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7 楞嚴經講錄-明-乘旹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講錄卷第十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冠註 此欲明行陰本末。先示想盡行現之相也。
窹𥧌恒一。不是無夢。唯是窹境𥧌境。毫無差謬。如
孔子之夢兩楹。武丁之夢傳說。是也。前此有第六
識在故。晝則為想。夜則為夢。汩亂真性。而莫能恒
一。擾動覺明。而莫能虗靜。想陰既盡。則寤寐諸境。
恒常如一。曾未變易。而性覺妙明。凝然虗靜。曾未
擾動。如晴明空。逈無所有也。無前三陰。則麤重相
滅。前塵巳空。則轉識成智故。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猶如明鏡照諸形像。心境無交。亦無去留。但以虗
而受。以照而應。心中了無宿積。我執習氣。唯一識
精元明之真體。卓然獨存。此想盡之相也。生滅根
元。即行陰也。以諸遷流自此生起。故曰生滅之根
元。前三陰未盡。則此根元。幽隱難見。今三陰既盡。
則三界生死根元。從此披露。由此披露故。見界內
十二類生。皆從此生。亦從此滅也。雖未通其各命
由緒等者。謂見相二分之根本。善惡兩途之種子。
[010-0128c]
皆在含藏識中。若見識陰。則十二類生因果罪福。
元由頭緒。莫不了然。今想陰巳盡。雖未洞見識陰。
各類受命之由緒。而既見行陰。則各類同生之基。
巳見其端矣。猶如野馬者。喻行陰擾動。幽隱微細
難見也。熠熠者。忽起忽滅。如閃爍之光也。清擾者。
對前陰重濁。顯其輕清。對後陰澄湛。顯其擾動也。
為浮根塵究竟樞冗者。謂根塵生滅。皆從行陰運
轉。所謂六轉呼為染淨依。此行陰未盡之相也。盖。
想陰如洪波。行陰如細浪。識陰如無浪之水。故此
行陰元無實性。但以輕清擾動。忽起忽滅為性。若
此擾動性滅。反入元澄不動之體。則行陰種習盡。
而復歸識精元明矣。故曰如波瀾滅。而化為澄水。
亦是轉識成智。此行陰巳盡之相也。盖第八識。本
是如來藏性。惟因行陰。生滅不停。業運恒遷。遂成
眾生知見。渾濁真性。故知。行陰盡。而眾生濁。亦能
超脫。至此返觀行陰之由。元從幽隱妄想。以為其
本。由行陰密移。曾無覺悟。故曰幽隱。】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冠註 此下。明行陰中十種邪論也。得正知者。謂
寤寐恒一。無復邪慮矣。奢摩他中。謂圓定發明中。
凝則不動搖。明則不疑惑。正則不邪慮。如此用心
故。前十類天魔。不得伺其便也。盖意識用事。天魔
得以窺其心行。伺其間隙。毀其正定。意識既盡。則
外魔搆副不著。窺瞰不得。又安能擾亂哉。故下十
[010-0129a]
種。皆是自心邪解作孽。故生異計也。方得精研窮
生類本者。謂想盡魔歇。方得加功用行。精研窮究
十二類生之根本。故能於十二類生根元披露者。
用心觀察也。觀彼幽清圓擾動元者。正是觀行陰
也。對前想陰浮淺重濁故。顯此行陰。是幽深輕清
之相對。後識陰。湛不搖動故。顯此行陰為徧圓擾
動之元。合而言之。謂之徧一切法而遷流不息者
也。後皆倣此。然雖觀察到此。猶未知藏識中淨染
等。微細種子故。自生異計。墜入無因。】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冠註 此見遷流無常。而計斷滅也。是人。即想陰
巳盡之人。本無因者。觀前際無因也。生機全破者。
謂第六意根。分段生機全破。而行陰披露也。由意
根全破。六用不行故。在定中乘眼根功德。徹見過
去八萬劫中。諸類眾生。隨業漂流。死此生彼。灣環
不斷。此正同生之基也。八萬劫前。冥然不見。妄計
冥無所觀處。為自然。為造化等。殊不知自巳見解。
不能超越。而以為一切眾生。皆從八萬劫前。無因
自有。由此計度。則不知生滅種子。猶在藏識中。亦
不能轉藏識成鏡智。故曰亡正徧知。坐守於此。更
不前進。認此行陰。為自然等道。亦不能轉生死為
涅槃。轉煩惱成菩提。故白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冠註 見求無因者。觀後際無因也。何以故下。是
[010-0129b]
據本以推末也。於生既見其根者。謂於十二類生。
觀其八萬劫前。唯是無因自生也。知人生人下。詳
明皆本無因。自然而然也。故能轉計名為自然外
道。今盡此形下。正推末無因也。猶如我觀八萬劫
前。本來不見有生類。從菩提性起。云何八萬劫後。
更有成菩提事。此總是見此同生之基。遂執為生
類之根本。而更不知有各命由緒故也。若能努力
前進。使行盡識現。便能別見各命由緒。豈肯固執
於自然乎。當知下。顯決定執成邪計也。舊說。本字。
合是末字。謂八萬劫盡。終成斷滅。無復因果也。餘
意准前。】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冠註 此見遷流不息。而計徧常也。凝明正心等
者。同前。曰圓擾。曰圓常者。見行陰生滅。相續不斷。
故計常。見行陰徧一切法。故計圓。合而言之。謂之
圓常擾動。故墜入四徧常論也。一者下。計心境皆
常也。由彼未見第八識故。不達心境二性。是第八
識見相二分。但得想盡行現。乘此見解。依此修習。
遂究心境二性。從何而起。然見量有限。窮之不遠。
唯見二萬劫前。無因自有。二萬劫外。冥無所見。遂
計一切眾生。於二萬劫內。生滅不斷故。不計劫外
無因為斷滅。唯計劫內相續為徧常。所以異乎前
計。二者下。計四大皆常也。此亦行人乘巳見解。而
窮化元。見萬法。皆從四大和合而成。故計四大種
[010-0129c]
性。本來常住。殊不知唯識心變起。其性本空故。依
此修習。以為常住。然見量有限故。見四萬劫中眾
生。雖有生滅。而體性恒常。此亦計劫內所見。以為
圓常也。三者下。計八識皆常也。六根。即指前六識。
末那。即第七識。執受。即第八識也。此由行人乘巳
見解。窮心意意識本元由處。性本常恒。然雖兼舉
六八。唯重第七。但為八是七之內所依根。六是七
之外所依根。七居其中。故兼舉之。本元由處二句。
唯指行陰。為其能恒能審。故曰性常恒也。依此修
習。能觀八萬劫中。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本性常住。
殊不知此正是生滅根元。而第八識中。微細流注。
猶未望見。況常住真性。乎四者下。計想盡為常也。
想元。即想陰也。生理。即行陰也。更無流止運轉者。
謂想陰既盡。行陰不起現行。流注種子。猶在識陰
中。行人既不知此。但見想心息滅。而妄謂生滅永
滅。則不生不滅之理。自然成就。豈知生滅根元。正
在此中。特因微細難見故。於生滅因中。而妄計常
住果也。此四種。皆計細微生滅。為圓滿真常。總墮
邊見外道者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冠註 此雙計常與無常也。自。即巳身。他。即眾生
國土。此由行人於同生基中。窮究自他生起之因。
而不知正定中。唯了一切事。究竟堅固。反依生滅
根元。計常與無常故。成四顛倒見也。一者下。於自
[010-0130a]
他處。計常與無常也。觀妙明心徧十方界者。舉其
觀行也。然所觀者。正是行陰。妄謂妙明真心也。湛
然以為究竟神我者。正明起計也。亦由不了行陰。
為生滅根。妄謂心性湛然。以為神我。言神我者。即
二十五冥諦中。末後諦也。從是計我等者。由彼計
有真我。周徧十方。凝明不動。無生無滅故。是常一
切眾生。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故是無常。二者計三
災及不及處。為常與無常也。此由不觀自心。獨觀
國土。自三禪以下。三災所及處。計為無常。自四禪
以上。三災所不及處。計以為常。此對依報觀。下對
正報觀。三者下。計自巳身心。為常與無常也。以身
麤心細故。別觀自心。精細微密。流轉十方。而性無
改變。故以為常。能令自身。在於心中。生死變壞。故
為無常。四者下。觀四陰。而計常與無常也。觀前三
陰巳滅故。計為無常。觀此行陰。現在遷流。無有休
息。故計為常。由此下。結成外論。此四種。雖皆雙計
常與無常。而唯執常為實有。故但曰一分常論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冠註 此雙計有邊無邊也。分位有四。謂三際分
位。見聞分位。彼我分位。生滅分位也。一者下。約三
際。以計有邊無邊也。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者。謂觀
生類之根元。現在遷流。無有休息。遂計過者巳滅。
來者未至。故為有邊。計現在相續。曾無間斷。故為
無邊。此以行陰。分為三際而觀也。二者下。約見聞。
[010-0130b]
以計有邊無邊也。謂觀八萬劫內。有眾生可見可
聞。故計為有邊。以其限於八萬之數也。觀八萬劫
外。不見有眾生。不聞有眾生。故計為無邊。以其無
數量。而不可見聞也。前計過未無見無聞處。為有
邊。計現在有見有聞處。為無邊。皆於此相反。足知
外道回互倒計。曾無定見也。三者下。約彼我。以計
有邊無邊也。此由行人。觀巳行陰。執為真我故。復
妄計我能周徧了知。自謂於諸法中。唯我一人。得
無邊性。而彼一切眾生。皆現我性之中。然我與自
巳性中。曾不見別有彼眾生之知性。遂計彼性不
能外於我性故。不得無邊性。但名有邊性也。此正
是行陰執我。豈知平等真如中。本來無有人我之
性耶。四者下。約生滅。以計有邊無邊也。是人窮行
陰空。而計半生半滅者。由此行陰。本無根性。前依
想陰為根。後依識陰為根故。今想陰既盡。識陰將
現。則此行陰前半分。巳隨想滅。後半分。猶同識生。
是以。行人據自巳所見。妄計眾生身中。亦同自巳
身中。一半屬生。一半屬滅。又見行陰徧於一切。遂
判世間所有諸法。一半生者為有邊。一半滅者為
無邊也。由此下。結成外論。此雖雙計有無。而惟取
有邊。為勝性故。伹曰立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冠註 此計四種矯亂也。前計常與無常。邊與無
邊。但為雙計。不為矯亂。此計亦生亦滅。亦有亦無。
[010-0130c]
以至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味矯
亂。尤其顛倒也。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據彼定中所
知所見。而倒計也。以邪倒故。於知見中。狂解不決。
遂矯亂其語也。一者下。以一生滅行陰。分觀八義。
遂計八種矯亂也。變化元。即行陰也。觀前念後念
之遷流不息處。計以為變易。觀前後之相續不斷
處。計以為恒常。於現前所見處。計以為生。於過未
不見處。計以為滅。以生為滅之因性。以滅為生之
因性。而生生滅滅。無間斷處。計以為增。以正生者
不到滅處。以正滅者不到生處。而生滅之中。有所
離處。計以為減。於念念生處。計以為有。於念念滅
處。計以為無。以理都觀者。謂此八義。總觀一行陰
也。用心別見者。謂於一行陰中。別生八義也。由自
無定見故。逢問義。即以矯亂之語而混答之。令彼
前人。義理不明。是非莫決。反將舊習言教。一併遺
失。而喪其所守矣。二者下。計無矯亂也。諦觀其心。
即行陰也。互互無處者。謂念正生時無滅相。念正
滅時無生相。從此證得一切皆無故。逢人問義。而
唯答諸法皆無也。三者下。計有矯亂也。各各有處
者。謂念生後。必有滅相。念滅後。必有生相。從此證
得一切皆有故。逢人問義。而唯答諸法皆有也。是
即有也。四者下。計有無矯亂也。有無俱見者。謂既
見其念念生處。又見其念念滅處也。其境枝故等
者。謂所觀之境不定。能觀之心。亦不定故。有問者。
[010-0131a]
即答云。亦有即是亦無。以生者必歸於滅也。亦無
之中。不是亦有。以滅者不能更生也。舊說。執抝而
不順於理為矯。心無主正為亂。今詳第一第四言。
皆兩可亂意為多。而終非順理。亦兼於矯也。第二
第三言。惟一偏矯義為多。而終非主正。同歸於亂
故。總結一切矯亂無容窮詰也。由此下。結成外論。
虗無者。謂中無實德故。出語矯亂也。顛倒性者。謂
見諦不真。反失正定也。不死者。謂出言不一也。徧
計虗論者。謂彼周徧計度。而併無實際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冠註 此計後際十六有相也。無盡流。即行陰遷
流相也。此由見行陰流相無盡故。併前巳滅三陰。
皆計死後有相。而生顛倒心也。此即外道六十二
見中四計也。自固身者。堅執色身也。我即第八識
見分。而第七識。執為內我也。色即第八識相分。而
前七識。執為外境也。皆由行人不知源委故。展轉
妄執也。一。云色是我者。此計即色是我也。二。我含
國土云我有色者。此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三。
前緣隨我云色屬我者。前緣。即目前色相也。迴復。
即運用也。既云屬我。顯是我所非即我矣。此計離
色是我也。四。我依行中云我在色者。行相續相。即
是色。此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色陰既爾。三陰
亦然。以現在生前有相。推未也死後。亦有相。從此
下。展轉妄計。謂既知四陰是常。則知一切染淨諸
[010-0131b]
法。無不皆然。故計煩惱菩提畢竟無盡而恒有也。
並驅者。即並行於世也。各不相觸者。即各不相礙
也。意謂。凡聖巳定。決無革凡成聖。轉染為淨之理
也。由此下。結成外論。通結五陰。正在前四人。雖在
前四。義惟行陰耳。】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冠註 此計後際八種無相也。此由見前三陰巳
滅無相。而因計行陰終歸無相也。形如一身。色如
四大。故知形因色有。若色滅。則形無所因矣。想如
意識。心如意根。故知心因想繫。若想滅。則心無所
繫矣。色居受前。心居受後。有受居中。則連綴色心。
是故無受。則色與心。無復連綴矣。前三陰性。既巳
銷散。縱有行陰。雖是生理而滅。前陰何所寄托。亦
歸斷滅。此則據三陰。以推行陰。決知斷滅也。今觀
此身現在。尚無陰相可得。死後豈有陰相耶。現在
未來。皆無有相。四陰共成八種無相。此亦據生前。
以推死後。決知無相也。從此下。又據陰相。以推至
於涅槃。因果一切法相。皆歸斷滅也。由此下。結成
外論。舊說。此與上計敵。體相反故。變有成無。盖上
覩未滅之行陰。見其無盡。而因計前三并萬法。皆
當無盡。此覩巳滅之三陰。見其無相。而因計行陰
并萬法。皆當無相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冠註 此計八種俱非也。於行存中者。見行陰未
[010-0131c]
盡也。兼受想滅者。見三陰巳盡也。雙計有無者。謂
於存處計有。於滅處計無也。自體相破等者。以行
陰之現有。破前三之巳無。則知無者元係是有。故
成非無。以前三之巳無。破行陰之現有。則知有者
終歸於無。故成非有。由此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
論下。釋成自體相破也。意謂。在巳滅三陰中。觀未
滅行陰。雖今現存。終同三陰滅。而非有也。在遷流
行陰內。觀巳滅三陰。雖則盡無。曾同行陰有。而非
無也。如是於生死二處。徧窮四陰。遂計八俱非相
故。隨舉一陰。皆言死後雙非也。又計諸行等者。謂
不止四陰俱非。即此萬法性同遷流。交相破奪。無
不俱非。故曰心發通悟也。虗實失措者。以無亦非
無故。不可言虗。以有亦非有故。不可言實也。由此
計度等者。謂以生存例死後。皆是非有非無。然死
後盡未來際。杳冥難測。故言有亦不得。言無亦不
得。而皆不可言也。以未見八識故。不達生死根。未
轉鏡智故。不見菩提性。徒自揣摩。創成外論。非顛
倒而何。】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冠註 此計七處斷滅也。舊說。見行陰念念滅處。
名後後無。由是妄計設生人天七處。後皆斷滅也。
或計身滅等者。由此行人。唯見幽隱妄想。元非實
體。而生滅循環。不出七際。離此七際。則不見有行
陰之性矣。殊不知後有識陰。猶是行陰之淵脉。而
[010-0132a]
行盡識現。便不止見此七際而巳。七際者。四洲。六
欲。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也。身滅。即欲界人天。
欲盡。即初禪。苦盡。即二禪。極樂。即三禪。極捨。即四
禪。及無色四空也。現前銷滅者。謂三陰既滅。行陰
亦然也。七處皆現斷滅。則生理永無。豈有未來復
生之事乎。由此下。結成外論。總結五陰意。同前。】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冠註 此計五現涅槃也。後後有者。即行陰念念
生處。盖觀行陰念念不斷。新新成有。故計其有為
實。果而必不至於無也。或者。不定之辭。欲界。統言
六欲。非指一天也。為正轉依者。由彼觀見欲界同
生基故。自謂一切生理盡在斯矣。遂妄計為轉生
死成涅槃矣。觀見圓明。即前想陰既盡。圓定發明。
猶如天眼徧觀天光。清淨明麗。逈出人間之穢濁。
故生愛慕。遂計此境。為現涅槃也。或以初禪者。計
離生喜樂地。為現涅槃也。或以二禪者。計定生喜
樂地。為現涅槃也。舊說。按前文。初禪苦惱不逼。二
禪憂懸不逼。以苦重憂輕序之宜也。今云。初禪無
憂。二禪無苦。疑譯者誤倒耳。或以三禪者。計離喜
妙樂地。為現涅槃也。極悅隨者。所謂歡喜畢具。具
大隨順也。或以四禪者。計捨念清淨地。為現涅槃
也。苦樂兩亡。世間苦樂。所不能動也。不受輪迴生
滅者。三災所不及也。此皆迷有漏作無為。惑生死
為涅槃也。此由稍離下界之不安。妄計五處為安
[010-0132b]
隱。稍離下界之穢濁。妄計五處。為勝淨耳。言究竟
者。謂計此五處。皆是極果也。由此下。結成外論。五
現涅槃者。謂計此五處。皆是現在涅槃。現受其樂。
不待來生故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冠註 此結害囑護也。舊說。前云。禪那現境。乃天
魔候得其便。此云。禪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
見道不真。多岐妄見。皆即狂解。是謂心魔。最宜深
防也。用心交互。准前。故現斯悟。即心生狂解也。眾
生頑迷等者。謂彼心性頑痴。而不能正悟。知見迷
惑。而易生狂解故。不揣巳之修證。在何地位。輙敢
自決。創為此論。且僣稱聖職。成大妄語。而墮重獄。
宜也。汝等下。正囑護也。覺了斯義。謂了得邪正分
明也。無令者。禁止之辭。自起深孽者。謂外魔不擾。
皆自巳心魔為孽也。孽者。禍之萌。亦斬而復生之
義。保持二句。即令未起者勿起。巳起者令息也。真
義。即真諦第一義。逈然超出四句百非之外者也。
于無上道不遭枝岐者。謂此十種。在無上正道。猶
如木之旁枝。路之岐徑。皆非正本也。祈大也。謂邪
心妄大也。盖。遭岐妄大。即墮外道。得少為足。亦墮
小乘。故囑當机為眾生。作大覺王之標指。令其直
趣極果。勿使半途而廢也。】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冠註 此欲示識陰本末。先明行盡識現之相也。
[010-0132c]
諸世間性。即十二類生。遷流體性也。同分生机。即
同生基也。基。顯生之處。机。明動之始。沉細綱紐者。
謂彼幽隱妄想。正是生滅之[車*管]轄也。由前疑明正
心。工夫徹至。而生机綱紐。深微結根。忽然隳裂矣。
補特迦羅。云數取趣。指中有身也。生机綱紐。既巳
隳裂。則三界諸趣。酬償宿業之深脉。因感而果應
者。皆縣遠斷絕矣。此行盡之相也。夫涅槃性天。為
五陰所覆。沉淪生死。昏如長夜。故知每一陰盡。如
雞一鳴。此由生死既絕。而涅槃性天。將大明悟。如
雞後鳴。瞻顧性天。亦若東方巳有精色。但有一陰。
而明未透徹耳。然有行執我。六根馳逸。行盡我空。
六根虗靜。不復馳逸。反動入靜。深之又深。故曰內
內湛明。內根虗靜。外塵不入。故曰入無所入。根塵
既銷。机紐亦破。則第八藏識。從此披露。而十二類
生。受命元由。莫不了然。豈如行陰不通各命由緒
乎。樞穴既破。則能觀見生命由緒。遷流既息。亦能
執守生類元本。同生机盡。亦不復召諸類受生矣。
于是則斷異生性障。證徧行真如。親見十方依正
二報。同識現起。而初見性天。巳有精色。非同向前
昏沉不辨。然發露顯現者。猶是幽深秘密之識陰。
瞻彼性天。猶若黎明。尚未當午。此識陰未破之相
也。既于群類。不召受生。而于十方。又獲其同。若更
加功行。銷磨六門種子。使其或合或開。任意成就。
則六根相鄰。皆可融通互用。而世界身心。如吠瑠
[010-0133a]
璃。內外明徹。圓成性淨明體。爍盡幽秘業性。此識
陰巳破之相也。盖。如來藏。本無生滅。及受命由緒。
伹為前七識。熏成藏識。執受一切染淨種子。渾濁
真性。則隨業牽引。諸趣受命。至此識陰盡。而命濁
超矣。返觀識陰所由。元從罔象虗無。顛倒妄想。以
為其本。罔象虗無者。謂此恍惚不真。乃鏡智中光
影。非真無為體也。】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娑毗迦羅。此云黃頭外道。冥諦者。百論云從冥生
覺。從覺生我知。從我知生五唯量。從五唯量生五
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我為主。常覺相處中。不敗
不壞。攝受諸法。以冥諦為第一諦。中間二十三法。
從冥諦生。神我。即受用此二十三法者也。


冠註 此下。明識陰中十種異計。一墮因所因執。
生外道種也。窮諸行空者。謂窮盡行陰矣。盖。彼行
陰生滅幻相。元從境風。鼓動識海。互相生起。今行
明泯然。消歸識海。如浪靜水澄。故曰于識還元也。
幽清常擾之相。不能復生。故曰巳滅生滅也。識陰
未盡。尚有所覆。故于寂滅真常之精體妙用。猶未
圓滿。然銷磨六門。合開成就。則能令巳身。六根開
令。了無隔礙矣。諸類不召。巳獲其同。則亦與十方
諸類覺性。自然融通矣。此則行陰盡。而內外如一。
上與佛性通融。下與凡心㳷合。即眾生受命元由。
諸佛成道根本。皆不離我藏識之中。故曰能入圓
[010-0133b]
元矣。下明于此圓元起法執。而生外種也。盖此圓
元。正是識體。若于此識。為真所歸處。而以此處立
真常極果。永為依止。是妄執能依之心。妄立所依
之境。則墮因所因執。而與娑毗迦羅所歸冥諦。同
一類矣。因。依也。迷佛菩提者。謂不悟如來藏性。則
棄所證之極果也。亡失知見者。謂不轉大圓鏡體。
則無能證之正智也。是名下。結成外種也。立所得
心。成所歸果者。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也。違遠圓
通者。謂於因地心左矣。背涅槃城者。謂于果地覺
失矣。由違背因果故。生外道種也。後皆倣此。】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冠註 此墮能非能執。成我徧圓種也。窮諸行空
下。準前。若于所歸句。仍躡前文。前但計識元為所
歸處。今復覧識元。為自性體。而謂盡界眾生。皆自
我體中流出。遂執我能生彼。而寔不能。故曰能非
能執。由作此解。正與摩醯首羅。同其種類。盖。摩醯
者。即色界頂魔王天。妄計我能現起無邊眾生身。
其寔不能也。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者。同前。是名下。
結成異種也。能為心者。我能為因心也。能事果者。
我能辦果事也。謂造因成果。悉是我也。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同前。大慢天。即摩醯也。以執我能生物
是不能謂能。故為大慢。我徧圓種者。由計十二類
生。自我流出。自謂我能周徧。我能圓滿也。盖。謂三
界惟心。萬法惟識。特顯生與無生。不寔如幻。若計
[010-0133c]
心識為能生。法界為所生。則我法二執。堅如鐵石。
安得圓通無礙耶。】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冠註 此墮常非常執。生倒圓種也。若于所歸句。
躡前。舊說。此亦以識元。為自身所歸依處。故自疑
身心及一切法。皆從彼中流出。遂計生起流出之
地。為真常無生之體。此則在生滅中。妄計常住。既
惑真不生性。又迷現生滅法。且安然沉迷。于中永
不開悟。是以非常為常。故名常非常執。既作此解。
即與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類矣。是名下。結成
異種。立因依心者。謂以識元。為所歸依也。成妄計
果者。謂惑生滅法。為常住果也。此與上執。同一識
元。而所計則異。上。計識即是我。圓生諸物。此計我
從識出。彼圓生我。故名倒圓。餘意同前。】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冠註 此墮知無知執。生倒知種也。所知。即所觀
識元也。知徧圓者。謂知識圓元。徧諸法性也。因知
立解者。謂因知徧圓。而生異解也。總是見此識陰。
本有知覺。而一切法。由識變起。遂立異解。妄計草
木與人。曾無異性。既無異性。即當情與無情。更互
輪迴。故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草木也。是則有情
無情。一併知覺。無所簡擇。若生此解。既以有知為
無知。以無知為有知。則與婆吒霰尼二種外道。成
一類矣。是名下。結成異種。計圓知心成虗謬果者。
[010-0134a]
謂此妄計圓知。以為因心。則果成虗謬矣。倒知者。
謂以無知為有知也。盖。情與無情。雖則一體。須必
識得真心。方無寸土。況藏識未捨。異熟未空。於此
圓元。妄生計度。則毫𨤲有差。遂判霄壤矣。】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冠註 此墮生無生執。生倒化種也。盖。識盡六銷。
方得諸根互用。今此縱得六銷。猶未亡一故。于互
用中。雖未全妙。巳得隨順。而神通變化。莫不從心
矣。便能于圓化生理中。觀見四大之相。遂計一切
法相。皆從四大發生故。以火之光明。水之清淨。風
之周流。地之成就。為真常極果。于是求樂愛觀。甚
至尊崇供事。以求證果。亦以此四大塵相。為發生
造作之本元。遂立此。為常司造化之真宰。然妄計
能生聖果。而實不能生。故曰生無生執。觀塵。即觀
地大也。成就者。謂能成世界萬物也。群塵。總指四
大。自謂修因證果。不離此四大也。迦葉波婆羅門。
即事火等外道。謂作此見解。正與此等同類也。迷
心從物者。謂背巳真心。從彼妄物。是以非因求因。
非果冀果。反將妄想所結之物。為能生能化之主。
是名顛倒化理。此欲出生死。反墮生死。亦倒見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冠註 此墮歸無歸執。生斷滅種也。圓明者。謂前
陰俱盡。諸有皆空。唯見識陰。而彼不知猶是罔象
虗無妄想。反計此圓明中虗無之體。為究竟地。便
[010-0134b]
欲灰身滅土。以永滅空。為所依處。依此歸休。不復
進取。豈知此境亦屬虗幻。非寔歸處也。若此見解。
是執無歸。為寔歸。則與非非想。及四空天之趣空
天眾。同其類矣。是名下。結成異種也。圓虗無心成
空亡果者。謂以虗無妄想。為因心。以斷滅空亡。為
果覺也。非。毀也。群化指身土言。】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冠註 此墮貪非貪執。生妄延種也。圓常。亦識陰
也。由彼見前陰盡滅。而識體精明。湛不搖動。遂計
此。為圓滿常住也。又見此識陰。能執受其身。令身
不毀。便欲固身常住。同于精圓。長生不死。此如仙
家性命雙修。形神俱固之意也。由彼不知此身猶
若浮漚。不可貪著。而妄生貪著。留為常住。如此見
解。正與阿斯陀求長命者。同類矣。阿斯陀。云無比。
即古仙也。是名下。結成異種也。執著命元者。以識
陰。為執身受命之元也。立固妄因者。謂此欲固身
常住者。正是無始業種未盡。而反立此為因心也。
趣長勞果者。謂有身必有勞。而反求長壽。是所趣
之果。徒益長勞。終非極果也。妄延者。謂彼不知真
常。而反依妄身。以求延長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冠註 此墮真無真執。生天魔種也。觀命互通者。
謂由前陰俱盡。觀見各命由緒。皆與識陰通同。則
是一切身命。咸以識陰為本元。一切塵境。悉與命
[010-0134c]
元相連屬。若識陰盡。則彼我之命元。內外之根境。
亦俱盡。誰證真常。何為樂境。故却留塵勞。為身命
之所依。恐其銷盡。則雖有身命。亦無依托。且行盡
識現者。圓化隨心。得大自在。故便于此際。自化七
珍寶媛。諸欲樂境。于中恣心縱欲。以為妙樂。此是
妄執業識命元。為真常淨樂。而寔非真淨也。此等
見解。則與吒枳迦羅。同一類矣。是名下。結成異種
也。發邪思因立熾塵果者。謂以邪思縱欲。為因心。
以塵勞熾盛。為果覺也。吒枳。即欲頂自在天。能化
欲境。而自娛樂者。】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冠註 此滯定性聲聞。名纏空種也。於命明中等
者。謂于此際。究明各命元。由便知此識陰。能含藏
有漏無漏種子故。于此中。分別決擇。則以前是有
漏種。是麤故。依之修因。即感世間偽果。此是無漏
種。是精故。依之修因。即感出世真果。麤屬集因。偽
屬苦果。精屬道因。真屬滅果。遂計此。為真修寔證。
唯求速出生死。早證涅槃。殊不知與清淨因心。無
上妙道。巳相背矣。此不過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圖
出三界。而巳。苦居此。寂滅即便休歇。於諸菩薩淨
心嚴土之行門。不生好樂。則未登寶所中。滯化城
耳。定性聲聞。即不迴心。鈍阿羅漢也。無聞僧。即愚
法聲聞。未得謂得者下。結名異種。圓精應心成趣
寂果者。謂滿其精專求應之因心。成其偏趣獨寂
[010-0135a]
之空果也。為空所縛。故曰纏空。】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冠註 此滯定性辟支。名不化圓種也。銷六入一。
門門互用。故曰圓融。根塵不染。故曰清淨。照徹命
元。故曰覺明。然正是識精元明。尚未轉智。亦名為
識。發研深妙者。有二獨覺。則觀物變化緣覺。則觀
十二因緣。皆謂開發深妙之悟境。即以所悟之境。
立為涅槃歸休之地。不復前進。亦是化城。終非寶
所也。諸緣獨倫者。即緣覺。獨覺之同倫也。圓覺㳷
心成湛明果者。謂此緣覺獨覺。皆與識精元明。通
相㳷合。而為其因心故。方成湛明之滯果。非寶覺
明心無上菩提之極果也。生覺圓明不化圓種者。
謂覺到識精元明處。便執而不化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冠註 此結害囑護也。中塗成狂。前八居多。未足
生足。後二居多。然此十種。無非執迷惑為因。依迷
惑為果也。皆是識陰下。同前。所愛先習者。謂各有
無始熏習。偏愛種子。今于定中。仍各發現。故中塗
成狂。未足生足。即以欣取休息。妄謂究竟極證。此
皆墮大妄語中也。舊說。前七是外道。第八是邪魔。
夫魔與外道。既由邪因。招感邪福。曾未斷惑。而享
其修禪。福盡墮獄無疑。若後二種。雖屬權乘因果。
巳能斷惑取證。但無增進。亦無墮落矣。汝等下。正
囑護也。存心等者。謂存自巳大悲之心。秉如來二
[010-0135b]
利之道。將此輔正辨邪之法門。廣傳于末世。普令
眾生。皆了邪正分明也。凡見理未徹。而分別取著。
皆為見愛魔也。有云。前七純是見。第八是見愛。以
留塵勞。生勝解故。至于二乘界內。見愛雖盡。而界
外法愛猶存。則厭有著空。惟希自利。皆屬妄見分
別也。綏。安也。邪緣。即前妄見緣偽果也。銷滅此緣。
則自然悟入佛知見地。中間更無枝岐曲路矣。如
是下。結前起後。以顯諸佛共證此道也。此法門。總
指五陰中辨魔證真之法門也。言恒沙如來。未有
不從。破五陰除魔孽。而能令正智開發。以成無上
菩提者。此當與首卷所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
死相續。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一節
文。照應。】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舊說此諸根互用。當指初入住位。上根利智者。從
初住位。一超直入等覺後心。且前文所謂從是凡
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者。在圓教中。只有二位。一
斷前通惑。從觀行位。一超直入初住。中間更不取
證。二斷後別惑。從入初住。一超直至等覺。中間亦
不取證非若別教一位。必經多劫。漸修漸證。直至
三秪果滿。取證菩提。此圓頓法門。若上上根知此。
立地成佛。二乘知此。亦證無餘也。


冠註 此明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意謂。到此識
陰盡處。正是銷六入一之時。則汝現在。可以一根。
[010-0135c]
作諸根用。于中不生取捨。即是不生不滅因地心。
從此一超直入果地修證。更無枝岐。故曰。從互用
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獲此觀門。則體用周圓。寂
照不二。現前心境。涉入圓明。于諸塵相。毫無雜染。
從此圓明心中。發化。始終諸聖地位。如淨瑠璃內
含寶月。如是乃能超越四十四心。以至等覺後心。
不過圓明發化。如幻三昧耳。從此金剛無間道。轉
入解脫道。故曰。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即所謂大佛
頂旨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
嚴路也。既然圓滿菩提。則總歸無所得矣。言菩提
者。正覺智也。無所得者。真如理也。以智契理。本自
如如。不從外得也。】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冠註 此明遵古辨魔。以便進修也。承前云如我
上來所說魔事。皆是過去諸佛。在楞嚴大定中。用
始覺正智。微細觀察。毫無差謬者也。然成害。固由
魔孽。致魔。寔因心垢。若汝五陰主人。一念不起。魔
境現前。亦能諳識。任其詐現勝境。汝等清心無著。
自然不落邪見。則陰魔。天魔。大力鬼神。魑魅魍魎。
皆魄褫魂飛。而且逃逝。無門安能復生為害耶。若
初心。不生邪見。中塗。不成狂解。則直至無上菩提。
功德法財。無不具足。若下劣小乘。不生滿足。極力
前進。于大涅槃。無不曉了。豈終滯化城。而徒增迷
悶哉。諳。悉也。知也。褫。喪也。】
[010-0136a]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冠註 此轉令呪護也。若上根利智者。自能與諸
聖位。辨析魔事。若諸末世鈍根眾生。既于禪定。不
能明悟。又缺聞慧。不知佛法。其心好樂修此大定。
汝欲令彼不落邪見。何由護持。應當令彼。一心專
持佛頂心呪。若聞性最劣。亦不能誦。則寫于禪堂。
或帶身上。則一切諸魔。自不能擾。夫此呪心。非但
鈍根修行者。當讀誦書寫。即汝等輩。亦當恭敬此
之教法。亦非我所說。乃十方如來。究竟修進。非化
城之止息也。最後垂範。非不了之權教也。可不欽
承敬仰哉。前五陰禪那。固顯說大佛頂。此亦密說
大佛頂。皆尊勝第一義諦不思議之境界也。無問
自說五陰魔相。竟。】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冠註 此當機復陳三問也。憶持無失者。謂于世
尊所示之法。不敢纖毫漏落也。一問妄想生起意。
謂世尊平常。唯說此五陰。當體全空。曾未言及。何
為根本。今每破一陰。令觀所由。皆指妄想。以為根
本。然雖蒙微細開示。尚未知此五陰。所以皆本于
妄想者。何也。二問滅除頓漸。承上云。既謂五陰總
屬妄想。今欲破除。為當一時併盡。為復次第漸除
耶。三問五重界限。亦承上云。若欲斷除。須知各陰
淺深。如是五陰。詣何處。為何陰之界限耶。惟願。如
來大慈不倦。一一詳示。不獨令現前大眾。心開目
[010-0136b]
朗。抑且兼為末世眾生。大發明心。廣開道眼也。】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冠註 此總明五陰所以皆本于妄想也。精真者。
純真全體也。妙明者。寂照妙用也。本覺圓淨者。謂
此全體妙用。本來彌滿清淨。不待修而後成。所謂
本然自性天真佛也。非留死生等者。謂此本覺圓
淨中。纖塵不立。一物弗容。即根身器界。乃至虗空。
皆非本覺圓淨心中。本有之物。悉由妄想之所生
起。故知。五陰根本。總一妄想耳。生死。指根身言。塵
垢。指器界言。今就斯真妄根元。統而言之。始由本
覺妙明。真精一念。隨緣轉成妄想。是以發生諸器
世界。本非實有。而誤認為實有者。正如演若達多。
迷巳本頭。反認鏡中影像。以為巳頭。有何異也。既
從妄生。則妄本無因。汝等。常于妄想生起法中。立
為因緣性。自謂。五陰等法。皆從因緣生起。夫執因
緣者。巳非正覺。況迷因緣者。稱為自然。言五陰等
法。天然自有。殊不知彼虗空性。宛若不可壞者。猶
是幻妄所生。尚非實有。所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
漚發。況因緣生。及自然有。皆是眾生妄想分別。計
度生起者。豈有實義哉。又不特此。汝等。果能知其
妄法所起之由。許說妄法從因緣所生。若此妄法
本無所起之由。而謬說妄法從因緣所生者。本非
實有矣。況並因緣而亦不知者。復更離因緣。而妄
推諸法自然所有。可謂迷之迷者也。是故。我今與
[010-0136c]
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者。不過令汝知妄無
因。依真而起也。】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冠註 此顯色陰名堅固妄想也。色陰雖兼身器。
而今就父母與巳妄想結成。故單指一身也。意謂。
我雖為汝發明五陰本因。汝猶不知色陰名堅固
妄想耶。即汝形體。先因父母俱動愛染之想。而後
有赤白二點。雖父母想具。而汝之中陰。不發愛憎
之想。決不能流愛為種。而父母想中。亦無納想為
胎。以續其命也。若汝不信身是妄想所成。復舉前
喻。自能了知。如我先言。心想酢味懸崖。而口中水
出。足心酸起。且懸崖不有。酢梅未來。汝之形體。若
非妄想不實。通同一類。則口水足酸。何為空談。酢
崖而妄出乎。觀此。足知汝之色身。誠妄想結成也。
言堅固者。謂父母染心。與巳憎愛。固結一處而成
也。】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名為虗明第二妄想。」


【冠註 此顯受陰名虗明妄想也。躡前想陰以發
起受陰者。正表色受。皆以想為主宰也。盖色。攝前
五根。受。攝前五識。想。即第六識。臨高想心等者。謂
由受陰。居于色想之間。曾領納懸崖等境。落謝影
子。在想心中故爾。復聞懸崖等語。則臨高虗想。能
令汝形。真受酸澀。故結示云。由受陰故。生想陰。因
想陰故。動色體也。汝若不悟。當觀現對違順二境。
[010-0137a]
生損益二受。而此二受。現能驅馳色心。不得休息。
此所以稱受陰。為虗明第二妄想也。受有三。謂苦
樂捨。損益。即苦樂二受也。虗能領納。明能了別。亦
無實體。故曰虗明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冠註 此顯想陰名融通妄想也。念慮。指想陰。即
意識也。謂意識。是一身之主宰故。前五根識。皆聽
其所使。汝身。若非想陰同類。何因緣故。隨想心而
役使耶。即汝目前。取種種像。皆因心生虗想。而後
諸根方取。便知此身。與想陰。敵體相應。須臾不離。
是故窹則形開而為想。寐則神交而為夢。則知心
隨境變。境隨心起。皆是想念搖動妄情耳。故稱想
陰。為融通第三妄想也。融通。謂此虗想而能融通
實質也。】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冠註 此顯行陰名幽隱妄想也。化理不住者。謂
行陰以變化為性。而有遷流之相也。運運密移者。
謂念念變遷。密密推移。令人不覺也。甲長髮生。即
生相也。氣銷容皺。即滅相也。謂此虗妄行陰。能生
滅寔質。且日夜相代乎前。而曾無一人能覺悟者。
足見遷移之密也。若此行陰。非汝體者。云何使汝
甲長氣銷。若此行陰。必真汝體。云何日夜代遷。曾
無覺悟。盖此行陰。變遷不停。是非莫定。故所以為
幽隱第四妄想也。】
[010-0137b]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五受陰。亦曰五取陰。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
蔽藏也。是故若以眾生知見。執此五陰為實有。即
世間法。若以二乘知見。執此五陰為空寂。即出世
間法。若諸佛菩薩。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即出世間上上法。即第一義諦。
不思議境界。然則離此五陰。則五乘教法。一無所
有矣。是知迷之則為凡。悟之則為聖。所謂一切眾
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
得耳。


冠註 此顯識陰為微細精想也。精明。即識精元
明。湛不搖處。謂前七既滅。則第八識。如無浪之水
矣。名恒常者。謂此精明湛寂處。雖名恒常者。而實
非全體真常。于汝一身。猶未出六根。伹性中相知
耳。若實精真圓體。則超出六根。不容雜染。不受妄
習矣。何因昔年曾覩奇物。歷歲既久。憶忘俱無。而
覆覩前物。宛然如故。盖最初領納記憶。雖由前六
熏習。而後持種不失。則是第八之功能也。是故。經
歷年久。再覩前物。而宛然不失者。皆由第八精了
湛不搖中。念念受熏也。有何籌筭。謂不思議熏也。
下喻明非真。言此精明湛寂處。尚非真常者。猶如
急流之水。望之若恬然寂靜。但流急細微故。不見
流相。非寔無流相。藏識淵深。亦復如是。夫此藏識。
雖是如來藏受熏。亦因前四妄想熏起。若非前後
[010-0137c]
妄想。互為根元。而此藏識。寧受前四妄想之所熏
習乎。是故。非汝六根互用之時。根隔合開之際。而
六妄種習不盡。則此妄想。無由得滅。何則。以第八
與前六。互相為根。真則同真。妄亦同妄。故六解一
亡。則諸妄想。頓成正覺。今汝現在六根。于八識中。
念念受熏。互相貫串。而生滅種習。幾微雖見。則知
精了湛寂中。猶是罔象虗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也。罔象虗無者。謂真妄合成。似實而虗。似有而無
也。顛倒者。迷真執似也。微細。即陀那細識也。精想
者。言識精元明。在眼曰見精等也。下結答云。此之
五陰。雖有粗細不同。然皆五種妄想所成。非有實
體。若能了妄即真。則五陰皆空。唯一如來藏性矣。
上答五陰皆名妄想竟。】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舊說。識陰中。以有入為湛入。乃泯行流而沒歸識
海。經云。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
是也。以無入為合湛。經云。內內湛明。入無所入。是
也。蓋合字有不動之意。即流急不見其流也。然此
合湛境界。分劑雖深。猶在識境。咸不免于最細四
相所遷。是知盡湛入而不盡合湛。未出乎識陰邊
際。所謂清光照眼。猶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俱
未究竟也。即如經云。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
想。無時得滅。故知必待識陰盡時。始獲圓通究竟
也。
[010-0138a]


冠註 此答前五陰詣何為界之問也。因。即各陰
之妄因。界。即各陰之邊際也。淺深者。謂五妄想。愈
前愈淺。愈後愈深也。非無相空。不顯有相色。若離
色著空。則空亦同色。未到即色即空。究竟無邊。故
曰唯色與空是色邊際。領納曰觸。棄捨曰離。若離
觸不離離。則離亦同觸。未到離遠離相。究竟無邊。
故曰唯觸及離是受邊際。有念曰記。無念曰忘。若
滅諸念。而墮于無念。則無亦同有。未到念而無念。
無念而念。究竟無邊。故曰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念
念成有為生相。念念歸無為滅相。若捨生趣滅。則
滅亦是生。未到生本無生。究竟無邊。故曰唯滅與
生是行邊際。反流曰入。全一曰合。盖識體本來澄
湛。因前陰搖動。故成渾濁。今前不流逸。亦皆澄湛。
更與識體合而為一。然有入有合。未到一六兩忘。
究竟無邊。故曰。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冠註 此答前五陰頓除漸斷之問也。重疊生起
者。謂從細至粗。次第生起也。盖由真心一念。隨緣
而轉。為藏識。因識有行想受。而後有色也。今若解
除。當先從色滅。次滅受想行。而後滅識也。生則自
內而外。從細至粗。滅則由外而內。從粗至細也。然
實際理諦。元無五陰。而此五陰。但從一念妄生。若
能一念不生。前後際斷。乘此心開。而五重妄想。一
併銷除。有何次第耶。但事相門頭。現有色心故。當
[010-0138b]
研真斷惑。次第而盡也。此等法門。我巳為汝。綰巾
示結。而結解次第。法喻昭然。故當因彼知此。何乃
忽略于彼。而再問于此乎。汝應下。結勸傳示也。將
此等者。言了達五陰根元。總是妄想。非性實有。此
教其自利也。傳示等者。謂令末世眾生。皆達五陰
虗妄。則自然厭此生死是苦。知有涅槃是樂而不
復留戀三界矣。此勸其利他也。巳上正宗分竟。】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冠註 此下流通分也。先世尊舉功令較。盖十方
虗空。本無邊際。用顯滿空七寶。亦無量也。法界微
塵。本自無盡。用顯塵數諸佛。亦無盡也。持奉承事
者。謂以盈空七寶。承供諸佛也。心無虗度者。謂于
塵數諸佛。一無所遺也。是人下。令其較量福德也。】


「阿難答言虗空無盡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冠註 此尊者較定無量也。虗空下二句。以牒前
文。言財勝也。昔有下。舉劣以顯勝。以七錢施一佛。
供財福田俱劣。而獲輪王勝報。況現前虗空既窮。
言供財勝也。佛土充徧。言福田勝也。皆施珍寶。言
財田俱勝也。窮劫下。決其獲福。尚不可心思言議。
況更求其邊際乎。】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冠註 此以弘法功勝。較施財功劣也。佛告下。先
明佛語真實。令其諦信也。若復有人者。設言有此
一人也。具四重者。即淫殺盜妄皆具也。十波羅夷。
[010-0138c]
即十惡重罪。是極惡因也。瞬息即經。謂臨墮在即
也。十方阿鼻極惡果也。能以一念弘經者。謂此將
墮之人。但暫時發心。曾未長久也。此法門。指全經
所詮者。不出楞嚴大定。圓通深入之法門也。末劫。
所謂後五百歲。聖遠魔強之時。未學。謂初機難進
之人。是人罪障。即上四重十惡之重報。應念銷滅
者。言應弘經之一念。皆得銷滅也。變其下。不但銷
惡業。且能轉極苦因。成極樂果也。夫一念微功。即
能超地獄。生樂邦者。良由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得
福下。又不唯離苦得樂。而且所作功德。超越前人。
以盈空七寶。供塵數諸佛之功德。其超越之數。不
但一倍二倍。盖百千萬億倍。乃至筭數不及也。若
果一明此經。能開如來秘藏。則功德法財。本來周
徧。福慧莊嚴。隨處充滿。始信佛無妄語。財施最劣
也。阿難下。明無罪之人。能持經持呪。功德無量也。
依我教言下。意謂誦經持呪。方修聞慧。其功德巳
至佛說不盡。況復依佛教誨。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乃至上求佛果。下化眾生。則直至如來無上菩提。
中間無復魔業委曲留難者。其功德。豈可思議哉。】


「佛說此經巳比丘比丘尼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冠註 此結眾法喜也。此當與序分相為始末。皆
經家所敘也。比丘下。先舉四眾。一切下。廣舉聖凡
也。聖仙童子。即居仙趣。而聞佛法。希獲聖果者也。
并初發心大力鬼神者。是能具五通。力洞無畏。回
[010-0139a]
心護法。而現住如來座下者也。皆大歡喜者。謂預
聞大法。則凡邪偏小之心。一併掃除。而上求下化
之志。普得饒益。故欣慶無比。禮謝而歸也。】


楞嚴經講錄卷第十

No. 299-C


楞嚴講錄後序


夫代佛說法者。即此經所云常住真心。妙覺明性。重
宣奧義。使人共曉此如來藏。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由
此明了循持脩證之要路也。世之稱法師者。誰不登
壇據座。披衣秉拂。四眾圍繞。六種成就。弟子白法拈
椎。善信俯首拱侍。又誰不鼓瀾飜焰。口騁無礙辯才。
如建瓴瀉水。峻坂驟駒。使人天喜悅。龍神悚聽。甚至
天花亂墜。立石點頭。誇法侶之殊緣。紀道場之勝蹟。
然或微旨玄言。徹法源底。而不便於見聞覺知。或條
分縷折。曲證旁稽。而反乖於融通渾一。或拘文敷衍。
數墨循行。而遂流於支離浮蔓。此奉佛也。非代佛也。
此飾法也。非說法也。此為經解。而非以解經也。此以
解經集眾。而非以解經悟眾也。其何益之與有。柴紫
[010-0139b]
禪師時公者。識達重玄。智潛無始。鎔精性相。醰粹宗
乘。八識規矩。集解緣緣。因明演釋。皆總括淵微。擺脫
枝蔓。而於楞伽楞嚴二經。尤為徹骨徹髓。明照佛心。
脉絡法原者也。邇因憩錫虞山。彚請新塔。直以楞嚴。
普施廣演。不過順佛慈旨。代宣妙義。於本覺妙明。掀
性海之波濤。如來藏中。檠見精之寶鑑。格諸說撤其
籓。𣾀萬派決其流。而其言宣朗簡淨。圓明直捷。如登
天衢覩雲霄。如秉膏炬破幽暗。一時大眾。固以傾心
懽悅。如摸著面門。得未曾有。詢知如來一大藏教。總
此真常玅明。種種脩習。各各悟入。詎止是經咸顯此
心。寔此心咸具有是經者。而時公口吻。直與世尊。提
獎明誨。一模脫出。顧不偉然為眾會之慶幸耶。夫真
妄昭融。脩悟差別。在聽法者之根器。而先覺覺後。自
悟悟他。大關說法者之總持慧命。自古稱普接三根。
該通五教。惟此經。貫串諸經。時公。葢常證明之。顧以
貫串是經之說。盡攝聽者之心。皆返聞而入於妙覺
明性。令大眾咸知脩證密因次第。彼室羅筏城祗桓
精舍一會。儼然未散。而虞山之講堂戶牖。明暗色空。
風清月照。水流雲駛。灼灼皆是真常發現。太覺光明。
則是時公說法。誠可以上報佛恩矣。嗟嗟。聚頭作相。
飾智驚愚。射透牛皮。鑽他故紙。說鈴畵餅。買櫝還珠。
往往而是。設令瞪瞢於是說也。其亦可以恍然于時
公之一班矣乎。若其三摩奢那。弘範嚴淨。如霜枝猿
鶴。月岫松風。斯又時公之深脩密煉。在語言文字外
[010-0139c]
者。所未易窺測也。居士恒吾汪公。瞻依寔久。解入敏
決。宜乎。發大勇猛精進。堅請刊布流通。其於楞嚴三
昧。亦有夙因者歟。


琴川。宛然居士。張大受。薰沐稽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