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53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宋-了然 (master)



No. 1095-A


夾註釋門歸敬儀序


釋門歸敬儀者真俗歸敬之洪範事理觀行之繩墨
也所以歷代重之以為龜鑒也然今時不熾行之何
也想其文義高奇而消解尤難也似蚊咬䥫牛終無
所得故淺識庸流不甚潤如矣在昔蕭山然律師製
科文竝通真記三卷探頤顯隱然而其書也傳寫誤
夥文理紛焉慕學之徒莫不憾焉茲有洛北朝日山
比丘慧門光公者是律苑之翹楚也每見古典尊唱
往哲補垂磨滅者非一二荷法志願蔽乎盡際適得
通真記善本躍然而薌拜讐閱而糾謬翫味往復附
記本文下標科厥上錄為三卷傍施和訓以便後學
殺青既竟屬余為序余雖恐效顰之謗不可不隨喜
焉見善而不揚吾佛之所制也儒門之君子亦誡焉
繇旃率贅鄙辭云爾。



元祿已巳覺皇成道日


於洛西密嚴道場不肖比丘玅辨雅謹識
[001-0450b]

No. 1095-B


新刻夾註釋門歸敬儀序


釋門歸敬儀者吾祖
南山徵照大師之所製也其為書也文高而理淵言
簡而義博匪是所以淺學膚受之士可追精究者
也有永嘉起律師著護法記二卷以闢其幽隱惜
乎學者欲覩其完書未之得也寔為缺典矣不空
然尊者所撰之通真記三卷竝科文舊雖栞行文
句參差寫誤絡繹讀者病諸予甞搜索數本讎挍
同異其脫者補之餘者芟之譌者正之疑者詳之
槩歸至當而后閱之數過掩卷熟思隋珠趙璧為
天下之至寶苟韞匵而藏諸則人孰得而共之聿
觀誦之暇自彊繫科本文之上會記厥下逐章排
布萃作一書析為三卷顏曰夾註釋門歸敬儀鳩
工鏤版式布遐方一日有客謂余曰了然律師撰
述斯文光顯祖教其弘宗扶教之意至矣盡矣唯
臻辨繞佛繞塔之方軌稟承真悟之義攘斥
靈芝之說尤其甚矣然今公之汲汲焉弘揚斯文詎
不擊其大節乎余曰吁子之言實其爾雖然通真
[001-0450c]
之為作也其推徵解釋莫不提耳而告之指掌而
示之若夫纔觀一件之麤譚總擲三軸之全書則
焉異乎惡一莖之[禾*截-隹+韭]莠棄萬把之稻䆏哉矧又舉
小疵而害大醇君子之所誡也子豈不聞夏后氏
之璜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類然而天下寶
之者何也其小惡不足妨大美也後之覽斯書者
不可不思書以為序。



元祿二祀龍輯已巳僧自恣日
芝苑後裔比丘慧門
光熏盥題于朝日之華嚴丈室No. 1095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卷上并序
大宋蕭山沙門釋 了然 述


夫二諦同根三寶一性羣有昧茲而逐妄
大雄由是以興慈開八正之玅門示一直之平道莫
不靜諸見本顯自心源故前聖後贒咸宗斯軌


釋門歸敬儀者吾祖
澄照律師之作也師窮三學之玅弘一性之宗審歸
敬為至道之良津真俗乃觀行之樞要於是括三
[001-0451a]
藏而廣陳敬法彰二空而圓顯淨心事理該明文
義俱備了然忝霑慈潤獲奉遺言審慮竭愚輒申
科釋文成三卷題曰通真庶乎通二諦之門顯一
真之理後之作者無誚斐然云。


「釋門歸敬儀」


【題中五字通別簡辨凡有兩重一道俗對簡敬儀
乃通釋門則別以禮敬儀軌俗所常行不標釋門
則濫通無準然歸之一字俗禮未聞二局就釋教
對簡餘文則釋門是通歸敬為別以淨厨誥等亦
標釋門今題歸敬知下十篇非餘法也儀之一字
通則可知釋者略梵語也具云釋迦此云能仁門
者限其內外舉物以喻宗也歸謂歸依敬即恭敬
迴轉等意如下自明儀者法也謂下十篇引教立
儀楷模有則然此敬法通乎事理義在下文此宜
先曉。】


「沙門釋道宣大唐龍朔元年於京師西明寺述。」


【述號中若據元本別有序題次安述號序文巳後
[001-0451b]
方是本題今為蠧損缺於序分故直顯本題以冠
于首仍移述號以次安之沙門釋如常所聞道宣
大師之法諱也行業功勳備如僧傳大唐者河東
晉陽是唐虞舊封至李氏高祖神堯初受周封為
唐國公至隋進爵為唐王入隋受恭帝禪位始號
唐國臣庶尊之乃加大字龍朔即第三帝高宗之
年號也京師者即長安是大唐所都之地公羊傳
云京師者何即天子之居也京大也師眾也天子
之居必以大眾之詞言之西明寺者長安兩街有
八寺其一曰西明顯慶元年高宗為皇太子建也
二年敕授西明寺上座大師懇辭不受敕遣鴻臚
卿劉審躬往終南禮拜迎請送上此寺述作記處
故此標之寺者嗣也謂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
國家有九寺焉因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初到有
摩騰法蘭二尊者以白馬駄經像屆于洛陽敕於
鴻臚寺延禮之至十一年敕於雍門外別建寺以
白馬為名即漢土佛寺之始自此伽藍因彰寺號
述者劉勰云作者曰聖述者曰明大師示謙故不
言作也。】


「敬本教興一謂佛化厥初禮儀莫識聖法乘時行斯謁敬所以廣引誡教為信首之初宗庶
有不惑於教喻。」


【列篇目中前後注文不同者以前顯一篇大意後
釋隨篇別目或可義同但詞有廣略爾初注中初
四句通明敬本教興所下三句別顯今文引用之
[001-0451c]
意乘猶登也機感相應故曰乘時謁者請也。】


「濟時護法二謂季俗根鈍非敬不弘故濟時機綜習惟遠遂使相從奔競上下相遵既不亂
倫二寶由盛。」


【次二注中初四句明濟時下四句顯護法綜習惟
遠者相承無替也。】


「因機立儀三謂時涉澆淳情分利鈍致立教者開抑殊途或彼佛德高滅罪稱㝡或此方本
淨二業能明等。」


【次三注中初二句明機致下二句立教或下四句
總顯因機立教所以澆淳乃時節之變利鈍乃機
器之殊鈍者教以權方且脩事業曰抑利者令行
理觀直趣上乘曰開抑塞也二業即真俗也。】


「乘心行事四謂事在未亡因心行用約緣課業條流須識由心通三性事染六塵因福起罪
莫知道業。」


【次四注中初四句總顯乘心行事由下四句別示
罪福之相言事在者煩惱現行也因心行用者具
縛凡夫未開智解隨所造業必假行成也。】


「寄緣真俗五謂法被權道情投業理心形兩位指月雙筌或以鄙俗淺度不識分量罔冐人
真實為沈俗。」


【次五注中初二句總明機教以顯事理法者能被
之教情者所被之機機分利鈍故教開權道權以
事攝道以理濟心下二句躡顯正行形心屬能行
事理是所行身行事行猶於指也心通理觀猶於
月也身心事理真俗竝馳故曰雙筌或下誡斥妄
情約篇有三一唯著身事非於理解則失在執局
[001-0452a]
二唯著心理廢於身事則失在罔冐三事理兩分
真俗二路則失在隔別備見本篇。】


「引教徵迹六謂末法根鈍多封性習須引聖言以為教量今以四依檢行四印徵明無涉浮
言飾詐斯絕。」


【次六注中初四句明鈍根難信須引誠教以表非
虗今下四句正顯篇中引教徵事之理。】


「約時科節七謂心行等級勤惰不恒故立法撿心分時䇿行是知克念修聖斯言有歸不爾
流溺還同無始。」


【次七注中初四句示其篇意正顯約時後四句引
俗勸脩意存無間。】


「威儀有序八謂敬相顯心䖍誠有被今須引誠教具列容儀則容止若思言詞安定不以法
繩則手足無所措矣。」


【次八注中初四句示威儀次二句明有序後二句
結顯容止孝經云容止可觀若下六字出曲禮彼
云儼若思安定詞。】


「功用感通九謂業假行成功由心起心懷染淨業亦真虗此由想見未清善惡交集不示緣
報迷滯難明。」


【次九注中初竝功用後二句示感通。】


「程器陳迹十謂聽言觀行時俗罕依故立條例以清心路。」


【第十注中聽言觀行文出論語借以顯意謂聽其
言而觀其行則少有如說而行者故不獲巳托事
興言豈直自貽將濟來學也。】


「敬本教興篇第一謂興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無信必不興敬有敬必先懷言篇明信
本敬隨後生故也。」

[001-0452b]


【釋敬本教興篇篇名中敬即禮儀必由心起本字
正詮於信信即是心由信為歸敬之本故云敬本
教者賢聖被下之言興者發起因由之謂教興之
意通別有殊備載本篇此不委示篇者戒疏云章
品之佳名分段之別目流類均等義齊一也第者
居也一者始也此既居先故稱第一篇字巳下復可例釋
中初二句總明敬本教興次二句反覆推釋後二
句結示篇意以敬非信而不成信非教而不立若
然則信必因教而起教實為信而興注云興立敬
本則教興之意可見也。】


「序曰自法王之利見也必以靜見為先故論云何處
何時誰起此見一切諸見悉斷故文良證也。」


【本文初段中序者敘也敘述敬本之宗要及教興
之因由曰者辭也將明教本必假言通也下去例同此解
初二句正敘上句指人下句示意法王是佛簡異
世主故稱法王法華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乘
機出世故云利見周易乾卦二五兩爻皆云利見
大人彼以聖君登寶必合時心此以能仁降靈宜
應機感故待時而興適機而應羣生利見不亦宜
乎故借儒經以明垂應言靜見者靜屬教主之心
見乃眾生之病然見病雖多我見為本由凡夫無
始依真起妄無明由妄計我人我法我由我起見謂我見等五利
使惑及斷常等六十二見由見發毒謂貪慢等五鈍使惑由毒造業隨業

受報輪轉無休是以世尊為靜此見故於最清淨
[001-0452c]
法界流出正體智從正體智起後得智從後得智
起大悲心從大悲心現應化身從應化身流出諸
教謂三歸五戒諦緣度等種種法門雖事理偏圓
任機而設原其本意皆為靜見同成佛道由未出
世先建此心及後立言咸酬素願拔他病本暢我
巳懷故云必以靜見為先也故下次引證文出中
論彼偈具云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見何處於何
時誰起此諸見此偈顯諸見本空也又云瞿曇大
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此偈
世尊設教令人靜見也。】


「然則習熏日久取會無由事須立敬設儀開其信首
之法附情約相顯於成化之功。」


【教興初科中初二句敘機迷習之一字即是無明
無明力故起念熏習於本識藏成見慢種子無始
至今經流長劫故云日久未遇良師不反性覺故
曰取會無由事下四句明設教此即下文所立之
法立敬者如本起初生竝三歸等法成立歸敬之
本也設儀者如佛見瓶沙王經等示禮敬之正儀
也由此敬儀始開物信故曰開信首也附情約相
者如智論中位列敬相附彼凡聖道俗之情以教
道初行事須立法用成化導之功也是知佛慈宏
博法乳恩深憐其著我之徒開茲靜見之法母胎
初降即顯化儀道果始成便立歸法今迴邪見使
住正流初乃求他佛之冥加終則歸自心之本淨
[001-0453a]
由斯引導畢至佛乘故知歸敬一法為入道之根
本趣涅槃之極致也歸敬興意大略如斯。】


「然後肝膽塗地形骸摧折知宇宙之極尊則敬逾天
以父母生身也報施在於一生佛起法身也醻遠終於累劫或功高難賞德深不謝慧深益厚非醻
所及也曉教義之遠大則道越常途以七略被時立身立國之政淪歷於
三有也八藏所宗亡空絕有之法畢超於九居也。」


【次科初二句顯能敬誠慇肝膽塗地表情之切也
形骸摧折節身之至也知下四句示所歸道大初
二句見佛起敬次二句聞法悟道初中十方三世
唯佛特尊故曰宇宙極尊天屬是父以父比佛佛
德更高既知境尊敬宜倍父故云敬逾天屬言宇
宙者郭象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由宙注中
前二句明父母德淺生我色身功止一世雖云恩
重而實可酬故云報施等佛下二句顯聖主德高
起我法身功超累劫其恩罔極其德難酬故云酬
遠等或下四句示佛德深之相三祇積行謂之功
萬行所成謂之德慧深照理玅盡覺源故益厚利
物度生無極故不賞語出漢書蒯通說韓信云足
下挾不賞之功等次下曉謂開悟教是能詮義即
所詮文義所詮意存出有故曰遠大因聞開悟道
證無生故云道越常途道即三乘所證之道也注
中初三句示世法常途後三句明佛教遠大初言
七略者輯略輯音集即諸書總要兵書略六藝略禮樂射御書數
子略詩賦略術數略方技略斯竝立身立國之異
[001-0453b]
謀然非出有之至道故曰淪歷三有次言八藏者
三藏加雜大小各四也亡空有者顯中道故超九
居者出三界故九居即三界分九地也問所敬三
寶何不言僧答聞法開悟誰曰非僧。】


「觀斯以言則識形心兩途事理雙軌。」


【總陳教意舉總要中初科初句躡上生起觀者詳
覧之謂能觀在於大師斯者指法之辭所觀屬乎
聖教此指前科見佛聞法身心行事開悟正理即
本此教以述今文故舉大綱令知宗要則下正舉
初舉形心示能敬也次舉事理明所行也能行色
心依正二位雖曰兩途所行事理真俗竝運故曰
雙軌雙二合也軌車迹也此四者實一部之大宗
即唯識之正觀也然事理兩行通能及所若約所
行禮佛誦經等名事福也觀法無我等名理觀也
若就能敬色心二報一往配屬身事心理此乃常
俗所談至理而求實乖圓觀略見下科委如第五。】


「形則縛於俗習苦陰常纏故當折挫以歸依剖㭊剖
㭊觀其慢惑也。」


【圓配中初科初二句示過患形即是身本唯識有
業惑所牽故縛於俗習報屬苦果故苦陰常纏報
此為實計有我人即遍計性故下次出對治初以
事治折挫謂息於慢情歸依謂尊他勝境故下文
云謂此形儀本唯識有迷於本習妄見我人故須
徵研令行敬養令見我身俯仰上下唯塵生滅來
[001-0453c]
往屈伸此隨俗也剖下次以理治剖㭊二字即是
觀法觀行脩捨故重言之觀慢惑者以智破障知
身無我即翻遍計成無相性下文云重觀此身但
塵非我妄謂我所能有行敬據此一理名通真也。】


「心則封於迷倒倒在生常故須鏡生滅以懲之追想
追想知其妄著也。」


【次心中初二句示過心即妄識體本真理違真起
念謂之迷逐念攀緣謂之倒迷倒所纏習俗難改
故曰生常亦遍計性故下次出對治初以事治鏡
取照義照察此心性本無念念起成妄妄故生滅
欲止生滅無如息念故曰懲之懲即止也故下文
云真本非心今隨心起名隨俗也追下次以理治
追想二字即是觀法追即隨也想即念也念起即
知隨念隨覺隨捨以至無念故重言之知妄著者
以智破惑惑亡念靜即翻遍計成無相性故下文
云知真非心名通真也起信論云推求五陰色之
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相十方求之終
不可得等問形心各有境智真俗兩分豈曰竝觀
同成唯識答行布四門圓融一觀善須思之問折
色求空觀法無我教屬小乘豈通圓觀答如後正
觀委明問慢惑妄著同異如何答惑體是同無非
集諦但慢相高倨故就身論究其集因實皆心惑。】


「深惟四山恒逼非念念而莫知切於身也八倒纏綿
非新新而不曉節於心也。」
[001-0454a]


【徵推中初科初三句警身八下三句警心竝以初
句示過患次句勸對治後句結囑四山即生老病
死涅槃經云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有親信人
從四方來各作是言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
民王若聞者當設何計乃至我說即是生老病死
常來切人等八倒即凡夫二乘各具四倒二四合
言故曰八也以凡夫外道於心計常於受計樂於
法計我於身計淨是謂無常計常等為四倒也故
佛以四念處觀治之謂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
無我觀身不淨二乘之人執此為極佛於最後了
義教中顯以四德令成佛道則知法身不滅是為
真常涅槃寂靜是為真樂身心不二是為真我本
性無垢是為真淨方顯二乘常計無常猶屬四倒
非字義當為不念念新新竝目觀行切謂激切節
謂誡勵。】


「所以剖㭊靜於慢惑非愛斷者所欣追想厭於妄著
是異生者所背。」


【次中初二句重示身觀顯非外道所行後二句重
示心觀顯非凡愚所樂愛斷乃外道之計異生即
凡夫之性外道計於我宰多起憍慢今既靜慢故
非所忻凡夫封於情見多生妄著今既厭著故是
所背又可凡夫外道映互其人非忻是背左右其
言。】


「固當撫攬誠教以法糺徵則生身不徒委於下塵無
[001-0454b]
識不徒生於上趣矣。」


【示勸攬教中攬誠教者發正解故以法徵者起正
行故糺督責也徵證明也則下示功益初句有智
脩敬則不虗喪人身次句無智不脩則不空生上
界下塵惡道也喻出涅槃文如下引無識謂無出
道之智識也。】


「敢序斯致引文證之。


小乘論云敬者以慚為體也由我德薄前境尊高故
行敬也今反無慚不恥深可笑也大乘論云由信及
智故敬於彼信故非邪智故興敬。」


【引文明敬本初科初小論通標義該諸部初句標
定由下示意然諸小論未見明出敬體之文唯心
所法中慚之一法意云於有德其心謙下崇重賢
善為性即是此中前境尊高之義推敬由慚慚即
敬體今下反責大乘論者亦是通指不具引文準
百法等論善十一中有信一法別境之五中則有
勝解勝解即智二皆心所彼疏釋云何者為信謂
於實德深忍樂欲心淨為性信有三種一種實有
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
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
世善深信有力能得成就又云忍謂勝解此即信
因信下反釋如涅槃中信智相資文如下引證。】


「故引誠教信智及慚敬之本矣。


本起經曰佛初誕降周行十方舉手指天地曰天上
[001-0454c]
天下唯我獨尊以時俗所重九十六部號為大聖人天師也為絕邪歸正故示此相唯佛
獨尊餘皆邪道既曰尊嚴歸依弘護非信敬之不成三界皆苦無可樂者三界眾生
三苦交集無思厭背貪附更深故立此言令興厭離有厭苦身令思苦本觀達業惑深是苦因不沒諸見便得
解脫餘則以苦捨苦長淪苦中。」


【教興初段信首宗本中初科初經中文有兩段義
如注顯初段注中初示邪師九十六部者多論云
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師資合論有九十六為下示
正寶既下結顯次段注中文有四節初示眾生著
苦三界眾生總該六趣三苦謂苦苦五陰有漏行苦四相
遷流壞苦樂盡苦至故下二明佛示言教即三界皆苦之

語有下三明因教開悟苦身即是苦諦苦本惑業
即是集諦厭思觀達即脩道諦便得解脫即證滅
諦是則世尊為信而興教眾生由信而致敬信敬
既成諸見則息靜見之旨於茲顯矣餘下四示邪
法增生如諸外道炙身臥棘苦行節脩雖受勤勞
終無出離法華經云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乃
墜於三惡道等。】


「此之一經成歸敬之本也定信守之宗也理須依憑
託附以登高原之趣也。」


【次科初正結由佛初生示此勝相故為敬本決邪
歸正故為信宗有本作守非次理下勸信高遠之
趣即三乘聖道也。】


「故論云歸依者迴轉之語也由昔背正從邪流蕩生
趣今佛出世興言極尊遂即迴彼邪心轉從正道故
[001-0455a]
也。」


【三中初科因上絕邪歸正故引多論以示歸意初
舉論文由下示意初示隨流義棄捨三寶曰背正
隨順魔外曰從邪由此沈迷還淪苦海故曰流蕩
生趣也今下明迴轉義反上可知興言極尊者指
上經中之語也。】


「於是乃立歸法有五等之差始於背俗之初終於入
道之極皆歸三寶以為心師之迹也所歸極矣所為
大矣謂初以身從終除心惑故也。」


【次立法中言五等者準母論云翻邪三歸五戒三
歸八戒三歸十戒三歸具戒三歸文舉前後意含
中間由八年巳前三歸言下即發具戒故得通言
皆歸三寶心師薩婆多云我教謂心師也他教謂
師心也所師極者佛最尊故所為大者除心惑故
然經明勝相乃初降誕之法儀論示正歸即始成
道之鴻範無非本始皆定信宗。】


「安得傲然情無懾憚況復加以謗訕流言通俗自沈
苦海出濟無期重使身心惡習念念逾增亦使威儀
失節時時結業覆器之喻塵露於目前捕鼠之誣頻
繁於胸臆可不誡歟可不誡歟。」


【三科中為三初四句過通三業初句身業次句心
業懾之涉反心伏也後二句口業對其道俗自出過患污
彼淨心自下次六句重資三道初二句報道次二
句增長惡習即煩惱道後二句破壞威儀即是業
[001-0455b]
道覆下三引喻伸誡初喻智論第十五云佛子羅
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來問之世尊在否詭言
不在若不在時詭言佛在有人白佛佛語羅云澡
盤取水與吾洗足洗巳語言覆此澡盤如勅即覆
佛言以水注之注巳問言水入中否答言不入佛
語羅云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復如是
次喻佛藏經云佛告舍利弗譬如蝙蝠欲捕鳥時
則入穴為鼠欲捕鼠時則飛空為鳥而實無有鳥
鼠之用其身臭穢但樂暗暝破戒比丘亦復如是
論以覆器喻不納法合今憍慢不敬過由不聞法
故經以鳥鼠喻破戒合今三業失儀義同破戒塵
露謂過狀顯也頻繁謂此徒多也目前胸臆皆言
可見。】


「又依佛見瓶沙王經曰如來於伽耶山成道度迦葉
巳念瓶沙王昔有先請將諸徒眾往赴彼國王及士
眾并沙門或云桑門沙門那者竝是天竺道士之佳號俗中之常目亦是彼國脩淨行者此云
淨志以義目之初聞佛至皆悉遠迎未知禮敬或有禮足而

坐者或舉手問訊而坐者或稱姓名或叉手合掌或
默然而坐者皆疑迦葉是宿舊師今從佛來未知誰
為所依者迦葉知巳欲決眾疑升空而下禮敬佛足
以手摩捫以口嗚之自云佛是我師我為佛之弟子
又持扇在佛後搖之。」


【敬儀萌兆中初經示正儀文有六節初成道度人
二念下念赴王請三王下王眾遠迎四未下各伸
[001-0455c]
禮敬五皆下覩相生疑六迦下決疑示敬伽耶亦
云耆闍崛此云靈岳迦葉此云飲光即鬱鞞羅等
三迦葉也瓶沙即頻婆娑羅此云最堅由此國王
先有期約今既成佛故思往赴注中沙門目於外
道未知所依者以迦葉兄弟佛未出時為眾師傅
今從佛來師資未決故眾懷疑。】


「此第二經明禮敬正儀之萌兆也。」


【結示中言萌兆者謂此敬儀最初立故。】


「文中不足有者言之手摩口嗚者愛重之極不能己
巳也遠敬在於所卑故始於足自餘稱名顯相使疑
者決之非正敬也。」


【點解中言不足者正儀極多非止手磨口嗚而巳
且據此經有者言之爾稱名即自言佛是我師顯
相即搖扇等此伹決疑義非正敬則顯禮足等相
是正儀也。】


「智度論云外道是他法故來則自坐白衣如客法故
命之令坐一切出家五眾身心屬佛故立不坐若得
道羅漢如舍利弗等皆坐聽法三果巳下竝不聽坐
以所作未辦結賊未破故。」


【位列敬相中初引論文其相有五初是外道二是
白衣三即出家凡夫五眾四是無學五是學人坐
立之相在文易了言外道者俱舍云學乖諦理隨
自妄情不反內覺故稱外道所作未辦者諦理未
精故結賊未破者細惑猶在故。】
[001-0456a]


「此第三文明位列敬相也。


今有安坐像前情無敬讓可謂無事受罪枉壞身心
如上三果尚立況下凡乎像立而坐彌是不敬比今
君父可以例諸故知遶旋行立為敬故行安得長傲
禮懺獲罪。」


【誡勸初科為四初正伸誡約二如下以聖況凡三
比下以俗例道四故下顯正抑非行字音杭。】


「此言易矣臨機難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
不爾雖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


【勸行中初二句言易行難常下二句正勸不下有
言無行空說無益。】


「故增一阿含經云無恭敬心於佛者當生龍蛇中以
過去從中來今猶無敬多睡癡等斯為良證。」


【引證中初將因驗果合墮龍蛇以下以果推因猶
承故習。】


「大悲經云佛過去時行菩薩道見三寶舍利塔像師
僧父母耆年善友外道諸仙沙門婆羅門無不傾側
謙下敬讓由是報故成佛巳來山林人畜無不傾側
禮敬於佛。」


【致敬因本中初科初示因行過去時則該攝三祇
菩薩道則統收萬行見下局就敬論是今本意所
敬之境無論道俗不簡冤親如常不輕其事可證
由下次示果德報即酬因義也傾側謂傾動側讓
也。】
[001-0456b]


「此第四文明致敬之因本也。


如俗禮云無不敬儼若思安定詞傲不可長欲不可
縱志不可滿是也。」


【類顯中文出禮記初句正合今文餘竝因引儼若
思謂心有所主安定詞謂口不妄言傲不可長則
誡其憍倨欲不可縱則抑其耽荒志不可滿則懲
其自伐。】


「依經律論明立敬儀。」


【因明相敬中初科經論未詳何文律即四分存亡
敬相竝如下引。】


「佛告比丘汝等共相恭敬迎逆問訊從何為始比丘
白佛各言其志或云大姓貴族者或云神智高達者
或云佛所宗親者或云道登聖果者以事舉之佛言
汝等所言皆是長慢無可觀者應隨順法訓流布於
世於我法律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


【別示中初律示初科中四分房舍犍度云佛從王
舍城與諸比丘人間遊行詣毗舍離而六羣先往
取房舍與和尚親厚等時舍利弗大目連後至不
得房臥埵上因集眾訶誡巳汝謂誰當受第一房
第一水第一食弟子白佛各言其志如文所云大
姓貴族者恃豪勢故神智高達者矜智能故佛所
宗親者倚親厚故佛下總責所答乖理應下佛示
慈誨令遵法則禮讓不虧則三寶可久。】


「敬儀有四道不禮俗一也僧不禮尼二也守戒者不
[001-0456c]
禮犯戒者三也前受戒者不禮後受戒者四也自餘
五眾存亡乃殊皆約年夏次第而設敬也。」


【示敬儀中文列四種其相可知自餘等者上通道
俗今據出家故言五眾存則各相恭敬亡則設禮
塔像具有法儀竝如律鈔。】


「因引古事昔有鵽鳥獼猴大象同在一林以為朋友
乃相謂曰先生宿舊禮應供養如何同住不識禮敬
象云我見此樹生齊吾腹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樹頭
鳥言我於遠林食此樹子墮出而生我應最長即時
大象背負獼猴鳥在猴上周徧而行仍說偈云有敬
長老者是人能護法現世得名譽將來生善道於是
人皆効之悉行禮敬諸有智人以喻取解。」


【三科亦出四分智論亦同初示三畜共林表同義
聚乃下評章禮儀合識尊卑象下各述元由使知
前後諸下結告。】


「經云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
智慧又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今貪慢而著隨則其
愚不可及也。」


【二中初引二經皆遣慢著初是法華初句奉佛塔
廟次句同輩相遵三句以恭去慢四句以智遣著
次即遺教今下伸誡既有我慢則貪著隨之愚不
可及文出論語借責愚人不用彼意謂愚而貪慢
誨不可及也。】


「濟時護法篇第二謂護持濟物非三寶而不隆。」
[001-0457a]


【釋濟時護法篇篇名中濟謂濟慧時謂時機以三
寶為能濟時機為所濟故曰濟時又以時機為能
敬三寶為所敬能所相濟上下遵行則法流長劫
故曰護法注中上句示篇名下句顯篇意。】


「序曰夫以立像表真恒俗𢑱訓寄指筌月出道常規。」


【本文初科此篇廣明四種三寶理體冥寂非相莫
顯故於篇首略敘大猷上二句約儒教明如國家
宗廟設像奉先事載儒經故云恒俗𢑱訓𢑱常也
下二句約釋教明圓覺經云脩多羅教如標月指
喻出內典故曰出道常規。】


「但以妄想倒情相㳂固習無思悛革隨業漂淪是以
經言為善若登清升若爪之土為惡若崩沈滯如下
之地此言在斯誠為極誡。」


【發起元由中初科初四句將立後法先敘迷情欲
顯三寶為茲而設妄想是惑倒情是見即是下文
見愛煩惱妄想綿續謂之相㳂我見鏗然謂之固
習無思悛革者不能反流故隨業漂淪者甘受輪
回故又初句起妄本次句潤妄業三句執妄情四
句受妄果是下次引經伸誡然為善若登之語本
出書傳加漢書張紘與子書云從善若登從惡若
崩今與經喻合而用之喻文出涅槃彼云爾時世
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
世界土地多乎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
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
[001-0457b]
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
信脩習正道巳得解脫得解脫巳能得涅槃如爪
上土捨人身巳得三惡身乃至不得解脫常樂涅
槃如十方世界所有土也此下伸誡。】


「何以知耶但以慢山上聳俯視於人物我室四蒙包
藏於見愛慢無納法之實經明覆器之賓我有懷著
之功論顯納烟之義器仰無思不服有服必拔慢根
室壞便歸太虗見愛安形無地理例然也背此非凡
所行情事得也乖斯是聖遊履適化然也。」


【次中初句徵謂何以得知妄習難改耶但下釋文
有三節初八句執妄致迷器下五句翻迷顯悟背
下四句總約迷悟以格凡情初中初四句示過本
即我慢二惑慢有三種我慢邪慢增長慢即五鈍
之一使也由慢自大故上聳如山陵懱於他故俯
視人物我有二種人我法我主宰為義即五利之
總相也能藏見愛喻之於室迷執不通喻若四蒙
見謂見惑八十八使見所斷故愛即脩惑八十一
品脩所斷故是則我室為能藏見愛為所藏故事
鈔云三毒所起我心為本是也後四句顯過失慢
有自高之失故不受道法喻覆器也我有懷著之
失能藏見愛喻納烟也文言論顯未詳所出舊記引智
論云牧牛人問佛幾法成就能令牛羣番息佛言有十一法乃至第五云知作烟者除諸蚊䖟牛遙見烟
則來趣向屋舍比丘亦爾如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䖟以說法烟引眾生入無我實相空舍恐不合文意

又解我有懷著懷著有二若著惡法能成妄業還
[001-0457c]
資我本此著有過意如前解若著善法引生理觀
觀成遣著反能害我此著有功分堪資道若作此
釋即此二句亦是顯悟却引智論燒烟之喻方順
文意次中上二句翻慢山過謂器仰有納水之功
合顯慢傾能受教法下二句翻我室過謂室壞有
散烟之用合顯我空則見愛不存理下一句結云
理謂道理文以喻顯故曰例然三中背與乖字皆
目能治之觀即是器仰室壞也此與斯字竝指所
治之惑即是我室慢山以我慢順迷觀智順悟以
悟反迷故曰背此乖斯非凡所行是聖遊履文綺
交映翻對可知情事得者情即凡夫之心事謂所
脩之行言此理觀雖非凡行今以凡心對事起脩
冥符正觀有所悟入故曰得也適化然者受教法故。】


「然則封迷長劫佛世有退席之人不識分量季俗豐
輕生之士此竝不思之徒也。」


【三中然字印可上文義當如是則字評量後事意
謂未然故引不思之徒以彰難化之理初示久迷
法華經云汝既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當為汝
說說是語時會中五千人等禮佛而退此輩罪根
深重等豈非執著我慢長劫難清佛世尚然況今
末濁不下示輕信大師云冒染大度罪福本空等
此竝不思之徒也。】


「當知我身屬於他緣冥冥不知來處我神屬於惑業
忽忽莫測何心經云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
[001-0458a]
復明日不覺死時至冥冥隨業緣不知生何道此至
言也乾豆莫干其慮吁可悲哉。」


【四中初四句牒二報以示妄令息妄以從理當知
二字即警誡之辭身是色陰四大緣假故屬他緣
不了集因故不知來處圓覺經云我今此身四大
和合乃至四緣假合妄有六根等神即是識識含
種子由種起毒即煩惱道由惑起業即是業道忽
即是念念通善惡三性難均故曰莫測何心經下
次引文證出坐禪三昧經具云今日營此業明日
造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又云誰能知死
時所趣從何道譬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文究往
因云不知來經推來報云不知去此下三句指經
伸誡乾豆是喻事出涅槃彼云譬如豌豆乾時錐
剌終不可著煩惱堅硬亦復如是莫于其慮是法
說于猶涉也慮即是心謂煩惱堅固道化不入于
心合上乾豆錐剌不入。】


「且自等智有三我同牛羊之智出道唯一牛羊異我
非倫人道道緣不行還同畜獸獸道報重頑厚非其
所聞。」


【五中初科初二句總示等智有三者涅槃經云一
切眾生於三法中皆有等智謂婬慾飲食恐怖次
二句別示人中有出道智異於牛羊故曰非倫人
下責勸初示人道是脩道緣今若不脩自同畜獸
獸下次示畜生無出道智受形鄙穢故云報重煩
[001-0458b]
惱濁鈍故云頑厚頑即癡也癡因偏重多墮畜
生。】


「今既形有輕清識心機舉猒勞生於往劫欣解網於
將來固當立像表儀傾塵聚而頂禮寄緣引領蕩煩
累於新心是則情異牛羊乘明智而弘道身如木石
假彫琢而成器可不然乎可不然乎鼠入角而至窮
更知何趣名引言而顯實理極於斯況復五滓交橫
四山常逼而能安忍於時事還是昏昏之所媚乎。」


【次中初約報䇿脩形輕清者異報重故心機舉者
異頑厚故機謂圓轉舉謂超越慨昔輪回故須猒
往期後樂報故須脩來固下示其脩法立像謂陳
其所敬寄緣謂托其脩法傾塵謂折挫報形蕩累
謂清澄心惑是下結益鼠下伸誡勸有三初約喻
勸事出諺語事淺意深故引為誡名下舉文勸引
文用意志在遵行名引寫倒合作引名況下舉時
勸五滓即五濁也四山如上所引而下二句反責
安忍時事順故業也昏即迷時媚猶惑也。】


「所以大聖知時通化陶誘立正三寶導濁識之所歸
開明四印示迷生之不昧固得住法萬載功由歸敬
之勳神升四天諒藉傳揚之力廣如慈經所出豈虗
搆哉。」


【立寶彰益中初科初六句示佛立教法大聖是佛
通合作適謂順機也陶謂陶甄誘即接誘正三寶
者簡邪師故導濁識者引初機故四印即十誦四
[001-0458c]
墨印彼第五十八云佛何故說四墨印答欲說真
實法故來世比丘當了了知是佛說非佛說等廣
文如彼墨即文句印謂證明由教印心不生謬解
故云不昧固下次示功益初則住法益神下得報
益歸敬傳揚文雖單舉義實兼收慈經即彌勒上
生經文如後引。】


「今此之述本被後進之初心曲授稱功體非前良之
早慮固須叮嚀指掌鋪覼相狀識三寶有數種之權
謀解七眾無貳師之希向言唯質露意在脩行想有
識者知無繁於翰墨故佛言吾言不在綺飾令人受
解為要敢附斯轍筆記序云。」


【述作中初科欲立四種三寶恐謂繁廣故先示之
既被初心故須委曲前良立教多被利根文體簡
約故非所比早猶先也慮即是心覼落戈反覼縷也數種
如下所示四種之相權謀謂權巧謀略言七眾者
通收道俗同崇正寶故無異向而言解者開導之
謂言下示文體故下引文證敢下依法陳情取信
於後。】


「今於此篇顯三寶相相隨見起隨機四位初謂一體
二謂緣理三謂化相四謂住持各有名相。」


【三寶相狀中初科初四句總敘初下別列言隨見
者見即機見機分大小迷悟之殊見亦隱顯有無
之異故此三寶隨見而興約其性具迷悟本然故
說一體簡迷存悟獨顯法身故有理體眾生有見
[001-0459a]
佛因佛即隨緣出現故有化相濁機障重不及化
源薄有餘資堪承遺像故立住持約時為言一體
理體三時同有化相唯局佛世住持義通初後就
人為言一體凡聖同具理體唯在聖人化相住持
凡聖同見據教為言一體唯局大乘餘三義通大
小隨其經教所說異故隨機之義於焉著矣。】


「初言一體三寶者。


一是非二之名體謂本識之謂。」


【一體釋名中一體之名文雖自釋及解非二古說
多差今釋此文略存三義一簡相釋體雖是一約
相分三恐謂隨相亦有三體故此簡之云非二也
戒本疏云今了法本理實無三云云二遣數釋隨
俗談數一是數始從一至二以及百千今此一體
孤然獨立本無對待強借一名以詮自性恐聞此
一謂同諸數於一體外有二可對故此遣之云非
二也故古德云借一遣二即其意也三顯實釋一
是心真諸法中實一實之外餘則非真故云非二
二既是非即顯一實故大師云諸法本無實唯有
云云言本識者梵語阿棃耶或云阿賴耶此翻
為藏或翻無沒謂能藏種子任持不失故而言本
者本即體義染淨因果依之生故問心體本識同
異如何答心體就性而彰名本識從相而立稱一
理一事其異可知若爾戒疏體是心體此文體是
本識既曰妄真文何偏舉答名假言詮言不竝立
[001-0459b]
名詮自性表顯不同識既從相以得名故須從相
以解義統論正理則真俗圓收言本識則妄徹真
源舉心體則真該妄末由茲圓具故得互標況下
釋文明言心體好思正理切勿迷名。】


「但以無始心體性淨如空妄想客塵封迷隨染致使
相從至于今日經生歷死無由猒曉。」


【示體中初科初二句示心體心即八識體是真如
即相之體自性清淨故曰性淨不同餘空治之令
淨佛性論云清淨有二一者因中無染清淨二者
果上無垢清淨一體在因即無染清淨虗空是喻
以具周遍不動等義故此比焉然空但頑虗性有
神解故非喻所及即戒疏云本來無染業疏云要
識心本是大乘理其體清淨玅用虗通正觀文云
觀察自心自性清淨非空非有非染非淨等是知
心體本識體相圓融多見有人纔聞唯識便云事
觀輒隨巳見排斥祖乘引悞後昆輕毀先德勉咨
來哲熟覽斯文則知上以本識標名下以淨心釋
體性相圓具真俗無乖良由雄文奧義理須極思
研精玅觀圓門旨在深遊善解諛聞寡學焉足言
哉妄下六句明識相即真如隨緣之義初二句妄
起元因妄想即是無明其性不住喻之如客染污
真性名之曰塵封迷謂妄起覆真隨染謂真隨妄
動致下二句隨緣流轉即性之相同一生滅故曰
相從經下二句著妄不反問心體既淨何容妄染
[001-0459c]
答凡夫性體真妄同源染淨未分致容妄起故無
明起時全真成妄非謂真外別有妄法來染淨心
水波金像可以為喻淨心誡觀云生死煩惱從真
性起喻如大水本淨湛然為因風故遂生波動後
因大寒乃結成氷眾生佛性本淨如水由覺觀風
波浪生死貪愛堅固成煩惱冰起信論云依如來
藏故有生滅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
異名阿棃耶識等問妄起遣真妄自生滅真源不
變何說隨迷答隨緣義故真逐妄流問真既成迷
何云本淨答不變義故性自天真問真如凝然法
身生滅教宗天別性相岐分今此儀文為當何義
答性宗教義文旨煥然問相宗生法則八識種子
性宗起妄則真性隨緣今一體示名但言本識豈
同法性妄起由真答前巳廣明可自思取。】


「故經云諸法本來性相空寂眾生妄計彼此得失輪
迴生死不得解脫經云一切眾生竝有佛性即我本
識出障嘉名迷故曰凡悟便名聖所以貧女寶藏力
士額珠性常清淨有而無用為惑所覆無由光顯如
經深叢覆寶移流雜味然其本性光淳無玷。」


【次引證初文出膽察經初證性淨如空眾生下證
從真起妄又經即涅槃如來性品初二句正舉經
文即下釋示經意經中佛性即我本識佛翻為覺
即果德之嘉名識屬妄心乃凡夫之因號今居凡
位即顯覺名則知煩惱心中佛性未嘗不覺迷凡
[001-0460a]
悟聖但名移爾寶藏額珠竝以喻顯事出涅槃彼
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
眾生不能得見如貧女舍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
小無有知者而有異人善知方便即於其家掘出
金藏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
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女有真金藏不能得見等
力士額珠者涅槃經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
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捔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
低觸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
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及至醬時執鏡以照
珠在鏡中明了顯現等性下二句釋上二喻以宅
寶額珠性常不變土肉障之故無用也為下二句
合上二喻惑則雙合土肉光顯別合珠藏深叢覆
寶等者亦出涅槃檢經唯有藥喻彼云善男子譬
如雪山有一味藥過去往世有轉輪王於此雪山
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木筒以接是藥是藥熟
時從地流出集木筒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巳其後
是藥或酸或醎或苦或辛或甜或淡如是一味隨
其流處有種種味是藥真味留停在山猶如滿月
凡人薄福雖以钁居縛反鋤也劉加功囷苦而不能得
復有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正之
味善男子如來祕藏其味亦爾為諸煩惱叢林所
覆無明眾生不能得見一味藥者喻如佛性以煩
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云云。】
[001-0460b]


「所以前脩聞此勵力勤觀日故劫新遂證斯德及成
玅覺轉依法身身非始生寄緣脩顯。」


【反妄勸脩中初科初示因脩顯證初句聞法次句
起行三句歷時四句顯證斯德即本性光淳之德
及下反顯初顯脩必依性玅覺極果聖人也三祇
行滿障盡覺圓故言成也法身自性本具也言轉
依者即轉雜染分依清淨分故攝論云對治起時
離本識八識雜染不淨品七識與淨品相應真識故云轉
依身下次顯性假緣成身雖本具非緣不顯故憑
三學以顯玅心。】


「後進聞此興大志求彼去巳還我云何住遵途進德
還登位極。」


【次中初二句躡彼前脩示其後進大志即菩提心
彼下經喻總顯前後二脩發志所以涅槃經云譬
如二人俱聞他方有七寶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
有能到者永斷貧窮服其水者增壽萬歲唯路懸
遠嶮阻多難時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莊嚴種種
行具一則空手無所齎持相與前進路值一人多
齎寶貨七珍具足二人便前問言仁者彼土實有
七寶山耶其人答言實有不虗我巳獲寶飲服甘
泉唯患路嶮多有盜賊沙滷棘剌乏於水草往者
千萬達者甚少聞是語巳一人即悔尋作是言路
既懸遠艱難非一往者無量達者無幾而我云何
當能到彼一人復言有人能過我亦能過若得果
[001-0460c]
達則得如願採取珍寶飲服其水如其不達以死
為期是時二人一則悔還一則前進到彼山所多
獲珍寶如願服水多齎所有還其所止奉養父母
供給宗親是悔還者見是事巳心復生熱彼去巳
還我何為住即便莊嚴涉道而去遵下二句合顯
上句法喻雙顯下句唯就法說文中不具引經但
密用經意耳。】


「自昔巳來此乘無權皆成正覺逈出樊籠俯應羣心
興悲赴感我之與佛無始實同彼以先覺故先出有
我獨不悟盤桓下凡一思此事悔熱何及今若不脩
後生何據。」


【三中初六句示往佛因脩已證初四句明法身自
昔兩字通指往佛此乘即是一體如大白牛運載
無盡喻之如乘純圓獨玅不落諸數名曰一乘一
乘自性是真實道故曰無權此即自性法身性既
本真凡脩必證故曰皆成正覺此即自受用身前
明證德此論斷障永超二死永斷二障則三界繫
縛無所拘留故曰逈出樊籠樊籠囚眾生之具也
木作曰樊竹作曰籠俯下二句明應身羣心有感
佛身心應故曰俯應等此通報及變化身我下十
句正約今機激發進行初二句顯性同次四句明
位別盤桓謂怠而不進後四句感悟起脩一猶忽
也我凡佛聖佛覺我迷事現動心寧不憤發。】


「所以承遵梵網以網魚龍經喻內毒如龍難觸欲貪如鯨吞海揖佩三
[001-0461a]
身憑依三學。」


【示脩法中初科初令依教承遵謂依稟也梵網即
是聖教網可捕於魚龍教能羅於惑業故以為喻
注中以龍喻瞋以鯨喻貪癡毒不顯理亦須具內
宜作瞋鯨是海族崔豹古今注云鯨大者長千里
小者數丈鼓浪成雷噴沫成雨飲水如傾等揖下
次教起行揖謂恭敬推讓佩謂感服存誠三身即
法應化也三學即戒定慧也三身是果三學是因
以果推因果由因克故提綱領以示行宗。】


「爰初投足先奉戒宗戒本有三三身之本一律儀戒
謂斷諸惡即法身之因也由法身本淨惡覆不顯今脩離惡功成德現故
攝善法戒謂脩諸善即報身之因也報以眾善所成成善無高止作
今脩止作二善用成報佛之緣三攝眾生戒即慈濟有心功成化佛

之因也以化佛無心隨感便應今大慈普濟意用則齊。」


【顯戒因中初科初明七眾以戒為因戒下次明三
身以戒為因初總示一下別配言律儀者篇聚重
輕開遮持犯楷模不亂也戒以警訓如戒疏明言
斷惡者如善戒梵網大小律儀篇聚所制婬盜等
戒起對治行作意防護即止持行是斷德因將成
法佛注中初明性德故云法身本淨今下示脩顯
故云離惡攝善法者謂六度萬行事理諸善無所
不脩即作持行以此眾善成就大智是智德因將
成報佛注中報以善成顯果德也今脩止作示因
行也若據止善屬上律儀由止成善還歸次聚不
[001-0461b]
妨前聚自具作持三聚圓脩無乖前後思之文中
示本故曰身因注示能成故言緣也攝眾生者前
二自利今此利他即用二善遍攝眾生普運慈悲
拔苦與樂即利他行是恩德因將成化佛注中初
二句明果德化佛無心者謂無彼此愛憎之心離
於取著不見可度故隨感便應者大悲愍物不捨
眾生故今下明因行因脩慈行與果用同故云意
用齊也。】


「約佛有三隨義三別境非心外百慮咸歸理實如此
不可餘見。」


【次中初科因前三聚別配三身懸恐後人實生三
異故約一心融通三法初二句指上別分次二句
約心融會境非心外是唯識義即戒所防塵沙等
境皆唯識變故非心外故業疏云不妄緣境伹唯
一識等百慮周易繫詞云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
而百慮今借用之後二句勸解正理。】


「或迷此及試重廣之然則功德之本非戒不弘道初
俗歸必先敬受隨境起心無非三戒如約一生心不
懷惡攝律儀也有慈起善攝善法也將濟離苦護眾
生也內緣既爾三佛皆然。」


【一戒圓具中初二句示重廣之意然下正明初明
一戒三聚又二初示受體隨下示隨行初總明境
即萬境通情非情故大師云動念有境境必戒護
如下別配約一生者舉戒境也不懷惡者示戒相
[001-0461c]
也故業疏云如殺一戒具兼三位息諸煞緣攝律
儀也行其惠命攝善法也護前命故攝眾生也此
一既爾餘者例然與此大同內下次示一體三身
內即是心緣即心用戒既三聚一心佛亦三身一
體攝體歸心無非唯識。】


「離合待時不定三一故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斯
本從跡也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此跡異本也。」


【離合教意中初科初二句總舉故下引示初經明
合文出涅槃吾即釋迦自指釋迦當體便是法身
故曰即是斯下示意若以事分本屬真身跡是化
身今以理求真化不二故曰本從跡也又下次經
顯離文見金剛般若此下示意真體無相故非色
聲則顯化身有相非實是則真化隔別本跡岐分
故曰跡異本也。】


「故摩羯道成高山先照祇園開政下乘後席眾說備
之可用通鏡。」


【次科初四句正明初示頓教摩竭此云善勝即佛
初成道先在此國首唱華嚴圓頓一乘如日初照
也所被上機聞法開悟如高山也祇下次示漸教
此由二乘不堪大法故𥨊大施小示現受生雪嶺
行成金臺果滿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四十九年三
百餘會隨機開導廣演羣乘然後但以一乘而為
度脫中間所說不無圓隔其實一法隨機故開是
知機鈍則教淺故空有不均或不談一體或三學
[001-0462a]
別蹤或三聚不具或三身別立機勝則教圓故真
俗不二顯談一體圓脩三學圓具三聚圓顯三身
離合待時於茲可見比今文義圓別可知異前摩
竭故標祇園具云祇樹給孤獨園祇即祇駄此云
戰勝事如常引即釋迦最初施漸教處被機設化
故云開政對彼上器故標下乘對彼華嚴故云後
席席猶會也後二句結顯總引諸教無非待時故
云眾說備之等。】


「故先顯由緣後明性相欲明性體因言致理不是餝
非終歸顯實將使通明性體解若心燈後被以文筌
登岸捨筏可也。」


【顯文意中初二句躡前生起欲下正示文意初敘
在迷理須言顯如前所敘意在明心恐謂飾詞故
此遮謗將下次明悟後方可遣言故云後被文筌
等通明是悟解即悟相心燈是喻疑是世傳無盡
燈也周圍以鏡十界圜遶中安一燈表乎一心故
號心燈鏡光交徹燈像互映比夫悟性體用昭然
登岸捨筏法喻可曉兩言性體皆目心源問性相
之旨可得聞乎答性相名通古多異說今詳文旨
前後兩科皆明性相約前科明無染心體謂之性
隨緣成識謂之相故文云無始心體性淨如空性也
妄想客塵封迷隨染相也據下科明心性本淨謂之
性義分三用謂之相故下三寶皆言性淨是也論
性則前後皆同同心體故語相則假實分異唯識假相隨緣似有
[001-0462b]
三寶德相如實不空文指後明正存次解問性相既明識性

義別今論三寶為約性具為約識具答識相真性
體用不二真俗圓具何得偏言。】


「言一體三寶者。」


【釋三寶標中一體之名兩番標者前明一體但顯
由緣未分三相今明性相正示三寶故得重標義
如上釋。】


「行者既知心性本淨悟解無邪名為正覺覺即佛也
性淨無染法也性淨無壅僧也今覺於本名始覺也
本實體淨名先覺也。」


【釋中初科初正明三相今下重示覺義初中三皆
言性性即心體一體義故知覺二字是性家之德
為佛寶之用覺為能照性為所照覺性不二故名
佛寶般若德也即體之用性自神解若準相宗說真如無知無
覺宗旨可知也戒本疏云故照理邊即為覺義住法圖讚云

照無不周照周等覺謂之佛寶性淨無染者不變
義故雖曰隨緣性常清淨具斯德故名為法寶法
身德也戒本疏云體離名言即是法義住法圖讚
云體無非法謂之法寶性淨無壅者壅即礙義以
此淨心本具河沙功德由迷致染相似乖真而此
至德與性常和不為煩惱之所壅礙故名僧寶解
脫德也戒本疏云至理無滯和合僧義住法圖讚
云至德常和謂之僧寶是則於一性中分別三相
性相之義顯矣相雖分三性常自一性雖是一相
[001-0462c]
常自三三無別三即一為三一非自一即三為一
三一不二性相圓融舉一即三全三是一學者臨
文宜知此意次中初了本性故名始覺即釋上文
知覺解悟性本自覺故名先覺即釋上文心性本
淨先覺即本覺也若但從迷一體性具唯有本覺
今約脩顯解心初發即名始覺也始覺即本廣如
起信問一體在迷今明悟者答悟有二義一者解
悟二者證悟解悟即從迷忽覺頓知巳性即是法
身證悟則從凡至聖證真斷惑必假漸脩圭峰覺
鈔廣明此義須者看之今一體言悟即是解悟欲
顯理體還依漸脩故下文云如是歛念會必精勤
積熏不巳自然清淨即其證也。】


「如此安心如此練身俯仰周循無念不剋俗云惟狂
克念作聖惟聖罔念作狂沈彼俗士尚此放言豈惟
出道翻無此致都不可也。」


【次科初正勸如此二字指上法也安心謂冥會性
理練身謂不廢事脩周循謂不斷絕也無念不剋
者謂若無正念不能克證觀茲嚴誡志在勸思次
引俗書以彰攝念文出尚書彼下以俗勵釋放言
謂放猥之言也。】


「問曰卿發斯言欲何標據念念總是識心言言都非
智略如何依準得一舉而騰九萬耶。」


【問答中初問因前一體但說識心不談理智教似
不圓心性本淨即名為佛教似太頓不圓之教欲
[001-0463a]
冀頓超恐無是理故問顯之初二句誥其所出念
下二句責其理乖識心即是一體非智略者謂不
說聖智方略也如下言其難信一舉九萬事出莊
子比其頓超。】


「答曰夫以聖道遠而難希淨心近而易惑為山基於
一簣為佛起於初念故萬里之剋離初步而不登三
劫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發足常步此心開
示不由外來悟入誠因內起迷時謂禮外境悟巳還
禮自心故經云心想佛時是心是佛。」


【答中初科亦二意初據始心宜觀答初二句正答
初句言佛法太高初心非分次句謂心法至近晚
學宜觀心性本淨即是淨心終日共行寧非至近
瞥爾起妄即墮凡夫剎那不生便成正覺文言易
惑且據隨迷義準接凡意彰易悟故令發足常步
此心為下六句喻顯文分兩對初二句為一對上
句假事立例文出論語下句合法顯理為山比佛
智一簣比識心後四句為一對上二句以遠途而
推發足下二句舉大劫而究始心萬里比於大劫
初步比於始心是下二句結顯既近且易發足宜
脩開下次引二經開示圓理初約法華開佛智見
由法華巳前諸三乘輩迷佛非心故於佛道自甘
絕分執心生滅故息心趣寂自求涅槃是故此經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則三乘五性同入佛乘現前
一心即是如來無量知見如付宅寶如示衣珠故
[001-0463b]
曰不由外來等次用觀經觀心即佛上二句義立
故下正引彼十六行皆明事觀多被鈍機然上士
圓觀本無彼此不開圓解恐隔自他故以圓音演
茲玅觀彼經具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
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是佛等以此
文證則知剎那想念是佛無疑豈待高談理智而
獨稱圓玅乎問心想是佛何佛何心耶若是真心
彼言心想若是巳佛彼觀彌陀若順想心現他法
體則自他宛然安引彼文以證圓義。】


「如是斂念會必精勤積熏不巳自然清淨忘此外求
甫當行道徒役身心終為世福故身子不思經劫而
居退忘難陀整慮終朝而拔其神。」


【次科初四句勸脩初句脩定慧次句起精進三句
歷長時四句證聖果忘下四句誡斥妄情忘猶捨
也甫謂我也意謂捨此心觀別求行相自言我當
行道既乖正行故徒役身心事理不融故歸世福
故下引事重誡身子即舍利弗言不思者智論云
舍利弗六十劫脩菩薩行欲度布施河而有乞人
求乞其眼舍利弗言此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
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汝身及以財物
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舍利弗出一
眼與之乞者得眼於含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投
地便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難可度也
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脚踏可惡之甚如此人
[001-0463c]
輩不可度也不如自度早脫生死思惟是巳於菩
薩道退向小乘難陀整慮者賢愚經云佛在舍衛
有女名難陀乞丐自活見諸國王人民供養佛僧
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遇福田無有種
子便行乞丐以作微供唯得一錢持詣油家具語
所懷油主憐愍增倍與油得以歡喜足作一燈奉
上世尊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
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燈除滅一切眾生垢
暗作是語巳禮佛而去乃至竟夜諸燈盡滅唯此
獨然爾時目連次當直日欲取滅之即舉手扇復
以衣扇燈明不損佛語目連今此燈者非汝聲聞
之所傾動正使四大海水以用灌之毗嵐風吹之
亦不能滅此是發大心人之所布施佛說是巳難
陀復來頭面作禮佛即授記於未來世過二阿僧
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燈光是知身子失在於不思
難陀得在於專慮也。】


「上明一體三寶也。


二明緣理三寶者。」


【二理體標云緣理者緣屬脩門必依三學以為能
顯理是性門正約一心以為所顯義通染淨染如
血乳屬前一體今依三學稱緣脩顯垢盡心淨喻
若醍醐脩性雙標故云緣理即此文云今以三學
克剪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等可為良證問戒
疏四種理體居先今此儀文一體冠首者答疏求
[001-0464a]
加護理體功強故在初一體在迷不彰勝用故居
後今約脩顯從凡至聖故一體居初以障盡覺圓
便歸理體從體起用故有化相化相滅度故有住
持生起相因故茲行布問泛言理有大小之殊身
分事理之別今如何分答法身性具曰理五分脩
成曰事若據小教唯說脩成不妨當教自稱理寶
戒資別脫定慧觀若緣脩生滅斷見思為解脫無生等智為知見空無我理為法身佛性論云小乘無性
德佛性唯有脩德等若約大乘脩性雙具戒稟三聚定慧圓脩但觀一識斷二
障為解脫一切智為智見顯本性為法身若爾儀文戒疏大小如何答

戒疏據教局小約義則通義有分通祖意自別故疏談理體亦說心源也
此文直約大乘顯談心本。】


「理謂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始有終
但為惑網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剪纏結惑業既傾
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終。」


【釋中明佛寶體相初科初約性具以釋理字又二
初三句明理體本淨初句標簡次句釋義下句決
顯若約字書理字訓正訓治今從釋教克體以論
仍簡偏真故云至理至即是極諸法源底故理即
心體天真常住故不垢不淨謂之天真不生不滅
謂之常住復遮偏執謂一體外別有理體以為法
身故即決云還是心體且下次四句示因妄致迷
從染說者真妄和合如血乳故然真妄二法本同
一源起無端由皆云無始問從真可爾今云從染
無明為初安云無始答準起信疏云更無染法始
[001-0464b]
於無明故云無始此是染法最初生相唯佛能知
餘安究始用觀治妄妄法可盡故曰有終今下次
明脩顯以釋緣字又二初二句正示三學即能顯
之緣纏結乃所治之障惑下四句顯德始終性淨
者準義即是二種法身約自性身因中無染即是
始淨果上無垢即是終淨約五分身障盡始覺即
是始淨悟後無迷即是終淨若從五分則有始無
終今約自性故無始無終起信論云染法從無始
以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淨法熏習則
無有斷盡於未來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
妄心即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則無有斷。】


「由法成立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身謂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前之三學從因受名由戒護助
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準此可以類知後二從果
次第受名解脫身者由慧剋惑惑無之處名解脫身
解脫知見以乃出纏破障反照觀心故云知見身也。」


【示相中初科初句躡前法即法身謂理體也言成
立者緣成垢盡性德圓滿也故攝論云能成立者
謂真如有十種功德所成立者謂十種新生正行
廣如彼論是則性德假緣故云成立隨下正顯又
二初總示境即所度之機謂三乘六道也相即能
應之佛謂應化二身也法身既立隨類現形故云
隨境分相等問應化二身正屬化相何名理體答
理是無為非相不顯欲彰四八金容是五分脩成
[001-0464c]
法身之相故云即號此相為五分等不妨二身自
屬化相若離此相別顯法身則真俗兩分正乖宗
教法華經云微玅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即為良證
前下次分顯文出佛地論三因二果在文易見戒
即是因法身是果果從因號故名戒身智見屬智
智是能照心字屬理理是所顯今取能照名智見
身即知所顯屬自性身也。】


「唯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歸依。」


【次科初三句簡異外道三乘同具理兼大小名同
證異準上可知能下次二句顯用。】


「故論云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於
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於僧者謂諸賢聖學無學
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
盡處也故經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無為即
無漏之別目也。」


【引論示中初正引文出多論一切智者即無分別
智慈恩云一切智者自能開智如睡夢覺智觀於
空智理智真智無分別智如所有也問一切智與
五分法身還有異不答一切智即五分中解脫智
見也今重標者顯師資故由三乘人皆具五分今歸佛寶即一切智者之
五分也自餘三乘雖具五分非一切智即業疏中無師大智大意同也滅諦者謂滅

大患度四流妄因妄果永盡無餘審知所斷決定
如實故名諦也涅槃此云圓寂因滅苦故即證此
德也賢聖名通大小據論唯局聲聞學無學者果
[001-0465a]
位別故功德即所證之理自他盡處者理無彼此
皆可依故故下引證即金剛般若文見魏譯理相
差別如後正觀無為下點釋問就文談理既當大
乘示相引文何依小論答圓教門中無施不可小
文大用如海納流問法身所證即大涅槃自他盡
處亦即滅諦三法相混若為分之答理本是一約
相分三故業疏云雖有一義相有差別是也多論
云以法而言無師無學法為佛寶簡異弟子是有師故非學
非無學法為法寶顯是所證理故聲聞學無學法為僧寶
簡異教主故標聲聞佛唯無學此通學人以義而推佛與僧屬能證人
法是所證理又能證中師資兩異別就資中果位
不同準上論文理體三寶還約化相以分三異則
知理體法身之相亦指化相明矣。】


「由此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故稱寶也
如世珍寶為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羣生三乘七眾
之所歸仰故名正歸。」


【示可歸中初科初五句顯尊特此字正指理寶由
出障故不為世慢如下顯喻上二句舉喻下五句
合法。】


「若無專信雜事邪神雖受歸戒不得聖法故經云歸
依於佛者真名清信士終不妄歸依其餘諸天神斯
何故耶以真三寶性相常住堪為物依自餘天帝身
心苦惱有為有漏無力無能自救無暇何能救物惟
出世寶有力能持。」
[001-0465b]


【專信成歸中初四句正明一則專信二乃簡邪故
下次引經雙證簡邪專信之理文出涅槃斯下徵
顯經意初句徵以下釋初三句釋正境可歸自下
六句釋偽境無力惟下二句結歸正理。】


「言歸依者如憑王力得無侵害今憑正寶威福無涯
故使神龍免金翅之誅信士超夜叉之難五種三歸
皆歸此寶。」


【別解歸意中初句牒定如下例釋憑王力者多論
云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如人獲罪於
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勅言汝求無畏以投
我也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眾生亦爾繫
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神龍事
見涅槃金翅鳥能噉龍唯不食受三歸者信士事
出消災經彼云主人問於客我所事神畏子而走
何耶客曰我犯酒戒為親所逐尚餘四戒故為天
神所見營護於是邪神不敢當也主人求戒於客
問佛所在遂往舍衛見佛經歷一亭中有一女端
正是噉人鬼婦也托宿於此女人報言慎勿留此
宜急前去男子問言用何等故將有意乎女人報
言吾以語卿何用問為男子自念前舍衛國人完
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巳受三自歸五戒何畏懼乎
遂自留宿噉人鬼見護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
里一宿不歸明日男子進路鬼見噉人骨狼藉衣
毛為起等夜叉此云捷疾五下結示始自翻邪終
[001-0465c]
乎具戒故云五種。】


「或即名之同相三寶由理通三世義盡十方常住二
寶此為至極。」


【釋異名中初句標起由下推釋三世約豎深十方
據橫廣常下顯勝上句標舉一理三寶由同真理
皆常住故下句別顯理寶以純淨故故云至極問
外宗以一體為同相今以理體為同相者答他宗
不明理體但以一體為同相爾今約迷悟用別聖
凡在凡則真性本同在聖則法身無別是則一體
理體皆同相也若爾何故住法圖讚指此理體為
區別之門。】


「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
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
既成淨信無失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
清勝義無陷沒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
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顯功益中有四初經示聞熏二況下歸依得報三
如下上生反證四此下結益有歸初中初四句引
經文出涅槃斯下七句示意法佛常住如上所明
解即是慧由聞經中本性常住解此正理以為能
熏識心二字是所熏識即八識心字屬信即本識
中本有信種今假聞熏則本識中信種成就故云
業種淨信無失次中清勝則超乎六道無沒則出
乎惡趣三中上生緣如下引四中此字正指理體
[001-0466a]
眾生苦海假茲得度如得良津三乘入道必先歸
戒故云階位階位猶漸次也。】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是故
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
護助。」


【誡輕慢中初四句示慢機雖受還失是故下六句
示信機一能成業二感勝用。】


「上明佛竟。


後之二寶緣此而生如前廣敘以開靈府。」


【略法僧中緣此而生者由佛所證方顯此理則法
由佛生僧隨脩學得證滅諦則僧因佛有靈府即
心性也。】


「此理三寶能生化相弘道利生罪福通感故調達出
血業成劫罪耆域出血業成梵福以化佛無心猶如
光焰儀像非情體唯無記所感罪福還約法身由顯
相狀法身依故以法本非形無漏無色不以相顯羣
有何依故立像表真厥趣斯矣是知化佛供毀一自
法身無有興亡獨稱常住言極繁矣意在通之。」


【生化相中初科有四初八句從真起用弘道感通
二以化下八句攝用歸真推功有本三以法下六
句推從真起用所以四是下六句顯推功由本所
以初中初二句明起用次二句化相功能後四句
敬毀報應即罪福感通之相調達即提婆達多此
云天熱生時諸天心熱知其出世必破法故是佛
[001-0466b]
堂弟具三十相出家之後專學神通廣誦法聚欲
攝從眾為佛所呵而生忿恨遂結闍王教行二逆
自欲害佛以要名利故舉大山飛空壓佛隨侍金
剛杵擬山碎迸石飛來出佛指血故墮阿鼻一劫
受罪斯由惡心出血感罪也耆域或云耆婆此云
能活初生之時手持藥囊及以針筒善能醫治乃
闍王之臣曾為世尊針足出血由此果報一劫生
天斯由善心出血獲福也次中初二句化相非真
儀下二句住持無記所下二句推用歸體功由法
身由下二句反釋三中初二句示法身之體初曰
非形無分段故次曰無漏超諸有故後曰無色非
質礙故不下示法身之相以法身冥寂雖無形色
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色相炳然故知化
身即法身之相也即依此相導利羣生出假化他
其旨在此故云厥趣斯矣厥即其也趣即旨也此
言立像即通化相四中初二句推本無下顯用若
約小教則有生滅今約大教故無興亡如法華經
良醫之喻劫火焚世靈山儼然竝指化身即稱常
住言下結囑。】


「但以澆淳在數倚伏赴機故列三法限於萬載所以
金河西竭玉關東騖代出八九年逾六百三遭殄除
終還興顯有何致斯曆數未也萬載巳後澆風不追
固無傳授天祿終也由慈氏運開緣生道會淳源將
發交謝應期不虗設也。」
[001-0466c]


【次科前言化佛本無興亡今約赴機以示生滅初
二句總約住劫千佛以明以劫初則淳劫盡則澆
故佛隨機出於減劫度人多少住壽短長莫不隨
機故有出沒故曰倚伏倚隨也伏潛也故下即彰
今佛立法有數正兼像末故云三法正像各千末
法一萬今舉大數爾所下躡顯廢興以彰數定又
三初八句謂曆數有在雖廢不亡萬下次四句謂
天祿永終慈光掩耀三由下五句仍引後佛以顯
不亡初中初句教隱中天金河梵語跋提世尊涅
槃在此河側故云西竭次句法流東夏玉關即夷
夏接境之關名所謂玉門關也佛法東漸迹由斯
入騖音務馳也代下四句經時遭難大法彌堅代出
八九者自漢明丁卯迦竺初來迄于唐朝九遷時
代計其甲子六百餘齡三遭殄除者住法圖讚云
初夏赫連㪍㪍得三秦地殊不信佛繪像為衣披
之令人禮佛即為禮我後為天震而死及塟又震
出之其子曰冐襲位破長安滅佛法逢僧斬戮有
沙門曇始被刃不傷因爾改心次元魏大武重道
士寇謙之為立道壇司徒崔皓讒於佛法帝然之
太平真君七年遂滅佛法逢僧梟斬至十一年曇
始又諫帝被厲疾遂誅崔氏其子文成重立佛法
光顯紹續又次周武帝納道士張賓及前僧衛元
嵩讒遂毀二教安法師著二教論以抗之帝聞之
存廢理乖遂雙除屏建德三年除蕩關內六年除
[001-0467a]
蕩關東自謂得志于天下也未及一年身喪國亡
有下推不滅之理三中既釋迦緣謝則慈氏運開
運開宜興緣謝宜隱一隱一顯莫不順機據本尋
源實唯一佛故法華云然燈佛等皆是我身出沒
隨時實無生滅緣生謂機熟也道會契機說法易
可化也。】


「此明理寶是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故出耀
云道之在心不問老少惟在剛烈乃名道耳信心以
存何往不剋文良證也可不鏡哉。」


【結中應先問云此明理體何得廣談化相將文答
之欲顯理體是三種之宗以末顯本令心有寄也
故下引經策勸文有二意一曰剛烈意在勸脩二
曰信心意在勸信。】


「三明化相三寶者。」


【三標言化相者應機而現有形狀故如佛與僧皆
證滅理心住無相而示此相故云化相。】


「謂釋迦如來為佛寶也所說滅諦為法寶也先智苦
盡為僧寶也此化相三寶或名別相。」


【釋中辨名體初科釋迦乃一佛之別號如來是諸
佛之通名今標釋迦葢彰別相通別名義如常所
聞滅諦同前但前約所證之理今據所說之教先
智苦盡者總收小乘賢聖五位先智即是七方便
人僧祇律云先法智後比智謂慧解脫人云云如彼
盡即四果人證真斷苦不入惡道賢聖雖殊皆有
[001-0467b]
所證苦取所證屬前理體今取能證故云化相問
若取儀相有濫住持答凡聖分之問凡通佛世聖
及未來答佛後之聖非化相佛世之凡是住持此
下會釋異名問外宗亦談別相同異如何答彼以
佛有法報化三身不同法有教理行果四種之別
僧有大小八輩五位之異此則總約三身事理以
論別相若華嚴宗別約舍那別說圓頓別為上機
猶如王者異於羣庶今言別者局就化相言之則
佛佛化身不同如釋迦彌陀等身量大小壽命依
正說法被機各各差別故云別相名同義異如上
可分問若將三身配今四寶其理如何答三身約
教離分不同約理究本實唯一佛從本垂跡故有
二身真應隨機大小則有三身法報化分別理智總有
四身凡聖同具曰自性法身理也三祗脩顯曰自受用身圓鏡智也從體起用別應上機曰他
受用身平等智也應三乘機說半滿教曰變化身成事智也今以自性因位法

身配屬一體自受用身果上自性配於理體他報
化身竝屬化相由各對機有所說故住持假立非此可配且
據事分終歸理一。】


「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


【體狀中初正示且據佛寶四相即生老病死如佛
有示生人滅之相等他宗謂之有為無漏色滅下
勸敬奉追遠文出論語謂世尊入滅不覩慈容但
可追慕遐想聖恩起敬心爾。】


「以賢劫中三佛巳往無我第四羣生何依長淪苦海
[001-0467c]
解脫無路是以能仁膺期出世說法度人。」


【顯功益中初科初指前佛巳往顯須出意言賢劫
者謂此劫中有千聖現故號為賢三佛巳往者一
拘樓孫二拘那含三名迦葉三聖既滅則正化潛
光四佛不興則羣生無怙是下顯今應運光紹聖
蹤。】


「開八正之玅門示一直之平道近出人天之欲泥遠
登賢聖之津筏將趣斯道堦漸有由說理三寶令物
歸向豈非真理常住乘權御實疎解形心稱為佛子
受道之賓證澄無之本淨筌蹄之喻顯性空之玄理
事義光矣神用明矣羣生依資生滅盡矣。」


【次中初正示次受道下結益初中初二句總示所
說法門八正即見思語業命進念定此八總之即
是三學前二屬慧中三屬戒後三屬定正以簡邪
門以入道三乘聖者由此入故一直平道即是一
乘近下二句示設教之意若約五乘拔三途苦與
人天樂即此人天亦是出處今約本意人天雖勝
猶陷欲泥故設三乘令超三界故曰近出遠登然
上言八正即所乘之筏今云賢聖即能乘之人八
正則三乘共脩賢聖則大小別位一直平道菩薩
獨遊究竟所歸是佛本意將下四句躡示化儀次
第斯道即理體三寶捨名就理即是一乘此乘深
玅入須漸次故設八正三乘以為階漸後說一乘
顯理三寶眾生聞解得證一乘皆由所說真如理
[001-0468a]
故豈下四句美其聖意設化有儀理體是實化相
是權理體無形非權莫示故乘化相之權以御理
體之實故曰乘權御實眾生形心縛於俗習如枷
鏁也佛施玅教而解脫之如疎解也言佛子者法
華經云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次中初明得益上二句機有所證謂本淨也下二
句教有所顯謂性空也妄想本寂謂之澄無法性
天真謂之本淨性本淨故謂之性空事下次結歎
初二句歎教以教顯理故曰事義以智鑑機故曰
神用光謂光顯明謂無隱後二句歎機依資即師
奉也師教奉脩皆證理體故云生滅盡矣。】


「既而能事巳隆告以數終之運非色現色表法身之
不亡無形留骨示化迹之無泯所以碎身以生物信
全眼以導神功斯道莫思恩德非謝。」


【生起住持中初科初明化相示滅能事隆者釋尊
一代化事盛也然而盛必有衰生必有滅所作既
辦須入涅槃故云告以數終也非下正明生起初
以化顯真表其不滅言既入滅復本法身法身圓
寂故云非色仍出金棺重示相好故云現色既滅
復現可驗不亡無下次用住持以顯化相化相巳
滅故云無形舍利猶存故云留骨碎身者王㪍云
碎金剛之聖身為舍利之遺骨全眼者釋迦方志
云那伽羅城即古華氏城城東南三十餘里有佛
髑髏狀如荷葉其色黃白有佛眼睛大如奈許青
[001-0468b]
白映徹等斯下結顯化相功能以上表真佛自能
利生復生住持此恩此德罔極難酬故云非謝。】


「故當敬養塔像興起信根先備此心方知由委。」


【次中欲立住持故先勸信此心即信心也。】


「四明住持三寶者。」


【四中標言住持者住謂安住世間持謂任持不絕。】


「人能弘道萬載之所流慈道假人弘三法於斯開位
遂使代代興樹處處傳弘匪假僧揚佛法潛沒至如
漢武崇盛初聞佛名既絕僧傳開緒斯竭及顯宗開
法遠訪華胥致有迦竺來儀演布聲教開俗成務發
信歸心實假敷說之勞誠資相狀之力名僧寶也。」


【釋中正推僧寶中有三初八句立理推功至下十
句約事反顯實下三句結判初中前四句明人法
相對上二句約人弘法下二句以法推人三法即
三寶也後四句正顯傳法住持之功代代約時節
處處據方所興樹傳揚義同流布次中初二句非
僧不弘漢武即前漢武帝元狩中北伐凶奴王獲
金人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而禮事之後鑿昆明
池得黑灰問東方朔朔曰此非臣所知可問西域
胡道人準此胡道人即指佛也及下六句由僧開
法顯宗即後漢第二主明帝也諡曰顯宗即光武
第四子以永平三年夜夢金人傅毅奏曰臣聞西
方有聖人一千年後教流此土陛下所夢其必是
乎至七年甲子遣蔡愔等將命求之至大月氏國
[001-0468c]
遇摩騰法蘭白馬駄經㲲繪聖像自西而來至十
年丁卯同還漢地此即神州三寶之始由二尊者
首揚慈訓悅服邪徒現希有之通開未萠之信自
此德化草偃風行人到于今咸受其賜。】


「所說名句表理為先理非文言無由取悟故約名教
說聽之緣名法寶也。」


【次法中初正示不出聲名句文大小教文以之為
體名即名字能詮自性句謂句逗能詮差別此二
同是非色非心必假聲傳故云所說上竝能詮理
是所詮故云表理故下結示。】


「此理幽奧非聖不知聖雖云亡影像斯立名佛寶也。」


【佛寶中初二句以法推人下三句正顯佛寶。】


「但以羣生福淺不及化源薄有餘資猶逢遺法。」


【欣遇中上二句自責不值化相斯由障重下二句
自慶得逢遺像良謝宿因。】


「此之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不足陳敬然是理寶
之所依持有能遵重相從出有。」


【約體推敬中初科初四句示體佛是土木法乃紙
素皆是有為上指騰蘭以為僧寶豈稱有漏今據
末代多是凡夫故有漏染理非可敬然下推功須
奉一能顯理二能導物。】


「如俗王使巡歷方隅不以形徵故敬齊一經云如世
有銀金為上寶無銀有鍮亦稱無價故末三寶敬亦
齊真。
[001-0469a]


今不加敬更無尊重之方投心何所起歸何寄故當
形敬靈儀心存真理導緣設化義極於斯。」


【責過勸行中初四句示不敬之過故下二句立敬
法形心屬能敬靈儀屬所敬以形敬像以心緣理
若緣所敬即是理體若解唯識即是淨心真俗圓
脩義如下說後二句結美化儀。】


「經云造像如麥獲福無窮以是法身之器也論云金
木土石體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莫
不表顯法身致令功用無極。」


【四中初則無上依經舉極小以況其大次即大智
度論舉非情以推其理經文如後具引罪福同上
所明。】


「故使有心行者對此靈儀莫不涕泣橫流不覺加敬
但以真形巳謝唯見遺蹤如臨清廟自然悲肅舉目
摧感如在不疑今我亦爾慈尊久謝唯留影像導我
慢幢是須傾屈接足而行禮敬如對真儀為我說法
今不見聞心由無信何以知耶但心用所擬三界尚
成豈此一堂頑癡不動大論云諸佛常放光說法眾
生無始罪故對面不見。」


【示敬法中初事中初科有二初示敬情如對下責
過初中初四句正示敬情伹下推發敬所以由不
見化佛但見住持以斯感激故興悲仰如下四句
舉俗例顯清廟即國家宗廟圖寫祖考容儀使子
孫祀而敬之以強祖先之德故云清廟今則比乎
[001-0469b]
是也今下四句合法是下二句以事推情理須加
敬次中又三初四句躡事正責以佛無私應志誠
感神感而未通由我無信心由合作由心何下次
五句徵顯敬慢初舉事況心用即是意思心造善
惡報分六道業有定散故分三界豈下以敬比量
謂一念妄心尚成三界豈可誠心堅信不能感格
一堂聖像使放光現瑞以彰靈感乎頑癡上文云
儀像非情體唯無記大下三引論反證不信之失。】


「是須一像既爾餘像例然樹石山林隨相標立導我
心路無越聖儀。」


【次科有二初則不專一像故曰餘像例然次則不
專靈像故通萬境以境顯心心通境遍故樹石等
皆表聖儀。】


「又作是念見雖是色了色心生心外無塵名為真觀
言從心起實唯識有名為俗觀。」


【理中初科即唯識玅觀也問此明三寶何言唯識
答理合然也初說一體即是唯識一是非二遮無
境故體是本識表理實故脩成理體則轉識以成
智也次依理體現於化相此從體以顯用也後依
化相生起住持此從用以留迹也雖迷悟體用之
異莫不皆是唯識所流然今住持三寶佛法非情
僧具漏染還是一體真妄同源不以觀融無堪反
淨故今躡事以理融之則身對靈儀心存真理真
理者即唯識之本性是諸佛之法身故使脩敬行
[001-0469c]
人對住持之儀相達唯識之玅觀悟一體之真性
證理體之法身是知吾祖約此禮敬一法廣顯真
俗意在正明唯識真觀也又此且約所敬勝境以
明真俗若能敬身心所行事理竝委真俗篇明之
就文為二初三句躡事總顯次五句正示真俗初
中因事明理故云又作此念念是思慧能觀智也
色即靈像所敬境也約情妄見謂有實體故云見
雖是色遍計性也今入正觀玅智圓解即是自心
妄現境界故曰了色心生依他性也問心通真妄
此言心生為真為妄答若約從真起妄唯一真心
今約返妄漸脩必須次第準下俗觀應含二心初
曰言從心起即是六心意言分別故有名相次曰
實唯識有即是八心妄現境界故有影像總包二
義故曰心生次中上二句明真觀下三句顯俗觀
初中心外無塵者由前了色既從心生則能分遣
外塵邪執翻遍計性證無相性故名真觀行事鈔
云諸法外塵本無攝論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真
俗觀中即前真觀會色歸心色相既空心相須

顯心有二相言從心起即是意言若但唯意言則
濫而非實雖空遍計但遣妄塵不了依他終成偏
計故復遣濫的示心源故云實唯識有二皆心相
故名俗觀須知前明真觀離俗無真後明俗觀離
真無俗諦了竝觀莫疑前後問此何位人能住此
觀答行位不同不可一槩約行而言初心凡夫便
[001-0470a]
脩此觀即名此人為大菩薩即說此行為佛果證
行故文云唯識四位凡聖通學起信疏云十信之
初發心之時即觀本識自性緣起因果之體得成
正信據位而言約文準論願樂行人能證此理即四
十心并四加行問諸家於此通收四位今特異之請言其

致答不識觀相故有濫通此觀唯遣外塵意言猶
在何得於此妄通高位故攝論云若至登地故似
唯識意言分別亦不得立今觀意言豈通高位文
中明判名願樂地脩道人也問既言脩道何得言
非答此言獨指願樂地中脩行道行之人非脩道
位文自釋云道為人脩人能脩道等何得不曉。】


「漸次增明念念無絕時功既積熏習逾增觀道脩明
不迷緣假名願樂位脩道人焉道為人脩人能脩道
故稱行者名為道人。」


【因脩顯位中初六句歷觀起脩名下二句顯其行
位道下四句返釋觀道脩明住真觀也不迷緣假
住於俗觀不昧事儀也又可觀道即能觀智緣假
即所觀境緣謂緣生諸法遍計性也假謂假有識
相依他性也緣生本無即真諦境唯識假有即俗
諦境觀智明白真俗歷然故曰不迷等願樂地者
資糧加行同前所明脩道人者文中自釋不同古
人是脩道位。】


「今則聞告懷嫌誠當實錄日損之謂於斯自明可不
誡哉。」
[001-0470b]


【結誡中意謂有人聞此所告或起嫌疑但當以真
言實錄以自驚悟庶令煩惱日損觀道日新矣。】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