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35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遼-覺苑 (master)



大盧毗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十
燕京圓福寺崇祿大夫撿校太保行崇
祿卿總秘大師賜紫沙門 覺苑 撰


【疏】乃至野干師子因緣者如四分律云佛告諸比丘
[010-0644a]
當聽古昔有兩惡獸為伴一名善牙師子二名善搏
虎晝夜伺捕眾鹿時有一野干逐彼二獸後食其殘
宍以自全命時彼野干竊自生念我今不能久與相
逐當以何方便鬪亂彼二獸令不復相隨時野干即
往善牙師子所如是語善牙善搏虎有如是語言我
生處勝種姓勝形色勝汝力勢勝汝何以故我日日
得好美食善牙師子逐我後食我殘宍以自全命即
說偈言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復勝善牙不能善善搏
如是說善牙問野干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
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爾時野干竊語善牙巳便往
語善搏虎言汝知不善牙有如是語而我今日種姓
生處悉皆勝汝力勢亦勝何以故我常食好宍善搏
虎食我殘宍而自活命爾時即說偈言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善搏不能善善牙如是說善搏問言汝
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後
二獸共集一處瞋眼相視善牙師子便作是念我不
應不問便先下手打彼爾時善牙師子向善搏虎而
說偈言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復勝善牙不如我善搏
說是耶彼自念言必是野干鬪亂我等善搏虎說偈
答善牙師子言善搏不說是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復
勝善牙不能善若受無利言信他彼此語親厚自破
壞便成於怨家若以知真實當滅除瞋惱今所至誠
說令身得利益今當善降伏除滅惡知識可煞此野
干鬪亂我等者即打野干煞爾時佛告諸比丘此二
[010-0644b]
獸為彼所破共集一處相見不悅況復於人為人所
破心能不惱等。


【疏】欲無別語等者此中別字抄寫悞可應是利字故
下疏云雖作無利然以無利而除彼無利之事亦如
下華嚴說善見童女即是也。


【疏】此即不貪因緣也者結成不貪戒也。


問前煞盜
等皆明方便此何不爾。


答貪寬故如不煞中有異
方便如大蟒欲傷五百商人菩薩為護他故以大慈
悲害之令蛇免罪生天𧷮人悉免蛇患豈不是於大
慈悲而生貪耶略示一隅瞋亦可悉耳。


【疏】此間有兩行至不詮者則指經瞋戒未梵本有兩
行為重剩故不詮說也。


【疏】應遍一切處等者謂遍情非情處名一切處非情
處者如上不煞戒中引迦葉佛時比丘為株杌所倒
生瞋受蟒身等是也。


【疏】以此觀於實相等者謂觀一切順違染淨怨親等
法皆是實相此中云觀實相者即觀十緣生句也行
者凡遇一切境界皆作此句觀之且如此中觀虗空
句時謂觀空中本無我人眾生壽命以心迷亂故而
生我人等種種妄見故第二疏云如人以疾病及非
人等種種因緣其心迷亂妄見淨虗空中有種種人
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貪著若得本心時則知如此
事生時不染虗空滅時亦非還淨畢竟本來不礙空
亦不異於空今此菩薩若他種種加害之時但如此
[010-0644c]
觀之既皆是虗空則不生瞋彼之心故云以此觀於
實相等也。


【疏】是隨煩惱等者此隨煩惱即指害曲諂也謂邪見
由此為因方得有故此一行非是經句應是注辭隨
抄寫者便下如悉曇等非經句者皆合作注寫之故
下又云中有重故不詮也。


【疏】逐上九戒等者上九種戒皆有持戒之語若倒此
者應於煞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乃至瞋恚等上皆
置應當捨離之言謂應當捨離煞害生命乃至應當
捨離瞋恚故云逐上等言應言持不煞等者若言持
不煞戒是隨順持若言持煞戒是方便持也。


【疏】無四沙門果等者即無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漢之四果言等者等彼一乘菩薩故也。


【疏】轉為彼惡等者此之轉字乘前二箇轉字而起謂
邪見相是害是曲是諂今持戒力轉害曲諂為無害
曲諂故云轉也。


【疏】如彼良醫等者如涅槃經云善男子如有國王遇
病崩亡儲君稚小未任紹繼有旃陀羅豐饒財寶巨
富無量多有眷屬自以強力伺國虗弱箕居王位治
化未久國人居士婆羅門等亡唯逃走遠投他國雖
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見是王或有長者婆羅門等不
離本土譬如諸樹隨其生處即是中死旃陀羅王知
其國人逃叛者眾尋即還遣諸旃陀邏守邏諸道復
於七日擊皷唱令諸婆羅門有能為我作灌頂師者
[010-0645a]
當以半國而為爵賞諸婆羅門聞是語巳悉無來者
各作是言何處當有婆羅門種作如是事旃陀羅王
復作是言婆羅門中若無一人為師者我要當令諸
婆羅門與旃陀羅共住食宿同其事業若有能來灌
我頂者分半國之封此言不虛呪術所致三十三天
上妙甘露不死之藥亦當共分而服食之爾時有一
婆羅門子年在弱冠修治淨行長髮為相善知呪術
往至王所白言大王之所勅使我悉能為爾時大王
心生歡喜受此童子作灌頂師諸婆羅門聞是事巳
皆生瞋恚責此童子汝婆羅門云何乃作旃陀羅師
爾時其王即分半國與是童子因共治國經歷多時
爾時童子語其王言我捨家法來作王師然教大王
微密呪術而今大王猶不見親時王答言我今云何
不親汝耶童子答言先王所有不死之藥猶未共食
王言善哉善哉大師我實不知師若須者唯願持去
是時童子聞是語巳即取歸家請諸大臣而共食之
諸臣食巳即共白王快哉大師有是甘露不死之藥
王既知巳語其師言云何大師獨與諸臣服食甘露
而不見分爾時童子更以其餘雜毒之藥與王令服
王既服巳須臾藥發悶亂躃地無所覺知猶如死人
爾時童子立本儲君還以為王作如是言師子御座
法不應令旃陀羅昇我從昔來未曾聞見旃陀羅種
而為王也若旃陀羅治國治民無有是處汝今應還
紹繼先王正法治國爾時童子經治是巳復以解藥
[010-0645b]
與旃陀羅令其醒悟既醒悟巳驅令出國是時童子
雖為是事猶故不失婆羅門法其餘居士婆羅門等
聞其所作歎未曾有讚言善哉善哉仁者善能驅遣
旃陀羅王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諸菩薩等亦
復如是以方便力與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淨物
僧同其事業爾時菩薩若見有人雖多犯戒能治毀
禁諸惡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禮拜四事供養經書什
物悉以奉上如其自無要當方便從諸檀越求覓而
與為是事故應畜八種不淨之物何以故是人為治
諸惡比丘如彼童子驅旃陀羅爾時菩薩雖復恭敬
禮拜是人受畜八種不淨之物悉無有罪何以故以
是菩薩為欲擯治諸惡比丘令清淨僧安穩住流布
方等大乘經典利益一切諸天人故善男子以是因
緣我於經中說是二偈令諸菩薩皆共讚歎護法之
人如彼居士婆羅門等稱讚童子善哉善哉護法菩
薩正應如是若有人見護法之人與破戒者同其事
業說有罪者當知其人自受其殃是護法者實無有
罪等。


【疏】此中欠十行等者此中者即指此品下七行經文
十是七字謂此七行經說四重戒即是漫荼羅品中
三昧耶戒言欠者梵本中有應翻譯時為似重故削
去故名為欠今添入者文有少異爾彼中第一戒云
不應捨正法此中云謗諸法又下二行半異於彼中
即其異也。
[010-0645c]


【經】說百字生品等者說謂宣說即能說也百字者字
有百故帶數為名生者出生流出義也謂此百字從
法界生法界即暗字百字是所生法界是能生亦可
百字相生又說是能詮百字生是所詮作依主釋自
此巳下來意如科不欲繁指。


【疏】座義更問之者謂此座義即是阿字真言即此阿
字是金剛座經雖不言於義合有以此暗字真言行
者觀此三昧句本來不生安住此中是故阿字名之
為座故悉地出現品云大金剛地際時加持下身為
說此法故而現菩提座最勝阿字同大因陀羅輪中
思惟一切說名瑜伽座等即是說此阿字而為座也
又或可即以暗字名之為座謂此暗字即是大空故
法華諸法空為座如前巳引故曰座義更問之也又
此三三昧是萬法依處故曰座義更問。


【疏】圓滿三法等者謂由安住此座故即能成滿理行
果三種之法謂阿阿暗也菩提心理也大悲行也方
便果也。


【疏】若翻為放光等者此暗字若以義翻為放光者如
下疏云此真言慧光能破一切無智之暗猶如大日
出時眾暗自除普為一切眾生頓除一切無明之暗
雖作此翻但得理之一分故亦未盡若翻為遍出者
即行果俱得下疏云我以此真言門故隨類普現色
身遍法界一切眾生之類隨彼種種喜見之身能一
時普現其身稱其心欲而為示現等以是故云大都
[010-0646a]
是遍出之意也。


【疏】一切種類中者此句經中無應即是下故當一切
種句應俱作注用之覽者詳焉。


【疏】然此字輪最中等者此字輪而有三分謂於內心
置暗字真言之王為第一分次於暗字之外置迦
迦劒脚等百字四輪為第二分次於四輪之外置伊
伊等一十二字為第三分與上字輪品大體是同
今此中言次外一輪有十二字者含密意示謂於第
一分置暗字巳次外第三分置十二字然後於第二
分置百字次第如是非指第二分為外一輪如盡大
悲漫荼分為三院先於中胎置本尊為第一院次外
置諸菩薩眷屬為第二院次最外置釋迦眷屬為第
三院若作五輪隨一輪中有二十五字五輪總有一
百二十五字即不應品題雖標五輪但彰其四含密
意故其密意者雖列四輪然五輪義足謂第一短聲
阿字輪名菩提心輪第二長阿字輪名大悲行輪第
三暗字輪名為大空輪第四惡字輪既證大空萬行
休息返本還源名涅槃輪更有第五長惡字輪謂巳
證涅槃眾生緣感現起加持方便名方便輪然此五
輪第二大悲是行是因第三大空是證是果因果互
取故但說四雖說於四五輪不闕故成百字如字輪
品中明之又解若依疏指別師所釋取四輪中俄若
拏那麼等二十字在外伊等十二字同圓布之不須
因果互取則五輪備矣故曰若作五輪至更問等今
[010-0646b]
以圖寄示之令易見故三院經言第一𦘕本尊第二
𦘕釋迦非是第二院中𦘕釋迦蓋密意也言布於百
字者謂第一輪取迦佉誐伽仰
者[木*奢]惹闍壤吒侘拏荼膿
哆他娜䭾曩波頗麼婆莽此五類
二十五字皆是短聲短聲者謂帶上入故云短聲為
第一菩提心輪次取前五類字各加傍𦘕謂
迦遮吒多波等長聲字為第二大悲輪長謂帶
平去聲也次取前五類字各上置空點謂
甘占詀檐𠰢平為第三方便輪次取
脚斫啅哆博等皆是短聲急呼為第四涅槃輪即是
百字真言輪也。


【疏】若作五重布至更問等者今疏標作五重釋為四
輪令更問之者謂此字輪品章百字。


【經】百字果相應品者百字如上釋果者所獲悉地果
有多種悉地該𦘕對因稱果是百字之果故相應如
上釋以定慧為體謂此定慧能與百字果而相應故
是百字果之相應故俱依主釋。


【疏】爾時毗盧等者此牒經也經中但盡四行疏依梵
本而別出之未及詢練三藏棄世上下多有此例。


【疏】不空見之身者釋迦出世三乘五性無不蒙益即
同利見大人故以為名也。


【疏】殊異者者此殊異字經句所無疏牒經處有之謂
虗空遍一切處如來二三昧耶亦遍一切處今但取
[010-0646c]
此少分相似故以為喻然如來三三昧耶身有無量
不思議事非世間虗空之所能喻故云殊異處虗空
界也。


【疏】檢華嚴心義者彼經覺林菩薩偈云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乃至譬如工
𦘕師分布諸彩色虗妄取異色大種無差別又云心
如工𦘕師能𦘕諸世間五薀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
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量等
疏主令檢華嚴蓋為眾生不了自心若了知之即名
如來也。


【疏】尚非菩薩之境等者如來語言莊嚴若捨加持之
力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生死中人豈得聞乎故
如來密印慧經云除蓋障菩薩於法會中欲知佛身
量故令大目連尋之目連上至梵宮猶覩如來若對
目前佛身威儀說法音聲與本無異乃至盡其神力
往詣他方佛土亦不異梵宮爾時除蓋障菩薩以目
連不能測故自往觀察過十方各如恒沙世界皆見
如來不起於座而演說法乃至周極十方盡其勢力
亦復如是等故此莊嚴之相從佛心真言胎藏生非
眾能知故云尚非菩薩境等。


【疏】種種莊嚴六十種等者種種莊嚴者華嚴不思議
品云如來具足六十種音聲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
分有無量百千清淨之音以為嚴好言六十種者華
嚴第十迴向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法施所
[010-0647a]
生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令一切眾生得淨妙音得柔
輭音得天皷音等言者等六十四種音聲如華嚴疏
云復有處說六十四音以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為從
屬依呼是八轉聲各有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輭聲諦
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
八則有六十四種故云種種莊嚴等。


【疏】如六根淨品等者雖標六根但取舌德言尚能以
等者即法華經舌根偈文也。


【疏】非是二菩提等者法界無量菩提等遍如漫荼羅
三重上從中胎遮那下至外院非人等類各各隨類
有無量眷屬菩提俱遍何以故皆法界故故曰非是
一等。


【疏】八色脩菩薩道等者八色即八相也謂入此大智
灌頂門住佛種性之者得四種無量由得四無量故
即能稱緣示現赴根設利亦復無量所謂成等正覺
十力降魔作師子吼等脩菩薩道示現八相作諸佛
事故下疏云或示其上行菩薩道八相成佛本生事
等無量無邊故曰八色等。


【疏】即知心無量等者真言行者由依百字輪入灌頂
門生在佛家即是住菩薩種性之中是故即知心無
量等謂知暗字是一切真言之心名知心無量由知
暗字心無量故即知阿迦等身亦無量由知阿迦
等身無量故即知長阿迦等智無量長阿慧也由知長
阿等智無量故即知暗字虗空無量謂加空點下明所以
[010-0647b]
可知。


【疏】即是成正覺等者行者若得四無量心時即是成
正覺暗字轉也即是具十力長阿字輪也降四魔惡
字輪也即能無畏師子吼乃長噁字方便輪也此中
隱互釋之細尋可悉。


【經】百字位成品者百字如上釋位者住處即字輪也
此之字輪或作三重或五重等俱名為位百字之位
百字即位依主持業二釋皆得成謂成就行者依此
觀行而能成就彼位即能成從所成位以得名是百
字位之成依主釋也。


【經】爾時薄伽梵等者此有十三行偈次第答所問前
四偈半是答誰能知問從被能有知此等三偈半是
答生問從常恒於內外等五偈是答處問也。


【疏】此華臺等者行者於瑜伽中觀於自心同八葉蓮
華此華圓滿光明清淨世間無物可以類此唯有圓
鏡少分相似故取為喻謂如明鏡涵光於中雖能出
現種種形色然有所不照亦不能普現淨心之鏡則
不如是圓現法界普照十方世間之鏡豈得為喻但
欲令行者得意忘言耳故曰此華臺等。


【疏】如上瑜伽法中等者如上者指上相應等類而更
釋之此文是答真言生處生處即是心位為欲令人
易解故說喻如圓鏡於此圓鏡中觀一字真言之王
若得相應即見本尊本尊有多佛菩薩二乘八部等
色像亦別喜怒怡笑青黃男女手印等故令檢問如
[010-0647c]
成就悉地品偈云摩訶薩意處說名漫荼羅諸真言
心位了知得成果諸有所分別悉皆從意生分辨白
黃赤是等從心起真言住斯位能授廣大果即是現於本尊
念彼蓮華處八葉蘂敷華臺阿字門光暉普周遍深
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乃至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
行此中大意為令行者了知自心即是真言住處離
此心處別更無法此心即是汗栗䭾心知此心故即
得一字真言之體由得真言體故即見自身本尊差
別之相如是差別之相不出一字真言之體其由江
河競注而崑源湛湛嵩華爭高而地載平平故曰如
上等。


【疏】以離一切相等者離相之觀隨教差別而有多門
今此之中亦須體解若得意時省切易就如行者心
圓明中見本尊時勿生法愛當作影喻觀之即十緣
生句中第四鏡像第七水月喻也若於字門中觀時
當觀瑳字瑳者一切法如影像不可得義其實一一
字門皆能對治但以瑳字影像言象顯故且舉之耳。


【疏】師說未分明等者今指無畏三藏解說未得分明
此更訪獲梵本巳來且可具依其所標牒之義次第
屬配放像別解釋之謂此中若依經合於秘密主巳
下牒之今却從前偈末後二行牒者蓋取義便要作
引生下文之勢亦不乖理也所以令更問之。


【疏】若別作此說等者謂上從緣所生之法即是第一
無相亦不離於諸相却非不即是第一無相不離於
[010-0648a]
相之法而強以名言詮說謂別有無相之法若作此
強以名言詮說別有無相者即同外道計斷空矣。


【疏】因如鏡等者因是菩提心即如鏡也業是大悲行
即如身也是二和合則影像現即大空也如行者等
者謂真言行者以如來三業為鏡自身三業為面如
是自他和合故有悉地像現又以自業為鏡佛業為
面自他更互平等平等悉地影生如是皆以四不生
句觀鏡像喻謂自不生他不生共亦不生不無因緣
而得生起即是此中鏡喻矣。


【疏】展轉相見者此相見者相字通平去聲見字通顯
現讀謂若內外相因更相分敷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於是中間而無障礙名為相見若行者三昧中諦了
分明而無錯謬名為相現也。


【經】觀是法緣等者轉釋上文互相緣起無間斷義緣
者藉待謂影像法與通達慧更相藉待而有作業如
是作業因緣性空故曰觀是法緣等。


【疏】因觀此法等者因由觀此鏡像之法但從緣有俱
不可得而實常空能觀之慧豈可常有是故絕諸戲
論離於言說故曰因觀等言若不說等者釋成上無
間斷義謂成佛巳說法由觀法成佛乃至此慧從緣
法生復還成法故曰若不說等。


【疏】法是離諸相等者釋法緣通達慧句也由此離相
之法引生通達法性之慧由通達慧即能見法是故
互相發起耳。
[010-0648b]


【疏】因知法空寂等者釋成通達慧緣法句也謂由有
分別之慧能達空寂之法空寂之法由慧得顯由此
互相緣起即是諸法性空之義故曰因知法性空等。


【疏】如人眼初見白時等者此喻釋意能生意也言初
見者即率爾遇境謂初得總相未能分別是白是黃
次乃至心生分別此是白色異於青等如此解時令
心於白而生染著是名心生若了知此但從緣生即
得離染離染之心由本淨意生即是意能生意故曰
如人眼初見等。


【疏】作時為於等者作時即作觀之時即四運第三也
四運者謂未作欲作作時作巳此當第三觀白色之
心不從外來非從內出但從緣有即達性空非同維
摩見色與盲等知法與癡等也。


【疏】不用此無字也者經云如內觀意中漫荼羅療治
熱病即時除愈無有疑惑今云不用此無字者疏引
梵文釋之梵音剎那提婆尾末底譯云即時無疑謂
於提婆下有引聲義當無字既婆下引聲即當無字
更不須別置無字若別置時即是重也是故疏云剎
那提婆無疑令用提婆下引聲無字不別用此無字
也。


【疏】若法如是等者因上經云觀是法緣通達慧乃至
無住性空今從彼意起也應云若觀是法緣慧乃至
遞為作業無住性空者云何於此性空之中從意生
起影像耶又下展轉問起此中意從心生之事誰人
[010-0648c]
能得了知耶。


【疏】佛既說喻等者此答前問也從此至下第五行至
身語亦然也是答云何從意生起影像問又從次又
引喻下至亦如是可解七行是答誰能得知問也。


【疏】且如除熱方便等者如欲除滅熱病之時作圓漫
荼羅其色正白中置鑁字謂圓壇白色鑁字皆取
於水為除熱故言或種子字而上安點者或字不定
種子字者即嚩字也謂或置嚩字或上安點隨應
俱得言餘類此可解者謂方壇黃色當置阿字或置
暗字皆屬地故作增益故若三角壇赤色而置囉
字或置囕字皆屬火故作敬愛故若半月壇中置
賀字或置含字皆表風故作降伏故故曰類此。


【疏】然其大意等者此百字住處成就之法此中大意
作成就者須得先依前品證得相應方能入此漫荼
羅實相成就大空之壇由成此故如上方圓三角半
月黃白赤黑等無所不有也言然不以此慧方便者
此百字位成品由真言行者於上來字輪品等中巳
先脩習秘密瑜伽行故得成此果此果廣大無所不
遍巳上縱也奪云然不以此中鏡像虗空幻化等喻
而為方便觀空實相洗滌其心令盡分別之垢猶是
世間之法則不能成入漫荼羅實相大空之壇故曰
無所不有等。


【經】百字成就持誦品者百字成就如上巳明但示有
其相今此正說瑜伽行者於漫荼中正作加持念誦
[010-0649a]
之法上四字是所成就百字之法下二字是能成就
持誦之人人從法以得名故曰百字成就持誦等。


【經】真言救世者等者此明經正說持誦者相應之相
也真言即百字也此真言即同於救世之尊故云真
言救世者身身者前一是真言謂此真言積聚多法
而成故名為身下之身字即持誦假者此二是一無
其別異之體分故又此二身各有上中下分各生無
量身分俱是一體故云身身無異分言意從意生等
者前是有分別意後是無分別意有分別意從無分
別意生故云意從意生令善淨除者由意淨故能善
淨除一切障垢由無垢故普皆有光普謂支分或目
真言或屬行者皆有支分故於如是支分流出光明
而作諸佛事故曰令善淨除等。


【疏】又喻如虗空非眾生等者空中無眾生無壽命摩
納婆等但眾生心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非眾
生數者虗空非可見法如人以病疾或非人等種種
因緣其心迷亂妄見空中有種種人物形相或生怖
畏或生貪著虗空本來清淨遠離是相然與此為依
言非壽者者又如虗空亦非壽命之者謂有外道計
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如草木伐巳續
生當知有命難者云若見斬刈還生以為有命則人
斷一支不復增長豈無命耶當知虗空非壽者耳言
摩納婆者此云勝我智度云有計神我在身心中微
細由如芥子清淨名為淨色初受身時最在前受故
[010-0649b]
名勝我言作者者是謂有一類外道計自在天是常
能生萬物難者云若眾生是自在子者若自在天作
眾生者誰復作此自在若自在自作是則不然如物
不自作若更有作者則不名自在如十二門論廣說
又勝數外道計我同虗空能造業受報唯識論說諸
所執我略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周遍量同虗空隨
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
身大小有卷舒故二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替
轉身中作事業故此作者受者即初計也等者等取
下二輪破初執云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遍量
同虗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
何隨身能作諸業故知虗空非作受者等言一切妄
想者總結如上所計皆是虗妄情想作如是見今無
分別法界虗空一切妄想所不能染雖遠離一切分
別無有去來然亦不異眾生界一切眾生依止作業
皆由此法界而得成就不可能成事故便云有為有
相也故曰喻如虗空等。


【疏】非但空而巳者此等空之心是不可得空非都無
所有而實有其自性所謂空自性者即不空矣即此
十喻所明緣起甚深中道不思議畢竟不可得空非
但空而巳也。


【疏】空空性者即空不空也上一空即是但空次言空
性即不空之性而不可得也謂以不可得故名之為
空非是如上都無所有而實有其自性自性者即不
[010-0649c]
空矣。


【經】阿嚩者此標示異門之相也阿是本不生下置嚩
字者欲以嚩字證本不生義謂嚩者詮語言義由以
阿字而加持故即嚩字語言本來不生由不生故即
言語道斷言語道斷故心行亦寂是為三密加持之
德阿是本不生體即當身密嚩是言語道斷即當語
密心行滅故即是意密。


問謂顯異門證阿字者何
不取毗聲迦佉等字越此二十五字於下超聲中取
此嚩字耶。


答此以真言為宗以嚩字門證而相順
故又下數者欲示離繁超中間故故標此也。


【疏】空空之號從觀而有等者謂空空性唯有名字畢
竟求不可得是名空空言從心者從菩提心而生也
故經云當等空心生所謂菩提心故曰空空等。


【疏】此聲分去聲者聲即言也分字去聲呼之謂一之
分異於二三乃至十百千之分故名分異也。


【疏】二即此阿字等者此之二字非一二之字乃是上
□次第重言之二也應云增長如次第次第即此阿
字等想等者言唯想義也即是以下釋上謂從一增
至二從二增至三乃至轉展增至百千方是為次第
如是次第即是阿字等想等想者即唯想也謂唯想
阿字由阿字故則有迦遮吒等增一而分異也迦遮
吒等從阿而起猶如一二三等依空而立故曰即此
阿等。


【疏】十六種空等者如大般若經顯揚論瑜伽論辨中
[010-0650a]
邊論說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
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
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也。


【疏】乃至有形無形等者布列圖位事類頗多不可備
舉故置乃至言有形等者謂如虗空本無煙雲塵霧
青白黃赤等種種形色以眾生疾病或非人所持心
生迷亂由此因緣遂見如上種種形色得本心時畢
竟求不可得故名有形無形言有相無相者猶如虗
空遠離男相女相等由眾疾病等同前說之名有相
無相阿字亦復如是且如一切字上皆帶阿字之畫
名之有形畢竟不離阿字本不生體名之無形又一
切字隨具造作遷變我慢如如第一義諦乃至因緣
等相名之有相由阿字故亦復畢竟本來不生名之
無相若廣釋時內外漫荼羅三位聖賢種種差別形
相展轉出生更互出入無量無邊皆從阿字本不生
中而流出之。


【疏】阿字假立等者謂於阿字本不生體上生起定慧
因緣和合名為假立言加持者由如是因緣令真言
門持誦之者速得同於毗盧遮那也故曰阿字假立
等。


【疏】如迦字若上置橫畫等者應云如迦字若不上置
橫畫即不成迦聲以迦中闕阿聲故此恐難顯更以
梵字釋之謂迦字上橫畫即是阿聲一阿聲也迦字也
若不以上橫畫安置在下字之上下字不成迦字何
[010-0650b]
以故闕阿聲故此疏若字下少一不字故云如迦字
等。


【疏】或一切行不可得等者此行字平聲讀之即行止
義謂梵云誐底也二合即是行也或一切法離戰敵等
者此彼二法即是相形名為戰敵如善不善善名為
此不善名彼又逆生死流順生死流布施慳貪乃至
智慧無明等相形之法名為戰敵或一切法離我慢
故等者梵語吒迦囉此譯云慢慢謂自高者既有自
高必有他下此是不平等見如三界六趣種種優劣
差別無量乃至求三乘人猶有上地下地不平等見
若觀阿字諸法無生則無待對則知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於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
剛菩薩亦名四果聖人亦名凡夫外道種種惡趣眾
生等大悲漫荼正表此義也或一切法離怨離對等
者此與闍字門戰敵義為一為異皆有彼此相形待
故然梵語各別義亦隨異前戰敵梵云社麼攞此中
怨對梵云拏摩囉前是戰敵彼此相加此是怨對謂
避仇讐故不相濫如第五疏或一切法離灾變等者
梵語荼迦此云灾變或云執持灾謂水火虫盜等變
謂星辰失度等漫荼具緣品中譯作執持謂鬼魅所
著或非人所持等或諸法如如離等者謂若見有能
觀所觀是相待法今多字詮如如義謂涅槃如生死
如二如畢竟無二即無待對若入阿字門如如本來
不生故名之離也故曰諸法如如等或諸法離處等
[010-0650c]
者梵語薩他二合娜此云住處即是非住處若見本不
生際即住處不可得故曰諸法離處等或一切法一
切施等者難娜云施言不與道相應者道謂字門不
與阿字門道相應言如般若說者般若以無所得為
方便故或一切法界等者梵語䭾覩此譯為界界即
體也謂一切本不生故即無體可得又界者分義即
此眾像在中之意謂漫荼中一切眾像各持本位無
相雜亂故也或一切法勝義諦等者此諦字剩梵語
跛囉麼他此云勝義梵語薩底也二合即云諦也此當
娑字是故剩也漫荼具緣品亦指或一切法觀無所
得等者觀何無所得耶為觀施無所得戒無所得乃
至智無所得耶無所屬目應置有言謂觀有無所得
故此中脫落梵語婆囉嚩此譯為有有即三有等漫
荼品云一切法有不可得故又經中於觀字上有諸
字一切法諸觀不可得故諸觀即是有法此中少諸
義亦不足故言此中釋字等者謂今釋此麼字
是離縛義麼是空義梵語滿䭾此譯云縛若
將空義麼字釋於縛義即文誤也言此是現字形
也等者釋上來諸字現謂顯現隨一一法皆有字現
即字是能詮能現法是所詮所現也。


【疏】皆從此中生等者此中者指上阿嚩至婆訶二十
九字并阿字中長阿及暗惡共三十二字也言於一
切至轉者謂仰壤拏曩莽字體是大空故能於一切
法自在而轉一切法者迦等字也自在者無礙也轉
[010-0651a]
者旋也謂仰等五字於迦等諸法旋轉無礙如世虗
空無所不遍言此等隨現者由仰等空句自在旋轉
隨迦等顯現之處而能成就正等正覺莊嚴相好言
及此等等者及者兼并義不但遍三十二字處成就
如來莊嚴相好兼復此等一一字復各為門各能隨
現成就正等正覺隨形母等互相涉入展轉無礙故
置及言也。


【疏】謂上迦等等者謂迦遮吒多波五類聲各有四字
即迦佉誐伽等為二十字也者非語詞也字即是也
囉等字門之也字用此野字即佳此四等
者此四字是菩提心大悲方便涅槃言并為者并前
迦等二十八字為三十二也又一一字中各有三昧
一一三昧各各皆具三十二相即相相無盡是名如
來萬德莊嚴耳。


【疏】此五字遍於定慧等者謂前阿阿暗惡前一是慧
餘三是定例下迦佉乃至娑訶定慧亦爾仰等五字
皆遍彼中故云遍於定慧中言亦能成三昧者遍餘
三字也亦能成智慧者遍於初字也此義難明略以
字形而顯示之且將智慧聲中劒字顯者如迦字明
之迦者作義若加仰字空點乃成劒字即彰作
義是空佉等例爾是各遍於智慧之中又枳字是
迦字之三昧若於枳上安置空點乃成頸字即此
三昧亦屬大空如枳字者濟底比乃至𠰘等亦爾是
各遍於三昧之中上以義當空點釋之更以仰等本
[010-0651b]
體辨者如梵語半左是五若於跛字上不置空
點却於左字置壤字即與跛字上加空點無殊梵
法如是故又如梵語僧賀是師子若於僧字上
不加空點却於賀字上安置仰字即與僧上置點
無異餘皆例爾故云此五字遍於定慧中也言能遍
成如來八十隨形好者如以仰字加於牙音迦等
四字謂迦枳鷄上二是慧下二是定又加佉
誐伽各有四字共成一十六音如牙音者齒音十六
舌音十六喉音十六唇音十六如是總有八十故成
如來八十隨形好其實亦遍野等八字今但舉初攝
於後故故曰遍成如來等。


【疏】此中梵本等者指梵本一偈為是別處經文故不
存也言所解此諸佛廣行等者即是牒釋前文隨入
此等一一三昧門等一段經文也。


【疏】問百字輪外等者前字輪說輪外安置伊伊污
奧等十二字或更將仰穰等五字俱於外輪而安布
之今此中間更有何字安於迦迦劒脚四輪之內
蓋依因果異門出入次第而問也。


【疏】答此須論因果也者答上所問迦等內外次第之
義此中須依因果而分內外說之如下。


【疏】若脩行者初發等者謂上迦劒脚等字若
約脩瑜伽行者從初發心次第進趣脩行乃至方便
究竟如是次第即是從因至果由中及外之義也。


【疏】若自果地而說等者謂巳得究竟而不捨因門如
[010-0651c]
是次第說者亦即以迦字在內次將野等七字次仰
等五字最在外布置之其嚩字同於阿字之體謂此
嚩字是超聲八字中第四字從彼取來置住字輪中
心何所以耶謂從果起應說法利他故嚩詮言說故
即次第說迦劒脚行證涅槃方便故也更以輪
顯示之。


【疏】又從外引入等者上約從果至因自內向外今約
從因至果自外入中輪形返上可知言更問者前字
輪品仰壤等五字在百字內今此中在最外蓋隨門
異說若究竟而論出入自在臨時取意置之恐執一
處故令更問。


【疏】又問就行者心中等者上來所示但是所觀今問
能觀謂所觀次第既爾故能觀觀行次第亦然故下
答云凡進行有次第也。


【疏】觀於圓明等者上來但說字輪更有印輪身輪形
各別故若相融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隨作一事三
事皆成也。


【疏】即從我心而出等者謂即是從我唧多慮知之心
而生出之當知處中之心亦復如是即內外相應之
義也。


【疏】又云法身而有自在等者此勸信也為常途說法
或云法身寂如虗空無所動作都未說具足如是之
德以為凡起神變皆是有為用者此其不了也故下
引四種之事以況之故不足疑哉。
[010-0652a]


【疏】問漫荼羅第一院等者指轉字輪漫荼也彼中作
如是說爾。


【疏】答如真言及手印等者指普通真言藏品及密印
品言如來甲等者等取如來索如來舌牙脣鐸商佉
槊刀輪等方四十事皆在第四疏漫荼圖位中是故
答云如真言等。


【疏】問寶幢佛是何義者此巳下有四問此初問也答
四亦爾總意即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
竟次第即是阿阿暗惡噁五字之義又是八心之
義謂寶幢是種字心開敷華是根疱芽葉華之五心
阿彌陀是成果自受用心皷音即當果復成種之心
也。


【經】百字真言法品者百字者即前阿迦等也真言者
百字隨一一字皆是真言今以阿字為真言之王故
曰真言若總取百字為真言體百字即真言故持業
立名若唯取阿字為真言體即百字是總阿字是分
別別從總以得名是百字之真言依主立號法者眾
多之義即目百字所生之德名之為法百字真言之
法或法是用百字即法望前阿字為真言時真言之
百字法故曰百字真言法也。


【疏】尊是義等者尊即第一義猶如世間地居天中帝
釋為第一諸世仙中梵天為第一諸聖智中佛為第
一此等第一之義從阿字生謂字上本具如是第一
德相譬如萬物依空得成空本無相於無相中而現
[010-0652b]
種種之形是故義依相轉尊由字立耳言與前品義
同者前品即阿闍梨實智品也彼經云阿字名種子
安布諸支分乃至一切如是作是即為如來菩薩及
梵天毗紐摩醯脩羅日月天水天帝釋世間主等故
云與前品義同。


【經】聲從於字出等者且初偈即言聲從字出者由人
心緣於字欲令他聞依喉舌腭等眾緣相觸而有聲
出言字生於真言者即前聲上屈曲差別言音而成
真言推功歸本由字而生故詩序云聲成文文即彰
表即同真言也又依字則有真言出生復依真言則
有悉地果法如是真言出生果法即救世者宣說救
世即佛也佛是救護世間之者如歎佛偈云等空不
動智救世大悲尊故曰真言成立果諸救世尊說也
言當知聲性至行者說者上說真言之果從聲建立
恐執之不捨故說對治方便如外道執聲實有而是
常住令觀空性若真言行者識聲及果同於空性即
真言事業其相萬端覈其自性皆不出於阿字本不
生句若知不出本不生句即聲及空俱皆遠離如是
之相即救世尊為修真言行者宣說言入於聲解脫
即證三摩地者行者了知阿字門故於一切音聲而
得自在即是證得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言依法布
相應至真言想者正說行者觀行相應悉地之果若
依上字輪安布與心相應之時即能於一字之中分
別無量義一切眾生中各現無量言說等。
[010-0652c]


【疏】依於阿字等者謂依阿字故即有迦佉等諸字字
字即同虗空者重言字字一是阿字一是迦等如是
本末能所生字本既即同虗空末亦隨之雖皆離相
於無相中還有去來一異因果等相故云依於阿等。


【疏】而此能生眾緣等者謂此聲依喉舌腭齒等緣相
待擊撽而生故既從緣生則無自性如是展轉推尋
能生聲等喉舌脣腭等為從誰生乃從四大因緣而
得生起亦無自性如是又復推尋四大從誰而生展
轉推窮至於本不生際本不生際即阿字也。


【疏】偈互相釋者二行半偈初一頌彰因果次第即是
假義次之半頌明前假相舉體即空次之半頌於此
假空諸眾生類不了真實如言妄執故後半頌空假
雙拂泯歸中道又此三語皆假皆空皆中所以更互
相釋故曰偈互相釋也。


【疏】與此三昧等者准下疏釋法是眾德義非達磨義
謂依阿字眾相應德而布置之眾德即百字輪差別
之相謂青黃黑白等種種色方圓三角半月等種種
形依此布之名為依法或依軌持故云更問。


【疏】自他皆空等者即能生為自所生為他如是能所
俱不可得名之為空從此不可得空即見阿字本不
生理名之為從空立理也由解斯理即是住於三昧
是故此空此理皆是加持之用也。


【疏】證此理者等者引上文釋成也即上云即證三摩
地等三句頌文謂證得此字輪三摩地之人能隨一
[010-0653a]
字之中置無量字隨無量字形色各異如是相應而
觀照之則舉一字而百字可知是故經云故阿字等
類無量真言想也。


【疏】有此真現之字義等者此百字真言之門而有真
實顯現二種字義真實字義者即是如來自然智門
法爾成就非是始生亦非如來為一類眾生而創立
之乃是佛佛道同法位常住故名真實字義顯現字
義者雖從法爾巳來本自成就非如世間妄計而有
要由因緣般若方便而得顯現故云有此真現之字
義也。


【疏】此中但明一字等者謂有難云此上五品皆云百
字且如上說百字生品其中但以暗之一字以為真
言如何得名說百字耶以通釋云此中但明一字等
【經】說菩提性品者說謂宣演騰前起故菩提性者即
真言之果體離造作分別之相菩提即性故名菩提
性前品巳說真言無相令更以虗空為喻說之是菩
提性之說故曰說菩提性等。


【疏】即騰百字等者騰者說文云傳也又傳者轉也從
百字真言展轉說也故曰即騰百字等。


【經】譬如十方虗空等者謂真言菩提之性唯有虗空
少分相似故取為喻謂十方虗空之相為萬法之所
依而虗空體無所依真言亦爾為眾法所依而真言
體無所依言救世者謂此真言出世間尊故言又於
空中等者又者復也復說喻也又如虗空之中有多
[010-0653b]
物像雖可現見而無所依之處謂虗空不作是念我
與彼等而為所依彼諸色像亦不作是念我依於空
何以故性自爾故故無所依。


【經】唯住於名趣至現見離言說者此中初一偈出虗
空之體但是名等為順世間趣假施設故其虗空體
不可得也次之一偈釋成假名同於空故謂世間名
字隨應假立求其實義即同虗空俱不可得真言亦
爾體離言說畢竟無得但為諸佛以方便力令諸眾
生普入佛慧從空立假從假立空眾生依此而生實
見如是實見即是菩提之性離此實見外別有菩提
無有是處。


【疏】前偈云空但有名等者前偈者初偈中第三句也
後偈者次偈第二句也。


【疏】離於因緣等者如是阿字真言之體無明無暗無
晝夜差別之異即是離因緣離於如是因緣即是實
相常住如是實相常住即是大日如來之體如是大
日之體即是菩提之性如是菩提之性云何不能離
於生死耶是能離於下文生死等也。


【經】三三昧耶品者三者數名三昧耶是等持等持有
三故帶數立稱故曰三三昧耶品此亦騰前說也。


【疏】佛以此問是大事因緣者即同法華經開示悟入
佛知見也。


【經】有三種法至相續生者此總標也如是三種之法
若不相續則有障生不得相應不得名為三昧耶句
[010-0653c]
若是相續即得無障㝵即此相續無㝵是為相應具
此三法即得名為三昧耶句故曰有三種等。


【經】初心不觀自性等者即第一三昧耶句此但發心
求佛而未具觀照之慧即阿字也言從此發慧至
正覺句者即第二三昧耶句也由依最初菩提心故
即有如實智生而能決斷揀擇是處非處等一乘是
處二乘非處由能決了是非境故則能遠離無盡分
別之網即長聲阿字也如前阿字心傍加長聲畫
故即是智生又秘密主至悲自在轉者是第三三昧
耶句謂從此了真假巳於一切眾生發起大悲之心
作是思惟一切眾生皆同此性云何不自了知唐受
生死今我巳自覺了應當普為眾生開佛知見皆使
與我無異即伊上伊至污奧等三昧行句
如上次第即大願大智大悲三心也。


【疏】由見實故非實等者行者第三三昧耶中了知諸
法真實之相離於虗妄唯是阿字本不生體即於一
切眾生而起大悲之心以一切眾生皆同此性而不
自了知唐受生死輪迴無際欲為彼等開佛知見與
我無異即於真實相中發起大悲如是行者若於爾
時見有真實之相乃非真實自證之際若除妄見實
相自現非從外有法來入身中也此三昧耶義非同
上來因觀有相而入無相直觀法界平等平等無緣
之大悲也。


【疏】上說此經有等者此釋疑也上來所說此經從始
[010-0654a]
暨終明皆為顯三句之義謂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
方便為究竟云何此中却以智當第二為根大悲第
三耶故下釋前來但說菩提心為因不分心智前後
二別今此義分心智成三三昧耶是故先以實智照
了是非然後生起大悲即智為其根大悲却為第三
如是次第義相成順故不相違。


【疏】即是安住諸子等者即是者指法辭也指此即是
涅槃經中安住諸子秘密藏中之義也涅槃經云諸
比丘譬如大地諸仙藥草為眾生用我法亦爾出生
妙善甘露法味而為眾生種種煩惱病之良藥我今
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
藏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
若並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
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
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
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
涅槃如世伊字此經之意欲令眾生知三解脫一相
無異猶如伊字安住其中如我無異此中亦爾將三
三昧配三解脫故云即是安住諸子等。


【疏】前別時解等者注也今注文辨上二行疏謂初行從
佛有法從法有僧如是次第差別之相娑麼也體各
別故名為別相三寶次第二行此三即一體等是一
體三寶即娑麼也合成一義但名為等更無二相故
云前別等。
[010-0654b]


【疏】此中三三等者謂初三三昧耶從阿字菩提心至
於惡字涅槃展轉相承次第不差即是阿阿暗惡噁
五字之義也言謂一類眾生佛等者此明最後方便
長噁字之義謂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因緣不同而有
四種如瑜伽云一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
神變威力而能發心二者依於無上正等菩提微妙
正法聞巳深信而能發心二者雖不見聞諸佛神變
微妙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巳
便作是念菩薩藏法能滅無量眾生大苦我應住持
菩薩藏法而乃發心四者或一類眾生雖不見聞正
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眾生身心十
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痴多無懺悔多諸慳嫉多
諸憂苦多諸麤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
諸懈怠多諸不信見是事巳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
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
提心者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
應發大菩提心今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
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
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等。


【疏】對此旨異名等者此中說住三三昧耶則不著一
切妄執即是離一切障之大宗旨即宗也若對望此
宗之外更有別異名句是起障之由謂不欲等故曰
對此旨異名等。


【疏】所謂不著一切妄執者一切妄執即是初住心品
[010-0654c]
中麤細極細三妄執也。


【疏】謂不欲等者欲者樂欲希望為性由具此故即於
真言悉地而能脩趣今既不生樂欲之心即是障生
之由也無希望名為不欲懈怠者以懶墮為性雖有
樂欲之心而不勤求猶如鑽火未熱數息華嚴經云
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
不信者唯識論云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前
云不欲今言不信其相云何由不欲故不起悕望由
不信故而生毀謗行解異故。


【疏】不得飲酒等者謂飲酒為障生之緣故不得飲生
諸不善即智論說有三十六失一惡顏色二少氣力
三現瞋怒四壞田業五致疾六闕習誦七惡名聞八
智慧滅九悞賢良十墮惡趣乃至三十六後世多愚
癡故不得飲。


【疏】當敷草藉等者此草藉經中但言及寢床上表誡
慎之極也人既不得寢於床上必藉以吉祥茅又是
此中相應之事故義加之。


【疏】說如來品等者亦騰上菩提性品謂彼品菩提性
但有言說離一切相猶如虗空非地水火風非日月
眾曜非晝夜時分年歲劫數等乃至云若無如是等
種種世間分別於彼常勤脩求一切智句金剛手聞
佛作如是說為未悟者斷疑網故說偈問佛云何為
如來佛還依虗空作假名說之故曰說如來品。


【經】菩提虗空相等者此有四行半頌答金剛手四問
[010-0655a]
初一頌答云何名菩薩問次一頌半答云何說名佛
問次有一頌答云何人中尊問後一頌答云何為如
來問此答問不次第也。


【疏】此義經中闕文等者此答金剛手問云何人中尊
經中闕少其文疏主乃引餘經或論而答之耳故曰
此義經中闕文等今詳疏意為經中問二頌半前頌
結云故名為正覺次頌結云故號三菩提俱是答問
云何為正覺却少答云何人中尊問然其經文有似
不闕謂金剛既伸四問如來必乘四答竊謂次頌即
是答云何人中尊問謂第三句頌云成佛十智力故
何以知此句是答人中尊謂如歎佛偈云十力世尊
希甚有又云正覺十力尊既成正覺須具十力號為
人中之尊此理可通又無闕文之失更請詳之。


【疏】雖不云無明等者前疏中牒經云慧害於彼何故
今言無明耶前順梵本但言彼今順唐經云無明梵
本雖無義必有之上來多有如是體例故云雖不云
等。


【疏】此自證境等者謂自證境界即是法界實際平等
出過語言之道名之為如住如斯理名之為來又如
佛之理如也自然而證來也故曰如來。


【經】世出世護摩法品等者上來入漫荼羅品為弟子
作灌頂時巳說護摩加持供養之法又於秘密漫荼
問答內外淺深二種護摩之法今別為一品說者於
漫荼羅眾多支分中別屬一種支分又為竺乾諸外
[010-0655b]
道輩皆執世間火法以為究竟故我世尊愍彼事火
之徒及順大本別為一品依於事理而廣說之護摩
是總世出世是別總從別以彰名是世出世之護摩
作依主釋又法乃軌持亦分總別作釋准知故曰世
出世護摩法品也。


【疏】外典淨行等者對佛法外所有教典皆名外典今
取淨行韋陀論中火祠之法即是事火婆羅門法也
韋陀正云吠陀此方云明外道明論而有四種謂聲
明因明工巧明醫方呪術明此火祠法四明之中何
明所攝然火祠法呪術所攝何以故彼等亦有真言
法故彼之真言何人所說自在天等之所說故故云
外典淨行等。


【疏】第一名為智火等者即釋經云智火最為初名大
因陀羅此中方名稱三字是釋名大因陀羅也梵語
因陀羅或名尊主或名字方今取字方即金剛地輪
也故云方名稱也。


【疏】此杵頭有四角形者如尋常塑畫金剛神手所執
者名降魔杵是也。


【疏】而誦智火真言等者謂即以智火之名而作真言
所謂惹那阿屹曩二合曳是也惹那智也阿屹曩火也。


【疏】初發菩提心等者辨火之次第也前是菩提心即
阿字也此第二即大悲為根長阿字也此疏主之深
意應更例成下十種火即下伊伊乃至暗惡十二
字也何以知然謂第十二火名迷惑即是所作巳辦
[010-0655c]
處寂滅道塲即惡字故由是理趣至論護摩旨歸之
處字輪是也智者應思。


【疏】其色青也等者謂此尊坐風壇中手執白巾如天
衣形既言互執白巾如天衣形應云其色白也而言
青者即與白巾不相扶順故令更問今詳此中當阿
毗遮嚕迦法即降伏法也凡作降伏不應用白色應
云手執青巾又釋言其色青者不是衣形作其青色
為此火尊作風燥形故云其色青也乃至更問。


【疏】此是金剛輪同類者如漫荼羅第三院有金剛眾
印所謂金剛鈎金剛索金剛刀金剛輪金剛戟斧之
類是此輪類故以為名。


【疏】受食火名等者受謂受得食謂火食劫羅微云時
即受得火食之時也言更問者謂前四十四種火中
第四十二云若授諸火時所謂薄叉火前用授與之
字今用領受字則意有別若依事相解時謂以種種
火食奈彼火天用此授字若依真實解時謂是內證
智火充滿法身之義用此受字上下更互故令更問
言作持巳者此巳字無用本是梵書字故下行云
以唵字聲此間巳字亦合是字從初抄寫者不識
梵字以巳字替却唵字故也。


【經】隨其自形色者如上火神各各形色謂多髮眇目
乃至唵字為[留-田-刀+ㄗ][留-田-刀+ㄗ]形也黃赤黑白等色遞相形待對
他稱自故曰隨其自等。


【疏】一性而具三等者謂隨息灾增益性類各具三事
[010-0656a]
一火二火天三行者之身此三雖各各性而舉一全
收故云一性等言三處合為一者即此三事要合為
一謂火不異神神不異身若不和合為一則不名為
平等不得名為相應若失平等相應之義而獲悉地
者無有是處也。


【疏】上文如意等者上外護摩所有火神形色及藥物
爐薪等須得識其性類謂火神有喜怒白赤等藥有
辛苦甘甜等爐有方圓三角等薪有香臭㓨滑等隨
此性類隨此作息灾增益降伏上中下事業則隨意
成就若不得此火法火法即護摩法三種成就無由
得成言內法亦相況耳者今此作內慧火之法比況
外法而作之亦得隨意成就故曰上文等。


【疏】非如世間等者今此火名忿怒者即是大悲心中
現起忿怒之相不同世間常人所起世間忿怒依對
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即瞋一分而為其體今從
悲心照了忿之實性即以悲為其體如大悲漫荼羅
從中胎流出外第三院如來部以不動尊為忿怒金
剛部月黶尊為忿怒蓮華部毗俱胝為忿怒以此等
忿怒之火降伏無始無明等魔引入中胎皆見遮那
如是解時即是以忿怒火作降伏法故曰非如世間
等。


【疏】四面各一相接等者注也於爐四面各畫一三鈷金
剛其金剛鈷峯相接如八印等者即秘密八印品及
漫荼羅品也。
[010-0656b]


【疏】如悉地中說者蘇悉地經品第二十中。


【疏】沒栗二合荼火者此云和合即十二火中第五火天
名也。


【疏】當准上文取風燥等者上文忿怒火作息灾事文
也。


【經】說本尊三昧品者說謂演說本尊通目漫荼諸聖
隨行者本所宗主故名為本尊本尊有二一者淨形
謂離相故二者非淨謂有相故三昧亦有二種一者
有想能成有相悉地二者非想能成無相悉地今毗
盧遮那騰金剛手向來所問而演說之故曰說本尊
三昧品等。


【疏】亦如方珠向月等者此中方珠圓鏡喻行者之信
心日月喻諸佛之誓願若行者信心不疑如來誓願
必應引此喻者要人生信兼明感應難思問世間方
珠圓鏡對於日月水出火生現見無疑今覩真言之
流信心修持罕獲證驗其為於何耶答諸佛本誓必
不徒施但以信行之者多信真言之功德少依真言
之方便雖有信心心猶雜染譬如雖有鏡珠塵昏垢
翳縱曦朗魄輝影不得入火水之應終無得理佛說
因緣如聲起響因緣既乖悉地何有況佛說真言有
二種成就一者世間二者出世二種成就皆有法軌
若求世間成就准此經七卷說略具五緣一者先當
具持三昧耶學處即是身三語四意三淺略深秘十
種之戒二者次應增益守護清淨之行即是常脩五
[010-0656c]
悔每日三時如瑜伽法禮敬諸佛說悔眾罪捨身奉
施發菩提心隨喜勸請乃至迴向修習三三昧耶金
剛甲冑淨法界心如來大護淨除魔事之法三者脩
供養儀式先觀羅字門自淨心地及道場穢土以五
字起五輪等然後召請結界云云四者起利益無盡眾
生之心當住瑜伽座脩持誦之法轉種子字作本尊
身乃至善住落叉等第五出道場時更有眾多行法
謂奉送解界乃至諸餘善品調伏其心於一一時中
不虧法則如彼廣說若於如上五種法軌一一不虧
乃得世間成就苟有所闕世間小分成就尚不能獲
何況出世佛果大悉地耶。


問現有行用真言之者
袪邪起病句呼發遣啞者得語豈非真言威力乎。


答大悲經云此大悲心呪於枯樹尚能生華果況此
事耶但由去聖途遠人心澆偽初聞真言功德實生
忻慕諷翫曰久心生邪僻或求世利或要人歸起種
種思念或欲知他之事或欲令人病差心既不正鬼
遂得便人既得利鬼多得敵故摩訶止觀云鬼不能
著人由人心邪鬼乃得便乘人心念遂與其力便能
知一人多人之事能除一人多人之病不曉之徒謂
之為聖緣此之知為聖知耶為鬼等知耶非是聖知
非真言知乃是鬼知其人自不覺了亦自疑惑或不
疑惑起於勝解又謂他人不能生於見著懷增上慢
若因續經教或知識告語此是不應宜速捨棄若不
速棄久久損人牽入惡道且斯經始終不出三心謂
[010-0657a]
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滿此三心由諸三密謂身密
語密意密此三秘密即是契印真言本尊如是契印
不得專作真言不得輙誦本尊不得擅觀須入壇場
從師稟受若近春池求如意珠要具方便乃擭的寶
勿競執瓦礫作真瑠璃又勿輙操利刀返傷其體知
之慎之故須外依五法內住三昧若不如是則方珠
圓鏡之緣不相干耳。


【疏】私謂或可初得等者前約依畫像觀名為有形從
心顯現名為無形今時疏主特謂從心現者名為有
形復以此形作鏡像觀之四句不生名為無相此即
是為深觀緣生耳故曰私謂等。


【疏】私謂此三非等者疏主更依行之次第釋之如是
次第各有淨非淨二種行相謂經初觀字聲有二種
相次觀尊形又二種相謂漸細又細今次不約緣而
觀又細言又有雜不淨者三事別觀名雜總觀名不
雜言純淨者若由非淨引入於淨非是純淨本來離
染名為純淨故曰私謂等。


【疏】然須有本等者即阿字也如上所明行之次第
先約別別緣起之觀具見漫荼羅境界一一不謬然
後依般若以無所得為方便洗拂淨除即得成就法
界不思議緣起大用言若不知行之等者若不先識
知行之次第但祇觀彼般若之文多分錯會經意直
爾入空不依本而入名無直爾本謂阿字阿是本不
生菩提心大悲方便之所生處次有長阿等行由阿
[010-0657b]
等行方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證入大空暗字之點若
但從阿字菩提心不假長阿等行之次第直趣暗字
大空之理即是頓頓失於圓頓之道理也以我禪師
造此義釋弘闡秘藏意為和會南北二宗同入法界
字門捨染無染之異離拂不拂之殊表於三藏隨錄
之外特加珍釋故曰私謂。


【經】說無相三昧品者亦騰上說也真言行者依上三
昧觀行雖現得身口意奇妙無相境界以未離心之
戲論今總結會令入此中觀身口意真言實相入初
法明道即是畢竟無相三昧故曰說無相三昧品。


【疏】然猶是三昧等者梵語三摩地此云等持體離沉
掉曰等專注一境曰持通因及果因通定散果位唯
定皆唯有心梵云三摩鉢底此名等至是入證之義
通有無心即是今此入三平等觀也。


【疏】心是清淨心等者此心離一切相於三昧求不可
得猶如虗空離諸障染名清淨心凡夫依自我分而
生顛倒起諸分別即是意也今無相三昧從心生耶
從意生耶不從心生不從意出亦不共生三處求之
俱不可得從於真言法界因緣而得生起雖從法界
因緣而得生起猶如幻夢實不可得故曰心是清淨
等。


【疏】著是空法多生異見等者如上凡觀察時先從有
相入於無相若不從有相直爾入空即失大悲萬行
依何方便而得入空若著如是空法多生異見頗見
[010-0657c]
今時僧俗之流不能廣披教藏聞說頓宗便撥次第
不依門庭又順懶恣染恚之心展轉學習如犬櫓吠
故我。


天祐皇帝聖哲在躬睿摸出俗窮性相二教
擅南北兩宗戒勗斯流須示佳句曰欲學禪宗先趣
圓亦非著有離空邊如今毀相廢修行不久三塗在
目前樂道之流宜書諸紳爾故曰著是空等。


【疏】今此品合次六十心說等者一切過患不出身心
二相若欲離此二見相應須深脩觀察十緣生句引
入平等中道於一切都無自性故上疏云一一皆緣
生次第除說之。


【疏】既云一一皆緣生次第說之者何不次六十心十
緣生句說之巳上妨難下通釋云說義次第等。


【經】世出世持誦品者亦騰前說之也謂前諸品說真
言悉地念誦之法不過二種即有相無相有相名世
間無相出世間但是略說仍未具足今於斯品具決
擇之別為一品故曰世出世等。


【疏】有所闕支分者若異此作意心念誦及出入息念
誦則有闕少真言支分之過如人一身有四支分闕
一不可持誦亦爾若異此者即闕支分亦為不可失
成就故又闕支分者謂真言之體依字及聲而得建
立字具字緣字界聲分長聲短聲謂字有點畫而不
取聲有平側而不依等等取不依句逗皆名闕支念
誦也。


【疏】以內外相應分之有四者出世為內世間為外各
[010-0658a]
各相應分成四別謂內外各二合為四種外二種者
字印身心行者觀此識其本性知印即字字即身而
心湛然都合為一是念誦也又此字者即是真言之
體觀此為出入息以此資身名出入息念誦是為外
二念誦內准應知故曰以內外相應等。


【疏】右此內外相應等者右此者對左稱右指前所牒
經文在解釋之右也言即四色是者色謂色類色類
有四故云即四色是也。


【疏】誦三落叉等者此三落叉義如前數說隨念誦有
多種所謂落叉者遍數也即三億名三落叉又落叉
是時分即晨午昏等時寒熱雨等分名三落叉又落
叉是現相即煖煙光三種相現也又落叉是增益等
謂煖相現即作息灾煙相現即作降伏光相現即作
增益此總名世間三落义義故曰誦三落义等。


【疏】我於種種經教等者謂我即佛自指也我於種種
經教者即一大時教名為種種凡說落叉多名為數
然此之數義是有餘未盡之詞也是未盡理之說也。


【疏】三功德生等者行者見三實相時除身口意之三
垢得佛身口意之三德即分證如來之功德。


【疏】如文殊經中等者今引此二經習射之法釋此垛
義辨真言觀行漸次之義也如習射者初時注意在
的射未熟故初須遠垛次漸近之後能中的如次亦
是身實相語實相意實相三落义也言如文殊經者
彼經云佛告文殊師利汝入不可思議定不文殊師
[010-0658b]
利白佛言不也世尊若我入不可思議定者我則成
可思議世尊心無心我云何當入不可思議定復次
世尊我初發菩薩意言我當入不可思議定世尊我
於今日無此意當入不可思議定世尊如初學射先
作是意我當射葉射葉成巳復作是念我當射皮射
皮成巳復作是念我當射木射木成巳復作是念我
當射鐵射鐵成巳無復前意隨其前中皆能徹過我
亦如是首初發意求入不可思議定今無此意我當
入不可思議定何以故此定不可思議故言首楞嚴
三昧亦爾者彼經云堅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
學首楞嚴三昧當云何學佛告堅意譬如學射先射
大準射大準巳學射小準射小準巳次學射的學射
的巳次學射枝學射枝巳學射百毛射百毛巳學射
十毛射十毛巳學射一毛射一毛巳學射百分毛之
一分能射是巳名為善射隨意不空是人若欲於夜
闇中所聞音聲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著如是
堅意菩薩欲學首楞嚴三昧先當學愛樂心學愛樂
心巳當學染心學染心巳當學大慈學大慈巳當學
大悲學大悲巳當學四聖梵行所謂慈悲喜捨學四
聖梵行巳當學報德最上五通常自隨身學是通巳
爾時便能成就六波羅蜜等。


【疏】雖發心修行等者此同涅槃一闡提輩梵語一闡
提此是樂欲義樂生死斷善根謂入漫荼羅不受三
昧耶即是無種性人故涅槃經云無種性人無種性
[010-0658c]
故雖復發心精進勇猛終不得無上菩提正與此同
也。


【經】囑累品者說經將畢付囑有在之常式也囑謂付
囑如世長者有多資財須付其子委囑丁寧令無散
失如來長者亦復如是多有法財須付諸弟子委囑
丁寧令無散失故故名付囑累謂重累不歇絕義如
言累世累劫等由付囑故累代相承燈燈不絕也則
囑據現在累通未來囑與累別相違立名又付屬當
根意在傳燈累即囑也又累者再三表非輕授佛雖
付囑資或放逸故須再三由是即得一乘秘藏久住
世間則無專擅自恣差根授道越法等放逸之失故
曰囑累也。


【經】南麼三曼多至莎訶者此陀羅尼名加持句以金
剛手等上首諸執金剛普賢慈氏等上首諸菩薩蒙
遮那如來囑累非輕即如來使行如來事荷負重任
雖懷慶悅一心奉持然此經是秘中之秘密中之密
如來在日猶多怨嫉況末代乎若不以如來神呪加
被任持猶恐力所不堪遂恭敬合掌作白請佛願說
救世加持之句令法眼道久住世間爾時世尊酬金
剛等請即為說是呪也。


【疏】而越法則者越者違越若傳受失宜專擅自恣即
是放逸違越三世諸佛秘密法則得越法罪越法罪
者此中所謂犯三昧耶四波羅夷中第三戒也謂傳
法之人當須善識根緣又知法門分劑應病授藥勿
[010-0659a]
使差根若有著相之人為說甚深空義增他不信若
利根深智而輙授以淺略之門生他輕慢既於他無
益自成犯戒故曰而越法則。


【疏】復次如上三句義等者如上來所說菩提心為因
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之義即是真言二利之
行佛誡弟子汝等應當住於阿字一切諸法本不生
義即是由阿字菩提心故次有長阿等本不生行後
證暗字本不生理住此三句秘密教中而作諸自利
利他種種事業若不隨順此教直爾入空者即是住
於放逸之地放逸者縱蕩也唯識論云於染淨品不
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為業若住此
者於秘密教中犯波羅夷罪也故曰復次於上等。


【疏】為人天怨者若菩薩不深觀眾生本末因緣差根
說法則為人天之怨若阿闍梨住於放逸傳授失宜
師資俱當墮三惡趣即惡是親永不得生人天善道
人天是怨故曰為人天怨。


【疏】除我弟子等者謂依我真言密教住心之者又復
其心久相體解深信無疑方堪授之除去此外若餘
世間外道之類未入此中俱名外道未入真言正法
信心未圓如是等人未能堪聞秘密之藏且當於餘
顯教深法之中示教利喜以為方便待侯生起信樂
方可為說三句之法若未生信樂不得輙然為說此
是囑累之深意也故曰除我弟子等。


【疏】更明外迹等者上來巳辨授法差別之相但屬內
[010-0659b]
心今更以外相之迹。


揀取之亦是不令差根妄授
住於放逸也言外迹者如觀眾生鳥獸之迹即知飛
走大小善惡憂劣之異今觀弟子等生時所遇宮宿
日時及顯形色之迹即知其人善惡靜懆寬猛愚智
等種種差別之相方可隨宜授與真言行法若不解
如是與察往往差根結過同前故曰更明外迹等真
言阿闍梨須善解陰陽占相之述若不習者不得名
為兼綜眾藝不得為人作阿闍梨。


問有餘經教菩
薩不得學習陰陽曆數占察吉凶等如來設教豈不
自相違返耶。


答餘經言不得者無故而習及為利
故為妨道故故言不得此中不為求利非無故習學
不妨道故要利眾生故令兼綜不相違也。


【疏】謂如羅云者羅云即佛子羅睺羅梵語相近也此
中辨相大體與法華經不相異也。


【疏】法眼道者開佛知見之大慧道也若證我空即當
初果若證法空即初地也又眼謂五眼肉眼天眼法
眼智眼佛眼佛皆具此今明此法眼揀餘四故即是
諸佛所行之處名之曰道法眼即道故依主持業二
釋隨應故曰法眼道也。


【疏】未說句義更問者蓋斯呪也句宣十一功用百千
難容措筆令更問耳今承如來加持之力援引上下
相應句義聊略指陳或不允當請為刪焉。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