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21 菩薩戒羯磨文-唐-彌勒菩薩 (master)




No. 1499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薩說
沙門玄奘奉 詔譯


受戒羯磨第一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
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當審
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
義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
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如
是請言:
[001-1105a]


「大德憶念!我如是名,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
薩淨戒。唯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慜聽授。」第二、第三
亦如是說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禮

拜、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
智慧、得大神通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
德生殷淨心。


若諸菩薩,欲授菩薩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
薩法藏摩呾理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
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
戒,非唯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以受戒法如應正授。其
受戒菩薩復於彼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
恭敬膝輪據地,對佛像前合掌請言:「唯願大
德哀慜授我菩薩淨戒。」如是請已,專念一
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
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


爾時有智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菩薩,以
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
子!聽汝。是菩薩不?」彼應答言:「是。」「發菩提願
未?」應答言:「已發」。自此已後應作是言:「汝如
是名善男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
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
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
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
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
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
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如是受已,能受菩薩不
[001-1105b]
起于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
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是白
言:「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今於此中現有某名菩薩,於我某菩薩所,乃
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唯願十方無邊
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
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名
受戒菩薩亦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
是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
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
前,法爾相現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
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覩是菩薩法
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
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
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
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
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
退減。如是名為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若諸菩
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
名第一他勝處法。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
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
不起哀憐而修惠捨,正求法者來現在前,
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
勝處法。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
因緣,不唯發起麁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
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
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
不捨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若諸菩薩
[001-1105c]
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
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
處法。如是名為菩薩四種他勝處法。菩薩於
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
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
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
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
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
即名為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
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
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
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法,
即便棄捨別解脫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
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
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脫戒犯他勝法,於現法
中不任更受。


「如是菩薩所受淨戒,於餘一切所受淨戒,最
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
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除滅於一切
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
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計
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薩俱
起供養,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
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又諸菩薩,不從一切諸聰慧者求受菩薩所
受淨戒。無淨信者不應從受,謂於如是所受
淨戒,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慳貪
[001-1106a]
者、慳貪蔽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不應從受。
毀淨戒者,於諸學處無恭敬者、於戒律儀有
慢緩者,不應從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於他
違犯不堪耐者,不應從受。有懶惰者、有懈怠
者,多分耽著日夜睡眠,樂倚樂臥、樂好合徒
侶、樂嬉談者,不應從受。心散亂者,下至不能
𤛓牛乳項善心一緣住修習者,不應從受。有
闇昧者、愚癡類者、極劣心者、誹謗菩薩素
呾纜藏及摩呾理迦者,不應從受。又諸菩
薩,於受菩薩戒律儀法雖已具足受持究竟,
而於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不率爾宣
示開悟。所以者何?為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
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誹謗。由誹謗故,如住菩
薩淨戒律儀成就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
亦為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乃至一切惡
言惡見及惡思惟,未永棄捨終不免離。


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
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
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
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
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
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
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
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
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
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
切如前應知。
[001-1106b]


懺罪羯磨第二



若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
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
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設有違
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


如是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
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
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
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纏違
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
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
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
違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
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若
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
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
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
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
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得捨差別第三



略由二緣,捨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捨無
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
處法。


若諸菩薩,雖復轉身遍十方界,在在生處不
捨菩薩淨戒律儀。由是菩薩不捨無上菩提
大願,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為
欲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
新得。
[001-1106c]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序


沙門靜邁製


夫𤅀溟沖廓,總川逝而朝宗;法性惟玄,統品
物而都會。是知無說顯道崇毘耶之息言,絕
聽雨花宗摩竭之掩室,自非德本宏邈,孰能
究其弘致者哉。有三藏法師,是稱玄奘。弱齡
軼俗,凝神氣於白雲;壯志遊真,晰智暉於
玄妙。漱其源者隨迎而不如,涮其流者游泳
而不測。大龜啟滅之歲,捐觽鞢而整花田;須
陀問道之年,鏡戒珠而嬉行地。爰以炎隋季
祀三聚創膺,深惟蹄旨、悟有餘說,悼靈章之
紊譯、愴神理之紕傳,故能出玉門而遐往,
戾金河而殉妙。爰有大正法藏,寔號戒賢。
道格四依、稱流五印,凡厥藏海取質若人,故
以所旌戒標洪譽。遂於摩揭陀國欽承函
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雖薩陀之遇曇無,
蔑以加也。因固請受菩薩律儀,一稔三祈肇
允殷望。法師以菩薩淨戒,諒一乘之彛倫;授
受宏規,信十地之洪範。特所吟味,匪替喉衿。
以大唐貞觀二十有三年,皇上御天下之始
月魄日,於大慈恩寺奉詔譯周羯磨戒本,爰
開兩軸,蓋菩薩正地之流澌也。邁以不敏猥
廁譯僚,親稟洪規、證斯傳焰,動衷形說、式讚
大猷,聊紀譯辰以備攸忘。其證義、證文、正
字、筆受,義業沙門明琰等二十許人,各司
其務,同資教旨。
菩薩戒羯磨文=序【宋】【元】【宮】文羯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