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16 楞嚴經指掌疏-清-通理 (master)



楞嚴經指掌疏卷二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三顯見不滅四。
一會眾因悟請益。二匿王疑斷
求決。三如來通為顯示。四王等踊躍喜慶。
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


○念無始
來失却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
兒忽遇慈母。


○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
虗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初因悟慶快。阿難大眾。既聞是心之示。復聞不動
之誨。則非心名何之驚離此更無之怖一時頓釋。
故云身心泰然。泰然者安舒義。謂內心既安。外貌
亦舒。所謂慶快平生是也。
○念無下念昔形今。遙
憶最初莫窮其始故曰念無始來。晦昧本有轉成
賴耶。雖能生諸緣乃緣所不及。故云失却本心。內
搖外奔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故云妄認緣塵。緣塵
即六處識心。分別言其用。影事顯其相耳。今日開
悟者悟見性是心。其體不動。法身再續。慧命更延。
故云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反顯失却本心如背母
失乳。妄認緣塵如身懸命危。今昔相形何慶如之。
[002-0048c]
上云身心泰然者以此。
○合掌下具儀希益。願聞
等非彼言請。乃經家描寫其意。良以上科中境動
而見性不動其理易明。至於頭搖見轉身動心移
而言一動一不動者其義難分。故爾合掌禮佛。其
意葢欲如來顯出此心所以為真為實。顯出此身
所以為妄為虗。必令現前生滅之身。與不生滅之
心。二者一一發明其性體。庶取捨定而不至顛倒
行事矣。會眾因悟請益竟。
二匿王疑斷求決。】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勅。見迦旃
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


○我雖
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今
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初曾聞斷滅。灌頂云。域中四大道為第一。人法王
中出世為勝。今問道於法王。禮須起白。我昔指楞
嚴巳前。諸語詞也。如上兩科誨勅楞嚴乃有。故巳
前未承此明正法未及染神。顯邪說易入也。見迦
旃延等出先入邪說。迦旃延此云翦剃種。姓也。名
迦留鳩陀。此云牛領。其人計罪福苦樂皆自在天
作。毗羅胝此云空城。是其母名。子上加之字依主
釋也。自名刪闍耶此翻圓勝。其人計修苦行以酬
往因。此外道六師中二。雖說道不同皆宗斷見。故
曰咸言。死後斷滅者謂靈隨氣散無復後世。此方
迂儒亦多同此計。但不名涅槃其為害少細。涅槃
此云圓寂。或滅度或寂滅等。雖有多義猶以不生
[002-0049a]
滅為要。彼迦旃延等反以斷滅名之。信其說者必
至撥無因果妄為聖證。正言不入。諸佛不度。其為
害不可勝言。此匿王未聞正法先受其惑也。
○我
雖下述疑求決。值佛即指今日。染邪既久領見未
深。捨非決定取無果敢。故自述猶疑。疑而云狐者
以狐性多疑。渡冰聽水再四不果。人之多疑者似
之。既猶狐疑但是似領未到不生滅地。故求如來
云何發揮。云何者云何設方。發揮者極力顯示。其
意葢欲現量親見體證。了知此心必到不生滅地
而後巳也。
○今此下代眾達情。諸有漏者意指生
死凡夫。現在人天中者。以彼唯慕有漏。方欲捨生
趣生。一聞斷滅各各驚疑。故云咸皆願聞。後文與
王同喜即此眾也。匿王疑斷求決竟。


三如來通為顯示真妄混淆會眾請示。死後斷滅匿王求決。如來圓音一唱。隨機
各符其心。故云通為三。

一顯示此身虗妄。二顯示此心真
實。三結示現前二性。
此與下二科。乃尅就經文而立。以前文顯出身
心真妄虗實等極難銷會。故分而科之。庶請酬相應對閱自知二。

一略彰變滅。
二詳敘變滅。
初三。
一徵定此身終滅。二問答
必滅之由。三印其所說不謬。
初。】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
常住不朽。為復變壞。


○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初問身常變。佛告大王者。欲於此身顯示虗妄生
滅性故。正脈云。以王發起者有二意。一就王老相
易示遷變。二顯身無常至貴不免。愚謂此二意似
[002-0049b]
合四悉前二。若兼對治斷見指示不生滅性。則四
悉具矣。就匿王示會眾。故言汝身。世人多以身之
現在不覺遷變。故特約現在問之。因求反徵故曰
今復問汝。金剛帝釋寶也。有堅利二義。今取堅義
故曰常住不朽。惟法身可以同此。若復肉身乃父
母所生。有為有漏安得不壞。如來明知故問者。恐
其躭著世樂不復警念無常法故。
○世尊下答以
終滅。終者究竟義。從猶歸也。言此身本屬無常。縱
以宿因報感長年。而會必有離究竟歸於變滅。此
亦因聞斷滅懼其速死。時時體驗此身故所答不
謬。
二問答必滅之由。】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


○世尊。我此無常變
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
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初問知滅由。人皆曰少壯同體。百齡一質。所謂徒
知年往不覺形隨。而匿王獨能超出常情。審知變
滅必有所由。故問以汝未曾滅云何知滅。
○世尊
下答以觀知。我此句。先以判定此身是無常變壞
法故。因是無常變壞。所以雖未曾滅諦觀自知。我
觀現前者即諦觀現前生滅身也。念念遷謝者如
前念延至後念。則此身故熊巳隨前念而遷謝故。
故態既謝。則後念之身又是一新人矣。故仲尼曰。
回也見新。交臂非故。但新無常新故曰新新。謂新
而復謝。謝而又新也。一念既爾。念念皆然。故曰不
[002-0049c]
住。由不住故。須臾變新作故。故曰如火成灰。灰無
常灰。頃刻轉故為新故曰漸漸銷殞。謂銷殞故灰
顯露新火也。亡亦殞義。正由殞而復新。新而復殞。
無所底止故曰殞亡不息。現前既爾將來亦然。故
云決知此身當從滅盡。正脈云。只此數語便可警
念無常。劇貪世務者寧不愓然。


三印其所說不謬。】


「佛言如是。」


【觀現前遷謝。知當歸滅盡。於理極成。故印以如是。
略彰變滅竟。
二詳敘變滅三。
一今昔殊異。二
時年遷變。三細沉知滅。
初。】


「大王。汝今生齡巳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


○世
曾。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
齡迫於衰耄。


○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
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初佛令自較。王重出世以佛為尊。佛尊世法以王
為大。遞互相恭。則佛法得世法以行。世法資佛法
以立也。齡同年。從猶隨也。言匿王生年六十有二。
雖未極衰極老巳隨衰老之列。顏色相貌自不如
昔。況復童時。問以何如者令其自較。何所似於童
子時也。
○世尊下承教歷述。始生曰孩。始行曰孺。
所謂孩提之童是也。皮不枯悴文不粗澁故曰膚
腠潤澤。膚者身之皮表。腠者身之文理。滋潤滑澤。
亦孩提所固然耳。年至長成者。謂二三十歲長大
[002-0050a]
成人時也。精神方以周足故云血氣充滿。而今頹
齡者。即現前六十二歲巳覺頹敗時也。不久便至
極暮故云迫於衰耄。迫近也。七十曰衰。八十曰耋。
九十曰耄。至此則極暮矣。
○形色下結顯逈異。形
色者形容顏色。枯悴者枯槁憔悴。非若童時之膚
腠潤澤。精神者精血神氣。昏昧者血衰氣微。非若
少時之血氣充滿。髮白面皺者迫於衰。逮將不久
者近於耄。逮猶及也。如何見比者猶言怎麼能相
比也。充盛即少壯之時。少壯之時尚不可比況復
童年。自覺其逈異矣。
二時年遷變。】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王言世尊。變化密
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


○何以故。我年二
十。雖號年少顏貌巳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
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初如來引說。意謂據汝所說形容朽於昔年。想從
昔至今應非頓然便朽。汝向亦自覺乎。
○王言下
答以漸至。變化者變少為壯。化壯為老。密移者行
遷業運。密密變移。此係幽隱妄想凡夫粗心莫辯。
故曰我誠不覺。莊生喻夜壑負舟孔子謂不知老
至皆此意也。寒暑漸至者據理擬對。言我雖不覺。
以理擬之。葢是寒來暑往遷變流易漸漸至此。誠
如佛言不頓朽耳。
○何以下徵釋漸義。我年二十
等長不如幼。三十之年等壯不如長。於今六十等
耆不如艾。葢十歲名幼。二十為長。三十曰壯。四十
[002-0050b]
謂強。五十稱艾。六十號耆。中缺艾不如強強不如
壯者超略言之。可例知故。由此後後不如前前則
寒暑漸至可知其槩矣。灌頂云。因果經。釋迦譜。並
明匿王與佛同日而生。則楞嚴說當佛六十二歲。
屬般若時非餘會攝。
○三細沉知滅。】


「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


○若
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
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沉思諦觀
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初牒前粗推。我見密移者謂如我上說。是我所見
密密遷移之行相也。殂落者死之異名。古釋云。魂
升於天曰殂。魄歸於地曰落。今則但取遷變之義。
猶云雖此遷變尚未是不覺之密移。以其間遷流
變易且限十年言之。
○若復下就中細思。言上來
十年一變尚屬可見。降斯似非所覺然亦未之思
耳。設若令我微細思惟。自覺不待十年。故曰其變
寧唯一紀二紀。紀謂十二年也。今則不必十二。但
是牒前十年以變其文。猶云豈唯十年二十年一
變也。實為年年有變。月化日遷准此可知。
○沉思
下沉觀知滅。沉思者沉靜其意而思。諦觀者諦審
其幾而觀。剎那翻最少時。俱舍云。時之極長名劫
波。時之極少名剎那。重言剎那者言不唯日遷。實
為剎那剎那之間即有變更也。仁王云。一念中具
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是知剎那猶在念
[002-0050c]
中。既剎那有變。則一念一念之間皆不得停住矣。
既念念不得停住。驗知將來畢竟無常。因云故知
我身終從變滅。顯示此身虗妄竟。
二顯示此心
真實二。
一問答許示。二借事顯發。
初。】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
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
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初牒悟示問。佛告大王者。欲於此心顯示真實不
生滅性故。見變知滅是王所悟。牒之為發問之端。
滅中不滅正王所迷。問之為發悟之機也。
○波斯
下秉心實對。匿王正恐斷滅。忽承不滅之問。急於
求示。故合掌秉心而白。我實不知者非是謙偽。若
果其知之自不惑於斷見。
○佛言下許示不滅。言
汝既不知我今即於生滅身中示汝不生滅性。


二借事顯發二。
一引敘觀河。二例水顯見。
初。】


「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擕我
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問以幾時見水者。欲取童時之見與今耆零之見
顯不變也。答以三歲即知者。正顯孩提之年巳同
耆零時之性故。恒河正音殑伽河。此云天堂來。以
此水自雪山頂阿耨達池流出。狀其來處最高故。
提抱曰擕。朝禮曰謁。耆婆此云長命。國俗祀之乞
壽。慈母為子因擕之而謁焉。
二例水顯見二。


一先辯能例之水。二次顯所例之見。
初。】
[002-0051a]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
日月歲時。念念遷變。


○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
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
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初牒身有變。二十之時等牒前粗推。約十年一變
也。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言六十故。舉整略零故
不言二。日月歲時等牒前細推。極念念不停也。時
即剎那。日月歲逆次說故。
○則汝下例身問水。三
歲至十三且約十年問也。其水云何者。言身既十
年一變。未知十年之內水性亦有變不。亦故問也。


○王言下答以無異。言宛然無異者但取其濕性
不改。碧色同前。若以水勢言之。則十年之內不無
泛漲縮消之異。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言六十二
亦且以十年不變答之。
二次顯所例之見。】


「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


○則
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初牒面有變。前科牒時年遷變之文。此科牒今昔
殊異之語。其面必定等據所傷以斷其必變也。


則汝下例面問性。今時與童時者約今昔相形為
問。見有童耄者耄取衰老之義。非指九十歲言。言
面既今昔有異。未審二時觀河見性亦有異不。以
童耄即異也。
○王言下答以無異。例上水性不改。
因悟見性體同故直以不也答之。然亦唯取始終
[002-0051b]
能見。若以根言。則六十年內不無清明昏華之異。
問。不動科中。巳知身動而見性不動。與此何異。答。前雖巳知。但一時覺照而巳。至若現前生滅與不生滅
實無智以自分。今佛假匿王歷歷顯出。而阿難等前此所覺所照自應轉更增明。非彼若也顯示

此心真實竟。
三結示現前二性二。
一正以結
示。二怪責輪迷。
初。】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
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皺約顏貌仍取殊異中文。變約時年仍取遷變中
語。然面皺而見性不皺身心之妄真判然。皺變而
不皺非變身心之虗實攸分。變滅而不變無滅則
生滅性與不生滅性各有發明。會眾之請至此酬
矣。
二怪責輪迷。】


「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
死後全滅。」


【云何者怪責之詞。言既具不生滅性依之修證便
超生死。汝等云何不取。反在生滅身中甘受汝之
生死。自取輪轉。巳是錯矣。而猶引彼末伽黎等一
類外道都言此身死後全滅。豈非錯之又錯。真為
迷之甚者。末伽黎此云不見道。其人謂罪福苦樂
不因行得。與迦旃延等同宗斷見。佛恐匿王捨彼
從此。故互出之。都言即同咸言。全滅者身滅性亦
隨滅。理實不然。故爾結責。匿王斷滅之疑自此永
盡。如來通為顯示竟。
四王等踊躍喜慶。】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


○與諸大眾。踊躍歡
[002-0051c]
喜。得未曾有。」


【初聞言生信。王聞是言雖通承前文。而得力處在
結責中末後二句。葢匿王本不求取真心。雖聞不
變無滅不以為喜。又匿王本不求出生死。雖聞受
汝生死不以為驚。唯聞不許全滅顯有後世。頓銷
斷見之疑。故云信知身後云云。捨生趣生正四相
中人相。匿王迹居凡位故唯信此。
○與諸下與眾
同喜。大眾者唯就匿王一類。位在人天中者樂著
生死。懼成斷滅。信與王同故不禁踊躍於身。歡喜
於心也。向謂身後全空。今知身後有性。且得捨生
趣生。故云得未曾有。問。大眾語寬何得但指凡位。答。權小信此喜此是損非益。
然彼非無喜。但喜其較前不動科中轉更增明。既非新悟。故不敘也按阿難所請四

義中此科正明常義。顯見不滅竟。


四顯見不失二。
一阿難執此疑前。二如來顯倒
無失。
初。】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


○世尊。若此見
聞必不生滅。


○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
行事。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初起座具儀。疑佛語而致請。非同常說故須禮跪
而白。
○世尊下按定現說。若此者指上所說。上唯
舉見。此復兼聞者。以元是一體。見既不生不滅。聞
性可例說故。而言必不生滅者正按定佛語。為下
致疑之端。
○云何下反疑前言。意謂據佛現說。似
應無所遺失。云何世尊前來名我等遺失真性。且
[002-0052a]
責以顛倒行事。此又所不解也。
○願興下求佛除
疑。興謂發起。謂願佛發起慈悲心故。纖疑在念。塵
垢障心。若蒙慈悲洗除庶能獲不滅樂。出遺失苦
矣。
二如來顯倒無失二。
一法喻合明。二普為
開示。
初二。
一借臂為喻。二約身以合。
初三
一垂臂為倒喻。二竪臂為正喻。三相換無失喻。


初。】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
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
我不知誰正誰倒。」


【垂臂下指者喻違真逐妄。示阿難言者令因喻詳
法。母陀羅此云印。手以印名者以能隨事結印。成
益破惡神用不思議故。問以為正為倒者。欲假此
以喻正徧知身及性顛倒身也。答以世間眾生以
此為倒者。喻建化門頭。以違真逐妄號性顛倒身
故。而我不知誰正誰倒者顯臂無定相。喻實際理
地。性顛倒身即是正徧知身。正徧知身即是性顛
倒身故。然此中答文雖出阿難。亦佛意借口為喻。
故無妨配釋。
二竪臂為正喻。】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阿難言。如來竪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佛意既建化門頭以違真逐妄號性顛倒。即問建
化門頭更說何者為正徧知。故仍就喻中問云。若
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答以竪臂
[002-0052b]
上指者喻反妄歸真也。反妄歸真。約建化門頭說
為正徧知身。故以則名為正喻之。


三相換無失喻。】


「佛即竪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


【佛即竪臂者喻建化門頭有反妄歸真事也。若此
者指上竪為正言。意謂若此上竪為正。則所稱顛
倒者不過將手稍之首與臂根之尾上下相換而
巳。豈離正臂外別有所謂倒者。用此為喻。喻建化
門頭若以反妄歸真為正徧知。則所稱性顛倒者
不過違真逐妄真妄交錯而巳。豈離正徧知外別
有所謂性顛倒者。是則妄非真外。因認妄而說遺
真。正為倒本。緣背正而稱顛倒。知此喻者自不疑
名為遺失及責以顛倒語矣。借臂為喻竟。


二約身以合二。
一總合。二別合。
初。】


「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
比類發明。」


【一倍者三分之二。猶云多一倍也。言上竪為正。下
垂為倒。諸世間人多一倍皆如是瞻視。似可為憑
矣。若以此為例。則知汝之雜染色身。與諸如來清
淨法身。所以稱倒稱正者不過以違真逐妄反妄
歸真比類形顯約義發明而巳。豈真有正倒哉。


二別合。】


「如來之身名正徧知。


○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隨汝
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
[002-0052c]
阿難與諸大眾瞪矒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
所在。」


【初合竪臂為正喻。如來之身即清淨法身。若以阿
難之身。比類形顯。約義發明則名正徧知身。葢以
反妄歸真成正知見徧知一切。與彼輪手上指者
無異。
○汝等下合垂臂為倒喻。汝等之身阿難及
眾身也。未證清淨法身。皆為雜染色身。若以如來
之身。比類形顯。約義發明則號性顛倒身。葢以違
真逐妄成顛倒見認妄遺真。如彼輪手下指者無
異。
○隨汝下合相換無失喻。名字處宜連上為句。
意謂比類發明似有正倒。其實本無正倒。如不信
者隨汝諦審觀察。此是汝身。此是佛身。汝身所以
稱顛倒者不過以佛身比類假立名字。究竟何處
號為顛倒。葢如來明知無處而故為難問。令自覺
也。於時者即如來示問時也。阿難大眾承教諦觀
故曰瞪瞢。瞪直視。瞢不明。謂瞪久反昏也。瞻佛者
先觀佛身以求正處。以正倒相對欲因正而識倒
故。目睛不瞬者求正處不可得也。正處既不可得。
反觀自巳身心何處為倒。故亦不知。是知佛身生
身本無正倒。雖名倒無失。不過真妄交錯。亦如金
臂輪手首尾相換者無異。法喻合明竟。


二普為開示三。
一示以正見。二責以倒執。三就
喻結歎。
初。】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
[002-0053a]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
法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
現物。」


【初敘意標告。佛興慈悲者欲與正徧知樂。及拔性
顛倒苦也。瞪瞻不瞬。如盲如癡。故可哀愍。不唯阿
難大眾亦爾。故及之也。正脈云。應不失時名海潮
音。以此時阿難大眾。適當可教之時。佛即及時而
應故。徧告同會者一音圓被之義。
○諸善下引說
唯心。灌頂云。常說者大乘深密等經也。色即十一
色法。心即八識心王。諸緣者生心有四緣。謂親因
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生色唯二緣。以不須
所緣及無間故。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也。隨心
驅役故名為使。諸所緣法即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及六種無為。以不相應行亦是識之所緣。六種無
為又是智所緣故。廣如唯識百法論說。現變起也。
心之一字。雖即見聞覺知。乃指離妄純真之體。無
明不覺三細俄興。境界為緣六粗兢作。故云唯心
所現。作是觀者名為正見。
○汝身下直指令悟。汝
身者直指阿難四大之身。汝心者直指阿難六識
之心。皆是者無不是故。從來不昏曰妙明。即心之
照用。從來不變曰真精。即心之寂體。寂照互融。體
用無礙。故總以妙心稱之。依起信即一心本源。依
華嚴即一真法界。諸法皆為所現。阿難身心自應
亦是中所現物。此如來直指阿難即現前身心證
[002-0053b]
諸法本體。成正知正見也。示以正見竟。


二責以倒執二。
一法說。二喻明。
初二。
一違
真逐妄。二認妄遺真。
初。】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
身。」


【初責以違真。云何者怪責之詞。遺失等皆所責之
咎。本妙即上科妙心。以是本來自妙非修得故。圓
乃通融流動用之相也。寶乃清淨堅實體之相也。
用則從妙起明故曰妙明。顯是即體之用。體則即
明而妙故曰明妙。顯是即用之體。是則心之與性
用體暫分。亦有不分。以義既互融開合無礙。故經
中或單言心。或單言性。或心性對舉。講演者隨文
立義勿拘執也。認悟中迷者以此乃悟時心性。下
之昏擾擾相乃迷時心性。然妄依真起。迷從悟生。
故是悟中之迷不認則即妄即真。全迷全悟。正由
誤認。所以與真永違。與悟永隔也。
○晦昧下責以
逐妄。言心性本妙。云何遺失。又正在悟中云何便
迷。故約晦昧為空等出其由也。始由一念妄動隱
覆本妙故曰晦昧。此處即是賴耶。以正晦昧時即
是真妄和合時故。次由賴耶轉出見分。於本無一
法之中妄作空相故云為空。後云迷妄有虗空是
也。葢空唯頑虗。亦晦暗相。但見分不守暗相。堅執
欲緣。遂於空晦暗中凝結暗相而成世界之色。後
[002-0053c]
云依空立世界是也。然世界有二。一情。二器。至此
乃三細具足。以賴耶即業相。見分即轉相。空界即
現相。下乃六粗。色即上之所現。依此為緣起於智
續二相。故云色雜妄想。謂於境界色中雜以二種
妄想心故。想相者想彼色相。執取計名起業。由此
能感未來之生故云想相為身。至此乃六粗成就。
以身即業繫苦相。此責其由細向粗展轉逐妄而
不返也。違真逐妄竟。
二認妄遺真。】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
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
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初先明認妄。聚緣二句指前七識言。上來既有身
相即分內外。由是於八識體上現起前七轉識。第
六意識。聚集前五識所緣塵影。在內分別名曰內
搖。前五識趣逐前五外塵。馳騁放縱名曰奔逸。不
言七識者以義攝故。以七識為自體用。內依八外借六也內搖外奔
無暫清寧故曰昏擾擾相。眾生不知。反謂有實體
用故曰以為心性。所謂認悟中迷者以此。
○一迷
下次顯遺真。一迷者纔一迷也。定惑者無能脫也。
言眾生不迷則巳。一迷則定謂在內。無有能脫此
惑者。如阿難云。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
在身內是也。色身屬正報。洎及也。山河虗空大地
皆屬依報。此等皆依妙明真心隨緣變現。而仍依
彼建立故曰咸是中物。其如眾生自認身內之心。
[002-0054a]
謂其能廣能大。有實體用。遂於此本來廣大之心
依正通依之體而不能知。所謂遺失本妙者以此。
法說竟。
二喻明。】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窮盡瀛渤。」


【澄清者海之德。喻真心彌滿清淨。百千者海之量。
猶云百千頃也喻真心包含萬有。餘海莫及故稱為大。喻
心海非識海所及。一向遺失故曰棄之。此喻違真。
不喻逐妄者以違真必逐妄故。浮漚水上泡也。略
具二義可喻識心。一者依海暫現。喻識心依真妄
起。二者有無不定。喻識心生滅不停。一向誤執故
曰唯認。全潮者全海潮漲也。泛濫無際唯真心緣
起妙用。可以類此。而眾生既唯認妄。將必以妄想
攀緣視為真心妙用。故曰目為。瀛渤者海外之海
唯海能潛通。喻如來究竟覺心唯本覺可以密契。
而眾生既以妄想攀緣視為真心妙用。將謂即此
可以成佛。故曰窮盡。此喻認妄。不喻遺真者以認
妄必遺真故。責以倒執竟。
三就喻結歎。】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如來說
為可憐愍者。」


【初就喻顯倒。違真認妄而又視為真心妙用。且謂
其可以成佛。如棄海認漚巳是迷矣。而又目為全
潮。且言其窮盡瀛渤。則是迷而復迷故曰迷中倍
人。無倒成倒非失說失故曰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002-0054b]


○末句結歎可愍。言果其有倒有失尚不足愍。正
以無倒成倒非失說失如垂手然。故可憐愍。是知
欲正不難竪手即是。復真亦易。反妄無非。聞佛結
歎之語。宜發深省。問。帶妄顯真。尚未深領。遽指真源寧無河漢。答。顯見原為契真。
是佛密意。乘阿難不知有妄就便顯其殊勝。令其領見也按阿難所請四義中

此亦足前常字。正脈云。上科約未來說。如云盡未
來際究竟不滅。此科約過去說。如云從無始來本
有不遺。既唯約竪論。定屬常字無疑。顯見不失竟
五顯見無還正脈云。還者去也。科名獨標去意。文中兼有來意。顯無去來耳
一阿難求決取捨。二如來破顯二心。三結歎自受
輪溺。
初。】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雖承
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
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
為本元心地。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
上道。」


【初悲感白佛。正脈云。悲救者救其顛倒受淪。深誨
者誨其極領正徧知也。垂泣者有二義。一者感佛
救誨悲深難報。二者傷巳愚迷取捨未決。由斯二
義所以叉手而白。
○我雖下自陳未決。雖者暫縱
義。謂縱悟真心也。如是妙音即指上科所說。稱性
開示迥異昔談故稱妙音。悟者隨語生解。非是真
悟。觀下未敢認為之語可知。妙明等即上科所示
真心。上稱妙明真精。此但云妙明者用必有體。不
[002-0054c]
言可知故。元所圓滿者本自圓具一切。滿足無欠。
此領上科心現諸法法在心中之義。既聞無倒成
倒。自知說失非失故曰常住心地。而字有畏難義。
以下有畏捨難捨意故。其意以悟佛現說。現用緣
心。捨此緣心憑何開悟。此畏捨意也。允誠也。瞻仰
者戀慕義。謂戀慕緣心不忍遽捨。此難捨意也。徒
者終枉義。謂枉獲此心也。此心仍指真心。上云元
所圓滿等。明知其是本元心地。而猶云未敢認者
以認此必至捨彼。恐向後聞法開悟無所憑耳。

願佛下。求佛宣示。良以緣心為生死根本不能遽
捨。真心為二果淨體未敢遽認。自知愚而且迷故
求佛哀愍。圓滿音輪。高低普應。故求佛宣示。緣心
難捨是為疑真之根。拔而除之。庶可以取真心而
歸無上道矣。阿難求決取捨竟。
二如來破顯二
心二。
一破緣心有還。二顯見性無還。
初二。


一先破所緣之法。二正破能緣之心。
正脈云不捨緣
心。既全為於重法故須破法。而緣心自捨矣四。

一直斥其法。二異喻
反顯。三同喻正明。四結合警悟。
初。】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汝等句寓有深責之意。意謂我巳重重破斥令捨
緣心。將謂永棄。不料汝等尚以緣心聽法。誠為辜
負。良可憐愍。此法亦緣者以能聽既屬緣心。所聽
即屬緣塵。既唯是緣。則正智迷於妄想。如如蔽於
名相。故云非得法性。法性者諸法實性。以一切諸
[002-0055a]
法唯心所現故也。
二異喻反顯。】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


【斥以非得法性恐未心服。故先用異喻而反顯之。
言如來說教原為顯發心性。開示智者。如人以手
指月示人。上人字喻佛。手喻教。月喻心。下人字喻
智者。對愚迷者言。若果是智者自能依教觀心。如
彼人因指應當看月。反顯阿難等不能如是。足見
其不得法性。
三同喻正明。】


「若復觀指以為月體。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
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豈唯亡指亦復不
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
無所了故。」


【異喻反顯恐猶未了。故復以同喻而正明之。文分
三段。初喻迷心性。言愚迷之人。以攀緣心。聞教便
謂悟心。如若復有人。觀指為月。此中人喻愚者正
明阿難等愚迷同此。
○此人下喻迷教體。言如是
愚迷之人不但不知心性。亦復不識教體。如彼觀
指為月之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此中亡失
皆不知義也。何以句喻中徵亡指所以。法中徵迷
教所以。言如是愚迷之人所以謂其不知教體者
何以故耳。釋中由彼即以能詮之教為所詮之心。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即以所用能標之指為所標
明月。豈識指者之所為乎。要知識指者自不以指
為月。而知教者豈復以教為心哉。
○豈唯下喻迷
[002-0055b]
二相。明即月相。喻靈覺為心相。暗即指相。喻頑塵
為教相。言如是愚迷之人不但不識教體兼亦不
識靈之與頑。如彼觀指為月之人。豈唯亡指亦復
不識明之與暗。何以下喻中徵釋不識明暗所以。
法中徵釋不識靈頑所以。言如是愚迷之人。所以
謂其不識靈頑者何以故耳。葢教以頑塵為相。心
以靈覺為相。而彼既以教體為心。是靈頑二相亦
不能了。如彼觀指為月之人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此不唯不得法性尤見其愚
迷之甚也。
四結合警悟。】


「汝亦如是。」


【此雖結合之語。寓有警悟之意。意謂如我上說指
月雙失明暗俱昧者豈是他人。而汝等之心教雙
迷靈頑莫辯亦復如是。幸宜自悟。勿至為智者所
哂也。此上四科。總為破所緣法。不分亦可。但以法喻重疊難以銷釋。故不厭煩析也先破
所緣之法竟。
二正破能緣之心三。
一詳破耳
識。二略例餘五。三總以結破。
現惜緣聲之心不能遽捨。故須
詳破二。

一據執反難。二法喻合明。
初。】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
有分別性。」


【所緣既非法性。能緣豈是真心。恐其固執故爾反
難。意謂若汝必以分別我說法音之影子為汝心
者。但心非無體。而今此心自應離却所分別音時
別有能分別性。然前巳就塵推破豈遽忘耶。
[002-0055c]


二法喻合明。】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
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
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初喻說。客喻能緣之心。旅亭喻所緣之境。客非亭
主。偶來棲託曰寄宿。喻識非法性。倐爾攀緣但依
附也。亭不適意。一宿即捨。曰暫止便去。喻識心遇
不可意聲不耐久緣。方生即滅也。終不常住者縱
使適意。非比故鄉。三朝五日定要捨離。喻識心縱
遇可意之聲。而所之既倦。情隨事遷。終有謝滅時
也。此是同喻。以緣心正同此故。掌亭人謂執掌旅
亭之人。喻真心能成立諸法非同宿客。故都無所
去。喻真心非比緣心故常住不滅。又以無所去故
名為亭主。喻真心以常住不滅故是稱法性。此是
異喻。以緣心不同此故。
○此亦下法合。此指緣心。
或生滅。或常住。亦應如是客主相似。此總合也。若
真下別合。意謂果若真是汝心則應如亭主無所
去也。此合異喻。云何下合同喻。據前推破無體文
云。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是則
離聲無性。阿難巳知。故就此為難。意謂既不如主
云何反如暫止便去之客。如我前說離聲無分別
性則其非真也明矣。詳破耳識竟。
二略例餘五
現執緣聲為心前巳詳破。餘五雖現執未起種子方眠。方眠故須例破。未起故惟略言。】


「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002-0056a]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


【斯則句牒前為例。謂聲分別心離聲無性巳知之
矣。豈惟此也即如分別我容之心離諸色相無分
別性亦但如暫止之客。非亭主也。如是者重牒上
二為例。言二心既皆如是。則分別香味觸法之心
離四無性可以例思。今超略而言。乃至分別都無
其內守幽閑之心亦復如是。分別都無者六識不
緣六塵。唯留定中獨頭內守幽閑。今云非色非空
是也。巳離六塵粗相故曰非色。猶有幽閑細境故
曰非空。拘舍離此云牛舍。即末伽黎之異稱。灌頂
謂是其生處。正脈謂是其母名。愚謂既屬異稱生
處為是。如此方以生處立奶諱之例。等指同計。如
數論師等。彼以定力能通八萬劫外則冥然莫辯。
立為冥性。且謂是諸法實性故稱為諦。要知冥然
莫辯正同非色非空。幽閑之境猶是微細法塵。由
彼不知妄立故曰昧為。妄立昧為。即同內守之心。
猶是微細分別。離於法塵為緣依然無性。如彼聲
分別心等無以異也。據正脈懸示。略言識心有五種勝善之用。一者緣佛色相
心。二者緣佛聲教心。三者聞法領悟心。四者止散入寂心。五者界外取證心。愚謂此五種心。從正宗以來
至此方巳破盡。如前阿難云。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心生愛樂。如來斥以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云分別我
容離色無性。皆破第一緣佛色相心也。又前云。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乃破第二緣佛
聲教心也。又此阿難云。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如來示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等即破第三聞法
領悟心也。又前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此云分別都無離諸法緣無分別
[002-0056b]
性即破第四止散入寂心也。又前云。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等巳破第五界外取證心
也。良以無始生死皆為誤認此心。若唯破其劣惡。恐尚留勝善。今既破其勝善則劣惡之心。自知其不可
用也略例餘五竟。

三總以結破。】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則汝心性總指六種緣心。離塵無性故云各有所
還。明是客義故曰云何為主。既非是主急當捨離。
此且為阿難等拔除疑根。至下乃令其歸無上道。
破緣心有還竟。
二顯見性無還二。
一阿難求
示無還。二如來詳為顯示。
初。】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
何無還。唯垂哀愍為我宣說。」


【若之一字寓有不自信意。意謂若依佛說我此六
種心。性各有所還。此既有還則如來巳前所說妙
明元心自應無還。但不知云何無還。進取未定。退
捨莫決。智墮兩楹如羊觸藩。若非如來哀愍宣說
何由解脫。故云唯垂等也。
二如來詳為顯示三。


一抑揚許示。二能所對辯。三警覺取捨。
初。】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
地。」


【初略為抑揚。佛告阿難者應其哀愍之求。且汝見
我等酧其宣說之請。如來意謂汝既求我哀愍。我
亦不必牽藤引蔓。姑且就汝見我言之。當斯時也
能見之情體明用即是本元真心。但以二妄未除
[002-0056c]
尚欠於妙耳。要知此見雖非妙精妙明之心。而見
妄一除當體即真。亦如揑目所現之第二月放手
即是真月。非與真月。實有異體可尋。月影者水中
月影其與真月上下懸殊。虗實不倫。見精明元之
心自不類此。故曰非是正脈云。月有三相。第一是天上淨月。第二是揑目所
現旁輪。第三是水中月影。其意以第一月。喻純真之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第三月。喻緣塵分別。知此則
抑其未妙。揚其切真之意。亦自可見。問。何不即指純真之心而乃用此曲示。費此申明乎。答。離妄純真之
心唯佛乃具。等覺尚帶生相。何況地前諸位。乃至五住凡夫又焉有純真之心可指。而此見性真雖不純。
體終不變。如金在鑛非金師莫能辯識。故佛如金師。略為抑揚意在明其切真。但欠於妙。亦如指鑛說金。
雖欠於精終不如鍮石之逈然非真也

○汝應下誡聽許示。無所還
地即前阿難所稱本元心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直以無所還地稱之。蓋為應前云何無還之請
而許示耳。抑揚許示竟。


二能所對辯二。
一所見有還。二能見無還。

二。
一具列所見。二備明有還。
初。】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
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
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虗之中徧是
空性。鬱𡋯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歛氛又觀清淨。」


【此中具列八相而分四對。一明暗對。講堂洞開者
是戶皆張洞然大開也。東方二字宜連下為句。言
日輪始自東方故云東方日輪。升天者謂漸次上
升轉歷於中天也。光射講堂故云則有明耀。中夜
子夜也。黑月月朔也。晦暝掩蔽也。言子夜巳昏況
[002-0057a]
當月朔。又值雲掩霧蔽。則不唯微昏且昏極而至
於暗矣。戶牖下通壅對。隙謂中間空隙處也。內外
不隔故云則復見通。牆謂牆壁。宇謂屋四垂也。內
外不通故云則復觀壅。壅者窒塞之義。分別下色
空對。分別之處謂諸識所分別境。如色聲香味觸。
俱屬所緣色塵故云則復見緣。頑虗異色處也。冥
然無知故以頑稱。通以太空為體故云徧是空性。
鬱𡋯下染淨對。氣結曰鬱。沙飛曰𡋯。紆綰環也。言
鬱不自鬱乃綰彼昏昧之氣。𡋯不自𡋯乃環彼塵
揚之沙。古德云。此與空虗。體相顛倒。餘皆上體下
相至下還處自見。澄霽者天澄雨霽之時。歛收也。
氛塵氣也。塵氣既收。蒼然一色。故云又觀清淨。


二備明有還。】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云
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
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
緣還分別。頑虗還空。鬱𡋯還塵。清明還霽。


○則諸世
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初現前許還。咸看者現前俱見也。明暗通壅等時
相凌奪。故云諸變化相。本所因起之處。即是後來
還滅之處。許示此義故云吾今各還。謂各令其還
也。
○云何下詳一例餘。徵起語略。具足應言云何
各還本因。此諸變化等。八相之中且約明相言之。
明隨日滅即是還日。何以故等徵釋還日所以。無
[002-0057b]
日之時不能見明。則明所因起之處屬於日輪。如
影隨形。形銷影滅故云是故還日。暗等七還唯列
標詞。不具徵釋者可例知故。
○則諸下以類該盡。
明該一切明類。乃至淨該一切淨類。故云不出。據
此則諸世間中一切所有無不還者。所見有還竟。


二能見無還。】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
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汝見八種等。帶所見之相以標能見之性。以正見
八種之時。見精明性湛然盈滿。易覺知故。當將也。
誰何也。問以當欲誰還者令其自審。於八相中將
欲因何者俱還。亦明知必無而故為難問。何以句
徵非問。謂以何以故作如是問。若還下顯正理。謂
設若見還於明。則不明無見自應無復見暗。今實
不爾。試觀前塵雖明暗等相傾相奪種種差別。而
見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始終無有差別。其猶明
鏡當臺有物斯現。鏡豈有去來於其間哉。見無所
還亦復如是。能所對辯竟。
三警覺取捨。】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諸可還者指八相言。俱屬前塵故曰自然非汝。不
汝還者指見性言。不離汝而與物俱還。明是自性
故曰非汝而誰。據此則一向循塵忘失自性者亦
可以知警矣。如來破顯二心竟。


三結歎自受輪溺。】
[002-0057c]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
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則知者承上無還而言。無還故不為諸相所遷曰
本妙。不為明暗通壅所轉曰本明。不為色空染淨
所奪曰本淨。明知有此而乃惑於緣心。無智自解
是為自迷自悶。由此所以喪其本妙明淨之心未
能薦取。隨彼不妙不明不淨之識受於輪轉。在凡
流於分段。習小墜於變易。於二生死中常被漂溺。
其猶佩珠作丐親友見傷。是故如來於前名汝等
為可憐愍者。嗚乎。阿難親於佛前耳提面命。猶自
取捨纏綿動佛憐愍。況夫末世凡流情識俱在。動
以見道自矜。嗤他不如。聞佛結歎之語宜知慚愧。
按阿難所求四義中此科兼具寂常三義。謂八相
任遷而不動寂也。八相任去而不滅常也。顯見無
還竟。


六顯見不雜二。
一阿難以物見混雜為疑。二如
來以物見分明為釋。
初。】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意謂承佛上示。雖識見性不與諸相俱還。但
正見諸相時此見即徧在諸相。似非局於自巳。云
何得知不屬於物而是我之真性。此疑見性有時
在物有時在我依然與彼有去有來者無異。是此
科但為增明上科之義問。見性周徧。物我同體。正是妙悟。何不就其所見。引
令玄會。而乃強與分析令成局見。其猶驅海作漚豈智者之所為乎。答。阿難尚未深領豈成妙悟。若但以
[002-0058a]
其口角相似。過為接引。反成狂解。今之本參未破妄擬高遠者類多由於盲師瞎印。如來知機知法豈若
彼哉

二如來以物見分明為釋三。
一通明十界
見量。二別就阿難顯示。三結責疑問不當。
良以
聖凡體同遠近用別。是知正見諸相時徧在諸相。但是用之所及。豈可以此而疑見屬於彼哉。】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
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
菴摩羅果。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十方如來窮盡
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


○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初二乘見量。文中雖無辟支取例應有吾今問汝句問字應是
示字。以此下皆示教之語。無問詞故。阿難方證初
果。纔斷見漏故未得無漏清淨。見量雖通初禪未
必無礙。故是承佛神力此初果見量也。阿那律此
云無貧。亦云不滅。因中以稗飯施辟支佛。果感九
十一劫不受貧窮享福不滅故。尊者是佛從弟。因
樂睡被訶精進失目。如來示以三昧。修習證果。遂
獲天眼。自陳圓通文云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
洞然如觀掌果。維摩經。那律答嚴淨梵王亦云。吾
見此三千世界如觀掌果。今云見閻浮提豈反劣
於初果。詳後顯見無礙科中阿難自述觀勝藏殿
居日月宮。其見周圓徧娑婆國。然居日月宮其見
只合徧閻浮提。或因兩科鱗次筆授互誤。再詳。菴
摩羅此云難分別。桃柰相似。生熟難分。此方所無。
故存梵名。此四果見量也。
○諸菩下菩薩見量。一
界一佛土也。心地觀云。初地見百佛土。二地見千
[002-0058b]
佛土。乃至十地見無量土。今云見百千界者謂或
見百界。或見千界等。非一定也。
○十方下諸佛見
量。清淨國土諸佛受用土也。散在華藏不啻如佛
剎微塵之數。其間種種形相。種種名字等。如來究
竟明了故曰窮盡。雖至纖悉亦皆洞然無礙。故曰
無所不矚。
○眾生下凡夫見量。洞視者約現量言。
言眾生現量所見。能以洞然無礙者唯在障內。設
有分寸之隔則不過矣。正脈云。不過分寸者有二意。一者對勝說劣意。自諸
聖極於如來。較至眾生。縱窮其量。亦不過分寸而巳。二者收盡含生意。上既齊於如來。下必齊於蜎蝡。故
上至窮盡國土。下至不過分寸也通明十界見量竟

二別就阿難顯示二。
一正為顯示。二預防謬執
初三。
一教以自分。二代為揀擇。三結示不混。


初。】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徧覽水陸
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汝
應於此分別自他。」


【初具列能所。此中曰觀曰覽皆為能見之性。曰四
宮曰三行曰昏明等。皆為所見之境。且吾與汝等。
即就現前所見言之。如來意謂汝今巳超凡見。聖
見尚非所及。縱見初禪亦仗佛神力方得無礙。俱
非汝之現量。即今且就吾之與汝現前所觀處言
之。四天王宮在須彌四面。東方持國天王居黃金
埵。南方增長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居白
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居水晶埵。宮殿皆是眾寶所
[002-0058c]
成。平山腰而齊日月。去地四萬二千由旬。猶是阿
難現量所及。中間者地上天下。地上有水有陸。天
下有空。水行如魚躍蛟馳。陸行如人來畜往。空行
如雲騰鳥飛等。一一用目循歷故云徧覽。此約物
體言之。其間雲屯則昏。日照則明。山隔則塞。風過
則通。分別成色。異色顯空。塵起則染。澄霽則淨。故
曰種種形像。此約變相言之。此等俱屬前塵由分
別顯。於汝見性而作留礙故曰無非。是能所巳自
歷然特阿難自混耳。
○末二句因其自混。故教以
汝應云云。
二代為揀擇佛雖教以自分。阿難終竟不悟。故復代擇。所謂
憐兒不覺醜也。】


「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阿難。極
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諦觀。雖
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
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初許以代擇。將與也。代也。擇於見中謂揀擇於能
見所見中也。二誰字乃教以著意。言物象我體必
代汝揀辯誰是。決不混也。
○阿難下正與揀示。極
盡也。見源即是眼根。謂教以盡其眼根之量觀之。
從者除上不論。言二宮齊於四王正阿難現量所
見。再上則非仗佛加不能無礙故。是物非汝者。日
月雖明無靈覺故。七金山次日月而下也。持雙持
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魚嘴環繞須彌。間以香水
共有七重。其體皆金。一一用目循歷故曰周徧諦
[002-0059a]
觀。種種光即金山之光。雖映物而成種種終為頑
明。故云亦物非汝。漸漸更觀者次金山而下以至
地上也。雲騰鳥飛風動塵起皆屬空中所有。樹木
山川草芥人畜兼於水陸所明。通為所見故曰咸
物非汝。如此開示。如來可謂眉毛拖地矣。代為揀
擇竟。
三結示不混。】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
所矚。


○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


○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


【初牒前能所。近指地上。遠指二宮。其間種種差殊
故云諸有物性。正脈云。諸物羅列於見性之中者
千態萬狀是也。所見雖有差殊。能見實無二體。故
曰同汝見精清淨所矚。見精言清淨者以有清淨
本然義故。正脈云。見性徧見於諸物之上者朗然
一照是也。
○則諸下示以不混。物自差別者不混
於見。見性無殊者不混於物。是物自物。而見自見
矣。
○末二句教以認取。然既瓜豆分明。理應無疑。
故直教之曰此精妙明誠汝見性。如此開示。有何
不明。而阿難猶未敢認。所謂知法者懼矣。正為顯
示竟。
二預防謬執二。
一自語相違防。二世間
相違防。
此科義稍隱晦。不避煩分四。
一防謬執。二遮轉
救。三破他宗。四成自宗。
恐阿難謬執云佛雖如是開示。而我自覺
此見一涉於外即同諸物。云何不是物耶。故如來以此防云。】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002-0059b]


【意謂。若汝一定執言見是物者。是物則成可見。彼
此應同。則汝今者既能徧見諸物。亦可見吾之見。
若不見吾之見而言見是物者。則自語相違矣。


二遮轉救恐彼救云。我與如來同見一物之時我見佛見正相會遇。即為見佛之見。云何
不見耶。故如來以此防云。】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意謂若汝謬言。同見一物之時名為見吾之見者。
吾今閉眼不見。當斯時也吾見巳離彼物。自應顯
然有吾不見之跡。汝亦應見。汝今云何不能見吾
不見之處而指其分齊。葢如來明知見性無跡可
憑。為遮轉救故作如是難耳。
三破他宗恐又謬云。佛既
閉眼不見。我即但見彼物即是見佛不見之處。云何如來謂我不見。故如來以此防云。】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意謂若汝謬言。但見彼物即是見吾不見之處者。
既但見彼物。則吾見巳離於物矣。既離於物自然
非彼不見之相。不見之相即指物言。猶云自然非彼物也汝前所立見
性是物之宗則不成矣。
四成自宗恐被破迴護。順前佛所難
云。我實不見佛所不見之地。故如來就此成立自宗云。】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意謂若我閉眼不見之時。汝實不能見吾不見之
地者。則我開眼見物之時汝亦不能見吾之見。是
則物是有相。見是無相。吾見自然非物。反以成立
我前所說物見無混之宗。云何不是汝耶。自語相
違防竟。
二世間相違防二。
一牒執轉難。二遮
[002-0059c]
救警悟。
初。】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又字重牒前執。如云。又若見是物者。則汝今見物
之時彼物亦應是見。遂據此難云。汝既見物彼物
亦應見汝。物若有見則轉成有情。以此為例汝應
轉成無情。如是則有情無情體性紛然雜亂不可
分矣。有情無情。尚不可分。況汝之與我益不可分。
是則汝之與我并諸世間所有不成彼此安立之
相。又墮一分世間相違過矣。
二遮救警悟恐彼救云。
我今見佛之時自是我見於佛。非佛見於我。何得雜亂。故如來據此遮云。】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


【意謂若汝見我之時。是汝見我。非我見汝。而汝我
不紛雜矣。以此為例。則見性周徧一切物時亦應
無有紛雜。非汝真性而是誰之真性。此如來明明
提撕。所謂警悟者以此。別就阿難顯示竟。


三結責疑問不當。】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初責疑不當。言如上所擇物我分明。云何自疑汝
之真性不敢認取而恐其有混耶。
○性汝下責問
不當。言真性在汝不自以為真。反取我語以求真
實。其猶種種問橋宜乎為智者所呵矣。然此科既
唯增明前義。仍是足前寂常二字。若約不混似亦
兼於明字。以下文超情離見自有正顯明字之文。
[002-0060a]
此不預焉。顯見不雜竟。


七顯見無礙二。
一阿難以不定有礙為疑。二如
來以忘塵無礙為釋。
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我與如來
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國。
退歸精舍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


○世尊。此
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
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


○我今不知
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初按定是我。是我應當認取。有礙恐其非真。故先
按定是我。而下方出其有礙以明自巳。非是推諉
不認乃竟由未敢認耳。
○我與下自陳不定。勝藏
殿天王貯珍寶處也。初成之時請佛說法。以邀吉
祥。阿難隨佛因得同觀。故云我與。二宮天子乘便
請佛。故又云居日月宮。灌頂云。日宮縱廣五十一
由旬。月宮縱廣四十九由旬。皆摩尼寶成。天人充
滿其中。起世經云。五風所持。謂持風令不墜。住風令安住。隨順轉風令
順行。攝風令緩急。將行風令得中也此見周圓者自二宮而遠觀。然

二宮雖圍繞須彌。從閻浮而升。且約南面言之。據
此則徧娑婆國應是徧閻浮提。前後互誤。上科巳
辯。孤山云。初天唯見一四天下。而言徧娑婆國即
指一小剎而言。非大千也。俟再考。退歸精舍者。謂
自天而下還到祇桓也。樹垣圍繞外則不覩。故云
秪見伽藍。伽藍即指精舍。具云僧伽藍摩。此云眾
[002-0060b]
園。以是僧眾和合處故。清心戶堂即指講堂。以聞
法能清心地濁故。戶內堂中不能遠見。故云但瞻
簷廡。簷廡謂飛簷廊廡也。此約一見而大小不定。
為下文致疑之端。
○世尊下躡以成疑。上陳見有
三相。一徧界二見園三瞻廡。今為躡前後二相。但
要顯出不定之義。上云瞻廡此云滿室者。廡內即
室略變其文也。二為字乃持疑不決之詞。言在天
本徧。在室則局。是必為室之所礙。然有二義可思。
一者為室所拘。縮一界之大而為一室之小。如過
卑門身則鞠脊。二者為牆所夾。斷周徧之一而成
不徧之二。如築高隄水則兩分。是二皆為受礙。兩
疑不決故云為復此見云云。
○我今下求慈敷演。
斯義即見性大小之義。在縮在夾實未明了。故云
我今不知。疑深障重非弘慈不能決。事玄理微非
敷演無以明。故云願垂弘慈云云。阿難以不定有
礙為疑竟。
二如來以忘塵無礙為釋三。
一略
出大旨。二詳以喻明。三原理直示。
初。】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世間雖通三種。今論前塵且約器世間言。從天至
地。難盡多種。故云一切。大如一界。小如一室。內如
園中。外如垣外。此諸所有皆是眾生隨心所造。隨
作所成。故云事業。前塵雖通五種。今對見性且約
色塵言。各屬者謂大亦前塵自大。小亦前塵自小。
[002-0060c]
內亦前塵自內。外亦前塵自外。正顯大小內外與
見性無與焉。舒縮應言縮斷。方應阿難所疑。葢譯
者略失意耳。見性體同。隨緣用異。但自忘緣。見本
無差。若言見有縮斷。何異掬空截光故不應也。


二詳以喻明二。
一喻四相屬塵。二喻見無縮斷。


初二。
一正喻。二斥問。
初。】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
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方圓喻大小內外。今取釋便。且約大小言之。方器
喻一界。方空喻一界之見。言汝之見性在天本徧
一界。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下就喻推徵。以喻
明而法自明故。問以方器方空定方不定方者正
令自審一界之見定大不定大也。定大則入室之
時見應不小。亦如空若定方。別安圓器空應不圓。
不定大則離室在天見應不大。亦如空若不定方
者更令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今俱不爾。是知見無
大小大小屬塵。亦如空無方圓方圓在器。知此義
者自不以縮夾為疑焉。
二斥問。】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汝言句牒其所問。義性下斥以不應。意謂汝前問
言不知見性大小內外如斯四義所在。然此四種
義性各屬前塵。亦如方圓在器是也。既知如是。云
何謂其為在縮在夾。故我前云不應說言云云。喻
[002-0061a]
四相屬塵竟。
二喻見無縮斷二。
一正喻。二斥
問。
初。】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
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


【阿難所以不敢遽認見性為心者葢為嫌其有礙。
欲令入於無礙。故如來原其意而譬之曰。若復厭
虗空之方圓欲令入無方圓者事亦不難。但除二
句正明不難之義。是中二方字非對圓之方。乃方
向之方。以方圓長短大小等皆方向也。而言但除
器方空體無方者。謂但能除却器之方向而空體
自無方向。喻阿難等但能忘却前塵而見性自無
大小等礙。若必欲除却見性礙相。其猶鑿空削虗。
欲除其方向相狀秪益自勞。故云不應說言云云。
方相所在者謂方向相狀所在之處。觀此益知上
二方字非對圓說方。字同用別。應須善會。
二斥
問。】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
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
是義不然。」


【陳疑原為致問。故無妨說問也。入室之時等且按
定所疑。仰觀下乃約挽以難。言入室之時既因縮
之而小。觀日之時必緣挽之而長。理所必無故以
豈挽為難。挽者牽挽引伸義也。若築二句亦按定
所疑。穿為下又約續以難。言築牆之時既能夾之
[002-0061b]
使斷。穿竇之時必因續之方連。亦理所必無故以
寧無為難。竇孔也。續者接聯綰結義也。末句結斥。
言說挽說續既非見理。而疑縮疑夾豈是性義。故
直斥之曰是義不然。詳以喻明竟。
三原理直示。】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巳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
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
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便能含受十方國土。」


【初物轉成礙。一切眾生總該凡外權小。凡未能深
達法空無有能出此礙者。從無始來者謂自有妄
識巳來。有妄識即有分別。由分別故不了唯心。執
諸法為實有故曰迷巳為物。由迷巳故遺失本來
周徧之心。由執實故為彼諸物之所轉動。如纔見
一物便行取著是也。由取著故為彼所礙。故於是
物之中觀大觀小。緣此所以宛似見性有大小耳。


○若能下轉物便融。轉物者始而以觀行力。忘塵
入性。理法界繼而以脩習力。以性融塵。理事無礙法界然後
以證入力。旋事同理。事事無礙法界事既同理。妙用等佛。
故云則同如來。既同如來則不唯見性周徧。而現
前若身若心一一皆稱性圓明。徧照法界。是故毗
盧遮那名徧一切處。亦名光明徧照尊也。雖徧照
法界而不違本處。故云不動道場。以如來本所在
處即道場故。此是廣正不礙狹依。毛端謂一毛頭
也。稱性普融。故能含十方國。此是狹正不礙廣依。
今取文理顯然。且約廣狹無礙釋之。以義推求更
[002-0061c]
該餘玄。按阿難所請。此科義當妙字。顯見無礙竟
八顯見不分。正脈云。夫見性量括十方。體含萬法。其與萬法非即非離。唯其非即也故
能靈光獨耀。逈脫根塵。身界無干。生死不繫。眾生不達斯義。則混淆真妄。沉溺輪迴。既無智以自分。終何
由而得脫乎。唯其非離也故能塵剎混融。萬物一體。用彌法界。存泯自由。眾生未達斯義。則沉溟滯寂。灰
斷纏空。既自昧其家珍亦何由而能用乎。故前自指見以來不動不滅不還不雜及無礙之前半。皆約不
即之義。分真析妄以決擇乎離塵獨立之體。今此不分之科。乃約不離之義。泯合真妄以顯洩乎與物混
融之妙。雖不失科。與無礙之後半辭義亦融。非今不分之正義矣。將使眾生明乎不即之義則不淪生死。
明乎不離之義則不滯涅槃。若相背而實相成也。愚讀正脈至此。頓覺顯見之旨眉目判然。則是經流傳
震旦不可無交師也二。

一阿難執見在前出過求開。二如
來破其前相指體為示。
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
在我前。


○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
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辯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
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


○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初領我擬前。佛於不雜科中教以認見為我。阿難
猶恐有礙尚未敢認。今蒙無礙之示。乃隨順佛語。
而暫以領認。故曰若此見精必我妙性。觀若必二
字亦似領而未領耳。因聞轉物同佛大用無礙。故
以妙性稱之。又以聞佛所說反復體認。自覺見物
之時見性盈滿於前。故以在前擬之。
○見必下謬
出四過。一者身心無歸過。言見既在前與我身心
無涉。見若必定是我真性我今現前身心。復是何
物。乃無所歸屬矣。二者世間相違過。言我今現前
[002-0062a]
身心能分別一切。有實體用。而彼見性無有分別。
尚不能分辯我身況復餘物。然世間共許。有分別
者為我。無分別者為物。今若認見遺身則世間相
違矣。三者名實不符過。言見性若實是我心者應
為能見。而乃令我今見反成所見。是名實不相符
矣。四者自語相違過。言見性既為所見又實是我
體。而我現前能見之身反非是我而是物矣。若爾。
則如來自語相違。以如來前巳難我必謂見是物
者。則汝既見物物亦見汝。壞世間相。今身既是物。
而又能見彼實我。正墮前難故云何殊如來先所
難言云云。
○末二句請慈求開。阿難雖出四過。又
思佛為一切智人離諸過失。究是自巳昏昧未能
了悟。故仍干大慈開發。
二如來破其前相指體
為示三。
一泯是非而破前相。二因失守而教諦
思。三緣代問而指真體。
初三。
一直斥其非。二
正破前相。三極盡妄情。
初。】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周徧無跡莫可指陳。豈有前相可得。故斥以所言
非實。
二正破前相四。
一在前定其可指。二例
物教以指陳。三阿難對以無是。四如來印其所說。


初。】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


○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
示。」


【初按定其說。若實汝前句是按定阿難今此妙性
[002-0062b]
現在我前之語。汝實見者句是按定阿難若實我
心令我今見之語。
○則此下定其可指。在前即是
方所故曰既有。令見則可指示故曰非無。此如來
將欲例物令指。以示其不可混也。


二例物教以指陳三。
一指物為例。二如例令指。
三顯無索析。
初。】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
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
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且今與汝等者。謂且就現前共見之境例明有方
所可指示義也。林木渠池殿閣堂舍先約近境言
之。日月在上恒河當前次約遠境言之。此以諸物
各有方所例見性既有方所也。教以座前指陳者。
眾所共見示不可混故。陰陰而暗者是林。明明而
照者是日。窒然而礙者是壁。虗焉而通者是空。且
約明暗通塞四相言之。如是乃至者超略色空染
淨等相。草樹纖毫者謂草上一纖之細。樹上一毫
之微。對上林渠殿堂等故曰大小雖殊。但可有形
無不指著者。有形即有相有相即可指故。此以諸
物皆可指著例見性非無指示也。
二如例令指。】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初按定在前。汝應下逼以確指。言口說尚可支梧。
手指難以蒙混。且教以的確真實。葢恐其儱衕顢
[002-0062c]
頇耳。
三顯無索析。】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巳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
既巳是見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
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初象外顯無。然既曰在前。為在萬象內為在萬象
外耶。若在萬象外者。萬象雖繁總為空與物耳。物
外即空。空外即物。若謂空是見者則壞空相。故云
若空是見云云。若謂物是見者則壞物相。故云若
物是見云云。既二俱非理則象外無見明矣。
○汝
可下象內索析。言象外不成。若轉計此見在萬象
內者。如玉在璞自可剖顯。如身在衣自可解露。故
教以微細披剝。精明二字仍約體用對論。果從象
內析出則益見其淨。益見其妙。益知其為能見真
元。故以淨妙見元加之。指陳照例故索以同彼諸
物分明無惑。例物教以指陳竟。
三阿難對以無
是。】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
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世尊。如佛
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
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初對象外無見。重閣講堂亦該林渠。應前佛說近
境。遠洎恒河上觀日月應前佛說遠境。近境則舉
手所指。遠境則縱目所觀。觀亦為指故云指皆是
物。象外覓見見何所憑。故云無是見者。
○世尊下
[002-0063a]
對象內無見。如佛所說者謂依佛言教披象出見
也。雖無漏無學亦所不能。故曰況我有漏等自知
其不能矣。不唯二乘故云乃至菩薩等。謂縱使菩
薩亦不能也。准前如來教析有二義。一教披剝萬
象析出精明。此阿難以不能於象前剖出對之。二
教同彼諸物分明無惑。此阿難以不能令離物有
性對之。
四如來印其所說。】


「佛言。如是如是。」


【既知象外象內。俱無是見。則妙性在前令我今見
之執自應瓦解。故重言如是而印許之。正破前相
竟。
三極盡妄情言是者非之對也。上以為造前相故顯無是。若更因無執非猶
是妄情未了。故此兼破非相預杜種疑。葢必是非雙忘忘心亦忘。而一體混融之妙性始現前矣四。


一躡前按定無是。二對物教以明非。三阿難對
以無非。四如來印其所說。
初。】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
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如汝所言等躡前象內無見之語。葢以不能析出
即是無有也。則汝下即就無有以按定無是見者
問。何不躡象外無見語耶。答。象外無見或可在於象內。不可定其必無。是必象內亦無乃可定焉


二對物教以明非。】


「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
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
何者非見。」


【為杜非見種疑故復告也。汝與如來等教以更觀
[002-0063b]
前境。苑者園囿異名。義攝渠流殿堂。乃至者超略
恒河。仍前所列內外遠近境耳。象內象外俱無是
見。故云必無等。謂必無是見精者受汝所指著也。
離是計非情所必至。故又教以發明非見。


三阿難對以無非。】


「阿難言。我實徧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
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初直答不知。言見所至處乃能有見。今既徧見祇
林則見性徧至明矣。但明明徧彼而却與彼分疏
不下。故直以不知答之。
○何以下反覆致詳。言若
樹非見則樹上無見。無見則彼此不偶。故曰云何
見樹。今既見樹似乎樹見相偶。而又分疏不下。莫
非樹即是見。若樹即見仍蹈前非。故曰復云何樹。
如是乃至者超略一切諸物。若空非見等義可例
思。據此則不唯無非。且因此而益知其無是矣。

我又下結答無非。言是者非之對也。設若有是方
可說非。今反覆致詳。不唯無是實亦無非。因無有
非轉復思是。既決定無是亦究竟無非。故我又作
如是思惟。是萬象中一一微細發明無有一法非
我見者。是知此之無非。乃一體混融絕諸對待不
可思不可議之義也。
四如來印其所說。】


「佛言。如是如是。」
[002-0063c]


【是非雙絕。妄情俱盡。一體混融何有前相。故如來
亦重言如是而印證之。泯是非而破前相竟。


二因失守而教諦思二。
一有學失守。二佛教諦
思。
初。】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非無學者即是有學。謂阿難一類。無學聞此或可
彷彿。有學智劣轉更盲聾。故曰茫然。謂渺茫蒙昧
然也。是義者即指無是見無非見之二義。正脈云。
凡義之淺者即始可以見終。由終必不昧始。今是
二義。後以度佛未說不測其歸趣是為不知其終。
前以推佛巳說莫尋其由來是為不得其始。重增
迷悶故一時惶悚。惶悚者恐懼貌。是非不決故失
其所守。以或是或非決於一定乃可持守故。


二佛教諦思。】


「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


○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
妄。


○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
哀慕。」


【初知懼愍慰。魂慮者神魂思慮。變慴者更變驚慴。
即惶悚在心也。知其者佛以他心觀其外而悉其
內故。憐愍者矜其失守。安慰者釋其惶悚。及諸大
眾者兼於同類。上云非無學者是也。
○諸善下顯
說應信。普詔所為故曰諸善男子。自明可信。故曰
[002-0064a]
無上法王。言世間端人尚可信憑。況復無上法王
耶。真實語等不唯據人可信。所說猶可信故。顯示
真諦曰真語。如云無是見是也。顯示俗諦曰實語。
如云無非見是也。顯示中道曰如所如說。謂如巳
所證真如之理而說。如上反覆致詳是非雙絕妄
情俱盡是也。不誑者不欺初學。不妄者不異彼此。
此示義同五語相應深信。佛豈自伐乎哉。
○非末
下揀邪教思。不死者不決定義。四種者亦變亦恒。
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後行陰魔中詳
明。以其不決定故名為矯亂謂矯強混亂也。佛意
恐聞無是無非反執亦非亦是。有類矯亂。故以非
末伽黎等揀之。又不死者謂彼妄計有不死天。四
語是其所傳。一生依此答人當生彼天。如來斥為
矯亂論議者以彼不解三諦義故。教以諦思者言
既非矯亂必有定理。若能諦審思惟。何故無是而
又無非。驀直看去。看到無可措心處自有筩底脫
落時節。此正如來教以離心意識參。非教以分別
思惟幸勿錯解。忝者孤負意。言阿難自捨妄求真
以來。重重哀求總為仰慕寂常妙明。佛意以果能
諦思則寂常妙明即於自心中現。自無孤負哀求
仰慕心也。因失守而教諦思竟。


三緣代問而指真體二。
一文殊愍眾代問。二如
來指體發明。
初三。
一愍眾具儀。二代彼達情。
三求示元本。
初。】
[002-0064b]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
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


【是時者即佛教思惟時也。雖教以思惟而依然惶
悚。故文殊愍之座起禮足。表代問之誠。合掌恭敬
示將白之意。然代請必以文殊者。以無上法王玄
言妙旨不得法王真子。根本大智。無足以昭明佛
日而啟迪四眾也。
二代彼達情。】


「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
色空是非是義。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
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
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尠。」


【初指眾不悟。文殊意謂。前如來兩番推問特為發
明二種深故。所謂精見與色空是義及非是義之
所以也。阿難雖各以無對。如來惟權且印許尚恐
其迷於深故。重教諦思。葢冀其有所會悟以決謬
疑。及觀其動靜依然惶悚。是究竟不悟如來發明
二義之深故。此機惟佛能鑑之。亦唯佛能啟發之
耳。
○世尊下推情代陳。將欲代陳故重稱世尊。希
原其情也。上若字。應作如字。言會眾惶悚非疑佛
語矯亂。其意以如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則應
有所指。若非見則應無所矚。今既無指有矚兩義
俱非。究不知是中義趣何所歸屬。以是故有驚怖。
觀其魂慮變慴者以此。疇往也。往昔指華嚴方等
二會言之。華嚴悶絕躃地。方等除糞甘心。皆由善
[002-0064c]
根輕尠。今非昔比故云非是。文殊言此者略有二
意。一顯巳聞無疑佛矯亂之失。二顯進示有開解
明了之益。故下科即代為求示。
三求示元本。】


「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
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善根既非輕尠。妙心應為進示。故惟願如來大慈
發明元是何物者詰本窮源之問。言諸物象。與此
見精。設有二體。方可說是及與非是。今既二義俱
無。將必無有二體。但不知元是何物。而乃於其中
間無是。亦無非是。我且不知況復阿難等。宜乎其
終不悟也。然阿難等只知在是非裏卜度。不解向
無是無非處追求。歷覽二際。自在畏懼。試觀文殊
元是何物之問。真如霹靂震嚮眾聵咸開。所謂到
底還他真作家者文殊是也。文殊愍眾代問竟。


二如來指體發明三。
一直指真體。二借喻發明。
三結示正義。
初。】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
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告文殊者以代問故。及大眾者由惶悚故。如來菩
薩者出能見真體之人。顯所說有據也。菩薩云大
者指圓頓教中地上之機。揀非權漸及地前人故。
三摩地乃諸定總名。不揀恐濫故以自住揀之。顯
是自性本定。揀非強制識心權漸共住。剋論即是
[002-0065a]
首楞嚴定也。見即見精。見緣即是物象。為順前文
且約眼家性境言之。其實見性亦該六精。見緣亦
該六塵。據此則并所想相即指六識。以是根塵中
間所起想相影故。此等皆以無明不覺展轉妄現。
今以住定覺了。從緣無性故曰如虗空華。言空華
乃目瞪勞相。淨眼觀之了不可得。故以為喻。本無
所有者。由來自無非作得故。後云。觀相元妄無可
指陳是也。此見及緣不言想相者。以分別影事畢
竟無體。如水中月影。非比見性緣塵。忘情即真。如
第二月故。元是菩提等者。謂正當無所有處全體
即真故。菩提者三種中真性菩提。從本以來見妄
所不能拘。緣塵所不能染。分別所不能昏。故以妙
淨明體稱之。後云。觀性元真唯妙覺明是也。准前
文殊問云。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此云元
是菩提等。既元是菩提。絕諸對待。尚無有是況復
說非。故曰云何於中等也。正脈問云。佛初惟以見為性。而曲明其不與身
心萬物為侶。似謂見獨真而餘皆妄。令人獨依見性也。今乃論妄。則降見性同是空華。論真則升諸法同
為真體。固是理極之論。其奈人之用心將何所適從乎。今疏答云。初以眾生位中無有純真之心。就其日
用尋常最便於指示者唯有眼家見性。故且從眼顯示。又恐其受轉萬物。混淆根識。不能立薦。故復曲明
其不與身心萬物為侶。葢以初心貴專。擇法宜精。故謂見獨真而餘皆妄。令人獨依見性。今恐得少為足
不復更求真心。故論妄則降見性同於空華。又恐其局見於眼不復徧融萬法。故論真則升諸法同為真
體。葢以學貴窮源理宜融徧。故復為是理極之論。令徹證而圓悟也。行人用心不同。因病投藥亦異。對症
取服無弗痊理。彼疏自有答詞欲知往檢


二借喻發明二。
一取喻文殊。二以法合顯。

[002-0065b]
二。
一就喻兩問。二依問各答。
初。】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
文殊。」


【直指難明須喻以顯。故又呼名示問。如汝文殊者。
即借文殊本體以喻真體也。問以更有文殊等者。
意以離此本體更有文殊方可說是。如云彼是此
也。問以為無文殊者。意以并此本體亦無方可說
非。如云本非是也。
二依問各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
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於中實無是非二
相。」


【初先答無是。意謂如佛所問如是。世尊容我裁答。
自惟我真文殊。只此一箇本體更無是文殊者。何
以句徵。可知。若有下釋。以若有是者除非有二文
殊。方可說彼即是此。今既唯一真將誰說是。故我
言無也。
○然我下次答無非。非無文殊者非是并
此本體亦無。全無文殊。意以既非全無自亦不可
說非。不言可知矣。
○於中句總結俱無。言既巳無
是。又非全無。恐惑眾聽。故總結之曰於中實無是
非二相。於中者於一真體中也。據佛借口說喻。意
以我真文殊。喻菩提妙淨明體實無二相。喻云何
有是非是。至下合處自見。取喻文殊竟。
二以法
合顯二。
一合我真文殊。二合實無二相。
初。】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
[002-0065c]
菩提淨圓真心。」


【此見指見性。無始在纏。靈光自若。故以妙明稱之。
空塵指物象。以物象雖繁不出空與塵故。此合喻
中我字。上云此見及緣是也。本是者由來便是。非
假修得。正以非假修得故曰妙明。雖至佛果亦不
外此。故曰無上菩提。隨緣不變故曰淨心。不變隨
緣故曰圓心。體用無礙。言思不及。異彼緣心畢竟
虗妄故曰真心。此合喻中真文殊義。上云元是菩
提妙淨明體是也。
二合實無二相。】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初迷墮二計。色空即賴耶相分。聞見即賴耶見分。
皆以無明不覺展轉幻起。故曰妄為。由妄為故計
有二相。於中說是說非不能超出。故重以二月為
喻。如第二月者以二月乃揑目所成。同妄為故。不
知揑目所成放手即真。妄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正同阿難不知色空聞見離念即真。只知在是非
裏卜度也。
○文殊下悟超是非。重呼文殊者教以
著意。亦旁警阿難也。言說是說非皆由執二。若知
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之議及非月之論。知此
喻者。則色空聞見無是非之義可例會矣。此是以
喻合喻。恐猶未明。故次下重為結示。借喻發明竟。


三結示正義。】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
[002-0066a]
出是非是。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
指。」


【初結示迷墮二計。此中汝字仍指阿難。言上來既
巳發喻合明。將欲結示。重向阿難言之。意謂由上
月喻及前文殊之喻觀之。是以阿難。汝今觀見與
塵只須看他元是何物。不須種種發明。設若種種
發明仍前說是說非。總屬分別名為妄想。縱說到
驢年亦不能於中超出是與非是。與彼執有二月
妄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相似。
○由是下。結示悟
超是非。意謂既不能超出是非。而我前來逐一問
汝。竟不能確實指出誰為是見。誰為非見者。良由
見之與塵同是真精妙覺明性。我依此問故能令
汝依俙得悟。超出是見之指。及非見之指。與彼但
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相似。此中真精即是
本覺。稱為妙覺明者。以雖是因心即同果體。如佛
所證妙覺圓明之性不離此故。按阿難所請。此科
仍是足前妙字。正以超出是非方顯性體之妙。顯
見不分竟。


九顯是超情二。
一阿難以濫外為疑。二如來以
超情為釋。
初二。
一領性徧常。二疑濫外計。


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湛
然常住性非生滅。」


【誠果實也。法王所說總指前八所顯。覺緣即指見
[002-0066b]
性。謂親依覺心變起能緣。真妄和合故以覺緣稱
之。不分科中。色空同體。無礙科中身心圓明。故云
徧十方界。此領徧義。不雜科中離塵獨立。是心科
中并根亦脫。故云湛然。不遺科中。由來無失。不動
科中。非靜非搖。故云常住。不還科中無來無去。不
滅科中究竟無盡。故云性非生滅。此領常義。領性
徧常竟。
二疑濫外計二。
一疑濫外性。二疑濫
外宗。
初。】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
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


【先梵志古昔梵志也。其人自謂是梵天苗裔。志生
梵天。即婆羅門種。娑毗迦羅名見序分。灌頂云。是
數論師。冥諦見前。即二十五諦中第一諦也。彼數
論師計冥性是常。能生大等二十三法。與今所說
湛然常住性非生滅。義似有濫。投灰或云塗灰。言
有時以身投灰。有時以灰塗身。無益苦行也。更有
拔髮熏鼻眠針臥刺躶形自餓之類。故置等言。此
等皆心遊道外。各立種族。故云諸外道種。說有真
我等者。準識論外道計我相有三。一大。二小。三不
定。徧滿十方是說大我。與今所說覺緣徧十方界
義似有濫。末句結問。言佛說覺緣是常。外計冥性
亦常。佛說覺緣是徧。外計神我亦徧。佛說外計有
何差別。若不善為淄澠。恐毫釐之差。將致千里之
謬矣。
二疑濫外宗。】
[002-0066c]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
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
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虗妄顛倒。似非因緣。


○與彼
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羣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初舉昔所揀。亦曾者謂昔日亦曾也。楞伽山即佛
說楞伽經處。梵語楞伽此云不可往。非有神通者
不能到故。依此說經表法殊勝。非二乘所及。大慧
等舉當機該餘眾也。敷演斯義者。揀外宗立自宗
故。彼外道等。常說自然者。清涼云。無因論師計一
切物無因無緣。自然生自然滅。如彼偈云。誰開河
海堆山嶽。誰削荊棘畫獸禽。一切無有能生者。是
故我說為自然。斯則撥無因果。不立脩證。佛以因
緣破之。故云我說因緣非彼境界。如楞伽經頌云。
我說唯鈎鎖。鈎鎖即是因緣取相因不斷義故離諸外道過。若離
緣鈎鎖別有生法者。是則無因論彼壞鈎鎖義。一
切諸世間無非是鈎鎖。無明與愛業是則內鈎鎖。
種子泥輪等如是名為外。此中首句即我說因緣
立自宗也。次句即非彼境界。揀外宗也。若離等四
句明所以揀者。以墮無因成自然種。壞因緣義故。
一切等六句明所以立者。以是正理。世間共許。不
墮無因及邪因故。無明與愛二皆為因。行業為緣
能生識名色等而成內之根身。名內鈎鎖。種子為
因水土為緣而生芽。泥團為因輪繩為緣而成瓶。
餘之器界例此可知。名外鈎鎖。故教中十二因緣
[002-0067a]
亦名十二鈎鎖。
○我今下明今似濫。覺性自然句。
先以斷定有濫。非生非滅等。乃謬取佛所立義以
證成之。非生非滅不滅不失中義也。有動有還有
混有礙有分等。俱屬妄倒。不動無還不雜無礙不
分等。皆為遠離。然遠離云者。正顯超乎情計。絕諸
戱論。而阿難不知。反欲以此謬證自然。故曰似非
因緣。其意以既非因緣非自然而何哉。
○與彼下
求佛開示。言楞伽既揀豈今自濫。故求如來以今
之所說與彼自然之計云何開示。以便定其取捨。
取捨既定。則不入羣邪而獲真實心妙覺明性矣。
阿難以濫外為疑竟。
二如來以超情為釋四。


一正釋前疑。二兼破轉執。三總遣妄情。四結斥分
別。
初二。
一責惑索體。二詳與難破。
初。】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


○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初述說責惑。如是開示即指前八顯見之文。或曲
暢旁通。或明彰暗示。無非權巧故云方便。原佛本
意。總為破除妄計顯示真本。故云真實告汝。此如
來自述所說無妄可信也。汝猶二句責其當悟不
悟。不當惑而惑焉。
○阿難下依惑索體。若必自然
句先以按定。自須甄明等乃教以自須甄察。要必
明明歷歷有自然體也。
○汝且下就中詰問。言妙
[002-0067b]
明真見。徧見諸相。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見何為
自然體耶。此且總詰。此見為復等乃逐一別問。以
明為自者謂唯以見明為自然之體。以暗為自等。
例此可知。
二詳與難破。】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
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
斷滅。云何見明。」


【自然者不隨緣變故。見明為自者應不見暗。以不
隨暗緣。如水中魚遇陸則滯死耳。以空為自等例
此可知。如是乃至者超略以塞為自應不見空。諸
暗等相者。子夜黑月雲霧晦暝等。皆為暗相。既以
見暗為自。自應不隨明緣。故難以明時見滅。云何
見明必作如是難者。以見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等。不如此之所說何有自然之義。正釋前疑竟。


二兼破轉執二。
一阿難轉執因緣。二如來就執
為破。
初。】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
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必此妙見等先以按定非自。我今發明等乃轉執
因緣。良以因緣自然敵體相翻。前以似非因緣疑
為自然。此又以佛破自然轉執因緣。豈知因緣自
然二俱戱論。凡不了唯心無有能出此惑者。言發
明者謂對待發明。非是真知。既非真知故須咨決
詢問。是義者即性非生滅遠離妄倒等義。本不合
[002-0067c]
於因緣。雖因被破轉執自覺於理難通。故復以云
何問也。
二如來就執為破二。
一破因義。二破
緣義。
初。】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


○此
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
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初牒執定因。汝言句總牒所執。吾復等定因見有。
正脈云。因見下應補明暗等字。言對境始現也。

此見下總徵四義。因明有見者以明為生見之因。
餘准知。
○阿難下破二例二。因明有者明為生見
之因。明去暗來生見之因巳亡。無種求苗必無得
理。故云應不見暗。如因暗有等准知。如是乃至等。
又例上明暗以破因空因塞義也。
二破緣義。】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
緣塞有見。


○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
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初總徵四義。緣明有見者以明為發見之緣。餘准
知。
○阿難下破二例二。緣空有者空為發見之緣。
空為塞礙發見之緣巳壞。離水發蓮亦無得理。故
云應不見塞。若緣塞有等准知。如是乃至等。又例
上空塞以破緣明緣暗義也。兼破轉執竟。


三總遣妄情。】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非不自
[002-0068a]
然。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初牒遣。上雖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恐其尚未透脫
故教以當知。示以決定雙非也。精覺者不變之體。
妙明者隨緣之用。由有不變之體故非因非緣。由
有隨緣之用故亦非自然。此重牒遣詞。尤見其畢
竟非故。
○非不句躡遣。恐聞雙非遂執非為是。故
躡遣云非不自然。謂若執不自然亦非。以攝用歸
體。隨緣中許有不變義故。此下亦應有非不因緣
之句。謂若執不因緣亦非。以從體起用。不變中許
有隨緣義故。文不具者。或是譯人脫漏。私見如是。
仍俟高明者教之。
○無非下總遣。言非與不非固
不可說。是與非是亦不可說。故以兩無字而總遣
之。所謂遣之又遣以至無可遣也。
○末二句結示。
恐上一切盡遣失善巧慧。故又扶之曰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兩一切皆指色空見聞等也。通稱曰法。
別狀為相。通別互具上下影略說故。云離云即者。
以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因眾生不了唯心妄生執
取。計有因緣自然等相。種種分別總屬戱論。故須
要離。謂於一切相上離於分別及執取故。既能於
一切相上離於分別執取。則一切法從緣無性。舉
體全真無庸更生揀棄。故須要即。謂即於一切法
上了達惟心所現義故。既能於一切法上了達惟
心所現。則凡有所說皆成利益。如說因緣為破外
計。說自然為拂權宗。說非因緣為顯不變義故。說
[002-0068b]
非自然為顯隨緣義故。說非不自然為顯隨緣中
即具不變之義。說非不因緣為顯不變中亦具隨
緣之義。是知菩薩攝生善巧諸佛御世方便皆由
證得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耳。
四結斥分別。】


「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戱論名相而得分別。


○如以手掌撮摩虗空。祇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執
捉。」


【初正為結斥。由上重重拂遣。則知精覺妙明離名
絕相。非措心可得分別。故斥以云何於中云云。措
施也。謂於精覺妙明中施以妄想心也。以諸世間
等正是其措心處。世間者按相宗中有學者世間
權乘也。有非學者世間外道也。今說因緣固屬學
者戱論。仍說自然猶為非學者戱論。以都無實義
故。名相者因緣自然為名。權宗邪見為相。而得分
別四字連上云何等一氣念下。其徒勞無益之意
自見。言既屬戱論則無實義。名相愈繁而本體愈
晦。云何而得分別著也。
○如以下仍以喻明。手掌
偶對喻戱論名相。撮摩摶揉喻分析辨別。言阿難
以名相分別覺緣。如愚人以手掌撮摩虗空。分別
覺緣徒增妄想。如撮摩虗空祇益自勞。覺緣不墮
名相云何以分別能得。如虗空本無形跡云何隨
執捉可取。法喻歷然可對。問。阿難所疑有二。一疑濫外性。二疑濫外宗。如
來惟釋次疑。不釋初疑者何也。答。外計冥性真常真我徧滿皆以自然為宗。宗既不實性亦非真。性既不
真。所說真常徧滿亦屬妄計。佛說覺緣斷不類此。是故濫性之疑不須更釋顯見超情

[002-0068c]
竟。
十顯見離見二。
一阿難以今昔相背為問。
二如來以權實不同為答。
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


○世尊云何
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因
心因眼。


○是義云何。」


【初按定今破。上云精覺妙明。此云妙覺性。皆密指
真見。非因非緣如上所破。不言非自然者以是外
宗。今昔俱破故。因緣自宗昔立今破。欲有所問故
先按定。
○世尊下怪疑昔說。常與比丘等指昔教
言。具四種緣者以昔教中有四緣生識之說。據此
則四緣生見巳為錯解。況妙覺性又非見性可及。
是不惟鹿馬錯指兼亦象兔不分也。
○所謂下具
列四緣。空明心眼。依小乘論。明空境作意根也。因
此生識似為確論。如目前不空不明固無所見。若
無心作意及無眼根者更不待言。至論見性盲暗
巳許有見。不空可知。果其無心作意見更明朗。豈
同眼識必待緣生。是今昔所說原自不同。阿難不
知反疑相背。所謂愚法聲聞根識不分。信矣。

句總以結問。是義者昔立今破之義。云何者謂云
何會通乃得不相背耶。
二如來以權實不同為
答四。
一直斥昔宗。二詳辯今教。三例破種疑。四
斥迷勉進。
初。】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四緣生識阿難迷為生見。如來知其心粗且不與
[002-0069a]
分。但就語斥之。我說者仍指昔教。世間者總該情
器。此等皆以因緣和合虗妄有生故云諸因緣相。
蓋以佛未出世。邪師說法。謬謂無因及與邪因。賺
誤眾生深入邪見。佛既出世立正因緣。為對彼故
一時權說。故云非第一義。據此則縱屬因緣亦非
究竟。況妙覺性決定非因緣生。以今難昔豈所應
也。
二詳辯今教二。
一先辯離緣。二正辯離見。


初。】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
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
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若無明時
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
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若復二相
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云何不見。」


【初探定見緣。我為能見有生共執。今詰以云何名
見云何不見者為探其藉緣不藉緣故。答以因光
乃見無光不見者正顯其必藉緣也。此且約明緣
論藉。餘可例思。
○阿難下對待顯離。正脈云。無明
便謂無見常情皆然。故躡此以應不見暗詰之。若
必見暗者顯決無不見故。此但無明云何無見者
顯所見雖無能見故在。其不藉緣之意亦自可見。


○阿難下兼防謬執。恐阿難謬執云。所言見者必須顯然見明。在暗之時既不
[002-0069b]
見明豈得稱見。故佛以若在暗時等防之意謂在暗不見明既名不見。

以此為例。則在明不見暗還名不見。如是則在暗
在明二相俱名不見。將一向冥冥豈理也哉。
○若
復下結申正義。上說二俱不見。不過因謬反難。決無其理。故此乘其必悟而申其正
義焉意謂若復能知明暗二相自相陵滅。自相傾奪。

非是汝之見性於二相中暫時滅無。如是則在暗
在明二相俱名為見。云何不見耶。以此為例。則在
空在塞有心無心具眼不具此見一無所損矣。


二正辯離見問。既辯離緣。巳足釋疑。今又辯離見其意何居。答。前斥權宗非第一義。要
必還他第一義乃可無詞。若見猶帶妄仍是第二。必兼妄見亦離。乃可稱第一義耳。】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初承示離塵。意謂以是二俱名見之故。阿難汝今
當知。既見明之時見性非是藉明。見暗之時見性
非是藉暗。以此為例。則見空之時見性非是藉空。
見塞之時見性非是藉塞。如是則一切不藉其離
塵獨立之體益可見矣。
○四義下例示離見。四義
者即非明非暗等也。成就者謂其理不謬。一切無
能破故。以此為例。則見見之時見性非是藉見。義
自可了。故教以汝復應知云云。言見見者以見性
即是賴耶。乃真妄和合而成。今此中上見即真明。
下見即妄明。然既巳和合。則真不復現而亦不能
見妄。若能以觀行力入流亡所。以至寂滅現前。則
[002-0069c]
真見現矣。真見既現。乃知起心動念即乖法體。是
為見於妄見。當此之時真明常自周徧。非是藉於
妄明故曰見非是見。佛以此義難明。故牒前四義
成就而例顯之。自下剖妄出真進退合明無非發
明此義。詳辯今教竟。
三例破種疑。】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見猶離見者謂如上所說。妙明真見不但離緣猶
且離於見精中一分妄見。是則妄見尚不能及。況
夫因緣自然等相益不能及。故斥以云何復說等
也。和合下應有與不和合四宇。或譯者脫漏。觀後
阿難述未開處可知。問。和合與不和合阿難未說。
何故與巳說並斥耶。答。此有二義。一者相關例言。
謂因緣與和合相關。自然與不和合相關。是則說
因緣者必說和合。說自然者必說不和合。故彼雖
未說為防言說。蓋取例斥之耳。二者例現破種。謂
因緣自然屬現行疑。是巳說者。和合不和合屬種
子疑。是未說者。前雖未說後來必說。故兼帶言之。
蓋欲例前巳破現行。盡破未破種子。科以例破種
疑者以此。
四斥迷勉進。】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
當善思惟。為得疲怠妙菩提路。」


【汝等聲聞通指有學無學。局執因緣曰狹。兼惑自
然曰劣。由斯智無超脫慧乏明辯故曰無識。清淨
實相即是空如來藏。離諸戱論曰實相。中不容他
[002-0070a]
曰清淨。由無識故執諸法為實有。依實有而起戱
論。迷於清淨障乎實相故曰不能通達。此斥迷也。
吾今誨汝者教以捨權從實。棄邪取正。當善思惟
者思惟今之所說畢竟如何是離見之見。思到思
所不及處自有雲開月現時節。如是思惟方名為
善。既思惟巳還須從性起修。精進無屈便是妙菩
提路。若稍有疲怠即滯中途。故以無得誡之。此勉
進也。按阿難所請。此之離見與上之超情乃是酧
彼明義。以情見皆屬無明。但有粗細之異。曰超。曰
離。真明自現前矣。正脈云。通上十科論之初科則顯其脫根脫塵逈然而靈光獨
耀。二科則顯其離身離境凝然而本不動搖。三科則顯其盡未來際究竟不滅。四科則顯其從無始來本
有不遺。五科則顯其無往無還挺物表。而常住。六科則顯其不雜不亂超象外以孤標。七科則顯其性元
自在能轉物而大小何局。八科則顯其體本混融譬一月而是非莫辨。九科則顯其諸情不墮遠越乎外
計權宗。十科則顯其自相巳離轉入於純真無妄。顯見至此可謂顯之極矣。但究未說出如何見見而又
如何非見。故總科為帶妄顯真帶妄顯真竟

二剖妄出真正脈云。二種顛倒見妄如璞蘊玉。而見之真精如玉在璞。故帶妄顯真如
指璞說玉。雖珍貴非虗而粗石未剖。美玉未瑩此科剖妄出真如剖璞出玉。精瑩煥發矣

一阿難並陳二請。二如來各為開示。
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
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


○而今更聞
見見非見重增迷悶。


○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
等覺心明淨。


○作是語巳。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初述其未開。將述未開之疑先約巳開者發起。故
云如佛世尊等。言世尊於超情科中巳為阿難等
[002-0070b]
宣說因緣及與自然。二計俱非。此其所巳開者。和
合與不和合。佛既未說爾時巳有疑惑。此其所未
開者問。離見科末既巳相關帶言。何必更問。答。語略未詳耳。又此中巳開未開稍欠眉目。一往觀之。
似是望佛通拂四相。然因緣自然前巳詳破。何必重拂。或譯人略失檢校。若將諸字易為而字。則妥協矣


○而今下陳其迷悶。言心猶未開巳是迷悶。更聞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又添一層迷悶故曰重增。

伏願下并請開示。伏願者伏俯願望。弘慈者無盡
之慈。即哀懇重說之意。正脈云。慧目觀空者也。佛
啟清淨實相。而阿難又乞慧目。則此下圓發空如
來藏無疑矣。開謂開其未開。示謂釋其迷悶。正脈
云。纖疑在念則覺不明淨。是須釋迷悶而開未開。
夫然後覺心無不明淨矣。
○作是下悲禮承旨。悲
淚者感佛慈悲。傷巳愚迷也。頂禮者一心歸命五
體翹勤也。息慮凝神虗巳待教故曰承受聖旨。阿
難並陳二請竟。
二如來各為開示二。
一釋其
迷悶。二開其未開。
阿難雖並陳二請。而迷悶情急故先釋之
一斥迷許示。二剖見釋迷。
初。】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
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
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


○吾當
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初經家敘意。憐愍者矜其愚迷。感其誠懇也。阿難
迷悶等輩皆同。故佛憐愍亦及大眾。大陀羅尼指
後歷談三如來藏。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
[002-0070c]
切法持無量義。故有多字一字無字之別。多字者
如下頂光所說。一字者如密部唵字吽字等。無字
者如圓覺云。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今取無字。以
三如來藏亦同圓覺。即是總持。依之而起觀行即
是諸三摩提。如後二十五聖所陳。依之而立行位
即是妙。修行路。如後五十五位所歷。自下酬二請
後便為開敷展演。故云將欲。預示於此。為顯領見
是心為彼之初方便故。
○告阿下斥迷誡聽。記識
則心恒外馳。雖強無功故曰但益多聞。以無益於
定也。正以無益於定。所以奢摩觀照心猶未了。奢
摩他此云止。以寂靜為義。正當寂靜時。自覺六根
門頭本有一段光明。昭昭不昧。義言觀照揀非起
心對境能所熾然故以微密稱之。能了此者始信
自心有如來密因。以縱至成佛不離此故。如來斥
以心猶未了者。顯菩提涅槃尚在遙遠。以此既未
了況曰三摩禪那。益無庸問矣。教以諦聽者示將
為說故。
○吾當下利益現未。分別開示者謂分別
見見非見之義。開示奢摩觀照以利現會也。亦令
將來等謂展轉流通。利及後世以至盡際也。諸有
漏者通指具縛凡夫。亦兼有漏二乘。獲菩提果者
謂既聞見見非見。依奢摩而獲微密觀照。自不至
永沉生死終滯灰斷果矣。斥迷許示竟。


二剖見釋迷三。
一雙標二見。二各舉易例。三進
退合明。
初。】
[002-0071a]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
發生當業輪轉。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
者眾生同分妄見。」


【初指輪出由。正脈云。一切眾生不止凡夫。亦兼小
聖輪迴世間不止七趣分段。亦兼二乘變易。以此
是凡小俱迷之境。而結尾期在圓滿菩提不生滅
性故。二顛倒者即於同別二境上所起執著見也。
良以同別二境本屬唯心所現。眾生不了執為心
外。故曰顛倒。以顛倒故於中立自立他。故曰分別。
此即真見中一分妄見。故曰見妄。由此於彼當同
分境處越分追求。展轉發生別業而為異世之因。
又復於彼當別業境中非理愛染。住復輪流轉變
而成當來之果。因果循環周而復始。此生界所以
不盡。輪迴所以不息也。而處之與業俱言當者。各
有深意。言當處者顯是自心所現。當業者顯是自
業所招。非離自心自業外別有境故。
○云何下徵
起標列。同分即同分境也。灌頂疏引瑜伽論。指三
千世界以是眾生共業所感。貴賤人畜相依而住
名為同分。今經則不惟依報亦兼正報。不惟此界
亦兼十方。以後文明言諸有漏國及諸眾生故。於
此不了唯心執為實有。即是妄見。別業即別業境
也。依灌頂疏引瑜伽論。指眾生自身以是各隨巳
業。貴賤苦樂不同飛走鱗甲類別名為別業。今經
則不唯根身亦兼器界。不唯身之所到亦兼目之
[002-0071b]
所及。以後文明言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
故。於此不了唯業執為實有。亦是妄見。大抵別業
境唯約現在。以是宿業所招。現在依止受用各有
分齊之不容紊故。同分境亦兼過未。以是無始惑
現。今雖不得依止。不得受用。過去未來一定有分。
非彼一二之所能私故。雙標二見竟。


二各舉易例二。
一易知別業。二易知同分。

三。
一徵舉能所。二就所辯偽。三結示正義。
初。】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


○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
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云何句徵起。上既先標別業。釋亦應爾。故先徵也。


○阿難下舉例。良以別業妄見有易知者。有難知
者。此先舉易知者為能例。故云如也。世間人目有
赤眚例眾生依真見而有妄見也。由赤眚故夜見
燈有圓影。例眾生由妄見故於迷位中見同分境
上有別業境也。別業境類分色等五塵。故又以五
色重疊例之。是則人例一切眾生。目例真見。眚例
妄見。夜例迷位。燈光例同分境。圓影重疊例別業
境。下可准思。
二就所辯偽二。
一即燈即見辯。
二離燈離見辯。
初二。
一雙徵即燈即見。二詳
辨二俱不成。
初。】


「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能例之法準上。唯見字約眚見例妄見也。此夜燈
明所現圓光。例迷位中同分境上重現別境。問以
[002-0071c]
為是燈色。為當見色者。例別業境為是同分境上
實有為當別業見中實有耶。
二詳辯二俱不成。】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
之觀。


○若是見色。見巳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
為何等。」


【初辯即燈不成復二。此若句牒即燈。則非下辯不
成。言非眚不見唯眚之觀。顯圓影非燈上實有。用
此為例。明知別業境非同分境上有矣。
○若是下
辯即見不成亦二。若是句牒即見。見巳下辨不成。
言見巳成色。應不名見。故難以名何。顯既各有體
知圓影非眚見上實有。用此為例。明知別業境非
別業妄見有矣。即燈即見辨竟。


二離燈離見辯捨即執離勢所必至。故對以立破。】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
有圓影出。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
影。」


【初辯離燈不成復二。若此二句牒離燈。則合下辨
不成。言既離燈有何必燈上方見。故難以屏張几
筵應有影出。意以彼等不出。顯圓影非離燈有體。
用此為例。則別業境非離同分境別有可知。
○離
見下辯離見不成亦二。離見句牒離見。應非下辯
不成。言眚見託於眼根。既離眚見并眼亦離。故難
以應非眼矚。云何句正見其必用目見。既用目見
知圓影非離見有體。用此為例。則別業境非離別
[002-0072a]
業見自有亦可知。就所辯偽竟。
三結示正義三。


一法說。二喻明。三結合。
初。】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是故當知者。承上言以是四義推求俱不可得之
故。當知別有正義可申也。色實在燈見病為影者。
為猶作也。言圓影之色實在燈上但非實有。乃眚
見病目所作之影。例別業境。實在同分境上亦非
實有。乃別業妄見所現似境耳。影見俱眚者言此
影既屬病作。則合圓影與眚見俱係淨目眚相。例
別業境與別業見同為真見妄相。故前文以見與
見緣同為空華也。見眚謂能見此俱眚者。就能例
中且指根言。謂隨順世俗皆以根是有知。自知有
眚即是見眚。此乃常時淨目故云非病。所例中謂
能見妄見者自是真見。非是妄見。前文云。見見之
時見非是見者以此。終不應言者深戒之詞。謂決
定不應作是說也。言既知見眚非病惟有淨目獨
存。若更於中說是燈說是見。纔聞是義不成。又復
於中說非燈說非見。其猶接虗斷風無可憑據。故
不應也。所例中言既知見見非見。惟有真見獨存。
若更於中說因緣說和合。纔聞因緣和合不成。又
復於中說自然說不和合等。總屬妄情計度無有
實義。前文云。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
自然等者以此。
二喻明。】
[002-0072b]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揑所成故。諸
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第二月喻燈輪。非體者非是真月實體。非影者非
是水中月影。蓋言其本無所有喻燈輪之虗妄。若
依古德約見體月影對釋。似與下科相背。以下文
不唯不許言是。並非亦不可說故。何以句徵。第二
下釋。言正唯揑成。所以非體亦非影也。此揑根元
指淨目說。言不惟二月本無揑亦是妄。唯淨目是
其根元。若更於淨目上說是形非形說離見非見
者。非愚即狂。凡諸有智之人必不類此。故云不應
言也。此中形即月形喻燈光。見即揑見喻眚見。是
之一字雙貫形與非形。離之一字雙貫見與非見。
其意以是形喻即燈。是非形喻離燈。離見喻離眚
見。離非見喻即眚見。智者不說。喻前終不應言。蓋
前以易知例難知。此復以最易知者喻易知耳。


三結合。】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
非燈非見。」


【此指燈輪。亦如是者謂亦如二月是也。目眚所成。
合二月乃揑所成故。今欲名誰等者。言既知目眚
所成。則輪眚皆妄惟淨目獨存。欲以名誰是燈名
誰是見。謂二俱無所指也。是則是燈是見尚不可
說。何況分別非燈非見益不可說。此即合前諸有
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等也。然如來
[002-0072c]
既以二月喻燈輪。以燈輪例別境。則不了別境者
當觀燈輪。不了燈輪者當觀二月。即二月之非有
了燈輪之無實。即燈輪之無實悟別境之虗妄。境
既是妄見亦非真。識此非真是名見見。能見見者
自非是妄。故前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而後云覺
所覺眚覺非眚中。前後關楗盡在於此矣。正脈云。以此眚
影為例即有兩重易知。一者易知其為別業。以於燈輪明知其為自巳獨見之境。二者易知其為妄見。以
又明知燈輪非實有也易知別業竟。

二易知同分三。

徵舉洲國。二例明所見。三略顯虗妄。
初。】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


○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
間平陸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
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
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


【初徵起。易知別業巳明。易知同分應說。故次徵也。


○阿難下舉洲。正脈云。大海即七金山外鹹水海
也。平陸即無水地。水環陸地曰洲。一大餘小數有
三千。此須彌之南一面洲也。
○正中下舉國。復二。
一大洲國數。正中大洲者。三千洲內此洲最大。又
居正中。蓋即迦毗羅國及周維諸國所依洲也。大
國凡有等者先舉大國。其餘下小洲國數。觀餘之
一字亦皆散布於大洲之外者也。本在一海各有
方隅故以諸海名之。其間者一洲之間。或者不定
之詞。謂或有一洲唯三百國。或有一洲惟二百國
也。或一者或唯一國。約最小之洲。或二者或有兩
[002-0073a]
國。約次小之洲。三四五十皆各據一洲為言。然此
等雖屬同分尚非所取之例。但為敘出洲國。為下
科作源本耳。
二別明所見。】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
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
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
虹霓種種惡象。」


【若復此中者即上文所敘洲國之中。有一小洲者
即上文所敘次小之洲。多不至三少不住一故曰
只有兩國。必取兩國者唯一國不顯妄故。兩國同
感亦不顯妄。故曰唯有一國。同感惡緣者謂共行
不善。同感之以惡業因緣致天垂應也。當土者即
同感惡緣之土。感既惟惡應自非休。故覩諸不祥。
不祥境界類含多種。故云一切。此總標也。或見二
日等乃各別明之。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既
見二日兩月自非吉祥之兆。如夏桀亡時兩日并
照是也。雜氣環繞曰暈。黑氣薄蝕曰適。白氣在旁
相連如衡璜曰珮。中斷如半環曰玦。此亦日月灾
象。如漢高祖圍於平城月暈七重。藥師經日月薄
蝕名列七難。餘可知矣。正脈云。星芒偏指曰彗。芒
氣四出曰孛。橫去曰飛。下注曰流。此皆星辰災象。
如宋襄公時星隕如雨。秦始皇時彗星四現。即藥
師經亦云星宿變怪難也。夾日而成負耳。映日而
現虹蜺。又在上為負。在旁為耳。明者為虹。暗者為
[002-0073b]
蜺。又負耳月亦或有。如諸侯謀叛月生牙爪。虹蜺
唯對日出。如朝現則西。暮現則東。此陰陽灾象也。
災象尚多總屬不善。故以種種惡象該之。然此惡
象。明知其是當土眾生惡緣所現。例後閻浮提三
千洲乃至十方有漏依正皆由眾生同惑所現總
一虗妄。唯是妄見而巳。
三略顯虗妄。】


「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此見彼不見者。如春秋傳。魯哀公六年楚有雲如
赤烏夾日以飛三日。杜預註。雲在楚上惟楚見之。
禍當王身不及他國。又魯昭公二十六年。齊有彗
星。杜預註。彗出齊之分野而不出魯。故魯不見。亦
復不聞者。言此國眾生縱或不見亦必得聞。若彼
國則并聞亦無。以無感業故。然既同一天象。此有
彼無。其為妄見明矣。正脈云。然此亦有兩重易知。一者易知其為同分。以其明
知與舉國同見也。二者易知其為妄見。以又明知他國不見也各舉易例竟

三進退合明二。
一總標例法。二依法例明。
初。】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吾今為汝等謂許以例明也。以此二事者。謂以此
易知二事與難知二事文雖不顯難易。義必具耳。
進退合明古釋多舛。正脈立義雖精。而穿鑿過當。
今則但就經文自具之進退釋之。蓋進者進前易
知。例後難知。退者退後難知。合前易知。此例合顯
自有發明。至下分科自見。
二例法例明二。

例明別業。二例明同分。
初三。
一進易例難。二
[002-0073c]
退難合易。三警釋迷悶。
初二。
一取前易知。二
進例難知。
初。】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
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
眚者終無見咎。」


【如彼句指前目有赤眚者言。赤眚自招故屬別業。
見境不真故屬妄見。此易知也。矚通能所上妄見
為能矚。下燈光圓影為所矚故。雖現似境者。言圓
影雖在燈現。但是似境非實有也。終者究竟義。言
既非實有云何現見。至究彼所以見者全是目眚
所成。前云色實在燈見病為影者即此。勞字即指
圓影。以眚目難見。強見成勞。圓影斯現故。而言眚
即見勞者。謂有眚之人即見如斯勞相。此重以申
明目眚所成義也。色指地水火風。能造一切。而言
非色所造者。謂眚見似有淨眼觀之實無。此重以
申明雖現似境義也。又非色所造者全託眚見。是
則合影與見俱為淨目眚相。前云影見俱眚者即
此。言見眚者指淨目言。謂隨順世俗皆以根是有
知。自知有眚即是見眚。見咎即是眚病。而言終無
者。謂不能見眚之人以有眚故。將謂目病。今既見
眚則眚自是病。而淨目終無有病。前云見眚非病
者即此。是知此科全是取前易知別業中義。蓋為
將前所說取之於此。以備進例也。


二進例難知取巳說例未說。如人入宅從前向後故為進也。】
[002-0074a]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


【例者比例。謂以前易知。比例難知。俾難知者亦成
易故。目見亦該耳聞。言不唯足所踐履。身所受用。
大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皆為別業。如舍衛九億
家。或見佛。或聞名。或不見不聞。豈非感佛之業深
淺有無各別不同乎。山河國土依報境也。及諸眾
生正報境也。依報有遠有近。正報有親有疎。人但
知近者親者為別。而不知遠者疎者於中亦有別
業。故總以眚見燈輪例之。進易例難竟。


二退難合易以現說合前說。如人出宅自後翻前故為退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皆是者無不是也。無始見病即指別業妄見。成謂
作成。言如上所說依正。雖在同分境上然非實有。
究竟而論。皆是無始巳來別業妄見之所作成。此
即退合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義也。見字
仍指妄見。見緣仍指依正。依正非實故云似現前
境。是則見下應逗。與者并也。見緣似現前境。宜相
連為句。必言似現者顯其全託妄見。是則合境與
見同為真見中眚病。故云元我覺明等也。此中元
我覺明應連下四字為句。蓋覺明見指本覺妙明
真見。所緣眚通指見之與境。言見之與境同為真
見眚病。唯真見能見此故稱所緣。此即退合眚即
見勞非色所造及影見俱眚義也。覺見即眚句重
[002-0074b]
釋上義。言見之與境同稱為眚者。以覺無二真。既
為真覺所見即名為眚。本覺明心純真見體也。純
真見體。能覺所緣之眚自不墮於眚中。故云覺緣
非眚。此即退合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義也。


三警釋迷悶。】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
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初牒前釋悶。覺所覺眚者謂真覺覺於所覺眚時。
覺非眚中者謂真覺自不墮於眚中。此即牒前本
覺明心覺緣非眚義也。此實見見者。謂此中覺所
覺眚實即我前所說真見見於妄見。然覺非覺眚
時真覺既不墮於眚中。見於妄見時真見自不墮
於妄見。故曰云何復名等。言不得復名為見也。覺
聞知見名異體同。故兼帶言之。此即釋前重增迷
悶意也。
○是故下指現令悟。是故汝今者。承上義
指現前也。正脈云。見我者觀佛相好也。故知自惑
未除雖觀佛勝相亦是眚影。及汝者指阿難自身
也。世間即山河國土。十類即十種異生。合能見與
所見同為無明幻出。故云皆即見眚。見眚謂妄見
眚病也。非見眚者謂其非是能見眚之真體。此教
以悟妄也。彼見真精乃指能見眚之真體。是為真
性。無關妄眚故曰性非眚者。此教以悟真也。末句
乃結會前語。佛意正以是真性非妄眚。是故前來
[002-0074c]
不許復名為見。由此觀之則一切依正。無論勝劣
遠近親疎。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等。均為別業所
招唯是虗妄。真如燈輪。若更執為實有則是妄見
不了。由不了故必至非理愛染。由愛染故生生世
世。不能出離。前文所謂當業輪轉者以此。若復知
是業現頓息執持。妄見既了愛染亦除。唯憑願力
受生。不隨結業輪轉。此則於別業境中得解脫身。
於別業見中得清淨見矣。例明別業竟。


二例明同分三。
一進易例難。二退難合易。三誡
令取證。
初三。
一取前易知。二詳顯虗妄。三進
例難知。
初。】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


【彼眾生指上同感惡緣者言。惡緣共造故屬同分。
見境不實故屬妄見。此易知同分也。例彼妄見等
者轉取例於易知別業。蓋由前來易知同分中顯
妄文略。如云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等易知別業中顯妄義
詳。如就所〔辦〕偽中有即燈即見辨。離燈離見辯。結示正義後。又舉第二月之喻等故轉取
例。乃為借易知別業之虗妄顯出易知同分之虗
妄。然後進例難知不費詞而自明。
二詳顯虗妄。】


「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
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言上以易知同分轉取例於易知別業者。由彼一
病目人所見之境同彼一國之人所見之境一類
虗妄故也。彼見圓影眚妄所生前巳詳顯其妄。此
[002-0075a]
眾同分所見不祥。即同彼見圓影。同見業中瘴惡
所起。即同眚妄所生。既事義相類不須更為詳顯
而虗妄明矣。文中言同分所見者謂大家共見之
境。同見業中瘴惡所起者謂同造見境之業於中
自有災癘不善之氣。故云瘴惡。由斯上干天怒現
諸不祥。故云所起。末句乃依枝尋根之論。言上來
一人所見眚影多人所見灾象雖同一虗妄。且約
枝末言之。若尋其根本俱是無始真見中一分妄
見所生。良以真見即是真心。妄見即是無明。真妄
和合而有業識。有業識即有見相二分。由見相二
分復分別業同分。由別業同分展轉現起眚影灾
象。故曰俱是無始等。必言此者。一則顯其虗妄之
至例後難知。一則顯其同出無明教令頓斷。拔其
本而枝末自盡矣。
三進例難知。】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
諸有漏國及諸眾生。」


【上文以易知同分取例於易知別業。且又顯其同
出無明。巳知其為虗妄之至。故躡之以進例難知。
閻浮提等即難知同分也。三千洲既在閻浮。應屬
須彌南面海中而云兼四大海者則盡該三洲。合
此通為一四天下。如此數至一千則為小千。小千
數至一千則為中千。中千數至一千則為大千。由
三次言千名為三千大千世界。便是一娑婆國。乃
釋迦一佛所化之境。洎及也。并及十方者兼於東
[002-0075b]
西南北四維上下諸佛化境言之。諸有漏國者。總
上娑婆十方。同為無明現起故云有漏。此為依報。
末句乃正報也。既兼異域誰信同分。無始成立誰
信虗妄。故以兩重易知者而比例之。進易例難竟。


二退難合易。】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虗妄病緣。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總上若依若正萬殊一本故云同是覺明者本覺
妙明純真之性也。體惟不變故曰無漏。用能隨緣
故曰妙心。即此便是真見。此退合一國人心。易知
中雖不顯心義則必有。以惡緣從心造故。見聞覺
知即指妄見。以真唯一體無四名故。此乃以真見
起於妄見。退合一國人心同感惡緣義也。虗妄病
仍指妄見。以妄見即真見之虗妄病故。緣字乃指
依正。以是虗妄病見上現起所緣境故。此以所緣
依正退合覩諸不祥等義也。和合妄生者。不了唯
心於中越分追求名為和合。由和合故遂致攬為
別業。於無生中受生故曰妄生。故業未畢新業復
造亦是和合。新業既成故報將盡遂致業牽識走
於無死中受死故曰妄死。此以妄受生死退合此
見彼不見等義也。
三誡令取證。】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諸和合緣固為分段之因。若不了唯心。縱不和合
[002-0075c]
仍招變易之果。故須二俱遠離方能滅除生死因
也。言遠離者知是唯心頓銷妄見。不趣不避。不趣
故離和合緣。除分段因。不避故離不和合。除變易
因。二因既滅。二死永亡。智斷一時究竟。故曰圓滿
菩提不生滅性。不生滅性。即該斷果自是如金出鑛愈煉愈
精。故曰清淨本心本覺常住。由此觀之。則一切依
正無論見與不見聞與不聞但屬有漏均為同惑
所現。皆如災象不實。若乃妄見不了越分追求必
至攬為別業。成異世因。前文所謂當處發生者以
此。然既知是惑現勿更執持。追求都盡。怕怖亦空。
乘願行以彌綸。延劫海而嚴淨。此則於同分境中
得自在力。於同分見中得無礙眼矣。釋其迷悶竟
二開其未開正脈云。前阿難先述未開後述迷悶。而佛先與釋迷悶者先其所急也。今
迷悶巳釋。次應開其未開矣。愚謂此復有意。以眾生所以不能遠離和合與不和合者。皆由未悟本覺妙
明非和合不和合義。若果其能悟。自不與妄境和合。亦無不和合想。是知此科雖為遠。釋前疑。亦近承上
文。以示遠離法耳二。

一據詞牒意。二依迷為開。
初。】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
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前阿難請詞中云。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
及與自然。葢自述巳悟也。如來據此故云汝雖先
悟等。又請詞中云。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
葢自述尚迷也。如來據此故云而猶未明等。


二依迷為開二。
一先破和合。二次破俱非。

二。
一破和義。二破合義。
初三。
一就塵問和。
[002-0076a]
二詳破和明。三例破餘義。
初。】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


○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
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
為與塞和。」


【初示以問法。復以塵問者例前法故。以前破因緣
等皆以前塵問也。良由見對塵顯離塵無可憑故。


○汝今下按定妄惑。猶字有怪責意。言和合與因
緣相關。前既破因緣則和合亦應無疑。故以猶疑
等而怪責之。一切世間者。既破和合且約學者世
間言之。和合言妄想者。以真見本非和合但妄想
計有耳。正破和合兼帶因緣者。益見其有相關之
義。證菩提心即指真見。以是如來密因故也。由來
不變非和合起。故責其而自疑惑。
○則汝下先問
和義。巳經剖顯。故稱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等。逐一
問過乃可以施破故。
二詳破和明。】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辯
雜何形像。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
見。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


○見
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初約和相以破。意謂凡言和者必有和相可辯。如
朱和粉粉中必雜赤色。故即就觀明難之。當明二
句對明塵以索和相。見相二句例明塵而防混。應
言所見之相如青黃赤白等。既分明可辯雜亦應
[002-0076b]
爾。故難以雜何形像。
○若非下約和義以破。意謂
凡言和者必有義之可尋。故雙約非見即見而難
問之。非見謂明與見異也。異體則兩不相遇。故難
以云何見明。今既見明是初無相離之義。即見者
明與見一也。一體則全明成見。故難以云何見見。
今既非見見是後無相即之義。蓋必先離後即方
可說和。今既二無豈有和義耶。
○必見下約和體
以破。意謂凡言和者必二體各虧其半方可容和。
汝今自覺見之與明各有所虧乎。必其見性圓滿
却向何處和明。若其明塵圓滿是又不合容見與
之相和。此如來明知二俱周徧故為難問耳。
○見
必下約和名以破。意謂凡言和者必當壞其本名。
如水既和土轉名為泥。不復名水與土。故以見必
異明等而難問之。言未和之時見是見。明是明。見
性必異於明塵。既巳和雜則見固非見。明亦非明。
應當失彼性明名字。既因雜而失性明名字。若更
說見性和明者非其義矣。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若一一俱破但換塵中一字。義皆取例於上。故云
亦復如是。破和義竟。
二破合義問。和義合義云何揀別。答。和如
水土和泥。合如函蓋相合。一則不可分。一則務相對也三。

一就塵問合。二
詳破合明。三例破餘義。
初。】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002-0076c]


【亦逐一問過然後破也。
二詳破合明。】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巳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云何見暗。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
明。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初正破合明。意謂凡言合者必如函蓋相合。若見
與明合者如圓蓋合於圓函。暗時明滅如以方函
而易去圓函。此見即不與諸暗合如圓蓋即不與
方函合也。不合則相背。相背則不見。故難以云何
見暗。
○若見下兼防謬計。恐謬計云。前見明時實與明合。今雖見暗却不
與合。故以此防意謂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者。是見時不合

矣。既見時不合。則應合時不見。是則汝言與明合
者應當不見於明。今既見明自非與明合矣。
○既
不下轉顯其非。恐又謬云。所謂與明合者不過藉明而有。有後方見。當其合時實不
能見。故以此顯意謂凡言合者必須先見。見巳與合。然後

了知是明非暗。若既不能見明。云何能與明合了
知是明不是暗耶。是益見其非矣。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例上可思。先破和合竟。
二次破俱非二。
一阿
難轉惑俱非。二如來分徵別破。
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
心念慮非和合耶。」


【和合不成轉惑俱非。故白佛以問。如我思惟者謂
佛說如是。如我思惟亦然。但未敢決定耳。此妙覺
元仍指根性。純真無妄曰妙。朗然現前曰覺。不係
[002-0077a]
新得曰元。此以剖妄之後乃立斯名。與諸緣塵即
指明暗通塞。及心念慮即指六處識心。以心為識
體。念慮為識之用故。據上如來唯言不與塵和。今
兼識言者。以根塵識三恒時不離。既巳不與塵和
自應不與識和故兼言之。非耶二字是疑詞。非決
詞。以決定猶待佛故。
二如來分徵別破二。

徵破非和。二徵破非合。
初三。
一對塵問非。二
詳破非明。三例破餘義。
初。】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


○此妙見精非
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初依言示問可知。
○此妙下先徵非和。雖承惑具
牒而對塵單問非和。為先破故。非和者如磚石并
砌彼此不相入也。
二詳破非明。】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


○汝且諦觀何處是
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阿難。若明際中
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初據理定畔。意謂設若見性不與明和。則見與明
兩不相入。如磚石并砌必有彼此邊畔。此據理論
也。
○汝且下教令諦觀。意謂既有邊畔。必有處所。
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又既有處所必有
遠近。試問在見在明自何為畔。要必遠近處所一
一分明。乃可說有邊有畔。
○阿難下破畔不成。意
謂設許有畔則明際中無見矣。若果明際中必無
見者則見性不能及於明中。既不能及於明中自
[002-0077b]
應不知明相所在。明且不知憑何立畔。故曰畔云
何成。畔既不成。所言非和者亦無可據矣。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既知對明無非和之義。對暗對通對塞義可例思。
故云亦復如是。徵破非和竟。
二徵破非合三。


一對塵問非。二詳破非明。三例破餘義。
初。】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
為非塞合。」


【既破非和。則非合之義似應不必更破。伹恐其依
舊堅執故此重牒云。又汝必謂見精非和合者。或
非合之義有所據乎。為非明合等乃逐一問過也。


三詳破非明。】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


○如耳與明了不相
觸。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初據理定乖。意謂設若見性不與明合。則見之與
明。一屬性。一屬相。彼此乖違。如角兩立自然不相
符合。此亦據理論也。
○如耳下取喻以明。意謂眼
能觸色。耳能觸聲。有相符義。世所共許。今既性相
乖角。則如耳之與明了然不相觸矣。了猶逈也。

見且下就謬結破。意謂設許不觸則不能見。既不
能見亦不能知。是見且不知明相所在此出謬也。
既不知明相所在。則合與不合俱應無所甄別。以
無所憑故。汝今云何而又甄別合非合理。是知說
[002-0077c]
合固為虗誕。說非合尤為謬妄。此結破也。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例義可知。此後無結文者。以剖妄出真巳終一章
之義。此但超情科中餘疑釋之則巳耳。正脈云。自
此顯見巳極。奢摩他從根指心方便巳盡。向後轉
名如來藏性不復呼為見性之偏名矣。就根性以
指真心竟。


二會四科而歸藏性四科謂陰入處界也。藏性即如來藏性。準後有三。一空如
來藏非一切法二不空如來藏即一切法。三空不空如來藏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言空如來藏也。然此
性雖為因心。亦即果體。故稱如來。雖局根中亦該萬法。故云藏性。藏者以含藏為義。以向下陰入處界皆
融會以入於此性中故。問。既云含藏豈得名空。況陰入處界一一會入其中。即本屬空藏亦成不空。而大
科中空藏之義云何會通。答。所言含藏者唯是性具。非關事造。豈礙名空。況陰入處界既言會入。則全相
皆性更無別法。如融冰成水不見冰相。故無妨說空也。問。此與根性為同為異。答。本唯一性親疎廣狹異
耳。良由阿難捨妄求真。如來急欲令其薦取。故就其最親近者而指示之目曰根性。若但執此為真則知
見狹矣。故又兼於最疎遠者而擴充之易曰藏性。蓋欲傳一燈之火展轉以至無盡燈矣

一取例總以融會。二分科別為顯示。
初二。

取例至虗之法。二融會似實有法。
正脈云。此一類法顯然不
實人皆易見。而凡外權小亦皆但知其相之妄實皆不達其性之真。故佛特為剖相而出性焉。愚謂剖相
出性四字與今疏科義不合。若易為會相入性則妥。】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
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佛謂阿難妄見中真見汝巳知矣。幻相中實性汝
猶未明。試當更為說。浮塵者虗浮塵相。如陽焰空
[002-0078a]
華燈輪乾城等。故云一切。無而忽有有而忽無故
云幻化。當處出生者顯來無所從。隨處滅盡者顯
去無所至。如是則有名無實故曰幻妄稱相。稱即
是名。謂徒有幻妄名相耳。雖徒有名相而起必由
真。故曰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然妙覺明體望前即
是真見。望後即是藏性。蓋同一本妙覺明隨緣異
稱也問。此等乃至虗之法取以為例者何也。答。正脈云。有二妙義存焉。一者比例知妄。謂因幻化等
相不實而知陰入處界皆不實也。二者比例信真。以彼至虗之法尚是真體。況陰入處界等似實有法。益
信其即真體矣二融會似實有法正脈云。此一類法與前法雖皆依他起性。而前
法人易知其為妄。斯法人難覺其為虗。是故凡外執為實有。二乘計為心外。大乘法相宗人猶言似有不
無。惟圓實宗人方了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今會相入性正同圓實宗義也。】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
虗妄有生。因緣別離虗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
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
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初例顯四科相妄。如是者如上所說至虗之法如
是。以此為例則盡世間所有乃至陰入處界皆如
是也。陰五入六處十二界十八。至下別為顯示自
見。正脈云。別經三科。此加六入而巳。各盡萬法不
出色心。對機開合故廣略殊。此等皆以賴耶中自
類種子為因。色心二法互相由籍為緣。如云由心生故種種
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和合會遇妄現無實故云虗妄有生。

色心二法不籍自類種子不起。別離分散妄壞不
真故云虗妄名滅。生滅俱以虗妄名者以因緣無
[002-0078b]
性故。
○殊不下斥以迷性真實。殊不能知謂絕然
不知也。生滅去來者謂因緣和合則生來。因緣別
離則滅去。然既屬虗妄。總非真實。同彼浮塵。猶若
幻化。識冰則冰元是水。了妄則妄無不真。故曰本
如來藏。常住等八字皆藏性中德相。體自不變曰
常住。用恒隨緣曰妙明。由不變故離於生滅去來
曰不動。由隨緣故通為一切法體曰周圓。具此多
義名妙。彼此無異曰真如性也。其奈凡夫執陰等
為實有。二乘迷諸法為心外。自蔽妙明。枉受淪溺。
故斥以絕然不知。激以速發深省。所謂慈悲之故
有落草之談也。
○性真下結示悟真無妄。性即藏
性。真常偏約體言。求於去來等即就體以示真空
義也。良由陰入處界全妄皆真。秪緣一向不知。妄
見有彼此去來。聖凡迷悟。凡夫執我為迷。小聖無我為悟。既皆法執未了。
亦權分勝劣而巳始終生死。若知從緣無性舉體全真。真

亦強名況復更求去來迷悟等。自應了無所得。據
此則益信下之所說為空如來藏矣。取例總以融
會竟。
二分科別為顯示四。
一約陰顯示。二約
入顯示。三約處顯示。四約界顯示。
初二。
一總
徵。二別示。
初。】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云何者徵起詞。良以色等五陰本是世間有為之
法。一旦許為藏性故須徵起。然後釋明耳。正脈云。
陰者蓋覆義。謂蓋覆真性。新翻為蘊。蘊者積聚義。
[002-0078c]
謂積聚有為。愚謂二義交資互為過患。正以積聚
有為故能蓋覆真性。又以蓋覆真性故致積聚有
為。對下處界此為迷於心不迷於色者合色開心。
又為上根人聞略得悟者說也。不言常住妙明等
義但言妙真如性者舉總以該別故。


二別示五。
一色陰。二受陰。三想陰。四行陰。五識
陰。
色即十一色法。俱舍云。始自眼根。終乎無表。皆名為色。清涼云。形質可緣曰色。變礙
為義。蓋變謂變壞。變顯剎那無常。壞顯同分無常。礙謂質礙。以眾微集聚自成形質能為障礙。如一紙即
能障眼。一墻便能障身是也三。

一取喻空華。二就喻辯妄。三
承辯結示。
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虗。逈無
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虗空別見
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初別以喻顯。人喻本源真心。起信云。初唯依一心
為本源。淨目觀空喻真如門中真智契真也。真智
契真一法不立故喻以唯一晴虗。逈無所有。目貴
自如。無故而欲要不動。喻生滅門不守自性也。起
信云。次依一心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
滅門。若欲巳即覺即喻覺義。今乃久瞪不轉喻不
覺義。起信云。次依生滅門明二義。一者覺義。謂心
體離念等。二者不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等。勞目病喻業相。見病見喻轉相。狂華
亂動喻現相。起信云。次依後義生三細。謂初依不
覺故心動名業相。由業故。轉成能見名轉相。由能
[002-0079a]
見故。則有境界妄現名現相。現相既成。凡夫於中
執有攬為色陰。二乘於中析無妄謂色空。故喻云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狂亂云一切者。謂華相眾多。
如垂𩬊蠅翼金星等。喻五根六塵即凡夫攬為色
陰者也。非相者對待見無。如先有後無。此有彼無。
喻析色離色。即二乘妄謂色空者也。
○色陰下。總
以法合。喻巳別明。玩味自知。故總以色陰合之。教
以當知者有二義。一者當知相妄。如狂華親依瞪
勞現故。二者當知性真。如狂華轉依人目起故。是
知違本逐末色陰固是不實。遡流窮源真外曾無
異法。且莫於狂華亂起處執有執無。宜須向瞪勞
未發時守目安人。亦復如是富哉言乎。取喻空華
竟。
二就喻辯妄二。
一標非二處。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空喻性空。雖曰性空亦但取真如理境本來清淨
言之。非此頑空也。目喻真智。雖曰真智亦但取真
如心相自具靈明言之。非比事智也。意言狂華無
實惟依勞見現起。故曰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喻色
陰虗妄。唯依業轉幻興。非性空起。非真智現。正顯
其違本漸遠而逐末漸深也。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從空來。二破從目出。
初。】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


○若有出
入即非虗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
[002-0079b]
難體不容阿難。」


【初因出定入。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無出入。若謂
從空來者則是從空而出。然來時既從空出。去時
還從空入。此必無之事也。
○若有下難以非空。若
果其有出入者則空有內外。空有內外則成有相。
故曰即非虗空。
○空若下轉顯其謬。言空若非空
是果成有相矣。相豈容相故曰自不容其華相起
滅。如汝阿難體是有相。自應不復更容阿難於中
出入。然既展轉成謬。決知狂華不從空來。以此為
喻則色陰非性空起也。
二破從目出。】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即此華性從目出
故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


○若
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
云何晴空號清明眼。」


【初因出定入。若謂從目出者目出必在見華時也。
見華時既從目出。不見時則應還從目入。說出說
入二俱招難。至下自知。
○即此下由出定見。謂既
此華性果從目出者。自得目之氣分。而狂華當合
有見。華若無見豈從目出。此說出招難也。
○若有
下有見不成。若必謂有見者雖說出無過。而入尤
招難。以從目出去之時既能見之華在於虗空。若
不見時是又旋入於眼。而狂華即應見眼。華豈有
見眼之理哉。此說入招難也。
○若無下無見不成。
若謂雖從目出不妨無見者。無見則同彼諸物乃
[002-0079c]
有礙之法矣。若果有礙則入仍招難。以從目出去
之時既翳礙於空。若旋入眼中之時自當翳礙於
眼。華豈有礙眼之時哉。
○又見下重難無見。又若
狂華無見而有礙者。則見華之時華既在空。目應
無翳。若爾。則晴空無華乃華入於目。目應有翳不
得清明。云何舉世皆以目見晴空逈無所有時號
清明眼。然既展轉成謬。決知狂華不從目出。以此
為喻。則色陰非真智現也。就喻辯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是空出目出展轉成謬之故。應知色陰非性空
起。非真智現。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同彼狂華一類
虗妄。但能消業轉之勞見。全色皆真如之智境。還
同淨目晴空。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然性即藏
性。其體不變故非因緣。其用隨緣故非自然。為業
轉之元始。是現相之宗極。故曰本也。色陰竟。


二受陰正脈云。此下開一心法。為四陰也。前三即徧行心所。行陰即思。後一仍合八識心王
略開為四耳。今此受者領納為義。唯識云。領以為境。令生覺受。敷不出三。謂對違順雙非之境而生苦樂
捨之三受三。

一取喻幻觸。二就喻辨妄。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
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
澁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初別以喻顯。譬如有人仍喻一心本源。手足晏安
[002-0080a]
喻真如不動。以晏安者寂靜義也。百骸調適喻性
德自如。以調適者和順義也。忘生者忘其有生。南
郭子纂所謂喪我是也。先巳有生忽而如忘。喻生
滅門中覺義。性無違順者喻覺則心體離念。無受
陰故。其人無故者無故要動。喻生滅門中不覺義
也。要動故手分為二。喻不覺則真妄和合而成阿
賴耶識。名為業相。有手必有掌。喻由業故轉出能
見名為轉相。有掌欲摩。無物可摩故自摩空。喻由
能見故。於本無境界中妄見境界名為現相。初摩
之而澁冷喻苦受。後摩之而滑熱喻樂受。形顯兩
楹唯覺中庸喻捨受也。言妄生者以空本無物。澁
冷滑熱惟是手中妄生。喻境界非真。苦樂捨受唯
依業相幻起。葢佛以幻觸喻妄受者以受因觸顯。
借觸易施破故。又諸識皆有覺受今取賴耶中覺
受。言賴耶近真。覺受尚是虗妄。況餘諸識體唯虗
妄者乎。
○受陰下總以法合。亦唯顯受之與觸一
類虗妄而巳。取喻幻觸竟。
二就喻辯妄二。

標非二處。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既云幻觸則體唯虗妄。豈從空來掌出。喻諸受亦
然實不從轉相現相起也。
二分文各破二。

破從空來。二破從掌出。
初。】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


○不應虗
空選擇來觸。」
[002-0080b]


【初正破空來。如是者謂如上所說如是。阿難者呼
其名而再告之也。若謂諸觸從空來者。空無邊際。
諸觸亦應無其邊際。若爾。則既能觸掌何不觸身。


○末句兼防謬辯。恐謬辯云。空雖出觸亦有選擇。何妨觸手而不觸身。故為此防
言不應者。謂虗空無知何能選擇。若有選擇則非
虗空矣。是則虗空無擇。而又但能觸掌知諸觸不
從空來。以此為喻。顯受陰不從現相起也。


二破從掌出。】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踪跡。


○必有覺心知出知
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初正申兩破。若謂此觸從掌出者未合即應出觸。
應不待合方出。此約未合不出破也。又若此觸從
掌出者。合則掌知有觸是觸從掌中出矣。若爾則
離開之時不覺有觸。是此觸又從掌中而入。若果
從掌中入者近則通於手腕。遠則通於肘臂。而臂
腕骨髓中應亦覺知入時踪跡。此約離時不入破
也。
○必有下兼防謬應。恐謬應云。離開之時實從掌入。臂腕骨髓中亦實有
覺心知出知入。何勞以此為難。故為此防若必謂實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應有一澁滑冷熱之物在汝身中往來。爾時即
合名之為觸。何待合掌之後。知有澁滑冷熱乃要
名為觸。此益見其謬也。既展轉成謬。知此觸不從
掌出。以此為喻。顯受陰不從轉相起也。就喻辨妄
竟。
三承辨結示。】
[002-0080c]


「是故當知。受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準上色陰可知。受陰竟。


三想陰想謂懸想。謂於不現前境懸遠想像。故灌頂引唯識云。想謂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
種名言為業。為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雖八識俱有唯第六最勝。今所破者似惟第六中
想。葢以勝況劣也三。

一取喻酢說。二就喻辨妄。三承辨
結示。
初。】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
酸澁。


○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初並陳兩喻。先約酢說喻之。有人喻一切眾生。凡
想陰未盡者皆是。談說喻能想之心。酢梅者謂梅
酸如酢。喻所想之境。喻中酢梅未至。說惟懸說。法
中境界不現。想唯懸想義相似也。然說雖懸說能
令口中水出。喻想雖懸想能令心中愛生。愛即屬
水。如後云。貪求財寶舉體光潤。心著行淫二根流
液是也。思踏二句次約崖思喻之。思踏懸崖亦喻
能想所想。葢酢說喻順境上想。崖思喻逆境上想。
故兩陳之。足心謂足底中間也。言踏崖雖屬懸思
能令足底酸澁。喻逆境雖屬懸想能令心中忿恚。
以酸澁忿恚皆對逆境生起。故為喻也。
○想陰下
總以法合。準上二陰可知。
二就喻辯妄三。

標非二處。二分文各破。三崖思類明。
初。】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如是酢說初說不從梅生。說巳非從口入。無出無
入顯酢說之無實。喻懸想初起不從境生。暫滅非
[002-0081a]
從心入。無出無入知想陰之虗妄。曰不曰非。至下
各破自見。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從梅生。二破
從口入。
初。】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


【恐謂無梅憑何說酢。初說必從梅生。故為此破。若
必謂從梅生者是梅能生說矣。梅能生說即合自
談。何必待人而說。既必待人則初說不從梅生。以
此為喻。知懸想初起不從境生也。
二破從口入。】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此水何
不耳中而出。」


【初正破口入。恐謂聞說口中出水說巳必從口入。
故為此破。若必謂從口入者自合口即能聞矣。口
若能聞何須待耳方聞。既猶待耳則說巳非從口
入。以此為喻。知懸想暫滅不從心入也。
○若獨下
兼防謬辨。恐謬辯云。說唯從口聞唯從耳。難口令
聞世間相違。故為此防。若謂獨耳能聞是酢說惟
入於耳矣。若爾。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而必待口出。
此轉見其謬也。分文各破竟。
三崖思類明。】


「想踏懸崖與說相類。」


【喻中懸崖之思。同彼酢梅之說。法中逆境之想。同
彼順境之想。故云相類。令準彼而知此也。就喻辯
妄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想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既知梅說崖思。出入無從。自了取境想陰。當體虗
[002-0081b]
妄。知妄即離。不真何待。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想陰竟。
四行陰行者以造作遷流為義。俱舍云。造作遷流二義名行。雜集云。造
作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謂於善惡無記品中驅役心故。今經云。譬如瀑流波浪相續。雜集偏顯造
作。今經偏顯遷流。其實造作遷流相資為患。故俱舍兼二義言之。體即徧行中思。於百法內攝法最多。除
色受想及八識心王。其餘四十九心所及二十四不相應行皆行陰攝。然既屬徧行中思則八識俱有。唯
第七最勝。以恒審思量故。今所破者似指七思。亦以勝況劣也三。

一取喻流性。
二就喻辨妄。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行
陰當知亦復如是。」


【初別以喻明。瀑流者急流水也。喻七識中行。波浪
者鼓動騰躍。喻行陰有造作義。相續者新新不住。
喻行陰有遷流義。前際後際喻前念後念。不相踰
越喻各有分齊。所謂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
中有九百生滅是也。
○行陰下總以法合。以行陰
合瀑流。以造作遷流合波浪等。如上可思。
二就
喻辯妄二。
一標非即離。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
空水。」


【不因空生喻行陰不因性空而有。不因水有喻行
陰不因識體而興。亦非水性喻行陰亦非識性。此
總一非即義也。非離空水喻行陰亦不離性空及
識。此且總標。至下乃一一俱破。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即空水。二破離空水。
初。】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虗空成無盡流。
[002-0081c]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
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
水體。」


【初破因空生。瀑流下依於水。上臨於空。恐謂因空
有流故為此破。若謂瀑流因空生者。則應凡有空
處皆悉生流。若爾。則十方虗空應成無盡流矣。果
其成無盡流。而世界之中自然俱受淪溺。今既不
爾則瀑流非因空生。以此為喻知行陰不因性空
有也。
○若因下破因水有。恐謂既不因空定是因
水。故為此破。若謂瀑流因水有者。則水如父而流
如子矣。若爾。則瀑流性應非水。性猶體也。應非水
者如子因父生。子體決定不是父也。是則水為能
有。流為所有。能所二相今應現在可別。既無可別
則瀑流非因水有。以此為喻知行陰不因識體有
也。
○若即下破即水性。恐謂既非因水而有想應
即是水性。故為此破。若謂瀑流即水性者是水以
瀑流為自體矣。若爾。則澄清無流之時應反非水
體。豈理也哉。是知瀑流非即水性。以此為喻知行
陰不即是識性也。
二破離空水。】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空非有外者空性周徧。水外無流者水為流本。空
性周徧離空流在何所。水為流本離本焉能有流。
用此為喻知行陰非離性與識也。是則上科唯是
顯其相妄。此科兼為顯其性真。故下科承此而結
[002-0082a]
示之。就喻辯妄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行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不即性識。則觀相元妄無可指陳。不離性識。則觀
性元真唯妙覺明。若果能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則
正當遷流處實即不遷。肇論云。旋嵐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等。蓋有見於此矣。行陰竟。


五識陰識以了別為義。雜集云了別是識相。謂由此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
小乘唯六。大乘有八。前五識緣性境。第六識緣獨影境。第七緣帶質境。第八緣根器種子。今此中所破似
指第八。以受熏持種為諸識本。破其本而枝末自盡矣三。

一取喻瓶空。二
就喻辨妄。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
遠行用餉他國。


○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初別以喻明。有人喻眾生。凡識陰未盡者皆是也。
西域有鳥名迦陵頻伽。此翻妙聲。像此作瓶故即
以頻伽名之。今云取頻伽瓶者。喻眾生由識陰故
攬四大以為身也。塞喻二執。孔喻二空。言眾生既
以四大為身。於中執我我所障蔽二空故以塞孔
喻之。兩孔者瓶有二口也。空喻識陰。言眾生二執
未破不能脫此軀㲉。遂致周徧之識受局於地水
火風之中。故以滿擎喻之。千里遠行喻發心修行
趣果也。言眾生從初發心。中歷信住行向暖頂忍
世地等十重行位。故以千里喻之。位位皆有修證
故以遠行喻之。餉饋送也。用餉他國者。喻發心脩
行斷二執。證二空。轉有漏識入於佛果無漏身中
[002-0082b]
而為無垢淨識。至下云開孔倒瓶正喻斷執證空
等義也。
○識陰下總以法合。可知問。此識去後來先為受報之主。
古德謂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捨身受身如用餉他國似甚有理。今約轉有漏入無漏釋之而有何理可
據。答。此識固為受報之主。亦是成佛之源。故前文呼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而後文識陰盡處。則曰超出
諸位。入於如來妙莊嚴海。況此識即是六根中性。而是經之所以獨為推重者。正以其用為因心決定成
佛故。是知此經不取捨身受身之功。但取脩因契果之力。為順佛意故作此配二就喻

辨妄二。
一標非來入。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如是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如是虗空指巳到他國之空。喻佛果無垢識也。非
彼方來者非彼本處地方擎來。喻無垢識非從凡
夫有漏身中帶來。非此方入者亦非既到此方始
入缾中。喻無垢識亦非既到佛地轉入無漏身中。
葢以性識周徧。隨緣異稱。因位有賴耶異熟之名。
果地擅無垢淨識之號。其猶虗空任器。春色分和。
本無去以無來。又何出而何入。是此科不惟顯識
相之虗妄。抑以見識性之真實也。
二分文各破
二。
一破彼方來。二破此方入。
初。】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
應少虗空。」


【前云擎空遠行似從彼來。故為此破。若謂此空從
彼方擎來者。則是於本瓶中貯得一塊虗空去了。
若爾。則本所置瓶之地應少一塊虗空。空既不少
知此空非彼方來。以此為喻則無垢識非從有漏
身中帶來。
二破此方入。】
[002-0082c]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恐謂既非彼來。定從此入。故為此。破。若謂此空乃
既到此方始入缾中者。必是倒出前空乃可容此
空令入。若爾。則開孔倒瓶時應見前空從瓶中出。
前既不出。知此空非此方入。以此為喻則無垢識
非既到佛地乃入無漏身中。就喻辨妄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從凡至聖隨緣異稱。說轉說入循業各現。故云當
知虗妄。性識本無增減。真空豈有入來。故曰本非
因緣非自然性也。然此巳上五陰。據後文從真起
妄因相織而成濁相。反妄歸真緣作證而受羣邪。
要皆由於不達相妄。罔識性真。若果能了相元妄
無復從前相織。知性皆真不向中途作證。則解結
入圓通。澄濁入涅槃之方便無越此矣。有志斷證
者其勿忽諸。約陰顯示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