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5 楞嚴經正見-清-濟時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正見卷第九
住婁東古興福禪寺沙門 濟時 述


【△二色界六。
色是色質。梵是淨義。謂離欲界苦障
之麤色。得生梵世勝妙之淨色。淨色是四禪之果
相。十八天之共趣。故名色界。然既有色質。宛成心
[009-0729c]
垢。以未即一心。假有表色為因故爾。即有禪智。非
是聖乘無漏智禪。乃是凡夫有漏智禪也。今就果
辨義。亦有差降。釋見下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阿難下揀非正禪。
但能下明梵眾禪行。謂學道須
具正知正見。直下了明自心。此即是智慧。因了心
不生惑。此即是禪定。今則不然。不假禪那不修智
慧。但執身無欲。乃至想念俱無者。是則斷欲界繫。
生於梵世。為梵眾天。梵眾。即天之眾庶也。
欲習下
明梵輔禪行。前則想念俱無。即心是定。今則不但
心定。兼攝律儀。律儀即戒也。內定外戒。愛樂隨順。
堪輔心王。名梵輔天。梵輔。即天之輔弼也。
身心下
明大梵禪行。身心妙圓。定也。威儀不缺。戒也。加以
明悟。慧也。三學既備。能統梵眾。名大梵天。即初禪
天之主也。
阿難下結示。初禪名離生喜樂地者。離
欲念生。故說苦惱不能逼。得心清淨。故說諸漏不
能動雖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下界。則巳超過。得諸
漏不動。故云勝流。問三學既備。豈非是正修耶。曰。
不然。此之勝流。俱有所執。初則執身不動。次執行
不動。三執見不動。心地既有所執。焉得真耶。此但
得欲界麤散不動。未到無生地。故說非是正修也。


△二禪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麤漏巳伏名為二禪。」


【阿難下明少光禪行。統攝梵人。即前大梵也。以大
[009-0730a]
梵是三學圓備。能統梵眾。今則定相轉勝。發得光
用。故曰寂湛生光。葢前有覺有觀為礙。光不得用。
今離覺觀。以光為音。但定光初發。故名少光天也。


光光下明無量光天禪行。且既以光為用。即用是
無盡矣。以無盡之光。映十方界者。便見光之勝也。
言徧成琉璃者。正見光之淨也。其光如是最勝。如
是明淨。故名無量光天也。
吸持下明光音天禪行。
前但任其光用。不能迴光返照。以成教益。今得迴
光返照以明其理。故曰吸持圓光。成就教體。是謂
教益也。何者以光為開示。然非言說。故云清淨。以
光為教化。化是不窮。故云無盡。得是清淨無盡之
用。非光音而何。故名光音也。
阿難下結示。二禪天。
名定生喜樂地者。良由光從定生。故不藉餘支。所
得極喜。故憂懸不得逼。雖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初
禪則巳勝過。伏得粗漏。故曰勝流。問。前來執心謂
之非真良是。今說光由定生。豈亦非真耶。曰。不然
定即心也。光即相也。有心可擬。有相可喜。既有心
相擬議可喜。焉得真乎。此但伏得麤漏。未得真無
漏。故說非是正修也。
△三禪天。】


「阿難如是天人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阿難下明少淨禪行。如是指上光音天也。因定生
光。因光露妙。妙即理也。從理操進成行。滅是喜支。
而通寂樂。是其禪相。大抵心地既寂。滅相亦不起。
淨境界現前。故名少淨天也。
淨空下明無量淨天
[009-0730b]
禪行。身無妄動曰輕。心不緣境曰安。由淨空現前。
見是無際。得無量性淨之樂。是其禪相。故名無量
淨天也。
世界下明徧淨天禪行。世界。淨空也。身心。
寂樂也。若見世界是淨空。身心是寂樂。是二相也。
偏而未圓。今見身心世界總一圓融。無往非是。由
是淨德成就。得徧淨之樂。是其禪相。故名徧淨天
也。
阿難下結示。三禪名離喜妙樂地者。葢初禪離
欲界生故喜。二禪得定生故喜。三禪離喜故樂。離
是喜支。而生淨妙。故云具大隨順。即是隨性所安
為樂也。然則雖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前二。巳是超
越。歡喜畢見。故曰勝流。問。三禪憂喜不到。獨任一
心。云何非正修耶。曰。不然。見世界是淨空。見身心
是寂樂。若見圓融。猶執一心。焉得為真乎。此但見
得心中本具是樂。不必更生心為樂。以所見是心
故說非是正修也。
△四禪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阿難下明福生禪行。夫心地有因必生。生必為苦。
是下界之相也。三禪苦因巳盡。是無逼於身心。而
得寂滅樂也。然苦樂是對待法。樂極生哀。自然之
理也。據此三禪所得樂支。亦非常住。故曰樂非常
住。久必壞生。今第四禪。苦樂二支不生。粗重之相
巳滅。是謂捨念清淨矣。得念捨福生。故名福生天。


捨心下。明福愛禪行。心淨為安。心安為福。大槩有
念則有遮。離念則無遮。今苦樂二無。心地清淨。與
[009-0730c]
定圓融。心安是福。故名福愛天。言窮未來際者。乃
指後二天說也。謂今日所生福愛是因。後生彼天
是果。果是無盡。故言未來際爾。
阿難下明廣果禪
行。又福愛中有二岐路。一直道。從初禪至第四禪。
中間不夾異計。以淨光為因。得廣福現前為果。故
名廣果天。
若於下。二迂道。從初伏惑。夾雜異計。忻
上厭下。以捨心相續。研窮至身心斷滅。故名無想
天。此天壽命五百劫。於初半劫有忻厭心在。至後
半劫心方息滅。雖滅亦未是真滅也。以不悟自心
無生。而以生滅為因故爾。
阿難下結示。四禪名捨
念清淨者。葢欲界是苦。三禪是樂。四禪苦樂不到
是為不動地。雖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三禪巳是最
勝。得定慧平等。功用純熟。故曰勝流。問。苦樂不到
諸念不生。何為非正修耶。曰不然。以生滅為因。即
入勝定。是有所得心故。設得無心。暫伏麤浮。全是
妄想故。此但有功用行。非無功用道。故說非是正
修也。
△五不還天。】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阿難下總標。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慮猶如空室
孤燈。最極寂靜者也。然有聖人禪。有凡夫禪。凡夫
他不見理。但伏得下界粗欲。帶忻厭心而修。是謂
有漏禪也。若聖人他先悟理。謂之預流果。進斷欲
界六品惑。謂之一來果。復斷後三品惑。謂之不還
果。今五不還天。即其人也。此五不還天。是第三果。
[009-0731a]
斷盡欲界九品。是無苦支。斷盡色界各九品。是無
樂支。得苦樂雙忘。心無所偶。故無卜居。因未盡第
四禪惑。就捨念位中。別修別斷。謂之寄位修禪。故
曰眾同分中。安立居處。然有五品不同。謂下中上
品。上勝品。上極品。是謂五品也。
阿難苦樂下別列。
其一無煩天。心境相交曰鬬。鬬則心熱曰煩。又盛
曰煩。微曰熱。今苦樂二支。畢竟永斷。鬬心不交。便
是無煩矣。故名無煩天。其二無熱天。上雖無煩。猶
是對前有煩而立也。今則機括獨行。則是無對。無
對起則獨起。用則獨用。一道清虗便是無熱矣。故
名無熱天。其三善見天。圓澄是照。妙見是用。當用
即照。當照即用。是善能見也。故名善見天。又塵緣
即是慧障。沉垢即是定障。此天不偏於定。故無定
障。不偏於慧。故無慧障。便是定慧雙融也。其四善
現天。且定慧既融。妙湛無私。得精見現前。故名善
現天。又範土曰陶。鎔金曰鑄。總是鎔鍊到極淨處。
改曰陶鑄無礙。其五色究竟天。究竟者。推極之意。
幾是幾微之謂。推到幾微盡處。即是空性。推到空
性邊際。即是色性。惟空與色。皆不可得。非全性而
何。故名色究竟天。阿難下結示。此五不還天。皆是
聖人所居。非諸凡夫有漏之心可能見也。且不特
人所不見。即第四禪四王同位同界。尚只有欽聞
況其餘者乎。葢凡界所修所伏是粗質。聖人所修
所斷是細識。以其粗細不同。是故聖凡相遠。不能
[009-0731b]
得見爾。
△六總結。】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自此巳還名為色界。」


【無交者。是不與世心相接也。獨行者。是獨能研窮
聖理也。巳上十八天。若凡若聖。所修不同。所證或
異。然未出色籠。未盡形累。總名色界。是謂有所得
心也。
△三無色界。】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復次下總標。於色頂天分二岐路。謂定中獨照是
有色。色與空鄰。故分二路。一根利者即出三界。二
根鈍者入無色界。若於下明廻心人。初就根利者
他發得智慧。見自性圓通。不住於有。不住於空。捨
其小果而趨大乘。是謂廻心人也。若在下明空處
定。二根鈍者亦有二種。一厭覺為礙滅身歸無。此
即定性聲聞也。二厭色為患。伏惑入空。此即外道
凡夫也。然其所趨雖異。其所報則同同滅色蘊。以
空為依。故名空處定。諸礙下明識處定。言無礙則
不依於色矣。言無滅則不依於空矣。既不依色。又
不依空。唯留賴耶與末那爾。何則。以第七末那緣
第八賴耶時。不緣第六色空粗相。但緣第六半分
細識。葢第六是第八所藏。末那得以相緣也。故名
識處定。空色下明無所有處定。前天空色雖亡。猶
存於識。不知識亦是礙。今則識心都滅。則是空色
識三法俱無矣。三法俱無。故曰寂然。所相既無。能
相亦亡。故曰無往。如是十方寂然。心無所往。了無
[009-0731c]
一法當情。故名無所有處定。
識性下明非非想處
定。不隨色空等緣。故曰識性不動。猶存細想令心
滅識。故曰以滅窮研。且無盡是想。盡性是空。不存
是無。非盡是有。總之以無盡之想。而窮盡性之空。
故曰如存不存。乃成非有想也。又本是無想。而成
究竟有想。故曰若盡非盡。乃成非非想也。故名非
想非非想處定。
△四總辨。】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等下辨凡聖之別。巳上四天。初則滅色歸空。次
則滅空存識。三則滅識是無。四則非想亦非。是謂
窮空也。大約空無可窮。窮則宛是心相。若為能盡
耶。故曰不盡空理。然窮空有二種。一是聖乘。從不
還天來。覺身為礙。消礙入空。至於無想者。是窮聖
道也。彼不知色陰雖除。四陰猶在。即證聖理。終為
小果。是鈍根人也。二是凡乘。從廣果天來。伏惑成
空。至於非想者。是窮空不返也。彼不知色陰雖伏。
四陰不辯。迷漏無聞。至五百劫外。業盡輪轉。是外
道也。
阿難下辯天王之正。大槩四空天。乃是善業
之極果。天人之至地。彼業成熟。現境清升。彼業若
盡。當從輪墜。然則一期現化升墜出入。皆有所主。
別經明十地菩薩。多寄居天王。借位修行。以驗出
禪入禪之相。遊戲三昧。成就佛事。以此觀之。彼諸
天王等。又不可一槩以凡夫目之矣。
阿難此四空
天下結示。此四空天名無色界者。葢無色識爾。謂
[009-0732a]
不緣於色故無身相。不緣於識故無心相。且既無
身心而有界繫者。非蘊相耶。以四空但無色陰。而
有餘陰在。但無粗識而有細識在。伹無業果色而
有定果色在。不然。彼四天無依。便為斷滅。是故定
知此天依無色為界矣。然有界繫。斷非是真。以不
了自心。逐妄業生。妄見三界。妄淪七趣。從人至天。
從欲至空。總謂之三界二十五有也。補特伽羅此
云數取趣。
△七修羅趣。】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因溼氣有畜生趣攝。」


【阿修羅或云須倫。皆訛也。正名阿素洛。舊翻無端
正。男醜女端正故。新翻非天。報與天同而實非天
也。然有四種不同。經文具明不論。但論其餘業。修
羅即十使中瞋使也。假如有道德福力富貴自在。
便是端正人矣。偶一觸境違拂。便即起惡。乘勝懷
妬猜忌。由是忘其所受。隨瞋習所使。便是不端正
矣。且非一類。有情同具。故分四種以定其報。以盡
其業也。又修羅是同分別報。同類異趣。此無他。悉
是業運所使然爾。
△八總結大意二。
一結答前
問。】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阿難下結示妄生。由前阿難問云。佛體真實。云何
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
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習妄生起。今結答中。謂此
七趣。若細究其端。本無所據。元是眾生自妄所造。
[009-0732b]
非關其餘。從妄習生。隨妄業轉。若望妙明圓心。此
七趣正如空花。豈有根緒乎。
二阿難此等眾生下
結示業因。良由眾生不識自心無生。乃隨妄想所
生。縱經輪劫。不能得返。安知妄想亦是無因耶。雖
然。妄想無因。若以世間眾生業果觀之。亦似有因。
前不云乎。惟以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
相續。以此論之。有殺盜婬三因性重。故沉幽趣為
鬼。無殺盜婬三因性輕。則升陽明為天。天業若盡。
還降於下。鬼火若乾。必升於上遞降遞升。寧有既
乎。此便是輪迴矣。
三若得妙發下結示正因。若得
真正三摩觀智開發。不但有無二無。連此無二之
心亦無。何者。有無二無則生死絕。無二亦無則涅
槃空。生死涅槃尚空。何更隨殺盜婬事耶。
△二結
答後問。】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阿難下示地獄有定處與自然生。由前阿難問云。
此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今結答中謂不斷三
業。各各有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以殺盜婬。乃是
眾生別造。別造似無定屬。然其所造之業是同。同
則實有定處。業既有定處。則本來自有矣。所造之
業若同。則苦報亦自然生矣。且眾私同妄。妄是無
因。豈可尋究得乎。
汝勗下結示得失勗者。戒勉之
意殺盜婬是三惑。學道須當戒勉。斷此三惑。方成
學道何者。三惑斷除。心地清淨。自然得入三摩地
[009-0732c]
位。是為所得。如不戒勉不斷三惑。以殺盜婬修行。
縱得神通。必落魔道。何者。三惑習氣不除。以世間
有為功用作修行。焉能得哉。是為所失也。
雖欲下
結示虗偽。或者不斷三惑而欲除妄。不知此殺盜
婬正是妄本。以妄修行。倍加虗偽何者。以妄想為
本。縱得菩提。還成是妄。是為可憐愍也。
汝妄下結
示邪正。若以正眼觀之。此虗妄輪迴。究竟不干菩
提事。以菩提無生故。即有世間業果。元是眾生自
妄所造故。作是下正結如文。


△流通分分文三。一禪那現境四。
初無問自說。】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即時下經家所敘。金山表法身也。寶几表妙覺也。
葢妙覺離言。言必有憑。法身非相。相必有顯。今正
說巳周。將罷法席。復迴紫金之身。而憑七寶之几
者。乃顯正定之相。而示妙覺之道也。此經家鋪敘。
以見當時景象如此。
汝等下如來告語。葢阿難等
初習小乘為聲聞。既歷方等發心向大。是故授以
圓頓了義之教。真實修行之法。所言修行之法者。
即前妙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最初方便法也。是
法在師家開示則易。在學家所證則難。何者。大法
雖明。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中。猶有微細魔事在。若
不說破將來貽害非小。故不待請問而特告云。奢
摩他云止。毗婆舍那云觀。
魔境下辨境現。陰魔。即
是五受陰所變。天魔。即是想陰所變。鬼神。即是行
[009-0733a]
陰所變。魑魅。即是識陰所變。初學人禪定未深。道
力猶淺。逢此魔境現前。設不能辨。則是著賊矣。豈
不可惜哉。
又復下辨少足。或者不辨諸禪行相。不
討經論義理。伹樂著三昧。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
聞比丘。一無所知。謂我巳證聖乘得羅漢果。至五
百劫外。衰相復現。見有生處。遂疑佛說涅槃無生
是假。羅漢後有是真。由是起謗。墮無間獄也。
汝應
下誡聽如文。
△二總明大意四。
一通明真妄。】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況諸世界在虗空耶。」


【佛告下標真。由汝下標妄。原夫十二類生。與十方
諸佛。同是一心。元無差別。因迷是心。遂生癡愛。癡
愛生則此心徧迷。迷故不覺不覺成空。由是全迷
妙覺之心。而成頑空之性。故得展轉生。得展轉迷。
今此十方有漏國土。及諸眾生。皆依頑空妄想而
住。非有於他也。
當知下況顯。如虗空生在覺心內。
亦如片雲點在太清相。似當知片雲是無實。而虗
空亦是無實。虗空尚是不實。況世界又在虗空耶。


△二發真銷妄。】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等下雙提。上說迷此一心成空。空是無量。世界
眾生亦是無量。是謂化迷不息矣。今不論無量眾
生。祇就一人發真歸元。悟此一心成覺。即此十方
虗空皆銷殞矣。虗空尚是銷殞。所有國土在虗空
而不振裂乎。問。一人發真。如何令十方銷殞耶。又
[009-0733b]
正銷殞時。則餘界餘眾生。是有是無。有則置之於
何處。無則目前又作何銷繳。曰。此正是眾生計我
我所之謂矣。由計我故。則有眾生。由計我所。則有
世界譬如人做夢。夢中問人言。此世界眾生是有
耶。是無耶。假饒說有亦不離是夢識。說無亦不離
是夢識。何者。此人以未醒未覺故。所謂徧迷也。設
果能悟能覺。則何有世界與眾生耶。假饒說有亦
不離是覺。說無亦不離是覺。可者。此人是巳悟巳
覺故。所謂徧覺也。
△三明動魔之由。】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汝輩下明合覺。前說十方虗空及所有國土者。是
指器世間也。器世間是行人之所依處。設若發得
真心不隨六根四大起見。自然虗空銷殞。世界振
裂矣。今說十方菩薩及無漏羅漢者。是指正覺世
間也。正覺是行人之所緣境。設若修禪莊飾三摩
地。自然與十方菩薩羅漢心通㳷合矣。
一切下明
魔動。又魔王與諸凡夫天等。是指有情世間也。有
情是行人之所同報。設若入得首楞嚴大定。自然
魔王諸凡夫天不能相安矣。葢魔王是欲界之主。
戀此塵勞為住者也。今見世界無故振裂。有情無
故驚懼。雖凡夫昏暗不覺。而諸天魔鬼神等。皆具
有五通。具有強力。唯無漏盡通。如此。豈受汝摧裂
乎。是故於靜三昧中。僉來惱汝。
△四示降法。】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009-0733c]


【然彼下引喻廣明。如風吹光。性不動也。如刀斷水。
心不起也。此喻定相。堅氷沸湯。易鎔化也。主舊客
新。終當去也。此喻定用。又禪那是定。覺悟是慧。慧
能養定。定能發慧。慧即心之明也。諸陰為幽。群邪
為暗。心地若明。幽暗立破。彼雖有力何敢亂乎。且
佛魔不相並。邪正不相干。一住塵勞。一住妙覺。彼
雖有怒。焉能及乎。此便是降魔之法也。
若不明悟
下別引事證。修禪要有悟門。若無悟門。心地不明。
被五陰所迷。今日阿難學道。却成魔子矣。何以知
之。只如登伽一色陰也。非有天魔之神通。非有鬼
神之強力。殊為眇小微劣。惟以幻呪呪汝於八萬
行中。止破一戒。無有他故。而寶覺全身。便遭隳壞。
如宰臣家犯法。論削其籍。沒其家產。遂至零落。無
人救援。豈不悲哉。彼學道不期明悟。被陰所迷。淪
於惡趣。何以異此。便是心地不明。不覺悟之過也。


△三釋陰魔。一色陰。
初總明。】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下明區宇之相。葢由無始來。以諸根領釆六
塵影子。故有念相。然此念相。是生滅法。覆蔽真性
故。若離念相。便得清淨。前文云。若棄生滅。守於真
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今云汝坐道場。
銷落諸念者。此即棄於生滅也。又云則諸離念一
切精明者。此即常光現前也。得此常光現前。動亦
如是。靜亦如是。故曰動靜不移。由離諸念生滅。憶
[009-0734a]
也如是。忘也如是。故曰憶忘如一。到恁田地。方可
入得三昧也。故曰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大約心雖
離念。未出色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相似。以心未
發光。終墮色陰區宇爾。
若目明朗下明陰盡之相。
前但離念不能破暗。今心定發光。十方洞照。此則
無明抉破。塵累都捐。便是色陰盡矣。劫濁者即最
初一念。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故名劫濁。
又堅固者。即無明包裹色陰。為生死根本。故云堅
固。今色陰一盡。觀得最初之由。與無明之本。便即
超過劫濁之相也。
△二別釋十。
一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下明現境之相。此中二字。躡前定慧而言也。
由前定慧開發。研窮妙理。得四大不織。不織不合
也。以心不與諸妄和合。是以塵不得并合也。以塵
不并合。故能心出於礙爾。
此名下揀邪善。此是心
銳定勝功用。逼越精明。流溢為變。縱能了明前境。
知得隔生事。不過暫時岐路。若認為證聖。則受其
邪矣。
△二體拾蟯蛔。】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下明現境之相。蟯蛔腹蟲也。由前定中。心光
迴照。得四大內融。故能拾出腹蟲。而不傷損爾。

名下揀邪善。此是功用逼越精明。流溢形體為變。
若認為證聖。則受其邪矣。
△三空中說法。】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09-0734b]


【又以下明現境之相。執受身也。魂魄等五臟所主
也。除執受身不動。餘臟等五皆能涉入。或離或合。
而無專一。由前初則出礙。次則內徹。今則內外精
研。故得互為賓主。又空中聞說法聲者。以心意識
無始時來。熏聞成種。今神離其舍。失其故常。還聞
舊識發現。是故空中聞有所說也。
此名下揀邪善
如文。
△四華臺現佛。】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現境之相。澄露皎徹一句是總。內光發
明。十方徧作者。即是內外一色也。其色赤黃。故名
閻浮檀。毗盧遮那。此云徧一切處。謂徧一切俱覺
故。然覺則無相也。無見也。今由前定中見毗盧遮
那。踞天光臺。是有相矣。有相可見豈非魔耶。大槩
澄極無宰。被舊習見聞牽引。故有是境也。
此名下
揀邪善如文。
△五空現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現境之相。觀察不停者。分別太明也。制
止超越者。研窮太深也。不知太深失中。太明失實。
於是抑按過當。遂見十方虗空。盡成七寶色。又各
各純現者。青則徧界俱青。黃則徧界俱黃等。且又
不失留礙者。豈有他哉。不過馳求心不歇爾。
此名
下揀邪善如文。
△六暗室見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心實無形。定元無相今能暗室見物。光與白晝不
[009-0734c]
殊。是心有形而定有相矣。焉得為正。不過心細澄
極。物得映徹。然物是實體。不與定移。故云不除爾。


△七火燒刀割無所覺。】


「又以此心圓入虗融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心純遺物。物不能侵。定勝排塵。塵不能併。是故火
燒不爇。刀割不覺。此離能執所執。一向入空。空性
虗融。暫得如是非正受矣。
△八勝界化成。】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一向見山河大地是劣。佛土樓殿是勝。見地獄是
苦。天堂是樂。由是欣樂厭苦。慕勝卑劣。今則靜功
臻極圓定入深。積想化成。暫得如是。非本來有也。


△九遠人隔見。】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研窮至極。色陰將盡。故能隔見遠人。及聞其語。此
皆迫極心飛。脫其本陰爾。
△十別識變現。】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精究色盡。乃見他識以為依止。雖為依止。然又種
種不定。或喜或怒。或好或醜。須臾之間。遷改不常。
是人曾有宿習邪染種子。或是外魔乘間而入。大
槩色陰初盡。心失所依。是故魔得入其心腹矣。

三結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巳上十種。總是色陰所變。前力。但是本相所變。以
色陰未盡故。第十乃是他相所變。以色陰是盡故。
[009-0735a]
用心交互者。行人修禪。惟緣自相。不緣念相。念相
雖不緣。畢竟精明之心。還流前境故。又色陰或時
竊發故。所謂交互也。若不說破。誤認證聖。隳壞禪
定。非為細事。故勸開示後世。無令天魔得其便也。


△二受陰。
初總明。】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虗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下明區宇之相。色陰既盡。心地開豁。如明鏡
現像。雖有領會。不得其用。隱隱似有所礙者。乃是
受陰區宇也。譬如鬼魘其身。見聞了然。手足動不
得。被客邪所觸。受陰覆其心故。
若魘下明陰盡之
相。心有領納。如鬼魘其身。反為所障。設若心亡領
納。魘咎消歇。得去住無礙。便是受陰盡也。見濁者。
即最初一念。攬法成知。搏體成覺。此覺知心性。全
是四大妄織。皆有留礙。故名見濁。又虗明者。葢眾
生原有靈明之智。因無明不覺而成妄相。是虗有
其明矣。故云。虗明。今受陰一盡。心得自在。觀得最
初之由。與妄想之本。便是超過見濁之相也。
△二
別釋十。
一悲魔。】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下明現境之相。此中二字。指受陰也。得大光
耀者。指明白心也。以明白心見得受陰為過。於是
摧而抑之。但摧抑過分。心不能持。見物輙生悲哀
者。乃是憂悲種子發現也。
此名下正揀邪善。由摧
抑過分。是故悲魔入其心腑。悟則為善。不悟則為
[009-0735b]
邪也。
△二狂魔。】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見得此中道理。即是明白心也。以明白心過激。見
三祇劫。不過此一念。然此一念能超釋迦。軼彌勒。
無有過於我者。由是發狂。見人即誇示之也。
△三
憶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觀前空相無見。故無有新證。觀後色陰巳脫。故歸
失故居。於是前後觀之。一總無有可得。故名中隳
地。又不進故曰沉。不退故曰憶。終日擊心一處。謂
之撮懸也。
△四易知足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葢定能養慧。慧能養定。定慧均調。謂之得中。今則
不然。慧過於定。則是溺於知見矣。心忘於審。則是
失於猛利矣。猛利即是勝心。知見便是狂慧。此人
見得自已是盧舍那。便是狂慧。更不求進。得少為
足。便是知見。如此不悟。將來必有易知足魔。入其
心腑矣。
△五憂愁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新證之意未有。舊得之心巳亡。進退無據。遂生艱
難。以為學道無益。不欲活命。唯求速死。此修定失
於方便。令悔惱種子發現爾。
△六喜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心有所滯則沉。心無所滯則浮。今定中覺得輕安
[009-0735c]
清淨而生歡喜。然輕安屬定。歡喜屬浮。由輕浮故。
慧不能禁持。是以喜支生也。
△七慢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慢有七種。同德相傲曰慢。恃已陵他曰我慢。於同
爭勝曰過慢。於勝爭勝曰慢過慢。未得謂得曰增
上慢。以劣自矜曰卑劣慢。不禮塔廟及毀經像等
曰邪慢。前六種是兼舉。後一種是正顯。心中尚輕
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者。此即是邪慢。又不禮
塔廟及毀經像等。即是我慢。由定中見得自心無
佛無眾生。無自無他。謂之勝見。勝見生。慧不能持。
故慢魔起也。
△八輕清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精明是定。圓悟是慧。然慧與定最難隨順。今圓悟
精理。理契於智。是得隨順矣。因隨順故。見得輕安
自在。妄謂證聖。豈不悞哉。而又不求升進。是無聞
也。無有所聞。而好輕清。豈非魔耶。
△九空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空中見得虗明境界。遂執空為是。謂空何有持犯
乎。由是內起邪見。外引空魔。破佛律儀。不避譏嫌。
而令人不疑者。乃是魔所攝持也。
△十欲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味者愛著也。愛著虗明境界。虗明空也。空無慧察。
故魔入其心骨。以說欲為菩提。行婬為法子。此便
是魔業矣。
△三結示。】
[009-0736a]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巳上十種。是受陰所變。譬如垢痕。心垢雖除。而物
痕猶在。慧不能辯。受陰乘之而現也。言用心交互
者。葢定慧均則魔不能入。今則不然。或慧偏而定
不能持。或定勝而慧不能辯。是以外魔乘之而起
也。若不說破。誤認證聖。混擾禪定。為害非小。故勸
開示後世。毋令天魔得其便也。
△三想陰。
初總
明。】


「阿難彼善男子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下明區宇之相。夫色受二陰。物之幻影也。眾
生一向妄執為身。如鳥處籠相似。今受陰巳盡。身
執巳亡。如鳥出籠。心離其形者也。當此之際。若是
根利者。不涉餘想。即凡身而歷聖位。得意生身而
升道階。便是證得無礙慧也。若是根鈍不然。受陰
雖盡。猶有念動。是墮想陰區宇。譬如熟寐寱言相
似因忘身執。喻之熟寐。因有念動。喻之寱言。葢登
地聖人。知得受陰盡而有聖位分。但被想陰所葢。
不得自在。是為想陰區宇爾。
若動念下明陰盡之
相。大槩有念不得自在。有想被其所礙。若是念息
想除。得覺明圓照。便見得本末矣。又本即生也。末
即滅也。葢想有則生。想無則滅。以生滅全是妄想。
今若照得本末首尾盡。自然不隨其生滅。生滅巳
滅。便是想陰盡也。所言煩惱者。即無始妄想憶識
誦習。擾動清心。故名煩惱。今以覺明圓照。觀得生
[009-0736b]
滅之由。與妄想之本。便是超過煩惱濁矣。
△二別
釋十。
一貪物所變。】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阿難下明體用。夫受陰盡而心地空淨。故見虗妙。
圓定深而邪慮不遭。故得發明。此約定體也。三摩
地。云觀照也。因定生明。因明生愛。心愛其明。而銳
其精思以求巧。巧者。利有所得也。即貪物之餘習。
物是其境故。行人心貪。巧得其道。故云善巧。此約
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
也。彼求巧。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貪其巧。魔即附
人來說。或作比丘。或為帝釋。正是魔現之相。修定
人不悟。惑而信之。便是墮其巧以成其黨矣。
口中
好言下明魔說之事。葢人之好怪。彼說災祥變異
以動其欲。人之好訛。彼說刀兵劫火以恐其心。此
又魔之善機迎合於人也。
此名下結判。怪者。物怪
也。物力衰必至敗露。所以致難爾。汝當下勸令先
覺。先覺則善。不覺則墮落矣。
△二貪色所變。】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阿難下明體用。定體如前。心愛遊蕩。遊蕩心風也。
即貪色之餘習。色是其境故。行人心貪歷諸境。故
云經歷。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其人指
魔所附之人也。彼求遊。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遊
色境。魔即附人來說。或坐蓮華。或現金聚。正是魔
現之相。修定人不知。惑而信之。便是墮其境以成
[009-0736c]
其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葢人好其境。彼
說佛應某處。某佛化身。某人即是某菩薩。此又魔
之善機迎合於人也。
此名下結判。魃者。風魃也。風
力衰必至敗露。所以致難爾。
汝當下勸令先覺。先
覺則善。不覺則墮落矣。
△三貪惑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男子下明體用。定體如前。心愛綿㳷。㳷合也。
即貪惑之餘習。惑是其境故。行人心貪希合妙道。
故云契合。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其人。
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合。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
貪合道。魔即附人來說。且說者不以形。聽者不以
聲。能令人先悟者。契合於心也。或得宿命。或得他
心。乃至誦經說偈。令各各歡娛者。契合於理也。此
是魔現之相。修定人不覺。惑而信之。便是墮其計
以成其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葢人心欲
求合其道。彼即說佛有大小。有先後。乃至菩薩亦
然者。此又魔之善機迎合於人也。
此名下結判。魅
者。妖通也。妖力衰必至敗露。所以致難爾。汝當下
勸令先覺如文。
△四貪恨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男子下明體用。定體如前。根本者。物之元性
也。元性是空。心愛根本。即貪恨之餘習。何以知之。
大都色受雖亡。想元仍在。今定中窮覧物性之空。
以爽其心。貪其辯析者。非餘習耶。以行人心求物
[009-0737a]
理。故云辯析。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其
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元。指修定人也。修定人
心貪物元魔即附人來說。都將肉身為法身。妄想
為常住。穢境為佛國。此魔現之相。修定人不覺。惑
而信之。便是墮其術以成其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
魔說之事。葢行人心愛物元。彼故說五蘊即淨土。
男女即菩提。此又魔之善機迎合於人也。
此名下
結判。蠱者。壞也。物腐而蟲生之。然不至於空不巳。
是蠱壞之者。所以致難爾。
汝當下勸令先覺如文。


△五貪憶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定體如前。懸應者。冀感通也。即貪
憶之餘習。憶是其本念故。行人心懸聖應。故云冥
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心貪冥應。魔得其便。附人
為知識。修定人不察。惑而信奉之。如膠漆。成其魔
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言妻妾兄弟者。是
展其親也。於佛共住者。是酬其願也。酬願則所應
之實。展親則入人之深。此正冥感之意。此名下結
判。癘者惡鬼也。癘終不久。必當自敗。是以致難爾。


汝當下勸先覺如文。
△六貪傲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定體如前。深入者。入無何之鄉也。
尅已者。尅苦其身心也。即傲習所變。傲變為虗。虗
氣最靜。行人心貪其靜。故云靜謐。此約定用也。

[009-0737b]
時下明魔現之相。起心貪靜。魔得其便矣。大槩邪
定亦具五通。知其本業。即是宿命通。知其肇心。即
是他心通。能詰陰事。即是天眼通。以此現相。令人
傾心欽伏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未來禍福
應無差忒者。此又魔之善機迎人也。
此名下結判。
大力者。虗憍之氣。虗氣力衰。必至銷敗是以致難
爾。
汝當下勸先覺如文。
△七貪罔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定體如前。知屬意。見屬眼。心愛知
見。即貪罔餘習所變矣。葢罔不知也今求知。罔不
見也今求見。以是研尋貪求宿命。宿命六通之一。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寶珠難見之物也。符牘難見
之書也。令皆見之。地下伏藏。難知之事也。藥草嘉
饌。難知之味也。令皆知之。此是魔現之相。以諉致
爾。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言他方寶藏者。令人
樂知也。言奇異之人者。令人樂見也。此是魔之善
機迎合爾。
此名下結判。汝當下勸覺如文。
△八貪
明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定體如前。神通者六通之一。此以
意通葢以意不以識。以神不以形。是謂神通。若以
心愛而求通。乃是貪明餘習所變。以貪明之心研
究化元故。化元是意。所變是通。此乃是邪通。非真
神通也。
爾時下明魔現神通之相。唯於刀兵一句
[009-0737c]
略揀邪正。謂正則刀兵無沮。邪則不得自在。此邪
正之騐矣。
口中常說下。明魔說神通之事。
此名下
結判。汝當下勸覺一一如文。
△九貪成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定體如前。心愛入滅者。滅即無也。
研萬物之化性唯無。遂撥一切俱無以入空者。此
亦貪成之餘習。以物之化性由空而成。故貪求其
深空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於大眾內。其形忽空
者。現入滅之相。還從虗突然而出者。現空化之性。
以行人心貪深空。魔得其便以眩惑爾。
口中常說
下明魔說之事。虗空是無相。即從所生。還滅於空
矣。豈有因果與後身哉。此正外道斷滅空也。
此名
下結判。汝當下勸覺如文。
△十貪黨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定體如前。心愛長壽者。冀不滅也。
分段是五蘊之粗相。變易是心識之細相。今變五
蘊粗相。而易心識細相。得永不滅而求常住者。即
貪黨之餘習也。以心之細識。是朋類故。
爾時下明
魔現之相。或經萬里。瞬息再來者。異中同也。同故
舉眼即到。數步之間。累年不到者。同中異也。異故
一室相差。巳上皆變易之相。
口中常說下明魔說
之事。說生佛從我出者。此顯變易也。說我是元佛
者。此顯常住也。
此名下結判。自在天。即欲界第六
天。他化所攝。魔王天也。遮文茶。即役使鬼。毗舍。即
[009-0738a]
啖精氣鬼。啖精氣以求常住。役使以求變易者。便
是魔王之法也。
汝當下勸覺如文。
△三結示二。


初總結前境。】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阿難下結成魔失。謂後五百歲多有魔王。入佛法
中。為善知識。師既為魔。弟莫不然。師弟成魔。謂之
婬婬相傳。縱有好心學道之士。而無慧覺。皆墮其
黨。為魔眷屬。深可惜也。其故何在。大槩以想陰為
之害也。想陰有二。一散位。二定位。散位故也。定位
非故也。譬如風微水縐。風微是因。水縐是念。修定
人或過於浮。或過於沉。定慧不調。故引起舊習之
因。以成念想之咎。是以魔得其便以應之爾。故曰
其故以想陰為之害也。
汝今下勅勸阿難。阿難前
發願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又云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今勅阿難云
縱得無學。未須取滅。葢留願度生。乃是學道之正
務也。能度生。則足以報佛恩矣。
△二結勸傳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巳上十種。是想陰所變。葢想陰為風。心海為波。風
動波起。心體不得寧矣。究竟看來。風亦不關於波。
波亦不關於風。起各自起。動各自動。良由舊習以
惑之爾。言用心交互者。慧習於定。定不能一。定攝
於慧。慧不能持。慧不能持。魔得以乘之矣。定不能
一。舊習以惑之矣。此用心交互之過也。若不說破。
[009-0738b]
誤認登聖。混亂佛法。為害非細。故勸傳示後世。毋
令天魔得其便也。】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