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9 楞嚴經直指-明-圅昰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指卷第六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二十七耳根圓通。分二。初述因修。分二。初遇佛
承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


【梵語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音。法華如來釋
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此彰菩薩。大悲所成。故能一心稱名。菩薩即觀。觀
即解脫。感應自然。不關心念。本經菩薩自釋云。由
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又自其因
地。在聞性中。發本妙明。圓照十方也。聽而曰觀者。
循聽脫根。凝於心目。故於果門亦能觀眾生音聲。
根門互用耳。】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
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
[006-0536b]
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準華嚴十信。思準十住。修準十向行地。蓋以十
信。本從聞解。成信滿足。方始入住。住則安住自心。
發根本慧。而後起向行地。以至金剛三昧。是為三
摩地也。
△二奉教成證。】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初於聞中即指聞性。初觀聞性。便是入流。蓋由六
根流逸奔塵。此不隨流。而返觀根性。故曰入流。當
入流時。便遠塵境。故曰亡所。動即塵境。靜即入流
時。恐涉靜相。此正顯深達根性。動靜二相。了不相
涉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上是遣境。以動靜二相屬境。動靜不涉。惟真根性。
此乃遣根。會歸如來藏心。則能所俱盡矣。】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聞根既盡。將恐住於覺慧。故曰盡聞不住。非不住
於盡聞也。夫有覺即有所覺。此覺性所為不能常
妙。菩薩於此自知轉位。故曰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前空覺慧。蓋彰轉位之機。以顯本覺真空極其圓
妙。此復言空所空滅者。正明此旨。非更有空所空
而滅之也。】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夫動靜了聞根盡。覺慧空。空相滅。是生滅既滅。則
[006-0536c]
如來藏真寂滅性。了然常住。故曰寂滅現前。所謂
涅槃妙心也。菩薩於此入三摩地。十方如來於此
證大涅槃。當無岐路矣。


此自初於聞中。以至寂滅現前。長水孤山皆分配
聞思修慧。於理無礙。蓋以菩薩總標從聞思修入
三摩地。按文可證。然愚以為不必分者。謂從根性
發明。初必亡所了根。以顯見性明徹。次必盡覺遣
空。以極性覺妙圓。此佛知見。因即該果。始必徹終。
若進修促延。大有時節。法本圓通。根非剋定。或漸
或頓。或前後互見。或一時徧閱。固未可一例也。且
菩薩自敘。亦當時所歷。或此日對機。必約先得人
空。後遣法執。務使分照前文。似非擇法。聊為拈出。
以俟知音。


上初述因修竟。
△二陳果德。分三。初獲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
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巳上圓滿覺性。此乃從性起用。再言本妙覺心者。
非謂此時乃合。原此本妙覺心。生佛同體。今與諸
佛同體。故能同一慈力。即與眾生同體。故能同一
悲仰。悲仰謂眾生悲仰。亦由覺心所熏。自生悲仰。
亦由慈力所召。令生悲仰。惟同悲仰。益顯慈力耳。


△二彰妙用。分三。初三十二應分七。初總標。】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
[006-0537a]
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
二應。入諸國土。」


【達一切法如幻。故能息緣反根。由聞思修。成就金
剛三昧。亦云如幻三昧。此如幻金剛三昧。十地以
後所證。不出正真覺慧。喻如金剛。不可破壞。而能
破壞一切煩惱。莊嚴自他。起如幻用。變化國土。不
動道場。隨感而應。故三十二應。皆由眾生所感。自
然而應。非真有身入也。
△二聖身。分四。初佛身。】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
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巳入三摩地。猶假進修。尚滯勝解。此當極微細所
知愚。故菩薩為現佛身。令其解脫。觀音菩薩。為過
去古佛。以大悲故。退居權位。此雖述其往因。安知
非當時一生補處。長水乃謂登住巳久。能現上位。
以致諸疏紛辯可訝也。
△二獨覺身。】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
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獨覺厭喧樂靜。求自然慧。故曰寂靜妙明。此現獨
覺。為示同事。而實以佛乘默令解脫。菩薩內祕。多
出於此。
△三緣覺身。】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
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辟支迦羅此云獨覺。亦云緣覺。長水云。前但自悟。
此依教悟。觀十二因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法。緣
[006-0537b]
斷勝性謂勝性因緣斷而顯也。
△四聲聞身。】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
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此聲聞法。大乘皆有之。華嚴
地上四諦。屬圓教収。涅槃為二乘說四諦法。兼示
真實。此令解脫。亦因其所習。別寓圓解。非為成就
本乘也。以上現圓。皆自其所期。蓋於將證之時。指
其未證。故云有學。


上二聖身竟。
△三天身。分七。初梵王身。】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
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大梵初禪第三天。金光明經云。大梵天王。說出欲
論。此現梵王。示方便土。蓋就其欲心明悟。誘進歸
真。若實報梵王。則出欲但成淨法。
△二帝釋身。】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此為修十善眾生。現帝釋身。為說上妙十善。成就
正因。非但成就天報也。帝釋欲界第二天。釋此云
能。以其能降伏阿修羅故。帝者三十二之主。帝釋
華梵兼舉也。
△三自在天身。】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自在欲界頂天。梵語提婆䟦提。此云他化自在天。
假他所作。以成巳樂。即魔王也。或云六天之上。別
[006-0537c]
有魔宮。亦自在天攝。
△四大自在天身。】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虗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別行云。大自在即色界頂摩醯首羅也。華嚴稱色
究竟。智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十
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供。大
自在天最勝。清涼云。三乘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
所居。約實是十地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主也。

五天大將軍身。】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
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大將軍即天帝釋神將。又四天王各有八將。而
韋䭾為上首。國土即指四洲國土。
△六四天王身。】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欲界第一天。在須彌山。各居一面。金光明
經云。四天王白佛云。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
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
世主。
△七四天王太子身。】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
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大吉義經云。護世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
正。有大勢力。皆名曰帝。四天王合有三百六十四
子。能護十方。
[006-0538a]


上三天身竟。
△四人身。分九。初人王身。】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人王有五種。四轉輪。一粟散。謂如粟之多而散處
也。金輪王四天下。銀輪王三天下。銅輪王二天下。
鐵輪王一天下。粟散即四天下中各分邦土。教育
人民。五王皆修十善深淺輕重之報。亦有菩薩示
現。護持正法。誘進天下。於其政治。可以驗知。大集
經云。國王護法。增長三種精氣。一地精氣。謂五穀
豐熟。二眾生精氣。謂形貌端嚴。無諸疾疫。三善氣
精氣。謂修施戒信等。
△二長者身。】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長者有十德。法華文句云。一姓貴。則三皇五帝之
裔。左貂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
衡。三大富。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猛。威則
嚴霜隆重。不肅而成。五智深。智則胷如武庫。權奇
超拔。六耆年。則蒼蒼稜稜。物儀所伏。七行淨。行則
白圭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禮則節度庠序。世所
具瞻。九上歎。上則一人所敬。十下歸。下則四海所
歸。內合如來十種功德。
△三居士身。】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淨名云。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什曰。外國
[006-0538b]
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按須達維摩詰皆西
國長者居士。如此方龐蘊。
△四宰官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別行云。宰是主義。官是功能義。三台以功能輔政
於王。故曰宰官。郡邑亦稱宰官。宰政民下也。淨名
云。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五婆羅門身。】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婆羅門此云淨行。淨名云。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
尊。除其我慢。什云。廣學問。求邪道。自恃智慧。驕慢
自在。故名婆羅門。肇曰。秦言外意。其種別有經書。
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術數不但占卜推步。一切
談玄說理。不入正道。皆稱術數。故凡旁引堅據。以
成其說。悉云攝衛。亦非止調養方法也。
△六出家
二眾身。分二。初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梵語尸羅。此云戒。梵語毗尼。此云律。比丘戒凡二
百五十條。
△二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比丘尼戒。凡五百條。尼此云女。即女比丘也。


上六出家二眾身竟。
△七在家二眾身。分二。初優
[006-0538c]
婆塞身。】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
法。令其成就。」


【五戒謂殺盜婬妄飲酒。優婆塞此云近事男。
△二
優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
法。令其成就。」


【優婆夷此云近事女。總上男子。名在家二眾。言堪
近事大僧也。淨名疏云。此云清淨士。清淨女。


上七在家二眾身竟。
△八女主身。】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
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內政如文王后妃德化。女主即指天子后妃。諸侯
婦曰國夫人。卿大夫之婦。受命於國。曰命婦。大家
如曹世叔妻。皇后貴人。皆師事之。稱為大家。
△九
童身。分二。初童男身。】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不壞男根謂自幼至長。不犯婬戒。此乃發心梵行。
迴向出世者。
△二童女身。】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處女即閨女。未嫁之稱。愛樂處身。願終不嫁。不隨
侵暴。此皆有志為道。我法中所謂童真入道者。
[006-0539a]


上四人身竟。
△五天非天身。】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此厭天樂不能進修者。法苑珠林云。夫論天報。識
復豐華。服玩光新。身形輕妙。而自在天上。便是魔
王。無想定。翻為外道。四空之頂。迷執不輕。六欲之
間。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養涅槃。憍慢轉增。
我人愈益。所以頭華萎髻。腋汗流衿。寶殿歇光。羅
衣聚膩。憑斯淨心。悉皆懺悔。契經云。人有三事。勝
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別行云。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持令不落。二興雲致
雨。利益人間。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龍。守轉輪
王大福人藏。長阿含云。閻浮提諸龍。有三患。一熱
風熱沙著身。燒皮肉及骨。以為苦惱。二惡風暴起。
吹其宮殿。失寶飾衣等。龍身自現。以為苦惱。三諸
龍娛樂時。金翅鳥入宮。搏撮始生龍子食之。怖懼
熱惱。阿耨達池。無此三患。故名無熱惱也。】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藥叉此云輕疾。舊訛云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一在
虗空。一在天。地藥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藥
叉以車馬施。故能飛空。佛轉法輪時。地藥叉唱。空
藥叉聞。空藥叉唱。四天王聞。如是乃至梵天。】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
[006-0539b]
法。令其成就。」


【乾闥婆此云尋香。帝釋樂神。在須彌南金剛崛住。
帝釋宮欲作樂。燒沈水香。此神即尋香氣而往。故
名尋香。】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
法。令其成就。」


【阿修羅此云非天。以諂詐非天行故。阿毗曇論云。
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諦觀種種教化。以憍慢故
非善健兒。又非天故。名阿修羅。】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
法。令其成就。」


【緊那羅此云非人。而頭上有角。亦天伎神。小不及
乾闥婆。菩薩處胎經云。緊那羅住須彌山北十寶
山間。由昔布施之功。居七寶宮殿。壽命甚長。以瞋
怒沙門故。八十四劫。常無手足。諸天燕會。與乾闥
婆分班上下。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緊
那羅名頭婁磨琴。歌諸法實相。以讚世尊。】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
為說法。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此云大腹。什公曰地龍也。肇公云。大蟒
腹行者。淨名疏云。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
腹。毀戒邪諂。多瞋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
瞋蟲入其身而唼食之。高僧傳。安世高同學。以多
瞋墮大蠎身。為䢼亭湖神得度。即其類也。
△六人
[006-0539c]
非人身。】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此求不失人身。以為進修者。裴相云。可以整心慮。
趨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
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長水云。有形有色蘊。如下休咎精明等。無形無色
蘊。如下空散消沈等。有想有四蘊。如下神鬼精靈
等。無想無四蘊。如下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此皆
非人也。溫陵云。六凡不舉三塗者。此類幽沈。未能
聞法。則以無畏力拔之。
△七總結。】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
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結上三十二應。皆以三昧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也。
此菩薩如幻金剛三昧。如摩尼珠。映於五色。珠體
精瑩。此法身清淨。大悲所成。能令眾生感則必應。
如五色入珠。兩不相到。而化事周圓。故曰自在成
就。


上初三十二應竟。
△二十四無畏。分十五。初總標。】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
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
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覺心本同。祇為情生智隔。遂為境風所動。菩薩得
復本妙。常見眾生。處其身心。以慈力故。令生悲仰。
[006-0540a]
令獲無畏。如彼怖鴿。入如來影。無所復畏。亦可一
驗。
△二觀聲解。】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
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由此觀者本與眾生同體。一體必通多體。多體必
通一體。聞我音聲。即得解脫。理固如是也。故知觀
聽不圓。祇無聲色所障。脫塵旋覺。感應無方。止在
當念耳。
△三入火不燒。】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火從心生。起於知見。知見既旋心外無火。我既如
是。眾生亦然。但解稱名。事理無二。
△四入水不溺。】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聽為聲漂。故外以水應。反聽旋真。則心浪自息。眾
生不覺。唯解稱名。他力自力。唯佛能知耳。
△五入
鬼不害。】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


【妄想如賊。能害涅槃。知心想滅。殺機頓停。眾生妄
見鬼國。暫爾稱名。如歸鄉土。心鬼巳離。誰為害者。


△六被害刀壞。】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
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
搖動。」


【熏聞成聞者謂外脫聞根。內返聞性。一根既爾。六
[006-0540b]
根皆然。故曰同於聲聽也。六根俱亡。性光自寂。直
下身心。如太虗空。未有虗空受一切觸。眾生稱名。
亦復如是。如失路人。遠聞母聲。心巳自知決無流
落。根妄一回。便同真寂。如滴投海。纖巨寧分。
△七
鬼不能見。】


「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
其旁。目不能視。」


【熏發聞性。極於精明。則諸暗相。永不能昏。如日升
天。陰霾自滅。眾生見聞。為聲色所惑。持觀音名。聞
機即轉。與本妙明。自然冥合。如透隙光。暗室俱朗
也。羅剎此云可畏。鳩槃茶此云木瓜。此神陰如木
瓜。行著肩上。坐便踞之。毗舍遮此云噉精氣。噉有
情及五穀精氣故。富單那此云熱病鬼。
△八枷鎖
不著。】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
枷鎖所不能著。」


【離塵返聽。性自圓脫。理縛既銷。事豈能繫。眾生體
妙。暫爾路岐。稱名宛然。與本無異。
△九賊不劫。】


「八者滅音圓聞。徧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
能劫。」


【聲戕聽性。如賊劫良。反聽離塵。音響俱寂。稱名回
心。賊亦無性。慈力徧加。自他相攝。
△十離貪欲。】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
[006-0540c]
貪欲。」


【色能劫目。心與目馳。聞既離塵。觀隨聽返。稱名眾
生。上承悲願。機感應爾。
△十一離瞋恚。】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
眾生離諸瞋恚。」


【純音者得音自相。無有順逆。故曰無塵。以返聞之
根。對無順逆之境。則無對所對。故曰根境圓融也。
隨順根塵。妄見順逆。乃有瞋恚。持名自反。對待立
銷。菩薩與眾生。同一機杼耳。
△十二離癡暗。】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瑠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阿顛迦此云極忘。名為畢竟。以畢竟無涅槃性故。
即無性闡提。故曰昏鈍性障。菩薩返根消塵。則本
覺明妙流被身心。內外明徹。自無留礙。且闡提佛
性。涅槃巳許。祇為癡暗。有而不覺。一稱觀音。信根
纔具。性障頓銷。更無久近耳。
△十三求得男。】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
徧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
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形融根形也。復聞復聞性也。任性攝入一切世
界。而無能入之人。故曰不動道場。一切世界。俱在
菩薩性海之中。不落有無。而各隨順。故曰不壞世
界。徧供諸佛。紹法空王。世出世間。不二隨順。故一
稱名。隨順各足。
△十四求女得女。】
[006-0541a]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
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
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
人愛敬有相之女。」


【六根返元。唯一寶覺。自然容現十方。當念不隔。名
大圓鏡。以顯承受十方諸佛一切祕密法門。以一
寶明。圓鑑無盡。如女德貞順。資育羣品。有此徽柔。
隨願相感。
△十五持名眾多無異。并結。】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
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
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長阿含經云。一日月行四天下。為一世界。如是千
日月。千須彌。千閻羅王。千忉利。千梵天。名為小千。
即數小千至滿一千。名為中千。即數中千復滿一
千。名為大千。其中須彌山王。四洲日月。各有萬億。
皆是一佛化境。號為娑婆世界。此舉娑婆世界中
有六十二恒河沙數諸法王子。凡所修法垂範。隨
順教化眾生。各有方便。智慧不同。以顯下根本圓
通之為真圓通也。修法約自行。垂範約化他。以自
行作範轉化也。方便謂權。智慧謂實。即權實二智。
皆化他事。】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
周徧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
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
[006-0541b]
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本根菩薩自謂所修圓通之本根。指耳門也。從耳
門發妙。謂聲聽元空。與妙覺體合。如水涵天。天水
一色。於此會融身心。含育法界。無有邊際。故能會
多為一。以一攝多。持名功德。準此可知。得真圓通。
為對機語。即伏選根之旨。】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結施無畏。猶在拔苦居多。此云福備。以顯十方一
切無不依賴菩薩妙德普及。凡有心者。靡不欽仰。
寧有不信釋尊。未有敢輕菩薩。此土眾生。真受洪
庇。


三十二應。為上同慈力。十四無畏。為下同悲仰。此
菩薩無緣之慈。無所揀擇。而非當機亦不能應。正
如一人專憶。一人專忘。則或逢不逢。或見不見。未
可決定矣。按三十二應。唯菩薩二乘將證未證。即
自現身。作不請友。此菩薩慈力。與當人善根。足當
兩憶。若諸眾生。率未有不求而應者。至於悲仰。則
全藉稱名。長水疏中。唯言菩薩修因。不及眾生悲
仰。諸疏雖及稱名。但歸他力。而於眾生自力所感。
未詳其故。揆之經旨。亦一闕然也。夫羣情所蔽。惟
在聲色。故使聞見外馳。妄生分別。雖至慞惶。猶不
知反。一解稱名。心有所仰。則耳目不紛。此即離塵
返根之一刻耳。故知諸法元虗。妄情可易。自力他
力應感交彰。若單荷他力。則恒河國土。盡見救療。
[006-0541c]
尚有升沉。慈力何與矣。


上二十四無畏竟。
△三四不思議。分五。初總標。】


「世尊。從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
思議無作妙德。」


【四不思議。從極果所獲。故曰修證無上道故。此就
悲智圓滿之後。大悲所現。機感同時。不由心念。自
然而然。名不思議。
△二現首臂目。】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
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
無邊祕密神呪。」


【初妙即亡所。後妙即離根。離根合覺。得真根性。故
曰聞心。既巳合還本覺。以本覺而言。故曰心精遺
聞也。此本覺心精。巳脫聞性。則六根圓融。即一即
六。即六即一。同一寶覺。隨眾生感。妙容各現。妙口
各宣。無二隨順矣。】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
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
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
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
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自。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
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
眾生。得大自在。」


【爍迦羅此云具足。母陀羅此云印。各有妙印也。長
水云。首出眾聖。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導
[006-0542a]
明。智身也。此亦表法。然總見六根圓通。或少或多。
隨感而應。極之八萬四千者。由眾生有八萬四千
塵勞。菩薩化麤為妙。化局為圓。法爾如是。非關對
治。慈威定慧。亦復如是。眾生宜慈。即見慈容。眾生
宜威。即見威容。眾生宜定。即見定容。眾生宜慧。即
見慧容。大悲所成。本無容心。而種種神變。隨機各
現。不可思議也。
△三現形誦呪。】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
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無畏施諸
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旋聞入思。逈脫六塵。反同於聲。響應自在。所謂不
物於物。故能同物。其形其呪。一隨眾生。無心而應。
涅槃云。如來即是施眾生無恐畏者。若放一光。若
二若三。若有過者。悉令遠離一切諸惡。如來今者
具有如是無量勢力。若有菩薩得住如是無所畏
地。則不復畏貪恚癡生老病死。亦不復畏惡道地
獄畜生餓鬼。亦不復畏沙門婆羅門外道邪見天
魔波旬。亦不復畏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無所畏
地。菩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如
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情等。
△四捨身求愍。】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
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由本根入流。則六根圓脫。無有住著。故所感眾生。
能捨身財。求哀攝受。慈力所召。因地固然。
△五所
[006-0542b]
求皆獲。】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於珍寶種種供養十方
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
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
涅槃。」


【此證極果。與佛無二。故能徹見六道眾生性相平
等。故所供亦平等也。求無不得。既顯慈力。而妻子
壽命。及大涅槃。猶顯世出世間二俱平等。眾生見
二。菩薩一相。無有二觀也。


上二彰妙用竟。
△三結本圓通。】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
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初從聞中得真根性。此真根性。亡所盡聞。後入覺
心圓照三昧。此圓照三昧。隨心所緣。皆得諸法實
相。故曰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者。原因入流而
得之。明從聞中發明。非無所發明也。菩薩至此重
言所因。亦如華嚴善財童子。歷百一十城。學菩薩
道。最後至彌勒所。復令還見文殊。謂汝所見諸善
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
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咸得究竟也。蓋童子
於文殊所。得根本智。故窮諸差別。究竟無別。例此
可見。】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
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
[006-0542c]
方界。」


【結轉彼佛。以明宿因。亦彰方便也。觀聽者觀此聽
聞。蓋謂旋聽脫根。凝於心目。六門不繫。入逈圓明。
周徧法界。萬應隨機矣。


上四徧徵圓通竟。
△五正示圓修分五。初放光顯
瑞。】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
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
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并灌會中。諸大菩薩
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一根返元。六根清淨。唯一寶覺。體用無二。故從五
根同放光明。以一如來與十方諸如來交光相灌。
并及諸菩薩阿羅漢頂。林木池沼。皆演法音。顯自
他不隔。大小齊彰。一多互融。依正法爾。此根性為
諸佛菩薩初心究竟之所共證。而耳門一返。六用
流輝。內外虗明。當念圓徹。】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金剛三昧即首楞嚴。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自性清
淨。一時普獲。還得本心也。】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虗空
成七寶色。」


【萬行莊嚴。如寶華。差別智用。如青黃赤白。虗空成
色。色空不二。非有非無。理以事彰。事理無礙也。】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
[006-0543a]
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此表寶明空覺。渾合圓融。依正全銷。虗空殞滅。唯
寂光土。各得相見。唄乃西方之讚詠。讚者從文以
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經云。以微妙音聲。歌詠於
佛德。
△二勅文殊選根。】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
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
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唯言所證。齊一真實。故無優劣。若論入門。各隨方
便。故有前後。】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
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此因阿難而普及此界將來。故下文云。此方真教
體。清淨在音聞。
△三揀非圓根。分三。初讚覺元妙。
示妄本空。】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
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為法身妙慧。初證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根本
智滿。然後依智起行。今正選根修證。當斷根本微
惑故。又根本智。差別智。無別體用。須從根本發明故。】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先明覺性。後審差別。覺海者覺體本際。浩瀚靜深。
如海也。覺海無染無雜曰澄。真妄難名。悟迷莫及。
曰圓。又曰圓澄覺元妙。者謂覺體本妙。常照而寂。
[006-0543b]
正見不可以明為覺也。然明必生所。妙亦恒然。當
如是知耳。】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照性即指覺體。謂照之性也。性覺本明。照必生所。
是明不守妙。隨照用而妄生。妄不離真。對色空而
罔覺。罔覺故性亡。非絕無之亡也。】


「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照背覺而起妄。則必妄見頑空。所謂晦昧為空也。
依空立世界者。前文云。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
風輪執持世界。此世界所由成也。想澄成國土。知
覺乃眾生者。此原其本一覺性。依妄覺而成迷。迷
妄凝結。同於無情。故成國土。然全妄皆真。故眾生
流轉。知覺尚存。此可於日用證知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此原覺性望迷。祇由一念明覺。遂成空昧。而覺海
澄湛。寂照恒然。現前虗空國土。真若太清一點。一
念回光。逈然超越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世界眾生。是有為相。眾生生死。轉盼成無。劫火洞
然。大千亦壞。惟虗空無邊。似無遷變。而不知祇在
當人向背之間。一念歸元。十方銷殞。畢竟都無。唯
當自證。
△二表方便遲速。】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006-0543c]


【歸元之性是一。初歸之門乃多。一則門門皆可證
入。多則順逆自分疾徐。故初心當求直捷圓通也。
順逆皆方便。故知順亦方便。圓覺云。唯除頓覺人。
併法不隨順。菩薩每於方便門中常露此旨。
△三
正揀非圓。】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結暗為色。故曰想結成塵。觀色成空。久乃通徹。如
優波尼沙陀。觀白骨微塵。析色明空。至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亦自圓通無礙。然以初心洗發精了。宜
於虗豁。故非所選。】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雜猶云兼也。以音聲不止語言。又語言亦自超脫
名句。一即含多。此憍陳那所證。以易依語。故在所
揀。瑜伽云。佛菩薩是能說者。語是能說相。名句文
身是所說相。名身猶云瓶。瓶字畫為文身。瓶是土
作為句身。名句詮義曰味。故名句依文。味依名句。】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香嚴童子。聞香入鼻。悟香氣無所去來。塵氣既滅。
聞性宛然。此以不恒其覺。謂無依之覺。未易恒一。
亦揀初心所難。】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云何獲圓通。」


【藥王藥上。了知味性。非有非無。非即身心。非離身
心。於分別味。發明本覺。此以味性非本恒然。故離
分別無知味性。亦揀初心。離分別味。性覺難住也。】
[006-0544a]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䟦陀婆羅。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
然。得無所有。從此發明。妙觸宣明。此言觸以所觸
明。以見離所之妙觸。離合俱捐。性難恒常。亦揀初
心也。】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獲圓通。」


【摩訶迦葉。觀塵變壞。悟知空寂。以空寂心修於滅
盡。頓空法執。見妙法性。是固能所俱捐也。此揀能
所不徧涉者。亦以初心。離於所緣。法性難徧耳。】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阿那律陀。因修樂見照明三昧。發明見精。不用眼
觀。洞見十方。此揀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亦就
眼根所見不能具全。以見初心。離根獨耀之難洞
徹也。】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出不能交入。入不能交出。出入各行。故曰無交氣。
即缺中交。支身支。離即離支。謂入則入身。離則離
身。兩不相涉。亦即無交氣也。周利槃特迦。觀息微
細。窮盡生滅。悟知此心無生滅地。得大無礙。此以
鼻息出入不相涉入。揀初心窮息生滅。於無生滅
性。極難依持耳。】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味知非因入則不能無端自有。故曰因味生覺了。
既因味生。故味亡即滅也。憍梵鉢提。觀味之知。非
[006-0544b]
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法眼清明。此恐離味之覺心難住。故揀初心未易
貫徹也。】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覺觸之身。與所觸之境。望於覺心。知與無知。涯量
各異。不能融合也。畢陵伽婆蹉。因覺覺痛。覺清淨
心。無痛無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純覺遺身。發明
無漏。而此乃以身觸與覺。涯量不及。蓋恐離此身
觸。則覺性無依。自難冥合。亦揀初機也。】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知根即意根。謂意知雜想。想湛知亡。纔有所觀。想
念難脫也。須菩提自嚝劫來。巳證空寂。後蒙如來
獲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印
成無學。此以初心發明性覺真空離想難現。故特
揀之。】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見識與根色相雜。故曰識見雜三和。根色不偶。則
識無所附。既無自相。亦無自體。舍利弗初悟因緣。
從佛發明見覺圓明心見發光。光極知見。今揀見
識離二無體。謂此初心見覺。離彼三和。心光圓明。
難為獨露也。】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普賢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隨有眾生發明
普賢行者。即與摩頂。此因大行之所感發。非初心
[006-0544c]
所辦。故曰不能入也。】


「鼻想本權機。祇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孫陀羅難陀。觀鼻端白。諦觀凝寂。內發圓明。外成
虗淨。光洞十方。此揀權機為攝心住。心住成所。非
真常住。正虞初心於身心內明世界外虗時。而此
覺心難為圓脫。】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富樓那以辨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此為根
熟善離言說。所得祕密。一涉名句。祇成有漏。故在
所揀。】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獲圓通。」


【身謂身識。非但身根。故該身心也。蓋以優波離持
戒清淨。身心寂滅。於此發明。一切通利。今揀非身。
乃謂離此身識。無所檢束。而此親印之心。將何徧
洽。恐其淪於寂滅耳。】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此指目連之神通。非法分別識所能
發也。以分別緣塵。不能發通。顯其因於旋湛。心光
發宣。非意識事。法分別者法屬意家。故謂法分別。】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持地菩薩。因平心地。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
塵。皆無自性。不相觸摩。聞妙蓮華。悟佛知見。此揀
地性堅礙。屬有為法。固自其未證圓通而言。即就
初心。雖巳發明本智。然離塵空覺。亦非所選。】
[006-0545a]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月光童子。因作水觀。見身中水。與外香水。等無差
別。忽然亡身。合真空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以月
光所證圓通。望於初發覺心。脫根旋習。恐涉覺觀。
猶非真實。故曰如如非覺觀。謂如如之性。非覺觀
所證。覺觀類初禪有覺有觀。不離想念也。】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烏芻瑟摩。觀身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
火。無礙流通。生大寶𦦨。此揀其以厭離心。非得性
離。於初入覺地。反成窒礙。】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瑠璃光菩薩。因觀身心世界。皆是妄緣風力所動。
即於所動發明不動。悟諸實相。今以風觀。動寂相
待。謂非初心旋習方便。有障圓融。故在所揀。】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虗空藏菩薩。因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
佛國是同。於同發明。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此揀頑
空昏鈍。與菩提性。逈然差異。單就空觀而言也。若
以初心發明性覺真空。所旋習氣。不應復作此觀。
空因背覺而成晦昧。故曰昏鈍先非覺。非覺則異
菩提矣。】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虗妄。云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因修唯心識定。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
昧。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006-0545b]
以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遠離二
執得無生忍。今揀識非常住。即使離境存心。亦同
生滅。此雖在未曾發明唯心所現所現唯心。然與
初入覺心。合覺旋妄之理。亦未圓妙也。】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念有生滅。念性元無生滅。若淨念相繼。則是以生
滅念合無生滅性。猶子憶母。如母憶時。憶佛念佛。
必定見佛。理事無礙也。大勢至菩薩。從念佛三昧。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都攝六根者。併六根以
成一念。攝一念以歸念性。此真得三摩地者也。今
揀念性無常。防淨念未易相繼。為初入覺心者所
障耳。


揀根揀非現前初心可以旋習成證。而非揀聖也。
二十四聖。順逆方便。各及圓通。當其未至圓通。唯
隨所重。以為對治。故有在此應揀。在彼應選。殊非
一定。知當機宜揀之根。即知對機用揀之意。知用
揀之意。然後知用選之心。總以成就初心旋習成
證。故凡不可洗發本智究竟差別以極於流光宣
耀。則心在所揀矣。今按文殊揀中。首舉色塵。以為
妄想所結。於初心精了之性。未易洗豁。則所謂不
能徹者。須照當機。阿難巳經皎然。快得無礙。故選
根修證。只為蠲除習障。若分別人法。豈不先悟。此
猶為色塵所滯。則即聞根亦難成證也。諸疏於此。
但據偈文。愚故謂應有會通耳。華嚴十住初心。發
[006-0545c]
明自性。巳與佛齊。而後起行歷向。以至極地。究於
差別。無異本智。而亦須一迴。故知大乘修證。固不
可實法也。


上三揀非圓根竟。
△四正選圓根。分六。初依方便
教。】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我今白世尊六句。結承佛勅。依方選根。揀二十四
聖。非此方根機所宜。如他佛國土。有以佛光明而
作佛事。或以佛菩提樹。或以園林臺榭。或以眾香。
不同此方教體必以言宣。眾生領解。要因聞入。以
所聞之理。對能聞之根。得真聞性。入流亡所。聞盡
覺空。成於真寂。此三摩地。實以聞中入也。以言詮
教。權實分明。不雜世論。是音清淨。以聞聽受。得魚
忘筌。會歸自巳。是聞清淨。故有音無聞。有聞無音。
皆不成教。音聞互彰。清淨各得。此真教體也。教體
必順方宜。選聞乃依根立。故曰欲取三摩提。實以
聞中入。
△二讚根主。】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初二句歎菩薩得真聞性。至寂滅現前。忽然超越。
是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所謂離苦得解脫也。又二
句歎三十二應。又二句歎十四無畏。又二句歎德
[006-0546a]
號互見。智理雙融曰妙。清淨無垢曰梵。觀世音則
純悲應物。無遠弗屆。有感斯應。不失其時。如潮之
有節也。從聞入妙。不曰妙聞。而曰妙音。聞有彼我。
音無自他。塵塵皆真。法法如是也。末二句究極利
生。拔苦與樂。等世出世。所謂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也。
△三讚聞根。】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此就眾生現前。有聲皆聞。有聞皆徧。無有遠近前
後。以顯聞性周圓也。以聲映聞。以聞涉聲。俱無形
段。亦無涯畛。性相自他。一時融洽。不因修證。無有
等待。耳門之妙。於斯可盡。】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此以五根出聞根之無隔礙。所謂通真實。也遐邇
就眾生耳根所及。或遠或近。俱無障蔽。不如五根
乃以聖限也。口鼻與身。皆合方知。亦復然倒下句
文耳。】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有聲為動相。無聲為靜相。動靜在聲。而於聞中原
無二相也。既無二相。則無聲時。俱謂無聞。非無聞
性。故知聞性常在。不隨音聲生滅。故曰聲無既無
滅。聲有亦非生。所謂圓離者。聞性湛然。從本如是。
[006-0546b]
逈然於動靜有無之外。是為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夫以夢想既絕思惟。而猶聞杵宛然。益見聞性出
於思惟之外。是豈身心所能及耶。覺乃聞性之體。
觀乃聞性之用。身攝眼鼻舌三。心指意根。亦五根
不齊之意。
△四責多聞勸修。】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聲論本以宣明聞性。而眾生迷聞日久。但隨聲教。
徒生分別。即使空極玄微。無所銷歸。反為理障。此
即流轉。蓋責阿難強記。祇益多聞。而對境邪思。幾
隨淪墜。旋流即亡所。所亡聞盡。覺性朗然。祇在反
覆之間耳。】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祕密門。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世尊重宣偈云。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
摩提。彈指超無學。乃知金剛如幻佛母三昧。即此
聞性也。阿難歷劫多聞。一切如來諸祕密門。無不
強記。獨不能盡除欲漏。此見畜聞之誤。古今皆然。
豈知聲教所宣。發明何事。若能返觀聞性。始知祕
密祇在目前。盡聞不住。空覺極圓。自性三昧。猶如
金剛。一切法森羅。如幻不思議。諸佛如來。俱從此
出。所謂佛母也。】
[006-0546c]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此直指聞性。即真覺心。為在迷位。循聲奔逸。名之
為聞。若於聞中。入流亡所。則聲聞俱盡。聲盡則動
靜不生。聞盡則空覺自朗。誰更復名聞性也。一根
既然。六根皆爾。能脫即盡聞不住。此豈非空覺極
圓耶。】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空華因眼翳而有。喻三界亦因見聞而現。空本無
華。眼元無翳。言眼翳者。自覺明一妄。妄有六根。知
覺奔逸。不能自復。遂使圓淨之體流轉根門。無人
覺知。瞥爾錯過。若解聞中入流亡所。則塵銷覺淨。
豈待銷停也。】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此承塵銷覺淨。淨極謂所亡聞盡。故覺體光融。內
澄寂照。外含虗空。楞伽所謂性虗空故。逈無所有
也。以此虗明寂照之心。觀諸世間。豈非夢事。故知
三界夢幻。在圓湛體中。如陽燄空華。不落有無。身
心超越。如雁過長空。影蹤不涉。圓覺云。如器中鍠。
聲出於外。形隨心轉。心既超越。形影何留。故以在
夢之登伽。豈能留汝巳寤之阿難矣。】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006-0547a]


【長水以幻師喻真性。又以幻師喻無明。愚謂偏一
俱非。當合喻也。蓋無明即真。不覺成幻。故有六根
男女。其實皆由妄見一機抽動。若見亡機寂。則六
用旋復。本無自性耳。】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上為能喻。此出所喻之法。并明一根返元。六根清
淨之義也。塵垢應念銷。以見悟迷機括轉圜之疾。
謂迷則全真即妄。悟則全妄即真。本自明妙。常在
六門。覺即宛然矣。】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上言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謂塵垢本無自性。
明妙本自圓成。昔本無迷。今亦無悟。初心頓徹。更
無剩義。十住初心。所為即與佛齊也。此言餘塵尚
諸學者。正指二執習氣。十地後盡。所謂圓融不礙
行布也。明極即如來。不言行極者。須知差別智極。
但圓本智。總非別事也。】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勸旋聞歸性。因確指聞性即如來真如妙覺。更
無別有。此真圓通也。倒聞謂聞性本妙。迷妄循塵。
故謂之倒。以顯反聞則聞性自妙。與佛無殊耳。

五會三世普門。重揀方便。】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巳成就。
[006-0547b]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此讚成反聞為涅槃一路。舉過去諸佛。現前菩薩。
以為將來龜鑑。引歸自巳。總見一路涅槃。必無岐
路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初四句原奉佛勅之意。又二句結選圓通。耳根第
一。又三句明二十四聖。各隨塵勞所重。因事捨離。
事謂七大十八界。皆佛威神者起信云。諸修行人。
若無諸佛菩薩顯庇冥加。決不成就。又二句反明
耳門乃三根齊攝。淺深俱證。此可長修。同一說法
也。
△六禮藏求加。】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淪。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及三界二十五有。皆如
來藏心之所流現。含真妄以常圓。隨迷悟而不立。
此不思議境界。文殊菩薩深切著明。念拯未來。願
求加被。毋越此根易為成就。真實心者文殊自謂
確從本心。實知實見。非同狥機也。


迷本無因。悟非今有。圓覺曰。一切眾生。巳成佛道。
此三世如來。自十信滿心。以至等妙二覺。而後證
[006-0547c]
知其為巳成佛道。非以理言也。然則何名眾生。曰
以不自信故。何不自信。曰巳成佛故。夫佛不自佛。
乃為真佛。眾生亦不自眾生。乃真眾生。此佛所為
窮至妙覺。而後知不自佛也。眾生所為流盡三塗。
而後知不自眾生也。知其不自佛。乃能深信眾生。
知其不自眾生。乃能深信於佛。故眾生以信佛為
初機。佛以信眾生為究竟。夫以信眾生為究竟。則
必不肎使初心之士不能自信。而重言乎修證之
塗。以自惑而惑人也明矣。其奈人不自信。故自導
知歸。次言塗路。終言到家。而不知夫不行而速。不
疾而至者。自知歸時。久巳知之。而必待到家乃始
深信。然則佛菩薩於此且當胡為耶。文殊選根曰。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
實。此言初心所悟聞性。而即於眾生現前具足圓
聽。非別有所謂塗路也。又曰。隔垣聽音響。遐邇俱
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夫誰不聽音。誰限
遠邇。亦可以日用而證知矣。又曰。無聲號無聞。非
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此豈有待修為而後得其常住如是
耶。至於夢聞杵音。逈出思惟之外。自聞聞性。儼然
三昧之中。垢銷應念。明妙圓成。此皆大智所示修
證之門。而於耳根反彰直捷。然後知眾生巳成佛
道。始於初心。明知其故。而必至空竟始為親證。若
未究竟。頓捐程塗。苟非其人。祇成過誤。又或實指
[006-0548a]
行布。終障圓融。夫以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究
而言之。唯佛知見。更有過於涅槃。我道必為魔說。
詳閱諸疏。盡解直捷之談。一及修持。輙拘位置。即
出吾宗。亦未能免。豈亦復有格格耶。


上四正選圓根竟。
△五聞法獲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
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
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
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
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巳。成阿羅漢。無量眾
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來將勅文殊選根。從五體放光。灌十方諸佛菩
薩。十方諸佛亦從五體放光。灌今如來并在會諸
菩薩及阿羅漢等。一時蒙光。普獲金剛三昧。至此
選根巳竟。普會大眾。天龍八部。及諸有學二乘。新
學菩薩。聞說偈巳。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
彼獲金剛三昧。即此皆得本心也。法眼淨準華嚴
十住初心。從十信滿足。始云悟本自心。許與佛齊。
金剛三昧乃十地所證。初位許與佛齊。則亦應許
獲是三昧耳。新發心菩薩但當信門。至此入住。自
可明證。阿難前巳身心皎然。快得無礙。正當初住。
今云未得還歸。明了其家所歸道路。豈非深明地
上法行。以幾極果耶。發菩提心。是入信位。有訝性
比丘尼。先證無學。是又不可以大乘初心較優劣
[006-0548b]
耳。


上二依悟圓修竟。
△三廣垂修範。分八。初因阿難
乞度未來。總標三決定義。】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悲欣交
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巳
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
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巳圓。能覺他
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
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
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
無退屈。」


【心即巳悟之心。迹即將證之迹。悲悲往昔之迷。欣
欣今日之悟。因自念他。即今垂後。正菩薩真典型
也。有佛則必有魔。有真則必有偽。互相建立。自古
如然。但依正悟正修。以作人依人範。攝心之路有
門。道場之立從法。事師既往。理啟如今。】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
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沈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安立道場。念後淪溺。正如來本懷。故興讚詞。末世
邪說。即出法中。故宜秉戒莊嚴。作心城塹。事理兼
攝。成內外護。是當仰荷慈力耳。】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
[006-0548c]
漏學。」


【毗奈耶此云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安法師
云。戒律禪定智慧。三者至道之門戶。泥洹之關要。
什公云。持戒能折伏煩惱。令其勢微。禪定能遮煩
惱。如四山斷流。智慧能滅煩惱。畢竟無餘。故涅槃
云。有煩惱則無智慧。有智慧則無煩惱。無漏謂不
漏落三有。決定謂佛佛如是也。
△二示四決定明
誨。分四。初示決定斷婬。】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攝心為戒。蓋密示一切唯心。非但束身。故下皆云。
其心不婬。其心不殺。其心不偷。此以發明自心為
本。一切法行。皆莊嚴自心也。先舉婬者。本經緣起
當機也。】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清涼云。婬愛惑業。招潤生死。圓覺云。一切眾生。皆
以婬欲而正性命。此性命謂生死根株也。相續輪
轉之義。】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
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多智禪定。非異色因。今婬心不除。各各自謂成無
上道。則為異色因矣。是安得不作異色因果耶。長
水云。雖不斷欲。而修定得福。隨福優劣。故成三品。
以邪定力。故得五通。以有漏業。生天魔界。】
[006-0549a]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
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具正法眼。令一切人離欲超塵。入佛知見。名善知
識。此以貪欲自縛縛他。如來懸記。末世眾生。慎宜
擇法。】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此諭阿難轉教世人。以先斷婬心為第一決定。此
戒與小乘不同。雖使執身不行。執心不起。若非明
見自心。清淨無垢。婬機猶伏。此所為先斷婬心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戒定慧從自性生。自性自慧。自性自定。自性自戒。
若以婬心修禪定者。非禪定因。豈獲成就。故曰此
非飯本。沙石成故。】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
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佛性為因。涅槃為果。若以婬身。求佛妙果。先非妙
悟也。夫真悟佛性。則般若解脫。三德同符。斯為涅
槃。如彼妙悟。悉為生死根本。所謂婬因。成輪轉果
耳。】


「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婬機身心俱斷。二乘亦能。至於斷性亦無。則非真
悟佛性極於究竟未易幾及。謂俱生習氣。非二乘
[006-0549b]
分。此正深勉阿難究竟菩提也。】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蓋防末世天魔。入我法中。邪說亂正。為此確示。波
旬此云惡者。翻譯云。魔王名也。
△二示決定斷殺。】


「阿難。及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
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
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
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帶殺修禪。報為神道。然此禪即四禪八定之禪。誤
以為自性真禪。又如心開亦誤認生死根本以為
修因。依生死因以為禪定。即不犯殺。亦難解脫。犯
即淪墜。因果歷然。此相續謂負命索償也。】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
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
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溼。加以沙石。草菜
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
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五淨謂不見。不聞。不疑為我。加自死鳥殘。為五也。
楞伽曰。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
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又云。一
切眾生。從本以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
不應食肉。食肉且禁。而況殺乎。】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
[006-0549c]
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
相食未巳。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鬼神邪定。亦能知過去未來事。起信論云。或令人
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
無礙。報終猶壽盡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長水云。塞耳修禪。高聲行殺。求不聞之道。彰彌露
之苦。】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
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涅槃云。佛告迦葉。若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
以是業緣。墮地獄不。迦葉言。應墮地獄。何以故。如
佛昔為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諸草木。莫生惡心。
何以故。一切眾生。為惡心故。墮於地獄。】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
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
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補遺云。酬還宿債。只此一生。捨此則長揖三界矣。
央掘羅經云。文殊白佛言。珂貝蠟蜜。皮草繒綿。非
自界內耶。佛告文殊。若習近世間物者。是方便法。
[006-0550a]
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
可習近。文殊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師。能作革履。若
自死牛。牛主從旃陀羅取皮。付皮師使作革履。施
持戒人。此展轉可習近不。佛言。若不受者。是比丘
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婬義釋。
△三示決定斷偷。】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


【偷心推窮極細。過於不與而取。此生滅事。須人自
檢。】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
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羣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
成無上道。」


【從名利心生於委曲。皆名偷心。一切智定。悉惡因
緣。涅槃所謂善因而得惡果。即指此輩。精靈妖魅。
總謂自巳侵婬於人。多諸面目。其心無別也。】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
稱善知識。各自謂巳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長水云。姦欺盈抱。潛護如淳。詐偽充懷。隱藏若拙。
此四句亦可盡悉其態矣。恐令失心等者謂顯異
惑眾。偷甚不與也。】
[006-0550b]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
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巳無返。」


【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巳無返。以此處
心。即使王候修供。萬指圍遶。如同行乞。吾人於此。
所當內省。】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
墮無間獄。」


【裨益也。販買賤賣貴。謂買賤賣貴以自裨益也。涅
槃云。我滅度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
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羅漢等形。以有漏身。稱是
無漏。壞我正法。乃至說言無四重僧殘不定捨墮
懺悔眾學滅諍等法。亦無偷蘭遮五逆一闡提罪。
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無有報。如是說者。并是魔
說。】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
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巳決定心。若不為此
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
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
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然指然香。捨身微因。即得盡酬宿債。此亦論心。非
但論事。蓋以正信之心能忍身分也。縱成無為者
[006-0550c]
長水以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方此必酬宿債。
謂成無為後。現有為身。尚還宿債。愚謂如來馬麥
之報。為示當機。應別具眼。興起行經云。隨羅然國。
有婆羅門王名阿耆達。請佛及五百比丘。三月夏
坐。時有天魔迷惑王心。使還宮內。耽荒五欲。供養
六日便止。諸比丘乞食。三日空還。有波羅國馬士。
告諸比丘。正有馬麥。君能噉不。五百匹馬日食二
升。分半以給比丘。一良馬日食四升。分半供佛。佛
言。過去毗婆葉佛時。我為婆羅門。名因提耆利。博
達四韋。教五百童子。王設會請佛。有一比丘。病不
能行。佛及大眾食巳。為病比丘請食。過梵志山。梵
志聞飯香美。詢曰。此髠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
食此。諸童子復曰。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時婆羅
門。則我身是。五百童子。五百羅漢是。病比丘。即彌
勒是。以是因緣。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得道。爾
時殘緣於毗園邑食馬麥九十日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
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修禪定者。其心內外一無所重。稍有微繫。縱處山
林闃無人處。終不成就。豈更偷耶。非真定因。難為
定果。如貯漏巵。必無平復。】


「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
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
[006-0551a]
迴為巳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
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分衣鉢餘。施與凍餒。於大集會。合掌禮眾。尚有其
人。若受捶詈。同於讚歎。巳少槩見。至於捐捨身分。
與眾生共。實未曾覩。迴不了義將為巳解。所聞皆
然。願與吾人深切猛省。懲其相似。勉所未能也。

四示決定斷妄。】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
巳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
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我今巳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
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求巳尊勝。是貪名聞。求彼懺悔。是希利養。智論云。
經云巳除利養名聞。說法無所怖望。是利養法如
賊。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利養名聞。亦復
如是。壞功德苗。不令增長。如佛說毛繩縛人。斷膚
截骨。貪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大慈憐愍。為
眾說法。不為衣食聲名勢利故說。若我以此虗妄
而得供養。與惡賊劫盜得食無異。人著利養。則破
持戒皮。斷禪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一顛
迦即一闡提。多羅木舊名貝多。此樹以刀斷則不
能復活。三苦海即三塗也。】
[006-0551b]


「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
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
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同事四攝之一。菩薩四攝。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
四同事。同事有二。謂同其事業。或現同種族。其意
總在讚歎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耳。終不自言
者恐類邪人要求利養。示現菩薩。必不如是。輕言
未學謂於未學人前輕自泄漏也。】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
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
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大妄語。較婬殺盜。其罪尤甚。破婬殺盜。祇能自害。
若大妄語。兼能害人。故真有道人。決無諂曲。以諂
曲心現有道相。誣罔聖賢。欺詐善類。豈非刻彼人
糞作栴檀形。如來所為深却痛絕也。】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虗假。
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
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
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者謂因以成果。果如其因。未
[006-0551c]
有因既虗偽果能真實也。所以菩提心行。內外無
遮。自見巳過。遇人謙下。常處三摩地中。上沐慈光。
下遠魔事。愚與同道。法合如是。噬臍杜順云。若嚙
臍腹。喻不可及。】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巳悟成佛法門。唯念末劫邪師過誤。重請建
立。以標法幢。如來懸示四決定義。亦為波旬潛入
我法。真偽難分。故於眾前正告之曰。如我此說。名
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可謂深切著明矣。何
慮至今竟符昔記。世尊曰。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
不斷婬。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又曰。縱得妙悟。縱得心開。亦就波旬各
各自謂。眾生眩惑。舉國失心。設言縱得。以示決非。
智者於斯。所宜諦審。未有發明自性而乃岐路若
此也。彼所謂妙悟者。亦曰佛之知見而巳。夫佛之
知見。即眾生心是。眾生迷心。外逐境緣。起婬怒癡。
流轉五道。所謂背覺合塵也。若有真悟。自當背塵
合覺。而乃隨諸境緣。人貪亦貪。人瞋亦瞋。人癡亦
癡。揣波旬自謂。亦曰心外無法。總不可得。大用現
前。不存軌則而巳。然則貪瞋癡法。有耶無耶。有不
是無。作業可見。無不應取。作者儼然。現在有中。現
同流轉。而曰無者。此但藉口聖言。以為縱情之助。
不知如來所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蓋以法
從心生。心若不生。法無能住。今生心取法。即是縛
[006-0552a]
因。何逃縛果。楞伽云。受婬怒癡性巳。然後妄想計
著婬怒癡性非性。彼取有而妄計無。非不取而法
自無也。故又曰。寧取有如須彌山。不取無如芥子
許。撥無之見。滅佛種性。淪溺後昆。莫此為甚。世有
智者。須具擇法。當此邪正混淆。稍具正見。豈肎更
以口舌起諍。偶疏及此。聊為拈出。以俟天下後世
高明自愛。或無河漢吾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指卷第六



音釋



大家


家音姑女之尊稱


懸上聲誘也


音坤鬀髮


音垂擊也


音利罵也




音孽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