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1 楞嚴經秘錄-明-一松 (master)



大佛頂首楞嚴祕錄卷第二
天台 一松大師 說
語谿門人 靈述 記


自卷初至可憐愍者兩文。即第三更釋餘疑也。分二。
初釋身心真妄疑。即初文是。二釋顛倒行事疑。即二
文是。初又二。初爾時去啟請。二佛告去演說。初又二。
初當機密請。爾時下也。二匿王顯問。時彼下也。



當機密請中。聞佛示誨者。有遠近二意。如前來首以
屈指令阿難悟見性常於手自開合見無開合。又以
飛光令阿難悟見性寂於頭自搖動性無有止。此就
通而言示誨也。如佛頂放光。口門放光。胷卍放光。及
屈五輪指。開五輪指。如是三處之放光。如是二時之
示指。總謂之示。若七處破妄心無所。三處詰妄體元
無。及盲人見暗見性未甞有滅顯見性之常。見不關
眼見性未嘗有生顯見性之寂。如是之破妄心。如是
之顯真見。皆屬乎誨。此就遠而言示誨也。要知經家
敘事之巧。正以示誨二字一卷經意攝無不盡。如失
乳兒忽遇慈母者。出家者以如來母作依怙。學道者
以法乳味為資養。如是法身得長。慧命得增。乃阿難
身雖出家。從見相以發心。猶無母之依怙者為異。心
未入道。由緣聲而聽法。若無味之資養者不殊。今在
[002-0064b]
楞嚴會中。得蒙吾佛如來重重開示一一教誨。纔得
悟妄心之生滅了真見之寂常。從是不致夭喪慧命
亡失法身。就喻而發明之。如失乳之嬰兒忽遇法王
之慈母也。願聞如來顯出等者。蓋阿難由來認賊為
子。深入肺腑。原非淺尠。今一傍陳如悟主客空塵一
一之指陳。又一依如來以屈指飛光重重之逼拶。雖
能達見性常於手自開合見無開合。悟見性寂於頭
自搖動性無有止。尚未認得真知着見。所謂依人作
解反者猶迷。以故今日復有是問。然不知真妄虗寔
生滅不生滅。從來全妄即真乃至全生滅即不生滅。
盖彼所謂悟者。真之與妄。生滅與不生滅。猶然未知
誰是真誰是妄誰是生滅誰是不生滅。故曰願聞顯
出。以此則知顯出二字在如來分亦說。發明二字有
二意。一謂其真寔虗妄生滅不生滅。由虗而妄發明
之生滅為一。由真而寔發明之不生滅為一。雖有真
妄生滅不生滅。各有所以發明。故云二發明性。此即
在真妄等所詮分中論發明也。一謂其這種真寔等
所以成真寔。應妄等所以成虗妄。皆由經教而發明
之。此又在能詮真妄等分中論發明也。又願聞如來
顯出等者。以前來被如來七處破妄心無所。三處詰
妄體元無。然未知妄之所以為破。以故至顯真見中。
雖悟手自開合見無開合。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
有靜誰為無住。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
為搖動。猶用這種所破妄心為悟。所以到此中來。而
[002-0064c]
疑同一身心云何前是虗非寔是妄非真是虗而妄
之生滅非真而寔之不生滅耶。又云何今是真非妄
是寔非虗是真而寔之不生滅非虗而妄之生滅耶。
故有是疑。乃大權之示現也。如此豈真不知全妄即
真全生滅即不生滅哉。


二匿王顯問中。波斯匿王起立白佛等。與前阿難願
問顯出等。一往而看。似乎相乖。若以二問尅寔論之。
一問生滅不生滅也。一問斷滅不斷滅也。其詞雖異
其義寔同。以故如來所答似為匿王而說。然以義推
未常不合。以其答中大旨唯有乎二。一身有生滅。二
性無生滅。則知身有生滅者。即阿難所問中虗也妄
也生滅也。性無生滅者。即阿難所問中真也寔也不
生滅也。所以雖有一答一不答。寔酬此亦酬彼矣。故
阿難問後匿王隨問也。又阿難問後匿王隨問者。其
意有二。一者匿王先聞外道所言斷滅。然既有斷為
計度。亦必有常為對待。似知斷常即生滅矣。今又聞
如來不生滅。宜知其外道所言非也。然從欲問者。無
他。以其未知不生滅與生滅逈不同耳。故有云何發
揮等也。二者阿難所問者。真妄生滅及不生滅。與自
巳所聞外道斷滅之說并聞如來不生滅之旨似乎
相同。故隨後而發問也。意欲如來一答而俱答自巳
一聞而俱聞耳。乃如來預為鑒炤。即以一文而雙答
也。今猶狐疑等者。狐之為性其疑最多。假如見氷堪
蹈履者。猶恐是水聽寔無聲方蹈履之。以此足見狐
[002-0065a]
性多疑也。故云狐疑。有人云匿王疑者。蓋曰若如來
前日之說非今日之說應是。若如來今日之說是前
日之說應非。因此不定故有是疑。此亦不然。若作是
看。說雖好聽於義未當。應云迦旃昔日以斷滅為涅
槃。如來今日以不生滅為涅槃。以彼之言相形於此。
則吾之心不能無疑。然不知如來如何發揮使吾寔
證。寔知此心於不生不滅之寔際理地。而迦旃延之
斷滅頓為破壞也。如是體貼。方是匿王之口氣耳。云
證知者。此心確然有據曰證。了然無疑曰知也。


二演說為二。初佛若下開示。二王聞下領悟。初又二。
初身有生滅。佛若等也。二性無生滅。佛若等也。初又
四。初佛若下問滅不滅。二佛言下未滅知滅。三佛言
下以形論滅。四佛言下以時論滅。


初意可見。



中我觀現前念念遷謝等者。謂微細觀察其前念滅
後念生。後念滅則後後念又生。如是則知以後後念
而遷謝於前前念矣。故云念念遷謝。又後念新前念
故。後念故則後後又新。如是則知以後後念而新新
於前前念矣。故云新新不住。如此念念遷謝新新不
住者。若假喻發明如火成灰相似。乃火之漸漸消漸
漸殞。消之又消。殞之又殞。如是消殞了無休息。火之
消殞如此。故曰如火云云。不息下應結云。就法而言。
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彼。約喻推之。如火成灰漸漸
消殞又如此。以法喻合而觀之。决然知此身當滅也。
故曰决知此身當從滅盡。


三以形論滅中。如來問
[002-0065b]
止有一幼一老二意。匿王答有從幼至壯從壯至老
之三意也。


四以時論滅中。汝之形容應不頓朽者。
如來口氣。似謂匿王身雖滅盡。以我觀之。其中應不
至於頓朽。前因此一問匿王下。便有五重遷滅之答
耳。變化密移者。即下文我見密移及年變月化也。此
是總標耳。以此遷彼是為變。有而忽無是為化。方是
今文變化之義。殂落者。非同尚書云人死謂之殂落。
但借其文不用其意。蓋謂強壯寔去衰老漸至耳。剎
那剎那時之最少者也。仁王經云。一念之間具有九
十剎那。則其時之少也何如。餘可知。


二性無生滅又三。初佛告下略問真性。二波斯下直
答不知。三佛言下廣為點示。


初略問真性。可知。


二直答不知中。我寔不知者。意謂如來問我既知遷
變之有滅矣。可知滅中有不滅否。以我思之。但知有
滅之滅。不知有滅之不滅。故云我寔不知。


三廣為
點示。分四。初垂許。佛言等也。二推審。大王等也。三正
示。佛言等也。四出過。云何等也。初垂許可知。二推審
又二。初大王下約時論恒河。二佛言下約相審能見。


初約時論恒河中。據匿王所說。了不遷改故云宛
然無異及亦無有異。然而前浪滅後浪生。後浪滅後
後浪又生。如是滅者漸漸滅。生者漸漸生。生生滅滅了
不休息。以此觀之。則有異也。如世間聖人亦云。逝者
如斯夫不舍晝夜。亦有異也。如佛法中以相而言則
有滅。以性而言則不滅。肇公所謂江河競注而不流
[002-0065c]
也。


二約相審能見。可知。


三正示中。而此見精性
未曾皺者。見精即識精也。所謂分之於眼即見精等
也。性之一字即真性也。今明真性并見精而云者。良
由真性無朕發悟良難。暫托第二月之見精以明之
耳。元無生滅之後。應結云。可知彼變者即虗而不寔
妄而不真生滅而不生滅也。故當受滅。彼不變者即
寔而非虗真而非妄不生滅而非生滅也。既無生滅。
豈非虗妄中自有真寔。生滅中自有不生滅之真性
也。我故前云汝知身中有不生滅耶之問耳。


四出
過中。云何等。出其不知真之過也。而猶等。出其不知
妄之過也。上來既云。變者受滅不變者元無生滅。所
謂非虗而寔非妄而真非生滅而不生滅。如是不生
不滅之真性云何受汝生而且死。而言我今此身終
是變滅耶。無他。總由汝不知其真性不生滅故。故曰
云何云云。汝未值如來之前問。此斷滅之言不知其
為非者可也。既遇如來非一日矣。云何不解如來所
說之不生滅為真性。猶然引彼斷滅之言為疑。而云
迦旃延毗羅胝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耶。無
他。總由汝不知其虗妄是生滅故。故曰而猶云云。以
此則知學道不由正路。出家不遇明師。而識見不差
謬者恐不能也。請以匿王試一觀之。問我今此身終
從變滅等者人誰不然。何獨匿王知而且問。答匿王
能知而能問者。有二意。一匿王年過六十有二。可謂
老矣。唯其老而能知遷變。故有是問。以此則知遷變
[002-0066a]
雖老至六十而不免也。二匿王乃是人中之主。可謂
貴矣。唯其貴而易為倡化。故有是問。以此則知遷變
雖貴極是王亦不免也。若貴若老尚知遷滅而發問
脩行。如其少而賤強而壯者。不回頭於生死苦海借
寶筏於大覺者。哀哉。可見匿王亦大權示現助揚佛
化毗贊宗乘者也。


二領悟中。王聞是言等者。在匿王所問者。斷滅涅槃
及不生滅涅槃。在阿難之所疑者。真而寔之不生滅
虗而妄之生滅。如來答將過來。約身而論則有生滅。
約性而論則不生滅。既以約性答不生滅。更而推之。
亦可了知身雖生滅亦無生滅可得矣。就阿難分中。
若知真寔是不生滅。即虗妄之生滅亦全體真寔不
生滅矣。如是不唯答匿王之斷滅與不斷滅之問。亦
釋阿難之生滅與不生滅之疑也。在如來雖曰一答
乃俱答矣。在阿難與匿王雖曰一聞乃俱聞矣。此係
昔所未見者今巳得見。昔所未聞者今巳得聞。是以
王及大眾皆踊躍於身歡喜於心也。


阿難即從座起去。第二釋顛倒行事疑之文也。分二。
初躡跡生疑。阿難等也。二垂臂開示。即時等也。初又
二。初阿難下經家敘儀。二世尊下當機陳詞。


初可
知。


二中若此見聞等者。躡前文如來示匿王見精
之不生滅跡而生疑也。我等輩等者。躡前卷末斥大
眾遺失真性跡而生疑也。意謂如來破我妄心顯我
真見也是見聞。示匿王見精也是見聞。云何於匿王
[002-0066b]
即生滅便不生滅。於我輩為失真性顛倒行事。若我
輩遺失真性為顛倒事。何匿王則不然。若匿王生滅
即不生滅。何我輩則不然。所處無殊。所示有異。似於
匿王為親於我輩為疎。然親疎全是情見。豈法王有
如此事。是以抱迷未遣猶蒙塵垢者然。惟願興大慈
悲洗滌我塵垢也。


二垂臂開示分二。初即時去舉事明顛倒。二則知去
約法辨迷悟。初又二。初正明。即時下也。二結責。佛即
下也。初又二。初即時等以正為倒。二佛告等以倒為
正。此之二文。就其大意而言。如來示金色臂等者。正
顯真性離乎分別也。以金色臂有何倒正。云倒正者
但首尾相換耳。例真性有何真妄。云真妄者但迷悟相
翻耳。良由眾生反以真為倒以妄為正。致使輪轉生
死海中永無登岸之日。如來為欲破其顛倒。故假金
色臂預審定之。


初中。母陀羅此云印手。如來之手。
欲成功德。手轉轉無不成就。欲破魔外。手指之無不
破壞。故名印手。阿難言等者。阿難因如來垂手下指
心亦為倒。然未敢作如是說。託言世間眾生以為倒
也。然我阿難不知誰者是正誰者是倒。故曰世間眾
云云。此亦阿難偷心處耳。


次中。阿難等者。雖以
世間人之正為正。寔是阿難自巳之所執耳。若正意。
如前下指應為正。後上指乃為倒。若據阿難所答者。
反以正為倒以倒為正也。蓋手以下指為正上指為
倒者。無他。人生於天地間。上法乎天。下肖乎地。天地
[002-0066c]
氣運自然下降。則人臂亦應以下為順以上為逆。以
其有動轉而言耳。若夫天地大象自然一定而無移
易。如人之身亦一定而無遷改。所以臂應下指為正
上指為倒也。


二結責中。若此等者。謂其以正為倒
是顛以倒為正是倒。如此之顛倒者但以臂之首尾
相換而巳。言首尾者。臂之膊為尾。臂之手為首。則知
以下為倒者乃首換乎尾也。以上為正者乃尾換乎
首也。故曰若此云云。諸世間人一倍瞻視者有二意。
一意倍者類也。謂世間人以倒為正以正為倒。如斯
瞻視皆同一類耳。一意倍者即倍蓰之倍也。既以正
為倒一番顛倒矣。更以倒為正又一番顛倒也。故曰
一倍瞻視。


二約法辨迷悟。為四。初則知下。比例。二隨汝下審察。
三於時下迷悶。四佛興下開示。


初中。則知等者。意
謂若以例而明乎法。如來以正為正以倒為倒。可知
如來之身自得清淨。若汝阿難以正為倒以倒為正。
則可知汝身自非清淨。其身不同如此。若將汝身與
如來之身比類發明。如來既以正為正倒為倒。則其
身乃可名正徧知矣。若汝等以正為倒以倒為正。則
其身乃可號性顛倒矣。性顛倒者倒文也。應云顛倒
性耳。其名不同又如此。如是不唯身不同。身之名亦
不同。無他。總由如來悟是真性故也。阿難等迷此真
性故也。所以下令其隨汝諦觀為審察耳。


二中。隨
汝等者。隨即任從之意。有云汝身之顛倒與佛身之
[002-0067a]
顛倒云云。此則不然。上文既云佛身名正徧知。那可
云佛身顛倒。文雖隱略義自可知。意謂任汝諦寔而
觀。汝身號性顛倒。佛身名正徧知。則佛身名正徧知
不待言矣。但汝身既號性顛倒。則世間有號必有名。
今汝之名字在何處所。故曰隨汝云云。究其所以。總
由不知真而遺真。不知妄而認妄。是名字耳。


三中。
不知身心顛倒所在。正不知遺真認妄是性顛倒名
字之處也。


四開示分二。初經家敘。佛興等也。二如
來說。諸善等也。


初經家敘中。佛興等者。前阿難陳
疑中云。願興慈悲洗我塵垢。故今云佛興慈悲。發海
潮音者。世間潮音不失時候遇時則起。如來說法必
稱機宜有機則說。猶海之潮音不失時候也。


二如來說分二。初諸善下正明顛倒。二晦昧下轉釋
認迷。初又三。初舉昔。即諸善等。二明今。即汝身等。三
斥妄。即云何等。


初中。我常等者。常指方等以前也。
蓋非特今時作此說耳。色心等者。應以百法釋之。色
即質碍為義。所謂色法十一也。心即了別為義。所謂
心法八也。諸緣即二十四不相應也。雖於諸法不相
應。又依色心分位假立。故稱諸緣。就二十四中之得
非得一種言之。如天昨雨今晴。若昨得今非得今得
昨非得。其一既爾。餘可例知。及心所使者即心王之
所使也。如王之有臣主之有伴。故稱心所使。即五十
一心所也。諸所緣者即六無為。其為聖心所緣。故稱
諸所緣法。前俱屬妄。無為是真。合真與妄。雖有百法。
[002-0067b]
悉從常住真心之所現起。故稱唯心所現若約吾宗
而說。所謂理具事造也。就理具而言即唯心也。就事
造而言即所現也。具無所具全以造為具。造無所造
全以具為造。此舉昔日之所以如此。


二中。汝身等
者。意謂如上色心諸法皆從唯心所現。則汝之六尺
生滅之身及緣塵分別之心。莫非常住真心之所現
者。故云汝身汝心等也。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於一
念中法爾圓彰是為妙明。法爾圓彰之處全體空寂
是為真精。當其法爾圓彰乃全體空寂。全體空寂乃
法爾圓彰。乃遮照平等空有不二是為妙心。能現之
心既曰妙明又曰真精。及夫妙心無非三諦妙理。則
其所現之身心豈外乎此。


三中。云何等者。如上所
明汝之身汝之心無一不是妙明心中之所現物。能
現之心既是妙明真精妙心乃三諦妙理。則所現身
心皆即本妙圓妙等矣。本妙即不假施設由來具有
者是。圓妙即廓徹圓融無不周徧者是。明心即靈明
洞徹炤了一切者是。寶明妙性即如來藏中具有萬
德者是。歷言妙者。正顯圓中圓假圓空不思議之三
諦。故皆稱妙。總是常住真心之異名也。上就能現具
云妙明真精妙心。此明所現亦稱本妙圓妙明心等。
則知現無所現。全現妙心之所具又知具無所具。全
具所現之身心也。汝之身心既是本妙圓明。云何汝
等遺失此之本妙圓明認此悟中迷耶。故曰云何等
也。認悟中迷者。若能了達身之與心皆是妙心中所
[002-0067c]
現物。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相即。能所不二。
唯一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迷也不可得。悟也不可得。
真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如是則以真為真以悟為
悟尚皆不得。豈可以迷而為悟以妄而為真乎。今言
悟者。因對其昏迷眾生不得巳而稱之曰悟耳。然阿
難於首卷之末。因如來屈指飛光。乃曰手自開合見
無開合。頭自搖動性無有止。似巳悟得寂常真性。所
謂迷中悟矣。到此中來。乃云若此見聞心不生滅。云
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乃復疑緣塵
分別為寂常真性。此又是悟中迷也。所以如來將其
若身若心一切諸法指示過來。無非如明心中所現
之物。直斥之曰。云何汝等遺失妙明心性。反認悟中
之迷為圓明心性也。故云認悟中迷。


二轉釋認迷分三。初晦昧等釋迷。二一迷等釋認。三
汝等等結責。


初中。晦昧為空等者。真如之體本來
寂常。因一念不覺而起無明。無明為緣使本來真空
翻為之頑空矣。如是則其大覺因一念動轉為無明。
遂名晦昧。因無明為緣則真空轉作頑空。遂名為空。
故合之曰晦昧為空。即下文所謂迷妄有虗空也。於
是頑空為所緣。無明為能緣。能所交結兩不相捨。遂
而結成四大暗色。故曰空晦暗中結暗為色。即下文
所謂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也。并上總是依報生
起。以此四大昏暗之色雜於虗妄相想之中成我四
大之身。故曰襍色妄想想相為身。即下文所謂知覺
[002-0068a]
乃眾生也。此是正報生起。由是境來引心。故曰聚緣
內搖。心去取境。故曰趣外奔逸。又聚緣等者。即六塵
之聚緣乎內心。遂致念念貪愛心心分別。則不勝搖
動矣。更以內心趣乎外塵。奔即奔逐。逸即流逸。如下
云。始於浮根四塵流逸奔色。乃至第六浮根四塵流
逸奔法是也。因是色心互入內外趣聚。一番過來。心
本明明翻為昏昏矣。心本寂寂翻為擾擾矣。即此昏
昏擾擾而為心性之相。故曰昏擾擾相以為心性。要
知本來常住真心元明自性。乃是大覺真如之體。因
其一念鼓動。遂而逐虗迷妄以至如此。豈非是迷也
哉。


二中。一迷等者。認妄也。心體本來周徧法界。以
其認此迷故遂執在乎色身之內。此即在內等之計
也。不知去失真也。了不知色身之外及乎大地皆吾
妙明心中之物。云何更執自心反在乎色身之內耶。
以故更以譬喻發明之也。喻文可見。


三中。迷中倍
人者。迷妄失真一迷也。認妄為真又一迷也。故稱迷
中倍人。此即法也。如我等復牒前例以顯之耳。前以
正為倒一迷也。以倒為正又一迷也。然前之迷倒正。
正為今之迷真妄者預立。所以到此還牒彼而合明
也。


又晦昧為空等。若曰因一念不覺而起無明。
似先有眾生也。又曰色襍妄想想相為身。似先有世
界也。今世界眾生合而論之。言有先後寔無先後也。
何以故。世界由眾生業力共成。眾生由世界而有生
起。則知世界未有之先。是等眾生或在他方世界積
[002-0068b]
聚業力。業力一成即有世界。如是乃眾生先有也。世
界成後眾生出生。如是又世界先有也。故云雖有先
後寔無先後。以其互相成故。


問世界既是眾生業
力共成。下文云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消殞。
其來諸佛發真歸元者巳多。云何虗空猶然具在。答
世界雖由眾生業力共成。然一人成佛秪可破得一
人業力。餘未成佛尚不得破。是以虗空具在也。若約
喻明之。眾生業力共成世界。如千燈聚一室也。燈雖
有千其光秪一。中有一人成佛消殞虗空而虗空具
在者。如分去一燈而光無減也。如見可知一人成佛
秪破一人業力。縱壞虗空而虗空具在也。然成佛者
無明既破法身自顯。則虗空不壞而壞。壞即不壞。所
以成佛者見無虗空。爾我現前純是一團無明。彼所
壞之虗空非可得而見也。如是成佛雖多虗空具在
無足疑耳。問世界由眾生業力而成。然真如體上未
起不覺。眾生尚未得有。何有業力成世界耶。答於言
則有次第。於事則無先後。眾生世界。本一齊有。但其
業力約果而言耳。以其真如體上無明不動則巳。動
則自然造業。業必招感果報。是以約果而言有業力
也。若欲知業力招感果報者。以其不覺無能炤了。遂
分能所即成障碍。所謂因能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
能。於此自然有能造之眾生。所造之世界。能成之世
界所成之眾生也。如是。豈非眾生世界一齊有也。


從阿難承佛去。第二見性無還之文也。分二。初阿難
[002-0068c]
承等直顯無還。二阿難言等更釋餘疑也。初又二。初
阿難下陳請。二佛告下答示。初又二。初經家敘疑。阿
難下也。二當機陳詞。我雖下也。


初中。阿難承佛等
者。前因如來為其垂手顯其倒正。故云悲救。及指若
身若心皆是妙心中之物。故曰深誨。因恨無始迷失
真心今乃知之。是故垂泣。於如來前猶有所問。是故
叉手。


二當機陳詞。又三。初我雖下巳悟。二而我下
未悟。三願佛下申請。


初中。如是妙音者。蓋指若依
若正無非妙明心中所現等也。悟妙明心等。意謂我
聞如是妙音。悟得妙明心性本來廓徹圓融不生不
滅無去無來。乃常住真心寔際理地也。科云巳悟者。
則以悟妙明心為巳悟耳。


次中。而我等者。意謂既
聞妙音悟妙明心。宜以妙心而聽法。現前仍以緣心
瞻對仰止。所謂徒得之而不能用。故曰而我云云。然
非不欲認為妙心。但寔未敢。故曰未敢云云。科云未
悟者。則以緣心聽法為未悟耳。


三申請可知。


二答示又二。初佛告等緣心有還。二阿難等見性無
還。初又二。初如人下明所緣法。二若以下。明能緣心。
各有法喻合三。


初中。佛告下法。如人下喻。汝亦一
句合。有以能緣心中若以等文頂汝亦如是一句。作
所緣法中合文者非也。


初法中。汝等等者。牒阿難
所陳現以緣心等也。緣心即能聽。乃緣塵分別之心。
是生滅非不生滅也。法即所證常住理性。是不生滅
非生滅也。亦即能詮之語言。汝若以分別之心聽法。
[002-0069a]
即能詮語言及所詮理體亦屬能聽之緣塵矣。以其
生滅見生滅故。然能詮語言元亦生滅。則不生不滅
法之性體自非汝之所得。故曰汝等云云。作如是看。
與喻方合。


二喻中。如人喻如來之能說。手指喻語
言之教法。月喻不生滅法性之所詮。人喻阿難等之
同聞。明月之明也。即喻所詮法性理體。以其不生滅
故。暗指之暗也。即喻能詮語言教法。以其是生滅故。
意謂聽法者當於能詮語言之指。領會所詮理體之
月。若認能詮語言之指以為所詮理體之月。不唯失
了所詮理體之月。亦且亡却能詮語言之指。不唯不
知所詮之月能詮之指。亦復不識所詮之月是不生
滅明者能詮之指是生滅暗者。無他。總由緣塵分別
以為能聽。則於能詮所詮生滅不生滅無明了矣。故
曰如人云云。此就文解。若約意言。不唯不了暗之生
滅為生滅明之不生滅為不生滅。亦復不了能詮之
指以為指所詮之月以為月矣。不唯亡失月之所詮
指之能詮。亦亡失巳之所以聽如來所以說矣。不唯
亡其聽之與說。亦亡其巳之所以為巳如來所以為
如來矣。如是而釋。文之與義皆了然也。


三合可見
二明能緣心中。初若以下法。二譬如下喻。三此亦下
合。


初法可見。次喻中。有客譬緣心。寄宿旅亭譬緣
心聽法。暫止二句譬緣心聽法。所聽之聲一歇能聽
之心亦無。所謂遇塵而有分別離塵而無分別也。而
掌亭等。譬真性不同緣塵分別之心而有流轉與去
[002-0069b]
來也。其意有二。一可喻寂常真性。二可喻見精元明。


三合又二。初直示真心。此亦下也。可知。二轉責妄
心。云何下也。又三。初正責。云何等。二例責。如是等。三
結責。離諸等。


初中。云何等者。意謂汝之緣心聽法
離彼所緣之聲了無能分別者。云何認此以為真心。
故曰云何云云。不獨雖聲無分別心。若離色離香乃
至離法皆無能分別者。故曰斯則云云。正責如此。如
是二句。若作結可屬正責。若作起可作例責。所以正
責中消文至此。


二中。如是等者。有二意。一者謂其
既離六塵。分別緣心皆不可得。故云如是云云。根既
不緣塵亦不偶。故云非色。雖曰根塵不接。止成內心
幽間。故又非空。內守幽間之際。外道不能知者。但觀
八萬劫巳前不見其生。八萬劫巳後不見其滅。於此
中間冥然無辨。謂之冥諦。故云拘捨云云。二如是者。
即六識也。乃至分別都無者。所謂六識不行也。非色
非空。即七識也。以其不同六識緣六塵。故稱非色。然
念念執第八識為內自我。故言非空。拘舍等。即八識
也。以第八阿賴耶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有。中有
一分白色。所謂真。即不生滅也。一分黑色。所謂妄。即
生滅也。外道不知所以。但見黑白二相了無動靜。自
謂冥於寔諦。故云拘舍云云。則雖一文而有二意耳。
汝之緣心聽法。縱離前塵。始雖六識不行。終同外道
所執。如是之心汝可執為真乎。例責如此。


三中。離
諸法緣等者。謂就前之六七八識而論。離六塵則無
[002-0069c]
六識之分別性。離八識之內自我則無七識之分別
性。離根身器界及種子則無八識之分別性。故曰離
云云。則汝等者。汝所認為真性者乃緣心也。非真
性也。既離諸法無分別性。則知汝之心性各有所還
矣。故曰則汝云云。云何為主者。乃正結責。既是緣心
各有所還。猶行客之暫止而去也。如何認為真性之
主。而真性之主反遺失也。故曰云何有主。


二從阿難言去見性無還也。分二。初阿難下重請。二
佛告下更說。


初中。若我等者。即牒上離諸法緣等
結責之文也。如來說妙明元心者。此即見精。然阿難
尚未知見精與見性不同。所以下文如來為其揀顯
之也。


二更說又四。初佛告下揀顯。二汝應下誡許。三此大
下正示。四則知下結責。


初中。且汝等者。以阿難上
請云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所以如來還述之
曰且汝云云。見精明元。即前所謂識精元明也。乃屬
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有。
就其生滅為見精。就其不生滅為元明耳。此見等者。
正揀見精非妙明真精明也。然又不離乎真。若約喻
而明。猶第二月也。以第二月雖非真月。却因揑目所
成切近於真。又非月影。今見精雖非真體。全由真性
而有亦近於真。又非緣塵分別。故如第二月耳。月影
者水中月也。以喻緣塵分別之心。此之月影有水則
有無水則無。彼之緣心緣塵則有離塵則無。故喻之
[002-0070a]
於月影也。則應真性喻真月矣。如是妙精明心即真
性喻如真月。見精即第八識喻如第二月。緣塵分別
即前六識喻如月影。法之與喻皆可見也。然用此見
精發明真性者。無他。總由阿難前請發妙明心開我
道眼。然妙心無朕。發悟良難。所以巧托見精重重推
顯。若至見見之時則見精亦破也。此特揀非真性之
真月及緣塵分別之月影。顯是見精之第二月耳。


二誡許可知。


三正示又二。初境有還。即此大等。二
見無還。即汝見等。初又二。初此大去定境。二汝咸去
明還。


初中。分別之處復則見緣者。以前四後三俱
是所緣。唯此是能緣。以其緣塵則有離塵則無故。亦
列其中耳。


二明還又三。初汝咸下標起。二云何下
釋明。三則諸下結廣。


初中。諸變化相者。以無為有
是變之義。以有為無是化之義也。即指上之八種中。
如講堂本無明曜之相。乃因日輪忽而有之。所謂變
無為有者也。既有明曜。又因中夜忽而無之。所謂化
有為無者也。餘二可知。


二見無還分三。初汝見下
標。二何以下釋。三諸可下結。


標釋文義可見。唯結
中。諸可還者等。應與上之阿難陳請中而我悟佛至
未敢認為本元心地等對看。意謂汝說所悟是妙心。
所用是緣心。非不欲認妙心。但未敢認云云。汝之疑
請如此。合我如來一一推將過來。諸可還者自屬所
見。非汝見性。今不還者自應是汝見性。云何汝言未
敢認為妙心耶。所以下即責云。則知汝心本妙明淨
[002-0070b]
等也。如是方使前之疑請有結束此之答文有指歸
耳。


四結責中。則知等者。前來一一推之。可還者非
汝真性。不還者是汝真性。若此真性是汝心性。可知
汝心無始巳來未甞不妙不明不淨者矣。故曰則知
云云。則知汝心本妙明淨。乃文句也。若以義句讀之。
應云汝心本妙汝心本明汝心本淨。以其了達一切
諸法當體寂靜非從外得乃是性具。故曰汝心本淨。
又能觀炤一切諸法法爾圓彰非從外得乃是性具。
故曰汝心本明。又雖曰一切諸法當體寂靜。寂靜處
乃法爾圓彰。雖曰一切諸法法爾圓彰。圓彰處乃當
體寂靜。非空非有空有雙亡。非遮非炤遮炤平等。無
非中道妙真如性。亦非外得乃是性具。故曰汝心本
妙。如是三而一一而三。三一無礙。一三圓融。故總稱
曰本妙明淨。於後乃責之云。妙明淨心非是本來有。
汝之不覺猶可。非全妄即真。汝之不知亦可。既本來
具足。全妄即真。云何汝自迷而不覺。悶而不知。喪失
本有之妙淨明心。受輪轉於生死海中。為彼所漂溺
耶。所謂真可憐愍者也。故云則知云云


二更釋餘疑分二。初阿難言去人巳物見疑。二阿難
白佛去大小舒縮疑。初為二。初阿難下疑請。二佛告
下答釋。


初中。我雖二句。牒上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之文為疑端耳。此一疑文。有云阿難所識見性之無
還者止見精耳。然其真性尚未得知故有此問。若爾
與佛所答了不相應。若將答文推其問意。其初列於
[002-0070c]
五眼。其五眼見量條然不同。人見巳見自不混亂。據
此則知其疑云。我之見性既曰無還乃徧一切人之
見性亦是無還。亦徧一切人見巳見彼彼互遍不勝
混亂。何以得知此是我之見性非人之見性耶。故曰
云何云云。其次引阿難現四天王以下乃至人間。遂
令擇其所見。誰為我體。誰是物象。又云是物非汝。又
云亦物非汝。又云咸物非汝。其見性與物象逈然有
異。則見性物象自不相雜。據此則知其疑云。見性既
遍一切物一切物徹在我見中。則物之象及我見性
互互而遍不勝交雜。何以得知此是我之見性非物
之象耶。故曰云何云云。如是看法。方可謂問在答處
答在問處。則知一疑有二意也。


二答釋分二。初正釋。佛告下也。二結責。若汝下也。初
又二。初佛告等釋人巳。二且吾等釋物見。


初中。具
列五眼者。五眼勝劣不同。以顯人見巳見不混亂耳。
五眼中阿難慧眼也。那律天眼也。諸菩薩法眼也。如
來佛眼也。眾生肉眼也。如阿難止見初禪猶須承佛
力者。蓋彼只在初果。唯有分證慧眼。然分證之慧眼
初禪尚未應見。故須假佛力耳。如是五眼高下不同。
而阿難人巳見性混亂之疑則當下可釋矣。


二釋物見疑分二。初且吾下勸令分別。二令吾下轉
為分別。


初中。且吾與汝等者。前巳釋人見巳見混
亂之疑。今當釋見性物象雜亂之疑。所以同其縱觀
勸令分別之也。可見。
[002-0071a]


二轉釋分別分二。初今我等總。二極汝等別。


初總
中。今吾等者。前如來同阿難從四天王來而縱觀之。
勸令分別誰是巳之見性誰是他之物象。阿難畢竟
不能分別。今如來引阿難擇於所見之中誰是我阿
難見性之體誰是所見物之象也。故曰今吾云云


二別又四。初極汝下約物不是見釋。二是諸下舉見
不是物釋。三若見下用見即是物釋。四又則下以物
即是見釋。


初中。極汝見源者。猶云盡是眼力也。日
月宮等。推上所見也。七金山等。推中所見也。漸漸等
推下所見也。意謂。上自四天乃至人中及夫中間所
見。雖有炤晝者之日。炤夜者之月。雲之騰。鳥之飛。風
之動搖。塵之起伏。樹木之翹夭。山川之流峙。纖毫也
草芥。靈動也人畜。如是周遭經歷過來。就汝上之所
見者日月宮也是物象非汝見性。就汝中之所見者
七金山也亦是物象非汝見性。既汝下之所見者雖
有雲鳥風塵乃至人畜等也亦咸是物象非汝見性。
如是約物而推。皆物象而非汝見性。云何疑見性物
象為雜亂耶。


二中。阿難是諸等者。即牒前之所見。
若上若中若下。自日月乃至人畜也。清淨所矚者有
二意。一就阿難能見。乃是慧眼。所謂慧眼了知空故
云清淨所矚。二就彼之所見。雖有山河大地明暗塞
空等殊。總是妙明心中所現。故亦清淨。其中既曰同
汝見精。又曰見性無殊。乃更結曰誠汝見性。則知其
所見自有差別。汝之見性莫不用徧。云何疑見性與
[002-0071b]
物象為雜亂也。


三中。若見等者。意謂汝疑見性物
象相為雜亂。前來巳為汝約物不是見舉見不是物
兩番消釋。而見性物象不相雜亂明矣。若更推之。既
汝疑見之性物之象兩相雜亂。則汝見亦同乎物矣。
故牒之曰。若見是物汝見既是物我見亦是物矣。則
汝阿難亦可見吾如來之見。故曰則汝云云。阿難轉
計云。如來之見吾豈得見。但同觀一物之處即為見
佛之見矣。乃牒之曰若同云云。若同見物名為見吾
如來之見。當吾不見之時亦應見吾不見處矣。今何
不見吾不見之處耶。故曰若同云云。此總破也。若見
下分破。設若見吾不見。吾不見如一物象矣。吾之不
見那得如物象之可見耶。則汝所見之不見自然非
吾不見之相矣。故曰若見云云。設若不見吾不見之
地亦不見吾見處。既不見吾見處吾見自然非物。故
曰自然非物。吾見既非是物。汝見亦非是物。既非是
物那得非是見性。既是汝之見性了然可見。云何疑
見性物象為雜亂耶。故曰云何非汝。


四中。又則等
者。前來巳作三番消釋。汝之見性物象雜亂之疑應
巳除矣。若汝畢竟以見性物象互為相見。則汝之見
物時物亦應見汝矣。故曰又則云云。然汝之見性有
知也。彼之物象無知也。既巳互為相見。有知者固知。
無知者亦知。則物體與見性紛然錯亂矣。故曰體性
紛雜。然世間所以安立者。以能見之性及所見之物
不相亂耳。如汝所疑見性物象體性紛雜。則世界亦
[002-0071c]
不應安立矣。故曰則汝云云。然今世界猶然安立。則
知見性物體自不紛雜。云何以見性物象互相雜亂
為疑耶。前來約物不是見乃至以物即是見。如四番
消釋。則阿難見性物象雜亂之疑當下明矣。所以下
之阿難若汝等。乃結責也。


二結責中。若汝二句。結五眼之高下人見巳見自不
混亂也。意謂。就五眼之量而分別之。若汝所見之時
自然是汝之見非我之見。那得人見巳見有混亂耶
故曰若汝云云。見性二句。結見性之周遍。見性物象
不雜亂也。意謂。就能見所見而分別之。彼物象各有
差別。汝見性自然周徧。既周徧非汝之見性誰之見
性耶。故曰見性云云。云何下正責也。意謂。這種見性
定是屬汝。云何自疑而不肯認。反取我之言詞為證
寔耶。故曰云何云云


二釋大小舒縮疑。分二。初阿難等疑請。二佛告等答
釋。初又三。初阿難下敘大小。二世尊下敘舒縮。三我
今下正申請。


初敘大小中。四天王等是敘大。所謂
逾遠逾大也。退歸等敘小。所謂逾近逾小也。


二敘
舒縮可知。


三申請中。不知斯義所在者。謂縮大為
小夾令斷絕二者不知何是。故曰不知云云


二答釋分三。初佛告下正釋。二若如下反難。三一切
下結示。初又三。即法喻合也。


初法中。一切世間等
者。指四王天乃至簷廡分大小耳。


二喻中。若曰定
方。其中之空不應圓矣。今乃圓者。可知方不定矣。若
[002-0072a]
曰不定。即方器中不應有方空。今方器仍有方空。又
不定於不方矣。總是無方圓。方圓在器。若合法。方器
合所見之一界。方空合能見之見性。定方合定於見
大耶。不定方合定於不見大耶。若定於大。入一室不
應見小。今見小。不定於大可知也。若不定於大。見一
界不應見大。今見大。又定於大也。如是則知。見無大
小。大小在塵。遂接合法汝言云云


三合又二。初正
合。二阿難下勸除。


初正合中。汝言等者。意謂今空
之方圓。既不定於方圓。方圓在器。則汝言見性之大
小亦無定於大小。乃大小在塵矣。故曰義性如是。既
空無大小大小在器。以喻見無大小大小在塵。那有
縮大為小及夾令斷絕所可得更言不知在耶。故曰
云何為在。


二勸除中。若復等者。總令其不應因所
見之大小。而定其能見之大小也。入無方圓之入字。
即悟入證入之義。謂欲悟入空之無方圓耳。


二反難中。入室等。既入空之時可縮大為小。則仰觀
日時還應挽下為高。今世間可有挽見性齊於日面
乎。故曰若如云云。若築墻等者。既築墻之時可夾令
斷。穿竇時還應使其續迹。今世間可有續見性於穿
竇乎。是義不然者。既不可以挽見齊日。那可入室縮
見為小。一不然也。又不可以穿竇續迹。那可築令夾
斷。二不然也。故云是義不然。


三結示中。亦可分二。初示迷。一切等也。二示悟。若能
等也。


初中。一切等者。正示阿難所以見大為大。見
[002-0072b]
小為小。皆因失巳見性之真。而隨他物塵所轉。所以
觀大觀小。然於巳之見性未甞有大有小也。故曰一
云云


二示悟中。若能轉物等者。乃寔有事。非空
言也。何以故。如來所有之身以法界為身也。如來所
有之心亦以法界為心也。既法界為身本來圓融廓
徹即法界之大無不應現。如是之身故謂之圓。既法
界為心本來靈明洞徹即法界之大無不照明。如是
之心故謂之明。具此身心。何勞動巳道場方能於一
毛端之小徧含十方國土之大耶。無他。總由其身也
法界心也法界。雖曰一毛端之小。也是法界。縱使十
方土之大。也是法界。以法界現法界無乎不是法界。
則十方國土悉在我身應現之中矣。又以法界炤法
界無乎不是法界。則十方國土悉在我心照明之中
矣。到此有何毛端之小十方之大。乃大小圓融也。有
何十方之多毛端之大。乃一多無礙也。此乃如來不
思議之妙用也。然何以有此。唯能轉物。轉物無他。唯
悟巳之見性而巳。如是。則知在阿難迷巳見性為物
所轉。無大小中觀大觀小。如來悟巳見性而能轉物。
能大小圓融一多無礙。一迷一悟。其得失也如此。阿
難輩得無勉乎。


自阿難白佛言去。第三見性離相之文也。大分為三。
初離是非相。即阿難白佛等也。二離因緣自然相。即
阿難白佛等也。三雖顛倒合和相。即阿難白佛等也。
初又二。初阿難去正明離相。二是時文殊去更釋餘
[002-0072c]
疑。初又二。初疑請。阿難下也。二開示。佛告下也。初又
三。初阿難下躡前起疑。二見必下展轉生疑。三惟垂
下請示未悟。


初躡前起疑中。若此等。阿難牒前見
性不可縮為小舒為大等也。今此等。阿難牒前若能
轉物則同如來等也。意謂。我之見性既是小不因縮
大不因舒。是我之妙性矣。故牒之曰若此云云。又前
明即能轉物同乎如來身心圓明等。乃如來明能悟
見性者如是。阿難不知。遂疑見性應在我前。故牒之
曰。今此妙性應在我前。


二展轉申難中。意謂妙性
既在我前。其身外之見定是我真性矣。故曰見必我
真。若身外之見必是我真。我身內之心又何物耶。故
曰我今云云。若身外之見必是我真。云何我身內之
心能有分別。彼身外之見無別分別我身耶。故曰而
云云。若不能分別我身。則應寔是我心令我得
見。故曰若寔云云。若令我見而見性是我。則我身反
非是我矣。故曰見性云云。如是則何異於如來先所
難我云汝既見物物亦見汝之言耶。故曰何殊云云
細按阿難展轉中難。其所重者唯現在我前一句。既
在我前。只在諸物象上皆可見矣。所以下文如來單
牒這句。作是見非見兩番推破皆不可得也。


三請
示未悟。可知。


二開示分四。初佛告下約意總非。二若寔下立理別
破。三於是下大眾茫然。四如來下如來安慰。


初中。
是義非寔者。謂其若云見在汝前。不唯不當如來之
[002-0073a]
所說。亦且不合一經之所詮耳。


二立理別破又二。
初若寔等立理。可知。二且今等別破。又二。初且今等
明離是見。二佛復等明離非見。初又三。初且今下推
審。二阿難下酬答。三佛言下印可。初又二。初指境。且
今等也。可知。二指見。若必等也。又二。初若必去總舉。
可知。二阿難去別示。又二。初阿難下即境推。二汝可
下離境推。咸可知。二酬答又二。初阿難言等答即境
推。二世尊如等。答離境推。


初答可見。


二答中。初
學聲聞蓋止斷見未斷思者。菩薩蓋止斷見思未斷
無明者。所以皆不能析出精見耳。


二明離非見分
四。初佛復下牒說。二今復下更審。三阿難下酬答。四
佛言下印可。餘皆可知。唯離是見離非見。佛皆印可
以如是如是者。有人云。阿難言離物無是見。如來印
可曰如是如是。又阿難言離物無非見。如來亦印可
曰如是如是。既印可於前不應印可於後。或印可於
後不應印可於前。如何前後俱作印可。將非如來同
乎外道雙亦雙非之斷常耶。答此非然也。原有真妄
二意。若就真體。四句咸離百行永絕。如明精見。既無
是見亦無非見。所以如來下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
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若就妄體。體既是妄
了不可得。亦無是見及無非見。所以如來下云。此見
及緣如虗空華本無所有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但巧
順物機隨他意語。彼將曰無是見。則應之曰無是見。
彼將曰無非見。則應之曰無非見。以故於阿難兩重
[002-0073b]
之中皆印可云如是如是。在如來分中無一而不可
者。豈同外道邪計者哉。


三大眾茫然中。非無學者
即有學也。乃遮詮耳。研真斷惑謂之有學。惑盡真窮
謂之無學。今言非無學者。以其惑未盡真未窮耳。自
三果巳還之總稱也。茫然不知等者。始即無是見如
是如是之印可也。終即無非見如是如是之印可也。
若止印可無是見不印可無非見。猶可知而泰然者
也。又止印可無非見不印可無是見。亦猶可知而泰
然者也。今既印可無是見復印可無非見。所以不唯
不知更茫然也。既皆印可。若守於無是見之是又失
於無非見之是。若守於無非見之是又失於無是見
之是。所以惶悚而失守也。


四如來安慰中。如來知
其等者。大眾既曰茫然不知。又曰惶悚失守。還恐懷
疑同乎末伽黎等之外見。故作是說以安慰之。如所
如說者。上如字是如智。下如字是如理。蓋以如智而
說如理。自無疑耳。四種不死者。如下之十卷中亦變
亦恒亦生亦滅亦增亦減亦有亦無等也。無忝哀慕
者。勉勵之詞也。哀哀愍。蓋哀愍阿難者是如來也。慕
仰慕。蓋仰慕阿難者是眾生也。以其阿難行菩薩道
有上求下化之任。故所以用此為策進耳。


二更釋餘疑分二。初是時文殊等啟請。二佛告文殊
等答說。初又二。初是時下經家敘儀。二世尊下文殊
陳詞。


初中。文殊在大眾中起而白佛者。據義而推
具有二意。一者前之大眾。聞如來於阿難所言無是
[002-0073c]
見乃印可曰如是如是。於阿難所言無非見亦印可
曰如是如是。於此二者不無驚疑。故有茫然不知惶
悚失守等。雖經如來一番憐愍安慰。但免得魂慮變
慴。然不能復發一問。是以文殊為其申請。二者楞嚴
會中宣演唯是寂常心性。此乃無上菩提果體。自非
深智無能領略。然佛菩薩攝化眾生。豈其不悟棄捨
而巳。以故有如來安慰乎前而文殊發問乎後也。


二文殊陳詞分三。初世尊等述前未悟。二世尊等代
為騰疑。三惟願等願垂開示。


初中。此諸大眾等者。
意謂。如來宣說寂常見性。因不可以有見為是見者。
又不可以無見為非見者。所以因阿難言無是見之
時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又因阿難言無非見之時亦
印可曰如是如是。然無是見亦印可。無非見亦印可。
就如來分內不無深旨。於大眾心中殊難領會。以故
有茫然不知及惶悚失守。此但略提不悟之意。故曰
此諸云云


二中。若此等者。正牒前文以騰疑而代
請也。意謂。阿難既認著見性是可見者。應有所指也。
及如來命其一一指陳過來。唯有是物無是見之可
得。其始也既認有見。及推之又稱無見。則不當印可
矣。乃如來從而印可之。此大眾所以為疑者一也。又
阿難知其無見可得。應無所矚也。及如來命其一一
指陳過來。唯皆是物無非見之可得。其先也既推無
是見。及後來又曰無非見。則不當印可矣。乃如來又
從而印可之。此大眾所以為疑者二也。故曰若此
[002-0074a]
而彼之大眾為不知此義之所指歸。有是茫然惶

悚之驚怖。然非宿昔善根之輕微鮮薄所致也。故曰
而今云云。三中可知
二答說分三。初佛告下約法直明。二文殊下舉人例
顯。三是以下結示迷悟。


初中。十方如來。果人也。菩
薩。因人也。三摩地。楞嚴大定也。見與見緣等者。見即
根。見緣即塵也。想相。即分別心也。所謂根塵識三也。
此之三法包一切法。全體虗妄如空中華本無所有。
故曰見與云云。然妄不自立。因真而有。故曰此見
。而言十方等者。意謂。這種是非。咸離妙精明心。若

欲發揮。須就如來果人之所證及菩薩因人之所脩
而推顯耳。故曰十方云云。自住三摩地者。如來所以
成如來必由此而證。菩薩所以為菩薩亦由此而脩。
雖因果修證不同無不由此。故云自住三摩地。以其
三摩乃即性而觀。絕待而炤。空有不二。遮炤平等者。
若曰遮則凝然真寂萬法當前一塵不立。若曰炤則
廓然圓彰森羅萬象法爾宛然。所以見與等即凝然
真寂萬法當前一塵不立之遮的處也。此見等即廓
然圓彰森羅萬象法爾宛然之炤的處也。如是則知
見與等妄體也。既空華而本無所有。云何於中有是
見非見之可得。又知此見等即真體也。既元是妙淨
明體。云何於中有是見非見。以故阿難其初也向諸
物象推一番而曰無是見。我即印可之曰如是如是。
其次也又向諸物象推一番而曰無非見。我亦印可
[002-0074b]
之曰如是如是。然我如來無隱義於其間。有何疑哉。
須知生滅法元是虗妄如虗空華本無所有。即生滅
法元是妙淨明體。非謂佛與菩薩獨脩獨證。乃諸佛
之所證。證無所證。證眾生之所具。菩薩之所脩脩無
所脩脩眾生之所具。若能以性具之三智發脩中之
三觀。便可即根塵識生滅之諸法而顯真俗中之三
諦也。而是見非見皆可得而知也。所以如來特以佛
菩薩脩證之三摩提為法明之。約法直明如此。


次舉人例顯。分二。初文殊下舉人。二佛言下例顯。初
又二。初問。二答。


初中。吾今等者。意謂。玅淨明體中
無是見非見之可得。若欲例明。不必遠借。即例文殊
能問之人便可知也。故曰吾今問汝。若消文應云。如
汝文殊外更有文殊是文殊耶。則知初如汝文殊句
真文殊也。以例妙淨明體。次更有文殊是文殊者句
真文殊外有是文殊。以例妙淨明體有是見也。三為
無文殊句真文殊外有非文殊以例妙淨明體有非
見也。


二中。如是等者。意謂。如來問我文殊之外更
有文殊是文殊。為無文殊是文殊。故曰如是。然如來
雖作是問。我文殊看之。我文殊真文殊矣。真文殊外
無別有文殊是文殊也。故曰世尊云云。何以故下。釋
明無是文殊轉出無非文殊。何以故文殊外無是文
殊為文殊耶。無他。世間是非法爾對待。若有一個是
文殊必有一個非文殊。故曰若有云云。然就我文殊
今日而言非無文殊。但止一真文殊而巳。於真文殊
[002-0074c]
外固無是文殊。亦無非文殊。故曰然我云云。如是可
見我真文殊答真文殊也。寔無是非二相答無是非
二文殊也。則知文殊答意以例妙淨明體無是見非
見。亦可知也。


二例顯又二。初佛言下例前。二本是
下重例。


初中。佛言等者。意謂。我問汝文殊之外有
是文殊及非文殊。正欲例明妙淨明體之上無是見
無非見之可得。今汝云止一真文殊無有是非二相。
可知妙淨明體猶汝之真文殊也。無是見無非見之
可得猶汝真文殊外無是非二相也。故曰此見云云


二重例又二。初喻本。即本是等。二正喻。即如第等。


初中。本是等者。意謂。云何妙淨明體。無是非二見
可得。以見與見緣等相本是妙淨明體元無是非二
見。故曰本是云云。但因眾生妄於見與見緣色空之
中。以色空為所見。見聞為能見。即之則為有是見。離
之則為有非見。故曰妄為云云


二正喻中。文分二。
初如第下喻妄。二文殊下喻真。


初中。如第二月等
者。謂見與見緣等雖是妄虗切近乎真。即以喻明之。
猶之乎第二月揑目而成切近於真月也。故曰如第
二月。真體尚無是非二見。妄相那有是非可得。亦以
喻明之。真月固無是非二相。第二月揑目而成。那得
有是月及夫非月之二相耶。故曰誰為云云


二中
文殊等者。意謂。何以畢竟無有是非二見。以其真性
妙淨明體元無有是見非見之可得。即以喻明之。猶
乎世間但有一月。自無第二月之是月。及月影之非
[002-0075a]
月耳。故曰文殊云云。上來如是約法直明。舉人例顯。
委曲明之。則知前之阿難其始曰無是見。我即印可
之曰如是如是。其既曰無非見。我亦印可之曰如是
如是之義。無不了然。而彼之大眾有何疑慮為驚怖
耶。


三中。是以等。結其不能達見與見緣等根塵識三全
體妙淨。反起妄想種種分別。而不能出是見及非見
也。由是等。示其唯我如來悟此諸法全體真空。故云
真精。而又法爾圓彰。故云妙覺明性。所以今日能令
汝阿難及夫大眾出是指及非指也。指非指不必引
南華為用。猶前文所謂非無指示及舉手指陳之指
也。即上之是非是耳。就所指謂之。無是見無非見。就
能指謂之。無是指無非指。但換其字。義無異途。又汝
今令汝二汝字。元指阿難及夫大眾。若文殊但為代
請。其結示迷悟非關彼也。


二離因緣自然相。分二。初阿難白佛等正明離。二阿
難白佛等更釋疑。初又二。初阿難去疑請。二佛告去
開示。初又三。初阿難去疑同外道。二世尊去疑違昔
經。三云何去結請開示。


初中又可分三。初誠如等
述佛說。二與先等提外道。三有何句正立疑。


初中。
覺緣等十四字。自顯見性寂常巳來。文之與義攝無
不盡。何以見得覺緣等。覺即覺性。緣即根塵。徧十方
界者。謂這種覺性根塵無不遍乎法界。所謂心外無
法。法外無心。即指前文見與見緣元是菩提妙淨明
[002-0075b]
體也。湛然者。靈明洞徹之謂。即指前文諸法皆可還。
唯見性無還。及見性無縮大為小夾令斷絕等相也。
常住者。不生不滅之謂。常即指前文手自開合見無
開合以顯見性之常者。無去無來之謂住。即指前文
頭自搖動性無有止以顯見性之寂者也。性非生滅
者。非滅即不滅也。即指前文盲人見暗見性不滅以
顯見性常也。非生即不生也。亦指前文見性見不關
眼見性不生以顯見性寂也。更以性非生滅合而讀
之。即指前文答匿王中生滅即不生滅也。要知如來
為欲破妄顯真。或時顯其見性之常以不滅。或時顯
其見性之寂以不生。或時顯其見性之寂常以生滅
即不生滅。乃至顯其見性之寂常以離人巳物見大
小舒縮是非等相。如此重重開示。轉轉破顯。今阿難
以十四字中。若文若義攝無不盡。所謂善說法要者
也。


二中。所談冥諦者。前觀八萬劫而無始。後觀八
萬劫以無終。中間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似乎諦寔。故
云冥諦。及投灰等。即苦行外道也。真我類如神我。謂
此真我能徧十方。皆邪計耳。


三中。云有何差別者。
意謂。如來法王與彼外道自不相侔。然世尊所說覺
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無生滅等。及與彼外道所計
冥諦神我亦遍十方等。合而較之。似無同異。然法王
之說豈同乎外計。畢竟中間何等。分明辨別自得。邪
正不相侔也。


二疑違昔經中。亦可分三。初世尊等
牒經之義也。二彼外下出經之意也。三我今去立疑
[002-0075c]
之詞也。斯義即指下文之彼外等也。彼指外道也。我
如來自謂也。自然所謂天自其然也。如云誰開河海
堆山嶽。誰析荊棘盡鳳凰。乃至松之直棘之曲。鵠之
白烏之黑等也。因緣者。資始曰因。功成曰緣。因如糓
種。緣如水土人力也。我今等立疑中。與彼之與。義即
同也。意謂。如來所說覺性非生滅等。似非與昔因緣
相同。及與外道自然相似。故曰我今云云。然如來所
明覺性乃大乘圓頓之理。自不同昔破邪之因緣。尚
不同夫小乘因緣。那同邪外之自然耶。阿難明知不
同。但無能領會斯旨。作此疑耳。


三結請開示中。云
何等者。意謂。如來之說自不同乎外道。但我等不能
明了自生疑意。故曰云何開示云云


二開示分三。初離自然。佛告等也。二離因緣。阿難言
等也。三總結示。當知等也。初又二。初佛言下直斥。二
汝且下推破。


初中。我今等者。如前文凡舉事顯理
以理融事事理圓融。謂之開示。如前文凡依法立喻
以喻合法法喻宛合。謂之方便。如前文若身若心乃
至山河大地。莫非妙心中物。乃心外無法也。及見與
見緣元是菩提妙體。乃全妄即真也。如此心法相亡
真妄同體。謂之真寔告也。既以法喻作方便。事理為
開示。更將心外無法。全妄即真。真寔告汝。不唯不悟
反惑同於外道自然。乃歷敘而備責之。故曰汝猶
。阿難下。正牒其所計也。


二推破分二。初汝且下
定。二阿難下破。皆可知。


二離因緣分二。初阿難言
[002-0076a]
等轉計。可知。二佛言汝等推破。又二。初佛言下破因。
二復次下破緣。初又二。初定。二破。二亦二初定。二破。
亦皆可知也。


三總結示即當知等也。分二初正示
二結責。


初中。當知之前應先云。前來汝執為自然
及夫因緣我一一推破。因緣自然二皆不得。無他。總
是這種妙明體中元離自然及因緣故。故云當知
。亦非自然。應有非不因緣一句。依義則有。但文略

耳。非因等二句正遣也。非不因緣等二句重遣也。無
非一句遣又遣也。以非因緣自然之非固當遣。非
不因緣非不自然之非亦當遣也。無是一句乃更遣
非之非之非是非不非之是也。皆重重遣者。以妙明
體中破則俱破。故即云離一切相。然又不妨立則俱
立。故又云即一切法。則知離一切相乃離即雙遮也。
即一切法又即離雙炤也。然初句是遣情。故云相。次
句是立法。故云法。所謂一破一切破。一切破一破。乃
破情不破法也。一立一切立。一切立一立。乃立法不
立情也。可知離一切相。即前文見與見緣并所想相
如虗空華本無所有之真空也。即一切法。即前文此
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之妙有也。只此消釋便
是。不必重以法藥帖之。


次中。汝今等者。意謂。妙明
體中。破則俱破。一塵不立。立則俱立。法爾全彰。如是
妙體。云何汝等以因緣自然為疑耶。故云汝今云云
於中之中。即妙明體也。措心。猶舉意耳。戲論。即所疑
因緣及自然也。如以下約喻也。手掌。喻因緣自然之
[002-0076b]
戲論也。虗空。喻妙明體也。撮摩。喻措心。疑體為因緣
自然也。世間安有得撮摩虗空者乎。故云秪益云云


二從阿難白佛言去。更釋疑之文也。分二。初疑請。二
開示。


初中。必妙二句。牒前推破因緣之文也。前阿
難疑見性屬因緣。如來就因明因暗乃至因空因塞
推之皆不可得。又緣空緣塞乃至緣明緣暗又不可
得。更及非因非緣乃至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顯妙
明之體。所以牒云必妙等也。非因非緣下。應補云。然
如來今日所說如此。若以今推昔。以昔驗今。世尊何
故常說見性具四種緣云云。四種緣等者。眼以離中
知故因空。非日月燈不能成見故因明。必以心為分
別故因心。眼為增上緣故因眼。此中唯四。若夫唯識
乃有九種。九種中空即因空。明即因明。眼即因眼。餘
之作意分別染淨根本種子總屬因心而攝。既有能
緣之心。境亦為心攝也。第唯識談相。所以開四成九。
今經談性。故但合九為四。然開合雖殊義無不同。因
心因眼下。復應結云。昔日所說又如此。則一今一昔。
霄壤之異。在如來不無指歸。然我阿難看之。同一見
性。昔之所以具因緣。今之所以離因緣。皆不得而知
之。故曰是義云何。


二開示分四。初佛言下申前所說。二吾復下。辨今所
疑。三是故下直破見精。四汝等下結示勸進。


初義
可知。


二又四。初吾復等微定。二阿難等。酬答。三若
無等推破。皆可知。四若在等責示。分二。初反責。即若
[002-0076c]
在等。二正示。即若復等。亦可知。


三直破見精。分二。
初破外塵。即是故等也。二破內見。即汝復等也。



中。見明至成就一文。乃文句也。若約義句應云。見明
之時見義非明成就。乃至見塞之時見義非塞成就。
所以前有見明等云。後有四義成就之句耳。固如經
家巧集。亦筆授之巧文也。既云見明暗等。而見明暗
等之所以又非明暗等而為成就。則外塵所見之境
破矣。


二中。見見之時等四句。古解甚多。乃最著者
唯云。上見字是真見。下見字是見精。以真見見見精
之時乃真見。非同乎見精云云。然不知以真見見見
精。何等為能見。何等為所見。又何等為能見見所見
之時也。若夫吾宗論之。以觀智諦理釋見見二字。上
是觀智之能見。下是諦理之所見也。諦理即是見精。
見精即第八識識精也。乃生滅與真如和合而有。故
前云識精元明。識精謂其生滅。元明謂其真如。生滅
之妄由真而有。則其生滅全體真如唯一妙淨明體。
故下見字是為諦理之所見也。從是妙體發乎妙智
故。上之見字是為觀智之能見也。即以所發之妙智
炤乎能發之妙境。所謂不思議三觀炤圓融三諦也。
如是智炤乎境。境發乎智。境智一如能所不二時節。
而觀智圓成。諦理圓顯。故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上
見字即真見。下見字即見精。以真見既為不思議妙
觀所顯。乃全體是不思議妙境。自不同乎見精也。又
此見精既即妙淨明體不思議境。非復是見精矣。故
[002-0077a]
云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謂真見離乎見精也。既全體
而顯。乃云離者蓋不離而離耳。故云見猶離見。見不
能及者。謂真見既離見精。則非見精之所及矣。故云
見不能及。如是前破外塵今既顯真見。而云見非是
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則內之見亦破矣。故曰汝復
云云。不能及下。應云。前明見性無還。緣塵分別之妄
見破矣。到此第二月之見精亦破。無非一妙淨明體。
遂接云。云何復說因緣等為疑耶。故曰云何云云。則
知此破見精之案。前文此見雖非妙精明心之處巳
伏矣。然此一文。全由阿難迷妄為真。彼之妄處全在
心之與見。所以破妄心。不唯破七處無所依之所。亦
且破三處無能依之體。至顯真見。既破緣塵分別妄
見。無可作一把柄而顯真見。所以巧托見精以暢發
之。所謂以賊攻賊。以毒治毒。至此真見既顯。即第二
月見精亦破矣。然即見精而顯真見。所謂破無所破
而見精自破。顯無所顯而真見自顯。以故不唯破緣
塵分別之妄見。亦且破第二月之見精也。


四結示勸進。分二。初汝等下結示也。二吾今下勸進
也。


初中。汝等等者。阿難止是聲聞。其智也最為淺
狹。其見也甚為卑劣。以淺狹故。但知小乘不知大乘。
又卑劣故。但見徧空不見真空。如是。雖有知見與無
識同。清淨寔相者。無相不相。所謂無生死與涅槃相
也。以相相皆真。法法皆寔故。然此寔相乃是真空。煩
惱不能染是為清。生死不能污是為淨。汝等既是聲
[002-0077b]
聞。知見狹劣。同無識者。於此清淨寔相。自不能通而
無塞達而無障耳。清淨寔相即妙淨明體。以其不能
通達之故。所以惑為因緣及自然也。故曰汝等云云


二中。思惟而稱善者何也。若止破緣塵分別之妄
見。但可謂之思惟。今更破第二月之見精。不惟思惟
而巳。乃善思惟也。妙菩提路即奢摩他也。菩提是果
是所通。奢摩是因是能通。全以果體而為因行。故云
妙菩提路。今對奢摩而云菩提路者。以阿難最初請
云。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又如來將答之
初。乃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
莊嚴路。故今答其奢摩。將竟云妙菩提路耳。意謂。汝
雖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寔相。我豈棄捨也哉。今
當教誨汝等。於思惟處當善思惟。於妙菩提路勿生
疲怠。而清淨寔相自得通達之也。所以前云不能通
達。今云勿生疲怠。此乃如來深心之處。阿難輩自不
生退屈也。


三離顛倒和合相。分二。初疑請。二開示。初又三。初阿
難等陳疑。二伏願等請答。三作是等受旨。初又三。初
陳巳悟。阿難下也。二陳未悟。諸和下也。三陳更問。而
今下也。


初中。意謂。我等承佛宣說此之見性。因緣
自然皆咸離之明矣。故曰為我云云。然未知此見性
於諸和合及諸不和合等相離與不離不能無疑。故
曰諸和云云。不唯此之未得開悟。更聞佛說見見之
時見非是見等。前既不明。今又聞此。不唯迷悶乃迷
[002-0077c]
悶更增矣。故曰而今云云。迷悶者。於理未明謂之迷。
於心未開謂之悶也。只一陳疑之文而有三意也。然
以因緣自然作巳悟看。以和合不和合作未悟看。一
據前破因緣自然之巳說。二據後破和合不和合之
未說也。又此有諸和合等之未開。下有破和合不和
合等也。此有見見非見等。下文為其明二種妄見也。
又因其請云覺心明淨。所以下文同分之後亦詰云
清淨本心等及同是覺明等也。


二請答中。大慧目
者。一往而言。慧眼了知空。此就小乘邊說。今文所謂
見與見緣等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故云大慧目。又
不唯破緣塵分別妄見。更破第二月見精。及前破妄
心。不唯破其無所依之所。更破其無能依之體。所以
不曰慧目而曰大慧目也。覺心明淨者。以妙覺明心
之中既無昏暗又無染污故。若合疑請而論。亦有三
意。見見非見。及覺心明淨。并和合不和合。文雖有三。
正意在二。見見及明淨為正請。和合不和合為傍請
也。乃以下之答文對勘可見。


三受旨可見。


二開示分二。初爾時世尊下離顛倒。二阿難汝雖下
離和合。初又二。初爾時等經家敘。二告阿等如來說。


初中。憐愍等者。世尊見阿難等既曰心猶未悟。又
曰重增迷悶。遂運無緣慈悲以為哀憐矜愍耳。將欲
等者。廓然圓炤。一假俱假。故曰諸三摩提。陀羅尼。此
云總持。總能總一切法而不散。持能持一切義而不
失。今言大陀羅尼者。盡三摩中所有之法無不總。所
[002-0078a]
有之義無不持。合而言之。故曰大陀羅尼。諸三摩提
妙脩行路者。三摩提中。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假俱
假。全性起脩。以此為能通之路。而菩提大寂滅海自
得而到也。敷演者。即敷開演說也。首卷至此。雖曰破
妄心顯真見。見即屬也。總是色心二法。在奢摩中之
所說也。若至三摩提中。五陰三科無非妙真如性。是
即敷開演說色心成一五陰。所謂合色開心者是。又
敷開演說色心成十二入。所謂開色合心者是。又敷
開演說色心成十八界。所謂色心俱開者是。故云敷
演。將欲者。將然未然之際耳。若以此去即屬三摩。恐
亦未然。以下云於奢摩他心猶未了看之。如來意謂
我本欲說妙三摩提。然汝於奢摩他心猶未了。以故
即說顛倒和合以竟奢摩他事。至下文阿難汝猶未
明去方說三摩提。


二如來說分三。初告阿等指迷。二汝今等誡許。三一
切等正說。


初中。汝雖強記之強。應平聲。若順文上
聲亦可。汝既強記。應隨聞生解依解起行以行證入
方使多聞得力。汝不爾爾。但益多聞而巳。故曰汝雖
云云。以汝多聞之故。於奢摩之微妙觀炤。心猶未了
也。微密觀照者。如前破緣塵分別之妄見。及破第二
月之見精。圓觀圓照凝然真寂之處。所破者不破而
破。所顯者不顯而顯。故云微密觀照也。


二誡許中。
諸有漏者。如阿難今日計心在內計見在眼。又計是
非因緣自然等相。皆謂之有漏也。亦即未破緣塵分
[002-0078b]
別及第二月見精。未破緣塵。因漏落於見思。果漏落
於分段。未破見精。因漏落於無明。果漏落於變易。


云亦令等者。奢摩一明。令後世有漏眾生依此而脩。
自不漏落於計內計外乃至因緣自然等相及緣塵
分別第二月見精。菩提果體自然獲證也。


三正說分三。初一切眾生下標列二種妄見。二云何
名為下徵釋二種妄見。三阿難吾令下合明二種妄
見。


初標列中。別業同分二種。古人解亦不同。有謂
別業屬阿難一人造妄見業。同分屬眾生多人造妄
見業。此說不然。經但云一切眾生。曾無一多之分。又
有謂別業在能造邊說。同分在所造邊說。此亦不然。
經止云由二顛倒。曾無能所之別。又有謂別業在緣
塵邊說。同分在見精邊說。此亦不然。自首卷阿難請
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巳來至本卷云則汝心性各有
所還。所破是緣塵分別。乃前六識。所謂枝末無明也。
自本卷如來云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巳來至見見之
時見非是見。所破是第二月見精。乃第八識。所謂根
本無明也。那得到此復將緣塵分別及第二月見精
為對說耶。今作別業在造業之時屬因。同分在招報
之時屬果。以其因中造妄見之業。果上感妄見之報。
所以同業文云覩諸不祥境界有二日兩月等。則知
造因有異謂之別業。受報不殊謂之同分。如世人為
非雖異。若至處罪及監禁之往往同耳。前來雖為阿
難見見之時見精亦破。但其猶然未明。所以重為發
[002-0078c]
明。若此見精不破。造業招報出入生死無非是彼。所
以有此一文也。妄見如此。云顛倒分別等者。失真曰
顛。認妄曰倒。即煩惱也。既有煩惱。定造惡業。故云當
處發生。若造惡業。定屬果報。故云當業輪轉。而惑業
苦三。如影隨形。如嚮合聲。即前所謂業種自然如惡
叉聚也。彼云自然。今云當處及夫當業。總明其曾無
差脫少不捨離之狀耳。巳上是標文。云何等即所列
也。可見。


次徵釋分二。初別業。二同分。皆有徵起與釋明也。初
中。云何等徵起。阿難去釋明。徵起可見。


二釋明分四。初阿難下舉事審定。二於意下約義辨
破。三是故下結示虗妄。四如第下重以喻顯。


初中
如世間等。乃是舉事。非屬譬喻。雖有如字應作假如
之如看。世間人例一切眾生也。目例真智。赤眚例真
智一念不覺翻為無明。故云目有赤眚。既動無明當
入於生死長夜。故以夜例之。燈例真理。


夜見燈光。
例其雖在生死長夜所聞所見莫非真理。故以夜見
燈光例之。別有圓影。例其聞見雖皆真理不唯不覺
乃更別有虗妄。故以別有圓影例之。五色重疊。例其
於虗妄中成此生滅五陰。故以五色重疊例之。


二約義辦辨。又二。初即燈見。於意等也。二離燈見。復
次等也。


初中。於意云何之句。如來徵審阿難之詞。
意謂生死長夜於真寔理上別見一個虗妄之影五
陰成滅之色。汝之作意若何。故曰於意云何。我且問
[002-0079a]
汝。生死夜中。於真寔理上。別見虗妄五陰光色。還即
真理而有是色耶。還即真見而有是色耶。故曰此夜
云云。此是定詞。阿難下推破也。先推即燈。次推即見。
初中此若等者。意謂。虗妄五陰之色即真理而是。然
真理無無明人而能見之。則今非無明赤眚之者何
不同見。唯無明赤眚之人見此虗妄五陰圓影。既為
無明赤眚人見。非燈真理而有可知也。


二中。若是
等者。意謂。若此五陰虗妄之色即真見而是。其真見
既巳成五陰虗妄之色。無復應有無明赤眚之妄見
矣。以其妄無自體全依真有。既無無明妄見。則彼赤
眚能見五陰虗妄之圓影者又名何等。若既為無明
赤眚所見。則五陰虗妄之色非真見而有又可知也。
如是即燈見而推皆不可得矣。


次離燈推見中。亦
應有為非燈色為非見色二句之定詞。今無者略也。
先推離燈。次推離見。初中。若此等者。燈例真理。屏帳
等例山河等事相。意謂五陰虗妄圓影。離燈真理而
有非真理矣。既作真理。則應屏帳几筵事相之上皆
有五陰虗妄圓影而出之矣。今屏帳几筵既無。則五
除虗妄圓影非離真理而有可知也。次中。離見等者。
意謂。非離真理而有。則應離真見而有矣。若離真見
別有五陰虗妄圓影。則不應為無明妄見所矚。以其
妄無自體全依真有。則今妄眼原即真見。而五陰虗
妄之色既離真見而有。亦不應為妄眼所矚也。若不
應妄見眼矚。云何今日五陰虗妄之影乃為無明赤
[002-0079b]
眚人所見。既是無明赤眚人見。則五陰虗妄圓影非
離真見而有又可知也。如是離燈見而推亦皆不可
得矣。


三結示虗妄中。是故等者。結上五陰虗妄之色即燈
見而推不可得離燈見而推又不可得。故云是故當
知者。正示其五陰虗妄之色即燈見離燈見皆不可
得之所以也。五陰之色雖是虗妄。妄不自立。由真而
有。如下所謂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故云色寔
在燈。然此五陰虗妄之影。雖曰寔在真理。又是無明
見病之所成者。故云見病為影可知能見是妄見。所
見是五陰。所見之影能見之見皆是無明而為病眚。
故云影見俱眚。就無明虗妄而言。如此若明見。其所
見影能見見皆是病眚。皆是病眚者。其人乃是真見
而非病眚者也。故云見眚非病。如是既曰色寔在燈
見病為影。則不應言五陰之影即真理而是。然雖見
病為影色寔在燈。亦不應言五陰之影離真理而是。
既曰見眚非病。則不應言五陰之影即真見而是。然
為非病者所見。亦不應言五陰之影離真見而是。故
曰終不應言云云。如是則前來即燈見而推皆不可
得。離燈見而推亦不可得。二者之所以無不明矣。


四重以喻顯。分二。初如第等立也。二此亦等合也。


初中。如第等者。謂五陰虗妄之色既不可即真理真
見而推云是燈是見。又不可離真理真見而推云非
燈非見。如是之理若假喻發明。亦如第二月非月之
[002-0079c]
體非月之影。故云如第二月云云。何以故下。釋其非
體非影之所以也。是形非形二句。即同上之是燈是
見非燈非見也。此是文句。若約義句。應云是月是見
離月離見。今以形代月以離代非。夾字對耳。以第二
月既揑目而成。有智者自不應言此是真月之形為
是見。雖非真月然見真月揑目而有切近於真。有智
者又不應言此非真月之影為非見。如是則知不應
言是月是見。所以云非體也。又知不應言非月非見。
所以云非影也。


次中。此亦如是等者。謂第二月既
因揑目而成。不可云是月是見。則今五陰虗妄全因
無明赤眚所成。那可欲名其誰是燈誰是見。又第二
月雖因揑目而成。切近乎真。不可云離月離見。則今
五陰虗妄。雖因無明赤眚。全依真體。那可更說此非
燈此非見。故云此亦云云。所以前云終不應言是燈
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也。可知全因無明妄見而
有五陰妄色。還以無明妄見而見五陰妄色。既不可
云是真理是真見。又不可云非真理非真見。如前阿
難云無是見。如來乃印可云如是如是。阿難云無非
見。如來亦印可云如是如是。前破其第二月見精。今
更例明妄見業因。所以其義兩相同也。


二釋同業分四。初云何句徵起。可見。二阿難句釋明。
分二。初阿難下泛明國土。二若復下的指惡緣。



中。正中大洲。即三千中之一也。東西括量等。即以大
洲而論也。其餘等者。指三千中除大洲之外所有者
[002-0080a]
也。


二中。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等。正謂妄
見因招妄見果。暈適等。具如圓通疏。


三合明二種妄見。分二。初阿難下總標。二如彼下別
示。


初中。云吾今等者。前來徵釋二種但就例而論。
未法例合明。然徵釋中先別後同。今合明中亦應如
之。正當徵釋同分方竟。所以應退同分而進別業。法
例合明。故曰吾今云云。則知進即進來退即捨置也
二別示又二。初如彼去退同進別。二如彼去退別進
同。初又二。初進例。即如彼等。二合明。即例汝等。



中。如彼等。牒前舉事審定及約法辨破之文也。雖現
等。牒前結示虗妄中色寔在燈等也。然見等。牒前結
示虗妄中見眚非病句也。前色寔在燈等示五陰虗
妄之色。即燈見不可得。離燈見亦不可得也。又前見
眚非病句示五陰妄虗之色。即真見不可得。離真見
亦不可得也。所以此中牒曰雖現云云。義與彼同。按
之可見。但前之色寔在燈。今云非色所造。前指全妄
是真。今指妄不可得耳。若與下之正合對明。如彼等
例下例汝等也。雖現等例下見與等也。眚即等例下
覺見等也。然見等。例下覺所等也。


二合明中又二。
初正合。即例汝去也。二結答。即此寔去也。


初中。例
汝等合上如彼等。彼此四節文義俱顯。例汝下合上
如彼等也。見與等合上雖現等也。覺見下合上眚即
等也。覺所下合上然見等也。如是分對。若例若合無
不明也。初中。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者。謂上之所見雖
[002-0080b]
有依正不同。總是汝阿難無始巳來無明妄見所成
耳。所以合上是如彼等也。次中。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者。謂上之見與見緣能見所見雖似現境。究而論之。
皆是妙覺明心真性中見精所緣之病眚也。以見精
妄見全是妙明真體故耳。則知上之見與之見乃緣
塵分別亦即見精也。下之見所之見唯見精耳。所以
是合上雖現等也。三中。覺見即眚者。謂妙覺明心中
之見精即是眚也。本覺等者。本覺覺體也。覺緣即見
精所覺之緣。全體妙明而非眚耳。所以是合上眚即
等也。四中。覺所等者。上之覺字真覺也。所覺之覺見
精也。以真覺之見精病眚。然真覺自不墮於病眚中
耳。所以是合上然見等也。


二結答中。此寔等者。由
阿難前疑云。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所以到
此中來。既以法例合明別業妄見。遂答之曰此寔
。意謂。汝前疑見見非見。今此法例合明過來。不唯

真見定真。即見精亦全體真。又不唯緣塵妄見須破。
即第二月見精亦破。云何更有緣塵分別之覺聞等
可得耶。故云此寔等也。是故下正結也。意謂。以是之
故。則知汝阿難所見雖有聖凡依正種種差別。然其
能見總是無明妄見之眚。然非見病眚者之真見也。
故曰是故云云。彼見下。釋明非見眚者之所以也。以
彼真見妙精明性寔非病眚之見精。故吾如來不以
見精名真見也。故曰彼見云云。如是則知別業所明
乃妄見所造之業因也。
[002-0080c]


二退別進同分二。初進例。二合明。


初進例中。如彼
等。以同分例別業也。一病等。以別業目有赤眚之一
人例同分同感惡緣之一國也。一人一國兩相例定。
彼見等。復以一人眚妄之所生及以一國不祥之所
見。同是見精業上所造。而瘴惡由是而起也。更推其
由。總是無始巳來無明見妄之所生也。故曰彼見


二合明中分二。初例閻下正合也。二若能下結
答也。


初中。例閻等者。以一國始例南閻浮。次例娑
婆。再例十方。由狹而至廣也。若此方若十方。若正報
若依報。皆見業之所招感也。同是下。謂上之國土依
報眾生正報總是本覺元明無漏妙心所出生也。見
聞等。正明所出生之相也。無他。由其覺明妙心中黏
湛發見乃至黏湛發知。六根之所以出生。又見精映
色乃至知精映法。六塵之所以出生。和合等者。覺明
等是真。見聞等是妄。此一往也。若更論之。覺明亦可
作見精看。如是見精即生滅之妄。無漏妙心即元明
之真。由此一真一妄兩相和合遂成生死果報。此乃
真妄和合招變易生死也。若以六根之根六塵之塵。
若根若塵兩相和合遂成生死果報。此乃根塵和合
招分段生死也。所以若此方若十方。若依報之國土
若正報之眾生。同是覺明云云也。如是可知同分妄
見莫不由見業之所招感也。應知此句亦可作正答
阿難請示覺心明淨也。所以云覺明無漏云云



結答中。若能等者。正答阿難前請云開示我等覺心
[002-0081a]
明淨。所以到此來同分法例合明之後。遂答之曰若
云云。然此若能之前。應云。既成生死。若欲斷之應
先除因。故曰若能云云。此頂上文之意言耳。諸和合
緣。即指真妄及根塵兩番和合也。真妄之緣可屬八
識。根塵之緣自屬六識。若真妄之八識離。則變易生
死之因除矣。根塵之六識離。則分段生死之因除矣。
故前云若能。後云則復。益見得生死之因即和合等。
和合等即生死想本也。生死因滅。即菩提圓滿也。生
死果斷。即涅槃深入也。故下云圓滿云云。圓滿下。以
答覺心明淨也。意謂。汝欲如來開示覺心明淨。無他。
總應遠離諸和合緣。除生死因而菩提得涅槃證。覺
心明淨盡於是矣。菩提自得故曰圓滿菩提。涅槃自
證故曰不生不滅。菩提得。自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
曰清淨本心。涅槃證。自不為生死之所流轉。故曰本
覺常住。如是豈非覺心明淨乎。正見得請中。見見非
見及覺心明淨為正。諸和合及不和合為傍。所以約
二種妄見答其見見非見覺心明淨之正請。下去方
答其和合不和合之傍請也。問之與答。正之與傍。不
無次第耳。


二從阿難汝雖去。離和合之文也。分二。初提前所問。
即汝雖等。二正為推破。即吾今等。


初中。汝雖等者。
即前文疑請中云。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
與自然等。是其所陳巳悟之者。今特提其所悟。故云
汝雖等也。覺元者即見精也。所謂見精元明耳。
[002-0081b]


二正為推破。分二。初吾今去破和合。二白佛去破不
和合。初又二。初斥疑。可見。二正破。即則汝去也。分二。
初破和。二復次下破合。和合分破者。以其和合義不
同故。如水土均。是為和。如函蓋契。是為合。故分破之。
如前因緣分破意同。初破和又二。初定。則汝等也。二
破。若明等也。


初中。云妙淨見精者。即見精也。前由
見見之時一番破顯。亦真見矣。故云妙淨見精。



破又二。初破明和。二彼暗下例餘境。初又四。初相雜。
若明等也。二離即。若非等也。三半滿。必見等也。四失
性。見必等也。


初相雜中。若明等者。意謂。明不自明
繇見而明。故云觀明明現。然見與明似有和義。第見
無體質。從何處雜。且見與明歷然可辨。以能見見所
見之明有相狀可辨耳。若曰和雜則成何等形象。形
象既不可得。則見與明和無此事也。


二離即可見。


三半滿中。必見等者。意謂。如泥之與水彼此各半
纔得為和。能見見所見明悉皆圓滿。那可成和也。


四失性中。見必等者。謂能見之見及所見之明二不
相同。若經和雜。失却能見之性所見之明。名之與字。
以能見雜所見則能見名字失。若所見雜能見則所
見名字亦失。故云見必等也。既雜而失能所名字。而
云見與明和。非其義也。故曰雜失云云。二例餘境。可
知。


二破合亦二。初定可見。二破。又二。初破明和。若明等
也。二例餘境。彼暗等也。


初中。既不見明等者。謂其
[002-0081c]
不能了知明非是暗耳。二例餘境。亦可知。


二破不和合。分二。初疑請。二佛言下推破。


初中。覺
元即見精。根也。與諸緣塵。塵也。及心念慮。識也。阿難
既被破斥和合。復轉計不和合。故以根塵識三非和
合為疑請也。


二推破又二。初佛言等牒疑也。二吾
復等正破也。牒疑可見。正破分二。初破非和。二又妙
下破非合。初又二。初定。可見。二破又二。初破非和合。
二彼暗下例破餘境。皆可知。二破非合亦二。初定。二
破。破又二。初若非下正破非明合。二彼暗下例破餘
境。皆可見。酬奢摩竟。


從阿難汝猶下。第二酬三摩之文也。分二。初總舉。二
別示。初又二。初略明。即阿難等也。二廣顯。即如是等
也。


初略明中。汝猶未明等者。謂前所聞。止就心見
兩法發明奢摩。其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尚未發揮。故
云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者。諸法生滅滅生了無定止。
狀似塵之飛颺搖蕩耳。諸幻化相者。西土有大幻師。
用幻藥幻作男女及牛馬等。化者。天僊等。類得其神
通亦能化出種種奇異之相。他經具明十喻。初曰如
幻。後曰如化。中間更有鏡中影水中月空中華等。今
舉初後。故云幻化。如此幻化之相。智者識其是幻
是化。愚者便認為真為寔。而諸法莫不皆如幻化。故
稱諸幻化相。上浮塵云一切。今幻化云諸相。炤應也
當處出生二句。當處猶言當念也。隨即當也。變字法
耳。謂妄念不起則巳。起則當念出生。如下所謂因緣
[002-0082a]
和合等也。妄念不離則巳。離則隨處滅盡。如下所謂
因緣別離等也。幻妄稱相等者。上之當處生隨處滅。
如此生滅乃幻化虗妄而有是相。所以云當處與隨
處也。如前文云。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
所有。如後文云。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
空果。故曰幻妄稱相。就諸法而言妄相如此。若夫如
來藏真性。雖曰生。其中自有不生者在。所謂真空也。
雖曰滅。其中自有不滅者在。所謂妙有也。非離此
幻妄相而別有。即此幻妄相而便是。所以即云其性
云。如前文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如後文
云。觀性元真唯妙真明妙覺明心。故曰其性真為妙
覺明體。就此一文。分為廣略。文雖有殊義寔不異。此
云一切浮塵云云。即下云如是乃至等也。此云其性
云云。即下云殊不知等也
二廣顯又二。初如是等順推。二殊不等逆推。


初中
如是下標一切浮塵之名。因緣下出一切浮塵之相。
因緣和合總是諸法。如其色法略而言之。皆繇眾生
無始以來攬四大之色納於八識田中為其親因。還
假父母交媾赤白二渧為其疎緣。從是以成五陰色
身。以其因與緣合。故云和合。於此有生。故云生。雖曰
有生全由虗妄。故云虗妄。有生。如前所謂當處出生
也。因緣別離者。以其既有此身。少不得有脩短之期。
若因若緣一經別離便名之滅。亦繇虗妄故云虗妄
名滅。如上所謂隨處滅盡也。合而觀之。即上所謂幻
[002-0082b]
妄稱相也。


次中。殊不能等。即其虗妄生滅幻相元
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但眾生迷而不開。昏而不
悟。了不知如來藏中有何生滅有何去來。雖曰生緣
生也。如來藏中生未嘗生。雖曰滅緣滅也。如來藏中
滅未嘗滅。雖曰去相去也。如來藏性所謂去無所至。
雖曰來相來也。如來藏性所謂來無所自。故曰殊不
云云。如來藏有性德脩德。若更言之。猶有證得也。
三雖不同。同具如理總名如來藏。此乃性具不從外
得。故稱本如如來藏也。常住下正出如來藏之體也。
無生滅謂之常。無去來謂之住。離昏暗謂之妙明。不
遷變謂之不動。若其無少缺陷謂之周圓也。自無生
滅乃至無缺陷總是虗妄謂之真。亦無一異謂之如。


又不離生滅去來乃至缺陷等。而當體常住乃至
周圓等。謂之妙真如性也。就字分解如此。若約意而
言。如下文一切法俱即俱非俱非即非離中所明。今
常住妙明一句一切法俱即也。所謂即如來藏元明
心妙耳。於一切法俱即。森羅萬象法爾圓彰無不常
住。成其妙有。所以諸佛之三號四德俱即而是妙有。
菩薩布施乃至智慧等亦俱即而妙有。二乘四諦十
二因緣等亦俱即而妙有。乃至凡天五陰三科生滅
等法亦俱即而妙有。所謂一立一切立十界俱立。乃
不思議圓融俗諦。不思議圓融之假觀也。故曰常住
妙明。又今不動周圓一句一切法俱非即非離也。所
謂即如來藏妙明心元耳。於一切法非即非離。遮照
[002-0082c]
平等離即不二無不不動。成其中道。所以諸佛三號
四德乃至凡夫五陰三科生滅等法。無一而不俱即
俱離而是中道。所謂一統一切統十界俱統。乃不思
議圓融中諦。不思議圓融之中觀也。故曰不動周
圓。又今妙真如性一句一切俱非也。所謂如來藏本
妙元心耳。於一切法俱非。萬法當前一塵不立無不
真如。成其真空。所以自諸佛三號四德乃至凡夫五
陰三科生滅等法。無一而不俱非而是真空。所謂一
泯一切泯十界俱泯。乃不思議圓融真諦。不思議圓
融之空觀也。故曰妙真如性。如是豈非如來藏之理
體乎。故曰本如來藏云云。性真下初句。亦如來藏之
異名也。以一切法皆如來藏。若橫論之。遍滿十方法
界。有何去來可得。若竪論之。徹入三諦淵源。有何生
死可得。又眾生如。如來如。一如無二如。更有何迷何
悟可得耶。故云性真云云。則知此文又可如是等明
妄。殊不下顯真性。真下結示也。


二別示分四。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也。初五陰
又二。初總徵。二別釋。


初中。五陰者。亦名五蘊。蘊以
積聚為義。陰以覆蓋為義也。若以功過分之。猶三道
與三障也。如堅碍為色。領納為受。想相為想。遷流為
行。了別為識。謂之五陰。若對上總舉。所明五陰二字。
即一切浮塵等及如是乃至等之妄相也。本如二句。
即其性真為等及殊不等之真性也。今總徵起。其文
雖略義無不收也。下去例之。
[002-0083a]


二別釋分五。即釋色受想行識也。初釋色陰分三。初
舉例顯法。譬如等也。二就例推破。是諸等也。三結示
虗妄。是故等也。二又二。初立理。二正破。


初中有人。
下去皆然。不復具出。皆云舉例者別非耳喻。例眾生
清淨目例能觀真智。觀晴明空例所觀真理。所謂以
如如智觀如如理也。唯一晴空例智理不二。逈無所
有例無九界之相。巳上例真。其人下例從真起妄也。
無故猶無因也。不動目睛乃直視也。例無因而不以
真智為觀也。瞪以發勞。以其直視故發勞。勞即病也。
例一念不覺翻為無明也。以其不以真智照理。無明
得以生耳。虗空別見狂華。例其一有無明於真理中
而見色陰虗妄之華也。復有一切狂亂非相。例色陰
不生便有九界之相生也。以上舉例。色陰二句顯法
耳。云色陰亦復如是者。義如舉例中約法為釋耳。則
知色陰本是真理。由眾生一念無明而出生。下四亦
然。


二就例推破。分二。初阿難下立理。二如是下正
破。


初中。是諸狂華等者。正理而論。元非空非目。所
以下云云何晴空。但因無明而有。寔非號清明眼也。


次中亦可分二。初推非空。二推非目。


初中。可知。
後應逆云。汝阿難不更容阿難。虗空那容華相起滅。
不容華相起滅那有華相出入。既無出入那得華從
空來。如是則知華從空來無是理也。


次中。目應無
翳下。應補云。若目無翳華當翳空。乃遂接云。云何晴
空號清淨眼。蓋舉例中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所謂以
[002-0083b]
如智照如理。元無色陰狂華。今欲推破。即以理智顯
耳。亦應逆云。既晴明空號清明眼。那得華翳乎目復
翳乎空。既不翳空翳眼那得有見見眼。既不見眼那
得從目出入。既不出入那得華從目出。如是則知華
從目出無是理也。以其不從空來及目出故。所以前
云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也。


三結示中。是
故等者。上來既不從空來。又不從目出。乃華是虗妄
矣。以是之故當知色陰亦虗妄也。何以故。以其本非
因緣。不唯本非因緣亦兼本非自然。既非因緣又非
自然。唯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凡是破文逆相之
法。及結示虗妄之意。下入處界中皆應例之。不復具
出。


二釋受陰。初舉例顯法中。有人亦例眾生。手足例見
聞覺知。以手足各二則成四耳。宴安。例根既不緣塵
亦不偶也。百骸調遇。例心亦不起於一切法不分別
也。忽如妄生。例根塵不偶捨受亦不可得也。性無違
順。例苦樂三受亦離也。巳上例如來藏之真。其人下。
例從真起妄也。無故。例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也。二手
掌。例無明既生根塵相對也。於空相摩。例根塵相對
於第一義空無結交中而起交結也。於二手下。例根
塵相對而生苦樂捨三受也。澀滑例苦受。冷熱例樂
受。諸相例陰受耳。


二就例推破中。不從空來。能發
觸所發受。不從掌出。專破所發之受不破能發之觸。
所以有合則掌知等知也。
[002-0083c]


三釋想陰。初舉例顯法中。雖有酢說崖想二番。皆想
陰之寔事。故以例之。所以五陰皆例而非喻也。然上
之色受皆先明真次明妄。此立唯如妄。以顯妄從
真起全妄即真。知其妄便知其真耳。


二就例推破。
亦二。初立理。可知。二正破又二。初破酢說。二例崖想。
然立理中亦應有例崖想之文。蓋略耳。但破酢說崖
想。不破口中水出及足心酸澀也。


四行陰。初舉例顯法中。暴流。迅急之流也。例行陰也。
波浪相續例行陰生住異滅念念遷變也。前際等。例
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則後後念又生。皆有次序而
不參差也。


二就例推破。初立理中具立四則。即自
他等四性也。可見一經推簡不過四性。前後雖止有
二義亦應四。所以下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夫七
大皆具四耳。


正破中。若因水有等者。意謂。暴流若
是水生。能生之體本來停湛。其所生者既是暴流。其
性不應同能生之體矣。又暴流若因水有。所生之流
性應不與能生之水同。如樹之有華華性自不同乎
樹耳。故曰若因云云。有所二句。意謂必曰因水而有。
水為能生。流為所生。若有所生則應有相。既有其相
應現在前。若不現前那是水生。故曰有所云云。若即
等者。意謂水是能生其性澄清。淨是所生其性流動。
若所生之性流動者即是能生之性。則使能生澄清
之時。反非應是水體。故曰若即云云


五識陰。舉例顯法中。有人亦例眾生。取頻伽。例攬四
[002-0084a]
大為身也。塞兩孔。例起我法二執以障人法二空也。
滿中擎空。瓶例身。空例識。所謂一迷為心決定惑為
色身內也。千里等。例識心念念遷流也。用餉他國。例
隨業感報也。就例推破中。若彼方來若此方入二文
疑有問錯。應云若彼方來。開孔倒缾應見空出。若此
方入。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虗空。如是
讀法。於彼於此於出於入悉無不合。若依原文。既貯
空去之去應作去彼來此看。又若此方入之下應有
到彼方去四字。如是看法。則彼此出入亦皆合耳。


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二
[002-008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