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35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遼-覺苑 (master)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三
燕京圓福寺崇祿大夫撿校太保行崇
祿卿總秘大師賜紫沙門 覺菀 撰


【疏】例如彌勒菩薩等者即法華序品之意彼云爾時
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
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
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乃至偈云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受記最後文殊答云我見
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若例
此者謂如來將演此平等句法門先現瑞相因彼金
剛手疑問而演說之配合易知言憤憤悱悱者子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003-0547c]
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慣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
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也言文殊發揮者發謂發明揮謂揮揚即

文殊發揮為遣彌勒之疑言令動執等者動者隨也
徒眾也隨執之徒眾即如來演說為破二乘之執人
彼徒經云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
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
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乃至云其心安
如海我聞疑網斷言譬如春陽等者禮記月令云孟
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季
春之月生氣漸盛陽氣發洩勾者畢出萌者盡達注云
屈而生者曰勾芒而直者曰萌又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

百果草木皆甲坼言雷風鼓動等者雷風者雷者陰
陽相激出聲之謂也穀梁傳云陰陽相薄感而為雷
風者氣也莊子云大塊噫依界反氣其名曰風注曰言天地噫
氣則萬竅怒號而為風又雷即風也楊泉物理論曰積風成雷

鼓動等者易曰雷以鼓之風以動之雨以潤之得離
莩殻者莩者苞中白皮殻即甲也油然者生長之皃
孟子曰油然作雲霈然作雨謂由雷風鼓動時雨潤
洒遂令萌芽離於莩皮甲殻油然出生增長也此上
皆喻動執之徒得離疑網言若無機之人等者無機
即闡提五千之輩雖遇靈山法華際會由無佛種性
故而不能發起深固大菩提願二利之益故涅槃經
云無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
上菩提譬如地中宿無根種雖遇春陽雷雨作解終
[003-0548a]
無勾萌甲坼之理故曰若無機之人等。


【疏】汝當諦聽極善作意者深心曰諦屬耳曰聽聆音
察理名善作意。


【疏】用心聽法有二十種功德者疏指無盡意經未見
其文如智度論云有人若聞若受阿字印教時當得
二十種功德何等二十初得強識念者謂菩薩得是
陀羅尼常觀諸字相修習憶念故得慚愧者謂集諸
善法厭諸惡法生大慚愧心故得堅固者謂集諸福
德智慧故心得堅固猶如金剛乃至阿鼻地獄事尚
不退於無上菩提何況餘苦耶得經旨趣者謂知佛
五種方便說法一者知作種種門說法二者知為何
事故說三者知以方便故說四者知示理趣故說五
者知以大悲心故說得智慧者謂菩薩因是陀羅尼
分別破散諸字言語名義悉皆空故得畢竟空即是
般若波羅蜜智慧得樂說者謂既得如是畢竟清淨
無礙智慧以本願大悲心廣度眾生故得樂說易得
陀羅尼者謂譬如折竹初節既破餘者皆易菩薩亦
爾得是文字陀羅尼諸陀羅尼自然而得得無疑悔
心者謂入諸法實相中雖未得一切智慧於一切深
法中無疑無悔故得聞善不喜聞惡不怒者謂各各
分別諸字無讚歎無毀呰故得不高不下住心者謂
憎愛斷故得善巧知眾生語者謂得解一切眾生語
言三昧故得巧分別蘊處界十二支四緣四諦等法
行相頗多不及繁引得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者謂
[003-0548b]
一切根有同鈍同利有一切根不同根不同利乃至
是人欲縛而得解是人欲解而得縛譬如鴦群梨摩
羅欲殺母害佛而得解脫如一比丘得四禪增上慢
故還入地獄知是人必墮惡道是人難出易出疾出
久久出一切眾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得巧知他心
者謂能知一切有情心行差別故得巧分別日月歲
節者謂日名從旦至旦初分中分後分夜亦三分一
日一夜有三十時等得巧分別天耳通者謂能聞若
遠若近一切聲等得巧分別宿命通者謂宿命有三
種有通有明有力凡夫人但得通聲聞人亦通亦明
佛全具此三所以者何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經不知
業因緣相續以是故有通無明聲聞人知集諦故了
了知業因緣相續生以是故聲聞亦有其明問曰通
明之義如是云何名力耶答曰佛用是明知巳身及
眾生無量無邊世中宿命因緣所更種種之中事悉
能遍知是名為力也得巧分別生死通者謂佛用天
眼見眾生生死之處凡夫人用是天眼極多者見四
天下聲聞人極多傍見小千世界乃至佛入餘三昧
天眼不滅是故遍知一切眾生生死所趣得巧說是
處非處者謂修善行生人天若造惡業生三塗等因
果相當名是處因果不相應名非處又善名為是處
不善等名非處故得巧知往來坐起威儀者謂出入
去來坐臥行住常念一心舉足下足安隱庠序一心
視地而行等是名聞法所獲二十種功德也。
[003-0548c]


【疏】得深信力者謂深心淨信此信有力得離疑惑故
下疏云且三乘實相無不離於文字而真言者要須
口誦梵文心亦觀之或屈申支節猶如戲弄或修三
昧乃觀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或以水灌頂或造作
火壇若欲以心識籌量則加持之迹又不可見自非
具淨信者安得不疑惑耶即當思惟幻喻如藥物和
合而得昇空住壽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議但能妙
解其術無不成者以此深心離疑故又若人聞是經
以宿殖善本神情明利知眾生心中決有此理雖不
可比量籌度處即能信解故曰深信此信有力故曰
信力言離業受生等者謂以無明故造作諸業乘業
受生謂離如是業受生故而得真實菩提性生故曰
離業受等。


【疏】即是白淨信心者即前深信離疑垢故故下疏云
譬如弊衣垢膩滋甚則不可頓加染色先當教令澣
濯然後可以施彩繪之功眾生亦爾若先習垢深疑也
則不染諸法界之色若以信水澣令噄白則堪受染
又根力雖五信為其初色類有五白當其首故曰白
淨信心也。


【疏】方便為究竟等者一言方便而有二種一自利二
利他謂萬行圓極不可復增自利也應物之權究盡
能事利他也言醍醐妙果三密之源者醍醐即果德
之稱從喻為名也醍醐於五味之中極最精者出乎
乳中以乳為本謂諸如來因位身中本有大淨心之
[003-0549a]
乳依大悲萬行以三密方便次第鑽搖經歷眾味至
於妙覺醍醐不可變異之相自利果滿也依此而起
利他加持三密之身故曰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故
下疏云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即其義也。


【疏】規製中權者規矩也作也中去聲者不失之義權宜
也謂如巧藝成就有所造作隨意皆成所有規矩製
作不失於權宜爾言得意之妙等者得意者莊子云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亡言吾安得夫亡言之人而
與之言哉夫言以利人順天下之望雖終日常說即
是亡言故知亡言非杜口而不言但在乎得意可謂
妙矣今借用之謂阿字菩提有類真金阿字大悲
如習藝者暗字方便如權巧之果譬如有真金隨諸
工巧方便之意相皆成所有規矩製作盡乎秘密中
道深權出過眾乘之淺巧故其即心得意之妙不從
於他又豈同手中菴摩勒果轉以授人古人云法向
師邊得能從意上生即不可授人之義也。


【疏】三昧道品等者謂三三昧乃至百八三昧道即八
正道品即三十七品也。


【疏】故復指言如上等者前標要令生信此間要如實
知謂此甚深微妙之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此法
從何處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今疏復指意要信智
具足寶藏疾得現前謂信故不謗為無智故如實了
知又若無信則高推望境非巳智分若無智則起增
上慢謂巳均佛為此事故兩處安之也。
[003-0549b]


【疏】梵云阿耨等者阿耨之言或云阿拏此云極微言
即是七微合成者謂四方上下及於中間各一極微
名為七微謂七極微互相觸著不相離散名為合成
言彼法等者即彼從緣生也最微小法也謂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但是自心若離自心之外更無有似
彼七微合成微小之法而可得者也。


【疏】經中自說因緣云者因緣者所以義也謂次前經
說阿耨菩提心外更無一法也次徵釋所以云何以
故虗空無相是菩提等此則經中喻顯所以也。


【疏】譬如虗空等者疏釋喻也遍一切處者謂無邊際
故畢竟故者一切色像無能染污故離一切相者離
明暗方圓去來一異等故無動者假使旋嵐等風不
能動故無分別者無知解相無開曉相故不可變易
者不隨晝夜四時有遷改故不可破壞者世界壞時
虗空在故以如是等者謂無相菩提心中有無量無
邊秘密等事非世間虗空之所能喻但取其離相不
動等少分相似故以為喻耳。


【疏】唯是心自證心等者謂諸佛自證三菩提在一切
眾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有缺減要由自證自覺非
他傳授若從他言語而受得者釋迦佛蒙定光授決
即應成佛何故具修萬行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譬如目覩世人為刀杖所傷雖信其受苦不疑然種
種令說終不證知苦自觸受乃明了耳。


【疏】若分別少分等者若於諸佛自證三菩提虗空之
[003-0549c]
上分別少分能所者即是取著法非法等豈得名為
金剛慧耶金剛慧者即般若也言不離我人等者執
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為人計我盛衰苦
樂種種變異相續為眾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
為壽者故金剛經云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乃
至云若心取相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
生壽者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
況非法等故下轉釋云何以故菩提無相故。


【疏】雖復離諸至成就者謂如來常說一切智智離諸
因緣今言若瑜伽行者正觀三法心虗空菩提與實
相等豈非因緣耶然前說離諸因緣即是離執取心
外妄想之因緣而非無法界無分別之因緣故云雖
復離等。


【疏】開發心明道者開謂開顯發謂發生心即自心明
即光明道即遊履之處下疏云以覺心本不生際其
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
道故云開發等。


【疏】謂非想處即是涅槃者謂一類外道得彼非想非
非想處定計此最極清淨處以為涅槃也。


【疏】如犢子阿毗曇者犢子即附佛法外道也此外道
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犢
子讀舍利弗毗曇自製別義言我在餘師四句外不
可說藏中收云何為四句外道計色即是我離色有
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陰亦如是合二十身見今
[003-0550a]
犢子計我異於六師乃是非即非離我復非佛法諸
論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也此師立五法藏謂
三世無為及不可說藏也。


【疏】非見非顯現者心體向外名能見相變似外境名
能現相反此名非見非顯現也。


【疏】如長爪至是見者言長爪者非本名也本即摩訶
俱瑟耻羅此云大膝膝蓋大故是舍利子外舅以舍
利子在母腹時俱瑟耻羅論義常不如姉遂往南天
竺誓願不剪爪甲不洗身垢學得十八圍陀論巳頂
戴火盆鐵鍱鍱腹歸來擬攝外甥以為弟子其姉告
曰汝外甥巳與佛為弟子遂來求佛論義世尊問曰
汝宗若何答我不受一切法為宗世尊返問汝還不
受一切法不梵志而語佛言瞿曇我一切法不受佛
問長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見受不佛所質義汝巳飲
邪見毒今出是毒氣言一切法不受是見汝受不爾
時長爪如好馬見鞭影即覺便著正道長爪得佛語
鞭影入心即棄貢高慚愧低頭如是思惟佛置我兩
處負門中若我說是見我受是負處門麤故眾人所
共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見此現前妄語
是麤負處門多人所知第二負處門細我欲受之以
少人知故作是念巳答佛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
受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
所受與眾人無異何用自高而生憍慢長爪不能得
答自知墮負處即於佛一切智中起恭敬信心自思
[003-0550b]
惟我墮負處世尊不彰我負不言是非乃至出家作
沙門得阿羅漢等出智度論。


【疏】猶未能遠離心之影像者謂餘遠離方便菩薩以
種種門觀人法二空修對治之道漸除心垢設經多
劫未得遠離心之影像今此真言行者直以真言為
乘超入淨菩提心門直觀心之實相了知本不生故
即是見於初法明道心之影像淨若虗空故下疏云
譬如世人以舟車䟦涉經險難惡道更有一人直乘
神通飛空而度其所經過及所至到之處雖則無異
而所乘法有殊耳。


【疏】少用功力者少者不假多時多行行多對治即上
云如餘遠離方便諸菩薩漸次修習戒定智慧於無
量劫以種種門觀人法二空猶未能遠離心之影像
又如餘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種勤苦不惜身命經
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者或不成者今此真言門菩
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無
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巳若欲超昇佛地同
大日如來亦可致也故云少用功力。


【疏】謂根本煩惱乃至八萬等者根本即貪瞋癡慢疑
此五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故下疏云以眾生煩惱心
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隨事異名輙分為二就此二
中復更展轉細分約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萬塵
勞廣則無量言八萬四千者如俱舍云如實行對治
所治貪等八萬行別能對治道其數亦然謂貪瞋等
[003-0550c]
十種煩惱一一皆以九為方便足成一百前分一百
後分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
以九為方便合成一千後分亦然復成一千兼本一
百成二千一百巳起未起各有二千一百足滿四千
二百約彼多貪多瞋多癡著我思覺五人一一皆有
四千二百成二萬一千對治三毒等分四人一一皆
有二萬一千遂成八萬四千今真言行者由得除蓋
障三昧見此八萬四千煩惱真實相成八萬四千功
德寶聚矣。


【疏】然非究竟等者皆通妨也謂有妨云既言自覺心
故便名為佛佛者覺滿義既稱覺滿何不作諸神變
普現莊嚴耶通釋云然非究竟妙覺如初日至十四
日月光垂圓暗垂盡未能動大海潮從此一轉入於
妙覺智光圓滿不復可增如十五日月方能動大海
潮不應未得謂得執初心為究竟故云然非究竟等。


【疏】制止八到者行者得住無為戒故逮見不思議中
道甚深緣起即能制止八到八者外道謂世間為常
樂我淨為四二乘謂永寂為涅槃則無常樂我淨復
為四倒若謂二乘無常樂我淨之四德此約與之若
奪二乘既不如實以其漫該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故
況不了生死實相即是涅槃安能離於八倒哉。


【疏】迦葉亦云至邪見人者此涅槃經佛告迦葉善男
子謂四倒者於非苦中生於苦想苦生樂想無常常
想常無常想無我我想我無我想淨不淨想不淨淨
[003-0551a]
想是名顛倒乃至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
始得正見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之人也。


【疏】雖無量天魔等者問無量天魔皆悉化作佛身各
說相似波羅蜜智度論云一切菩薩皆願欲得薩婆
若魔來欲壞作是言是薩婆若空無所有但諸師誑
汝耳如虗空無所有無色無形不可知薩婆若亦如
是是故說與虗空等諸法者六波羅蜜等趣薩婆若
是法亦空薩婆若亦空無所有相是中無得薩婆若
者汝唐受辛苦乃至汝今疾悔捨是邪心等天魔既
作是說云何不能動其疑網耶故今通曰謂此菩薩
照見心明道故於一切法皆悉現前通達無有錯謬
故魔不能動故云雖無量天魔等。


【疏】信解力者謂行者明見此中事理必無疑慮猶如
鑒井巳見濕埿雖未得水知水必近故曰信解轉加
精進故名為力也。


【疏】略有七義故名大乘者此與瑜伽雜集等說或同
或異隨教施設不須和會也。


【疏】最初開發金剛寶藏等者謂金剛手問佛如是智
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為究竟世尊答云菩提
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世尊雖如是遂金剛
手所問略巳答竟然未開示其相次又徵釋云秘密
主云何菩提徵也謂如實知自心釋也猶如貧女雖
聞家中親有寶藏若不開示無由發取故最初開發
顯示自此巳後方能發起殊勝加行名為最初言離
[003-0551b]
因業生等者一切眾生由無明等為因造種種業受
種種生今離是生而佛樹芽生即是大空生也。


【疏】八方大風者按易緯曰東北方條風東方明風東
南方清明風南方景風西南方涼風西方颼風西北
方不周風北方廣莫風是為八方風也。


【疏】寂光者寂謂心之實相本自不生永寂無相光者
即此心相靈知不昧又寂是三昧光是大慧行者得
除一切蓋障三昧生大慧光明即能普照無量法性
故曰寂光也。


【疏】所有說言等者此下十三行疏是形一類執禪者
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本自明不拂不瑩即禪門泯
絕無寄宗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
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
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
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亦說為如夢
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
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
頭皆示此理便令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
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
此便有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皆說此言
便為臻極不知至理亡機但是守默癡禪今所破者
即其人也。


【疏】愚童義如先說者上疏云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
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
[003-0551c]
為名。


【疏】如十六知見等者謂外道雖有九十五種大意莫
過十六異論故顯揚頌曰執因中有果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邊無邊矯亂計無因斷空
最勝淨吉祥由十六異論次第列者一因中有果宗
雨眾外道二從緣顯了宗僧伽論師三去來實有宗
勝論四計我實有宗獸主等五諸法皆常宗伊師迦
六諸因宿作宗離繫子七自在等因宗不平等因者
八害為正法宗諍竟劫起諸婆羅門為欲食肉妄起
此計九邊無邊等宗得世間靜慮邊無邊外道十不
死矯亂宗矯亂外道十一諸法無因宗無因外道十
二七事斷滅宗斷滅外道十三因果皆空宗邪見外
道十四妄計最勝宗計婆羅門是最勝種者十五妄
計清淨宗現法涅槃者十六妄計吉祥宗曆算外道
如是十六種各各自謂大師薄伽梵一切知者一切
見者故名如十六知見等。


【疏】此是那羅延等者此有多說謂圍陀論師計那羅
延天能生四姓計梵天能生萬物提婆云從那羅延
天臍中生大蓮華蓮華上有梵天祖翁謂此梵天為
萬物之祖從梵天口臂䏶脚生四姓等又云那羅延
天能生梵王梵王為萬物之祖復有安荼論師計本
際等不煩具引今此尊貴者即是那羅延天湛然常
住如彼人君無為而治輔相造成萬化如有司受令
行之更有所尊貴者即指那羅延天也。
[003-0552a]


【疏】失佛三種法印者義林第一云諸行無常涅槃寂
靜諸法無我若加有漏皆苦成四法印今謂波宗計
神我三世法為常則失如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
法印也。


【疏】復有計能見者即是真我等者謂有外道計能見
者而為真我是一是常復有外道而於六根隨事異
名皆生我計故今難云汝言能見我而彼能聞等五
為是我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其過者何若言餘五
各是我者我則有六乖是一義汝執見者是一我故
此見不可聞覺知故既此六根互不相知是故汝執
一見為我不可作六也若言餘五同是一我者我則
雖一乖六根故以眼見耳聞各別用故既此六根互
不相知是故六根不可作一也若言有非我者故疏
難云是亦同疑且徵例云餘五根等既是非我其能
見我應亦非我為立量云汝言能見是有法應是非
我故宗因云六根之中隨一攝故同喻如五根等反
難可知故彼所立是不極成。


【疏】經云若摩奴闍等者問有唐三藏既成譯悞何故
今時摩奴闍不云人執摩納婆不云勝我還置意生
儒童有何異耶答為順古譯不欲違之其間是非從
疏取捨耳。


【疏】此六齊日等者准智度論云此六齊日惡鬼害人
惱亂一切若所在丘聚群國縣邑有持齊受戒行善
人者以此因緣惡鬼遠去住處安隱以是故六日持
[003-0552b]
齊受戒得福增多問曰何以故諸惡鬼輩以此六日
惱害於人答曰天地本起經說劫初成時有異梵天
王子諸鬼神父修梵志行滿天上十二歲於此六日
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故諸惡鬼神於此六日輙
有勢力問曰諸鬼神父何以於此六日割身肉血以
著火中答曰諸神中摩醯首羅神最大第一諸神皆
有日分摩醯首羅天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
十四日二十九日餘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
日月二日十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屬一切神摩醯首
羅為諸神主又復得日多故數其四日為齊二日是
一切諸神日亦數以為齋是故諸鬼神於此六齊日
輙有勢力復次諸鬼神父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
火中過十二歲巳天王來下語其子言汝求何願答
曰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養法以燒香甘果諸清
淨事汝云何肉血以著火中如罪惡法汝破善法樂
為惡事令汝生惡子噉肉飲血當說是時火中有八
大鬼出身黑如墨髮黃眼赤有火光明一切鬼神皆
從此八鬼生以是故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
而得勢力如佛法中日無好惡隨世惡日因緣故教
持齋受戒也。


【疏】而與六親者一父之親內族也二母之親外族也
三身之親兄弟等也四妻之親妻之眷屬也五男之
親男兄弟也六男妻之親是他內外族也又菩薩戒
抄云兄弟姉妹妻子也。
[003-0552c]


【疏】無畏依者言無畏者畏是怖畏謂凡夫從無始來
以十不善感生惡趣是最怖畏處後遇善友得聞世
間三寶歡喜歸依修行十善漸近涅槃更不復怖畏
三塗之苦名為無畏言依者依謂依止即十善道是
諸凡夫所依止處無畏之依名無畏依。


【疏】隨彼所說中至解脫慧生者即於第八生死無畏
依中開出也謂此愚童凡夫於彼前來善友所說此
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遂於四類天等世間三寶隨
於何類之中隨順修行由此生起希求出離解脫之
慧此心殊妙勝過巳前依之不動故曰隨彼所說至
解脫慧生也。


【疏】然以未知等者此然字義含縱奪縱云雖於隨彼
說法中得殊勝住有求解脫慧生奪云然以未知乃
至不離斷常謂佛法中以知因緣有故則離無見以
觀因緣自性空故不生有見謂彼未知此因緣有無
故雖有觀空智慧故不離於斷常又此言智慧但是
不正分別非是真實智慧故智度論云問云外道禪
定智慧云何答曰外道以我心逐禪故多愛見慢故
不捨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問曰汝言外道觀空觀
空則捨一切法云何言不捨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
答曰外道雖觀空而取空相雖知諸法空而不自知
我空愛著觀空智慧故不離常也。


【疏】非彼能知涅槃者謂外道不了因緣空義設爾一
心精進勤求解脫覈其果證只到非想非非想定更
[003-0553a]
無歸處以彼計此為涅槃故非彼能知佛法大涅槃
也。


【疏】然其八正心等者謂雖從初種子心乃至第八嬰
童心中生起希求解脫之慧若不遇善緣還從斷常
空退入邪見然其八種正心種子熏在藏識終不能
令破敗消亡若聞佛法為緣即入八正心種子之道
又釋八正心種子者即正見正思惟等八聖道支也
在於眾生本覺地中未遇善友因緣發起終不敗亡
以是堅固性故故曰然其八正心等。


【疏】若無機之人等者謂未至生八心種子無信根之
人但說世間苦樂乃至以時為因設為說八齊少分
安靜尚不能信何況佛法甚深之事耶。


【疏】自心實相熏習者自心者本覺真心此心實相能
熏眾生無明染心還成淨用起信論云無明染法實
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彼疏云淨熏
染者此是生滅門中本覺真如故有熏義真如門中
則無此義由此本覺內熏不覺令成厭求返流順真
故云用也故涅槃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佛性力故還
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覺內熏力耳此中明
義謂由世間自久遠巳來有善法之名即是不空本
覺熏令眾生節食自誡生起種子芽等八心及殊勝
決定等心厭生死苦求涅槃樂故名自心實相熏習
也。


【疏】最上大乘句等者此結歎金剛手所問云何世尊
[003-0553b]
說此心菩提生等十句大乘之法於諸教中猶如醍
醐醇味第一故名最上大乘句言心續生之相者此
心雖畢竟清淨猶如虗空離一切相然亦從因緣生
起而有生起之相故曰心續生之相言諸佛大秘密
等者諸佛如來秘密之藏而有淺深大小不同今是
秘中之秘密中之密故名為大外道不能知者外道
謂凡夫及與二乘此二種外道皆未識實相心故且
如來藏與生滅和合成阿梨耶識彼等非但不識無
生滅心亦復不識生滅之心故名外道不能知法華
藥草等者疏主指此意者欲顯權實之設差別無量
覈其定趣終歸一實故彼經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
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
歸於空以況此中雖開順世違世八心乃至各各求
於解脫究其所歸不出阿字又下疏云乃至三乘一
一地皆具十心迄至第十地亦具種子芽疱葉華果
等有求佛地智生觀畢竟空得至金剛實際故云法
華藥草喻品意在於此也。


【疏】觀畢竟空者謂於第十地中次第至八心得最後
無畏依時有求佛地智生得此微細慧時畢竟空得
到等覺金剛際心故下疏云行者得如是微細慧時
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少分猶如隣虗無不從緣生
者若從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心本不生心
本不生即心之實際心之實際亦復不可得名為畢
竟空。
[003-0553c]


【經】說彼心者即指彼六十心也謂上問云心諸相與
時願佛廣開演故。


【疏】多以順修明義者此六十心多分將以隨順修行
之者明其心性之義或染汙心或清淨心問云何是
清淨貪心答真言行者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
心即是清淨貪心如下經明十六大菩薩第三名金
剛貪染菩薩即經云毗盧遮那佛內心證得金剛欲
箭大悲三摩地智從此智中流出金剛箭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射害一切眾生於無上菩提厭離心者亦
是此中貪義。


【疏】若行者善識真偽等者謂觀貪之實性善能了知
或貪為真而不貪為偽或不貪為真而貪為偽猶如
農夫務除穢草以輔嘉苗不可一向謂是因緣事相
之迹輕忽如來至實之言令心沒在於常教之中耳。


【疏】但觀貪心實相等者如經偈云三界極重罪不過
於厭離汝於貪欲處莫生厭離心不應如彼二乘厭
離眾生也。


【疏】但於此眾緣中者若行者覺知如是瞋心相起之
時但當於此眾多緣生句中而觀察之則不為障也。


【疏】譬如觀岐路等者謂如人求利須審觀岐路利好
處應便馳逐若疑惑不進則有所失此好字上聲讀
之謂利有好弱好利者逐之弱利者棄之故智度論
云如人在岐路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
是乃至在世雖有疑當隨妙善法譬如觀岐道利好
[003-0554a]
者應逐。


【疏】謂於決定法印等者印謂三法印或四法印是決
定法若過若不及者過則為增不及為減失於處中
之慧也。


【疏】少欲知足者行者一向願求世間果報悉地障於
出世淨菩提心應當思惟減省諸欲於資財悉地障
道因緣善知止足故老子云知足不辱注云知足之
人絕利去欲不辱於身又古人云達人知止足遺榮
忽如無抽簪解朝衣散髮歸海隅世俗尚爾況行者
乎。


【疏】修此法者等者此法即真言者即行人亦者相似
如前外道所事名為自在行者所事即是本尊以此
類彼故曰亦常若真言行人數數係念如是本尊及
悉地事當知亦是自在之心應當觀察悉地之法悉
屬因緣遠離自心本尊之相則無有自在也。


【疏】如龜藏六者謂此心守護身心六根等如龜藏護
四足頭尾六事不令他損故涅槃經云龜有頭尾四
足名為六處若侵惱則藏入殻中眾生六根馳流外
境塵賊來侵自守根門如龜藏六也。


【疏】此人亦爾遇聞種種法等者問此人聞種種法要
領受不忘冀望時處因緣和合則勤而行之即為是
也何乃為非豈不佛說因緣啐啄俗云待時而動乎
答誠如所難此取意別為以時不待人雖當有資糧
或無常倐至不得受用又如身被毒箭宜當速拔若
[003-0554b]
問日時通否遂令毒氣深入或致殞斃今取此意故
不相違也。


【疏】所有繫屬等者謂行者見他因緣相繫眷屬及他
人成辦之事憘好離間當知鼠心使然也此中不說
對治若對治者行人或見眷屬不和宜勸令和見他
成辦種種善事遞相讚成是所對治下准此釋。


【疏】當念我當得內證等者此則對治一類唯攻言說
不修理觀之者也聲聞宿習者以不修自然佛慧故
若行者直以淨菩提心為門住此門故覺心本不生
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故曰我當
內證自然之慧當念得此慧巳然後普現色身等是
彼對治也又下疏云除一切蓋障三昧若得此者則
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發五神通獲無量語言陀羅
尼乃至滿足一切佛法等即是行者所得之法也。


【疏】無畏辨戈者無畏四無所畏也此有二種一佛四
無畏二菩薩四無畏今取菩薩一聞持無畏於聞持
中得自在故二解說無畏三處眾無畏四答難無畏
言辨才者七辨才也一據辨須言即言無謇吃故二
迅辨懸河𣶏泠不遲疏故三應辨應時應根不增減
故四無疎謬辨凡說契理不邪錯故五無斷盡辨相
續連環無終竭故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辨一一言句
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辨具足甚深如雷等
故菩薩雖具種種無畏辨才能擊法皷不應滯著妨
大事因緣也。
[003-0554c]


【疏】當念救護等者謂當安住慈悲救護一切故法華
經如來室者大慈悲是也。


【疏】云何羅剎心者梵語羅剎此云破壞謂此心好破
壞一切功德故名為羅剎心頗見今時寡聞之人隨
聞一事便撥餘非或順自慳心如斯等輩世多有之
此來佛說蓋寺造像得種種功德而返非之是則謗
於如來所說哀哉不曉如來之意或慳心使然自不
作功德教人不作功德自懷懷他豈不同於羅剎婆
耶賢此文者深宜自誠。


【疏】此中治法等者謂對治上來追悔慚懼若作惡事
速務悔除所為善事生慶辛心勿生掉悔掉謂掉舉
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悔為
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尤宜覺察則不
障淨心矣言速務懺除者如人身中有㓨若不速拔
為害斯甚故以為喻也。


【疏】石田不毛者謂不生草木不可耕耨之地也。


【疏】但當觀心實相等者謂行者常欲發露懺洗六塵
三業垢惡眾罪以見此垢此淨故則障淨心是故應
當觀察心之實相以為對治此亦有顯密顯者如中
論以種種門推求且如眼見色法若見法無有見者
若無見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見可見無故分別
亦無是故眼見色時即是實相若以字門密釋者囉
者塵垢義塵是妄情所行處故說眼等六情行色等
六塵行者若見此字門時則知一切見聞觸知法皆
[003-0555a]
是塵相猶如遊塵紛動使太虗昏濁日月不明是為
字相若以阿字門本不生觀之當知所見聞觸知之
法悉是淨法界豈更以淨法界染污淨法界耶如上
即是顯密二種觀觀心實相對治心障也。


【疏】當一向安心等者謂此人心於所思事復加思念
乃至觀此未決復念此推求之慮有何因緣如是則
無窮巳是故當念一向安心於四諦之理務令貫穿
窮徹所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從淺之深以盡因果
離此之上更生推求則但增心數徒令發狂終無其
理故云當一向安心等。


【疏】無明住地三毒之根者謂三毒從無明住地生增
長名三毒根若無明住地壞時彼亦隨壞如世間樹
根若壞時枝葉寧存唯識疏云煩惱有二種謂住地
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起煩惱者勝鬘經說無明住地
名起煩惱謂剎那剎那與心相應是故無明名起煩
惱又云世尊於起煩惱剎那心相應等乃至若復過
於恒沙如來菩薩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
所持建立如諸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
彼亦隨壞若無明住地斷諸所應斷皆亦隨斷等故
云無明住地三毒之根若能剃此是真出家疏不可
屈撓奴教切者撓字切韻注云曲木也即是不可拗屈
令其曲直也。


【疏】平治心地等者謂阿闍梨為弟子作漫荼羅擇地
[003-0555b]
之時地中一切惡物一一擇去要令平淨乃至地中
毛髮若不擇去不名淨地言毛髮者謂是六十心等
與善種八心間雜而生未得出世間心巳來雜起紛
亂難可條結宜覺察巳而揀去之乃名淨地也。


【疏】所以不說五見等者此通妨也謂有妨云根本煩
惱有六有何所以但言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
不說生五見豈五見不從無明生耶故今通云所以
不說五見者多在六十心中也。


【疏】若以淨菩提心等者若者不定之意此有二義謂
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之
行則出世間心生出世間心生即是淨菩提心生此
心出於一切世間故若以佛慧初心為出世間心即
是三阿僧祇劫成佛亦名出世間心生今言三僧祇
劫即三種妄執行者若一生越此三妄執即一生成
佛何見有時分耶故云若以等。


【疏】即巳度百六十心至一重極細妄執者謂行者初
觀聚沫浮泡陽𦦨芭蕉幻事五種譬喻從無性門達
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倒是名越一重麤妄執行者
復觀幻事陽𦦨影響火輪乾城六種譬喻解諸薀唯
心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是越一
重細妄執復次行者觀幻𦦨夢影城響月泡華輪等
十喻雖解脫一切業煩惱網而業煩惱具存至此不
思議地是越百六十心等極細妄執也若一生度此
等者此宗明義但除妄執名為瑜祇若一生度此三
[003-0555c]
重妄執名一生成佛又就第一重內復有三種三妄
執謂行者初得出世心時此當信位爾時諦觀陰界
入等悉從緣生無常變易是中都無有我如此推求
度無量見網即除我倒下貪瞋癡三妄執也問言十
信位斷我執者准起信文三賢離執取計名即斷我
執云何今說十信乃除答教門施設義有異故又此
所斷據一分麤者三賢位滿斷細一分何以故如後
三妄執云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煩惱言寬豈無
我執故通細者又解出世間心生即當三賢位始離
我執則同餘教也然修禪定道品等時亦有法執即
三賢位作觀對治尋思名義染巳得上定時躭味寂
然淹留不進謂根境界三所生過患正障行人勝進
之智然以堅固菩提心勢力能於薀等發起其心修
不住道以五種喻觀五陰空乃至通達諸法即空之
理若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三障盡時名證寂然
界即初劫滿也能離三種三執乃名第一阿僧祇劫
今此初劫文意兼得藏通二教之意何以故有析法
成空之義故有三獸度河之理故由是疏云故以三
乘上中下心合論一阿僧祇劫通我法二執是所斷
障後二劫中唯斷法執問曰前分障時貪瞋癡慢疑
五種分析成百六十心通三劫所治若准相教疑唯
分別何故乃通後二劫除答彼據煩惱障頭數作如
是說今約所知障故通俱生如言法貪法慢法疑等
故不相違但諸煩惱勒為三重麤細極細麤通我法
[003-0556a]
細與極細唯約法執又言妄執不同相教彼執障有
殊何以故如前五識雖有二障無執俱故此宗但是
染法皆名妄執違背真理強分別故若就第二阿僧
祇劫乃當別教分齊謂發平等大誓為法界眾生行
菩薩道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亦當以種
種方便折伏其心普令同入是乘前劫雖悟即空之
理仍於不可得空中道佛性未能遊入故以幻焰影
響旋輪乾城六喻拂前空相雙辨有無故名中道即
從初地至八地也廣明此劫之義如勝鬘經寶性佛
性論說若就第三劫以十喻觀不思議空故疏云前
劫雖宗極炳著轉妙轉深猶是對治心外之垢尚未
開此心中秘密不思議事即當圓頓分齊也巳下疏
文明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復說十心十法門義
又此經云秘密主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
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德智慧俱修
諸行無量智慧方便悉皆成就疏釋云如餘菩薩行
於方便對治次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
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
真言為乘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
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即極無自性心生
也故華嚴經云餘諸菩薩經無量阿僧祇劫乃能滿
足行願乃能化諸眾生今長者子於一生內便能淨
佛剎便能化眾生即善財一生圓曠劫之果但與此
宗顯密是異圓義無殊幸留鑒爾又前三劫初約藏
[003-0556b]
通次約別教後約圓頓疏意欲顯淺深異故若依三
乘通教修時唯當初劫若依別教趣證則當二劫若
依圓頓方得三劫前前者淺後後者深前前不具後
後後後可具前前不爾豈此圓頓只有第三劫行耶
問第三劫滿得成佛不答若越三妄執即得成佛故
疏云後越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也然依清涼即
以中論一偈配屬諸教或一一教中各成三觀或一
偈四句即配四教或離合逐義配於四教今則亦爾
謂初劫則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後二劫則亦為
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可初劫因緣所生法帶折法
故非即空第二劫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不著空
相故第三劫亦是中道義即不思議空也上來三劫
行位粗略而言至文具矣。


【疏】然就第一重至越三妄執者然第一重內復有三
種三妄執今初出世心生即離初三妄執謂世間眾
生從無始不了我之自性唯依諸薀執有實我由執
我故起種種惑造種種業受種種報成三毒根今瑜
伽行者從初發心依真言門了知心相於諸薀中即
離相在內外觀之皆不可得即離我倒所生三毒根
本是越世間三妄執也言即是無學至最難斷處者
即非想地第九品煩惱最極微細名為難斷處也。


【疏】學摩訶衍人至小乘見道等者謂學大乘之人初
得出世初心即是越我倒麤妄執名出世初心此與
小乘見道預流果適齊謂上之疏云如聲聞人初觀
[003-0556c]
陰界入時即陰求我離陰求我皆不可得相在亦不
可得爾時於八直道中遠塵離垢真法眼生真言門
菩薩亦復如是初觀陰界入時即陰求心離陰求心
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即時懸悟自心本不生際
於如來知見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故云
與小乘見道適齊今言適齊者但相似名齊也。


【疏】然彼行者有法執等者止觀云法愛難斷若有稽
留此非小事譬如同帆一去一停停即住著又雖不
著沙亦不著岸風息故住不著沙喻無內障不著岸
喻無外障而生法愛無住風息不進不退不進不上
菩薩位不退不墮二乘地名為頂墮謂煖法由退五
根若立上忍發真則不論退頂法若生愛心應入不
入既不入位又不墮二乘大論云三三昧是似道位
未發真時喜有法愛名為頂墮今人行道萬不至此
至此善自防護此位無內外障唯有法愛又智度論
云問曰云何頂墮答曰如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
無方便心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中不能上菩
薩位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愛著諸功德乃至是菩
薩頂墮何等是住頂如上所說諸法愛斷於愛斷法
亦復不取如住頂義中說故曰然彼行者等。


【疏】然亦稍離下地等者此同二乘無學也謂行者雖
有法執當心非是如實巧度然亦稍離下之八地三
妄執故復能拔第九地我執家業及煩惱根本無明
種子所生十二因緣大樹又解然亦稍離下地三妄
[003-0557a]
執者此同不還果也能拔業煩惱等者此同無學果
也行者能知如是甚深實相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
耳證此理時退非二乘折法進非別圓乃是三獸渡
河共空意也次云如稻芉等經者彼經云爾時尊者
舍利弗問彌勒言今日世尊覩見稻芉而作是說汝
等比丘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皆以何義
作如是說云何是十二因緣云何見因緣即是見法
云何見法即是見佛爾時彌勒語舍利弗言世尊常
說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十二因緣
者無明緣行乃至憂悲苦惱巳上答問云何是十二因緣又云能
以四緣增長十二因緣何等為四無明愛業識識為
種體業為四體無明愛是煩惱體能生長識業為田
愛為潤漬無明蓋覆植識種子眾緣和合故生色芽
無主無我無造無壽者猶如虗空如幻從眾因緣和
合而生巳上是答云何見法又云如是十二因緣如多羅樹剪
滅其首更不得生我見則除乃至舍利弗若有眾生
能忍是法此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䭾必為
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巳上即答見佛故云如稻芋經。


【疏】言湛寂等者湛即是喻寂即是法湛寂即是三乘
所得但空之理證此空故五根本煩惱等皆畢竟不
生故名為寂又此空理湛然甚深如萬仞之清潭仞七
尺也不測於淺深建立宗等種種諸計非其境界故不

能窺度也。


【疏】此中有三乘等者此第一劫中說有三乘三乘之
[003-0557b]
人同以空為門入諸法真實之性二乘之人自為巳
得涅槃生滅度想沉也菩薩能以不住道發起大悲
昇也譬如同帆一去一停故昇沉有異也。


【疏】兩種外道者外道有多略為二種一者離佛法外
外道二者附佛法外道名內外道外外道者本源有
三一迦毗羅此翻為黃頭計因中有果二漚樓僧伽
此云鵂鶹計因中無果三勒沙婆此云苦行計因中
亦有果亦無果等二內外道者起自犢子部如前巳
說。


【疏】唯有此一門等者過去諸佛無不說此一門即一
種權教三乘也故法華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等又一謂實教大乘門謂
權教三乘故法華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也種種因
量等者外道小乘部類不一名為種種其中善解因
明比量之師以因喻次第於此理上欲出其過終不
能得又上疏云如前所說建立等宗乃至長爪梵志
諸大論師等自以智慧利根推求諸法實相皆不能
圖度故曰種種因量等。


【疏】如夏時暴雨等者謂當夏時自雨水中隨渧大小
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水性一味自為因緣泡起即
是水起泡滅即是水滅舉體從緣四句求之無別所
生之法此譬受諸苦樂等皆從情塵和合故生苦生
即是情生苦滅即是情滅四句推之亦無別法即是
受陰本不生也。
[003-0557c]


【疏】一微涉於動境等者謂從根本無明一念熏真界
時即涉動也展轉能生諸雜染法淪沒生死則無窮
巳故晉遠法師云一毫涉動境成此頹山勢即其義
矣然此諸法皆是緣生既從眾緣則無自性舉體皆
空即是行本不生也。


【疏】如世間呪術等者謂世間以呪術藥力因緣現種
種未曾有事所謂昇空隱形履水蹈火雖五情所對
明了現前然眾緣中一一諦求都無生處識陰亦爾
從無明因緣生無明盡時行識等盡當知蘊性即空
也。


【疏】初出三界等者非出過也但以無明幻起於識等
在於三界究其識體亦本不生也。


【疏】或可就見道等者上疏云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
十心迄至第十地亦具種子芽疱等有求佛地智生
等故云或可等也。


【疏】經一大阿僧祇劫等者歷度曰經僧祇云無數劫
云時分即是經歷一大無數劫時分也如瑜伽四十
八說有二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等算數時無量故
說名無數大劫二如前說超過一切算數名無數大
劫若說前劫即經無量無數方證菩提若說後劫但
三無數方證菩提不過此量如瓔珞經下卷說八百
里石淨居天衣拂盡名一大僧祇劫此時分名劫也。


【疏】極無言說處者我蘊俱離故稱為極語路攸絕名
無言處也。
[003-0558a]


【疏】發無緣乘心等者此心有二一約真心二約事心
今初理運彌載真心名乘謂諸行者解了三界唯心
心之外更無一法故名無緣無即一心則是能遣緣
為萬法乃目所無既了緣本不生是諸法無我性法
無我性為斯乘體發謂發起即無發之發以諸行者
乘此真心直至道場故曰發無緣乘心也二事心者
萬行濟物事心名乘謂諸行者觀於六道隨緣普利
而無自他能所之相名為無緣無即淨心離怨親故
緣乃群生有高下故既念平等一緣普令同修萬行
是則六度萬行為斯乘體發謂興起進策之義以諸
行者乘此無緣乘心上菩提道故曰發無緣乘心也
言如彼往昔者即過去古昔修行者也言薀阿賴耶
者薀謂諸薀阿賴耶此云巢室即薀之住處也觀此
薀處知一切法本自如幻陽𦦨等更無一法而可得
者言即是明第二重等者謂初劫中觀察沫泡𦦨芭
蕉幻等五喻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離一重法倒雖
不復心沒薀中然帶拆法故以三乘合論一阿僧祇
劫今第二劫以幻陽𦦨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六喻
正觀不可得空兼以體法空觀賴耶法無我性故云
第三重也。


【疏】梵音莽鉢羅者莽此云無鉢羅云他今欲明無緣
他緣異故以梵音甄之也。


【疏】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者始謂方始初始謂
至此第二劫方始能觀前未能故又舉始攝於末故
[003-0558b]
名為始能言阿陀那者執持義即第八識之別名唯
識論云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
論又引解深密經頌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
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次第解
云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
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謂具此持受取三
種義故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性不
能通達故為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經擊便生轉
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瀑流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恐
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
為開演唯第八識有如是相下引入楞伽等不能廣
此通一切位也故云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也又或名無
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
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
善淨故如契經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
切障圓鏡智相應釋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
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
涅槃時捨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等今無緣乘心亦應觀此故住心品中云皆以果所
住而住其心故亦令觀。


【疏】猶屬對治悉壇等者猶者尚也即四悉壇中尚屬
對治非第一義也悉壇者此云義宗而有四種謂佛
以四法各立義宗謂一世間悉壇二各各為人悉壇
三對治悉壇四第一義諦悉壇初世間者是眾生五
[003-0558c]
薀十二處十八界差別義也總合成人名和合也猶
如世間車輪轂輻輞等和合名車二各各為人者佛
觀人心隨三乘根說三乘法令得增長名各各為人
或宜聞有或宜聞空為說有空又世尊為浣衣子說
修不淨觀為鍛金子說修數息觀等三對治者除惡
義也為多貪者令修不淨觀散亂者令修數息觀等
四第一義諦者一切法皆從緣生緣生即無自性即
畢竟空畢竟空者第一義也今此中意行者於前劫
中修觀行時心沒薀中故以五喻無性空門觀法無
我若望緣生中道猶屬對治悉壇耳言若失般若等
者謂前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以無性空門觀法無
我若失般若無所得方便即墮斷滅濫方廣道人方
廣道人者即清辨論師等也唯識云清辨計言若論
世俗心境俱有若依勝義心境俱空失於中道名惡
取空濫方廣道人即濫同彼人也又摩訶止觀云方
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自作義云不生不滅如
幻如化空幻為體龍樹斥云非佛法方廣亦是邪人
法也今濫同彼故云濫方廣等言今大乘等者對前
三乘但空故云今大乘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名不
可得空言故須等者若不離有無之道即是戲論不
能得法無我性也。


【疏】智障故者摩訶止觀引達磨鬱多羅釋煩惱是惑
心故煩惱是障智是明解云何說智為障智有二種
一證智二識智識智分別體違想順想順故說為智
[003-0559a]
體達故說為障也智即是障名為智障又止觀云若
以智所知礙名智障者以無明故於智有礙正以無
明為智障體入大乘論云出世間無明是智障世間
無明賢聖巳遠離故無明即是智之惑故是智之障
故名智障也。


【疏】言知自性等者謂了知八識三性皆如幻等唯是
自心故華嚴覺林菩薩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與此同。


【疏】與前劫五喻等者謂前劫中有通教菩通從無性
門達諸法即空此則體法空今則不爾了法緣生故
幻有知緣無性故真空此則自性不可得空故云與
前無性空意復有殊矣。


【疏】然阿賴耶有三等者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皆不離心故此二俱是真實而有二義一
者三性各別論真實二者三性無礙論真實且初義
者遍計性真實是分別故依他性真實是因緣故圓
成性真實是真實故下疏云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諦
實第二無礙義者遍計依他皆以圓成而為體故下
之疏云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又華嚴抄云情有
即理無緣生即無性皆是真實也。


【疏】迷依者者謂依他性與迷分別為所依故故名迷
依由此能起諸分別故。


【疏】又如幻者幻事體亦不可得者此中剩箇不字應
云如幻者幻事體亦可得故由此亦有可得道理即
[003-0559b]
得通達世諦之實故緣此一段疏文是釋上偈云如
彼可得故通達世諦實句以此對之可顯。


【疏】能遮建立等者由此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有無不
二故能遮彼二及小乘故言建立者應言建立不建
立前敘外計處云建立淨不建立無淨計建立者建
立一切依此修行謂之為淨不建立者謂此建立非
究竟法若無建立所謂無為乃名真我謂一向都撥
為無即名誹謗故云能遮等。


【疏】知世諦空者剩此空字以世諦有故不應誹謗也。


【疏】捨無我心主等者捨者離義無我者謂前劫離我
倒時有法執當心故以五喻達諸法即空遣彼法倒
雖遣其有仍滯空相今第二劫以六喻對治前劫即
空既有去空亡方順不可得空故疏云雖觀諸法無
所有然亦於法無所空故須離有離無觀法無我性
既能雙離有無之相即得心主自在由是聖教說相
為縛令心不得自在今得離時故云心主自在如人
被縲紲所拘得解脫時方名自在也。


【疏】即知釋迦至不識一人者以行者直以真言為乘
超入淨菩提心得見心明道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
淨土不毀等此一段疏全引法華經欲顯此劫真實
超越二乘之地證不退地兼彰經之秘密故引彼經
謂彼經中云他方國土諸來菩薩作禮白佛願聽我
等於佛滅後護持此法華經佛即止言不須汝等我
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沙菩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
[003-0559c]
恒沙菩薩眷屬我滅度後能護是經佛說是巳娑婆
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踊出諸菩薩乃至彌
勒菩薩知八千恒沙菩薩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
以偈問佛乃至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願佛決眾
疑佛說偈答言是諸大菩薩悉是我所化爾時彌勒
菩薩復生疑問如來為太子出於釋宮成佛巳來始
過四十餘年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由是世尊為
說壽量之事斷除彌勒及眾疑網言自我得佛來所
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在靈鷲山我
淨土不毀等今疏主借法華經意顯此經是神通之
乘秘密之藏謂行者直以真言為乘超入淨心見法
明道時此即知娑婆世界全是金剛法界之宮釋迦
加持之身全是遮那本地之身又與踊出等菩薩同
會一處雖迹隣補處不識一人初發心時便得如是
功德即是超過彼地豈非神通之乘秘密之藏者也
故上疏云此菩提心門名初發明道入此門者即是
初入一切如來境界故經云菩薩住此修行不久得
一切除蓋障三昧若得此者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
又能以方便不動本心遊諸佛剎興種種供養雲乃
至云滿足一切佛法。


【疏】然須菩提等者須菩提是廣慧聲聞等者等舍利
弗目連等謂須菩提於般若會中猶能承佛威神說
人法俱空若離加持則不能為謂行者於前劫中雖
過愚法未能出此廣慧入等至此劫中須菩提等而
[003-0560a]
於此秘密一乘不知所趣故此行者乃名真過二乘
地也。


【疏】故釋提桓因至親近敬禮者准此經文但言釋提
桓因親近供養何故疏言帝釋奉草四王獻鉢梵王
請轉法輪今經略故故智度論云佛至樹下時釋提
桓因奉上好草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菩薩梵
天王請轉法輪如是等各有常法是以疏主引來釋
此故云釋提桓因等。


【疏】所謂空性等者言空性者性即實性即是諸法之
實性故猶如虗空出過眾相與萬像為依故曰空性
經中以九事顯之易見。


【疏】上文等者謂上經文答復以何因緣知發菩提心
問經云無量如虗空不染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
寂無相無量智成就正等覺顯現今指彼文蓋喻此
心也。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