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八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
揑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虗妄
亂想。汝今脩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
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
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
脩習。除其助因。二者真脩。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
現業。」


【通曰。十二顛倒。皆從真淨明心變起。始於愛取一
念。有愛則有憎。有取則有捨。故胎卵濕化。皆由情
想輕重。各從其類。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只是有無
二句。第由想而化。其想漸微。其化漸潔。若非有色。
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內含雙亦雙非。實
由情而化。其情漸滯。其化漸苦。情想愛憎。紛然雜
陳。無類不有。故一一類中。各各互具十二顛倒也。
情想猶揑目。顛倒猶亂華。亂華在太虗之中。不礙
太虗。顛倒在妙圓之內。無妨妙圓。唯具足如斯虗
[008-0889b]
妄亂想。卒於真淨明心不相妨礙。然後見其妙圓
也。妙圓真心。即三摩地廓微洞朗。猶如晴空。十二
顛倒。惟茲六亂妄想以為本因。翳眼若除。狂華自
息。然除亂想。必立三漸次。何也。譬如淨器。本貯甘
露之器。一為毒蜜所染。驟投甘露而甘露反為毒
藥矣。必滌之以湯水。助之以灰香。需之以歲月。然
後毒氣漸消。而甘露可入。此三漸次。正滌除亂想
之湯水灰香也。前四種明誨。殺盜婬妄。巳具正戒。
今又除其婬怒癡之助因。刳其殺盜婬之正性。漸
與現行無明遠矣。由是增進。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竟與現業違。而心不流逸。情愛乾枯。亂想無自而
起。顛倒又何因而生乎。但一真心。然後安立聖位
四十四心。以入妙覺真三摩提。如毒蜜既消。而甘
露可貯也。大隨□禪師上堂。此性本來清淨。具足
萬德。但以染淨二緣□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
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迴。其
體不二。故般若云。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若信
得大隨所云其體不二。本一淨器也。毒蜜貯之不
加損。甘露貯之不加益。直趣無上菩提。染淨俱無
交涉。然後掃除三漸次之說。亦無不可者。】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
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
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
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
[008-0889c]
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
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
食次。䑛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
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
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
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
脩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脩行漸次。」


【通曰。段食亦云摶食。謂手摶而食之。然有不可摶
者。故翻為段。段者如刀段。食飯麵菜等。有形段故。
人間食也。觸食者。根境識觸之而成。但觸其氣而
巳。鬼神食也。禪天無段食。但有思食。故云思食得
食。識無邊處無思食。但有識食。識取法味。充然而
飽。亦皆有以自養如段食。故曰皆依食住。合論云。
識食者。即阿賴耶識。依前三種食而住。何以知之。
五識者。賴耶之自證相分。六識及意識者。賴耶之
自證見分。五識之區依段食。六識分別依觸食。七
意識依思食。故識食依前三種食而住。一切眾生。
食甘故生。食毒故死。豈有五辛臭穢之物。而不能
助婬生恚。究竟天仙遠離。常與鬼伍。亦與食毒無
異。然而婬恚日益。必且非毀禁戒。墮無間獄。是可
不謹之於微乎。金牛和尚每至齋時。自將飯桶於
僧堂前作舞。呵呵大笑云。菩薩子。喫飯來。雪竇云。
雖然如此。金牛不是好心。僧問長慶。古人道菩薩
子喫飯來。意旨如何。慶云。大似因齋慶讚。雪竇頌
[008-0890a]
云。白雲影裏笑呵呵。兩手持來付與他。若是金毛
獅子子。三千里外見誵訛。又僧問趙州。學人乍入
叢林。乞師指示。州云。喫粥了也未。僧云喫了。州云。
洗鉢盂去。其僧有省。雲門云。且道有指示無指示。
若言有。趙州向伊道箇甚麼。若言無。這僧為甚悟
去。天童頌云。粥罷令教洗鉢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參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合諸老宿提
唱而詳味之。縱是百般異品珍羞。亦須抉出。何況
五辛毒藥豈容入口。】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
成律。永斷婬心。不䬸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
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
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
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脩三摩地。父母肉身。
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
第二增進脩行漸次。」


【通曰。殺盜婬何以謂之正性。圓覺云。一切眾生。皆
以婬欲而正性命。眾生正報從婬感生。故以婬欲
為正性。即前所云。性業遮業。又對助因而言。此為
正性也。刳之云者。如刳木為舟。漸漸空之。乃能載
物。故性業遮業俱空。乃合於刳之義。婬根最難斷。
[008-0890b]
必觀如毒蛇。為害法身故。見如怨賊。為戕慧命故。
先持聲聞戒。使無身犯。後持菩薩戒。使無思犯。禁
戒成就。戒無所戒。婬斷則無相生業。殺斷則無相
殺業。偷斷則無相酬業。即此身心。六根清淨。不須
天眼而證五通矣。眼通故觀見十方。耳通故聞佛
說法。神通故能遊十方界。宿命通故無艱險。而他
心通自在其中。唯漏盡不易證也。此如法華現身
所得六根清淨。即相似位。然則嚴持清淨戒律。烏
容自緩乎。涌泉欣禪師上堂。我四十九年在這裏。
尚自有時走作。汝等諸人。莫開大口。見解人多。行
解人萬中無一箇。見解語言。總要知通。若識不盡。
敢道輪迴去在。為何如此。蓋為識漏未盡。汝但盡
却今時。始得成立。亦喚作立中功。轉功就他去。亦
喚作就中功。親他去。我所以道親人不得度。渠不
度親人。恁麼譬喻。尚不會薦取渾崙底。但管取性
亂動舌頭。不見洞山道。相續也大難。汝須知有此
事。若不知有。啼哭有日在。可知兢兢戒行。要在盡
却今時。轉功就位。入三摩地。不然。以幻脩幻。徒自
勤苦耳。於自性何與。】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
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
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
瑠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
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
[008-0890c]
漸脩。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脩行
漸次。」


【通曰。現業者。現行無明所造之業。即上婬殺盜諸
業也。持禁戒者。於外六塵。不多流逸。能斷客塵煩
惱。能除見惑矣。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能破微細無
明。能除思惑矣。二惑未除。猶與現業隨順。未肯相
違。今旋元自歸。反流全一。則湛入合湛。與現業違
矣。唯流逸。則六用行。故背覺合塵。為六亂妄想起
現前業。唯返流。則六用不行。故背塵合覺。為一湛
性圓明。一切如來寂圓淨妙。皆現其中。密理圓智
淨行妙合無迹。法身清淨。猶如瑠璃。真智皎潔。猶
如明月。身心快然。根境俱融。妙圓平等。獲大安隱。
即得無生法忍。而入三摩地矣。從是漸脩。安立聖
位。至於等覺。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即還
佛證三摩地。究盡本因。窮盡妙覺也。此其所入者。
下文其所脩者。究竟其所證者。皆佛三摩地。所謂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此取頓證。何得復立
漸次而加之以增進乎。理須頓悟。事以漸除。先除
助因。次刳正性。茲違現業。皆就事上漸漸消融之。
境漸入真。功漸增密。雖主頓悟。不廢漸脩。此三根
俱接。所以為圓頓法門也。徑山了一禪師上堂。參
玄之士。觸境遇緣不能直下透脫者。蓋為業識深
重。情妄膠固。六門未息。一處不通。絕點純清。含生
難到。直須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始可順生死
[008-0891a]
流。入人間世。諸人要會麼。以拄杖畫曰。祗向這裏
薦取。設使有箇漢。於此薦得。如淨瑠璃內含明月。
還喚作了事人也。無不見南泉與趙州翫月次。州
云。幾時得似這箇去。泉云。王老師二十年前。也曾
恁麼來。州云。即今作麼生。泉便歸方丈。天童拈云。
二十年前且置。二十年後又作麼生。還知王老師
行履處麼。屋裏無靈牀。渾家不著孝。夫淨如瑠璃。
內懸明月。即下文所云乾慧地也。一切如來密圓
淨妙。皆現其中。見地何所不燭尚欠行履在。故能
知南泉行履處。則二十年前得似這箇。猶為未了。】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在殘質。不復
續生。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
其慧。名乾慧地。」


【通曰。欲愛潤業。根境造業。故生死相續。迷而不返。
今欲枯境謝。故人世殘質。不復續生。返流全一。則
執心虗明。六用不行。則純是智慧。慧不用之於欲
愛。而唯不離乎自性。如珠之光。不用照物。而但自
照其體。此其明不至立所而明圓矣。十方國土。皎
然清淨。譬如瑠璃。內懸明月。故謂之鎣。此以欲乾
發慧。乃名乾慧。又以乾有其慧。未至妙圓。故為初
地。大品十地。初名乾慧。天台於圓教十信前。立五
品位。且曰。義推如大品乾慧地也。此經未至。而所
立名位。懸契佛心。非靈山親到。曷克有此。陸亘大
夫謂南泉曰。弟子亦薄會佛法。泉便問十二時中
[008-0891b]
作麼生。曰寸絲不挂。泉曰。猶是堦下漢。又曰。不見
道有道君王。不納有智之臣。後僧問金峯志禪師。
千山無雲萬里絕霞時如何。志曰。飛猿嶺那邊何
不吐却。此與南泉先後一轍。故知乾慧地。亦是小
歇場處。若窮盡妙覺。意致當自別。】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通曰。中中流入。不偏於空。不偏於假。乃中道妙觀
也。於方入觀。三諦圓融。如伊三點。則曰圓妙。此人
力可為也。於觀巳成。從真發妙。契合圓理。則曰妙
圓。此非人力所能與也。中道依真。妙猶非真。從真
發妙。妙為真妙。妙猶非真。故不可常。中道純真。故
妙常住。妙既常住。則一切妄想。無佇足之地矣。妙
之云者。有獨覺其妙之趣。不可以言語示人。此其
信為最真。故名信心住。溈山謂仰山曰。汝須獨自
回光返照。別人不知汝解處。汝試將實解獻老僧
看。仰曰。若教某甲自看。到這裏。無圓位。亦無一物
一解得獻和尚。溈曰。無圓位處。是汝作解處。未離
心境在。仰曰。既無圓位。何處有法。把無物作境。溈
曰。適來是汝作與麼解是否。仰曰是。溈曰。若恁麼。
是具足心境法。未脫我所心在。元來有解獻我。許
汝信位顯。人位隱在。後仰山問雙峰。師弟近日見
處如何。曰據某見處。實無一法可當情。仰曰。汝解
[008-0891c]
猶在境。曰某祗如此。師兄又如何。仰曰。汝豈不知
無一法可當情者。溈山聞曰。寂子一句。疑殺天下
人。如此勘驗。如此縷析。方知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其真信處。與解路逈然懸隔。】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
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通曰。此十信中宿命通也。前禁戒成就。六根清淨。
不須天眼。觀見十方。宿命清淨。得無艱險。亦有出
礙之漸。此兼過去未來無數劫中。皆能憶念。則明
了圓通。此真信中發起。性無不圓。故通無不徹。此
巳證真。非相似位可比。不能證真。則陰處界為之
礙。故不能通。今執心虗明。根境不偶。久之則真妙
獨露。超出根境之上。故過去捨身。將來受身。一切
習氣思惑所結。朗然在前。故得無遺忘也。念心原
屬生滅。今以真信持之。而念亦住。即念即真。將融
真妄而一之矣。宿命通。自阿羅漢以逮非非想諸
外道。前後通知八萬劫。而無數劫。即所謂阿僧祇
劫也。非佛種不證。此土能知過去者。往往有之。能
知未來者。指不多屈也。牛頭山慧忠禪師。聞威禪
師出世。乃往謁之。威纔見曰。山主來也。忠感悟。遂
給侍左右。後辭詣諸方巡禮。威於具戒院。見凌霄
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謂之勿翦。慧忠還時。此
藤更生。及忠迴。果如其言。遂以山門付之。又靈樹
[008-0892a]
二十年不請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
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擊鐘。三門外接首座。眾
出迓。雲門果至。直請入首座寮。解包後。遺書劉主
云。堂中首座。人天眼目。劉遂請雲門開堂。此二尊
宿。可謂得念心住者。】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
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通曰。從真信流入。故能憶念。從純真流入。故得精
明。真能化妄。真精發化。不可思議。故無始習氣。化
為精明。前云習氣現前。至此化為無上知覺矣。淨
與染對。未為真淨。不垢不淨。始為真淨。以此精明。
進趣真淨。將欲併其通一精明之迹而俱化之也。
此化不可為。其進不亦精乎。僧問黃檗。何者是精
進。檗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強精進。纔起心向
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去。心不外遊。即是忍
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法句經云。若起精進
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是名真精進。天台智
者。在南嶽誦法華。至藥王品云。是真精進。是名真
法供養如來。於是悟法華三昧。獲旋陀羅尼。見靈
山一會儼然未散。可謂無始習氣通一精明矣。是
必進於身心俱無。乃名真淨。若離真淨而別求精
進者妄也。】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通曰。前乾慧地。何以不名慧心住也。前云執心虗
[008-0892b]
明。尚有執在。此云心精現前。則其執化矣。前云純
是智慧。猶帶是在。此云純以智慧。則在在慧用。并
忘其是矣。此非精明瑩徹。靈光顯現。未易語此。始
而曰有其慧。至是有而且住。更進一步矣。宗門中
純以慧用。唯臨濟一人。罕遇其匹。嘗云。山僧此間。
作三種根器斷。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
除其法。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如上上根
器來。我便境法人俱奪。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
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歷根器。大德。到這裏。學人著
力處不通風。石火電光。即過了也。學人若眼定動。
即沒交涉。擬心即差。動念即乖。有人解者。不離目
前。大德。你擔鉢囊屎擔子傍家走。求佛求法。即今
與麼馳求底。你還識渠麼。活潑潑地。祗是勿根株。
擁不聚。撥不散。求著即轉遠。不求還在目前。靈音
囑耳。若人不信。徒勞百年。嗟嗟。若信得活潑潑地。
去慧心住不遠矣。】


「執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通曰。既純以智慧。而慧心常住矣。何更用執持也。
執持云者。忘機泯智之意。智慧常用。用則應物。便
於湛寂之體。不得總持。今收斂光華。持而不用。如
臨濟云。吹毛用了急須磨。則於妙湛得總持矣。總
持不動。則常凝矣。夫寂湛之性。清淨本然。周徧法
界。本無搖動。寂而非寂。與靜沉死水不同。故曰寂
妙。此定心住。即定之時慧在定。與人力脩持。先定
[008-0892c]
後慧。先慧後定之說。了不相干也。智隍初參五祖。
庵居長座。積二十年。玄策往訪之。問云。汝在此作
什麼。曰入定。策曰。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
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
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
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曰。不見有有無之
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
對。良久問曰。師嗣誰。策曰。吾師六祖。隍曰。六祖以
何為禪定。策曰。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
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
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虗空。亦無虗
空之量。隍聞是說。徑走謁六祖。具述前語。六祖云。
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虗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
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
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
北土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復歸
河北。開化四眾。又僧問白鹿山顯端禪師。凝然湛
寂時如何。端曰。不是闍黎安身立命處。曰如何是
學人安身立命處。端曰。雲有出山勢。水無投㵎聲。
於是會得。常寂寂。不離常惺惺。足知定慧不二法
門矣。】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通曰。由慧入定。其定也正。由定發明。其明也深。明
不由定力生者。疎淺無根。不能深入。今定慧交資。
[008-0893a]
明性益徹。何微不燭。何奧不窮。故能尋向上去。進
進不巳。有進無退。正以見其明之深也。若稍不明。
便有退意。此不退位。由無始無明淘汰幾盡。無能
搖惑。故不生退屈耳。乾峯上堂。法身有三種病。二
種光。須是一一透得。始解歸家穩坐。須知更有向
上一竅在。雲門出問。菴內人為甚麼不知菴外事。
峯呵呵大笑。門曰。猶是學人疑處。峯曰。子是甚麼
心行。門曰。也要和尚相委悉。峯曰。直須與麼。始解
穩坐地。門應喏喏。天童拈云。坐著病在膏盲。用著
光不透脫。直饒縱橫十字。圓轉一機。也未知有向
上一竅在。還得穩坐地麼。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
溪。雲門故是門內人。不復辨門外事。所以得穩坐
地。若未到雲門分劑。須向乾峰話頭。咬嚼一番。方
解不退心真脉路。】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通曰。定慧雙融。入不生滅。心無其心。進無所進。一
念相應。非有造作。故曰安然。未至於安。猶假矜持。
既至於安。則保持不失矣。所云不失者何物。保持
者何事。此諸佛命脉。洞貫十方。吾今巳得總持。則
諸佛之命脉在我。精神可以相通。氣分自然交接。
我之氣分交於佛。是我護如來之法也。佛之氣分
交於我。是佛護我之法也。至此則三界思盡。即六
根清淨之正位也。對大品。當佛地。故曰諸佛所護
念。昔六祖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辨是
[008-0893b]
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麼大師。囑方辨速往
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
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辨遠來。願見我師傳來
衣鉢。祖乃出示。此氣分交接之一驗也。風穴初到
黃龍。龍問石角穿雲路。垂條意若何。穴曰。紅霞籠
玉像。擁障照州原。龍云。相隨來也。穴曰。和尚低聲。
投子頌曰。無價明珠暗處懸。夜深將把木人穿。誰
知却被泥牛見。吞入紅霞碧浪淵。作家相見。未嘗
不以珍重護持相勉旃。此亦可見彼此護法之心
矣。】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
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通曰。迴佛慈光迴果而向因也。向佛安住。迴因而
向果也。果因一契。光相交入。此其妙難以言宣也。
唯有妙力。不涉功勳。光因慈顯。不須方便。住與佛
同。更無階級。本覺始覺。兩覺互融。譬如雙鏡光明
相對。有此妙力。方有此妙影。覺明保持。無復妄覺。
則明為妙明矣。妙明明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妙
影重重。相為涉入。非復前塵法塵之影。故曰妙影。
此其影將渾融於光。光亦將渾融於影。依稀一大
圓鏡智矣。迴佛之智。為我之智。迴我之智。向佛之
智。心心相照。幾與佛同。豈但氣分交接而巳哉。溈
山一日索門人呈語。乃曰聲色外與吾相見。仰山
凡三度呈語。曰如兩面鏡相照於中無像。溈曰。此
[008-0893c]
語正也。我是你不是。早立像了也。仰山却問溈山。
某精神昏昧。有拙祗對。未審和尚於百丈師翁處
作麼生呈語。溈曰。我於百丈先師處呈語。如百千
明鏡鑑像。光影相照。塵塵剎剎。各不相借。仰山於
是禮謝。二尊宿善說楞嚴。一如雙鏡光明相對。一
如妙影重重相入。合之而語意始足。雪峯上堂。要
會此事。猶如古鏡當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玄沙
出眾曰。忽遇明鏡來時如何。峰曰。胡漢俱隱。沙曰。
老和尚脚根尚未點地在。知玄沙不肯雪峰。則知
仰山禮謝溈山處矣。】


「心光密照。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通曰。心光密迴向佛安住。得佛寂妙常凝。對鏡而
不動。得佛無上妙淨。涉塵而不染。此真無為自性
天真佛也。安住於此。無作無為。無證無得。凡有得
必有失。無得則無失。有失須用戒。無失則焉用戒。
自性無為。即此是戒戒無所戒。是謂真戒。此其戒
在心光密迴之際。謂之曰密。不可以意識測。豈尋
常之戒可同語乎。即戒即定。即戒即慧。特一體異
名耳。昔石頭初到青原參禮。原曰。子何方來。頭曰
曹溪。原曰。將得甚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原曰。
若恁麼。用去曹溪作甚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
失。頭又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原曰。汝今識吾
否。曰識又爭能識得。原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後
[008-0894a]
藥山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云。在這裏作甚麼。
山曰一物不為。頭曰。恁麼則閒坐也。山曰。若閒坐
即為也。頭云。汝道不為。不為箇甚麼。山曰。千聖亦
不識。頭因以偈贊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
秪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丹霞
頌云。玄微及盡本翛然。若謂渠閒萬八千。月印澄
江魚不見。釣人何用更拋筌。觀藥山所云無為。石
頭所云不失。究竟莫可測識。抑何密也。能透此關。
斯能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可名戒心住矣。】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通曰。住戒自在。忘乎其為戒矣。真淨常凝。何適不
可。故能遊行十方。所去隨願。天台圓教。未斷無明。
生同居土者。名為願生。正符此文。又說十信出假。
利益眾生。今遊十方。亦合其義。首山念禪師。於淳
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時。上堂說偈曰。今年六十
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却來年事。來年記著
今朝日。至次年月日無爽。上堂辭眾。仍說偈曰。白
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
照。日輪午後示全身。安坐而逝。其徒汾陽昭。與龍
德府尹李侯有舊。侯虗承天寺致之。使者三反受
罰。必欲得師俱往。師笑曰。老僧業不出院三十年
矣。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耶。乃令設饌具裝畢。告
眾曰。老僧去也誰人隨得。一僧出云。某甲隨得。師
曰。汝日行幾里。僧曰五十里。師曰。汝隨我不得。又
[008-0894b]
一僧出云。某甲隨得。師曰汝日行幾里。僧云七十
里。師曰汝亦隨我不得。侍者出云。某甲隨得。但和
尚到處。某甲即到。師曰。汝却隨得老僧。言訖。謂使
者曰。吾先行矣。怡然坐逝。侍者即立化。此非所去
隨願者乎。非巳證十信位者未易及此。信者。真實
無妄之謂。為與實際理地相應也。故曰。只此一事
實。餘二則非真。始必欲愛乾枯。執心虗明。然後能
入妙圓真性。真性發化。細習俱融。又持之以定慧。
進之以護持。迴佛慈光。獲佛淨戒。從此生如來家
而所去隨願矣。十信非十住也。何以俱名住。無著
菩薩立十八位。判金剛經始終地位。故初住亦得
名住。為其依無住智。永不退還。故得住名。】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
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通曰。從真妙圓。重發真妙。此所謂真方便也。以真
方便發此十種信心。信即是真。真即是信。不容別
念雜於其間。其心精矣。心之精明。自發光耀。或定
或慧。或戒或願。十用涉入。即定而慧戒等具足。即
戒而定慧等具足。總之發明本來。向佛安住。故曰
圓成一心。十用未圓。心量未滿。必十用圓成。乃可
名發心住也。天台以瓔珞十心對十乘觀法。約圓
初住。具明十德。意亦相符。昔六祖三鼓入室。五祖
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六祖於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008-0894c]
遂啟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
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
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謂曰。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師佛。故圓成一心。若六祖所悟。乃可語發心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通曰。見地分明。乃可踐履。見處不明。縱能踐履。非
是陶鎔自性。祗事外馳。如築室他人地上。於巳何
與。此心中發明。無師智。自然智。從法界性中顯現。
如淨琉璃。內現精金。見之極真。悟之極徹。見處與
佛無二。行處尚未湊泊。從此保任。從此踐履。以前
十種妙心。一一躬行實踐。身心如一。步步踏著。如
地相似。彼築室者。必先治地。此特發足之初耳。故
名治地住。雲居膺禪師上堂。古人道。欲保任此事。
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方有些子氣息。汝
若大事未辦。且須踐履玄途。僧問如何是向上人
行履處。居曰。天下太平。又僧問廣法院源禪師。從
上諸聖。向甚麼處行履。源曰。十字街頭。曰與麼則
敗缺也。源曰。知你不到這田地。曰到後如何。源曰。
家常茶飯。故以諸尊宿所稱踐履明治地住。其為
踐履者妙矣。】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脩行住。」


【通曰。心何由而知乎地。地何由而知乎心。心者妙
[008-0895a]
心也。行者妙行也。而知者妙知也。理行智三德圓
融。乃可語心地涉知。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心即是
行。行即是心。遊履十方。更有何礙。既無留礙。何更
用脩。而此以脩行住名者。一則踐履實際。無取住
著。故以遊履為脩。一則執定明了。便為留礙。故以
無留礙為脩。其實行無所行。脩無所脩也。石霜禪
師示眾云。初機未搆大事。先須識取頭。其尾自至。
疎山出問。如何是頭。霜云。直須知有。疎曰。如何是
尾。霜云。盡却今時。疎曰。有頭無尾時如何。霜云。吐
得黃金。堪作甚麼。疎曰。有尾無頭時如何。霜云。猶
有依倚在。疎曰。直得頭尾相稱時如何。霜云。渠不
作箇會解。亦未許渠在。後僧問九峯虔禪師。如何
是頭。峯云。開眼不覺曉。如何是尾。峯云。不坐萬年
牀。有頭無尾時如何。峯云。終是不貴。有尾無頭時
如何。峯云。雖飽無力。直得頭尾相稱時如何。峯云
兒孫得力。室內不知。九峯會得石霜意。如一印托
出。天童頌云。規圓矩方。用行舍藏。鈍躓棲蘆之鳥。
進退觸藩之羊。喫人家飯。臥自巳牀。雲騰致雨。露
結為霜。玉線相投透針鼻。綿絲不斷吐梭腸。石女
機停兮。夜色向午。木人路轉兮。月影移央。此頌首
尾相稱。必如此脩。如此行。方可與圓頓法門相應。】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通曰。行與佛同。分真智與究竟智等。受佛氣分。分
[008-0895b]
真理與究竟理等。前云氣分交接。猶二之也。至此
入如來種。幾合而為一矣。中陰身者。此陰巳謝。彼
陰未生。二者中間。倒懸虗空四十九日。自求父母。
業緣相似。即往託生。此蓋陰信冥通。非思慮所求。
權智如父。實智如母。任運相合。不假功力。果德密
齊。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故若陰若冥。乃可入如來
種。生貴云者。如王子處胎。品異齊民。故謂之貴。貴
其頓證無上第一法門也。洞山有五位王子圖。一
曰誕生。二曰朝生。三曰末生。四曰化生。五曰內生。
皆以發明向上機緣。石霜為頌出。其一誕生曰。天
然貴胤本非功。德合乾坤育勢隆。始末一期無別
種。宮分六宅不他宗。上和下睦陰陽順。共氣連枝
器量同。欲識誕生王子父。鶴騰霄漢出銀籠。其二
朝生曰。苦學情論世莫羣。出來凡事巳超倫。詩成
五字三冬雪。筆落分毫四海雲。萬卷積功彰聖代。
一心忠老輔明君。鹽梅不是生知得。金榜何勞顯
至勳。其三末生曰。久棲岩壑用工夫。草榻柴扉守
志孤。十載見聞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縑無。澄凝含
笑三秋思。清苦高名上哲圖。業就高科酬夙志。比
來臣相不當途。其四化生曰。傍分帝命為傳持。萬
里山河布政威。紅影日輪凝下界。碧油風冷暑炎
時。高低豈廢尊卑奉。五袴蘇途遠近知。妙印手提
邊塞靜。當陽那肯露纖機。其五內生曰。九重深處
復何宣。挂弊由來顯妙傳。祗奉一人天地貴。從他
[008-0895c]
諸道自分權。紫羅帳合君臣隔。黃閣簾垂禁制全。
為汝方隅宮屬戀。遂將黃葉止啼錢。僧問瑞岩。如
何是誕生王子。岩云。深宮外不出。投子頌曰。貴異
天然應有時。六宮春苑少相隨。星攢半夜天輪迴。
燭曉東闈簾靜垂。故生貴一路。洞上宗風。最為綿
密。不入其室。難與共語。】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
足住。」


【通曰。聖胎巳成。則不止受其氣分而巳。親奉覺胤。
續佛命脉。應機接物。方便具足。雖未至圓滿。然亦
具體而微。如人處胎。相貌不缺。相貌顯而可見者。
屬應用方便。故名方便具足住。五祖忍大師者。蘄
州黃梅人也。先為破頭山栽松道者。嘗請於四祖
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巳老。脫有聞。其能廣化
耶。倘若再來。吾尚可遲汝。乃云。行水邊。見一女子
浣衣。楫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
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女
也。歸輙孕。父母大惡之。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里
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巳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
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豔明。大驚。遂舉
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嘆
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四祖。問曰。子何
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
姓。祖曰。汝無姓耶。答曰。姓空故。四祖識其法器。俾
[008-0896a]
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夙緣故。殊無難色。
遂捨為弟子。卒紹祖位。天童頌云。黃梅果熟。白藕
華開。問唯佛性。體異凡胎。衣傳南嶺人將去。松老
西山我再來。兩借皮囊成底事。一壺風月湛無埃。
又水菴一頌云。約去栽松箇老人。還來傳法喜童
真。有娘生面無爺姓。劫外靈苗不犯春。向非道者
巳詣方便具足住。何能去來自由。幾備妙相如如
來耶。】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通曰。容貌喻應用。心相喻理智。使外同而內稍異。
非正心也。正心亦難言矣。必凡聖兩忘。情盡體露。
方可言正。南塔光湧禪師。北遊臨濟。復歸侍仰山。
山曰。汝來作甚麼。曰禮覲和尚。山曰。還見和尚麼。
曰見。山曰。和尚何似驢。曰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
山曰。若不似佛。似箇甚麼。曰若有所似。與驢何別。
山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騐人。二十
年。無決了者。子保任之。山每指謂人曰。此子肉身
佛也。觀此則容貌如佛。心相亦同。惟南塔湧近之。】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通曰。前不退心。指明性深入。有進無退。但就心而
言。此不退住。則身心合成。日益增長蓋兼內外而
並進矣。即上容貌心相。優游涵泳。俟其自長。非積
功累行比也。有僧舉臥輪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
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聞之曰。此
[008-0896b]
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
長。天童拈云。葵華向日。柳絮隨風。夫向上一竅。不
增不減。第於識情消磨不盡。故見有長有退耳。若
有見於不增不減而趨之者。即同葵華之向日。有
見於不增不減而忘之者。即同柳絮之隨風。若兩
俱無心。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方得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通曰。十身。謂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
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靈相具足。較前人相
不缺。巳為圓滿。雖均之具體。此巳成童矣。故曰童
真住。汾陽昭禪師上堂。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與人
天為眼目。決斷是非。如鳥飛空而折翼。如箭射的
而斷弦。弦斷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飛。弦壯
翼牢。空的俱徹。作麼生是十智同真。與諸上座點
出。一同一質。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志。五同
徧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
同得入。又曰。與甚麼人同得入。與阿誰同音吼。作
麼生是同生殺。甚麼物同得失。阿那箇同具足。是
甚麼同普徧。何人同真志。孰能總同參。那箇同大
事。何物同一質。有點得出底麼。點得出者。不恡慈
悲。點不出來。未有參學眼在。切須辨取。要識是非。
面目現在。不可久立。珍重。此十智同真。但明智身
[008-0896c]
邊事。若十身具足。當更入微。雖然。總一菩提隨處
異名耳。如別有奇。特何得一時具足。】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通曰。自受佛氣分。入如來種。漸次成胎。進而容貌。
進而增長。進而童真。始得形成出胎。為法王子。巳
入佛知見者。尚有如斯保任。乃得益瑩益徹。代佛
宏化。其成固不易哉。舍利弗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為佛長子。彼其智慧第一。自多劫巳來。非一朝夕
力也。溈山睡次。仰山問訊。溈便回面向壁。仰曰。和
尚何得如此。溈起曰。我適來得一夢。你試為我原
看。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少頃。香嚴亦來問訊。溈
曰。我適來得一夢。寂子為我原了。汝更為我原看。
嚴乃點一椀茶來。溈曰。二子見解。過於鶖子。夫智
慧如舍利弗。更復過之。毋亦形成出胎而更出胎
者乎。】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
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通曰。法王子者。以方便心相。皆與佛同。堪紹佛位。
代佛行事。故以國大王太子。及剎利王世子。陳列
灌頂為喻。天子子曰太子。諸侯子曰世子。表以成
人。將付國位。如冠禮相似。取大海水以灌其頂。表
為王者當用眾智。如海納眾流。用海水。即用一切
水也。此但以國事分委。使攝治之。非正付國位而
使即真也。以此位眾德潛備。足令分化十方而行
[008-0897a]
佛事。故謂之灌頂住。至十地行滿。幾於等覺。乃堪
正付。授佛職位。故法雲地名灌頂菩薩。斯即真矣。
不住於住矣。僧問曹山。如何是師子。山曰。眾獸近
不得。曰如何是師子兒。山曰。能吞父母者。曰既是
眾獸近不得。為甚麼却被兒吞。山曰。豈不見道子
若哮吼。祖父俱盡。曰盡後如何。山曰全身歸父。曰
未審祖盡時。父歸何所。山曰所亦盡。曰前來為甚
麼道至身歸父。山曰。譬如王子能成一國之事。又
曰。闍黎此事不得孤滯。直如枯木上更撒些子華。
此從體起用。妙湛之謂也。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
百丈曰。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
人善知識所居之處。丈曰。老僧住得否。頭曰。非和
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
居。徒不盈千。丈曰。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陀曰。待
歷觀之。時華林覺為第一座。丈令侍者請至。問曰。
此人如何。陀請謦欬一聲。行數步。陀曰。不可。丈又
令喚溈山。山時為典座。陀一見。乃曰。此正是溈山
主人也。丈是夜召山入室。囑曰。吾化緣在此。溈山
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華林問之曰。
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對眾下
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
淨瓶。汝喚作甚麼。林曰。不可喚作木揬也。丈乃問
山。山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却山子
也。山遂往居焉。化盛湖南。稱為仰宗。向非有出格
[008-0897b]
之見。安能廣化一方。分委佛事。如國太子哉。十信
尚須捨妄歸真。十住則純真矣。但其力未充。故有
如是堦級。】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
隨順。名歡喜行。」


【通曰。如來妙德者。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居塵不染。
故謂之妙。巳成佛子。具足妙德。竿木隨身。逢場作
戲。故能十方隨順。禪悅自娛。此歡喜行。隨順眾生。
方便接引。正欲顯發如來妙德耳。若一向住著。豈
德為妙。趙州年八十餘。尚在行脚。一日到雲居。居
曰。老老大大。何不覓箇住處。州曰。甚麼處住得。居
曰。山前有箇古寺基。州曰。和尚自住取。後到茱萸。
萸曰。老老大大。何不覓箇住處。州曰。向甚麼處住。
萸曰。老老大大。住處也不知。州曰。三十年弄馬騎。
今日却被驢撲。雲居錫云。甚麼處是趙州被驢撲
處。後有僧辭趙州。州問甚麼處去。僧云。學人擬向
南方學佛法去。州竪起拂子云。有佛處不得住。無
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莫得錯舉。僧云。恁麼
則不去也。州曰。摘楊華。摘楊華。天童拈云。沉空滯
迹。犯手傷鋒。俱未是納僧去就。直須莫入人行市。
莫坐他牀榻。正不立玄。偏不附物。方能把住放行。
有自由分。唯趙州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有自由分。
故能行歡喜行。雖老不倦。】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008-0897c]


【通曰。利益眾生。從慈悲心流出。有是心。即有是能。
而又善能為之。智既普照。用亦圓融。慈救眾生。而
我無其意。無論法施財施。要歸於饒益有情而巳。
故名饒益行。牛頭融禪師。既蒙四祖授記。自爾法
席大盛。唐永徽中。徒眾乏糧。融往丹陽緣化。去山
八十里。躬負米一石八斗。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
時不缺。此真能行饒益行者。】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通曰。自覺覺他。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有出世間
上上智。舉以語人。得無違拒。如石投水。所謂遇而
後傳。相悅以解也。故無瞋恨。此瞋恨非凡情可比。
恨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自覺。而瞋
吾度脫之未至也。六祖偈云。欲擬化他人。自須有
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
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
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却。菩提性宛然。故以世間智
覺人者。是人天因。以出世間智覺人者。是菩提因。
唯無上菩提。二俱打却。方名上上智也。以此覺他。
是等覺妙覺因。】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通曰。種類出生。得意生身。隨類闡化。竪窮三際。橫
亘十方。無非自覺覺他之所。所謂虗空有盡。我願
無窮者也。太平興國中。建陽僧辯聰。遊五臺山寺。
寺之上座老。為眾輕易。聰獨敬事之。將還京師。老
[008-0898a]
僧附聰書。使於城北尋勃賀投之。聰辭去。竊發而
觀。無他詞。但曰度眾生畢。蚤來蚤來。若更強住。却
恐造業。聰大驚。復緘封之。既至廣濟河側。聞小兒
呼勃賀。聰問勃賀何在。小兒指大豬。豬項丳金環。
臥街西墻下。聰問屠誰氏。曰趙生家也。問何名勃
賀。曰唯食薄荷。故里中小兒以名之。吾日烹千百
豬。豬奔佚難驅。以此豬導之。則纍纍就死。畜之十
五年矣。聰以書投之。薄荷急食。忽然人立而化。即
此觀之。應身分化。何類可測。何際可窮。眾生無盡。
度脫亦無盡。故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通曰。既巳具足無量如來妙德。自覺覺他。益物無
盡。何至有癡亂差誤哉。蓋種種法門。有種種三昧。
非具擇法眼。莫之能辨也。今一切和同而融會之。
得無差誤。如孔子集清任和之大成而時出之。本
之以智勝也。智譬則巧。非力可齊。故無癡亂繼於
無盡行之後。裴想國休。為圭峯密禪師作禪源諸
詮都序。序曰。諸宗門下。皆有達人。然各安所習。通
少局多。故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稟為戶牖。各
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失而遷
變。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辨析。則向者
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起諍後人。增煩惱病。何
利益之有哉。圭峯大師久而嘆曰。吾丁此時。不可
以默矣。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
[008-0898b]
鎔鉼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振綱領
而舉者皆順。據會要而來者同趨。尚恐學者之難
明也。又復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
隱顯。法義之差殊。頓漸之同異。遮表之回互。權實
之深淺。通局之是非。若吾師者。捧佛日而委曲回
照。疑曀盡除。順佛心而橫亘大悲。窮劫蒙益。則世
尊為闡教之主。吾師為會教之人。本末相符。遠近
相照。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來未
嘗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廢關防而
不據。無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如來初雖別
說三乘。後乃通為一道。故涅槃經迦葉菩薩曰。諸
佛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讚之曰。如來之言。開發顯
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
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而守在戎
夷。佛道備則諸法總持。而防在魔外。不當復執情
攘臂於其間也。若休者。得法黃檗。明向上事。而復
不廢圭峯葛藤一路。真可謂一切和同。得無差誤
者矣。其再來人哉。】


「則於同中。顯現羣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通曰。既離癡亂。則理事無礙。即理即事。則同不礙
異矣。即事即理。則異不礙同矣。於和同之中。不妨
顯異。於異相之內。又各各見同。現同現異。兩不相
礙。是唯無癡亂之極明析秋毫。乃能變現如是。故
名善現行。溈山餧鵶生飯。回頭見仰山曰。今日為
[008-0898c]
伊上堂一上。仰曰。某甲隨例得聞。溈曰。聞底事作
麼生。仰曰。鵶作鵶鳴。鵲作鵲噪。溈曰。爭奈聲色何。
仰曰。和尚適來道甚麼。溈曰。我祗道為伊上堂一
上。仰曰。為甚麼喚作聲色。溈曰。雖然如此。騐過也
無妨。仰曰。大事因緣。又作麼生。騐溈竪起拳。仰曰。
終是指東畫西。溈曰。子適來問甚麼。仰曰。問和尚
大事因緣。溈曰。為甚麼喚作指東畫西。仰曰。為著
聲色故。某甲所以問過。溈曰。並未曉了此事。仰曰。
如何得曉了此事。溈曰。寂子聲色。老僧東西。仰曰。
一月千江。體不分水。溈曰。應須與麼始得。仰曰。如
金與金。終無異色。豈有異名。溈曰。作麼生是無異
名底道理。仰曰。瓶盤釵釧劵盂盆。溈曰。寂子說禪。
如師子吼。驚散狐狼野干之屬。觀溈仰父子。絲來
線去。同中現異。異中現同。說同說異。如珠走盤。是
真得善現行秘密藏。非明眼者。其孰能知之。】


「如是乃至十方虗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通曰。此由善現行而推廣之。不但同異互顯。抑且
一多互融。現塵現界。交涉十方。一微塵中。現十方
剎。名曰現界。即現剎處。不壞塵相。名曰現塵。彷佛
重重帝網。事事無礙景象。第初入此境。僅無著耳。
未至純不思議。解脫一切。神化之妙也。此無著行。
無著亦無。與前七徵無著逈異。使纖毫未盡。有不
著者。不可名無。既有對待。安得不相留礙乎。大慧
[008-0899a]
杲禪師開堂日。僧問人天普集。選佛場開。祖令當
行。如何舉唱。杲曰。鈍鳥逆風飛。僧曰。徧界且無尋
覓處。分明一點座中圓。杲曰。人間無水不朝東。復
有僧競出。杲約住曰。假使大地盡末為塵。一一塵
有一口。一一口具無礙廣長舌相。出無量差別音
聲。一一音聲。發無量差別言詞。一一言詞。有無量
差別妙義。如上塵數衲僧。各具如是口。如是舌。如
是音聲。如是言詞。如是妙義。同時致百千問難。問
問各別。不消長老咳𠻳一聲。一時答了。乘時於其
中間。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周徧法界。所謂一毛
現神變。一切佛同說。經於無量劫。不得其邊際。便
恁麼去。閙熱門庭即得。正眼觀來。正是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祖師門下。一點也用不著。況復勾章棘
句。展弄詞鋒。非唯埋沒從上宗乘。亦乃笑破衲僧
鼻孔。所以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年
羈鎖。聖名凡號。盡是虗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
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反為大患。看他先聖
恁麼告報。如國家兵器豈得巳而用之。本分事上。
亦無這箇消息。山僧今日如斯舉唱。大似無夢說
夢。好肉剜瘡。撿點將來。合喫拄杖。只今莫有下得
毒手者麼。若有。堪報不報之恩。共助無為之化。如
無。倒行此令去也。驀拈拄杖云。橫按鏌鎁全正令。
太平寰宇斬癡頑。卓一卓。喝一喝。便下座。據大慧
見處。即現塵現界。未為奇特。可謂無著也無。】
[008-0899b]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通曰。現塵現界現身現說。不相留礙。皆從般若心
中流出。六波羅蜜多。名到彼岸。唯般若最為第一。
般若是大智慧。超過一切。至尊至貴。故為尊重行。
若祗認見聞覺知。逐塵流轉。以為妙用。是驢前馬
後奴兒婢子邊事。非尊貴也。雲居云。如人頭頭上
了。物物上通。只喚作了事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
尊貴一路自別。便是世間極重極貴物。不得將來
向尊貴邊。須知不可思議。不當好心。所以古人道。
猶如雙鏡。光光相對。光明相照。更無虧盈。豈不是
一般。猶喚作影像邊事。如日出照於世間。明朗是
一半。那一半喚作甚麼。如今人未識得光影。門頭
戶底麤淺底事。將作屋裏事。又爭得。僧問雲居。如
何是沙門所重。居曰。心識不到處。僧問廣利容禪
師。千途路絕。語思不通時如何。範曰。猶是堦下漢。
曰如何是堦上漢。範曰。龍樓不舉手。乃曰。作麼生
是尊貴底人。試道看。莫祗向長連牀上坐地。見他
人不肯。忽被明眼拶著。便向鐵圍山裡藏身。若到
廣利門下。須道得第一句。即開一線道。與兄弟商
量。時有僧出禮拜。範曰。將謂是異國舶主。元來是
此土商人。此非深明第一波羅蜜多。固難洞見尊
重一路。瞭若指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通曰。即上現塵現界。種種妙用。咸是第一波羅蜜
[008-0899c]
多。從不思議中流出。故能圓融無礙。成就十方諸
佛利生軌則。是軌則者法也。圓融無迹。斯為善法。
非善法不能化導眾生。此行巳圓滿而漸向悲願
矣。大慧杲禪師上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舉起拂子云。還見麼。擊禪床
曰。還聞麼。聞見分明。是箇甚麼。若向這裡提得出。
皇恩佛恩。一時報足。其或未然。徑山打葛藤去也。
復舉拂子曰。看看。無量壽世尊。在徑山佛子頭上。
放大光明。照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佛剎微塵
數世界中。轉大法輪。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其中
若凡若聖。若正若邪。若草若木。有情無情。遇斯光
者。皆獲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諸佛於此得之。具一
切種智。諸大菩薩於此得之。成就諸波羅蜜。辟支
獨覺於此得之。出無佛世。現神通光明。諸聲聞眾
洎夜來迎請五百阿羅漢於此得之。得八解脫。具
六神通。天人於此得之。增長十善。脩羅於此得之。
除其憍慢。地獄於此得之。頓超十地。餓鬼旁生。及
四生九類。一切有情。於此得之。隨其根性。各得受
用。無量壽世尊放大光明。作諸佛事巳竟。然後以
四大海水。灌彌勒世尊頂。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記。當於補處作大佛事。無量壽世尊。有如是
神通。有如是自在。有如是威神。到這裡。還有知恩
報恩者麼。若有。出來與徑山相見。如無。聽取一頌。
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祗憑此口與
[008-0900a]
舌頭。祝吾君壽無間歇。億萬斯年注福源。如海滉
漾永不竭。師子窟內產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為
瑞為祥徧九垓。草木昆虫盡懽悅。稽首不可思議
尊。喻如眾星拱明月。故令宣暢妙伽陀。第一義中
真實說。大慧此段葛藤備顯十方諸佛軌則。足為
諸方善法之式。惜當時無一相見者。便與推倒禪
牀。看伊有何言說指示。】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木然故。名真實行。」


【通曰。全性是脩。故成軌則。全脩是性。故本無為。明
得性本無為。即不趨菩提。本自清淨。不除煩惱。本
自無漏。任運騰騰。皆名實行。若一涉有為。盡非真
也。有為即屬造作非本然故。馬祖示眾云。道不用
脩。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
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
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
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
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
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
門。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於教門
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盡是法界。若立真如。盡
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法盡
是事。舉一千從。理事無別。盡是妙用。更無別理。皆
[008-0900b]
由心之迴轉。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無若干。諸源
水有若干。水性無若干。森羅萬象有若干。虗空無
若干。說道理有若干。無礙慧無若干。種種成立。皆
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盡是自
家。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若不
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
脫者即是真如。諸法不出於真如。行住坐臥。悉是
不思議用。不待時節。經云。在在處處則為有佛。佛
是能仁。有智慧。善機權。能破一切眾生疑網。出離
有無等縛。凡聖情盡。人法俱空。轉無等倫。超於數
量。所作無礙。事理雙通。如天起雲。忽有還無。不留
礙迹。猶如畫水成文。不生不滅。是大寂滅。在纏名
如來藏。出纏名淨法身。法身無窮。體無增減。能大
能小。能方能圓。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滔滔運用。不
立根栽。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是無為家用。無
為是有為家依。不住於依。故云如空無所依。心生
滅義。心真如義。心真如者。譬如明鏡照像。鏡喻於
心。像喻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緣。即是生滅義。
不取諸法。即是真如義。聲聞聞見佛性。菩薩眼見
佛性。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
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即迷自
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
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
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無生法忍。
[008-0900c]
本有今有。不假脩道坐禪。不脩不坐。即是如來清
淨禪。如今若見此理真正。不造諸業。隨分過一生。
一衣一衲。坐起相隨。戒行增熏。積於淨業。但能如
是。何慮不通。久立諸人。珍重。馬大師說本來真實。
不假修為。而又不廢戒行增熏。積於淨業。真得圓
頓法要。如是十行不離前十住法。隨位增進。無非
開拓性覺成熟佛果而巳。住而繼之以行。正欲不
住於依。行菩薩行。詳如馬大師所示。是乃一味真
實行門也。】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巳。純潔精真。遠諸
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
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通曰。十行具足。現塵現剎。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即
是神通。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即是佛事。純潔精真。
唯一真實。清淨無漏。遠諸留礙之患。可謂能自度
矣。使一向躭著無為。則名為自了漢。故當度脫眾
生。使度生時。度相未滅。則著我人眾生壽者。故當
滅諸度相。迴我無為之心。向彼眾生。共趨涅槃之
路。自證涅槃。性本無為。茲引眾生趨於涅槃。亦只
無為。故終日度脫眾生。實無度相可得。若見有可
度。即涉有為。背涅槃路。非復不生不滅之本旨也。
故滅諸度相。即名離眾生相迴向。度相且無。又何
眾生相之有。僧問黃檗。佛度眾生否。檗云。實無眾
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與眾生
[008-0901a]
皆不可得。僧云。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
無。檗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
如來。史山人問圭峯禪師。諸經皆說度脫眾生。且
眾生即非眾生。何故更勞度脫。峯答云。眾生若是
實。度之則為勞。既自云即非眾生。何不例度而無
度。合之足為此段經文註疏。又南嶽思大禪師。因
誌公令人傳語云。何不下山教化眾生。一向目視
雲漢作麼。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
有眾生可度。本覺一頌曰。目視烟霄臥白雲。不知
山下有乾坤。從何更有眾生度。三世如來一口吞。
尼閑林英頌曰。佛與眾生一口吞。纖毫不立道方
存。杖頭日月纔挑起。鼓動三千海岳昏。若大師者。
真得離眾生相迴向矣。豈但證鐵輪位而巳乎。】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通曰。壞其可壞。即離眾生相也。遠離諸離。即離相
亦離也。壞相則所空。離離則能空。能所俱空。本覺
不壞。故名不壞。迴向曰不壞者。所以別於二乘頑
空。及外道斷見也。雖壞諸相。而有不壞者存。此其
所以為不壞迴向也。真禪師問本淨禪師曰。道既
無心。佛有心否。佛之與道。是一是二。淨曰。不一不
二。真曰。佛度眾生。為有心故。道不度人。為無心故。
一度一不度。何得無二。淨曰。若言佛度眾生。道無
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見。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虗
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一假之中。如何
[008-0901b]
分二。真曰。佛之與道縱是假名。當立名時。是誰為
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淨曰。佛之與道因心而立。
推窮立心。心亦是無。二俱不實。知如夢幻。即悟本
空。強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見解。因說無脩無作
偈曰。見道方脩道。不見復何脩。道性如虗空。虗空
何所脩。徧觀脩道者。撥火覓浮漚。但看弄傀儡。線
斷一時休。傀儡可壞。而弄傀儡者非可壞也。故壞
眾生相時。不壞虗空。非離壞相外而別有所謂不
壞也。即壞即不壞。故名不壞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通曰。相可壞。而知壞者不壞。離可離。而知離者不
離。此所謂本覺也。湛入合湛。即識即智。亦可謂之
湛然。此云本覺湛然。非識不搖處之湛然也。唯此
本覺非識。故能齊於佛覺。凡情聖解。一切銷鎔。但
有一真實。故能與一切諸佛等。雖等一切佛覺。要
且不是等覺。尚有回向在。有進趨在。故名等一切
佛迴向。黃檗云。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
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
語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祗劫。脩成佛道。皆屬
聲聞道。謂之聲聞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
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
佛。學道人。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
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
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
[008-0901c]
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
千煩惱。祗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
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味黃檗
知離者是佛一語。則經所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
者。意自躍如。又慧超咨法眼。如何是佛。眼云。汝是
慧超。僧問疎山。如何是佛。山曰。何不問疎山老漢。
如此答者甚眾。總之提醒本覺。當下即與佛等。】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通曰。本覺精真。非獨靈明自固而巳。更能發明施
設。履以成地。地如佛地。與初治地住大不侔矣。有
是真如之體。周徧法界。即有是真如之用。周徧法
界。故佛之覺徧一切處。而佛之行亦徧一切處。有
不徧者非佛地也。此但能如之。非能與佛一。故名
至一切處迴向。僧問臨濟。如何是三眼國土。濟云。
我共你入淨妙國土中。著清淨衣。說法身佛。又入
無差別國土中。著無差別衣。說報身佛。又入解脫
國土中。著光明衣。說化身佛。此三眼國土皆是依
變。約經論家。取法身為根本。報化二身為用。山僧
見處。法身即不解說法。所以古人云。身依義立。土
據體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建立之法。依通國
土。空拳黃葉。用誑小兒。蒺藜菱刺。枯骨上覓什麼
汁。心外無法。內亦不可得。求什麼物。天衣懷禪師
上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且道妙喜世界
不動如來。說什麼法。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008-0902a]
祗如威音王佛。最初一會。度多少人。若是通方作
者。試道看。良久曰。行路難。行路難。萬仞峰頭君自
看。故能悟法性身。法性土。要歸於無物。是真佛地。
若有所得。即為有所。何能至一切處。】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通曰。世界。即真如法界。屬相分。如來。即真如本體。
屬見分。見相二分。始同一源。故雖根塵歷然。彼此
可以涉入。舉見而相在其中。舉相而見在其中。即
見莫非相。即相莫非見也。故世界如來。互相涉入。
本無罣礙。而不免有罣礙者。見未融也。夫精真發
明。至一切處。尚於一切處作二見在。今互相涉入。
精真即一切處。一切處即是精真。心境俱融。兩無
妨礙。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充滿一切處。故曰無盡
功德藏也。前十行中無量功德。但備德於身。此無
盡功德藏。用之不窮。取之不竭。蓋指如來藏識海
也。殆與虗空藏菩薩身界涉入。而能廣行佛事。隨
順眾生者等矣。五祖演上堂。千峯列翠。岸柳垂金。
樵父謳歌。漁人鼓舞。笙簧聒地。鳥語呢喃。紅粉佳
人。風流公子。一一為汝諸人發上上機。開正法眼。
若向這裏薦得。金色頭陀無容身處。若也不會。喫
粥喫飯。許你七穿八穴。又法燈偈曰。誰信天真佛。
興悲幾萬般。蓼華開古岸。白鷺立沙灘。露滴庭莎
長。雲收溪月寒。頭頭垂示處。子細好生觀。此世界
如來。渾成一片。從此悟入。名真解脫。以此功德接
[008-0902b]
引眾生。世界無盡。功德亦無盡。】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
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通曰。佛地同。清淨同。涅槃同。何故依因發揮。各各
不同。良由夙昔所種善根。各得其性之所近。善雖
平等。而因根發苗。依因證果。萬有不齊。不妨自修
自悟。取證涅槃。正不必拘拘一門。共遵一轍也。隨
順云者。相機接引。不強其所不能。此乃普度眾生
之大權也。雪峰在洞山作飯頭。淘米次。山問淘沙
去米。淘米去沙。峰曰。沙米一時去。山曰。大眾喫箇
甚麼。峰遂覆却米盆。山曰。據子因緣。合在德山。後
果嗣德山。投子拈云。大眾。洞山恁麼道。是甚麼道
理。雖然一色乾坤。爭奈山高水闊。所以野人云。功
夫不到不方圓。言語不通非眷屬。乃代云。淘沙去
米。淘米去沙。無影長生桂。經霜結子頻。大眾喫箇
甚麼。金鳳採華銜不盡。玉雛食蘂葉長新。頌曰。滿
鉢盛來一物無。豈同香積變珍蘇。日月並輪長不
照。木人舞袖向紅爐。投子最善洞上之旨。其揀辨
最晣。僧問五祖演。如何是臨濟下事。演曰。五逆聞
雷。曰如何是雲門下事。演曰。紅旗閃爍。曰如何是
溈仰下事。演曰。斷碑橫古路。曰如何是曹洞下事。
演曰。馳書不到家。僧禮拜。演曰。何不問法眼下事。
曰留與和尚。演曰。巡人犯夜。此五宗善根。各有所
契。非但洞山指雪峰見德山而巳。自嵩山慧安指
[008-0902c]
南嶽讓見六祖。石頭指藥山見馬祖。馬祖指丹霞
見石頭。皆所以隨順平等善根。令其依因發揮。取
涅槃道。何甞執著一法而證極果哉。】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
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通曰。善根者各具之善根。依此善根。取涅槃道。則
善根化而為真根矣。無善可指。但唯一真。性真圓
融。周徧法界。故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本性既圓。巳
自成就。謂之曰圓。不妨會眾生為一體。亦不失眾
生之相。眾生未必一一成就。而吾性圓滿。無一眾
生不是佛性。故性圓成就不至遺失一眾生也。此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則無論人畜善惡。下至蠢動
含靈。皆有佛性。不但隨順平等善根而巳。如常不
輕菩薩逢人便拜曰。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
成佛。正合此旨。育王裕禪師上堂。盡大地是沙門
眼。徧十方是自巳光。為甚麼東弗于逮打鼓。西瞿
耶尼不聞。南贍部洲點燈。北鬱單越暗坐。直饒向
這裏道得十全。猶是光影裏活計。𢷾拂子曰。百雜
碎了也。作麼生是出身一路。擲下拂子曰。參。此事
非實參實證。豈能窺見真根消息。雪峰垂語云。望
洲亭與汝相見了也。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僧堂
前與汝相見了也。時有僧便出問。僧堂前即且置。
如何是望洲亭烏石嶺相見處。峰驟步歸方丈。於
此見得。方信十方眾生。皆我本性。】
[008-0903a]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
迴向。」


【通曰。前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於相而離相。猶有
法相在。此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於法而離法。並
其法相而忘之矣。有即有離。雖無法相。不無無法
相者。是亦有遣法相也。於此俱無。絲毫淨盡。但一
真體。如如不動。此謂真如相。不得以相相法相及
遣法相而並語也。所云離一切相。視離眾生相者
為密。所云二無所著。視遠離諸離者為密。至此則
所知障淨。真性現前。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本自如
如。故曰真如。育王裕禪師上堂。行時絕行迹。說時
無說蹤。行說若到則垛生招箭。行說未明則神鋒
劃斷。就使說無滲漏。行不迷方。猶滯殻漏在。若是
大鵬金翅。奮迅百千由旬。十影神駒。馳驟四方八
極。不取次啗啄。不隨處理身。且總不依倚。還有踐
履分也無。剎剎塵塵是要津。此語可謂得真如髓。
於此得超脫去。便契如如。】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通曰。遠離諸相。但一真如。即名無縛矣。有真如相
在。猶為無縛所縛。未能無礙。即未為真解脫也。真
得所如者。所在如如。更無滯礙。即真如相且忘之
矣。始焉遣法執。名有縛解脫。今者遣無法執。名無
縛解脫。無縛且脫更有何縛。既無所縛。安往弗如。
此十方無礙。非得真如中之最真者。不足以語此。
[008-0903b]
昔洛浦初為臨濟侍者。濟常對眾美之曰。臨濟門
下一隻箭。誰敢當鋒。浦自謂巳足。辭往南遊。濟曰。
臨濟門下有箇赤稍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
知向誰家虀瓮裡淹殺。浦遊歷罷。直往夾山卓菴。
經年不訪夾山。山乃修書。令僧持往。浦接得便坐
却。再展手索。僧無對。浦便打。曰歸去舉似和尚。僧
回舉似夾山。山曰。這僧若開書。三日內必來。若不
開書。斯人救不得也。浦果三日後至。見夾山。不禮
拜。當面而立。山曰。雞栖鳳巢。非其同類。出去。浦云。
自遠趨風。乞師一接。山曰。目前無闍黎。此間無老
僧。浦便喝。無之一字亦不許立。山曰。且莫草草󴓷
󴓷。須知雲月是同。溪山各異。截斷天下人舌頭即
不無。爭教無舌頭人解語。浦無語。山便打。浦遂伏
膺。果然向夾山虀瓮裡淹殺。投子拈曰。到這裏。作
麼生道得一句。得同身共命。一氣連枝。遂代云。無
目繡雙鳳。冲虗透碧霄。頌曰。無伴石人夜入山。雲
籠紅頂綠衣寒。喝開劫兆三峯頂。捧出金襴對日
看。前二句頌坐斷天下人舌頭。藏身處沒蹤跡之
旨也。後二句頌無舌人解語。沒蹤跡處莫藏身之
旨也。大小洛浦。止得一橛早被臨濟勘破。使不遇
夾山。幾為無縛所縛。斷送一生矣。】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通曰。從真如性發起德用。理智行三德俱圓。理事
無礙。空有俱非。一性渾成。更無蹤跡。前云至一切
[008-0903c]
處。猶存量見。則法界性未離有量。今法界量滅。故
名無量。佛果勤謁張無盡。劇談華嚴旨要。曰華嚴
現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
萬為一。一復一。萬復萬。浩然莫窮。心佛眾生三無
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帀
帀之波。公於是不覺促榻。勤遂問曰。到此與祖師
西來意。為同為別。公曰。同矣。勤曰。且得沒交涉。公
色為之慍。勤曰。不見雲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
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
全提時節。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公乃首肯。翌
日復舉事法界。理法界。至事理無礙法界。勤又問
此可說禪乎。公曰。正好說禪也。勤笑曰。不然。正是
法界量裡在。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始好說禪。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
麻三斤。是故真淨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
豬頭。口誦淨戒。趂出婬房。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
開布袋。公曰。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如此妙義。非
如此深談。亦不能曲盡其旨。以上十回向。回真向
俗。回志向悲。使真俗圓融。智悲不二。至此。限量情
見。俱巳渾化。乃可登地證菩薩果矣。】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
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巳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
其木。名為煖地。」


【通曰。以上四十一心。自乾慧至十迴向。漸次脩治。
[008-0904a]
漸次充拓。淘汰凡情。巳極清淨。第聖位難躋。聖果
難熟。到此田地。神不可致思。化不可助長。優而游
之。俟其自至而巳。世尊累劫脩行。洞晣奧密。於此
復立四種妙圓加行。將成未成之間。實有此四種
地位。非佛眼其孰辨之。前云覺齊佛覺。中心了了。
猶未能用也。至是用為巳心。拈弄不出。如鑽木取
火。木未及然。故名煖地。火之出也無心。鑽久則木
自然。覺之用也無意。定久則慧自現。非可人力與
其間也。翠岩真上堂。舉龍牙頌曰。學道如鑽火。逢
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神鼎頌曰。學
道如鑽火。逢煙便可休。莫待金星現。燒脚又燒頭。
真曰。若論頓也。龍牙正在半途。若論漸也。神鼎猶
少悟在。於此復且如何。諸仁者。今年多落葉。幾處
掃歸家。據翠岩見處。燒不盡現柴。用不盡現火。胡
以鑽為。雖然。須是出格人始得。】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
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通曰。見處與佛無異。猶貴行履相稱。故能以佛之
覺用為巳心。即能以巳之心成佛所履。蓋交互言
之。為有佛見巳見在。故若依非依。見佛則若依於
佛。唯巳則若無所依。且佛履無迹。今微有比擬。轍
迹未忘。如登高山。身巳入空。下有微礙。以為依。則
身在空而非依也。以為非依。則足履頂而非不依也。
將入神化。而毫末未融。故若有礙。大般若以執著
[008-0904b]
虗空法身為頂墮。正與此類。僧問趙州。如何是妙峯
孤頂。州云。老僧不答你這話。僧云。為什麼不答這
話。州曰。我若答你。恐落在平地上。有味哉。分明答
了也。後保福長慶遊山次。福以手指云。只這裏便
是妙峯頂。慶云。是則是。可惜許。有僧舉似鏡清。清
云。若不是孫公。便見髑髏遍野。雪竇頌云。妙峯孤
頂草離離。拈得分明付與誰。不是孫公辨端的。髑
髏著地幾人知。孫公可惜許。正恐落在平地。若落
平地商量。則髑髏前見鬼人無數。又洞山問僧甚
處來。曰遊山來。山曰。還到頂麼。曰到。山曰。頂上有
人麼。曰無人。山曰恁麼則不到頂也。曰若不到頂。
爭知無人。山曰。何不且住。曰某甲不辭住。西天有
人不肯。山曰。我從來疑著這漢。若此僧者。到頂不
住。更有何礙。即頂墮且無患。何患平地哉。】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通曰。巳心佛履。二迹俱融。渾同一體。更無微礙。既
不即心即佛。亦不非心非佛。但向道不是物。此即
所謂中道也。始焉中中流入。其於中道純真。第能
信住行向。至是乃能善得之矣。謂之善得。不費纖
毫功力。抑且得無所得。既無所得。則亦無所說。如
忍事底人。既不懷疑。亦不說出。但有默藏而巳。故
名忍地。龍圖王蕭。字觀復。留昭覺日。聞開靜板聲。
有省。問南堂曰。某有箇見處。纔被人問。却開口不
得。未審過在甚處。堂曰。過在有箇見處。却問朝斾
[008-0904c]
幾時到任。公曰。去年八月四日。又問自按察幾時
離衙。公曰。前月二十。堂曰。為甚麼道開口不得。公
乃契悟。王龍圖似證忍地。得南堂數語。見處頓忘。
然亦有既超忍地未為透脫者。如五祖演。因浮山
遠指見白雲端。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益。端叱
之。演領悟。獻投機偈曰。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
嚀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端
特印可。令掌磨事。未幾。端至。語之曰。有數禪客自
廬山來。皆有悟入處。教伊說。亦說得有來由。舉因
緣問伊。亦明得。教伊下語。亦下得。祗是未在。演於
是大疑。私自計曰。既悟了。說亦說得。明亦明得。如
何却未在。遂參究累日。忽然省悟。從前寶惜。一時
放下。走見白雲端。端為手舞足蹈。演亦一笑而巳。
演後語人曰。吾因茲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載清
風。故知絲毫未化。尚留理障。如此妙圓加行寧但
四端哉。】


「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通曰。心佛二同。巳忘彼此。善得中道。巳離二邊。然
有二同消息在。有善得悟機在。即是數量。即是名
目。故數量世人所可測也。名目世人所可指也。即
不得超乎世。佛身無為。不墮諸數。能消滅數量。幾
於不墮矣。何謂消滅。彼有同有異。有迷有覺。有得
有失。皆屬數量。可以名目。今惟善得中道。固不可
目之為迷。將並其所得而忘之。又不可目之為覺。
[008-0905a]
不可卜度。不可形容。正銷滅數量之實也。世人情
量所及者。知有佛知有道而巳。今曰心不是佛。智
不是道。安所容其慮乎。世人色目所到者。如此同
如此得而巳。今曰同無所同。得無所得。安所窺其
妙乎。此內凡巳盡。將入聖位。唯聖為能知聖。非世
人意見之所能窺。蓋高出乎世人之上矣。故名世
第一地。若進十地。極乎妙覺。又名出世第一地也。
僧問洞山。三身中。那身不墮諸數。山云。吾常於此
切。天童頌云。不入世。未循緣。劫壺空處有家傳。白
蘋風細秋江暮。古岸船歸一帶烟。此頌於不墮諸
數更切。同安志禪師。嗣先同安丕。丕將示滅。上堂
曰。多子塔前宗子秀。五老峰前事若何。三舉未有
對者。末後志出曰。夜明簾外排班立。萬里謳歌道
太平。丕曰。須是這驢漢始得。住後。僧問二機不到
處。如何舉唱。志云。徧處不逢。玄中不失。丹霞頌曰。
這邊那畔總難逢。一句無私不處中。紅日暮沉西
嶂外。空留孤影照溪東。此迷覺中道。二無所目。正
是二機不到處。然同安二邊不立。中道不安。將中
道亦不處。此所以為無者真宗也。於宗門最為第
一。矧但世第一地而巳乎。】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
境界。名歡喜地。」


【通曰。大菩提云者。是向上一路。諸佛命脉所關。於
此通達。得大徹悟。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既見如
[008-0905b]
來。故能盡佛境界。佛境界者。惟佛與佛。乃能究盡。
是不可思議境界。以三諦圓融當之。未為盡也。中
道純真。似於菩提無異。然知中道不安者。是大菩
提也。前歡喜行。具足無量妙德。十方隨順。以功德
言故屬行。此則通達無上菩提。超凡入聖。巳履佛
境。巳登果位。故名曰地。初得法喜。喜惟通達。得無
障礙。其實得無所得喜無所喜。非世情歡喜所可
論量也。簽判劉經臣。少以逸才登仕。於佛法未之
信。會照覺總禪師與語啟廸。因醉心祖道。既抵京
師。謁慧林冲禪師。於僧問雪竇如何是諸佛本源。
答曰千峯寒色。語下有省。歲餘。官雒幕。參韶山杲
禪師。將去任。辭韶山。山囑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
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若收
拾得去。便成法器。若收拾不得。則有不寧之疾。成
失心之患矣。未幾復至京師。依正覺逸禪師。請問
因緣。逸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你十二時中。放光
動地。不自覺知。向外馳求。轉疎轉遠。公益疑不解。
一夕入室。逸舉傳燈所載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
者。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之語問之。公不能對。
疑益甚。遂歸就寢。熟睡。至五鼓覺來。方追念間。見
種種異相。表裏通徹。六根震動。天地同旋。如雲開
月現。喜不自勝。忽憶韶山臨別所囑之言。姑抑之。
逮明悉以所得告。逸為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
公曰。莫要踐履否。逸曰。這箇是甚麼事。却說踐履。
[008-0905c]
公乃默契。後作發明心地頌八首。及著明道諭儒
篇以警世。若劉公所證。不知于初地何如。然非常
歡喜。不辜韶山授記。其亦現宰官身而來者耶。】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通曰。前心佛二同。及數量銷滅。但就一巳善性而
論。今異性入同。槩舉眾生國土同此一性。龍蛇混
雜。凡聖交參。是菩薩境界。非覺通如來不垢不淨
之旨。未易達此。若見眾生性異。即見眾生垢。今既
入同。巳離濁邊垢矣。若見眾生性同。同性未泯。即
為法垢。今同性亦滅。則離清邊垢矣。此離垢地。乃
菩薩位中所重。惟離清邊垢。還於如來無垢本體。
是當非離濁邊垢者可槩論也。僧問瑞岩。如何是
佛。曰石牛。如何是法。曰石牛兒。曰恁麼即不同也。
曰合不得。曰為甚麼合不得。曰無同可同。合甚麼。
又僧問曹山。雪覆千山。為甚麼孤峯不白。山曰。須
知有異中異。曰如何是異中異。山曰。不墮諸山色。
瑞岩善說同。曹山善說異。合二則觀之。則知異性
入同者。無同可同。離垢成異者。更異中異。此豈可
以淺近窺乎。】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通曰。如大圓鏡。塵垢既離。巳稱淨矣。而非極淨也。
為有法垢在也。法垢既離。所知障淨。然後本覺明
生。從定發慧。自有一段光輝。非尋常覺照可比。前
偈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此等光景。豈頭頭
[008-0906a]
上明。物物上通。所能彷彿者乎。洞山問密師伯。作
什麼。密云。把針。山曰。把針事作麼生。密云。針針相
似。山曰。二十年同行作這箇語話。密云。長老又作
麼生。山曰。大地火發。天童拈云。大地火發。間不容
髮。南海崑崙。天寒不韈。祖祖相傳。一頭搕𢶍。蓋指
真悟既發。即與佛祖心心相印。此發光地。固不易
談。隱山和尚偈曰。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
境閒。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彼所謂
淨極發光者非耶。】


「明極覺滿。名𦦨慧地。」


【通曰。明巳極。覺巳滿。如大火聚。觸著便燒。一切緣
影。悉皆爍絕。不徒曰慧。而曰𦦨慧。慧之至也。此不
可近。即般若智。太末虫處處能泊。唯不能泊於火
𦦨之上。識慮處處能緣。唯不能緣於般若之上。故
名𦦨慧地。盤山上堂。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
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是何物。洞山別語云。
光境未忘。復是何物。保福舉問長慶曰。據二老總
未勦絕在。作麼生得剿絕去。慶良久。福云。情知你
向鬼窟裏作活計。慶云。汝又作麼生。福云。兩手扶
犁水過膝。天童拈云。俱亡未亡。奪人奪境。為甚麼
保福不肯長慶。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
平。據保福見處。𦦨慧地亦不許坐著。玄之又玄矣。】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通曰。地前智名異。登地智名同。即如同中又有同
[008-0906b]
異。離垢為淨。而淨極則明生。發光為明。而明極則
覺滿。未至十分。則有同異可言。巳至十分。則無同
異可指。如金巳足色。更無加減。何從而指其為同。
何從而指其為異。既無異可指。則凡情所不能至。
既無同可指。則聖解所不能至。凡情可至。則凡得
而勝之。聖解可至。則聖得而勝之。今一切同異聖
凡智慮皆不能至。至且不能。孰為勝哉。故名難勝
地。佛言設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是涅
槃者。最難勝之法也。臨濟到鳳林。林問有事相借
問。得麼。濟云。何為剜肉作瘡。林云。海月澄無影。遊
魚獨自迷。濟云。海月既無影。遊魚何得迷。林云。觀
風看浪起。翫月野帆飄。濟云。孤輪獨照江山靜。長
嘯一聲天地秋。林云。任將三寸輝天地。一句臨機
試道看。濟云。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林便休。濟乃有頌。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石火莫及。
電光罔通。溈山問仰山。石火莫及。電光罔通。從上
諸聖。將甚麼為人。仰云。和尚意作麼生。溈云。但有
言說。都無實義。仰云。不然。溈云。子又作麼生。仰云。
官不容針。私通車馬。大抵臨濟與鳳林相見。雖電
光石火。莫能喻之。而仰山且以為私通車馬。正所
謂悟則迦葉不覆藏。不悟則如來有密語也。此一
切同異所不能至。非有真實契悟。孰知其難勝哉。】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通曰。同異不至。非可作為。既無造作即是真如。此
[008-0906c]
真如性。在迷不加損。在悟不加益。但為情見汙染。
不得明露。唯淨極明極。則圓陀陀。光爍爍。淨躶躶。
沒可把。寂滅之體。乃得現前。故名現前地。大安將
往洪井。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謂曰。汝往南昌。當有
所得。安即造百丈。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
即是。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安於言下有省。曰識得
後如何。丈曰。大似騎牛到家。安曰。未審始終如何
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安
自茲領旨。更不馳求。後繼溈山住持。上堂。汝諸人
總來就安求覓甚麼。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擔佛傍
家走。如渴鹿趂陽𦦨相似。何時得相應去。汝欲作
佛。但無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淨眾生之心。
便是初心正覺佛。更向何處別討。所以安在溈山
三十年。喫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祗看一
頭水牯午。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來。纔犯人
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
作箇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趂亦不
去。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照見山
河大地。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響。如是六門。
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識取。隱在
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如人負重擔。從獨
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脚。且道是恁麼物任持。便得
如是。且無絲髮可見。豈不見誌公和尚云。內外追
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珍重。有僧造大寧寬。
[008-0907a]
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寬以火筯插火爐中。曰。會麼。
僧云不會。曰頭不欠。尾不剩。此二尊宿。快說性淨
明露。可與並登現前地矣。】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通曰。淨未極。明未極。同異可至。不可謂真如際。同
異既泯。生滅既滅。無為真如。業巳明露。但未能盡
其邊際耳。明露既久。表裡洞徹。盡十方界。皆真如
際。徧虗空。滿法界。全體呈露。則不但現前巳也。理
本無際。無際之際。乃真如際。真如無際。而行真如
行者。豈有遠近哉。謂之遠行。明其非人力可到也。
大凡行之可到者。雖積累歲月。不謂之遠。唯行之
不可到者。始謂真遠。如莊生喻適建德之國。望之
而不見其崖。逾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
而返。君自此遠矣。亦足為此地喻。僧問上藍和尚。
善財見文殊後。為甚麼却往南方。藍云。學憑入室。
知乃通方。僧云。到蘇摩城。為甚麼彌勒却遣見文
殊。藍云。道曠無涯。逢人不盡。投子拈云。道無迷悟。
法證由師。不住聖凡。莊嚴妙行。是以文殊遣去須
彌登山。海岸逢師。市廛禮友。或刀山婬舍。罪杻王
宮。或童女童男。瞿夷聖后。彌勒彈指。普賢親瞻。再
見文殊。復有何事。信知通方知有。道曠無涯。不昧
光蹤。力窮盡妙。諸仁者。還知更有一人。為甚麼善
財不參。且道是甚麼人。良久曰。滿頭白髮離崖谷。
半夜穿雲入市廛。頌曰。日出昇空高下周。崑崙流
[008-0907b]
派入川流。春山雲逗風無盡。雁去回南天地秋。此
可為遠行地矩度。為達一切法盡真如際故。】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通曰。盡真如際。放之則彌乎六合。一真如心。卷之
則不盈一握。心本不動。雖行無迹。行乎無迹。斯謂
遠行。既盡其際。即完其體。施設萬端真如不動。此
不動地。於遠行而見其不動也。際即是心。心即是
際。前際中際後際。三際不可得。過去未來現在。三
心亦不可得。總一真如。孰為行。孰為止。孰為動。孰
為不動哉。無動無靜。斯可語真不動也巳。東京俊
禪師初謁投子。子問昨夜宿何處。俊曰。不動道場。
子曰。既云不動。曷由到此。俊曰。至此豈有動耶。子
曰。元來宿不著處。蓋默許之。淨慈佛行上堂。鴈過
長空。影沉寒水。鴈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
能如是。正好買草鞋行脚。所以道動則影現。覺則
氷生。不動不覺。正在死水裏。薦福老人出頭不得
即且置。育王今日又作麼生。向道莫行山下路。果
然猿呌斷膓聲。此不動地。須親到一回始得。不然
幾何不坐在死水裡作活計。】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巳往。脩習
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脩習位。」


【通曰。從真如心。發真如用。所謂無師智。自然智。一
切智。四無礙智。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無有窮盡。
作大法師。普度羣品。智悲雙運。應時合節。故曰善
[008-0907c]
慧。前𦦨慧。但謂自巳光明。今善慧。謂以善法及人。
顯其慧用。故不同。自遠行地後。不動地前。巳證寂
滅無功用道。猶目此地為修習位者何也。但自十
地功德圓滿之後律之。略欠分數。故目此地為脩
習位。謂初發慧用。未忘乎慧。視法雲徧覆。無欠無
餘。似有間耳。又此修而無修。習而無習。如舟將到
岸。篙槳不施。尚在運行故也。仰山一日臥次。夢入
彌勒內院。眾堂中。諸位皆足。唯第二位空。仰遂就
座。有一尊者白槌云。今當第二座說法。仰起白搥
云。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眾皆散去。
及覺。舉似溈山。溈曰。子巳入聖位。仰便禮拜。天童
頌云。夢中擁衲參耆舊。列聖森森坐其右。當仁不
讓楗搥鳴。說法無畏師子吼。心安如海。量大如斗。
鮫目淚流。蚌腸珠剖。譫語誰知洩我機。龐眉應笑
楊家醜。離四句。絕百非。馬師父子病休醫。此仰山
於夢中發真如用。何假修習。溈山親為證據。固知
人位巳顯。信位不足言矣。】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通曰。智慧功圓。無復自利。純是利他。故大慈之陰。
充滿法界。無心無緣。而應彼心緣。施作利潤。而本
寂無作。如雲出無心。徧覆一切。謂之妙雲。即性覺
妙明之妙。慈本自妙。非藉修為。而謂之覆涅槃海
者。涅槃自性。本無生滅。覺海慈雲。稱性而起。亦無
生滅。一切眾生。在涅槃中。還令眾生。證涅槃果。如
[008-0908a]
是而蔭。如是而覆。無欠無餘。乃可稱妙也巳。法而
譬之於雲。法本無心。雲而係之於法。即雲即法。故
不言慧用而但言雲。蓋巳渾同造物。不作二見矣。
此法雲地。鄰於佛地。名灌頂菩薩位。六祖示眾云。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
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
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
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
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
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
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
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
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却入大
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善知
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
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
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
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
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
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
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脩。但於自心。常
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
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
[008-0908b]
與般若經。本無差別。六祖不識一字。說法如雲如
雨。且能分別聞法者大小根器之殊。亦足補十地
所未備云。】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巳。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
慧地。」


【通曰。如來權智。下隨機感。故逆流而出。菩薩實智。
上合覺心。故順流而入。瓔珞經曰。等覺照寂。妙覺
寂照。即其義也。二覺之際。故名入交。入交云者。即
與如來法流水接也。却於此處名等覺位。謂覺與
如來等無差別。特未極於妙耳。須于大寂滅海。逆
流而出。妙同萬物。乃為妙覺也。金剛心中初乾慧
地。即前乾慧心。胡為至是始獲之哉。未與法流水
接。空見其體。既與法流水接。始踐其實。如月初生
明。微露圓相。本非欠少。既而弦。既而望。乃滿其量。
只是初見時圓相。非有二也。金剛云者。以摧壞諸
法得名。諸法可壞。而此金剛慧獨不可壞。前者欲
習初乾。純是智慧。智慧無二。但乾不盡爾。十地巳
前。以一地壞一地。至無一法可得。故曰是覺始獲
金剛心中初乾慧地。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別也。
其斯之謂乎。僧問黃檗。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
萬行否。檗云。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
盡是化門。接物度生邊事。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
脫法身。直至十地四果聖位。盡是度門。非關佛心。
[008-0908c]
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但無生
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說一切
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從佛至
祖。並不論別事。唯論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諦
求。更無餘乘。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所以此意
難信。達磨來此土。至梁魏二國。唯有可大師一人。
密信自心。言下便會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
道。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
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云認得
心性時。可說不思議。即此心不異性。名之為祖。可
想見覺際入交景象。從前堦級。了無干涉。但只一
心與佛無別。】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通曰。單有七位。謂乾慧煖頂忍世第一等覺妙覺
也。複有五位。謂信住行向地也。每位疊成十位。故
曰複。如是重重。漸脩漸證。總有十二堦級。方至妙
覺。成無上道。而等覺尚居十一。故於妙覺未盡。惟
至十二方為盡也。是妙豈有加於乾慧哉。特即乾
慧磨礲瑩淨。以顯其妙爾。合論曰。三世如來。付授
一切菩薩修證法式。銓量深淺力用。分別地位等
差。始自十信。然以為信者。尚屬生滅。故當住心。乃
立十住。又以為住者。缺資發方便之用。故成行心。
乃立十行。又以為行者。蓋自利。未有以及眾生。故
施迴向。乃立十迴向。自十信而至住行迴向者。三
[008-0909a]
賢位也。又自三賢即登初地。以大慈大悲。發生資
養茂益成就之。故有地名。於初地。方曰證無生法
忍。乃至十地之終。磨鍊餘習之效。與本覺真如相
等。故名等覺。如易曰窮神知化者也。至入妙覺。則
一而巳。無有等相。如但曰神也。此經特異於十信
前加乾慧地。於十地前加煖頂忍世第一地。雜華
於十住曰證無生法忍。諸經於十地曰證無生法
忍。尚在五十五數之中。世尊於此。乃立三漸次。證
無生法忍。三漸次。乃方便安立者。出於五十五數
之外。世尊之意。蓋欲示從凡夫能實證之法故也。
黃檗謂休曰。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
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
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
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
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
相脩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
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如虗空。無一
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以來。
無著相佛。脩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
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
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虗空。無雜無壞。如大
日輪。照四天下。日昇之時。明遍天下。虗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虗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
[008-0909b]
凌奪。虗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是。若
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
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
相故。惟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妙
哉妙哉。非檗實證妙覺。不落堦級。惡能洞朗若是。
得是說而存之。庶於此經圓頓之旨。兩不相妨。】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
此云止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此云觀清淨脩證。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通曰。十種深喻者。應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𦦨。
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響。諸佛國土
如乾闥婆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身
如化。不可取捨。一切空故。深入此空。乃名實相。此
非作法。無滅壞故。若異此觀。即生滅法。此不但觀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乃至觀佛法身亦如夢幻泡
影。故為深喻。如是觀察。非小乘觀法可擬。乃諸如
來妙觀察智。具金剛慧。由寂而照。由止而觀。如水
至清。微滓不染。如鑑至淨。纖垢不容。以是而脩。脩
而無脩。以是而證。證而無證。故由乾慧漸次深入
以至妙覺。皆不離此金剛觀察。地地俱壞。法法俱
乾。故能興妙覺合也。如是深喻。如是深入。豈有外
於三增進中。返流全一。以逮獲無生法忍。從是漸
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008-0909c]
提路。信住行向地為五十。乾慧及四加行為五。不
言等覺妙覺二位者。二覺即是真菩提。是覺也。非
路也。五十五位。乃所由入覺之路也。十方如來。得
成菩提。皆有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至金
剛觀察。如幻三昧。唯觀世音最為第一。故五十五
位菩提之路。亦由三增進中。返流全一。始是返聞
其最初方便。而如幻觀察。亦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之次第也。作是觀者。即十方
婆伽梵。一路涅槃門。若他觀者。非有十種深喻金
剛觀察。即屬生滅。即為邪觀也。唐僧澄觀。作地住
脩證偈曰。脩習空華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
像天魔。證得夢中佛果。亦略有十種深喻之致。夾
山上堂。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
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即成狂人無智人去。他祗
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
得。無法可取。無法可捨。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
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
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本祗為生死茫茫。
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
脫虗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復實有。為復實無。
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
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何處更擬佛
擬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
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
[008-0910a]
漚。此可為正觀邪觀之定衡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
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通曰。自初決擇真妄。宣勝義中真勝義性。為見道
分。自天王華屋要因門入。揀選二十五圓通。以至
奉持佛頂神呪。為脩道分。又從於凡夫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脩行路。為證果分。一經之大旨備矣。
故文殊因是而有請也。既請經名。即當奉持。為流
通分。何為種種發揮未盡。而遽以請名為哉。蓋五
十五位真菩提路。是正因正果。唯不識真心。錯亂
修習。故有輪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二
十五圓通。三摩地中。本無魔事。唯不識真心。錯亂
修習。故有五十種陰魔。皆所謂若他觀者。即名邪
觀。下文特詳數之耳。是經雖因阿難啟教。而以佛
頂神呪。表顯無上法門。然此大白傘蓋。體極含覆。
超情離見。即如來藏之心印也。照窮剎海。淨絕纖
塵。即爍迦羅之法眼也。印曰無上。非最上一乘。莫
能印之。眼曰清淨。非纖翳悉除。莫能鑒之。印謂之
寶。則常住不壞。眼謂之海。則含蓄無涯。是不可思
議之呪。即不可思議之性也。性與呪。均之不可思
議。寧有二乎哉。風穴在郢州衙上堂。祖師心印。狀
似鐵牛之機。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
[008-0910b]
印即是。不印即是。時有盧陂長老出云。某甲有鐵
牛之機。請師不搭印。穴曰。慣釣鯨鯢澄巨浸。却嗟
蛙步展泥沙。陂佇思。穴喝云。長老何不進語。陂擬
議。穴打一拂子云。還記得話頭麼。試舉看。陂擬開
口。穴又打一拂子。牧主云。佛法與王法一般。穴云。
見箇甚麼。牧云。當斷不斷。返招其亂。穴便下座。天
童頌云。鐵牛之機。印住印破。透出毗盧頂𩕳行。却
來化佛舌頭坐。風穴當衡。盧陂負墮。棒頭喝下。電
光石火。歷歷分明珠在盤。眨起眉毛還蹉過。又閩
帥遣使送朱記到保福。福上堂曰。去即印住。住則
印破。僧曰。不去不住。用印奚為。福便打。僧云。恁麼
則山鬼窟裡。全因今日也。福默然。合二則觀之。無
上寶印。電光石火。即蹉過也。矧可擬議卜度。故非
清淨海眼。不足以矚之。】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
提心。入徧知海。」


【通曰。佛頂神呪。大不可思議。能使性比丘尼婬心
頓歇。救護阿難。無毀戒體。亦巳奇矣。然性比丘尼
始得阿那含果。既證阿羅漢道。乃悟婬性本空。巳
得出纏。入正徧知。菩提心者。屬正知。為明本分事
也。其中決擇真妄。揀辦脩治。一切因果。皆無疑惑。
屬徧知。阿難巳獲法身。得菩提心矣。今於一切顛
倒錯亂脩習。皆無不究竟。是為入徧知海也。雖然。
明得一萬事畢。但於真心無眩。世間變態。何所不
[008-0910c]
通。為一切由心造故也。岩頭豁禪師。在甘贄家過
夏。一日把針次。贄自田中回。於豁前拄鍬亞身立。
豁以針作劄勢。贄急入家。著衣欲拜謝。行婆問有
何事。贄曰。不得說。婆曰。且要大家知。贄舉前話。婆
失聲曰。此話三十年後須知一回飲水。一回著噎。
女子聞舉。乃曰。還知盡大地人性命。被上座一針
頭上劄却麼。奇哉奇哉。何意岩頭一針鋒上。具有
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呪。能令甘贄妻子。一時便
爾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脩證了義。」


【通曰。呪語者。不可解釋。是如來密語也。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亦如來秘密也。既云秘密。豈修所能修。
證所能證。凡有脩有證者。皆屬不了。唯無脩無證
者。乃為脩證了義也。既不可以脩證得。必須密悟。
一念熏脩無漏善業。不以知知。不以識識。凡有知
識。即為漏也。即非密也。以此密為因。如持呪等。乃
所謂不思議熏脩也。以不思議為因。必以不思議
證果。如來者。則是不可思議。既證如來。安所不了
哉。趙州因尼問如何是密密意。州以手搯之。尼曰。
和尚猶有這箇在。州曰。却是你有這箇在。慈受深
頌曰。密密深深意最長。幾人冷地錯商量。師姑若
會趙州搯。鐵打心肝此斷腸。德山圓明和尚示眾
云。及盡去也。直得三世諸佛。口掛壁上。猶有一人
呵呵大笑。若識此人。參學事畢。天童頌云。收。把斷
[008-0911a]
襟喉。風磨雲拭。水冷天秋。錦鱗莫謂無滋味。釣盡
滄浪月一鈎。投子拈云。雖然如是。德山大似藏盡
楚天月。猶存漢地星。頌曰。雙眉入暗路崎嶇。日落
栖蘆暫得甦。爭似石人眠半夜。免教舜讓守林居。
須知華綻非干木。無脚行時早觸途。昨朝風起長
安道。元是崑崙進國圖。如此等公案亦不可測識。
若了此密語。即參學事畢。】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此云總持。」


【通曰。圓教莫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頓教莫如妙法
蓮華經。佛母神呪。莫如大準提。今楞嚴兼而有之。
可謂極圓極頓極不可思議法門也。大者常徧。當
法身。方者軌持。當般若。廣者包博。當解脫。理智用
三德具備。可不謂圓乎。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妙蓮
華王。則所謂優曇鉢華。異世間植者也。一彈指頃。
入佛知見。是謂希有。非頓莫能當之。此圓此頓。當
指何事。此事不容擬議。即所謂呪心也。十方如來。
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乃至於滅度後付
佛法事云云。非十方如來之所自出乎。雖謂之佛
母神呪。得大總持。可也。合是三者。一大藏經教管
是矣。青原一日問石頭曰。有人道嶺南有消息。頭
曰。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原曰。若恁麼。大藏小藏。
從何而來。頭曰。盡從這裡去。原然之。雲門垂語云。
眼睫橫亘十方。眉毛上透乾坤。下透黃泉。須彌塞
却汝咽喉。還有人會得麼。若有人會得。拽取占城
[008-0911b]
共新羅鬬額。妙喜曰。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
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諸人要識
雲門麼。不見道三臺須是大家催。雲門妙喜。故是
會中人。重宣呪心。指出不可思議境界。若有妙契
其旨者。管取成佛無疑。】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通曰。諸菩薩萬行具足。至一切事究竟堅固。是名
灌頂菩薩。此菩薩將成妙覺。於色究竟天上。現大
寶蓮華王座。量等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菩
薩欲登此座。先於身中出現十道百寶光明。照燭
有情。最後從頂門放光。入諸佛足。於是諸佛從面
門放百寶光明。流灌此菩薩頂。直至心源。此但以
流光交相涉入。名為灌頂受佛職位。前覺際入交。
即此景象。若妙覺以上。則不容說。唯灌頂以下。則
有章句。如交光相入。章句亦無。於無章句中而有
章句。第謂此妙湛總持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
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云爾。故謂萬行具足。而
後究竟堅固者。是漸非頓。謂自性堅固。而無藉萬
行者。是頓非圓。不知此妙莊嚴路。莊嚴萬行。本自
具足。不假修為。一切堅固。不但內外身心。得大定
力。性周性界。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事法。當處
寂滅。入乎大定。即此為常住真心。即此為妙湛總
持。蓋圓頓具備者也。故謂之首楞嚴經。未至灌頂
法王子位。惡能知其妙哉。故曰汝當奉持。佛鑑和
[008-0911c]
尚示眾。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州以兩手作
流水勢。其僧有省。又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
動。如何不取於相。見於不動去。法眼曰。日出東方
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旋嵐
偃岳。本來常靜。江河競注。元自不流。其或未然。不
免更為饒舌。天左旋。地右轉。古往今來經幾徧。金
烏飛。玉兔走。纔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江河波渺
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遂高聲云。諸禪
德還見如如不動麼。又雲蓋智和尚示眾云。唯有
堅密身。一切塵中現。雲蓋今日。千山鬱茂。烏獸嘶
鳴。百華競發。萬木抽枝。盡是諸佛。箇箇真如。汝等
諸人。遊山玩水。直須急著眼睛。莫被伊謾。是二尊
宿。直於一切塵境中。拈出如如不動。堅密真身。不
離萬行。而得究竟堅固。是深於楞嚴之旨者。於此
咬嚼得破。方得名為奉持。如其空守章句。未知入
路。縱能莊嚴萬行。終屬生滅法爾。於自性堅固。妙
湛總持。何啻霄壤哉。】


「說是語巳。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
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心慮虗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
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
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如
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勤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
[008-0912a]
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
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
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
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巳。先於女根生大
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
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
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
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
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載。謹潔無犯。」


【通曰。阿難聞佛所云密印了義。單明向上一路。固
無事修矣。然曠劫無明。豈能頓除。故於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得箇悟門。循省身心。心慮虗凝。巳得斷
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三界分九地。地各九
品。斷欲界九品。前六品證二果。斷後三品證三果。
斷上二界各九品證無學。斷此六品微細煩惱。蓋
指身見邊見邪見。在初果地斷。見取戒取貪。在二
果地斷。尚餘嗔慢癡。至三果地方斷。阿難僅證二
果。故但斷六品耳。不斷無明。則不證無生。雖證無
生。而無明煩惱不盡。猶未得為真悟也。故欲如來
精研七趣。以解其惑。令持戒者謹潔無犯云爾。阿
難疑處。雖與前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相
似。然三種相續。因妄見生。又十二類生。皆由顛倒。
阿難豈不領略。而復有此問。正恐有妙悟者。執此
真淨妙心本來徧圓。乃認大地草木。本一真如。成
[008-0912b]
佛真體。何至有地獄等事。此執妙圓而撥諸趣。單
明向上而不斷煩惱者。往往有此病也。使果無地
獄等趣。則善星比丘及寶蓮香比丘尼。應無顯報
矣。而感應灼然不爽。則地獄等趣應是有。毋亦錯
亂脩習之所致乎。唯本於錯亂修習。不得定執為
有。不得定執為無。修習不錯。則有者成無。修習既
錯。則無者成有。此其機全係於修習也。持戒律。斷
煩惱安可不競競耶。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
隨眾散去。一日不去。丈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某
甲於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
還落因果也無。對他道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
生。今請和尚代一轉語。丈云。不昧因果。老人於言
下大悟。告辭丈云。某甲巳免野狐身。住在山後。乞
依亡僧燒送。師令維那白搥告眾。齋後普請送亡
僧。大眾不能詳。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
死狐。乃依法火葬。至晚參。師舉前因緣次。黃檗便
問。古人錯對一轉語。落在野狐身。今日轉轉不錯
是如何。師云。近前來向汝道。黃檗近前。打師一掌。
師拍手笑曰。將謂胡鬚赤。更有赤鬚胡。天童頌云。
一尺水。一丈波。五百生前不奈何。不落不昧商量
也。依前撞入葛藤窠。呵呵呵。會也麼。若是你灑灑
落落。不妨我哆哆和和。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
間唱哩囉。圓禪師在南公會中。聞二僧舉此話。一
僧曰。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脫得野狐身。一僧應聲
[008-0912c]
曰。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墮野狐身耶。圓悚然異
其語。急上黃檗。積翠菴頭過㵎。忽大悟。見南公。敘
其事。未終。涕交頤。南公令就侍者榻熟寐。忽起作
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無忌諱。丈夫氣宇如王。爭
受囊藏被蓋。一條楖栗任縱橫。野狐跳入金毛隊。
南公大笑。故此一野狐也。從前云何有。從後云何
無。諸家於此因緣覆蓋多少人。出脫多少人。是知
所貴者真悟也。若執妙圓而撥諸趣。正是野狐精
見解。】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
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
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
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
發明虗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
舉身輕清。心持呪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
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阿難。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
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
[008-0913a]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
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
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墮。
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
重為毛羣。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
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巳。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穴。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虗貪信施。
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
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通曰。此總答諸趣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
生起。據七趣所惑。或天堂。或地獄。或人間。苦樂不
同。莫不各有同業相成。是同分中本有元地。不可
掃歸於無本之由妄習生也。眾生性本真淨。不落
聖凡。自瞥起情見。不知是妄。妄而習之。遂復不捨。
從軀殻起念者。是見是習。在身分以內。從意想起
念者。是見是習。在身分以外。身分以內。因愛著情。
口之於味。目之於色。心之於財。能生愛水。水性流
下。故從墜。身分以外。因思著想。或存佛國。或欲生
天。或持善法。能生勝氣。氣必飛揚。故從升。純想則
生忉利以上。有淨願者。則生淨土。九想則為飛仙。
[008-0913b]
八想則為大力鬼王。七想則為飛行夜叉。六想則
為地行羅剎。以想勝故。所去無碍。然情有邪正。正
者不離如來座下。以平昔持戒持呪。事善知識。故
終為護法神也。情想均等。則生人間。六情則為毛
羣羽族。七情則為餓鬼。八情生有間獄。九情生無
間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有毀佛謗法等罪。此劫
雖壞。更生十方阿鼻獄。無有出期。是妄業自招。清
濁有間矣。若能不著於情。則地獄空。不著於想。則
天堂空。情想俱空。雖在人間心遊佛國。七趣有元
地。則淨土亦有元地審矣。還我眾生真淨本來。不
生淨土而誰生哉。僧問百丈。對一切境。如何得心
如木石去。丈曰。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
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虗妄計
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
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巳一念妄想顛倒取相
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
處寂滅。當處道場。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
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
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
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處於生死
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虗幻塵勞蘊界生死諸
入和合。逈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
如門開相似。百丈大慈。縱口發揮。暗合此段經旨。
能於此承當得去。則情想頓超。不入邪見。如來當
[008-0913c]
必更為稱快矣。】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
交報。云何十因。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
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
摩觸。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牀銅柱諸事。是故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
火炕。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
積塞堅氷。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氷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
如避瘴海。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
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
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
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
見慢。如避巨海。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
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
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
斬斫剉刺槌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
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五者詐習交誘。發於
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
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扭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是故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
豺𧳓。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姦。
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
[008-0914a]
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
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
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
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
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八者見習交明。
如薩迦耶此云身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
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
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
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
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虗妄徧執。如臨
毒壑。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
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
槌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
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十者訟習交諠。發於
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
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
高山履於巨海。」


【通曰。世尊說十習因。一一配合地獄中事。毫髮無
爽。習必有因。所因者但能生水火等相。而無其用。
復以所習交加。使成熱鉄寒氷等事。然十方如來。
即於因生處。洞見好惡。固無事脩。菩薩明知是害。
乃謹潔無犯。而遠避之。縱有地獄。先無其因。故唯
[008-0914b]
佛與菩薩說無地獄可也。未至如是心行。安得一
切而空之。彌勒曰。於欲界中。有三十六處。謂八大
那落迦。此云地獄何等為八。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
號叫。五大號呌。六燒熱。七極熱。八無間。此諸大那
落迦處。廣十千踰繕那。此云四十里此外復有八寒那
落迦處。何等為八。一皰。二皰裂。三郝凡。四郝郝凡。
五虎虎凡。六青蓮。七紅蓮。八大紅蓮。從此下三萬
二千踰繕那。至等活。從此復隔四千踰繕那。有餘
那落迦。如等活大那落迦處。初寒那落迦處亦爾。
從此復隔二千踰繕那。有餘那落迦。又曰。於等活
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極治罰苦。謂彼有情多共
趣集業增上。生種種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殘害。悶
絕躃地。次虗空中。有大聲發。唱如是言。此諸有情。
可還等活。次復有情歘然復起。觀此則地獄非無
定處明矣。淨土三昧經曰。昔毗沙國王。與維陀始
王共戰。自惟陣敗。立誓願為地下王。時臣佐一十
八人。領百萬眾。願頭生角。助王法化。治其罪人。今
所謂閻羅天子牛頭阿傍等是也。觀此則地獄及
身。非十方來。但由惡業纏縛生地獄身明矣。是婬
貪慢嗔詐誑怨見枉訟十法。與五十一心所法忿
恨惱覆誑諂憍害略同。何為總括之以十也。此但
指十不善業。故貪瞋慢及邪見屬意業。而慢名飲
癡水。癡在其中矣。怨瞋婬屬身業。而怨瞋殺氣云
云。即殺偷在其中矣。誑詐枉訟四者。語意相類。何
[008-0914c]
為分四。該四口業。故誑者妄語。詐者綺語。枉者惡
言。訟者兩舌。婬者身見之所自來。尤造業之本始。
故首舉婬。婬以磨生火。貪以吸生水。與陽盛夢火。
陰盛夢水相似。鐵牀銅柱。是其抱持。寢臥堅覺妄
想之餘習也。波波吒吒羅羅。忍寒聲。即郝郝虎虎
之異名。青赤白蓮。塞氷之色也。癡水。西方有此水。
飲之則癡。如貪泉啞瘴之類。驕逸亦有滋味。故人
共䛕之。如浸溺惡水中而不自覺。婬習以熱惱發
火。自耗其精。瞋習以氣忤發火。益銳其氣。火克金。
則鑄氣。氣雖剛。徒自傷耳。詐習依奸起惡。始於調
笑。遂至滋蔓。智如水。故詐以智勝。如豺狼甚小。而
力能食虎。誑習矯現有德。令他暗昧。如風鼓塵。使
人無見。故劫殺欺其不見。而蛇虺亦以不見傷人。
即其類也。怒形於外。故殺氣飛動即屬殺。怨藏於
中。故懷抱蓄惡如囊撲。以囊貯人而撲殺之。皆陰
隱事。即屬偷。違害鬼鴆酒。皆陰毒也。見習有五。一
身見。謂執身有我。種種計著。二邊見。於一切法。執
斷執常。三邪見。邪悟錯解。撥無因果。四見取。非果
計果。如以無想為涅槃之類。五戒禁取。非因計因。
如持牛狗等戒。為生天因。此五總名惡見。彼此相
反。如行路人。一往一來所見違反。故須勘問。逼枉
良善。不宜曲而曲之。故蹙其體。漉其血。或衡度其
體與血而稱量之。如畜物然。訟習惡友交唆。彼此
發覆。適足自壓。如戴山而履於海耳。菩薩肯蹈之
[008-0915a]
哉。五見及貪嗔癡慢斷。即證三果。斷上地九品惑。
唯此惑不斷。故造業不巳。有是因即有是報也。昔
李留後端愿問達觀禪師曰。人死後當何所歸。觀
曰。未知生。焉知死。李曰生則端愿巳知。觀曰。生從
何來。李擬議。觀揕其胷曰。只在這裏。思量箇甚麼。
李曰。會也。只知貪程。不覺蹉路。觀拓開曰。百年一
夢。又問地獄畢竟是有是無。答曰。諸佛向無中說
有。眼見空華。太尉就有中覔無。手摣水月。堪笑眼
前見牢獄不避。心外見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
心。善惡成就。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李曰。心如
何了。答曰。善惡都莫思量。又問不思量後。心歸何
所。觀曰。且請太尉歸衙。洞山問僧。世間甚麼物最
苦。僧云。地獄最苦。山曰。不然。向此衣線下。不明大
事。始是苦。丹霞頌云。鑊湯爐炭幾何般。地獄三塗
最苦酸。須信新豐親切語。袈裟之下莫顢頇。能明
大事。即無地獄因。故地獄未為苦。而不了自心最
為苦也。】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
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
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
乘烟。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徧見種種
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
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烟紫焰。燒味。
能為焦丸鐵麋。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能生星火
[008-0915b]
迸灑。煽鼓空界。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
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
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閙。精神愗亂。二者
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沉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
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
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
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
為雹。摧碎心魄。三者齅報。招引惡果。此齅業交。則臨
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無
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
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如是齅氣。衝息。則能為質
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
為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
肉山。者百千眼。無量𠯗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
砂礰。擊碎身體。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
終時。先見鐵網猛𦦨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
挂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
寒氷。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如是
甞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
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
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
雨下。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
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
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矟。驅入
[008-0915c]
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
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
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
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
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
為飛。為煎為炙。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
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
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
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
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
則能為大合石。為氷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
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
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阿難。
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
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
及被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
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
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
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
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通曰。十習所招現報。從見分生。有是因即有是報。
各以類屬。此六交報。則以根塵六識兼相分所致。
臨終現報。及生地獄果報。雖不離各根。然造十習
惡業之時。六根俱用。故一根受報。而六根交相報
[008-0916a]
也。如貪味一業。舌噉生命。使彼承忍。故舌受其報。
為此食故。用火烹炮。故見為然金石。為此食故。用
刀割剖。故聽為利兵刃。為此食故。炙熬香味。故息
為大鐵籠。為此食故。射取鳥獸。故觸為弓弩箭。為
此食故。懸想如渴。故思為飛熱鉄。此舌根之六交
報也。餘亦可以例推。合論引易以證。謂離為目。坎
為耳。艮為鼻。兌為口。坤為身。思又心位之離火也。
燒聽。則離火變於坎水。故為鑊湯洋銅燒息。則離
火變於艮土。故為黑烟紫焰。燒味則離火變於兌
金。故為焦丸鉄麋。燒觸。則離火變於坤土。故為熱
灰罏炭。燒心。則變於心位之離火。故為星火迸灑。
與燒見義同。故不重出。非闕文也。一一推之。頗符。
似為新奇。質與躓同。踏也。魚敗曰餒。羮敗曰爽。插
刃於肉日剚。六根同造。十業具足。其入阿鼻無間
獄審矣。業無間故。苦亦無間。若一根而兼三四根。
十業之內闕二三業。及身口意三根不徧六。作殺
盜婬業不至十。或具二闕一。或犯一闕二。其業漸
輕。其苦漸減。業雖各作。苦則同受。輕重不齊。各有
元地。皆由六根為之媒也。前十方微塵如來異口
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
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復欲知
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淨妙常亦汝六
根。更非他物。夫一根造業。六根受報。既如此。一根
清淨。多根清淨。復如彼。迷悟之機。在反掌間耳。故
[008-0916b]
知見旋復。火不能燒。觀聽旋復。水不能溺。但使一
根返元。六根解脫。既無業因。孰為業果。妄想不生。
一切真淨。又何地獄之有。藥山示眾云。祖師只教
汝保護。若貪嗔起來。切須防禁。莫教掁觸。是你欲
如枯木石頭。却須擔荷。實無枝葉可得。雖然如此。
更宜自看。不得絕却言語。我今為汝說這箇語。顯
無語底。他那箇本來無耳目等貌。時有僧問云。何
有六趣。山云。我此要輪。雖在其中。元來不染。問不
了身中煩惱時如何。山曰。煩惱作何相狀。我且要
你考看。更有一般底。只看紙背上記持言語。多被
經論惑。我不曾看經論冊子。汝只為迷事走失。自
家不定。所以便有生死心。未曾學得一言半句。一
經一論。便說與麼菩提涅槃世攝不攝。若如此解。
即是生死。若不被此得失繫縛。便無生死。汝見律
師說甚麼尼薩耆突吉羅。最是生死本。雖然與麼。
窮生死且不可得。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盡有此。長
短好惡大小不同。若也不從外來。何處有閑漢掘
地獄待你。你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煑者是。欲識
餓鬼道。只今多虗少實。不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生
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疏者是。豈須披毛帶角。
斬割倒懸。欲識人天。只今清淨威儀。持瓶挈鉢者
是。切須保任。免墮諸趣。第一不得棄這箇。這箇不
是易得。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此處行不
易。方有少分相應。如今出頭來。盡是多事人。覔箇
[008-0916c]
癡鈍漢不可得。莫只記冊子中言語。以為自巳見
知。見他不解者。便生輕慢。此輩盡是闡提外道。此
心直不中。切須審悉。與麼道。猶是三界邊事。莫在
衲衣下空過。到這裡更細微在。莫作等閒。須知珍
重。又睦州與講僧喫茶次。州曰。我救你不得也。曰
某甲不曉。乞師垂示。州指油餅曰。這箇是甚麼。曰
色法。州曰。這入鑊湯漢。無論在家出家。但自造業。
兼根兼境。不得解脫。何怪乎藥山睦州之言。】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
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若於本因。
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貪色為罪。
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
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
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厲鬼。
貪慠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貪罔為罪。
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
遇精為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
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
所有。」


【通曰。純情業重。必從墮落。業火燒乾。神識不昧。故
復帶業落於鬼趣。愛染生情。情始乎貪。故十習因
俱以貪言也。貪物為怪。為其非理而取。晉有石言。
[008-0917a]
有物憑之是巳。貪色為魃。婬風鼓蕩。能散雲雨中。
州遇旱。則徧索魃鬼於塚。其頭大於斗。貪惑為魅。
詐習未忘。猶變現美態以眩惑人。貪恨為蠱。結怨
在意。甘為蛇虺毒蠱以肆其毒。滇黔多有之。唯主
人意之所向。貪憶為厲。瞋恚不捨。深入骨髓。往往
俟人之衰而報其忿。如伯有為厲是巳。貪慠為餓
鬼。內無實德。空腹高心。夫先自慢也巳。貪罔為魘。
誑習欺人。猶惑寐者。貪明為罔兩。各執所見。為山
澤之精耀。如五行變怪是巳。貪成為役使。枉習勞
心。以成人之過。終役役不休。貪黨為傳送。訟習發
覆。傳言送語。報在鬼類。猶託於人而報禍福。此皆
自業之所招也。若悟菩提。如夢忽醒。安有寱語。故
曰本無所有。僧問靈隱佛海禪師。昔有一秀才作
無鬼論成。有一鬼叱曰。爭奈我何。意作麼生。師以
手斫額曰。何似。僧曰。祗如五祖以手作鵓鳩觜曰。
谷呱呱。又且如何。師曰。自領出去。雖然。不得一向。
昔湛堂準禪師。聞□悟侍者見所擲㸑餘有省。詣
方丈。通所悟於泐潭深禪師。師喝出。因喪志自經
於延壽堂廁。後出無時。眾憚之。準聞。特往登溷。方
脫衣。悟即提淨水至。準曰。待我脫衣。脫罷。悟復到。
未幾。悟供籌子。準滌淨巳。召接淨桶去。悟纔接。準
執其手曰。汝是悟侍者那。曰諾。準曰是當時在知
客寮見掉火柴頭有箇悟處底麼。參禪學道。只要
知箇本命元辰下落處。汝剗地作此去就。汝在藏
[008-0917b]
殿移首座鞋。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汝每夜在此
提水度籌。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因甚麼不知下
落。却在這裡惱亂大眾。準猛推之。索然如倒壘甓。
由是無復見者。準所執臂如泉。半月餘始復。此未
入地獄而為鬼者。原無地獄因。故地獄不收。得此
大甘露飲之。當隨願往生。若湛堂者。不獨知鬼神
之情狀。且能為鬼眾說法也。】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
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物怪之鬼。
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魃之鬼。風銷報盡。
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
生於世間。多為狐類。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
多為毒類。衰厲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綿幽之鬼。
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和精之鬼。和銷報盡。
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
多為休徵。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
多為循類。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夙債。旁為
畜生。此等亦皆自虗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
妄緣。本無所有。」


【通曰。情想既空。應無所著。超然物外。而不免為畜
類者。酬夙負故。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
還宿債也。且以業火乾枯之故。情想暫時不生。如
負重行遠。氣力消竭。萬慮俱空。彼非真能空者。梟
[008-0917c]
類附塊為兒。不離乎怪。總之貪物所致也。咎徵預
報不祥。如商羊水災。鶴舞多旱之類。魃煽婬風。亦
不祥之物。故卒為咎徵。魅多憑狐。故卒為狐。狐多
詐。餘習尚存。蠱集諸毒虫為之。故卒為毒。怨毒深
矣。故屢遷不忘。衰厲托災附禍。入人身中。轉受蛔
形。還托身內。瞋恨之遺也。鬼受饑虗。畜充他飽。慢
習傲物。故為人所切齒。幽魘附人。故生於牛馬蠶
繭之族。為人服用。終示誑眩耳目。明和於精。則為
魍魍。明生於畜。則為應類。如社燕寒鴻。應四時節
序不爽。彼各有所見也。枉習役使之鬼。何以多為
休徵。彼初顛倒是非。是非之心。非不明也。故虗誣
情盡。真實心生。今為禎祥以報休美。所以終役使
之勞也。訟習依人之鬼。何以多為循類。彼昔依人。
故常循順於人。今報在黠慧。馴擾可畜。亦其爭心
息而甘聽處分也。此等妄緣。由妄見生。若悟菩提。
如目無眚。安得圓形。故亦曰本無所有。玄沙上堂。
汝既有如是奇特當陽出身處。何不發明取。因何
却隨他向五蘊身田中鬼趣裏作活計。直下自謾
去。忽然無常殺鬼到來。眼目譸張。身見命見。恁麼
時大難支荷。如生脫龜殻相似。大苦。仁者莫把瞌
睡見解。便當却去。未解蓋覆得毛頭許。汝還知否。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且汝未是得安樂底人。祗大
作羣隊。干他人世。這邊那邊飛去。野鹿相似。但求
衣食。若恁麼。爭行他王道。知麼。國王大臣不拘執
[008-0918a]
汝。父母放汝出家。十方施主供汝衣食。土地龍神
呵護汝。也須具慙愧知恩始得。莫孤負人好。長連
牀上排行。著地銷將去。道是安樂。未在。皆是粥飯
將養得汝爛冬瓜相似。變將去。土裡埋將去。業識
茫茫。無本可據。沙門因甚麼到恁麼地。祗如大地
上蠢蠢者。我喚作地獄劫住。如今若不了。明朝後
日入驢胎馬肚裏。牽犁拽把。銜鐵負鞍。碓擣磨磨。
水火裏燒煑去。大不容易受。大須恐懼。好是汝自
累。知麼。若是了去。直下永劫不教汝有這箇消息。
若不了此。煩惱惡業因緣。不是一劫兩劫得休。直
與汝金剛齊壽。知麼。玄沙大慈。不惜苦口。足為末
法中救療良藥。宜人寫一通。置之座右。密師伯與
洞山行次。見白兔子面前走過。密云俊哉。山云。作
麼生。密云。如白衣拜相。山云。老老大大。作這箇語
話。密云。你又作麼生。山云。積代簪纓。暫時落魄。天
童頌云。抗力霜雪。平步雲霄。下惠出國。相如過橋。
蕭曹謀略能成漢。巢許身心欲避堯。寵辱若驚深
自信。真情參跡混漁樵。大都密公見處。要藉積累
功勳。洞山見處單明本來尊貴。古人即物明心。往
往如此。又雪峯與三聖行次。見一隊猢猻。峯云。祗
這猢猻。各各背一面古鏡。聖云。歷劫無明。何以彰
為古鏡。峯曰。瑕生也。聖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
頭也不識。峯云。老僧住持事繁。天童拈云。當時若
見雪峯道瑕生也。且近前云喏喏。且道何故如此。
[008-0918b]
爭之不足。讓之有餘。觀此。則知作家機用。豈以強
弱而論勝負者哉。】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
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虗妄想凝結。復次阿難。
從是畜生。酬還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
還復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
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
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
不可停寢。」


【通曰。琉璃王犯殺。世尊謂七日後當於火滅。入無
間獄。乃逃之水上。火從水中起。竟滅。此瞋火之報
也。寶蓮香比丘尼犯婬。乃於女根生大猛火。然後
節節燒滅。此欲火之報也。善星比丘犯大妄語。雖
能說十二部經。獲四禪果。乃撥因果。謂琉璃王誅
戮瞿曇。必無果報。是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便生身
陷阿鼻獄。是非天降地出人與。乃自妄所招耳。菩
提心中。本來無事。但為妄想凝結。凝結不化。即受
業之因也。十分凝結。即受十分之報。漸減漸輕。下
至為畜。酬償先債。酬之有餘。返徵其剩。若相食未
巳。終無出期。除是自有奢摩他定力。窺見菩提面
目。則凝結者化。又遇佛出世。發明大事。積業自銷。
[008-0918c]
非此則三界輪轉。未有休息。金剛經云。若為人輕
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
世罪業。則為銷滅。雪竇頌云。明珠在掌。有功者賞。
胡漢不來。全無伎倆。伎倆既無。波旬失途。瞿曇瞿
曇。識我也不。復云。勘破了也。天童頌云。綴綴功過。
膠膠因果。鏡外狂奔演若多。杖頭擊著破竈墮。竈
墮破。來相賀。却道從前辜負我。前頌為人輕賤。知
我者希。後頌罪業銷滅。要在頓悟。功勳亦不貴也。
却從傅大士偈點化出來。大士頌曰。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復還輕。若了依他
起。能除徧計情。常依般若觀。何處不圓成。僧問雲
居。承教有言。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
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意如何。居云。動則
應墜惡道。靜則為人輕賤。崇壽稠云。心外有法。應
墮惡道。守住自巳。為人輕賤。諸尊宿皆善乎轉經
者也。意旨與此段異同。故備錄之。】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彼狐倫者。
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
生人道中。參合很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
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
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彼休徵者。酬足復形。
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
[008-0919a]
參於達類。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
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
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通曰。眾生不聞正法。皆謂相食相誅。分固宜爾。獨
不思曹瞞欺人狐寡。視如几上肉。其後司馬報之。
如執券索值。毫釐不爽。借人一牛。還人一馬。冥冥
之中。豈令悍者終得志。竟不一酬也。故怨對相值。
必當酬還。酬足復形。餘習未化。故昏荒愚癡者多。
而聰明特達者少。彼參合羣類。梟必為頑。以貪物
故。附塊相食。終頑嚚不義也。咎必為異。以婬習妖
蕩故。其餘習復為妖異也。狐必為庸。詐媚無識。未
見超卓。毒必為很。冤恨有餘。流毒不盡。瞋何為微。
怒氣銷故。慢何為柔。高者必下故。服何以勞。誑役
心神。勞苦不息故。見何以文。應候精明。文彩可觀
故。休徵而合於明者。枉銷復直。故靈知不昧。循倫
而合於達者。訟別禍福。故通達無滯。參合云者。參
合於原從人道生者也。彼原從人道生者。情想雖
均。不無利鈍。今從三塗中來。合乎情幽者十之八。
參於想明者十之二也。天竺僧耆域。以晉惠時入
洛陽。諸比丘為作禮。域危坐受之。謂人曰。此方僧
萬數。獨指支法淵曰。此菩薩從羊中來。又指竺法
興曰。此菩薩從天中來。望見宮闕曰。大略似忉利
天。彼是道力所及。此特眾生淨業力成耳。謂沙門
耆闍密曰。匠此宮闕者。從忉利天來。成巳即還天
[008-0919b]
上。屋脊瓦下。應有作具。迹之。果有千五百器。即耆
域知匠者為天中來。則謂法興為天中來。法淵為
羊中來。當不謬。僧曇翼者。脅有雉毛。故名翼。以聽
法華經而得度脫。又王氏雉女。聽法華經僅半而
得度脫。皆從雉中來也。雉文明之物。生人道中。便
能證果。】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
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阿難。彼諸眾生。
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
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
化道圓成。名遊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
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呪禁。
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
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
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
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
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通曰。從三塗中來者。餘業未盡。但能脩人足矣。復
有從人道中來者。彼其洞明惡業。不敢復習。亦知
心性本來所當脩鍊。但不依如來正覺。入三摩地。
乃至別修妄念。存想固形。為外道種。於是有十種
仙。仙者遷也。能使形神變遷而不死。為有神我在
[008-0919c]
也。神我即識神。乃無始來生滅種子。故雖壽千萬
歲。報盡還來。散入諸趣。若如來正覺。依不生不滅
為本因地。五陰俱空。頓超三界。即非非想天。亦不
住也。何況於仙乎。十種仙者。一服食藥餌。如秋石
紅元等。但能駐壽。而不能輕舉。故為地行仙。二飡
松柏茯苓黃精蒼朮之類。久之身輕。故能飛行。三
鍊金石鉛汞。九轉還丹。可以點化。拔宅飛身。故為
遊行仙。四乘陰陽運止。熊經鳥伸。以調氣固精。久
之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虗。遺形涉空。故名空行仙。
五𠻳嚥津液。水升火降。肌膚若氷雪。綽約若處子。
不交世欲。與天無異。故曰天行仙。六吞吸精色。飡
虹飲霧。採日精月華之類。粹氣潛通。故能通行。穿
□□石。略無妨礙。彼蝦蟆吞月華。眉有蟾酥。故善
遁。得其氣者尚能通。而況天地之粹氣乎。七堅持
呪術。凝神不亂。其呪必靈。亦能飛升。西域多傳此
呪。於井中持誦三年。自能飛出。歸於自然。不可思
議。故名道行。八堅固思念。默朝上帝。或存想頂門。
係心臍輪之類。止而能照。但以照心證果。故名照
行仙。九坎離配合。陰陽交遘。其中有精。非凡精也。
彼以采陰助陽而自喪家寶者謬矣。此感應自然。
在彈指頃。便可產藥成丹。所謂難遇而易成者也。
故名精行仙。十存想世間。皆成變化。唯宗寂不變。
遂一味清淨。灰心槁形。其行絕世。有似二乘緣覺。
故以覺悟名之。西域習此者多。生非非想天。總之
[008-0920a]
不悟正覺。同歸妄想而巳。呂岩。字洞賓。京川人也。
唐末。三舉不第。偶於長安酒肆遇鍾離權。授以延
命術。嘗遊廬山歸宗。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閒自在
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
莫問禪。未幾。道經黃龍山。覩紫氣成蓋。疑有異人。
乃入謁。值龍擊鼓陞堂。龍見意必呂公也。厲聲曰。
座旁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
升鐺肉煑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屍鬼。
呂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
是落空亡。呂薄訝。飛劍脅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
指歸。龍詰曰。半升鐺內煑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
粒粟中藏世界。呂於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却瓢囊
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
從前錯用心。龍囑令加護。後謁潭州智度覺禪師。
有曰。余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覩其禪學精
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
衣。一鉢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殻。方今佛
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
吾師乎。聊作一絕奉記云。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
傳法不離真。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若呂公者。既蒙黃龍指示。當依正覺修三摩地。不
至為十種仙客矣。】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
婬中。心不流逸。澄鎣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
[008-0920b]
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巳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
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
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
靜多。命終之後。於虗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
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此善
時分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

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
類。名兜率陀天。此云知足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
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
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
後。徧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阿
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以還。名為欲
界。」


【通曰。四天王天。居須彌山半。出海四萬由旬。日月
出其宮前。旋繞以照四天下。上至忉利。尚四萬由
旬。乃須彌山頂。其四隅各八天。合之三十二。皆帝
釋主之。此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須日月
而常明。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故名時分。以福感
而生兜率。曰知足。又曰喜足曰妙足者。譯不盡故。
生此天者。七日後。彌勒放光雨華。引入外院小摩
尼殿。尋為說法。俾發起精進力故。然後引之令入
內院。二院之外。又有總報天。乃有漏業果所成。修
十善業者。得生彼處。三災可壞。此云三災不及者。
蓋指彌勒所居。乃諸聖者後得智所變之宮也。以
[008-0920c]
總報望外院。尚若仙凡之隔。況內院乎。此外皆屬
報境。上至樂變化天。有所受用。隨念而至。越於下
天。故名越化。上至他化自在天。諸欲樂境。不勞自
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此六雖超出人世。未能
離欲。俱舍頌曰。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婬。其欲漸
輕。其報彌上。欲愛易墜故也。但有所著即是欲。故
於應觸行事。了然超越。毫無繫念。乃得自在。非但
婬也。準天台六欲天業。皆以十善為本。若兼護法
心。是四天王天業。若兼慈化人。是忉利天業。若兼
不惱眾生。善巧純熟。是燄摩天業。若兼修禪定。麤
住細住。是兜率天業。欲界定。是變化天業。未到定。
是他化天業。此皆不求常住真心。不離有為因果。
福報雖殊。要不可語於大解脫也。二十三祖鶴勒
尊者。行化至中印土。彼國王名無畏海。崇信佛道。
祖為說正法次。忽見二人。緋素服。拜祖。王問曰。此
何人也。祖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
禮拜。良久不見。唯聞異香。王曰。曰月國土。總有多
少。祖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億迷盧日月。
我若廣說。即不能盡。又天親菩薩。自彌勒內宮而
下。無著菩薩問曰。人間四百年。彼天為一晝夜。彌
勒於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證無生法忍。未審
說甚麼法。天親曰。祗是這箇法。祗是梵音清雅。令
人樂聞。若信得祗是這箇法。天上人間。本無淨穢。
而常住真心。安所不解脫哉。】
[008-09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