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47 釋四分戒本序-宋-道言 (master)


No. 715
釋戒本序
鄞江 道言 述


序題號中凡論立題為存簡濫使開卷易明永除疑
執今此一題略明三別言四分者五部之別名一宗
之通號以諸部中各有戒本今特標舉簡異佗宗言
比丘者以比丘尼亦有注戒本其文巳亡言含注者
簡異刪定戒本單寫本文被世誦集今文私摘廣律
注釋正經使戒相通明持犯易識故云含注言戒本
者疏云顯教體也戒者禁也警也即眾行之所因本
者根也從也能生成於道務此戒為道本又戒為行
本世出世之行依承之又戒為教本一部廣律止解
戒行之文計應名律本今舉行目教也又云戒為說
本在座誡勸有所依承文云半月說戒經中來者豈
不以所說為傳者之本又云聽者以說為本耳聽心
納尋說生行上以五義消釋前二約所詮法後三約
能詮文言序者爾雅云東西墻謂之序如世墻序在
堂奧之外即喻序文冠一經之表。


太一山者古文以為終南是則二名並山之通號或
疑太一是其別峯言沙門者梵語沙門那此翻勤息
謂勤行眾善息滅諸惡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
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復標釋者以西土外道
[001-0177b]
凡出家者皆稱沙門今標釋姓為存簡異述謂相從
舊轍詮以成文。


序文中初科初句標舉教宗蓋下二句舉因果以歎
上句名因言萬行者此有二釋若就制教謂此戒本
通收善惡事法以配止作兩行止行斷惡作行修善
行雖多途無出斯二又若約境而言戒則無量且列
二百五十為持犯蹊徑則知戒文攝一切相經云若
更有餘佛法如何不該次釋通及化教諸行若非此
戒行檀不淨進忍徒苦禪智不生萬行不出六度六
度必戒為本如成實論云道品樓觀以戒為柱禪定
心城以戒為廓此文詮戒故知總攝疏云世出世行
並依承之言通衢者即四達之道以喻此戒本發生
萬行無往不通故鈔云發趣萬行戒為宗主疏云萬
行所資要藉戒而成立。


下句明果言三乘者即聲聞緣覺及佛能乘人四諦
十二因緣六度所乘法也以運載為義謂一切聖人
無不由戒為初門言正軌者正即簡邪軌即車轍由
前開萬行之衢引入三乘之軌因果二義於茲益明
然祖師撰述聖智宏多以數句之言斷盡一經之意
今歎戒本文雖二句因果教行結歎盡矣蓋猶略也
言大略指其綱要不出此也。


興致中分二初泛出世利機上句敘出世法王即指
如來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利見者語出周易乾
卦二五兩爻皆云利見大人彼明國君出潛登極必
[001-0177c]
合時心萬物宜觀今謂如來乘時應世機緣成熟眾
生宜見故借彼語以明垂應下句明利機謂立教開
濟種種方便無非為物故云在緣緣即機也或可凡
所弘闡事不孤起必假因緣以為發端。


程下正示興致又二初敘懷慈愍物言上聖悽惶者
按說戒揵度爾時世尊在靜處思惟作是念言我與
諸比丘結說戒波羅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
未聞戒不知當云何學我今寧可比丘聽集在一處
說戒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告言
乃至云共集一處諸說戒作如是說諸大德我今欲
說波羅提木叉巳上律文今謂上聖即指如來良以靜處
思惟聖情悽慘愍恤新學故曰悽惶語出文選聖哲
之治悽悽惶惶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彼謂聖哲之人
行道治世常憂時之不濟故孔子席不暖臥不安也
墨翟不黑不暇饌食也今借彼語而意似同程由示
也言小凡者通收內外薄地若據前律意即指新受
戒者沉溺謂不知戒相或致違犯而墮惡趣悼謂傷
嘆。


故下次明隨機設教初二句敘結戒不諱門者即戒
律也諱猶過也以如來所制戒律盡是指出眾生麤
惡過患以至婬盜等相種種業非示過令知戒令遠
離故云不諱闢即開也祕密術者以此戒法唯被內
眾以在家人并餘四眾不預聞故鈔引論云何故律
在初集以祕勝故又分別功德論云由勝密故非俗
[001-0178a]
人所見故術即道術或音遂即道路也。


張下次明制說又三初示立制本懷無問說者以如
來說法必先請問以為發端此制說戒乃靜處思惟
聖心自制則大悲心切為物情深思彼新學不知戒
相違戒起非故不待問而自制說顯初學者以前所
引新受戒者當云何學律塗謂使知戒相持奉皆通
靜處興者亦如前引教源即指說戒一法集眾等者
前引律文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共集一處
玄範即指戒法。


前下二示所說教準疏科經大分三分今文初二句
乃示序文以前稽首等偈法護結集為廣略二教通
敘前開持毀之言以成說聽之本和合下佛自安布
以為正宗發起由致次二句即指正宗以篇聚所列
條相重輕持犯開遮禁防機欲羅猶列也。


約下三敘能說之義文有四句初定說時次制盡集
三簡聽眾四彰利益初時中準律中因諸外道梵志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三時眾集來往周旋共為知
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經日供養時瓶沙王因見此
事遂往日白佛始教比丘月三時集說法論義此時
猶未制說戒後因如來靜處思惟立制法初則日日
說戒因眾疲極乃制半月疏云故約晦望折中之宜
次制集中疏云俱斯正戒乃是眾同所聞理宜崇遵
必無乖別如律初制盡閻浮提統通自然通為一集
後以奔馳損道開四處六相以至隨處局結雖然局
[001-0178b]
處至說戒時不拘界之內外通須盡集簡眾中律云
犯者不得聞戒亦不得向犯者說故疏云凡欲聞戒
為被行淨之人必有違犯便乖說戒之法合猶當也
潔即行淨等猶同也彰益中十誦云佛法幾時住世
佛答隨清淨比丘說戒諸不壞名住世故疏云良由
一聞行教信而奉遵業非內傾定慧內發遠近兩果
無不思議引生後進永隆萬載故為久住。


兩土弘傳中初敘為三初敘時移情變初二句正明
上句敘時言不競者以正像末必由次第非可一併
而至競猶並也下句敘情言變流者或先醇後薄或
利鈍不同執見差殊宜樂各異次二句引證上句即
大集經長者夢一端㲲後為五段佛言我滅度後有
諸弟子分五部等下句即本律因拘睒彌比丘鬪諍
來至舍衛諸優婆塞問佛當云何布施佛言應分作
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如彼金杖分為二分二俱
是金。


致下次明教法支分上句謂能詮之教謂諸部各興
結集即如鈔云隨其樂欲成立巳宗競彩大眾各生
異執如鈔云但為機悟不同致令諸部岳立下二句
即四位分部委如疏記雲飛喻其分散山張喻其堅
執。


取下三明如來懸被上二句謂通含諸計以初制戒
乃有萬差良由眾生根機不同樂聞有異故令聖制
輕重不等緩急有殊諸部重輕乃有無量下二句謂
[001-0178c]
皆皈正業謂雖分諸部情見差殊至於破惑詮其趣
果異故大集云五部雖異不妨諸佛法界涅槃。


東華敘昔傳中初科為三初標傳集始終若據四分
戒本乃當姚秦覺明誦律初始翻出金言曹魏者乃
取曇摩迦羅初行受法出僧祇戒心故云創傳故刪
定序云自戒本之行東夏也曹魏中世法護創傳羯
磨乃明戒本蓋闕又如疏云自漢明夜夢之始迦竺
傳法巳來草創鎡基未遑具體眾分道俗無受皈戒
年過二百至魏齊帝第四主嘉平年中有天竺沙門曇
摩迦羅魏言法時出僧祇戒心方立大僧羯磨受戒
至高貴卿公第五主正元元年有安息國沙門曇諦出
曇無德部羯磨斯之二部初在洛陽是謂戒律之先
也隋運初者即文帝時言始於魏末終至隋初戒本
傳世其間芟削改移者不少。


二或下列示諸本文中四句即指四本在文具顯委
如後釋言𨽻文者此有二釋或謂翻彼文成此𨽻師
字以此簡古書始自伏犧時史官蒼頡觀鳥跡以成
文後程邈□篆為𨽻止如今宗即𨽻書耳或云𨽻字
誤也以下斥云準律得在宗皈等此謂單寫律文。


三讎下總責謬妄上二句顯非讎校左傳注云讎對
也謂校諸本以其文義芟改理致乖違則使依附奉
持事相不曉故曰蒙然周易云山下出泉曰蒙以其
未有所適下二句彰損上句謂因聖欺賢下句蔽塞
來學別顯中文有八句委辨四本得失但初本全失
[001-0179a]
餘三則兼得失並上句縱與下句奪破梵本者謂多
梵言迷其文旨彼此方言義不相融通準律即寫隷
文者宗皈謂識達宗旨辨相謂更無註釋單寫戒文
使輕重等相冥然莫辨言惠求即惠光律師出謂以
義理求其文相故疏序云隨義約文又刪定序文云
更以義求纂緝遺逸以光師撰廣律疏羯磨戒本咸
如刪定深會義其博瞻未靜論端謂展轉駿難未能
盡理即序云鄙光所出宗理爽文是也言緣據者即
法願律師所出謂依律引緣以為正據故疏序云誦
律計文刪定序文云準約律部連寫戒心是也具周
猶如委悉別見謂止是一家之計未可通被群心。


總責中分三初引聖親制正戒謂出離聖道不類邪
術明禁謂旨妄警心理非暗昧唯佛制者以經論二
學猶通餘聖獨斯戒律金口親宣良以大千界內佛
為法王律是佛勅唯聖制立自餘下位但可依承又
如國家賞罸號令從女王出臣下僭曰庶人失信亡
敗無日戒法亦爾若究官說群生不奉法不久住賢
聖祇奉者良以如來行極果圓窮盡眾生重輕業性
等覺巳下尚非所堪況餘少聖安敢擬議緘默謂無
敢錯辭祇奉謂稟承嚴訓。


故下二敘論宗經宗經謂諸論解釋律藏盡宗承本
經教旨不易餘位班者此有二釋或約大小賢聖故
曰位班未能窮聖意故曰揣度或約論文解釋不合
參混佛言分別節段附釋聖意無敢思度妄自違越
[001-0179b]
故曰疏云五部十八乃是人分至律教無非佛旨何
得無學妄敢錯辭縱有披解自為卷帙是也。


總下三正斥謬妄上二句指斥諸見總前諸本情執
師心謂妄從臆說如云非制而制是制便違是也下
二句顯略謂細尋古非實多分既無所利述之無益
故云未暇。


今集中初科分二初敘古上二句斥文非繁謂義求
緣據略乃梵本𨽻文然昏義理流隱在文局塞故也
或可四本皆具諸過下二句彰事闕用失儀者事法
不備故捨非據者持奉無稽故。


若下二顯今上句謂今撰述集下句謂後學易明或
可上句即指諸古本乖謬之相下句謂既顯昔非即
欽後說。


次科敘學地中分三初二句敘夙志上句謂慕道余
即訓我言少仰者以祖師齠齓出家冠年受具故疏
批云昔在童稚即有信心無緣携掠致及過學年十
有五方得尋師十六誦經十七剃髮大業餘力蒙受
具戒等玄風或約玄妙釋或就衣色解以緇衣即其
色耳下句謂弘律言志在者乃平生意之所主如孝
經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清範即戒律而況祖師
四依示像三世秉持興建律乘專弘戒學故疏批云
依首師學聽疏二十徧時經六年等。


昔下四句次明就學以祖師出世行化多在京城周
流謂不止一處伏膺謂持禮依師請業謂求文義載
[001-0179c]
紀者十二年且化即二十四年矣相尋謂年歲聯續
或可載紀並年之通號年須一年如此尋續。


何下二句三歎戒本上句謂每一披尋下句歎文義
抑塞慨即歎也。


初科分二初敘四出求異初二句敘時貞觀即唐太
宗年號得二十餘年次句指處嶽謂山岳瀆即川瀆
並處之總名此謂經涉川陸薄猶略也或可指西北
即攝嶽字以多陸地故往東南則指瀆字以多川瀆
澤故疏批云貞觀四年遠觀化表北遊并晉東達魏
土等下句訪道謂請論評量教門優劣。


但下明愚智二師初明愚者初四句昧其教旨上二
句謂遂紛論即言雜亂弘遠謂大義全迷下二句忘
本以弘律之本唯在行事自古傳演多不知此獨吾
祖師自然迴悟興建本宗事鈔立題意可見也故鈔
序云至顯行世事方軌來蒙者百無一本又疏序云
至於行事未見其皈等豈非自古傳持不明於此譚
有務謂虗滯言詮事無施即全忘教本。


讒下次明學問荒踈初四句敘學淺上二句謂名不
稱實七五名者即五篇七聚之名讒能識達一字首
者即律師也涅槃云善解一字是名律師下二句謂
學不至理上句謂奔逐名相行藏即律教興廢優劣
之義故鈔序云常恨前代諸師所流遺記止論文疏
廢立問答要鈔是也下句謂不知所皈決正即趣道
之心。
[001-0180a]


問下敘無稽上二句即脩古章疏癈興謂諸部互有
取捨下二句準律無文上句窮竅正據下句相從臆
說。


自下二敘智師上二句美其學解博學謂見聞周贍
生知即稟性聰說論語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
之者次困而學之其次也困而不學斯謂下也下二
句斥其師心神用即智謀莫準謂不可憑信情取謂
不脩正教天乖諭其隔遠。


三中正明中初科分三初敘來致上二句謂以前諸
本增減繁略出自胸襟未符祖意下二句既從正教
理有所皈則辨諍紛論頓然平息。


今下二示文體初四句明經註上二句敘正經言試
者恐有所不知乖違佛旨未即正言作述之謙言依
律者以戒本文散在廣律今則採摘律本撰集成文
更無改移故云具錄下二句明經文從佛解者以一
一戒下佛自解釋今所注釋盡準佛言文下四句挍
異同上二句敘古同一卷數同今文三卷者乃後分
耳或可古有寫𨽻文者今文準律事可同焉下二句
敘今註釋戒相明顯則異古來失於辨相。


庶下三彰利益初正明初二句通被三根上句學久
近下句據根有利鈍次二句謂解三品麤知粗略事
鈔持犯篇明三種持律上品則事犯俱識中品句雖
兼識犯於罪事生疑不識者下品則事犯俱迷此謂
於教有迷止結不學無知二罪望不犯根本故名持
[001-0180b]
律精練則解行兼通精明持犯者一師化者以毗尼
之學佛法根本故鈔云大師在世偏弘斯典以下結
示上句則指前諸本下句謂為利無盡。


次科分三初敘意上二句敘古多妄傳言各緣起者
以律中凡制一戒並有緣起國土犯人熏結等相若
不准律以明則容妄說下二句示須明之意謂依教
委明則事歸稽實。


故下正示言類引者戒緣各別故且如婬戒緣起戒
本犯等廣辨諸相成類注之使無參混刪要輔者以
彼文既廣今但撮略要輔今行事耳或可文繁不可
盡錄故故云刪要事有闕略則以義補之。


俾下三結顯上句謂文句開列下句即持犯分途。


二中分二初二句正示結益上句自利言潤身者依
教奉持出處語默率遵戒撿動必稱法故法潤於身
教誡儀序云四儀既無法潤乃名枯槁眾生言光德
者威儀行成隨處施造則美德光顯鈔云良以非法
無以光其儀非道無以顯其德下句利佗言護法者
以末世住持唯憑僧寶所犯要由於戒故疏云住持
三寶以僧為先良有由也匡時者以末法時證理趣
果者少唯以威儀肅物戒撿清身能使眾生觀相生
善故云解削染稟戒入道次第以至僧中受懺安恣
結法治諫師資上下此乃佛法綱紀住持萬世功由
戒律故善見云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
方住。
[001-0180c]


臨下次囑累流通初二句謂文義無濫上句全依佛
語足可憑信下句逈異古師庶無乖謬。


次二句正示流通言貽無漏者不專自利也謂豈唯
自備其唯漏耳或可無漏即指聖果濟有緣者意在
利佗謂於祖師夙有勝緣今或遭遇兼濟出孟子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良以大慈垂應本為
群生立事立言豈專自利。


故下二句結示輙謂不敢專擅云爾結上之辭。


四分戒本序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