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九


阿難。世間一切所脩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
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
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
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
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
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
一類。名大梵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
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
方界。徧成瑠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
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阿
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
地。清淨心中。麤漏巳伏。名為二禪。阿難。如是天人。圓
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
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
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
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徧淨天。阿難。此三
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
[009-0921b]
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阿難。復次天人
不逼身心。苦因巳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
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
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
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
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
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
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
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
名為四禪。」


【通曰。前六欲天。形雖出動。巳離人仙二趣。心迹尚
交。欲念未至全無。不可語於梵也。若修梵行者。但
知持戒。修十善道。不知禪那。無有智慧。故於諸禁
戒。唯婬難斷。茲力能斷婬。無留欲界。是為梵眾。心
既離欲。戒為真戒。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為梵輔。
清淨禁戒。加以明悟。謂悟欲即是性。戒無所戒。是
名大梵。戒定相應。得定其戒。巳離欲界八苦。苦惱
麤相。所不能逼。名離生喜樂地。總屬初禪。自此以
上。無有言語。但以定心發光。光有勝劣。分其高下。
少光其光尚劣。迭發多光。則光無量。猶未至成音
也。至成就教體。令人觀光知修梵德。隨機受益。應
用無盡。則圓光成音矣。此定生時。與喜俱發。名喜
[009-0921c]
俱禪。微細憂懸。所不能逼。名定生喜樂地。總屬二
禪。自此以上。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
乎淨性。興寂滅為樂相似。始而曰通。其淨猶劣。既
而曰成。則身心輕安。協乎妙性。猶未至於徧也。唯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此勝託現前。託於勝境。非真
寂滅現前也。但隨順淨性。歸寂滅樂。此定功德。與
徧身樂俱發。名樂俱禪。雖離前喜動。而歡樂畢具。
名離喜妙樂地。總屬三禪。喜動乃逼苦之因。離喜
則苦因巳盡。而得無量樂。是樂有為所致。樂久必
壞。壞亦成苦。故苦樂俱捨。則麤重相滅。捨念清淨。
則淨福性生。淨德致福。三災不及。是名福生。苦樂
二忘。捨無所捨。但愛樂隨順無遮福性。是名福愛。
均名捨俱禪。從是有二歧路。若於先無量光無量
淨福德圓明。不帶異執。無生滅心。則直趨廣果。謂
淨福廣大所感果也。若先心雙厭苦樂。專研捨心。
先捨麤心。入於微心。復捨微心。入微微心。從微微
心。相續無間。以至心想一切皆捨。心慮灰凝。此妄
想相也。是名無想定。乃從迂僻生無想天。是人不
了妄性體空。即妄即真。厭此生滅。求不生滅。以至
身心俱滅。非真不生滅性也。如來氷魚耳。初生此
天。未全無想。經半劫始無。及報將習。後半劫有想
而心相見。故曰初半劫滅。後半劫生。中間四百九
十九劫。一向無想。乃定力所持。一切苦樂所不能
動。總為四禪。在初禪二禪。曰非正修真三摩地。在
[009-0922a]
三禪。曰非正得真三摩地。至四禪。則曰非無為真
不動地。初禪修戒。二禪修定。從清淨梵行中修。雖
不至為鬼神邪定。然非從真三摩地發心。此有為
無為所由辨也。三禪有所得矣。得之而樂矣。有得
有樂。即非真三摩地。此有得無得所由分也。至四
禪有所得心幾於捨盡。可以謂之無為矣。然由功
用純熟所致。非真不動地也。若真不動地。眾苦所
不到。到且不能。而孰其動之。今以世間諸苦樂境
所不能動。便以為三摩地。是三摩地可脩而至也。
可脩而至者。非真三摩地也。故真三摩地。非具般
若智慧。莫能知之。今四禪脩心。不假禪那。無有智
慧。於真三摩地。有所不知也。真淨和尚示眾云。是
日巳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亦何樂。唯二乘禪
定寂滅為樂。是為真樂。學般若菩薩法喜禪悅為
樂。是為真樂。三世諸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樂。
是為真樂。石霜普會云。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是
為二乘寂滅之樂。雲門云。一切智通無障礙。拈起
扇子云。釋迦老子來也。是為法喜禪悅之樂。德山
棒。臨濟喝。是三世諸佛慈悲喜捨之樂。除此三種
樂外。不為樂也。且道歸宗一眾。在三種內三種外。
良久云。今日莊主設饡飯。俵䞋錢。參退。僧堂內普
請喫茶去。喝一喝。又鵝湖大義禪師。憲宗詔入內
殿論義。有法師問欲界無禪。禪居色界。此土憑何
而立。義曰。法師祗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曰
[009-0922b]
如何是禪。義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
窮經論。祗這一點。尚不奈何。故真三摩地。誠不易
知。知之而三界俱超。何論四禪哉。】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
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
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鬬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
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羣幾。
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阿難。此
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
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
間麤人所不能見。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
累。自此巳還。名為色界。」


【通曰。五不還者。不復於欲界受生。即斯陀含名為
不來而實無不來者也。三果能斷九品習氣。種子
與現行俱滅。於欲界無受生業。故曰下無卜居。此
五天即四禪捨念清淨。更入微細立名耳。前於苦
樂有捨有厭。則心與境鬬。不能無煩。盛熱則謂之
煩。今苦樂兩滅。無與鬬者。故名無煩。心雖不交。交
地猶在。未為拔根也。今心機無對。能滅緣影。併生
煩之熱而無之矣。故名無熱。此無煩無熱。但除外
麤。未顯淨妙。今妙見圓澄。外不依塵象生。內不依
沉垢生。照十方世界。如淨瑠璃。是名善見。精見在
[009-0922c]
我。能陶鑄妙色而無礙。十方世界。從我發化。是名
善現。幾者動之微也。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
一微空。於此窮色性性。色性空。空性覺。覺則所謂
色性性也。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不獨究竟色
性。而且究竟性之所自來。色於究竟盡矣。楞伽云。
住色究竟天。離諸過失處。於彼成正覺。有味哉其
言之也。所謂正覺者。不住於色。不住於空。唯色究
竟天。前此之色既盡。後此之空未來。於此可證無
上正等正覺也。彌勒曰。色界十八處。初禪三天。由
䎡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二禪三天。由䎡中上品
熏修第二靜慮故。三禪三天。由䎡中上品熏修第
三靜慮故。四禪四天。由䎡中上品熏修第四靜慮
故。復有諸聖住。心不共五淨居地。由䎡中上上極
品熏修第四靜慮故。此不還天何為四禪以下不
能知見。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無漏聖業。聖凡
之隔。故不能見。雲居膺結菴於三峰。經旬不赴堂。
洞山問子近日何不赴齋。膺曰。每日自有天神送
食。山曰。我將謂汝是箇人。猶作這箇見解在。汝晚
間來。膺晚至。山召膺闍黎。膺應諾。山曰。不思善。不
思惡。是甚麼。膺回菴。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覓
不見。如是三日乃絕。又神僧法本。嘗至襄州禪院。
與一僧同過夏。本嘗言曰。貧道於相州西山中住
持竹林寺。寺前有一石柱。他日有暇。必請相訪。其
僧追念此言。因往彼尋覓。至山下村中寄宿。問其
[009-0923a]
村僧曰。此去竹林寺近遠。僧乃遙指孤峯之側曰。
彼處是也。古老相傳。昔聖賢所居之地。今但名存
耳。僧疑之。詰朝往至竹叢中果有石柱。當法本臨
別云。但扣其柱。即見其人。乃以小枝擊柱數聲。忽
風雲四起。咫尺莫窺。俄然耳目豁開。樓臺對聳。身
在三門之下逡巡。法本自內而出。見之甚喜。問南
中舊事。乃引其僧度重門。升祕殿。參其尊宿。尊宿
問其故。本曰。早年襄州同過夏。期此相訪。尊宿曰。
可飯後請出。在此無座位。食畢。本送至三門相別。
既而天地昏暗。莫知所進。此身宛在石柱之側。然
則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非世人所可窺
測。又何疑於五不還天哉。雖不可見。猶有色質。故
總名色界。】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若在捨心。
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
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
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
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
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
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
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
[009-0923b]
轉。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
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漸次增進。迴
向聖倫所修行路。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
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此皆不了妙覺明
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
羅。此云數取趣各從其類。」


【通曰。四無色天。定性聲聞所居。若迴心者。迴智向
悲。濟生利物。不住小果。入菩薩乘。名大阿羅漢。其
鈍根者。不能發明智慧。復由定心忻上厭下。厭色
依空。入空無邊處。身礙既銷。不依於色矣。無礙之
無亦滅。又空無所空矣。身根六識。俱巳泯絕。唯留
八識全分。七識半分耳。末那七識。原無定位。外緣
色空。則依六識。名麤。內緣八識。但內執。無外緣。名
細。此厭空依識。名識無邊處。進之識心全半都滅。
非真能滅也。但以識心湛不搖處。迥無攸往。便以
為本無所有。真性本來無一物。而此識心都滅。亦
略相似。然此以生滅為因地心。生滅之心未滅。如
急流水。望如恬靜。故不可語於真性無所有處也。
識心既滅。識性不動。又復窮研。使不動者亦滅。夫
不動周圓。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本自不生。本自無
盡。強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其所謂盡者。亦依識滅
之而見其盡耳。而性何嘗盡也。故於識性不動。以
為存。則非無想。而心慮灰凝。又似不存。則非想也。
以為盡則非想。而細微流注不息。又似非盡。則非
[009-0923c]
非想也。此非想非非想。半依不生不滅。半依生滅。
正是識陰區宇。為識所覆。但於念想間揣摩。非真
能見性者也。生此天者。八萬劫無想。劫滿則復有
想。此等窮空。不盡真空妙理。不悟空生於大覺故
也。雖從五不還天聖道而窮。不明真性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之旨。不入菩薩乘。終名不迴心鈍阿羅
漢。此根雖鈍。尚有迴心之期。豈若外道從無想天
迷有為漏。自謂無漏。報盡便入輪轉哉。即四空天
不免輪轉。而欲界色界。俱是業果酬答。答盡入輪。
又何疑也。唯諸天王。乃是諸地菩薩分身應化。遊
戲於三摩提之外。權示漸次。迴向聖倫。亦漸增漸
進修行之路也。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雖
無業果色。猶有定果色存。從此逮終。並定果色而
無之。非了悟妙覺明心。超出三界。不足以語此。不
能了此。不超三界。妄隨七趣。展轉沉溺。皆由積妄
所致。欲界妄見欲。色界妄見淨。無色界妄見空。妄
有三界。各躭其趣。補特伽羅。能取當來諸趣。即中
有也。涅槃云。中有五陰。非肉眼所見。天眼所見。妄
從其類。故逐輪轉。總之識神未化乃至於此。若能
轉識成智。自無此累。昔地藏問脩山主甚處來。修
云。南方來。藏云。南方近日佛法如何。修云。商量浩
浩地。藏云。爭如我這裡種田博飯喫。修云。爭奈三
界何。藏云。你喚甚麼作三界。天童頌云。宗設般般
盡強為。流傳口耳便支離。種田博飯家常事。不是
[009-0924a]
飽參人不知。參飽明知無所求。子房終不貴封侯。
忘機歸去同魚鳥。濯足滄浪煙水秋。又翠巖真示
眾云。不見一法。是大過患。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色
空明暗。不是一法。拈起拄杖云。凡夫見拄杖。喚作
拄杖。聲聞人見拄杖。認得頑空。撥無拄杖。菩薩人
見拄杖。幾曾挂著齒牙。飢來喫飯。困來打睡。寒來
向火。熱則取涼。不見道一切智智清淨。恁麼說話。
笑破土地鼻孔。此正與種田博飯喫一般清味。是
超出三界底樣子。】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脩羅類。若於鬼道。
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
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
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
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脩羅。生大海心。沉水
穴口。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
趣攝。」


【通曰。阿修羅福力等天。而無天行。故云非天。十地
經曰。阿修羅有五類。一極弱者。住人間山林。西方
山大深窟。有非天之宮。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
萬一千由旬。有羅睺之宮。手能掩日月者也。三又
下二萬一千由旬。有勇健之宮。此嗔不飲酒者也。
四又下二萬一千由旬。有華鬘之宮。此女極美而
男惡者也。五又下二萬一千由旬。有毗摩質多羅
[009-0924b]
之宮。此云淨心。能波海出聲。帝釋之姻家也。長阿
含云。修羅一日一夜。三次受苦。苦具自來。入其宮
中。是知此趣。一分善報。謂之人天。若論受苦。實在
人趣之下。故正法念經。唯以鬼畜二種收之。此經
以胎卵濕化及天人鬼畜四種。曲盡修羅之情狀。
大略與十地經符。青林虔禪師上堂。祖師門下。鳥
道玄微。功窮皆轉。不窮難明。汝等諸人。直須離心
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吾子
息。僧問久負不逢時如何。曰古皇尺一寸。問請師
答話。曰修羅掌於日月。又僧問佛海禪師。即心即
佛時如何。曰頂分丫角。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
墜金環。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麼生。師曰。
禿頂修羅舞柘枝。恁般說話。非出凡聖路學。離心
意識參。固莫測其涯涘。】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
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
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虗妄。更無
根緒。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
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
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婬事。阿難。不斷
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
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勗脩行。欲得菩提。要除
[009-0924c]
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
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虗偽。如來說為可哀
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
說者。即魔王說。」


【通曰。前阿難問妙心徧圓。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
生修羅人天等道。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故
此總答七趣昏沉。皆有為相。於妙圓明無作本心。
元無所有。如空中華。於太虗空有何干涉。非本來
自有也。但由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所謂妄習生起
者是也。既有妄習。即有妄果。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則非無定處也。自妄發生。惑為妄因。妄為業因。非
為自然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本自常寂也。由殺
盜婬三為根本。隨順殺盜婬業。是妄見有。有必淪
墮四惡趣。而鬼倫其最下者也。不隨順三者而力
反之。是妄見無。無必出生三善趣。而天趣其最上
者也。善惡雖殊途。而有無相傾。故三界輪迴。無有
休息。皆人為所致。非菩提咎。若得妙發三摩提者。
識自本心。得其真淨。謂之曰妙。不離三界。頓超三
界。彼於寂常正定之中。無有無二相可得。巳除俗
諦之妄。無二之無亦滅。復除涅槃之真。根本無明。
銷鎔淨盡。惑從何起。妄從何生。尚無於善。況隨於
惡。此猶眼本無翳。而空華無自有也。三惑諸經多
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亦名通惑。三乘共
[009-0925a]
斷故也。塵沙名別惑。菩薩所斷。無明乃業識之種
子。唯大乘菩薩方斷此惑。不除揑目。雖欲除華。倍
加虗偽。縱得神通。亦落魔道。魔道不除殺盜婬而
修邪定者也。故欲得無上菩提者。應除三惑。蕩滌
習氣。三惑既無。安有三界。若不知此說者。謂菩提
本空。安事除惑。即魔說也。有一俗士問西堂藏禪
師云。有天堂地獄否。藏云有。云有佛法僧寶否。藏
云有。更有多問。盡答言有。士云。和尚恁麼道。莫錯
否。藏云。汝曾見尊宿來耶。云某甲曾參徑山和尚
來。藏云。徑山向汝作麼生道。云他道一切總無。藏
云。汝有妻否。云有。藏云。徑山和尚有妻否。云無。藏
云。徑山和尚道無即得。此於尋常語中。指出頓超
三界消息。妙矣。又僧問洞山詮禪師。清淨行者。不
上天堂。破戒比丘。不入地獄時如何。詮曰。度盡無
遺影。還他越涅槃。丹霞頌云。相好巍巍大丈夫。一
生無智恰如愚。從來佛祖猶難望。地獄天堂豈可
拘。此可為妙發三摩提者證明。】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牀。攬七寶几。迴紫金山。
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
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巳說真修行法。
汝猶未識脩奢摩他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觀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
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
[009-0925b]
天報巳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阿難起立。並其會中
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佛告阿難。及諸大眾。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
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
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虗空
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虗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
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
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㳷。當處湛然。一切魔王。
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
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昧。不覺遷訛。彼等咸得
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
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氷。暖氣漸鄰。
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
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羣邪。咸受幽氣。
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
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
殊為眇劣。彼唯呪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祗毀一戒。
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
[009-0925c]
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通曰。魔即魔羅。此云殺者。亦云奪者。能殺慧命奪
善法故。大約五種。曰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天魔。
鬼魔。合之唯陰魔天魔而巳。陰魔即生死煩惱依
五陰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又
無聞比丘。得少為足。謗佛。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
是邪見魔。即陰魔而天魔者也。以謗法故。即墮阿
鼻獄。一人發真歸元。十方世界銷殞。一切魔王。諸
凡夫天。見其宮殿崩裂。水陸驚慴。便來惱亂禪定。
此天魔之為害也淺。彼恃神力。猶為客也。其主在
我。故以妙覺而破塵勞。如以湯銷氷。而以明破幽
也。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毀我律儀。隳我寶覺。如宰
臣籍沒。而宛轉零落也。此陰魔之為害也深。成就
破亂。全歸主人。故修禪定。必須明悟。不為五陰所
迷。乃第一義。陰者識情蓋覆。如浮雲然。明者當陽
顯露。如太虗然。陰銷入明。即還本覺。故本覺妙明。
與十方佛。無二無別。但由癡愛妄想。隨迷轉變。有
世界生。有世界。即有色陰。戀此塵勞。即有受想行
識陰。吾欲破陰而出。還吾覺圓心體。期於漏盡。彼
有漏者。戀著不捨。恃其通力。故來相惱。若毀戒破
律。與之和同。雖得五通。必為魔子。於此覺破。是謂
寶覺。此覺即是成佛種子。仗此寶覺。入乎正定。以
證法身。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脗合。
常處寂然。寂照含虗空。即虗空且無之矣。又況依
[009-0926a]
空而立諸有漏國土哉。華嚴座主問長沙岑。虗空
為是定有。為是定無。沙曰。言有亦得。言無亦得。虗
空有時。但有假有。虗空無時。但無假無。曰如和尚
所說有何教文。沙曰。大德豈不聞首楞嚴云。十方
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豈不是虗空
生時。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
空悉皆銷殞。是不是虗空滅時。但滅假名。所以老
僧道。有是假有。無是假無。長沙洞徹本覺妙明。故
觀虗空起滅。亦乃是幻。何況其餘。有朋彥上座。博
學強記。來訪報恩明禪師。敵論宗乘。明曰。言多去
道轉遠。今有事借問。祗如從上諸聖。及諸先德。還
有不悟者也無。彥曰。若是諸聖先德。豈有不悟者
哉。明曰。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銷殞。今天
台山嶷然。如何得銷殞去。彥不知所措。即此一大
疑團。不能銷殞。奈何輕言破陰哉。】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
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
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
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力暫得如是。非為
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阿難。
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
[009-0926b]
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羣邪。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
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
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
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羣邪。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
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
毗盧遮那。身土相稱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
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
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
聖解。即受羣邪。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
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虗空。成七寶色。或百
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
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
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
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
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
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
羣邪。又以此心圓入虗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
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
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
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又以
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
[009-0926c]
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
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
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
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
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
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
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
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
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
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羣邪。阿難。
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
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通曰。禪那即止觀法門。銷落諸念。以湛旋其虗妄
滅生。止也。其念巳盡。離念猶存。一切精明。觀也。止
觀不二。必以動靜不移。憶忘如一。不昏不散者。為
正念。從此而入。乃得真三摩提。若靜有而動無。憶
存而忘亡。此屬凝想光景。非為正定。初入止觀。色
陰未破。如明目人。處大幽暗。未能發光。為色所局。
是名色陰區宇。色陰既破。如目明朗。十方洞開。觀
力圓照。不為前境所礙。如是則能超越劫濁。由色
與見交織。故成劫濁。今見不為色法所迷。故能超
也。是色陰胡為乎來哉。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本
[009-0927a]
於父母與巳三者妄想交結而成。成此堅固四大
色身。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
此四纏而成六根。六湛圓明。蔽覆真性。故謂之陰
也。今入禪那。精研妙明。離於前塵。身境俱空。四大
不織。性與色離。始則精明流溢。身能出礙。外忘其
境也。既而其身內徹。拾出蟯蛔。內忘其身也。既而
精魄遞相離合。內身外身。互為賓主。能於空中聞
說法要。則幾遺其形也。既而內光發明。見佛境界。
靈悟所染。暫得如是。而不可為常也。若念佛三昧。
見淨土境。心境相應。名為正相。不在此例。既而抑
按逾分。見多寶色。抑極則光生。亦十想觀所成也。
既而密澄其見。覩暗中物。前所見者幻境。此所見
者實境。非養盛心細者不能。既而四體虗融。同於
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非純覺遺身者不能。既
而觀照之極。成就清淨。忽見十方佛土。天堂地獄。
皆無障礙。幾於得天眼通矣。既而抑按之極。不但
見暗室中物。而遠方市井。亦莫不見。不但聞空中
法聲。而親族眷屬之語。亦莫不聞。幾於得天耳通
矣。至研究精極。內外涉入。互為賓主。精神魂慮。忽
忘所歸。由是魔得其便。入其心腹。乃令形體變移。
種種遷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彼豈不以為能破
色陰。不復為色法所拘攣乎。而不知為魔之所著
也。此十者。皆由精研妙明。用禪那心。與堅固妄想
交戰。色未能即空。空未能即色。互為勝負不得渾
[009-0927b]
融。此色陰之魔。所得乘間而入也。眾生頑迷。不自
忖量平日之見地。與佛何似。平日之功行。與佛何
似。偶見此境。便為聖證。非聖謂聖。非證謂證。內迷
於陰魔。而外感於天魔。大妄語成。墮無間獄。良可
哀憫。故世尊欲宣示末法中。保護眾生。成無上道
也。若功力既到。能破色陰。雖現如上事。不作聖心
解者。宗門中亦多有之。如鵞湖智孚禪師。一日不
赴堂。侍者來請赴堂。孚曰。我今日在莊喫油糍飽。
者曰。和尚不曾出入。孚曰。你但去問取莊主。者方
出門。忽見莊主來謝和尚到莊喫油糍。此非身能
出礙者乎。瑞巖禪師。一日有媼來作禮。巖曰。汝速
歸救取數千物命。媼回舍。見兒婦拾田螺歸。遂放
之。又祖照禪師。於定中所見數十里內之事。而人
未甞有知之者。後以莊僧聞過故出揚於外。照慮
惑眾。即入圓寂。此皆能之而不以為聖證者也。】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
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
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
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
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
所由。虗明妄想以為其本。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
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蝱。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
[009-0927c]
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阿難。又彼定中諸善
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
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
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
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
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
正受。當從淪墜。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
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
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
以為勤精進相。此名脩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
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
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
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
心中。自心巳疑是盧舍那。此云淨滿得少為足。此名用心
忘失恒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
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
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巳亡。歷覽二際。
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牀。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
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
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
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09-0928a]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淨中。
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旁。
自歌自舞。自謂巳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巳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
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
經是樹葉。或是㲲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
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悞眾生。
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巳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
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
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
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
得虗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噉肉。
[009-0928b]
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味其虗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發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
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
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
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
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
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
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阿難。如是十種禪那
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
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
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
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
上道。」


【通曰。色陰未銷。則心著於色。見諸異境。魔猶未入
於心也。色陰滅而受陰存。受陰蓋指前五識虗能
受明能領納。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虗明體段。應是
佛心。而何以為妄想耶。但生一執著。欲證為實得。
便是受陰所覆。而不得謂之正受矣。故受陰未破。
則不離五根。如心觸客邪。為魘所縛。雖有虗明而
不得用。受陰既破。則明不依根。如魘咎既歇。其心
去住自由。而能返觀其面。虗明得用。即超見濁。見
[009-0928c]
大攬受諸境。交織而成濁。今者虗明無復留礙。是
先拔其見矣。見根既拔。孰有為見所受者而為之
濁乎。色陰未銷。心未發光。色陰既盡。得大光耀。即
是虗明妄想。有正悟者。視此虗明亦屬境耳。唯精
研妙明。內抑過分。則忘我之極。視物皆我。故視蚊
蝱如赤子而悲心生。虗明現前。感激過分。故謂諸
佛可齊而勇心生。定強智微。則新故之間。杳無所
依。故沉憶不散。心懸一處。而自以為精進。慧力過
定。則自疑是佛。易生止足。故溺於知見。自謂巳得
光明徧照。不但諸佛可齊巳也。進退失據。自生艱
險。謂吾有大患。為有此身。常求害命。早取解脫。不
但沉憶不散巳也。處清淨中。心安穩後。無復艱險
之憂。則有無限喜生。喜得無礙解脫。而歌舞失度。
由無慧以自禁也。喜極自足。則大我慢生。慢有七
種。所謂慢。過慢。慢過慢。增上慢。下劣慢。我慢。邪慢。
慢不敬也。過慢。謂巳過彼而慢之。慢過慢。兼二慢。
既不敬。又作意凌之也。增上。謂巳增上故。卑劣慢。
慢尊勝者故。我慢。計蘊有我。以我慢故。邪慢。慢正
故。以於定中緣持正法。故不言邪慢。增上未得謂
得。卑劣以劣自矜。所以慢尊勝也。若有慧力。圓悟
精理。色銷明圓。得大輕安。輕安在七覺支中。其體
屬定。定若兼慧。正道可通。但以此自足。更不求進。
坐在輕清窟中。故為無聞比丘也。若捨念清淨。一
向入空。生斷滅解。撥無因果。乃謗持戒為小乘果。
[009-0929a]
菩薩悟空。則無持犯。因而破毀律儀。雖彼自以為
超脫。而不知為魔所使也。受陰虗明。不貪其味。則
愛欲不生。唯愛極發狂。誤入諸欲。則煩惱與欲。二
境俱發。天台云。生來欲色。抑制可停。今所發者。其
惑熾盛。若見外境。心狂眼暗。如睡師子。觸之哮吼。
若不識者。則能牽人作大重罪。一念之愛。流毒至
此。由挾持定境。其發最猛利。而其害最大也。如是
十種。皆由得虗明性。用禪那心。與虗明妄想。交為
勝負。故各有所著。若悲狂憶慢憂愁行婬。明是著
魔。大般若經曰。魔能入一切眾生心。令歸依魔黨。
如膠如漆。斷手截臂。不以為難。魔力所攝固如此
至安穩輕安空心現前自信是佛。何為失於正受。
蓋正受者未甞不虗。未甞不明。終不作虗明解。法
華經曰。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乃謗持戒等。故
但存佛見於胸中。即是魔也。降魔藏見北宗秀。秀
問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曰有佛
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曰。是佛亦
空。何境界之有。又祇林和尚。每叱文殊普賢為精
魅。手持木劍。自謂降魔。纔見僧來參。便說魔來也。
魔來也。以劍亂揮。歸方丈。如是十年。後置劍無言。
僧問十二年前。為甚麼降魔。曰賊不打貧兒家。曰
十二年後。為甚麼不降魔。曰賊不打貧兒家。故始
以降降魔。既以不降降魔。若二降魔者。真不作聖
心解者也。唯不作聖心解。故非魔作。臨濟至初祖
[009-0929b]
塔。院主云。先禮佛先禮祖。濟云。佛祖俱不禮。院主
云。佛祖與你有甚冤家。濟拂袖便出。茲非不禮塔
廟者乎。丹霞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
院主訶云。何得燒我木佛。霞以杖子撥灰曰。吾燒
取舍利。主云。木佛何有舍利。霞云。既無舍利。更取
兩尊燒。主自後鬚眉墮落。投子拈曰。不會為客。煩
勞主人。頌曰。古巖苔閉冷侵扉。飛者驚危走者迷。
夜深寒爇汀州火。失曉漁翁輙自疑。茲非摧毀經
像者乎。正為兩院主有佛祖魔。有經像魔。橫於胸
次。臨濟丹霞。用出格手段拔之。竟不覺悟。大人境
界。非庸眾所知。信哉。】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
其形。如鳥出籠。巳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
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
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巳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
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
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阿難。
彼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
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
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
[009-0929c]
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
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
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阿難。又善男子受陰
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
精思。貪求經歷。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
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
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
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
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
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
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魃鬼。年老
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
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又善
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
綿㳷。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
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
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
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
移易。或得宿命。或得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
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
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
[009-0930a]
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
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
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
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
不知。墮無間獄。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魔。圓定
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
其心。貪求辨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
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
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
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
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
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
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
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
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
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
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又善
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
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
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
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
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
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
[009-0930b]
知識。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
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我於
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
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
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
虗誑。遺失本心。此名癘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
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
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
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尅巳辛勤。樂處
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
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
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巳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
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
起心。巳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
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
其時。毫髮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
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
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
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
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
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
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
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
[009-0930c]
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
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䬸
嘉饌。或時日䬸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
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
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
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
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
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
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又善
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
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
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
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
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
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
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
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
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
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
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婬不毀麤行。將諸
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
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
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
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
[009-0931a]
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又善
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
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
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
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於大眾內。其形
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虗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
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
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
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
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
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
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
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又善
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
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
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
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
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
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
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
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
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
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噉精氣鬼及四天王
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隷四天王未發心者。利其虗明。食彼精氣。
[009-0931b]
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
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
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巳乾死。
惱亂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
墮無間獄。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
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巳成正徧知覺。
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
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
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徧知。墮無間獄。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
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
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阿難。如是
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
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
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
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
覆護。成無上道。」


【通曰。受陰既盡。想陰未除。何得成就六十聖位。謂
五根既拔。心巳離形。從是凡身。上歷菩提。始之以
三增進。繼之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終之以等妙
二覺。共成六十聖位。曰聖者。所以別於凡也。未脫
根塵。為根塵所礙。如鳥在籠。既根塵銷落。寄根明
發。如鳥出籠。得意生身。自初地至十地。有三種意
生身。一入三昧樂意生身。謂心寂不動。即相似初
[009-0931c]
信至七信入空位也。二覺法自性意生身。謂普入
佛剎。以法為自性。即相似八信出假位也。三種類
俱生無作意生身。謂了佛所證法。即九信十信修
中位也。此意生身。乃初入三昧樂意生身耳。然想
陰未破。即前如幽室見。如人寱語。巳成音韻倫次。
謂由是上歷六十聖位。決定成就。令想盡不寐者。
咸悟其語。是名想陰區宇。若浮想銷除。如夢既覺。
不復為想所覆。於覺明本體。毫無纖塵。則一倫生
死。首尾圓照。生死與涅槃無異相。故曰一倫生死。
其生也為首。其滅也為尾。不見生相。不見滅相。故
曰首尾圓照。如明鏡垢除。不亂光輝。名想陰盡。一
切煩惱。因想念有。唯念盡想亡。生滅心滅。煩惱從
何而起。故能超煩惱濁也。想所由生。以融通妄想
為之本。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若動念盡
則心境俱亡。故能破融通妄想也。味著虗明之體。
則魔入其心。今不躭著虗明。似有融通之妙。故曰
受陰虗妙。不遭邪慮。然三摩地中。融通之意未化。
則魔又乘其融通而惑之矣。故心愛圓明。貪求善
巧。則貪習怪鬼年老成魔者附人。說自化善巧等
法以惑之。心愛遊蕩。貪求經歷。則婬習魃鬼年老
成魔者附人。說他化邪見等法以惑之。心愛綿㳷。
貪求契合。則詐習魅鬼年老成魔者附人。說開悟
他心宿命等法以惑之。心愛根本。貪求辨析。則冤
習蠱毒及誑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者附人。說現
[009-0932a]
前是佛等法以惑之。心愛懸應。貪求冥感。則瞋習
癘鬼年老成魔者附人。說冥感度人等法以惑之。
心愛深入。樂處陰寂。則慢習大力鬼年老成魔者
附人。說未來因果等法以惑之。心愛知見。貪求宿
命。則見習山林土地城隍川嶽等鬼年老成魔者
附人。說珠寶奇異等法以惑之。心愛神通。研究化
元。則訟習依人之鬼。一切山河草木積劫精魅。及
壽終仙為怪所附。年老成魔者附人。說撮光履水
透垣入瓶神通等法以惑之。心愛入滅。貪求深空。
則枉習休徵之類。日月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
不死為靈。年老成魔者附人。說無因果。出入虗空
等法以惑之。心愛長壽。貪求永歲。欲棄分段而求
變易。細相常住。乃斷見思惑而生法性土者。非世
間之魔可得而惑也。於是住世自在天魔。居欲界
第六天者。使其眷屬毗舍遮等。惱亂是人。毗舍遮
中。巳發心者。則護持正法。其未發心者。則噉人精
氣至現美女身。令人肝腦枯竭。亦太磣矣。此所謂
道愈高則魔愈盛。防範不可不嚴也。夫圓明善巧。
遊歷佛土。綿密契證。辨析根元。冥感懸應。深入寂
靜。知通宿命。神通無礙。入滅盡定。永劫不毀。皆真
修行分內之事。於此精研。亦不為過。但始之以愛。
繼之以貪。則心有所著。有著便是欲。故魔得乘其
愛。遂其貪。引之以淫欲。至破律儀而不顧也。魔亦
究心涅槃。唯不能斷婬。故入鬼神邪定。而以害正
[009-0932b]
為事。害正使歸其黨。不欲使正道成也。正道若成。
意想俱滅。彼魔宮盡為摧裂。安得不百計相撓哉。
阿難於選擇圓通之後。願度末劫一切眾生。深慮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請問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
菩提心得無退屈。世尊至是盡數魔事而告之。令
其留願於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眾生。令不
著魔。得正知覺。拳拳以婬婬相傳為戒。誠懼婬機
之難斷也。如摩登伽殊為眇劣。梵天神呪。亦未為
奇。尚能破佛律儀。為毀一戒。何況飛精附人。現種
種神變。有不為其所惑者乎。大都魔具五通而止。
眩之以五通。而要歸於讚婬。伎倆止此矣。若破想
陰。證漏盡通。內無其應。外無能為。魔且不能正眼
而覰。敢為煩亂耶。天衣懷示眾云。二千年前。大覺
世尊。欲將諸聖眾。往第六天上。說大集經。敕他方
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集會。受佛付
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者。四天門王。飛熱鐵輪。追
之令集。既集會巳。無有不順佛敕者。各發宏誓。擁
護正法。唯有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曇。我待一切眾
生成佛盡。眾生界空。無有眾生名字。我乃發菩提
心。臨危不變。真大丈夫。諸仁者。作麼生著得一轉
語。與黃面瞿曇出氣。尋常神通妙用。智慧辨才。到
此總使不著。盡閻浮大地人。無不愛佛。到這裡。何
者是佛。何者是魔。還有人辨得麼。良久云。欲識魔
麼。開眼見明。欲識佛麼。合眼見暗。魔之與佛。以拄
[009-0932c]
杖一時穿却鼻孔。妙喜為代一轉語云。幾乎錯喚
你作魔王。此語有兩負門。若人指點得出。許你具
衲僧眼。五臺山祕魔巖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見僧
來禮拜。即叉却頸曰。那箇魔魅教汝出家。那箇魔
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
道速道。學徒鮮有對者。法眼代云。乞命。法燈代云。
但引頸示之。玄覺代云。老兒家放下叉子得也。霍
山通和尚訪之。纔見。不禮拜。便攛入懷裡。巖拊通
背三下。通起拍手曰。師兄三千里外賺我來。三千
里外賺我來。便迴。此諸尊宿播弄神通。直使魔等
覰不著。溈山一日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
佛說。多少是魔說。仰曰。總是魔說。溈曰。巳後無人
奈子何。仰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麼處。溈
曰。祗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故能具仰山擇法眼。
則無虞魔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