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35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遼-覺苑 (master)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四
燕京圓福寺崇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崇
祿卿總秘大師賜紫沙門 覺苑 撰


【疏】以此中十喻等者初劫第二劫十種譬喻乃成戲
論今此中十喻復為對治前劫心沒實際欲令離有
[004-0560b]
為無為界故觀此十喻亦成戲論今時等虗空性俱
不可得故云越諸戲論言諸法法爾如是住者一切
諸法住在阿字本不生中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其性
常住離於造作故曰諸法法爾等言一切法趣眼等
者一切法者般若中從色等歷法是也趣即歸趣謂
一切法皆歸趣於眼處即法界也是趣不過者無有
出過是處者也大品云云何菩薩摩訶薩為世間趣
故發阿耨菩提心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時為眾生說色趣空說受想行識趣空
乃至說一切種智趣空等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
不趣乃至云一切法趣空是趣不過何以故空中趣
非趣不可得故又論問曰般若波羅蜜非趣非不趣
須菩提何以故問行般若者趣至何處佛何以答言
趣薩婆若答曰外道言諸法從因趣果從先世入今
世從今世趣後世破是常顛倒故言無趣不趣此中
須菩提以著心問佛以無著心答等。


【疏】此心望前三劫等者三字悞書謂此心屬第三劫
故言猶如蓮華者謂初劫中初離我倒如蓮華雖離
濁泥猶未出水次以五種譬喻從無性門達諸法即
空得離一重法倒漸過二乘境界如蓮華雖未開敷
稍出清流之上今第三劫極無自性心生時如蓮華
盛敷故云望前二劫等言若望後二心等者此心屬
八心中第五華種心第六成果心後二心者第七名
受用種子第八孾童心也望此二心名果復成種復
[004-0560c]
能與彼後心而為種故又於業煩惱解脫即是如蓮
開敷而業煩惱具依即是果復成種也又解此心即
是三心中菩提心望前來三劫論時當第三劫如蓮
華盛敷望後二心即根與究竟此菩提心却為因故
云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也。


【疏】知一切業煩惱等者據事則凡情謂之塵勞聖智
達為功德約理則本離塵染然與一切煩惱為依故
以變毒虗空二喻而相況爾。


【疏】一切世間應受廣大供養者謂阿羅漢是應義應
受世間廣大供養故又智度論云何故諸天世間歡
喜供養是菩薩謂以此菩薩故減損阿脩羅種增益
諸天眾等所以諸天世間歡喜供養也。


【疏】此經宗從淨菩提等者即下文虗空無垢菩提心
也謂虗空體離一切垢障菩提心亦爾故上第一疏
曰猶如虗空畢竟淨故一切色像無能染污心性亦
爾一切分別無能染污故以為名言巳上十住地者
初總釋名住謂依持地謂住生依持住生名為住地
仁王經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彼疏
釋云入者證也般若者無分別智證實相理俱名般
若住者不動名住依持義也住生德行名為地者智
冥真理即能生顯為無為德有為功德因此而生無
為功德因此而顯互相顯發住生之義故名為地住
與地別住地有十名十住地後別解義具如華嚴釋
又當瑜伽十三住中之十住也彼云第一種性住即
[004-0561a]
本性住種性未入僧祇謂諸菩薩性自仁賢性自成
就菩薩功德由性仁賢逼遣方便令於善轉非由思
擇有所制約有所防護住此住中住持一切佛法種
子即當此經愚童凡夫順世八心也二勝解行住謂
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入初地所有一切諸菩
薩行資粮加行二種善根為此住體即當此經從初
發道意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生十二因緣乃至雙離
違順八心我蘊二種業煩惱網皆是此住也三極歡
喜住亦名淨勝意樂住謂自了知我今親證大菩提
故自勝意樂巳得清淨故即是此經初歡喜地四增
上戒住由意樂淨性遮二戒得具足故即是第二離
垢地五增上心住由內心淨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即
是第三發光地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三十七菩提
分法實智光𦦨燒煩惱薪能成正法發慧照明故即
是第四𦦨慧地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於諸聖諦決
定妙智極難可勝故即是第五難勝地八緣起流轉
止息相應增上慧住無明緣行名流行支得生名轉
言止息者即是還滅觀也於緣起法無著現前故即
是第六現前地九無相有功用住即是七地有加行
有功用無相住也十無相無功用住於此八地捨先
所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勝進無加行無功用任運
而轉故十一無礙解住九地菩薩得四無礙解能說
正法為大法師故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即第十地
諸菩薩道皆得清淨菩提資粮極善圓滿故十三最
[004-0561b]
極如來住因滿果圓即果位也即是此經如來究竟
一切智地也言信解中行者信謂忍可樂欲解謂了
悟證達各有淺深淺即地前深即地上此是地上行
即進修故下第三疏曰復當思惟幻喻如藥物和合
而得昇空住壽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議但令妙解
其術無不成者以此深心淨信離疑惑故漸得法驗
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增不可俎壞又釋論
云譬如穿井巳見濕泥轉加精進必望得水又如鑽
火巳得見煙倍復勵力必望得火故曰信解中行也。


【疏】生十大願等者如華嚴經云菩薩住此歡喜地能
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
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
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
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
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等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於世從兜率天宮歿入
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涅槃皆悉往詣親
近供養為眾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處一時而轉又
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
羅蜜淨持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
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又
發大願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
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趣一
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
[004-0561c]
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又發大願願
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
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了現
前知見又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
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眾具以為莊嚴
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眾生充滿其中
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皆令歡喜
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
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隨意
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
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
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又發
大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若
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聞意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
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
行一切菩薩行又發大願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
示現初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得佛
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隨一切眾生心示現成佛
令得寂滅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
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斷
菩薩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
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法界巳上諸願皆亦有廣
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
[004-0562a]
息等言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
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
祇大願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
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虗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
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
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
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
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
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疏】於十界生根者謂於前十無盡界中所修悲願能
引起後地方便名之為根。


【疏】八地巳上者謂後三地境界皆同以無相為境故
言但約方便等者對治惑障有階差故佛性論云無
相無功用道者即八地巳上無相者即真如境乃至
云言究竟者八地巳上見境皆同更無別境所未見
者故名究竟但方便猶有淺深耳。


【疏】所謂信等者信解行地菩薩巳能發起十種大願
又巳得十種心次又成就十種淨治諸地法謂即能
信如來本行所入乃至信成就果即信也菩薩乃至
見諸眾生不免諸苦即生大悲此乃悲也是諸眾生
我應救護令住畢竟佛道之樂慈也菩薩隨順如是
大慈悲法於一切物無所貪惜學行大施喜捨也是
菩薩以大悲心大施心救一切眾生心無疲懈即無
有疲厭也菩薩生無疲倦功德於諸經盡能自開解
[004-0562b]
即知諸經論也由是功德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
上中下眾生隨宜利益功德即善解世法也由是功
德則知時知量慚愧莊嚴修治自利利他之道功德
即慚愧也如是功德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進不
退功德即得堪受力即堅固力也得堪受力巳勤行
供養一切諸佛即是第十供養諸佛也言復次住是
等者謂此地菩薩巳具十種淨諸地法更於諸佛菩
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就是地之法故華嚴經云
諸佛子是菩薩於初地中行果相貌從諸佛菩薩善
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地之法無有厭倦乃至十地亦
如是諮受無有厭倦所謂善知諸地障者入初地時
由觀解故知障有十障十地故知智有十治十障故
立十地別善知地成壞者攬行成位能集諸行即成
相也解位無體住自行故即壞相也善知地相果者
謂方便智帶相觀終故名相果善知地得修者謂得
入時即根本智顯是證修非緣修故善知地法清淨
者謂勝進位後得智信等淨地之法離障清淨故善
知地地轉行者依前起後地背相捨故善知地地處
非處者二執名非處二空為住處亦是相應不相應
也善知地地殊勝智者以後勝前增長善巧名殊勝
智善知地地不退轉者謂具方便不退轉故善知淨
治一切菩薩地乃至入如來地者能治障盡得解脫
故等。


【疏】更約前三心作十心等者謂前菩提大悲方便等
[004-0562c]
三心及種子芽疱等十心於眾多十法門次第說之
則展轉無盡也。


【疏】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等者謂金剛瑜伽頂
經中說十六大菩薩出生之事若解了彼中十六之
義即知此中淺略深秘二種成佛之旨此有二譯一
名金剛頂瑜伽中念誦法四卷金剛智譯一名略述
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一卷乃不空所譯
此之二譯雖文勢稍異而修證無殊今依修證法門
略示方隅彼云爾時金剛界毗盧遮那佛在色界頂
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自受用四智
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
各住本方毗盧遮那佛內心證得金剛薩埵勇猛菩
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此三摩地智流出五峯
金剛五智杵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頓證普
賢行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故成金剛薩
埵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前月輪毗盧遮那內心證得
金剛鈎四攝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此地智流出金
剛鈎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以四攝攝一切眾生安於
無上菩提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
智故成金剛王菩薩形住阿閦佛右邊月輪毗盧遮
那佛內心證得金剛箭大悲三摩地智從此智中流
出金剛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射害一切眾生於無
上菩提厭離心者住阿閦如來左月輪毗盧遮那內
心證得金剛善哉歡喜王踊躍三摩地智從此智中
[004-0563a]
流出金剛善哉印時一切眾生憂戚於普賢行生下
劣意者令得身心踊躍乃至住於阿閦如來後月輪
巳上四菩薩屬東方毗盧遮那佛內心證得金剛寶
灌頂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此智中流出金剛寶光
明灌灑一切眾生頂獲得不退轉軄位乃至住寶生
如來前月輪毗盧遮那佛內心證得金剛威光三摩
地智從是智中流出金剛日光破一切眾生無明愚
暗發大智光乃至住寶生右月輪毗盧遮那內心證
得金剛寶幢三摩地智從此流出金剛幢光明滿一
切眾生意願乃至住寶生左月輪毗盧遮那內心證
得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笑印光明照
不定性眾生授與平等無上菩提記乃至住寶生後
月輪巳上四菩薩屬南方毗盧遮那內心證得金剛
清淨無染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法光明淨除一切眾
生五欲身心清淨猶如蓮華不染塵垢乃至住觀自
在王如來前月輪毗盧遮那內心證得金剛利釰般
若波羅蜜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釰光明能斷除一切
眾生結使離諸苦惱乃至住觀自在右邊月輪毗盧
遮那內心證得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流出金剛
輪光明能除一切眾生惡業種子乃至住觀自在左
邊月輪毗盧遮那內心證得金剛密語離言說三摩
地智流出金剛舌相光明能除一切眾生惡業令得
四無礙解樂說辨才乃至住觀自在後邊月輪上四
菩薩屬西方毗盧遮那內心證得金剛業虗空庫三
[004-0563b]
摩地智流出金剛業光明令一切眾生於一切如來
諸菩薩所成廣大供養乃至住不空成就如來前月
輪毗盧遮那內心證得金剛護大慈莊嚴甲冑三摩
地智流出金剛甲冑光明能除暴惡眾生恚怒速獲
慈心乃至住不空如來右月輪毗盧遮那內心證得
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牙光明降
伏剛強難化眾生安置菩提道中乃至住不空如來
左月輪毗盧遮那內心證得金剛奉印威靈感應三
摩地智流出金剛奉光明令除一切眾生業障獲世
出世間悉地圓滿乃至住不空後月輪上四菩薩屬
北方如是十六大菩薩前四是菩提心後十二是大
悲又十二中前四福德中四智慧後四精進雖具福
智二種資粮若不精進不得超速譬如鑽火數息終
無果證故瑜伽禮懺云菩提心金剛薩埵菩薩等福
德聚金剛寶菩薩等智慧護金剛法菩薩等大精進
金剛業菩薩等若修真言行者上此十六位時以十
緣生句方便證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剛頂
十六大菩薩生成等正覺又此十六大菩薩生若一
一從菩薩說時有其十六行者未度此時未得成佛
若能一生度此即是一生成佛都名一生則無十六
之異故云十六大菩薩生也又以此十六菩薩皆從
普賢薩埵心生故念誦法云爾時金剛界如來以持
一切如來身以為同體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
埵三摩耶所生名攝一切薩埵名金剛加持三摩地
[004-0563c]
入巳此一切如來大乘阿毗三摩耶此云等現心名一切
如來心從自心而出即說呪曰嚩[日/囉]薩埵等下十五
菩薩出生大意同此巳上義當深秘之釋若淺略釋
者如有偈言。


「 弟子堅固菩提心
 從師受得灌頂位
 妙修定慧恒觀察
 深入業用善巧門普賢菩薩
 導諸有情勝菩提金剛薩埵菩薩
 以四攝法而攝取金剛王菩薩
 無厭大悲未曾捨金剛愛菩薩
 見行少善便稱美金剛善哉菩薩
 無盡檀施等虗空金剛寶菩薩
 以能慧光破愚冥金剛光菩薩
 有所樂求恒不逆金剛幢菩薩
 發言先笑令心喜金剛笑菩薩
 能於妙法無染中金剛法菩薩
 善用般若斷諸使金剛利菩薩
 無上法輪恒不退金剛目菩薩
 四辨演說無所畏金剛語菩薩
 諸佛眾生事業中金剛業菩薩
 恒住堅誓慈悲甲金剛護菩薩
 摧破魔羅勝軍眾金剛牙菩薩
 堅持諸佛所秘門金剛拳菩薩



又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三摩地法云若有眾生遇
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居歡喜地後十六生
成正覺即此是也。


【疏】是故餘經等者謂餘經多分廣歎娑羅樹王娑羅堅固
莖葉華果即枝末法輪豈知根種若何今此經則

不如是唯明彼樹王種子及生育因緣謂種子芽疱
等八心長養因緣即根本法輪也。


【疏】復越一劫昇住此地者此地即指一切智地也下
疏云就前三句中更開佛地為上上方便心至此心
時名度於信解地由前三劫信解行地復越一劫昇
[004-0564a]
住佛地此言一劫非更一阿僧祗劫時分但越佛地
一障便名一劫為此宗以妄執為一阿僧祇故前疏
云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則一生成佛何論時分前言
三劫不說四者令佛地一障在十地故又解言復越
一劫者即是越此第三一劫昇住佛地故曰復越一
劫也。


【疏】初觀空性時等者謂觀此畢竟空性時覺知一切
諸法皆入心之實際言心實際者即是入無相海身
心寂滅也。


【疏】十方諸佛同時現前而勸喻之者十方諸佛皆悉
現前申其七勸依華嚴經明七勸者一者應趣果德
勸經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之法然
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
今未得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勸進求故二者愍念眾
生勸經云又善男子汝雖得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
能證得乃至汝當悲念如是眾生勸令化故三者令
憶本誓勸經云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
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勸滿
本願故四者呵同二乘勸經云又善男子此諸法性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
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勸雙修故
五者指事令成勸經云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
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光明清淨音聲亦無有
量汝今宜應成就此法勸修成故六者勿生止足勸
[004-0564b]
經云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善男子如來法
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不
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勸令遍修故十地論云
無量入者法門無差別故無量作者作事差別故無
量轉者依上上不斷差別故七者悉應通達勸經云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門
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勸遍知故說七勸巳
彼經結云若諸佛不與此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
涅槃棄捨一切利益眾生業等言轉生極無自性心
者前劫發無緣乘心以六種譬喻作唯識觀了知三
性雜染等法皆無自性故唯識云初即相無性次無
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雖作此觀未得稱
極今以十緣生句觀自心畢竟空性我之與薀法及
無緣皆同一性所謂無性名極無自性此空智生名
極無自性心生也言雖解脫一切業煩惱者行者得
此心時即名之為明明來暗謝故即是無明滅則行
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等名為業煩惱解脫言而業
煩惱具存者淨名經云不斷無明而具明脫之智又
云眾生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
為菩提故故華嚴疏顯三毒相普有正法彼有五義
一當相即空空故是道非謂此三即是佛法諸部般
若其文非一二約幻用攝生亦非即是如淨名云行
於非道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道等三在惑用心如
俗流輩此在觀心為道亦非即道四留惑潤生長菩
[004-0564c]
薩道亦非即是如淨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
一切智寶等五當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議故今第
五義正與此同故無行經云婬慾即是道恚癡亦復
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即斯義矣又如虗空出
過眾相而萬像具依故下經云虗空無垢無自性能
授種種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緣起甚深難可見
於長恒時殊勝進隨念施與無上果等若真言行者
以阿字門見一切從緣生法皆是毗盧遮那法界身
同於虗空爾時十方通同為一佛國是名畢竟淨菩
提心以此畢竟淨菩提心隨無盡法界無餘眾生界
感應因緣一時普現色身行菩薩道於念念中供養
無量善知識悟入無量諸度門如是於無量阿僧祇
劫中恒殊勝進嚴淨一切佛剎成就一切眾生所作
佛事未曾休息是名普賢行願也又有人疑云云何
實相心中能作如是不思議有為事耶故下經云譬
如一切起宮室雖依虗空無著行此清淨法亦如是
三有無餘清淨生等謂如世間一切諸趣及彼依報
住處皆悉依空而住因空得成而虗空適無所依亦
無念著起作之行今此清淨法身亦復如是雖常寂
然不示諸法之相而遍無餘世界無所不為以從慈
善根力因緣生不由惑業因緣故云清淨生。


【疏】佛還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者謂佛說此六無畏
意明從淺至深從凡向聖堦降位次悟證不同也第
一善無畏即當愚童凡天修十善道常生人天得免
[004-0565a]
三塗劇苦逼惱名最初穌息處即當十信巳前第二
身無畏謂觀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作五種不淨觀
次觀受心法得離四種顛倒於身扼縛得穌息處即
當十信位也第三無我無畏謂觀五薀十二處十八
界悉從緣生都無自性何處有我是於我之扼縛得
穌息處即當十信十行位也第四法無畏謂行者心
住法中約幻𦦨等五喻達諸法即空證寂然界即離
薀之扼縛得穌息處即當十迴向四加行位也第五
法無我無畏謂行者發無緣乘心觀法無我性心得
自在於法無我得穌息處即當初地至八地巳前位
也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謂觀實際空性時於
有為無為界二種扼縛得穌息處即當八地巳去位
也故曰佛還約前三劫作差別對明或開住行即以
信位初當善無畏也。


【疏】見此身三十六物等者謂修四念住觀時先作身
念住觀見三十六物之所集成脫體不淨終不於身
而起貪愛三十六者涅槃經聖行品云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聖行者觀察是身從頭至足其中唯有髮毛
爪齒不淨垢穢皮肉筋骨脾腎心肺肝膽腹胃生熟
二臟大小便利涕唾目淚肪膏腦膜骨髓膿血腦胲
諸脉是故頌云髮毛爪齒及塵垢皮肉筋骨兼脾腎
心肺肝膽并腹胃生熟二臟大小便洟淚肪膏腦膜
骨髓膿血腦胲諸脉是名三十六物行者應當速求
厭離菩薩如是專念觀時誰有是我我為屬誰住在
[004-0565b]
何處誰屬於我復作是念骨是我耶離骨是乎菩薩
爾時除去皮肉唯觀白骨復作是念骨色相異所謂
青黃白鴿色如是骨相亦復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
青黃白色及以鴿色菩薩繫心作是觀時即得斷除
一切色慾等言五種不淨者一種子不淨謂攬父母
精血業因識種以成身分故二住處不淨於父母胎
中生臟之下熟臟之上故三自體不淨三十六物以
成身故四自相不淨亦名外相不淨九孔常流眼出
眵淚耳出結聹鼻中流洟口出涎唾大小便道常出
不淨五究竟不淨氣絕巳後䏺脹爛臰如是不淨甚
成可惡此上是身念處觀次受心法即是受心法念
處觀也應視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觀時
離我性四倒謂觀身不淨得離淨倒乃至觀法無我
得離我倒故下結云於身之扼縛得穌息處也又准
起信疏曰一無常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
之法無得少停須臾變壞二苦觀觀一切有漏逼迫
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三無我觀應觀過去所念
諸法恍惚如夢無體難追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
剎那不住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欻爾而起本無積聚
但緣集故有不從十方來四不淨觀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

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觀時即得遠離不於我
等四種法性而成顛倒等。


【疏】若於取薀所集等者薀者積聚而為體故取謂執
取凡夫執取以為我故身者依止我所依故言捨自
[004-0565c]
色像觀者自色薀也像即我也雙離稱捨謂自五薀
尚自從因緣生都無自性何況我也證此寂然名穌
息處。


【疏】一切分段中等者一分一段名為分段所謂從緣
生法待因緣成必有分段差別之相上疏云即是摩
訶般若中歷法廣明者是也如於陰界入分析求心
不可得當知六度萬行乃至一切總持三昧門中種
種求心亦不可得等由此觀故所有一切我愛慢等
皆永不生故云一切分段中等也。


【疏】以如來五眼等者虗空無垢菩提心畢竟無相離
諸根境越諸戲論以如來五眼尚不觀其相皃故原
曉云非象表也五目不能覩其容況餘生滅中人今
所以明三劫六無畏者若不作如此對辨恐常情各
翫先習不能覺其微妙但擬度外事之形迹以顯修
證之淺深也。


【經】深修觀察者對前二劫故名為深謂第一劫中行
者心沒薀中欲對治執有實法故觀此十緣生句如
前所說即空之幻是名為淺第二劫中對治境界攀
緣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說薀阿賴耶即心之幻亦
名為淺今第三劫中欲離有為無為界說不思議幻
故名深觀也又深修者下疏云謂得淨心巳去乃至
由所證轉深故名深也。


【疏】即幻論遍一切等者如來金剛三業之幻即是遍
一切法界圓壇謂彼法界大漫荼羅中一一本尊皆
[004-0566a]
是法界幖幟一遍一切名遍一切處遍一切處論幻
者謂遍一切處法界漫荼羅即是如來三密之幻皆
本不生四句求之俱不可得即不思議之幻也。


【疏】且如四諦等者且者不盡之辭如即指斥之語也
法數誠多但舉四諦世界無量直示娑婆蓋取一隅
耳故華嚴四聖諦品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告諸菩薩言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等諸佛子苦集聖諦
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或名
妄覺念等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或名無諍
或名離塵或名寂靜等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
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等諸佛子此娑婆世界
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
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
界中或名縈求根或名不出離乃至十方無量世界
各有無量名不可備舉如彼廣說故云且如等。


【疏】如幻陽𦦨等者幻者化也無而忽有之謂也先無
形質假因緣有名為幻化又幻者詐或以不實事惑
人眼目故曰幻也言夢者寐中神游也凡人寢寐神
識不定說文云寐而有覺周禮夢有六種見其凶吉
一曰正夢平安自夢二曰愕夢驚愕而夢三曰思夢
由覺時思念而夢四曰寤夢覺時所道而夢五曰喜
夢喜悅而夢六曰懼夢恐懼而夢故言乾闥婆城者
疏解如文又准義景鈔云梵語乾闥婆此云尋香乾
[004-0566b]
闥名香婆名為尋西土樂人尋香求乞造作戲城從
人為名名尋香城等。


【疏】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者謂以自他共無因四句尋
求此夢事終不可得如莊周夢化為蝴蝶四句求時
此夢中之蝶為從自生耶若無夢蝶自不能生故若
自不生從他夢生耶若無蝶他夢不能生故若他不
生為共生耶共亦不生何以故無眠法故若無眠則
蝶夢亦無是則因緣之夢都不可得也。


【疏】有十四變化者故智度論第十七云諸法如化者
十四變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
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初禪二
禪三禪四禪是十四變化心作八種變化一者能作
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乃至滿虗空三者能作輕
乃至如鴻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為小以長為短
如是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無所下故故言有主力六者能
遠到七者能動地八者隨意所欲盡能得一身能作
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過履氷蹈虗手捫日月能轉
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等。


【疏】城郭者釋名云城盛也盛受國都也郭廓也廓落
在城外也又郭謂郛也左氏傳曰鄭人入其郛杜預
曰郛郭也又按淮南子鮌音縣作城吳越春秋曰鮌築
城以衛君即堭城也造墎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疏】故曰無等者上一等字是所等下一等字是能等
[004-0566c]
謂如來智慧一切法中無可譬喻亦無過上故名無
等即所等也心之實相與彼智慧猶如函蓋是無等
之等故曰無等等。


【疏】一切諸魔皆化身作佛等者智度論云復有魔作
比丘被服來語菩薩汝先從小師聞修六波羅蜜法
皆是虗妄所集隨喜心功德亦是虗妄汝先所聞皆
是虗誑文飾不真非佛口說今我為汝真示佛法乃
至魔作佛身來所說異於法相者亦不信受譬如狗
著師子皮諸獸見之雖怖聞聲則知是狗何況變作
餘身等能令行者變易其心哉。


【疏】自然有緣起智生者即法界不思議秘密緣起之
智生也謂行者以內自觀行力為因外感佛神通加
持力為緣由斯二力故自然而有秘密法界緣起智
生即能得見不思議加持境界是故不同尋常耳。


【經】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一者如上巳明入
真言門中住心之事但是入漫荼羅真言行者所住
境界若有眾生欲入此門應須先入大悲胎藏漫荼
羅從真言傳教阿闍梨發菩提心及受三昧耶或蒙
師許可方乃得入若不入漫荼羅專壇自恣設爾精
進非徒終無果利亦招越法重罪何以故且如顯教
大乘小乘無不詮說輕重戒法然須師受何況金剛
一乘諸佛自誓輙便行之招越法愆故次住心即說
此品今此品題具淺深二義且淺釋者入者趣向遊
履引入之義謂阿闍梨見有眾生堪為法器有大
[004-0567a]
信解方便勸誨引入大悲漫荼羅中漫荼羅者此云
道場是與弟子發心得道之處謂之道場即漫荼羅
是所入入為能入是入之漫荼羅作依主釋又入此
漫荼羅要具多緣即是須得具多支分謂擇地治地
擇時定日築壇𦘕像結界等然後引入復為請召供
養方始次第受發心法大體同常乃至為作護摩灌
頂等俱屬入漫荼羅所具支分大略言之廣如經說
即入漫荼羅是總具緣是別別從總以立名作依主
釋又此一一緣皆有真言具緣之真言亦依主釋上
來淺釋深釋者入謂體達悟證之義漫荼羅是一切
眾生本覺自心即此心漫荼羅中各各常有無量諸
佛菩薩緣覺聲聞天龍八部無量眷屬之所集會但
以無始無明之所覆閇不自知見譬如貧家寶藏常
在自家由處地下不知不覺知識告語方始知覺眾
生自心漫荼寶藏亦復如是雖有不覺諸佛知識方
便示語即得知之名之為入漫荼羅即本覺之體入
是始覺之智具緣等言乃功德之相如擇地者擇去
心地諸煩惱故餘皆密釋例此可知故曰入漫荼羅
具緣真言也品第二之一者此品文勢長遠為隔次
卷故置一之言品次如常。


【疏】巳知乳酪有醍醐性者即喻眾生心中皆有佛性
乳中醍醐假因緣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離於乳
有醍醐者無有是處涅槃經曰如因乳生酪因酪得
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乃至云雪山有
[004-0567b]
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爾善男子
眾生薄福不見是草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
等今既巳知則令具諸器物方便攢搖醍醐可得法
合易解。


【疏】如世人慈育等者猶如世間之人慈心撫育稚小
之子其子凡有所希父母撫愛之情無所恡惜若索
干將鏌鎁必不與之何以故以不知運用方便必傷
其體故言干將鏌鎁者即釰名也如大阿秋水龍泉
之類按吳越春秋云干將吳人吳時之人與漚冶子同師
闔閭使造釰二牧一曰干將二曰鏌鎁鏌鎁者干將
之妻名干將作釰金䥫之精未肯鎔流干將夫妻乃
斷髮剪指指投之鑪中金䥫乃濡遂以成釰陽曰干
將而作龜文陰曰鏌鎁而作漫理干將匿其陽而出
其陰獻之闔閭故曰干將等法合易解。


【疏】如來巳度此微細等者謂如來巳得越度第三重
極細妄執至佛地故曰如來巳度等。


【疏】此領解中文等者疏主指此金剛領解文唯二行
雖則揀省少略而提控摽舉一部宗要通途微妙旨
趣無不周足耳。


【疏】如父母和合至託胎中者此中云父母者漫荼羅
諸佛為父明妃真言為母眾生菩提心識種子託生
故下疏云如男女交會因緣識種子託於胎藏如是
諸佛國王明妃為夫人和會毗富羅種子於大悲胎
藏法界漫荼羅中初生故曰如父母和合等。
[004-0567c]


【疏】無明父母等者謂一念無明一切煩惱無不從生
故十二因緣貫之在首補處菩薩但有微細無明除
此垢時餘障必盡故曰父母又有偈云煞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今取上一句
准慈恩法苑釋云以愛為母以業為父今補處菩薩
永斷貪愛及業俱生無明種子更無後有之生故云
無明父母極細之垢。


【疏】離法界無別等者應云離法界無別眾生界眾生
界即法界故離心界無別法界法界即是心界故疏
中言略爾。


【疏】如初無畏時以聲字等者謂第一無畏以聲字觀
者真言行人依三密供養修行觀真言之聲及真言
之字而作修行如下世間成就品中經云如真言教
法成就於彼果當字字相應句句亦如是初字菩提
心第二名為聲句想為本尊而於自處作等第二無
畏有相觀者謂四念處觀即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眾
相現前故第三無畏唯薀無我心者觀陰界入分析
求之了不可得即真言行者觀瑜伽境心不可得也
第四無畏法緣心者觀諸薀法如幻𦦨等即真言行
者觀瑜伽境界如鏡像等第五無畏無緣心者觀法
無我性心外都無即真言行者於瑜伽道心自在故
第六無畏平等心者觀心空性法及無緣皆一性故
真言行者即是虗空無垢菩提心也。


【疏】離垢地巳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漫荼羅者以初
[004-0568a]
地菩薩入三世平等與第六平等無畏無異故取二
地巳去乃至佛地足前六種無畏故成十六重玄義
也今第七重玄依離垢地正直柔輭堪能等十種深
心為門而入修漫荼羅行他皆倣此第八重玄即以
發光地清淨安住厭捨等十種深心為門而入第九
重玄即以焰慧地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等十法明
門為門而入第十重玄依難勝地過去未來現在等
十種清淨心為門修行第十一重玄依現前地一切
法無相無體無生一平等法為門修行第十二重玄
依遠行地雖修三空而慈悲不捨眾生等十種方便
慧起殊勝道為門修行第十三重玄依不動地無生
法忍為門修行第十四重玄依善慧地淨諸陀羅尼
三昧為門修行第十五重玄依法雲地菩薩離垢等
百萬三昧乃至最後受一切智勝軄位三昧為門修
行第十六重玄依如來地十地之行相次第現前總
此因相而為其門修漫荼行究竟歸於一切智智福
智大海華嚴經云十方國土碎為塵可於一念知其
數毫末度空可知量億劫說此不可盡問十六行位
歷然可觀重玄之義行相云何答有二門初當位因
果後異位因果今初如第一重玄以聲字觀修漫荼
行聲字為門即當其因觀行圓明即當其根增長不
巳入法界壇即當究竟一位既爾餘位皆然故次疏
云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種子心有大悲胎藏增長因
緣有慧方便業受用之果即一一位各具此三句義
[004-0568b]
也後異位因果者謂三劫瑜祇六種無畏三賢十地
始本智明初後更收聖凡互即況行者用心自在了
本不生神解虗中奮迅遊戲以十種緣生句不可思
議幻作鎔融以見心成正覺證心大涅槃為悟入故
十六行位境智皆然豈非重玄耶故金剛頂瑜伽十
六大菩薩生即斯義矣又解謂漸次證入而有二種
初約六無畏從因至果以為漸次後約十地從因至
果以為漸次二門併彰總有十六非次第修行經十
六位也。


【疏】如菩薩修禪時於九次第定等者謂前所明漸次
證入觀行之事恐人難解故以此況之九次第定者
即四禪四無色及滅盡定為從下至上次第修得勝
劣異故名九次第定故大般若云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九次第定若順若逆入出自在乃至從離生喜樂
地復入第二靜慮從定生喜樂地復入第三禪從離
喜妙樂地入第四禪從捨念清淨地乃至入非想非
非想定從非想非非想定起復入滅盡定從滅盡定
出還入非想非非想定從非想非非想定起入無所
有處定乃至從第二禪起入初靜慮是為菩薩摩訶
薩師子頻伸三摩地。


【疏】或觀無盡法界等者由定自在緣境度生旋轉無
盡且略作句而有十六約無盡法界而有八句以一
切心為一心一心為一切心一心為一心一切心為
一切心門亦有四一切門為一門一門為一切門一
[004-0568c]
門為一門一切門為一切門約無餘眾生界亦有八
句以一心為一切心一切心為一心一心為一心一
切心為一切心門亦有四以一門為一切門一切門
為一門一門為一門一切門為一切門且作十六者
為順十六重玄義故理應更有二二相合等心門相
望逆順超間旋轉無盡如理應思。


【疏】若以此十六等者十六如上謂以十六重深玄之
義理橫竪統攝十二部經次第別收曰橫統上下總
融曰竪攝又法門相當曰橫統一收一切曰竪攝十
二部者所謂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說
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
二論議一契經者對法第十一謂以長行綴緝略說
所應說義即諸經中長行略說所應說法名為契經
瑜伽顯揚不說長行但總相云佛於彼彼方所為彼
彼有情依彼彼行宣說無量蘊相應語乃至結集者
以妙名等次第安布真善妙義名為契經二應頌者
對法等論同說即諸經內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前長
行義又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長行雖說義猶未盡
須更頌之即為二義故說應頌一者為益利根後來
二者為顯前不了義令聽法者解明淨故三記別者
謂世尊記諸弟子未來生事記因果也又諸論云了
義經說名為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餘處所言不
了義經名記別者謂以少言略記別故名不了義不
據分明說深義故又總以三義名為記別一記弟子
[004-0569a]
生死因果二分明說記深密之義三記菩薩當成佛
事等四諷誦者顯揚等云謂諸經中非長行重說或
以二句三句四五六句等說並為諷誦涅槃經言除
修多羅及諸戒律其餘有說四句之偈諸惡莫作眾
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名伽陀經五自說者
瑜伽等云謂於是中不顯請者為令當來正法久住
不請而說名為自說涅槃經說如佛晡時入於禪定
乃至明旦從禪定起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等六緣
起者一因請而說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說法對法等
言因緣者謂因請而說又有因緣制立學處涅槃經
言如諸經偈所因根本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
鳥得巳還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莫輕小
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經七
譬喻者涅槃經云如戒律中所說譬喻是名阿波陀
那經對法等言謂諸經中有此況說為令本義得明
淨故二十五云謂於是中有譬喻說對法唯言經中
譬喻涅槃但說律中譬喻瑜伽總說經律論譬喻並
此所攝八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除
佛本生餘說一切前際之事是名伊帝目多伽九本
生者謂說世尊往世於某方所有生死身所行菩薩
行所有難行是名本生對法八十一云所謂宣說諸
菩薩行本相應事涅槃言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作鹿
作羆乃至作金翅等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經十方
廣者說菩薩道不共佛法二空之理包福慧滿名為
[004-0569b]
方廣唯在大乘不通小教涅槃名毗佛略經對法亦
名廣破無比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
大甚深法故名為方廣十一希法謂諸經中宣說諸
佛及諸弟子所有共不共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
深之法是名希法涅槃言菩薩初生即行七步放大
光明遍照十方乃至如佛初生入天廟時令彼天像
起下禮敬名未曾有此說佛等殊特之事名為希法
十二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呾理迦涅槃經
說如佛世尊說諸經若依論議分別廣說辨其相貌
是名優波提舍經謂若以此中十六重玄之義理橫
統竪攝十二部經則旋轉無盡又上疏曰如此經者
當知一切修多羅意皆在此如釋迦如來所說法者
當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緣隨宜演說無非
為此三句法門究竟同歸本無異轍故曰以此十六
等。


【疏】六體者謂齊巳下齊巳上心巳下心巳上
咽以上頂即六體也。


【疏】自齊巳下等者從如來齊輪巳下示現生於釋宮
之身出胎襁褓童子納娶耶輸出家苦行樹下成道
一切示現同於世人之法示現如是之身及三乘六
趣種種形類種種色像青黃赤白男女大小各各言音壇座金剛
蓮華方圓三角半目等眷屬三轉不同如下備載皆依大悲胎

藏漫荼羅第三院中次第而住。


【疏】四智四三昧者有說四智是四波羅蜜菩薩四三
[004-0569c]
昧是四方如來三昧之身今此中四智即四如來四
三昧即四菩薩謂表所居八葉蓮華四方四葉即是
寶幢開敷華無量壽天皷音四如來四隅四葉即是
普賢文殊慈氏觀音四菩薩如是東南西南西北東
北次第而住。


【疏】於自法界門等者對上三重漫荼羅中所現三乘
六趣乃至四智果德佛身各各形像乃至壇座各各
無不成法界門隨彼各各法界門施作真言事業對
他法界門故稱自也若深釋時如是種種法界門皆
從遮那法界自心流出故稱自法界言下文所說等
者謂向下經文雖說四重漫荼本尊真言手印無量
差別不同然究其根本但從心王開出為逗根故作
種種名言字句流通耳。


【疏】下不令普現隨類等者謂有疑云經言皆悉出現
如來之身疏中却約如來六體現出種種三乘六趣
色像威儀等諸法界門豈不違經故疏自通云經中
不令普現隨類而但言悉現如來身者牒彼疑難也
故下文云經中意明本迹俱是法界不可思議加持
之德畢竟不二故豈欲令獨一法界如來之身作三
乘六道種種形像耶譬如真金匠成眾像其金體豈
是種種耶故次疏云毗盧與鬼畜等平等無二是故
從一為門即見心王爾。


【疏】是故作佛事等者上來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
諸眾生故遍至十方而作佛事今既作佛事巳還却
[004-0570a]
收歸佛身本位三重各各本位中住住巳而復還入還復入
於一切支分中即表法界無二無不從於法界流無
不還歸於法界也。


【疏】若無明師則所傳無寄者謂此經是諸佛如來秘
要之藏不得輙爾披翫須從師受如欲度嶮難惡道
須依導師若無引導之師則無所達今此亦爾欲發
菩提心修真言秘要之行須依明解之師所傳有寄
寄者憑也託也若無明師則所傳無可憑託故須明
師也。


【疏】得傳教灌頂者灌頂之言有二種別一傳教灌頂
二結緣灌頂結緣者准下疏明若人因遇道場便云
法緣難值乞兼為濟者為作灌頂得灌頂巳於一切
真言門本尊法中求受真言印法隨分修行故名結
緣二者傳教灌頂從初發心求阿闍梨為欲紹襲阿
闍梨位故師許可巳為造立漫荼羅具足儀軌而與
灌頂得灌頂巳堪紹師位故名得傳教灌頂名阿闍
梨也言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者即初劫中所說
種子根疱等及歸依三寶等名順世八心若三乘初
發道意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名違世八心
以五種譬喻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不為薀界處能
執所執之所動搖證寂然界名阿闍梨言若以心王
自在等者此是第二劫中真言行者觀如幻等六種
喻得心王自在超度人法有無二障覺自心本不生
故上疏曰謂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
[004-0570b]
之相亦不當心乃名真入法空悟唯識性不滯有為
無為心無罣礙等名阿闍梨言若生極無相自性心
者即是第三劫中真言行者觀察自心畢竟不生我
之與薀皆同一性此空智生名極無相自性心生故
上疏曰行者得此心時觀一切染淨諸法無不從緣
生者若從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心之本不
生心本不生即心之實際心之實際亦復不可得故
曰極無自性心生是名阿闍梨如是次第從下至上
皆得名為阿闍梨也。


【疏】從此復有十重等者十重深行即十地也言於解
三密至上首者謂得傳教灌頂阿闍梨從師次第受
得秘密之法於修行三密傳教人中最為上首此人
以眾德兼備故能流通密教不斷佛種是名佛之真
子常為眾聖之所稱歎故名上首言如金剛薩埵者
是人於大悲胎藏漫荼羅中發菩提心受三昧耶諸
佛印可位同普賢金剛薩埵以冠十六菩薩之首故
云如金剛薩埵言毗盧等者此阿闍梨行阿闍梨事
時凡所加持先觀自身作毗盧遮那何以故若不自
得令他得者無有是處言作最初至同於薩埵者前
雖想身同於遮那但取加持至臨事時即觀自身復
為金剛薩埵遮那不應自作事故故下疏云次觀自
身毗盧遮那所以然者以大日如來是此大悲胎藏
阿闍梨故是故行者若行阿闍梨事時即應以自身
而作本尊若作漫荼羅諸作務時即以自身作金剛
[004-0570c]
薩埵也。


【疏】若同毗盧遮那智業圓滿者智即是觀自身為大
日身業即觀自身同於薩埵若如是者乃名深行阿
闍梨也。


【疏】兼綜眾藝等者不但發菩提心妙慧慈悲抑亦博
綜世間種種伎藝等。


【疏】謂聲論等者聲論聲明也因論因明也十八明處
六十四能者總標也算數方藥觀相工巧等者略指
也故華嚴經第五地云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
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聲明也圖書印璽地水
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因明也又善方藥治諸病
癲狂蠱毒悉能除斷醫方明也文筆讚詠歌舞妓樂
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華藥
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瑠璃珊瑚等藏
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
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工巧明也持戒入禪
神通無量四無色等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
為損惱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等內
明也言緣漫荼羅所要等者即眾多支分且如第六
疏云奏攝意樂樂謂獻塗香時即有獻塗香曲花燈
飲食等皆亦如是一一歌詠皆是真言一一舞獻無
非密印乃至無人解者阿闍梨當自奏之若不能爾
不得名為麤綜眾藝也。


【疏】於一切總持者謂法總持等如前巳明言三昧門
[004-0571a]
者謂以三昧而為門故或三或四乃至百八三昧等
言道品者道即入聖道品即三十七品故諸度者六
度十度等故四辯者一迅辯懸河𣶏泠故二捷辯隨
難隨答故三應辯應根巧說故四無礙辯四無礙解
故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以此四法攝眾
生故力者十力也智度論云一者是處不是處智力
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二業報智力分別
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是人無障三禪定解脫三昧
智力分別籌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四上下根智
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五種種欲智力分別籌
量眾生所樂六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
趣七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八宿
命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先所從來九生死智力分別
眾生生處好醜十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
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
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言無畏者一一切智
無畏佛於大眾中而自唱言我具一切智心無怯懼
故二漏盡無畏佛自說言一切煩惱種現俱盡故三
障道無畏佛自說言我識知一切貪欲能障聖道故
以無怯懼四出苦道無畏佛言我知無漏聖道能出
生死苦名出苦道無畏說此四法心無怯懼名四無
畏今此經復有六無畏如前巳明言等者等彼十八
不共等故。


【疏】即是深修觀察等者此即正明甚深般若也何以
[004-0571b]
知之以第三劫觀十緣生故亦可具三種般若謂觀
察十緣生句即是觀照般若見甚深中道即實相般
若詮說言教皆文字般若也言照不可得空者今以
前劫為所觀故。


【疏】復次初劫智慧等者謂此菩薩於初劫中與通教
聲聞共行至於二劫猶與廣慧之人共聞以須菩提
於般若會中猶能承佛威神說人法俱空若離佛之
威神則不能也是故皆非甚深今此劫中無邊智慧
所對二乘皆不知故名曰甚深也。


【疏】堪可匠成者匠謂師匠成即成就由通達三乘故
堪能為人師匠成就弟子三學等故又匠是工匠如
世工匠能匠成諸器阿闍梨法匠能匠成三乘三學
法器又匠將也即將作少府秦官掌理宮室也今言
匠者蓋從彼為稱也。


【疏】即攝諸經八識等者即解深密等經唯識等論也
言無性義者如唯識論云謂依初遍計所執立相無
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
性此如幻事託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
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
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等
言佛性一乘等者涅槃勝鬘如來藏等經也問今第
三義巳該圓宗第四立如實知自心別收秘藏豈華
嚴般若劣於如來秘藏耶答此乃宗果是同但顯密
為異前約教相圓極攝諸了義後約威靈呪驗屬以
[004-0571c]
秘宗復何疑哉。


【疏】隨事分別識其性類者若真言中有那那興也烏乳
威德字者當知是增益相應性類若真言中有麼囉野
鉢吒野等者當知是降伏性類若真言中有扇多微
戍陀等者當知是息灾性類若本尊作熈怡相及黃
色者是息灾性類若作喜怒相及黃白色是增益性
類若作忿怒相及青黑等色當知是降伏性類供物
顏色聒淡辛酸等以類准知。


【疏】右手是三昧等者興善印關云左羽右羽右左手
左止右觀亦復然言十指等者興善云右羽慧方願
力智左手檀戒忍進禪左小為頭終右指十波羅蜜
對相連言亦是一切智五輪譬喻義者如來一切智
難可識知以五輪譬之五輪者地水火風虗空也故
興善云五輪左小為頭數便是地水火風空又如上
經云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
脩羅等依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厭足如是一切智
智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等今此亦爾言一切緣中
皆有第一實際者如上所說一切因緣事相之中皆
以四句觀之畢竟不生名為皆有第一實際也。


【疏】及於漫荼羅中觀至器非器者阿闍梨引弟子入
漫荼羅拋華之時觀所擲華所至之處隨上中下類
可能知彼是器非器如擲華時華墮在佛首當知彼
人於佛頂真言中易得成就若墮佛身中分當知於
佛心真言中易得成就若墮佛身下分於使者真言
[004-0572a]
中求悉地時易得成就於餘真言中成就較難又是
器非器者華所至處表器餘不至處表非器如世供
器隨色受名謂若盛香者名為香器非華果等若盛
華者於華名器於香食等名為非器若華至佛頂於
佛頂名器於佛心等名為非器或可至尊上是器全
不至者名非器。


【疏】信諸佛菩薩者者謂阿闍梨應當信知眾生一念
心中皆有諸佛壽量之身乃至不退諸菩薩等以無
明所覆未得顯現但當於此三密加持諦信勤行乃
名深行阿闍梨也。


【疏】寂光海會等者寂光土也海會眾也即是能寂光
明土中塵沙之眾此通真應故普賢菩薩行法經云
釋迦牟尼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
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作身心相處等又第二疏云
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
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踊出諸菩薩同會一
處修對治道雖位隣補處不識一人如是甚深之境
乃至不退菩薩尚不能知豈況下凡是故難信言補
處三請等者補處即彌勒菩薩也三請者法華壽量
品云彌勒菩薩因見從地踊出諸大菩薩又聞世尊
言是我化遂說偈言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
菩提樹爾來尚未久乃至云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
心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如是說巳爾時佛告諸
[004-0572b]
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
之語如是三說巳彌勒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
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巳此即三請也復言唯
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
不止既云三請不止次垂誡云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足前三說故云四誡問此豈不違法華疏云如來三
勑補處四請耶答彼言三勑者但取三告名為三勑
彌勒四請者謂經云如是三白巳復言唯願說之即
四請也各據一義故不相違。


【疏】到於住地等者住地即十住此十住地通名信解
行地或度於信解者即至佛地也謂於前三句義中
開出佛地為上上方便心至此第四心時名究竟一
切智地故經云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


【疏】乃至諸賢聖眾亦稱歎者是人得傳教灌頂巳得
諸賢聖之所稱歎故下經云當知彼善男子善女人
從如來口生佛心之子在所遊方即為有佛施作佛
事是故秘密主若樂欲供養佛者當供養此善男子
善女人若欲見佛即當觀彼時金剛手普賢等上首
諸菩薩同聲說言我等從今巳後當恭敬供養是善
男子善女人何以故同見佛世尊故。


【疏】為作心漫荼羅等者謂內心瑜伽與彼外壇無異
也然彼皆是內心法門一切眾生同有此性而不能
自信不自了知如來明了自證而為一切眾生普開
覺之亦令同得今深行阿闍梨為作此心漫荼羅漫
[004-0572c]
荼羅行相如住秘密漫荼羅品具明言慈悲水作心
灌頂者又彼品疏云師當住瑜伽之座觀於阿字加
點置弟子頂十字縫中當知此上有點即是甘露法
水用灌其頂此與佛初受軄皆傳教灌頂也。


【疏】不應作最後等者即是阿闍梨教誡受法之者自
今巳後當如所得廣作利他勤而行之勿得作最後
斷種人即是教令應紹繼先師所作事業也故智度
論佛屬累阿難云我滅度後好守護般若乃至當教
化弟子弟子復教餘人展轉相教譬如一燈復燃餘
燈莫作最後斷種人彼自釋云如世人有子若不紹
繼則名斷種最為可耻佛以此喻告阿難汝莫於汝
身上令般若斷絕今亦如是師誡弟子莫於汝身上
令此道不行故曰不應等。


【疏】以如是諸法畢竟等者應以字門顯之且如灑
字門詮一切法性鈍義夫自性鈍者即是無分別心
不愚不慧無妄無覺乃至一切諸法不能動搖所以
然者如世間人以取捨不亡故尚智慧而棄愚癡尊
涅槃而賤生死而今觀灑字門心無分別則心無高
下故名調柔也。


【疏】隨有所作皆與三昧相應者謂若本尊作慈悲之
容或身白色應供白華名三昧相應若獻黃赤名不
相應香等類此言一一緣至入法界門者若作如是
三昧等應當一一四句求之皆不可得名入法界門
也。
[004-0573a]


【疏】謂於三部等者三部者佛部蓮華部金剛部且如
於佛部真言作成就時取彼所成之物或安膳那或
雄黃朱砂之類而置本尊壇中依法作之悉地成時
前上中下三相不同上成有三相謂初夜煖生中夜
煙起五更𦦨出中成有二相謂除𦦨下成有一相謂
但煖生等真言行者須善通達言皆與正理相應者
謂雖作種種成就而不取著不異於如故言又於息
灾法中等者即下云若入普門世界能以一念中具
足相應也。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