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58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唐-道宣 (master)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一
大宋餘杭郡沙門釋 元照 述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第三釋諸戒受法盡篇之餘
[003-0208c]


大唐沙門釋 道宣 於終南山豐德寺撰


二就大戒文為二段初標舉眾名後就緣正解。


初中標舉列緣又分為二。


言比丘者中梵天音此方無譯可以陳相如水火等
彼此同體以名目之得其實也比丘不爾元出中方
此土本無不知何目且用義例得詮便止因此四句
以義翻名以名翻義餘二俱句可以例知。」


【二授具戒法標舉正釋中初文初示無譯如下即
舉有譯反顯無譯故云比丘不爾等水火未詳梵
語詮顯也因列四句以義翻名即下翻比丘是也
又如以覺翻佛以業翻羯磨等此類甚多臨文自
舉以名翻義如火器翻憍陳如鶖鷺翻舍利並以
此土物名翻彼得名之義餘二俱者以名翻名如
水火等彼此名同又如白楊翻尼俱律線翻修多
羅律翻毗尼戒翻尸羅之類以義翻義如彼岸到
翻波羅蜜無上正等正覺翻阿耨多羅等是也。】


「中梵本音號曰煏芻此傳訛失轉比丘也初翻怖魔
次云乞士後云破煩惱或從功能者令魔怖也明本
[003-0209a]
志者為怖於魔也魔名如上世魔有四欲魔即下界
頂住者以欲纏生令不出也言陰魔者即身所聚念
念壞也言煩惱魔者即心三毒起必滅善也言死魔
者劫略善財終趣死也此人為怖此四故出家也取
其志致用以翻名。」


【次科初總示三名煏皮逼反或云苾芻上云不知
何目而世中妄傳是草名者謬也比丘因名阿羅
漢果號因中三名對果三號怖魔對殺賊乞士對
應供破煩惱對無生或下別釋初名功能是德本
志即出家心魔名如上前三歸中巳具釋故欲魔
即天魔住欲界天頂有求出離則懷愁惱變現異
相擾令著欲故云以欲等陰魔即五陰遷謝不得
安住故死為魔者謂死苦所逼奪其善念故此下
結示名義雖通兩釋本志義長故獨結之。】


「如諸經律一切出家不問邪正修道之士俱稱比丘
即通名也此土沙門本言道士是正釋名李張之倫
名為治頭及鬼卒也後漸弘廣改名濫上致釋耻從
改為道人古晉漢經翻為道士亦有德也今全不譯
但云比丘以存本音自與李異不妨還同五天異道
且據一相知所歸也。」


【三中初明西土名通以邪正雖別皆出家故此下
次明此方名濫晉習鑿齒與謝安書云比見釋道
安故是遠勝非常之道士故知本是釋氏之名李
即老君姓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張即漢世三張皆
[003-0209b]
黃巾之首張陵張魯張角號為三張按弘明集國家令為首領
部轄卿民名為治頭舊云梳髮導氣者非驅䇿鬼神故名鬼
卒醮獻星宿亦名祭酒後改為道士故釋氏不稱
古下三示古今翻譯不同初敘古翻亦有德者出
彼翻意今下明今不譯雖簡此土猶濫彼方不能
兩全故云且據一相也。】


「餘有翻者寄之戒本恐此總論增諸見也。」


【指廣中前文伹釋怖魔而乞士等名具在戒疏故
對指之恐增諸見者或謂彼此不合兩繁或責此
宗不當廣說或誡學者隨言生著示不多之意也。】


「二就緣列五位不同略以義分五門料簡一列數顯
相二通局不同三秉法差別四教被凡聖五藉緣多
少。」


【次釋列緣標章中五位即註所引善來等也下列
五門不出機教機既有差教亦非一故須立義簡
辨差別。】


「初中列數如文可知通尼五受則有十也。」


【初門總示中通尼五者即八敬二十眾遣信小年
邊方十眾也據尼有七善來破結此二同僧故不
在數。】


「初善來顯出其相者此人宿樹勝因早蒙開悟斷惑
一輪道成初果佛親命召因教感戒故母論云善來
比丘威儀庠序手執應器如二十年學法者善見又
云唱善來巳八事眾具竝皆隨身。」
[003-0209c]


【初僧五受正明中初科為二初正明樹字上呼種
也見思兩惑如車之二輪初果破見故曰一輪因
教感戒教即善來故下引證初明具足威儀如二
十年者毗奈耶云如百歲苾芻年數雖差皆取相
同宿德也次明獲得眾具六物外加針線刀子共
為八事。】


「第二破結者此人修慧惑盡道證無學會正理窮自
然感戒從所破為名故曰破結也律云若能修道成
羅漢即名出家受具足也。」


【二中修慧惑盡即是思惑能破是智所破是結故
云從所破為名下引律證戒隨果發即名具足不
須更受問一切無學皆破結得戒耶答此有多別
若因中巳受則隨定道展轉增勝更不重發若先
不曾受期心至果則果戒俱獲即是破結受也若
本無期得果無戒故有白衣羅漢問因戒得定因
定發慧豈得入聖後方感戒答必有五八為入道
基未稟具足至果方感問證聖無惡何須戒耶答
功德未滿威儀不具若不稟受入眾無由終是白
[003-0210a]
衣未堪道用。】


「第三三語者此人積行非遠未登聖位於彼羅漢先
有別緣託仗出家得由三語故曰也母論云諸羅漢
等教欲受者偏袒橫服剃髮染衣憑歸三寶依仗心
成於此教下即發具足。」


【三中初正示望前位劣故云積行非遠等對後緣
勝故云於彼羅漢等母下引證偏袒等即具儀歸
三寶等即作法依仗心是能發因具足即所發體。】


「第四邊方持律五人者以邊隅荒險僧少遊行致令
三年方獲受具因事曲開就數彰目也十誦伽論邊
僧若多用本開法得戒得罪此方赤縣曹魏巳前並
不受具至嘉平年法時沙門依法正部行羯磨法十
人受戒如僧傳中之所廣也。」


【四中邊方即齊白木條巳外初引緣示相律因億
耳沙彌欲受具戒三年待僧方滿十人請佛開之
十下次辨僧多成否少故權開多則還制籍開故
得戒違制故得罪此下三究此方元始赤縣即震
旦之別名河圖云崐崙東南方五千里號曰神州
亦稱赤縣曹魏前者後漢明帝時法流此方僧唯
剃染不稟歸戒至曹魏嘉平年即齊帝時有天竺
僧曇摩迦羅或云柯羅此翻法時始行受戒事鈔云中
夏戒律之始即今宗之次祖焉。】


「第五中國十眾者僧多信少機欲漸虧增至十人方
為勝境因眾標目故曰也。」
[003-0210b]


【五中言中國者局五天巳內僧多信少敬奉薄也
機欲漸虧受心輕也。】


「有人不立破結是戒破名是通初果亦是不同餘受
文列人法破結不爾但列空名若以為受乞求割截
亦應是戒。」


【斥異引解初科立理中初果亦是謂名濫也不同
餘受列人法者即如註中善來三語等是法一一
皆言比丘是人破結但標所破之惑而非受法故
是空名律戒本中列八種比丘一名字二相似三
自稱四乞求五著割截衣六破結使七善來八白
四彼謂唯下二種從受彰名餘皆非受故用難破。】


「若爾何故律文道成羅漢即名具足答此道成者在
羯磨前年若未滿羅漢替得。」


【次科律中有人年不滿受具成阿羅漢而得戒者
彼謂先巳證聖後白四受開年未滿非破結得戒。】


「今解不然若小年者自開胎閏如戒本中全無羅漢
用開未滿故知後成不是開小用羯磨受也故五分
中有人不滿受具足戒佛因制曰得須陀洹者乃是
第一受具不名白四乃至小年受中亦無開得果者
與此懸同故立破結是受戒也。」


【今破中初標戒本通前律意律開小年止有胎閏
布薩三位而巳義立頻大通為四位故知後成者
謂年未滿羯磨受者作法巳後證聖感戒非白四
得也故下次引證彼律初果破見得戒不同本宗
[003-0210c]
且取證前非羯磨得耳由見真理故名第一受具
小年三位亦同本律故下三結斷。】


「就尼眾中列數有五。


初明八敬者女人機發深厭生死求佛出家以無弘
道遠化益故抑而不許後還舍衛便自剃髮披衣倚
僧坊立祈聽受戒時為三請便授敬法必具依行即
感具戒故因名也。」


【尼受明五受中初科初敘機發即大愛道同五百
女也以下次明佛不許度女性鄙弱人少敬信故
無弘化之益反更毀辱正法減半後下三明尼自
剃染由佛不許却還城中輙自變形復至祇桓倚
門而住祈求也時下四明阿難代請佛令傳教能
行八敬即與出家愛道等聞即發具戒。】


「第二二十眾受者為明女報惑深智淺喜生慢怠必
欲受具僧尼各十方發勝心因二眾為名也。」


【二中惑深故多滯智淺故少信喜慢故不敬僧尼
各十心隨境勝也。】


「第三遣信者姿貌瓌逸素染俗心出寺詣僧恐成陵
染故開差使詣僧乞受如常作法返告便獲因使感
戒即以為名。」


【三中環公迴反美也逸謂輕逸染俗心者有諸賊
等伺其出故差使即遣信也。】


「第四小年曾歸者既巳事人深閑儀禮便耐惱辱有
持戒能故減八年得行具戒因其時緣而得名也。」
[003-0211a]


【四中婦人謂嫁為歸十二得受望前二十故減八
年因時緣者小年是時曾嫁是緣。】


「第五邊方義立十眾者大僧邊邑僧少便開尼脫有
緣依僧亦五彼此具十義應得受。」


【五中初科今立中據律無文取僧為例由是開教
接物生善故云義立。】


「有人不立以尼戒中不許邊荒有恐處行故雖在彼
不合減受若爾戒下制僧亦是不開而僧受戒即邊
通五此亦類準如何不合。」


【斥古中初引古計尼戒見單提中彼云若比丘尼
邊界有疑恐怖處人間遊行者彼逸提若下正斥
戒下制僧謂廣解中僧亦犯吉故用反難還立前
義。】


「若依神州自宋巳前究勘僧史尼一眾受如諸律中
八敬受戒但專愛道餘五百尼十一眾受故求那䟦
摩聖者言若無二眾但一眾受如愛道之緣者得也
何以知然及論本法止前方便未有可成還約僧中
羯磨方感後師子國鐵索羅等十一尼學宋語通方
二眾受。」


【次科初明一眾受僧史即梁僧傳宋元嘉中求那
初至為尼受具準諸律者即五分等若四分中愛
道五百同八敬受十僧一尼為十一眾一尼亦本
西國來者求那䟦摩此翻功德鎧何以等者申從
僧所以後下次明二眾受上明宋前當元嘉七年
[003-0211b]
次至十年有僧伽䟦摩此翻眾鎧次至此土諸尼
欲求二眾重受此時巳有獅子國八尼在此尋有
鐵索羅等三尼至京成十一人及正行受止用十
人鐵索羅是梵語未見所翻。】


「以此五受兼通善破則七受也。」


【七受中善來破結該兩眾故據局唯五兼通有七。】


「問如上邊方開減五人又加持律乃成制也何名為
開有人言中國制十人者四人善解法律六人足數
便得邊地開五要須持律今解不然持律之言豈局
中表僧徒多處知法不難依教依緣義必成濟邊僧
既少知法行稀恐約數成不專識教夫作業藉緣緣
乖業敗非假持律焉得遂成故遣此疑文列行德方
能拯拔樹此良基不虗設也。」


【問答中初問減五少於中國是開持律嚴於中國
為制開不成開故須問釋有下次答為二初引古
義其謬可知二今解中初三句通示中謂中國表
即邊表僧下別釋前釋中國不著後明邊土須加
行德即持律之言良基即戒體也。】


「問造業善惡能所俱齊何因遣信受戒報還方感殺
盜不然事成便獲答此不可例受願在緣緣來思具
為惡在境境損即罪。」


【次問教人殺盜不待報還遣信事同不當有別答
文可解具猶滿也。】


「大門第二通局不同一約受二約報三約時四約方
[003-0211c]
五約漸頓六約諸部。


初就受中善來破結三語八敬此局法緣互不相通
如相可知五眾十眾二十眾遣信曾歸義立十眾此
之六受從緣則眾名不同約法竝由羯磨故此諸受
束則為五據當體也彰局顯通則羯磨含六故總十
矣。」


【第二通局約受中初明四受法緣皆局法即作法
緣即受緣五下次明六受緣局法通故下總示離
合束為五者六羯磨受合為一故彰局謂列前四
受顯通即開後羯磨則為十矣。】


「二就報辨者。


依律五受善來一受通於僧尼律列八種通明善來
具二受也。」


【約報善來中初科律列八種即上所引八種比丘
及尼戒本八種比丘尼名數不別皆有善來破結
故知此二該通兩眾舊云十受中除三語八敬者非。】


「如多論中佛不度尼為止謗故若善來度外道當言
本在王宮婇女自娛出家還度以自樂故如撰集百
[003-0212a]
緣賢愚等經如來自唱善來度者皆得羅漢何以相
違如明了論是聖人者佛唱善來非聖人者則不度
也多論止謗義在凡夫必是聖人能遣邪執則非教
限。」


【次科為二初引經論相違多論止謗二經入道如
來等語即百緣文賢愚經云蓮華色尼佛唱善來
度也如下次引了論會通聖人即初果巳去。】


「二明破結通於僧尼八種列中俱有文故。」


【破結中僧尼八種同上釋也。】


「三語一受唯僧明之不通尼者以成道初用三語法
尼未有心八年制斷令興羯磨十四年後方始剃髮
求受八敬約時不及故非受緣。」


【三語局僧由制斷三語過五年後方始度尼故時
不及。】


「八敬一受局尼明者師資道立方能弘利制尼依僧
以法陶練故敬是下眾所行反通則亂倫及矣故不
在僧也。」


【八敬局尼資可敬師上無尊下於義不通陶甄也
倫即是次。】


「羯磨一受事通兩報據法單複由智淳薄備窮戒體
終作業時即表名也。」


【羯磨中據法單複僧唯一受尼加本法舊以羯磨六中僧少
尼多為單複者非由智淳薄對上單複即表名者皆名羯

磨受故。】
[003-0212b]


「三就時通局者善來三語八敬三受局佛在世也所
以可知破結得戒通佛滅後以善見文五千年前得
三達智故知果成戒滿也羯磨法通二時可知然善
來受如付法藏阿難後秉度仙人者此是別緣不可
常例。」


【三中言就時者即在世滅後也三局二通如文五
千年前謂第一千年也通達三世名三達智然下
會異付法藏傳說阿難臨滅於恒河水中度五百
仙人皆善來得戒恐引為妨故特通之言別緣者
一則機在阿難非通他故二則一時之用非通後
故。】


「四對處通局者。


善來八敬局在南洲由中成道佛自秉故問何故一
代不遊三天答南洲有四別緣謂見佛聞法出家悟
道餘三洲無見佛緣且據一相如此判也至如舍衛
九億有不見聞不妨餘洲有具四者從多為言非不
如上。」


【第四明三洲中初科初正示問下次釋疑問中三
天即三天下答中初約局說以見佛等四種勝緣
異於餘洲故云別也且下次就通論舍衛國中人
有九億三億見佛聞法三億見佛不聞法三億不
見佛不聞法餘洲具四謂隨機普應無方所故據
通則四洲具缺互有從多則南洲多具少缺。】


「羯磨破結通三不疑三語一受八年前興未擯賓頭
[003-0212c]
二洲無法何得通也故鼻柰耶云我今擯汝終身不
得涅槃便於此沒出於西洲夏坐度人大興佛事十
誦大同加起僧坊多論云東洲亦因有佛法教乃立
四部眾等。」


【次科初明羯磨等但通三者準下除北洲故次三
語中賓頭盧為現神足取竿上旃檀鉢為佛所擯
往餘三洲因有佛法既在八年之後則三語局南
明矣鼻柰耶中但云西洲又不言起僧坊故引十
誦多論續之。】


「北洲是難故所不論。」


【簡北洲中八難之一法化不及五受俱無此亦且
據一相為言耳。】


「五約漸頓通局初大小通局二別就小論。


初大通小局如善戒經欲受菩薩戒者先當淨心受
七眾戒趣菩薩道欲知大戒唯是漸受通於小乘小
乘五受當局自通如後述也。」


【第五大小通局中初科初通標大可攝小故大通
小無兼大故小局如下別釋初釋大通菩薩戒自
[003-0213a]
有兩宗若梵網經是華嚴部道俗非畜皆得受之
則通漸頓若善戒經是法華涅槃部唯比丘得受
唯漸無頓今此且據善戒明之七眾戒即五十具
該七眾故彼云欲受菩薩戒必先受優婆塞五戒
沙彌十戒比丘具足戒譬如重樓四級不由初級
至二級乃至不由三級至四級者無有是處小乘
五受下次明小局當局謂小教必無通大之理自
通謂當分具戒通於五十指如後述即次科也。】


「問受菩薩戒必假七眾為前方便乃得大戒形盡之
時小戒謝不有人云前戒局報與期俱滅菩薩戒盡
於來際與願俱在有人言受大乘戒引五八十具令
長終於未來故兩不失也若爾經生本戒在者作惡
應犯答不知有戒無違心故。」


【問答中問意謂大戒通至未來經生不滅小戒齊
一形報命終須失然既小戒為大方便即應小戒
亦隨不謝答有二釋初釋據誓兩不相干故小戒
自失期即要誓次釋取體引小歸大故隨大俱長
至於來際若爾下釋妨隔生既在理應有犯答文
約後不知以明不犯若爾必因往迹或有知者有
違犯否答大小持犯並據今報曾受為言縱使有
知義應無犯如上二釋前就教限後約分通各有
所長未可去取。】


「二就小乘羯磨一受局漸非頓餘四通於漸頓。


次就小乘總示可解。
[003-0213b]


故律中不與沙彌戒而受具足者得戒得罪故知制
漸也諸部中必先五次十然後大戒如多論中不與
五十二戒直受具者一時得三種戒羯磨局漸是明
文也。」


【別釋羯磨漸中初科初依四分唯約十戒為具足
方便諸部下次據五分多論更加五戒為十方便
若準尼鈔不先五戒直受十戒亦得戒得罪多論
直爾受具三戒齊得故知羯磨一受無有不具五
十戒者近世有人欲廢五戒準斯明判豈非狂簡
乎。】


「問一時得三何須前受答多云染習佛法必須次第
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善心轉增
然後受具得法味故好樂堅固難可退敗不破威儀
一時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儀如遊大海漸漸深也
又云眾生得道藉緣不定或依十戒乃至具戒故致
如來說斯次第。」


【次科初問躡上併受以難次第答有二意初染習
意又云下得道不定意初中前敘次受之益得法
味等謂志不變也不破威儀謂行無犯也一下次
明併受之損翻上二益以成兩過後舉海喻對合
可知次意中謂諸眾生宜樂各異隨於何戒而得
入道故須次第也。】


「問先受五戒十戒後受具戒捨五戒不答不捨也但
失優婆塞沙彌次第得大比丘次第二戒常在隨時
[003-0213c]
受名如樹葉譬春夏則青秋黃冬白。」


【次問捨五戒下略十戒字捨猶失也答云不捨謂
法體也但失次第謂名位也下舉葉譬雖變而存
可合上義。】


「又問一時受者有三戒不答俱具無作無別五十也。」


【三問恐疑併得分三體故答中俱具無作體通三
也無別五十混為一也。】


「若爾便是一戒何故上云頓得三種答比丘受形俱
無作與沙彌俗人同者故言三也實一無作體通三
人故多云下品受五戒中品受十戒前五仍下上品
受具戒本俗仍下沙彌是中餘者方上故知無三。」


【轉難答中初正答與沙彌俗人同者且如五戒三
種俱禁沙彌後五十具齊約豈非通三所以不受
五戒直受十戒體通二種不受五十直受具足體
通三人故下引證彼宗三品永定體無重增故下
品受五中品受十但十中後五是中品耳故云前
五仍下又上品受具唯二百四十是上品耳故云
餘者方上此據次受三品三戒合為一體若體有
三則應別發可證頓受無三明矣若成實宗下五
中十則引五為中及乎上品受具則引五十齊上。】


「問頓受三戒捨時如何答有頓漸也若據漸捨直捨
具戒作沙彌者則失具戒沙彌戒在乃至五戒三歸
例爾亦望一時受戒與沙彌俗人防惡義同隨心捨
者便捨留者便有。」
[003-0214a]


【四問中次第漸受捨有漸頓一時頓受應無漸捨
答中初句通答若下別釋頓義易知故但明漸乃
至等者謂捨具十作優婆塞或捨三種但存三歸
亦下出其所以前文巳示三一之義故云亦望也。】


「上明羯磨受則制漸捨通漸頓。」


【結示中受局捨通如前可解言頓捨者謂直作白
衣更無所留也。】


「善來三語破結此三文雖不明約義俱有先受五戒
來從三受則通漸也直本白衣徑投受法此局頓也
八敬一受文列五戒則是通漸餘五百女未必曾受
聞敬得戒應是頓也。」


【餘四中前合明三受善來三語未及十戒但有五
戒破結一受容兼二戒八敬中文列五戒即律明
愛道先受五戒為優波夷故餘女無文故云未必。】


「六諸部通塞從本四分略說五種羯磨受中離分出
六通別則十橫通諸部有無所以。」


【第六初科通則為五別則成十橫猶旁也本異相
望以顯有無。】


「十誦佛言有十種戒一自然無師戒者謂佛不假師
教會理盡故因感戒也如多論云據自然者不假他
教也非不自假樹下跏坐即身教也自言不解此座
而得漏盡此口教也及後漏盡戒亦齊得二自誓者
如付法藏中自誓之時身口律儀森然具也三得道
者如五拘鄰四論義者如增一中佛令須陀耶解有
[003-0214b]
常色等義說法無滯又無怯弱善見云七歲與問答
受餘善來三歸五眾遣信八重羯磨六受通四分也。」


【十誦自然中初引律示謂佛成道斷惑證真自然
感戒如下引論決上自然必由緣發不假他教謂
無師也非不自假謂由教生無教也準此如來果
中得戒僧祇亦然若依五分因中得戒隨機異見
廣如義鈔二中自誓即大迦葉森然即眾多來集
之貌三中五拘鄰即鹿園初度五人也拘鄰即五
中之首此翻本際即憍陳如二曰阿濕卑亦云頞陛
曰摩訶摩南亦云摩訶拘利四曰婆提亦曰䟦提五曰婆敷亦名
十力迦葉若依善見善來得戒與此不同四中彼經云

佛在摩竭提國波沙山中清且從靜室起在外經
行時須陀沙彌在佛後行佛曰我今問卿義有常
色及無常色為一義為有若干對曰此義非一所
以然者有常色是內無常色是外佛言汝快說此
義今即聽汝為大比丘故云說法無滯等廣如第
二十二卷善見佛問云汝年幾答我年七歲餘同
增一。】


「僧祗有八一局七通一者自具足亦云自覺謂如來
也餘善來五十八二十遣信曾歸七受同四分也。」


【僧祗自具足即上自然也五即邊方十即中國八
即八敬餘可知。】


「五分十二種受互有通局一自然二一語言歸佛也
三二語言歸佛法也四十一眾即五百尼在十僧中
[003-0214c]
愛道為和上三人一受是五破惡見實即羅漢上法
也六第一受具謂初果童子也餘善來三語八敬羯
磨二十僧遣信六受同四分也。」


【五分正明中互有通局互謂各半也準下問答五
局七通十一眾與四分不同破惡見實惡即是惑
實即是理第一亦目真理是第一義故。】


「問三語受戒具文方成如何有缺開得受者答法化
初開群生機至三名雖異體實同歸如涅槃中盛明
其本約緣故開就本亦得故二受不同也。」


【初問前引多論三歸有缺法不成故答中名異體
同謂理體一體隨稱皆具在機雖異於理常同涅
槃中或說一為三或說三為一彼明眾生本性一
體三寶小乘方便教中離說為三故云約緣開也
大乘實教還說為一故云就本亦得本即體也。】


「問破惡見實即同四分破結之人如何局也答如問
實也誤如局分宜知在通不得誦語。」


【次問答中示有誤者謂恐學者循文不自詳審故
特誡之上云即羅漢上法乃是會同四分豈是誤
[003-0215a]
耶。】


「上約餘律對明通局次引諸論。


如多論文正解十誦故彼文云七種受戒自誓見諦
三歸局在彼文善來三語八法羯磨四受通也。」


【次引論中多論初科三歸三語名位各別四分不
爾名通位一問論解十誦何以與上名數不同請
為通之。】


「問四分律文但云三語此文更列三歸者答以義約
之歸猶結也作法既久宗奉漸漓如結成受故多論
云宿業力故應三語得戒者三語則止三歸亦然自
然使爾牛呞比丘兄弟七萬比丘盡以三語受戒四
分文中但云歸依三寶隨佛出家本無歸結。」


【問答中初示名義作法久者謂三語也漓即是薄
故下引文證多論宿業謂往緣也三歸亦然亦宿
業也梵云憍梵波提此翻牛呞亦云牛跡過去為
牛故口有牛呞足有牛跡呞音詩說文云吐而噍
噍才笑反嚼也彼云兄弟七萬詣諸比丘所諸比丘各
盡以三語受戒四分三語亦有加結今云本無未
詳何意有云四分雖有結歸而得戒在於三語不
同彼宗結歸方獲。】


「摩得伽中十種無師自誓見諦問答三歸五受局也
五眾十眾二部僧八重遣信五通也。」


【伽論問答即論義三歸同上多論故在局也下善
見亦同前十誦三歸即是三語故在通也。】
[003-0215b]


「善見有八一教授者謂自誓也三歸問答此三局也
善來重法即八敬也遣信八語即二十眾僧尼俱白
四也五是羯磨竝通也。」


【善見自誓云教授者謂從佛聞法故論云佛告迦
葉汝應如是學言我於上中下座發慚愧心應聽
一切善法置於我心等迦葉以教授故即得具足
是佛神力得也八敬云重法重即尊敬或云八尊
義亦同也八語謂尼中本法僧中正受兩番白四
故云八語。】


「母論有七善來建立受具即破結也三語羯磨隨師
教者即八敬也遣信為六通也勑聽一受即解義者
是局也。」


【母論破結名建立者彼文正名上受具即同四分
上法而論云從今巳去聽汝等立善根上受具準
約文意名為建立八敬名隨師教謂從阿難邊受
佛教故解義名勑聽者彼論佛告蘇陀沙彌從今
巳往若有疑惑恣汝來問亦即與戒故得名也聽
字平呼。】


「雜心列十一自起二受師教者即自誓也三超昇者
即五比丘四問樂者謂須陀耶五三歸此上局也善
來五人受重法八敬也遣信十眾此五通也。」


【雜心自起即佛自然超昇即初果人破惑出離也
問樂謂因問義生願樂故。】


「俱舍有十一自然二入正定聚三信受大師語四問
[003-0215c]
答五三歸此局也六善來七信受八尊法八遣信九
持律為五十中國十眾各下列人可知。」


【俱舍第十四列數之下一一出人名故云各下列
人也初即佛與獨覺二即五拘鄰彼正名得入正
性離生在言頗隱故此易之得世間定名邪定聚
初果入聖名正定聚三即大迦葉四即蘇陀夷七歲
沙彌五即六十賢部共集受具賢部未詳六即那舍等謂須
提那耶舍七即大生主即大愛道八即法授尼伽論云達摩提那即梵言
也見論云半迦尸尼謂直半迦尸國故九十伹分中邊不出人號。】


「明了論云依他圓德有七種比丘有四尼有三也獨
覺有量佛無量波羅蜜合說有九。」


【了論總示中七種從師受故云依他獨覺與佛二
種自然感發則非依他獨覺小乘境局大千故猶
有量佛無量義如後自釋究竟果滿故稱波羅蜜。】


「一善來者先白衣聖人佛呼善來比丘修行清淨梵
行正說正法作是說巳髮落衣變便得戒也善比丘
者許其出家許與大戒來者從白衣位來入出家位
從無戒位入具戒位清淨梵行者斷一切惡修一切
[003-0216a]
善也四分云快修梵行盡苦源即此是也正說正法
者是梵行所依處也。」


【僧善來中初引論善下牒釋斷惡是清淨修善即
梵行引四分證快修梵行證修善盡苦源證斷惡
正說正法言所說當依正教行須憑教故是所依。】


「二三歸得戒者善根稍薄戒法難生未說歸前先誦
佛語善來之法後方說歸竟感戒。」


【三歸中稍少也準此作法先唱善來後說三歸獨
異諸部。】


「三略羯磨者善根又薄須立和上先問遮法後方和
乞與今不異四人秉白即發具戒。」


【三中受前方便並同廣法唯四人單白此二為異。】


「四廣羯磨者善根轉薄戒法難生加至白四方乃得
戒。」


【四中法須白四僧須十人。】


「尼中三受無歸及略是聖人者佛喚善來非聖人者
三歸單白所不感也言遣使者是愛道言廣羯磨今
二十眾也。」


【尼中無三歸及略羯磨善來廣法此二通僧遣使
一種唯局尼眾。】


「此七種戒悉依他得言圓德者即戒體也所受徧周
法界無境不備隨行奉修德充一切故稱圓德。」


【通釋中初釋依他言下釋圓德即戒體一句是總
示也所受等釋上圓義隨行等釋上德義故下一
[003-0216b]
句通結。】


「獨覺有量佛無量者三僧祇劫廣修萬行於最後生
有菩薩戒悉性得也苦法忍時得出家具戒盡無生
智起一切佛法一時圓滿三種功德無有邊量也。」


【次二受中文牒二種不釋有量反佛無量自可知
故若據餘部通歸自然今取位別心境廣狹故分
二焉阿僧祇劫翻無數時而言三者且約釋迦修
菩薩道時以論分齊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
五千佛名初僧祇次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
千佛名第二僧祇又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值七萬
七千佛名三僧祇若望聲聞當內凡位萬行者萬
是數之通名行實無量不必一萬最後生謂王宮
所生也菩薩戒者謂久修菩薩行習性自然遠惡
住善故云性得若爾前云小戒為大方便今何倒
耶答此菩薩戒亦即小乘義說為戒非從他受不
同梵網善戒受者方獲苦法忍時即證見道無漏
聖慧斷惑之時準此初果即得具戒盡無生智起
句絕謂盡智與無生智二智發起即證無學道時
謂證滅諦結惑斷盡故名盡智從盡智後無漏智
起一切結惑無再生理名無生智三種功德者一
菩薩戒二出家具戒三佛法圓滿前二是因後一
是果皆徧生境故無邊量然此且據小教明佛若
約大乘出生成道無非示現隨緣垂應非實爾也。】


「於此論中善來廣羯磨遣使通四分也三歸略羯磨
[003-0216c]
獨覺如來局當部也。」


【結通局中三通四局當部即了論自謂。】


「上隨數分有一百一種略名從實則有二十種受一
者自然二自誓三見諦四論義五三歸六一語七二
語八十一眾九略羯磨十有量此局他部破結善來
八敬三語二十眾五眾十眾小年曾歸尼邊義立遣
信此通他部。」


【三括諸部中初示開合一下次明通局前十局他
部者本宗無故後十通他部彼此同有故有本並作當部
者誤也餘如別圖委示此不復云也。】


「三明秉法師資。」


【第三秉法差別標云師資者師即是佛資即弟子
從緣不同故有差別。】


「多論說言通論諸受皆從佛得由佛出世有是法故
若義推之破結自得初從佛聞法名從佛受後證無
漏自獲非授四從他中善來八敬佛邊得也三歸羯
磨從弟子得即藉緣不同為通末代也。」


【正明中初引論通明若下次約義別說五受中初
自餘他從他四中二師二資八敬阿難傳教還因
佛得籍緣不同者機宜異也通末代者三歸八年
羯磨至今也。】


「問自他兩受何者為勝答約緣不定因微假緣從他
為勝如梵網云四方千里無戒師者方於佛前自誓
而受因強心猛未假他緣勝鬘十受可對人也自然
[003-0217a]
自誓破結之徒義非劣也。」


【初問答中初句通答因下別釋因微謂宿善根薄
心不猛厲須憑他發梵網千里無師方開自誓又
須好相故知受戒必須從師因強心猛反上可明
勝鬘經說勝鬘夫人即波斯匿王女聞佛授記巳
立受十大願一我從今日乃至菩提餘九同此於所受
戒不起犯心二於諸尊長不生慢心三於諸眾生
不起恚心四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五於
內法不起慳心六不為自巳受畜財物凡有所受
悉為成熟貧苦眾生七不自為巳行四攝法為一
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礙心攝受眾
四攝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八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
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穩以義饒益令脫
眾苦然後乃捨九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
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
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
受故令法久住十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
失法者則忘大乘若忘大乘則忘波羅蜜此由心
猛故不對人自然等受皆此類也。】


「問何故如來獨秉善來比丘不得者有二義也一威
德力大轉緣入道二善識機欲應病與藥也比丘反
此不識前機如舍利弗錯授人法威德又劣如僧祇
中學佛喚之鬚髮故在威儀不淨為人訶故佛言汝
不可得如佛無畏口也自今巳後剃髮度人。」
[003-0217b]


【次問中初科初問有下次答初明唯佛可秉轉緣
謂變形服比丘下次明弟子不得不識前機反上
次義舉緣證者涅槃明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觀白
骨一令數息經歷多年各不得道即生邪見言無
涅槃佛喚舍利弗而呵責云汝不善教云何為彼
顛倒說法此二弟子一是浣衣一是金師金師應
教數息浣衣應教白骨以汝錯教令生惡邪佛為
二人如應說法聞巳得阿羅漢威德劣者反上初
義引僧祇證即諸弟子亦以善來度人因機制斷
形服不變還同俗儀故云不淨無畏口佛具四無
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言我是一切智人若沙門婆羅門等言是法不知者不
見微畏相二漏盡無所畏佛言我一切漏盡若人言漏不盡者亦無徹畏三說

障道無所畏佛言我說障法若人云是障法不障道者亦無微畏四說盡苦
道無所畏佛言我說聖道能出世間若人言是道不能盡苦者亦無微畏。】


「八敬一受緣在二人故名佛秉若是僧者遣人敬巳
義中不便理從佛也故愛道云若世尊有教我當奉
行故也。」


【次科由制敬僧若令僧授則是敬巳引愛道證文
見本律。】


「如多論中善來自誓佛於彼人有和上闍梨義然不
為其師三歸八敬得稱比丘為闍梨不得作和上羯
磨一受亦非佛秉有十義故不作有益一為成平等
化故二為止鬬諍故三為止誹謗故四為成三歸故
五成四不壞故六成六念故七為息滅眾生福故如
[003-0217c]
正富羅輪王業滅八不供養下人故九不惱眾生故
十為通末代故。」


【三正引中彼論七受但明五者見諦同善來三語
同三歸彼無破結故所不論和尚相攝義闍梨教
授義善來自誓佛兼二義三歸令向三寶八敬令
重眾僧但有教授無相攝義佛不秉羯磨十義總
束為四初三種皆為離不平等過故佛若自度則
有親疎鬬諍誹謗由是而生次三種皆謂佛若度
人則入僧數闕三寶故四不壞者三寶及戒內凡
巳上信樂決定名四不壞信六念亦三寶外加戒
施天又次三種皆為離損眾生過故正富羅者論
云昔有一比丘應得羅漢而有轉輪王業不得漏
盡佛欲令其速得道故即為比丘一正富羅即是皮履
轉輪王福一時盡滅下人即眾生佛是人天中尊
不當反養眾生若為和尚必須給養容此二過不
惱眾生者佛若為師則諸弟子不問遠近盡來投
佛則令眾生多受苦惱最後一種若佛自度但被
現機不通滅後故論總結云以是種種因緣佛不
為弟子作和尚闍梨。】


「問佛非僧者何故愛道施衣令與僧中我即在者答
在應供僧故也上明不在羯磨僧也故成實云不同
僧事者以三寶位差別故。」


【問答中問詞牒前次三種舉律以難我即在者謂
在僧中答中僧分二種應供則通羯磨則局下引
[003-0218a]
成論證上羯磨僧事即眾法也。】


「四明教被凡聖者。


善來一受約四分中必初果者由佛自唱所被之人
非劣下所堪道前相間非極聖所囑也故十誦云善
來受者一切如法諸佛法王自在義故自與受戒無
有學地命終不成羅漢也如五分中須提那子善來
受也此即通凡不妨大約是聖多矣。」


【第四善來中初定位約四分者簡他部通凡故由
下釋所以上三句明教勝劣下即二凡巳還下二
句明機劣道前謂見道巳前內凡之人猶隔聖位
故云相間故下引證初二句通示一切之言總收
機教諸下別釋初明教勝王以自在為義如來得
法自在故稱法王無下次明機勝言凡蒙善來度
者必由學地得至無學如下會異須提那最初犯
婬是內凡人一則部別有異二取多分為言。】


「三語八敬非外凡地故多論云此二受人不羸不捨
不變根不斷善根始終堅固知內凡也。」


【三語八敬中初科初定位故下引示無四種過顯
是內凡一戒不羸二不捨戒三不轉根為女四不
生邪見。】


「問內凡分得不退道行何故律文中失本意者答信
有二種一出家信二不壞信今云失者失事疲苦非
理信也縱律文中三語受者威儀不淨不可怪也故
律有言三果故犯無著不犯餘內外凡則不疑也如
[003-0218b]
僧祇中須斯二尼他逼受染自分未亡故犯初重何
妨感於別苦也成實云以我慢故造集諸業以無我
智力故諸業不集。」


【次科問詞不退道行躡上四種律中因諸比丘受
教人間遊行說法時有聞法得信欲受具足諸比
丘將詣如來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佛
令諸比丘自今巳去聽三語受具據此有退則非
內凡答中初正答出家信者忻樂梵行即為事信
不壞信者分見真諦故為理信失事信則可通律
文不失理信則還歸前判縱下釋妨律中三語受
者不接威儀著衣受食皆不如法因立和尚羯磨
受具此亦失事故不可怪故下引況四分中無著
即四果結惑巳盡則無故犯不妨悞犯僧祇自分
即愛欲初重即婬戒感別苦者但異凡夫有總報
故下引成論釋成聖人造業無總報所以凡夫具
三我見慢名字初果巳去而有慢我無我智即空
慧也。】


「八敬四分愛道初果五百女人亦通內外然多論中
不變不轉則內凡故。」


【三中四分愛道及五百女皆八敬受雖通聖凡還
依多論判位為定。】


「破結一受此絕言議。」


【破結中唯局四果不通餘人故絕言議。】


「若論羯磨初為凡興後通果向涅槃淨梵即初果人
[003-0218c]
四分華尼亦同受也五分陀驃十六成聖二十受具
亦通四果。」


【羯磨中涅槃三十九云有一梵志名淨行出家受
戒時佛勑陳如將至僧中為羯磨受十五日後諸
漏永盡得阿羅漢義約受時巳證初果四分蓮華
色尼亦是初果羯磨受具若賢愚經佛善來度所
出不同不可和會五分陀驃匹妙即四分沓婆十四
出家十六成羅漢二十羯磨受具若爾得羅漢時
即是破結何不感戒思之可知。】


「五明緣假眾相就分為四初約緣明受二對辨同異
三約受優劣四顯法前後。


初中善來有五緣一得道者故文云於座法眼淨也
二對人法文云善來比丘至盡苦源三有求心文云
我修梵行四心境合五事成作業。」


【第五假緣初門善來中初緣律中凡善來度者佛
先與說法即於座上遠塵離垢破見惑也得法眼淨即見
道也二對人法人即是佛法即善來律具云佛言善

來比丘於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三有求心律
[003-0219a]
明受者先白佛言我欲如來法中修梵行等佛方
召之四心境合即上二三能所對也五中事成作
業謂法竟體具也。】


「破結亦五一假佛教誡二立誓言三依教苦修四三
毒皆盡五見空感戒。」


【破結中初須聞教非自然故二須立誓期心在後
若非此緣破結無戒五見空者空即真理。】


「三語五者一有形同文云剃髮著衣故二對無學及
教也三有求心文云欲往佛所四心境合五作業。」


【三語中二無學及教即人法也律云彼欲往佛所
中途而止佛令諸比丘三語度之欲即求心。】


「八敬五者如三語也。」


【八敬同三語者一愛道與五百女各自披剃倚立
祗桓故二即阿難傳八敬故三即愛道求出家故
四五可知。】


「問善一受得道為緣餘三反者答對佛德大不假相
具能轉變故餘則不爾如上說也。」


【問答中善來對佛必變形服故須得道為緣餘不
爾者不對佛也破結證聖形服自變餘二對資力
不能變如上說者即師資中。】


「羯磨受中總別諸緣既被下機當須廣顯具依文註
次第說也。」


【羯磨中總則五緣別為十五文註可見。】


「二對同異中有五。
[003-0219b]


初說結不同者善來八敬一徧便得以唱教人大不
假叮嚀渴法心重又不須結三語之法初受法弱故
須三說前受心奢又假三結羯磨在僧通和非易故
須四徧眾心齊忍與奪巳決故結一也。」


【二對同異初中善來八敬機教俱勝不假叮嚀謂
不須多徧三語初受法弱謂能授教劣一說難感
故至於三前受心奢謂所受機劣恐有陵犯加結
囑之羯磨四徧一白三羯磨以和難故說須多也
眾既和忍不假多結與奪即可否不同三語別人
獨授故須三徧破結無法故非所論。】


「二乞有無者通論四受理須前告如今我欲即是其
相但羯磨者通情稍難若不遜請無由牒法故制乞
也。」


【二中初通明四受亦除破結既不對人故無從乞
如今我欲今合作文即前善來文云我欲於如來
法中等即是求乞三語八敬並如上引但下別顯
羯磨稍猶漸也。】


「三立名相者初皆無相羯磨約緣由前三受內凡巳
上羯磨具縛有犯性重故制相也五八十戒或對俗
化儀或是羯磨犯後故十戒中列和上名明知非制
前也。」


【三立名相名謂受名相即戒相初二句略示上句
通舉四受羯磨受法初亦無相下句別點羯磨後
因犯重方制說相緣即緣起由下委釋所以初明
[003-0219c]
三受無相內凡初果少犯性重破結無犯故不在
言羯下次明羯磨有相雖通上聖正為凡下故云
具縛等五下因決餘戒立相之意對俗化儀謂五
八也羯磨犯後謂十戒也由羯磨法制依和尚故
準十戒作法詞中牒和尚名可驗在後義見次科。】


「四立和上者三語巳前未論相攝因過須師方制和
上故羯磨興者意存師資道成彼此兼濟文中兩攝
也。」


【四立和尚初明餘受不立因下次明羯磨須立因
過等者律云弟子無師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當
立和尚意存師資者羯磨緣中一一牒故文中兩
攝律云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意弟子看和尚當如
父想展轉相敬重相瞻視正法便得久住等。】


「五教被多少羯磨一受有緣至三餘四通多少也。」


【五中羯磨本被一人有緣開三不得至四以羯磨
法不被僧故餘通可知。】


「三明校量五受有三。


初就緣者破結特勝自證得故善來又次親承佛教
八敬為三近囑學人遠因佛故三語為四但對無學
羯磨最末唯在通凡癈人論教則無勝劣也。」


【三校量約緣中初明勝劣四義分之初約自他次
約師資三約兼獨四約聖凡從寬至狹對之可見
癈下二明無勝劣以上四位並據能授人分若論
所授無非具戒。】
[003-0220a]


「二對過有無者善來機勝以無四過不無遮犯以在
制前破結無著但有悞犯八敬三語如上所被巳明
如毗曇中煖心退作五逆斷善故此二受應是內凡
巳去也羯磨受者如多論中內實凡夫福薄感戒欣
下有羸一過也容退道法二過也容變二形三過也
邪見斷善四過也餘四反此故無災患。」


【對過中善來無四過謂無下有羸等過有謂四重者非
有犯遮爾時未制不論所犯破結毒盡無故心故
八敬三語前引多論判為內凡然內凡有四位一
煖二頂三忍四世第一毗曇煖心有退則顯多論
據忍與世第一人故云內凡巳去俱舍亦云忍終
不斷善則知爾前尚有退也凡羯磨被凡具過可
知初謂毀犯二即捨戒三即根變四即墮邪餘四
反者即前四受災患即四過也。】


「三對功能者羯磨住持終於萬載是長也通三天下
是廣也餘受局狹可以尋求破結微通末法之世聖
人不現時專附相故羯磨歷代秉宗也。」


【功能中羯磨長終萬載且舉大數也廣徧三天除
北洲也餘局狹者如上約時方中巳明破結雖通
而隱故唯羯磨流及無窮秉立也。】


「四約受前後者。


善來最先以陳如為首次三語次二以度一百一十
羅漢令分頭廣化也羯磨次三以文云三語息故也
八敬次四以十四年興阿難有和上故明知在羯磨
[003-0220b]
後也破結次五以四分中沙彌年減方興此受也。」


【四明前後具戒中憍陳如鹿園初度故知善來最
先三語中下一百一十羅漢者合云十一準受戒
犍度先度五人共佛為六羅漢次度耶輸伽子為
七次度耶輸伽同友四人為十一一名無垢二名善譬三名滿願
四名伽凡婆提次度耶輸伽同友五十人為六十一次度

如來同友五十人為百十一次度那羅陀梵志為
百十二律云時世間有百十一羅漢共佛為百十
二佛告諸比丘汝等人間遊行勿二人共行諸比
丘受教人間遊行說法時有得信欲受戒者諸比
丘將詣佛所中道失本意佛令自今巳去汝等即
與出家授戒即三語受也羯磨中云三語息者律
明諸比丘三語度人其未被教誡者不按威儀等
因制和尚羯磨受戒文云佛言自今巳去捨三語
聽滿十人授具足戒白四羯磨等八敬中阿難傳
敬之人既有和尚顯是羯磨受具則明八敬在後
若據年數相去稍遠縱無此證前後自分破結中
律云爾時有年未滿二十者受具巳生疑佛言自
今巳去聽數胎月閏月十四日說戒若得阿羅漢
即名出家受具戒準此定在羯磨受後然對八敬
後難明文中且據髣髴而巳。】


「餘未具者如五戒法最初鹿野八年羯磨方有十戒
未曾有中羅睺九歲生得道夜故第二八戒淨信未
測其時。」
[003-0220c]


【次未具中五戒鹿野者律中佛為耶輸伽父授五
戒云是為最初優婆塞三自歸耶輸伽父為首是
也十戒羅睺為始可以為定八戒雖云未測然十
戒相但於八中加一可驗在前。】


「具解受義附文消判更如後卷。」


【指廣中前但分別五受而未明受義故指如文後
卷即自此之後解釋標目緣法等文皆見受義或
可卷合作說疑是字誤。】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一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二



「就比丘戒緣義如前約文從事又分為三謂緣法相
也。」


【第二就緣標分中緣義如前即上第五藉緣多少
[003-0221a]
四門分別。】


「前緣又二謂法事也。


就法辨緣言授戒者標其目也就事辨緣言正授者
顯行務也就初法中注分為二初顯戒德尊高後依
緣簡略。」


【釋緣分示中就法辨緣言標目者謂標列條目楷
模可準體此五緣則曉知成敗就事辨緣言行務
者謂臨機正受次第儀式準此八緣則事有倫序
事鈔則有十緣又就法則總收終始就事則唯局受前昔
人解鈔科前為古五緣後為今十緣者幾許誤哉
今猶講之誤未省耳。】


「文列戒為舟航違順約緣者以如來出世不欲增長
諸有要求滅欲故立茲學然戒是定慧初基眾行元
本本既不立餘何所憑但以佛世利機契動便感末
時澆薄聖制從緣緣集則作業功成緣散則戒德無
立無作不可見也託緣定其有無大聖唱言信非徒
爾故前控引生起緣非。」


【就法顯戒德中初至所憑釋歎戒前釋生死舟航
不欲增諸有者人天非意也要求滅欲者為令出
離也欲即是惑生死本故然下釋正法根本定慧
是別標二學眾行乃統攝三乘但下至徒爾次釋
立緣初敘須緣所以利機如善來度者契動謂不
假多緣也緣集下明順違得失集即齊具散即乖
缺無作非色故不可見眾緣有相故可定之大聖
[003-0221b]
唱言謂是佛制故下示注意控猶據也。】


「今解巳下託緣顯障文云二種羯磨具五緣者或中
邊分二或僧尼分二竝通收羯磨用分諸受然諸部
中敘緣不一母論但就緣言多釋唯列因相今通會
之總五為約謂能所心及具終也。」


【次科釋總標中初點文託緣即下五緣一一緣下
各顯乖障用成如法文下牒釋中邊約方僧尼約
位竝通收等者羯磨六受若中邊分者十人二十
遣信曾歸竝中國也五人并義立十人竝邊方也
若僧尼分者五人十人是僧餘二十人等竝屬尼
也然下列示母論如所對中三五兩緣所引多釋
即是多論如能受中初三兩緣所引此據能所以
分因緣或約發心為因餘竝為緣隨時不定勿滯
一端。】


「就初能受類分又五以能名濫非別不顯在生正務
唯戒尊高有缺諸緣雖受不獲故須指掌程露其相
故也。」


【初能受人標舉中初示通別能受名通五種相別
濫謂通濫在下明須列之意指掌喻其易見程露
猶顯示也。】


「初唯是人簡四趣者天實報勝但著樂多無求修道
故也修羅懷疑道在會正非人鬼神諂誑不實畜生
報局愚騃所收道在質直慧心遐舉戒受為道非道
故障地獄常苦亂惱衝心故論說言如鎔鐵聚何能
[003-0221c]
懷道而受戒也唯斯人者苦輕下趣樂劣上天強識
念力能崇道業如多論引歸戒所投誠有致也。」


【初人道中初總標天下別釋初簡餘趣列示五道
文標四趣則合修羅通諸趣故天著樂者多論云
如目連勸帝釋云佛世難值何不數數相近聽受
正法乃至帝釋云天上種種宮觀無數天女天須
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樂雖知佛世難
遇正法難聞以染樂所縛不得自在等阿修羅或
翻疑神疑是信障故不能入道非人下合明鬼畜
上四句列二趣下四句明違道質直反鬼神慧心
反畜類遐舉謂高遠也地獄引偈即智論也具云
地獄中陰身謂獄中報陰也猶如鎔鐵聚熱惱燒然苦不
可為譬喻唯下次顯人道苦輕下趣無常苦也樂
劣上天無勝境也此二句異於天獄強識異畜生
念力異修鬼下指多論彼云五道而言唯人得戒
餘四道不得是也。】


「二諸根具者以儀貌嚴正悅動物心凡所弘闡覩相
易受若不簡約汙辱僧倫故律文中六根俱淨方應
[003-0222a]
受法如眼一緣二十餘相竝不堪也。」


【二簡根具中初科以出家弘法利益群品必須儀
相發彼信心下引律文略舉眼根總列諸遮有一
百四十餘種二十餘相者謂青黃赤白爛紅水精
極深三角大張斜瞋微梨等備如資持中。】


「但今濁世福慧兩虧雖微學行多雜不善故受報形
尠能圓具教通末俗義有開遮制則防世譏訶開則
為成道務此二為本足攝前緣。」


【次科初敘時澆報劣學行謂修持也教下次明教
通開制防譏則護於外化成道則接彼下根。】


「至如根緣耳舌意三助道勝也由耳聽法意緣邪正
有疑通決非舌不明必具此三定為戒本故狂聾瘂
通及自他俱非數收意可見也眼及鼻身少缺通許
約戒受法能乞能持雖通在遮得在開例如鈔廣引
五分僧祇斟酌量機不可輕度。」


【三中初明三根有缺不開下引足數證知非用通
自他者即能秉所為也眼下次明三根有缺通許
如下指廣如鈔竝見受戒篇文廣不錄臨文自尋
誠令斟量意在精擇。】


「三身心清淨者既為道器純淨方堪如淨舍宅可以
為例又如淨衣易染為色故先染汙不成後受律中
所列十三種人皆為戒難如後相解。」


【三中初科初以喻顯舍宅則先法後喻淨衣則先
喻後法律下次指所簡下文委解。】
[003-0222b]


「文列多論者以五八十戒是具者基基既先頹無所
加也何況毀具反道重受不可接也下引諸業者如
汙尼逆罪雖無戒犯然業在生報戒障三途正與相
違故成難攝。」


【次科初釋邊罪四分但論具戒故引多論以通餘
戒然據成難須約四重雖五八十不分重輕可準
大僧篇聚為例頹毀也下下次釋重業文中且據
全未受戒白衣為言注列沙彌汙尼殺逆還歸邊
攝伹有賊住如後自明生報三途戒所不障故與
相違。】


「四相具者即形同也下列覆露兩儀俱非道相離於
二邊也今時三衣實相同本自褊衫正背方裙裿支
皆非經律也然且順律文非俗非外耳。」


【四中初牒釋云形同者斷緣相也下列等者釋簡
非也俗人莊嚴著有邊也外道裸形著無邊也亦
名斷常二邊智論云佛聖弟子住於中道故著三
衣今下次決時用初明三衣相同本者不異西梵
也自下次示餘衣正背鈔作褡膊方裙似今幃裙
倚支搭左肩上繫右腋下以[打-丁+親]袈裟名出本律但
製造乖法耳此等諸衣雖非經律然其體色猶存
道相可順律文律云自今巳去一切俗人外道服
竝不得著是也。】


「五得少分法者即法同也法海不頓漸開方便欲使
信樂守戒牢固也。」
[003-0222c]


【五中初斷緣相法下次顯教意。】


「上列諸緣得不為二前四必具不具非緣不成後一
制具不具則戒罪兩得。」


【結示中戒罪兩得頓獲故得戒違制故得罪。】


「大緣第二所對境中有七。


一結界須成者以教法所由非界不立深須通練方
應受緣今世行事聞受便誦都不觀緣非但誦得不
須界也縱知有界須曉結人迷濫多雜致虧界本即
須窮問初結體標離合後人不知即是虗指如上文
中捨結極易何得自輕拈得徑作約事驗人心不實
後生還爾何慮不然。」


【第二所對結界中初敘緣今下斥非初斥不立界
緣非但誦得言不唯直誦羯磨而得戒也縱下次
斥立而乖謬一須尋界相分齊分明二須考結人
學行明昧指上文者即結界篇約下總責二過心
不實者非為度人故後生還爾相似果報故。】


「二有秉法僧者白四弘通非僧不合也。」


【二中通論能乖須至四人堪持眾法。】
[003-0223a]


「三僧數須滿中邊二受雖列五十不同非數不可妄
預如論簡人乃云清淨清淨之言何所不在豈在戒
也戒淨由於智明必於事法開遮曉通如鏡方得受
體清淨無染。」


【三中別約受具必須數滿兩緣相濫通別分之初
科初釋數滿正明中受兼示邊開如下次釋母論
若唯守戒無智暗教持犯不明終非清淨。】


「今有人言但不破戒即堪足數此言濫也通不破戒
無著猶染別不破戒時逢非數如睡定癡鈍聾狂之
類雖有若無忍默空據不名僧滿今此邊隅用本開
五必叵具者雖行無罪可通曉也。」


【次科初引非此下躡斥無學結惑永盡名究竟解
脫一切無犯故云通不破也然有誤犯故云尚染
若云但不破戒聖人誤破即應非數凡夫惑業尚
存名別別解脫有犯不犯故云別不破也若云但
不破戒凡僧不破睡定等緣即應足數今下決此
土用僧據本僧多須依中國知法難得可用五人
理應無罪十誦伽論得戒得罪乃約易得處為言。】


「四明界集者以界收人同遣我倒咸遵一法成無礙
行。」


【四中局界顯和不生執諍近據當教則終遣我倒
遠取大乘則成無礙行準此明界豈止區別彼此
乎。】


「五明教法者羯磨大法和僧之辭得不難諧通決寄
[003-0223b]
此母論如法簡非法也言略事廣何可具之宜取四
緣上下比擬則為得也。」


【五中初敘緣得否難諧人事乖故通決寄此功在
法故母論如法通收四緣人法事界單雙具足歷
開七句統攝諸緣故云上下比擬也。】


「六資緣者內欣勝法外假勝儀身心相依如魚有水
若無若借俱非自緣竝非法也。」


【六中身心總上二句魚水喻上身心無借二皆非
法得否如後自明。】


「七局法住時者由機謝緣終今時未及故不廣也。」


【七中法滅據釋迦一化減劫復增至人壽六萬歲
時法皆滅盡七萬歲獨覺出世八萬歲彌勒下生。】


「上外緣七亦束為四一七約處明本界成二三四緣
俱成僧義五白四法六是事資離合可委。」


【料簡中初科言外緣者對前能受是內報故第七
屬處者以結界法未失故離開為七合歸唯四。】


「成敗為二餘違不合唯事須論。」


【次科總分中餘違不合六緣不具即是敗也事資
多說故曰須論。】


「若論衣鉢諸說不同有人解云依多論十誦縱無亦
開得戒得罪有人言部別不同何得例也如無和尚
不可從彼有人言若無衣鉢全是非法可不開也若
借得者當時是有但望告僧不言非法不得戒也義
準和上破戒四句如是開遮然得不無文凡情難信
[003-0223c]
幸依聲教則無戒也。」


【別簡中古今四解初師準多論明判得戒但非威
儀故得小罪次師但破前解不出正義即顯須依
本部例判不得多宗和尚不現前或無和尚皆許
得戒四分不通顯是部別不可濫用第二師全無
不得借者見有約知不知準和尚四句前三句不
知皆得後一知故不得如是開遮結彼所判然下
即今師判上二句貶初後二解下二句取第二師
聲教即本律也。】


「大緣第三明心有受此最因本義須前示如文所列
不自稱者無心欲受強抑登場也不稱和上者別有
所重和上見輕也言不乞者不欲於此別於餘眾上
雖竝默縱有所言既非本懷乞非所乞不名受也。」


【三發心中初示緣相心為發戒正因法所依本故
云因本如下牒釋三段竝據不乞上雖下義決縱
乞亦非以無心故和尚見輕謂於和尚無心承稟
故注中更列醉眠等皆謂無心也。】


「四心境會者界成僧具法正緣合而意別緣不念戒
本即心不當境也心雖殷至界結不知雖僧法具終
非緣合境乖心也自餘例準非緣不一俱不相應者
罪業相投不能兩離也。」


【四心境中即上二三兩緣相對以辨俱互四句初
標即二俱相應句界下釋第二句界僧法緣緣即
是事四境皆如意別緣者但無渴法緣境之心縱
[003-0224a]
緣餘善亦不相當心雖下釋第三句翻上可明自
餘例準謂餘非相不出心境如前能受遮難資緣
等竝有如非收之可見俱下釋第四句罪業相投
宿惡會也不能兩離心境俱非也。】


「五事成同一者法是緣成隨違不合八相始終前後
無濫如造一食緣必五行闕一不可法亦爾也。」


【五事成中初正釋八相即下八法如下喻顯一食
喻受體五行喻八法。】


「就約行事前緣列八如文所顯歷然自別。


初請師法文敘師資教興所由作是請下立法加被。


初文又二前明緣致後修虔敬。


初云弟子無師教授者中人巳上須假師導隨墮壞
行良無善友法身慧命必有所憑故制和上也。」


【次就行事請師緣致中可尚制意云中人巳上者
儒教人分九等上智不待教下愚不可教唯中人
可教故須師也。】


「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
學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
故有訛僻轉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釋
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
其遠意失其近語真諦所譯明了論疏則云優波陀
訶稍近梵音猶乖聲論餘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
述彥琮譯云郁波弟耶聲相近也。」


【翻名中初出正翻自下辨訛僻又三初明古翻蕃
[003-0224b]
胡是雜戎邊國故語多不正下出兩解一則迷於
華梵故云不知音本一則不究梵名故云失其近
語次真諦譯諦即陳朝三藏乖聲論者前出正翻
葢依聲論譯場親問名義得實三彥琮譯琮即隋
時法師。】


「文云看如父者世父疎通學務道父開授慧明喻在
同也如俗律名例於其師如世叔父母者立差降也
終次連枝葢非疎越言敬重瞻視者正教明告互相
敦遇微生慢心不受法化也。」


【三敬攝中初釋父想引俗律證者彼有名例律犯
本師同叔父母顯異親生故云差降也終次連枝
謂犯兄次之顯師義重故云非疎越也言下次釋
敬視。】


「又病比丘下立資弟也由病致死緣須待接損喪道
器也。」


【立弟子中初科資即訓取謂取法於師因病致死
發起之由。】


「言弟子者學後解生故得名也所以師名隨本音者
此土本無故不可譯俗中博士微有相扶然備束脩
乖則非禮佛法不爾導以義方開示出道過恒俗訓
若行贈遺則是邪緣故從本也弟子受學義相似也
故從此方之言。」


【次科初釋資名在後故為弟從生故為子所下次
辨師名出家之法始於西梵故和尚名此土本無
[003-0224c]
下舉俗禮明不翻之意自漢巳來國家多置五經
諸子博士即學者之師禮記云君子知至學之難
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然後能為師束修即
肉脯古者用為見師之禮今則名通金帛等物故
論語云自行束修巳上吾未嘗無誨焉師名恐濫
故不取之弟子義同故可比用。】


「師弟相攝云敬重者以出道在心形雖在卑以懷道
故敬而後授故無虗往也彼我和敬正法由生光大
遠世皆賴開悟深有致也。」


【三中初明師敬資意以文令共相敬重恐疑反倒
故特示之尊卑據形相敬約心由心懷道不可輕
故無虗往者言資必受教也彼下次釋功益展轉
開悟相生不絕至於無窮。】


「善見不請起過者為束惡緣制請結之無輒離也餘
諸法訓廣如受後及行事鈔也。」


【釋制請中先無請法度巳起過和尚呵責便云誰
請汝耶因制請之束惡緣者令不作過也請結之
者結為父子也指如受後即依止中事鈔即師資
[003-0225a]
篇。】


「文列請法在僧中欲令受者覩相發敬也必預須受
前一年一月亦無傷也人云一席加法不延久者恐
心怠也於義似失次第隨禮者以凡多慢習戒在敬
慎故折伏形骸希求淨法後必思犯非我輒授也。」


【修敬中初釋僧中初出今解僧私兩通預須受者
謂先私請也人下次斥非彼局僧中不通先請畢
世師資豈容心怠故云似失其實失也次下次釋
徧禮初令盡敬意在後持。】


「就加法中請可為二。


初請之法律制傍教縱屏令誦識其文義後在僧中
如法致請亦是儀也。」


【第二立法請法中初科文令傍教義通自誦觀機
利鈍二竝無在。】


「請文有五大德念者請專意也為和上者明所祈也
願為作者慈副本望也我依受具者三學由生也五
慈愍故者巳述所懷惟聽許也。」


【次科請文五段初句為一我某甲下二句為二願
下二句為三我依下二句為四末一句為五。】


「次答辭中若無告辭喜踊無所也。」


【答辭標中由答知許故生喜踊。】


「告辭有四初可爾者總領請辭許為師也教授汝者
非但事攝有法弘訓也清淨者宜重戒本攝持三業
也莫放逸者諸過之源由行放逸當攝情根遠五欲
[003-0225b]
也。」


【列釋有四初答請二許教三誡業四約心。】


「初答可爾中可是答諾下流爾是應酬上位雙云可
爾未善知言全不可也至於懺持答中義兼前二以
所對者有少長故。」


【三中初釋當文可是允許爾即稟承未善知言斥
翻傳也至下次會他處懺法兼二對少云可對長
云爾彼通少長故可兩標此唯請師不當雙列故
也。】


「有人解云律雖列四隨一成答意以通四共成一答
如上解文初是許辭後三相攝義聯類也。」


【四中初引他解意下示今釋義聯類者言相貫也。】


「文列闍梨及餘師眾須有請者據理約事義不妄臨
必須告情方赴受會。」


【釋諸師中初科據理約事理謂道理事即事儀。】


「今時行事薄濫轉輕搦得受者人情布訂互為師傅
使偏上下都不緣前受者本意如此行事何名來受
理須本師開示委語令彼受者得知法用據成羯磨
合眾齊功豈獨三師偏受其賜文雖開請義準上文。」


【次科初敘訛搦謂捉搦布訂猶安排也互為徧上
下者更輪而轉不緣受者本意謂不取彼欲與不
欲也如下正斥本師開示謂和尚示知羯磨教授
名字德業令知此等秉御有功故云知法用也推
功合眾則不偏受三師之賜也文下指法但改和
[003-0225c]
尚為阿闍棃等。】


「阿闍梨者本隨傳出亦訛略也如梵天音阿遮利耶
即唐所翻云教授者彥琮隋譯阿遮利夜聲相近耳
然教授名通於輕重律中所出六種闍梨一者剃髮
二者出家三者受經四者教授五者羯磨六曰依止
唯後一師始終成固餘者一席俱通名也餘如鈔說。」


【三中初科初翻名釋義本隨傳出謂翻律者隨聞
而譯不究本音也次出正翻亦依聲論然下列示
多種通輕重者下六種中前三為輕四五次重後
一最重出家闍梨即授一戒者教授羯磨即授具
戒者依止闍梨替和尚處故云始終指餘如鈔亦
即師資中。】


「外有僧者同和作法比行事者號曰尊人尊師如善
見云臨壇師也戒本人也故今加尊有所承也。」


【次科外僧即三師外七證師尊人尊師人師兩字
竝據善見上加尊字示有稟承今云尊證是也。】


「請法同和上文以共秉故隨訶成別舉戒功齊不可
輕也。
[003-0226a]


二安受者所注文具顯。


云不得界外者此通白四之時今約事緣界外無失
如後段緣也五分中由為不如法人受故因制戒壇
外十眾在壇上界外問之。」


【第二正釋中初科白四時謂正受時不得界外非
謂問難時也如後段者即差問中云將至界外看
等引五分證不如法人彼因界外借衣鉢故由本
在餘處起過故制壇外十眾壇上對僧前也界外
問者即壇外也。】


「言眼見者目有所對發勝心也耳不聞者恐聽羯磨
成戒難也至後問難何得聞者既巳在僧正乞具法
僧得自在許聞成後故無過也如餘非數竝不開訶
唯斯一人得預訶位意可見也。」


【二中初牒釋至下通難初徵以戒師和白沙彌在
眾得預聞故既下次答許聞成後謂成具戒也不
足數中沙彌一人不得滿得訶特異常途足以為
例。】


「文言立者行住兩儀心躁亂故坐是安靜未足稱恭
故立望僧意取翹注及教師問又無坐文行事之家
召令對坐既是別告理亦應通然目對僧輙爾自坐
有所輕也至時籌量去取恭慢也。」


【三中初釋須立之意行住是散住謂行時暫止坐
臥是慢文簡三儀理無臥故及下次明正問之儀
初示時事以律無文例皆對坐既下次決可否上
[003-0226b]
二句是縱別告謂教師獨問然下即奪目對僧者
即壇上十師坐有所輕意令跪也令籌量者謂觀
機恭慢去慢取恭不局坐跪也。】


「三差教師者由界外露觀致返還故制依法問不可
細撿。」


【第三初科注中但云稽留律明受者慚愧返道故
云返還也。】


「如律上下但問諸遮至受戒法制十三難有難無難
終須問之有則不感無則須問故知差意止在難也
衣鉢名字泛顯之辭以通言路也。」


【二中初引律制律上下者即差出對眾兩處問難
但列十六輕遮而制受法中如注所引又云不問
十三難者則不得戒由有明制義必前問故正問
處竝皆略之遮無定制義通得不須立儀式是以
具列也故下次顯差意仍示後問文有旁正。】


「就分為二謂緣法儀也緣中問答者戒師欲和取名
請可此中索欲和僧通別兩緣如上卷也。」


【三中初總分緣即如注問答和僧法即作白儀謂
出眾威儀準鈔白巳續云應起禮僧巳案常威儀
至受者所羯磨本脫宜引加之緣下牒釋取名請
可謂和白問僧此下點示通和但云受戒羯磨別
和隨法各答。】


「四出眾問法就文為三初示其衣鉢者恐生怖故問
答失差前具示名非本問意難後問遮非無須問如
[003-0226c]
名字衣鉢等前巳陳故亦如前後二應語下正辨問
難傍兼十遮二如我今問汝下定其言議情事無爽。」


【第四標分中初段二意釋之初即通言釋謂正欲
問難假為言端故云非本問意難後下次約應後
釋謂後遮中須問衣鉢在言既略故前委陳後問
易領意使相應故云亦如前後名字即巳與師名
義同衣鉢故連舉耳二三兩段在文可見爽即差
也。】


「就初緣中如五分云被差人起至和上前問度此人
未謂十戒也作和上未衣鉢具未竝答巳注謂著高
勝處者以戒遮既淨堪為道器緣成業具位登僧寶
豈卑下也。」


【示衣鉢中初科初引示五分三問和尚合知故須
前審作和尚者即請師也注下牒釋僧寶超越故
云高勝。】


「列示衣名將多論告者現未曾有法也創在沙彌但
披縵服忽廁大位儀相殊絕令心高遠不志下流也
又列鉢名引十誦者示上參佛相下濟群有也仍問
[003-0227a]
所屬者如五分中即加受法故問其緣四分無文義
須準的如後篇明之。」


【次科正釋中初釋引論示衣又下次釋引律明鉢
仍下三釋問巳有由為加法故須審定此據五分
須對教師後引僧祇則對戒師指如後篇即受淨
中。】


「問既未白四義是沙彌何得加者答既云受具正法
有儀章服被於外容戒業充於內報事義相假何得
不持如僧尼二眾體不同法及論受戒聞說皆開故
知持竟從僧乞受如和上例可以通鑒豈同古人雷
同受後須曉之也。」


【問意假設他疑引起後義答中初立理謂正受時
時具儀相故須先持如下引例有二初引尼眾受
戒同法以例未具得加三衣次引和尚先請後受
可例受前加法無過聞說皆開聞即開聽說謂開
訶豈下彰異古來例皆受後加持事鈔兩存義猶
未決雷同言無異識也問若加受法誰為對首答
按壇經云教授師於此為受衣準此即對大僧也
若謂沙彌不合與僧對首者即應難曰沙彌那得
受大僧衣耶既許沙彌受僧衣何妨大僧為對首
今時有用沙彌為對者止可本眾對加縵衣沙彌
既無三衣豈得對彼加受請以理求無事氷執。】


「二正問中前緣定其思審不犯邊下依數列問。


勅聽者誡不妄緣今至誠者誡無妄答下有無者欲
[003-0227b]
舉事問前定占也。」


【二正問難定思審中誡不妄緣令攝耳也誡無妄
答令正心也下有無者即實不實也占謂視兆卜
其未然也。】


「將解難文先以義引五門不同一制簡淨意二釋名
體三得名廢立四收難多少五通塞不同。


初來意者光師云夫欲遠希玄果非戒不剋然戒法
清虗乃出道津濟法既精玅致受非易論其受也非
身淨不剋是以身為受道之器心為納法之主身心
圓淨得戒亡言若內懷遮難於道非淨雖備眾緣徒
勞無益一生絕分障不發戒名之為難由難障故因
撿稽留故制問之意在此也。」


【列問義門制意中引光師文四段初敘戒功玄果
通目三聖剋獲也然下次明簡淨是下三明有無
得否亡無也由下四結顯問意。】


「二釋名體前列數者難隨染起染是生因則無量也
且據重者能障聖道標舉十三。」


【二中初科染即是情以十三難不出三道三道皆
情情生非一故難亦無量。】


「初邊罪難者曾受佛戒理宜謹奉捉心不固具緣犯
重為過不輕業果生報不思捨悔反戒更受義無再
攝分在眾外名之為邊一生永障名之為難難由邊
罪障戒而生故曰邊罪。」


【釋名中初科曾受佛戒總該道俗不思捨悔謂將
[003-0227c]
犯時不捨戒戒羸不悔也反戒即犯重也破前為
邊障後為難分在眾外謂不入二種僧中。】


「自餘十二例如下述諸說云云終是犯重義無攝受
也。」


【次科初指例巳後諸難標釋結三竝同初釋諸下
斥異云云多說如第三門。】


「二壞尼難者淨具尊境是世福田理宜䖍敬生出世
福反加慢辱毀壞梵行業深罪重雖受無益名之為
難難由壞尼淨行而生故曰也尼中反之可如後說。」


【二中言淨具者淨簡穢境具簡沙彌陵犯勝境必
無奉信故受無益尼中反者即壞淨具大比丘也。】


「三賊心受戒難者沙彌俗人法非本位形濫僭上又
盜聖財非分妄謂故號為賊障不發戒世財是共雖
盜非難法財不共具緣方感此難由賊妄謂而生故
曰也。」


【三中形濫即偷形盜聖財即偷法盜世財非難者
據本白衣為言若受五十滿五成重即入邊收。】


「四破內外道難正取破內兼實破外志性無恒內外
[003-0228a]
無取鬬亂彼此俱不成辦故文云汝不破二道耶是
也五分云捨內法外道人者不應受戒此直取破內
也由信心未著捨正歸邪破於內法即名為難。」


【四中初科初引本宗明破二道俱不成辦謂於所
業兩無成故次引五分但明破內著猶定也陟慮
反之。】


「問沙彌雖破而不成難何故毀重同為邊障答具分
乃殊同壞本也。」


【問答中以破局大僧邊通小眾故問決之具分即
目大小二戒。】


「若爾尼中兩眾犯後四重應是障也答前四限分故
違後四枝條深制。」


【轉難中尼有八重犯皆成障尼下二眾前四成邊
後四非障因引為難欲顯不同。】


「五黃門者黃是中方之色昔刑其勢號曰閹人以衛
中禁之門故曰也此不男者雖稟人類形微志弱無
任道器反增欲染雖進學業終無登趣故曰也男子
有五如律緣彰女人亦五尼戒具列。」


【五中初示名中方屬土土色黃或云昔用雌黃塗門以應其色故
天子中禁號為黃門由用閹者為守因目其人然
古有黃門侍郎之官即非閹人也昔刑其勢即古
宮刑閹字音淹謂男無勢者然今五種不必因刑
伹借彼名耳即經所謂五種不男之人是也此下
示難意形微無丈夫相志弱無剛勇性反增染者
[003-0228b]
由欲重者墮此報故登成也男下顯相女人五者
即[田*累]筋鼓角脈皆謂不通婬者。】


「六七二難殺父母者人非化生業寄胎報假彼遺陰
以成巳體育養恩深理應反報方興逆害禍深障厚
故曰也。」


【六七合明二難初敘恩深方下次明過重。】


「八殺羅漢者此人惑盡德圓福田應供反加興害清
淨聖境同上業重障深故曰也。」


【八中分節同上惑盡德圓即自行福田應供即利
他德即果上無漏福慧也。】


「九破僧者眾和法同出道良筌乃以邪法乖真分眾
異軌使應悟失解業深障戒也。」


【九中初敘正化僧法之益筌即取魚之具喻教法
也乃下顯難邪法乖真即是五法分眾異軌即破
僧也。】


「十出佛血難如來四等道化眾生皆憑出世恩深厚
報義在虔恭乃興惡心侵出身血斯業大重障戒名
難難由惡心而生故曰也。」


【十中四等即慈悲喜捨四皆平等侵出血者本欲
殺佛殺之不果伹出身血耳。】


「十一十二非人畜生難者報處卑微形心非器由斯
障戒故曰也。」


【十一二趣別義同所以合明。】


「十三二形難者凡為道器要須志節清卓報殊性定
[003-0228c]
方能弘道所作生成今則形挾兩境志致懦弱善惡
不成焉能修道先得戒者因生尚失何況現報方欲
感戒即斯為障障因二根而生故曰二形難也。」


【十三初敘所堪志報性三皆須出眾則學必有所
發道必有所立故云所作生成今下次明難相反
上三種形挾兩境謂男女二根即報劣也志弱如
文善惡不成即性不定下引受後形生戒失以況
現有不感可知。】


「次依名定體并辨離合。


初定體中隨義以彰體則多也何以明之黃門一難
以五鈍煩惱為體此約惑明也非八畜生以苦逼為
體此約報明也二形即以根雜為體此約相明也餘
邊等九以不善思心為體此約業明也。」


【定體正明中即用三道以為難體二形約相相即
是報亦苦道收五鈍即三毒及慢疑也不善思即
行心也。】


「問五逆以業為體何以不用夷蘭為體答逆即障戒
未假罪也如俗人造逆即說戒障何有罪耶假令比
[003-0229a]
丘作破僧等悉以逆為業障重者邊收蘭者戒難可
以蘭罪入懺而本業非障耶。」


【問中比丘犯逆三殺皆夷破血竝蘭理合為體答
中初判定逆取業障不論篇聚故云未假罪也如
下反質初引俗犯無罪以質假下次約僧犯可懺
以質重夷自入邊收逆蘭方為戒難然蘭是制罪
容可懺滅即應犯者懺巳非障故知不可以蘭為
體。】


「次辨離合中。


問四重合一邊五逆而分者。」


【離合中問意易解。】


「答殺盜雖別不由作事即障戒由違重教方得邊名
據違背是一故合為邊罪若論逆名隨事成業無教
可違故律中外道殺父母者無所長益便即滅擯豈
望違教也。」


【初師解中初明邊罪約違教略舉殺盜婬妄亦然
若下次明逆罪據成業外道犯逆受巳即擯不因
所犯顯非違教。】


「又解合逆離邊或俱離合皆有濫故何以知耶如造
四重俱犯成邊今分為四則繁雜也逆不分五濫逆
非難如殺三祖乃至後母等或打棒父母等尊世謂
惡逆戒障簡輕故竝得受。」


【次師中初科初通標準有四句合邊離逆此句正
用合逆離邊及俱離合三句皆有繁濫何下別釋
[003-0229b]
初明離邊成繁逆下次明合逆有濫祖與曾祖高
祖謂之三祖後母即繼母打約身分棒即持物此
等俗刑例同為逆佛律唯據殺親父母始成戒障
今若不分濫餘輕故。】


「若爾賊心有六四輕兩重應立二難答論六分二據
眾別說不從重分俱眾法故。」


【轉難中律云賊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
比丘眾僧所共羯磨說戒或至一二三比丘眾僧
所共羯磨不說戒此二句律云未受不合巳受滅擯即兩重也或至一
二三比丘眾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二三比
丘所不至眾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二比丘
所不至三比丘眾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比
丘所不至二三比丘眾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此四句律
云未受不合巳受得戒即四輕也難意云若謂逆罪濫輕故須離

者賊住亦有輕重何故却合答中上二句答開據
眾別者前二共作眾法後四對作別法下二句釋
妨又應難曰既有兩重何不分二釋之可解。】


「又逆不離謂俗具五可以思之。」


【三師中五逆重罪僧可具造俗無破僧不列不顯。】


「三得名廢立者。


先據名中。


非畜形黃從報得名邊罪破內從法得名賊心當體
餘六從境謂壞尼五逆也。」


【第三據名四義中邊破從法者邊是犯制法破即
[003-0229c]
毀正法賊心當體即賊為名。】


「又解邊罪從法隱相顯法通收重故若隨說一不通
道俗具不具者及退道人重來受者今說邊名莫不
皆受佛戒犯重更受不可隨境故以法收名為邊罪
非畜黃形如前從報餘之八難竝從前境如破內外
道與壞尼等何得殊名此解可也。」


【次三義中邊罪隱相謂不分四重顯法謂但立邊
名若隨說一謂離邊名外隨立一名則該攝不盡
大分道俗即収四戒道中有具不具具中有在道
及帶戒退道餘八中破是能破二道是所破所破
即境與壞凡同又賊心者名從能盜義兼所盜故
亦從境此解可者今所取故。】


「次諍名中。」


【次諍名中下引問難古今廢立故曰諍名。】


「問障戒不發乃有無量所以十三獨名難者答言難
有二種一始終體定不可延除二雖具法緣戒必不
發餘不具故唯在遮收小年衣鉢待求便是也。」


【通名問答中初明難具二義延謂待無除謂易去
[003-0230a]
餘下次明諸遮不具小年可待衣鉢可求反初義
也餘遮緣具亦有發戒但得小罪反次義也。】


「問十三初難何以名邊今解邊法具四義故一曾受
內戒今棄眾外故云邊也除壞尼者本無戒故二通
具不具者可作邊名除二破兩難不通未具賊心一
難不通具戒三唯局曾受者可名為邊通受未受則
不名邊也如黃門難或曾受後變殺父母羅漢等或
受後捨竟而行殺非畜二形例通於受及未受等四
犯究竟罪名邊除出血偷蘭是方便。」


【次問初難問答中欲顯邊名局在初難故以四義
對簡十二初義簡壞尼內戒簡外道邪戒二中簡
三難破內破僧局具戒賊心局未具三中簡七難
黃門三殺非畜二形第簡可尋四中簡出血。】


「問尼犯後四捨來名邊者後四不通下眾尚得邊名
破僧不通沙彌亦是邊不。」


【轉難中尼有八重前四通三眾後四局大尼□破
亦局僧可例名邊否。】


「有人言尼犯八重皆不名邊何故如此以法還戒尚
不重受何須問邊。」


【答中初解以尼無再受故沒邊名以法還戒謂作
法捨也。】


「若爾既無但十二難何為具問不問違教進退何依
今解初一違教法立名餘隨境相非有違也破二道
者雖受具戒但行業重後來說難初作之時但得偷
[003-0230b]
蘭著外道服即是其證故知於正重違出在海外也。」


【今解中初躡破尼中具問十三難可驗非理今下
正解為三初立理尼中後四望違重教故得邊名
二眾未稟故不通耳破僧據境不望違教破下次
釋難前科初解邊破二難竝從法故今此隨境故
復通之律中著外道服學外道事業竝得偷蘭可
驗破二但約業重非違重教故下三結示。】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二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三



「四收難中三門分之初總明盡不二以八難收三以
三障收。


就初門中。


言不盡者如多論云凡受戒法要以勇猛決誓斷惡
為先後依緣受方發戒也諸天著樂善心微弱餓鬼
身心常焦熱惱地獄苦楚畜生業障雖經說齋但得
善行如上諸趣皆無得戒也四天下言北方難地以
福報障又愚癡故無有佛法唯三天下人有四種男
女黃根唯二具得黃根則障就男女中五逆汙尼賊
住越濟婬母斷善俱不得戒大而言之受佛法者葢
[003-0230c]
不足言如上人畜成受三歸無感戒也。」


【第四收難前明不盡引多論中初敘本因諸下次
簡障難初約趣簡天與鬼獄竝非人攝即簡非畜
也四下次就人趣約四洲簡北洲人壽千歲珍寶
飲食自然故是福報著樂無厭故是愚癡人下三
就三洲約四報簡二具謂根具者黃根即黃門二
形就下四就男女約諸業簡越濟即破內異名邪
正不攝故名越濟上之四位總攝十四前引多論
犯五八十重者受戒不得即為邊罪通為十五婬
母與斷善在十三外大下三總斷葢不足言謂必
須淨器諸餘雜類不足言也。】


「善見云黃門畜生二根賊住壞尼破內六人不障天
道但障聖道若五逆者人天聖障。」


【善見中初六人可以誘之人天必不能破惑證聖
五逆是無間業故障人天聖三道文無邊罪非人
義準前收非人後收邊罪。】


「僧祇中不生羯磨事謂十三難人及惡見沙彌更有
四人共有一怨俱欲出家路逢本怨初人張弓二者
[003-0231a]
欲射還止三人射而不死四人斷命此竝輕躁無志
初二巳出家不應驅後作惡應驅出後二竝驅出。」


【僧祇中十三同上惡見沙彌說欲不障道更四人
者竝退道人故云無志初二方便即止不應驅出
即許得戒後二共殺二並驅出即是難攝。】


「了論云律中說二十人不得戒如作誓言我非比丘
永瘂永聾不乞戒人永遮不得。」


【了論二十者彼云何者二十五黃門四分合一五無間
即五逆也汙比丘尼人誓言我非比丘人偷住人龍
夜叉瘂人聾人瘂聾人不乞戒人遮人即小年無衣鉢等諸
遮也對今四分十種是難餘並遮收。】


「義說無根一道癡鈍狂昏無衣鉢等乃有眾也且列
十三。」


【義說中且列六種而云等者示其不盡無根謂無
男女形一道即大小同處。】


「若無前難問者得戒不問不得餘不列者有則不得
交是戒障無不問者得戒無違故。」


【成否中初斷十三難餘下次斷餘難交俱也。】


「又人解云戒中說者收難竝盡何以明之此中要取
有心乞戒雖作法加障得名難餘有不至入別難收
非此重攝如畜生者能變來乞故號為難自餘畜生
本無有心義何說難。」


【攝盡中初科初判定何下申所以此師要取可預
受者名為重難定止十三餘收別難即八難也如
[003-0231b]
下舉畜類顯。】


「問小年乞戒不得應難答十三說者如前永定小年
是遮待滿得受故不同也。」


【次科初問以年不滿者乞戒障得理應成難何得
在遮答文可見。】


「若爾九歲和上應待其滿如何感戒也答小年俱同
竝是遮位緣疎因正故得不異也類彼式叉不滿非
法正制難違。」


【轉難中律中九歲和上度人得戒得罪準難小年
理應得戒答中初示同異類下次舉例式叉二歲
未滿不成受具小年亦爾並律正制故不可違。】


「二以八難攝者。


有人言十三障戒八障聞思故不攝也。」


【八難收中初釋即攝不盡師義八障聞思即是障
道以聞思修是入道之慧十三不攝故知有餘。】


「又云不異前說眾難所收如華嚴云四輪摧八難者
故成實云一住善處二依善人三發正願四植善根
初輪摧五難三途長壽天及北有洲也二摧佛前後
三摧世智辯四摧聾盲瘂此本無心受不可通說難
也。」


【次釋即前攝盡師義故云不異等如下引示華嚴
文通故引成論別配先列四輪輪以摧碾為義初
下後配八難初輪中三途為三天報壽長故云長
壽天北有洲者謂欲有處也三途惡處下二難處
[003-0231c]
故以住善處摧之二中佛出未時為佛前佛法滅
巳名佛後生不值佛故以依善人摧之三中世間
聰辯多知愽聞並歸邪見故以正願摧之四中三
根不具由不親善故以種善摧之初輪摧五下三
各一初處二時三心四報對之可見此下結示。】


「三以三障收者。


黃門欲愛多煩惱障收又不能男亦報障攝邊罪壞
尼賊心破道及五逆九並業障收若障具戒十三俱
是若障聞思唯五逆也據俗戒言不妨受得如成論
中所簡別也非畜二根三是報障。」


【三障總收中初約煩惱收黃門者取其心也亦報
障者據其形也邊下次約業障收初別示以邊等
九並由造作故是業收若下次料簡有三初通示
戒障次別對聞思若據非畜亦障聞思此且就業
為言耳三明通受俗戒前引成論五逆賊住壞尼
等若為白衣不遮絕慈等善有世間戒何咎是也
舊云俗戒是輪王戒謬矣非下三約報障收三皆不善報故。】


「問此中說難寬狹輕重可得聞乎。
[003-0232a]


答據十三難業寬報中煩惱最狹如上所引若泛論
之三障該通五道報則是寬煩惱是中業即狹也故
論云地獄具五業北洲有四餘則說十又以八難配
障前七是報世辨煩惱無業障也。」


【問答中初答初據前以示業九報三煩惱但一寬
狹可見若下次約義泛論煩惱及業竝依於報故
報最寬煩惱雖徧隱而時發故為中造業不具故
最狹也引論證業即雜心文彼云地獄眾生有五
不善業惡口綺語貪恚邪見為苦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有綺語貪及
邪見成就而不行瞋恚者俱有謂與貪邪俱故無殺盜邪婬妄語兩舌無相
殺故無受財故無執受女人故無異相故皆相離故鬱單曰有後四不善業

綺語貪恚邪見有歌歎故有綺語三意成就而不行無殺盜等六故
壽分定故無受財故無執受女故無欺他故常和故柔軟故彼方行婬將女至樹下樹即覆之行巳還復
若樹不覆並媿而離餘三洲人畜生餓鬼及欲界天竝具十

業故云餘說十也雖天不害天而害餘趣又天亦有截手足斬首等明有瞋殺也
有色無色無有不善業道巳上文注並據論文昔記謬妄故特委引
下因收八難前七約報可解世辯是分別見故屬
煩惱。】


「言輕重者煩惱為諸障本故云若無我者諸業不集
也業障為中報是頑癡故為輕也言可轉者報障難
轉故重餘可轉故為輕如懺法中廣顯其相也。」


【次答中初約本末釋煩惱生業報故云諸障本引
文證者即成實文我即煩惱業能招報迭論可知
言下次約轉變釋報果巳定故難轉餘可轉者業
[003-0232b]
有二別不定可除定業可轉煩惱心昏反照即轉
小乘見思一斷永盡大教無明體即覺性在迷望
悟則迷悟分殊以悟望迷則迷悟叵得無明常照
虗妄常真不待剎那轉凡為聖所謂百年闇室一
燈能破準知業次前輕煩惱最輕也指下懺法尋
以對之。】


「大門第五明通塞者就分為五初約三趣二處三時
四人五約戒前後分也。


初中非畜局一難人中具十一以造業具故說業有
九非畜無惡戒故不說業障非無造別業如成實說
又人中有受道故說黃形兩障非畜乃兼體非道器
雖有不說難。」


【第五三趣中初科初明非畜不通餘難故各局一
人下次明人趣初總示以下別簡初簡邊逆等九
非畜無惡戒者雜心云鬼畜欲天有十業離不律
儀是也然但不能造總不妨造別總謂牽生業別
即莊嚴業無記感報文見成論如鈔所引又下次
明黃形非畜兼者律明三趣並有黃形。】


「問何以十三難中不說天為難答著樂不來來亦得
道有說云人中制戒天不在例通非人攝如上律文
天子修羅子也又如多論目連為弟子上忉利天見
耆婆說。」


【問答中答有二義初謂非難但不來耳有下次明
是難即非人耳如下引證初引律證次義指如上
[003-0232c]
者即前經注能受初緣中具引又下引論證初義
彼云目連為弟子病上忉利天問耆婆以針佛故天報一劫
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目連在路側諸天一無顧者
耆婆後至見目連而舉一手目連怪之先世是目連弟子
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目連呵責答曰以
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故舉手耳頗見諸天有爾者
否以著樂染心不得自在故使爾也目連遂問弟
子有病當云何治答曰唯以斷食為本。】


「二就處者北方永障十三俱無就三方論東西亦有
但十一難除出血破僧若就南洲則具足也。」


【二中佛出南洲故有出血破僧二難以破僧立邪
三寶須對真佛故也。】


「三就時者佛在便具滅後十一除二如上故僧祇中
破僧出血難後子注云此二難者佛久涅槃故依舊
文謂若缺者不名十三也。」


【三中初示通局故下引文證文下小字謂之子注
舊文下合有問耳兩字謂下疏釋彼律依文之意。】


「四就人者謂男女道俗僧尼具非具也男具十三女
唯十二除破僧也據俗沙彌無二即二破也據尼無
一除如上也若爾違諫戒者不有破僧答具破在僧
尼但方便也據未受戒無二破及邊罪三也。」


【四中初通列四對男下別簡初簡男女女無作佛
義故不能破僧次簡道俗具非具二位合明道具
可知但出俗與非具此約受五八俗人受十戒沙
[003-0233a]
彌三簡僧尼除如上者亦即破僧然破僧違諫僧
尼同犯明有破僧故須引難戒疏云尼雖無破輪
體得立主伴堅持五法故云方便也四簡未受此
亦未具所收但都未受與前為異故別出之既未
沾戒品故無邊難。】


「五約戒前後生難多少者。


全不受者但有十難可知若曾受未具戒生十難無
二破及壞尼三也若爾非畜何得為有耶答容變作
故不同上三畢竟也壞尼縱有還邊罪攝若受具捨
前則生十一加邊罪無賊住壞尼也捨戒後生則亦
具有。」


【五中通示有三初全不受無三同上若曾下次明
未具即五八俗士十戒沙彌既是人報義無非畜
兩難故引以徵之壞尼邊攝義無兩立若受下三
明巳具前後捨前加邊罪者對上全不受者故云
加也具戒無賊心壞尼邊罪攝捨後則具有若論
捨巳同前生十但未捨前容作二破邊罪故云具
耳。】


「就前十一中是非兩異破內形生等有定失戒猶礙
戒故名難也非畜生者畢竟報轉定失戒也若五種
通力變者不失非其難也五種黃門受戒前則障戒
也受後若生不失戒也餘至文解。」


【別簡中初通標前十一者即上捨前生者失戒名
難為是不失為非破下別釋初明破形次簡非畜
[003-0233b]
五種通力即業報五通三辨黃門指如文解即見
下科。】


「次消文相。


云邊罪者須相領會故注罪法知邊名喻若但得語
不識邊義徒相勞累不成問也如捨戒中如此開教
一說即成尚自不通不相領解何況受緣容預問對
彼此同昏不成問難悞他累劫豈止此生問者未來
還同今業可不勗哉。」


【次消文邊罪牒釋中初示文注之意海喻佛法犯
重者棄出其外了知邊難從喻為名方成問答如
下引捨況受容預問對預即廁預彼下斥非顯報
勗亦誡也。】


「余周行晉魏及本京輔所有律席窂不登臨至於難
緣全不籌議但恐誦文不得何暇更識其相以上試
論咸生遠惑。」


【斥訛中初科初敘尋訪晉魏即河東河北京輔即
京兆關輔至下次明輕略以上論者即指前科遠
惑遠即大也。】


「有師解云夫受戒法作法令誦但應依文十三使足
答道無者便即得戒何須解義。」


【二中他解愚癡不學習舊成風尚以鄙詞拒於高
論豈唯目擊從古皆然悲夫。】


「余以事對必不相解受具便感捨戒不解反律應成
中邊不解通得足數麤言不解亦得正犯同不相會
[003-0233c]
如何釋之遲疑無決因又問曰將非解者本受亦不
了而答無耶故此周章方便消釋得不巳定不由此
通。」


【三中初躡難有三律中捨戒須彼此相解又中邊
不相解互不足數又於女前說麤惡語彼解方犯
同是不相領會彼既不成此何感戒因下次徵彼
本受既作此解驗彼受時不了答無必無疑矣周
章驚懼之貌得下止其妄救。】


「故多論云先教授者令知體相聖人垂訓良有深旨
但依持之不勞妄述。」


【四中多論彼云凡欲受戒先為說法引導開解等
下勸依稟責前非解。】


「近有行人通明經論聞斯正義重受非一豈虗願耶。」


【五中行人並一時高德智者循理聞即懷疑故求
增受壇經備述豈比今世執愚守死者乎。】


「問尼犯後四亦名邊不依伽論解若轉根者不名邊
故。」


【問答中尼八名邊如前巳說伽論異解故問引之
[003-0234a]
尼轉為僧限分戒失故不成邊。】


「二解壞尼文中不明淨染引僧祇證者故彼文云若
那含羅漢二尼犯初中後一切成難由斷愛盡決無
中染故也若前二果及凡夫尼初樂名壞中後非難
以當分未除愛染修道三四果者之所斷故。」


【壞尼中初牒文故下引示三四兩果一向無壞始
終是淨故不論初後中染中即內心初二兩果初
壞後非當分即巳地思惑愛染修道謂是具惑學
人三四所斷故不與同。】


「問凡言壞者謂汙戒也聖境不壞何名為難答由尊
境清勝慢汙成業不待前壞即成戒難。」


【初問躡前三四無染不當稱壞答中壞取能心不
論所境。】


「問壞尼成難為婬為觸答婬是有本觸乃染緣故隨
重也如十誦云摩尼八人汙尼八事或一人以八事
犯尼令犯夷重俗人非難。」


【次問以尼婬觸皆自犯重故引為問答中初正答
婬為生死之源故云有本觸是成婬之漸故云染
緣隨本故重據體非難如下引證摩尼句絕即摩
觸也八人下二句即八事上句約多人共汙下句
約一人獨汙如資持委引八事即捉手捉衣入屏
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共期。】


「善見若壞式又尼沙彌尼不障出家若尼三處行婬
皆壞尼難以白衣服強與尼著就行亦難尼自樂著
[003-0234b]
婬者不障。」


【料簡中初科初簡下眾若下次顯餘道以下三明
易服尼自樂著而不障者亦據不知為言。】


「有師云但是具戒何論淨穢陵辱慢重故障出家未
滿位輕在不問攝故文云汝汙尼明簡下眾由是具
戒望於俗人皆是尊故。」


【次科他解中初定境未下次簡位故下引文雙證。】


「若準律中曾婬著袈裟者成難此文通三眾也然文
列比丘尼又似簡故三律俱無正決斯即不了之文
宜用僧祇明判淨穢也。」


【今判中初明簡位本律兩文通局難定前據善見
乃是明文三律下次定境四部律唯僧祇簡淨如
上所引可決前非。】


「問如善見說殺凡尼至三果不障戒十輪云殺辟支
佛非逆汗尼成障者答殺障戒者取福由極也汙鄣
成難對陵慢勝境各有其理也。」


【三問殺中論逆唯殺羅漢凡夫有學辟支果人並
非逆障以殺難汙如何不同答中初通非逆意學
人未極可知辟支果人而不教化亦為非極辟支
佛即翻緣覺亦名獨覺汙下次通成汙意。】


「問餘果受染不受苦報凡尼壞難何不同聖答凡尼
以見諦煩惱總發業故入地獄聖尼以修道潤業故
輕但招別報餘如上說。」


【四問即上僧祇須斯染樂不墮惡道恐謂凡同故
[003-0234c]
問別之答中初明凡尼墮苦我見既在造業牽生
次明聖尼無報由有聖智作業力微但能潤生故
名潤業指餘如上即牒釋中。】


「問俗壞比丘成難不答成如尼反說男子亦有如善
生中簡五戒云汝不曾犯比丘及尼不故俱須問何
獨專尼但無緣起故不具列如條部中亦有其事今
但舉一三隅動也。」


【五問答中初判成難尼中對女故問比丘反例男
子亦同有犯如下引證彼簡五戒具戒例同故下
結顯俱問下指條部者彼明比丘強捉男子就巳
行婬佛言波羅夷舉一三隅動者言不可滯於一
端也論語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言人性若
此不復更教也。】


「三明賊住者文非明顯隨言難解謂曾行盜取人財
物如注所解始終無疑。」


【賊住標中顯示文注之意。】


「善見三種一但偷形者無師自剃不敢次第依比丘
臘又不受禮不入僧法諸利不受為飢餓故若欲出
[003-0235a]
家及受戒者開之二偷和合者有師出家受十戒巳
往至他方妄言十夏受次第禮入僧布薩羯磨受人
施者三俱偷者此後二人竝不合度。」


【次科善見引示中三種初偷形者臘次受禮作法
受利四並不偷故判得戒二偷和合具列四法隨
一成障三俱偷者兼前二種。】


「問偷和合者應在羯磨何以文中具列夏等答夏次
儀禮及信施等並是僧家六和表相由有戒故便有
夏次等也以盜戒相令他信之如五百問中詐為大
道人受比丘一禮拜者即賊住難意義同也。」


【問答中初約義答夏禮是戒和信施即利和見在
其中矣既不具體輙便預之即盜戒相也如下引
論且證受禮餘可例之大道人即是比丘。】


「僧祇中凡人自出家或避難自著袈娑來不經布薩
羯磨者得受經者不得若沙彌念言說戒時為論何
事盜入牀下聽之若聰明記得初中後語者不得戒
若暗鈍餘念睡眠不具得者成受戒。」


【僧祇中初明二偷前敘偷形經者不得謂經布薩
羯磨即偷法故若下次示偷相初中後語據一羯
磨始終為言必約聽全兼須曉義不具不解義非
難收如文甚顯。】


「十誦若再三聽者巳受應擯縱經一布薩未受成受
如上通之據未解也。」


【十誦中再聽三聽必解成難故擯一聽未解非難
[003-0235b]
成受如上通者即僧祇文今以義定不問多少但
令記解即是難攝。】


「伽論若不自知滿二十歲後知不滿故經布薩羯磨
者即賊住也。」


【伽論不自知者初受時也既知須止故聽成難亦
須準上具解方成。】


「四分若共一比丘乃至僧所不共作法者出家不得
巳出家者成受若於一比丘及僧所作眾法者成難
若作餘但對首但心念等法者非難由說恣等體通
僧別攝僧要務勿過於此故雖一人心念說恣即是
眾法聞者成難。」


【四分中初是偷形若下即偷法初正明眾法語通
對念羯磨若作下簡別法皆非由下釋所以說恣
通僧別該三法故。】


「四破內外道者由創入正法未活道利反更還邪心
不定指制四月試之必志性調柔深信明白然後受
具也沙彌戒願未是具法雖背無難。」


【破內中初文心不定者於彼邪正都無信故律因
反邪故制試法不許輙度沙彌中破過輕非障。】


「十伽云比丘不捨本戒入外道中作其相狀說見受
業名越濟人雖不入彼但著服樂見亦是越濟人。」


【次科破相中十誦伽論文同合引作相狀者同其
形儀故說見者樂彼所計故受業從彼所學故不
入彼者身在僧門但具此三即為破道。】
[003-0235c]


「母論若結髮事火此二不試有業因故如長含云我
涅槃後異道梵志來出家者即聽受具勿四月試恐
有異端則生本見有稽留故此即廢前試教可準行
之。」


【廢試中初引母論獨開不試檢文未獲如下次引
長含通開不試由有稽留反生本見此下勸依然
須量機用舍未可全廢。】


「五黃門者不能男相難得自知故十律分五一從生
不能婬二半月能三妬者見他婬人巳形方勇四他
婬於巳身分方勇五病朽爛若墮蟲噉前四應𢷤後
一聽住捨戒更來應𢷤。」


【黃門中初科十律即十誦彼律五種若對注文唯
三種同而又離妬為二復加病朽伹無犍變二中
半月能半月不能輪環相間五中爛墮蟲噉共為
三相。】


「律中受具戒巳自截者擯之定不失戒若惡賊業報
者不擯故知比丘中有黃門也若捨戒報來同十誦
也就自截中不論其相依五分中除二卵者擯之餘
從懺法四分無文可準例也。」


【次科初明擯之須不惡賊為賊所害業報即上病
朽等捨戒報來謂業報至也同十誦者如上應損
也就下次明截之分齊餘從懺者即截少分者伹
犯蘭故。】


「餘解如下。」
[003-0236a]


【指略如下者即正問中前後分釋述作之變。】


「二次明諸遮文略顯十如受法中二百五十許也。」


【釋遮中初科開有十六合則為十百五十許如資
持引。】


「文云汝今字誰下三種一處列者皆遮發戒故同次
明也律中皆不名受。」


【釋前三中初科律中皆不名者示遮義也。】


「如僧祇中不稱僧名眾若不和不問受人不語若心
念答若大喚答皆不名受餘和上等同四分也。」


【次科祇律六種不稱僧名即眾僧名不和可解不
問即不問遮難不語即不答心念大喚雖答非儀
餘同四分即不稱和尚及自巳名也。】


「三問年歲者要須俗年滿二十者雖日月不滿後胎
閏開滿得戒若年月俱不滿者不合前開謂年十七
者若年十八者得不如上也。」


【三中俗年二十縱令臘月盡日生正朔一日受胎
閏頻大布薩四位增之猶剩五月一日準戒疏中
此猶存古若十八下即出今義今師不必俗年滿
伹年十八十九即堪入算有滿不滿故云得不如
上唯十七者不在算也。】


「四衣鉢者律中無衣借衣竝不成受如多論中不除
鬚髮或無衣鉢受戒者得戒得罪五百問云壇上師
僧或著俗服或犯禁戒受人知非法者不得不知得
戒準四分中無正文開並是非法有難當開無難障
[003-0236b]
者準論依受。」


【衣鉢中初引示多論資不具儀五百問師僧非法
意以緣疎並許得戒準下今判四分制急難緣可
通無難準論者謂依彼受可判得戒。】


「五父母聽者以生身所籍義須盡養比丘輙度違情
故制。」


【父母初科身所藉者假彼遺陰故盡養謂終身竭
力以奉給之。】


「十誦養兒來者可問養母必出家剃髮不白父母眾
僧無過善見云若不度故云我當焚寺如是難者不
犯若於餘方國度不須問也。」


【二中養兒養母皆非親者故不白無過善見不度
焚寺即阿逸多緣由難故開。】


「今時行事依問父母義須前問在無無則息言有問
聽不。」


【三中人不見疏不管有無例問聽否果或俱亡知
誰不許。】


「有人云父母為二分為兩遮今以事同合作一問。」


【四中據人有二約事不殊。】


「六者問負債。」


【負債中西土負債出家不索招譏故制此土不爾
隨有非礙。】


「七問良賤以位居尊勝非卑劣所及故律中盜度奴
令主譏訶同是奴聚必如法放非復為奴本不可尋
[003-0236c]
也。」


【奴僕中初科初示意故下引緣必下簡主放者本
不可尋以後從良亡前賤跡故也。】


「僧祇云有五若家生買得抄得者此人諸處不得度
也他與自來餘處聽度據此而論本言被放何論彼
此不放輙度則入盜收將非賤為譏本雖放猶被輕
故善見若放奴時云有道心者放無者還為奴如是
語者不得度準此主自送放開度成受逃奴不合出
家經云若放奴婢人民出家得大福德斯言是也。」


【引示中初科僧祇五奴家生謂在主家產者并下
買得抄得皆損財力屬主義強諸處不得謂本國
他邦今時一統須論州郡他與自來無損財力他
處聽之據下準決下二初以義通若非主放度即
成盜明是放者理合通開何局餘處詳究律意為
避譏呵故云將非等善見下次引文證道心即出
家心主言無決故不得度準下三約義決下仍引
經證成自放。】


「五百問云知是佛奴度者犯重若先不知後知不遣
[003-0237a]
亦重其人非大道人故僧奴準之餘如盜戒僧祇等
制。」


【次科佛僧奴或費佛僧物雇或人施佛僧係屬二
寶度則成盜指鈔盜戒彼引僧祇寺主互用三寶
物謂言不犯佛判犯夷其文甚廣尋鈔看。】


「八官人者皆謂勳品巳上流內九等文武員者恐負
天朝可憂有責餘之散任義不在言。」


【官人中初科凡官有九品竝據勳爵以分差次自
下至於一品故云巳上係勳品者謂之流內自餘
散職並名流外恐負天朝律因比丘輙度匿王勇
將白佛故制可憂有責謂慮國家見罪於僧故。】


「僧祇云官有四種有名有祿有名無祿此彼俱制有
祿無名餘處得度無名祿者一切俱開據此度人知
何不得但違王制多論小罪。」


【次科僧祇名即聲名祿謂爵祿用此二者歷為四
句有名無祿如賢臣除謫者有祿無名謂世之庸
吏無名無祿即散任常流也此彼亦約國土為言
然或國王聽許即非此限據下準後一句以決庶
人有謂係於官籍不得輙度準無名祿義合通開
多論几違王制結吉羅罪。】


「九問丈夫夫者男子通名丈者極形之量也孔子九
尺餘亦有一丈者故為大分耳。」


【丈夫中初科孔子家語云孔子長九尺六寸河目
隆顙河目上下匡平而長顙額也其頭似堯其頸似皐繇其肩
[003-0237b]
似子產然自腰下不及禹者三寸且舉極形未必
皆爾故云大分。】


「文列堪耐十事者皆近局形骸耳惡言持戒在於心
護俗以難割為之沈溺道則反之近忍事惱遠忍理
觀依因有由故簡堪能應丈夫位也。」


【次科初通釋十事如注分之惡下別點二種持戒
禁情忍辱降惱故加心護事惱既平理觀可顯故
下總結以彰簡意。】


「文列僧祇乃約年小大而有所堪是本制意年三十
者俗為壯室無任剛正何在戒流七歲對問佛開受
者但為堪故今昧情智未可從開依制取能義有依
矣。」


【三正人中初科初示文意專取堪能然有壯年而
不堪者故云何在戒流禮云男三十壯有室言可娶也
女二十壯而嫁或有童稚即堪能者七歲對問即
論義受者今下釋妨恐謂今時年小堪能亦應得
受故依制須二十巳上取能須堪耐苦事。】


「何者夫受戒願也依隨奉持行也知受而不知持徒
願而無其行也何異撝空成有𦘕餅充飢本不可也
必強加法但可空施虗上戒德之瓶妄損明珠之喻
甚非所望幸自隱括有無顯矣。」


【次科初二字徵上簡意夫下釋其所以初敘願行
相須知下次明缺行之過又二初資無持意有名
無實撝空𦘕餅喻有同焉必下二師妄加法智論
[003-0237c]
云譬如貧人志求富貴天與一器名曰德瓶所須
皆得後乃憍逸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皆失喻
受戒者放恣毀犯失戒功德經云精進持淨戒猶
如護明珠今謂本受不得亦無所犯故云虗上妄
損若此行受深乖教意故云非所望也下勸隱括
意令自審初受之心則有戒無戒灼然可見。】


「律中但云年二十者能堪十事減者無功此大約也。」


【三中本律約年簡能然年滿者未必盡能故以大
約以通文意。】


「問此小年者與前借衣俱作四句可得例不答第四
兩句不得是齊年前三句不同衣鉢何以然耶衣鉢
雖借當時是有或是非法不言不成故得戒也年則
不爾雖不解處齊而年小者當時巳制又有胎閏可
使開故後時計滿方知前得也。」


【問答中初問以古師用和尚四句以例借衣或有
將例年小故問破之一不知借衣非法二不知不
合借受三不知雖受不得四俱知年小例作可解
答中借衣小年各後一句故云兩句俱不得戒此
則可同若前三句小年不知亦不得戒衣鉢不知
容有得義故不同也何下徵釋所以初釋衣鉢一
是見有二無定制年下次釋小年反上二義兼復
有開。】


「問胎閏等開為受前計之為受後計之答依律受後
疑者方開胎閏不妨感戒白四時生不由後計方依
[003-0238a]
開得據此以明本受無疑依法得戒但依律斷前開
何損。」


【次問亦由古解受後可算受前不開故問決之答
中初敘本開據下次示今斷受前計滿即是得位。】


「十明諸病文列五種。」


【諸病總示中一癩謂疥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痟
謂瘦瘠也五顛狂。】


「善見云癩癬二病不問赤白黑下至如爪若在露處
增長不增俱不得度屏處增長不得不增得度育王
經疥癩初果瘡痍四果也由惑盡此生業終報故總
集受也多論云出家後癩者諸有僧事皆共作之若
二食時莫在眾也。」


【別釋中初科善見屏露兩別意恐招譏不生物善
故次育王經即明聖人未免業報則凡夫可知也
業終報者謂所作業終此一報三引多論受後患
生處眾之法僧事即羯磨。】


「五分中狂亂壞心或無和上皆不名受。」


【次科引示中或無和尚相帶而引。】


「今時受者至時昏梗瞪瞢如醉此竝亂心全無心領
何發無作和上諸師俱不清卓故臨作法多增掉慢
輕略眾網鬧憒識神或至睡眠低頭合眼意謂耳聞
而實昏惱前後文字何能具領故賊住成難要在具
辭今聽錯亂豈成弘攝俱不成受如非數說。」


【斥非中初敘機鈍梗塞也瞪文證反目直視貌瞢
[003-0238b]
武互反心不明也和尚下次斥師乖不清卓者解
行鈌也臨席作法有三過一輕慢二閙憒謂馳散
也三昏睡仍引賊住反例如法要具辭者初中後
語始終無謬有謂初中後語隨一成難請以此文為證弘謂弘法攝即
攝機。】


「後結文者恐受者怖懼僧中異問故前定是辭令知
後意也。」


【三定言議中顯示教師累囑之意。】


「五白召入眾就分為三緣法儀也。


初緣中相去舒手相及處立者中國戒壇多在露地
故須在於兩手相接即一尋內地有成僧相遠不相
攝則別眾收豈唯教師餘僧亦爾中間非數兩頭須
及恐有見譏但望叢坐展轉周帀會有相連在於覆
處不用此制。」


【第五緣中初科初正釋教師立處豈下次明眾僧
坐相由列行對坐則中間相遠故非數收不然須
令兩頭伸手相及借令如此猶恐見者譏為非數
故令叢坐則免他疑言叢坐者謂叢身參坐不使
相遠也。】


「文令立者諸羯磨法威儀必同此既坐立極成乖別
由本是僧差往外為問事須酬對坐和失相如立說
戒俱是為僧意可見也餘通如眾有乖成別。」


【次科初敘異由下釋通坐和失相謂非為使酬對
之儀如下引例餘下示餘法不開。】
[003-0238c]


「二正加法邊地五人僧者據斯一白用僧處也中方
僧多十人加法通始終作。」


【法中初科邊地五人前後三法皆四人僧獨此一
白五人僧用故云用僧處也中國始終通是十人。】


「有人言何必如此邊五前差其實四人戒師和白自
豈足數後作白四亦何須五準此就十亦有商略如
初差人但有九也威儀師白召可名十僧戒師又和
同前唯九後作白四可具十人以正制須之發生物
信不同邊方得成便巳。」


【次科初句斥前邊下示義初明邊五不異前說準
下次明中十不同上解初三各九二四俱十律制
十人正為白四故後一法定須具之異上邊方缺
亦成法。】


「如僧祇五分竝戒師白召者則始終具五俱為情事。」


【三中四分教師白召故獨指此為五人彼部四法
並戒師作則通名五人俱為情事者出彼所見欲
彰五人皆能秉故。】


「三明其儀相為捉衣鉢以乍入僧中威儀未涉且為
[003-0239a]
代擔示其方便也。」


【儀中師反代資事乖常式且欲引接故云示方便
也。】


「六明乞戒就分為二謂緣法也。


初緣須教者既別為差正當其務教授儀式何得輙
受故先乞請後方和問無遮方得並僧法也。」


【第六緣中初科正當其務謂差教受止為教乞先
乞後和本宗行事。】


「僧祇在戒師前互跪教受鉢後受三衣白巳教乞此
異部不同也。」


【次科僧祇前加衣鉢可準彼文然先鉢後衣先和
後乞皆異當宗。】


「就正乞中前牒初緣云從和上也後牒今意云從僧
受重牒和上者表戒法從僧行隨師也。」


【法中牒初緣者謂先請也牒今意者即正乞也戒
從僧者謂今受體也行隨師者即後隨行也。】


「七戒師問和者文相可知。


問戒師所以不差異教授者答教師眾外問難不差
無由問故戒師處眾而問何勞差也。」


【第七初問答可解。】


「若爾結集在眾亦何須差答彼為僧結眾情非一故
須定人誰問誰答受中為別請師巳定故不須差。」


【引難中波離阿難對眾結集而亦先差違上義故
答中初示結集須差受下次明戒師不差一為別
[003-0239b]
人二先受請與上不同。】


「問戒師白和教師則無者答互有無也終是僧義以
輙問難眾情難忍故前白請教師出眾前巳白差又
在屏問知和誰者。」


【次問答中初通答以下別釋初明戒師有和無差
教下次明教師有差無和各一和白故云終是僧
義。】


「八正問中前緣後問大如前法小有差耳。」


【第八初科小有差者唯遮難之名時有不同如前
云汙尼後云犯尼前云賊住後云賊心等對之不
見。】


「注中列其衣鉢事是繁重也即定辭占故引接也僧
祇云欺誑不實乃欺天人及如來者以戒法所通下
被上達非緣而受體是乖儀欺妄之深為通徧也。」


【次科緣中初釋衣鉢辭占即下審定虗實先舉衣
鉢用為發端耳僧下次釋實答戒法所通通何等
人唯被上達清卓之器論語云君子上達達於道義
人下達達於財利非緣謂帶難欺妄徧者即如注列人
天佛僧四位收盡注中兩云諸天前是別召魔梵
後乃總目餘天。】


「列難名示亦如教授同不了者俱非問也。」


【釋難中初文略指如前謂須相解。】


「就十三中亦有文中云不犯邊罪不者單約難也或
云犯罪邪者通有無也邪音夜加反疑未決者也是
[003-0239c]
助辭非定意本須兩分音字義別矣。」


【次科初示異同邊則局難罪兼輕重故通有無邪
下次正音義邪也字別人或不分故特點示。】


「就難事中次解六七云殺父母者膝下之養反加逆
害天地之所不容也。」


【三正釋殺父母中膝下之養即孝經云親生之膝
下以養父母日嚴膝下謂孩幼之時比及年長則日加尊嚴能致敬於父母。】


「八殺羅漢者愚小多迷羅漢中音此義云生上加阿
字乃云無也此人三有業盡三界不生略須此示不
爾知是何人不解謂是凡物也。」


【殺羅漢中初釋名愚小迷者謂昧名也上加阿字
合云無生業惑俱亡無後有故略下示意。】


「九破僧者此相又難破羯磨者兩眾一時作法犯中
偷蘭不障戒也破法輪者立邪五法盡形乞食納衣
樹下不食酥鹽及魚肉也行化於世致令禪誦佛境
不行犯上偷蘭則能障戒。」


【破僧中初科此相難者人少識故破羯磨者謂同
一界為言破法輪者佛說四依八正運轉如輪調
[003-0240a]
達用此五法抑令不行故曰破也禪誦即目觀法。】


「文中通說義須廣分必須此示方曉通塞故經教所
設意在解慧導前行實隨從今既無慧行起無因也。」


【次科文中通說但標破僧故必須此示須分輕重
故故下汎論解行勸令明識不唯此也。】


「十惡心出佛血者故論說言出血一也由心善惡耳
故善登梵天惡沈鼻獄俱一劫也。」


【出血中初文引論即多論耆婆針醫調達殺害出
血事同而心不等耆婆生天調達墮獄準前多論
耆婆自生忉利今云梵天定非色界。】


「此上二難末代所無如前解也破法輪逆今時微有
出血惡逆滅後全無。」


【次科有無中指如前者即僧祇子注破輪有者即
調達徒黨西土不絕此方則無。】


「有人云既不正感真容何妨毀損形像或有光現血
流竝入逆攝。」


【他解中初釋惡心損像取相為逆。】


「有人言不可感於血光但論惡心損是逆例如設像
代真敬福齊等今行惡毀受罪義一如尼破法豈同
調達立諫設治則無與二彼既不疑堂堂行事敬像
如真損何獨別義不可也俗律云僧尼毀佛像者絞
之意有在矣餘即盜論非所奉矣。」


【次釋中初立理如下舉例有二初約敬福反例次
約尼眾破僧比例彼下顯過謂凶頑之人不疑毀
[003-0240b]
之有罪堂堂公顯之貌下引俗律毀佛死罪可驗
同逆餘盜論者謂菩薩等像也。】


「故引示之可斟酌矣。」


【結示中可斟酌者意令臨機籌量用舍也。】


「十一問非人者律中非人者鬼也俗云鬼者歸也無
人不死死皆歸之。」


【非人中初科引俗云者文出尸子。】


「約律明趣但說為三謂人非人及畜生也以人畜兩
趣形現易知天鬼神等幽通難識故合天修鬼獄四
道為一趣也莫不分得五通異於人類故號非人故
律中諸戒時有離之如同宿戒天子阿修羅子餓鬼
子等地獄輕繫義應得同從重者多故輕不說如此
分別略識非人。」


【二中初指律文人畜局一非人合四故止三趣以
下次示離合初明合意故律下二明離意同宿戒
但開三趣義收地獄仍示律文不說所以。】


「曾以名問諸餘講士便答余云不讀觀音人非人等
者可解言非人者此謂疑神經中八部緊那羅等也
形如人焉但頂生角即教巧工釘角頭上想多聞者
知出何文。」


【三中初敘非觀音即普門品八部天龍夜叉等謂
頂生角故號非人想下結斥世有𦘕鬼冠帶似人
云是經中人非人者又傳獨覺則頭安一角寫婆
藪則貌如老嫗循名昧實今古皆然。】
[003-0240c]


「十二問畜生者世俗同知皆耻聲相目見是人而問
畜者誠可怪也當從容轉語不失本意者道俗無過
也應語云世有群龍及餘精魅能變化者趣攝畜生
戒法無預鄉非此等耶。」


【畜生中初明直問當下教轉語戒法無預言非分
也。】


「十三問二形者俗所同耻然必須問亦如畜中及制
意釋名所引。」


【二形中同上改語應準制意云世有形挾兩境者
志致懦弱善惡不成殊非道器卿非此等耶。】


「然諸部行事繁略不同至於差問無不具有良是同
受同持故名同戒也。」


【諸部中初科名同戒者即戒本云共戒同戒言其
受隨不別也。】


「制列遮相諸律竝同及論難體十誦五分但問曾為
比丘如法持捨不此邊相也餘悉不問及至僧中亦
爾四分亦同如律中制十三難巳若不問者不名得
戒故諸結者引之集坐在遮前問僧祇有二所言略
[003-0241a]
者今僧中當問汝有無當答僧中一一問之大如四
分及諸遮相不可抄盡須者觀之乃至問曾為比丘
四重十三事一一隨問若有犯者重則令去殘令後
悔。」


【次科初示遮同及下次明難別初十五二律屏處
僧中止問邊相次四分亦同謂差問正問亦不列
難言諸結者即集羯磨人引難冠遮依律具問坐
猶著也三僧祇有二謂廣略也廣則具問略即如
文謂屏問時但囑累而巳下指遮相如事鈔備引
仍問篇聚重是邊罪故令去殘下非難故令悔受
巳方悔故云後悔也。】


「次問遮相。


汝字何等依俗中法子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
冠而字之隨義別立僧中識者立名異字如僧傳中
自餘者多名字通忍愚謂名字猶如眼目字義無別
也當隨機轉問並改云名得實錄也。」


【次釋輕遮示名字中初引儒釋二教名字兩分俗
法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之類僧中識者如智者字
德安真觀字聖達等僧傳皆出之祖師字法徧名字下
斥謬說當下教改問。】


「奴及官人貴賤非類應轉名問得意便成縱諸遮中
不問父母債奴官人可不得戒無正斷故又非戒障
必略無損自餘如文具顯辭義終是相領此為宗也。」


【次餘相中初點官奴二種教令轉名仍示可略意
[003-0241b]
彰非要自下指略餘相重囑須解。】


「上以是事俱是戒緣有闕一相即非受法十三難者
名義須分諸遮之中師資名字及丈夫三此定須有
缺非戒緣衣鉢餘者具須依文至時增減通人情也
如僧祇中遮多四分猶有開略況復四分定判遮不
得戒處並通消息也。」


【三結斷中初通結八緣必須圓具十下別點遮難
初明重難諸下次簡輕遮三種須具餘通增減丈
夫即年滿若準鈔文名字年歲衣鉢今此衣鉢在
增減中必應問前累示巳曾加法略之無損通人
情者臨事自裁也如下引況僧祇遮多開略如上
所示四分列遮並云未受不應受巳受得戒故知
除前三外改轉廣略一切皆通。】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三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四



「大段第二正授戒體分三緣正結也。」


【第二釋法標中緣即初教發戒正即羯磨正受結
即受巳結詞。】


「就初戒緣廣如鈔顯有師別出一卷戒方便相每至
[003-0241c]
將受依說引化此即末代如來同十誦也。」


【初緣標指中廣如鈔者彼明三品發心并示緣境
發心則終依上品緣境則徧該十界如資持委釋
有師出戒方便者未詳何人鈔文亦云別抄有三
十餘紙末代如來者以其知法替補佛處故同十
誦者彼云知布薩法者盡應供養以無佛時是人
補處是也。】


「引多論證者是正量也凡愚智淺何能生知自非久
學卒誨猶暗此之戒法出家本務素非懷大定難容
納深有由矣。」


【牒釋中初科初示所據凡下次明須師開導所以
出家本務聖道基故素猶先也懷大有二若為生
死即約所斷若為聖果即約所趣深有由者示論
意也。】


「文令境上起慈悲者以行慈救攝眾生故如善戒經
菩薩戒本即七眾所受者是也向不緣慈如何容大
意在後也。」


【次科初釋文如下決疑疑云今受小戒那云徧境
行慈攝眾生耶故此通之善生經即菩薩戒法言
菩薩戒以七眾戒為本者彼云菩薩若欲受持菩
薩戒者先當淨心受七種戒如人欲請大王先當
淨治所居屋宅等即五十具三戒約人為七耳準
此經意凡為比丘必受菩薩大戒今受小戒向前
緣慈為受大戒故云意在後也準知具足且就小
[003-0242a]
宗若望菩薩猶是方便問多論有部而云起慈斯
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為大無非分通故諸部
之中時有斯意但四分立教宗旨灼然五義證成
下文具引。】


「此時逼遽過不廣張但具依文先以餘道所無令生
厭也人中無障得戒者使欣重也增上心中救諸眾
生即慈善根謂佛心也戒是三乘因者重行本也餘
道所無者可欽貴也持法久住者有威德也羯磨僧
秉舉法界善內身心者明聖法假緣緣成法滿充正
報也。」


【三中初示略意逼遽謂將臨秉法過不廣張謂止
可依文過此外事不宜繁引也先下牒釋次第七
節初言餘道即餘趣後言餘道是外道謂佛心者
同上善戒意也內猶納也假緣即羯磨與眾僧也
充正報徧色心也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
基成三身體具超凡鄙穢流入眾聖寶位者其斯
之謂乎。】


「次正加中。


單白後四問四答如僧祇十誦所明極曉了矣計餘
法事例須問之但寄受中說者以在生所重唯斯一
法成敗得不俄頃即定故委具文非餘不用也。」


【五加法釋白中初指文一白三羯磨故問答有四
計下示意以一切羯磨並問成否二律之中獨論
受法故此示之在生重者畢身受用故。】
[003-0242b]


「後羯磨中第三徧巳應至僧與某甲受戒竟和上某
甲是羯磨竟處。」


【羯磨中但示竟處綱緣通局並如前卷。】


「僧忍默然故持者是總結和辭依文為記春夏冬時
及量影者為受離多人前後錯亂故須師授局尺量
次知一食時有前後發如是例也餘如念法中。」


【總結中初科初點文依下釋注依文即善見與本
律一年中春夏冬三時一時有四白四黑月一月
有十五日一日量影分中前後謂於日中立竿中
前受者以影長為先影短為後中後反之或以尺
量或論脚步食時即中時也有前後發謂發戒也
如是例者且舉量影自餘取時可例此也指念法
者即雜法篇。】


「問具戒發時在何言下。


答如智論云羯磨竟得又云與汝受戒竟得有人解
云是事如是持者是竟也如心論中第三羯磨剎那
頃作及無作是根本業律師以為第三說字是得戒
也。」


【初問答中初科前引智論論出兩解人取後義如
下後引雜心根本業即受體也律師者論家自指。】


「今以此解比前二度似是竟處引後通收則未竟也
故第三中不忍者說尋有人訶便不成就既命令說
依命而說可成前也故眾既默明有所許故通收云
僧巳忍與受戒竟故至此前名為戒法理同智論受
[003-0242c]
戒竟也如上卷中。」


【次科初舉前後總示前二度即初二羯磨後通收
即總結文故下別釋初釋三說未竟命即召也故
眾下次釋通收乃竟即智論初義結界巳示故復
指之。】


「問羯磨竟得通三性不。


答多論云一切皆得故十誦伽論云知時犯不知時
清淨者如犯殘懺聞出罪白後睡不覺羯磨竟者是
也準此以通前聞白巳後睡得戒。」


【次問答立義中初科初引答一切得者通三性也
故下次舉例知時即不善有記不知時即無記下
舉悔殘顯示上義準下三準決既聞白巳知僧為
秉領納心決故判得戒。】


「若爾既睡雖作不聞今俱不作何妨感戒答前雖無
記白是和本後作教圓緣非乖相故不作不成。」


【次科難意彼既不聞不作應得答中初示聞白後
下次明羯磨緣非乖相謂能成之緣須滿足故。】


「有人言戒是善本善心相續思心暢滿若初善後惡
[003-0243a]
皆不發戒以種類不續故律云與瞋恚睡眠人不名
受具此豈始終惡無記耶中間暫起即乖心思何有
成耶如人起殺臨到境所心亂等生前事不犯戒亦
同爾。」


【斥異中初科初立義種類不續三性相間故律下
引證即受戒犍度文彼約暫起今取始終如下舉
例心亂生者或疑想心差或癡狂失念戒同爾者
比之可知。】


「解云不同受是緣成法殺盜自造境自造須作成作
成感無作故前心異作無有業也受則不爾自作在
前及論無作假緣方感巳聞白竟故是業起。」


【次正破中初科初總分戒假他成故云緣成法殺
盜反之故云自造境自造須作下別釋初明殺盜
不犯受下次顯受戒須成。】


「又復解云今受戒者如教人殺盜所教起狂心但令
前會能教成重不坐所教以無有作無作故若能教
起狂心但使遂本意能教得無作今例受者如彼能
教以從僧乞願僧與戒僧隨其意依法加被似所教
也。」


【次科正明中殺盜兩戒自作教他二俱成重故舉
為例初明所狂唯能教成犯不坐謂不坐罪若下
次明能狂則能所俱犯今例下但合後半前半不
同如後問決今以受者比能教十師同所教。】


「問若如前例但受有心前緣不具亦同感業答譬取
[003-0243b]
後半前半則不同所教也受是緣中須具殺盜損境
相應也。」


【釋妨中問引前半以難受心如能教起殺前緣即
十師如所教起狂彼既能教成重此應受者得戒
答中初判不同受下次申所以受須緣具所狂則
非具殺取損境所狂則亦損故不同也。】


「故多論云先以善心禮僧合掌白四起業相續成就
是名善心發善心得若先以善心乃至起業羯磨未
竟起不善念藉前善心力故發業任運而起與不善
俱是名善心發惡心得亦以前善心力教作故得非
不善心得無記睡心入滅盡定者是無心得亦由前
善心力故與滅定俱故云無心得非無心而得也。」


【引證中三句發並善心得通三性初明善性得若
下次明惡性得起業謂聞白竟羯磨巳去轉惡亦
成亦以業者遮疑恐謂惡心而發善戒故無下三
明無心得此有二種睡是無記心滅定心想不行
即是無心。】


「問三羯磨竟發一形戒三結安居即應滿夏何不同
也答不結亦成夏不羯磨可成受故不同例又云受
戒對法願心一期安居對時行隨前後故也。」


【三問受戒結夏立法天殊本非相例伹古疏有此
相從引之答文有二初約結法有無以反質又下
次約所對頓漸以顯別以法可頓受時須漸歷故
也。】
[003-0243c]


「問上云作法感戒戒為何相請為陳之答夫言戒者
其相極多既是教源義當披演略舉四門一明戒體
二辨同異三緣境相四敘數量。」


【四問躡上諸文請益發起答中初明義廣既下次
顯正要其相多者即下四門每門之下諸別科條
竝是其相是教源者教即律藏律由戒生故戒為
律本略下三列章門初是戒體二即戒行三謂戒
相四即戒法。】


「就初門中又分為三一釋名體二先後相三通敘相。


就初門中分四一立所由二引經證三解名義四明
業體。


初門。


問曰泛論戒者可有幾種答略說三種定道二戒約
心論業別脫一戒從緣發生戒本防非非通萬境戒
隨境攝則無量也如善生云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等
今以義約止為二戒謂作無作。」


【戒體釋名立所由釋中初科問中通問戒業不專
今受故云汎論答中初句總答定下別釋初釋定
[003-0244a]
道二戒不從緣受隨入禪定斷惑證道任運發起
故名定共道共亦名禪無漏對下別脫亦名總脫
次釋別脫一從緣生反上任運二所防通萬境反
上心業如下引證境別文具如後今下示今義立
統攝始終。】


「問何以不立一無作戒及以三者。」


【次科問多少中問意欲顯唯二所以。】


「答事義相假故唯有二何以明之若唯立作但在一
念非通一形何能防也一受巳難義非數作故須無
作長時能防念念之中得未曾得故若但無作不能
自生要由作發以作防非則短無作起無所從二法
緣具作願方遂。」


【正答中初總示何下別釋前明須無作意一則作
戒時短由作法竟剎那即謝故但至一念二者作
戒唯一念義無頻數念念中者謂隨中防遏得未
曾得謂任運增新若但下後明須立作意以下雙
結。】


「上據下機故說相藉必如聖戒道力所成。」


【對簡中上明二法相藉乃據羯磨受者為言若見
諦破結自誓之徒斷證之時任運獲得據發無作
必有先期但不同凡多緣多力耳。】


「問既立二戒何不三合。」


【問三合中問意以無作體或與作俱合立第三作
無作合。】
[003-0244b]


「今解不可以法體唯二名實互乖廢體論名不無三
合今據實論故唯分二不可合也一作者是色心無
作非色心二作者初緣無作後業三作是運動無作
非故如是長短強弱性不均通理不三合故律中慈
瞋五句無第三者可以類說此約體論唯斯二戒對
彼所防如上廣說。」


【答中必應他師有立此句故標今解初立義名雖
可立體無合理故云不可一下次顯別有三一即
自性別二謂起時別三即體相別長短強弱等結
上三別無作長強作則短弱均和也故下引類即
增一文彼云有五句語無第三句即舉罪五德一時非
時此句無第三句二實與不實三損減利益四麤
獷柔和五嗔恚慈心並無第三句謂二種性別不
可立第三合句也此下結示所立此約體論謂能
防受體無出此二所防無量文見前答。】


「二引證門。


如涅槃云戒有二種謂作無作是人唯具作戒不具
無作是則名為戒不具足。」


【引證中涅槃唯具作不具無作謂輕浮心受者。】


「又善生云是十種法或有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
及無作色如人手執極香臭木。」


【善生中初示有無十種法即十業道如下舉喻極
香臭物喻善惡業手執喻作色放物有餘香臭即
喻無作色木喻無記業但有執持而無餘氣對合
[003-0244c]
可見。】


「又心論云第三羯磨一剎那頃作及無作是名根本
業道。」


【心論中一剎那時作戒滿足無作發現根本業者
望前後方便為言彼云如沙彌受具入戒場禮僧
求和尚乃至第二羯磨皆是方便即接今文又云
次說四依乃至身口所作及無作是名為後。】


「如是多文證唯有二。」


【結示中準上善生二並是色有宗所計今但取證
唯二之意。】


「三解名義者就分為三即作無作戒也。」


【名義標中作無作是別名戒即通名該上二故。】


「所言作者身口方便造趣營為名之為作如陶家輪
動轉之初故心論云作者身動身方便也。」


【作中初示名義如下舉況陶家謂範土之師以輪
旋物輪喻報身動轉喻作故下引證身是報色動
身方便即是造作所謂方便色也。】


「言無作者身動滅巳與餘識俱是法隨生故名無作
[003-0245a]
如成論無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
故曰也。」


【無作中初示名義身動滅者作戒謝也餘識即四
心識受想行望前作戒行心故云餘也法隨生者
非由造作常自增長故如下引證彼論問曰何法
名無作因下即答因心生者推本作也睡眠即無
記中善惡亦然故云等也。】


「用斯兩法竝有懸防禁非之義齊名為戒。」


【釋戒中初科懸防對未來禁非止現起。】


「戒之通名實兼善惡且就善生約為五義一言制者
能斷諸惡法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惡故三名清涼遮
煩惱熱故四名為上至無上道故五名為學調諸根
智故雖有五釋竝從義用為名也涅槃所解如上初
通故云戒者直是遮制惡法若不作惡是名持戒如
上受緣巳略解釋又如心論初念無作七種名後諸
無作五種名廣如常說。」


【次科初示通名且下次引釋三段並約善戒故云
且就等善生五名初約教二據性三從用四取果
五約行竝從義用未能詮體故涅槃中如初通者
即制義也指受緣者即釋篇目中心論中彼曰波
羅提木叉作時即彼剎那無作凡有七種名作時剎那
即三法竟初意也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防護惡故

入七眾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於一切眾生所得故即別解脫
戒也三善作故名玅行得愛果故四思願道故名業道思願
[003-0245b]
從彼道轉故五彼最初隨順解脫故名波羅提木叉隨一
切眾生慈心得故六名業業者作所起故是言思者不然說波羅提木叉
故以此當知亦非後三業道七名尸羅尸羅者淳善義不起害心故

後諸無作五種名謂第二念去終盡一形故云諸也除波羅提木
叉者非前故除第五非最初故除業道者在起業思後故
除第四也廣如常說即上所引是也。】


「今覈戒字乃當警也預約未然之言字是俗有還須
隨俗用通道訓古曰防非不無其致。」


【三中初示名義覈推也警即警寤常自預覺不使
臨境有迷故云預約未然然猶形也前取禁義即
通善惡此唯局善且從一相字下明取字書之意
古曰防非亦如前引頗符警義故此與之。】


「四出戒體。


問人皆知受所受是何答相傳解云受名聖法由此
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


【四明業體初問中受者雖多而不自知所受之體
欲警學者故發是問答中云相傳者承古所解舉
果目因以其能通聖道故鈔云就巳成為言名為
聖法復令受者不自輕故鈔云知自身心懷佩聖
法等。】


「問曰其相如何答法體沈隱非易言彰經論所談深
有遠致故諸戒論盛顯行途至於業理削而不述今
敘其致略為四門一明教宗二陳體狀三列異執四
顯正義。」
[003-0245c]


【次問前但示名未顯體相故伸此問發起開章答
中初敘難明業理虗玄非耳目所屬故云沈隱等
凡論通兩藏通經之論謂之經論善惡業理彼宗
所談即後所引成實毗曇雜心俱舍等深有遠致
謂理致幽遠如下自陳通律之論則名戒論如多
論善見毗尼母摩得伽此等多明持犯之相故云
盛顯行途業理不述以非宗故今下分章自昔辨
體教宗紊亂故先須定宗宗旨既分依宗出體故
次陳體狀宗體既顯須辨是非既了昔非方申正
義四門始末次第相由。】


「初門中。


問經論明體其相不同四分一宗當須定指。」


【初門問中上二句通示諸部差別下二句別推本
部所宗。】


「答首題所出可不知耶此方盛弘假實二解成論所
辨正通四分曇無德宗雜心俱舍乃解十誦薩婆多
宗。」


【答中初略指今宗羯磨首標曇無德部自可知故
[003-0246a]
此下次對辨假實小教入道不出四宗一空二有
三雙亦四雙非今取此方盛行故唯有二言假宗
者彼明諸法緣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
假宗又深取大乘空義故名經部師實法宗者彼
明我人等假名是空陰界入等並是實有亦名一
切有宗亦即毗曇部。】


「故律明色眼識能見異於毗曇根能見也諸有結正
並問何心故云造善見三業當審觀其意不同彼宗
身口七業皆是色中有損益故餘不具出。」


【次科有二初明根識異四分且舉眼根餘根皆爾
既推心識有所分別則顯通深但不談七八與大
異耳毗曇不爾既不推心故唯根見眼耳鼻等為
浮塵根見聞覺知即勝義根二皆是色唯意是心
諸下次明結犯異結正即結篇聚正罪律中凡比
丘犯過問佛求決佛問汝以何心犯有心則斷成
犯無心則云不犯此明兩犯由心也故下即律序
偈雖具三業主在於意故偏審之彼云備具三種
業則通於持犯今此易之且據二持為言彼宗不
爾七支並判色聚所收故云皆是色中即雜心云
色者一切身口業是色性因四大故有損益者示
彼所計如善戒持則體肥犯則戒羸罪業造則更
增懺則除滅由有此義故立為色如上雜心因四
大者亦彼所計能造是色所造亦然彼宗立色不
出斯二下指餘者如後五義顯示分通全乖小道
[003-0246b]
此且略之。】


「二陳體狀。


體謂業體正是戒法所依本也經論所談善惡業者
名也今述作無作者業之體也混名從體一也離實
談名異也。」


【第二定名體中初示體相思願要緣攬法成業故
塵沙戒法為能依業體無作為所依也經下次會
名體諸論明善惡業即作無作之名作無作即善
惡業之體作與無作二俱名業業名是通作無作
別混名從體一者名體相即故離實談名異者名
體兩分故混猶攝也。】


「多論陳體教無教也成實雜心作無作也皆略名銓
體義說動靜而難顯其相如諸塵也今且依俙如論
兩傳寄之取狀。」


【次指體中初示諸文多論教無教義篇首巳釋俱
舍名為表無表者取表示義雜心體同多宗名濫
成實略名謂不論善惡業也詮體謂唯明作無作
也動即是作靜即無作如諸塵者取相類也心論
云七極微成一阿耨彼最細色天眼能見阿耨翻無上七阿耨為
一銅上塵七銅塵為一水上塵七水塵為一兔毫
上塵七兔毫塵為一羊毛上塵七羊毛塵成一牛
毛上塵七牛毛塵成一向遊塵應是戶向中飛塵七向遊
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虱七虱成一[麩-夫+廣]麥等今下標
今釋依俙隱約之貌相既難顯且寄兩宗之論出
[003-0246c]
其相狀即彰此門陳體且依二宗所計至後正義
三宗分別始是今師正出體相。】


「先依本宗假名出體。


言作戒者謂始壇場終白四法緣搆成者諸師約文
有多解釋。」


【假名宗作戒中初科初略示標始終者示時之分
齊始自請師終三法竟緣搆成者正示作義諸下
次標舉。】


「或言色心為體故論說云口業者非直音聲要以心
力助成身業亦爾論其身口乃造業具非善惡體如
無心殺人不得殺罪故論云是三種業皆但是心離
心無思無身口業。」


【初師示體中初準論立義即本成論色心即總三
業拜跪登降是身陳乞對答是口此二並色色不
自發要由心助故兩兼之非直音聲直猶獨也論
下釋成身口非記實不能造假之成業故云造具
如世器具要假人用如下舉例律殺戒中心境迷
忘一切無心竝開不犯故下引證皆但是心謂心
[003-0247a]
王也心王起意思意思起身口若離心王三業無
託故三竝無也。】


「若解色為業體十四種色悉是無記非罪福性何得
名業。」


【次科多宗所明身口二業悉判為色故此攻之五
根五塵四大為十四色業取有記無記非業罪福
即是善惡。】


「有人言以色聲為身口業體故論云身口業依止四
大意業依心若身業非四大為性者意業依心亦不
應以心為體故知身業以四大動故名動為業業即
四大更無別體若論口業四大相擊於中出聲聲成
音曲有所表彰以為名字句還即此名句為口作業
業無別體用聲作體。」


【次師初科初立義此師但取前色離為色聲不談
心造頗符小教故下準論反質彼分三業所依各
異身口既依四大故不應以心為體故下正出體
相初明身業四大是色色動為業動無別體即色
是體若下次明口業聲非報法由擊而發音曲是
業音曲無體即聲為體。】


「問此宗五塵非罪福性何得以色聲為體答非外五
塵及報色不妨內方便色也又云一念色聲眼耳所
得非罪福性相續色聲法入所攝意識所得是罪福
性故論云名字句者是法名聲性法入所攝。」


【問答中初難此宗即成論前云十四種色悉是無
[003-0247b]
記今明色聲故摘五塵為難答中初簡色體一簡
外塵由是內報色聲非無情外物二簡內報謂取
方便動作非頑然報法故云不妨內方便也內即
對外方便對報又下次辨業性瞥爾一念見聞非
業即屬色聲二入緣慮相續則有成業即落法塵
故云法入所攝謂拜跪俯仰為目所緣陳詞乞戒
為耳所屬故云意識所得有云三師七僧意識得者謬矣既為意
得關乎內心即成記業故云是罪福性下仍引論
且證口業是法名聲性謂是法之名句聲為體性
判歸法入明非心業。】


「問若色為業體者何故論云口業者非直音聲要以
心力助成答聲為業體以心助成名字句也用此名
句即為口業心是助業之因非正業體。」


【次難既不許心為體正違上文故須通釋答中心
可助業而非正體。】


「問前言離心無思無身口業而心即思體身口業起
亦不離心應同用心為體答破外人義思心同時而
體別故言心即是思然心未必是思思必是心故又
破外道身口二業不假心助故說離心無身口業。」


【第三難中違前論文推心之義答中即約破邪釋
通論意欲顯彼文非正明體初破思心體別思從
心起言體未必有用言用其必兼體則顯體同異
於外見也又下次破身口不兼心故明心助以反
邪論。】
[003-0247c]


「問第三羯磨竟時身業相續為眼意緣可說身作戒
體依聲名句業不可相續現非耳意所緣應無口作
體。」


【第四問中前立相續色聲為體故生此難初敘身
有相續義始終現前眼意緣者眼根分別意識所
得故兼兩根古謂十師眼意緣者非依下次難聲無相續義
由前陳乞正加羯磨受者無聲故耳意緣者亦同
上釋。】


「答身業依色現青等眼所得亦為意緣知是身作戒
體語業依聲發無記是方便非常為耳得故至羯磨
竟遠從要期生說有二業體。」


【答中初釋初明身作體青等者略舉顯色眼所矚
者語下次明口作無記是方便謂此語聲體是無
記前加三乞故是方便乞巳默受故不常為耳意
所得羯磨竟時雖無語聲取前求乞之心成口作
業故云遠從要期生身兼口作故云二業。】


「又云世相義斷續皆為成一受前乞巳告情後加是
眾故不容相續現。」


【次釋上二句釋通世相即是事儀口作有斷身作
常續事雖斷續同為成受故說二業前下示口斷
義正加須默理不容續。】


「又解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


【三釋中成宗身口有互造義如勸歎令死即口造
身業現相表聖即身造口業今身跪受表示乞詞
[003-0248a]
即非斷義。】


「二解無作者謂白四所發形期業體一成續現經流
四心不藉緣辨任運起故三聚之中非色心攝。」


【無作中初二句標簡言所發者簡作戒是能發形
期簡作戒止在一念一下釋相一成續現指成處
也謂三法竟一剎那時經四心者顯常存也識受
想行謂之四心不藉緣等示名義也謂此業性任
運增長牽生感果不由於作自然而作故名無作
三聚下判屬法聚彼篇立四聚攝一切法一色聚
攝一切色法二心聚攝一切心法三非色心聚攝十七種法名不相應行
無作當第十七四無為聚攝三無為虗空擇滅非擇滅。】


「言非色者既為心起豈塵大成故言非色五義來證
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種異三色可惱
壞四色是質礙五色為五識心所得無作俱無此義
故不名色。」


【釋非色中初約能造對簡塵即五塵大即四大二
並是色非彼所成明非色法五下次約色義反證
即上塵大具此五義無作不爾一非形方二無差
異三不可惱壞四非礙五非對十四種如前二十
種即顯色十二形色有八如後自明惱壞者論云
是色若壞即生憂惱又云有情有惱無情有壞五
識心即眼耳等五識所得即五塵也。】


「言非心者體非緣知五義來證一心是慮知二心有
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廣略五心是報法。」
[003-0248b]


【非心中初句對簡謂無作業體非覺知不能緣慮
與心體異故號非心古云不可緣慮而知者非五下反證心具
五義無作反之初非慮知即是上義二謂頑善無
有愚智迷悟之異故無明暗三唯是善非惡無記
惡則反之四唯一定故無廣略謂意根為略四心六識
乃至心數則為廣也五是三業造起故非報法。】


「故成實云如經中說精進感壽長福多受天樂若但
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


【引證非心初段中經文論家自引精進是作壽長
是現報福多謂無作增長天樂是生報若下論家
顯示經意人心不定豈能常善此顯無作一發巳
後任運增多不假心作即非心義。】


「又復意無戒律儀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時亦名
持戒故知爾時無有作也以無作由作生今行不善
心何得兼起作又發無作也由此業體是非色心故
雖行惡本所作業無有漏失。」


【次段初引論謂意思中無有戒體顯是非心三性
心者謂餘善心及惡無記彼論云若人在不善無
記無心亦名持戒疏家易之即合無心歸於無記。


爾時無有作者謂意入餘性無有造作却名持戒
即知無作任運常存故名持戒有云本論作有無作但是論文寫錯
不須妄釋以下疏家委釋又二初釋爾時無有作義由

下次釋三性名持戒義。】


「故彼問曰若無作是色相有何咎答色等五塵非罪
[003-0248c]
福性不以色性為無作也又如佛說色是惱壞相無
作非惱壞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


【次證非色初問答中若立為色有二種過一非罪
福性二是可惱壞如五塵四大具有惱害損壞之
義論云無作惱壞相中不可得故今文似多非字。】


「問無作為身口業身口業性即是色也答言無作者
但名身口業實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業生故說
為身口業性又無作亦從意生如何說為色性如無
色界亦有無作可名色耶。」


【次問中身口是色業性亦應是色答中初正名義
實非身口作者以三性時無有作故因身口意生
者謂從本作得名故又下次彰非色有二初約能
造詰其所發如下二約空報質其因業毗曇說無
色天有色今此成宗云彼天無色然生彼天者必
因戒定無作之業即顯無作非色明矣。】


「故涅槃云戒者雖無形色而可護持故知非色也雖
非觸對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故非心也。」


【涅槃中此明無作決然是有恐謂體非形體而不
[003-0249a]
修奉故兩勉之心隨境生則有觸對無作不爾故
云非也。】


「十住婆沙云律儀善根有二種作者是色無作非色。」


【婆沙中律儀善根即本受體。】


「問色等是無記無作善惡性不用色為體作戒善惡
性應非色為體答無作在後生作戒依色滅若是同
時者則是色無記故滅巳方續生不用色為體作戒
與依色同時體用生不即不離故還用色為體。」


【第三難中上三句敘無作非色下二句難作戒立
色答中初答無作不與色俱故不兼色作下次答
作戒與色同時故須兼色色為作戒所依故云依
色色即是體作戒為用記無記別故不即即體成
用故不離問如上二師論作戒體並云心力助成
如何分異答前立色心心能成業身口是具故心
為正後取色聲即色為體假心兼助故心為旁問
二師並云依宗立體何以不同答二並據論所見
有殊前談心造正取分通後明色造欲存小教問
鈔疏前後並取初師今出次解為取不取答初師
深窮業本於理為長次解曲順宗途在教為當今
家從理多用初師欲辨教宗仍通後解問一念相
續如何分異答瞥爾眼見名一念色重緣籌慮名
相續色一念屬前眼根相續屬後意根故云意識
所得聲香味觸亦然即知意根通緣五塵通歸法入也問
有犯則體羸四捨則戒失那云無惱壞耶答缺行
[003-0249b]
故羸本得無損教權故失業性不亡此即成宗通
深之意問無色天為有色否答小教但說大種麤
色彼天既無故云無色大教既談識種細色不妨
彼有定果之色餘如別說。】


「二依實法宗中分別二戒者計非四分所通然律中
明五陰五相遠近內外亦有兼故又重出也俱是佛
教機執不同五百身因無非正說今為六位。」


【實法宗中初科初標宗二戒即作無作計下示意
初敘難然下決通有二義初約相兼義以淺不通
深深得兼淺所以假宗亦談實法受戒犍度佛為
五比丘廣說五陰乃至一切色過去未來現在色
過去巳滅未來不至現在巳生未謝此為一相若內若外內謂自身外即他身或以情非
情分之若麤若細有對為麤無對為細或約物有大小分之若好若醜不染
色為好染汙色為醜或約人物美惡分之若遠若近有云去來為遠現在為近此即濫上
三世或可耳目不到者為遠可到為近一切色非我非彼非彼所非

我所上二非我見下二非所見應作如實正觀智慧作此觀智是實非邪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一具上五相次約正教釋方便之
教理非一定機執雖異佛意常融故此明之不妨
兩是下引事證即涅槃文彼云五百比丘問舍利
弗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各正解脫
自應識之何緣問耶有比丘言我未得正解脫時
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復有言
無明行識乃至五欲即是身因如是各各自說巳
所解巳共往佛所舍利弗白佛如是諸比丘誰為
[003-0249c]
正說誰不正說佛言善哉一一比丘無非正說今
下總標。】


「初有為無為分別者二戒俱有為非三無為也由假
緣成得彼業體四相所為有失壞也。」


【初位中初判定彼宗一切色心等法皆名有為唯
三法名無為一虗空二擇滅有學地修慧破惑故名擇滅三非
擇滅無學身智俱亡名非擇滅或可約有餘無餘二種涅槃分之滅即滅諦空理也由下
出所以四相者雜心云一切有為法生住及異滅
或可即指能造四大故云四相所為。】


「二就有為三聚分別。」


【二中彼宗亦立三聚攝法伹無作法在色聚收與
前為異。】


「二戒俱是色聚所收以身口七業皆色損益若以心
為業者心念殺盜亦應犯故其實不爾伹以小機力
劣不約心論且就身口發無作體還防身口麤現業
非。」


【義釋中四初判定二戒即作無作以下次釋意身
口七業持之則損惡而益善毀之則損善而益惡
既容損益故歸色聚若下三斥他宗彼宗不論心
犯故有此難然大乘瞥爾四分重緣亦據方便不
成果罪其下四彰教意無作為能防七支為所防
以色防色是彼所計。】


「故涅槃云從於身口獲無作色以是無作色因緣故
其心雖在惡無記中本所受戒不名漏失又心論云
[003-0250a]
無作假色牟尼所說等。」


【次科涅槃初敘從發以下次顯常存兩言無作色
可為今據心論上句示體下句指證既是佛說可
驗得實問前引涅槃雖無形色以證非色何以相
違答經收眾計前後不定但執則俱非了則皆是
不足疑也問心論假色從何得名答即如下云如
法入中無作假色此謂對前五塵實礙之色故名
假耳問天台菩薩戒疏出戒體云不起而巳起即
性無作假色與此何殊答彼明真性隨緣變起全
性成色對真名假名濫體別不可混同問假色與
下細色何別答若比心論則名體俱別若對戒疏
則名別體同由心所造善惡業種微細難知故名
細色餘如後說。】


「三就色聚三色分別。


此十一色義束為三如身色等為眼所屬名可見有
對如五根四塵名不可見有對如法入中無作假色
是不可見無對。」


【第三總束中十二入中除意是心餘六塵五根名
十一色色塵一種見對兩具五根四塵九色無形
故不可見根塵相偶故云有對法塵中色見對俱
無。】


「今此二戒三色所收身口色聲二法業性俱作戒體
非餘八色二無作者同用第三無對為體故心伽二
論云身作可見有對口作不可見有對身口無作俱
[003-0250b]
不可見無對。」


【正配中初總示身下別配初配作戒身色即初色
口聲即次色二下次配無作身口所發故云二無
作也故下引證雜心伽論文同合引。】


「所以名無對者有對有三如五塵五根障礙有對二
五根七心境界有對三能緣心所緣有對出過此三
故曰無對也。」


【別釋中即分十八界為三有對初根塵明對五塵
五根各對不通故云障礙即收前二色也次根識
明對六識并意根七並屬心根識不濫各有分齊
故云境界三意法論對能緣是意所緣即法問無
作假色既屬法入為意所緣何以得出第三有對
答後總明中自有問釋。】


「四就色聲本報方便分別。」


【第四標中本報即四大方便即四大動用此但簡
二作無作則非二色所收如下自見。】


「身口作戒以方便色聲為體。」


【二作標中身作簡去本報但取方便口作唯是方
便則無所簡。】


「就前身作是方便而非報者故心論云身動身方便
故由報色鼓動方便方便感二戒也。」


【身作中初科初牒示故下引據身即本報動身即
方便由下釋所以雖依本報若非運動無由成業
故云方便感二戒即作與無作也若據無作下文
[003-0250c]
自明此推能發故探明之。】


「問如何取別答亦一異也鼓動報身成方便色如屈
申跪拜何有異也又解不一有三別任運酬因是報
義長短高下是方便報色唯無記方便通三性報由
往業生方便由現起如水波喻濕動之相可以明也。」


【初問欲明二色差別答中初句總答鼓下別釋初
明亦一以方便色全報動轉無別有體故又下次
明亦異初別舉有三初是動靜異任運酬因非造
作故長短高下即屈申拜跪有作用故次約三性
異三即過現異如下總喻水濕喻本報波動即方
便。】


「問方便以報為體現色是無記何得說記業答色無
善惡從方便緣故說善惡。」


【次問方便無體全依本報所依現色體是無記則
非記業答中初示本報無記從下次明方便有記。】


「若爾經云何言善惡二心起時則善惡二色相現者
心論又云以清淨心動身口色答從緣兩現不妨彼
報體是無記由心善惡方便轉現如刀照面長廣不
[003-0251a]
同像轉從緣而本面不改體雖無記不無相善順上
文也。」


【轉難中上云色無善惡則違經論經兼善惡論云
清淨即是善色則顯色有善惡那云無者答中初
正答從緣兩現緣即心境善惡由於心境本報體
還無記由心善惡釋上從緣文但舉心心必因境
方便轉現釋上兩現如下喻顯刀喻心境之緣面
喻本報像喻方便體下結合方便轉現故云相善
不違經論故云順上問經云心起何不推心分善
惡耶答彼宗二業不談心故問心論既同彼宗那
云心動色耶答彼宗非不明心但心為遠助之緣
非正業體故云由心善惡方便轉現是也。】


「言口作戒唯是方便以聲非報法故也。」


【次口作中據聲相差別莫不酬因但由鼓擊方生
故唯方便並非質礙現色故非報法也。】


「二種無作非報非方便者以從作戒起故作戒既非
報是方便明知無作非二色。」


【無作中初科但約作戒相反以顯無作非是二色。】


「故涅槃云非異色因謂非報也以報是方便色因方
便非報故說為異言不作異色因果者謂非方便色
也以方便是報色之果報非方便故說為異是以解
者云非二色。」


【次科初解中初釋經文此文來意如次師引初句
方便望報方便名異色依報而起故報為因意謂
[003-0251b]
無作非方便所依之報色次句報望方便報名異
色方便成事故方便為果意謂無作不作報色所
起方便即顯無作非二色也是下次結體相而云
解者即指前科。】


「又人解云如涅槃說菩提王子意疑比丘餘二性中
何不失戒佛答非異色因等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
本受不失唯就方便色中辨之非異色因者非受中
作也以作但一念故不作異色因果者又非隨行作
無作也以俱短故既非此二明是受體無作形俱縱
入餘心不名失戒即心論解無作云如善受戒穢汙
無記心現在前故法隨生不名漏失。」


【次師解中初引本文彼三十四卷云菩提王子問
佛若有比丘護持禁戒若發惡心失比丘戒否佛
言戒有七種七支從於身口有無作色以是無作色
因緣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不名失戒猶名持戒
又問以何因緣名無作色佛答如疏餘二性者即
惡無記唯下次示義釋初句判定作戒巳非報故
無作但非方便耳非下別釋初句作望無作故作
是異色發生無作故云因也但一念者極謝處也
次句言不作者謂非是受體所為也作是異色因
無作是果亦望受體無作故名為異隨戒臨境境
謝則止故云俱短上並簡非既下顯體餘心亦即
惡無記懷素疏中破前二解別立解云謂元受戒善心色因非彼惡無記因故言非異色因
伹由感得自類善果不必能招惡無記果故云不作異色因果此以善性望餘二性為異色則非對前二
[003-0251c]
色也即下轉證穢汙即惡性諸文但云二性意以善

性是本所宜故前云三性據餘汎善故。】


「五就方便色聲三性分別。


身口色聲局善非餘如論文以善淨心動身口故名
善作等。」


【第五作戒通簡中此論戒體故局善性非餘二性
文證同前彼文具論三性文云善者淨心身口動
如施戒等不善者不善心身口動如殺生等無記
者無記心身口動亦如是故云等也。】


「然初色中有二十種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煙雲塵
霧此十二色俱無記故高下長短方圓斜正此之八
色通三性也身作戒者唯取後八來往跪屈局收善
性。」


【別簡色中初列諸色青等十二體貌顯然名為顯
色高下等八相形乃見名為形色前局無記俱非
情故後通三性該情非情故身下次明今體簡判
色性往來跪屈則有高下長短相故。】


「就三聲中簡不受聲如風鈴等體唯無記不發業性
取餘二聲謂因受聲如言令等及因俱聲如擊皷等
俱通三性今取善聲為口作體。」


【次簡聲中初列諸聲不受者謂諸無情物鼓擊發
聲無執受者故取餘二聲者皆發業性故通舉之
準明口作止取因受耳言因受者謂有四大為因
鼓擊發聲有所分別執受因俱者情與非情兩相
[003-0252a]
兼故因受通三性者言令善惡醉夢無心中語因
俱如擊鐘鼓講法禮誦為善作樂誡兵等為不善
無緣妄擊等為無記今下次剋定今體簡聲局性
則無通濫。】


「言無作者通於二性無記非業局論禁警唯局善性。」


【無作中初通明局下明判禁警即今戒業。】


「六始終分別。


此善作中義通始終覈論成業據終非始以從請師
至二羯磨要心未暢善而非戒第三唱巳剎那思滿
即善是戒。」


【第六唯明作戒不說無作故先標云善作等初解
中初文前判定以下釋所以彼取業成方得名戒。】


「問一切善作盡是戒不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餘
十業伹單稱善不名為戒。」


【問中欲彰戒善別故答中初判今作戒自下次指
餘汎善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徧該生境餘善
反之故不名戒。】


「又解云始終通收竝作戒體若唯一念前緣不如亦
應感戒然既不爾故知通收又身口色體為發戒緣
身作色者始終相續為眼所見口止之業非耳所聞
若唯第三當時無聲應無口作故知通緣至三說滿
論家剋取成就為言。」


【次解立理中初正立若下反質初舉前緣不如難
又下次約口作止息難論下通前論意理無所妨。】
[003-0252b]


「有人云唯第三法一念而得不妨身相表口業故。」


【覆救中即前云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此則顯
有口作還歸前義。】


「今解戒是有為緣成緣法不請不乞後戒無從理須
如前通始終也故光律師因立三喻如麝如輪如獨
樂也桑揄報色也匠治方便也與繩俱轉作戒也廢
繩獨轉無作戒也善生經中亦同斯喻。」


【今斷中初敘法假緣後戒即是無作理下正判剋
取次師故下引喻有三但釋獨樂今傚配之麝身
如報色割取如方便以香熏物如作戒香去氣在
如無作輪謂車輪木體匠治運動自轉比上獨樂
合法可見引此可證作戒通於始終下指善生即
如前引如人手執極香臭木是也問此明身口色
聲與成宗次師何異答前取相續法入所收此宗
不立相續唯歸前二所攝。】


「上通為言作無作戒俱色為體故涅槃云戒有七種
從於身口有無作色善生經云是十種法或有作色
及無作色謂有莊嚴及成巳者或有作色無無作色
謂無方便及成巳者故薩婆多云初念戒色第二念
戒色等故知俱色。」


【明體相中初科初總示六門簡辨故云通也故下
引證涅槃從身口者即作色也善生中釋云莊嚴
者亦即方便變其語耳兩云成巳即所發業問既
有作色那云無方便耶答身口雖動必加虔恪有
[003-0252c]
成業用方名作業故號莊嚴苟非專剋雖徒運用
二戒俱無即如上引手執木石喻之可解如多論
云若輕浮心伹有教者亦止空動不發業性準知
作戒必取發業不唯身口動作而巳婆論初念具
兼作與無作第二念但唯無作故下一句通結三
文二戒俱色所據明矣。】


「問無作非對復非可見云何名色答不以見對用解
於色礙故名為色無作雖非見對然為四大造更相
障礙據所可分故名色也。」


【問答中初難躡前三色所判答中初立義色具二
義一對二礙今此無作具下一義無下釋成四大
謂地水火風有內外兩別此即內四大也俱舍名
大種所造大取廣徧義種即因生義即雜心云一
切身口業是色性因四大造故由能造是礙故所
造業身色口聲善惡無記體性各異故云更相障
礙歷然不混故云據所可分。】


「問無作是色色即是礙復對意根即是障對如何上
言出三有對答障對有二義一者能所俱對色故二
[003-0253a]
者能所兩緣俱障礙故如眼唯見色不聞聲故名障
礙有對無作不爾雖對意根通緣非礙色非色別故
非障對。」


【次難問中初二句承上答文次二句躡前三色中
判在法入故對意根即是障對者障即是礙雙括
兩文難前無對答中初汎敘對障初義五根是能
五塵為所二並是色此即對義也次義五根不能
互緣五塵不能互入文舉眼根餘四例爾此即礙
義也無下正通來難雖對意根等者能通而所礙
反上次義意根通緣落謝五塵如前巳說色非色
別者能心而所色反上初義故非障對雙結兩非
故出有對也。】


「三列異執。


自金河巳後名教互張五部十八隨機而舉各謂指
南皆通經論年代綿遠餘執漸離唯婆多正量上座
大眾斯之四宗今盛西域此方所傳四部乃翻今時
弘者曇無德部薩婆多部最為殷矣。」


【三列異執法執中初科為二初敘西竺分宗金河
者河中產閻浮金故以為名在拘尸城西北三四
里西至娑羅林不遠即如來入滅之處謂佛滅巳
來也名教互張此句總舉四位分部佛初滅度迦
葉結集即分二部一上座部窟內五百羅漢集者
二大眾部窟外千人集者一百年後分為五部四
百年後分十八部或二十部下云餘執漸離即五百部
[003-0253b]
隨機舉者推分派之由各謂指南明所見之異皆
通經論示所宗也綿即是長婆多是五部之一正
量即十八中一上座大眾即根本二部此下次明
此方傳譯初明翻度言四部者僧祇本部之一十
誦五分四分即五部中三今下次示弘傳二部最
殷即空有二宗殷即訓盛。】


「然諸講士偏競不倫各尚學宗尠懷通量自晉南遷
迄于陳世釋門義府多師成實彼土傳律偏弘十誦
以假名宗出有部體中原擾攘聲教奔飛元魏高齊
大弘心論便依多雜出四分體。」


【別示此方中初科初敘偏執倫等也各尚學宗黨
所習也尠懷通量無大見也自下次敘宗亂初明
南朝古晉自宣帝至愍帝凡七帝皆都中原至元
帝渡江南始鎮建業即今金陵凡十一帝自此分東西
兩晉自東晉及宋齊梁陳並都江南故云南遷等
義府即學舍異名彼弘十誦乃準成論立色為體
中下次明北朝中原即京兆自西晉巳來分為十
六國故云擾攘即罹亂也奔飛謂零替也元魏高
齊並都於彼元是魏姓簡曹魏拓䟦魏高亦北齊
之姓簡南齊蕭氏彼弘四分乃依雜心多論立非
色心為體。】


「後有碩學通觀兩宗雙出二體各用開律。」


【次科碩學者美其通博未知何人此師即依成實
出四分體準多雜出十誦體故云通觀兩宗等前
[003-0253c]
文定宗即準此師。】


「略敘其說須得本致故法正部難曰無作是色何故
雜心界品云無作雖非礙以作是礙故彼亦說為礙
如影隨樹動又業品云強質名為色無作亦非色也。」


【三中初科初二句標示恐人不曉諸宗顛亂故略
敘之令知來致故下引難法正部即弘四分者反
據離心難彼有部不合立色界品既云非礙顯非
是色望作說礙無作非礙影隨樹動法喻可見業
品明云非色不足疑矣。】


「彼部通曰言無作非礙非色者不同可見不可見有
對色礙故言非色非礙非不是無對色礙若聞無作
雖非色礙謂是非色礙者即界品云過去色雖非礙
曾礙故未來色當礙故現在微塵雖非礙眾微集則
礙豈以微塵不可觸而得名非色然則微塵是微色
即是微礙故知非者謂非麤現之色礙也。」


【次科初釋通前文非礙非色牒上兩文有對色礙
謂五根五塵無對色礙即法入假色若下引論反
質又三初引文彼三世色並云非礙不可執此便
云非色豈以下質謬然下顯正麤現色者如前十
四二十等且明假宗引據之誤必應實宗反用成
論避繁不引故云略敘耳。】


「上明法執次明迷執。」


【迷執中初科問二執何分答法執則出體依宗文
據參亂迷執則出體差互文義俱乖莫不是巳非
[003-0254a]
他竝歸備計故也。】


「如戒一受願行須同焉有受依假宗隨行實教故神
州一統約受竝誦四分之文及論隨行皆依有部行
學非唯體相乖各亦乃緩急隨情至於戒體理事不
同。」


【列示中初文初敘受隨必同願行即是受隨異名
二戒相副不當差互故云焉有等故下明此方參
亂神州一統謂此方一統之內以曹魏時曇摩迦
羅依四分宗始行受戒自此至今天下同遵他部
雖翻未聞有用但制行受未有廣律至姚秦時先
譯十誦人即依承後翻四分置而不用至元魏法
聰首講四分人猶執舊故多依有部也體相乖各
行不副願也緩急隨情教不歸一也上取宗亂至
下次標體乖理事不同者初師依理餘皆約事。】


「如昔光師依理明體謂此聖法能為道務如鈔所顯。」


【正列中光師即元魏慧光律師依理者言理有二
一者大乘實理即常住真心不生滅性二者小乘
權理即生空真如生滅盡處但云依理為依何理
又戒由造作發生理是天然本爾又戒是緣生理
本無生若云此法能為道務者且法是能趣道是
所證今明法體而乃遠取所證之理即今法體為
是何物耶今之禪講多墮此見狂簡斐然何足議
也指如鈔者即標宗隨相明戒法中。】


「齊末立體即受五緣由此體具便感前法此則說緣
[003-0254b]
為體。」


【次齊末者即高齊法願律師五緣即能受人等五
種總緣此五乃能成之緣戒業是所感之法今若
指緣為體所感前法為是何物光師求之甚遠願
師取之太近中間法體杳然莫知豈非業理幽微
非常情之所測乎。】


「河北魏部雖依法數正解四分偏廣多宗。」


【三中魏部即今魏府法數謂法相名數宗部各殊
然彼諸師名數乃依四分出體反用多宗即用色
為假宗體也。】


「江南晉師崇尚成實依論出體用通十誦。」


【四中晉師即東晉巳來傳弘之者依成實論出十
誦體即用非色非心為有部體也。】


「斯竝宗骨顛倒理味差僻摘揣過濫何可勝言。」


【總責中宗骨顛倒即後二師理味差僻即前二師
或可四師並具二過不唯此二過濫尤多如上略
述故不勝言唐朝懷素還依有部立色為體近世
霅川岳師融會假實以為一見乃謂成論非色非
心還即是色鈔文既云非塵大之色明知是細色
耳且空有兩宗竪義立體迭互斥奪矢石相反如
何和會以為一見若體不異何用分宗又但妄云
細色不知細色是何等物問彼據天台玅玄云成
論人云色是無教法不至無色界豈非成宗自召
為名答此乃成論諸師牒難有宗之語謂若以色
[003-0254c]
為無教則應不至無色界無教既至彼天則顯非
色明矣不究本文妄引為據聾瞽來學為害甚極。】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四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五



「四立正義。」


【四正義中問下列三宗何為正義答若對兩論諸
師談體未有指歸則通指三問若準後問如正義
論熏本藏等則別指圓教。】


「夫戒體者何耶所謂納聖法於心胸即法是所納之
戒體然後依體起用防邊緣非今論此法三宗分別。」


【示三宗中初科初略示體貌納是能受心聖法即
所受戒能所相冥心法和合而成於業攬法為業
為道基本故名戒體體充正報心為總主故云心
胸初受則心為能納法為所納受巳則法為能依
心是所依問即法是體法體何分答若望未受但
名為法體是無情若加期誓要緣領納依心成業
此法有功乃名為體是故言法未必是體言體其
必是法如藥丸喻藥味各別如戒法也和合成丸
如戒體也丸非他物即藥成丸雖異而同雖同而
[003-0255a]
別如是知之依體起用即隨行也今下次標宗別
釋。】


「如薩婆多二戒同色者。」


【實法中薩婆多者以計標宗雜心俱舍毗曇並同
此見。】


「彼宗明法各有繫用戒體所起依身口成隨具辨業
通判為色業即戒體能持能損既是善法分成記用
感生集業其行在隨論斯戒體願訖形俱相從說為
善性記業以能起隨生後行故。」


【示體中四初至為色敘彼所計各有繫用即三界
繫欲界麤段四大色界清淨四大所造之業所感
之果皆是色法無色界天非四大造則無有色但
無四大造色不妨彼天亦有果色故雜心問云無
色界何故無戒耶答戒者是色彼中無色無四大
性故若彼有四大者亦應有戒彼宗計戒為色故
說彼天無戒成宗計為非色故說有戒隨具辨業
具即身口能造是色所起亦色教與無教二法同
聚故云通判為色業即下二句次示色義由無教
體持則肥充犯則羸損有增損義故立為色既下
三明業性本報無記從善惡緣方便轉現戒是善
法教無教體二並善色既不推心造故云分成記
用力用既弱不能感果故推隨行能生集業謂招
生之業體是集因故云集業論下四結示體相願
訖即作謝形俱謂無作至於終身望後隨行得名
[003-0255b]
善記故曰相從是則由教生無教無教起隨行隨
行能生集業集行招來報。】


「如律明業天眼所見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所造行
如實知之以斯文證正明業體是色法也。」


【次引律中即本律受戒犍度初引文彼明如來成
道始得三明宿命天眼漏盡天眼中云菩薩以三昧定意
清淨結使巳盡以清淨天眼見眾生生者死者果報
善色惡色業相善趣惡趣因中果相若貴若賤善惡各有貴賤此因
中果有差別隨眾生所造行皆悉知之即自察知此眾

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邪見誹謗賢聖造邪見
業報身壞命終墮地獄畜生餓鬼中此釋上惡色惡趣等
觀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正見不誹謗賢聖
造正見業報身壞命終生天上人中此釋善色善趣是謂
見眾生天眼智等舊云指十誦者非即如律中佛訶目連
不應以天眼觀人持犯十誦多論亦同制之又十
誦云天眼觀犯罪比丘如駛雨等並謂徹見善惡
色故至於鬼報五通世俗術數尚有見者況聖人
修得天眼耶以下次取證若此明色乃佛本懷諸
論爭分未窮斯意況弘論者罔測可知。】


「如上引色或約諸塵此從緣說或約無對此從對說
雖多引明用顯業色然此色體與中陰同微細難知
唯天眼見見有相貌善惡歷然豈約塵對用通色性
諸師橫判分別所由考其業量意言如此。」


【三中牒前所立或約諸塵謂無作假色判歸法入
[003-0255c]
即是法塵此對作戒色聲二塵故云此從緣說緣
即作戒或約無對謂無作體是不可見無對即翻
作戒二種有對故云此從對說雖下次斥其不達
仍舉中陰例顯業色無色天報類亦同之中陰亦
名中有謂六趣之外幽陰業識未至前趣在死生
之間故名中陰有云極善惡者乘業趣生非善非
惡四十九日墮在中陰形如嬰孩上並小論一途
之說若準中陰經歲數久近不定形相大小各殊
應知中有亦是報處伹由小教不談細色故非趣
攝耳如來由此說業為色諸師不曉立義強分故
云豈約塵對等諸下三結其妄判即上實法六門
分別非理曰橫量即體量意言謂胸臆自裁問假
宗業依心起故云身口是具今實法中那云隨具
辨業答若就宗限實如來難然此所辨剋實從理
以深決淺故不局名教也問四分既明善色惡色
天眼所見那得談體却云非色答彼明細色義通
大乘此談非色正符宗意問今引四分出多宗體
未審多宗約何立色答如上巳辨自可分之問四
分細色與多宗假色何異答彼對諸塵此論心業
故不同也。】


「二依成實當宗分作與無作位體別者。」


【二假名宗標中言當宗者對前非正學宗故位體
別者對前二種體同故。】


「由此宗中分通大乘業由心起故勝前計分心成色
[003-0256a]
色是依報心是正因故明作戒色心為體是則兼緣
顯正相從明體由作初起必假色心無作後發異於
前緣故強目之非色心耳。」


【通示中初敘宗勝言分通者四分部中蘊大乘義
如下五種全乖小宗況明心造超過有部故云勝
也分下示體相初明作體分心成色若論成法則
內外色報率由心造若約成業則身口動作皆但
是心色是依報等者若內外相望則國土為依四
生為正若因果相望則色報為依心識為正兼緣
即依報之色顯正即正因之心此明二法不相捨
離故曰相從由下次辨無作反作為名不由色心
造作故異前緣法體雖有而非色心無由名狀且
用二非以目其體故云強也。】


「考其業體本由心生還熏本心有能有用心道冥昧
止可名通故約色心窮出體性各以五義求之不得
不知何目強號非二。」


【考體中初科初正示業體上二句推發生之始言
由心者即第六識意思所造下二句示生巳之功
六復熏六故云還熏發體之心故云本心若論始
起則心為能生體是所生若約熏習則體為能熏
心為所熏心與業體互為能所有能有用能謂發
起後行用即防遏緣非心道下推本所立心無形
貌故曰冥昧伹有名字故曰止可名通或號名色
即其義也本唯心造心冥色顯所以兼之欲彰業
[003-0256b]
體是彼所造故云窮出體性即此乃是示體之處
恐亂宗旨不欲指破學者思之如前色心各有五
義無作並無故號非二此明小教不可直示且附
權意別彰異名故云強目。】


「問如正義論熏本識藏此是種子能為後習何得說
為形終戒謝答種由思生要期是願願約盡形形終
戒謝行隨願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隨心無絕故偏
就行能起後習不約虗願來招樂果。」


【問答中此問所來由後圓教決此二非以為識種
識既常存種則無滅即違今宗命終失義故探取
後文為難以彰前後無違初四句牒後圓教文也
此是者指上二非也下二句正難且舉命終義通
四捨答中初二句總標思即緣境之心願謂剋期
之誓願約下別釋初釋下句願有始終故有要期
謝行下次釋上句思無限齊故種子不亡行即思
心行起願後故曰超前故下雙結上二句結上種
存下二句結上願謝問兩云強目是何教意答若
據本教翻作為名今取通意識達體貌即知二非
附權而立故云強耳問此中後習與前實法集業
何異答彼明業為集因此示種能熏習委如下說
自昔傳律皆以戒體為難雖祖訓坦然奈後賢未
達霅溪則和會二非還同細色如前巳破增輝謂
非色非心乃是聚名畢竟其體是何法耶答種子
義也會正謂祖師談種乃慚入大乘後又有人立
[003-0256c]
為思種通慧僧錄謂非色非心名下即體仍破增
輝名外別求以為騎牛討牛今詳諸說俱違祖教
霅溪則全迷假實餘師則不辨大小且識藏種子
非小教所談故後立圓教始可言之諸師乃以四
分二非即是種子豈非大小相亂耶若可直示四
分宗師皆是四依豈得不知心種之義何以別立
二非號耶又若此宗便明種子後立圓教何為又
使假宗但有空名而無實體通慧雖不能究出體
相而斥諸家騎牛討牛深有所以今謂若在假宗
定以二非為體約後圓教可云種子耳。】


「後約圓教明戒體者。」


【三圓教中先開大意略為五門。


初敘教本良以眾生本有清淨真常妙性由諸妄
念故受輪轉如來欲令息妄歸真故於寂場首制
心戒令息妄緣名為菩薩心地法門小機昧巳力
不堪任而又降跡鹿園方便提誘乃於菩薩戒中
摘取少分以為五八十具後既開顯盡用付之所
以梵網頓制則具十夷善戒漸圓但列四重殺盜
巳制不復重明是知如來唯有一乘圓極妙戒華
嚴直與鹿苑曲示三世十方莫不皆爾故云於一
佛乘分別說三即其意也二釋名者前並小教此
是大乘以大決小不待受大即圓頓義也前二偏
計空有不均今悟教權名殊體一色與非色莫不
皆然即圓融義也前既從權一期赴物今此克實
[003-0257a]
究竟顯示即圓滿義也具此諸意故名為圓。


三顯體者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為
體諸佛所證安住其中眾生所遺日用不覺包徧
十虗含育萬有隨順物宜種種異說法界涅槃中
道實相圓覺般若真如真空法性佛性唯心唯識
佛藏佛母等故於一法說種種名今依楞伽起信
唯識攝論以明藏識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賴耶此
云含藏識謂含藏一切善惡因果染淨種子真諦翻無
沒識亦取任持不失之義此有二宗唯識師謂真如隨緣不生

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即真妄和合
識攝論師謂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是大菩薩佛果
證行此即全指真如為真識此亦如來隨宜異說
後有宗師第八識外別立第九清淨真識今準楞
伽略明三種經云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
何等為三謂真識即是真如現識亦名藏識分別事識亦名轉識
此約真如隨緣不變不與妄合為真識不變隨緣
和合現起為現識譬如明鏡眾色像現餘之七識
為分別事識用此三種統收諸說彼經又云如來
藏名阿賴耶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爾
不絕又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虗偽惡習所熏名為
藏識今明此識體本真淨隨緣妄動積藏業種名
為第八轉趣諸根為第七名為傳送亦名染汙流於心意為
第六徧至五根為五識所造成業第七攬歸第八
含藏成熟來果果有善惡依正差別今就巳成差
[003-0257b]
別法中了無差別故云唯識即知十界依正因果
同一識體未有一法而非識者楞伽偈云譬如巨
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今明
戒體造雖在六起必因八造巳成種還依於八問
八識之相可得知乎答通而為言法法皆是別就
巳身現前陰入無非識變始來末去任持報命六
識依止憶持往事睡眠魂夢故習瞥起皆可知也
四出立意問二宗談體自足何須別立圓教答兩
宗出體教限各殊若唯依彼則辨體不明若復不
依則宗途紊亂故準二經別立一教窮理盡性究
竟決了使夫學者修持有託發趣知歸為諸有福
田紹眾聖因種興隆佛法超越生死萬劫未聞此
生獲遇除茲一道更無餘途若非究我祖乘須信
投心無地一生虗度豈不誤哉鳴呼。


五示所據問依何教義立此教耶答下引法華涅
槃二經為證法華開聲聞而作佛涅槃扶小律以
談常舍此二經餘無此義華嚴隔出方等彈訶是
以梵網斥二乘為邪見學則有違善戒指小法為
方便不學成犯二部之異於此自明問前二云宗
此標教者答據云三宗理無偏局然既別標不無
其致由前兩計各有宗黨今此直以大乘圓義以
決前體故但云教耳。】


「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
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
[003-0257c]
故律中云欲修梵行盡苦源者便命召之入聖戒數
此根利也後漸澆濁不可示本乃就傍緣廣聞衢路
終依心起妄分前境。」


【立教中初句標示警意緣者此明一切諸戒皆我
心業世尊如業制法而警悟之無別有戒眾生業
無量故戒亦無量業無盡故戒亦無盡當知二百
五十三千八萬無量律儀非他法也以下正釋初
敘教本心為境轉故隨妄心境相合故興業習妄
既久動便隨塵故興妄會會即合也淪歷長劫愈
忘其本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敘眾生
妄業無窮是下次敘如來因業立戒令息妄業妄
業巳息苦果亦傾不淪生死故能返本還悟自
心也故下次示機差又二初明利根善來受者
一聞開悟了知妄業即自制心便求脫離位在初
果故云聖戒欲修梵行返妄業也盡苦源者脫生
死也生死是苦煩惑為源惑破理顯故云盡也此
借偏文以證圓戒須知三道淺深不同斷證有異
後下次明鈍根羯磨等受者迷心逐境即從境制
就傍緣者緣即是境廣開衢路謂說略制廣篇聚
重輕待緣而制初唯三語後加白四總別諸緣始
終圓具法隨境制受從境發雖云緣境實自心生
故云終依等。】


「愚人謂異就之起著或依色心及非色心智知境緣
本是心作不妄緣境但唯一識隨緣轉變有彼有此。」
[003-0258a]


【次根器中初敘鈍者妄計言愚人者謂佛世昧心
之者計為他法佛亦隨之假名字說通論諸部不
出三見一多宗計色二僧祇計為心三成宗計非
色心此三並就無作為言然僧祇計心但據第六能造以明所造不同今宗所明心種此依章
安涅槃疏出之竊詳此文正決當今所受之體前明細色

巳破有宗今此唯決四分作無作耳作戒心造彼
兼色故無作心種彼謂非色心故此由佛世機悟
有殊致使滅後分宗各計故涅槃云我於經中或
說為色諸比丘便說為色或說非色諸比丘便云
非色皆由不解我意謂不知佛方便說故智下次敘利根易
悟初明因教悟解境即情與非情二諦等境緣即
隨境所制塵沙等法二皆心作則一切唯心不下
次明思惟觀察既達唯心則隨所動用不緣外境
攝心反照伹見一識識即心體不守自性隨染淨
緣造黑白業成善惡報故有生佛依正十界差別
故云有彼此也無始不了徧法界境造虗妄業出
沒生死是故如來如法界境制無邊戒戒無別體
即虗妄業如婬盜等豈別有戒縱妄成業禁業名
戒故事鈔云未受巳前惡徧法界今欲進受翻前
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徧法界又善生中
眾生大地草木海水虗空五並無邊戒亦同等並
此意也。】


「欲了妄情須知妄業故作法受還熏妄心於本藏識
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003-0258b]


【三所受體中前明利根未受之前巳發大解此明
修證先須稟戒初句希求脫離了猶盡也妄情之
言通含見思無明等惑次句反觀往業無始慣
習積惡時深雖達唯心卒難調制若非戒法靜業
無由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鎖如馬轡勒如捉盜
賊截生死流發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門所以
三乘聖人並由斯跡捨此修道枉費時功却步求
前終無所至矣故下如緣納法初二句示作業作
法之言通收始終方便正受熏妄心者假前勝境
發動勝心此心反妄即是真心以真熏妄令妄不
起即如鈔云以巳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
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此即能熏妄為所熏此
即作熏猶如燒香熏諸穢氣也下三句正明無作
由熏成業業圓成種種有力用不假施造任運恒
熏妄種冥伏妄念不起此無作熏猶如香盡餘氣
常存也初句示所依處亦是所熏也次句顯能依
體亦即能熏也善即簡惡種子是喻如世穀果皆
有種子略說十義一從眾緣生二體性各異三生
性常存四任運滋長五含畜根條華葉等物六雖
復含畜相不可得七遇時開綻八子果不差九展
轉相續十出生倍多無作具此故以比焉然種子
名通義須細簡初約十界四趣為惡餘六是善次
就善中人天有漏四聖無漏三就聖中三乘是偏
是權唯佛是圓是實今此戒種文唯簡惡若望人
[003-0258c]
天是無漏種若望偏權是圓實種行者當知本所
受體即是一體三佛之種故薩遮尼犍云如來功
德莊嚴之身以受戒為本持戒為始又法華云佛
種從緣起即斯義也下句結示正義所立唯此問
種子之名通小教否答名通體別由彼不談識藏
雖名種子還目色與非色故雜心云調達造逆滅
善種子入無間獄即知種名不專大教問大小同
異可得聞乎答若論心色變造則大小皆同伹小
教唯談六識不窮發起之本不示所依之處是故
有部收歸法塵假宗非二所攝今明唯識則發起
有從依持得所如上楞伽海浪之喻浪從海起還
復海中又如天台菩薩戒疏云戒體者不起而巳
起即性無作假色全性而起還依性住經生不滅
良由於此問此與菩薩戒體如何分異答必有同
異當自尋之問既發此體後用受菩薩戒否若不
須受即應約大判持犯耶若云須受則無作業為
重發否問性無作假色與種子如何並須細求不
可相濫。】


「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
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
能靜妄源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


【次隨行中二初明謹奉初句躡前受體故下正敘
隨行初句明力言有常者運運不息生生常住故
次句明能言後習者有其二別一者習因徹至未
[003-0259a]
來二者習果即後三佛今明起後且據因論起下
諸句明用能憶謂時中不忘能持謂執守不失能
防謂塵緣不侵由憶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無
前無後隨心動用語該始終熏本識者此隨行中
熏通作無作展轉有四一對境差別二起心前後
三來報相續四入位階差靜妄源者語通因果準
下修顯圓證三身則究竟永盡故云靜也若下次
明慢犯上二句反上三用微縱即瞥爾念下二句
反上戒熏問瞥爾增妄即應有犯若有犯者則與
菩薩戒何異耶答制業分之即無有濫問熏有幾
種答初受作戒熏熏成無作次則無作熏熏起隨
行三則隨中作無作熏還資本體若論所熏通熏
心識問如起信說內外二熏此屬何收答彼以真
如為內熏師友教法為外熏今以一識本真則為
內熏作無作戒並外熏耳。】


「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用為法佛清淨心也
以妄覆真不令明淨故須修顯名法身佛。」


【三舉因果中先知來意眾生識體本自清淨離諸
塵染由妄想故翻成煩惱又復本來自在具足方
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相故翻成結業又復本來
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由妄想故翻成生死今
欲反本故立三誓一者斷惡誓受攝律儀戒修離
染行趣無作解脫門復本清淨證法身佛名為斷
德二者立修善誓受攝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
[003-0259b]
脫門復本自在證報身佛名為智德三者立度眾
生誓受攝眾生戒修慈悲行趣無相解脫門復本
平等證應身佛名為恩德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
脫三佛三德隨舉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
一一皆爾言有前後理無各別如是心受即發圓
體如是心持即成圓行華嚴云戒為無上菩提本
淨名云能如此者是名奉律涅槃云欲見佛性證
大涅槃當須持戒等皆此意也初科初句召今受
者次句勸令思修此行謂白四所受聲聞戒也
此二句該下三聚初攝律儀又二初標因果即之
一字點小為大乃是圓宗融會之意智論以八十
誦即尸羅波羅蜜勝鬘謂毗尼即大乘學須得此
意可通彼文律儀禁惡止業破惑徹至究竟清淨
心者即法身體以下次明所以初二句敘昔迷不
明淨者貪染所障失本淨故次二句顯今悟須修
顯者稟戒破障即能顯之因法身即所顯之果。】


「以妄覆真絕於智用故勤觀察大智由生即攝善法
名報身佛。」


【二明攝善法初二句敘迷絕智用者愚癡所障遺
本明故故下顯悟勤觀察者修善破障此即是因
報佛是果。】


「以妄覆真妄緣憎愛故有彼我生死輪轉今返妄源
知生心起不妄違惱將護前生是則名為攝眾生戒
生通無量心護亦爾能熏藏本為化身佛隨彼心起
[003-0259c]
無往不應猶如水月任機大小。」


【三明攝眾生亦名饒益有情初敘迷憎愛即障忘
本平等故由有彼我分別故受生死雜報今下顯
悟初二句開平等解知生心起亦唯識變彼我同
體無高下故次二句修平等行將護之言通含四
弘誓四等心四攝行是下二句結名上是修因生
通下即感果初二句心境相應次二句慈熏成果
次四句明隨緣起應如水月者水喻機感月喻埀
應月不入水水不溷月隨器大小波澄影現慈善
根力感應難思問三聚三身為同為別答語異義
一隨舉一戒三聚具足隨舉一聚互具亦然故知
初受圓發三誓隨中奉持圓修三行成因感果圓
證三身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
三身亦即三誓三聚心佛無差因果不二能如此
者始名圓戒是波羅蜜即究竟木叉也是知行人
若發此心若獲此體當知即是三佛之種如何自
輕不加珍敬然雖三戒彼此互具至於修奉恒用
攝生則能任運含攝一切豈止餘聚耶問教有分
齊何須此示答為成本宗分通義故何以然耶如
前善戒五十具等迭為方便是故受五習十受十
習具受具習大故前三戒並名方便假宗知權不
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為稟大之先容所以鈔敘
發心為成三聚此明隨行次對三身願行相扶彼
此交映彼則期心後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見圓宗
[003-0260a]
深有來致若爾既顯分通何須別立答義雖通大
教終局小不可濫通故須別立隨意盡理不亂宗
途請觀前明實宗無一心字次述假宗無一種字
始見聖師深體權實自餘凡愚未足擬議也。】


「此明略辨三宗戒體少異由來涉言語矣。」


【三指略中初結前明合作門言略辨者示不盡故
言少異者若據教宗名義不濫論其業體畢竟常
同當知細色及以二非無非種子伹是如來隨宜
異說耳由來即指此門從初至此涉言語者言其
繁也。】


「今行學者多依隨戒忪焭守護不知戰兢本有何意
若不為出空奉外儀或以汙心為名為利諂誑無慚
詐現持戒心為業本終墜生死不如不受無犯持也
但順故業減損集因。」


【次囑累中初科初敘迷本言行學者命奉戒之士
忪織容反驚懼也[勞-力+儿]瞿營反孤獨也戰兢躡上忪
[勞-力+儿]若下次彰過失初明無益但心無詣不妨持奉
不為出者謂志無遠趣也此中明出須論究盡二
種生死或下示有損汙心是總標各利等即別示
為名利者猶知持戒若諂詐等並破毀者心為業
本等總上諸人空奉者不失人倫汙心者不免惡
道因戒所墜反不如無由本受具為反故業今乃
增新何如順故隨行十善終得出離故云減集因
或可故業即輪王十善涅槃所謂舊醫舊戒之例。】
[003-0260b]


「故百論中罪福俱捨為天持戒名不淨也又成論云
行者深心不樂為罪名淨持戒持世佛藏云若不為
除我倒而持戒者名破戒人廣訶如彼。」


【引證中百論罪福俱捨是正教也彼云有漏淨福
即人天也無常故尚應捨何況雜罪福為天持戒明求
福之過彼云持戒有二一者不淨二者淨何等不
淨謂持戒求樂報一者生天二者人中富貴何等
為淨行者作念一切善法戒為根本持戒則心不
悔心不悔則歡喜歡喜則心樂心樂則得一心得定
得一心則生實智發慧智生則得厭得厭則離欲得
解脫解脫則得涅槃是名淨持戒成論但是畏罪
還無所詣據彼為是今引彰過如鈔引證罪分濟是也佛藏
我倒即本惑不為除惑非求解脫故下指廣者彼
喻蝙蝠入穴為鼠飛空為鳥既不入說恣僧眾不
名出家復不入王者役使不名白衣等如資持記
具引今準事鈔持犯篇四種分齊可括諸文一賊
分齊即上名利諂詐等二罪分齊即成論不樂為
罪三福分齊即百論為天持戒四道分齊道通三
乘無非出離前令返妄下誡域心必指佛道是今
分齊。】


「今識前緣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矣故經云十方
佛土唯有一乘除佛方便假名字說既知此意當護
如命如浮囊也故文云我為弟子結戒巳寧死不犯
又如涅槃中羅剎之喻。」
[003-0260c]


【三重勸中初示所歸識前緣者塵沙萬境無邊制
法無始顛倒迷為外物故受輪轉今知唯識無有
外塵故正受時徧緣法界勇發三誓翻昔三障由
心業力結成種子目為戒體應知能緣所緣能發
所發能熏所熏無非心性心無邊故體亦無邊心
無盡故戒亦無盡當知即是發菩提心修大慈行
求無上果此名實道此即大乘三世如來十方諸
佛示生唱滅頓開漸誘百千方便無量法門種種
施為莫不由此故曰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此
即行人域心之處然而濁世障深慣習難斷初心
怯懦容退菩提故須期生彌陀淨土況復圓宗三
聚即是上品三心律儀斷惡即至誠心攝善修智
即是深心攝生利物即迴向發願心既具三心必
登上品得無生忍不待多生成佛菩提了無退屈
此又行人究竟域心之處矣故下引證即法華開
顯文也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
十二部中九部屬小乘同歸一佛乘故又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
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十方土中唯有一
乘法十方皆爾不獨釋迦無二亦無三大小相對為二三乘相對為三除佛
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餘乘
修證因果色非色等皆方便假名耳既下勸修初句躡上開悟由識

前緣若起毀犯即是犯自心故增妄業故淪生死
故汙佛種故退菩提故失功德利故大小經論廣
勸奉持雖不顯彰聖意在此若不知此得失尚微
[003-0261a]
既知此巳所獲既深所失亦大理須謹攝不可微
縱當下結勸奉持命與浮囊世人所重且舉為喻
諸經論說鵝珠草繫海板比丘皆忘生護戒則壽
命浮囊亦未足為重也文云即本律釋同戒文寧
死不犯不啻命故涅槃羅剎乞浮囊乃至塵許菩
薩不與譬護吉羅委如鈔記。】


「問如上所斥須識宗途律是小乘豈懷大解矛盾自
扣如何會通。」


【釋疑中初問初四句責其昧教如上斥者即指前
訶不知本等文下二句難其相違宋人有賣矛盾
賣矛則誇其利賣盾則詫其堅或人難曰用子矛
剌子盾如之何因而無對後世以喻自言相違扣
通上去二音擊也。】


「答大小俱心律儀不異卿不見前出家學本故興此
難非矛盾也。」


【答中初科初約義會同實法唯色假部兼緣又實
法唯制身口假宗通於三業並是方便假名字說
約圓克實發體則無非心造故云大小俱心所制
則皆歸妄念故云律儀不異卿下責其自昧卿即
召彼難者出家學本即前釋出家七門中後二門
也。】


「何況四分通明佛乘故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施
生成佛道知餘非向也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捨
財用非重知心虗通也塵境非根曉知識了義也略
[003-0261b]
引成證全乖小道何得不思致虧發足。」


【次科初通標意謂縱是小教於理自融何況本部
非局小耶故下別列五義初沓婆厭無學者見僧
殘無根謗戒彼云沓婆摩羅子得阿羅漢在靜處
思惟心自念言此身不堅固無常生滅終歸空寂我今當以
何方便求牢固堅法即厭無學身求菩薩法我今宜可以力
供養分僧臥具差次受請飯食修利他行福業莊嚴白佛因
令白二差為知事等部主引此由知小道非究竟
故二施生成佛即是戒本迴向之詞文云施一切
眾生皆共成佛道一切成佛之言乃華嚴法華圓
頓了義可驗部主知餘二乘非歸向處三相召佛
子梵網大戒乃稱佛子小乘戒本但名比丘而律
序云如是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此即部主令歸
佛乘四捨財用非重謂捨墮求悔先須捨財捨巳
僧用不還止犯吉羅而不成盜知心虗通者鈔云
四分一律宗是大乘虗通無係故發言誠事無滯
結若依他部一捨巳後無反還求任僧處斷是也
五塵境非根曉如小妄戒釋見聞觸知云見者眼
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舌身識能觸意識能知識即
是心不同有部但云眼見等如前巳述略下結責
上二句顯略如戒序中稽首諸佛又如後序三世
諸佛皆尊敬戒又云若有自為身欲求於佛道又
破僧戒提婆害佛諸比丘執杖石遶窟大喚佛安
慰言諸佛常法無所復護何以故巳勝諸怨故此
[003-0261c]
皆大乘之義則知分通非唯前五何下正責今立
圓宗會小歸大不由小徑直造大方乃為成佛菩
提發足之始有得聞者合生忻遇反加詰難強生
荊棘惡業所障豈非自虧耶今多此徒是可憐愍。】


「問如經所明無有自作他人受果今此戒法何得待
緣答上自誓受是本戒也餘雖從緣還期心本可知。」


【次問如經即大涅槃佛教闍王觀身之事彼云無
有我作他人受果言自作者必自受故例今受戒
止可自作何必假彼和尚師僧羯磨等耶答中初
指自誓以合經意是本戒者謂是如來本所立意
應知受戒直是立誓斷惡修善而巳餘下次會餘
受亦由自得但由機鈍須假勝境發彼心故至論
得戒非心不成故云還期心本期猶約也前文巳
示故指可知問自誓獨成不假緣者破結自獲那
具五緣答通論別脫發並從緣伹望羯磨人法少
多事儀繁省故為異耳。】


「二明兩戒先後者眾解不同。


有人言二戒一時如牛二角故善生云現在作善未
捨之頃有作無作第二念中成就過去作無作也作
巳過去唯有無作心論亦云第一剎那作及無作是
根本業多論亦云初一念戒有身口教及以無教第
二念中唯有無教無其教也。」


【第二先後初師解中初立義故下引示善生現作
未捨此通從初至法竟來第一念也有作無作即
[003-0262a]
顯同時第二念中成過去者指前念也有云合云第一者非
心多二論大略同之第一剎那即三法纔竟之時
望方便名為根本業具如前引。】


「有人解云作戒前生無作事息方有即善生云世間
之法有因有果方便心異作時心異眾緣和合得名
為作如因水鏡則有面像以作因緣發生無作作巳
過去唯無作在又如成實云第二念頃名為無作故
知作戒為初念無作為第二念。」


【次師解中初立理反前即下引文為準彼以作戒
為因無作為果作是方便無作非方便作時在前
無作在後故兩云異水鏡喻作面像喻無作。】


「問若如後解前何以通。」


【次今決中初科前何以通即所據經論並云作時
具二戒故。】


「答論云作時具無作者是作俱無作此二俱是戒因
至三法竟思業滿足二戒成處故云具也。」


【答文昔通中彼謂作俱無作與作同時不妨形俱
在後生耳。】


「今解一時作先後起豈有作絕無作方生由本登壇
願心形限即因成也至後剎那二戒俱滿故云作時
具無作是也。」


【今解初科為三初取前師豈下斥後師由下申所
以初敘始生願心形限即形俱也至下次明成就
後剎那即三法竟第一念也二戒滿足即作戒與
[003-0262b]
形俱無作也下仍引證即上經論。】


「且約一受三時無作初因時無作此與作俱非乖俱
體不妨形俱因成未現二果時無作有二一還與作
俱同上明也二是形俱方為本體以三法竟示現之
時三果後無作以通形終約時分二本通三也故云
作巳過去無作恒在是也。」


【次科初通標三時者即前經論初二兩念伹初念
中取其爾前為因時耳初下別列因時有二作俱
未竟形俱潛發二並為因二果時者即上二種第
一念時皆究竟故三果後者即第二念巳去作俱
隨謝止有形俱耳約下總結約時分二通前經論
但約兩念以分本通三者顯今所立據義合有因
此又同前雜心方便根本及後時也下引善生別證果後也。】


「第三門明通敘諸業依多論中大綱有八。」


【第三通敘者總明一切作無作業一通善惡二通
化制三通定散四通漏無漏故云諸業多論八種
而非次列但括略前後所有名相故云大網有八
至下判釋亦兼餘論。】


「一者作俱無作隨作善惡起身口頃即有業相隨作
同生作休業止能牽於後不由起心任運相感故即
號曰作俱無作餘七例爾。」


【作俱中初示業相作休業止示分齊故能牽後者
彰功力故不下釋名義問既隨作有那不由心答
此言正示無作義也起心屬作業力任運不由作
[003-0262c]
故如世樹影可以比焉餘下指例下七事別無作
名義莫不皆然。】


「二者形俱無作如今所受善惡律儀必限一生長時
不絕即有業量隨心任運。」


【二中必下示名由本要誓期一形故即下顯體今
明受體正用前二兩門餘皆類引。】


「三者要期無作如十大受及八分齋要心所期如誓
而起亦名願也故彼論云又此無作亦從願生如人
發願設會施衣無作常生扶助願者。」


【三中初釋名相十大受即前勝鬘十願八分齊即
八戒前引成論通自誓故亦下示異名文證可知。】


「四者異緣無作如身造口業發口無作等。」


【四中彼宗七支不互故有異緣身造口業如現相
妄語口造身業如深河誑殺雖假異緣還發本業
成論不爾身造發身口造發口隨具發業則無異
緣。】


「五者助緣無作如無作品云教人殺生隨所殺時教
者獲罪即其事也。」
[003-0263a]


【五中引文即是成論彼約教人所教行事助成能
教文明造罪善亦如之。】


「六者事在無作論云施物不壞無作常隨多云若作
僧坊及以塔像曠路橋井功德常生除三因緣一前
事毀壞二造者命終三起大邪見便善業斷翻善例
惡可以相明如畜鞭杖弓刀苦具隨前事在惡業恒
續。」


【六中初明善業論云即成實文多云即多論曠猶
大也三因緣者初即所造事壞二三即能造緣滅
應有四句初人物俱在此句不失二物壞人在三
物在人喪四人物俱喪三句竝失若爾事壞命終
應無福報答下云便善業斷非謂永無前業恒在
但不相續耳翻下次例惡業對翻可知。】


「七從用無作論云著施主衣入無量定更令本主得
無量福如是隨其善惡從用皆爾。」


【七中初科引文亦即成論入無量定即四無量定
一慈無量心能與他樂故名為慈二悲無量心能拔他苦名悲三喜
無量心度他得樂生歡悅心名喜四捨無量心若緣於他無憎無愛之心名捨
四皆徧眾生境故名無量禪定心中發故名為定
隨善惡者示通說也。】


「問此從用業與前作俱有何等異答業相虗通不相
障礙間雜同時隨儀而別且如持鞭常擬加苦既無
時限即不律儀為形俱業要誓常行即名願業口教
打撲即是異緣前受行之又是助業隨動業起即是
[003-0263b]
作俱鞭具不亡即名事在隨作感業豈非從用惡念
未絕又是心俱故舉一緣便通八業餘則例準知有
無也。」


【次問中欲彰業相故躡相濫以為問端答中初通
示動念成業業體皆心故曰虗通等瞥起不定故
曰間難同時下文且舉一緣以明間雜若知心念
隨緣起滅動變不恒則善惡邪正或離或合剎那
萬異何止於此哉且下列示前則作俱在初此歸
第五餘竝同前尋文自見問隨動起業與隨作感
業畢竟相濫如何以分答作俱通一切從用局事
物由具物故或用不用是以用時必兼二業故知
作俱未必有從用從用其必兼作俱莫非具此二
心致使業隨心發然下隨心本據定慧此云惡念
未絕乃是隨義明之故下指例上明八業且據全
具為言須知業理隨念不定故云知有無也且今
受體初具作俱形俱同起亦有要期須師秉法即
是助緣能牽後習亦即隨心若論隨行作俱定有
互造教他異緣助緣衣鉢資具事在縱用功成不
滅莫非隨心如是類舉多少可見。】


「八者隨心無作入定慧心無作常起。」


【八中即明定慧心中所發無作兩宗不同故須並
出初釋隨定慧者入定發慧則有出則皆無。】


「如成論云有人言入定入道有禪無漏律儀出定則
無是事云何論云出入常有常不為惡善心轉勝何
[003-0263c]
以然耶有人計背支入本背麤向細得發無作入支
向麤不發無作今解不然出入常有雖在事亂無作
不失今言隨心者不隨定慧隨生死心恒有無作入
無餘巳則無業也別脫不爾隨形非心故經云初果
生惡國道力無惡業是矣。」


【成論四節初牒異宗以問論下立義相反出入常
有者不局入定入道也何下重徵所以初徵有下
釋又二初敘他計背支入本等戒禁身口為支定
慧治心為本淨戒不住故名背支而得禪定故云
入本背麤向細如初禪為麤二禪為細乃至四禪
四空迭論麤細次第漸深以論背入出定住戒為
背本入支出深住淺為背細向麤入有出無其相
如此今下示正義又四初破執今下正釋隨生死
者死此生彼恒不失故入下示盡處謂化火焚身
入無餘依涅槃身淪空寂此時方無爾前恒有故
名隨心別下揀別脫故下引經證即涅槃說初果
生殺羊家父令殺羊乃牽羊與刀閉之一室竟不
肯殺以至自盡此由宿生道定戒力可證隨生死
心也。】


「二明受隨同異就分為三一釋兩名二分戒善三辨
同異。


初中。


問曰何名受隨。」


【第二受隨同異總問兩名欲知其義。】
[003-0264a]


「答曰言受戒者創發要期緣集成具納法在心名之
為受即此受體能防非義故名為戒謂壇場起願許
欲攝持未有行也。」


【釋受名中初釋受義要期是心緣集即境納法在
心即心境相應即下次示戒義謂下結斷分齊。】


「既作願巳盡形巳來隨有戒境皆即警察護持無妄
毀失與願心齊因此所行故名隨戒受局淨法兼染
不成隨通持犯皆依受故。」


【釋隨名中初敘戒義警察即能防護持即能持無
妄即能憶與下次示隨義因下合名受下雙判通
局。】


「問願行相依猶如輪翅持可順受犯豈名隨答隨有
兩種持犯乃異俱從受後而生行兼善惡皆由受故
相從目之為隨戒也。」


【問中難前隨中通犯車輪鳥翅兩不可虧可喻願
行必須相副答中順違雖異通望本受俱名隨戒。】


「二明戒善者。


問受後依持順本名戒不持有犯應非戒也如何通
解總名隨戒。」


【次分善戒初問意亦同前但義未盡故復委示。】


「答如前相領不應致問隨有四種一者專精不犯隨
此隨順本受二者犯巳能悔隨此隨分違受以初篇
犯懺不復本故也三者無心護持隨此隨無行用雖
於境未犯有違學教故四者能犯無悔隨此隨全缺
[003-0264b]
行雖與受相違因受有犯故是以受後行無問持與
犯通名說隨戒莫不依受生相從持犯戒。」


【答中初斥難隨下正通又二初列四隨前二是持
初止持二作持以能求悔少分違受若犯餘聚懺
復清淨故舉學悔以顯分違後二是犯三止犯四
作犯是下次結名義五字為句大約同前。】


「問無作名者可是戒收受隨二作乃是後時緣護但
應名善何得名戒。」


【次問中通舉二作而云後時緣護則局在隨作意
以受作可名為戒隨作但名為善故下云豈白四
時獨名為戒此難受作不專戒名。】


「答如上巳論伹戒是警心始終緣具願行成就方名
圓德豈白四時獨名為戒要從始心及終行副皆符
戒禁順成受故不名獨善由境周統也。」


【答中初通示戒義如上論者即前善作始終分別
中始終之言通收二作及二無作無非警心該周
法界不容少缺故號圓德名出了論要下正通來
問始心謂受作及終行副即隨作順受故名戒境
周故非善。】


「三明二戒同異就分為二初解二作後解二無作。


就初二作有五同四異。


何名二作一者受中作戒如初請師及八緣相第三
羯磨未竟巳前運動方便名之為作即此作時心防
過境名之為戒二者隨中作戒既受戒巳依境起行
[003-0264c]
為護受故名之為隨於境起護順本受願名之為作
不作不有要由作生正對境持故名戒也巳解二名。」


【三辨同異二作釋名中初總徵一下列釋初釋受
作請師及八緣者及猶至也謂至第八對眾問難
三羯磨即正受時運動名作防過名戒次釋隨作
中起護名作對持名戒巳下通結。】


「次明五同。


一者名同俱名作戒故。


二義同俱防非境。


三體同俱以色心故。


四短同對別彰時故。」


【次五同中第四云對別彰時者唯局色心運動之
頃不通餘時故。】


「五狹同唯約善性故。


言四異者。


一者總別異受作總斷發心過境普願遮防隨作別
斷以行約境生境通色心不可緣盡心所及處方有
行生即名此行號之隨作以心不兩緣境無頓現故
[003-0265a]
也。」


【四異初中受作總斷由心起願可徧發故隨作別
斷者由行隨境不容並為故境通色心者色通情
非情心局有情。】


「二根條異受為行本隨後而生目為本也。


三懸對異受始壇場可即非現但懸遮約故也隨作
對境起治嚴防由其觀能不為陵踐故也。」


【三中懸是受體對即隨行可即非現謂未有非也
觀能謂對治力也陵踐即是毀犯。】


「四一多異受作心因一品定也若本下因終至無學
更無增故中上二心例之亦爾也隨作多品者以境
有優劣心有濃淡故隨境對起心輕重不妨本受一
品常定故心論云羅漢下品戒少年上品戒也。」


【四中受作一定更無改故上中下品義不同時隨
作對境起心輕重且如諸戒人與非畜人有男女
黃形男女有尊卑親非親等隨戒各別心亦萬差
此中且據篇聚大分三品四重為上殘等為中吉
羅為下故云多品不下簡濫引據同前。】


「問所防三品異能防戒一品何能對敵防者。」


【問中何能對敵者能少所多不相等故。】


「答受起一品心總斷諸惡意心因既是一無作故無
三所防罪雖差非受獨能遣要假隨行心故隨過輕
重心還有優劣也。」


【初答中初敘能防唯一所下次明所防有三隨過
[003-0265b]
輕重即篇聚罪也。】


「又解起非雖異防約在心不妨重境輕心能遣自有
吉羅防猶數作因斯以言不可以輕重分心妙以勤
怠顯異故使行人恒勤觀厭剎那動念即曉妄緣曾
不攝心雖行重過倒謂功德熾然不息現可知也。」


【次答中初敘心罪有殊重惡難犯而易離吉羅易
犯而難護因下約義以決不以輕重分心廢前義
也妙以勤怠顯異示所立也須分三品恒觀為上
品中庸為中品不攝為下品勤觀之人動念即曉
此明重心護輕也不攝之人犯重謂福此明輕心
慢重也如知事互用慈心教死治塔拔草之例世
中目見故云可知。】


「次解無作同異數齊。


先解其相何名受無作耶即是行者願於惑業斷相
續意無始妄習隨念難隔故對強緣希求業援自發
言誠是其因也僧緣加許副遂情本白四之期動發
戒業業成志意是其緣也即此緣業是行願本名受
無作隨無作者剎那巳後隨境對防名作戒作息業
成即名此業為隨無作。」


【次二無作釋名中初句標示何下列釋初受無作
初徵即下次釋又二初敘開悟故下次明納法仍
分因緣二法和合乃成受體強緣即人法等境希
求即發心援護也自發言者即陳乞也僧加許者
謂眾忍也白四期者即法就也即下結名體次明
[003-0265c]
隨中剎那後者示分齊也隨業依作故重舉作以
明無作。】


「今詳二業初有五同。


一名同俱稱無作故莫非是業任運而起。


二義同俱防七非故。」


【五同中初二可解。】


「三體同如上三宗故。」


【三中指上三宗者若實法宗二並是色若假名宗
二並非色非心若後圓宗二皆心種。】


「四敵對同以受體形期隨非防過為護體故即名本
體有防非能能實隨行行起護本相依持也隨無作
者對非興治與作齊等此無作者非是作俱無作也
謂起對防即有善行隨體竝生作用既謝此善常在
故名此業為隨無作與非對敵故與受同。」


【四中初科初明受體據受無作無防非能而不能
自防故假隨行如戈予雖利要由持用方陷前敵
故云相依持也次明隨中初通示此下簡濫謂下
顯相準此對防同時多業一是本受無作二即隨
[003-0266a]
中作俱三即隨行無作與非敵對。】


「若同古師言無作者事息方有此非對防止是作戒
夫業有因方成其果豈可因謝果忽何來至理推求
俱涉言論若道一時則同名過若云前後則無因過
如是互求皆不可得故強隨俗不無如上。」


【次科初敘古如前巳破夫下顯正初斥非至下次
遣執至理推者若約空理則一切有為皆可破故
若約道理則彼此所計皆不了故涉言論者容執
諍故同名過者濫作俱故無因過者因果隔絕故
強隨俗者隨順世諦離執見故指如上者歸同時
故。】


「五多品同以受可重發故無作有強羸隨心則濃薄
業理亦澆淳也依多論中受一隨多者以彼宗中不
通重故止約隨行通優劣也。」


【五中初用受體本受許重增一體有三品謂初受
是下次增為中復增為上若但一增則有二品若
本不增亦止一品隨下次明隨行如前隨過約心
各分三品故云濃薄業理即無作也上準成論明
同依下次引多論顯異彼不立重受仍自難曰若
爾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對隨行不論受體是
也。】


「次明四異。


初總別異受伹虗願欲於萬境不造惡也法界為量
可一念緣豈非總發隨約實行非頓唯漸故別如上。」
[003-0266b]


【四異中初異可解。】


「二長短異受體形期懸擬防故說之為長隨無作者
從行善生與方便俱心止則住故名短也。」


【二中以隨無作與作同時故心止則住若爾何以
前云此善常在答此望不復對防前據巳作不失
既不能防則非隨戒伹名為善不同受體終身能
防由本期故。】


「三寬狹異受體相續至命終來四心間起本戒不失
故名寬也隨無作者唯局善性防非護本彼惡無記
不順受故義非說有故名狹也。」


【三中四心通三性三心無記行分善惡文中受約
四心隨簡三性上下互舉耳。】


「四根條異如前二作可以除疑。」


【四中指前受根隨條不殊二作故。】


「次解大門第三緣戒境心且依二宗不同。」


【三緣境即約四門以辨三世。】


「初就當宗成論所陳有四一能緣心二所緣境三發
戒相四約防非。


初緣戒心但約現在念念雖謝不無續起即以此心
為戒因本。」


【成論中能緣局現在念念相續即為業本。】


「二約戒境通緣三世但有惡緣皆作斷意不爾非戒
何以明耶如冤家境雖終過去得害死屍非非過也
彼冤之子是現在也當生之非為未來也今欲成戒
[003-0266c]
要須普緣。」


【二所緣初科初約義示通不爾非戒以境不盡但
名善故何下舉事顯相父亡為過子在為現將後
有孫為當有以腹中子為當者非即屬現故涅槃云如人斬截死
屍以是業緣應墮地獄亦如伍員鞭屍之類。】


「故論云皆於三世眾生境所得戒律儀如人供養過
去所尊亦有福德律儀亦爾又云慈悲布施是亦有
福戒亦爾者以慈修心緣於三世拔苦與樂戒法緣
三例通三世可同慈行又云慈悲備物局現境起過
未巳謝慈功無益戒則不爾必作普周方名戒業。」


【引證中初文初示所緣如下舉事例初舉供福別
例過去又下次約慈施通例三世又二初明可例
又下次明非例言備物者以物有限不霑過未故
為局狹文中語迮合云過去巳謝未來未至。】


「問既同善行何以異耶答慈等世善隨心寬狹如經
說慈七品是也戒是通行受者方有要作普周無論
善惡皆須息念片涉怨嫌則非緣具故論說云以惡
心隨戒增減等由眾善本定慧因基可同別善得為
[003-0267a]
道分。」


【徵釋中同善行者持戒布施同六度故答中初敘
施局如經說慈即涅槃經謂親中三品一上親師僧
父母二中親兄弟姊妹同學等三下親惠我財物或朋友等怨亦三品

一上怨奪我父母性命等二中怨奪我兄弟性命財物三下怨奪我朋友
性命等不怨不親為一品於此七種等行慈心止局

現境明非普徧戒下次顯戒通初對簡施慈一非
通徧二不須受要普周者三世十方無不該故則
知本體微惡不容纖塵莫立比於明鏡喻若瑠璃
眾聖所稱良由此於無論善惡好者惡者無所擇
故故下二引文示即俱舍文若不盡斷則有二過
一惡心不死二隨戒增減後自引之由下三申所
以上二句明功下二句彰異別善即世福戒是道
分故不同之。】


「三所發戒唯是現在相續心中得。」


【三所發中若論發業通於未來且據初得故局現
在蓋約能緣以彰分齊也。】


「四防非者以除過去未來非現在無非可防也。」


【四中初科可解。】


「問戒緣三世境現境是所緣斯即是現非何言不防
者。」


【初問躡前緣境以難防非。】


「答緣在懸對未即不起願欲斷除不妨緣義若論其
防正在敵對現在之境不定說非六塵為妙行可唯
[003-0267b]
無學一境有異見乃通人畜興治有功非不能陵防
未非也治弱非壯不說能防依教懺蕩名防過非故
無現非。」


【正答中初敘緣境通若下次釋防非局初明現境
無非六塵為妙行謂觀境空寂可唯無學謂不專
極聖一境異見如人見水天見瑠璃鬼見膿河魚
見窟宅此明現境或見為空或隨心異不定為非
故無可防也興下次明過未有非陵謂侵陵。】


「更為重舉現在未起不名為罪纔起落謝即名過非
故文云現在念念不住故可分明見。」


【重舉中即明現境不立還落二世故下引證即涅
槃文彼云色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過現不可害
何以故過去過去故現在念念滅故遮未來故名
之為殺前念過去後念未來此理益明故云可見。】


「問如昔所傳毗尼殄巳起戒防未起非今何以言戒
斷過去非。」


【次問引古偏利則違上文。】


「答如向巳解望全不犯防未起非犯巳依懺還令戒
淨防巳起非巳未雙防俱名持戒。」


【答中初科指前對文可解。】


「昔解毗尼防巳起非據七毗尼戒防未起謂壇場受
體此局論耳今解毗尼亦除巳未何者是耶如四諍
對除是殄巳起明觀正斷應起不起即絕未非。」


【次科初敘古局見七毗尼即七滅諍今下申今通
[003-0267c]
解戒防巳未如上巳明此中但出毗尼通二世耳
知法之人謂之明觀如教而滅故云正斷。】


「問防非體唯一對境論持犯何須立二戒。」


【三問中意謂受體自可防非不須隨戒。】


「答受體但防具其性是非心要秉隨資受方能防二
世。」


【答中略示以發次問具謂具度秉立也。】


「問若待隨行為護受體受隨相資止作防擬名戒防
非非何故起。」


【轉難中戒既能防非不當起非既或起戒則無功。】


「答戒實能防遮斷不起常須隨行䇿持臨抗方遊塵
境不為陵侵如世弓刀深能御敵終須持執乃陷前
陣。」


【答中初法說如下喻顯弓刀喻受體執持喻隨行
陣喻塵境。】


「問戒發唯現在緣境通三世能防局過未若爾懺悔
者為滅幾世罪。」


【四問牒前四種以問懺悔初句即含能緣所發。】
[003-0268a]


「答經論所顯懺三世也以過業牽來報未非起現在
既不說名種故通約三世律制則不爾唯懺巳作不
識名種罪則不滅現在無惡以善惡二心不同時故
當起罪名又未定故不得題名入懺法也。」


【答中初明化懺則通三世如經論中巳作今作當
作悉懺悔等名種即罪名種相律下次明制懺唯
局過去初正明須識名種對反化懺現下簡餘二
世現懺是善義不兼惡未來不定無由牒悔。】


「次依多宗亦有四意。


能緣心者局在一念所緣境者唯現在一念以過未
是法數非眾生數故論云別脫依生起發戒亦現在
一念心中得防非亦過未現在無非故。」


【次依多宗通列中唯除所緣有異餘三並同成論
所緣中彼以過未二境但有名句法入所收故為
法數現在有情為眾生數由別脫戒依有情發過
未無情即非戒境此據七支性戒為言若論遮戒
亦對現有草木等物仍引論證即雜心文彼云別
解脫律儀於現在陰界入得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眾生處所
得非過去未來以墮法數故。】


「語其戒境有緣斯是略舉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等相
乃至如來涅槃諦理竝是戒緣俱有損壞毀謗之義。」


【次明戒境即廣第二所緣境也總示中初科初二
句通標有緣斯是語略義含包攝大千該羅萬有
略下別示六大即攝一切情與非情如來諦理即
[003-0268b]
是佛法二寶損壞毀謗通上諸境有情兼二非情
唯損如提婆害佛破法即毀損二寶也。】


「問六趣生外更有發不答如來非趣攝中陰亦復爾
故心論云四生收諸趣中陰非趣攝以趣是到義中
陰但傳識。」


【次科問中恐謂趣外無別境故答中初通答故下
別證中陰趣謂趣詩故是到義言傳識者捨此趣
彼中間未至名中陰故。】


「餘非情相如後所說。」


【三中指後即第四數量中。】


「俱舍云得戒有三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一切生境
得戒是定分因不定。」


【別釋情境俱舍通明總標中一切境即徧眾生界
一切分謂七支戒一切因即三品心是得戒因若
論生境唯具方得分因不具容可得戒。】


「分謂七支也有人從一切分得戒謂比丘也有人從
四分得戒謂餘戒也。」


【分不定中彼宗唯具戒具發七支五八十戒並發
四支。】


「因不定者有二種若立無貪瞋癡為戒生因即從一
切得不相離故若立上中下意為戒生因則不從一
切得三品不俱故今從後義為因。」


【因不定中無貪等即三善心不相離者三毒有離
合三善必同時故上中下意即三品發心隨一品
[003-0268c]
定故云不俱此據兩義具缺以明不定。】


「約位分四。


有人從一切眾生得戒不由一切分一切因謂隨一
品意受五戒十戒也。」


【別分中四位並云有人者謂受者不定歷為四句
一一句中竝標一切眾生得戒以境定故初三即
二俱句二四即二互句。】


「有人於一切眾生得戒由一切分不由一切因即用
一品因受比丘戒。


有人於一切眾生一切分因得戒謂三品意受三種
戒也此言一切因歷三戒分盡在比丘也。」


【三中此言下點示以三心不俱須歷三戒可云一
切因又唯具戒具發七支則一切分唯在比丘盡
猶足也。】


「有人於一切眾生得戒由一切因不得一切分用三
品意受五八十但有四支故分不盡。」


【四中三心受三不至具戒故但具因而不具分。】


「若不從一切眾生則無戒也以戒善隨徧異此則惡
[003-0269a]
意不死故。」


【結示中初反判以下申意戒善簡泛善隨徧非局
狹異此即反上不徧死息也。】


「又於眾生離五分別一於其生我離殺等二於某分
我能持之三處四時乃至月日五離某緣謂除鬪戰
事若作此受但得善行不得名戒。」


【次離過中初總標五種分別悉能障戒故須離之
方發戒品一下別列初於境分別如云我不殺猪
羊等二於戒分別分即是支如云我持不殺支等
三處如云於此國能持四時如云今年此月此日
能持五緣除鬬戰者謂平時能持或值此緣即不
持等若下結斷。】


「於非所能境云何得戒以屠者持野獸戒獵者持家
畜故。」


【三徧緣中初科力分可持名所能境力所不堪名
非所能境舊云如南洲受戒望餘三洲為非所能者謬矣意謂所能得戒
於義可知非所能境云何發戒以下舉屠獵顯非
所能屠者但能持野獸即為所能不能持猪羊即
非所能獵者反之。】


「由不害一切眾生命故得戒若從所能境則有增減
能非能互轉生故謂獵持豬羊戒死生麞鹿中戒則
減也或鹿生羊中戒則增也屠者例爾由戒得捨必
假因緣今此增減深乖戒義。」


【釋中初科初句釋通戒須徧境故能非能並須斷
[003-0269b]
惡也若下反顯初敘過損字寫誤合作增減謂若
許獵師持家畜羊生鹿中即所能轉生非能戒則
減也鹿生羊中即非能轉生所能戒則增也若許
屠兒持野獸則鹿生羊中能生非能戒則減也羊
生鹿中非能生能戒則增也由下結非戒從緣受
亦須緣捨今自增減得捨無緣故乖戒義。】


「縱離此緣有何過耶惡心不死故謂持家畜行獵不
獲路逢猪羊心還起殺。」


【次科初躡前難縱不假緣自然增減理亦無過惡
下釋通獵持家畜不持野獸由存殺念還害所能
容有犯戒故。】


「夫論戒者普徧生境俱無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
首豈隨分學望成大善義不可也。」


【三中大慈即佛行群行首者即發趣義分學者謂
持少分而不徧境大善即上大慈行首。】


「雜心成論大同故略。」


【次指二論言大同者若準成論境該三世五八二
戒得隨分受與彼不同然徧周生境彼此無異。】


「如婆沙中有難者言如草木等未有有時或時枯滅
豈無增減能非能互轉亦爾謂冬受春生於葉條上
為增戒也春受秋落則是減也。」


【婆沙引難中未有時受受巳方生戒則有增巳有
時受及後枯死豈非戒減意謂草木縱令徧斷亦
不免此過故以為難。】
[003-0269c]


「故解云眾生前後有草木永不有。」


【釋中初文眾生生前死後並在諸趣故前後有得
有互轉可說增減草木不爾未生巳滅皆永不有
義非互轉故無增減俱舍雜心並同雜心云眾生
前後同性草等後非性語雖少異於理頗明。】


「若爾眾生入般永不有故戒則損也。」


【轉難中眾生入般謂入般涅槃亦永不有則應有
損。】


「義張四句一心謝戒在聖無惑故戒應隨謝以境不
盡故不隨失二境謝心在雖復入般草枯惑心在故
三心境俱謝如轉根者四俱不謝可知也。」


【張句中初句惑盡故心謝境存故戒在次句入般
草枯為境謝凡夫惑在故戒存此句正通前問三
如轉根者僧尼互轉諸不同戒持犯非分故二俱
謝四可知者如常持故。】


「如成論中如行施慈分有福德至於戒行於一眾生
持一分戒亦得律儀此是餘師非正義也。」


【點成論中初引示以施類戒許從別得正乖諸論
徧境之義此下決破餘師即他家異說此但斥上
一眾生義若持一分論家所取即是正義。】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五
[003-0270a]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六



「大門第四約境明量戒不可分隨人立四。」


【第四數量標中戒不可分境量同故隨人立四五
八十具。】


「初就在家士女五戒所獲多少。


如多論云五戒相者於一切眾生可殺不可殺乃至
可欺不可欺一切眾生下至阿鼻上至非想傍及三
千大千世界乃至如來有命之類皆得四戒以三因
緣得十二戒并以形期三千界內一切酒上咽咽三
戒以初受時一切是酒皆不飲故縱使入般酒盡戒
常成就而不失也。」


【五戒正明中初明情境不可殺不可欺者或約境
強如佛聖人等或是境弱如蠕動微物不可婬妄
等或不可親如諸天餘洲餘趣等乃至者須云可
盜不可盜可婬不可婬阿鼻非想約竪論傍及大
千據橫說小教境量齊此而巳四戒即前四支依
情境發三因緣者單歷三毒并下次非情境咽咽
三戒兼前共發十五戒上別列兩境縱下總示境
滅戒存如前句義入般對情酒盡即非情。】


「問先受戒時於一切女三境下邪後取此女犯戒以
不答不犯以於女上受非邪行今自巳妻依禮非邪。」


【初問疑謂受時非妻後娶成犯故三境即三道答
中本期離邪無所違故。】
[003-0270b]


「問殺盜隨境各唯一戒云何於婬遂分三境答隨境
行婬皆有染故。」


【次問難上婬境獨異餘戒答文可解。】


「若爾死有四處亦應一身立四殺戒答不可也隨殺
一處諸根竝死可以隨婬一境餘境同壞故四死同
一戒一婬分三品。」


【難中以殺難婬應開四境四處即咽腦心腰皆可
致命答中初句判非隨下辨異故下結示。】


「問七支俱命業何以偏制四答略指重者非謂不無
故善生云優婆塞五戒八戒十戒無無義語兩舌惡
口是事不然我今受持淨口業故俱得七分智論亦
爾佛法貴實故以不妄為先自餘通攝不在言及。」


【三問五中口業但列妄語故有是問答中初略示
故下引證善生中初斥非十戒上合有沙彌字無
義語言不合義即綺語也我下顯理若但禁妄通
餘三種口業非淨故智論以重攝輕故知通制。】


「今以義推貪等諸毒間雜不定三單三雙一合為七
用歷過境約文為五對境為七就業非情為八為十
且以七毒就文歷之隨一一境得三十五戒徧生有
四非情有一如是類推。」


【義推中初離七毒三單可解三雙者一貪瞋二貪
癡三瞋癡一合即三毒並起用下歷戒初列位約
文五者據列相文對境七者五中開婬三境就業
非情七支外加酒為八開婬則為十昔云因明八戒十戒者謬
[003-0270c]
且下正歷合數可見。】


「二明八戒有情同四非情得五以七毒歷緣一一境
上六十三戒。」


【八戒中有情同四同上五中前四支也非情五者
八戒實九合數如文準前對境為十一就業非情
則十二十四。】


「三明十戒眾生同上非情得六則有十也以毒通歷
可以準知此律文中同僧七支學是有願皆吉羅故。」


【十戒中初示數即上九中更加捉寶歷之共為七
十對境十二就業非情則十三十五此下辨犯此
律文者簡異多宗即大小持犍度。】


「四明大戒如多論云一一眾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
皆因起惡由受戒約同翻為善三種善根歷於七支
成二十一餘則例知。」


【大戒示量有情中初文初敘徧發所以三下歷示
戒數餘例知者七支外諸篇聚制也。】


「若以互起則列七門婬境士女隨分二三女人身九
六十三戒男子身八五十六戒。」
[003-0271a]


【次科初示心毒婬下開境對歷男女數異。】


「自餘非情地水火風虗空草木凡聖教理隨有一境
起過塵沙今反從善成塵沙戒則無量矣。」


【非情中初示境量凡聖理教謂凡聖所說者並非
情攝隨下歷數隨一一境七毒歷之境尚無量以
毒歷戒數則叵知矣。】


「如善生云眾生無量大海無邊虗空無際艸木無數
戒善同爾亦無分齊。」


【引證中善生五量括盡諸境眾生有情餘四無情
大地摘在後科。】


「故多論云於非眾生亦得無量戒善功德如十方世
界所有大地下至金輪傷如微塵皆得其罪一一塵
處今翻戒善復無量也如壞一艸萌芽葉華一一得
罪反罪成福又無量也故善生云大地無邊戒亦如
是。」


【多論有二初舉地塵土輪至金輪皆屬地大故如
下次明草木仍引善生覆證前段。】


「問約情七支攝戒盡不。」


【問攝戒中約情謂有情也。】


「答盡通收故如打搏等落殺戒中。」


【攝盡中且約四根本統收諸戒罄無不盡何況七
支文中且舉殺戒種類所歸餘三皆然。】


「又解不盡何得相攝一輕重不同二能防體別殺打
二戒因果條別故善生云除十葉外更有業戒謂善
[003-0271b]
惡法故知不盡。」


【攝不盡中初科初立義輕重即所防過能防謂對
治行如殺犯重打但得提所防既殊能防亦別方
便果本彼此不同既非相攝故知不盡故下引例
十業前七即是七支彼經十外更有業戒例今七
支不攝明矣善惡法法即是業。】


「若爾善惡何以但十答且列根本重故先解自餘支
條略不盡矣。」


【次科難意謂既有餘善惡法何但列十者答中可
解。】


「就十業中互為四句一善而非戒十中後三伹制意
地非所持故二戒而非善謂惡律儀三俱是者十中
前七隨分修行名善要期普周名戒四俱非者身口
無記也。」


【料簡中初文初句後三意業小教不制故非所持
三中前七對治是善要誓是戒。】


「就餘三戒十中前四俱善戒也後六善而非戒如上
四分善生經說四人所受通七支也。」


【次科初依多宗餘三即五八十前四並通戒善後
六三戒不制故云非戒如下次示今宗四人即婆
塞淨行沙彌大僧所對四戒通制七支。】


「若據菩薩十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故犯亦同相也。」


【三中初對菩薩戒由制單意故通後三俱是戒攝
如下次對本律言如下者即諸犍度律制發心作
[003-0271c]
心念作並吉又一切時中常爾一心違皆結犯此
宗制教義同菩薩但瞥爾重緣以分大小耳。】


「第三隨相分文為三初四重者止持行相二授四依
作持行相三汝巳受下總結前二勸以學方。


就初止持前緣中由不即說羯磨通昧謂犯非過須
前即示恐進無緣故略明四重聖行根源餘所未知
律制修學如十誦中乃至十三殘法。」


【第三戒相止持中初文初敘不說之損羯磨詞中
但標受具故云通昧須下次明即說之益恐進無
緣謂後受成障本宗四重由是行根十誦兩篇葢
取戒分。】


「四重初篇如戒本疏今略消文。」


【次分釋中初科上二句指廣今下標分。】


「就分為二初標舉總相後隨四問結之就前善男子
聽者誡其身心也且舉三號說四重者明人尊教切
不得輕陵隨也犯非沙門釋子者簡絕門人不在我
族也尼受相中云族姓女大同此也。」


【總相中初科四節耳聽心思故誡身心三號一如
[003-0272a]
來二至真三等正覺簡絕門人對非沙門不在我
族對非釋子以稱釋子同佛族故引尼說相預點
後文同此釋故。】


「沙門者舊翻為桑門音之互也涅槃云沙門那者是
本音也或云乏道貧道以譯之皆謙虗自收不伐德
也今譯為息惡者取其意也元拔俗來入非家者決
誓斷惡息本習也。」


【別釋初文初示梵言二皆訛略涅槃為正或下明
翻譯謂貧乏道德故云謙虗等收謂收歛自稱所
能謂之伐德若準涅槃釋義則別彼云沙門名乏
那名道斷一切乏愚失法利故加貧乏斷一切道修八正道斷諸邪道
以是義故名沙門那上依古翻今下次引今譯元
拔俗者謂離父母之家入非家者即造空寂之道。】


「釋子者如阿含中及律八喻四河入海無復餘名四
姓出家同稱釋種如律複召云釋迦子者是也上單
召之故云釋也中梵如此唐言譯之為能仁也以四
子被斥於雪山南人民歸之奄成大國父後得聞便
曰吾子仁育故有多能因從姓也廣如僧祐釋氏譜
十卷明之所言子者男子之通稱即有孳育之緣謂
紹先聖之後也餘者何由說盡且削也。」


【釋子中初明同族律八喻即海八德佛告阿難海
有八未曾有一大海漸漸深二潮不過限三不宿
死屍四百川來會無復異稱五萬流悉歸而無增
減六出生眾寶七大身眾生居住八同一鹹味八
[003-0272b]
中第四正符今意下四河等即阿含文中梵香山
無熱惱池四方流出以為四河一恒伽二辛頭三
婆叉四私陀四姓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毗舍四
首陀複召是具舉單召即語略中下翻名初翻釋
字仍引本緣如來宗祖得姓之始昔懿摩王有四
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少有
所犯父擯出國到雪山邊住直林中即雪山南歸者如
市鬱為強國父王遙歎我子釋迦本翻仁能順此
方言故迴倒耳今直示華語故云吾子等僧祐律
師出梁朝即祖師先身撰釋迦譜凡十卷今見藏
中所下次解子字孳育緣者佛口生故紹先聖後
者嗣法王位故孳音茲生息也紹即繼嗣餘下指
廣具如譜中。】


「就列相中。


婬戒分三初列相示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明誡
約三答言能對僧立誓也。


前又分二。


初汝一切不得婬作不淨行者總舉重輕俱不應也
以摩觸麤語漏失等相是婬事也故通誡之也。」


【婬戒總舉中既云一切不婬則根條種類無不誡
也文舉僧殘而云等相等取餘篇。】


「二若比丘下依重說示以前總舉治含收棄棄是本
防故正列也就分為三謂法喻合婬是障道之源頭
是納塵之要去頭無所受用喪本聖道便失故也如
[003-0272c]
解脫道論解之。」


【次依重中初敘起前總舉者躡上科也治含收棄
殘下諸篇犯懺可收初篇四重犯則永棄恐濫餘
輕故須別列就下正釋初分文經中初至非釋子
法也爾時下喻也比丘下合也婬下通釋初句釋
法次句釋喻納塵要者通六塵故四塵唯局觸通
身分法有冥緣去下二句釋合下指論解彼曰云
何頭為戒義答如人無頭一切諸根不復取塵是
時名犯如是比丘以戒為頭若頭斷巳失諸善法
於此佛法謂之為死又標宗引婆沙云戒名為頭
能見苦諦諸色乃至知色陰等法如資持委釋。】


「二盜戒分文同前若比丘下重加誡。」


【盜戒標中云分文同前大分為三一列相二誡約
三立誓初中又二初總舉重輕下至艸葉上至過
五即知通含若比丘下別示重戒此又分三法喻
合也餘之二戒並同此分疏中唯點別示一科望前總舉故
曰重加。】


「文列破斫燒[前-刖+貍]壞色者如條部中為除疑懷謂非盜
[003-0273a]
損故前呈示至時引解不勞煩文。」


【釋相中破斫等文說相本無出律條部引後加前
故示列意下令引解如鈔釋相及戒本疏雖非盜
取破壞成功計直結犯。】


「盜譬多羅樹者中國有之其皮可書即經葉是云貝
多者但妄謂耳有人以松以櫚皆非本物所以譬者
盜奪他財則法身無嗣如樹拔心則根幹枯朽也。」


【釋喻中初正名體皮如絹素彼用為經貝多是名
訛松櫚即體別所下次釋喻意合法可知。】


「三殺戒中例分同前。


下至蟻子取極細也蟲難具識而蟻偏多曾見黃細
狀如微砂據目見者為量耳如大集中大如微塵十
六分之一不在教也文云非藥者非是可活之藥也
若厭禱者厭謂符祝抑伏禱謂憑託鬼神。」


【殺戒釋中三初釋蟻子舉偏多者人易識故曾見
等者示教制之量肉眼見故大集極細天眼可見
則非教制文下釋非藥謂毒藥也若下釋厭禱符
祝謂書符呪祝憑託鬼神謂假他興害喻舉鍼缺
可比棄物也。】


「四妄語中分亦同初。


不得戲笑者掉慢欺人也雖是非重能為後習非真
實者不證得也非巳有者說他所證也得解脫者八
解脫也定謂四禪空者無色也天神來供有何故重
以濫聖德感異供故。」
[003-0273b]


【妄語釋相中初釋總舉戲笑律中小妄犯提戲笑
犯吉鈔云以非言說之軌儀非下釋重相說他所
證假他表巳以誑於人八解脫者一內有色相外
觀色謂修不淨觀觀白骨存身內骨人故云內有色又不壞外色故云外觀色此位在初禪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謂入二禪故壞滅內骨人故無色猶觀外不淨相故外觀
三淨身作證淨謂緣淨除外不淨相但於定中練清淨色故名緣淨以
無著心受三禪樂故名身作證四虗空處或前三背捨一心緣無邊虗空而入定即觀此
定依陰界入故有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五識處謂捨虗空處一心緣識入定餘
如上說六無所有處謂捨二處一心緣無所有入定餘同上七非有想

非無想謂捨無所有處緣非有非無處入定餘同上八滅愛受想背滅受想
諸心心數法以患厭散亂心入定證涅槃故此八通名背捨智論云背

是淨潔五欲捨是著心故名背捨若發真無漏慧
斷三界結業盡即名八解脫也四禪四空雖通凡
法聖道所由故成大妄天供濫聖義亦同之。】


「譬如大石者實言全行虗說難反如箭離弦不可追
之石分二分義相似也。」


【釋喻中虗說難反謂一發於口悔不可復箭離弦
者喻有同也。】


「有人說相依文謹誦如前羯磨今解不爾須識機變
不定依言隨義述盡令前解也。」


【斥古中初科初示執文如前羯磨謂同白四不可
增損今下次顯今意廣略隨宜開解為本。】


「有人行事十人登壇隨人說相一一誡語今解羯磨
加法隨緣至三示相誨約任時前後不專局也縱不
[003-0273c]
說相可返失戒但乖法耳。」


【次科初敘非十人登壇謂受戒者隨人說者謂隨
竟別說趣舉十人餘多亦爾理雖無害事成煩重
今下顯正羯磨加被尚開三人說相誡約義無專
局意令受竟都集說之然說相誡約非正受緣不
說無害止是違教故云縱不等。】


「上四止持作為犯矣。」


【結中止對惡緣制不許作故作成犯止作相翻持
犯見矣。】


「次明作持前義後釋。


義分五門一列數釋名諸依自異二約眾行三制意
四依次第五明開遮。」


【作持義說中初科諸依自異即下三種四依不同。】


「初門列數可知。」


【次科初文列數如文故云可知。】


「所言依者四為他仗故咸言依也。」


【釋名中但示依名別相如後。】


「或就人分如涅槃說有人出世具煩惱性等是也然
[003-0274a]
是非難識魔或能作故又須立法四依也故經中說
依法不依人乃至不依不了義經故涅槃云佛說波
旬說云何分別知故以教分畜八不淨自手作食如
是得者非佛所說廣文如彼今所分別當行四依一
切出家無不崇之以為本也。」


【辨異中初明人四依引經示者彼具云有人出世
具煩惱性少欲知足乃至正定正慧無戲論等不
妨未斷煩惱為初依即內凡人由未斷惑故具煩惱須斯二果為
二依那含為三依羅漢為四依斯皆大權示聲聞
像出世弘法為物所依然下次明法四依是非難
辨者謂恐滅後魔說亂真故立四法令驗邪正經
中亦即涅槃文舉後二初云依義不依語二依智
不依識下引經文以明立意波旬即惡魔通號以
教分者教即是法畜不淨手作食佛並制斷反言
得者即是魔說今時比丘談禪講教輕侮戒律自
尊所學作惡無恥壞亂正法積畜不淨恣婬怒癡
口腹累之未異鄙俗當知此輩即是魔鬼化作比
丘引無量人入阿鼻獄般若楞嚴眾經明說今正
是時邪師滿世凡為學者得不擇歟上是泛列今
下次示今文一切之言通收一化皆須崇奉。】


「二約眾行兩法用攝諸依者如來說法大分為二。


一行法依即四依八正是也凡欲懷道身心所履必
有所憑故立四八生行之範然則身口所待必假緣
須心神迷倒義當將導故出道所因良有以也。」
[003-0274b]


【第二行法中初示相凡下顯意身心所憑身憑四
依心憑八正範即是法然下別配初二句四依配
身次二句八正配心導引也下二句結上兩法相
藉之意。】


「二眾法依謂說戒羯磨理必同遵方成匡化遠通末
代眾別齊益是正法也。」


【眾法中說戒局半月常行羯磨通一切僧事二種
攝僧通號眾法理下四句即示四益一攝眾和同
二糺正佛法三維持久住四被物無遺。】


「三立四意者依法雖四位分為二謂內外兩資以明
知足。


初就外資立二依者有待之形假資方立無衣障形
四大交損何能修道是以前明糞衣知足以障形苦
修道假處故須第二樹下安坐。」


【第三門正明外資中初總舉有下別釋初明糞衣
交俱也修下次明樹下。】


「上雖外形支立然有饑虗無由進業故約內資明乞
食法若身康健前三足充必病在身懷苦妨道故次
第四明服陳藥。」


【內資中初敘乞食若下次明腐藥陳謂陳舊。】


「是以涅槃具顯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種病
由是不得四所門果為有衣欲乃至為有欲有四良
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乞食樹下坐身心寂靜治有
惡欲故名四聖行也。」
[003-0274c]


【引證涅槃中引文前出四病四沙門即四聖道文
舉衣有二欲乃至中略食欲住處欲欲即貪欲滯
著為病有下次示四藥即是四依第四與律不同
有惡欲謂執世相為實貪利追求等故云惡欲即
以身心寂靜治之一切聖人由茲得道故云聖種。】


「雜心大同依前四欲轉云愛取謂因衣生愛乞食臥
具生愛因有無生愛者愛斷滅故除上及此餘名有
愛隨次對治立四聖種。」


【雜心初句示同依下正引初示病轉即改轉愛取
即欲語少異耳乞食是藥那列病中必應乞好而
制乞麤或可乞合作巳論文寫誤第四論云因有
無有生愛有無愛謂執斷空有有愛謂執世相即斷常兩見愛斷滅
者著邪空也除上即衣食處及此即斷滅此四之
外諸所有法皆名有愛隨下示藥亦以寂靜治第
四病。】


「問涅槃雜心何不立藥答乞食攝故又不常須故不
別立。」


【初問中上引經論不立腐藥與律全異故問決之
[003-0275a]
答有二釋並雜心文初釋彼云依乞食攝藥故又
下次釋彼云又不一切時故藥不別立有病則用不當須故。】


「問為知足立種為少欲耶答雜心云知足現在境起
故立聖種少欲未來處起故知現在不取一錢難未
來捨輪王易也即涅槃云於未得財不生貪故云知
足也。」


【次問少欲知足二法差別今此四依為何而立答
中初正答知足現境起對有不貪故少欲未來起
對無不求故論云知足立聖種非少欲故故下比
校二行難易今依難立則知行勝引涅槃證未得
財即現在境但未入手故云未得。】


「所言體者就前境論四塵也依毗曇八微也就內心
論無貪善根性約眷屬論善五陰性也。」


【出體中初標就下釋有二初約境色塵該四境香
味收食藥觸塵有通別通竝觸對別伹收衣樹毗
曇有部雜心俱舍並明八微謂四塵各起於極微
故有四微四塵之麤假四微所成故通名八微就
下次約心者心即是行雜心云聖種何等性答無
貪善根性即三善根約眷屬論善五陰性無貪善根是行陰是主餘
四陰共成此行故云眷屬也。】


「四明次第。


衣則無時不須資身最要理先明之既得覆形內惱
須濟故次乞食身雖得立威儀須託故第三明樹下
坐無病三足病起不救則無治能故立腐藥為第四
[003-0275b]
也。」


【第四正釋中躡前起後次第相由尋文易見。】


「此就受用行之次第一人具四不同頭陀機教列相
多人方具也如離坐為五不可分身則可知也。」


【對簡中初指前不下簡異恐謂同彼十二頭陀故
特點之機教列相謂因機設教離坐為五鈔云於
處立五一蘭若二塜間三樹下四露坐五隨坐此
明多人各行之行豈可一身而分五處離衣為二糞衣三衣
離食為四乞食一摶一坐不作餘食威儀有一謂常坐也不通並行例亦如上。】


「五明開遮者。


良由大聖識達根性稱機授藥報力增上制前四法
即有資身長道獲益中下力劣事假眾緣若不開聽
著施衣等則有退道寧堪涉苦若唯制者報劣絕分
若唯開者上行慢求由有開遮三人通備皆能會正
故曰聖種。」


【第五門正法中初科初敘聖意報下次明開遮遮
即是制初敘四制專被上根中下次明四開即攝
中下二根且舉施衣餘三類說若下三明二教相
成不可闕一備合作被會正即證果。】


「是知聖說具四種義一慈心益物二稱機設藥三善
達開遮非但開於中下服諸好衣亦開上士有病及
無糞衣聽受施服由本通道故有斯開故雜心云若
僧和合令超昇離生得果漏盡坐禪學問思惟業生
餘之三依例此可比四者佛說乞食等四能生道緣
[003-0275c]
正語等八能生道因稱法而談無謬濫過。」


【次科初總舉一下別列初是本誓二即鑒機三能
達教一開巳後通被三根仍引雜心顯示開聽必
須存道僧和無諍容可進道得果對超昇漏盡對
離生上舉施衣餘三有開意不殊此四即彰益四
依資道故得名緣八正修心故云道因。】


「調達效佛乃說五法唯制不開謂納衣乞食樹下不
食酥鹽等也一則不具四義如上反說二則顛倒說
法令墮邪見謂語業八為道緣乞食等五說為道因
逾於八正廣說相似惑亂正依致令愚叢猶學此道
即調達部也。」


【邪法中初敘立法調達具云提婆達多此云天熱
生時諸天心熱惱故立邪三寶破佛正法五法即
法寶也酥鹽以酥脂煑鹽彼為珍味故而言等者
等取魚肉一下次顯過不具四義一無慈心二不
識機三不曉教四無利益二顛倒說法以因為緣
以緣為因即用五法以貶八正也逾過也相似者
五中前三名相似語後二為妄語愚叢猶學至今
西竺尚有遺風。】


「故雜心中若言五法是八正非者則地神唱生乃至
三千世界盡佛化境禪誦不行餘如戒本疏說。」


【次科初明破正巳成人所信故則下次明法輪不
轉禪誦即觀法鼻柰耶云諸佛常法食時僧破至
暮還復中間人天無悟道者故云不行餘下指略
[003-0276a]
即破僧戒宜自尋之。】


「就文為二初緣後相。


緣中初先與依由厭本習故開後授據此依理本存
道業庸疎未委故前誨約恐後退沒知初戒故不徒
然也。」


【二就文釋緣中注文兩段初先與依釋初制緣由
下二句釋後授緣由厭本習欲令外道不反道故
據下示制意依理謂立四依之理道庸疎即鈍機
退後知初追本不捨故。】


「二就體相中初標舉宗本比丘依糞掃衣下方列四
相。


所以止作二持竝前標如來三號者略示非邪大聖
親誡故同舉之令重教依行必無怠縱故也。」


【次體相標舉中初文微意兼通前後略下總釋示
非邪者外道調達皆立依法故無怠縱者不輕犯
故。】


「文云依此得出家者離有為也受具戒者登無願也
成比丘法同聖儀也。」


【次科三有之中皆有為法超拔有為故名出家言
無願者無所求故同聖儀者三乘皆爾故。】


「前明四重有作則失聖源今說四依隨因有順道業
也。」


【三中止持制作作故障聖作持制止作故順道隨
因因猶依也。】
[003-0276b]


「就位初中分二初至能持是根本制也若得長利下
必不堪前故開限分也。」


【釋相糞衣中初科根本制者正被上根故開限分
者中下二根力分所及故。】


「前制分四。」


【本制別釋中初科初略示。】


「依糞掃衣者舉名顯示也依律中列十種竝世所同
棄如糞掃喻耳故俗所賤者道所貴也此據常人故
有言耳故論語云君子不耻惡衣惡食若耻則未可
與議也劉子云食足充虗接氣衣足葢形御寒斯言
是也至如冠章甫衣縫掖嘉肴溢目芳音盈耳一時
之榮故不足尚也書云高位厚味俱不可久是以君
子存謙光之道忍人不忍謂憎愛也割人不割即情
欲也行人不行即仁義也欲尚爾況懷道乎知是繁
文末俗多昧故也。」


【依律下委釋為三初示名體律十種者一牛嚼二
鼠嚙三火燒四月水五產婦六神廟七塚間八求
願九往還十王軄此十西土所棄故拾取以為衣俗賤道貴示相
反也此下次議其名常人謂淺識者若卓拔君子
豈以衣為糞掃耶故下三引況初論語未可與議
言此庸人不足語道劉子即劉晝也有云劉𢣢劉歆並非
書二卷五十五篇窮悴無由自達乃負其書候沈
約於車前獻之約覽而異之遂呼登車定交時人
號此書為劉子今引防欲篇彼云明者刳情以遣
[003-0276c]
累約欲以守貞方接食足等語斯言是者美其有
理也至下敘厭榮冠衣二字去呼章甫殷時冠也
縫掖大袖衣也家語孔子對哀公曰丘少居魯衣
縫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嘉肴謂品饌非穀
而食曰肴芳音謂歌樂之聲高位是貴厚味是富
未詳何書俱不可久勢有退也是以下明向道易
謙卦云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君子之終也忍人等者謂眾人所不能者我則勉
力為之文出淨住子本唯三句疏加配釋助顯其
文以俗況道俗淺道深理必過之況不及乎況相
反乎知下三結意。】


「二依此得出家下明受具行本懷此為初不可忘也。」


【二中受體是立行之本四依為發眾行之初。】


「三是中盡形下約報重問。


四立誓唱言何得後犯也。」


【三問四答對文易解。】


「問受體乃在白四如何方問能者答計實如問但機
鈍須示不贊不知上機善達教旨不勞示相如善來
三語也鈍濁有生更須明示如不顯然文中但云受
戒知戒何境故前止四境後行四相分明曉喻後猶
輕陵何況不語又不作誓知誰不犯故不徒設也。」


【問中先受後問義似倒故答中初通敘二機須否
贊即是助鈍下次別明鈍機須意有生謂著有眾
生羯磨言通非列不顯若此猶犯況不爾邪。】
[003-0277a]


「就衣開中云長利者對本制外餘皆長也檀越施衣
者不問道俗持來淨施故任納也割壞衣者前通俗
服此專道相故二列也。」


【開中初云長利即總舉檀越施等即別相納受也。】


「就二食中初制後開竝同前解。」


【二乞食總分中初制後開大分二段制中亦四一
舉名二示行本三問四誓並同上分後二亦爾。】


「若僧差者即僧次請也為解脫故出家受戒得往訃
也反此不合名盜下次若送食者至寺設也月八日
十五日食者謂黑白二月俱有三日文少十四日尼
律具三此惡日也故須供齋如前八戒說之月初日
食彼國重之至其異設多陳坊寺如此方俗正月元
日三月三日至九月九日亦須知也若僧常食隨有
少多準年為量也若請食者召往俗家即別請也。」


【牒釋六段初釋僧差唯簡求脫出五分文由不為
脫乖於僧理往則成盜準知僧次不可妄受次釋
送食尋常營辦送入僧寺三釋齋日黑白各三故
名六齋文少十四定是文脫尼律具者如後所引
鬼神得勢啖人精氣故云惡日若依智論即四王
等下降之日四釋初日彼國重者此土亦然仍引
方俗三時為比正月元日天下同之餘二必應京
兆所尚東南雖用而不修營但為燕會耳五釋僧
常即常住食六釋別請小教所通大乘永閉。】


「隨相乃多淨心為本兼分染者則不許訃故佛藏持
[003-0277b]
世不除我者則不聽受一盃之水一納之衣各識分
量也不爾熱鐵鍱身鎔銅灌口豈虗言也。」


【結誥中隨相多者示不盡也淨心語通且示三種
一離邪求二離貪嗜三離養身為成道業即前五
分為解脫者有一于是即為分染況俱有耶下引
經證不求脫者不堪信施各識分量誡令自照若
不知分冐受人施必招苦報故云不爾等學者覽
此不可讀過反觀自心還為何事坐受人施苟非
求脫秪今自衣巳是䥫鍱秪今鉢食巳是鎔銅即
因之果形影不差矧復無知作惡毀戒豈不險乎。】


「樹下開中言別房者即大小二房乞處分作是也或
是七眾為招提僧於坊寺中別置房宇有來入住別
有供養故律云幾房有福饒是也幾房無福饒即僧
常住也尖頭屋者西國多平頭重屋或至四五重者
如此方北界緣邊諸州希有尖者如文所列即中高
四廈也故律云王大殿並開受用或是叉手小菴椽
頭拄地者小房者起不礙頭坐趣容膝前障水雨也
石室者巖岫山居兩房一戶隨相而列可以事驗也。」


【三樹下坐本制可解但釋開文為五初釋別房大
小二房即過量不過量招提梵語此云別房施謂
施主造房待遇來僧而自供給有福饒者謂僧受
用以福饒益彼檀越故無福饒者即常住處非別
所供二釋尖屋緣邊隣蕃胡等處希少也中高四
廈今時所謂獨角亭也引律王殿相或似之謂王
[003-0277c]
施僧故開受用叉手謂椽尾相交攢於中也三釋
小房示橫竪量據理甚窄且舉極小須可容身未
必然也四釋右室五釋兩房共戶隨相列者非止
此也。】


「四腐爛藥者世所同棄而實可収即大小便也有本
說云陳棄藥者謂世間煑殘查滓可棄者取重煑之
得療便止何須問本。」


【四腐藥制中有二釋初釋中小便治勞大便解熱
名黃龍湯有下即次釋則通眾藥人所不用故云
陳棄即腐爛異名謂但將治疾勿究所來故云何
須問本。】


「就開五藥酥蜜分二油不分者可解釋耳。」


【開中酥分生熟蜜有蜂石油獨不分可解釋者酥
雖體一生熟味殊油縱生熟體味不異故無可分。】


「三就總結分文為二初至前去來明即坐誨約二弟
子當日三時下明後起隨行。」


【三結勸學方權分中即坐謂受巳未散誨謂教誨
約即誡約。】
[003-0278a]


「就初又二初至當問和上闍棃當相委示二當令受
具者在前而去深防制也。」


【即坐分文中當相當字去呼深防制者受者在前
十師隨後恐有乖儀預作防準。】


「前又分六初汝巳受具下至眾僧滿牒受緣成足勸
以護持無得謂虧不重受體而忽犯也二汝當善受
教法下明自行化他三昧之業三和上下明奉法奉
行義須隨順云如法者簡非法教不行無過四應學
問下前明自行化他初入修福今巳將久當修智分
故福智二輪與天地而同德五汝始發心下勸奉前
教因果盡然感果必至也六餘所未知者顯法由人
通要假師授方資成也。」


【次釋初段總分中初但示總意文如後釋二中受
教即是營福先須自行然後化他三昧業者即習
禪定並屬福業三昧亦云三摩提三摩鉢底或翻
為定或翻等持三中如法謂合法律非法反之四
中躡前第二以顯此文二輪兩儀喻其必具五中
因果盡然通論一切驗今奉教必不虗因文云唐
捐猶言虗棄六中資若訓助即屬二師或訓取者
即屬弟子。】


「就初段中汝巳受戒者總明受體也白四如法者結
成教法也得處所者在作法界內非自然也和尚如
法者明根本師入戒緣也阿闍梨者即受時二師非
下所問也眾僧具足滿者結成支證不謬受也並為
[003-0278b]
人法僧界四緣周具形終奉持不慮妄受總結付之
幸依行也。」


【別釋中初科牒釋六句初是受人即含體相資緣
事如法也二法三處和尚巳下三段並是僧收支
證支猶共也竝下總結四緣人即是事。】


「至時隨機可唯此盡立法以為語端未必謹誦也。」


【後結示中上二句教增損下二句示前文。】


「二弟子日三時下明師資相攝法略舉其致餘廣如
鈔。」


【後起隨行明二師中初科略舉其致即示注文指
如鈔者即師資篇。】


「就分為二初本師和尚明相攝法後請依止下顯事
緣有障更須師他。」


【次科事緣有障即命終休道遠去等。】


「所以受後即明二師者以創奉大法但有願心至於
萬行亘周前境有緣乖法罪即自科不以無知謂免
咎責唯除便利餘竝須問故於此明恐怠慢也。」


【三中徵釋以申教意初敘受體至下次明隨行互
徧也律制唯除次小便利一切並須白師。】


「二請依止中緣明離違遂造非法教須別請用補和
尚故也。」


【次請依止釋緣中離收命終休道違即決意出界
或可二字並該三緣。】


「所以五夏有知聽離依止者據教相也律中五分成
[003-0278c]
立乃免從他者據行體也各有其致不矛盾也。」


【釋法中初科律有兩文乍似言乖故約教行以分
依知趣合故不矛盾五分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
見五法成身故名為分。】


「具德中言知犯者作過緣成也知不犯者識治能也
知輕者下四聚也知重者上二篇也委識名種知練
相壯無纖亂也。」


【簡德初科簡解中犯等四種竝見律文非學不了
故制委識犯不犯通該篇聚輕重局分上下名種
相三如懺篇分別。】


「重十歲者俗年壯室志幹成立隨所處斷善離羅網。」


【簡年中以二十受戒今滿十歲即是三十故曰壯
室禮云三十壯有室志幹成立謂有節也處斷離
過言其方能也。】


「無德不依者依在欽重誠由行解累負人情義無歸
向故雖專獨非罪緣也。」


【無德中初敘可依累下示不可依若作若作上聲
則數為非義若作去呼則自不清白並負弟子依
[003-0279a]
賴之情專獨非罪謂無師時許不依止故。】


「二就尼受分文為二即標受也。


就初標緣釋名如文摩是天音此云為母重尼稱者
以愛道為尼之先即佛之母故預同類相從為摩如
此世中皇姨皇舅之類也。」


【第二尼法釋標中初科如文即指善見佛呼愛道
人遂法之預廁也注中魔字寫誤如下舉例皇即訓大父
母之族尊故稱之。】


「文列儀式不便者以男女染汙生議之先依位列之
便屢接形故割三眾次沙彌後。」


【次科即智論文依位列者謂依五眾次第則男女
相閒似於匹對招世譏嫌故云便屢接形屢猶近
也接形謂男女交參。】


「引愛道經者以稟質輕懦情智近局若不制依喜隨
飄蕩故八敬之始竝得戒之緣準法敬之法還千載
深知機矣。」


【三中初敘報劣若下次顯須依飄蕩即放逸無拘
故下三彰益八敬始者最初愛道因之發戒法還
千載善見云若度女人正法減半佛令傳敬若能
受行還復千載深知機者美佛權巧也。】


「就後受中依眾分三。」


【釋受標中言依眾者尼三眾。】


「初授下眾法同上不出。」


【列釋初科下眾沙彌尼受法同前僧中故略不出。】
[003-0279b]


「二就六法初式叉者學也摩那者法女也標法分二。」


【六法標中梵云式叉摩那此翻學法女。】


「就標緣中具列兩相初淨心者以女人志弱愚教者
多隨緣造過特由學淺故特聖制增位勸學男子不
爾多堪苦緣雖為難阻不即陵壞故僧位中不曲制
也二淨身者由曾出適言歸事人後喪從道懷胎受
戒誕育懷挾譏過由生故限二年可知染淨是知學
法為淨心本文列盡形者是也約制有期為淨胎本
文列二歲者是也兩設其致各有源矣。」


【釋標中三初標舉初下次別釋初釋淨心前敘尼
有增位謂別立一眾勸學即重加六法男下次明
僧無反尼可見二釋淨身適即訓往歸猶嫁也後
喪從道謂夫亡而出家者誕育謂生子懷挾即抱
持是下三結顯初結淨心引後說相既通盡形證
知修學約下次結淨身引後結法既局二歲顯是
驗胎各有源者即上二本。】


「就法分三。」


【釋法總分三者一緣二法三相下文伹釋緣相耳。】


「初乞緣中文列十歲曾歸者女人謂嫁也十八童女
者處室未歸也有斯兩緣同學二歲。」


【制緣中初科初示緣異處室謂室女未歸即未嫁
有下次顯學同注中嫁字合作歸如疏所牒可驗寫誤矣。】


「此學法女無戒體也但受別教位過沙彌如上巳解
恐忘故重言之以人不解謂分三眾有三戒體實同
[003-0279c]
而異但增學也何以明耶依六法行無過聽受分有
所犯更從始學或不學法或學不滿或缺不行竝名
非法為佛所訶義無輙受。」


【次科初以義判體同沙彌無別戒體指上解者文
見二下之首以下斥非實同謂體一而異即增學
何下推所以即明六法增法檢行為受方便義非
發體初敘如法或不下明非法或不學者謂都不
受學不滿者此雖曾受年限未充缺不行者受巳
有犯不復從始如尼律中並因起非佛訶制戒故
云為佛訶也。】


「今行事者多信意言不遵制意故有年末授學法正
朝進具或具二年中多缺犯應更與戒忽而不行或
少或多雜亂難說。」


【三辨行事斥世中初文初通斥故下別列年末受
學正朝進具即以兩日以當二歲應作四句一年
缺行具如上二日并下或少而無所犯二行缺年具如具二年中間缺犯并下
或多謂過二歲三年行俱缺上三句並非法四年行俱具唯此句得受

忽不行者謂慢教也。】
[003-0280a]


「亦有一師當白四法都盧成就謂沙彌尼六法本法
及大戒也相共召之名㮯樸戒不知何出此復何論。」


【次科尼中四法一白四受故云都盧此即方俗之
語猶言一併也㮯音混木未破曰㮯謂圓㮯也樸音朴木素曰樸
謂匠未成器也彼謂但一法受㮯成樸質不須更分漸次

多端也不下正斥上句斥無所據下句明無可取。】


「今立正法當順律文務取優長百代無古。」


【顯今中初科一須合教二須理長優即勝也三可
垂世百代無古久而愈新誠由有考故至無窮。】


「六法女中若全不受若受有缺或年不滿諸同一科
還如不受不合進戒闕尼一位何有沙彌徑尼受具
也。」


【次科簡非正明中初列非受有缺者即缺行也諸
下總判無沙彌尼受具之理故例判不成。】


「若爾沙彌不受得受戒者答不同也一無文開尼受
巳得具二男氣剛正有秉持故三為女弱不能持戒
故生一位以為行本今無本行何得後受四者男無
可試身胎故不限於時月女則反前故須具學。」


【釋妨問中沙彌不受十戒直得具足但僧得小罪
那與式叉不同答中初合總合一下別示有四初
即反顯沙彌有文開故二顯男位開則有益三明
沙彌蹤闕五十能以具戒即為行本尼則不然故
加此位四則易見準知頓受唯許僧中不開尼眾
問不受五十直受六法得不答式叉以十戒為體
[003-0280b]
若容直受則無所依故不可也。】


「今約上文十歲十八二女受學年滿受具者義須推
之如十八式叉年初即受明年十九後年二十正滿
兩周得戒定也如是正月二日乃至臘月晦日皆得
受具可獨在於正月元日也不妨最小式叉臘月盡
日受學法者猶是十八年內沙彌尼受法得一日也
至明日歲初為年十九一周學之後年二十與受大
戒判言為得不違教相驗胎身淨豈與前減同日而
言哉。」


【今義中初通標如下別舉初明年月俱滿如是下
次明年滿日月不滿最小之者實行一年一日以
臘月盡日即當一年不違教者年數滿故可驗身
胎以經年故豈下異古前減即上所斥然今雖減
與古全乖不同日而言者言與彼異也。】


「彼不行者及至受時僧問滿不尼徒無媿唱言滿淨
自誑不了用受何為況面奉佛口行虗詐何遽此急
恐失聖耶然彼聖果非虗言之所得矣誡之哉。」


【三中初敘謬以僧中正受先須問尼六法滿淨滿
謂年具淨即行具自下正斥初斥誑自不了謂不
曉了況下次斥欺佛何下斥忽遽以不行六法欲
速受具故妄語障道判非得聖今時皆爾五十六
法一併而受便受具戒必無得理無戒滿洲正當
今矣。】


「就乞法緣五儀具也兩膝著地此長跪也謂足指及
[003-0280c]
膝拄地律中為身愞弱互跪倒地佛令立儀與僧異
也今時骽地猶勝大坐佛前也。」


【乞法中初科初總點五儀兩下別釋長跪仍引本
緣明與僧異骽吐猥反謂以股臥地也據非跪儀
且勝大坐。】


「正行之前須請和尚以乞法中俱銜作故。」


【次科文中不請和尚而乞中牒之故令先請準僧
詞句。】


「文列大姉僧聽者以對異僧必還從僧亦無失也兄
姊皆先長之美號得意在斯文乎。」


【三中初明簡異必下次示義通必還從僧謂牒大
德意在稱美今云大姊深得本意。】


「文中著見處立者恐成賊住準相如上受具長跪合
掌遙祈亦得。」


【四中初示制意準下示儀式祈求也。】


「三召來眾中示名相者以遠雖得法不知何戒故列
相顯不與得罪如律結之。」


【說相中初科由是遙被故須示相不說違制故律
[003-0281a]
結罪。】


「就相分三初標舉總示二不得犯不淨行顯示輕重
三佛言下分簡位別行通有無。


初總舉中顯人尊法勝何得不重也。」


【次科總示中舉佛三號欲示人尊以彰法勝。】


「就六相中不分自別。


初相中分二不得犯不淨行至釋種女明戒正體也
舉本重勸非正學體也。」


【次顯輕重初相釋戒正明中婬盜等四即本十戒
故云正體望前巳制故云重勸。】


「問此學戒沙彌尼知何重舉耶答非謂不知前言重
舉誡勵增學也如今師授曉夕勗訓重述前言何處
更別有法也。」


【問中欲顯列相重舉之意答中十戒巳說故曰前
言今復述之故云重舉誡勵增學謂舉前根本勸
後學法也下引師訓例通重述勗亦誡也。】


「二若與染污男相觸者正是學宗心須淨曉中必行
缺應從重受故列形終可不然乎。」


【次學法中正學宗者即今所受正戒摩觸須淨曉
者淨謂奉持無犯曉即明達教相。】


「乃至眾中故作妄語戒學別論相天分也五非時食
六飲酒者此無可對直舉學本盡形行之。」


【釋餘相中初例餘三重由下三中並前舉重戒後
明學法故云戒學別論相天分者謂同天地高下
[003-0281b]
易見五下次別釋後二但有學法故無可對。】


「三就緣分別中。


大尼所奉戒應學者增本位故學相亦同。」


【三簡行同法中初文增本位者過沙彌尼也。】


「若爾沙彌亦通萬境應名學士也答學有漸頓制有
緩急士則隨境能防雖犯無重加法女則易為緣壞
增位尊彼沙彌犯則隨缺便補如大僧行高德遠以
所防多故餘四漸踈故位隨降可通照矣。」


【問中式叉同尼故得名學沙彌同僧例亦應爾答
中初二句通示士下別答初明沙彌不名所以由
望大戒則為緩望不增位故為頓則學頓而制緩
也若準他文亦名小學伹非本號故沒不彰女下
次明式叉得名之意則學漸而制急也仍舉五眾
所防多少以顯沙彌式叉二位優劣得名不同。】


「除自手取食授食與他者有人解為二緣今則不然
餘行竝同大尼唯開不受授尼不同尼從人受方與
尼有此異耳若論不受惡觸何得不無戒下四眾罪
不虗列理自從人方可進耳。」


【次釋異中初出古解為二緣者彼謂除自手取即
開自不受而食也授食與他開為他作能授人也
今下次示今解初約一緣釋通文相不受授尼對
簡大尼受巳可授準鈔亦據無人方開若下次斥
古謬說不受食戒下列四眾可驗同制義無輙捉。】


「此二學法女具學三法下文列三品相極曉然以今
[003-0281c]
通誦不識戒學故為分之無所解也。」


【三法中初科初指文顯以下次示分意無所解者
言易見也。】


「然古師相傳受六法者加五條衣以對下眾著縵衣
故。」


【辨服飾中初文然既位過小眾服飾宜殊雖是古
傳於義可取。】


「近人行事是沙彌者例著五條至於六法還同本服
是則律崩法壞漸訛替也為師為匠俱行諂附密誘
沙彌不覺滅法以多論文沙彌二衣一當安陀會擬
常務也二當鬱多羅僧擬入眾也若是正衣不應云
當故以位分上下衣服標異也律無明斷故有斯漸。」


【斥濫中初科初敘訛沙彌著五條則僭於上式叉
同本服則屈於下是下正斥諂附謂私於巳徒密
誘謂容其僭濫下引多論證知非法當字去呼代
也故下結上相傳律下究訛所以故有斯漸謂漸
訛也。】


「復有一師沙彌所服全同具戒以制三衣本為寒耳
[003-0282a]
大僧蒙給可簡下眾故齊給三。」


【次科初敘非大小同服本制為寒義無簡小。】


「今解不然緣起制僧下眾非制必隨時服教所不禁
若是未具巳受三衣不應大戒更示三號鉢亦如此
體是下位供奉為務僧器受用自足形有縱有依持
法終未具理必衣鉢大受時須如文所列至於出家
十戒非制故不問也即三衣鉢也。」


【次今解中初敘僧具緣起制僧即衣犍度為比丘
制隨時謂隨寒熱單重換易若下次明小眾不許
初以理難破以受具問難先示衣鉢必先加受豈
得後示可驗前無鉢亦例同但可依持未可即用
準用僧器縱下示乖法理下示正儀大受時須謂
受大戒方制具故如文列者即羯磨詞中牒衣鉢
故至下取反例十戒不問顯非合具即三衣鉢者
轉釋十戒所不問事。】


「三明授大戒法就文分二。


初標緣中列諸受相略為四種廣列為七八敬善來
破結羯磨也前三如上巳釋後一離分為四相如上
顯然此羯磨後代所行須知緣法。」


【三大尼標緣中初科諸受前三局一羯磨開合故
略四廣七前三後四並指前者即總義中上即指
略然下敘起羯磨之言通含四受。】


「遣信受者法預尼也價直半國梵行難故開今時所
量非類故閉也。」
[003-0282b]


【遣信中初示本緣起法預即尼名價直半國言有
美貌也今下明後不開所量非類謂設有姿態必
不能及。】


「十歲曾歸者由經奉給有持戒能加學十二進受大
戒此則互說不同。」


【曾歸中初文敘本開意葢取有能互說不同即如
下引。】


「如多論云十二得戒者夫家役使堪忍苦緣加厭本
事故僧祇云先嫁任苦加有黠慧故開成受。」


【次科多論僧祇並據十二皆取堪任同今四分黠
慧即猒本事。】


「母論中十歲嫁者度出家巳二歲學沙彌尼戒又二
歲與式叉戒滿具巳後得與大戒計此年十四是也。」


【母論又加二歲部計不同。】


「承有論云女年十歲曾嫁歸者與十二歲學六法滿
巳與受戒也曾憶見文近忘不知何部有彌沙塞師
從中國來亦云年二十二當與受具。」


【傳聞中初敘所聞嫁歸語重疑是寫剩曾見後忘
示同眾人故有下取人為證彌沙塞即五分部師
詳彼部意由曾出嫁霑染塵緣加十二歲學法磨
鍊或其然也。】


「既有斯異明須詳審然從多文年十二得至時觀量
堪持戒否。」


【三中初結前然下示所取至下誡觀機。】
[003-0282c]


「三十八童女如常行之。」


【十八童女如文所明。】


「四邊方義立僧尼各五自宋巳前史籍不載及後楊
輦還依中國如前明也。」


【義立中佛教後漢時來曹魏之時立僧受法尼唯
一眾邊受至宋元嘉十年僧伽䟦摩至於楊都求
集西尼立二眾受故云還依中國自此為始則知
爾前史籍不載輦謂天子都處指如前者見總義
中。】


「就正受中又分為二初明本法二就僧受法。」


【正受標分中先尼中受故云本法為後僧中正受
方便亦由報弱故立階漸。】


「就初尼中前具諸緣如僧無異後加正本大同僧中
異者重解餘可知也。」


【本法中初文前緣即謂師等八法後加即白四正
受同不兩繁異須重解。】


「前畜眾中尼為師傳加僧二歲者顯志弱累年為德
也女人多態樂畜徒侶猶本習也如律上下為畜弟
[003-0283a]
子制二十餘戒年年度人不能教授多違犯故隨度
制畜眾法命尼眾量之也。」


【牒釋中初科初釋加歲與僧不同累猶多也女下
次明制乞反其女習仍引律文以彰敬意即尼戒
本單提篇中上下文也今略列名一度姙身婦二
度乳兒婦三度年未滿二十女四十八女不與二
歲學法即與受具五與學戒不滿六學戒滿不與
受七小年曾嫁不滿十二八小年學滿不白眾輙
與受九知彼不白而輙與受十多度弟子不教二
歲學法不以二法攝取即年年度人也十一不二歲隨和
尚十二尼僧不聽而授人戒十三自未滿十二歲
為和尚十四年滿十二眾僧不聽自授人戒即不乞畜
眾也十五尼僧不聽而謗僧有愛等十六父母夫主

不聽輙與受十七度憂愁嗔恚女十八勸式叉捨
學法與受戒十九從式叉求衣與受戒二十不滿
一歲授人戒二十一與本法巳經宿方往僧中受
下對時中即引此文。】


「就乞法中云阿姨者以重和上同愛道故是佛母妹
同號姨母也。」


【次科阿安葛反即尊上之言同佛姨母名重可知
注中二事即法食也。】


「後就正受緣須五義一對時二約眾三明界四立法
五料簡。


初中律制即日往僧中若經宿者得罪。」
[003-0283b]


【正受義門對時中初科文如前引得罪即犯提。】


「問失本法不答不失也法由捨故隔日非解。」


【問中上云得罪不言法失不失答中初句直判下
二句示意解亦捨也。】


「若爾更新本法即用故受答文不明出亦任取之雖
故法在而是佛制義有涉疑捨受如法如諸疑相皆
佛所聽故也。」


【轉難中法既不失為重受本法為不須耶答中初
約兩通答謂再受不受二皆得也雖下次約重受
答以違制教得否不決故云涉疑言捨受如法謂
對首作法捨前本法重新更受下舉疑例如律治
故伽藍不知淨地所在又先結大界後結戒場又
大界結不如法標相漠落並令解巳重結是也。】


「二約眾數者。


有人行事作本法巳將三兩尼送至僧中與受大戒
便立義云尼在僧中全不秉法何勞眾往界亦不須
縱文列二十眾者前後列之非一時也。」


【第二引古中文出三過一不知此法二眾同秉二
不知同秉各依法界三妄通律文律有二十眾比
丘尼彼謂本法正受共為二十故云前後列也。】


「今量不然尼之依僧受隨一也尼有犯殘皆二部僧
中具明行法或八人四十人同秉羯磨法是僧執所
為在尼評問和忍義通兩眾何容至受遂分彼此故
律文中二部僧具足滿者就大僧中明之豈同前也
[003-0283c]
況復五分正文十尼將往四分亦云彼尼僧應將詣
大僧中竝不可減略也。」


【今解中初句直破尼下申理初明須眾及界舉隨
例受隨即悔殘如戒本中明列人數故不可異前
與半月僧尼各四即八人也後正出罪僧尼各滿
二十故四十人問和通兩眾者即顯同秉義須結
界故下次通律文豈同前者正破古解同前本法
而言二十也況下引證甚明足彰前謬。】


「三明界者。


有人不立由法在僧。」


【第三釋中初科彼謂尼不秉法故不須界。】


「今解須界以法是兩眾所持既行僧事義無自然雖
是僧作尼開重結諸律所聽明有事故如五百問重
結之不相叉者恐出僧外非成同法。」


【次科初立理雖下引證諸律聽者即是善見及下
五百問彼云僧尼重結得不得相叉謂界相須等
準非同法雖叉無害。】


「四立法儀式。
[003-0284a]


然行事者紛紜意言謹依五分彼十比丘尼將本法
者至大僧中在前相對與受戒也。」


【第四詣僧法中初通斥謹下示儀五分明文反前
臆度。】


「今時行者僧尼單列各面相對本法在中然據外相
不無議涉縱容取中義亦通成當僧在上位前後叢
坐尼眾在下還聚一處使尼教師引本法者從僧次
禮然後在僧戒師前如文乞等。」


【次科初出異然下立法僧尼相對尊卑抗敵故生
譏毀然於禮乞對受事有不便縱容取中是今裁
度中猶當也二眾同行上下叢坐一位有倫序二
行事順便。】


「五料簡中。


問本法尼巳聞白四得聞餘法不答巳聞應開但是
未具至於僧中所有加結不預僧例若得在者用僧
何為要由僧作方成尼具故知異也正作結界須自
然外後加白法一一召入。」


【第五初問中餘法謂尼結界本法尼得同聞否答
中初明不合巳聞應開是縱未具不預即奪僧中
加結謂往僧寺尼結界時若下二簡異謂若許在
眾同法則即是大尼何勞僧受耶正下三示制度
謂結界時令本法尼出六十三步外等。】


「若爾未預僧法全是無戒在內何妨今解此尼不同
下眾全未得法故須消息中間人也故律中明名本
[003-0284b]
法者為比丘尼相濫具戒然未預僧法何名具也。」


【次難中既無具戒義同小眾體不足數何妨在界
今下釋通初定名消息猶言詳度也中間人者非
大小所攝故故下示義初明非小名字去呼然下
次顯非大。】


「如僧史說求那䟦摩傳中尼戒大僧中生假令不作
本法直從僧受亦成但犯罪耳律無正斷而是所通
以事證知故知僧中大須立法方發彼戒若不能結
界二眾不滿中容非別眾用界分若不約之雖來無
用受定難剋寧可本法不成事通得不必若僧法有
缺定判虗行一世又須誡哉。」


【引勸中初引傳文即宋元嘉中師子國八尼來問
䟦摩曰宋地未經有尼何得二眾受戒今引䟦摩
答詞律無正斷謂無不作本法不得之文以下凖
誡初敘緣成若下次顯非法中容非別謂設二眾
滿須看不足別眾兩相眾用界分等者出須界所
以謂若無界限不知和別則無僧用剋獲也寧下
三結斷得否無體妄持故曰虗行。】


「就文分三緣法相也。


初緣有四。


一明請師雖律非制當時必須若不告情何由妄作
此即義有文無也義理加之。」


【牒釋緣中請師律文不出義準僧中加之義有文
無顯知是略。】
[003-0284c]


「二教乞戒應尼教師如法教之情必愞者如十誦云
因式叉尼語不正故餘人便笑開餘人代乞者得戒。」


【二中初釋自乞情下次許代乞愞謂愞弱。】


「三戒師和白法如文可知。」


【三中文云大戒望小為言。】


「四正明問難遮中如前顯父母夫主先問有無有問
聽不無不須問奴婢罪名士女同諱僧是知法義須
轉勢也二根下病非女五也世俗所諱僧尼同恥不
問亦得故僧祇中僧問遮法除女隱處也以彼此懷
慚失弘誘相耳。」


【四中初科初通指父下略釋初釋父母聽否次釋
奴婢俗禮以有罪者為奴婢故云罪名轉勢裁問
如前巳明三釋非女五相難分二根一也道合二
也道小三也常漏便利四也涕唾常出五也世下
教轉問仍引僧祇證知多恥。】


「問學戒及清淨相文列為二如能長引一時俱答亦
得乃至遮難長誦長答前後交亂但應十三及諸遮
者義竝通也今時鈍弱隨問不解何能引答不妨鸚
[003-0285a]
鵡逐語而聲終未解意還同不語如是例之。」


【次科初點文云列二者先問學戒謂受六法後問
清淨謂中間無犯如下示總答例餘遮難並別牒
而問通用一答但取相解無非成法若不解者雖
復別答反例不成故云今時等引答謂長問而總
答也。】


「授戒相中前列八重中列四依後明結付。」


【釋相總分中初八重四依各有標自從汝巳受戒
下即結付也。】


「初止持中大如僧中但闕喻耳。」


【釋八重總指中言闕喻者據文前別列八重後總
舉四喻四分文闕故引五分足之。】


「就殺戒中墮人胎者謂初七日後凝滑精段隨落皆
重由識託之失所依故。」


【殺戒中初科初示分齊初七日後者舉其最始由
下示犯意。】


「厭禱如前。」


【次科厭魅也禱俗呼為到非。】


「言呪咀者呪謂言辭誓約不得違越咀謂結鄙惡言
私罵令受由彼過業與妄相應遂令衰弱漸就瘦死也。」


【三中初科初釋文由下示意過業謂過去結業與
今會遇故或有中者。】


「多為呪字音周又悞也加文音粥周六反之咀字悞
也此乃音敘即咀嚼之咀也字須為詛阻慮反知無
[003-0285b]
益談居世須耳恐俗輕也。」


【次科初呪音周又字聲俱誤如文字須從示聲宜
音粥檢今字書呪字正是呪詛祝通呪粥二音謂
祭祀祝贊應是後改疏依古韻詛字從言有從口
者字音俱別為遮文字學者專攻名相無補於道
故云無益談也復慮不學空然無知而自足者故
云居世須耳。】


「就後重初分六初不得相觸乃至畜生輕重合論俱
不應也此深防之言二若尼染心以下方顯重位識
限相也三此尼非女者顯巳越滅聖心也四是中盡
形者約報持也五能持不者舉相以示六答能者自
誓從約義無後犯餘三例爾應須引緣解文恐繁故
也廣如注尼戒本中。」


【後四重中但釋摩觸節文為六餘三例之初中非
人犯蘭畜生得吉故云乃至輕猶不得況作大重
故曰深防三中越即是違滅即毀滅越滅聖心則
非其族也六中約即制也餘下指例應下示略廣
下指廣注尼戒本其文巳亡。】


「總顯四喻其相如前但後四重還前種類。」


【釋喻中八重而列四喻以後四重種類攝故觸八
婬類覆隨妄類。】


「有人讀文不識後四名作何戒文中具顯犯摩觸故
犯八事故覆重故隨舉故神思高浮不著字讀何猶
曉也。」
[003-0285c]


【示名中初敘迷名文下列示神下結責高浮謂恃
俊輕易故讀文不細。】


「說四依中樹下依者非蘭若中尼輕易陵不行此教
何妨餘樹得受頭陀也如五分說四依無樹下坐改
云依麤弊臥具也四分文同義非蘭若以多難故。」


【四依中初科尼不許獨居蘭若故樹下依必在聚
落如下引異彼律第三僧尼不同麤弊去著靡也。】


「如僧祇中尼受具巳為說八重十九殘法三十捨墮
乃至隨順法也。」


【次科僧祇制三篇前二戒分提是威儀之首僧殘
多四分二戒乃至隨順者即四重後各有勸持文
尋之可見。】記三之六
[003-02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