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1 楞嚴經秘錄-明-一松 (master)



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五
天台 一松大師 說
語谿門人 靈述 記


三自阿難白佛言去。釋云何結解疑之文也。分二。初
結解無體疑。即阿難等。二六解一亡疑。即於時等。初
又二。初疑請。阿難等也。二答釋。爾時等也。初又四。初
阿難下述前所說。二世尊下陳今所疑。三惟願下正
申結解。四作是下翹佇開示。


初中。如來等者。述前
第二決定義中。如來云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
所結云何知解。於是為其明世界示相涉定優劣之
後。令其詳擇之可入者作一圓通根本。自得一門深
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在如來既作是說。
[005-0118b]
而阿難亦巳知矣。第恐餘人未知結之所由從何得
解。所以即牒所言為問。故云如來等也。以所結之元
為問者。是阿難深心處。若非深心。何能究其結元。若
論結元。自有遠近二處見之。遠者即妄為明覺因明
立所等也。近者即於玅圓中黏湛發見等也。次中。從
無始際等者。總是人之死也是無明。人之生也是無
明。故云俱滅俱生。雖得等者。世間瘧病一日安好一
日復發。阿難喻無明無始巳來俱滅俱生之故。雖得
多聞出家但得少伏。猶之乎瘧之安好日也。以其但
伏法爾現發。猶之乎瘧之復發日也。故云如隔日瘧
也。


三中。今日等者。正問其結之所以解之方法。若
論結之所以。即下文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也。若論
解之方法。即下文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也。四中可
見。


二答釋分二。初爾時去現瑞。二於是去正說。


初現
瑞中。又可分三。初從爾時下敘意也。二從以閻下示
相也。三從是諸下結益也。初中。云為出世因作將來
眼者。既因阿難所問結元及問無明俱生滅等并
問結解方法。今欲為其發明此事。此事不明則巳。一
明不唯堪為出世良因。亦且能作眾生眼也。


次示
相中。手摩阿難頂者。如奢摩他中摩頂。破其所執。恐
其驚怖而安慰之。今示其無上玅行。欲策其進故亦
摩頂。六種震動者。表破六根無明煩惱以其正解結
文耳。他方佛頂之光還灌此土佛者。以表同證常住
[005-0118c]
真心及夫共顯如來藏性。


三結益中。是諸大眾得
未曾有。以其大眾欲行此行。乃常住真心之未證者
應證。如來藏性之未曾顯者應顯。故云得未曾有也
二正說分二。初諸佛同宣。於是等也。二釋迦親說。阿
難等也。


初諸佛同宣中。告阿難言善哉者。蓋世間
眾生尚不知有生死。那知有無明。尚不知六根之有
結。那知六根之有解。尚不知現在身心流轉三有而
欲出之。那知有未來眾生漏落六道而欲度之。今阿
難不唯知生死之苦果為問。且知無明之苦因為問。
不唯知六根之有結為問。且知六根之為解為問。不
唯知現在身心流轉三有為問。且知未來眾生滿落
六道為問。是以十方如來同音稱曰善哉。汝欲識知
等者。在阿難問。雖有多意。總而言之。唯流轉與不流
轉。故云汝欲等也。意謂使汝流轉於生死者非他物
也。唯是六根。因其六根取著六塵。既為分別。又為
貪愛。以故念念遷流永無解脫之期。遂至沉論於生
死耳。又謂令汝速證於妙常者亦無他物唯是六根。
若能了達六根當體虗妄而生。固不為之分別。亦不
為之貪愛。黏可脫。根可拔。根塵相亡速得清淨。而涅
槃四德自然現前耳。故云汝欲等也。


二釋迦親說又二。初阿難下重疑問。二佛告下正答
釋。


初重疑問中。雖聞等者。因聞生死結根也是六
根。安樂玅常也是六根。意謂生死結根唯是六根。則
可知也。若曰安樂玅常也是六根。吾不知也。故云心
[005-0119a]
猶未明。稽首等者。意謂常聞如來說。以生滅因求不
生滅果無有是處。今六根生滅因也。玅常不生滅果
也。然使我流轉於生死者唯是六根更非他物。明矣。
若夫速證於安樂玅常。云何同是六根更非他物。然
六根可速證於安樂。云何又使我流轉於生死。如是
我心誠難明了。十方如來雖作是說。唯願吾佛而為
開示。故稽首白佛云云


二更答釋分二。即長行偈頌也。長行分三。初佛告下
標舉。二阿難下釋成。三是故下結顯。


初標舉中。雖
有根塵識三。阿難既因十方佛說生死妙常同是六
根。以為疑問。則知答雖有三唯重在根。以故標有三
釋則二結唯一耳。若作三種對看與問。恐不相應。謂
根塵也雖有其相。以其皆從玅淨明體之中妄為覺
明而引起者。故曰同源。雖有縛脫。以其本是如來藏
性之所現者。故曰不二。若從根塵而流轉之則為之
縛。所謂以妄逐妄也。若能了達而逆流之則為之脫。
所謂返妄歸真也。如是有何根。有何塵。根塵總是玅
淨明體。有何縛。有何脫。縛脫無非如來藏性。是以為
之同源也不二也。根之能緣塵之所緣既同源而不
二。則識之所以生者由根塵而有也。根塵之能生元
是虗妄。則識性之所生亦虗妄矣。若假喻發明之。如
空之有華也。空華何有。瞪目而成。本晴明空有何華
得。根塵之能生同若瞪目。識性之所生猶若空華。瞪
目之根塵尚不可得。空華之識性那可是真。故云識
[005-0119b]
性等也。如是不唯識性虗妄。根塵亦虗妄耳。


二釋
成中。正釋其根塵同虗妄也。謂其所以成虗妄者。無
他。皆由外塵黏湛發乎根。即前之聚緣內搖也。還由
內根逐妄映乎塵。即前之趣外奔逸也。所謂妄境引
妄心。妄心逐妄境。故云由塵等也。如是所見之塵相
不可以為相也。全從妄而有元無性故。能見之見根
亦不可以為見也。全從妄而有元無性故。故云相見
無性。若假喻發明。同乎交蘆交互倚立皆無自性。故
云同於交蘆。既是猶若交蘆。那得有性。所以根塵皆
虗妄也。


三結顯中。汝今二字。應貫下句知見。應先
云。根之與塵既皆無性同如交蘆。以是之故而推之。
則知汝今若以知見等六根能知能見。逐於色聲等
六塵所知所見。念念牽引。心心流轉。全是無明體段。
故云汝今等也。又知汝今若不以知見等六根為能
知能見。自不逐於色聲等六塵。故云知見無見。根固
不交於塵。塵亦不接乎根。能所不立。根塵絕待。唯是
不生不滅涅槃真體。故云斯即等也。如是則知。無明
所以為無明別非他物。止一知見立知而巳矣。涅槃
所以為涅槃亦非他物。止一知見無見而巳矣。所以
十方如來同告汝曰。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安樂玅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我亦謂汝同是六根
元非他物。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那更容有他物
而為疑耶。故云云何等也。如是不唯為十方如來釋
疑。則阿難結解之疑乃更明矣。
[005-0119c]


二偈頌。偈頌之由有四。一論文體。二為機宜。三逗好
樂。四因未聞。論文體者。此方文體。先以文敘其事。後
以詞銘其意。如來說經而亦然之。故先長行後重頌
也。為機宜者。利根眾生。即繁長者亦能領略。鈍根眾
生。唯簡短者可能明了。既所為之根宜有二。則能為
之說亦二。故先長行後重頌也。逗好樂者。如來說法
有長行重頌。如華之有貫與散也。或有好其散華者。
或有樂其貫華者。是以長行重頌兩俱說之為逗其
好樂也。因未聞者。如來法會聽者乃廣。如先集者巳
聞之於長行。若後來者更為說之以偈頌。到會雖有
前後。法無不被者也。略言四種如此。若夫廣明具如
法華疏。文可分二。爾時下經家敘起。真性下如來正
頌。正頌有二。初謂之應頌。應長行而說者也。即真性
等。二謂之孤起。別為發明者也。即解結等。此亦一往。
若細推之總一意耳。應頌分三。頌長行之標舉釋成
結顯也。初真性等一行。頌標舉。二言妄等行半。頌釋
成。三結解等行半。頌結顯。


初中。云真性者。如來藏
心妙真如性也。有為者。謂心之與見五陰三科七大
等法。以其造作而有故也。空者。即謂是法雖因造作
而有。然於真性莫非虗妄。故云真性有為空。緣生一
句。釋有為空也。畢竟有為。何以是空。總由因緣和合
虗妄而生。因緣別離虗妄而滅。既是緣生。又是緣滅。
猶如大幻師以幻術作幻藥幻出一切男女牛馬一
般。故云緣生故如幻。以其如幻故云有為空也。無為
[005-0120a]
下。轉出無為也。真性之中有為是空明巳。若夫無為
何如。就其無為而推。不同有為之生滅以為起滅。故
云無為無起滅。雖無起滅。全因有為對待而立。有為
既是虗妄。無為亦是虗妄。故云不實。若假喻而明之
同若空華。空本無華。華因翳眼。今無為本無。亦因有
為對待而有。猶之乎空之華也。故法喻合云不實如
空華。若爾真性二字應貫無為句看。則知心見三科
七大皆於真性。所以長行云根塵同源。又知有為是
縛無為是脫亦皆於真性。所以長行云縛脫無二。又
心見三科七大既皆為空如幻。則如識心自當虗妄。
所以長行云識性虗妄。又無為不實尚如空華。明知
有為之根塵識應若空華。所以長行云猶如空華。頌
標舉竟。


次中。云言妄等者。意謂有為妄也。無為真
也。而有為如幻無為亦如空華者。無他。由無為之真
本無因有為之妄而顯。能顯之有為妄固妄。所顯之
無為真亦妄。有無為別。其妄自同。故云言妄等也。所
謂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如是妄尚不可以為妄。
真尚不可以為真。那得有能見之根所見之塵。故云
猶非等也。識性因根塵而生。今既無根又無其塵。那
得中間生汝識心。則知識性亦不可得。故云中間無
實性。如是根塵識三皆是虗妄。故喻之以交蘆也。交
蘆有二意。一相依而有。二中空不實。今因塵有根。因
根有塵有識。猶交蘆之相依也。如是之三。全體虗妄。
猶交蘆之中空也。此中。初一行真尚是妄。而根塵之
[005-0120b]
不待言矣。頌長行由塵二句也。次二句頌長行相見
二句也。則知長行雖曰根塵亦兼識也。


三中。結解
等者。正頌結顯。兼答阿難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之意
也。意謂汝問云何是結。在我看來。總是一念不覺發
為知見等念念入於生死。則知所因不遠。唯是六根。
是為之結。汝問云何名解。在我看來。一念了達遂逆
生死流而成無上涅槃。亦知所因不遠。唯是六根。是
為之解。如是結無別以為結。唯六根而巳。解無別以
為解。亦六根而巳。結解雖殊。六根是同。故云結解同
所因。若就其解也則為之聖。若就其結也則為之凡。
結解既同。則凡之所以為凡也由六根。聖之所以為
聖也由六根。故云聖凡無二路。然畢竟如何同所因
無二路。請觀交中之性。便可知也。故曰汝觀云云。識
即識性。即第八識。交即影上交蘆之意。空有句正明
交性所以。若曰離塵則無是為空。緣塵則有是為有。
全屬淺近。若的指之。如上無為之真不可以為真。有
為之妄不可以為非真。無為之空有為之有二者皆
遣。故云空有二俱非。目其交性雖是八識全體如來
藏性。所以有無二為皆不可得也。又可交蘆既是第
八識。所謂識精元明和合而有。則真之無明之空及
妄之識精之有。於玅淨明體兩不可得。故曰空有兩
俱非。問何故性之一字看作八識。答前之所說虗妄
根塵顛倒之處正謂此耳。及夫前文之結元下文之
結心總指此識。是以其中應就八識。若不能了達空
[005-0120c]
有俱非。隨六根而流轉生死。是為迷晦。迷晦者非他。
即是無明煩惱。故云迷晦即無明。自長行知見立知
也。若能了達空有俱非。而不隨六根逆生死流。是為
發明。發明者非他。便是解脫涅槃。故云發明便解脫。
即長行知見無見等也。


二孤起分三。初解結下勸擇根。二陀那下出所以。三
是名下讚歎法。


初中。解結等者。上云結。又云解。則
知是結不可不解。無別方法以解其結。總是隨舉一
根。一根之中拔其根脫其結。餘根圓拔。餘黏圓脫。根
塵若破。觀亦不立。如前之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之文。
下之此根初解之文。此皆言解結次第者也。故云解
結因次第。不可謂解一解二乃至解六為次第耳。如
是六根圓拔六塵圓脫是為六解。六解之後一也不
存。故云六解一亦亡。若要六解一亡。須得擇一圓通
根本。故云根選擇圓通。圓通根本若得。自然六解一
亡入乎聖流成乎正覺。故曰入流成正覺。


二中。陀
那等者。然選圓通而入正覺。其關節處則亦不遠。唯
在照妄而巳。故曰陀那云云。陀那者即八識也。謂之
執持。執持身根而不壞。執持種子而不失。習氣者即
種子也。其體雖曰微細。若緣現行之時不勝瀠洄。故
曰陀那等也。此之識體元是生滅真如和合而有。說
其真也固不可。說其非真也亦不可。若說其真。元有
一分識精在。若說其非真。元有一分無明在。如是如
以識精而為真。恐外道之人迷之便計為神我。如以
[005-0121a]
無明為非真。恐小乘之人迷之無修進之方。以是之
故。我如來於小乘中不開演此識體為真為非真耳。
故曰真非等也。當知此識元是玅淨明體本來自心。
汝若起一念而欲滅之。則為取著自心。故曰自心取
自心。又知此識元非幻法。若一取著則成幻矣。故云
非幻成幻法。則知不成幻法唯不取著。故云不取無
非幻。一若不取。非幻者尚不得生。其幻者從何得立。
故云非幻等也。如是空有雙遮。真妄並遣。不唯六解
而巳。則一亦不可得。所以解結因次第也。


三中。即
讚歎玅奢摩等三法也。是名二字應貫三句看。初句
讚禪那。以其禪那所明空有不二遮炤平等。所謂統
則俱統。此乃不思議中道。猶若乎蓮華處污泥而常
清淨常清淨而處污泥。故云是名玅蓮華。二句讚玅
奢摩。以其奢摩所明。不唯非有亦且非空。不唯非妄
亦且非真。所謂泯則俱泯。此乃不思議真空。猶若乎
金剛之最堅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攖其鋒。故
云是名金剛王寶覺。三句讚玅三摩。以其三摩所明。
不唯有立空亦立之。不唯真立妄亦立之。所謂立則
俱立。此乃不思議玅有。猶若乎幻人以幻藥幻出一
切男女牛馬身相宛然神韻俱動。故云是名如幻三
摩提。如是全空全假金中之法。依之而修一彈指頃。
而小乘之無學位頓超越矣。故云彈指超無學。阿毗
達摩此云無比法。如是奢摩等三。無可得而擬議之
者。無可得而比例之者。故云無比法也。不唯釋迦如
[005-0121b]
來以此為能通之路以此為能入之門得證無上涅
槃。則十力如來無不以此為路為門而到涅槃。故云
十方等也。所以最初如來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十
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奢摩結云無得疲怠玅
菩提路。阿難行初請云忽蒙天王賜與華屋要因門
入。其致一也。


二從於是阿難去。釋六解一亡疑之文也。即躡頌中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為疑端耳。分二。初疑請。即
於是等。二答示。即即時等。初又二。初於是下經家敘
儀。二我今下阿難陳詞。


初中。無上慈誨者。若遣其
有不遣其空。若遣其妄不遣其真。但可為慈誨。未可
為無上。今空有雙遣。真妄並離。故稱為無上慈誨也。
玅理清徹者。若破其有後顯乎空。此理未可為玅及
為清徹。從有入空。從空入有。此理亦未可為玅及乎
清徹。今空有不二。有空俱遣。不唯曰玅。且清徹也。


次中。無遮大悲者。若以不幻破幻。及以幻顯不幻。於
其大悲皆有遮也。唯幻與不幻兩俱不得。此乃大悲
之無遮也。又若止云生死流轉是六根。不言安樂玅
常是六根。以苦而遮乎樂。若言安樂玅常是六根。不
言生死流轉之六根。以樂而遮乎苦。今生死涅槃同
是六根。是以謂之無遮大悲也。性淨等者。指前卷擊
皷騐常之文。即指上真妄雙遣空有不立之頌亦得。
巳上是巳悟。心猶下是未悟也。云心猶未達等者。謂
心猶未達六之所以解。一之所以亡。後之所以舒開。
[005-0121c]
前之所以縈結。中間倫類之宛然。及夫次第之不亂。
三句之中具有六意。則知猶未達之句應貫下六意
看。是以如來下發明之。有結成即結也。有倫類即倫
也。有次第即次第也。有六之解一之亡即六解一亡
也。更有解結由心解當次第即舒也。


二答示分二。
初結巾示迷。即時去也。二解中示悟。佛告去也。初又
二。初即時下舉事例顯。二佛言下約法合明。初又三。
初結成。即時等。二倫類。佛告等。三次第。佛告等。此皆
是例非喻也。


初結成。例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也。劫波羅此云時分也。次倫類。例雖成六和合本是
一精明也。我初綰巾等者。蓋使阿難自知一根既是
其結。餘根亦當解之。故以一名是結。餘不當名是結。
而反詰之云云


二合明中。畢竟一句。例性中相知
也。生乖一句。例用中相背也。


二解巾示悟分三。初
佛告下一解六亡。二阿難下解結由心。三阿難下解
當次第。初又二。初就事審定。即佛告等。二合法例顯。
即佛言等。


初中。汝必等者。意謂阿難汝必以六之
結要解目一之體不亡。那可得六之解一之不亡耶。
以其初果止得六根不入六塵。如前雖得六銷猶未
亡一之意耳。所謂一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
中也。此結非彼二句。謂見不是聞。聞不是嗅。乃至知
不是觸也。


次中。有法喻合三。初法中。心性狂亂。即
妄為覺明也。知見發妄。即覺非所明因明立所也。發
妄不息。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勞見發塵。即無同
[005-0122a]
異中熾然同異等世界眾生業果之生起也。如勞下。
喻中可見。於湛下。合中。於湛等者。總謂湛然覺明之
中一念不覺而有也。對法之心性狂亂等。可見。生死
涅槃等者。生死者即六根也。涅槃者即精明也。六根
之生死如空華。固不可執。所以要解。涅槃之精明亦
如空華。則不可執。所以要亡也。所謂生死涅槃同如
昨夢亦如空華也。


二解結由心分二。初阿難下正
顯由心。二阿難下還勸擇根。


初中。如來以手等者。
謂能破之二邊所破之根塵皆不可也。若就所破。單
破其根不可故偏左云。單破其塵亦不可故偏右云。
若就能破。單以空觀不可故偏左云。單以假觀不可
故偏右云。當於結心等者。亦破能破所破而言也。若
所破者。即第八識識精也。若能破者。即一心三觀玅
奢摩等也。以此玅觀觀之。即其識精全是玅淨明體。
所以當於結心耳。


次中。我說佛法等者。由阿難見
世尊凡有所說即疑因緣。此中前來因結有解因解
無結。恐阿難又作因緣之疑。是以先告之曰。是佛法
之因緣。非可取世間和合而為疑也。則知佛法因緣
所謂出纏因緣也。世間因緣所謂在纏因緣也。如來
下。正出佛法因緣。知其本因者。凡舉色即性色。凡舉
空即性空。總是一切諸法皆是玅明心所現。故云知
其等也。隨所緣出者。所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
發現者也。如是下。正出其所知。非可謂其是業感也。
皆了元由者。即上知其本因。上總標但云知其本因。
[005-0122b]
此巳開說。故云皆了元由。其文雖別。義無異耳。無由
下。應結云。若爾所有之法無不而能知者。以是之故
勸是擇根自無謬耳。故云是故等也。根結若除者。根
既不緣也。塵相自滅者。塵亦不偶也。諸亡二句。正結
六解一亡也。又根結句。即前一根拔餘根圓拔也。塵
相句。即前一塵脫餘塵圓脫也。諸亡二句。即前內根
而六根互用外塵而化為知覺也。


三釋解當次第
分二。初阿難下引例。二佛言下合明。


初中。同時解
縈。縈即結也。今日當須等者。若以結而例乎根生次
第。從一至二次第。而六事與法同也。若論解之次第
則不同矣。其結必須次第而解其根。所謂隨拔一根
餘根圓拔。故不同也。


二中。此根二句。先空根塵。故
云人空。人空者即我空也。人是假名之意。我是主宰
之稱。若能解除六根。了無假名可得。那有主宰之我。
所以人空即我空也。空性二句。空能空之觀智。即法
空也。解脫二句。還空所顯之諦理也。又空所空更重
遣之。故云俱空不生。是名下乃結名也。三摩地能得
之行也。無生忍所得之理也。若夫前此根初解等所
空之相也。只此而分巳明了矣。若引耳根圓通中所
入既寂等來合乎此。具如彼明。按之可見。上來結巾
示迷解巾示悟重重發明。而阿難六解一亡之疑自
應釋也。


二從阿難及諸大眾去。的指圓通根本以答最初方
便之文也。所以如來詢諸聖眾。總云汝最初發心從
[005-0122c]
何方便入三摩地耳。大分為五。初當機疑請。即阿難
及諸去。二如來普告。即爾時世尊去。三諸聖各陳。即
憍陳那去。四現端印可。即爾時世尊去。五文殊簡選。
即於時如來去。四五二文在六卷耳。初又三。初阿難
下迷悟並陳。二世尊下法俗雙請。三惟垂下結請冥
授。


初中。慧覺圓通者。有人指前玅奢摩等三法。有
人指舊文六解一亡。若以此文如實推之指奢摩等
三者。乃泛而未當。浮而不切。指六解一亡者。亦狹而
不廣。局而不徧也。必欲妥貼穩當。具有二意。一者謂
第一決定中因地心果地覺為同為異之文。故云慧
覺。二者謂第二決定中誰為圓通誰不圓通。及得循
圓通與不圓通日劫相倍之文。故曰圓通。以其前之
二義乃是汎明。此之巳去乃是的指。故疑請之初即
陳之也。如是不惟妥貼。亦且穩當。得無疑惑者。於第
一義慧覺中。就五陰。決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
性成。得無明覺為圓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皆巳
明了。於第二義圓通中。就六根。審觀煩惱根本。擇一
六根而可入者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
清淨。亦皆明了。兼又一入六淨之疑。因果不齊之疑。
云何結解之疑。無不重重消釋。所以云慧覺等也。我
等等者。即因慧覺圓通得無疑惑。從是論身。遠生死
根本而法身可增。論心。遠煩惱根本而慧命可長。故
云身心等也。此皆陳悟。雖復下陳迷也。


次中。我輩
等者。以俗請也。阿難自謂。因境界風吹皷動識浪。飄
[005-0123a]
蓬乎五道。零落乎三有。從是無大覺父母以為怙恃。
未免乎孤。無無緣慈悲以為覆蔭。未免乎露。不唯飄
零巳經多劫。孤露亦經多劫。故云我輩等也。如斯光
景極下劣矣。於中心想不到意慮無由。殊不知何等
因緣得忝預乎如來之天倫也。故云何心等也。天倫
者。如君臣夫婦等皆由人合。謂之人倫。其兄弟倫序
乃天然而成。謂之天倫。然以飄零積劫。如失乳嬰兒
不殊。又以佛預天倫。若忽遇慈母無異。乃大覺父母
巳得。無緣慈悲亦被。不復更經飄零再遭孤露。法身
得長慧命得資。故云如失乳等也。若復下以法請也。
至此與昔而較誠隆遇矣。若更得因際會之間而成
無上正覺之果。感激於懷殆非淺淺。故云復因等也。
所得密言等者。密言謂二決定以在後故。本悟謂奢
摩等以在前故。阿難意謂。如來答我奢摩等法。重重
開示。一一教詔。這種藏性我巳悟得。然修行之方未
得。證入之門無由。故以賜與華屋要因門入為請。遂
蒙如來初示以第一決定。審擇五陰生死根本。依不
生滅因心證不生滅果地。次示以第二決定。審觀六
根煩惱生死根本。擇一可入之者以作一門深入一
時清淨。深心思忖過來。與吾奢摩等中所悟藏性無
異無別。故云所得等也。則與二句。重申所得等也。聞
悟雖殊。藏性一耳。如是方見阿難陳請之意。


三中。
惟垂等者。意謂如來雖示二決定義。在我阿難但解
其理。修行之法猶然未得。願垂無緣大悲更當教我
[005-0123b]
祕密玅嚴。使我不但解理更進修行。方是楞嚴最後
之說。故云惟垂等也。云最後者。初明奢摩等理為先。
次自請行巳來為後。又就行中。初泛明二決定義
為先。二的指圓通根本為後。則知圓通根本乃後中
後矣。今正請之。故云最後。尚非一經最後。有人據此
便謂此經在法華後。良可咲也。退藏密機等者。意謂
此行必非散心得入。亦非顯說得授。所以息其機。歛
其慮。以冀如來冥授乎法。


二如來普告中。普告等者。如來巳知阿難意欲冥授。
因念此行元非小可。乃十方如來之所說。三世菩薩
之所修。在如來說無所說。說菩薩之所修。菩薩修無
所修。修如來之所說。正當人人聽聞個個領會。豈可
冥中得授。見以普告大眾也。菩薩而言大者。以其能
解究竟堅固理起究竟堅固行證究竟堅固果也。漏
盡大阿羅漢者。一往而言。因不漏落見思。果不漏落
分段。若據內祕外現迴小向大。因將不漏落無明。果
將不漏落變易也。若下之阿羅漢等及問最初得成
無學所以。又不必約祕現而論也。則知羅漢見思惑
盡偏真理窮以為無學也。若夫菩薩初住巳去。分破
無明。分證三德。亦可為分得無學耳。生我法中。所謂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也。問下文既有二十五聖。此中
何止言十八界耶。答以十八界攝乎七大。地等五大
塵也為六塵所攝。見大根也為六根所攝。識大識也
為六識所攝。是以但云界不云大耳。
[005-0123c]


三從憍陳那去。諸聖各陳之文也。有謂此經在法華
後巳經開顯。二十五聖所證圓通直作圓頓消釋。又
有謂如來前說三科七大悉皆如來藏性。二十五聖
依之而修證乎藏性。既證藏性。亦當圓頓釋之。此皆
不然。殊不知此經確在方等。四教並談。眾機溥被。原
有大小偏圓之意異耳。彼不是此。此不見彼。彼此衡
之如隔霄壤。豈可直作圓頓消釋。又二十五聖。因如
來徵問云最初發心誰為圓通從何方便。所以各陳
昔之所修所證如此。例如淨名述昔訶意。說雖在今。
而事在昔。豈因令說藏性依之為修證耶。今正隨其
大者以大釋。隨其小者以小釋。隨其偏漸者以偏漸
釋。隨其圓頓者以圓頓釋。庶不失師資之問答。亦不
外時味之次第也。大分為五。初六塵。二五根。三六識。
四七大。五耳根。


初六塵又六。各有因由開悟結答三科。隨文點示。起
止可見。


六塵次第。尼沙應先。今陳如聲塵而先者。
意蓋有三。一以娑婆世界音聲為佛事故。二以初轉
法輪陳如最先悟故。若夫其三耳根圓通為此方最
初方便。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今以音聲而居先
者。正欲顯普門所修為當耳。


初陳如觀聲塵中。憍
陳下因由也。於佛下開悟也。佛問下結答也。初中。我
在二句。乃如來說法之處。亦陳如修道之所也。二中。
於佛等。轉四諦法輪也。佛問等。謂佛三轉輪巳問云
解否知否。陳如答言巳知巳解。故云佛問等也。印我
[005-0124a]
名阿若多者。此云最初解。所謂隨其實定其名也。下
去例知。玅音密圓者。非可以性聲真空為釋。乃陳如
既悟四諦。巳證偏真。了達聲塵四性推簡而不可得
以為玅音密圓也。三中佛問等者。如來問我誰為圓
通從何方便。我觀聲為圓通。即以聲為方便也。故云
佛問等也。下去結答隨其所觀為圓通為方便。例之
可見。


二尼沙觀色塵中。優波下因由也。觀不下開
悟也。佛問下結答也。初中。我亦之亦對上陳那而言
也。二中。觀不淨者。大都貪欲之人令觀不淨。所謂多
貪眾生不淨觀也。不淨有五。即生處種子相性究竟
也。義如集註輔行具明。今不淨是所觀。所謂種子等
也。觀是能觀。不唯觀生處等五皆是不淨。觀內身外
身內外身悉皆從不淨業生。所以生大厭離也。悟諸
等者。先悟得四大之身原從父母精血而成。所有生
處種子乃至究竟皆不淨也。此就所成而言。若夫地
等四大。乃是能成之者。推而及之亦不淨也。故云悟
諸等也。白骨微塵六觀門也。先觀不淨。次觀白骨。三
觀微塵。名雖有三。總屬不淨觀耳。微塵歸於虗空析
色觀也。空色二無。空色雙亡。皆不可得也。


三香嚴
觀香塵中。香嚴下因由也。我時下開悟也。佛問下結
答也。初中。香嚴稱童子者。非謂其是童子。以其玅香
而為莊嚴住童真位耳。諸有為相者即觀境也。謂三
界二十五有之諸法。皆因緣和合虗妄而生。因緣別
離虗妄名滅。故稱諸有為相。二中。晏晦清齋者。修觀
[005-0124b]
之所宜晏然晦寂者。所謂閑居靜處也。則知晦是韜
晦。非明晦之晦耳。我觀此氣下。正是四性推簡也。香
若在木。既成烟成火。那更有木。故云非木。香若生空。
空性常恒香應常有。何待爇方纔有。故云非空。香若
生於烟之與火。一切煙火皆應有香。何獨此之烟火。
故云非烟非火。當知非木者不自生也。非烟火者不
他生也。非空者不無因也。既非因木。又非因烟火。則
不共生又可知矣。如是推簡皆不可得。故云去無等
也。既非木等則塵不可得。塵不可得則根亦不可得。
既根塵不可得則分別之識亦不可得。故云由是意
銷。到此自不為根塵識所轉。故云發明無漏。塵氣二
句。謂其既非木等。全體空寂。唯一真諦理祕密玅圓
之香也。然此四性推簡。四教皆有。藏之析空。通之體
空。別之次第三觀。圓之一心三觀。就羅漢菩薩分之
可見。


四藥王觀味塵中。藥王下因由也。承事下開
悟也。佛問下結答也。初中。變異者如炮炙等也。亦醞
釀等也。二中。承事如來等者。謂多劫來。但知藥味而
巳。今日承事吾佛聞法修習。四性推簡。味不可得。故
云承事等也。了知味性等者。味若空生。所謂試噉虗
空當作何味。故云非空。有謂味之自有也。味若味生
孰知其為味耶。故云非有。味若舌之身識之心而生
者。誰為能甞。誰為能知汝之味耶。故云非即身心。味
若離乎身之舌識之心而生者。味是所甞所知者。舌
是能甞識是能知者。若離舌之身識之心而生。誰甞
[005-0124c]
誰知汝之味耶。故云非離身心。從是非空乃至非離
身心四性皆不可得。故云分別味因而得悟也。



䟦陀觀觸塵中。䟦陀下因由也。於浴下開悟也。佛問
下結答也。初中。開士者。自既能開悟妙理。令化亦開
悟妙理。自行化他皆能開悟。故名開士。我等先於威
音等者。按法華威音王佛有二萬億之多。想䟦陀在
最初佛世謗不輕。而最後佛時出家也。今稱先於者。
對下今時而言也。次中。忽悟水因者。非言不曾作觀
便悟水因而言之忽。意謂從來常以四性推簡尚未
得悟。今偶入浴得悟。故曰忽悟水因。既不句。悟塵不
可得也。亦不句。悟根不可得也。中間安然。悟識不可
得也。如是根塵識三皆不可得。故云得無所有。不必
約塵有前塵法塵之分根有浮塵勝義之別而論可
洗不可洗也。宿習未忘者。在昔佛時。雖得此悟。然宿
習煩惱尚未除盡。未得無學。至今遇佛聞法。煩惱得
盡無學得成也。亦可為謗不輕。宿習未忘。雖得悟明。
經歷多劫。還遇如來方得無學耳。妙觸宣明者。謂觸
不自觸。由知有觸。今了知觸中有觸全體空寂唯一
真理。即前之妙音密圓妙香密圓也。


六迦葉觀法
塵中。摩訶下因由也。我觀下開悟也。佛問下結答也。
初可知。二中。我觀等者。迦葉所觀既是法塵。云何而
言六塵。當知六塵元非他有。乃是五塵落謝影子。亦
可云六塵也。且既云六塵。則法塵亦在其中矣。則知
舉法塵。而云六塵者。以見法塵不離五塵耳。唯以等
[005-0125a]
者。以偏空寂滅之理而滅受想二陰。法塵既亡。不領
納前境故滅盡受陰。亦不想前境相故滅盡想陰。從
是不唯受想陰破。識陰亦破。識陰破則思惑自盡。所
以彈指頃得阿羅漢也。身心等者。以能如此故。受如
來之囑入滅受定。於鷄足山待彌勒下生付其衣法
耳。妙法開明。亦無前妙音密圓義同也。


二自阿那律陀去是五根之文也。亦各有因由開悟
結答三科。


初那律觀眼根中。阿那下因由也。世尊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可見。次中。樂見等者。依法華疏。乃繫
心在緣也。其目既失。深忍樂於這種能見。故云樂見
炤明三昧。當分而言。止是天眼。跨節而言。自有性具
妙智。能顯發一切眾生無上智德也。三中。旋見循元
者。有二意。一旋緣塵分別以循見精。二旋見精以循
元明真見。


二周利觀鼻根中。周利下因由也。佛愍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中。憶持等者。以一句最少之偈誦百
日極多之功根何鈍哉。無他。總由昔為法師吝法之
報耳。二中。教我等者。據吾宗所論想觀。攝散歸靜。照
昏歸明。自有六種。一曰數數鼻之息。從一至十又從
一至十也。二曰隨乎息之出入。知其所以出所以入
也。三曰止。即以能觀之心繫乎所觀之息也。四曰觀。
以此能觀照乎所觀了了分明也。五曰還。以所觀攝
歸乎能觀也。六曰淨。至此能所不立全體空寂也。如
[005-0125b]
是之六。隨其教之大小觀之偏圓無不可證入耳。止
觀中所謂六妙門者是也。周利能依教而修觀。故云
教我等也。諸行剎那者。就息而觀。生等諸行若是速
也。其心等轉愚癡為智慧也。


三憍梵觀舌根中。憍梵下因由也。如來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可見。二中。如來等者。以其有牛呞之
狀被人輕謗。如來示以念佛法門。不唯成就三摩地。
亦且弭乎眾謗也。觀味等者。觀其能甞之知不在舌
之體味之物也。若甞其舌何能知味。又甞是味於舌
何關。故云非體非物。應念下。不唯甞性不得。即味塵
識性當念之問悉超越之。故云應念等也。由是內而
身心之正報外而世間之依報無不脫去。出乎三界。
猶似乎鳥之出籠也無復覊縻。故云遠離諸等也。離
垢等者。前之所謂想相為塵識性為垢二俱遠離則
汝法眼應時清明。故云離垢等也。但大小不同耳。


四畢陵觀身根中。畢陵下因由也。我念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中。數聞如來等者。即三界中生老等
八苦及所有諸法無非苦因也。二中。雖覺等者。謂能
覺之覺及所覺之痛也。雖有能所。總一身根耳。覺清
等者。謂清淨心中自無能覺之身及所覺之痛可得
耳。我又下更一轉也。謂我一身之中。有了清淨之覺
心。更有身根之能覺乎。上來雖遣觸塵身根。其能知
識心猶在。如是攝念未經久許。根塵識三悉不可得。
故云攝念等也。三中。純覺遺身者。謂唯一偏空觀智。
[005-0125c]
而身之根塵識三皆不可得耳。


五空生觀意根中。須菩下因由也。初在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中。我曠等者。了得諸法緣生緣滅全
體空寂。則能知之心亦空。故云我曠等也。既了諸法
緣生緣滅心得無礙。則其受生雖如恒沙之多。止是
緣生。緣不可得。故下即云初在母胎等也。二中。初在
等者。以其多劫之前早巳了知諸法緣生緣滅心得
無礙。所以今生胎中便知。若身若心緣生緣滅。而身
與心全體空寂而不可得。故云初在等也。如是等。空
依報也。由身心而推。雖至十方之遠。莫不緣生緣滅
全體空寂。故云如是等也。上來依正空寂總屬自行。
亦令等。化導眾生皆能了達依正緣生緣滅全體
空寂。故云亦令等也。未遇佛如此。蒙如等。遇佛開發
也。前所悟之空但藏教析空而巳。今蒙開發巳。進乎
通教體法之空不待析之。又析全色便是空寂。故云
性覺真空。既了體色即空。不復同前析之方空。故云
空性圓明。理既顯果自證。故云得阿羅漢。雖曰羅漢
乃通之巳辦地也。勿得借七大中性覺真空來釋此
文。若頓入如來等廼別圓意耳。寶明空海。如來所證
之理體也。蓋法喻雙舉耳。謂此理體之中。出生一切
功德法財。是為寶。還有妙智能為照了。是為明。雖生
功德及乎照了。在如來當體真寂。是為空。具有寶明
空猶如大海能出生一切能照明一切。雖能出生照
明。在大海而無出生照明之念。故云寶明空海。此是
[005-0126a]
如來所證之理。佛之知者乃三智一心中知也。佛之
見者乃五眼一眼中見也。如來有是理體則有是知
見。有是知見則有是理體。今空生既巳空性圓明。則
與如來之理體不二。故云頓入如來空明空海。又與
如來之知是無別。故云同佛知見。問空生所證。據前
云空性圓明得阿羅漢。據後云印成無學解脫性空。
深言之不過通教七地。淺言之止一藏之四果。其理
體也止一偏真。若夫如來寶明空海佛之知見。就其
近也則應別之初地。就其遠也則當圓之初住。若空
生位之巳辦理之偏真。如何頓入而云同耶。答有二
意。一者此雖通之巳辦及夫偏真。所謂含中之真。所
含者。若但中即彼別教來接。所言者。若圓中即被圓
教來接。所以前之如來溥告中大阿羅漢及無學。皆
有此意耳。解脫空性者。前來雖空寂。能觀所觀尚未
泯合。既巳證入。與佛無二。理智平等。能所一如。故云
解脫空性。三中。諸相入非者。金剛所謂四相皆空也。
非所非盡者。亦金剛所謂法相空非法相空也。此乃
共般若耳。


三自舍利弗去是六識之文也。凡講六識。須看明白。
勿得涉乎根塵二邊。分六。亦各有因由開悟結答三
科。


初身子觀眼識中。舍利下因由也。我於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中。心見者。以眼識為能見耳。既是心
見。於諸法上不為分別。亦不貪愛。故心見自得清淨
[005-0126b]
也。世出等者。世即苦集二諦。出世即道滅二諦。以四
諦中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互相傾奪。故云世出等也。
以是清淨眼識。於此四諦無不明了。故云一見等也。
二中。宣說因緣者。此諸因緣即諸法從緣生亦復從
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也。非中論因緣
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
經在如來現在之談。論是滅後龍樹之設。那得以滅
後作現在以龍樹為如來也。若據止觀誓願中。四教
皆有因緣所生法等四句。乃身子之因緣即藏四句
也。如前空性之所證入。則四教四句皆可耳。悟心無
際者。既聞如來諸法緣生緣滅全體空寂。則心亦諸
法之一全體空寂耳。見覺三句。謂其心見之覺遂得
明淨圓滿。見思煩惱自得破。分段生死自得出。了無
怖畏之所可得。而證入於四果位也。為佛長子者。問
小乘羅漢云何稱佛長子。答如來固有無上智慧。而
身子雖是小乘。智慧第一。以其第一亦可云長子也。
又問其從迦葉兄弟問說因緣得悟。云何從佛口生
耶。答雖從迦葉聞法得悟初果。後之果位遇佛方成。
且迦葉所說之因緣元即佛說。則亦佛口生也。三中
心見二句。謂其眼識達得緣生緣滅之理。當體根塵
空寂。既分別識心無所分別之根塵偏真智光自得
發生。此光一發。極為明遠。所謂眼識清淨耳識亦清
淨。廼至意識亦清淨也。故云以見等也。不必引下靜
極光通達來解乎此。
[005-0126c]


二普賢觀耳識中。普賢下因由也。世尊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普賢者即其名也。行彌法界謂之普。位
隣極聖謂之賢。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證法界果耳。
普賢行者。即法界為行。舍法界外無行可得。舍行外
無法界可得也。次中。心聞者。正謂耳識也。分別等者。
眾生九法界也。了知誰是普賢行誰非普賢行。是為
分別。若於等。正明能成就眾生普賢行也。發明普賢
行者。所謂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者也。六牙象等。應
補云。非一眾生修普賢行者而至其處。即其百千眾
生修普賢行者無不以六牙象而至其處。故云分身
等也。其處者。亦應補云。我既現身。若人障淺自應見
我。縱惑障深而不見我。我必為其摩頂而擁護之。
使其魔業驅除而安慰之。今其身心精進所修之行
自得成就。故云縱彼等也。他方恒沙何其遠也。有一
眾生何其少也。其遠其少尚爾。其近其多可知。三中。
心聞等者。總顯耳識圓炤圓應無乎不有無乎不到。
所謂以法界合法界無一而非法界者耳。


三孫陀觀鼻識中。孫陀下因由也。世尊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中。入道下應提起云。若欲入道必先
持戒。由戒生定。還發乎慧。我雖具戒律。每因婬心而
為散動。定不能生。故云雖具等也。定既不生。慧從何
發。故云未獲無漏也。次中。世尊等者。在我難陀常為
婬心散動。固應觀白。然拘絺羅曾有世間智慧。亦當
觀白。故云世尊等也。觀鼻端白者。非謂眼根而觀鼻
[005-0127a]
根。乃以鼻識觀乎鼻息。觀若成時其息白耳。我初等
者。其觀未成心亦未定故也。身心等者。觀漸成。烟漸
消。所以內之身心外之世界無不圓明洞然虗白。猶
之琉璃一般。而鼻息白自得成也。心開等者。前之能
觀所觀未能雙亡。但鼻息白而巳。今能所雙融。即時
心亦開發漏亦盡除。所有之息皆為光明洞照乎十
方也。故云心開等也。若略言之。心開句。理顯惑破也。
諸出句。由境發智也。照十句。以智照境也。得阿句。從
是境智一如能所不二而果位自得證也。世尊等者。
記有顯密不同。法華中聲聞皆得記者。是顯記也。方
等會上一經彈訶便欲迴小向大。則應密為授記。故
云世尊等。三中。我以等者。鼻息既消智光自發。智光
發處所有惑業無不消盡。故云我以等也。


四滿慈觀舌識中。有謂我曠去助佛說小。如是去助
佛說大。殊不知曠劫等在過去。世尊等方是今佛。豈
可古今隔別合為一大小耶。今富樓下因由也。世尊
下開悟也。佛問下結答也。初中。宣說等。者非是大乘
實相以為深達。唯因宣說身受等四。悟得身不淨乃
至法無我之偏真諦理以為實相。所謂諸法實相三
乘人得不名為佛。故云宣說等也。如是等者。謂古佛
具有不思議身口意三輪。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
說漸。或為此人說大。或為彼人說小。使其彼此互不
相知。是為祕密法門。亦名三密及三不護也。滿慈即
以如來所說祕密法門。應小者即大中而為說小。應
[005-0127b]
大者即小中而為說大。應頓應漸亦復如是。使彼此
亦互不相知與佛無二。是為微妙開示。既能微妙開
示。雖有大眾威德亦無所畏。是為得無所畏。則知滿
慈微妙開示。無別有以為微妙開示。即以如來祕密
法門而為微妙開示。又知如來祕密法門。無別有以
為祕密法門。即以滿慈微妙開示而為祕密法門。所
以在如來則云法門。在滿慈則云開示。合而言之。故
云如是等也。次中。世尊等。正在今會也。有謂唯是般
若轉教之時。恐亦非然。法華中豈不明五時教味無
不助宣。何獨在般若一時也。則知此中云教我者。稱
其說法第一之處。即有教我意矣。音聲輪者。如來口
為說法輪。以此法音能摧碾眾生惑業。即名音聲輪
也。因師子吼者。即上無所畏也。凡佛說法為師子吼。
滿慈既助佛轉輪。自當與佛無二也。則知世尊說無
所說。說滿慈之所助。滿慈助無所助。助世尊之所說。
所以在佛則云音聲輪。在滿慈則云師子吼也。問此
明舌識。前說辨才無礙。辨才屬乎根也。後說法音降
伏。法音屬乎塵也。既是根之與塵。何處顯其舌識耶。
答了別識心元無他有。今欲顯此識心。離根塵二從
何可見。故借根塵以為發明。則其所以觀所以悟唯
舌識也。


五波離觀身識中。優波下因由也。承佛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中。優波離者此云上首。以其精嚴戒
律堪為眾中之綱紀故。亦云近執事。以其近事如來
[005-0127c]
堪為法門之執持故。親隨親見親觀。正顯以身識而
為用也。解脫等者。謂如來成道也總是三十四心一
時現前。見思正習一時斷盡耳。次中。三千等者。有威
可畏曰威。有儀可則曰儀。比丘二百五十戒行住坐
臥各各具之。則成一千。如此一千定共道共及攝律
儀三各具之。即成三千。是為三千威儀也。以此三千
對治身口七支。即成二萬一千。更約貪等四分。即成
八萬四千。今舉大數。是為八萬微細等也。性業者。性
是不改之義。謂殺盜婬等。無論其受戒不受戒。不犯
則巳。犯則一定有罪。是為性業。遮業者。遮是制伏之
業。其餘等戒如來隨其犯者而制。遮伏後來無使有
犯。是為遮業。身心寂滅者。戒律嚴持巳久。能持所持
而雙亡耳。我是等者。於重輕開遮毀犯作止無不為
眾指示。是為眾中綱紀也。執身執心等者。有謂執身
不行。在小乘邊說。執心不起。在大乘邊說。此亦一往。
豈小乘但有執身不行而無執心不起者乎。大乘但
有執心不起而無執身不行者乎。只就此文看之。那
得各偏而不融耶。則知大小乘其始也皆執身不行。
其繼也皆執心不起。其後也能執之執亦不可得。故
曰我以等也。


六目連觀意識中。大目下因由也。我頓下開悟也。佛
問下結答也。初中。宣說等者。即前身子中宣說因緣
也。此之因緣云深義者。因諸外道執此諸法。或從時
生。或從方生。更有從微塵生。乃至從梵天生。此皆邪
[005-0128a]
而不正。如來為破此等邪計。乃云諸法皆從因緣而
生。還從因緣而滅。那得時生方生等耶。如是不唯破
他之邪。亦且深有所以。故云宣說等也。次中。我頓等
者。意謂一聞迦葉說此因緣深義。便得了達緣生緣
滅。了無諸法可得。故云我頓等也。鬚髮自落等者。若
以佛之神力而言。使其鬚髮自落何難。然雖有此事。
亦不必這樣看。總是如來惠其袈裟之時鬚髮從此
剃落。故曰自落。神通發明者。謂意識發明也。能達諸
法生滅皆從因緣。所謂不逐物轉而神通自當開發
明顯也。寧唯等者。謂其神通第一。不唯為釋迦一佛
讚歎。乃為十方諸佛讚歎。故云寧唯等也。三中。我以
等者。意謂未遇佛時。此之意識念念攀乎妄境。心心
逐乎妄緣。一稟佛教修行。即得返妄歸真。從是這種
本有智光便得發揚宣布。故云我以等也。此蓋旋緣
塵分別妄心而歸乎識精之湛。若約內祕外現而言。
亦可識精而歸無明之湛也。喻文可見。


四自烏芻瑟摩去明七大之文也。問七大順敘應先
持地。云何而先烏芻耶。答此經阿難大權示現。以墮
婬室為後世眾生犯婬者誡。是烏芻制婬火者居乎
先耳。又問烏芻作後誡居先明矣。若夫後之彌勒識
大云何居勢至見大之前耶。答涅槃經云。眾生不能
證入泥洹。因其識心未破。則知識心未破是障妙理
者也。是以此中借彌勒能達唯識者居乎其先。令諸
眾生識心若破。隨聞勢至念佛三昧。得證不生不滅
[005-0128b]
涅槃妙理。生淨土乃生唯識淨土。見彌陀乃見自性
彌陀。又可勢至觀音同為彌陀輔弼。似不應作兩
處。以故勢至居後。得與觀音相次耳。大分為七。次第
可見。


初烏芻觀火大中分二。初緣起。烏芻等也。二結答。佛
問等也。初又三。初烏芻下遇佛受教。二神光下依教
修觀。三從是下觀成入證。


初中。於如來等者。巳前
諸聖皆從座起。此獨不然者何。蓋烏芻是護法列。曾
未就坐。所以不云從座起也。性多貪欲之性乃習性
耳。古佛名空王者。以其證得第一義空於一切法無
不自在。合而言之。故稱空王說多等者。元是實有。非
假喻也。當其婬心初動之時遂有煩惱火。當其婬事
正行之際便有惡業火。當其後受婬報之時則有果
報火。有是三障火生。故云說多等也。教我等者。觀境
發始之時也。有人以冷字配地等三大。以煖字配
火大。如此配合皆非然也。此但觀火大而云冷煖者。
蓋其婬心若一動時所有冷氣通為煖相。故云徧觀
等也。次中。神光等者。正明觀智漸成也。這種智凝而
不流。所有婬心皆成智火。故云神光等也。應知婬欲
之時既成猛火聚。所有功德林無不焚燒。觀行之時
既成智慧火。所有恩愛河悉皆枯竭。雖有婬慧二火。
總由性具而有所謂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
循業發現者也。所以婬欲也成猛火聚。觀行也成智
慧火自當有火頭之名。蓋以火光三昧為火頭。與下
[005-0128c]
生大寶𦦨同耳。


二結答中。諸漏等者。正見得智慧
火生也。以其誓願擁護佛法。頭有許多火𦦨示乎降
魔之形勢耳。


二持地觀地火中亦二。初緣起。持地等也。二結答。佛
問等也。初亦三。初持地下遇佛受教。二我即下依教
修觀。三我於下觀成入證也。


初可為二。我念下遇
多佛也。毘舍去遇一佛也。遇多佛中。初正行。即我念
等。二助行。即或有等。初中。佛號普光等者。以一心三
智圓照圓明耳。若其照理。但炤於有不炤於空。乃至
但照於中不照二邊。鑒機。但鑑凡夫不鑒二乘。乃至
但鑒菩薩不鑒凡小不名普光。今炤理理無不炤。鑒
機機無不鑒。故名普光也。我為下。正出持地之正行
也。要路等者。乃見妨挽車馬之處。我皆等者。如其田
地。險阻者平而下之。狹隘者增而濶之。津口不能涉
勵者或作橋梁以津濟之。要路不能行步者或負沙
土以填補之。故云常於等也。助行。可知。遇一佛中。亦
有正助二行。初助行。即毘舍等。二正行。即時國等。助
行中。佛號毗舍者。華言徧一切自在。一切指諸法說。
自在即王義。以其法身徧一切法。猶之乎王之大自
在耳。即過去莊嚴劫之最後佛也。我為負人者。謂自
為負物之人。如今之脚夫也。唯取一錢。即一文也。此
云唯取一錢。前云不取其直。蓋前是豐年飯食易得。
故不取直。此是荒歲糓米勇貴。故取一文。正行中。毗
舍如來摩頂等者。意謂汝行如此。行心何苦哉。世界
[005-0129a]
頗大眾生亦多。為能處處平填人人得負耶。我今示
汝一法。特平心地。心地若平世界自平矣。無他。山河
大地無非妙心中物。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則知
要路津口田地唯一如來藏妙淨明體。既是如來藏
性妙淨明體。何須勞頓若是。心若一平無不平矣。故
云毗舍等也。


二依教修觀。我即等者。明平心地之
妙觀也。所以見身根之微塵。是四大之所造也。見
世界之微塵。是身根之能造也。雖有能造所造兩種
微塵。同一如來藏性妙淨明體。有何差別可得。所謂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故云我即
等也。如是內之身根。外之世界。同一微塵。同一藏性。
那有能觸所觸可得。猶如以空合空以光合光。故云
微塵等也。如是不唯身根與微塵皆是自性不相觸
摩。即身根刀兵亦即自性不相觸摩。既皆藏性。那有
能觸之刀兵所觸之身根。肇公所謂將頭臨白刃一
似斬春風。故云乃至等也。如是之觀。則一切大地自
為平矣。


三觀成入證中。我於等。正明入證也。問既
得無生法忍。云何止得阿羅漢耶。答悟有解悟證悟
不同。此但自利功多利他功少。但成羅漢。雖則羅漢。
以其無生之力。即迴小而向大也。若約圓論。相似即
也。所以今入菩薩位矣。若約圓論。分證位也。有云成
阿羅漢是大乘羅漢。此非然也。若既大乘。何待迴心
纔入菩薩位也。聞諸等。有云是諸佛會中之事。亦可。
有云今佛法華會中證明普門人法。亦可。若在今佛。
[005-0129b]
乃經家收彼法華而歸此耳。故云聞諸等也。持地證
明法華者。以法華所說佛之知見諸法實相。今持地
既巳悟得依正微塵同一藏性。在能悟即佛之知見。
在所悟即諸法實相。無二無別。所以云我先明也。二
結答中。我以等者。即前我即心開等也。身根世界雖
是如來藏性。總由一念不覺而發塵相。故云本如等
也。塵銷智圓者。非謂塵銷然後智圓。乃三智圓觀圓
照即大地微塵無非妙智。即三觀之妙智無非大地。
境智一如。能所不二。若就破顯邊說。猶如明生即暗
滅。暗滅即明生。故云塵銷智圓。然實非待塵銷智始
圓也。


三月光觀水大中分二。初緣起。即月光等。二結答。即
佛問等。初又三。初月光下遇佛受教。二觀於下依教
修觀。三如是下觀成入證。初遇佛受教中。童子名月
光者。此之菩薩觀水大成。證得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如來藏性唯一智光。月是太陰之精。水是太陰之子。
既以水觀得成。乃兼母而立名。是為月光童子。亦童
真住位耳。古佛號水天者。亦因水觀成就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第一義天。故云水天。則知古如來之果人。
今菩薩之因人。因修水觀共悟此理。古今不二。師資
相契。所以一號水天一名月光也。教諸菩薩修水觀
者。此經之水觀與觀經不同。其不同處具有二意。一
依報正報之不同也。二真實方便之不同也。一不同
者。彼經但觀依報中水。不觀身內之水。不若此中若
[005-0129c]
內若外無不觀也。二不同者。彼觀琉璃之地不易。水
與琉璃相似。借水作一方便而修。不若此中直以水
觀而顯藏性。


二依教修觀中。文可為三。初初心觀。
觀於去也。二中心觀。我於去也。三後心觀。逢無去也。
初中觀於等者。有謂水與地等諸大同一如來藏。是
為無奪。此則非然。但以水論。不諸大論也。謂其正報
水性及夫依報水性同一藏性而無相奪。故云觀於
等也。初從去。正觀依正二水之無奪也。初從至精血
自外而觀內也。津液至便利自內而觀外也。身中等
總顯也。自內至外。自外至內。周旋諦審往返觀察。無
非同一藏性也。自見水去。論依正二水同一藏性耳。
此中止應云香水。浮幢王剎乃帶言也。以其在香水
耳。香水海中有一大蓮華。華中具有無數華藏世界。
一華藏中有二十重世界。既在香水其狀如浮。是為
之浮。重重高累其狀如幢。是為之幢。王者謂其最高
而無比也。雖有香水之大。與正報水同一藏性而無
差別。故云見水等也。次中。我於等者。意謂依正水觀
雖成。然猶未忘內之身耳。當為去。明內身未亡之所
以也。我出等者。出定之後忽覺身痛。因念身子曾禪
定於恒河之畔。被一宿業鬼以掌掌頭。出定之後遂
覺頭痛。我昔身痛亦如身子之頭痛耳。故云如舍等
也。久離病緣者。有人問云。羅漢但斷子縛。果縛猶在那
得離病。如舍利弗之頭痛畢陵伽之身痛。彼皆羅漢
誠可驗也。今之月光也是羅漢。何得云久離病緣耶。
[005-0130a]
答羅漢之位不可槩論。若身子等但斷子縛。未離病
緣自無疑也。然月光之羅漢。果縛早巳應斷。時為度
生受生三界。故自敘曰久離病緣也。將無退失者。因
心痛而疑云。將非於羅漢果位退失而致痛耶。身質
如初者。若炤前文。應有二意。一者謂我前未得亡身。
二者謂我前出定忽得心痛。因其童子擲瓦礫故。今
既拾出。及夫亡身不復有痛。故云身貭如初。三中。山
海自在通王者。非法華得記之佛也。乃過去世一古
佛耳。其福德也高累如山。其智慧也淵深如海。所有
之神通無可得擬最為自在。猶如乎王。合而稱之是
為山海等也。方得亡身者。前來但見依正之水同一
藏性。其內之身尚未得亡。遇山海佛時纔得亡身耳。
從是離依報無正報可得。離正報無依報可得。依正
相即。內外不二。故云與十方等也。


二結答中。我以
等者。謂凡是水同一藏性耳。得無生忍等者。因此得
證一切之水當體不生。現有生者乃虗妄而生。當體
不滅。現有滅者乃虗妄而滅。如是不生不滅唯一無
生之理。從初住去分證分入。乃至妙覺究竟果海止
一無生而巳。故云得無等也。


四琉璃觀風大中分二。初緣起。遇佛等也。二結答。佛
問等也。初又三。初琉璃下遇佛受教。二我於下依教
修觀。三逢佛下觀成入證。


初中。菩薩名瑠璃者。觀
風大成證得妙智。一切諸法無不洞然。猶如瑠璃無
異。故名瑠瑠光也。佛號無量聲者。亦觀風大證得清
[005-0130b]
淨本然周徧法界。風既徧乎法界風無量矣。聲亦徧
乎法界聲無量矣。故號無量聲也。則知菩薩就能觀
智而名瑠瑠光。如來就所觀境而號無量聲耳。開示
下受教也。本覺妙明。即前之性覺妙明二句也。此之
妙明性體。即動而靜。即靜而動。悟此妙明之性。便可
了達諸法。故觀世界之依報及夫眾生之正報。全由
虗妄因緣。即風力之所動轉也。


次中。觀界等者。正
觀上之所謂世界依報眾生正報也。依報分而言之。
故云觀界觀世。正報分而言之。故云觀身觀心。觀界
安立者。東西南北一定故也。觀世動時者。過現未來
變易故也。觀身動止者。行住坐臥不一故也。觀心動
念者。生住異滅遷流故也。雖有世界身心不同。觀其
動之所以唯一妄風之力。故云我於等也。有人以諸
動二句即講真性。不唯與上之皆是之句不合。且下
之來無二句將何釋也。我時下。正出群動之相。雖殊
其性唯一如來藏也。藏性之中有何來耶。其來也乃
虗妄而來。故云來無所從。藏性之中有何去耶。其去
也乃虗妄而去。故云去無所至。既云無來。又云無去。
則知雖為妄風之所動轉。全妄即真。故云我時等也。
十方下。別明虗妄動相也。十方等句。總收世界身心
同一虗妄也。如一下喻也。一器喻藏性。貯百蚊蚋喻
一切眾生也。啾啾亂鳴喻顛倒虗妄也。於分寸等喻
一切眾生在三千大千世界流轉三有輪迴六趣也。
雖百蚊蚋亂鳴狂閙於器了無所動。則知世界身心
[005-0130c]
虗妄風力所轉。然於藏性未曾有動。所以前云我時
覺了云云。皆由風大觀成。故能了達如此。


三中。逢
佛二句。觀成也。從是逢佛未久之間證得即動而靜
即靜而動。雖有動靜之相動靜了不可得。則知諸法
雖曰生。生未嘗生。諸法雖曰滅。滅未嘗滅。故云逢佛
等也。爾時下。正明悟無生忍登住巳後之相也。東方
群動之首。有不動國。即動而靜。又不動國在群動之
首。即靜而動也。既巳分證。故云心開及云乃見。所謂
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見也。不唯見彼國而巳。
且見巳身為彼法王之子。不唯為彼法王子。且見承
事十方諸佛。從是若身若心即發智光洞然炤徹。了
無留碍。故云爾時等也。


二結答中。我以等者。觀其
風大全體藏性。而虗妄動轉之力無所依矣。令十方
等者。應知諸佛乃究竟即動而靜即靜而動本覺妙
明之者。諸佛之究竟無別有究竟。即究竟菩薩之分
證。菩薩之分證無別有分證。即分證諸佛之究竟。雖
曰因果因果不二。雖曰一多一多相即。故云合十等
也。


五虗空藏觀空大中分二。初緣起。虗空等也。二結答。
佛問等也。初又三。初虗空下明所得。二爾時下顯所
明。三此大下出所由。


初中。菩薩名虗空藏者。空大
觀成證得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是為虗空。然而此空但止是空中無所具。即徧空
也。此之虗空乃是真空。真空不空中。能具有一切
[005-0131a]
諸法。亦能出生一切功德。猶如庫藏森然具有而發
生者。是為虗空藏也。我與等。明觀成而有所得也。如
來指釋迦行因之時。定光即然燈也。與釋迦同師然
燈。故云我與等也。因觀空大本是生滅當體不生滅。
推之四大及夫諸法。皆即生滅元不生滅。所得真空
乃徧法界。即以法界為身。法界無邊。故云得無邊身。


次中。從法身而起其大用也。初爾時等顯境智一
如。二又於等現生佛不二。三諸幢等出依正相即。境
智一如中。四大寶珠者。珠能具有一切諸物。又能出
生一切諸物。今言四大寶珠。顯不思議真空之四智
也。若從此法身發為炤有之時則為妙有之智。發為
炤空之時則為真空之智發為雙遮之時。即為俱非
之智。發為雙照之時即為俱即之智。所以四大寶珠
顯不思議之四智也。此之四智。皆由證得真空法身
而起能觀四大之智。故云爾時等也。還以四大寶珠
照微塵佛剎。則知微塵佛剎乃所觀四大之境也。以
其法身無邊。即十方佛剎亦是法身。還以法身起四
大智炤十方剎。故以照明等顯之。雖有能觀之觀。觀
即法身。雖有所觀之境。境亦法身。境智一如。能所不
二。無非真空。周徧法界。故以化成虗空顯之。可知虗
空從來周徧。今境智既化成乎虗空。乃境智亦不動
也。由真空法身而起境智一如如此。生佛不二中。又
可分二。又於下。自心生佛不二。流灌句。他心生佛不
二。自心現大圓鏡者。即真空自性之理體也。真空自
[005-0131b]
性之中能具有十種法界。如大圓鏡當乎其臺無不
影現於其中也。故以自心等為顯之。自性體中既具
十界。還發十種妙智炤明十界。智雖非十。界既有十
智亦十耳。故以內放等顯之。十界之中生佛具在。既
從自性具有。及夫自性發生。所以謂之自性生佛也。
既曰自性發智炤明十界。則其十界之智亦各炤明
十界。故以流灌顯之。顯生佛各有生佛。所以謂之他
心生佛也。雖有自他兩種生佛。同是真空而為出生。
以故自心之十界也徧法界。他心之十界也徧法界。
故以盡虗空際顯之。既曰同一真空法界。雖有自他
自他不二也。


依正相即亦二。諸幢下。以依涉正。身
能下。以正涉依。云諸幢等者。以真空自性無不含攝。
是以十方佛剎悉現其中。真空即法身也。既現真空
還涉法身。雖有諸幢之多一身之一。唯其同一真空
自性。猶如虗空兩不妨礙。故以諸幢等顯之。身能等
者。真空法身既能含攝一切。還能徧應一切。身雖是
小國土雖大。唯其真空自性而能徧應。故以身能等
顯之。如是則知身止是一諸幢王剎何其多也。以多
而涉其一。同乎虗空無礙。如千珠涉入一殊一珠涉
入千珠。重重影現一多無礙也。又知微塵國土是大
唯是一身何其小也。以小而應大。善入而無勉強。如
一珠照映千珠千珠照映一珠。互互顯爍大小相容。
也。廣行等。總結也。以如是諸幢涉入乎身。又以一身
徧映諸土。非無為也。廣為說法度生以行佛事。或為
[005-0131c]
說頓。或為說漸。或先開示三乘然後會歸一乘。無一
而非佛事也。或有歡喜機說世界。或有生善機說為
人。或有破惡機說對治。或有入理機說第一義。又無
一而非佛事也。如是說頓。說漸。說開三。說會一。說世
界。說為人。說對治。說第一義。皆隨機相逗。少無違逆
之者。故云廣行等也。依正相即如此。又依正中。身同
虗空。正顯若依若正同一真空法界也。唯觀空大證
得真空無邊法界身。所以境智一如自他不二依
正相即。皆總歸於虗空藏性也。


三出所由中。亦可
分二。此大下正出。於同下陳悟。此大一句。指上境智
一如乃至依正不二也。然此神力由觀四大證得四
大玅智而有者也。故曰由我云云。四大無依者。了得
內身四大皆無可依者也。何以見得無依。以其生也
從因緣虗妄而生。其滅也從因緣別離而滅。既皆虗
妄生滅。那得有依。了達生時生未嘗生。滅時滅未甞
滅。全體不生不滅真空自性。故云四大等也。不唯四
大虗妄生滅。虗空皆爾。佛國亦然。以虗空世界猶之
乎內之四大。即虗妄之生滅全體真空自性之不生
滅。故虗空云無二。佛國云本同也。陳悟而云於同等
者。謂既觀內之四大及夫虗空佛國。悟明其生也當
體不生。其滅也當體不滅。唯一不生不滅理體。既證
理體發為玅用。以故有大神力耳。


二結答。玅力圓
明者。謂此神妙智力圓炤圓顯也。


六彌勒觀識大中分二。初緣起。彌勒等也。二結答。佛
[005-0132a]
問等也。初又三。初彌勒下遇佛受教。二歷劫下依教
修觀。三世尊下觀成入證。


初菩薩名彌勒等者。梵
語彌勒。此云慈氏。所謂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以其慈
隆即世。現在是等覺菩薩。以其悲臻後劫。未來是玅
覺如來也。古佛號日月燈明者。日能照晝。以喻彼佛
之道種智能知於有。月能炤夜。以喻彼佛之一切智
能知於空。燈明炤日月之所不及。以喻彼佛之一切
種智能知乎中。以彼如來三智具足三諦圓顯。就德
彰人。故號日月燈明。此即法華所明二萬中之最後
一佛也。心重等者。此非同庸俗之僧身雖出家必涉
名聞利養謂之心重世名。亦非同勢力之僧心不入
道身遊華屋朱門謂之好遊族姓。良由菩薩初出家
時。不了依他幻有徧計本空。是為心重等耳。然何以
謂之依他幻有。乃一切諸法雖千殊萬別。總是仗因
托緣而生。亦由虗妄和合而有。以其仗因托緣全無
自性。是為依他。以其虗妄和合全無其體。是為幻有。
又何以謂之徧計本空。乃不了所有諸法皆是幻有。
起種種分別以為計度。起種種貪愛以為執著。是為
徧計。所計之法固是幻有。能緣之心原亦不實。是為
本空。唯心識定者。唯遮境有。識簡心空。境既遮乎有。
乃心外無法之妙有也。心亦簡乎空。乃法外無心之
真空也。依此妙有真空而修其定。謂之唯心識定。從
是證得即空即假即中之三摩。故云入三摩地。



中。約位分之。歷劫下觀行也。求世下相似也。至然下
[005-0132b]
四十位也。觀行中。三昧即唯識定也。依唯識定發為
妙有真空之觀。巳入第五正行六度之品。故以三昧
而事恒沙佛也。相似中。求世等者。以此三昧而事諸
佛。觀道將著。理體將顯。所有依他徧計之粗垢自當
先落。圓成實理相似而見。故云求世等也。四十位中。
我乃等。分證圓成實理之法身德也。乃至等。正明圓
妙識心也。如來國土等者。如同居等四。一往論之。
寂光為有淨無穢。下三有穢無淨。又同居為有穢無
淨。上三為有淨無穢。中間二土亦有淨亦有穢也。克
實而論。如妙宗所明。四各有淨穢。同居以見思重輕
為淨穢。方便以體折巧拙為淨穢。實報以次第一心
為淨穢。寂光以分證究竟為淨穢也。則知見寂光時。
全下三土而為寂光。見同居時。全上三土而為同居。
中間例之。今所明者。在實報是淨。以其一心觀故。在
寂光是穢。以其在分證故。然既寂光心性那得有淨
穢之相。故云盡空等也。自初住乃至十地。分入分深
也。世尊等。乃觀成入證中等覺位耳。上四十位中。言
國土依報唯心變現。此中云如來正報唯識流出。乃
互顯耳。


二結答中。識心句。能觀智也。全識是智。故
云識心圓明。入圓句。全妄即真。所觀境也。故云入圓
成實。圓即圓滿。成即成就。實即真實。又圓即法身。成
即般若。實即解脫也。到此能觀所觀唯一大圓鏡智。
而依他徧計自當遠矣。故云遠離等也。


七勢至觀見大中分二。初緣起。大勢等也。二結答。佛
[005-0132c]
問等也。初又三。初大勢下所師之佛。二彼佛下所受
之法。三我本下所悟之由。


初所師之佛中。菩薩名
大勢至者。思益經云。此菩薩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
千世界。名大勢至。若夫此中則不然也。以其觀見大
證得不思議智發為不思議光。而於法界圓明圓炤。
使法界中所有眾生無不蒙其光開其智念彌陀佛
而往生也。有是力用。故名大勢至耳。同倫等者。以
其同有妙智炤見眾生令彼念佛者也。有佛名無量
光者。彼佛亦觀見大證得性見覺明覺精明見。發為
微妙觀智。炤見法界眾生。故名無量光也。十二如來
相繼者。具如圓通疏及直解。最後佛名超日月光者。
以日止炤晝月止照夜。晝夜之間然有所不炤處。彼
佛具有權實二智。若橫論則炤乎十方之廣大。若竪
論則照乎三世之高深。徹遠徹近。徹古徹今。徹迷徹
悟。徹聖徹凡。無一而不炤者。殆非日月光之所及。故
名超日月光。


二所受之法分三。初彼佛下法。二譬
如下喻。三十方下合。


初中。念佛三昧者。如玅宗鈔
具明持名觀相實相三種。今且就實相一種明之。達
得淨土雖在十萬億程之遙即我行人唯心便是。彌
陀雖在無上極果之聖亦即我行人自性便是。既全
土是心。全佛是性。即此心性發為玅行。內無能念之
身與心。外無所念之佛與土。全行人之心性即佛之
依正。全佛之依正即行人之身心。能所相即。聖凡平
等。遮炤一如。空有不二。無非中道實相理體。從此一
[005-0133a]
念念念實相。一日日日實相。乃至一年一年實相。及
夫久久無非實相。而彌陀自得親見。淨土自得往生。
雖見彌陀乃自性彌陀。既自性彌陀。見無所見。見自
性之彌陀也。雖生淨土乃唯心淨土。既唯心淨土。生
無所生。生唯心之淨土也。不離當處便是淨土。不捨
巳心即是彌陀。古人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正
謂此也。如是爾我現前誰性不即彌陀。誰心不即淨
土。若能念之。佛是自性佛。土是自心土。而彌陀淨土
何患不見而不生也。二中。有人者。喻佛與眾生也。一
人專憶者。喻如來有大誓願。有大慈悲。有大智慧。有
大神通。具如見等。無一念而不念眾生。無一時而不
念眾生。無一處而不念眾生。故云一人專憶也。一人
專忘者。喻眾生隨乎六根。逐乎六塵。起乎六識。念念
分別。心心貪愛。如是縱升也唯在人天。若墮也直至
三途。故云一人專忘也。若逢不逢者。論其理性。如來
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謂之若逢。論其事相。於諸法
上分別貪愛。了不修行那得成佛。謂之不逢。故云若
逢不逢也。或見非見者。若論乎應。有誓願等徧緣法
界眾生似乎可度。謂之或見。若論乎機。了不欲念彌
陀父母淨土家鄉。謂之非見。故云或見非見也。巳喻
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也。二人下喻生佛相念者也。
同於等者。形喻如來。影喻眾生。如來既念眾生。眾生
亦念如來。猶之乎形端影正而無乖異者也。三中。十
方等。合一人專憶一人專忘也。如母憶子者。世間母
[005-0133b]
之憶子。或倚門長望。或兀坐遙思。或停梭罷織。或忘
飡廢飲。世間母之憶子也如是之甚。若大慈母之憶眾
生也更何如哉。其如子不憶母。母雖憶也何益。故曰
若子云云。子若等。合兩人俱憶也。初子若下正明。二
如染下重喻。初中。現前等者。謂眾生深心念佛。或在
夢寐或在禪定皆得現前。故云現前。或在臨終得見
佛者。故云當來。不假等者。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
開悟也。重喻中。香光莊嚴者。染香人以香莊嚴為莊
嚴。念佛人以佛莊嚴為莊嚴也。


三所悟之由中。我
本等者。自因念佛得悟。還以所悟攝持眾生念佛者
耳。攝念之念有二意。一攝持念佛之人念念增明心
心開豁也。一攝持念佛之人必得往生自無退轉也。


二結答中。都攝六根者。都即總義。前來五根各觀
一門。以為圓通。念佛之法總攝六根。以意根念佛餘
根無不念佛也。具如圓通中說。淨念相繼者。一往而
言。一心念佛也。克實而論。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
不以雙亦心念。不以雙非心念也。以其不以有心。即
奢摩之真空念佛。不以有心即三摩之妙有念佛。不
以雙亦雙非。即禪那之中道念佛。若能奢摩等一心
三觀念佛。百非尚遣。何四句之不離也。


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五
[005-013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