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52 釋門歸敬儀護法記-宋-彥起 (master)


No. 1094
釋門歸敬儀護法記并序
永嘉常寧寺沙門釋 彥起 述


觀夫。南山律祖之明歸敬也。猶東魯宣尼之定禮制
焉。歸敬明則三寶可興。禮制定則典刑不墜。但以時
當澆季。法道下衰。目睞聖容。而輙生輕慢者有之矣。
形參緇侶。而一敬不修者亦有之矣。意儻於事行之
有缺。則於心觀而不明。吾祖聖師。矜茲下愚。不能思
齊上智。故於律鈔僧像致敬之外。別出一卷儀文。統
明歸敬之法。俾乎事理雙運。真俗並馳。大小該明。定
慧齊駕。先賢晚銳。出處有憑。上可以克報君親。次可
以護教法。但為文高義遠。探賾者難究淵源。日久歲
深。崇文者未聞伸釋。宣和間雖有梵琦律師創開科
節。而大義未周。既缺依承。則誨通蓋寡。每慨吾宗覺
者。專門律範。觀慧未融。苟捨斯文。將何以為住心之
本也。一日講次。有好事者。願闢斯文。自顧不才難霑
翰墨。祈請不巳。輙事斐然。第為記事稍繁。是故勒成
三卷。其如有所未安。以族後來作記者云爾。


旹紹興
二十年歲次庚午夏安居竟序


粤以。一性元明。本無昏散。真心平等。豈慢恭生佛。尚
且假名事理。詎分彼此。伹為迷生去本。竪慢幢於法
性山中。大覺乘時。秉智炬於昏迷路畔。故得無說示
[001-0432b]
說。廣談真俗之法門。無身現身。備顯小大之身土。駭
群生而令信仰。警眾蟄而致蠢萠。欲使因敬他佛。而
顯自心。能返長迷。而歸正路。夫何愚障重不解回心。
至聖悲深。漸施方便。俾歸真境。剋剪妄心。能使異途
同歸一道。吾祖南山本佛深旨。愍眾未明。故於大乘
小乘教中。權法實法典內。研究幾微。採掇樞要。奮董
狐之史筆。成歸敬之儀文。始自敬本興懷。終乎程器
陳迹。並以信守靜見為宗。佛道攝生為務。若然則其
利博矣。其旨深矣。覧斯文者。其猶入寶渚得艛艣。伐
椿檴獲利刃者哉。自古解文。無問豐約。例有三分。今
此儀文。元有前序。蠧損不全。故使開板印行。例皆削
去。然今據文伸釋。三分缺略。學者宜知。


題中五字。通別分㭊。凡有二重。一釋門是通。通諸文
故。如淨厨誥章服儀等。皆稱釋門也。歸敬是別。局今
文故。二道俗分之。歸敬乃通。通俗禮故。釋門乃別。別
在佛教。非別不能顯其通非通無以貫其別。一題所
舉。通別齊收。儀之一字。文通義別。所言釋門者。釋是
佛之姓氏。以氏族而名其教也。具云釋迦。此翻能仁。
長阿含云。過去有王。名懿摩即第十輪王亦名鼓摩鬱摩。擯斥四
日照日聯日調伏象第四日尼樓華言莊嚴。即淨飯所承也。令遠出國。到北雪
山住直林中。頓駕數年。歸德如市。鬱為強國。父思往
召。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釋迦。瑞應經云。定光佛
記儒童菩薩云。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
成佛。字釋迦文。釋迦為能。文為仁也。準此。定光授記。
[001-0432c]
表號釋迦。玄符冥契。故詫釋種。門者限其內外。舉物
以喻其宗也。歸是歸依趣向義。敬是肅恭䖍恪義。儀
者法也。下十篇規模。三業憲章。真俗各有所歸。毫𨤲
不亂。故曰法也。又解。釋門是所敬。乃屬佛也。以佛姓
釋故。舉佛則法僧總包。亦猶舉化主。必包徒眾之謂
也。歸敬兩字。乃屬能敬。雖通兩釋。前義為優。


撰號中。沙門釋。如常所解。道宣者。大師名諱也。字法
徧。大師行業功勳。備在李邕行狀。并宋高僧傳中。大
唐者。河東晉陽。是唐虞之舊封也。至李氏高祖神堯。
初受周封。為唐國公。至隋進爵為唐王。入隋受恭帝
禪位。始號唐國。臣庶尊之。乃加大字。龍朔。即唐第三
帝高宗之年号也。京師者即長安。是大唐所都之地。
公羊傳云。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大也。師眾也。天
子之居。必以大眾之辭言之。白虎通云。夏為夏邑。殷
為殷邑。周為京師。若然。至周始稱京師。言西明者。長
安兩街有八寺。其一曰西明。顯慶元年。高宗為皇太
子建也。二年勑授西明寺上座。大師懇辭不受。勑遣
鴻臚卿劉審。躬往終南。禮拜迎請。送上此寺。製述儀
文。在此寺故。記其處爾。高宗貞觀二十三年即位。次
年改元永微得六年。改顯慶得五年。改龍朔得三年。
改乾封得二年。大師於二年二月八日。就淨業寺建
戒壇。正年七十二。十月初三日物故。述者劉勰公作
者曰聖。述者曰明。仲尼云。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又真
諦云。佛說經曰撰。菩薩造論直伸佛意曰述。樂記云。
[001-0433a]
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也。又爾雅
云。律遹。述也。注序述。方俗語爾。謂亦可呼律遹皆敘
述事也。


列篇目中。前後注文有不同者。意以前乃統一篇之
大綱。故得詳悉。後則釋當篇之別目。是故略言。然大
槩如此。要預知前後之立意。故究尋而省力矣。


第一注。謂下明敬本。所下顯教興。乘時者。謂聖人因
乘時機而立教也。謁請也。敬恭也。喻即譬喻。下文所
引名言教相。皆喻也。亦可上四句正明敬本教興。所
下明文中引用教喻顯明必信為本也。若據下文自
云。信智與慚敬之本也。舊記將謂下作敘顯機教。所
下明立篇來意。學者擇而從之。


第二注。上四句明濟時。下四句顯護法。綜交也。惟遠
則長修敬法也。謂交相訓習使不絕矣。相從奔竟者。
急於修敬也。上下相遵者。上行下斆也。又可上或失
於敬。亦當取法於下。故曰相遵。


第三注。上二句敘時機。下六句敘立教。二句總標。四
句分釋。時機中。言澆淳者。諸說不同。通而言之。五濁
惡世。皆屬澆漓。何淳之有。就別而辨。則前機當淳和
之遵者則利。稟澆滓之氣者則鈍。鈍者令修事福。教
以淨土繫心。利者俾體道源。不離當處開悟。有謂釋
迦居忍土。人壽百歲為澆。望前佛四方。六萬等為淳。
有謂祖師當像法之末為澆。巳前正法為淳。然教通
餘論。各有指歸。今謂如來觀滅後。時淳則機情利故。
[001-0433b]
令自悟心源。可修理觀。時澆則機情鈍故。指淨方歸
佛。以事引心。雖立教在於佛世。實乃意存滅後。二業
即事理也。


第四中。心謂行心。事指六塵。乘猶因也。謂因此行心。
行於六塵之境。於塵起染為罪。於塵離著為道。下篇
注云。識心顛倒。三毒常纏。亦可比知也。課錄也。


第五注中以真俗為緣。而立斯名教。故曰也。雙筌。筌
取魚之具。指欲見月。見月指忘。豈獨指忘。月亦應遣。
故曰雙筌也。


第六注中。云多封性習者。如今世中。一有般學大乘
語人。封著性理。排斥事用。斯皆不識分量。文過飾非。
不知巳是何位人也。若能事理並運。大小融通。則無
偏計矣。


第七注中。上四句正釋篇名。立法撿心。翻釋上句。分
時䇿行。翻釋次句。下四句引儒典勸修。尚書第二十
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第八注中。心道冥昧。託形顯彰。故形恭則心敬。形慠
則心欺。上四句準教立儀。以顯心敬。下四句附儒辨
道。不亂外儀也。容止。出孝經。彼云容止可觀。進退可
度。若下六字。出曲禮。彼云儼若思。安定詞。儼即容止
可觀。相就成文也。手足無措。出論語。彼云刑罸不中。
則民無所措手足。是也。


第九中言功用。即下正文中。十種見佛善根也。言感
通者。下正文云顯跡。即是感通也。十種之後。廣引經
[001-0433c]
文。以顯感通之跡矣。注中業假行成一句。躡前第七
中分時䇿行等文也。功由心顯等三句。正顯今篇功
用感通也。此由下。敘引經律因緣果報之意也。想見
約惑說。即三惑未除也。善惡約行說。即三性互起也
第十中。聽言觀行者。以論語中因宰予晝寢。孔子責
之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
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此中借語敘懷。不可以
文害意也。立修例即裎器。清心路即陳迹也。


○釋敬本教興篇



初解篇名中。儒教務修。以孝為本。釋門歸敬。以信為
宗。苟不預明。餘篇難顯。故立此法。以冠其初。所言敬
本者。敬恭也。肅也。能敬在於行人。所敬在於三寶。本
之一字屬信也。當知敬以信為本也。教興者。通而言
之。一代時教。並有興致。別就今文。唯在歸豈。三寶也。
篇者。戒疏云。篇類均等。與諸章品。義齊一也。論語疏
云。篇者積章而成篇。篇徧也。言其出情鋪事明而徧
者也。第次也。漢書注云。有甲乙次第也。僧傳云。第者
為居。一者為始。此既居先。故稱第一。下篇所釋。意與
此同。注中興之一字。即教興也。餘文明信為敬本矣。


依篇釋初科。上二句。通明出世本意。故下引論證成。
初中。言序者敘也。爾雅云。舒業順敘緒也。景純云。四
者又為端緒也。法王指佛。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利見者。出世他物也。羯磨序云。大雄御宇。其義一也。
利見出周易乾卦。彼云。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輔
[001-0434a]
嗣注云。出潛離隱曰見。龍處於地上曰在田。九五飛
龍在天。利見大人。注曰。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
若據小教。以世尊道果既圓。機緣巳熟。乘白象瑞。降
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踰城苦行。功德頓成。降
伏天魔。制諸外道。神通應變。出沒自在。群生利見。不
亦宜乎。若約大乘。始終無變。靜見者。出世之心也。見
者。身邊等五。及六十二見。乃凡夫外道之所計著也。
靜者。滅除之謂也。論即中論。出觀邪見品。偈云。一切
法空故。世間常等見。何處於何時。誰起是諸見。次偈
云。瞿曇大聖主。怜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
禮。智論亦云。斷如是諸見。生種種智門。


教意中。初科上二句明眾生著見彌久靜斷卒難矣。
言習熏者。大師云。良由無始妄業熏積。識種尤深。楞
伽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虗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等。
事下明立法開導顯化成功。上二句。推敬以信為本。
下二句。乃附眾生妄情。約歸敬之相。成教化之功。若
然則假茲歸敬。善習熏積。使旋本淨。無復諸見。不亦
利乎。


次科。顯二寶中。初四句明佛寶。下二句明法寶。初中
上二句能敬盡情。言肝膽塗地者。對佛盡驚情之心
也。漢書云劉項分爭。使人肝膽塗地流離中野。又云
披心腹墯肝膽。今借彼語也。形骸摧折者。於巳身無
顧情之念。可謂歸命於佛矣。


下二句所敬尊大。法苑
引經。明釋迦因地。說偈讚弗沙佛云。天上天下無如
[001-0434b]
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
佛者。所言宇宙。郭象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
宙。天屬乃父也。


注中。初謂父母恩淺。佛下明世尊恩深。或下明恩深
所以。謂功德高深。非世間有為物可賞可謝也。是故
佛不入四恩者。其在此矣。故經云。假使經於百千劫。
身為床座徧三千。若不說法度眾生。不得名為報恩
者。慧深者。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益厚者。經云
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又云若我遇眾生盡教於
佛道。又可。或下舉世法功高德深。則難賞難謝。慧下
類佛慈亦爾也。難賞之語。出漢書蒯通說。乾信云。足
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又云功蓋天下者為不
賞也。


法寶中。明佛教遠大。過於世間之法也。


注中上明世
法常迷。八下顯佛教超越。七略者輯略輯與集同。謂諸書總要
兵書略。六藝略即禮樂射御書數也。諸子略。詩賦略。術數略。方
技略。斯皆立身揚名之智謀。並非出有之良術也。八
藏者。通諸教門。皆云經律論三藏。并一雜藏。大小各
四。故有八也。若菩薩處胎經云。八藏者。一胎化藏。二
中陰藏。三摩訶衍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
藏。七金剛藏。八佛藏。此亦不離前八。但所出不同爾。
茲並超生出世之法門也。


觀智初科中。觀期者。因上生下之詞也。意謂既知佛
尊教遠。必當設敬歸依。設敬之法。不出形心事理。故
[001-0434c]
教令先識爾。上三句通標。形屬於事。心歸於理。軌車
轍也。兩途雙軌。文異意同。


形下別釋。先敘形事。心下次辨心理。初中言苦陰者。
以形是五陰之色陰。此屬苦果身。故言苦除。為俗習
所纏。則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故常生我慢。輕陵於人。
上乃所觀境。故令折挫形骸。剖㭊色陰。四相求之。不
見有我。得無我理。慢惑則除。功由敬佛。若欲剖㭊者。
如請觀音經云。當觀自身。從頭至足一一節間。皆令
繫念。停住不散。諦觀眾節。如芭蕉樹。內外俱空等。此
能觀智也。


次心理中。云迷倒者。迷謂無明不覺。倒謂顛倒無知。
則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也。生常與前俗習意同。此乃
所觀境也。鏡生滅者。鏡是曉達之謂也。以此妄心念
念生滅。經云。而此識賊如猿猴。走遊戲六根。徧緣諸
法。云何攝住等。若不懲誡推劾。則何以知其妄著也。
功由曉達教理。此能觀智也。身竪慢幢。非剖折而莫
達其源。心猿倒念。非追想而孰知其底。二皆重言者。
勉勵之切也。


次科言切身者。即前形事也。以身中有生住異滅。念
念遷變。自非著意推撿。而莫能知覺。所以下文推功
於剖㭊觀慢矣。言節心者。即前心理也。以心中念念
生滅。如風吹塵。如山流水。前念既滅。後念復生。新新
不巳。故下文推功於追想知妄也。四山。即生老病死。
涅槃經云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有親信人。從四
[001-0435a]
方來。各作是言。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王若
聞者。當設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事。無逃避處。乃至
我說。即是生老病死。常來切人等。又有經云。行者見
無常至。如四山臨無逃避處。此獨就死說也。八倒者。
如來四德。謂常樂我淨。眾生四倒。謂苦空無常無我。
並以迷故。不常計常。常計不常。乃至不淨計淨。淨計
不淨。共成八種。


非愛斷所忻者。愛是著有凡夫。斷乃
著空外道。此二皆於身生向背矣。又可。愛即著也。斷
即空也。此獨就著空外道而論也。


言是異生所背者。
異生即凡夫也。新婆沙論云。異生聖者誰有怖耶。有
作是說。異生有怖異生舊名凡夫。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
巳離五怖等。意謂凡夫不能追想猒妄。故曰所背。有
人以異執生常解之恐。不合文意。


引文證初科中。前雖立義知身心之有歸。若非引文
為據。則成胸臆之說。故斯敘引知非妄謂也。初二句
明有憑也。上句發解。下句起行。糺謂糺正。徵成也明
也。


次二句明得益。上句在世益。下塵謂人道也。下句
沒後益。上趣即天堂也。並由歸敬之功矣。無識謂識
滅神往也。或可識即智識也。苟無智識。性若牛羊。如
何儌倖。自生善道。言無此理也。


次科云小乘者。所出不一。故通指之。上句標。由下釋。
巳卑境尊。宜懷慚恥而加敬也。敬有所成。則自巳反
尊。人將敬我矣。儒家所謂。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大
雲經云。慚愧者。即是眾生善法衣服。大師云。有慚愧
[001-0435b]
二法住世。則相尊敬。是故比丘各懃共學。大乘即摩
訶衍論羅什譯。信智二種。豈止於敬也。則一切功德。
解脫涅槃皆從此二而得之。故華嚴經云。信為道元
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顯示涅
槃無上道。光明經云。以智慧刀。裂煩惱網。故南山事
鈔。初出家者。勸其先發二心云。信是道元功德母。智
是出世解脫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等。結顯二論可
知。


引文廣示初科中。本起經屬阿含部。即小乘經。明世
尊於鹿苑中。欲降伏魔外。故興是事。可謂現優曇華。
作師子吼。警動人天也。言佛初降誕者。古人推佛生
時。遠近異說。惰翻經學士費長房。以瑞應普曜本行
等經。校讎魯史。定知。佛以姬周第十六主莊王他十
年。即春秋魯莊公七年四月八日也。釋迦方誌云。第
四主昭王瑕二十四年歲在甲寅。四月八日生也。若
靈感傳。大師問天神則云。余夏桀時。巳見如來化事。
機見有殊。不可和會。周行十方者。身教化也。自言獨
尊者。語教化也。三界下。指器世界不安之相也。


前段注文。初指迷俗所尊。為下顯邪歸正。既下明須
敬所以。言九十六部。按薩婆多論。外道有六師。曰富
蘭那迦葉等。每師有十五弟子。各各受行異見。六師
各別有法。與弟子不同。共有十二見。自稱大聖人天
師仰也。餘皆邪道者。如須達初欲建祇洹。六師聞之。
欲與佛弟子爭術。須達憂慮。舍利弗曰。正使六師滿
[001-0435c]
閻浮提。數如竹林。不能動吾足上一毛。欲爭何事。自
恣聽之。又曰。草芥群生。從曠大劫。業識茫茫。難可開
化等。與牢度叉等。各現神變種種。不如舍利弗。見其
受屈。即與說法。隨其本行。宿福因緣。各得道迹。六師
徒眾三億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學道。六師既爾。餘
眾可知。故曰皆邪道也。信敬不成者。如淨飯王聞獨
尊之語。便伸歸敬之誠。五體敬而如泰山之崩。一心
歸而如至寶之重。自後布灌昌言含生。歸向無二者。
由茲始也。


次注中。上四句。正示三界皆苦。言三苦者。即苦苦行
苦壞苦。經云。我等以三苦故等。故下二句。令猒離者。
即苦諦。次二句思苦本者。即集諦。法華經云。諸苦所
因貪欲為本。觀下二句。觀達業惑。即是修道。屬道諦。
不下二句。得解脫者。即滅諦。故立此四。令審諦而得
入道也。餘下指外道也。經云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
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等。即如修鷄犬行。自餓。
火燒。草衣。木食。以茲苦行。欲捨於苦。經百千劫。應不
能離。以非捨苦之法。故曰長淪苦中。


正結中。上三句正結。理下勸依。以佛是歸敬之本。故
曰成。以三界皆苦之言。乃信守之宗。故曰定。始則畏
威。歸命聖容。後乃信承佛語。因之入道。故曰登高遠
之趣也。


轉釋中。初引論。即薩婆多也。論自問曰。何以所歸名
歸依。佛答曰。歸依者回轉義。即歸依一切智無學功
[001-0436a]
德也。又問。為歸依色身。為歸依法身。答歸依法身。不
以色身為佛故。彼文釋三寶名義。今引歸佛中文也。


由下釋義。先敘從邪。今下迴心歸正也。就理而言。人
心本正。妙性湛然。所以邪者。由妄想故。背而從之。如
來大聖。觀諸眾生。不能反本歸正。故興獨尊之言。令
捨邪法。歸佛正道故曰也。法等差中。色等即翻邪五
戒八戒十戒具戒也。以佛化初開三歸。亦發具戒。故
背俗初即翻邪入道。極即具戒。若依行法經。菩薩戒
亦有從三歸受者。言心師者。多論云。我境即四念處。
他境即五欲也。我教謂心師。他教謂師心也。彼論以
四念處為心師。今文以三寶為心師。既稱獨尊。其極
可知也。既除心惑。其大可知也。


誡勸中。上二句身心不敬。次二句復加謗毀。自下明
招報。重下增煩惑。亦下加結業。下六句舉喻誡勸。言
覆器者。智論云。佛子羅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來
問之。世尊在否。說言不在。若不在時。說言佛在。有人
語佛。佛語羅云。澡盤洗足巳。覆此澡盤。如勑即覆。語
言以水注之。注巳問言。水入中否。答言不入。佛語羅
云。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復如是。捕鼠者。
佛藏經云。佛告舍利弗。譬如蝙蝠。欲捕鳥時。則入穴
為鼠。欲捕鼠時。則飛空為鳥。而實無有鳥鼠之用。其
身臭穢。但樂暗冥。破戒比丘。亦復如是。彼以妄語為
覆器。此以不敬三寶為覆器。彼以破戒為捕鼠。此以
不歸三寶為捕鼠。借喻可知。塵露言其多也。頻繁言
[001-0436b]
其亂也。


萠兆引經中。文分四節。初明念赴王請。王下王臣奉
迎。未下不識禮法。皆下頗決眾疑。初中伽耶山。亦名
耆闍崛。又依沙崛等。方志云。伽耶山謂靈嶽。亦云象
頭。乃如來住止之處也。度迦葉者。即三迦葉。瓶沙王
即頻婆娑羅王。此云摸實。亦云最堅。言先請者。四分
律受戒揵度云。爾時世尊教化鬱鞞羅迦葉及中弟
那提迦葉次三弟伽耶迦葉千比丘巳。便作是念。我
先諾瓶沙王請。若我成佛。得一切智。先來至羅越城。
亦云羅閱祗伽羅。此云王舍城也我今應往見瓶沙王。將大比丘一
千人。皆是舊學。螺髻梵志從摩竭國遊行。漸至杖林
中尼拘律樹下坐等。王迎中。云沙門者。乃修梵行之
通稱。即外道沙門爾。義翻淨志。非正譯也。遠迎者。即
出至尼拘樹下也。律云。時王瓶沙。駕萬二十乘車。將
八萬四千人。前後圍繞。往杖林中。下車進入。頭面禮
足。在一面坐。時摩竭國人。或有禮足等。如文所列。四
中皆疑者。以迦葉兄弟。佛未出時。自稱大聖天人師
等。今同佛至。故皆懷疑。迦葉知巳者。乃決疑也。律云。
時摩竭國人作是念。為大沙門瞿曇從鬱鞞羅迦葉
學梵行。為鬱鞞羅迦葉并弟子眾。從大沙門瞿曇學
梵行耶。是世尊知巳。告迦葉。沙起為吾扇背。答言爾。
迦葉下。知佛之意。奉教行之也。


次科萠謂萠芽。兆謂
朕兆。言其始也。


隨釋中。言文不足者。以但言手摩捫
口鳴而巳。若諸經律敬相。則多不獨於此也。遠下顯
[001-0436c]
意。自餘下稱名。如佛是我師等顯相。如升空持扇等。
但欲決疑。則非敬相也。


位列中。初科。智論龍樹菩薩造。釋般若經。羅什譯。如
什公云。余若藻筆製阿毗曇。不見。迦旃延子。祇如摩
訶衍論。余若廣譯。千卷有餘。為秦人識劣故。十分存
一。蓋從略也見譯成一百卷。外道白衣。非內眷屬。但以他法
客法以分之。言外道者。俱舍云。學乖諦理。隨自妄情。
不反內覺。稱為外道。一切下約聖凡分。三果同凡。不
聽坐者。並謂尚有結賊煩惱爾。


樂意中位列敬相者。
明道俗兩位坐立敬相也。


斥勸中。初科。上四句責其不敬招過。如下比況。上二
句以聖況凡。下二句巳坐像立。不敬可知。比下以俗
類道。故下顯行時事。上二句教依行。下二句教避罪。
行立行字。戶扛切。


次科上五句勸其努力加功。言改
革者。不復如前對像長慠也。不下令思忖也。苟能聽
言觀行。如說而修。可謂供養佛者。


引證中有四阿含。一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長阿
含。破邪顯正。三中阿含。明真寂深義善惡業性。四雜
阿含。明生死界繫。所云阿含者。正言阿笈多。秦言法
歸。所謂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也。唯識論云。阿含
者。謂諸如來所說之教也。初則將因驗果。以下推果
從因。以龍與虵。多睡癡故。


致敬因本中。引經明佛修因克果。前明修因。由下辨
感果。初中言過去者。近則三阿僧祇練行。遠乃塵點
[001-0437a]
劫前結緣。傾側謂傾誠側身。言其凡見有情。無不迴
避傾側敬讓。


次果中云山林等者。浴則尼連垂枝。滅
則雙林變白。行則凹處踊起。凸處平夷。至於人天龍
鬼。無不恭敬。可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次科言敬本者。即經中傾側等也。


舉俗顯中。初引曲
禮中文證。上無不傾側者。正如禮中毋不敬也。餘則
因而引之。儼若思。則心有所主也。安定詞。乃口不妄
言也。傲不可長。則身遵於法也。欲下二句。謂為士人
之道。橾懷當然也。欲即嗜欲。志即立志。欲縱則招患。
志滿則傾溢。此聖人之深誡也。


五結示可知。


敬緣立式。初科中三。初如來垂問。此下弟子俾答。佛
下不稱聖懷也。初即四分律房舍犍度中。佛從王舍
城。與諸比丘。人間遊行。詣毗舍離。時六群先往取房
舍。為和尚親厚等。時舍利弗大目連後至。不得房。臥
埵上。因集眾呵誡巳。汝謂誰當受第一房。第一水。第
一食。比丘答佛不同。故曰各言其志。伸答中。云大姓
者。即王種出家者。神智謂神解智能者。如舍利弗等。
有謂神通智慧。屬下聖果中收也。佛宗親者。謂釋種
出家者聖果謂四向四果諸出家證聖者。


三中佛下
責其所答之非。故言無可觀者。應下教依次第奉行。
三寶可得流世也。


次立儀中初總標。道下列相。自下結告。五眾存亡者。
存則布薩自恣并諸作禮。亡則禮敬舍利。皆依受戒
先後也。二中守戒不禮犯戒者。如寶梁經云。若非梵
[001-0437b]
行言梵行。破戒言持戒。受他持戒者恭敬禮拜。得八
輕法。一作愚癡。二口瘖瘂。三顏㒵醜陋。四其面側戾。
見者嗤笑。五轉受女身。作貧窮婢使。六形體羸瘦。夭
損壽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此破戒
者乃至大地無涕唾處。況來去屈伸。何以故。過去大
王。施持戒有德之人。於中行道故。經文如此。當自揣
摩。苟有所達。宜應悔露。然後受於受。禮可也。


引古事中。初三獸共評一林。律云。依一尼拘律樹是
也。言古事者。智論結三獸云。自古及今。化流萬世是
也。二象下各伸久近時節。見此樹挽樹頭。皆尼拘律
樹也。遠林者。律中鳥云我憶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
樹。我於彼食果來此便出是也。三即時下行敬事也。


上乃正明行敬。仍下說偈勸行。偈中初句樂行敬。次
句明護法。三現世益。四後世益。偈說自利。於下乃利
他也。緣出四分律中。鵽當刮切。爾雅云。大如鴿。亦言
鳩。或言雀。結告中。贊美時賓。故云智人。語出法華經。
借彼意也。有作偈云。鵽鳥獼獲象。尚知相敬讓。如何
大沙門。不識下中上。斯言有旨。依智論中。此鳥乃法
身菩薩化作。引經初科。即法華經出分別功德品。彼
明持經兼修六度。功德難量。具云兼布施持戒忍辱
樂禪定不瞋不惡口。即接文中恭敬等。上二句身恭
敬。上敬佛塔廟。下同徒相敬。下二句心恭敬。有智慧
者。則無貢高也。


次科遺教文也。結責中。即躡遺教。而責其愚癡。下句
[001-0437c]
出論語彼云。寗武子衛大夫寗俞武謚也邦有道則智。邦無道
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今用其文。不用其
意。


○釋濟時護法篇



信為歸敬之本也。體教興寶。乃濟護之先。須陳蹊徑
故。次前篇以明斯位。篇名中。時謂時機。法即教法。


注中上句顯意。下句明功。持字作時。則義顯。


入文釋中。初科以道俗對明。上二句假俗事類顯。下
二句明佛法常儀。初中如今國家立廟圖。父祖形像
以表如存也。


次中以立住持三寶。用詮理體也。指喻
住持。月喻理寶。圓覺經云。修多羅藏。如標月指。今備
而用之。或可。四句並就佛法。中論以如來說法常依
二諦。立像二句明俗諦。寄指二句明真諦。或可。唯就
一義消文。上二句法說。下二句顯喻。巳上雖說佛寶。
法僧亦然。


敘情迷中。上四句正敘迷墮。是下引經喻顯。初中妄
想即煩惱道。固習是業道。下二句明隨業受報。即苦
道。以三道流轉。若汲井輪。由不依憑三寶。故致如是。


喻顯中經即涅槃。彼三十二云。爾時世尊。取地少土。
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
也。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捨三惡身。得受人身。
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正道巳得解
脫。得解脫巳能得涅槃。如爪上土。捨人身巳。得三惡
[001-0438a]
身。乃至不得解脫常樂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土等。


指妄源中三。初句徵起。二但下推究妄情。不出慢我。
三背下明達背妄情。體順佛意。問初句徵何文耶。答
推上經意也。或可。徵究無思悛革等語也。次節上四
句以義推劾我慢之過。次四句約經論。顯我慢之失。
器仰下明觀慧之功也。俯視人物者。顯慢相我人。堅
執不受善法。故曰四蒙。既蒙且蔽。不知見愛所在。故
曰包藏。䨱器即前引智論文也。而言經者。論引佛語
故彼以妄語䨱心為䨱器。今以慢山高舉為䨱器。即
用文不用意也。懷著即上見愛。能令人我堅執。則善
言不能八也。論顯納煙之義者。論即智論。彼第二卷
云。放牛人問佛。幾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幾法。不
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佛答有十一法。放牛人
能令牛群番息。謂知色。知相。知刮刷。知䨱瘡。知作煙。
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隱處。知留乳。知
養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等。彼次第解釋。其第
五言。云何知作煙。除諸蚊䖟。牛遙見煙。則來。趣向屋
舍。比丘亦如是。如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䖟。以說法
煙。引眾生。入於無我實相空舍中。今借論中之義。意
謂說法如煙。眾生若納說法煙。則引到無我實相空
舍。既不懷著。則見愛蚊䖟。逃遁藏隱矣。器仰喻納善
法。善法既入慢根必除也。無思不服。出毛詩。彼云。自
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室壞即無我舍空。結使
蚊䖟。為說法之煙熏散。然後智慧火明。照了諸妄。猶
[001-0438b]
若太虗。見愛煩惱。不除自滅。故曰安形無地。又慢無
受法。故喻覆器。我有懷著。故喻納烟。背此乖斯一也。
非凡是聖亦然。情事得。約自所行。適化然。約順佛語
也。此與斯並指慢我二法也。


約時顯過中。然則者。毛詩正義云。然者。然上語。則者。
則下事也。因前生後之勢爾。佛世正法時。季俗像末
時也。退席出法華經。彼云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斯乃如來
欲開示眾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而增上慢者。未得
謂得。未證謂證。不了方便。沉屈巳靈止住化城。不念
寶所以封迷不達巳性本來成佛故也。此謂著有之
徒爾。輕生之土。猶今時世有一般高談闊論之人。伹
事辨說。不務進修。自謂。截斷眾流。不須修證。祇知學
語。不顧行蹤。放逸婬蕩。無所拘撿。便輕巳身。而不知
身為修道之器。今煩惱未斷。道果未成。妄自毀棄。豈
非輕生也。此乃著空之徒爾。豐猶多也。業疏云。深須
量度。是何位人。然後自高可得度世等。儒家所謂。不
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
為也。封迷長劫。即狷者有所不為。輕生之士。即狂者
進取也。俱未能空有雙運。真俗並遊。伹知偏執一隅。
不能三反也。


傷歎中。初教觀審知身心俱妄。經下引經證成。此下
結嘆。初中身屬他緣者。以父母所生故。或可過去因
緣。而感此報。故曰他緣。冥無所知者。未生之前。不知
[001-0438c]
來處故。下凡未悟。若得宿命智。方知其所來。蜀僧亢
朗作偈云。天公未生我。冥冥無所知。天公忽生我。生
我復何為。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還汝天公我。還
我未生時。神屬惑業者。惑是煩惱道。業是業道。皆屬
心故。此又推究。無始世事。并上報身。共成三道。流轉
輪環不覺矣。經即坐禪三昧經。今文摘撮不倫。具云
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
又云。誰能知死時。所趣從何道。譬如風中燈。不知滅
時節等。三中乾豆。即豌豆。干謂干涉。慮即心慮也。喻
世人三道轉輪。若無善根滋潤。雖遇善言。不肯信受。
可謂枯槁眾生。復不能納禪定智慧之水也。語出涅
槃經。彼云譬如豌豆乾時。錐刺不可著。煩惱堅[革*昂]。亦
復如是等。


對校中初科。等智三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於三法
中。皆有等智。謂婬欲飲食恐怖也。此謂人畜稟受雖
不同。而智是一等。故言等智。我今未能修道。智與彼
同。故云我同牛羊之智也。雖然人中有出世聖道。一
種智慧。牛羊則無。故曰非倫。倫等也。人道下覆釋。出
道非倫。上二句明人道合當行。今不行則同畜獸。言
道緣者。大師云。唯茲人道樂劣。上天苦輕。下趣強識。
念力能修道分等。謂人身器乃修道之緣也。還同畜
獸者。即智論云。六情根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
法。唐受身智慧。禽獸皆亦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
便為道修善事。既巳得人身。而但自放逸。不知修道
[001-0439a]
行。與彼亦何異。儒者亦云。人而無禮。雖無憂如禽。何
以人不修道與禮。儒釋皆比之。同禽獸爾。


下二句明
獸不能行出道一智。以其煩惱報垢重。常受苦惱。救
巳尚猶不及。何暇修出世聖道。故曰非其所聞也。


次勸修中三。初勸體達奉行。是下明身心獲益。鼠下
顯達教觀時。初中上四句。知報勝而起修。形有即身
也。輕清者非三塗之報也。識心機舉。則不昏昧也。機
謂心智敏捷。如王者日赴萬機之義。舉即運動不昧
矣。此乃猒勞生之苦。解惑網之集也。


固下明三寶為
所修之境。上二句乃身歸聖像。塵聚即四大之塵假
合而聚。即下文云諦惟形聚但見塵叢是也。下二句
乃心惑因除。未歸三寶之前是煩惱累縛。假歸敬新心。
而除蕩之故曰也。斯則修頂禮之道。證煩累之滅也
獲益中情乃心也。異牛羊者。由乘出道一種明智。歸
奉三寶。則於心情中得益也。雕琢成器者。則於身器
中得益也。雕對上木。琢對上石也。三中上四句。由達
名言教典。方知身心當歸三寶。其餘天神。皆非所歸
之境矣。名引言。語倒。合云引名言。況下勸觀時策進。
滓即濁也。四山即生老病死。意謂既居五濁。復逼四
山。豈可更安忍時世所行之事。還復躭媚。昏昏不達
者乎。


立教顯益。初科中。初二句明大聖鑒機。通字誤古本
作適字。謂適時之化也。陶謂陶冶。誘謂引誘。即如來
方便。降世之心也。立下四句。即如來立事立言之益
[001-0439b]
也。良由群惑著邪日久。故立正三寶。引而導之。濁識
即邪心也。所歸即正三寶也。以如來未出世。外道自
稱宗師。亦立三寶故。或可。指調達等邪三寶也。四印
即十誦四墨印。彼第五十八卷中。問佛何故說四墨
印。答欲說真實佛法相故。來世比丘。當了了知是佛
說非佛說故說墨印。當知彼四墨印。即同本律四廣
說也。故彼文云。謂從佛聞一。從僧中上座前聞二。從
知法眾多比丘聞三。從知法一比丘所聞四。有如此
說者。未應贊毀。應以三藏教典印定之。然後始可依
用。則知吾佛至聖。深恐。眾生迷倒。以邪為正。以是為
非故立是法。以辨邪正。濁識迷生。並目稟教時賓也
固下上二句明功勳。是住持益。下二句顯感報。由傳
通益。萬載通舉大數爾。四天即兜率。以欲界有六天。
兜率當第四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
兜率陀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也。慈經即彌勒
上生經。彼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
一日至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以此功
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等。既有所本。非妄
立言。故云豈虗也。


次科初製文所為。固下次顯示文體。故佛下引文證
據。初中被初心者。示謙遜也。下文委曲。


廣明四種三
寶者。為後學機鈍故爾。若前良立事。多被利根。故云
體非早慮也。又稱說三寶濟世之功。曲被後學者。則
前良未見其人也。又上二句明被初機。下二句言不
[001-0439c]
敢示於先達也。次中上二句言其委悉。即是曲授也。
叮嚀。左傳云。箸亍丁寧。指掌。謂如指拄掌中之物。言
其易見也。文出論語。鋪謂鋪陳。觀落戈切即觀縷也。數
種即一體等四位三寶也。此乃教門謀略權設。所敬
之境。六眾字誤。合云七眾。即出家五。在家二也。雖道
俗不同。同以佛為師。而共一希向也。言唯下乃大師
之謙耳。故下三句明佛語起。謂四位三寶之相狀。隨
眾生機見而立也。言一體者。乃眾生本具之妙性也。
因迷成識。故謂一體。修顯性理。不復昏迷。故云理體。
既而覺滿。悟理不虗。宜應赴感。故有化相。順世取滅。
形像住世。有情歸。仰源流不窮。故有住持。四位相仍。
故列次第。若依霅川名義。則有三種。謂住持與此同。
二別相者。言佛有法報應三身之珠。法則教理行果
四位之異。僧分八輩五位大小不同。故云別相。三同
體亦名總相。謂其如性中。有覺了義名佛。有軌持義
名法。有和合義名僧。一切眾生。皆具此寶。故云同體
也。他宗法數。雜引六種三寶。今此不取。


問所以濟時
篇中。具明四種三寶。而不就餘篇明者。答世以相顯
非相。不能動人心。故列四相。令道俗歸信。信心既生。
則三學可入。時機既濟。正法可行。豈不然也。問此中
四種。比之戒疏四種三寶。同異如何。答四數不殊。立
義少異。化相住持。彼此皆同。一體理體。廣略有異。此
乃就大小統論。彼則就宗途局辨。略釋中。以生佛不
異。迷悟同源。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了無分別。故曰不
[001-0440a]
二。豈止三寶。諸法皆然。故淨名云。一切眾生皆如也。
寶篋經云。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然而覺知諸法。
徧一切處。雖五無間。皆解脫也。斯理灼然。世相常住。
有佛亦不益。無佛亦不損。得之不高。失之不下。理本
具足也。


言本識者。即三界之內獨一心。萬法之中唯
一識。含生本有。非適今也。梵云阿賴耶。此方翻為藏
識。又無記。又無明。又隨眠即第八識也。或云阿陀耶。
此云執持。皆諸師翻譯不同爾。如真諦三藏翻無沒
識。取住持不失之義。玄弉三藏翻含藏。識取含攝包
藏義。謂能藏自性於諸法中。亦能藏諸法於自體內。
所謂眾生阿賴耶。如來清淨藏。即生佛同源也。此依
地論明梨耶識。即真常淨識。若依攝論第八梨耶。是
無記無明隨眠之識。別立第九。名清淨藏。此迷悟別
論也。故今一體就迷理體約悟。亦其理矣。又楞伽經
云。略說有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偈云。譬如
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皷溟壑。無有斷絕時此喻顯也
藏識海常住真識也。境界風所動現識也。種種諸識浪。騰
躍而轉生分別事識也。巳上法說也。又云。藏識訖名心。思量性為
意。能了諸境相。是故說為識。如此則心意識。三相狀
自別。又大方等如來藏經云。佛告金剛慧菩薩。如佛
所化。無數蓮華。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華內。相好
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眾覩希有。靡不恭敬。如是
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
[001-0440b]
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如來藏常無染污。
德相具足。如我無異。以此諸文證之。則知本識三寶
具足。一體三寶之名。不徒立矣。


性具正明中。上二句明本覺。妄下顯不覺。本覺中言
性淨如空者。法華云。如虗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
斷等。起信論云。心體離念。離念者等虗空界。無所不
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然此心
體周徧。故曰法界。發生諸法。故曰佛母。離諸相故。乃
曰般若。或曰法性。佛性。尸羅。中道。實相。假名圓覺首
楞嚴等眾名雖曰不同。無非召慈心體也。清淨覺經
云般。若是一法。佛立種種名。是也。不覺中。妄想即煩
惱道。隨染即業道。生死即苦道。三道流轉。如汲井輪。
無由解脫。言容塵者。經云。陳如白佛。因悟客塵二字
成果。世尊不住名容。搖動名塵等。


引證中。經即瞻剎經。具云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
寂。所言諸法者。統而言之。十法界法也。所謂佛及菩
薩。乃至地獄等。舊云心法佛法眾生法也。又作世出
世法。非無此義。上說猶通也。次則涅槃經。其所引文。
盡出如來性品。一下二句。言本具也。即下二句。顯修
成也。迷凡悟聖者。古人所謂。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一
性洞然。了無來去。貧女下喻顯也。性常下四句。結上
兩喻。光喻珠。顯喻藏也。言貧女者。經云一切眾生。悉
有佛性。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如
貧女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
[001-0440c]
異人善知方便。即於其家。堀出金藏。善男子我今普
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
女。有真金藏。不能得見等。力七額珠者。經云譬如王
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角力相
樸。而彼力士以頭觸之。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
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及至醫
時。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乃至云。一切
眾生。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
貪欲嗔恚愚癡之所覆蔽等。深叢覆寶者。謂煩惱性
中。有如來藏也。移流雜味者。流浪六道受生也。


然下
結顯本有不失也。經云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
名曰樂味集解云。味體非樂。能生人樂也。在深叢下。人無能見。有人
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過去往世。有轉輪王。於此
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本筒。以接是藥。是藥
熟時。從地流出。集本筒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巳。其後
是藥。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或淡。如是一味。隨
其流處。有種種異等。一味藥即如來藏。在深叢者。喻
煩惱之多。猶如深林不見此法也。聞香喻始覺也。輪
王喻妙覺。在在處處接樂入筒者。喻如來方便接生
入圓覺性中也。其味真者。喻方便所立種種法門。盡
是妙法。輪王沒後。喻佛入滅。既無方便。遂成六道流
轉也。酢醎等六味。對六道也。本性無玷者。喻眾生佛
性。雖在六凡深叢中。神通力用相好。與果佛無異也。
又可。然下二句總結三喻。光即寶藏額珠。淳即深叢
[001-0441a]
美藥也。巳上並顯本具爾。


修成。初科中二。前至修顯來。明先佛修顯性具之理。
後至位極來。明後賢志求不息也。初中前四句。明以
果顯因。後四句辨因修證果。若然則不墮空見。因果
灼然。言轉依者。則證無別證。證本自巳法身。顯非別
顯。顯本自有功德。如此則修性不二。生佛一如矣。


次志求中。欲使未來皆斆果人修習也。此乃撮略大
意。正文出涅槃經。彼云譬如二人俱聞。他方有七寶
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斷貧窮。服其水
者。增壽萬歲唯路懸遠。險阻多難。時彼二人。俱欲共
往。一人莊嚴種種行具。一則空手無所齎持。相與前
進。路值一人。多齎寶七。七寶具足。二人便前問言。仁
者彼土實有七寶山耶。其人答言。實有不虗。我巳獲
寶。飲服其水。唯患路險。多有盜賊。沙滷棘剌。乏於水
草。往者千萬。達者甚少。聞是語巳。一人即悔。尋作是
言。路既懸遠。艱難非一。往者無量。達者無幾。而我云
何當能到。彼一人復言。有人能過。我亦當過。若得果
達。則得如願採取珍寶。飲食甘水。如其不達。以死為
期是時二人。一則悔還。一則進步。前到彼山。多獲珍
寶。如願服水。多齎所有。還其所止。奉養父母。賦給宗
親。是悔還者。見是事巳。心復生熱。彼去巳還。我何為
住。即便莊嚴涉路而去等。七寶山喻涅槃。甘美水喻
佛性。一人悔者喻初發心懶墯菩薩。一人往者即久
修精進菩薩。險道喻生死。賊喻四魔。棘剌喻煩惱。無
[001-0441b]
水草喻難得善知識不習方便也。中間路值一人即
喻佛也。


次約乘勸中分三。初至赴感來。明先聖巳證。我至下
凡來。顯後賢志求。一至末文來。思惟起行。初中上三
句。明諸佛真身所證之理不別。下三句明應身利物
之念無偏。此乘無權者。則知三乘乃權設爾。以於一
佛乘。分別說三故。佛乘乃實法非權。以十方佛土。唯
一乘法故。然而為寶故施權。權中有實。開權顯實。實
假權成。是則權實不二。故言此乘無也。樊籠乃狗束
眾生之具爾。木作曰樊。竹作曰籠。爾雅云。樊即籠也。
倍宜作俯。恐傳誤。赴感即應身起同體大悲。以赴生
靈所求。即恩德也。以佛一乘性顯故能應。眾生理具
一乘故能感。二我之下二句。顯生佛一如。彼下二句明
佛先覺悟。我下二句難巳沉淪。盤桓謂不能進德修
業。周易屯赴云。初九盤桓。注云處屯之初。動則生疑。
不可以進。故曰盤桓。


三一思下明省覺須修。今若不
修。後生無託。何據者。據猶託也。亦依也。


三明所修法中。初總明三學。上二句明伏滅惑業。下
二句謂淘汰三身。承謂承受遵謂依行。梵網喻聖人
立教多門。魚龍喻眾生惑業深重。梵者淨也。網者。林
氏小說云。可以捕禽獸也。


注中內字可作瞋。以對下
欲貪也。鯨乃水族之大者。雌曰鯢。崔豹。古今注云。大
者長千里。小者數丈。皷浪成雪。水族驚畏。三身憑三
學者。以戒揖法身。定顯報身。慧明應身。且就文總對
[001-0441c]
三學。若據下文。戒分三種。別對三身。次科初總敘。一
下別配。約下結歸自心。


初中爰乃語詞也。爾雅云。曰于爰曰也。三身本者。即
依因之義也。律儀。言斷惡者。謂惡無不離。起證道行。
是斷德因。修成法身故曰也。瓔珞經云。律儀戒謂十
波羅夷。菩薩戒疏云。攝律儀能令心住。


注中顯意。德
現即見本法身矣。


善法。言修諸善者。謂善無不攝。即
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六度萬行。助道等法。是智
德因。修成報佛。瓔珞經云。攝善法者。謂八萬四千法
門。戒疏云。攝善法。自成佛法。


注中。止作二善。攝一切
善。無不盡故。攝眾生。言慈濟有心者。謂生無不度。起
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佛。瓔珞經云。攝眾生。謂慈
悲喜捨。化及有情。令得安樂。戒疏云。攝眾生。成就眾
生。


注中。化佛無心者。以化作故。隨感便應者。如水中
月故。意用齊者。從法身生故。至真同觀故。


三結歸中。初二句即說一為三。境下二句即說三為
一。雖三一不同。無非一心。本有言境。非心外者。以三
身之境。即行人自心。心外無法。一切諸法。悉自心生
離心外求。去道轉遠。即六妙云。何為諸法之源。所謂
眾生心也。苦能如是。斯為正見。若心外求。名為邪見。
清涼心要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道成。
無一塵而非佛國。又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
正徧知海。從心想生等。百慮咸歸者。周易繫辭云。天
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
[001-0442a]
思何慮。大師借彼語爾。


廣陳中初科。上四句明道俗所修並先奉戒。功德本
者即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又經云依因此戒。得生
禪定等。道初者。未有出家人不先受戒。俗歸者。即耶
輸父見佛。先為受三歸。提謂長者是佛初受五戒人。
故曰必先敬受。隨下二句敘圓意。戒隨境發。一一境
中。並具三聚。舉一即三。非前非後。如下約心顯戒。圓
融可知。


次科約本跡。以顯三佛。初正明約心奉戒。既三一不
定。因戒感果。則三佛亦然。謂法身即報應。報應即法
身等。若非圓解。因果不差。亦難究茲。三一不異故下
引證不定三也。以生身即法身故。經即涅槃。彼第四
云。我巳久從無量劫來。離於愛欲。我今此身即是法
身。隨順世間。示現八胎。維摩經亦云。當樂佛身。所以
者何。佛身者即是法身也。又維摩誥語阿難言。如來
身。即法身是也。又下證不定一也。以生身異法身故。
並為時機見異。隨說不同爾。


通指化意中。初二句。乃佛本為高山王機。說華嚴頓
教。隔出聲聞。獨諸菩薩。獲大法利。即華嚴第五十云。
譬如日出於閻浮提。光照一切諸須彌山等。次句乃
機緣非利故。寢大施小。漸次而說。即指鹿苑至鶴林
一期教法也。所言下乘者。對上華嚴得名也。後席者。
以先說華嚴平等法界。後說隨機漸法故曰也。摩竭。
或云摩竭提摩伽陀等。正云摩揭陀。此言善勝無惱
[001-0442b]
害甘露處等。即如來始成正覺處。祇園。或云祇桓祇
陀祇樹逝多善多。並翻勝氏。即祇陀太子施樹。給孤
獨長者捨園。是如來行化之處也。眾說備之者。如陳
朝真諦三藏。立二種教。統收眾說。一漸二頓。言漸即
約漸悟菩薩。大由小起。具有乘之名為漸教。即涅槃
等經。若直頓機。大不由小起。唯菩薩乘。如華嚴等。如
隋天台智者。則約五時五昧四教八教。種種不同。如
唐圭峰禪師云。西域此方。古今諸德。立宗判教。離合
有殊。或一味不分。或開宗料揀。言不分者。此有五意。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雨並滋故。
三原佛本意。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故。五
多種說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如後魏菩提流支姚
秦羅什。立一音教。即此意也。其開宗料揀者。一理雖
一味。詮有淺深故。二佛雖一音教隨機異故。三本意
未申。隨他意語故。四言有通別。就義顯說故。五由辨
權實。不住枝流故。六王之密語。語同事別故。七不識
佛意。以深為淺。告於大利。以淺為深。虗其功故。八諸
佛菩薩。亦自分故。以斯等意。是故分之。若依賢首大
師。統收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
一乘頓教。五圓教。巳上諸家。雖判教不同。並依經論
分辨。意歸一體之理也。鏡者曉也。明也。


辨性相中。初科上句結前。下句生後。次科彰益中。上
六句指由緣中所說。修性因果。三戒三佛等。圓解圓
修。欲使行者。因此言說。而心花開發。猶若燈明。然後
[001-0442c]
詮一體三寶性相。使其行者。心無所着。故下結略。云
捨筏可也。筏般筏也。又編木曰排。編竹曰筏。乃渡江
河之具爾。金剛般若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
捨。何況非法。是也。又可。上四句敘其來意。下四句顯
其要旨爾。


正顯性相中。初科言知性本淨名佛者。由能自覺故
也。且心之為物。妙不可思。卓然獨立。諸佛得此心曰
菩提。且未甞謂淨。眾生迷此心曰生死。亦未甞有穢。
然於無所覺中。而忽然有覺。強號為佛。佛既如是。法
僧亦然。三寶一體。亦強分三。但知。無染為法。無壅為
僧。可也。今下通示三寶。或可。別顯正覺。然覺性常住。
群生沉迷。故言不覺。因教解悟。故名始覺。所解未圓。
名等覺。究竟真常。名妙覺。說有次第。理無次第。然性
體圓融。無施不克。修性不二。生佛一如。一切諸法。全
心發現。可謂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
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涅槃。見一切煩惱生死。觀
煩惱生死。見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
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非內非外。不異不
一。是謂一性妙體不可思議。學者思者。說者行者。誠
能達此。則一體三寶。豈遠乎哉。此之一法。人多不信。
自沉巳靈。如高僧傳云。順璟浪耶人。常覽華嚴經。見
始從發心便巳成佛。乃生謗毀。當啟手足。時扶掖下
地地便徐裂。璟身俄墜。生陷地獄。至今有坑。號順璟
捺落迦也。真行道者。當信巳靈。不須外覓矣。
[001-0443a]


結勸中。初四句教令勤修。俗下引俗勵道。初中上二
句使依教修練。下二句俾無縱怠情。俗云者。尚書中
誠時君也。彼注云。聖人無念善。則為狂人。狂人能念
善。則為聖人。言桀紂實非狂愚。以不念善故滅巳。古
人云。堯舜諤諤而昌。桀紂唯唯而壬。是也。


問答躡難中。此問因前心本淨。悟解無邪名佛。故假
設之。初二句責其無憑。次二句言下凡未能發智。後
二句指其狂妄。初言卿者。猶今人稱賢古無制約。例
皆呼之。如漢孟喜父。時人以孟卿呼之。彌天誡眾亦
曰卿等。後代帝王。專其稱下。無敢僣用矣。念念識心
者。識謂妄識悟之成性。迷故稱識。以善惡俱包故也。
言非智者。非出世聖智也。一舉騰九萬。出莊子。彼云。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
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
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鵬之徒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
者九萬里。意謂凡夫不可即時成佛也。


正答中二。初正答來問。二是知下勸開發解行。初中
前二句以心道對論。為山下法譬合辨。故萬下將世
事與劫數校量。初中以佛法太高。實難窮盡。次句謂
心實易求。伹無自見之明。故多惑爾。先德有言。太近
至易。無如自心。出死入生。了不知覺。次二句中。為山
基一實者。箸取土籠也。論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誠人不可
[001-0443b]
中道而廢矣。此譬喻也。為佛起初念者。言其始也。三
劫之功。言其終也。念念不停。乃可及爾。故華嚴云。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又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
無所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方。此法說
也。


校量中。言初步者。伯陽。云千里之行。始於發足。合抱
之本。始於毫末。今言萬里。乃趣舉爾三劫。即三阿僧
祇劫。此翻無數時分。所言三者。且據釋迦修菩薩道。
從古釋迦至毗婆尸。值七萬五千佛。名第一阿僧祇。
從婆尸至然燈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從然
燈至尸棄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故總言三
劫也。


次開解行中。此約法華開示悟入為言。常步此心者。
即一體三寶也。開示即如來開顯。悟入即前機獲益
也。不外來誠內起。互其言爾。若能了達三界唯心。萬
法唯識者。即知心外無法。百慮咸歸能禮所禮。但自
心生。故南嶽云。但向巳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
不真。當知此心唯聖究盡。凡夫若覺。即是聖人。雖然
如是論不云乎。智度大海。唯佛窮底也。


引證中。經即觀無量壽佛經具云。諸佛如來是法界
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等。智者
大師云。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者。眾生心淨。法身自在
故。言入眾生心想中。如似白日舛天。影現百川。又云。
得此觀佛三昧。解入想應故。言入心想中也。是心作
[001-0443c]
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終成作佛
也。是心是佛者。向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
有異故。言即是心外無佛也。此證前心性本淨悟解
無邪名佛矣。


結勸中。前四句以克明心性。念念不巳。必至成就。言
歛念者。遵奉開示也。清淨者。悟入有歸也。志下四句
暗排凡外。不從正道。忘巳他覓。背道求福也。甫猶言
豈也。以外求之徒。豈可當於行道矣。或可語解。言世
福者。如凡夫持五八戒。布施行仁。外道坐禪習定。雖
權力能不達無我。終為世福。如鬱頭藍等。故下四句
對辨得失。身子即舍利弗母好身才是身之子。故云
身子。或云鶖子。以母目如鶖鷺故。言不思者。如智論
第十四云。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薩道。欲度布施河。時
有乞人。求乞其眼。舍利弗言。此無所任。何以索之。若
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汝身。并以財
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
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瞋之嫌臭。唾而
投地。便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
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脚踏。何惡之其如此人
輩不可度也。不如自度早脫生死。思惟是巳。於菩薩
道。退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等。難陀名難陀女。此云
勸喜。言整慮拔神者。賢愚第十卷卷云。佛在舍衛有
女名難陀。乞丐自活。見諸國王人民。供養佛僧。自心
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遇福田。無有種子。便行
[001-0444a]
乞丐。以作微供。唯得一錢。持詣油家。具語所懷。油主
憐慜。增倍與油。得巳難喜。足作一燈。奉上世尊。自立
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
來世。得智慧燈。除滅一切眾生垢暗。作是誓巳。禮佛
而去。乃至竟夜。諸燈盡滅。唯此獨然。是時目連次當
直日。欲取滅之。即舉手扇。復以衣扇。燈明不損。佛語
目連。今此燈者。非汝聲聞之所傾動。正使四大海水。
以用灌之。毗嵐風吹之。亦不能滅。此是發大心人所
施。佛說是巳。難陀女復來。頭面作禮。佛即授記未來
世過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燈光。十號具足。是
知身子違大之失。難陀順理之得也。


二緣理中。問曰。理有大小。教有偏圓。今此緣理。為大
為小耶。答據下引證。則依多論以明斷證。乃小乘理
也。及至下文釋寶合喻。云三乘歸仰。則知。大師借小
乘之語。正意在於大乘也。緣謂心緣。理即性理。謂依
三學之言。稱前一體修顯。故曰緣理。又在迷謂之識。
即一體也。悟故乃稱理爾。


明佛寶正出體中。初科分二。初三句指理體。且下分
染淨。初中上二句釋名。次一句指體。望前一體。故云
還是。


分染淨中。初明染。妄起無端曰無始。慧發妄除曰有
終。但下二句說未終所以。今下顯淨由戒定慧。除去
惑業。顯本天真常住平等。何者為始。何者為終。緣理
光顯。自然性淨。言纏結者。結即九結十使也。為結所
[001-0444b]
纏。無由擺脫。故曰纏結。


分相中三。初釋名。就理立法。隨境顯相。故有五分之
名矣。


二謂下解開五相。初列相。前下七句顯從因立
前三。後下十句。釋從果立後二。文出佛地論。正云前
三是因後二是果。前三有學法。後二無學法。由慧能
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
知見等。定慧準此者。如云由定護助等。後以字誤寫。
本作此字。故知智慧由心起。曰解脫。反照於自心。曰
知見。


三唯下結顯。三乘所證。雖漸頓徧圓有異。五法
次第。從因至果。則大小不殊。此與外教對顯。欲明佛
法高妙。非天仙世人立教可比也。


引證中。正引佛寶。餘二兼之。論即多論。言一切智五
分法身者。正云一切智無學功德。彼以小乘斷證。佛
僧不異故。若據大乘。則云道種智一切種智。法中。彼
云斷欲無欲滅諦涅槃。有云滅理涅槃。理即諦理審
實不虗故。僧中賢聖學無學功德者。學對上賢。無對
上聖。功德即賢聖所證。以理體一故。僧即是法。法即
是僧。自即自巳。他乃他人。盡處即苦集道。三諦所無
之處也。若初果人受歸。即自他盡處。下凡所受。俱是
他身所盡之處也。經即金剛般若經。轉證盡處。即無
為無漏也。


解名義中。初科言常住者。以不生不滅故。世法不陵
慢者。以理體無為無漏故。問如來巳證五分法身。為
何八十唱滅。亦有所壞者。答如化相中說。所以稱寶
[001-0444c]
者。戒疏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持達。
可重名寶。寶性論喻分六義。備如疏引。


次科中。上二句舉喻。次四句類顯。下一句結示。


功答初科中。邪能害正。正能翻邪。若欲發無作功勳。
不得雜事邪黨。


次科引文中。經即涅槃清信士者。經文正作優婆塞。
妄字經作更字。


簡天中初一句徵其歸佛不歸天也。以佛未出。唯天
為尊故。此徵之。以下三句明歸三寶。言真則簡偽。言
常住則簡生滅。以天帝生滅非真故。若約邪正以分。
則釋迦為正真。調達為邪偽。若四種三寶自簡。則理
寶為真。餘三皆妄。以有壞滅不常故。一體雖常。在迷
非淨。如雜血乳。其義可知。性相常住者。性與理體一
也。相即事分三種皆不可壞。故云常住。自下六句。簡
餘人天。身心苦惱等者。如增一阿含云。有忉利天子
五衰相見一衣染塵垢。二花鬘萎顇。三兩腋汗出。四臭氣入身。五不樂本座。當生猪
中。憂愁之聲。聞於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受
三歸。即時如教便免生猪。佛說偈言。諸有歸依佛。不
墜三惡趣。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三自歸巳。生長
者家。還得出家。成無學果。又如法句經云。昔有天帝。
自知命經生於驢中。愁憂不巳。云救危者。唯佛世尊。
便至佛所。稽首伏地。歸依於佛。未起之間。其命便終。
生於驢胎。鞚斷破他。陶家坯器。器主打之。遂傷其胎。
還入天帝身中。佛言殞命之際。歸依三寶。罪對巳畢。
[001-0445a]
天帝聞之。得初果。惟下二句反顯。言有力能持者。以
歸依三寶。免墮惡道是也。


歸依初科。上一句標。次四句法喻對顯。故下二句引
緣為證。初句出涅槃經聖行品。彼云如金翅鳥能噉
諸龍。唯不能噉受三歸者。次句出消災經。彼云。主人
問於客云。吾所事神。畏子而走何也。客曰。我犯酒戒
為親所逐。尚餘四戒。故為天神所見營護。於是邪神
不敢當也。主人求戒於容。問佛所在。遂往舍衛見佛。
經歷一亭中。有一女端正。是噉人鬼婦也。託宿於此。
女人報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問言。用何等故。
將有意乎。女人報言。吾以語卿。何用問為。男子自念。
前舍衛國人。冤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巳受三。自歸五
戒。何畏懼乎。遂自留宿。噉人鬼。見護戒神。徘徊其傍。
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明日男子進路。見鬼噉人骨
狼籍。衣毛為起等。夜叉此翻捷疾。即上噉人鬼也。



下二句結示所歸也。此寶即緣理也。以化相住持。依
此而有故。


會異初科中。同相指緣理三寶也。所以得同相名者。
謂盡十方通三世。無非皆是。故涅槃。云佛即是法。即
是眾等。


滅惡初科中。經即涅槃經也。次推釋中。初句徵起。以
下釋通。即聞熏修證。初二句聞。次四句熏。況下修。因
下證也。所言法佛者。依楞伽中。佛有二種。一者法佛。
二者化佛。法佛就理。化佛約事。又可。法佛乃二寶。略
[001-0445b]
其僧爾。熏本識心者。識謂妄識。無始妄想。倒熏遂成。
種種差別。今聞。三寶常住之語。不生不滅之義。復熏
妄識。反妄歸真。乃成淨信根力。是為妄心之師範也。
無陷沒即經中不墮惡趣也。


生善引經中。言彌勒者。此翻慈氏。因中修慈三昧。故
得是名。此菩薩補釋迦處。三會說法。初成道時。先度
釋迦遺法弟子。故報恩經云。第一會度九十六億人。
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經中
三歸人初會解脫者。若依下文引處胎經。佛告彌勒
偈曰。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我五
戒者。次是三歸人。恐寫五戒。作三歸也。又可。五戒從
三歸得故。言三歸也。


結難中此之一字。指理寶也。由歸三寶。不奉異途。能
渡苦海。故曰良津。津水際也。論語曰。子路問津。入佛
法階位者。約法則始自翻邪。終乎具戒。皆歸三寶。約
人。則始自凡夫。終至成佛。高下雖殊。歸投無二。及成
妙覺。轉依法身。方為究竟常住之位也。又可階者漸
也。纔始反流。便歸三寶故曰也。此即階漸之位矣。


誡慢中。上四句。明輕慢心。得法不久。是下顯殷勤鄭
重心受。方得無作法生。心緣此者。即理體也。善神護
者。歸不失也。


指法僧中。云緣此生者。由佛能證此法。然後化僧。今
但舉能證教主。則所證所度可明。故此略也。如前。即
前引多論等。靈府即藏識。能包納善惡諸業。故稱府
[001-0445c]
焉。


化相由生中。初科文分五節。初至梵福來。正明化相
由生也。二以化至依故來。兼顯住持皆依法身。以明
罪福也。三以法至斯矣來。示理體法僧也。四是知至
常住來。惟覈罪福田理體而生也。五結意。良以一體
乃是本具。理體則因具修成。化相則證真利物。住持
則流及無窮。如此即一體同於法身。理體類彼報身。
化相猶如應身。三種佛寶。可同三身。佛佛皆爾。並具
三身。法僧同佛。不言自顯。住持流至未來。則功歸三
佛。若然則一體生理體。理體生化相。化相生住持。次
第然也。言調達者。具言提婆達多。此翻天熱。生時諸
天心皆熱惱。知其出世必破佛法。是佛堂弟阿難親
兄。有三十相。唯缺無見頂相。及千輻輪相。出家之後。
從阿難學神通。不修聖道。誦六萬像法聚十二韋陀。
白佛欲求攝眾。為佛所訶。遂結闍王殺父。自謀害佛。
求後世名譽。於是俟佛過象頭山。推山壓佛。佛得不
可殺法。左右五百金剛。以杵擬之。碎石逆來。傷佛脚
足。出一滴血。故墮阿鼻。一劫受罪。耆域。又云耆婆時
婆。或云時縛迦。此云能活。因活更活。又云活童子。生
時一手持藥囊。一手把針筒。善能醫治。乃阿闍世王
大臣。曾為如來針皆。出一滴血。以善心故。一劫生天
也。化佛言光燄者。即無時忽有。有時忽無。事同光影
陽𦦨。體無實故。住持言非情者。以泥塑彫刻而成故。
二佛並推法身。以顯罪福。望前罪福通感。故云還也。
[001-0446a]


法僧中。上句明法。次句顯僧。無漏乃僧所證理也。立
像者。僧與法皆立像以表故。化佛無興亡者。從法身
故。無生滅故。若以生滅心。則見王宮之生。雙林之滅。
若以不生不滅心見之。則王宮非實生。雙林非實滅。
如此則何興何亡矣。


結意言極繁者。欲顯事用故也。


次科乃明時數澆淳。佛法隨之亦有興廢。初四句顯
時數。所下敘興亡。


初中。澆謂澆漓。淳謂淳原正法則
淳原。像末則澆漓。故言在數。倚仗赴機者。言三寶亦
隨之興亡也。老子云。禍號福所倚。福號禍所仗。今借
彼語。而意自別也。三法萬載者。言三寶之法。雖隨世
浮沉。則萬載不失矣。或將正像末三時為三法者。似
不合文意。然其三寶歷於三時。則萬二千歲。今但舉
其大數爾。


次中。西竭東騖。即興亡也。珍除興顯亦爾。
皆數未盡故。使或存或亡。萬載巳後言澆風不追者。
釋迦法當滅也。合上澆字。由下彌勒教合興故言淳
源將發。合上淳字也。所言金河者。西域記云。阿恃多
代底河。唐言無勝。舊云阿利羅跋提河。訛也。曲言呪。
刺拏代底河。譯曰有金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乃如
來入滅處。故言西竭竭。盡也。玉關東騖者。乃教流此土。
必經此關而來。即玉門關也。騖即馳也。代出八九者。
據佛教東來。正當後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歲。摩騰
竺法蘭。齎四十二章經。來到此土。則佛教之權輿也。
歷於魏晉宋齊梁陳隋及唐拾九代矣。至製儀又。巳
及六百年也。三除還顯者。良由釋迦遺教。曆數未盡
[001-0446b]
矣。住法圖讚云。初夏赫連勃勃。得三秦地。殊不信佛。
繪像為衣而被之。令僧禮佛為禮我。後為天震而死。
葬又震出之。其子昌襲位。破長安。滅佛法。逢僧斬戮
有沙門曇始。被刃不傷。因爾改心滅法經九年後。至宋元嘉四年。被後
魏太武併之也。次元魏太武。重道士寇謙。為立道壇。司徒崔

皓讒於佛法。帝然之。以太平真君七年。遂滅佛法。遇
僧梟斬。至十一年。曇始復諫。帝被癘疾。遂誅崔氏。滅
法經六年。太武世祖皇帝崩也。其子文成。重興佛法。
如史述之。又次周武帝。納道士張賓及前僧衛元嵩
纔。遂毀二教。安法師著二教論。以抗之。帝聞之。以存
廢理乖。遂雙除屏。建德三年。除蕩關內。六年除蕩關
東。自謂得志于天下也滅法經五年。帝崩。天元皇帝立。改元大成。復興焉。當陳大
建十一年已亥。此則三武誅除也。至唐武會昌五年乙丑。欲

滅佛法。毀天下僧寺。四千六百所。蘭若四萬。復僧尼
為民。三十六萬五百人。滅法經二年。武帝崩。宣宗立。
改元大中。復興焉。此乃祖師之後。文中不言。萬載後
無傳授者。若約正像末三時論之。則一萬二千年。而
無傳授。如青龍解云。法住世時。總有三種。具有教行
果證。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教
在。無行果證。名為末法。若論盡滅。乃人壽增至六萬
歲時。諸羅漢化火。燒盡大千經卷。是時方無傳授。今
言萬載。亦舉大略爾。曆數祿終。出論語堯曰篇。今借
其語爾。慈氏運開。則彌勒下生也。俱舍云。子年倍父
增八萬。從是滅劫慈氏興。舊云。至第十減劫人壽六
[001-0446c]
萬歲時。彌勒出世。有云七萬歲時出。會真解云。釋迦
化法六萬延年。支佛出世當七萬延年。後彌勒方下
等。緣生謂機熟有感也。道會謂聖無差。又可機緣既
熟。宜會聖道矣。


結示中。前四句結前文。故下引文勸修理寶。道在心
者。以心為能證。道為所證。唯在剛毅勇烈。豈論老少
與中年也。言信心存者。豈獨佛教。儒者亦云人無信
不立也。鏡明也。


化相釋名中。釋迦為佛。即王宮丈六身。滅諦為法。即
演布諦教。以顯滅理也。先智若盡為僧。約法顯僧也。
有言五俱輪等。此直就人談。言化相者。則如來從兜
率天。乘白象瑞降生。教化之相也。別相如前所辨。出
體初科。體無常者。屬有為故。四相即生老病死。舊云
生住異滅也。過千載者。舉其大數爾。若據製造此文。
巳過千六百年也。追遠出論語。然佛法四時並當追
遠。謂降生。成道。轉法輪入滅也。表心歸向。故曰翹敬。
巳下諸科。並明追遠翹敬。所以在世則說法度生。滅
後則流形表化。無非推巳利物。恩德不可逾也。


在世益中。言賢劫等者。以此住劫有二十增減。第九
減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年。減至六萬
歲時。狗留孫佛出世。此賢劫中第一佛也。四萬歲時。
狗那含牟尼佛出世。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至百歲
時。釋迦牟尼出興。俱舍云。即此住時為賢劫。二十數
中第九減。六四二萬時三佛。狗留那含迦葉興。百歲
[001-0447a]
釋迦牟尼出。問釋迦如來壽極短促。復生五濁。不與
諸佛同者。何耶。答曰。壽短促者。人壽百歲。機緣方熟
故。居五濁者。酬宿業故。大方廣總持經說。昔有一比
丘名淨命。住於正見。持華供養。又一比丘名法行。住
於邪見。坐得四禪。常說空宗。般若最勝。謗淨命法。云
非淨命。所受諸華不供養。我出此一言。於六萬歲。常
無舌根。乃至成佛。而居五濁。彼何人耶。即釋迦是也。


是以下明化相。能說教主。即第四釋迦出世。說法化
生。令度苦海也。克時而應。故曰膺期。羯磨序云。大教
膺期是也。


開下二句明所說教藏。初句出偏漸教體。
言八正者。體離邪故。又言八聖者。因此八法。而得成
聖故。不出三學。離開為八。即正見。思惟。語。業。命。精進。
正念。正定等。前二屬慧。中三屬戒。後三屬定。開謂開
示。令人悟入。此乃方便。次第修入矣。次句出圓頓教
體。此是如來出世本意。故法華經云。正直捨方便。但
說無上道。楞嚴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又云十方薄
伽梵。一路涅槃門。淨名曰。直心是道。皆此意也。近下
顯教用也。人天賢聖。即所度之機也。躭着五欲淤泥。
則墮四惡趣也。大論云。世間濁欲。能繫人心。如墮深
泥。難可救濟。賢聖津筏者。大則三賢十聖。小則七賢
四聖。筏篺也。將下立教之意也。說理三寶。即化相佛
所說者。令趣一直平等之道矣。真理常住。乃本證也。
乘權御實。即降生也。若令文意。即御理體之實。乘化
相之權。出現世間。說上諸法也。乘即御也。若據他文。
[001-0447b]
九界屬權。佛界是實。故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
一人居常住。是也。又復應知。權中有實。實中有權。權
實不二。則理體化相。本無差別。


疎下二句。明眾生見
相。信是聖人無異歸也。故曰疎解。又可形以戒撿。定
慧清心。依教奉行。故曰疎解。疎謂疎理。解謂達解。三
學既明。依佛之語。故稱子焉。


受道下六句。謂人法尊
勝。能修得益。澄無本淨道體也。澄謂清淨。無謂空寂。
本淨即所到處也。筌[ㄇ@企-止/弟]喻者。謂知諸法性空。則見解
虗達。不滯教迹矣。事義即相狀。神用即心智。光明即
不暗昧也。


上明知解。群下二句。明依此奉行。則有悟
入。能盡生滅。即起行也。


告終益中三。初二句明八十唱滅時。即經云。吾於今
日中夜。當般涅槃等。此則忍土緣盡。化事巳終。宜當
示滅。隆猶畢也。次非下四句沒後益。上二句欲明法
身本無色相。而能於涅槃會上。重現相者。要知法身
不忘爾。無下正顯沒後益也。所言化迹無泯者。乃流
及未來萬二斯年。遺風莫替爾。泯絕也。


三所以下別
示化迹。碎身生信。如八斛四㪷舍利是也。全眼神功
如肉室利羅。即眼睛牙齒髮爪等是也。唯眼最要。故
持舉之。然佛降生示滅。利濟功熏。難思難議。言非謝
者。恩德深重。不入四恩之數。既難酬答。將何以謝之
矣。


結勸中。故當者因上生下也。先備此心。即信根也。若
行之不巳。則得信力。若具根力。何事弗成。由謂因由。
[001-0447c]
委即委詣委悉。亦諳委也。


任持敘意中。初四句以人法互顯。上二句推人。次二
句究法。雖言語向皆不別。而上下執據自殊。萬載約
時說。三法就法門。言開位乃開三法之位。即三寶也。
或約正像末三時論者。此濫下代代之語也。遂下推
功歸僧矣。代代約時節。處處約方土。匪僧則佛法潛
沒者。明住持三寶。僧寶為先也。


示相初科中。上二句明有佛。下二句言無僧。漢武即
前漢第六主武宗。威震四海。萬邦來朝。故曰崇盛。聞
佛名者。即元狩之初年。命霍去病。北伐匈奴。過居延。
摛休屠音除王。獲金人即是佛也。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陳
香火而禮事之。三年鑿昆明池。得黑灰。問東方朔。朔
曰。此非臣能知。陛下可問西域胡道人即聞佛名。是時若
有僧傳。則巳有三寶流世。緣為無僧。則莫能開其端
緒。故曰竭也。


弘相中。初二句明時運合行。王臣遠慕。致下明此方
三寶創行之相也。初中言顯宗開法者。即後漢第二
主明帝。謚曰顯宗。乃光武第四子。以永平三年庚申
之歲。夢金人等。傳毅奏曰。臣看周書異記。知西方有
聖人生。一千年後。教流此土。陛下所夢。其必是歟。至
七年甲子。遣蔡愔秦景前迎佛法。蔡愔將命求之。至
大月氏音支國。與迦葉摩騰竺法蘭遇焉。十年丁卯。漢
使還。大興佛法等。故曰開法。華胥即指天竺。黃帝夢
遊華胥。應劭等言即天竺也。


二三寶創行中。迦竺來
[001-0448a]
儀者。即摩騰等。隨漢使入洛。白馬駞釋迦白㲲畫像
并四十二章經。以獻明帝等。開俗務者。即摩騰現通。
與褚善信等。角法既勝。遂開拓俗心。成佛法事務也。
發信歸心者。即法蘭說法。令五嶽道士等。捨去冠簪。
求出家焉。實假下推住持三寶。以僧寶居先矣。所下
明法寶。名謂名言。句謂句義。此屬能表。理謂真空。即
所表也。名句文言名教。變其語爾。以理本絕言。非言
莫顯其理。苟無表示。悟解何從。即經所謂佛法無人
說。雖慧不能解。是也。此下辨佛寶影僧。即泥龕塑像。
是住持佛也。


結示中。上明不遇化相佛。薄下明幸覩住持佛也。寶
體初科。先示住持無功。上二句明佛法屬有為。具下
一句明僧寶屬漏染。後一句通結無功。然下顯從本
為勝。以理寶為本。住持為末。攝末歸本。出有義也。


舉俗中。初四句義說。下引經證。初形徵者。徵求也。驗
也。雖使者不及王尊。然為王使。不可以形卑徵驗。而
不加敬也。或可作徵恐字誤。經即月藏經。出第九分
布閻浮提品。彼云。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鬚髮。身着袈
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
丘。若有施主。捨施供養。護持養育。我說是人。猶得無
量阿僧祇大功德聚。何以故。猶能饒益多眾生故。何
況我今現在於世。譬如真金為無價寶。若無真金。銀
為無價。若無銀者。鍮石為無價。若無鍮石。偽寶為無
價。若無偽寶。赤白銅鐵。白鑞鈆錫。為無價寶。如是一
[001-0448b]
切諸世界中。佛寶為無上。若無佛寶。緣覺為無上。乃
至若無緣覺。羅漢餘聖。得定人。持戒人。污戒人。剃髮
著袈裟。名字比丘。為無上寶。比餘九十五種異道。最
尊第一。應受世供。以為福田。何以故。能示眾生可悅
畏故。若有護持養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故下
法合可知。


敬意中。上四句明不敬之損。所即處所。寄謂附寄。故
下明形心存敬之益。形乃俗諦屬事。心則真諦屬理。
真俗並運。理事齊驅。則形心有歸。緣化不爽。故曰義
極於斯也。


引文中。經即無上依經。如第九篇具引。又如造像功
德經云。造像有十一種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
者生處無惡。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
者豐饒珍玩。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
金輪王。九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墮惡道。十一
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又云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
至如麥[麩-夫+廣]。能除三世八千億劫生死之罪。法身器者。
以法身周徧。無所不存。論即智論。非情屬事。表顯屬
理。


行事敬初科中。上四句因上生起也。謂土石作像。敬
毀則罪福隨生。若有請加。自然感格。涕泣謂哀感之
極也。但下二句嗟不覩化相也。遺蹤即住持三寶。如
下四句引例。清廟即國家宗廟也。詩注云。清廟祭有
明德者之宮。廟㒵也。圖祖先之容㒵。如在者。論語云。
[001-0448c]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也。今下八句合例。上二句云
化相巳往。唯下一句云住持猶存。遵下明佛設方便。
故當順行。今下反質。見者對上真儀。聞者對上說法。
心由無信者。心字誤。可作止字。止猶只也。或是寫倒。
心字在下則順。


何下一句徵其所以。次二句例顯。謂
三界唯心所造。擬用即成。故原人論云。眾生三毒三
業。造成器世。是也。


豈下二句法說。頑癡舊作煩癡解。
謂心惑煩癡。境則不動等。寫本作頑礙。意謂三界之
廣。心擬尚成一堂之小。金石土木所成。豈為頑礙不
能動變也。又可頑癡乃召能敬之人。謂自巳頑癡。不
動聖容爾。


結損中。大論即智論。對面不見。如經云。我濁惡眼障。
故不見等。是下謂隨事標立。皆可歸心也。放光證上
如對真儀。說法證上為我說法。是須者。須猶知也。



下二句顯要修。


理觀正明中。謂就前事敬。所見諸色。若用智明。並歸
理觀。以見色即心。心外無法。一切諸塵悉不可得。即
真諦也。真如無體。諸相皆空。故曰真觀。實唯識有者。
謂所修之觀。正與前同。但猶心相尚存。故名俗觀。亦
如他宗以真如為理觀。唯識乃事觀。以歷事而修故
也。若此以言。則真觀是理。俗觀屬事。苟能真俗並觀。
則無施不可悉歸理觀。即下文云。知塵無所有。通達
真如。唯有識通達俗等。


次科上四句明上修觀。歲深日久。念念增明。心心相
[001-0449a]
繼。溫習弗忘。心智明利。常在其中。故曰逾增。觀下辨
入位。緣假即聖像等緣。假託而立。知唯心造。故曰不
迷。以修明故。漸入聖道。願樂下此有四位。即加行。見
道。修道。無覺道也。願樂即加行。亦名方便。準攝論中。
此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行人。修道即二
地至七地。文中雖不明見道與無學道。伹修前曰見。
修後曰無學。道下釋名。以出家修出世法者。本稱道
人。亦名道士。後李張之徒僣稱。故釋耻同還從梵號。
乃曰比丘爾。行者亦目修行之者。


結誥中。上二句捐愚自述。謂懈怠不信之徒。嫌如是
告。豈以嫌故而不說耶。故言誠當實錄。誠真也。當猶
對也。魏志云。王肅謂司馬遷記事不虗。美不隱惡。劉
向楊雄。服其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又不入游
詞。謂之實錄。自下勸其捨愚就道。老子曰。為道日損。
誠慎也。


釋門歸敬儀護法記卷上


寬文九 九月中四於心王院東寮書寫畢
宗覺
[001-0449b]


一本云旹享保二年歲次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以東山泉
涌寺雲林院所藏本膽寫之畢并以大鳥山傳錄
本挍讎訂正猶有未盡處俟後來善本出而補之
伏願由此微功三寶先顯群生蒙益。


金峰沙門慈元高淳拜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