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26 傳戒正範-清-讀體 (master)



三壇傳戒正範卷四
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 讀體 撰


初壇傳授沙彌戒正範



初令淨人。灑掃法堂。正敷一座。左右設二輔弼座。
列供香花然燭。至時鳴椎集眾。諸引禮統新求戒
者。各持五七二衣挂鉢執具詣堂。以所持之衣置
於旁案。向引禮師三拜。二引禮各將二人往請二
師。到巳齊禮三拜。次同二師迎請和尚。伹以九人。
一人執香。禮儀如常。迎至法堂。維那作梵舉集眾
偈。若求戒者尠。或遇餘緣。則不必局於偈。單舉雲
來集菩薩三聲亦可。和尚陞座拈香。復舉香讚。二
師向和尚具儀三禮。起巳歸本位而立。待眾三請
巳畢。方就位坐。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諸善男子。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至
[004-0660a]
誠頂禮三拜拜巳。長跪 合掌。


第一明請師


引禮合掌白云。


夫鍊金鑄物而像生。元因範正。為人行巳而有禮。皆
為師嚴。若不令起殷重心。安能感發增上戒。必須明
匠以決愚情。今為汝恭請堂上律師。為汝等作
沙彌十戒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
教汝。各稱自巳法名稱巳。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第二正請師


引禮作梵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大德為沙彌十戒和尚。
願大德為我作沙彌十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沙
彌戒。慈愍故。


如是三請。三叩首為正。若三請巳。總一叩首亦可。


和尚云。


善男子。汝等既巳殷勤三請我為沙彌十戒和尚。汝
等當依教修行。謹慎莫放逸。眾答依教奉行 引禮云
汝等一齊起立。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拜巳。長跪 合
掌 今為汝等恭請現前二師。作沙彌十戒阿闍黎。
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自巳
法名稱巳。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十戒阿闍黎。願
大德為我作十戒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彌戒。
慈愍故 如前拜巳 師云。


諸善男子。汝等既巳殷勤伸請。我今可爾為汝等作
十戒阿闍黎。精進莫放逸。答云依教奉行 引禮云
[004-0660b]
汝等一齊起立。聞磬聲作禮三拜拜巳。長跪 合掌。


第三開導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等。我今受汝所請為沙彌十戒和尚。所有言
教。各須諦聽。


夫涅槃經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
生。出家寬廣猶若虗空。一切善法繇之增長。然雖如
是。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持淨戒。所
以道剃髮染衣為相。受持禁戒為性。故薩婆多論云。
新受戒人與佛齊等。以此推之。出家僧尼真是善法
之聚。汝等既出家巳。號曰沙彌。而沙彌之稱有乎二
種。一者形同沙彌。二者法同沙彌。梵語沙彌。此云勤
䇿。謂能勤修眾善。䇿進心行故。若但剃髮染衣。未霑
戒品。名曰形同沙彌。若能受持十戒。方號法同沙彌。
今則將陞寶壇。受具足大戒。理當先受沙彌十戒。欲
受沙彌清淨十戒者。先祈三寶。以為依怙之尊。次屈
萬靈。而作鎮嚴之主。一齊起立。隨我音聲。至誠作觀。
一心啟請。各稱法名稱巳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二師引禮。同音舉和。運想三
寶。一切恭敬。


第四明請聖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
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虗空。徧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
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
[004-0660c]


如是請巳。眾齊一拜。復起合掌。作觀而立。乃至三
請三拜。後準此。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
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頂禮
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
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
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此下再續入座上師之得戒本師和尚諱
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某甲等。一心奉請。


此一請詞。但言二字法名。不同上請三寶云弟子。
雖天龍鬼神中。不無大菩薩權現在內。然今以迹
論之。不論其本也。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
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各乘本誓。普降
法筵。監壇護戒如前


如是一一三請竟。和尚與二師。各就本座而坐。引
禮呼彼受戒者。頂禮一拜。仍復長跪合掌。一心諦
聽。


第五懺悔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等。適來為汝。恭請
三寶。降臨道場。證盟受戒。今則三寶光明赫奕在此
[004-0661a]
座筵。汝等現身一往所作之業。各人巳知巳憶者。於
昨夜羯磨堂中曾經懺悔。尚有無始至於今生。所造
微細過愆。識情昏迷不自覺知。惟有
諸佛菩薩盡知盡見。汝等應當翹勤五體。端秉一心。
求哀懺悔。懺悔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
所有言詞。隨我所道。


下偈和尚舉二句。引禮教彼說二句。每二句一叩
首。必須言音明了。三伸求悔。


「 我弟子某甲
 從於無始
 以至今生
 毀壞三寶
 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
 斷學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藍
 破他梵行
 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
 起諸邪見
 撥無因果
 狎近惡友
 違背良師
 自作教他
 見聞隨喜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故於今日
 生大慚愧
 克誠披露
 求哀懺悔
 惟願三寶
 慈悲攝受
 放淨光明
 照觸我身
 諸惡消滅
 三障蠲除
 復本心源
 究竟清淨」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此乃廣陳懺悔。若時促。仍用大經四句。慚愧則四
句消愆。無慚則縱廣無益。

皆由無始貪瞋癡


一切罪障皆


[004-0661b]

今對佛前求懺悔


一切罪根皆



普賢菩薩如上三稱 和尚撫尺云。


諸善男子。我今為汝等懺悔巳竟。阿闍黎當為彼等
問其遮難。秉歸羯磨。


第六問難


羯磨師撫尺云。


善男子。所言遮難者。準律明制。更有十三重難。十六
輕遮。遮難若無。方是完全淨器。堪受比丘大戒。此時
不及詳問。俟圓具登壇時。自有教授師於屏處逐一
問汝。汝等逐一實答。若不實答。並不得戒。我今先且
總問汝等。以便受沙彌十戒。而為比丘具戒之基本
也。善男子。汝等於此現身之中。不曾犯重難輕遮否。
答云無。


第七歸依


羯磨師撫尺云。


善男子等。既無遮難。適閒對
三寶前懺悔巳竟。戒可得受。我今為汝秉宣三歸羯
磨。令汝等感發戒體。當稱自巳法名稱巳。其餘言詞。
皆隨我道。


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
僧。我今隨佛出家。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眾隨師語如是三說。三叩首


第八結歸


羯磨師撫尺云。


上來三歸。正是納體於心。更加三結。得法圓滿。謂之
三番羯磨。汝等再稱法名稱巳。隨我所道。
[004-0661c]


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我今隨佛出
家巳。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眾隨師語如是三稱結。三叩首


第九說戒相


和尚撫尺云。


諸善男子。今阿闍黎已為汝等秉宣三歸羯磨竟。汝
等巳得沙彌清淨戒體。我今為汝等說十戒之相。令
汝識相守持。以護其體。各稱法名稱巳



* 第一 盡形壽不殺生。是沙彌戒。汝今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 盡形壽不偷盜如前
* 第三 盡形壽不婬欲如前
* 第四 盡形壽不妄語如前
* 第五 盡形壽不飲酒如前
* 第六 盡形壽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如前
* 第七 盡形壽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如前
* 第八 盡形壽不坐高廣大牀如前
* 第九 盡形壽不非時食如前
* 第十 盡形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如前


如是三宣戒相巳 引禮呼沙彌等。一叩首起立
兩分。教各持呪。先搭五衣。次著七衣。展大具巳。合
掌頂禮三拜。若眾多。不展具亦可。舉
南無寶壇華菩薩摩訶薩三稱


眾齊同和。三拜巳。仍跪合掌而聽。


第十聽教囑


和尚撫尺云。
[004-0662a]


諸沙彌等。我巳授汝十戒之相竟。所有受具法儀。出
家學本。及各門行相威儀。自有教授阿闍黎為汝等
一一分別。今當更示汝等五德十數。壯悅道志。依而
奉行。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眾生令入佛道。所言
五德者。福田經云。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
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
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所言十
數者。僧祇律云。一者一切眾生皆依飲食。二者名色。
三者痛癢想。四者四諦。五者五陰。六者六入。七者七
覺支。八者八正道。九者九眾生居。十者十一切入。此
是沙彌之法。應如是故。既聞知巳。恒記莫忘。當來陞
寶壇上。於諸師座前。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入三寶
數。紹繼聖種。自利利他。功德難思。汝等從茲勤修戒
定慧。習學經律論。使佛法久住世間。令眾生正信不
斷。慎勿懶墮。恣縱身心。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云
教奉行。


和尚鳴尺。起座叉手。迴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
普濟羣生。莊嚴淨土。大眾同音。念佛迴向。


大眾齊聲念佛。沙彌等三拜起具。分立左右。二師
下位。作禮和尚三拜巳。和尚下位。禮座上佛三拜。


維那舉迴向偈 眾接和。


「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004-0662b]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初壇傳戒正範


二壇傳受比丘戒正範



登壇受具者。須知兩土發起之端。建壇同異之義。
按要覽云。世尊在祇園。時比丘樓至。請佛立壇為
比丘受戒。佛勅諸比丘於園外院東南。置一戒壇
為僧受具公所。法敕既頒。十六大國。諸精藍中咸
遵建立。自後登壇受具。僧界法三。一一如制。若片
乖違。則受者不得戒。臨壇僧犯罪。其言出金口。法
載龍藏。凡聖同軌更無異轍。此土肇始南山宣祖。
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在淨業寺。建石戒壇。依律授
受。時諸律司莫不景仰芳規。崇尚而行。南山律宗
於是大震。歷代紹繼。蓋有由也。今臨安昭慶仙林。
姑蘇開元等寺。古蹟猶存。又唐寶歷元年及大中
二年。曾亦廣建方等戒壇。宋祥符二年建甘露戒
壇七十二處。方等者。謂廣大平等周徧之稱。甘露
者。取喻涅槃。謂戒為入涅槃故。從果彰名。然戒壇
之壇似同比丘。所授之戒唯是大乘。故壇上正中
供佛菩薩五位聖師。繞壇之時。秉戒和尚並二阿
闍黎自下而中。自中而上。彼三師禮佛菩薩竟。從
西入佛後。復從佛南出敷座於側。秉戒和尚坐。二
阿闍黎左右立。其儀迥殊比丘受具。十僧數滿。難
[004-0662c]
遮重輕。大乘不拘根缺緣差。但發大心領納即得
戒。所以壇名方等。或云甘露也。嗟夫。律學廢壇絕
登巳久。今金陵華山如制建壇垂範。作持宗紹南
山。非若彷彿大乘撰儀空談罔實者。是故先明戒
壇同異冠之於首。俾知僧界受具。不可無壇有據
也。


其戒壇所在。不與大界同體。以別是一界故。律云
時諸比丘。有須四比丘眾羯磨事起。五比丘眾。十
人眾二十人眾羯磨事起。是中集會疲極。佛制聽
結戒場。毗尼母論云。外更不結大界直結小界。亦
不得受具。五分等律亦爾。是故凡有比丘如教持
戒所在。必先結戒場。次結大界。於戒場內建一戒
壇。上設十師座。無事則以柵欄之。作法則乘時而
開。然此壇乃非師不與之地也。正受具日灑掃潔
麗。於壇周匝懸挂旛葢瓔珞。壇下正中設一香案
然燭供花未受具者。無容襍聽。復於屏處。設一問
難座。


第一明僧中請師法



律云。弟子無師教授。故造非法。佛言。當立和尚。弟
子看和尚當如父母想。敬重瞻視。又病比丘無人
看顧。便不善終。佛言。當立弟子。應共相敬重瞻視。
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廣大。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想。
善見律云。以初不請故。後便違教。佛制令請也。十
誦及僧祇律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一
[004-0663a]
一頭面禮僧足巳。然後請之。毗尼母論云。佛言。一
者和尚如法。二者二師如法。三者七僧清淨。四者
羯磨成就。五者眾僧和合與欲。是名滿足受具也。
今準諸律。會義立儀。當於正受具時先鳴楗椎。集
同界共住比丘僧。眾引禮師令求具沙彌各各掛
鉢。披五七二衣。執具捧僧伽黎。魚貫而行。至法堂
巳。諸引贊大德將彼等手捧之大衣。收置左右案
上。先禮所集。界內現前大僧三拜。起立分班巳。次
一引禮統二求具者。往請七師至堂。諸求具者作
禮三拜。起分兩立。次二引禮各率二求具者。往請
二師至巳。待九師相會禮畢。彼求具等作禮二師
三拜。起立分班。二引禮雙鳴引磬前行。領八新求
具者。詣方丈迎請第一位律師至堂。先所請九律
師轉下向上。作禮三拜十師若是等輩當平拜。若九師是第一位之下座。或
是弟子。第一位當納禮。毋得紊亂臘次尊𢍉。而廢聖制。十師作禮竟。各就座

跏趺巳。求具沙彌。方禮第一位律師。


引禮云。


諸沙彌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至誠
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巳。長跪 合掌。


左班引禮云。


夫明鏡當臺。遇形則鑑。洪鐘在架。有叩則鳴。圓成三
聚。須假於三師。舉檢七非。全憑於七證。今在此大僧
之中。為汝等恭請十師。登壇受具。汝等各各記取和
尚及現前諸師相貌名字。不得忘失。
[004-0663b]


第一位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右班引禮云。


第二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


左班引禮云。


第三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教授阿闍黎。


右班引禮云。


第四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尊證阿闍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禮亦如是舉名示相。令諸求
具者。一一記識分明。


諸沙彌。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
拜巳長跪 合掌。


第二正請師法


左班引禮云。


諸沙彌。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某律師。為汝
等作具足戒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
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巳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得戒和尚。
願大德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


如是至誠三伸請。三叩首。即一叩首亦可。


第一位和尚云。


諸沙彌。汝既殷勤三請。可爾為汝等作得戒和尚。清
淨莫放逸。答云頂戴奉行。


諸沙彌等。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
拜巳。長跪 合掌 右班引禮云
[004-0663c]
諸沙彌。今為汝等恭請現前諸師。作羯磨阿闍黎。教
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
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巳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今請大德為羯磨教授
尊證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前


第二位羯磨師云。


諸沙彌。汝既殷勤伸請我現前諸師。為汝作羯磨阿
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可爾。汝等清淨莫放
逸。答云頂戴奉持。


諸沙彌。一齊起立。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 護鉢
 起具 分班。


諸引贊。仍將各人大衣次第散還。令彼自捧。十師
起座。第一師舉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號方舉。法鼓大擂。普眾同音。一齊朗誦。二引禮
雙鳴引磬導前。諸比丘僧次之。新求具沙彌又次
之。以三求具沙彌執香。一在第十師前。一在第三
師前。一在第一師前。導前二引禮先至戒壇左右
對列。餘隨者接踵至巳。各依行次圍繞壇之左右。
及後三方。三執香者。於壇前一行旁立。九師至香
案前兩分序列。第一師至。居中向上。法鼓佛聲即
止。準古壇儀。登壇之始。有祝延一科。蓋僧弘佛法
必藉外護。故靈山會上世尊曾有付囑。若違佛語
[004-0664a]
而負國恩者。恐教化難昌。今則仍遵古壇儀範。維
那作梵舉祝延香讚。大眾同和。


寶鼎爇名香。普徧十方。虔誠奉獻法中王。端為皇王
祝聖壽。地久天長。端為皇王祝聖壽。地久天長。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第一師恭謹拈香三拜。默祝聖巳竟。次九師轉下。
與第一師向上並列。展大具。讚禮三寶。第一師先
聲。九師同讚。


「 稽首禮諸佛
 及法賢聖僧十師一拜大眾接和
 今演毗尼法
 續僧伽命脈如前
 正法得久住
 三乘果不絕大眾接和師拜起具
 將登清淨壇
 願證盟所說眾和十師合掌問訊



十師讚禮三拜畢。維那舉大悲呪。大眾齊聲同誦。
第十師先轉身從東南向西繞壇。次九師。次八師。
乃至第一師末行。繞三匝巳。脫履復從西陞第二
級向西北繞一匝。至南陞第三級第一師面南而
立。九師面北而立。九師向第一師三拜答禮準前可知。第
一師先聲。九師同和。餘眾默然。


「 持戒清淨如滿月
 身口皎潔無瑕穢
 大眾和合無疑諍
 是乃可得同授戒」



十師和合三禮舉偈竟。第一師居中座而坐。羯磨
師居左首座。教授師居右首座。七證師左右順次
各就座。


第三壇主白法


壇主即第一師和尚是也。以白壇上九師
[004-0664b]


法音罕遇。戒德難思。能超凡鄙穢流。可入聖賢寶位。
為師為匠誠易誠難。爐韛弘開人根須鍊。受持禁戒
衣鉢應嚴。如無衣鉢莫容缺借。前言重難。後列輕遮。
問若不解不知。勤勞徒設。信其實語實答。陶誘得方。
令發上品真誠。要期塵境。圖使十方善法。灌注身心。
五分基成。三身體具。當須同志。願勿異緣。某甲謹白。


引禮云。


諸沙彌等。人各照位。依次排班。


左右為首沙彌從上而下。餘者雁行相隨。至壇前
面。分班順次立定。諸引贊將彼等所捧大衣暫為
接持。以便作禮。


上香執香三人齊轉朝上一舉具儀並進長跪插向爐中。復位 向上排班。問
訊。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巳。長
跪 合掌。


壇主撫尺云。


眾沙彌等。今者集僧登壇。如律作法。理當先祈
三寶。慈光攝照。次屈萬靈。威神鎮衛。各稱法名。稱巳
齊起立。隨我音聲。作觀三請。


十師一齊起座。至誠運想作梵。壇主拈香。佛及諸
天一一三請。求具沙彌隨其所請一一三拜。須知
能所空寂。感應道交。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
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虗空。徧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
[004-0664c]
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


如是請巳。眾齊一拜。復起合掌作觀而立。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
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惟願一心。歸命頂禮
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
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
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此下復續入座上師之得戒本師和尚諱
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 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
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不違本誓。鎮壇
護戒。


如是伸請巳畢。十師仍就座跏趺而坐。諸沙彌等
各復長跪合掌。


第四安受戒者所在



佛言。受戒之人不得在空隱。離見聞處。若界外。和
尚及足數人亦爾足數人即壇上九師。當安受戒者。眼見耳
不聞處。


壇主撫尺云。


通啟
三寶巳竟。諸引禮將彼求具沙彌等。安置眼見耳不
[004-0665a]
聞處立。


引禮云。


諸沙彌一拜起具 分班諸引贊仍將大衣散還令各自捧之。汝等隨
我音聲。一齊念佛出壇。


壇下諸比丘先出。二引禮雙鳴引磬在前。口稱佛
號。諸沙彌手捧大衣。同音齊誦。左右相對隨後而
行。出壇外安之得所。


第五差教授法



時有受戒者。將至界外脫衣看。稽留受戒事。佛言
不應爾。自今巳去先問十三難事。然後受戒。


壇主撫尺云。


僧集否。維那答云僧巳集。和合否。和合。未受比丘
戒者出否。巳出。僧今和合。何所作為。受具足
戒羯磨。壇主鳴尺云既受具足戒。今此眾中誰能作教授
師。往屏處與諸沙彌問難。第三師於本座合掌答云某甲堪能。
壇主云長老既能。眾中羯磨師單白羯磨。差教授師下
壇問難 羯磨師在本座。叉手白云。


大德僧聽。彼沙彌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
僧時到。僧忍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證
師在本座合掌同聲應云成。


七師齊答成者。謂人法事三。皆如律如法如佛所
教。此謂稱量得宜。辦事克就。若一不如律。設答成
者。則事無成濟。七證犯罪。一字之司。任實非輕。今
既羯磨成巳。教授師即當起座。作禮壇主三拜。轉
[004-0665b]
身從南下第二級。向西南繞至東北下第三級。著
履繞至正南。朝壇上叉手一問訊。從西南而出詣
屏問所。


第六教授出眾問難法



師到屏處就座而坐。鳴尺一聲。一引贊大德將三
受具沙彌至師前。接彼所捧大衣。令三禮長跪。復
還彼衣。引贊却離見聞。


師撫尺云。


諸沙彌。壇上諸師作法。差我下來問汝三人遮難。汝
莫恐怖。須臾之間。令汝三人陞於寶壇。受具足戒。成
大比丘。入三寶數。此非小緣。當生慶幸。


夫戒者。乃菩提之根本。聖道之鎡基。佛世利機契動
便感。末世澆薄聖制從緣。緣集則作法功成。緣散則
戒德無立。無作功勛不可見也。託緣定其有無。三衣
一鉢是汝三人得戒之正緣。我於未問遮難之前。先
與汝說衣鉢名相。師指示彼身所著五七二衣及手捧之大衣云此是安陀
會。此是鬱多羅僧。此是僧伽黎。此是鉢多羅。然此衣
鉢乃恒沙諸佛之標誌。聖賢沙門之軌儀。西天九十
六種外道尚不識其名字。惟佛一人示此未曾有法。
汝今得獲受持。當須珍敬愛護。今此衣鉢是汝自巳
有否。有。師云既有甚善。應當受持披著。


諸部律中。亦即加法受。其五七二衣。於受沙彌戒
時曾令權著。今唯大衣未受。一引贊呼彼三人。叩
首起立於側。先一沙彌近前。捧衣對師。作如是說
[004-0665c]
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僧伽黎二十五條衣受。四長
一短。割截衣持。三說師答云九品大衣隨品而受


巳受竟者。過一旁口誦偈呪。齊整著衣。彼未受者。
一一對師。亦如是受。著衣既畢。同向師前一拜。長
跪合掌 師撫尺云。


諸沙彌諦聽。汝從無始以來。起虗妄心欺誑賢聖。沈
沒生死無解脫期。今既投佛出家。為佛弟子。受佛禁
戒。出生死津。務要斷虗妄根。行真實道。今正是至誠
時。實語時。我問汝等重難輕遮。汝當諦審此身。有則
言有。無則言無。汝三人不犯邊罪耶。答云無。師應語云
汝三人乍入道門。不識此罪之名。謂曾受佛戒巳。於
婬殺盜妄四重戒中。隨犯一戒。即漂棄佛海邊外。故
名邊罪。汝不有耶。無。


凡問難有無。意在相解。故中邊不相領解。尚不能
成其捨戒。今雖問而不識者。與不問無別。律云。不
成受戒。故下皆類此。可以知之。


汝白衣時。沙彌時。污淨行比丘尼耶。無。


汝非白衣時。沙彌時。盜聽眾僧說戒。詐稱比丘。受人
恭敬利養禮拜。名為賊住。賊住之人佛不許度。汝非
此人耶。非。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巳。還歸外道。今復重來
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非佛法器。佛不
許度。汝非此人耶。非。
[004-0666a]


汝非生謂人從生來男根不具。是名生不男謂人以刀去男根。是名犍不男謂男根似
無。見他行婬因生妒心。遂感有根。是名妒不男謂能變現也。遇男則變為女。遇女則變為男。是名變
不男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名半不男五種人耶。非。


汝非弑父耶。無。


汝非弑母耶。無。


汝非弑阿
羅漢耶。無。


汝非破和合僧耶。無。


汝非惡心
出佛身血耶。無。


汝非諸天鬼神等。變為人形而來受戒耶。非。


汝非龍畜等能變化者。化為人形而來受戒耶。非。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帶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
有耶。非。


諸沙彌。此十三重難既無。我今更問汝十六輕遮。仍
如前一一實答。


諸沙彌。汝三人出家巳來。各各訓導。是何法名。各答名巳
此是汝三人入道之法名。一生之稱呼。從今受戒而
去。凡見和尚阿闍黎。同壇尊證。上中下座。及宰官長
者。朋友知識。父母師長之前。皆當稱此兩字法名。不
得言你我某甲小僧之稱。


汝三人今日壇上得戒和尚是誰。答云上某下某大和
尚。師云此是律師。是汝三人得戒和尚。梵語和
尚。此云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藉此師威力而
生。故云力生。又云依學。謂依隨此師。學出世法。故云
依學。今日受戒。若無此師。戒無從發。汝當記取和尚
尊名。認取和尚慈相。若不記得名字相貌。受戒不得
戒。從今巳去凡遇節臘結制解制。當須懷香禮拜得
[004-0666b]
戒和尚。若遇路途遙遠不能侍詣。當以焚香遙空稱
名致敬。不得慢意。


汝三人年滿二十否。答云巳滿。


衣鉢具足否。答云具足。


父母聽汝出家否。答云聽。


汝不負人錢債。作不還心而來受戒否。答云無。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答云非。


汝非當朝有名有祿官人否。答云非。


汝是丈夫否。答云是丈夫。


本律云。年滿二十者。能耐寒熱風雨饑渴持戒一
食。忍惡言及毒蟲。是丈夫位。


既是丈夫。又要無病。一疥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痟。
五顛狂。汝果無如是五病否。無。


時有此五種病人。求耆婆治。耆云。我唯醫王。及佛
弟子。彼思巳即出家受具。復就治之。病好罷道還
家。路逢耆婆問知白佛。故制不聽。若準律中。凡身
相不具有辱大僧者皆不聽。今但問最後制以攝
廣遮也。


沙彌等。我今於此問汝。少閒壇上眾師之前亦如是
問。汝如此答我。少閒壇上眾師之前亦如是答。汝等
隨我而行。待我先至僧中作白。僧若默然允可。我以
手招之時。汝等即當進壇。


引贊呼三沙彌。一拜起立於旁。教授師起座出位
前行。三沙彌次第隨師後行。將近戒壇令沙彌止
[004-0666c]
立。瞻觀壇上。


第七白召入眾法



教授師至壇前。立中合掌。向上問訊巳。作如是白
云。


大德僧聽。彼沙彌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若僧時到。僧忍聽。我某甲巳問竟。聽將來。白如是。師白
巳面向沙彌招手召之云諸沙彌。汝等來。


沙彌聞召。具儀前行至壇。師移步詣香案之左而
立。語云。


汝等一齊近香案前。到巳問訊 長跪 居中者拈香
一瓣。供養壇上諸師。拈香巳一拜而起。隨我登壇乞戒。


第八明乞戒法



教受師前行。沙彌隨後。繞至壇西。脫履陞第二級。
從西北繞至正南陞第三級。師歸本座前合掌而
立。沙彌與師相去舒手及處。一行面北立定。師教
云。


展大具。頂禮三拜 撩衣。拜巳長跪 合掌。


善男子懇切至誠。仰憑清眾求哀乞戒。乞戒之語。汝
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巳其餘言詞。
皆隨我道。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
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願僧慈愍故。拔
濟我。


如是三乞。一叩首畢。教授師就本座而坐。
[004-0667a]


第九羯磨師單白法



羯磨師。於本座合掌。先作單白羯磨巳。然後問難。
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
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若僧到時。僧忍
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證師在本座合掌答云成。


第十正問難法


羯磨師云。


此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黎。鉢多羅。今此衣鉢是汝
三人有否。答云有。


善男子諦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今隨所問。汝當隨
實而答。僧祇律云。若不實答。便欺誑諸天魔梵。沙門
婆羅門世人。及以如來眾僧。自得大罪。


汝三人不犯邊罪耶。無。


汝非白衣時。沙彌時。污淨行比丘尼耶。無。


汝非白衣時。沙彌時。盜聽大僧說戒。詐稱比丘。受人
恭敬利養禮拜。名為賊住。賊住之人佛不許度。汝非
此人耶。非。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巳。還歸外道。今復重來
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非佛法器。佛不
許度。汝非此人耶。非。


汝非生犍妒變半五種不男人耶。非。


汝非弑父耶。無。


汝非弑母耶。無。


汝非弑阿
羅漢耶。無。


汝非破和合僧耶。無。


汝非惡心
出佛身血耶。無。
[004-0667b]


汝非諸天鬼神等。變為人形而來受戒耶。非。


汝非龍畜等能變化者。化為人形而來受戒耶。非。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帶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
有耶。非。


善男子。此十三重難既無。我今更問汝十六輕遮。


汝三人出家巳來。各各訓導。是何法名。稱名巳汝三人
今日得戒和尚是誰。上某下某大和尚。


汝三人年滿二十否。巳滿。


衣鉢具足否。具足。


父母聽汝出家否。聽。


汝不負人錢債。作不還心而來受戒否。無。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非。


汝非當朝有名有祿官人否。非。


不是丈夫否。是丈夫。


既是丈夫又要無病。一疥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痟。
五顛狂。汝果無如是五病否。無。


第十一明授戒體法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前無重難。後無輕遮。甚是淨器。眾僧同慶當
授汝戒。但深戒上善。廣周法界。量等虗空。今欲進受。
要須緣境發心。心境相容。方發無作。薩婆多論云。凡
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汝三人從無始以來。於
一切境上造諸惡業。惡徧法界。今欲受戒翻前惡境。
並起善心。故戒法所因還徧法界。故我如來隨眾生
心造無邊之業。制無邊之戒。戒隨所制。故須緣境。境
[004-0667c]
量雖多。舉要而言。不出乎二種。一者情境。二者非情
境。言情境者。上至諸佛。下至眾生。十界正報。中陰有
情。凡有心者。皆名情境。非情境者。十界依報。一切世
間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舟車屋宅。珍寶田園。地水火
風乃至虗空。佛說聖教。儒流文字。形像塔廟等。皆名
非情境。善男子。既知境量如此寬廣。當須依境發心。
心有三品。中下二心。劣弱非勝。伹能自度。不能度人。
我今教汝發上品心求上品戒。何為上品心。今於我
諸師座前立三種誓願。一者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
二者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三者誓度一切眾生。無
一眾生不度。發此三種大誓願巳。於白四羯磨言下
進受大比丘戒。不為但求聲聞小果故。直欲成就三
聚淨戒故。趣向三解脫門故。正求佛果。求大涅槃。令
法久住故。發如是上品心。受上品戒。次當開廣汝懷
者。良繇戒法體周法界。量等塵沙。終不以汝三人現
前父母所生。報得狹劣身心而能容受。當作虗空器
量之身。方能領納塵沙戒法。故論云。若此戒法有形
色者。入汝身時當作天崩地裂之聲。繇是非色法故。
令汝不覺不知當起警懷之意。發上品殷重之心。領
納如來清淨妙戒鳴尺一下。今正為汝等白四羯磨受大
比丘戒。汝等當眼觀壇儀。耳聽羯磨。一心諦受。莫餘
思餘覺。羯磨師先作一白疊事告知。次秉三羯磨。量
其可否。


此古壇廣文。於鳴尺下。補其一二。準十誦云。羯磨
[004-0668a]
受戒時。當一心聽。莫餘覺餘思。唯應敬重。當正思
惟。心心相憶念。應分別之。違者突吉罪。若受戒壇
數眾多。可用隨機羯磨中略文。此廣略之文。皆出
自南山。如略開導時。應與彼言。


六道眾生多是戒障。唯人得受猶含遮難。不必並
堪。汝無遮難定得受戒。汝當依論文。發增上心。所
謂救攝一切眾生。以法度彼。又戒是諸善根本。能
作三乘正因。又戒是佛法中寶。餘道所無。又能護
持佛正法久住。又仗羯磨威勢。眾僧大力。能舉法
界勝法置汝身心。汝當眼觀壇儀。耳聽羯磨云云
如前廣中可知。


第十二正受戒體法


羯磨師合掌云。


惟願和尚大眾不悋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慎勿
異緣。令此三人。感發圓宗戒體。將秉羯磨。聽宣作白。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
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
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若僧到時。僧忍聽。僧
某甲等具足戒。某甲為和尚。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證師合
掌齊答云成。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
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
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
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初羯磨成否。如前答
[004-0668b]
成。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
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
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
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二羯磨成不。如前答
成。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
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
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
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三羯磨成不如前答
成。


僧已忍。與某甲等授具足戒竟。某甲為和尚。僧忍默然
故。是事如是持。


善見論及諸律並云。受具足巳。和尚阿闍黎等。為
當記春夏冬時分。某月某日。乃至量影等時。受具
足戒。若不為說記取者。壇上師有罪。此明僧臘夏
數。令行來坐起。知上中下座尊卑禮節故。


第十三次說四墮法



時有比丘。受具足巳。眾僧捨去。既不識犯。便造重
罪。佛言。自今巳去作羯磨巳。當先與四波羅夷法。


和尚戒師撫尺云。


善男子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
[004-0668c]
犯一一法。非沙門非釋子。


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淨行。若比丘犯不淨行。受婬
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門非釋子。


爾時世尊。與說譬喻。猶如有人截其頭。終不能還活。
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巳。不能還成比丘行。汝是
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能持。


一切不得盜。下至草葉。若比丘盜人五錢。若過五錢。
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自
燒教人燒。若埋若壞色者。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如斷
多羅樹心。終不復更生長。比丘犯波羅夷法亦如是。
終不更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
能持。


一切不得故斷眾生命。下至蟻子。若比丘故。自手斷
人命。持刀與人。教死。歎死。與人非藥。若墮胎。若厭禱
殺。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門非釋子。譬喻者。說言
猶如鍼鼻缺。不堪復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
復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能持。


一切不得妄語。乃至戲笑。戲笑。謂學口頭禪演習機鋒轉語也若比丘
非真實。非巳有。自說言我得上人法。得禪。得解脫。得
定。得四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
漢果。天龍來鬼神來供養我。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喻
者。譬如大石破為二分。終不可還合。比丘亦如是。犯
波羅夷法。不可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
能持否。能持。
[004-0669a]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相。唯此四法。謂之根本無殘
罪。若犯不聽懺。即當滅擯。故先急急宣說。餘者謂
之枝葉有殘罪。若犯許懺。是以稍緩。待下壇去令
其讀學。故今不宣。


第十四後授四依法



時世饑儉。乞求難得。有外道輒自出家受戒。後僧
無食。便即休道。佛言。先與四依。然後受戒。復有外
道求僧出家。先說四依。彼即報言。我堪二依。若納
衣腐藥。不堪此二。即便休道。佛言。此外道大有所
失。自今巳去後授四依。應如是授。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依此得
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比丘依糞掃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
中盡形壽能持否。能持。


若得長利。檀越施衣。割壞衣得受先制止。後開聽。下同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是中盡形壽能持否。能持。


若得長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
月初一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請食得受。


比丘依樹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
法。是中盡形壽能持否。能持。


若得長利。若別房。尖頭屋。小房。石室。兩房一戶得受
比丘依腐爛藥。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
法。是中盡形壽能持否。能持。
[004-0669b]


若得長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今所宣第四依法。是西域醫藥。此方乃草根木皮
等。雖然律從西制。而教巳流東。必隨土地所產。時
醫所用。凡是比丘應病之藥。有餘棄者。皆名腐爛
藥。伹是檀越發心布施一切藥餌。皆名長利。若不
隨其方國者。則此依法徒受而無益矣。


第十五結勸迴向


和尚撫尺云。


汝受戒巳。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尚如法。阿
闍黎如法。眾僧具足滿。汝當善受教法。應當勸化作
福治塔。供養佛法眾僧。和尚阿闍黎若一切如法教。
不得違逆。應學問誦經。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須陀
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始發心出家。
功不唐捐。果報不絕。餘所未知。當問和尚阿闍黎。汝
等作禮下壇此文出本律中


若壇數多。三人受竟下壇。令上殿禮佛發願。堅持
戒品。其為教授師者。唯在壇上滿足十師之數。聽
秉宣白四羯磨應成巳。彼沙彌等即得具足戒。師
復下壇。往屏處問第二壇沙彌難。問畢亦如前白
召入眾。壇壇皆然。若正白四羯磨時。壇上十師不
滿。縱羯磨成。彼沙彌等亦不得具足戒。乃至最後
一壇受竟時。引禮呼前受戒者。同集壇前。左右列
班。俟最後受者下壇 和尚鳴尺。十師齊起座而
立。
和尚叉手回向云。


以此受具功德。願戒海澄清。蕩眾生之業垢。僧田淨
[004-0669c]
潔。作大地之津梁。四恩三有。均沾利益。大眾同音。念
佛回向。


壇下大眾。齊聲念佛。壇上九師。轉向和尚作禮三
拜兩立。引禮呼新比丘等。一齊向上頂禮三拜。起
立分班。第十師先行乃至和尚在末。從南下第二
級。順西南繞至東下第三級。各著履繞詣壇前。齊
列作禮三拜。


維那舉回向偈 大眾同和。


「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十師禮畢。回向偈終。和尚轉面南立。九師兩分。二
引禮雙鳴引磬相對前行。新比丘等左右次序隨
後。至方丈前。兩行合掌面面對跪。候十師行過。仍
起雙行至。座前列班。頂禮十師巳。徐徐雁行各歸
本堂。俟眾引禮及諸引贊回。如常禮謝之。然後九
師轉下。禮辭和尚而退。


佛言。當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弟子當日三時問
訊和尚。朝中日暮當為和尚執作二事。勞苦不得
辭說。一者修理房舍。二者補浣衣服。和尚一切如
法教。盡當奉行。違者如法治。


二壇傳戒正範


三壇傳授菩薩戒正範


[004-0670a]


梵網經。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云。佛滅度後。欲以
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
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時。
應三七乃至一年要見好相。若不得好相。雖佛像
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
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
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
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要見好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大眾受學
品云。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
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
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其弟子得正法
戒。是中品戒。三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無法
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是下品
戒。其梵網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
傳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師前授法。
菩薩瓔珞本業經。及彌勒菩薩所說。菩薩戒羯磨
文中俱明。故今會合加儀。遵行有據。


第一明敷座結壇法



若受戒日。先於佛殿若眾多於佛殿前丹墀中亦可。懸以旛葢。正
中敷一高座。供得戒本師釋迦牟尼佛位。左上敷
一高座。供尊證師十方諸佛。羯磨師文殊菩薩。教
授師彌勒菩薩。同學等侶十方菩薩位。右上敷一
高座。候所請菩薩戒法師。一一座筵。皆設香花。時
[004-0670b]
至鳴楗椎。諸引禮令受戒者。各各掛鉢執具。身著
三衣。將詣殿內或徃丹墀。彼受戒者。向引禮師三拜。分
班而立。


引禮白云。


諸佛子。今為汝等嚴淨道場。敷設法座。秉受菩薩妙
善戒法。汝等先當隨我誦呪結壇。次方入室請師。


引禮白巳。於正中向座。合掌問訊巳。轉身順右舉
大悲呪。彼受戒等一齊朗誦。各各依次貫珠隨後
而行。旋繞三匝。三誦呪畢。引禮先歸本位。隨者亦
各照班次立定。舉。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聲


第二明請師入壇法



凡在界內同居大僧。先聽鳴椎齊集方丈。結壇既
畢。諸引禮左右相對導前出壇。眾求戒者。一一次
第對隨於後。俱詣方丈。如常列班。二引禮各將二
求戒者。往請二阿闍黎到巳。求戒等作禮三拜。二
阿闍黎。分歸輔弼位而立。四引禮出班。先應通知
侍者。次入室請師。師出室就座。二阿闍黎轉向菩
薩戒法師三拜復位。


引禮云。


諸佛子等。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巳長跪 合掌。


夫菩薩戒者。事出非常。憑師乃發。佛前自誓。相好難
期。一遇明師。便名得戒。今為汝等恭請堂上
[004-0670c]
師。為汝等作菩薩戒法師。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
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巳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菩薩戒羯磨經云。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
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於無上菩提發弘願巳。審求
功德具足。有智有力同法菩薩。先禮雙足。偏袒右
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


大德憶念。我某甲今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
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


此請詞。出彌勒羯磨經。如是三請。三叩首。


菩薩戒法師云。


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今可爾臨壇。遵依大乘
經律。為秉宣授受 引禮云。


諸佛子等。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
鉢。拜巳起具 分班。


待眾起立巳定。引禮將香與一為首者執之 菩
薩戒法師。起座合掌。舉。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眾齊稱佛號。壇中大擂法鼓。二引禮左右相對
導持幢旛者前行。次隨喜眾。次受戒者。次二引禮
雙鳴引磬。其執香者逐後。二阿闍黎又次之。菩薩
法師在末。二侍者。一棒鉢一持錫杖相隨。其引導
幢旛進壇。詣上左右高座旁立。隨喜大眾依隨幢
旛。從上次第兩序而下排定。受戒者。如常班次對
列。其鳴磬二引禮兩分却至旛前。二阿闍黎於中
[004-0671a]
高座前左右對立。法師居中展大具。作觀頂禮十
方三世三寶九拜。鉢杖隨立其後。


維那舉集眾偈云。


「 降伏魔力冤
 除結盡無餘
 聞此妙響音
 盡當雲來集」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稱


「 鐘聲傳三千界內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酬帝主深恩
 利益報檀那厚德」



今為傳授。菩薩三聚淨戒說者。


九拜竟。舉偈畢。法師起具。陞座拈香。斂衣而坐。二
阿闍黎轉下亦如是九禮巳。詣法師高座上。於左
右輔立。鉢杖持在師後。


引禮云。


隨喜海眾。出班禮佛。


大眾具儀。詣中三禮竟。各各依次仍歸本位列之。


引禮云。


上香執香者。徐徐轉中。向上一舉。順右進至佛前。長跪。上香巳。復位 諸佛子。一
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巳。長跪 合掌。


第三明禮敬三寶法



菩薩羯磨經云。既作如是無倒請巳。偏袒右肩。恭
敬禮拜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巳入大地得大
智慧得大神通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德。生
殷淨心。又瓔珞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先
[004-0671b]
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佛。禮未來世。盡未來際
一切佛。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如是三禮。法
僧亦然。


引禮云。


諸佛子。汝等既發勝心。求受菩薩淨戒。應當作觀運
心。隨我音聲頂禮十方三寶。人各自稱法名稱巳。一齊
起立合掌。


左右引禮。或八人或六或四。對往至中。一行列定。
展大具。入觀頂禮。合掌作梵云。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諸受戒者。必須同聲同禮一切恭謹。勿致身口參
差。心意散亂。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第四明正請師法



羯磨經云。其受戒菩薩。復於有智有力菩薩所。謙
下恭敬。膝輪據地。對佛像合掌請言即下請詞是也。是故
禮三寶竟。諸求戒者。仍各長跪合掌。眾引禮起具
[004-0671c]
復位。唯一引禮立於佛前教云。


諸佛子等。今對佛像前。隨我語言。至誠正請菩薩戒
法師。


惟願大德哀愍。授我某甲等菩薩淨戒。


作是一說巳。眾齊一叩首。引禮復還本位。菩薩羯
磨經云。如是請巳。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
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
義。默然而住。爾時菩薩戒法師。應撫尺問云。


諸佛子聽。汝是菩薩否。眾齊答云是菩薩。師復云既是菩薩。
汝發菩提心未。答云巳發菩提心。


第五明開導戒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
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攝律儀戒十波羅夷即止惡也。攝善戒
八萬四千法門即行善也。饒益有情戒慈悲喜捨即度生也。如是學處。如
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巳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
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
去一切菩薩巳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
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否。眾答云能受。


如是三問三答。此文出羯磨經中。


第六明請聖法


菩薩戒法師撫尺云。


汝諸佛子。既能受菩薩淨戒。能學菩薩學處者。各各
起立合掌。端秉一心。五體投地。隨我伸請諸佛菩薩。
為菩薩戒和尚諸師。各稱自巳法名稱巳


師起座拈香。入觀作梵。二阿闍黎同音請云。
[004-0672a]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有餘眾隨加名


大德。釋迦如來。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今請如來為
我作得戒和尚。惟願如來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如
來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當三
啟請。三頂禮。下皆同。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文殊師利菩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
我作羯磨阿闍黎。惟願菩薩為我作羯磨阿闍黎。我
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彌勒菩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作
教授阿闍黎。惟願菩薩為我作教授阿闍黎。我依菩
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如來。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如來為
我作尊證師。惟願如來為我作尊證師。我依如來故。
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
菩薩為我作同學等侶。惟願菩薩為我作同學等侶。
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如是拈香。一一三請巳畢。師復就座而坐。引禮呼
眾。長跪合掌。


第七受四不壞信


菩薩戒師撫尺云。
[004-0672b]


瓔珞經云。禮三寶巳。復教受四不壞信。依止四依。所
云四不壞信者。蓋吾人所稟體性是一。而於此一體
之中具得有佛法僧寶及戒故。梵語佛陀。華言覺。謂
性體靈覺。照了諸法非空非有。是名本具之佛寶也。
法即軌持之義。謂法性寂滅。而恒沙性德皆可軌持。
是名本具之法寶也。僧者。梵語具云僧伽。華言和合
眾。謂恒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本具之僧
寶也。戒者。謂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
薩本源。一切眾生佛性種子。是名本具之性戒也。汝
等從今信得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盡未來際身
不忘不失。故云四不壞信。雖云體具真常。不無修證。
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應當歸投住持三寶。納受
清淨妙戒。依止修行。方得圓成無上佛果。今對。


諸佛菩薩座前。一一諦受。歸依之語。汝當自說。恐汝
不能。隨我所道。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法。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僧。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戒。
各隨師語朗說。三受三叩首。


第八懺悔過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
[004-0672c]


諸佛子。梵網經所明。現身有犯七逆者。不得受戒。前
夜羯磨師巳曾一一詳審。汝等幸皆無犯。故得受戒。
今準瓔珞經云。受四不壞信巳。次當教悔三世罪。而
罪所言三世者。謂過去無明種子。為罪業之因。今生
現行。為罪業之緣。繇此現行熏過去無始以來之業
種。因緣和合而所作業成。又為當來罪業之惡因。如
是展轉相資。故令輪迴不絕。今憑
諸佛菩薩座前。慚愧悔過。若能違今生之現行。則過
去業種乾枯。未來業因自滅。悔過之言。汝合自說。恐
汝不能。隨我所道。



* 我某甲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 我某甲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 我某甲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各隨師語朗說。三悔三叩首。


第九明發願法



瓔珞及羯磨二經。缺發願。今釆時行戒本內。發十
四願以補之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等。悔過巳竟。三業清淨。如淨瑠璃內外明照。
次應發十四種大願。依而修行圓滿功德。假使熱鐵
輪。在於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我今對
諸佛菩薩座前。一一為汝等三宣。汝等當向
諸佛菩薩座前。心念口言。一一自說。各稱法名稱巳
[004-0673a]


鳴尺一下。



* 第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念佛。親近善知識否。答云能親近。
* 第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離諸惡知識否。答云能捨離。
* 第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乃至失命因緣。不犯戒否。答云不犯。
* 第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讀誦大乘經律。問甚深義否。答云能問。
* 第五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於無上菩提生信心否。答云能生。
* 第六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若見眾生苦惱時。能救護否。答云能救護。
* 第七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隨力。供養三寶否。答云能供養。
* 第八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否。答云能孝敬。
* 第九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諸懈怠。勤求佛道否。答云能勤求。
* 第十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於五塵上諸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答云能制伏。
* 第十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眾生無邊誓願度。汝能度否。答云能度。
* 第十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煩惱無盡誓願斷。
[004-0673b] 汝能斷否。答云能斷。
* 第十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法門無量誓願學。汝能學否。答云能學。
* 第十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佛道無上誓願成。汝能成否。答云能成。


第十明發戒體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等。既能發此十四種深宏誓願。我當起座。為
汝等頂禮啟白。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感發汝等
圓宗戒體。汝應一心善聽。作意諦思。當知我初番白
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繇心業力。悉皆震動。我
二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葢覆汝
頂上。我三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汝頂
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此是無
作戒體。無漏色法。繇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
應至誠頂受。


次正授戒體法



經云。能受菩薩不起於座。如故長跪。能授菩薩起
座。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
供養頂禮雙足作白即下白文。今準義加儀。則二阿闍
黎下座先行。菩薩戒師在後。至佛像座前。二師分
立左右。戒師居中拈香。入觀三頂禮。長跪合掌白
云。


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某省某寺
此中。現有某甲菩薩。於我某甲菩薩所。乃至三說受
[004-0673c]
菩薩戒我為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
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
現覺者。於某甲受戒菩薩亦為作證。慈愍故。慈愍故。
大慈愍故。


此準經文。如是三白。謂之三番羯磨。羯磨如法成
巳。受者即得戒。戒師與二師禮卻本座。非似僧法
受具。十師俱坐。羯磨應成而巳。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



上依菩薩羯磨經文。三番啟白聖巳。即得菩薩三
聚妙善戒體。此依梵網經中。次宣菩薩十重。四十
八輕戒相。而俾識相守持。以護體故 菩薩戒師
撫尺云。


諸佛子。菩薩有十無盡戒應受持。各稱法名。
稱巳言十無
盡戒者。瓔珞經云。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不盡。故言無盡戒也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一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殺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二不得故偷盜。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盜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三不得故婬欲。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婬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004-0674a]



* 第四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妄語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五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酤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六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說四種過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七不得故自讚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自讚毀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八不得故慳惜加毀。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慳惜加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九不得故瞋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瞋心不受悔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十不得故謗三寶。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謗三寶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諸佛子。巳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撫尺云。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其中間。
[004-0674b]



* 第一不得故不敬師友。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敬師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不得故飲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飲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不得故食肉。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食肉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不得故食五辛。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食五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五不得故不教悔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教悔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六不得故不供給請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給請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七不得故懈怠不聽法。若有犯。非菩薩行。懈怠不聽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八不得故背大向小。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背大向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九不得故不看病。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看病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不得故畜殺具。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畜殺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一不得故作國使。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作國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二不得故販賣。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販賣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004-0674c]
* 第十三不得故謗毀。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謗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四不得故放火焚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放火焚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五不得故僻教。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僻教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六不得故為利倒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利倒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七不得故恃勢乞求。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恃勢乞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八不得故無解作師。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無解作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九不得故兩舌。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兩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不得故不行放救。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行放救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一不得故瞋打報仇。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瞋打報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二不得故憍慢不請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憍慢不請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三不得故憍慢僻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憍慢僻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四不得故不習學佛。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習學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004-0675a]
* 第二十五不得故不善知眾。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善知眾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六不得故獨受利養。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獨受利養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七不得故受別請。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受別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八不得故別請僧。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別請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九不得故邪命自活。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邪命自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不得故不敬好時。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敬好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一不得故不行救贖。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行救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二不得故損害眾生。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損害眾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三不得故邪業覺觀。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邪業覺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四不得故暫念小乘。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暫念小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五不得故不發願。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發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六不得故不發誓。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發誓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004-0675b]
* 第三十七不得故冒難遊行。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冒難遊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八不得故乖尊卑次序。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乖尊卑次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九不得故不修福慧。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修福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不得故揀擇授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揀擇授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一不得故為利作師。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利作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二不得故為惡人說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惡人說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三不得故無慚受施。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無慚受施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四不得故不供養經典。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養經典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五不得故不化眾生。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化眾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六不得故說法不如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說法不如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七不得故非法制限。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非法制限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八不得故破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破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004-0675c]


第十二結讚回向



瓔珞經云。佛子受十無盡戒巳。其受者。過度四魔。越
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又
經云。受菩薩戒者。即於此身一念之中。具足八種殊
勝功德。一者趣道場殊勝。譬如大鵬。一飛過十萬里。
菩薩發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故。二者
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薩戒。即超
二乘。如昔有沙彌侍一羅漢而行。忽發菩提心求受
菩薩戒。此阿羅漢返生恭敬。為擔衣鉢。讓路而行。三
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閻浮提大阿羅漢。不
如供一受菩薩戒者。以彼運心廣大故。四者功力殊
勝。受小乘戒。譬如螢火。受菩薩戒。譬如日光。一切普
照故。五者滅罪殊勝。受戒破犯猶勝外道。以戒威力。
設墮惡道。受罪輕微故。六者受胎殊勝。受菩薩戒者。
若在胞胎。常為天龍善神共守護故。七者神通殊勝。
受菩薩戒者。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一念
中超越千生。一日內廣度羣品故。八者果報殊勝。受
菩薩戒者。當生蓮華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
退轉故。諸佛子等。汝今既受菩薩戒巳。即獲如是殊
勝功德。各各善護守持。於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
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巳成之
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心者。即非
菩薩。是故應當珍敬。慎勿懈退。
[004-0676a]


如是結勸畢。鳴尺一下。眾一叩首。菩薩戒師。起座
合掌迴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
上報四恩。下濟諸苦。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在會沙門。
共證菩提。海眾齊音。念佛迴向。


大眾同聲念佛。引禮呼新菩薩三拜。起具分班。二
阿闍黎先下座。至中禮佛三拜。近佛座左右而立。
菩薩戒師下座。禮佛三拜。


維那舉迴向偈 眾和之。


「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邊光佛剎
 迴向因緣三世佛
 文殊普賢觀自在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其送菩薩戒師歸方丈。謝二師及諸引禮。一一皆
同受具之儀。今大乘戒七眾同收。若有比丘尼。式
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者。俱隨送之。
但要各歸各眾。不得糅亂。雖理性戒體無二。然事
相世儀須分。能善護譏嫌。即名持戒也。


若授在家菩薩優婆塞。六重二十八輕戒者。科儀
同此。唯異戒相。故附之。


先六重戒相



*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殺生戒能持否。能持。
* 第二不偷盜如前
* 第三虗說如前
* 第四邪婬如前
[004-0676b]
* 第五宣說四眾過罪如前
* 第六酤酒如前


二十八輕戒相



* 第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養父母師長戒能持否。能持。
* 第二躭樂飲酒如前
* 第三惡心不能瞻視病苦如前
* 第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與遣空還如前
* 第五見四眾不能承迎禮拜問訊如前
* 第六見四眾毀所受戒心生憍慢如前
* 第七月六齋日不受八戒供三寶如前
* 第八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如前
* 第九受招提僧臥具牀坐如前
* 第十疑水有蟲故便飲之如前
* 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如前
* 十二獨宿尼寺如前
* 十三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如前
* 十四以飱食施四眾如前
* 十五畜猫狸如前
* 十六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類如前
* 十七不儲畜僧伽黎衣鉢錫杖如前
* 十八若須田作不求淨水及陸種處如前
* 十九物說價巳捨賤趨貴斗秤量物不令平用如前
* 二十於非處非時行欲如前
* 二十一隱瞞官稅如前
* 二十二犯國制如前
* 二十三得新穀菓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寶先自受如前
* 二十四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輒自作如前
* 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彌前行如前
* 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如前
* 二十七養蠶如前
*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如前
[004-0676c]


三壇傳戒正範卷四

No. 1128-B


覺源禪師與本師借庵老和尚論傳
戒書


覺源禪師與本師借庵老和尚論傳戒書


傳戒之書。律中名為授戒羯磨。東土宣律師以後。自
華山傳戒正範一出。而天下奉為司南。名曰律主。是
誠足以莊嚴佛樹矣。但仔細檢點。其中有不貫串者
凡有數則。一曰發菩提心不貫串。二曰懺摩不貫串。
三曰問遮難不貫串。四曰白四羯磨不貫串。司羯磨
者。可以離此用。亦可以即此用也。何謂發菩提心不
貫串。夫菩提心者。具足一切佛法。一曰直心。正念真
如法是。二曰深心。具足十波羅蜜是。三曰迴向心。以
諸佛大願迴向三處是。三賢分證此三心。十地合證
此三心。等覺此三心等有。妙覺圓滿此三心。藏中有
授菩提心戒一卷。受此一戒。則可以具足一切戒矣。
今不預受此戒。先教以懺摩。至授菩薩戒時。伹問之
以巳發菩提心未。答曰巳發。授者受者。皆不知菩提
心為何物。但含糊問答而巳。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
修諸善法。是為魔事。為今之計。司羯磨者。當發露時。
[004-0677a]
先教之以向十方佛前。發四宏誓願。司教授者。於過
毗尼時。教之以華嚴淨行品。向文殊前。發一百四十
大願。一願一拜。然後至問巳發菩提心時。便可胷中
了了。不至突如其來矣。何謂懺摩不貫串。夫懺摩者。
名為發露。改往修來。決定毗尼經中。世尊教以發露
之法。曰五無間。曰十不善。曰盜用僧物。曰覆藏。又教
以迴向。稱禮三十五佛洪名。不多不寡。此可為式。乃
惟專稱本師釋迦一佛。雖亦可以減罪。而發露不周。
其與覆藏有何異乎。何謂問遮難不貫串。律中以一
人一壇為正。至多不得過三人。今必決定三人一壇。
是畏煩而徒苟簡矣。今此衣鉢是汝自巳有否。答之
以是。言是自巳有。非借來也。今改之以有。是明開其
借衣鉢矣。後問衣鉢具足否。答以具足。恐其不具。與
前是字分明兩事。若前改為有字。無論文義不對。而
前有後具。不又重疊乎。何謂羯磨不貫串。夫四分羯
磨。與隨機羯磨。雖俱係律藏。但僧祇是佛本意。見於
舍利弗問經。餘部為被添之甘露。佛巳有明訓矣。今
傳戒白四羯磨。主於四分。是不具擇法眼也。何則佛
法以默然為印證。處處皆然。今白四羯磨中。添入四
個成否。齊答四個成字。則是僧竟不默然矣。毋論不
是佛法。即後結處默然。故句前後乃自相違矣。惟靈
峯大師毗尼事義集要中。不用四個成字。真是鵞王
擇乳手段。此係得戒緊要事故。不可不辯。更有甚者。
律係佛制。如王法不可增減。今傳戒正範中。摘去求
[004-0677b]
授人具足羯磨一條。直是減損律制。如周室班爵之
制。諸侯惡其害巳。而皆去其籍。傳戒之摘去此一羯
磨。何以異於戰國之諸侯壞周制乎。幸古本尚在。猶
有可考。凡司傳戒者。用其法去其弊。斯可傳佛心印。
幸毋效其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