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6 楞嚴經直解-明-廣莫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八
明古杭雲棲寺後學沙門 廣莫 直解
蘌兒優婆塞 李太沖 校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具足如斯虗妄亂想。」


【這一節經重明生類互具倒心而生起下文也如
是下牒前生類以明互具之意然據互具顛倒之
語則知各類所有八萬四千亂想亦應互具以明
業力不可思議良由亂想從顛倒發故詳夫妙圓
真心不可思議具足恒沙性德翻此性德以成亂
想有何籌筭故喻云猶如揑目亂華發生揑目喻
顛倒亂華喻亂想可知。】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這一節經佛示除倒之法以淨其器則妙道可期
而證也阿難原問佛三摩提故佛拈其所問而答
也本因亂想指上十二生類各所具者欲除此想
立三漸法稱漸次者即指三法有漸次故如淨器
[008-0834c]
下設喻明三漸之意淨器喻行者因心除去二字
正喻三漸初功毒蜜喻十二顛倒詳玩湯水灰香
之喻湯水猶麤洗灰香是細洗葢湯水喻地前四
十心灰喻四加行香喻十一地觀智甘露是天所
降者服之得長生喻所證法身證之得不生滅故
又一解湯水喻諸位正定灰香喻諸位所具功德
法香甘露喻法身後貯二字應上先淨意謂先淨
因心後證果德此喻通譬諸位也若謂登初住去
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則有次第淨次第證義
此乃不次之次今文約通途說故云後貯甘露。】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這一節經徵列三漸之名也此但徵列名數解見
下文一云修習者佛令行者防修形器熏習淨法
為入證之初門也除助因者五辛為助正性之因
故應除之二云真修者刳殺盜婬則生死輪迴息
故云真修然又修習是助行真修是正行故刳正
性者正性即指殺盜婬為眾生之正性故圓覺經
云一切眾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即此意也三云
增進者上二是一助一正正中但戒身業三事其
義未深今則增進其行使六根不流逸前境返流
全一六用不行校上漸深故名增進違現業者謂
違返六根現行之業也下釋義中三皆結稱增進
以三義遞進故也。】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008-0835a]


【這一節經承上別釋三漸名義此先釋助因也助
因見前解如是下出食辛之由謂十二類生各有
形命非食則死故云不能自全依四食住者食以
資益為義十二生類稟報不同所食亦異故有四
種食也此十二類攝盡三界眾生是故人畜有執
受身者段食益之鬼神無執受故觸食益之色界
思食益之四空無身唯保第八識以識為食則以
識食益之上二界無香味二塵故無段食餘三食
徧三界故按成唯識第四引契經說有四種食一
者段食變壞為相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
能為食事段是分段食有分段故唯欲界有二者
觸食觸境為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
為食事觸是觸著觸諸柔輭細滑冷煖香氣等境
而生喜樂以喜樂益身為食義故三者思食希望
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思
是思量以希望心任持不忘如彼懸沙望梅能止
饑渴皆思食義也又如色界以禪思為食故然稱
有漏思者通善惡二途如十二類中有色無色有
想無想等稟報是惡而思食義與色天同故四者
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
為食事由前三食勢力增長執持所增長義資益
身心即為識食此識雖通諸識以第八執持勝故
食義偏勝是故佛說下結食住義住者由食得續
形命故名住也阿難下正明食辛非行者所宜食
[008-0835b]
甘二句先明食有利害利害二意可知葢指五辛
為毒類也雖不致死能發婬怒非毒而何是故求
正定者當斷此也五辛者按梵網經云一大蒜二
茖葱三慈葱四蘭葱五興渠天台梵網疏云大蒜
是胡葱茖葱是薤慈葱是葱蘭葱是小蒜興渠是
蒠蒺雲棲大師發隱謂興渠云蒠蒺者蒠是蕪菁
或云胡荽或云阿魏名義集云興渠此方無故不
翻出于闐國葉似蔓菁根如蘿蔔生熟皆臭此五
通名為菜熟食氣濁故發婬生食辛臭更厲故增
恚如是世界下正明行者不宜食之所以宣說十
二部經屬慧修三摩地屬定雖有定慧持心若不
斷辛諸聖賢輩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便故文
皆可了末阿難下結第一漸名。】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這一節經承上別釋三漸名義此次釋正性也正
性如前說如是下詳明刳正性所以戒婬可知不
餐酒肉者酒能亂性助欲性故肉能傷慈起殺心
故以火淨無啖生者防辛穢而助嗔故是修下誡
其必刳正性方有出世分故當觀下三句示對治
法欲如毒蛇毒囓法身喪慧命故欲如怨賊劫法
財奪功德故四棄八棄見前解聲聞戒淺但執身
故菩薩行深身心並治故婬戒成無相生義殺戒
成無相殺義加以偷劫不行則無負於世出三界
必矣是清下由刳正性心強報得六根清淨相似
[008-0835c]
解發故云即以父母肉眼見十方界按法華文句
云梵王報得天眼在於巳界徧見大千大千外有
風輪障眼不能見外又法華論云眼能見大千內
外應是天眼那名肉眼智者大師辯云此是圓教
相似位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既未發真不得稱天
眼猶名肉眼是分段之身故稱父母所生雖云肉
眼具五眼用見大千內外今經以父母所生肉眼
同彼所辯大約以刳正性心強得感此驗以顯經
功之勝也乃至得大神通遊十方界等皆是六根
清淨位的義理然今三漸既未入位云何先具此
用辯在下文是則下結第二漸名。】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這一節經承上別釋三漸名義此又次釋現業也
現業者由六根流逸六塵現行所作業名為現業
阿難下誡令違此現業如是持戒人者牒上刳正
性人既能持戒心不貪婬此不貪婬語不局男女
交媾為婬眼取色耳取聲乃至意取法塵皆名貪
婬故云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外不逸旋轉欲流
自歸元覺偶合也謂六塵不緣六根無偶六既全
一則外用不行矣十方國土即六塵境若根塵偶
合之時雜亂渾濁今既全一則復元明妙湛不廢
外塵外塵自淨所以但不流逸外之國土宛然如
故不為礙也故云十方國土皎然清淨又以譬明
謂如瑠璃內懸明月瑠璃喻全一之心明月喻外
[008-0836a]
境不著外境即是如如故下云如來淨妙皆現其
中其中指全一之心也然以如是因心必獲無生
法忍矣無生法忍指果證而言前第二漸中指通
六根相似位今無生忍即屬初住以上從是下二
句正判三漸為聖位初基故云從此發行安立聖
位是則下結第三漸名阿難初問至何漸次得修
行目意正問此佛乃立三漸次以答之又此三漸
文義高下淺深難決何以故如第一漸除助因者
可知第二漸中刳正性者刳殺盜婬心其文乃至
偷劫不行等是刳正性之本義也是清淨人乃至
得大神通等辭葢屬刳正性之功効也宛似六根
相似位的文相則非三漸本義乃是懸示後位功
由於此第三漸中違現業者是持戒人乃至於外
六塵不逸是牒上義從塵既不緣乃至如來淨妙
皆現其中葢屬違現業之功効矣獲無生忍者乃
懸示後之所證然此三漸以往自當淺深次第為
論則諸聖位不濫古師直作三漸本義解者非矣
抑之太下揚之太高配位不定幸達者深思而詳
察焉。】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這一節經承上發行安位此初明乾慧地也是善
男子即指上文修三漸次的人以後歷信住行向
地等初文皆有善男子之言總是這箇人葢以一
人進修歷位而說古師乃配外凡內凡等義恐翳
[008-0836b]
人眼今不復用然其內外凡聖之說理固有之即
指這箇行人階梯淺深位序之名耳如世間人初
登鄉薦次由進士以歷邑宰京鄉後至台鼎位極
人臣總是前頭登鄉薦的人以後望前位序高下
懸絕矣今經遊歷聖位亦復如是欲愛下四句承
上義說由前六用不行返流全一則諸欲愛乾枯
以其根境合時內執受心堅固暗塞今由根境不
合不續餘生故內執受解脫而空明矣昔之纏縛
今得解脫昔之暗塞今得虗明虗明之性即是智
慧執心既虗無復所雜故云純是智慧然此慧性
本明而圓照映十方鎣者金色外映為鎣今之慧
光外映亦如之也由欲愛乾乃有此慧名乾慧地
此結顯初位之名也末二句出其位義尚淺謂欲
習初乾未與如來中道法流水接故此未屬正位
按吳興解云大品般若明十地初立乾慧天台於
圓教判信前立五品住且曰義推如大品乾慧地
也噫智者隋時此經未至而所立名懸契佛心非
聖人孰能是哉愚按天台五品文相與今經異意
必各陳其說義或同耳欲習下明今位發軔之初
纔乾欲愛乍得初𦦨故稱乾慧若校後位所發智
慧則今之慧猶屬習氣是故未與中理水接如來
果人也法流水者確指中道法說流水二字約喻
說葢中理三德秘藏源遠流長混混不竭故喻如
流水也今未與接者後位十信猶稱相似相似對
[008-0836c]
分真說良以行未履真但隣乎真故稱相似登分
真位方接法流相似未敢云接況今乾慧乎長水
疏云今經第三漸次便得無生法忍此訛矣若彼
三漸便得此忍今位何故猶未與接葢無生忍即
是中理法流是知長水孟浪不思之甚也。】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這一節經承前發行安位此次明十信也信者信
中道理也故云中道純真名信心住信中道理故
稱妙信後之念進慧等九位皆為信之妙德故以
信冠其首通名信位即以下明初信也謂即以乾
慧心流入中道之中而此流入之心乘中理故乃
能開發此心圓妙之用敷即發義然此圓妙之用
昭昭於心目之間沒有半點疑滯故稱圓妙從此
不偏不滯妙圓信中重發真妙依信發妙增進無
滯然非生滅故稱妙信常住由常住故一切生滅
妄想滅盡無餘也能信是行者因心所信是中道
理雜妄既盡故云中道純真以所從能全理成信
名信心住也住即是位真信下明二信也真信明
了一句牒上初信義上云從真妙圓重發真妙故
稱真信又上云妙信常住則昭然不昏故稱明了
以真信融徹故云一切圓通一切指陰處界等不
為礙故以圓通故乃能憶念三世各無數劫中生
死習氣由憶念故一切習氣皆現在前無忘即念
故名念住妙圓下明三信也亦承上妙圓之信[淴-心+口]
[008-0837a]
中理故純一真實即此真實精明之信發化無盡
而彼無數劫中生死習氣化為一精明矣以此精
明之信進趨中道真淨之理以精明進趨名精進
住心字即指此位之心也心精下明四信也初句
亦承上說上以精明之心進趣真淨故云心精現
前又上以無始習氣通一精明精明即是智慧轉
前習氣皆成智慧無復餘習故云純以智慧以智
名位故名慧住以字作用字看謂用智慧進趣後
位也執持下明五信也初句亦承上說謂持上智
慧之明徧乎寂湛理中全智成理寂理常凝常凝
是定故名定住定光下明六信也初句亦承上說
謂上所得定由持慧明而得今定復生光光即慧
性則定慧均明以此明性深入無滯故云唯進無
退即以不退名位也心進下明七信也初句亦承
上說謂上不退之心保護攝持不令散失則安然
無虞此安然之義謂以諦觀雙寂體用不二無進
之進勤勇無間乃名安然若其能所不忘理智對
敵非安然矣如是行者因心與中理冥符故云與
佛氣分交接名護法者法是中理由能保持故稱
護法吳興解云按圓位至此斷三界思惑盡即六
根清淨之正位也配瓔珞經七住對大品般若當
佛地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
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既是發
真斷惑之大節故特示云十方如來氣分交接覺
[008-0837b]
明下明八信也初四句亦承上說覺明即是上文
慧明牒上義也能以妙力者由上保持功力迴向
佛光佛光順出行者心光逆入故云向佛安住此
二句即明上文與佛氣分交接之意然非實有佛
氣交接秪是因果心光密應本始二覺冥契借言
氣分耳上云氣今云光上云氣者微而未著今云
光者顯而無隱矣猶如下約喻以顯迴光向住之
意雙鏡相對光明互攝初則此鏡攝彼則含二鏡
彼攝此鏡則含四鏡四則變八八變十六十六變
三十二如是互攝互照以至重重無盡愚嘗以鏡
親試但望入內圓光小而不見矣故云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法合者雙鏡譬行人心光與佛果覺行
者因心是始覺佛是本覺本覺入於始覺觀行之
中其間妙影諦觀光含不可思議曷有盡哉稱妙
影者謂此諦觀心光非寂非照而寂而照忘能所
絕對待有而無朕空而有靈不一不異非合非離
唯證相應不湛說示故稱為妙即以迴光向住結
此位名心光下明九信也初句亦承上說指上行
者心光稱密迴者謂是行者定中心目朗照非傍
人可知故稱為密由迴向力故方獲佛之常住凝
然妙定此常凝定體即是中道第一義諦故稱無
上離二邊染故稱妙淨圓融無礙淨性亦無故為
妙也行者既能安住於此妙淨無為之中此是道
共戒故結名戒住住戒下明十信也初句亦承上
[008-0837c]
說住戒是上文義安住道共戒中無依無倚故稱
自在由戒自在定亂一致去住無殊故所去隨願
即以願名位也竊玩十信文義前九俱屬內功第
十乃能放心於外初一是信之體後九是信之妙
德體德相成通名信位然其次第竪入則後後勝
於前前在文可解又此十信所稱中道猶是相似
中道開發登初住去方是真中妙宗鈔云相似者
二物相類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猶火先煖涉海初
平又云約四喻明相似行人本覺寂照反雙相似
而發成相似位三種之覺此覺似真前二喻喻始
似本後二喻喻於相似近乎分真故名相似。】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這一節經承前發行安位此次明十住也住者天
台四教儀明圓教住義謂此位中觀現前開佛眼
成一切種智從初至十各斷一品無明增一分中
道註云即是十番進發無漏同見中道佛性第一
義理以不住法從淺至深住佛三德及一切佛法
故名十住以真下明初住也以真方便者此住初
顯真如故名為真即以真家方便開發前文信位
十心而前十心精純發輝十用涉入真方便中圓
成初住一心良以真方便心開發十信心故故稱
發心住溫陵解云真方便妙慧也此十心十信也
孤山謂以初住橫開十信非也心中下明二住也
初句心中發明者即發明初住所圓成心如淨下
[008-0838a]
約喻以明淨瑠璃喻初住真方便心精金喻十信
心此三句牒上文意以前下方是二住功行謂以
前初住妙心履治為我二住的因地意以中觀之
智加功密治前之妙心使其出生無量德用如地
發生萬物故喻如地即以此心名治地住也心地
下明三住也初二句承上意說初句心字是二住
能治心地字即前位所履之地也涉知者謂上能
治所治互相涉入俱得明了然此不二而二非實
有能所大約以心融前十用其功愈純故云心與
地相涉而知也遊履下方是三住功行謂乘此涉
知之功徧遊無礙四弘六度任運而行不為境所
礙故名修行住也行與下明四住也初句亦承上
說初句行字即上修行之行謂四住因人所行之
行與佛行同即始本冥符也行契中理故云受佛
氣分前文七信與佛氣分交接與今何異葢前云
接今云受似之校真其淺深可知雖真似不同而
總成佛行故前後皆云氣分也如中下引事例理
使人易解故大抵入理既深難以形容故借事以
明人之死陰既現後陰未生中有陰身自求同業
以為父母託後生陰以成胎故凡眼不見冥冥中
一信相通故云陰信冥通今四住因行與佛果覺
諦觀冥通如中陰之投父母相似行契佛心故云
入如來種也世以王種為貴出世以佛種為貴故
名生貴住皆從中陰喻邊說故既遊下明五住也
[008-0838b]
初二句亦承上說上以諦觀冥契得為佛種則道
胎巳成親為佛果胤嗣矣人相不缺者人相指佛
相約喻邊說故云人相如人六根具足名為人相
例佛以慈悲權實為內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
外相今五住因人內外事理與佛不異故云人相
不缺方便為權智照真為實智權依實起故稱方
便具足住容貌下明六住也亦承上說上云人相
不缺故今承云容貌如佛謂六住因人外貌如佛
內心亦同以內外適中故名正心住也身心下明
七住也初句亦承上說身者即容貌也心者即上
心相亦同之意合成者謂七住因人內外合成佛
德日漸增益唯進無退名不退住也十身下明八
住也十身有二種一者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
來身法身智身虗空身業報身眾生身國土身二
者如來身中自具十身謂菩薩身願身化身力持
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然此
二種十身如來悉具今此行者因相如佛亦具足
故一一稱靈覺性故故云靈相一時具足者指圓
教一成一切成意如秋月當空其光徧滿圓無際
故以始本初會具體而微故稱童真住也形成下
明九住也上云十身具足猶在胎中今承上十身
形成滿月出胎親為佛子故名法王子住也溫陵
解云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
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終故名出胎王子孤
[008-0838c]
山解出胎義謂破第九住無明又從體起用故如
出胎愚謂此解未切葢真心隱於藏識覺義未顯
如孕胎中今乃識破覺圓名出胎耳然亦須照應
後位而說始無淺深之濫表以下明十住也上雖
出胎稱法王子年在幼冲名未成人今則年齒方
剛堪紹位委政故引王義例明謂如國王見世子
長成乃集諸王百僚取四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
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此即表以成人
之意既表成人出就東宮王乃委諸國政分攝教
令此明委政之意彼剎利下明受職之意吳興解
謂太子世子異其文耳春秋傳曰會太子于首止
禮云文王世子皆天子之子也若指文王說文王
為西伯葢諸侯也故知諸候之子為世子天王之
子為太子今文上言太子下言世子約通途汎說
吳興猶自未真溫陵解云言以國事分委則非正
付國位特表成人而巳葢此方極十住若十地滿
乃堪正付故華嚴十地菩薩受佛職位比輪王太
子受職夫發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後生
如來家而具覺相同佛心長道體圓十身為佛子
任佛事此十住始終之序也又今文約事例明十
住因行始終之義學者不可以實事會也。】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這一節經承前發行安位此次明十行也四教儀
註云從十住後實相真明不可思議更十番智斷
[008-0839a]
進破十品無明一行一切行念念進趣流入平等
法界海諸波羅蜜任運生長自行化他功德與虗
空等故名十行位也今文成佛子下明初行也初
句承前中陰事例說前既表以成人巳成佛子具
有如來無量妙德妙德即是十身靈相等也乘此
妙德故令十方眾生隨順不逆上具下順故生歡
喜即以歡喜名行也下經初地亦名歡喜與今名
同義別葢有淺深賢聖之殊故也善能下明二行
也初二句承上意說上文以自行化他二俱隨順
故生歡喜今則全在利他故名饒益然亦不無自
益也饒是豐饒無不益故名饒益行也自覺覺下
明三行也謂上不拒一切佛法以自覺則難行能
行而不拒也下不拒一切眾生以覺他則怨親等
觀而覺之上下不違則無嗔恨故以名行也種類
下明四行也種類二字承上自覺覺他行說意謂
自覺種類之行出生無盡故能覺通如來也覺他
種類之行出生無盡故能窮未來際以度生也二
行充滿等三際徧十方名無盡行也一切下明五
行也一切者即指上文種類所出一切行也此一
切種類別異無量而行行契合於同同指一心說
謂雖眾行繁興元不動乎一心故云一切合同也
乘一心而行乎眾行則種種法門未有違於心者
故無差誤由無誤故即離癡亂故以名行也華嚴
經云此菩薩於一念頃得無數三昧了知此三昧
[008-0839b]
同一體性乃至得一切法真實智慧與今義同大
約今經證位與華嚴合看會悟居多也則於下明
六行也謂於一心同中顯現種種法門之異此為
即同而異也一一法門異中各各見乎一心之同
此為即異而同也同即是寂異即是照即寂而照
故即同而異也即照而寂故即異而同也寂不礙
照照不礙寂寂照同時兼正不紊名善現行也如
是下明七行也如是者承上義說上現眾行乃是
能緣心也今十方空中所有塵剎乃是所緣境也
一塵中現十方界塵塵皆爾塵中現界界中現塵
一多無礙大小相容相收相入無礙無著此境之
妙也所緣之境既妙正顯能緣心亦妙也能所俱
妙以所顯能名無著行也種種下明八行也種種
者即指上文現塵現界能所徧現等也謂種種行
相現前咸是般若波羅蜜多乘般若而行眾行則
行行是般若故葢前眾行無出六度六度中以般
若為第一故以智度融之則五度皆趣智度是故
咸是般若也如真丹在手草木瓦石皆化成金於
諸度中般若極尊重故故以尊重名行也波羅蜜
多譯云到彼岸是究竟極盡義也如是圓融下明
九行也初句亦承上說謂以六度圓融則一切法
行尊重勝妙故皆成就諸佛軌則任運無礙行行
契中故名善法行也一一下明十行也一一亦承
上眾行說謂上眾行一一契中皆是清淨無漏寂
[008-0839c]
滅之行即眾行繁興當體即是一真如心無作無
為性本然故一一稱真名真實行也詳夫前十住
文義全是悟理故託長道胎遊覺胤事例以明之
也今十行文義全是出假以明中道故約眾行顯
真實也。】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名法界無量迴向。」


【這一節經承前發行安位此次明十迴向也釋迴
向者華嚴疏云迴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
向三處故名迴向迴向不同有其十種其三處者
謂眾生菩提實際上二是隨相實際是離相又三
復開十一迴自向他二迴少向多三迴自因行向
他因行四迴因向果五迴劣向勝六迴比向證七
迴事向理八迴差別行向圓融行九迴世向出世
十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又云前十義中初三
皆迴向眾生次三皆迴向菩提次二迴向實際後
二義通於果及與實際又按華嚴十迴向全篇是
願故以十向名十願也今初滿足下亦承上說滿
足神通成佛子巳者牒前十行皆是稱性神通一
切同異諸行無出此十故云滿足神通如是修行
皆合如來清淨軌則故云佛事純潔下二句正明
初向謂上十行佛事一一稱真如性故故云純潔
精真既純既精則無留患當度下四句以實事遣
跡良由前十行中出假事多因度生而修萬行然
巳行融中道豈復有能所未空之跡耶葢深防細
[008-0840a]
過戒謹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緣影不說人何以知
故此重遣云菩薩若有能度所度之跡未空則四
相宛然全屬有為故令滅除度相迴轉無為因心
趣向涅槃無生滅路故結名云救護眾生離眾生
相迴向救護即度義故彼鈔又云迴向二字是能
迴之願救護等名是所迴之行下皆倣此壞其下
明二向也初句承上意說謂有能度所度是可壞
者今則滅除度相壞其可壞又拂跡云若能壞之
心不空亦復可壞故須遠離諸離方名不壞也諸
離者非一重離可盡故稱諸離如圓覺云遠離為
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諸幻既離覺心
不動不動即不壞也與今義同但今文略耳能離
既盡無壞不壞名不壞迴向本覺下明三向也初
句亦承上說不壞即本覺不動不動即湛然義菩
薩之始覺齊乎佛之本覺名等佛迴向等是平等
即齊字義精真下明四向也初句亦承上說精真
即本覺湛然義湛然故精真也謂此菩薩因地之
心齊於佛覺故能精真發明則因地如果地矣上
云覺齊佛覺今云地如佛地葢上初齊今則既齊
而復履以成地發生一切德用因地德用與果地
德用無二故云地如佛地德用周徧無乎不在故
名至一切處迴向世界下明五向也初句亦承上
說世界即地義屬依如來屬正此明依正交涉身
土一如得無罣礙菩薩乘上文地中所出生功德
[008-0840b]
無盡藏故故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下明六向
也初句亦承上說上文五向中約出生無盡邊論
今六向中正明德用故重牒同佛地之同心即以
因果二地中各各出生清淨本因此因是所依因
依此本因修萬行故然則有因因有果因因地中
所出生者名因因果地中所出生者名果因此二
因者皆名所依依此二因發揮眾行取涅槃道然
此二因即是平等善根以清淨故得稱平等菩薩
皆能隨順故結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真根下名
七向也初句亦承上說上文平等善根一一稱真
如體故故稱真根真根既成則上而諸佛亦如下
而眾生亦如佛及眾生皆是菩薩本然自性本然
自性即是妙心然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文中但
明眾生不言佛者略耳性圓成就者即承上句說
謂生佛即心吾心圓具今圓具之心成就是理理
不失事故云不失眾生亦不失佛心佛眾生三皆
隨順平等觀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結名
亦但指生而言義該心佛方稱等觀即一下明八
向也初句亦承上說一切法者即指上文心佛眾
生而言十界十如皆具也即一切法是俗諦義無
法不攝故離一切相是真諦義蕩諸相故唯即與
離二不著者是中道義雙遮照故中即真如故結
名真如相迴向華嚴經中都約譬說今經直約法
說彼此義同也真得下明九向也初句亦承上說
[008-0840c]
真得所如者謂親證真如簡非謬故上真得字是
親證義下所如即所緣真如也若能親證真如則
所向無礙法法皆如不為法所縛故無縛即是解
脫故結名無縛解脫迴向然無縛與解脫略有分
別葢無縛是解脫因解脫是無縛果是故結名雙
出其義性德下明十向也初句通承前九謂前九
所修迴向皆屬性德性德即真如性德性德既圓
成矣則超一切分量凡一切分量數量俱不可量
故云法界量滅華嚴疏云以稱法界之大智迴等
法界之善根向同法界之大用成法界之行體此
則位滿性圓故標法界之名彼經法界上有一等
字今經略也疏又云等何法界此通四義一理法
界二事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
各引文證今經亦應通之以法界量滅故結名法
界無量迴向疏釋無量有二一無分量即理法界
二無數量即事法界前九迴向明依體起用此明
體用無礙圓極自在故與今義同然今經十向亦
通三處初二及七義向眾生三四五六義向菩提
八九義向真如十總攝向於法界真如即實際與
彼疏三處同。】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這一節經承前發行安位此次明四加行也四十
一心者即承前乾慧及信住行向各十名四十一
次成下是生起加行文也言加行者謂造理既深
[008-0841a]
功用愈密順理決擇微細所知障故大抵登地功
高未易便入必先微密其觀照空蕩其禪那然後
蒞斯聖地故稱加行彼別教義指前三位謂之三
賢十地謂之十聖以賢望聖故須加行以入今經
乃圓教義亦復有此加行華嚴不開此四未詳所
論獨唯識論開此加行今經全與彼同竊意彼論
是別教義今經屬圓何其文相位次與彼相同故
須引彼釋也唯識出加行意云現前立少物謂是
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故須加行拂其
緣影也吳興解謂[橘-矛+隹]李曰據瓔珞等經皆不別列
四加行位若唯識等論則以地前四十心為外凡
十迴向後別明煖等為內凡加行位私謂今四加
行正如唯識所說也彼於地前分內外凡位者乃
別教一途之義以登地是菩薩聖位聖位難入故
用此加行問今經圓教何用別位乎答借別名圓
斯有其例如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今
文稱妙圓加行者從前十信初文即云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據此十信之初早
巳稱妙稱圓信知此經始終稱圓圓教是巳又若
以今文妙圓校前妙圓雲泥可辯矣圓之又圓妙
之又妙後後勝於前前如云十四夜月十五夜月
意同即以下明煖位也佛覺即是佛智是果巳心
是因用佛果智為巳因心也若出未出者出是顯
義此位創得佛智功用未純若顯未顯之際故云
[008-0841b]
出未出也下以喻明猶如兩木鑽火兩木譬佛智
與因心也火譬由智所明之道火未出時煖相先
發若出未出之際故云欲然其木此則名為煖地
地是位義按唯識文義詳顯可解引彼釋此令人
易明彼云依明得定發下品尋思觀無所取立為
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名義自性差別皆自
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
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今文佛覺
即彼慧日初得慧日之明約定說故名明得定也
明得定即煖義故今文太簡當取唯識論合看可
得又以巳心下明頂位也初二句翻前義說前則
回佛智為我因心今則援巳因心成佛智所履前
則藉果行因今則援因成果也言依不依者謂前
之煖相未及當分今乃過於當分故云身入虗空
下有微礙身入虗空故非依也下有微礙故云依
也由此似依非依過於當分故稱頂位葢頂者將
超未超之謂也如登下三句約喻說可知唯識云
依明增定發上品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地謂此
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
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
葢前稱明得者言初得慧明今稱明增者盛故言
增也文義可解當熟玩有得也心佛下明忍位也
前二是果智成因因心成果今則因果平等故云
心佛二同心是因心佛是果智唯因與果兩融不
[008-0841c]
偏故云善得中道如忍下約喻明也如人忍事於
懷欲發故非懷畜內故非出有事存心轉側未剖
故名為忍喻此行人因心與果智平等默容猶未
能兩忘故稱為忍唯識云依印順定發下品如實
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所取
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
印順名忍境識俱空故立忍名葢前二義觀所取
境上說初用下品尋思以下品故力弱次用上品
尋思以上品故力強以此上下二品尋思破所取
境則所取空故云觀無所取尋思即禪思也今忍
位中則用實智破能取識印前境空順後識空故
名印順印順即忍義也葢忍是智之前相例如小
乘八忍八智同耳數量下明世第一也初句承前
心佛意說心與佛是兩頭語中道是中兩頭屬邊
中邊即是世間數量今則數量銷滅中邊皆忘下
二句承上句說謂迷與覺是兩頭屬邊以對中道
是二數量既滅則中邊二名不可得故云二無所
目數量是世間法今既銷滅則超諸世矣為最勝
故名世第一地也唯識云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
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忍中唯印能取空
今世第一地雙印二空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
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論文詳
顯可證但彼以初地為見道位故有入見道之言
今經圓教登初地巳破三十一品無明豈此始稱
[008-0842a]
見道耶義理雖殊觀法不別故引釋也借別名圓
如吳興說。】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這一節經承前發行安位此次明十一地也地者
華嚴疏云所以得名地者本業云地名為持持百
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為地又
唯識云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於大下
明初地也以四句義明初地行相由前四加行中
重重遣拂數量既銷中邊皆滅故能於大菩提善
得通達大菩提者指阿耨菩提也於此地中方稱
通達所以唯識名此地為通達位覺通如來者覺
是菩薩始覺如來是本覺始通本故盡佛境者究
盡中理名盡佛境此地初通佛覺初盡佛境故生
歎喜華嚴疏云今依本論略釋地名論云成就無
上自利利他行初登聖處多生歡喜故云歡喜地
也唯識云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
故名極喜地多歡喜相詳見華嚴經中異性下明
二地也異性下二句攝盡二地中行相言簡義備
解力寡者誠難入也故按華嚴唯識等略補釋之
異性入同者華嚴二地中廣明十善戒性謂此菩
薩證得真如性故性不殺生性不偷盜性不邪婬
性不妄語等即此十善戒性名之為異真如性名
之為同然彼十善異性入於真如同性之中異不
[008-0842b]
可得如百川歸海俱失本名則異性滅矣因異顯
同今異滅則同亦叵得故云同性亦滅以離破戒
同異垢故名離垢地唯識云真淨尸羅遠離能起
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名離垢地淨極下明三地也
由離垢故淨淨極則明生明是本智之光以明生
故名發光地華嚴三地中云此地菩薩見如來智
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眾
生生十種哀愍心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是故
勤求佛智樂聞正法智光發明名發光地唯識云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名發光
地明極下示四地也承前明生意說上乃智明初
發今則明巳極矣明極則性覺圓滿性覺是體智
明是用體用圓備增上慧𦦨用破微細緣影名𦦨
慧地也疏云言𦦨慧者法喻雙舉初入證智能燒
前地解法慢薪故彼經詳明內身循身等觀今文
略而不顯也唯識云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
薪慧𦦨增故名𦦨慧地一切下明五地也華嚴疏
引攝大乘論云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
此難合令相應故名難勝地世親菩薩釋云由此
地中觀真諦智是無分別智世間工巧等智是有
分別智此二相違應修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
名難勝地今文一切同異者同是真諦智異是世
間工巧五明四韋陀等智此二相違俱不能至此
地故至者及也此地方能合前同異故云難勝地
[008-0842c]
以前四地莫能勝故唯識義亦同此無為下明六
地也良由前五地中極盡一切同異得入無為真
如今六地中真如性顯清淨明露得現前故名現
前地華嚴疏云名現前地者莊嚴論云不住生死
涅槃觀慧現前故又十住論云降魔事巳菩薩道
法皆現前故又攝論云由緣起智能令般若波羅
蜜多現在前故唯識亦云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
勝般若令現前故華嚴此地中詳明十二緣起今
經略明真如一義含識多途學者不可不知以不
知故眇視經義輕心慢心如春禽亂鳴可為識法
者懼是故略引以證之耳盡真下明七地也前六
地中但云真如明露則初現而未深入今七地中
究盡真如邊際名遠行地華嚴鈔云遠行有三義
一善修無相到無相邊故名遠行二功用至極故
名遠行三望前超過故名遠行今文盡真如際正
是到無相邊也唯識云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
世間二乘道故名遠行良由此地極盡有作邊際
然未登不動地故華嚴云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
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故設輪王
喻以例七地謂轉輪王人中最勝未入天數猶名
人故即此義也一真下明八地也前七地中謂盡
真如際乍盡其際盡相未忘今稱一真如者純一
真如則一切功用皆息故名不動華嚴楞伽等經
皆有夢渡大河之喻謂未渡時起種種方便發大
[008-0843a]
勇猛欲渡大河夢既覺巳則有作無作二行皆息
故名不動今文太簡取彼參看可也唯識云無分
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不動地詳
辯如疏鈔說發真下明九地也前八地中但能純
一真如未能發用今此地中能發其用故名善慧
華嚴明此地菩薩為大法師假使大千世界所有
眾生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各各不同此
菩薩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其心樂各得法喜辯
無所屈義無所滯四辯懸河混混不竭此即真如
之用也真如用者即是善慧故以名也疏云言善
慧者攝大乘論云由得最勝無礙智故無性菩薩
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智於諸智中最為殊勝
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唯識云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徧十方善說法故名善慧地阿難下結顯修習
功圓以明十一地也阿難下至修習位一節應連
下文等覺句下慈陰下至等覺一節應連此下為
順何以故按唯識論從前諸位別以五位判之地
前三十心名資糧位煖頂忍世第一名加行位登
初地名通達位二地巳上名修習位直至妙覺名
究竟位彼論十地後不開等覺至第九卷末云每
地斷二種愚十地後云有俱生微細所知障及有
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
如來位據此正明等覺所斷最後無明然則等覺
方名修習功終究竟入妙覺位故知今文阿難下
[008-0843b]
一節應移置等覺句下為順此是譯場誤入於此
良以今經所列位名與論次序相同故引彼證諒
無他疑慈陰下正明十地慈陰妙雲一句總括第
十地行相盡不亦太簡乎慈是法陰是喻此地菩
薩以稱法界之慈陰覆眾生故葢慈陰明行體妙
雲明說法妙指法說雲約喻說此地菩薩以大法
大智如雲普覆不可思議故稱妙雲涅槃是所證
道體覆是菩薩大法大智功德稱涅槃界故能徧
覆涅槃是法海是喻以況涅槃之大如海然此伹
取𣷉納百川映現無量之意若比其量不足以方
涅槃之大而海之德亦不足以盡況之葢分喻耳
疏及鈔中廣解雲義慈陰義不顯言雲者是喻略
有三義一含水義二覆空義三注雨義又云雲有
四義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應身四喻多聞熏
因今經覆涅槃即彼覆空義彼約喻明此約法說
意頗同也餘含水注雨二義雲字中具耳莊嚴論
第十三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
一切聞熏習因徧滿阿黎耶識中譬如浮雲徧滿
虗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剎那於一一相於
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
所化眾生由能如雲如雨故名法雲地也唯識大
意不出所引如來下明十一地也如來逆流者如
來是果人自覺既滿重起後得智逆流而出應彼
所感如此十地後心菩薩乘根本智順行而至如
[008-0843c]
來之本覺菩薩之始覺二際入交平等函合名為
等覺然此順文消釋以凡情格量聖境語言詮表
難盡妙義若謂外有如來為我所合即同邪說矣
即我今日修成始覺契我本有天真妙覺如來逆
流是全性起修菩薩順行而至是全修即性修與
性初得融通故名等覺即我一心非外別有如是
方稱正說順行而至至字即是到家之謂疏鈔廣
引經論證此等覺其略云於十地後金剛喻定一
剎那中名為等覺第二剎那為妙覺矣又云到究
竟地菩薩智等如來智等以無差別而差別名等
覺義然而妙湛覺際唯證方親言何能及如前諸
位伹順經文略加貫釋於道未親不敢以胸臆亂
真也良由經文大簡學者難究玄功故引他經論
成言補釋其義祖述有所自來非徒架浮辭以誤
後學也從前三增進巳來發行安位至此聖位終
極下文別明等覺後心結顯果覺為聖道所證究
竟之地是故下文云如此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
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葢以結明聖位始終使知
文義攸歸源流不紊故爾。】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一節經世尊結明聖位始終指示所證令知寄
位窮源旅泊如幻三觀一心斯為正入也乾慧是
始等覺是終從乾下二句是結前聖位始終巳竟
是覺下又別示等覺後心金剛喻定心中之初乾
[008-0844a]
慧地也他師不解將此金剛乾慧指歸前文欲習
初乾之乾慧則自誤誤人不淺也何者名雖同義
逈別故一始一終朗然明白人自解力不及耳夫
此金剛心中初乾慧地之言疑來遠矣愚雖歷諸
講席實考覈無從一日偶讀華嚴經至十定品有
云普賢菩薩以金剛慧普入法界彼文正屬等覺
彼此皆有金剛慧名則屬等覺後心可知矣又吳
興所引瓔珞經云等覺性中有一人名金剛幢慧
亦同此也又瑜伽唯識等論登十地後說有金剛
喻定現在前時頓斷俱生微細障種入如來位智
起惑除得非此乎又今經第十云從互用中能入
菩薩金剛乾慧若指信前乾慧何故從互用中入
互用乃是信位乾慧豈在信後耶又云如是乃超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既超諸位則指
等覺後心名金剛乾慧又可知矣葢是等覺之後
𦦨妙覺之前茅耳當知信前乃欲愛乾枯乾有其
慧今乃無明初乾乾有其慧二義天淵人自不察
耳或者難云前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名
乾慧地今乃無明初乾豈復不與妙莊嚴海接乎
答曰金剛乾慧秪是盡無明之初効耳雖與妙覺
相接而未莅其任亦得云未接也然而凡夫麤心
涉語費辭而聖人理境功夫實存乎一念如清涼
鈔引釋瑜伽論云準此論文於十地後金剛喻定
一剎那中名為等覺第二剎那為妙覺矣信知剎
[008-0844b]
那玄心凡情莫能格也又夫信前乾慧為始金剛
乾慧為終首尾既標乾慧則又詳玩其義必位位
有之何者葢一品無明初乾乾有其慧復登後位
位位皆然豈非乾慧乎大率後後深於前前今文
略耳是故但標首尾影顯其中間也窮理者請深
思而加察焉如是重重下結指所證妙覺重重者
指前諸位單複十二者約一名單約十名複複是
重疊義單有七位複有五重單者三增進乾慧四
加行等覺是名單七複者信住行向地各十是名
複五又此重重十二者是通收諸位通收則不校
淺深下云五十五位者則除前三增進及乾慧從
信至等覺為五十五方盡下二句正結指所證到
家果覺稱妙覺者謂永別無明父母究竟涅槃實
際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成清
淨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圓教佛相今稱無上道即
大涅槃也是種種下翻顯前來諸位是旅泊窮源
之意不可認為實有又不可便執為無故喻如幻
等十種義也此中金剛是譬以況諸位觀智能斷
惑故不與等覺後心金剛喻定之金剛義同彼喻
果定此喻因位觀智故也十種喻者華嚴經云如
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虗空如響如乾城如夢如鏡
中像如化十也聖位所觀故稱深喻奢摩他譯語
見前毗婆舍那譯云觀即三摩異名三義中闕略
禪那理應全具葢位位用此三觀觀之以斷惑故
[008-0844c]
如來二字即指三觀是如來心中所具故又前後
諸文皆秪明止觀二義禪那以和融止觀而巳無
別有體故但出二義大涅槃經亦復如是細玩可
了清淨修證者謂不著二邊不居中道圓融無礙
而修而證故漸次深入者謂位位遞進不躐等而
入是無漸次之漸次也阿難如是下通結始終歸
功初步如云成山數仞不忘初簣之意作是下世
尊諄諄示誨令人甄別邪正之趣如上三觀十喻
而觀之為正若有若無偏倚其心名邪觀也證分
止此下起結經分。】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這一節經由前理行證三要既圓文殊請結經名
適以垂範將來奉持有所從據也而此經名由文
殊請者良以所顯是圓理圓行圓證苟非大智大
德卒莫能訂名召體而為宗用之綱維也是故文
殊始終承任其事初則持呪往護次則辯會見性
是非又次則選擇圓通今復請結經名信知此經
幽賾良在於此文殊師利譯語見前實智第一此
非具大智大德者乎又詳文殊問名意必通請五
章謂名體宗用教相也稱奉持者決定奉持五章
豈獨名乎要知結名則名下必有其體體必有其
所宗既有所宗必有其用別無教相即分別名等
四章為教相耳是故舉名為請而後之四章必隨
之矣是知奉持即奉持五章也然而今經五章如
[008-0845a]
前分屬即今下文所答五者是名名下所顯常住
真心是體妙奢等三是宗以妙因而趣妙果故也
破妄顯真為用順時訂教則以生酥為教相也此
為今經五章義從古立事非臆說或問下經正宗
未圓何故便請經名答良以前經顯示理行證三
義一經正趣巳竟故此問名成前教部後文雖有
精嚴七趣詳辯諸魔亦屬行證兩問之事秪為行
證之緒餘耳是故溫陵指為助道意正同此又七
趣乃行中所緣之境諸魔是證道之防此由經家
之巧纂此緒餘附於結經之後意使行證兩間條
貫不繁簡便易曉故爾讀經者當諳此意則無間
然矣佛告下世尊正答五名初答第一名大佛頂
解見題中今因便略從事釋之題中順理詳解意
以理能融事事在理中今復依事申明知有所自
故大佛頂者約事指佛頂放光光中化佛宣呪稱
無為無見而顯諸見佛頂最尊事中無上從無為
而為則事理一貫表詮於理會歸圓極無出滿覺
故稱大佛頂也悉怛多般怛羅譯語見前即心呪
名無上寶印者通顯密二義說大佛頂是顯義悉
怛句是密義此一名兼具顯密故寶印印是閑邪
楷定之義如宰官印信以防奸偽而設喻此顯密
二經印定諸法冥契佛心使群邪無可亂真可尊
重故故稱寶印如經云陰處界三本如來藏妙真
如性即印定義所謂一實相印是巳十方下二句
[008-0845b]
亦通顯密謂此顯密二經乃諸佛得成菩提之眼
目也以無礙故清淨眼約五眼說又通喻說眼以
含攝無遺故喻海眼然茲五眼中法眼照俗慧眼
證真佛眼圓觀三諦餘肉眼天眼則攝入勝性中
今五眼義備故稱海眼救護下結第二名也救護
親因者指現前事說親指阿難因指登伽阿難是
佛從弟同一天倫稱親可知登伽與阿難有歷劫
夫婦因緣今猶纏縛故稱為因救護與度脫通二
人說故用及字性比丘尼即登伽也義見前文菩
提與正徧知約圓義說阿難登伽雖證小果特其
跡耳今巳迴向聖乘引諸凡小入徧知海登大菩
提故如來下結第三名也此名解見題中大方下
結第四名也方廣是大乘十二部經之一方是實
法即方法之方大與廣是法之量大義解見題中
大是常徧義廣是普入義二義相成謂常徧於外
普入於內不唯相容而能相入也方持理事而具
二量則華嚴四法界義于斯顯矣今經乃方廣部
中攝故大乘之類也妙蓮華王者約喻說也就喻
所詮常住真心耳葢蓮華處污泥而不染吾心汩
物欲而常明蓮乃萬卉之王心為諸法之母法喻
冥符略取況耳故詩人云看取蓮華淨方知不染
心用此意也詳解見第五經中妙名不可思議王
具八自在義意會乃得十方下重約呪名陀羅尼
譯云總持以世出世若名若義若法若行悉總持
[008-0845c]
故指呪義說故連呪名經云出生諸佛則呪為佛
之母矣母字亦約喻說取出生義故此名上半蓮
華約顯義說下半總持約密義說兼顯密為名也
灌頂下結第五名也解見題中但灌頂章句四字
題中未解茲當釋之按長水疏云此經從天竺灌
頂部中流出天竺凡一切呪章集為一類名灌頂
部灌頂者取十地灌頂授職之義呪家尊勝之也
又諸經中凡名諸呪皆稱灌頂密義勝故末句世
尊以上五名勑令奉持以答也。】


「說是語巳即時阿難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這一節經阿難通領聖位結經名義因得解起惑
除之諸也密印者義見上解兼聞下領上五名是
大乘圓義故稱為了即題中義也頓悟下正明解
起惑除之義禪那指兼奢摩三義今舉一該三也
聖位是五十五位意謂領悟前來聖位而諸聖位
一一具足禪那等三觀諦觀圓融名為增上妙理
心慮虗凝者由惑除故得心虗凝正是觀智圓融
之意斷除下明斷惑分齊三界修心六品者三界
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修心是修道位人從二
果至三果皆名修道此六品指下界一地中前六
品惑斷此六品證二果故云修心六品也阿難初
果是見道位人今言修心者指後證說耳葢修惑
對見惑說故云微細此指阿難實證分齊及此若
約大乘四依等論當如四教儀說或者問云文中
[008-0846a]
謂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及增上妙理云何斷惑指
小乘說耶答曰按下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
非頓除因次第盡故作此解據實論故結名巳竟
下起行證之緒餘也。】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這一節經阿難引據真心徧圓深覈妄習何生也
即從下經家敘述可知大威下阿難自語初二句
如前解說善開微細沉惑者似接上文微細煩惱
意來此是譯主及潤文者貫前意故今約三乘通
論則指通別二惑微細處說以彼證有淺深故約
通途說也沉者深隱義令我下三句我是阿難自
稱而敘意通於會眾則快然饒益兩言也要據眾
斷惑淺深說世尊下引據成難阿難謂妙明真淨
之心本來普徧一切眾生則無有不圓滿者即如
大地草木雖是無情亦從真如性中發現又有情
中最微蝡動含靈亦自真如性現雖彼有情無情
之不同而其本元真淨之性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若謂生佛一體云何諸佛獨證真常而諸眾生又
有七趣之殊哉世尊下結難云此地獄等道為是
自然有者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今文但標六道下
答文中又別列仙道故成七趣大約以等字該之。】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這一節經阿難承前妄習重引現事別研地獄眾
私定處何如也世尊下引證現事寶蓮香事未詳
[008-0846b]
所出持菩薩戒身心俱檢以不動為持況復實行
耶按梵網第四十一戒中云若犯十戒應教懺悔
此十戒必是十重猶通懺悔若更妄言行婬非殺
非偷無有冤對便成莫大邪見撥無因果大妄語
成墮無間獄重之極矣發是下正明華報女根是
產道從此行婬報火亦從此發節節燒者謂自下
燒上百節俱焚全身灰燼此是華報果在地獄瑠
璃下又引嗔殺妄語二事以證別業入同分報者
初二句先出名為誅下次出二事瞿曇是釋迦別
姓譯語見前瑠璃是室羅城波斯匿王庶子誅瞿
曇事見瑠璃王經具云毗瑠璃即吠瑠璃也其初
生時有瑠璃寶現遂以名焉是末利夫人所生次
子因往探釋迦外氏彼釋種五百剎利共造講堂
延佛禁一切人不許先登此堂瑠璃不知誤登高
座為釋種呵擯誓報此冤故也善星者涅槃三十
三迦葉品云是佛子世尊自謂若不聽善星出家
以羅睺羅既出家善星次當紹祖王位其力自由
必壞佛法又涅槃疏云善星是佛庶子羅睺羅之
庶兄也佛乃人倫之鑒故聽出家由其雖聞正法
不信受故斷一切善根名一闡提妄說法空撥無
二諦以空法謗佛故也寶蓮香造婬瑠璃造殺善
星造妄俱以生陷阿鼻阿難引此三人以明別造
同受之意今問有二意一問由人別造雖入同分
地獄不亡其元所發業則招私受之報如婬召鐵
[008-0846c]
床銅柱妄名拔舌犂耕此謂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也即定業處故二問地獄為復自然天成不由人
造者耶問意既畢結明請意故云惟願云云也童
蒙者謂小乘智淺故如童蒙未達圓境則滯偏心
若著有撥無俱犯重愆故此請示所以使其謹潔
初心無所犯也。】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這一節經佛酬上問為示眾生內外情想升沉之
迹以啟七趣之端也佛告下將酬問意先歎問的
愽利阿難一切下總答妄有真無及標內外二分
前阿難初段問中謂生佛本真云何而有六道差
別故今總答謂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從妄起
見有妄熏習妄習既生則有內外二分葢內分是
欲愛之情眾生由欲愛故生死輪迴生死是眾生
分內事故稱為內外分是眾生勝想超倫之氣由
超倫故是眾生分外事故稱為外阿難內分下別
釋釋中先釋內分初二句釋內分名因諸下釋內
分義初釋名可知次釋義者謂因諸愛故發愛情
愛有多種故稱為諸既發諸情情積不止能生愛
水愛能滋潤故生愛水水是有形之物屬於色法
愛情起於妄想屬於心法良由妄心能融妄色下
經謂融通妄想者此也是故下結明生水之相謂
思美味而口咽其涎憶所交而目盈其淚皆因愛
而生水也憐與恨者憐是憐惜謂憶情好別憐惜
[008-0847a]
之恨是怨恨憶諸情薄則怨恨之二俱致淚故也
貪財而發愛涎者謂貪從內發愛涎滋身故舉體
光潤心著婬事則其流液可知阿難諸愛下結上
愛因雖別流液是同流結二字各有一意流是流
液結是結縛由結縛情愛而流故云流結沉重不
升自然從墜潤濕下結明愛生水意以顯淪墜之
由也末句結內分名義阿難外分下次釋外分初
二句釋外分名因諸下釋外分義渴仰即是外慕
勝處渴約喻說外慕之想如渴思飲由仰而感故
云渴仰法喻雙舉之辭也由外慕故發生虗想虗
想者想體輕舉故云虗想想積不止能生勝氣氣
必自下而上超越分外斯可見矣是故下結明勝
氣超越之相謂持戒者則銷破戒之濁故身輕清
持呪則正義剛勇無諂無諛故顧盻雄毅呪能摧
邪故稱呪印欲生天則常希上升故夜多飛舉之
夢夢由想成故稱夢想以佛國存心則聖境隨念
而現三昧唯心外分義可見也內積勝氣外慕心
切故事師能輕身命斯皆勝想所致耳阿難諸想
下結上想因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
末句結外分名義然此內外二分所明秪情想二
字良由情想感成七趣之報情因潤墜故屬三途
惡趣想因輕舉故屬四善道也下文以情想論輕
重分別七趣槩可知矣。】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008-0847b]


【這一節經承前情想分別善惡諸趣以酬阿難定
處之問也前阿難以定處自然二意為問今佛但
酬定處者良以定處為正問自然為旁問故也是
故世尊且答其正至後六交報盡方乃結答云斯
皆妄業發生非本來有非本有者即答自然之旁
問也葢謂妄有而真無非自然有故今文一切世
問下先明生死二習交際情想升沉之初相也一
切世間指七趣說生順死逆人皆可知變流者謂
死相遷變形軀流轉識性名之為死人命終時煖
觸未散一生善惡之境頓現其前生與死二際交
臨而其情想升沉從此分岐故先明此純想下先
明天趣謂亡者神識若其生前純想無情由想輕
清飛舉上升必生于天則天為純想之趣也又若
飛想心中或兼出世福慧及發淨願則臨終時自
然心目開明見諸佛土隨願往生此又非天趣所
拘正明眾生外分勝想之超者也情少下次明仙
鬼等趣若對下七情九情等文今想中亦應分別
七想九想等趣今不言者略也言情少想多者葢
是六想四情之意由其想多故輕舉又以四情墜
故舉而非遠非遠言其不高也必為飛仙或大力
鬼等橫絕四天下所去無礙但不能升天故云非
遠若按仙鬼夜叉羅剎四類或應分屬九八七六
想趣配其輕重似又妥當何者葢擬夜叉羅剎校
彼仙鬼必非六想四情之趣故也又若仙等趣中
[008-0847c]
有出世善願善心能護佛法或護戒護呪護定各
隨所護親住如來座下不為生趣所限也綏是安
義法忍是定中所得正受或以無生法忍可於心
名法忍也情想下三明人趣初三句意解可知想
明下二句別示利鈍之由葢人之利鈍亦由情想
所致謂情想雖均其或如秤低昂則智愚可預卜
矣若其想勝則明而聰智也情勝則幽而鈍愚也
情多下四明畜趣情多想少一句按下七情說此
是六情四想輕重稍偏雖墜未深故為畜趣毛群
地行不飛故重羽族空行未墜故輕七情下五明
鬼趣情又多故重想更少故沉沉下水輪者因本
經云此大地厚四十八萬由旬依水輪而住水厚
六十萬由旬今此鬼趣沉過水輪之下與火輪交
際葢謂水輪之下依火輪而住受猛火氣以為身
故此是餓鬼正報常被業火焚燒以業力故水能
害巳害巳者水變為火不得飲食故稱害巳如此
無食無飲經百千劫故名餓鬼九情下六明地獄
趣下洞火輪者洞是洞徹沉過於火下與風輪交
際火依風住故其獄種身入風火二交之地略有
一想之力未盡墜底故佛示云輕生有間重生無
間二獄校下純情者稍輕耳無間有五成實論云
一趣果無間謂不居中陰直入如箭射故二受苦
無間謂惡報現前永無樂故三時無間謂具足一
大劫故四命無間謂挫燒舂磨巧風活命剎那之
[008-0848a]
間萬死萬生故五形無間謂一人多人形皆徧滿
獄中不相妨故故名無間稱地獄者輔行云地獄
從義立名也謂地下之獄故名地獄婆沙論云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善那乃有地獄踰善那此翻億
地獄有大小故今文乃稱有間無間即大小之謂
也大論謂八寒氷八炎熱名大獄也復有十六小
獄為之眷屬名小獄也純情下重明極惡趣報純
情對上純想一升一沉勢使然也極沉而墜底者
入阿鼻獄梵語阿鼻譯云無間觀佛三昧經云阿
者言無鼻者言遮又阿者言無鼻者言救合言無
遮無救名阿鼻獄此雖以遮救訓釋諸經論中皆
以無間為通名也又云阿鼻縱廣三十二萬里其
中極苦詳如諸經論中說若其沉心中有謗法毀
戒等惡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對前純想中護法等
善反前可知循造下結答定處之問循是隨義謂
隨造彼彼惡業隨業招報也眾同分者謂地獄是
通名由眾生共業所感故稱眾同分然而眾生業
行各別招報必入於此而其本業元由不泯不謝
故云兼有元地是故獄中隨其婬殺盜妄各有表
示如鐵床銅柱拔舌犂耕等相是也。】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受六交報云何十因。」


【這一節經承前自業感報今先明習因有十也文
初阿難下是結前起後之辭此等下三句此等者
指上情想諸趣善惡皆由自業感生此是結前意
[008-0848b]
也造十下是起後意先明惡業惡報以示地獄趣
生故十習因者習是熏習良由內心習種熏以成
業為惡趣生因招感未來惡報業由心造而所感
惡報從六根出別見下文然習因秪明十者良以
根本隨眠二煩惱中略舉大數餘皆攝故以上總
標數云何下別徵釋也。】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一者下先釋婬習交接者約二習說下皆倣此以
彼此交接正明婬時故發於相磨者謂彼此先以
婬心相磨由研磨而發故云發於相磨以彼此婬
心相磨不休則發欲火於內心熾然臨終有業火
現故云有大猛火於中發動於中指內心說如人
下約喻以明二掌相摩譬二人婬心相磨煖相譬
欲火發二習下明報從業現謂由婬業相牽相抱
故感鐵床銅柱之報鐵床報婬處銅柱報所婬人
是故下結示業名色目者表示名色也諸佛名婬
謂之欲火表示皆同故曰同名修菩薩道人見欲
如火坑者言其燒陷難出故。】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二者下明貪習也交計者謂彼此交相謀計也此
謀計之貪從吸攬而發吸者約喻說以口縮氣入
內名吸喻貪外物如口吸氣也吸攬不止則臨終
時見有積寒堅冰於元發處凍冽葢貪屬愛愛能
生水故感寒氷之境如人下約喻以明喻意可解
[008-0848c]
吸縮譬貪風氣譬所貪物橫貪彼物彼所不欲不
欲而計取之如冷觸也俗諺有謂多求之人多招
人薄薄即冷意故知寒氷之報非漫語也二習下
明報從業現吒吒等三是罪人忍寒聲也青赤等
者是凍冽肉綻如四色蓮華之狀是故下結示業
名貪水者如海之沃焦尾閭縮水無厭故瘴海者
瘴是瘴癘如海氣瀰漫多毒溺故。】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三者下明慢習也慢者高巳下人為慢以彼此交
相陵蔑故云交陵恃者恃巳所長多生慢故各有
所恃故云發於相恃馳流約喻說流是川流迅馳
不返以喻慢習奔馳如川流之勢慢流不息則臨
終時見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之境[漓-禸]湧於亡者
之前如人下約喻以明喻取二慢相馳之意口與
舌是二物故二習下明報從業現謂二慢相鼓擊
故故感獄中報有血河灰河等事血河等者慢屬
癡癡是昏濁之氣五鈍使所攝故感血灰等狀是
故下結示業名癡水者謂慢由癡發癡故執我故
云我慢世間有水飲之令人生癡如此方貪泉飲
之令人發貪同也巨溺指海說滔滔無涯難出易
溺故。】


「四者嗔習交衝發於相忤菩薩見嗔如避誅戮。」


【四者下明嗔習也交衝者衝是衝突忤是忤逆由
彼此情意衝忤而發嗔心結恨不息則心熱發火
[008-0849a]
熱惱則生氣氣為火鑄則結而成金金是刀屬外
由相刃相靡表內所嗔則臨終時見有刀山鐵撅
等境如人下約喻以明可解二習下明報從業現
宮者鄭玄註云男子去其勢也餘可解是故下結
示業名。】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五者下明詐習也交誘者以言調弄名誘由彼此
調弄相欺而發詐習故云交誘調引不息則臨終
時見有繩木絞校等境繩木相絞可解校是枷屬
易云履校滅趾俗稱脚繚是也荷校滅耳枷也由
交誘調引故感此境如水下約喻以明水譬詐習
田譬心田草木譬調引不息故云生長良以人心
卑污偏多詐習人水浸潤其心調引蔓延如草木
生長不息也二習下明報從業現所感枷鎻等境
即調引之狀以因驗果示相可明撾是槌屬狀如
人手者是也是故下結示業名以言陷人名讒私
竊奸偽如賊豺狼似狗而大銳首群行見人則傷
其性多詐人既獲之能詐死以不防得脫故詐如
豺狼也。】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六者下明誑習也誑者百法論云為獲利故矯現
有德詭詐為性貪癡分攝以彼此相欺誣罔而發
以謟言飾色名罔罔即誑意罔之不止則飛心造
姦飛心者謂駕毒憑虗以陷人而人不知者名飛
[008-0849b]
心造姦如諺有曰飛來之禍是也故感臨終見有
塵土屎尿等境塵土隨風揚之從飛心感也屎尿
污穢不淨從誣罔姦偽感也如塵下約喻以明可
知二習下明報從業現沒溺騰擲等報皆從飛心
姦偽而感也是故下結示業名劫殺者指宼盜有
屠城破邑之畏故蛇虺多毒螫故踐之使人驚異
姦偽如之道人當避也。】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七者下明怨習也由彼此交嫌名怨而發于銜恨
銜恨不巳則臨終時見有飛石投礰等境從銜恨
發也礰是瓦礰匣貯者如世獄中匣床是也車檻
是囚車囊撲者如秦始皇囊撲二弟是也如陰下
約喻以明可解二習下明報從業現投擲擒捉等
報皆從銜恨所感尋因驗果可解是故下結示業
名違害鬼者違是違逆害是怨害即怨鬼也如舍
利弗遭違害鬼所擊是此類耳鴆者鴆是鳥名其
羽有毒以羽畫酒飲之則死。】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虗妄徧執如臨毒壑。」


【八者下明見習也見是見解交明者彼此各有巳
見發明故云交明如薩下引實薩迦耶譯云身見
執我我所故見取戒禁取取是執著義見取者執
著斷常有無二邊見故戒禁取者如執牛狗等戒
為生天因故是五利使略舉其三耳邪悟諸業者
通收餘見也九十五種外道之見是巳各執所是
[008-0849c]
彼此非破故云發於違拒由此終時見有王使主
吏等境皆從交明違拒而發也如行下約喻以明
譬彼各執所是交興與奪無能容隱故如行路往
來見也二習下明報從業現由彼此交辯折證故
感獄中報有勘問權詐等事權詐者謂權衡罪人
之詐也餘可解如今寺院圖寫甚詳可委識也是
故下結示業名見坑者謂邪悟諸見如坑能令陷
溺難出離故毒壑如前瘴海義同水所鍾聚為壑
是故海名大壑虗妄徧執者總舉外道所計也。】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九者下明枉習也橫罹不直曰枉交加者彼此加
害故由誣謗而發昔以橫罹加我則中心藏之彼
加枉之人恬不悔悟此又銜之不申則彼此讒賊
故臨終時見有合山合石等境皆陷枉相加之狀
如讒下約喻以明可解二習下明報從業現謂二
枉相排故感獄中報有壓捺槌按等事蹙漉者謂
迫蹙其體瀝漉其血故衡度者衡較輕重也度音
鐸論短長也孟子所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
長短是也溫陵橫衝之說非也如今寺院圖寫以
罪人體支解稱量者即此義也是故下結示業名
讒虎者謂讒枉嚙人如虎霹靂者讒枉無實妄意
加害如所謂青天霹靂令人可駭。】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十者下明訟習也訟是訐義諠是諠譁訐露隱匿
[008-0850a]
故云發於藏覆由訐露故彼此交諠覆者必不可
聞於人者則疑悔難祛故臨終時見有鑒見照燭
等境此從疑悔心發也如於下約喻以明可解二
習下明報從業現惡友業鏡等報皆從覆藏疑悔
所感因果皎然可解是故下結示業名陰賊者陰
即是覆覆罪過重必墮惡道道人所畏故喻如戴
山履海也。】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這一節經承前自業感報今次明交報有六也文
初云何一句是總徵阿難下承前略釋報意次云
何下重徵釋意。】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能生星火迸灑煽皷空界。」


【一者下廣前別釋今先明見報也初句見報報字
當作業字看意甚明白葢由見業招報引起惡果
此句正明見報此見業交下別釋交報意謂見業
之報與餘業之報交相顯現臨終時見大猛火者
眼屬火故見猛火正是眼家的業報此名現報亡
者下方明生報初起之相謂亡者神識既離其身
則乘業火烟𦦨自上墜下入無間獄當於是時發
明二相此二相所見不定或見明或見暗亡者神
識隨見一相以顯墮獄之初報也下皆倣此眼以
明暗為境故約明暗說下文餘根亦各隨自分境
說同今意也種種惡物者即牛頭阿旁火蛇火狗
洋銅灌吞等物見而生畏也寂然不見者如行曠
[008-0850b]
野黑暗之中心怯而生恐怖畏是全分懼心恐是
驚疑懼之初心也如是下正明見報交相見報生
火者按醫經說眼主心心本屬火眼為心之外竅
故見火也下文耳主腎腎屬水耳是腎之外竅故
約水說也夫此五行之說雖為淺近而未離五陰
猶為五行所屬今地獄有地獄五陰故今所明不
離水火說也然下文五根之中有約本塵境顯不
按五行者大率從其結業示相要以意類通之故
不拘一端也今見火交于聽則水火相擊而成形
故有鑊湯洋銅之類交于息息是氣氣為火交故
成黑烟紫焰之類交于味味因食顯味為火交故
成焦丸鐵麋之類鐵麋者即融鐵如粥名麋也交
于觸觸以合顯有窒礙形質之義故觸為火交乃
成熱灰爐炭之類交于心心本雜念紛飛且心屬
火又為見火所交故成星火迸灑星火由雜念紛
飛而顯扇皷空界者謂內外二火相然其𦦨愈熾
故扇鼓也。】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二者下明聞報也初句謂聞業招報牒前總意此
聞下正釋交報耳屬水故臨終時見波濤也然而
六根之報互顯則六報之相皆現今文各顯一報
故云先見以先字別之後乃齊彰也亡者下謂亡
者神識既離其身則隨注而降入無間獄當於是
時發明二相二相所見如前說聞以動靜為境開
[008-0850c]
閉即動靜也種種閙者即是剉燒舂磨剝裂酸楚
之聲為閙閙故亂神也寂無聞者如處間嚝以幽
寂故魂魄無寄故為沉沒也如是下正明交相聞
波如上說注聞從本根發故前見火不從本根起
者略也責與詰是聲塵類由聞業感故聞波交見
則水火相擊發而為雷為吼火為水所交注故變
為毒氣也交于息則氣挾水散而為雨為霧又氣
與水結變而為蟲滿罪人體惡報所致故交于味
味為水注變而為膿為血之類交于觸觸有形質
為水所注陰陽氣合而為畜為鬼糞穢皆由聞波
顯也交于意亦是水火相擊乘其意識起滅而為
電為雹夫以人心瞥起荊棘生焉故感摧碎之報
也。】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三者下明嗅報也初句謂嗅業招報牒前總意此
嗅下正釋交報嗅屬氣故臨終見氣也先見之意
如前說亡者下亡者神識從地湧出者有二意一
者吸氣名嗅氣必自下而上故云從地湧出以明
嗅報也二者鼻根之觸不離通塞二塵如鼻息久
塞而忽然通之則鼻中氣出如湧由此二意故以
從地湧出狀其先業也二相所見如前說氣熏心
擾者如人冐烟加以毒氣熏極迷悶煩亂故氣掩
悶絕者掩即是塞鼻息久塞內外不通氣滿於內
故悶欲絕也如是下正明交相言衝者氣衝出之
[008-0851a]
衝衝息者從本根發也質是形質履是行履由氣
結成形故嗅報交于見則氣挾於火義相可解交
于聽則氣冐水而瀰漫故令沒溺也洋與沸者又
是氣乘水火煎熬之狀也交于味則味為氣所變
故為餒為爽魚敗曰餒羮敗曰爽交于觸觸與惡
氣合則綻爛可知肉裂為綻又氣攻其身成大肉
山惡報之觸所致也交于思者人以昏擾擾相為
心又為鼻氣所熏蒸故為灰為瘴灰與瘴皆昏擾
所致也飛砂擊身者詐謀所感也。】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四者下明味報也初句牒前總意此味下正釋交
報先見之意如前說亡者下言下透掛網等者是
貪味網捕之報乘此狀而下入無間也二相所見
亦如前說吸氣成氷等者謂吸外冷氣故感氷凍
之報如前貪習中說飛為猛火等者亦是貪味烹
炙之報也如是下正明交相歷甞者從本根發也
承與忍者以貪味故冤對相證炎魔王審鞫考校
而承忍也味報交于見為然金石者味經火變而
為洋銅熱鐵之類是也交于聽為利兵刃者味投
水而為羮形質變而為利兵刃貪味報所致也交
于息為鐵籠者味遭氣氣凝而變為鐵網籠捕之
報可見矣交于觸味與觸合弓箭弩射皆貪味之
利器由合觸而顯也交于思為飛鐵者是飛心造
姦之報也。】
[008-0851b]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五者下明觸報也初句牒前總意此觸下正釋交
報先見之意如前說終時見大山合者觸以合顯
故感此報亡者下見鐵城等者亦是觸業所感二
相所見如前說合山逼體是上文意又以合離顯
觸離為刀劒屠裂可解也如是下正明交相歷觸
者從本根發也道是趣獄之路餘可解是觸業分
段形質所感也交于見可解交于聽撞擊是觸合
聲之具也剚音祝刀插肉中曰剚交于息括與袋
是收氣之物考與縛是合觸之事也交于味耕是
植味之由又拔舌而耕之之謂也鉗是夾具截是
支解皆觸味合貪之相交于思墜與飛者觸業隨
心升降也煎與炙者觸業入心憂煎之火如炙也。】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六者下明思報也初句牒前總意此思下正釋交
報先見之意如前說惡風吹壞等者由心起滅無
恒如風之忽起滅也思業之報不出心境故感惡
風吹壞國土之報亡者下被風吹上而旋落者由
心起滅而顯也葢中陰墮獄必自上而倒墜故如
落葉隨風而復墜也二相所見如前說迷與覺是
意家法塵不覺是迷迷之極矣則心荒故奔走不
息如竪子之客他鄉迷於道路則心荒而亂趣也
不迷是覺覺則獄中所覩所受無非是苦徧經無
量煎燒痛深難忍皆覺苦之相也如是下正明交
[008-0851c]
相結思者從本根發也言結者意家以貪嗔癡結
滯六根故云結也為方為所者方所是意思所計
之處由業感獄中之方所也交于見見能照燭故
感鑒證之事交于聽大合石者是思結聞波而成
如中流之石也氷霜可解土與霧是昏擾之思結
濕而飛揚故交于息思與氣凝心屬火故故感火
車等報火檻是監車獄中之囚具也交于甞呌喚
悔泣者由意起貪而搏味故是殺生貪味之報也
交于觸觸假物合大小皆物也萬生死者由心生
滅合觸所感一日萬生萬死猶泛言之也剎那生
滅無量豈止萬死生乎偃仰是身業意與觸合故
偃仰乃受罪時狀今寺院圖相祖述此文而成也。】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這一節經結前地獄十因六果而兼答別業私報
之問以有元地也阿難下結前可知若諸下答示
元地也文中地獄輕重名數及犯業兼不兼義自
古迄今未詳所出雖諸家各檀所長皆未見其的
據愚故不敢可否於其間伹隨文如舊解略疏決
之俟尋所出更為附錄及檢大涅槃第二十經云
一切眾生所作罪業凡有二種一者輕二者重若
心口作則名為輕身口作則名為重謂心念口說
身不作者所得報輕等引彼證今三業不兼等文
可以例明也同造即具造也如前十因六果具足
造者入阿鼻獄輕無量劫為極重者六根下明次
[008-0852a]
重者各造即別造也對上同造說故上同造是具
造滿惡今各別造者是次第造義六根或有兼時
不兼時即次第意以次重故入八無間即是前文
有間無間之八也校阿鼻大獄稍輕故溫陵解云
各造則有先後間歇為次重故入入無間即八熱
獄也有心而不及犯則不兼境無心而誤犯則不
兼根故作持犯兼二說也身口下明又次重者謂
身口意三所具十惡業中此人只犯殺盜婬業餘
七不犯則應入於十八眷屬地獄溫陵曰身口意
殺盜婬乃重罪以不偏六不具十故又次前也大
獄只有八寒八熱及八萬四千眷屬等獄皆大獄
所分者也三業下明稍輕者謂殺盜婬三業不兼
此三業中或為一殺或為一盜此人則入三十六
獄此三十六獄又從十八所分者耳見見下明次
輕者見見者上見字是能見根下見字是所見境
正是兼境兼根之意謂此人秪犯眼家一根一境
之業餘根境中俱不犯故稱一業此人則入百八
地獄此又從三十六中所分葢獄勢分而受苦輕
也吳興能見所見單境單根之說解亦同此由是
下結答所問前阿難原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
然故佛答云地獄同分各有元地即定處也由妄
想生非本來有答非自然也。】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這一節經承前七趣之問今次酬鬼趣也復次下
[008-0852b]
總標受趣之由亦是結前生後之辭非破下五句
是結前後還下是生後非破下三句明極重惡業
非是誹謗撥無因果謂無律儀可持即破律儀犯
菩薩戒矣毀涅槃是闡提行斷善根本夫犯戒猶
可懺而非謗則難贖又加支末雜業本末具造歷
劫燒然信可知矣此結上文地獄本業巳竟後還
下正明轉受鬼趣也由其純情愛水俱為業火燒
乾罪故得畢餘習未亡更受鬼趣也若於下別明
鬼趣十類不同應上十因故也本因者指前十中
本習之因貪物者指貪習也餘貪未亡故遇物即
著附物興妖故名怪鬼貪色者指婬習也色為婬
風故其餘習猶附風成形名旱魃鬼魃風起時能
厭時雨使年糓不登名旱魃鬼貪惑者指詐習也
詐能惑人多狐魅之狀故其餘習附畜成形名為
魅鬼貪恨者指怨習也怨恨餘習未亡故附蟲蠱
成形名蠱毒鬼如此方兩廣窮鄉下邑之家有事
蠱神以毒人者是此類也貪憶者指嗔習也嗔以
懷憎畜恨名憶且有怯暴陵衰之意故其餘習遇
衰成形而興灾索食以無祀故名厲今郡縣設厲
壇者是也貪傲者指慢習也慢以虗傲陵人虗傲
是氣故其餘習遇氣成形常受饑虗傲使然也名
為餓鬼貪罔者指誑習也誑以誣罔為懷是幽獨
之習故其餘習遇幽成形本以誣罔陷人今猶魘
魅舊習使然故名魘鬼貪明者指見習也先以是
[008-0852c]
非明辯析理求精而其餘習猶故遇精成形名魍
魎鬼如今山林中夜值精耀或依木石現形長丈
許者是此類也貪成者指枉習也長水疏云憑虗
指實撓害無辜曲成其罪故曰貪成如秦檜枉岳
武穆以莫須有三字而曲成之是此類也然其餘
習猶慕曲成故其遇明為形是依他明靈鬼神甘
為役使如今江河中有填沙突石衝決河源為他
役使多是此類貪黨者指訟習也長水疏云黨巳
覆藏為他所訟然據今文黨應訟邊說故其餘習
附人為形名傳送鬼傳送即訟意也如今扶乩召
仙報人吉凶指人情實又吳人謂太保端公多是
此類阿難是人下結答所問明其趣鬼之由是人
者指上十類也純情是宿業業火燒乾者純情是
愛水為業火燒乾重墜者既盡而餘習故輕上出
為鬼此等下正答所問謂是自妄所招妄有真無
也故云若悟菩提則復還本妙圓明一無所有本
無所有一句雙答定處與自然二意俱不可得故。】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皆為浮虗妄想凝結。」


【這一節經承前七趣之問今三酬畜生趣也初阿
難下結前鬼趣而生起畜趣之由謂鬼業既盡則
彼往劫情想俱空矣前文謂想舉情沉多指純情
墜落而說何故今文又帶想說耶葢情由想成無
想安得有情以情濃故想為情覆故云純情為業
火燒乾者是情情既乾而想現故上出為鬼鬼乘
[008-0853a]
餘想為之耳今情空指地獄盡也想空指鬼業盡
也方於下正明畜趣然知畜報非徒趣也要償宿
債而來今獄鬼罪盡方酬元債耳物怪下明十類
不同應前十習故上以貪習為怪今作梟類附塊
為兒是其餘怪凡貪嗜者不義故梟有食母之酷
物銷報盡者謂所依物既銷則能依鬼報亦盡然
非一生可盡他經明報動經沙劫不知一報轉幾
百千生然後得脫今文約最後生說下皆倣此言
多者謂不指貪必為梟但約多分說耳上以婬風
為魃葢旱崇也今作畜生猶為咎徵是其餘習咎
是過咎徵是應驗凶之兆也如云太華之山有蛇
焉名曰肥壝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小次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天
下大兵又如商羊舞雨江豚吹風凡凶兆之畜多
是此類上以詐習為魅今轉而為狐狐性多詐興
妖惑人是其餘習耳上以怨習為蠱今轉而為毒
其餘習也含沙射工螫手斷道皆是此類上以嗔
習為厲厲則附衰求食今轉生為蛔亦潛污穢而
食茹退習固陋矣上以慢習而困饑虗今為食類
以充庖厨而飽他人此其償債最顯也上以幽獨
之誑為魘今轉畜服人易曰服牛乘馬負重致遠
者是也綿是綿密亦是幽獨之意上以見習和精
今乘餘習而為應類應者應時序也如社燕賓鴻
司晨變夏之類是也上以枉習附明甘為役使今
[008-0853b]
作休徵而傳人吉兆是餘習也如西京雜記云乾
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是巳上以訟習
依人而作傳送之鬼今轉而為畜亦循率於人循
是依循如猫犬馴擾之類是也然畜本酬債而來
只如梟蠱狐蛔之類無所可酬云何通耶葢梟蛔
之類逢元負人或捕或殺即為酬矣狐蠱之酬可
以意得阿難是等下結答如前今文詳備傍生者
不正生故如汝下躡前現事之難初四句正躡難
事如是下出答意謂此三事本由自所發生非天
非地非人與者自妄所招還自受報無可代者菩
提心中元無此事故云浮想想所凝結者謂由善
惡想所凝結以成七趣非本有者也。】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及佛出世不可停𥨊。」


【這一節經承前將酬人趣今先示債役須平庶免
反徵之患以起後文也從是下佛謂畜生固是償
債而來若彼債主過分餘越取其所酬則此等眾
生將復為人反徵索其所剩之直或元負人不應
殺而殺之不應食而食之此為分越所酬矣若其
有福德力則不捨人身酬還所剩然於人中如何
可酬或彼反徵之畜來與元負人作不肖子敗其
家耗其財以至割恩離愛使其柔腸十斷殘喘俱
銷又或為惡友或為冤家來相惱害分耗其財或
陷以無辜此為有力酬還者也福德稱兼有者世
有有福而無德者有有德而無福者若其福德兼
[008-0853c]
而有之則於人中酬之為易也其或無福而酬之
文可解阿難當知下重明分越之臧否不可以不
慎也文可解猶如下三句約喻說除奢摩他佛出
世者謂欲解此冤對當修奢摩他如天台三止止
惡防非以體真性則冤對自消又或佛出世能拔
眾生苦故除此兩端必不能𥨊其相食相誅之報
也。】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這一節經承前七趣之問今四酬人趣也汝今應
知一句承上文意正明人趣亦有十類皆由宿習
不忘故一者物怪之畜為梟酬宿債畢復還人形
昔失而今復之故稱曰復酬足足字含深意也葢
非一生即足必酬幾百千生方滿足故梟性無知
故參頑類頑是頑嚚倫理不循天性不諱其故習
耳參合合字作應當意看是佛判語謂作某業應
當參於某類印定非謬故云參合云云文中有變
於字者譯場忽略不深究故二者由婬魃而感咎
徵葢欲愛本是鈍使咎徵復有樂禍之萌非愚而
何故參愚類此愚類字坊本有作異類長水諸師
多作愚解吾從眾也三者由許魅而感狐倫狐魅
讒賊由詐而發詐本庸鄙之行合參庸類四者由
怨蠱而感毒倫凡含毒之物人見而畏之餘習難
亡故參狠類五者由瞋厲陵衰故感污下之微今
參微類宜矣微者卑賤微𦕈之謂也六者由虗傲
[008-0854a]
之慢感餓鬼報而傍生復為他飽何慢之為罪若
此之酷今參柔者猶是饑虗之餘殘耳七者由誑
魘綿幽而報償服類今參勞者猶是服乘之勞未
盡也八者由見習和精而寒暄應序今參文類亦
應序之餘輝耳九者由枉附明靈而休徵預卜宿
習猶存故參明類十者由黨訟依人先傳送而後
馴擾今參達類亦有由矣何者良以訟覆藏傳吉
凶而循倫馴擾皆萌達意耳阿難是等下結示生
因以明輪轉之妄是等指上所參諸類業計顛倒
者業是惑業計是計著然此業計由顛倒心生相
生相殺是報苦由顛倒心起惑造業報受諸苦此
惑業苦三從無始迄今莫能遏絕遇佛則拔苦聞
法則明真可以免此淪溺若不遇不聞妄何能盡
法爾者謂法當如此出爾反爾玄冥中若有主盟
者存焉人固不可與之強也故云法爾輪轉末句
意云人心不返真佛亦難救伹憐惜之耳。】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這一節經承前七趣之問今五酬仙趣也初阿難
下世尊將顯十仙且指其不循正而騖別也從人
者謂仙未出人趣還從人所攝故又謂不依如來
正覺而修正定乃邪趣外騖以不正故名為別也
妄念者抑彼十仙所堅固之念皆是妄故存想下
正明別修之相以彼存想精氣神使陰陽和榮衛
順堅固其形以希長生遊於海外名山大川人不
[008-0854b]
到處有十種仙此總列仙數孤山解云釋名云老
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故故字從人傍山也
次阿難下別釋十仙初指十仙俱為眾生堅固下
初明地行堅固者存想不息之謂服餌者餌是藥
石之嘉名也謂炮炙藥石調和飲啄甄別損益保
養榮衛固元陽祈太乙服食功成名地行仙也行
去聲呼之即功行故下倣此此但永壽山林未能
升舉故名地行仙二明飛行草木是松栢苓术之
類有助延年者皆可餐咽又或辟穀休糧鍊得身
輕似鶴乃能御風而行凌霄越海名飛行仙三明
遊行金石者謂修煉五金八石使神砂九轉內外
丹成易形化骨遨遊湖海瞬息千里萬里名遊行
仙四明空行動止者謂觀時消長推度盈虗合一
氣以致柔聚三華而養素遺形涉空名空行仙五
明天行津液者謂鼓天池燕津液肌膚若氷雪婥
約如處子不交世欲不食五糓乘雲氣御飛龍而
遊乎四海之外者行亞乎天名天行仙六明通行
精色者指日精月華說也吸風飲露吞咽五精以
精粹潛通名通行仙七明道行呪禁者謂以書符
遣呪蹈斗步罡如孔明披髮仗劒運轉天機名道
行仙八明照行思念者謂攝心內顧以坎男離女
和合元陽抱一守雌乃令谷神不死而天門開此
所謂思憶圓成名照行仙九明精行交遘者長水
謂世有釆陰陽之術名為交遘久而成功此感彼
[008-0854c]
應吸彼精氣以固我形名精行仙十明絕行溫陵
云存想化理心隨邪悟能大變化其行絕世名絕
行仙阿難是等下結示其誤是等指上十仙未出
人趣故云人中鍊心不修正定即屬邪行故云別
得言其不達無生故希長生生理者即長生之理
縱使壽千萬歲以佛眼觀之不若一彈指頃迦葉
入滅盡定一彈指頃度百千劫回顧千萬之壽直
兒戲耳休止下明其住處深山海島者博物志云
海上有三神山謂方丈蓬萊瀛洲以金銀為宮神
仙之宅也莊生又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此
皆仙所居處也然彼壽固永矣樂固樂矣未修正
覺斯亦輪迴隨妄想轉故仙報盡時還來散入諸
趣詳玩前文鬼畜人三趣皆應十習為因故列為
十今仙趣亦列十類者十為圓數圓則通收一切
仙類如道家說有三千旁門奚止十類而巳故知
今意舉十而圓收耳非謂仙止十也又今仙之十
類不與鬼畜人之十意同何者葢前由習因所感
今乃取圓意故也。】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自此巳還名為欲界。」


【這一節經承前七趣之問今六酬天趣也初阿難
下正明天趣初二句總明天趣之誤以不求常住
即為誤也未能下先明欲界稱欲者非獨指婬欲
說葢六天各有三種欲故一飲食二睡眠三婬欲
因具此三故稱欲界今經但指婬欲說者良由阿
[008-0855a]
難誤墮為緣發起此教是故偏指婬說又感生天
報亦非欲薄即生必自通修十善得生其中此欲
薄乃十善之一端耳未能下先明生第一天之因
未能捨妻妾愛者以其正婬未戒但禁邪婬邪婬
中心不動者即能感生四王天也凡外色俱名邪
婬以不動故乃有一分正智明生澄鎣者澄是澄
湛鎣是金之光色以顯智明之淨此智明者即生
四天之因心耳故下句云命終之後隣於日月隣
日月者指其感生之處謂四天王居須彌山半腹
居半腹者去人間四萬二千由旬高與日月相對
故云隣日月也四天名義見前解如是下結示第
一天名於巳下明第二天謂若人於巳妻房婬愛
微薄但於靜居之時欲念忽生是故不得全其靜
味上文四王於邪婬不流今此正婬亦薄因心勝
前故感第二天報超日月明者日月光明秪有八
萬四千由旬之量照上四萬二千由旬照下四萬
二千由旬旁亦如之今忉利天居須彌頂故云超
日月之明也又須彌山高出人寰故云居人間之
頂居人間頂者意明地居之天未能空居故如是
下結示第二天名梵語忉利譯云三十三義見前
解逢欲下明第三天逢欲交去無憶者明欲心愈
薄於前但未能忘耳故欲境現時不違而與之交
去則不思其欲念如浮雲輕拂實不注心故薄也
於人下二句謂此人雖處人間於五欲事不甚繫
[008-0855b]
心故動念少靜念多此明感生第三欲天之因心
也此天離地居處空中又高八萬四千由旬其中
天人各有身光照矚故稱朗然日月光量所不及
故如是下結示第三天名梵語須燄摩譯云善時
分此天以蓮華開合分晝夜故一切下明第四天
一切時者謂晝時夜時或云窹時𥧌時也於一切
時常居靜中則自無欲或有應觸來時雖靜未能
違情暫應之耳應觸言欲境也以如此因心命終
感生第四天上升下三句謂此天空居第二與下
界地居二天及於人間俱不相接遠諸麤濁故曰
精微乃至下二句謂劫壞三灾不及者必約彌勒
內院說若其外院是凡夫報生安得三灾不及內
院乃是補處大聖所居漏與無漏逈隔是故劫灾
不及也如是下結示第四天名梵語兜率陀譯云
知足於諸欲中知止足故我無下明第五天初二
句於欲愛心我無彼有亦未能違應彼行事則我
無樂橫陳者謂我本無心橫應彼事不唯無心實
猶厭之勉強行事故曰橫陳味如嚼蠟者約喻說
蠟性本淡嚼之無味喻橫陳欲事味薄之甚也以
如此因心感生第五天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謂
下界諸天各有報境福隨厚薄於欲境未自在故
生此天者福皆厚故自能變化欲境隨意受用超
越下天之無化自居化地地即處也故云生越化
地如是下結示第五天名謂樂自變化名樂變化
[008-0855c]
天無世下明第六天初二句無世心同世事者謂
我全無欲伹未能越於世禮則夫妻名分猶存也
行事交者謂欲境現前尚有交迹雖交而心不染
故云了然超越以如此因心感生第六天出超化
無化者化指變化天無化指下餘天化與無化俱
超如是下結示第六天名稱他化自在者謂諸欲
境不勞自化由他變化為我受用故稱他化自在
阿難下總結欲界名也形雖出動者言其自下而
上欲動漸輕漸出雖身形離動而心迹未忘故曰
尚交俱舍論頌曰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婬葢指
四王忉利交抱如人間夜摩但執手兜率笑而巳
上二天以熟視為欲故今文云心迹尚交即彼意
也末一句總結可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