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
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
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
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
瘧。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
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
巳。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
示。」


【通曰。前富樓那問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
受此淪溺。今阿難問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
解。皆欲窮極妄根。細研俱生無明。庶知所結之元。
而破除之也。前答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所生。
欲何為滅。今答相見無性。同於交蘆。觀交中性。空
有俱非。前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今云知見無見。
[005-0828a]
斯即涅槃。先後一轍。但前屬見道分。知妄即覺。覺
即菩提。此屬修道分。離見即無。無即涅槃。結謂迷
之縛於根塵。故淪生死。解謂悟之脫於根塵。故證
妙常。此從耳根返聞。脫黏內伏。攝伏攀緣。入佛知
見。屬功勳邊事。故云第二義。有僧問石頭。如何是
解脫。頭曰。誰縛汝。問如何是淨土。頭曰。誰垢汝。問
如何是涅槃。頭曰。誰將生死與汝。若於此得箇安
樂處。即不向第二頭作活計矣。】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
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
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
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
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於是阿難
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
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
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
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通曰。前阿難云。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應恒
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
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
心心既無二。六根亦無二。胡為明於彼而暗於此
乎均此六根也。順之而出。背覺合塵。即入生死流。
[005-0828b]
逆之而入。背塵合覺。即至不生滅。喻如翻手覆手。
從上如來。當無異說。蹣菴成禪師上堂云。一念心
清淨。佛居魔王殿。一念惡心生。魔王居佛殿。懷禪
師曰。但恁麼信去。喚作脚踏實地而行。終無別法。
亦無別道理。老僧恁麼舉了。秪恐你諸人見兔放
鷹。刻舟求劍。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
不受。然大梅常禪師。聞鼯鼠聲。乃曰。即此物。非他
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言訖示滅。永明壽禪師讚
曰。師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後示徒。物非他物。窮萬
法源。徹千聖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沒。信得大梅與
鼯鼠聲無別。又何生死涅槃之異乎。】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如空華。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通曰。根屬見分。塵屬相分。皆由一念無明黏湛發
起。故曰同源。但自源頭觀之。見相未形。根塵何有。
自根合塵而逐流。則謂之縛。自根背塵而返源。則
謂之脫。其縛也。此六根。非他物也。其脫也此六根。
非他物也。無二體故。但自無二之體觀之。縛不為
垢。脫不為淨。於無二之體。曾無加損。是根塵本同
源也。孰見其異。縛脫本無二也。孰見其二。所以分
別其間者識也。此識虗妄分別。猶如揑目妄見空
華。本無根塵。妄見根塵。本無縛脫。妄見縛脫。知此
識性。有如揑目。轉識歸源。即睛明眼。故速證安樂
解脫寂靜妙常。非徒於根上返。猶係於識上轉也。
[005-0828c]
何以名識性虗妄猶如空華哉。非謂離識性虗妄
而別有所謂寂靜妙常也。但信識性之為虗妄。而
妙常即在於識性矣。但言空華之無自性。而晴明
即在於空華矣。故由塵發識。識不自生。因根有相。
相不自有。是根塵識三者。相交而立。同於交蘆。本
無自性。以為交性是有。未交之時。何為無也。以為
交性是無。既交之時。何為有也。既非空性。又非有
性。故曰無性。相分見分。二俱無性。當體即是無生。
故知生死結根之中。自足寂靜妙常也。是不可以
信縛脫之無二哉。石頭示眾曰。吾之法門。先佛傳
受。不論禪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
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巳心靈。體
離常斷。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
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
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此最上第一義也。所云菩
提煩惱。名異體一。非根塵同源之謂乎。體離斷常。
性非垢淨。非縛脫無二之謂乎。三界六道。唯自心
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非相見無性同於交蘆之
謂乎。交蘆空華。亦無生滅。故知識性虗妄。即是安
樂解脫也。】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義而說偈言。」


【通曰。知見立知。即因明立所。故知無明根本。乃所
[005-0829a]
結之元。是生死結根者識也。不但根也。知見無見。
即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故知解脫知見。乃無漏之
果。是寂靜妙常者。轉識而成智也。亦不但根也。所
以偈中頌出陀那微細識。備顯根識無二。非為孤
起頌也。瑞鹿安禪師。於此甞破讀。知見立句。知即
無明本。知見無句。見斯即涅槃。洞然開悟。每習誦
以為常。門人謂宜以四字為句。安曰。此是吾悟處。
不可易也。時謂之安楞嚴。將示寂。偈曰。不是嶺頭
攜得事。豈從雞足付將來。自古聖賢皆如此。非吾
今日無君裁。付囑巳。自入棺。右脇吉祥而臥。經三
日。門人啟棺哀慟。乃再起陞堂說法。訶責垂誡。再
啟吾棺者非吾弟子。復入棺長往。非得無漏真淨。
安能去來自由如此。】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通曰。有為隨緣起滅。是生死法。無為起滅俱無。是
涅槃法。真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結從何起。解
從何名。故以有為如幻。無為如涅。二俱虗妄。此頌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於同源無二處。見得有無皆
為虗妄。百丈云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
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
同於有為。故經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
法。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亦無虗。但能一生
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之所飄
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
[005-0829b]
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自縛為因。同事利
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
應病與藥。此百丈直指真性不落有無。并示解脫
方便。所謂發明成解脫者也。】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通曰。有為之法。緣根塵而生。固可謂之妄。無為之
法。脫於根塵。離起滅相。何謂不實如空華乎哉。言
生滅之妄。所以顯涅槃之真。既有真與妄對。真亦
成妄。故曰二妄。何以故。謂有真可得故。若真性之
中。真與非真。俱不可得。遣妄之真。固不可得。遣真
之真。亦不可得。即真而非真。即性而無性。云何更
有能見之根。所見之境乎。見有者。固是見幻。見無
者亦是揑目。凡有見者。即落方所。故見有涅槃可
成。即謂之妄也。謂之曰真。原不容妄。況非真非不
真。真且無之。妄從何起。僧問黃蘖。妄能障自心。未
審而今以何遣妄。檗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
根。只因分別而有。你但於凡聖兩處。情莫計念。自
然無妄。更擬如何遣他。都不得有纖毫依執。名為
我捨兩臂。必當得佛。僧曰。既無依執。當何相承。檗
云。以心傳心。僧曰。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檗云。
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僧
曰。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檗曰。汝聞道傳心。將謂
有可得也。所以祖師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會。何堪也。知
[005-0829c]
之一字。尚自不容。始可言真。】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通曰。中間指見所見。中間也。由塵發知。知即識也。
屬能見。因根有相。相即塵也。屬所見。是塵識根三。
相藉而有。本無實性。如交蘆然。相依而立。原無自
性。試觀交中之性。以為空。則相依似有。以為有。則
不依本無。非有性。非空性。是謂無性。本是無性。結
者此六根。非有所損也。解者此六根。非有所益也。
何以解之即名聖。而結之即名凡哉。為不達無生
之旨。一念自迷。內有能見。外有所見。為根塵所縛。
無自由分。是晦昧即無明之本。結之所由起也。若
真見無性之妙。脫黏內伏。發本明耀。明不循根。見
不藉緣。六根互用。超越世間。是發明即解脫之因。
解之所由名也。結則俱生無明。生死結根。故為凡
夫。因此六根。非他物也。解則速證安樂。寂靜妙常。
故謂聖人。因此六根。非他物也。同此六根。更無二
路。彼縛於有為者。猶以交蘆為性有也。而性實有
嘗有也。彼縛於無為者。猶以交蘆為性空也。而性
實未嘗空也。達非空有無凡聖等見。乃可語真性
矣。僧問黃檗。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種種
形貌不同。檗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
處皆圓。萬類之中。箇箇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
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
[005-0830a]
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
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
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至哉言也。於
此發明。可使博地凡夫。立躋聖位。】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通曰。發明便解脫。此是頓門。何為有解結次第之
說。頓不廢漸。所以為圓頓法門也。若是大根大器。
一悟便至佛地。更不假於脩證。其次莫若選擇耳
根圓通。一根返元。六根解脫。先銷六根。次亡其一。
此觀世音。入流亡所。乃至寂滅現前。而成正覺之
次第也。即如頓門。大悟小悟。不記其數。何嘗無次
第哉。昔灌溪閑禪師。初參臨濟。濟擒住良久。溪曰。
領也。濟托開曰。且放你一頓。溪住後。乃示眾曰。我
見臨濟無言語。直至如今飽不饑。後到末山。先自
約曰。相當則住。不然則推倒禪床。既入堂內。山聞
新到至。令侍者問。上座遊山來。為佛法來。溪曰。為
佛法來。山乃陞座。溪上不禮拜。山問今日離何處。
溪曰路口。山曰。何不蓋却。溪無語。末山代云。爭得
到這裏。始禮拜。起問。如何是末山。山曰。不露頂。溪
曰。如何是末山主。山曰。非男女等相。溪曰。何不變
去。山曰。不是神。不是鬼。變箇甚麼。溪於是伏膺。作
園頭三年。臨濟放他一頓。到此方吃。後垂語云。我
在臨濟處得一杓。我在末山處得一杓。又云。十方
無壁落。四面亦無門。露躶躶。赤灑灑。沒可把。天童
[005-0830b]
拈云。灌溪恁麼說話。且道是臨濟處得底。末山處
得底。雖然一箭雙鵰。奈有時走殺有時坐殺。且作
麼生得恰好去。揑聚放開都在我。拈來拋去更由
誰。於此透得盡。始亡其一。始可名真解脫也。】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通曰。六根非能為凡為聖。所以主之者識也。六識
既銷。我見猶存。是第七識境界。六解一亡。歸於如
來藏海。是第八識境界。馬鳴曰。依如來藏。有生滅
心。轉不生滅與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
最為微細。含藏種子為習氣。莫知其所藏。積生識
浪成暴流。莫知其所生。故曰微細。以依不生滅。則
謂之出纏如來藏。似乎真矣。以依生滅心。則謂之
在纏如來藏。又似乎非真矣。真與非真。總是這箇
識。所以難辨。將謂之真。恐認賊作子。將謂之非真。
恐認子作賊。世尊所以不輕談也。若能轉第八識
為大圓鏡智。非真非非真。乃可語無上菩提。真如
佛性也。後來性宗不明。只緣相宗不徹。以第七識
中我見為佛性。以第八識剎那中生滅相為真如。
故謂之顢頇佛性。儱侗真如。認定湛不搖處以為
究竟。故知其一未亡也。僧問長沙岑。第六第七及
第八識。畢竟無體。云何得名轉第八識。為大圓鏡
智。沙示偈曰。七生依一滅。一滅持七生。一滅滅亦
滅。六七永無遷。由此觀之。不但六解一亡。更有所
謂七解一亡者。微哉微哉。】
[005-0830c]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通曰。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真性本空。何得幻
生。良由第八識。內緣真如。外生有為法。故如幻耳。
深密經云。阿賴耶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
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此自心取自心。
正自分別執為我也。一執為我。於非幻中生起幻
法。湛由是分。結由是始。此六根所以逐塵而輪轉
也。不執為我。則非幻尚無。幻從何立。湛入合湛。同
源無二。此六根所以清淨。而併亡其一也。六根屬
幻。一屬非幻。一六俱亡。故曰非幻尚不生。幻法云
何立。此轉識成智。在取不取之間耳。楞伽云。分別
是識。無分別是智。生滅是識。不生滅是智。但無分
別。即是不生滅真性。故不為識陰所覆。僧問黃檗。
文殊執劍於瞿曇前者。如何。檗云。五百菩薩。得宿
命智。見過去生業障。五百者。即你五陰生是。以見
此宿命障故。求佛求菩薩涅槃。所以文殊將智解
劍。害此有見佛心故。故言你善害。僧云。何者是劍。
檗云解心是劍。僧云。解心既是劍。斷此有見佛心。
秪如能斷見心。何能除得。檗云。還將你無分別智。
斷此有見分別心。僧云。如作有見。有求佛心。將無
分別智劍斷。爭奈有智劍在何。檗云。若無分別智。
害有見無見。無分別智亦不可得。僧云。不可以智
更斷智。不可以劍更斷劍。檗云。劍自害劍。劍劍相
[005-0831a]
害。即劍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
可得。母子俱喪。亦復如是。此等妙論。不但於取處
不許出頭。即不取處亦無蹤跡。微乎其微矣。須如
是透徹。乃可語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此無比法達磨。速證寂常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通曰。初阿難謂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不
能降伏摩登伽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今十方如來異口
同音。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
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
安樂解脫。寂淨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如前氷
水之喻。水凝則成氷。豈容他物參之而為氷。氷釋
則成水。豈容他物參之而為水。六為賊媒。自劫家
寶。此六根也。六解一亡。速登正覺。此六根也。即妄
即真。即真即妄。有妙悟存乎其間。妙之一字。難以
言語形容。必其轉識成智。與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有相當處。方可語無上菩提也。喻如蓮華出於淤
泥而不染。此在尋常蓮華皆然。若優曇鉢華。異世
間相。所謂瑞應妙蓮華也。此唯發明最上一路。入
佛知見。乃足當之。金剛王寶覺。即金剛心中初乾
慧地也。金剛能摧毀一切。十地皆云金剛心。亦以
壞滅前地故。即所謂慧劍也。此覺一現。不但無始
無明頓息。即佛見菩薩見。亦無出頭處。三摩提。正
[005-0831b]
受也。而曰如幻者。幻人作為。本於無作。即寂而照。
即照而寂。忘情絕解。不可思議。即所謂如幻聞熏
聞修金剛三昧也。此妙奢摩他三摩禪那唯在一
悟。一悟便至佛地。故彈指頃即超二乘無學之上。
無學猶落功勳。猶執無見在。此真性現前。有無俱
離。一超直入。更不假於勳級。乃頓門也。如太子處
胎。貴壓羣臣。頻伽在鷇。聲逾眾鳥。豈尋常禪定觀
行所可擬乎。故曰。此無比法而速證寂常者也。薄
伽梵具六義。曰自在。曰熾盛。曰端嚴。曰名稱。曰吉
祥。曰尊貴。眾德成就之故。故不翻。僧問乾峯。十方
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峯以拄
杖一畫云。在這裏。僧請益雲門。門拈起扇子云。扇
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
一棒。雨似盆傾。會麼會麼。黃龍南云。乾峯一期指
路。曲為初機。雲門乃通其變。故使後人不倦。竹菴
頌云。乾峯不用指陳。雲門休打骨董。自然東海鯉
魚。築著帝釋鼻孔。天童頌云。入手還將死馬醫。返
魂香欲起君危。一朝拶出通身汗。方信儂家不惜
眉。此何等事。詎可道理解說。令人得入。須是自家
徹底開悟。方得其妙。】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祗夜此云重頌
伽陀此云諷頌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
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唯垂大慈。
[005-0831c]
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即時如來
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此云裏衣斂僧伽黎。此云大衣攬七寶几。
引手於几。取劫波羅此云時分夜摩天也天所奉華巾。於大眾
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
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
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
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
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
佛。此名為結。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
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
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
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
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秪許初時。
第二第三。不名為結。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
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
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
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
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
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
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
[005-0832a]
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
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
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
相。」


【通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前巳詳言之矣。何
為復有此喻。前由明暗動靜等塵。黏湛發起六根。
自外而內。故但不循動靜明暗等相。脫黏內伏。發
本明耀。即得六根互用。是返流全一。所以制其外
也。今由心性狂亂。勞見發塵。自內而外。故根結若
除。塵相自滅。先得人空。乃至得無生忍。是解散結
心。所以融其內也。於湛精明。無因亂起。迷本無因。
因明立所。此知見妄發。即結起之由。以湛旋其虗
妄生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六用不行。即解散
之義。方其結也。聽不出聲。見不超色。此結非彼。彼
結非此。如勞目睛。別有狂華。及其解也。既銷其六。
復亡其一。一尚無名。云何成六。如清明眼。本自無
華。故結之名生死。而未嘗損也。解之名涅槃。而未
嘗益也。譬猶狂華。無端起滅。於太虗何增減哉。故
知生死之為顛倒。則六解矣。知涅槃之為空華。則
一亡矣。返流全一。一猶未亡。至亡其一。則結心解
矣。僧問風穴沼禪師。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時
如何。穴曰。一箭射雙鵰。曰意旨如何。穴曰。身亡跡
謝。又張拙秀才。初見石霜。霜問何名。拙曰。姓張名
拙。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拙於言下契悟。
[005-0832b]
遂呈偈曰。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
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妄想重增
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
等空華。若拙者。深得六解一亡之旨。豈由次節而
致者哉。】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
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
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
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
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
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涌曰。舊說左右牽。喻依空有二邊。不能解結。須依
圓觀。於根不生分別。於境不生取著。則解結矣。夫
待觀而後解者。猶然左右牽也。於結心何與。不如
衲僧家語更妙密。壽聖云。月半前用鉤。月半後用
錐。僧便問正當月半時如何。聖云。泥牛踏破澄潭
月。天童拈云。兩頭得用。壽聖作家。直下忘功。是誰
體得。放行也。互換尊賓。把定也。不留朕迹。還有體
得底麼。玉女夜拋梭。織錦於西舍。又雲門示眾云。
十五日以前即不問。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自
云。日日是好日。天童拈云。屬虎人本命。屬猴人相
衝。石門聰云。十五日以前諸佛生。十五日以後諸
佛滅。十五日以前諸佛生。你不得離我這裏。若離
我這裏。我以鈎鈎你。十五日以後諸佛滅。你不得
[005-0832c]
住我這裏。若住我這裏。我以錐錐你。且道正當十
五日。用鈎即是。用錐即是。遂有頌云。正當十五日。
鈎錐一時息。更擬問如何。回頭日又出。雲門即不
然。十五日以前。諸佛本不曾生。十五日以後。諸佛
本不曾滅。十五日以前。你若離我這裏。我也不用
鈎鈎你。一任橫擔拄杖。緊捎草鞋。十五日以後。你
若住我這裏。我也不用錐錐你。一任拗折拄杖。高
掛鉢囊。且道正當十五日。合作麼生。乃云。十五日
前後。鈎錐徒爾為。今朝十五日。正好用鈎錐。且作
麼生用。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藍子盛將歸。若於
此數則得端的去。結心一時頓釋。】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
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
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
烏玄。皆了元由。」


【通曰。佛知世出世法。皆由於心。隨染緣則出九界。
隨淨緣則出佛界。此因緣猶可解也。至恒沙雨滴。
及現前種種。何因何緣而知其元由耶。佛有權實
二智。實智冥理。權智鑑物。故知種種元由者。皆權
智所鑑也。如來法身。圓滿周徧。無有一物能出法
身外者。如來安得不知。洞山聰上堂云。教山僧道
甚麼即得。古即是今。今即是古。所以楞嚴經道。松
直棘曲。鵠白烏玄。還知得麼。雖然如是。未必是松
一向直。棘一向曲。鵠便白。烏便玄。洞山道。這裏也
[005-0833a]
有曲底松。也有直底棘。也有玄底鵠。也有白底烏。
久立珍重。且道洞山是轉楞嚴。為楞嚴轉。畢竟作
甚麼話會。】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
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
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
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
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巳。俱空不
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通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詳如此喻。迷則六
根同結。悟則六根互用。有何次第。但迷以積迷。由
精而麤。悟以入悟。由麤而精。不無漸次云爾。非謂
一根拔而餘五以次拔也。佛語圓融。本無拘泥。即
如初名為結。結處本同第二第三。不得復名為結。
寧有結而又結者乎。故結即是一也。結既是一。第
一即是第六。第六即是第一。彼此異名。未嘗不可。
然人之生也。自胞胎以至具體。六根不無先後。及
十八界成。而根有圓通者。有不圓通者。故循圓通。
一日證道而有餘。不循圓通。百劫修道而不足。此
日劫相倍。六根具有利鈍不同。故根有易拔者。有
不易拔者。孔子六十而耳順。耳根化也。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踰矩。意根化也。是有多少次第。此結非
一日所積。而解亦非頃刻能除也。初得人空。以至
[005-0833b]
得無生忍。即入流亡所次第。隱然以返聞為圓通
第一。待阿難自擇耳。人空是破五陰假名。即斷見
惑也。法空是破五陰實法。即斷思惑也。乃至破涅
槃淨法。即永斷根本無明也。俱空不生。即平等空。
所空既盡。能空亦滅。境智雙泯。能所俱寂。即妙湛
總持首楞嚴定也。故曰得無生忍。僧問百丈。如何
是大乘頓悟法要。丈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
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
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但歇一切
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
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
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淨亂。不攝不散。透過
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善惡是非。俱不運
用。亦不愛一切法。亦不捨一切法。名為大乘人。不
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在出世間。福德
智慧之所拘繫。名為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
知見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
便登佛地。夫百丈縱口所談。默與經旨符契。非大
解脫人。不能為此解脫語。】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
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
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
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
[005-0833c]
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別。唯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
最後開示。作是語巳。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
最初法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通曰。開示慧覺圓通。即前六解一亡。乃至得無生
忍也。由六解故。身得無礙。由一亡故。心得無礙。雖
未至於六根清淨。然一拔六銷。六銷一亡。固巳皎
然無惑。特未知圓通本根所在。何根最為圓通。循
何根而入。即證圓通。循圓通之根。證圓通之果。在
阿難因此而道成。在如來即為最後之開示。故願
世尊不惜秘嚴而冥授之也。若論圓根。前巳顯示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脩行。皆得圓滿無上菩
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今復普告菩薩及阿羅漢
等。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
摩地。較量圓根。猶自可說。至方便悟入。此在各人
自知自證。豈言說所可及乎。言說所不及。而可以
冥授乎。據阿難之請。冀佛以冥授。不以言言。我以
冥授。不以聞聞。不以言言。是謂密言。不以聞聞。是
謂本悟。故得佛之密言。即同我之本悟。雖若有聞。
同於未聞。聞而不聞。是謂真聞。所以退藏密機而
冀得之也。向使佛可授。阿難可得。即非密矣。非秘
矣。以是而證圓通。非圓通矣。悟由自悟。豈人所可
[005-0834a]
與乎。盤山積禪師上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
勞形。如猿捉影。影可捉則秘嚴可授也。荊南節度
使成汭。入雲居設供。問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
藏如何。膺召尚書。汭應諾。膺曰。會麼。汭曰不會。膺
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故
知此事。非自悟徹不可。】


「憍陳那家治火器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
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此云解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
所證。音聲為上。」


【通曰。憍陳那初悟客塵二字。巳得解名。茲於佛音
聲悟明四諦。佛初於鹿苑三轉四諦法輪。一示相
轉。二勸修轉。三作證轉。示相者。示其相狀。謂是苦。
是苦集。是若滅。是苦滅道也。勸脩者。勸其令脩。謂
苦應知。乃至道應知也。作證者。引巳證彼。謂苦我
巳知。不復更知。乃至道我巳脩。不復更脩也。悟明
四諦。僅解生滅法爾。於客塵二字無異。乃因是得
阿羅漢。豈謂音聲皆生滅。而我非生滅者倫乎。音
聲皆客塵。而我非客塵者倫乎。然謂妙音密圓。圓
妙又在於音也。豈以音聲即生滅而非生滅者乎。
音聲即客塵而非客塵者乎。此其悟唯憍陳那自
知之。而不可以語人。故謂之密。彼其證在音聲。故
以音聲為圓通也。香巖智閑禪師。在百丈時。性識
[005-0834b]
聰敏。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溈山。山問我聞汝
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
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
看。閑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著過底文字。
從頭至尾。要尋一句詶對。竟不能得。乃自嘆曰。畫
餅不可充饑。屢乞溈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
以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干汝事。閑遂將
平昔所看文字燒却。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箇
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溈山。直過南陽。覩
忠國師遺跡。遂憇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拋瓦礫。
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遙禮溈山。讚曰。和
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
事。乃有頌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
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
道者。咸言上上機。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仰曰。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閑曰。和尚讚嘆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閑舉前頌。仰曰。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別
更說著。閑又成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
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
禪許你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閑復有頌曰。我有一
機。瞬目視伊。若也不會。別喚沙彌。仰乃報溈山曰。
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玄覺云。且道如來禪與
祖師禪分不分。長慶稜云。一時坐却。又葉縣省和
[005-0834c]
尚。因僧請益趙州栢樹子話。省曰。我不辭與汝說。
還信否。僧云。和尚重言。爭敢不信省曰。汝聞簷前
雨滴聲麼。其僧豁然。不覺失聲云㖿。省曰。汝見箇
甚麼道理。僧即以頌對云。簷頭雨滴分明歷歷。打
破乾坤。當下心息。若閑與此僧所證。亦以音聲為
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
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
淨。白骨微塵。歸於虗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
我名尼沙陀。此云塵性空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
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通曰。優波尼沙陀。貪著色塵。故佛教以不淨觀。使
對治之。色雖可好。以從不淨。大可厭也。況身後白
骨微塵諸不淨相。一胮脹。二膿爛。三異赤。四青瘀。
五啄噉。六離散。七骸骨。八焚燒。九一切世間不可
保。是名九想法。九想成時。色性畢竟歸空。空無所
空。是為色空二無。得慧解脫。成無學道。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豈離塵色而別有所謂妙色者乎。豈空
其色相而能空者即為妙色乎。豈色相有生滅。而
色性無生滅。即為妙色乎。抑豈心無貪著。而一切
色皆妙色乎。此尼沙陀悟處。應難以口吻宣述。但
謂之曰妙曰密曰圓而巳。昔七賢女遊屍陀林。一
女指屍曰。屍在這裏。人向甚麼處去。一女曰。作麼
作麼。諸姊諦觀各各契悟。感帝釋散華曰。唯願神
[005-0835a]
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
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
無陰陽地一片。三要叫不應山谷一所。帝釋曰。一
切所須。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得。女曰。汝若
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
迦。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
乃解此義。此亦觀不淨相而得證者也。又靈雲因
見桃華悟道。有頌云。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
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舉似
溈山。山云。從緣入者。永不退失。汝善護持。玄沙云。
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雲云師兄徹也未。
覺範頌云。靈雲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華。尀
耐釣魚船上客。却來平地摝魚蝦。投子頌云。山前
桃發故園春。華綻紅枝省此身。證處謝君旁著力。
笑顏雖展意生嗔。烟鎖綠楊鶯囀緩。雨侵石筍倚
空鄰。金烏放出無消息。木馬嘶聲過漢秦。據靈雲
見處。亦以色因為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
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
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倐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
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通曰。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05-0835b]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名如
來。此金剛般若之旨。香嚴與聞此教。恒自諦觀。偶
觸香氣。遂爾發明。此香寂然。入我鼻中。非煙非火。
非木非空。非自相。非他相。非共相。非無因相。去無
所著。來無所從。本自無生。此見諸相非相即見如
來義也。故得無漏。凡夫不能無漏者。意根未銷也。
意根未銷。故著有為。一著有為。即落生滅。意銷即
證無為。無為即無生滅。故塵氣倐生倐滅。而妙香
無生無滅。香嚴悟處。一切分疏不下。曰密曰圓。乃
其所自證者耳。昔黃山谷太史。因圓通秀激發。往
依晦堂。乞指徑捷處。堂曰。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
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太史居常如何理論。公擬
對。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巳。一日侍堂山行次。
時巖桂盛放。堂曰。聞木犀華香麼。公曰聞。堂曰。吾
無隱乎爾。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甚麼老婆心
切。堂笑曰。秪要公到家耳。又尼有悟道者。偈曰。終
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華
嗅。春在枝頭巳十分。此尼與山谷所證。亦以香嚴
為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
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一萬八千。如是悉知
苦酢鹹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
有毒無毒。悉能徧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
[005-0835c]
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
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通曰。無始劫來。為世良醫。但能知味冷熱。足以療
病而巳。及事如來。始知知味性空有俱非。不即不
離。夫空有俱非。不即不離。如來藏中。妙明圓心。體
本如是。因味開悟。覺明自性。故登菩薩位。彼所云
覺者。如來藏中。性味真空。性空真味。清淨本然。周
徧法界。即味即覺。即覺即味。此其悟有難以語人
者。大愚辭歸宗。宗問甚麼處去。曰諸方學五味禪
去。宗曰。諸方有五味禪。我這裏秪有一味。曰如何
是一味禪。宗便打。愚曰。會也會也。宗曰道道。愚擬
開口。宗又打。後僧到黃檗舉前話。檗上堂曰。馬大
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問著。箇箇屙漉漉地。秪有
歸宗較些子。唯檗深明一味禪。故與歸宗相見。後
即用此機接臨濟。濟不契。指往大愚。既見大愚。述
三度被打因緣。愚曰。黃檗為你得徹困。却來這裏
問有過無過。濟言下大悟。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
子。愚搊住曰。速道速道。濟從肋下祝三祝。愚托開
曰。汝師黃檗。非干我事。愚方欲展歸宗家風。早被
臨濟奪却。故知濟見處先一頭地。隆興法居禪師。
晚見黃龍。深蒙印可。上堂云。此事如醫家驗病。方
且雜毒滿腹。未易攻治。必瞑眩之藥而後可瘳。就
令徇意投之。適足滋其狂惑。增其沉痼。求其巳病。
[005-0836a]
不亦左乎。法堂前草深。於心無愧。即此數則融通。
不唯知味。且能療人。】


「䟦陀婆羅此云賢護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
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
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
無學。彼佛名我䟦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
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通曰。雪竇舉古有十六開士。於浴僧時。隨例入室。
忽悟水因。諸禪德作麼生會。他道妙觸宣明。成佛
子住。也須七穿八穴始得。頌云。了事納僧消一箇。
長連床上展脚臥。夢中曾說悟圓通。香水洗來驀
面唾。此現成公案。後來諸老宿更與重重發明。韶
國師初參龍牙。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牙曰。
道者合如是。凡經十七次問。牙秪如是答。再請垂
誨。牙曰。道者汝巳後自會去。後於通玄峯澡浴次。
忽省前話。遂具威儀。遙望龍牙禮拜。曰當時若向
我說。今日決定罵也。後參法眼。有僧問法眼。如何
是曹溪一滴水。眼曰。是曹溪一滴水。僧惘然而退。
師於坐側豁然開悟。平生疑滯。渙若氷釋。至此方
得七穿八穴。嘗有偈曰。通玄峯頂。不是人間。心外
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聞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又
石梯和尚因侍者請浴。梯曰。既不洗塵。亦不洗體。
汝作麼生。者曰。和尚先去。某甲將皂角來。梯呵呵
[005-0836b]
大笑。幾被侍者驀面一唾。僧問天蓋幽禪師。有一
院名無垢淨光禪院。化造浴室。有人問。既是無垢
淨光。為甚麼却造浴室。僧無語。天蓋代云。三秋明
月夜。不是騁團圓。丹霞更為出語頌曰。雖然答盡
深深意。爭奈投機句未親。欲會本來無垢的。更須
入水見長人。空室道人智通者。龍圖范珣女。嘗謁
死心印可。居金陵。設浴堂。揭榜於門曰。一物也無。
洗箇甚麼。纖塵若有。起自何來。道取一句子玄。乃
可大家入浴。古靈秪。解揩背。開士何曾明心。欲證
離垢地時。須是通身汙出。盡道水能洗垢。焉知水
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却。後為尼。名
惟久。諸尊宿夢中說夢。重重指出妙觸宣明。可與
十六開士同參。】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聞法脩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
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脩於滅盡。身心乃能
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
頭陀此云抖擻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
所證。法因為上。」


【通曰。前云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唯大迦葉。久滅意
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彼唯悟法空寂。成阿羅漢。
[005-0836c]
六塵之生。依空而生。六塵之滅。滅歸於空。塵有生
滅。空性不壞。抖擻法塵。即是空法。意不緣法。得無
生滅。故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至今持佛金襴袈
裟。於雞足山入定。待彌勒下生授之。亦其驗也。紫
金光比丘尼。宿為貧女。迦葉為鑄師。女以金少許。
託鑄佛面。願生生世世。為無情夫婦。感九十一劫
生天。身常圓滿。紫金光聚。今值佛出家。果酬宿願。
永嘉玄覺禪師。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
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谿朗禪師激勵。與
東陽策禪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
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
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覺曰。體即無生。了
本無速。祖曰。如是。於時大眾無不愕然。覺方具威
儀參禮。須臾告歸。祖曰。返大速乎。覺曰。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覺曰。仁者自生分別。祖
曰。汝甚得無生之意。覺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
意誰當分別。覺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時謂之一宿覺。此非久滅意根。得無生
忍。安能應答如響。一至於是。自憍陳那至此六聖。
曰妙音。曰妙色。曰妙香。曰妙觸。皆曰妙者。不縛於
塵者也。此由六塵而證圓通者。】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
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
[005-0837a]
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
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通曰。阿那律陀。白飯王子。於佛為堂弟。過去世以
一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佛嘗訶之
曰。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
名字。因此激發喪目。乃得半頭天眼。智論云。那律
天眼。四大造色。半頭清淨。佛天眼。四大造色。徧頭
清淨。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即旋見循元法門。明屬
所。照屬能。明之所在。照能照之。照之所在。見能見
之。照從何起。見從何來。至於見無所見。照無所照。
即得金剛三昧。覿體見元矣。金剛能摧壞故。見照
俱亡。三昧即正定。乃寂照本體也。樂此觀照。即是
旋見循元。至得天眼。則非思議所及。德山初到龍
潭。至法堂曰。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
不現。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據此初到機緣。合受
龍潭衣鉢。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山珍
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山。山擬接。
潭復吹滅。山於此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箇甚麼。
山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來日
潭升座。謂眾曰。可中有箇漢。牙如劒樹。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頭。他日向孤峯頂上。立吾道去在。山
將疏鈔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
於太虗。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逐焚之。禮辭
[005-0837b]
而去。若德山所得法眼。於阿那律陀較多少。臨濟
將示滅。說偈曰。㳂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
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復謂眾曰。
吾滅後不得滅却吾正法眼藏。三聖出曰。爭敢滅
却和尚正法眼藏。濟曰巳後有人問。你向他道甚
麼。聖便喝。濟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
却。天童頌云。信衣夜半付盧能。攪攪黃梅七百僧。
臨濟一枝正法眼。瞎驢滅却得人憎。心心相印。祖
祖傳燈。夷平海嶽。變化鵾鵬。只箇名言難比擬。大
都手段解翻騰。到此分齊。即正法眼藏。也須滅却。
何況天眼。】


「周利槃特迦此云蛇奴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
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
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
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
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
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
為第一。」


【通曰。此即誦帚比丘也。過去世為法師。吝法。感愚
鈍報。雖乏多聞。終鮮散亂。故能於調息得入。息之
麤細。由心生滅。心漸息故息漸微。心息相依。至窮
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極微細相。息即無息。心即
無心。一殺那頃。透入金剛乾慧地。故得豁然無礙。
此悟境也。非言思所及。昔莫將尚書因官西蜀。謁
[005-0837c]
南堂靜禪師。咨決心要。堂使其向好處提撕。適入
廁。俄聞穢氣。急以手掩鼻。遂有省。即呈偈曰。從來
姿。韻愛風流。幾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覓處。
得來原在鼻尖頭。南堂答曰。一法纔通法法周。縱
橫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軍伏。碧眼胡僧笑點
頭。此亦反息循空。忽然證入。幾與誦帚比丘覿面。】


「憍梵鉢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
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
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
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
斯為第一。」


【通曰。憍梵鉢提。異舌知味。以有牛呞病故。牛旁生。
唯知草木而巳。今舌相如牛。而能了別眾味。緣於
舌本。觀味旋知。味有多種。知無兩般。此知未旋。心
即未滅。即為有漏。旋知歸無。知無所知。故得無漏。
此知不於根生。非體也。不於境有。非物也。非體故
內脫身心。非物故外遺世界。以是離於心垢。銷於
外塵。得意生身。常居天上。受天人供。佛為遮謗故。
賜之數珠。令常念佛。是謂一味清淨法門。無始以
來。舌根所造諸業。應時清淨。因此得寂滅心。入乎
正定。蓋味乎道矣。仰山送果子上溈山。溈接得。問
子甚麼處得來。仰曰。家園底。溈曰。堪喫也未。仰曰。
[005-0838a]
未敢嘗。先獻和尚。溈曰。是阿誰底。仰曰。是慧寂底。
溈曰。既是子底。因甚麼教我先嘗。仰曰。和尚嘗千
嘗萬。溈便喫曰。猶帶酸澀在。仰曰。酸澀莫非自知。
溈不答。又玄沙與韋監軍喫果子次。韋問如何是
日用而不知。沙拈起果子曰喫。韋喫果子了。再問。
沙曰。秪這是日用而不知。仰山曰自知。玄沙曰不
知。知而不知。不知而知。還味旋知。應如是見。如是
知。方名法眼清淨。】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
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
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
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
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
七日中。諸漏虗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
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運曰。畢陵伽婆蹉。呼河神為婢子。有宿生尊貴習
氣在不能遺身。故於毒刺傷足。舉身疼痛。乃能省
入。雖有能覺覺於所痛。覺乃清淨心。離於能所。非
痛所及。痛是所覺。覺能覺之。覺是能覺。痛不能痛
之。一痛一不痛。既覺痛。又覺不痛。豈一身而有雙
覺耶。覺唯一真。覺痛是妄。由是攝念。外忘其身。所
覺既泯。內忘其心。能覺亦化。身心忽空。斯證無學。
止一清淨覺。故曰純覺。既證純覺。能所俱離。乃能
遺身。既能遺身。則諸世間不可樂事。當即解脫。昔
[005-0838b]
第四祖優婆鞠多。有著身見者求度。祖曰。求度之
法。要信吾言。不違吾教。人曰。既來投師。固當聞命。
祖乃化一險崖。山聳喬木。令其上樹。又於樹下化
作大坑。深廣千肘。祖令放脚。其人受教。即放二脚。
令放一手。便放一手。令復放手。其人答曰。若復放
手。便墮坑死。祖曰。先約受教。如何違我。是時其人
身愛即滅。放手而墮。不見樹坑。即證道果。玄沙初
欲徧歷諸方。參尋知識。攜囊出嶺。築著脚趾。流血
痛楚。歎曰。是身非有。痛從何來。便回雪峯。峯問那
箇是備頭陀。沙曰。終不敢誑於人。又一日。峯召曰。
備頭陀何不徧參去。沙白。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
往西天。峯然之。雲門初參睦州。州纔見來。便閉却
門。門乃扣門。州曰誰。門曰某甲。州曰作甚麼。門曰
巳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却門。如是
連三日扣門。至第三日。州開門。門乃拶入。州復擒
住。曰道道。門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𨍏轢鑽。遂掩
門。損門一足。門遂徹悟。州乃指見雪峯。若玄沙雲
門。亦畢陵伽婆蹉再來者也。依然傷足。習氣不除。】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
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
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
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
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
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005-0838c]


【通曰。須菩提自曠劫來識得空性。但知偏空而巳。
蒙佛發明性覺真空。乃知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
發。故謂寶明空海。偏空即不圓。真空即圓。偏空即
未解脫。真空即解脫。非頓入真空者。猶坐二乘見。
不能同佛知見也。諸相入非者。初以單空空其諸
相。非所非盡者。次以重空空其空相。始也旋相歸
無。既也旋法歸無。人法雙空。故能歸於寶明空海。
如宴坐巖中。見如來法身。佛亦云須菩提先見我
法身。此亦同佛知見之一驗也。僧智常參六祖。祖
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對曰學人近往洪州白
峯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
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
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
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
乃曰。汝見虗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虗空有相貌
否。對曰。虗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見本性猶如
虗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
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
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
決了。乞和尚開示。祖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
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偈曰。不見一法存無見。大
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猶如太虗生閃
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
自知非。自巳靈光常顯現。此即寶明空海也。常聞
[005-0839a]
偈巳。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
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
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趨兩頭。可謂一念知非。非
所非盡矣。自阿那律陀至此五聖。曰旋見。曰反息。
曰還味。曰旋法。皆返流全一。由六根而證圓通者
也。不以觀音返聞列於此者。圓通極果。鄰於佛位。
故當壓後。】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
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
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
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
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
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通曰。舍利弗初在母腹。其母慧辨過於舅。舅曰。是
兒生。智慧不可敵。乃往南天竺學法。無剪爪暇。是
為長爪比丘。舍利弗生九歲。即能論議屈其眾。為
國君所重。嘗與目犍連友善。約曰。得甘露味。幸相
與共之。目犍連道逢馬勝比丘。問汝師說何法。勝
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
是說。連即開明證初果。速往報舍利弗。亦於言下
證初果。二人同往謁佛。佛遙見二子。謂眾曰。此吾
二大弟子也。一智慧第一。一神通第一。舍利弗心
見最利。從佛出家。七日而徧達佛法。經十五日。成
阿羅漢。故稱智慧第一。為佛長子。心見不屬根識。
[005-0839b]
故能內瑩發光。光極知見。即見覺明圓得大無畏
也。見未徹者。即有疑即有畏。舍利弗九歲論議。巳
得無畏。至此徧達佛法。方名大無畏也。長慶稜禪
師初參雪峯。問從上諸聖傳受一路。請師垂示。峯
良久。稜設禮而退。峯乃微笑。如是往來雪峯玄沙
二十年。坐破七箇蒲團。不明此事。一日捲簾。忽然
大悟。乃有頌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峯舉謂玄沙
曰。此子徹也。沙曰。不可。此是意識著述。更須勘過
始得。至晚。眾僧上來問訊。峯謂稜曰。備頭陀未肯
汝在。汝實有正悟。對眾舉來。稜又有頌曰。萬象之
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昔日謬向途中覓。今
日看來火裏氷。峯乃顧沙曰。不可更是意識著述。
夫看來如火裏氷者。一見則通。獲無障礙。稜禪師
可謂具眼。】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巳曾與
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脩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
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
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
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定慰。令其
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
第一。」


【通曰。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普賢巳證果
[005-0839c]
位。茲說本因。從心聞發明。分別自在。盡虗空界。無
非心聞所及。分別脩普賢行者而擁護之。中有一
種自在三昧。非有一毫作為其間。良由所證法身。
巳充滿法界。念初動處。即為行願之所。德用無礙。
體即用。用即體。故曰自在。觀音從耳根返聞。故得
寂滅現前。普賢從耳識發明。故得分別自在。曰現
前。則未甞不分別。曰自在。則未甞不寂滅。二聖所
證。實無優劣。曇翼初入廬山依遠公。後還會稽。於
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載。感普賢菩薩化女子身
披采服。攜筠籠。一白豕。大蒜兩根。至翼前曰。妾入
山采蕨。日巳斜。豺狼縱橫。歸無生理。敢託一宿。翼
却之力。女復哀鳴不巳。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
腹痛。告翼按摩。翼辭以持戒。不應手觸。女號呼愈
甚。翼乃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翼日。女以采服化
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謂翼曰。我普
賢菩薩。特來相試爾。郡太守孟顗聞於朝。勅建法
華寺。其事頗與觀音試吳道子略同。分身示現。摩
頂安慰。蓋莫可殫述。東土如此。恒沙界外可知。僧
問長沙。善財為甚麼無量劫遊普賢身中世界不
徧。沙曰。你從無量劫來。還遊得徧否。曰如何是普
賢身。沙曰。含元殿裏。更覓長安。又僧辭大隨。隨問
什麼處去。僧曰。峩嵋禮普賢去。隨竪起拂子云。文
殊普賢秪在這裏。僧畫一圓相。拋在背後。隨云。侍
者將一貼茶與這僧。天童拈云。識法者懼。欺敵者
[005-0840a]
亡。水中擇乳。須是鵝王。這僧既說禮普賢去。却又
拋在背後。難免大隨檢點。還識得在這裏麼。更覓
長安則不可。】


「孫陀羅難陀此云好愛歡喜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
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此云大膝觀鼻端白。我初
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烟。身心內明。圓洞
世界。徧成虗淨。猶如瑠璃。烟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
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
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
滅漏。斯為第一。」


【通曰。此難陀。佛親弟也。好愛其妻。心常散動。佛多
方調伏之。乃得證果。前調息。依根也。由麤入細。由
細入無。所以返乎根。此觀白。依識也。氣初如烟。既
成白。卒化為光明。所以發乎識。鼻中之氣。何以如
煙。息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狀如烟。及淨觀
發明。身心洞徹。煩濁漸消。故鼻息成白。心開漏盡。
無復煩惱。內瑩發光。所見世界猶如琉璃。豈有鼻
息不化為光明者乎。此二種。養生家以為秘傳。儻
於圓通有證。安往而非佛種也。昔百丈侍馬祖行
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丈曰。野鴨子。祖
曰。甚處去也。丈曰。飛過去也。祖遂把丈鼻搊。負痛
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丈於言下有省。歸侍者
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耶。曰無。曰被人
[005-0840b]
罵耶。曰無。曰哭作甚麼。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
不徹曰有甚因緣不契。丈曰。你問取和尚去。同事
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
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同事
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丈乃呵呵大
笑。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却笑。丈曰。適來哭。如
今笑。同事罔然。次日馬祖陞堂。眾纔集。丈出卷却
席。祖便下座。丈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
汝為甚便卷却席。丈曰。昨日被和尚搊得鼻孔痛。
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
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禮而退。雪竇頌云。野
鴨子。知何許。馬祖見來相共語。話盡山雲海月情。
依前不會還飛去。欲飛去。却把住。道道。還有人道
得麼。須如百丈鼻孔痛不徹。始得光明照十方界。
頓證圓通。】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
恒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
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通曰。此取舌根宣揚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故不以
甞味顯舌識也。了知苦無苦相。空無空相。名為深
達實相。即於苦空宣說實相。是為秘密法門。微妙
[005-0840c]
開示。洞徹法源。故得無畏。佛以身口意三輪應物
無滯。滿慈子僅以音聲輪成阿羅漢。內則銷滅諸
漏。密證實相。外則廣宣秘密。降伏魔怨。辯才無礙。
說法第一。皆由舌識而得圓通者也。亮座主參馬
祖。祖問曰。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是否。亮云不敢。
祖云。將甚麼。講亮云將心講。祖曰。心如工伎兒。意
如和伎者。爭解講得經。亮抗聲曰心既講不得。虗
空莫講得麼。祖曰。却是虗空講得。亮不肯。便出。將
下階。祖召云座主。亮回首。豁然大悟。便禮拜。祖曰。
這鈍根阿師。禮拜作麼。亮歸寺。告聽眾曰。某甲所
講經論。謂無人及得。今日被馬大師一問。平日工
夫。氷銷瓦解。徑入西山。更無踪跡。不幾乎銷滅諸
漏哉。又蹣菴成禪師對眾曰。諸仁者。當知我今一
喝。能入五教。良久。高聲一喝。問曰。還聞麼。眾曰聞。
成曰。汝今聞此一喝為有是入小乘教。復問曰。汝
今還聞否。曰不聞。成曰。汝今不聞。則此一喝是無。
是入大乘始教。我初喝時。汝既道有。喝久聲銷。汝
復道無。然道無則從前是有。道有則即今是無。此
乃不有不無。是入大乘終教。我初有喝之時。有非
是有。因無故有。無喝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此
乃即有即無。是入頓教。我於一喝不作一喝用。有
無不立。悟解兩忘。道有之時。纖毫不立。道無之時。
橫徧虗空。即此一喝。即百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
即此一喝。是入圓教。諸辨論甚多。聞者屈服。不幾。
[005-0841a]
乎降伏魔怨哉。】


「優婆離此云近執太子近侍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
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
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誡。如
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
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
戒脩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
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通曰。如來六年勤苦。凡外道所不能行者。佛悉行
之。故能制諸外道。又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故魔不
能嬈。即以兵兵之。悉化為蓮華。而諸魔伏。皆由身
執戒行。三千八萬。無不圓滿。所以魔外拱手而嘆
服也。行住坐臥律儀。名二百五十。對三聚成三千。
復以三千。配身三口四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四
分煩惱。成八萬四千。佛制此律。教戒沙門。令其身
心俱獲清淨。濁邊過患。如殺盜婬妄。性元是罪。不
待制止。犯即成業。故曰性業。餘因過始制。制前犯
即無罪。故曰遮業。二業悉除。即得寂滅。始以執身。
身得自在。性業清淨之謂也。次第執心心得通達。
遮業清淨之謂也。執身而及於心者。心為身識。身
識既滅。故真智現前。淨戒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此
優婆離持戒第一為眾綱紀也。至身心一切通利。
蓋進乎悟矣。豈徒身之執乎哉。婆脩槃頭尊者。此
云徧行。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
[005-0841b]
歸。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
徧行頭陀。能脩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進。
何故不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使苦行歷於塵
劫。皆虗妄之本也。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議我師。
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
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
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徧行聞巳。發無
漏智。歡喜讚嘆。祖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
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絃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
住安樂地。入諸佛智。復告徧行曰。吾適對眾抑挫
仁者。無得惱於衷乎。徧行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
安樂國。師於智者月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
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
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
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
響。況今獲飲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耶。唯願大慈。
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遂付法
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
事理竟。是為二十一祖。夫不脩梵行而冀得無上
菩提者。從古未之聞也。】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
乞食。逢遇優樓頻螺此云木瓜窿伽耶象頭山那提河名三迦
葉波。大龜氏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005-0841c]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
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
嘆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
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通曰。人不能圓明清淨者。由意識流逸奔塵。故其
心為形用。不為神用。若識不流逸。旋歸妙湛。如澄
濁流。久得清瑩。心光發宣。神通自在。即意識得無
礙也。六通唯漏盡是其內證。餘五皆屬外用。圓覺
經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故須久積。乃能瑩
潔。僧寶誌。初唯習定。定久忽獲神通。鄧隱峯禪師
冬居衡岳。夏止清涼。元和中吳元濟阻兵。違拒王
命。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峯曰。吾當去解其患。
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事符預夢。
鬬心頓息。峯既顯神異。慮成惑眾。遂入五臺。於金
剛窟前。將示滅。先問眾曰。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
甞見之。還有立化者無。眾曰有。峯曰。還有倒立者
否。眾曰未甞見也。峯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
體。時眾[臼/丌]就茶毗。屹然不動。遠近瞻覩。驚嘆無巳。
峯有妹為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
循法律。死□熒惑於人。於是以手推之。僨然而踣。
神通固是果位。明眼人不貴。仰山陞座。有梵僧從
空而至。仰曰。近離甚處。曰西天。仰曰。幾時離彼。曰
今早。仰曰。何太遲生。曰遊山翫水。仰曰。神通游戲
則不無。闍黎。佛法還須老僧始得。曰特來東土禮
[005-0842a]
文殊。却遇小釋迦。遂出梵書貝多葉與仰。乘空而
去。仰山示眾曰。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
心凑泊。但向自巳性海。如實而脩。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
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
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云。凡聖
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此圓明清淨
正脉路也。自舍利弗至此。曰心見。曰心聞。曰心光。
不因根。不因境。脫去根塵。了無惑習。此由六識而
證圓通者也。】


「烏芻瑟摩。火頭金剛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
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
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
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
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
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
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𦦨。登無
上覺。斯為第一。」


【通曰。前七大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
徧法界。火光三昧原具有不可思議力故。而火頭
金剛。乃以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正於真
火初動處。返本還源。歸於清淨。故成智慧。多婬人
煖氣迫發。生為欲火。死為業火。業力增熾。故成猛
火聚。彌勒菩薩曰。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流出。
[005-0842b]
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
出。熱惱便息。四天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便息。如
四天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攝。熱
惱便息。知足天。唯相執手。熱惱便息。化樂天。相顧
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以目相視。熱惱便息。
豈非其欲漸減。其處漸高者乎。摩登伽淫心銷歇。
即證三果。火頭金剛諸漏既銷。登無上覺。又何恠
焉。溈山侍立百丈次。丈問誰。溈曰某甲。丈曰。汝撥
爐中有火否。溈撥之。曰無火。丈躬起深撥。得少火。
舉以示之。曰汝道無。這箇聻。溈由是發悟。禮謝。陳
其所解。丈曰。此乃暫時岐路耳。經云。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
省巳物不從他得。故祖師曰。悟了同未悟。無心亦
無法。祗是無虗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原自備足。
汝今既爾。善自護持。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丈曰。
將得火來麼。溈曰。將得來。丈曰。在甚處。溈乃拈一
枝柴。吹兩吹。度與丈。丈曰。如蟲禦木。妙喜曰。百丈
若無後語。幾被典座熱慢。此亦由火大而登無上
覺者也。豈必諦觀身中諸冷熱氣。乃證圓通。】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
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
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
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
[005-0842c]
不取其直。毗舍浮佛此云徧一切自在現在世時。世多饑荒。
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
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
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
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
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
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
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
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
本如來藏。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通曰。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心地若平。不生分別。即
不見彼我高下等相。則一切皆平。持地菩薩。從此
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微塵
自性。不相觸摩。本自平等本自無生□也。即此微
塵。內而身塵。由微塵所積。外而界塵。亦由微塵所
積。是微塵原無自性。由虗妄發生。當虗妄處。即當
處無生。即是妙真如性。吾此身塵。是妙真如性。則
此界塵。亦妙真如性。性本無二。塵何差別。既無差
別。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悟此法性。觸本不生。觸即
無觸。故□無生忍入佛知見也。入佛知見。乃謂之
智。即塵非塵。故塵自銷。不離塵而證智。智斯圓矣。
智圓斯能證明妙法蓮華而成無上道矣。溈山一
日指田問仰山。這畝田。那頭高。這頭低。仰曰。却是
這頭高。那頭低。溈曰。你若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
[005-0843a]
仰曰。不必立中間。亦莫住兩頭。溈曰。若如是。著水
看。水能平物。仰曰。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
平。溈便休。若溈仰父子。二邊不立。中道不安。可謂
善平心地故一切皆平也。有打地和尚者。自江西
馬大師領旨。常晦其明。凡學者致問。唯以棒打地
示之。時謂之打地和尚。一日被僧藏却捧。然後致
問。但張其口而巳。僧問門人。秪如和尚每日有人
問便打地。意旨如何。門人即於竈內取柴一片。擲
在釜中。非徹盡塵銷智圓。得無生忍。不能解此旨。】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
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脩習水觀。
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涶。如是窮盡
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
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
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
我有弟子闚窗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
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
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
今我巳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
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
復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
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
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
[005-0843b]
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
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通曰。太陰水精也。水性圓明。故號月光。最初脩習
水觀觀於水性無奪者。內之精血。外之剎海。水相
雖異。而性不相奪。惟不相奪。初成此觀。但見其水。
此即十徧處定也。入定則有。出定則無。十徧處者。
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如作青想。則一切處。皆
青。此定果也。隨心所變。火光定亦然。雖得此定。根
本無明尚在。故不知病緣。未得亡身。有我見在。即
是根本無明。但見其水。一切皆為水。故投之瓦礫。
亦化為水。舍利弗於恒沙岸入定。違害鬼擊之。出
定頭痛。佛曰。汝無定力。身當碎壞矣。違害。夜叉鬼
王之名。乃身子過去之怨也。浮幢王剎。準華嚴經。
華藏海中。有大蓮華。其蓮華中有諸香水。一一香
水海。為諸佛剎世界之種。華藏世界。在香水中。故
曰浮幢王剎。華藏十二重。累高如幢。最為高大。故
稱王。月光初證法身。方得亡變易之身。與諸香水
海性合真空。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
本然。周徧法界。一味流通。并忘其不相凌奪之相
矣。此依水大而證圓通。逢無量佛。乃克有成。詎可
易言乎哉。洞山辭雲巖。臨行。問百年後。忽有人問
還邈得師真否。如何秪對。巖良久曰。秪這是。山沉
吟。巖曰。价闍黎。承當箇事。大須審細。山猶涉疑。後
因過水覩影大悟。有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
[005-0843c]
疎。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
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洞山至是。方得亡
身。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也。船子和尚。與同參道吾
相別次。謂道吾曰。他後有靈利座主。指一箇來。道
吾到京口。遇夾山上堂。僧問如何是法身。山曰。法
身無相。問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無瑕。道吾不覺
失笑。山乃下座。請問道吾。某甲適來秪對僧語。必
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和
尚一等出世。未有師在。華亭參船子和尚去。曰訪
得獲否。吾曰。此人上無瓦片遮頭。下無卓錐之地。
山遂易服。直造華亭。船子纔見。便問大德住甚麼
寺。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曰不似又不似箇甚麼。
曰不是目前法。曰甚處學得來。曰非耳目之所到。
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勘破了也。船子又問。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
口。便以篙打落水中。纔上船。又曰道道。擬開口。又
打。夾山忽然大悟。乃點頭三下。船子曰。竿頭絲線
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這些子便是師承。山遂
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曰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
意。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船子曰。釣
盡江波。金鱗始遇。山乃掩耳。船子曰。如是如是。果
然是箇靈利座主。遂囑曰。汝向去。藏身處須沒蹤
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
汝今既得。他後不得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裏。钁
[005-0844a]
頭邊。覓取一箇半箇接續。無令斷絕。夾山乃辭行。
頻頻回顧。船子遂喚闍黎闍黎。夾山回首。船子竪
起橈云。汝將謂別有。乃覆船入水而逝。後華亭有
性空菴主。書寄雪竇持禪師曰。吾將水葬矣。後持
至。見其尚存。以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剛要餧魚
鱉。去不索性去。秪管向人說。空笑曰。待兄來證明
耳。徧告四眾。眾集。為說法要。仍說偈曰。坐脫立亡。
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省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
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風誰繼百千年。一曲漁
歌少人唱。遂盤坐盆中。順流而下。眾皆隨至海濱
望欲斷目。師取塞戽水而回眾擁觀。水無所入。復
乘流而往。唱曰。船子當年返故鄉。沒蹤跡處妙難
量。真風偏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場。其笛聲嗚
咽。頃於蒼茫間。見以笛擲空而沒。斯誠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者。僧問雲門。佛法如水中月。是否。門曰。
清波無透路。曰和尚從何得入。門曰。再問復何來。
曰正與麼時如何。門曰。重疊關山路。更須往見船
子始得。】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
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
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
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羣動性。來無所從。去無
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
[005-0844b]
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
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
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
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
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通曰。東方有瑠璃光如來。行願與彌陀無二。此法
王子。當如觀音勢至等。何為觀察風力無依入三
摩地。風性動。因動有聲。故無量聲開示菩薩。觀此
世界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皆是妄
緣風力所轉。風之動也最微。其力最大。充塞法界。
無處不周。如身動止。與心動念。此其近而可見者。
如界變遷。與世流轉。此其遠而不可見者。可見不
可見。均此動也。即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周
徧世間。無有方所。唯其無所。本無生滅。唯無生滅。
本自不動。於此觀察。得無生忍。即悟菩提。入三摩
地也。此即動中有不動性在。非必離動而別有所
謂不動也。東方屬震。震動也。東方有不動佛國。即
動而靜。此即本覺妙明之旨也。性覺妙明。本自非
動。本覺明妙。即動而無動。錯綜言之。總一妙真如
性。十方如來。共此一妙心也。若離動以求靜。則非
妙矣。本覺堅明。風金相摩。故光如瑠璃。洞徹無礙。
傳一妙心。不但自證圓通。且令世界眾生。凡有此
動性者。無不證圓通也。高沙彌初參藥山。山問甚
處來。曰南嶽來。曰何處去。曰江陵受戒去。曰受戒
[005-0844c]
圖甚麼。曰圖免生死。曰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
可免。汝還知否。高於言下大悟。曰恁麼則佛戒何
用。山曰。這沙彌猶挂唇齒在。高禮拜而退。道吾來
侍立。山曰。適來有箇跛脚沙彌。却有些子氣息。吾
曰。未可全信。更須勘過始得。至晚。山上堂。召曰。早
來沙彌在甚麼處。高出眾立。山問。我聞長安甚閙。
你還知否。高曰。我國宴然。山忻然曰。子從看經得。
從請益得。高云。不從看經得。亦不從請益得。山云。
大有人不看經。不請益。為甚麼不得。高云不道不
得。自是他不肯承當。山回顧道吾雲巖曰。不信道。
投子頌曰。興亡雲去與雲來。渠無國土絕塵埃。須
彌頂上無根草。不受春風華自開。若沙彌見處。乃
見東方不動佛國。不為妄緣風力所轉。麻谷持錫
到章敬。遶禪床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
是。又到南泉。遶禪床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泉
云不是不是。谷云。章敬道是。和尚為甚麼道不是。
泉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此是風力所轉。終成敗
壞。天童頌云。是汝不是。好看捲䙡。似抑似揚。難兄
難弟。縱也。彼既臨時。奪也。我何特地。金錫一振太
孤標。禪床三匝閑游戲。叢林擾擾是非生。想像體
髏前見鬼。雪竇頌云。此錯彼錯。切忌拈却。四海浪
平。百川潮落。古策風高十二門。門門有路空蕭索。
非蕭索。作者好求無病藥。若知無病藥。則叢林是
非不生。自不為風力所轉。】
[005-0845a]


「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
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
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
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
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
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
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
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
明。斯為第一。」


【通曰。虗空藏菩薩。巳同如來於定光佛所。證得三
身四智矣。三身唯重法身。故言得無邊身。四智唯
重大圓鏡智。故曰又於自心現大圓鏡。無邊法身。
虗空無際。何以能與四大不相妨礙。良由諦觀四
大無依。色質皆空。清淨四大。猶如寶珠。以觀照力。
照明十方。化成虗空。即四大為虗空。即虗空為法
身也。何礙之有。本一大圓鏡智。何以放十種寶光。
良由脩行十種波羅蜜。微妙圓滿。總於鏡內自在
發現。流灌十方。盡虗空際。唯一鏡所攝。是鏡即身
也。身即鏡也。三身即是四智。四智即是三身。身智
互融。心境俱化。故曰諸幢王剎。來入境內。涉入我
身。光影交涉。不可分別。唯身是智。故同虗空。不相
妨礙。唯智是身。故能善入國土。廣行佛事。而說三
乘之法。得大隨順。而循四悉之機。視妄想生滅。即
是虗空。虗空與妄想生滅無二。視國土即是佛性。
[005-0845b]
佛性與國土無別。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於同發明。
得無生忍。證得虗空無邊身。妙力圓明。身剎互入。
但證理事無礙法界云爾。若鏡鏡相涉。重重帝網。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事事無礙法界。非如來不
證此。虗空藏菩薩尚在弟子列也。為滯在虗空無
邊處。猶有身可得故。黃檗云。佛真法身。猶如虗空。
此喻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徧虗
空處。虗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虗空。虗空即
法身也。若定言有虗空。虗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
法身。法身不是虗空。但莫作虗空解。虗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虗空。虗空與法身無異相。佛
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離一切相即
是佛。若檗此語。真見虗空藏菩薩無邊身也。曹山
問德上座。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
月。作麼生說箇應底道理。德云。如驢覰井。山云。道
即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德云。和尚又如何。山曰。如
井覰驢。天童頌云。驢覰井。井覰驢。智容無外。靜涵
有餘。肘後誰分印。家中不畜書。機絲不掛梭頭事。
文彩縱橫意自殊。明此可知善入國土。如井覰驢。
本自不生。故合虗空。】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
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
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爾時世尊教我脩習唯心識
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
[005-0845c]
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
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
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
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
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徧計執。得
無生忍。斯為第一。」


【通曰。我以諦觀十方唯識。唯識二字有深意味。唯
遮境有。識揀心空又。識言總顯。唯言但。遮總顯者。
謂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及所變見相二
分。並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如是之法。皆
不離識。故總顯識名也。但遮者。謂愚夫執離識心
外實有色等諸法。故言唯字但遮愚夫見也。識心
圓明。入圓成實。由初脩習唯心識定。至成無上妙
圓識心三昧。巳轉識而成智矣。故曰入圓成實。未
轉識時。初為境縛。是麤惑。名徧計執。繼為法縛。是
細惑。名依他執。心重世名。好遊族姓。是徧計執樣
子也。求世名心。歇滅無有。是依他執樣子也。至了
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乃圓成實樣
子也。解深密經曰。翳眼人。如徧計。現青黃。如依他。
淨眼如圓成。寶杖論曰。如人見動物為蛇。久而視
之。乃繩也。則疑蛇之心。不斷而自息。離徧計執如
之。然繩尚在。又細視之曰非繩也。蓋麻耳。則執繩
之心。又不斷而自息。離依他執如之。麻與繩本一。
有結即名繩。無結即名麻。以喻性與識本一。有縛
[005-0846a]
即名識。無縛即名性。至了唯識。識外無性。識即是
性。乃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性也。既離依他及徧
計執。則銷鎔生滅種子。而依不生不滅真性矣。故
得無生忍。一切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
現。我不分別。即當處寂滅。是於相分證無生忍也。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理即法身。智即報身。行即化
身。智即文殊。行即普賢。悲即觀世音。皆從一心流
出。我無分別。即當處寂滅。是於見分證無生忍也。
法眼頌曰。三界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
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山河
大地。誰堅誰變。法眼識心圓明。故能為此圓語。盤
山垂語云。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
住。璿璣不動。寂止無痕。覿面相呈。更無餘事。雪竇
頌曰。三界無法。何處求心。白雲為蓋。流水作琴。一
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又僧問石霜。萬
戶俱閉即不問。萬戶俱開時如何。霜云。堂中事作
麼生。僧無對。經半年。方道得云。無人接得渠。霜云。
道則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僧云。和尚又如何。霜云。
無人識得渠。投子頌曰。古殿岩開月鎖松。霜凝雪
露韻無窮。星前人臥千峯室。佛祖無因識得渠。彌
勒菩薩脩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今盤山道何處
求心。石霜道無人識得渠。此二轉語。待當來下生。
次補佛處重重開演。】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
[005-0846b]
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
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我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通曰。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今離三途。得無
上力。名大勢至。同倫者有五十二菩薩。亦足騐往
生淨土者。易於成就。夫念佛者。不得一彈指頃念
世五欲。是為繫念。淨念相繼。如子憶母。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口念心憶。耳目無他。威儀肅肅。都攝六
根。一心不亂。如是三摩地中。見佛必矣。去佛不遠。
慧光熏灼。不假脩為。自得開悟。如染香人。不期香
而自香。此彌陀願力妙難思也。大勢至既以念佛
心得無生忍。復攝念佛人。歸于淨土。自覺覺他。真
菩薩行。六根俱屬見分。此所重見佛。故以見大攝
之。見大何序於識大之後。必轉第八識。證後得智。
而後能轉前五識也。既轉識成智。生佛淨土。巳為
[005-0846c]
極果。而觀音返聞。何乃更居其後。夫所貴生淨土
證圓通者。非徒自了。為度眾生故也。必如三十二
應。在在處處。皆為淨土。皆證圓通。然後滿其分量
爾。永明壽禪師。總角誦法華經。五行俱下。六旬而
畢。後參韶國師。發明心要。往天台智者巖。九旬習
定。有鳥斥晏巢於衣裓。嘗作二𨷺。一曰一生禪定。
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乃冥心精禱。至七度。俱
得誦經萬善。於是專脩淨業。誦經三載。禪觀中見
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辯才。忠懿王請住靈隱。
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
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峯行道念佛。忠懿
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切也。乃為
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弟子千七百人。嘗與眾
受菩薩戒。施鬼神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淨
土。為書百卷。名曰宗鏡。又述萬善同歸。指歸淨土。
既滅度。起塔山中。有僧來自臨川。曰我病中入冥。
得放還。見殿室有僧像。閻羅王自來頂禮。我問此
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壽禪師也。聞巳於西方上品
受生。王敬其人。故於此禮耳。楊傑字次公。乃大年
弟也。荊王夫人亦於夢中見其坐蓮華上。脫灑自
如。初次公覩日出如盤湧。有悟。甞作偈曰。男大須
婚。女大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要與龐翁
翻案。後辭世偈曰。無一可戀。無一可捨。太虗空中。
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是永明壽與次公
[005-0847a]
俱生淨土。章灼如此念佛三昧。如子憶母。洞山有
云。向道莫去。歸來背父。僧問曹山。子歸就父。為什
麼父全不顧。山曰。理合如斯。僧曰。父子之恩何在。
山曰。始成父子之恩。僧云。如何是父子之恩。山曰。
刀斧斫不開。天童拈云。翡翠簾垂。絲綸未降。紫羅。
帳合。視聽難通。犯動毛頭。月昇夜戶。密移一步。鶴
出銀籠。還知麼。脫身一色無遺影。不坐同風落大
功。又僧問護國。如何是本來父母。國云。頭不白者。
僧曰。將何奉獻。國云。殷勤無米飯。堂上不問親。丹
霞頌云。出門徧界無知巳。入戶盈眸不見親。虗室
夜寒何所有。碧天明月頗為鄰。此二則。深明自性
彌陀。唯心淨土。須如是見得。乃名真見。昔有尼禮
拜雲巖。巖曰。汝爺在否。尼云在。巖云。年多少。尼云
六十五。巖曰。汝有箇爺。非年六十五。汝還知否。尼
云。莫是恁麼來者。巖曰。恁麼來者。猶是兒孫。洞山
云。直得不恁麼來者。亦是兒孫。噫嘻。本來父母。可
易見乎哉。故能見本來父母。即見自性彌陀。而禪
土雙融。俱屬不可思議境界矣。】


附錄



楞嚴經第六卷云。從聞思脩。入三摩地。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
[005-0847b]
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
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觀世音菩薩入道之
門也。理極精深。非言詮所及。偶與乾法師談之有
味。因述於此。所云從聞思脩入三摩地者。謂從返
聞而思。從返聞而脩。即從返聞而入。至於不生不
滅正定之地。此三摩地。本無動搖。湛然常寂。但以
聲塵感之。聞根黏湛而出。遂至聞聲逐聲。流而忘
返。去三摩地遠矣。唯從聞思脩而入。是聞性即理
也。思即智也。脩即行也。理智行三德圓融。一齊俱
到。故一返聞而思在其中矣。一返聞而脩在其中
矣。思脩聖慧。從返聞生。步步歸真。地地增進。如下
文詳明。即入三摩地之次第也。初於聞中。返流而
入。不入於聲塵而入於聖流。即與自性相依。外亡
其所矣。凡聲塵之感。必有其所。今雖亡所。猶未能
寂。當聲動時。見有動相而欲亡之。當聲靜時。見有
靜相而欲趣之。二相歷然。故未能寂。唯從亡所而
入。至於寂然之地。則動者自動。吾不知其動也。動
相何自而生。靜者自靜。吾不知其靜也。靜相何自
而生。蓋亡所之極。不但動相不可得。即靜相亦不
可得矣。是動靜二相。聞根所緣。固是所聞之境。二
相不生。了然明白。亦是能聞之根。亡所聞易。亡能
聞難。如是漸增。進進不巳。既亡其所。復亡其能。則
能聞與所聞而俱盡。是所聞者聲塵也。自亡所而
漸至於所聞盡。更無可聞者。則聲塵泯矣。能聞者
[005-0847c]
聞根也。自入流而漸至於能聞盡。更無能聞者。則
聞根泯矣。根塵俱泯。歸於盡地。有盡相可得。即是
著空。若住於空。雖得所覺空。未得能覺空也。今外
盡其塵。內盡其根。如是盡聞亦不住著。則不但所
覺空。而能覺亦空矣。是所覺空者。即人無我也。能
覺空者。即法無我也。證人無我易。證法無我難。必
以大乘真空空之。而後能覺可空也。有空以空乎
覺。而空不得圓。有覺以覺乎空。而覺不得圓。唯以
空空覺。併忘乎其為空。以覺覺空。併忘乎其為覺。
可謂之圓矣。猶未極也。極之空即是覺。求空相不
可得。覺即是空。求覺相不可得。是覺而無覺。空而
無空。故為圓之極也。唯覺極圓。無覺相可得。則所
空滅。唯空極圓。無空相可得。則能空亦滅。是所空
滅者法空也。能空滅者空空也。俱空不生。然後可
謂之生滅既滅也。有聲在。則聲生聲滅。有聞在。則
聞生聞滅。有覺在。則覺生覺滅。有空在。則空生空
滅。皆未離乎生滅也。今人空法空而又空空。凡屬
生滅者。皆巳滅盡。則不生不滅。一真如性。乃得現
前。夫一真如性所以不現前者。皆為生滅法之所
覆。今纖毫蕩盡。真體呈露。本自寂然。本無可滅。非
有以滅之而後滅也。故謂之寂滅。是寂滅之性。隨
處顯現。不必離聲而聲自寂滅也。不必離聞而聞
自寂滅也。不必離覺而覺自寂滅也。不必離空而
空自寂滅也。寂滅現前。安往而不空哉。此三摩地。
[005-0848a]
即首楞嚴大定。故返聞法門。為此經之綱領也。既
得寂滅現前。發起慈悲妙用。抑豈有別法以度人
哉。世有不得人空者。則說人空法以度之。世有不
得法空者。則說法空法以度之。世有不得空空者。
則說空空法以度之。要歸於寂滅現前而止。此佛
佛一心。不獨觀世音為然也。永嘉證道歌云。心是
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
法雙忘性即真。大意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