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26 傳戒正範-清-讀體 (master)



三壇傳戒正範卷三
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 讀體 撰


三壇進菩薩戒前請戒懺悔儀



通啟二師第一



按菩薩戒羯磨經云。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戒時。先
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哩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
戒。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
菩薩淨戒。準經所明。故知凡受菩薩戒。先當請戒
開示。次則審懺問難。如法授受。匪藉引導。則發請
無繇。是以先須通白輔化二師。然後啟請和尚。


其請戒開導之法。須在正授戒前二三日。於午後令淨人灑掃法堂。中敷高座。若無淨人。新比丘亦得。至
時鳴椎集眾。然此中集者。非但局於比丘。凡欲求菩薩戒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
夷。皆應同集。若眾多。應以十比丘往請引禮師。若少四人。乃至極少惟幾比丘者。即可同徃。到巳一觸禮。
延至法堂中。普同作禮三拜起立。一為首者合掌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今欲進求菩薩大戒。於諸儀則。罔諳
規繩。復懇諸師。幸為示導。


引禮云。


汝等比丘若有後六眾人在內。隨類加之既能增心增戒。利巳利人。
法門熾盛。功德難思。我今先將汝等通白二師。乞請
同詣方丈。
[003-0644a]


答巳。同一觸禮。起分兩立。於時二引禮各將二比丘。分請二師。請至法堂巳。引禮呼眾如常作禮三拜。長
跪合掌。二引禮向二師一觸禮起立叉手。代眾白云


彼比丘某甲後六眾隨有加之。今欲乞圓菩薩大戒。故先
通白二阿闍黎師。惟願勿悋利物之婆心。勗成新學
之上志。欣移法趾。同詣方丈。啟請和尚臨堂。曲垂開
示。令彼眾等聞解受持。不昧正修。慈愍故白巳。呼眾作禮一拜


闍黎師云。


諸比丘等有後六眾隨加之汝今意欲啟請和尚。求圓菩薩
妙善戒法者。可謂真佛弟子。是名大道心人。少間和
尚若慈允臨堂。開導之時。汝等各各諦聽思惟。可能
堪受此戒。良以菩薩誓願深廣。行門無量。非同比丘
向所修持。倘有纖毫怯怖。機器卑劣。大戒難圓。所謂
假使鐵輪頂上旋。終不退失菩提心。如是行願堅固。
方名受持菩薩戒者。故我二師先為告諭。汝等人人
各懷恭謹。同往方丈。迎請和尚。


引禮呼眾作禮三拜。起分左右。其為首者。隨二師詣方丈。餘者立定


請戒開導第二



請和尚時。可令九人。一人執香前行。次引禮鳴磬。次二師餘眾末行。至方丈禮儀如常。和尚臨堂陞座。先
二師禮畢歸位。引禮向上展大具三拜。長跪。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聽彼比丘某甲有餘眾隨加之。今欲求
圓菩薩淨戒。故先恭詣座前。頂禮啟白。願開甘露解
脫法門。傳授金剛光明寶戒。不捨慈悲。幸垂䇿導白巳
三拜起具復位。呼云


上香 復位 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齊向上排班 展
[003-0644b]
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巳長跪 合掌。


闍黎師云。


諸比丘等。所有乞戒言辭。為首者代眾至誠作白首者
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久巳毀形離俗。每懷進道無門。幸值
大和尚戒德山高。毗尼海湛。繇是得以登壇稟具。始
預僧倫。更欲息慮投誠。重增大戒。故今頂禮座前。悃
愊伸請惟願鑒精䖍於一念。降悲愍於羣機。均賜菩
薩妙善淨戒。令某甲等修學大乘。契悟心地。即以四
弘化導之功。用酬施戒法乳之德。下情不勝懇禱之
白巳。引禮呼眾頂禮一拜。合掌長跪。一心諦聽


和尚撫尺云。


諸比丘等若有餘眾隨類加之。汝今懇切至誠。乞求菩薩妙善
戒法者。先須以三種決定深固大信。發無上菩提心
而求之。若信不決定。則不能斷除疑網。心不深固。則
不能勇猛勤修。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
大乘。如山如海。不動不搖者。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
力也。何等為三。一者。決定深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
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故今勤修勝行。
誓成覺道。願度眾生。咸登佛果。故梵網經云。汝是當
成佛。我是巳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巳具足。二者。決
定深信波羅提木叉戒。是菩提涅槃修證之本因。若
無戒為本修因。如蒸砂作飯。縱經塵劫終不能成。故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
[003-0644c]
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涅槃經云。欲見佛性
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三者。決定深信一切
諸佛法報化身。清淨光明。無邊相好。皆依持戒而得
莊嚴成就。故薩遮尼乾子經云。如來功德身。以戒而
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備二嚴。下化眾生圓滿萬行。
有戒則修證不虗。無戒則徒勞何益。汝等若具此三
種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為得戒
本師和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黎。一生
補處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黎。十方現在一切諸佛
為尊證師。十方一切菩薩為同學侶。吾雖受請陞座。
伹是汝等教誡法師。名曰秉戒和尚。謂秉宣佛制。教
誡後學故。若於來朝入壇正受戒時。汝等人人皆要
專注一境。頓息諸緣。此身雖在師前。而心必觀想諸
佛海會。須知菩薩淨戒。非淺浮之信。散亂之心而可
納受。故經云。三白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
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諸大菩薩前。法爾
相現。繇此表示。如是菩薩巳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
諸佛菩薩覩是菩薩法爾之相。知某世界。某名菩薩。
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
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繇諸佛菩薩眷念憐
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如是菩
薩所受淨戒。於餘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
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
能滅除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
[003-0645a]
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
一切大功德故。受此戒巳。雖復轉身徧十方界。在在
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繇是菩薩不捨無上菩提
大願。亦不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轉受餘生忘失本
念。值遇善友。為欲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
得。準斯經文。則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當在僧中
禮請十師。白四羯磨而得。但盡今生形壽。受持菩薩
戒名曰佛戒。應於師前啟白諸佛。三番羯磨而得。直
至果覺後身。所以釋迦世尊。文殊彌勒。為菩薩戒之
三師。諸佛為其證明。而諸佛菩薩未離真際。求戒之
人實住此方。能令授受獲益者。良繇眾生機感。諸佛
道交。如子愈孝而母愈憐。譬水愈清而月愈顯。受大
乘戒。為真佛子。諸佛菩薩慈悲護念。亦復如是。來日
為汝等欽遵大乘經律。結壇敷座。集眾啟聖。易比丘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自
利心。而為菩薩嚴土利生之廣大心。轉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別解脫戒。
而為菩薩保解脫之三聚戒文中總舉七眾。隨有者一一加之。然此
三聚妙戒。體是無作遍周法界。量等塵沙假色表顯。
雖云受。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雖云持。乃全修在性
二而不二。此則佛種從緣起。性修交成故。得斯體巳。
任運止惡行善。任運利物濟生。於正止行利生之間。
實無利生止行可得。以諸法無生。一道真淨故。起信
論云。以知法性無染污故。隨順修行尸波羅蜜。而此
[003-0645b]
性戒之性。佛生共具。蠢動不無。有性即有心。有心皆
成佛。梵網經云。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
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
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但恐汝等若不能發
無上菩提大願。及現身中有犯七逆罪者。雖佛性之
理體。人人本具未曾欠少。而終難發起戒之當體。經
律明條。應當詰問。汝等少頃。且隨眾引禮大德。今夜
入懺摩堂中向羯磨師前。先將各人本所受持戒品。
其間若染若淨。一一發露。次依大乘所遮七逆。詳細
審明。若根本重戒不破。七惡逆罪不犯。方可如律如
法。清淨授受。諸佛讚善。龍天衛守。所謂毗尼住世而
正法得以久住。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眾齊答云能依教奉
行。


引禮云。


諸比丘等有餘加之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
拜巳起具 分班 迎請者出班送和尚歸方丈。


禮儀如常送巳。仍至堂中禮送二師。並謝引禮師畢。次第各還本所。以候初夜問懺


審戒遮第三



梵網經云。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
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
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
得受戒。又云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現身不作七
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受戒。故知理性
無別。有心者盡皆通收。事障須防。無犯者乃可容
[003-0645c]
受。既於不揀擇中而分揀擇。然審問中。復有正權
頓漸之殊。故今彚之為四。以便懸當臺之明鏡。鑒
所受之機宜。若不諳練於先。臨時成非莫曉。


一者出家男女。若受持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戒。
或學戒年滿無缺。或身器完美無遮。巳經登壇。白
四羯磨。曾圓比丘比丘尼戒。今復增發大心。乞求
三聚。繇其行布靡逾。不廢住持僧寶。如法如律。謂
之正受。受巳。名曰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也。


二者若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或學戒生年未滿。
縱滿諸根不具。倚能發菩提心。堪行菩薩行。雖具
足僧倫不收。於平等佛性可攝。以其不歷近圓。即
求三聚。戒級雖越。佛慈暫開。謂之權受。受巳。名曰
菩薩式叉摩那。菩薩沙彌。菩薩沙彌尼也。


三者若居家男女。崇信三寶。樂修十善。或受五支
學處。慎守多年。或持八關齋戒。嚴遵一日。今始更
發勝心。求受菩薩大戒。以其自小進大。信智轉增。
謂之漸受。受巳。名曰菩薩優婆塞。菩薩優婆夷也。


四者若世俗男女。多劫巳植。深厚善根。此生迷著
不速返惺。倐爾覺照。立地悲忻。一念信歸三寶。懇
求大乘戒法。願力弘深。同事攝化。以其未曾久持
居家戒品。一旦疾稟菩薩學處。謂之頓受。受巳。名
曰菩薩近事男。菩薩近事女也。
此之四種。若審懺
時。仍分四別


審第一種人者。若是比丘。嚴問所持二百五十戒
[003-0646a]
法。若是比丘尼。詳審本法三百四十八戒。至於七
遮。二部通詰。苟根本毀破。應當羯磨滅擯。若七逆
有犯。當如律制所遮。設餘干違。容悔仍淨。


審第二種人者。若是式叉摩那。此云學戒女。佛制
令學三法故。若審懺時。應一一逐問。一學根本。四
重戒是。二學六法。謂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
小妄語。非時食。故飲酒是。三學行法。謂大尼諸戒
中威儀是也。若是沙彌沙彌尼。唯審本戒十章。其
七遮重罪。三眾俱問。如斯三眾之中。或根本七遮
有犯。一一依律擯除。若學戒女六法不淨。更於二
年羯磨。繇彼既受式叉摩那戒。即非沙彌尼眾所
攝。復於式叉摩那缺學。又非真淨學戒之女。而兩
無攸歸。三聚基乏。故不能進受菩薩戒也。其小三
眾。唯此學戒所制。倍嚴於沙彌沙彌尼故也。


審第三種人者。若是五戒近事男女。於中受有滿
多半少一分不同。應隨所受。一一詳問。不得為少
分者。而問多分。為滿分者。而問半分。若是八戒近
事男女。彼所受者。既異終身居家五戒。故審詰時。
但問一日一夜之持犯。又則八戒制婬。於一日夜
全斷不開。非同五戒止禁邪婬而巳。如審七逆四
輩無殊。其間或於四重七逆。有犯一一者。當須遮
止。餘聽悔除。仍許進受。


審第四種人者。彼等一向未稟尸羅。今始初發大
心求受。應準善生經中。問其七種戒障。若此善信
[003-0646b]
男女不干七障者。先當與受優婆塞。優婆夷之五
戒。然斯俗諦五禁。乃在家菩薩戒之原基也。即於
當日。復欽梵網經。再審七逆。若無犯者。三聚方進。
今雖五戒纔受。七逆豈必有干。佛教有遮。仍須遵
問。


凡作法時。應在後日分。其淨堂敷座。設辦莊嚴。籤班出入。一切儀式皆同受具無殊。至時鳴椎集眾。引禮
先至法堂。眾向作禮三拜。令四為首者。徃請受差驗繳書記巡視諸師。禮儀如前不異。引禮師次將五人。
一人執香往請羯磨師至堂。禮佛就座。拈香。眾舉香讚竟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迎請者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
作禮三拜 撩衣拜巳起具 各歸本班。
受差諸師禮儀囑辭。皆於
二壇儀中詳明。此不再出


引禮云。


諸比丘等。各稟䖍誠。隨我音聲。齊誦大悲神呪。求加
護以淨法筵。仗威力而蠲魔障誦此神呪三遍巳。舉云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聲


諸比丘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
三拜 撩衣拜巳長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猶恐琢磨之未至。聖階欲進。先求行履
之有初。今則具戒既登。聖心重礪。故我為汝眾等。焚
香敷座。恭請上律師。為審戒問遮懺悔阿闍
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
眾各稱名。其餘言辭。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餘眾加名。今請大德為審戒
[003-0646c]
問遮懺悔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審戒問遮懺悔阿
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入菩薩清淨位。慈愍故三請三拜


羯磨師撫尺云。


諸比丘有餘眾加之汝等既巳殷勤三請。我今為汝作審
戒問遮懺悔阿闍黎。所有言教。各須諦聽。夫教對機
談。先漸後頓。律因事制。繇身及心。身苟不淨。心戒何
從。今既五篇固守。三聚更增。願樂四弘。匪專自利。斯
則發廣大之因心。直趨寶所。希如來之果德。不滯化
城。具此勝懷。可謂上善。但恐浮囊有損。破器難盛。聖
制既違。梵行何立。往愆未雪。修證無繇。故毗尼藏云。
犯四性重者。退失道果。譬喻斫頭人不復還活。斷心
樹不復更生。缺鼻鍼不堪復用。分破石不復還合。此
是汝等本受戒中。法所不容者也。又大乘梵網經云。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
與受戒。以是觀之。小乘七眾犯重。大乘進受無容。大
乘若犯七遮。一槩盡揀有據。雖曰罪無自性。理具真
常。必要事不毀心。道方合節。今故先依毗尼藏。審其
所受比丘戒中。一一相內持犯完缺等事此單為比丘而言。若
有餘六眾同請審懺者。可改文云 審其所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戒中。一一
相內。持犯完缺等事。今總舉七眾之名。以便臨時隨有取用。次遵大乘教中。揀其

七遮重惡。我今逐一問汝。汝等逐一實答。若不傾心
披膽。如實而答者。昔惡既覆。新善難生。縱使隨眾懺
悔。此罪何繇得除。受戒必不得戒。仍加故妄語罪。當
思菩薩大戒。原於心地。心地夾襍。便非戒器。首棱嚴
[003-0647a]
經云。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當以直心詶我所問。鳴尺云
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眾齊答云依教奉行。


其所審問者。若僅十餘人。即隨審戒相。不必令起。
出而復入。或有比丘尼等六眾在內。應即令出。別
召審之。以其戒相不同故。若比丘眾多者。可令出
堂依籤班次。入堂聽審。恐其問答不聞。言音難解
故。


引禮云。


諸比丘等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巳
起具 凡為首者。領眾出堂集候。毋得散亂。待呼召
時。各依班次。從左頰門至驗籤師所。逐一依次進堂。
到師座前。審答巳竟。從右頰門至繳籤師所。逐一依
次出堂。其第一班在堂伺侯。餘且暫退俟餘眾出堂巳。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若堂窄分列兩行。堂寬一班列之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巳長跪 合掌 各各
作觀運心三稱。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巳各稱自巳法名稱巳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四波羅夷法。汝等應當
諦實而答。



*
第一 犯不淨行。受婬欲法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然此中所問戒相。不能全錄廣文。恐人眾延遲。但撮其綱目以問之
* 第二 有主物不與。盜心取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
[003-0647b] 實答

* 第三 故斷人命。歎譽快勸死戒如前
* 第四 實無所知。自言叉得上人法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不得與諸比丘布薩羯磨共住。謂之
破根本。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滅擯。退
失無道果分。不得進菩薩大戒。準目連問經。犯波羅
夷罪者。當墮焰熱地獄中。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十三僧伽婆尸沙法。汝
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故弄陰出精。除夢中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婬欲意。與女人身相觸戒如前
* 第三 與女人麤惡婬欲語戒如前
* 第四 教女人以婬法供養我戒如前
* 第五 為男女往來彼此媒嫁戒如前
* 第六 難處。妨處。無主自作屋。不將諸比丘指授處所。過量作戒如前
* 第七 難處。妨處。有主為巳作大房。不將餘比丘指授處所戒如前
* 第八 瞋恚所覆故。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 第九 以瞋恚故。於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003-0647c]
* 第十 欲壞和合僧。受破僧法。三諫不捨戒如前
* 十一 伴黨助破和合僧。三諫不捨戒如前
* 十二 依聚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反謗羯磨如法僧。三諫不捨戒如前
* 十三 惡性不受人語。三諫不捨戒如前


比丘於此十三法中。隨犯一一者。知而覆藏。應強與
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與六夜摩那埵。行摩
那埵巳。仍於二十僧中出罪。若僧不滿二十。罪不得
出。若不依律懺悔出罪。準經云。當墮大嘷呌地獄中。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二不定法。汝等應當諦
實而答。



* 第一 共女人獨在覆障處。可作婬處坐。說非法語。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於此三法中治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共女人在露現處。不可作婬處坐。說非法語。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於此二法中治戒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治罪輕重不定。待情真事實。或以三
法治。或以二法治。或以一法治。故曰不定法。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畜長衣。過十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離三衣異處宿。除僧羯磨戒如前
[003-0648a]
* 第三 畜非時衣。過一月戒如前
* 第四 取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戒如前
* 第五 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戒如前
* 第六 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除奪衣。失衣。燒衣。漂衣戒如前
* 第七 若奪衣。失衣。燒衣。漂衣。非親里居士居士婦與衣。不知足受戒如前
* 第八 居士居士婦為比丘辦衣價。不受自恣請到其家。讚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 第九 二家為比丘辦衣價。不受自恣請到二家。讚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 第十 施主送衣價與比丘執事人。執事人不與比丘。往取三反憶念。過五六反求得衣戒如前
* 十一 襍野蠶綿。作新臥具戒如前
* 十二 新純黑羺羊毛。作臥具戒如前
* 十三 作新臥具不用二分純黑羊毛。三分白。四分牻戒如前
* 十四 臥具未及六年不捨。更作新臥具。除僧羯磨戒如前
* 十五 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著新者戒如前
* 十六 自持羊毛。過三由旬戒如前
* 十七 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戒如前
* 十八 自手捉錢金銀。若使人捉。若置地受者戒如前
[003-0648b]
* 十九 種種賣買寶物戒如前
* 二十 種種販賣戒如前
* 二十一 畜長鉢。過十日戒如前
* 二十二 畜鉢減五綴不漏。更求新者戒如前
* 二十三 自乞縷線。使非親里織師織衣戒如前
* 二十四 人使織師為比丘織衣。比丘到彼囑託好織得衣戒如前
* 二十五 比丘先與比丘衣。後瞋恚奪回戒如前
* 二十六 有病畜酥。油。生酥。石蜜。過七日戒如前
* 二十七 春殘一月求雨浴衣。半月應用。若過一月前求。過半月前用戒如前
* 二十八 夏三月未滿十日。得急施衣。應畜至衣時。不得過十日前畜戒如前
* 二十九 在阿蘭若有疑恐怖處住。有因緣離衣宿。過六夜戒如前
* 三 十 知是僧物自求入巳戒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當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
別眾捨。若不依律捨懺。準經。當墮覆障地獄。故謂之
捨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九十波逸提法。汝等應
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知而故妄語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種種毀訾戒如前
[003-0648c]
* 第三 兩舌語戒如前
* 第四 與婦女同室宿戒如前
* 第五 與未受大戒人。過三宿戒如前
* 第六 與未受大戒人。同誦戒如前
* 第七 向未受大戒人。說比丘麤惡罪。除僧羯磨戒如前
* 第八 向未受大戒人。說過人法。知見實者戒如前
* 第九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知男子戒如前
* 第十 自手掘地。若教人掘戒如前
* 十一 壞鬼神村戒如前
* 十二 妄作異語惱他戒如前
* 十三 嫌罵比丘戒如前
* 十四 取僧臥具等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戒如前
* 十五 僧房內敷僧臥具。若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戒如前
* 十六 於他比丘住處強敷臥具。令他避我戒如前
* 十七 瞋他比丘不喜同僧房。若自牽出。教人牽出戒如前
* 十八 重閣上。坐脫脚繩牀木牀戒如前
* 十九 用有蟲水澆泥草。若教人澆戒如前
* 二十 作大房舍等。覆苫過二三節戒如前
* 二十一 僧不差。自往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戒如前
[003-0649a]
* 二十三 謗比丘。為飲食故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 二十四 與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戒如前
* 二十五 為非親里比丘尼作衣戒如前
* 二十六 與比丘尼屏處坐戒如前
* 二十七 與比丘尼期同道行。除疑恐怖時作伴戒如前
* 二十八 與比丘尼同船。除直渡戒如前
* 二十九 知比丘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戒如前
* 三 十 與婦期同道行戒如前
* 三十一 施一食處過受戒如前
* 三十二 展轉食。除病時。施衣時。作衣時戒如前
* 三十三 別眾食。除病時。施衣時。作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會時。沙門施食時戒如前
* 三十四 檀越請食。無病比丘過兩三鉢受。不分與餘比丘戒如前
* 三十五 食足更受請。不作餘食法而食戒如前
*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更受請故不作餘食法。令他犯者戒如前
* 三十七 非時食戒如前
* 三十八 食殘宿食戒如前
* 三十九 不受食。若藥著口中。除水及楊枝戒如前
* 四 十 無病。自為巳索好美食戒如前
* 四十一 自手與外道男女食戒如前
[003-0649b]
* 四十二 先受請巳。前食後食詣餘家不囑餘比丘。除病。及作衣。施衣時戒如前
* 四十三 食家中有寶。強安坐戒如前
* 四十四 食家中有寶。屏處坐戒如前
* 四十五 獨與女人露地坐戒如前
* 四十六 約比丘同至聚落。竟不教與食。不樂故遣去戒如前
* 四十七 無病過四月受藥。除常請。更請。分請。盡形請戒如前
* 四十八 住觀軍陣。除因緣戒如前
* 四十九 有因緣至軍中。過二夜至三夜戒如前
* 五 十 二宿三宿軍中住。或觀四軍鬬戰力勢戒如前
* 五十一 飲酒戒如前
* 五十二 水中嬉戲戒如前
* 五十三 以指擊攊他比丘戒如前
* 五十四 不受諫語戒如前
* 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戒如前
* 五十六 無病比丘過半月浴。除熱時。病時。風時。雨時。遠行時戒如前
* 五十七 無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因緣戒如前
* 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鉢坐具鍼筒。若教人藏者戒如前
* 五十九 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
[003-0649c] 後不問主還取著戒如前
* 六 十 得新衣。不染作青。黑。木蘭。三種壞色戒如前
* 六十一 故殺畜生命戒如前
* 六十二 故飲用有蟲水戒如前
* 六十三 故惱他比丘。乃至令少時不樂戒如前
* 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麤惡罪。覆藏戒如前
* 六十五 年未二十與受大戒戒如前
* 六十六 諍事如法滅巳。後更發起戒如前
* 六十七 知是賊伴。故與同行戒如前
* 六十八 說婬欲非障道法。三諫不捨戒如前
* 六十九 知是說婬欲非障道法邪見人。故供給所須。同共羯磨止宿戒如前
* 七 十 沙彌說婬欲非障道法。被擯巳。比丘畜同止宿戒如前
* 七十一 不受諫語。反難問持律者戒如前
* 七十二 輕呵戒律戒如前
* 七十三 說戒時不一心聽。無知無解戒如前
* 七十四 共同如法羯磨與衣巳。後故言彼是親友以僧物與戒如前
* 七十五 僧斷事未竟。不與欲而起去戒如前
* 七十六 與欲巳。後更悔戒如前
* 七十七 知他比丘共鬬諍。彼此聽說戒如前
* 七十八 瞋恚不喜打比丘戒如前
* 七十九 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戒如前
[003-0650a]
* 八 十 以無根僧殘謗戒如前
* 八十一 王未出。未藏寶。入宮門內戒如前
* 八十二 自捉寶及莊飾具。若使人捉。除伽藍及寄宿處戒如前
* 八十三 非時入聚落。不囑餘比丘戒如前
* 八十四 作牀過如來八指。除陛孔戒如前
* 八十五 以兜羅綿貯繩牀木牀大小褥戒如前
* 八十六 以骨牙角。作鍼筒戒如前
* 八十七 作新臥具。廣長過量戒如前
* 八十八 作覆瘡衣。廣長過量戒如前
* 八十九 作雨浴衣。廣長過量戒如前
* 九 十 與如來等量作衣。若過量作戒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若不依律懺悔。準經。當墮八寒八
熱地獄。故謂之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四波羅提提舍尼法。汝
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無病入村中。從非親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比丘尼在施食家。指示與某甲羮某甲飯。若自不語止。無比丘語止戒如前
* 第三 先作學家羯磨家不請。無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 第四 在阿蘭若。有疑怖處住。先不語檀越僧伽藍外不受食。在僧伽藍內無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003-0650b]


比丘犯此四法。應向餘比丘悔過。我犯可呵法。所不
應為。是名悔過法。若不依律向餘比丘悔過者。準經
當墮黑繩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一百應當學法。汝等應
當諦實而答。



* 第一 不齊整著內衣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不齊整著三衣戒如前
* 第三 反抄衣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四 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五 衣纏頸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六 衣纏頸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七 覆頭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八 覆頭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九 跳行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十 跳行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一 白衣舍內蹲坐戒如前
* 十二 叉腰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三 叉腰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四 搖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五 搖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六 掉臂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七 掉臂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003-0650c]
* 十九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 左右顧視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一 左右顧視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二 靜默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三 靜默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四 戲笑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五 戲笑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六 不用意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七 不平鉢受食戒如前
* 二十八 不平鉢受羮戒如前
* 二十九 不羮飯等食戒如前
* 三 十 不以次食戒如前
* 三十一 挑鉢中央食戒如前
* 三十二 無病為巳索羮飯戒如前
* 三十三 以飯覆羮更望得戒如前
* 三十四 視比座鉢中戒如前
* 三十五 不繫鉢想食戒如前
* 三十六 大搏飯食戒如前
* 三十七 張口待飯食戒如前
* 三十八 含食語戒如前
* 三十九 搏飯搖擲口中戒如前
* 四 十 遺落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一 頰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嚼飯作聲戒如前
[003-0651a]
* 四十三 大噏飯食戒如前
* 四十四 舌䑛食戒如前
* 四十五 振手食戒如前
* 四十六 手把散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七 污手捉飲器戒如前
* 四十八 洗鉢水棄白衣舍戒如前
* 四十九 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 五 十 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一 立大小便除病戒如前
* 五十二 為反抄衣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三 為衣纏頸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四 為覆頭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五 為裹頭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六 為叉腰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七 為著革屣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八 為著木屐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九 為騎乘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六 十 佛塔內宿。除為守護戒如前
* 六十一 佛塔內藏財物。除為堅牢戒如前
* 六十二 著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 六十三 捉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 六十四 著革屣繞佛塔行戒如前
* 六十五 著富羅入佛塔行戒如前
* 六十六 手捉富羅入佛塔中行戒如前
[003-0651b]
* 六十七 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戒如前
* 六十八 擔死屍塔下過戒如前
* 六十九 塔下埋死屍戒如前
* 七 十 塔下燒死屍戒如前
* 七十一 向塔燒死屍戒如前
* 七十二 塔四邊燒死屍。使臭氣來入戒如前
* 七十三 持死人衣物塔下過戒如前
* 七十四 佛塔下大小便戒如前
* 七十五 向佛塔大小便戒如前
* 七十六 繞塔四邊大小便。使臭氣來入戒如前
* 七十七 持佛像至大小便處戒如前
* 七十八 佛塔下嚼楊枝戒如前
* 七十九 向佛塔嚼楊枝戒如前
* 八 十 塔四邊嚼楊枝戒如前
*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三 塔四邊涕唾戒如前
* 八十四 向佛塔舒脚坐戒如前
* 八十五 安佛在下房。巳在上房住戒如前
* 八十六 人坐巳立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七 人臥巳坐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八 人在巳在非座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九 人在高座巳在下座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 十 人在前行巳在後行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003-0651c]
* 九十一 人高經行巳下經行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二 人在道巳在非道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三 擕手在道行戒如前
* 九十四 上樹過人。除時因緣戒如前
* 九十五 絡囊盛鉢貫杖頭。置肩上行戒如前
* 九十六 人持杖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七 人持劍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八 人持矛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九 人持刀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一 百 人持葢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羅。謂云惡作。若不依律懺
悔。準經。當墮等活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七滅諍法。汝等應當諦
實而答。



*
第一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若犯答有如無答云無。
此七法。能滅四種諍事。若應與現前法不與。而反與他法滅者。犯違法毗尼罪。名突吉羅。是不當與而與。今問即應。答云有犯。若雖有諍事起。彼時與法相宜。不違佛制。今問方可答云無。又則諍事本無。此法不行。今問亦可答云無。由其不同餘戒所答。故略辯附。若欲廣明。自當詳考全律可爾
* 第二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戒如前
* 第三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戒如前
* 第四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戒如前
* 第五 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戒如前
[003-0652a]
* 第六 應與多人覓罪。當與多人覓罪戒如前
* 第七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若有四種諍事起。即便稱量此七法中應當與
者滅之。若應與者不與。不應與者與。諍亦不滅。是名
為犯。


師撫尺云。


諸比丘。具足戒法。一一相內。既巳審明。復有大乘所
揀七逆。今當更問。所言七逆者。



*
第一 出佛身血。是大逆惡極重之罪。汝有此罪否有無實答
若以瞋惡心故。毀壞一切佛像舍利塔廟。及大乘經典。是與佛為仇。例此亦應遮之。
* 第二 弑父。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三 弑母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四 弑和尚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五 弑阿闍黎。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六 破羯磨轉法輪僧。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七 弑聖人。是大逆惡極重之罪。汝有此罪同前此中既無。且應蹔退。


座上如是審竟。若有犯者。書記一一注筆分明。其
呼召出入法儀。悉同二壇懺悔中所明。其中若審
餘六眾戒相綱目。附之於後。亦如前審訖。方問七
遮。乃至末後一班問畢。起立一旁。鳴椎集先發露
者入堂。各依班次列定。其受差諸師。復白儀範亦
[003-0652b]
如二壇中不異。待受差者辭出巳。引禮令眾向上
排班。作禮。長跪。


師撫尺云。


汝等前來。各解我語。從實吐露。既於比丘具足戒中
謹守既於比丘尼具足戒。式叉摩那學三法中。沙彌沙彌尼之十戒中。於優婆塞優婆夷之五戒中
謹守。然此七眾。但隨臨時有者加問。大乘所遮之七逆無犯。是真淨法

器。我今如汝言詞。申復和尚。即為進受菩薩大戒。應
更至誠求哀諸佛菩薩慈光攝照。證明懺悔。從於無
始以至今生。三障八苦咸得蠲除。自於此時盡未來
際。四弘二利悉皆圓滿。願化同體眾生。共成無上正
覺。我為汝等焚香舉偈。汝等隨我音聲。如法懺悔。各
稱法名稱巳


師起座拈香。復位合掌舉云

皆繇無始貪瞋癡


一切罪障皆


今對佛前求懺悔


一切罪根皆



「 審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若於眾中審得有犯根本重戒。及干七逆者。應當
別行警誡。


師鳴尺云。
[003-0652c]


前來審問之中。有犯某戒遮者。此是極重罪惡。破壞道
器。經律嚴遮。人情難允。我今亦如爾之所言。申復方
丈和尚。必遵律制。教勅於汝。但爾來日不得與諸清
淨大眾。同期授受。


引禮云。


諸比丘起立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巳起具 問
訊 分班 迎請者出班送師歸寮。


如常禮送師歸寮巳。復至堂中同謝眾引禮師三拜。引禮即令諸懺悔者。總詣大殿通宵禮佛


附審比丘尼戒。相綱目。若有尼眾。即於前文稱十
方常住三寶巳。一一問之。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八波羅夷法。汝等應
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犯不淨行。受婬欲法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然此中所問戒相。不能全錄廣文恐人眾延遲。但撮其綱目以問耳
* 第二 有主物不與。盜心取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三 故斷人命。歎譽快勸死戒如前
* 第四 實無所知。自言我得上人法戒如前
* 第五 共染心男子。相觸摩戒如前
* 第六 與染心男子。立語共期八事戒如前
* 第七 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覆藏戒如前
* 第八 順從作舉比丘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不得與諸比丘尼布薩羯磨共住。
[003-0653a]
謂之破根本。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滅
擯。退失無道果分。不得進菩薩大戒。準目連問經。犯
波羅夷罪者。當墮焰熱地獄中。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十七僧伽婆尸沙法。
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往來媒嫁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無根謗毀戒如前
* 第三 異分片謗戒如前
* 第四 詣官言人戒如前
* 第五 知度賊女戒如前
* 第六 解舉尼罪戒如前
* 第七 獨渡村宿戒如前
* 第八 染心受食戒如前
* 第九 勸受染食戒如前
* 第十 方便破僧戒如前
* 十一 餘黨助破戒如前
* 十二 污家違諫戒如前
* 十三 惡性違諫戒如前
* 十四 親近覆罪戒如前
* 十五 教住覆罪戒如前
* 十六 瞋捨三寶戒如前
* 十七 喜諍不憶戒如前


比丘尼於此十七法中。隨犯一一者。應二部僧中。強
[003-0653b]
與半月行摩那埵法。行摩那埵巳。應與出罪。當二部
四十人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滿四十眾。是
比丘尼罪不得除。若不依律懺悔出罪。準經云。當墮
大嘷叫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畜長衣。過十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離一一衣。異處宿戒如前
* 第三 不足衣。過畜一月戒如前
* 第四 從非親里。乞衣戒如前
* 第五 多與衣。當知足受戒如前
* 第六 不受自恣請貪好乞衣戒如前
* 第七 不受自恣請。貪好共索戒如前
* 第八 過六反索衣戒如前
* 第九 自手受金寶銀錢戒如前
* 第十 種種買賣寶物戒如前
* 十一 種種販買戒如前
* 十二 鉢減五綴不漏。更求新好戒如前
* 十三 自乞縷線織衣戒如前
* 十四 不受自恣請。貪好囑織戒如前
* 十五 先與衣。後瞋恚奪取戒如前
* 十六 畜藥過七日戒如前
* 十七 過畜急施衣戒如前
[003-0653c]
* 十八 知向僧物。自求入巳戒如前
* 十九 求是更索彼戒如前
* 二十 以造堂直。貿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一 以供他食直。貿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二 以造房直。作衣戒如前
* 二十三 以造舍直。貿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四 畜好長鉢戒如前
* 二十五 多畜好器戒如前
* 二十六 病衣不與戒如前
* 二十七 以非時衣。受作時衣戒如前
* 二十八 先與貿易。後瞋奪取戒如前
* 二十九 乞重衣過直戒如前重衣。乃紬緞中貴價者
* 三十 乞輕衣過直戒如前輕衣。乃紗羅中貴價者


比丘尼犯此三十法。當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
得別眾捨。若不依律捨懺。準經。當墮覆障地獄。故謂
之捨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一百七十八波逸提
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知而妄語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種類毀訾戒如前
* 第三 兩舌語言戒如前
* 第四 男室同宿戒如前
* 第五 小眾過宿戒如前
[003-0654a]
* 第六 自衣同誦戒如前
* 第七 向俗說罪戒如前
* 第八 向俗言證戒如前
* 第九 為男過說戒如前
* 第十 自手掘地戒如前
* 十一 壞鬼神村戒如前
* 十二 異語惱他戒如前
* 十三 嫌罵知事戒如前
* 十四 敷具不舉戒如前
* 十五 客敷不舉戒如前
* 十六 恃尊觸惱戒如前
* 十七 倚強牽出戒如前
* 十八 縱肆坐牀戒如前
* 十九 蟲水澆泥戒如前
* 二十 大房過覆戒如前
* 二十一 無病過食戒如前
* 二十二 別眾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三 三鉢過受戒如前
* 二十四 非時噉食戒如前
* 二十五 食殘宿食戒如前
* 二十六 不受食食戒如前
* 二十七 受請不囑戒如前
* 二十八 食家強坐戒如前
* 二十九 食家屏坐戒如前
[003-0654b]
* 三 十 與男露坐戒如前
* 三十一 許食遣還戒如前
* 三十二 四月藥過戒如前
* 三十三 往觀軍陣戒如前
* 三十四 軍中過宿戒如前
* 三十五 宿軍觀陣戒如前
* 三十六 違制飲酒戒如前
* 三十七 水中嬉戲戒如前
* 三十八 以指相擊戒如前
* 三十九 不受諫語戒如前
* 四 十 恐怖他尼戒如前
* 四十一 無病過浴戒如前
* 四十二 露地然火戒如前
* 四十三 藏尼衣物戒如前
* 四十四 施衣輒著戒如前
* 四十五 得衣不染戒如前
* 四十六 故斷畜命戒如前
* 四十七 飲用蟲水戒如前
* 四十八 故惱他尼戒如前
* 四十九 覆他麤罪戒如前
* 五 十 諍滅發起戒如前
* 五十一 知賊伴行戒如前
* 五十二 邪見生謗戒如前
* 五十三 邪見止宿戒如前
[003-0654c]
* 五十四 小擯知宿戒如前
* 五十五 反難持律戒如前
* 五十六 輕呵毗尼戒如前
* 五十七 心不諦聽戒如前
* 五十八 謗隨親厚戒如前
* 五十九 不與欲去戒如前
* 六 十 與欲後訶戒如前
* 六十一 挑唆彼此戒如前
* 六十二 瞋打他尼戒如前
* 六十三 瞋恚手搏戒如前
* 六十四 無根瞋謗戒如前
* 六十五 過王宮閾戒如前
* 六十六 手捉遺寶戒如前
* 六十七 非時入村戒如前
* 六十八 作牀過量戒如前
* 六十九 綿作牀敷戒如前
* 七 十 取他蒜噉戒如前
* 七十一 三處剃毛戒如前
* 七十二 水淨過節戒如前
* 七十三 胡膠作根戒如前
* 七十四 尼共相拍戒如前
* 七十五 供給水扇戒如前
* 七十六 乞生穀米戒如前
* 七十七 生草便利戒如前
[003-0655a]
* 七十八 不看棄穢戒如前
* 七十九 往觀伎樂戒如前
* 八 十 村屏男立戒如前
* 八十一 與男入屏戒如前
* 八十二 與男耳語戒如前
* 八十三 坐不語去戒如前
* 八十四 不語輒坐戒如前
* 八十五 不語敷宿戒如前
* 八十六 與男入室戒如前
* 八十七 不審受語戒如前
* 八十八 小緣呪詛戒如前
* 八十九 椎胸啼哭戒如前
* 九 十 無病共臥戒如前
* 九十一 共褥被臥戒如前
* 九十二 故惱問經戒如前
* 九十三 不瞻病者戒如前
* 九十四 夏瞋驅出戒如前
* 九十五 三時遊行戒如前
* 九十六 安居訖住戒如前
* 九十七 邊界疑行戒如前
* 九十八 界內疑行戒如前
* 九十九 親近俗住戒如前
* 一 百 往觀王宮戒如前
* 百 一 河流露浴戒如前
[003-0655b]
* 百 二 浴衣過量戒如前
* 百 三 縫衣過日戒如前
* 百 四 不看衣過戒如前
* 百 五 僧衣留難戒如前
* 百 六 不問著衣戒如前
* 百 七 衣施外道戒如前
* 百 八 遮僧分衣戒如前
* 百 九 令僧。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
* 百 十 遮尼。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
* 百十一 不與滅諍戒如前
* 百十二 食授外道戒如前
* 百十三 為白衣使戒如前
* 百十四 自手織紡戒如前
* 百十五 俗牀坐臥戒如前
* 百十六 俗宿不辭戒如前
* 百十七 誦習呪術戒如前
* 百十八 教人呪術戒如前
* 百十九 度姙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 度授乳婦戒如前
* 百二十一 年減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二 不與學年滿。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三 與學不與法。年滿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四 學法年滿。僧不聽違授戒如前
* 百二十五 學戒年減十二。授具戒如前
[003-0655c]
* 百二十六 與學戒年滿。不白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七 淫女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八 非法度人戒如前
* 百二十九 二歲不依戒如前
* 百三十 違僧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一 夏減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二 夏滿違聽戒如前
* 百三十三 不聽謗僧戒如前
* 百三十四 俗遮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五 度俗敬恚戒如前
* 百三十六 不受學女戒如前
* 百三十七 受衣不授戒如前
* 百三十八 夏減多授戒如前
* 百三十九 授宿往僧戒如前
* 百四十 無病違教戒如前
* 百四十一 半月違教戒如前
* 百四十二 夏竟違恣戒如前
* 百四十三 無僧安居戒如前
* 百四十四 入寺不白戒如前
* 百四十五 罵詈比丘戒如前
* 百四十六 喜諍瞋僧戒如前
* 百四十七 破瘡不白戒如前
* 百四十八 足食後食戒如前
* 百四十九 於家嫉妒戒如前
[003-0656a]
* 百五十 香塗摩身戒如前
* 百五十一 麻油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二 使泥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三 使式叉摩那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四 使沙彌尼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五 使婦女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六 著貯跨衣戒如前
* 百五十七 畜婦嚴具戒如前
* 百五十八 著屣持葢戒如前
* 百五十九 無病乘行戒如前
* 百六十 減衣入村戒如前
* 百六十一 暮至俗家戒如前
* 百六十二 暮開寺門戒如前
* 百六十三 暮去不囑戒如前
* 百六十四 違失安居戒如前
* 百六十五 常漏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六 二形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七 道合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八 債病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九 學術活命戒如前
* 百七十 教俗技術戒如前
* 百七十一 被擯不去戒如前
* 百七十二 不求問義戒如前
* 百七十三 欲惱令亂戒如前
[003-0656b]
* 百七十四 僧寺起塔戒如前
* 百七十五 慢新比丘戒如前
* 百七十六 好搖身行戒如前
* 百七十七 作婦莊嚴戒如前
* 百七十八 外女塗身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七十八法。若不依律懺悔。準經。當
墮八寒八熱地獄。故謂之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八波羅提。提舍尼法。
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不病乞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不病乞油戒如前
* 第三 不病乞蜜戒如前
* 第四 不病乞石蜜戒如前
* 第五 不病乞乳戒如前
* 第六 不病乞酪戒如前
* 第七 不病乞魚戒如前
* 第八 不病乞肉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應向餘比丘尼悔過。我犯可呵法
所不應為。是名悔過法。若不依律向餘比丘尼悔過
者。準經。當墮黑繩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一百眾學法。汝等應
當諦實而答。
[003-0656c]



* 第一 內衣不整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五衣不整戒如前
* 第三 反抄衣行戒如前
* 第四 抄衣舍坐戒如前
* 第五 衣纏頸行戒如前
* 第六 纏頸舍坐戒如前
* 第七 覆頭入舍戒如前
* 第八 覆頭舍坐戒如前
* 第九 跳行入舍戒如前
* 第十 跳行舍坐戒如前
* 十一 舍內蹲坐戒如前
* 十二 叉腰入舍戒如前
* 十三 叉腰舍坐戒如前
* 十四 搖身入舍戒如前
* 十五 搖身舍坐戒如前
* 十六 掉臂入舍戒如前
* 十七 掉臂舍坐戒如前
* 十八 好覆身行戒如前
* 十九 好覆舍坐戒如前
* 二十 左右視行戒如前
* 二十一 顧視舍坐戒如前
* 二十二 靜默入舍戒如前
* 二十三 靜默舍坐戒如前
* 二十四 戲笑入舍戒如前
[003-0657a]
* 二十五 戲笑舍坐戒如前
* 二十六 正意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七 平鉢受食戒如前
* 二十八 平鉢受羮戒如前
* 二十九 羮飯等食戒如前
* 三 十 以次受食戒如前
* 三十一 挑鉢中央戒如前
* 三十二 無病索羮戒如前
* 三十三 以飯覆羮戒如前
* 三十四 視比坐嫌戒如前
* 三十五 擊鉢想食戒如前
* 三十六 大摶狼籍戒如前
* 三十七 張口待食戒如前
* 三十八 含食語言戒如前
* 三十九 摶食擲口戒如前
* 四 十 遺落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一 頰含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嚼食作聲戒如前
* 四十三 大吸飯食戒如前
* 四十四 舌䑛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五 振手受食戒如前
* 四十六 把散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七 污手捉鉢戒如前
* 四十八 鉢水棄舍戒如前
[003-0657b]
* 四十九 生草唾便戒如前
* 五 十 水中唾便戒如前
* 五十一 立大小便戒如前
* 五十二 反衣為說戒如前
* 五十三 衣纏為說戒如前
* 五十四 覆頭為說戒如前
* 五十五 裹頭為說戒如前
* 五十六 叉腰為說戒如前
* 五十七 著屣為說戒如前
* 五十八 著屐為說戒如前
* 五十九 騎乘為說戒如前
* 六 十 佛塔止宿戒如前
* 六十一 塔中藏物戒如前
* 六十二 著屣入塔戒如前
* 六十三 捉屣入塔戒如前
* 六十四 著屣遶塔戒如前
* 六十五 富羅入塔戒如前
* 六十六 捉富入塔戒如前
* 六十七 塔下坐食戒如前
* 六十八 擔屍觸塔戒如前
* 六十九 塔下埋屍戒如前
* 七 十 塔下燒屍戒如前
* 七十一 向塔燒屍戒如前
* 七十二 繞塔燒屍戒如前
[003-0657c]
* 七十三 亡衣過塔戒如前
* 七十四 塔下便利戒如前
* 七十五 向塔便利戒如前
* 七十六 繞塔便利戒如前
* 七十七 褻穢尊像戒如前
* 七十八 塔下梳齒戒如前
* 七十九 向塔梳齒戒如前
* 八 十 遶塔梳齒戒如前
*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三 遶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四 向塔舒脚戒如前
* 八十五 巳房佛上戒如前
* 八十六 立說坐聽戒如前
* 八十七 坐說臥聽戒如前
* 八十八 非座說聽戒如前
* 八十九 下座說聽戒如前
* 九 十 後行說聽戒如前
* 九十一 下行說聽戒如前
* 九十二 非道說聽戒如前
* 九十三 𢹂手道行戒如前
* 九十四 上樹過人戒如前
* 九十五 杖鉢擔行戒如前
* 九十六 持杖為說戒如前
[003-0658a]
* 九十七 持劍為說戒如前
* 九十八 持矛為說戒如前
* 九十九 持刀為說戒如前
* 一 百 持葢為說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羅。謂云惡作。若不依律
懺悔。準經。當墮等活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七滅諍法。汝等應當
諦實而答。



*
第一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
有無實答準前比丘戒。相中可知。
* 第二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戒如前
* 第三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戒如前
* 第四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戒如前
* 第五 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戒如前
* 第六 應與多人覓罪。當與多人覓罪戒如前
* 第七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尼。若有四種諍事起。即便稱量此七法中。應當
與者滅之。若應與者不與。不應與者與。諍亦不滅。是
名為犯。


此三百四十八戒相。一一問竟。其大乘七逆。如比
丘儀中。審之不異。


附審式叉摩那戒。相綱目。若有式叉眾者。即於前
[003-0658b]
文稱十方常住三寶巳。一一問之。


師撫尺云。


式叉摩那。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六法。汝等應當諦實
而答。



* 第一 不得犯不淨行。若犯非釋種女。若與染污心男子身相觸。缺戒。應更學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不得偷盜。若犯非釋種女。若取減五錢。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三 不得故斷人命。若犯非釋種女。若斷畜生等不能變形者命。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四 不得大妄語。若犯非釋種女。若與眾中故作小妄語。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五 不得非時食。若非時食。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六 不得飲酒。若飲酒。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其大乘七遮準前。若有沙彌沙彌尼。及居家二眾。戒相如常故不列。然審此餘眾。唯換各人本所受持戒
相。而前後文詞皆同。不再重言


開示苦行第四



先夜審問戒遮竟。次晨羯磨師同諸引禮書記。往
方丈頂禮和尚。呈復所審染淨罪單。俟和尚閱巳。
若無犯者。禮辭而退。若有犯於重戒七遮者。即呼
令至方丈。和尚須遵兩乘經律。開導於彼。或令死
心參究。實悟無生。或令結壇禮懺。求見好相。或令
專修淨土。帶業往生。此非毗尼羯磨作法可懺。亦
[003-0658c]
非淺浮之信。數期微勞而可滅也。如上三種懺法。
謂之準教驗心。是名真實懺悔。若於暫時起世俗
念。不知有苦。不求解脫者。縱使千佛出世。亦難懺
除。如是與法巳。眾禮而退。即於午後。引禮令眾求
戒清淨無犯者。淨堂敷座。鳴椎集眾。仍將九人迎
請和尚。禮儀如常。至堂陞座巳。二引禮展具向座
三拜。長跪合掌。白云。


某甲等昨奉慈命差委。將諸比丘餘眾隨加詣羯磨師所。
審戒問遮。其諸言詞。晨朝巳簡復上。茲者恭啟
大和尚擇期設壇。臨座施戒。令彼等捨門外之草庵。
獲宅中之寶藏。為真佛子。紹隆法化。今於未受戒前。
復有何行當行。何法當作。乞垂指示。以便奉行。下情
無任懇禱之至。


白巳三拜分立呼云


上香 復位 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
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拜巳長跪 合掌。


和尚撫尺云。


諸比丘有餘加之夜來差眾引禮。將汝等於闍黎師所。審
問戒遮。遴選道器。幸爾等根本完全。遮逆不犯。庶可
明晨堪與授受。然菩薩大戒。受之固是不易。而行之
逾更為難。故我今日先令汝等廣其心志。堅其誓願。
所以梵網經云。若佛子應以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
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
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
[003-0659a]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此明為法焚
身以供諸佛。則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上求佛道之心
願致極矣。又云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
身肉手足而供養之。此明濟苦捨身以紿鬼畜。則與
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化眾生之心願致極矣。若欲
令人燒身供佛者。諸佛如來具百千相好。萬德莊嚴。
自然可敬可歸。兼以求法心真。此則人所能行肯為
者也。若欲令人捨身濟諸鬼獸者。鬼獸有無量醜惡。
形怪異常。既非可親可近。亦兼怯怖心生。此則人所
難行不為者也。若有新學菩薩至誠遠來求受大乘
戒法。其為大乘律師者。應當先為語斯苦行。然後與
之授戒者。何也。蓋如來深鑒物機。繇一切眾生從無
始來。皆以我愛為本。最難斷除。凡欲發菩提心行菩
薩行者。必以檀度為首。餘度方成。故於初求菩薩戒
者。先令行斯苦行。以驗大乘根機。令發決定大乘真
志故。良以心地法門。十無盡戒。如理而證。稱性而修。
若計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滅受取證者。亦非下種
處。惟無我空人深慈大悲。具廣大誓願忍智現前者。
乃可受持修證。然此苦行亦名法行。以性淨之理。目
之為法。而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眾生。離眾生垢
故。法無貪愛。離貪愛垢故。法無捨施。離捨施垢故。若
執法有我人貪愛。則不能內捨外捨竭盡捨。繇其知
法無我人貪愛。則能財施法施平等施。所以三賢冠
捨心於首。十地修檀度為先。故我釋迦世尊。於無量
[003-0659b]
劫中修菩薩行時。投身飼虎。割肉餧鷹。形剜千孔以
然燈。目摘雙睛而濟病。至若支節肝膽頭舌髓腦。國
城妻子象馬七珍等。皆以忍力捨施。成就無我之檀
波羅蜜。而用求無上玅道。救度法界有情。觀三千大
千世界無有芥子許。非是如來因地中捨身命處。一
佛如是。佛佛皆然。汝等雖云初心入道。而忍力未具。
人法未空。既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者。於斯大願慎
必當堅。於斯苦行慎必當行。汝等人人勿懷怯怖。果
能以此不住相清淨捨心。或然一香。或然一燈。供養
十方諸佛。於中所求者。不為人天福報。權乘小果。願
得無上菩提。拯拔法界有情。於當來世。如藥王之焚
身。二祖之斷臂。乃至無量無邊求法利生難行苦行。
悉從今日受菩薩戒。然一香一燈之微小因。始終究
竟圓滿檀波羅蜜也。汝等今聞我語。若意涉躊躇。心
生疑退。即非真正師子兒。亦非大乘根性者。如我不
遵佛制。先行開導。便為汝等授大乘戒。即非大乘律
師。而犯倒說經律戒矣。我巳遵制為說。汝等今巳諦
鳴尺一下。再問汝等。汝人人能信解奉行否。眾答能依教
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待汝等然燈然香。供佛發
願巳。來曰臨壇。領受菩薩戒法。


引禮云。


諸比丘等一齊起立 聞磬聲頂謝三拜 撩衣拜巳
起具 分班 為首者送和尚歸方丈。


送和尚巳。回堂禮謝眾引禮師。各歸本堂少息片
[003-0659c]
時。引禮復將求菩薩戒者。同詣大殿。然香燈巳畢。
如常普禮諸佛菩薩。發十大願而退。至初夜前。仍
令一齊上殿。通宵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德號。以
祈加護。願入佛乘。


三壇傳戒正範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