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7 楞嚴經講錄-明-乘旹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講錄卷第五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難白佛言世尊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冠註 此更索結元。而覬解除也。如來下。至終不
能解。牒前第二決定義中云。應當詳審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乃至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
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知所結云何知解等語。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
滅俱生者。即領前根中積習虗妄。及生住異滅。分
齊頭數等語。如後文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
[005-0071c]
正是俱生無明而。在生死流中。出胎入胎。無片時
可離者也。得善根名出家者。謂所得有學小果也。
猶隔日瘧者。謂得果時。暫似解脫。而入生死欲流
時。猶然被縛。可見結根未除。正前云。雖得六銷。猶
未亡一。盖所謂一者。即結根也。然不特小果。即菩
薩人。亦有隔陰之迷。猶如欲潔而偏染。好正而反
邪。皆多生習氣使然也。云何是結者。謂雖知六根
是結。而不知何者是結之根元也。從何名解者。謂
結元。或不出於俱生無明之外。而更不知從何處
下手。作何法以解之也。翹佇者。鳥張翼而望哺也。
阿難望佛開示似之也。】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冠註 此諸佛共以上乘頂法。授阿難也。與前六
湛圓明等同旨。憐愍有學者。正愍其不能亡一也。
未來眾生。去聖愈遠。信解愈難也。為出世因。作將
來眼者。令其修證有賴。信解不迷也。摩訶難頂者。
欲授上乘頂法。恐其器小驚疑。以預慰之也。六種
震動。解見前。凡大聖出世。皆有此瑞相。非表法也。
世尊最初從頂門放光。次從面門放光。灌十方佛
頂。乃至指端放光者。俱顯佛生共有根本智光。不
出六根。而亦超脫六根。乃是上乘頂法。阿難不能
承當。而屢經開示。以至於此。根性將熟。有可入之
機。遂感十方如來。亦放頂光。共灌釋迦佛頂。仍以
上乘頂法。而僉授之。正顯此法。乃十方如來一門
[005-0072a]
超出妙莊嚴路。但約此光灌彼。乃從體起用也。約
彼光灌此。乃攝用歸體也。是諸大眾得未曾有者。
雖謂見希有瑞相。亦因根中妙性本同。故一覩智
光。不覺欣慶也。阿難蒙世尊指示。六亡一存。發業
潤生。積生虗習。生住異滅等。故能呈說俱生無明。
而併問所結之元。解結之方。則是非畢竟不知。第
知而未切耳。是以十方如來。異口同音告之曰。生
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無上菩提。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異口同音者。以體性是同故。妙用不異
也。生死結根。即俱生無明。固而不開曰結。續而不
斷曰根。謂根塵六結。元從此生。故要先知結根。然
後解結。其結若解。則根自除。故云六解則一亦亡
矣。無上菩提。能證自覺聖智也。安樂等。所證真如
理也。總是常樂我淨四德也。】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源字指第八識。即下偈中一字。與陀那識也。根塵
同源四句。舉十八界該七大。由塵發知四句。攝十
八界歸十二處。知見立知四句。攝十二處歸六根。
然而淪生死。證涅槃。只在六根中。立知見。與不立
知見而巳。故諸佛同言。更非他物也。


冠註 此述問釋疑。申明結解惟是六根也。阿難
意謂。世尊前言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
得圓滿菩提。今何惟是六根。而六塵六識俱不與
耶。故世尊告之曰。根之與塵。雖則內外不同。情塵
[005-0072b]
有隔。究其源流。同是第八識見相二分。由其同源
故。相偶而逐流。則謂之縛。不偶而逆流。則謂之脫。
縛與脫。無二體性。舉根而塵在其中矣。所以不與
識者。以識性虗妄。了無實體。猶如空華。何以故。由
根塵相偶而生故。然根塵亦非實體。即此六根。亦
由六塵而後發知。六塵。亦因六根。而後有相。故塵
離根。固無獨立之自性。根離塵。亦無獨立之自性
是則相見兩法相倚而生。如二束盧。交倚而立。是
故。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明。黏妄發光。流逸
奔境。即此知見。便是無明根本也。不由前塵所起
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即
此知見。便是涅槃根本也。然則此六根者。惟一無
漏真淨本體。逈無別法。所以結從根中結。更非他
物。能為結元。解從根中解。更非他物。能為解元。是
故。諸佛同言更無他物也。此證諸佛之言。而釋阿
難之疑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路涅槃門。」


【梵語阿毗達摩。此云無比法。梵語薄伽梵。具六義。
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多義故不翻也。
解結因次第四句。為下六解一亡及選擇圓通二
段文張本也。


冠註 此明如來藏中真妄俱遣一亦不立也。意
謂。於真如實性中。反觀有為生滅法。悉空如幻。何
以故。是仗因托緣而生故。豈獨觀有為生滅法如
[005-0072c]
幻。即觀無為涅槃法。雖無起滅。猶然不實。亦如空
華。然則有為無為。皆成對待生死涅槃。等於空華。
下釋成上義云。所以說妄者。欲顯諸真故。若堅執
其真。則真亦同妄。故知。真如實性中。真與非真。猶
且雙非。云何容得能見之六根。所見之六塵。且相
見二法。如束蘆然。但交倚而立。中間實無獨立之
自性。故曰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
蘆。然根塵相偶。則因而固結。根塵不偶。則因而解
除。結則逆涅槃流。循生死流。故謂之凡。解則逆生
死流。循涅槃流。故謂之聖。是故從凡入聖。唯自六
根。豈有二路哉。汝若不知凡聖同途。但觀根塵相
倚。勢若交蘆。其中性體。亦非空有。何則。根塵自性。
元皆藏識現起。非真非妄。適言其有。則交倚而立。
其體本空。適言其空。則互相顯發。其用周圓。由其
空有俱非。故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
如空華。夫交中性。即根塵之源也。若迷此性。便是
結根。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非凡而何。若發明此
性。便是解脫。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非聖而何。凡
聖雖在迷悟。而解脫結根。要因次第。必待六解。而
後一亡。且於次第中。更當選擇一圓通根本。而後
不循外塵奔逸。方可入流忘所。漸成正覺也。然阿
難但知根塵同源。猶不知源是何物。但知交中性。
而不知以何為性。雖知六解一亡。又不知一在何
處。故指示其源。及性與一者。即是第八識。梵語陀
[005-0073a]
那。此云執持。以執持一切種性故。謂此識即如來
藏。一念受熏。轉成藏識。遂有一切種子。含藏於中。
其實淵深微細。二乘不能知其元。等覺未能窮其
際。故知。識體湛不搖動。猶如巨海。特為熏習氣分。
轉成七識。如瀑流相。及與六種根識。總是本識所
發。見相二分。六種塵相。總是本識所發疎相分。是
以。根塵解脫。則本識即真。根塵結縛。則本識非真。
故若言其真。恐眾生迷妄為真。以解為證。若言其。
非真。亦恐眾生遺真逐妄。向外馳求。所以尋常秘
藏未曾開演。或曰。既然是真。何得成妄。既然成妄。
何得為真。盖成真成妄。唯在取與不取耳。若不悟
見相二分。惟一自心。而誤以能見之根。緣取所見
之境。由是。從真常非幻境中。妄見忽生。妄塵頓現。
遂成幻法。所謂緣生如幻者。此也。若悟見相二分。
惟一自心。對境不生取著。即非幻者。尚不見有生。
而能見所見之幻法。復自何而立乎。所謂無為如
空華者。此也。既到真妄兩忘之處。一亦不可得。六
自何而生。真空亦不立。藏識從誰起。即此便是清
淨本然。周徧法界。故曰是名妙蓮華。即此便是一
切事究竟。堅固七常住果。故曰金剛王寶覺。由是
反觀阿難所問。一心三觀。皆如幻化矣。此則一修
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一彈指間。立超無學。頓入究
竟。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三觀。而後修證
哉。故惟此法門。乃世出世法。無可比類者。足見此
[005-0073b]
六解一亡。即是大佛頂首楞嚴王。十方如來一門
超出妙莊嚴路也。】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冠註 此惟領悟生死涅槃唯是六根。而解結次
第六解一亡尚未明悟。故復請示也。祗夜。此云應頌。
亦云重頌。即頌上長行也。伽陀。此云諷頌。亦略曰
偈。不因長行。伹諷美而頌之。雜糅者。謂二頌錯綜
而出也。精瑩者。謂二頌合明。文雖錯綜。而義如貫
花。明徹精透。皆指能詮也。妙理清徹。指所詮也。如
說真妄不立觀行如幻等。則理窮妙極矣。心目開
明者。謂昔日不知陀那微細識。故迷却如來藏心。
不知根塵唯是自心。故被塵所障。今得心開目朗。
頓忘能所。無復狐疑也。嘆未曾有者。以如來尋常
未開演者。今盡開演故也。無遮大悲等者。謂上所
說之法。同圓普濟。略無毫許遮礙。皆自世尊大悲
心中。稱性淨妙常之理。演成真實法句。故一聞所
說。委信無疑矣。但於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心
猶未達。故再請開示。舒結倫次。即解結次第。沉垢。
即微細惑也。】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冠註 此預示綰結倫次者。欲知舒解倫次故也。
蓋為身中六結。基於藏識。微細難知。故取巾設喻。
令其易曉也。然喻中微細。不可不知。當以寶疊華。
喻不變真如。緝績成巾。喻真如隨緣成藏識。巾本
[005-0073c]
一條。綰成六結。喻藏識現起見相二分。而二者元
是一體。若一巾然。但見為能緣。相為所緣故。根境
相偶。發起識心。則名為結。若根境不偶。識心亦無。
是於結心。解即分散矣。涅槃僧。此云裡衣。僧伽棃。
此云大衣。劫波羅。云時分。即夜摩天也。疊華。西天
之帛。價直無量。今天獻。尤為貴重可知。凡結成。皆
示問阿難者。顯其所結倫次也。】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冠註 此復審其倫次也。一巾喻藏識。巾有兩頭。
喻藏識所現見相二分。綰成六結。喻相見因依而
結成六根也。意謂。巾實一條。應成一結。何得成六。
故返詰其第二第三不當名結。要使阿難答出。巾
體是一。因結成六。以顯一是對六而稱。六是藉一
而名。若以巾體論。則元是一。若以結相論。則現是
六。正見名雖有一六。而實非有一六也。】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冠註 此今認定同異而不亂其倫次也。意謂。巾
體雖一。既成六結。今欲將六為一。若何而成。此就
喻以辨定阿難。令其認得分明。若知六結現存。必
不能移其名位。只待解除。而後名位自泯。足知未
入圓通時。眼根難作耳根用。一根難作諸根用。務
要從一根中。下手做工夫。只待生滅滅巳。寂滅現
前。而後一六銷殞。周徧無礙。方得圓融法界。故曰。
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襍亂。終不得
[005-0074a]
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若謂如來藏性。本是一體。
何得名異。若謂根塵隔越。不能互用。何得名同。故
究其本性。畢竟是同。觀其業用。畢竟是異。而同中
異。異中同。豈可不知哉。畢竟同畢竟異。即前文非
一非六意也。】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冠註 此令阿難自悟解結之䇿也。言汝心嫌此
六結。不欲成六。而願樂成一。用何計䇿。方可得成
耶。阿難謂。六結若存。則彼此各有名位。若以六作
一。則諍論紛然。是非鋒起。斷斷乎彼結非此結。此
結非彼結也。若將六結。一總解除。既無結相。彼此
何分。若無彼此。則六既無有。對何者而言一。即一
尚不可得而名之。其六相安在哉。佛見阿難將有
亡一之機。故就明處以導之曰。欲達六解一亡。不
過如是而巳矣。】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冠註 此明六根生起次第。以合喻義也。心性者。
指真心妙性。全體大用。此合前寶疊華也。狂亂者。
謂真心一念隨緣。遂成藏識。合前緝績成巾也。知
見妄發。發妄不息者。由藏識而現起見分。勞見發
塵者。依見分而復成相分。見相既成。合前一巾而
成六結也。下復舉喻。以明法。如勞目睛。喻見分。則
有狂華。喻相分。於湛精明無因亂起者。猶言湛明
真體。一念隨緣。遂成藏識。而勞見發塵。即如瞪目
[005-0074b]
成勞。而發狂華也。下指實法。而言一切世間山河
大地。生死。是有為生滅法。涅槃。是無為不生滅法。
若以正智觀之。總不出見相二分。故曰。皆即狂勞
顛倒華相。若順見相。而黏湛發妄。則入生死流。若
逆見相。而脫黏內伏。則入涅槃流。正所謂涅槃生
死等空華也。】


「阿難言此勞同結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冠註 此因問解結之方。而語其要訣也。意謂。此
勞見發塵之六根。固同一巾綰成之六結。但不知
以何等計䇿。方能解除也。左右各牽竟不能解者。
喻執根為實有者。不得境空也。執境為實有者。不
得心寂也。務要根境兩忘。方得返流全一也。汝設
方便云何解除者。須令自悟可也。當於結心解即
分散者。猶如現前根塵不偶。則分別識心。自不能
生。現行既滅。種習漸銷。則陀那細識。無所執持。無
所含藏。便是空如來藏矣。如云眼色為緣。生於眼
識。設若眼色不為緣。則眼識從何而生。六既不存。
一將安寄。向後耳根圓通。入流亡所。及與旋倒聞
機。返聞自性等。皆此一意耳。】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冠註 此明解除結心即入道之因緣也。我說佛
法從因緣生者。所謂佛種從緣起也。復恐當機又
以昔日所明世間因緣纏繞。故曰非取世間四大
三緣和合。而生佛法也。且我能發明六凡四聖之
[005-0074c]
法。於一一法。皆知其本因隨所緣出。謂六凡四聖
之因。本於如來藏性。如楞伽經云。如來藏。是善不
善因也。但隨染緣所出。成世間法。隨淨緣所出。成
出世間法也。如是乃至最微細者。如恒沙界外雨
滴。皆知其頭數。現前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
由。意謂。若大若細。有情無情。莫非因心成體也。如
來智量。一切照了。毫無差謬。即所許取證。決不賺
誤。是故。汝當誠信我語。選擇圓根。若一門深入。其
餘五根。應拔圓脫。根結若除。則見分種盡。塵相自
滅。則相分種盡。諸妄種習。一併銷亡。云何不成圓
滿妙覺也。向後二十四聖。各緣一根一塵。悟入圓
通。本因皆是佛法從因緣生也。】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冠註 此明舒解倫次也。先以同解同除反詰者。
令其自悟結有次第。而解亦有次第也。喻中次第
者。如以一巾次第綰成六結。是也。法中次第者。如
心性狂亂。知見妄發。勞見發塵。是也。然不重結邊
次第。惟重解邊次第。何以故。要使攝心一處故。若
於六根。一齊做工夫。未免分心涉境。徒費精神。須
是擇一圓根。向此根中下手。設使一根返源。其餘
五根。應拔圓脫。是故。阿難悟得六結同體。結不同
時。則解結時。亦當次第。不可同除。而世尊。見有可
接之機。遂導之曰。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者。謂一根返源。六根解脫之時。根塵不
[005-0075a]
偶。六識不起。遂得人空觀智。了知身相本屬四大
五陰。假合而成。破除共相。是空其人執矣。以但空
人執故。空性尚局。復以雙空觀智。了知四大五陰。
各無體性。破除自相。既得空性圓明。是空其法執
矣。雖得二空。而二空觀相猶在。次復空其二空。則
無明頓破。煩惱永忘。即達根身器界。唯一如來藏
心。圓照法界。曾不見一法有去來生滅之相。則親
證無生法忍矣。所謂結解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也。】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冠註 此請圓通根本也。蒙佛開示。如前云。根塵
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及遠塵離垢。法眼清明。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乃至俱空不生。得無生忍。皆
是也。因此悟得圓自在慧。故曰慧覺圓通。然雖未
實證。而心中了然。得無疑惑矣。身心無礙者。因六
解一亡。而得人空。故身無礙。解脫法巳俱空不生。
故心無礙。雖則如是。然猶未達根選擇圓通。入流
成正覺。故特請益也。飄零諸趣。未入聖流。故曰孤。
積劫門外。未栖寶所。故曰露。何心何慮者。自慶出
乎望外也。預在也。天倫者。為佛堂弟也。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者。久失法乳。今幸得之也。際會道成。指
初悟因緣法。得證初果時也。所得密言。指前開示
也。雖蒙開示。未見增進聖果。故曰還同本悟。則與
未聞。無有差別也。惠我秘嚴者。再乞秘訣。令我精
嚴聖果也。最後開示者。確指今經。猶言不得秘訣。
[005-0075b]
莫嚴聖果。則終是不能成就如來此番開示。寧不
有負佛恩乎。退藏密機者。謂禮佛巳畢。即默默無
言。且既請秘嚴。決非言詞可表故。唯冀世尊傍通
一線。令我默契而巳。故曰冥授。】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冠註 此令二十五聖。各陳圓通。以冥授阿難之
秘要也。最初發心者。是問發菩提心也。十八界者。
以根攝見大。識攝識大。塵攝五大。前說三科七大。
皆如來藏性。又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又云。淪生死證妙常。惟是六
根者。皆未證據。故令諸聖。各陳所證。以顯所說不
謬也。此二十五聖。勿論名位大小。法門偏圓。皆入
大乘圓通。曾無優劣。不可因名有大小。而計其證
有淺深也。】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冠註 此因聲塵悟入圓通也。二十五圓通。始於
聲塵。終於耳根者。俱就阿難及與此方之機故也。
鹿苑雞園。皆古帝王養畜之地。憍陳那。此云火器。
以先世為事火外道故。五比丘。乃佛最初得度者。
佛出家時。父王乃命家族三人母族二人隨衛。後
棄佛。於此各修異道。佛成道日。先尋度之。故曰觀
見如來最初成道也。佛為五人。三轉四諦。而陳那
最先悟證。故曰於佛音聲。悟明四諦。阿若多。此云
解。以最先悟解。佛即以解名印證也。妙音密圓者。
[005-0075c]
由聞法音。悟入圓通。則根塵解散。能所不存。故曰妙
音。凡所聲相。皆是遮那法音。故曰圓音。悟者知之。迷
者不覺。故曰密音。然一塵悟入。根根塵塵俱入圓通
矣。但因最先從聲入故。當以音聲為上耳。後皆準此。】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冠註 此因色塵悟入圓通也。優婆尼沙陀。此云
色性空。亦云近少。謂微塵是色之少分也。因多貪
慾。佛令作不淨觀以治之。使彼轉貪心。而成厭心
也。色從不淨等者。即九想觀也。謂觀此身。內有三
十六物。外則九孔。惡露常流不淨。從生至死。終無
一淨。如種子不淨。住處不淨。生處不淨。究竟不淨
等。九想者。一䏺脹想。二青瘀想。三壞想。四血塗漫
想。五膿爛想。六虫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從
此九想。則白骨化塵。而歸於空。蓋初以九想與空。
治彼色相。至此則能空所空。一併銷除。頓悟圓通。
成無學道。古德云。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
是空滅。譬如劃水成文。未甞生滅。妙色密圓者。謂
一切色塵。盡是遮那法身。可以將一莖草。當丈六
金身用。亦可以將丈六金身。當一莖草用。色因為
上。準前。】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冠註 此因香塵悟入圓通也。諦觀者。審實而觀
也。諸有為相。即根塵識法也。晏晦。謂晏安晦寂也。
清淨之室。謂之清齋。香乃有為中法也。寂然者。無
[005-0076a]
聲相也。觀此香氣。徒木無火不香。故曰非木。不同
空性恒而不變。故曰非空。火燒別木。則無香氣。故
曰非烟火也。去無所著者。根無所去也。來無所從
者。塵無所來也。由是根境不偶。故得意銷而入無
分別也。發明無漏者。達此香體。非因緣等法。乃如
來藏性也。塵氣倐滅者。幻相氷釋也。妙香密圓者。
謂凡所氣息。皆是法身香光也。然悟者証之。迷者
不識。故曰密也。香嚴為上。準前。】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冠註 此因味塵悟入圓通也。五百梵天同行眷
屬也。甞藥作醫師。敘其宿因也。眾味共成曰和合。
直爾采用曰俱生。修煉炮炙曰變異。皆指味言也。
是冷是熱。有毒無毒。皆指性言也。承事如來了知
味性。明其宿習不忘。即能從味塵觀察也。舌味熾
然。故曰非空。味無形質。如水中鹽味。故曰非有。身
即舌根。心即舌識。諸味不來。則舌與識。常自淡然。
故此味性。非即身心而生也。舌識不甞。則甘苦等
味。不能自現。故此味性非離舌識而自有也。一一
分別味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而塵與根。非即非
離。忽爾超脫根塵。真常獨露。故曰。分別味因。從是
開悟也。金剛三昧經云。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
滅是諸分別。是法非有滅。覺明。即本覺妙明。乃因
味塵而開悟也。】


「䟦陀婆羅并其同伴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005-0076b]


【冠註 此因觸塵悟入圓通也。䟦陀婆羅。此云賢
首。亦云賢護。謂自守護賢德。亦守護眾生也。開士。
菩薩別名。謂自開悟。而復能開悟眾生也。先於威
音王佛聞法等。敘其宿昔。從水因悟入也。觸是身
家塵相。蓋以身根與外物相合。中間覺其冷暖澁
滑。謂之觸塵。今因浴時。身與水合。而冷暖澁滑。現
在其中。因而究竟觸相自何而有。若謂此觸相。因
水而有者。水應自洗。而現此觸相。何待洗身而知
有觸相。水既不洗水。則觸不因水有明矣。若謂此
觸相因覺體而有者。於未洗時。云何不現。且於洗
時。亦未洗著覺體。既不洗體。則觸不因體有。明矣。
然則塵無所生。根無所寄。識心頓滅。故曰中間安
然得無所有。從此悟得幻妄稱相。其性本真。故在
威音時。巳得妙悟。今從佛化。又證無學。是以一觸
發明藏性。則觸處無非真體。故曰妙觸宣明。】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冠註 此因法塵悟入圓通也。摩訶迦葉。此云大
飲光。檢三迦葉也。尼等自明。以然燈塗佛二種勝
因。故感歷劫紫金身光。祖衣吞日也。觀六塵者。正
觀在法塵。盖由法塵乃前五塵謝落影子。故兼言
之。變壞者。謂法塵托意根。暫現即無。於剎那間。念
念生滅。厭此變壞。故修空觀。而後想心漸息。遂入
滅盡定。此定。能滅意根。空法塵。定深想滅。故能度
百千劫。如彈指頃。今在雞足山入定。待彌勒出世。
[005-0076c]
是也。我以空法者。謂以空其法塵。悟入妙真如性
也。頭陀。新云杜多。此云抖擻。謂能抖擻塵勞故也。
妙法開明銷滅諸漏者。謂即法塵而即真性。即妄
心而即妙明。其真妙透露。則法法皆真。欲有無明。
一併銷殞矣。六塵入圓通竟。】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眼根悟入圓通也。阿那律陀。此云無
貧。亦云如意。是佛堂弟。乃白飯王子也。過去世以
一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舊說。增一
阿含云。佛在給孤園。為眾說法。那律於中眼睡。佛
說偈訶云。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那律。於是達曉不眠。便失雙目。世尊
示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者。令其攝念。於眼根中。
一心樂見。專欲照明。唯此一念。更無他念。至於前
戈後刃。此念莫移。天崩地裂。此念不動。如金剛王
寶。能破壞一切。而一切不能破壞。此念久之。則不
因眼根。能觀十方世界。足知不是循根之妄見。乃
妙明真心所發。精真明耀。故能洞徹十方。如觀掌
果也。由不見色故。旋見而不奔逸。由無眼根故。循
元而不循根也。因阿難多聞故。教以返聞聞自性
之工夫。遂得金剛三昧。而證圓通根本。因那律失
其雙目故。教以樂見照明之工夫。亦得金剛三昧。
而證圓通本根。一是返聞於內。一是順見於外。及
其成功。同歸藏性。所謂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
[005-0077a]
妙哉言乎。】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鼻根悟入圓通也。槃特迦。此云虵奴。
亦云繼道。以生道邊故。即誦帚比丘。過去為大法
師。秘吝佛法。不常教人。感愚鈍報。以宿善故。遇佛
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經九十日不成。亦說教
誦條帚。則得條忘帚。得帚忘條。為治散亂。兼且愚
鈍故。教令數息。攝生不襍餘緣。工夫漸熟。心漸微
細。故先從順逆數息出入。而後更於一息上。窮其
生住異滅。乃至以此主滅。推之諸行。則見一念具
九十九剎那。於一剎那。復具九十九生滅。如此久
之。忽然於生滅盡處。徹證無生。既達生即無生。無
生即生。則心息兩忘。豁然無碍。而成聖果矣。反息
循空者。謂觀息既久。無息可得。便循真空妙有也。】


「憍梵鉢提即從座起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舌根悟入圓通也。憍梵鉢提。此云牛
呞。凡不食亦事虗嚼。往昔見老僧無齒而食。笑其
似牛。故世世感生牛舌。常如牛呞。佛為遮謗。賜之
數珠。令常念佛。且教令即於舌根上。觀此一味。使
心住一境。純一清淨。斷諸襍念。便是心地法門。久
之心滅。得入正定。復觀知味之知。非從舌體所生。
非從味所有。則根塵性空。一根超脫。諸根亦然。故
得應念超越世間諸漏。悟入妙真如性。則內脫身
心。外遺世界。如鳥出籠。正所謂想相為塵。識情為
[005-0077b]
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也。還味者。脫黏
亡所也。旋知者。內伏入流也。】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身根悟入圓通也。畢陵伽婆蹉。此云
餘習。宿生為婆羅門故。餘習多慢。如呼河神為婢
子。皆習氣也。初發心。即出家時也。數聞不可樂事。
即聞四諦中苦諦也。如三苦八苦等也。因而思不
可樂事。適遇不可樂境。亦悟道之機也。知痛之知。
覺痛之覺。總是身根。謂我正當知此深痛時。研究
此覺。雖能覺痛。乃依浮根觸境而起。非有實體。了
此則根塵俱空。分別心滅。而我本覺清淨體中。曾
無能覺之知。亦無所覺之痛。我復微細詳審。正痛
之時。有能覺痛者。有痛不能及者。我本一身。豈有
雙覺。如是思惟。攝其心念。循歸清淨覺體。未久之
間。身心無礙。忽若虗空。習漏俱盡。性覺現前。是則
不染纖塵。純一寶覺明性。更不見有身相可得矣。】


「須菩提即從座起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意根悟入圓通也。須菩提。此云解空。
亦云善解。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
沙之多。曾無隔陰之迷。出胎之晦也。即此生。初在
母胎時。即知空寂。雖則隨世受生。而空理不昧。其
五蘊身相。了不可得。豈獨空其正報。自母身外。乃
至十方世界一切依報。悉歸空理。及至出胎。則廣
化眾生。同證空性。此乃人法皆空。自他俱利。然尚
[005-0077c]
未證真空妙有。復蒙如來發明性覺真空。性空真
覺。即得根本正智。證真如空理。且無能證之智。亦
無所證之理。則空性圓明。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
佛知見。遂了十法界依正因果。皆是大圓鏡智影
像而巳。是則三諦圓融。得真解脫矣。如我所證。諸
相入非者。非即空也。結上我曠劫來下一段意。言
初得雙空觀智。空其依正人法等相也。非所非盡
者。二非即俱空也。結上蒙如來下一段意。言能非
之智。及所非之空。俱盡無餘。即無實無虗也。旋法
歸無者。即旋空有之法。及與身器。總歸寶明空海。
所謂本來無一物也。意根能攝一切故。不曰旋根。
而曰旋法也。性覺指智。真空指理。空性圓明。謂智
理一如也。五根入圓通竟。】


「舍利弗即從座起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眼識悟入圓通也。舍利弗。此云鶖子。
宿生以來眼識明利。言。我曠劫來。凡見色時。纖塵
不染。雖假眼識。其實心見。如是受生。如恒沙之多。
生生世世。於世出世法。及與差別因果。諸變化相。
一覧即過。表裡洞徹。不勞餘力。獲無障礙。而我此
生。亦於中途。遇迦葉波兄弟。宣說因緣所生法。我
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便悟世出世
法。因心成體。法無邊際。即心無邊際。故從佛出家。
而得見覺明圓。則於事理。無不融通。於一切處。不
生怖畏。且於眾中。首稱智慧。為佛長子。皆為承佛
[005-0078a]
教法。轉凡成聖。果地頻登。法身漸著也。心見發光
者。謂自眼識而發心光也。光極知見者。謂此一光
圓極六根也。所謂一根清淨。其餘五根。應時圓脫
矣。】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耳識悟入圓通也。舊說。行彌法界曰
普。位隣極聖曰賢。紹佛家業故。為法王之子。菩薩
根者。圓頓根也。普賢行者。即十大願王。舉一色一
香。俱周法界。是也。沙界十方凡修普賢行者。皆從
立名。可謂垂範之極矣。凡聞聲。雖名耳識。其實心
聞。故能分別眾生所有知見。以擇其大根。而成就
普賢之行。且于恒沙界外。設有一眾生發心。我即
分身。至于彼處。彼雖不見我。亦冥中加被。摩頂擁
護。勿令魔擾。安慰成就。勿令退墮。我說本因者。雖
古佛久證。亦有最初本因也。心聞發明者。謂轉有
漏識。成無漏智也。分別自在者。謂分別一切眾生
知見。而能所雙絕也。】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鼻識悟入圓通也。孫陀羅。此云好愛。
妻名難陀。此云艶歡。巳名連妻彰名。檢非牧牛難
陀也。是佛親弟。出家之初。愛心不息。佛令同拘絺
羅。注心觀鼻端白。以治散亂。見鼻息出入如煙者。
謂初做工夫。向粗處觀故。觀成此相。亦因散亂之
人。欲氣粗濁故也。從此漸觀。則根身器界。悉成烟
[005-0078b]
相。徧成虗淨。猶如琉璃。及至淨觀發明。煙相漸銷。
鼻端成白。以至真光透露。則出入諸息。無非光明。
合心與境。圓照無遺。是則轉煩惱成菩提矣。我以
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者。化粗濁息。成智慧火。
燒滅欲種故也。舊說。息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
其狀如煙。昧者不覺。唯諦觀者。始見也。】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舌識悟入圓通也。我曠劫來。敘宿因
也。辯才無礙。即四無礙也。苦空。二乘權義。實相。一
乘實義。如是乃至者。謂從一佛以至無量佛也。秘
密法門者。窮盡玄奧也。微妙開示者。極其善巧而
闡發也。得無所畏。得四無畏也。佛以三輪。應物無
滯。身現神通。口說正法。意緘機緣。佛因其才。而授
以口輪。助揚法化也。助佛轉輪者。謂上輔佛教。因
師子吼。謂下化眾生。皆因顯利他之行。而成聖果。
乃化功歸巳也。降伏魔冤銷滅諸漏。心內煩惱等
魔。因說法而銷殞。身外天魔外道。因聞法而退藏。
內外不侵。則安然證入圓通矣。】


「優波離即從座起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身識悟入圓通也。優波離。此云上首。
以持律。為眾綱紀故。亦云近執。佛為太子時。彼為
親近執事臣故。貪欲諸漏者。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也。承佛教戒。即受二百五十條聲聞戒也。如是乃
至下。即菩薩戒也。舊說。行住坐臥。律儀各二百五
[005-0078c]
十。對三聚成三千。復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
一千。復配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言三聚者。謂攝
善法。攝律儀。攝眾生也。四分煩惱。謂多貪多嗔多
痴及等分也。性業者。謂所戒之法。體性即惡。如殺
盜淫。性元是惡。不待制止。犯即成業。遮業者。謂所
戒之法。體性非惡。但能開諸惡門。為前方便。即因
過始治。以遮諸惡。如酒等是也。身心寂滅。因持身
戒而得身寂。因持心戒而得心寂。是由戒生定。由
定發慧。而證聖果也。為眾綱紀者。因名實相孚故。
令稽察持犯功過也。印心者。印持戒修身之本心
也。身得自在者。謂持之既純。不止無犯。且亦無戒
可持矣。心得通達者。亦不止無持無犯。而且定慧
融通。深達實相也。身心一切通利者。謂從身識悟
入圓通。了身器二界總一妙性矣。】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意識悟入圓通也。目犍連。此云釆菽
氏。優樓頻螺。此云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
耶。山名。即象頭山也。那提。河名。因緣深義。顯非世
間和合粗相。亦非小乘所悟之法也。我頓發心。即
發菩提心也。得大通達。謂慧性開發。漸見圓通境
界也。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者。敘投佛出
家也。我遊十方乃至成阿羅漢者。敘將得圓通大
用也。十方如來歎我神力者。謂不惟釋尊印其神
通第一。諸佛同印許也。圓明清淨者。謂自意識而
[005-0079a]
入圓通三昧。則周徧了知。無所染著也。自在無畏
者。如意自在。永無摧無制也。我以旋湛心光發宣
者。謂旋意識。而還妙湛本體。由湛體而發神通妙
用也。如澄濁流。喻旋湛工夫也。久成清瑩者。喻湛
體發起光用也。六識入圓通竟。】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火大悟入圓通也。烏芻瑟摩。此云火
頭。即火頭金剛也。舊說。多婬之人。本由煖觸迫發。
生為欲火。死為業火。業力增熾故。成猛火聚教我
徧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者。冷字疑誤。據結文。應
云諸煖觸氣。盖多婬之人。火大偏熾故。教令即在
火大。下手做工夫。觀此業火。在百骸四肢中。自何
而起。然後觀成火聚。而懼心生焉。則婬頓息。可成
觀體。既成觀體。能轉熱焰。而成神光。轉散亂而成
定境。于是化多婬心。成智慧火。故我全體。住于火
光三昧中。以智慧火。燒盡婬根種。了成阿羅漢故。
諸佛名我為火頭。而我復發大願。永為諸佛力士。
親伏魔冤也。我以諦觀身心煖觸者。謂徧觀百骸
四肢中欲火。皆為婬心熾盛所發也。無礙流通諸
漏既銷者。謂婬心頓息。智火熾然。所謂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生大寶𦦨。登無上
覺者。謂由火光三昧發。則如來藏性也。】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地大悟入圓通也。因平外地。悟明心
[005-0079b]
地。遂持本行而證果。故名持地。我念往昔下。敘宿
生之行也。要地。指陸路言。津口。指水處言。即渡頭。
皆舟車必由之所也。有不如法者。或險而高深。或
隘而迫狹。不寬不平。故妨損車馬。平高填下。作梁
負土。俗謂修橋補路也。經無量佛者。敘効力之行
極久遠也。闤。市垣也。詣往也。不取其直。不受顧價
也。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唯取一錢。以飢世而
略資身命故也。或有車牛以至拔其苦惱。其行願
既永。故感神力。以助其行也。時國大王乃至一切
皆平者。謂毗舍如來。教以攝事歸理也。心為萬法
之所依。平等含育。長養一切。故曰心地。悟明此心。
則情與無情。元為一體。依正二報。本無自他。聖凡
因果。一切如如。凡所差殊。皆隨心感變。所謂隨其
心垢。則國土垢。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也。我即心開
下。敘承佛開示。悟入圓通也。身界微塵等無差別
者。謂達地大之相。自心所現。本無實體。微塵自性。
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者。謂地大自性空
無所有。統體唯一。如來藏性。何分其能觸所觸耶。
既了身世二塵。染淨諸法。惟一藏心故。悟法性證
無生忍也。因悟無生。而修菩薩行。故于法華會上。
聞說佛知見地。而机緣契合。是以先得證明。而為
上首也。佛問圓通下。備敘前悟也。謂由諦觀內外
地大。本一如來藏性。循業發現故。妄分根境。今悟
本性。則根境自銷。鏡智自圓。安得不成無上知覺
[005-0079c]
乎。】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水大悟入圓通也。童子。乃菩薩別名。
表童真德也。我憶往昔下。敘宿因也。佛名水天者。
謂從水大。悟徹本性天真也。教習水觀者。以巳之
所證示人也。觀于身中下。聞法修觀也。先觀涕唾
津液等在一身中。雖有旋復不停清濁不一。而性
體是同。故不相傾奪也。觀內既成。引伸于外。擴而
觀之。浮幢王剎等。準華嚴經。華藏海中。有大蓮華。
其蓮華中。有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各有一華。為
諸佛剎世界種華藏世界。在香水海中。故曰浮幢
王剎。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累高。如幢最為高大。
故稱為王。今觀行成熟故。觀身之水與彼海水。性
無差別。雖則觀行成熟。未得無我。故入定之時。不
見一物。但見湛水。由定中。猶存能觀之心。所觀之
水。故出定之時。亦存身相。是以觀力縱。然增勝入
巳。所見皆同。但定色未除。能所未忘故。有激水作
聲。頓覺心痛之事也。身子入定於恒河岸。有二鬼
王。乃過去宿冤。以掌擊之。出定頭痛。以白於佛。佛
言。若不入定。遭彼所擊。必作微塵。賴蒙定力。得平
復耳。今出定心痛。故言同彼。且自思惟。久離見思。
不墮分段。今復心痛。將無退失四果也。身質如初。
心不痛也。逢無量佛。謂所經多劫也。方得亡身者。
謂無能觀之心。亦無所觀之水。則定果色亡。蘊身
[005-0080a]
亦空矣。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
者。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也。我以水性一味流
通者。所謂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也。得無生忍者。得
因地心也。圓滿菩提。契果地覺也。】


「瑠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風大悟入圓通也。因觀身心皆風力
所轉。觀成圓悟。洞然無礙。故號琉璃光也。所事之
佛。名無量聲。亦從此法門證得故也。開示本覺妙
明。而令觀風大者。謂本覺乃不動之體。妙明乃周
徧之用。世界眾生。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者。謂初由
本覺一念隨緣。而成無明風故。感風輪執持世界。
今觀風性本空。動相寂然。則旋妄還真。歸乎本覺。
然此尚是佛所示之觀門也。我於爾時下。敘入觀
也。觀界安立者。觀方位安立。由風力所持故也。觀
世動時者。觀三世遷流。由風力所運故也。觀身之
有動靜者。由風力所轉也。觀心有生住異滅者。由
境風鼓動心海。而成識浪也。是則世界身心。動止
不一。觀其所由。皆從本覺一念妄動搖。明風出而
生。豈有差別之性耶。我於觀行成熟時。覺此羣動
之性。本自虗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以此推之。微
塵眾生。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自一世界眾生。乃至
大千世界眾生。亦復如是。各居一世界中。喻如一
器之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夫此眾生。良由一念
不覺故。於自巳方寸之中。鼓發狂閙而巳。離心之
[005-0080b]
外。焉得有此動相哉。由達心外無法故。於生滅中。
速悟無生。則本覺心開。遂見震動國中。有不動尊
佛。即能於不動如來。為法王子。乃至徧事諸佛紹
隆法化也。身心發光。洞徹無礙者。由觀身心。皆屬
風力妄緣所轉。了妄無因。洞見本覺。如淨琉璃也。
風力無依者。了此風相本空。無所來去也。悟菩提
心者。轉識成智也。入三摩地者。證圓通真理也。合
十方佛者。上同佛果也。傳一妙心者。下化眾生也。
所謂性空真風性。風真空唯。一妙心也。】


「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空大悟入圓通也。無邊身。即法身也。
真空法身。遍一切處。且法身無身。以萬法為身。故
曰無邊。盖由觀彼四大無我。而證此法身無邊。遂
轉八識。而成四智。即持此智。照明塵剎。則色色皆
空。是以法身四智。徧融依正二界也。又於自心。現
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
者。盖以一智而現十智。照十方界。窮其真空妙有。
乃從體起用也。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
同虗空。不相妨礙者。盖稱法身智體。攝諸剎海。悉
入其中。乃攝用歸體也。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
佛事。得大隨順者。是以一身遍入一切處。寓物現
形。隨機普應。如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是也。此大神力。總指上能融一切。能入一切。及體
用互攝也。由我諦觀四大無依者。空其身相也。妄
[005-0080c]
想生滅者。空其心相也。虗空無二。佛國本同者。性
空真色。性色真空也。於同發明得無生忍者。了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證無生法忍也。觀空無邊入
三摩地。謂由觀空大。而悟入圓通也。妙力圓明者。
極言色空不二依正相入自在無礙也。】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識大悟入圓通也。彌勒正云梅怛利
曳那。舊說。此翻慈氏。為慈隆。即世悲。臻後劫愍物
迷識故。示迹發明也。我憶往昔。敘古從凡入聖之
因行也。心重世名好遊族姓者。謂身雖出家。心未
入道。重世虗名。喜親貴族也。修習惟心識定入三
摩地。謂重世名族。散心馳求者。為見心外有法。取
著名相故。授以唯心識定。盖唯遮境有識簡心空。
入此觀門。即達心外無法。凡內身外境。唯自識心
熏習。變現猶若夢幻。生滅不實。能如是觀。則外馳
心止。而觀行成就矣。歷劫以來乃至無量如來者。
謂修習既久。唯識定深。自知萬法如電。一心內觀。
無復外求。妄緣盡息。名心悉空。如是漸進。得成無
上妙圓。悟明如來藏性。則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而獲無分別智。證如如理故。明法界身心。本無二
相。諸佛如來。自性流出。不由他現也。今得授記次
補佛處者。正顯由修唯心識定。而得因圓果滿。故
補佛位也。佛問圓通乃至得無生忍者。謂由前來
未修唯心識定。不知見相二分。唯藏識變起。執為
[005-0081a]
實有故。成依他起性。復從二者。周徧計度。起我法
二執。故成徧計執性。今由修定。而得悟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徧法界。遂達徧計本空。依
他幻有。唯一圓成實性故。能遠離依他徧計。而證
無生法忍也。唯識頌云。若時與所。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盖由初觀依正染淨等
法。唯識變起。本無自性。即不起妄想徧執。計我計
法。便離徧計也。復達能變所變。唯一妙覺明性。更
無別法。便離依他。而圓成清淨寶覺也。如唯識云。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
性是也。】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冠註 此因見大悟入圓通也。舊說。準觀經云。以
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名大勢至。
又言。此菩薩。舉足下足。皆一切世界震蕩。三途令
成解脫。凡入諸佛會中。必先震動。故得是名。悲華
經言。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
為次子。今在極樂。居於彌陀左右。倫。類也。十二如
來者。謂無量光。無邊光。無着光。端嚴光。愛光。喜光。
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映蔽日光。
映蔽月光。超日月光。具大本。彌陀有此十三號也。
念佛三昧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若念自性彌
陀。能念屬正智。所念屬真理。智理一如。本性佛現
矣。若念樂邦彌陀。能念屬巳。所念屬佛。但巳能冥
[005-0081b]
記不忘。佛自放光接引也。一專為憶。喻佛念眾生
也。一人專亡。喻眾生不念佛者也。若逢不逢或見
非見者。以佛更無餘事。唯念眾生。曾未頃刻離眾
生。故曰若逢或見也。眾生無心念佛。而佛雖時現
於前。眾生冥然不知。故曰不逢不見也。二人相憶
乃至不相乖異者。喻佛生同念。且如形影不離。寧
惟逢見而巳哉。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合
上喻一人專憶也。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者。合上喻
一人專忘也。子若憶母。如母憶子。母子歷生。不相
違遠者。合上喻二人相憶。乃至形影不離也。若眾
生心。乃至自得心開者。申釋上義。謂果心專憶佛
念佛。現前自得見佛。足見佛不離心。但因迷悟故。
成隱顯耳。既得現前即見。豈有當來不見者乎。且
去佛不遠。亦不假佛之方便。而自得心開見佛矣。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喻心近於佛。自有成佛氣分
也。香光莊嚴者。謂假念佛香光莊嚴。自巳素法身
佛也。我本因地。以念佛證無生忍。指因行言。今於
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者。指果德言。乃因果一
如也。都攝六根者。謂念即意根。由意為諸根所依
故。意根念佛。則以諸根攝在一處故也。盖初念佛
時。即以生滅心。緣佛相好。及依報莊嚴眷屬等。一
一樂事。專住一境。心無間斷。見佛依正二報。如對
明鏡。周眸一覽。無非妙境。然後觀此所見佛相妙
境。俱屬虗妄。本無自性。唯念所現。復觀能念之心。
[005-0081c]
自何而有。遂此不見一法。畢竟空寂。以心不見心
故。無相可得。是則能所俱寂。本來無念。離念相巳。
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如。即證平等法身。由
念相好。證法身佛。盖生即無生也。然我既證法身。
眾生法身。與我無二。且無二之性。互相關涉。故念
佛者。我皆攝入也。修行者。能知此等法門。自不以
參禪者為高利。念佛者。為卑鈍矣。】
楞嚴經講錄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