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10 楞嚴經略疏-明-元賢 (master)



楞嚴經略疏卷之三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沙門 元賢 述


「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非自然性。」


【六入謂六塵所入之處即六根也經言六入本如來
藏妙真如性者以其虗妄也眼入則如人以目瞪視
而見空中有華此華固為虗妄而眼入之虗妄亦如
之以此見性全依明暗二塵發起若無明可見無暗
可見則見之實體果安在哉自既無體必疑別有所
從來以為從明暗來乎若從明來應不見暗若從暗
來應不見明不可言從明暗來也以為從根出乎若
從根出必無明暗明暗雙離見無自性不可言從根
出也以為從空生乎空包根塵前既見塵返當見根
又空自有見何關汝眼不可言從空生也自既無體
來亦無處是故當知眼入虗妄本一妙性所詐現而
巳耳入則如人以兩手自塞其耳而聞頭中有聲此
[003-0301a]
聲固為虗妄而耳入之虗妄亦如之以此聞性全依
動靜二塵發起若無動可聞無靜可聞則聞之實體
果安在哉自既無體必疑別有所從來以為從動靜
來乎若從動來應不聞靜若從靜來應不聞動不可
言從動靜來也以為從根出乎若從根出不涉動靜
動靜雙離聞無自性不可言從根出也以為從空生
乎空既有聞何云虗空又空自有聞何關汝耳不可
言從空生也自既無體來亦無處是故當知耳入虗
妄本一妙性所詐現而巳鼻入則如人急畜其鼻而
聞鼻中有冷觸此觸固為虗妄而鼻入之虗妄亦如
之以此臭聞性全依通塞二塵發起若無通可聞無
塞可聞則聞之實體果安在哉自既無體必疑別有
所從來以為從通塞來乎若從通來應不聞塞若從
塞來應不聞通不可言從通塞來也以為從根出乎
若從根出不待通塞通塞雙離聞無自性不可言從
根出也以為從空生乎聞自外來自當迴齅汝鼻又
空自有聞何關汝鼻不可言從空生也自既無體來
亦無處是故當知鼻入虗妄本一妙性所詐現而巳
舌入則如人以舌自䑛其吻妄有苦甜及淡之味此
味固為虗妄而舌入之虗妄亦如之以此知味性全
依甜苦及淡二種妄塵發起若無苦甜及淡可知則
知之實體果安在哉自既無體必疑別有所從來以
為從苦甜及淡來乎若從苦甜來應不知淡若從淡
來應不知苦甜不可言從苦甜及淡來也以為從根
[003-0301b]
出乎若從根出不待外味外味若無知無自性不可
言從根出也以為從空生乎空自有味汝口何以能
知又空自有知何關汝口不可言從空生也自既無
體來亦無處是故當知舌入虗妄本一妙性所詐現
而巳身入則如人以兩手自相觸而覺冷熱及離之
相此相固為虗妄而身入之虗妄亦如之以此覺相
全依離合二塵發起若無合可覺無離可覺則覺之
實體果安在哉自既無體必疑別有所從來以為從
合離來乎若自合來離當不覺若自離來合當不覺
不可言從合離來也以為從根出乎若從根出不假
合離合離既離覺無自性不可言從根出也以為從
空生乎空自有覺何關汝身不可言從空生也自既
無體來亦無處是故當知身入虗妄本一妙性所詐
現而巳意入則如人勞倦則眠眠熟則寤其眠中攬
塵則憶失憶則忘其顛倒生滅之相刻刻不停乃是
吸宿習而中歸意根此相最為虗妄而意入之虗妄
亦如之以此知性全依生滅二塵發起若無生滅可
知則知之實體果安在哉自既無體必疑別有所從
來以為從寤寐生滅來乎若從寤來為寐者何若從
生來受滅者誰不可言從寤寐生滅來也以為從根
出乎若從根出不依寤寐生滅外塵俱無知無自性
不可言從根出也以為從空生乎空自有知何關汝
意不可言從空生也自既無體來亦無處是故當知
意入虗妄本一妙性所詐現而巳。


○譬如有人勞倦
[003-0301c]
則眠節詳上文皆是假設之事不由外境而內自變
現者也今準上文則此飾亦是假設倦眠不由外境
而夢中自現此顛倒之相以顯意入之妄也今說者
錯作實法則違上文假設之例且與下集知居中數
語相濫矣詳之。】


「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非自然性。」


【十二處者即六根對六塵各有定位故曰處也經言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者以其虗妄也根色三
處權教中有見色相生之說未為了義佛今破之若
謂眼能生色相者常眼見空之時眼中應是空性無
有色性色性若銷則色相自當全泯色相全泯誰顯
其空今眼無色性而色相未泯不可謂色從眼生也
若謂色能生眼見者當眼觀空之時無色生見見應
銷亡見既銷亡誰辨空色今見能辨空色不可謂見
從色生也夫眼色有定處方有相生若不相生當知
無定處同為虗妄本一妙性所詐現而巳耳聲二處
凡俗皆言耳聲往來然後成聞佛今破之若謂聲來
耳邊應止到一人之耳不到他人之耳云何一鐘聲
而大眾普聞不可謂聲來耳邊也若謂耳往聲處應
止往一處不能別有所往今汝既聞鼓聲而復兼聞
他聲不可謂耳往聲處也若謂兩不相往來則各住
本位了不相涉豈成聞哉夫耳聲有處方有往來及
不往來若非往來亦非不往來當知二無定處同為
虗妄本一妙性所詐現而巳鼻香二處佛今單就香
[003-0302a]
處破之若謂香從鼻生鼻非栴檀何故乃作栴檀之
氣又汝稱聞香當從鼻入今從鼻出非聞義也若謂
香生於空空性不變香應常在何藉焚此枯木然後
有香若謂香生於木焚旃檀者煙未及遠而四十里
內鼻此聞香木氣與鼻邈不相涉從何有聞三處窮
之香無生處則鼻聞之因香而發者豈有實哉當知
二無定處同為虗妄本一妙性所詐現而巳舌味二
處佛今單就味處破之若謂味生於舌舌惟是一當
成一味云何遇物變移若無變移不名知味若有變
移應有多舌云何多味一舌能知若謂味出於食食
則非識云何有知又食自知何關汝舌而稱汝舌之
知乎若謂味出於空空有何味假如空作鹹味則徧
界之人處鹹味中仝於海魚長受鹹味無能少脫何
由知淡既不識淡豈能知巳之為鹹哉鹹淡莫辨何
稱知味三處窮之味無生處則舌知之因味而發者
豈有實哉當知二無定處仝為虗妄本一妙性所詐
現而巳身觸二塵佛亦單就觸處破之觸之一塵不
屬外色以身合境現冷煖澀滑等相為觸故能觸是
有知根所觸是色境也今以手摩頭則二俱有知能
所莫辨以手為能觸頭應無知云何復成頭之觸以
頭為能觸手應無用云何復成手之觸若謂頭手各
有一觸則成二覺應是二身若謂頭手合成一觸則
頭手渾成一體若是一體觸則不成以觸必須兩合
也若是二體觸果何在在能觸則所觸非觸在所觸
[003-0302b]
則能觸非觸云何二體而成一觸在能在所二俱不
可不應虗空而能成觸反覆窮之觸竟莫定則身覺
之因觸而發者豈有實哉當知二無定處同為虗妄
本一妙性所詐現而巳意法二處佛亦單就法處破
之此法若以為即心是心非塵云何心緣之而成處
若以為離心則此法為有知為無知以為有知則即
是心而又異於巳心則同他人心若即巳心云何心
境相對宛成二相以為無知則此法既非外色應在
色空之外非心所緣處從誰立反覆窮之法無定處
則意知之從法而發者豈有實哉當知二無定處同
為虗妄一妙性所詐現而巳。


○經言鼻是合中知則
鼻須蒙煙氣然後有聞今言四十里內聞香不待鼻
蒙煙氣甚與教相相違古謂是取聖人根力猛利又
謂是異香殊勝之力二說俱未當愚謂離中知合中
知俱法相宗權說非為了義今經了義豈可相難今
舉此香不待合知正以見合知之未盡理也又如耳
謂是離中知而今經亦謂若無往來亦復無聞則離
中何知又嘗見鐘聲隨風則遠聞無風則不聞是亦
似聲到耳邊而後聞也豈離中知乎故知言離言合
俱為戲論今經深旨應須默識。】


「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非自然性。」


【十八界者根塵識皆六各分內外中為界也根塵前
巳詳破故茲專破六識如眼識若從眼生依眼為界
乎因眼則不待色無色則識無分別縱有何用又界
[003-0302c]
由相對而立單見無對內外不分從何表示而立為
中界也若從色生依色為界乎空無色時眼識應滅
眼識若滅云何知空眼識不滅則獨存無對更從誰
分限而立為中界也非但識不滅無以立界縱識變
滅而色興識俱泯界相何有非但識變滅無以知空
縱不變滅而識既從色生亦應不知空也若從眼色
共生兩依眼色為界乎謂根與塵合為一則根非塵
塵非根而中離謂根與塵分為二則根混塵塵混根
而兩合根塵之體性先雜亂而無定又何以立識之
中界乎是故當知眼色識三處俱無本一妙性之所
詐現而巳如耳識若從耳生以耳為界乎既無聲相
耳何有知無知則無識矣若取肉形之耳尚可有聞
聲相既泯聞亦不成豈可但以無知之形名為識界
若從聲生以聲為界乎則識不關聞無聞則無聲矣
縱詐聲因聞有然識為聲之所生聞聲必兼聞識不
聞則聲非生識之界聞識則識乃仝於外塵況識巳
被聞豈更有知聞者必當如草木之無知矣若從耳
聲共生兩依耳聲為界乎聲聞交雜中界不成界無
中位內外亦亡更從何立界也是故當知耳聲識三
處俱無本一妙性之所詐現而巳如鼻識若從鼻生
以鼻為界乎不知以何為鼻如取肉形則屬於身有
知即觸不可名鼻若取齅知之性則此性不在肉不
在空亦不在香俱不可名鼻鼻尚不可得況依之立
界也若從香生以香為界乎識生於香應不知香能
[003-0303a]
知則非香生不知則不得名識若不知香豈但無識
并香亦不可得矣若從鼻香共生兩依鼻香為界乎
鼻香俱破則中間叵得中界不成則內外何立是故
當知鼻香識三處俱無本一妙性之所詐現而巳舌
識若從舌生以舌為界乎是不假外味而舌自有味
也舌若有味誰來嘗舌舌若無味界云何立若因味
生以味為界乎識即是味應不自知又味既非一識
應多體識若是一味應俱同又分別既無云何名識
舌味俱非豈應虗空乃能生識若因舌味其生兩依
舌味為界乎二者合一則內外各無自性又豈有中
間而生識界哉是故當知舌味識三處俱無本一妙
性之所詐現而巳如身識若因身生以身為界乎既
無離合身識何有若因觸生以觸為界乎觸若無身
焉覺離合若因身觸共生兩依身觸為界乎夫物不
能徒觸而有知必因身而後知觸則身知即是觸以
觸無異知也觸知即是身以身無異知也又汝之身
定非身以即觸之知也汝之觸定非觸以即身之知
也又觸合於身即成一體無二相也觸離乎身俱等
虗空亦無二相也由是而觀內外既虗中間又安能
成中間既虗并內外而俱弗有矣更從誰立界乎是
故當知身觸識三處俱無本一妙性之所詐現而巳
如意識若從意生以意為界乎意必緣法而後有若
無前法意從何發意既無形則根塵悉泯雖有識將
焉用又汝識心與意根為同為異若謂識同於意云
[003-0303b]
何更說意生若謂識異於意意既有知識當無識無
識則非意之類何云意之所生有識則既與識為二
必當轉識其意宛轉窮之同異莫辨憑何立識界也
若因法生以法為界乎此法全無實體但是外塵攬
入意根或生或滅總屬外影所因之法既虗所生之
識豈實又何界生之可得也是故當知意法與識三
處俱無本一妙性之所詐現而巳。


○又汝識心與諸
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古有多解俱未委今詳經
文識心二字緊承上意識來當是意識無疑諸思量
兼了別性即意根也意根即七識能恒審思量亦頗
兼了別之性也此是佛審此意識與意根為同為異
故下文即云同意則意等云云。】


「阿難白佛言世尊都無實義。」


【前四科皆曰非因緣非自然性阿難躡是起疑謂一
真之性可說不涉因緣至於萬法必由因緣和合而
成云何同於自然二者俱非斯義深遠不知所在故
請佛垂示也佛既深責其迷而復設喻以明之謂諸
大之性體本自成定不與諸緣和合則當如虗空之
不和諸色而大性能假緣成相非不和合也謂諸大
之性全無自體必依諸緣和合而成則當如旋火之
輪隨相而遷而大性不與相同遷非和合也既非如
虗空之不和又非如火輪之和合然則將如何等乎
當如水成氷氷還成水耳氷有生滅喻隨緣之用也
水體如故喻不變之體也即性成相全不變而隨緣
[003-0303c]
即相是性全隨緣而不變性相但有兩名實無兩體
豈可執其為和合不和合哉今以地性明之彼麤為
大地細極隣虗俗見隣虗析之即入虗空遂計虗空
積之出生色相當其成隣虗也不知用幾虗空合成
隣虗及其析而成虗空也又不知用幾色相合成虗
空合色定不成空則合空豈能成色況色猶可析空
不可合故知謂和合成地大者皆戲論耳汝元不知
此地性之源委直出於如來藏心藏心中性具之色
全是實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色以其不涉
事相故曰清淨本然以其一即全體故能周徧法界
此即所謂不變之體也此體豈局於不變哉復能隨
眾生心應所知量隨業而發現焉眾生之心有勝劣
所知之量有廣狹則其業有大小淨穢之不一此性
循其所感各成其用上極諸佛下極三途雖等差萬
殊總之一循業發現之相也此即所謂隨緣之用也
不變則非因緣隨緣則非自然彼計為因緣自然者
皆是識心分別妄有言說豈為實義哉下六大義皆
倣此此科為因緣自然深明實義皆前所未發者前
四科必破相妄方會一真今則性體自具七大一一
皆真前舉心之全體乃云周徧法界今則一一大各
周徧法界又前破妄歸真止似空如來藏今則全體
即用全用歸體三藏圓融於茲見矣故此科實為稱
性之極談也。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二句乃藏心中
有此二義自相融即故皆曰性曰真非如般若宗中
[003-0304a]
真妄相即之意也下六大皆然且空見識三大其文
稍變義亦不異如空大云性覺真空性空真覺者秪
是因本大是空不可云性空真空故易云性空真覺
也見大云性見覺明覺精明見者言性具之見即覺
體之明覺體之精即性明之見也識大云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者言性真之識即妙明之知本覺之明即
真體之識也皆性大相融之義耳當知了別見聞覺
知二句溫陵云別指諸識甚難通準前二大詳之當
是會前根大方成七大不然則止六大何云七大乎。】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心無動轉。」


【此乃阿難及大眾領悟而贊佛也自初卷決擇心見
終至四科七大多方發明身心之影執盡破偏權之
戲論俱捐使其悟此一心超萬法而全無可測融萬
法而靡有不包真體圓妙周遍法界微妙開示極至
於此故能身心蕩然得無罣礙者妄情頓空也各各
自知心徧十方者覺體全現也覺湛周徧含吐十虗
故見十方空如手中葉萬法性真本如來藏故一切
物即菩提妙心悟心量之廣大如是故反觀父母所
生之身其微如塵其幻如漚而忽無所有葢至此始
獲本妙常住之心故深自慶幸而說偈讚佛也妙湛
者覺海圓澄物不能汩即奢摩他觀體也總持者藏
心圓遍含褁十方即三摩地觀體也不動者妙體常
寂本無生滅即禪那觀體也此三皆無上最尊之法
合之為一首楞嚴大定佛上文委曲詳明無非此意
[003-0304b]
故阿難於此讚之得此大定則無始之倒想頓銷本
有之法身頓獲故發願成佛度生以報佛之恩德但
法身初建細惑未盡何以登無上覺哉是以更冀佛
審除之也。


○按此經阿難初以三觀為請故說者從
此以前多判屬三觀然亦判有不同有自決擇心見
直至七大文終總判為空觀者有將四科以前判屬
空觀四科判屬假觀七大判屬中觀者有將四科七
大俱判屬假而中觀更在後文者詳考經意俱不可
通愚意此經圓妙舉一即三況佛之所說何甞硬定
何處說空何處說假何處說中不過隨問隨答以開
顯一心之妙而三觀之義自彰矣若先立三觀死法
而割裂佛語以就之豈善通經者矣。】
楞嚴經略疏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