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44 毘尼母經--失譯 (master)




《毘尼母經》卷第二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尼遣使受戒中,佛在世時唯有一女得。所以
得者,但此女顏容挺特世所無比,若往者恐
惡人抄略,是故佛聽。今時若有如是比者,
可得遣使受戒,其餘一切要現前得具,不現
前不得。


「師法受具中,除憍曇彌五百諸女,
其餘一切不得師法受具。


「上受具中,除尊者
摩訶迦葉蘇陀耶,其餘一切不得建立善法
上受具。


「若男子女人其性調善,慧亦明了,無
有諸難,得受具足。復有三人不得受具:一不
自稱字;二不稱和上字;三不乞戒。此三種人
不得受具;與此相違得受具足。復有五人可
受具足:一成就丈夫;二不負債;三不是人奴;
四年滿二十;五父母放出家。是五種人得受
具足。復有五處,白四羯磨受戒滿足。何者五?
一者和上;二者阿闍梨;三眾僧具足;四性
調順;五諸根具足無諸障礙。是名五處受戒
滿足;與五人相違不得受具。復有二人不聽
受具:一者有業障;二者龍變為人。若先不知
與受戒,後時知應擯出眾。先知,不應與受戒。
如上十三比類應廣知。復有一人不應受具,
此身上忽生白色,生已復滅。若先知,不應與
受具。若不知已受具竟,後時雖知,不應驅出
眾。
[002-0807b]


「云何為業?思業、行業、可思業,故思業非可思
業。可受業不可受業、少受業多受業、已受業
未受業、色業非色業、可見業不可見業、有對
業無對業、聖業世間業,現身受業、生受業、後
受業,趣惡業、趣天業、趣涅槃業。有三業,一切
諸業攝在其中:白業、白第二業、白第四業。復
有四業:非法作業、法作業、群共作業、業齊集
作業。復有四種業:有比丘群業、共作非法羯
磨齊集業、共作非法羯磨群共業、作法羯磨
齊集業。作法羯磨,此中非法業、群共業,諸比
丘不應作。非法業、齊集業,此二業不應作。法
業、群品業,亦不應作。法業、齊集業,此二業應
作,吾所聽之。此中有三種應當知:一者白
業;二者擯罰業;三非白非擯罰業。云何名為
白業?白已剃髮受沙彌戒,乃至大比丘戒亦
先白後受。若不聽,不得受比丘法。一切皆如
是。若有所作,要白眾僧,聽得,不聽不得作,
是故名為白業羯磨。云何名為擯罰羯磨?若
有比丘不順佛語,或自白僧或他白僧,僧
集隨其罪輕重,眾訶責擯出。或有人擯罰,
罪負未訖更重作之,眾僧亦更重訶責。如此
之類皆名擯罰業也。云何名為不白不擯罰?
若有比丘,僧差營房舍,此業非白亦非擯罰。
又復此人,僧初與羯磨立作營房人,是亦非
白非擯罰。是業名為非白非擯罰。又復解羯
磨非一。如羯磨亡比丘物,此羯磨非白非擯
罰,是故有異。受功德衣羯磨亦如是。如結大
界羯磨、淨地羯磨,如此等不在白擯罰羯磨
也。


「復有二種羯磨:一為人;二為法。何等為法
[002-0807c]
羯磨?如白已說波羅提木叉戒自恣,如平僧
坊地、差營事人、差分衣鉢人,如為受迦絺那
衣、捨迦絺那衣、結界捨界、離衣宿。先布薩却安
居者,諸比丘檀越請安居。安居日滿,比丘尼
為飲食美故不去,檀越心生疲厭。諸比丘即
往白佛。佛即制:安居竟,比丘尼若過一日,波
逸提。若大比丘,突吉羅。齊集自恣,問法答法、
問毘尼答毘尼。問法者迦葉是,答法者阿難
是。問毘尼者迦葉是,答毘尼者優波離是。俱
名依法羯磨。云何名依人羯磨?如度沙彌法,
先白後剃髮受戒。如行波利婆沙日未滿更
犯,還行本事,行摩那埵、行阿浮訶那,與現前毘
尼、憶念毘尼。因闥婆摩羅子被謗故,佛制憶
念毘尼。因難提伽比丘本清淨心受戒,失心
所作違於毘尼。後還得本心,諸比丘謗言犯
罪。此比丘自言:『我本失心時,所作不覺不知。』
佛言:『癡狂心所作不犯。』是故此比丘從眾
僧乞不癡毘尼。


「云何名自知比丘?佛在世時
常自說戒。忽至說戒日,說戒時至,初夜中夜
諸比丘請佛說戒,佛默然不說。目連以天眼
觀此眾中誰不清淨,佛不說也。見一比丘不
清淨。目連即起捉臂牽出。佛即告目連言:『何
以不審?悉問之。諸比丘應自知,所以初夜中
夜佛不言者,外有惡賊故爾。』爾時舍衛國諸
比丘鬪訟,此應滅之。云何得滅?眾中三藏比
丘,當取其語和合滅之。有比丘字訶德,有風
熱亂心故,與諸外道論義,言辭錯亂前後不
定,為外道所笑。諸比丘白佛。佛呼此比丘在
前,語言:『汝莫亂心故與人論議。言應定實。』
[002-0808a]
現前訶責現前滅之。
爾時舍衛國諸比丘諍訟,佛告諸比丘:『各各
相向五體投地,如草敷地滅所諍訟,犯事後
當懺悔除滅。』從訶責羯磨乃至知種種雜物
人羯磨,此是依人羯磨。


「有羯磨成事不成、有
事成羯磨不成、有俱成、有俱不成。羯磨者,法
也。事者,人也。云何名事成羯磨不成者?此
人清淨一切無諸障礙,是名事成。羯磨不成
者,或言語不具亦前後不次第說不明了,是
名羯磨不成。何者名為羯磨成事不成?羯磨
成者,言語具足前後次第說亦明了,是名羯
磨成。事不成者,有人諸根不具及餘障礙,是
名事不成。又俱成者,羯磨及人此二皆具,故
言俱成。俱不成者,羯磨及人二俱不足,是
名俱不成。


「應止羯磨者,諸比丘皆集,但所作
不如法,應羯磨作法不羯磨作、應白作法不
白作,眾中有持毘尼行清淨者說言:『此非法
非律,是不應作。』即止不作,是名止羯磨。不應
止羯磨者,眾僧齊集,所作亦皆如法,眾中無
譏慊者,是名不應止羯磨。此二章,卑犍度中
廣說章。卑者,國名也。


「擯出有二種羯磨:一永
擯;二為調伏故擯。調伏者,未懺悔中間,及飲
食坐起言語,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擯
出。調伏羯磨,此人若剛強永無改悔,盡此一
身不復得同僧事。尊者優波離即從座,起整
衣服合掌禮佛,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於僧
事無缺而強擯者,此事云何?』佛言:『擯有二種:
一者善擯;二者惡擯。如擯十三種人者,名為
善擯。與此相違,名為惡擯。是名擯出羯磨。復
[002-0808b]
有眾僧,聽懺悔入僧次第羯磨。若比丘為調
伏故擯出者,此人後時改悔求僧除罪,僧有
所教勅皆順僧意不敢違逆,能使眾僧齊心
歡喜,僧即聚集解擯羯磨,更作聽入僧羯磨,
是名聽入僧羯磨。』優波離問佛:『擯出懺悔,此
事云何?』佛言:『為調伏者,聽使懺悔。永擯者,不
聽懺悔。』


「何者名為訶責羯磨?有人僧中健鬪
強諍,於僧法事中皆不如法,現前種種訶責
乃至擯出。此訶責事,訶責犍度中廣說。
有訶責者,若比丘作種種不如法事,眾僧
語言:『長老!汝犯不如法事。』此人即答僧言:
『我不知不見犯何等事。』僧應種種苦責擯出,
是名呵責羯磨。諫法應三處諫:見、聞、疑破戒
破見破行。諫者有五事因緣:一知時;二利於
前人;三實心;四調和語;五不麁惡語。復有內
立五種因緣故應諫:一利益;二安樂;三慈心;
四悲心;五於犯罪中欲使速離。是名諫法緣
事。云何名為緣事?若因若緣。此中從何初起?
如拔陀波羅比丘經中,應當廣知。爾時世尊
在舍衛國一坐而食。佛告諸比丘:『吾一食已
來身體調適無諸患苦,汝等亦應一食。』諸比
丘聞告,歡喜奉行。拔陀波羅比丘不順佛告,
『不能一食。何以故?我常數數食,以此為法。』佛
復告言:『汝能多食者,中前多乞,一坐而食。』復
言:『不能。』佛復欲遊諸國邑,阿難為佛縫衣。此
比丘到阿難所問言:『汝何所作?』阿難答言:『世
尊欲遊諸國邑,是故為佛縫衣。汝住此或無
利益。』聞此語已即到佛所,五體投地白佛言:
『世尊!當為弟子懺悔。』佛言:『懺悔無益。一切沙
[002-0808c]
門婆羅門皆知汝行非法。若順吾言者,四禪
四空定諸通解脫皆可得耳。不用吾言者,於
此諸善不可得也。』復更慇懃三請世尊,世尊
然後受其懺悔,復為說法:『若人造惡能改悔
者,於佛法中多所利益。』如是廣說。此拔陀波
羅比丘數數犯罪,諸比丘見已諫之。聞諫之
言不以經懷,便以餘言而答。佛向拔陀波羅
比丘言:『有一比丘犯種種罪。諸比丘見已如
法諫之。此比丘更以異言而答,復生瞋恚。』
佛言:『此比丘雖不受諫,亦應諫之。所以爾者,
欲使諸沙門婆羅門一切廣聞,亦欲使其現
身長夜受苦。』佛說曰:『調伏法有三種:一呵責;
二別住宿;三當令依止有智慧者乃至驅出。
是人因是事調伏,心意柔軟順僧法而行,能
使大眾歡悅,是名調伏法。』


「舍摩陀者秦言名滅,何等
比丘事應滅?若有比丘隨善法,能除四受:一者
欲受;二者見受;三者戒取受;四者我取受。能除
此四受,隨順行出離法,善者念念增進,惡者
捨之,是名為滅。又復滅者,從現前毘尼乃至
敷草毘尼,滅此七諍,亦名為滅也。不應滅者,
若比丘成就五法起鬪諍事:一者常樂在家;二
者常樂依國王大臣;三者不樂依僧;四者亦不
依法;五者眾僧所行事皆不順之。若比丘成
就此五種事,所有諍事不應滅之。復有比丘成
就五法,有諍事起應當滅之。何等為五?五者
與上五事相違,即是五也。成此五法,所有諍
事應當滅之。又復滅者,隨僧行法能隨順之,
所有善法日日增進,其所行事常為解說。若有
事能令僧喜,行之不惓,是名滅法。


「捨戒法。若
[002-0809a]
比丘愁憂不樂不樂梵行,欲歸家不樂比丘
法,於此法中生慚愧心,意欲成就在家之法。
『出家法於我無益,在家法益我甚好。』意欲捨
比丘法還家,作如是語:『我捨佛法僧、和上阿
闍梨、梵行、毘尼、波羅提木叉戒。』如是廣說,應
當知是為捨戒。不捨戒者,若癡狂心亂乃至
口噤不能言者,不名捨戒。如是廣說,應當知。


「戒羸者,比丘生念,不樂梵行、樂在外道乃至
作僧祇人,是名戒羸。戒羸事如上文中所
說。


「說戒法。應如法集僧,僧集已應當一白羯
磨,不應二三四白羯磨也。僧作法事如法取
欲,皆應默然不應遮也。僧若不滿足者不應
說戒,僧若滿足應廣說戒。


「時不中,略說也。時
者,無留難名為時。爾時世尊於靜房中心念:
『我為諸比丘制戒說波羅提木叉,乃至能使
人得四沙門果。波羅提木叉者,戒律行住處,
是名波羅提木叉義。』爾時諸比丘用歌音誦
戒。佛言:『不應當以高聲了了誦戒。歌音誦戒
有五事過:一心染著此音;二為世人所嫌;三
與世人無異;四妨廢行道;五妨入定。是名五
事過也。』


「佛在世時,諸比丘日日說戒,眾僧皆生厭心。
佛聞即制十五日一說戒。爾時於一住處說
戒,僧坊既大,諸比丘遠者不聞。是以如來為
諸比丘制法:『僧眾若多僧房亦大者,應當正
中敷座,說戒者在此座上,當高聲了了說,使
得聞之。』爾時諸比丘在一住處,僧眾雖大,無
誦戒者,法事不成。世尊聞已告諸比丘:『從今
已後,有出家者,至五臘要誦戒使利。若根鈍
[002-0809b]
者,乃至百臘亦應誦之。若故不誦、若先誦後
時廢忘、若復鈍根不能得者,此等三人有四
種過:一不得畜弟子;二不得離依止;三不得
作和上;四不得作阿闍梨。是名不誦戒者
罪。』


「有八種難,得略說戒:一者王難;二者賊難;
三者水難;四者火難;五者病難;六者人難;七者
非人難;八者毒蛇難。有此八種得略說戒。略
有五種:一者說戒序已,稱名說言:『四波羅夷,
汝等數數聞。』乃至眾學亦如是說。第二略者,
從戒序說四事竟,後亦稱名如前也。第三略
者,從戒序說至十三事,後者稱名亦如前二。
第四略者,從戒序說至二不定,餘者稱名亦
如前三。第五略者,從戒序說乃至尼薩耆波
逸提,後者稱名亦如前四。爾時有眾多比丘
在一處,皆根鈍無所知,有賊難不得就餘寺
說戒,法事不成。佛聞已教諸比丘:『汝等當略
說戒。「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
教。」是名略說戒。』


「不成說戒有四種:非法群
共說戒,不名說戒;非法齊集,此亦不名說戒;
群共,此亦不成說;應一白處二白,此亦不成
說戒。若有比丘於說戒時,三四別共私論起
貢高心,因說戒論義生於諍訟,如此說戒不
成說戒。不成有二種:一鬪訟故說戒不成;二
惡心故增長煩惱。是二皆不成說戒。此事布
薩犍度中應當廣知。是處應說。何者?若比
丘未犯罪心中生念:『云何不犯眾惡而得生
善?』即詣持法、持毘尼、持摩得勒伽藏者問之。
『尊者!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何者可說?何者不
可說?』彼師聞此語,即次第為說,法如法說,不
[002-0809c]
如法不如法說,如毘尼如毘尼說,非毘尼如
非毘尼說,輕如輕說,重如重說,麁惡語如麁
惡語說,非麁惡語如非麁惡語說,犯如犯說,
不犯如不犯說,殘如殘說,不殘如不殘說,應
如應說,不應如不應說,制如制說,不如制
如不如制說,所說如所說,不如所說如不如
所說,齊量如齊量說,不齊量如不齊量說,分
別如分別說,不分別如不分別說。


「比丘法。食
在界內,無淨厨不得食。何以故?佛遊諸聚落,
見諸比丘共諍。佛問比丘:『諍何等事?』比丘白
佛:『昨日食已有餘殘食,是故諍之。』佛言:『從今
已去,宿食及在大界內食,無淨厨者一切不
得食。』眾僧住處初立寺時,眾僧齊集,應先羯
磨作淨厨處,後羯磨眾僧房舍處。若當時忘
誤不羯磨作淨厨處者,後若憶,還解大界後
解小界,先羯磨淨厨處。結界法:先結小界、後
結大界。共宿食、殘宿食、眾僧小界內所作食、
僧自手作食,若僧值世飢饉得食,餘時不得
食。受食已檀越來請,彼中食即足,應以此食
轉施餘僧。彼僧得已,應作殘食法而食。復有
諸大師為國主所重請食,彼中食足,餘殘將
來施同住處僧。僧怖不食。佛言:『聽汝作殘食
法食之無過。』有比丘外得菓來即與淨施主,
施主值世飢饉不還本主。佛因而制戒:『從今
已去,若飢饉世得自畜而食。池中菓一切菓
亦如是。』


「畜鉢法。除鐵鉢、瓦鉢,餘一切鉢皆不
得畜。


「色中上色衣不應畜。何者?錦紋鬘花如
此等衣不中畜。


「應說者,有比丘生念:『云何修
諸善法?』往詣諸智者所,問言:『云何名犯?云何
[002-0810a]
不犯?云何懺悔?因何事而犯?』彼師隨順毘尼
為說犯不犯,如是廣,應當知。問者聞師說已,
心中無復憂苦,隨順師教如毘尼而行,心得
清淨隨順善法,更無餘念,是名應說。又復應
說者,比丘生念:『厭患生死,云何出離修道而
得涅槃?』生此念已,即到智者邊問之:『尊者大
德!云何修四禪乃至四果?』彼師次第為說,乃
至阿羅漢果,是名應說。云何名為非法說?彼
師為問者說,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乃至所說
名非所說、不所說名所說,限量作非限量、非
限量作限量,分別名不分別、不分別名分別,
從食鉢乃至飲皆亦如是。又不應說者,有比
丘問智者:『云何得初禪乃至四果?』智者為說:
『汝之所問得過人法。汝犯波羅夷。』是名不應
說。往時有比丘,字難提伽。失性,於眾僧布
薩日,或憶或不憶,憶時來、不憶不來。諸比丘
往白世尊。佛告言:『但與此比丘作失性白二
羯磨。雖不來,法事成就。』此布薩犍度中廣
明。此比丘還得本心,心中生疑,本失性羯磨
為捨不捨?往白世尊。佛言:『得心者可捨之。』諸
比丘復疑:『後還失心,此復云何?』佛言:『還作失
性羯磨,後得本心還捨。』


「比丘受人施,不如法,
為施所墮。墮有二種:一者食他人施,不如法
修道,放心縱逸無善可記;二者與施轉施,施
不如法。因此二處當墮三途。若無三途受報,
此身即腹壞食出,所著衣服即應離身。


「應施
者,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
施與。若不貧,雖受三歸五戒,不中施與。復有
施處:一者治塔人;二者奉僧人;三者治僧房
[002-0810b]
人;四者病苦人;五者嬰兒;六者懷妊女人;
七者牢獄繫人;八者來詣僧房乞人。如此等
人,或中與、或不中與。治塔、奉僧、治僧房人,計
其功勞當償作價;若過分與,為施所墮。施病
者食,當作慈心,隨病者所宜而施與之。若設
病錯誤與食,為施所墮。嬰兒、牢獄繫人、懷妊
者,如此人等當以慈心施之,勿望出入得報,
當為佛法不作留難。如此等心施之如法,若
不爾為施所墮。詣僧房乞,若自有糧,不須施
之,施者為施所墮;若無糧食,施之無過。若比
丘不坐禪不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施,為
施所墮。若有三業,受施無過。若前人無三業,
知而轉施與者,受施能施二皆為施所墮。若
比丘食檀越施,以知足為限,若飽強飲食者,為
施所墮。若比丘作憍慢意自飲食者,為施所
墮。何以故?世尊於長夜中常讚歎限食。最後
乃至施持戒者,能受施能消施也。如佛說曰:
『施持戒者果報益大,施破戒者得果報甚少。』
如佛說偈:『寧吞鐵丸而死,不以無戒食人信
施。』若食足已更強食者,不加色力但增其患,
是故不應無度食也。


「羯磨者,有四因緣羯磨
得成:一如法;二僧齊集;三如法白一處白一
乃至白四處白四,白四處不三二一白;四者
眾僧不來者與欲,眾中無說難者。此四法成
就,是名如法羯磨。此事章卑犍度中當廣知。
非羯磨者,四事不成不名羯磨。


「毘尼者,有種
種毘尼,有犯毘尼、有鬪諍毘尼、有煩惱毘尼、
比丘毘尼、比丘尼毘尼、少分毘尼、一切處毘
尼、從犯毘尼、出罪毘尼。又毘尼,能滅不善根、
[002-0810c]
能滅障法、能滅五蓋惡行,名為毘尼。復有
毘尼,能發露隨順修行、捨惡從善,名為毘
尼。云何名為發露?所犯不隱盡向人說,名
為發露。此事滅罪犍度中廣說。隨順者,
隨順和上所說、隨順阿闍梨所說,乃至
眾僧所說皆不違逆,是名隨順。云何名為
滅?能滅鬪諍,故名為滅。云何名為斷?如斷
煩惱名為斷。煩惱毘尼、斷煩惱毘尼中應
當廣知。又比丘說言:『如我所知見者,欲不
能障道。』餘比丘諫言:『莫作是語,欲者是障道
之本。所以知之,世尊種種為欲作喻,欲如火
坑乃至刀喻等。云何言不障?當捨此見。』諸比
丘諫時,受諫者好。若不受,諸比丘當為作
白四羯磨憶之,是名棄捨惡見比丘過語。諸
比丘集作法事,不如法眾中有見,眾僧作法
事不成。此人若有三四五伴,可得諫之。若獨
一,不須諫也。何以故?大眾力大或能擯出,於
法無益自得苦惱。以是義故,應默然不言。


「若
入僧中,應立五德:一者常起慈心,如掃扠喻,
好惡平等皆欲令得善。二者於諸上座常起
恭敬謙下之心,無得慢也。三者於諸下座勿
得談論而共交由。四者若僧集作法事時,大
眾應請一知法者說法。五者若眾不請,應語
眾令請知法說。舍利弗亦成就上五種入僧
法。


「云何名白?『迦葉!隨比丘說言,眾皆聽許,默
然故。』名為白。白一處是,如初度沙彌、受大戒
時白僧,白僧已差教授師,將出家者屏猥
處問其遮法。為欲說波羅提木叉、若自恣、若
鉢破更受。有一比丘字闡陀,始欲犯戒。諸比
丘知已諫之。此比丘語諸比丘言:『汝等何所
[002-0811a]
說?共誰言?誰有犯者?云何名犯?』作如此異語。
諸比丘白佛。佛言:『與此比丘作異語別住羯
磨。』闡陀比丘後時復更輕弄諸比丘。諸比丘
語莫坐便坐、莫起便起、莫語便語、莫來便來。
諸比丘白佛。佛言:『為作調弄白一羯磨。』如此
等及餘未列名者,皆名白一羯磨。


「云何名為
白二羯磨?白者,『大德僧聽!某甲房舍隤毀。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某甲房舍與某檀越
修治及與營事比丘。白如是。』『大德僧聽!某
房舍某房舍,無檀越,隤毀。僧今與某房舍
與某檀越令修治及營事比丘。若僧忍者持
某房舍與某檀越令修治及營事比丘,僧忍
者默然;不忍者便說。僧已忍持某房舍與某
檀越及營事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營僧事人分亡比丘衣鉢,受迦絺那衣、捨
迦絺那衣,一切結界不離衣宿法,先結大界
後結不失衣界、先捨不失衣界後捨大界,教
授比丘尼自恣。如是等眾多,皆白二羯磨。


「白
四羯磨者,白已三羯磨,是名白四羯磨。一者
呵責。二者有比丘共白衣鬪,眾僧勸令與
檀越懺悔,擯出滅擯、別住還行本事、行摩那
埵、行阿浮呵那乃至七滅諍。有比丘大德,為
巨富信心檀越所重,請其多年,隨其所須供
給與之。傍人說曰:『此長者巨富,由比丘故
大損其財。』癡失性比丘尼受戒已,來僧中乞
戒;犯戒事、覆鉢、默擯,如是等及餘未列者,皆
白四羯磨。


「別住有二種。若有外道來入佛法
中求出家者,僧應與四月別住白四羯磨。又
復別住者,十三種種性於僧殘中若犯一一,
[002-0811b]
不發露覆藏。後時發露,僧與白四羯磨別住。
以何義故名為別住?別在一房不得與僧同
處。一切大僧下坐,不得連草食。又復一切眾僧
苦役,掃塔及僧房,乃至僧大小行來處皆料
理之。又復雖入僧中,不得與僧談論,若有
問者亦不得答。以是義故,名為別住。行本事
者,別住時未竟,又復更犯,復從眾僧乞別住,
僧還與本所覆藏日作白四羯磨,故名本事。
云何名為摩那埵。摩那埵者?別住苦役與前
住無異,但與日限少有異耳。若犯時即發露
者,亦六日六夜行之。摩那埵者秦言意喜,前唯自
意歡喜,亦生慚愧,亦使眾僧歡喜。由前喜故
與其少日,因少日故始得喜名。眾僧喜者,觀
此人所行法不復還犯,眾僧歎者言:『此人因
此改悔,更不起煩惱成清淨人也。』是故喜耳。
阿浮呵那者,清淨戒生,得淨解脫。於此戒中
清淨無犯,善持起去,是名阿浮呵那義。


「有犯、
不犯,犯者三種人犯:一不癡狂;二不散亂心;
三不為苦痛所逼。是名為犯。復有犯者,一切
所犯輕重,隨彼佛所制處廣應當知。不犯者
亦如是。隨何篇所明,彼中廣應當知。決了犯
不犯義,一切當毘尼中推之。從初法非法不
知,乃至懺悔不懺悔不知,此二十二種與人
受具,皆名為犯。欲決斷一切不犯者,應當毘
尼中推之。有能成就二十二法者,應與人受
具,是名不犯。


「有比丘犯非比丘尼犯,又比丘
尼犯非比丘犯,又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
尼犯,又比丘比丘尼犯非沙彌沙彌尼犯。或
有出家五眾犯非優婆塞優婆夷犯。復有七
[002-0811c]
眾皆犯。何等名為比丘犯非比丘尼犯?如阿
練若住處所行法,比丘尼不行,比丘犯非
比丘尼犯。有一比丘在阿練若處住,懈怠不
能瓶中盛水亦復無食。後時有賊來,從索
水索食皆不得,瞋恚即打此比丘。如來知
已後與制戒:阿練若處住者,皆應瓶盛水、
殘食少多留之,賊來索可與耳。如是等皆
比丘法,非比丘尼所行法。


「何者比丘尼犯非
比丘犯?若比丘尼獨渡水、獨行入村、離眾
獨宿,或獨隨道行、或獨使男子剃髮、或獨
比丘經行處行、或結加趺坐,如是等所犯,
比丘尼犯非比丘犯。


「何者名比丘比丘尼
犯非式叉摩尼犯?若比丘比丘尼不受食而
食,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尼犯。


「何等三
眾犯非沙彌沙彌尼犯?除沙彌沙彌尼戒已,
犯餘戒者是三眾犯非沙彌沙彌尼犯。


「何者
五眾犯非優婆塞優婆夷犯?除五戒已,犯餘
戒者是五眾犯,非二眾也。


「何者名七眾都
犯?七眾皆持五戒,七眾若犯此五戒,皆同犯
也。


「有犯冬有非春夏有,有犯春有非夏冬有,
有犯夏有非冬春有。何者冬有非春夏有?冬
四月已滿,應捨功德衣。若不捨過一日,犯突
吉羅。此犯冬有非春夏也。何者春犯非夏冬
有?春一月殘,應乞雨浴衣。若過一月乞、若
乞過長得,得已不十五日用,此三事皆犯尼
薩耆波逸提。何者夏有非冬春有?比丘法應
夏安居。安居有二種:前、後。若不安居,復不自
恣,此犯夏有非冬春有。是故此三所犯,各當
時而有,是名犯不犯。


「何者輕?犯波羅提提舍
尼,此罪輕,或向一人說、若自心念,皆能滅
[002-0812a]
也。自種性者,若比丘畜人皮革屣、食人肉,若
畜食者,偷蘭遮。種性者,肉及皮即是人身,故
言種性。突吉羅者,不攝身威儀得突吉羅。惡
口者,說言汝是工師技兒諸根不具,如此說
者得波逸提,是名惡口輕犯也。


「重者,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此二邊所得偷蘭
遮,重也。或有所犯,於比丘重比丘尼輕。或有
所犯,於比丘尼重比丘輕。比丘重者,故出精,
比丘得僧伽婆尸沙,比丘尼得波逸提。
比丘尼重者,比丘尼婬欲心盛,手摩男子屏
處;男子亦摩比丘尼屏處;俱著觸樂;比丘尼
犯波羅夷。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重;覆藏不
向一比丘尼說;亦得波羅夷。若比丘不隨順
僧法;僧與呵責羯磨。又比丘尼言:『此比丘隨
順僧法。』種種言說與比丘同心。諸比丘尼諫
言:『不須往反言語相助。』不受尼諫,往返言
語相助不絕。尼僧與作白四羯磨。此尼得波
羅夷。比丘尼復有八事犯波羅夷:一者尼與
男子互相捉手;二者便更互捉衣;三者共男
子靜屏處並坐;四者屏處共語;五者屏處身
相觸;六者尼共男子獨道行;七者道中露身
相觸;八者至共期行不淨處。若尼具前七事
時犯偷蘭遮,滿八事犯波羅夷。此是比丘尼
重比丘輕。


「或有犯重報輕,或有犯輕報重,或
有犯重報亦重,或有犯輕報亦輕。有犯重報
輕者,有比丘作使和合男女,若和合者得僧
殘,不和合得偷蘭遮。若比丘私作房,不白眾
僧乞羯磨,未成犯偷蘭遮,成已犯僧殘。是名
犯重報輕。犯輕報重者,若比丘瞋恚心打阿
[002-0812b]
羅漢,或復欲心摩觸阿羅漢起於染著,乃至
打佛於佛上起染欲心,或有惡口罵阿羅漢
及佛,毀呰形殘諸根不具,此得波逸提,是名
犯輕報重。犯重報重者,波羅夷及二無根謗
聖及凡,得僧殘罪。二無根者:一比丘瞋心遣
妹尼彌勒,往謗阿羅漢陀𩦾摩羅子,語言:『大
德共我行欲。』此謗他比丘。隨路行,見二羊共
行欲,心中生念:『前謗既虛,今以母羊為彌勒
尼、翁羊為陀𩦾摩羅子。』生此念已,來到寺
中向眾僧說:『前時不實,今日實見。』諸比丘即
諫言:『此阿羅漢,莫以惡言謗之。』答言:『實爾。聽
我所說。』諸比丘聽之。說言:『我向者路中行,見
二羊共行欲。翁羊為陀𩦾摩羅子,母羊即是
彌勒尼。』諸比丘聞此言,即共論議。此二皆
無根,是名二無根謗。一污他家、二壞法輪僧
方便、三隨壞法輪僧徒眾、四惡性不受人諫,
得僧殘罪,此是犯重報亦重。犯輕報亦輕者,
若比丘入聚落不憶念攝身四威儀及口四
過,忘誤犯者,一人前懺悔波逸提突吉羅。若
比丘尼犯罪,先忘不發露,布薩時始憶,若
欲發露恐亂僧聽戒,心中默念:『說戒已當懺
悔。』如此等皆犯輕報亦輕。


「有三種犯:一者事
重心輕;二者事輕心重;三者事心俱重。事重
心輕者,若比丘在尼寺中為尼說法,日已沒,
心中生疑謂日未沒說法,此是事重心輕。事
輕心重者,比丘在尼寺說法,日未沒意謂日
已沒說法,此是事輕心重。心事俱重者,比丘
在尼寺說法,日已沒心作沒想,此是心事俱
重。心輕事重、心重事輕,是二俱得突吉羅。心
[002-0812c]
事俱重得波逸提。波羅夷者,犯名雖同,果報
有異。所以者何?如婬處非一,畜生及人。人中
有出家、有不出家。又不出家中有二種,有持
戒、不持戒。出家中有五種,亦有持戒、不持戒
乃至聖人。有如是差別,犯名雖同,果報有異。
第二波羅夷者,所盜處非一,有出家、在家。
在家人中盜取他物亦有差別,出家人中盜
亦有差別,是三寶中盜亦有差別。是故波羅
夷名雖同,果報有異。第三波羅夷者,天及
人乃至聖人,如此人等若斷命根得波羅夷。
斷名雖同,果報亦異。第四波羅夷者亦有差
別,向在家人說得過人法重,向出家人說得
過人法輕。是故得罪名雖同,果報不同也。」
《毘尼母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