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6 楞嚴經集註-宋-思坦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一名中印土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大唐神龍元年歲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門般刺密帝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烏萇國沙門彌迦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趙宋桐洲沙門思坦集註
明石盂後學比丘慧基重校訂
明巡視漕河監察御史長安霍達參閱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
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孤山云。牒前二決定義。審詳煩惱根本。同體無明品數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
諸。生滅去來常在妄中。故曰俱。瘧病隔日而發。通惑除如安日。別惑在如發日。
涅槃哀歎品中。二乘白佛。亦舉此喻。
熏聞云。前云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
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斯則巳明六根是結。而下文請云。今日身心云何是
結。從何名解。此有二義。一為鈍根者重發起故。二雖疑所結意在於解。應作二
義消此。一約阿難權證初果。俱生尚在。則與果內無明俱滅俱生。二約阿難實
[005-0407a]
證初住。別惑未盡。則與界外無明俱滅俱生。若作阿難昔居初果今入初住。通
敘二義者。見惑巳斷如安日。俱生未破如發日。又通惑先落如安日。別惑猶在
如發日。隔日之喻不亦明乎。】


「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
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巳。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
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訶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
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
未曾有。」


【孤山云。六種震動。表破六根惑也。微塵如來光灌此佛。表同依此法得成正覺。
由談解結法門是修證的要。雖未即示耳根入處。以因此說生起後文。故茲現
瑞而為表發。
長水云。從前至此。四度放光。今文諸佛同放仍又同說。蓋初為
說教破邪。次為揀妄顯理。次為定見生智。今為入觀成行。前三依教發解未能
除障。今文觀成破惑。正動無明。入法界理。故諸佛放光同示解結體無二源。故
知說教破耶。顯真揀妄。立信成解。皆為今日成行取證。故與前文異耳。補遺云。
前第三番釋迦放光照十方灌諸如來頂巳旋至大眾。此唯彼佛放光却灌今
佛之頂。仍又同說者。前放心光則表佛佛證理是同。此事在彼。故放光唯彼。仍
同顯說六根結解。所以䇿進破同體惑也。】
[005-0408a]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
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
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長水云。覺明初起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根成異。根塵偶對業性即生。輪轉無
窮生死長縛。斯六根為生死結縛之源也。一念無念能所都亡。根塵識心應時
消落。無真可得。無妄可除。覺性圓明法眼清淨。斯六根為自在解脫安樂妙常
之源也。其猶氷水由氣動移。雖有變異濕性常一。結解同貫亦復爾也。】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
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苕溪云。根塵識三攝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凡夫迷真故縛。聖
人悟真故脫。迷悟雖殊始終理一。故曰無二。】


「識性虗妄。猶如空華。」


【苕溪云。同源必兼識性。虗妄必具根塵。猶織綺之法互現其文也。】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塵相通指六境。知見略示二根。根境對論攝十二處。斯皆兩法相涉。內無實性。
故喻若交蘆。經語巧妙。從寬至狹。上攝果義故三。此攝處義故二。下文又略其
境單言其根。故云知見立知等。
谷響云。至若三數巳上言交者。並須如數明
[005-0409a]
之。謂三交四交等。法華云有八交道是也。】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
物。」


【孤山云。立知略見。無見略知。經文互影也。執知見實有名立知見。此即妄心。是
生死輪迴之本。達知見無性名無知見。此即真心安樂妙常。是則唯一真心更
無別法。
熏聞云。阿難請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如來開示阿難。現
前知見若立知者即名為結。現前知見若無見者即名為解。無明涅槃乃結解
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熏聞云。證真云初半頌立有為是空。即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
量。量云。真性有為是有法。定空為宗。因云從緣生故。同喻如幻事。次半頌立無
為無起滅不實若空華。亦具三支比量。若取義便。須移不實兩字歸上句。移無
起滅三字歸下句。以不實是宗中空義故。應立量云。真性無為是有法。定空為
宗。因云無起滅故。同喻如空華。問下半頌無真性言。今何強添。答上真性言須
通下轉云云。論標四句。與此小異。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
似空華。上卷廣明前二句。下卷廣明後二句。
補遺云。三支即宗因喻也。現量
緣境親證。比量度義無謬。又宗鏡曰。三支校量。理貫互明。以破立為宗。所以教
[005-0410a]
無智而不圓。木非繩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誠信。伏邪倒之疑心。量之可以定真
詮。杜狂愚之妄說。故得正法之輪永轉。唯識之旨廣行。事有顯理之功。言有定
邦之力。
長水云。汎論偈頌總有四種。一阿耨窣覩婆頌。不問長行并偈。但數
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
手鑑云。慈恩云。室盧迦。三十二字處中頌也。西方五
種句。一短句。上五字下三字。四句為偈。二前句。唯六七字。還四句為偈。三中句
八字成句。四後句。成九字乃至二十六字。五長句。從二十七字巳上。不限之也。
諸論指諸大乘經皆云若干偈。即是此也。如云華嚴十萬偈等。其中結偈處極
少。餘悉是長行。故知十萬之數即三十二字之頌也。二名伽陀。此云諷頌。諷即
是頌。謂孤起偈。即下六解一亡等。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行。三名祇夜。
此云應頌。一與長行相應之頌。由於長行說未盡故。雜集云。不了義經應更頌
釋。二為後來應更頌故。涅槃云。佛昔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
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巳。即用本經以偈
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諦。是故久輪轉。生死大苦海。四名蘊陀南。此云集
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如云一切有為法等四句。即攝大般若
八十餘科二十萬偈。為何意故經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讚嘆
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者重說故。四為後來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
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今此經內。於前四中二三所攝。八意之內正
唯三七。兼二五八。然又長行偈頌相望。有五對立例。謂有無。廣略。雜合。先後。隱
[005-0411a]
顯。又慈恩說偈頌有十。謂利鈍。前後。曲直。難易。真俗。取捨。標釋。智辨。解持。說行。
此十義十對。每對皆上字是長行。下字是偈頌。一為利鈍二根。二為前後二眾
生。三為曲屈曲顯示直言其事兩樂。四為難易兩解難解者長行委曲而說。易解者偈頌撮略而說五為真俗
兩隨真謂就理直言。俗謂隨俗文飾六為取舍兩分取善也舍惡也七為標釋二別標列事理說釋義味八為智
辨二殊。九為解持二界。十為說行二別。
長水云。此文正破無明法執。為無為
有實體者。皆迷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對待。故此對破。即是解結之因也。應立量
云。真性有為。元空不有。從緣生故。猶如幻事。真性無為。本來不實。無起滅故。猶
如空華。第二量中先因後宗。譯人語便。亦無所失。】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苕溪云。長行但破於妄。今恐捨妄取真。故重遣之。
孤山云。諸之也。語助耳。言
根塵虗妄。則顯涅槃真實。對妄說真。待對不絕。真亦成妄。故言二妄。龍樹云。若
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對妄說真。猶皆遣蕩。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猶非能遣
也。真非真所遣也。非真即妄。見即是根。所見即境。中間下頌相見無性同於交
蘆。中間謂根境二法體中無性。】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苕溪云。欲明解結汎舉所因。所因者六根也。】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孤山云。初二句重牒前喻令審觀。言空則蘆有外相。言有則蘆中本空。以喻根
[005-0412a]
境妄執似有其體元空。次二句頌知見立知及知見無見等。】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二句為華巾結解張本。二句為諸聖圓通張本。】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擕李云。梵云阿陀那。義翻執持。即第八異名。以能執持種子根身等令不散壞
故。且阿陀那識。真諦謂之第七者。蓋別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識百法謂之第八
者。則通取染淨和合為目。解深密經謂之第九者。乃別取第八淨分言之。故攝
論云。世尊說法凡有三種。一染汙分。二清淨分。三染汙清淨分。譬如金藏土中
有三。一地界。二金。三土輪。以地譬依他性。具染淨二分。八識以土譬分別性。為生
死染分。七識以金譬真實性為涅槃淨分。九識問陀那之名既通三識。何故擕李釋
此頌文須云第八異名耶。答以順現文名義便故。既云習氣成暴流。又曰真非
真恐迷。是則顯有染淨二分。雖解深密名為第九。不如唯識第八義親。
補遺
云。吳興以第八中具有三分。譯人隨取一義以立其名。果如此言。則使第七末
那亦第八之異名耶。今黎耶外自有陀那。如何便指八中染分耶。以第七陀那
本非異名。何須言及。但以今經陀那。與深密陀那在第九。論異名可也。今補遺
云。斟酌陀那名義。有異乎吳興之說也。擕李曰。阿陀那義番執持。只就此名可
以會通諸異也。若七識云執持者。蓋執六識為外我。八識為內我。故名陀那。今
經云陀那執持義。蓋執持種子根身等令不散壞耳。若深密陀那執持者。蓋取
[005-0413a]
第九為諸識所依。故言執持。執持名通。故使經論立名有異。是則今楞嚴執持
種子名陀那。乃第八異名。深密執持為諸識所依。乃第九異名。豈與夫執我之
陀那為同年耶。由是言之。深密經中陀那。自指第九為暴流種子依持之處。與
今楞嚴不同。乃用唯識百法第八異名。政由經中真非真之言通乎真妄第八
之義也。
長水云。阿陀那云執持。即第八識能執持種子起現行故。第八多名。
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續執持位也。
手鑑云。多名者。或名為心。或名阿陀那
或名所知依。或名種子識。此等四名通一切位。次局名者。或名阿賴耶。此名唯
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或名異熟識。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或名無垢
識。此唯佛地。然通名中。唯阿陀那名義最寬。通因及果。所以不標餘名也。三位
者。一我愛執藏位。即一切異生及七地巳前菩薩小乘前三果皆起我執。執第
八見分為我。故第八識名阿賴耶。此言執藏。二善惡業果位。即通一切異生至
十地滿心二乘無學等位。由善惡因感無記果。果異於因。名異熟識。三相續執
持位。即通因果一切位。以第八執持諸法種子等令不散失。故名阿陀那也。


擕李云。習氣者謂薰習氣。乃種子異名也。以第八識中無始習氣微細生滅。流
住不息。故如暴流。解深密經云。如暴流水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
七八皆依此識。然彼經中別顯染中淨相。故離八外別說九識。理實陀那更無
別體。佛於小乘經并大乘權教。不說此識。若說即真則生怖難信。若說為妄。又
撥同斷滅。故云恐迷不開演也。深密偈云。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暴流。
[005-0414a]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補遺云。此與深密偈云我於凡愚不開
演意則𠃔同。節疏曰凡謂凡夫。愚即二乘。蓋由如來於小乘經部不詮八九。故
有是言。約教則通。當教中亦不說也。而孤山吳興並通別圓。恐有失意初心聞
之起計。失之遠矣。豈有圓人初心不如八識業用。何以為圓人乎。豈獨圓人哉。
別教初心通伏三惑。不八九。如何可論能造是佛性耶。
補遺云。此下頌文重
示前結解法體耳。前云知見立知。未知法體是何。此中明為指無始八識妄執
也。自心下二句即結相也。不取下三句解相也。是名下四句示解結之體。乃三
止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約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
補遺云。上自心指陀那妄心。下自心指
如來藏心。眾生妄心。乃於如來藏中少分起計。蓋指能取之根。非幻成幻法則
指所取六塵。指六塵也。本是妙明心體。故曰非幻。由妄取故成諸幻境。即上知
見立知也。意言由取知見生出境界。不取無非幻者。若不取著皆如來藏性。亦
非幻之名尚無。況有幻境可得。此示知見無見也。】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孤山云。中道妙法不染二邊。如世蓮華不著泥水。真空蕩相。若金剛寶所擬皆
碎。妙有禮虗。況幻術事其象無實。初阿難以三止為請。今如來還以三義為歎。
彈指超無學顯三止之功也。若入地住則超小乘阿羅漢位。縱入相似亦超無
[005-0415a]
學。以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又縱有觀行亦超無學。如太子
處胎貴壓羣臣。頻伽在鷇聲逾眾鳥。
補遺云。若作超入之超。則應以地住佛
果為無學。無學舉登地住。此顯速疾能至大覺。然至覺時。亦無自果可為所得。
故云超無學耳。准天台意。超入無學有分滿也。】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孤山云。阿毗達磨此云無比法。即指前法無以比喻。十力如來皆依此法入證
涅槃。涅槃是果。三止是因。因能入果。喻之以門。
資中云。薄伽梵具足六義。所
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
明。歎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苕溪云。祇夜云應頌。又云重頌。即頌上長行。伽陀云諷頌。亦略云偈。不因長行
但訓美而頌之。二頌合明。故曰雜糅精瑩。此指能詮也。
熏聞云。孤山云前四
偈是重頌。後五偈是孤起從解結因次第巳下今謂。前四偈中言妄顯諸真等四句。亦是
孤起。後五偈中自心等五句亦是重頌。若然。則雜糅精瑩於義惟明。妙理清徹。
此為所詮也。】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唯垂大
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長水云。由偈云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故此疑之。
熏聞云。性淨等二句。當
[005-0416a]
以所詮能詮分之。】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歛僧伽梨。攬七寶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
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
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
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真際云。涅槃僧此方裙號。僧伽梨大衣也。
興福云。劫波羅天即髑髏天。四天
王太子奉如來巾。
長水云。劫波云時分。巾是彼天所奉。谷響云。疊即布名字。
或作㲲。】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
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
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秪為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秪許
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
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
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
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
[005-0417a]
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苕溪云。同謂一真之性。理本無差。譬巾之體也。異謂六根之精事用有別。如巾
之結也。次第所結之巾。本是一巾造作六結耳。真如之理常住不變。畢竟同也。
眾生妄想確乎不拔。畢竟異也。以真顯妄言妄難除也。異兼一六。故吳興以六
根之精同為巾結也。】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
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
一六云何成。」


【谷響云。酒德頌曰陳說禮法鋒起。如劒戟之鋒刃相競逐而起。
長水云。此中
應云。欲得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佛意云。汝意嫌此六根妄隔樂成一體。有
何方便而得成一。答意若解此六亦不成一。以一對六而立。六若不生則無所
對。故無一義。
補遺云。曉喻意華巾之體。本無六一之名。真性也。結綰成六。六
根也。望巾本一。涅槃也。若解結巳。六名既廢一名亦無。對彼六結得一巾名耳。】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
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
顛倒華相。」


【苕溪云。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隨緣故。在眼曰見精。在耳曰聲精等。此皆
如第二月揑所成故。若能隨根脫黏內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如解結巳巾亦
[005-0418a]
無用。次取不用巾為一亡也。良由如來藏心本非六一。二乘空之強名為一。故
曰六解一亡。知見發妄此屬能見之相。勞見發塵即對所見之境。唯妄與勞五
住備矣。次雙喻其義。次示塵勞之相。】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
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
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補遺云。若按二決定義。五濁六根無非剎那。故知今言結者。須指現前生滅妄
心為六根要結心也。偏掣況不得解結之要也。】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
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
皆了元由。」


【苕溪云。既令解結當於結心。欲使選根而修圓行。故示佛法從因緣王。反顯若
無因緣佛法無由而生也。如前文云。譬如琴瑟。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是則圓修定慧是今因緣。若三藏中事六度等。皆是世間麤和合相。
長水云。
中道正觀如幻三昧。能解無始無明根結。能於彈指超證無學。能起無方不思
議用。此名佛法從因緣生。豈同世間所說麤相。以佛無明永盡得一切種智。故
能知此結解因由。非餘境界。
孤山云。世謂六凡。出世謂四聖。知此十界皆因
[005-0419a]
於心。隨無明之染緣則出九界。隨教行之淨緣則出佛界。故法華云。佛種隨緣
起。准法華疏。以中道正因為佛種。今知其本因皆因於心。心即佛種也。然而法
華正指真心。此中正指妄心。雖真妄體同。理須甄別。
涅槃云。亦有因緣。因滅
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
苕溪云。如是下。謂佛有權實二智。實智冥理。權智
鑒物。權實一念佛理同時。理則照窮正性。物則察其本末。肇論云。聖心無知無
所不知。上云發明世出世法。乃至知其現前種種元由者。昔權知所鑒也。既於
情無情等照了不昧。顯今所謂解結之法及選根之義。悉是鑒物宜然。固無差
謬矣。】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長水云。前云若能於此悟圓通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故令選擇。】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
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苕溪云。綰巾成結雖有次第。黏湛成根必無倫緒。不可以喻而難乎法。蓋言見
聞覺知六用差別。如次第綰生耳。選擇六根隨於一根發觀。如次第解也。慤師
云。意明六根不可齊觀。但依一根入證自然消六。斯會經意。
補遺云。就法言
之。觀一根。此根脫黏。餘五圓拔。據一根居先。故云次第。終非約喻必次第解也。
此正同天台止觀去尺就寸之義。】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巳俱
[005-0420a]
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苕溪云。小乘析觀乃是作意。先破人執次破法執。然後會入空平等理。
熏聞
云。毗曇人空法不空。成實人法俱空。會入空平等理。謂偏真涅槃也。此涅槃亦
空。名平等空。大乘體觀。人法無殊。空非前後。衍門三教皆名體觀。通教但破界
內二執。不破界外二執。別教先內次外。圓教內外頓融。今言此根初解。先得人
空。亦猶前文如澄濁水沙土自沉。盖任運而然也。應知人空是破五陰假名。即
見惑也。法空是破五陰實法。即思惑也。乃至破涅槃淨法。即無明也。俱空不生
即平等空。所空既盡能空亦滅。如前火木然諸薪巳亦復自然。如是三空。皆以
中道而為觀體。從所空言之。則有人法平等之異。故分三空。就能空言之。秪一
真如空耳。空前知見立知。故特先言人空也。一空一切空。其法執等任運自空。
故曰空性圓明等。】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
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
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垂大悲。惠我祕嚴。成就如來
最後開示。作是語巳。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孤山云。迷真常性如失家鄉。飄流生死喻以旅泊。無真常智如失父母。獨守迷
妄喻以孤露。我本無心思慮希望。而不期為佛兄弟也。故以失乳等為況。稟言
[005-0421a]
達理了迷非迷。故云還同本悟。既昔本無迷。故今亦無悟。迷悟性一本自常然。
則聞後之性與未聞性無有差別。圓通本根。佛若不說餘莫能解。故稱祕嚴。五
時教極。示滅非久。故此宣說名為最後。作是下口說身禮顯請既畢。而唯以內
心默念為機。故云退藏密機。冀佛冥授謂望佛冥鑒密機而授其要道也。

遺云。身口請巳。更以虗心密扣故曰密機。】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
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孤山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此下二十五聖觀十八界及以七大。乃是開合之
殊耳。識大合於六識。根大則合於六根。餘之五大則總收六境。以六境之體不
出地水火風及空故也。但言十八則巳攝七。文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
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又此十八秪是六根。以各開根境識三故。是則言其六
根其義亦周。此亦是證佛所說三科七大皆如來藏心義也。補遺云。楞嚴行法
中所論正行。祇是初心二決定義因地發心止觀二法也。詳審根本煩惱。所破
惑相也。秪以六根是煩惱之本。根根內伏則法法圓通。故佛問大眾圓通之門。
於是二十五聖各從一根一塵。則證前根塵結解同體無謬矣。至下文殊唯取
耳根者。乃別順此土機宜。非謂圓通獨在耳根也。佛問大眾。具有二途。一謂證
前六解一亡徧通根塵隨一而入。此通意也。二為生起順土當機唯在耳根。此
意別也。應知通處常別。如他土以音聲為利。則陳那為所取之別矣。別處常通。
[005-0422a]
觀音之耳根。若望他土。亦在所陳之例。非別而通也。由是言之。佛欲顯十八界
雖俱圓通。順土則別。須顯門門是別。順土義也。門門皆圓。通義也。宗極豈識此
意乎。
孤山云。初觀六塵悟道云云。此由無始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塵
流轉。今知常住真心一體無二。故隨觀一塵悉得悟道。】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鷄園。觀見如來最
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苕溪云。憍陳那姓也。此翻火器。其先事火故。阿若多。名也此云無知。謂知無生
之理故。又翻為解。故曰我初稱解等。大哀經具云解本際。
擕李云。初太子踰
城棲隱山谷。父王淨飯。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濕婆。二䟦提。三摩訶男拘利。舅氏
二人。一憍陳那。二十力迦葉。往彼營衛。彼時捨去。及太子成道。先為五人三轉
四諦法輪。佛問解耶。憍陳那最初答解。淨居諸天亦言其解。故以為名。熏聞云。
中阿含云。佛滅度後。諸上德比丘皆住鷄園。竦疏引智論云。昔有野火燒林。林
中有雉。入水漬羽以救其焚。纂要云即鷄頭摩寺。二說未審。】


「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孤山云。妙音密圓者密悟圓理也。或曰。涅槃說身因而皆小聖。淨名入不二則
俱大士。唯此二十五聖大小相參。而云方便多門歸元無二。且陳那身子近悟
偏空。普賢彌勒久證圓理。久近兩異。偏圓二殊。安得圓通其歸一撥。對曰。涅槃
敘昔則小無大分。淨名方等則大隔小乘。其談所證豈得相混。至若今經二乘
[005-0423a]
作佛與法華同塗。闡提有性將涅槃共轍。教以開顯偏即圓融。故使鹿苑之所
證同成一乘之頓理。切乎普賢諒無慚德。此約實行聲聞也。若乃內祕大道外
現小乘。則鹿苑以來何甞非大。既經發迹一揆何疑。此約權行聲聞也。悟理既
同。誰拘遠近。以此觀之。則小大相參之說怡然理順。遠近偏圓之惑渙然氷釋。


補遺云。此下敘二十五聖圓通。大小難判。如陳那等試云在小。今問圓通試
云在大。敘昔之義。豈得巳大。二說互有不同。觀孤山之說。所得多矣。但以妙音
密圓以為悟。而吳興立義多有違戾。一者此經明十八界皆圓通門。引諸聖所
入為證。若所入大小真中有別。何以明圓通義齊耶。前解結之法。左右偏掣乃
非解法。豈有圓通仍存小解。況圓通之名實從大立。固不可用偏真以定斯目。
二此經巳聞法華開顯。故諸聖不問大小並入圓通。開權非一。如云汝諸聲聞
乘入菩薩乘。又曰定性聲聞皆獲一乘寂滅場地。故謂諸聖。吳興反責孤山以
菩薩二乘檀自開權。是何言與。三法華巳聞師弟之本迹。故此經大小不妨並
從本地明圓通意。如身子等直敘本地。並云從曠劫來等。而吳興猶欲從迹曲
說。今補遺曰。二十五聖。章章必有多段。初敘昔所證。或大或小也。次敘圓通。從
開顯故一槩從大。如陳那章初敘昔證。在小也。妙音密圓去。敘圓通也。昔雖在
小。今巳開顯。乃悟昔日音聲實圓通門也。故曰妙音密圓也。我於音聲得阿羅
漢者。若作小果。則于密圓取其少分。故昔證小果。此中敘圓通。猶帶言昔證。彰
密圓中含容小果耳。此從小說。若作大消。則從今日悟圓通後。入地住之無學
[005-0424a]
也。巳上並從實行而論。若從本地久悟圓通所得無學。殆非今日之比。身子空
生富樓那三章。直敘曠劫。不可猶將區區塵苑之小以為商搉也。
釋要云。了
唯聲法門。離聲更無一法。一切法趣聲也。餘皆倣此。】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
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虗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
尼沙陀。」


【既云觀佛最初成道。故知觀不淨相正是小乘無漏行法。言悟諸色性者。斯乃
聲聞悟性念處。南嶽師云。觀五陰理性念處。
熏聞云。謂觀色不淨。觀受是苦。
觀識無常。觀想行無我。故雜心論偈云。是身不淨相。真實性常定。諸受及心法。
亦復如是說。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虗空者。由多貪故修對治法。成就九想。
一脹想。二青瘀想。三壞想。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
想。發真破惑即壞法羅漢也。備如次第禪門。】


「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補遺云。此章先敘昔證成無學道。在小也。從色塵既盡去。敘圓通。又曰得阿羅
漢者。知與前成無學道有異途矣。今敘圓通以妙色密圓。我於昔日少分取證。
顯圓通中含容大小耳。下香嚴中得阿羅漢。既為妙香密圓。亦是大含小義。所
指先小後大其義然。】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
[005-0425a]
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
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


【擕李云。宴安息也。晦宴寂也。清靜之室謂之清齋。
資中云。非木等者觀性空
也。凡言性空必推四性。今當以木為自。煙火為他。和合為共。空為無因。此似衍
門觀幻有即空之相。下諸聲聞亦多是小乘觀實有滅空之義。】


「塵氣倐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苕溪云。前云香嚴童子。則從菩薩受稱。今云得阿羅漢。蓋敘昔日所證。如下文
月光童子。初得小果。後於佛所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
劫為世良醫。口中甞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
鹹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徧知。承事如來。了
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
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


【孤山云。苦酢等是六味也。眾味共成名和合味。直爾采用名俱生味。循鍊炮炙
名變異味。
苕溪云。由事佛故必聞正法。即於味性了生無生。空有謂味塵也
身心謂舌識也。以味從合中知。故相對言之。味非空故。非離身心。味非有故非
即身心。中道之性於是乎顯。
補遺云。金五色皆金。石白瑛紫瑛石膏鍾乳石
脂五石。鍛鍊藥皆金石也。】
[005-0426a]


「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䟦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
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
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學。彼佛名我䟦陀婆羅。」


【孤山云。䟦陀婆羅此云賢守。自守護賢德。復護眾生。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為
眾賢之首。
熏聞云。古翻菩薩為開士。開士始士也。開謂心初開故。始謂始發
心故。
資中云。准法華經有二萬億威音王佛前後出世。最初佛像法中。此䟦
陀等為增上慢。毀常不輕故。千劫墮阿鼻獄。罪畢值佛後出家。
苕溪云。水因
謂所觸之因也。塵體。即能觸之緣也。塵本無染。體亦常淨。能所如幻。二邊皆空。
故中間覺觸之心。安然契性矣。
孤山云。得等覺分果也。】


「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
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脩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
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巳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
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長水云。摩訶迦葉翻大飲光氏。紫金光尼在家時婦。
孤山云。即九次第定中
第九滅受想定也。今迦葉於鷄足山。尚能入定以待彌勒。頭陀新云杜多。此翻
[005-0427a]
抖擻。
熏聞云。九次第定。謂四禪四空滅受想也。】


「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補遺云。此敘圓通。准前應云妙法密圓。我於法塵得成羅漢。今只云妙法開明。
語略意周也。】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呵我為畜生
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
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孤山云。二觀五根悟道云云。此由無始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根流轉。今
知常住真心一體無二。故隨觀一根悉得悟道。
孤山云。阿那律此云如意。或
曰無貪此人過去以一食施辟支佛。天上人間如意受樂。故名如意。爾來無所
乏短。故名無貧。訶我為畜生。增一阿含云佛在給孤園為眾說法。阿那律於中
眠睡。佛說偈訶曰。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那律於是達曉不眠。眼根便失。因
是修禪。得四大淨色。半頭而見。觀三千界猶如掌果。今云金剛三昧。見十方精
真。而與昔異者。此經開顯。故約內祕以談昔。引物機。乃約現小而說。
苕溪云。
阿含云修禪。蓋總略而示。今云金剛三昧。則別顯其名。非謂金剛唯喻大定。地論
云二乘得金剛喻定如阿難入電火三昧。此喻小乘無漏之智耳。智論云。那律天眼四大

造色半頭清淨。佛天眼。四大造色徧頭清淨。天台智者云。三藏佛全頭天眼徹
見無礙。故知全半之名但約分滿相望。不以大小為異也。下文善現天尚云精
[005-0428a]
見現前陶鑄無礙。況今羅漢發真無漏豈不得云真精洞然耶。
長水云。多樂
睡眠。如來訶云。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故訶云畜
生類。】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旋其妄見。脩彼真元。塵見既消。精真洞發。一切無礙豈止障外細色而巳。

遺云。旋根本之妄見。循藏性之真元。圓通之要也。若前敘昔。雖有精真之言。只
是鹿苑事耳。】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開性。最初值佛聞法
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
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
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


【長水云。周利槃特迦此翻蛇奴。於路所生。或曰繼道。
資中云。槃特過去為大
法師。善解經論。有五百弟子。祕吝佛法不肯教人。後生暗鈍。
手鑑云。成論曰
慳有五種。一住處。二護他物。三稱贊。四財。五法。法慳七報。一生生盲。二生生愚
痴。三生惡家。四受胎或死。五為諸佛惡。六善人遠離。七無惡不造。後生暗鈍即
法慳之餘報也。宿習善故遇佛出家。有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經九十曰得前忘
後。佛知其根。教以數息。因茲得道。
熏聞云。我時觀息等。此似於數息中修六
妙門觀。所言六者謂數隨止觀還淨云云。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䇿能發
[005-0429a]
真明。故得漏盡成阿羅漢。
釋要云。百日一句者。兄見其弟誦之不得。乃謂弟
曰。若不能誦何不還作白衣。槃時聞巳詣祇洹門泣。佛問。具答上事。佛云。成菩
提由汝兄。佛即以手牽詣靜室。令誦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誦得
上口。佛曰。汝今年老。唯誦一偈不足為奇。須解其義。所謂身口意十。觀其所起。
察其所滅。由之生天。由之入淵。申之得道。菩提自然。因此心開得羅漢果。】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憍梵鉢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
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
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
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擕李云。憍梵鉢提此云牛王。智論翻為牛呞。緣起與今經異。
熏聞云。有牛呞
病。食之巳久復出嚼之。法華疏云。牛若食後常事虗哨。其病似之。
孤山云。了
味無味。名為一味。雖舉味塵。蓋顯於舌。故下即云觀味之知。能知乃舌耳。法門
為味如何顯是舌。須知既云如來示我一味清淨。乃是佛為說所食之味。了無
味相。亦必須依事中味。令體之成法門也。非體舌也。非物味也。內脫身心即正
報解脫。外遺世界即依報解脫。】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補遺云。還味是塵。旋知是根。以舌乃合中知。不約味塵無以顯舌。是故經文兼
[005-0430a]
味而說。今敘圓通亦言其二。既言還旋。以味舌反歸藏性。非體非物。】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
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
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
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虗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


【孤山云。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昔為婆羅門故餘習多慢。如罵河神為婢。非彼
實心。蓋習氣也。
谷響云。過恒河水咄小婢駐流。河神為之兩派。神往訴佛。佛
令懺謝。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眾笑之懺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是。實無高心。


釋要云。雖覺覺痛者。雖覺即能觀也。雖觀能覺。知所覺痛也。覺清淨心者。覺亦
觀也。無痛痛覺者。無所覺痛及能覺痛之覺也。雙覺者兩觀也。即能觀觀慧也。


補遺云。然此敘昔在小之文。縱遣二覺。妄去真存。真空而巳。若下敘圓通中
純覺遺身者。應以如來藏性即妄是真。故曰純覺。達陰即法故曰遺身。故純覺
遺身之言。猶附敘小有云也。】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長水云。能觀所觀。能痛所痛。寂無一法。故云純覺遺身。】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
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即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
[005-0431a]
無上。」


【補遺云。此下空生身子滿慈皆敘本地者。蓋由此三人如來向巳發其本迹之
事。其義既著。四眾知聞。故於楞嚴本地直述。心得無礙久證空也。亦令眾生證
得空性顯菩薩根也。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本地何疑。然此三尊者章。
既同述本地。其敘昔之小乃是垂迹之小。雖小而大。同體權也。不同前陳如等
敘昔直且在小也。若陳如等章敘圓通中含容之小。與垂迹之小雖似不同。同
為同體權也。又復應知陳如等非無本地垂迹之小。空生等亦合同有含容小
乘。文寄兩端。互現其旨耳。
又如小般若云我得無諍三昧也。非空法不能無
礙。】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資中云。初以單空空於諸相。次以重空空其空相。】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
緣。悟心無際。從佛所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
化生。」


【苕溪云。世出世間四諦之境也。種種變化。生滅之相也。由眼識明利。故云一見
則通等。此且約解言之。
長水云。心見清淨。謂眼識發智。見世出世間一切諸
法。無不通達根本元由。斯則得世俗智。分別諸法。名為法眼。
孤山云。三觀六
[005-0432a]
識悟道云云。此由無始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識流轉。今知常住真心一
體無二。故隨觀一識悉得悟道。迦葉波兄弟即三迦葉也。餘經皆言身子路逢
馬勝。聞諸法從緣生而得悟道。今云逢迦葉波等者。彼對小機止聞小法。此對
大機乃聞大道。所問既異。從人亦殊。
苕溪云。觀身子在家。屬十二年前。故不
可以人而異於法。況今文云聞說因緣義。同馬勝緣生之語。當知悟心無際即
初果見道也。故阿含明初聞馬勝說法得須陀洹果。後至佛所七日徧達佛法。
又云經十五日得阿羅漢。以是言之。見覺明圓亦從小說。設作大解。則前之悟
心須該四果。後云羅漢。方受真名。
長水云。見覺明圓。即真覺妙明圓滿成就
從眼識顯。斯由如來開示妙法令我獲證。故云口從法。】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從於眼識發顯智光。智光極處即佛知見。即三智五眼一時具足。故名為極。】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巳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
來教其子弟菩薩根者脩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
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
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獲安慰令其成就。」


【擕李云。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此非地前之賢。乃是金剛喻定居眾位
之頂。名之為賢。
長水云。心聞即耳識發明也。從於耳識得真圓通入法界理。
生滅識滅寂滅現前。境智相冥一體無二。還於心聞起用。分別眾生知見可發
[005-0433a]
明者。即現其身。
手鑑云。謂不假耳根。而於意根便發耳識。故曰心聞。此即一
根發六識。名互用自在也。然不同餘聖具談初因者。則與觀音無異也。若然。何
得不是此界之當機耶。謂塵非根則不了別。識非根則不發生。若不依根如何
發識。根親識疎。是故文殊約此以揀。又心聞之義即是真因。初心絕分。故揀之
矣。即以心聞合法界體。境智無二。故法界中所有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無
不了知。無不起應。冥顯二機皆獲其益。若於下即顯機顯應。縱彼下即冥機冥
應。又機召於應。應赴於機。乃有四句。謂冥機冥應。冥機顯應。顯機顯應。顯機冥
應。此四為根本。一句有四句。展轉多句。如別所明。
補遺云。按此手摩其頂。為
安慰䇿進故。】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孤山云。心聞發明內證也。分別自在外用也。】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其戒律。於三
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
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虗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孫陀羅。云好愛。妻名也。難陀。云歡憙。巳號也。慈恩兩名共翻艶憙。為簡放牛難
陀。故標其妻。如來親弟。教觀鼻端白者。以多散亂。且以事相止心。為入道方便
也。按禪波羅蜜云。五處繼心名繫緣止。一頂上。二髮際。三鼻柱。四臍間。五地輪。
[005-0434a]
外國金齒三藏說此五禪門。
擕李云。前周利槃特觀出入息。即約鼻根。今約
觀識。條然有別。
長水云。前作數息即約根說。今約觀識。緣鼻端白以駐其心
令不散動。初觀白相。經三七日後見息氣猶如煙相。此觀成時身心內發。若身
若器一時空淨。內外映徹。猶如琉璃。此即因觀生滅息相。觀心融明。將發空慧。
遂洞身界。猶在方便未能忘緣。故見其煙變成白相。無生空慧既見現前。諸息
不生。純是智慧。慧光明照一切皆如。世界眾生無非圓妙。由斯漏盡當得菩提。


苕溪云。由觀鼻識。似發十六特勝禪也。
熏聞云。十六特勝者。此禪興六妙
門橫堅淺深之異耳。此禪始從知息出入。乃至觀於棄捨。攝四念處。能見三界
九地所證境界。故云圓洞世界等。又能於地地中以觀照了。破四顛倒。發真無
漏。故云心開漏盡等。亦可是通明之相禪門備焉。通明謂三事通觀。若觀息時
即照色心。觀色及心亦復如是。故曰通明。又修此禪能發六通三明故。
補遺
云。世尊記我等者。前敘昔在小。今欲敘圓通。指法華授記巳悟圓通也。】


「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
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
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
尊印我說法無上。」


【苕溪云。宣說下指小乘法。如是下示大乘義。始阿含終般若。故云乃至。
長水
[005-0435a]
云。師子吼者無畏說也。內以禪定智慧伏斷見愛。外以神通說法降制魔外。則
涅槃城存三寶不絕也。
熏聞云。以音聲輪者。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鑒
機。此口輪也。助佛輪轉者此法輪也。口論是能轉。法輪是所轉。】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補遺云。滿慈舌識。故以法音言之。中道法音降無明魔怨也。說法可以制外。故
以魔怨言之。】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
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
我心持戒脩身。眾推無上。」


【孤山云。優波離此云上首。以其持律為眾紀綱故。
補遺云。綱紀猶言總攝。或
翻近執。以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之臣故。
資中云。此言隨佛出家。律
云度諸釋種先度波離。稍似有異。蓋初雖踰城後方入道耳。約二百五十戒各
有四威儀。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將三千威儀分配身口七支。為二萬一
千。復約對治三毒及等分。成八萬四千。今舉全數爾也。
孤山云。性業不由佛
制。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罪。如殺盜等。遮業由佛遮制。犯之得罪。如懇土
等。手鑑云。且如一部律中僧尼二部戒本。對境制戒雖多。不離性遮二種。凡對
有情境制者名性。對非情境制者名遮。以一性字收一切性。以一遮字收一切
[005-0436a]
遮。性自是等者。如佛未制戒前。輪王以十善戒化人。至佛出世。比丘有犯而重
制故。故南山云。性惡通於化制又佛出世方有餘戒。如墾壞生。外道譏言。無有
慈心損彼命等。故佛隨制遮彼之謗。故南山云。遮戒因過便起。應知性遮是所
犯之戒。業是所招之報。又犯性戒得兩重罪。一業道。二違制。苦犯遮罪。但有違
制。故南山引經云。受戒者罪重。不受者罪輕。斯之謂也。】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
一。」


【孤山云。次第執心者。由戒清淨故發定慧也。定持心則止其散。慧持心則照其
昏。故云心得通達。
苕溪云。按下文云。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
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是則執心非約定慧明矣。然以身心配於大小。此據麤
細一往分之。菩薩非不檢身。聲聞亦防意地。如諸篇聚。制遠方便豈非意地乎。
今所敘者。正言其小故執身及心。從麤至細。以防身識之微也。身識既滅真智
現前。斯所謂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補遺云。此上首章敘圓通文也。按下
文先持聲聞四棄。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今云次第執心。指大乘戒直
制心地以為圓通也。只以此章為規模。乃驗前後敘昔在小。敘圓通在大。為可
信矣。】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
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
[005-0437a]
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
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孤山云。優樓頻螺。此云木瓜癃。胷前癃如木瓜故。伽耶山名。即象頭山也。亦云
城。城近此山故。那提河名。一兄二弟。故身子云逢迦葉波兄弟。即其人也。

溪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而此心性即意識發明也。大乘發如來藏。小乘發根
本禪。
熏聞云。四禪四等四空總名十二門禪。然其神通多依四禪而發。

山云。六神通中。唯漏盡通是其內證。餘之五神通皆屬外用。問身子采菽。俱逢
迦葉同聞因緣。何以身子從眼識證真。釆菽由意識成道。答人之根性宿植不
同。故使聞法得益有異。譬如藥草種類若干。一雨所潤而各滋茂。
補遺云。文
從初至成阿羅漢敘昔證。從寧唯世尊去敘圓通也。袈裟此云不正色。非五方
正色也。翻梵書本單作。後人各添衣字。】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旋無明歸湛性。意根法門。】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
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


【資中云。烏芻瑟摩此云火頭。觀火性得道。故以名焉。
孤山云。四觀七大悟道
分七云云。此由無始用諸妄相。此想不真。故有七大流轉。今知常住真心一體
無二。故隨觀一法悉得悟道。
長水云。貪欲盛者見鬼獄因。因為欲火所熾。果
[005-0438a]
為業火所燒。因果相當。俱名火聚。
苕溪云。貪婬盛者。現業來報皆招火聚。】


「教我徧觀百骸四支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


【苕溪云。教我下徧觀四大。皆是觸塵之境。百骸四支地也。諸冷煖氣即水火風
也。三昧既著。故曰神光內凝。以多欲人火大偏盛。故變婬火而成智火。
補遺
云。初後徧觀四大。知火大盛。所以別觀。初成小果。後發大心。將非普現色身。以
執金剛神輔佛揚化者乎。】


「從是諸佛皆呼名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
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補遺云。於火法門無上首耳。從心發大願去敘圓通也。】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𦦨。登無上覺。斯為第
一。」


【煖觸即空故云無礙。性火妙發故曰流通。內凝外現故生寶𦦨。】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
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
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
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谷響云。闤市垣也。闠市門也。】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
[005-0439a]
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
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苕溪云。毗舍浮翻一切自在。賢劫前同尸葉佛時出世。
補遺云。七佛過去莊
嚴劫後出世次第三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現在賢劫前出世次第四
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佛。三四中間隔遠空劫。止從釋迦種
相巳來故。如戒疏云。七佛者。並在此土應化。迹在百劫之內。
長水云。平治路
地。待佛經過。佛以自證法門開示。令平心地一切皆平者。心為萬法所依。平等
含育長養一切。故名為地。若能平等性觀與此相應。則一切法無不平等。自在
無礙。由是佛名一切自在耳。
孤山云。地由心造。故心平則地平也。】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
兵亦無所觸。」


【刀兵無觸者。以身塵界塵一一平等空寂。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體本無生。
故無觸摩。】


「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
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苕溪云。我于法性下。由分證法身而權取小果。故以無生忍簡之。初自度。後化
他。是謂回心也。
補遺云。經從回心入大去。敘菩提所證前敘小證耳。雖有無
生忍言。乃小教真諦耳。我有神力者。未證四果之前得五通也。常平心地等。小
[005-0440a]
乘亦談諸法由心。則心平時世界亦平也。我即心開真空發也。見身微塵與世
微塵等無差別者。若正若依積塵以成本無自體。空理平等。蓋由持地所敘。先
為比丘。乃至成阿羅漢。初敘小證也。回心今入去方是大乘。故無可疑矣。所謂
今者。非指釋迦一化之中。葢言後時耳。
長水云。此人開悟大乘而證小果者。
以隨彼意樂要入即入。如西域諸菩薩等皆悟大道。嫌棄小乘猶如咳唾。多因
王請即證小果。由人意樂。豈不然乎。】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
道。斯為第一。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
天。教諸菩薩脩習水觀入三摩地。」


【補遺云。宜陽應乾注經曰。月是太陰。能生於水。與所值佛皆由所習而得名號。】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
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長水云。一味水性更非餘大之所相傾。故名無奪。
補遺云。身中之水淨穢不
相凌奪。仍與外之香水海大小不相凌奪。以其性水真空是同。故使大小無相
奪倫也。
釋要云。從海湧現。故曰浮幢。准華嚴經。華藏海中有大蓮華。其蓮華
中有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為諸佛剎世界之種。華嚴世界在香水中。故言浮
幢王剎。華藏二十重累高是幢。最為廣大。故稱王。今觀身水與彼海同。故無差
[005-0441a]
別。水想成時但得無我。猶執小相全是。於身未亡法見。故未無身。】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資中云。此定果色隨心所變。如十徧處。入定則有。出定則無。不同業果色共業
同感。不造世業方得清淨。小乘事障除。發得欲定。并得無色。不見自身。今非謂
此也。准下性合真空。方得亡身者。乃是陰入皆如。達陰即法。故曰無身耳。然初
成此觀。巳云性水真空。何下文遇無量佛方云性合真空邪。須知上文只云性
水一同。但是解心未有證悟。下云性合方入證耳。】


「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窓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
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願盻而去。」


【長水云。當為下初脩假想。雖見其水與香水海等無差別。但自心見。非通他人。
今定力轉勝。果色亦然。乃通他見。亦定果也。不同十徧處想成自見耳。
手鑑
云。十徧處者。前身中水與外香水無差別者。作此觀時所見皆水。即定果色。隨
心所徧。正同十徧處入定則有出定則無。十者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皆從
所觀境徧滿得名也。亦名十一切處。行相如法界次第。
孤山云。定力增勝能
令外見。如稠禪師入火光定。其室如焚。補遺云。續高僧傳第十六初習禪傳。止
列二十三人。第八僧稠本傳。無入火光定事。稠從道房禪師。房佛陀之神足也。
佛陀本傳云。造別院居室內。有小兒見門隙內炎火赫然。驚告院主。卒無所見。
此與月光皆兒童見之相類。又後梁法聰禪師。至襄陽傘蓋山築室。梁晉安王
[005-0442a]
往見一谷猛火洞然。良久忽變為水。水滅堂現。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
宋高僧傳感通篇玄光傳。光見南嶽思大和尚。證法華三昧。陞堂者一人入火
光三昧。一人入水光三昧。通慧傳系曰。處胎經以禪定攝意入火界三昧。剎土
洞然。愚夫謂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見謂為水。投物于中。菩薩心如虗空
不覺觸撓。此非三乘所能究盡。迴視曰顧。邪視曰眄。】


「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巳得阿羅漢道。久離病
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孤山云。身子居蘭若當道入定。有二鬼王。是過去世怨。以手擊之。出定白佛。佛
言若不入定。遭彼所擊必作微塵。賴蒙定力得平復耳。
釋要云。經云舍利弗
親剃髮竟。正身端坐以衣覆頭。于時有二夜叉。一名為害。二名復害。爾時復害
與為害言。我於今日欲以拳打剃頭沙門。為害云。此有神德。汝勿因此受長夜
苦。時復害以惡熾盛故。故以拳打。打巳地烈。現身陷入地獄。今云為害。經舉同
時逢者也。
苕溪云。按智論明諸聖人皆有身苦。今言巳得羅漢久離病緣者。
此蓋過去曾取小果。既無見思惑業之事。是離分段病苦之緣。凡夫得病由十
因緣。一久坐。二食不節。三多憂愁。四疲勞。五婬慾。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
九制上風。十制下風。今羅漢巳離此緣。其時回心却入三界。本無實疾。所以疑
之。然此菩薩所脩三昧。與前持地觀法大同。但由無明尚在。未得無功用道。是
故出定不知痛緣。
補遺云。淨名經中持世菩薩出定不覺魔嬈。疏云。別教緣
[005-0443a]
脩。出定不能即寂而照。所以不知。例今月光位在地住之前。非真修位。所以不
知瓦礫之事。初證法身。分亡變易之身。身中水性與香水海性。同合真如空藏
之性。】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
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
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長水云。前猶見水。今合真空。無水可得。皆如來藏。故云亡身。即證法空也。】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瑠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
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具云吠琉璃。此翻遠山寶。由觀身心風力所轉。觀成得用。身心洞徹猶彼琉璃。
故以名焉。所值之佛名無量聲。亦由觀風而立名耳。經中既云開示菩薩本覺
妙明。即云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當指初迷覺明。動為妄業。
故有眾生界轉動之風也。菩薩用觀窮動轉之源耳。達其源則見本妙之不動
也。從喻得名。所證實相內外映徹若琉璃焉。故下自敘曰。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開示本覺而觀風者。風力即動相。既屬于妄。欲顯無動。無動即本覺也。由是欲
顯無動。而觀於動。】
[005-0444a]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
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
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
光洞徹無礙。」


【觀察世界身心皆由風動。風自何生而動諸物。物不動時去至何所。風既無從。
物成妄動。故見十方一切眾生狂自鼓閙。同一虗妄本無所因。依教觀察。受教
未久即證無生。由觀生滅證無生滅。故見東方不動佛國。我身及器。咸即本覺
妙明元體。故云發光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
一。」


【釋要云。意云我既證得本覺。與十方如來所傳妙心無異。】


「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
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
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
忍。」
[005-0445a]


【苕溪云。定光佛即然燈佛也。因觀四大色質。既得無邊法身。為顯此身徧融一
切。故執寶珠照十方等而表示之。上以珠表色。此以鏡表心。色從心造。全體是
心。故放寶光灌十方等。
長水云。十種光者十身盧舍那也。
苕溪云。華嚴云
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前同虗空法也。今入塵國應也。說三乘法為佛事。稱
四悉機為隨順。
補遺云。四悉具云四悉檀。名出智論。悉是華言。檀是梵語。悉
之言徧。檀翻為施。以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法徧施有情。故曰四悉檀也。南嶽
云。如大涅槃胡漢兼舉。南嶽親證。不應錯用。天台智者依之釋義。】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
證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脩習唯心識定入
三摩地。」


【擕李云。彌勒正云梅怛利曳那。此翻慈氏。
真際云。以不達徧計本空依他幻
有。故耽世名好遊族姓。唯遮境有。識簡心空。唯有自心。心外無法。
手鑑云。然
此唯識具一切法門。而眾生有兩種。一多著外色。少著內識。二多著內識少著
外色。如上界多著內識。下二界多著外色。外色多內識少。如學問人多向外解。
破外向內。故須此觀。又唯心識定有二種。謂影像真實。地前加行作影像唯識
觀。初地見道作真實唯識觀。一切法以識為相。真如為性。影像真實雖殊。總名
唯識觀。
長水云。初修此觀。巳得對治。知世名利有無厚薄。皆我自巳唯識所
[005-0446a]
變。不從他來。由此馳求頓爾皆息。孤山云。此相似位。】


「歷劫巳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
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長水云。此觀初成。位當解行。今得三昧。巳入初地。名真見道。謂以一實根本無
分別智與法界冥合。能所一如。無有二相。故唯識頌云。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
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當爾之時名方親證。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
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孤山云。此分真位。
苕溪云。謂盡虗空界所有佛國
等唯心所現。若以四土言之。心即寂光。變化即實報方便。同居淨穢。但是三土
之相互有起滅耳。從法身識性。流出報應無量佛身。識性之言乃庵摩羅。】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徧計執。得無生
忍。斯為第一。」


【手鑑云。識唯一識。復有分別識無分別識。故此唯識具一切法門。破外向內。令
觀明白。十法界法皆是一識。識空十法界空。識假十法界假。識中十法界中。專
以內心破一切法。若外觀十法界。即見內心。當知若色若識皆是唯識。唯色應
知亦有分別色無分別色。色寂心寂。二俱三昧。
苕溪云。此中三性亦曰三相。
廣在解深密經及唯識論。一徧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
資中云。
[005-0447a]
橫計有情眾生壽者及我我所乃至情非情。異執有實體。周徧計度。名徧計性。
計有因緣世間和合建立名相。執此假相。定從種生。雖無我執。自然種性假色
心等為眾生五蘊等法。名依他性。無漏智體及真如法界。名圓成性。
補遺云。
昔賢有頌曰。白日看繩繩是麻。夜裏看繩繩是蛇。麻上生繩猶是妄。那堪繩上
更生蛇。麻繩蛇境也。蛇喻徧計性。繩喻依他性。麻喻圓成實性。本秪麻耳。愚迷
不了以麻為繩。抑又不了以繩為蛇。依他執我。徧超我計。我本性空圓成一實。
北方承習豈徒然哉。】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
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
教我念佛三昧。」


【梵語摩訶那鉢。此云大勢至。
孤山云。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
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三昧梵語。此翻正心行處。】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專憶如念佛眾生。專忘謂眾生不念佛者。佛恒普應。生不能感。是故不定逢與
不逢。或見非見也。專忘作專念者非。】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佛與眾生憶念相應。故佛與生如影隨形。從生至生永免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005-0448a]


【苕溪云。母憶子如佛專憶。子逃逝如人專忘。縱得逢見不蒙法利。與逃逝無異。
舍衛九億家不其然也。
熏聞云。智論云舍衛有九億家。三億眼見佛。三億耳
聞而不見。三億不聞不見。】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
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補遺云。勢至所說心開。既而自得。如所謂何藉劬勞。故云不假方便。】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長水云。染香有香氣。念佛得見佛。因果相稱。誰謂不然。】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苕溪云。以證驗修念佛之心。不可單作事相而解。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三
惑。無生忍相方可入焉。如資中所引觀經是心是佛等釋之。斯亦大要也。空觀
念報身。破通別見思。假觀念應身。破界內外塵沙。中觀念法身。破根本無明。分
別雖爾。然復須了即惑成觀。觀外無身三一互融。非相含然。非相生然。念之於
無念。是真念佛矣。淨土別指極樂。通及寂光。
補遺云。此譬喻文乃有二意。一
應親機疎喻。二機應相親喻。欲明相親先舉機疎。以誡一人專憶一人專忘。如
佛念眾生而眾生無機。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既親疎不等。則有時而
逢。有時而見。不能常相逢遇。然既專忘則當一向不逢不見。何故亦有逢見之
時。須知言忘者。必先相識而後專忘。以曾識故所以或逢。亦可云既一人專忘
[005-0449a]
故不逢見。二機應相親譬。經二人相憶等也。十方如來下合法。先喻應親機疎。
次合相親喻又二。初再提前喻。事一心門憶佛也。理一心門念佛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孤山云。無量壽經云。念佛者不得如彈指頃念世五欲。
補遺云。念屬意根。正
論修處。亦旁攝諸根。根根念佛也。意根若淨諸根咸攝。故無選擇。如念佛時。眼
不觀色眼念佛矣。乃至身不著觸身念佛矣。故曰都攝六根根大明矣。五觀耳
根悟道。此由無始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耳根流轉。今如常住真心一體無
二。故觀耳根乃得悟道。】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005-045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