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14 楞嚴經觀心定解-清-靈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觀心定解卷第二



【○三明見性常住二一請二一慶喜密請。】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
失却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虗實。
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前當機請示寂常心性。佛明見性不動巳言其寂。
今大眾願聞二發明性復深探常住之旨。生滅即
無常。不生滅即常住也。聞示誨者聞見性離根塵
[002-0631c]
之示誨。而身心泰然。則異前矍然避座重復悲泣
心懷憂懼之時。失却本心不知見性是心非眼也。
妄認緣塵分別影事。認攀緣心為自性也。今日開
悟知妄想非心而見性是心。一向遺失本心如失
乳兒。今受真法之乳。如遇慈母。領前巳竟。次合掌
禮佛下請後。顯出身心者。心指見性便屬不生滅。
而身中有生滅不生滅二義。又身心各具真妄等
三雙。真妄約體。心有真心妄心。身有肉身法身。虗
實約相。真為實相。妄則為虗。虗妄為生滅法。真實
為不生滅法。二發明性者。不生滅法顯露開發為
真發明性。生滅之法發明顯露為妄發明性。因前
佛示二種根本判然分途。故今請二發明性也。古
來解者謂前示阿難見無搖動。後示匿王性無生
滅。一往似同義必有異。今如來於生滅中示無生
滅。即變論不變。豈與見無搖動身自搖動為同年
耶。竊謂此文。生滅與不生滅逈然二途。大旨與前
不殊。但此中細明無常以顯見常。前文所無須重
說之。故云顯出真妄等耳。
○二匿王顯問。】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勅。見迦旃
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
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
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仁王般若經稱月光王滿足十地。今示為狐疑以
破斷見。迦旃延姓也。名迦羅鳩陀翻牛領剪髮。此
[002-0632a]
人說諸法亦有亦無。毗羅胝母名。自名刪闍夜翻
正勝。說眾生任運時熟得道。如縷丸所投極則停
住。又言八萬劫滿自然得道。二外道皆執斷見者
也。涅槃此云不生亦云不滅。彼謂死後斷滅并無
見聞之性即安樂涅槃。匿王亦以為非。但須親證
常住之心則狐疑永斷矣。發越。揮散也。不生滅地
指常住心也。阿難大眾雙請生滅與不生滅。據下
匿王顯示生滅。似巳知無常故但請不生滅。
○二
答二一開示二一明身有遷變。欲明常住而先明
遷變者。必先破妄而後顯真也。妄法不盡真如不
顯。彼諸外道孰不自謂巳證真常。由未破妄而即
顯真遂成邪倒之見。匿王位階十地深知法門。故
先使其發明無常也。】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
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
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
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决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巳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
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勝-力+天]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
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
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
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
[002-0632b]
號年少顏貌巳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
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
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
維。其變寧惟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
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
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文有四番問答。是時匿王年老故無常之義佛不
親宣但使王自述。漸衰則生滅之旨宛然矣。四番
中初二略明。三四廣述。初問中現在對死後說。且
無論死後斷滅只據現在言之。王巳言死後今復
問無常故云復耳。問為兩端。一常。二無常。無常中
又有二義。變是一義。壞是一義。而匿王斷定此身
終滅亦自然之理非染斷見。佛知匿王能觀無常
故載審變滅之由。答中斷定無常。首句即云無常
變壞。謂但觀現前即知究竟。現前不滅則未來亦
不滅。現在變滅則未來變滅可知。而現前念念遷
謝是無常之細相也。不相應行故云念念。文中先
言其故後言其新。新而又新是相續假。文有法譬
合。譬火燒木。言漸漸銷殞有二義。一者漸銷。二者
終滅。殞亡下合譬亦有二意。殞亡滅沒也。第三問
盛衰相比。從遷謝不住發來。而發揮初問答義。夫
身心皆有無常。身相無常人所易見故復問顏貌。
十五曰童未巾冠也。然佛止問二時。王加長成即
成三時。所謂少壯老也。孩纔成體也。孺需人以養
[002-0632c]
也。耄謂昏忘。禮云。八十九十曰耄。匿王年六十二
通言昏忘耳。形色枯悴釋衰。精神昏昧釋耄。逮及
也。將及死亡豈反比充盛耶。逮恐應作殆。殆幾也。
第四問。從王答三時發來。而發前第二問答義。佛
欲匿王詳述無常故問應不頓朽。答中我誠不覺
者。化理不住元屬不相應行故巳不覺。後經云。甲
長髮生氣消客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是也。漸至
之言答不頓朽。次徵釋中先敘無常粗相則十年
而增。文中有三進三退。初進至二十退至十歲。次
進至三十退至二十。三進至六十退至五十。非進
無以見其年老。非退無以見其漸衰。次述無常細
相則一紀而減。從六十二追遡五十之年。巳當一
紀故約紀而減之。剎那者時之至促。從年月日時
以至剎那念念不停可謂善悟無常矣。夫無常者。
入道之根本。觀法之初門。今於見性之前論無常
者。正如維摩經中文殊云。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也。
如是則不以第二念緣第一念而見性得其真矣。


○二示性無生滅二一審問真性。】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
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變化等變也。悟知汝滅滅也。身中有不滅者。涅槃
云。如持戒比丘觀無蟲水而作是念。此中動者蟲
耶塵耶。久視不巳方知是塵不大明了。十住菩薩
於巳身中觀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彼經有
[002-0633a]
十喻。今經云身中有不滅正與涅槃意同。彼經以
蠱動喻無明。塵不動喻佛性。今以生滅為不明。不
生滅為佛性。義亦無殊。以十住菩薩不大明了。故
王答不知也。
○二如來開示。】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𢹂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
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
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
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
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
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
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
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
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文中如來先許。次示。問幾年見恒河者的指見為
真性也。或疑此見是根中之見。不知根中之見實
離根塵。良由妄心未除所以見性隨緣流轉生死。
若見性離妄亦離諸緣。若以識心攀緣則根塵永
不可絕。不起識心根塵安在。欲返真源捨此見性
更無路矣。交光不達此意。獨倡用根不用識之說。
謂見性在根中但取照色之時一如鏡中無別分
析即是見性。起念分析即屬於識。愚謂不起念時
根亦不可得。而交光謂此中有根。亦識心未忘之
[002-0633b]
故耳。前來盲人矚暗及舉拳騐見皆即指現前之
見。所謂無明即法性不其然乎。當知二種根本中
指識精元明為菩提涅槃義見於此。恒河亦云殑
伽河翻天堂來。如藥師直解中說。世變滄桑而恒
河不改。以此為所見之境足顯能見無遷。王答中
云即知是恒河水者。王性警悟。因此一知記有昔
日之見。以知答見合見性是心之義也。幽溪云此
中文有三重。始則寄以恒河之水。次則進以觀河
見精。三則彰以見精之性。如云而此見精性未曾
皺。雖有三重而正意在性。佛初問三歲見此河時
至年十三其水云何。此明水之無異。以是所見故
云見耳。文意非正顯見性也。初卷以眼根與見性
對辨。今復就見精以顯見性。見精之名實昉于此。
前辨眼根則云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以眼根無知
與見性碩異。今見精切近于真故云而此見精性
未甞皺。若辨明見精則見性可識。見精似是能見
而內托眼根外託塵象。故見恒河者實見精也。然
外託塵象不過無情之儔。內托眼根亦是顯色之
類。故見精非真能見。其洞然能見者唯見性耳。見
精但吸取塵象以向內根。故屬眼根者不屬于耳
根。根塵既立反為真見之礙。能見豈其功哉。據今
文似見境見精見性三皆不遷。然不皺者獨指見
性。苟謂見精不皺失文旨矣。但此文明別教。而顯
性又有三重。初云面皺而性不皺。非皺不皺為兩
[002-0633c]
途乎。次皺者變不皺非變。非變不變為兩途乎。三
變者滅而不變者無滅。非滅不滅為兩途乎。別意
昭然讀者諱言之耳。葢非別則悟性不確。悟性之
後指性具法即入圓教。別圓之分具法不具法之
異也。故別教為圓教之門所謂最初方便也。梵語
末伽黎此云不見道。等者等於匿王所舉二人。則
外道六師中共有三人執斷明矣。
○二領悟。】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
得未曾有。」


【信知等者破斷見也。前明生滅以破常見。今示見
性以破斷見。故大眾皆喜。不然豈以捨生趣生而
生喜耶。第一番退明別教竟。
○第二番圓別進否
文分為二。一圓二別初又二一暢明圓理二一躡
前致問。】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
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此阿難因佛告匿王而疑前普告大眾之語。前佛
辨見今并言聞餘根可例知矣。夫雖知不生滅而
不知根境即是自心本無動相便成顛倒。豈知不
生滅即非顛倒耶。故阿難之問非也。
○二正為開
演。他師科立十重顯見。此為第四科。竊觀阿難問
中有一見字祗是牒前。然亦兼問聞性。如來答中
無一見字而以為顯見何哉。葢此文乃佛第二番
[002-0634a]
進明圓理。前第一番中進明圓理則論唯心。退明
別教則辨見性。而佛意必在于圓。故第二番復揭
唯心以破顛倒。不過鬯前所說。文中色心依正既
唯一心豈但辨見而巳。為三一喻顯倒正。】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
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
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
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
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
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
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
顛倒。」


【先倒臂以問阿難者明止是一臂而有倒豎之分。
猶止是一境而有生佛之別。母陀羅此云印手乃
三十二相之一。或倒或正只順世情其義巳足不
必更作他說。初輪手下指世既以為倒矣。次佛即
豎臂順世間為正也。言若此顛倒者。指垂臂為顛
倒也。豎臂則以尾為首。若即此臂顛倒下垂則以
首為尾。故云首尾相換。一倍是兩番。倒為一番。正
為一番。汝身佛身從臂上說來故舉身為言。如來
之意欲明妙性周圓。而周圓即是法身。所謂毗盧
遮那徧一切處也。離諸倒亂故云清淨。比類發明
者。謂以兩身比垂臂之類則可發明。如臂不異而
有正有倒。今身不異而有正有倒其義亦然。葢如
[002-0634b]
來之臂本無正倒。而眾生分為正倒。猶生佛之身
元無正倒而眾生迷為正倒。如來下正是比類。在
如來名正徧知。身不異而名為正則同于豎臂之
正。在眾生名性顛倒。身不異而言倒則同于倒臂
之倒。其實身臂無正倒之分。而強為正倒之名號
也。正徧知者。知中道曰正。達法界曰徧。知應屬心。
今屬身者是身心不二之義。
○二被問茫然。】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矚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
顛倒所在。」


【既云汝身佛身比類發明。則顛倒之義似乎可知。
故還問大眾。謂汝身與佛二身相比而名汝為顛
倒者將指何處為顛倒耶。當知身無顛倒。而顛倒
由迷也。大眾先聞常住未悟周圓。故不知顛倒所
在。如下真妄依正。皆是妙心體本周圓有何正倒。
而生則不知。瞪直正切。直視貌。瞢莫紅切。又眉庚
切。目不明也。
○三正示圓融又二一正示色心不
二以斥遺失真性。】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
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此如來暢示唯心以明楞嚴大定圓融三觀也。海
潮音者。全海而涌無人不聞可喻徧告大眾。今明
[002-0634c]
圓教不同別教故音亦異乎前矣。文為三。初引昔
圓教。上言清淨法身此云心者。如來達此周遍之
心遂使法身豎窮橫徧。眾生未得法身唯有妙心
可論而巳。前第一番明圓教云。諸法所生唯心所
現。今是廣前所說。色是五根五塵及法界少分。心
是意根六識。諸緣即指上色心。心所使是心數法。
諸所緣法廣舉一切真妄邪正性相因果也。唯心
現者。心如工畵師能畵諸色像。若云心造似有物
可得。今云心現。當體全虗。諸法是假。唯心是中。現
是空。三諦在一心中明矣。二汝身下示心含色心。
文意正揀異別教。妙明真精妙心。正指心也。妙名
不可思議。明者如鏡現像。即寂而照。故曰妙明。雖
現諸法實無外物相雜。故曰真精。具上諸義復曰
妙心。身心皆妙心所現。莫非常住。若如他師云。空
理是真。俗法是妄。則真妙而俗不妙。豈經旨乎。須
知身心雖為無明所成。實從妙心中現。在眾生則
全體無明。無法不妄故有倒正之分。故後文云精
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自如來觀之則妙心
所現。無法不真故無倒正之目。而後文有性具七
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之言。觀今文豈不宛然具
二義耶。前揀妄心則曰緣塵分別。揀根境則曰頭
自搖動。今知是妙心。豈復指為心外耶。故知前文
所說皆是權教。始為圓而施別。既廢別而立圓。圓
教以唯心為門。又先觀色心不二。如不二門云。心
[002-0635a]
之色心。即心名變不其然乎三云何下斥遺失真
性。本妙者。本來是妙。如四卷云因明立所。則明亦
有過。明與妙合。始無過咎。今云本妙。言本來無過
也。溫陵云。心之與性體用互稱。心則從妙起明。如
鏡之光。性則即明而妙。如鏡之體。其說亦是。即中
云本妙正指中諦。圓妙者以圓融而稱妙。復從寂
而有照。所謂不變隨緣曰心。是俗諦也。寶明者。寶
是具德之明。復攝照而歸寂。所謂隨緣不變曰性。
是真諦也。此真與俗。觀文勢各具三諦。中亦具三。
合三離九。是眾生本具心性。而不知色心不二全
是妙心。遺失多矣。前來阿難明見性不動。是其悟
處。不知色心不二。即是迷處。故云認悟中迷。此文
先說身心正報。下文方指山河依報。
○二兼示依
正不二以斥顛倒行事。】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
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文分二節。初約事造明顛倒之相。晦昧迷之始。即
無始無明。無明本有故言無始。因此而成空界根
身故又云迷始也。空為無明所生。全體是無明惑。
如世間虗空。無日月燈則無光明。故即空為晦昧
[002-0635b]
明矣。有空之後次生山河大地。法性為因無明為
緣結暗為四大之色。是依報也。有依報巳方有正
報。以四大色雜妄想心。妄想所成之相是為眾生
之身。上色字指四大之色。下相字乃眾生之相。眾
生有旁正研醜之相。元是結暗所成故隔皮膜不
見五臟也。有身之後次論心識。五塵影子積聚于
內。搖動不停。六識之用各緣外境。奔逸無巳。以無
止動之功能一以昏動而為心性。幽溪云始則無
始無明元以昏動而為依界。如後文云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則昏動具說。今文但影略耳。後則眾生
妄想。又以昏動而為病根。昏則昧昧失本性之明。
動則擾擾失本性之寂。妙明既失常輪生死。既以
為心。決認在幻質之內。詎非迷之至乎。不知下次
約理造明顛倒之由。又為三。初法。次譬。三斥。初法
中色身。正也。山河虗空大地。依也。咸是妙明真心
中物。依正不二也。前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
成體。今亦是廣前所說。如十不二門論不思議境。
而有總別二意。總在一念。別分色心。今文亦然。妙
明真心總也。色心依正別也。若不論別。則不知自
心元具諸法。將謂諸法皆妄念所成。若不論總。則
不知現前諸法唯是一心。而色心依正各各差殊。
何以契一相一味之旨乎。知總知別。意在攝別入
總。方得心性之全。經文似明真具亦兼妄具。以色
心依正皆是妙心。豈不具耶。荊溪云他人咸知一
[002-0635c]
切唯識。不知身土居乎一心。四明云現前一心本
具千法。此圓觀也。次譬。心量廣大如百千大海。圓
離三惑如海澄清。觀譬意則知依正本妙。若非依
正色心本是妙心。何以喻澄清大海乎。棄此心量
而秪認身內之心。是唯認浮漚體也。言浮漚則非
澄清之本矣。謂此外畢竟無心。如阿難云。離此覺
知更無所有。即目浮漚為全海之潮。窮盡瀛渤之
量。是豈可哉。三斥。倍是兩重。以迷望悟名為一倍。
若在悟中安有倍乎。前以垂手喻倒。而此人顛倒
與垂手全同。其實手無正倒。性無迷悟。眾生迷之
為二。故為如來之憐愍也。
○二當機不悟。此文至
云何為主。應作一科。下即更問更答。不必合下科
為顯見無還也。今科之意止斥緣心。其文即竟。一
呈疑。】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
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
現說法音。未能忘言則現有說法之音。而我從有言說處悟。故云悟佛現說法音也現以
緣心允所瞻仰。現以攀緣心信所尊重人之言徒獲此心。未敢認為
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文中初領佛旨。次陳疑根。悲救者救其顛倒。深誨
者誨以圓理。當機知所示非常。而緣心未脫。故至
垂泣。前第一番佛顯圓理。當機未解。直似不聞。故
知華嚴乳味。二乘在席如聾如瘂固無疑矣。今第
二番暢示唯心。始似領悟。而又非真悟。圓聞豈易
[002-0636a]
易哉。雖者未盡之辭。妙音者。單承上發海潮音以
下之文。上標心性。其名雖多。妙明二字略巳攝盡。
色心依正皆在心中。故云圓滿。圓常竝說指圓教
也。而我下正述攀緣未忘。現謂現在。佛說法音現
前可據。正是所緣。而我胸中確有一能緣之心。亦
現前可據。能所歷然。乃分別未忘之象。因如來是
所瞻仰尊重之言何敢不信。允者信也。徒獲此心
者。此心指緣心。如此信根起念則有。不起念則無。
言思未離。根塵不脫。豈本元心地乎。重望示圓音
以拔疑根。似以能拔疑根者稱為圓音。佛不得不
以別接之矣。
○二佛斥二一遣所緣之教分三法
譬合。】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若復觀指
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
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
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
如是。」


【前文云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故知阿難寶重法音。謂至理在是。不知封文迷理
則失教意。佛故立喻曉之。初法中謂阿難未得真
悟以能緣之心聽法則法亦成所緣。非真得圓常
法性。次指月喻中。迷有三重。一迷月體。二迷指體。
文中先標。次釋。三迷明暗。亦先標。次徵釋。若就喻
[002-0636b]
論。乃極愚之人。故具出其過也。三合者。喻佛以教
指心示人。當機聞教應自觀心。若執言教以為自
心。此人豈唯迷昧自心亦迷于教。何以故。以能詮
教為自心故。豈唯迷教。亦復不識緣與無緣。何以
故。即以緣體謂為自心緣與無緣無所了故。故示
汝亦如是。
○二破能緣之心亦法譬合。】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
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
則無所去。云何離身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
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
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文中意含縱奪。須知前文阿難呈疑之語。所揀極
嚴。今此文初句是牒前文。分別。正是六識。謂以佛
所說圓妙法音為巳圓妙之心。葢承佛妙音。胸中
有一圓妙影子。似是妙心。故特斥云。若分別是汝
心者。應離所分別之音而有能分別之性。此即縱
也。此聞聲時有同時意識起。名隨念分別。後念相
續名計度分別。是皆緣塵而有豈自性歟。喻中意
兼縱奪。客喻六塵六識。旅亭可喻苦東。掌亭人喻
真心。去者。謂有時而去也。常住之謂無去。合法中
此字指分別心。若真汝心則無所去。合上亭主之
喻。謂無去則與真心同矣。此即縱也。云何離聲至
[002-0636c]
云何為主。俱合上客喻。縱少奪多。以文意在奪故
耳。于中分四。初先約聲奪。離聲則無分別之性。是
則心有時而去。聲既是客。此獨非客乎。次以聲例
色。前云允所瞻仰。是分別我容。既依色而起分別
則離色亦無性。三約外計奪。言冥諦者。依百論云。
一墮冥初生覺從覺生我心過。我心則生五塵。五
塵則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第二十五神我主諦。
古人云二十五諦。離冥諦外不出色心空。今分別
都無。非心也。非色則非五塵五大等。非空則非空
大。非二十四正是冥諦。拘舍離。外道名。即末伽黎
異稱。詳述如桐洲註。葢性覺妙明。常自現前。外道
別緣最初以為冥諦。豈非邪見。從來解者。俱謂分
別六識不行。第七緣第八識以為神我。正此外道
所執也。四責成可還。如上分別都無尚成外道。況
從聲色而起分別。離諸法塵之緣則胸中便無聲
色之影。此時分別聲影者還之于聲。分別色影者
還之于色。其是客而非亭主明矣。前第一番進明
圓理後。亦責緣塵分別。與今大同。
○二退明別教。
前第一番進明圓理則曰唯心。退明別教則指見
性。今第二番亦然。又第一番退明見性時。初舉盲
人矚暗。直示見性離根離塵。阿難不解。次因客塵
之喻比知見性離塵離根。當機彷髴有解。而非真
解焉。豈有緣心不離而反離根塵者乎。故世尊前
章重破緣心。今第二番退明見性。重舉離塵。後方
[002-0637a]
重示離根。如云見見非見。是離根也。塵是見精所
託。故先明之。此中八還。葢辨見性離塵耳。為二一
明見性無還二先承責咨請。】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
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問中言有還無還者。從聲色生。即還聲色。不與心
性相涉。是無還也。下文云。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
欲誰還。阿難不解。故問無還之體。
○二示以無還
三一簡示許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阿難雖問妙心。佛不進明圓理而且約見性以示
別義。又佛欲示無還而且于可還中示其無還故
云且也。前匿王章中始言見精。今復言見。精明元。
葢識精元明在眼曰見精明元。精亦明義。如十卷
云顧瞻東方巳有精色。乃明相未散之象。思量分
別未起稱曰明元。此體真妄和合。以含真故遇物
能見。以含妄故見相未忘。較之真心。只少一妙字
而巳。以妙是亡相之義也。只就目前指出故云且
汝見我。有汝有我猶帶妄見。自他俱冥方全奢摩
之照名曰妙心。喻有三重。孤山曰第一月喻妙精
明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水中月影喻緣塵分別。
孤山此釋為正。下文云。汝今徧觀此會聖眾。但如
鏡中無別分析。此見精也。即第二月也。又云汝識
[002-0637b]
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等。此緣慮之心。即月影
也。見精中。相是可還。性是無還。六識心皆是可還。
此兩種可還之異。古人云。第二月由揑目而成。見
精由迷真而起。但不揑目二月自無。若亡能所則
真心可了。故於見精中指出無所還地。其義如此。


○二正辨境見二一明境可還二一示八境二一
顯境。既相是可還性不可還。第先簡其可還則不
可還者自露。】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
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墻宇
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虗之中徧是
空性。鬱𡋯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先示可還之相共有四雙。先明暗。次通塞。次空有。
次染淨。其中有體有相。日輪是體明曜是相。黑月
是體昏暗是相。然六句皆先體後相。唯空與塵先
相後體。故後文云頑虗還空鬱𡋯還塵。葢綺文互
現耳。分別者謂物象差別。如高下曲直青黃長短
遠近等。緣即是有。對下空境而說。𡋯塵起貌。氛亦
是氣。
○二明還。】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
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
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墻宇。緣
還分別。頑虗還空。鬱𡋯還塵。清明還霽。」


【諸變化相者四雙八雙一一相違。如明化為暗。暗
[002-0637c]
化為明。塵氛化為清淨。決無竝存。是變化也。本所
因即日輪黑月等。還者。明還日輪。與見性無關。乃
至澄霽亦爾。然此中可還。與前可還不同。前以分
別聲色之心還於聲色。此第六識中之可還者也。
今以明暗之相還於外境。此見精之可還者也。應
知見精附於八境。八相既還則見精亦不可得矣。
經意謂欲窮不還之體須盡除可還之相。如明暗
等現有之境尚是可還。況分別心乎。故簡之若此。


○二明該攝。】


「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簡現境則該眼根所對。故云不出斯類。
○二明見
無還。】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
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
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經云汝見八種等者。是指見性。所謂性不可還者
也。纔言見性即巳離根。豈不離塵耶。問。前托見精
指性。今何直指見性耶。答。今亦就見精指性。故云
見精明性耳。然見者畢竟是見性而非見精。何者。
見精附性而起。復托根塵。附性而起似自能見。既
托根塵。根塵體是無知。則見精必非能見。故今直
以能見而歸於性。當欲誰還明無還也。何以故下
徵釋。若明還日輪。并見性而歸於明便不見暗安
見八種。文中欲辨還無還。先以差無差對辨。八種
[002-0638a]
皆見即是無差。應知見精雖見八種然非無差。以
由八種而起。故體是差別非無差也。見性體非八
種。是常住法故無差別。差即是妄無差即真。諸可
還下結顯還無還義。不汝還者謂不須汝還也。若
是阿難自體則真而非妄明矣。
○三指心責迷。】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
常被淪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據今結文云。則知汝心本妙明淨。知前無還之見
是妙明心。淨覺不作結前之解。惟言此句是真。而
云見性不還。猶第二月此見屬妄。將亦須還。惟有
真月所喻真性誠不還耳。然觀經文此句元是結
前。又前文盛譚不還。而岳師言還。恐違經旨。然亦
有義。以前文云見精明性。似帶見精。今云本妙明
淨。與前有異。葢前就見精中指性。性是妙心。今結
前妙心以責阿難。文意非更進也。汝自下結責。不
知見性常住。逐諸妄想。是喪本受輪。一入生死輪
轉無巳。如來憐愍眾生。借阿難以發此歎。憐故退
明別教。作還無還之論總是權說。安有隔日輪於
心外而可為圓宗乎。
○二明見性非物二一問。】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見性無還承上文也。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者。如
下佛答。則外物有相見性無相豈不了然。由未聞
真性無相。故言云何得我真性。真性即見性也。

二答二一正明真見非物二一示見量。】
[002-0638b]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
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
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
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言問汝者。下云誰是我體。誰為物象。豈非問辭。阿
難得初果。但斷見惑。未斷三界思惑。假他而觀。以
佛力見於初禪而巳。據淨名經那律答嚴淨梵王
云。我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果。此云闍浮。從近
示耳。阿那律此翻無貧。閻浮樹名。此翻穢樹。菴摩
羅翻難分別。其果似桃非桃。似李非李故。此文泛
敘見用。而有五重。一學人。二無學。三菩薩。四如來。
五眾生。言窮盡微塵清淨國土者。如來不唯見穢
土。且見淨土。淨名經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
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據此文則如來國土
無不清淨。故云微塵清淨國土也。長水云。不過分
寸者。隔紙膜不見外物。隔皮膚不見五藏。或云以
眾生較諸聖。所見不過分寸而巳。須知見量有差
見性無差。
○二示非物二一勸檢自他。】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徧覽水陸
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
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
物象。」


【文中先定所觀。言且吾與汝者。雖至初禪且觀四
天王宮也。佛與阿難居日月宮則先觀四王宮殿
[002-0638c]
然後徧觀世間。故云中間徧覽水陸空行。目根所
對不出昏明二種。昏是外象昏暗。明亦非眼根之
明。總是前塵而巳。前塵者目前之塵。分別者物象
差別。留礙者眼光至此而留礙也。是則雖明猶昏。
於見性有何涉乎。汝應下勸簡自他。因前問云何
得知是我真性故勸分別自他。他即妄也。自即真
也。今吾下正問自他。後文云。我與如來觀四天王
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據此則佛將阿難明矣。誰自
誰他即問辭也。
○二正簡自他二一明他。】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
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
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簡外物中文有三重。從日月宮起見是見之源。因
佛力加被使阿難至日月宮便可徧觀外物故見
從日月宮起也。或以見源為真見其說謬矣。此文
因上云誰是我體誰為物象。故今承上簡三重所
見皆是物象。七金山者。此界有九山八水須彌居
中鐵圍在外。中七金山。繞山有七香水海。第七山
外鐵圍之內即第八鹹海。今四洲皆在鹹海中耳。
七金山有種種寶林皆有光明。言漸漸更觀者。既
居日月宮則日月宮為近。由近而遠故云漸漸。風
動塵起等即所見四洲之事。芥小草也。如此三重
昏明不同。皆所見外物非阿難能見之真性。此屬
他而不屬巳審矣。
○二明自。】
[002-0639a]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
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
見性。」


【指上三重名諸近遠。近指日月宮。遠指雲騰鳥飛
等。上文三重所見咸物非汝皆是外象。至此中方
出自體。先指見精。次指見性。言見精清淨者即根
中清淨四大是見精所託。然見精亦未離物象。統
諸差別雖屬於汝猶是妄見。若見性無差離物獨
立則真汝之性矣。大涅槃經云。眾生佛性非內非
外猶如虗空。一切諸法因緣故生。因緣故滅。眾生
佛性不破不壞。不牽不捉。不繫不縛。如眾生中所
有虗空。彼經明眾生身中無有佛性。故曰非內。是
見性離根。今經明見性離塵即是非外。其意大同。
皆明真性如虗空耳。此真性的是中道。亦名佛性。
在今文明見性無殊即不破不壞。不牽不捉。不繫
不縛之體也。由隨染緣喪本受淪。若見此者。即信
眾生皆有佛性。佛因眾生不知此性。故離塵示之。
離塵之處名奢摩他。然前章明見性無還。今明見
性非物。義猶未全。若曉日輪本無。艸芥非有。如同
別妄見中說方名奢摩他微密觀照耳。
○二展轉
破見是物三一示見非物。】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
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002-0639b]


【若汝不知真性認見即是差別之物。則吾見亦即
彼物汝應見之。若同下縱也。謂若吾與汝同見名
為見吾之見。破云吾不與汝同見之時於外境上
應少一物而汝何不見耶。如來天眼無所不矚。然
不與阿難同見亦可云不見。此順肉眼而為言也。
若見不見者。縱妄意推測謂見吾不在即是見吾
不見。既云不見豈可見乎。彼不見者以見望不見
稱不見為彼也。於外境上既不能辨吾之不見。則
亦不能見吾之見。見之非物明矣。云何非汝。
○二
約物我結過。】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汝執見性是物亦應物即是見。則汝見物時物亦
見汝而體性紛雜矣。又汝見是物我見亦是物外
物復即是見。自他不分情無情無辨一切俱不安
立。葢若論世諦必汝是汝。我是我。情與無情逈然
各別方安立也。若失本位豈安立之道耶。
○三結
責當機。】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云何
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承上言汝自汝我自我。汝見之時是阿難而非佛
方名安立。則汝見性周徧照物非汝而誰乎。葢汝
是無相佛是有相。雖云承佛威力見於初禪。而見
時實是阿難而非佛也。因問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002-0639c]
故今結云是汝非我。言周徧者。從日月宮至七金
山等一一皆見故曰周徧。周徧之言密顯阿難有
平等法身與佛無殊。孤山曰。性汝不真者。謂真性
在汝而不自知。反取我言以求其實迷之甚也。責
之深也。
上兩科雖退明別教然是入圓教之方
便。以明見性非物則根塵自破。根塵破巳方可會
根塵而為自心。不然。未破妄而顯真豈不全同外
道耶。
○第三番圓別進否文分為二。先明圓證次
明別理。前二番進明圓理則論唯心。退明別教則
論見性。今第三番即就見性以辨圓理。文分為三。
初明圓證超觀大觀小。次明圓證出是見非見。三
明圓證離因緣自然。初文先問。前言見性非物無
相之旨巳自昭然。今復以大小縮斷為問者。大小
縮斷即是有相。更除此疑方徹無相之旨。此阿難
愈疑而愈深如來愈談而愈妙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
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國。退
歸精舍祗見伽藍。清心戶堂戶邊堂內但矚簷廡。世尊。此
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
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墻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
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問中先敘見遠近。因前文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
細推遠近不無致惑故作此問。文有三重。牒前佛
云觀四天王所住宮殿故云觀四天王等勝藏殿。
[002-0640a]
若欲觀四王寶殿必須居日月宮。以佛神力欲居
則居此阿難隨佛事也。承上居日月宮故云退歸
精舍。伽藍梵語。此云眾園。先徧一國。次見伽藍。後
瞻簷廡。廡大屋四邊重簷也。世尊下次疑大小。重
牒前問唯作兩重。若欲對辨兩重即足。一界初禪
也。一室講堂也。借力見寬自力見狹。巳陳大小。次
作縮斷兩疑。言不知斯義所在者。縮則非斷斷則
非縮。縮耶斷耶斯義何在。下文答意。亦非斷亦非
縮。故曰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二答二一正破疑
二一正破。】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
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
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
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
虗空方相所在。」


【一切下先總明離相。既明見性非物即無諸相故
總決之。一切世間即根身器界之類。大如一界。小
如一室。內外如墻宇夾斷也。諸所事業如方圓高
下通塞明暗等。前塵即天宮精舍等。阿難雖就見
性為問。然所疑大小內外實屬前塵。塵則非見豈
可混耶。言見無舒縮者。以非大則無舒。非小則無
縮也。譬下以虗空為譬。器喻前塵。空喻見性。見性
[002-0640b]
無相唯空可以譬之。方圓喻大小。見性無大小不
妨示為大小。虗空無方圓不妨示為方圓。故見方
空。吾復下雙問。為復定方為不定方此問辭也。若
定下雙破。別安下破定方。空若是方於此處別置
圓器空應無圓相矣。在方器下破不定方。汝言下
結顯。汝言見性或縮或斷要將一義決定。但虗空
中無定方不定方二義。豈可又於二中決定一義
乎。見性可例知巳。若復欲令入無方圓等。者明復
本也。但除器方不須說虗空之中更有方相可除。
只一方相何必兩番除之。見性亦然。但離前塵則
無大小。不須言離塵之外更離見性中之大小。

二反難。】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
齊於日面。若築墻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迹。
是義不然。」


【前文是總破舒縮。今是別破夾縮。先破縮中云挽
見者。挽如挽弓之挽。既非可挽則非可縮明矣。次
破夾中云續迹者內外皆見夾使不通。穿竇續之
續必有痕。此如來之巧辯也。結云是義不然者謂
縮與夾二義不然。
○二明圓證。】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巳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
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
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文中先明迷本。觀大觀小執情之本故先斥之。何
[002-0640c]
但阿難一切皆然。何但今日無始如是。迷巳為物
無明惑也。謂無始來不覺心動而有其念。從此變
生根身器界迷真性之巳。成色心之物。色心既成
真性即隱。故云失於本心。始既迷巳為物。終必為
物所轉。觀大作大會。觀小作小會。非為物所轉而
何。須知為物所轉之言巳徧該三惑矣。若能下明
圓證。云若能者難言之也。名字觀行位中初修轉
物之觀。至相似位猶未能真轉。唯別初地圓初住
方能轉物便同如來。到此身即是心名為圓明。此
與上失本心相反。道場者證道之處。今論自證邊
事故曰道場。道場在同居土中不須移動而一毛
端能含十方國土。毛端且不動何況道場乎。前既
以觀大觀小為物所轉。則小能容大名為轉物。其
義明矣。又身心屬巳。而毛含國土即是會物為巳。
此離迷巳為物之惑也。古人如長水釋此文同四
卷之圓照法界。吳興評之。謂今文是攝事歸理非
從體起用其義極精。交光徒非古人安知古人之
意哉。問。毛端亦事國土亦事安云攝事成理。答。一
毛端正是理體即寂光土。寂光諸土無二無別。寂
光是理諸土是事。寂光理通諸土別異。以理通故
云一毛端。以別異故所以稱為十方國土。問。一毛
端是身分極微之處何以稱寂光乎。答曰。若論今
文有多種義。而攝事歸理為義中之要。言多種義
者。若轉大小即大小相容也。若會物為巳即自他
[002-0641a]
不隔也。若身心圓明即色心不二也。若以身對土
即依正互融也。若一毛含十方土即一多無礙也。
更有多義不暇具明。而義中有要。以前兩番進明
圓理只論唯心。今番進明圓證獨揭唯色比前更
深。是發明身心圓明之騐。葢心具易知。色具難解。
經第四云。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
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據經所言。心具
諸法人所易曉。世雖至愚之人亦能記憶少壯及
老及他人之事有何限量。由其所知推及其所不
知靡不包容殆信然矣。所以前雨番初明圓旨且
論唯心人猶易信。唯色唯心義實不異。在凡位中
色具難解。唯聖人達依正之色無非自心。色具宛
如心具。毛端國土皆是色法。以類相從自能容受。
所以經言身心圓明正顯色即是心成唯色法門
也。此中雖論毛含剎海而亦兼明一念具法。以上
文云身心圓明。豈非明色具即是一念具耶。一念
是時之極促。一毛端是色之極微。時雖極促處雖
極微。然分量巳全可論具法。身土既融時處豈不
即耶。前兩番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其中自含一
念具法之義。今揭色具意亦兼之。古人明一念具
法是寂光土體。如義例云。他人咸知一切唯識。不
知身土居乎一心。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
無二無別。遮那之身與土相稱。法與報應一體無
差。今例此義色具即心豈非寂光。寂光攝下三土
[002-0641b]
故含受十方國也。色心依正鎔融總攝全成寂光。
則古人攝事成理之說更無惑矣。前兩番明圓教
之因。今論圓教之果。如來本意在圓。故對觀大觀
小而即明小大相容耳。
○二明圓證出是見非見。
前章雖從見性明圓是圓即別義。而云身心圓明
其語尚寬。今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
的就見以明圓證。於中先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
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
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
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
垂大慈開發未悟。」


【若此見精必我妙性者。前文於見精中點出見性。
如云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象雖有差別見
性無殊。此於見精中點出見性也。而妙性之言指
毛含國土等義。故此問從見性無還見性非物及
若能轉物三章發來。見性現在我前此句是生疑
之本。由前文有見性周徧非汝而誰等語。據此而
疑現在前也。後文云。汝見虗空徧十方界。有空無
體。有見無覺。故知見精中元有一分。不附身根名
無覺之見。阿難先巳見及此矣。見必下執見以疑
身心。見性洞然必是我真。此性既在眼前巳離我
體。現今身心須不是我復是何物。次而今下執身
心以疑見。謂如我思惟則身心有知。彼見無辨則
[002-0641c]
見未必是我真也。彼者外之之辭。三若實下明墮
物能見我之過。如世尊言必以見者為心。以令我
今見故。見性是我則身非我。以身不能見故。前文
云汝既見物物亦見汝。今見在身外何殊物能見
我耶。汝即我也。言何殊者亦非全同。以見在身外
似有反見我身之義。阿難之意似猶未信見性是
心。然皆據見現在前發此疑端。惟垂下結請。
○二
答二一破執二會通初文三一如來破執又二一
總破見在我前。】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見在我前是生疑之本故先斥之。以其墮劫濁也。


○二別破是見非見又二。若實至別有自性等總
明物非是見。須知文意元不立物即是見以為所
破。但破見在前耳。因阿難執見在前。故佛難云明
暗色空無一是見可云見在前乎。然縱物無是見。
而於萬象前剖出精明同物無惑。亦得謂之見在
眼前。故佛難破中具有二義。即破是見也。答中亦
分為二。先答物無是見。次如佛所說下明不能於
萬物象前剖出精見。則必不可云見在眼前。阿難
所說合佛難意故印云如是。】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
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
[002-0642a]
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
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
若空是見。既巳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巳成見
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
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阿難言。我今於此重
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
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
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
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文云汝實見者。謂實有眼前之見則必有實法可
示。且今與汝者。且以物為例。祇陀林下皆是所見。
日月恒河極見所至之處亦所見耳。下文方明種
種相皆有形可指。若必句重牒計也。以物例見。物
在眼前而見亦在前。則物有可指而見亦必可指。
故云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也。阿難當下明物無是
見。又二。先明即物無見。謂若以空即見。則既謂之
見即不得謂之空。次物亦然。汝可下。謂即物既不
可得。會須於萬象前剖出一見。方可云見在汝前。
譬如壁畵。畵雖依壁然不妨壁是壁畵是畵。是即
可剖。今見亦然。合此二義皆名物無是見。謂萬物
中無一是見之處耳。佛巳明示物無是見而猶未
決其辭。以使阿難自決所以斷其疑也。文言精明
淨妙見元則見精見性皆在其中矣。阿難答中方
正明物無是見。重閣講堂領上祇陀林等。恒河日
[002-0642b]
月領上上至日月前對恒河。舉手等領上物無是
見。言縱目者義當舉手。故下即云指皆是物無是
見者。如佛所說下正明不能剖物出見。阿難雖云
見在眼前。而佛令其析出見性則不可得故竟決
之。
○二明物無非見。】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
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
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
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
我實徧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
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
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
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下述其所言。精見二字亦該見精見性。前世
尊先明即物無見。次明析物無見。析即離也。阿難
答中亦分為二。今但言離者是必前文意重於離
耳。前謂見現在前必有可指。豈明暗色空即是見
乎。此既不可。須於萬象中剖出一見亦得謂之見
在眼前。則前問答中意重於離明矣。雖言為離元
是是見中義。以若於萬象中析出一見。即是物中
有此見也。故結云則汝所指等。結語雖單承離物
無見亦該即物無見。故云是物之中無是見也。今
復下別徵非見。更觀之意在徵非見也。然佛亦不
結而使阿難自決。既云徧見便不得云非見。此中
[002-0642c]
祗應破非見。而即非俱破者謂進退皆不可而決
其無非見耳。言我又思維者。前思無是見。今又思
無非見也。微細者。欲尋非見之義故云微細。兩關
皆破佛意可明故復印之。溫陵云。二義無定佛皆
印者。以色空等象如虗空華本無所有。不可定指
也。
○二大眾茫然。】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大眾茫然者。如前問答。以為是見則無所指故是
見之義難立。大眾巳懷迷悶。以為非見應無所矚
故非見之義難立。大眾復懷迷悶。而佛反兩印之
迷悶轉深故茫然不知終始。幽溪云。經家特言非
無學者。無學之人巳證偏真則色空巳盡。豈更執
乎。所不及者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耳。大
乘小乘漸頓偏圓於是乎分。終始者。如虗空華是
義之始。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義之終。又如虗空
華是義之終是見非見至此而斷也。追遡其本元
是菩提妙淨明體即其始也。有無不決故失其所
守。
○三如來安慰。】


「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
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
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義。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變慴者。失其所守則變。一時惶悚是慴。慴專入聲。
怯也。或云懼也。特言無上法王真實語者。是見非
[002-0643a]
見皆非真實今俱非之。意欲明圓教中道是真實
語也。如所如說者。如於真如之理是稱理而說。不
誑則不欺於人。不妄是斷除妄語。或以如來五語
釋之亦是。具如會解。不死矯亂者。言其立義甚有
無不決如十卷中云。或言其有。或言其無。亦有即
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即矯亂而不決也。

二會通二一文殊騰疑請問。】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
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
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
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
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
尠。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
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大眾雖蒙安慰未啟幽關。故假文殊槌砧相叩。文
分三節。初總述四眾不悟。發明二種者。謂是見非
見二義也。精見與色空相對有色空是見色空非
見二義。若其悟明即知離是非是亦成佛果。二明
不悟所以。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者。謂物既是見必
可指其何者為物中之見也。是義指物無是見物
無非見。二義所歸是旨歸之地。如下明菩提妙淨
明體離是非是豈非義所歸乎。因如來所示其意
甚深。尚非無學偏空境界。況阿難有學。及諸四眾
能無驚怖故非善根微薄。三惟願下請如來發明。
[002-0643b]
此正叩所歸。舉二以叩不二也。元是何物者。下佛
云。元是菩提淨明體正答此語。
○二如來正為會
通二一正明絕待。】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
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此中文意。近代諸師皆以萬物一體釋之未必然
也。考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見外書。自肇公引用
遂為見性之極談。亦須究其所以。夫根身器界皆
是虗妄。欲以目前萬法而即會成一體。此乃帶妄
釋真徒成妄法。今此文中有破有立。欲證菩提淨
體必須破盡根塵。破後論立方明萬物與巳為一。
苟或未破即立豈通方之大道乎。文云。如來大菩
薩者。如來極果菩薩分證。皆有自行權實二智。三
摩地或云即是三摩提。然三摩提是所修妙因。三
摩地是所證習果。當有因果之分。果上所證或即
三昧之別名也。見是根。見緣是塵。所想相者。六識
各有所想之相。如虗空華者。自緣而言之不可謂
之見。不可謂之非見。緣無定性即不可信則緣若
空華。自見而言之不可謂之緣不可謂之非緣。見
無定性則不可信故□若空華。前文大意是破前
塵。此中破法根塵咸破。又自首卷來。言見性脫離
根塵。未言根塵本無所有。至此方喻如空華。故非
極果聖人登地菩薩安能破盡根塵二相乎。根塵
[002-0643c]
既破六識例知。此乃自行之權智也。破法之後須
明立法。根塵同源本無二法唯一菩提妙淨明體。
妙即中也。淨即空也。明即假也。竊觀此處文意方
指物與見元是一體。萬象叵得見亦安在唯妙淨
明體而巳。文重此見及緣四字。涅槃云。明與無明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行之與識智者了達其性無
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今見與緣其義亦然。本無
二法即是妙明。如立是見。是指妙明即是妙明此
語誠贅。如立非見。乃指妙明非是妙明此語更乖。
妙明離是非此自行之實智也。問。前文殊問元是
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今答元是菩提妙淨明
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其義巳足。奈何於破法中
先云不可謂是見不可謂非見耶。答。前云若樹非
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常作是觀知如
空華。即推檢入空之道。應知權簡之法必以自他
相對破是非是。若妙淨明心只是一體中無是非
是也。
○二引例釋成二一指人引例二一指人問。
以見與見緣元止一真心故直以文殊喻之。問。前
云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是將
根塵對辨無是非是耳。今何直就真體言無是非
耶。答。前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巳是卷
妄歸真。故此問答中直就真體言無是非也。】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
文殊。」
[002-0644a]


【妙明似遠。今舉菩薩當身而問則執情易破玄指
易彰。如汝文殊例立菩提妙淨明體。更有文殊是
文殊者例立妙明是妙明也。譬如今人居平無事
必不言我是某甲。若作此念全成疣贅。文殊亦然。
故今佛問為更指文殊是文殊乎。為無文殊例立
妙明非妙明也。為不許說是文殊遂無文殊耶。此
喻義旨最深語言最淺。講者勿支離其詞也。
○二
領意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
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文殊答佛。我真文殊本無乖舛。何須印定我是文
殊。真之為言最妙出於是非之外。若有是者須言
文殊是文殊豈非一句中而疊兩文殊耶。然我今
日雖不言是文殊。非定無文殊可得也。故只就一
人之身本無是非二相此事易明。而非文殊不能
答。妙明真性可例知矣。
○二說法釋成二一離是
非。】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
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
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世尊合喻雙明真妄。此見至如是總標真妄。本是
妙明等者。言止是一實諦法。大經云。如醉未吐見
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見不轉不見於轉。今亦
如是。止是一實相無根塵之異。妙明即寂照也。無
[002-0644b]
上菩提寂照不二之道也。於中無法不具無相不
融故曰淨圓真心。妄為等者。謂真心中本無二法。
妄心起時遂為色空之塵。聞見之根。以不二而成
二法葢無明之力耳。如第下更立喻也。上文既雙
立真妄。以根塵為妄。妙明為真。此喻從上根塵發
來。第二月總喻根塵。如第二月對第一月不可言
是月非月。色空對見不可言是見非見。以見中有
妙明即可以真月喻之。但一月下舉一月喻淨圓
真心。此喻從上妙明發來。正同文殊喻意。二月既
妄一月乃真。何必言是月非月。是直明真體中無
是非耳。
○二明得失上文雙明真妄故今以妄為
失真為得。】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
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見與塵是根塵之妄。若言色空是見非見即種種
發明乃從根塵而起攀緣。故妄想一動終不出是
非之外。雖不可定亦不能出。葢善觀則出是非之
外。不善觀但見其不可定耳。若契妙性遂脫根塵
豈論妄想。指非指即是非是也。前云若是見者應
有所指詎非以指為是乎。則非指之為非是可知
矣。輔行云。妙境義成妙觀斯立。正此意也。由是言
之。圓融之理必脫根塵。而言根塵是道亦須善會。
圓教之門必除妄想。而言妄想即道不可浪宣。故
前咄破妄心為入真之要路矣。
○三明圓證離因
[002-0644c]
緣自然。前兩科皆明圓證。此亦是進明圓證之文。
菩提妙淨明體必離因緣自然故有此番問答。後
文處處言離因緣自然從此文始。為四一明見性
離自然二一疑自然。】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
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
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世
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通等常
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
生非滅。遠離一切虗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
何開示不入羣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問中言覺緣者。歷觀前後諸文多指見性而為覺
體。緣指萬象森羅。緣即是覺。乃以緣廣顯覺體之
徧。上文以第二月喻諸根塵以是非是等為妄想
分別。今皆遠離即常住非生滅也。次與外道對辨
者。小乘中明無常無我與外道逈別。大乘所說每
似外道。故涅槃中有舊醫乳藥新醫乳藥之喻。又
云非聖凡夫皆說有我悉是此意。梵志即婆羅門。
謂是梵天所生。秦言淨裔。而云先者乃巳死之人
也。娑毗迦羅秦言金頭。所立二十五諦中首云冥
諦。謂冥然莫覺不生不滅。有似乎湛然常住性非
生滅。投灰苦行外道。說真我徧十方有似覺緣徧
十方界。內外恐混誠須辨明。世尊下引昔教對辨。
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唯得通者能到。斯義即內
[002-0645a]
教外教差別之義也。一切外道多宗自然。彼云如
龜陸生自能入水。毒蛇生巳自然食土。如刺頭尖
誰之所作。飛鳥毛羽自然色別。世間眾生亦復如
是。有利有鈍有富有貧。有得解脫有不得者。是故
當知一切法中皆有自性。果如外說則斷惑證真
義皆不立。佛說因緣者。由煩惱因緣則有生死。由
修道因緣則有涅槃。眾生能淨三業便革凡成聖。
正說勝邪豈外道所能及乎。往日所說以因緣而
破自然義猶易識。何意今經所說全類自然。葢非
生非滅即是自體本然也。言遠離虗妄顛倒者。虗
妄謂根塵。顛倒為妄想。離此則凝然不變必非因
緣。今觀下文言常不言徧者常可以該徧也。是則
邪教亦有自然。正教亦有自然。何以辨耶。獲真等
者。謂不同冥初神我也。
○二破自然二一斥疑總
責。】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


【從首卷來種種開示巳非一端故云如是開示。開
示二字冠下方便真實。謂開示權實二義。前兩番
退明別教是方便。三番進明圓教是真實。權實竝
用汝猶未悟。反起計度惑為自然。
○二歷境別破。】


「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
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
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
[002-0645b]
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
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此中先定。次破。甄者別也。阿難以常住之法不從
因緣故疑自然。而今以見明暗等為自然。明暗空
塞仍屬因緣生滅。與問似不相蒙。因外道以鵠白
鳥玄及刺頭尖等為自然。是未破五陰而計自體
本然。今欲例之仍當于根塵中立自然計然後委
破。故須以見明暗等為自然則與彼相肖。又此中
文意非以明暗空塞為自體也。乃以見明見暗之
見為自體耳。故定中云此見為復以明為自。暗等
例之。若明為自下破。謂若以見明為自應不見暗。
見暗則隨緣轉變非自然也。元可見暗故見非明。
下三句亦然。次云明時見性斷滅者明時便無自
體是斷滅也。
○二明見性離因緣二一疑因緣。】


「阿難言。必此玅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
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長水云。既非自然必是因緣。因緣之法無常生滅
此有彼無。豈同覺性湛然常住圓滿十方。故問云
何合也。
○二破因緣。】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
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
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同於明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
[002-0645c]
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
空塞。」


【若中先破因。次破緣。皆先問次破。言汝今因見見
性現前者。交光云。汝今因見下應補明等二字。未
必然也。彼謂見性仗外緣始現。不知此中具見根
見性二義。因見根顯色而見性現前。前文云。眼能
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正是此義。所見不離明
暗空色故曰因明有見等。問。若無見根見性遂不
現前耶。答。凡夫固賴見精映色。聖人亦寄根明發。
又盲人矚暗見性何甞不現前。今就阿難故云汝
今因見也。破意者。若因明有見見從明生。明去則
見亦去豈見暗乎。餘亦例之。次破緣者。因是親生
種子。緣是助緣。如苗以穀種為因。水土等為緣。缾
以泥團為因。輪繩陶師等為緣。因明有見此義難
立。緣明有見乃是正義何故破之。葢小乘雖立因
緣。大乘起時須破因緣。所謂深觀緣起即證無生
也。言緣空有者。謂見性藉空助發而有。苟為空所
助發塞必不能助發之矣。此文因中以明暗例空
塞。緣中以空塞例明暗。真際云。因親緣疎故分二
門。
○三明正體。】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若離思議當體即是。」


【破執巳竟次明正體。無妄緣雜稱為精覺。即見性
也。雲間補遺云。此中先破性執。從無非不非下破
[002-0646a]
相執。非因緣破因緣性計也。亦非自然性計也。非
不自然乃覺性之自然也。以由上文將覺性自然
與彼外道自然相類。今分別之破彼立此。然補遺
云。據理合有非不因緣句。然既無文何必強加。後
云必妙覺性非因非緣。據此文便不必加美。補遺
又謂無非不非句破自然之相執。無是非是句破
因緣之相執。愚謂性相分文甚有眉目。然無非之
非總承上四个非字而破非與不非之相。非與是
對故復言無是非是。亦破相也。以下文云即一切
相。故預遣其是而言是無非是。古德云。情可破法
不可破。情可破故離一切相。法不可破故即一切
法。所謂存然亡然不可得而名焉。
○四結責。】


「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
如以手掌撮摩虗空。秪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執捉。」


【阿難起諸計度總由思慮不忘之故。故責云於中
措心。因緣自然皆世間戲論名相。外道計自然小
乘見因緣悉名世間。正覺中不容有此分別也。孤
山云。手掌喻妄情。撮摩喻推度。虗空喻真心。秪益
自勞喻生死輪轉。真覺不可措心。如虗空不可措
手。
○二第三番退明別教為圓教之否。何故有此
番退別。前示菩提妙淨明體不屬因緣自然。離一
切相即一切法。阿難終疑見從因緣生。佛明見性
畢竟不屬因緣。言離而不言即遂成別教。又此科
中先明見非明暗通塞。次明見非是見。真妄分途
[002-0646b]
豈非別乎。以至後文同別二妄等皆是別義。二妄
之後終開解文不復論別。科分三一辨真俗二諦
二一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
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
眼。是義云何。」


【問中必妙覺性亦指見性。溫陵云。緣生之見因空
而有。因明而顯。因心而知。因眼而見。幽溪云。唯識
明眼識具九緣。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分
別。七染淨。八根本。九種子。若加等無間緣即成十
也。今於外合境為空明。因眼即根緣。因心即作意
等五緣。然涅槃中亦但四緣耳。
○二答二一判二
諦。】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諸佛常依二諦說法。世諦有因緣。第一義諦不屬
因緣。葢外道不知因緣生法但言見者是我。佛說
見具四緣破彼我為能見之執。雖破外道但是世
諦非第一義。
○二明二諦三。先破世諦。此文與初
卷盲人矚暗見性是同義亦無別。葢重舉之以破
世諦耳。前明見性是心非眼正離內根。不賴明緣。
亦離前塵。今明見性不賴明緣。是離前塵。暗中有
見何藉內根。辨見將終雙脫根塵以結歸前之見
性。向下談見見非見與是心非眼何以異乎。】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
[002-0646c]
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
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
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
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
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
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
見。」


【初世尊問世間人說我能見。以世間人心所解名
為世諦故問世間人也。見後起執說我能見。正見
之時元無此執。故知世間之稱總該二乘。說我能
見指凡夫迷執耳。云何下雙問見不見。謂何因緣
名見。何因緣名不見也。答中世人之言總該凡小。
因於下答上云何是見。凡夫不知因緣。亦不憶見
因日月。若知因日月即不言我為能見。今云世人
因日月燈似隱譏凡夫之失。凡夫因三光有見而
歸功於目此是我執。二乘知從因緣生見而法執
未忘亦名為見。皆以見明為能見也。若復下答上
云何非見。故知凡小秪貪多見。若得三光所見即
多故云種種。黑止一種故不云見。阿難下佛破不
見之執。文分三。初反破。既云不見。則一無所見豈
見暗乎。次若必下正破。暗中有見則不賴根并不
賴塵何仗空與能分別心。故佛此言四緣俱破。若
在下立竝顯不見之謬也。以明例暗明亦無見。遂
至二相俱名不見是豈可哉。三若復下結破。明來
[002-0647a]
暗滅暗來明滅是相陵奪。見性常住不籍根塵無
時不有。可云無三種光明不見耶。世間人所見既
謬。則因世立諦亦無究竟。此以第一義破因緣也。


○二明第一義。】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先示見性離前塵。明暗色空四種是塵。古人謂見
精離前塵。然見性可不離前塵耶。後經云見精映
色結色成根。又云此見離彼明暗二種畢竟無體。
據此文則謂見精離塵恐未必然。當是見性離前
塵耳。次明見性離內根。四義成就。四字。溫陵以為
結上起下其說是也。見見等者。上見字是見性。下
見字是見根。見性非是見根故云見非是見。從古
解者。謂有真見見於妄見之義。如吳興云。見明之
時見非是明等。皆以能見見於所見。能非是所也。
例今見見之時義亦如是。即以上見字為能見。下
見為所見。吳興此解最當。葢明暗空塞元由妄見
而立。體即妄見。若見明暗空塞即見妄見。妄見既
為所見則能見者必是真見而非妄見矣。故云見
非是見。真見尚離妄見。妄見何可及乎。須知見明
暗時即是見見之時不可作兩時釋之。又凡位巳
然但不自覺不可定入聖位方能見見。此義稍似
[002-0647b]
難明所以下文重問重釋。言因緣自然及和合者。
下文將破和合故竝舉和合也。
○三結斥勸進。】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
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部屬方等故須彈斥。但知因緣不知見性故云狹
劣等。吾今下勸勉。離根離塵即妙菩提路也。辨見
至此其文將終。有師云。前文秪辨得箇見精。到見
見之時見非是見二句方破見精。恐未必是。幽溪
云經文始於是心非眼至於見見非見一就見性
而辨。無動無遷無還。非物皆是見性。唯無還中云。
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
月非是月影。然雖托見精實辨見性。故結云則知
汝心本妙明淨。非即妙精明心乎。所以前後皆顯
見性。問。若爾諸文何異。答。經文進圓退別其三番
圓教自是一途。別教辨見諸文亦有次第。如最初
舉盲人矚暗示見性是心非眼正示離根。又云前
塵自暗見何虧損亦示離塵。阿難不解。所借客塵
之喻明頭自動搖手自開合見無所動雙離根塵。
阿難稍解。而緣心猶未伏也。欲伏緣心再辨八還
正示離塵兼示離根。離塵易解故先明之。嗣後多
以離塵為正意。直至今文雙離根塵。明見見非見
始復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之宗。而辨見之文竟矣。
向下同別妄見深明見見非見之義也。
○二破同
別妄見二一牒前說疑請。】
[002-0647c]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
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
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
心明淨。作是語巳。悲泪頂禮承受聖旨。」


【因聞見見非見重請發明。但此中遠請和合不和
合相。近請見見非見。桐洲云。和合即因緣相。不和
合即自然相。雖聞因緣。未曉和合。雖聞自然未知
不和合相。所以上文云。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
合相。下文云。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
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也。
見性朗然名大慧目。破除妄見則覺心明淨。
○二
約二見開示二一訶誡許宣。】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
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
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
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如來欲示後文深談空觀。將欲敷演者。將說五陰
三科之文。陀羅尼此云總持。下文陰入處界。一一
皆是如來藏理總攝諸理豈非大總持乎。諸三摩
提者。上文從徵心起為一三摩提。自行從一門入
也。下文五陰三科為諸三摩提。欲化眾生須徧習
諸法門破塵沙惑也。又上是從假入空。故七徵之
後請示奢摩他。今從空出假。故佛先闡奢摩他微
密觀照然後明諸三摩提。雖順別教次第正意在
[002-0648a]
圓即云妙修行路。諸三摩提一一達之無非圓妙
三觀是入菩提之路也。上是經家敘意如此。次如
來云奢摩他微密觀照者。是從空定而起空觀。慧
眼所見非肉眼見非微密乎。上來停心諦理多屬
於止。今徧破諸法應屬於觀。止觀皆名奢摩他。但
觀今文先奢摩而後三摩。從空出假其義明矣。幽
溪云。此文以方便隨緣止徧歷萬法為總持。故曰
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而云於奢摩他微
密觀照心猶未了者。葢欲示以即定之慧猶瓔珞
所謂從空出假也。所以前文奢摩他唯約一根而
辨。非以捨博從約者為奢摩乎。次漸推廣歷三科
而辨。非以約該博為三摩乎。次明七大各各清淨
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非以博約雙
融為禪那乎。幽溪以從空出假判釋今文甚得經
旨。假從空出故於今文無惑。可入後科。獲菩提果
者。亦酬前得成菩提圓三止觀之請耳。化他之法
無不咸備。令諸有漏亦得菩提。
○二推因正說二
一示輪迴由妄。】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
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
眾生同分妄見。」


【阿難本問見見而佛明二妄者。以妄見有相。真見
無相。妄既有相可以真見而見之即見見也。於中
先標。次云何下列。標中輪迴世間多指分段生死。
[002-0648b]
見有輪迴則受生死。故云由二顛倒分別等。逐妄
迷真名為顛倒。分別是顛倒之因也。竊研見妄之
言是指妄惑。然此惑以苦為體。由見有苦報是名
見妄。豈非以苦為體乎。見妄本無所從來故云當
處發生。二妄皆由業之所成即招輪轉故云當業
輪轉。是則惑業苦三聚在一處不得相離。天如曰
別業者一人妄見也。同分者多人妄見也。故後文
先引別業且喻阿難一人眼根之妄。次連同分廣
喻十方眾生根身器界同一妄耳。交光云同分有
惑無業。別業方能造業。然後文云。同見業中瘴惡
所起。瘴惡豈非苦乎。見業豈非業乎。知故同別二
妄皆具業惑苦三明矣。
○二約二見廣釋二一正
明二例合初文二一別業妄見三一指人。】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
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云如世間人者下文自有例釋。能例如所例故云
如也。病目見影亦可稱別業。但文意不過以為能
例而巳。葢以別業之易知例別業之難知也。目本
無病燈亦無影。赤眚為妄見之因圓影為妄見之
境。眚翳之類。如人病目多紅色也。
○二正破二一
破即。】


「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
之觀。若是見色。見巳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
[002-0648c]
何等。」


【先定。次破。五色圓影元是目病。恐人疑病目所見
病既是實圓影非虗。故須委破。破即燈中謂果是
燈色。非眚人亦應見之。故責非眚何不同見而唯
有眚之人見耶。破即見中見巳成色不應別更有
見。則見影者應不名見是何物耶。見色之言太混
所以受難。若云見病為色。而見圓影者元是無病
之體有何過乎。會解云色即影也。
○二破離。】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
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屏帳几筵既無圓影則非離燈。應非眼矚者。謂應
是耳鼻所識。此展轉破離以生下結顯之文也。

三結顯。】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如第二
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揑所成故。諸有智者
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此亦如
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
見。」


【文分三節。初結示色實在燈。言彼五色重疊實賴
燈現。如屏帳等不出圓影則在燈明矣。此結非離
燈別有也。然雖不離燈而實不從燈有乃見病所
成。此結非離見別有也。影見俱眚見眚非病者。謂
圓影與見影之見俱是目眚。見指見病。影即是見
[002-0649a]
而影見即眚。葢三名而一體耳。影是眚結非燈色。
見是眚結非見色。眚乃見病可即言是見乎。見眚
非病。釋成見圓影者名何等也。然應云見影而云
見眚者影即是眚故云見眚。又眚為有病之見。見
眚即見見也。有病之見既為所見。則能見此眚者
豈非無病之目耶。由上文云。則彼眚人見圓影者
名為何等。今出其義謂是無病之目也。即影之見
是一箇見可例妄見。離影之見又是一箇見可例
真見。如是則見見可曉矣。終不下總結上義。影是
眚云何是燈。見病是眚云何是見。於是中者。於見
圓影之中也。色實在燈云何非燈。見病為影云何
非見。謂安得於見圓影中而有非燈非見之義耶。
二如第下喻顯。以第二月喻見圓影。同是眼家之
妄故也。此第二月非真月體非水中影。何以故。以
揑目所成故。既揑所成則見第二月時得不以為
見見乎。由以揑為根元。即名第二月為揑根元。吳
興云。雙是形與非形。雙離見與非見。其說甚是。形
謂月形。離見是非見。離非見即是見。不應說是形
結非體也。不應說非形結非影也。不應說離見結
第二之觀。不應說非見結揑所成故。三此亦下合
法。目眚所成與揑所成其言相對。今欲名誰下合
喻可知。吳興云。是燈是見謂圓影由燈見而有因
緣義也。非燈非見謂圓影離燈見而有自然義也。
謂仗因託緣猶且不可。況非燈非見自有實體。是
[002-0649b]
豈可哉。別業破最委悉以為下文眾破之本耳。

二同分妄見。】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
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
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
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
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
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
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
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一國眾生共所感者名為同分。然此文亦是能例。
下文以一國例多國是所例也。今文先數諸國。次
明妄見。數諸國中先舉鹹海閻浮一面。中間平陸
有三千洲。次明大洲。三明小洲。其間數國初從多
至少。謂從二千三百至三兩百國。又從少至多。謂
從或一或二至四十五十。次明妄見中但舉小洲
兩國之一以明同感惡業。溫陵曰。暈適珮玦日月
之災象也。彗孛飛流星辰之災象也。負耳虹蜺陰
陽之災象也。惡氣環日曰暈。日蝕曰適。妖氣近日
月如珮玦之狀。星芒如帚曰彗。芒氣四出曰孛。孛
孛然也。絕迹而去曰飛。光迹相連曰流。陰陽之氣
或背日如負。旁日如耳。或明而為虹。暗而為蜺。寂
音引春秋傳云。魯哀公六年。楚有雲如赤鳥夾日
以飛。二日楚子使問諸周太史。太史曰其當王身
[002-0649c]
乎。杜預註曰。日為人君妖氣守之故以為王身。雲
在楚上唯楚見之故禍不及他國。又魯昭公二十
六年冬十一月。齊有彗星齊候使穰之。晏子曰無
益也。只自誣焉。天道不陷不二其命若之何禳。且
天道之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也又何禳焉。若
德之穢禳之何損。杜預註曰。出齊之分野也。不出
魯故魯不見。以此觀之經言騐矣。葢自一國言之
則謂之同。兩國言之則謂之異。非同不稱同分。非
異何以名妄見乎。交光云。同分有惑無業其說非
也。據經所言乃并業苦而為妄見之惑耳。字書云。
水中可居曰洲。洲者聚也。人及鳥物所聚之處。

二例合二一總標。】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二事者指同別二妄。進退者。謂進別例同退同例
別故曰合明。一往觀之下文似有三重進退。初以
燈影例目觀。二以一人例多人。三以一國例多國。
皆可謂之進退。但燈影是別中之喻目觀是別中
之法。法喻既齊有何進退。一國多國是同分中法
喻其義亦爾。唯如彼眾生下一節是以同別相例
可云進退。吳興之說是也。以法喻既立方可引同
例別。故先以燈影例目觀乃為進退之地耳。
○二
別示三一別中法喻三先喻。】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
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
[002-0650a]
眚者終無見咎。」


【先舉能例。其文有四。初直指燈光圓影為別業妄
見。二雖現似境者。謂燈影雖現在前似乎外境。三
終彼至非色所造。謂實非外境乃是能見之人目
有赤眚故成圓影。此指圓影是也。眚因見勞而發。
此指眚是見也。則圓影即見無疑。影即眚而眚即
見勞。葢三名而一體耳。非色所造斷定是見。四然
見眚者終無見咎。見影即是見眚。又眚即是有病
之見但云見眚即該之矣。若爾則見病巳為所見。
故能見者非病。咎即病也。上即眚之見是一箇見。
此離眚之見又是一箇見。實有見見之義。故舉為
能例焉。前文云。影見俱眚見眚非病意與今同。

二法。】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
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
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
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明覺聞知見。」


【所例亦四。一從例汝今日至見病所成。合上如彼
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先中所現圓影也。此語共顯
三義。一顯燈影是夜見。山河大地是日間所見。二
顯睹圓影者病在一時。睹依正者病在無始。三顯
睹赤眚時好眼非病。睹依正時好眼即病。例顯之
意甚多。略舉三義而巳。二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合
上雖現似境句。見是根。見緣是塵。然見緣是境而
[002-0650b]
見亦稱境者。根塵不相離。皆對覺而名境。是見附
見緣。而為現前之境無境而名境。故云似也。三元
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合上終彼見者目眚
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所言我者即真我也。覺
明覺見明性離根塵之體也。特立覺明者。前文云
見非是見。既非是見。當是覺明之體。覺明起病。為
能見之根及所見之緣。當體是眚故云見所緣眚。
見即所緣。而所緣即眚。亦三名一體耳。次云覺見
即眚謂從覺而起眼根之見即是眚也。此句但指
見為眚。正顯睹依正時好眼即病。佛意欲破除眼
根。故作此語。前指圓影是眚。今指所緣是眚。前指
眚即見勞。今亦指見即眚。法喻齊矣。又覺見即眚
之語與上非色所造其意極合。四本覺明心覺緣
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合上然見眚者終無見
咎。本覺明心者。不涉眼根之心。覺緣者。覺有依正
外緣也。緣即是眚。眚為所覺則能覺非眚明矣。又
緣字但指依正。所覺該乎根塵。故再簡云覺非眚
中。或云覺緣非眚。對上覺見即眚。謂見緣則見即
是眚。覺緣而覺非是眚。見緣之時即覺緣之時。以
真妄和合之故。此實下結歸見見非見。如上覺明
能照諸法亦可稱見。既稱覺明即是非見。阿難謂
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然能覺之明非真見乎。所
覺之目非妄見乎。則真見果有見于妄見之義。而
真見離眼根即不名見。復離耳鼻等根亦非聞與
[002-0650c]
覺知。故前文云。見非是見也。前云覺所覺。今復云
見見。祗是一義而巳。此一番以別例別。葢目睹依
正難知其妄。而圓影則易知其妄。真見見妄見其
義難彰。而赤眚之見見易彰。故以易知之別業例
難知之別業也。既云合法。有何進退。然此中合法
最詳。以為眾合之本故耳。
○三結。】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
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前明目睹依正是眚。今明目觀生佛自他皆是眚。
眾生有十二類謂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內除無色。是空散
銷沉。無想。化為土木金石。但有十類。前十種異生
亦然。皆即見眚。謂是妄見之眚。而非見眚之覺體。
此中生佛自他同于上文圓影。而云皆即見眚。同
上文影見俱眚。葢影與見眚三名一體終不相離。
而真見獨脫于三種之外。故云非見眚者。即同上
文見眚非病。又見眚即見見也。彼見下明真見非
見。性非眚者指眼眼為眚。既脫眼根可云見乎。故
前文稱之為覺明也。別業法喻竟。
○二進退合明。】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
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
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進退中先退同例別。同分妄見指彗孛飛流等。退
同一人所見圓影葢燈影。是一人所見。其妄易知。
[002-0651a]
而日月災祥。象見於天人皆謂為實有。若是實有。
彼國亦見。今唯在此國則知眾人同分妄見與燈
影無異矣。一病目人下進別例同。彼見下正是合
明。彼見至不祥。先牒二喻。同見句就喻說。謂不但
同分稱為瘴惡。而眚妄。亦可稱瘴惡。瘴不和之氣
也。瘴惡之言元從同分而得。眾人同感瘴惡。象見
於天無而妄謂為有。然眚妄。豈非見業中不和之
氣耶。前同分文迷者以為有惑無業。今云見業。豈
非業乎。當知瘴惡即苦也。此句是合別于同也。俱
是句就法說。是合同於別謂燈光圓影喻一人無
始見妄。彗孛飛流等喻眾人無始見妄。妄該無始
無明之惑。故同別二妄中咸該惑業苦三道明矣。
作此進退者。佛意明同分之妄悉同別業之妄。故
合明之。上文別中法喻巳足。今方作此進退耳。

三同分合法又二一以起妄正合。】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
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
虗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上合明中巳牒同分之喻。今以一國例多國是合
法也。閻浮提就一面言。四大海就四面言。娑婆世
界則該大千。十方有漏則該塵剎。此從狹至廣耳。
多國是依報。眾生是正報。同是從真所起之妄。覺
明無漏妙心。即非見之體。如無病之目。見聞覺知
如目上之眚。故曰虗妄病緣。不但見此依正者是
[002-0651b]
見聞覺知虗妄病緣。而彼依正當體皆具妙心。亦
彼各各妙心中所起見聞虗妄病緣也。故下即云
和合等。和合者。覺明與無明合。無漏與有漏合。妙
心與有相心合。前目病則見圓影。災象則感兵荒。
今真妄和合則感生死其義均也。此番雖以少例
多。然既是合法不必言進退。如上諸文名奢摩他
微密觀照。盡破根塵。皆是虗妄不但明見性離根
塵而巳。
○二以歸真顯示。】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前明同別二妄竟。次明返妄歸真。前文云。由是真
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今文亦然。須遠
知合及不和合。二邊分別不起則攀緣既脫而根
塵必從此離矣。則復下謂果除二邊。不但離和合
等情計并除惑業。無惑業則無苦。三道皆離所謂
菩提不生滅性也。除同別二妄則獲清淨本心。既
免輪迴本覺常住。此破二妄文連下破和合及非
和合。齊此是第三番退明別教竟。和合非和合。圓
教亦須破除。然圓別二門咸離二計。今因文便。附
于別教之後。葢圓須融妄即真而別必破妄顯真。
文明同別二妄以釋見見非見。分真分妄其為別
也審矣。明別之意元為顯圓。其中脉絡相通故破
和合文不妨兩屬於別圓也。
○三破和合及不和
合二一責迷。】
[002-0651c]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
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前文阿難聞菩提妙淨明體疑為自然。佛因廣破
自然。又疑因緣。世尊復破因緣。當機聞此必有悟
入故云先悟。又前阿難自云諸和合相與不和合
心猶未開。然和合即因緣。非和合即自然。今未明
者。以計因緣則麤計和合為細。計自然則麤計非
和合為細也。問。何名麤細。答。計因緣者。計覺性或
因明暗空塞。或緣明暗空塞。但成二義。今計覺性
或與因和。或與因合。或與緣和。或與緣合。即成四
義。計自然者。計覺性非因非緣但成二義。今不與
因和。不與因合。不與緣和。不與緣合。復成四義。此
麤細之分也。
○二徵破二一破和合疑二一標責。】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
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吾今句標。汝今下責。世間凡夫多計和合。是妄想
執著故云妄想和合。何者。如因不能生緣不能生
凡夫亦信此語。若因緣和合而生世人謂現見諸
法無不如是。故和合最難破也。吳興曰。菩提心者
覺性也。上文云。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等。
古人以佛果菩提解者謬矣。阿難疑覺元與諸塵
和合而生故云證菩提心和合起也。
○二正破二
一破和二一定。】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
[002-0652a]
為與塞和。」


【見精而云妙淨即見性也。溫陵曰。則汝下意謂設
有所和即涉妄塵而不名妙淨矣。
○次破二一正
破明和。】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
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
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文分四節。初明相雜何形。見明現前何處雜見者。
顯明中無見也。雜是和義。故以可辨破雜。見屬內。
相屬外。見有知。相無知。宛然可辨有何雜耶。次若
非下明即離俱過。此承上雜何形像。謂所云雜者。
為非見而雜乎。為即見而雜乎。皆辨形像也。若非
見而和。明既非見即不合見明矣。如此合是即見。
若即見而和。見不自見。今云何見見耶。上文有見
見之義。而今破見見者。上文以真見見于妄見故
云見見。今不分真妄則見見不可立也。三必見下
明圓滿非和。圓滿猶周徧也。由見相俱滿故須論
和。若一切處徧是於見則無明相可和。若一切處
總是於明則無有見可雜。和則間雜不圓滿矣。四
見必下明和失自性。見必屬內心明屬外相。兩不
容混故云必異。言雜則失彼性明名字者。如微塵
與水相和但名泥團不名泥水。性明亦然。性即見
也。今明見二名不失則以為和明者非矣。佛展轉
[002-0652b]
破明和之義以眾生胸中有此情計也。
○二例破
餘境。】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二破合二一定。】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貲中曰上和義如水和土。今合義如葢合函。
○二
破二一正破明合又二一正破。】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巳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云何見暗。」


【溫陵云。和則雜而不辨。合則附而不離。合既不離
故明相滅時見亦隨滅不復見暗。須知明滅則見
亦滅方是合義。不爾即非合矣。
○二轉破。】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
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恐轉計云。見暗之時一無所見何必言合。破云。不
合而見則合反應不見便不應見明矣。既不下牒
破。明合兩字是牒上文。上又云。與明合者應非見
明。今明合時了明非暗則與應非見明違矣。如是
則明合見明又豈可云見暗時不與暗合耶。既與
暗合則破前明合之義。
○二例破餘境。】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塞非一種故云群塞。群塞亦非一種云諸群塞。上
諸暗亦然。如上所破合義不成故菩提心非和合
[002-0652c]
起也。
○二破非和合二一轉計。】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
心念慮非和合耶。」


【凡夫計執如屈步虫得一捨一。阿難大權示同凡
執。纔破和合即著非和合。謂覺元與前塵不和合。
亦與妄想不和合也。前文云。一切世間妄想和合
諸因緣性。今心念慮即妄想。諸緣塵即諸因緣性。


○二佛破二一責疑。】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


【和合尚不可立況非和合。故佛責之。
○二正破二
一破非和二一定。】


「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二破二一正破非明又二一約邊畔指問。】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
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邊畔即是疆界。何處下問其邊也。在見下問其畔
也。
○次顯不和非畔。】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
所在。畔云何成。」


【此文即以邊畔而破邊畔之義。謂縱許有畔。即明
際外有見。際中無見。見與明遂不相及。如是。則見
不知明之所在而不相接。有畔即是。無畔并非。和
之義自難立矣。再往觀文似乎以邊破畔。畔不成
[002-0653a]
則邊亦不成。
○二例破餘境。】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二破非合二一定。】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
為非塞合。」


【○二破二一正破非合。】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見之與明其性不合故云乖角。如耳非明家之根
明非耳家之塵。了不相涉。前非和中言自不知其
明相所在。明其不相接也。不接則際畔不成。今云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者。謂以根塵相對而見非明
之根明非見之塵。便同耳之與明兩不相觸。縱在
一處亦不能知。則不合尚不可說何況合乎。此文
即以非合而破非合之義也。理謂物理。
○二例破
餘境。】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吳興云。非和約體不相入故以際畔推之。非合約
性自差別故以乖角破之。問現前眾生本無和合
不和合計何須苦破。答。眾生雖不計和合。然計有
生滅即計和合。將來必有故須破之。又防轉計復
破不和合也。如此情計圓教亦須破除。今因文便
附別教之後耳。上來三次明圓。三番用權。當機惑
重帶權說實。齊此是寄從假入空以助圓觀竟。後
[002-0653b]
文不煩進否竟明圓旨。所以前不出如來藏之名
而後名如來藏也。雖正談圓旁亦兼別。於圓融中
旁兼復疎倒入而巳。言覆疎倒入者。輔行云。自行
雖破未忘分別故名為疎。次為利他更廣分別故
名為覆。破巳復來故名倒入。亦名却入。
○二寄從
空出假酬三摩以歸圓理。前二種見妄之初言佛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標題在
先。而猶有奢摩他之餘義未酬故復示二種見妄。
并破和合非和合等以終前義。至此汝猶未明下
方起諸三摩提。於中初總示本真。次別會諸觀。初
中又二一略示。】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
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前文雖就眼根顯真見體。略會此見及緣元是菩
提妙淨明體。而未明五陰三科皆如幻化性即真
常故此指之。浮塵者。古解云。虗浮無體塵亦真性。
或云浮塵即陽焰。莊生所謂野馬塵埃是也。陽焰
幻化此舉十種深喻之三以喻諸法悉非實有。諸
法本無所從來故云當處出生。去亦無所至故云
隨處滅盡。葢諸法暫現如石火電光是無常義。而
先云諸幻化相故是無常即空。不同小乘析空以
無常為實有矣。幻妄等者。古解喻如空起華華處
全空。如鏡現像全像是鏡。其說甚是。然幻即牒上
幻化。妄即牒上生滅。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起念
[002-0653c]
分別即是著相。不起分別莫非真性。不但見有真
見。若臭聽甞觸色聲香味等一一皆有真性。皆離
妄想根塵。故無非妙覺明體。覺是中道。妙明者即
寂而照。皆三諦之體耳。
○二廣示。】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
虗妄有生。因緣別離虗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陰入處界。廣上浮塵諸幻化相。孤山曰。諸經皆列
三科。謂陰處界三對愚根樂各有三故。而今有四
更加六入。秪是破十二處中內六處耳。隨機增減
何必定三。此竝色心開合之殊也。因緣下廣上當
處出生隨處滅盡。夫因緣者。行人立觀之要境。而
有二種。若推其始。則法性為因。賴耶為緣。此大乘
圓教所觀。若論其末。則惑為因。業為緣。和合而生
陰入處界。緣不久聚別離則滅。應知因不能生緣
不能生而見和合有生此虗妄耳。妄滅亦然。殊不
能知下廣上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見生
滅者多不知常住真性故言殊不能知。約體相言
生滅。約蹤迹言去來。本如來藏者。九界即佛界故
曰如來。多所含藏而無積聚曰藏。常住妙明對生
滅說。大經云。生亦是常。住無常故生亦無常。住亦
是常。以生生故住亦無常。異亦是常。法無常故異
亦無常。滅亦是常。以本有今無故滅亦無常。善男
[002-0654a]
子。以性故生住異滅一切皆常。據經所言。生住異
滅皆本性所具其為常住明矣。本具之法即是自
心故妙明也。不動周圓對去來說。淨名經文殊師
利云。若來巳更不來。若去巳更不去。所以者何。來
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謂見者更不可見。經
作此說者。以來去祗一剎那。但一念住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既無去來即無遷動。是人本具心性。總
該一切無不徧到故曰周圓。據其亡相之德又稱
妙真如性。如上所說常與無常在一心中。涅槃鳥
喻品明二鳥雙遊答迦葉云何共聖行娑羅迦鄰
提之問正此義也。次云性真常等者。恐疑去來生
滅既皆自性便不須亡泯。當知諸法即性一切寂
滅。如法華云終歸于空也。又云迷悟者。上來殊不
能知即迷。知之即悟。故兼舉之。觀相元妄尚無可
陳。況觀性元真求於去來迷悟生死豈可得乎。下
文明陰入處界令阿難以因緣等四性一一推之。
是皆於性真常中求不可得也。
○二別明諸觀四
一會五陰又二一總徵。】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法性
五陰名體不轉。皆本如來妙真如性也。會解云。梵
語塞犍陀。此云蘊。古翻為陰。蘊謂積聚。陰謂葢覆。
積聚有為葢覆真性。幽溪云。法性五陰體本真常。
不真常者。生滅去來為之蔽。因緣自然為之悞也。
[002-0654b]
如來欲為開迷而即悟先且破有以歸空。空華之
相既無瞪目之勞自息。悟尚無得何因立迷。是所
謂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故曰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唐溪曰。諸三摩提一科世人
謂屬假觀。今總徵中云如來藏妙真如性。自屬圓
融三諦而以為假觀可乎。應知若據次第實是從
空出假。而文旨則歸於圓。所謂圓融行布不相礙
也。又妙玄三上云。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
修假傍修中。前徵問心目至同別二妄其中退明
別教。是正修空傍修假中之義。今亦正明圓教兼
帶別教。正修假傍修中之義耳。
○二別示五一色
陰二一立喻顯法。】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睛明空。唯一晴空逈無
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虗空別見
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孤山曰。淨目喻本具真智。睛空喻本具真理。唯一
睛空即理智一如。逈無所有絕九界妄色。其人無
故者。即下文山河大地無狀忽生。演若迷頭無狀
狂走也。不動目睛喻妄心取著。瞪喻起惑。勞喻造
業。於妙性中現九界色故曰於空見狂華等。言別
見者。華因勞目而見。清明眼則無之矣。以喻眾生
則有。諸佛則無。即中云經意明妄念未起理智一
如。喻以淨目觀晴空纖塵不雜。眾生不能識取起
惑造業。喻目空相對反為生華之因緣。如止觀云
[002-0654c]
無明法性生一切法即其義也。則以瞪目喻無明。
虗空喻法性可也。狂以不實為義。復有等者。謂或
見毛輪第二月等可喻餘陰生起。因緣生法皆是
虗幻故須破之。既以狂華喻色。若破狂華即破色
陰也。
○二寄喻破執二一喻陰相無生二一正示。】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二反破二一破空來。】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
即非虗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
不容阿難。」


【見華既從空來。不見應從空入。若有下縱破。縱許
有出入即有內外故非虗空。空若下破空非空。空
若非空即是實法。須并華亦實故不容華相起滅。
喻以阿難體中不容阿難。上阿難喻虗空。下阿難喻
空華也。既無此事故謂從空來者非矣。
○二破目出。】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
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
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
號清明眼。」


【還從目入者。謂不見華時應從目入也。既從至目
入是定其有出入耳。即此下破。先約華性出入有
見破。華空者為華於空也。華得目之氣分。必當有
見則旋應見眼矣。次約華性出入無見破。華既無
見故旋當翳眼。又見下復破。出既翳空。華從目出
[002-0655a]
目即無翳。無翳即是清明何待晴空始號清明眼
耶。釋要云。若見華是好眼應見晴空却是病眼。何
以世人觀晴空時號清淨明眼。
○二結虗妄離計。】


「是故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前以空來目出推破狂華乃破因緣以明空也。今
雙非因緣自然是明中道。總而言之俗即空中故
名如來藏耳。
○二受陰二一立喻顯法。】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
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
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宴靜也。調和也。適悅也。手足至無違順以譬正受。
幽溪曰如來藏性本無諸受。今有之者乃無故發
生。如觸之為法必托境生。徒有一身自不成觸。今
以二手于空相摩。于一體中而妄生澀滑豈有故
哉。眾生于藏性中幻受損益亦復如是。即中謂二
手譬生受之因緣。澀滑冷熱譬違順諸受。冷暖諸
觸從空而生。今受亦從空生故知是妄。
○二寄喻
破執二一喻陰相無生二一正示。】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冷暖本無。二手相摩。於空妄出故云幻觸。
○二反破。】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虗空
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
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002-0655b]


【初破空生。觸從空來必不應相摩而有。故破云何
不觸身。言選擇者。謂虗空選相摩之處而來觸也。
次破掌出。凡從內出如鬚髮等未必待合。今觸從
掌出豈待合耶。又掌下約出入破。帶一轉計。計云
掌雖生觸必待合時此觸方出。若爾。合既觸出離
應觸入。必有等者。恐謂入時人未必知。故破云身
中出入必有覺心知之此能覺也。而所覺者自有
一物往來。此皆離時有覺豈待合耶。以入之蹤跡
乃離時所覺也。掌入既非則掌出破矣。
○二結虗
妄離計。】


「是故當知。受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前以幻觸喻受。幻觸既破受亦隨破。約四性推之。
非因緣。非性中本有即非自然。三摩觀照全是中
道。既約虗妄離計應屬但中。然圓中亦豈遠乎。

三想陰二一立喻顯法。】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
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想以取相為義。如乍遇一人。以為親則歡愛之念
生。以為怨則忿恨之心起。妄謂冤親自生想著。如
他人說梅而吾口水出。自思懸崖而足心酸澀。豈
有實耶。此以想譬想也。
○二寄喻破執二一喻陰
相無生二一正示。】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酢梅即酸梅也。酢說能引水出。似從梅生而實不
[002-0655c]
從梅生。水從口出。似說從口入而實不從口入。義
海云以水喻想。今推酢說說既不有水從何生。

二反破。】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踏懸崖與說相類。」


【若酢說從梅而生。梅合自談方是從梅何假于人。
此求說之來處不可得也。若從口入。與下若獨耳
聞對看。良由他人說梅吾口水出。此說當從口入
而口不能聞。計口入者非矣。此求說之入處不可
得也。若獨耳聞。水非耳出此計亦非。此求水之來
處不可得也。想之虗妄可勝言哉。想踏懸崖者。真
際曰。如是思踏非懸崖來非足心入。若從崖來崖
合自想何待人思。若足心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
若獨心思何故足心覺有酸澀。
○二結虗妄離計。】


「是故當知。想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四行陰二一立喻顯法。】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
當知亦復如是。」


【行陰所該最廣如通大地心數有十。謂想欲觸慧
念思脫憶定受。此十中但除想受餘皆屬行。以其
念念不住取喻瀑流。飛泉懸水曰瀑。葢取急流之
意。前際後際喻生住異滅也。
○二寄喻破執二一
喻陰相無生二一正示。】
[002-0656a]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
空水。」


【○二反破。】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虗空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二結妄離計。】


「是故當知行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問。前之三陰皆以根境對明。下識陰文云譬如有
人亦約人說。今行陰中。直約空水其意何居。答。後
十卷中。行陰名同生基。葢自他依正同此行陰。如
爪生髮長筋轉胍搖。密密推移。曾無覺悟。果成華
落樹老藤枯。運運遷謝。無可見知。即如瀑流。亦無
非行陰遷流之相故竟約外境而辨。今此文四性
具足。水及水性為自為因。以空為他為緣。二法合
為共。離空外為無因。然推流性而云因空者。流非
即水或從空生故須破之。言因水有者。義海云。能
有是水。所有是流。二相若殊今應俱在。如樹生果。
果不是樹。二俱現在。今且不然。破即水。及離空水
可解。有指自然為無因生。未必同也。葢性中本具
稱為自然。此與無因亦復小異。然賴緣則必非自
然矣。
○五識陰二一立喻顯法。】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缾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
[002-0656b]
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頻伽妙聲鳥也。缾形似之故有兩孔。塞其孔則內
空與外空別。若合喻者。古人云。識陰無形。在有情
身。如缾擎空是也。然識陰喻空者。前行陰巳通無
情。水流華謝皆是行陰。今識陰離此生滅故如虗
空。而投胎之識其去後來先必在身中所以有擎
空之喻。十方虗空以喻真心。一迷為識如缾中之
空。內外一空喻真妄同體。喻意最微不可不曉。言
塞兩孔者。古註謂臨命終時諸根不通是塞兩孔。
今謂身諸根不能取境是塞一孔。受想行心數不
行又塞一孔。唯有識在身內為滿中擎空。千里遠
行喻六道受生。當知識之來往良由根身器界。故
經云。缾盛虗空千里遠行也。用餉者。餉饋也。非餉
而言餉耳。既是饋送故下文有開孔倒缾之言也。
他國者喻捨身受身。現陰為此國。中陰生陰悉如
他國。吳興云。以人喻業。以缾喻身。以空喻識。人擎
缾空而行猶業持身識而去。他國者六道依報也。
夫捨身受身時實無往來而似有往來乃識陰之
相。非餉言餉亦是此意。
○二寄喻破執二一喻陰
相無生二一正示。】


「阿難。如是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前云塞其兩孔有彼方來之意。故明虗空不從彼
方來入此方。當知虗空有三義。一周徧義。二無相
義。三無來往義。識陰亦然。體具十界是周徧義。離
[002-0656c]
行陰生滅是無相義。三無來往義者。如大經云。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善能修治身口意業。捨命之時
雖無親族取其屍骸。或以火燒。或投大水。或棄塚
間。狐狼禽獸競共食啖。然心意識即生善道。而是
心法實無去來亦無所至。直是前後相似相續相
貌不異。即此意也。
○二反破。】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缾中既貯空去。於本缾地
應少虗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缾應見空出。」


【今日指前日之缾稱為本缾。彼方之地為本缾地。
又開孔倒缾不見空出。則謂來入此方者謬矣。合
喻者。如從天宮來生人間是從彼方來。天身中識
巳離彼方。似本缾中貯空去也。如是則天宮應少
一識。然識體元徧豈遺天宮。則謂從天宮來者妄
也。又若天宮之識變為人識同此方入。諸識重復
取境是開孔。心王同前四陰緣境是倒缾。然天宮
識何甞攜至人間。人間之識本來具足。則謂天識
來至人間亦妄見耳。總之彼處有空此處亦有空。
不借彼方之空而為此方之空故空無出入。人天
之識元皆具足。不借天宮之識而為人間之識。故
識無去來。空尚不相借而況識乎。
○二結虗妄離計。】


「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識之來往良由根塵即因緣。謂性中自有此識是
自然。離此二邊即是中道。上來五陰在二十五圓
通中一一須破故先言之。】
[002-0657a]
首楞嚴經觀心定解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