襦袒此則名義俱失不可尋之故行事時
但出一肩仍有衫襦非袒露法。」


【次料襦人朱反短衣也少袒三衣者袒字恐悞合作但字
謂今時少有但三衣者既有衫襦肉猶不露遂即
割破以表其儀比今襦衫當背割開雖分兩片肩
還不出是狼得褊袒之名則名失也肉既不露又
是義失故下顯正儀但字亦悞却宜作袒仍下重
示非法。】


「故大莊嚴論云沙門釋子者右肩黑是也外道通黑
沙門露右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見
長老乃褊袒之安以衣遮名為褊袒一何可歎也故
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極也。」
[003-0497a]


【三科中初引論示有肩黑者由袒露故衝冐風日
皮膚[參*皮]黑外道躶形故兩肩俱黑律下次引律明
初正示安下反責準此衣襦俱袒方合正儀。】


「六明五輪著地者亦云五體投地者地持亦云當五
輪著地而作禮也阿含云二肘二膝并頂名為五輪
輪為圓相五處皆圓今有梵僧禮拜者多褰衣露膝
先下至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


【五輪著地中初科或云五體等者會異名也文引
阿含顯五輪義輪下覆釋今下引事顯相。】


「今時行禮觀時進退若佛像尊師却坐垂足方可如
上五輪接足如其加坐則隨時而巳亦見有人聞有
頂足之相遂致就坐拔他足出云我欲頂戴一何觸
惱又是呈拙故知折旋俯仰意在設敬如是例知。」


【次中初教知時亦下正責故下顯正。】


「七明頭面體足者正是拜首之正儀也。」


【禮足中初科對前諸相此屬正儀故特標示。】


「經律文中多云頭面禮足或云頂禮佛足者我所高
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
極也。」


【釋中初科初引文我下示義智論問云何以頭面
禮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貴者頭五情所著而最在
上故第一賤者足不淨處最在下故以所貴禮所
賤敬之極也。】


「如俗中重尊友者不斥其名字相名為足下者義類
[003-0497b]
同也又如天子太子有所稱謂不敢及形或稱乘轝
車駕或云陛下殿下皆敬儀一也。」


【引俗事中斥猶指也言不敢正指其名故伹言足
下等又下類上可知。】


「然中邊行敬其家不同此土設敬遠拜為重天竺設
敬近形接足拜乃為至極。


故經中陳如久不見佛來禮佛巳以面掩佛足上斯
則頭面禮足之相具也。」


【雜示中次科經即阿含取證中天以近為敬。】


「善見云辭佛法遶佛三帀巳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
爪掌叉手頂上却行絕不見佛更作禮迴前而去。」


【辭退法中四方作禮敬之切也合十指掌表攝心
也却行更禮慕戀之極不能巳矣。】


「智度論其禮有三初謂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
至地是而上禮。」


【智論中初科三禮不出身口後禮最重故稱為上。】


「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讚歎知一切眾生中
德無過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主
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謙遜畏難故云恭也推其至德
故云敬也美其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為歎
隨以一事至佛其功不可盡也。」


【次中六名亦出智論初三句總舉知下隨明即文
為六竝以也字分之初以德高二以恩重餘四可
知隨以一事者六中之一也至佛不盡者謂以一
[003-0497c]
敬直至成佛論其功德不可盡也。】


「八明右膝著地者經中多明胡跪互跪長跪斯竝天
竺敬儀屈膝拄地之相也如經中明俗多左道所行
皆左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諸弟子右膝著地。」


【右膝著地初科中言互跪者天竺敬相也如下引
經分示左右以邊夷時俗多尚左道此方儒典亦
且惡之故禮記執左道以亂政等道既反俗故特
異之右手案地者如無垢菩薩禮佛經云世尊坐
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


「言互跪者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此謂有所啟請悔過
授受之儀也佛法順右即以右膝拄地右[骨*委]退罪反
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處翹翹曲
身前就故得心有專志請悔方極此謂心隨其身行
慢失矣。」


【別顯明互跪中初科初示相可知此下以相顯心
慢則易失故曰行慢失矣。】


「今行事者都無思審徑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骨*委]著
地者兩膝竝坐者經中名為駱駞坐也此竝身既慢
[003-0498a]
惰心亦從之來欲請福反收慢罪既乖禮意又增慢
習一成苦業獸中報受可不思哉。」


【次中初示非相加趺即是大坐腿著地者謂以兩
足交踏而跪坐也兩膝竝坐者謂豎兩膝以尻蹲
坐經中斥為駱駞坐也此下責慢情來下示業報。】


「故律中請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跪者謂尻苦高反
至地斯量也。」


【三科中引律重示正相此出聖言故云正量。】


「僧是丈夫剛幹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
故令長跪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指地挺身而
立者是也。」


【四科初三句制僧互跪剛幹事立者志力勇銳故
尼下開尼長跪以報弱故。】


「經中以行事經久苦弊集身左右兩膝交互而跪經
中比丘亦有兩膝至地白佛者。」


【五中初示開意本唯一足蹺跪表勤勞苦既生故
開互跪經下示不同據理無開必有事緣義須通
用。】


「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無存其本緣故云胡也
或作胡跽者撿諸字書跽即天竺國屈膝之相也俗
禮云授立不跪跪謂屈膝俗所諱之凡有所授膝須
起立。」


【明胡跪中胡者大師云雜戎之地也跪相出於彼
國此方既無不可示相且依本緣名胡跪也問禮
[003-0498b]
本中天胡非梵國今明跪相安用胡言或下解字
勤几反授立不跪渠委反文出曲禮彼注云恐煩尊
長俛仰受之俗所諱者由是受刑之狀故。】


「九明一心合掌律文或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者
或云叉手白佛者皆謂隨前緣而行事也莫不歛束
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而心一也。」


【一心合掌初顯相中其相易了莫不以手束心使
心不散也。】


「今行事者掌合不得以事校量心堅硬而散亂也將
欲反源更始須加功用當開指而合掌脩善行不得
合指而開掌從惡習也。」


【斥時中以掌校心掌開心散將下顯正不下誡非。】


「又兩足據地多乖儀節敬俗不立況行道乎亦須準
前十倍努力當歛指而開跟如敬俗流不得歛跟而
開指作八字立令無識者笑也。」


【示立法中初示非法兩脚據地者八字開足作奔
騰之勢既非法軌故曰乖儀敬俗不立立猶成也
亦下明正行歛指開跟表心一故如下舉例敬俗
不立其相由此令無字寫倒或可除去無字。】


「斯言苦楚斯事現行萬失不覺不狂濫也有心行者
既覩斯文撫臆論心一何縱誕固當如上準酌漸漸
依行心性調柔方可論道道在清通無繫無我如何
存著反立慢根用此日生深非生寄門門指掌庶或
可觀。」
[003-0498c]


【三中初立理斯言苦楚謂文旨殷勤斯事現行謂
禮節常用行之非法故有失心不緣事故不覺如
斯行事豈非狂濫於誠誡耶也宜作耶有下正勸
初勸以教照心與教違故多縱誕固下勸以事調
道下勸以理遣初正明文同三篇彼云義無壅結
此曰無繫無我語異意同莫非遣著如下反責存
著立慢誠乖於道用此以為日生之計辜負巳靈
虗生何托門下示重沓之意。】


「十明右繞恭敬者經律之中制令右遶故左行繞塔
為神所訶左遶麥𧂐為俗所責其徒眾矣且述知之。」


【右遶恭敬中初科言右遶者由敬佛在左肩欲卑
巳而尊像故故人惑左右習俗穿分故大師於壇
經惑通傳等文委明左右今此更明庶懲迷謬初
句標名經下顯相言經律者示所出也制右遶者
出佛意也故下引事伸誡左行遶塔事見本律眾
學篇左遶麥𧂐如雜寶藏經第六卷摩訶羅事如
常所引。】


「今行事者順於天時面西而北轉右肩袒侍而為敬
也。」


【分左右中初科初句舉人即大師之世常途所行
執左為右者次四句出所執順天時者年有四序
二十四氣皆天之時候如春時屬木起於東方則
正月建寅夏時屬火歷於南方則四月建巳秋金
次西則七月建申冬水歸北則十月建亥此約時
[003-0499a]
節運造順天之道皆是左行古人順此以為右轉
故自南向西從西向北順於四時東南西北而回
轉也有將此科為正義者執舊迷而自惑也。】


「比見有僧非於此法便面東而北轉為右繞也。」


【次科所顯正與壇經傳鈔等處儀法大同有將此
科反為謬執却引壇經東回左遶之文證成自義
殊不知左遶之說葢順當時惑者所稱即是說左
為右又是天常故言左遶若合人常順今正義本
名右遶也豈不見真懿律師答大師云此不敢恠
吾見大德恭禪師若行道時竝東回北轉此為右
遶以此驗知大師以東回左遶而告意真懿以東
回右遶而順答何固執而不悟乎初二句斥非言
有僧者托前人以彰自意也非此法者破昔迷也
下二句顯正便東回者立正儀也為右遶者結名
從實使無濫也。】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經行旋繞目閱其蹤竝從西迴
而名右轉以順天道如日月焉。」


【三科中欲彰西竺亦同此方雷同取惑故引異儀
以絕後議天竺即五印度真聖所都故名為梵皇
唐御曆盛昌佛化故西天三藏輻輳神京故云填
聚京邑從西回者自南向西而回北也言天道者
即是天時同前明也如日月者日月有二若約纏
度西出東沒本是右行今人反為左也若從風轉人間所
見東出西沒即是左行今人反為右也今言如日月者且
[003-0499b]
約風轉從西沒者廣如感通傳天人答大師中說
問梵僧行相天竺正儀既竝西回可為現量苟斥
為非則失於宗奉或以西回還同東轉則文義交
差取捨兩端請垂一決問天時天道天輪天常同
異如何後賢更須詳辯。】


「然撿經中帀數無定或云一帀三帀七帀百帀千帀
無數帀者斯何故耶皆謂隨務緩急致有不同。」


【匝數中初科初準經示數斯下徵釋竝由隨事緩
急故致少多不同。】


「莫不身曲掌合徘徊瞻仰不能巳巳周旋敬重申巳
信重之心也故內外清信來至佛前禮而後遶遶巳
復禮加敬重沓無得恒準總而言之以敬為本。」


【推本中初科初正推以事顯心心為敬本貴在精
誠不貴多也故下引事總下結示。】


「故語曰禮與其奢也寧儉故知禮與其敬寧重重則
隨心顯晦萬途其致一矣故孔門贊素王曰仰之彌
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也。」


【次中語即論語初句舉彼正文禮謂儀節意存乎
敬行之過儀名之為奢失其本意則奢而非禮行
之簡略名之為儉得其本意則儉而為敬君子務
本故奢不如儉奢侈也儉簡也故下約義切比俗
雖推敬義在節身道則推心意存通理故云禮與
其敬也寧重重則隨心貴通理也如須菩提靜室
觀空為佛所贊豈以身敬而為禮耶顯晦萬途此
[003-0499c]
言身敬如上奢儉故曰萬途其致一者謂通理也
如下正觀注云萬行雖殊據理為一故下引證即
顏淵讚孔子之詞初句讚其德重次句推其行堅
三四二句尊其道大道無形狀不可言傳故曰忽
焉等淵孔上賢言幾於理故引為證大哉吾道直
指心源豈以忽焉能詮至理素王即孔子也言其
有王者之德而無王者之位故以名之。】


「巳前約相且列十條餘有曲身低頭注目瞻仰隨心
機用何可備之然一以貫之多陷前列。」


【結束中初總餘下指略然下約義收束。】


「至於律制頗亦殊倫故下座之禮先備五法一褊袒
二脫屣三禮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座於下座前悔
則有四法除其禮足是知餘四通於尊卑禮足一法
不行下位此謂懺罪故立四儀自餘常時四法都削
下座互跪亦據請悔之儀常途脩承理不行也。」


【次律明中初二句總示故下引明初明下禮上法
其相有五次示上敬下法其相唯四此下評量。】


「上總明禮相䇿撿心行文事備矣方便成矣禮儀既
具引至像前身不妄起起必加敬目不妄視視必瞻
顏口不妄語語必歎德如前所顯甚易可知若至臨
陣多負重責故論云佛世尊前無異言也可不思哉
可不思哉。」


【起行中初科上列十條竝有法則披文撿行意在
正脩故初四句結方便也儀軌既具事合遵行故
[003-0500a]
次禮下顯正脩也正脩從相三業須陳敬本在心
具兼身口故身不下顯敬相也三業翹敬功用必
成脫墜慢情終歸妄業故若至下伸誡責也責妄
之意簡在聖心故引論文證無謬也。】


「今此之目目彼初心素未經懷無由鏡曉勿怪覼縷
事義須之諺云教兒嬰孩教婦初來言雖淺俗其喻
深遠故阿難白首而迦葉呼為少年非謂歲積而為
老也以不善教誨而非老也理固隱審觀行如何。」


【次中因前諸相恐謂繁多故先釋疑令知本意諺
云者出顏氏家訓第三篇阿難事出四分律彼云
阿難白首迦葉號為年少訶云汝眾欲失汝年少
都不善閉諸根貪不知足等非下示律意理下結
告勸行意謂附文顯理固以審詳觀其所行未知
何若觀字平呼行字去呼又可理唯智解隱密難
知但觀事行方知何若。】


「然三寶為敬謁之尊是以明其相狀。」


【所敬境中初科上明十條即能敬之儀軌此明三
寶乃所敬之勝緣故次列之彰其勝德初總示可
了。】


「古德遺告云行者云何至心歸命常住法身所謂如
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
大悲三念處等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功德智慧微玅
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安慰世間普覆一切
無障無礙無所分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而能
[003-0500b]
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舉右手安接眾生放大
光明除無明暗百福莊嚴萬德圓滿雨甘露雨轉正
法輪濟益眾生出生死海是故號佛眾聖中尊無上
法王我今歸命。」


【別顯三相中初科初示所出古德未詳何人此指
下文所列之相是彼古德所作也行下正明初二
句能敬身心奉上故云歸命即南無也次常下明
所敬又三初示理體常住法身如前巳示如來即
十號之一如來名義諸教不同今準賢首藏師約
圓教釋本覺故如始覺故來本始不二故曰如來
言十力者一知是處非處謂總知一切諸法因緣
果報則降伏無因惡因知人可度不可度二知過
現未等三種業報知所度有障無障三知諸禪解
脫三昧垢淨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知信等五根
上中下五知種種欲樂令捨不淨增淨六知一三
五乘貪瞋癡等種種性欲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
可度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此十通名力者能摧怨敵故不可屈伏故四無畏
者一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
苦道無畏言無畏者由障盡德圓如巳所證為大
眾說無所畏故五眼者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眼佛總具之故云五眼菩薩巳降次第減之六通
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盡
總言通者瓔珞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
[003-0500c]
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十八不共法者一二三身
口意無失四無畏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巳捨
七欲八精進九念十慧十一解脫十二解脫知見
上六皆云無減十三四五一切身語意業隨智慧
行十六七八以智慧知過未現在通達無礙此十
八法二乘無分故言不共大慈者即無緣慈能與
樂故大悲者即同體大悲能拔苦故三念處等者
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為憂二一心聽不以為喜三
常行捨心不見可度一切種智即後得智能覺他故無
上調御十號之二世出世間無過上故故名無上
適機施化故名調御萬行所成曰功德能照惑障
曰智慧等覺未窮曰微玅清淨廣大如法界者依
正一如稱體周遍故究竟如虗空者無邊無相常
不動故安慰等者正是眾生所依處故無明垢盡
故云無障玅智圓明故云無礙得一切智故無分
別如此玅理三乘淺智尚不可知何容識識而下
二明化相從真起用故云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委如別文名相易曉避繁不錄餘文可了我下
三示正禮。】


「次又歸命十二部經上中下善義味清淨自然具足
開現梵行最上第一度於彼岸甚深實相平等大慧
自性清淨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而此正法境界無礙
為眾生說不違實義由是無上出世良藥破滅眾生
無始煩惱故我今日至心頂禮。」
[003-0501a]


【次法寶中初句能敬十下所敬又四初二句能詮
教十二部經者謂契經重頌授記諷誦無問自說
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論議未曾有也上中下
善即大小乘度緣諦也義下次明所詮之理義味
屬理本來無染故云清淨自然具足開現梵行者
一切功德由性本具一切淨業從此開發故超出
諸數無可對待故曰最上第一依此法故能越苦
海故度彼岸甚深實相性之體也平等大慧智之
用也性本天真故曰自性清淨心滅言斷不可思
議也而下三明稱理而說初二句結前正理為下
正示所說即音聲所宣名句文等不違實義者真
俗二門不相違故能滅惑病喻之如藥故下四示
正禮。】


「次又歸命三乘淨僧所行三慧是菩薩道披弘誓鎧
䇿精進馬執忍辱弓放智慧箭殺煩惱賊直心深心
決定正趣無上第一平等正道不離念佛念法念僧
受行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諸眾生常以四攝
攝諸含識為尊為導為依為救定置眾生佛菩提道
是故號僧明善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間是良福田真
供養者故我頂禮清淨僧海。」


【三僧寶中初句能敬三下示所禮初句標名三乘
僧者總大小故所下示體又四初明所證功德即
是理體言三慧者謂聞思脩若對三乘各有觀慧
然求總相不出此三三乘雖殊終歸佛道故云是
[003-0501b]
菩薩道法華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是也披下
二明所行正行初即自利四弘誓願堅密如鎧精
進不息喻之䇿馬忍辱無諍柔順如弓智慧明利
破惑如箭離邪曲故曰直心求大法故曰深心決
定正趣等者發心畢竟求無上道故不離三寶念
依止故受行言教弘正法故常下三明度脫眾生
即利他行言六度者即施戒忍進禪慧能越苦海
故名為度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故名四攝德行重
故為人之尊利用博故為人之導是下四結名示
禮。】


「今所撰集為始行人若不標顯起心無寄若語令念
佛則落漠煩拏故曲示相起心標意如此專注永絕
遲疑心性醒悟作業清白不爾順舊癡鈍無明雖加
箴艾病深不覺。」


【約行挍量中初科初示文意既被初心故須委曲
恐疑繁廣又重言之心神無托故云落漠手足忙
亂故曰煩拏故下顯委示之益不下明不遵之過
癡鈍無明即結使煩惱。】


「有人聞余此告掉笑輕之余云不要必捉探收束聞
名即禮作意䇿御方可及耳現見俗人禮佛拜拜不
虧道人在道趂拜希有其人聞此猶故不信及禮五
十三佛情露慢散都不聞之事竟乃悟方始慚恥余
又告曰止得自叩努力裁割酷當奈何當復奈何如
怪此言對陣方委。」
[003-0501c]


【次科初二句出謗詞掉即振動跳躍之狀謂見此
文掉躍而輕笑也余下遮約不字上聲句絕要下
勸以法自量則謹身節意方及此誨現下舉事挍
量道不及俗五十三佛如藥王藥上經中明之余
下再伸勉勵割猶斷也酷猶甚也勉勵之極故重
言之。】


「勒那三藏見此下凡悲心內充為出七種禮法文極
周委鈔略出之。」


【引古禮中初科準華嚴篡靈記云三藏本是天竺
人也既至此土華音又通講華嚴經道俗雲集
準知三藏弘於華嚴見此下示述禮之意由人

分勤墯故禮有慢恭七禮之興良由於此今所引
示意用不殊然後之四禮皆是理觀行相幽奧交
雜難分今詳三藏既宗華嚴則知觀法符彼經旨
故圭峰禪師圓覺疏鈔相承傳用今家雖引鈔略
不全若但用今宗釋彼觀相則深淺不分若唯據
彼宗通於教理則圓別非會今先以大師所本隋
朝道整禪師凡聖六種行法總配七禮義束為三
初一凡罪行二三凡福行後四聖道行中是大菩
薩佛果證行若準覺鈔第四正屬始教空宗似通
小菩薩行以觀中深了唯心小菩薩唯知境空未
及此行學者以意詳之伹觀相唯準大乘不明小
乘行爾次準圭峰禪師圓覺疏鈔以三觀五教配
明後四仍用彼文交參釋之彼云第四空觀禮真
[003-0502a]
諦佛入法之性無能所相故正屬始教空宗中禮
第五假觀禮俗諦佛從體起用故屬終教中從體
起用禮第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不計色空直見
本覺真性故屬終教中顯實宗禮第七三觀一心
禮三諦一境佛不取真弃假泯絕無寄故即頓教
禮也問若用今宗唯識對三觀四禮同異如何答
若據勒那宗於華嚴圭峰依宗準用大師為分勤
惰故因引之況禮分四門唯識一觀約宗對教理
實不同若約性宗圓脩唯識對三觀四禮其理頗
同故事鈔云諸法外塵本無等名通達真即是空
觀又云實唯有識等名通達俗即是假觀又云此
理深玅即是中觀又下文云觀察自心非空非有
止觀雙遊真俗竝運等即是三諦一境三觀一心
以此推之唯識真觀即是一心三觀用此配禮四
義無別但四禮隨相別觀唯識圓融一觀攝別歸
總不出唯識玅觀也。】


「初名我慢禮者。」


【初禮中標言我慢禮者我故尊巳慢故陵他約相
似恭故名禮也。】


「謂依次位心無恭敬高尊自德無師仰意恥世下問
諮受無所心無法據如碓上下一形所作無境住心
輕生薄道徒勞無益外覩似禮內增慢惑猶如木人
情不殷重手不至地五輪不具。」


【釋中依次位者身隨集也無恭敬者心輕㑥也高
[003-0502b]
下四句我慢心也行實鄙俚無德可稱自伐其能
人不推伏故曰高尊自德由自德故無師仰意由
慢他故諮受無所心無法據者愚暗自封故如碓
上下者作業無記故不貴人報故曰輕生不重法
儀故云薄道外下示禮相內下明我慢猶下示慢
相。】


「此是慢業名我慢禮。」


【三結中正同上篇因福起罪三毒所收故云慢業。】


「二唱和禮者。」


【唱和禮中初科唱即舉唱和即相隨圓覺鈔云高
聲喧雜詞句混亂也起伏相順故名為禮。】


「雖非慢高心無淨想粗正威儀身心虔敬起伏相順。」


【釋中初句簡前法心下示今禮。】


「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養。」


【結中片猶分也扶即助也或可作符合也心不淨
故福薄是世報故非真若依覺鈔此屬罪分今據
身心虔敬福分所收。】


「三身心恭敬禮者。」


【三禮中標云身心恭敬禮者圓覺疏云敬從心起
運於身口五輪著地鈔釋云情發於中而形於言
讚詠之不足故懇到而禮拜之也。】


「聞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曜
心相成就實對三身申手摩頂除我罪業是以形心
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猒足。」
[003-0502c]


【次釋中初示行相念即是心心念雖專欲見未見
但存假想故云如在語云祭神如神在護法篇云
舉目摧撼如在不疑是也心下四句明感通心即
是念相即佛身念心既至佛隨心現前但假想今
方實見故云心想成就異前如在故云實對三身
等此謂因緣契會感應道交故覩勝相梵網經云
佛來摩頂見華見光便得滅罪等問有相可見即
是化佛何言三身者答一佛三身莫生別見然是
取相未入無生故非理觀爾古云非外事理不分是以下四
句明發敬所以因感前相彌加精篤故情無猒。】


「是名境界禮佛心眼現前專注無昧此人導利人天
為上為最功德雖大未是智心後多退沒。」


【三結中初三句結觀智異後理觀此有勝相故云
境界心存目見故云心眼現前等古云入佛境界恐濫後禮
下結功益未通正理報但人天由心純一福中為
勝故稱上最既非理智但事業收故多退沒據此
可同凡福行也準覺鈔中此上三禮則通人天二
乘菩薩散心脩也。】


「四發智清淨解達佛境界禮佛者。」


【第四禮標中前之六字屬能觀佛境界是所觀禮
佛二字能所合示智發于心心本無念念靜則智
明故云發智清淨智淨如鏡佛身影現由智解了
心境寂然故云解達佛境界也能觀智清淨故所
觀境清淨智境俱淨則能所兩亡泯相絕心深入
[003-0503a]
法性若準覺疏名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故
引彼照此清淨即無相也無相即所顯理也此理
即佛境界也故智論釋般若云清淨即空義也言
禮者翹勤三業具足五輪接足投誠盡於敬奉也
問觀名無相深入法性今釋禮義仍約事者答顯
事理故若伹從理釋失於事義則入道者迷於因
果故覺鈔釋云自此巳下皆述身口恭敬禮時作
此觀智非謂身口都不禮敬但將無相等以當禮
佛善須思之準此下三皆同此釋。】


「行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順於
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虗通無礙。」


【釋中初科初句示智智是心用故曰慧心如理通
達故云明利深下明解達佛境為三初二句正明
深知即解達也言法界者有體有用本字正詮心
性即法界之體法界差別即心性之用若就事分
相則六凡四聖各有依正以智達理則本無差別
故云無礙即此法界無礙之理是佛境界由下次
示昔迷從真起妄故曰順凡法性本空今作有想
法界無礙今作礙想今下三明今悟既達自心則
了法界無差別相反前妄有故曰虗通反前情礙
故曰無礙虗通無礙即清淨相也。】


「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
一佛以佛法身通同無礙故禮一佛徧通一切。」


【次科佛寶體遍中初二句總明約事明禮則心境
[003-0503b]
能所以智顯理則佛即自心故曰隨心現量量即
心相謂佛菩薩等各有名義自性差別皆是自心
相分之識故攝論云名義互為客菩薩應尋思於
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等問若云佛隨心現與後
起用何別答心體是同智用有異以智冥理則心
淨境空以智起用則熾然緣起冥理則正屬今禮
能所兩亡起用則次禮所收真俗雙運禮下正示
初示玅境以下反釋法身既同故一多無礙據此
所明則禮法身理體真佛同前覺鈔真諦佛也。】


「如是種種香華供養例同於此。」


【次科所敬之佛隨心既遍所奉之供隨佛亦遍古
德香華偈云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等。】


「法僧加敬義亦同之以三寶同性理無異故三乘名
異解脫牀同故知一禮則一切禮一切禮則一禮。」


【顯法僧中初二句例顯以下示意又三初示三寶
性同住法圖讚云何謂為佛自覺覺彼無師大智
五分法身也何謂為法能軌能正滅諦涅槃清淨
無相也何謂為僧能和合眾無學功德自他滅處
也此則三寶區別之門古人以此為同性者非若論極教理
唯一統照無不周照周等覺謂之佛寶體無非法
謂之法寶至德常和謂之僧寶此乃體一義三同
體三寶巳上正文三下次示三乘理同智度論云三乘
同坐一解脫床涅槃經云一切三乘同一佛性所
以者何同盡漏故故下三顯能敬禮同上云禮一
[003-0503c]
佛即一切佛則局就佛明今云一禮則一切禮則
總該三寶三乘同一禮敬。】


「如是三寶既能通達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三中初二句結上觀智以四聖為境一下四句以
六凡為境以凡望聖約位實殊以智達理性本不
二故以六凡同作佛想。】


「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相轉明
一拜一起為尊為勝。」


【結中初科初三句結智清淨次四句結佛境界由
智淨故身心清淨身心淨故佛境清淨俱清淨故
蕩蕩無障故覺鈔云蕩蕩無障是離能所合法性
之相也。】


「是名真實果報殊大由心無限故使淨業無窮。」


【次科由心清淨理非虗偽故得真實果報殊大由
下反釋。】


「五明徧入法界禮敬供養者。」


【第五標云徧入法界禮者一心真性乃法界之體
體本圓滿名之為遍十法差別是法界之用彼此
交徹猶如鏡像名之為入即同覺鈔起用禮也。】


「行者想觀自巳身心法從本巳來不在法界佛法身
外亦知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發解冠達自身一
切身徧滿法界是名法界不增不減清淨法門。」


【釋中初科為三初六句示觀法發下三句顯智用
是下二句結顯初中初立理即遍入之義上四句
[003-0504a]
明我身心入佛法界自巳身心屬能入法界法身
屬所入謂我身心從無始來本性平等則與法界
諸佛法身分毫無差今雖在凡亦與法界諸佛法
身重重交徹故云不在外也下二句示佛法界入
我身心反前可了諸佛字下合有法界二字次中
由心解教發於明智故云發解智光內照圓悟無
方故云冠達初了自身遍入法界次一切身亦遍
法界則知十界交羅互入猶如帝網三中我身入
法界而法界不增法界入我身而法界不減皆由
法界性平等故常不動故隨緣起用無障礙故故
名不增不減清淨法門。】


「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禮於一佛一佛之身徧於法界
法界之中所有三界位地無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
既徧一切我身隨佛亦徧一切所以禮敬供養一切
身中具足莊嚴。」


【次科中初二句躡前觀智印可正脩禮下正示有
四初明禮一佛身圓遍法界次法下一一法界皆
有佛身言三界者舉依報以攝六凡地位者舉行
位以收三乘無漏法身別示佛界三佛下示所禮
佛身既遍法界能禮身心隨佛亦遍四所下明所
設供具隨我亦遍如是則禮供一佛一佛身內具
足一一佛身一一法界我身供具乃至一一法界
一一佛身彼彼互融重重交入我身供具理亦如
之同時交參遍入無礙故云一切身中具足莊嚴。】
[003-0504b]


「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隨緣徧滿乃至行住坐臥因緣
果報不離法界身隨於心故解無礙法界緣起一切
事成。」


【體用中初科初三句正示從體起用之相則與覺
鈔允符玄旨問第四禮中亦云法界與此何別答
體同用別如前巳明前但冥理故云無礙此明起
用故曰隨緣性字屬法界之體此體不變名之曰
常其性不生名之曰寂不生不變故曰然也言隨
緣者法界之用也由法界真理不守自性隨染淨
緣起於凡聖染淨之果從染說者無明為緣起於
三細三界六道從此而生從淨說者師教為緣起
於三學三乘十聖因茲而立聖凡雖異事理本同
故於一身圓收百界故云隨緣遍滿乃下三句攝
用歸體真如法界因也無明師教緣也六凡四聖
果也所感苦樂報也然則隨緣之用皆從體起攝
用歸體故曰不離法界今約禮敬而論緣起者準
圓覺疏觀身與佛皆從緣起如佛以大悲大願為
因眾生善根為緣起應化身遍滿法界我身以淨
信為因諸佛勝相為緣起脩敬心運心普遍諸佛
法界也身下二句潛通伏難謂心理冥通可云無
礙身是色法何得融通將文答之則知事隨理遍
依正互融圓覺經云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
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又覺疏序云心通法遍是
也法下二句雙結法界是體緣起是用體用無礙
[003-0504c]
故曰一切事成。】


「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獨見鏡鏡之中皆有像現
佛身清淨明逾彼鏡一切法界悉現身中故我供養
一切凡聖凡聖之身皆同供養有目者見盲者不覩。」


【喻顯中初五句舉喻佛下合法喻有二相一鏡二
人法有三相一佛身二法界三我身佛合鏡喻我
合有人界喻不顯又我供中初謂我供於彼凡下
彼我互供有下簡示迷悟。】


「如此行學法界法門大有利益終至此解不學不知
是故行人常須緣觀所得功德不可校量。」


【結益中初科初三句正結行謂修持學即解理解
行雙顯故云行學終下勸脩終至此解聖所證故
不學不知凡須學故是下正勸所下示益。】


「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何顛倒妄造業耶。


六明正觀禮自身佛不外緣境他佛他身。」


【第六禮中初科初二句標示名義不下遮簡初中
自身佛者謂自巳色身之中有本覺之心名為佛
性性具神解故名為覺即性之解寂而能照解從
性起還照於性遮無外境故名正觀禮自身佛即
覺疏云第一義諦佛也次中不緣外境正簡前禮
由前起用自他俱成今但照心故不緣外境圓覺
疏云不計色空直見本覺真性故。】


「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佛性平等滿足隨順法界緣
起熾然伹為迷解有外可觀所以妄倒常淪生死若
[003-0505a]
能返照解脫有期若向他境謂有可觀邪人邪行經
教不許。」


【徵顯中初科初句徵起一下釋顯為二初五句明
性具一切眾生即十界凡聖於自分中具有本覺
寂知之心故云自有佛性然此佛性即是中道第
一義諦無上涅槃故涅槃經云佛性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
涅槃是也常此佛性在自分時一時圓遍一切分
中彼我具足未嘗增減故云平等滿足隨順緣起
義同前示但前體用兩成心境交入今直明自性
隨順緣起所起之用全是自心故緣境時即緣自
心不作境解故有異也若爾復與第四何殊答第
四俱泯今此存心舉要言之第四自他俱空第五
自他俱有第六存自簡他故有異也但下示本迷
由如來藏心不守自性舉體隨緣成諸染法眾生
不了報為外境造業受報故有彼此生死輪回若
下顯今悟初二句示正觀言返照者照即是覺覺
有二義性本寂知即本覺義解心初發即始覺義
性是心體覺即心用用從性起還照自性故云返
照即此兩字是正觀之玅旨也如是通達則解脫
可期若下遮謬解境實心有妄從外求中道既乖
故名邪行故般若有色見聲求之責涅槃彰不觀
佛法之徵故云經教不許。】


「故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巳正法性故又
[003-0505b]
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


【次科初即涅槃彼云不觀佛法僧者以不取相能
見真實性故遮無外境故曰不觀顯有自心故云
見性次文即金剛般若如常所解。】


「是故行人常行禮拜但見身心有禮有敬未能通解
常猒常行後一通達知心無外方識自心清淨本性
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隨力脩明引出佛性也三祇果
圓十地位極至得果佛性也。」


【起正行中為三初五句示凡行但見身心雖知無
外有禮有敬猶屬事脩既於正理未有所悟故曰
未能通解常下次五句示聖解初句明正脩道觀
雖行須防取著故須常厭不取是理須防癈事故
須常行後下四句顯悟準攝論中如理通達即是
見道論云菩薩如此得入初地巳得見道得通達
入唯識等準此巳前屬尋思觀今得通達實知無
外即如實觀清淨本性即真實性準此見道巳去
入脩道位見真實性故云方識自心清淨本性故
論云若至登地故似唯識意言分別亦不得立又
云菩薩得無分別智得證真如法界乃至得入真
實性等此下後七句躡前觀智以示差別文出攝
論彼云信實有者謂實有自性住佛性也信可得
者謂引出佛性也信有無窮功德者至得果佛性
也佛性論等文同廣引文中三性竝以也字分之
初是見道名自性住次即脩道故云引出後屬無
[003-0505c]
學故云得果覺疏內觀即指自性。】


「此解微玅唯聖達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脩習也。」


【結判行位中初明聖位方通如上所明見道已去
皆是聖人同見性故位下明下凡須學如前文云
在凡不學焉有克聖之期。】


「七明實相三寶自他平等禮者。」


【第七禮標中言實相者即是自心真實之相也與
夫法性法界佛性法身本無差別然既隨教所說
名字不同隨名定行不妨觀相亦有深淺如第四
禮深入法性則窮事見理第五遍入法界則心境
雙存第六禮自巳佛則遮無外境莫不性起有相
則相俗性真會俗歸真則相空性顯今言實相則
性相不分真俗一體即前所明法界三寶自他凡
聖能所之相當相寂然不假會境歸心亦非取真
弃假事事無礙法法皆如故即諸法以明實相非
泯相而見性也自他平等非會境以歸心也涅槃
經云無相之相名為實相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
自他相乃至廣說一切諸法皆是處假隨其滅處
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
義諦名第一義空等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
寂滅相肇法師云實相本無等。】


「大意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無自無他
佛凡一如古今無別見佛可禮大邪見人。」


【釋中初科初句示同前正觀禮所顯中道即是實
[003-0506a]
相故曰意同又可前之三禮約相雖異莫不皆顯
法界法性故曰意同前下顯異初示前禮或從理
起事或攝事歸理故有禮觀或起用則自他宛然
正觀則簡他存自故有自他兩異今下示今觀初
三句明正義以實相平等故無自他佛凡古今之
相見下遮謬解圓覺鈔云見佛可禮者雙遮外境
及自身內佛也若爾此禮以何為行相耶答無別
行相全用前三以成今觀初入法性以空諦為境
次明起用以俗諦為境三顯自心以第一義諦為
境今此竝觀三諦唯一實相真俗俱遣境智一如
是今行相問前云無相亦泯自他若為取別答約
覺鈔意無相之言通此四門不妨隨門權實自異
第四無相正屬空宗以無相為所顯之理不得無
所觀故今云無相即是實相實相本無無所觀故
問四云深入法性即是顯性何得言空答教宗有
異不可混然彼談法性亦皆空故如般若中一切
智智皆清淨故又以無性為真如故若爾實相本
無亦皆空義何得有異答前了諸法泯相見性故
名為空今明諸法之相全是自心實相實相平等
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畢竟平等故曰本
無非作故元本性無故不同空宗推之使無且舉
大槩非學不知儻有餘力別求詳決問既云無禮
無觀而云平等禮者答此義同前第四中說又下
文云禮不禮等問前云正觀禮自身佛不緣外境
[003-0506b]
豈有自他答既云禮自未免遮他禮觀有無何得
非異。】


「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
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不禮敬禮不禮等供
不供等安心寂滅名平等禮故文殊十禮云不生不
滅故敬禮無所觀。」


【引證中初文即仁王般若彼云爾時世尊告波斯
匿王汝以何相而觀如來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
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
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乃至非覺
非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
相而觀如來以下七句覆釋前經以成觀意以實
相玅理自性清淨非妄所染故云離念起信論云
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
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等不可等者有心則念起
有相則非實有禮則能所紛然不禮則因果迷昧
今達實相則心相一如禮否不二安下結示攝心
圓照妄念不動謂之安心寂滅寂滅即實相也次
文即入佛境界經彼有十偈故云十禮不生不滅
即實相體有念則境生心滅則法滅若見生滅而
行禮敬則有所觀今達實相即相常住故無生滅
雖行禮敬故無所觀自餘九偈文廣不引。】


「此後二禮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觀雙遊真俗
竝運心乃虗蕩身實累緣在凡行學其相齊此過此
[003-0506c]
不行下愚妄習不足問也。」


【示後二中初科為二初五句正示二心下七句明
分齊初中初句標指寂下示意又二上二句牒觀
理下二句明觀行止寂是定觀通屬惠竝是能觀
福是俗諦道屬真諦竝是所觀能觀定慧一念圓
收則止觀雙遊所以寂而能通也所觀真俗一法
圓具則真俗竝運所以福而行道也二中上四句
正示如上結云此解微玅唯聖達之位在下凡不
宜不學故約聖解通被下凡示其分齊以凡夫始
行事理未融心雖解理身屬緣礙意在舍身進脩
道業過下三句斥非舍此正觀向外別求謂之過
此困於發足怠而弗脩謂之不行如此下愚不足
問道也。】


「然以隨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淺識深著五
欲計我見者莫說此經以聞不解重增謗毀不如不
聞行凡事福。」


【次中初句遮妄世多著相不悟正脩次句索機意
欲後人覽茲嚴誡感激發志努力進脩也故下引
證文出法華說法應機不可妄授以下牒意伸誡
聞而增謗不若不聞且脩事福以遮罪路。】


「功用顯迹篇第九勤惰雖殊無非功用勤則聖美惰則凡非。」


【釋功用顯迹篇。
篇名中三業勤脩謂之功用隨業
感通謂之顯迹注中初二句明功用下二句示顯
迹。】
[003-0507a]


「上備明其勤惰其相備矣下濁迷凡多懷曲見未能
行用先出謗疑故列羣經用杜冰執庶有心行者知
予意之在斯焉。」


【本文中初科初二句指第八篇下濁下生起此篇
多曲見者逐情想故出謗疑者非正行故故列下
正顯篇意廣引聖言明顯感通用杜凡愚隨惰之
執庶下勸解正意廣顯所由。】


「是知初心後進必須憑師善友今依止三寶常樂親
近。」


【示所依中初科初示意今下顯所依師友之言即
是三寶問前立觀門正存終行豈當卷末反為初
心答約觀求人實存終行約文用意偏被初心既
令初心學他聖觀故須委示引入圓門凡聖同脩
如前所示。】


「故大智度論云若菩薩未入法位遠離諸佛壞諸善
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應遠離諸
佛譬如嬰兒不離其母行道不離粮食熱時不離凉
風寒時不欲離火度水不離好船病苦不離良醫是
故菩薩常不離佛何以故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
益我度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離
諸佛。」


【次中初明下凡脩行不依三寶有多過失一壞善
根失法利故二沒煩惱增有漏故三自無力失利
人故法位即十回向觀諸法空得無生忍今言未
[003-0507b]
人驗是初心譬下引喻是下合法何下徵釋所以
初以父等益微不能度我唯下次顯諸佛德深堪
為依止。】


「今欲親覲諸佛聞出世法作何方便脩行正行以凡
無始約相脩福故還約相行遠離法論云未位大清
淨巳來終無住故所以先置道場安設尊像旛葢華
香隨力供養有十種相見佛善根一者禮拜二者讚
歎三者發願迴向四者觀佛相好五者專念脩慈六
者三歸十善七者發菩提心八者讀誦經戒九者供
養舍利造佛形像十者脩行正觀萬行雖殊據理唯一。」


【廣顯中初科初敘意有下分章初中初則尋求方
便以下立法順機凡下合有夫字論下引示須脩
大清淨者即佛位也今言未位則十地巳還竝未
全淨仍須無住以趣上階無住猶言不住也所下
莊嚴像設次中正觀下注會事歸理也。】


「今以釋尊遺法所脩行者竝付慈佛令悟聖果文相
既廣理固難違或願生淨土例亦無壅以正覺義齊
拯濟情一解脫便止何有乖離且以慈氏標宗餘則
十方準例。」


【次科中將脩正行必約所歸故先示教主令心有
寄釋尊法付慈佛者以龍華三會先度釋迦弟子
故梵音彌勒此云慈氏因脩慈行故得是名或下
示任機所宜問上言生淨乃屬權方今有願生又
言無壅者答上文顯實故指淨土為權方今接初
[003-0507c]
心故任機而無壅問護法篇中令歸理體今明依
止何歸化佛答上篇示本故依法身今接初心故
須約相即末顯本還依理體即此文云正覺義齊
法身同故極濟情一化相均故但求解脫無勞強分故云解
脫便止等。】


「初明禮拜得見佛者。


行者以至誠心質直心專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
敬父母禮拜彌勒等十方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


【依章別釋次釋中初段初教運心至誠心者離虗
妄故質直心者離邪曲故專注心者不散亂故敬
重心者不輕浮故深心者求法無猒故信心者崇
重賢善故如下明正行能下結益即感通義一能
除障二能見佛。】


「故上生經云若有敬禮彌勒佛者除却百億劫生死
之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又云我滅度後
四眾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
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
誠心懺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
當知是人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時授記。」


【次引證上生文有多益竝是感通顯迹之相初得
滅罪乃下得見佛又下捨報生天我即釋迦自指
四眾即僧尼士女八部即天龍等如常所知兜率
翻為知足即四天內院彌勒所居若下離犯戒罪
若歸依下獲果得記。】
[003-0508a]


增一云禮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見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
以見佛時三自稱曰南無如來真等正覺故三多饒財以其花香燈明隨力供養故
四生處高貴以見佛時心無染著又能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禮故五生天上以念
佛功德法爾故


二明讚歎佛德者。


以清淨心口業加歎如成佛經梵王讚曰。


「 正徧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稽首無比大精進」



又如文殊問經讚佛曰。


「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真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玅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於惡趣」



【讚歎佛德釋中初科初明能讚不出二業清淨心
者無貪著故如下正引初文二足尊者福惠具故
勝良由者超三乘故次文殊偈中初二偈禮佛道
超十地故無等位極三身故無雙丈六法身此通
二釋丈六是化法身屬真丈六非法身體用別故
三乘隔別教也丈六即法身本跡同故一乘圓融
教也今存後義是所宗故佛塔即是住持生處等
者先聖遺迹也諸下一偈通讚法僧初句躡前佛
[003-0508b]
德次句以法化量三句能信是僧四句總彰勝德
能下一偈總結功益。】


「如菩薩本行經曰正使無數億計人成辟支佛有人
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歡喜心一四
句偈讚歎如來功德無量又如善生經云以四天下
寶供養於佛又以重心讚歎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
別大悲經云一稱佛名南無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
界不可盡也。


三明發願迴回者。」


【三發願回向中初標言發願者業由心起曰發克
志懇祈曰願回謂回巳所作向謂向佛菩提。】


「行者善根力劣以願扶持如行無目平地顛仆故須
願行相須如輪涉遠應作是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
所脩善根施諸眾生皆共迴向無上佛道生彌勒前
聞清淨法悟無生忍願命終時心無障惱隨善根力
自在往生一切佛前。」


【釋中初科初敘相須發願如目正行如足亦如輪
翅相須無缺無遠弗屆也應下正明行相初明回
向文言過現義兼未來善根雖多不出福道二行
施眾生者回巳向他也回向佛道者回迷向悟回
妄入真也生下次明發願初願生彌勒前無生忍
者十向巳去知法無生也次願命終無惱三願隨
樂往生。】


「故智度論云有人脩少福業聞有樂處常願往生及
[003-0508c]
至命終各生其中又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
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
淨佛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
常見佛故。」


【引證中初少福有願隨即生又下有行無願不能
至果如下喻顯淨下合法牛力合行御者合願。】


「四明修念佛相好者。


行者專心閑室端坐正念如來身相閉目開目了了
分明罪業重者多時乃見以此想觀知惡重輕。」


【四念佛相好釋中初科初示能念如下示所念閇
下能所合明功行成就方能明見問此言見佛為
見自佛為見他佛答此教初心又非理觀但順想
心見他佛也。】


「俱是妄想而善惡天別不可思議生死切人不容自
怠若素不作意後遭重病周慞困悶寄心無地一切
惡業自從心生無善種子如何排業若素懷善常念
佛故隨其心相須見即見。」


【舉善勸脩中初三句躡前心想以示善惡俱妄想
者見光影故以心緣塵積因成妄故是惡也以心
念佛息念成智故是善也善惡業理唯佛窮源故
曰不可思議也生下立理加勸業從心生心即八
識種即思種或通想念皆有種故問思等本有自
種那云無者答本種無記未成善惡新種未熏故
云無也今既懷善即熏善種故見相好還隨心現。】
[003-0509a]


「故觀佛三昧經云我滅度後佛諸弟子捨惡去閙少
語省事晝夜六時乃至須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亂注
意不息若見殊相或不見者是人除却九十六億那
由他恒河沙微塵劫數生死之罪設復有人但聞白
毫心不驚疑歡喜信受此人亦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佛言如來相好八萬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
故我今為來世人說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惡觀法若
有惡人聞此毫觀生瞋恨者白毫相光亦覆護之除
三劫罪後生佛前。」


【示功益中上言相好總該八萬今經所示單顯白
毫相好雖同功有優劣初明方便念下示正想若
見下顯功益初是脩觀故除深罪那由他者千億
之數也設下聞名滅罪猶劣佛下重顯勝功大惠
光明者惠從心起心淨惠明法華經云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言白毫者智者觀經疏云如來眉間有
白毫相猶如珂雪長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圍五
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如琉璃筒從此發光照無
量國以此言之白毫相光能照十方眾生蒙光離
苦得樂其功最博故超眾相若下惡人瞋恨亦獲
除罪斯由大悲平等故爾。】


「五明專念佛德脩習慈悲名真供養者。」


【第五標云念佛德者思報恩故脩慈悲者濟眾生
故上求下化功行最深故此標云真供養也。】


「行者以清淨深心於一切時念佛大恩令出生死如
[003-0509b]
念父母此但生身一世之養佛恩深重為諸眾生入
三有獄殷勤教誡令脩正行得出生死無數劫苦故
我今日常念佛恩況念佛故生善種子功德果報不
可窮盡。」


【別釋念德中初科初能念推恩清淨深心同前所
示令出生死者推佛恩也佛有是恩故須念之又
可念佛恩故使我得出生死也如下二恩比校初
示父母恩淺佛下示諸佛恩深入三有獄者法華
經云能於三界獄勉出苦眾生慇懃教誡亦法華
中慇懃方便也故下結示況下獲益善種是因果
報是果。】


「故金光明經云於佛起業果報無邊。」


【引證中前科正意專念佛恩今引諸文皆證得益
竝感通義文皆易曉隨難釋之。】


「又如觀佛三昧經云佛人中寶祐利處多聞名禮拜
供養者尚獲重報何況繫念思佛正相。


又上生經曰佛滅度後若有精勤脩諸功德威儀不
缺掃塔塗地華香供養行諸三昧讀誦經典如是等
人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
名若一念頃受八戒齋脩諸淨業命終之時即往生
於兜率天上蓮華臺中應時見佛白毫相光超越九
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其宿緣為說玅法令得不退。」


【上生經中念佛形像正順今意掃塔塗地受八齋
等竝是助脩。】
[003-0509c]


「大悲經云若志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
於未來世諸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


增一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如來功德者必離惡
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


又華嚴云若能須臾念佛者智慧光明滅癡暗也。


又智論云菩薩常愛念佛故捨身受身恒值諸佛。


大悲經云假使三千世界滿中聲聞辟支佛有人於
一劫中一切樂具供養乃至滅後起塔盡形供養功
德雖多不如有人於如來所起一淨信思惟信解諸
佛智慧不可思議以此善根勝前無比何以故如來
功德大慈大悲五分法身無量無礙由是境界不可
思議若有敬養亦不可思議是故果報亦不可思議。」


【後段大悲經中舉二聖挍量優劣初供養二乘不
下思量佛惠以下舉功正挍何下徵示法身智慧
即是境界不可思議今能信解供養獲果不可思
議也。】


「次又依教脩習慈悲四無量心。」


【次脩慈標中四無量者慈悲喜捨遍眾生界也此
四以慈為首故特言之如後更述。】


「何故如是以諸佛心所謂大慈今不脩習行不同佛
無由得見故念佛時行脩慈觀。」


【正明中初科初句徵以下釋佛心即大慈者佛無
諸心唯大慈悲以為心爾華嚴經云慈悲心者即
是佛心今下反顯勸脩。】
[003-0510a]


「行者初心欲脩慈時閑處端坐繫念十方一切眾生
皆如巳親無恚礙想以上玅具四事供給或一念頃
一時一日能生功德隨心分量不可限故。」


【明脩法生緣中初科初明方便繫下教運心巳親
最切故舉為況以冤如親故無恚礙即悲能拔苦
也四事供給慈與樂也此則以眾生為緣與世間
之樂名生緣慈一念一時舉近況遠顯功益也隨
下顯無量義。】


「大集經云若脩慈者當捨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
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


【感報初科中文顯四益初臨終見佛手下次蒙佛
摩頂蒙下三心安快樂尋下四得生淨土。】


「余見世間性行柔軟臨終安隱如意自在本性麤疎
臨終荒忽眼光先落失音不語雖有善教不相領解
即事以求行慈為極今忽不行止是惡業無慈悲心
須投惡道故經云如是修慈見無量佛。」


【次科初示慈順善終本下示麤疎惡死荒忽猶忙
亂也即下躡事勸行今下示不脩之失故下引文
重證脩慈見佛反驗不脩自沈惡道也。】


「若脩法緣無緣慈者具四無量獲得佛道。」


【次明二慈者觀心論疏云見六道生死苦悲拔慈
與即空涅槃之樂名法緣慈見二邊分別苦悲拔
慈與如來中道法身之樂名無緣慈是則次第拔
苦與樂雖緣如來非同體無緣故是思議今觀九
[003-0510b]
界即是佛界觀如來界不失九界榮枯雙照即大
涅槃真寶之聚準此法緣但得小果今從究竟畢
至佛道故云得佛。】


「六明受三自歸拜十善戒者。


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
功德無有限量七眾約戒前巳受歸不妨重受重感
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若未受戒止得伹受飜邪
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三歸十善別釋三歸中初科初四句明須受諸道
俗者收七眾也言有識者傍攝四生以五趣中皆
容得法所下二句示功益七眾下示重受義約文
據義則含多相如下文云日別六時隨時便受者
此約時時別受以明重也即此文云七眾約戒前
巳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此約歸戒次第重受
重發以明重也又壇經云戒有九品下為上因此
約增下劣為上勝以明重也然此之法廣在聖言
有人欲廢述祖訓也善下引例作善感業重作重
生作惡招報重作重受例今無作其理昭然若下
顯任機六時隨受重義彌顯立志克期故云自誓。】


「其受法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心生
口言一心向佛如上三說名得歸法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

竟歸依僧竟如此三說自誓受訖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
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
[003-0510c]
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又挍量功德經云四有州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
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
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惟三寶勝故
若起謗毀獲罪無邊以善惡例同故耆域調達同出
佛血以心有善惡致使劫壽獲於苦樂。」


【引證中次文初舉喻四有洲即四天下不下合法
以顯勝用若下善惡類明耆域等事見護法篇。】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
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巳復受後有知見復教
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
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買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舉
息要受三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
稱名呪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
知方便皆得生天。」


【雜含中須達梵語此云給孤獨亦名善施由此長
者內懷淨信外護三寶凡與交遊親知借貸奴婢
孕女悉教受歸若有下此亦須達勸人之語佛下
明佛記長者所言不謬。】


「故處胎經云佛告彌勒偈曰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
化九十六億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歸人九十二億
者一稱南無佛餘廣如正念經受歸果報生天樂相。


次明受十善法者謂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業
戒善之宗。」
[003-0511a]


【十善標中大聖輪王有所制約無過三毒及與七
支大小二乘禁戒所制亦不出此故云戒善之宗。】


「今多依相罕有受者比有愚夫不肯受之云不作惡
即名為善今謂不然先須願祈不造眾惡依願起行
有可承準若不預作輙然起善內無軌轄後遇罪緣
便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眾惡大聖知機故令受善
若謂我不作惡使是善者汝不作善亦應是惡如是
牛馬驢騾亦不殺生豈是善耶此乃心在無記無罪
福業故須起念專至深重方成業道。」


【正明中初科初斥不受仍示彼見今謂下顯須受
初示意大下顯出聖心知非臆說若下反責愚迷
即端栱止持也將惡例善兩各不成如下引畜例
明此下不受無報故下奪歸須受。】


「故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
食頃上品十善謂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
十惡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
經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至
第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
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且
從近說尚感彼天何況一生而不尅獲。」


【引問顯功中初未曾有善分三品文相可知野干
應作豻經音義云其形如狗七日念善亦得生天
問畜獸愚癡安能念善言下點釋經中七日之語。】


「問曰天上勝報不可思議如何七日便感大福答善
[003-0511b]
因雖微獲果甚大如小火所起能燒大山一善乃微
能破大惡又一念邪見誹謗大乘時雖極短長劫受
苦因果道理業不思議不可以凡情臆度。」


【問答中將因質果其問可知以惡例善其答可曉。】


「次明受法有師從受無師自誓如上三歸三自歸巳
口自發言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慈仁意不
起殺心如後九善例此而不復繁文。」


【受法中先示歸結者出受體也口下示相唯舉不
殺餘九準知。】


「七明發菩提心者。


菩提云覺自覺覺他故名佛也。」


【第七釋中初科初句翻名自下釋義覺有三義今
文唯二佛之一字即覺滿也。】


「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種子須發覺求作意觀度此乃
趣佛果之津梁成萬行之根本如空之含萬像若海
之納百川若不先建此心起行則便迷沒。」


【敘意顯德中初敘意佛種子者紹聖裔故既為佛
種須發佛心佛即覺也此下顯德能度彼岸故如
津梁能生萬行故為根本廣大含攝喻之空海苦
下示不發之失建即立也。】


「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發心有理有行在緣乃二
於義則通不爾真俗兩乖非正法義。」


【正明行相中初科初二句推覈今下釋顯其相有
二即理行也在下會通以理則契心行須對事以
[003-0511c]
心融事事必由心心事圓融方符正軌如乖真俗
不合圓脩。】


「言理發者即是自心五陰諸法本性無我深知此要
名菩提心。」


【別明初理中初科初句牒定即下正明心即本識
五陰諸法緣生假有是識相分即依他性眾生迷
倒計此為實而生我見人我法我即遍計性本性屬理
即圓成性今知諸法本來無我即依遍計入無相
性復了諸法即是自心實無緣生即依依他入無
生性復了諸法本性天真非染非淨即依圓成入
無性性深下結示此三無性是真實理能知此要
故名菩提。】


「故淨名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字
空故又如問菩提經云菩提相者出三界過俗法言
語斷滅諸發無發是名發菩提心如是眾經例遣相
心故名發心。」


【引證中初引淨名彼維摩詰語彌勒言無以此法
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所
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即
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乃至假
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彼文極廣取要引之又下次
文具云文殊問菩提經出三界者離繫縛故過俗
法者非有相故言語斷者名字空故依境發心故
云諸發不著發相故云無發如下總結。】
[003-0512a]


「謂此心體本清淨究達此理作業令淨故曰發心即
名行也。」


【三中躡前理體生起行門初句總標理體心即八
識體即真理本性清淨通三無性同上所明究下
生起行發所依之理性既本淨所作之業相亦清
淨故下雙結行依理起理假行成攝行從理故云
理即行也。】


「行者如上安止心巳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廣度眾生
所脩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覺。」


【次行中初科初二句本於正理生下發起正行大
欲心者即菩提心本涅槃經云三十七品根本是
欲乃至善欲即是初發道心阿耨菩提之根本也
是故我說欲為根本我入佛道即自利行廣度眾
生即利他行所下總回二利向於菩提據此行發
以理為本也。】


「故智論云若人發心言我定當作佛巳過諸世間應
受勝供養。


又十住論云若人發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舉
大千世界在空劫住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
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


發菩提心論云有十大正願常志脩行。」


【因明願戒顯大願中初科論有二卷彼明十願皆
為發菩提心也。】


「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眾生迴向佛
[003-0512b]
道令我此願念念增長生生所生終不忘失為陀羅
尼之所守護。」


【別明第一願中初明所脩二利回向菩提令下正
出願言陀羅尼此云總持。】


「二願以此善根生處值佛常得供養不生無佛國中。」


【第二願生佛國。】


「三願我親近諸佛隨侍左右如影隨形既得親近為
我說法成就五通。」


【第三願得近佛聞法通悟論示發心屬乾惠地但證五通。】


「四願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


【第四依世俗諦流布真諦真俗雙流獲其正智。】


「五願以無厭心為眾生說示教利喜皆令開解。」


【第五說法無厭令人開解。】


「六願以佛神力徧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聽受
正法廣攝眾生。」


【第六憑諸佛力供養諸佛聞法攝生。】


「七願我隨順清淨法輪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
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


【第七上順諸佛清淨法輪下化眾生令脫煩惱。】


「八願隨逐眾生將護與樂捨身命財荷負正法除無
利益。」


【第八出假化他拔苦與樂。】


「九願我雖行正法心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
捨正願。」
[003-0512c]


【第九以法利生不求果報。】


「十願我此十大願徧眾生界攝受一切恒沙諸願若
眾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眾生界不可盡故我此大
願亦不可盡。」


【第十圓發十願遍眾生界以此十願為願中王含
攝無窮一切願故若下示無盡切詳第十行相不
明撿論對文不無少異論以近佛聞法開為三四
今文合之為三依論開之行相自顯。】


「行者如是發正願巳次受菩薩三聚淨戒其文易了
故不備之須見者如正行儀下卷。」


【明受戒中其文亦指菩提心論正行儀即大師所
述具云釋門正行懺悔儀惜乎此文今巳亡矣受
戒大要寂爾無聞哀哉。】


「八明讀誦佛正經典者。」


【第八標言正經者簡外典故。】


「以此大乘了義經教宣說甚深清淨空法由從如來
法身所流。」


【釋中初科先示所誦正經大乘簡異小乘了義簡
於不了清淨空法即是大乘第一義諦一乘玅理
法身所流者推寄有本顯能說故。】


「行者以清淨心愛重大乘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
餘乘所有經典皆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無相
違背是故功德得見諸佛。」


【次能誦中初則唯誦大乘乃下總弘諸教大乘所
[003-0513a]
流者為實施權也受持無背者解權即實故。】


「如大品說若有受持般若文字親近讀誦憶念書持
種種供養不墮惡趣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亦以供養諸佛。」


【引文中初大品即摩訶般若彼明功益約文有六
一持名字文合作名二近誦者三誦正文四憶義
理五書寫六供養不下結益。】


「涅槃云若為恐怖故利養及福德書是經一偈則生
不動國若為希福利一日讀誦經或自身財寶施於
說法者若能聽書寫受持及讀誦諸佛之祕藏則生
不動國。」


【涅槃經中為怖為利為福持經乃至一偈生不動
國餘文易了。】


「又金剛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智慧深心隨喜不
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值佛乃至念佛
法身功德無邊。


九明供養舍利造佛形像者。」


【第九標言舍利者此云靈骨。】


「如大品云佛見是利故入金剛三昧碎身如芥子若
有得佛舍利隨力供養者是人天上人中受樂乃至
苦盡福猶不盡。」


【釋中初科初示佛本願若下示行相是下結益。】


「又無上依經云假使娑婆世界碎為微塵皆是四果
辟支佛等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其福雖多不如
[003-0513b]
男子女人取佛舍利如芥子造塔如阿摩勒大戴剎
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像如麥大此之功德勝前
無量不可思議若不迴向無上道者以此功德聚盡
娑婆世界微塵數作六欲天王轉輪聖王不可說盡。」


【次科無上依經文有二卷阿摩勒西天小果名以
小況大顯功益也。】


「又涅槃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
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
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


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


【三中次科因唯世福報免三災雖曰常嚴實唯事
淨。】


「十明脩習正觀者。」


【第十標云脩正觀者相對簡辨凡有三義一簡事
行前九皆事此唯屬理事但助脩理唯正行故云
正觀總標注云萬行雖殊據理唯一二簡邪解如
外道等亦脩邪定實非正想故下文云唯佛道有
餘道則無三簡偏權雖佛法中三乘同脩至於祖
意正顯心本故下文云觀察自心自性清淨乃至
今達本性不見人法此是實觀餘名虗解等間七
種禮中亦有正觀同異如何答彼觀自心唯宗圓
教此空二執通被三乘問大鈔指唯識為佛果證
行業疏顯空識為大乘極處況今正明真俗用顯
一乘那指二空以為真極耶答此觀名通三行理
[003-0513c]
貫一乘破執功強攝機義勝故立此法以備眾緣
問理通一乘何異唯識答能所分之如下自顯問
空識齊深孰為真極答唯識理深二空功大以至
大之功顯極深之理理既無盡功亦何窮引至心
源即理智二身也若此以明即與七禮正觀無異
如下具釋。】


「至理真極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餘道則無由人
法二空則二執斯斷一切煩惱無因得生。」


【釋義總舉中為三初二句總示二唯下二句簡顯
三由下四句明功初中上句顯理深下句明觀玅
言至理真極者準下三乘皆須二觀若在自乘皆
稱至理無非真極今據圓脩正用二空顯唯識性
故直言至理即圓成實性是諸佛之本源乃眾生
之性體窮理盡性故云至理理本無妄名之曰真
三乘所歸名之曰極理雖真極妄覆不顯妄即人
法欲遣二執功由二空二空成時即顯至理是知
唯識非二空而不顯二空非唯識而不圓捨此行
門無足過者故云不越二空準此即是二種無我
也次中凡夫外道背此二空常執身心實有人法
故於空理無得而聞縱脩世禪但逐邪想三中初
二句能破二執下二句能斷二障。】


「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得名此謂三乘
聖賢深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空。」


【正明中初科初引經文出魏譯此下示意機分大
[003-0514a]
小證有階差所以三乘深淺異也行位雖殊皆空
人法所以入證唯二空也問泛言小乘不達法空
今何通者答若約化儀實如來問由佛初開政先
對小乘但說人空不說法空故人空一觀是其當
教今準行事鈔云鹿苑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
發大道是則圓音普被利鈍等聞故得小乘通明
二觀然小乘部分二十計有六宗六宗如別唯犢子道
人亦說有我即我法俱有宗其餘諸宗皆說無我由佛未
出世有諸外道各計有我或即五陰或離五陰或
大或小或白或黃主寄此身名為神我佛既成道
為破此計對小乘人說四諦法言一切法無我故
諸小宗觀於苦諦唯見五陰和合成形何有神我
能為主宰但是自心貪瞋癡等妄想緣氣虗妄搆
劃積妄為因故受苦果今了集因妄息自息橫計
之我畢竟無主知人無我名曰人空然各於法所
執不同或三世皆有或過未是無或麤細皆實或
麤細皆假或麤假細實或麤實細假所執既異觀
相亦乖今且據此方假實二解以顯不同薩婆多
部即實法宗說三科法三世皆有麤細皆實名法
有我無宗彼觀法空但空麤相色心微細觀慧力
劣故又執之為勝義諦由能破此麤實法故亦名
法空然名色既在伺為空法不妨彼計自為真極
曇無德部號假名宗即諸法但名宗或曰見通假實宗計三科法
在陰名實一色四心各有體性故界處名假攬陰成形自無體性故
[003-0514b]
立觀也準成論云滅三種心名為滅諦謂假名心
假名有二一者假人二者假法人即神我法謂界處人是虗計法假陰成二皆無體總曰假名執此名故
曰假名心實法心即五陰自體色是極微心是剎那能為諸法所依之體故名實法執此無
實故名實法心空心謂以空智滅實法心法心雖滅空智猶在問云何滅此三

心答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緣智滅或以思惟因緣
智滅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定
時滅苦入無餘涅槃斷相續時滅以此文證行者
初心雙脩二觀以生空智於五陰中諦求假人不
見神我唯有塵大六根假法故業疏云對我觀析唯見是塵以法
空智觀此塵大攬陰成形自無體性但有假名假
法既空假名何有即能分破法執麤相此從初心
至別相念即解此理由能滅此假名心故得入煗
等加行位中於此位中猶執五陰名色細法為真
實有故業疏云對陰求之但唯名色準此法空加行位中正以名
色為所觀境即用空心為能觀智乃至聖位色心
俱空唯以空智緣二空理法執細相究竟滅盡法
心即滅法心滅故我心不生我執細相亦究竟滅
是知前資糧位雖得二空亦未究竟至此二執究
竟滅處方曰二空至理真極故業疏云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為空也
故論云先以生空於五陰中不見神我後以法空
於五陰中不見色性乃至不見識性又云有二種
觀空觀無我觀空觀者不見假名眾生如人見瓶
中無水故空若不見法是名無我又云以法空故
見色體滅乃至識體滅是名空無我智又云諸陰
[003-0514c]
相在則我心不必竟斷以因緣不空故若滅五陰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乃至譬如有樹剪伐焚燒灰
炭都盡樹想乃滅巳上二宗假實雖異至於入證
唯在二空上是聲聞乘其緣覺乘因緣雖異究其所證不出二空也問疏鈔小
乘性空無我今云二空為同為異答性空無我即
二空也然性有二一者執性即是神我二者體性即是五陰
名色二法若空執性即是人空若空體性即是法空故

事鈔云諸法所觀境也執性體性所破執也人空無我法空廣如
上論無足致疑二小菩薩明二空者人空同前法
空觀者直觀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故有幻相
知幻無體空色自融不待宰割然後空也三大菩
薩明二空者略同前示謂深觀自性本無人法二
執斯亡三身圓證如後更廣問前二偏小皆說二
空本何經教答小乘諸論同宗阿含大師內典錄
云經部所攝必祖四含是也小菩薩者理須詳究
然法空之語遍見大乘諸經伹空有偏圓理分深
淺今引諸宗以定其教準此行人位居偏小則知
諸部般若等經中別被大乘初心淺破諸法因緣
之相畢竟空寂即是此宗所本經也圭峯云滿淨
覺者現相人中先說生滅因緣令悟苦集滅道既
除我執未達法空欲盡病源方談般若慈恩云佛
說四諦令知我空唯有其法憍陳那等最初得道
彼聞法有便執諸法究竟是有執著小果不求大
位佛為方便復說法空破除有執故次時中說般
[003-0515a]
若等言一切法本相皆空須菩提等回心向大便
撥諸法性相都無等天台四教云鈍根菩薩但見
偏空不見不空乃至云般若方等部內共般若等
即此教也原人論云龍樹菩薩立二種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聞信解破二乘法
執故不共者唯菩薩解密顯佛性等準此諸文合宗般若謂此行人

但解法空未窮心本劣於後大故謂小名道觀雙
流慈悲廣運勝前二乘故稱菩薩問有云四分空
宗即小菩薩教其義如何答四分約義約宗人雖
通大約時約教限局小乘小菩薩者全屬大乘疏
鈔明文兩乘天別經論觀行二理歧分請究祖文
無勞妄判又有人云約教雖小約人是大此曇無
德既解法空復猒無學運心向大志慕佛乘況鈔
文明判此宗大乘心觀既通寧非菩薩是又不然
既慕佛乘終期一實即大菩薩佛果證行那將小
位以抑大心亦有總指四十心人亦有獨指十信
云云不少未暇論之若爾小菩薩位其相如何答
大品經中始從乾慧終至佛果位通三乘九十二
位即小菩靡所證果位廣如大智度論瑜伽論聲
聞決擇論明之宗鏡錄云諸聖所以垂言教者普
為生盲凡夫令不著生死人天眇目二乘令不住涅槃
三藏夜視小菩薩令捨於權乘通教羅縠別菩薩令不
執教道別教但於人法二執俱亡一道常光自現圓教。】


「行者脩學當依地持論云脩行法者託虗寂靜身不
遊行口默少言少睡多覺常一坐食不雜種食思量
[003-0515b]
如來所說諸法知非有無以其所知徧通諸法令得
善解。」


【示正脩中初科上伹約經分示大小行相既通欲
成今文所立正意故引聖論以示正脩足知二空
正顯唯識初二句標顯所宗論下引文示觀為二
初明方便思下示正觀又二初三句依教生解思
量是智準義即是聞思二慧所說是教即大乘了
義十二部經諸法是境即經中所說世出世間有
漏無漏依正等法體通三性知非有無者正是經
中所詮觀相由聞故思因思故知非有無義具如
下釋以下三句依解起行上二句引智對境以成
正行下一句以智照教令離邪執徧謂竝觀三性
通謂解達有無問諸法是境境通三性如何用觀
知非有無答初觀諸法妄計我人是遍計性即人法麤
相也此性實無故曰非有即二空初相次觀諸法唯識所

變即依他性即二執細相此性假有故曰非無後觀諸
法自性清淨即圓成性此性真有故雙非有無即二
空正觀所顯真如初是真觀次即俗觀後即第一義觀若

別觀前二不觀後一則但屬事觀未契圓脩若唯
觀後一不觀前二則單屬理觀對名判位恐隔初
心今觀一法三性即俗即真一境三諦非前非後
是則上通極聖下接初心如前巳明善宜取解故
中觀論云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涅槃經
云諸佛菩薩顯示中道雖說諸法非有非無而不
[003-0515c]
決定乃至從緣生故名之為有無自性故名之為
無佛性論云二諦不可說有不可說無非有非無
故真諦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者無人法執故不可
說有顯二空故不可說無俗諦亦爾分別性故不
可說有依他性故不可說無云云。】


「以此文證行者須知觀察自心從本巳來自性清淨
非空非有非染非淨離諸分別但為妄想致有是非
得失罪福因之增長今達本性可謂還源常作此觀
不見人法即是達空空本無形如何起妄如是一切
作業動身運想不得失念如上巳明此是實觀餘名
虗解。」


【約義立中切詳本論但觀諸法今觀自心似與論
異然大師欲顯事理圓融恐謂論云諸法但成事
觀故直指真心以為觀境即顯論中觀諸法時即
觀自性今觀自性不離諸法真俗互舉性相全收
文中初二句約教警人觀下正明行相又五初六
句立觀又二上一句示觀境下五句明觀相觀察
二字屬能觀智自心二字屬所觀性即圓成實性
此性隨緣成諸法時人法二執天真不變不受妄染故
曰自性清淨問自心之性清淨可知欲談諸法自
性清淨其可得乎答諸法無性性即自心自心之
性全體成相性既清淨相安有染即知人法全相
之性染淨不二本來真寂即說諸法自性清淨是
知諸法自性即心自性切宜善解莫乖真俗問前
[003-0516a]
釋論文總約三性明非有無其義巳顯今直明自
性非二之義願聞其旨答將成觀行須善教詮今
以義求略存二釋圓成實性真常具德故曰非空
不空如來藏也性自天真本無妄法故曰非有空如來藏也
非有故即顯非空正由非空即知非有又解前云
非有非有是空遍計實無故圓成自性是天真清
淨之空非遍計無體之空故曰非空前云非空非
空是有依他似有故圓成自性是常住真實之有
非依他假相之有故曰非有由遮空有故顯有空
真俗竝觀圓融交貫善須思之又隨緣成妄其相
似染此心不染故云非染用觀治妄妄盡見空是
名為淨此性本淨不假脩治故曰非淨如是則知
一切諸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
等離諸名相種種分別作此觀時則知人法本空
心性本淨人法空故能顯觀圓心性淨故所顯理
極前云至理真極義見于此有抑大師立事觀者
見此好自求悔故攝論云云何應知真實性由說
四種清淨法應知此性一此法本來自性清淨謂
如如由空實際無相真實法界釋曰由是自性本
來清淨乃至一切眾生平等有故說一切法名如
來藏乃至四種云云如論又業疏云要識心本是
大乘理從本以來自性清淨佛性論云分別性體
恒無所有依他性體有而不實真實性體有無皆
真如如之體非有非無又云佛性者即是人法二
[003-0516b]
空所顯真如又云世間所知唯有二種一人二法
若能通達此二空者則為永得應如實際乃至自
性清淨心名為道諦惑本無生淨心不執名為滅
云云巳上諸論皆是大乘究竟極談竝用二空
顯真如理有執二空與唯識別者見此好為一悟
次但下四句由妄致迷故生二執此中即是依計
二性即依此性顯自心故三今下五句脩迷成悟
以遣二執本性是源從真起妄即是隨流今既逆
流返源復本清淨故曰還源此觀即是正觀正觀
既成二執斯斷故曰不見人法觀成執盡真理顯
現故曰達空空即第一義空清淨心體即為所顯
之至理四空下五句顯德誡妄由了自心本來真
淨故曰無形真既無形妄何由起是則真心本無
妄執是故行人於一切時一切處一瞻一禮一華
一香動身運想常作此觀故云不得失念五如下
三句結示上字即指至理真極不越二空之文問
若用二空破執顯理何須復明真俗二觀答真俗
二觀不越二空觀法相須不可相捨真俗所觀境
也人法所破執也二空能顯智也唯識真理所顯
理也是知用二空智觀二諦境破人法執顯一真
理並唯識觀中所用道理也故上篇中觀身無我
觀心無著竝以二空圓顯唯識玅在解通非筆可
述。】


「華嚴經云觀察諸法及眾生國土世間悉寂滅心無
[003-0516c]
所依無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又云若欲得佛智當
離諸妄想有無俱通達疾作天人師。」


【三中華嚴二偈竝證二空初偈初二句總示第三
句顯理第四句結成次偈初句發心求道次句勸
離二執三句圓顯正觀四句圓證極果人天師者
即是佛也。】


「行者脩行此觀一時一念功德無邊。


故迦葉經云大千眾生所有福德如彌尼王不如有
人脩遠離法淨心相應解諸法空無來無去如是少
忍功德非譬喻所能及之。」


【示功益引文中初科彌尼王者未詳何事不下合
法。】


「又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
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
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
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


【普賢觀中禮佛誦經因引其事思下正證今文第
一義者即是至理此理幽奧故曰甚深性本天真
故云空法一下結歎功益問上云發正願巳次受
菩薩三聚淨戒今言不須羯磨自然成者答上據
法儀約教須受今明正觀會理須通如有高明別
俟箴誨。】


「程器陳迹篇第十謂表心因觀形沐道內省自疾託事興詞。」
[003-0517a]


【釋程器陳迹篇。
篇名中程示也器謂懷抱欲顯諸
篇所述行相莫非示我懷抱陳述教迹貽及未來
同弘佛道故戒疏云敢程器于將今等又程謂期
限也器謂報形也陳謂敘述也迹謂教相也以大
師年侵晚景方作此文故立此篇以記時序章服
亦云記其程器時序意謂天數將終報緣有限故
曰。程器曲順來情仍陳教迹故云陳迹也注中初
二句撿䇿形心即程器義下二句托事立言即陳
迹義。】


「余年侵蒲柳旦夕待盡非業莊嚴何假傍及。」


【本文初段初二句報形有限即期限義蒲柳草木
之弱者秋至先凋喻其非久次二句惑業未淨意
在䇿脩自行未圓何暇陳述故業疏云余老矣恐
徒移日晷妄損正功耽滯無益之詞以送有涯之
命誠不可也。】


「又述撰行相其徒寔繁隨時救急總撮亦備。」


【陳迹中初科初明所述即律部疏鈔及諸傳錄等
隨下明功益。】


「今有觀方志道相從問津季代常徒禮敬為切領余
撰錄擬用箴銘不堪苦及遂復陳敘。」


【次科初明伸請初二句能請人季下示所請法即
是敬儀領下弟子受教志願流通領猶受也箴即
誡也銘即藏也不下允彼所乞故作此文。】


「凡此十篇止存三業上弘佛道下攝自他詞甚丁寧
[003-0517b]
義存遣著庶其覧者知其意焉如或有虧請俟箴誨。」


【總結中此即第三流通分也存三業者示正行也
上弘佛道即自利行下攝自他即利他行詞丁寧
者示文體也存遣著者示脩意也庶下勸信如下
示謙。】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卷下


吾祖
南山聖師所製歸敬儀其來久矣誠觀行之宗歸顯
事理之臻極古來雖有解釋於觀理未明。


不空然律師撰記以闢之文義煥然理味深遠今門
人欲鋟板以廣其傳命予挍勘因紀其歲月敘之
云耳。



鉅宋開禧三年歲在大火五月望日
紹興府管內都
依止昭慶戒壇院住持傳南山教觀木菴如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