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9 楞嚴經直指-明-圅昰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指卷第八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三示二顛倒因竟。
△四結顛倒本因。以起漸次
修義。】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
揑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虗妄
亂想。」


【上言十二類生。各各自成一類。此一一眾生。各具
十二。原一妙性圓明。本來無有一切。隨妄顛倒。無
所不具。隨其重輕。先後變化。若不當下知歸。流轉
終無底定矣。】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
[008-0563c]
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本自淨器。本貯甘露。以有毒蜜。權用香湯。毒蜜若
除香湯徒設。故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


△五示三種漸次。分四。初總標名。】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五辛能資發煩惱業道。故曰助因。修習者謂習中
易忘。所當揀擇也。婬殺盜妄。為生死根本。故曰正
性。真修者謂根本不除。餘皆成偽也。離塵脫根。以
至盡聞。則現行無餘。故曰違其現業。增進者謂以
理以事。圓通增勝也。持戒則由麤入細。證理則自
淺之深。此自懸示當來未嘗發明者依此漸次。非
謂巳明初心也。
△二除助因。分二。初明食為助因。】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
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
皆依食住。」


【唯識云。一者段食。變壞為相。香味觸三。於變壞時。
能為食事。二者觸食。觸境為相。謂有漏觸。裁取境
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三者思食。希望為相。謂有
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四者識食。執
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
此四欲界全具。色無色界無香味二塵。當亦無觸。
故唯二徧。地獄唯以業識。不能斷命。故亦但思識
[008-0564a]
也。
△二出五辛過患令斷。】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
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無毒曰甘。非但局甜也。五辛葱蒜韭薤興渠也。興
渠慈愍三藏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此方所無。】


「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䑛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
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
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
增進修行漸次。」


【但一五辛。而能發婬發恚。遠離菩薩。天仙。親近魔
王餓鬼。既修菩提。豈艱斷絕。


上二除助因竟。
△三刳正性。分三。初勸斷。】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
戒律。永斷婬心。不䬸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
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先重言婬者。眾生色身。從婬欲來。更為難斷。欲出
三界。此為首戒。又本經緣起。再三丁寧也。帶言不
噉酒肉。遮昏遠殺。可以槩括耳。
△二示斷次第。】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008-0564b]
執心不起。」


【聲聞執身。菩薩執心。就乘之大小而言。非謂聲聞
竟不執心也。四棄八棄前釋。
△三示除累獲通。】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
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斷婬則無相生。斷殺則無相殺。斷貪則無相負。妄
貪利養。亦宿債攝也。是清淨人。修三摩地。故能觀
見十方。覩佛聞法。非單以持戒言也。法華論云。眼
能見大千。應是天眼。那名肉眼。智者大師云。此是
圓教位。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既未發真。不稱天眼。
猶名肉眼。是分段之身。故稱父母所生。雖云肉眼。
具五眼用。見大千內外。


上三刳正性竟。
△四遺現業。分二。初六根返源。】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
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
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
琉璃。內懸明月。」


【上云是清淨人。修三摩地。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
方。覩佛聞法。而此復云。心不貪婬。於外六塵。不多
流逸。蓋原其持戒之始。故曰因不流逸。旋元自歸
也。外離動靜。內脫根聞。是為旋元自歸。所謂一根
[008-0564c]
返元。六根解脫。由是十方皎然。猶如琉璃。內懸明
月。此乃親證空覺。不同前文由戒定所發得相似
位也。
△二頓悟無生。】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
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前文十方皎然。如淨琉璃。是由發明空覺。故能銷
鎔根器。身心快然。於自當念。妙得平等。見如來圓
覺果海。頓現因中。不二隨順也。此無生忍。便巳成
就乾慧之體。後乃標示其名。


上五示三種漸次竟。
△六安立聖位。分八。初乾慧
地。】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
續生。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
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欲愛乾枯。即上塵既不緣。根無所偶也。根境既不
偶。則子縛不生。雖有果縛。盡此報身。更不相續耳。
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圓明。鎣十方界。亦猶十
方皎然。如淨琉璃。內懸明月。此正當圓教初住。初
心發明。便與如來同一體性。所謂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也。圓教十信滿心。方成此位。此經即於
十信所圓真智中用作因位。以與極果相成。究竟
初心。二俱不別。然則此位之下。復立十信何也。十
信各有行布。此特先標本智。因上增進從離塵脫
[008-0565a]
根。巳得旋元。與此相符。故特珍重言之。若圓教即
以此位為初住。亦指信極所發耳。
△二十信。】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此即乾慧根本智眼。觀本覺心。如箭鋒拄。故曰中
中。此的一破則順流而入。始本交融。圓妙開敷。言
之莫及。故曰重發真妙。妙信常住謂常住真心。從
信入妙。分別無明。一時頓滅。唯一中道。智眼純真。
此大乘初心。即能預知極果。盡此十心。同一本智
也。】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
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由一真信。便能圓通一切陰入處界。俱得無礙。此
非根本智明。人法二執。分別頓盡。豈能自在也。捨
身受身。一切習氣。此人法俱生。在分別既盡時。生
滅念歇。自爾現前。如人初覺。一切夢境。了了如見
也。】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
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妙圓純真。亦指本智。積久益明。雖有習氣。了知無
礙。故曰通一精明。即以精明。泯智歸理。故曰進趣
真淨。】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008-0565b]


【智入理而逾純。此躡前位所得。】


「執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得理而智益精。理得智而理逾湛。所謂寂妙常
凝。非無照而得此。此亦躡前位而互見也。】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此乃定慧雙融。覺心常住。如百川入海。靜深不搖
矣。】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亦承上寂照湛澄。心安如海。亦如放舟中流。東西
不觸。不持之持。用意良深。此乃發真斷惑之際。所
謂十方如來氣分交接也。智者大師云。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即指此位。】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
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此保持即躡上保持安住之妙力。以迴佛慈光也
諸佛慈光。無不普照。惟行者理智未融。則不能相
接。今以本智寂照之力。迴佛慈光。以歸自心。即以
自心光明。向佛安住。如兩鏡相照。重重涉入。華嚴
論云。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
不離於當念。於斯可證。】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心謂自心。光即佛光。密迴即互相涉入。自佛他佛。
感應道交。成一妙淨。無為即無功用道。無遺失謂
[008-0565c]
不暫落有為。蓋隨念敬慎之意。故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住戒謂住於無為戒心之中。漸至自然。便能隨願
所向。不墮有為。總此十信。皆乾慧之所顯發。融成
一心。以入初住。下文自明。
△三十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
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方便即指前十心。以此十心離妄顯真。發智契理。
順彼佛流。圓歸自體。安住覺海。以無為心精任運
色身。而發暉自在。唯一乾慧。妙用無虧。分證十心。
發明當念。標於信前。成於住始。究於等覺。無踰此
心矣。】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即前所發之心。如淨琉璃內現精金。精
金喻真如堅利。琉璃喻智體空淨。以空淨真智。妙
運十心。淨治無明。以自依止。故曰治地。】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地即前治成之心地。涉知者隨所涉歷。妙智圓
融。所謂文殊普賢。圓成一佛。所向十方。不落空有。
在因地中。巳無不備。】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躡前行符理智。冥與佛同。雖未究竟。氣分相接。密
[008-0566a]
齊果德。入如來種。如人在中陰。於有緣父母。機感
冥交。漸成胎育。生貴者將生佛家。為法王子也。】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
足住。」


【上入如來種。此則覺胤巳成。雖在胎中。人相不缺。
言權實二智。具足方便。故曰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者謂慈悲攝物。權實互隆。此皆本自覺心。實
相如是。內外同符。肇公云。實相之相。即如來相。】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承上心相一如。故曰身心合成。日抵妙圓。任運增
進。故曰不退。】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盧舍那。此云淨滿。十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
身。如來身。法身。智身。國土身。業報身。眾生身。虗空
身。如來身亦自具十種。謂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
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一時具足
者此十妙應在極果位。如摩尼珠。五方各映。今雖
未得一切種智。而智體巳具。障盡所顯。隨位而彰
也。】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華嚴此位菩薩習學法王十種親密之事。堪任紹
續。稱法王子。溫陵云。自登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
方便至童真。名長養聖胎。長養功成。名出聖胎。】
[008-0566b]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
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華嚴十住滿足。與十地冥符。故云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相。所有聞法。不由他悟。具
修十種智力。究竟離虗妄。無染如虗空。清淨妙法
身。湛然應一切。此經亦云十身靈相。親為佛子。陳
列灌頂者華嚴云。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
身相具足。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縵。奏諸音
樂。取四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
即名受王職位。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
其頂故。名為受大智職菩薩。彼明十地。此指十住。
彼約究竟。此約分得。無生忍中。一位徧具。非同餘
乘。
△四十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
隨順。名歡喜行。」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此結上理智權實。修習如來
德相。巳獲滿備。此乃起行。故云十方隨順。隨順有
二。一能隨。菩薩至此。妙智方便。德性慈柔。能捨巳
意。二所隨。眾生根欲。種性備悉。遲速大小。隨機隨
時。無有所失。自生法樂。生彼利樂。故曰歡喜。】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既能隨順。即獲善利。拔煩惱苦。與菩提樂。俱為實
益。故名饒益。】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008-0566c]


【曹溪云。若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
是自性現。又曰。莫於大乘門。却執生死智。若言下
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若曹
溪者。真可謂忍力隨順矣。】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上言自覺覺他。得無違拒。此乃隨諸種類。對現色
身。十方三世。當念圓滿。此由菩薩深達法空。發十
無盡願行廣大。故曰無盡。】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如來種種法門。皆從真實智慧。出生言說三昧。能
隨自意。種種譬喻。得法實相。無少違悞。菩薩至此。
一切合同。蓋由修習自性三昧。於一切法。無二隨
順。所獲妙智。與佛冥契也。】


「則於同中。顯現羣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於同現異。於異現同。即同即異。即異即同。此不思
議妙智。事理融通。無非一法界性。自在無礙。故曰
善現。】


「如是乃至十方虗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上言身說善現。此言塵剎相融。乃一切法空。一切
法如幻。自心無著。故諸法亦無礙。此由實證。非直
圓解也。七行經云。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
入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又於毛端徧
現世界。於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剎。教化眾
[008-0567a]
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毫端。皆亦如是。乃至不於一
彈指頃執著於我生我所想。】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波羅蜜此云到彼岸。同異之身如是。同異之說如
是。能現之塵如是。所現之剎如是。一一各得自相。
非可智知。不容言說。是為第一波羅蜜。固可即現
前日用證知也。此最尊無上法要。故云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如是總承上一切無礙法行。伹云能成十方諸佛
軌則。此乃回到大悲利生。是為大行。經云。菩薩安
住此行。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池。能盡一切佛法源
故。】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從性起行。全行是性。故知一切妙用。皆歸真實。此
無漏清淨。不是神通。亦非法爾。瓔珞經云。二諦非
如非相。非非相。名為真實。證真菩薩。自性緣起。不
思議境界。不離自性而有所現也。李長者云。一切
自在神通之慧。出入妙定之門。皆不離無盡真心。
致茲無礙。
△五十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巳。純潔精真。遠諸
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
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滿足神通指八行巳前。成佛事巳指九行成佛軌
則。純潔精真指第十行一真無為。上雖異同各現。
[008-0567b]
塵剎圓融。猶是以行成理。自利心勝。故於第一迴
向獨迴此心。令生廣大也。度無度相則能度之智
俱亡。是真無為。所度之理亦泯。是真涅槃。菩薩平
等悲智。方能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也。李長者云。以
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
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
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迴向位中。
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
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
迴真入俗。故名迴向。大意以無作法身。無依住智。
以十迴向大願調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眾生之
行海。令使一切思量分別。便為智用。令使一切知
見。總為禪門。令使理性本寂定門。起差別智身慧
身變易身。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利眾生剎
悉皆無礙。令使有為無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迴
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於自性上起一著想。皆為可壞。於法性上起一離
想。皆為可離。此於心法皆得實相。以為利生第一
廣大無礙。涅槃生死。俱為幻化。如是迴向。是為不
壞。】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本覺妙湛。為三世如來平等覺心。上於利生處得
度無度相。離遠離幻。益顯覺心湛寂。本無起滅。所
[008-0567c]
謂悲智互成也。此以迴向佛道。而實以自覺心。等
於諸佛。即知一切眾生亦無別覺。無有眾生得滅
度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耳。】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精真即指本覺。承上覺湛巳能等一切智覺。同諸
佛覺。以此發明。亦即等一切理地。同諸佛地。理智
一如。等於法界。一切身說。應現無盡。】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即理地。如來即智覺。承上二位理智交融。身
土相即。以此發生一切功德。廣大無盡。故曰藏。】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
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此亦躡上如來世界理智一同。即於同中圓滿清
淨因地。以此發揮取涅槃果。故知此果具足因中。
順流而至。深得生佛平等善根。用此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
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真根即上位平等善根。此根既成。即於圓證自性
時。見一切眾生巳成佛道。故能等觀眾生。無二解
脫。此真度無度相者也。】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
迴向。」


【一切眾生平等。則一切法亦自平等。平等之法。無
有高下。即離俱非。唯一覺心。內外無著。淨名云。不
[008-0568a]
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
礙。稽首如空無所依。此真如自相。隨在相應耳。】


「直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即離俱泯。則真如體性。圓徧十方。任運大悲。自在
成就。】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智理無礙。攝盡真如。此德性圓成也。一真法界。無
法界量。等如虗空。是為法界無量。華嚴云。此菩薩
所修願行。等法界。如虗空量。盡回與一切眾生。同
向一究竟菩提。不唯此位。前後諸位。無非此義。

六四加行。】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
加行。」


【此四加行。正與先標乾慧之意。互相含攝。蓋以乾
慧從三漸次之後。巳得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
皎然。如淨瑠璃。內懸明月。此即十信心所獲根本
真智。以此真智。發真妙用。調和理智。等均定慧。融
通體用。至四十一心。然後加行。但曰即以佛覺。用
為巳心。蓋非此時乃知佛覺之為巳心也。良由乾
慧發明。歷諸方便。雖皆妙圓。然證心偏勝。不覺佛
果高懸。至此益信初心。更無二佛。一回親切。比前
增徹。今此加行。目為妙圓。乃轉功就位之極。不同
別經仍作功用也。】


「即以佛覺。用為巳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
[008-0568b]
名為煖地。」


【本有覺心。久為功勳所掩。至法界量消。性德圓成。
初忘下劣。若現不現。然本智內熏。如有煙氣。故立
煖地。】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
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巳回佛覺。用作巳心。即以巳心。履佛覺地。任心所
向。無非佛用。然志氣初增。稍涉矜重。似依非依者
如童稚初行。頓忘依倚。此心相未盡。所謂微礙者
非實有法礙也。喻如山頂。足有所履。故以喻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心佛二同。則佛心雙泯。只此當念。非忘非憶。如忍
事人。非懷非出。正喻中道之不可名言也。】


「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非迷非覺。謂之中道。中道亦非。關棙一轉。大道享
衢。全彰日用矣。所謂世第一者如轉輪聖王。巳齊
天福。未離人間。此亦可想其理行之極。數量即指
迷覺中道也。
△七十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
境界。名歡喜地。」


【自四加行後。會佛歸巳。迷覺中道。二無所目。方於
菩提深達源底。故曰覺通如來。不曰通如來覺。此
以本自覺心。自然與佛契同。圓徹乾慧。實履其地。
心眼通明。初得法樂。故云歡喜。此地二空所顯。名
[008-0568c]
為徧行真如。謂徧一切諸有為法。無一法而非二
空也。華嚴以此地修檀波羅蜜。以前四十四心一
切方便。至此捨盡。任運利生。以悲滿智。正與悉檀
相符。非此乃修也。下地例此。】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異性即異生之性。異性本同。以有我法二障。故稱
為異。前地巳得斷障所顯。是深達同性。今言同性
亦滅。益信生佛同體之智。即名為垢。所為法界一
真。猶存見隔也。由此二地始斷所知俱生一分。及
彼謹犯微細三業。成就性戒。故稱離垢。合戒波羅
蜜。】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淨極即躡前地離垢。見盡性徹。由內心淨。能發光
明。此光明從性淨所得。非從定發也。華嚴配忍波
羅蜜。一切忍力。亦由淨極所勝耳。】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明極亦躡前地。既發性明。則一切微細現行二障。
能障覺心者。一時淨盡。斯覺體圓滿耳。此地證無
攝受真如。謂不為現障之所攝取。覺心明淨犀利。
為精進度。】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異謂異性。同謂同性。生佛二途。各有所至。此不能
至。極難擔荷。故曰難勝。是知不涉二途。得大自在。
乃為第一禪波羅蜜。諸疏論皆云。真俗二諦。極難
[008-0569a]
相應。難合能合。此為難勝。似與經文微戾。蓋謂同
異所不能至。非謂同異之所難合。此有差別。不可
不味。】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此於同異所不能至。得無為真如。隨處露現。絕一
切轉合回互之想。所謂大智現前也。此地證無染
淨真如。若存染淨。則現前不得自在。在五地隨俗
利生。巧達五明之後。故所證更自明決耳。】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瑜伽云。第七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第八名無
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二位皆無相住。然七以加行
功用之盡所現無相。盡真如邊際。從功極所顯。所
有建立。無異如故。現行微細頓盡。遠去下位。故云
遠行。】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加行功用至此巳歇。唯一真如常住不變。唯識云。
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故云不
動。菩薩成就此地。念務皆息。乃至佛心菩提心涅
槃心尚不現起。何況起於世間之心。由本願力。諸
佛勸發。然後十身相作。得大自在。】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位捨阿黎耶。住真淨如。同於羅漢。斷分段身。出
三界道。此乃發真如用。從如起智。具四無礙。作大
法師。經云。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何等為四。
[008-0569b]
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以此智故。名為善慧。】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巳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
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從此巳往指乾慧以後。此地以前。一切斷證之功。
至此方畢。蓋以功畢而得修習之名也。慈陰悲。妙
雲智也。悲智圓備。可能陰庇眾生。以此因位之極。
將合涅槃果海。如雲徧虗空。覆含無外。更待霖霔。
普潤法界矣。法即法身。雲該慈陰。楷定上語。以稱
斯位。
△八結等妙二覺。以顯乾慧成就。從漸次終
於菩提。】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從因入果曰順行。從果入因曰逆流。如來果位巳
極。念眾生輪轉。示現報化。從真寂界。入生死海。是
為逆流。菩薩依如來教。從生死海。發根本智。歷五
位修行。至於等覺。是為順行。順逆皆至覺際。故曰
入交。妙覺即佛。佛從此逆。菩薩從此順。故曰等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巳。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
慧地。」


【是覺即指等覺。謂至此覺乃獲也。八識頌云。金剛
道後異熟空。無明有生住異滅四十品。從斷滅起。
至金剛道後。方斷無明生相。故此金剛亦指等覺。
謂初乾慧至等覺心中。始獲圓滿。前云未與如來
法流水接。蓋自初心發明。猶是眾生佛性。歷五位
[008-0569c]
以至等覺。而後知更無別有耳。】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等覺者。究竟窮盡微細無明。是有所斷。名有上士。
妙覺者。究竟解脫無上佛智。是無所斷。名無上士。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乃總結上文。從獲乾慧。轉遡
所歷信住行向加地等妙。如人到家。回憶途路。始
知歷盡劬勞。却似未出門時更為直捷也。單複雲
棲云。位各一位為單。一位具十二位為複。以單重
複。以複重單。各盡十二。大乘圓位。一位具一切位。
不同藏通。一位不知一位也。是故初心便同究竟。
至於妙覺。無踰初心。無上道果。即在眾生現前日
用。直未易諦信耳。】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種種地即指前十二位也。金剛喻定。不但等覺。地
地皆具。方能隨位斷證。亦即初乾慧心也。此金剛
如幻三昧。觀察一切諸法。與所斷證行智。能所皆
空。然後於圓定中。用如來圓智。漸次深入。奢摩他
翻寂。毗婆舍那翻照。此奢摩他。毗婆舍那。以清淨
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為因。以善清淨心善清
淨慧為果。從初心以至空竟。對治微細二障。究竟
證得無著無礙一切知見。建立最極清淨法身。十
種深喻。謂幻人陽燄水月空華谷響乾城夢影像
化也。】
[008-0570a]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


【自乾慧歷信住行向四加行十地。共五十五位。等
妙是果。即菩提路也。皆以三增進者由三增進所
發初乾慧心。故此轉結也。】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表圓觀。為如來真修。若實有則成階級。實無則
成斷滅。二皆邪觀。畢竟圓融行布。行布圓融。斯真
法眼矣。


諦觀法界。自凡訖聖。唯一乾慧而巳。迷此乾慧。則
流轉四生。窮十二類。種種亂想。更非他物。在亂想
中。望乾慧地。亦猶乾慧望於極果。都如分外。而不
知捨亂想必無乾慧。亦猶捨乾慧必無極果也。遂
以亂想為乾慧。似有悟迷。及至乾慧。回觀亂想。悔
不安住。尚若遜其所不及者。然後知迷之未易得
也。迷中之悟。如值木盲龜。悟中之迷。似勞形避影。
極果亦然。未至極果。則乾慧為因。以果示因。只在
目前。以因望果。徒紆心外。淬如幻之劍鋒。斬乾城
之六賊。投水中之月影。合鏡裏之空明。豈知月本
在天。空非觀鏡。唯瞪目而弗休。始回頭而恨晚。明
知其故。未免有時。此乾慧所為至等覺而始信其
無他謬巧也。以亂想為乾慧。祇貴自知。以乾慧為
覺心。亦須親到。歷三增進。豈假問人。及四加行。誰
為佛覺。終是性慧內熏。力窮自見。雖地上之順流
[008-0570b]
可至。極金剛而乾慧始圓。逆究竟於初心。證佛心
於羣妄。眾生成佛。唯佛乃知。佛即眾生。眾生不覺。
識此而後可無邪觀矣。


上六示修證始終位置竟。
△七結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文殊於本經。此為四出。初持呪往護。次問二種發
明。次勅選根。今結經目。此經重根本大智。一切眾
生。循根攬塵。由迷本智。是生顛倒。轉識成智。最為
直捷。涅槃云。有煩惱則無智慧。有智慧則無煩惱。
非以智破煩惱。煩惱即智。為示深義。故須始終歸
本文殊也。】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
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如來藏性。本不可見。性相無二。故稱佛頂。悉怛多
般怛囉。出生十方一切諸佛。此即如來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於此具大法眼。清淨無為。體用兼備。首
標此義。】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
提心。入徧知海。」


【此約悲度立名也。救護親因前文云。如來行此呪
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
驚怖是也。菩提心謂真智。徧知海即涅槃真理。以
智入理。斯為究竟。】
[008-0570c]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因即本修因地。本修因地。不生不滅。本覺祕密。非
聲聞緣覺之所能知。順性起修。不落階級。是為了
義。非不了義。此約人法立名也。】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


【性體含容法界曰大。楷定凡聖。一路涅槃。即法華
所謂唯有一乘。更無二三。曰方。由體表用。權實圓
融。大小均齊。曰廣。蓮華華果同具。喻佛性涅槃。因
果相徹。純一鮮白。如華開敷。曰妙。隨處稱尊。曰王。
出生十方一切如來。曰母。首楞嚴是大總持。曰陀
羅尼呪。此約法體用得名也。】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此約密言。名灌頂章句。有受持者。如來以智水灌
其心頂。亦如輪王受職。菩薩萬行。於此出生。歸於
究竟堅固。一切如來。一切菩薩。同入毗盧自性覺
海。會因於果。此以果得名也。此經獨重根本大智。
於修證門。皆寓圓攝。故如來特勅奉持。當為弘廣
菩薩傳教弘通。同於雜華。亦可一證。
△八聞法增
進。】


「說是語巳。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
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心慮虗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密印即指此般怛囉。為十方如來密印。了義即指
上文顯示開悟修證。皆為直指了義。禪那中道妙
[008-0571a]
智。謂獲此智。圓入真理。一切心慮。皆得凝寂。此妙
智所得斷證之驗。故曰斷除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長慶云。約四果地地別斷。故初果身中斷欲界一
地九品中前六品惑。證第二果。二果身中斷下三
品。證第三果。三果身中斷上二界七十二品。即得
阿羅漢。今阿難證二果。故斷六品也。理雖頓悟。位
由漸證。故圓修亦準小乘相配。


上三廣垂修範竟。
△四細別業果精剔魔外。分九。
初問六道生起本有妄習。】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
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
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如
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
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
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
起。」


【開微細惑即指前所斷六品煩惱也。若此以下蓋
先原妙心徧圓。後會萬法皆真。以起不應復有三
途六道。總出為復本來自有為復妄習生起之疑。
不知妄見即有。妄滅即無。不可以即無疑於即有。
亦不可以即有礙於即無。此為圓義。始於悟修兩
無所悞也。
△二問撥無永陷同分各私。】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
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巳。先於女根生大猛
[008-0571b]
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
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
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
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
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問意總在為有定處為復自然也。彼彼發業各各
私受蓋疑自然。應無定處。故下文云。不斷三業。各
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即答此意。
寶蓮香未詳所出。交光云。寶蓮香尼所犯有三。一
犯婬。二謗戒。三誤人。漸至極重。故墮阿鼻。瑠璃王
經云。初迦羅衛國。有舍夷貴姓五百長者。為世尊
造講堂。誓曰。沙門梵志。乃至羣黎。不得先佛妄升
此堂。舍衛太子瑠璃。與梵志子好苦。定省外氏。見
堂高廣。頓止其上。貴姓罵曰。此婢生物。敢於中坐。
催逐令出。太子語好苦。釋種辱我至此。我紹位。汝
當告我。後即位。好苦來告。集兵伐迦羅國。殺舍夷
人三億。佛言。却後七日。當入地獄。涅槃經云。佛言。
善星比丘。雖復讀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縛。得四禪。
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退
禪定巳。生惡邪見。作如是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
如來雖復為我說法。而我真實謂無因果。今者近
在尼連禪河。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遙見
佛來。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
獄。
△三示眾生內分外分。分四。初總標。】
[008-0571c]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邪見指寶蓮善星撥無因果。瑠璃見佛講堂。敢於
先登。聞言不悔。反更生瞋。即一闡提。亦為邪見。】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
分開內分外分。」


【真性本淨。由妄見起惑。因惑造業。遂有妄習。惑業
為因。故為內分。反此則為外分。下文自詳。
△二內
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
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
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
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
流結是同。潤溼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眾生從無明妄見。結為我體。便有違順。順我生愛。
損愛生瞋。是瞋亦由於愛。故愛為情本。以此名為
內分。謂眾生分內所有也。情根凝重。理必從墜。水
亦流下。即事可明。情愛不斷似流。牽滯自縛如結。


△三外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虗想。想積
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
呪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
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
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008-0572a]


【眾生執我。動念隨情。此不隨情。外生渴仰。故曰外
分。想必從理。對情實而謂之虗。氣以理勝。故生勝
氣。輕清雄毅飛舉冥現輕身。皆想虗氣勝之驗。

四別情想轉重。分八。初純想。】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
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
相交。」


【眾生執我。謂是我心我體。此平日所習。故生為順。
死為變。謂反其所習。故曰變流也。未捨煖觸即現
陰之末。中後陰之初。二習者前識為故習。後識為
新習。正當此時。現生所作之善惡。與後生所感之
升沈。瞥爾現前。如所夢覺。見夢中事。】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純想生天。此為常途。今開純想兼有福慧願生佛
國者。須知雖兼福慧。未有願力。亦未遂生佛國。眾
生以業生。菩薩以願生。則願亦不可少耳。
△二情
少想多。】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
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
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
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少想多。飛舉不遠。此但通舉。其間一二三四。應
有差等。別開善願善心。則不在此中多寡較耳。

[008-0572b]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明聰幽鈍。各就情想中分。如同是一想。此以事勝。
彼以理勝。則入理之明。必資聰慧。同是一情。此耽
恩愛。彼專陰險。則險詐之幽。必感昏鈍。
△四情多
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羣。輕為羽族。」


【毛羣羽族。同是六情。所謂輕重者。亦即六中較量。
如上情想均等之中。亦各有聰明昏鈍之別也。

五七情三想。】


「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水能害巳。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沈下水輪生於火際謂水輪之下。有火輪際。近在
地獄。此類屬閻羅所領。受火氣而生。身依火中。為
火燒然。縱得水飲。亦化為火。故為水害。
△六九情
一想。】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風火二交。乃第七熱獄。此無間。對有間說。受苦稍
重。非下阿鼻也。
△七純情兼謗等。】


「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
誑妄說法。虗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
阿鼻地獄。」


【此在阿鼻常途中。別開謗法犯禁妄說濫施四種。
[008-0572c]
別寄十方。不局一方者。劫數成壞各別。極長久難
出耳。
△八結同分各私。】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造各自私。受當同分。此答報有定處。元地即定處
也。


情想皆心。何名內外。若以情為眾生分內。想必勉
然。世間一切善行。不由本心。因既不真。果何能致。
曰。此由眾生妄見有我。從妄見我。見有我心。見有
我身。循妄身心。一念一行。無非為巳。故眾生造惡。
是為真惡。眾生造善。未為真善。蓋謂惡必狥私。隨
順妄我。是故為真。善乃從公。無與於巳。易隣於偽。
世間聖賢若不由發明本性。得本真心。從本真心。
出生善業。觀其所由。未易窮詰。故有勉力進修。稍
涉身名。猶為巧順妄我之所變現。何以故。真性無
我。若發明者。依性起用。所有及人之事。徹見一體。
更無近名之意。故知眾生情為真情。由妄我生。皆
順我故。想因慕善。皆損我故。若能以損我之想。反
順我之情。增一分損。即減一分順。損我之想愈明。
則順我之情益劣。始由勉強。循至自然。以此而望
於順性之業。本源雖別。功用恰齊。此純想諸天所
為光耀無極也。福極慧生。或得心開。見十方佛。或
遇善友。方便悟明。則又循想發真。誰復云偽矣。


上三示眾生內分外分竟。
△四示十習因六交報。
分六。初總標。】
[008-0573a]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
交報。」


【此等承上情想多少之別。皆眾生自業所感。非於
心外實有報地也。十習六交乃就惡業。以示總別。


△二正示十習因。分十。初婬習。】


「云何十因。」


【苦繫生於惑業。目之為因。因極於十。以盡惡果。十
因唯婬是身業。餘皆意口也。】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
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


【此以根境相摩。為發業之因。交接即指根境也。研
磨成火。動於心。應於體。喻以自手。但取煖相易見
耳。】


「二習相然。故有鐵牀銅柱諸事。」


【即以二習相然。得作受必然之理。銅鐵所觸之身
為根。身所受觸之銅鐵為境。根境無二。因果宛然。】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
如避火坑。」


【色目者因色名目。因目名色。故曰色目行婬。同名
欲火。當知如來根境。無根境相。下皆例此。菩薩深
知欲因。又為行人持示遠離之鑑。
△二貪習。】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
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
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是故
[008-0573b]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
瘴海。」


【婬於貪中別開。以示最重。故此貪專指財物也。計
謂計較。計較馳求。有吸取前境之義。堅執此心。如
水成冰。揆因知果。乃有八寒地獄。二習相陵。總非
他事。
△三慢習。】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
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
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
巨溺。」


【陵欺侮也。發於恃心。如恃勢恃名。皆有馳騁騰躍
之狀。此即血河等之所感召也。本文喻如口舌綿
味。乃高舉自得。遂成流漫。不可不警矣。
△四瞋習。】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
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劒樹劒輪斧鉞鎗鋸。如人
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
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劒。菩薩
見瞋。如避誅戮。」


【因在忤結。結心成金。內外二習。交相感發。本所自
作。還教自受矣。
△五詐習。】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
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
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
[008-0573c]
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交誘有調弄牽制之力。故其所受。皆其所施也。如
水浸田。草木生長。亦形容其行詐諂挾。用心滋蔓。
眾生之情。備極於此。
△六誑習。】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姦。如是
故有塵土屎尿穢汙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
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
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誑屬於罔。誣罔之心。多諸雜糅。變幻漂沈。如水風
蕩。此沒溺飛墜之所感致也。飛心隨風。備悉其態。
各無所見。則罔人自罔。正在不覺耳。
△七怨習。】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
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
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
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冤成銜恨。則一切陰險。無所不備。其禍必極於飛
石檻車等事。投擲擒捉。皆其所欲致於人者。反在
目前。眾生於此。當無自悔耶。違害鬼。常伺取人。鴆
鳥名。其毛羽劃酒。皆能殺人。
△八見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
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
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
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有。是故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虗妄
[008-0574a]
徧執。如臨毒壑。」


【見惡見。惡見有五。一身見。執我我所。二邊見。執常
執斷。三邪見。邪悟錯解。撥無因果。四見取。謂一切
諸見。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執為最勝。能斷智慧。五
戒取。執自戒定。或邪戒定。謂為最勝。凡此諸見。是
巳非彼。故曰違拒相反。乃有一切勘問考訊諸感。


△九枉習。】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
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
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
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誣謗為枉。謂本無之事。比之讒賊逼枉良善也。合
山合石諸境。皆枉逼之所感現。一切押捺。則見諸
事矣。蹙漉謂榨淋出血也。衡度如迫窄孔中衡度
其身也。讒虎讒能傷人。慘於虎也。
△十訟習。】


「十者訟習交誼。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
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
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
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訟習本於覆藏。然巳心不昧。必生疑悔。本具鑑見
照燭之用。故有惡友業鏡之果。不敢自發。名為陰
賊。戴山履海。適足自壓耳。


上二正示十習因竟。
△三總舉六報。】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
[008-0574b]
根出。」


【業本識造。初從六根出。還從六根受。故曰報。一根
所造。六根同受。此造彼受。彼造此受。故曰交也。業
竝由心。報多約色。然色之所受。心豈不知。又現生
之色。與後生異。要為識變。故知全色皆心也。
△四
正示六報。分六。初見報。】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
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
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徧見種種惡物。
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
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煙紫𦦨。燒味。能為
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罏炭。燒心。能生星火迸灑。
煽鼓空界。」


【業皆由識。從眼所引。便為見業。故感臨終見火。以
眼取色為因。即眼見猛火為報。由眼招報。徧於五
根。亦猶一根返源。六根清淨。悟迷真妄。當無二轍
耳。明暗皆屬見境。見業巳滿。盡見境界。無非苦繫。
由是燒聽。燒息。燒味。燒觸。燒心。始由一根所造。五
根同受妄樂。今由一根招報。五根同受妄苦。苦樂
皆妄。要無所逃也。
△二聞報。】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
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一者開聽。聽種種閙。精神愗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
幽魄沈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
[008-0574c]
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
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
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波濤聲之最浩淼者。故聞報所招。先見沒溺。溫陵
曰。觀聽旋復。則水不能溺。依之造業。能感波濤。亦
一巧合也。雷吼毒氣。皆非見境。亦懼眼周慞之態。
不可過泥也。雨霧毒蟲。乃聞波蒸變。皆有惡氣。與
鼻相應。畜鬼陰類。與電雹雷雨。悉晦冥波蕩之象。
聞業所感。不出斯類。
△三齅報。】


「三者齅報。招引惡果。此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
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湧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
悶絕於地。如是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
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
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
無量𠯗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從地湧出。氣自下升上故。質礙也。履通也。即上通
聞塞聞二相。見屬火。則衝為火炬。聞屬水。則衝為
沒溺。味隨氣變。則為餒為爽。體受氣熏。則為綻為
爛。思因氣蔽。則為灰瘴。為飛沙。總之一根感報。則
五根擾亂。隨類各現。
△四味報。】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
猛𦦨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桂網。倒懸其頭。
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
[008-0575a]
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如是嘗味。歷嘗。則能
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
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
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貪味。則羅網燒捕一切羽毛鱗甲。皆如其因施。以
為果受。毫髮不爽。承領也。忍受也。物之所忍受於
我者。今皆領之。徧歷諸根。無非貪味取物之事。報
何巧歟。
△五觸報。】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
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
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矟。驅入城門。
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
二者離觸。刀劒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
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
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
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
為煎為炙。」


【觸有離合二相。合則觸合逼體。離則觸離分身。道
所趨獄路。觀獄王門闕。與廳與案。皆為治罪處也。
餘約文可解。智論云。此觸是生結之大因。繫縛心
之根本。何以故。餘四情各當其分。此則徧滿身識。
生處廣故。多生染著。以其難捨。故多作重罪。若墮
地獄。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部中。皆以身觸受
罪。苦毒萬端。此觸名為大黑暗處。危難之嶮道也。
[008-0575b]


△六思報。】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
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
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
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
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
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
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
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意思生滅。因身壞而見國土傾𡉏。又意思悠忽如
風。捨煖觸時。業風吹蕩。意思先覺。不覺則荒莽無
據。覺則眾苦交攻。眾生不識自心。隨意思流轉。業
識茫茫。未有果報。且無自主。況當報至耶。方所受
罪處也。溫陵云。結聽則為大合等。水土交感也。車
船檻乃息氣乘亂思所變也。嘗即舌根。聲所自發
也。大小以下皆言其身。乃亂思見於觸業。極其幻
出耳。


上四正示六報竟。
△五結因報全缺。再答別造同分。】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觀迷妄所造一句。盡諸因報。俱非實有。迷自本心。
妄見前境。起惑造業。猶如夢中。當下自知。如夢而
覺。所有現前。真如殘質耳。】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008-0575c]


【十因六報。兼根兼境。謂之同造。此阿鼻苦與劫數。
皆稱無量。故與無間別也。各造者時固不同。因亦
有間。雖兼根境。在八無間。苦劫俱減。】


「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
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
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身口意。則三業悉全。殺盜婬。則身業俱犯。以此而
入十八地獄。則知三業不兼。身業唯二。應入三十
六獄。若現見一根。是為身口意之一。單犯一業。是
為殺盜婬之一。當入一百八獄。】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
非本來有。」


【別作別造者各各有私也。入同分地者眾私同分
也。此正結答為復自然為有定處。即前文云眾同
分中兼有元地也。又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故知
眾私若有。同分儼然。如在夢中。覺何所有。決定決
定。眨眼從頭矣。
△六示餘報。分十一。初總標鬼報。】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
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此言餘業。舉三極重。以例其餘。皆於地獄受罪既
畢。復受鬼身。以盡餘報。非破律儀者破而又非。言
無律儀也。菩薩般若。如來涅槃。皆眾生慧命。一犯
一毀。故為極重。
△二十種鬼類。】


「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
[008-0576a]
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
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
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
名為厲鬼。貪慠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
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貪明為罪。
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
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
名傳送鬼。」


【於物生貪。故餘報鬼趣。仍託於物。凡一切依草附
水以為妖怪。是其種類。牝牡相誘謂之風。婬習之
餘。故遇風成形。魃女鬼。亦曰女妖。此感婬佚而受
也。惑即詐因。憑虗惑正。如狐狸能現美男女。此媚
惑之鬼。故名曰魅。恨為怨因。怨恨之餘。仍為蠱毒。
故凡毒蠱。皆鬼所託。懷瞋不巳。積抱成憶。乘人衰
運。入身為疾。謂之癘鬼。高舉陵人。託氣為質。中無
所有。常自饑餓。此慢餘報也。誑罔虗矯。以欺無識。
為心幽隱。故遇幽成魘。魘惑寐者也。執見明悟。外
道異解。與正相拒。其餘報能假日月光華。山川靈
氣。以自成形。名為魍魎。成枉因。押枉成證。其餘報
必憑明顯。以供役使。名役使鬼。如靈廟使者之屬。
引黨自覆。如鬼附人。今巫祝為鬼所憑。傳送吉凶。
此訟餘報也。
△三結鬼報。】


「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
[008-0576b]
所有。」


【此結十因餘報。而曰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
有。須知妙性圓明。現在地獄三塗。常無間歇。所謂
佛性流轉五道也。菩薩隨類現身。皆為此故。是安
知無善根眾生。在極苦中。當下發明者。況人而可
自棄耶。情報既盡。故云業火燒乾。
△四總標畜報。】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
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此想皆情所攝。非上情墜想升之想也。既云情想
俱空。則畜生單為償負。然餘習增上。亦各隨類。下
文自詳。
△五十種畜類。】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魃之鬼。
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畜魅之鬼。
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蟲蠱之鬼。蠱滅報盡。
生於世間。多為毒類。衰厲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
多為蛔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
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和精之鬼。
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
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
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附物為怪鬼。抱塊作梟倫。此貪物餘習。咎徵如羣
鼠眾雀。兆為荒儉。商羊水災。鶴舞旱應。詐為魅惑。
餘生狐身。前鬼附畜。此竟作畜也。毒類蚖蝮蛇蝎。
蛔類即蛔蟯。前厲鬼乘衰。此蛔蟯附腹。食類即一
[008-0576c]
切生命。可作飲食。昔為鬼餓。今供人飽。服類今蠶
絲獸毛。皆堪服用。應類如社燕賓鴻。皆應時至。此
見習精耀之所感。在鬼託明。在畜休徵。即麟鳳之
屬。為人兆祥。非彼能致也。依人為鬼。畜仍依人。如
世貓犬。凡此畜類。雖償夙負。悉是餘習。故各以類
感也。
△六結畜報。】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旁為畜生。此等
亦皆自虗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
所有。」


【上結鬼趣云。則妙圓明。本無所有。此結畜報。又云
則此妄緣。本無所有。是知妙性不染。虗妄元無。再
三提命。所應自返耳。
△七帶牒前問重示。】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瑠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
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虗妄想凝結。」


【菩提心中。本無一切業果。故自菩提心觀此業繫。
虗無實事。然以眾生妄想凝結。現在迷中。不可言
無。所謂無我無作無受者。所作之業亦不亡。心悟
業空。境界自別。不可同日語矣。
△八酬剩還徵。】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
償彼餘直。」


【分越所酬謂所酬之債。餘於所負。此或受負之人。
[008-0577a]
誅求過甚。則此畜生還復為人。以徵所餘。如羊死
為人。人死為羊也。有力謂有能不失人身之力。如
宿世護法。受不殺戒。皆為長壽之因。福德亦夙世
所作一切三寶福德。此生未盡。故現世酬還。無俟
後生。例知富貴之人。偶為人負。當作此想。便無酬
上起負耳。
△九償報相尋。】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
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
不可停寢。」


【此言財物力使。酬足即憩。若殺身命。抱恨無窮。今
世所酬之畜。即後生徵負之人。徵復成負。負復為
徵。無有了日。除是當人悟本自性。得真三昧。則業
惑兩空。不則值佛出世。各得解脫。乃可休息。殺戒
當嚴。同於婬欲。不可不銘。
△十人道餘感。】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彼狐倫者。
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
生人道中。參合很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
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
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彼休徵者。酬足復形。
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
參於達類。」
[008-0577b]


【人道為五戒正因。今以畜生復形。故云參合。因貪
物墮者。在鬼附物為怪。在畜抱塊為梟。復人為頑。
故知心附物則不靈也。貪欲所迷。為魃為咎。得復
人身。成於異類。不可與語。婬之能銷鑠人性靈如
此。狐為媚惑。喪失廉恥。近於昏庸。雖復為人。愚昧
彌甚。毒倫元鬼為蠱。在人為狠。習性難易。隔世猶
在。蛔伏人腹。心志微劣。人之寒賤。良有宿因。食倫
歷刀砧之餘。柔性不振。在人猶爾。服用多出皮毛。
牛馬餘習。勞累見於人身。應類有知時之識。明類
有世辯之聰。循類通禍福之故。世智辯聰。八難之
一。人之負才喆者。非出性慧。反足障道。其宿感固
自有由也。
△十一結餘感。】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
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
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再結十因六報。皆由眾生顛倒。雖宿債暫酬。而相
生相殺。終無窮盡。唯有遇佛聞法。見性為道。天上
天下。更無可了輪轉者。眾生懵然。為可憐愍。


上四示十習因六交報竟。
△五別修妄成。分三。初
總標。】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
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正覺即本元自性真覺。三摩地即自性三昧。捨此
皆為邪見別修也。妄念謂五蘊身中我體。以此為
[008-0577c]
性。存想攝身。依於山林人不到處。功畢成仙。略有
十種。下文各詳。
△二別成十種仙。】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
行仙。」


【搗合眾藥。而成膏餌。餌屬凝滯。但可固形長年。不
能輕舉。故為地行。】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草木多能永年。但須久服。方得成功。比餌較輕。故
得飛行。】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金石如養煉丹砂。九轉大還。自此以上。皆外憑藥
力。】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動止謂引導精氣。如熊經鳥伸之法。自此以下。皆
取足於身也。】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津液即服津之法。津化而汗液自斂。膚[勝-力+天]凝密。此
以陰潤銷融邪火。而真火自足。故曰潤德。】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精色即吸採日精月華。及雲霞霧露之屬。此雖藉
外。亦有內符之法。不則成風邪之疾。通謂與陰陽
之氣相通也。】


「堅固呪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此以符呪愈疾解厄。道家亦重弘濟累功之事。兼
[008-0578a]
攝靜持。亦斂神聚精之理。故名奉成法。而實資內
力。故謂之術。以其及物。亦名為道。】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此以澄寂心念。不雜異想。乃抱一守靜之常。道家
亦謂見性。如朗日晴空。而不知其同是思憶也。】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交遘謂水火交遘。所造四大。唯水火相濟。則地風
從之。此從坎位起火。直透上關。化而為水。以會於
離。循此感應環運。目能化血成精。化精成氣。至謂
男女媾精。又道家之魔說矣。】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人之一身。有主則變。無主則化。有變無化。則滯於
形骸。有化無變。則日就銷殞。於此覺悟。則絕地而
行。時節若到。自能隱顯隨意。遠近無跡。唯此一類。
與前第八。為道家正傳。餘皆岐路耳。
△三結仙道。】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
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
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總結仙道。責非正修也。凡此十種。不出妄念。背正
知見。以此用心。窮極一生。十不一成。成亦僅延年
歲。縱得神變。亦為妄力所持。力盡淪墜。不如一日
修無漏業。即未成就。巳植正因。終不虗棄。又五戒
十善。徑得天身。以天視仙。如王與民。天且易盡。而
況仙乎。心本無生。始背覺心。趨於生門。其間自有
[008-0578b]
必然之理。得其肎綮。不勞功用。然生則必滅。無生
則無滅。別者揀非正修也。


上五別修妄成竟。
△六諸天差別。分四。初欲界。分
七。初四王天。】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
婬中。心不流逸。澄鎣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
一類。名四天王天。」


【六欲皆以十善全缺麤細而為差等。此經不說十
善。但舉婬斷。以準餘善。非單一善也。妻妾之外。皆
名邪婬。心有所限。即不流逸。由不流逸。故言澄鎣。
此亦明理寡欲之儔。以此明鄰日月。故生四天。性
覺常住。不求常住。即不修正覺也。
△二忉利天。】


「於巳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
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婬愛微薄。即無全味。此於世心。更較超越。故生忉
利。忉利翻三十三。此天在須彌山頂。四角有三十
二天圍繞。帝釋為主。以上二天。皆依須彌。名地居
天。離地八萬四千由旬。
△三須𦦨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
於虗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
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𦦨摩天。」


【逢暫去無。可知不逢欲境念必不生。即此類餘。情
想俱薄。故動少靜多。便有空居之應。眾生欲心濃
厚。遂多滯礙。反此則虗豁朗住。固可比量而知耳。
[008-0578c]
𦦨摩此云時分。以蓮華開合為晝夜。
△四兜率陀
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
名兜率陀天。」


【兜率陀此云喜足。後身菩薩。於彼教化。多修喜足
之行。得少意悅為喜。更不求餘為足也。應觸未違。
此但隨順。故知一切時靜也。精微約天而言。此天
一生補處菩薩所居。發弘誓願。得生彼處。以菩薩
無漏力故。三災不及。此指內院。今經約勝。
△五樂
變化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
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無欲應彼。同於兜率。在境無味。更過於是。橫陳應
欲時境也。瑜伽云。由彼諸天。為自巳故。化為欲塵。
非為他故。唯自變化。變謂轉變。變麤為妙。化謂化
現。無而忽有。
△六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
徧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諸樂欲境。不勞自化。現在受用。故云他化也。前但
無味。此巳超越。自住心與不住心之別。化指樂化。
無化指前四天。
△七結欲界。】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以還。名為
欲界。」
[008-0579a]


【人界於欲。未接巳接。身心搖動。天隨境到。心止於
境。故云出動。心迹尚交。且非絕無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指卷第八



音釋





音械


榮去聲磨飾也


音利機棙也


音翠堅刀刃也


同擿馬箠


音毀
蛇屬



音力石聲


沈去聲毒鳥


音菊詰也
碾磑


碾同輾磑開上聲碎物之器




音促縮也


音詐壓物器


音茂愚貌
𠯗


咎入聲嚙也


音朔矛屬


音恣
插刃也



音剳動也


音拔


音謁


音器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