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三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六入亦云六處。境所由入之處也。此但以根
為入。六根何以為妙真如性。非一根既返元六根
成解脫之謂也。葢指六根即是佛性故。異見王問
波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
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
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現作用。王
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提
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
奔。徧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巳。心即開悟。明道先生讀
中庸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此
是子思喫緊為人處。識得便活潑潑地。不識只是
弄精魂。其原葢出於此。此等說話。學者習聞。何為
異見王便爾悟去。佛日才禪師上堂。風雨蕭騷。塞
汝耳根。落葉交加。塞汝眼根。香臭叢雜。塞汝鼻根。
[003-0788a]
冷熱甘甜。塞汝舌根。衣錦溫冷。塞汝身根。顛倒妄
想。塞汝意根。諸禪德。直饒汝翻得轉。也是平地骨
堆。參此處信非參不可。】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
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
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
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
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
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
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
知眼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直視之久曰瞪。勞因瞪發。故見狂華。目根分
別亦是菩提覺性中勞相。故曰兼目與勞。同是菩
提瞪發勞相。借色陰之目勞。以喻眼入是妄也。若
目精不瞬。勞相自無。元一精明。以何為妄。此見離
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分明顯出真見無生。不以
覩明暗而有。不以離明暗而無也。真見是實。此見
是妄。可自了然。前說空華。不於空生。不從目出。表
色陰空。此說見性。不於空生。不從根出。表眼入妄。
妄無自性。當體即真。故曰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趙州云。把定乾坤眼。綿綿不漏絲毫。我要你會。你
又作麼生。天童拈云。還端的也未。直饒你這裏會
得七穿八穴。我也知你出趙州棬繢不得。又僧問
九峯虔禪師。如何是乾坤眼。峯曰。乾坤在裏許。僧
[003-0788b]
曰。乾坤眼何在。峯曰。正是乾坤眼。僧曰。還照燭也
無。峯曰。不借三光勢。僧曰。既不借三光勢。憑何照
燭。喚作乾坤眼。峯曰。若不如是。髑髏前見鬼人無
數。合二則觀之。若有憑藉。正是滲漏處。直饒會得。
也是目前見鬼。惟於乾坤眼何在一句覰得透。始
把得定。瞪發勞相。從何而起。】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
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
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
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
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
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
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虗
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虗妄。本非因
緣。非自然性。」


【通曰。自眼入至意入。皆如空華。故曰同是菩提瞪
發勞相。耳根勞。則頭中作聲。菩提覺性勞。則耳中
成聞。其為虗妄所生。猶之空華也。此聞離彼動靜
二塵。畢竟無體。塵至則有。塵去則無。此聞原自無
根。故曰虗妄。聞能辨境。故非境生。聞靈空頑。故非
空出。至於耳根聞體。各有司存。何得謂無自性。為
離前塵。即無分別。若有分別。應可指陳。今不可指。
故知無自性也。騐之於境於根於空。皆無定體可
得。即此幻聞。亦非因緣非自然也。此聞非因緣非
[003-0788c]
自然。即幻即真矣。設使有因緣自然可得者。此聞
即生滅法。何以曰妙真如性。僧問玄沙。承和尚有
言。聞性徧周沙界。雪峯打鼓。這裏為甚麼不聞。沙
曰。誰知不聞。又僧問曹山。親何道伴。即得常聞於
未聞。山曰。同共一被葢。曰此猶是和尚得聞。如何
常聞於未聞。山曰。不同於木石。曰何者在先。何者
在後。山曰。不見道常聞於未聞。故知常聞於未聞。
聞斯徧矣。】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
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虗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
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
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
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
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
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
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迴齅汝鼻。空自有
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
性。」


【通曰。畜止也。止縮其氣。不出入也。冷因畜有。不畜
本無。因畜而知通塞虗寔。因通塞而辨諸香臭氣。
是齅聞性。渾然因妄有也。如無通塞。齅聞性當在
何處。耳曰聞體。鼻曰聞機。功德大小。於斯可見。體
無不徧。機發於觸故也。雖然。鼻根虗妄。原無可指。
向上巴鼻。尤難摸索。僧問拯迷寺海宴禪師。如何
[003-0789a]
是古寺一爐香。師曰。歷代無人齅。曰齅者如何。師
曰。六根俱不到。又巴陵鑒初到雲門門曰。雪峯和
尚道。開却門。達摩來也。我問你作麼生。鑒曰。築著
和尚鼻孔。門曰。地神惡發。把須彌山一摑。𨁝跳上
梵天。拶破帝釋鼻孔。你為甚麼向日本國裏藏身。
鑒曰。和尚莫瞞人好。門曰。築著老僧鼻孔。又作麼
生。鑒無語。門曰。將知你秪是學語之流。若參透雲
門語脈。正如夜半摸著鼻孔。元來祗在面上。】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砥吻熟䑛令勞。其人若病。則有
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
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
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
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
如是甞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
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
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
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虗空自
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虗
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此知味根。知甜知苦知淡。甜苦淡之感靡常
而知亦隨易。此知非從甜苦淡來。非從空出。固易
辨也。何為不從舌生。舌本無味。故無自性可得。但
觸味而知生。味去則知滅。本皆虗妄。泥之為有。不
辨其所從。泥之為無。又歷然其可即。故謂之曰妙。
[003-0789b]
此非知味者不足與語此也。杉山普請擇蕨次。南
泉拈起一莖曰。這箇大好供養。山曰。非但這箇。百
味珍羞他亦不顧。泉曰。雖然如是箇箇須甞過始
得。玄覺云。是相見語。不是相見語。天童別頌云。問
取南泉王老師。人人只喫一莖菜。可謂知味者。】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
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
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
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
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
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
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時巳滅。云何覺離。違順二
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
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
知身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合覺之觸。宜合時有離時無也然離而彼顯。
如違順二觸。離然後知。此身觸之知。與味觸者略
異。勢相涉則有勝負。以熱涉冷。使冷成熱。以冷涉
熱。使熱成冷。如投手足於冷熱水中。故曰涉。冷熱
相涉。二相斯成。非勞觸不至於此。觸與身安曰順。
觸與身逆曰違。若無離合違順四相。但有此身耳。
而知觸之性安在。故曰元無自性。即此身知不於
塵生。不於根出。則非因緣。不於空出。則非自然。非
因緣。非自然。即謂之妙真如性。以上見聞覺知。葢
[003-0789c]
指前五識而言。所謂對境之知。非分別之知也。總
如來藏性所現耳。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迴避。
山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曰如何是無寒暑處。山
曰。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又曹山問僧。恁
麼熱。向什麼處迴避。僧云。鑊湯爐炭裏迴避。山曰。
鑊湯爐炭裏如何迴避。僧云。眾苦不能到。是他家
裏話。如出一口。雪竇頌云。垂手還同萬仞崖。正偏
何必在安排。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獹空上階。
識得此意。入鄽埀手。與孤峯獨立一般。歸源了性。
與差別智無異。非深契曹洞宗。未易語此。】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
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
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
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
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
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
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
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
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
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
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
性。」


【通曰。夢中現境。因睡故有。脫體是假。既寤。不了是
假。覽而憶想。謂為真實。名曰顛倒。法相亦爾。動心
[003-0790a]
現境。巳是虗妄。分別事識。不了為境。憶為實有。同
名顛倒。憶之則生。忘之則滅。而生住異滅四相。宛
然遷流不住。剎那剎那。不相踰越。是為意根。意不
緣時。寤寐如一。求寤寐之相。且不可得。而況有生
住異滅之相乎。唯其意與法緣。吸習中歸。巳是勞
相。而菩提不覺運而為意。同歸於勞也。宗鏡曰。眼
等取外塵境。剎那流入意地。從外入內。名為逆流。
斯則意有所緣。即是寤則覽塵斯憶為生也。流不
及地者。謂昏昧時。根不緣塵。則無外塵流及意地。
而意亦無所緣。即是寐則失憶而忘為滅也。以此
分配。似屬牽強。且睡中有夢。寤中有忘。各有生滅
之相。何得以寤專屬生。寐專屬滅哉。愚謂耳目之
見聞。順達於外。而意根之見聞。逆流於內。方其吸
撮內塵之時。目若有見。耳若有聞。或升而天。或潛
而淵。流入見聞所不及之地。此唯意根能之。非耳
目所及也。然五根各有本位。意根無形。唯寄於寤
寐生滅之相而巳。離寤寐生滅無以見意。故不曰。
若從根生。必無寤寐生滅。但曰若從根出。則寤寐
二相。止隨身開合。而非隨意開合。意既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雖有生滅。同於空華。何所附麗以顯吾
意。意既離形。形亦離意。必無寤寐生滅之相。又焉
有性哉。故謂從根生者非也。開合二字。形容寤寐
二相最妙。其寤也形開。其寐也形交。此寤寐生滅。
即意之所在。故曰為寐。曰受滅。不必於知也。即此
[003-0790b]
知覺不從因緣生。不從自然生。即是無住之本體。
不謂之妙真如性而何。初仰山問溈山。如何是佛
真住處。溈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妙之無窮。思
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於言下
頓悟。後有僧思𨜶問仰山。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
意如何。山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禪靜
慮。到這裏總須茫然。曰除此一路。別更有入處否。
山曰有。曰如何即是。山曰。汝是甚處人。曰幽州人。
山曰。汝還思彼否。曰常思。山曰。能思者是心。所思
者是境。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返思思底心。
還有許多般麼。曰某甲到這裏總不見有。山曰。信
位即是。人位未是。曰除却這箇。別更有意也無。山
曰。別有別無。即不堪也。曰到這裡作麼生即是。山
曰。據汝所解。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後自看。天童
頌云。無外而容。無礙而冲。門牆岸岸。關鎖重重。酒
常酣而臥客。飯雖飽而頹農。突出虗空兮風摶妙
翅。踏翻滄海兮雷送遊龍。此頌百尺竿頭。須當進
步。不可執著悟境自以為足。只總不見有一語。但
能空其意根。於真佛如如。猶大遠在。】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初五陰中。用比喻法。破其執情。五陰本空。非
喻不足以顯也。次六入中。指設假事。顯其妄相。六
入本妄。故以妄引妄。可以類通。今十二處乃至七
[003-0790c]
大。唯於現前見聞之境示其藏性。所謂剎剎塵塵。
熾然無間者也。三祖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良見
乎此巳。金山善寧禪師上堂。顧視大眾曰。古人道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身覺
觸。在意攀緣。雖然如是。祗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
若是金山則不然。有眼覰不見。有耳聽不聞。有鼻
不知香。有舌不談論。有身不覺觸。有意不攀緣。一
念相應。六根解脫。敢問諸禪德。且道與前來。是同
是別。莫有具眼底衲僧出來通箇消息。若無。復為
諸人重重注破。放開則私通車馬。揑聚則毫末不
存。若是飽戰作家。一任是非砭剝。此段說話。却與
此段經文重重註破。】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何。此等
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
誰明空質。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
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前六入破六根。雖以塵對辨。而正意在根。今
十二處雖根塵互破。而正破在塵。後十八界。專破
識也。前云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從根上說起。此云
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從色上說起。使色生眼
見者。必非空生眼見。何為明見色。又明見空。使眼
生色相者。必不能生空相。何為顯發色。又顯發空。
[003-0791a]
由此言之。眼不能生色也。眼自寂滅。何與於色。色
不能生眼也。色自寂滅。何與於眼。只以空形色而
色塵自破。見與色空。俱無處所。色空而見亦空矣。
色見俱空。誰為因緣。誰為自然。不謂之真如性乎。
昔仰山指雪師子云。還有過得此色者麼。雲門云。
當時便好與推倒。雪竇云。只解推倒。不解扶起。佛
覺頌云。一色無過指示人。白銀世界裏頻呻。超然
推倒還扶起。爭似東風煦日新。天童頌云。一倒一
起。雪庭師子。慎於犯而懷仁。勇於為而見義。清光
照眼似迷家。明白轉身還墮位。衲僧家。了無寄。同
死同生。何此何彼。暖信破梅兮春到寒枝。凜飈脫
葉兮秋澄潦水。萬松道。既稱為色。必與眼對。過白
之色。唯無色者。不與眼對。雲門所以道當時便與
推倒。若向至白無白處認著正是墮。在無色界中。
雪竇所以別指出一條活路。向推倒處。却教扶起。
佛眼云。若向這裏扶持起來。甚生次第。即如諸尊
宿於一色邊事。尚須破盡。何況目前種種。】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
音聲。前後相續。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
聲處。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
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巳往擊鼓之處。
[003-0791b]
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無來往。亦復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二處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喻
聲來耳邊。則餘處無聲。何為一千二百沙門俱聞。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喻耳往
聲處。則餘處無耳。何為象馬牛羊種種音響悉知。
若無來往。則墮頑空。聞義不立。是聲與聞。按之無
跡。有何處所。委之周徧。觸處而通。以為因緣。則無
所緣。以為自然。則無所自。即此虗妄。莫非真體。故
謂之曰妙真如性也。玄沙因參次。聞燕子聲。乃曰。
深談實相。善說法要。便下座。時有僧請益曰。某甲
不會。沙曰去。誰信汝。又報慈陞座。聞鳩子鳴。乃問
僧是甚麼聲。曰鳩鵓聲。慈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
謗如來正法輪。便下座。一切聲是佛聲。固容易解。
玄沙曰。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不不交參。句
句無前後。作麼生解。此緣起無生旨也。悟此。則所
云實相法要可覩巳。】


「阿難。汝又齅此罏中栴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室羅
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栴
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
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
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鑪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
[003-0791c]
則此香質。因爇成烟。若鼻得聞。合蒙烟氣。其烟騰空。
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巳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
俱無處所。即齅與香二處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此齅與香。非鼻非空非木。則香處無實矣。然
四十里內。同時俱聞。此香殊勝之力。亦不可思議。
法華謂六銖之香。價直娑婆世界是也。棗栢論曰。
烏洛迦栴檀樹者。烏洛迦蛇名。栴檀者香樹也。明
此蛇最毒。常患熱毒。以身遶此香樹。其毒氣便息。
以表若有眾生。聞說心境俱空。木無體相。無有處
所。無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煩惱毒氣。自
然清淨。香嚴閑神師偈曰。有一語。全規短。擬思量。
帶伴侶。踏不著。省來處。一生參學事無成。殷勤抱
得栴檀樹。其原蓋出於此。誌公道。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身是道場。天童拈云。弄精魂漢。有什麼限。玄
沙云。終日拈香擇火。不知真箇道場。天童拈云。奇
怪。八十翁翁入場屋。不是小兒戲。且道利害在什
麼處。有智無智。較三十里。一等是無生作用。却有
毫釐之辨如此。有智者別之。】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鉢。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
上味於意云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
食中。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
其舌爾時巳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
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
[003-0792a]
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噉虗空。當作何味。
必其虗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
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
必無所知。云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
即嘗與味。二俱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此辨味性。不生於空。不生於舌。則易可知。曷
謂不生於食。食非有識。不自言我味美味惡。而辨
別美惡。故屬舌根。而舌無定體。遇味輙遷。足知味
自味。舌自舌。兩俱寂然。知舌與味俱寂者。果信非
因緣。非自然。而如來藏妙真如性也。神鼎諲禪師。
嘗與眾僧至襄沔間。一僧舉論宗乘。頗敏捷。會野
飯山店中供辦。而僧論說不巳。鼎曰。三界唯心。萬
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是甚麼人語。僧曰。法
眼語。鼎曰。其義如何。僧曰。唯心故。根境不相到。唯
識故。聲色樅然。鼎曰。舌味是根境否。僧曰是。鼎以
筯筴菜置口中。含糊而語曰。何謂相入耶。坐者駭
然。僧不能答。鼎曰。塗路之樂。終未到家。見解入微。
不名見道。參須實參。悟須實悟。閻羅大王。不怕多
語。僧拱而退。玄沙嘗食茘枝。問眾曰。這箇茘枝。得
與麼紅。得與麼赤。你諸人且作麼生。若道一色。又
是儱侗。若道是眾色。只成箇斷常。你諸人且作麼
生。彥瑫曰。也只和尚自分別。沙曰。這儱侗愚癡。有
什麼交涉。冲機曰都來只。是一色。沙曰。總與麼儱
侗。有什麼了時。乃回顧問皎然。汝作麼生道。皎然
[003-0792b]
曰。不可不識茘枝。沙曰。只是茘枝。又曰。汝諸人如
許多時在我這裏。總與麼說話。不辨緇素。不識吉
凶。我比向汝道。用處不換機。因甚麼只管對話。有
什麼交涉。古人於一飲一食。務發明向上事。往往
如此。豈徒在言對便捷。須有實悟。乃可與明眼人
相見。】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云何。此摩所知。誰為
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
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
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
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為誰在。在能
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虗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
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虗妄。本非因緣。非自
然性。」


【通曰。此明觸性虗妄。在能非所。在所非能。能所俱
非。即觸即真如性也。華嚴經曰。如是自性。如幻如
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以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雖
即隨緣。法爾歸性。以隨緣時。似有顯現。如觀幻法。
不有而有。如觀夢境。不見而見。如觀水中之影。非
出非入。如觀鏡中之像。不內不外。以無性隨緣故。
理不成就。以隨緣無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則
一切法俱不成也。即如夢中拳人與拳於人。非不
有觸。畢竟何者是能。何者是所。故一切法。悉如是
也。保福見僧來。以杖打露柱。又打其僧頭。僧作忍
[003-0792c]
痛聲。福曰。那箇為甚麼不痛。僧無對。玄覺代云。貪
行柱杖。又寶覺禪師。嘗問轉運判官夏倚。汝言情
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臥香桌下。乃以壓尺擊香
桌。又擊狗。曰狗有情即去。香桌無情即住。如何得
成一體。倚不能對。寶覺曰。纔入思惟。便成剩法。前
聖所知。轉相傳授。皆此旨也。】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
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
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
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
色聲香味離合冷煖及虗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
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善惡無記之事。正對根時。其事皆實。故謂之
實境。不對境時。獨意識緣之。乃實境之影子。故謂
之內塵。內塵不出三性所緣色空等法。故曰法則。
內外相熏。自無始以來。故曰生成。若謂即心者。心
是能緣。法是所緣。其非即也。固易可辨。若謂離心
者。此法果何在乎。以為有知。即與心同。既同於心。
則非塵矣。非塵而與汝異者。不可不謂之心。即同
於他人之心量矣。非塵而不與汝異者。云何汝心
更二於汝。而名之曰法塵哉。故以有知為方所。不
[003-0793a]
可也。以為無知。則此法塵當何表示。既非色空等
相。又非離色空外別有佇立之處。色外有空。空非
有外。使空有外。則法塵有處。心尚可緣。空外無所。
心將安緣。然心之所以緣法者。謂色空無知。由知
而顯。知有分別。乃謂之法。今既無知。又無所在。心
雖有知。誰與為緣。故以無知為方所。亦不可也。非
有知。非無知。處從誰立。即心無法。離心無法。法固
無自性也。非虗妄而何。法無處所。意根自空。故謂
之妙真如性也。青州法本禪師上堂。揚聲止響。不
知聲是響根。弄影逃形。不知形為影本。以法問法。
不知法本非法。以心傳心。不知心本無心。心本無
心。知心如幻。了法非法。知法如夢。心法不實。莫謾
追求。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到這裏。三世諸佛。一大
藏教。祖師言句。天下老和尚露布葛藤。盡使不著。
何故。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雜華偈
曰。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
轉者。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
所現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
心分別有。如是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此段大意。實
與此經相發。】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對塵曰根。根內也。當根曰塵。塵外也。於其中
間各有分別者。識也。三者相依而立。如交蘆然。故
有十八界名。是三者。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原無自
[003-0793b]
性。既無自性。故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瑞鹿本
先禪師上堂。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如是言語。好箇
入底門戶。且問汝等諸人。眼見一切色。耳聞一切
聲。鼻嗅一切香。舌了一切味。身觸一切耎滑。意分
別一切諸法。秖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對之物。為復
唯是你等心。為復非是你等心。若道唯是你等心。
何不與你等身都作一塊了休。為甚麼所對之物。
却在你等眼耳鼻舌身意外。你等若道眼耳鼻舌
所對之物。非是你等心。又爭奈諸法所生。唯心所
現。言語留在世間。何人不舉著。你等見這箇話。還
會麼。若也不會。大家用心商量教會去。幸在其中。
莫令厭學。無事且退。僧問雲居。六戶不明時。如何。
居曰不涉緣。僧云。向上事如何。居曰。慎者不護投
子頌曰。春到石人視遠山。鶯啼華木碧波閒。須知
雲外巖松瑞。千古迎風任歲寒。前二句頌不涉緣。
後二句頌向上事。須明向上事。方信十八界本真
如性也。】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
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阿難。若因眼生。
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
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若因色生。空無色時。
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虗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
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
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虗空所在。若兼二種。
[003-0793c]
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
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此十八界。但破六識。故謂此識不從眼生為
界。識主分別。使無色空。分別安施。亦不從色生為。
界。色有變滅。識無變遷。若俱從色。何為辨空。亦不
從眼色合生為界。將謂合眼與色生乎。以有知合
無知。必扞格不相入。故曰中離。將謂離眼與色生
乎。離根則合境。離境則合根。識將誰屬。故曰雜亂
三處俱非。界於何有。法眼指竹問僧。還見麼。僧曰。
見。眼曰。竹來眼裏。眼到竹邊。僧曰。總不恁麼。後法
燈別云。當時但擘眼向師。歸宗柔別云。和尚秪是
不信某甲。這二轉語。却者衲僧氣息。又僧問天童
啟禪師。如何是應用無虧的眼。童云。恰如瞎一般。
丹霞頌云。盲聾瘖瘂逈天真。眼似眉毛道始隣。昨
夜東君潛布令。黃鶯啼處綠楊春。於此信得及。一
任應用無虧。】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
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耳生。
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
識何形貌。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云何耳形
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若生於聲。
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同聲。
[003-0794a]
識巳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
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是故當知
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小乘所解因緣生法。以為實有。不了即空。故
據彼平日所聞而分破之。若因耳生。耳有勝義根。
有浮塵根。勝義根屬分別。若無聲塵相觸。知且無
之。況相形貌。浮塵根但雜形色。若無動靜二相。聞
且無之。況有識界。故謂識生於耳者妄也。若因聲
生。聲自有識。不藉於問。既無能聞。誰辨聲相。如謂
相因而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則亦許聞因聲而
聞聞識。識巳被聞。與聲塵等。誰為能知。知此聞識。
若有知者。則有二識。若無知者。即同草木。故謂識
生於聲者妄也。若謂聲聞二者。和合而生。一半有
知。一半無知。有知無知之間。何以雜成中界。中位
既無。識無所依。則內而根。外而塵。從何成就。故謂
聲聞合生者妄也。三處都無。耳識不生。故知耳識
無生者。即真如性也。世尊嘗在尼俱律樹下坐次。
因二商人問世尊還見車過否。曰不見。又問還聞
否。曰不聞。商人曰。莫禪定否。曰不禪定。曰莫睡眠
否曰不睡眠。商人乃。歎曰。善哉善哉。世尊覺而不
見。遂獻白氎兩段。有僧嘗問荷澤會禪師。見聞照
聲色時。唯復抗行耶。唯有先后。會曰。抗行先后即
且置。汝畢竟將什麼作聲色。僧曰。如師所論。則無
[003-0794b]
聲色可得也。於是再拜。即日發去。後隱於蒙山。西
天有聲明三藏至閩。閩帥請玄沙辨驗。沙以鐵火
筯敲銅爐。問是甚麼聲。藏曰。銅鐵聲。沙曰。大王莫
受外國人謾。藏無對。天童拈云。理契則神。貧子獲
衣中之寶。情封則物。力士失額上之珠。三藏秪解
瞻前。玄沙不能顧後。還知麼。誣人之罪。以罪加之。
此則公案。諸老宿為出語者甚眾。藏曰銅鐵聲。分
明逐聲塵去也。法眼別云。請大師為大王。法燈別
云。聽和尚問。雪竇別云。莫謾外國人好。至藏無對
處。法眼代云。大師久受大王供養。法燈代云。却是
和尚謾大王。此語最有味。天童所謂誣人之罪以
罪加之者也。據玄沙意。喚甚麼作銅鐵聲。代三藏
意。喚甚麼不是銅鐵聲。二語極易謾人。須一一覰
透。方不受人謾。】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
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阿難。若因鼻生。
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齅知
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
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若取齅知。又汝心中
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
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虗空是汝。汝身非知。
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
及旃檀木。二物不來。汝自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
[003-0794c]
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
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
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
畢竟虗妄。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鼻根也。香境也。界乎二者之間。識也。凡言界
者。專指識。此識不於根生。不於香生。大意略同。但
文義稍為錯綜。借境破根。而識非空出。自在其中。
即境破識。而識非合生。亦自可見。始破浮塵根。既
非肉知。巳破勝義根。又非空知。知在於香。無預於
鼻矣。氣生於鼻。無藉於物矣。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應有兩鼻。是根不足據也。鼻既是一。氣云何二。是
境不足憑也。故謂識從根生者非也。若謂識從香
生。應不知香。如見從眼出。不自見眼。若曰能知。則
香自有識。何必曰生。若曰不知。即不名識。界云何
立。故謂從香生者非也。既香不自知其香。是境與
根離。不可合也。識從香生。則不知香。必不從香生。
乃能知香。是根與境離。本非因也。故謂識從根境
合生者非也。香界不成。則無中位。既無中位。安有
內外。鼻識虗妄。元無處所。了知聞性即空。即無因
緣自然可得。華嚴法界品。鬻香長者優鉢羅華。善
[003-0795a]
別知一切諸香。亦知調和一切香法。及香王所出
之處。又善別知治諸病香。斷諸惡香。生歡喜香。增
煩惱香。滅煩惱香。令於有為生樂著香。令於有為
生厭離香。捨諸憍逸香。發心念佛香。證解脫法門
香。聖所受用香。一切菩薩差別香。一切菩薩地位
香。我唯知此調和香法。如諸菩薩遠離一切諸惡
習氣。不染世欲。求斷煩惱眾魔罥索。超諸有趣。以
智慧香而自莊嚴。於諸世間皆無染著。具足成就
無所著戒。淨無著智。行無著境。於一切處悉無所
著。其心平等。無著無依。昔一尊者過荷池。荷神呵
之曰毋偷我香。尊者乃問。凡夫往來莫不聞香。何
我獨偷。神曰。凡夫散亂心。故不名偷。尊者清淨心。
著即不可。鼻識之未易降伏也如是。故操無著之
心以遊於世。即善別知一切諸香。未為不可。】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
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阿難。若因舌生。
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
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
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識體若一。
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
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復名舌味識界。
不應虗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
[003-0795b]
云何界生。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初因舌。是破自生。二因味。是破他生。三不應
虗空。是破無因生。四舌味和合。是破共生。即於是
中元無自性。舌不自味。味不自嘗。而識安從生。正
顯無生之旨。知舌識本無生。舌根本自清淨。即妙
真如性也。昔□□□禪師。食噉無擇。其徒多效之。
一日命治具。之化人所。取化人餘胔而共啖之。其
徒悉嘔心散去。師乃曰。我多生清淨。故無擇耳。汝
輩能與我共此者。乃可取食。由是一眾稟然。率遵
戒律。曹山亦好酒。僧問靈衣不挂時如何。曰曹山
孝滿。曰孝滿後如何。曰曹山好顛酒。其徒稅清問
曰。某甲孤貧。乞師賑濟。山召稅闍黎。稅應諾。山曰。
清原白家酒三盞喫了。猶道未沾脣。玄覺云。甚麼
處是與他酒喫。即此三則。味性本空。舌識亦本空。
達此者名為知味。】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識為復因身
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阿難。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無汝身。
誰者非身知合離者。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
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
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虗空等相。內外
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
立界。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
[003-0795c]
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物不觸知。非物不知觸之謂也。物實知虗。實
不觸虗。故凡物但能觸物。不能觸知。只此一知字。
分明顯出清淨法身。非觸所及。而身知有觸者。乃
色身分別之知。以合離二覺為緣。故知有觸。觸不
能離乎身。身不能離乎觸。言觸則非身。言身則非
觸。二者果安定乎。故合之但一身體而無觸位。離
之即等虗空而無觸用。二俱無在。內外不成。身觸
俱非。識從何立。既無中識。根境悉空。故知身識界
是妄也。南嶽思大禪師。既得宿命通。尋復障起。四
肢緩弱。不能行步。自念曰。病從業生。業從心起。心
源無起。外境何狀。病業與身。都如雲影。如是觀巳。
顛倒想滅。輕安如故。若思者可謂深明身識之為
妄也。興陽剖禪師臥病。大陽問是身如泡幻。泡幻
中成辦。若無箇泡幻。大事無由辦。若要大事辦。識
取箇泡幻。作麼生。剖曰。猶是這邊事。陽曰。那邊事
作麼生。剖曰。匝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華。陽笑曰。乃
爾惺惺耶。剖喝曰。將謂我忘却。竟爾趨寂。若剖者
可謂深明法身向上事也。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
何是堅固法身。龍曰。山華開似錦。㵎水湛如藍。雪
竇頌云。問曾不知。答還不會。月冷風高。古巖寒檜。
堪笑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手把白玉鞭。驪珠
盡擊碎。不擊碎增瑕纇。國有憲章。三千條罪。據此
頌。堅固法身。亦須擊碎。況色身乎哉。】
[003-0796a]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
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阿難。若因意生。
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
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
二性無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諸觸法。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
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
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此意識界。乃第六識了別性也。既以了別為
性。離法無緣。意即不生。離緣無形。識將安用。是識
緣法。顯非生於意也。若謂意能分別。為生識根。是
七識思量。為染淨依。八識識心。為根本依。與前六
識了別性。同乎異乎。楞伽云。心能積集業。意能廣
積集。了別性名識。對現境說五。論云。集起名心。思
量名意。了境名識。一法異名耳。既惟一法。俱可謂
之心。俱可謂之意。俱可謂之識。而微有辨者。就分
數多者得名耳。在八識意識俱泯。但可曰心。在七
識非心非識。但可曰意。在六識心意俱與境對。故
[003-0796b]
曰分別事識。其實一物也。如海起波浪。非異非不
異。六識逐塵生境界風。即鼓動七識思量波浪終
不離乎八識湛湛藏海也。是六七八識。非同非異。
姑無暇論。且以意生識界言之。若謂識同於意。識
即意也。何得謂意為能生。識謂所生。謂之同不可
也。若諸識異於意。逈然不同。則一屬有情。一屬無
情。應無所識。謂之異不可也。若無所識。必非意生。
意能分別所生者必有識也。若有所識。當意生時。
無法可緣。但有意耳。云何自識其意。若能識意。則
意反為境。不得為根。若不識意。又同無識。非意所
生矣。離法求識。最難描摸。故謂之同。則不得名生。
謂之異。則不得名識。是同異二性。俱無成就。識無
定所。界云何立。故謂從根生者妄也。若謂緣法而
顯。即係因法而生。必有可狀之法。然後成生識之
因。今世間諸法。不離色空等相。以對五根。是唯五
根能攝之。是五識之所因也。意能離此五塵外。別
有法法相狀而為所因乎。意所自緣內境。雖不外
藉五根。終不出色空生滅影子等法即能緣出世
間法。有所謂非色非空。不生不滅者。然非色非空。
由色空顯。不生不滅。由生滅顯。卒不能離色空生
滅外。別有所謂法塵。為生識因。將即五塵而為法
乎。是五根因。非意因也。將離五塵而求法乎。則無
法可得。既無可得。是無因也。所因既無。其何能生。
若謂無因。能生有識。其識必非分別色空等法。果
[003-0796c]
分別何法。作何相狀乎。相狀不有。識實不生。故謂
因法生者妄也。既非意生。又非法生。而意識有何
處所。無處斯為真處也巳。昔國清淨上座問玄沙。
曰。祗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知
見。又作麼生。沙曰。汝道究得徹底所知心。還測度
得及否。從此信入。後有人問。弟子每當夜坐。心念
紛乘。未明攝伏之方。願垂示誨。靜曰。如或夜閑安
坐。心念紛飛。却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
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
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
葢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葢無所照之境也。
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
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藥山坐次。僧問
兀兀地思量箇甚麼。山曰。思量箇不思量底。曰不
思量底如何思量。山曰。非思量。僧問蜀州西禪師。
如何是非思量處。禪曰。誰見虗空夜點頭。丹霞頌
云。一點靈明六不收。昭然何用更凝眸。箇中消息
人難委。獨有虗空暗點頭。故明得心識不到處。而
識元自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
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
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唯垂哀憫。開示眾生中
道了義。無戲論法。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
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
[003-0797a]
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
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
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
令當來脩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通曰。阿難欲世尊開示中道。明知世間和合因緣。
則滯於有。若因緣自然二俱排擯。則溺於空。不有
不空。斯為中道。不知無上菩提。中道亦無著處。乃
為第一義諦也。此第一義諦。即上陰入處界。非因
緣。非自然性。見諸相非相。即是大乘實相。阿難欲
捐小乘而求無上菩提。今示以妙真如性。茫然罔
措。不知所屬。如說藥人但口說耳。真藥現前。反不
能識。此真可憐愍者。嗟乎。藥豈易識哉。文殊菩薩
一日令善財採藥。曰是藥者採將來。善財徧觀大
地。無不是藥。却來白云。無不是藥者。殊曰。是藥者。
採將來。善財遂於地上。拈一莖草度與文殊。文殊
接得。呈起示眾曰。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活人。雲門
示眾云。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那箇是自巳。雪竇
頌曰。盡大地是藥。古今何大錯。閉門不造車。通途
自寥廓。錯錯。鼻孔遼天亦穿却。據頌意。真藥現前。
也須吐却。何況不能分別。】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合。猶如虗空。
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
[003-0797b]
成冰。冰還成水。」


【通曰。若言四大非和合。則非真如隨緣之義。同於
頑空而巳。若言四大定和合。則非真如不變之義。
同於變化而巳。如水成冰。冰還成水。四大元是如
來藏性。非水之外有冰也。水何和而成冰。冰何和
而成水。本只一物。更無別物參和其間。求和合之
相。了不可得。故非和合非不和合也。但迷則真如
即四大。如水之成冰。悟則四大即真如。如冰之成
水。夫水一而巳矣。僧問臨濟。如何是四種無相境。
濟云。你一念心疑被地礙。你一念心愛被水溺。你
一念心嗔被火燒。你一念心喜被風飄。若能如是
辨得。不被境縛。處處用境。東湧西沒。南涌北沒。中
涌邊沒。邊涌中沒。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緣何如此。
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道流。你祗今聽法者。不是
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乃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
由。審如臨濟言。無住非水也者。又何冰之與有。藥
山因施主施裩。提起示眾曰。法身還具四大也無。
道得。與他一腰裩。道吾曰。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
是地大。三大亦然。山曰。與汝一腰裩。道吾見處。何
故與此經逈別。試參看。】


「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虗塵。析彼極微
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虗。即實空性。阿難。若此
鄰虗析成虗空。當知虗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
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虗塵。用幾
[003-0797c]
虗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虗。又鄰虗塵析入。


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虗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
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來
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
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通曰。法界頌云。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徧
外。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此七大要
旨也。真空者。一如之體也。七大者。循業之用也。體
用不二。相依互舉。不離妙性。故一一皆曰性也。唯
一性爾。空即性空。色即性色。故即空即色。是謂妙
有。即色即空。是謂真無。真無妙有。是謂妙真如性
也。唯不落有無。故曰清淨。然未嘗不有無。故曰本
然。曰清淨。則非因緣所染。曰本然。則非和合所成。
凡從因緣和合生者。有形相。有方所。不能周徧法
界。唯不從因緣和合起者。無形相。無方所。故能周
徧法界。徧法界是性。則莫不是七大。徧法界是七
大。即莫不是性。如來之心。唯此清淨。唯此本然。唯
此周徧。故不可知。不可量。眾生之心。於清淨者。有
時而污染矣。於本然者。有時而不然矣。於周徧者。
有時而不徧矣。隨其能知之心。稱其所知之量。知
積成業。業積成果。或善或惡。變造十界依正之事。
眾生之心無涯。眾生之業亦無涯。向非周徧法界
之性以為之體。安能隨業發現。愈出而愈無窮耶。
[003-0798a]
眾生業力。各各不同。然於清淨本然。毫無加損。故
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世間無知。不悟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乃於循業發現之事。見以為有因生者。
惑為因緣性。見以為無因生者。惑為自然性。不知
清淨本然。有無俱離。因緣自然。無處可著。即謂因
緣能生乎。鄰虗何緣而生空。空何緣而生色。唯空
與空為緣。唯色與色為緣。縱令鄰虗能析成空。不
知用幾虗空合成鄰虗。即鄰虗不因空有。則空非
因鄰虗析而有也審矣。即空有不能以相生。而大
地之生無自性也亦審矣。故以因緣和合說者謬。
即謂自然而生乎。空何無故而有空。色何無故而
有色。不因鄰虗之析。無以見空。不因鄰虗之積。無
以成大地。然則大地之生。豈無因而忽有者。故以
自然說者亦謬。彼其為是說也。從識心計度生也。
非因緣而強曰因緣。非自然而強曰自然。但有言
說。俱為無根戲論耳。豈知如來藏性不起於見。不
著於相。不起於見。故非計度所及。不著於相。故非
言說所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乃可謂實相。乃可
謂第一義諦也。秦䟦陀禪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
生曰。大般若經。陀曰。作麼生說色空義。生曰。眾微
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陀曰眾微未聚。喚作甚
麼。生罔措。陀又問別講何經論。生曰。大涅槃。陀曰。
如何說涅槃義。生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故曰涅
槃。陀曰。這箇是如來涅槃。那箇是法師涅槃。生曰。
[003-0798b]
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秪如此。未審禪師如何
說涅槃。陀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陀曰。見箇甚
麼。生曰。見禪師手中如意。陀將如意擲於地。曰見
麼。曰見。陀曰。見箇甚麼。生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墮
地。陀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
衣而去。其徒懷疑不巳。乃追陀扣問。我師說色空
涅槃不契。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陀曰。不道汝
師說得不是。汝師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
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陀曰。一微空故
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
空中無一微。此亦非陀創為此語也。一根清淨故。
眾根清淨。眾根清淨故。一根清淨。一根清淨中無
眾根。眾根清淨中無一根。以此發明。不為難解。却
與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指箇入路。】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
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
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
優樓頻螺此云木爪癃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星名亦云日種
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
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於日來。阿難。若日
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
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
熱相。云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
[003-0798c]
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
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
自有。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
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
一處執鏡。一處火生。徧法界執。滿世間起。起徧世間。
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通曰。龍勝云。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相。若
以心識故知有。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
故知有。若無身根身識。則無堅相。問曰。身根身識。
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有堅相。答曰。若先自知知堅
相。若從他聞。則知有堅相。若先不知不聞。則無堅
相。復次。地若常是堅相。不應捨其相。如凝酥蠟蜜
樹膠。融則捨其堅相。墮濕相中。金銀銅鐵等亦然。
如水為濕相。寒則轉為堅相。如是等種種。悉皆捨
相。又曰。若火實有熱性。云何有人入火不燒。及人
身中火而不燒身。雲中火水不能滅。以火無有定
熱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燒身。業因緣故。五藏不
熱。神龍力故。水不能滅。若熱性與火異。火則非熱。
若熱性與火一。云何言熱。火性如是。其餘亦然。如
是總性。別性無故。名為性空。以如是之理。推地水
火之性。喻如尋流而得源。一切皆空。世尊所示。自
其性而發相。謂之循業發現。應所知量。龍勝所論。
自其相而窮性。特顯發色心不二云爾。陽燧亦名
[003-0799a]
火方諸。論衡云。於五月丙午日午時銷爍五方石。
圓如鏡。中央窪。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出。世間但
知艾鏡日三者。因緣和合則火生。不知鏡艾與日
相遠。非可和合。故非因緣。若謂忽然自有。應不藉
陽燧向日求火故非自然。若謂三者各具火性。艾
應自焚。鏡應自融。日光所及。應燒林木。三者俱無
火性。足知火性是空。然以三者業力故。火隨業現。
足知性空。即火起徧世間。寧有方所。故鑽木則得
火。擊石則得火。循業發現。不止陽燧一端。總自清
淨性中發起。即性即火。何藉因緣。火即性火。豈曰
自然。故知火大非因緣。非自然。而性之也者。乃深
於實相者也。雪峯開火次。因指火示眾曰。三世諸
佛。在火焰裏轉大法輪。雲門曰。火𦦨為三世諸佛
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玄沙曰。近日王令稍嚴。峯
曰作麼生。沙曰不許攙奪行市。峯乃吐舌。曹山一
日入僧堂向火。有增曰。今日好寒。山曰。須知有不
寒者。僧曰誰是不寒者。山筴火示之。僧曰莫道無
人。山拋下火。僧曰。某甲到這裏却不會。山曰。日照
寒潭明更明。古人遇境即發明向上一路。為於性
火真空。性空真火。有實透脫處。】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此云黃赤色
仙。研迦羅此云輪仙。及鉢頭摩此云赤蓮華訶薩多等諸大
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
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
[003-0799b]
月來。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
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
云何復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
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汝尚不知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徧法界執。滿法界生。
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通曰。方諸亦名陰燧。形如蛤。熟拭令熱。以向月。則
津然出水。方石也。諸珠也。鍊石成之。應於十一月
壬子日子時造。月望前曰白。望後曰黑。亭午曰晝。
亦月明如晝意也。外道於定中。或覩日月輪。或見
紅蓮華。及黃赤色。故各以其術得名。楞伽云。譬如
日月形。鉢頭摩深險。如虗空火燼。如是種種相。外
道道通禪。此之謂也。其幻術。皆以藥為之。今世傳
神仙幻術。多用陽起石及磁石等。即此之類。水之
出方珠也。非和合。非自然。固與陽燧無以異。至謂
空性無邊。水當無際。云何復有水陸空行。不與性
空真水相刺謬乎。葢以相論則有形。故水滿空而
同溺。以性論則無形。故空現水而無盡。此性水真
空。性空真水。葢指清淨四大之性而言。性本空故。
[003-0799c]
空空相涵。空空不二。孰見有凌奪之相哉。後富樓
那所疑。第於性上疑其凌奪。非疑其相也。相不相
容。世尊巳於此先言之矣。又何更用疑。藥山問僧
甚處來。曰湖南來。山曰。洞庭水滿也未。曰未。山曰
許多時雨水。為甚麼未滿。僧無對。道吾代云。滿也。
雲巖曰。湛湛地。洞山云。甚麼劫中曾增減來。雲門
曰。祗在這裏。又雪峯云。飯籮邊坐。餓死人無數。海
水邊坐。渴殺人無數。玄沙云。飯羅裏坐。餓死人無
數。海水沒頭。渴殺人無數。雲門云。通身是飯。通身
是水。天童拈云。我即不然。飯羅裏坐。脹殺人無數。
海水沒頭。漫殺人無數。以前傷乎不吞。以後傷乎
不吐。祗如雲門云。通身是飯。通身是水。到這裏。無
你吞吐處。古人舉唱性海波瀾。重重無盡。到雲門。
通身是水。語方十成。却纔與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周徧法界。若合符契。故知以意想測度
性空性水者。葢不啻幾多般矣。】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
梨角此云大衣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
出袈裟角。此云壞色發於虗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
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
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若生虗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
若無風時。虗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
不名虗名。名為虗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
[003-0800a]
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
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虗空寂然。不叅流動。風自誰方。
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
服衣。有微風出。徧法界拂。滿國土生。周徧世間。寧有
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
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通曰。整衣在汝。而衣不飄去。面屬彼人。而風不倒
拂。虗空寂然。而不隨風生滅。是三者。不興風流動
之性相參。誰為和合。不應風性無根而出。誰謂自
然。以風即性故。性即風故。特循業發現。如衣動風
生云爾。性徧法界。則風徧法界。故均名曰大。儒者
言坤為地。坎為水。離為火。巽為風。總不外乎陰陽。
陰陽從何而生。自太極動靜中來也。一物各具一
太極。萬物統體一太極。未嘗不即理即事。即事即
理。然而悟心為太極者鮮矣。既悟心為太極。天下
寧有心外之物哉。麻谷使扇次。僧問風性常住。無
處不周。和尚為甚麼却搖扇。谷曰。你秪知風性常
住。且不知無處不周。僧曰。作麼生是無處不周。谷
却搖扇。僧作禮谷曰無用處師僧。著得一千箇有
甚麼益。又南泉問僧曰。夜來好風。僧曰。夜來好風。
泉曰。吹折門前一枝松。僧曰。吹折門前一枝松。又
問一僧曰。夜來好風。僧曰。是甚麼風。泉曰。吹折門
[003-0800b]
前一枝松。僧曰。是甚麼松。泉曰。一得一失。據二僧
答處。俱有衲僧氣息。南泉何謂一得一失。若定當
得出。許親見南泉。】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
利種此云王族及婆羅門。此云淨志毗舍商賈首陀農人兼頗羅墮。
此云智人旃陀羅等。魁膾愚人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
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
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
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
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逈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
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虗空。因土
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
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
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
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虗空。因何所出。鑿空
虗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虗空無從自出。若此
虗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
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虗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
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
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
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003-0800c]


【通曰。空性無形。豈有出入。但因色顯發。知有空耳。
有色非空。無色即空。色有去來。空無起滅。非但地
能障空。即水即火即風皆色也。非但鑿地可以見
空。即去水滅火息風。亦可以見空。故當四大之生
也。空未嘗無。當四大之滅也。空非始有。四大有去
來。而空元無出入。空性周圓容易可解。四大真空
亦猶是也。當未隨業之時。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本
未嘗無。及既發現之後。隨感隨應充滿世間。亦非
始有。相有生滅。性無生滅。有生滅者。必不周徧。唯
周徧者。自無生滅。謂之如來藏者。來無所從。去無
所至。豈容生滅於其間哉。若論頑空。雖無出入。亦
有生滅。如後舉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十方虗
空悉皆銷殞。唯真空即真覺。原無生滅。前四大曰
真色真火真水真風。皆以真言。即後所云清淨四
大也。皆以性言。不取於相。故曰性真圓融。皆如來
藏。本無生滅。明明自性真而言。若諸相有形。安能
圓融無礙乎。融之云者。即色即空。即空即色。不見
有五大之跡。惟是一空。圓之云者。空不礙色。色不
礙空。五大迭出無窮。不離一真也。前以四大融會
真空。此以真空銷歸真覺。明所謂真空者即真覺。
非頑空比也。黃龍祖心禪師上堂心同虗空界。示
等虗空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便恁麼休去。
停橈把纜。且向灣裏泊舡。若據衲僧門下。天地懸
隔。且道衲僧門下有甚長處。楖𣗖橫擔不顧人。直
[003-0801a]
入千峯萬峯去又胡釘鉸參寶壽。壽問莫是胡釘
鉸麼。胡云不敢。壽云還釘得虗空麼。胡云。請和尚
打破將來。壽便打。胡不肯。壽云。巳後有多口阿師
為你點破去在。後參趙州。州云。莫是胡釘鉸麼。胡
云不敢。州云。還釘得虗空麼。胡云。請和尚打破將
來。州云。且釘這一縫。胡乃舉寶壽行棒因緣。胡云
不知過在甚麼處。州云只這一縫尚不奈何。更教
他打破虗空來。因代云且釘這一縫。州云。我與麼
道。與他寶壽千里萬里。胡乃有省。合二則觀之。證
得虗空者非。打破虗空者非。作麼生是出身之路。
參。】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
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
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虗空。為同一體。為非
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
及與虗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
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
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虗空。
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虗空。是見元同
龜毛兔角。明暗虗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
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
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汝更細審
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從黑月。通屬虗空
[003-0801b]
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
不應見精無從自出。若見聞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
當知無邊不動虗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沉淪。不悟
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
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
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
覺知。妙德瑩然。徧周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循業
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
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通曰。前地水火風空五大即具有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所謂相分也。今見聞覺知六根。亦由清淨四
大合成。夫因色空現前。對境即覺。未入分別。乃前
五識。所謂見分也。故以見大總之。如一見根。見周
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徧周法界。何
以均謂之妙。有形即見。有聲即聞。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非由擬議。不假安排。故謂之妙。此見無體。但
因境胃。前境若無。見亦不生。豈有一體多體。與境
離合。而可以同異四句論哉。但以四句立論者。皆
戲論也。故明暗通塞。相代於目前。猶地水火風。迭
現於空中。境有生滅。見無生滅。境有動搖。見無動
搖。其周徧法界也。與空無二。然見覺空頑。非可和
合。覺即是空。謂之真空。夫頑空有生滅也。真空無
[003-0801c]
生滅也。頑空生滅於真覺之中。猶四大起滅於虗
空之內。虗空與四大。不可以生滅同異論。而見覺
於色空。又可以生滅同異觀哉。凡云生滅同異者。
皆屬妄塵。凡云非生非滅非同非異者。皆屬妄計。
但於境上辨。不於性上辨。故為戲論。若於性上辨
者。此見緣性境。如第二月。不離真月故。性發而為
見。即真覺發而為明也。覺者其見之精。明者其見
之用也。如燈有光。燈者其照之精。光者其照之用
也。即見即覺。即覺即空。本無染污。故曰清淨。本無
造作。故曰本然。本無方所。故曰周徧。約三身而論。
清淨即法身。本然即報身。周徧即化身。約三德而
論。清淨即理。本然即智。周徧即行。合三者而融攝
之。舉一即三。舉三即一。其未感也。清淨本然。周徧
法界。此見非淪於無。其既應也。妙德瑩然。徧周法
界。此見非著於有。六根清淨。圓滿十虗。故有見百
佛界者。有見千佛界者。必見周法界。始滿清淨之
量。不然。亦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巳。後云汝以空
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此應
所知量事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背塵合覺。故發
真如。此循業發現事也。覺明之性。無作無造無受
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此其所以為如來藏也。皓月
供奉問長沙岑曰。蚯蚓斷為兩頭。兩頭俱動。未審
佛性在阿那頭。沙曰。動與不動。是何境界。月曰。言
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談。秪如和尚言。動與不動。是
[003-0802a]
何境界。出自何經。沙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
所談。大德豈不見首楞嚴云。當知十方無邊不動
虗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
如來藏。本無生滅。乃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
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為眾色。悟時剎境是真心。
身界二塵無實相。分明達此號知音。長沙善說楞
嚴。至謂身界二塵無實相。內無能見之根。外無所
見之境。能所俱空。覔見了不可得。何容更說生滅
同異乎。】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徧觀此會
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
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
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
虗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
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
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
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託汝睛。
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
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
[003-0802b]
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虗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
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麤浮。不悟
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虗識心。為同
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
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
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
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通曰。言地水火風而依於空。為器界五大性。所謂
相分也。言見聞覺知而依於識。為根身五大性。所
謂見分也。見相二分。均從第八識生起。故八識湛
然。即謂妙覺。即謂如來藏。今以前五識為見大。所
謂性境。屬現量。以第六識為識大。所謂分別事識。
屬比量非量。二乘人不知有七八二識。以此為主
人公。為作善惡業。有殊勝力。故前五識無分別。至
六識方能分別。故曰識動見澄。但舉此識。不生於
見。不生於相。不生於空。非因緣生。又非無因突然
而出。非自然生。且此六識。善惡無記三性皆具。與
前六根見大。各有種子現行。非和非合。三者俱非。
了無所寄。此識果何所從來乎。夫生於見。生於相。
生於空。則有所從來。既有從來。則有方所。便非周
徧唯無所從。不從有來。不從無來。則性非從所。本
無涯際。本自周圓。故此了明分別事識。興前見相
二分。均名七大。識歸湛然。是六識與八識合。故曰
如來藏。若六識合於塵者。為同為有。離於塵者。為
[003-0802c]
異為空。非合非離。無踪可覓。乃得名湛然也。此湛
然之識。何以曰性識曰真識哉。從明起知。不於情
起。從覺生明。不於境生。此識從真性真覺中流出。
識即性也。識即覺也。所謂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者此也。此性識之明知。即是覺明之真識。猶云妙
明明妙云爾。故曰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前六俱云
清淨本然。此獨云妙覺湛然。以等妙之覺律之。故
當微別。前六云圓滿十方。似稱性義。此獨云含吐
十虗。似發起義。識性無源。能為萬法之源。凡前所
云如來藏者。皆歸於此也。於空則曰汝心昏迷。謂
迷四大與空異也。空性覺故。於見則曰汝性沉淪。
謂逐塵流轉而不返也。見覺而不動故。於識則曰
汝心麤浮。謂識精內潛。浮則但認浮根。麤則不達
識精故。五陰分屬十八界。而此獨詳於識者。以如
來藏中。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阿賴耶識。能
究竟歸不生不滅者。名第九識。即識即性也。不能
究竟猶存生滅者。雖湛然不波。是識非性也。見性
者不迷於識。故妙存乎心悟。保壽上堂云。三界唯
心。萬法惟識。檻外雲生。簷前雨滴。㵎水湛如藍。野
華開似織。此時若不究根源。謾向當來問彌勒。還
會麼。不勞久立。丹霞頌云。靈然不涉去來今。三界
都盧一點心。檻外桃華春蝶舞。門前楊柳曉鶯吟。
又唯心訣云。巖樹庭柯。各挺無邊之妙相。猿吟鳥
噪。皆談不二之圓音。悟此方信徧大地無不是藥
[003-0803a]
者。何止七大而巳哉。不然。入理深談。翻成毒藥。豈
必因緣自然。乃為戱論。僧問藥山。巳事未明。乞和
尚指示。山良久曰。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秪宜
汝於言下便見去。猶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
罪過。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故知識心卜度。去
道轉遠。但有言說。即非實義。】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
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
妙明元心。心精徧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虗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
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通曰。心精徧圓。含裹十方。心量廣大。固自如此。乃
至見十方空如手中物及正報身與微塵等。此方
會妄歸真。猶存二見。較之身心一如。身外無餘者。
尚隔數舍。陸大夫問南泉曰。肇法師也甚奇特。解
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泉指庭前牡丹
云。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陸罔措。雪竇
頌云。聞見覺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鏡中觀。霜天月
落夜將半。誰共澄潭照影寒。天童頌云。照徹離微
造化根。紛紛出沒見其門。游神劫外問何有。著眼
身前知妙存。虎嘯蕭蕭巖吹作。龍吟冉冉洞雲昏。
南泉點破時人夢。要識堂堂補處尊。古德云。是處
[003-0803b]
是慈氏。無門無善財。即此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
即菩提妙明元心。於此識得。自知常住不滅。而信
漚之即為海也。不見有起滅相。故曰起滅無從。唐
順宗問佛光滿曰。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
常住世。佛今在何處。滿答曰。佛從無為來。滅向無
為去。法身等虗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
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
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帝又問。佛向
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
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此。智者善分別。滿答曰。佛體本無為。迷
情妄分別。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
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
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
心處。自然無法說。順宗大悅。裴相國一日入開元
寺。見壁畫。乃問寺主。這畫是甚麼。寺主曰。畫高僧。
裴云。形影在這裏。高僧在甚麼處。寺主無對。裴云。
此間莫有禪師麼。寺主云。有一人。遂請黃檗。相見。
乃舉前話問檗。檗召云。裴休。休應諾。檗云。在甚麼
處。裴於言下有省。此可為常住不滅證據。故綴錄
之。】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定林曰。識精為水。水不搖則名之為湛。所謂圓湛
者。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不分為六。則湛圓矣。所謂
[003-0803c]
妙湛者。以妙力總持不動。則湛妙矣。所謂覺湛明
性者。覺合識精。如日合水而有明性也。所謂湛精
圓常者。即圓湛識精也。巳滅生滅。故名為常。所謂
此湛非是不流。如急流水望如恬靜者。經云。識動
見澄。則識有動性。名為想元。自非妙湛總持。則念
念受熏。習氣暴流。成諸行矣。經於諸行喻如流者。
以此。然識比諸行。猶名為湛。所謂湛入合湛者。如
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內內湛明。入無所入。
名識陰區宇。則所謂湛入者。識陰也。湛入為識陰。
則湛為性識明知。明知即智。智之與識。是識邊際。
故說五陰而曰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性識不名湛
入者。周徧法界無出入故。所謂內內湛明入無所
入者。湛出為行。行如水流。湛入為識。識滅行陰。則
內內湛明。入至想元。更無所入矣。所謂識精者。即
阿陀那識也。所謂黏湛者。黏此識精也。此識精者。
如水清潔。本無黏性。妄起分別。與色合故。水土雜
矣。乃能成黏。若識此識者。如水清潔。本無黏性。能
不合色。脫黏內伏矣。湛有圓湛。有妙湛。有覺湛。有
精湛。有湛入。有黏湛。如前義。錙銖之分較。盡法之
喻也。馬鳴曰。以依不覺。心動為業。覺則不動。夫覺
則不動。妙湛總持之謂也。動則為業。遷流而為諸
行矣。所謂首楞嚴王者。以首楞嚴定。十地菩薩能
得之。故佛則為王也。傅大士一日講經次。帝至。大
眾皆起。唯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
[003-0804a]
起。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若大士者。真得首楞
嚴定矣。僧問姜山方禪師。如何是不動尊。方曰。單
著布衫穿市過。僧曰。學人未曉。方曰。騎驢踏破洞
庭湖。僧曰。透過三級浪。專聽一聲雷。方曰。伸手不
見掌。僧曰。還許學人進向也無。方曰。踏地告虗空。
僧曰。雷門之下。布鼓誰鳴。方曰。八華毬子上。不用
繡紅旗。僧曰。三十年後此話大行。方便打。姜山自
是那邊人。不妨隨流得妙。其如這僧錯認定盤針。
難與共語。】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通曰。億劫尚有數可指。阿僧祇。三無數劫也。無始
以來。迷真認妄。皆顛倒見。今會妄歸真。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如前如來藏。即法身之謂也。僧問黃檗。
教中云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如何。
檗云。若以三無數劫脩行。有所證得者。盡恒沙劫
不得。若於一剎那中獲得法身。直了見性者。猶是
三乘教之極談也。何以故。以見法身可獲故。皆屬
不了義教中收。黃檗出詞吐氣。真是大乘根器。阿
難既獲法身矣。何以又曰希更審除微細惑。以見
有法身可獲故。太原孚上座。初在揚州光孝寺講
涅槃經。有禪者阻雪。因往聽經。至三因佛性三德
法身。廣談法身妙理。禪者失笑。孚講罷。請禪者喫
茶。白曰。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
見教。禪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孚曰。如此解說。
[003-0804b]
何處不是。曰請座主更說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猶
如太虗。竪窮三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
隨緣赴感。靡不周徧。禪者曰。不道座主說不是。祗
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孚曰。既然如
是。禪德當為我說。曰座主還信否。孚曰。焉敢不信。
禪者曰。若如是。座主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
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却。孚一依所教。從初
夜至五更。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門。禪者曰。
阿誰。孚曰某甲。禪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
法。夜來為甚麼醉酒臥街。孚曰。禪德。自來講經。將
生身父母鼻孔扭揑。從今以去更不敢如是。禪者
曰。且去。來日相見。若孚者真不歷僧祇獲法身矣。
僧問利山和尚。不歷僧祇獲法身。請師直指。山曰。
子承父業。曰如何領會。山曰貶剝不慈。曰恁麼則
大眾有賴去也。山曰。大眾且置。作麼生是法身。僧
無對。山曰。汝問我。與汝道。僧問如何是法身。山曰。
空華陽焰。且道利山所說法身。與阿難較多少。】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


【通曰。不歷僧祇獲法身。信位即是。人位未是。故行
圓果滿。實證真智。如淨瑠璃。內含寶月。乃得成寶
王也。至此普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
皆一一而度脫之。眾生無盡。我願無盡。興慈運悲。
不容自巳。良以佛法僧三寶。為眾生津梁故。洞山
初。初參雲門。門問近離甚處。曰查渡。門曰。夏在甚
[003-0804c]
處。曰湖南報慈。門曰。幾時離彼。曰八月二十五。門
曰。放汝三頓棒。至明日。却上問訊。昨日蒙和尚放
三頓棒。不知過在甚處。門曰。飯袋子。江西湖南便
恁麼去。初於言下大悟。遂曰。他後向無人煙處。不
畜一粒米。不種一莖菜。接待十方往來。盡興伊抽
釘拔楔。拈却炙脂帽子。脫却鶻臭布衫。教伊灑灑
地作箇無事衲僧。豈不快哉。門曰。你身如椰子大。
開得如許大口。初便禮拜。】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通曰。深心二字有味。非淺近可測。塵剎無涯。智悲
無量。與佛同慈。足稱報恩矣。臨濟辭黃檗。檗問什
麼處去。濟云不是河南。便是河北。檗便打。濟約住。
與一掌。檗大笑。乃喚侍者。將百丈先師禪板几案
來。濟云。侍者將火來。檗云。雖然如是。汝但將去。巳
後坐却天下人舌頭去在。後溈山問仰山。臨濟莫
辜負他黃檗也。無仰山曰。不然。溈云。子又作麼生。
仰曰。知恩方解報恩。溈云。從上古人。還有相似底
也無。仰曰有。秪是年代深遠。不欲舉似。溈曰。雖然
如是。吾且不知。子但舉看。仰曰。秪如楞嚴會上。阿
難讚佛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豈
不是報恩之事。溈云。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
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又溈山問仰山。臨濟之後
如何。仰曰。吳越間有一人。然遇大風則止。溈曰。可
奈何。仰曰。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後
[003-0805a]
風穴沼得首山念嗣法。人以為仰山再來。若仰山
真有深心者。詎可測哉。詎可測哉。】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通曰。五陰未空。則五濁難破。安能度一切苦厄。唯
其得果。巳證出世間法。故不妨入廛垂手。以覺覺
他。所謂將此深心奉塵剎。必先施此五濁惡世也。
阿難業有是願。而此土傅大士足以當之。大士名
翕。年十六。納劉氏女妙光。生二子。曰普建。普成。年
二十四。鬻其妻若子。為水陸會。間與里人稽亭浦
漉魚。獲巳。沉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謂之
愚。會天竺僧嵩頭陀語曰。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
誓。今兜率宮衣鉢現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覩影。
見圓光寶葢。大士笑謂之曰。罏韛之所多鈍鐵。良
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
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
果。大士即與籠籃盛去。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
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正法眼藏。自迦葉阿難傳至
達磨。巳二十八代。此土雖有教典。未聞最上宗風。
達摩未至。大士巳生。毋乃先入之明證乎。】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通曰。過去無量諸佛。度脫無量眾生。豈能一一成
佛。何為遽取涅槃而去。金剛經云。我皆令入無餘
涅槃而滅度之。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到此境界。
[003-0805b]
不見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亦無有涅槃可入。乃
為正見。僧問忠國師。那箇是佛心。師曰。牆壁瓦礫
是。僧曰。與經大相違也。涅槃曰離牆壁無情之物。
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即別。悟即不別。僧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
無常。今云不別。何也。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
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
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若執無情無佛性
者。總不應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違經。吾不違也。
僧曰。教中但見有情作佛。不見無情受記。且賢劫
千佛。誰是無情佛耶。師曰。如皇太子未受位時。唯
一身耳。受位之後。國土盡屬於王。寧有國土別受
位乎。今但有情受記作佛之時。十方國土。悉是遮
那佛身。那得更有無情受記耶。僧曰。一切眾生。盡
居佛身之上。便利穢污佛身。穿鑿踐踏佛身。豈無
罪耶。師曰。眾生全體是佛。欲誰為罪。僧曰。經云佛
身無罣礙。今以有為窒礙之物而作佛身。豈不乖
於聖旨。師曰。大品經云。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汝
信色是空否。僧曰。佛之誠言。焉敢不信。師曰。色既
是空。寧有罣礙。僧曰。眾生佛性既同。只用一佛脩
行。眾生應時解脫。今既不爾。同義安在。師曰。汝不
見華嚴六相義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成壞總別。
類例皆然。眾生與佛。雖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
得。未見他食我飽。竊又以海漚譬之。一漚既滅。全
[003-0805c]
體即是大海。未見一漚滅時。眾漚皆滅。故不妨各
各自修自得。既悟全體是海。則眾漚莫非是水。何
眾生而不佛乎。若見眾生皆是佛者。即取泥洹可
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通曰。雄雄之尊。視十地而下。皆其雌也。超十力五
力而上之。故曰大力。與樂曰慈。救苦曰悲。必使他
心通。方名自性現。故希望世尊審除微細惑也。夫
既獲法身矣。何得更有惑在。雲門云。直得觸目無
滯。達得名身句身。一切法空。山河大地是名身。亦
不可得。喚作三昧性海俱備。猶是無風帀帀之波。
直得亡知於覺。覺即佛性矣。喚作無事人。更須知
有向上一竅在。天童拈云。賓主之諧。二俱有過。各
與二十棒。秪如向上一竅又作麼生。犀因玩月紋
生角。象被雷驚華入牙。他日又云。光不透脫。有兩
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
空。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
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巳見猶存。坐
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
細檢點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天童頌云。森羅
萬象許崢嶸。透脫無方礙眼睛。掃彼門庭誰有力。
隱人胸次自成情。舡橫野渡橫秋碧。棹入蘆華照
雪明。串錦老漁懷就市。飄飄一葉浪頭行。乾峯說
法身有三種病。二種光。雲門如何缺一。諸方道。未
[003-0806a]
到走作。巳到住著。透脫無依是三。今少前一種。佛
眼道。騎驢覓驢。是一。騎驢了不肯下。是二。少後一
種。諸老宿商量法身三種病。微細如是。豈涉教意
哉。】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通曰。無上覺者。即向上一竅也。於前獲法身及得
果。有差別乎。無差別乎。所可云者。佛果有七。曰菩
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
悟菩提。見佛性。即可謂獲法身。見性之後。審除細
惑。使生滅滅生俱寂。以合乎涅槃真如。白淨純凝。
以合乎菴摩羅識。廓然圓照。以合乎空如來藏。大
圓鏡智。乃可謂得果。然未可謂登無上覺也。玩一
早字。即頓悟法門。一了百當。不藉勳級。不論凡夫
十地。人人可登。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密
付迦葉。有何踪跡影響可得。此即所謂無上覺也。
一登此覺。即至佛地。便可於十方界。坐蓮華寶座。
為眾說法。龍女尚然。況聲聞弟子乎。藥山在馬祖
三年。祖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山曰皮膚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祖曰。子之所得。可謂協於心體。布於
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
山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當
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
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又德山至溈山。挾複子
上法堂。從西過東。從東過西。顧視方丈曰。有麼有
[003-0806b]
麼。溈坐次。殊不顧盼。山曰無無。便出。雪竇著語云。
勘破了也。至門首。乃曰。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
具威儀。再入相見。纔跨門。提起坐具。曰和尚。溈擬
取拂子。山便喝。拂袖而出。雪竇著語云勘破了也。
山至晚。問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當時背却法
堂。著草鞋去也。溈曰。此子巳後向孤峯頂上盤結
草菴。呵佛罵祖去在。雪竇著語云。雪上加霜。頌曰。
一勘破。二勘破。雪上加霜曾嶮墮。飛騎將軍入虜
庭。再得完全能幾箇。急走過。不放過。孤峯頂上草
裏坐。咄。加此一咄。是雪竇手眼。非登無上覺者。難
以了此。】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通曰。舜若多。此云虗空天。爍迦羅。此云堅固。舊說
空性無體。尚可銷亡。我心堅固。終無動轉。似阿難
發願如此。既願得果成寶王矣。何為復有是願。既
巳登正覺坐道場矣。又何諄諄於無動轉乎。語本
不錯。要知指歸。是當前云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
嚴王世希有。何以曰妙湛。雖湛然不動。而非住著
虗空。故謂之妙。若住著虗空而以為不動者。終非
一切究竟堅固。阿難意曰。使我十方坐道場。虗空
法身亦不住著。而正法眼藏究竟堅固。亦如首楞
嚴王妙湛不動云爾。首尾相應。理趣自長。古德云。
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天童拈云。且道舜若多
神。喚什麼作法身。良久云。還會麼。不可續鳧截鶴。
[003-0806c]
夷嶽盈壑去也。此語政恐人向虗空裏釘橛去在。
疎山上堂。病僧咸通年前。會得法身邊事。咸通年
後。會得法身向上事。雲門出問。如何是法身邊事。
山曰。枯樁。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山曰非枯樁。門
曰。還許某甲說道理也無。山曰許。曰枯樁豈不是
明法身邊事。山曰是。曰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
上事。山曰是。門曰。秪如法身還該一切也無。山曰。
法身周徧。豈得不該。門指淨瓶曰。秪如淨瓶還該
法身麼。山曰闍黎莫向淨瓶邊覓。門便禮拜。依然
指出非枯樁一條活路。只此非枯樁。正合舜若多
性可銷亡之旨曹山。初謁洞山。洞問闍黎名甚麼。
曹曰。本寂。洞曰。那箇聻。曹曰。不名本寂。洞甚器之。
自此入室。盤桓數載。乃辭去。洞遂密授寶鏡三昧。
復問曰。子向甚麼處去。曹曰。不變異處去。洞曰。不
變異處。豈有去耶。曹曰。去亦不變異。丹霞頌云。家
家門掩蟾蜍月。處處鶯啼楊柳風。若謂縱橫無變
異。猶如擲劍擬揮空。曹山正偏兼帶。可謂得爍迦
羅眼。若認定無變異處。猶有劍存。噫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