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16 楞嚴經指掌疏-清-通理 (master)



楞嚴經指掌疏卷第九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二四禪天溫陵曰。前明六天。雖離塵擾。而未能絕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上。明十八天。雖
離欲染。尚有色質。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為巳離欲染。故亦通號四禪。為巳離散動故。正脈云。前天形
雖出動。心迹尚交。足知此上絕無女人。心迹俱離。無所交接。兼無食睡。三欲俱忘。稍涉饑倦。即入禪定。出
定則飽滿精明。是但以禪悅為食為息巳離麤重身心矣。略分四重。各有本定。詳分勝劣。則有十八二。


一歷明諸天。二結屬色界。
初四。
一初禪三
天。二二禪三天。三三禪三天。四四禪九天。
初二。


一別明。二總結。
初三。
一梵眾天。二梵輔天。
三大梵天。
初。】


「阿難。世間一切所脩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
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
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世間仍指欲界。以色界眾生亦從欲界中修故。一
切所脩心人。謂泛指一切所有修行人也。言脩心
[009-0282b]
者。原其本意言之。蓋本意原為脩心。但以不得其
法。誤入天趣耳。禪那。此云靜慮。謂由靜而慮。脩心
者。首應依之。今云不假者。正見其不得法也。無有
智慧者。不能得大開悟。從性起脩。但能執身者。唯
依事相修習。嚴持禁戒。初則以執持力。不行淫欲。
但未能無心。次則若行若坐。想念俱無。則並心亦
亡。後則愛染不生。無留欲界。則上界因成。因成而
果自隨心。故應其離欲之念而身為梵侶。巳超欲
天。未及梵輔。故稱梵眾。正脈云。即梵世庶民也。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
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躡前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故曰欲習既除。謂欲界
淫習既巳伏除也。躡前是人應念身為梵侶。故曰
離欲心現。謂離欲淨心巳得現前也。自是不假執
持。能合梵律儀則。故曰愛樂隨順。言愛樂者。無勉
行之苦。隨順者。有安行之樂。而梵輔之因成矣。因
成果遂。故曰是人應時能行梵德。言應時者。顯是
本天轉升。非同前天。離下生上。猶待異時也。梵行
成就。即名為德。上輔下化。即名為行。巳超梵眾。未
及大梵。故稱梵輔。正脈云。既輔化即天臣矣。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無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
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009-0282c]


【躡前愛樂隨順。故曰身心妙圓。以愛樂則心無拘。
隨順則身無局。無拘無局。故以妙圓稱之。躡前能
行梵德。故曰威儀不缺。以既曰能行。則行住坐臥
之間。有威可畏。有儀可仰。故以不缺稱之。威儀尚
且不缺。禁戒自然清淨。至此天則不唯清淨。且加
以明悟。謂知持知犯知開知遮也。既能知持知犯。
知開知遮。自能處斷重輕。昭示賞罰。而成大梵因
矣。因成果轉。故應時能統梵眾。位超梵輔。故稱為
大。梵眾所尊。故稱為王。按初禪覆四天下。而梵王
自應各有分封。今就其德位相等名為一類。然既
稱為王。仍名為天者。為揀餘趣。如人王。亦名為人
故。別名竟。
二總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脩真三
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此三稱勝流者。以身勝樂勝。超下界故。一切苦惱。
指下界麤重極苦。依未到定。發初禪色時巳離此
等苦惱。況初禪有覺有觀。豈更能逼。故直曰不能。
前云不假禪那。故非正脩。又云無有智慧。故非真
三摩地。唯於持戒清淨心中。欲界諸漏所不能動。
蓋即以此不動義故。名為初禪。具有五支功德。謂
覺觀喜樂一心也。九地中名離生喜樂地。謂離下
界苦惱等諸不善法。生初禪喜樂等諸善法故。初
禪三天竟。
二二禪三天二。
一別明。二總結。


初三。
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
初。】
[009-0283a]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
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其次梵天者。謂其次二禪天。本從初禪梵天中來
也。蓋由梵天中統攝梵人所致。圓滿梵行者。統攝
既久。化他功深。而自行益純故。澄心不動者。梵行
既圓。淨心力固。而禪定益著故。禪定益著。少光之
因成矣。因成果就。故曰寂湛生光。謂寂然不動而
湛然澄清。內外皎潔而身心光耀也。正以其局在
身心。未及遠映。故以少光名之。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徧成琉璃。如是一類
名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者。謂依於前天。定力轉增。身光心光。展
轉相然。如以火傳火。熾然盛發也。既熾然盛發。則
照耀無盡。而無量光之勝因成矣。因勝果遷。故曰
映十方界。徧成琉璃。謂所依依報。亦同正報身心。
內外明徹而淨無瑕穢故。真際曰。映十方界者。約
其定光。隨所受用。東西南北等言之。據此則所稱
十方界者。乃指二禪中之十方界也。或指小千亦
可。以二禪天覆小千界故。結名無量光者。對前有
量言之。又前天光明此天能量。此天光明前天無
能量故。
三光音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
名光音天。」


【受教者。吸取法義。施教者。執持音聲。惟依圓滿光
[009-0283b]
明。蓋此天即以圓滿光明成就教體。如淨名云。或
有佛國。以光明而作佛事。可以例此。按古德引諸
經論。多言二禪以上。無語言法。唯資中沇師而說
恐未必然。又法華亦云。光音及徧淨。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悉皆得聞之。是知古德所引無語言
者。但無舌辨之語言。以語言由於光發。如後云圓
光成音是也。發化者。依於圓光。發宣化理。清淨者。
自然成教。無作無為。由斯所以應用無盡而為二
禪中最勝報矣。結名光音者。即以其圓光成音言
之。別明竟。
二總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脩真三
摩地。清淨心中麤漏巳伏名為二禪。」


【此三稱勝流者。不惟勝於欲界。兼復勝於初禪。以
後後轉勝故。一切憂懸。指初禪微苦。以初禪乍離
欲苦。恐其復墜。憂愁懸掛。時時以覺觀拒之。今至
二禪。離欲漸遠。恐墜心息。故憂懸不逼。而入無覺
無觀境矣。雖無覺無觀。依然屬於有漏。故亦非正
修真三摩地。麤漏即初禪中愛。雖不能斷。而於二
禪清淨心中無所由起。故曰巳伏。據此則巳超初
禪。未及三禪。故以二禪名之。具有四支功德。謂內
淨喜樂一心也。九地中名定生喜樂地。以定勝初
禪有覺有觀帶憂懸之喜樂。生獲二禪無覺無觀
純內淨之喜樂故。二禪三天竟。
三三禪三天二。


一別明。二總結。
初三。
一少淨天。二無量淨
[009-0283c]
天。三徧淨天。
初。】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
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如是天人。仍指前之光音。躡前吸持圓光。成就教
體。故云圓光成音。謂圓滿光明。成就音聲而為教
體也。躡前發化清淨。應用無盡。故曰披音露妙。謂
披發音聲。顯露化理而成妙用也。按初禪離動求
靜。二禪依靜現動。雖依靜現動。動時未免違靜。發
行猶麤。今至此天。定力轉深。動不違靜。故曰發成
精行。據此則動靜雙亡。是曰寂滅。寂滅之樂。妙勝
於前。但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耳。結名少淨者。謂寂
滅名淨。以境純故。乍通名少。以量局故。又對前名
淨。對後名少也。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
名無量淨天。」


【前天雖通寂滅。但以淨境未亡。是尚為淨之所局。
乃有量之淨。今至此天。定力轉深。并淨亦空。故曰
淨空現前。既淨空現前。以空引淨。淨與空發。等太
虗而為量。故云引發無際。謂以空引發之淨。則無
際也。淨既無際。自覺現前身心。如太虗之一塵。無
累無拘。故曰輕曰安。揀前初通寂滅。故云成也。結
名無量淨者。即約其淨境無際言之。又前天淨境
此天能量。此天淨境前天無能量故。
三徧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
[009-0284a]
如是一類名徧淨天。」


【前天雖淨境無際。而依正猶未盡亡。以既有身心。
即有世界故。既有身心世界。是淨雖無量。而未極
圓徧。今至此天。定力轉深。乃並諸身心世界。泯同
一體。蕩然無雜。故曰一切圓淨。淨德者純淨之德。
既巳圓徧。故曰成就。有漏之樂。至此巳極。自覺殊
勝可託。故曰勝託現前。不知尚屬有漏。趣住不捨。
故云歸寂滅樂。若合前二分勝劣者。初則始通。如
得路。次則方成。如入門。今則巳圓。如升堂入堂。淺
深歷然可別。結名徧淨者。即約其淨境圓徧言之。
問。欲界六天。按三摩文中。頗似道場嚴戒。按禪那文中。頗似二漸刳性。自入色界以來。歷談至此。按三摩
中。頗似道場定慧。按禪那中。頗似歷位深脩。況涅槃亦翻寂滅。而結盡亦曰寂滅現前。何此之寂滅。與彼
勝劣天淵。請示深故。以防錯修。答。善哉問也。愚正欲言。按前佛示三摩文云。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
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是知正脩之人。必先發菩提心。依真三昧。用不生
滅心。如巧金師。欲祀上帝。依善好鑪錘。用金作器。初作即貴。作成更為尊器。結盡所謂寂滅現前。涅槃所
以翻為寂滅是也。今前云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是不發菩提心也。又云不假禪那。無有智慧。是不依真三
昧也。況生天之因始於純想。是不以不生滅心而用生滅心也。如拙庖人。欲飽田夫。以破漏釜竈。用砂作
飯。初作原非飯本。塵劫只名熱砂。初禪中所謂明悟。三禪中所謂寂滅是也。識此深故。自無錯修。問。前途
既錯。如何改修。答。福愛天中有二岐路。若從廣果。上歷不還。超空窮空。二皆不失正果。則向修不無少益。
若無想。窮空不歸。迷漏便入輪轉。則巳往俱係徒勞。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問。此之世界身心。一切圓淨。
與我空法空何別。答。二空因悟而證。二淨由想而伏。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辨別明竟。


二總結。】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
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009-0284b]


【此三勝流。又勝於前可知。初則始通曰隨順。如得
路無乖違也。次則方成曰安隱。如入門無險難也。
三則巳圓曰得樂。如升堂入室。住持常受用也。又
隨順云大者。揀光音發行未精。巳小隨順而非大
故。安隱曰身心者。揀少淨初通寂滅。身雖巳安而
心猶未隱故。得樂云無量者。揀無量淨非真無量。
而樂猶可量故。徧淨之樂。無能揀者。故通揀以非
正非真也。雖非正非真。而世樂巳極。故曰安隱心
中歡喜畢具。安隱心即三禪心也。初禪二禪。離障
增勝。故曰清淨心。三禪得樂增勝。故曰安隱心。又
初禪離欲界苦惱故喜。二禪離初禪憂懸故喜。至
第三禪。於彼二喜亦無。但見其樂。故曰安隱。雖但
見其樂。而安隱心中亦有自諭之歡。莫壯之喜。要
非人所能知。故特表其為歡喜畢具。顯樂妙也。二
禪之上。四禪之下。得三禪名。具有五支功德。謂捨
念智樂一心也。九地中名離喜妙樂地。以離前二
禪對苦對憂麤相易見之浮喜。得第三禪自安自
隱細相難知之妙樂故。三禪三天竟。


四四禪九天溫陵曰。四禪凡有九。天。然四禪報境。但有三天。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別
開。此外復有五不還天。乃聖賢別修靜慮。但以同入捨禪。故於捨心同分中立安居處二。


凡外四天。二不還五天。
初二。
一別明。二總結。


初四。
一福生天。二福愛天。三廣果天。四無想
天。
初。】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巳盡。樂非常住久必
[009-0284c]
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
一類名福生天。」


【復次天人。雖指四禪。敘因元從三禪中來。初禪巳
離苦惱。二禪又離憂懸。故云不逼身心。初禪諸漏
不動。二禪麤漏巳伏。故曰苦因巳盡。顯三禪中惟
有妙樂及細漏也上云勝託現前。即是妙樂。歸寂滅樂。即是細漏樂非常
住等者。謂定力轉深。又覺三禪之樂。亦非常住。福
業盡時。久必壞生。由是於離苦住樂二心。以并伏
除。故曰俱時頓捨。正以二心俱捨。名麤重相滅。以
二心相待。即麤重相故。淨福性生者。捨心不動。即
淨福性。此定暫發。即名為生故。結名福生者。葢即
以淨福性生為名。
二福愛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上雖苦樂二心。俱時頓捨。未免有能有所。是捨心
猶有限礙。至此天捨定益深。能所相忘。故曰捨心
圓融。於此圓融捨心。了了分明。名曰勝解。印持此
心。不令能所復萌於念。名曰清淨。福無二句。言既
捨心圓融。無限無礙。而所感淨福。自應無有遮限。
據此則較勝於前。淨福方生明矣。言既勝解清淨。
自應於此無遮福中。不住不著。故曰得妙隨順。妙
善也。謂於後廣果。巳能善巧隨順修習故也。窮未
來際者。謂窮究捨心。未來至何邊際。非是工夫能
窮至盡未來際。不可以辭害意耳。又此天正果。惟
[009-0285a]
是淨福無遮。而得妙隨順。又是廣果方便。若窮未
來際。更是無想方便。所以下言此天有二岐路也。
結名福愛者。有二義。一淨福無遮。可愛樂故。二巳
得淨福無遮。福愛廣果勝妙故。
三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


○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
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初總標二岐。從是天中者。謂從是福愛天中。有二
岐路者。謂上去之路有二岐也。
○若於下先明廣
果。若於先心者。先心即指前天圓融捨心。勝解清
淨。故云無量淨光。以勝解即是智慧光故。福德圓
明者。謂清淨福德。圓滿明淨。即前福無遮義。修之
一字。即前得妙隨順。此躡前天為此天之因。證之
一字。乃是此天之果。謂深證捨禪。淨福益勝故。問。淨
福勝前其相云何。答。前天如寶月離雲。初得圓滿明淨。此天如寒光無際。萬方一時俱照。葢前方備體。此
則顯用也愛樂此福名曰而住。豈知非是無為。終有輪

轉。福業既盡。從此便墜。譬如登山。巳到絕頂。無久
住理。若無乘虗之力。自應就道而下。前功盡廢。殊
可憐愍。結名廣果者。清涼云。異生善果。此最廣故。
所有功德。勝下天故。
四無想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
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
名無想天。」


【若於先心者。先心二字。與前科不同。前科惟躡福
[009-0285b]
愛。此則兼躡福生。以福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故
云雙厭苦樂。福愛福無遮中得妙隨順。故云精研
捨心。謂脩習捨定也。修習捨定。勤勇無間。故曰相
續不斷。不欲修證而住。故云圓窮捨道。謂必欲窮
究捨心未來至何邊際。福愛天中所謂窮未來際
是也。捨而云道者。蓋即以捨心為涅槃道故。然既
圓窮捨道。必須先伏五識。故曰身心俱滅。身心者。
身家之心。意含前五識。以眼耳鼻舌皆屬身分故。
五識既眠。外緣不行。六識未伏。內心猶動。於是進
伏六識。令其緣慮不動。故曰心慮灰凝。灰滅也。凝
不動也。然雖曰灰曰凝。但如蟄蟲冰魚。非是真斷。
以細想猶存故。此即無想之果。而言經五百劫者。
定力攝持。經如許時。報形不壞故。五百劫後。依舊
輪轉。故次下即出其輪轉之故。生滅為因者。強制
識心。令其灰凝。是不知妄本而錯修也。不能發明
不生滅性者。迷失根性。違遠圓通。是不知真本而
亂習也。錯亂修習。由此所以不出輪迴。初半劫滅
者。謂初生此天。宿定暫壞。半劫漸滅想心。宿定乃
成故。後半劫生者。謂後將報終。現定未失。半劫漸
生想心。現定仍壞故。既有成有壞。雖中經四百九
十九劫不過如重睡人。眠熟床枕。至若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彼又烏能知哉。結名無想天者。謂依於
捨禪。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行。想滅為首
故。別明竟。
二總結。】
[009-0285c]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
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俱稱勝流者。並超下地故。一切世間。通指欲界巳
來。以至第三禪也。欲界苦樂俱麤。初禪二禪苦樂
漸細。率皆苦樂相間。至三禪則純樂無苦。四禪則
樂亦不受。故曰諸苦樂境所不能動。如石壓草。似
冰夾魚。故非無為真不動地。又不動有四。一四禪
不動。二小乘不動。三大乘權教不動。四一乘實教
不動。今云非無為者。通揀後三。以小乘有三無為。
大乘權教有六無為。一乘實教有一無為。皆有不
動義故。而云非真不動者。唯揀後一。以前二雖是
無為。猶是似不動。非真不動故。是知四禪捨定。強
伏麤識。正是有為。縱許不動。尚不及於小乘。況夫
大乘及於一乘。名同義別。不可不辨。有所得心。即
修習四禪心也。計為真實。期其必得。名有所得。正
顯其是有為心故。功用純熟。不假免強。任運伏識。
任運成定。正顯其有不動義故。居三禪上。名為四
禪。而有四支功德。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也。
九地中名捨念清淨地。謂捨三禪樂。不生悔心。念
四禪清淨。作證住故。正脈云。初禪共戒。戒德增上。
二禪喜俱。光明增上。三禪樂俱。淨樂增上。四禪捨
俱。於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後一天捨定增上。此其
別也。凡外四天竟。
二不還五天俱舍云。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
故生五淨居天。雜修者。初起無漏。次起有漏。後起無漏。以有漏無漏間雜而修故。淨慮者。定慧均等之謂。
[009-0286a]
五品者。下中上上勝上極也。問。何故雜修靜慮。答。為生淨居天故。為受現法樂故。為遮思煩惱故。問。以何
義故名為淨居。答。離欲聖人。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
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今云不還者。的指三果人住
三。

一出由標居。二指果顯異。三結示勝妙
初。】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
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
居處。」


【此中者。即指四禪天中。復有者。除前復有五天。俱
以不還稱者。謂巳生此天。不復還來欲界生故。下
界即指欲界。習氣即指思惑。與生俱生。故以習氣
名之。習氣難除。分九品斷。斷前六品盡。證二果。後
三品盡。證三果。共潤七番生死。謂七生天上。七返
人間。方乃斷盡。所謂獨也二。共也二。獨也一。共也
一。獨也半。共也半也。俱時滅盡者。謂俱於欲界時
滅盡。顯欲界中無潤生惑矣。苦樂雙亡者。謂於初
禪二禪。苦樂相間。及三禪純樂。以並俱亡。以於那
含向中。七生天上時。色界初三地思。先以斷盡。而
初二三禪。亦無潤生惑矣。既於下地。都無潤生之
惑。縱擬再生。無因可託。故云下無卜居。卜擬占也。
既下無卜居。宜生四禪。且苦樂雙亡。進契捨心。故
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然安立雖在同分。而
雜修靜慮應另有別業之境。觀後文四禪四王。獨
有欽聞等。巳可見矣。
二指果顯異五。
一無煩
[009-0286b]
天。二無熱天。三善見天。四善現天。五色究竟天。


初。】


「阿難。苦樂兩滅鬬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此天於雜脩五品中應屬下品。出由中言苦樂雙
亡。此云苦樂兩滅。兩滅即雙亡義也。鬬心即能滅
之心。滅苦滅樂。二心相勝。有鬬義故。並此亦無。故
曰不交。謂不交鬬也。熏蒸燥熱曰煩。如火被覆。不
得發洩之象。設有鬬心。不得發洩。其狀如之。然亦
不交。故以無煩名之。
二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此天於雜修五品中。應屬中品。鬬心發動曰機。收
攝不交曰括。唯餘一念。故曰獨行。研交無地者。言
一念若存。雖曰不交。終有交時。則一念正相交之
地也。若更以雜脩靜慮。研究此念了不可得。則不
唯無交。即欲交亦無地矣。煨熥遺煖曰熱。如火巳
除。爐尚可炙之象。鬬機巳括。一念獨行。其狀如之。
今既研交無地。是一念亦不可得。故以無熱為名。
三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
名善見天。」


【此天於雜修五品中應屬上品。前天研交無地。定
深慧明。至此天天眼頓發。故得十方世界妙見圓
澄。正脈云。十方世界。即指一大千量也。灌頂云。報
與四禪同分。天眼亦同四禪。見通大千總相。愚謂
[009-0286c]
此是定發。恐非四禪報得所及。觀下妙之一字可
見。言妙見者。天眼勝妙。踰四禪也。圓澄者。圓徧澄
凝。用益周而體益淨故。塵象即是外境。沉垢即是
內影。言更無者。謂外境不能礙其圓。內影不能擾
其澄也。用周體淨。澄圓無礙。故以善見名之。


四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此天於雜脩五品中應屬上勝品。前天妙見圓澄。
用周體淨。故曰精見現前。謂精妙之見。巳現前也。
至此天則陶鑄無礙。謂隨其所見。徧現神足。成就
化機。如陶師之範土為瓦。鑄匠之模金作像。心之
所至。手之所到。任運成就。得自在故。結名善現者。
即取其神足無礙之義。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羣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
天。」


【此天於雜脩五品中應屬上極品。上二天天眼神
足。雖皆於境無礙。但由通力所得。境實未空。至此
天乃以析觀而究竟之。幾微也。言究竟者。謂修此
觀時。初以假想。析三千界地為七分。次以七分。分
分轉析為七。如是展轉分析。名曰究竟。至於微塵
名曰羣幾。羣幾猶眾微也。雖至眾微。猶有微礙。其
次又以七分分之。則成極微。若更析極微。則成隣
虗。名為窮諸色性。以色相體性。至此盡故。若更析
隣虗。則實空性。故曰窮色性性。上性字指色體。下
[009-0287a]
性字指空體。謂窮盡色性。至於虗空性也。又色依
空現。空性即色性之性故。至此雖身相未泯。而境
界全空。故云入無邊際。無邊際謂空處邊際也。空
處邊際。即是色界極頂。故以色。究竟名之。俱舍云。
從此向上。無復所居。此處最高。名色究竟。約本經
亦可言於諸色性。究竟窮研。以因立果名也。總上
指果顯異竟。
三結示勝妙。】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
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
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初正以結示。此不還天。總指上之五天。彼諸四禪。
總指前之四地。四位天王者。初禪大梵。二禪光音。
三禪徧淨。四禪廣果也。按唯識論。二禪以上。不分
王臣。今通稱天王者。以王有三義。一統攝義。統攝
梵眾及梵輔故。大梵是也。二自在義。於本天中得
自在故。光音徧淨是也。三尊勝義。於諸天中最尊
勝故。廣果是也。初一如世主稱人王。實有君臣。次
二如菩薩名藥王。後一如世尊號法王。不必定以
君臣論也。若取捨心同分。則彼諸四禪。亦可別指
第四。而四位天王。即指凡三外一。首二自在。廣果
尊。無想勝。皆可以王稱故。獨有欽聞不能知見者。
略有三異。一惑有伏斷異。謂四禪伏惑。不還斷惑。
二禪分染淨異。謂四禪有漏。不還無漏。三位別凡
聖異。謂四禪為凡。不還為聖。彼此懸隔。故唯欽仰
[009-0287b]
其德。聞稱其名。至於依正受用。不惟不知。亦復不
見。其勝妙之義巳自可見。
○如今下取例顯明。世
間為眾生同分。例第四禪為捨心同分。於上二義中。此取後
義。若取前義。應云例四禪為色天同分曠野無人。深山絕域。皆羅漢

別境。故云聖道場地。雖屬羅漢別境。亦在世間之
內。例不還為三果別業。亦在捨心同分中故。羅漢
住持者。如入大乘論云。賓頭盧等十六羅漢。散在
諸山海中。例三果聖人。雜脩五品靜慮。寄居五不
還中。世間麤人者。無出世心及細妙行。例四禪四
王。無斷惑心。不脩無漏禪定。所不能見者。聖凡相
隔。例四王之與不還。獨有欽聞不能知見。以能例
所。而勝妙之義。益為顯明。歷明諸天竟。


二結屬色界。】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巳還名為
色界。」


【獨行者。絕配偶。無交者。離情欲。顯巳超欲界。未盡
形。有色質。未盡累。餘上思。顯不及空處。自此巳還
者。從不還至梵眾。該兩楹中間天也。名為色界者。
業果色定果色二俱有故。通結四禪天竟。


三四空天四皆言空者。無業果色故二。
一頓超四空。二漸窮
四空。
初。】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難
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009-0287c]


【初總標二岐。從是有頂。即指色究竟天。以其居有
色頂。故名有頂。上隣空界。故曰色邊際中。有二岐
路者。上進之路有二岐也。良以福愛天中。有二岐
路。一廣果。二無想。廣果天中。復有住與不住。若作
證而住。則報盡仍墜。若不作證。則雜修靜慮以入
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復分利鈍。利者於無煩天中。
斷四禪思。無熱以至究竟。斷四空思。從究竟天。則
頓超四空而證阿羅漢果。以根利故。回心脩大。此
一岐也。若鈍根者。於五不還中。惟斷四禪殘思。尚
餘三十六思。須待四空中斷。於是從色究竟。漸窮
四空斷四地思。成阿羅漢。以根鈍故。不知回心。此
又一岐也。故曰從是復有二種岐路。
○若於下先
明頓超。捨心仍指四禪。四禪苦樂雙亡。名為捨心。
發明三句乃指無煩等五天。無煩鬬心不交。無熱
研交無地。是智慧漸發。善見妙見圓澄。是智慧始
明。善現陶鑄無礙。是慧光始圓。色究竟窮色性性。
是慧光始通。巳盡空界三十六思。上地無潤生之
惑。故自此便出塵界。離分段生。證偏空理。故曰成
阿羅漢。不以小果為足。進脩大因。故云入菩薩乘。
既巳入菩薩乘。則是回小乘心。向大乘果。但據迹
猶在聲聞。故仍稱羅漢。而以大字揀之。


二漸窮四空。
初厭色依空名空處。二厭空依識名識處。二色空識滅。而依識性。名無所
有處。四滅窮識性。不得真滅。名非非想處。有定果色無業果色。故亦名無色界也。此復有二。一從福愛分
岐。由廣果而轉入不還。由不還而漸窮。二從福愛分岐。不由廣果。緣無想而直入。漸窮如夷路而長。直入
[009-0288a]
如險路而近。今約漸窮者言之。無想直入。至後總結自見二。

一別明四天。二
總結兩類。
初四。
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
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非想處天。
初。】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
名為空處。」


【若在捨心。遠指福愛言之。言福愛雖捨心圓融。勝
解清淨。依然未出捨心。故云在也。捨厭成就者。謂
依此捨厭之心。成就廣果乃至色究竟天諸勝報
也。色究竟天。雖巳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其奈未盡
形累。故猶自覺身為礙。銷礙入空者。華嚴云。超一
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虗空。住虗
空無邊處清涼釋云。超色想者。超可見有對色。謂眼所見色。滅有對想者。耳鼻舌身和合
想滅故。此滅不可見有對色。謂耳等四根。所對聲等四塵。不念種種想者。不念意識和合想故。意識分別
一切法。故說名種種。此滅不可見無對色。謂意所緣法。入無邊虗空者。三色想絕。則入空理。廓爾無邊。智
論義亦同此。但文有少異耳然此固是銷礙入空。乃泛約一切

脩空定者言之。今此既從色究竟來。似不必更銷
外色。以彼業巳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唯覺有身為
礙。若銷礙者。只須仍用析觀。分析此身以至於無。
則是入空。況前既能以此空界。今仍以此空身。豈
不更易。蓋同一空處。而脩法不同。勿拘泥也。名為
空處者。以身界俱空。惟覺虗空無邊。為識所依。所
謂厭色依空是也。
二識無邊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
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009-0288b]


【有頂巳銷界礙。空處又銷身礙。故云諸礙既銷。顯
唯有空存也。今以緣空無邊。令心散漫。乃作意欲
忘。久久定成。并前無礙之無無字宜作空字亦復俱滅。顯
惟有識存也。其中者。即指所存識中唯留賴耶等。
顯六識巳滅也。言六識乃托塵似有。離塵實無。今
既色空俱滅。六識無托。巳與之而滅故。阿賴耶識
但是帶言。其意為顯末那。言末那以賴耶為體。唯
有賴耶。方能保全。今所留者。乃阿賴耶識所保全
之末那。而又言半分微細者。以末那外緣六識。行
相麤顯。內緣八識。行相微細。今六識既滅。則外緣
六識半分之麤顯者巳滅。故所留者。唯內緣八識
半分之微細者也。是知此之識定。唯以末那為能
緣心。賴耶為所緣境耳。按古德半分微細之解。種
種異說。各有所據。今則唯據本經。不必強同。一音
異解。亦不必辨。名為識處者。色空俱滅。唯覺識心
無邊。所謂厭空依識是也。
三無所有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逈無攸往。如是一類
名無所有處。」


【空處亡色。識處亡空。故曰空色既亡。顯唯有識也。
識心都滅者。不唯六識及末那麤分不行。乃并彼
末那細分亦復俱滅。以前天唯留末那細分。今復
厭其恒審思量。作意欲滅。久久定成。思量都盡。顯
唯有賴耶獨存。但賴耶無有分別。唯覺十方寂然。
杳杳冥冥。向去不知是何境界。故曰逈無攸往。攸
[009-0288c]
猶所也。合轍云。老莊呼為混成。外道執為冥諦。盡
在於此。名無所有處者。色亡空亡。末那亦亡。唯存
賴耶無分別性。故無所有。所謂色空識滅而依識
性是也。
四非非想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
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識性即指賴耶。性者根本義。以賴耶為諸識本故。
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
躍而轉生。是知空處亡色。識處亡空。略似於境界
風息。無所有處。識心都盡。略似於識浪不騰。但以
法執俱在。我執暫伏。唯以滅定窮研。如入室避風。
似引水觀浪。風實不息而浪猶正躍。所以不見本
識。唯覺十方寂然。逈無攸往。今云識性不動者。言
寂無攸往。正是識性不動之境。藏海常住之源。奈
為二執所障。不能薦取。亦唯略似而巳。錯亂修習。
不可不辨。以滅窮研者。因不能於識性不動處。薦
取藏海常住。仍復以滅定窮研。欲滅本識。識實不
滅。唯覺滅定益深。是為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其猶
患目羞明。以障覆燈。燈實不滅。惟見障外無明。是
非非想因成矣。識實不滅。而為滅定所障。故如存
不存。雖為滅定所障。而識實不滅。故若盡非盡。是
非非想果現矣。名為非想非非想處者。如障覆燈。
障外不見。以障外不見。故作非想。以滅障識。亦復
如是。如障微開。燈明微露。以燈明微露。故作非非
[009-0289a]
想。滅定稍虧。亦復如是。所謂滅窮識性。不得真滅
是也。別明四天竟。
二總結兩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


○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
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
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初總結非真。此等者。總指四空天也。正脈云。初天
窮色令銷。二天窮空令無。三天窮識令滅。四天窮
性令盡。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雙空。故總
為窮空。不盡空理者。有二義。一不達法空。下文聖
道窮者是也。二我空未極。下文外道窮者是也。

從不下依來分岐。即分為二。初超輪一類。謂始從
福愛分岐。由廣果而入不還。由不還而漸窮四空。
今略其遠因。故唯言從不還天。初果即入聖流。今
約三果。故曰聖道窮者。以根鈍故。不還天中。唯斷
四禪殘思。今於四空天中。以窮空力漸斷三十六
思。證我空理。成阿羅漢。而名不迴心者。蓋以其沉
空滯寂。不思度生。對前頓超一類。名為鈍也。
○若
從下入輪一類。謂始自福愛分岐。不由廣果。便入
無想。非正道故。名為諸外道天。此復有二。一非果
計果。報盡便入輪轉。二不自作證。窮空直入空界。
以於無想天中。身心俱滅。心慮灰凝。其奈初半劫
滅。後半劫生。滅時似無。生時還有。以還有故。厭離
無想。脩空界定。直入空處。以至非非想處。作證而
住。故曰不歸。但以迷於有漏。不知斷惑。無聞聖道。
[009-0289b]
不求真證。斷證既無。定壞還墮。故云便入輪轉。所
謂饒經八萬劫。終竟落空亡也。然此以上四天。經
論異說。諸家廣引。多約不論何界何人。但修何定。
即得何果。今既皆順序而談。承前起後。與諸家所
引。不得全同。故今疏唯就本經解釋。不能一一附
會諸說。蓋恐多岐亡羊。賜覽高賢。幸垂原諒。通結
以前別分勝劣竟。
二總斥迷淪三。
一依空界
結顯前天。二即空界結顯後無。三出迷真斥以妄
淪。
初。】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
入輪。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漸次增進回
向聖倫所脩行路。」


【初天人入輪。是諸天上者。指空天以上。所說色界
及欲界天也。上字宜作前字。因譯字少混。遂致古
德欲將此科移於下科之後。各各天人者。指二界
天民。則是凡夫者。除不還天。以不還是聖人天故。
業果酬答者。以既是凡夫。則是有漏業果。縱獲勝
福。不過酬答前因。天福受盡。還生人間。故曰答盡
入輪。如永嘉所喻仰箭射空勢盡還墜是也。
○彼
之下天王向聖。彼之天王者。即指四禪四王。六欲
六王。即是菩薩者。除不還天。猶屬小聖故。又即是
菩薩者。按華嚴仁王瓔珞等經。皆有菩薩寄報天
王。然亦隨教各別。似皆不合本經。今按本經。既云
遊三摩提。應是巳得圓通。遊戲於三摩境者。講者
[009-0289c]
即當以本經聖位配之。謂乾慧菩薩。寄報四王。為
接人間眾生。於欲令輕也。十信寄報五欲。為接四
王眾生。於欲漸離也。十住寄報初禪。為接六欲眾
生。於欲永斷也。十行寄報二禪。為接初禪眾生。令
離覺觀也。十向寄報三禪。為接二禪眾生。令離喜
樂也。十地寄報四禪。為接三禪眾生。令捨妙樂也。
不言加行寄報者。諸經多不開故。或前二隨十向
寄報。後二隨十地寄報亦可。問。四禪既屬有漏。豈
無接者。答。等覺位接。寄報應在色究竟天。但本經
色究竟天。不顯有王。按別經亦有摩醯首羅天王。
說寄亦可。漸次增進者。接物利生。或就巳德。行漸
增而位漸進故。迴向聖倫者。迴寄報因。向菩提果。
以是悟後之脩。行行位位。皆不離菩提心故。既不
離菩提之心。則行行位位。皆為所修行路也問。前云五
不還天。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今何言其即是菩薩。答。前據迹論。此約本說。不可為難


二即空界結顯後無按前欲界色界。最後皆有結屬之文。空界之後。暫結兩類。
至此方以結屬者。為顯向後無天。觀文言逮終可見。】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
逮終名無色界。」


【即就空界而言。故曰是四空天。身心滅盡者。謂空
處滅身。識處猶有心在。至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則
並彼所執以為自心者。亦復俱滅。若論識性。本不
可滅。但非彼所能知。彼惟定伏。自覺為滅耳。定性
現前者。謂深定之體現前。能發定果色故謂定中現起微
[009-0290a]
細身境。自在受用。顯揚論中。所謂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無業果色者。謂業報

所感麤顯身境。不復更有。以不同前之諸天。兼有
雜脩業故。從此二句。雖是結屬。寓有顯後無天之
意。逮及也。終盡也。謂從此空天。天及於盡也。雖尚
存天名。而無色可見。故以無色名之。


三出迷真斥以妄淪。】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
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皆二字。統該三界諸天。妙覺明心。指本覺言。本
無識心分別曰妙。本無色空頑冥曰覺。本無欲塵
蒙蔽曰明。此顯本覺心中無三界也。一念妄動。遂
成晦昧。名曰不了。由不了故。從迷生迷。故曰積妄。
由積妄故。業轉現三。次第而起。名曰發生。由發生
故。遂於無同異中。見同見異。故曰妄有三界。無同異。即
業相。見即轉相。異即世界。同即虗空。此二皆屬現相。該三界也中間者。即指三界

中間。妄隨者。虗妄隨順。謂認為實有。取著造業也。
取著造業。今感天趣。展轉趣於餘趣。故曰七趣沉
溺。問。今論天趣。何言七趣沉溺。答。補特伽羅各從
其類。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天報巳盡。於中有
身。數數取著。趣於餘趣故。各從其類者。謂無始業
種。眠伏藏識。次第而發。若脩羅業發。則從修羅一
類。若人道業發。則從人道一類。乃至若地獄業發。
則從地獄一類也。問。若爾則天福獨不可脩耶。答若悟而後修。不復妄隨。則天福
即聖道之階梯。如前所謂漸次增進。迴向聖倫者是也。若不悟而修。不達妄有。則天樂即苦趣之前導。如
[009-0290b]
前所謂業果酬答。答盡入輪者是也。汝正不必問天福之可脩與不可修。只須問汝心之能悟與不能悟。
觀文中曰妄有。曰妄隨。日七趣。曰沉溺。其警惕之意。亦深切矣總結天趣竟

七脩羅二。
一總標種類。二別分勝劣。
初。】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脩羅類。」


【按諸經論。脩羅所居。似唯局在欲界。今言三界中
者。以是同分境故。如下云乘通入空。又云能與梵
王帝釋爭權。則知三界之中。皆有修羅同分地也。
四種者。種族有四。以胎卵濕化不同故。雖種族有
四而同名脩羅。以性多瞋。行多妬。性行多相類故。
清涼疏云。阿修羅。阿素洛。梵音楚夏耳。瑜伽論譯
為非天。古德釋云。有天福。無天德故。舊翻無端正。
長阿含云。脩羅生女端正。生男多醜。從男彰名。什
曰。秦言不飲酒。雜寶藏云。妬天飲酒。採華醞釀。瞋
無和氣不成。終不得飲。
二別分勝劣四。
一卵
生鬼攝。二胎生人攝。三化生天攝。四濕生畜攝。


微劣。】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
鬼趣所攝。」


【若於鬼道者。謂前因從鬼道中來。來非無因。故云
以護法力。謂彼以善願心。護經護呪護戒。或受佛
遺囑。護持修法行道之人。皆得以護法稱之。由此
善業力故。出於鬼倫。來入修羅道中。則福勝於鬼
矣。鬼道即具五通。加以護法為因。果中益勝。故能
乘通入空。故知空界中有其同分地也。鬼多浮想。
[009-0290c]
故轉報仍從卵生。神通類鬼。雖改形猶屬鬼攝。此
類雖不言住處。以義推之。應與鬼隣。如婆沙云。妙
高山中。空缺之處。如覆寶器。脩羅所住。如堅手天
等。三界安立圖說云。自須彌山根。上去一萬由旬。有堅手天。堅手上有持鬘天。持鬘上有恒憍天。此三
天皆鬼神所居

二胎生人攝微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阿脩羅
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若於天中者。原從天道中來。來非無因。故曰降德
貶墜。色天以梵行持者。欲天以少欲為德。若梵行
稍虧。情欲稍重。皆為降德。謫謝天位。改報脩羅。即
為貶墜。故古德釋云。有天福無天德也。福報似天。
住亦相類。故卜居隣於日月。正法念云。有阿修羅。
住須彌山側。於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能作。即此
類也。情重被貶。故感從胎而出。以胎因情有故也。
下既隣於日月。下即接於人境。又以其情欲同人。
故為人趣所攝。
三化生天攝上勝。】


「有脩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
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此類不出前因。以果詳之。似從人道中來。以人中
有大福德。應生天上。但以勝負心重。有爭王圖霸
之業。執分疆裂土之功。事不遂意。瞋妬結心。故感
為修羅王。福報同天。人中大福所感。性好鬬諍。心
有勝負所感。爭王圖霸之心未了。分疆裂土之習
猶在。故感執持世界。正脈云。執持世界者。亦能驅
[009-0291a]
役鬼神。禍福人間。如孔雀經有脩羅所罰之語。其
意可見。愚謂世界二字。言總意別。以七趣各有世
界。亦各有王執持。今既為修羅王。其所執持者。應
即修羅世界。力洞無畏者。神通之力。洞達無礙。上
天下地。無所畏懼。此亦由於有大福德及勇敢之
心所致。能與等者。灌頂云。梵王大千之主。帝釋三
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統。各有專司。脩羅不攝。
妬心起諍。欲竊其權。時來與戰。又引經證云。脩羅
初來戰時。先四天神。次餘散天。次四天王。四王力
敵不勝。方報天帝。天帝力不能敵。然後展轉乞力
上天。乃至梵王下天助之。但未指出何經。想必有
所見。然此類既能與梵釋四天爭權。則色欲二界。
皆應有其同分境矣。福德力大。不受胎藏。但離人
間報軀。即現修羅幻形。故云因變化有。以化以離
應故也。福報似天。故為天趣所攝。或以住處隣於
天宮。如正法念經云。有力大福者。住於眾相山間
是也。
四濕生畜攝下劣。】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脩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
虗空。暮歸水宿。此阿脩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此亦不出前因。以果詳之。似從畜道中來。如畜道
中有秉歸受戒之鳥。興雲致雨之龍。雖有善業福
因。而畜習未除。故報感下劣修羅。而言別有一分
者。謂下劣修羅。不止濕生一類。餘生尚多。此濕生
者。但是下劣中一分故。而言下劣者。約因來處不
[009-0291b]
及上三。約果住處福德神力。皆不及於上三。若與
上三對論勝劣。則化生者為王。胎生者似臣。卵生
者似民。此濕生者似為修羅奴耳。生大海心者。海
心即是海底。但約中間言之。沉水穴口者。水穴或
指尾閭。但世典所載。尾閭在碧海之東。乃川名也。
今云海心。似別目海底有洩水處故。又二句亦可
分為二類。如金翅食龍餘習。故感生大海心。孽龍
避苦餘習。故感沉水穴口。旦遊虗空者。白晝以供
驅使。夜歸水宿者。黑夜以息勞役。故判其為修羅
奴也。計海為勝。而欲附合。故感因濕氣有。以濕以
合感故也。畜道中來。猶帶餘習。故為畜趣所攝。或
以住處接於龍界。如正法念經云。無力少福者。住
下大海心底是也。按諸經論中所說修羅住處。不得全同。然亦惟佛能知。惟佛能
說。殆非凡夫心量所及。今亦唯據現經所說。因果相類之義釋之。餘不俱載總結詳明

七趣輪轉竟。
三依次答釋前問二。
一答前總
問。二答前別問。
答前總約七趣問也。】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脩羅。精研
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
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虗妄更無
根緒。」


【如是二字。總指以上所說。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也。人及仙天。三善道也。常途六道無仙。攝歸天趣。
以世人仙天不分。順世而說。今論七趣。故開之也。
常途修羅居人天之次。約善道三品說之。今居最
[009-0291c]
後。以有四趣。不專善道。不專惡道故。精研七趣者。
精心研究七趣本因。無明不覺曰昏。起惑造業曰
沉。隨業受報曰諸有為相。妄想二句。乃釋成有為
之義。言分趣唯以妄想受生。輪轉亦惟妄想隨業。
既唯妄想所作。非有為而何哉。本心即本元真如。
前云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故云無作。不
為妄想所蔽曰明。不為七趣所礙曰圓。不為業報
所遷曰妙。特為不了此心。妄有七趣。若果能了此。
則輪轉何有。故云皆如空華。其意以虗空喻真心。
以狂華起滅喻七趣輪轉也。元無所著者。當處出
生。隨處滅盡。豈有著落。是知七趣。但一虗妄。更無
根本頭緒。可研究耳。據前阿難問云。此道為復本
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今云妄想受生。妄想
隨業。是答以妄習生起也。又云但一虗妄。更無根
緒。是答以非本來有也。
二答前別問答前別約地獄問也。
據前阿難雖別問地獄。乃以一例六。故今結答。仍躡七趣言之。】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
真淨。


○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
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阿難。不
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


【初兼釋前疑。此等眾生句。佛亦總約七趣言之。蓋
明知阿難問地獄例六趣也。據前阿難疑云。佛體
[009-0292a]
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脩羅人天等道。今
如來以不識本心等釋之。不識本心者。謂不知佛
體真實。既不知佛體真實。自應以妄想隨業。受此
輪迴。此七趣之所以有也。七趣既有。輪迴不息。故
云經無量劫。惡道固為不淨。善道淨亦非真。故曰
不得真淨。蓋以不識本心。終成有漏故也。
○皆由
下申明隨業。言所以不得真淨者。皆由隨順殺盜
淫故。十惡之中。獨舉殺盜淫者。以貪等屬惑。攝在
隨順之中。妄等屬口。生自身業之表。輪迴正因。唯
身業為要故。反此三種者。知其為惡道之因。而欲
違之也。出生者。漸次伏除。除得一分有。生得一分
無也。若隨順而至於全有。則報感鬼獄。故曰有名
鬼倫。蓋地獄亦餓鬼之倫類故。若出生而至於全
無。則報感上界。故曰無名天趣。蓋全無非欲天所
能故。傾猶奪也。有無相傾者。言有不終有。或時為
無所奪。而漸至於無。無不終無。或時為有所奪。而
漸至於有。漸至於無。則從天洎仙及人。展轉輪迴
於善道。漸至於無。則從獄洎鬼及畜。展轉輪迴於
惡道。由是於無作本心。顛倒相續。故曰起輪迴性。
輪迴稱性者。以是有為生滅性故。
○若得下。教以
息輪。妙發三摩者。不離六根門頭。親見不生滅性
也。不生滅性。有不能有曰妙。無不能無曰常。對待
既絕。中亦不立曰寂。然既有不能有。不待有而立
無。無不能無。不待無而立有。故曰有無二無。謂有
[009-0292b]
與無之二邊皆無有也。二邊既無。不待邊以立中。
故曰無二亦滅。謂無二之中道亦俱滅也。自是淨
極光通。寂照含虗。却來觀世。猶如夢事。隨緣現無
而不住於無。故曰尚無不殺不偷不淫。隨緣現有
而不住於有。故曰云何更隨殺盜淫事。是則七趣
之所不輪。而如來密因常現前矣。
○阿難下應問
結答。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者。謂業各不同。受報亦
各有私。此答阿難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問也。
因各各私。眾私同分者。謂各各私中亦有彼此業
同者同在一處受報。是為眾私同分之地。此則亦
有定處。故曰非無。如地獄中輕者定生有間。重者
定生無間。此答阿難為有定處問也。通上依次答
釋前問竟。
四結歎以示邪正。】


「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勗脩行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
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虗偽。如來說
為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
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初顯妄勸修。承上受報雖有定處。而究其遠本。亦
皆由於一念妄動。變起賴耶識境。故曰自妄發生。
蓋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目為無明者是也。若
更究其無明之所從生。則別無所由。故曰生妄無
因。如前所謂妄性無體。非有所依是也。既非有所
依。則離念即是。故云無可尋究。如前所謂將欲復
[009-0292c]
真欲真巳非真真如性是也。然既無可尋究。惟是
從麤向細。漸次伏除。故教以汝勗修行。最勉力也。
修行者。即指漸次伏除行故。漸次伏除。不易可得。
欲得菩提。從何入手。故示以要除三惑。三惑者即
指淫殺盜三。於中執迷不了。即名為惑。而云要除
者。若但離於有。不名為除。蓋必至有無二無。無二
亦滅。乃名為除也。
○不盡下出過結歎。謂設若不
盡三惑。不唯七趣輪迴。縱以禪定之力。得發相似
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間。成就無作妙力。故云皆是
世間有為功用。蓋以習氣不滅。對境復發。上品必
為魔王。中品必為魔民。下品必為魔女。故云落於
魔道。原其初修之時。雖欲除妄。及乎落於魔道。倍
加虗偽。魔福受盡。業報現前。阿鼻極苦。還自來受。
是故如來說此名為可哀憐者。然亦警之至矣。

汝妄下斥疑揀魔。據前阿難疑云。佛體真實。云何
復有地獄餓鬼畜生脩羅人天等道。今云汝妄自
造。非菩提咎。蓋斥其所疑之不當耳。要使知自疑
不當。令其信佛之所說。故示以若有作是說者。名
為正說。設若他有所說。如言本來自有。非業所招。
違越誠言。故知即是魔王所說。是乃如來恐後世
惑於魔說。造無間業。而預為揀示也。總結大科精
研七趣以破奢摩中障竟。


二詳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三。
一如來指魔誡
聽。二會眾喜聽慈誨。三如來次第為說。
初四。
[009-0293a]


一將罷迴告。二結說標魔。三指魔顯害。四誡聽許
示。
初。】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
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


【七趣不輪。密因離障。自此三摩可修。禪那易成。佛
心稍慰。玄音欲息。故云將罷法座。攬七寶几者。按
之而起。迴紫金山者。轉身離座。此即將罷法座之
相。床以師子名者。師表說法無畏。或即像師為床
亦可。几以七寶名者。寶表聖財普利。或即用寶。為
几亦可。紫金山如來身也。丈六金軀。圓光四布。巍
巍如山。故以為名。再來者。再轉身來。凭倚者。凭几
倚座。然既迴紫金山。而又再來凭倚者。將恐魔起
五陰。事障三摩。欲為詳辨也。普告大眾及阿難言
者。微細魔事。人各應知。傳示末法。阿難任重故。


二結說標魔。】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
吾今巳說真脩行法。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
那微細魔事。」


【初結前巳說真法。上云普告大眾。此中獨呼有學
者。正為有學。以魔重故。無學魔輕。亦應兼為。汝等
二字攝故。迴心者。迥小乘心。趣大者。向大乘路。以
前總請別請。皆有迴小向大之意。既同為一會。無
妨渾約今日言之。大乘菩提。亦有權實分圓。為揀
權分。故云無上妙覺。顯會眾所趣者。乃實教圓證
[009-0293b]
最上一佛乘故。奢摩三摩禪那。皆為真脩行法。如
前備明。故云吾今巳說。據此則真脩有路。無上妙
覺可趣。所以上科有將罷法座語也。
○汝猶下標
後未識魔事。奢摩他即三摩中止。毗婆舍那即三
摩中觀。如六結中解前進後。具有止觀義故。陰境
現前。不自覺知。故云微細魔事。法席將輟。未經辨
析。故慮其猶未識也。後會無定。不如就座指示。故
此標顯。至下乃詳為研辨。
三指魔顯害。】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或汝陰
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
子。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此丘妄言
證聖。天報巳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
鼻獄。」


【初不識落邪。首二句牒前不識。以為落邪之因。次
二句。承言洗心非正。落於邪見。言脩定原為洗心。
魔境不識。則蔽諸正見。縱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
不得其正。必落於邪。如下之五陰魔境。總由認邪
為正。皆邪見也。
○或汝下歷指魔境。然亦不必分
屬五陰。蓋五陰中每陰有十魔。而十魔之中。或有
唯是陰魔者。或有陰魔之外復兼天魔者。或有陰
魔之外復著鬼神者。或有陰魔之外轉遭魑魅者。
如色陰中前九似惟陰魔。而第十則曰此名邪心
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又如受陰中發無
窮悲等。皆為陰魔。乘此則有悲魔等入其心腹。而
[009-0293c]
悲魔等。或是天魔。或是魑魅。俱未可定。況第九中
亦言鬼心久入。是知陰魔通於五十。而天魔鬼神
魑魅。有具者有不具者。且總為指出耳。此即上之
所謂魔境。心中不明者。即是不識。認賊為子者。即
是落邪。乃取喻言之。
○又復下作證墮獄。於中者。
亦是通指五陰魔中。如前四中皆有自言登聖之
語。而識陰中且更自言滿足菩提。同是得少為足。
一例不免輪迴。不責誤修。反謗實證。阿鼻極苦。自
分當受。佛恐疑悞後人。取例警覺。故云如第四禪
無聞比丘等也。智度論云。有一比丘。師心自脩。無
廣聞慧。不識諸禪三界地位。修得初禪。便謂初果。
乃至四禪。便謂四果。命欲盡時。見中陰相。便生邪
見。謗無涅槃。羅漢有生。以是因緣。即墮泥犁獄中。
今云無聞比丘。即論中有一比丘。無廣聞慧。稱為
第四禪者。即論中修得初禪乃至四禪。妄言證聖。
即論中便謂初果乃至四果。天報巳畢。即論中命
欲盡時。衰相現前。即論中見中陰相。謗阿羅漢身
遭後有。即論中謗無涅槃羅漢有生。墮阿鼻獄。即
論中以是因緣墮泥犁中。蓋經論一事。而詳略異
耳。
四誡聽許示。】


「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誡以諦聽者。魔事微細。非麤聞可了故。許以子細
分別者。慈悲諄切。恐漫說難明故。子孳也。謂孳孳
無巳也。正脈云。不但分別而更許子細者。一以魔
[009-0294a]
相幽微難見。一以魔害酷烈難堪。故勞真慈費委
悉也。如來指魔誡聽竟。
二會眾喜聽慈誨。】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阿難起立者。聞害竦動故。唯并有學者。魔重偏憂
故。蒙許子細分別。故歡喜頂禮。承教虗心樂聞。故
伏聽慈誨。
三如來次第為說三。
一出由令覺。
二辨相令識。三遵古結勸。
初三。
一總舉妄本。
二各出其由。三不覺成害。初。】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
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由汝妄
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
息有世界生。」


【初先明所迷之真。論魔境有學偏重。論妄本無學
同迷。故佛告阿難亦及大眾。有漏世界。依報也。十
二類生。正報也。遠由惑現。近由業招。故曰有漏。揀
非法性及受用身土。以彼為無漏故也。離無明不
覺曰本覺。離妄想昏亂曰妙明。諸佛依此出生曰
覺圓。世界眾生依此建立曰心體。據此則生心即
是佛心。故云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由汝下正明
所起之妄。近由迷事妄想。遠由迷理無明。故曰由
汝妄想迷理為咎。此總明。下乃詳釋。癡即無明。以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即名為癡。不覺心起而有
其念。即名為愛。如前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蓋即
指欲明覺體之念。為愛也。由愛故真妄和合。變起
[009-0294b]
賴耶本識。名曰發生。所謂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
為業。如前云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是乃以立所為
發生也。生發者。謂依前所生業識。發起能見見分。
所謂依動故能見。如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
乃以妄能為生發也。徧迷者。謂由能見故。於前本
覺真心。全成晦昧。不見真覺。唯見頑虗。是曰故有
空性。如前偈云。迷妄有虗空是也。化迷不息者。謂
以見對空。轉覺迷悶。復起化迷之心。相續不息。遂
於空中見有色相。是曰有世界生。如前云依空立
世界是也。此空此界。且約細相中國土言之。不言
眾生者。以動魔之由。唯在國土振裂。無關眾生故。
亦不言麤相者。以麤相業招。屬別業境。迷事妄想
所致。細相惑現。屬同分境。迷理無明所致。別業境
振。不足致魔。以別業自見故。同分境裂。乃足致魔。
以同分共見故。
二各出其由三。
一動魔之由。
二成魔之由。三超魔之由。
初三。
一承顯界妄。
二因示禪境。三由變動魔。
初。】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當知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
界在虗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
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初承上直顯。則字緊承上文。十方指同分境也。微
塵有二義。一約喻。顯國土之多。二約體。乃微塵所
成。若論同分。則約喻為長。如同分妄見文云。娑婆
[009-0294c]
世界。并及十方諸有漏國。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虗
妄病緣。然既通十方。則數等微塵。不為多矣。若取
有漏。則約體亦可。以眾生法執未了。計為微塵所
成。如金剛般若經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
塵。然界既可碎。則體為微塵。是所計矣。二義並存。
隨意取用可也。非無漏者。即是有漏。遮詮表詮異
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者。謂由徧迷有頑空。如前
云生發徧迷。故有空性。由妄想化迷。有世界安立。
如前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此世界虗妄之義。巳
可見矣。
○當知下以空況界。一切眾生。皆以虗空
為大。今言生汝心內。是本覺真心。猶在虗空之外。
前云空生大覺中。即斯義也。又一切眾生。共計虗
空不壞。今云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太清即指天際。
據世典以清氣為天。且居最上。故以太清稱之。片
雲即是浮雲。浮雲至虗。且唯一片。而又點於太清。
渺乎微矣。豈能久存。以此喻空。則空之易壞可知。
空且易壞。況諸世界。又在虗空之中。其虗妄之義
不益可見乎哉。前云如海一漚發。亦大同此義。

汝等下指證必變。若有生皆證。空界全銷。以下言
國土。但是振裂。故唯約一人言之。發真歸元。即指
解結脩證。如云入流亡所。動靜不生。根塵雙脫。覺
心獨露。是曰發真。若更能覺所覺空。空所空滅。生
滅既滅。寂滅現前。名曰歸元。歸元無迷。則方空銷
殞。以虗空原因迷妄有故。如前云生發徧迷有虗
[009-0295a]
空性是也。問。佛久成道。虗空猶在。銷殞之義。云何
會通。答。所言銷殞者。但是全空全真。證者見真。不
見於空。義言銷殞。若未證者。依然見空。如法華見
淨見燒。義可準思。然證者既不見空。亦不見界。是
乃於同分境中。撤去一分。當此之時。異生必見振
裂。故以云何空中等而反徵之。意顯其決無不變
理也。問。證者不見空。未證者依然見空不變。證者
不見界。未證者何故見界振裂。答。空本無形。撤去
一分不覺。如十燈光徧照一室。撤去一燈。餘九光
依然徧滿。界乃有形。撤去一分應變。如十水共注
一器。撤去一水。而全器之水皆應動搖。理所必至。
不應為難。
二因示禪境。】


「汝輩脩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
心精通脗當處湛然。」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者。言汝輩欲修禪那。以歷聖
位。先當嚴飾三摩地境。所謂解六結而越三空也。
設若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則是心精現前。而十方
初心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所證人空之理。與
此正相脗合。若更至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
巳俱空不生。則當處湛然。渾同佛境。是即於同分
境中。撤去一分也。
三由變動魔。】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


○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
訛。


○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
[009-0295b]
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
昧時僉來惱汝。」


【初魔等見變。一切魔王。欲頂天主也。不言魔民魔
女者。舉主攝伴故。及與鬼神者。大力鬼神。亦攝飛
行夜叉地行羅剎等。諸凡夫天者。六欲四禪。亦攝
外道無想天等。然魔鬼等。雖具五通。不能知其故
於未然。故但見其宮殿無故崩裂。
○大地下異生
驚訛。言不惟魔鬼等宮殿崩裂。乃並諸大地亦皆
振搖而坼裂也。水即水行。陸即陸行。飛騰即是空
行。然行雖有三。咸居地上。地既振坼。而三行眾生。
自應亂走亂飛亂沉。故曰無不驚慴。驚慴者。恐懼
不安之貌。凡夫無自覺之智。無預見之明。故曰昏
暗。由昏暗故。不覺被境所遷。而訛傳謬說。如言陰
陽失度。及神鰲動目等皆是也。
○彼等下魔等來
惱。彼等者。仍指魔王鬼神等。脩有漏禪。發有漏通。
故曰咸得。因是有漏。故唯五種。以於六通中惟除
漏盡通故。既無漏盡。自應戀此塵勞。不求出離。如
何令汝任運成道而摧裂其處。自不甘也。是故者。
承上不甘摧裂。起下來惱之義。鬼神天魔。專於惱
害正修。不言諸凡夫天者。以彼雖見振裂。不為惱
害事故。魍魎妖精。或即魔鬼之所使役。僉猶皆也。
言汝正在三昧。彼等即見振裂。恐將來必壞。故皆
來宣婬導妄。惱亂於汝。令汝三昧不得成就。動魔
之由竟。
二成魔之由二。
一魔本無害。二心迷
[009-0295c]
乃成。
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
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隣
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彼既來惱。自應有怒。且因壞其宮殿。怒非尋常。故
云大也。而云雖者。顯與我無傷。反以損彼故。彼塵
勞內者。明其猶在生滅法中。汝妙覺中者。明其巳
住真常理內。以生滅而欲壞真常。故曰如風吹光。
以怒氣而欲惱定心。故曰如刀斷水。了不相觸者。
光不受吹。而水不受斷。喻真常定心。雖遇魔惱。而
亦無所傷也。又汝妙覺中者。真常之智正明。正明
故。猶如盛沸之湯。彼塵勞內者。生滅之見正執。正
執故。猶如結堅之冰。若沸湯之煖氣。漸隣於冰。而
堅冰之結寒。不日銷殞。喻真智照魔。自有破魔之
功。邪執對真。自無久立之勢。而反以自損也。據此
則魔雖百計欲惱。不過徒恃神力。與汝無傷。縱有
大怒。亦不過但為其客。不久便去。是在行人唯以
正知正見待之可也。
二心迷乃成。】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承上魔本無害。所以能成就彼志而破亂於汝者。
究是誰之所使。故曰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五陰主
人。即向下所說五重陰境。及三摩中觀智心也。良
以陰境現前。觀智稍虧。則天魔波旬等乘機而入。
故向下以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喻之。蓋喻中惟以
[009-0296a]
住者名主。不住名客。不必定約賓主之義言之。以
賓主有相契之義。則法喻不齊耳。正脈云。魔擾行
人。如客賊劫主。主若深居不動。賊乃莫測。愈近愈
恐。俗云強賊怕弱主是也。主若自守不定。驚慌出
走。為賊所執。方得其便。以法對喻。足知患在主也。
成魔之由竟。
三超魔之由。】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陰銷入
明。則彼羣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
留擾亂禪定。」


【初出由顯超。言如上所說。則知行人正當處於禪
那之際。但應覺悟無惑。不言三摩而云禪那者。以
禪那翻為靜慮。蓋以三摩中兼於定慧言之。覺悟
者。覺其是魔。悟非善境。既巳覺其是魔。悟非善境。
自應不受其惑。不受其惑。則定益深而慧益明。魔
難入而邪難近。故曰無奈汝何。
○陰銷下詳釋其
故。良以覺悟無惑。則陰境漸銷。而精明漸著。故曰
陰銷入明。如前云聞熏精明。明徧法界是也。羣邪
者。魔與鬼等。言彼等成形。皆為稟受幽暗之氣。如
羅剎向日不見。可為明證。據此則汝之精明。能破
彼之幽暗。彼若近汝。自當銷殞。如前云則諸幽暗。
性不能全是也。如何敢留者。決言其不敢久留。留
且不敢。又何能擾亂汝之禪定。通上各出其由竟。


三不覺成害。】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009-0296b]


○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呪汝破佛律儀。八萬行
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
身。


○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初被迷落魔。若不明悟者。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
境也。既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境。必至誤為聖證。
被陰境所迷矣。既被陰境所迷。則外魔得便。壞汝
定心。亡失正見。流入邪思。故曰必為魔子。既為魔
子。則所脩皆為魔業。將來亦惟成就魔道中人。

如摩下舉例顯害。如來意謂。汝先發心請定。原以
登伽為害起見。以今較之。如摩登伽女之害。殊為
眇劣。眇謂微小。劣謂少力。言其為害不大。而為禍
無力也。何以見之。言彼摩登伽女。唯以先梵天呪
呪汝。並無別術。較之陰境疊出。魔相百變。其能害
之術。巳屬眇劣。縱使攝入婬席。淫躬撫摩。亦唯破
佛所制律儀。而於八萬行中。以三聚收之。亦只毀
一攝律儀戒。較之身為魔子。成就魔人。其所成之
害。又極眇劣。且彼時將毀戒體。並非汝之故起淫
愛。由於心清淨故。尚不至以破戒罪。淪溺三途。尤
見其為害不大。而為禍無力也。此字即指陰魔言。
陰境現前。不能明悟。外魔得便。壞其定心。永殞善
根。深入邪見。法身從此而斷。慧命由茲而絕。故曰
隳汝寶覺全身。寶取其體不變。覺取用能隨緣。即
是法身。亦兼慧命。故以全身稱之。
○如宰下設喻
警覺。宰臣向歸王化。喻阿難等本屬佛界人也。一
[009-0296c]
旦著邪。佛界之所不容。如宰臣叛王。忽逢籍沒之
事。籍沒者。沒其籍貫。如漢書云。除其屬籍是也。既
巳除其屬籍。自應屏諸遠方。斥之異域。至親不能
見憐。義友難以援濟。故曰宛轉零落。無可哀救。意
喻著邪見者。佛界不容。必至輪轉三途。塵劫莫返。
雖有慈心菩薩。悲願知識。亦無策以相救。可不慎
哉。可不慎哉。通結巳上出由令覺竟。


二辨相令識五。
一色陰魔相。二受陰魔相。三想
陰魔相。四行陰魔相。五識陰魔相。
初四。
一始
脩未破色陰。二終破顯露妄源。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
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入三摩
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
為色陰區宇。」


【初念盡心純。如上所說。陰魔既有如是過患不可
不知。故教以當知。以示警覺意也。汝坐道場者。指
欲修三摩。初坐道場時言。初坐道場。必先止息散
心。故云銷落諸念。銷落者謂以反聞力。忘其所緣
塵象。則分別念慮之心。自然銷落。非離反聞別有
銷落法也。其念若盡者。果其塵亡念盡。則諸離念
者。自應別有離念之心。離念之心。即是根性現前。
於一切時。不雜不昧。故曰精曰明。動靜不移者。動
去靜來。其性自爾。即不雜義。憶忘如一者。憶生忘
[009-0297a]
滅。其體恒然。即不昧義。又動靜不移。指耳根聞性。
憶忘如一。指意根知性。六根舉二。餘四以意攝故。


○當住下定現色區。當住此處者。住心於根性處
也。動靜憶忘等相。悉皆不生。故云入三摩提。當此
之際。雖根性昭昭。而亦不知是何境界。故曰如明
目人。處大幽暗。蓋以六精之性。尚為色陰所覆。雖
微妙清淨。而心未發光。故曰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區小屋也。宇謂屋四垂也。意言精性妙淨之心。本
自周徧。受局蔽於色陰。如小屋之四垂也問。其念若盡。似
乎無色可見。何故猶為色陰區宇。答。雖似無色。全未忘空。以幽暗即喻空也。空既未忘。色非真無。但是一
味反聞。定深不見耳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
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前以亡色住空。雖根性昭昭。不知是何境界。故喻
以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以乃以定力轉深。并空亦
忘。故喻以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自此精
性妙淨。心光徧圓。故曰名色陰盡。按耳根圓通。此
當動靜不生。能超劫濁者。此經劫濁。以空見相織
為體。如前劫濁文云。汝見虗空。空見不分。相織妄
成。名為劫濁。是知上之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不知
是何境界。正是劫濁之相。今以定力轉深。并空亦
忘。見無所織。故能超越。超越之後。回觀色陰之所
由生。即是於空見不分之際。堅執欲見。遂致結成
色相。故云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前云化迷不息有
[009-0297b]
世界生。然化迷不息。正堅固妄想也。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精明流溢前境相。二精
明流溢形體相三精魄遞相離合相四心魂靈悟
所染相。五抑按功力逾分相。六心細密澄其見相。
七塵併排大入純相。八欣厭凝想日深相。九迫心
逼極飛出相。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初。】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小選之間身能
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
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當在此中。即指未破將破時也。上云如明目人。處
大幽暗。雖曰未破。巳及將破之時。若住於此境正
宗家所謂墮一色邊。故須於此精研妙明。妙明者。
仍指六根中性。但更加精心研究耳。精心研究。暫
忘色塵。不唯外色。并內亦忘。故曰四大不織。以地
水火風皆屬色塵故也。織者彼此相入。即和合義
也。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妄認四大和合為自身相。
今既不織。則身相不有。故曰少選之間身能出礙。
少選謂須臾頃也。身能出礙者。不是現前肉身。蓋
以四大不織。另覺有清虗之身。出離四大礙故。然
清虗之身。即是精明。出離四大之礙。自應流行洋
溢於前境之上。故曰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
用者。謂斯境非真。但由精研妙明功用所現。若功
用稍虧。斯境即滅。故云暫得如是。既不常住。即屬
虗妄。故曰非為聖證。以聖證必無滅故。不作聖證
[009-0297c]
之心依舊精研妙明。正是破陰前相。故曰名善境
界。若作聖證之解。正宗家所謂奪弄精魂。魔得其
便。乘隙而入。故曰即受羣邪。


二精明流溢形體相。】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
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
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
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雖現前境。不作聖解。仍用前觀。故曰復以此心。精
研妙明。此心即能觀之心。妙明即所觀之性。但心
則益精。明則更妙耳。觀照既深。不復外溢。一味反
聞。自應流溢於內。故曰其身內徹。問前相原以精研妙明。功用所
現。今既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前相應當益著。何故不溢於外。而反流於內耶。答。前云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雖曰精研妙明。未免有悶極欲出之心。故致精明外溢。今以不作聖解。仍復精研妙明。未免有捨外向內
之心。故致精明內流。古德云。枯木堂前岔路多。信不誣矣於其身內拾出蟯蛔

者。亦是另覺有清虗之身。於其現前身內拾出。非
是現前肉身自拾。蓋以精明從外向內。觀肉身如
木偶。故得拾出蟯蛔。而宛然無傷也。此乃前之精
明。隨其捨外向內之念。還照臟腑。故曰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者。謂斯亦非真。但以研究之行。更精於
前。故現斯境。暫得下准前可知。文中蟯蛔者。腸胃
中蟲也。短細者為蟯。長大者為蛔。


三精魄遞相離合相。】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
[009-0298a]
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
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初以精研妙明。稍間外出之心。遂致精明外溢。次
以精研妙明。微雜向內之念。遂致精明內流。今則
二俱不著。仍以觀照之心。於前內外二相處。精研
妙明本體。故曰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以內外
精研之力。妙明通融。故致內之六氣互涉。外之二
音交陳也。魂魄意志精神。外典所載。不得全同。按
字彚釋臟字義云。臟者藏也。謂精藏於腎。神藏於
心。魂藏於肝。魄藏於肺。志藏於脾。對今經六中缺
意。而亦不言魂等何物。云何應藏於肝等。此一說
也。正脈引醫經云。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
志藏於膽。或曰左腎。精藏於腎。神藏於心。對今經
名數俱同。而與字彚稍異。此二說也。灌頂引扁鵲
難經云。五臟者。有七神。各何所藏也。答曰。藏者人
之神氣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
意與智。腎藏精與志。對今經多智。而與字彚醫經
亦各有異。此三說也。愚素不善外典。亦不敢妄評。
姑錄之備考。然佛稱一切智人。凡有所說。皆由現
量所見。降斯巳還。比非莫定。今擬以六氣釋之。良
以人稟天地之氣。天地之氣有六。所謂陰陽晦明
風雨。人亦應有。所謂魂魄意志精神。言氣之上升
者為魂。下沉者為魄。宛似天地陰陽二氣。氣之歛
[009-0298b]
靜者為志。散動者為意。宛似天地晦明二氣。氣之
充和者為神。氣之浸潤者為精。宛似天地風雨二
氣。但唯約一身言之。是則六氣為所執受。身為能
執受。而言除執受身者。以是總相無可涉故。餘皆
涉入者。如魂本上升。而亦能下沉。魄本下沉。而亦
能上升等。互為賓主者。魂若下沉。則魄為主而魂
為賓。魄若上升。則魂為主而魄為賓。餘四例此可
知。然此猶約三二對涉。若更約魂涉於五。則五皆
為主。而魂獨為伴。魄等涉五亦然。故曰互為。此由
妙明通融於內。故致然也。忽聞空中等者。言妙明
本自周徧。佛法由來現成。向以生發徧迷。故有空
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空界既彰。佛法斯蔽。今以
色陰將開。空界將盡。性具之佛法將現。本來之圓
音預兆。故忽聞空中說法。十方敷義。敷義說法。空
方互影。不必以顯密強分。此由妙明通融於外。故
致然也。此名精魄等者。六氣舉二。餘以義攝故。遞
相離合者。離合即是涉入。以凡言涉入。必是離本
位而合於他故。至於空中說法。十方敷義。乃由妙
明通融。二音預兆。還與精魄等六氣中熏染成就
當來善種。下科云心魂靈悟所染相。蓋由此也。


四心魂靈悟所染相。】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
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
[009-0298c]
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前以觀照之心。內外研窮。故致內之精魄遞相離
合。外之空界成就善種。今則不著前境。仍以觀照
之心。澄然顯露於內。皎然洞徹於外也。澄然顯露
於內。故致內光發明。皎然洞徹於外。故致十方徧
作金色。一切化為如來。蓋以十方法界。一切種類。
本為自性緣起。同依法身建立。向以色陰所覆。情
器未融。金色不形。妙體安在。今以色陰將開。情器
將融。十方法界。預作金色。一切種類。預化妙體。此
法身性土。將來必證之兆。雖現此境。觀照不息。功
用增上。報化預形。故於此時忽見毗盧等也。毗盧
遮那。翻有三義。一曰徧一切處。似指法身。二曰滿
淨。似指自報。三曰光明徧照。似指他報。今兼二報。
踞猶憑也。天光臺者。梵網云。爾時蓮華臺藏世界。
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蓋今之毗盧遮那。
即彼之盧舍那。故灌頂云。毗盧遮那。與盧舍那。梵
音賖切耳。然彼既云座上。即是踞也。今云臺。即彼
之蓮華臺藏世界。譯之略耳。天光二字。即彼之赫
赫天光師子座。良由座依於臺。故云天光臺也。千
佛圍繞等者。彼經偈云。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蓋以蓮華臺藏世界。中
央一大蓮華。即毗盧所踞。周匝復有千華。一華上
有一佛為主。今云千佛圍繞是也。又一華有百億
[009-0299a]
葉。有百億國土。有百億釋迦。今云百億國土及與
蓮華。蓮華即佛之所坐。雖不言佛。可以意會。然遮
那為報佛。釋迦為化佛。俱時出現。乃報化身土。將
來必得之兆。此名心魂靈悟所染者。以前境中二
音交陳。心魂靈悟所染習故。言心魂者。心即是意。
亦六氣與二。餘以義攝故。良以六氣依於妙明。既
二音交陳於妙明。則六氣中皆有靈通慧悟。熏染
習氣。特人不自覺耳。既不自覺。云何忽於觀境中
現。故曰心光研明照諸世界。心光研明者。謂觀照
之心。澄露於內。照諸世界者。謂觀照之心。皎徹於
外。前云內光發明。即心光研明之相。十方徧作金
色。一切化為如來等。即照諸世界之相。暫得下亦
準前可知。
五抑按功力逾分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於時忽然十方虗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
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
即受羣邪。」


【雖見前境。不作聖解。仍用前觀。故云又以此心精
研妙明。雖復精研妙明。而前境不亡。即以觀慧而
觀察之。如起信云。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
墮於邪網。又云當念惟心。境界則滅。皆觀察義也。
而言不停者。非是用觀不停。謂雖爾觀察。前境不
得停也。因不得停。改脩於止。故曰抑按降伏。抑按
[009-0299b]
者。不得抑按前境。但唯抑止自心。按定不動。如起
信云。不得隨心念外境界。又云久習淳熟。其心得
住。皆抑按義也。以此對治。前境銷滅。即是降伏。又
古德相傳禪境現前。當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
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觀察。如經言欲知真金。以三
法試之。謂燒打磨。行人亦爾。智慧觀察如燒。以定
研磨如磨。依本脩治如打。今此中又以此心精研
妙明。即是依本脩治。觀察二字。即是智慧觀察。抑
按降伏。即是依定研磨。既降伏巳。仍復精研妙明。
自得陰開性現。鉛盡金純。可為明喻。若一味抑按。
即是制止超越觀慧。致有下之境相現前。於時者。
即於此時也。忽然等者。良以前之佛相。依於慧心
幻起。前之界相。依於定境妄現。今因一味抑按。故
惟見界存。且又以超越觀慧。故不見佛相。佛相既
巳不現。臺華因之俱隱。故唯見十方虗空等也。七
寶百寶。依然報土之相。或分自報他報。以自報為
自所受用。故唯七寶。他報乃別應十地。故兼百寶。
雖是幻起妄現。亦能交涉互容。故曰同時徧滿。不
相留礙。若仍厭其雜。制止轉增。則青黃赤白各各
純現。謂忽爾純現青色。忽而純現黃色等。此報土
相盡。而性土相現也。上科性土惟一金色。今言四
色各純。以凡是純而無雜即性色故。此名抑按等
者。抑按即是制止。逾分即是超越。以上云制止超
越故也。餘俱同上。
六心細密澄其見相。】
[009-0299c]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
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
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既見前境。覺得抑按逾分。故又以此心研究妙明。
所謂心若沉沒。以觀起之也。既令定慧均等。仍復
澄靜其見而照徹前境。所謂推驗根源。畢竟從何
處起也。精光不亂者。澄靜其見所致。夜暗見物者。
照徹前境所致。夜半中夜也。暗室無燈也。見種種
物者。謂室外所有種種物象。亦皆能見。不殊白晝
者。謂暗室所見。了了分明。亦如日中。是室之與暗
皆不能為礙也。雖不能為礙。而暗之與室。及室中
之物。亦不除滅。不除不滅。而無障無礙。是陰開之
前相現矣。此名心細等者。謂觀照之心。研究精細。
見性雖未全彰。然亦密得澄靜。故云密澄其見。上
云精光不亂即其相也。既巳密得澄靜。於所見境
自能洞徹幽微。故云所視洞幽。上云夜暗見物。即
其相也。如是光影。倐起倐滅。故云暫得。聖證常光。
耀古騰今。故此非為。若不取著。邪亦成正。況夫本
是善相。故曰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生取著。正亦
成邪。況夫本屬光影。故曰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七塵併排大入純相。】


「又以此心圓入虗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
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
[009-0300a]
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又以此心者。仍以觀照之心。研究妙明也。研究功
極。身界俱忘。內外合一。空洞無礙。故曰圓入虗融。
內外合一故。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空洞無礙故。火
燒刀斫曾無所覺。此約微燒輕斫而言。謂微燒不
覺其爇。輕斫不覺其痛。以同於草木故也。又則火
光等者。言不惟微燒。任其火光勝發。亦不能燒之
令爇。不唯輕斫。縱使割其身肉。亦猶如削木無關
也。問。此與觀音火不能燒。刀段段壞。有何差別。答。彼是圓通勝用。因機而現。此是色陰將開。由作而成。
真妄逈異。勿錯會也此名塵併者。身界俱忘。內塵外塵。併為

一體也。雖併為一體。而四大之性猶未全忘。若復
以研究之力。排遣四大之性。以至空洞無礙。則是
一向入純。上云圓入虗融是也。火燒刀斫曾無所
覺等相。由此而現。暫得下例上可思。


八欣厭凝想日深相。】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
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
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上雖圓入虗融。未極清淨。以猶有火燒刀斫等相。
故厭此欲離。故又以觀照之心精研妙明。蓋為欣
求極淨。成就清淨心故。淨心功極者。為淨其心。觀
[009-0300b]
照功極也。忽見大地等者。頓現染淨無礙境故。十
方山河皆成佛國者。即染而淨之相。具足七寶者。
明是淨國。光明徧滿者。七寶交輝於其中也。又見
恒沙諸佛者。以十方山河皆成佛國。一國一佛。其
數應有恒沙之多故。徧滿空界樓殿華麗者。上國
土為總報。此樓殿為別報。總報既巳七寶交輝。樓
殿自應華藻流麗。以一淨一切淨故。下見地獄上
觀天宮者。即淨而染之相。言既為淨國。應絕染相。
而依然見獄見天。明是即淨而染也。得無障礙者。
有二釋。若惟就天獄。則是上觀下見得無障礙。若
通約佛國。則是染淨相即得無障礙。問。上釋行人。原為成就淨
心。應惟現淨相。何故染淨俱現。得毋與心不相應耶。答。離染成淨。非為真淨。以有對待故。是必染淨無礙。
方為真淨。行人悟此。頓息欣厭。則是成就淨心。即善境界此名欣厭等者。以為

厭前境。欣求淨心。仍以精研妙明之力。凝心注想。
想久入化。以成真淨。染淨無礙之境。由此現也。


九迫心逼極飛出相。】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
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
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由前染淨無礙。欣厭心息。頓覺妙明真心。周圓無
際。橫豎無垠。故又以觀照之心。研究妙明。以求深
遠之境也。中夜正暗。不應有見。今云忽於中夜能
見者。顯暗不能蔽。且云遙見遠方者。顯境不能隔。
此正色陰將開。見性將圓之兆。交易之處曰市。上
[009-0300c]
古多於有井之處立市交易。故曰市井。市井通衢
曰街。旁通曲街曰巷。親兼內外六親。族該遠近一
姓。眷屬者。男女大小。凡在眷念所屬者皆是也。或
聞其語者。見性將圓。聞性亦爾。以元是一精明故。
正脈云。予親見河南僧在潞。偶然靜坐。忽見鄉里。
市井宛然。其兄被官責打。計其時日。不久有同鄉
至潞。問之果然。此必禪境所發。略同乎此。惜其僧
不知自重也。愚謂既曰遠方遙見。不必定是自巳
親族眷屬。蓋凡有彼之親族眷屬。共住共語。皆能
見皆能聞故。又中夜尚能見聞。白晝可知。此名迫
心等者。謂研究妙明以求深遠。即是功力逼迫。逼
迫之極。妄理相應。似覺自心有飛出之相。由此所
以暗不能蔽。境不能隔。問。上疏釋云。由前染淨無礙。欣厭心息。頓覺妙明真
心。周圓無際。橫豎無垠。既無際無垠。云何又有飛出相耶。答。前以欣厭乍。息。影嚮暫現。及乎用力研究。依
然局在根中。即今逼極飛出。亦屬影嚮。古德云。分明月在梅華上。尋到梅華月轉無。殆有見於此耳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
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
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
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前之九相。總以不作聖心。更研妙明為由。惟此最
後一相。乃是於前逼極飛出之相。作聖證解。更求
精極為由。故云又以此心研究精極。雖欲研究精
極。但一作聖心。早受羣邪。故致見善知識。形體變
[009-0301a]
移。言善知識者。略有二釋。一者即是素所親近知
識。但見其形體變移。此魔力所使也。二者本無知
識。但妄見有。且見其形體變移。此魔力所現也。起
信云。或現天像。或現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等。即形
體變移之相。少選者。不待多時。無端者。不假因由。
種種遷改者。忽而天變為佛。忽而佛變為天等。所
謂頃刻之間而千變萬化也。此名邪心等者。一作
聖證。即是邪心。招引羣邪。即是含受。前云主人若
迷客得其便者。正喻此耳。而言魑魅者。但是魔之
所使。若急能覺悟。頓息前心。不久自銷。為害猶細。
設或不自覺知。仍遭天魔入其心腹。不惟外見魔
形。而且內染魔慧。無端便能說法。相似通達妙義。
前云必為魔子成就魔人是也。但是魔力所持。故
曰非為聖證。覺悟無惑。不作聖心。依本修治。魔自
銷歇。若依舊不了。作聖證解。即更受羣邪。前云宛
轉零落無可哀救是也。中間所現魔相竟。


四總結以示警囑。】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
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
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
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
無上道。」


【初出由警惕。如是十種者。通指以上所說。不言三
摩現境。而言禪那者。以此境雖在三摩。而究其所
[009-0301b]
以能現者。略兼靜之與慮。如前云脩奢摩他毗婆
舍那微細魔事是也。後皆倣此。皆是色陰者。指將
破未破之時。用心交互者。觀心不純。正念與邪念
交互而起也。良以若無邪念。魔事不興。若無正念。
縱興不至於十。唯是二念交互。乃至乍興乍滅。旋
滅旋興。展轉至十。是曰故現斯事。眾生頑迷者。謂
賦性頑鈍。觸事昏迷。不自忖量者。言位在凡流。乍
現聖境。應自忖量。我何人斯。而能自茲勝應。由彼
頑而且迷。故不能也。逢此因緣者。以前十種皆是
色陰將破因緣。迷不自識者。不識其是禪那現境。
謂言登聖者。不自量其分是凡流。未得謂得。未證
言證。故云大妄語成。而言墮無間獄者。極顯其為
害無巳。以示警惕意耳。
○汝等下囑令宣護。如來
在世。魔無能為。故教以當依如來等。謂當依佛說
待至如來滅度後也。如來滅後。正像猶可。故又教
以於末法中。當斯時也。魔強法弱。故須宣示斯義。
知而預防。魔不得便。倘有疎忽。為害非細。故以無
令得便囑之。保持覆護者。保持末法。覆護正脩。成
無上道者。透過十心。色陰破而根性顯。進破餘四。
六結解而圓通證矣。總結色陰魔相竟。


二受陰魔相四。
一始脩未破受陰。二終破顯露
妄源。三中間所現魔相。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
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
[009-0301c]
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未能動。此則
名為受陰區宇。」


【彼善男子。指透前境人也。正脈云。於上十境。或備
經或不備經。或相類更多。總以不為所惑。即透過
耳。透過前境。仍復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此中修三
摩提。望色陰為終修。望受陰為初修也。奢摩他仍
是止義。蓋以透過前境修三摩提。永絕異念以成
深止。即於此中心精湛朗。超出空昧。名為色陰盡
者。色陰既盡。空色俱忘。心光徧圓。相似同佛。故曰
見諸佛心。殆即於自心見佛心也。雖見佛心。猶為
受陰所覆。不過於虗明中暫見佛心影像。故以明
鏡現像喻之。若有二句。合上喻起下喻也。相似見
諸佛心。故曰若有所得。合上見鏡中像。非是親證。
故曰而未能用。此合鏡像雖現。而實未能取。喻雖
不具。意必有故。恐猶未明。故次下復以魘人喻之。
魘人者。邪鬼所魘。喻行人為受陰所覆也。雖為受
陰所覆而自心中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故以
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喻之。雖宛然不惑。奈自心觸
著客邪而不能動。受陰所覆。亦復如是。雖自心本
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而蔽於受陰。不能隨緣顯
現也。既不能隨緣顯現。如纔出一屋又入一屋。故
名受陰區宇。
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
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虗明妄想
[009-0302a]
以為其本。」


【前以受陰所覆。如人被魘。若受陰既破。則是魘咎
歇也。夫受陰無別。即是見分照用。以有照用。則有
領衲。名為根本受陰。凡屬受陰者。皆從此中生故。
由有根本受陰。攬色成根而起身見。設如受陰未
破。身見亦未全忘。須待受陰盡時。方乃脫於身籠。
故曰其心離身。不惟離身。且能反觀其面。不唯反
觀其面。且能得意生。去住自由。無復留礙。亦如魘
咎既歇。手足見聞。皆能動作施為。自覺能如是者。
名為受陰盡相。按耳根圓通。此當聞所聞盡問。色陰先
盡。云何復有身面。答。所謂盡者。但盡其陰。非盡其色。若必令盡色。則色陰盡者。全同無色。豈理也哉

越見濁者。此經見濁。以性大相織為體。如前見濁
文云。汝身現摶四大為體。四性壅令留礙。四大旋
令覺知。相織妄成。名為見濁。今以受陰既破。無復
攬色成根。性大不織。身見亦忘。故能超越。超越之
後。回觀受陰之所由生。蓋即見分照用。虗妄領納。
故曰虗明妄想以為其本。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功用抑摧過越相。二功
用陵率過越相。三修心無慧自失相。四用心忘失
恒審相。五修行失於方便相。六輕安無慧自禁相。
七見勝無慧自救相。八因慧獲諸輕清相。九定心
沉沒失照相。十定境安順入心相。
初二。
一示
相教悟。二警迷顯害。
初。】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
[009-0302b]
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
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
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彼善男子。指受陰將破未破人也。將破未破。勢處
兩楹。故曰當在此中。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故云得
大光耀。良以受陰即見分虗明。向墮色區。不顯其
大。今破色陰。虗明體露。故以大光耀名之。其心發
明者。即於自心見佛心也。不知尚為受陰所覆。自
謂同佛。深責不度眾生。故曰內抑。抑猶尅責義也。
然此心固善。若一味如此。忘其正受。則為過分。忽
於其處者。即指有眾生處。發無窮悲者。謂悲哀不
能自巳。如是凡見一切。乃至蚊虻蛆蟲等。作一子
想。故曰猶如赤子。小兒始生。血色未退心生憐愍。亦所當然。
但不覺淚流。即墮愛見矣。此名有功用心。抑責摧
傷。過越其分。致現斯相。悟之則隨緣利生不失正
受。故曰無咎。受陰暫現。故曰非為聖證。不作聖解。
即是覺了不迷。果其正見分明。自然愛見不生。故
云久自銷歇。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妄謂同於諸佛大悲。觀音悲仰。魔得
其便。以類相致。故有悲魔入其心腑。悲魔謂苦死
滯魄。年老成魔類也。入其心腑。持其神識。故令見
人則悲。啼泣無限。由此起諸顛倒。生於邪見。故曰
[009-0302c]
失於正受。命終必為魔王眷屬。宛轉零落。故曰當
從淪墜。功用抑摧過越相竟。
二功用陵率過越
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顯害。
初。】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
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
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
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詳觀前之色陰十境。明是從前向後。次第相生。透
過一層。又現一層。灌頂云。色境竪發是也。此之受
陰十境。乃各別現起。蓋是境同見異。隨見成魔。灌
頂云。受魔橫開是也。色陰既開。仍修三摩以窮受
陰。故還以定中男子稱之。見色陰銷者。剝去一層
色礙麤境。如脫外衣。受陰明白者。露出一種虗明
境界。如現內衣。義同上科得大光耀。勝相現前者
於自心中見諸佛心。義同上科其心發明。是悟證
之境同也。不知尚為受陰所覆。獨傷不自策勵。故
云感激。謂感傷激勵。恨不速成。此所起之見異也。
然此心亦善。但只管如此。即為過分。忽於其中者。
即指感激心中。生無限勇者。勇銳不能自禁。如是
則冒難歷險。總以無畏。蹈湯赴火亦所不辭。故曰
其心猛利。自覺立地可成極果。故曰志齊諸佛。將
比龍驟何似蟻步。故謂三祇念越。此名有功用行。
志欲陵跨佛乘。率爾自在。未免過越其分。致現斯
相。悟之則任運求佛。不失正受。故曰無咎。受陰暫
[009-0303a]
現。故非聖證。覺了不迷。依然正見分明。安住正受。
久之自然銷歇。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不自忖量。計為聖證也。忘失正受。魔
得其便。以類相致。故有狂魔入心。狂魔者。世間狂
人不得志而死者。滯魄不生年老成魔故。入其心
腑。攝其神識。故令見人則誇。謂矜誇巳德也。我慢
無比者。謂因我起慢。無有比倫。其心不唯無有三
乘。乃至上不見佛。以縱是成佛。不過與我平等。下
不見人。以人既在凡。豈能知我所證。由此起諸邪
見。失於正受。成就魔人。當從淪墜。吁可畏哉。灌頂云。破
色陰之聖人。陵率過越。尚致狂魔入心。今之宗徒自謂破參。效顰呵佛罵祖者。正不知能破幾陰。乃爾恬
不知懼耶功用陵率過越相竟。

三修心無慧自失相
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
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悟證之境同前。不言勝相現前者。色盡必有。譯語
略故。良由於自心中見諸佛心不知尚為受陰所
覆。不能進破。故曰前無新證。雖見佛心。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仍思歸託色身。加功用行。又見色陰巳
銷。無可依託故曰歸失故居。然既見色陰巳銷。正
[009-0303b]
好依色修習。以雖依無覆故也。既見受陰明白。正
好進破受陰。以虗明非真故也。二俱不能。是曰智
力衰微。以不達色陰空而不空。受陰有而不有義
故。由此於兩楹中間。灰心泯志。故曰入中隳地。自
是不見有一事可作。故曰迥無所見。此所起之見
與前不同也。心中者。即指中隳心中。一事不作。望
其有得。故曰生大枯渴。謂如枯待雨。如渴待水也。
沉憶不散者。謂沉靜其心。憶念中隳之境。時刻不
敢有放故。自謂沉憶之久。必有所得。渾忘本修三
摩。故即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等者。言色
陰既盡。正好假託幻色。增修三摩。修治虗明之心。
而乃無有了達之慧。致現大枯渴相。悟之則頓捨
沉憶。還依本修。故曰無咎。非為聖證者。以不同聖
證前後坐斷。中亦不立故。文缺覺了二句。亦譯者
略也。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人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前無新證。歸失故居。自謂前後坐斷。入中隳地。迥
無所見。自謂中亦不立。一切時沉憶不散。自以為
勤精進相。凡此皆為作聖解也。忘失本修。魔得其
便。以類相致。故有憶魔入心。憶魔者。世間狷謹之
人。遇事懸心抑鬱而死者。滯魄不生年老成魔故。
入其心腑。拘其神識。故令旦夕撮心。謂從朝至暮
拘促其心也。懸在一處者。謂繫於方寸。絲毫不敢
[009-0303c]
放故。一味如此。故令失於正受。無慧自濟。當來必
從淪墜。問。致心一處。無事不辦。何故反失正受。答。此是開示初心。攝散心。看話頭語耳。巳破
色陰。不應泥此。況此乃魔力所攝。勿錯會也修心無慧自失相竟

四用心亡失恒審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顯
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
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巳疑是盧舍那
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悟證境中亦應有勝相現前之語。慧力過定者。歡
喜體任。忘其收攝故。忘其收攝。不知增修本定。不
能透過此境。故云失於猛利。歡喜體任。一味尊重
巳靈。將謂自心有佛。故以勝性懷心。所謂太尊貴
生是也。言勝性者。即指自心中佛心。既以此為懷。
故於自心疑是舍那。又前於色陰盡時。十方洞開。
無復幽黯。似是光明徧照。今又於自心中見諸佛
心。合此二相。致有是疑。言巳疑者。謂巳起是疑。但
少有未安耳。雖少有未安。然亦不思增修。故云得
少為足。此名用心等者。謂偏用慧心。急於體任。亡
失恒常審察自巳分位。一味溺於悟證知見。致現
斯相。悟則不溺。仍復增修本定。故曰無咎。受陰所
覆。如鏡現相。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
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09-0304a]


【若作聖解者。自任舍那。執迷不返。雖少有未安。不
復增修。以類相致。故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下劣易知足魔者。如世間無聞比丘見取外道等。
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皆是也。入其心腑。攝其精
神。故令見人自言我得無上涅槃。第一義諦。此非
果計果之餘習。假諸人而發洩其志故。失於正受
者。心隨魔變。當從淪墜者。死墮三途。是可為魔王
快心而賢聖悼歎也。用心亡失恒審相竟。


五修行失於方便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顯
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
故心巳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
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首四句可知。新證二句。古德皆謂與第三見同。愚
則謂之半同半異。言半同者。新證未獲。即是前無
新證。言半異者。前云歸失故居。是欲歸託色陰。加
功用行。自覺色陰巳盡。無可依託。此云故心巳亡
者。以前於色陰盡時。十方洞開。無復幽黯。似覺心
光徧滿。然彼不過功用暫現。久自銷歇。今前境既
巳銷歇。而故心自然不復有矣。古德云。初見道者。
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既見道後。山還是山。水還
是水。即斯意耳。歷覽者。前後徧觀。二際者。過去際
與未來際也。未來新證未獲。不知如何用功。過去
[009-0304b]
故心巳亡。恐其將有退失。故曰自生艱險。於心者。
即於艱險心中。忽然生無盡憂者。未證則憂其無
進。巳證則憂其有退故。如坐鐵床者。涼則冰。熱則
煎。喻坐臥不寧。如飲毒藥者。吞亦難。吐亦苦。喻飲
食不安。心不欲活者。將謂死即無退。由是恨不速
死。故求人害命。其意巳速死離憂。故云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等者。謂有心修行。失於方便智慧。超脫
無路。致現斯相。悟之則故心巳亡。正好捨舊趣新。
新證未獲。正好增修本定故曰無咎。欲死求脫。明
係謬誤。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
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以虗明為聖證。執捨命為解脫。魔得
其便。以類相致。故有常憂愁魔入其心腑。常憂愁
魔者。如世間深厭世故。無力超脫。憂鬱而死。滯魄
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濟其憂愁。故令
自割其肉。欣其捨壽速死。此其甚者。或有微輕。惟
是常懷憂愁。走入山林。深厭世故。不耐見人。此心
神為魔習所熏也。不能自返。故致失於正受。唯習
魔業。自然從淪墜。修行失於方便相竟。


六輕安無慧自禁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顯
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淨中
[009-0304c]
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同前。處清淨中者新證未獲。不以為艱。
故心巳亡。不以為險。但不知增修本定。惟是一味
無事。宗家所謂墮在無事甲裏是也。清淨之久。內
心寧謐。自覺安妥隱順。名為心安隱後。不知但是
一時輕安。將謂得大自在。故忽然有無限喜生。無
限喜生。其相云何。謂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宗家
之大忌也。此名輕安等者。謂清淨心中暫現輕安。
無有智慧。不能自禁。致現斯相。悟之則不以為喜。
急尋本修。故曰無咎。暫現不常。有類光影。故曰非
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
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巳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
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以清淨為正定。以輕安為解脫。以歡
喜為樂道。以類相致。故有好喜樂魔。入其心腑。好
喜樂魔者如世間本無正知正見。妄自倨傲。托跡
山水。猖狂而死。年老成魔之類。入其心腑。發其狂
解。故令見人則笑。甚至於衢路傍自歌自舞。了無
忌憚。其意葢是自謂巳得無礙解脫。不自覺知。由
此失於正受。死入魔屬。故云當從淪墜。輕安無慧
自禁相竟。
七見勝無慧自救相二。
一示相教
悟。二警迷顯害。
初。】
[009-0305a]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巳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
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見色陰銷。以為無妄不盡。見受陰明白。以為無真
不圓。不知方是色開受現之相。故自謂巳足。既自
謂巳足。將必以我為勝。故致忽有大我慢起。言我
慢者。謂因我起慢。如言我即是佛等。故稱為大。若
果有實證。則是有端起慢。今以無而計有。故云無
端。依於此慢以為根本。如是乃至見劣計我勝。見
等計我等。名之為慢。此但慢也。又復於等計我勝。
於勝計我等。名為過慢。以過於前慢故。又復於勝
計我勝。為慢過慢。以較前過慢。其慢更甚故。又復
於未得者謂得。未證者言證。此則惟以增上心而
慢他也。又復於彼有德有智。不敬不求。名卑劣慢。
此則自甘卑劣。反以慢人也。古德云。七慢之中。惟
缺邪慢。愚謂本非正知正見。而諸慢併發。即是邪
慢。既七慢具足。無前無後。故云一時俱發。言俱發
者但是心中俱有。遇境即現耳。心中下乃釋成俱
發之義。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如來以下諸
位菩薩及小乘聲聞緣覺。則諸慢俱發可知。此名
見勝等者。謂見巳為勝。設以慧照。則一切諸法。一
性平等。尚不見有一眾生可慢。何況於彼諸佛菩
[009-0305b]
薩等而生慢心。特以無慧自救。致現斯相。悟之則
不見巳勝。諸慢併銷。故曰無咎。受陰暫發故曰非
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
或是氎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實為顛倒。
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勝解者。見勝不返。執迷不迴。以類相致。故有
大我慢魔。入其心腑。言大我慢魔者。如見慢外道。
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資其邪慢。
故令不禮塔廟。甚至摧毀經像。設遇檀越駭諫。而
便謂言。此佛像者本是金銅所造。或是土木所成。
此經法者本是貝葉所書或是㲲布所印。既屬無
情。何有靈驗。設又問言。何者為佛。何者為法。而又
謂言。現前肉身。既有覺知。恭敬保愛。即是真佛。即
是常法。何乃不自恭敬。却去尊崇土木。捨近求遠。
實為顛倒。此魔王借口於人。斷滅佛法。而欲昌其
教也。檀越聞之。疑信交抱。其有深信者。聽從其言。
毀碎經像。埋棄地中。此魔教陷入。致造阿鼻業也。
據此則疑信交抱者。但受其疑。深信其言者。直遭
其誤。故云疑誤眾生。疑者為地獄遠因。誤者為地
獄近因。故總言入無間獄。聞其說者。尚致如此況
復本人。自應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正脈問。祖師門下。呵佛罵祖。何
[009-0305c]
以異此。答。祖師極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無佛。剿絕佛見而巳。豈真增長高慢。反失平等哉

○合轍問臨
濟不禮祖塔。丹霞之燒木佛。德山說一大藏教如拭涕帛。嚴頭說祖師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
為執外求而不達自心。執言教而不肯進修者。故作此峻厲之語而激之。實一片真慈。誰曰慢心。若使祖
師真有慢心。則亦不免泥犁。況其他乎

○本疏問。此上所引諸老。何以知其不是魔入心腑耶。答。若固執
此說。一向不歸。則是魔入心腑。而上之諸老。皆是行解相應。但一時應機語耳

見勝無慧
自救相竟。
八因慧獲諸輕清相二。
一示相教
悟。二警迷顯害。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
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巳言成聖
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所見之境同前。精明即是自心。以眾生
分中。無純真之心。即以識精元明為自心故。精理
即是佛心。言佛心雖極精微。亦不離自心之中。此
二句。仍是於自心中。見諸佛心。但變其文耳。自覺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心果覺兩不相違。故曰得
大隨順。回觀色陰既銷。超然無累。故於其心忽生
無量輕安。現見受陰虗明。瑩然澄徹。故自巳言成
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等者。謂因於精明心中。圓
悟精理之慧。回觀色陰。現見受陰。獲諸輕安澄清
之相。悟之則不以輕安自守。不以澄清自任。乘此
圓悟之慧。增修本定。故曰無咎。正墮受區。故非聖
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
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
[009-0306a]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以悟慧為菩提。以輕清為涅槃。以類
相致。故有好輕清魔入其心腑。好輕清魔者。如世
不依正覺修三摩提。一向攝念靜坐。稍獲輕清。生
自足想。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持
其神識。故令自謂滿足。更不求進。師心自是。不知
近善知識。不聞勝妙之法。故曰此等多作無聞比
丘。及於命終。覺無實證。毀傍正修無益。唱言佛法
賺人。或聞而生疑。或直受其誤。成謗法因。斷菩提
種。故曰墮無間獄。況復本人既巳被魔所著。自應
失於正受。自誤誤人豈不當從淪墜。因慧獲諸輕
清相竟。
九定心沉沒失照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
得虗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此名定心沉沒失
於照應。


按色陰十境。及受陰之前八後一。是處皆有此名等語。葢撮略其相而總言之。故皆
依此以立科名。唯此科獨缺。或是筆授脫漏。今準前後。撮略本科中意而補足之。亦不敢自以為是。俟高明者
更辨之。上下皆以圈隔之。使與佛語有別。令其知是補入。以避僣妄之罪悟則無咎。非為

聖證。」


【首四句可知。上科云。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即是明
悟。此則於明悟中體觀受陰。唯是虗明妄想。其所
依之體。乃寂然不動之性。故曰得虗明性。認此為
真。忘失本修。一味沉空。心相逈寂。故曰其中忽然
[009-0306b]
歸向永滅。將謂即此便是。不假修為。故曰撥無因
果。從此無佛可成。無生可度。故云一向入空。萬有
到前。一空莫敵。故曰空心現前。空心現前。對境不
生。乃至縱有心生。亦惟增長斷滅之解。補云此名定
心等者。謂得虗明性。歸向永寂。未免沉沒越分。若
能以觀慧照之。正是受陰將破時節。其奈失於照
應。致現撥無因果等相。悟之則不滯永滅。不住空
心。止觀雙流。受陰可破。故曰無咎。一合偏枯。不合
中道。故云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噉肉
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執空為是。長滅不歸。一類相致。故有
空魔入心。言空魔者如世纏空外道。死而不化。年
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資斷滅解。故令謗持戒
為小乘。以悟空為菩薩。且言菩薩悟空有何持犯。
設有信心檀越。素嫌僧倫酒肉淫穢。而其人偏常
於彼飲酒噉肉廣行淫穢。自謂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因於魔附力故。攝其現前之人。謂是逆行。不生
疑謗。不知其為魔所使耳。愚親見一僧自稱洞下兒孫。常於施主家飲酒
噉肉。而施主敬之如佛。及詢其所以教施主者。多分皆隨順婬穢。嗚呼魔入心腑。經有明證。而世多從之
不疑。亦可怪矣原屬滯魄之鬼。年老成魔。故無妨仍稱鬼

[009-0306c]
心。入之既久。熏染巳深。鬼習喜穢。故令食屎食尿
與酒肉等。或亦因人為難。既悟空理。應淨穢俱空。
既食酒肉。何不亦食屎尿。彼便淨穢俱食。而謂一
種俱空。是人巳自破佛律儀。而又以誤言入人於
罪。自陷陷他。自應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定心沉沒
失照相竟。
十定境安順入心相二。
一示相教
悟。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虗明
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境同於前。味其虗明者。不知虗明是受
陰相。極力研味。畢竟從何處起也。深入心骨者不
知向性地追求。一味在方寸及骨節間跟究故。由
此虗明內映方寸骨節。精瑩煥發。自覺安然順適。
故於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生潤。情動發狂。婬
境現前。不能自持。故致便為貪欲。世之不知修心。
惟思調養幻形。鮮有不墮於此者。此名定境等者
謂定中研味虗明。內映心骨。安然順適之境。入於
定心。愛極情狂。無慧自持。致有誤入諸欲之相。悟
之則知是虗明。惟究實性。正是受陰將破之時。故
曰無咎。縱使安順入心。遇境便墮。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009-0307a]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
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
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
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不知身骨精瑩。為虗明內映之相。以
肉團為主人。計身骨為家寶。認安順為受用。愛極
成欲。以類相致。故有欲魔入心。言欲魔者。即欲頂
大自在魔王也。觀下文曰神曰鬼。似是魔所使耳。
入其心腑。增其欲念。故令一向說欲。謬謂生生不
息。即常住菩提之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者。教以
不分自他。不擇好醜。謬謂平等行欲。即菩薩行故。
其有信其說者。依教行淫。名持法子。謬謂其能傳
菩提法故。恐有問云。猥媟穢劣。不堪至此。人何信
之。故曰神鬼力故。謂魔神魔鬼力也。然正像之際
尚無此事。至於末世之中。攝其凡愚。其數竟至於
百。如是由少及多。乃至一百二百。或至五百六百。
甚至多滿千萬。雖是魔力所攝。亦由貪欲是人之
所好故。魔入心腑。托以行欲。及乎身衰力微。則魔
心生厭。離其身體。魔力既退。徒眾解散。故曰威德
既無。舊事發覺。坐以扇眾。故致陷於王難。或疑之
而謗正。或誤之而入邪。故云疑誤眾生。謗正入邪。
皆為阿鼻之因。故致入無間獄。前功盡廢故云失
於正受。後身必墮。故云當從淪墜。正脈云。近世尚未見此。稍有陰
似者。亦未能如是之盛。但佛言不妄。當來末法之深。想必有矣中間所現魔相竟。

[009-0307b]


四總結以示警囑。】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
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
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
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
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初出由警惕。
○汝等下。囑令傳護。正脈云。此科全
同色陰。然此之十種。魔事巳成。非但如前。方為引
發之端。亦但言魔以類至。而不歷言天魔飛精。據
此則無令天魔得便之語。與前科稍異。前以若不
預防。恐天魔得便而入。故教以宣示斯義無令得
便。此以天魔得便。驅使十魔來惱。故教以徧令開
悟。無令得便遣使。總結受陰魔相竟。


三想陰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想陰。二終破顯露
妄源。三中間所現魔相。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
其形如鳥出籠。巳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
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
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巳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彼善男子。亦指透過前境之人。備經不備經等。亦
同前說。透過前境。仍復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此中
修三摩提。望受陰為終修。望想陰為初修也。永絕
前之十心。虗明漸銷。名為受陰盡者。受陰雖盡。猶
[009-0307c]
為想陰所覆。故未漏盡。而言雖者。亦有似盡意故。
心離其形者。以無受陰。即無領衲。不復攬塵成根。
親見離根之體。恐猶未明。故又以如鳥出籠喻之。
葢以鳥喻離根之體。籠喻所結之根也。既得離根
之體。似得漏盡勝用。故云巳能成就等。謂巳能從
博地凡夫。由三漸次。上歷諸位菩薩。乃至第六十
妙覺聖位。以彼所有身相功德。皆能現故。所謂能
現者。非是實證上合下同。故曰得意生身。三種中
應是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以離根之體。即是第八
本識。一切諸法。皆依此識變現。既得此識。即能覺
了一切諸法自性如幻。以唯識變故。故知此是覺
了諸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得此身巳。不惟能現。且
能普入諸剎。故云隨往無礙。恐猶未明。故以譬如
有人等喻之。熟寐睡深也。寱言夢語也。不云極醒
朗言。而云熟寐寱言者。以有想陰所覆。非實證。唯
意生故。無別所知者。謂但唯寱言。而於所說之事。
無復別有所知。喻想陰未盡者。雖現聖現凡。唯是
意生。而於上合下同。實未親證故。其言巳成音韻
倫次等。謂雖無所知。而其所說之言。巳成音韻可
聽。巳有倫次可別。令現前不寐之人。皆能明悟其
語。喻想陰未盡者。雖非實證合同。而其所現儼有
身相可見。凡位聖位可別。令彼實證者。咸知其所
現不誤。既所現不誤。而又未得實證。明是想陰所
覆。故曰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二終破顯露妄源。】
[009-0308a]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
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動念者。即指第八識中所含六識種子。以有微細
動相。故以動念稱之。動必有想。即是根本想陰。六
識浮想。皆以此想起故。此想既盡。六識中枝末浮
想。無所從起。故云浮想銷除。覺明心即指第八本
識。以帶妄故不言妙覺明心。動念既盡浮想不生
故云如去塵垢。葢以識性覺明如鏡。六識浮想如
塵。微細動相如垢也。一倫生死者。謂十二類生。一
類一類所有生死。以倫即是類故。首尾圓照者。謂
首從卵生。尾至非無想生。皆能圓照。以覺明現前。
生死根元。從此披露。如後文云。見諸十方十二眾
生。畢殫其類是也。然類生生死根元。即是行陰。行
陰既現。則是超出想陰。故曰名想陰盡。按耳根圓
通。此當覺所覺空。言前於聞所聞盡時覺得有箇聞所聞盡。宛而有箇能覺之心。
即是第八識中六識種子微細動相。今想陰既盡。微細動相亦無。故能覺與所覺而俱空矣。所以不能復
真者。以猶為管陰所覆故超煩惱濁者此經惱濁。以根塵織成

六識為體。如前惱濁文云。又汝心中。憶識誦習。離
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名煩惱濁。今以動念
既盡。浮想銷除。想除識空。故能超越。超越之後。回
觀想陰之所由生。蓋即第八識所含六識種子微
細動相。融即未分。體通六識。故曰融通妄想。枝末
浮想。皆依此起。故曰以為其本。
[009-0308b]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怪鬼年老成魔相。二魃
鬼年老成魔相。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蠱鬼年老
成魔相。五厲鬼年老成魔相。六大力鬼老成魔相。
七鬼神年老成魔相。八精魅年老成魔相。九氣靈
年老成魔相。十自在天魔所使相。
初四。
一致
魔得便。二附人來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
其便。」


【彼善男子。即指前來巳破受陰者言。受陰二字。仍
取未破之名。以離此無可稱故。虗妙二字。乃加以
巳破之號。以假名為陰。實無所覆名虗。唯有正受。
不受餘受名妙也。不受餘受。故不遭十種邪慮。謂
受魔中十相。實無所覆。故惟覺圓定發明。謂於圓
通妙定中。發起神通變化之明。如前云。巳能成就
從凡至聖意生無礙是也。雖見此相。若仍依本修。
驀直前去。則想陰可進破矣。乃忽爾心愛圓明。謂
於圓定發明境上心生愛慕。即計為聖證意也。計
為聖證。必至銳其精思。貪求善巧。銳其精思者。謂
勇銳其志。精進思惟。貪求善巧者。謂貪求變化。更
進善巧故。爾時天魔候得其便者。設若一向住三
摩地。則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
不唯無魔。即有魔亦惟候之而巳。只緣有愛有思
[009-0308c]
有求。天魔乘隙可惑。故云得便。而言候者。顯定益
深而魔益怖故。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
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
或寢暗室身有光明。」


【飛精附人者。非是身附。但飛其精氣以附其身故。
不附本人而附旁人者。正脈云。受陰盡者。不能入
其心腑。故假旁人惑之。轉令自亂耳。口說經法者。
由精附力。資其邪慧。便能口說相似經法。非真能
說佛法。若真能說佛法。即非魔矣。其人素不能說。
一旦能說。即應覺知。乃竟不覺是其魔著。而反自
言我能說法。謂得無上涅槃。又復隨其邪精所轉。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葢欲設方詃惑之耳。敷座說
法者。應其所求。為說善巧示現神通法故。徒說無
憑。故又於斯須現相惑之。斯須少時也。或作比丘
者。投其所好。先為現同類之身。令彼人見者。不見
不足以取信故。或為帝釋及女尼者。顯其神異。次
與現異類之身。不言令彼人見者。例上可知故。或
寢暗室。身有光明者。竦其必信。以其心愛圓明故
也。起信云。座中或現端正男女等相。又云或現天
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等。但彼乃魔自來現。此乃
附人轉現。又彼但見所現之相。不見魔之本身。或
可有疑。此則親見其人。斯須變化如此。非有深定
[009-0309a]
妙慧。鮮有不被其惑者。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
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灾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忘其本修曰愚。不辨邪正曰迷。見其說法現身。謂
是圓通勝用。故惑為菩薩。既巳信其教化。必以艶
色美聲。搖蕩其心。因而破佛律儀。與諸魔人。潛行
貪欲。此正中魔王之計。葢由行人因戒生定。因定
發慧。策修既精。魔宮欲震。故致魔精附人。乘便來
惑。本為破其律儀壞其定慧。衲為魔侶。魔宮奠安。
若具正知正見者。此正可為驗魔之要。以大凡誘
淫破戒。任其神變。總為魔業。依本修治。不久散壞。
今既惑為菩薩。正慧先壞。搖蕩其心。本定又失。潛
行貪欲。律儀全廢。惜乎魔王得計。而行人之寶覺
全身從此隳矣。此且明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
更明世受其惑也。灾謂咎徵。祥謂休徵。變異者。此
二皆非常事故。然子不語怪。佛不重神。而彼獨好
言灾祥變異。怪鬼餘習。固如是也。或言如來某處
出世。教以懷資而往。此好言祥徵也。或言此處將
遇劫火。大三災起。或言此處當有刀兵。小三災動
恐怖於人。教以捨家而逃。此好言咎徵也。世間愚
迷。不辨真偽。聞某處有佛。則傾資求其接引。聞劫
火刀兵。則罄家乞以救脫。故曰令其家資無故耗
散。前云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詃惑無識
[009-0309b]
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亦大同此意。


四出名警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
墮無間獄。」


【前云。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
為怪鬼。年老成魔者。作鬼既久。通力殊勝。兼知修
有漏福。天魔收為伴侶。亦天魔攝。惱亂是人者。非
精附彼。惱亂是修禪人故。厭足心生者。所附之人。
色力衰微。故魔心生厭。所惱之人。定慧俱失。故魔
心生足。既厭且足。故去彼人體。而不附之。魔既不
附。即無威德。執法者坐以扇惑眾心。株連餘黨。故
曰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言弟子者。不惟修禪之人。
而修禪之人亦在其中。按阿難此時。位在二果。受
陰尚未盡破。況復想陰。將來進修圓通。此境必有。
故教以汝當先覺。謂不待魔來。應先覺悟。離愛離
思離求。一味䇿修。窮盡想元。一倫生死。首尾圓照。
自然不入輪迴。而天魔束手矣。若魔尚未來。而先
自迷惑。及其巳來。而猶故不知。不惟輪迴不出。且
當墮無間獄。可不慎哉。孤山云。受開以後。上歷聖位。應無墮義。正脈云。彼特
領佛上歷聖位一語而遂違佛二十八俱墮無間之明言。依正脈意。乃謂權漸教中。歷位取證無退。如
走者。登山。遲則遲矣。有升無墜。圓頓教中。一超直入有退。如飛者登山。速則速矣。升墜無定。愚巳向著經。
從不敢指摘古德。論其得失。今以二師所說。俱違教旨。因不避口業。略為辨正。非好也。不得巳也。請試
論之。詳孤山言無墮者。特由未了上歷聖位之語。然前云巳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乃是
[009-0309c]
約受陰開後。得意生身隨意顯現。如來喻為夢中寱語。巳自可見。正脈批其違佛明言誠是。而謂其領佛
上歷聖位之語者非是。以彼實未能領也。然正脈謂權漸教中。經劫取證無墮。而身子六心墮落。塵劫聲
聞。非權漸教中意乎。又謂圓頓教中。一超直入有墮。而善財一生事書。龍女當下成佛。非圓頓教中意乎。
依自語則與教意。相違。依教意則自語非是。葢二師總以悟證與修證不分。理銷與事銷俱迷。徒費辨論。
終不極成。或問汝意云何。答。後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按此中破色陰。乃在動靜不
生之時。破受陰。乃在聞所聞盡之時。破想陰。乃在覺所覺空之時。破行陰乃在空所空滅之時。破識陰。乃
在寂滅現前之時。所謂乘悟併銷是也。然既在解結之時。方是修圓通之際。起心動念。便有魔生。安得
無墮。是知圓頓教中。初心有墮。即前所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巳。俱空不生。
唯是悟證而巳。至於圓通巳後。隨所發行。安立聖位。仍是依前所悟之理。重起事造之修。以萬行之砥硎。
利未磨之智刃。於前所空色等五陰。一一從頭體驗於一切時一切處。無不相應。所謂因次第盡是也。然
既住圓通之後。乃是從乾慧心中中流入之行。無修而修。修即無修。安得有墮。是知圓頓教中悟後修位
無墮。華嚴云。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亦略示此義。若夫權漸教中。不惟初心有墮。凡未到不
退位者皆有墮也怪鬼年老成魔相竟。

二魃鬼年老成
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來惑。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爾時天魔候得
其便。」


【前四句準前可知。前云得意生身。隨往無礙。有遊
蕩義。不知其猶為想陰所覆。但如夢中寱語。起心
愛之。即此便為致魔之端。以既愛遊蕩。必致飛動
其心。精進思惟。貪求經歷者。貪求神通。周徧經歷
更勝於前故。末二句亦准前可知。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009-0310a]
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
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
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飛精二句謂飛其精氣。轉附旁人。口說相似經法。
扇惑眾心。使行人聞之也。其人二句謂亦如前之
不覺魔著。亦如前之未得謂為得也。來彼求遊處
者。亦是邪精所轉。應求而來。敷座說法者。欲以惑
亂其心。為說神通妙用最勝遊歷法故。自形無變
者。不同前之斯須變易。意欲顯其無作無為。而妙
用自具故。其聽法者。不專指於行人。葢凡有在座
者皆是也。坐寶蓮華者。座同佛座。體化金聚者。身
同佛身。既座同佛座。身同佛身。則不離本處而徧
至十方。自覺可希冀矣。一眾三句。謂一座之眾。聽
法之人。各各自見如是。咸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
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
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愚迷同前。見其自能說法。又見聽眾獲益。故惑為
菩薩。既信其人。必受其教。先以婬境相鈎。而縱逸
其心。次以戒律無憑。而誹破其儀。終以貪著欲樂。
而潛行其事。惜乎昔為佛子。而今為魔民矣。此亦
且明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兼明世受其惑。諸
[009-0310b]
佛出世。如優曇華。好言諸佛應世。亦屬妄誕。且指
出某處某人當是某佛。此又妄之至而誕之極也。
稍有正見者。必不至受其惑矣。言是化身來此者。
正是遊歷之事。葢為貪求遊歷者說故。有佛出世。
必有菩薩相隨輔化。故又指定某人即是某菩薩
等。來化人間。原魔意葢為顯其言確事的。令人易
信也。其人見故等者。其人指所指之人。因彼指其
為佛為菩薩等。不自量德。將謂蒙記。故見之心生
傾渴。日親日近。時熏時染。故致邪見密與。邪風日
扇。正見日晦。故令種智銷滅。惜乎佛種斷滅。而地
獄苗徧矣。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
墮無間獄。」


【前云。若於本因。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
為魃鬼。餘皆準上可知。魃鬼年老成魔相竟。


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來
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綿㳷。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準前可知。心愛綿㳷者。正以不遭那慮。自
覺定心綿密。圓定發明。自覺妙用㳷合。謂㳷合菩薩上同下
合之德也由此於三摩地中。心起愛慕。即此便為招魔

之故。以既愛綿㳷。必至澄凝其心。精進思惟。以雖
[009-0310c]
覺定心綿密。妙用㳷合。恐非真實。必欲貪求契合
真實圓通體用。然此心固善。但有愛有思有求。則
是自開其釁。宜乎其魔王得便矣。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
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
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
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飛精附人等同前。求合男子。即指上貪求契合人
也。敷座說法者。應即為說相似契合圓通體用法
故。第二魔中。第一附人令自變形。第二附人令他
變形。今則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相皆無遷變。原
魔意葢為顯示即凡即聖。相似體用綿㳷義也。心
自開悟者。相似得圓通體。念念移易者。相似得圓
通用。或得宿命者。知過去事。或有他心者。知他心
境。或見地獄者。了極苦之情況。或見人間等。識趣
向之岐途。此皆相似㳷合凡心。或口說偈者。自能
口說偈讚。或自誦經者。自能背誦經言。此皆相似
㳷合聖心。合聖合凡。略有似於上合下同。自謂巳
得。故各各歡娛。自他同慶。故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
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
[009-0311a]
易入邪悟。」


【愚迷之義。亦同前可知。但見其無端便能說法。無
端令人開悟等。由此惑為菩薩。既巳惑為菩薩。必
至纏綿親愛。密結其心。信其教而破佛律儀。行其
事而潛行貪欲。此亦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世
受其惑。未至覺圓。不得稱佛。既稱為佛。則無大小。
而言佛有大小者。其意以欲頂魔王為大佛。怪等
十魔為小佛也。佛佛道同。古今一致。忘跡論佛。即
無先後。而言某佛先佛。其佛後佛者。其意以怪魃
二魔先現為先佛。蠱等七魔後現為後佛也。妄盡
真極。乃名為佛。既名為佛。即無真假。而言真佛假
佛者。意指過去佛像。無言無說為假佛。現前肉身
敷座說法為真佛。情欲都盡。因目為佛。既目為佛。
豈有男女。而言男佛女佛者。意指魔精所附。行欲
無厭為男佛。受其欲者。承順魔意為女佛。且又以
受化男女。倣行欲事。即是菩薩。故曰菩薩亦然。前
云其行淫者名持法子。亦斯意耳。其人見故等者。
謂因其所說。洗滌本所修心。改行魔業。邪悟易得
成就。蓋由向所修習資發故也。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
墮無間獄。」


【前云若於本因。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
為魅鬼。餘准上。魅鬼年老成魔相竟。
[009-0311b]


四蠱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來
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心愛根本者。正以受陰虗妙。不遭邪
慮。露出微細動相。不知其是六識種子。根本想陰
謬謂其因動有生。而為萬物之根。由是心愛。忘其
本修。一味窮覽物化。其意葢欲究其性之終始。舉
全體大用而俱得之。殊不知此機一發。便是招魔
之關。以既曰窮覽。必至精勤爽速其心。令其無懈
慢也。期其必得。故曰貪求辨析。辨析謂辨別物理。
分析化性。然此心巳妄。呪復曰心愛曰精爽曰貪
求。更為可乘之隙。故曰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身有威
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


○是諸
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
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
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


○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
命歸依得未曾有。」


【初附人為主。先不覺知者。謂彼先不自覺知是魔
精所附故。亦言得涅槃者。正由不自覺知。設能自
[009-0311c]
覺。何至妄說若此。應求而來。敷座說法。應即妄說
物化本元性也。
○身有下攝眾為伴。魔精所附。亦
有威嚴可畏之相。神通攝持之力。故曰身有威神。
能令求元之人。不敢違越。故云摧伏求者。不惟求
者。又能令座下之眾。來便傾倒。故曰雖未聞法自
然心伏。
○是諸下主伴共惑。是諸人等。兼上主伴
言之。將猶謂也。涅槃斷果。菩提智果。法身為智斷
所依。離生滅。絕妄染。而乃謂其即是現前我肉身
上者。葢是以其有求元之心。以邪知妄見而妄惑
之。言不唯物化。乃至涅槃菩提法身。亦不離現前
肉身以為其本也。父父子子遞代相生。正是欲貪
為本。業果相續。而乃謂其是法身常住。哀哉。以纏
縛為解脫。以欲根為佛性。邪說誤人。殃及累劫。稍
有正見者。掩耳避之可也。都指現在即為佛國者。
謬竊佛經即染即淨之說。無別淨居及金色相者。
妄擬禪家無土無佛之言。如狐鼠依於城社。令人
不敢焚燒。究竟狐鼠城社。具眼者自能辨之。
○其
人下信受歸慶。其人者。即指求元之人。見其威神
攝眾。心巳摧伏。聞其所說異常。豈敢違越。故曰信
受。原其先心。本欲辨析物化之性。以期得乎全體
大用。今因被魔所摧。反以現前肉身為生法之元。
且言涅槃菩提法身不離乎此。且言父子相生為
法身不斷。且言別無淨居及金色之佛。顛倒特甚
從流無返。故云亡失先心。認邪為正。故𢬵其身命
[009-0312a]
歸依。將魔作佛。故慶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
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前云是人愚迷。惟指行人。此云是等愚迷。乃兼彼
所攝之眾言之。行人先摧。攝眾後伏。故皆惑為菩
薩。推究其心者。信其所說。推究現前身上。唯有貪
欲之心。計其為生化之元。故致破佛律儀潛行貪
欲。此且明現受害者。口中好言等。乃兼明當受惑
人。若為對治權宗。令其薦取根性。說眼耳等為淨
土。於理或可。若一向好言。則是外道邪見。況復以
男女二根穢污不淨之本。而謂其為菩提涅槃真
處。褻瀆聖證。壞亂佛乘。稍有人心者。必不忍出之
於口。正脈云。大意無非誘人恣淫破戒壞大定耳。
無知男女。只知順其情欲。不覺其非。故多信是穢
言。淪入魔隊。
四出名警悟。】


「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
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魔本從二類中來。謂蠱毒鬼魘勝鬼也。前云若
於本因。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
又云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今
云魘勝者。謂魘人之力最勝故。餘淮上。蠱鬼年老
成魔相竟。
五癘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
[009-0312b]
便。二附人來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三摩地中心愛懸應者。自覺想陰未
破。勝用未圓。欲求圓通知識。聖位菩薩。懸應自心。
資發神慧也。周流精研者。現意生身。周徧流轉。十
方世界。精心研求諸善知識及菩薩也。貪求冥感
者。出其周流之故。葢為貪求冥相契合以期至於
感格聖應而巳。殊不知此志一興。定心不密。有隙
可乘。有法能陷。故令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能令聽
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
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


○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
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


【初附人現應。無端口說經法。必是魔精所附。所以
不自怪者。以其人元不覺知是魔所著也。不唯不
能覺知。反以滋其邪慢。故亦言自得涅槃。應求而
來。敷座說法。應即為說冥感懸應之法。
○能令下
攝眾現感。能令者。魔力所攝故。暫猶頓也。言魔力
所攝。能令凡有聽者。頓見魔精所附之人。宛爾深
修久證。故云如百千歲。由此愛染不捨。且以身為
奴僕。四事供養。而不覺為勞也。
○各各下率徒歸
[009-0312c]
依。各各者。指上所攝之眾。座下人。又指此眾之徒。
言所攝之眾。既巳身為奴僕。又復各各開示。令其
座下徒眾。知彼魔附之人。是先世師承。本地知識。
別生一番為法相愛之心。如膠似漆。而粘不可解。
得未曾有。而深以為慶也。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
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
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
彼無知者信是虗誑遺失本心。」


【既聞其法。又見其所攝之眾。率徒歸依。其感化之
神如此。故惑為菩薩。既惑為菩薩。必至心相親近。
故云親近其心。信其邪說。故致破佛律儀。染其邪
行。故致潛行貪欲。此自受其害也。口中下亦世受
其惑。前云佛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
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
菩薩真阿羅漢。惟除命終陰有遺付。今既未至命
終。言且不可。況復好言。其邪而非正可知。且所言
我於某生。先度某人。儼然以本師自居。又言當時
是我妻妾兄弟。明明以愛欲鈎牽。至說今來相度。
乃順其懸應之愛。并說歸某世界。供養某佛。又要
其冥感之求。妖言惑眾。邪氣逼人。奈何世間愚迷
喜參聖證。不自忖量。抑可怪也。或言別有等者。謬
指欲頂魔宮為大光明天。謬稱欲頂魔王為佛於
[009-0313a]
中住。謬謂信其說歸其教者。同生此天。為一切如
來所休居地。大妄語成。阿鼻極苦。不旋踵而即至。
稍有知識者。決不肯信。故云彼無知者信是虗誑。
由此深著邪見至死不歸。故云遺失本心。


四出名警悟。】


「此名癘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
墮無間獄。」


【前云若於人中。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
為癘鬼。餘并可知。癘鬼年老成魔相竟。


六大力鬼老成魔相此下五魔與前文勢不同三。
一致魔得
便。二附人來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深入。尅巳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
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三摩地中心愛深入者。自覺想陰未
破。勝用未圓。心愛深入圓通境故。此與上科所見
是同。而所求各異。上科求他加。故愛懸應。此科求
自力。故愛深入。尅巳者尅責自巳。辛勤者辛苦勤
求。樂處陰寂者以陰暗寂靜之處。可以進求。貪求
靜謐者以寂靜寧謐之境可以入圓。殊不知三摩
地中不容起心動念。纔有愛樂。魔徑斯啟。一涉貪
求。妖戈便入。故曰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來惑。】
[009-0313b]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令其聽
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巳作畜
生。勅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
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巳知其肇。


○佛律儀外重加
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
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初附人說法。敷座說法者順其愛樂求陰入靜之
心。謬說深證圓通法故。餘準上。
○令其下魔力攝
眾。各知本業者。非是聽人實能自知。蓋是聽其所
說。汝前世本是何人。所作何業。遂自以為知也。此
顯前通過去。或於其處者。即於說法之處。語一人
言者。特向一人說故。汝今未死巳作畜生者。示以
將來必墮。恐未心伏。又勅使一人於後蹋尾。魔力
所持。乃頓令其人起不能得。因有如是證驗。故一
時之眾。皆傾倒其心而欽伏之。此顯後通未來。設
使有人起心。巳知其起心之始。肇自何緣。此顯立
通現在。魔意將謂能通三世。即是圓通。而不知圓
通勝用。實不止乎此耳。
○佛律下更現詭異。佛制
律儀。無過不及。依而行之。便為中行之士。今於此
外。重加精苦。乃故為詭異之行以竦世也。灌頂云。
重加精苦者。如斷五味。裸四肢。拔髮熏鼻投灰臥
棘等皆是。誹謗比丘者。斥其不能精苦。罵詈徒眾
者。顯巳無有私愛。訐露人事者。攻發人之陰私。不
[009-0313c]
避譏嫌者。自謂直心為人。好言禍福者。顯巳未到
先知。時至無失者。示巳所言必應。凡此者。又故為
詭異之語以詃世也。嗚乎。碌碌庸人。一旦為魔精
所附。便能如是詭言異行。非具正知正見。鮮有不
惑為菩薩而深受其害者。
三出名警悟。】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
墮無間獄。」


【此大力鬼。但取其有神有通。力能惑人。非前所說
上品大力鬼王類也。大力鬼老成魔相竟。


七鬼神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來
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心愛知見者。或因修三摩地。四事窘乏。或因利益
眾生。諸緣不備。欲知宿命所遺金寶。欲見地中所
隱伏藏。熏習在心。故於三摩地中。起諸心愛影也。
勤苦研尋者。謂精勤辛苦。各處研尋。貪求宿命者。
謂貪求宿命所遺之物。此又因事起貪。較前由理
起愛者。更為致魔之速。遺乎令天魔得便。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
於說法處得大寶珠。


○其魔或時身為畜生口銜其
[009-0314a]
珠及雜珍寶簡䇿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
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
者得未曾有。


○多食藥草不飡嘉饌。或時日飡一麻
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
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
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初飛精直附惑。殊絕也。殊不覺知。謂絕然不覺知
也。敷座說法者。應其知見之愛。宿命之求。謬說修
習神通法故。是人者。仍指魔所附人。無端者。現前
無端。顯是宿命所遺。即於說法處得者。顯珠非他
有。乃自巳先世物也。
○其魔下先兆後附惑。或時
化為等者。謂或有其時。不飛精而直附。乃先化為
畜生。如瑞鳳祥麟之類。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等。為
兆聖作之瑞。如龍馬負圖之類。韋編名䇿。竹削名
簡。竹刻為符。木片為牘。春秋左傳敘云。大事書之
於策。小事簡牘而巳。符為符信。漢制以竹為之。長
六寸。刻約信於其中。二人各持其半。扶而合之。相
符則可信也。諸奇異物者。謂世間多所不見。如龍
光寶鏡之類。先授彼人後著其體者。魔力所作。顯
其是奉天乘符。作之師以化世故。或誘聽人等。謂
誘攝聽法之人。令信其教。先將諸奇異物。藏於說
法地下。又有明月之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目覩
其兆。心信其說。自應得未曾有。
○多食下更現詭
異惑。藥草非常食之物。乃故為多食。嘉饌乃人所
[009-0314b]
共欣。却矯情不飡。日中一食。人尚不能。乃甘心日
飡一麻一麥。而其身猶故肥充。竟不瘦不枯者。魔
力所執持故。此皆詭異之行。誹謗比丘等。乃詭異
之語。准前可知。好言他方寶藏者。以世間利益惑
人。好言聖賢潛處者。以出世利益惑人。亦詭語也。
隨其後者。見有異人。蓋是魔力所為。顯其非常。以
有善神衛護。亦詭行也。
三出名警悟。】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
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
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山林謂掌管山林者。土地城隍川嶽。俱約掌管者
言之。於中有鬼有神。前文所謂大力鬼王。飛行夜
叉。地行羅剎。附於仙趣者是也。然既附仙趣。何以
成魔。蓋以廟祀血食。其樂不及魔宮。年老生厭。樂
脫本倫。加以聰明福德。動念即升魔界。故能成也。
附精惑人。略以三法。或有宣說淫穢。破佛清淨戒
律。與彼承事弟子。潛行世間五欲。此以欲破戒法
也。或有無益精進。愚癡盲修。一味食草食木。令人
效行。此以愚破慧法也。或有數瞋數喜。數勤數怠。
數信數疑。無定行事。一味惱亂是人。令失本修。此
以亂破定法也。厭足下準前可知。鬼神年老成魔
相竟。
八精魅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
附人來惑。三出名警悟。
初。】
[009-0314c]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
候得其便。」


【心愛神通等者。謂自覺想陰未破。圓通未及深證。
神用無由妙發。心愛菩薩神通自在。種種變化。如
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也。由此研究變
化之元。貪取神通妙力。然變化之元。由圓通而發。
神通妙力。乃無作而現。但依本修。盡破後陰。時節
若至。其理自彰。若乃起心研究。即落邪思。著意貪
取。宛爾有作。安得不令天魔精魅候得其便哉。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是人或
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
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
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
中。越牗透垣曾無障礙。惟於刀兵不得自在。


○自言
是佛。身著白衣受此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
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
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麤行。將諸
猥媟以為傳法。」


【初應求說法惑。應求而來敷座說法。應即為說神
通變化法也。餘同上。
○是人下隨求現通惑。唯說
不足取信。欲令現見。故次為現通。手執火光。巳為
[009-0315a]
神異。況復撮碎其光。分散於四眾頭上。而又各長
數尺。不熱不燒。此又神異之至者。水上能行。巳足
惑人。況復如履平地。此又惑人之尤者。又此二事。
略有似於火難水難二種無畏。但彼由旋見旋聞。
妙力旋火旋水。此由見業聞業。業力現火現水。故
不同耳。空中安坐不動。宛似色空相即。瓶囊可以
容身。宛似大小相含。但彼是性海緣起。此由魔力
所作。久暫不同。有智者自能辨識。牖則閉之可越。
垣則阻而能透。此亦異似神境。但魔力所作。自不
同於二乘修發。及大乘性發也。惟於刀兵不得自
在者。以魔未離欲。身見未亡。不能使刀不傷故。

自言下說現並示惑。為惑愚迷。故自言是佛。設有
無智比丘。信其所說。甘心禮拜。彼即身著白衣。受
比丘禮。誹謗禪律者。毀禪宗為狂參。非持律為小
乘。不撥說教者。謬謂自巳所說。即是佛說。宜遵信
故。蓋自言是佛。為壞佛寶。受比丘禮。為壞僧寶。誹
謗禪律。為壞法寶。信其說效其行者。斷三寶種而
為地獄種矣。罵詈徒眾者。自以為公。訐露人事者。
自以為直。謬謂既公且直。何怕譏嫌。故不避也。常
說神通者。為慰求者心故。令見佛土者。為證自是
佛故。鬼力二句。直斥其是妄非真。讚歎行淫者。如
云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等。不毀麤行者。
如言現前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等。將諸猥媟鄙穢
之事。以為傳法者。如言能行婬者。名持法子等。
[009-0315b]


三出名警悟。】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
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
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
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天地大力四字。通指下之五精。以是天地間大力
精故。言山海河風土。各有掌管之者。而有正有邪。
正者為神。邪者為精。以能與正神分權。故其力最
大。一切草木等者。謂奇草異木。積劫不死。受天地
日月之精而為魅鬼也。或復龍魅者。非是興雲致
雨之龍。或是守天宮龍及與守庫藏龍。一則竊天
之靈。一則盜物之精。皆可以為妖為魅。或壽終仙
再活為魅者。本期長壽。不謂有終。死不甘心。附本
質而再活。不信仙術。別作妖孽。故名為魅。或僊期
終計年應死等者。謂仙期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
三千年等。約之必有終盡時節。既有終盡。則計其
年歲應死。但以煉精養氣。神去而形猶不化。故致
他怪所附。借其質而為魅也。然仙術本為長生。煉
形原期不化。其奈時節既至。神識難留。徒遺虗軀。
為怪所占。可惜巳往功行。反資妖孽。不修三摩而
存想固形者。宜知猛省。年老二句。謂如上所說精
魅。年老成於魔侶。魔使附精。蓋為惱亂是人。餘可
思知。精魅年老成魔相竟。
[009-0315c]


九氣靈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來
惑。三出名警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心愛入滅者。自覺受陰巳滅。於八識體上露出根
本想陰。微細動相。由是心愛入滅。謂并彼根本想
陰微細動相而俱滅故。一切諸法。猶如幻化因動
而有。即是其性。今云研究化性者。即是研究根本
想陰。微細動相。必期於盡耳。必期於盡。蓋為貪求
深空。言深空者。不惟心境俱寂。兼復隱顯自在。然
志固善矣。但心生愛樂。忘其本修。一味貪求。先闢
邪徑。天魔得便。固其宜矣。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於大眾內
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虗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


○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氣。或大小
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


○口中常說無因
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
貪欲。受其欲者亦得心空。撥無因果。」


【初說法現空。敷座說法者。應其所求。謬說心境俱
空法故。托之空言。恐其不信。故次為現空。正在大
眾之內忽空無見者。顯是即有而空。正當形空無
見突從空出者。顯是即空而有。如是存沒自在。略
有似於真空妙有。蓋為順其貪求深空之心。詐現
[009-0316a]
如是無礙之相。魔力所作。勿誤認也。
○或現下顯
異惑眾。身為欲愛所生。忽現洞如琉璃。顯是即染
而淨。手無不觸。足多汗垢。忽作栴檀之氣。大便臭
濁小便穢臊。忽如石蜜之甘。此皆即臭而香。意顯
有既可空。染即可淨。臭亦可香。此等神異最易駭
俗。且身為欲本。亦欲假此作誘淫術也。誹毀戒律
者。斥以持戒束身。非身何束。輕賤出家者。謂其不
能身空。徒自繫縛。此亦天魔竊經教之唾餘。資附
人之談鋒。設有類是者。宜知自愧。
○口中下撥無
因果。上以相似真空之事。引入魔隊。此亦究竟斷
滅之言。漸隳佛種。故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如
前波斯匿王。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
斷滅。正墮此見。無復後身及諸凡聖者。無後身則
善惡無報。無凡聖則修證空談。是乃以一切斷滅
為得空得寂也。既以斷滅為得空得寂。自以行欲
為無傷無礙。故曰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
為持法子。密傳斷滅之法。令學撥無之見。故曰亦
得空心。撥無因果。永嘉云。豁達空。撥因果。莾莾蕩
蕩招殃禍。況是魔所使哉。
三出名警悟。】


「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
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
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日月薄蝕者。黑氣相迫曰薄。蔽其精耀曰蝕。即今
[009-0316b]
日月交食是也。然日為陽精。月為陰精。各有光華
之氣。周徧散注。當其薄蝕之際。不得散注。直貫於
地。地上之金玉芝草。麟鳳龜鶴。得之可以久生。可
以毓秀。故云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者。為
物仙。為禽仙。為獸仙。與前所稱積劫精魅者不同
也。年老成魔等。准前可知。氣靈年老成魔相竟。


十自在天魔所使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來
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
細相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受陰既破。露出微細動相。根本想陰。自覺六識浮
想由此而興。無邊生死由此而作。由是心愛長壽。
蓋為破想陰出生死也。幾微也。即指微細動相。然
此微細動相。不可以有心研究。但依本修。定深自
滅。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今以
辛勤勞苦研究微幾。巳為失計。且又貪求永歲而
棄分段之生。頓希變易而望細相常住。是為重增
妄想。無怪乎天魔伺候得其便矣。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
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好言他
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
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
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


○口中
[009-0316c]
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
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初來為說法。而言竟不覺知者。寓有深怪之意。言
其人本以博地凡夫。無端口說經法。明是魔著。乃
竟不覺知。亦可怪也。敷座說法者。順其所求。謬說
自有常住法故。
○好言下現神竦動。好言他方往
還無滯者。示得變易身故。或經萬里瞬息再來者。
唯說無憑。現前令見故。皆於彼方取得其物者。證
其所到不虗故。余聞道教中人。以薛道光。修性不修命。但能出陰神。不能遠方取物。
張紫陽。性命雙修。兼能出陽神。能遠方取物。由此觀之。縱能遠方取物。仍不出天魔伎倆。又豈能與法華
普現色身三昧。及本經圓通勝用。校其優劣論其淺深也哉一處一宅。數步其

量至近。從東至西。急行累年不到。却似甚遠。然上
明在巳則行遠若近。此明在他則令近如遠。略有
似於十玄門中廣狹自在。魔力幻法。亦難思議。因
此竦動其心。幾欲信以為真。但未決定。故云疑佛
現前。然既曰信。又曰疑。幸其猶在疑信相參之際。
尚未深入。或可救耳。
○口中下示以常住。口中常
說者。恐其疑信相參。常以魔語熏習之也。眾生皆
子。顯未有眾生以前即有也。我生諸佛。顯未生諸
佛以前即生也。我出世界。顯未出世界以前即出
也。眾生依之而有。諸佛依之而生。世界依之而出。
故曰我是元佛。謂根本元佛也。既是根本元佛。至
今猶在。而壽命之長。應無有更踰於此者矣。末言
出世自然不因修得者。正顯其徒修無益。欲惑正
[009-0317a]
修而納之於魔罟也。
三出名警悟。】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
毗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虗明食彼精氣。


○或不因
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
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
魅。


○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巳乾死。惱亂
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
間獄。」


【初躡前出名顯故。住世自在天魔者。孤山云。即欲
界第六天上。別有魔王居處。亦他化天攝。因其無
出離心。故以住世名之。然行人巳破受陰。即得人
空。又欲進破想陰。志在決定出離。天魔不忍。故使
其眷屬飛精附人而惑亂之。如遮文茶等者。於眷
屬中略舉二類。遮文茶。此云嫉妬女。亦翻怒神。多
妬恚。為魔女故。毗舍童子。即毗舍闇鬼。或名毗舍
遮。此云𣊟精氣。謂能噉人及五穀精氣故。必連天
王稱者。以是其所轄也。既是四王所轄。應覆護世
界。保綏真修。而乃附人來。惑者。以是鬼童蒙昧。未
發護世及保綏真修心故。然必使遮文茶者。為欲
與之相狎。取利其虗通明慧以資發邪見。又必使
毗舍童子者。以欲與之相親。食噉其精髓血氣以
助養邪神。是不惟欲壞正修。亦兼以為利魔眷也。


○或不下更明不因師者。言上說飛精附人。與之
為師。而行人乃因師受惑。然不必定爾。故曰或不
[009-0317b]
因師。既不因師。何以受惑。故曰親自觀見。稱執金
剛等者。先現力士堅固之相。許以長命之術。令其
不懼損身。然後現美女身。與之盛行貪欲。殊不知
長命之說。徒託空言。損身之害。實有成驗。故云未
逾年歲等。謂未踰一年半歲。其肝血腦膜巳自枯
竭。今之信房術而以縱淫為無礙者。多招此弊。口
兼獨言者。謂時常自言自語。此有二說。一者灌頂
云。氣虗發譫語也。二者正脈云。自見魔現。與之行
欲。他人不見。謂彼獨言。彼實與魔言也。所言無定。
或多怪異。故致聽若妖魅。所謂魔言魔語是也。

前人下雙明二俱為害。言前來因師受惑之人未
詳其是魔精所附。多致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若此
之不因師者則未及遇刑。先巳乾死。其為害猶速
也。此二者皆足以惱亂彼之行人。以至殂軀殞命。
餘可知。通結以上中間所現魔相竟。


四總結以示警囑四。
一預示魔患。二勸以悲救。
三結由警惕。四囑令傳護。
初。】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
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巳成正徧知覺。


○讚嘆婬
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淫相傳。如是邪
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
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徧知墮無間獄。」


【初妄稱極果。十種魔者。前九鬼神精靈等。年老成
魔。與天魔為黨與。後一遮文茶。毗舍童子。為魔所
[009-0317c]
使。與天魔為眷屬。故前十種中皆言天魔得便。於
末世時。佛法衰微時也。佛法衰微。魔道興盛。不必
一定如前伺便惑人。亦有乘願壞教現為出家。在
佛法中而修道者。如通議引云。昔佛住世。諸魔壞
法。佛神力故皆不能壞。魔作誓言。我於如來滅後。
依教出家。破壞佛法。佛即墮淚曰。無奈汝何。譬如
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是知今之壞法僧人皆
魔所屬。皆師子身中蟲。正信出家者不可不辨。又
不可不防也。或附人體。如十中通說。或自現形。如
後一附明。或亦十中通有。唯後一顯之耳。前十魔
中。各各皆言自得無上涅槃。是約斷果。此則皆言
巳成正徧知覺。是約智果。蓋恐人謂其是邪是徧。
故先且自言是正是徧。賊人胆虗。固如是也。前云。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造種種業。皆言佛法等。正為
此等痛罵。
○讚歎下宣婬為患。讚歎淫欲者。順世
宣化。人易從故。破佛律儀者。訕正為邪。欲壞教故。
先過去也。謂過去諸惡魔師。與魔弟子。皆是以淫
傳婬。故曰婬婬相傳。既婬婬相傳。亦婬婬相承。如
是則前魔邪精。魅其後人心腑。舉世不覺。漸入魔
網。故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等也。九生百世。皆約
自佛滅後言之。按佛在世時。人壽百歲。大率以百
年為一生。九生當是九百年也。正法將盡。邪教方
興。發心修行。誤入魔眷者。時乎有之。故曰近則九
生。謂九生即有也。多逾百世者。通議云。三十年為
[009-0318a]
一世。百世當是三千年也。時當末法。人多垢重。本
期真修。反成魔業。如前所說十種。皆是以真修為
魔眷耳。既為魔眷。將來必為魔民。愈趣愈下。自致
失正徧知而墮無間之獄。
二勸以悲救。】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
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


○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初正以示勸。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阿難
願學菩薩久矣。故教以未須先取寂滅。阿難此時。
巳斷三界修心六品。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故勸以
縱得無學還要留願。教以入末法者。以是魔強法
弱時故。起大慈悲者。與正知正見之樂。拔邪知邪
見苦也。正心者。發菩提心。深信者。信知眾生心中
有佛性故。救度此等眾生。修真三昧。令不著魔。發
妙耳門。得正知見。即是大慈悲力。正脈云。觀佛此
言。足知阿難四分入滅。亦假示現。而依佛留願在
世冥救也必矣。
○我今下兼為激發。阿難雖在二
果。力可得道。但為侍佛。故留殘結。佛知其分段不
覊。故曰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既出生死。當報佛恩。
報恩無別。只須遵依佛語。以遵依佛語。慈悲救世。
即名報佛恩故。正脈云。欽聞斯囑。而不痛心下淚
者。木石人也。
三結由警惕。】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
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
[009-0318b]
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此科全同受陰。義亦准知。
四囑令傳護。】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
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亦同受陰。但彼云亦當。其囑意稍緩。此云必須。其
囑意更急。良以行深魔重。將成忽失。亦可愍也。總
結想陰魔相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