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6 楞嚴經直解-明-廣莫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三
明古杭雲棲寺後學沙門 廣莫 直解
錢塘優婆塞 吳之鯨 校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次徵六入且先標真體後乃
會釋妄相也復次下承前總徵六入以會真體阿
難下別破初云復次者次前五陰重起六入故會
真之義如五陰初文說破中先破眼入入者法界
次第中云入以涉入為義葢根塵有互入之義如
云塵入根則發根根入塵則發塵以根塵無自性
相因有故今文所明乃塵入根義破意在根故餘
五例此今文即彼目睛瞪發勞者二句是牒前色
陰之言兼目下始會今法目是根勞是根中所發
妄相意攝塵故故下文兼塵說也今謂兼此根塵
同是菩提真性中所發之妄此明從真起妄之意
然真本無妄妄由入起以真外無妄故能會妄全
真也。】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這一節經承上以明塵入根義離則元也因于下
示塵入根義發字在塵邊說發是發起外塵發起
[003-0753c]
內根吸攬謂明暗二塵發於見所居中居中指浮
塵根說眼形是也餘五各指本根之形為居中同
此吸字在根邊說一發一吸相因而起名為見性
此見下明見性離塵無體文可解。】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上入義立三破法以明眼入之妄也
如是下總列何以下別破是故下結顯非性初如
是字是牒上起下之辭破中何以故一句是徵語
若從明下正顯破意文可解是故下結顯眼入虗
妄入性既妄則非因緣自然性矣標結真妄互見
如五陰中說下皆倣此。】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耳入此先明入由妄生而指
根塵俱妄也譬如字是引例之辭細玩文義是法
非喻長水作喻解謬矣吳興解云譬如者此以假
設其事曉訓令悟故云譬如吳興說者是也葢耳
根無動靜時根自寂然此寂然處即近真體無妄
可得故假妄事明勞相也手指塞耳作聲者正明
根塵妄發此為耳入的妄相兼耳下耳是根勞所
作聲是塵兼此根塵同是菩提真性中所發妄相
從真起妄如前解又瞪字是眼家妄相餘五皆言
瞪者意在舉一例諸令人易解故。】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這一節經承上以明塵入根義離則元無也因于
[003-0754a]
下示塵入根義發與吸及此聞下俱如前解。】


「如是阿難當如是聞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前入義立三破法以明耳入之妄也
如是下總列何以下別破是故下結顯非性破中
何以故一句是徵語若從靜下正明破意文可解
是故下結顯耳入虗妄因緣自然如前解。】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鼻入此先明入由妄生而指
塵根俱妄也譬如字如前解畜讀入聲吸攬外氣
名畜因畜有冷氣入鼻勞久故發通塞之觸通則
虗塞則實此正明入由妄生也鼻是合中知故說
名觸必以能所相合方顯觸故鼻家之塵雖諸香
臭要以通塞為論兼鼻下明根塵俱妄妄依真起
如前解。】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這一節經承上以明塵入根義離則元無也因于
下示塵入根義發與吸及此聞下俱如前解。】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前入義立三破法以明鼻入之妄也
當知下總列何以下別破是故下結顯非性初文
按六入前後諸文皆有如是阿難一句今文誤落
是譯場之失也破中何以故一句是徵語若從通
下正明破意聞機機字約喻說機是弩牙取其發
箭之速喻嗅聞之性眠伏於內香臭之觸一發則
[003-0754b]
此嗅性如機之速故取譬也餘文可解是故下結
顯鼻入虗妄因緣自然如前解。】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䑛吻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舌入此先明入由妄生而指
根塵俱妄也譬如字如前解䑛神紙切音止以舌
攬味名䑛今云䑛吻者吻是唇吻以舌虗䑛唇吻
也熟䑛謂久䑛舌力疲而成勞䑛者若病則覺苦
味無病則覺微甜此䑛與苦是舌動時味以顯舌
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然彼甜苦味有起止而淡
味常在常在對起止說不動是靜淡是靜味靜對
動說甜苦是動味此動靜二味由䑛吻而顯此正
明入由妄生也舌亦合中知因味合顯故兼舌下
明根塵俱妄妄依真起如前解。】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這一節經承上以明塵入根義離則元無也因甜
下示塵入根義發與吸及此知下俱如前解。】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前入義立三破法以明舌入之妄也
如是下總列列中准前文皆列三法今列有四亦
三法意也何以下別破是故下結顯非性破中何
以故一句是徵語若甜下正明破意初破中以甜
苦對淡是動靜二味動時加苦味說者佛意影顯
動中五味及俱生變異等味故餘文可解是故下
結顯舌入虗妄因緣自然如前解。】
[003-0754c]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身入此先明入由妄生而指
根塵俱妄也譬如字如前解冷熱相涉正明入由
妄生合覺下二句謂合自無名因離顯合然而離
時觸性本無由合知觸故云合覺之觸顯於離知
也身亦合中知故功亦是勢變其文耳今冷熱相
涉之勢既成因於勞觸兼身下明根塵俱妄妄依
真起如前解。】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這一節經承上以明塵入根義離則元無也因于
下示塵入根義文中有四相云何但說二塵葢違
順由合離顯雖指四相但屬合離二塵故發與吸
及此知下俱如前解。】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前入義立三破法以明身入之妄也
如是下總列何以下別破是故下結顯非性初總
列中若准前諸入文秪列三破意今列四法然此
違順攝歸離合如前准三破也破中何以故一句
是徵語若合時下正明破義文可解是故下結顯
身入虗妄因緣自然如前解。】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意入此先明入由妄生而指
根塵俱妄也譬如字如前解勞倦則眠睡字對下
寤字看眠取寐義謂人倦則眠眠即是睡睡既熟
[003-0755a]
則窹此明窹𥧌二義也覽塵下二句覽是攬取塵
是色等五塵今意根所覧之塵乃過去五塵落謝
影子故云覧塵斯意憶是思憶過去之塵乃名為
憶思憶不起便名失憶失意即忘此明憶忘二義
也憶忘即生滅窹則為憶為生寐則為忘為滅雖
有窹𥧌憶忘四相總攝歸生滅二法生又攝住滅
又攝異故稱生住異滅此生等四相為意家顛倒
所思量法意根由此得顯離此生滅則意根無體
矣故云吸習中歸吸是吸攬習是熏習習字義中
含次第起滅之相謂吸習外塵而中歸意地念念
起滅前滅後起不相踰越即此稱意知根此明入
由妄生也兼意下明根塵俱妄妄依真起如前解。】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這一節經承上以明塵入根義離則元無也因于
下示塵入根義上明窹𥧌憶忘四相今秪稱生滅
二塵以前之四相攝歸生滅故但稱二塵也仍略
中間住異二言集者集上窹𥧌等相及前五塵藏
於意根之中前五入皆云發唯今意入云集然知
前五為現在本質五塵故稱為發今意則集過去
落謝五塵緣影故稱為集與前發意不同內塵者
意根內所現之塵唯識論名帶質獨影境即法塵
也見聞下二句見聞二字是略語應攝前五根逆
流者謂前五根取現在境唯能順流而出第六意
根唯緣過去五塵落謝影子則前所見所聞之境
[003-0755b]
逆流中歸故名見聞逆流即名為憶流不及者謂
思憶不及則名為忘忘則不流故名流不及地之
一字通乎憶忘生滅之間此二句本是一句相連
讀下其義自見人皆讀作兩句有人指流不及的
田地名覺知性者誤矣何者不及之地巳全滅了
將甚麼作覺知性前云生住異滅吸習中歸名意
知根要處生滅之間一生一滅方顯覺知性故前
文又云覧塵失憶窹𥧌等語皆明生滅為覺知體
性明理者請細思之離彼下明此覺知無自體故
文可解。】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前入義立三破法以明意入之妄也
如是下總列何以下別破是故下結顯非性初列
亦成四破然以窹𥧌并生滅中總屬前塵同前三
破故破中何以故一句是徵語若從窹下正明破
意若從根下次破根出謂此覺知若從根出此根
指意浮塵根說即肉團心是也窹𥧌二相者正明
憶忘憶忘由窹𥧌顯故然又窹𥧌依身顯故云隨
身開合身開合者謂形開名窹人若窹時六根俱
開形合名寐人若寐時六根俱合列子云其窹也
形開其寐也形交交即合也然此憶忘屬意根下
事意家憶忘又隨身之窹𥧌窹時能憶寐時即忘
故今約窹𥧌顯也離此窹𥧌開合則憶忘無依憶
忘無故覺知不顯同於空華言無體也餘文可解
[003-0755c]
是故下結顯意入虗妄因緣自然如前解。】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重徵十二處且先會真體也
復次下重徵本如下會真十二處者六根處六塵
處他經又名十二入今因前標六入此易名處前
言入者以能入為名今以所入名處又以能入有
互涉之義今所入是定處無涉義故又前六入依
根而破兼破塵義今十二處乃依塵破兼破根義
會真者謂此十二處其相雖妄其性元真良由眾
生妄著幻有故真隨妄轉本一妙覺真空頓成十
二妄有全真成妄今佛指示妄處本空以其空故
全妄是真也即於妙覺真空之中求其十二處了
不可得然非遣妄別顯真體要知根塵狂亂之相
即是清淨本然之理何以故相即無相亂即不亂
所以古德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此之謂也會真之義如斯而巳此總徵下別破。】


「阿難汝且觀此祗陀樹林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這一節經承上別破眼色二處此先破眼生色也
汝且下初標眼色二處於意下列相生破法阿難
下先破眼生標中觀字是眼處祗林等是色處列
中可知破中謂眼生色者色從眼生故若現前見
空之時則非色矣既見空空能破色色性應銷若
色性銷則顯發一切都無無即空故色相下二句
以色空對辨良以空因色顯今色相既無渾然一
[003-0756a]
空誰復發明空質耶此謂眼是能生色是所生所
生既破以明色非眼生也空亦如是者反色相破
也以例色省文故云如是若補足文義應云若眼
生色相者見色非空空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
有空性既無誰明色質故云空亦如是此是色空
相奪之說意明色空傾奪能生眼根不變一變一
恒能所不類信知色非眼生明矣。】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次破色生而結非異性也上
文眼為能生色為所生今文復以色為能生眼為
所生以色能生見故現前觀空之時色被空奪色
隨空滅能生色塵既滅所生見性亦亡故云見即
銷亡若見亡則一切處都無見矣既無其見誰明
空色耶如今空色可辯信知色非生見明矣根塵
既不能相生則知二處俱妄是故下結顯二處虗
妄見是根色空是塵根塵二法俱無處所無處則
妄誰復更論因緣自然耶二俱非性故前標示真
今結顯妄標與結真妄互顯下皆倣此。】


「阿難汝更聽此祗陀園中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耳聲二處以明俱妄也阿難
下初標耳聲二處於意下列來往破法標中聽字
是耳處擊皷撞鐘是聲處食辦下二句明祗園眾
集法度食既辦擊皷集眾受食則撞鐘列中可知。】


「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003-0756b]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先破聲來耳處也阿難下牒
上列語如我下引例此聲下法合即破引例中我
佛自稱也例上謂聲若來耳邊佛云如我乞食室
羅城中則祗林無我矣法合應云我譬聲室羅城
譬阿難祗林譬目連迦葉等合云此聲必來阿難
耳處如我乞食室羅城也目連迦葉應不俱聞如
上祗陀林則無有我謂彼鐘聲若到阿難耳邊則
目連等應不聞鐘聲矣何況下正破以明聲不來
耳徧能聞故則聲處妄矣。】


「若復汝耳往彼聲邊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次破耳往聲處也若復下牒
前列語如我下引列汝聞下法合即破引例中上
文我譬聲今文以我譬耳例上謂若耳往聲邊佛
云如我歸住祗陀室羅城則無我矣法合應云我
譬耳祗林譬擊皷處室羅城譬鐘聲等合云汝聞
皷聲其耳巳往擊皷之處如我歸在祗林也鐘聲
齊出應不俱聞如上室羅城則無有我謂耳既往
皷處則鐘等之聲應不俱聞矣何況下正破以明
耳不往聲徧能聞故則耳處亦妄矣末二句又防
轉計。】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結顯二處虗妄也無處非性如前解。】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生於汝鼻為生於空。」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鼻香二處以明俱妄也阿難
[003-0756c]
下初標鼻香二處於意下列香生三處而破標中
嗅字是根處栴檀香是塵處一銖者銖是分兩初
數古謂二十四銖為一兩一銖計重四分一厘七
毫有零然少而香氣遠聞顯此香之勝也四十里
者謂城中四面十里非謂四十里之遠也佛意葢
取潛通之義而顯其性空非以四十里為優也博
物志云西國有獻香者漢制不滿斤不受使因竊
去著香如豆許在宮門上香聞長安四面十里可
證列中可知。】


「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先破鼻生也謂此香若生汝
鼻既稱鼻中生香當從鼻出然鼻是血肉所成非
是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氣又稱汝聞香則吸攬
外氣名聞當從鼻入苦鼻中出香說聞非義則鼻
處妄矣。】


「若生於空空性常恒四十里內云何巳聞。」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次破空與木生也若生空下
次破生空謂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云何有香不香
時又香自空生何藉爐中爇此枯木然後和香耶
是知香不從空生矣若生木下三破木生爇即燒
義謂香生於木而此香質因燒成烟鼻是合中知
則應蒙受烟氣方知有香今一銖之烟騰空未遠
云何四十里內巳得聞耶信知不從木生則香處
妄矣又烟不及而能聞者正取潛通而性空可見
[003-0757a]
矣。】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結顯二處虗妄也無處非性如前解。】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鉢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舌味二處以明俱妄也阿難
下初標舌味二處於意下列味生三處而破標中
伹明塵處根處則略矣然而味不自味因舌知味
則味字中巳含根處故略也二時者是早時中時
比丘受食律制二時過中不聽食故酪酥醍醐皆
由乳成一變名酪再變名生酥三變名熟酥四變
名醍醐天竺以此名為上味列中可知。】


「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這一節經承前列意先破舌生也若復下牒上列
語在汝下正破黑石蜜者善見律云是甘蔗糖堅
故如石又古相傳海中山崖之上野蜂作窠成蜜
傍崖而色黑名黑石蜜餘可解。】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次破食與空生也若生食下
次破食生謂味從食生食非有情云何自知其味
意明出舌而知又食若自知味者即同他人食味
何預於汝乃名汝之知味性耶若虗空下三破空
生文可解。】


「是故當知味舌與甞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結顯二處虗妄也無處非性俱如前解。】
[003-0757b]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能為在手為復在頭。」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身觸二處以明俱妄也阿難
下初標身觸二處於意下列能所二破標中即在
身處顯觸何以故意謂外物無知不成觸故要在
身知成觸即此標意巳顯觸處無位矣以手摩頭
者正明二物合觸之意然身之與手一體所生能
在何邊列中正明能所無位能所無位則二處俱
妄能觸屬根所觸屬塵。】


「若在於手頭則無知手則無用云何名觸。」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雙破能所也若在手者承上
此摩所知意來要顯所知之性故也此所知性即
是能觸若在於手頭則無知無知即成無情物矣
云何成觸以無情物不成觸故此所知性若在於
頭手又無用無用者亦無知故云何成觸在頭在
手所知無定觸則不成。】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不應虗空與汝成觸。」


【這一節經承上以頭手合辯用顯能所不可分而
觸無成也上文但以在手在頭辯所知無定今文
又防阿難轉計謂手與頭各有知性故先防之若
手與頭各有所知性則有二知若有二知則阿難
一人應有二身何以故一人秪有一知覺性今頭
手各有則二知應成二身此破各有不成矣若頭
下又約一異辯若頭與手一箇觸知性所生則手
與頭當合為一體頭手合而不分觸則無成何以
[003-0757c]
故必要兩合方成觸故此辯一體不成矣若二下
約異體說若是頭手二體者二即異故觸誰為在
若所知性在能觸則所觸不成在所觸則能觸不
成非所非能即不成觸也若能所俱不可終不然
虗空與汝成觸此破一異不成矣然而觸性不可
全無但其能所無位無位則身觸二處俱妄也。】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結顯二處虗妄也無所非性俱如前解。】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這一節經承前別破意法二處以明俱妄也阿難
下初標意法二處此法下列即離二破標中意是
根處善惡無記法則是塵處夫意根中所緣法塵
不出三性善是人天性惡是三途性無記者即非
善非惡於善惡性中無可記持故名無記第四禪
天乃至無色界四空天捨心同分俱名無記性也
以其性非善惡故名為捨生成法則者謂不教而
能生來就會凡諸有為皆依三性造作一切法以
此三性作則故稱生成法則也列中前文皆云於
意云何今文即承上法則說故略變文法。】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


【這一節經承上列意先破即心也謂上三性若即
是心者雖稱法則然非是塵既非是塵則非心之
所緣既非所緣云何以此三性立為塵處今必為
處則非即心矣。】
[003-0758a]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這一節經承前列意次破離心也謂此法則若離
汝心別有方所者此法自性為有知耶為無知耶
若此法則是有知者有知即名心矣法既名心名
心故非塵又異於汝既離汝心別有則同他人之
心量矣若謂雖離汝心此法則汝之心云何汝心
有兩箇耶故云更二於汝此辯法則離心而有知
者非也若非知下又辯法則離心而非知者謂此
法則既離心是無知性無知則屬塵矣然此塵既
非色等五塵離合冷煖是觸及虗空相既非色空
而此法則當在何處今於色空之中無所表示不
應空外別有人間人間指法塵說以人間有法塵
故此語略倒今乃迴文解也心非下二句謂於色
空之中覔此法則不可得又於心內覔之心屬能
緣故云心非所緣則非塵也然於內心外境之中
覔此法則俱不可得畢竟塵處從誰立耶以上破
義但破法塵不破意根者良由意根無體以彼所
思方顯意根今所思法塵既破則意根自無矣況
今十二處正破在塵故前文諸處皆約六塵說前
六入中皆約六根說後十八界中皆約六識說此
為破三科之大旨也請觀前後諸結文可解。】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結顯二處虗妄也無處非性俱如前解。】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003-0758b]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重徵十八界且先會真體後
乃詳釋妄相也復次下重徵本如下會真會真之
義如前解言十八界者謂六根六塵六識界是界
畔屬因義也又屬性義如下文云因根所生以根
為界因塵所生以塵為界又從根則屬根性從塵
則屬塵性故稱十八界也此中雖約根塵對破正
破在識是故文中指識而言也按文可了。】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這一節經承上徵會別破眼等初三也阿難下初
標眼等三法此識下次列因界標中如汝所明者
如小乘教義汝指阿難說阿難是小乘人故云如
汝所明小乘謂識藉緣得生佛故引彼證今界義
眼色為緣者謂根塵為生識之緣故下皆倣之列
中界義如前解。】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這一節經承上先破眼生也謂此識若因眼生者
識以了別為義現前若無色空之時無可分別縱
有所生之識欲將何用若無可用則識性自無此
辯識無用則無體也汝見下又辯界義不成謂汝
見根無相非如五色無可表示若無表示從何立
界初以能生無緣則所生無用次以能生無相則
所生無界因眼所生不成明矣。】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應不識知虗空所在。」


【這一節經承上次破色生也文可解。】
[003-0758c]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上生義此復合破并結界相不成也
上文以眼色離破今文又合眼色二種共明生義
也合則下二句正破共生不成合者以根塵識三
能所合故則此識半合眼半合色而中離矣下句
成上句義謂識若中離則成根塵兩合識是有知
色是無知知與無知體性雜亂云何成界此辯共
生亦不成矣是故下結顯三處虗妄也上二句明
無處下二句明非性前徵文會真今結文顯妄徵
與結真妄互具下倣此。】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因聲所生以聲為界。」


【這一節經承前徵會別破耳等三處也阿難下初
標耳等三法此識下次列因界標中又字承上重
引故易如為又餘如前解。】


「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則耳識界復從誰立。」


【這一節經承上先破耳生也文中有二意初破勝
義次破浮塵初阿難下先破勝義根也謂此識若
因耳生動靜二相不現前時耳根不成知覺必無
所知之塵則汝能知之根尚然無成所生識性更
何形貌此辯能所俱無體也約知體辨故是勝義
若取下次破浮塵根也謂汝若取耳聞亦無前塵
動靜之相聞無所成以無聞故根不成矣又汝云
何以此耳形如新卷葉之形四大色法有形可觸
之物為耳識界耶以上勝義浮塵俱不可為界則
[003-0759a]
耳識界復從誰立是故因耳所生不成明矣。】


「若生於聲識因聲有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這一節經承上次破聲生也謂此識若生於聲識
因聲有則不關聞根之事了然聲不自聲因聞而
有聲相若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今識從聲
生不許彼聲無聞而自有者無聞則亡聲故許聲
因聞有然則聞應聞識不名聞聲矣若謂不聞識
者則非因聲為界矣聞又識同於聲識既被聞誰
又能知聞家之識耶若無知者下二句接上誰知
意說謂若無知終如草木無情之物不名為識矣
如此推窮信知此識不從聲生矣。】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上生義此復合破并結界相不成也
謂又不應聲與聞雜成中識之界雜者謂聲是無
知而有生滅根識是有知而恒常者體性雜亂合
生不成界無中位中既無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
言其內外中三處都無矣內是根外是塵中是識
也是故下結顯三處虗妄無處非性如前解。】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這一節經承前徵會別破鼻等三處也阿難下初
標鼻等三法此識下次列因界餘如前解。】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這一節經承上先破鼻生也文有四意初阿難下
總徵次為取下乃列勝義浮塵二門為破三若取
[003-0759b]
下先破浮塵四若取下次破勝義破勝義中自又
有三意謂肉知空知香知也且初總徵者徵云以
何為鼻正徵勝義浮塵二根也列二門中肉形雙
爪相者正明浮塵鼻形如雙垂爪故嗅知動搖性
者正明勝義以嗅知性為勝義故對浮塵說勝義
浮塵麤澀故劣勝義乃清淨四大所成唯天眼能
見故勝嗅知稱動搖者謂塵不現時潛伏於內若
香塵一至則嗅性動搖動搖即生滅意也破中初
若取肉形者先破浮塵謂鼻雙爪之形是肉質也
肉質是身則非鼻矣若身家之知即屬觸塵名身
則非是鼻名觸則屬於塵鼻質尚自無名云何因
之能立中界耶此破浮塵根不堪為識之界矣又
若取下次破勝義又汝下二句總徵知性以肉下
初破肉知謂若以肉為知者肉元是身身家之知
元是觸塵而非鼻也以空下次破空知謂若以空
為知者空自有知汝之肉身應當無覺云何汝肉
亦有知耶若空之知為汝臭者則應虗空是汝之
身汝之肉身自應非知若空是汝身今日阿難應
無定所如空徧處可也以香下三破香知謂若以
香塵為知者知自屬香如他知一般何預於汝若
謂香臭二氣必生汝鼻則此香臭二氣不生伊蘭
及栴檀矣伊蘭是臭木觀佛三昧經云伊蘭生末
利山中臭如肨尸若此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
為臭香臭性別不可同出一鼻若此二氣俱能聞
[003-0759c]
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一人秪一鼻若有兩鼻則
成兩人對佛問道有二阿難何體為汝若鼻必是
一者則香臭無二臭亦香香亦臭二性不有從何
立界此破勝義無體亦不堪為識之界矣以上雙
破二根不可生識也。】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這一節經承上次破香生也謂此識若因香生者
識因香有引例破云如眼有見不能觀眼謂眼雖
有見但觀外物不能觀自因香下二句合例謂識
因香有應不知香若知香者則非因香生也又若
不知香則非識性矣然香不自香因知有香若香
非因知有者則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則因界自非
從香建立宛轉窮詰必非因香生識也。】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上生義此復合破并結界相不成也
初四句正破合生中是識內外是根塵諸聞性者
通指根塵香臭等聞不實有故是故下結顯三處
虗妄無處非性如前解。】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這一節經承前徵會別破舌等三處也阿難下初
標舌等三法此識下次列因界。】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這一節經承上先破舌生也若因下甘蔗是甜烏
梅是酸黃連是苦石鹽是鹹細辛薑柱是辣都無
[003-0760a]
有味者謂知味之識生於舌故則此五味不生外
物矣味既舌生汝自甞舌為甜為苦舌若無味則
此知味識性不生於舌也下句謂若舌性是苦者
誰來甞舌以舌不自甞故既不自甞孰為知覺又
若舌性非苦味自不生舌不生味云何以舌為識
之界耶。】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不應虗空生汝心識。」


【這一節經承上次破味生也謂此識若因味生則
識自為味引例云同於舌根應不自甞今識自為
味應不知味若不知味云何識知是味非味是味
非味者如云合酸不酸應苦不苦乃名非味是味
反此然又諸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物而生味所生
識亦應多體若謂識本一體識必味生則鹹淡等
五味及俱生變異同為一味不可分別若無分別
則不名識識以了別為性既不名識云何復名舌
味識界耶若舌味不能生識終不然虗空生汝知
味之識耶文中云和合味者如調合五味成一種
食如丸散藥餌相似名和合味也俱生味者如梅
味本酸匏味本苦俱物而生名俱生味也變異味
者如釀秫為酒炊黍為飴由外變而成名變異味也。】


「舌味和合即於是中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上生義此復合破并結界相不成也
謂合前舌味共生識界亦不可得也即於下二句
謂即於舌味之中推之元無自性能生無性云何
[003-0760b]
更有所生識界耶是故下結顯三處虗妄無處非
性如前解。】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這一節經承上徵會別破身等三處也阿難下初
標身等三法此識下次列因界。】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這一節經承上先破身生也謂此識若因身生則
彼身根若無合離二緣身本無知根無自性於身
何所識耶覺觀即了別義如前解。】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離身即是虗空等相。」


【這一節經承上次破觸生也謂此識若因觸生觸
無自體必無汝身何以成觸誰有非身能知合離
之觸耶葢觸是觸發在所知邊顯觸假如二石相
觸石何有觸必假身知方成觸故阿難下正明非
身無觸之意謂外物無知不能成觸由身有知故
能成觸然則知於身身即是觸知於觸觸即是身
若即觸則非身即身則非觸身觸二相元無定所
觸合於身此覺觸性即是身自體性觸離於身則
同虗空何有觸性。】


「內外不成中云何立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承上生義此復合破并結界相不成也
內外不成者身觸無定故內外不成內外不成則
中何以立下四句明三處性空界無從立是故下
結顯三處虗妄無處非性如前解。】
[003-0760c]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這一節經承上徵會別破意等三處也阿難下初
標意等三法此識下次列因界意是意根成唯識
第五論引契經云意法為緣生於意識若無第七
識彼第六識則無所依根是知凡言意根者即指
第七識為意所依根也又彼第七識以諸思量為
行相故今經亦云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葢離諸思
量則意根無體矣法塵可知。】


「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這一節經承上先破意生也謂此識若因意根生
者且汝意中何者為意意無其形必有所思纔能
發明意根若無現前法塵則汝意根無所生矣離
諸法緣則意根無形所生之識將何為用意根為
能生識為所生能既無形所無可託矣又汝下重
約能所以論同意識心是所生意識諸思量是能
生意根然根與識兼有了別之性既兼了別為同
耶異耶若所生識同於能生根識即意矣云何又
言所生有所生必有能生則同意不成矣又若所
生識異於能生根異則不同應當無有所識若無
所識云何名為意家生者葢從意生則受意家氣
分應有所識故又若有所識者現前無法將識何
等豈復識意耶所生復識能生必無此理故曰云
何識意唯此同異二性不成意界云何立耶天如
謂識意葢語倒也者誤也解未徹故。】
[003-0761a]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這一節經承上次破法生也謂此識若因法塵生
者所言法者不離色等五塵然此五塵皆有軌持
之用故皆名法前之五塵是現前本質實有可對
之法相狀分明以對眼等五根然非第六意根所
攝今汝識心決定依法塵生者佛令阿難諦觀法
塵之法作何相狀若離前五色空動靜等法越此
諸相終無所得然此法塵即是過去五塵落謝影
子無實體可見謂法塵生則色空等生法塵滅則
色空等滅所因指法塵說謂法塵是意識的所依
因所因既無其體則因而所生之識作何形相言
其能生所生俱無相也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節經結顯三處虗妄也此上闕兼二共生一
章大率意法二俱無相無可兼故人易解知是妄
故略也無處非性如前解以上融妄即真顯三摩
提義巳竟又從徵心辯見至破同別二妄以下誠
為破妄顯真猶未稱妙必使融妄即真法法無非
藏性可為妙矣故第二末云汝猶未明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起滅即真等此是融妄即真之義也若
復融即二無真妄雙泯方稱妙絕故下文云開示
眾生中道了義後文又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
皆云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則體用一如事理俱妙
此是真妄雙泯禪那之義也然此三義約行布以列
[003-0761b]
其辭會圓融而定其旨是故世尊三一互舉以彰
圓妙既稱圓妙則又不可拘於破顯融即雙泯為
優劣也然則妙與妙絕一往論耳今約行布邊說
謂破妄顯真奢摩義也融妄即真三摩義也真妄
雙泯禪那義也約義判下七大為禪那之義耳或
問教中云十八界攝世間心境諸法罄無不盡然
則七大在十八界內耶十八界外耶溫陵解云前
十八界為近取諸身今七大是遠取諸物此遠近
之說在儒經執心外有法可作此說我佛自云三
界唯心萬法唯識何有遠近為哉葢溫陵俗氣不
除強作此說於佛理有違非細過也夫此七大若
謂即十八界何故重談若非十八界則十八界攝
不盡一切法今此文義如何銷會答曰從前徵心
辯見巳來所明義理亦依十八界顯但彼文晦不
次意會可得彼是攝俗歸真奢摩義也次前會五
陰等四科之文乃旋真入俗三摩義也此下更欲
會真俗而歸中道乃復以十八界束為七大顯禪
那之義耳仍以七大配十八界者地等五大六塵
攝也見大六根攝也彼見大文中云如一見根見
周法界聽嗅甞觸等妙德瑩然徧周法界是知六
根攝也識大是六識攝故知七大即十八界乃集
家變其辭耳竊惟奢摩等三義是虗玄大道難為
說示是故世尊皆依十八界而顯亦正欲會妄全
真故爾學者不可不知此也下文正起七大。】
[003-0761c]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這一節經阿難躡前諸計及四科結語非因非自
之說引昔權是證今實非請示中道也阿難下泛
引昔麤謂佛常說世間諸法皆由四大和合發明
云何今日頓棄因緣及自然性耶排是排遣擯是
擯棄阿難謂我今不知斯義何所攝屬惟垂下正
請今妙中道了義者中道是第一義諦禪那義也
前乃真俗二邊俱未了故今示中道無了不了無
待所待絕諸待故名無戲論下文故結云但有言
說都無實義正指真妄雙泯禪那妙絕義也。】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這一節經世尊將酬所請且先責其誤引昔麤而
後正答也爾時下佛躡阿難初意謂汝初心厭小
求大故我下今開示第一義諦第一義者謂於三
中顯一真俗為二中道為一無二對故乃名一也
又若對二說一乃名但中若能融二即一是為圓
中二不可得一亦奚存非一二三能一二三此為
圓融無礙中道真勝第一義諦也諦是諦實即實
相也吳興解設問云阿難何處厭小求大答即經
初云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是厭小也殷勤啟請諸
佛無上菩提妙奢等三是求大也如何下正責誤
引昔麤世間和合麤相者乃是世諦有為之法葢
有為法必因和合而有是名為麤幻妄不實故稱
戲論今乃出世上上無漏妙法云何將彼昔麤而
[003-0762a]
自纏繞責多聞者以多聞人能會談圓說妙不曾
親證圓妙實理故如說藥之人但於方書藥性記
持名色而實未之親見其藥是故真藥現前猶故
不識真藥喻第一義以不能分別故如來說名真
可憐愍。】


「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這一節經世尊既責其誤今始誡聽許答也汝今
下誡聽許答亦令下謂不獨利於當時抑亦遙益
末劫以明所答之利深且遠也通達實相者正指
中道聖諦說。】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這一節經佛牒問語而破非和不和以明中道義
也如汝下躡前問語若彼下正破破中先破非和
合謂若彼四大體性是不可和合者則不能與餘
大雜和又若四大性相不可和故如人之身必假
四大和合能成我體若不可和則諸物無成下以
空譬以明非和之過也謂如虗空無形不堪和合
諸色今現見諸法皆由和合而成言非和合則不
可也若和下次破和合謂彼四大之性本然寂滅
不與四大之相和合性相不可和故若性相和合
則性隨相變同於變化變化者謂本無今有起滅
不常故稱變化指世間諸法說也葢四大之性即
本常理四大之相是有為法若性相和合則同變
化既同變化則成始成終有始終則有生滅有生
[003-0762b]
滅則相續不巳相續不巳則生而死死而生死死
生生下以旋火為譬以明循環不息之咎也謂如
旋火輪轉無有終窮休息始終莫究然而旋火非
輪愚人妄執以喻生死輪迴若不悟空終隨輪轉
如上所破和合非和合俱非實義須知諦理清淨
本然由人循業發現見有七大之相也。】


「阿難如水成氷氷還成水。」


【這一節經世尊承上所破合非合義特示性相圓
融而循發之理如斯也夫水本非氷由寒風皷擊
而轉水成氷也則氷是假相水是真體氷與水無
二體也全氷是水即假是真真外無假故假依真
起豈水之咎耶過在寒風耳水成氷者全真成假
也氷成水者返假歸真也水喻如來藏性氷喻七
大然斯藏性本非七大由循業發現而轉藏性成
乎七大則七大是假相如來藏性是真體七大與
如來藏無二體也全七大是如來藏全假是真真
外無假故假依真起亦豈如來藏之咎耶過在循
發耳性成相者亦從真起妄也相還性者亦返妄
歸真也氷水之喻可合矣相既還性則真妄之名
俱為剩語妙絕雙泯理本如斯此乃七大之通譬
而長水胡蘆提綴於旋火喻下逆譬相成之義殊
可哂也七相俱稱大者一一周徧法界故溫陵解
云直示非和不和之理而起後文故復召告也夫
水何和而成氷氷何和而成水七大之性不因和
[003-0762c]
合循業發現如此而巳溫陵此言乃千古不易之
正論也。】


「汝觀地性麤為大地更析隣虗即實空性。」


【這一節經佛承上喻而別示七大此先明地大也
汝觀二字按下六大初文皆有阿難字今文變汝
觀字者由上水氷文初有阿難字與今相近故略
變其辭耳地性下二句明地大自性不出麤細二
相至隣虗塵者謂析至極微極細與空相隣名隣
虗塵然此隣虗由折彼極微色邊際之塵比彼隣
虗稍麤持析彼極微為七分即成隣虗然則一色
邊際塵析為七箇隣虗塵若更析隣虗即為空性
矣若色可析而為空則地大之妄斯可見矣。】


「阿難若此隣虗析成虗空不應隣虗合成隣虗。」


【這一節經佛躡初問之語以明色空非和破彼和
計不成也阿難下二句承上析塵入空而反之則
空生色矣汝今下躡初問語汝且下正明和合不
成謂汝問和合出生諸相則此一隣虗塵用幾箇
虗空合成者若謂空不可合云何析塵而見空耶
若必空不可合不應以隣虗合成隣虗以此觀之
則知地大非和合有也。】


「又隣虗塵析入空者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這一節經承上析塵入空以明空由色合亦破和
計不成也初句牒上析塵謂既析色入空當知空
由色合然則用幾箇色相合成虗空若色下正破
[003-0763a]
色空不可合也謂若以色合色之時則不名合空
是為合色非合空也又若以空合空之時則不名
合色是為合空非合色也末二句結顯非和合謂
只可析色入空不可合空成色以色空不可合則
汝由和合故出生諸相者妄矣。】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這一節經世尊直示中道性相圓融之理而責阿
難之迷也汝元不知者正責阿難之迷不知即迷
故以迷中道諦理故執和合麤相如來藏一句即
是直示中道諦理性色下二句正明性相圓融體
用互攝之意色是俗體空是真諦真空之真亦是
性義變其文故性即藏性之性性之與真是中道
第一義諦上句云色空者謂即俗而真也下句云
空色者謂即真而俗也俗真真俗皆不離中道藏
性是故俱以性字兼之然夫色空用也藏性體也
從體起用曰色空攝用歸體曰藏性故曰體用互
攝也清淨下二句顯中道性德淨滿之意溫陵解
曰不垢不淨曰清淨非和不和曰本然無乎不在
曰周徧法界二字以圓滿義推之則通華嚴四法
界義也蓋如來藏清淨本然是理法界七大是事
法界性相圓融是理事無礙法界一多無礙大小
相容七大周徧是事事無礙法界良以今經略甚
故不昭灼耳隨眾生下二句謂如上具四法界圓
融妙理隨眾生心感而應之所知限量隨人大小
[003-0763b]
染淨麤妙空有淺深偏圓理事各從業感何如故
云隨身應量也。】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節經世尊遣計指迷結答藏性本離言說也
謂諸眾生循業發現而世間無知惑為諸計彼皆
顛倒識心分別計度須知藏性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唯證相應世間諸論非可得入故結云云也下
皆倣此。】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這一節經佛承前喻別示七大此次明火大也謂
火性無體寄緣則顯以無我故不擇淨穢任緣起
滅汝觀下正示寄緣得顯之意城是室羅筏城未
食者指禺中欲㸑之時陽燧是取火之具崔豹古
今注云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
生以艾炷之也又淮南子云陽燧火方諸也王充
論衡曰於五月丙午日午時銷鍊五方石圓如鏡
中央窪天晴向日出火也此明寄緣出火之意。】


「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為從艾出為於日來。」


【這一節經佛牒問語以破和合不成也文中有二
意初名和下明和合須有體次阿難若此下總列
破處初中云名和合者是牒初問謂和合要各有
體方堪和合故引和合眾為例今為一眾者如千
二百五十比丘各有體性種族和為比丘一眾眾
雖為一窮詰眾僧根本則各有種姓名字如舍下
[003-0763c]
正引例也舍利弗阿難譯語見第一解婆羅門譯
云淨行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是故人以淨行稱之
後世即為姓也種是種族優樓頻螺譯云木瓜林
名也家於此故因以為名迦葉波譯云飲光又云
大龜氏是其姓也瞿曇譯云地最勝謂居本國此
族最勝故又云星名從星立姓後世改姓釋迦若
此下總列破處初四句牒上和合寄緣之意此火
下三句列三破處。】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這一節經承上總列此別破火性非和而有也文
有四段阿難下初破日來謂此火性若日來者既
能燒汝手中之艾則日光來處林木皆應受焚今
林木依然可見火性不從日來矣若鏡下次破鏡
出謂此火性從鏡中出者既從鏡出燒汝手中之
艾鏡體何故不鎔紆屈也又屈汝手執尚無熱相
云何得融泮耶融是銷融泮是解義若生下三破
艾出文義可知汝又下結勸詳審謂汝諦實審觀
鏡在汝手日從天來艾本地生三處迢然非和非
合要見火從何來不應此火無因自有然上四意
不出中論四性日鏡艾屬他性火是自性艾與日
鏡光明相接意是其性無從自有是無因性前後
七大之破皆不出此四性俱為破故妙存于此細
思可得。】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起徧世間寧有方所。」
[003-0764a]


【這一節經世尊直示中道性相圓融之理而責阿
難之迷也不知即阿難之迷以迷中道諦理故執
和合麤相如來藏一句即是直示中道諦理性火
下二句正明性相圓融體用互攝俱如前解阿難
下前地大中闕此一章後五大俱有各隨當大所
明稍有變更其意皆同此明性相周徧即是中道
性德淨滿之意其文可解。】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伹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節經世尊遣計指迷結答藏性本離言說也
詳如地大中解。】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這一節經佛承前喻別示水火以明循發之緣及
列破處也阿難下先明水性不定如室下次明循
發正顯不定之相此水下列三破處初云水性不
定者不定是無我義下句釋上不定意謂流息不
常故云不定言不定即無我義者謂其決之東則
東決之西則西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
使在山所以謂其無我者此也次循發者夫性水
者本無形也隨緣而現故向太陰能感水現此即
循發之意而其不定亦可見矣迦毗羅譯云黃頭
斫迦羅譯云輪山依此山修行因山立名也鉢頭
摩譯云紅蓮華訶薩多未詳此四皆仙名修長生
者也幻師者佛以長生不真故斥為幻太陰精者
太陰是月精是月中水也幻藥是求長生服食服
[003-0764b]
此亦未見得長生者縱或有之亦非真實百中無
一也然亦未見致福而召禍者實多如漢唐之君
往往服此而暴亡者不啻十數故佛直斥為幻藥
也白月晝者是滿月之晝月正中時名晝方諸是
取水之珠准南子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高誘
註曰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
也許慎註曰諸珠也方石也今文方諸取彼說耳
此水下以三處破其和合也。】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這一節經承上總列此別破水性非和而有也文
有四段阿難下先破月來若從珠下次破珠出若
從空下三破空生汝更下四結勸詳審文俱可解
四性之說如前解陟升也。】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生滿世間寧有方所。」


【這一節經世尊直示中道性相圓融之理而責阿
難之迷也義如前解前火大中一處上有阿難字
今復略之餘文可解。】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節經世尊遣計指迷結答藏性本離言說也
詳如前解。】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發於虗空生彼人面。」


【這一節經佛承前喻別示風大以明循發之緣及
列破處也阿難下先明風性無體汝常下次明循
發正顯動靜不常之相此風下列三破處初中云
[003-0764c]
無體者謂風無形相可見但於動靜處顯動靜即
是循發緣起故不常也次循發中整衣入眾正明
循發不常之相僧伽黎譯云雜碎衣剪碎製成條
相多故即二十五條大衣也動及傍人有風可見
此即循發而顯也葢藏性中本具風性無緣不顯
故云循業發現也列中袈裟譯云壞色衣佛制僧
衣多與俗服有異染作青黑木蘭色謂非青非黑
非木蘭色故稱壞色即上僧伽梨故前後立名不
同。】


「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這一節經承上總列此別破風性非和而有也文
有四段阿難下先破衣出若生空下次破空生若
風自生下三破彼面汝當下四結勸詳審文俱可
解四性如前。】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周徧世間寧有方所。」


【這一節經世尊直示中道性相圓融之理而責阿
難之迷也詳如前解。】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節經世尊遣計指迷結答藏性本離言說也
詳如前解前文四大是有作法結會藏性人情難
解故下於空大中并前均會以明有無同致也。】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這一節經佛承前喻別示空大以明循發之緣及
列破處也阿難下先明空因色顯如室下次明循
[003-0765a]
發緣起正示色空顯發之相此空下列三破處初
云去河遙處者河指恒河此河遶室羅城近河之
家飲之於河去河遠者必鑿井求水剎利婆羅門
見前解毗舍譯云商賈首陀譯云農田天竺此四
姓最著以為尊姓之家頗羅墮譯云捷疾云利智
也旃陀羅見前賤姓卑下之輩以上六姓泛明貴
賤智愚之族也鑿井之緣正明空因色顯土即是
色虗空淺深隨緣出土多少文可解此空下列破
非和。】


「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不應虗空無從自出。」


【這一節經承上總列此別破空性非和而有也文
有四段阿難下先破無因謂此空性若無因自生
者則未鑿土前何不見空但見大地逈然無所通
達無礙即空也若因土下次破土出謂此空若因
土出者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出巳無空入者
云何而言空因土出若謂空無出入則空與土元
無別異無異即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土出無
空出者信知空非土出矣若因鑿下三破鑿出謂
若因鑿出則鑿應出空云何出土又若不因鑿出
鑿自出土云何見空然則又因鑿矣汝更下四結
勸詳審謂汝諦實審觀審而復審如上三處要見
空因何出鑿性本實空性虗通兩不為用非可和
合不應此空無因自出初破無因未又辯者葢以
三處空非所出然又非無因而有不即不離非因
[003-0765b]
緣非不因緣故也。】


「若此虗空性圓周徧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這一節經佛指此空并前四大以勉阿難加意會
融悟本真體也若此下佛指此空性圓不動并會
前文地等通為一本均名五大五大之性本一圓
融皆如來藏體元無生滅阿難下重勉善須會悟
佛謂汝心昏迷妄執四大是生滅法故不能悟四
大本如來藏者當觀此空為出入耶為非出入耶
若知空無出入則前地等四大亦然何以故色不
異空故全體皆如來藏故前四大文中闕此一章
大約空與色虗實性相不同故佛指空會色并顯
同一藏體元非虗實同異之分令人易解故也下
二大亦有此章各從本大警會其餘也。】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圓滿十方寧有方所。」


【這一節經世尊直示中道惟相圓融之理而責阿
難之迷也性覺下二句覺是能變之妄覺空是所
變之頑空雖能所稱異俱屬妄跡既會歸中道真
妄不立故皆以性字兼之餘義如地大中解。】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伹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節經世尊遣計指迷結答藏性本離言說也
詳如前解。】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這一節經佛承前喻別示見大以明循發之緣及
列破處也阿難下先明根因塵有如汝下次明循
[003-0765c]
發正顯根因塵有之相此見下列六破處初見覺
無知下二句覺是性義譯者略變其辭言無知者
謂見性是勝義根但能暎色無別分折故云無知
又見性無體因前塵色空而有所謂根由塵顯也
循發中引例云如汝在祇林中昏明由旦夕顯設
或居於中宵中宵通指夜間說謂白月夜則光黑
月夜則暗明暗之相由見分折所謂塵因根有也
良以根塵各無自性藉緣得興故也列中六義下
文自解。】


「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這一節經承上總列此別破見性非和而有也文
有七段阿難下先破同體謂此見性若與色空為
一體者明暗相亡顯相亡相云謂暗時亡明明時
亡暗若謂見性與暗一者則於明時見隨暗滅又
此見性必與明一暗時見滅滅則云何又能見明
見暗若謂明暗雖殊見性不隨生滅然則一體自
不成矣若此下次破非一謂此見精若與色空非
一體者牒語中闕兼空語今補足解之謂汝見精
若離色空汝自分析見元作何形相良由見性若
離色空本自無體元同龜毛兔角徒有見名然亦
見與色空非一體故則見與色空對待而立然明
暗及空三事差別此見從誰而立若欲徧立必受
相亡是故見與色空非一又不成矣明暗下三破
或同謂明暗色空性相違背云何而言或同或同
[003-0766a]
對下或異即是雙亦離三下四破或異謂此見離
彼明暗及空三事元無見體云何而言或異然則
雙亦又不成矣分空下五破非同又空與見不可
分不可分則無畔云何而言非同非同對下非異
即是雙非見暗見明下六破非異謂明暗色空雖
有遷改而見性無改云何而言非異然則雙非又
不成矣前列文中雙或雙非各成一句今釋破中
析開二或二非知是雙亦雙非之義也汝更下七
結勸詳審謂汝子細審詳重疊言者令其斟酌諦
審要知明暗色空之中見性從何而出見有照矚
空本昏鈍二性相反非可和合不應見精無從自
出者四性如前解。】


「若見聞知性圓周徧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這一節經佛指此見并前五大以勉阿難加意會
融悟本真體也若見下即指本大不動圓體翻前
空大空為不動固可知矣而又翻前四大然前地
等相有起滅遷謝故稱動搖即如來藏故動即不
動於如來藏中求諸動搖起滅不可得故所以均
名六大俱為真實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也阿
難下沉淪者阿難分段生死雖出變易生死未離
故稱沉淪世尊諄諄重勉謂汝若不悟見聞覺知
是藏性者當觀見等果有生滅耶果無生滅耶果
為同異耶果非同異耶前標文但指見覺一根而
言今文則通指六根列破中亦單破見性影帶其
[003-0766b]
餘舉一例諸故爾生滅不生滅按上破義可知同
異者指其性中相知故同用中相背故異若會藏
性則同異皆不可得佛因指此令其詳審也。】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圓滿十虗寧有方所。」


【這一節經世尊直示中道性相圓融之理而責阿
難之迷也性見下二句按前略變文法義同前也
上句見是根覺明覺字即性字義明是塵即明暗
之明義該明暗空色下句覺即是性細玩之則覺
精二字一義看謂性覺之精也下明見二字對上
見明字看上句見而明下句明而見根塵翻示俱
不離性覺也然斯者如一見根徧法界則耳之聽
鼻之嗅舌之甞觸舌以合觸而知故稱甞觸身之
覺觸意之覺知六根稱性皆是性具妙德瑩然照
耀俱徧法界豈唯六根徧法界六塵亦徧法界所
謂根根塵塵徧滿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餘如
前解。】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節經世尊遣計指迷結答藏性本離言說也
詳如前解。】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這一節經佛承前喻別示識大以明循發之緣及
列破處也阿難下先明識藉緣生汝今下次明循
發正顯藉緣生識之相此識下列四破處初云識
無源者識無自性由根塵引發若離根塵則識性
[003-0766c]
如空中華本無所有故云無源源是喻如水有源
則混混不竭今識如潦無源有雨則流晴則涸矣
通指六處識心故云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成唯識
云前五識但有隨念分別無計度分別計度唯第
六意識有故次循發中云用目徧觀等者單指眼
根說循歷者謂用目循環經歷周遭瞻視但如鏡
中無別分析餘根皆然今文但舉一例餘根也此
識於中次第標指者此明同時意識成唯識云隨
前五根同時俱起故名同時又名明了意識謂此
是富那等正顯同時明了計度分別即是因於根
塵妄出者也然前五識隨照境時自然有一分了
別之性如一目所視了然自識某某但不計度即
是前五色隨念分別之義言此是文殊等者是總
指六識具足隨念計度二義也列中謂此六識了
知之性為從見根出耶為從塵相生耶為從空及
無因而有耶突者說文云犬從穴出謂之突故字
從穴從犬以明無因忽出之意。】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這一節經承上總列此別破識性非和而有也文
有五段阿難下先破見生謂能生見性無體所生
識從何發餘可解若生於相下次破相生謂彼塵
相相不自相因根顯相若無見性塵相自無能生
相且無矣所生識從何而發餘可解若生於空下
三破空生文亦可解若無下四破無因文亦可解
[003-0767a]
汝更下五結勸詳審識動見澄者謂識是了別之
性故動見但映色無別分析故澄澄是靜義動靜
不和其餘嗅聞及聽覺觸覺知亦復如是要見此
六種識心因何而有不應無從而自出者出必有
由故餘可解。】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這一節經佛指此識并前六大以勉阿難加意會
融悟本真體也若此下即指本大圓體謂此識性
無所從生生即無生滅亦非滅本無所從者即明
無生無生即是圓體當知下翻前見大見聞覺知
通指六根說謂彼六根各各本性圓滿湛然既稱
圓湛則其性亦非從所出也兼彼下又翻前五大
亦復圓湛均名七大文可解阿難下言麤浮者阿
難雖斷見惑思惑猶在縱伏思惑無明尚遠故稱
麤浮佛故勉謂汝若不悟前之六根本如來藏者
汝應觀此六處識心同異空有為何如耶若夫此
識異不離同同不外異即異即同非同非異不可
得而同不可得而異求心相不可得故應說空幽
靈不竭故應說有有不礙空空不外有即有即空
非空非有不可得而空不可得而有有則萬德齊
彰空則一塵不立唯一如來藏體則空也有也同
也異也非同異也非空有也無適而非藏也一識
性如是則見大亦如是空大亦如是地等四大亦
如是如是擴充之舉一隅不與三隅反世尊大慈
[003-0767b]
善權究竟阿難豈不悟此葢為眾生故作弄引耳。】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含吐十虗寧有方所。」


【這一節經世尊直示中道性相圓融之理而責阿
難之迷也性識下二句上句明字即性明之明作
性字看知即是智智對識說約真妄義故下句明
字又對識言則明又屬智覺即性覺亦作性字看
上句云識而智者即妄而真也下句云明而識者
即真而妄也既曾藏性則真妄何有故皆以性字
兼之但變其辭使人難解耳溫陵解以汝元汝尚
汝曾等一一次第穿鑿細玩經文原無此意伹譯
人稍變辭致而巳不勞作此翳眼法本是坦途徒
增險隘何謂也餘義如前。】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節經世尊遣計指迷結答藏性本離言說也
詳如前解以上由七大顯禪那巳竟首卷初文阿
難啟請諸佛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今世尊依十
八界顯示三義次第酬之而三觀正義巳竟是故
集者敘述阿難等發悟之詳也今阿難等慶聞三
義妙悟初成由是說偈讚願以結前文然而三義
雖圓其如理趣既微人情轉昧隱微起伏深遠之
旨何自非具大辯才率難咨請是故第四卷富那
以辯才第一乃據前文清淨本然之理起諸問難
而世尊廣依三種相續之由窮諸玄辯以至離即
離非是即非即等方乃極盡威音那畔覺心邊表
[003-0767c]
始圓大佛頂圓極常心之幽賾也嗣後阿難於此
理窟情塵蕩然無餘乃依此圓理而請圓行然知
發行之初要得其門此又請酬最初方便之問也
窮經妙義當曉大途大途不舛圓詮可入也第四
經中始末如斯巳矣。】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這一節經集家敘述阿難等因聞三觀獲悟既大
而反觀逾小也微妙開示者通指七徵八辯四科
七大等文謂世尊善於有漏法中即示三觀依十
八界之幻境顯三妙觀之唯心舉世無物徧界是
心一攝無量無量趨一同中說異異中示同此皆
微妙開示也阿難未蒙開示之前身心拘礙如處
棘叢今聞法巳前之拘礙一併銷除故云蕩然無
礙也各知心徧十方者十方天台約十法界釋良
以心為十界之主十方之空即十界循發之空也
阿難等既悟大覺覺含十虗下經云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今文喻如手中所持葉物言其小之
甚也良由空因無明所變故當說小無明對大覺
如浮雲點太清相似吳興解云各各自知即能覺
之智心徧十方即所覺之理常住真心徧融十界
故曰十方一切世間下若准十方以十界釋者則
此世間亦應配十法界然此十界依正諸所有物
即菩提心心外無別法故良由妙心精純含褁十
界圓滿無遺也上文以心對空委明大小今文復
[003-0768a]
以身土依正直示唯心又此心精徧圓即是法身
即以心法為身故而阿難等既悟法身之大如空
如海反觀父母所生色身之小如太虗中一微塵
耳若存若亡者此句正明微塵之細似有似無升
降不停如存亡無可據也又如澄湛巨海中一浮
漚耳起滅無從者此句亦明浮漚之小忽起忽滅
莫可適從也上云存亡今云起滅言雖殊義無別
也總明迷時身心小量如此了然下總結身心全
歸常住禮佛下別述阿難等說偈讚願欽仰之義
也。】


「妙湛總持不動尊爍迦羅心無動轉。」


【這一節經阿難及眾感悟讚願說偈以結前經也
此偈總一十八句初四句正讚三寶兼明得益次
四句發願上求下化次四句請證大願次四句希
更說法末二句總結前願初中四句者初句讚佛
也妙湛屬真諦空洞無相之謂湛湛非枯寂故稱
妙湛真是真空泯一切法故故以妙湛屬真諦也
總持屬俗諦總持即陀羅尼也法界次第云隨有
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約建
立門說俗諦之謂俗是世俗立一切法故故以總
持屬俗諦也即真而俗有即非有故稱妙有然以
妙有對上妙湛若合符節不動屬中道第一義諦
不為二邊所傾動故清淨洞徹圓融無礙即一而
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是謂圓融中道第一義諦
[003-0768b]
也又不動者是大定本體以究竟堅固故稱不動
尊字是佛十號之一為九法界之所尊故上三義
是佛所證之理尊之一字是為能證之佛舉所以
顯能也又此三義在因即是奢摩等三義在果即
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在境即三諦在智即三觀
在佛即三身若以此三名確配三德者不動屬法
身總持屬解脫妙湛屬般若妙湛是真空真空是
摩訶般若之體長水以妙湛配法身者誤矣古以
不動配法身傳來遠矣何其不思之甚吳興解者
是也次句讚所聞法首楞嚴王解見前世希有者
佛出世間隨機善說方便居多圓頓之教開演有
時故稱希有銷我下二句義玄理深如長水孤山
吳興諸師玄論疊出未敢適從何者凡情格量罔
克聖心論解論證難乎一往定判是故比量而知
者莫若現證今既難通意有所待耳茲且隨文疏
決未敢稱是緬惟此經時居方等味屬生酥方等
乃四教並談今經是方等中圓教所攝所顯法義
唯是圓乘時雖在漸教實在頓則不歷僧祇獲法
身之句頓可知矣然又思當機智斷未盡法身豈
先獲乎以此詳之且從阿難理解謂理解雖圓而
其事行未徹故第四經初富那謂阿難輩雖則開
悟習漏未除又第十經末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以彼二文證此信知阿難且
屬解悟然亦非全無證且約多分言之又或謂教
[003-0768c]
既稱圓必對圓機若阿難非證機由是漸則教為
虗設矣此吾所謂意待自證方現見此義今未敢
定也然又竊擬圓覺對十二菩薩說彼十二菩薩
代眾生請則彼十二非是當機彼文但云頓機眾
生從此開悟似乎佛先設教而待機者今經阿難
雖稱當機自縱頓悟半為機請如圓覺所謂譬如
大海不讓小流今經亦然頓中攝漸或亦無過斯
必俟彼達道者決焉然則上句銷我之言亦屬解
說銷是斷義若實斷惑則成證矣億劫顛倒想對
下句不歷僧祗獲法身意億劫對不歷僧祇說謂
彼億劫深厚無明今藉此圓教不必歷此長劫而
可斷矣顛倒想對法身說謂銷彼顛倒之想獲此
法身正徧知也僧祇具云阿僧祇譯云無數次四
句上求下化者前二句正明上求下化後二句即
以此上求下化之深心報佛恩也初句願今者謂
願今一生取辦以得佛果佛果稱寶王者佛為心
王摩尼佛即寶故王是主義為諸聖之主故又自
在意具八自在我故次句可知第三句言深心者
即指上求下化統四弘誓故二乘無此唯菩薩方
具此誓故稱深心謂將此四誓深心徧奉塵剎諸
佛以明行必廣也依此深心廣行方稱報佛恩故
又次四句請證大願者前二句正是請證世尊稱
釋迦佛也謂證前願誓不虗故次句五濁見第五
解中良以五濁渾擾故稱惡世此時眾生剛強難
[003-0769a]
化惡世難行而能行矣況諸淨土乎故云誓先入
也後二句重發誓心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棄
此一眾生而先取泥洹泥洹即涅槃新舊譯不同
故譯云滅度又次四句希更說法者前二句更請
除惑由說法能除惑故初句以三大讚佛雄者世
尊內能盡障道而無畏外能伏魔外而不怯無畏
無怯無與等者故稱大雄力者佛具十力以得如
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
力也此十種力唯佛能具菩薩分得故稱佛為大
力也大慈悲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法界次第云
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
生世出世樂大悲亦同是故唯佛方稱大慈大悲
也次句希是希求更為審察開演乃能除我微細
惑也稱微細惑者若近指阿難當分除者即二果
以上修所斷惑若更望上斷者界外塵沙無明以
分齊頭數多故故稱微細後二句重願登大覺坐
道場者無上覺是究竟果覺更無上可上故求佛
之願前偈巳明今重言者良以度生心切急為上
求故不覺其繁也坐道場者謂坐菩提樹下成等
正覺以此坐處為得道之場故然而佛身千百億
一坐一切坐一成一切成此十方界者近約三千
界遠指法界如華嚴塵中現剎剎中現塵塵塵有
佛出興念念眾生成道一多無礙理事互融如皓
月當空影臨萬水又如十鏡含光交羅無盡而如
[003-0769b]
來應世亦如此耳故云十方坐道場也前云有一
眾生未成佛誓固不取泥洹彼葢約時豎論今云
十方坐證約處橫說即釋成前偈上求下化之意
也末二句總結全偈者上句舜若多釋云空下句
爍迦羅譯云堅固指全願誓心說謂空性常住不
可銷亡者猶或可亡而我堅固誓心必無動轉引
空為喻結顯誓心過於虗空必無遷變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