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4 楞嚴經寶鏡疏-清-溥畹 (master)



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卷第七
大清 欽賜雲南法界寺講經廣陵沙門溥畹述


【△二明誦呪除習一通結前文。】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此通結前耳根正修以及攝心為戒助修之文也。
意謂阿難汝前問我。建立道場云何攝心。然我巳
說入三摩地初心修學巧且妙者。唯此耳根一門
而巳。然欲求其菩薩一乘成佛大道。定要預先持
此婬殺盜妄四種律儀。清淨皎潔。猶如冰霜。則根
本戒淨而自不能。妄生枝葉。葢枝葉者。即餘一切
微細戒法。如十惡中。貪嗔癡之心。三也。妄言綺語
兩舌惡罵之口。四也。如十戒之後六。比丘之餘二
百四十六條。菩薩之後六重。及四十八輕等。皆枝
[007-0562c]
葉也。均依前四而為根本。故根本既斷。則其枝葉
雖欲妄生。必無因矣。阿難如是四種律儀之事。果
能念念不懈。刻刻精嚴。無有遺忘。任持不失。則此
人之心。尚不緣於色等六塵。又何有於魔事者哉。
以魔必托塵而發。既不緣塵。則諸魔事自不發生。
是故定慧均修之者。必以戒為根本也。前約破戒。
壞其善根。喻如刀斷多羅。不復更活。今約持戒。滅
其惡本。則曰枝葉不生。此前後經文照應之妙也。


△二正開後說一略述受持一勸持顯益
一勸持。】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坐寶蓮華所說心呪。」


【此正勸持呪。以除宿習也。葢前說定慧破煩惱障。
復明戒學以破業障。今勸持呪。更除宿習。兼破報
障也。三障苟破。一心清淨。自可遠魔而入道矣。意
謂若此初心修學之者。設有過去多生習氣惑業
種子。不能除滅。所以好正固邪。欲潔偏染。事不從
心。隱微恍惚。似有驅䇿之者。是皆宿習以使然也。
當是之時。欲入正定。豈不難哉。然汝唯教如是之
人。定要一心誦我所說大佛頂無畏光明摩訶薩
怛多般怛羅云大白傘葢。以此呪心體無對待。曰
大。相絕塵染。曰白。用覆一切。曰傘葢。即如來藏心
也。然此一心三大秘密無上不測神力藏心之呪。
斯是如來從無見頂相。現無為心佛。且此心佛又
從其頂放百寶光。發輝照耀十恒沙界。此正心佛
[007-0563a]
坐寶蓮華之所演說。乃無上心呪也。則知此呪為
尊中之尊密中之密。故能除諸惑習。遠離魔事者
也。


△二顯益。】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此顯呪力利益也。意謂且汝宿世與摩登伽。若論
歷劫結髮因緣。其恩情愛染。貪戀習氣。如魚似水
者。巳非一朝一夕一生一劫。其來遠矣。宜乎卒難
除滅者也。按登伽經云。阿難既反女啼。不止續念。
阿難隨至祇桓。佛使追呼。而問之曰。汝逐阿難。欲
何所索。女言。我聞。阿難無婦。我又無夫。佛言。阿難
無髮。汝能剃頭否。女歸白母。巳許剃髮。佛問。汝愛
阿難何等。答曰。我愛阿難眼耳口鼻以至身形等。
佛言。阿難眼中但有淚。耳中但有垢。口中但有涎。
鼻中但有涕。身中但有屎尿。有夫妻者便有惡露。
有惡露則生子。有子則有死。既有死喪。便有啼哭。
是身何益。汝何所愛。女聞是語。便自正心。即得入
道。佛言。是女曾五百世。為阿難婦。互相敬重。彼此
貪愛。故今相見。如兄如弟。難割捨也。愛心永脫者。
指初聞呪。得三果也。阿羅漢者。指前文殊選圓通。
後證四果也。良以先蒙呪力。銷除宿習。後藉法音。
悟明聖果。設非呪力。除此宿習。安得婬心。契無為
法。故仍歸功於呪力也。且登伽習厚。尚屬淫女。無
心修行。但由神呪不測之力冥資之功。尚然速證
[007-0563b]
無學果位。何況汝等在會聲聞。惑習淺薄。且所求
者。惟最上乘決定自信成佛之道者乎。須知宿習
譬如塵埃。呪力却似順風。葢誦呪之除習。猶順大
風。以揚輕塵。有何艱難險阻之事哉。


△二精修感應。】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此明精修律儀持誦秘呪依教行道佛必感應也。
意謂設若末世有修耳根圓通者。發心欲坐修道
之場。必須先持比丘根本四種律儀清淨禁戒。然
於受戒之時。應當選擇授戒之師。須清淨者。葢師
乃學人模範。設模範回邪。而能依之。成正器者。鮮
矣。故欲得戒。必擇戒根第一清淨。以為其師。梵語
沙門。此云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識心
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此大僧之通稱也。若其不遇
真實清淨如是大僧。縱雖受戒不過虗名。然實無
漏戒體。必定不能得成就也。若遇真僧。戒方成就。
自此巳後。隨家豐儉。稱力有無。有新衣者。便著新
衣。無新衣者。則浣染成淨。而著淨衣。燃沉水香。閒
居獨處。此則表裏俱潔。內外皆淨也。誦呪百八者。
以除百八煩惱也。以其戒違現業。呪除宿習。則魔
障不生。然後可以准諸密部。擇日結界。建立壇場。
既立壇場。便可修定。仍恐宿障未除。不能發慧。故
須仰求諸佛放光灌頂。助發智慧。阿難如是末世
出家二眾。與夫白衣在家二眾。雖則四眾同壇。然
[007-0563c]
必各自為類。勿得混雜。如優婆塞隨大僧後。優婆
夷隨尼眾後。此一定之序也。雖許同壇。然必其心
滅除貪癡婬愛等念。且要奉持諸佛清淨戒者。方
為可耳。設或不然。勿許濫從。以妨道業。而於修道
場中。須發菩薩四弘誓願。其或出入圊廁之間。須
當澡浴。以潔其身。晝三夜三。此六時中。精勤無間。
恒常行道。如是不寐。排遣昏散。內攝其心。經於三
七二十一日。我必自已。親現其身。至行者前。摩頂
攝受。安慰開導。令其行人。自得開悟。徹見藏心。葢
佛現摩頂者。正應所求。乃感應道交。水澄月現也。
雖獲斯境。然而行者須念。唯心不得。心外躭染。致
招魔事。慎之慎之。


△二廣顯義軌一正示儀軌一請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此請末世修行結界建壇之軌則也。當機若曰。我
巳蒙佛無上大悲。自從開會己來。多方誘引。種種
教誡。以至四種清淨。明誨茲者。故得雲散長空。心
同皎月。巳獲開解。而了悟矣。自知依此耳根圓通。
由如幻聞熏聞修。而證入如幻三摩地也。則我無
學之道。決定可成。更無疑矣。但其末法初心修行
者。必須建立修道之場。未審云何結界方合佛制。
而不違於世尊所說清淨軌則耶。


△二示答一別示一壇法一立壇方法。】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007-0564a]


【此示壇場軌則也。葢聖人施設。事必有理。雖依理
而彰事。實藉事以顯理也。豈是徒設壇儀。以炫眼
目哉。事固如文可知。而理則非表不顯。雪山者。表
真如法性不變理體也。大力白牛。表自性清淨根
本正智也。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
醐。草譬三慧。醍醐喻性。表從三慧得如來藏性也。
清水。表首楞嚴正定也。以水草呞牛者。正如行人
定慧均修也。其糞微細者。表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也。糞和旃檀以泥其地者。表三無漏學能熏法身
成真因心也。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者。表
生滅心為本修因不能圓成果地修證也。設無雪
山白牛者。表無最上之機也。別於平原者。表乏上
根且取中根也。穿去地皮者。表蠲除外務修返聞
也。五尺以下者。表從解結破五陰也。黃土者。黃色
居中。表六根門頭中道佛性也。和十香者。表具十
善。所謂身無殺盜婬口無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
無貪嗔癡也。細羅為粉者。表十善融通廣為萬行
也。合土成泥者。表萬行唯心也。以塗場地者。表成
真因也。方圓丈六者。表八正道攝於八邪也。八角
則方而復圓。圓而復方。表體用不二事理同歸也。
葢上白牛。正表最上根人。以能不隨分別。即三緣
頓斷。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喻如唯以牛
糞可和旃檀也。設或不能直下歇狂。須知修行二
決定義。就六根門頭。破除五陰。得元明覺無生滅
[007-0564b]
性。為因地心。更加四種律儀五會神呪。方成妙修
者。喻和黃土。旃檀之外。加九香也。梵語旃檀。此翻
與樂。即白檀香也。竺法真云。出外國。羅山有白檀
樹。此經用以塗地。非法華海岸旃檀六銖價值娑
婆者也。沉香。異物志云。出日南。凡欲取者。斫樹著
地。積久朽爛。其心至堅者。入水則沉。蘇合。續漢書
云。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或曰蘇合。
國人採花笮汁。熬以為膏。以賣買客。熏陸。南方草
木狀云。出大秦國海邊大樹。生於沙中。盛夏樹膠。
流涉沙上。性能止痛。採取賣之。鬱金。說文云。鬱鬯
乃百草之華。遠人所貢方物。鬱人搗而煑之。和酒
以降神也。白膠。本草云。商雒間多有樹。如白楊。實
大如鳥卵。能除惡氣去。瘡𤺋。即楓香脂也。青木。南
州異物志云。是草根能寤魘寐。狀如甘草。出交州。
零陵。南越志云。一名燕草。又名熏草。出零陵郡山
谷之間。葉如羅勒。能止精明目也。甘松。出涼州諸
山。能和合眾香。可除腹脹。亦能下氣。雞舌。異物志
云。出薄洲。云是草萎。乃漢時尚書郎含之奏事者。
設或久服。則能令人身口皆香。即丁香也。場地者。
即密部所謂畫地為場也。然欲修定。必須擇日結
界建壇修行。既畢。即解界撤壇。不得留至明相出
時。此定制也。古云。封土曰壇。除地曰墠。除埽也。國
語云。壇之所除地。曰場封土。即起土也。此中場地。
可如其墠。今既名壇。必須起土。故先除地為場。後
[007-0564c]
別取黃土和香。於其場上。以泥塗起。令成壇相。在
室中央。此示楞嚴壇場之法式也。


△二供養方法一壇中供物。】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此明壇中所供之物也。金銀銅木者。是令隨力為
之。不必拘執也。然壇心者。乃表中道因心真如本
體也。蓮華者。表因果同時染淨不二也。所造者。表
真如位中本無因果染淨。以能隨緣故。成染淨因
果也。鉢名應器。表如來藏事理圓融。隨眾生心。應
所知量也。八月露水。表中道純真首楞妙定也。隨
安華葉。表如幻聞熏聞修中道妙慧也。八鏡安方
者。表眾生本有八識大圓鏡智不離當處也。圍繞
華鉢者。表妙慧恒依藏心也。鏡外建立蓮華香鑪
者。表依慧發行從性起修也。各須十六者。表慧華
戒香自行八正化他八正也。間華鋪設莊嚴香鑪
者。表戒慧互嚴還修自性也。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者。表無相妙戒在惑業而不染惑業也。白牛乳餅
及餘七物者。表稱性所起禪悅法喜。所謂八正道
味也。各各十六圍繞華外者。表一一正道各具自
行化他二種八正也。以奉諸佛及大菩薩者。表以
巳證禪悅法喜正道之味回因心而向果德也。每
以午食之時若在中夜而獻享者。葢午為日中。子
為夜中。表諸聖位必須中中流入也。蜜乃華之精
酥。為乳之精。皆是味中上味。表耳根圓通妙妙聞
[007-0565a]
心也。半升中數三合成數。表中道定心能融五濁
會三空也。壇前別安小火罏者。正表耳根一門從
此深入也。兜樓婆香。異物志云。出海邊國。如都梁
香。又翻譯云。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
舊云。白茅香以之煎水浴炭者。表戒根清淨呪力
除習。則正助皆具而發正定之真修也。投酥罏內
者。表從妙心修耳根三昧也。燒令煙盡者。正表初
於聞中以至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也。享佛菩薩者。
乃表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顯上同下合二種殊勝
也。


△二壇外莊嚴。】


「令其四外徧懸幡華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此明壇外所供佛聖及莊嚴也。令其四外者。表四
種明誨之外不妨諸行互嚴也。葢幡表密呪有摧
邪輔正之力。華表密因為六度萬行之宗。於壇室
中四壁敷設者。表一真法界具四法界也。十方如
來者。表果覺也。菩薩像者。表因心也。梵語盧舍那。
此云照。謂光明徧照也。為一真法界寂場真主。乃
報身智慧也。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為三
千大千娑婆教主。即應身慈悲也。梵語梅怛利曳。
此云慈氏。正當來之教主也。梵語阿閦。此云不動。
居東方羣動之首。表動中有不動智也。梵語阿彌
陀。此云無量壽。居西方極樂之邦。表與樂。乃無緣
慈也。諸大變化觀音像者。如前文所明眾首臂目
[007-0565b]
等。此是顯教圓通之主。金剛藏者。常領金剛。護持
呪人。伏魔除障。乃是密教圓通之主。安其左右者。
表顯密齊彰也。帝釋云能作。即忉利主。梵王不犯
欲塵。即初禪主。烏芻瑟摩即火頭金剛。藍地迦即
青面金剛。軍茶利亦金剛名。毗俱胝即毗盧神變。
經云。右邊毗俱胝手垂數珠鬘三目持髮髻尊形。
猶皓素圓光。色無比者。是也。四天王者。即東南西
北。所謂持國。增長。廣目。多聞也。頻那即猪頭使者。
夜迦即象鼻使者。自帝釋之下。此等外護。俱表摧
邪顯正之功用也。八鏡懸空者。表諸佛果位轉八
識。成大圓鏡智。從空如來藏。普照十方塵剎中也。
與壇鏡相對者。表生心即是佛心。佛心不異生心
也。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表生佛互融聖凡無異。
乃不可思議之境也。葢空中人鏡覆照壇鏡者。表
果徹因源也。壇中八鏡仰照空鏡者。表因該果海
也。設或行人。二六時中。於此壇儀。苟一著眼。了明
斯理。則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通身皆在事事
無礙法界中矣。


△二修法。
一示其行修一七中助行。】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此示三七之中禮誦助修之軌則也。凡所願求。必
先歸敬三寶。為最初方便。以故初七日中。至誠頂
禮佛及菩薩羅漢號者。所以仰仗佛聖不思議力。
加庇助道也。且要恒常於晝於夜六時之中。持誦
[007-0565c]
佛頂心呪。圍繞壇場。以至誠心修行佛道。每於一
時。繞壇常行。一百八遍。此初七之事也。第二七中。
須要一向不雜餘念。唯有專心。發菩薩願。務使心
心相續。念念無間。而不斷絕。毗奈耶中。先有願教
者。即梵網經中。十大願王。以及四弘誓願也。此二
七之事也。第三七中。要於晝夜。精勤勇猛。十二時
間。頃刻不懈。一向持佛般怛囉呪。以至末後。第七
日終。則十方如來一時出現於壇空諸鏡交光之
處。如斯行人。必承諸佛。親摩其頂。此正水清月現。
感應道交。轉凡心而成佛心者。此其時矣。


△二七後正修。】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身心明淨猶如瑠璃。」


【此明三七之後壇儀既輟。場地仍存。即於室中行
道之場修習正定也。能令如是末世眾生。於七後
修學者。得大開悟。身心明淨。猶如瑠璃。內外映徹。
根境不礙。此正因定發慧。故知顯修密持所獲圓
通均無異也。此中三摩地者。即首楞嚴王之耳根
圓通也。須知上來持戒誦呪二種助行。唯為助此
正定真修設。或正助旨趣。如不了然。則界場壇相。
悉屬虗文。故凡有志於正定者。宜細味焉。


△二簡其不成。】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此明壇儀雖立。設或師友不淨。亦難成就也。十比
丘者。准方等陀羅尼云。行此法時。十人巳還。是約
[007-0566a]
極多。不過如此。經有明訓。欲修習者。不可違也。設
無同志。寧可獨行。不必強足人數。致有不淨。而令
所修不成就也。此中簡者。乃有二種。一受戒不如
法。二同行不如法。是二之中。但一不淨。則不能得
尅期取證。故知師友亦不可不選擇也。


△三明其獲益。】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此明道場縱雖不成。然能安居百日。亦獲益也。葢
修定之法。雖各不同。然有四種行法。則攝一切三
昧。一曰常坐。如文殊說。身開常坐。遮行住臥。即一
行三昧。二曰常行。出般舟經。唯專行旋。不坐不臥。
即佛立三昧。此二皆九十日。為一期也。三曰半行
半坐。如方等云。旋二百一匝。却坐思惟。故法華云。
若行若立。讀誦此經。若坐思惟此經。四曰隨自意。
如請觀音諸大乘經。非行非坐。實通行坐。此二不
立期限。今經所說。楞嚴三昧者。若依前云。三七不
寐。制令行也。今云端坐。百日制令坐也。故知此法
乃半行半坐之三昧也。利根者。謂惑障俱輕。福慧
純厚者也。須陀洹云入流。乃見道位。即圓初信。如
阿難圓悟藏性。頓獲法身也。縱其身心俱生細惑。
一時難斷。無學聖果未得即成。然而決定自知。成
佛之事。不虗謬也。所謂一信永信。信得自心。是佛
自性。即佛更不再疑也。


△二總結。】
[007-0566b]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此總結答也。意謂汝問道場清淨軌則者。我巳言
之。其建立之法。與夫修學之法。無非如上所說者。
是矣。


△二重宣神呪一當機啟請。】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佇聞如來秘密章句。」


【此請重說呪也。意謂自。我棄俗。出家巳來。尋常恃
佛。憍憐寵愛。唯求多聞。但得初果。所以道力微弱
被魔所攝者。由其未得真修實證無為之理耳。是
以遭彼娑毗迦羅。先梵天呪。邪術所禁。然在彼時。
心雖明了。其如道力輕微。聽其撫摩不能自由。賴
遇文殊。將呪往獲。令我彼時解脫婬難。始得歸來。
雖蒙神呪。然而文殊正是密誦。破邪除婬。而我但
得冥獲其力。尚未親自顯然一聞。惟願世尊。大慈
大悲。重為我等。宣說一遍。足見慈悲。成始成終。救
拔恩矣。庶使現預此會。與夫當來在輪迴者。均霑
法利也。以能仰承密呪音者。則遠魔離難。身得解
脫。破惑證真。意得解脫也。作是請巳。一切大眾。普
皆禮佛。願聞如來秘密神呪微妙章句焉。


△二世尊正宣一化佛說呪一現化表顯。】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放光如來宣說神呪。」


【此明將重說呪。先現化佛。以表顯也。肉髻者。准無
上依經云。乃是頂骨涌起。自然成髻。即大佛頂無
見之相。表不動本體也。從此放光者。表尊勝頂法。
[007-0566c]
由無上妙智所發也。百寶者。表百界也。光中涌蓮
者。表依妙智而發勝因也。千葉者。表千如也。有化
佛坐華中者。表因果一契百界千如無非本如來
藏妙真如性也。自佛頂之佛頂。放寶光之寶光者。
表尊中之尊密中之密也。由一頂髻放十道光具
百寶色者。表如來藏一心流出十種法界。界各具
十。成百法界也。一一光明遍十河沙者。表一一法
界皆具如來藏性圓含十界。故其為體。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也。金剛徧界者。表循業發現生善滅惡
隨緣妙用也。又此藏心全體大用。猶如金剛。無能
摧壞者也。所以破十界生死。顯十界涅槃。以具折
伏之威。故令人仰觀而抱畏。復有攝受之慈。故令
人俯思而懷愛。正謂威神可畏。慈容可愛。二者兼
具。而均令人不能去其懷抱也。頂佛說呪者。正表
無為心佛無上心呪。以顯藏心微妙不可思議也。
呪者。祝願也。佛以此呪。祝願眾生。令其革凡成聖。
而不自知。如蜾[虫*臝]之祝螟蛉曰。類我類我。久則肖
之。而曰神者。以呪能摧邪輔正。破惑證真。具諸不
測之威靈也。梵語散那。此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
而為獲法之主。以示迹為神。故曰密迹。


△二正說神呪。】


「南無薩怛他蘇他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
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七誦者至此句稱弟子某受持

烏𤙖三十八至印兔那麼麼寫七十八至此句準前稱名若俗人稱弟子某甲
[007-0567a]
囉闍婆夜七十九至印兔那麼麼寫七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名
婆伽梵七十三至麼麼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名
突瑟吒質多三十三至娑婆訶二十七


【以上神呪。凡有五會。共四百二十七句。計二千六
百二十字。乃密詮大佛項法如來藏心也。較前顯
說。利益無異。以有眾生應從顯說而獲益者。亦有
眾生。應從密說而獲益者。雖顯密互陳。然皆發明
大佛頂如來藏之不思議體用也。葢諸經神呪例
皆不翻。自古人師。多有異說。古德會之。不出四悉。
一云。呪者鬼神王名。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為
非。此世界悉檀。歡喜義也。二云。呪者如軍中密號。
唱號相應。無所訶問。不相應者。即執治之。此為人
悉檀。生善義也。三云。呪者密默遮惡。餘無識者。如
微賤人。奔逃異國。詐稱王子。彼國因以公主妻之
多瞋難事。有一明人。從其國來。公主往訴其人語
曰。若當瞋時。應說偈云。無親往他國。欺誑一切人。
麤食是常食。何勞復作瞋。說是偈時。默然瞋歇。此
對治悉檀。破惡義也。四云。呪者諸佛密語。惟聖乃
知。如王索仙陀婆一名而具四實。謂鹽水器馬也。
羣下莫曉。惟智臣解之。呪亦如是。祇一法語。徧有
諸力。所謂歡喜生善。滅惡入理。此第一義悉檀也。
以具四義。故存本音而不翻也。葢譯經之法。有四
例五不翻。後之從事。者不可不知。四例者。一翻字
不翻音。即諸呪語。二翻音不翻字。如卍𠁼等。是西
[007-0567b]
字此方呼萬呼伊。非西音也。三音字俱翻。即諸經
文。四音字俱不翻。即是梵筴。五不翻者。一秘密不
翻。即是諸呪。二多含不翻。如比丘三義。婆伽梵六
義等。三此方無不翻。如閻浮樹等。四順古不翻。如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五尊重不翻。如般若尊
重智慧輕薄等。此呪在四例之中。即翻字不翻音。
於五不翻中。乃秘密不翻也。然此秘呪。非但止是
梵語。乃是諸佛心印。秘密法也。葢梵語。此方之人。
雖或不曉。然天竺之人。未甞不知。至於秘呪。非但
天竺常人不知。即下位聖賢不達上位聖賢之呪。
故於顯部之外。另曰密部也。然在西域秘密部類。
分東西南北中。凡有五部。此呪正當中央毗盧遮
那灌頂部也。然諸佛設化。均有顯密二教。猶體之
與用。相資相濟。而不偏廢者也。如世良醫療人之
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則顯說病源。以至藥性及
炮製之法。此猶諸佛之顯教也。二者唯授丸散湯
劑。不為立方。亦不與說藥。名湯頭。但令服者病愈
而巳。不必求知何藥何治。此猶諸佛之密教也。故
今秘呪正如授藥不必求解伹誦持之自必遠魔
脫難斷惑證真出生死而入涅槃轉煩惱以證菩
提也。


△二述功勸持一述果人自利化他功。】


「阿難是佛頂光聚亦說此呪名如來頂。」


【此述果位中人自利利他皆此呪心之功用也。以
[007-0567c]
此呪體即如來藏心。故言呪心。又從如來藏心。流
出斯呪。亦名心呪。此則通指全呪為心。非謂悉怛
多鉢怛囉六字為心也。以彼但是呪之名目耳。須
知此呪名標灌頂秘密部類伽陀之頌。精微奧妙。
不可思議。不可解釋。然其五會。分章四百二十七。
句莫非密詮藏心。而與顯說無異。但此一心而有
三義。體無對待。曰大。即如來藏妙明心。元如實空
不空義。相絕塵染。曰白。即如來藏本妙圓心如實
空義。用覆一切。曰傘葢。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如實
不空義。由具此三。故能生成天地。養育聖凡。所以
十方一切諸佛。莫不由此以出。從是而生。則知諸
佛出身之路。生成之德。皆此秘密呪心之功用也。
不唯出生。即是十方如來所以得成無上菩提。稱
為正徧知覺者。莫不因此秘密呪心不生不滅為
本修因以為密因。然後圓成果地覺道也。則知諸
佛因心果覺。始終無二。皆此秘呪所詮。如來藏心
也。不唯因果。即是十方如來。能降一切五陰諸魔。
制伏斷常諸見外道者。莫不執此秘密呪心金剛
王劍。為降魔制外之利器也。則知諸佛降魔制外。
皆此呪心之功用也。不特如此。即是十方如來普
現身雲。坐寶蓮華。徧應微塵一切國土者。莫非乘
此秘密呪心大白牛車。故能游於微塵國土。隨類
現身。則知諸佛能徧應塵寰者。皆此呪心之功用
也。不唯現身。即使十方如來八音四辯。於微塵國
[007-0568a]
土。隨機演教。轉大法輪者。莫不含此秘密呪心正
法眼藏。以為德木。然後吐露而向人也。則知諸佛
能隨根說法者。皆此呪心之功用也。豈唯說法。即
是十方如來道成之後。能於十方。慈悲攝受摩人
之頂。授人之記。設或自果未得圓成。居因地時。亦
能蒙彼十方諸佛攝受摩頂。授菩提記者。莫不持
此秘密呪心。以為符劵。故能為師為弟。授受分明
也。則知諸佛若因若果。從凡至聖。皆唯持此秘呪。
一心為成佛真印。作度生巴鼻也。不唯授受。即是
十方如來能於十方。救拔濟度羣灾羣橫八苦八
難者。亦此呪心也。此中釋文。據舊解曰。八苦八難。
皆與常途別異。尋常以生老病死。合怨憎等四為
八。然又贅以大小諸橫。盡其餘苦耳。八難亦與諸
經不同。今以賊兵王獄風水火饑為八。以饑渴即
饑饉。而又贅以貧窮。亦盡其餘難耳。若然則佛語
參差。名相不一。其過無窮。今不暇辯。且伸正意。至
如八苦者。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
陰盛也。若准涅槃經。則前七為別。後一為總。以此
五陰。蓋覆真性。集聚前七。諸苦從生。惟陰為本。最
熾盛也。八難者。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洲。五
盲聾瘖瘂。六佛前佛後。七世智辯聰。八長壽天。以
此八種不堪受。教難入佛法。故名為難。蓋經中所
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瘂者。此八難之前半也。
怨憎會至五陰盛者。此八苦之後半也。以難言之。
[007-0568b]
則舉前以攝後。以苦言之。則說後而該前。此苦難
之從分也。大小諸橫者。據藥師經。大有九種。小無
數量。難可具說。且九橫者。一謂病不服藥。橫殺眾
生。信邪祀鬼。本不當死。由不服藥。傷生致死。名為
橫死。二謂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謂橫為非人。奪
其精氣。四謂橫為火焚。五謂橫為水溺。六謂橫為
惡獸所噉。七謂橫墮山崖。八謂橫為毒藥。與夫厭
禱呪咀鬼害所中。九謂橫被饑渴所困。不得飲食。
據此。則經中兵獄二難。攝入第二橫中。以皆王法
故也。賊難攝入第七橫中。以普門品云。或被惡人
逐。墮落金剛山故也。餘皆九橫三灾之明文也。智
者請詳。豈得按圖索馬膠柱皷瑟一槩。唯以八苦
八難。而曰別異。又曰。不同以釋經文耶。且佛語舉
前略後。以後該前。錯綜苦難。而隱明九橫三灾者。
此如雲中之龍。首尾莫測也。正顯世出世間苦難
灾橫無量無邊難以悉述此特略言之耳。意謂八
苦八難。依此呪心。則同時解脫九橫三灾。依此呪
心。則應念消散者。莫不依此秘密呪心。猶如拯溺。
必依舟航。後施救濟也。則知諸佛能救拔苦難。濟
度灾橫者。皆依仗此秘密呪心。為寶筏也。有聲無
字。為瘖聲字。俱無為瘂。不唯苦難灾橫依此救濟。
即是十方如來在因地中。事奉知識。如意供養。紹
隆佛道。為法王子者。莫非隨順秘密呪心。則知諸
佛在因地中。事師如意。繼佛紹化者。皆由隨順秘
[007-0568c]
密呪心之功用也。不唯事師紹法。是為如此。即是
十方如來而能攝受因親及親。故曰親因如親。阿
難因及登伽者。是也。雖皆小乘。然聞秘密如來藏
心。不生驚疑與怖畏者。若非自能行此呪心。何能
化他行。是呪心耶。則知諸佛能攝小歸大者。皆修
行此秘呪之心。為引小入大之功用也。不唯攝小
歸大。即是十方如來出真兆聖。八相成道。亦此呪
心也。即如離兜率降皇宮。入胎出胎。逾城出家。以
至初成正覺。坐菩提樹中間。轉大法輪。末後入大
涅槃者。莫非誦此秘密呪心。而不忘失。故始終現
相。皆不離於秘呪藏心也。則知諸佛能得菩提。入
涅槃者。皆由誦此秘密心呪之功用也。不唯此也。
即使十方如來化緣既畢。將欲歸真。於滅度時。末
後遺言。囑付佛法。紹繼之事。亦此呪心。乃諸佛授
受列聖相承者也。然而欲得此心。須藉三學。即究
竟堅固之定者。證此呪心也。住持般若者。明此呪
心也。嚴淨戒律者。攝此呪心也。所以三無漏學悉
得清淨一切佛法相續不斷者。莫非傳此秘密呪
心也。則知諸佛之道。繼往開來。無非傳此一心。更
無別物。所謂以心傳心。心心相傳者也。設若我欲
廣說呪心。雖從晨旦。巳至薄暮。音聲相聯。不間不
歇。與其中間。字不重舉。句不疊宣。如是縱經恒河
沙劫。終亦不能演說得。盡此呪之功用也。正華嚴
所謂。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者。此矣。不唯此呪。
[007-0569a]
但名如來藏心。亦說此呪。名如來自證理體三德
秘藏之大佛頂也。即前文云。斯是如來無見頂相。
無為心佛。坐寶蓮華。從頂發輝。無上心呪也。


△二述因人滅惡生善功一略示得失。】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此述修因之人受持與不受持之得失也。自汝等
有學下至無有是處。皆明不持之失也。從阿難下
至所不能害。皆明書寫佩帶安置。以況能持之得
也。意謂汝等三果四向巳前。皆名有學。以未能盡
分段生死。所以猶屬輪迴。若發至誠心。取阿羅漢
果。設不持此佛頂心呪。而坐修道之場。欲令身心
清淨。遠諸魔難。一切事業者。決無此理也。樺皮貝
葉紙素白氎者。言各從土產隨遇。而書無簡擇也。
白氎。出天竺國。有好者。價值無量。此土無之。然書
此呪。必須五會全文。非單六字呪名也。此為愚鈍
眾生。別開方便。故有或貯囊內。或帶身上。或置宅
中之說。然一切諸毒。不能害者。正顯佩帶安置。尚
然如此。何況盡能受持讀誦者耶。


△二廣顯利益一獲益免難。】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此顯呪心功用能獲出世大益。亦免世間毒難也。
以此呪心。乃三德秘藏。無法不具。而誦持者。則亦
具足秘藏功能。何益不獲。何難不免。故知此呪如
如意珠。無益不備。如阿陀藥。無毒不消。足見難思
[007-0569b]
之妙用也。意謂阿難我今為汝此第二番。重更說
此佛頂神呪。有二功能。一者在世間。則能護生。令
無怖畏。免於諸難。二者出世間。則能助道。令得菩
提。成就智慧。所謂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也。何
以知其能獲生免難耶。設若我滅度後。末世之中。
其有眾生。有能自誦佛頂呪者。其或不能。若是轉
教他人代巳誦者。汝應當知。如是眾生。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或入大水。水不能溺。即使世間所有一
切大小諸毒。皆不能害者。以得此呪心。則山河大
地尚然化成無上知覺。何況水火諸毒而不化耶。
不特此也。如是乃至天神地祇。毒龍惡鬼。精靈魔
魅。所有迷惑人心。惡毒邪呪。皆不著者。以正能壓
邪。如文殊密持。即破登伽邪呪者。是矣。心得正受
者。謂持心呪不受諸受。故名正受。以邪受不能動
故。惡呪不能著。即究竟堅固之三昧也。即使一切
世人所有呪詛之術。或作厭勝之法。或下蠱毒之
樂。所謂金銀草木。與夫蟲蛇。萬物毒氣。但有入此
持呪人口。不惟不傷。抑且皆成甘露上味。此如鼎
有靈丹。而頑銅鈍鐵入者成金也。即使一切灾變
惡星臨宮相照。并諸一切惡鬼惡神。以至磣心。全
無慈念。狼毒惡人。然於如是持呪之人。俱皆不能
起惡念者。以此呪心。上合慈力。是故一切惡毒鬼
神磣心之輩。莫不睹德容以意銷。被慈風而心化
也。不惟不能為害。且而猪頭象鼻。諸惡鬼王。及其
[007-0569c]
眷屬。以能誦呪。饒益彼類。咸以為德。皆領深恩。且
於尋常。勤加保守。由其護呪。而兼護人也。足見善
惡。皆人自致。所以持呪之者。雖有惡毒鬼神。不惟
不能為患。而且感恩佩德。守而護之者。則知神呪
乃吾自心轉變不思議力也。明矣。然欲推此救護
世間。正如順木張帆。何難之有哉。厭即厭勝。謂厭
彼勝作邪術。以鎮厭之蠱毒者。西南夷所畜。有蛇
鼠蝦蟆等類。即左傳云。皿蟲為蠱。謂以蠱藥行毒
以害人也。


△二諸聖擁護。】


「阿難當知是呪常有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此下至悟無生忍。皆明助道成智也。蓋諸聖擁護
者。以此呪心即金剛藏心也。故慈恩翻首楞嚴。為
金剛藏。此諸菩薩證是定故。因以彰名。所以持是
呪者。即持金剛藏心。以故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不
分晝夜。常隨侍也。八萬四千者。正顯未持此呪。則
有八萬四千煩惱。既持此呪。則成八萬四千正智
也。那由他云萬億。當此方該數。俱胝云百億。當此
方兆數。乃十大數之二也。此中以八萬四千如是
數等恒河。又以如是眾多恒河所有之沙。以一沙
對一金剛。則金剛之多。豈可得而思議者哉。此唯
一類相聚。故曰種族。非謂此中兼種族也。何況一
一皆有眷屬。則金剛藏王主伴之多。愈難量矣。此
諸聖眾為呪衛人。若晝若夜。參隨侍衛。如是之人。
[007-0570a]
猶慈母之護嬰兒。時刻不離者也。設若眾生。縱於
散亂之時。非有正定之念。但能散心思憶。信口受
持。是金剛王亦常隨侍。何況決志修定。發菩提心
者。而不隨侍乎。以此菩薩。既得如來藏心。去惑純
精。而與行人。現具藏心。本無差別。雖聖凡各異。心
精則同。故能以同體心精。冥冥之中。如兩鏡相對。
以心印心。疾速啟發。彼持呪者。自性神通。覺明真
識。是人應時得大開悟。便能記憶過去久遠沙劫
前事一切妙理。周徧無遺。了知不謬。毫無疑惑。得
真見道。故能獲宿命而得天眼也。


△三不墮惡趣。】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此顯能持呪者。則永離惡趣。不生下賤也。第一劫
者。指今發心持呪之初時也。後身者。指最後成佛
之一身也。於其中間。不生藥叉等。俱准前釋。迦吒
云辛奇臭餓。即奇辛奇臭之餓鬼也。對本曰讀。背
念曰誦。圖印曰書。抄謄曰寫。顯佩曰帶。密置曰藏。
貧則困苦。賤則役苦。皆妨道業。以上諸趣。俱為不
可。樂處既不生。此則定生可樂處矣。以持尊勝頂
法。故感尊勝妙報也。


△四得佛功德。】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此顯能持呪者。則能得佛功德也。意謂此人雖不
修福。但能持呪。而諸佛所有功德。皆與之者。以呪
[007-0570b]
力使然也。梵語阿僧祇。此云無數。若准華嚴。百二
十大數者。此當一百第三數。以天人中能知算數
者。極數無能算。故曰無數。不可說不可說者。當一
百十九數。甚言其劫數之多。不可以語言說也。由
是諸佛所有功德。本欲等與眾生。其如眾生。不能
了達同體法性。故難領受。既持此呪。則知諸佛是
眾生心內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了得心佛
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故如惡叉聚果。同在一處。熏
修永無。分離失散。是故戒根不淨者。能令清淨。未
能得戒者。能令得戒。於正定中。未精進者。能令勇
猛精進。於三無漏學。未有智慧者。能令得大智慧。
於五住二死。未清淨者。能令速得菩提涅槃。究竟
清淨。設或此人縱有宿愆。不能持齋。與持戒者。但
誦此呪。日久月深。消除魔障。自然成就。能令齋戒
圓成等者。以與諸佛。同處熏修。如荊棘生於麻中。
雖不扶而自直也。


△五消除現業。】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呪時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此明持呪能滅現在罪業也。意謂阿難是人持此
呪時。設有毀犯一切禁戒。於未受持此呪之時。今
既持呪。自此之後。誓不再犯。則從前所有眾破戒
罪。無問所犯若輕若重。頓於一時。悉皆銷滅。縱其
往日曾經飲酒食肉。復噉葱韭薤蒜興蕖。此五辛
味。以至種種葷腥不淨之物。今持呪後。一切佛聖
[007-0570c]
天仙鬼神。亦不將此而為過也。以上皆明犯戒食
噉。於未持呪先。滅罪免過。於既持呪後。非謂持呪
之後仍可任意無忌也。設或此人頭陀自律。囊橐
蕭然。即不能備新衣淨服。雖著不淨破衣弊服。凡
一行動。凡一住止。皆悉同於清淨不二。縱使此人
乏於資斧。不能作壇。又不能入楞嚴道場。而亦不
能隨眾熏修三七行道。但能誦持此佛頂呪。還同
於彼入壇行道。所有功德。無有異也。設若有人。縱
造五逆。所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
合僧。是皆五無間獄。極大重罪。乃在不赦者也。以
及出家二眾所犯之律。梵語波羅夷。此云棄。謂犯
此罪者。則永棄佛法。邊海之外。猶如死屍。大海不
納也。比丘四者。即婬殺盜妄四根本也。尼云八者。
即四根本。復加觸入覆隨也。如是等業。皆極重而
不可懺者。若能悔過。持此心呪。則罪業如沙聚。呪
力猶猛風一吹便散。悉皆滅除。更無毫髮之少留
也。然此棄罪。在未持呪前。或有所犯。以能悔過。持
此心呪。便可滅罪。非謂持呪可以滅罪。仍然妄行
須知再犯。則不容矣。


△六消除宿愆。】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此明持呪能除過去罪業也。以上文惟除一生罪
業。今除無量劫來多生罪業也。不惟單除罪業。乃
至不久得無生忍者。入聖位也。則其呪力。神功妙
[007-0571a]
用。可盡述哉。所謂成就眾生。由世間智者。此矣。懺
悔者。懺是梵語。具云懺摩。此翻悔過。悔是華言。華
梵兼舉。故曰懺悔。蓋懺名陳露先罪。悔謂改往修
來。館客舍也。


△七隨求滿願。】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此明隨求滿願也。以前皆因男眾而說故。此多就
女人明之。求長命下。雖兼男子。屬女意多。欲求果
報速圓滿者。是求近効乃福利果報也。如謂身體
康徤壽命延長形色端正筋力強壯。亦復如是者。
即指上來速得圓滿也。此謂小根弱機。不知持呪
之報。為當來成佛之因。惟求現前色身利益。欲速
得之。故亦滿其願也。雜形者。鬼神禽畜之類也。以
此呪心如如意珠。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故現在時。
所求皆獲。而命終時。隨願往生。則知無不遂心。無
不滿願者也。


△八護國安民。】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諸惡灾祥永不能入。」


【正顯此呪能護國安民轉㐫為吉也。癘者。四時不
和之氣。人得之而成疾疫也。餘厄難者。如蟲灾旱
潦等也。地即國土州縣聚落之地方也。梵語支提。
此翻可供養處。即淨剎之通稱也。梵語脫闍。此云
幢。又闍訓都。若云脫都。即是城臺。乃高顯處也。一
心供養者。必專心致敬。始得靈驗也。五穀者。謂麻。
[007-0571b]
忝。稷。麥。豆也。十億曰兆。兆即京兆。謂大國之多民
也。星各有方。故曰隨方。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頸
曰枷。在項曰鎻。此三木一鐵也。然上灾異。共有八
種。謂饑荒。疫癘。刀兵。賊難。鬬諍。風雨。刑罰。及灾變
惡星也。夫日月失其行。則薄蝕為妖。風雨非其時。
則毀拆為灾。五星失其度。則周國受殃。此反常逆
理。由人所致。則天以灾變而應之。非謂星有㐫惡
者也。皆由人心之不善。故天象亦成其惡矣。所以
誅暴則多飄風。枉法則多蟲螟。故鄒衍下獄。則六
月飛霜。齊婦含冤。則三年不雨。亦此義也。言八萬
四千者。乃周天列宿之總數也。二十八者。為四方
之經。八大星者。乃循經之緯。即五星與羅計孛也。
順應為福。逆應為灾。所謂惠廸吉從逆㐫。故從灾
變言之。則名惡星也。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者。如為
小兒。幻出歌謠。或作老媼。讖言赤白。皆此類也。由
是之故。能生世間一切眾生種種灾患變異非常
不測之事。然而有此秘呪之地。則能反㐫為吉。所
有灾象。悉皆銷滅者。以神呪之力。叶乎百順。故惡
變悉滅。於天灾象。不入其境也。由旬者。正云踰繕
那。此云合。猶此方之驛站也。乃輪王巡狩一停之
舍。然彼由旬數有大小。或四十里。或六十里。如此
方。所謂吉行三十里者。是也。祥者。吉㐫之先兆也。


△三結勸真實。】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007-0571c]


【此總結勸持。以明功德真實也。意謂持呪能獲如
上所顯種種利益。由是之故。宣示此呪。留於未來。
以便保護。初心修學。從耳根圓通。入正定者。令得
安隱。無諸惱害也。然而現前當來。欲修習者。須知
四事。方能獲益。否則無成。一要依我壇場。二應守
我戒律。三當所師不穢。四須於呪無疑。果能如是。
毫無缺略。此善男子。設於父精母血和合。共生此
四大五蘊現前色身。若不能得了明藏心。以獲圓
通者。則十方如來所說之法。不名真語實語如語。
不誑便為虗妄之語矣。此正反顯所說真實。必不
賺悞者也。


△三眾聖願護一天神願獲。】


「說是語巳會中無量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此明外眾金剛力士及天神地祇發願獲呪也。蓋
金剛者。即執金剛神。乃力士眾也。由獲呪故。所以
護人亦或藏王眷屬之類。非是後文之菩薩也。修
菩提者。謂修耳根圓通。乃得菩提之正定也。者之
一字。指定其人。即欲求正定。先持心呪。助修之人
也。後皆倣釋。爾時下諸天眾也。審猶果也。一生如
願者。謂令現在一生之中。凡有所作。悉能如願也。
復有無量藥叉下。八部眾也。帥謂將帥。即鬼中之
首領也。復有無量日月下天神眾也。此中列者。謂
風雲雷雨。日月星辰。以及閃電之類也。電者。陰陽
相感。薄而為電。電雷光也。據法華疏。電伯有四。東
[007-0572a]
曰身味。南名伯主。西號阿竭羅。北稱阿祝藍。然皆
曰師曰伯者。乃主宰統領之尊稱也。年歲巡官者。
即經年每歲。監察人間所有善惡之巡査官也。此
則於立道場時。誓為保護。不同上文。蓋前所誓保
護一生。此則立道場時。無風雨等事之為患耳。以
故前云。天龍歡喜。風雨順時者。正明此等護法之
意也。復有無量。山神下靈祇眾也。山神即主山神。
如陽元五岳之類。海神即主海神。如水府。四瀆之
類。土地即主地神。如堅牢地神之類。水陸空行者。
此舉三居。以該一切神祇也。萬物精靈者。如主樹
木花卉蔬果苗稼等神也。以上乃有形之類。下明
無形之眾。蓋上來所舉。巳盡欲色二界矣。此中言
風神王者。即主風神也。無色界天者。即無業果色
一類天人。此則通該上界。四空天也。以是而觀。天
神地祇。凡係三界萬物靈崇。莫不發心獲持神呪
者。足知此呪密詮藏心。雖三界萬法。均不出此。乃
一切眾生。同秉共具之道。所以持者。持此心也。護
者。護此心也。若持若護。均不外於此心者也。


△二菩薩願獲。】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此明內聖金剛藏王發願護呪也。金剛藏王者。乃
依究竟堅固如來藏心全體大用。以立名也。蓋首
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所以地上菩薩破除無明。
皆用金剛正智。以其根本無明最細極堅。若非金
[007-0572b]
剛正智。則不能破。故此呪心。亦稱金剛者。以從如
來金剛心內所流出也。故能除宿障。破無明。翻轉
塵勞。而成護法。即有八萬四千金剛正智。常隨守
護也。不取涅槃隨呪獲人者。以明帶果行因酬護
生之本願也。定散常隨者。正顯為法為人之深心
也。大自在天者。即色界魔王天也。以寶杵碎首者。
乃大聖訓物折攝。並行權巧方便也。所作如願者。
即凡有所作。菩薩加庇。悉能如願。斯則成就如幻
聞熏金剛三昧者也。故知末世有能持呪而入正
定者。皆此菩薩救護之力也。然此修習。有正有助。
不可不知。若利根人。即從耳根。返聞自性。是名正
修。設根器稍劣。不妨結界立壇持戒誦呪皆為助
行。謂是助正修之行也。以上一明正助以示行竟。


△二辯迷悟以明證一當機悟修請位。】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此明當機巳悟正助修習。復請證果位次也。所以
欲問位次。先謝教誨曰。若我等輩。愚而且鈍。不明
正定之理。此其愚也。未斷無始之惑。此其鈍也。而
況躭染樂著名言習氣。且好多聞。徒資博學。故於
欲色無色一切諸漏。未能超出而遠離者也。茲者
蒙佛慈悲訓誨。始得正助熏修楞嚴定法。是以若
身若心。無不快然者矣。誠於今日。獲莫大之豐饒
利益也。然則世尊。設依如是正助熏修。必能證果。
同與諸佛。自處三摩提中者。應無有異。敢問世尊
[007-0572c]
至如未到末後。究竟涅槃之前。云何便是最初發
心。名為乾慧之地耶。四十四心。乃至以何為其漸
次。得成修行之名目耶。自此之後。又詣何所。方名
入十地之中耶。云何修習。名為等覺之菩薩耶。作
是語巳。乃至瞪瞢瞻佛。仰求開導也。蓋此四問。涅
槃者。末後圓極之果。乾慧者。最初發覺之因。而於
中間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及煖頂忍
世四加行也。以此四十四心漸次增進。至歡喜地。
始得見道之名目也。修行者。自離垢巳去。名為修
行十地之中也。道成德備。與佛齊等。名為等覺。以
上皆屬修道之位。若到涅槃。名為妙覺。則屬證果
之位。茲惟通合見修始終。而有五十五位。為妙修
行路也。然非同於權小事修此。則如幻熏修正定
理中之所建立。乃從本無修習位次而建立。修習
位次者。其猶得門入宅。須識堂奧之淺深也。蓋涅
槃猶自家之堂奧。諸地即堂奧之淺深。修習乃主
人之步趨也。


△二如來讚許開示一讚許。】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此讚歎許說也。蓋佛深嘉當機。非為一身一世。乃
能普為現前大眾。末及當來。凡修楞嚴正定。求大
乘法者。始自凡夫。由三漸次。終至妙覺大涅槃海。
其間經歷所有地位。願其預先。懸為指示無上菩
提五十五位。正修行路。以令現未修正定者。得以
[007-0573a]
中中流入。不落支岐。更無委曲之相。則其請問之
意。可謂善而又善者矣。刳者剔去也。如易所謂刳
木為舟。乃剔其實。而虗其中也。凡弟子受法於師。
若引瓶之受水。必虗其心。然後方有所得也。


△二開示一總標真妄之源。】


「佛言阿難當知玅性圓明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此明如來藏乃真妄之源也。若言其體。離名絕相。
本無一物。若言其用。循業發現。則有千差。以能隨
彼染淨二緣。故有迷悟生佛之名相也。意謂阿難
汝應當知。妙性者。即妙真如性如來藏體也。圓明
者。即圓明妙心如來藏用也。合而言之。曰妙性圓
明者。乃明如來藏全體大用也。蓋此如來藏性。清
淨本然。離諸一切生佛之名。迷悟之相。以其本來
真淨。無有一物。即佛之一字。尚不可得。何況而有
依正世界及情想之眾生耶。然所以有生佛之名
迷悟之相者。良由如來藏性。體雖不變。用能隨緣。
循染淨業。故有生佛迷悟之名相也。由其最初一
念。不覺從真起妄。而成無明。遂有世界眾生。忽然
生起。既因無明而有妄生。則因妄生。便有妄滅。所
以有生有滅。皆名為妄從。是故有二種顛倒。乃至
十二類生。此依染緣而立眾生世界之名相也。由
能滅妄。則名為真。故有三種漸次五十五位真修
行路。此依淨緣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是知尋
常雖稱如來得無上正智及證大涅槃者。無非轉
[007-0573b]
煩惱依菩提。轉生死依涅槃。足見煩惱生死菩提
涅槃。皆是生佛。由迷由悟。展轉相依。二種名號而
巳非有實體者也。須知此下十二類生不出生滅。
名妄。五十五位不出滅妄。名真。此二句也。


△二別示迷悟之理一示迷真逐妄。則為類生
一通明二倒。】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此通明須識二種顛倒之因也。意謂阿難汝今欲
達五十五位。而要真修首楞嚴王如幻三摩地。直
往如來大涅槃海者。若然應當預先識此眾生與
夫世界二種顛倒生起之因。了然明悟。而無疑惑。
方可進修。果然能得顛倒情計。設不妄生。斯則十
方如來一門超出之真實定矣。所謂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者。此也。真者。乃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言
真也。直詣者。猶直往也。謂始從發心。終至究竟直
心。正念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問前在滿慈章內。
則云三續。此中惟言二倒者。何耶。答舉眾生顛倒。
則攝業果相續。因前滿慈。求生起之源。故佛告之。
三續以明業果。為不斷之因。茲者當機求修斷之
位。故佛止說二倒。不明業果。惟示轉依之故也。正
見如來應人。而示隨事說法之妙。豈膠柱者之可
比哉。然此通明二因者。由性顛倒。故轉菩提為煩
惱。則成十二類生性不顛倒。故轉生死為涅槃。則
歷五十五位。以至如來真三摩地。固知因之一字。
[007-0573c]
乃聖凡染淨之根源也。


△二別釋二倒一釋眾生顛倒。】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此釋眾生顛倒也。云何下。徵問之詞。意謂阿難皆
由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不守自性循業發現。故此
性明之中。全體大用。隨染淨緣。而有十界。以隨淨
熏。則成聖位。以隨染熏。則成類生。所以可真可妄
者。以性明體中。圓具十界故也。但因一念。妄立能
明。便成妄明。以故因妄明。遂發妄性。而成業識。因
此妄性。轉生妄見。即成轉相。於是從畢竟無有生
死之相及涅槃相。真如體中。遂妄現成。有眾生相。
有世界相之妄相也。是為現相。皆由性明體中一
念妄動。而有妄明。因妄明而成妄業。因妄業而有
轉現。因轉現而有世界眾生。所謂無同異中熾然
成異者。此也。然此三細。皆從本無體中。惟以一念
無明虗妄而有。以故能有之無明。與所有之世界
眾生。本非有因。為其所生之因。亦非有住。為其所
依之住。如空中華。猶睡時夢。詰之了無其根。覔之
了無其本。遂而本此無住之本。從無眾生無世界
中。而因無明。幻妄建立世界眾生。所謂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者。此也。故知眾生世界。不出一心。總由
無明建立。由無明與見思互起。故有眾生顛倒。由
無明與根塵交涉。故有世界顛倒。其過皆由迷此
本有圓明真如之體。由是生起無始無明虗妄。建
[007-0574a]
立眾生世界二種顛倒。是以此心全成虗妄。然此
顛倒二種妄性。因無明起。亦屬虗妄。本無實體。非
有能依及所依也。以無明本空。故無能依。況因無
明而建立之世界眾生為所依者。豈實有哉。可見
真不變而妄本空矣。妄既本空。則無可滅。真既不
變。則無可復。今將欲滅無明。復還真性者。惟當達
妄本空。知真本有。則狂心自歇。歇即菩提。而勝淨
明心。不從他得也。設或不爾。若欲滅妄。外此求真。
則早巳成妄。非是本有不變真如常住真心性淨
明體矣。以其於無可滅者。而欲強滅。於無可復者。
而欲強復。所謂騎驢覔驢。無事生事者矣。既不知
其是為非真。謬執為真。則向外馳求。而欲強復。再
四不巳。此如靈龜拂跡。愈拂愈多。奚能得復。本有
真性。但見世界眾生塵勞滿目。宛然成其非真之
相。何由而得真正真如之性耶。由是此心本非生
住異滅之四相者。而妄有生住異滅之四相。本無
身受心法之四倒者。而妄有身受心法之四倒。所
謂宛成非相者。此也。然而因此妄相妄倒。循環展
轉。引起發業。以至潤生。由其潤生無明業力勝故。
則見明色發熏以成業者。即明見想成也。以父母
與巳。三者業同。互相交感。因有交媾。為能感而巳。
業識為所感。遂攬赤白二滴。則中陰之相滅。後陰
之相生。由是入胎。以至出胎。故有眾生顛倒相也。
問此章既釋眾生顛倒。云何其間有建立世界之
[007-0574b]
說耶。答眾生世界。元本一心。不相離者。以眾生必
依世界而居。世界必因眾生而立。蓋世界如大地。
眾生如草木。言眾生不妨兼說世界者。如言草木
不妨兼說大地也。況下文世界顛倒中。亦言變化
眾生成十二類者。則前後二章兩文並觀。自可明
矣。


△二釋世界顛倒一總釋因名。】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此總釋世界顛倒之因也。此中雖釋世界。亦兼眾
生。則知眾生世界。唯一妄心。本不相離者也。此中
當同上文。應云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
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以接今文。義方
貫徹。斯譯者略之耳。云何下。徵問之詞。蓋世界顛
倒者。以是能有之無始無明故。有所有之世界眾
生。而眾生則有根身之分段。世界則有方隅之分
段。此皆真如心內一念無明虗妄而生。因此分段。
則界由是立。求其所以。本非有因。為彼所生之因。
亦無有住。為彼所住之處。皆由念念遷流。新新不
住。故有過現未來。因此不住。則世由是成。所以自
世而言。則有三世。自界而論。則有四方。以三涉四。
以四涉三。三四和合。互相交涉。宛轉皆成一十二
數。故變化眾生。亦應其數。以成十二類也。是故世
界皆因真如心內一念不覺無明妄動。所以外感
風輪。故有聲現。因空生搖。堅明立礙。故有色立。金
[007-0574c]
風相摩。則有火光。火則有氣。氣則香也。寶明生潤。
火光上蒸。由斯流水。水有冷暖。故成觸也。觸分澁
滑。與舌相對。則有味生。五境合意。則名為法。此六
塵境。染著六根。交相互織。參雜難分。故云六亂。由
此妄想。起諸惑執。造作一切。故成業性。業必有報。
十二品類因是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六根六
塵。隨舉一法。則十二法一時俱現。故謂根塵窮十
二變者。即變化眾生成十二類也。此乃為一周旋
循環往復。以根塵造業。既具十二。則乘此業力。輪
轉諸趣。故世界顛倒之相。亦成十二類生也。由是
故有卵胎濕化。以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也。而此
類生。亦隨舉一類。則十二類一時俱現。窮十二變。
為一周旋循環往復。故成顛倒之世界也。然十二
類生。約而收之。不出情想二法。各生四相。從情上
生。一有色。二無色。三非有色。四非無色。從想上生。
一有想。二無想。三非有想。四非無想。胎因情有。卵
唯想生。情想合為濕生。情想離為化應。情上無情。
則是空散消沉。想上無想。則為土木金石。此二雖
屬無情無想。然皆從識見相所變。故眾生顛倒。是
眾生之別業。見所獨故。世界顛倒。是眾生之共業
相所共故。若破我執。得證人空。除分段生死。獲有
餘涅槃。則眾生顛倒始息。若破法執。得證法空。除
變易生死。獲無餘涅槃。則世界顛倒始空。故云顛
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者。此也。
[007-0575a]


△二別釋果相十二一卵生相。】


「阿難由因世界虗妄輪迴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此下別釋十二種類。皆從如來藏心。不覺起惑。循
業受報。乃明隨心應量之義也。茲且先釋卵生一
類起惑造業果報之相。然下皆明十二類生。而首
則皆曰由因世界者。何耶。良以前文世界顛倒中
云。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正謂
此等皆由世界顛倒。以明虗妄有生之故也。故曰。
阿難由因世界互相交涉故有依殻而生者。名曰
卵生。蓋卵唯想生。虗妄即想。由是妄想。展轉不息。
故曰輪迴。此以真如不守自性。無故妄動。豈非顛
倒之惑乎。由此妄動。便感風輪。遂有聲氣。所以妄
想即於聲氣而成和合故。卵生者。多以聲氣為交。
故曰氣成。如云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虗以生氣。氣
以成形之類。然此虗想之惑。既循聲氣之業。而氣
之為性。又有太剛者。則過於飛揚利便。更有太柔
者。則過於沉溺鈍滯。由此便有八萬四千者。乃隨
煩惱之數也。故過剛則成飛揚利便之亂想。過柔
則成沉溺鈍滯之亂想。以上皆明起惑造業。下則
正明受報之相。所謂以如是因。感如是報。有者。因
果不亡之謂也。羯邏藍云凝滑。即入胎初位。止胎
卵未分之相也。由是出殻遷流展轉。徧諸國土。故
鳥則高飛。餘三下沉者。此隨飛沉二想之業。以感
報也。問尋常皆謂。胎卵濕化。此中反以卵居胎先
[007-0575b]
者。何耶。答此中乃明藏性隨緣。正約從本至末生
起次序。故當然耳。以無明為卵者。是迷藏心。於不
覺時。見相未分之相也。即世人所執。混沌為卵者。
是矣。故藥師云。破無明㲉者。此也。固知此正根本
無明。既是根本。故首明之。依此無明。則能發業。蘊
在藏識。故有含藏胎類。貪愛水潤。故有合暖濕類。
從無而有。故成變易化類。因此相生本有次第。故
特首舉八萬四千者。約無明具足利鈍十使三疊
而論。以無明一法體具利鈍。以故有十。每十互具。
以故成百。於此百中。每復具十。以故成千。配身口
七支。每各一千。則成七千。更約三世分之。則成二
萬一千。依三毒等分四心。各具二萬一千。合而共
成八萬四千也。後類釋文亦皆准此。


△二胎生相。】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此明胎生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界互相
交涉。故有含藏而出者。名曰胎生。蓋胎因情有。雜
染即情。由是情塵。互貪互愛。展轉不息。故曰輪迴。
此正發業潤生。惑習增勝。無故妄見可意之境。遂
生憎愛之心。豈非貪欲顛倒之惑乎。由此憎愛。遂
有雜染。是以父母與巳三緣和合。任運滋生。故胎
生者。多以情欲造業。從事精血。故名曰滋。即陰陽
配合。男女遘精之類也。然此情欲雜染之念。既循
交遘之業。而情之為性。又有正者。有不正者。如夫
[007-0575c]
婦之道情之正也。設或逆理傷倫。則情之不正也。
由是便有橫豎亂想。故情之不正。則成橫行亂想。
而情之正者。則成豎行亂想。須知橫豎固異。而亂
想則一。故人之異畜者。惟在情之正與不正而巳。
以上惑業。下明受報。所謂以如是業感。如是報有。
即邪正之情。因果不亡之謂也。遏蒲曇云皰。即胎
卵漸分之相也。因此之後。出胎長成。傳流種類。展
轉滋生。徧諸國土。故為人為仙者。則豎首而行。以
其得情之正也。為畜為龍者。則以手當足。倒身橫
行。以其得情之不正也。此隨邪正二情之業。以感
橫豎二種之報。故其此類無處不有充徧國土塞
滿世間也。


△三濕生相。】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此明濕生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界互相
交涉。故有假潤發生者。名曰濕生。蓋濕以合感。執
著即合。由是妄想執著。趨時附合。展轉不息。故曰
輪迴。此正不達清淨藏心。本無染著。而反尋香逐
臭。貴熱賤寒。豈非顛倒趣附之惑乎。因此炎涼易
志。執著存心。以故聞香而往。遇濕便合。是以濕暖
與巳。三緣和合。遂而成趣。故濕生者。多藉陽氣。喜
於炎熱。故名曰暖。正猶人中趨炎附會炙手之徒。
然此趨附之念。既循炎熱之業。而其所趣亦無定
準。所謂違心背信。惟利是圖。翻手為雲。覆手作雨。
[007-0576a]
故云翻覆亂想。以上惑業。下明受報。所謂以如是
業感。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謂也。蔽尸云軟肉。
即濕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無前二位矣。因是之
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或為含蠢。或為蠕動。如醯
雞蠛蠓之類。故其此類無處不有。充徧國土。塞滿
世間。惟是生平不循道義。趨時附勢。阿諛諂媚。全
無正氣。故獲蠢然無知之報。可不惜哉。


△四化生相。】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此明化生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界互相
交涉。故有革貌易形而生者。名為化生。蓋化以離
應。變易即離。由是更變改易。離此托彼。循環無巳。
故曰輪迴。此正不達不變真如。而反隨時更改。假
故易新。豈非顛倒虗假之惑乎。因此更改莫定。操
守無恒。以故喜新厭舊遇物移情。是以假此託彼。
觸類而變。故名曰觸。此如人中全無信義。朝秦暮
楚。面是背非假託知交之類。然此假託之惑。既循
更變之業。而所託質。亦不恒常。所謂隨情任意。愛
此忘彼。因時藉勢。厭故喜新。故云新故亂想。以上
惑業。下明受報。所謂以如是業。招如是報。有即因
果不亡之謂也。羯南云硬肉。以蛻即成質。故無軟
相。自此巳下。皆曰羯南者。以是諸類通稱也。若第
五鉢囉奢佉云形位。則各隨狀貌。非通稱矣。因是
之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或蛻行為飛者。如蠶蛻
[007-0576b]
為蛾。蟲化成蝶也。或蛻飛為行者。如鷃鶉之為蝦
蟇。青蠅之變蛆蟲。皆此轉變之類也。故其此類無
處不有。充徧國土。塞滿世間。由其生平全無操守。
不循正理。觸境生變。逐物移情。感斯報也。此中隨
文解釋。唯明當體轉變之化。若欲廣收。應明四化。
所謂有情化有情。無情化無情。無情化有情。有情
化無情。以及無而忽有之化。如諸天地獄等。方盡
化生之類耳。


△五有色相。】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此明有色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界
互相交涉。故有希求光明色相而生者。名為有色。
蓋色乃色質。性非通達。以是遮留障礙之物。於此
強欲求明求通。展轉不息。故曰輪迴。此正不悟自
性圓通大光明藏。而反循塵逐色。因其留礙遂事。
日月水火以求光明。而殊不知。因礙求礙。豈非顛
倒自障之惑乎。以其遮留莫顯。障礙難通。以故欲
求光明顯著。遂於通明之處。生和合想。或吞其精。
或吸其華。意在感格。假彼精華。成巳明顯。故名曰
著。此皆修行。不得其正道者也。既有求明之業。自
獲光明之報。故成精明光耀之想。此皆惑業。下乃
受報。所謂以如是業。招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
謂也。色相者。謂其妄想巳成精耀。惟有色相而巳。
因是之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為休為咎。或為日
[007-0576c]
月之精華。或作星辰之明耀。故日月星辰之吉者
曰休。凶者曰咎。所以上自水火九曜。下至犀角螢
光。皆此類攝。故其此類無處不有。充徧國土。塞滿
世間也。


△六無色相。】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此明無色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界
互相交涉。故有厭有趨。空滅色歸。無而生者。名為
無色。蓋無色者。謂無形色也。以色身障礙。為大患
根。意欲銷礙入無。散色歸空。甚而窮空無。歸銷磨
不巳。故曰輪迴。此正不悟。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
空真色。而反向外銷磨障礙。析色歸空。以求無礙
者。豈非顛倒惑之甚歟。以其欲求銷礙。願得無礙。
故於頑空。遂生和合之念。巳而結暗為色。故名曰
暗。以成陰暗幽隱之想。此皆以有漏天。作無為解
者也。既有求無礙之業。自獲頑空之報。故成陰暗
幽隱之想。此皆惑業。下正受報。所謂以如是業。感
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謂也。無色者。謂伹有想
心而無形色者也。因是之後。流傳展轉。徧諸國土。
為空為散。為銷為沉。此對四空也。空指空處。以脫
色籠。故散指識處。緣識生定。未免散亂。故銷指無
處。銷前識。故沉指非處。到空之底。故以至舜若多
神旋風魃鬼。皆此類攝。故其此類無處不有。充徧
國土。塞滿世間。問既云無色。何謂羯南。答此取定
[007-0577a]
果色。以名其類。非謂業果色也。故此羯南。即定果
色。雖無業相。不妨依定果而立名也。


△七有想相。】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此明有想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界
互相交涉。故有虗妄。失真邪憑影像。而受生者。名
曰有想。謂無實色。但有想心者也。蓋有想者。惟依
影像。依稀似是。彷彿不真。了無實跡。由是虗罔不
息。想像無休。故曰輪迴。此正不了自性真實。而反
向外謬執影像。豈非迷頭認影顛倒之惑乎。因此
虗妄。得影遺真。以故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和合妄
像。愛念想慕。任運思憶。久成其類。故有想眾生。多
籍想念。然後託陰。故名曰憶。此如人間謟神媚鬼
志慕靈通之類。然此憶想之惑。既循罔象之業。由
是幽潛之中。妄結生因。故云潛結亂想。以上惑業。
下明受報。所謂以如是業。招如是報。有即因果不
亡之謂也。有想者。無有顯明之色。但有潛結之想
耳。自此之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故有在天地間。
為神為鬼者。在萬物內。為精為靈者。然其形色。雖
不可見。而幽隱靈通。則不無耳。斯皆認影遺真。所
獲之報。故其此類無處不有。充徧國土。塞滿世間。
罔象者。猶云彷像。乃影中影也。又不真之貌。以鬼
神精靈。惟有影像。元無實狀故耳。莊子云。水有罔
象者。是也。
[007-0577b]


△八無想相。】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此明無想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界
互相交涉。故有一種不明諦理。頑無知識。而受生
者。名曰無想。謂有色相而無思想也。蓋無想者。惟
依癡愚頑鈍。毀棄聰明。絕除知識。如是執迷。而不
休息。故曰輪迴。此正不了自性法身常住不滅。而
反謬計無情有命金石堅牢。豈非愚癡顛倒之惑
乎。因此癡頑。遂而想念。俱類灰凝。以故用無識為
真修。將頑愚為至道。於無知覺處。妄生和合之念。
任運沉思。即成頑類。故無想眾生。多滅想心。然後
託陰。故名曰頑。此如人間不明聖教。謬謂無心。是
道之類。然此愚鈍之惑。既循頑癡之業。由是心同
槁木。思類寒灰。故云枯槁亂想。以上惑業。下明受
報。所謂以如是業。招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謂
也。無想者。但有頑然之色。而無思念之想耳。自是
之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故有土木之恠。金石之
妖。如華表成精黃頭化石之類。所以但有頑色。而
無想心者矣。斯皆頑無知識。以無心為道者所感
之報。故其此類無處不有。充徧國土。塞滿世間。須
知此等皆癡心凝結。暫遏不行。如草木枯槁。根性
尚在。故其精神雖化木石。但因頑念。化為頑物。頑
念力銷。依然流轉。如草木逢春。則油然而起。故無
想天報。盡入輪者。亦此類也。
[007-0577c]


△九非有色相。】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此明非有色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
界互相交涉。故有互相假待。藉物為導。託穢成身。
而受生者。名非有色。謂本來非有。形色而藉物。以
成形色耳。蓋非有色者。惟依彼此相。假不自有用。
待物成用。互相假借。而不休息。故曰輪迴。此正不
了自性清淨正法眼藏。而反假借外物之明。以成
自巳之見。豈非虗偽顛倒之惑乎。因此虗偽。迷巳
天真。假托浮偽。於相待處。妄生和合之念。任運躭
著。即成染類。故非有色。一類眾生。不從自類受生。
多藉穢物。然後託陰。故名曰染。此如人間狐假虎
威遞倚形勢資身養命䠎躅之流。然此相待之惑。
既循偽染之業。由是彼此假借。因互相依。故云和
合。因依亂想。以上惑業。此下受報。所謂以如是業。
招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謂也。非有色者。以不
從自類受身。乃本非有色假物成色者也。自是之
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故有諸水母等以蝦為目
之類。水母。俗謂蝦䖳。有知無腹。以水沫成身。形如
羊胃。然自無目。以蝦為目。故水母因蝦而得行。蝦
依水母而獲食。即蛩驉負蟨。蛔蟯依人。皆此等類。
是皆倚聲仗勢。因互相依。所感之報。故其此類無
處不有。充徧國土。塞滿世間。可甚言哉。


△十非無色相。】
[007-0578a]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呪詛厭生其類充塞。」


【此明非無色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
界互相交涉。故有一種。因聲呼召。引發神識。而有
生者。名非無色。謂本非有色。因呼召而顯靈異。則
非無色者也。蓋此非無色者。惟依世人邪呪邪術。
相呼相召。牽引發生。展轉不巳。故曰輪迴。此正不
了自性。本無動搖。而反隨邪術牽引。豈非心性失
真顛倒之惑乎。因此牽引迷惑自性。於呼召處。妄
生和合之念。任隨調遣。聽命從令。即成呪類。故非
無色。一類眾生。多藉邪術邪呪。然後生起。故名曰
呪。此如人間不明正理。互相調誘。彼此牽引。邪言
妄語。性以習成之者。然此相引之惑。既循呼召之
業。由是彼此互相訂約。或曰隨符而至。或曰聞呪
而來。故云和合。呪成從此。遂有可呼之鬼。可召之
神。因而得成此亂想矣。以上惑業。下明受報。所謂
以如是業。招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謂也。非無
色者。以本非有色。因呪而生。則非無色者也。自是
之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故有隨呪詛而顯異者。
稱神稱仙。有隨厭禱。而作崇者。為妖為孽。斯皆邪
物。聽人驅役。以報吉凶。如樟鬼乩仙之類也。乃由
多生呼羣嘯聚不正牽引所獲之報。若夫正神。非
至誠至德。則不能感。豈聽妄人所呼召哉。故其斯
類無處不有。充徧國土。塞滿世間。難以指屈。可盡
道哉。
[007-0578b]


△十一非有想相。】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此明非有想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
界互相交涉。故有一類誣罔取他納為巳有者。名
非有想。謂非如胎卵想中傳命之有想者也。蓋非
有想者。惟依二物共迷。同合成妄。展轉互取。而不
休息。故曰輪迴。此正不達自性慧男定女。本無斷
絕。而反取人之子。以成巳子。豈非誣罔相成顛倒
之惑乎。因此誣罔。取異為同。迴他作巳。於異類中。
妄生和合之念。任運誣罔。使異同巳。故非有想。一
類眾生。多藉異類。然後得生。故名曰異。此如人間
背親向義。棄本從他。謬繼別宗。妄襲餘族之類。然
此合妄之惑。既循異類之業。由是彼此誣罔。如本
無有子。妄謂有子。本非是父。妄認為父。以故自他
莫別同異難分者。皆因同妄互相迴互之故耳。故
云迴互亂想。以上惑業。下明受報。所謂以如是業。
招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謂也。非有想相成想
者。謂彼此異質。本非有想。欲成此相。但以合妄。竟
成其想耳。自是之後。傳流展轉。徧諸國土。如蒲盧
者。俗謂蠮螉。亦名蜾蠃。取彼異質桑蟲之子。以成
己子。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
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是皆好為誣罔。取他人物。
納為巳有之報也。故其斯類無處不有。充徧國土。
塞滿世間。寧有量哉。
[007-0578c]


△十二非無想相。】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此明非無想一類起惑造業受報之相也。由因世
界互相交涉。故有一類懷怨圖報生理怪誕者。名
非無想。謂父子有情非無想也。蓋非無想者。惟依
怨恨莫解。展轉圖害。循還無巳。故曰輪迴。此正不
達冤親平等。而反託至親之父子。發至怨之殺害。
豈非至怪至誕顛倒之惑乎。因此懷怨圖害之念。
遂而和合滅倫。亂常怪類之中。因以託陰。故非無
想。一類眾生。多因怪念。託質受生。故名曰怪。此如
世間殺父害母傷天害理之類。然此怨毒之惑。既
循殺害之業。由是遂起天倫父母可食之想。故云
食父母想。以上惑業。下明受報。所謂以如是業。招
如是報。有即因果不亡之謂也。非無想相無想者。
謂最初託質。互有愛想。故云非無想相。後時成大。
父母遭食。則無愛想。故云無想。自是之後。傳流展
轉。徧諸國土。如土梟之類。附土塊為兒及破鏡等。
以毒樹之果。抱為其子。而子成大。則其父母皆遭
其食。按史記孝武本記云。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孟
康註曰。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
類。使百祠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述異記云。鏡
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今云鳥者。恐譯人
之誤。或鳥字合是等字。為抄謄者錯耳。此皆不忠
不孝逆惡之徒。所感之報。故其此類無處不有。充
[007-0579a]
徧國土。塞滿世間。可忍言哉。


△三通結其名。】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此通結十二類也。蓋類生文首。皆言世界而結處。
則曰眾生者。是由相涉而言。故名世界。若依變化
而論。則曰眾生。故前文云。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
化眾生。成十二類者。是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