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02 梵網經順硃-清-德玉 (master)



No. 699-A


佛說梵網經順硃敘


德玉自丙申年。得戒於澄江和尚。後即參大隨禪學。
而律部不暇研實虗聲焉爾也。及從雙桂先師得法。
南遊抵華山律堂。見其威儀。攸攝心恧。面愧無巳。欲
依學以贖前咎。而又恨識浪漂流。二三友人牽制。至
行脚事訖。還渝始拈先法戒二師香。以華嚴新剏清
規未整。雖草草露布。禪律竝行。亦有虗無實。遂禁足
于季。而關三載。日課華嚴萬佛并楞伽梵網等經。惟
梵網上卷求句讀且難。況得義得味依法修行乎。蜀
無律師律體律學。其來久矣。乃展三昧和尚直解。諦
究之年餘。少有進益。但其中文理浩瀚。引證攸長。膚
學者實難趣入。非悟戒體廣學多聞細心于經論律
部者。亦不識三昧和尚之深心也。今此順硃雖就正
文。順硃填墨亦從直解中截出。間或別出巳意。亦不
敢杜撰外三昧和尚法眼也。玉豈借斯以沽名哉。實
欲雪心澡身以贖荒戒之咎。并令膚學者稍識戒體。
三十心十地根本戒用。十重四十八輕。端倪戒師有
據。戒用有體。戒學有本。以黽勉躬行。證悟自性本有
金剛寶戒也。藁成。俾慈雲仙上座抄錄。



康熈二十年辛酉歲菊月念日也華巖德玉敘
[001-0001b] No. 699
佛說梵網經順硃卷上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蜀渝華巖季而關 聖可德玉 順硃
慈雲寺 价南慧仙 謄錄


菩薩心地品之上


【○初釋經題目


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三義。
何謂自覺。以凡夫背覺照合塵勞不能自覺。惟如
來從凡夫發心持佛淨戒。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
學。悟自性真空。了惑業虗妄。故名自覺。何謂覺他。
以二乘厭生死取涅槃不能覺他。惟如來證平等
智得法性空。運無緣慈入魔佛界。廣化眾生離苦
得樂。故名覺他。何謂覺滿。以菩薩起大悲度眾生
覺行未圓。惟如來心色俱離根本智顯。五住盡二
死亡。三覺圓萬德備。故名曰覺滿。如來具足十號。
今舉一號則十號齊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能說法
之主也。說者即所說之法義也。佛說者乃覺皇親
口所宣。非菩薩聲聞之所能說故也。梵網者。世尊
不離菩提樹。而升四禪天。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
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梵網喻也。即喻以表
[001-0001c]
法也。無量網孔喻無量世界無量眾生心無量佛
教門無量菩薩差別階級無量諸佛受用境界。以
此一喻而攝多義。故從喻立題也。經者。梵語修多
羅。華言契經。上契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眾生
之機。逗根而說。故曰契經。又經者線也徑也湧泉
也繩墨也。此皆隨義立名。總不出貫攝常法四字。
貫者貫串諸佛之旨趣。攝者攝持所化之機宜。常
者古今不變。法者凡聖同軌。佛說梵網四字。乃所
詮之義。經之一字乃能詮之文。能所合目為題。故
名佛說梵網經。


○二釋譯人名】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者。秦國之主。姓姚。名興。乃後秦非符秦也。三
藏者。即經藏律藏論藏。法師者。謂此師學通三藏。
以一心常住不變之經。三業體淨無為之律。覈定
是非邪正之論。以是自師。以是師人。就德彰名。故
名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者。華言童壽。謂師童年而
有耆德。故云童壽。什者謂善識此方文字知識。本
龜茲國人。後秦弘始三年入長安。譯經論九十八
部。梵網最第一。師位證賢聖者。南山感應傳云。七
佛巳來譯經之師也。奉詔者。奉秦王之詔命。而翻
譯此經也。譯者易也。易梵國之語。為華夏之言。華
梵竝舉。合目為題。故云鳩摩羅什奉 詔譯。


○三釋經品題】
[001-0002a]


「菩薩心地品之上」


【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西域好廣。此
方喜略。惟存菩薩。義含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
心地者。即三十心十地也。又指法而言。即眾生本
元心地。迷之者輪迴六凡。悟之者直入四聖。諸佛
證此。菩薩修此。眾生迷此。如來愍念興慈運悲。往
來三界八千返。秪為發明一切眾生本有心地。惟
欲眾生依此心地稟受金剛光明寶戒為本修因。
扣巳而求。莫向別討。故名心地。品者類也。眾類相
從之義。此經一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菩
薩心地品正當第十。此一品之文分為上下二卷。
上明菩薩理智觀行修證階級。即三十心十地也。
下明菩薩心地戒法輕重開遮止作持犯。即五十
八戒也。卷有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正解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說蓮華臺
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爾時者。即無量天人菩薩集會之時也。釋迦牟尼
佛者。此標能化之主也。梵語釋迦牟尼。義翻能仁
寂默。以能仁表姓德。寂默顯理致。又能仁不住涅
槃。寂默不住生死。又仁忍也。以聞善不即喜。聞惡
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惡也。又于無生法忍可忍證。
故云忍也。在第四禪地中者。標所住之處也。在者
[001-0002b]
住也。第者次第。謂三界共九地。欲界為一地。名五
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
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捨念
清靜地。無色界有四地。一空無邊處地。二識無邊
處地。三無所有處地。四非非想處地。此當色界第
四禪捨念清靜地。九地之中乃摩醯首羅天王所
住之處。亦名有頂天。又名色究竟天。法雲地菩薩
多寄住于此處說法。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又云
威靈。或云三目。此天為三界尊極之至。輔行記云。
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居
菩薩住處。能知三界雨滴之數。統攝大千世界。于
色界中。此天獨尊。即統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
顯此心地道戒甚深秘密最尊最貴。故在此大梵
天王宮中之內庭而說也。與無量等者。此標聽法
之眾也。無量大梵天王者。以一釋迦應千百億釋
迦。標千百億世界。而千百億世界中之梵王同時
集會也。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者。言法會聽眾非
是算數所能知之。皆是大根器眾也。說蓮華臺藏
世界者。指受法之處也。盧舍那佛所說者。明授法
之人也。說法有宗。傳法有本也。梵語盧舍那。此云
淨滿。言諸惡淨盡眾德悉滿。此即圓滿報身佛。下
卷廣明其義。心地法門品者。心地品解見上文。法
者軌持之義。門者通達之義。謂依法修行。直至佛
地。所謂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有大陀羅尼門。
[001-0002c]
不二法門。宗師云。入此門來莫存知解等是也。故
曰法門。此一節乃初化佛說法。敘說心地法門品
之由致也。】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華臺
藏世界。」


【是時者。是釋迦佛與眾說毗盧佛所說心地法門
品由致之時也。釋迦解見上身放慧光。所照者。身
即全身。放乃顯露。慧者如如智慧。光者果德光明。
此個全光非獨諸佛有之。一切眾生具有。皆因無
明障慧而不證得。故世尊以大方便。垂示此光。無
非發明人人本有心地戒光。俾其自巳修持。自巳
悟證矣。所照者。承前起後言。全光所照之處也。從
此天王宮乃至蓮華臺藏世界者。示全光所照處。
情與無情盡被此全身慧光。一光所攝也。此飾乃
二放光現瑞。敘發起之緣也。】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
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無量天人亦生疑
念。」


【其中一切等者。總舉依正二報。即指天宮華藏之
兩間。凡光所照處。一切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莫不
各各相視其光歡喜快樂也。類數無量。故名一切。
眾法相生。故名眾生。此光昔無。于今忽有。各既睹
光。咸護。饒益。故曰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等者。
寶光雖放。塵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光。故未能
[001-0003a]
知此光何因何緣而證得。又未能知此光何因何
緣而放之。豈惟博地凡夫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
無量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
念。所謂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也。此
節乃三覩光生疑。敘明發問之端也。以上總敘人
天不達佛光因緣之所以竟。】


「爾時眾中玄通華光主菩薩。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
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爾時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時也。眾中等者。此舉
眾明當機也。此菩薩是華嚴海會不可說不可說
眾中當機首領大菩薩也。佛放此光甚深難測。非
具大智慧者不能曉了。唯此菩薩具大行華。智慧
明玅。可通此光為眾中作唱導之主。以德彰名。故
云玄通華光主菩薩。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起者。
從自也。大廣備之義。莊嚴法身果海有三義。一六
度萬行。二一切智慧。三第一義諦。其中華乃行華。
即福德莊嚴。光明乃智慧。即智慧莊嚴。三昧乃正
定。即第一義諦莊嚴。此三廣備。故名大莊嚴。此菩
薩住是定中。即自是定而起。故云從大莊嚴華光
明三昧起也。以佛神力等者。謂此菩薩請問大法。
必仗如來神力加被。方能發起智。問以佛神力故。
始能放金剛堅貴白雲淨智如幻之色光也。光照
一切世界者。顯此光之迹周徧圓融而無障礙也。
此一節乃四玄主集。問中有二。初起定放光光照。
[001-0003b]
一切以攝眾也。】


「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
為何等相。」


【是中者。是一切世界之中也。一切菩薩者。即一切
世界中之大菩薩也。皆來集會者。因光明所照。不
約而同共會此處也。與共同心者。因光悚動。同示
一疑而問也。異口者。人各有身口隨身異也。問此
光光為何等相者。即問釋迦如來全身所放之慧
光也。此光即果中境界。前眾生未發菩薩心。秪疑
因緣。故曰何因何緣。此諸菩薩是因中人。只問果
中之事。故曰光為何等相。何因何緣。即下釋迦請
問舍那云一切眾生為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道
等文之案。光為何等相。即下請問當成佛果為何
等相之案。此一節乃二集眾發問也。自首至此序
分竟。下明正宗分。】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眾。還至蓮華臺藏世界。
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見盧舍那佛。坐百萬億蓮
華赫赫光明座上。」


【是時者。即此人天大眾諸菩薩請問之時也。釋迦
是能化之迹佛。即擎接此世界大眾者。乃所化之
生也。在上曰擎。在下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
切世界中生疑集會有根性之大眾也。言還至者。
謂此釋迦與諸菩薩一切眾生。元從華藏世界舍
那本迹心地戒中一光流出。今復還歸本體故。蓮
[001-0003c]
華臺等者。即舍那本迹之處。蓮華臺藏世界。詳在
後文。億有四億。百億。千百億。百萬億。萬萬億。此乃
四億中第三百萬億也。紫金剛光明表菩提智境。
宮中表涅槃理境。謂理因智明。智繇理發。以理冥
智。以智契理。理智圓融。法報無礙。報化圓融。迹本
不二也。見盧舍那佛者。釋迦旋歸本界。覿面相覩。
親見本師法身智身境界。所謂今日始見娘生面
也。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
之座。座以蓮華者。蓮之開敷表權實雙彰也。赫赫
者。光焰熾盛貌。光明者。智慧之照用相。此如來於
因地中。以大智慧破惑證真。故感果中報德住此
蓮華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萬億者。
即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之光明蓮華。圍繞舍那宮
座。故云百萬億赫赫光明蓮華之座。此明三身圓
會之相。華嚴廣明百萬億。此正宗分初明心地道
有四。初化佛代請。亦有二。初攝生還本。敘攝用歸
體生佛無差之義也。】


「時釋迦及諸大眾。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巳。釋迦
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虗空一切眾生。為何因緣得成
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
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時釋迦至釋迦佛言敘請法之儀。則表三業䖍誠
也。一時乃一念生敬之時。意業䖍誠也。禮佛足身
業䖍誠也。釋迦佛言口業䖍誠也。諸佛請法尚具
[001-0004a]
此儀。餘請法者可知也。此世界中者。即此娑婆世
界之中也。地及虗空者。地即人間。虗空即天上。一
切眾生者。即釋迦如來擎接人間天上一切世界
中覩光生疑根熟之眾生也。為何因緣得成菩薩
十地道者。因緣即因行。道即佛果。意謂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返妄歸真。欲修佛道。畢竟以何因行。方
至佛果耶。此是第一問。即前天人疑何因何緣之
意。當成佛果為何等相者。意謂當成佛果之時。畢
竟又是何等境界耶。此是第二問。即上華光主放
光集眾。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為何等相之意。此是
略問。如佛性本源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佛性。
本源品即大部六十一品之一品。在彼品中。廣明
成佛真因種子。佛性即菩提心。乃本覺義。在眾生
分中名佛性。非眾生分中名曰法性。今舉在因。故
名佛性。菩薩種子即因地心也。此第二正請決疑
也。此化佛代問竟。】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虗空光體性。本源成佛
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眾。」


【爾時者。即釋迦請問之時也。即大歡喜者。謂此心
地法門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正是佛之本懷。故大
歡喜也。現虗空光體性者。光即本體性分中之智
光。此光充遍十方而無來往。流通三世而不變遷。
遐邇古今一切世界諸有色法應物而現。于其中
間。覔一光相。如芥子許不可得。就如虗空一般。故
[001-0004b]
曰虗空光體性也。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本
者根本。源者淵源。言此體性乃是諸佛菩薩成佛
道之根本淵源。常而不改。住而不動。無作無為法
身正定正受之三昧也。示諸大眾者。即以此本源
正定。示諸大眾。令其悟入自巳本有智慧光明。金
剛寶戒一得永得。永無退失也。此舍那酬答也。答
有三。初總答心地。二廣答釋名。三結答問義。初總
答有四。初顯示定相。二誡聽思修。三自陳因行。四
舉自果相。此初示定相也。】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是諸佛子者。佛為慈父。紹佛曰子。諦聽等者。即聞
思修三慧諦審也。聽者領也。謂諸佛子大眾若不
審諦誠信而聽。則所聞之法心不相應。心法既不
相應。心慧妙行何繇而發。故先誡聽也。善思修行
者。若不如聽而思聽則無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
勞。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
聞亦如是。故復誡思修也。此是舍那如來詔告現
前大眾。即總答中二誡聽思修也。】


「我巳百阿僧祗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
等正覺。」


【我巳百阿僧祗等者。我即舍那。巳者業巳經歷之
謂也。阿僧祗梵語。此云無數。劫梵語劫波。此云分
別時節。言我舍那業巳經過百無數劫之時節。修
行此三十心十地。用之以為因緣。從始發心初捨
[001-0004c]
凡夫。于其中間。歷此劫數之久。實非妄誕之人。一
朝一夕微因微緣。小功小行。一知半解。無明煩惱
貪嗔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頓超佛道者也。雖然初
捨凡夫。即成等正覺者。乃是眾生受佛戒。即入諸
佛位。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也。瓔珞經謂。一切諸佛
不經三大阿僧祗劫。得成無上菩提。無有是處故。
所以道先悟毗盧性海。後行普賢行門。良有以也。
此總答中三陳自因行也。乃答化佛一切眾生何
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之問。】


「號為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海。」


【號者名也。盧舍那解見上。即報身佛名也。住居也。
蓮華臺藏世界海者。華嚴經云。有二十重華藏世
界海。皆在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此世界乃是毗
盧遮那如來。往昔于此世界中。微塵數劫修菩薩
行時。親近微塵數佛之所嚴淨。今感果住此也。而
此娑婆華藏世界。正當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剎微
塵數世界圍繞。即毗盧遮那如來出現之處。梵語
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即法身佛名也。梵語盧
舍那。華言種種光明遍照。遍一切遍照。二經名異
體同。法即報。報即法也。法身毗盧遮那佛住蓮華
藏莊嚴世界海。即報身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
界海也。海有包含深廣暎攝一切之義。即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之依報正報。無不從此華藏世界盧
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海具真如生滅二門。故云海
[001-0005a]
也。此總答中四舉自果相也。果相中有總明果相
別明果相二義。此乃初總明果相也。問何等因。即
最初悟此心地中光明金剛寶戒為因。問何等緣。
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法門為緣。問何等果。即
成等正覺為果。問何等相。即號為盧舍那佛住蓮
華臺藏世界海。依正二報為相也。此總答因果二
問竟。】


「其臺周徧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我化為千
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
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菩薩釋迦。
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其餘
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其臺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蓮華。華中有一蓮臺。
臺中有一佛。佛即舍那本迹之佛。乃正報中之報
身佛也。臺即舍那所居之華臺。乃本迹佛身依報
之國土也。其臺周遍等者。即本華臺周匝有千葉
圍繞。而每一葉為一世界。故成千世界。此顯本迹
依報。又現為迹佛依報之世界也。我化為千釋迦
等者。我即舍那自稱。非凡外之我。此顯本迹佛身
又化迹佛之身。而現于迹依世界中之教主。此一
一世界中佛皆舍那所化之身。故曰我化為千釋
迦據千世界。後就一下顯迹依土又化為迹迹佛
身依報之國土也。後就一葉等者。即千葉中拈取
最後一葉而例言之。此一迹華又現為百億之華。
[001-0005b]
每一一華為一世界。故有百億世界。每一一世界
中有一一須彌。故有百億須彌山。梵語須彌。此云
妙高。以眾寶所成。出過諸山。故每一一須彌山有
一一日月繞須彌盧。故有百億日月。每一一日月
一日一夜遊四天下。故有百億四天下。每一一四
天下有一一南閻浮提。故有百億南閻浮提。梵語
閻浮。此云勝金。以樹流金汁河出金沙故。百億菩
薩釋迦者。此又顯迹佛之身。而又顯迹迹之佛身。
即千釋迦一一化現百億釋迦為當機。故云百億
菩薩釋迦坐百億等。此總結顯如來婆心示現受
生出家成道轉法輪度眾生義。一一釋迦皆示現
八相成道。二始同時皆不離菩提樹而升忉利。乃
至梵天。皆說舍那所傳心地法門。皆放身光。鼓動
人天。故曰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
埵心地也。其餘九百等者。上拈千華中一華。示現
千佛中一佛。示現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又作云
何。其一葉一佛既如是示現。則餘九百九十九釋
迦之依正亦皆各各示現。乃至請問心地法門亦
復如是。無二無別也。此二別明果相也。果相中有
二。初從體起用。二攝用歸體。此乃初從體起用也。
上總示果相明依正體。此別明果相明依正用。】


「千華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
以為本源。名為盧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達即體之用。而謂實有本
[001-0005c]
迹應迹之分。故言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之化身。
千釋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臺等是從體起用。
即即體之用。此明攝用歸體。即即用之體。正明體
不離用用不離體。體用不二。故曰吾以為本源名
為盧舍那佛。此二攝用歸體也。】


「爾時蓮華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
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此二廣答釋名。」


【爾時者。當爾發明本迹徧現攝用歸體之時也。廣
答者。對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巳百劫修行心
地。又恐法眾不知是何心地。故標牒請詞。下詳答
之也。】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
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
心。十頂心。」


【諸佛即千佛千百億佛諸迹佛也。當知者。是本佛
召告諸迹佛。應當知此十發趣中十心之名位也。
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者。堅即堅實。信即信心。
忍即安忍。三賢十聖等妙別。經分為六位。各具性
觀慧堅忍五法。每一法隨六位。分為六種。此十住
位中性即習種性。觀即住觀。慧即聞慧。堅即信堅。
忍即信忍。以二法合言。名堅信忍也。中者言此堅
信忍中有十種人。俱發上弘下化廣大之心。趣向
佛海。無能退轉。故云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也。
何名十心。一捨心。捨即施捨。無所悋惜之義。二戒
[001-0006a]
心。戒即戒律。滅惡生善之義。三忍心。忍即忍可。安
忍不動之義。四進心。進即精進。趨向無退之義。五
定心。定即禪定。不昏不散之義。六慧心。慧即智慧。
照了無礙之義。七願心。願即願樂。上求下化之義。
八護心。護即護持。善能防隄之義。九喜心。喜即歡
喜。離苦得樂之義。十頂心。頂即人頂。無過于上尊
貴之義。
○此二釋心地相中初明十住相也。】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十長養心向
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語心。
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從是句承前入堅句。起後堅法忍等者。法者知諸
法空假。立諸法以化眾生。即假法也。此十行位中
性即性種性。觀即行觀。慧即思慧。堅即法堅。忍即
法忍。以二法合言。故名堅法忍也。此位以前十住
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運四無量之
心。行四攝法。饒益眾生。長養聖胎。成就聖德。向佛
果海。故云十長養心向菩提果也。何名十長養心。
一慈心。愛念眾生之義。二悲心。愍念眾生之義。三
喜心。慶他得樂之義。四捨心。周給無悋之義。五施
心。普慧無惜之義。六好語心。所說皆善之義。七利
益心。勝行化生之義。八同心。隱同攝化之義。九定
心。印持無亂之義。十慧心。照徹無礙之義。此二明
十行相也。】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
[001-0006b]
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
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從是句結前入堅句。起後堅修忍等者。修增修也。
此十金剛位中。性即道種性。觀即向觀。慧即修慧。
堅即修堅。忍即修忍。二義合言。名堅修忍也。此十
向位即解行發心也。前十住心由信滿而入。此十
向心由行滿而入。以是菩薩于第一阿僧祗劫將
欲滿故。即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於是
心心實相。念念真如。行行圓融。修金剛三昧定。集
一切行法門。深入理觀。轉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
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也。何
名十迴向心。一信心。但信自心決定成佛。永無疑
執故。二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諸佛正智故。三迴向
心。迴不住也。向不退也。于無上菩提不住不退故。
四達心。達即通達。照徹無礙。內外清淨故。五直心。
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無生智故。六不退心。不退
入凡夫地。進道無巳故。七大乘心。以智乘行乘任
載任用。廣度眾生入佛海故。八無相心。以般若波
羅蜜照了。妄想解脫無二故。九慧心。慧即如如慧。
以智慧觀照。了無量法界入一切法。無集無受故。
十不壞心。八魔不壞。入佛威神。出沒自在故。於此
十心圓滿。二空理顯。感諸佛加被。得摩頂三昧。證
入虗空平等總持法門。即入十地也。此三明十迴
向也。此上三賢觀行名相竟。下明十地相。】
[001-0006c]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一
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
爾炎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
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從是一句結前。入堅聖等起後。謂前三賢修習聖
行功德圓足。得入平等地總持法門。自此稱聖。故
云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也。此十
地位中。性即正覺性。觀即地觀。慧即無相慧。堅即
德堅。忍即正忍。二義合言。故名堅聖忍也。此即證
發心。謂證真如法故。何名十地。一體性平等地。謂
此菩薩證入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實法門。攝受
眾生。其慧平等故。二體性善慧地。謂此菩薩善修
法身平等大慧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故。三體性光
明地。謂此菩薩證發無邊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
智。能知一切三世諸佛法門。入神通光明故。四體
性爾炎地。謂此菩薩以智慧𦦨。燒煩惱薪。以入善
權方便。教化一切眾生。能使見佛體性故。五體性
慧照地。謂此菩薩以十力智。照知善惡有無二性。
起一切功德行。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故。六體性
華光地。謂此菩薩以大智行之華一時開敷。十神
通明智品。現身示眾種種變化。百千萬劫說不可
窮盡故。七體性滿足地。謂此菩薩具足十八聖人
智品。於一切國土中。隨諸眾生心行。示現作佛。成
道轉法輪故。八體性佛吼地。謂此菩薩入法王位
[001-0007a]
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樂施一切眾生。為大法師
破壞四魔。法身具足。說法無畏。如大獅子吼故。九
體性華嚴地。謂此菩薩得佛華嚴。善能守護法身。
以佛威儀如來三昧。出入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
轉法輪。一念中一時示現如是事故。十體性入佛
界地。謂此菩薩以護一切種智。得入金剛三昧。具
足十功德品。具足不可說法門三昧門陀羅尼門。
非下地所及。惟佛佛無量身心口意可盡其源故。
此四明十地相也。
○瓔珞經云。以銅銀金琉璃摩
尼水晶之六輪。對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俱詳直
解。茲不煩引。此十聖地觀行斷證。初地斷上品惑
證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斷中品惑證中品智。從
八地至十地斷下品惑證上品智。此即轉前五識
相應心品成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相應心品成妙
觀察智。轉第七識相應心品成平等性智。轉第八
識相應心品成大圓鏡智。四智圓明。三身圓現。所
謂大圓無垢同時現。普照十方塵剎中。以上答釋
心地名相竟。向下結答以勸修也。】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為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門品者。總舉心地之軌則也。我先為菩
薩者。此舉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此舉因
明果也。若非勝因不得勝果。若非勝果焉顯勝因。
此乃自指根源。以為眾生修入榜樣。此三結答問
意也。意中有二。初舉法陳因。二作勸修證。此初舉
[001-0007b]
法陳因也。】


「如是一切眾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
為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如是二字承上自巳成佛根源在斯。而一切眾生
亦當如是。即今如我往昔行菩薩道。修入發趣長
養金剛十地四十賢聖之行。為因地心。得今證當
成果無為無相大滿常住法身智身滿足之相好
也。無為無相即顯法身。大滿常住即顯報身。十力
十八不共行即顯法身。法身等者。言證此無為無
相當成法身之果。證此大滿常住當成智身之果。
證此十力十八不共行。當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千百億化身充滿具足之果。故云法身智身滿足
也。此意中二作勸證修也。十力者。一知是處非處
智力。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
昧智力。四知諸相勝劣根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
亦名欲力。六智種種界智力。亦名性力。七知一切
至處道智力。八知宿命無漏智力。九知天眼無礙
智力。十知永斷諸習氣漏盡智力。十八不共法者。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意無失。四無不定心。五無
異想心。六無不知捨心。七欲無減。八念無減。九精
進無減。十智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
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知過去無礙。十七知現
在無礙。十八知未來無礙。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
[001-0007c]
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非權小菩薩所共。更非凡
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
華上佛。千百億佛。一切世界佛。」


【爾時者。即舍那如來舉因明果以勸修之時也。蓮
華臺等及千百億佛解見前。言一切世界佛者。是
千百億之釋迦佛展轉化化無量無盡之智慧佛。
居一切世界中。說法利生。以表從心地戒法中出
生無量無盡智慧佛也。下卷文云。微塵菩薩眾由
是成正覺者此也。此三華光請釋也。請釋有二。初
總標報化。二別明當機。此總標報化也。】


「是座中有一菩薩。名華光王大智明菩薩。從座而立。
白盧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
剛。十地名相。其一一義中未可解了。惟願說之。惟願
說之。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如來百觀品中巳明。」


【是座中有一菩薩者。是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薩也。
名華光等者。前云玄通華光主。此云華光王大智
明。正顯此心地戒法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問。謂
斷惑證真必以智慧為首故也。從座而立身業之
誠。白盧舍那佛言世尊口業之誠。身口如如心契
實相意業之誠也。佛上略開四十法門名相。名相
雖多。以義論之。則名相為略。故曰略開。其中一一
義理必廣。修斷觀智未曾解了。必請詳明。故曰惟
願說之惟願說之。重敘請意。以表請法之誠切也。
[001-0008a]
妙極即妙覺果海。金剛即堅利之智。謂若至果海
非金剛智不能。此智一起。諸物不能壞。而能壞諸
物。一切襍染諸惡種子。斷盡無餘。故云妙極金剛。
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寶藏。為一切賢聖修斷
方便觀智根本。故云一切智門。如來下引證。以明
此處文義在大部內如來百觀品中。巳更詳明矣。
此請釋中二別明當機也。此一節文總承前義而
來。自從是時釋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
放光聚眾。請問光相。釋迦擎眾至舍那所。代前二
問。請決其疑。舍那領答。從凡至聖。即以心地為因。
當成佛果。果中境界一一發明。又恐大眾雖問心
地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廣開名相。為三十心
十地。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義。若
不發明義趣。將使行者莫知趨向。執相迷心。執事
迷理。故華光王菩薩請解其義。正謂涅槃心易曉。
差別智難明也。】


「爾時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云。何義者。發趣
中。」


【此牒大智明菩薩請釋其義誡聽許說十住進修
地位觀行之義也。此四舍那酬釋有四。初明十住
義。二明十行義。三明十向義。四明十地義。十住中
又有二。初總標牒問。二別解其義。此初總標牒問
也。下別解其義有十。


○第一捨心位
[001-0008b]


捨者。即檀波羅蜜也別經名發心住。百千法門以
檀為首者何。葢博地凡夫以執著我法不捨。故輪
迴諸趣。今欲趨佛道者。必以財捨法捨竭盡捨三
捨為先。漸漸從外及內。以至內外俱捨。捨亦復捨。
如是之人名為肉身菩薩。乃可入道自利。因此檀
度廣攝眾生。亦易從化而利他也。】


「若佛子。一切捨。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巳身。
有為諸物一切捨。無為無相我人知見假會合成主
者。造作我見。十二因緣。無合無散無受者。十二入。十
八界。五陰。一切一合相。無我我所相。假成諸法。若內
一切法。外一切法。不捨不受。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
現前故。捨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者。標其能修行捨之人。一切捨者。標其所
修當捨之法。何為當一切捨耶。國土城邑等者。言
天子之國土宰官之城邑庶民之田宅。自天子至
下庶民。咸有金銀明珠男女。外而器界及自巳。內
而根身。皆有為諸物。一切悉所當捨者。若有人乞
寶位官位城邑國土而生尊貴之心。乞安養田宅
使用金銀明珠而作護惜之念。乞奴婢男女巳身
而起情愛之想。悉無一毫捨心者。又豈能滿檀波
羅蜜。以莊嚴無上菩提哉。故所以修行此捨心位
菩薩貴一切捨也。何為能一切捨耶。此位菩薩以
空觀假法。照破世間。有為皆悉無為。有相皆悉無
相。有我有人。情之所知。目之所見。皆悉是假因假
[001-0008c]
緣會合而成。主者以造作我人知見故耳。此位菩
薩一一照破。故能一切捨也。至干三世因果十二
因緣。皆悉無為無相。以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
離散。虗妄有滅。緣會而生。法體本來不生。緣盡而
滅。法體本來不滅。不生不滅。誰合誰散耶。故云無
合無散也。既無生滅。合散亦無。受彼生滅合散者。
故云無受者也。現在十二入之六根六塵。十八界
之根塵識。五陰之色受想行識。皆悉是假。無為無
相。一切諸法空無所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云
一切一合相也。既一切一合相。誰為我相。誰為我
所相。而起我人知見。誰為虗妄假法合成主者。及
一切諸法耶。至若十二因緣三科五蘊內一切法。
若國邑男女外一切法。此菩薩皆悉一一照破。故
能一切捨也。如是行捨內不見有我為能捨之人。
外不見有物為所捨之法。中不見有受施者。以此
三輪體空故。云不捨不受也。菩薩爾時下。謂菩薩
修是捨。觀正當三輪體空之時。名如假會幻化。觀
照現前故。而令捨心證入真空正受三昧得大利
益也。十二因緣詳三地假會。觀詳直解。不煩引此。
初釋捨心位也。


○第二戒心位


戒即尸羅波羅蜜也。別經名治地住。謂此位菩薩
常隨空心。行諸法門。以嚴戒品。戒總有三聚十無
盡戒。別則三千八萬無量戒也。】
[001-0009a]


「若佛子。戒非非戒。無受者。十善戒。無師說法。欺盜乃
至邪見無集者。慈良清直正實正見捨喜等。是十戒
體性。制止八倒。一切性離。一道清淨。」


【若佛子者。標能行持大戒之人。戒者。標所當行持
之法。非非戒等者。小乘人以有戒相可持。拘束于
戒。自救不了。故名非戒。魔外分別有無。有即妄有。
無即滅無。以虗妄斷滅心行持惡戒。不惟無益。而
反自損。故云非非戒也。此位菩薩行持大乘金剛
寶戒。豈受此等樣戒耶。故云無受者也。十善戒者。
善淨也。即小乘十種淨戒。小乘人不達戒性本空。
執守拘束。不能究竟明了也。無師說法欺盜者。即
魔外等人我慢貢高。不秉受真正師承。而傳戒法。
或妄號法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而欺或偷聽說
戒。偽習律本。夜聚曉散而盜。乃至執無戒可持。而
說婬怒癡皆為梵行。惡罵捶打無非佛事。竝執有
戒。而持牛狗等戒。不食烟火逈別于人。以為淨戒。
如此等輩俱是邪見。自迷迷人。師及弟子俱陷惡
道。此位菩薩豈更集此等樣非非戒也耶。故曰無
集者也。慈良等者。此當位菩薩從信滿入住以來。
修習空觀。素所秉性。慈愍而不殺。良善而不偷。淨
清而不婬。直言而不妄。正實明慧而不酤。正見廣
大而不說。四眾過不自讚毀他。不謗三寶。捨施而
不慳。喜樂而不嗔。素性所秉如此。非庸小所能及
也。等者。是八種體性。而含十重大戒。正見攝三。故
[001-0009b]
云等也。是十戒體性等者。言如是八種十戒本體
性分。正是防微杜漸之根本。所以裁制禁止凡夫
四榮外道四枯之八種顛倒也。凡夫四榮。乃無常
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無淨計淨。執有而生常
見輩也。外道四枯。常計無常。樂計無樂。我計無我。
淨計無淨。執無而生斷見輩也。是十戒體性制止
諸倒者。俾其一切性離耳。一切性離者。是使非非
戒性十善性無師性欺性盜性邪見性離也。如是
諸性既離。則此慈良清直等之十戒體性。一道光
明。金剛寶戒。清淨而無染污也。此二釋戒心位也。


○第三忍心位


忍即羼提波羅蜜也。別經名修行住。謂能修行忍
力。長養眾善根故。忍者。謂于逆順諸境。安然自如。
乃即造道之強力也。】


「若佛子。忍有無相慧體性。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名
無生行忍。一切處得名如苦忍。無量行一一名忍。無
受無打無刀杖嗔心皆如如。無一一諦。一相。無無相。
有無有相。非非心相。緣無緣相。立住動止。我人縛解。
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若佛子者。標其能行忍之人。忍者。標其所當忍之
法也。有無相等者。無相慧即空慧。體即本體。性即
性分也。言此位菩薩行持此個忍法之時。有此無
相空慧體性。以觀照一切忍也。云何為一切忍耶。
一切空空忍者。一切空色界四禪依空而住。諸空
[001-0009c]
乃超出形聲之外。是修無相慧法者之所當忍者
也。菩薩能于此空而又空。不見有空相可得。忍可
忍證故。名曰一切空空忍也。一切處忍等者。一切
處即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
想處。此四空處乃超出形聲色相之外。是修無相
慧法者之所難忍者也。菩薩能于此諸處忍可忍
證。一切空盡。直證無生。是名無生行忍也。一切處
得名如苦忍者。言一切空一切處。是人所難忍者。
于此難忍能忍。與忍諸毒害苦惱者一樣。是能耐
怨。忍受可得。名如苦忍也。無量行一一名忍者。無
量行即十信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諸戒行。竝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此菩薩以無相慧觀照。于一
一法中能忍可忍證故。得一一名忍也。無受等者。
謂此位菩薩修無相慧。了達三輪體空。內不見有
能受打之我相。外不見有打我之人相。中不見有
刀杖所受所打之眾生相。于此三輪之中。覔一毫
嗔心相。如芥子許不可得。而無壽者相。如是四相
如如。皆空無有。故云無受打刀杖嗔心皆如如也。
無一一諦一相者。言此菩薩修無相慧觀。照察世
出世間俗諦真諦。悉皆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
即是一相。故云無一一諦一相也。直解分別此上
諸忍為六忍。引千臂經為證甚詳。無無相者。言此
菩薩修無相慧。行六忍空法。其實體性無相可得。
竝此無相亦無之也。故云無無相有無有相三句。
[001-0010a]
謂此位菩薩修空觀時。唯有此無有相。以空之也。
修假觀時。唯非此非心相。以假之也。修中觀時。唯
緣此無緣相。以中之也。又觀空時無假無中而不
空。觀假時無空無中而不假。觀中時無空無假而
不中。三即一。一即三也。立住等者。立即站立。住即
住坐。動即行動。止即臥止。四威儀也。我即我相。人
即人相。縛即凡夫眾生相。解即聖人壽者相。此菩
薩修此三觀。空慧體性現前時。四威儀相。四相相。
一切法相。皆如諸忍。無無相一般。求其如忍相。亦
不可得也。此三釋忍心位也。


○第四進心位


進即毗黎耶波羅蜜也。別經名生貴住。謂生在佛
家。種性清淨也。梵語毗黎耶。此云精進。謂精而不
襍。進而不退。即于上三法勤䇿不懈。乃即智行無
間之功力也。】


「若佛子。若四威儀。一切時行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
山。而見一切有無。如有如無。天地青黃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寶智性。一切信進道。空無生無作無慧。起空
入世諦法。亦無二相。續空心通達。進分善根。」


【若四威儀等者。言若佛子行此毗黎耶波羅蜜時。
于行住坐臥之際晝夜六時之間。無少間歇。惟降
伏此心。于空觀中。此行伏空也。復假此空觀之理。
融會一切法性。此即行伏假也。以此空觀假觀之
理。雙伏互融。直陟中道最高之頂。此即行伏中也。
[001-0010b]
而見等者。精進菩薩行伏忍法時。心如明鏡。照徹
世出世間有為無為一切諸法。如觀掌中。見有之
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故名如有。見無之時。無非
是無。因有故無。故名如無。何謂如有。天之三光。風
雲雷雨。地之山河。飛潛動植。咸有青黃赤白五色。
一切入處。悉皆虗幻不實。誠然非有。故云如有也。
何謂如無。乃至佛法僧三寶之智慧體性。一切賢
聖誠信進修之道。雖然空。雖然無生。雖然無作。如
是智性信進道三解脫。悉皆真實不虗。灼然非無。
故云如無也。無慧等者。言此菩薩于四威儀一切
時中。惟以此無生慧眼。觀察起空。入一切世諦法
中。咸皆渾化。融通世法。佛法總無差別。故云亦無
二也。此時惟行。伏空心現前。相續相連。綿綿不巳。
通而無阻。達而無礙。分分精進。增長善根。畢竟本
壯枝榮華果敷實也。此四釋進心位也。


○第五定心位


定即禪波羅蜜也。別經名具足方便住。謂即多習
無量善根力故。】


「若佛子。寂滅無相無相。無量行。無量心三昧。凡夫聖
人。無不入三昧。體性相應。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
受者一切縛見性。是障因緣。散風動心。不寂而滅。空
空八倒無緣。假靜慧觀。一切假會。念念寂滅。一切三
界果罪性。皆繇定滅而生一切善。」


【若佛子者。標能修行入定之人。寂滅者。標其所當
[001-0010c]
定之法也。梵語禪那。此云寂滅。亦云靜慮。亦云寂
靜。謂根境如如。不即不離。若鏡現相。故云寂滅也。
無相無相者。上無相是說能定之心無相。下無相
是說所定之法亦無相也。上指人。下指境。亦可無
量行無量心等者。言一行定則行行皆定。一心定
則心心亦定。無量行無量心無有一行一心不入。
此正定三昧者。到茲境界。有何凡解可捨。有何聖
解可取哉。無有一凡一聖不入此正定三昧者。其
本體性分如是。法爾如然也。斷斷乎未有不相應
此正定三昧者也。一切以定力故至。不寂而滅。作
一句讀。言此正定三昧如大冶紅爐。一切我見人
見作者見受者見起一切等縛。而生六十二見。種
種性咸是障道因緣。散亂境風。鼓動心海。如是等
法到來。如片雪點紅爐。不假銷鎔而自化。故云不
寂而滅也。空空八倒等者。上空空榮四倒。下空空
枯四倒。以定力故榮倒枯倒。皆無緣而起也。假靜
慧觀者。假靜觀而空榮。假慧觀而空枯。以定力故。
一切假會之法念念相應。與寂滅三昧同一體性。
無二無別也。至于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因果罪
福種性咸入其中。不寂而滅。不鎔而化。以斯之故。
而生長一切行。向善法也。此釋定心位也。


○第六慧心位


慧即般若波羅蜜也。別經名正心住。梵語般若。此
云智慧。謂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于境分明無惑。能
[001-0011a]
轉物也。】


「若佛子。空慧非無緣。知體名心。分別一切法。假名主
者。與道通同。取果行因。入聖捨凡。滅罪起福。縛解盡
是體性功用。一切見常樂我淨。煩惱慧性不明故。以
慧為首。修不可說觀慧。入中道一諦。其無明障慧。非
相非來。非緣非罪。非八倒。無生滅。慧光明𦦨。為照樂
虗。方便轉變神通。以智體性所為慧用故。」


【若佛子是能修慧之人。空慧是所當修之法也。非
無緣等者。言此個真空妙慧。非是無緣而生。又非
即緣而生。是即本有空慧。靈明知體。名之為心。不
假方便故也。分別一切等者。此個知體。能分別一
切諸法當體本空。假名主者。無實體性。咸與至道
通同一味。無二無別。故云假名主者與道通同也。
取果等者。取果謂取三賢十聖等妙佛。以之為果。
行因謂行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輕。以之為因。
俾其入聖而增進修。捨凡而不退墮。滅一切罪。起
一切福。縛法解法俱是體性功用。所謂從凡夫中
來者用其識心。從聖性中來者用其智慧。識智元
無二體。惟在用之有殊耳。一切見等者。言凡情聖
解。罪福縛解一切見因何而有。葢由不知如來真
常真樂真我真淨之四德。而起八倒見。因倒見而
生種種煩想障。蔽慧性不得明了故也。此位菩薩
能斷除一切倒見煩惱者。葢以智慧為前茅為先
導。續修習之。以不可說觀慧為助。法法頭頭皆有
[001-0011b]
二諦。細審細察。互觀互融。俾入中道第一義諦之
中。則其煩惱無明倒見障慧。悉皆照破無有實體
而非相。無有動轉而非來。無有合散而非緣。無有
因果而非罪。無有榮枯而非八倒。無生無滅。純一
空慧智光靈明徹𦦨。其所為慧照之用如日之處
虗空。言此位菩薩舉心動念。折旋俯仰。無所往而
非智慧。能起種種方便。展轉變化。運御神通。妙用
無比。使諸有情離一切暗。總無他法。惟以平等智
中本體性分設施。所作所為純以空慧為用故也。
此六釋慧心位也。


○第七願心位


願即願波羅蜜也。別經名不退住。入于無生畢竟
空界故。】


「若佛子。願願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願心連。願心
連。相續百劫。得佛滅罪。求求至心。無生空一願。觀觀
入定照。無量見縛。以求心故解脫。無量妙行。以求心
成菩提。無量功德。以求為本。初發求心。中間修道。行
滿願故。佛果便成。觀一諦中道。非陰非界非沒生。見
見非。解慧是願體性。一切行本源。」


【若佛子是能修願波羅蜜之人。願者是所修。願波
羅蜜之法也。願者願要。乃即發諸大願。成佛利生
也。願大求即上求佛果。一切求即下化眾生。以果
者以上求成佛道。自利為果。行因者以下行化眾
生。利他為因。故字結上二求。以此之故也。願心連
[001-0011c]
等者。承上以果行因之願心。來重言者。言常念念
不忘。心心無間。相連相續。百劫修行。難行能行。難
為能為。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如是百劫修行始能
得見本佛滅無量罪也。求求等者。上求即上大求。
下求即上一切。求至心即願心連意。無生空一願
者。即百劫修行無生空法。而得成佛。度生一願滿
足也。觀觀入定照者。上觀即空觀。下觀即假觀。定
即禪定。照即慧照也。空觀是禪定體。禪定是空觀
用。假觀是慧照體。慧照是假觀用。又禪定是空觀
體。空觀是禪定用。慧照是假觀體。假觀是慧照用。
互攝互入。一而二。二而一也。無量見縛皆以發上
求下化之大願求心故而始得解脫。無量妙行亦
以是求求至心故得成就阿耨菩提。無量恒沙稱
心功德亦以求心故而為根本也。此下勸其必行。
如是求心非是空發願樂之心。而不即行願樂之
行故。必初發求心而始覺。中間修道而漸次覺。行
滿願滿故而究竟覺。三覺果滿。萬德周圓。方得成
佛果。稱兩足尊也。以中道第一義諦慧觀照之。于
其中間無五蘊而非陰。無根塵識而非界。非沒非
生。能見所見。一切皆非其分別解慧。俱是願求本
體性分。一切行向根本源頭也。此釋七願心位也。


○第八護心位


護即力波羅蜜也。別經名童真住。謂不生邪倒破
菩提心故。】
[001-0012a]


「若佛子。護三寶。護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惡邪見。
不嬈正信。滅我縛見縛。無生照達二諦。觀心現前。以
護根本。無相護護。空無作無相。以心慧連。慧連。入無
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護觀入空假。分分幻化。幻
化所起。如無如無。法體集散不可護。觀法亦爾。」


【若佛子標能行力波羅蜜之人。護三寶是標所當
護之法也。三寶即佛法僧。佛者覺照義。法者軌持
義。僧者和合義。此三寶是佛子之所當護者。云何
護三寶耶。護一切下至護根本。皆護三寶之義。一
切行即賢聖所行。心地中所含六度萬行功德。即
聖賢所修功勳。所集福德。仁王經云。以護佛果護
十地行。亦同此意。外道多種。凡不達心地道戒。向
外馳求。俱名外道。八倒惡邪見等。是于三寶不惟
無益。而反有損者。能護三寶之人。自使此輩恭敬
供養。且不暇安有毀謗正法。嬈害正信之理。凡有
我縛見縛者。到此見相皈依。覩德人容而惡意銷
殞。我人諸見盡皆解脫也。行護者。惟用無生智理。
照了通徹真俗二諦。了真諦不空。徹俗諦不有。不
空則不斷。不有則不常。二諦圓融。互攝無礙。惟此
慧觀之心顯現于前。以護斯三寶正信根本。三寶
根本既牢固。菩薩智慧華果何所愁而不榮實耶。
護三寶義止此無相。下至亦爾。皆護行功德之義。
無相即實相慧也。上護護此人。下護護此法也。空
解脫。無作解脫。無相解脫。咸人所當護行功德法
[001-0012b]
也。以心等者。言以此空心俾無相慧相續相連。無
少間斷。直入無生空道。無餘涅槃理果。無生智道。
無上菩提智果中理智互融。圓明發照。皆明光明
光。巨細不遺。而無惑矣。護觀等者。承上護心入道
來。言此護心觀理。從此而復起觀照。觀入于空。即
遣真相。觀入于假即遣俗相。真相俗相既空既假。
則此空假分中空假分分。分同于幻化也。則此幻
化所起。復從何滅。于此求起相。且不可得。求滅相
又安可得哉。故曰如無如無也。此上即護行功德
義。法體二句單結護法觀也。言此上護解脫入道
護。觀入空假。既如無如無矣。此個法體向何處捉
摸。集耶散耶皆不可得而護也。不可護中與麼護
耳。觀法體既然。觀法亦復如是。此八釋護心位也。


○第九喜心位


喜即方便波羅蜜也。別經名法王子住。謂從佛正
教而生于解。當紹佛位故。】


「若佛子。見他人得樂。常生喜悅及一切物。假空照寂。
而不入有為。不無。寂然大樂無合。有受而化。有法而
見。云假。法性平等一觀。心心行。多聞一切佛行功德。
無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靜照樂心。緣一切法。」


【若佛子者。言能行方便之人。見一切他人得樂。有
此喜境。于巳應常生喜悅。有此喜心也。常生者何。
此菩薩從久遠劫來。發菩提心。元為令諸眾生離
苦得樂。今見得樂之人。適其所願。故常生喜心也。
[001-0012c]
及一切物者。言此菩薩喜心廣大。不唯見人樂而
生喜心。凡見一切有情物類得樂。亦常生喜心也。
此上三句標所當喜之法也。假空照寂等者。假照
即正慧。空寂即正定。定慧真境。細滿纖塵。大充法
界。于有為無為無不含攝。寧有出入哉。故曰不入。
灼然該遍。故曰不無。空理寂然。渾一大樂境界矣。
合者配也侔也。此個境界得之者。如啞人喫蜜。說
向人不得。不與萬法為侶者此也。誰為合。誰當合。
唯吾自偶諧耳。豈不大樂耶。故曰大樂無合也。有
受等者。言有喜受之心。變化不留。有喜法之境。顯
見透徹。即此喜心喜境。純一樂地也。云假者。謂受
心法境。當體如如。無實體性。故云假也。法性句即
云假義。言如是法性本來平等。以一慧觀照之。觀
諸法之相云假。觀諸法之性本真。在聖不增。在凡
不減。平等不二。既觀諸法體性平等。而法身之理
果尚未究竟。當心心發起大行而行之。始乃多聞
一切諸佛妙行果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功
德也。無相喜智二句承上言。謂此菩薩思行諸佛
功德。本乎無相。契此無相之理。以為喜心。如空合
空。不相妨礙。復以此喜智。起行長養。永承無失。心
心相續。存乎念中。常靜常樂。照契喜心。不一不二。
緣一切巳得法樂未得法樂之眾生。令其同證無
相喜中寂然大樂無合之道也。此釋九喜心位也。


○第十頂心位
[001-0013a]


頂即智波羅蜜也。別經名灌頂住。謂觀空無相。得
無生心法水灌頂故。】


「若佛子。是人最上智。滅無我輪。見疑身一切瞋等。如
頂觀連。觀連如頂。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勝上如
頂。如人頂。非非身見。六十二見。五陰生滅。神我主人。
動轉屈伸。無受無行可捉縛者。是人爾時入內空值
道。心心眾生。不見緣。不見非緣。住頂三昧寂滅定。發
行趣道性實。我人常見。八倒生緣。不二法門。不受八
難。幻化果畢竟不受。惟一眾生去來坐立。修行滅罪。
除十惡。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薩達觀現前。
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種性生。生入佛家。不離正信。
上十天光品廣說。」


【是人即修行頂智之人也。最上智即是頂智。言無
我輪五利五鈍使等。非此上上大智。豈能滅之哉。
無者空也。我者我見也。輪者輪迴也。眾生以不識
我見本空。所以輪迴諸趣。起我見邊見身見見取
戒取貪瞋癡慢疑等也。是人既以此上智滅盡我
輪諸使。則當體全空。是一如頂。大空妙智慧觀。相
續相連。綿綿不止。照此觀連空心亦復如頂。竝十
方十法界之中若因若果。皆悉如如一道。無二無
別也。是故此智而為最上最勝頂智。高超物表。如
頂之象焉。如人頂者。人身惟頂最尊。喻此菩薩頂
心觀智離身離意無根無塵高顯而無上也。上明
最上智。非非身見下至捉縛者。明滅無我輪等也。
[001-0013b]
上非能遣觀智也。下非所遣惑業也。言此頂智一
明。粗細等惑無所不滅。非身見外道可捉可縛。亦
非六十二種斷常邪見可捉可縛。亦非五蘊妄身
妄心和合因緣可捉可縛。亦非神我主諦動轉屈
伸種種計量種種幻相可捉可縛。其頂心智觀滅
除情見。如千年暗室一燈破盡。豈是此等諸見有
受有行可捉可縛也耶。是人爾時等者。是人是當
位之人。爾時者。乃入觀之時也。言此當位菩薩入
智觀內。一切皆空。外山河內身心無所不空。惟道
獨存。以值道故遠離諸妄。心心平等。廣度有情。總
不見有能緣之心及所緣之境。不但無能所緣之
度生相。亦無非能所緣之理智相。故云不見緣不
見非緣也。既心境雙泯。智理全空。即得安住最勝
頂心三昧寂滅之正定矣。發行等者。言二乘住定
著定。不肯饒益有情。菩薩雖住是頂智定。而不貪
著。能從智定中發起慈悲喜捨廣大之心。修行妙
行。趨向佛道。體性真實。猶如金剛。不為魔外所侵
害。四相我人。斷常諸見。榮枯八倒。生滅因緣。于此
真實不二法門之中永無受行。滅盡無餘。即八難
幻化異熟業果亦畢竟不受其報。所謂因窮果喪
故也。惟一眾生等者。此眾生即得頂智。大心眾生
初賢十住雖滿。未入十行。猶近眾生。伹超一切眾
生之上。孤孤逈逈。巳是獨尊。故曰惟一眾生也。又
此菩薩十住智滿。利生心切。垂慈接引。外示威儀。
[001-0013c]
與諸眾生無二無別。一般去來。一般坐臥動止。一
般修行趣道。滅罪求福。除去十惡。生長十善。一般
求入道中作端正人。得端正智。行端正行。但頭頭
法法以身先之。作個榜樣故也。此時菩薩頂智明
妙。達觀現前。雖現六道眾生形儀。而實實確確決
定不受六道眾生果報。亦決定不復退佛種性中
生。畢竟在佛種性中生。生入佛家。紹佛真子。直至
佛界。不離此個端正實信也。上十天光品者。上即
在此心地品之上。天光品是六十一品中之一品。
廣說者。言此猶略。彼品所說較茲更多也。此釋十
頂心位也。八難即地獄畜生餓鬼盲聾瘖瘂世智
辨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無想天也。】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問長養十心者。」


【此牒問誡聽許說十行修進地位觀行之義。此二
明十行義二。初標牒問辭。二正解其義。此初標牒
問辭也。下別解其義有十。


○第一慈心位


慈即慈無量心也。別經名歡喜行。謂入法界不為
邪動故也。】


「若佛子。常行慈心。生樂因巳。於無我智中樂相應觀。
入法受想行識色等大法中。無生無住無滅。如幻如
化。如如無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輪。化被一切。能生正
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眾生。得慈樂果。非實非善
惡果。解空體性三昧。」
[001-0014a]


【若佛子常行慈心等者。前十住位人。發心修行十
度。為彼自利。則以檀為首。此則修行十行。接物利
人。故常行慈心以慈當先。慈有三種。一有情緣慈。
觀一切眾生。如一子故。二觀法緣慈。觀一切法。因
緣生滅了無自性故。三無緣大慈。言無心攀緣一
切眾生。一切眾生自然獲益故。菩薩常修行此三
慈心。以利濟眾生。令其離苦得樂。生長此樂因。巳
于無我根本智法中。樂求一念相應慧觀。入法受
想行識色等大法中。上法字即意根所對法塵也。
色等等字含聲香味觸四塵。此超略言耳。云何大
法。即天地青黃赤白充遍法界。豈不教做大法。一
塵既爾。六塵亦然。色五蘊既爾。諸五蘊亦然。咸以
一念相應慧觀。入此等大法之中。如火燒薪。而生
相無明住相無明滅相無明當下水銷瓦解矣。念
念相應。如幻如化。無實體性。觀如法如相應色等。
咸皆無二。等無差別也。上即有情緣慈義。一切修
行等者。所謂一切修行種種玅行。成就無上法輪
者。無非教化蔭被一切眾生。生入佛家。長養正信。
不由外道邪魔所教。自能離一切苦也。即法緣慈
義。亦能使一切等者。言不但使能生正信不為魔
苦所壞而巳。亦復能使一切眾生。自悟無上菩提
覺心。證無餘涅槃理境。得起空利物之慈三昧真
實樂果也。即無緣大慈義。非實等者。言此慈樂果
不是權小之實法小果。亦非人天善惡有漏因果。
[001-0014b]
是何等果耶。此慈樂果者。乃是一念相應智解。如
如無二。空理平等。正受體性三昧自樂樂人之慈
樂果也。此初釋慈心位也。


○第二悲心位


悲即悲無量心也。別經名饒益行。謂常化眾生使
得法利故。】


「若佛子。以悲空空無相悲緣行道。自滅一切苦。於一
切眾生無量苦中生智。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著我
緣。故常行不殺不盜不婬。而一切眾生不惱發菩提
心者。於空見一切法如實相。種性行中生道智心。於
六親六怨。親怨三品中與上樂智。上怨緣中九品得
樂果。空現時。自身他一切眾生。平等一樂。起大悲。」


【若佛子以悲者。以字有力。言悲心菩薩雖能拔苦。
又非得大堅固力者不能。故云以悲也。空空等者。
言此悲非眾生情愛之悲。乃菩薩空空無相大悲
任運往來。以大悲緣故。行菩薩道。示現自滅一切
苦惱之相。而於一切眾生無量苦惱緣中。生長無
量方便智慧也。不殺生等者。即自滅一切苦義。生
法我三緣合。方成殺業。缺一決定不成。持不殺戒
者。伹空一緣。而三緣俱空。伹常行不殺滅苦。而不
盜不婬亦如是滅苦也。而一切眾等者。即苦中生
智義。言此菩薩如是滅苦。前倡後襲。自感動一切
眾生。亦不殺不盜不婬。滅諸苦惱。而發菩提心。生
一切智也。此上拔苦竟。於空見等者。言菩薩能于
[001-0014c]
真空實相理中。照徹一切諸法。皆如實相。情與無
情。無一法而不具茲真空實相。由迷而不悟。故于
眾生種子性分中。發生悲緣行道無量方便智心。
于父母兄弟姊妹六親六怨。若親若怨。下怨緣三
品之中與上三品樂智。上上品怨緣中與下下九
品得樂果。城東老母雖誓不見佛。而無害佛之心。
下怨緣也。見佛避入室中。四壁皆佛。以兩手遮眼。
十指皆佛。與上樂智也。調達推山壓佛。上怨緣也。
在地獄中如受三禪天樂。九品得樂果也。中品與
樂。不言而可知。此上與樂竟。空現時等者。言此悲
緣智道實相真空顯現之時。自身離苦得樂。令他
一切眾生身俱亦離苦得樂。以平等一味慈樂果
與之。而令人人起拔苦與樂大悲心智也。此釋二
悲心位也。


○第三喜心位


喜即喜無量心也。別經名無違逆行。謂常修善法
謙下恭敬故也。】


「若佛子。悅喜無生心時。種性體相道智。空空喜心。不
著我所。出沒三世因果無集。一切有入空觀行成。等
喜一切眾生。起空入道。捨惡知識。求善知識。示我好
道。使諸眾生。入佛法家法中。常起歡喜。入佛位中。復
是諸眾生入正信。捨邪見。背六道苦故喜。」


【若佛子悅喜等者。悅是自巳暢悅。喜是見人喜歡。
無生心者無相心也。無相即是實相也。言當此喜
[001-0015a]
時。種子性分本體相狀皆如實相。空無所有。渾圇
是一個大空道理。空而又空的喜心也。不著等者。
言我且空。誰為我所而生執著。故曰不著我所也。
菩薩此時或出或沒。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
中。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咸無有受。安有集者。識界
色界欲界一切有入無所不空。三界眾生以執著
故。不得此個空觀喜心。此菩薩以不著故。于一切
處凡有所入。此空觀行不假用心而自成就也。等
喜等者。言空觀既成。于冤于親平等普度。廣化一
切眾生。眾生不解起行空觀。而此菩薩示現起空。
眾生不解入道。而此菩薩示現入道。眾生不解捨
邪見惡知識。而此菩薩示現捨惡知識。眾生不解
求真善知識開示于我妙好正道。而此菩薩示現
求善知識示我妙道者何。總欲使諸眾生入生佛
法之家。不生邪外之家。入生佛法之法中。不生權
小之法中也。常起等者。言不特如斯而巳。菩薩無
量悲心有甚休歇之處。故心心念念常起自喜喜
人歡心。入諸佛位之中。上合諸佛同一慈力。復還
仍舊是和諸眾生一樣形儀。下合眾生同一瞻仰。
仍舊如同眾生皈三寶而入正信。脫樊籠而捨邪
見。違背六道諸苦而趣向四聖真樂也。以是之故。
而菩薩心意滿足故生歡喜也。此三釋喜心位也。


○第四捨心位


捨即捨無量行也。別經名無屈撓行。謂行大精進
[001-0015b]
行。能令一切得至究竟之涅槃故。】


「若佛子。常生捨心。無造無相空法中如虗空。於善惡
有見無見。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
他體性不可得為大捨。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如
幻如化。水流燈𦦨。一切捨而無生心。常修其捨。」


【若佛子常生等者。言此菩薩從無窮劫發心而行
捨行以利人。故云常生捨心也。無造即無能造捨
之人。無相即無所捨之法及受捨者。如是三輪體
空法中。究竟如虗空。空無所有也。既能捨所捨皆
如虗空。則善惡之二因。有無之二見。罪福之二報。
于此二法之中。以平等慧觀一道照察之。亦究竟
如虗空。空無所有也。人相我相。我心我所心。而自
他之眾生相等。于其中間求其體性如針鋒許不
可得。亦究竟如虗空。空無所有也。如此生心。如此
觀照。方得名為大捨也。即我空義。及自身等者。至
于自巳。內財寶之身肉手足。外財寶之國城男女。
以平等觀照之。皆如幻如化。無實體性。內外之財
不可得。如水流。如燈𦦨。無實體性。自他之財亦不
可得。故當一切捨也。即法空義。而無生心者。無生
心即無造無相三輪體空之實相心也。常修其捨
者。言此菩薩捨心廣大。永遠而無懈歇也。此釋四
捨心位也。


○第五施心位


施即施攝法也。別經名無癡亂行。謂不為無明之
[001-0015c]
所失亂故。】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眾生。身施口施意施財施
法施教導一切眾生。內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皆如
如相。乃至無念財物。受者施者。亦內亦外。無合無散。
無心行化。達理達施。一切相現在行。」


【若佛子能以施等者。能以施心即能被之心教。被
一切眾生即所被之心機。身施即以身擔荷執勞
負役。乃至捨頭目髓腦身肉手足。口施即口無雌
黃。出言善熟。乃至歡喜讚歎。說誠實語。意施即心
無嗔恨貪痴嫉妬。乃至常懷恭敬。現柔和相。財施
即國城妻子珍寶田宅資生業等。法施即權實方
便大小諸乘因緣譬喻。教化引導一切慳悋眾生。
令其達法達施。知內身五蘊外身四大七寶國城
男女田宅等物。當體全空。咸如如相。無法可施。乃
至無財物可念。無受施之人。無施財之我。三輪空
相亦皆如如。亦內之六根。亦外之六塵。無因緣可
生可合。無因緣可滅可散。無心行可行。無眾生可
化。無心可行名為達理。無生可化名為達施。既能
達理。又能達施。何妨一切內施外施現在前行而
決無留礙也。此釋五施心位也。


○第六好語心位


好語即愛語攝法也。別經名善現行。謂生生常于
佛國土中生故。】


「若佛子。入體性愛語三昧。第一義諦法語義。一切實
[001-0016a]
語言。皆順一語。調和一切眾生心。無嗔無諍。一切法
空智無緣。常生愛心。行順佛意。亦順一切他人。以聖
法語教諸眾生。常行如心。發起善根。」


【若佛子入體性等者。愛語乃是極慈極悲。至親至
切。叮寧教誡。和順語也。言此柔軟好語非凡小情
見偏執之語。乃即依從如來體性愛語三昧正定
所生語也。如來有五語。一真語。二實語。三如語。四
不誑語。五不異語。此文雖三。中該備五義。諦法語
即真語。一切實語統不誑語。皆順一語即如語不
異語也。言此佛子既以第一義諦而生語言。凡發
示言詞無不真實。而必不欺不誑。皆順一語。終不
二語。人能恒修此五語為因。當感如來廣長舌果
也。調和等者。調和即上諸語為能調。一切眾生心
為所調。無瞋即意和。無諍即言和。眾生多種。心口
多別。此菩薩難調能調。皆使意言平和。而無瞋無
諍也。一切法空等者。言此菩薩恒以第一義諦。照
了諸法皆空。此個空智。充遍情與無情一切諸法。
而不假誘進之。無緣大慈亦遍一切諸法。雖此空
智無緣。而菩薩恒順眾生。調護保愛眾生之心。無
時暫憩。凡其所行。上合三世諸佛之心。同一慈力。
亦下合一切眾生之心。同一悲仰也。以聖法等者。
言此菩薩教導眾生。別無他法。惟以聖諦第一義
法語竝五語。誡誨調攝一切眾生。常行如心。俾無
嗔諍。開發生起一切善根。永為菩提道種也。此六
[001-0016b]
釋好語心也。


○第七益心位


益即利行攝也。別經名無著行行。謂於我我所一
切皆空故。】


「若佛子。利益心時。以實智體性。廣行智道。集一切明
𦦨法門。集觀行七財。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
益三昧。現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動大世界。一
切所為所作。他人入法種空種道種中。得益得樂。現
形六道。無量苦惱之事。不以為患。但益人為利。」


【若佛子利益等者。實智即自證本有如如智。體性
即此智本體性分。智道即利生之權智也。言若佛
子行此利行攝時。必依本有實智體性。方能廣行
智道之權智也。集一切等者。即廣行智道義。明𦦨
法門即是種種智慧因緣譬喻無量方便法門。所
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者此也。觀行即空假中之
三觀行。七財即信戒聞捨慧慚愧之七財。如是一
切智道皆廣行而所當集者也。前人得利等者。言
當現前行益之人。以得此一切智道利益故。始能
和光同塵。示受眾生一般四大五蘊身命。而入茲
利益。正定三昧示現一切神通身輪。一切教誡口
輪。一切記心意輪。饒益一切眾生。使未發心者令
其發心。巳發心者令其增長。由此三輪神用故。三
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也。六種震動。即動起涌震
吼擊是也。一切所為等者。言凡是一切所施為一
[001-0016c]
切所作用。咸使他人入此觀行。七財法種中明𦦨
法門。空種中廣行智道。道種中得大利益得大安
樂也。現形等者。言上現身口意。不知是何等身形。
又于何處示現。謂即于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
道地獄道畜生道。一一示現如是等形也。天道有
五衰相現苦惱事。人間有生老病死苦惱事。修羅
有嗔心諍鬬苦惱事。地獄有寒酸楚痛苦惱事。鬼
神有沉幽愁歎苦惱事。鳥獸有懷獝狘悲苦惱事。
故云無量苦惱事。不以為患者。言此菩薩隱聖顯
凡。屈尊就卑。得得要如此。以好事與他人。令他得
益得樂。以苦事自向巳。不以為患。但專饒益他人。
以為利益耳。此釋七益心位也。


○第八同心位


同即同事攝也。別經名難得行。謂成就難得善根
故。】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無生法中。以無我智。同生無
二。空同源境。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滅世法相續。流
轉無量。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入諸六道。一切
事同。空同無生。我同無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
昧。」


【若佛子以道等者。以用也。道覺也。佛也。道性覺性
佛性一也。此智有名無相。故可同入空無生法理
中也。言菩薩善用此智。契同此理。理智圓融。具清
淨身也。以無我等者。無我智即是寂滅智。眾生執
[001-0017a]
認四大五蘊以為實我。輪迴諸趣。此菩薩以寂滅
智照。契此有生之軀。四大非有。五蘊本空。無滅無
生。生滅不二。即具圓滿身也。空同等者。言道性空
無生空無我空生空。則萬派一源。千差一境矣。更
有何法而不如哉。此世出世間諸法既如如相。則
具千百億化身也。常生等者。言四空既明。三身圓
顯。何妨生常同生。住常同住。滅常同滅耶。世法相
續等者。言雖同世諦法中。生生相續。流浪輪轉。無
窮無盡。而此菩薩亦于其中。能現無窮無盡形狀
身體色相心行等業。入諸六道。在天同天。在人同
人。乃至在畜同畜。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
為說法。一切事同者何也。為空同無生而理如。我
同無物而法如也。理如則其身雖分。而未嘗分。法
如則其形雖散。而未嘗散也。以何緣故。而能顯如
是神通。作大佛事耶。葢入同法三昧故。而能作是
大佛事也。此釋同心位也。


○第九定心位


定即勝定行也。別經名善法行。謂乃說法授人成
佛之軌則故。】


「若佛子。復從定心。觀慧證空。心心諍緣。於我所法。識
界色界中而不動轉。逆順出沒。故常入百三昧十禪
支。以一念智。作是見。一切我人。若內若外。眾生種子。
皆無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復從等者。言此佛子復從自巳大寂定心
[001-0017b]
中。自觀本有妙慧。自證本有真空。心心相續。唯靜
是緣。于我所法。唯見空相。識界色界等者。識界即
四空天。色界即四禪天。此先從識界色界。而不言
欲界者何。此位菩薩久修梵行。證法界身。從法界
來。全體全界俱皆空相。故入識界四空色界四禪。
而不動搖不轉變也。逆順等者。菩薩從三界外沒。
自非非想出。從非非想沒。自無所有出。從無所有
沒。乃至自初禪出。為順。此自三界外而入三界內
也。從初禪沒。自二禪出。二禪沒。乃至非非想出。為
逆。此自內而外也。以菩薩法身觀。自上而下為順。
以欲界眾生分段身觀。自下而上亦順也。此言菩
薩心心靜緣之益。出沒自在。逆行順行。天莫測也。
以此之故。常心心入大寂定百八三昧中。在識界
而不動搖。常心心入十禪支內。在色界而不轉變
也。以一念等者。言以一念相應智慧。起見照徹欲
界一切我人。若內根若外塵。眾生識性無明種子。
無不了了明明。皆無生合無滅。散無集。收無成。懷
無起。止無造。作一切皆空。如幻如化而不可得。亦
不動搖不轉變也。十禪支即覺觀喜樂定靜捨念
慧不苦不樂也。此釋定心位也。


○第十慧心位


慧即勝慧行也。別經名真實行。謂二諦非如亦非
非相故。】


「若佛子。作慧見心。觀諸邪見結患等縛。無決定體性。
[001-0017c]
順忍空同故。非陰非界非入。非眾生。非一我。非因果。
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𦦨。明明見。虗無受。其慧方
便。生長養心。是心。入起空空道。發無生心。上千海眼
王品。巳說心百法明門。」


【若佛子作慧等者。作起也。言佛子起此慧見。能照
觀智。以觀諸邪見結患等縛。而破其所惑也。此菩
薩于諸魔外執。常執斷六十二諸邪見十使八難
諸結患。一一照破。如空華。如水月。無決定體性。何
以故。以順忍觀慧照之。與虗空同體故也。既空同
故。則五蘊空而非陰。根塵識空而非界。六根六塵
空而非入。眾生空而非眾生。一我空而非一我。罪
福空而非因果。過現未空而非三世。法法頭頭純
一法慧空性相續。而起陰光界光法慧性光一𦦨
通徹。陰明界明法慧性明朗見無疑。陰虗界虗法
慧性虗而無能受所受也。其慧等者。言其慧觀中
種種巧妙方便。生長養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
也。是心等者。心即長養心。入即證入。起即發起。空
空即是所證人空法空二空真理。道即中道。言是
長養心證入發起二空慧。見中道義中。惟發此無
生心。任駕慈航。普運眾生。咸登般若彼岸故也。上
千海眼王品中巳說此十心百法明門。一一廣明
其義。此釋十慧心位也。】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


【此本源佛告當機千釋迦化佛。誡其當詳審而聽
[001-0018a]
許詳說金剛義也。汝先言者。乃牒問其詞。金剛種
子有十心者。許細分其義。有如是問。必有如是答
也。別經名十回向。回即迴轉。向即趣向。謂起大悲
心。度諸有情。迴轉十住十行善法。向于三處。一真
如實際。是所證。二無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眾生。
是所度。以能迴之心及所迴善行。向彼萬類。圓滿
梵行。等入法界也。此三明十向義二。初總標牒問。
二別解其義。此總標牒問也。下別解其義有十。


○第一信心位


信即信心回向也。別經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
向。謂以前所修證十行神通化度眾生。而無能度
之相所度之生。度而無度故也。】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不起外道
邪見心。諸見名著。結有造業必不受。入空無為法中。
三相無無。無生無生。無住住。無滅滅。無有一切法空。
世諦第一義諦智盡。滅異空。色空。細心心空。細心心
心空故。信信寂滅無體性。和合亦無依。然主者我人
名用。三界假我。我無得集相故。名無相信。」


【若佛子標人。信者標法也。一切行即十住乃至妙
覺諸萬行。以信為首等者。信即正信。言此正信不
特十金剛中為當先第一。自十信始。巳剋萬行之
先為第一。所以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善根。一切菩薩智慧花果皆從此正信中出。故云
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也。不起至不受。正表
[001-0018b]
其信之正處。邪豈能勝正哉。一切九十六種外道
六十二邪見種種等心。諸見諸名。諸著諸有。諸造
諸業。亦畢竟不受。如揚塵順風焉耳矣。入空等者。
以不起不受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空故始能證
入。此空無為法中此空即真空。無為法即空理。入
者證入真空無為空理。之中也。三相至一切法空
正表正信空理。三相即生相住相滅相。無無者。因
正信堅實得入空無為法中。則此三相亦空無有。
無有亦無有。故云無無也。無生下極言無無之理。
上無生。是言空盡世間情與無情一切法之空理
無生。下無生。是言能入空無生空理之觀智亦當
無生。故云無生無生也。無住住無滅滅之正信觀
智亦復如是。一生住滅法既無無。則或百或千以
及一切。何法不無無耶。無有一切法空者。言一切
法空亦無有也。此竭盡無餘之義。世諦等者。世諦
即俗諦世間法也。第一義諦即真諦出世間法也。
言俗諦真諦世出世間觀智。到此亦竭盡無餘矣。
滅異空者。即滅欲界諸見及諸業之麤惑空也。色
空者。即滅色界無生生無住住無滅滅之細惑空
也。細心心空者。即滅識界無有一切法空。世諦智
盡。真諦智盡。理障盡。智障盡之塵沙細惑空也。因
此細惑。心心空之。心亦復空故。則此能信之心智。
及所信之理境。不假銷除而自寂滅。本體性分亦
寂滅無有也。以無體性故。誰為能信。誰為所信。誰
[001-0018c]
和誰合。以相依倚耶。然而三界中凡立主宰者。有
我有人。有名有用。皆是三界中假我假人。假名假
用也。于我中求得求集求相。了不可得。人中名中
用中又有得集相可得歟。如此則方名為無體相
之正信也。此釋初信心位也。


○第二念心位


念即念心回向也。別經名不壞回向。謂離眾生相。
是可壞。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也。】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覺乃至常施。第一義諦空。無著
無解。生住滅相。不動不到去來。而於諸業受者。一合
相迴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滅。𦦨𦦨無常。光
光無無。生生不起。轉易空道。變前轉後。變轉化化。化
轉轉變。同時同住。𦦨𦦨一相。生滅一時。巳變。未變。變
變。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若佛子作念等者。念明記不忘也。言若當位佛子
作念時。作何等念。謂作六種念耳。何為六念。一念
佛。常覺即念佛也。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
六念施。乃至略中四念。此但兩頭常施。即念施也。
常念第一義諦中道空理。不見有凡法可縛。故無
著。不見有聖解可解。故無解。既無著無解。則雖生
而無生相。雖住而無住相。雖滅而無滅相。既無三
相。誰當動到去來。既不動不到無去無來。而于諸
業。受者滙合。融通而為一合相。回向證入法界空
智理中也。慧慧相乘者。上慧即常念第一義諦破
[001-0019a]
俗之真慧。下慧即起空證入法界之理慧。乘即輪
乘之義。言此真慧理慧念念度生入法界。如輪乘
之無止也。乘乘寂滅者。上乘即常念第一義諦度
俗之真乘。下乘即起空度眾生證入法界之理乘。
寂滅即不動不到無去無來之義。言此真乘理乘
本來空寂。無轉而轉。轉而無轉也。𦦨𦦨無常者。𦦨
即慧𦦨。𦦨𦦨即慧慧也。無常無定處也。言此慧𦦨
慧𦦨不入法界。不離法界。往返度生。無定居于一
處也。光光無無者。光即智乘之智光。光光即智智
也。無無破惑證真之義。言此智光智光照破三界
眾生麤細等惑。本空而無所離。照徹法界。空無所
有。而無所入。離而不離。不離而離。入而不入。不入
而入。故云光光無無也。生生不起者。言既光光無
無。即乃生生而不生。起而不起。無動到去來。而轉
易空道回向入法界也。轉即回。易即向。轉生向無
生。轉凡向聖。轉煩惱向菩提。如是轉。如是易。故能
變前轉後等也。變前轉後者。變即變易六識也。前
即前五也。轉即環轉七識也。後即八識也。變前者。
變易照了。前五識當體元空也。轉後者。環轉旋歸。
後八識本性清淨也。變轉化化者。既前五識當體
本空。化為成所作智。則變易照了之六識亦與之
俱化而為妙觀察智也。既後八識本性清淨。化為
大圓鏡智。則環轉旋歸之七識亦與之俱化而為
平等性智也。故云變轉化化也。化轉轉變者。言前
[001-0019b]
後二智本不動搖。如空如鏡。其所以能轉能化此
二識證入本智者。誰之力歟。皆七六能轉能變之
力也。七依八起。六從五生。生與俱生故同時。滅與
俱滅故同住。𦦨𦦨等者。𦦨𦦨即轉識成智之慧𦦨。
上𦦨指前後。下𦦨指變轉。言四識既成四智也。五
八慧𦦨與六七慧𦦨。了無二相。生與偕生而無生。
滅與偕滅而無滅。咸同一時無生無滅也。巳變等
者。巳變即過去。未變即未來。變變即現在。化者即
證入之義。言既同時一證。則三世十方諸法無所
不證。亦得一者。言過去未來現在善惡因果亦無
所往。而不得一合相迴向證入法界智中者。受亦
如是者。前言諸業受者一合相迴向入法界。亦與
此得一一般也。此釋二念心位也。


○第三迴向心位


迴向心即深心迴向也。別經名等一切諸佛迴向。
謂所向本覺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覺之智齊于佛
覺故也。】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義空。於實法空智。照有實諦。業
道相續。因緣中道。名為實諦。假名諸法我人主者。名
為世諦。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無去來。幻化受果
而無受。故深深心解脫。」


【若佛子深心等者。深心深非淺深之深。乃最深之
深。故名深心也。第一義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理。
於實法空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智。以法界智入
[001-0019c]
法界理。理智圓融。法界無礙。即以法界理智而起
慧照。照有實諦。有即俗諦。實即真諦。然此真諦非
離俗諦之外別有。乃即業道相續。無明老死十二
因緣。于此生滅因緣。以空智照之。令契合本來不
生不滅中道之理。名為實諦。經云。因緣所生法。我
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即此也。假名
諸法等者。言假立名言。號一切法。名我名人名為
主者。故名為世諦也。菩薩于此二有諦。諦審諦照。
深深證入大空法界空理之中。而不見有有。不見
有實。無去無來而示去來。如幻如化而示幻化。無
因果罪福而示受果。何以故。而本無所受故。以無
受故。而此個深深心始得解脫也。又聲聞觀四諦
法。證人空理。名淺解脫。緣覺觀俗諦法。證法空理。
名深解脫。菩薩以法界智。觀空假不二真俗互融。
深之又深。故云深深心解脫也。此釋三深心位也。


○第四達心位


達即達心迴向也。別經名至一切處回向。謂前能
覺之智無處不徧。既齊佛覺。則所證真如之理。如
佛不異故也。】


「若佛子。達照者。忍順一切實性。性性。無縛。無解。無礙
法達。義達。辭達。教化達。三世因果。眾生根行。如如。不
合。不散。無實用。無用。無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達
空。名為通達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若佛子達照者。達即通達。照即照徹。謂通達事理。
[001-0020a]
照徹無礙故。忍順等者。忍即忍可忍證。順即隨順
無違。謂忍證法界空理。隨順法界空性。忍順了達
一切世出世間諸法。本體實性與法界空理空性。
無二無別也。性性等者。言一實性既爾。一切性性
實性皆然。與空性空理亦無二無別。無凡情可縛。
無聖解可解也。無礙等者。言能忍順性性無縛無
解。即得四無礙智。云何無礙智。若于法上達照之
時。忍順觀諸法相。四大本空。如幻如化了無實體。
此法無礙智也。于法性理上達照時。忍順觀諸法
性分。充遍十虗。本來真實不妄不虗。無性可得。此
義無礙智也。于法句法性句上達照時。忍順諦思
諸法性理。遠離文字。不墮名言。說而無說。無說而
說。此辭無礙智也。于法于理。于諸言辭。自既通了。
復以此通了他人。教化眾生。忍順樂說。不生疲厭。
此樂說無礙智也。三世等者。言四無礙既證。則過
現未三世十法界善惡因果。其中眾生利根鈍根
種種行業。皆悉如如。不遷不變。如法界理。不見有
生。云何有合。不見有滅。云何有散。故云三世等不
合不散也。無實等者。言既不合不散。則無實體。既
無實體必無實用。既無實用必無名用。既無實用
復無名用。一切世出世間諸法性分義理詎不空
乎。還以此名空實空二空性理。照了通達真空實
性。契會無疑。與法界空無二無別。如此方得名為
照了通達一切法空者也。空空如如等者。空空即
[001-0020b]
法界智。如如即法界理。言此空智空理中。求其空
空之相不可得。求其如如之相亦不可得也。此釋
四達心位也。


○第五直心位


直即直心迴向也。別經名無盡功德藏迴向。謂前
至一切處。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來。然如來則一
切世界之如來。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世界如
來互入無礙功德無盡故也。】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緣神我。入無生智。無明神我空。
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無而不壞道種子。無漏中
道一觀。而教化一切十方眾生。轉一切眾生。皆薩婆
若。安直。直性直行。於空三界生者。結縛而不受。」


【若佛子直者等者。乃即正直照了諸物。公而無私。
直而不屈之義。謂證入中道法界理智而起觀照。
直照諸法自在體性。一切平等無委曲相。是為直
者之直照也。取緣神我等者。取即貪取。緣即因緣。
神我即六識分別之我。六識名神我者。以二乘人
不知七八二識。而依六根意識分別。前塵一一明
白似乎無礙。故名神我也。因八藏識微細難測。七
識依八而起夙染夙淨。又依六識而生現染現淨。
以舊送新。以新送舊。互傳互送相續無巳。又名傳
送。又名相續。皆不可測故也。此言直照無他。直取
二乘。攀緣六識。依前塵分別。昭昭靈靈。似神似通
之我。一照照破。本無貪取因緣可生可滅。當體全
[001-0020c]
空。證入無生理智中耳。無明神我空者。言前無明
緣行以至苦惱。貫三世而為因緣。起生見滅見之
神我。入此無生智中。諸有盡空。此空有也。空中空
者。言空盡諸有之空。入此無生智中。空亦盡空。此
空無也。空空理心等者。言此個空有之理心。竝空
無之理心。在有不滯有。有空而不壞有。在無不證
無。無空而不壞無。何以故。葢此空空之理。即是菩
提道性。金剛種子一切有無。詎能壞之耶。故云空
空等。不壞道種子也。無漏等者。無漏即不壞義。言
既不壞。即不為一切有無等之所滲漏。不漏于有
即得空觀。不漏于無即得假觀。于空于假不即不
離。故名曰無漏中道平等一觀也。而以此理教化
一切十方執有執無眾生。離有離無。一齊回轉。證
入薩婆若空智平等慧海。直證斯空空直道。不被
物轉。能轉物。不為人轉。能轉人也。何以故。菩薩皆
以直性而行直行。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
不愛涅槃。無所罣礙。猶如虗空。所謂不如三界見
于三界。故云于空等而不受也。此釋直心位也。


○第六不退心位


不退即不退心回向也。別經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回向。謂于諸佛地起萬行因。顯證一乘寂滅之道。
行從理起。故云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故云善根也。
一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長養諸
[001-0021a]
見。亦復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業。亦行空而不
住退解脫。於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際無二
故。而不念退。空生觀智如如。相續乘乘。心入不二。常
空生心。一道一淨。為不退一道一照。」


【若佛子不退等者。言此位佛子修行不退心中道
觀智者有三。一不退入凡夫地。凡夫非白地凡夫。
乃十信位大心凡夫。指修十住。空觀牢固。故不退
入于信位凡夫地也。二不起新長養諸見。言修行
十行假觀。守舊不遷。惟長養六度萬行。豈更新長
養諸凡夫外道邪見哉。故云不起諸見也。三亦不
復起集因相似我人。言菩薩自一信二念。至本不
退位修行中道觀智。唯此一觀力行進趨。心心不
二。豈復更起集業因緣相似神我主人等見哉。故
云亦不復起集因相似我人也。入三界等至退解
脫。即不入凡夫地義。言此菩薩空觀純熟。入識界
識界業空。入色界色界業空。入欲界欲界業空。以
亦行此空觀之故。而所以不于住中退入信位。初
離凡夫之解脫道也。于第一等至不行退。即不起
新見義。言此菩薩先修空觀以遣有。次修假觀以
遣無。修空不即空。亦不離空。修假不即假。亦不離
假。不無不有。不即不離。是名中道第一義觀。葢三
觀互融一合行故也。故所以不長諸見。而不行退
也。本際等至念退。即不起集因等之義。言此菩薩
于三世盡三世本際。于十方盡十方本際。念念充
[001-0021b]
遍。[淴-心+口]合中道智觀。無二無別故。所以不起集因。而
不念退也。空生觀智如如者。空生觀智即能行空
觀之本智。如如是所證入法界之觀理。此不住退
之益也。相續乘乘者。相續即中道合行念念相續。
乘乘即行行相乘。此不行退之益也。心入不二者。
言心心念念無欠無餘。綿綿不斷。流入不二法中。
此不念退之益也。常空生心結前行空無間之義。
一道結前中道一合之義。一淨結前本際清淨不
二之義。其為不退心者三。葢以此也。一道一照者。
言此菩薩之所以為不退者。唯以中道第一義觀
一智照了之。故得不退也。此釋六不退心位也。


○第七大乘心位


大乘即大乘心回向也。別經名隨順一切眾生迴
向。謂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則知十方眾生皆我本
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無有遺失。
亦無高下故也。】


「若佛子。獨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
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載任用。任載任一
切眾生。度三界河。結縛河。生滅河。行者坐乘任用。載
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眾生。未得空智運用。不名
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若佛子獨大乘心等者。獨者孤獨無侶。大者大而
無外。乘者運載轉輪為義。揀非聲聞辟支佛乘。亦
非初捨凡夫大心菩薩住行位乘。乃是迴向終心
[001-0021c]
廣度眾生中道大乘也。解解一空故者。正釋獨大
乘義。上解是能解。法界之廣大智。下解是所解。法
界之廣大理。以智契理。二俱平等。了無能所。故云
解解一空故也。一切行心名一乘者。謂以此法界
理智。而起一切行心。一切行即法界行。一切心即
法界心。如此廣大。方名一切行心為一乘也。乘一
空智者。言此一乘所以運用解解一空之理智也。
智乘者。空智理乘也。行乘者。即空法界行乘也。乘
智心心者。言行乘之心與智乘之心。互行互用。方
得名為大乘。以法界行而任載。以法界智而任用
也。任載者何。以此行乘。任載一切凡夫。出恩愛河。
超欲界色界無色界。永離分段生死苦故也。任載
一切外道。出諸邪見等河。遠離執縛。得解脫故也。
任載二乘。出取緣神我分別知見等河。遠離生死
苦海。超變易故也。行者坐乘。言度生者。不居于此。
不住于彼。不住于中。伹嘿坐乘中不生懈倦之心
而巳。任用者何。任荷載用等法界智。以廣化利益
一切眾生。直超入佛海故也。一切眾生等者。言一
切得度三界結縛生滅等河。眾生未曾得此等法
界空智。紹佛任用。以廣利有情。不得名之為大乘。
但名為行乘。僅能得度三河出苦海以自利。不能
利他也。行不離智。智不離行。智行竝行。始能廣利。
方得名為中道觀智大乘也。此釋七大乘心位也。


○第八無相心位
[001-0022a]


無相心即無相回向也。別經名真如相回向。離妄
曰真。不異曰如。謂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離。二
俱無著。則真如相現也。】


「若佛子。無相心者。妄想解脫。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一
切結業。三世法。如如一諦。而行於無生空。自知得成
佛。一切佛是我等師。一切賢聖是我同學。皆同無生
空故。名無相心。」


【若佛子無相等者。言此位佛子無妄想及解脫之
分別心也。妄想乃生死法。即有也。解脫乃涅槃法。
即無也。照覺照也。言凡夫妄想本空。肯覺照之時。
一念回觀。如同本得。智慧即是妄想。妄想即是智
慧。無二無別也。二乘解脫住著涅槃。惟專自利。若
肯覺照發起利他之心。則智慧即是解脫道。解脫
道即是智慧。咸亦無二無別也。一切結等者。言一
切眾生結使業繫。過現未來因果。得非妄想法乎。
如如不二中道一觀諦理。得非解脫法乎。而菩薩
常行于無生空慧。寧非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乎。自
知等者。言此菩薩般若觀行。如淨圓妙鏡。照徹三
世十方。瞞他一點不得。自巳曉了。現前當來決定
成佛。知一切諸佛是我本源師。知一切三賢十聖
皆是我同學伴侶。何以知然。我行此無生空。諸佛
諸賢聖亦皆同行此無生空。以自利利他故而知
也。無生空即般若空慧。般若空慧即無相心。故名
無相心也。此釋八無相心位也。
[001-0022b]


○第九慧心位


慧即慧心回向也。別經名無著無縛解脫回向。謂
真如之相現前。則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攝
圓融自在無礙故。】


「若佛子。如如慧者。無量法界。無集無受生。生生煩惱
而不縛。一切法門。一切賢所行道。一切聖所觀法。所
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
一切論。邪定功用。幻化。魔說。佛說。皆分別入二諦處。
非一非二。非有陰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
法。」


【若佛子如如等者。如如即法界理。慧即法界智。以
理契智。以智契理。故名如如慧也。無量言極其多。
法界非一。乃至無量。言此如如慧遍一切處故也。
無集等者。言菩薩起智利生。入一切法界。示集因
而無集。示受生滅而無受生。生生世世示現諸煩
惱業。而不能繫縛者。何以故。如如理智圓融周遍
之故。而不能縛也。一切等者。言至于一切法門一
切賢所行住行向道。一切聖所觀地地法。凡其所
有一切等法亦如是。而不能縛也。一切佛等者。言
不特賢聖法不能縛。即盡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化
開導一切眾生。巧妙方便法。我皆集在我如如慧
心之中。亦無妨礙也。外道等者。言豈但諸佛法無
礙。即外道一切襍典戲論法。一切邪定盲煉功用。
一切種種不實幻化法。若魔說。若佛說。我皆以無
[001-0022c]
分別如如智慧。分別入二諦。非真非俗中道諦中。
俾邪定正定魔說佛說。咸圓融渾化。為如如慧心
也。非一等者。言灼然有邪有正。有魔有佛。故非一。
至如如慧中邪正魔佛等見。亦不鎔而化。故非二
既一二俱非。則三科一切法咸非有。亦不鎔而化。
皆是慧心光明。逢一切昏有。而愈增慧𦦨故。所以
此慧光明本體照性照了。入一切諸法之時。一切
諸法亦是智慧光明也。此釋九慧心位也。


○第十不壞心位


不壞即不壞心回向也。別經名等法界無量回向。
謂所證性德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含攝徧周。其量
無外。十界差別之相。了不可得故。】


「若佛子。不壞心者。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道正門。明
菩提心。伏忍順空。八魔不壞。眾聖摩頂。諸佛勸發。入
摩頂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威神。出沒自
在。動大千界。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中觀知道。
以三昧力故。光中見佛。無量國土。現為說法。爾時即
得頂三昧。證虗空平等地。總持法門。聖行滿足。心心
行空。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一切相滅。得金剛三昧
門。入一切行門。入虗空平等地。如佛華經中廣說。」


【若佛子等者。言此位佛子得不壞心者。非只一法。
其義有六。故而得不壞心也。一入聖地智者。謂住
行向三十心名賢。地上菩薩名聖。菩薩到此十向
滿足。宜登初地入聖地智慧也。二近解脫位者。謂
[001-0023a]
初地始離解脫分別障。三賢向滿。近于初地。故名
近解脫位也。三得道正門者。以初歡喜菩薩。得正
修得門路。一超直入如來覺地。此向滿菩薩。將入
初地。故云得道正門也。四明菩提心者。梵語菩提
華言覺。菩提覺心有五種。一十信菩薩名發菩提
心。二三賢菩薩能降伏其心。名伏菩提心。三初地
至七地菩薩。與般若慧相應。名明菩提心。四八九
十地菩薩。真得無生法忍。遠離三界。名為出到菩
提心。五等妙菩薩坐于道場。成等正覺。名為證菩
提心。此十向終心將登聖地。正當三位明菩提心
也。五伏忍順空者。忍有五忍。三賢名伏忍。初二三
地名信忍。四五六地名順忍。七八九地名無生忍。
十地等妙名寂滅忍。此三賢向滿。居伏忍頂。異相
無明現行不起。能隨順無生空慧。故云伏忍順空
也。六八魔不壞者。八魔。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共名五蘊魔。六煩惱魔。七死魔。八天魔。是為八魔
也。言不壞者。由此菩薩得此六種大法故。所以魔
不能壞也。眾聖等者。言以是魔無能壞故。感眾聖
摩頂。安慰其心。諸佛勸發。增進其行。以眾聖諸佛
加被故。得入摩頂三昧。自解全身放光。光明照達
十方佛剎。即能入佛威神。形儀如佛。于諸佛剎中。
若出若沒。或顯或隱。自在無礙。以佛神力。一時震
動大千世界。與虗空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行
向菩薩中觀智道之比。何以故。以得諸佛三昧加
[001-0023b]
被力故。所以能光中見一切佛。能于無量佛國土
中現。化無量身。廣利有情。而為說法。當爾之時。即
實得頂三昧。而能實證虗空平等歡喜地。得妙湛
總持法門也。總謂總一切法。持乃持無量義也。聖
行等者。言所以證此地者。一切如來聖行功德悉
皆圓滿具足。一切住行向諸心心行。到此悉空。且
道因何而得聖行滿。因何而得賢行空耶。以諸佛
空空復空空之大空慧中道智觀無相慧照力故。
而得聖行滿足。一切行相滅盡無餘。而得心心行
空也。得金剛等者。言以是行相障礙滅盡故。即得
金剛不壞三昧。正受法門一時現前。能入十地。一
切行門一時具足。一齊而行。方纔證入虗空平等
地也。如佛華經之中其說更廣。此伹略說焉耳。此
釋第十不壞心位也。】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問地者有何義。」


【此能說報佛召告當機化佛宜詳審諦聽。汝先所
問十地二義。我今一一次第為汝詳答十地之義
也。此四釋十地又有三。一總標問辭。二別解文義。
三結讚法門。此總標問辭也。下二別解其義有十。


○第一體性平等地


華嚴疏云。十地菩薩斷十種障。證十真如。體性實
無差別。乃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巳達一切。
而所證如猶未圓滿。令圓滿故。地地建立。又初地
中雖離分別我法二執。是以遠離第六粗惑。猶有
[001-0023c]
第七微細俱生我法二執。而未空盡第六分別二
執。自初信發心時。修生空觀。至七信位。巳斷分別
我執。而隨入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時。分別法
執亦即斷矣。第七俱生二執。自初地位。恒住雙空
觀中。至七地後心方捨。能藏所藏。乃至八地初心
即得無功用行。是則俱生我執現行永伏。即捨執
藏。俱生法執間起。至等覺後心金剛喻定現在前
時。一剎那間。生相無明異熟種子方始斷盡而無
餘也。其云十地斷十種障證十真如者。何如初地
斷一種異生性障。此障乃從凡夫分別我執現行
所起故。名異生性障。竝斷二種愚執。一執著我法
愚。二惡趣襍染愚。謂此三法能障初地。此地菩薩
自從賢位初證理性。始獲法味。證二空理。今二空
觀現前。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能益自他。生大歡喜。
名歡喜地。其所證真如名偏行真如。以能徧行染
淨法故。菩薩位寄轉輪聖王。廣修慈悲等法。而化
導眾生。故華嚴經云。歡喜地菩薩於十波羅蜜中。
檀波羅蜜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子佛。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真實法化。一切
行華光滿足。四天果乘用。任化無方。理化神通。十力。
十號。十八不共法。住佛淨土。無量大願。辯才無畏。一
切論。一切行。我皆得入。」


【若佛子標人。菩提薩埵顯德。入平等體性地總標
顯德位也。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言乃上求
[001-0024a]
佛道。下度眾生之人也。入平等慧體性地者。入即
證入。平等即法身理。慧乃空慧。言此菩薩斷障證
真故。即得證入如來平等法身空慧本體性分地
中也。別經名歡喜地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
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故名歡喜
也。真實法化者。真即不妄。實即不虗。法即理法。化
即開化。言以不妄不虗真實平等之理。開化誘導
眾生也。一切行華光滿足者。一切行即萬行。華即
因華。光即智光。言此菩薩萬行因華智光果海。悉
皆圓滿具足也。四天果乘用者。四天即四天下。果
即轉輪王果。乘即象馬寶乘。用即御用也。言此菩
薩華光滿足得轉輪王果。又得七寶惠施。象馬寶
乘御用遊歷。一日一夜可周四天下也。在化無方
者。任意惠施。常行周濟。隨方設化。無有定所也。理
化神通者。言作善眾生則順理而化。俾其增修。應
攝受者而攝受之。作惡眾生。則用大威神力。去除
驕慢。應折伏者而折伏之也。十力等者。十力詳五
地。十號詳十地。十八不共詳七地。淨土有三。一常
寂光土。法身佛所依理土也。二實報莊嚴土。即報
身佛自受用土。又佗受用土。即向滿菩薩所宜居
處也。三變化土。應身佛所以利生隨機應感方便
土也。此地菩薩所住即他受用土。言此菩薩于如
來十智力如來十號如來十八不共行法。一一法
中無不通了。一齊而行。住如來實報莊嚴淨土。以
[001-0024b]
攝利眾生也。無量等者。無量即四無量心也。大願
即十大願也。辯才即四無礙智也。無畏即五無畏。
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怖死畏。四惡道畏。五大眾
威德畏。一切論即四明五明一切諸論。一切行即
十地等覺妙行。言此菩薩二空理明。于四無量心
十大行願四無礙辯才教化眾生。離五怖畏。一切
論法。一切行法。我一一皆得證入之也。】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礙。凡夫因果。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從一劫。入無量劫。
不可說法。為可說法。反照見一切法。逆順見一切法。
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
事示眾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
及佛所說法。而身心不變。以一智。知十二因緣。十惡
種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見有無二相。以一智。知
入十禪支行。三十七道。而現一切色身六道。以一切
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報。而心心無縛。」


【生出佛家者。不生凡夫外道權小之家。但佛降生
同時一家中生也。又或繼佛而生。紹法王位。形儀
如佛。為佛真子。故云生出佛家也。坐佛性地者。謂
此菩薩得證真如境界。其所坐止之處。與佛性地
無二無別也。一切等者。言一切異生性障凡夫有
漏善惡因果。到此永離。亦畢竟不復更受其報也。
大樂歡喜者。既永離一切障礙。即得出世間心未
曾有法故。所以大樂歡喜也。從一佛土入無量佛
[001-0024c]
土者。身無礙也。從一劫入無量劫者。意無礙也。不
可說法為可說法者。口無礙也。言此菩薩離障得
通。神通輪記持輪說法輪。三輪無礙。有如此者也。
反照等者。言此菩薩三輪無礙。或示回光反照之
理。令一切眾生悟法界性。見一切法也。得示逆行
境界。令一切眾生悟法界性。見一切法也。得示順
境界。令一切眾生悟法界性。見一切法也。得無可
無不可者。所謂道逆行順行天莫測也。常入等者。
言菩薩何所據而能如是耶。謂常入俗諦而不滯
有。常入真諦而不沉空。既不滯有。又不沉空。入在
何處。而入在二諦之處。第一義中道理智諦中耳。
下六智即此常入之義。以一智知十等者。一惟以
此一智。能知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先後次第。斷障
證真。一一事不錯不謬。示導眾生令其進修。而常
心心中道無間無歇也。二惟以此一智。能知一切
十方諸佛剎土淨穢勝劣殊品。及諸佛教化眾生
所說法門。而常身心不遷不改也。三惟以此一智。
能知十二因緣生滅因果身三口四意三十惡種
子性分。而常住十種妙善戒法道中也。四惟以一
切智能見徹。有非是有因無故有。無非是無因有
故無。原無有相。原無無相故也。五惟以此一智。能
知出入覺觀喜樂一心淨捨念慧不苦不樂十禪
支觀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
提八正道三十七品助道。而示現一切種種分段
[001-0025a]
色身。六道之中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
說法也。六惟以一切智。能知十方色無色界分分
變易生滅。了起入受四禪四空一般色報。而心心
空慧無著無縛往返無礙也。】


「光光照一切。是故無生信忍空慧。常現在前。從一地
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間一切法門。一時而行故。略出
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如海一滴毛頭許事。」


【光光照一切等者。光光即前六智光。照一切即前
知地知品知緣見相知禪道知色色起智利生等
一切也。以是之故。所以無生信忍無生空慧。不斷
不續。常常現在前行也。以是現前故。從一地法門
二地法門。乃至佛界地法門。于其中間一切地地
法門。俱皆一時而能盡行。不假餘力也。略出等者。
言此大槩略出平等地。㱔少功德海藏行願。譬如
以一毛蘸取大海中水之一滴許事耳。


○第二體性善慧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邪行障。此障即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法執。誤犯三業所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
執。一者微細誤犯愚。二者種種業趣愚。此之三法
能障二地。斷此愚障方登二地。菩薩今得增上尸
羅波羅蜜多。性戒具足。遠離誤犯。愚障既斷。故名
離垢地。以所證真如名最勝真如。此真如性具無
邊德。於一切法。最為殊勝故。菩薩位寄忉利天王。
假修十善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尸羅波
[001-0025b]
羅密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
所謂慈悲喜捨慧。一切功德本。從觀入大空慧。方便
道智中。見諸眾生。無非苦諦。皆有識心。三惡道刀杖
一切苦惱。緣中生識。名為苦諦。三苦相者。如者。如身
初覺。從刀杖身色陰二緣中生覺。為行苦緣。次意地
覺。緣身覺所緣。得刀杖及身瘡腫等法故。覺苦苦緣。
重故苦苦。次受行覺二心。緣向身色陰壞瘡中生苦
覺故。名為壞苦緣。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為苦苦苦。」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入平等善慧地者。謂
善能修行清淨明了法身平等大慧。故名善慧地
也。別經名離垢地。謂由淨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
而入于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
垢也。清淨明達等者。清淨即體性離垢。明達即善
慧照了。言其垢盡光現。明了通達一切善根故。何
為一切善根耶。所謂慈悲喜捨慧五觀。為一切眾
善功德之根本也。一切功德本。即六度萬行功德。
咸以此四無量心智慧觀照。以為根本。故觀照雖
五。一慧總攝。今以慈觀而為首者。慈能與樂故也。
諸佛菩薩所得菩提。本欲與眾生共樂。奈何眾生
現居苦中。必須離苦方得其樂。故以慈觀而起悲
觀。先拔其苦。以諸眾生離苦。菩薩本願亦足。故次
之以喜觀。自慶慶人。雖云得喜。亦不住喜。故次之
以捨觀。捨一切貪著行。捨俱生我法。非慧無繇。故
[001-0025c]
以慧觀融通。咸徧法界。此五慧觀所以為眾德根
本也。從觀入大空等者。大空慧即甚深無相大空
般若。方便即善巧方便。道智即菩提道智。言如是
四無量心。乃是從此大空般若巧妙方便菩提道
智之中所起。見諸三界二十五有四生十二類眾
生。無非火宅中苦諦也。皆有識心者。言菩薩起悲
拔苦。諦思此苦從何而有耶。觀是三界一切眾生。
皆有妄想識心。以識未空。分別取捨。作諸惡業。墮
在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諸苦惱。姑就三惡
道中。舉畜生類受刀杖苦一法。以例地獄餓鬼一
切苦惱逼迫生識。由是緣中生識。識心未空之故。
而生苦諦也。三苦相者。言苦諦中有三種苦相。一
行苦相。二苦苦相。三壞苦相也。一行苦者。四相遷
流。無常不定。不得自在。為行苦相。二苦苦者。身為
苦本。因身得刀杖苦。而意地生煩惱苦。苦上加苦。
為苦苦相。三壞苦者。風刀解體。耳聾眼瞶。四肢不
隨。為壞苦相。是則名為三苦相也。如者只如也。承
前起後之意。言既有三苦相。必有三苦覺。有三苦
覺必有三苦緣。只如三苦覺與緣。又從何而有耶。
一如身初覺等者。言只如身乍先起覺之時。從何
起覺。葢從刀杖色陰緣及身色陰緣二緣中生起
此覺。二緣互起。識念不停。故名為行苦緣也。二次
意地覺等者。言意地覺能緣竝身覺所緣。得刀杖
斫打等法及身受打斫生瘡腫等法之故。身覺苦
[001-0026a]
意地覺亦苦。二覺而生二苦。故名覺苦苦緣也。重
故苦苦者。迭解苦苦之義。言身覺刀杖而生痛苦。
意地覺而生惱苦。苦上加苦。誠然不輕。故云重故
苦苦也。三次受行覺等者。言受行苦緣心。覺苦苦
緣心二緣心。緣向自身色陰。見得四大欲離于瘡
腫壞相中而生苦覺。故名為壞苦緣也。是以三覺
次第生三心故者。一根覺生覺刀杖之心。二意地
覺生覺根覺之心。三壞苦覺生覺行覺苦苦覺之
二心。以是三覺次第而生三心。三心俱苦。故名苦
苦苦也。】


「一切有心眾生。見是三苦。起無量苦惱因緣。故我今
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現一切色身。於六道中。十種辯
才。說諸法門。」


【一切有心眾生者。此總舉三界十二類之眾生。所
謂有心者皆當作佛是也。見是三苦等者。言此等
眾生皆由不能了達此苦。幻妄非實。見是三苦。乃
起無量苦惱因緣。而反造諸惡業。以致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如旋火輪無有休息。故我菩薩于是眾
生無量苦惱緣中。興慈運悲。起同事攝入教化道
三昧。現一切色身于六道之中。而以十種巧妙無
礙辯才。說諸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種種法門也。】


「謂苦識苦緣刀杖緣。具苦識行。身瘡腫發壞。內外觸
中。或具不具。具二緣中生識。識作識受。觸識。名為苦
識行。二緣故。心心緣色。心觸觸惱。受煩毒時。為苦苦
[001-0026b]
心緣識。初在根覺緣。名為苦覺。心作心受。觸識覺觸。
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逼迮生覺。如斵石火。於身心
念念生滅。身散壞。轉變化。識入壞緣。緣集散。心苦心
惱。受念後緣染著。心心不捨。是為壞苦。三界一切苦
諦。」


【謂苦識等者。言云何知苦耶。謂令知苦識。知苦緣。
知刀杖緣。知具苦識行。知身瘡腫發壞。知此等苦。
因苦緣苦花苦果之苦相。令伹有心者知苦生厭。
而發菩提心也。內外觸中等者。內即根。外即塵。或
具者。或因三緣而具。或不具者。單根不立。獨境不
生。云何具識。故云不具也。言內根身外塵境互觸
之中。或根境相觸而具識。或根境不相觸而不具
識。其所以具識。畢竟從何而有。葢畢竟具內身苦
本緣。外刀杖苦境塵緣。二種緣中而生此觸識。觸
識即五識也。二緣中既生五識。則意識同時而起
分別。前照後了。為造業主故。還是六識作之。還是
六識受之耳。其所謂苦識者。就是此觸識。名為苦
識行。葢具二種緣而生識故也。心心緣色等者。心
心即六識心。念念緣前刀杖身二。色陰相觸。生瘡
腫苦境故。心觸苦境。苦境觸心。而生煩惱。正當受
此煩惱毒痛之時。身得瘡腫之苦。心生煩惱之苦。
身苦心苦是為苦苦也。心緣識等者。以六識心。緣
前觸識。此五種觸識。最初在五根覺。刀杖緣觸身。
心覺其苦。故名為苦覺也。心作心受者。言還是六
[001-0026c]
識心貪取前塵。分別影事。造作業苦。心自領受。無
相代謝也。觸識覺觸者。明前五識不造業。伹此觸
識。僅能了境覺觸也。未受等者。言此心未曾深受
煩毒之時。只有隨念。而無計度。但只為第六行苦
一種引發之緣。是故觸識亦名為行苦。而實非也。
僅能覺觸耳。逼迮生覺等者。言造業者為第六心。
由前五識緣現前逆順影子。一剎那間流入意地。
逼迮生覺。心受煩毒。譬如石中之火。旋斵旋出。于
身心中。遷流不停。念念生滅。故云逼迮生覺等也。
巳上敘明五不造。惟第六也。身散壞等者。是命盡
時。四大各離。轉變化者。是聰明轉變。化為聾聵。四
肢不隨。五根五塵五識一時將盡。惟此造業六識。
念念入此瘡腫臭爛緣中。緣集想。此身少而壯。壯
而老。何等輕徤。緣散想。到此時節。惟見此病死苦
衰頹敗壞散滅之相。不由他心地。下心心相續。生
苦生惱。受念後有異熟因緣。貪緣純熟。而染著餓
鬼。嗔緣純熟。而染著修羅。癡緣純熟。而染著地獄。
隨所熟而染。心心念念顧惜不捨。是則名為壞苦
也。如此三苦。為眾苦之本。而三界眾生未得解脫。
故云三界一切苦諦。此說知苦法門也。】


「復觀無明集。無量心作一切業。相續相連。集因集因。
名為集諦。」


【復觀等者。言云何斷集耶。言復觀者。返推其因。此
苦從何而有。謂依無明幻妄所起。故有此苦。無明
[001-0027a]
即不明也。以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生起三
細。不了前境。增長六麤。故曰無明。因有無明。遂集
無量種種妄想攀緣之心。造作一切諸惡業緣招
引苦果。相續相連。過去之因成現在果。現在之因
招未來果。如是集因集因。以集三界因果。是則名
為集諦。言此無明集因。是一切有心者之所當斷
者。此說斷集法門也。】


「正見解脫。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諦。」


【正見等者。言云何修道耶。謂上既知苦。即是正見。
斷集即是解脫矣。何更別求正見解脫哉。具正見
則苦空。具解脫則集空。苦空集空即是具足無上
大空慧之智道也。能以此空慧。心心相續念念相
連。不復更受三界苦果集因等報。即此是則名為
增修智道也。以用也增修之意。道諦者。結束上文。
乃道諦也。此說修道法門也。】


「盡有果報。盡有因。清淨一照。體性妙智。寂滅一諦。」


【盡有等者。言云何證滅耶。有字正應上皆有識心
一切有心眾生。二有字因果不忘為有。以欲界色
界無色界見思等惑。流轉三界。不能出離一切諸
苦。故名為有。而以正知正見修行聖道。不起貪嗔
癡慢疑不起身邊諸邪見。盡三界二十五有見思
塵沙等惑。苦果苦因。唯以此清淨大空慧。一一照
了之。如揚塵順風。體性妙智悉同。寂滅無餘蘊矣。
是則名為寂滅一諦也。此說證滅法門也。】
[001-0027b]


「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觀。是初善根。」


【慧品等者。二根字正應前一切善根。根字一切功
德本。本字言此大空慧品。具足慈悲喜捨無量功
德品。一切皆依大空慧品。以為根本也。一切慧性
等者。一切即四無量等。言慈悲喜捨一切慧性。亦
皆依大空慧中起空。而入智觀。現身六道。利益苦
惱眾生。說示四諦法門。使諸眾生知苦斷集修道
證滅。是名初善根也。】


「第二觀捨。一切貪著行。一切平等空。捨無緣。而觀諸
法。空際一相。我觀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
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
火。一切風輪。是吾故所用氣。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滿
足。捨吾故身。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故身。是為捨
品具足。」


【第二等者。言既解觀苦斷集修道證真。恐人貪著
寂滅之樂不捨。故復勸觀捨也。且道所捨者。是何
物耶。此捨非捨。凡夫妄想貪愛執著惡行非捨。外
道諸邪見非捨。二乘諸因緣乃捨。正知正見寂滅
等觀諸行。毋使貪著。令其一切平等空。即平等空
亦捨。無緣可捨。捨亦復捨。而觀世出世諸法空際
之處。無相可得。無相可捨。故云一相也。我觀一切
等者。言所以我觀一切地土。是我昔身所用舊骨
肉。四大海水是我昔。身所用舊血脉。一切劫火。是
我昔身所用舊煖氣。一切風輪。是我昔身所用舊
[001-0027c]
呼吸。我今既證入此離垢地。得證真如無相法身
圓滿具足。乃捨吾之故身。永斷邪障。畢竟不復更
受四大分段不淨襍染故身。以不受故。是為捨品
具足。此第二觀捨善根也。】


「第三次觀。於所化一切眾生。與人天樂。十地樂。離十
惡畏樂。得玅華三昧樂。乃至佛樂。如是觀者。慈品具足。」


【第三等者。謂此菩薩說法利生必隨機宜。而與之
樂。故次觀于所化一切眾生種種根性。如求人天
樂者。則與三皈五戒十善。令其生人天中受勝妙
樂。如求菩薩乘者。則與六度四攝。令其得證十地
之樂。如求離十惡畏樂者。眾生往昔以造不淨三
業。必墮三途怖畏之中。反此十惡。令修十善。得生
人天。受十善樂也。得妙華三昧等者。言令此菩薩
得聖人妙道萬行因華三昧正定。乘此智定。證十
地果。故得妙華三昧之樂。乃至令得佛果無餘涅
槃究竟之樂。如是觀者。是為慈品具足。離惡畏悲。
具足五樂喜具足。此第三觀慈善根也。】


「菩薩爾時住是地中。無癡無貪無瞋入平等一諦智。
一切行本。遊佛一切世界。現化無量法身。如一切眾
生天華品說。」


【菩薩當爾之時。住是二地中慧品具足。故無癡相。
捨品具足。故無貪相。慈悲喜具足。故無瞋相。以無
貪瞋癡故。所以證入平等大空慧品一諦聖智。是
以平等一諦理智而為一切萬行根本。以是智行
[001-0028a]
雙運。而能遊佛一切世界。承事諸佛。亦能現化無
量法身。攝受無量眾生也。此處所說文義。如大部
中一切眾生天華品中說一樣。


○第三體性光明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暗鈍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
執一分暗鈍所起。令聞思修。總持妙慧。不現在前。
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欲貪愚。二者陀羅
尼愚。此之三法能障三地。斷此愚障。方登三地。今
此菩薩以聞持陀羅尼三慧現前。便能永斷。愚障
既斷。故名發光地。所證真如名勝流真如。謂此真
如令所流教法。極為最勝。故菩薩位寄夜摩天王。
假修十善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忍波羅
蜜最勝。其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光明體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
世一切佛法門。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誦。記別。直語偈。
不請說。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談說。是法
體性名一切義別。是名味句中說一切有為法。分分
受生。初入識胎。四大增長色心名六住。於根中起實
覺。未別苦樂。名觸識。又覺苦樂識名三受。連連覺著
受無窮。以欲我見戒取善惡有。識初名生。識終名死。
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觀是行相中道。我久巳離故。
無自體性。」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光明體性地者。謂此
菩薩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智慧光明。故
[001-0028b]
云體性光明地。別經名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
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故名發光也。以三昧
解了等者。三昧即甚深那伽大定。謂從此甚深大
定。發起大智慧光。始能解會了知三世十万一切
諸佛方便化導法門也。十二法品等者。十二數也。
法軌則也。品類也。名即名言名身也。味即義味文
身也。句即章句句身也。言佛佛出世。必說此十二
法門軌則品類。經律論三藏中。若事理。若因果。若
權實。若顯密。無一名言一義味一章句。無不備攝
此十二部法門該括無遺也。何名十二。一曰重。梵
語秪夜。華言應頌。亦云重頌。以長行文義不盡。重
說偈頌以被後機也。二曰誦。梵語修多羅。華言契
經。上契諸佛理。下契眾生機。只有長行而無偈頌
者。彌陀心經等是也。三曰記別。梵語和伽羅。華言
授記。如來授記諸大菩薩聲聞弟子來世作佛劫
國莊嚴是也。四曰直語偈。梵語伽陀。華言諷誦亦
名孤起。不應長行直說偈句。如金剛明空品等是
也。五曰不請說。梵語優陀那。華言自說。無人發問。
乃佛以他心智。觀機應時。而自宣說。如佛頂經彌
陀經等是也。六曰律戒。梵語尸陀羅。華言因緣。蓋
戒律多屬因緣。有問有說。有持犯得失之事竝制
戒。緣起一切根本緣起善惡因緣果報等是也。七
曰譬喻。即比況的意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
開解是也。八曰佛界。梵語闍羅伽。華言本生。謂如
[001-0028c]
來說諸菩薩本因地受生之事。及自說本因地中
受生之事。如涅槃經云。比丘當知。我于過去。作獐。
作鹿。作熊。乃至作太子。作金輪王等是也。九曰昔
事。梵語伊章目多伽。華言本事。如來說諸菩薩弟
子因地為求菩提道法所行苦行之事。如採菓汲
水。捨薪設食。布髮掩泥。身為牀座。然燈求偈。割肉
捨身。乃至為金輪王捨頭千顆等是也。十曰方正。
梵語毗佛。略華言大方廣。大即體大。方即相大。廣
即用大。謂諸如來所說大乘方等經典。其意猶如
虗空。廣博包含。無所不致是也。十一曰未曾有。梵
語阿浮達磨。華言未曾有。亦名希有。謂佛初生。手
指天地。足跡蓮華。光照十方。地搖六震。如是希有
之事。見聞稱奇。咸言希有也。十二曰談說。梵語優
婆提舍。華言論議。謂諸經中凡有問答辯論諸法
義者。皆名論議。如法華經智積菩薩與文殊師利
論說妙法者是也。巳上十二部法門名相也。是法
體等者。言是十二法門品體性本同。實無差異。因
眾生有一切心。故用一切法。因此之故。便有一切
名一切義一切差別。是名味句中。故有如此差別
說也。一切有等者。言所謂有差別者。無非發明一
切眾生迷理成事迷智成識。一切生滅有為諸法
分分受生之義。欲令眾生知真本有識妄元無故
也。何謂分分受生耶。初入識胎者。此初分受生也。
即行緣識義。葢由過去煩惱障覆本性。不了法界
[001-0029a]
真如之理。名為無明。以無明故。妄作不善惡行。相
續而行。故名為行。以無明與行二因緣。故行緣識
也。無明與行是過去因。今文中十品皆現在因緣
也。識初入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納想成胎。名曰
凝滑。故名初入識胎也。四大增長色心者。此二分
受生也。即識緣名色義。言識在胎。染父母精血。三
緣和合。漸漸增長。而成身形。遂有名心色質。一七
二七名胞。至五七日名為形位。生諸根形手足。故
名四大增長色心也。名六住者。此三分受生也。即
名色緣六入義。謂從名色巳後至六七日。名髮毛
爪齒位。至七七日名為具根形位。六根開張。有入
六塵之用。乃妄心依止處。故名六住也。於根中起
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者。此四分受生也。即六入
緣觸義。此即出胎後乃至三四歲時。六根對於六
塵。起無知實覺。而未能分別知苦知樂。故此實覺
名為觸識也。又覺苦樂識名三受者。此五分受生
也。即觸緣受義。謂後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六
塵觸六根。即能領受。如對苦境。即覺是苦。而有苦
受。樂境。即覺是樂。而有樂受。不苦不樂境。即覺是
不苦不樂。而有不苦不樂之受。故名三受也。上五
支是現在果。連連覺著。受無窮者。此六分受生也。
即受緣愛義。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連連
起心。貪染欲境。雖云貪愛。而未廣求。亦只名受。但
連連覺心。染著其受。巳無窮盡也。以欲我見戒取
[001-0029b]
者。此七分受生也。即愛緣取義。謂從二十歲。由有
諸欲。助發愛性。種種取捨。執我報人。深生貪取。由
貪引取。而生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
十使煩惱。故名以欲我見戒取也。善惡有者。此八
分受生也。即取緣有義。謂因六識馳求諸境。起造
善惡。集三有之因。牽引阿賴耶。受當生三有之果。
故名善惡有也。此愛取有三支是現在因。識初名
生者。此九分受生也。即有緣生義。謂既有現在所
造善惡業因。必受來世善惡業果。故使賴耶隨善
惡業。六道受生。此識最先投胎。故云識初名生也。
識終名死者。此十分受生也。即生緣老死義。謂從
來世受生巳後。五蘊身相熟巳還。壞一期命盡。此
識最後而捨。故云識終名死也。而此生死二法雖
曰來世之果。乃約現在而言。實該三世生滅去來
分分受生之義。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者。此句總
結上文。謂以無明與行是過去因。由過去因感現
在果。今只所言現在因果。不言過去二因者何。以
果該因。佛欲現前諸人識現前苦果苦因毋使再
造有漏苦因。永滅當來苦果也。觀是行相等者。謂
觀一切眾生生滅行相之中。實無生滅去來種種
行相。于迷悟中求之。實不可得。況我于久遠劫來。
受持十二法品。于此有為諸法分分受生之中。我
實久離。久巳證入中道理智之中。無生無滅。無去
無來而無自體性也。】
[001-0029c]


「入光明神通。總持辯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現
劫化轉化。百劫千劫。國土中養神通。禮敬佛前。諮受
法言。復現六道身。一音中說無量法品。而眾生各自
分分得聞心所欲之法。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國
土不同。身心別化。是妙華光明地中。略開一毛頭許。
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說。」


【入光明等者。言此菩薩解了持是十二法品。名味
句久離。是十品苦因緣行相果。故得證入是光明
體性地中。得身通具足游戲神通三昧。得口通具
足總持陀羅尼無礙辯才。得意通心心行。是空慧
而更干十方佛剎之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增
長記持輪。國土中養神通。禮敬佛前。增長神通輪
諮受法言。增長說法輪。復于天道現天。人道現人。
乃至畜生道現畜生身。以一言音中。說無量法品。
而使六道眾生。各自分分得聞各心所喜之法。咸
使得解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所謂圓音一演
異類等解者此也。苦空無常無我。即身受心法四
念處也。觀受是苦者。言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
眾生觀受是苦。而得寂滅真樂也。觀身是空者。言
內身外身皆攬父母精血。積聚四大。而成其身。從
頭至足。悉皆不淨。眾生顛倒。執之為淨。故令眾生
觀身是空。而證常住真空也。觀心無常者。即六識
心。謂此心性流動。念念生滅。皆悉無常。眾生顛倒。
計以為心。故令眾生觀心無常。而證常住真心也。
[001-0030a]
觀法無我者。謂一切善法惡法。眾生顛倒。妄認諸
法有我。故令眾生觀法無我。而證無生真我也。一
諦之音者。謂苦空等四法。實從此一諦音中之所
演出。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也。國土不同身心
別化者。言此菩薩所入國土勝劣淨穢種種不同。
而苦薩能現身心。亦隨勝劣淨穢種種不同。分形
攝化。別化者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乃同
事攝也。是妙華光等者。謂是此妙華光明地中無
邊功德行願海藏不可言說。此中伹略開一毛頭
許。猶一毛蘸大海中一滴耳。若廣說者。如大部中。
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二文中所說。


○第四體性爾𦦨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微細煩惱現行障。此即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微細無明之惑現起。故名之也。又斷
二種愚執。一者等至愛愚。二者法愛愚斷此愚障。
方登𦦨慧地。謂此菩薩初入證智。善修三十七品
菩提分法。能起𦦨慧智火。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
煩惱之薪。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智火。最勝故。名𦦨
慧地。所證真如名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我執
等所依取故。菩薩位寄兜率天王。假修三乘等法。
化導眾生。于十波羅蜜中。精進波羅蜜最勝。其餘
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地中。爾真𦦨俗。不斷不常。即
生即住即滅。一世一時一有。種異異現異故。因緣中
[001-0030b]
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惡。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
是名為世諦。其智道觀。無一無二。玄道定品。所謂說
佛心行。初覺定因。信覺。思覺。靜覺。上覺。念覺。慧覺。觀
覺。猗覺。樂覺。捨覺。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


【爾即也。𦦨明也。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體性
等者。言此地本體性分之中本具此雙照平等慧
理。照了一切諸法。對待故。名體性爾𦦨地。別經名
𦦨慧地。謂慧明無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
𦦨。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故名𦦨慧也。爾真𦦨
俗等者。乃明雙照之義。言即真明俗。其俗即真。明
俗即真。其俗不俗。其俗即真。而真真相續。故真不
斷其俗。不俗而俗。俗皆𦦨故俗不常。既真真不斷
俗俗不常。則爾真𦦨生。爾真𦦨住。爾真𦦨滅。而皆
即也。既生住滅。即則無邊剎海同一世。十世古今
同一時。真俗生滅同一有也。更何差別之有哉。種
異等者。其所以有差別者。無他。因眾生種子有能
熏所熏之異。而有差別故也。既熏種有異。而菩薩
利生不得不現異法。而有真諦俗諦之名。究竟因
緣。生滅際中道二諦處。是何境界。如大火聚。煩惱
入中愈增慧𦦨。是一是二。是善是惡。是凡是聖。無
一不是慧𦦨。故佛境界凡境界。一一世出世法。咸
皆名為世諦。而齊增慧𦦨也。其智道等者。言此三
昧智火薪逢增𦦨。中道觀慧一照無遺故。所以無
一無二無善無惡無凡無佛也。玄道定品者。言既
[001-0030c]
智道觀中無一無二。云何又有定品種種差別耶。
玄道即上智道。定品即七覺定品。此多三品。共十
定品。言此十支定品。是智道中因異而現也。所謂
說佛心行者。言此諸品道乃是佛心佛行。所謂說
此異法者。對諸眾生能熏所熏之異。而示現斯差
別。十定法門究竟佛心佛行。定理中實無異也。初
覺定因者。謂佛菩薩最初悟入覺道之時。覺悟自
巳。最初覺心原來本定。凡夫以迷故不定。我今既
悟始覺有本。以為正因。故名初覺定因也。一信覺
者。信最初覺心。原自本定。不從人得。一信永信。永
無退轉也。二思覺者。言雖所信本定。若不思修。終
成虗信。故當思惟修習也。三靜覺者。言雖善思修。
若無靜定之力。所持恐成亂思。故次之以靜覺也。
四上覺者。然以定力印持。于靜覺中。若無精進之
力。恐墮無記。故次之以上覺也。五念覺者。言既精
勤不懈。更當念茲在茲而不忘失。故次之以念覺
也。六慧覺者。然雖念心不妄。必加慧心照境。始得
分明不惑。故次之以慧覺也。七觀覺者。然雖慧照
之境無惑屬。粗必須更加微細觀察。始能入理證
真。故次之以觀覺也。八猗覺者。由觀入理。滅妄證
真。方得身心輕安。故次之以猗覺也。九樂覺者。言
既體相調和。意地暢適。必俾身心悅樂。故次之以
樂覺也。十捨覺者。以是樂體不倒。悅心不亂。而得
正見解脫。故次之以捨覺也。此十覺支合言則七
[001-0031a]
覺。以念合思。以觀合慧。以猗合靜。此雖品品不同。
皆智道觀中十方便道。能令行人心心念念證入
定果故也。】


「是人住定中。𦦨𦦨見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
愛順。道法化生。名法樂忍。住忍。證忍。寂滅忍。故諸佛
於入光光華三昧中。現無量佛。以手摩頂。一音說法。
百千起發。而不出定。住定。味樂定。著定。貪定。一劫千
劫中住定。見佛蓮華坐。說百法門。是人供養聽法。一
劫住定。時諸佛光中摩頂。發起定品。出相進相去向
相。故不沒不退不墮不住頂三昧。法上樂忍。永盡無
餘。」


【自爾真至無二。乃明慧𦦨雙照之義也。自玄道至
定果。乃明定因。覺品方便道有定因。自有心心入
定之果也。自是人住至無餘。乃正明定果也。是人
住定等者。言是當位之人因修道品。得住定中。因
定力故。定中發起智慧光𦦨。𦦨𦦨照徹十覺諸法
行。一一皆空。若起念等者。言若從定中。纔起一念
之時。莫令此念別緣。亦只還以此定中乍起之念。
仍舊定入生念之心。情念盡處。當究其盡之。所以
如人常在家愁。甚麼家中事不辦者此也。定生等
者。言既念從定起。還從定入。起念入念。咸是深定。
豈不于深定而生愛樂順適心耶。故能于深定道
法中化生。名之為法樂忍也。住忍者。安住于忍而
不動也。證忍者。深證此忍而不轉也。寂滅忍者。寂
[001-0031b]
滅于忍而不起也。故十方諸佛于此入智光慧光
妙華三昧正定中。現示無量佛身。親手摩頂。安慰
其心。一音說法。啟發其志。而此菩薩以甚深定力
故。不動不轉不起。而不出定。何以故。以菩薩住此
定而不起。玩味好樂此定而不厭。持守此定而不
移。貪愛此定而不捨故也。以此住定乃至貪定之
故。淺者一劫。深者千劫中住定。于深定中。見佛在
蓮華上坐。為諸眾生說心地道百法明門也。是人
等者。是菩薩人于深定中。興種種供養。聽受妙法。
故淺者一劫住定。深者亦千劫住定也。時諸佛等
者。言以是菩薩深心廣遠劫久歲深。感動諸佛。復
于智光三昧中。重為摩頂。二番加勸。俾出定品。現
身益物也。出相等者。言此菩薩既受摩頂。得大自
在故。現出定之相進誘之相。去向他方利生之相
也。故不沒等者。以發起故。能出而不沉沒。能進而
不退轉。能去向而不墜墮。不僅如斯也。至于最尊
最貴頂智三昧法上。樂忍亦無住著者。如是定愛
及于法愛。二障俱離。故曰永盡無餘也。】


「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無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
善權方便。教化一切眾生。能使得見佛體性。常樂我
淨。」


【即入等者。以不住法樂之故。即入一切佛剎國土
之中。現身利物。上事諸佛。下拔眾苦。俱行覺道無
量無邊一切功德法品也。行行等者。行行即品品
[001-0031c]
也。言品品功德。一一行門皆能啟廸眾生愚癡。開
發人人智慧光明。俾入一切善權種種巧妙方便
之中。展轉流布。教化利益一切眾生。亦能使一切
眾生。得悟諸佛本體性分同一悲智。得真常真樂
真我真淨四德法門也。】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門。漸漸深玅。空華觀智。入
體性中道。一切法門品滿足。猶如金剛。上日月道品。
巳明斯義。」


【是人等者。言是菩薩既生是地住是地中。巳凡所
設施度生法門。法法倍過于前。漸化漸行。愈是深
妙。空𦦨慧華。觀諦智道。咸入此體性三昧中道理
中。如是一切雙照法門。忍定法門。百法門。四德法
門。至此悉皆滿足。猶如金剛貴重堅固無比也。上
日月等者。上即此品之上。言上日月道品之中。巳
曾詳明此地之義矣。


○第五體性慧照地


此地斷一種下乘涅槃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厭生死苦。趣涅槃樂。依彼所起。故名之也。竝斷
二種愚執。一純作意背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
愚。此之三法能障五地。斷此愚障。方登難勝地。菩
薩今修菩提分法。二智斷通。真俗無礙。能合難合。
無差別道。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故名難勝地。所證
真如名類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於生死及涅槃。
其類平等無差別故。菩薩位寄化樂天王。假修三
[001-0032a]
乘等法。化導眾生。于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最勝。
其餘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法有十種力生品。起
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別行處力品。
善作惡作業智力品。一切欲求願。六道生生果。欲力
品。六道性分別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
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
因。乘是果。至果處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
見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
於一切生煩惱滅。一切受無明滅。解脫力品。是十力
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眾生因果分別。」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慧照體性地者。謂此
菩薩因中修習甚深禪定廣大智慧之力故。今果
地中乃得證入諸諦相應之慧。圓照法界。故云慧
照體性地。別經名難勝地。謂由前𦦨慧。爍破一切
情見。其異同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
能勝。故名難勝也。法有十種力生品等者。言此地
菩薩證入時。便具此十種力生品。發起一切最上
真實功德行。以一念相應慧。巧方便教化一切眾
生也。何謂十種力生品耶。一知善惡等者。謂此一
慧方便能知一切眾生作善業不得善果。反別行
惡報處之故。知作惡業不得惡報。反別行善報處
之故。何也。凡造塑佛像。刷印經典。建會齋僧。此修
善也。或于其中。不真實建立三寶。假公濟私。瞞因
[001-0032b]
昧果。天堂未就。地獄先成。故此修善不得善報。反
別行惡處報也。凡除惡人惡獸破壞外道和合乃
至殺一闡提。此作惡也。于其中間。凡是實為惱害
眾生。乃是殺一救多。除害興善。正是菩薩大悲所
為故。此作惡不惡報。反別行善處報也。如是差別
報行。一一為眾生說。故云別行處力品也。二善作
等者。言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眾生善作業得福
報。惡作業得禍報。種荳不生麻。正報因果決定不
錯。一一為眾生說。故云業智力品也。三知一切等
者。謂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眾生心中所欲所求
所願一切欲者。言欲供養三寶。欲恭敬天地君親
師友。欲念財色名食睡等。一切求者。謂求好師友。
求名聞利養。求功名富貴。乃至求好子孫眷屬等。
一切願者。謂願生西方成佛度生。願生天生人。乃
至願生地獄六道中。生生果如是。一一為眾生說。
故云欲力品也。四知六道等者。謂此一慧方便善
能了知一切六道眾生本分性情分別知見。或利
或鈍。或智或愚。或巧或拙。一一不同。如是差別。一
一為眾生說。故云性力品也。五知一切等者。謂此
一慧方便能善了知一切眾生。或一生所種善根
惡根。或多生所種善根惡根。或易受教化。或難受
教化。一一差別不同。如是根界差別。一一為眾生
說。故云根力品也。六知邪定等者。謂此一慧方便
善能了知一切外道邪定小乘偏定菩薩正定凡
[001-0032c]
夫不定。一一通達。為眾生說。故云定力品也。七一
切等者。言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一切賢聖大乘
正道因果。由昔乘如是修行斷障。因今方得乘如
是慧照證真果也。所謂今得至此果處者。無他。葢
由昔乘如是正因。修如是正道力故也。一一了達。
為眾生說。是名道力品也。八五眼等者。五眼即天
眼通非礙。肉眼閡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只緣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是也。言此五眼善能了
知一切世出世間善惡果報生滅因緣差別等法。
竝見一切眾生臨命終時受報好醜隨善受生隨
惡受生之處。一一示諸眾生。故云天眼力品也。九
知百劫等者。言此一慧方便能知自巳種種宿命
百千萬億劫前死此生彼姓族名字苦樂壽殀富
貴貧賤。竝眾生種種宿命。一一了知。為眾生說。故
云宿世力品也。十知於一切等者。言此一慧方便。
善能了知于一生二生中。乃至一切生中。滅盡煩
惱。而得解脫。竝一受生二受生。乃至一切受生。無
明滅乃至老死滅。而得解脫。如實為眾生說。故云
解脫力品也。是十力等者。如是十力品智。知自修
行因果不錯不謬。亦知一切眾生所行所修因果。
一一分別了知。不錯不謬。】


「而身心口別用。以淨國土為惡國土。以惡國土為玅
樂國土。能轉善作惡。轉惡作善。色為非色。非色為色。
以男為女。以女為男。以六道為非六道。非六道為六
[001-0033a]
道。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是人爾時以大方便
力。從一切眾生。而見不可思議。下地所不能知覺舉
足下足事。」


【而身心等者。言不但以一慧方便了知十力智知
自他因果而巳。而身而心而口更有無窮差別妙
用不可測也。以身能現通。心能繫念。口能說法。咸
能別用不思議故。故云而身心口別用也。以淨國
等者。謂以是三輪妙用力故。能以寂光淨土。示為
五趣雜居。能以五趣襍居。示為極樂國土。如法華
三變淨土是。能轉善作惡者。如無厭足王是。能轉
惡作善者。如廣額屠兒是。色為非色非色為色者。
如放光散華垂葢湧蓮是。以男為女者。舍利弗被
天女一指。轉為女人相者是。以女為男者。龍女獻
珠剎那成佛者是。以六道為非六道。非六道為六
道者。六道即凡。非六道即聖。如面然大士等是。乃
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者下皆足一句。云非地
水火風為地水火風。如十八神變入地如水。履水
如地。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
為水火。擔負乾草。入中不燒等是。是人爾時等者。
言上種種自在神用是。菩薩爾時以一慧大方便
智力用所作。任從一切眾生見之。而皆使頓入不
可思議境界也。不特眾生見之。不可思議即下地
諸菩薩等。皆不能知覺此地菩薩舉足下足之事也。】


「是人大明智。漸漸進。分分智。光光無量無量。不可說
[001-0033b]
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是人等者。言此菩薩神用。下地不知者何。葢此菩
薩大慧明智漸漸增進。倍倍過前。于一智分光明
中。有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門。一齊現在前
行。二智乃至十智分分智光智光。無量無量。不可
說不可說法門。亦一齊現在前行也。


○第六體性華光地


此地斷一種粗相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所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
愚執。一者現觀察行流轉愚。二者相多現行愚。此
之三法能障六地斷。此愚障方登現前地。今知一
切法無有染淨。住無相作意令真如圓滿。便能永
斷。愚障既斷。般若現前。故名現前地。所證真如名
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體性無染淨故。菩薩位寄
自在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
中。般若波羅蜜最勝。其餘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能於一切世界中。十
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眾生。種種變化。以天眼明智。
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眾生身。
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
三世六道眾生。苦樂音聲。非非音。非非聲。一切法聲。
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於一念中
徧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國土中微塵身。以天他
心智。知三世眾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眾生。
[001-0033c]
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國
土中一切眾生。宿世苦樂受命一一知。命續百劫。」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體性華光地者。謂此
菩薩入此地中。大智行華一時開敷。光照一切故。
故名華光地。別經名現前地。謂由前異同之相既
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故名現前地也。能
于一切世界等者。謂此菩薩住是地中。能于十方
一切世界之中。運用十種神通光明智品。以教化
示導一切眾生。現種種殊勝變化不可思議境界
也。何謂十種明智品耶。一以天眼明智等者。即天
眼通也。言此菩薩得此通故。能知。過去未來現在
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細色。大分段身小分段
身皆微塵成。人身天身乃至畜生大小分段身皆
微塵成。各各一一眾生身皆知是機。微塵細色成
一形體。大色如是。大分小分色相一一了知。而不
錯故。二以天耳智等者。即天耳通也。謂得此通故。
即能聞知十方三世六道眾生。或受逼惱而生苦
音聲。或受安逸而生樂音聲。明知苦樂音聲非苦
樂音聲。非非苦樂音聲。乃至世出世一切法聲亦
非非聲。一一知故。三以天身智等者。即色身通也。
謂得此通故。即能知一切依報六塵世界外色及
正報六根身形內色。咸非是色。是名為色。非是男
女形。是名男女形。而此菩薩于一念中。咸皆周徧
十方國土三世劫量。若大若小。竝國土中極微塵
[001-0034a]
細眾生身。于一念中一一身。咸徧知故。四以天他
心智等者。即他心通也。謂得此通故。能知過現未
三世一切眾生心中所行竝十方天人乃至畜生
六道中一切眾生心心所念苦樂果善惡因等事。
一一知故。五以天人智等者。即宿命通也。謂得此
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國土之中一切眾生從
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宿生苦受樂受等命一
一了知及其受命長短相續百劫等事。一一了知
故。以示一切眾生也。上五智知世諦緣起。無有染
相。可得下五智知真諦解脫。亦無淨相可得也。】


「以天解脫智。知十方三世眾生解脫。斷除一切煩惱。
若多若少。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以天定心智。
知十方三世國土中眾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
定方法。有所攝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覺智。知一切眾
生。巳成佛。未成佛。乃至六道。一切人心心。亦知十方
佛心中所說之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
一切眾生受命。命久近。以天願智。知一切眾生。賢聖
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願。若求苦樂。若法非法。一切
求。十願百千大願品具足。」


【六以天解脫等者。即滅盡通也。此下眾生字俱指
賢聖。與上不同。謂此菩薩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
方三世賢聖眾生解脫道隨力隨分斷除一切煩
惱愚障。若多分若少分。從一地少分斷除次第。乃
至十地多分斷除究竟滅。滅皆盡無餘。如是種種
[001-0034b]
解脫。一一了知故。七以天定心智等者。即神境通
也。謂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國土內賢聖
眾生心中。或心入正定不動不搖。如是而定。或于
定中。思惟取證。供佛聽法。如是不定。或于定中。示
現行住坐臥。示行一切行事。如是而非定。或于不
定中。一切事上。一切時間。隨意而定。如是非不定
及諸起定。隨方說法。利益眾生。所有攝受。種種三
昧。乃至百八三昧。一切正受禪定。一一知故。入以
天覺智者。即言音通也。言得此通故。即能了知一
切賢聖業。巳斷障證真。示現八相。蚤成佛道。及未
成佛道者。竝知六道人心心所念所行。十方佛心。
中所念所說教化利生之法。一一知故。九以天念
智者。即未來通也。言得此通故。即能了知百劫千
劫大小劫中。一切賢聖眾生受佛慧命。教化眾生
利益一切。如是慧命或近。則一劫住二劫住。或久
則十劫住乃至百千萬億劫住世。一一知故。十以
天願智者。即無作通也。謂得此通故。即能了知一
切大心眾生賢聖十地行願。及三十心中。一一所
修行門。一一所發大願。若求苦。則示燒身臂指供
養諸佛。如藥王焚身不輕遭擲阿難願云五濁惡
世誓先入等是。求樂。則如韋提希願生樂土法藏
比丘誓願眾生咸生安養等是。求法。則示說三藏
十二部經別傳佛旨。求非法。則示四韋䭾外道邪
論。竝此方四書五經道德南華百家異學等。言大
[001-0034c]
乘人正法學力之餘。學以折伏闡提世智辯聰等。
俱名非法。一切求總結上求下化無所不求。十願
即普賢十大行願。十無盡藏句是百千大願。即諸
菩薩無邊弘誓願是。如是行願品。此地菩薩一一
圓滿具足。一一而知故。】


「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現無量身心口別用。說地
功德。百千萬劫。不可窮盡。而爾所釋迦。略開神通明
品。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是人住地等者。言是菩薩住此華光地中。巳于十
種神通明智中。能示現無量神通身輪。無量記持
心輪。無量說法口輪。分形別用。說是地種種功德
行願。百千萬劫說之不可窮不可盡。而爾所釋迦
如來伹大槩開發此十神通明智耳。在大部內有
觀十二因緣品。如彼品說。無二無別。


○第七體性滿足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細相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
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所起。故名之也。竝斷
二種愚執。一者細相現行愚。二者純作意求無相
愚。由有此之三法能障遠行地。斷此愚障。方登第
七地。今遠三界。近法王位。行過二乘。善修無相。到
無相邊。功用至極。望前過遠。故名遠行地。便能永
斷。愚障既斷。所證真如名法無差別真如。謂此真
如能了種種教法。皆同真如而無相故。菩薩位寄
初禪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
[001-0035a]
中。願波羅蜜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入是法中。十八聖人
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謂身無漏過。口無語罪。念無失
念。離八法。一切法中捨。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
復從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欲具足。
一切功德。一切法門。所求滿故。進心足。一切法事。一
切劫事。一切眾生事。以一心中。一時知故。念心足。是
二諦相。六道眾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法趣人。乃
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解脫足。見一切眾生。知他人
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惱習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
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隨六道眾生心行。
口辯說無量法門品。示一切眾生故。隨一切眾生心
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動。虗空化華故。能令眾生
心行。以大明智具足。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
示一切眾生心。以無著智。見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中。
一切佛。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見未來中
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眾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滿足體性地者。謂此
菩薩因中廣修方便度。故果感證。此如來一切智
行悉皆圓滿具足。故名滿足。別經名遠行地。謂真
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
際。方為極到故名遠行地也。入是法中等者。謂入
體性法中。巳得十八聖人智品。不與二乘權小所
共。不惟權小所不共。即下地菩薩亦所不共也。何
[001-0035b]
名十八聖人智品耶。一所謂身無漏過者。即身無
失也。謂此菩薩從無始來。常以不殺不盜不婬而
修其身。一切煩惱淨盡無餘。以是身業清淨。得大
神通。故云身無漏過也。二口無語罪者。即口無失
也。謂此菩薩從無量劫來。常以如來五語。隨諸眾
生。方便說法。令得道果。是以口業清淨。故云口無
語罪也。三念無失念者。即意無失也。謂此菩薩從
無始來。常修戒定慧。滅除貪嗔癡。自利利他。安禪
制毒。乃得意根清淨。故云念無失念也。四離八法
者。即無異想心也。八法多種。有通教別教圓教等。
八法總不出教理智斷行位因果。言皆有異想。而
此地永離不與下地共。故云離八法也。五一切法
中捨者。即無不知捨心也。謂此菩薩從無始來。以
大般若空慧。照察世出世間一切染淨諸法。當體
全空。了無貪念。故云一切法中捨也。六常在三昧
者。即無不定心也。謂此菩薩從無始來。恒不離甚
深大定。至于隨機設化。隱顯利生。亦不離此定。故
云常在三昧也。是入地等者。言此菩薩具足是六
品巳。又復從是六智相續。出生六足智也。何名六
足智耶。一三界結等者。即欲無減也。謂此菩薩久
遠劫來。常修空無作無願三解脫。入三界同事。教
化眾生。令離諸有結使習氣。發菩提心。悟無生忍。
豈有菩薩更受三界結習之理哉。以畢竟不受故。
而得正解脫滿足。故云欲具足也。二一切功等者。
[001-0035c]
即精進無減也。言此菩薩于一切賢聖利生功德
一切賢聖利生法門。凡所精進樂求。無不充滿具
足。故云進心足也。三一切法等者。即念無減也。謂
此菩薩恒念一切諸佛聖賢建立一切法事。念一
切劫量長短大小延促等事。念一切眾生因緣生
滅拔苦與樂等事。以恒念故一。心中不勞億度。一
時而知。故云念心足也。四是二諦相等者。即智慧
無減也。謂此菩薩能了達真俗二諦有無二相。是
破除六道眾生一切愚痴般若空法。以般若空。照
真俗有無。無二故。故云智慧足也。五知十發趣等
者。即解脫無減也。謂此菩薩能知十發趣。長養金
剛。賢人十地。聖人等妙。諸佛出定揚德。起智利生
示諸眾生同事結習。而實無結無習故。故云解脫
足也。六見一切等者。即解脫知見無減也。謂此菩
薩具足天眼天耳他心漏盡神境如意之六通故。
所以徹見一切賢聖大道眾生。竝能了知一切他
人自我所化弟子。咸得斷除邪見。證無漏智。遠離
百八煩惱微細習氣故也。自我則是而所以能了
知他人身心中事者。何以六通智知他身耳。故云
六通足也。是人等者。言是菩薩人入是六滿足大
明智慧中。巳復更具足六種智用。何為六智耶。一
便起智身等者。即身業隨智慧行也。謂此菩薩便
運起六足智。能以清淨神通身業。現神變相。調伏
眾生種種心行。令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故名隨一
[001-0036a]
切眾生心行也。二口辯說等者。即口業隨智慧行
也。謂此菩薩能以清淨微妙口業。樂說辯才。說無
量法門品。隨順開導一切眾生心行。令發大心行
菩薩行。故云隨一切眾生心行也。三常入三昧者。
即意業隨智慧行也。謂此菩薩能以清淨瑩明意
業。常入正受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世界地搖六
震。虗空之內天雨四華。以是威神力故。能使一切
眾生發增上勝進心。行諸佛行。故云能令眾生心
行也。四以大明等者。即過去無碍智也。謂此菩薩
以大明智具足之故。能見過去。盡過去際。一切劫
中。諸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亦是開導一切眾生
心。令入佛智道故。故云示一切眾生心也。五以無
著智等者。即現在無碍智也。謂此菩薩以無著智
滿足故。能見現在。盡現在際。十方一切國土中一
切諸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化導一切眾生。心心
相續。行佛智道故。故云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也。六
以神通等者。即未來無碍智也。謂此菩薩以神通
道智滿足故。能見未來。即未來際。一切劫中一切
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能使一切賢聖眾生。從是
佛受道聽法。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繼佛智道故。故
云從是佛受道聽法故也。】


「住是十八聖人中。心心三昧。觀三界微塵等色。是我
故身。一切眾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
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
[001-0036b]
門品。我皆巳入故。於一切佛國土中。示現作佛。成道
轉法輪。示入滅度。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住是十八等者。謂此菩薩住是十八不共。聖人智
品中常心心不離正受三昧。以三昧智觀。觀三界
中微塵等細色。無針鋒許不是我之故。身以三昧
智觀。復觀三界內一切大小眾生。無一不是我巳
往生生受生父母。而今得入是滿足地中。巳一切
諸佛功德一切諸佛神用智光一切諸佛所行巧
妙方便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大明空法門。至
百千解脫法門。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自在法門。因
入是地故。此等法門我皆巳得一齊而入故也。于
一切國等者。言既一切得入故能。于十方一切佛
國土中。示現受生出家。苦行成道。作佛大轉法輪
廣度眾生。于此應緣。一朝事畢。乃復示現入于滅
度。又轉教化他方。亦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國土
中一般種種示現不可思議事也。


○第八體性佛吼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加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
一者無相作功用愚。二者於相不自在愚。此之三
法能障八地。斷此愚障。方登不動地。謂此菩薩今
入無功用道。得無分別智照。任運相續。報行純熟。
居無相觀。不為諸法煩惱所動。便能永斷。愚障既
斷。故名不動地。所證真如名不增不減真如。謂此
[001-0036c]
真如住無相觀。不隨染淨所增減故。菩薩位寄二
禪天王。作小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導眾生。於十
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深。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
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門。常現在前。華光音
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謂內空慧門。外空慧門。有為空
慧門。無為空慧門。性空慧門。無始空慧門。第一義空
慧門。空空慧門。空空復空慧門。空空復空空慧門。如
是十空門。下地各所不知。虗空平等地。不可說不可
說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別異。而入無
量佛國土中。一一佛前諮受法。轉法度與一切眾生。
而以法藥施一切眾生。為大法師。為大導師。破壞四
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佛吼體性地者。謂此
菩薩說法無畏。如大師吼。等無差別。故名佛吼地。
別經名不動地。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
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故云不動地也。入法王位
三昧等者。謂此菩薩證入無上自覺聖智法王大
樂三昧。正受寶位。于諸法中。如法自在。若出若沒。
心常在定。故云入法王位三昧也。其智如佛等者。
言其智慧方便無量攝法。廣度有情。與佛無二無
別。何以致然。葢由此菩薩得佛吼三昧之故。而致
然也。十品大明等者。謂此菩薩因得佛吼三昧故。
而十品大明空慧法門。無一欠缺。常現在前。以利
[001-0037a]
眾生。而行華智光法音倍勝過前。咸入深心三昧
正受之中。所以能師子吼也。其空慧者。言云何為
十品大明空慧常現在前耶。一謂內空慧門者。謂
此菩薩常以般若智。照內自身心。四大非有。五蘊
本空。如幻如夢。故得此內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二
外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外一切。青青翠
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盡是真如。無得無失。故得
證此外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三有為空慧門者。謂
此菩薩常以智照一切世諦有為諸法。虗假不實。
都無自性。故得證此有為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四
無為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一切真諦無
為諸法。體性非空。如實相故。故得證此無為空慧
門常現在前也。五性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
照有為無為。二性皆空。一切無礙。平等平等。故得
證此性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六無始空慧門者。謂
此菩薩常以智照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本無有根。
無起無滅。故得證無始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七第
一義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真俗二諦。悉
同真性。無相可得。不居二邊。不存中道。故得證第
一義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八空空慧門者。謂此菩
薩常以智照能空第一義空之空及所空之空。此
二空理亦復不存。故得證空空慧門常現在前也。
九空空復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空能空
所之空。空亦復皆空。故得證空空復空慧門常現
[001-0037b]
在前也。十空空復空空慧門者。謂此菩薩恒以智
照空能所空。空之空既空。則空無所空。言此空無
所空之空。空亦復空空故。得證空空復空空慧門
常現在前也。如是等者。言如是十品空慧門。惟此
八地所證。下地諸菩薩等皆各所不知也。虗空平
等者。言下地各所不知者何。葢此菩薩得證虗空
平等地理智中。不伹十空而巳。更有不可說不可
說威神變通道理智慧。而下地諸菩薩猶不能知
也。以一念等者。言以不可說神通道智故。而能以
一念相應智慧。知一切最勝法分分差別殊異。觀
機逗教。而入無量諸佛國土之中。承事諸佛。一一
佛前。諮請秉受。聽其法要。展轉化度無令斷絕。而
乃傳法度與一切賢聖大心眾生。作大醫王。而以
法藥惠施一切凡夫眾生。療去心病。為大法師。訓
誨眾生。遠離煩惱。為大導師。誘引眾生。永超苦趣。
破壞四魔。皈依三寶。法身具足。無欠無餘。揚化分
身。化化不絕。咸俾眾生入佛界地也。】


「是諸佛數。是諸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百千陁羅
尼門。百千三昧門。百千金剛門。百千神通門。百千解
脫門。如是百千虗空平等門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時
行。劫說非劫。非劫說劫。非道說道。道說非道。非六道
眾生說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說非六道眾生。非佛說
佛。佛說非佛。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反照順照逆
照前照後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義諦照
[001-0037c]
是智惟八地所證。下地所不及。不動不到不出不入
不生不滅。」


【是諸佛數等者。謂此地菩薩既在在示現度生巳。
即是諸佛之數了矣。即是諸九地十地上聖數中
人。但只隨方應化。滋養慧命。充足法身而巳。其百
千總持陁羅尼門。百千正定三昧門。百千不壞金
剛門。百千變化神通門。百千方便解脫門。如是百
千種種法門。于虗空平等門中。而得大自在。于一
念中。于一時中。無少暫憩。皆能行故也。劫說非劫
非劫說劫者。梵語劫波。此云時分。言劫有長短大
小。時分不同。諸天拂石劫。地獄芥城劫。人間轆轤
劫。菩薩修行經三阿僧祇。斷盡無明之時。方得成
佛。是名為劫。如是等劫。本非實有。名為非劫。故云
劫說非劫非劫說劫也。非道說道等者。言此菩薩
能照了世間有為邪見非道等法。本空無體。直下
悟見菩提道法。故名非道說道。又能照了出世間
無為聖諦正道等法。雖曰正道。因邪立正。正亦同
邪。邪正俱非。故云道說非道也。非六道眾生說六
道眾生者。聖人即是覺悟凡夫。六道眾生說非六
道眾生者。凡夫即是不覺悟聖人也。非佛說佛者。
魔不異佛。佛說非佛者。佛亦是魔也。政所謂說是
說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也。而入出等者。言
此菩薩既墮佛數。橫說竪說。逆行順行。而能入定
出定。于諸佛體性三昧正受之中。得大自在。具足
[001-0038a]
十種慧照也。何謂為十。一反照者。謂反照自巳。分
段變易。四大五蘊。無一是實。無一非實。無一是虗。
無一非虗。誰為利生。誰為利生者。二順照者。謂隨
順眾生之性。易可化度。不生疲勞。慈悲攝受也。三
逆照者。謂違逆眾生之性。難調能調。善巧方便威
神折伏也。四前照者。盡過去世。從凡夫發心。以至
入此地而照也。五後照者。從此地以至成佛利生。
盡未來世而照也。六因照者。照自他無始不覺之
苦因。并始覺清淨之樂因也。七果照者。照自他生
死業繫之苦果。竝本覺究竟之樂果也。八空照者。
謂空照照真。離一切相也。九有照者。有照照俗。即
一切法也。十第一中道義諦照者。謂照真非真。照
俗非俗。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離即俱非。故云第一
中道義諦照也。是智等者。言如是十種智照。惟是
八地所證。下地菩薩各所不及也。何以故。謂此菩
薩所證真如。不動不到。以離動到相故。不出不入。
以離出入相故。不生不滅。以離生滅相故。于此智
定。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故也。】


「是地法門品。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今以略開地
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羅漢品中巳明。」


【是地法門者。謂此菩薩所證一切法門。無量無量
不可說不可說之品。無有限量。非言說之所及者。
今以略開地中功德百千萬億等分之中。如大海
中一滴毛頭許事而巳。如大部內羅漢品中巳明
[001-0038b]
斯義。


○第九體性華嚴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不欲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
法執。一分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所起。故名之
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陁羅尼愚。二者辯才自在
愚。此之三法能障九地。斷此愚障。方登善慧地。謂
此菩薩今得十種無礙智用現前。于諸智中最為
殊勝。由此智用無礙。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能轉清
淨大法之輪。是以善用其慧。故名善慧地。所證真
如名智自在真如。謂此真如智用自在。以四無礙
智所依止故。菩薩寄位三禪天王。作中千世界主。
以一乘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
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華嚴體性地。以佛威儀。如來三
昧自在王。王定出入無時。於十方三千世界。百億日
月。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轉法輪。乃至滅度。一切佛
事。以一心中。一時示現。一切眾生。一切色身。八十種
好。三十二相。自在樂。虗空同。無量大悲。光明相好莊
嚴。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現無量
身。無量口。無量意。說無量法門。而能轉魔界入佛界。
佛界入魔界。復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佛
性入眾生性。眾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
明𦦨明𦦨。無畏無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脫涅槃。無
為一道清淨。」
[001-0038c]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佛華嚴體性地者。謂
此菩薩所證境界莊嚴。與佛等無差別。華即行華。
嚴即佛果。即修萬行因華。莊嚴佛果故。別經名善
慧地。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
真如。故名善慧地也。以佛威儀等者。以用也。謂此
菩薩能用佛之威儀于動靜間也。言有威可畏。降
伏眾魔。制諸外道。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有儀可觀。
開化人天。導引羣品。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也。如來
等者。如即本覺。來即始覺。本始不二。故名如來。又
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無來無去。故名如來。三昧自
在王。即百八三昧中三昧王。安立三昧。于諸三昧
能自在安住故。謂此菩薩若動靜若去來若坐臥。
皆以佛威儀。入而靜。則以三昧王自在安住諸三
昧中。出而動。則以三昧王定隨心出入自在無礙。
或暫或久。無有定時也。于十方等者。言此菩薩得
此自在王定。與佛無殊。任憑十方法界中。以法報
化身。隨心自在。于一切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
四天下之中。不資餘力。一時示現。下生出家。降魔
成道。轉大法輪。乃至入于涅槃。一切佛事皆以一
念心中。一時示現一切眾生之前。現一切色身金
相。皆具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其所示現。自在受用。
大樂無比。廣大同法界。究竟如虗空。無以異也。而
此種種無量大悲。種種光明。種種相好。種種莊嚴
示天同天而非天。示人同人而非人。示六道同六
[001-0039a]
道而非六道。迥出一切法外。而不捨一切法。常行
六道之中。現無量神通身輪無量辯才口輪無量
智慧意輪。說無量善巧權實法門也。而能轉魔界
入佛界者。魔王謂世尊曰。瞿曇。我待一切眾生成
佛盡。眾生界盡。無有眾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是
也。佛界入魔界者。調達謂阿難曰。佛既無入地獄
分。我豈有出地獄分是也。復能轉一切見入佛見
者。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也。佛見入一切見者。見猶
離見。見不能及也。佛性入眾生性者。恒順眾生。隨
流得妙也。眾生性入佛性者。轉凡成聖。點鐵成金
也。總言此菩薩以佛威儀自在王定。顯大神用。廣
作佛事有如此者。自于十方等至此。俱發明自在
王義。其地光者。即華嚴地本有具足光明也。光光
照者。即能鑑照之智光。並所鑑照之智光。光光相
照也。慧慧照者。亦即能明照之空慧。竝所明照之
空慧。慧慧相照也。明𦦨明𦦨者。上明𦦨即智光之
明𦦨。下明𦦨乃空慧之明𦦨也。言此智光明𦦨與
空慧明𦦨。𦦨𦦨相續。為無盡燈也。無畏者。即佛四
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
無所畏。四盡苦道無所畏也。又十無畏備法數中。
無量者即四無量心也。十力十八不共俱解見前。
解脫即前地俱生我執現行永伏之解脫也。涅槃
即無餘涅槃也。言此地光明不特𦦨𦦨無盡。而佛
無畏乃至佛涅槃。咸皆無為一道清淨也。經云智
[001-0039b]
光照無量。方便無窮極。此之謂也。】


「而以一切眾生。作父母兄弟。為其說法。盡一切劫得
道果。又現一切國土身。為一切眾生。相視如父如母。
天魔外道。相視如父如母。」


【而以一切等者。言此菩薩證此地光。得佛無畏。及
佛涅槃悉清淨巳。而復興慈。示卑劣行。以十方四
生六道一切眾生。作父母想而孝順之。作兄弟想
而敬愛之。種種方便。為其說法。不生疲厭。盡一切
劫之久。必使俱得佛道。證佛佛果而後巳。又現尊
勝行。于一切國土中。示一切身。為一切眾生。令其
相視若父若母。天魔外道。亦相視如父如母。俱作
一子想而優愛之。亦令其得道得果而後巳矣。】


「住是地中。從生死際起。至金剛際。以一念心中。現如
是事。而能轉入無量眾生界。如是無量。略說如海一
滴。」


【住是地中等者。言菩薩住是華嚴地中。從凡夫不
覺初發心始覺生死輪際起。直至究竟覺金剛輪
際止。于其中間。所修所行。所斷所證。一切差別法
門。以一念心中即能顯現如是等事。而復能轉入
無量無邊眾生界中。令其解脫生死究竟道果也。
如是無量佛法門究竟。說不能盡。此伹略說如海
一滴毛頭許事耳。


○第十體性入佛界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未得自在障。此即所知障中俱
[001-0039c]
生法執一分法味自在所起。能障大法智雲及所
起事業不現在前。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
現大神通愚。二者微細秘密愚。此之三法能障十
地。斷此愚障。方登法雲地。菩薩法身圓滿。性智清
淨。空有兩忘。極證中道之理。便能斷盡。愚障既斷。
故智慧雲彌滿法界。雨大法雨。充足一切枯槁眾
生。故名法雲地。所證真如名業自在真如。一切業
惑悉得解脫。與真如理而相應。故菩薩寄位四禪
天王。作大千世界主。演一乘法。而化眾生。於十波
羅蜜中。智波羅蜜最勝。餘諸波羅蜜一切功德。至
此俱得圓滿具足。】


「若佛子。菩提薩埵。入佛界體性地。其大慧空空復空。
空復空。如虗空性。平等智有如來性。十功德品具足
空同一相。體性無為。神虗體一。法同法性。故名如來。
應順四諦二諦。盡生死輪際。法養法身無二。是名應
供。徧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聖解脫智。知一切
法有無。一切眾生根故。是正徧知。明明修行。佛果時
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時
善善。來時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間中。
教化眾生。使眾生解脫一切結縛。故名世間解脫。是
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儀如佛。大士行處。為世間
解脫。調順一切眾生。名為丈夫。於天人中。教化一切
眾生。諮受法言故。是天人師。妙本無二。佛性玄覺。常
常大滿。一切眾生禮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
[001-0040a]
人諮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
故名佛界地。」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入佛界體性地者。謂
此菩薩所證一切理智行願諸功德藏。即與十方
諸佛所證境界。等無差別。故名入佛界地。別經名
法雲地。謂菩薩至此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
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故名法雲地也。其大慧空
空復空者。言此佛界即上空空復空空之大慧空
也。此大慧空。至此極之又極。空亦復空。無空可空
也。空復空如虗空性者。言此大慧空之空復空。不
同頑虗空無所有斷滅之空。乃如虗空性。圓融周
遍。巨細不遺。無欠無剩之空性也。此即大圓鏡智。
理聚圓極。法身境界。平等智有如來性者。言此佛
界元來平等本具茲智。故此平等智中。巳具備有
如來體性了也。此即平等性智智聚圓明報身境
界。十功德品具足者。言菩薩證入此地。即得十功
德號圓滿具足也。此即成所作智功德聚圓成化
身境界。言三身圓顯。十號齊彰。方得名入佛境界
也。云何十功德品耶。一空同一相者。言此大慧空
中。雖有十號異名。其實本無形狀。號號皆空。同一
空相也。體性無為者。言既號號同空。本無異相。則
此體性無起無止。無所作為也。神虗體一等者。言
既法身體性。本自無為。而報化神機。虗靈周遍。三
身一體。運用無分。不妨在在示現。法即法性。法性
[001-0040b]
即法也。以如是之故。綿通三世而無向背。周遍十
方而無來往。故名如來也。二應順四諦等者。四諦
即無作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二諦即真俗二
諦也。盡生死即盡無始生死輪際。即究竟金剛輪
際。法即上諸諦法也。言入此地菩薩應供。非同人
天二乘應分段食供。此乃應廣化眾生。運用四諦
法二諦法。從初自無始生死。終至金剛輪際。以如
是法。隨順滋養法身。不一不異。利益人天之供。故
名應供也。三徧覆等者。言此地菩薩能周徧普覆
一切世界之中。一切世出世間等事盡能徧知者
何。葢具此正智也。正智者何。聖解脫智也。即以正
智。遍知一切法有有解脫。一切法無無亦解脫。竝
以正智。徧知一切凡聖眾生鈍利諸根法法皆空。
無不解脫。故名正徧知也。四明明等者。明明即慧
足。修行即福足也。言此菩薩自發大心來。明明修
慧。修行植福。入此地巳。始得佛果。福慧二嚴。一時
充滿具足故。是名明行足也。五善逝者。謂此菩薩
善能往返三界。示現受生。出家修行。成道說法。化
度眾生。入于涅槃。此乃三世諸佛道法。佛佛道同
古佛儀式法。同先佛法也。佛去時善善。緣畢而去。
示入涅槃。去無所至。來時善。善應緣而來。示生成
道。來無所從。去來吉祥。是名善善也。六是人行是
等者。謂是地人能行是佛上上功德。以是現身。入
世間中。廣設教化。利益眾生。俾諸眾生。咸得解脫
[001-0040c]
世間一切結使纏縛。令入佛道故。是名世間解脫
也。七是人一切等者。謂是聖人能于一切法上。顯
法性理。入佛威神。現法性身。形儀如佛。是以大士
所行之處。覩容意銷。在在處處。咸得為世間解脫。
無有過于上者。故名無上士也。八調順等者。調有
調理調和調順三義。調理身不殺盜婬而體自清
淨。調和口無諍論常持五語。調順意無貪瞋癡而
生定慧等也。謂此菩薩能如是調順一切法界眾
生之身口意。遠離十惡。令得道果。故名為調御丈
夫也。御如御馬。亦順性而調之之義。九於天人等
者。謂此菩薩能于天上人間中。在在示現。教化導
利一切眾生。令其諮問聽受佛法。言詞深入心通
獲大利益故。是名天人師也。十妙本無二等者。妙
即妙用。本即本體。言此菩薩佛性本體玄覺妙用。
至此果證覺圓。于體于用。無一無二。無為無相。大
滿常住。常常充滿。無欠無餘。乃名曰佛。為一切世
出世間賢聖眾生頂禮瞻拜故。尊重恭敬故。是乃
名曰佛世尊也。上明十功德品。下正明入佛界地。
一切世人等者。言此菩薩十功德具足充滿。為一
切世出世賢聖人等之所諮秉法。言聽受于心。奉
其教命。而為依止故。是名佛地也。是地中等者。言
是佛地中境界匪下地境界。乃是一切地地聖人
之所證入處諸佛境界。故名曰入佛界地也。】


「爾時坐寶蓮華上。一切與授記歡喜。法身手摩其頭。」
[001-0041a]


【爾時坐等者。爾時即入佛界際。當成果之時。言此
菩薩當爾之時。既得究竟圓滿。即當坐此寶蓮華
之上。證入妙覺果海也。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此法
雲地菩薩授記成佛。劫國莊嚴。得佛大樂自在歡
喜等事。同以清淨法身光明綱相光手而摩其頭。
勸轉法輪也。此三結讚法門也。又有二。初本土主
伴讚。二他方主伴讚。】


「同見同學菩薩。異口同音。讚歎無二。」


【同見同一見解。即同見真如法身實相理者。同學
同一師學。即同學菩薩道。同授灌頂職者。言是時
同見同學諸菩薩皆悉歡喜。異口同音稱揚讚歎。
其伴咸同無二無別也。此本土伴讚也。】


「又有百千億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薩。一時雲集。請
轉不可說法輪。虗空藏化導法門。」


【又有百千等者。言不特諸佛摩頂菩薩讚歎巳也。
更又有百千萬億佛剎之中一切諸佛一切諸菩
薩。俱皆一時雲集。請法雲地菩薩轉不可說不可
說廣大法輪。竝及虗空藏無窮無盡。化導法門。令
其永遠流布此道。使天上人間化化不絕也。此他
方主伴讚請轉法輪也。】


「是地有不可說奇玅法門品。奇玅三明。三昧門。陀羅
尼門。非下地凡夫心識所知。唯佛佛無量身口心意。
可盡其源。如光音天品中。說十無畏。與佛道同。」


【是地有等者。言是地菩薩巧說諸法。為除如來餘
[001-0041b]
無及者故。所以有不可說奇妙廣大法門品。奇妙
三明智慧法門。奇妙三昧正定法門。奇妙總持陀
羅尼法門。非下地菩薩及發心凡夫心識所能知
之。唯佛與佛。無量神通身。無量辯才口。無量智慧
意。可盡識其底蘊源頭而知之也。此處所說。如大
部內光音天品之中說十無畏法門。正與此入佛
界地之道相同。了無差別也。此讚勝功德也。】


佛說梵網經順硃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