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13 楞嚴經觀心定解大綱-清-靈耀 (master)



No. 305-A




吾儕經史之暇。亦喜染指首楞嚴經。徒以房相筆受
文字工美無乖名教而巳。若夫剖析心觀。斷定綱宗。
以昭示來。茲非具大根願不能也。歷觀有唐以來註
疏。不下百十家。或淺而未至。或悖而相左。未免有
經在微塵之嘆。至於最僻謬而灼違經旨者。莫交光
正脈若矣。經研識心為成道之本。渠云不用六識。經
祥三觀為入道之階。渠云不用三觀。是何殊自任孝
子而打擲父母。欲其入門而閉之戶耶。紕繆種種。莫
可枚舉。揆厥所由。不閑藏誨。妄自師心而巳。天台全
彰法師。得佛祖真印。秉判釋權衡。約總別以論觀心。
而十卷之靈文顯。揭境觀以定脩證。而一經之宗旨
彰。即六識以顯真常。由三觀而趨佛果。不惟千秋不
決之案於茲大定。而交光僻謬之說。亦迎刃而解矣。
昔溫陵戒環。以無根之說。妄翳法華。百松大師。秉筆
鉞而披其荊棘。共快法華之再觀。今交光正脈。以僻
謬之疏。蕪穢楞嚴。全彰法師。摻如椽而誅其悖逆。競
瞻佛頂之舒光。古稱。孟子闢揚墨。其功不在禹下。百
松全公。其法華楞嚴之功臣歟。顧楞嚴即長水子璿
法師。虔講楞嚴。感雨華之瑞。全公定解。適成於茲地。
殆長水後身乎。不然何能剖析心觀。定千秋不決之
[001-0586b]
案。若是之章明校著乎哉。雖然吾因之有所惜焉。此
書立義有本。闢邪無避。光明正大之氣。凜凜乎溢於
溫文妙辯之表。詩謂不剛不柔。筆舌之間。似之矣。假
令秉此筆而立朝。則必讜言直論。匡濟
當宁。否則被繡衣。巡方國。亦必埋輪京輦。去暴鋤強。
而竟為浮屠取重。可惜也。雖然。國法禁人為惡。佛法
勸人為善。今而後。懸是書於
國門。回謬執以正人心。翊王道而裨名教。奚啻繼禹
孟而羨流德之遠哉。微文具在。必有覩余言而嘆實
獲矣。



康熈庚申仲夏長水里人扗臻拜題

No. 305-B


楞嚴定解序


首楞嚴經。余自嶺表載甦。即屬意繙討。為人稱道。間
閱諸家註疏。非不文采可觀。然求其剖判精明位置
確當釋迦之心髓泠然修心之初後俱攝。不少槩見。
今年春。全彰法師。以楞嚴定解見示。葢全合天台止
觀總別觀心之旨而成者也。止觀十章。惟正觀總無
[001-0586c]
明心。別觀能招報心。楞嚴十卷。亦惟正推總無明心。
別詳能招報心。其間意符理合。不爽錙銖。佛乘祖誥。
宛同合璧。是楞嚴得止觀而觀心之旨顯。止觀得楞
嚴而總別之說徵。似乎二聖抵掌啇略。以開千百世
眾生出生死證菩提之觀心捷徑也。讀之再三。不覺
手舞足蹈。拍掌大呼曰。而今而後。釋迦之心神骨髓。
和盤托出。略無遺蘊。而智者之總別觀心。現行發得。
信而有徵。可謂前日不定而今日定矣。夫經論之照
世。譬如龍劍雌雄離魂倩女。全公之前。二劍各分。身
魂彼此。全公之後。雌雄合而飛鳴。倩女合而一身也。
經云。譬如琴瑟琵琶箜篌。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
能發。今佛祖異口同心之妙。得全公妙指合而發之
矣。即其細文小節。字字照入觀心。前呼後應。言言點
歸總別。正如天半神龍。首動尾應。一氣回翔。了無間
隙。下睨諸家註疏。無非隔羅望月糢糊射覆而巳。何
況猜大定而妄非三觀。執用根而却排六識者之臆
見左說哉。至於消釋文句處。甞引幽溪即中者。連篇
累紙。或前以一二語貫之。或後以一二字收之。竟成
全公心內妙談。絕無抄錄朕迹。且使舊疏語句益覺
精深。如王摩詰。於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上。加漠
漠陰陰字。而宛成輞川的境。且使古詩轉覺雋永。又
如李光弼。將子儀軍。號令所及。精采悉變。此以真見
識真智慧真筆力真學問。而成奪胎之法。揭千聖未
闢之祕。以定千秋不決之疑者也。豈近代勦襲陳言
[001-0587a]
掇門請客者比哉。倘謂余稱道過實者。試觀楞嚴翻
譯以來百十家註疏內。曾有如此。剖判精明。位置確
當。觀心之初後俱攝佛祖之心髓泠然否。


康熈庚申春日丹霞山比丘今釋槃譚譔

No. 305-C


自序


大品云。豈聲聞人有所說哉。有所說者。皆是佛力。葢
承佛力加被。以說佛所說也。是解也。豈靈耀有所說
哉。有所說者。亦皆佛祖之說而巳。釋迦說總別觀心
之法於楞嚴。智祖說總別觀心之法於止觀。言或存
略。而指歸只一。經約解行證法。以明脩途。即止觀正
用十乘妙觀。觀總無明心也。止觀前六章。依修多羅。
以開妙解。即楞嚴會三科七大。皆本如來藏妙真如
性也。楞嚴陰魔七趣。即止觀所揀。現行發得。能招報
心也。耀惟仰承佛祖冥加。點會二說。只一觀心。經營
十稔。成十二卷。使後之有志觀心者。知甘露門之在
茲。更毋棄識心屏三觀之異趣異說。是曰觀心解耳。
而言定者。向來註疏。具曰予聖神襟各是。而莫或適
從。今惟以佛祖觀心之旨。會佛祖觀心之旨。起盡㳷
[001-0587b]
合。無餘文剩義。似乎千聖復起。莫越斯道。妙玄云。法
華是定非不定。今此解亦是定非不定之謂也。至於
劇談七大性藏三番圓別。進否仰遵幽祖即中。而間
亦雜釆長水桐洲諸說。其銷文細節坐收即中巳成
科句居多。故曰是解也。豈靈耀有所說哉。有所說者。
皆是佛祖之說而巳也。


辛酉菊月天台比丘靈耀謹

[001-0587c] No. 30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
薩萬行首楞嚴經觀心定解大綱
天台比丘 靈耀 述


將欲定解此經先提言外大綱。略為四章。一判總別。
二定境觀。三釋題目。四系凡例


一判總別者



非題目為總經文名別之謂也。葢指前
七卷正觀總無明心以明修證後三卷約別能招報
心以明修證為總別耳。此經判釋百十餘家。千眼互
呈紛紜不一。或約兩章分文。或約五章。或約六章。惟
是根源未清而位置尚無著落。此定解之所由作而
竟忘其鄙陋也。竊謂如來出世說此經者。為欲示六
凡眾生破惑業報障以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秪由
一切眾生於真性中一念不覺而有動。即為無明覆
於覺性。所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而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也。此是惑障非業報二障。是總無明心非
能招報心。是障理非牽生。是理惑非事惑。是根本非
枝末。是獨頭非相應。上八地人雖得暫停業報。三乘
聖人雖得邐迤進破三界枝末事惑而不牽生三有。
皆是中途未得究竟。良由此根本未除故祕藏不顯
妙性不彰也。是以佛在楞嚴會上且置其枝末相應
之能招報而先破除根本障理之總無明心。根本既
[001-0588a]
除枝末自消。所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之捷徑法也。
如經因阿難之請先竟徵定迷妄根本為所破所觀
之境。次用最初方便七番破性一喝破相開示奢摩
他路。然後會三科以顯森羅。融七大而歸中道。一切
如來之密因妙解足而大佛頂之本如來藏出矣。然
此但是圓解見到耳。若欲起修入證猶未在也。是以
當機有請入華屋之求而如來詳示圓通本根正助
修法。所謂如登絕壑必假飛梯。要契真源須憑妙行
也。至於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正是所修所證妙果。如
是則一切如來之密因皆屬了義。而諸菩薩之萬行
皆究竟堅固矣。即最初一念不覺而有動以覆本覺
之總無明心亦淨盡無餘而歸無所得。宜問經名以
入流通矣。此前七卷半經文正觀總無明心以明修
之梗概也。


○第如上所明破顯修證以顯大佛頂體。
只約無明一念心王而巳。其如一念不覺而有動動
即有苦。遂沿蔓而為五識五意識之相應十習。受想
行之遷流諸心。此等枝末。或貪。或嗔。或婬。或詐。或誑。
或妄。日日現行。時時搆業。惑與業俱即能招報。夫習
既遠於一真報乃招夫七趣。是為現行能招報即七
卷之十習因也。所招之報即七卷之六交報也。夫積
習成性性不可改。有所著重世世發現。縱有暫時起
修工夫無奈習染數發。或起煩惱。或起染愛。或發業
病。或發禪見。如張僧繇世世為畫師。堪忍國番番現
舊境。塚人不淨。金師數息。慣習自然妨害禪定牽入
[001-0588b]
輪迴。是為發得能招報因。如九卷巳去詳辨陰魔中
五十種禪那現境是也。經云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
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及身遭後有墮無間獄。
五陰魔終結云。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所感
業終墮無間獄等是所招報果也。此二種心是枝末
非根本。是業障報障非惑障。是相應非獨頭。是能招
報心非總無明心。是牽生非障理。是事惑非理惑。佛
既破其一念總無明心會三如來藏而明修證巳。復
愍眾生攀緣處多枝末未去。則方當禪觀深修之時
現行與宿習驀發。密因萬行不得深入而大佛頂體
不得究竟堅固。故精研七趣以示十習因之現行能
招報。詳辨陰魔以斥因修發習之發得能招報。須知
此二雖非根本無明。然而害定牽生為障尤甚所當
盡破者也。此二既去。則吾心之性藏佛頂方得究竟
堅固而如來菩薩之密因萬行皆圓滿菩提歸無所
得矣。是後三卷約別能招報心以明修證之事也。惟
能招報中復有現行十習之五識三心。因修發宿之
五十陰魔不同。固當別作兩章研詳破斥之也。問。前
七卷約總無明心中有破有顯有解行證法周全詳
悉。後三卷約別能招報心中不惟行證之文不具抑
且破顯之解不談。何得條然對列為總別兩章耶。答。
如來說法詳略咸宜。無明根本障理過重。應當詳悉
以明修證。招報事惑枝末極麤。只須略點以出其過
令人不著便可任運流入歸無所得矣。如經中破五
[001-0588c]
陰竟即云識陰若盡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
行十地入於如來玅莊嚴海。豈非修證之旨宛然俱
備。其解行等法例上可知亦何必重重羅列哉。是則
約別以明修證之法詳在約總章中非此有彼無也。
若總若別隨于一門得入皆可究顯性藏故宜兩章
對列不可軒輊爾。


○天台大師說巳心中所行法門
則成十章止觀。西域梵僧見之曰。此書與西竺楞嚴
經相同。大師求經證論而未之見。今錄止觀輔行成
文略加點釋以會通之。不惟止觀有懸合楞嚴之玅
益顯楞嚴位置觀道俱有著落。止觀五上正修章中
列十境巳。先觀陰境餘九至下方觀。而陰境有三科
不同。心是惑本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灸病得穴。當
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
心王也。即列十乘觀法。輔行釋云。世出世陰如條如
病。一念心識如根如穴。若爾。觀心即足何故第四破
法遍末更例觀餘陰界入。答。欲融諸法示觀體遍是
故下文例餘陰入。若示境體觀心即足。又正示境體
陰界入三竝可為觀。寬漫難入故促指的略二就陰
如去丈就尺。略四從識如去尺就寸。今且觀心王置
於心所。故初觀識餘下例之。問。五識五意識竝能生
於受等三心。何等識心及所生心是今觀境。答。五識
五意識定是今境。未屬煩惱在無記故。於第六中取
能招報者。仍須發得乃屬煩惱。餘之分別方是今境。
又此五識五意識雖在今境仍在下文歷緣對境中
[001-0589a]
明。在止觀六下第四破法遍約橫竪一心明止觀中
兩章。一約總無明心即所揀陰入心王也。所謂秪就
無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諦即三觀。二歷餘一心三觀者。
若總無明心未必是宜。更歷餘一心。或欲心。嗔心。慢
心。此等心起即空假中。還如總中說。又云。前來所說
但觀識陰作如此說。餘四陰亦復如是。十二入十八
界亦如是。輔行二十八云。總觀無明未必是宜開總出
別。無明心中具諸心故。問。貪等即是煩惱所攝何名
觀陰。答。雖是煩惱善惡所攝。況此但觀欲等心王。若
爾與煩惱境何別耶。答。此是煩惱非煩惱境。彼由觀
發昔此過現習生。與下不同故今在此。其實煩惱非
報陰也。雖即屬陰攝陰不盡。是故下復例餘陰入。上
是止觀輔行成文。今略釋會。止觀揀界入四陰而的
就識陰心王用十乘妙觀觀之。正先破根本總無明
心。破巳即顯觀成入理證祕密藏。與今經前七卷半
正觀總無明心以明修證有破有會開解起行入真
菩提路。無二無別。其所揀退之五識五意識受想行
心直至第四破法遍後更歷餘一心例餘陰入用上
圓觀觀破者。與今經精研七趣等十習因宛同。止觀
輔行名欲心嗔心慢心。即楞嚴之貪習嗔習詐習等
十習因者也。葢止觀但名能招報之因心而楞嚴并
詳所招之七趣六交報也。如經云。云何六報。一切眾
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正指識與根塵相
應造作諸業是能招報。六交惡報即所招報也。結鬼
[001-0589b]
道云。是人皆以純情墮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妄想即五識五意識受想
行三心與根塵因緣而造業是能招報。鬼趣即所招
引苦報也。又結畜生云。此等亦皆自妄想業之所招
引。如寶蓮香比丘尼及璃瑠王善星比丘。如來惡業
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如經所明節節皆結能招之惑所招之報。
與止觀輔行所明現行能招報分毫不爽。人苦不能
細心會通故佛祖心印尚埋於側理也。至釋文時再
為點出。止觀所置九境所謂仍須發得乃屬煩惱於
下九境中一一各用十乘觀破。與今經詳辨五十種
陰魔是同。葢止觀九境因修以發宿習。倘不覺察即
被牽入輪迴是名發得能招報。故須一一備用十乘
觀破庶可圓顯祕藏。今經因在三摩定中觸動宿習
或是天魔邪鬼外境惡緣伺便互發以害禪定牽入
苦輪。正是發得能招報。所當詳辨而破斥之也。如經
破五陰魔竟總結云。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
所感業終墮無間獄。各以所愛先習迷心即因觀發
昔之能招報心。而自休息即住境不進。或住禪見業
惱乃至二乘之九境五十陰魔。業終墮獄即所招報
果也。此二雖俱屬於枝末能招報。但一是現行習因
一是因修發昔故不同爾。如云彼因觀發昔此過現
習生是也。即輔行云。於第六中取能招報仍須發得
乃屬煩惱者。正是輔行幽贊止觀以明詳揀之言。取
[001-0589c]
能招報者。取取去也。謂取去五識五意識受想行心。
此等心法與根塵相應勢必造業以招七趣報苦者。
故今且揀去至下歷餘心中觀。仍須發得乃屬煩惱
者此揀餘九境發得則觀不發不觀。若一發起即能
害觀牽生故名發得能招報。亦且揀去。至觀陰十乘
完巳方用十乘觀破之也。而例餘陰入。即止觀第四
破法遍末云。於總無明心未必是宜。更歷餘一心。或
欲心。嗔心。此等心起即空假中。還如總中說。又云前
來所說。但觀識陰作如此說。餘四陰亦復如是。十二
入十八界亦如是。輔行云。觀總無明未必是宜開總
出別。則總別二章瞭然明白矣。夫現行發得兩種枝
末既詳研不滯自然流入妙真如性。故知止觀中觀
總無明心例歷陰入九境心。的是今經前七卷約總
無明心以明修證。後三卷約別能招報以明修證之
兩大章纖毫不異也。問。今經約總破顯必解行證法
俱周圓巳方研七趣。止觀乃於觀陰十乘中第四破
法遍末即例餘心焉得同耶。答。經中佛酬當機之請
但貴破其根本無明則枝末現行自爾消亡而圓解
大開矣。因之躡解起行行窮位極。皆任運流入法門
攸敘從始至終不可攙越他語也。次因阿難有七趣
何來之疑。故復示能招七趣苦報之因即現行枝末
之十習因。而所招之報即為七趣耳。天台大師觀一
念以顯不思議境巳勢必遍破五住虗妄。既約總無
明心遍破諸法巳。惟恐像末行人謂觀心王能如是
[001-0590a]
遍破。未知觀巳前揀下之五識三心亦能如是遍破
否耶。故即例之曰。歷餘一心皆三諦三觀。約餘陰入
亦如是也。則知經論研例雖似前後。而先總後別義
意本同也。問。今經證果之後方辨陰魔。止觀觀陰纔
畢行證未說即觀九境何耶。答。佛乃究竟果人說巳
心中所證法門自當詳明果位。大師權居五品說巳
心中所行法門只須十乘即足。故止觀宜於觀陰十
乘後即觀發得能招報。而楞嚴宜於證果巳竟方辨
發得五陰魔也。問。今經前七卷既單就總無明心以
明修證何得第二卷中有破五陰六入十二處及說
七大二十五圓通等耶。答。此因奢摩他真空巳顯理
須融會諸法以成圓中大解非別觀界處枝末也。與
止觀方至第四破法遍中即例一切亦欲融境遍作
如此說之意巧合也。大師求楞嚴以證止觀而不知
止觀全是楞嚴。是則楞嚴雖未經大師手判而的是
圓頓止觀明矣。雖然。大師豈有不知亦示為不知云
爾。應真云。吾來欲參文殊。却見了東土小釋迦。宜乎
二佛之同心經論之一轍也。先賢註釋非無才辯。顧
於七趣五陰兩章俱無定指。後二既無著落轉覺前
俱射覆。箕臼各是而莫肯相下。楞嚴一經迄為千秋
不決之疑案矣。靈耀每臨講授雖亦仰遵先註支吾
一時。而不能釋然之懷於行住坐臥終不放下。今者
幸得佛祖同心之旨不敢自私書公後哲。庶幾竭斯
蠡測仰報佛恩。敢言剖塵出經為決疑之定論哉。
[001-0590b]


二定境觀者



此經的依現前一念識陰心王為所觀
境。以即空假中為能觀觀。觀此一念即顯三如來藏
妙真如性直至圓滿大佛頂而後巳。葢此因心。未迷
之先亦惟此。既迷之後亦惟此。名字開解亦惟此。究
竟果成亦惟此。所謂迷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
理則性德緣了。事則修德三因。如是四重皆依迷中
實相而立是也。眾生既迷此巳即有體上虗妄枉受
輪迴。今欲返本亦須研究本源方能去妄。如從地倒
還從地起。即十方如來所以得究竟果成顯大佛頂
體亦不過完滿得此本有一念而巳。豈更有所增別
有所修哉。譬如大圓鏡智忽染塵埃其黑如漆亦此
鏡也。但多鏡上妄塵而巳。及欲顯鏡本光亦只依鏡
揩磨非離鏡別有顯光之法也。工程既到塵淨光生
亦只完得本有鏡光非鏡外別有增加也。但無其迷
妄耳。演若達多迷妄狂走本頭不失。狂歇得頭豈亦
更有增哉。一切如來初觀陰心得成極果。復愍一切
眾生一念陰心中皆具十方三世如來智慧德相。但
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故得得出世多方開示。使只
研究當人本有陰心自顯未迷之本有也。故今楞嚴
會上初因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法。佛即
為渠次第審問提出此一念陰心為所觀境。如云如
是見性是心非眼等。葢一切世間中不出名與色。若
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況
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若觀心者近而復要。
[001-0590c]
故今經示行人近而復要之根本陰心為所觀境以
顯三如來藏大佛頂體也。須知大佛頂體豈離心別
有哉。亦只完得吾人現前一念本心而巳耳。葢此心
一念未起之先三千冥伏為理具。一念既動之後三
千竝興為事造。但於事造之時有染淨兩緣不同。淨
緣起為三千竝常俱體俱用。染緣起為三千在迷同
曰無明。無明者不明也。即體上虗妄。如鏡上塵埃元
非本有迷而妄生者也。佛教眾生研破此妄故用七
番徵逐而令此一點精魂虗妄命根無躲藏處。贓賊
既現直與一喝斷其積妄。所謂命根下殺一刀也。此
妄既去如大圓鏡光明自現不從外得原依本心而
彰顯之矣。故觀現前一念而顯不思議境是即妄即
真最捷徑最圓頓法也。世人不知。却謂現前一念識
心全體是妄不可憑之顯真。豈知此心體全是真哉。
況經多番揀斥徵逐性計俱空本明自露。如止觀揀
境相應現行之諸妄無依唯此一念心王現前。言一
念則巳空千念萬念。所謂識得一則萬事畢也。舉心
王則巳去現行發得諸心作使唯此主人公矣。言現
前則不為昏煩業報葢覆而孤明獨露矣。此一點孤
明獨露之處豈非奢摩他現前耶。唯是一念即三千
三千即一念。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後。不一不異而
妙假宛然森羅畢現。非空非有而禪那自在中道圓
明。如鏡塵既去光明自現。非外來非內出。而不思議
境即識陰以彰豈不彰明較著矣乎。然豈獨此經佛
[001-0591a]
令眾生觀究現前陰心哉。經經皆爾。論論皆然。佛令
比丘觀四念處行道。菩薩觀識受想行色至一切種
智。起信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所謂法者一切眾
生心是。又妙法者心是。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則華嚴
之法界。法華之實相。涅槃之祕藏。般若之智慧。皆即
心以論也。若謂心外有法即實相外有法矣。祖師云。
陰界入三竝得為境。葢行人受身誰不陰入重擔現
前故也。若觀心者近而復要。則識心者乃起觀之處
入理之門矣。良由心能諸佛。心能眾生。心能天堂。心
能地獄。心即諸佛。心即眾生。亦由諸佛即心。眾生即
心。天堂即心。地獄即心。生佛有迷悟而此無迷悟。生
佛有隱顯而此無隱顯。生佛有三世而此獨常住。古
人云無心而巳介爾有心三千具足。故一切眾生全
憑此心在洪波浩渺中出生死證菩提。十方諸佛亦
由究竟此心於三界五濁之內起大悲轉法輪度眾
生。若必埽除不用則斷眾生成佛之本滅諸佛得道
之基矣。況此經特重約心以明破顯。融心以成祕藏。
而必曰不用殆亦超過諸佛之說耶。交光曰。不用天
台六識。殊不知此之識心乃諸佛眾生共有之大本
詎可推與天台一家乎。譬如日月在天有目皆見。盲
人不見謂天無日。而并欲天下之人皆不見日有是
理乎。然交光用根不用識之言亦有所據但錯會之
爾。渠見經中七番破性之後阿難猶認推窮尋逐者
為心。而如來直下一喝曰此非汝心。交光據此即曰
[001-0591b]
識心巳經如來親口破斥故不宜用。殊不知如來所
破攀緣尋逐乃體上虗妄。非破識體主人公也。此一
毫聯纖虗妄若在則昏擾紛紜理即全迷。佛既喝破
則如鏡淨明生心體頓現。如下所謂性識明知覺明
真識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是也。豈磨去鏡上塵垢者
并棄去鏡體光明也哉。但在前為塵妄所染則不變
隨緣。真如在迷迷名六識。至今妄去體彰則隨緣不
變周遍法界即性識明知。何曾有二哉。又如垢衣內
身瓔珞莊嚴只一長者。非離去垢衣內身別有一瓔
珞法身也。故知此非汝心者正破體上垢妄耳。交光
錯會乃謂必破識體而不用矣。又因五卷有識性虗
妄猶如空華之句。謂破六識。更不知此段通破陰入
界之虗妄也。至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
即涅槃無漏真淨。豈非知見體上虗妄既無即知見
體是涅槃藏性乎。天台觀六識以顯不思議境深得
佛旨而立。非無本而云然也。即用根之言亦據經文
起修之始。佛示二十五圓通而獨選耳根為入道之
方便彼遂偏執此經專用耳根。豈知言耳根者但入
門方便也。葢行人起修二十五種門門可為入道方
便。今娑婆眾生耳根最利宜于耳聞入心成觀。故特
選之。當知觀成理顯之時早巳忘却外來耳聞方便
矣。豈有始終滯于方便而能心觀圓成耶。方便猶如
叩門之瓦度河之筏耳。若滯著耳根而不能入心成
觀則此耳根反成障礙。膠纏住著為生死根本牽入
[001-0591c]
輪迴不暇矣。經云眾生處處著。佛說入門之方便世
人即執方便為真實而不能入真深可憐愍者。秪如
觀音大士于古觀音如來所。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
入既盡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則耳根音塵二俱亡去
矣。然後得如是盡聞聞所聞盡而聞性亦空矣。聞性
既無。方得覺所覺空而空觀現前。未聞住著耳根色
法頑空之上可以空覺極圓者也。可知住著耳根之
上即空觀尚是難成。何況寂滅現前之圓中妙觀哉。
須知耳乃色質頑空全是生死無知之法如何依之
開解起行耶。不但深修妙觀不可憑依。即淺近聞聲
亦非耳根所得而有也。必仗內有識心之主以應外
塵方得有聞。經云。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古人云。心不
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不其然乎。
若云修屬聞性。則聞性即識而有枝本之異。故觀音
心觀少成即云聞所聞盡而并此聞性亦遣之矣。則
知今經密因修證的依陰心為所觀境而顯大佛頂
體。若最初入門方便暫假耳聞爾。經云。歸元理無二
方便有多門。二十五聖豈非多乎。從耳門入豈非方
便乎。若執此經由耳根方便而入即為耳根圓通者。
何經不從耳根入哉。身子目連由聞因緣悟入亦耳
根圓通也。迦葉陳如聞四諦善來悟道亦耳根圓通
也。凡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十年中證悟
弟子皆稟佛音教而入皆耳根圓通也。香嚴擊竹百
丈一喝曹溪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皆耳根圓通也。
[001-0592a]
此皆得圓通之方便耳。須知佛逗娑婆之機率令從
耳根方便而入。何得錯會佛意偏執方便為此經真
實觀境哉。如經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
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
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但於一門深入。一入無
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又佛告文殊。此二十五無學
菩薩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得其圓通。彼等
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
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
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據此明文灼然是言入門
方便何曾指為究竟真實哉。及文殊承命揀選亦云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
又云。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於此門無惑方便易
成就。處處皆言方便何曾指耳根為究竟耶。但諸經
方便皆從耳入而不明言。若分明指選獨在今經也。
則知用根不用識之言真為棄本逐末者也。且問耳
根之所以能聞以何為本從何所來耶。夫本以一精
明分成六和合。在耳曰聞。在眼曰見。乃至在身曰觸。
則知本一心識如一獼猴遍映六牕故有見聞覺知
之用。若無內心主人公則外之眼耳六根色質頑空
何能聞見哉。經云。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即可云。如是
聞性是心非眼矣。經云汝在室中門能見否。則諸巳
死云何無見。試例言之。汝在室中門能聞否。則諸巳
死云何無聞。聞性方便尚恃識心根本而有。云何偏
[001-0592b]
計色空之根為入道究竟法耶。豈非棄本逐末之巳
甚者乎。


○言以即空假中為能觀觀者。此經阿難初
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
便。而如來則先用最初方便之假七番徵逐破其妄
計。次以真諦一喝斷其習相。然後次第引掖開顯奢
摩他解而從假入空之觀成矣。至汝猶未明一切浮
塵諸幻化相當處發生隨處滅盡其性真為妙真如
性。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亦復如是。是
從空出假會一切法皆本如來藏森羅畢現而三摩
觀境成。然後融七大色心皆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
淨本然周遍法界。是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
觀而禪那之請酬。若約破會邐迤先奢摩次三摩而
論則同瓔珞次第三觀。若據圓會三如來藏離即離
非是即非即而論即大品一心三觀。葢開示行人修
法言不頓彰事難率爾必須次第。至妄去真窮理皆
一貫法必圓融。又非次第則破惑不盡。非圓融則妙
解不圓。況經在方等先別後圓部意尤清。故阿難雖
請妙奢摩他之圓融三觀。而至如來為其開示則阿
難仍為示中下但作次第領解。次第再問。直至當機
內解既開方為遍融一切同成性藏以酬阿難最初
三觀皆妙之請也。且今經三觀之法乃十方如來成
菩提之正軌。法界眾生出生死之要訣。具縛凡夫妄
想紛紜。必仗空慧蕩洗情塵。如金剛王寶劒直下斬
斷命根。寸絲不滯。方得塵淨光生本真獨露。至此則
[001-0592c]
待對既絕諸妄消亡一念不生名相總滅元無空觀
之名。伹眾生向來妄心膠著萬有。賴此妙慧當前直
下空諸行有假名空觀而巳。豈真有一空觀在胸中
哉。此中若存一空觀之名則大有所有生死正長矣。
何能出生死哉。秪如三藏無常。即始自迦羅終至圓
著如劫火燒須彌大地蕩盡無餘。況奢摩他真空得
力哉。世人偏執耳根方便為真實良由曾未染指小
空耳。豈惟人哉。即上地諸天禪定雖深無此空慧故
但能伏斷思假而不能破去諸見全住輪迴。持戒比
丘檢束身口。如擎油鉢何等艱苦。亦由無此空慧但
能暫轉業報而見思全在生死何辭。故知此一空慧。
乃四教行人三世諸佛出世成道之根本。所以今經
惟重空如來藏也。雖然。但恐妄心不空耳。心既空巳
則任運法法現成頭頭合道。森羅宛具名假觀三摩。
不有不空即中道禪那。如鏡垢既去法爾現像。鏡光
明三不一不異是圓融三觀。而其實只觀識陰以顯
乎本有一心也。本心之上亦無三觀之假名。十方諸
佛因用此妙慧破去諸妄究竟本心。故歷指自巳所
歷程途以昭示來茲。令眾生可依之而遄征先登道
岸。故有三觀之名也。交光不知此妙乃謂三觀屬在
天台不可依用。夫周行大道貴賤率由。若眾生安心
火宅則自然不必依行。苟欲競出苦輪豈有捨此別
趨者哉。所謂出必由戶何莫由斯也。苟謂不可依用。
是杜絕法界眾生出生死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
[001-0593a]
那之正路而使之竟入搆生死入三途之邪道矣。悲
乎。且此三觀正道阿難因不知而請如來因請而示。
必先奢摩。次三摩。後禪那。答其所問章章明白如何
推與天台一家耶。天台不過依經立字為法施菩薩
而巳。況此三觀法門不獨說於楞嚴會上。瓔珞說三
觀。大品明三觀。圓覺說三觀。涅槃亦三觀。寶積說三
觀。若乃類通三觀。則道識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
三寶德一一皆三法。舉五十年中所談如來成菩提
眾生出生死從迷至悟自淺之深之要法莫外乎三
觀妙慧矣。如何不可依用。如何推在天台耶。若果三
觀勿依。不惟絕法界眾生出生死之正道。且顯如來
一代時教皆錯談矣。即如來當日由三觀以人寶所
之程途皆錯謬矣。即十方如來由此奢摩三摩禪那
以成菩提之菩提亦未必成矣。靈耀幸遇佛乘得伸
鑽仰。識雖暗短志在利人。恐來者不知謗法墮苦略
一辯明。非苟執偏私妄陳是否。倘有偏斯天龍譴責。


三釋題目



為二。初釋經題。二釋譯人。經題中先釋本
題。次釋別名。總題例有五重。今作四番解釋。一標章。
二解釋。三引證。四生起。


初標章者。此經以人法為名。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
楞嚴妙定為宗。斷愛遠塵為用。方等被開成醍醐為
教相。


二解釋者。一釋名。此經以人法為名。名有通別。大佛
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十九字
[001-0593b]
別名也。經之一字通名也。今先釋別名。即中云。別名
中共有三句。初大佛頂三字為一句。次如來下為第
二句。次諸菩薩下為第三句。向後結經共有五名今
首題中存三隱二故但十九字也。初三字桐洲引吳
興解指為密呪之名。其說最是。然考經中義非一途。
如云佛頂光明摩訶悉怛哆般怛囉無上神呪。斯為
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
心呪。又云亦說此呪名如來頂。非從密呪得名乎。首
卷經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
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則大佛頂之言又從顯
教得名無疑矣。大是稱體之讚。佛頂是尊極之稱。良
由覺體妙明無相可得。遍一切處超出群有。四眼二
智所不能窺名大佛頂。顯說之即為經。密說之即為
呪。豈有二耶。所言密者非祕密法輪之密。秪以梵語
未翻秦人不解故云密爾。此經緣阿難示墮婬室方
遭邪染心雖明了而力不自由于義為著相。非妙明
無相尊極之呪安使解脫。經中名此呪為如來頂者
葢名此呪為妙明無相超絕之法也。而從頂光化佛
說之者葢道之難知聖人必示之以象。故從釋迦之
頂現無為心佛說無上心呪。從能示言之。佛字可指
釋迦應身。頂字可含釋迦化身。然頂即無見頂相直
顯法身。華嚴云。初生疾捧持。諦觀不見頂。正指此相。
西域記云。昔婆羅門以一竹杖長一丈六欲量佛身。
纔丈六巳又一丈六。量既不巳插地而去。其杖成林。
[001-0593c]
後于此中而立精舍名為杖林。又金剛密迹經云。佛
成道後游波羅奈。東方去此甚遠有佛號思惟華。世
界名懷調。有菩薩名應持來禮佛足。繞千匝巳念欲
量佛身。即自變形高三百三十萬里復見佛身高五
百四十三萬兆垓二億里。以佛神力應持往至上方
百億恒沙世界界名蓮華莊嚴佛名蓮華。上至彼界
永不見釋尊之頂。不知佛身遠近幾何。往問彼佛。彼
佛答言更過恒沙劫亦不能見釋尊之頂。智慧言辭
光明悉亦如是。據上經文無見頂相之為法身明矣。
從此頂而現化佛必是從法起報。故經云于時世尊
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如經所言。華臺上佛豈非報耶。報身全是
智慧方能顯法身無相之道故說呪獨勅文殊。是則
能示中雖示三身而正以無相法身為主。此示象之
意也。從此頂說呪正示呪理尊極妙明無相更何疑
乎。此表示神呪所詮之理。亦表經文所詮之理。顯密
雖殊其體無二。吳興云。經題非喻是法亦屬于人不
其然乎。三身是人。理體即是法也。問。何不言佛身而
言佛頂。答。若言佛身徧該空有。今言佛頂惟在中道
無相之法。釋籤云。空假即中中為經體。中即空假亦
指于中。三諦無非遍一切處。據籤此文。三諦咸遍經
體惟中。今但以無相為佛頂。然何往而非佛頂耶。大
佛頂義浩妙無窮。上所解者略中之略而巳。次如來
密因修證了義八字為一句。如來是證果之人。文句
[001-0594a]
引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句即釋
云。乘是法如如智。實是法如如境。道是因。覺是果。據
此。知如之一字當以境智釋之。謂境如于智。智如于
境也。來之一字當以因果釋之。謂乘因中如實之道。
來成正覺之果也。密因者。密為祕密。大經哀歎品云。
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竝則不成伊。
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
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
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
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
字。大經所說是如來三德祕藏之果。而果必有因肖
果之因稱為密因。何等是耶。所謂苦即法身。惑即般
若。業即解脫。如是解知名為密因也。經云。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離別
虗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如經所言詎不密乎。問。何不指妙奢摩他
三摩禪那為密因耶。答。此妙三止巳兼于修。當先取
解悟為因。眾生無始以來唯有煩惱業苦而其體即
三德此義最密。能解此者即解三止。何以故。絕思議
故。離根塵故。今正指三止之解為密因也。修此密因
名了義之修。如簡圓通以耳根為此方之機宜是巳。
依此而證名了義之證。如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巳。
了義者謂詮義究竟。如空假非了中道為了。隔別非
[001-0594b]
了圓中為了。今經有權有實會權歸實莫非了義。是
可定一經之宗矣。三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為一句。菩
薩是因中之人。諸名不一。一菩薩巳具眾行況諸菩
薩之所修乎。古人釋此名引第八卷五十七位從因
至果以當萬行。說亦非謬。但位名證得行名進趣。豈
直于位而當于行。當指欲入位及巳入位時所修為
行則合經旨。又此經徵心辯見五陰三科七大及諸
圓通。依此而修具一切菩薩法式。故在般若為菩薩
歷劫修行。在今經稱萬行首楞嚴也。經云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據此。當以首楞大定為總。萬行為別。總定
具別稱之為王。涅槃云。首楞者一切事竟。嚴名堅固。
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又大論云。首楞嚴者
秦言徤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譬如大將
知諸兵力多少。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等不能破壞。
如轉輪王主兵將寶所至之處無敢壞者。故亦翻為
事究竟也。此可含今經之用。上如來是人。密因等是
法。菩薩是人。萬行等是法。雖顯教所詮。密呪中寧不
具此義耶。問。昔孤山釋經題云具三為名桐洲非之。
今何具三章之義耶。答。妙玄云。釋名總論三法。體宗
用開對三法。覩今楞嚴經題方知古云釋名是總三
章是別言實有據。但大佛頂屬體密因修證是宗于
義咸合。唯菩薩萬行是因中之事似應屬宗不應屬
用。然釋籤解玄義十妙而云。境是體是法身。智行是
宗是用。彼文行妙是用今菩薩萬行何得非用。總別
[001-0594c]
之釋更無可疑。


次釋通名。經者訓法。訓常。依此言說詮顯性相令物
生解故稱為法。一切諸佛皆同此說故稱為常。有翻
無翻具如妙玄說。釋名竟。


二辯體者。此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若據經題
以大佛頂為體。葢小乘經有三印。大乘唯一印。印即
是體。小乘明生死與涅槃異。生死中以無常為初印
無我為後印。二印印說生死。涅槃但用一寂滅印。是
故須三。有此三法知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
是魔說。故以三法為體也。大乘生死即涅槃涅槃即
生死無二無別唯是一實相名實相印。無量義經云。
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解云。無相者無生死
相。不相者不涅槃相。而又云不相無相者并不涅槃
相亦無相也。今大佛頂乃由證此實相之理成無見
頂相為三十二相之一相。究論其體即實相法身故
特名大佛頂也。此體雖眾生本具唯佛證得。妙玄云。
今取佛所見為今經正體不其然乎。而復取如來藏
性者。是文意之所歸一經之盛談。即題中大佛頂之
義故標為體。何謂文意所歸。經明諸三摩提文云。一
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
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
十八界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別離虗妄名滅。殊
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
真如性。此文方出如來藏性之名。然世尊言之殊非
[001-0595a]
率爾。葢必三番進否而後明其義。行謂進謂進明圓
教也。何謂否謂覆圓用別也。何謂三番進否。經于七
處徵心之後阿難疑心無體。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
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
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
界微塵因心成體。此第一番開示唯心是進明圓教。
然欲阿難識取其心必先撥去前塵獨顯見性。故有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之語。乃至云。燈能顯色如是見
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初卷末
有性心失真認物為巳之責。匿王章云。汝面雖皺而
此見精性未甞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
不變者元無生滅。如上經文是第一番揀妄明真為
圓教之否。葢不明唯心則圓宗不立。不揀妄緣則真
心不顯。故選擇于客塵之間頻煩乎主空之辯良有
以也。初明諸法惟心則諸法皆常豈非圓乎。次之主
客對分生滅與不生滅逈然二途豈非別乎。而謂楞
嚴純明圓教不亦謬乎。用別為入圓之方便經稱最
初方便意在于此。次阿難復執見聞不生滅者即是
真性。佛徵顛倒所在茫然不知。佛興慈悲發海潮音
徧告同會云。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
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此指正
報惟一真心。又云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
明真心中物。此兼指依報唯一真心。經立譬結責云。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001-0595b]
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如上經文是第二番進明唯心。前第一番止是立宗。
今第二番鬯明圓旨。然阿難自呈所悟復以緣心允
所瞻仰。故佛以指月主客為喻重就見性顯云。明還
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墻宇。緣還分別。頑虗
還空。鬱𡋯還塵。清明還霽。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
誰還。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後文
復云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又云若不見吾不見
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夫如前經所言若依若正
皆是玅明真心中物。今又揀去物類獨顯真見。此第
二番覆圓說別也。葢不重明惟心則圓旨不鬯。不退
明見性則妄緣不除。所以為圓教之否。庶阿難疑團
豁然由方便而得入圓宗。阿難復疑見有舒縮。佛斥
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巳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
轉是故于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
明不動道場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世界。是第三
番進明圓理也。前二番進明圓理則論惟心。退明別
教則論見性。今第三番只就見性結歸圓理。又前論
惟心尚通于因。今毛吞芥納直就果德開示。乃至後
文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于中有是
非是。亦就見性以歸圓也。次阿難復以自然因緣為
問。如來一一逐破。乃至云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
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
是塞。如經所說見性離外塵明矣。又云見見之時見
[001-0595c]
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如經所說見性離內根
明矣。是第三番退明別教也。前云。此見及緣元是菩
提豈非圓教。次則根塵明暗空塞皆非見性豈非別
教。更示同別二種妄見咸為圓教之否。葢不三示圓
理則佛境不現。不嚴揀妄見則偽根不除。嗣後經文
復破和合非和合以竟三番進否之局。三番之後方
結歸如來藏性明諸三摩提。所以者何。前三番用別
意在三番進圓。圓宗大旨在明惟心。心體遍圓含十
方界即是如來藏性。藏以含藏為義。必先知心量而
後及于藏性方表其名結歸之次第然也。後七常住
名中稱空如來藏。圓通章云。立大圓鏡空如來藏。詎
非文旨所歸乎。何謂一經盛談。經于五陰三科文首
雖揭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名。及後結文但云本非因
緣非自然性。意未全露。惑者尚謂雖有藏名未見所
藏之法。因以中道了義為請。如來始會地水火風無
邊虗空明了之見分別之識罔非性德此示性具之
法也。夫達惟心了體具者則知圓旨。前二卷盛明唯
心。至三卷方明性具。是則惟心為性具之門性具乃
惟心之旨。性具既彰如來藏顯。當機至此始悟一即
一切心體遍含。乃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
法身之偈。此從圓教得悟其旨明矣。然性具諸法具
無具相。故滿慈示為迷惑。立水火相陵之難空地俱
遍之疑。如來因此又言妙覺明心先非水火廣明如
來藏理。而云本妙圓心俱非十界此即空之義也。元
[001-0596a]
明心妙俱即十界此即假之旨也。妙明心元離即離
非是即非即此即中之道也。至此則如來藏理究竟
彰顯圓解開發殆無餘疑。圓行圓證實基于此。嗟夫。
世人之惑也久矣。如第三卷中廣明性具以彰藏義。
古今解者尚言性中定無水火。循發似異故性受七
大之名。此師不達性具。見後文有觀性元真惟妙覺
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之語。遂以第四卷意解第三
卷之文。不知七大止一藏性。性中具七明文了然。舉
一全該一切亦爾。此自性一多互容之妙。不然。何以
名如來藏乎。又第四卷中言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
何復問不相容者。此文非謂性中先無水火後起水
火。應知先字與復字對看。言妙心巳非水火豈應復
問不相容者。葢即水非水即火非火故稱妙心。解者
惑云。先在性時雖有性水性火而無相水相火故無
陵滅。若謂性中總無水火即違性具之旨。此師謂性
中必具水火。乃以第三卷意解第四卷之文。當知性
具水火即非水火。故古人云。具無具相全體即空。使
此妙性有一法可得何以稱空如來藏乎。今時解者
例引寶積三如來藏用釋楞嚴。然考今經止有空如
來藏無餘二名。但立一名其義亦足。空即真諦。藏即
俗諦。如來即是中道。此三即一稱空如來藏。寶積非
多今經非少。七卷中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
有世界眾生。九卷中云。精研七趨皆是昏沉諸有為
相。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十卷云。
[001-0596b]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皆是其義。
故一經盛談莫過于此。題稱大佛頂者。謂無相之體
遍含法界。不廣明如來藏性豈顯大佛頂之義哉。妙
玄云。體者禮也。君父之體尊。臣子之體卑。彼文意指
實相為君父諸法為臣子。當知大佛頂如來藏性之
言是貴極之法也。問。孤山以常住真心為體今胡不
爾。答。心名隨緣性名不變。具足當以心性為體。今從
體底之釋舉要言之但云性耳。又常住之言即是藏
義。何者妙玄云。小乘灰斷無如意珠身。據此文。即知
如意珠身方名常住。謂果上現十法界身說法利生。
如如意珠王隨意雨寶。因中先具此心亦名常住。此
與如來藏性多所含藏而無積聚有何異耶。故但釋
藏名即談常住。辯體竟。


三明宗者。以楞嚴妙定為宗。若據經題以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為宗。宗者尊也。要也。經之有宗如屋有梁
柱。網有網維。為一經之主宰。正行人之趨向。然前云
大佛頂為貴極之法則體實至尊。今又以字為尊其
故何哉。應知體約實相之理。宗約修證之事。若非妙
宗體何由顯。體為宗家之體。宗為顯體之宗。體亦屬
宗故宗為網要也。楞嚴妙定三止觀在一心中。若能
解了即是密因。修謂修此妙定。證謂證此妙定。于修
證中大概以即三之一稱了義也。此經阿難當機首
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
便。古今解者其說不一。孤山作三止釋。其言云梵語
[001-0596c]
奢摩他此云止。止于真諦即體真止也。梵語三摩提
此云等持。離沉掉曰等。住心一境曰持。止于俗諦即
方便隨緣止也。梵語禪那此云靜慮。止于中道第一
義諦即息二邊分別止也。首楞嚴是奢摩等通名。奢
摩他等是首楞嚴之別號。阿難智慧力多三昧力少。
既以多聞小慧自咎正以楞嚴大定為請。吳興云。孤
山專用三止配今三名斯得經之深也。然資中用圓
覺經作三觀釋。夫圓覺經云。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
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據此。則三
皆名定明矣。又圓覺經云。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據此。則三皆名觀又明矣。
圓覺先以奢摩等三名通乎止觀今經何獨不然。第
二卷云。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
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
益多聞。于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經云奢摩他
又云微密觀照豈非即止之觀耶。向下發明同別二
種妄見正是奢摩他微密觀照盛談入空之道則真
諦中具有止觀復何疑乎。真諦既爾中假亦然。夫三
摩提元翻等持。既離沉掉專心一境正是止義。妙樂
二十九卷五十八紙云。三昧從定。陀羅尼從慧。今經
中既云大陀羅尼豈無觀慧耶。由是言之。三摩提中
必具止觀。禪那中道定慧不二抑又不必言矣。釋名
者或以為止。或以為觀。其說咸是。但不可偏執。今以
三名咸具止觀為正解也。又有師云。奢摩他翻止。三
[001-0597a]
摩提翻觀。禪那雙收止觀。義實無礙。然考翻譯未見
所出。涅槃經中乃以奢摩他翻止。毗婆舍那翻觀。畢
叉為止觀等。今經亦云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
那此名方是止觀。豈得直以三摩為觀耶。考圓覺云。
奢摩他寂靜如鏡現諸像。三摩提起幻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據圓覺經文。此三名的是
空假中也。今以三法在一心中方名為妙。即中云。古
來解經者元不用三觀分科。近代分文始開三觀。其
說有二。一者如交光正脉以楞嚴前三卷半科為奢
摩他性定道理。從請入華屋去至說呪以前科為三
摩。嗣後經文總名禪那。此說大謬。何者。經七徵之初
即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二卷
五陰三科名諸三摩提妙修行路。而總判為奢摩。于
義可乎。彼嫌七徵初有三摩提之名乃強解云隨便
寄居。此科既非餘科盡不可依也。二者南方諸師以
徵心辯見之文為奢摩他。五陰巳去為諸三摩提。七
大之文科為禪那。幽溪科亦然。此得如來次第三觀
之旨。但辯見文首請示奢摩他路。乃經文自說更有
何疑。而七徵之初文云。有三摩提。解者總判為奢摩
于義可乎。良由諸師不善用瓔珞經文故立科不順。
得瓔珞意洞然無疑。瓔珞初卷五紙云。從假入空觀
亦名二諦觀。從空出假觀亦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
海。此經文正明次第三觀何不引之以科楞嚴耶。葢
[001-0597b]
三摩提屬如幻之假。于義無疑。圓覺經云。三摩提起
幻。今經亦云如幻三摩提。然則以三摩提為假觀者
本于二經非臆說也。又大論云。迦羅是實時三摩耶
是假時。據大論文亦顯三摩是假。故知今經徵心辯
見宜屬空觀。而七徵之首云有三摩提。辨見之初請
開示奢摩他路。所謂從假入空觀也。止觀云觀假為
入空之詮空由詮會。不其然乎。況所立之科與瓔珞
經合可無惑矣。但從假入空元非正意。今經圓別竝
明。圓為正意別為旁意。圓教初心從假入時即具三
諦。如妙玄云。見思幻破真諦幻成。無知幻破俗諦幻
成。無明幻破中道幻成。今文亦然。達此假法三觀咸
備即具萬行。故有三摩提下即云名大佛頂首楞嚴
王具足萬行。此圓義也。若別人修從假入空觀。七處
徵心正當從假之時。至下請示奢摩他路方是入空。
夫分圓即別融別即圓。如來以圓義立宗。阿難約方
便立問。圓別不相礙也。亦非別無以顯圓非圓無以
融別法應爾也。前體章中明三番進否進否之本實
在于此。何今人觀文而不察其義耶。或謂諸經論中
凡示修止觀法皆名三摩提。故三摩提是通名首楞
嚴是別號。其說良是。但三摩提所以為通名者正以
其專心一境無事不辦故經論皆用此名。既專一境
豈非假耶。次第三觀中初觀既爾。從空出假其義亦
然。如前所引將欲敷演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是其文
也。以欲從空出假故先演奢摩他微密觀照而後明
[001-0597c]
諸三摩提也。作此消釋。不唯符合瓔珞而今經奧旨
亦煥然矣。然雖含次第經意在圓故云妙修行路。謂
諸三摩提一一達之莫非圓觀是入菩提之路也。至
三卷七大之文。約次第說即同瓔珞二觀為方便得
入中道第一義諦。問。若順次第前明空假至此宜明
中道。若依圓頓前巳明中至此何復請中道耶。答。如
來立義以圓兼別。阿難請問多約別教。為欲成最初
方便故也。然所請者乃是中道了義。謂前非無中但
明惟心。未明性具。今須明性具七大方是了義。又因
緣自然二俱排擯乃中道雙遮之義。須更明性具七
大則進照咸備方是了義。所以七大文後了義方彰。
阿難大眾。即說偈讚佛也。問。次第三諦先空次假後
中不聞先觀假法。答。從假入空名空前之假。從空出
假是空後之假。經文如此非任胸臆。圓頓教中假亦
居首。輔行二十一卷云。三諦無形俱不可見。然即假
法可寄事辯。即此假法即空即中。空中二理二無二
也。據輔行此文。豈非假觀居首耶。十不二門云。照故
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荊溪此言假亦居首。三千
即假法也。妙樂釋經萬二千人俱觀心文中云。境據
假邊且存其數。空中尚無其數安在。然必約假以立
空中。觀亦如是。今楞嚴首云三摩提者亦約假以立
空中也。應知三觀畢竟在一心中不分先後。而用觀
時必托假法而起。苟不觀假何由入空中之理也。今
經前三卷約次第以論不次節節皆圓別并明。而意
[001-0598a]
在圓無非一心三諦。釋者豈可得權失實得實失權
耶。四卷富那問答審除細惑廣明如來藏理結顯前
來圓義。觀此問答知佛意唯在圓宗也。至諸聖圓通
會之皆是楞嚴大定。六十聖位無非妙契一心三止。
圓通非無偏小會之皆圓。故云彼等修行實無優劣。
聖位雖非別教。借別明圓故欲登初地更立四加行。
維摩云。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今經是有方便之
慧。涅槃云。二鳥雙遊。今經實雙遊之旨乎。及後廣揀
陰魔文中三名皆見。如云十種禪那此則以禪那之
名該餘二止也。又云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
色陰盡者是必以二止該禪那也。正止觀例歷餘心
皆即三諦亦即三觀。正觀一心既爾。歷觀發得亦然。
故奢摩等三名一經前後互出各有其義。可但云舉
一即三乎。問。此經之宗。為多在因為多在果。答。般若
經以因為宗。涅槃經以果為宗。今既云密因修證了
義即并用因果為宗。而正意在因。如初請云最初方
便。二卷云非無學者茫然不知是義終始。四卷請入
華屋。爾時世尊哀憫會中緣覺聲聞發菩提心未自
在者。及為末法眾生開無上乘妙修行路。簡圓通偈
云。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乃至辨陰魔文初云。汝
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經
末云并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如上諸文咸誨
初心之人。是知當以因心徹果而為宗耳。問。何不取
觀音耳根以定修止觀之法耶。答。行門方便的在耳
[001-0598b]
根。今通一部云三止觀也。


四辯用者。此經以斷愛遠塵為用。若據經題以諸菩
薩萬行首楞嚴為用。考玄籤用分二種。有宗家之用。
有用家之用。宗家之用屬乎自行。所謂智德為宗斷
德為用也。用家之用屬乎逗機。所謂化他智斷俱為
用也。今題中萬行首楞嚴無乃為宗家之用乎。菩薩
以三止為正修萬行為助用。而復取斷愛遠塵者乃
用家之用也。葢體宗精深用宜言淺而意深。故法華
經力令人一生成佛。然但以斷疑生信為用。金光明
經諸經之王而以照耀諸天心生歡喜為用。今經亦
然。歷觀前後告誡是以斷淫為首務也。葢障道之緣
莫如愛慾。阿難大權示墮淫室正為發起之由。歸來
見佛便言欲氣粗濁。向下世尊頻頻訶斥唯在貪欲。
乃至殺貪盜貪亦以欲貪為本。生死根元唯此非他。
故四十二章經云。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
能為道者。今經勝用實在斷淫。所以佛勅文殊將呪
往護惡呪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乃至
悟宿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即得出纏。
呪之力也。又云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身心快然是人
即獲無生法忍。經之力也。此雖淺事根元至深。故先
放頂光以照之。無為心佛無上心呪以破之。非大智
文殊不勅。非觀音圓通不選。須知一念起心根塵相
偶即為愛慾之因。若非耳根圓通不能頓破。經云。如
重睡人眠熟床枕惑舂米音為木石響。是人夢中豈
[001-0598c]
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如經所言是
明聞性超根塵識。而此聞性根本實即當人一念心
王也。靜搖塵也。開閉根也。憶即識也。聞性超此三種。
若親到此地便能頓破根塵復超空有。二邊叵得。中
道不存。故文殊云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其所以
能破先梵天呪者豈徒然哉。又十信去諸賢聖位必
從乾慧發源。復云至等覺巳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
地。然則經之力用何必舍此而別求其至深者耶。故
知用家之用能該宗家之用。菩薩萬行所以究竟堅
固者由斷愛之力爾。問。有用家之用亦有用家之宗
否。答。妙玄云。自行以智德為宗斷德為用。若化他。自
他智斷俱為宗化他智斷俱為用。籤解云。自他智斷
俱為宗者。自行以智德為宗化他以斷德為宗也。問。
宗家之用。能該用家之用否。答。正義如此。如菩薩萬
行可該斷婬。今又深言斷婬之力能該萬行互攝明
矣。


五判教者。當以方等被開成醍醐為此經之教相。元
夫如來說法而有五時。一華嚴。二阿含。三方等。四般
若。五法華涅槃時。今此楞嚴一經。或判之于法華之
後如孤山吳興二師是也。或判歸于般若法華之間
如溫陵環師是也。或直判為方等生酥如百松幽溪
二師是也。竊研三說各有所據。如此經歎德超過餘
經。諸聲聞眾皆大菩薩。既開權顯實亦開迹顯本則
宜屬于法華開顯之義。然因果經云。佛與波斯匿王
[001-0599a]
同日而生則佛說是經年六十二。菩提流支法界性
論云。佛年七十二歲說法華經。則判此經于般若法
華之間信不誣矣。又此經中具有四教。如云色心諸
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
明真心中物。豈非圓教。又云頭自動搖見無所動。手
自開合見無舒卷。及八還辯見等文。宜屬別教。處處
用四句推檢則通通教。聲聞四棄八棄則通藏教。又
處處有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之言判屬方等不亦宜
乎。今謂此經元是方等而說時在般若法華之間。葢
通五時中文通之類有如此者。但結集經家實取開
顯之意以結此經。所以嘆德之語勝法華也。應知此
經說非一時。初卷中波斯匿王諱日營齋。洎談七趣
則曰瑠璃廢父墜海而終。匿王父也。瑠璃子也。既歷
父子之存亡則說時甚久。始則摩登伽女攝阿難入
婬席。後云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夫性比丘尼縱是利
根速取無學。而耶輸受成佛記實在法華豈應作餘
解乎。即中云。此經初會所說徵心辨見等文的屬方
等。四五卷去是法華後說。若爾。何無般若。考阿難于
佛成道日生八歲出家。至年二十餘方為侍者。則巳
當般若之時。然誤墮淫席之機豈宜聞融通之教。方
等彈斥正其宜也。此時為阿難別說方等為大眾總
談般若阿難豈不聞般若耶。既聞生熟二酥後聞法
華開佛知見所以受山海慧自在通王之記也。味此
經中五陰三科會入如來藏性。與般若八十一科會
[001-0599b]
歸摩訶衍其義何殊。但經題無般若之稱不得同般
若耳。所以同法華開顯者。如後經題五名有妙蓮華
之言則同法華可無惑也。問。方等陀羅尼經云。昔於
王舍城授聲聞記今復于舍衛國祇陀林中授聲聞
記。然彼經尚屬方等今豈便同醍醐。答。輔行云。方等
隱密與記不同法華顯露與記顯久遠本。據輔行此
言。今經授記可同方等。雖有妙蓮華之言亦是隱密
同法華爾。但今經與餘經不同。何者。餘經當機非是
阿難故不露開顯大意。今經當機即是阿難。阿難是
結集人。其所聞開權顯實開迹顯本之旨于經首略
見一班。如云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
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
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
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上是阿難通序之
文正明諸大弟子巳住首楞嚴定。古解首楞嚴定者。
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今云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諸有
即二十五有。既能超之詎非大乘滅盡定耶。又云能
于國土成就威儀豈非現諸威儀耶。次八句釋上首
楞嚴定。初從佛轉輪妙堪遺囑釋佛子住持也。嚴淨
毗尼弘範三界釋善超諸有也。若不具大乘十戒烏
能生大乘滅定。又既超諸有即可為三界之軌範矣。
應身下四句釋能於國土成就威儀。久得法報之本
現身十界故應化無量。更拔濟未來則非小乘灰身
滅智之比。此文中先標後釋皆示諸大弟子巳住首
[001-0599c]
楞大定。開聲聞乘即菩薩道是開權顯實。本是菩薩
外現聲聞是開迹顯本。故據結集人意實取開顯之
意以集此經。既於經首開顯則是經必同醍醐明矣。
據經但是密同。據結集人即是顯同。須知前四時經
既被法華開顯盡成圓妙。今特於楞嚴示開顯之相
餘可例知。是則阿難之意乃以此經為開會之法式
一化之大意。智者於玄句中開教。阿難於通序中開
教當有何咎。又凡言開者開於可開。經中密同巳具
可開之勢。結經者遂於序中開之。此著述之權不可
奪也。問。今經當機雖是阿難何須定露開顯大意。答。
餘經各有當機懷疑叩佛佛為除疑。結集者據一時
之問答結集成經足明利益。餘人續聞開顯悟解轉
深。其得益在心非阿難所能記也。今經是阿難自記
所聞歷二十餘年但成一部。所述悟門若不及開顯
即有遺漏。況誤墮婬席元是示迹可不表本地耶。又
餘經各有諸品當機非一。今經不立品名。雖有富那
文殊問答而大意專在阿難。須盡述一人之悟故順
結集之意云開顯爾。然此經與法華復異。如云十方
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亦無優劣。復云此二十五
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
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差別。是開權也。又云
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即施別教之權也。定性聲聞皆
獲一乘寂滅場地是開權也。後阿難復證小乘仍施
藏通之權也。權用三教以為蘇息實不保權以為究
[001-0600a]
竟當與涅槃同義。扶律談常其旨亦同。若爾。何不攝
前歸後但屬醍醐。乃指經初所說仍同方等。答。此經
既兼權小。況諱日營齋初會所說實在法華以前不
得判同涅槃。今以為方等被開成醍醐則無失矣。攷
長水璿公亦云此經非一時所說說必前後。近代憨
公復云此經不可局定一時。今所判釋幸合古轍來
哲評之。判教竟。


三引證者。八卷中文殊問名如來共答五名即合五
重玄義。一云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哆般怛囉無上寶
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此證體也。大佛頂是實相之
體。悉怛哆等雖是呪名而通於顯教。妙玄云。小乘經
有三印大乘唯一實相印。今云無上寶印豈非實相
印乎。如來以此而照窮法界無一相可得名清淨海
眼。正如妙玄取佛所見為實相正體也。


二云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證用也。夫歷劫親因以受纏
縛。今能斷愛與無明父母別是真救護。既窮愛見之
本所以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證此經以斷愛成菩提
為用明矣。


三云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此證宗也。密因是圓
解。修是圓因。證是圓果。密之為言所以讚因。了義之
稱所以讚修證也。此經開解起行俱帶方便明證唯
圓。以阿難初請有最初方便之語故解行帶權殊非
揀選。然正意唯在圓教後明地位是指歸之處。其義
[001-0600b]
純圓而借別明圓所以接引別教則經宗在一乘明
矣。雖竝標因果實以因心該果。


四云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此
證教相也。大方廣似同華嚴然但義同而巳。約時而
論不可判屬華嚴正可冠於妙蓮華之上耳。吳興云。
大方廣所說之法也。大方是體。廣是其用。即空如來
藏具不空之用也。又常遍曰大。軌持曰方。包富曰廣。
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脫亦如來藏之三德也。即中云。
三字具含體宗用三。三者合則可論教相矣。妙蓮華
王名同法華。今經有權有實。指權即實名妙蓮華。統
攝自在故云王也。次十方佛母陀羅尼呪乃是呪名。
如方等陀羅尼經云。此陀羅尼呪乃可為父乃可為
母。又云諸佛道皆從此生是佛父母。今經正與彼同。
彼經既密同法華則今經亦密同法華宜屬方等明
矣。阿難於序中巳明開顯。是則經文密同結集顯同。
有密同故方得顯同。總判此經必是方等被開成醍
醐為教相也。


五云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此證經名也。灌頂章句者。中天竺國大乘祕典而有
五部。東方金剛部阿閦鞞佛以為部主。南方寶生部
寶生佛以為部主。西方蓮華部無量壽佛以為部主。
北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為部主。中央灌頂部毗
盧遮那佛以為部主。吳興曰。此經從灌頂部中流出
葢約密言名灌頂章句。有誦持者則如來智水灌其
[001-0600c]
心頂亦如剎利之受職也。菩薩因此受佛職位故諸
菩薩萬行首楞嚴當是經名。然上句從呪得稱而義
通於經。下句從經得稱而名通於呪。菩薩萬行不出
三止觀。三止觀在一心中萬行具矣。葢今經之宗雖
具因果而意在於因。所以最後一名獨標菩薩。又此
名在釋題中判屬於用。但是宗家之用非用家之用。
然萬行之言可攝用家之用故以配用。茲五名中救
護親因別當力用。則不須配用而以為經名之要不
亦宜乎。如一卷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又
云首楞嚴王世希有。其為別顯經名無疑矣。問。五題
皆是經名何獨以此屬名。答。五名既多稱者不能盡
舉。名中之要莫過於此。如今世人名此經為楞嚴雖
是凡語亦聖旨也。如上所說五重既備足堪受持遂
結云汝當奉持。引證竟。


四生起者。經體既要故居其首。證體必有用用居其
次。依經修行有因果之宗故居其三。三章既備須定
教相。而稱名者不能多舉。因結顯名中之要。五者具
矣能該別文。孰謂玄義非佛說乎。生起竟。


二釋別名者。

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
部中錄出別行」


【長水曰此別目也。印度名月。具云印特伽此云月
邦。以此大國形諸小國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當
中也。即一境之都名。一境之中有多國別。最中大
者號摩竭提此云大體以總攝故。或云不害皆義
[001-0601a]
翻也。那爛陀此云施無厭。龍名。西域記云。菴摩羅
國有池。池中有龍名施無厭。寺近彼池故以標號。
大道場者沙門體心修道之地也。佛滅度後六帝
緝興。遐疎紺宇園林普洽。都建一門。主客萬僧住
持增峻。印度諸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頂部者。
彼有五部此當其一。毗盧為主。既標部處尋騐可
憑。無謂近翻疑非正說。】


二明譯人者。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乙卯朔
二十三日辛丑」


【長安三年則天罷政中宗嗣位是歲改為神龍元
年。龍集者龍星。亦云歲星。歲行一次也。集居也。乙
巳即所舍之次。朔穌也。月死復穌也。】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于廣州制止道場譯」


【天竺亦云乾竺。乾豆。身毒。印度等。沙門此云勤息。
生善滅惡之稱。般刺密諦此云到彼岸。譯之言易
也。易梵為華耳。周制達四方之言。東方曰寄。南方
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翻西語而云譯者。
由漢世多事北方而譯人兼善西語因以稱焉。又
寄等四別也。譯言通也。】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國名未詳。彌伽釋迦此云能降伏。翻梵為華故云
譯語。其中證義應有別錄。餘如翻譯時年中說。】


「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
房融筆授」
[001-0601b]


【雖為宰官而受大乘戒者。經云。欲受國王位時乃
至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
身及百官身也。弟子者。資于師長以父兄之道事
之故云弟子。正諫者今之諫議也。舉賢達能大扶
進人故曰大夫。中書門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國
政之事曰平章事。筆授或云筆受。謂以此方文體
筆其所授梵本。緝綴潤色令順物情不失正理也。
初密諦割膊藏經泛海達廣州制止寺。遇宰相融
知南銓聞有此經遂請對譯。經苦血凝融妻以水
清之方得就筆。是皆有功于正法者例得竝書經
首。】


四系凡例十條




* 此經前七卷正觀總無明心以明修證。後三卷約別能招報心以明修證。是十卷大綱字字皆歸心觀。大意既定至文略點即可例之前後故不繁瑣。
* 此經以現前一念陰心為所觀境。以一心三觀為能觀觀。能觀三觀在文顯然。所觀識心如七處徵逐會見歸心聞性逈脫根塵等皆是也。
* 吳門即中大師存有疏稿。凡剖判大途率由蠡測。消釋文句多所遵用。必標即中云者。一不忍先輩手眼湮沒無傳。一不敢濫貪人力坐享其成以冒盜竊之譏。
* 耀自癸丑初秋應講海潮即事判釋。七八年來雖時有所得皆草㔙未成。今巳未春應住楞嚴。寺係
[001-0601c] 長水大師講楞嚴以感雨華瑞雲而成疏之處。似符夙願者然因而綴緝成書。故仰遵長水義疏十居二三。亦先標長水二字者不敢攘為巳有也。
* 凡科段大章皆自臆見。葢科含全義大局既定則網目瞭然。況先賢註疏於七趣五陰皆依樣葫蘆俱無定見。以致兩章位置仍虗名字錯喚。今依正觀總無明心約別能招報心以判。則不惟後之兩章名義確然。益顯前之七卷節節觀心字字有歸。似乎千秋未定之案而今始定。故曰觀心定解。
* 凡細科小節多用舊人。葢丸劑均貴於定方不必藥味皆自創有也。
* 另刻科中。或曰先曰次曰一曰二。及與隨經解釋中字數多少稍異。陰魔內小科有不錄出者。文隨義便初無拘局。
* 凡科下之註是大義。經後之註是釋文。通部例之。
* 凡先貫一圈者是科。無圈者即解。通部例之。
* 凡出交光異解處必先標其文方為辯明。恐誤後人謗法墮苦非好為是否。至於解釋合宜處亦必遵用不敢沒人之長。


首楞嚴經觀心定解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