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十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
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虗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
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
蹤跡。虗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
[010-0933a]
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
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
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
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
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阿難。
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
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類本中生元
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
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
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
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祗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
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
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
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
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竪。
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
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
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
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
立無因論。」


【通曰。想陰未盡。寤則取像。寐則成夢。故逐前塵麤
重影事。想陰既盡。內守幽閒。寤寐恒一。覺明虗靜。
如鏡鑒明。雖無去來蹤跡。却有光明影子。猶為法
塵邊事。向來前塵昏擾。但隨生滅流轉。不覩根元。
[010-0933b]
今虗受照應。惟一精真。生滅既停。而其根元從此
披露。見同生基。綿綿密密。微細遷流。是為無風匝
匝之波。野馬者。游埃也。熠熠者。螢光也。行陰微細。
如日光所照隙塵。熠熠然了無住相。乍生乍滅。無
復麤影。故曰清擾。清擾四大為浮根四塵根元。其
體本空。究竟樞穴。實在於此。黏湛發起。故有六根。
自人天以至螻蟻。莫不各有四大六根。故為十二
眾生同生之基。是名行陰區宇。若通別相。能見眾
生各命由緒。慧福不齊。由於多生積習種子發現。
屬識陰邊事。故非行陰所測。然此行陰清擾之性。
本自無擾。故曰元性。其不能不擾者。多生習氣也。
故曰元習。習不能澄習。唯性歸元。則能澄靜。以一
澄靜之性。澄其元習。則遷流相盡。無風帀帀之波
滅。則化為澄水矣。化為澄水。至湛不搖處。名行陰
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眾生濁者。生滅不停。業運
常遷。今於不停者停矣。常遷者不遷矣。幾入滅盡。
故能超也。然行陰密移。曾無覺悟。以幽隱妄想為
本。於其幽閒隱密而破除之。非徹悟性體者不能
也。彼寤寐恒一。是得正知。與前動靜不移。憶忘如
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同一脉路。以此為發悟階
級則可。便執以為實證則不可。故想陰盡者。凝明
正心。邪慮無自而生。即十類天魔。亦無緣而入。天
魔未離邪想而現神變。今想陰盡。觀見幽清動元。
蓋巳入乎無想之天矣。六欲天魔所不得而窺也。
[010-0933c]
幽清。本無所動也。圓擾。則動而未嘗動也。故謂之
動元。動元雖圓。不離生滅。於此生計度者。總於生
滅中計無因也。一者見本無因。不悟善惡業緣。唯
識所造。祗憑生相暫無。行流不息。於其定中。發宿
命通。見八萬劫來。眾生輪迴。如環無端。便以眾生
無因。自然而有。自八萬劫外。冥無所觀。固不知菩
提為正因也。二者見末無因。不悟善惡業果。唯心
所召。祗憑通力。能見八萬劫後。長時業果。未轉移
相。便以人畜黑白橫竪從來如此。非因修得。固不
知菩提為極果也。惑菩提性。不名正知。止知前後
八萬劫。不名徧知。外道末伽黎。謂眾生苦樂。不因
行得。皆自然爾。正坐此見。此二無因。僅見七識無
根。傳送暫息。而生此計度。以七識內但依於八識。
生之無本。遂謂本無因。以七識外但依於六識。推
之無用。遂謂末無因。唯見其流注不息。乃謂自然
如此。鏡清問靈雲。混沌未分時如何。雲曰。露柱懷
胎。清云。分後如何。雲曰。如片雲點太清裏。清云。祗
如太清還受點也無。雲不對。清云。恁麼則含生不
來也。雲亦不對。清云。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雲曰。
猶是真常流注。清云。如何是真常流注。雲曰。似鏡
常明。清曰。向上更有事否。雲曰有。清曰。如何是向
上事。雲曰。打破鏡來。與子相見。天童拈云。分與未
分。玉機夜動。點與不點。金捘暗拋。直是一色純清。
未得十成安隱。且道打破鏡來。向什麼處相見。還
[010-0934a]
會麼。清秋老兔吞光後。湛水蒼龍蛻骨時。此真常
流注。恰與行陰相符。而似鏡常明。亦與如鏡鑒明
無異。若能破鏡相見。如湛水蒼龍。蛻骨而出。則幾
轉成智矣。寧但破行陰而巳哉。】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
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
墜入四徧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
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
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
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
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
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
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
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巳
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
計常。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
外道。立圓常論。」


【通曰。立無因論者。見其斷。立圓常論者。見其常。推
之亦斷亦常。非斷非常。總不出斷常邪見也。窮生
類本。至圓擾動元。見其虗而愈出。動而不窮。便計
為常。從廣至狹。從粗入精。略有次第。一者通五陰
四大心境二處。皆無因自有。循環不失。二者但指
地水火風清淨四大之性。能成眾生色陰。體恒不
變。三者但指心識六根所依末那七識。執受之心。
[010-0934b]
執受之意。執受之識。本元由處。即行陰也。眾生雖
有循環。而行陰不失。即此七識為常住性。如見細
流。謂之止水。無始以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此之謂也。四者妄認行陰為自然理。謂生滅想心
既巳滅盡。其永滅處。自然成不生滅。於此生滅中。
計不生滅。如見虗空謂之常住。不知虗空亦可滅
也。且又因心計度為常。非真見其常者比。此四尚
未覩八識真常流注。何況轉識而見菩提性乎。瑞
巖問巖頭。如何是本常理。頭曰動也。巖曰。動時如
何。頭曰。不見本常理。巖佇思。頭曰。肯即未脫根塵。
不肯即永沉生死。巖乃禮拜。天童頌云。圓珠不穴。
大璞不琢。道人所貴無稜角。拈却肯路根塵空。脫
體無依活卓卓。此於本來常住。見之極真。肯之一
字。尚須拈却。而況計度執受神我。墜入圓常窟中。
終從淪墮。豈能常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
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
徧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
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
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
徧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
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
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改移。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010-0934c]
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是流出。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巳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
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
一分常論。」


【通曰。此亦常亦無常見也。本妙明心。徧十方界。未
嘗不是。但執為神我則非也。唯執是我。正是末那
執受意識。雖云凝明不動。其中微細遷流。即生滅
種子。特不自覺耳。既以暫時不動心性名之為常。
又以一切眾生生滅為無常性。則所謂徧十方者
有二我也。豈不顛倒。無論心性。只論國土。則三禪
以下。三災所及。名之無常。四禪以上。災不能及。名
究竟常。無論國土。但論心性。性無改移。名我性常。
死此生彼。名無常性。始合自他總計常無常。既分
自他各計常無常。又復以行陰為自。色受想為他。
行陰常流。名為常性。想等滅盡。名無常性。於一心
中分常無常。是以心有二也。豈不顛倒。此視前圓
常之論。稍無拘執。然源頭不清。總屬謬計。忠國師
問僧何方來。曰南方來。師曰。南方知識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即佛。佛是覺義。汝
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
運用。徧於身中。挃頭頭知。挃脚脚知。故名正徧知。
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
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蛻皮。人出故
[010-0935a]
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師
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云。我此身
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
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
者。邪正莫辨。孰為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
盛矣。聚却三五百眾。目視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
他壇經改換。添糅雜譚。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
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
名不應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
聞覺知。非求法也。僧又問法華了義經開佛知見。
此復若為。師曰。他云開佛知見。不言菩薩二乘。豈
以眾生癡倒。便同佛之知見耶。行昌問於六祖曰。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為解說。祖曰。
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
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祖曰。吾傳佛心印。安
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却言無常。善
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却言常。此即
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祖曰。涅槃經。吾聽尼無盡
藏讀誦一徧。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
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
開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
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
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
[010-0935b]
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
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
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
真淨。汝今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
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徧。有何所益。行昌忽
然大悟。乃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
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
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祖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禮謝而退。若此甚深常無常義。彼諸外道。未夢見
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
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
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
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
有眾生處。名為有邊。三者是人計我徧知得無邊性。
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
無邊之心。但有邊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
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是計度
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
立有邊論。」


【通曰。此就常無常。例起邊無邊。論常無常以性言。
屬見分。邊無邊以分位言。屬相分。一三際分位。二
[010-0935c]
見聞分位。三彼我分位。四生滅分位。總局於行陰
之分位。而妄生計度也。一者因行陰流用不息。以
其流用也。成過未現三際。故名有邊。以其不息也。
相續無際。故名無邊。二者但計眾生八萬劫內見
聞所及。故名有邊。八萬劫外無聞見處。故名無邊。
三者計我徧知一切眾生。名無邊性。彼之知性徧
與不徧。但彼自知我曾不知。彼則局於自知。不能
通之於我。但有邊性。四者窮行陰空。昔有今無。因
計正報眾生。半生半滅。依報世界。亦半生半滅。半
生為有邊。半滅為無邊。此四有邊總不出前眾生
生滅循環及劫壞不壞等見。特以邊量論耳。僧問
忠國師曰。有知識示學人。但自識性。了無常時。拋
却殻漏子一邊著。靈臺智性。迥然而去。名為解脫。
此復若為。師曰。前巳說了。猶是二乘外道之量。二
乘厭離生死。欣樂涅槃。外道亦言吾有大患。為吾
有身。乃趣乎冥諦。須陀洹入八萬劫。餘三果入六
四二萬劫。辟支佛一萬劫住空定中。外道八萬劫
住非非想中。二乘劫滿。猶能迴心向大。外道還即
輪迴。曰。佛性一種。為別。師曰。不得一種。曰何也。師
曰。或有全不生滅。或半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孰為
此解。師曰。我此間佛性。全無生滅。汝南方佛性。半
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如何區別。師曰。此則身心一
如。身外無餘。所以全不生滅。汝南方身是無常。神
性是常。所心半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和尚色身。豈
[010-0936a]
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師曰。汝那得入於邪道。曰
學人早晚入邪道。猶言學人那曾入邪道也師曰。汝不見金剛
經。色見聲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見不其然乎。曰某
甲曾讀大小乘教。亦見有說不生不滅中道正性
之處。亦見有說此陰滅彼陰生。身有代謝而神性
不滅之文。那得盡撥同外道斷常二見。師曰。汝學
出世無上正真之道。為學世間生死斷常二見耶。
汝不見肇公云。談真則違俗。順俗則違真。違真故
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無味。中流之人。如存
如亡。下士拊掌而笑之。今汝欲學下士笑於大道
乎。曰師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識亦爾。那有異同。
師不應自是而非他。師曰。或名異體同。或名同體
異。因茲濫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異體同。
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緣南方錯將妄心
言是真心。認賊為子。有取世智稱為佛智。猶如魚
目而亂明珠。不可雷同。事須甄別。曰若為得離此
過。師曰。汝但子細返觀陰入界處。一一推窮有纖
毫可得否。曰子細觀之。不見一物可得。師曰。汝壞
身心相耶。曰身心性離。有何可壞。師曰。身外更有
物否。曰身心無外。寧更有物耶。師曰。汝壞世間相
耶。曰世間相即無相。那用更壞。師曰。若然者。即離
過矣。華嚴經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
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此所謂自
他不隔於毫端。始終不離於當念。不知有邊無邊
[010-0936b]
之見。從何建立。】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
四種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虗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
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
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
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
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
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
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
矯亂虗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
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通曰。此猶然亦有亦無見也。上言常無常。邊無邊。
尚有區別。未至溷淆。此則即常即無常。即邊即無
邊。一切矯亂。無容窮詰。實為虗無荒唐之論。顛倒
之甚者。就上遷流有邊處。名之為變。相續無邊處。
名之為常。八萬劫內所見處。名之為生。八萬劫外
不見處。名之為滅。又於相續中不斷處。計為增。如
[010-0936c]
白黑月漸生。中所離處。計為減。如晦夕白黑俱盡。
又於各各生處。總謂之有。互互亡處。總謂之無。於
一行陰生滅。分為八義。以理都觀。兩可俱是。不能
定其端的。於一切時。皆亂其語。沉溺於行陰之中。
不能超越於行陰之外。故為生滅所轉耳。又從有
無而分之。於念念滅相而得證者。但言其無。於念
念生相而得證者。但言其是。又從有無而合之。言
亦有即是亦無。亦無即是亦有。亦有之中不是亦
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語雖互見。與前微有別。前
兩端並陳。不能決了。此但舉一端。兩端具在。言亦
有即是亦無。不專言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不專
言是。知見紛錯。莫有定衡。儱侗慌惚。歸於虗謬。外
道計天為常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生彼天。若
實不知而輒答者。恐成矯亂。佛訶云。此真矯亂議
論。故名為不死矯亂徧計虗論。曰徧計者。計有又
計無。生滅增減恒變。一切徧計。其實無益於得。總
為戲論。雖然。通方作家。道有也得。道無也得。在在
有出身之路。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
有。僧云。既有。為甚麼却撞入這箇皮袋。州云。為他
知而故犯。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却無。州云。
為伊有業識在。天童頌云。狗子佛性有。狗子佛性
無。直釣元求負命魚。逐氣尋香雲水客。嘈嘈雜雜
作分踈。平展演。大鋪舒。莫怪儂家不慎初。指點瑕
[010-0937a]
疵還奪璧。奉王不識藺相如。天童別有頌云。趙州
道有。趙州道無。狗子佛性。天下分疎。面赤不如語
直。心真必定言麤。七百甲子老禪伯。驢糞逢人換
眼珠。又京兆惟寬禪師。僧問狗子還有佛性否。師
曰有。曰和尚還有否。師曰。我無。曰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和尚因何獨無。師曰。我非一切眾生。曰。既非
眾生。莫是佛否。師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師曰。
亦不是物。曰可見可思否。師曰。思之不及。議之不
得。故曰不可思議。外道欲於可思可議者徧計立
論。豈不顛倒。】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
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
含徧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
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
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
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
心顛倒論。」


【通曰。前五所計或有或無。或亦有亦無。不出三句。
未見雙非。尚滯在行陰中。故今計及死後有相無
相。及有無俱非。又於後後有無。起斷滅涅槃二見。
蓋行陰幾空。而窺見識陰矣。且來先去後。唯識主
之。故此以五陰並言。龍勝曰。五道中眾生身見力
[010-0937b]
因緣故。見四種我。色眾是我。色是我。我中色。色中
我。合云唯色是我。唯離色是我。我在色中。色在我
中。如是推求。了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而外
道返執為有相。或自固身。即色是我也。含徧國土。
色在我中也。前緣迴復。離色是我也。依行相續。我
在色中也。依此四計。受想行識皆然。乃至即行是
我。離行是我。我在行中。行在我中。所計之我。即識
陰也。皆計死後復有。成十六相。煩惱由陰而生。菩
提由我而證。兩性並驅。入未來際。皆畢竟有。故云
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此從各各有處。因
有得證而創為此論也。本菴道瓊首座。嘗舉隻履
西歸語謂眾曰。坐脫立亡倒化即不無。要且未有
逝而後出遺履者。為復後代兒孫不及祖師。為復
祖師剩有這一著子。仍大笑曰。老野狐。紹興庚申
冬。信守迎主超化。不赴。貽偈得法弟子慧山曰。口
觜不中祥老子。愛向叢林鼓是非。分付雪峯山首
座。為吾痛罵莫饒伊。顧專使曰。為我傳語侍郎。行
計迫甚。不及修答。聲絕而化。有僧問洞山。亡僧遷
化後。向甚麼處去也。山云。火後一莖茅。投子頌云。
野火燒時越轉新。至今煙𦦨雨難霖。旱地紅蓮遮
日月。無根樹長翠成陰。若識此有相。雖言有相也
不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
[010-0937c]
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
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
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通曰。此斷見也。第於色受想滅而勘校之。即此行
陰生理。將來究竟斷滅。行陰滅。則歸藏識海。彼之
所計。未為無見。然藏識非可滅者。彼但見其滅。遂
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究竟斷滅。不知此特無相。
非無其理也。故約四陰現在因亡將來果滅。合之
成八無相。乃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此亦
從互互無處。因無得證。而創為此論也。長沙岑因
僧亡以手摩之曰。大眾。此僧却真實為諸人提綱
商量。會麼。乃有偈曰。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蕩
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又曰。不識金剛體。却喚作
緣生。十方真寂滅。誰在復誰行。洞山將圓寂。謂眾
曰。吾有閑名在世。誰人為吾除得。眾皆無對。時沙
彌出曰。請和尚法號。山曰。吾閑名巳謝。石霜云。無
人得他肯。雲居云。若有閑名。非吾先師。曹山云。從
古至今。無人辨得。疎山云。龍有出水之機。無人辨
得。大陽明安問梁山。如何是無相道場。山指觀音
云。此是吳處士畫。陽擬進語。山急索曰。這箇是有
[010-0938a]
相底。如何是無相底。陽於言下有省。禮拜。乃歸本
位立。山云。何不道取一句。陽云。道則不辭。恐上紙
墨。山呵呵笑云。此語上石去在。後果上碑。投子拈
云。道曠古今。行人難度。山危絕險。登者無因。倘
不發明先蹤。履踐無期得入。所以悟由自巳。印乃
憑師。遞代證明。續佛慧命。此者窮崖問路。力盡指
蹤。巖壁無門。力窮進退。既金龍失水。妙翅急提。別
透波瀾復歸本位。諸仁者。正當恁麼時。還知古人
退位處麼。若知得。可謂萬仞峰摧。千波竭沸。龍宮
與天界分簷。鳳闕並星辰合彩。巖松籠瑞。川霧草
薰。不犯化門。千山迥出。若不知落處。巖闊無人問。
龍愁滄海深。頌曰。路窮崖仞問山翁。別指巖西嶺
近東。擬進霧垂嵐氣重。迴頭頃見太陽紅。若於此
無相得箇消息。雖言無相也不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
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
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
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
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虗實失措。由此計度。
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通曰。此非有非無見也。起於雙計有無。自體相破。
不但色受想滅。有即非有。行陰遷變。無即不無。於
[010-0938b]
此循環返復觀之。向之滅者曾有。雖無不無。今之
存者終滅。雖有非有。以是四陰雙計。故成八非。隨
舉一緣。皆具有相無相。此但於緣觀其相之有無。
未為精也。又於行性生滅流變之中。見生中即有
滅。故非有也。見滅中即有生。故非無也。此有無俱
非。於行性上觀。非心發通悟者不能。有而不有。是
謂妙有。無而不無。是謂真無。乃道中第一義諦妙
真如性也。彼但於行性見其俱非。後際識陰。尚昏
瞢無睹。故虗實失措。莫知所歸。既無歸宿。即無可
道。雖欲發揮藏識非生非滅境界。亦不可得。況
真如第一義諦。不生不滅之至理乎。彼所謂通悟。
僅同緣覺之悟。而不可語於正悟也。此有無俱非。
亦從前矯亂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
有。推極死後。創為此論。均名顛倒。外道問佛。不問
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嘆曰。世尊大慈
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
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
行。世尊以良馬許此外道。亦其心發通悟者。雪竇
頌云。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明鏡忽臨臺。當下
分妍醜。奸醜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因思
良馬窺鞭影。千里追風喚得迴。喚得回。鳴指三下。
有僧問法眼。如何是亡僧面前觸目菩提。眼云。是
汝面前。又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眼曰。亡僧幾
曾遷化。僧云。爭奈即今何。眼云。汝不識亡僧。法眼
[010-0938c]
盡力呼喚。尚不迴頭。若於此省去。可謂四句俱離。
靈根獨露。】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
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
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巳無復。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
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通曰。前見有行陰而無受想。此行陰亦無。故曰後
後無。前死後無相。但屬身滅一際耳。此窮盡七際。
滅不復生。身屬欲界。兼人與天。欲盡屬初禪。苦盡
屬二禪。極樂屬三禪。極捨兼四禪無色二種。雖言
五事滅。實該七際。此入無想天外道。大約與無聞
比丘同一斷見。謂巳證果不受後有。故立死後斷
滅論。開先照禪師上堂。叢林規矩。古佛家風。一參
一請。一粥一飯。且道明箇甚麼。祗如諸人心心不
停。念念不住。若能不停處停。念處無念。自合無生
之理。與麼說話。笑破他人口。參。僧問雲門。不起一
念還有過也無。門云。須彌山。白雲端頌云。須彌山
兮塞宇宙。千眼大悲看不透。除非自解倒騎牛。一
生不著隨人後。天童頌云。不起一念須彌山。韶陽
法施意非慳。肯來兩手相分付。擬去千尋不可攀。
滄海闊。白雲閑。莫將毫髮著其間。假雞聲韻難謾
我。未肯模糊放過關。此二頌大有甄別。若靠著不
[010-0939a]
起一念。不解倒騎牛消息。即是假雞聲韻。不免隨
人後矣。惡能透向上關捩子耶。】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
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性無苦故。或以三禪
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
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
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
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
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
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
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
標指。」


【通曰。既云後後無巳。何以復後後有也。蓋此幽清
常擾動元。是滅不得者。非得真寂滅場地。妄於滅
處見有可證。故言後後有。蓋行陰剎那暫停。圓明
略現。便謂此無生滅。即是涅槃。乃於五處計涅槃
果。使涅槃而有五也。可謂之真涅槃乎。即前七際
滅盡。立五涅槃。愛慕圓明。人天所共。苦藥二亡。不
受生滅。四禪與無色天同也。此五處安穩不出三
[010-0939b]
界。欲漏有漏無明漏。依然潛伏。且本於有為功用。
純熟成就。彼唯證無想定。便謂得無為果。迷於有
漏之中而不自覺。劫滿還入輪轉。豈得為真涅槃
耶。僧志道請益六祖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
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祖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巳。寂滅為樂。於此
疑惑。祖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
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
無覺。經云生滅滅巳。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
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
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
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陰是生滅之用。一體
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
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
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
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祖曰。汝是釋子。何
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
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躭著世樂。汝今當知。
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
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虗假。
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
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
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
[010-0939c]
現前之量可得。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
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之
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無上大涅
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
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
虗假名。何為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
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相。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
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
別想。劫火燒海底。風吹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
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
汝知少分。志道聞偈大悟。作禮而退。若六祖所論。
直指真義。作大覺王。清淨標指。誠有契乎其言。枝
見不生。心魔自息。庶幾行陰可破。而超眾生濁矣。】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
擾動。同分生機。倐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
深脉。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
東方。巳有精色。六根虗淨。無復馳逸。內外一作內內湛明。
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
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巳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祕。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羣召巳獲同中。銷磨六門。
合開成就。見聞通隣。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
如吠瑠璃。此青寶石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
命濁。觀其所由。岡象虗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010-0940a]


【通曰。諸世間性。不出十二類生滅之性。其行陰幽
清擾動。雖無生滅麤相。然常擾動元。新新不住。此
即同分發生之機。行陰盡者。此機隳裂。謂之曰機。
深沉而不可見。微細而不可指。如綱之綱。如衣之
紐。有此綱紐。即生滅根元。補特伽羅。中陰取趣之
身。酬因答果。脉脉感應。毫髮無爽。今者生機隳裂。
則業因既亡。孰為引果報。身既無。孰是酬因。因果
俱亡。感應懸絕。為絕其傳送沉細之深脉也。脉之
動也甚微。脉不斷。則命根不斷。脉斷而機泯。乃可
入乎無生之境也。前三陰盡。如雞初鳴。精色未分。
尚在昏瞢。此行陰盡。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巳有精
色。入此識陰。六根虗靜。無復馳逸動擾之相。湛明
澄徹。內而又內。深之又深。以至入無所入。直達本
源之地。故前未通其各命由緒。僅見同生之機。今
達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蓋巳見其同而不見其生
也。觀其由。執其元。不令遷流。不令馳逸。此既無端。
彼自不召。盡十方界。唯心唯識而巳。又惡有不同
哉。既獲其同。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渾然
一藏識海也。瞻顧精色。不至昏沉。則不覩不聞。名
至幽者。無聲無臭。名至祕者。漸漸於此發現呈露。
雖能發現而未至於精瑩。尚為識陰所覆。故名識
陰區宇。若於十二類生受命元由。巳獲同中。能以
定慧之力。銷磨六門。使其分者可合。壅者可開。開
合自由。明不循根。其見其聞。與圓通隣。則六根清
[010-0940b]
淨。可以互用。即前所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於是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瑠璃。內懸明月。此亦云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蓋金翅鳥卵也。精
瑩朗徹。如金剛然。不可破壞。既內而身心。外而世
界。朗然明徹。不但精色發現而巳。一切如來。密圓
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即所謂乾慧
地也。非識陰盡者不及此。識陰細微難斷。即是命
根。受命元由。皆始於此。今識陰盡。則根元俱盡。諸
類不召。並其不召者而妄之矣。十方皆同。並其同
者而泯之矣。故能超越命濁也。古師以息煖識三
和合成命。受生之際。識陰為先。若本識既離。則息
煖隨滅。此識謝命終。凡夫皆然。而可謂之超命濁
乎。所云識陰盡者。巳無來先去後之識。所云超命
濁者。業巳證阿羅漢道。不受後有。詎可輕談。且前
數取趣身。各從其類。行陰盡者。巳絕此脉。若此識
陰命脉。更為微細。故謂之罔象虗無。罔者若無。象
者若有。若有若無。又畢竟虗無。虗無者。不生不滅
真如體也。罔象者。八識中生滅影子也。故依真如
即名正覺。依八識即係妄覺。背覺合塵。故名顛倒
妄想。識陰盡者。則是轉識成智。轉生滅而依不生
滅也。除此罔象虗無細微顛倒妄想。豈易為力哉。
僧問香巖。如何是道。巖云。枯木裏龍吟。僧云。如何
是道中人。巖云。髑髏裏眼睛。僧舉問石霜。如何是
枯木裏龍吟。霜云。猶帶喜在。僧云。如何是髑髏裡
[010-0940c]
眼睛。霜云。猶帶識在。又問曹山。如何是枯木裡龍
吟。山曰。血脉不斷。僧曰。如何是髑髏裡眼睛。山曰。
乾不盡。僧曰。未審還有得聞者否。山曰。盡大地未
有一箇不聞者。僧曰。未審龍吟是何章句。山曰。不
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山以偈示之曰。枯木龍吟
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
那辨濁中清。天童拈云。王居門裏。臣不出門。故喜
識俱盡。則子歸就父。名乾得盡。即所云識陰盡也。
不有如是章句。惡能明是章句。】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巳滅生滅。
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巳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
諸類通覺。覺知通㳷。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黃髮外道所歸
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
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通曰。識陰湛明。因行而流。行陰既空。巳滅生滅流
注之相。然尚依識元湛不流處。故於寂滅精妙未
圓。寂滅云者。生滅滅巳。不復更用滅其生滅也。今
滅生滅。尚屬功用。故未為妙。有識元在。故未得圓。
然巳還識元。銷磨六門。歸在一處。能令巳身六根
間隔者。至是互用。合開無礙。寄根明發。操縱自如。
不但自覺內瑩。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諸類之覺。即
我之覺。我之覺。即諸類之覺。覺知相通。脗合無二。
能入覺元。圓融無滯。是元極圓。即諸類受命之元。
[010-0941a]
亦即諸類發覺之元。命由此立。覺由此起。既為覺
所自出。不見有知覺之相。是覺者非常。而無覺者
為常。故覺歸無常。即是真常。於識還元。即是真常
之因。此特於八識未形之前。冥然罔覺。認為歸宿
之地。乃外道所謂冥諦也。既有所歸。又有所因。能
因所因。皆即是妄。立所得心。成所得果。即因即果。
皆墮所安。有所即非圓。有所即非真。故曰違遠圓
通。與無上涅槃相背而馳也。雲蓋山志元禪師。因
潭州道正表聞馬王。乞師論義。王請師上殿相見。
茶罷。師就王乞劍。師握劍問道正曰。你教中道。恍
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
何精。道得不斬。道不得即斬。道正茫然。便禮拜懺
悔。師謂王曰。還識此人否。王曰識。師曰。是誰。王曰。
道正。師曰。不是。其道若正。合對得山僧。祗是箇無
主孤魂。因茲道士更不紛紜。直饒對得分明。也不
出冥諦。與無上正等正覺。大相遠在。】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
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虗空界十二類內所有
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
能執。摩醯首羅。色頂魔王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通曰。前常無常論。觀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為
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
[010-0941b]
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即此所云皆我身中一類
流出之見。但彼見其行。故計生滅。此見其元。故計
能為。雖執我能生彼而實不能。故曰能非能執。十
二類生受命元由。握之在我。即謂命自我出。無不
可者。何以曰非能。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無我相
可得。故能為萬象生也。今於識元覽為自體。便謂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其身。是猶窺見海能生漚。而
自身未離乎漚也。漚豈能生漚哉。一有能執。雖現
廣大神通。總歸於慢。為其強不能而謂能也。摩醯
首羅。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能現起無邊眾生
身。遂謂眾生自我流出。彼所居色頂天。未能超三
界也。不出三界。而曰能生三界。豈不自慢。立我能
生彼之心。計我能成彼之事。存一能見。便不自圓。
故曰違遠圓通。背涅槃城。雪峰示眾云。盡大地撮
來粟米粒大。拋向面前。漆桶不會。打鼓普請看。雪
竇頌云。牛頭沒。馬頭回。曹溪鏡裏絕塵埃。打鼓看
來君不見。百華春至為誰開。他日又云。盡大地是
沙門一隻眼。汝等諸人向什麼處屙。趙州聞舉云。
闍黎若迴。寄箇鍬子去。海印信頌云。沙門隻眼不
容物。萬象森羅從彼出。鍬子何人識趙州。放行底
事須綿密。別峰印頌云。雪峰何處屙。趙州寄鍬子。
沙門一隻眼。狼藉乃如此。呵呵呵。大唐國裏鼓聲
起。新羅國裏舞婆娑。看雪峰這般舉唱。只要識取
本來一類流出。實際理地。了無影響蹤跡。若說能
[010-0941c]
解能悟。能為萬法之源。即係脫空謾語漢。須用趙
州鍬子始得。】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虗空。
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通曰。前云若依所歸。立真常因。歸既有所。是我有
所歸也。我所歸者。實能生我。於是自疑身心從彼
識元流出。十方虗空。咸其生起。不自我起。故曰都
起。不自我流。故曰宣流。未有我時。先有此識。不但
生我。能生一切。於是稍稍窺見神我為常。識元是
常。神我猶屬七識。識元純是八識未動之初也。即
以此為無生無滅。作真常身。於此湛不搖處。微細
生滅中。早計常住。不但不見真不生滅性。亦且迷
現在生滅法矣。安住沉迷。以為勝解。是以非常為
常也。故墮常非常執。如計自在天能生我者。而以
為常。不知自在天亦非常住天也。道書曰。太乙者。
元一之氣。始生於太虗之上。有玉京之天。四方各
有八天。三十二帝居之。玉京之上有玉清上清太
清三清之天。三清之上。有虗皇十天。元老元尊與
天皇九皇居之。是色頂及空居天。外道所不能詳。
[010-0942a]
便以為生天生地之本也。至謂天皇降九氣為混
沌。而西域亦以大梵天為世界主。皆出此見。此則
立因依心。因依識元。能生我故。成妄計果。妄計常
住。非由我故。前計我圓生物。此計彼圓生我。故名
倒圓。蓋欲忘我忘能。而不能盡泯其生相也。故曰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大寧寬示眾。拈拄杖云。前佛
性命。後佛紀綱。總在這裏。如今用去也。為雲為雨。
為瑞為祥。利人利天。出生入死。他方世界。出沒卷
舒。若也通身是口。說不能盡。通身是眼。照不能窮。
一念相應。剎那萬劫。又慈明示眾云。道吾打鼓。四
大部州同參。拄杖橫也。挑括乾坤大地。鉢盂轉也。
覆却恒沙世界。且問汝等諸人。向甚麼處安身立
命。若也知安身立命處。北俱盧洲。喫粥喫飯。若也
不知。長連床上。喫粥喫飯。此諸尊宿指出真不生
滅為真常身。且道有歸宿無歸宿。不妨疑著。】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
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徧知。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二外道名執一
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
知心。成虗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通曰。前所歸冥諦。冥然無知。而知畢竟不可滅。故
又因知立解。謂識元有知。而一切法由知變起。因
計知體徧圓諸法。至謂無情徧皆有知。無所簡擇。
[010-0942b]
是以無知為知。故名倒知。譚子化書曰。老楓化為
羽人。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女化
為貞石。山蚯化為百合。自有情而之無情也。孰為
彼。孰為我。孰為有識。孰為無識。萬物一物也。萬神
一神也。即此草木為人人為草木之見。僧問忠國
師。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
若。有人不許。云是邪說。亦有信者。云不思議。不知
若為。師曰。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
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
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
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又
般若經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華既不越於
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於是
禪客作禮而去。又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曰。禪客
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
若。珠曰。法身無像。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
華而顯相。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經云。
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華若
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還能
應用。座主會麼。云不了此意。珠曰。若見性人。道是
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
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
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座主禮謝而去。
妙喜曰。眾中商量道。二尊宿恁麼切磋。一人得其
[010-0942c]
體。一人得其用。得其用者。事上建立。得其體者。理
上掃除。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
一法。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或抑或揚。無得無失。恁
麼見解。喚作矮子看戲。妙喜見處。也要諸人共知。
不見道破驢脊上足蒼蠅。又僧問雲門。如何是清
淨法身。門云。華藥欄。僧云。便恁麼去時如何。門曰。
金毛獅子。雪竇頌云。華藥欄。莫顢頇。星在秤兮不
在盤。便恁麼。大無端。金毛獅子大家看。天童拈云。
賊來須打。客來須待。雲門雪竇。二俱作家。這裏莫
有便恁麼去者麼。切忌撞頭磕額。據二三老宿見
處。何等圓妙。便恁麼去且不可。況於其中計圓知
心。成虗謬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巳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
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
以此羣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
諸迦葉波。三大龜氏并婆羅門。勤心役事。事火崇水。求出
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
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
槃城。生顛化種。」


【通曰。行陰既空。六根互用根根圓融。資發變化。隨
順無礙。便以圓融變化一切。皆能發生。謂此六根
由清淨四大而有。清淨四大之性。常住世間。曾無
滅息。既能化起六根。一切羣塵。皆由發起。是清淨
[010-0943a]
四大其本因也。現前地水火風。雖遷滅無常。而本
因之地。常住不毀。故求火光明。光明之性常住故
也。樂水清淨。清淨之性常住故也。愛風周流。周流
之性常住故也。觀塵成就。成就之性常住故也。於
此各各崇事。求出生死。非徒崇事其相。欲因相而
得其性也。如月光童子初習水觀。至累劫乃能與
水為一。外道崇奉之意。彷彿類此。欲與四大之性
合而為一。常住世間。名不生滅。此其非所求而求。
謂之妄求。非所冀而冀。謂之妄冀。四大能生。有為
之生者。四大能化。有為之化者。四大為所生。而實
不能生。四大為所化。而實不能化。執此不生而以
為生。顛倒化理故名顛化。且心為萬化之原。一切
萬物。皆由心出。今迷心從物。捨本事末。欲出生死。
返入生死。亡失知見。而至愚癡若此。豈不違遠圓
通背涅槃城。以是為忘知泯見。冀不生滅難矣。昔
魯祖凡見僧來。便面壁。南泉聞云。我尋常向他道。
空劫以前承當。佛未出世時會取。尚不得一箇半
箇。他恁麼。驢年去。保福問長慶。只如魯祖。節文在
什麼處。被南泉恁麼道。慶云。退巳讓人。萬中無一。
天童頌云。淡中有味。妙超情謂。綿綿若存兮象先。
兀兀如愚兮道貴。玉雕文以喪淳。珠在淵而自媚。
十分爽氣兮清磨暑秋。一片閑雲兮遠分天水。此
豈壁觀婆羅門可共語哉。又雪峰問僧。甚麼處來。
曰神光來。峰曰。晝喚作日光。夜喚作火光。作麼生
[010-0943b]
是神光。僧無對。峰自代云。日光火光。且道日光火
光。便當却神光也無。須是見諸相非相。方契無生
之旨。】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明計明中虗。非滅羣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虗無心。
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通曰。前妄計四大為不生滅。是墮常見。此破滅羣
化而依永滅。是墮斷見。明中虗。虗中明。似現圓明。
唯執定明中虗無。以無歸為歸。坐住空性。便落無
想天果。舜若多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見。由
於以空為因。故以空成果。此乃斷滅如來種性。所
謂蕉芽敗種者也。外道以是為涅槃。去真涅槃千
里萬里。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門云。體露金
風。雪竇頌云。門既有宗。答亦攸同。三句可辨。一簇
遼空。大野兮凉颷颯颯。長天兮疎雨濛濛。君不見
少林久坐未歸客。靜依熊耳一叢叢。此豈無歸為
歸者。所能窺其萬一。玄沙上堂云。佛道閑曠。無有
程途。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際。故
不可昇沉。建立乖真。非屬造作。動則起生死之本。
靜則醉昏沉之鄉。動靜雙泯。俱落空亡。動靜雙收。
顢頇佛性。必須對塵對鏡。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
不失其宜。如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
[010-0943c]
空色。所以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
不住中間意。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相
交。句句無前後。如壯士展臂。不藉他力。師子遊行。
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
暗。若到這裏。體寂寂。常的的。日赫𦦨。無邊表。圓覺
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玄沙雲門。洞見涅
槃真體。本無生滅。發揮精妙若此。足令外道寒毛
卓竪。】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此云無比求長命者。成其
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因
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通曰。窺見圓明。便計明中虗相。窺見圓常。便計常
不毀相。此智者不免。然圓明未甞不虗。而虗不可
執。執虗則落於空。精圓未甞不常。而常不可執。執
常則趣於勞。莊子云。大塊勞我以生。又態經鳥伸。
吐故納新。亦勤勞之事。故曰長勞。別本有作長牢
者。即常住果也。且此四大色身。定業所拘。分段不
可為變易。猶變易不可為分段也。身本無常。實不
可貪。今乃貪著欲其長久。是謂貪非貪執。雖諸長
壽仙有得其術而證此者。不過堅固其妄身而巳。
於真常不毀之性。大相遙遠。故謂之違遠圓通。背
涅槃城也。著執著命元。凝定識精湛不搖處。乃能
[010-0944a]
超無想天。而生非非想天。此又西域外道第一種
視固身常住者。最勝八萬劫滿。還入輪迴。惡在其
能常住乎。玄沙因誤服藥。徧身紅爛。僧問如何是
堅固法身。沙云。膿滴滴地。懷和尚頌云。滴滴通身
是爛膿。釣魚船上顯家風。時人只看絲綸上。不見
蘆華對蓼紅。端和尚云。曾有人問法華。如何是清
淨法身。只答他道。屎臭熏天。又云。蓮華葉上化生
兒。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別。法華亦有頌云。屎臭熏
天亦偶然。法華爭敢為君宣。鼻中若有通天竅。一
任橫行不著穿。此諸尊宿。於堅固法身。尚且談之
欲嘔。況敝陋色身。而欲妄延乎哉。然亦有乘願力
而來者。非假修得。如千歲寶掌。中印度人。周威烈
十二年生。左手握拳。七歲祝髮。乃展。因名寶掌。魏
晉間遊此土。入蜀禮普賢。常不食。日誦般若等經
千餘卷。有詠之者曰。勞勞玉齒寒。似迸巖泉急。有
時中夜坐。堦前神鬼泣。一日謂眾曰。吾有願住世
千歲。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歲稱之。次遊五
臺。徙居祝融峰之華嚴。黃梅之雙峰。廬山之東林。
尋抵建業。會達磨大師入梁。因就扣其旨。開悟。武
帝高其道臘。延入內廷。未幾入吳。有偈曰。梁城遇
導師。參禪了心地。飄零二浙遊。更盡佳山水。順流
東下。至天竺。住鄮峰。登太白。穿雁蕩。盤礡於翠峰
七十二菴。回赤城。憩雲門法華等處。返飛來棲之
石竇。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
[010-0944b]
時貞觀十五年也。後居浦江之寶嚴。與朗禪師友
善。每通問。以白犬馳往。朗亦以青猿為使令。故題
朗壁曰。白犬銜書至。青猿洗鉢回。顯慶二年正旦。
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問其徒慧雲。此肖誰。對曰
與和尚無異。即澡浴易衣趺坐。謂雲曰。吾住世一
千七十二年。今將謝世。聽吾偈曰。本來無生死。今
亦示生滅。我得去住心。他年復來此。頃時囑曰。吾
滅後六十年。有僧來取吾骨。勿拒。言訖而逝。越五
十四年。有剌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禮曰。冀塔洞
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色。浮即持往
秦望。建塔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顯慶丁
巳。實一千七十二年。抵此土歷四百餘。外道家求
長壽。能如寶掌者。幾何人哉。】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觀命互通。却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
廣化七珍。多增寶煖。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
真無真執。吒枳迦羅。他化天名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
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
槃城。生天魔種。」


【通曰。識陰為十二類眾生之命元。我命通彼。彼命
通我。故曰互通。識陰若盡。十方眾生命即皆盡。我
命亦盡。誰證真常理。誰為所化眾生。徒有真常。無
證真常者。恐其銷盡。欲留塵勞。度脫眾生。始而坐
蓮華宮。廣化七珍。意非不美。既而多增寶媛。恣縱
[010-0944c]
其心。則邪思入之矣。依此邪思。欲證真常。起用化
物。而不知其非。故名真無真執。吒枳迦羅。即欲頂
他化自在天。能化欲境以自娛樂者。他化天未必
皆魔。然魔王神變與之相類。故與同居。唯欲塵如
火。故曰熾塵。前十種天魔。一一以潛行貪欲為事。
是邪思所發。不可禁制。無著則謂之天。有著則謂
之魔也。法華經曰。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無貪
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昔鬱
頭藍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獲非想定。具五神通。
時君尊敬。迎以入宮。宮中女子。接足而禮。鬱頭藍
弗觸女子手。遂生貪欲。便失神通。飯食訖。徐步歸
山。故偈曰。纔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此樂變化天
魔。以識陰伏而得之。未甞不以邪思發而失之。通
報既盡。便入淪墮。是樂亦何可常。故謂之真無真
也。若維摩大士所現神力。即時須彌燈王佛。遣三
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
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包
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寶覺禪師曰。以師
子座之高廣。毗耶室之狹小。佇思其間。即成妨礙。
此真神通力。故不可思議。】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
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巳休。更不
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
[010-0945a]
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
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通曰。識陰露現。故曰命明。識既含藏有漏無漏種
子。今於此中分別決擇。苦集有漏名麤名偽。道滅
無漏名精名真。擇去麤偽苦集。而留精真道滅。修
道為感。證滅為應。意但取此。不復更進。此四諦法
輪。本脩圓觀。法界平等。離二邊垢。名清淨道。今發
小乘欣厭之解。不離因果。居滅便休。是清邊垢也。
故謂之背。趣寂纏空。證於偏真。與前斷滅稍異。前
一向歸無。屬無想天。此有滅可證。屬四空天。纏空
云者。精圓感應。為寂所縛。不能回向趣大乘也。定
性聲聞。巳證入定。未證漏盡。執滯四諦言教。故命
之曰聲聞。不能發悟求進無上菩提。聞舉頓教法
門。便乃退座。此所謂增上慢者。未得為得。卒歸於
無聞也。古人云。莫守寒巖異草青。坐著白雲宗不
妙。所以蓮華菴主拈拄杖示眾云。古人到這裏。為
甚麼不肯住。眾無語。自代云。為他途路不得力。復
云畢竟如何。又自代云。楖𣗖橫擔不顧人。直入千
峰萬峰去。雪竇頌云。眼裏塵沙耳裏土。千峰萬峰
不肯住。落華流水共茫茫。剔起眉毛何處去。又僧
問雲居簡禪師。孤峰獨宿時如何。居云。九間僧堂
裏不臥。誰教你孤峰獨宿。丹霞頌云。法爾非脩本
十分。平常酬答最分明。雖然指出長安道。無奈遊
人不肯行。聲聞趣寂。尚屬巧勳。法爾非脩。是真寂
[010-0945b]
滅。彼鈍根者。故不了此。】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㳷心。
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通曰。圓融清淨。則非背清淨道者可及。於常樂我
淨四德。庶幾近之。但執而未化耳。彼蓋以覺為明。
見其圓則滯於圓。見其明則滯於明。明故不惑於
因果感應。圓故不泥於居滅即休。於此發研深妙。
深而又深。不墮於有。妙而又妙。不墮於無。即此非
有非無。立為不生不滅之涅槃而不復前進。是乃
定性辟支果也。辟支有二種。出有佛世曰緣覺。出
無佛世曰獨覺。皆以觀緣悟道。至湛不搖處。脗合
圓覺。但覺字不能除得。滯在圓明一路。堅執不化。
故曰不迴心者。宗門所謂夜明簾外轉身難也。僧
問金峰志禪師。四海晏清時如何。峰云。猶是堦下
漢。丹霞頌云。四海烟塵巳晏然。當軒明月照人寒。
大功不賜將軍賞。寶馬金鎗頓懶觀。僧問曹山。朗
月當空時如何。山曰。猶是堦下漢。曰請師接上階。
山曰。月落後來相見。正與此同。投子示眾云。若論
此事。如鸞鳳冲霄。不留其跡。羚羊挂角。那覓其蹤。
金龍不守於寒潭。玉兔豈棲於蟾影。其或賓主若
立。須威音路外搖頭。問答言陳。乃玄路傍提為唱。
[010-0945c]
若能如是。猶在半途。更乃凝眸。不勞相見。頌曰。水
澄月滿道人愁。妙盡無依類莫收。劫外正偏兼帶
路。不萌枝上辨春秋。若於此等公案有透徹路。便
可與諸緣獨倫為師。此緣獨本一種。前分者非是。】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塗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
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
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
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
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
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通曰。前行陰十種禪那。至五現涅槃而極。巳有悟
機。尚未證果。今識陰十種禪那。至辟支涅槃而極。
巳入果位。故曰生斯位。前八種外道。違真中二理。
起界內邪見。業終仍入輪迴。後二種二乘。違中道
諦。起界外邪見。迴心即入大乘。故能增進。迴智向
悲。即菩薩道。前云心魔。此云見魔。心尚流動兼六
識。見唯執持兼七識。總不出無始習氣見愛二惑。
因依迷惑。不能究竟。於未足中生滿足證。巳至八
識湛不搖處。不能轉識成智。故曰惑菩提性。亡失
知見。此知見即佛知見。非果亡也。迷在識陰。不得
瑩徹。為識所覆。故違遠圓通。八識即如來藏性。悟
之即能轉識而成正果。迷之則為識轉而入輪迴。
[010-0946a]
故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則從始入門。即得成就。
不復為歧見所惑矣。雲峰悅上堂。有情之本。依智
海以為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祗為情生智
隔。想變體殊。達本情亡。知心體合。諸禪德會麼。古
佛與露柱相交。佛殿與籠燈鬬額。若也不會。單重
交拆。僧問芭焦徹和尚。有一人不捨生死。不證涅
槃。師還提𢹂也無。徹曰。不提𢹂。僧云。為甚麼不提
𢹂。徹云。老僧粗識好惡。投子頌云。百歲童兒出戶
來。滿身紅爛惹塵埃。火中閑步清涼地。識者無因
敢近擡。若識此人。即入佛知見。不遭歧路。】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
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
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
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
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觀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
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
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
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
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
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呪。若未能誦。寫於禪
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
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010-0946b]


【通曰。此段經文。與前阿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
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首尾呼應。
此先佛世尊。於禪那中。覺明分析細微魔事。魔不
得入。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要於識陰都盡而巳。陀
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故迷之則中途成狂。而諸魔熾盛。悟之則轉識成
智。而菩提現前。若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得有證。此即魔屬。識陰若
盡。神我都忘。返流全一。諸根互用。從互用中。透入
金剛乾慧。於中發起真智。如淨琉璃。內含寶月。一
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於是即獲無生法忍。
乃能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及菩薩
所行金剛十地。證於等覺。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
莊嚴海。即妙覺位也。前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
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即此謂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若有一法可得。然
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故得無所得。證無所證。即是
見性。能見性。即成佛也。有由乾慧地即證菩提者。
謂之曰超。超固頓也。有由乾慧地安立聖位而至
圓滿菩提者。頓而圓也。此圓頓法門。當下轉識成
智。諸魔事根柢於識者。從何出生。故曰不取無非
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幻且無有。何有於魔
哉。故凡夫而知此也。直至菩提。更無欠少。二乘而
知此也。回心增進。得大涅槃。此妙奢摩他三摩禪
[010-0946c]
那。固是最初方便。亦是最後垂範。但可忽然自悟。
非由人得。亦非可尋常觀行修證而得。是不可思
議境界。如修三昧而持呪者。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不可思議。故此以持呪終之。與前大佛頂相應。所
以表至尊至貴第一法門也。青原思禪師問六祖
曰。當何所務。即不落堦級。祖云。汝曾作什麼來。思
云。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堦級。思云。聖諦尚不為。
何堦級之有。祖深器之。令思首眾。既乃命分化一
方。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巳。菩
提果自成。投子頌云。無見頂露雲攢急。劫外靈枝
不帶春。那邊不坐空王殿。爭肯耘田向日輪。丹霞
頌云。卓爾難將正眼窺。迥超今古類何齊。苔封古
殿無人侍。月鎻蒼梧鳳不棲。僧問瑞巖。作麼生商
量。即得不落堦級。巖云。排不出。曰為甚麼排不出。
巖曰。他從來無堦級。曰未審居何位次。巖云。不坐
普光殿。曰還理化也無。巖曰。名聞三界重。何處不
歸朝。夫妙莊嚴海。福慧俱足。萬行具備。大不可思
議。聖諦且不足言。而況其凡乎。】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
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虗妄。為本
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併
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唯願如來發宣
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
來眼。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
[010-0947a]
塵垢。乃至虗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
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
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虗
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
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通曰。阿難所問。為併銷除。為次第盡。決擇頓漸二
門。作將來人天眼目。世尊先以最上一路。乘悟併
銷者示之。唯在悟入精真妙明本覺圓淨。此體非
留死生妄業。及諸塵垢妄緣。乃至虗空非業非緣
者。如大海不宿死屍相似。即有五陰死生塵垢虗
空等相。亦無處著。如是見得妙明原自精真。何有
於妄。本覺故自圓淨。何有於染。而世間死生遷流
屬受想行者。塵垢渾濁屬色者。依虗空而立屬八
識者。皆由妄想生起。既是本覺妙明真精。何因起
妄。發生諸器世間見相二分等。妄本無因。如前所
云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人人皆知是妄。此妄從何
而起。以為因緣。非因緣也。以為自然。非自然也。非
因緣。非自然。無乃虗空性乎。亦非虗空性也。彼虗
空性如海一漚發。以大覺觀之。猶然是幻。何況生
死塵垢依虗空而立者。豈非幻中之幻乎。故說因
緣性。說自然性。皆妄心計度。原非實有。既非因緣
自然。則五陰之妄。本無自性。既無自性。本自不生。
妄本不生。何處覓妄。故知妄起處。乃可說妄因緣。
[010-0947b]
此妄如何而生。應當如何而息。斯有五陰銷滅次
第可言。若妄元無。即妄即真。起處尚且不知。何從
而名之曰因緣。又何從而推之曰自然。如眼無眚
病。但見一月。本無第二月。何處更索第二月。而與
之論因緣自然哉。此乘悟併銷。為最上圓頓法門。
固不論云何銷除。而亦未甞不併銷除。但唯悟入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更無餘事。僧問長沙岑。本來
人還成佛否。沙曰。你道大唐天子還割茅刈草麼。
投子頌云。苔殿重重紫氣深。星分辰位正乾坤。金
輪不御閻浮境。豈並諸候寶印尊。又僧問九峰滿
禪師。人人盡道請益。未審師還拯濟也無。滿曰。汝
道巨嶽還乏寸土麼。曰四海參尋。當為何事。滿曰。
演若迷頭心自狂。曰還有不狂者也無。滿曰有。曰
如何是不狂者。滿曰。突曉途中眼不開。此於覺明
為咎。巳斷妄根。故演若迷狂。無自而起。非真見本
來面目者。未易達此。】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
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
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未有。
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虗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通曰。想胡為乎生哉。生於識也。識初動處。是謂想
元。識是命根。依想而傳。識動則想生。想生則命立。
命立則四大具。所謂命煖識三。和合而成人是也。
[010-0947c]
故巳之想與父母之想合。則福德優劣。隨其所願。
而色身堅固。於是乎現。未生以前。但有想耳。未想
以前。但有識耳。識神不死。是謂命根。命根欲其堅
固長久。故既現色身。唯恐銷殞。此即妄想堅固之
明驗也。若曰秉天地陰陽之氣。實有此身。非從妄
立。則談酢必無涎生。談崖必無酸起。決不從妄流
轉。今口中水出。足下酸起。未必實境。但因想生。則
此身宛是妄想倫類。故與妄感相應。又何怪乎此
身不從父母想生哉。唯以想從想。如水出酸起。現
有色身。則此色身。明是一堅固妄想也。故謂色陰
堅固妄想以為其本。若識此想非因緣生。非自然
生。全體是妄。則當下寂滅。本自無色。孰與交織而
為劫濁哉。故能空劫濁也。忠國師上堂。青蘿夤緣。
直上寒松之頂。白雲淡泞。出沒太虗之中。萬法本
閑而人自鬧。雲門上堂。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
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曰。與
我拈案山來。僧便問學人見山是山水是水時如
何。門曰。三門為甚麼騎佛殿從這裏過。曰恁麼。則
不妄想去也。門曰。還我話頭來。夫學人明知萬法
本閑。色陰不有。明知妄想是妄。於我無與。為甚麼
不空色陰。只未明雲門話頭在。參。】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
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虗明
第二妄想。」
[010-0948a]


【通曰。想在心而形乃酸澀。必有受之者。而後動其
色體也。有想即有受。有受即有現。故樂受為順為
益。苦受為逆為損。二現迭遷。驅馳不息。誰為之受。
唯虗則受。唯明則領納。是虗明妄想。屬前五識。即
是見分。見與相淆。故名見濁。若識此受非因緣生。
非自然生。故屬虗妄。雖有虗明。原無自體。既無自
體。本自不生。既本不生。誰為受者。誰為見者。故能
破見濁也。趙州上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
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甚麼處著。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
老僧頭去。夢幻空華。徒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
如。既不從外得。更拘執作麼。如羊相似。亂拾物安
向口裏。老僧見葯山和尚道。有人問著。但教合取
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一似獵狗專欲得物喫。佛法在甚麼處。千人萬人。
盡是覓佛漢子。於中覓一箇道人無。若與空王為
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又僧問洞山。時時勤拂拭。
為甚麼不得鉢袋子。山曰。直饒道本來無一物。亦
不得他鉢袋子。曰未審甚麼人合得。山曰。不入門
者。曰祗如不入門者。還得否。山曰。雖然如是。不得。
不與他。復曰。直饒道本來無一物。猶不合得他鉢
袋子。且道什麼人合得。這裏合得下一轉語。且道
下得什麼語。一上座下九十六轉語。不契。末後云。
設使將來。他亦不受。山深肯之。雪竇云。他既不受。
[010-0948b]
是眼。將來必應是瞎。天童拈云。長蘆則不然。直須
將來。若不將來。爭知不受。直須不受。若不不受。爭
免將來。將來的必應是眼。不受的真箇是瞎。還會
麼。照盡體無依。通身合大道。此從長爪比丘兩處
負墮化將來。直須不受亦不受。方能超越見濁。】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
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通曰。念慮無形。色身有質。念動身隨。何因為其所
使。由想融之也。心生虗想。形取實物。種種心酬。與
念相應。由想通之也。使心隨境。使境隨心。搖動妄
情。無間寤寐。此屬妄想本際。力能融通無礙。蓋第
六識作用也。是為煩惱窠臼。若識此想。非因緣生。
非自然生。當體虗妄。即當體空寂。想本無生。又何
煩惱之為祟哉。昔仰山於僧堂三昧次。夜半。不見
山河大地。寺宇人物。以至巳身。全同空界。明晨舉
似溈山。溈曰。我在百丈時得此境。乃是融通妄想
銷明之功。汝向後說法。有人過者。無有是處。天童
舉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不。於諸妄心。亦
不息滅不。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於無了知。不辨
真實不。頌云。巍巍堂堂。磊磊落落。鬧處剌頭。穩處
下脚。脚下線斷我自由。鼻端泥盡君休斵。莫動著。
千年故紙中合藥。瑯琊覺甞問講僧曰。如何居一
切時不起妄念。對曰。起即是病。又問如何是於諸
[010-0948c]
妄心亦不息滅。對曰。息即是病。又問如何是住妄
想境不加了知。對曰。知即是病。又問如何是於無
了知不辨真實。對曰。辨即是病。覺公笑曰。汝識藥
矣。然未識藥中之忌也。寶覺為之偈曰。黃華熳熳。
翠竹珊珊。江南地暖。塞北春寒。遊人去後無消息。
留得雲山到老看。此諸尊宿。可謂脚下線斷。縱橫
自由。足為破想陰者規則。】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
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
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通曰。堅固妄想。不離色塵。虗明妄想。猶與色對。融
通妄想。即屬內塵。有像可取。有境可得。至幽隱妄
想。無像可窺。無境可執。新新不住。運運密移。趣乎
生則爪生髮長。趣乎滅則氣銷容皺。日夜相代乎
前而我不覺。以為非我乎而我體日遷。以為即我
乎而我又無覺。蓋至幽至隱之妄想。念念遷流。莫
可方物。不知者第歸之於化理而巳。行陰屬第七
識。巳離諸想。故不可覺。而生滅流注。最為微細。總
不出於三界輪轉。故命之曰眾生濁。若於念念不
停。有箇停處。即不受眾生輪轉。僧問龍牙遁禪師。
二鼠侵藤時如何。牙云。須有隱身處始得。僧云。如
何是隱身處。牙云。還見儂家麼。丹霞頌云。寒月依
依上遠峯。平湖萬頃練光封。漁歌驚起汀洲鷺。飛
出蘆華不見蹤。故知此隱身處。神鬼也覰不著。而
[010-0949a]
行陰不能惑巳。蓋微細生滅。即係明暗二境。日夜
相代。而形體遷變如二鼠侵藤。日就銷滅。此屬幽
隱妄想。而藏身處無蹤跡者。足以破之。】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
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記憶宛然。
曾無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筭。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
則湛了內罔象虗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阿難。是五
受陰。五妄想成。」


【通曰。行陰生滅。念念不停。但幽隱不可見耳。至湛
不搖處。巳滅生滅。何以名妄想耶。為有識體精明
在也。即此精明體段。善惡不萌。意識俱泯。湛然常
凝。似有類於本覺精真者。而實非本覺精真也。本
覺精真。不落見聞覺知。故不受熏。今湛不搖處。識
無所存。落在無記。無記之性。通於現量。不出前五
識見聞覺知境界。此見聞覺知。雖無擬議卜度。却
能領納受熏。故所見奇物。憶忘俱無。偶一覆覩。記
憶宛然。真如夾氷之魚。觸境即發。而生滅未甞泯
也。當知此湛非真。念念受熏中。串習幾習氣。幾微
常習未巳。如串珠相似。有此精明。即有此見聞覺
知。有此見聞覺知。不離根塵。即能攪境受熏。容習
[010-0949b]
妄業。故知非真湛也。必須返流全一。銷磨六門。迥
脫根塵。六根互用。但一精真。寄根明發。開合自由。
妄習無寄。故口如鼻孔。眼似眉毛。以耳觀色。色不
能搖。以目聽聲。聲不能引。如是乃為妙湛總持。妄
想無自而入也。蓋前五識未入思惟。與八識貼體
而近。故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非有後得智。不
能轉前五識也。至轉識成智。得其真湛。然後信八
識種子微細生滅。流急不見。非是無流。雖似恬靜。
不名真湛。彼湛了內。罔象虗無。微細精想。似有若
無。未甞無想。故亦謂之妄想也。蓋第八識依不生
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識。若背塵合覺。依不生滅。
即名正知。若背覺合塵。依於生滅。即名顛倒。想元
乃識初動處。五種妄想。皆由此起。由一念迷妄。受
此取此。以自蔽覆。故名五受陰。亦名五取蘊。悉妄
想為之本也。永嘉曰。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者。謂歷
歷分明。即是識陰。領納在心。即是受陰。心緣此理。
即是想陰。行用此理。即是行陰。穢污真性。即是色
陰。此五陰者。舉體即是一念。一念者。舉體全是五
陰。歷歷見在一念之中。無有主宰。即是人空慧。見
如幻化。即是法空慧。必如永嘉所言。人法俱空。識
陰乃盡。而後能超越命濁也。趙州問投子。大死底
人却活時如何。子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雪竇頌
云。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鑒作家。古佛尚言
曾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天童頌云。芥城劫石妙
[010-0949c]
窮初。活眼空中照廓虗。不許夜行投曉到。家音未
肯付鴻魚。此妙絕想元。不容習妄。實際理地。不動
步而到。分明畫轉識成智底格則也。】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
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通曰。前阿難問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此詳答有因
有界。自淺及深。色不自色。因空顯色。是色空邊際。
乃色界也。受不自受。因觸有受。是觸離邊際。乃受
界也。想不自想。因記名想。是記忘邊際。乃想界也。
行不自行。因生滅不停名行。是生滅邊際。乃行界
也。識稱湛了。巳滅生滅。性入元澄。而合乎湛。有入
有合。即有邊際。乃識界也。蓋湛入為識陰。真湛為
性識明知。明知即智。智之與識。有邊際存焉。真性
不名湛入者。周徧法界。無出入故。湛出為行。湛入
為識。內內湛明。入無所入。即至不生滅地。此以漸
入微。由五塵五識。六識七識。而至八識。又五陰淺
深之界也。既合乎湛。得無生法忍。又何邊際而可
窺測哉。既無邊際。即空五陰。五陰皆空。即超五濁。
所云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
始入終。五疊渾濁。至是同歸於湛矣。還原觀曰。由
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
空無有實。即是涅槃。智證傳曰。於色聲等法。念念
分別。名為變遷。觀此色聲等法。起滅無從。當處解
[010-0950a]
脫。先觀巳眼曰。是眼即不能自見其巳體。自體尚
不見。云何見餘物。次觀前境曰。若見是樹。復云何
樹。若見非樹。云何見樹。次觀三際曰。若見在是有
耶。則過去未來亦應是有。若過去未來是無耶。則
見在亦應是無。此還原之要旨也。溈山上堂。夫道
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
即是。從上諸聖。祗說濁邊過患。若無許多惡覺情
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泞無礙。
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溈山數語。直示湛入合
湛消息。但令識陰都消。更有何事。】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識從色除。理則頓悟。
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巳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
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虗妄。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通曰。前阿難問為併銷除。為次第盡。初答直示。向
上一著。唯在悟入精真妙明。本覺圓淨。更無妄想
可除。更無次第可指。所謂乘悟併銷者也。此答事
非頓除。因次第盡。慈悲之故。稍涉廉纖。所謂頓而
不遺乎圓者也。此五陰根元。重疊生起。其生也有
因。所因八識想元。生起見相二分。由內造外。由細
至麤。今欲滅此五陰。其滅也有漸。先從色陰銷除。
由外及內。從麤入細。不無次第。若論真如之理。一
[010-0950b]
悟便至佛地。有何堦級。了陰無體。當體全空。故乘
悟併銷。當下無事。乃若無始習氣。熏染日久。現行
無明。纏縛五重。豈能一旦而拔。故須漸漸淘汰。因
次第盡。如劫波巾結。巾本無異。結必漸除。先得人
空。次得法空。次得空空。乃得無生法忍。寂滅現前。
故不識虗妄根元。心逐識轉。不得開通。今明知是
妄。妄本無因。當下心開。證涅槃樂。既證涅槃。至不
生滅。視彼五陰虗妄。無因自生。原無自性。深為可
厭。若五陰不滅。流轉三界。生死循環。更有何樂。而
戀戀不捨哉。此覺妄根元。遠離五十種魔事。尤先
佛世尊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所當次第
而修者。皆足為末法明訓也。故囑令流通云。圭峯
禪師答史山人十問。一問如何是道。何以修之。必
須修成。為復不假功用。答。無礙是道。覺妄是修。道
雖本圓。妄起為累。妄念都盡。即是修成。二問道若
因修而成。即是造作。便同世間法。虗偽不實。成而
復壞。何名出世。答。造作是結業。名虗偽世間。無作
是修行。即真實出世。三問其所修者為頓為漸。漸
則忘前失後。何以集合而成。頓則萬行多方。豈得
一時圓滿。答。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
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巳全。漸修如長養
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此三答可為此段經文注
疏。又圭峰答溫慥尚書問曰。真理雖然頓達。此情
難以卒除。如風暫止。波浪暫停。豈可一生所修。便
[010-0950c]
同佛用。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真如為
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繫。黃龍晦堂答韓宗古侍郎問曰。然
心外無剩法者。不知煩惱習氣是何而欲盡之。若
起此心。翻成認賊為子也。從上以來。但有言說。乃
是隨病設藥。縱有煩惱習氣。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方便誘引之說。若是定有習氣可治。却
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譬如靈龜曳尾於途。拂迹
迹生。可謂將心用心。轉見病深。苟能明達心外無
法。法外無心。心法既無。更欲教誰頓盡耶。據晦堂
見處。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據圭峰答處。
即時時勤拂拭。休使惹塵埃也。晦堂主於頓。喻如
人夢被枷鎻。覺來更須脫枷鎖乎。斷無此事。圭峰
主於漸。喻如水結成氷。失灌溉之用。須火日漸隣
始是流通。宗鏡錄云。入吾宗者。先須知有。然後保
任。又頭尾須得相稱。不可理行有闕。心口相違。若
入宗鏡。理行俱圓。據宗鏡斷。大鑑祗具一隻眼。大
通雙眼圓明。何者。大鑑具理而無行。謂本來常淨。
不假拂塵。大通巳悟須修。拂塵鑑朗。所以道。正雖
正却偏。偏雖偏却圓。非久參洞上之宗。未可容易
談也。】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虗空。盈滿七寶。持以
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虗度。於意云何。是人
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虗空無盡。珍寶
[010-0951a]
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
現前虗空既窮。佛土充徧。皆是珍寶。窮劫思議。尚不
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
虗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此云棄瞬息即經
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
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
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通曰。徧滿虗空。盈滿七寶。世間豈有是事。以佛眼
觀。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亦尋常事耳。況
妙真如性。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是為家寶。能證清
淨法身。即至寶所。此寶豈不徧滿虗空乎。故以世
間金銀珠貝珊瑚瑪瑙車磲七珍之寶奉佛。尚且
得福無量。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能
使人人皆至寶所。此出世之寶。能分別世間寶者。
故非世間之寶可及。其得福報尤不可勝計也。不
但得福。且能銷罪。福有福報。罪有罪報。福罪兩不
相準。故雖得天福。不能免地獄苦。罪莫重於五逆。
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燒經像。此但舉
四重。父母一體耳。三寶不可易也。前云四棄。指殺
盜婬妄。又云八棄。此云十棄。總不出十惡業。即前
十習因六交報也。罪業重者。此方無間獄壞。復移
他方。至十方無間獄。一一經嘗。何其苦也。但一念
[010-0951b]
迴心。將此法寶。開示末學。轉迷為悟。轉煩惱為菩
提。雖在生死海中。自有涅槃之樂。此自罪自懺。自
業自解。雖佛亦不能與力焉。無罪即是得福。無苦
即是受樂。故以法寶開示人者。不但自免罪。且令
人人免其罪。不但自得福。且令人人得其福。不但
自獲寶。且令人人皆獲至寶也。寶盈世間。寧有方
所。何但以七寶奉佛所得之福。較量多寡哉。佛雖
實語免罪得福。有如是無量功德。分明讚嘆此經。
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無窮無盡。尊貴無比。僧問大
嶺禪師。如何是一切處清淨。嶺云。截瓊枝。寸寸是
寶。折旃檀。片片皆香。丹霞頌云。乾坤盡是黃金骨。
萬有全彰淨妙身。玉女背風無巧拙。靈苗華秀不
知春。若是則更無地獄等相乎。何以調達生陷地
獄也。調達謗佛。生身陷入地獄。佛令阿難傳旨。汝
在地獄中安否。達云。我雖在獄中。如三禪天樂。佛
又令阿難問。汝還求出否。達云。我待世尊來便出。
阿難云。世尊是三界大師。豈有入地獄分。達云。我
豈有出地獄分。翠巖真云。親言出親口。調達為佛
堂弟。即阿難親兄。巳得神通。推山壓佛。時有金剛
護持。然亦傷其足指出血。既欲害佛。盡收其眾。行
至中途。生身陷入地獄。然達自為鹿王時。巳與佛
同修行。今情均天倫。乃有此變。亦其迷心太重。未
易迴頭。須於地獄業火燒乾。乃能發悟。佛記調達
於多劫後。亦當作佛。即在地獄中無出入見。安知
[010-0951c]
其不能變地獄為安樂國哉。】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呪。如我廣說。窮劫
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通曰。一念轉移。便消罪業。得福無量。若能常誦此
經。常持此呪。其獲福也。窮劫不盡。若能依教行道。
必成正覺。無復魔業。此經此呪。所以發揮妙覺者。
至為詳備。所以防範陰魔者。至為周悉。魔不能惑。
而覺道成矣。若持呪誦經而不明自性。却又被魔
所縛。僧問百丈。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如
同魔說時如何。丈云。因守動靜。三世佛冤。此外別
求。如同魔說。後僧問同安。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
經一字。即同魔說。此理如何。安云。孤峯迥秀。不挂
烟霞。片月橫空。白雲自異。丹霞頌云。雲自高飛水
自流。海天空闊漾虗舟。夜深不向蘆灣宿。迥出中
間與兩頭。此於經義不即不離。自有出頭處。若能
悟此。魔不能惑。壽州道樹禪師。於神秀言下知微。
乃卜壽州三峰山。結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樸。
言談詭異。於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薩羅漢天仙
等形。或放神光。或呈聲響。學徒覩之。皆不能測。如
此涉十年。後寂無形影。師告眾曰。野人作多色伎
倆。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吾
不見不聞無盡。若會不見不聞無盡之旨。直至菩
提曾無欠乏。陰魔銷盡。何天魔之足虞。】


「佛說此經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
[010-0952a]
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并初發
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通曰。佛說此經。乃最上圓頓法門。佛以一音演法。
隨類各解。故隨所證量。皆得法喜。踊躍而去。何以
故。本有之性。各各具足。故趙州示眾曰。看經也在
生死裏。不看經也在生死裏。諸人且作麼生出得
去。僧便問。只如俱不留時如何。州曰。實即得。若不
實。爭能出得生死。天童頌曰。看經也在生死裏。飯
蘿裏坐無喫底。不看經也在生死裏。錦衣堆裏無
著底。忽然烏鵲呌一聲。反身踴躍渾家喜。休擬議。
如今拋向眾人前。千手大悲提不起。西川座主至
華嚴。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嚴曰。如車二輪。如鳥
兩翼。主曰。將謂禪門別有奇特。元來不出教意。後
聞夾山盛化。遣小師馳問前語。山曰。雕沙無鏤玉
之談。結草乖道人之意。小師迴。舉似主。主乃讚歎
遙禮曰。將謂禪門與教意不殊。元來有奇特事。不
見僧問睦州。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州云。青山自青
山。白雲自白雲。天童拈云。若向這裏識得睦州。釋
迦出世。達磨西來。總是不守分底漢。還識得麼。臂
長衫袖短。脚瘦草鞋寬。僧問洛浦。祖意教意。是同
是別。浦云。日月並輪輝。誰言別有路。僧云。恁麼則
顯晦殊途。是非一揆。浦云。但自不亡羊。何須泣歧
路。丹霞頌曰。月篩松影高低樹。日照池心上下天。
赫赫炎空非卓午。團團秋夜不知圓。會此。則日月
[010-0952b]
不到處。別有一乾坤。豈沾沾宗教為活計者可擬
哉。】

No. 318-B


書楞嚴宗通後


曾金簡。名鳳儀。字舜徵。楚之來陽人。性耽內典。宿根
猛利。先以文業受知於王鳳州先生。未幾遂成道誼。
繼復師事羅近溪先生。而學益進。愈研精覃思。力究
向上事。萬歷癸未。以進士為祠部郎。因臥病少林。忽
聞鐘聲發悟。洞見法源。由是左宜右有。超方逸俗。當
代大老。如王龍溪羅念菴李卓吾。及所交遊。如瞿元
立管東溟袁了凡王肯堂諸名賢。咸相推獎。時論韙
焉。生平以宏護聖教為巳任。徑山募刻方冊大藏。其
倡導之力居多。嘗與元立諸人作發願文。刻於藏中。
所著述甚夥。率皆心得了義之言。無世論文字之習。
此宗通十卷。詮釋諦理。融洽分明。更博採從上宗師
公案言句。與經文逐段互發。為向來未有之剏格。而
實宗說兼通之要典。自序中所謂天地間合有此種
議論者是也。惜原板久湮。傳本寥寥。乃與二三有志
此宗者。重刻於淛中。共結一究竟堅固因緣。不匱其
[010-0952c]
法施之意。并桾摭舊聞。稍為序次。用識其行履之少
分云。盤水後學陳熈願復齋父謹䟦。


時道光庚寅仲
夏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