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11 楞嚴經貫攝-清-劉道開 (master)



楞嚴說通卷四
巴縣居士非眼劉道開纂述
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訂


【○此下審除細惑。說後二如來藏。因阿難偈云。希更
[004-0411a]
審除微細惑。故向下所談。乃生妄之深源。成礙之
幽本也。後二藏者。謂不空如來藏。與空不空如來
藏也。】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為眾生。敷衍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
為第一。今聞如來微玅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
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
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
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
來所說法音。尚紓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
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
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
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
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虗
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虗通。云何二俱周
徧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
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巳。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
上慈誨。」


【此滿慈因聞四科七大皆是如來藏性故執性難
相以興二問也。滿慈位登無學。巳斷見思。巳破我
執。巳證人空。然無明未破。法執猶存。不達全相是
性。不知萬法生起之源。未明全性是相。不知七大
徧周之故。故乘機發問。然必待滿慈者。葢阿難以
[004-0411b]
多聞居首。滿慈以說法居先。皆以義虎稱雄故也。
大威德者。有折服之勇。曰威。有攝受之慈。曰德。上
契至理。下契劣機。故曰善為敷衍。談一諦而三諦
具足。且諦諦文文。皆越小乘見解。故號第一義諦
也。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云云
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如四科七大。藏性徧
周。此皆如來自證法門。極難措口。而如來曲狥人
情。頭頭顯露。善為眾生敷衍第一義諦。然此第一
義諦。理極玄微。絕難搆副。即世尊推我說法人中
最為第一。今聞如來微玅法音。喻如聾人。逾百步
外。而聆蚊蚋。抑且本所不見。又誰能聞其聲乎。則
甚矣。法音之微玅也。所以佛雖宣明此法。令我除
惑。然我今猶未詳斯義。畢竟不能入於無疑無惑
之地。世尊。且阿難輩。雖得開悟。然而根中積生無
始虗習。宛然盡在。習漏既存。則我法二執中。俱生
細惑。依然未破。且不獨阿難。即我等會中。巳證無
學。巳登無漏者。諸漏雖盡。今聞法音。尚紓疑悔。舊
修巳悔。新聞尚疑。故疑悔交集。未決定矣。我等猶
然。況未得無漏者乎。是故我有二疑。願因如來決
之。一者萬法生續疑。世尊。如佛所談。世間一切根
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者。既曰清淨。即
不得更容穢染。既曰本然。即不得更有造作。請問
清淨本然。最初何故忽生山河大地。及根身業果。
諸有為相耶。抑清淨本然。縱使忽生。亦應忽滅。未
[004-0411c]
後緣何次第遷流終而復始。相續不斷耶。二者。五
大圓融疑。又如來說地水火風等圓融周徧。湛然
常住者。世尊。若地性周徧。應純是地。土能尅水。云
何又容有水。若水性周徧。應純是水。水能尅火。火
應不生。云何又說水火二性。俱徧虗空而不相凌
滅耶。世尊。又如地性則障礙矣。空性則虗通矣。礙
則不通。通則不礙。云何二者俱稱周徧耶。地水難
容。水火難容。地空難容。而如來皆稱圓融周徧。其
何以說也。雖如來自有實義。而我不知是義所歸。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說出生續之由。圓融之故。庶
使迷雲頓破。慧日洞明。方到究竟無疑惑地矣。作
是語巳。及諸大眾。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焉。
○鍾疏云。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經
文以為妄想所生。不知山河大地未生之前。妄想
者何人。莫將宗門套頭語答。答云。此忽生之義。略
兼見分說。意謂清淨本然。人人有清淨心。宜人人
得清淨眼。猶如晴空。了無所有。云何滿目都是山
河大地諸有為相。所見惟根身器界。如是。則空華
圓影。何時而盡。別業同分。何時而除。故緊接云。次
第遷流。終而復始。細玩問意。四句一氣不斷。遷流
終始。即下相續之義。滿慈所問。不重在始生。而在
相續。故下文佛語世界相續。業果相續。乃正答遷。
流終始之問。而忽生處。特帶言之耳。世人泥忽生
二字。為始生之生。不將前後文合看為相續之生。
[004-0412a]
是以不能措口。如僧問溈山。山河大地。從何而生。
答云。從妄想生。僧云。請和尚與某甲想出一錠金
來看。正此類也。】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
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此許說也。勝義中真勝義性者。法相宗。說勝義有
四。一蘊處界為世間勝義。四諦為道理勝義。二空
真如為證得勝義。一真法界為勝義勝義。據佛後
文答萬法生續。則起於性本二覺。答五大圓融。則
歸於一心三藏。宛然皆一真法界。故屬最後勝義
也。漏盡無學。中根也。定性聲聞。下根也。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者。上根也。二空者。人空。法空。得人空者。
知眾生無性。得法空者。知諸法無性也。一乘。佛乘
也。寂滅場地。即大寂滅海也。阿練若。此云離諠諍。
亦云閑靜處也。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
盡無學。諸阿羅漢云。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
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自定性聲聞之下根。以及
未得二空回向上乘之上根。如是等眾。皆獲一乘。
非羊鹿餘乘也。寂滅場地。非四諦之滅也。真阿練
若。本心閑靜。非境靜也。正修行處。成佛正因。非旁
蹊曲徑也。葢定性聲聞。無性闡提。不得成佛。如蕉
[004-0412b]
芽敗種。今則咸歸一乘。究竟涅槃。悉當作佛。方盡
大乘至極之談矣。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於是富樓
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焉。


○此下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也。對上空藏。彼約
心真如門。會妄歸真。以顯藏心不變之體。此約心
生滅門。從真起妄。以顯藏心隨緣之用。然用應有
二。一隨染緣。起六凡用。二隨淨緣。起四聖用。今為
開迷成悟。故且單取染用為言。而全用更在下空
不空藏中也。】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玅明本覺明玅。富樓那
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
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郡言。若
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
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此下答忽生山河大地之問也。尊者寘箇問端。如
向荊𣗥林中。探出膠盆子相似。使人動轉不得。世
尊是一切智人。知尊者抱守因緣。未忘法執。即將
舊所說法。作箇探竿影草。而詰之曰。富樓那。如汝
所言清淨云云大地。善哉。問也。憶我向來在法會
中。所說性覺玅明。本覺明玅。汝常不聞之乎。玅即
寂也。明即照也。玅明。則即寂而照。明玅。則即照而
寂。寂照互融。無明萬法之先。一段真理。本然如此。
滿慈被世尊一釣便上。答云。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004-0412c]
不知鼻孔巳在世尊手裏。故復雙開兩關以審之
曰。汝既聞此性覺玅明。本覺明玅。如何意會。為是
性本自明。單稱為覺。即含明意耶。為是覺本不明。
須用加明於覺。而雙稱明覺耶。葢單稱為覺。不假
妄明。是為真覺。雙稱明覺。而務假妄明。是為妄覺。
雙舉致問。欲令滿慈自決取舍。乃尊者熟處難忘。
依舊渾身落在因緣知見坑中。不覺認明墮所。故
曰。若此不用明之而即稱為覺。則虗名為覺。而實
闇然無所明矣。此葢詞中反排無所明之真覺。而
意中深取有所明之妄覺也。豈知纔立所明。便落
生滅因緣知見。即非清淨本然之覺性矣。故世尊
告之曰。推汝之意。將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殆惟
恐其無明覺。而必加明於覺也。而不知一加所明。
則覺明二義。皆雙失矣。良以體外加明。非體本有。
有生有滅。時有時無。由是約起心有所明時。明則
非覺。以加明於覺。非覺體之本有故也。約忘心無
所明時。覺則非明。以從來未悟覺體之本明故也。
此猶所謂有念無念。同歸迷悶之意也。既非覺非
明。二義俱失。全墮無明。汝豈以無明為汝之覺湛
明性哉。而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葢無明即是不覺。
惟濁惟暗。而安有湛明之義。是汝始雖惟恐失乎
明覺。而終則至於全失真性。全墮無明矣。
○覺上
加明。如人瞪目。欲自見眼。本不期於空華。其奈眼
非可見。而徒以帶出空華耳。此方在明明德。全墮
[004-0413a]
斯義。
○鍾云。性覺玅明。本覺明玅。言性中之覺。玅
而明者。以此覺乃本然之覺。其明自玅耳。本字。即
首卷元明元字。乃不能有加之意。所謂清淨本然
也。與性字相承。而不相對。夫明而至於玅矣。又何
假復明之乎。舊解即寂而照曰玅明。即照而寂曰
明玅。蓮師曰。明可云照。玅乃圓融不測之義。不專
屬寂。謂玅明二字。寂照之意自在則可。謂寂照二
字即是玅明。則不可也。
○真妄分界。正在此一所
字。有所。則是明非覺。無所。則是覺非明。明覺兩字。
矯亂不得。然真覺只是無所。不是無明。若並無本
明。又非覺湛明性矣。】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此因無明而生三細也。上既斥為全體無明。由是
承上而言。汝於本具真覺。翻成無明者。元無他故。
正以本性之覺。必具本有之明。所謂性覺必明也。
汝乃無故妄加明於覺上。所謂妄為明覺也。由是
遂成根本無明。萬妄依之而託始。故知明覺二字。
便是生世界眾生業果之根柢矣。夫此性覺玅明。
清淨本然之體。本不屬所。以無在而無不在故。亦
不屬明。以無明而無不明故。故曰覺非所明。今汝
在清淨性覺中。認此性覺以為必明。即此必明一
念。遂將無方所之性覺。轉成業識。便落方所。故曰
[004-0413b]
因明立所。既落方所。復轉此大智慧光明。而成能
見見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有見分。復將
無同無異真諦理境。轉成相分。遂有種種差別。故
曰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此熾然成異之異。與彼因
明立所之所異又異。以立所之異。是約一念。此熾
然之異。所談甚廣也。於是有因異而立同。即同亦
異。有因同異而復立無同無異。即無同無異亦異。
而世界虗空眾生。恍惚未定之相。皆影現於此。與
彼麤境中三法作胚胎矣。
○無同無異。屬眾生相。
良以虗空為同。此彷彿有形貌差別。不同虗空。故
曰無同。器界為異。此彷彿有運動靈覺。不同器界。
故曰無異。然必同異發明者。以上異之與同。相形
而顯。此眾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也。問。既即世界
虗空眾生。與下麤境。何所差別。答。此尚在本識中。
結暗忽現。雖現一切境界。但具根身器界種子耳。
即如熾然。訓火光盛貌。雖表顯著。然火光但明於
夜。亦表暗中顯著。以此境界雖顯。尚在本識中。未
大顯著。故如火光明於暗夜之中也。
○鍾云。不知
覺本自明。而妄加一明於覺之上。只此明字。便生
出許多事來。此中能所先後。說者紛紛。不知妄為
明覺。巳是妄能矣。上既因能立所。此復因所生能。
乃展轉相生之意。非先有所。後有能也。無同異以
下。皆承生汝妄能來。本性之覺。無同異也。能所既
立。則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矣。異彼所異。是因異又
[004-0413c]
立同也。同異互相是非。復立無同無異矣。此中同
異。及無同無異。俱指賴耶識中。種種妄明。下文虗
空世界眾生。乃妄明所現之相。舊註便以虗空世
界眾生。釋此處異同。殊太早了。】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此因三細而生六粗確答云何忽生之問也。上來
如是境界。從無而有。則有無相傾。因異立同。則同
異互顯。既而復以一異一同之界相。顯發非同非
異之有情。於是藏識海中。境風亂動。巳如空華亂
飛。豈不甚擾亂哉。如是擾亂。相為緣對。轉生勞慮。
謂於前現識所現相為。不了心現。執為外境。創起
量數。分別染淨。所謂分別事識。起成智相。為第一
粗也。勞之既久。相續不斷。轉生苦樂覺受。自他相
續。法執轉粗。即相續相。為第二粗也。因勞久而發
起染著之相。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即著取相。為
第三粗也。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此等皆是自
相渾濁。非由外物渾之濁之。此即計名字相。為第
四粗也。由是依於名字。循名取著。造種種業。引起
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即起業相。為第五粗也。於是
業繫苦相為第六粗者。以次而生。由依性覺而動
無明。因無明而發心境。緣心境而起塵勞等。業力
所使。起成有相處。則山河大地。確然而成定相。靜
[004-0414a]
而無相處。則空濶曠蕩。顯然而見頑虗。此虗空即
前同相。至此而始確定也。此世界即前異相。至此
而始成就也。汝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實由如是
而生也。且彼細境中。無同無異之相。至是而顯然
確定。以成眾生業果。真有為法矣。汝問云何忽生
諸有為相。實由如是而生也。
○鍾云。自相渾濁。即
後文從始至終。五疊渾濁也。因世界眾生而有業
果。故曰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葢至此而晴空之中。
別見種種華相矣。然而詰其根元。總是妄明一念
所生耳。一念中。紛起者為世界。一念中晦昧者成
虗空。虗空為妄明中所現同相。世界為妄明中所
現異相。眾生業果。諸有為法。即妄明中所現無同
無異之相。彼所謂無同無異者。乃真有為法也。豈
待眾生業果。熾然頓興之日。而後謂之有為哉。舊
以眾生為無同無異。文理難通。今作妄想所現之
相如影子一般。則虗活。說得去矣。
○佛言業識妄
見生於無明。必從性覺玅明本覺明玅說來者。二
語即所謂真如。見無明依真如而起。非真如之外
有無明也。此種無明。所謂生相無明。八地菩薩得
隨分覺者。尚不能知。故謂之微細惑。唯佛能以究
竟覺。微密觀照。乃能洞見而直指之。此之謂見見。
謂覺眚也。
○經自無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
連持者。令知能所乃生萬有之端。行人於真妄分
明之後。一念頓絕能所。可以把定萬有。坐還清淨
[004-0414b]
本然。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矣。昔有僧問瑯琊
覺和尚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厲聲
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僧言下大悟。故
知一念纔生。萬法皆備。則知一念無生。萬行具足
矣。
○賀云。諸家以起信三細六粗。配此段經文。致
有紛紛異說。不知此處。前截配三細則可。後截配
六粗。則不可。葢起信六粗。就一人生死輪轉言之。
此處經文。就山河大地。諸法生起相續之因言之。
自不能強配也。
○相待生勞勞字。與前瞪以發勞。
兼目與勞。二勞字相應。可見虗空世界。眾生業果。
全是目勞所現之相也。】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生。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此下答云何次第遷流終而復始之問也。此先明
世界相續之因。良由覺體之上。巳起妄明。而妄明
必發空漚。頑空之體。全是晦昧。而晦昧與明乖角。
明昧相傾。不覺心動。當知世間諸風。全是妄心動
盪所感。故空輪之上。而有風輪。執持世界。器界凝
結。皆由無明風力執持。得不散失。此風大顯然親
依妄心而起矣。又土與金。皆是堅性。俱屬地大。而
堅莫過于金。故金是地大精實之體。因空昧而心
動。故曰因空生搖。如人為睡所偃。而發迷悶。覺明
[004-0414c]
堅執。而妄成有礙。如偃中堅執求通。而妄覺有物
相壓。由此即感一切堅礙之相。當知世間金寶。皆
是明覺體上。一分堅執所感。如有凝心結想化為
石者。亦小驗也。以故風輪之上。而有金輪。保持國
土。此地大亦顯然親依妄心而起矣。堅執之妄覺
立礙感金而寶成。搖動之妄明。動成風相而風出。
風金相摩。一堅一動。故有火光。變生為熟。化有成
無。雖無含持之輪用。而有變化之功能。而火大因
之起矣。以上三大。雖相待轉生。而俱帶妄覺妄明
之心相。此下不帶心相。獨用金水二大。而水生焉。
彼寶上之明。即含津潤。如珠光出水是也。火有蒸
鬱之氣。即能成水。如盛熱時。萬物多被蒸而出水
也。以寶明而又映以火光。故有水輪。含潤十方世
界。此十方界。總是愛水包褁。而水大所由起矣。由
妄見動。故感風輪。由執心堅。故感金輪。由研摩燥。
故感火輪。由愛心深。故感水輪。故知四大種子。不
外發潤二種無明也。
○別經言世界安立。土輪下
依金輪。而同為地大。金輪下依水輪。水輪依風輪。
風輪依虗空。而虗空無所依。今約由心生起。序未
全同。又顯究竟。仍說虗空依無明。而無明依本覺。
以見萬法始於真妄和合之心。而離心悉無自體
也。】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
[004-0415a]
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𦦨。融則成水。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因能成四大又生所成四居也。葢器界元為眾
生所居。今於此四。方顯眾生住處。故曰四居。彼四
大雖均成變化功用。而水火土三大。於四居中。功
迹尤顯。彼火性炎上。主於騰也。水性潤下。主於降
也。水火既濟。則交發而成器界。如陶器者。功惟賴
於水火也。既交發立堅。由是溼為巨海。即甘水海。
鹽水海。而水族眾生之居成焉。乾為洲潬。即四部
洲。而陸處眾生之界成焉。海亦由立堅而成者。以
注水之巨坎。全是堅體也。以是水火共生之義。故
彼大海本就溼之處。不應有火。以不忘母之氣分。
故火光常起。洲潬本就燥之處。不應有水。以不忘
父之氣分。故江河常注。葢水之望火。為我尅之妻。
故火為二居之母。火之望水。為尅我之夫。故水為
二居之父。今大海克肖於父。而不忘母之氣分。故
海中火起。洲潬克肖於母。而不忘父之氣分。故洲
有江河也。又水能尅火。若水性不降而就火。則勢
必滅火。豈能生物。今則降水之性而就火。水夫劣
於火妻。故結成高山。而山居眾生之界成焉。是故
山石。擊則成𦦨者。是受火之氣分也。融則成水者。
是受水之氣分也。土能尅水。若土性不降而就水。
則勢必滅水。豈能生物。今則降土之性而就水。土
[004-0415b]
劣於水。故抽為草木。而林居眾生之界成焉。是故
林藪。遇燒成土者。是受土之氣分也。因絞成水者。
是受水之氣分也。由無明種子。交妄發生。初由妄
心而生起大種。次由展轉而備生四大。後由諸大
而成就四居。以是遞相為種之因緣。所以世界相
續。成住壞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凡成一番。便是
如此展轉生起。所以自忽生之後。永無清淨之期
矣。
○此中義理。雖似外論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實
不盡同。若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經
義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將謂不出巳意。良以外
教正惟執乎五行能成世界。而實不了其真源。縱
高推太極混沌等。而終不識其為吾心之妄覺。全
體之無明。今與分明指示。正以異彼教意。而舊解
却將覺明。釋之為水。以濫彼天一生水之計。仍出
無極太極之下。何以令彼袪除舊見而生新悟哉。
夫外教多歸化機於陰陽。而吾宗直指化本於心
性。且又示天地之元。出於吾心之無明。此誠大異
外說。而極醒誤執也。弘教者。不能挽外宗而令其
明內旨。反推內教而濫外宗。失計之甚也。至於內
教所用名言。多用四大。而不名五行。後之合變轉
生。但與五行略相似耳。故今解於前之四法。全準
孤山四大為正。而前三大。顯然依於心起。於後之
四法。別立名言。略取溫陵父母氣分之說。以助明
而巳。
○空谷禪師謂周濂溪之學。出於壽涯。葢指
[004-0415c]
太極圖也。彼壽涯胡為者。而立此妄計。豈非內教
之罪人耶。或空谷亦傳聞之說。固不足信耶。
○鍾
云。巨海洲潬。高山林藪。合成器界。由四大變起。而
四大乃覺心之變現。所謂萬法唯心也。】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
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
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
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
等。胎卵溼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溼以合
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
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明理不踰。理猶體也。踰猶超越也。覺明之體。隔礙而不能
超越也。」


【此明眾生相續之因也。葢法性身。本來周徧實無
根身。即此根身。推其本原。亦是明妄所成。此明妄
者實非他物。亦由玅明覺心。最初突起一念。轉為
覺明。而成所妄。所妄既立。於是湛圓玅明之體。分
成六處。在眼名見。在耳名聞。乃至鼻舌身意。各生
局礙。不能超越。不復周徧圓通。以是因緣。故聽不
出聲。見不超色。餘四亦然。但見色香味觸影略聲法
妄成就。染六根而成塵。由是見聞覺知。六種分開。
攬六塵而成根。所謂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
也。夫根塵成就。則形兆潛彰。然尚未趣生。必當中
陰之位。中陰即中有也。處於死有生有之間。故曰中有。經言。中陰六根猛利勝於生身。瑜伽云。中
[004-0416a]
有中便如當生本有身形狀。如人中有似人。畜中有似畜。餘趣亦爾。身如五六歲孩子大。形量雖少。能作
諸業。於父母邊。起顛倒想也由中陰而趣生也。若因父母巳三

者業同。則相纏著而生。即胎卵類也。或不因父母。
但由巳業。合亦成形。離亦成化。即溼化類也。蠢蝡皆溼
生。天獄皆化生當胎卵二中有身。欲投胎時。其無緣處。大

地如墨。惟於父母有緣處。見有一點明色發現。此
中有身。既見明色。即趨其處。其想遂得成就。若是
男中有。以父為異見。父是所憎境。以母為同想。母
是所愛境。女子反此。涅槃明十二因緣。無明有二。一潤業無明。謂過去煩惱也。
二潤生無明。即託胎時於父母起愛憎也此中有既見可愛之境。即注

愛於父母赤白二渧以為種。此赤白二渧。即納此
想心而成胎。此雖因父母交遘發生。實由巳業相
同。故吸引而入胎。若磁石之吸鐵。以是父母巳三。
為因緣故。遂入胎中。成五陰身。故有羯羅藍。遏蒲
曇等相。俱舍云。胎中有五位。一七名羯羅藍。此云凝滑。二七名遏蒲曇。此云皰。三七名閉尸。
此云輭肉。四七名徤男。此云堅肉。五七名鉢羅奢佉。此云形位。今舉其二。故曰等也若溼化

二生中有。由先業力。不簡近遠。染著稱情。當染著
處。便即受生矣。夫胎卵溼化。各以定業相感。故隨
其感而應之以四生之定報。如亂思不定者。想也。
而卵則惟想生矣。鍾愛不捨者。情也。而胎則因情
有矣。親附不變者。合也。而溼則以合感矣。捨此趨
彼者。離也。而化則以離應矣。以此四心感召。而四
生各類應之。此其有定者也。若夫情想合離。更相
變易。或情變為想。或想變為情。或合易為離。或離
[004-0416b]
易為合。故其受報。或飛變為沉。若雀之化蛤。或沉
變為飛。若魚之化龍。奇奇怪怪。亦復不定。以是因
緣。經涉長時。互成轉換。眾生相續。無有了期矣。

賀云。註以色香味觸四句為中陰身。殊可笑。不知
世尊談眾生相續。只就當下發明。謂即今瞥起一
念。便是永劫生死根本耳。非從當初說起。如此方
盤古生於太荒之言也。】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
續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
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
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
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
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
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
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
果相續。」


【此明業果相續之因也。富樓那。一切眾生。過去在
世時。想念恩愛。如膠似漆。固結而不能解。故受生
時。則流愛為種。納想為胎。而父母子孫。生生不斷。
此等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曰欲貪為本。欲貪通乎四生。
今止約胎生言之。又胎生復通人畜。今止就人倫辨之。以其易見故也由有貪愛。必

有身命。由有身命。必賴滋養。彼貪我豢養。我愛彼
血肉。所以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四生之類。弱肉強
食。遞相吞噉。是等則以殺貪為本。殺業盛行。故以
[004-0416c]
人食羊。羊死又轉而為人。人死又轉而為羊。由一
生以至十生。死死生生。展轉報復。互來相噉。有此
惡業。故世世俱生一處。相值以償其債。直至窮未
來際。無有止息。是等則以盜貪為本。凡不與而取。
及陰取皆盜。以人食羊。不與取也。羊死為人。互來
相噉。陰取也。故曰盜貪也。約殺貪言之。則汝負我
命。汝還我命。我負汝命。我還汝命。約盜貪言之。則
我負汝債。我還汝債。汝負我債。汝還我債。命債不
了。故生死相結。經百千劫。常在生死。而不能出離。
約欲貪言之。汝愛我心。我愛汝心。我憐汝色。汝憐
我色。以是愛憐因緣。生生會聚。經百千劫。常在纏
縛而不能解脫。如七月七日長生殿語是也惟殺盜淫三種貪
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故知三界流轉。唯一
貪愛。若斷貪愛。便出三界矣。
○問。世教論殺。惟以
忿爭殺人為重。論盜惟以劫竊財命為重。而食肉
不與焉。似得重輕之宜。今經何獨論其所輕。而反
遺其所重乎。答。此有二義。一者。斷輕況重義。葢此
方世教。急於止亂。且圖養民。故惟斷現亂。而不禁
食肉。今經欲絕生死。須斷生緣。故極至食肉。皆併
斷焉。若悟輕者尚為生死之緣。則重者不言可知。
非反遺於重也。二者。絕本止末義。葢凡一切殺盜。
究其深本。多起於食肉。如八萬釋種。遭琉璃之殺。
但知近緣罵詈。而不知遠因起於食魚之冤。故此
方不長太平。緣太平時。恣意食噉。三五百年。人之
[004-0417a]
享福者。福終[示*固]起。畜之酬報者。報盡為人。皆帶殺
冤。遂成亂世。乃至殺人無量。故佛斷食肉。乃聖智
深遠。拔本塞源之言。經云。世上欲免刀兵劫。須是
眾生不食肉。外教君子。未能信達者。切勿輕非毀
矣。】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
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
此虗妄。終而復始。」


【此總束以結答忽生終始之問也。富樓那。如是世
界眾生業果三種。顛狂迷倒。相續不斷。雖各不同。
推其所自。皆由性覺玅明本體。最初不覺。突起一
念。故轉成業識。名為覺明。因有覺明。次又轉為明
了知性。而成見分。因有了知。次又帶出境相。而成
相分。無明三細皆備。即緣此境相。而起我法二執。
渾然涵彼六粗。總之皆妄見也。汝問三種云何忽
生。皆是覺明。乃至妄見所忽生耳。夫山河大地。及
眾生業果。諸有為相。所以次第遷流者。非別有法。
但惟因此顛倒相續之虗妄。故終而復始。汝問三
種云何終而復始。因此故耳。可見忽生相續。渾一
妄法。了無實體之可得矣。而種種幻化。皆生如來
圓覺玅心。豈不然哉。
○答第一問巳竟。下富樓那
復從答生疑設難。而佛以四喻曉之。始圓第一問
義也。】


「富樓那言。若此玅覺本玅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004-0417b]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玅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此滿慈執因性以難果性也。富樓那言。若此眾生
現具在纏玅覺之體。本無不玅。無諸染法。覺無不
明。無諸障礙。與如來心。不增不減。在佛非增。在生
非減。平等無二。乃從清淨本然體中。無狀忽生山
河大地。諸有為相者。則如來今日得了玅空明覺。
復其無物之本體。還其圓照之本明。亦同眾生本
玅覺明。未生山河等法之前矣。如來復還之真覺。
元無異於眾生未妄之真覺。然眾生既從真而起
妄。如來獨不當從真而起妄乎。敢問如來玅空明
覺中。山河大地之世界。有為之眾生。習漏之業果。
何時又當無狀忽生也。斯問也。是執眾生因性之
有始。而疑如來果德之有終矣。
○鍾疏云。如來既
得空覺。有為何時復生。此問似太淺。按起信論。人
我見中五種。有謂所得涅槃終盡。還作眾生。此云
空覺後。復生諸有。與彼正相似。葢當時小乘外道。
自有此一種執。滿慈乘此請佛一破除之。所謂除
惑之盡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
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
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
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
[004-0417c]
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以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此喻無明本空也。萬法生於無明。無明元無自體
故未論所生之萬法。先取迷方之心喻之。佛告富
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本南也而惑以為北。夫
迷在此方。則悟在他方。不知此一迷也。為復因此
方之迷而有乎。為復因他方之悟而出乎。富樓那
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不自
為生迷之根。云何因迷。悟迷相反。安得相生。云何
因悟。佛又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
令悟。四方朗然。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從先迷久
迷。既悟之後。於此聚落。更生迷不。答言。不也。世尊。
悟則不復迷矣。佛遂正告之云。富樓那。十方如來。
悟後不迷。亦復如是。良以此無明之迷。既不以自
體為本。亦不以覺性為本。無所從來。徹底元空。亦
如迷方之迷。更無所因也。且自昔在迷時。即無迷
可得。由彼忽生一念。似乎迷其清淨覺體。然而非
是真迷。若使真迷。則迷巳有根。安得復覺。以迷本
無根。故曰似有。正如惑南為北。方實不轉。今既覺
得是迷。迷即便滅。滅則豈復更生哉。亦如迷方者。
但覺以迷之南。本無有北。則北相頓滅。不應復起
於南也。可見真性覺中。本無無明。而萬法從生之
本。尚且元空矣。】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
[004-0418a]
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巳是顛倒。
勅令更出。斯實狂癡。如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玅覺明空何當
更出山河大地。」


【此喻萬法現無也。夫無明且空。而況所生之萬法
乎。以喻明之。譬如目翳之人。見空中華。元非實有。
翳病若除。華於空滅。亦非實無。忽有愚人。於華滅
空處。更待華生。汝觀是人。為愚乎。為慧乎。富樓那
言。空本無華。妄見其有生有滅。以非實滅。故見華
滅空。巳是顛倒。何況勅使更出。斯實謂之狂癡。而
愚字不足以盡之。云何更名此等狂人。為愚為慧
耶。佛言。此待華更生之人。誠如汝解。決愚非慧。汝
既知晴空待華者為至愚。云何乃於如來玅明體
中。而待生山河等法。彼執佛滅萬法。巳是顛倒妄
情。況冀佛起萬法。與彼愚人何異哉。是則妄不復
生。斷然無疑矣。】


「又如金鑛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且不獨妄不復生也而真亦不復變矣。又如蘊金
之鑛。當金在鑛時。二物混和。鑛雜精金。若出鑛之
後。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則求鑛於金者。愚也。又如
木遇燒而成灰。既巳成灰。不重為木。則求木於灰
者又愚也。然則諸佛如來可知矣。彼諸佛如來。樹
[004-0418b]
下所成無上智德。破無明。盡五住。翻轉一切煩惱。
完復本有如如智體。所謂菩提也。因窮果滿。圓淨
斷德。遷流浪息。二死永忘。翻轉一切輪迴。完復本
來如如理性。所謂涅槃也。菩提智光。類於精金明
淨既成菩提。不復重生煩惱。亦猶精金不復重為
鑛也。涅槃寂滅。類於木灰。既入涅槃。不復重淪生
死。亦猶木灰。不復重為木也。故曰亦復如是。是則
妄本無生。而非成佛始滅。真本無變。而胡望佛更
生。故知眾生分中。尚自無生無變。何況成佛者。反
有生而有變哉。汝問萬法生續之由。我為汝說生
續之由竟。
○說不空如來藏巳竟。


○此下說空不空如來藏。以示圓融之故也。夫空藏
中。破相顯性。相既不有。說誰無礙。不空藏中。從性
起相。相既宛然。何得無礙。是以前二藏中。略開圓
融之端。而未竟無礙之說。豈免滿慈之疑。茲欲極
彰無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須談空不空藏也。葢
空即不空。則性全即相。而性固無礙。不空即空。則
相全即性。而相亦何所礙哉。】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虗空及諸大地俱徧法界不
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虗空體非羣相。而不拒彼諸相
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虗空。日照則明。雲屯則
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
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
[004-0418c]
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
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見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此答次問五大何得圓融之疑也。滿慈依小乘法。
執舊見。堅謂諸大本來相礙。若如來藏空。可說無
礙。今云備具諸大。即當相礙。豈有無礙之理。斯則
豈惟不達巳發之相為無礙。兼亦尚疑未發之性
為有礙矣。而如來釋疑。非但只釋未發之性為無
礙。而兼亦詳釋巳發之相尚無礙。相尚無礙。而況
未發之性。何得有礙乎。故此科說性無礙。其詞最
少。釋相無礙。其文最多也。佛言。富樓那。又汝問言
地水火風。圓融周徧。而疑水火二性。何故不相陵
滅。又徵空大地大。既俱徧者。則不合相容。我今為
汝。以喻明之。富樓那。如來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
彼七大發生。譬如虗空。體非羣相。而不拒彼諸相
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虗空所謂體非羣相
者。空空蕩蕩元無一物。然而日照則明矣。雲屯則
暗矣。風搖則動矣。霽澄則清矣。煙霧之氣凝聚。則
濁矣。土合風雨積而蔽空。則成霾矣。水澄湛不動。
則與虗空交暎矣。所謂不拒發揮者如此。七相雖不配合
七大。而亦略應其數也於汝意下云何。如是種種。同時各處。

諸有為相。為因彼日等諸緣所生乎。為復空中自
有乎。若謂因彼所生者。富樓那。姑舉日之一相以
[004-0419a]
明之。而餘六可知也。且當日照時。既是日明。則當
普天共成一日之體。不應更見圓日。云何空中。更
見圓日如盤盂者在乎。既見圓日。則自日之外。云
何不是空體之明。而顧獨謂明屬於日乎。若謂不
是日明。是空明者。空常存。明常在。空應自照。云何
當中夜雲霧之時。又無光耀。當知是明。亦非日。亦
非空。不即空日也。非異空。非異日。不離空日也。既
不即。又不離。則知清淨本然。循業發現矣。
○問。虗
空譬性。明等七相譬七大。日等七緣。譬於何法。答。
七大循業而發。則日等。譬七大各所循之業也。問
總標中。惟空與相。空喻藏性。相喻七大矣。徵釋中。
只宜明其非空及不異空足矣。何更加以七緣。而
言非日。及不異日乎。答。若不加以日等。有二不備。
一者顯妄不備。葢必二者皆非。二者不異。方顯宛
轉虗妄。無可指陳也。若惟單就空言。是猶有可指
陳處也。二者顯玅不備。苟若但言非空。而不言非
日。則但顯性無礙。而不兼顯相無礙也。若但言不
異空。而不言不異日。則但顯不違性。而不兼顯不
壞相也。


○此下據經文。觀相元妄至不相容者在前。真玅覺
明至無可憑據在後。詞義不貫。明是錯簡。今依講
文正之。】


「真玅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
[004-0419b]
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
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
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
轉虗妄。無可憑據此節本在後。今移而前。」


【此以法合喻也。彼元真之玅覺明心。不滯一相。不
拒諸相。亦復如是。若汝循發空之業。而以空明。大
則如大千空劫。小則如鑿井出土。而空即現矣。若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如執鏡求火。執珠求水之類。
則亦各各現。如求火火出。求水水出是也。若地水
火風。同時發明。如吹火者。口中現風。薪中現火之
類。則亦互呈齊現。如風隨火壯。火隨風烈是也。真
玅覺明。循業發現如此。此與虗空體非羣相。而不
拒七相之發揮者何以異乎。夫相之各現。不必論
矣。云何俱現。今又以喻合喻。富樓那。如一水中。現
於日影。兩入同觀此水中之日。此兩人東西各行。
則各有一日。隨二人去。本一影也。乃一隨而東。一
隨而西。此之二影。誰為定實。準定也的實也然則一處而
現水火二大。亦誰為定實耶。既先無準的。不應難
言是一而云何各行。既雙而云何現一矣。假使境
有定實。猶可容辨難。今既無定無實。而顧於無定
實之境。宛轉辨難。則難愈多。而愈人於虗妄。如同
觀是一。知二是虗。各行既二。騐一是妄。則一之與
二。孰可憑據哉。然則諸大俱現。亦是宛轉虗妄。無
可憑據而巳。此與空日生明。不即不離有。何以異
[004-0419c]
乎。
○水喻如來藏性。影喻七大之相。兩人各行。喻
循俱明之業。東西二影。喻俱現之相。
○鍾云。諸註
以此處日影。同於二卷中月影之妄。又泥下文宛
轉虗妄之語。反以俱現之玅作虗妄看。此以辭害
義。以喻累法之過也。不知二卷顯如來藏體。故以
真月喻真。而以月影為妄。此顯如來藏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故借水中日影。形容描寫俱現之玅。但
觀一如來藏。隨七大俱現。如一日影。隨東隨西。其
玅自見。若必難言日影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
云可現一。則宛轉虗妄。而無可憑據矣。】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
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玅覺明。玅覺明心。先非水火。
云何復問不相容者此一節本在前。今移而後。」


【此牒上虗妄以答前問辭也。但汝細觀七大之相。
若果是實。或可指陳。正如水中日影。本來虗妄。無
可指陳。若乃妄謂有可指陳。如執空華實有。巳為
迷妄。若更詰其相陵滅者。是猶復邀空華。而期其
更結空果。真可謂迷中之迷。妄中之妄。云何詰其
相陵滅乎。由此虗空廓然。逈無諸相。而觀七大之
性。元亦純真。先非水火。水火尚無。說誰不相容乎。
知水火。則知空地矣。而汝問大地虗空不合相容
者。亦獨何哉。夫觀相元妄。則全相是性。不空即空。
而相無礙矣。觀性元真。則全性是相。空即不空。而
性無礙矣。汝問五大圓融之故。我為汝說圓融之
[004-0420a]
故竟。
○問。性相既俱無礙。既不相凌滅而相容矣。
奈何據今熾然凌滅。宛然不容。其故何也。答。下云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則傾奪二字。即其故也。是知
凌滅不空。病根在於眾生無始妄習傾奪。非彼妄
相真有是也。其猶月運岸移。惑本在於雲駛舟行
之妄見。非彼月岸真有是也。又如夢見水火。執為
實有。便見凌滅。纔知是夢。便可橫身直過。尚無燒
溺。豈有凌滅。是知今之熾然宛然。實由堅執之久
而忘執之功未至耳。
○詳滿慈之疑。謂既稱圓融
周徧。便該得凌滅不容。若是不滅相容。恐非圓融
周徧。佛以不滅相容。正是圓融周徧。然並不與之
辨如何相容。如何不滅也。但只追究七大之所從
來。總是如來藏性。循業發現。性全是真。相全是妄。
既是虗妄。如空華日影。將誰相滅。將誰相容。然則
並不當問其相滅不相滅。而何必辨其不相凌滅
乎。並不當問其相容不相容。而何必辨某為相容
乎。此謂溯本窮源。搜出來歷。不待辨難。而疑團打
破矣。
○說空不空如來藏巳竟。


○此下圓彰三藏。以勸修也。由前次第三藏。急於破
迷成悟。故俱就眾生迷境顯示。未暇普收聖凡染
淨二緣。十界一如無二。以畢彰藏心全體大用。今
既粗細二惑。次第破盡。玅明披露。道眼近圓。理宜
罄竭諸佛之靈府。而徹底顯示。故此統會畢彰。用
顯圓融三藏也。
○滿慈於此。應有伏疑。由前極談
[004-0420b]
眾生現住迷境。當體性相。二俱無礙。若爾。即應不
揀聖凡。同見無礙。今何我等動成有礙。而如來獨
得無礙耶。於是如來應念指示其由。所以復有後
文之圓示也。舊註既不辨訛誤。又不推此來意。致
令此處經文。前無結歸。而後無發起。復何脉絡之
可通哉。】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
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
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此密銷我等何得動成有礙之伏疑也。當機者。既
疑眾生何以有礙。佛因指出成礙之由。而言。富樓
那。汝等所以一切有礙者。豈有他故哉。良由汝等
業識不空。相見未破。循色空之業。互相傾奪於如
來藏。如凡外背空而趨有。是以色而傾奪於空也。
權小背有而趨空。是以空而傾奪於色也。相傾相
奪。而如來藏。即循汝業。而現空現色。葢真如隨緣。
與妄心相應。故見色空周徧法界。是故於此色空
法界中。開眼時。但見物象森羅。風動空靜。而動靜
交礙。日明雲暗。而明暗互防。如是乃至地空不容。
水火陵滅。塵勞滿前。全成穢土。不知相本虗而無
可憑據。只為眾生內為無明所蔽。業力所使。迷而
且悶。如下界與三塗有念為迷。上界興二乘無念
為悶。所謂有念無念。同歸迷悶也。惟其迷悶。不自
了知。背清淨覺。和合妄塵。故發塵勞。而有世間相。
[004-0420c]
全性成相。所以動成有礙者。由此自迷自背之故
耳。豈性相之過哉。】


「我以玅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玅覺明。
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不動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虗空。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玅覺明性。」


【此密銷如來獨得無礙之伏疑也。當機者。既疑如
來何以獨得無礙。佛因自陳無礙之由。而言。我所
以得一切無礙者。豈有他術哉。但惟用彼六根中。
圓湛不生滅性。以融彼徧成色空生滅之如來藏。
而如來藏。迷時縱成色空生滅。而妄本常空。相非
實有。今由以玅明常住之性融之。而生滅妄相。了
不可得。惟一玅淨本覺湛明之性。圓融照了。徧周
法界。所謂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而住持大光明藏
也。夫眾生背覺。而真如尚隨染緣。與妄理相應。成
世間相。況順性玅修。安有不隨發玅用者乎。是故
從體起用。於此理法界中。無礙緣起。約理事無礙
法界言之。理不可分。故理惟一也。事無紀極。故事
無量也。理無分限。理故大也。事有分限。事故小也。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而理事
無礙矣。約事事無礙法界言之。如一塵一毛。一身
一界。皆一也。多塵多毛。多身多界。皆無量也。微塵
毛端。皆小也。無邊剎。無邊身。皆大也。一為無量。無
[004-0421a]
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而事事無礙矣。取相
以實之。如不動道場。徧十方界。非一為無量乎。身
含十方無盡虗空。非無量為一乎。於一毛端。現寶
王剎。正中現依。坐微塵裏。轉大法輪。依中現正。非
小中現大乎。雖寶王剎。猶然毛端也。雖大法輪。猶
然微塵也。非大中現小乎。此皆如理智中。現如量
境。良由諸佛翻背覺合塵者。而滅塵合覺。故翻發
塵勞世間相者。而發真如玅覺明性。全相成性。所
以獨得無礙者。由此不迷不背之故耳。豈性相之
殊哉。


○此下圓彰藏性。不惟以一心而圓具三藏。且於每
一藏中。即圓具十法界。如非則十界俱非。即則十
界俱即。融則十界俱融也。以其非一切。即一切。而
又融拂一切。酷以三諦三觀。心粗浮而不沉玩者。
輙立諦觀。不知詳佛深旨。但是直指眾生現具本
來之心。便是如此。圓融玅極。眾生迷時。諸佛證後。
常只如此。了無增減而巳。又復當知。亦不離前根
中所指圓玅明心。但於十顯一破之後。方以指明
四科七大。復進常徧。今乃至此。方極圓融。而無以
復加矣。始終惟顯心性。何曾與說觀門。苟此處觀
門巳立。便當依此修行。觀音圓通何用哉。
○鍾云。
此處文義。聯絡難斷。言雖滅塵合覺。一多小大。相
攝相入。起大神用。而如來藏中。實纖塵不立。非一
切也。雖非一切。又萬法悉備。即一切也。又互泯互
[004-0421b]
存。不可思議也。何疑諸大周徧法界。而不相凌奪
哉。】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重一玅字玅即寂也非心攝根識二大非空。非
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
味觸法。非眼識界。乃至非意識界。此處無五陰者。以五根六塵攝色陰。
以意根六識攝後四陰。至於入處。開之即是非明無明此頗似心經語。惟最初多一明字。意
謂無明無體。體是。本明。故兼帶言之。明即真心。似不當非。然對無明而立明。乃是有待之法。今此圓心絕待故
亦非之也明無明盡。不帶盡字。是流轉因緣。各支下俱加一盡字。是還滅因緣及至非

老非死。非老死盡。乃至者中略。二曰行。三曰識。四曰名色。五曰六入。六曰觸。七曰受。八
曰愛。九曰取。十曰有。十一曰生也非苦非集非滅非道。聲聞所修四諦法也

智非得。小乘所證智理也非檀那。非尸羅。持戒非毗梨耶。精進
羼提。忍辱非禪那。靜慮。初心。則靜即止。慮即觀。行成。則靜即定。慮即慧也非般刺
若。智慧。此六度為能趨之行也非波羅密多。到彼岸。此所趨之理也如是乃
至非怛闥阿竭。如來非阿羅訶應供三耶三菩。正徧知非大
涅槃。圓寂四德之總體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涅槃之別相以是俱
非世出世故世結六凡。出世結四聖。」


【此先明離萬法以顯空如來藏也。夫玅性雖隨染
靜二緣。起成二相。而如來藏本玅圓心。本來虗寂。
無有一物。不定屬於一法。故非七大。非六根。非六
塵。非十八界。此非世間法也。非緣覺法。非聲聞法。
非菩薩法。此非出世間法也。非如來三號。非涅槃
四德。此非出世間上上法也。葢惟獨約心體。故凡
聖俱非。而直指人心。所以不存聖凡之見。乃至心
佛俱非矣。】
[004-0421c]


「即如來藏。元明心玅。對上本玅重一明字。復係之以心玅者。見用但體含。非滯有之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

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
界。六凡法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
老死盡。緣覺法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聲聞法
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刺若。即
波羅密多。菩薩法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
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如來法以是俱
即世出世故。」


【此明即萬法以顯不空如來藏也。以十界諸法。若
離此心。無片事可得。故惟據藏心之體。便即十界
之體。信手拈來無有不是。乃至心佛俱即也。】


「即如來藏玅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非即二字當是非二
。」


【此雙遮雙照以顯空不空如來藏也。夫既萬法俱
非矣。又萬法俱即矣。即如來藏。又玅又明。本來元
具。不假修成之心元。其圓神不滯之體。固不定屬
於即。亦不定屬於非。而離即離非。而隨宜自在之
用。全非而即。全即而非。而是即是非。至此。則圓融
極至。而顯心之玅。無以復加矣。
○原夫佛酬阿難
玅定之請。捨置權小所修。示以諸佛本定。然斯定
所以迥異者。以是全彰自性本玅圓定。釋者不可
多用修意。以仍濫於常途也。況此奢摩他中。純談
本定。曲顯性真。而說修之意絕少。從初三卷。直指
[004-0422a]
藏心本定之體。顯次第空藏也。而大眾各各自知
心徧十方。常住不滅。斯則頓意成矣。而圓意猶未
彰也。復次滿慈頓興二難。為後二藏之發起。於是
答萬法云何生續。則略彰藏心隨染緣之用。顯次
第不空藏也。斯則體用略備。圓意巳露。而猶未具
彰也。復答五大不合相容。且示性相二無礙理。顯
次第空不空藏也。斯則且彰無礙。釋彼有礙之疑
而巳。至於即性之相。無量不思議業用。即相之性。
混融不思議玅體。未極顯也。更因當機之伏疑。而
與之備談染緣淨緣。四義四相。則一切圓用。方以
盡彰。又與開二合二。雙拂雙融。而三一玅體。方以
極顯。然用須證而後發。故略帶修成。體則本來現
成。故仍彰不變。縱因修顯。亦非修生。是則後之圓
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總以極顯自心本具之圓
定。而非有觀門可立也。】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
箜篌琵琶。雖有玅音。若無玅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
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
得少為足。」


【此責滿慈不勤求而徒事口舌所以策其進也。夫
如來藏玅明心元如此。如何世間。欲有色有無色
有眾生。及出世間二乘。各以本智為能知。各據證
[004-0422b]
境為所知。即以此所知心境。比類推度。謂如來無
上菩提。亦同於此。豈知無上菩提。微玅第一。本不
可思也。又用世間語言。如陵滅不容。因緣和合之
類。而參雜於佛知見。豈知佛知見即是圓融三藏。
本不可議也。不可思議。而輙以妄心妄言思議之。
豈不遠哉。夫玅性在人。以玅體而含玅用。猶須以
玅智發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玅音。若無玅
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此寶覺真心。實有
離垢光明財用三義人人具足。各各圓滿。亦如琴瑟等皆有

玅音也。而有發有不發者。在有玅指。與無玅指耳。
如我得之於心。則應之於手。故一按指。而光明煥
發。照天照地。皆成玅用。豈非有玅指而能發玅音
耶。海印即佛心常住三昧也汝則暫一舉心。塵勞滿眼。物象森
羅。不發玅用。豈非無玅指而不發玅音耶。所以不
發玅用者無他。有無上覺道。即佛智果。所謂發玅
用之玅智。佛初以之合如來藏者也。由汝不肯勤
求無上覺道。而愛念小乘。取其功省而利近。得少
為足。但以六通十八變等化城偽寶為足。不復知
真寶所在。故不發耳。若肯勤求。即與如來把手共
行。決不相賺。汝可不勉哉。
○宗鏡云。樂蘊奇音。按
指則宮商應節。人懷覺性。智巧則巧用冥符。得失
在人。精粗由巳。所以善逝按指。發海印之光。含識
舉心。現塵勞之相。
○鍾疏云。前文滅塵合覺。故發
真如玅覺明。及一為無量等。所謂如我按指。海印
[004-0422c]
發光也。二發字。正相應。前云背覺合塵。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所謂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也。前文是法。
此處是喻。非兩層意。
○至此。則知法華所言佛之
知見。但有其名。未竟其實。此經方明言佛知見。是
三藏圓融。寂滅一心也。】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玅淨心。無二圓滿。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玅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
何因有妄。自蔽玅明。受此淪溺。」


【此滿慈窮索妄因而擬進修也。富樓那言。如佛所
說。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則我與如來寶覺圓融。真
玅淨心。同一圓滿。應無二相矣。而我昔遭無始妄
想。自蔽玅淨圓明之寶覺。生此生死相續。久在輪
迴。今雖得聖乘。猶未究竟。見思雖盡。無明尚存。其
不知妄因生起也固宜。若乃世尊。五住盡而二死
亡。諸妄一切圓滅。獨玅真常。稱為大覺。其知妄因
必矣。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而有妄起。顧乃自
蔽玅明。受此淪溺也。前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世
尊答以因無明起。今問此無明者。復因何起。所謂
直窮到底也。】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
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祠授謂從神乞
得也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巳

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
[004-0423a]
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此下借事發明妄本無因也。佛告富樓那。據汝推
本無二。是信巳本真。稱佛圓常。又信佛永證。乃至
萬法生續之疑。性相難容之惑。皆巳破矣。然汝雖
除疑。而餘惑未盡。尚不達此無明無因。是以強索
之也。即今目前偶有一事。我即借此。與汝發明。汝
豈不聞此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照鏡。愛
鏡中之眉目可見。而瞋巳頭之面目不見以為此
不見者。即同魑魅。遂無狀狂走。於意云何。巳非魑
魅。而自以為魑魅。此人之狂。是從何因而起。不應
無故狂走也。滿慈被世尊一問。當下分明。答云。此
人但是心發顛狂而走。更無他故。無故。則無因矣。】


「佛言。玅覺明圓。本圓明玅。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
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
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
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
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
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
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
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當云因為何在。」


【此以法合喻也。滿慈於事上却解。於理上却迷。故
佛就其明處以導之。言此覺又玅。又明。又圓。一覺
而具三義。乃是本來自圓。本來自明。本來自玅。非
假修證。而未甞有妄。既巳稱之為妄。便是突然而
[004-0423b]
起。云何有因。若有所因。即名為真。云何名妄。可見
於妄而索因者。不達妄理者也。且無明與妄想。皆
是最初細惑。自其最初痴相。謂之無明。自其迷中
動相。謂之妄想。却後凡迷真處。便是無明。凡執似
處。便是妄想。互相引發。凡有幾重。展轉相因。從迷
積迷。以至微塵紀劫。終不得其因之始相。雖佛八
音四辨。亦不能逆推而說其本始之因。良以妄體
本空。無可說也。如初一人。忽然妄說。遞遞相承。從
妄說妄。及推其因。遞遞皆虗。如是迷因。正因迷惑。
不達無因。所以常自成有。若識得迷無生因。自見
諸妄悉皆本空。而無所依。不但只達妄空。亦達最
初即未曾生。而劫後將何所滅。是則汝謂世尊諸
妄一切圓滅者。亦妄也。我今雖得菩提。但能說此
妄本無因。豈能拈出無因之妄以示人乎。所以得
菩提者。正如寤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別無方法。
拈取夢中之物以示人也。且夢中物。影影響響。亦
似有因。似可拈取。尚不能取。況復無因之妄想。本
無所有。乃索其生起之因。欲取而斷之。烏可得哉。
此妄無因。正如達多狂性相似。不是因人教他狂。
亦不是頭上本來有狂。元是自巳迷頭認影。自怖
而狂走。忽然此狂一歇。則知此頭非從外得。縱使
未曾歇狂。眉毛元在眼上。鼻孔依舊下垂。曾不動
著一絲毫。亦何遺失之有。富樓那。汝之妄性。即如
達多之狂無異。其因豈有定在。乃向如來索之耶。】
[004-0423c]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
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此告以歇狂之法也。汝究妄因。將欲得其本因而
苦修以斷之也。今既悟其無因本空。何必乃爾。汝
但不去隨順世間業果眾生。三種分別現行相續
心。三緣斷故。粗惑粗境巳盡。則三細中流注細念。
所以為粗惑境之深因者。自然不生。良以粗念除
而功熟。細念亦隨盡也。粗細俱妄。則根本無明。豈
能獨存。則汝之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泯然而歇
息矣。此狂一歇。當下即是菩提。所謂知幻即離。離
幻即覺也。至此。則知勝淨明心。勝者超過一切之意。權小亦稱淨明。
而非勝淨明也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元是巳物。不從人得。

何藉䊀皮帶骨。劬勞辛苦。動經劫數。以為修證哉。
再以喻明。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而不自
覺知。乃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然貧窮。而珠不曾
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
神珠。元是衣裏之物。非從外得。然則歇即菩提。不
從人得。無勞修證。亦若是而巳矣。此不獨與滿慈
發明云何有妄。即阿難見相發心惠我三昧等疑。
俱釋然矣。
○問。此之頓歇。與耳根圓通。同耶。異耶。
[004-0424a]
答歇意同。而就位有異也。若博地凡夫。名字位中。
聞斯法門。悟徹真有妄空。從耳門入流忘所。即是
不隨世間分別。三緣頓斷也。自此由忘而不生。由
不生而盡由盡而空。由空而滅。一路休歇。自淺之
深。直至寂滅現前。即是菩提勝淨明心現前矣。此
則全同也。若滿慈七信位後。根結巳盡。何用翻前
又從耳門而入。但從覺所覺空。頓歇法執分別俱
生。至寂滅現前。則勝淨明心亦現前矣。葢前位人
法二執齊歇。此位但歇法執。故云就位有異耳。

鍾云。三緣斷故三因不生者。三緣。如明昧相待等
是世界緣。同業相纏等。是眾生緣。欲殺盜貪。是業
果緣。而妄為明覺。則三種總因也。


○此下阿難第三番疑因緣也。最初第一。於顯見超
情科中。疑見性不由因緣。第二於圓彰七大科前。
疑萬法不由因緣。今此第三。乃疑證果成道。何亦
不屬因緣。有果無因。誠大可疑。意葢聞佛久排因
緣。而語中又帶因緣。既說因緣。又言何藉修證。故
起斯問。是則前疑性相。今疑因果矣。】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
殺盜婬業略牒業果。而意該世界眾生。業字應是等字之誤三緣斷故三因
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
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
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
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
[004-0424b]
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
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此躡佛語而執因緣也。即時阿難云云白佛。意謂
如來既巳擯棄因緣矣。語中又說緣斷而因不生。
狂歇而菩提現。斯則說因說緣。皎然明白。似不可
廢。云何乃欲頓棄之耶。且此因緣。是我等入道之
門。發悟之地。於我等輩。實有利益。又不獨我等年
少有學蒙其利益。即先輩耆宿。如大目犍連等。亦
皆由此而得悟入。今言不藉因緣。則外道所說八
萬劫後。自然成道。猶如縷丸。極處停止者。翻成第
一義諦耶。縱使如來不墮因緣。寧不墮自然哉。此
又我等迷悶而不解者。更望發其覆而決其疑也。


○富樓那問意巳圓。復讓阿難起問。仍還當機也。】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此但說喻。若約法中。
須云無明因緣滅除。菩提自然而出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

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此下約頭雙拂。此先拂自然法中。謂
本性若屬自然。眾生即當常自見性。不復有迷淪者。今何故復有迷而背馳者乎。可見菩提不屬於自然也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
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此拂因緣法中。如云若菩提性先自然有
而後假無明因緣背馳不見遂謂此性全屬因緣。即當真失其性。方信因緣不妄。今何不由因緣而失真乎。夫
性本不失。無端迷背似失而巳。然正當迷背。似失之時。而本性實無變易。及見性破迷之後。此性何假因緣哉

狂本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此下約狂雙拂。此先
拂自然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此拂因緣不狂自然應是狂不
[004-0424c]
自然即反說因緣耳若悟本頭。此躡上約頭雙拂。而悟頭之非自然非因緣也識知狂

走。此躡上約狂雙拂而知狂之非自然非因緣也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
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
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
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
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
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
方名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
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玅理。如恒
河沙。只益戲論。」


【此雙遣因緣自然也。佛告阿難。汝所謂因緣自然
者。今且就前狂喻以推之。即如演若達多。狂性因
緣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故汝所執因緣自然。
以為世出世間玅理。盡在於是。更無餘蘊。所以執
悋。不肯吐却。殊不知未盡然也。若謂頭本自然。則
應本自常然。無一時一處而不自然。不得驚為魑
魅而發狂。今者忽驚無頭而狂走者。諒必有因。決
非自然。不知何因而怖頭狂走。此則頭非自然明
矣。若謂頭本自然。因照鏡故。忽驚無頭而狂走者。
何不因照鏡故。而并失其頭耶。且正當狂怖妄出
時。而頭不曾失。曾無變易。則此頭決不藉因緣明
矣。大約謂此頭若是自然。當無狂怖。此頭若是因
緣。當須真夫。今由有怖。故非自然。又由無失。故非
因緣也。若謂狂本出於自然。即當本來常常有此
[004-0425a]
狂怖。不知未狂之先。此狂藏於何地。而不起耶。若
謂狂不出於自然。而出於因緣者。則頭本無狂妄。
胡為而忽然狂走也。故知不但頭不屬因緣自然。
即狂亦不屬因緣自然。既知頭之與狂。不屬因緣
自然。則知玅覺之與無明。皆不屬因緣自然矣。汝
惟一向自迷家寶。向外馳求。執緣執自固所不免。
若使悟得本頭非緣非自。識知狂走亦非緣非自。
則知因緣自然。皆是夢中䆿語。俱成戲論。非有實
義。是故我說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者。但使三種分
別戲論之緣斷除。即真菩提心矣。良以法執未除
者。於三種相續。不忘分別。正是戲論。前云不隨分
別。正以止絕戲論耳。戲論止。而無明無依。菩提離
障。不真何待哉。然雖即菩提。而不可更作生菩提
想。何以故。若菩提心生。則生滅心滅。此則仍是生
滅之心。非真菩提心也。不但此為生滅之心。縱使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亦不可更生自然相。何以故。
若自然心生。則生滅心滅。此亦全是生滅之心。非
真無功用道也。何謂自然猶是生滅。良以計無生
滅為自然者。正如世間諸相。因雜和成一體者。名
和合性。對此和合。而遂將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
然即自然也。和合即因緣也。即此本然。是對待法。
非真本然。故亦是戲論。所謂毫釐繫念。三途業因。
瞥爾情生。萬劫繫縛。直至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
合。和合本然二俱遠離。離與不離。二俱雙非。至此
[004-0425b]
方是正句。方是活句。方是無戲論法。葢遣之又遣。
以至無遣。方契真無功用道。真菩提心也。說到此
處。復恐尊者以解為證。故又當頭一點云。雖然得
到這箇田地。菩提涅槃。尚遙遠在。正謂得句之時。
纔是發心。正好修行。趨向菩提。豈似汝等。但以多
聞記持。歷劫辛勤。以為修證。縱經塵劫。亦終不能
實證也。所以然者。由不肯捨戲論法故耳。抑且不
但記持我所說法。如瓶受水。不遺一滴。徒為戲論。
即使更能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其中清淨玅
理。又如河沙之多。亦只是增添戲論。與本分事。了
無交涉。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以文字之學。總
是名言習氣。障自悟門。不能洞當人之性故也。若
能遠離戲論。則歇即菩提。尚不藉於劬勞。亦何有
於歷劫難成也。
○盤山云。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
者勞形。如猿捉影。要須發大勇猛。斷言語。息思想。
忘能所。絕影像。一超直入。不涉程途。大事因緣。方
知端的。
○賀云。若悟本頭以下。發明正義。一悟字。
一知字。是歇狂玅訣。由悟得本頭非自然。非因緣。
然後知得狂走非自然。非因緣。以悟本頭。方見本
來面目是真。以知狂走。纔覺向外馳求是妄。又悟
本頭。則知清淨本然。識狂走。則知循業發現。言汝
一向自迷家寶。向外馳求。執緣執自。固所不免。若
使親見本來。狂心頓歇。則知因緣自然。皆是夢中。
䆿語。俱成戲論。非實義也。是故我說三緣斷故即
[004-0425c]
菩提心者。是歇狂悟本之法。豈因緣自然之可擬
哉。】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薰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
佛頂神呪。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
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
憶持如來祕密玅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
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呪力。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
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薰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觀聽當見聞二字。」


【此極言多聞之弊以勉其進修也。汝雖談說因緣
自然。決定明了。毫無差誤。人間稱汝多聞。以為第
一。用此多聞積劫舊習。猶不能免離摩登伽婬術
之難。若果多聞可以脫苦免難。何須待我神呪冥
加之力。方能使登伽婬火頓歇。得證三果。成精進
林。愛河乾枯。而汝亦脫婬難乎。信乎非呪之力。汝
斷不能解脫矣。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常
不開演之秘密不可思議之玅嚴。不如一日修無
漏業。捨權歸實。遠離戲論。行起解絕。入無分別。身
心俱斷。先以絕愛。斷性亦無。後以絕憎。舉愛憎二
苦。與生俱生。極難除者。而遠離之。其決機只在一
日耳。且也。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呪力。便得銷
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耶輸陀羅。同悟宿
[004-0426a]
因。知女身之報。全由欲愛深重。故宿命開通。悔悟
深切。夫耶輸女身。巳為弱質。登伽淫女。更是劣機。
但以一念薰修。皆獲大益。或得出纏。如摩登三果。
或蒙授記。如耶輸成佛。即皆高證。而汝以堂堂丈
夫。為人天中眾所知識。反自迷自昧。自縛自纏。留
戀見聞。不能割捨。現見薰修有益而不修。明知戲
論無功而耽著。徒守多聞。淹於下位。不亦可愧之
甚哉。此等苦切語。是責之也。進之也。進之也。
○當
知阿難此番辨論。最有關要。良以前既排盡因緣。
後又將談修證。若一往有修有證。則違前自言。若
一向非因非緣。則廢後修證。此誠聖言宛似互違。
而不可不辨也。今明真本無處。猶夫頭本無失。而
何有實修實證。固非一向墮於因緣也。又明妄之
現迷。猶夫狂之現起。而豈終無修無證。亦非一向
墮於自然也。由是則知斯經無修無證。固不礙於
有修證。而有修有證。仍不礙於無修證也。前後之
文。無復矛盾。其旨亦甚微玅也哉。
○自滿慈發問
至此。復為一周。名無生無礙周。良以阿難於三卷
末。承佛破妄顯真之示。但初悟所執之妄。初見所
遺之真。故方謝其銷我倒想。隨請其更除細惑。至
四卷之初。滿慈代舉生續圓融之二問。而佛答初
問。則深窮萬法始於無明。而本空無生。答次問。則
圓彰性相是佛菩提知見。而融徹無礙。與夫三番
轉難。則審除細惑無餘。而無生無礙之旨愈明矣。
[004-0426b]
又復當知。前周初明二執分別。純屬悟境。此周搜
抉二執俱生。兼啟修意。良以細惑要因修所斷故。
又若結歸性定。則前周中。談空如來藏。以直指自
心本具玅定之體。極顯其常住周徧。此一周中。談
後二如來藏。乃至圓融三藏。以詳發自心本具玅
定之用。極顯其無礙圓融。此即十方如來。得成菩
提玅圓真心。不假修習。如如本定。三名中。即玅奢
摩他。而徹悟此者。即微密觀照也。又此心此定。一
切眾生。乃至權小。悉不測知。所以錯亂修習。終無
實果。故於經題四實法中。正屬如來密因也。說奢
摩他令悟玅心本具圓定巳竟。


初科中見道分竟。


○此下令依玅心一門深入答阿難玅三摩提之請
也。舊註科為修道。理雖不差。但天台判圓住同於
別地。方謂真修。而住前未全許為修。應知此科論
修。尚在修之初門。論證。不無證之初位。以圓通功
就。方信滿而入住也。又此經所以異於權小者。惟
在用根而不用識。故前顯真。始於根性。今談修證
惟選本根。證入圓通也。】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
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
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
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
如是法音。知如來藏玅覺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來
[004-0426c]
十方國土清淨寶嚴玅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
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此敘大眾領悟得益更請修門也。阿難及諸大眾。
聞佛談萬法生續。以至頓棄因緣。五番示誨。故五
重深惑皆除。而心悟實相。實相者。即前真勝義性寂滅場地及無戲論法
身意輕安。得未曾有。方到究竟無疑惑地。更不

復疑因緣自然矣。前者悲淚雖多。感悟猶淺。於是
重。復悲淚云云而白佛言。我等惑妄重封。權宗固
閉。賴無上大悲。清淨寶王。清淨智也。利樂無盡。故稱寶王善於開
豁我心。能以如是推妄發真。種種微細因緣。善巧
方便。提撕獎勸。引諸陷溺障蔽之人。而出於憎愛
之苦海。恩何如也。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全分
開示之力。得知如來藏玅覺明心。無所不徧。無所
不包。比之向日。巳覺改頭換面。慶幸巳甚。以為知
此一事。千了百當。不復更有所事矣。而如來復責
多聞無功。不如一日修無漏業。然此藏性。十方無
壁。四面無門。無由得入。我今日如旅泊之人。流落
巳久。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須因門而
入。不得其門。屋亦不可得居也。惟願如來。不捨大
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咸使捐棄小乘有餘涅槃。
[004-0427a]
而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良以小乘止斷
四住見思。尚餘五住。猶如化城。今欲進趨五住究
盡之寶所。故非導師不能指出舊由之路也。然此
在會。有學者多。世尊既不許用意識觀察降伏。今
令有學者。從何方便。攝伏疇昔攀緣。無始來我法
二執分別。然後得大總持。入佛知見。如得門而入
居華屋乎。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
旨。
○睦州云。汝等諸人。還得箇入頭處也未。若未
得箇入頭處。須覓箇入頭處。若得箇入頭處。巳後
不得辜負老僧。故曰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若
不得其門。不見室家之好。所以悟藏心之後。而重
請入門也。
○鍾云。實相無相。如來藏體。周徧十方。
本性清淨。絕名離相者是也。失性如旅泊。見性如
華屋。見性不修。如獲屋不入。故請如來本發心路。
入佛知見也。玩本發心本字。即首卷所謂真心無
諸委曲相也。無餘涅槃。圓果也。本發心路。圓因也。
既巳見性。又求入佛知見者。見方開示。修乃悟入。
要因門入。正啟後文一門深入也。】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
玅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於佛如來玅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
二決定義。」


【此先略標二義也。佛慈雖示普為。而二乘猶為當
[004-0427b]
機。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回小向大。於菩
提心巳發矣。而未自在。不得其門而入者。又為當
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兼凡外權小。能發菩提心
者。為此等眾。開無上佛乘。與玅修行路。俾由此路
而直至佛乘焉。於是先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一
向中路疲倦。戀止化城。今既決定發菩提心。定要
進趨寶所。於佛如來玅三摩提。所由以趨寶所之
路者。不復更生疲倦矣。然當何以用其功哉。應當
先明從本覺而發始覺。最初起修之正念。有二決
定不可易之義焉。
○佛於見道分中。則曰玅奢摩
他。微密觀照。今談修道。首曰玅三摩提。是則自判
分別。不容穿鑿久矣。乃舊解以奢摩他三。盡入見
道一分。而判此下為最初方便。豈佛旨反不足遵
與。】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此徵起二義也。


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以因同果四
字。便是第一決定之宗。澄濁等。便是此宗之趣也。
葢言所以必欲因果相同者。以因果不同。則不能
澄濁取涅槃也。此一義。文短而義長。義長者。葢直
至如來斷果。究竟極證也。又此雖因果雙舉。而意
在略明果證之遠。非比小教化城之果。僅齊圓之
七信。亦非比始教[魚*暴]腮之果。僅止圓之二行也。由
彼皆以生滅識心。為本修因。而因果不同。故不能
[004-0427c]
遠趨佛之常果。是故先須說此第一決定也。


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義。從根解結。便
是第二決定之宗。脫纏等。便是此宗之趣。葢言所
以必欲從根解結者。以不從根。則不能脫纏而頓
入圓通也。此一義。義短而文長。義短者。以所說圓
通。似惟始入住位。較前涅槃義則短也。文長者。以
一經要義。下手工夫。全在此科。故不但本科較前
為長。次下釋二疑。示倫次。選本根。皆所以足此科
之義。問圓通如何始入住位。答。圓頓法門。功夫惟
在住前。住後。則一超直入矣。又此科對前科。前是
顯果遠而究竟。此是顯因巧而證速也。以經於六
根。尚選圓根。文云。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何況
較之從識從塵而入者。則豈止於日劫之倍哉。故
知此之法門。最巧而至速矣。
○鍾云。決定義。謂決
定而不可易者。初義令審因地發心。為進修基。而
指五濁為生死根本。即虗空滅生者也。令其擇之
旋之。而依圓湛不生滅性以成功。次義令審煩惱
根本。使知所降服。取如來位。而指六根媒賊劫家。
繼以世界相涉之義。備顯六根數量優劣。令知所
擇也。既得無生滅性。為因地心。又審煩惱根本。選
擇圓根。一門深入。則六根俱降服。而可圓成果地
覺矣。】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
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
[004-0428a]
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
不聞爛壞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
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溼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
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玅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
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
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
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
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此發明第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也。阿
難。所謂第一義者。凡一切功德。皆在初心。若離初
發念。則不成無上道。汝等若欲捐捨小乘。修菩薩
一乘圓頓而入佛知見者。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
果地覺位。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仍用舊時名
言所薰。業種所起。生滅識心。為本修之因。而欲求
佛乘不生不滅真常之果。如敲冰索火。掘地覓天。
無有是處。葢生滅心。有作無常者也。不生滅心。無
作不壞者也。以是因果須同之義故。汝且徧觀諸
器世間。常無常品。凡可作之法。畢竟無常。皆從變
滅。如夢幻泡影是也。借曰不滅。阿難。汝又詳觀世
間可作有為之法。誰為不壞者。雖有善壞。然終不
聞爛壞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既無可作。亦無可
壞故。然則欲求不生滅果。須取無作不壞之因。不
[004-0428b]
應復用生滅心矣。所以必取無生滅為因心者。果
何故耶。良以眾生心海。現為五濁昏擾。無時清明。
今欲澄之以取涅槃玅德。非湛圓不生滅性以為
因心。必不能也。夫此湛圓玅覺明心。本無昏濁。何
由而有昏濁。則汝身中。堅相為地。如骨肉之類。潤
溼為水。涕唾之類。煖觸為火。煩熱之類。動搖為風。
呼吸之類。由此四大所纏。遂分汝湛圓本體。裂為
六根。在眼為視。在耳為聽。在鼻舌身為覺。在意為
察。所謂本一精明。成六和合。於本無分隔中。自成
分隔。而從始入終。共計有五重渾濁矣。然何以謂
之濁也。阿難。譬如清水。清潔者。其本然也。若彼塵
土灰沙之倫。質則留礙。而有形塊。此二體者。本來
一定。性不相干。忽有人焉。取彼土塵。投此淨水。則
留礙者。失其留礙。清潔者。亡其清潔。而容貌汩然。
昏擾不定。故名之為濁也。吾謂汝濁五重。亦復如
是。清淨覺心。本與四大六根。了無交涉。由彼最初
一念忽起。遂分能所。而清淨覺心。渾濁不見。與水
之因土塵而濁者。何以異哉。】


「阿難。汝見虗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
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身現搏四大
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
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
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
三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
[004-0428c]
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名眾生濁。汝等
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
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此別明五濁相也。阿難。何謂五疊渾濁。第一重者。
依於色陰。即汝舉頭見空時。四無邊畔。不知誰為
見而誰為空。空與見。混作一團。而無所分別。前云
縱令虗空亦有名字。是空本有清淨之體也。今與
見相混。則空為擾擾之空。而亡其空之體矣。前云
見空之時。見非是空。是見本有明了之覺也。今與
空相混則見為蒙蒙之見。而亡其見之覺矣。頑空
妄見。綿綿密密。如經緯密織。而妄相以成。此第一
重。名為劫濁。以見該四性。聞覺知空該四大。而山河
等。有成住壞空之劫也。第二重者。依於受陰。湛圓
中。本無內四大之身相。汝投胎時。吸取父精母血。
而成四大之身。於是見聞覺知。元一精明。本無留
礙。由汝四大壅塞。不能通融。無留礙者。成留礙矣。
地水火風。元是一物。本無知覺。被此精明。領以為
境。令生覺受。無知覺者。有覺知矣。一旋一壅。如一
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故四大本無情之物。由因
妄織。雖針鋒草刺。咸有痛覺。是以眾生堅起我見。
為諸見之王。六十二見。咸統於此。此第二重。名為
見濁。第三重者。依於想陰。又汝心中。憶過去境。識
現在塵。誦未來境。如是虗習。皆是意識用事。此意
識性。發生妄覺。此意識相。容現六塵。覺離六塵。則
[004-0429a]
覺無自相。塵離妄覺。則塵無自性。二法更互相依。
亦如經緯密織。緣塵盈念。無時而不勞擾。是第三
重。名煩惱濁。煩擾也惱勞也第四重者。依於行陰。湛圓中。
本無生死。但汝朝夕。念念遷流。生滅不停。生從順
習。凡夫無不貪生。故知見猶言形質也每欲留於世間。
死從變流。而凡夫無自由分。故業運猶云業識也每常
遷於國土。三界四生無不入也一流一遷。亦如一經一緯。密
織而不可分。遂有無邊生死。由因此故。流轉七趣。
變幻一切眾生之相。是第四重。名眾生濁。第五重
者。依於識陰。偏指第八不取前六汝等見聞六根。元是一體。
而無異性。祗因色聲等眾塵隔越。故根為塵裂。而
無狀異生。然本一精明。事同一家。故性中相知。如
眼亦知聞。耳亦知見之類。既成六用。各開門戶。故
用中相背。如眼不能聞。耳不能見之類。性中相知。
似同而非異。用中相背。又異而非同。或同或異。二
不可定。故俱失其準。一同一異。亦如經緯密織。以
此六根結滯。而命託其中。體用俱不自在。是第五
重。名為命濁。所以依於識陰者。以根中無分別之見聞。正是第八見分也此五
濁者。自一念晦昧為空之後。便不得澄清。欲復湛
圓之體。當亟求澄濁之方矣。】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
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虗妄
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
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
[004-0429b]
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
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
涅槃清淨玅德見聞覺知眾生現具六根中性。即本覺也。常樂我淨如來無餘涅槃。即究
竟覺也。」


【此教以澄濁趨果之方也。阿難。凡夫本覺湛圓。雖
與佛同。以有眾生濁。則遷流生死。故失真常。以有
煩惱濁。則法塵勞擾。故失真樂。以有劫濁。則空界
無情。故失真我。以有見濁命濁。則根身不淨。故失
真淨。今欲即以具五濁之四性。而遠契如來四德。
以頓證極果者。其道安在。彼生死根本者。即六處
識心也。凡外權小。悉取之而錯亂修習。皆為因不
同果。今決定擇去而不用焉。不生滅圓湛性成者。
即根中所具。吾前十番顯示。二見剖瑩。近具六根。
遠周萬法者。凡外權小。迷昧之而日用不知。今決
取而依之。既依此湛性。即用此湛性。以旋其虗妄
生滅之五濁。旋字極玅澄水者攬之使旋則塵自落矣而伏還元覺之
體。由是得圓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則因同於
果矣。此是十信滿心。自此歷初住以去至等覺。為
果地之修。玅覺為果地之證。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則果同於因矣。再合前喻。如澄濁水者。貯於靜器。
靜深不動。則沙土自澄。而清水現前。沙土。即五重
渾濁也。靜器。即根中性也。清水。即湛圓本體也。到
此田地。名為初伏客塵煩惱。方斷界內見思矣。然
前之沙土初沉。泥猶未去。喻若無明之伏而未斷
[004-0429c]
也。若去泥純水。方可名為永斷根本無明。而界外
見思悉斷矣。二種無明既盡。則明相精純。毫無纖
翳。任一切變現根身器界乃至示居生死。互融六
根。隨意縱橫。則無煩惱。悉成玅用。皆與如來常樂
我淨。涅槃玅德。相為昭合。亦如泥盡水純。任攪不
復渾也。夫以涅槃遠果。惟取契於因地發心如此。
汝等可不於審觀加之意哉。
○問。審因心。而必因
見聞覺知者何也。答。由此四纏。分汝湛圓玅覺明
心。為視聽覺察。故見聞覺知。全是玅覺明心。是則
既由見聞覺知而成濁。必由見聞覺知而澄濁。所
謂既從地倒。還從地起也。大智度論云。譬如清淨
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渾濁。若明珠入。水即清淨。不
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心。能令心
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能令心淨。然垢淨不定。真
妄從緣。若昧之。則念念輪迴。遺失真性。若照之。則
心心寂滅。圓證涅槃。是以楔出楔。將粗接粗。若不
執妄。尚不說空。幻影潛消。智光息𦦨矣。
○第一決
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竟。】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
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
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
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
云何知解。不聞虗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相形。無
[004-0430a]
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
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世界即世間也生纏縛故。於器
世間。不能超越。」


【此發明第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也。所
謂第二義者。佛慈利生雖急。而施教須待發心。汝
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一乘。生大勇猛。直欲圓
滿六度萬行。而決定棄捐權小舊修。以生滅心為
因。諸有為相者。其下手功夫安在。彼生死是苦果
根本。即六識也。煩惱是苦因根本。即六根也。煩惱
既即六根。是六識為生死根本。而六根復為六識
根本。汝等應當審詳此煩惱根本。從無始來。現陰
所發之業。中陰所潤之生。即求父母時憎愛等無明正是煩惱。
然誰為作之。而誰為受之。則根本可推矣。葢根即
八識。八識引起六識。全是煩惱。而為苦因。六識招
引生死。而為苦果。粗論似惟六識作之。而細推實
是八識自作。現觀似當六識受之。而六壞惟是八
識自受。故曰自作自受也。可見六根為煩惱根本
矣。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者。則內而
虗妄之根。如四大六根之肉身。外而虗妄之塵。如
虗空無情之器界。皆不能知其顛倒在於何處。處
尚不知。云何降伏此虗妄顛倒。而取如來極果之
位乎。然根身器界。雖極廣大。而的實結處。至為簡
要不繁。決當知而後可解也。阿難。汝觀世間以繩
作結。雖諸股共成結體。而的實所結之處。惟在一
[004-0430b]
股。若不真見而知之。則終不能解。苟能見之。即知
解之矣。以喻明之。除是虗空。不被隳裂。元無相形。
無結可解。其餘有相形者。有結必解也。則知除是
根中無形性體。無結可解。若六精墮於勝浮二根。
根有相形。有結必解也。然則孰為真實結處之體
乎。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心即意根也此六根
者。與六識之賊為媒。根引識起。顛倒分別。遂將如
來藏中。諸大家寶。悉皆劫為外之六塵。如世間外
賊。必賴家內奸人勾引指教。方能成劫也。家寶既
劫。則圓通者去。而留礙者存。雖欲不結。不可得矣。
夫有情根身。所謂眾生世間也。無情器界。所謂器
世間也。此之二法。盡一切法。眾生於二。徧成纏縛。
皆不自在。總為結體。然的實結處。不在器界。惟在
根身。由此無始眾生世間。生纏縛故。根既結矣。於
器世間。豈能超越。得無礙乎。是則根若一解。不惟
於身自在。而於器亦超越。得大自在矣。後文觀音三十二應
即超越之相也是故迷者求出三界。悟者但解六根也。


人但知六識為內賊。劫家寶。不知招引內賊劫家
寶者。實六根也。故知起惑是六根。造業是六根。受
報是六根。劫家寶亦是六根。此六根者。實為生死
結元。故前云誰作誰受。後云自劫。是呼應處。】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但約根身非干器界世為遷流。界為
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
[004-0430c]
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
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
定方。四數必明。興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
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此德字活
看只當用字能字之意有千二百。」


【此約眾生世界以顯六根數量也。行人巳知解結
必從於根。然根乃有六。解惟從一。不可不擇。欲擇
根者。當須通達六根數量。不知數量。憑何選擇。此
科所以顯數量也。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屬
於時。以遷流不住為義。■界屬於處。以方位定在
為義。汝今當知。四正四隅上下為界。則是方位有
十矣。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則是世數有三矣。此世
界。乃身中之世界也。夫一切眾生。皆由諸妄。交織
而成此身。故世興界。即在身中。貿易遷流。彼此相
涉。未甞停住。人自不知耳。然界雖十方。而十方中。
唯取四方為正。不取上下。以上下皆是四方之上
下。無定位故。不取四隅。以四隅之中。以兩方交接
而得名。無定方故。四數既明。興三世相涉。或世涉
方。而成三四。固十二也。或方涉世。而成四三。亦十
二也。宛轉俱是十二。於是遷流變易。自一而成三
疊。而一十百千。數以次增焉。今且以方涉世明之。
第一約四方各論三世。共成十二。第二於東方三
世。變一為十。遂成三十。南西北方。亦復如是。四方
各三十。成一百二十。第三於東方三十。變十為百。
[004-0431a]
遂成三百。三方亦爾。四方各三百。成一千二百。以
世涉方。例亦如此。所謂流變三疊。此世界自然之
定數也。夫身中世界。即此六根。數既定於千二百。
然則始於眼。終於意。總括六根。各各功德。亦千二
百而巳矣。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統具數量。
有如是也。
○問。身中世界。世無可議。界似不通。何
以故。界有定位。身常轉移故。答。身外可見轉移。身
中豈覺轉移。如世界非真不動。當亦時時轉動。雜
華經。明世界游行往來。過百千萬世界。而世界中
人。但見不動不移。豈能覺哉。當知身中亦有定位。
界外亦見轉移。何用情計乎。
○又此千二百數。但
是統論凡夫所具。非即真性勝用。即如下文耳舌
意三。圓滿千二。亦比餘根稍圓而巳。豈徧周法界
之謂哉。故知稱真聖人。六根功德。數皆無量。
○且
此科之意。但是欲令選根。不得不明數量。非是正
修行處。而修行正意。惟在耳根圓通。長水剋意深
擇。畫圖示人。乃謂修行意惟在此。是雖別有理據。
而不知遮晦本修正意。智者不應惑之也。
○鍾云。
三四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俱成十二。是一疊
也。即此十二。一各變十。成一百二十。是二疊也。即
此一百二十。十各變百。成一千二百。是三疊也。】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
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
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惟八百功德。如耳
[004-0431b]
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
一千二百功德。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
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如舌
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
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
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
身惟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
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
一千二百功德。」


【此揀別隨方數量也。諸方互有優劣。而娑婆三優
三劣。仍可獨推一根最優。故須揀別也。夫六根數
量。以世界相涉論。固無優劣矣。然既謂之根。豈無
全缺。既有全缺。豈無優劣。阿難。汝復於此六根之
中。克定其孰為優。孰為劣焉。如眼以觀見為用者
也。不見後。故暗。見前。故明。以前方之明。合後方之
暗。及左右旁觀。是為四方。以功德論。四方各二百。
四隅各一百。今眼所見前。及左右。三方。巳成六百。
并前二隅二百。共成八百。惟後一方二百。及後二
隅二百不見。就一千二百而三分之。今得八百。是
三分之二也。就四方而四分之。今見三方。是三分
言功也。不見一方。是一分無德也。當知眼唯八百
功德。而不成圓滿矣。如耳以聽為用者也。然其聽
最周。十方無遺。動而有聲。便知其若邇若遙。靜而
無聲。更徹於無邊無際。如十方擊鼓。十處俱聞。萬
[004-0431c]
籟寂然。萬境不礙。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於諸根為最優也。如鼻以齅聞為用者也。齅則通
出入息。然有出有入。而闕中交。如調適之息。出盡
少停。後乃方入。當少停時。所謂缺中交也。息既有
缺。功豈能全。故惟八百巳矣。長水曰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
百。闕于中交。故惟八百而巳如舌之為用。不論甞味。而論宣揚。

盡諸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能揚之。雖言有方分。詞
或局也。而理無窮盡。義徧通也。是故世諦語言。至
粗淺者。皆通至理。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亦云優矣。如祖師聞婬詞而悟道。出世智也。孔子聽孺歌。而警心。世間智也。若是則愚者
之言。亦具二智如身以覺觸為用者也。觸則有違有順。然

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中不知。是缺一分。合時能
覺。有違有順。是具二分。以身根三分驗之。而闕離
中之一。當知身惟八百功德。不成圓滿也。如意以
受熏持種為用者也。故能默容十方三世。乃至世
出世法。若凡若聖。無不包容。盡其涯際。是則意根
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亦云優矣。六根功德。數量有
優有劣。為汝所當克定者如此。
○問。通達一切法
者。則能包容盡際。而未通達者。無有此能。何均稱
圓滿。答。意根本具此能。而愚者不能引發。非意根
之罪也。譬如剛刃本能解斷。而拙工不能磨礪。非
剛刃之罪也。】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騐
此等六受用根。領納塵境為受。發作功能為用誰合誰離。誰深誰淺。
[004-0432a]
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但云悟圓者。語略也
葢選根取離深圓。而捨合淺缺今以六義推驗。則隱然惟耳根全當其選。良以眼雖同為離知而深圓不及。舌
雖同其圓滿而離深不及。意雖同其深圓而純離不及。也。然則三義具全者。惟耳根而巳逆彼無

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
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
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
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
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
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上顯六根功德有全缺巳。此令其揀選六根之中
誰為圓根也。阿難。六根既為煩惱根本。即是生死
深源。故順之則生死始。逆之則輪迴息。汝今欲逆
生死欲流。欲即五塵又名五欲從淺至深。返窮流根。務令生
死源竭。以至不生滅性者。別無下手工夫。應當勘
驗此等能受用之六根。誰為合中知。誰為離中知。
誰深而難測。誰淺而易知。誰為用具而圓通。誰為
用缺而不圓。若能向此六受用根中。自推自勘。悟
得何者是圓通根。可用之以逆彼無始塵欲交結。
流生死者。既得循此圓通。若與不離不深不圓之
根。較功量德。有如日劫相倍矣。今我備顯六根中
湛圓明性。乃是眾生本具。箇箇皆同。非由修行造
作而然。其功德有全有缺。數量如是。但隨汝意樂。
詳擇其中。有可入處朗然無疑之謂悟。決定取用之謂擇。悟須自悟。擇須自擇。
不與說破何根也吾當發明漸次修行功夫。令汝直往向

[004-0432b]
前。不生退墮。然我心欲令汝自擇而不為汝擇者。
亦自有故。良以十方如來隨方之機。千差萬別。任
於十八界。乃至七大。一一修行。門門可入。皆得圓
滿無上菩提。曾無優劣。供人揀擇。所謂聖性無不
通。順逆皆方便也。但汝下劣之根。未得圓通自在
智慧。於六根門頭。未免室礙。故我宣揚。令汝在六
門中。獨選一門深入。若深入一門。得一根無妄。則
一解一切解。彼六知根。一時清淨。皆得解脫。不勞
餘力矣。夫上來六義推騐耳根。既巳密示。且由悟
而修。由修而證。則解結功夫。大槩巳略周矣。
○開
頭一逆字。是轉凡入聖之玅用。如流逸奔色。順也。
返流旋一。逆也。又如易之地天為泰。天地為否。地
山為謙。山地為剝。皆逆義也。故曰。五行順行。大地
火坑。五行顛倒。大地法寶。易。逆數也。要知修行無
別巧玅。只此逆字。該括無餘。按後觀音圓通。入流
忘所等。即逆生死流也。聞所聞盡等。即返窮流根
也。寂滅現前。即至無生滅也。
○鍾云。淺深二字。註
多不妥。吾意合離。揀鼻舌身三根。圓不圓。揀眼鼻
身三根。此是專揀意根。當承欲流說來。以心念紛
為緒為欲流之深者。覺觀出思惟為欲流之淺者。
深則難足。淺則易乾也。
○又云。動若遐邇靜無邊
際者。隨彼之動。似有遠邇。在我之靜。周聽無邊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
時清淨。」
[004-0432c]


【此因解不明徹故躡前二意以請益也。阿難白佛
言。世尊。佛謂欲逆生死欲流至不生滅矣。不知何
者。是生死欲流。是我所當逆者。又言六根功德既
有優劣。則根根不同。云何一門深入。而六根一時
清淨。料世尊必有說以處此矣。
○此問不同後疑。
葢疑為信之不及。而辨定是非。問為解之不徹。而
請益開示。故佛下答。但是足前示而更加詳明。與
之增解。非與之斷疑也。約明此之問意。方了後之
答文矣。】


「佛告阿難。汝今巳得須陀洹果。巳滅三界眾生世間
見所斷惑。見諦所斷之惑。即八十八使。亦名見流。謂意根對法塵。起分別見。因此見惑。流轉三
界。不能出離。故斷此見惑。即證初果。入見道位也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

虗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修道所斷之惑。即九十一品思惑也。又名欲流有流
無明流。欲流者。謂五根貪愛五塵。名為思惑。由此思惑。流轉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流。有流者。因果不忘名之
為有。謂色無色界思惑。因此思惑。流轉色無色界。故名有流。無明流者。無所明了。即三界思惑中癡。由此無明。
流轉生死。故名無明流。斷此三流。即證四果。由二果至阿羅漢。皆名修道。故曰修所斷惑也。三界眾生世間者。
以四住見思皆界內所斷。非巳出世間者所斷也。以上明其我執未盡也何況此中生住

異滅。分劑頭數生住異滅者。即菩薩所斷之惑。天台目為界外見思是也。又名同體無明。
總攝法執中。分別俱生微細之惑。所謂塵沙無明。合為一住也。按起信三細中之業相。是生相。三細之後二。六
粗之前三。為住相。六粗之三四為異相。第五為滅相。而第六不與焉。分劑頭數者。謂初住以上。至於玅覺。四十
二品也。粗分四十二品。細分則應無量矣。以上顯其法執全在也。」


【此先答其所當逆之流相也。佛告阿難。汝雖巳從
凡入聖。證初果而預入聖流。然只斷得見惑。至於
第八賴耶識中現行種子。無始習氣必因修道所
[004-0433a]
斷者。謂之思惑。汝猶未知。在界內見思且然。何況
此賴耶中。生住異滅。同體無明。所稱界外見思者。
數量極多。豈汝二乘所測之境哉。汝問如何是流。
即汝未斷之思惑。及塵沙無明之別惑。是乃欲流
所在。而汝所當逆而反窮者矣。
○向後五卷中之
三空六結。皆由此立。而證道分之所斷者。亦此也。】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
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
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玅法門。汝之六根。誰來
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
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
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
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
銷。猶未亡一。如太虗空。參合羣器。由器形異。名之異
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虗空。云何為汝成同不
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
是。」


【此下答一入六淨之義故先辨本無一六也。佛言。
汝既不知一入六淨之故。汝且審觀現前六根。畢
竟是一。畢竟是六。阿難。若言是一。則應耳可見而
目可聞。頭可履而足可語矣。而今胡不然。若言是
六。則身口與耳。宜各不相關矣。胡為問法之時。既
用耳聞。口復問義。身復欽承乎。是故應知。若不是
一。決當是六。以用中相背故。若不是六。決當是一。
[004-0433b]
以性中相知故。決非汝根。元有一定之一。又元有
一定之六。阿難當知。是根既非有一定之一六。而
今現有一有六者。皆由無始一念顛倒。與外六塵。
固結一處。交淪互替。於本圓湛中。一六義生。博地
凡夫。執之為六。淺解學者執之為一。而曾不達圓
而非一。湛而非六之本真。復何一六之可得哉。今
汝雖證初果。不入六塵。巳得六銷決非執六。但根
中虗習。尚未曾除。執有涅槃。猶未亡一。此正所謂
淺解學者執之為一也。一既未亡。則六根種子。一
一具在。宜乎不知一入六淨之義矣。且湛圓玅性
之墮六根。正如大虗空之參合羣器然。由器形有
方圓長短之不同。因參合故。而遂謂虗空有異。設
令除器觀空。亦可說空為一矣。殊不知其一其異。
自在器形。彼太虗空。豈為汝之言說。而真成同與
不同哉。既不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此太虗空
是一非一。然則說空為異為一者。真妄矣。虗空既
然。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因結根而說性
為六。銷根而說性為一。此亦徒言說。而圓湛豈為
汝之言說。真成一六之殊哉。由此根性本無一六。
所以一解而六即銷也。
○鍾云。雖得六銷。猶未亡
一。諸解紛然蓮師曰。只消用本色語。經云。元依一
精明。分成六和合。茲巳銷六和合。却守一精明也。
又言除器觀空。寧欲除空耶。葢不病其空。病執有
一空耳。執有一精明。亦猶是也。并一俱亡。方證心
[004-0433c]
體虗空耳。同即一也。不同即異也。一異并遣。復遣
非一。知虗空之同異是非。了無所立。則一亦并亡。
而圓湛不分矣。】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玅圓中。粘湛發見。初成見精見精
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成勝義根因名眼體。
如蒲桃朵。眼根微塵。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頗胝迦。不相障覆浮根四塵四塵指色
香味觸。而影略聲法。詳其文義。猶曰於諸塵中云爾流逸奔色成浮塵根由動靜等

二種相擊。鼓動於玅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
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耳根微塵在耳
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

發。引起於玅圓中。黏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
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在鼻頗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
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恬即是淡無味之味也。變即五味之總。有
味之味也二種相參。雜和於玅圓中。黏湛發甞。甞精映味。絞

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
根四塵。流逸奔味。由合離等二種相摩。際交也於玅圓
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搏攬取也觸成根。根元目為清
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腰鼓俗名杖鼓顙腔也。細腰而以革鞔其兩頭。
杖似人身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玅

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
四大。因名意思意之浮根。即肉團心。狀如蓮華開合。中有一竅。此由最初吸取父母精血
時。而意即附著於中。以奔法所。謂無明殻也。然在身中。人不可見。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處即其所在也

幽室見。處明者不能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諸象。葢意根處此杳冥昏默之地。為前五根運
籌布策。故以此狀其知體也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004-0434a]


【此明根結由塵也。夫湛圓玅心。本無黏著。最初何
故有見。由於明暗二種色塵。相形互顯。於玅圓中
黏却湛性。如膠之黏物一般。湛性被粘。而引發妄
見。然猶未成根結也。既而見精復映此明暗二色。
混作一團。遂攬結色塵。成勝義根。此根即是最初
清淨四大所成。故曰根元目為清淨四大。然微細
難顯。唯聖天眼。方能見之。凡夫莫覩。非浮根所能
比也。因有勝義根為之本元。方成眼體。如蒲挑朵。
粗相顯著。凡夫共見。是為浮塵之根。於諸塵中。流
逸奔色。惟以色為所緣之境。而循色流轉。無有巳
時。眼根結矣。即是推之。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云云
流逸奔聲。耳根所由結也。由通塞等二種相發。
流逸奔香。鼻根所由結也。由恬變等二種相參。

云云流逸奔味。舌根所由結也。由離合等二種相
摩。云云流逸奔觸。身根所由結也。由生滅等二種
相續。云云流逸奔法。意根所由結也。流如水之趨
下。逸如獸之出押。奔如馬之馳坂。其順而莫遏之
勢如此。欲得塵忘結盡。非用逆法。其何以制之哉。


○賀云。上文既曰非一非六。然則何由而有六根
之異。故此出其根由。見得玅圓性中。本非有六。但
由黏妄發光。遂至流逸耳。黏結卷絞博。俱是結之
別名。與前相織一意。】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
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
[004-0434b]
聽質。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甞無所出。不離
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此牒上因塵有結是以離塵無體也。阿難。如是六
根。皆由性覺湛明之體。一動而轉為能明之明覺。
遂失覺明精了之體。由是粘明暗而發見。粘動靜
而發聽等。凡六根精光。皆是粘妄所發。是以汝今
見不出色。若離暗離明。則無見體。聽不出聲。若離
動離靜。則無聽質。以至離通塞而無齅性。離恬變
而無甞性。舍離合而無覺觸。外生滅而無了知。若
是乎根之不能脫塵也。然所謂無有見體者。但無
聚見於眼。結滯為根之妄體。非并其照用自在之
常體而俱斷滅也。餘五亦然。奈何阿難誤認。又有
下文斷滅之疑哉。
○孤山曰。由彼覺明。真明也。有
明明覺。妄明也。迷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
明。故云粘妄發光。汝今以下。泛論離十二塵元無
六根結體。非正教脫塵之功。功在下科也。】


「汝但不循一大功夫。惟在不循二字。所謂簡則易能真圓頓上乘也動靜合離恬
變通塞生滅明暗此以耳身舌鼻意眼為序者。佛言隨便自在無他意也如是
十二諸有為相。有為屬生滅法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
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
塵所起知見。知見舉意眼而該餘四也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
六根互相為用。」


【此正教以脫塵功夫也。夫六根之先。原是互相為
用的。特以為塵所結。故滯礙不通耳。汝欲拔根。先
[004-0434c]
須忘塵。如動靜以至明暗。十二塵相。皆是有為生
滅之法。汝但不循之而轉。則塵不能粘我矣。然亦
不必六根盡拔也。應當選一圓根。為下手處。念茲
在茲。并力於一而先拔之。若使一根。外脫而忘塵。
內伏而盡根。根塵不相偶合。則熟處漸生。生處漸
熟。自然伏還元明本覺之真體。從此更不粘妄發
光。而本有常光。逈然獨露。耀天耀地。若是其耀性
發明。則諸餘五根粘結。應時齊拔。悉得圓脫矣。至
此。則外不由塵。心光徧照。不假外緣。而起知見等。
內不循根。照用徧周。不用勝浮二根。但權假二根。
示為照明之相。而實不全由也。佛菩薩之視不俯仰不回轉。葢由不
全用根故也由是根塵雙脫之故。現前六根。互相為用。

眼亦能聽。耳亦能視。鼻亦能甞。舌亦能齅。意亦能
覺。身亦能知。有時一根能作諸根之功。有時諸根
仍作一根之用。六用皆徧。六門互通。斯於眾生世
界。無復縛礙。而內之根身。既巳得大自在矣。
○不
循。猶不隨也。此不字。即是制奔色奔聲之羈靮也。
與前逆字反字旋字同意。但不循但字玅甚。所謂
歇即菩提也。順則由覺明說到粘妄發光。逆則由
脫粘說到覺明圓玅。此自然之序也。】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貧無目而見。跋
難陀賢喜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
牛相異舌知味。舜若多神主空神無所覺觸。如來光中。映
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
[004-0435a]
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此恐凡小久執六用必循於根驟聞明不循根疑
而不信故引此以證之令其信及也。阿難。明不循
根。豈獨圓脫之後能然哉。汝今觀此會中。阿那律
陀。無目也。而能見矣。跋難陀龍。無耳也。而能聽矣。
殑伽神女。非鼻也。而聞香矣。驕梵鉢提。異舌也。而
知味矣。以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以無身故。如來
拔苦光中。映令暫現。旋成風質。其體元無。而覺觸
自若也。又如諸修滅盡定者。六七二識。分別俱生
我執悉斷。寂無心念。如大迦葉者。久滅意根。而圓
明了知。不因心念而有。如上六人。或是凡夫業報。
或是小聖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況圓脫。豈
無互用情界哉。
○合論曰。如蛇以眼聽。不必疑䟦
難陀龍也。蛟無目而能行。水母得鰕乃能行。不必
疑阿那律陀也。螻蟻以身為鼻。不必疑殑伽神女
也。蜂以腋為舌。不必疑驕梵鉢提也。如風無形。物
拒之則怒。不必疑舜若多神也。嗚乎。眾生爭於口
耳鼻舌數寸之間。自以色香味觸為異。可不哀哉。】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巳。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
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此牒根身既超而器界亦超也。阿難。今汝諸根。患
不能圓拔耳。若圓拔巳。寧獨六根互用而巳哉。吾
見內瑩發光。心光融鎔。洞徹表裏。如是浮塵。畢竟
虗法。及器世間山河萬物。染淨苦樂諸變化相。如
[004-0435b]
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翻苦作樂。變穢為珍。
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礙。無所不可。而無情滯相。
全成法性土矣。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
在。雖根身亦不得自在。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
自在。雖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故學者但當解根。無
勞出界也。
○發光二字。與上黏妄發光正相應。彼
所發者。妄光也。此所發者真光也。】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
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
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
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玅。」


【此恐凡小過慮圓玅未發。先銷根塵。萬一根塵既
巳雙失。而圓玅又或不發。豈不落空。故此驗不藉
緣令其進銷勿畏也。阿難。我謂明不循根。寄根明
發者。豈無證哉。即如見性本周法界。而彼世人。由
顛倒故。但聚見於眼。謂離眼別無見矣。假令世人
正當聚見於眼時。忽然急合其眼。則暗相現前。毫
無所見。設復有人。當其前立。則六相黯然。不復知
其頭之與足。然此合眼之人。以手循彼外人之體
而撫摩之。雖不假眼。而頭足一辨。了然無惑。是則
暗中所知。與明中所見。知覺是同。了無有異。故知
緣塵之見。尋常必因於明者。若離明而暗。則成無
見。若不藉明而見自發者。是不明之明。無見之見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此謂明所不能明。暗所不能
[004-0435c]
暗者。誰謂見必藉明而有耶。彼凡夫之眼。尚不藉
明而見。何況根塵既銷。真光獨露之人。而猶謂覺
明不成圓玅也哉。汝但求銷根塵。勿愁圓玅不發
矣。合前觀之。則解根下手功夫。略巳發盡。但未說
出一門的指何根而巳。學者潛玩而有得焉。則圓
通修證。思過半矣。
○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
通竟。
○又通前二義論之。前一義。為略示因果全
功。令懸知究竟極果。後一義。為詳示初心方便。令
切曉下手工夫。分門以定二決定義巳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
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
性。菴摩羅識。白淨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
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
此見聽。根惟略舉前二離於明暗動靜通塞。塵乃略舉前六以該其餘
竟無體。猶如念心。即六處識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
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
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
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戱論。云何如來
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佛謂離塵無有結體。阿難誤謂離塵全滅性體。故
謬起斯難也。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若於因地。以
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則是欲求常住者。必因地覺心。與果位名目相應。
[004-0436a]
同一常住。然後可爾。世尊。如果位中。斷五住而得
之菩提。斷二死而證之涅槃。經煅煉而成之真如。
因磨礱而顯之佛性。與夫離垢之白淨識。出纏之
空如來藏。轉識之大圓鏡智。此之七種。名雖差別。
皆是如來自證法門。清淨圓滿體性堅凝。一得永
得。更無變遷。喻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者。然則欲獲
此果。必用不壞之因明矣。今又云。離明離暗無有
見體等。若此見聽諸根。離於明暗動靜通塞諸塵。
而畢竟無體者。則與如來前破七處識心。離塵無
有。乃至等於龜毛兔角者。豈不相同乎。夫既離塵
無體。則是畢竟斷滅之法。佛既言生滅為因。不可
獲常住之果矣。云何將此畢竟斷滅為因地心。乃
欲獲如來七常住果。是何異邀空華而結空果耶。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是根性離塵無體也。若
無前塵。念自性滅。是識心離塵無體也。我今進以
識心推。退以根性審。循環反覆。微細推求。分明根
識不異。若離前塵。決無我心。及心處所矣。夫真因
方可剋果。今既成斷滅。又將何物立因。而欲求如
來無上知覺乎。且此見性。既巳斷滅矣。云何如來
先說見性是湛是精。是圓是常。是則違越誠言。亦
成戲論。今而後。知如來自謂真實語者。亦未敢信
也。我之蒙昧恡嗇若是。惟望垂大慈悲。開我蒙恡。
俾至於豁然無疑焉。
○賀云。阿難非誤認結體為
性體也。意謂結可亡。六根不可棄。如佛所說此見
[004-0436b]
聽等離塵無體。則六根與攀緣心。俱是生滅之物。
俱當決定棄捐矣。乃世尊又教我於六根中。循圓
通根。深入一門。是以生滅之因。求不生滅之果。得
無因果名目不相應耶。不知六根粘妄之光。有生
有滅。而六根中見聞覺知之性。原未甞生滅也。認
六根為圓明覺。固不可。謂六根之外。別有圓明覺
無生滅性。亦不可。世尊擊鐘一段機緣。乃就六根
門頭。未有粘妄之光。惟一玅覺明體。綿綿不絕。烱
烱常存者。顯示無生滅之性耳。故後卷云。生死輪
迴安樂玅常。同是六根。
○又云。無生滅性。在六根
中。如金在鑛中。見道分。恐阿難認鑛為金。故就見
精中。指出二種妄見。修道分。恐阿難離鑛不見金。
故就六根中。顯出一段聞性。所謂旋妄伏元者。只
是銷鑛成金而巳。】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
顛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
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此欲即事騐常以釋疑而先責其顛倒也。佛告阿
難。汝惟好學多聞。而不暇盡漏。故汝心中。只曉得
顛倒為諸妄所因。其實真正顛倒。現當汝前。反不
能識。亦如說藥人。而實未見真藥。設我更有開示。
恐汝所執甚真。一時不伏。故我姑設方便。且將塵
俗易了之事。為汝發明。汝必因此而除疑矣。】


「即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否。
[004-0436c]
阿雜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
汝今聞否。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
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
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此擊鐘以騐常也。即時如來。命羅睺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汝今聞否。阿難大眾俱言我聞。若是了
事人。只銷羅睺一擊。疑團粉碎。何須再審。世尊見
其隨風倒柁。故於鐘歇無聲。而再詰之。則又答以
不聞。又再擊而再審之。則又答言俱聞。此時阿難
鼻孔。巳在世尊手裏。遂雙開二難。而以云何聞。云
何不聞拶之。終欲令其在聞聲邊。究箇落處也。爭
奈阿難錯轉一語。而曰音響雙絕。則名無聞。豈知
堂堂佛弟。却與斷滅外道同流哉。是則不識自巳
恒常之聞性。却狥聲塵生滅之聞相。豈非迷本聞
而循聲流轉者乎。
○先德云。顏色規模恰似真。人
前拈弄越光新。及乎入火重烹煉。到底終歸是假
銀。尊者之謂與。】


「如來又勅羅睺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
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
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
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004-0437a]


【此復令擊鐘再驗也。文義同前。但前聞屬根。今聲
屬塵。根塵不同。故須再騐耳。】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
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
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
云何不名矯亂。」


【此直責矯亂也。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何故自
語矯亂耶。阿難大眾。一齊問佛。我今何為矯亂。不
自覺也。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
言聲。惟聞與聲。必有分矣。而問聞答聞。問聲答聲。
隨風倒柁。言無定準。非矯亂而何。】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巳滅。同於
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此句只重有無二字。不重知字。
猶云所知之有所知之無也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

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
生滅。非為汝此為一句聞字連下句讀之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
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此破申正意也。聲有生滅。聞乃常存。是其正意。審
之不悟。故與申明。而破其誤執之深惑也。釋迦父
子。既借鐘聲與阿難說法竟。復與鐘聲添箇註脚。
故告之曰。阿難。鐘聲初歇之時。只是無響。非是無
聞。汝乃說無聞者。若果實無聞。則汝聞性。隨聲巳
滅。汝則同於無知枯木。當鐘聲更擊。汝應不聞。乃
[004-0437b]
我第三次審。又云何知。而言俱聞耶。更擊仍聞。則
汝聞性。不隨聲滅明矣。是則所知之聲有聲無。自
是聲塵。而或有或無。豈彼聞性因聲有而成有。因
聲無而成無也。若使聞性實隨聲滅而名之曰無。
則當我第二次審時。汝復將何性。知其為無聲乎。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實有生滅。聞於聲中。實不隨
生滅。則為根為塵。斷非混濫也明矣。夫斷常縱使
難定。根塵宜當易分。而汝現今尚且顛倒。惑聲為
聞。於易分者而不能分。何怪以根中之常性。而惑
為斷滅。此固於難定者而益不能定也。今既解此。
不應復執離塵無性矣。】


「如重睡人。睡熟牀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
是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
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夢中怪鐘醒時說鼓
互影略也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搖即動也開閉通塞。兼肉耳也

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
為汝銷滅。」


【此引夢騐常也。前阿難領佛離動離靜元無聽質
之旨。而起根性斷滅之疑。今擊鐘之示。有聲騐之
於動。無聲騐之於靜。而實未及動靜雙離以騐之。
故此再引睡中雙離動靜時以驗也。且聞性不滅。
更有一證。如重睡之人。熟眠於牀枕之間。其家有
人。搗練舂米。砧聲碓聲。雜然交作。其人夢中聞舂
[004-0437c]
搗之聲。識昏境倒。或以為擊鼓。或以為撞鐘。又於
夢中。自怪其分明鐘也。何故作木石響耶。於時忽
寤。如是杵音矣。乃告家人。我正夢時。聞此舂音。將
謂鼓響耳。無論其舂杵是真。鐘鼓是假。總見其歷
歷耳根處。阿難。是人正在夢中時。舉身皆忘。豈復
有動靜二塵。及開閉通塞之肉耳。為其所記憶。然
而其形雖寐。聞性不昏。則此性離塵不滅。又有明
驗矣。且非惟夢中不寐。即死後亦不寐。極而論之。
縱汝形銷命謝。眼光落地時。此性常存。豈為汝形
銷滅。而亦與之俱滅乎。
○此處阿難仍富更有一
問。問云。既此根性動靜無關。生死不礙。如來何言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乎。佛應答云。我言離塵無聽
質者。為無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聽質也。此質若
忘。則徧周法界之聞性。方以全彰。豈令翻成斷滅
乎。如此。方明出元無聽質之故。顯其自是阿難謬
解。非佛自語相違也。不然。則佛前言離塵無質。後
言離塵有體。終無以解自語相違之難矣。吳興曰。
阿難通疑六根無體。如來所以單顯聞性為常者。
為欲發耳根圓通之機也。
○舂擣認作鼓鐘。但取
聞性不昧。縱汝形銷四句。更進一步。謂非惟夢中
不昧。即死後亦不昧也。】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聲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
性淨玅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004-0438a]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此結示迷常逐斷故有輪迴棄斷守常即成正覺
也。夫聞性不隨生滅如此。然則塵豈可逐。而性豈
可不守哉。以諸眾生。從無始來。逐妄迷真。循此色
聲諸塵。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根中之性。淨而不染。
玅而不縛。常住而無生滅。其起惑如此。既不循根
中所具常性。而流逸奔塵。造諸塵業。由是六趣遷
流。生生流轉。苦果無盡。而惑業苦三。具足無缺矣。
若能棄此生滅。而不奔諸塵。守於真常。而旋根反
照。即所謂脫粘內伏也。即得常光現前。所謂伏歸
元真。發本明耀也。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所謂耀性
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也。且不特此也。根塵識
心。既巳銷盡。到銷落之後。心中純想湛一之體。即
所想湛一之相。更是一種最細難除之塵。而即此
不捨湛一之心。亦是識情。名為法愛。更是一種貼
體難刮之垢。若能於此二俱遠離。粗細塵垢。淨盡
無餘。則汝法眼。當下清明。便是正法眼藏。云何不
成無上知覺乎。葢法眼清明。雖方至於初住。然因
地真正。則果無紓曲。而從初發心。必成正覺矣。至
此湛一亦忘。又何六根之可結哉。喻釋根性斷滅
疑竟。
○學人問高城和尚云。和尚夜後無燈時如
何。師曰。悟道之人。常光現前。有甚麼晝夜。學人云
何不見和尚光。師曰。擬將什麼眼見。學人云。世人
[004-0438b]
現在。同將眼見。師彈指曰。善哉。一切眾生。根塵相
涉。從無始來。認賊為子。至於今日。常被枷鎻。汝將
眼見。意識分別。擬求佛道。即是背却本心。逐念流
轉。如此之人。對面隔越。】
楞嚴說通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