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46 弘戒法儀-明-法藏 (master)



弘戒法儀下卷


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巳次日差闍黎師與說隨


相法儀第十二


佛在世時。有比丘白四羯磨巳。捨眾而去。雖巳白四羯磨得自心潔淨法體。然未識佛後所制犯戒之罪
相。既不識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巳去。作四羯磨巳。當先說四波羅夷法。故知四羯磨謂之授戒。說戒相
者。乃在授戒之後。令其識相護持耳。今人不識佛制。遂不白四羯磨。又無十師證明。便獨自登壇。單說戒
相。令持受許多罪名。誠為杜撰。茲依古法。必具十師。嚴白羯磨。後說隨相四波羅夷。次日仍差教授。為彼
細誦四分戒本。俾持其戒體。防其罪相。是則未受戒前。本無遮難。根身法器巳自清淨。正受戒時。至誠實
語。十師如法。壇儀如法。諸緣咸得清淨。受戒法後。不犯罪名。沒世身心俱得清淨。是為具足戒法。其或不
然。師承安得無過。可不慎諸 引請舉戒讚


人清法具。體戒圓成。再明罪相。守心城。犯棄佛根刑。
聖制當明。四重為君評。


香雲葢菩薩摩訶薩
[002-0596a]


諸大德聞罄聲。各禮三拜。胡跪合掌。稱自巳名字。


昨登具足。十方諸佛證心宗。今說罪名。四重根遮防
法障。不由開示。何以發明。我今為汝謹請闍黎。為
汝作說隨戒法相四波羅夷教授師。請師之語。汝合
自陳。恐汝未能。代為唱舉。汝當志誠隨我啟請。


引請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求示四波羅夷隨相法。願大德為
我作開示四波羅夷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明隨相
法。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鳴尺云。


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作教誡隨相阿
闍黎。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伏以心宗無相。非空非假非中。戒相有差。或棄或殘
或墮。向巳選圓心而受體。今當明細相以防非。說戒
制戒皆佛世因事。結戒之定規。分重分輕。依律文隨
事定罪之成法。心非先簡。律當預知。譬如知賊設兵
築隄障水。若不長操智刃。永斷滲機。戒於無戒之先。
行彼絕行之地。何能令三羯之法。常在四白之心不
污者哉。是以昨明戒體于壇上。茲示戒相于律中。至
重惟四波羅夷。珍重。爾一心諦聽。


善男子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
犯一一法。非沙門。非釋子。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淨
行。受婬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門。非釋子。爾時世尊
與說譬喻。猶如有人截其頭。終不能活。比丘亦如是。
[002-0596b]
犯波羅夷法巳。不能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
得作。能持否。答云能持。


一切不得盜。下至草葉。若比丘盜人五錢。若過五錢。
若自取若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
自燒教人燒。若埋若壞色者。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如
斷多羅樹心。終不復更生長。比丘犯波羅夷法。亦如
是。終不更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
答云能持。


一切不得故斷眾生命。下至蟻子。若比丘故自手斷
人命。持刀授與人教死。歎死。與人非藥。若墮胎。若厭
禱殺。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門。非釋子。譬喻者說
言。猶如針鼻缺。不堪復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
不復成比丘。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云能持。


一切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比丘非真實。非巳有。自
說言。我得上人法。得禪。得解脫。得定。得四空定。得須
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天龍來鬼神
來供養我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喻者說。譬如大石破
為二分。終不可還合。比丘亦如是。犯此波羅夷法。不
可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云
持。教云是事如是持。


善男子。欲識戒相。先明戒體。既云戒者。即不落空。既
云體者。即不成有。不可空。則犯戒不得。不可有則執
戒不得執。不得犯不得即中道不得。故知犯四棄者。
墮有之謂也。執四棄者。亦墮有之謂也。不執不犯者。
[002-0596c]
墮空之謂也。離此執犯與不執犯。即墮中之謂也。一
有所墮。便有過犯故。大妄語戒中。若自言得上人法
得禪得解脫得定得四空得四果等者。以其墮有故
不得言。若言無得上人法之理。無得禪之事。無得解
脫空與四果之類者。是即墮無。亦即墮有。其罪更深
一步。名為大謗。亦大妄語也。惟此大妄重於殺盜婬
等。不可不知。尤嚴防護。善男子。四謗之法。汝當知之。
即墮有墮無。墮非有非無。即有即無之四句法也。犯
此四句。即名破前潔白戒體。我今依此四句。略說四
波羅夷法。其餘十三僧殘二不定。墮與捨墮應當學。
向彼悔七滅諍等。明辰稟白和尚。另請闍黎。為汝一
一開演明白。汝當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三說三答下座



比丘將進菩薩大戒闍黎師預前審戒式第十三



舉讚


將登佛地。合固前基。聲聞戒品淨方宜。持犯細追惟。
諦審傾除。心佛現光儀。


求懺悔菩薩摩訶薩


引請白云。


諸大德等。聞磬聲。各禮三拜。胡跪合掌。稱自巳名字。
夫法器久成。猶恐琢磨之未盡。聖階欲進。先求行履
之有初。今則具戒登圓。勝心重礪。我今為諸大德。謹
請某阿闍黎。為諸大德審戒羯磨。作陞進路。請師之
語。汝合自陳。我今唱宣。汝當隨和。
[002-0597a]


引請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請大德。作審戒羯磨阿闍
黎。願大德為我作審戒羯磨法。我依大德故。得入菩
薩清淨位。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鳴尺云。


夫化城久息。毋躭安樂之區。寶所近前。合辦進趨之
志。若不斷除往昔諸咎。何能行證最上一乘。茲既發
真正菩提心。將進無上菩薩戒。理當審諦。前所授受
比丘戒中。一一相內。持犯完缺等事。我今逐一問汝。
汝當逐一實答。傾心懺滌。若不實答。縱懺不除。懺若
不除。受不得戒。當思菩薩大戒。原于心地。心地夾雜。
便作戒器。楞嚴經云。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當以直心
酬我所問。善男子等四波羅夷法。



* 一 犯不淨行。於中清淨否。答云無。
* 二 不與物盜心取如前
* 三 故斷人命。歎譽快勸人死如前
* 四 實無所知。自言得上人法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不得與諸比丘共住。


善男子等。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 一 故出精。除夢中。於中清淨否。答云無。
* 二 與女人身相觸如前
* 三 與女人麤惡婬欲語如前
* 四 教女人以婬欲法供養我如前
* 五 為男女作媒嫁如前
[002-0597b]
* 六 難處妨處無主自作屋。不將諸比丘指授處。所過量作如前
* 七 難處妨處。有主為巳作大房。不將餘比丘指授處所如前
* 八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非波羅夷比丘如前
* 九 以少分無根波羅夷法。謗非波羅夷比丘如前
* 十 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三諫不捨如前
* 十一 黨助破僧者。三諫不捨如前
* 十二 汙他家。行惡行。反謗規正僧。三諫不捨如前
* 十三 惡性不受人語。三諫不捨如前


比丘犯此十三法。當行六夜摩那多。仍二十僧中
出罪。不滿二十眾。罪不得出。


善男子等。二不定法。



* 一 與女人獨在覆障處。可作婬處。坐說非法語。於波羅夷僧伽婆戶沙波逸提三法中。應何法治。於中清淨否。答云無。
* 二 與女人在露現處。不可作婬處。坐說非法語。於僧伽婆尸沙波逸提二法中。應何法治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治罪輕重。無定。


善男子等。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 一 畜長衣。過十日。於中清淨否。答云無。
* 二 離三衣。異處宿。除僧羯磨如前
* 三 畜非時衣。過一月如前
* 四 取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如前
[002-0597c]
* 五 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如前
* 六 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除奪衣失衣燒衣漂衣如前
* 七 如上時。非親里居士居士婦與衣。不知足受如前
* 八 居士居士婦為比丘具衣價。比丘到其家。讚歎為好故如前
* 九 二家為比丘辦衣價。比丘到二家讚歎。為好故如前
* 十 施主送衣價。與比丘執事人。執事人不與往取。過五六。更往求得衣如前
* 十一 蠶綿作新臥具如前
* 十二 新純黑羺羊毛作臥具如前
* 十三 不用二分純黑羊毛二分白四分尨。作新臥具如前
* 十四 臥具未及六年不捨。更作新者。除僧羯磨如前
* 十五 作新臥具。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新者上如前
* 十六 自持羊毛行過三由旬如前
* 十七 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如前
* 十八 自手受金銀錢。若使人受。若口可受如前
* 十九 種種買賣寶物如前
* 二十 種種販賣如前
* 二十一 畜長鉢。過十日如前
* 二十二 畜鉢未滿五綴。更求新鉢如前
[002-0598a]
* 二十三 自乞縷線。使非親里織師織作衣如前
* 二十四 人使織師為比丘織衣。比丘到織師家。囑托好織如前
* 二十五 比丘與比丘衣。後悔復奪。不還彼衣如前
* 二十六 有病畜酥油生酥蜜石蜜。過七日如前
* 二十七 先春殘一月。求雨浴衣。半月前早用如前
* 二十八 未滿夏。受衣畜。過十日前如前
* 二十九 有疑畏。有緣事。離衣宿。過六夜如前
* 三 十 知他欲與僧物。自迴入巳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當速問僧中捨。不捨墮地獄。


善男子等。九十波逸提。



* 一 知而妄語。於中清淨否。答云無。
* 二 種種毀訾語如前
* 三 兩舌語如前
* 四 與婦人同室宿如前
* 五 與未受大戒人共宿。至三夜如前
* 六 與未受大戒人同誦如前
* 七 向未受大戒人。說比丘麤惡罪。除僧羯磨如前
* 八 向未受大戒人。說過人法。言我知是我見是見知實者如前
* 九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如前
* 十 自手掘地。若教人掘如前
* 十一 壞鬼神村如前
* 十二 妄作異語惱僧如前
[002-0598b]
* 十三 嫌罵僧知事者如前
* 十四 取僧臥具等。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時不舉。不教人舉如前
* 十五 僧房內敷僧臥具等。若教人敷。捨去不自舉。不教人舉如前
* 十六 於他比丘住處。強敷臥具。令他避我如前
* 十七 於僧房內。牽出他比丘。若使人牽如前
* 十八 重閣上坐臥。脫脚繩牀大牀如前
* 十九 用有虫水。澆泥澆草如前
* 二十 作房舍等覆苫。過二三節如前
* 二十一 僧不差。自往。教授比丘尼如前
*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沒如前
* 二十三 謗教授比丘尼僧為飲食故往教如前
* 二十四 與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如前
* 二十五 為非親里比丘尼作衣如前
* 二十六 與比丘屏覆處坐如前
* 二十七 與比丘尼。期同道行。除有疑恐怖。伴行時如前
* 二十八 與比丘尼同船。除直渡如前
* 二十九 知比丘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如前
* 三 十 與婦人期同道行如前
* 三十一 施一食處過受如前
* 三十二 展轉食。除病時施衣時作衣時如前
[002-0598c]
* 三十三 別眾食除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道時船行時大會時沙門施食時如前
* 三十四 檀越請食。無病過兩三鉢。受不分與餘比丘如前
* 三十五 足食竟。或時受。請不作餘食法。更食如前
*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竟。更受請。不作餘食法。故使食。令犯如前
* 三十七 非時食如前
* 三十八 食殘宿食如前
* 三十九 不受食若藥。著口中。除水及楊枝如前
* 四 十 無病自為巳。索好美食如前
* 四十一 自手與外道男女食如前
* 四十二 先受請。若前食後食。行詣餘家。不囑餘比丘。除病時作衣時施衣時如前
* 四十三 食家中有寶。強安坐如前
* 四十四 食家中有寶。在屏處坐如前
* 四十五 獨與女人露地坐如前
* 四十六 約比丘同至聚。落竟。不教與食。遣使去如前
* 四十七 無病四月與藥。過受。除常請。更請分請盡形請如前
* 四十八 往觀軍陣。除時因緣如前
* 四十九 有因緣。至軍中。若過二夜。至三夜如前
* 五 十 軍中往二宿三宿。或觀鬬戰遊軍象馬等如前
[002-0599a]
* 五十一 飲酒如前
* 五十二 水中戲如前
* 五十三 擊攊他如前
* 五十四 不受諫如前
* 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如前
* 五十六 無病半月沐浴。過受。除熱時病時風時雨時遠行來時如前
* 五十七 無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因緣如前
* 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鉢坐具針筒。若自藏。若教人藏如前
* 五十九 淨施五眾衣。不問主。輒著如前
* 六 十 得新衣。不作三種染壞色青黑木蘭如前
* 六十一 故斷畜生命如前
* 六十二 故飲用有蟲水如前
* 六十三 故惱他比丘。乃至少時不樂如前
* 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麤惡罪。覆藏如前
* 六十五 年未滿二十。與受大戒如前
* 六十六 諍事如法滅巳。後更發舉如前
* 六十七 知是賊伴。故與同行如前
* 六十八 說婬欲非障道法。三諫不捨如前
* 六十九 如上邪見人。故供給所需。共同羯磨如前
* 七 十 沙彌說婬欲非障道法。被擯。比丘與同一止宿如前
* 七十一 不受諫。反難持律者如前
[002-0599b]
* 七十二 輕呵戒律如前
* 七十三 不一心聽戒。無知無解如前
* 七十四 如上比丘。彼親友以僧物與如前
* 七十五 僧斷事。不與欲而起去如前
* 七十六 與欲巳後更呵如前
* 七十七 知他比丘鬬爭。聽此語。向彼說如前
* 七十八 打比丘如前
* 七十九 手搏比丘如前
* 八 十 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比丘如前
* 八十一 王未出。未藏寶。入宮門內如前
* 八十二 自捉寶及寶莊飾具。若使人捉。除僧伽藍中及寄宿處如前
* 八十三 非時入聚落。不囑餘比丘如前
* 八十四 作牀過如來八指如前
* 八十五 以兜羅綿貯。作繩牀木牀臥具坐褥如前
* 八十六 以骨牙角。作鍼筒如前
* 八十七 作臥具。長過佛二磔手半。廣過二磔手如前
* 八十八 作覆瘡衣。長過佛四磔手如前
* 八十九 作雨浴衣。長過佛六磔手。廣過二磔手半如前
* 九 十 若佛衣等量。長過佛九磔手。廣過六磔手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當墮。


善男子等。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 一 無病入村中。從非親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於中
[002-0599c] 清淨否。答云無。
* 二 比丘尼在食家。指示與某甲羮。與某甲飯。無比丘在如前
* 三 無病自手受學家僧食如前
* 四 阿蘭若及疑怖處。不先語檀越。伽藍外不受食。在伽藍內。無病自手受食食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應向眾僧悔過。


善男子等。一百應當學法。



* 一 齊整著內衣。於中清淨否。答云清淨。
* 二 齊整著三衣如前
* 三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如前
* 四 不得反抄衣白衣舍坐如前
* 五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如前
* 六 不得衣纏頸白衣舍坐如前
* 七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如前
* 八 不得覆頭白衣舍坐如前
* 九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如前
* 十 不得跳行白衣舍坐如前
* 十一 不得蹲坐白衣舍內如前
* 十二 不得叉腰入白衣舍如前
* 十三 不得叉腰白衣舍坐如前
* 十四 不得搖身入白衣舍如前
* 十五 不得搖身白衣舍坐如前
* 十六 不得掉臂入白衣舍如前
[002-0600a]
* 十七 不得掉臂白衣舍坐如前
*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如前
* 十九 好覆身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 不得左右顧視入白衣舍如前
* 二十一 不得左右顧視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二 靜默入白衣舍如前
* 二十三 靜默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四 不得戲笑入白衣舍如前
* 二十五 不得戲笑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六 正意受食如前
* 二十七 平鉢受食如前
* 二十八 平鉢受羮如前
* 二十九 羮飯俱食如前
* 三 十 以次食如前
* 三十一 不得挑鉢中央食如前
* 三十二 無病不得為巳索羮飯如前
* 三十三 不得以飯覆羮更望得如前
* 三十四 不得視比座鉢中起嫌心如前
* 三十五 當繫鉢想食如前
* 三十六 不得大摶飯食如前
* 三十七 不得張口待飯食如前
* 三十八 不得含食語如前
* 三十九 不得摶飯擲口中如前
* 四 十 不得遺落飯食如前
[002-0600b]
* 四十一 不得頰飯食如前
* 四十二 不得嚼飯作聲如前
* 四十三 不得噏飯食如前
* 四十四 不得舌䑛食如前
* 四十五 不得振手食如前
* 四十六 不得手把散飯食如前
* 四十七 不得汙手捉食器如前
* 四十八 不得洗鉢水棄白衣舍內如前
* 四十九 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如前
* 五 十 不得淨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如前
* 五十一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如前
* 五十二 不得為反抄衣人說法。除病如前
* 五十三 不得為衣纏頸人說法。除病如前
* 五十四 不得為覆頭人說法。除病如前
* 五十五 不得為褁頭人說法。除病如前
* 五十六 不得為叉腰人說法。除病如前
* 五十七 不得為著革屣人說法。除病如前
* 五十八 不得為著木屐人說法。除病如前
* 五十九 不得為騎乘人說法。除病如前
* 六 十 不得佛塔內宿。除為守護故如前
* 六十一 不得佛塔內藏寶物。除為堅牢故如前
* 六十二 不得著革屣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三 不得捉革屣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四 不得著革屣繞佛塔行如前
[002-0600c]
* 六十五 不得著富羅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六 不得捉富羅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七 不得塔下食留草及食汙池如前
* 六十八 不得擔死屍從塔下過如前
* 六十九 不得塔下埋死屍如前
* 七 十 不得塔下燒死屍如前
* 七十一 不得塔前燒死屍如前
* 七十二 不得繞塔四邊燒死屍使臭氣來入如前
* 七十三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從塔下過。除浣染香燻如前
* 七十四 不得塔下大小便如前
* 七十五 不得向塔大小便如前
* 七十六 不得繞塔四邊大小便使臭氣來入如前
* 七十七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處如前
* 七十八 不得塔下嚼楊枝如前
* 七十九 不得向塔嚼楊枝如前
* 八 十 不得繞塔四邊嚼楊枝如前
* 八十一 不得塔下涕唾如前
* 八十二 不得向塔涕唾如前
* 八十三 不得繞塔四邊涕唾如前
* 八十四 不得向塔舒脚坐如前
* 八十五 不得安佛在下房。巳在上房住如前
* 八十六 人坐。巳立。不得為說法。除病如前
* 八十七 人臥。巳坐。不得為說法。除病如前
[002-0601a]
* 八十八 人在坐。巳在非坐。不得為說法。除病如前
* 八十九 人在高坐。巳在下坐。不得為說法。除病如前
* 九 十 人在前行。巳在後行。不得為說法。除病如前
* 九十一 人在高經行處。巳在下經行處。不得為說法。除病如前
* 九十二 人在道。巳在非道。不得為說法。除病如前
* 九十三 不得𢹂手在道行如前
* 九十四 不得上樹過人頭。除時因緣如前
* 九十五 不得絡囊盛鉢貫杖頭置肩上行如前
* 九十六 人持杖。不應為說法。除病如前
* 九十七 人持劒。不應為說法。除病如前
* 九十八 人持矛。不應為說法。除病如前
* 九十九 人持刀。不應為說法。除病如前
* 一 百 人持葢。不應為說法。除病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為惡作。


善男子等。七滅諍法。



* 一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於中清淨否。答云清淨。
* 二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如前
* 三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如前
* 四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如前
* 五 應與多覓罪相。當與多覓罪相如前
* 六 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如前
* 七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如前唱云
[002-0601b]


聲聞戒真淨。菩薩戒可登。捨離躭淨心。擴充廣利行。
菩提心圓滿。佛道定可成。幸勿念貧事。猶向草菴宿。
佛法大寶藏。此去應受持。世世復生生。奉行心地法。
我今贊大德。志誠趨大戒。大悲念眾生。前途毋退屈
下座



將授菩薩大戒先於數日之前差阿闍黎為求戒者


開導三自歸令參心地法門第十四


凡好心欲受菩薩大戒者。先於引請師所。一觸禮。具香。引至方丈。引請云。善男子。且住一邊。待伸作白。然
後參承。求戒戒子侍立於傍。引請半展具。向和尚三拜。胡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聽。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國王大臣宰官居士等。至心求授菩薩大
戒。願和尚佐助。釋迦文佛為教授師。惟願和尚不
悋慈悲。布施大戒。鑑彼至心。默然許可。起身一觸禮。收具。招
戒子云善男子來。我巳先容。汝當志誠懇到。對和尚

前。作禮三拜。殷勤乞戒。戒子禮畢。引請云胡跪合掌。汝當
至心作白。恐汝未能。代為宣舉。大德僧聽。我某甲
某甲比丘尼某甲優婆塞某甲優婆夷國王大臣
宰官居士等。志心求授菩薩大戒。願和尚佐助。釋
迦文佛為教授師。惟願和尚不悋慈悲。布施大戒。
鑑我至心。默然許可。白巳云善男子。和尚默然。慈悲
允可。汝當起身。作禮三拜。歸堂俟候。至期授戒。三禮
畢。引出。和尚命侍者。差某闍黎。先為戒子開導三自歸法。侍者將命。到監寺所。問訊語言和尚

闍黎。為戒子開導三自歸法。惟監寺慈悲。致
[002-0601c]
簡奉請監寺出簡問訊。簡以朱板。一方上書云。奉和尚命。耑祈大德臨堂開導三自歸法。惟
願不悋慈悲。俯俞所請 監寺某和尚 侍者受簡。付引請師。問訊。引請執簡。答問訊畢。率諸戒子。至闍
黎寮。命戒子三拜。引請呈簡伸請畢。命起引出。行者於法堂。設平凡香花莊嚴。引請一人執香。一人執磬。
率戒子。迎闍黎登座。引請傍坐。舉讚


自迷本覺。業相無因。緣緣三細六麤輪。返妄願歸真。
請示吾心。求證法王身。


十信地菩薩摩訶薩


善男子等。聞磬聲。作禮三拜。胡跪合掌。


引請作白


捨惡修善。未知物即吾人。究巳空人。願見自原真佛。
今則太心初發。勝法未聞。苟非開導之有師。曷使參
求之不替。將求菩薩大戒。先當乞示自歸。我今為諸
善男子。迎請闍黎。為汝等作開導自歸阿闍黎。而
況此師深明諦理。久證禪那。必有本分之工夫。廣演
諸人之妙性。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我
道。


引請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示菩薩三歸自性法。願大
德為我作開導自歸師。我依大德故。將來得授菩薩
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撫尺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作開導自歸心
地師。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善男子等。自歸者。直提向上祖師禪也。以吾人一向
[002-0602a]
迷自巳佛。向心意意識處。只管理會。不知離却心意
識參究自巳。故我佛於人初入法門。便教渠知有自
巳本心之佛而歸依之。若上根利器。一聞自歸二字。
直下返本還源。了徹心地。何等直截痛快。縱不能了
徹自心。亦使渠念念參求而自歸之。雖在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矣。是知一自歸。便證戒體。
戒體具則直超菩薩心地巳。何有漸次階級耶。故在
家出家者。得歸自巳佛。巳知我心。決非眾生。歸自巳
法。巳知我心。本傳心印。歸自巳僧。巳知我心。未甞染
汙。無始至今。一向是佛。不曾移易一絲毫許。只緣緣
心習染。流入殺盜婬妄愚癡貪嗔。以致迷却自巳。譬
如月本在水不曾失却。只為攪沙搖濁。不見全月致
令泥底耕撈。轉攪轉失。如今令渠止却撈耕。勿投沙
土。勿搖勿攪。圓月本在。故與之先說戒善。漸漸止惡。
然後令渠善惡兩絕。單單拈出向上大事因緣。便入
菩薩位中。若果自歸處。直見本心之信位。從因向果。
其中有深有淺。梵網分四十心收之。所謂但解法師
語者。盡受得戒也。解者悟也。即信證之謂也。非謂銷
得文講得過也。此該比丘比丘尼國王大臣黃門二
根諸天鬼畜而言之者也。至若出家四眾。重在比丘
比丘尼。此雖自歸為心地。而出家二眾又乃人天出
格之師。故先於比丘小乘戒中。選其平日無遮無難。
身心原潔。戒體本大。戒器本正。選者得其主。證者得
其人。便成大比丘。二眾受戒之後。不犯二百五十等。
[002-0602b]
戒相漸漸開擴廣大心地。心地悟解。入出家菩薩位
中。此菩薩者。為菩薩中之真正師範。非尋常人品比
也。到此不過完得前來自歸二字耳。非有加也。故曰
自歸便登佛位。嗟夫自歸禪也。禪非在戒外也。三歸
是正禪也。戒非在禪外也。參禪是真戒也。禪正法也。
古來禪律。相非政為。不知自歸即禪即律。所以正法
速滅也。汝等要知受菩薩戒。須參自歸之禪。若受戒
而不參禪者。受相戒而亡體也。參禪不受戒者。破戒
相而破禪也。故受戒必參禪。參禪必持戒。而後為佛
子也。不然。皆外道種性耳。何以故。以其不知心地之
不可破戒相。而戒相之不可失心地故也。公等發無
上心。求最上戒。登壇之日。和尚必先令汝歸依自心
三寶。誠恐臨時不及細為開導。今差我為公等。平實
商量。汝等各從今日開導之後。諦觀諦審。畢竟以何
為汝自巳佛法僧寶。汝能參求。即得大戒。其或不然。
戒薰未熟。汝等當各至誠預為體察。至授戒之日。和
尚自當親為指點。勿得輕心自生懈慢而放過也。汝
等一齊道。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三說下座 三應



將授菩薩大戒和尚差阿闍黎問難七遮法第十五



差簡如前。中改問難七遮字。引請舉讚。


真心無障。重業為遮。現身無逆器方嘉。審問莫教差。
剖靈心華。實語道堪誇。


清淨慧菩薩摩訶薩
[002-0602c]


引請作白


諸大德等。聞磬聲。各禮三拜。一齊胡跪合掌。


白云。


戒心無擇。心難當遮。苟非諦審於授戒之前。曷使真
趣於成佛之地。敬迎上座。祈鑒往心。我今為請
德。為汝作審問七遮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
汝未能。代為唱舉。汝當至誠。皆隨我道。


引請鳴磐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將求菩薩清淨戒。願大德為
我作先問遮難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清淨法。慈
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鳴尺云。


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作審問七遮阿
闍黎。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夫道心本孝。法性原慈。菩提豈逆害而可生。有情當
隨順而自養。雖曰罪無自性。理具真常。當知事不毀
心。道方合轍。故梵網經心地品云。若佛子與人受戒
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
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無根二果黃
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此言一切眾生咸具佛
心。有心者皆得作佛。故不比小乘比丘之揀擇也。既
無揀擇。我大乘中。汝等一切現在發心者。皆當受戒
作佛。而佛又云。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
七逆罪否。七逆者。出佛身血。弒父。弒母。弑和尚。弑阿
[002-0603a]
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
得戒。又云。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黎。二
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
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與受戒。以是觀之。七遮之
人是當揀擇。不應與受戒也。


善男子。且起第一位。胡跪合掌。諦聽問難。


善男子。此是實語時。至誠時。我今逐一問汝。汝當逐
一實答。若不實答。增故妄語罪。雖得受戒。定不得戒。
我今問汝。出佛身血者。與佛為讐。佛心頓壞。不得受
戒。汝曾出佛身血否。答云有無


問。
善男子。弑父是逆心大罪。汝無此罪否。答云有無


問。
善男子。弑母是逆心大罪。汝無此罪否。答云有無


問。
善男子。弑和尚是逆心大罪。汝無此罪否。答云有無


問。
善男子。弑阿闍黎是逆心大罪。汝無此罪否。答云有無


問。
善男子。破羯磨轉法輪僧。是逆心大罪。汝無此罪否。
答云有無


問。
善男子。弑聖人是逆心大罪。汝無此罪否。答云有無


善男子。佛為心之法身。不可觸犯。出佛身血。是破自
巳法身也。父母為生身之本。弑之。是弑自巳本心也。
和尚阿闍黎是出家受法力生。教授羯磨之師。若弑
之。是斷出家自性之佛種也。羯磨僧者。一切作法行
道之師。若破之。是破佛正法也。轉法輪僧者。有多種。
若參禪僧教參禪僧。此轉祖師禪直示人悟心成佛
[002-0603b]
之法輪者也。若止觀坐禪僧教止觀坐禪僧。此轉如
來禪圓修單複三觀悟心成佛之輪者也。一切經律
論諸大法師。是轉音聲輪。令人從音聞悟理成佛者
也。聖人者。從小乘四果。及大乘外凡內凡聖位菩薩
之人是也。若弑之破之。是弑自心。破自巳佛心也。巳
上七遮。餘者未必易犯。惟破轉法輪僧一事。人多易
犯。葢以人師不一。門戶各開。參禪者抑止觀。而揚參
禪。止觀者抑參禪。而揚止觀。經律論師或互相上下。
而且抑參禪止觀之人。參禪止觀之人。或亦互相上
下。而抑講經律論之主。君子之過各於其黨。易於沿
習。不知觸犯。據經明判。俱不得戒。若無知而適犯者。
事或可開。汝無如諸遮難否。答云有無 三問


善男子。我今至載開演。汝巳從實吐答。無七遮者。是
真淨法器。我今按詞申覆和尚。即與受菩薩戒。若七
遮有犯。我亦按詞申覆和尚。乞汝作懺悔法。若得開
心悟道。破諸遮障。異日另當為汝受戒入眾 乃云


善男子。且起第二位過來。


一一從前實語時問起。第三第四。至末位皆然。問畢。引請云。眾等一齊胡跪合掌。結云


上來逐一問難。俱巳完成。既無七遮。佛戒可受。我當
詣和尚前。據詞呈覆。向後登壇之時。一一如法實答。
不得差池。恭肅身心。以候戒法。汝當依教奉行三說三答
下座



將授菩薩大戒先差阿闍黎開導懺悔法第十六


[002-0603c]


和尚差出簡。迎請如前。但改開導懺悔法字。引請舉讚


心塵霧起。妄罪雲興。清風吹蕩見天青。何處有煩蒸。
空本原晴。慧日朗虗明。


罪性空菩薩摩訶薩


諸大德等。聞磬聲。各禮三拜。一齊胡跪合掌。


引請作白


夫寒氷萬里。非春日以何融。業霧多生。仗性風而頓
掃。欲開菩薩心。先除心地障。若非上座之法喜。曷令
初進之妄消。我今為請禪師。為汝作開導懺法阿
闍黎。而況此師究極心源。轉成識智。能一言而直指。
俾萬法以頓空。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代為
唱舉。汝當至誠。隨我啟請。


引請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願除無始無明根。願大德為
我作洗除無明罪本阿闍黎。我依大德故。罪消得入
菩薩位。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撫尺白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作開導罪性阿
闍黎。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夫菩提之道。當觀夫無起之心。罪業之根。合見爾始
生之念。由始念本乎心覺。業塵只在動機。機動則惑
苦為因。性轉則明塵現相。纔生指擬。智相紛然。相續
計名。分別多矣。逐憎逐愛。取捨千端。動口動身。善惡
萬狀。以之結業。輪轉無窮。由業昧心。升沉何了。貪嗔
[002-0604a]
癡慢疑。墮欲色無色之難斷。身邊邪見戒。執有見無
見而難圓。苟不見無明不覺之咎在覺明。何能向本
覺無覺而坐斷根本。本來無罪性。猶是對有罪而說
無。本來無無明。猶是對無明而說覺。對無明而說本
覺。本覺巳是妄根。了本覺而言坐斷。坐斷早是禍機。
一點未消。萬源從發。不如向淨躶躶赤洒洒處。頭定
眼直。回來於光陀陀圓爍爍處。拈香散華。信得則我
說非言。了却則爾行不住。行不住處。發四弘心之誓
願。說非言處。闡一大事之因緣。故三粲祖於可師邊
懺罪。便知罪不可得。二比丘於淨名處受法。頓了罪
性本空。此猶見體而巳。至若見光見華。用空用體。則
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到此則不啻五住十使之烏有。
而一心三觀亦兩忘。罪之與福。真之與妄。皆為剩語。
又何曰懺之與法哉。巳上略伸管見。用豁大心。將來
於釋迦座前。和尚語下。懺悔之時。當披自性一心。用
洗多生妄罪。至心領受。一念不生。直至壇前。證菩薩
位。上來心理既明。事懺須竭。若現身曾犯十重罪者。
汝當先從今。始依梵網經。苦到禮三世千佛。務使見
光見華。見諸相好。罪便得滅。若犯輕垢罪者。對首懺
悔。其罪即亡。向後參究大乘深明諦理。與心相應。代
佛行化。汝當依教奉行三說三應下座



將授菩薩大戒和尚先差阿闍黎開導苦行十忍法


第十七
[002-0604b]


和尚命簡。如前。中改開導苦行法字。引請舉讚


初心無我。十忍利他。身財內外施波羅。人法兩消磨。
行苦堪荷。濟度澤滂沱。


登忍地菩薩摩訶薩


引請白云。


諸大德等。聞磬聲。各禮三拜。一齊胡跪合掌。白云。


忘四相而能捨。忍一心而不生。匪明大法以何堪。須
承付授而開悟。將求大戒。先合忘身。我今為請
師。為汝等作開導十忍阿闍黎。而況此師證心空法。
入世忘人。真為教授之師。不住空空之見。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我道。


引請鳴磬唱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將求心地無我法。願大德為
我作開導十忍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成究竟捨。慈
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鳴尺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作開導十忍阿
闍黎。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夫心地者。心非有地。地本無心。漠爾威音那邊。了然
娘未生事。髑髏乾頂門眼瞎。枯木實鼻孔龍吟。一蓮
華世界毛孔裏分身。恒河沙眾生。佛光中共體。以無
心之身肯捨。以即我之人受施。屋裏販揚州。水中割
鹹味。風吹光而不斷。雷打空以何傷。但於了處翻騰。
一任有中濟利。故梵網經云。若佛子應以好心先學
[002-0604c]
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
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
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此言大乘真師。見後學遠遠至心來求戒法。當觀其
根性。勸發大乘無我真正心地。以此大法非器莫傳。
小心難受。須真師子兒。方堪如母翻躑。故先令燒身
臂指供養諸佛。令得人空之法。然捨身供佛。猶屬敬
田人所肯。為惟悲田難發故。又云。乃至虎狼師子一
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此言上以捨身
供佛者。或功德心。勝敬仰心。誠人所易。為若於虎狼
餓鬼猛惡之類而能捨身供養。是真實慈悲之心。能
忘我者。為真師者。如是如法教授。而求戒之人。果具
敬田。忘身為法。復具悲田。捨巳利他。深知禪那正法
菩提道心。惟此向上一著故。無躊躇顧惜之態。若此
寧非大乘根器。夙具靈種者耶。此先設大冶。以煉精
金。俾鍮汞無從溷濫。而後為說大戒也。若先說大戒。
而後說苦行。則成倒說矣。十忍者。釋迦因中捨身飼
虎。割肉餧鷹。剜肉然燈。敲髓濟病。破脊而全。逐鹿碎
形。而飯饑民。以致捨國城妻子一切施度中事也。善
男子。欲成忍力。先悟心宗。身與空相應。於偏菩薩中。
便能刀割香塗。何苦何樂。此雖未究竟事。然初心入
道。便當具此大丈夫作略也。今固忍力未成。而此道
心當發。若不如上。則失菩薩廣利之心。成世人自私
之過。受戒無益。我今開導。汝當量力奉行。漸漸擴充。
[002-0605a]
務如經說。汝當道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三說三應下座



將授菩薩大戒和尚先差阿闍黎開導發大誓願法


第十八


和尚差請簡如前。內只改開導發願字。引請舉讚


願無虗設。行實相因。先尋師友大乘人。禪教兩相親。
不礙唯心。廣度誓弘深。


大願王菩薩摩訶薩


諸大德等。聞磬聲。各禮三拜。一齊胡跪合掌。


引請作白


將修六度。先求正法之師。欲證一乘。用發四弘之誓。
心芽內茁。法雨外滋。匪從緣而莫成。當秉教而斯廣。
我今為請禪師。為汝作開導發願阿闍黎。而況此
師宿乘大願。現示開迷。梵音和雅。而樂聞法。旨深淵
而不倦。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當隨我道。


引請鳴磬唱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示菩薩大願學。願大德為
我作開導菩薩大願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發真實
菩提願。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撫尺白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依經開導發願
法。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夫聲聞證空亡我故。無接物之仁。菩薩入假興慈。乃
發利生之用。是當開小向大。先示植因趣果。苟因心
[002-0605b]
不真。本願未實。譬如狂花無本。後果何從。斷樹無根。
喬枝難活。今既求菩薩乘。趣如來果。先須依經發願。
培植本因。向後奉戒修行。圓成佛道菩薩戒。梵網經
云。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
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
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
念不去。心由是而知。自巳本來心地。不可觸犯。如父
如母。故當孝順父母師僧也。然我所親之師友。若非
真正有學有悟大乘之師。恐生岐路。故首願願得。好
師好友。教我大乘四十心之心地。令我參尋開悟。如
法行持。永不敢觸犯自心。寧可捨此身命。而此願念
念不敢去心也。既發是願。復發誓言。寧以身投猛火
刀山。終不毀佛經律。與女人作不淨行。此以婬為生
死根本。若不誓願斷婬。則永沉生死。何由向菩薩乘
中。廣行六度耶。此舉婬以該殺盜妄之願也。復作是
誓。寧以熱鐵纏身灌口臥大猛火受三百矛剌。身投
熱鐵鑊。終不以破戒。身口受信心檀越衣服飲食床
座醫藥房舍屋宅園林田地。此則以檀那信施。為我
持戒。精顓而設。故非破戒。身口之所堪任也。復作願
言。寧以鐵鎚碎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人禮拜。此言
非真持戒。不可受人恭敬也。復作願言。寧以熱鐵刀
矛挑目劖耳。刃刀割鼻斷舌。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
破戒之眼視色耳聽聲鼻嗅香舌甞味身受觸也。此
言六根不以破戒。受信施之六塵供養也。巳上發願
[002-0605c]
發誓巳。得真師好友正法正心。而不敢於四棄十重。
纖毫破犯。一切供養恭敬。六根六塵。一由聖戒。則自
利既成。眾生可度矣。故下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
得成佛。此大乘菩薩利他之願也。夫利他者。先當自
利受戒者。實為度生。苟非發願之堅牢。曷由操行之
不變。皆以先願為因。後從願行成果。善男子等。將求
大戒。合發願心。後來入菩薩壇。授菩薩戒。釋迦座前。
和尚語下。令汝發願。當運此心。故云眾生無邊誓願
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
願成。此四弘誓也。十方如來由此成佛。一切菩薩以
此利生。汝當學佛菩薩發廣大心。立廣大願。汝當道
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三說三應下座


正授菩薩大戒軌儀第十九



凡授菩薩大戒。先於正受戒之前。和尚差阿闍黎。逐一開導。菩薩當知之事。令其堅固開擴菩提大道心
巳。然後隔宿引請。引領戒子。至方丈前。通侍者。啟請和尚。戒子禮畢。引出。明晨行者於釋迦佛左右隅。各
設一高座。上首供養文殊菩薩。為羯磨師。彌勒菩薩為教授師。十方諸佛為尊證師。諸大菩薩為同學侶。
下首則律師。當踞此席。以代教授之位。更於下首之下傍。設一平座。則安二闍黎位。以俟誦十重之文。其
教授師側。侍立二引請。以贊律主。諸座〔上〕皆香花羅列。殿中扣大鐘。踈踈集眾。擺列幡花行爐燈籠。畢具
於前。二引請擊磬。監寺執香。率諸戒子。至方丈三拜。監寺運香。請師。出殿中。鐘止。接擂大鼓。迎至殿中。律
師大展。釋迦文佛三拜。至羯磨師前。展三拜。至本座前。問訊登座。監寺先備瓣香佛前。跪三上巳。下數步。
回身三拜。復具瓣香。羯磨師前。跪三上巳。復回身三拜。再具瓣香於律師前。跪三上。回身亦三拜。至誦戒
師前。問訊上香問訊畢。中央再展三拜。傍立。鼓畢。律師鳴尺云


眾集否。引請答云眾巳集。師云和合否。答云和合。師云眾集和合。
何所作為。答云為好心求戒者。說菩薩大戒。師云善哉可
[002-0606a]
爾。復問云未授菩薩大戒者出否答云巳出。


引請舉讚


一塵纔熱。藏海圓收。河沙諸佛現毛頭。觸著便歸休。
香靄初浮。心地戒光流。


香雲葢菩薩摩訶薩


引請作白


諸大德等。聞磬聲。各禮三拜。胡跪合掌。


白云。


夫登菩薩位。須憑戒品。以高躋開菩薩心。是仗佛口
而生降。佛子既發無上志。入毗尼壇。我今為汝虔請。
上某下某處宗師為得戒教授菩薩阿闍黎。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當隨我道。


引請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求受一切菩薩。學一切菩薩心地
戒。願大德為我作得戒教授。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
受菩薩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教授撫尺云。


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等作得戒教授
阿闍黎。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善男子。汝等現身不作七逆罪否。七逆者。出佛身血。
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弑聖
人。汝無是罪否。答云無。


善男子。汝今志心求受一切菩薩上妙淨戒。我當為
汝虔請法身毗盧遮那如來。本身盧舍那如來。更為
[002-0606b]
汝請此方娑婆化主本師釋迦牟尼如來為得戒大
和尚。次請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黎。再祈彌勒
菩薩為教授阿闍黎。更請十方諸佛為證戒阿闍黎。
并請諸大菩薩為同學聖侶。即今心香藹蔚。智燭煒
煌。寶座嚴敷。慈容儼降。汝當翹勤渴仰。恭肅歸投。聽
我一心志誠奉請。


主者起立 眾和香花請


南無一心奉請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
舍那佛。惟願不違本誓。哀愍有情。光降道場。證明主
戒。


南無一心奉請娑婆世界主本師釋迦牟尼如來。為
得戒大和尚同前  親承授戒。


南無一心奉請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黎。
龍華教主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黎。十方諸佛為證
戒阿闍黎。及十方菩薩摩訶薩為同學聖侶同前 證
明授戒。


主者趺坐


一心奉請天龍八部護戒神。王當山土地護法正神。
惟願降臨道場。精嚴擁護。


上來奉請諸佛菩薩。巳荷光臨。作大證明。授正戒法。
善男子。我依瓔珞經中所說。佛告諸佛子。今正說正
戒。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先禮過去世盡未來際
一切佛。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禮現在世盡未
來際一切佛。
[002-0606c]


引請云。


善男子等。各各起身。作禮三拜 師云。


禮過去世盡未來際一切法。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
切法。禮現在世盡未來際一切法。


引請云作禮三拜 師云。


禮過去世盡未來際一切僧。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
切僧。禮現在世盡未來際一切僧。


引請云作禮三拜 師云。


佛子復敬受四不壞信。依止四依法。從今時盡未來
際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正法戒三說戒子
三答 師云。


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巳。歸依法巳歸依賢聖
僧巳。歸依正法戒巳三說戒子三答


佛子次當教汝悔三世罪 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
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
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
竟不起。盡未來際三說三答


善男子等。既悔過巳。將授十無盡藏戒法。我當與汝
直指唯心。汝合諦聽。悟正法戒。


拈起如意作表指示


善男子。擡頭正眼。審觀審聽。只這一法。是盧舍那佛
心地戒也。云何為心。聻喚著如意。即觸不喚著。如意
即背。背觸俱非。如大火聚。於此參得悟得。是故強名
為心也。云何為地。聻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乃至若凡
[002-0607a]
若聖。都向這裡。安身立命。盡其神力。出不得那個格
子。故謂之地也。云何為戒。聻只這格子離之。便背即
之。又觸一絲毫也。傷犯他不得。故名曰戒也。若于如
意上。會得心地戒。即於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
心地一時會盡。故水潦和尚云。無量法門。百千玅義。
只在一毛頭上。識得根源去。然此一法了得故。盧舍
那稱為淨滿釋迦牟尼號曰能仁。所以過去諸佛巳
說現在諸佛今說未來諸佛當說。而三世菩薩巳受
當受今受。巳學今學當學也。於是舍那。將當傳此心
地。乃為之放光復拈起如意云


聻此豈不是光。即此一光心地。非口可宣。故令光告。
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令彼如此受。如此
持。如此讀誦。如此一心而行。所以千佛非心所測。故
亦放此光。而光中化佛。仍為散花供養。此如世尊拈
花迦葉微笑。而燈燈相續者也。即從此光此華之背
觸。不得處入。此體性虗空。花光三昧。於此入。於此出。
而千百億釋迦無二無別。正如天下老和尚。臨沒稍
頭。倒卓立化。坐脫立亡。托胎出生。參禪悟道。拈槌竪
拂。接物利生。莫不於此三昧遊戲神通淨佛國土者
也。故我釋迦如來降天宮。生閻浮。八相成道。不離華
光王座。擴充這一點心地法門。喻如大梵天王網羅
幢。而因一網孔。以見無量網孔。所以佛教門只在此
如意間。便盡得法法頭頭。無不同此者也。佛為閻浮
提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我本淨滿心地中常所誦
[002-0607b]
習此一戒光明金剛不壞之寶戒。故曰。此是一切諸
佛之本源。佛性種子。乃至一切眾生所同證同具者
也。若向如意上了得。便不管你一切意識色心。是情
是心皆入此戒。故當當有因因此而巳。當當常住法
身住此而巳。諸佛菩薩頂戴受持。不出這個格子。汝
等大眾亦當頂戴受持也。勿出這個格子。正是汝等
本源自性清淨者。名曰波羅提木叉。令人向此中背
之。不得觸之。不得於此悟得透得。便從此處。安身立
命。若於此未悟未了。便於此法法頭上。橫不得。竪不
得。如向大火聚中下手不得。自然不觸不犯。如此力
參。故曰孝順。孝順者。孝順此心地戒也。因此而制止。
因此而發用。故佛復為放口光。以廣談此事。從凡至
聖。咸誦此戒言。戒光從口出。必有事焉。故曰有緣。非
無因有因有緣。又成觸犯也。故曰光。非青黃。非色心。
非有無。非因果。夫非因非果又成違背也。背不得觸。
不得於中悟得參得。只此一點根本。正是凡聖同源。
故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而但解法師語者。盡受得
此戒矣又拈起如意云


善男子。看看解我語否。解得即在裏許。著衣持鉢。去
解不得。即在裏許。橫參竪參去解也。不出此戒。不解
也。不出此戒。故曰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
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巳。真是諸佛子。此即是
戒。更莫別求。上來與汝說戒巳竟。汝今便與諸佛不
異。若於此處。一毫頭許觸犯。一毫頭違背。便落十重
[002-0607c]
四十八輕等波羅提木叉相貌中收攝矣。慎之哉。慎
之哉。


上來既示菩薩心地戒。巳受竟。然心地雖明。若不發
弘誓願。猶屬小果。必須發廣大心。立四弘誓。方能擴
菩薩道。普利有情。我今唱道。汝當發願。


「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唱三答


三番羯磨


上來開導汝等。發大誓願。廣利不窮。正堪得戒。更令
汝等秉心殷重。乞法完成。虔請文殊師利菩薩。作正
羯磨師。我今復當代為汝等三番羯磨。珍重了辦。敬
謹受持作梵


現前菩薩善男子。汝等今於我所。為請現坐道場。本
師釋迦大和尚前。求受一切菩薩心地法。一切菩薩
心地戒。所謂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
三德圓明如世伊字此是過去一切菩薩巳受巳學巳解巳
行巳成。未來一切菩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現
在一切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今成當來作佛
 直白  汝等從今受戒。直至成佛。於其中間。不得
觸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來為汝初一番羯磨。十方諸佛放大寶光。初用此妙善
戒法。灌汝身心。二用此戒法徧空。集汝頂上。三用此戒法
入心。內外明潔。堪受戒法。令此戒心。孝順奉持。世世
[002-0608a]
生生。堅固不退。此是初二番羯磨。巳成至再。叮嚀理取。
二三番羯磨。


上來三番羯磨巳竟。十方如來默然許可。汝等現在
心即是佛。當來決定作佛。向去真參實悟。得法相應。
恒住性戒。究竟不動。更當攝相護持。我今準瓔珞經
所說十無盡戒相法。汝等善聽。佛告。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盜。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說四眾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002-0608b]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自讚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慳惜加毀。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嗔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謗三寶。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來十重戒法。略為宣舉。向下另結壇儀。當請阿闍
黎教。汝至心細誦梵網經中十重四十八輕戒相。於
此心地。圓融行布。性相並行。母令滲漏。汝等各宜依
教奉行。答云依教奉行三說三答


下二闍黎即先誦十重完下壇。其四十八輕在次
日誦。或時久不堪。即依教奉行處下座。明日通誦
全本梵網心地下品。



教授持錫杖法第二十



引請舉讚


智分本別。象表圓通。堂堂獨露佛家風。聖杖活如龍。
開合橫縱。拈示祖師宗。
[002-0608c]


轉法輪菩薩摩訶薩


諸佛子等。聞磬聲。各禮三拜。一齊胡跪合掌。


引請作白


妙道虗圓。非象表以難示。真宗冥遠。仗開導以有循。
欲明世尊一大事之法乘。須受如來勝功德之智杖。
匪求真訣。曷悟秉持。我今為請宗師。為汝作
開導智杖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
我道  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入得道梯隥法。願大德為
我作指示得道付杖師。我依大德故。得持法輪真智
杖。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和尚鳴尺云。


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作開發智杖和
尚。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葢聞。千佛授受。以心印心之道者。心與法而巳矣。夫
心不可指人。法不可授人。心不可不悟。法不可不得
心非有心。若以心示人。則心屬有。法原無法。若以法
授人。則法亦屬有。心法若有。則同凡而不得解脫。心
法若無。則墮聖而無其作用。故知心在人而法在師。
心如糓種。法如雨露。人惟自悟。師以法傳。苟不自悟
其心而傳道者。譬如無種而耕耘。雖然自悟其道而
無法者。終成種發而荒穢。是當師資緣合。內外相成。
師當指出汝心。汝當參明自理。明理而不知法。有差
別之智。動則顛倒。失本明法。而不悟心之實詣。定為
[002-0609a]
虗妄浮心。是故悟實心悟。而法屬真師也。所以我佛
嘿示參禪法門。欲諸比丘時時參究。令自心師法兩
得。故勸恒持錫杖以參。以求一悟。此杖則根本自心
之智差別。師承之智。一時會盡。故曰錫杖者。智杖也。
悟本心為心之德。悟師法為用之德故。又曰德杖也。
令人悟本別二智。而行一乘大法之功德也。葢以世
間五行之尊。惟金為最。五金之性。惟錫至柔至白至
明。可表心地之明潔柔尊。是以杖用明錫也。故曰輕
曰明。曰不迴。曰醒。曰不慢。曰疏。曰採取。曰成。而令人
輕煩惱。明智慧。出三界而不迴悟。正法而頓醒。斷煩
惱慢。疏貪癡結。採戒定慧。成佛道果。能持此杖。時時
參求。一切智慧。多聞世出世法。莫不了了。六度萬行
咸向此修。侍者舉錫杖。過來。和尚拈錫杖示云見麼見麼。聞振
錫云聞麼聞麼良久云若以見見錫。見非正見也。若以聞

聞錫。聞非正聞也。直須離却見聞覺知來領。錫杖始
得。復振錫杖一下云會麼。良久度錫杖與侍者云於此會得。則此全杖
坐斷聖凡。別通一路終日受持。向威音王那邊那邊。
更那邊行履故。麻谷持錫杖到章敬。遶禪牀三帀。振
錫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谷又到南泉處。亦遶禪
牀三帀。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泉云。不是不是。永嘉至
六祖。遶禪牀振錫一下而立。祖云如是如是。善男子。
會得此事。便好。如稠禪師之飛錫。以解虎鬬。如鄧隱
峰之飛錫。以解軍鬬。此皆以祖師禪向上事提持。而
得大自在者也。夫祖師禪者。法身佛以無身無口。直
[002-0609b]
示心宗之法也。是之謂佛之祖也。若欲拈出此無身
無口之法。除須報化佛放放光舉華處。示之可耳。若
夫化身佛於音聲舌輪邊指示。則言說不到也。所以
釋迦示錫杖。令人自悟本地風光去。故曰佛法無多
子也。若欲向化佛處求其差別之智。今當依教細為
開示諸佛子。此全杖者。最上一乘妙道也。此我佛從
初說華嚴。至終說法華涅槃。以括一代時教者是也。
此杖中心。先竪一管。管上五高。管中空而外有。此示
中道第一義諦。以空假交互有無。四句不得。全得之
正法為本也。其五高者。示五分法身也。傍以兩鈷。示
二諦也。兩而復兩。四諦法也。兩鈷六環。六度行也。六
而復六。十二因緣也。下以三錞。三乘法也。及戒定慧。
法報化也。最上之頂。無見頂相也。法之極致也。故十
六以苦集滅道慈悲喜捨四禪四無色而修行也。三
重四鈷。合而為七。七覺七聖財也。通錞鑽八。八解脫
也。故三十七品法。三明八解脫。一切法數。莫不具足
也。此三乘五時之出世法也。世間法者。鑽為金剛輪。
上為須彌頂。全杖為一世界也。中為無起無明之本
也。二鈷者。有無二法也。三錞者。三塗苦也。四鈷者。生
老病死也。五高者。五道煩惱也。六環者。六道也。七則
七趣。八則八難也。此世間法也。此杖不容著地。令於
世間出世間法不可著也。晝夜相隨。言不可離。世間
不可離正法也。恒執持令無失也。振聲令於耳根。證
上上圓通也。時時拂拭。勿使生衣。言心地不可昧。而
[002-0609c]
法輪不可不轉也。此該人天小教。而言正法者也。比
丘不可不知不悟也。持杖之法。又有二十五事。先以
十事者。見杖聞杖。而地蟲不傷。持杖而老朽可憑。持
此正為分衛。不得前却。不得肩擔。不得橫持。見佛勿
作聲。入眾不得軒。舉持杖尊錫。不枉舍後杖。乃中道
不得。過中出杖。欲過中出杖者。有遠請看病人。送過
世者。外道請四事得出也。不得以杖畫地。不得三師
俱出杖。不得持杖自隨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
到檀門。正好威儀入檀門。先三抖擻。三反抖擻。無人
出者。從至餘家檀越。出應持杖。著左手中央。杖恒在
巳房。不離身。下頭不著地。勿使生衣。須日日磨拭。杖
欲出時。須從沙彌邊受。若無沙彌。白衣亦得。持時齎
天挾地。著在脇下。以小指抅之。使兩頭平正。不令高
下。鳴則常鳴。寂則勿聲。鳴則均細。調和恒使。若初僧
著左足。尼著右足入檀越家。近則三家。遠則七家。勿
多過歷。限內得食。杖懸樹上。或側眠平地。或石上睡
眠之時。杖與身順。置之牀裏。正與身齊。路行頭常向
日。杖乃佛身。萬行在故。如或傾側。萬物不安。如其平
正。萬物得位。下臺著地。三塗劇苦。常使懸空。拔三途
厄。葢此杖者。諸佛相傳。比丘持此。入道梯隥之標幟
也。諸佛子等。若欲大悟。先當於祖師禪處。時時參之。
若欲明法。次當於如來禪處細細撿之。杖即一心。杖
即是佛。杖即是法。杖即凡聖。杖即色心諸緣。杖即一
切事究竟堅固。汝等恒持此杖。恒磨恒拂。恒念恒參。
[002-0610a]
無量法門。百千玅義。一時具足。汝當發廣度眾生之
心。齊成佛果之願。如此行持功德無上。是故謂之智
杖德杖。發菩提心之正因正果也。汝能受持。應當依
教奉行。


和尚執杖三振。舉偈呪。逐一傳去。比丘起立。受杖偈云


永嘉常云。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虗。自
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呪云。


唵那㗚𠾱那㗚𠾱那㗚吒鉢底那㗚帝娜夜鉢儜吽
癹吒三遍


偈云。


「 執持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和尚禮佛歸方丈。比丘持杖前行。送至方丈前。俟和尚入。即歸堂掛錫。後具威儀。入方丈禮謝



授戒辨第二十四



凡初受戒。必先歸依三寶。既歸依三寶。則戒體巳具。
何也。葢歸依佛。便具自心。自心者法身也。歸依法。便
具自心光明。光明者報身也。歸依僧。便具自心清淨。
清淨者化身也。一三歸依。即法報應化。悉具於自心。
清淨者化身也。一三歸依。即法報應化。悉具於自心。
自心無戒可受。即一切大小戒法全攝也。自心光明。
不待作善。則一切大小善法全攝也。自心清淨。即不
待更戒。自然自利利他也。即三聚淨戒也。佛者法身。
法者般若。僧者解脫。法身具般若解脫。般若具解脫
[002-0610b]
法身。解脫具法身般若。如字聯環不斷。缺一不可
歸。歸用三三。三一歸也。三歸三結法成就也。一法既
成大事畢矣。又何曰罪。又何曰戒。又何曰律。又何曰
修與證耶。故曰戒體。但恐凡心不了。事相未圓。故復
示之以懺悔。懺悔羯磨作法珍重矣。體無巨細。道有
階差。故首先總示戒之形相。大本有五。五斷十惡。五
生十善。五具五常。此人天之心行也。知有戒體。即佛
戒矣。此統僧俗所同者也。但俗有夫婦之欲。僧則全
淨耳。三歸具體。五戒防用。受戒者受體防用也。非受
五種刑名也。此戒根本也。至若出家剃落。又當知所
簡別。何也。佛惟一心。未甞分類。道有勝劣。示有進階。
故俗列人天。僧選佛種。成功有精雜也。可見為僧真
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故將欲出家。佛制先
問四依之法。一者問依糞掃衣習軟暖者。不得預僧
數也。二者依乞食法習家食者。不得預僧數也。三者
依樹下坐急房屋居處次第者。不得預僧數也。四者
依腐爛藥習甘滑者。不得預僧數也。所可開者成大
僧巳後。或病或老。另為方便云耳。既四依巳。次問無
父母之禁。無王官之禁。無主執之禁。果無禁矣。當審
機器。非七遮壞器。非外道惑種。非欠人債務。如此方
中僧式中乎式矣。方為之剃髮。剃度之日。仍示懺悔。
仍示歸依。灌其頂門。斷其頂結。示之以佛頂上事。此
付其戒體也。體具矣。方示之十戒之相。五戒同前。舊
為沙彌之體相也。後五戒者。戒貪為重也。身分不貪
[002-0610c]
華飾。口耳眼身不貪戲悅。不貪牀坐高勝。不貪一食
餘分。不貪金寶受用。葢沙彌乃大僧之種。當專精淨
事未事菩薩大利益作用。恐難進巳事。返為道障也。
既成沙彌。儼然似比丘矣。故以給侍比丘。盡巳躬之
行履。且得觀光大人道行。行既久如。則小學成就。年
滿二十。審為丈夫。方選比丘之本。比丘之本者。選其
根器人材。真正大丈夫。品無諸遮難。是堪任正法之
人也。凡沙彌將欲進戒。先集十方名實相稱大德真
僧十位為十師。即十方諸佛位。選清淨地。先結壇儀。
如法十師各各分寮居之。刻期進戒。於未登壇之前。
和尚先差阿闍黎。於屏處逐一審問。沙彌無十三重
難十六輕遮。方許登壇。所謂十三重難者。沙彌先當
直心詶師問答。一者自受五戒沙彌戒之後。不曾犯
四邊罪。謂曾受戒巳來。不犯殺盜婬妄。若犯四者。佛
法海邊人。二者不犯清淨比丘尼。壞彼此戒。三者賊
住。謂沙彌時盜聽大僧說戒。假充比丘。同大僧羯磨。
受大僧利養名聞。四者破內外道。謂曾作外道。既返
邪歸正。受佛戒內道。又復破內。作外道事。今復重歸
內道。以其出入內外。兩破其道故。五者黃門。黃門者
生不男。謂生無男根者。犍不男。以刀去男根者。妬不
男。謂男根本無。見人行婬。心生妬愛。忽有根者。變不
男。謂見男變女。見女變男者。半不男。謂半月為男。半
月為女者。皆為婬業所感不正之器。非比丘相故。六
者弑父。七者弑母。犯生身之逆者。大不孝故。八者弑
[002-0611a]
阿羅漢。害果上人故。九者破和合。羯磨轉法輪僧。大
眾和合。詆鬬破散僧眾作法。遮障不行。斷佛種命故。
十者出佛身血。傷害佛故。十一者非人。諸天鬼神非
比丘軆故。十二者畜生。龍畜妖通變幻矯詐故。十三
者二形。具男女二根。妖婬恠器故。有此十三。大乖正
法。法不許為比丘。故佛度荷法之子。重于比丘。比丘
乃人天真師。不可假借夾雜。苟未能上。而大徹大悟。
次而見罪性空。下而懺悔。苦切見光見花。見諸祥瑞。
入菩薩者非佛種也。無此重難。大體巳具。更須問過
十六輕遮。一者須識自巳名字。二者須識和尚名字。
師資傳法有來自故。三者年滿二十。非兒戲故。四者
衣。五者鉢。六者臥具。三者具足。應佛法故。七者父母
見許。無違逆故。八者不負人債。無俗累故。九者非人
間奴使。身無卑繫故。十者非當朝官宰。不違王命故。
十一者巳滿二十。能耐寒暑飢渴。持戒一食。忍惡言。
忍毒蟲。名為丈夫。堪任行法故。十二者有病疥癩。十
三者癰疽。十四者白癩。十五者乾痟。十六者顛狂。皆
非大人相。故審無遮難。方許白四羯磨。授比丘法。夫
佛制比丘之法。惟選戒體人品。戒體潔白。人品具足。
名為具足戒。欲知戒體。但具真心。前無重難之為心
礙。後無輕遮之為身礙。身心兩潔。十師許可。作法羯
磨。即入比丘之位。十師者。一和尚即代佛行化之法
主也。二羯磨阿闍黎。三教授阿闍黎。四五六七八九
十為尊證阿闍黎將登壇。引請二人鳴磬。引諸沙彌。
[002-0611b]
到十師寮。各禮三拜。請十師到法堂上。一帶坐定。引
請拈十師名票。逐一示指明白。次率沙彌作白。禮請
某大德為得戒和尚。某大德為羯磨阿闍黎。某大德
為教授阿闍黎。某大德為尊證阿闍黎。各各許可。然
後登壇遶壇禮畢。祝聖讚佛。坐定問至。單白羯磨。和
尚問。誰為諸沙彌作羯磨師。羯磨允可羯磨。亦問。誰
為諸沙彌作教授師。教授允可。即差教授師。出眾單
白。羯磨教授統諸戒子下壇。於九師眼見處耳不聞
處。逐一問過遮難事。先是沙彌巳曾選過故。皆答言
無。復召入大眾。對眾單白。作白巳成證師。應允無諸
疑礙。然後羯磨師䇿發上品心量。使誓斷一切惡。誓
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勿得為聲聞小果。直欲成
三聚淨戒。正求發菩提意。菩提意者。即將發參禪。悟
無上道。成佛度生之心。以未真悟。伹稱菩提意。不名
菩提心也。既發菩提意。方堪擔荷正法。故佛制授比
丘戒者。令法久住故。若發聲聞小心。則正法滅絕。無
人任荷矣。比丘戒名聲聞戒。以白四羯得潔白體。為
聲聞行。白體上䇿令發心。是佛種䇿發上心矣。方與
三翻羯磨。令法成就。是為得戒巳竟者也。今人不識
何物為佛戒。誤認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
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羅提提舍
尼法一百眾學法。為比丘戒。遂於壇上。不用十師。單
用引請。唱云四波羅夷法。汝能持否。答云能持。竊謂四
波羅夷是極惡重罪。我有何過。受以持之。餘戒名皆
[002-0611c]
然。何太屈也。葢此二百五十輕重罪名。係佛世得戒。
比丘漸漸破犯潔白之戒。佛隨輕重定罪。令人勿犯。
故名戒相。然戒相之多。豈止二百五十。特舉昔人曾
犯之大綱。令後人類推而不犯。人能常持潔白之體。
增上上品道心。自然不墮此數。豈謂先立刑名。令人
持守者哉。自佛制戒之後。其名曰律。葢條分縷析。不
可溷濫之謂也。故授戒之後。別差教授。與諸新學比
丘。細誦戒相。先說四波羅夷。謂之隨相也。以比丘既
受戒。巳不知持守潔白。既不識犯。便造重罪。佛囑後
來。作羯磨巳。當先與說四波羅夷法是也。其餘亦然。
當知此意。既為比丘。多經歲臘。歲臘無缺。心德圓滿。
參悟大道。真發菩提心巳。方入菩提之位。謂之菩薩。
比丘苟不得先悟。亦當參究大事。方是菩薩因地。故
梵網經。報身佛說心地戒。單提放光。而釋迦口中放。
光。但若會得此光所說之法。便謂之解法師語。不論
人天畜鬼淫男淫女等。皆得受戒。若不識此。是不解
法師語。不應受戒。此便可知也。若識得此光。是得諸
佛心印。即是西來一脉。既得此脉。則十重四十八輕
定不犯矣。今人不識心地。但見乾蘿蔔頭禪一直亂
去故。有禪人犯戒一欵。使人難信。又有不識心地。漫
將十重四十八輕授人。使人但見戒條。只管在戒條
上。精細不知。心地巳失。總非佛意。是亦名字菩薩。非
真菩薩也。以其具菩薩相。不得菩薩軆故也。經不云
乎。孝名為戒。孝者即不得。離不得。理事恰好。是謂之
[002-0612a]
孝。只這一字體相全該。極是簡徑。能持此戒。定無持
犯耳。某甞親見雲棲弟子言。專以衣鉢為事者。謂之
邪戒。余初愕然。故細考之。不得不為說破。悲夫。法藏
生季法世。早無師承。但具信心。聞戒即受。聞禪即參。
聞淨土即求生。諸家大老皆甞頂戴其法。及見各家
矛盾其說。不一咸欲和會合一。以契佛心。報師德。故
裁長補短。因為此語。若人知得最初之三歸中間之
四白。末後之心地。方見佛之本心。不過令法久住。世
間一句攝盡其中。先後大小開合差別之相。正為此
也。此事惟禪。庶可會通。苟非參禪。則歸自歸。戒自戒。
小自小。大自大。淨土自淨土。禪宗自禪宗。觸途冥行。
分河飲水。造大地獄業。可悲痛也。藏萬不得巳。不避
諸家斧鉞。敬為吾徒。室中拈出。并願同人參訂。非敢
自剏臆說以招謗法大罪。其餘律中差別微細。自當
博問。閱律之師。非短闇所。悉又聞今人據 國禁勿
開戒壇之說。遂謂戒不宜私授。一例不許致令佛法
軌儀久久湮廢逮盡。嗚呼 國朝太祖。昭代相繩。申
明僧戒。若洪武十年三月十三日禮部尚書張等勅
監承林英等奉天門奏准頒旨開戒。二十年四月十
一日禮部尚書崔趙等依聖旨要本頒行天下。永樂
五年二月初六日文武官奉天門奏准著落禮部知
道重新出榜開戒。具有明文。國家何等重法尊戒。後
代因北戒壇。有宦官增設妓女為禿兵。了心一欵。猥
[猱-矛+世]熏炙。致壞佛體。且復靡費國帑。故有禁開戒壇之
[002-0612b]
論。自禁之後。老師宿德終其身焉。卷懷不講。萬曆巳
來。後進知識自不受戒。不見壇儀授法。通謂戒不應
自授。須候國家開禁。遂置律藏於無用之地。但習講
經。以展胸臆。俾後生晚學。沿襲輕華。公行犯戒。既不
知心地甚致謗。及參禪返非正法。肆行邪說。禪宗正
法欲滅。循流既久。致令四民之外無賴之徒。以出家
無戒防制。遂以剃頭。為藏垢容惡之府。稍不為世法
所容者。即便自行剃落。闌入法門。種種不肖既無真
法。住持教誡則無從驅。擯浮濫既習。使白衣見其葷
酒婬污。亦不為奇特。無復譏嫌。官法收攝。不到佛法。
無人舉揚。設或舉揚。翻以為犯。禁而排之。藏竊抱𣏌
憂。恐將來或有不測。使佛法與國法兩敝。未可曉也。
為僧有血氣者。豈可坐視法門肝腦塗地之禍。而不
亟為修戒。以律眾者耶。第恐戒法湮沒既久。一旦不
顧身名。犯世憎忌。以整佛戒。諒未能全究來源兼之
儀法。缺失則邪戒之議或不免矣。痛言及此。不覺涕。
泣。近幸神宗聖明英拔。於晚年深知佛戒有裨世道。
乘五臺僧遠清之奏。慨賜衣鉢錫杖齋錢若干緡。勅
中貴張然傳旨。許山中說戒。據此則國家何甞必禁
僧於山中師資傳戒。為非是者哉。今雲棲遞監院之
人。皆菩薩戒弟子。蓮池大師葢甞親登座說法而授
之矣。末年偶觸機緣。暫行裁止。而又開禮壇學戒之
法。且僧約首。以敦尚戒德。為言使果。待戒壇開。而後
授戒。則所謂敦尚者何物也。膠守權說。自斷佛種。得
[002-0612c]
罪彌重。戒之戒之。



進戒示語第二十五



學佛貴於出家。為僧重於進戒。初剃度日。即受沙彌
十戒。如儒家童穉時。先習小學。令知孝親敬長謹信
汎愛親仁灑掃應對之類。為大學之基本。故沙彌止
惡防非。於十戒律中學威儀。於各門行相之內。令知
斷貪嗔癡等十惡。生死忍慧等諸善。承師奉長俯仰
折旋之類。作大比丘根種。奈何末法澆漓人多怠慢。
雖受十戒。實無至誠。名字沙彌厭棄戒法。縱不破戒。
亦無進趣。輕威儀。不願講習。重應世。先勤懺。經實行
實戒。付之空閒。閒學閒文。助增人我。只要有得說最
怕當真行。只願早圓菩薩戒。便好捉銀錢。充大人。不
肯作比丘。惟恐執縛身檢細事。三日受沙彌戒。五日
受比丘戒。不知戒為何物。律是何名。但道勿暫念小
乘。必棄小向大。不知根從何生。本從何長。及圓菩薩
戒後又不求何為心地。何為戒體。只向戒相上著到。
及論戒相又不知何為十重。何為輕垢。便要說禪說
道。以當平生不知禪為何物。戒是何法。及知戒體即
禪矣。便道手把猪頭。口說淨戒。不知戒相。豈出體外。
嗚呼佛法變壞。只在心輕。輕小重大。大豈真重。大既
不真。小可知矣。沙彌時不安沙彌職。出位想比丘菩
薩。菩薩不知戒。出位想說道說禪。禪以機鋒。快捷為
事。而不究其所以。為機鋒之的旨。會其的旨。而不求
[002-0613a]
行解之相應。自始至終。一無成就。及乎舉著。滿口譁
然。誠為游口小兒無賴釋子。一妄庸唱為領袖。百妄
庸和於下巴。只道佛法只如此。良可悲也。痛也。夫成
終慎始人也。曷不於初步便脚脚踏實地去。汝為沙
彌者。當尊重熟讀。細講律儀。然後師前頂禮。講背如
法。稟置識田。永不違背。依而行之。為教授者。當珍重
嚴考。不使輕易放過。壞人兒女。既講習巳。又當時中
窺其所為。合轍不合轍。重重指教之。然後進具戒。具
戒誦背躬行考校亦然。於菩薩戒依止教授亦然。參
禪做工夫次第發真實心參究亦然。悟後進法服勤
師長得法住山養道亦然。出世臨眾立眾教化眾生
亦然。此善始令終出家人一大事也。如儒者自小學
入大學。立不惑知命耳順從心。何異哉。以故吾人不
可不有初也。師及弟子當勉之。法藏亦沙彌之一數
也。自恨早無師承長。無知識。白首方悔。事不及矣。幸
勿學吾今日也。


三月十五日整戒。始諸沙彌等巳曾受過十戒二年。
而不犯重輕等事者。考行之得失。果與戒律威儀冥
合。而又熟知戒律威儀中事。能背誦戒文。能講說其
義者。為真沙彌也。若與律儀不合。或與大重之戒有
損。雖能背能講。徒為虗文。不許進戒。行雖冥合。不背
不講。不知戒相。亦勿許進。惟山中行行。眾所共知。實
行老人許其植因。後生不與也。茲於三月十五日。定
奪乞
[002-0613b]
闍黎分科考覈。三事全備。方許入壇。衣鉢須預。先
自辦香燭等亦然。捨盡銀錢。還清債負。考過十三重
難十六輕遮。然後具考三事 一先考德行合律合
儀 二背沙彌律儀 三講沙彌律儀下十三重難 一
計開婬殺盜妄四根本重戒。若犯一戒。則如人斷命。
如草斷根漂棄佛法海邊外。永不許入眾。白衣時沙
彌時曾犯婬。污淨行比丘尼。其罪極重。不容入戒
 一曾盜聽大僧說戒。詐稱比丘。受人供養禮拜。名為
賊住。佛不許度 一或未經白四羯磨。曾於某處。付
過三頂衣。便以為大戒者。謂之誤認比丘。當懺悔受
戒白四羯磨 一外道玄門五部六冊。天主教門等。
巳經投佛受戒。後復還行外道。仍與外道往來。復後
重來受戒。此是志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人。非佛法
器。佛不許度 一五種不男。佛不許度 一出佛身
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弑
聖人。名為七逆重罪。佛不許度 又謗參禪。謗淨土。
謗持戒。說參禪。近代無人更悟。須是古人始得。又道
教理。即是禪理無勞苦究。何不看教。說念佛。再無一
心不亂之理。須是古人始得。但恁麼念去。說授受戒
者。謂之犯國禁。不許受戒。只要念佛。又道持戒。只要
不離衣鉢。不消參禪。求悟戒體。像法之中不可認真。
只該隨時。莫參禪。莫淨土。莫受戒。但剃了頭便罷。此
便是五逆人。


一天神之子阿修羅。名為非人。變為人形。不許受比
[002-0613c]
丘戒。龍畜有通。不許受戒。六親犯婬。不許受戒。巳上
俱屬重難。十三種巳下。言十六輕遮。


一先考在家。曾訓何法。須詳邪正法名。何等出家。受
何等法。須辨是非。一生見人。當稱兩字法名。不得稱
小僧等辱佛法門。不得稱某甲你我等。近慢須認。歷
生是誰。年滿二十方許進戒。衣鉢自具方許進戒。父
母聽許方許進戒。不負人財方許進戒。他人奴使不
許進戒。宰官當任聖朝 王恩未許。不得來受比丘
戒。有病不許出家受戒。病者疥癩癰疽白癩乾痟顛
狂五病是也。此十六輕遮也。一一勘過。更考行識。出
家事大。不可輕易。依佛勘辨方許進戒。考覈既定。會
同十師。教授師細於屏處問難。巳觀其罪之有無輕
重。遮者不容授戒。亦令懺禮三世千佛。為進戒益。俾
前業銷亡。或得開悟。次當為彼授菩薩戒。若不遮不
難。而有輕罪者。教令禮懺。持呪清淨。進戒懺畢。


一差阿闍黎。覆審詳覈巳定 一差阿闍黎。為說四
依法。葢恐沙彌不知佛世乞食樹宿糞衣腐藥少欲
知足之法致學。今時好閑求安。避世濫食之弊。故當
先令依此四事。方與授戒為大僧 一差阿闍黎。與
說沙彌戒。葢前是剃頭時所授之沙彌戒。未免中間
夾雜未純。茲將登大戒。始入真沙彌位 一差阿闍
黎教授。持衣用鉢之法。其法廣大。包括禪宗。教理非
一日可知。但令從此日用處下手。先知威儀。細細化
導 一差阿闍黎。為沙彌䇿發上品心。登上品戒。葢
[002-0614a]
以沙彌雖息心參本起慈趣用。猶是佛雛。不堪大用。
今欲授比丘乞士怖魔之戒。雖趣聲聞乘潔白體事。
然當知有向上成佛利生之心。斯不坐在小乘惡見。
故當䇿發令生佛芽。不致焦敗 一差阿闍黎。結壇
演儀。知授戒式 一正授戒法 一差阿闍黎。說四
隨相法 一差阿闍黎。教誦戒法。然後細講四分律
藏。四分律藏巳明。廣看諸律。授菩薩戒 凡授菩薩
大戒。不容簡別人品。但觀其機性。若真心為參禪。三
觀求證菩提。真求生淨土。真弘教利生等懷。或興建
叢林放生等行實。實是為他忘我之機。不為名聞利
養者。但解法師放光獻花等語。即當與授大戒。惟除
七遮而巳。所謂七遮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
弑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弑聖人。是也。是當揀去。
不容授戒。其餘不問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
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
根黃門奴婢鬼神畜生。盡得受戒。比丘具壞色衣。與
道相應來。授菩薩大戒。出家四眾時時不離其衣。既
發大心。具衣物巳。先於授戒之期。半月七日巳前。入
期聽教。如比丘比丘尼二眾。先須考過。四分戒本背
講完具。本戒無缺。方許進戒。而尼僧近世不可容入
男眾。溷濫當別為方便 一先差阿闍黎。審得比丘
二百五十戒 一差阿闍黎。為僧俗同說三自歸。令
知參禪法 一差阿闍黎。審問七遮法 一差阿闍
黎。為說懺悔。令至心懺悔先罪 一差阿闍黎。為說
[002-0614b]
苦行法。令知忘我為人 一差阿闍黎。䇿令發四弘
願 一正授菩薩大戒 一差阿闍黎。教授誦戒法。
然後為講梵網經二卷令精通。次看大乘律藏。


凡出家者。無竟授菩薩戒之理。須從沙彌比丘而進。
若躐等輕進。甚非佛意。雖大乘根器。如六祖大師者。
亦先授比丘戒。然後開東山法門利生。在家者則從
五戒竟。升菩薩戒。不在前例。



衣鉢總持第二十六



夫佛心無義。佛法無言。道不遠人。人自不參不悟。故
時時在此道中。著衣喫飯。而事事忘本來面目者。何
謂也耶。葢因處處用。明白心計度分別。用口講說。所
以無言義之心法俱滅沒耳。故千佛萬佛出世。不用
一絲毫氣力。現於言義。只將一個鉢多羅三件衣。傳
佛心印智。人得之則無一法不從衣食邊流出。儒曰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只在不覩不聞
處悟得。則不勞戒慎恐懼。而自然之戒慎。恐懼無入
不自得矣。鉢者正命食之謂也。衣者儀也正命食者
佛心之不可得者也。儀乃佛之法也。心即人人分上
舊來自巳根本悟之。即名根本智也。儀即人人分上
一行一動之文章悟之。即從根本上流行。發現一切
具足正法之光儀也。何謂鉢多羅義。葢以人之本心
大圓而外黑內空圓者。此事本圓。無法不攝。黑者了
無心行。當體泯絕。空者窮無底止。何法不從之流出
[002-0614c]
涵藏也。然此一法覿面拈出。便令諸佛無容大智慧
處。渾然淵然。函葢一切如易之無極太極未判巳前
那一叚事。羲皇孔子下手不得。然而不是死殺法子。
故一闢兩開。分出許多道學。正是拈起鉢子也。此心
地不是死水於一毛頭上。湧出無量恒河沙法門於
底葢相應邊。分出無極太極。相互相盪。從此遂分上
為乾元。下為坤元。中為太虗。太虗不空。遂為人元。人
元者天地之根。即最初巳前事也。即正命食是也。此
一而二。二而三也。全鉢如禪宗之一句語底。葢則賓
主合分。君臣交錯。父子和合。事理渾融。放開一線。從
此始矣。次鉢三架。具在大鉢之中。此即禪宗之一句
中。具三玄三要三句玄路。鳥道展手。函葢乾坤。截斷
眾流。隨波逐浪。信位人位。無位。一心三觀。自歸三寶
三德等也。三次鉢與本大鉢共四。此四賓主。四料簡。
四法界。四就等法。是也。此根本智巳具足心體之大
法也。然而有鉢無衣。其法不盡。法不盡則心不盡。故
衣以五條為始。如禪宗五位君臣。五位王子。在儒則
天五地五之數。從此便有二十五數也。在教則分五
時五教五味是也。此五條合五數。數之中。數之體。故
令僧貼體披搭也。每條一長一短。割者偏正回互之
根也。奇陽生生。從鉢之一。以至次鉢之三。至衣之五
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二十
五條而止。又有五條十隔。謂之迦絺那衣。皆直示法
數也。七條衣者。從鉢之大小。四數為五衣之四緣。四
[002-0615a]
而兼三。故七數。七數在五。數之增。陽之長也。在禪宗
則七事隨身。行道之儀式也。在教則七覺七聖財等
也。二長一短。顛倒交互。長多短少。聖增凡減之象也。
此尋常儀表。入眾所搭之衣。謂之中衣也。從九條為
陽數之老。故為大衣之始。萬法之數。遇十則死。遇九
則生。所以洛書以九為變化不測之神用也。故臨濟
之法。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是也。五位君臣。
以四法分五位。亦此意也。在教則破九相而了無明
是也。兼十一條十三條。皆為下品。大衣十五條十七
條十九條為中品。大衣各三長一短割截者。條愈多
道愈勝也。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為上品大
衣。各四長一短者。足成五之數也。葢數從五而五。五
五二十五數。為陽數之極。則五衣表信位。七衣表住
位。三三表行向地位。三衣全具。表等覺位。三衣俱不
繫著。如蓮華。表妙覺位也。此皆差別智也。從鉢至衣。
根本差別二智。至此而圓滿也。二十五為奇。五十五
兼耦。故五條十隔兼之四緣者陽數。二十五陰數。三
十虗一位而為象也。此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壞色
者非五方正色也。葢正色屬理。理具言意。此法應表
之言外。故讓正色也。世間法。則須彌日月等。表顯具
在衣圖也。可見從凡入聖。直至成佛。只在鉢衣二事。
見之覩此。而可弗修證。了辦乎此衣此鉢。其可斯須
離身乎。故曰福之田也。世間出世福。皆從此發生長
養者也。悟此知此依此而行。方是智慧。如田之以水
[002-0615b]
潤而養苗也。故衣相縷縷皆通水路。表根本智差別
智。二智長使流通潤沃也。此出世之正法。正命之食
正法正命之衣也。正著則三世諸佛無出頭分。此法
之體也。若見人見佛。有應緣處。則偏著露一線道令
人悟。去此回互妙用非深悟。久學不會也。佛子當隨
順衣法。而時時著之。如儒者學而時習之者也。時時
在中。不知不覺。與之相習慣。熟忘其法也。忘其法則
威儀之間。自然濟濟從容。光輝照映。如水之汪汪千
頃陂。潤澤光明。若兌卦之說。此儒者不亦說乎之意
同也。如此悟入。如此行持。如此自在。無心自然。同聲
相應。同氣相求。故有朋自遠方來。唱和菩提大道。不
自知其道之流通而化。自然鳶飛魚躍。儒曰不亦樂
乎。樂非有心也。有心則非真樂矣。此內圓佛心。外弘
佛道者也。若使處末法之世。邪法流行。人不知依鉢
之直指。而返以為異言異服。而排之擯之。則宜乎有
慍於中也。葢此與衣鉢相應之人。悅且非心。樂原自
在。雖罹法難。本無其心。故無慍也。此在儒為君子人
也。在釋為真佛子也。三衣一鉢。土面灰頭。遯於世間。
不以見知之心為作用。則自然無所悔。於此道亦不
失大光明幢也。此凡聖莫測之機也。衣乎鉢乎。可不
受以恒持乎。


弘戒法儀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