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6 楞嚴經直解-明-廣莫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十
明古杭雲棲寺後學沙門 廣莫 直解
[瀔-禾+米]水優婆塞 李雲龍 校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這一節經世尊四示行陰十事此先明行陰分齊
及行盡相令人得正始可防邪也阿難下結牒想
陰盡相生起下文是人指前修想陰之人平常即
平日尋常也醒時為想睡時成夢夢由想所成故
以想陰盡故夢想銷滅也窹與𥧌時其心常一而
不亂故覺明下十二句明想盡功効覺明是本覺
妙明之心以浮想盡故覺明心上纔得虗靜然其
想未盡時覺明之心為想所陰則實而不虗動而
[010-0870b]
不靜今想盡故得虗靜也猶如晴空一句約喻以
顯覺明虗靜之意謂想未盡時覺明之空則陰而
不晴雖空體不動而昏暗未明今由想盡如晴空
相似空喻覺體晴喻於明無復下二句釋上虗靜
意想為麤重葢想之性發於知見而其相現於六
塵即彼六塵緣影分別計度為之影事今想銷滅
故云無復云云也觀諸下謂內六想既盡則外之
大地山河及六塵之境雖現在前內無所取如鏡
鑒明相似明即是像鑒即照也謂像來鏡無所黏
像去鏡無蹤跡但虗受照應而巳想盡之心亦然
了罔下二句了罔即是了無文之巧也陳是陳宿
謂了無陳宿之習故下句即云唯一精真唯一對
上了無即是聯句耳精真二字猶未實是精真但
以浮動亂想盡故暫許精真以行陰未破故也故
下云生死根元從此披露意可知矣生死根元指
行陰說凡一切生死皆從行陰起故故以行陰為
生死之根元也元即是本今想陰盡行陰始得披
露見諸下指十二類生俱從行陰生起殫盡也謂
畢盡十二類通指行陰為同生之基言未通各命
由緒者各命由緒指識性說謂識性為十二類之
受命由緒葢以識性傳諸命故今行陰未破故未
通其受命之識但見同生基耳言行陰者法界次
第云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作世界
果故陰覆覺明故名行陰猶如下約喻以明行陰
[010-0870c]
之相野馬是空中陽𦦨遊氣熠音亦是隱微光𦦨
長水疏作閃爍之光既稱閃爍則熾盛矣不名幽
清經文明言幽隱妄想又云幽清又云清擾皆是
隱微之相如何說得閃爍葢熠熠如暗夜之燐乍
明乍滅隱微幽遠之狀名熠熠也以譬行陰微細
之意清擾是法指行陰說野馬是喻喻行陰幽隱
流動之貌以清細生滅擾動覺明真體故云清擾
然此行陰為浮塵根的究竟樞穴謂外之六根見
聞覺知多從內之行陰樞紐上起故云究竟樞穴
長水疏云門簨曰樞門臼曰穴以譬行陰為六根
的開合轉要也此則下結明行陰分齊區是疆界
宇是陰義若此下明行陰盡相元性指行陰為生
死根元故稱元性元澄指識陰說第八賴耶識體
澄湛不動為轉識之本故稱元澄元習即行陰遷
流之習以行陰為諸習氣之本故稱元習初句牒
上熠熠清擾之句明盡相也謂生死根元之性若
進入識性元澄之中則湛入合湛與識性合而為
一行盡識澄如波瀾滅俱化為澄水矣波瀾滅喻
行陰盡化為澄水喻行陰流動即轉識瀑流入乎
湛性離水無波波即是水故云化為澄水轉行陰
而為識性亦復如是名行下一句正結行陰盡也
行盡超眾生濁者謂十二類生俱以行陰為本今
行陰盡超眾生濁可知矣觀其下明行陰所起之
由以幽清之擾微細隱密乃以幽隱妄想為行陰
[010-0871a]
之本。】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這一節經承前正明行陰十事此示初相也是得
正知等者是此也正知即正徧知前想陰中未稱
正知者何謂也良以想陰浮動麤重與外邪相應
故未稱正今想陰盡覺明虗靜其心內正外邪逈
隔方稱正知奢摩亦兼三義舉一即三通途可知
今行陰中善男子凝然明白所有正知之心其功
既深外之十類天魔本所不見故不得其便十類
者指前想中所擾皆天魔之黨也大抵行陰幽清
定心與內正智相應外魔隔絕而今十事皆由自
心顛倒解起乃名心魔非外入者故云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也夫此行者既離外魔方得內研窮生
類之本即行陰也即於本類生生之元披露其相
者觀彼生元露處本自幽隱清細徧圓擾動而此
圓擾之性為萬動之元也於圓下正示倒見之由
於此圓擾動元中起計度者佛斷云此人墜入二
無因論二無因者謂本末無因也上句總標一者
下別釋先明本無因義本無因者指行陰初起處
為萬類之本以八萬劫外冥無所見故計本無因
也何以下徵釋謂此人既得行陰生生機紐全破
能乘眼根八百功德觀過去八萬劫良以眼根業
用由行陰所成故依眼根業用而見多劫也業流
灣環者業即行陰以行陰遷流名為業流灣是旋
[010-0871b]
轉義環是循環義謂隨業流之循環輪轉也故下
句云死此生彼即是流轉灣環之意秪見眾生輪
迴其處者指本無因計度之意謂彼計者秪見十
二眾生輪迴於八萬劫中而八萬劫外冥無所觀
故便作此解此等下正明本無因謂諸眾生本無
而有故稱本無因也由計本無則亡却正徧知性
墮落外道邪見中惑正菩提二者下次明末無因
義初句標計何以下徵釋佛謂此人於生法上既
見根本見其本無而有則知其末亦無因而自然
成者因知人自生人鳥自生鳥等自然而成無有
能作之者八萬劫來曾無改移謂盡此形後未來
際劫亦復然耳不見菩提者亦由八萬劫外無物
可見則菩提亦無也菩提本體既無安有成菩提
事可得若出世菩提本末既無則知世間一切有
為事法亦復無矣當知下結其所計謂知今日一
切物象之末皆本於無因也今日字對八萬劫看
以八萬劫前為本今日為末皆本無因句中本字
非本末之本謂諸物象本於無因句法巧置會意
可了由此下結示計末者之誤是則下總結依行
陰立第一外道二無因論名。】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二相也阿難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幽清動
元亦如前說前云圓擾今云常擾者前以橫徧為
[010-0871c]
圓圓即徧故今以竪窮為常從八萬劫來至今日
以極未來不斷故今圓與常雙舉者兼竪橫說常
亦徧故今此計常有四種不同難四不同而所計
皆徧常論也是人下一句總標四數一者下別釋
常義一約心境計常謂窮心境二處無因依此心
境無因而修乘其修力能知二萬劫中雖諸心境
本無而有而彼十方眾生自生自滅循環不斷從
二萬劫來不曾散失計為常者此以相續為常也
二約四大計常謂四大本性雖周流六道性無遷
改故計為常依此常性而修乘其修力觀四大本
故知四萬劫事眾生世界由四大所造故雖生滅
其體常恒不散故作常論三約八識計常謂六是
依根之識末那是第七識執受是第八識以第八
識執受有根身及無始善惡種子故稱執受心意
識者心是第八識以其集起名心故意是第七以
其恒審思量所思即意故識是前六識識所識故
此心意識本起元由識性常恒依此常性而修乘
其八識修力能知八萬劫中事八萬劫來所有眾
生循環生死不曾散失故計八識性常四約行陰
計常謂此人想陰元本既盡則其行陰生理微細
幽清是人心麤不見細相以想陰浮動麤相盡故
故云生理更無流止運轉又牒想心生滅永盡誤
計行陰生理細相為不生滅故計為常由此下總
結四常之誤是則下結依行陰立第二圓常論名。】
[010-0872a]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三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自下正明今計自他者此人依自他起
計有四種不同皆顛倒見妄取一常一無常以常
為自無常為他此為總標一者下別釋一以神我
眾生起自他見佛謂此人觀自妙心徧十方界此
心湛然故其究竟以為神我然其誤認第八識性
為之湛然妙心以其至細而不可見以不可見則
不可測故謂之神我以神我對眾生論常無常我
不動故名之為常而諸眾生在神我心中自生自
死名為無常二者下次於外境論常無常此人不
觀心而觀境是捨內而取外其以外境壞不壞計
常無常者葢以萬物有相者為壞計為無常以虗
空無相是不可壞計以為常以其不觀心而觀境
故三者下又次以身心別觀論常無常別觀者別
對總說上文總觀外境今則單約自巳身心而觀
故稱為別我心精細如塵者識論云外道執我體
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今文如塵
細且密者與彼義同流轉無改者同彼潛轉作事
性恒常故十方指六道說以六道徧十方故意謂
我心流轉六道而性未甞改故下云能令此身即
生即滅以生滅而顯常也其不下結明常不常義
四者下又次約色等三陰與行陰論常無常謂此
[010-0872b]
人知想陰盡行陰流而行陰流不斷故名常色等
三陰巳滅名無常由此下總結四計之誤是則下
結依行陰立第三自他論名。】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四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分下正明今計分位者溫陵解云分位
有四謂三際分位見聞分位彼我分位生滅分位
入文可見有邊句是略語應云四有邊無邊論謂
能見邊表名為有邊不見邊表名為無邊此為總
標一者下別釋釋中先釋三際生元者即是行陰
生生之元也從八萬劫來業流灣環無有盡時故
云流用不息也謂過去巳滅未來未至各見邊表
故云有邊相續心即是現在意以現在相續久住
故稱無邊此約一期前後論三際而不知一期之
間念念遷謝何有現在故云現在不住安得無邊
之稱二者下次釋見聞分位文可解三者下三釋
彼我分位謂此人計自神我徧知一切故得無邊
之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者謂神我為能知一切
人為所知以彼所知人現我能知中彼但為我所
知曾不知彼有能知之性何以故若有知性則應
現我知中以彼無能知性故但名有邊不得稱為
無邊夫知性無體如何現汝知中汝知亦不能現
彼知中亦應稱為有邊安得無邊之性四者下四
[010-0872c]
釋生滅分位謂此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多故心
路籌度亦多謂一切眾生各各一身之中計其咸
皆半生半滅以身心增長處名生如由少而壯由
壯而老等是也剎那遷謝名滅生滅各得半故故
云半生半滅又約依報世界一切所有亦為半有
邊半無邊葢有相處名有邊無相處名無邊以正
報論生滅依報論有邊無邊有邊無邊義攝生滅
而生滅亦攝有邊無邊文互顯也又依報約分段
說故稱有邊無邊身心約遷謝說故稱生滅吳興
解云此計行陰滅處為空空故無邊以心籌度便
見有生生故有邊世界所有義亦如是由此下總
結四有邊論皆訛計也是則下結依行陰立第四
有邊論名。】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五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知下正明今計知見者謂於定中窮研
生類之本即於所知見中起計度故知謂知一切
心法見謂見一切色法長水疏云言不死者毗婆
沙論說外道計天常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生
彼天若實不知而輙答者恐成矯亂故有問時答
言秘密不應皆說或不定答佛法呵云此真矯亂
若按本文互互有互互無處用心別見無定酬答
則以不決名為不死不死言其意活而不決故由
[010-0873a]
是或答有或答無或答亦有亦無等即是不決而
矯亂其語故云不死矯亂虗妄之論也矯者若按
說文謂箭幹本直而拗直為曲曰矯故字從矢又
按魯論是矯強意強亦拗曲之謂從顛倒心起也
此總標一者下別釋初中有四對變化元者謂萬
化本元即行陰也以行為萬化之本故見遷下是
變恒一對變是遷變恒是恒常以行陰念念遷流
以前念滅處為變後念續起為恒見所下是生滅
一對謂見所見相處為生不見能見之處為滅相
續下是增減一對謂相續因性不斷為增正相續
中間前念滅故引起後念令生前後開闢相離處
為減各各下是有無一對謂後念生處為有前念
滅處為無各各者謂前之又前後之又後以一一
念中有前後故指後後生處說各各也互互即各
各交互有無生滅等也指前前亡處說互互也以
理下二句總申上四對謂以四對之理都觀用心
各別見故有求下正明矯亂答意文中矯亂答辭
可解但陳四對語略了變恒一對意攝在生滅中
故以變恒即生滅意故於一下四句正結矯亂意
二者下佛謂此人但觀行陰念念無處得證得證
者謂其證得無的道理故人來問即以所證答之
除無之外辭窮而無說矣三者下謂此人但觀行
陰念念有處得證得證者謂證得有的道理故人
來問即以所證答之不答有而答是者是即有義
[010-0873b]
以有故是若無則非矣除是之外亦辭窮而無說
矣四者下謂此人以行陰起滅處有無俱見而其
有境無境界畔枝分其境既枝心亦隨亂為有無
之境亂故故人來問隨自所見答之故云亦有即
是亦無葢計無能生有故云有即無也亦無不是
亦有者外道計無直是無不會即有之無故云亦
無不是亦有然其計意以有可使為無而無不可
以為有於一切時處皆矯亂其說不容人之窮詰
也由此下總結四亂之誤是則下結依行陰立第
五矯亂不死論名徧計是三性中徧計所執性謂
周徧計度以彼彼妄想徧計彼彼性故見成唯識
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六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無下正明今計無盡流者謂行陰生滅
從八萬劫來遷流無盡故此人即於無盡流中生
計度者佛記當墜外道死後有相類中其所發心
是顛倒見故或自下出其顛倒死後有相之由一
中固身者計自色陰之身即是我故我外無色色
即我故二中或見我心圓滿徧含國土故計我能
有色色由我生故三中前緣者即是外所緣色塵
謂外緣色等隨我迴轉隨我迴轉者謂隨我心升
沉三有輪迴六道也故計色屬我有上計我能生
[010-0873c]
色今計色為我之所緣四中云我依行陰相續則
計我在色中皆計下總指四人之計多為死後有
相意謂色身雖死而我猶在色隨我轉故稱有相
一色陰如此則受想行三陰皆然如是循環者謂
以我隨四陰循環則成四四十六相也長水疏設
問云前三陰巳盡今唯行識二陰何得更執前三
又不言識耶答前之三陰觀中雖破但約觀法增
勝不被陰迷善巧安忍不生過患豈可多無謂之
破耶今觀行陰依止前三遷流相續故執三也不
言識者行陰覆故由是通前而不言識也從此下
總明所計過咎從此二字正牒四我計以計我故
或執煩惱與菩提不相妨礙並行而不悖故云各
不相觸或字是不定之辭或計或不計故然詳計
意執為我常煩惱由我而起我相既有煩惱亦隨
有故煩惱是染菩提是淨染不礙淨故云並驅此
是計常外道見也由此下總結四我之誤是則下
結依行陰真第六死後有相論名。】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這一節經通前行陰十事此明第七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先下正明今計佛謂此人定中於先所
除色等三陰中計以為無當墜外道死後無相類
中其所發心是顛倒見故見其下出其顛倒計無
之由謂彼計色滅故則身形無所依因矣又觀想
[010-0874a]
滅則心無所繫著矣又知受滅則內不領納其心
無復連綴矣綴是連持不斷之意然則三陰體性
銷散則今縱有行陰生理獨存而前三所依陰性
既無則汝行陰無託與艸木無知同矣則知現生
之質假色以成色既滅矣現猶叵得況其死後更
有諸相耶以因校果必知無相因之之字作此字
看易明如是下二句總指色等四陰謂現生因不
可得死後果亦何有約四陰因果說故成八無相
也從此下總明計無過咎從此二字牒上八無相
意謂從此八無相故或計出世涅槃因果一切皆
空出世既空世間亦爾徒然有其名字名下之實
不可得故究竟皆斷滅故此是斷見外道計也由
此下總結計無之誤是則下結依行陰立第七八
無相論名指五陰結者上文但約前四陰說以前
例後識亦無故。】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八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行下正明今計行存者謂前三陰既亡
行陰獨存故此人不但觀於行存之有又兼觀前
三之無文中但言受想略乎色陰準下句可知雙
計有無者謂自以有無相破故稱俱非相字讀平
聲以行陰之有破彼前三之無又以前三之無破
此行陰之有故云自體相破以相破故有無俱非
[010-0874b]
此人計四句中非有非無句也故墜死後俱非起
顛倒論色受下正明俱非之意請以前色等三陰
初見似有後見却無言其巳滅故云見有非有今
觀行陰遷流之內初念未起是無後念既生是有
故云觀無不無此為有無相破之意也如是下總
以前四陰循環相破窮徹四陰界畔以明八俱非
相隨於四陰中或有或無觸著一緣皆計死後亦
有相亦無相也然此人大約於四句中初計亦有
亦無句後又發悟故復計為非有非無句上文預
明俱非據他悟時說故又計下正指後悟生計也
謂其又觀行陰念念遷訛即於遷訛處重發通徹
悟門即悟有無俱不可得故計有無俱非也虗實
失措者虗是無實是有觀無不無則於無中失措
指行陰說也見有非有則於有中失措指前三陰
說也有無之間亡其措心故云虗實失措上文計
死後有相無相是雙亦令悟有無不可得是雙非
矣由此下總結雙計之誤後際昏瞢者後際指死
後說以死後有無不可辯故云昏瞢無可道的道
字是言說也以昏瞢無可言說故是則下結依行
陰立第八死後俱非論名五陰如前說。】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九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後下正明今計後後無者謂此人觀行
[010-0874c]
陰念念滅畢竟是無念初起是有後滅是無念念
皆然故云後後無也於無生計故墜七處斷滅類
中起顛倒論也七處滅者孤山解云欲界開人及
天色界開四禪無色界合為一共計此七處為斷
滅也或計下正出七處滅相身滅是人身滅也欲
滅是欲界天滅也苦滅是初禪二禪滅也彼二天
中下界苦麤障滅故極樂滅是三禪彼天證寂滅
樂樂無過此故名極樂以樂非常住久必壞生故
云滅也極捨滅是第四禪及四無色苦樂俱捨故
四無色名空空與捨同三界有為之捨此天為極
又名不動不動即極捨意也此計以捨為滅故稱
極捨滅如是下總指此上七處循環窮究畢竟滅
故現前滅者指因滅也滅巳無復生者指果滅也
由此下總結七滅之誤文可解前云俱非則在兩
楹之間今云斷滅則全計於無過甚於前是則下
結依行陰立第九七斷滅論名。】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這一節經承前行陰十事此明第十相也又三下
如前說窮生下正明定中起計度者觀彼一句亦
如前說於後下正明今計後後有者此人觀行陰
念念生處畢竟是有以念念生無盡故故云後後
有此後後當作前前何者前文觀後後無是念將
滅為後念初起為前今觀有是念初起時故應云
前前有大抵筆受者隨前語勢便故誤稱後後實
[010-0875a]
以前前為然會意可得於有生計故墜五涅槃論
也彼計五處安隱以安隱為涅槃故或以下正出
五處安隱之相一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者天台釋
禪中云欲界有二定一名欲界定二名未到定此
二定中心目圓明依此圓明定境為安隱處故葢
謂散則為邪定則為正轉彼五欲昏動依此二定
圓明故稱正轉依也故長水疏云因修觀行發欲
界未至定於觀心中見圓明相云云也二或以初
禪為涅槃以其離下界苦麤障故欣此天中淨妙
離初離欲染此天性無憂故計為安隱涅槃處也
三或以二禪中心無初禪覺觀之苦故計為安隱
處也四或以三禪中得徧身樂隨順極樂不相離
故悅存於內樂徧於外約內而言故云極悅以此
計為安隱處也五或以四禪中苦樂二二以捨心
不動故妄認不受輪迴生滅計為安隱處也迷有
下二句佛總斷上五處之迷皆是有漏天報迷此
有漏之天作無為涅槃之解故計五處安隱為汝
勝淨涅槃之依如此五處循環究竟作安隱處迷
之甚過之深矣由此下總結五依之誤是則下結
依行陰立第十五涅槃論名言現涅槃者謂此五
處現生安隱作涅槃故。】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總標行陰十事以誡行者莫
自誤而防修入證也如是下正結前義禪那及用
[010-0875b]
心交互等皆如前說前陰結文謂禪那現境現境
者是外現魔境也今文結謂禪那狂解狂解者發
於內心顛倒見故非正定正知故稱狂解因知內
外迢然功漸深入矣又前陰謂故現斯事事指外
魔事說今稱故現斯悟悟者簡非外事由內心狂
解悟亦非正從內說故以迷為解者迷指十事說
謂此所計十事本皆是迷妄以稱解言心魔者以
心見顛倒即是魔故深孽者孽是妖孽即魔孽也
開覺真義者屬是開悟謂開佛真覺義故枝岐者
枝是駢枝岐是多岐駢枝則害性多岐則亡羊心
祈者祈是祈求心生希冀預求果得即是待悟之
心為修禪之大病也標指者約喻說如標月之指
喻以言教為標指義理為月也餘可解。】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這一節經世尊五示識陰十事此先明識陰分齊
及識盡相令人得正始可防邪也阿難下結牒行
陰盡相生起下文彼善男子者即指前文修行陰
之人行陰盡下正牒前義諸世間等者諸世間指
十二生類說性字即行陰體性葢十二類由行陰
生起故指行陰為世間性也幽清至生機如前說
倐然隳裂一句正明行盡之相倐是倐忽隳是隳
滅裂是裂開謂彼行陰生機心與境倐忽隳滅裂
開而盡之矣沉細至懸絕句以明行陰業因盡相
綱紐約喻說綱是網口繩網若無綱網不得張紐
[010-0875c]
是紐結以喻行陰生滅的業因凡一切生死輪迴
皆從行陰業因上發此行陰業因深沉微細故云
沉細綱紐梵語補特伽羅譯云數取趣數音朔趣
是五趣謂數數取生死報故酬業深脉者酬是酬
償業是因數取趣是果以數取趣果酬償宿生業
因脉字亦約喻說如人身中一脉連持全體以喻
行陰為一切生死趣果酬業之深脉也今行陰一
脉既斷則諸生死此感彼應之召而懸絕矣句法
當以同分生機倐然隳裂此一句連讀沉細至懸
絕四句連讀義自明白於涅下正明識陰分齊文
中法喻雙舉故稱涅槃天涅槃是法天是喻下句
明字是喻悟字是法謂識陰隣乎涅槃茲將悟矣
如天將明的時節曉鷄後鳴如俗諺謂鷄三唱時
東方發白故云瞻顧東方巳有精色精色即曙色
啟明之相謂涅槃第一義天之色將暎於識陰後
際矣六根下明行盡識現之相以內外懸絕故得
六根虗靜無馳逸也內外湛明者內是第八識外
是六轉識以六根動時似有內外今湛入合湛合
而為一本始是一妄分為六今外湛即是內湛似
乎有入而入無所入也行者因行盡識現故能深
達十方十二類受命元由受命元由者謂十二類
皆由識陰而受其命元由即是本因識陰是也前
行陰初文云各命由緒即是今文受命元由也行
者能觀受命元由執持本識不令酬業則諸類不
[010-0876a]
召矣召是應義謂不應其業所感故於十方界獲
其同者謂於徧界十二類中得證其同同指識也
皆以此識而受命故精色不沉者謂識陰既現而
其精微色性顯露故云不沉不沉則其幽隱秘密
之性皆發現矣此則下一句結明識陰分齊區是
疆界即分齊義宇是覆陰義若於下正明識陰盡
相群召即是上文諸類不召意今謂諸類皆應故
云群召而於群召所獲同中若能銷磨六根門戶
則能合開成就合開成就者合是合六為一開是
開一成六謂能銷磨六門故得合開自在一六無
礙名成就也見聞通隣者謂六根見聞覺知通達
隣比句中略了覺知二字通隣即互用意也故下
句成上意云互用清淨以互用無礙故名清淨十
方下顯依正明淨義十方界是依身心是正如吠
瑠璃內外明徹以譬依正明徹無礙此顯識陰盡
相也識盡超命濁者謂識為受命之本良以識息
煖三依持為命闕一則死故云命濁今乃得盡其
同故超命濁觀其下明識陰之由以罔象虗無妄
想為識陰之本所由者即指本說罔象虗無者罔
象是乍有乍無似真非真精細微密難以有無辯
故名罔象虗無是恍恍惚惚之義隣於覺明無質
礙之跡甚深微細與罔象義通故連稱罔象虗無
妄想。】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010-0876b]


【這一節經承前正明識陰十事此示初相也是善
男子即指前修行陰之人牒前行盡生起下文於
識下正明今義識還元者謂從色陰至此還於識
性本元之處故稱圓元巳滅生滅者凡諸轉識生
滅皆屬行陰今行陰盡故生滅巳滅然此但云麤
相生滅盡耳若其流注生滅甚深微細猶未云盡
何以故下經云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
急不見非謂無流此可知矣故於大寂滅理中精
妙猶未圓也此寂滅理即前涅槃天是也能令下
承上識盡意說謂雖寂滅未圓識既還元能令巳
身六根所隔合開成就則與十二類所具覺性相
通此六根見聞覺知之性融通[淴-心+口]合以能證入圓
融識性本元由處故也若於下正明識陰定中生
勝解者葢解有邪正若正解則不妨於定乘解證
理所謂中中流入登涅槃天功由於解若誤生邪
解則墮外道見難免十事之咎故今所明皆示其
邪墮耳然此行者若於所歸識元性中立真常因
者則墮因所因執而此識元對前根塵之妄暫許
為真此真實非真也如第五經偈曰真非真恐迷
正謂此也常對前生滅暫許為常此常實非常也
何以故流注未盡故因非真因也若於此暫許真
常之處誤立真常因則墮外道計矣因所因執者
謂此識性本非常因而妄計所常為因得非謬乎
此句是佛判語下皆倣此梵語娑毗迦羅譯云黃
[010-0876c]
頭黃髮外道之名也彼計冥諦為所歸真因謂一
切法多因冥諦生故冥諦者外道計二十五諦以
冥諦為因故他觀八萬劫前冥然無知冥是晦冥
諦實是冥故云冥諦八萬劫後一切諸法俱從此
生故計為因也今此行者所執同彼計故誤墮其
類成其伴侶是故迷佛正覺亡失佛之知見矣是
名下結第一外道名所得心者即立所計因心以
成所歸真果却違遠佛之圓通背大涅槃向外道
種以涅槃喻城者謂大涅槃中集諸功德法財如
世城中集諸所有故喻如城前以天為喻者譬涅
槃體也城譬涅槃德也又前經云海喻涅槃之秘
藏且大也各有妙義存焉故取喻不定。】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二相也窮諸下
如前說若於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若於所歸識
性覽為我之自體則觀盡空界中所有十二類生
皆計由我身中流出生此勝解則墮能非能執能
非能者佛判此計本非能生妄執為能也摩醯首
羅具此執故梵語摩醯首羅譯云大自在色究竟
天主此天計為能生諸法一切眾生從巳出故為
大千界主故云現無邊身今此行者計與彼同成
其徒黨迷佛下如前說是名下結第二外道名生
大慢天者謂摩醯首羅執我能生一切眾生從我
生故起大我慢我心徧含十方圓具一切行者計
[010-0877a]
同故生彼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三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若於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若於所歸識
性執為實有所歸依相不能觀空實為顛倒以執
實有所歸故自疑巳之身心從彼識性流出前計
覧彼識性為我自體今計不覧為我而反疑我身
從彼流出則以識性為外境矣又不但我身從彼
流出十方虗空咸其生起而依空所有世界亦從
他生以計彼能生我即於都起所宣流識性之地
作為真常之身執此以為無生滅解也都起二字
即承上句生人生界之意都從彼起故在生下佛
判其迷謂其在生滅中不知生滅早計為常以其
不知識性微細流注生滅故計為常既迷生滅亦
不識常住兩頭皆迷不䇿勝進安住於此沉迷之
中以迷為解是人則墮常非常執常非常者佛之
判語謂其本非常住而妄執為常也此計出於大
自在天計與彼同成其徒黨今計與前計同出大
自在天而兩出其相者前後計不同故佛意雙標
從天之計者指示行人墮執一計即成其黨特令
慎之故爾迷佛下如前說是名下結第三外道名
倒圓者倒是顛倒計生滅為常常即圓義故稱倒
圓若生此解即生彼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010-0877b]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四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若於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若於識性所
知上解彼知性徧圓因此徧圓之知遂立徧圓異
解解謂知既徧圓則十方草木皆知所徧處應稱
有情有情即是有知若謂草木無知則知性不徧
圓矣以知徧故草木皆有知也草木有知則與人
無異草木死而為人人死還成草木一切皆知萬
物無所簡擇若行者生此見解則墮知無知執婆
吒霰尼是其類也婆吒霰尼二外道名梵語婆吒
或云䟦闍譯云避初為牧童曾為毗舍離王所蹋
父母教令迴避因此立名霰尼譯云有軍未詳名
義見善見律及涅槃經中執一切覺者覺即是知
行者解同即成其黨迷佛下如前說是名下結第
四外道名圓知心即上所計以此心為因成虗謬
果言其因果俱謬也以非知計知名倒知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五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若於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若於識性圓
融互用之中巳得隨順其妙此為幸矣於此不可
生計若生計者即墮群邪便於下正明邪計圓化
者謂此識性本自圓滿以能變化萬物故稱圓化
而此行者既明圓化之理便於此中生諸邪解求
火下出邪計相妄崇化性求火之光明水之清淨
風之周流地之成就塵指地說麤為大地細為微
[010-0877c]
塵眾塵合併即為大地潤文之巧故不言地而言
塵也成就者謂萬物皆生於地故云成就群塵者
即指四大四大皆屬塵故謂彼所崇計此四大之
德發明作為本崇之因建立常住之解則墮生無
生執諸迦葉等是其類也迦葉兄弟三人及同此
姓者皆崇四大故稱曰諸迦葉婆羅門譯語見前
生無生者佛之判語謂四大非常實不能生常住
妙果妄冀能生也勤心役身者內忘其勞也事火
崇水者外從其物也迷心從物之言正謂此迷佛
下如前說是名下結第五外道名妄計外崇忘却
本覺得非倒乎事火崇水等是妄求之因冀出生
死是妄冀之果顛化者顛即是倒本非化而妄為
化故稱倒化。】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六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若於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若於識性圓
明境上計此圓明體中本自虗寂無法可得是故
非滅群化非乃破義妄計圓明本虗何有群化撥
群化而務虗寂故云非滅群化以此永滅為所歸
依理成斷滅見作此解者則墮歸無歸執歸無歸
者佛之判語謂本非真歸妄計為歸無想天中計
空性者是其類也舜若多譯云空空即斷滅故成
其黨迷佛下如前說是名下結第六外道名圓虗
無心者謂圓究虗無為其因心虗無即斷滅義因
[010-0878a]
既虗無果亦空亡作此解故生斷滅種中。】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這一節經承上識陰十事此明第七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若於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若於識性圓
常義中因常生解執一切常故妄固色身求為常
住以此色身同於識性圓常長生於世不令傾逝
生此解者則墮貪非貪執貪非貪者佛之判語謂
此幻身非常不應生貪妄計固常而生貪著故云
貪非貪也諸阿斯仙是其類也阿斯陀譯云無比
又云長壽於世壽中長無化故迷佛下如前說是
名下結第七外道名執命元者以識息煖三連持
為命此三法中識為元本如前所謂受命元由是
也建立妄固之因乃趣長勞之果果稱長勞者謂
久戀塵勞為究竟果故妄延者如古語云饒君八
萬劫終自落空亡得非妄延乎。】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八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觀命下正明今計觀命互通者此人於識
陰定中觀察識性為命元本互通十二生類則彼
此交互相通故云互通溫陵解云互通三際非也
若指三際云何互通過去巳滅未來未至命但約
現在連持色身為命命則不能通於過去過去命
巳滅矣如何得互通耶前文明說十二受命元由
巳獲其同同字即互通意也今此行者因觀命元
[010-0878b]
意謂識陰若盡我命亦盡誰證真常恐識銷盡却
自留戀塵勞故令識陰不盡便於識性本際現起
蓮華宮殿言其莊嚴勝麗躭五欲之境又復廣化
七寶珍財多增寶媛寶媛者美妙女色也放縱恣
肆娛樂其心作此見解則墮真無真執真無真者
佛之判語謂其本非真而妄計為真故云真無真
吒枳迦羅是其類也吒枳迦羅按第四經云斫迦
羅譯云輪山今云吒枳迦羅梵音楚夏依此山修
仙故以名焉迷佛下如前說是名下結第八外道
名邪思熾塵者如上所明皆邪魔之思以為因心
建立熾然塵勞以為果實如此行解即天魔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九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於命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於識性命元
明相之中分別受命善惡精麤疏決業行因果真
偽意以有漏業行所感為麤為偽無漏業行所感
為精為真作如是因酬如是果此人唯求因果感
應為其本行正是知苦斷集等是因果感應之意
也若求此為因則樊然誵亂背却第一義清淨寂
滅之道所謂下出其分別疏決之相苦是現在苦
果集是過去業因從浩劫積集故稱為集滅是滅
上苦集得證涅槃故稱為滅道是道行三十七品
助道行是也是為小乘四諦法相得居滅諦其心
即休更不前進行者生此勝解則墮定性聲聞及
[010-0878c]
諸無想天中無聞比丘增上慢人之類成其伴侶
定性及無聞增上慢等義見前解迷佛下如前說
是名下結第九行者之名圓精行心等者謂其圓
窮精麤真偽以為因心趣進小乘枯寂之果纏空
者謂小乘人纏綿偏空種類故。】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這一節經承前識陰十事此明第十相也又善下
如前說若於下正明今計謂此行者若於識性圓
融清淨覺明之地開發研究深妙理趣即於此中
立涅槃道而不前進然此清淨覺明即是識性後
際偏真但空之覺殊非第一義諦之覺明也良以
寂滅未圓之理便立涅槃作此解者則墮定性辟
支類中辟支應加佛字譯云緣覺又云獨覺躭於
定中不起化他之行故名定性成此伴侶於道未
盡又前文判有因所因貪無貪等語今此二定性
中不言者良以定性但躭淺近不迴大道是正非
邪故無此言如前八事皆屬邪解是故佛判其謬
耳迷佛下如前說是名下結第十行者名圓覺[淴-心+口]
心者謂此行者圓窮覺明[淴-心+口]合真理以為因心則
成湛然覺明之小果耳不化圓者不化即是定性
之意不起化他但圓自行定心故云不化圓也。


或問識性盡處即通佛覺然則修識陰功高出三
界入菩薩乘矣云何文中前八事猶屬界內之辯
此云何通答曰若據唯識論不動地前纔捨藏金
[010-0879a]
剛道後異熟空意誠如所問然今所明乃是識陰
將破未破時事且此識義通前後故所以他經論
云以非非想定小乘認第八識為涅槃外道計為
神我今經前八事中猶未及非非想定者故但明
其於識性上起諸邪解即墮外道計中今後二事
猶屬出世二乘躭此識性後際淺近而止此總在
分別我法二執邊辯破邪謬若登初住去破俱生
我法二執處則無此等異見矣是故今文但止二
定性者深有以也然前有六根互用之說雖屬菩
薩相似解發位在信地而斷惑與二乘同是故文
中不及菩薩之言會意可得也又此五陰次第盡
者是佛敷陳展演故次第如此以被三根若夫圓
根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豈拘此哉故知行布
雖詳而圓融隨入也所謂譬如大海不讓小流此
之謂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塗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這一節經世尊總結識陰十事以誡行者莫自誤
而防修入證也如是下正結前義中塗成狂者如
前所明十事皆未盡識際中塗發諸狂解各各依
自所惑於未足為足也皆是下如前說故生斯位
位字按前行陰結中謂故生斯悟前云悟者指能
悟邊說今云位者指所證位說前後互通耳然此
證位即彼十事妄證之位非真位也眾生下如前
說各以所愛等者謂前十事中人各以自所愛境
[010-0879b]
先時修習迷心執迷為解而自休息各將自息之
處為所歸安寧之地各各自言滿足無上菩提是
為大妄語成受魔福盡終墮無間外邪指前七事
魔指第八事最後二定性人躭禪定樂不成增進
簡非墮落故別結示也汝等下佛勑阿難輩留願
入末法中傳教斯旨令人深防持正方堪入證也
見魔者前行陰中名為心魔從顛倒心起故今由
生滅心亡唯存見解見既成邪即以見解為魔大
抵識陰中解校前似深也入佛知見者前十事中
各執外道二乘知見亡失佛之知見今教返邪歸
正則入佛知見矣。】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這一節經承前總結以示佛佛乘此法門從始洎
終究竟圓極而歸無所得之地也如是法門者指
前所說有二意若遠指則全經是巳若近指則五
陰是巳佛謂此法門者不唯釋尊自所能修從前
過去恒沙諸佛皆乘此法得證菩提也如第五經
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之謂也識陰下承
上總示始終位次名義謂識陰若盡則得諸根互
用互用是十信位此舉其始也金剛乾慧是等覺
後心此舉其終也圓明下四句約喻顯法上二句
是法下二句是喻圓明精心是究竟果覺顯現於
識陰盡處根互用中故云於中發化於中字正指
互用中也如淨瑠璃喻互用心寶月喻圓明心合
[010-0879c]
法如上可知此總舉一始一終略示而巳下復從
始洎終次第陳列諸位故云如是乃超云云也菩
薩所行金剛十地者此金剛字喻十地觀智如前經
云此十地者皆以金剛十種深喻觀察如幻取喻
觀智堅固之意也入於下結示究竟佛果妙覺義
也妙莊嚴海者法喻雙顯謂此究竟圓滿菩提本
是湛然寂滅思議不及如太虗空一法叵得良以
定慧二力而莊嚴之不可莊嚴而莊嚴故稱曰妙
即五十五位不思議定慧妙力莊嚴者是也海是
喻喻此圓滿菩提如海之大且深也然又不唯深
大而巳海具十德如華嚴經說喻此妙嚴覺海具
足恒沙性德故喻如海歸無所得者謂雖具恒沙
性德有即非有是為中道第一義諦實際理地不
受一塵正是空如來藏究竟圓極為所歸依故也。】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這一節經世尊翻前五陰魔事諄諄教諭勸令深
防持正為最後垂範也此是下明此法門是過去
先佛所修所傳奢摩他中毗婆舍那等三義今闕
禪那是文略也言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此中字
有深義存焉何者奢摩翻止毗婆翻觀中字意明
止中即具觀義觀中亦具止義圓融互具異名同
體然非歷別止觀乃圓融中道故用中字學者不
可輕忽看過然又但舉止觀二法說者葢止與觀
是實義故二法和融即成三義雖云三名二義即
[010-0880a]
足故但舉二也涅槃瑜伽等經論中皆含此義學
者又不可不知此也覺明分析者覺明約觀智說
謂依定慧觀智分析諸魔以授未學也汝能諳識
等者汝指阿難及在會諸眾謂汝等親從佛教巳
能諳識心垢既淨不落邪見可知矣諸魔不出內
外二意內是陰魔如前文云心見二魔是也外是
天魔鬼神等今文陰魔云銷滅者如前文可知天
魔云摧碎者即前所謂一人發真歸元隳裂其處
是也褫魄者褫猶喪也謂喪其魂魄而迯逝也下
劣增進指二定性人說以其躭味禪定是其下劣
增進其心是前經之功也若諸下佛令阿難輩轉
教并授防護之法謂末世行者愚鈍未識正定而
師僧不解說法則行者不識邪正既不識正樂修
禪者汝必恐其同於邪外勸令一心持佛心呪而
防護之或未能誦或書或珮皆可則魔不能動此
為大慈諄諄教論為最後垂範餘文可解。】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五陰魔事重據五陰乃發三
意為問也阿難下是經家敘述之辭即從座起一
句應置聞佛示誨句下為順今辭致略倒也如佛
下方是阿難問語五陰下三句阿難據前所聞五
陰以五妄想為本故云五種虗妄為本想心也我
等下三句自述未聞之意又此下正陳三意為問
併銷是頓意次第是漸意詣何為界是問五陰界
[010-0880b]
畔為三問也惟願下結問之辭清明心目者謂佛
示我三意能令我等心目清明方堪為彼末世之
正眼也。】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這一節經世尊將酬其問且標真以明空界妄生
依妄顯示二性元無也精真下正標真體謂真覺
本來圓滿清淨一切死生塵垢俱不可留葢空如
來藏不受一塵故乃至下顯示空界妄生乃至字
接上諸垢說不能備舉超而言之謂虗空猶是妄
想所生況其他耶如第四經云由無明故變起頑
空無明即妄想也斯元下二句又會妄歸真謂此
虗空元是本覺真精之體由諸眾生瞥起妄心轉
真成妄故變頑空迷妄不息則依空堅執妄生器
界如演下引例明妄無因演若達多見第四經以
迷本頭而認鏡中之影例今迷真而逐諸妄也妄
元無因依妄生妄故有因緣自然性起因緣既妄
又迷因緣計為自然葢因緣自然二性依有為法
上起計故以虗空無為而例明之謂虗空是無為
法猶屬幻生況乎有為而非幻耶故直示云因緣
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下明妄元無謂若
人知妄所起可說妄之因緣若了妄元無方知因
緣本無所有因緣尚無何況不知因緣復推自然
者乎誠如演若迷頭妄循外影本頭不動而迷妄
豈有因哉。】
[010-0880c]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這一節經世尊結前生後正答五陰想心之問文
有五段此先明色想也初是故下結前妄因妄起
佛謂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所成以迷真故逐諸妄
耳然前五陰本想巳明今阿難欲令末世眾生易
了故重問之世尊因問重為結示汝體下正生後
文先示色陰本想汝指阿難以通一切佛謂汝之
色身先因父母慾想所生以父母交遘迭興精血
和合而成我身儒云父母遺體是也汝心下又明
中陰同業謂汝中陰時心若非是想則不能來父
母慾想中傳受汝命此句反顯因想而來是以三
想和合方成此身以明色陰從想生也如我下引
前文證佛謂如前第三經中所言虗妄之想能使
實體融化醋說懸崖是虗想口水足酸是實事豈
非虗實融通乎又如婬慾虗想能使男女二根流
液亦是虗實融通之驗也懸崖下四句重辯虗能
融實辯云懸崖是思醋物未來此二句但明虗想
汝體下二句以實體反顯謂汝現前實體若非與
懸崖醋物虗妄之想通一倫輩則汝口水足酸如
何因談醋物思崖而出耶今末句伹云醋物而不
及思崖足澀者略也是故下結明色陰本想色身
由堅固想成者如第四經堅覺寶成之意謂由堅
執之想以成色質故稱堅固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名為虗明第二妄想。」
[010-0881a]


【這一節經承前次第為答受陰本想也即此下躡
上色陰虗實融通以明受陰起想之由臨高想心
是虗真受酸澀是實此為因受生想能動色體若
細玩之互想互通何以故如上虗想能融實體若
又因受而生想則念念相續相續屬行陰然前四
陰由識了別豈非五想互通今約次第故分五別
別中須會通意方稱勝解也汝今下正明受相受
相有三違順不違不順也順則益違則損今文以
損益驅馳方顯受陰本想故不約不違不順說也
驅馳者謂以損益驅役其心故名為下結受陰本
想名虗明如前經說。】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這一節經承前次第為答想陰本想也初二句即
明融通之意念慮是虗使身動作是實身非下反
辨虗實通倫謂汝色身若不與虗念同倫則汝身
何因隨念所使念可役身信知身是想類也種種
下正明虗實融通身為念使種種取像者取者緣
愛生取取是執著之意謂內想如外像現故以五
塵美惡皆因內取故云種種取像也想心既生能
使實形取物以此驗知汝身與想念相應也窹有
多想寐成諸夢夢即想之相故想動情者想為因
情為果如慾想而生貪愛之情圓覺經云愛欲為
因愛命為果即此意也故云以想搖動妄情末句
結想陰之本。】
[010-0881b]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這一節經承前次第為答行陰本想也化理不住
者正明行陰遷化之理念念不住也運運密移者
運是遷運由念念遷運故稱運運幽隱不可見故
名為密雖不可見剎那變遷故令甲漸長髮漸生
氣漸銷容漸皺日夜相代乎前曾不覺悟言世人
迷於塵勞故也阿難下佛以化理召阿難而告一
切此字指上化理謂此念念密移之行若非是汝
云何令汝體遷可見遷者即汝又若謂必是汝之
真主真主則不去不去應當覺知今念念遷去去
則是客非主故無覺知則非汝真以上四句意明
不即不離也上二句明不離謂離汝無行行即是
汝故令體遷也不二句明不即念念遷去是客非
主故無覺不即汝矣則汝下二句牒上行陰不停
之意名為下結本想名幽隱如前經說。】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這一節經承前次第為答識陰本想并結陰為想
成也又汝下直明識性常非常體精明湛不搖者
精明是識精明元湛然不搖即第八藏識湛然不
動的所在名處也楞伽以此名為常住所謂藏識
海常住是也今文名恒常者一句牒彼楞伽密嚴
等經名此為常者先牒次破言其非常也於身下
正辯非常謂此識性即在汝身此執受身根為藏
識所依此識所遊之處不出六根見聞覺知之間
[010-0881c]
若實下二句反顯非真非真即非常故何因下正
明其妄謂此識若果是真何因汝等眾生昔年覩
奇歷多年歲思憶不及於後忽覩前奇原憶何時
何處曾見此物宛然不忘則此下結顯是妄非真
也謂此湛然不搖之中念念受彼無始善惡種子
之所熏習冥遷密運曠古通今有何籌筭言其習
妄之深非凡情可格也阿難下牒明湛性非真流
注之相甚深微細也初句正牒非真如急下四句
引喻明其流注之細葢流勢高下則奔騰可見而
其洄漩汗漫之處急勢密流望如恬靜非是無流
若非下二句反顯湛性為一切想之元本故受此
等妄習也非汝下謂此湛識由汝六根銷復塵礙
潛通以得互用開合自在此之想元方得除滅亦
是反顯之辭故云非汝等也故汝下結明根識習
幾由致謂汝現在六根見聞覺知中的串習幾微
正是此識湛然精了之性此湛了內罔象虗無微
細精想為識陰之本串習幾者串是連綿不斷之
意習是習氣幾是幾微此明六根中連綿不斷隱
密幾微精耀名串習幾也意即前經所云在眼曰
見精明元在耳曰聽精明元等即是此識精了中
發散於外者是也而其內者即是罔象虗無之本
想耳坊本圈句以中字連下則云中串習幾此訛
也通文義者自能會取罔象虗無如前經說微細
精想者此想於五想中甚深微細二乘及地前菩
[010-0882a]
薩不能了故如八識頌云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
道後異熟空故名微細精想阿難下總結五本想
成五受陰也稱五受陰者受以領納為義領納色
心諸法五陰皆然故通名曰受此答阿難五陰本
想之問竟矣前阿難正問三意此本想之言但巳
領佛先所說義今佛隨問次第而答故先明本想
次下正答三意。】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這一節經世尊正酬阿難三問也初二句總牒問
意因界者因即因性界即界畔即五陰界畔疊字
成文故因界兼舉也淺深者色陰最淺識陰最深
前前淺後後深也唯色下正明界義色與空對故
與為畔邊際即畔也觸與離是受之畔觸乃受之
因因觸生受與外境合名觸觸對離說離為受之
後際葢觸與離為受陰前後際也記與忘是想
之畔義可解滅與生是行之畔念初起是生念巳
亡為滅前前生後後滅是行之畔也湛入合湛為
識際者上湛字是前七轉識動時則昏靜時則湛
返流全一為湛入合湛下湛字是第八識自證分
體湛不搖之湛也此五下總結五陰界義五陰元
者元是本即五陰本想是也重疊生者謂識生行
行生想等故名重疊下二句明生起還滅之意生
從內發故從識起滅從外除故從色滅理則下答
頓漸二問上二句明解下二句明行謂理解則頓
[010-0882b]
如人悟理則圓滿曉了乘其所悟疑惑併銷然其
情習未除情習屬事事難頓除必次第盡此約中
下之機說耳若上上機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
斷一切斷何次第之有然說雖名頓即頓中亦具
次第也我巳下佛引第五經劫波巾結解次第以
明人空法空俱空三義次第與今義同故引證也
汝將下佛勑阿難輩轉教末世深厭自生一句文
倒置是天竺文式即自生深厭也謂令彼知五陰
虗妄則自生深厭而求出生死然知生死外有涅
槃可證則不戀三界餘文可解以上正宗五分通
前顯示巳竟下文正顯流通分也。】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大段三分此明流通分也阿
難下佛設財施之勝校量弘經一念之功此且明
財施之勝也長水疏云此文校量文雖不多意巳
周盡七寶財之勝也滿空多之勝也供微塵佛福
田之勝也文可解阿難答下佛以施功為問阿難
答佛自陳其勝也昔有下引彼最劣顯此最勝謂
以七錢施佛施功最微尚獲輪王之報何況最勝
之福豈更有終窮乎七錢事未詳所出。】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一節經世尊重引極惡無間深重長劫之罪以
校一念弘經之功超勝施滌重罪而量莫能及也
佛告下欲引惡校功恐人不信故先明佛語無妄
[010-0882c]
警令生信也若復下正引極惡能以下引上長劫
極惡以校一念弘經之功能滌長劫十惡之罪不
唯滌惡而巳又能轉罪為功變苦為樂此人所得
一念弘經之福勝於前人滿空財施百千萬億倍
量不能及也然彼外財之施雖多終為有漏與妙
心不[淴-心+口]今此一念弘經轉化得契妙心乃是成佛
之因故彼滿空長劫之施不能校此一念也四重
是比丘戒十波羅夷是菩薩戒。】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流通更以顯密二教勸持為
功并總結全經而輟席也前文是轉教利他之行
此復勉以自行若顯若密能自受持其功窮劫說
不能盡也佛說下總結全經輟席可知。】


此解肇工於萬曆四十一年歲次甲寅仲冬既望。
而閣筆於四十五年丁巳季春下澣日也。


回向偈曰。


「 歸命十力尊
 佛頂三摩提
 菩薩聲聞僧
 慈哀加被我
 解此甚深義
 願回向三處
 諸佛及菩提
 十種異生性
 性相得究竟
 無二無分別
 願我於未來
 生生常不昧
 三檀濟群苦
 積劫施無盡
 正行起正因
 順逆俱成化
 自利與利人
 往來二善道
 七趣機能逗
 見聞隨所伏
 所屬資以成
 齊能獲佛智
 化化誓俱生
 行行度無極
[010-0883a]
 指極樂唯心
 悟本性是佛
 四弘徧塵毛
 無作作靡巳
 心期本釋迦
 塵剎薄伽梵
 與彼無量壽
 交光灌我頂
 願出廣長舌
 授我菩提記
 為諸尊勝幢
 展演第一義
 同登涅槃山
 永別無明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