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96 大乘四法經論廣釋開決記-- (master)




No. 2785
大乘四法經論廣釋開決記



依何而住。世尊在世自調惡人滅度之後云
何共住。如來在日。佛自說經。滅度之後。一切
經首。當置何言。令有情信。世尊告曰。我涅槃
後。以戒為師。斷一切惡。生一切善。設我在
世無異。此故依四念處。專心而住。觀身不
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除四
倒。既出生死。得成聖道。是故常應依之而
住。諸惡比丘梵壇治之。但莫與語白當調伏。
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語。則眾生信。因
迦葉請。而置此文。即是此中起因由也 言
明所以者。略有四義。一為除疑。二令起信。三
為簡邪。四為顯正。言除疑省。雜事律云。於結
集時。阿難昇座。以法威為形忽如佛。眾起
三疑。一疑大悲從涅槃起。二疑別佛從他方
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說如是等三疑併斷。
[001-0559b]
言生信者。智度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又是道元功得母故。救
拔眾生出生死。□須舉信手。授於教手。序生
信手。正宗教手。兩手相接。出淤埿故。如人有
手。至山取寶。若無手者。空無所得。有信心
人。入法得證。若無信者。雖解無益。是故經
初令生淨信。言簡邪者。但無如是六句經文。
當知皆是外道教收。如有外道一切教初皆
必安置阿漚二字。阿表於無。漚表於有。言其
教旨不離有無。今置六句為簡於彼故。智度
云。一切經首。當置何言。簡異外道。言顯正
者。真實論云。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說佛為
佛寶。我聞阿難及苾芻菩薩名為僧寶。如是
一時舍衛國等所說時處皆為法寶。以茲四
義。置如是等。立所以竟。釋正文者。唯智度論
分六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
言初信成就者。經曰如是。舉所聞法。令有情
信。名信成就。今捨諸說以三義釋。初以二字
各別訓釋。次乃總申二字之意。後帶我聞以
解如是。初言別釋者。自古多解。大意不離教
理行果。故今依此四義釋之。教能顯理。□如
文不求義稱是。理順教顯為如。義不差文稱
是。依教起行為如。順理三相為是。依□得果
為如。稱果於因為是。次言總申者。顯說此經
離四種過故言如是。一離自說佛所說法正
如是故。二離老異文義決定皆如是。故□□
不信。若有信者。言如是故。四離非法。若正
法者。稱如是。故後言帶我聞釋如是者。依佛
地論及諸釋意。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問
[001-0559c]
答顯離自說傳聞過失。謂結集時眾成問言。
□當所說昔定聞邪故。即答言如是我聞。二
依譬喻顯離增□共分過失 謂。當所說如是
文句如我昔聞齊此當說定無有異。三依許
可顯有自在堪能功德。眾咸請言。如汝所聞。
當如是說。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四依教說顯起恭敬信受功德。謂吉結集諸
時眾言如是。當聽如我所聞應正聞。以如理
修行。二言聞成就者。經曰我聞。舉能聞人。
顯自親聞者。聞成就。謂傳法者。自指身言如
是法。我自親聞。我謂諸蘊和合假者有主宰
因故稱為我。聞謂耳根發識聽聲。意隨耳識
而取於聲所發名等。薰習在識。聚集顯現。總
說名聞。廢別就總。故名我聞問。何須如是廢
別就總答。顯藉眾緣故。謂聞法時要具心緣。
若一一陳遂成繁廣。但舉其一義。則不周顯。
假具緣言我聞矣。若爾何不言無我聞。答。除
怖畏心。恐諸外道等聞無我聲。既言無我。誰
聞誰學。怖畏佛法。不背入故。更有問答。如餘
處明。三言時成就者。經曰一時。顯所聞法。
善合時宜。無非時失。時成就也謂明說此一
部經時。於一時聞在某家說。則此顯說一部
經時。餘時復說無量經故。眾生根熟。為感如
來逼機而應。藥病相應。隨言得益。說者聽
者。時分無差。共相會過。名一時失。外道世
典無如是能。故我佛教名一時也。前簡說聽
餘部經時。後簡說聽前後之時。□顯佛教勝
令生信也。若爾諸法應非唯識。說一及時心
外法故 答。雖言一時。不離心識。謂此識心
[001-0560a]
隨色分瘠。妄相建立一一與時。若離色心。則
不可得。故不相應行蘊所攝。攝論說為世識
數識所聞之法。尚不離心。況一及時而別有
也 更有徵答。如餘處明。四言主成就者。經
曰薄伽梵。顯說經主是最勝尊。表經可信。無
非時主失主成就。若不言薄伽梵。不知此經
是誰所說。一切生疑。智論說言。能說有王。一
佛世尊。二聖弟子。三天龍等。四神仙等。五
變化等。若不言薄伽梵。恐謂餘說。今言薄伽
梵說表可崇信。薄伽梵者。佛地論云。謂薄伽
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
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有頌
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
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號名薄伽。如是一切
如來。具有於一切種。皆不相離。是故如來名
薄伽梵。其義云何。謂。諸如來身。不繫屬諸煩
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
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
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和。故具名稱義。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
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
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
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
天魔 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
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
世咸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
此一名總攝眾德 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
置此名。然佛世尊有其三身。今此經者是應
身說。若對地前。即化身說。如對地上。即應身
[001-0560b]
說。若法報身。亦無說法。自受法樂。不說法
故。佛佛不相為說法故。非諸菩薩所見身故。
既三身者其體不殊。是則三身無說不說
 五言處成就者。經曰住室羅筏城誓多林給
孤獨薗。是說法處。顯說此經必有其處。無非
處失處成就也。此有通別。通言羅筏城。別
言誓多林給孤獨薗也。通別令其遠者知聞。
別則為欲近者不謬若不說處。未知此經何
處而說。一切生疑。為令生信故。說其處。言
住有其三種。一威儀住。謂。四威儀是身業
也。二說法住。謂。教誡門從是語業也。三禪定
住。是其意業。此復有三。一梵住。謂。四無量。
二無住。謂。四靜慮。及四空處。二佛住。謂。三
解脫。言羅筏城者梵音。此云聞有。昔二仙
人。一名為聞。二則名為有。此二仙人置此城
故。又有釋云。此名豐德。謂。豐財寶女色多聞
解脫四德故名豐德。亦名聞物。以多寶物及
以人物諸方聞故。言誓多者。此云戰勝。即勝
軍王之太子也。太子生日王破敵軍。因而立
名。謂之戰勝。言林者。戰勝有薗地。周十里。
在於城南五六里餘。花卉茲繁。泉池文影。於
薗圃中。特為殊勝。言給孤獨者。國之大臣。
本名蘇達多。此云善施。仁而聰敏。積而能散。
極濟貪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焉。有
七男子。六已婚聚。因為小兒聘室。遂至王舍
大城。佛初成道。正在彼國。見佛聞法。果證
預流。遂請世尊降臨舍衛。如來既許願造僧
房。佛令鶖子隨而瞻撥。唯有此處堪造僧房。
遂詣太子。殷求貨買。太子戲言。金遍乃賣。須
[001-0560c]
達聞之。心裕如也。即出藏金。隨言布地太子
感念而告之曰。若佛非是良田寧輕金貴士。
我植善種。正是其時也。任鄉收樹當自施。須
達得地大建。僧房崇飾既周。遙請佛降。大
聖懸鑒乘通。如來既至伽藍謂大眾曰。林樹
祇陀自捨薗地。須達買施二人同心。或崇功
業。君上臣下。世曲格言。自今已後應謂此地
為我陀樹給孤獨薗。遊化在城。君止在薗。雙
舉城薗。顯斯二義雖異。俱名住焉。是故經
曰住室羅筏等。此舉化佛所君化土。為對小
根令生信故顯佛慈悲。救重部故。理實亦有
二身土淨穢之方。無別質故。六言眾成就
者。經曰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及無央
數菩薩摩訶薩俱。舉同聞眾。顯說此經必稱
根宜。無非眾失眾成就也。若不眾不知此經。
與誰同聞。一切生疑。為生信故。舉同聞眾。
此分為二。一聲聞眾成就。二菩薩眾成就。苾
芻菩薩隨次應知。言與者。兼并共从之義。
謂。與結集者同在一時。同一集會。同無漏
心。同離諸惡。同無學見。同我空道。同斷煩
惱。具此七義故名為與。言大者。此同聞眾。
眾數多故。名稱高故。皆羅漢故。離重障故。德
難測故。王等敬故。向佛果故。破外道故。總
滲諸釋。有斯大義。言苾芻者梵音。具含多義。
一曰。怖魔宮動故。二稱乞士。乞食及法資身
心故。三謂淨戒離語意諸過惡故。四名淨命。
離邪不惡活命故。五云破惡。能破見修重煩
惱故。言含五義。以譯之但存梵語。由此五
義故曰苾芻。言眾者僧也。四人已上。理事二
[001-0561a]
和。得僧名故。同戒見等名曰理和。同布薩等
名曰事和。以和合故。名之眾也。言千二百五
十人者。即優樓頻螺迦葉五百弟子。伽耶迦
葉那提迦葉各有二百五十門徒。舍利弗目
犍連共有二百五十弟子。此等五師外道門
徒。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佛初成道。初會度
之。當隨如來故。諸經論多皆舉也。理實亦有
餘苾芻眾。以此皆是淨行出家故。五師門徒
故。捨邪歸正故。初會所度故。善來得戒故。
得二解脫故。人天所識故。具斯七義故偏舉
之。大乘經中。何故列此聲聞眾耶。有三義故。
一為集經者。欲令於自生正信故。二令諸聲
聞入大乘故。三不捨無上菩提心等。是共法
故。先列聲聞者。為諸聲聞不離於佛作待者
故。於出家人生恭敬故。言菩薩摩訶薩者。義
如論說。故不明矣。此中菩薩不列其數。但無
數者。攝利有情。來往無垣。或增或減。無常准
故。故不列也。明證序竟 次當第二明發起
序。經曰爾時薄伽梵告諸苾芻。言諸苾芻。菩
薩摩訶薩。盡形壽不顧身命。行此四法。此段
經文正及釋自委師故。今當但解廣釋之中
不決定義。釋言。謂同一所詮。彼二無有差別
者。云何忍辱柔和同一所詮。謂忍能安受他
所作害。柔和則能不損惱也。是故名為同所
詮也。言不令得此者。謂欲令和忍辱柔和。是
其一數非二數故也 釋言。菩提薩埵 大
薩埵。具足智慧勝光明 最勝之子最勝因。
最勝萠芽。為最勝 具足勇猛 及希有 諸
大道師。大名稱圓滿。大慈大福田 自在。如
[001-0561b]
是具法者 此十六名中前四之名。初地已上
雖然。一一悉皆具有。而今且約分位建立。初
四之名。與四願樂。明德明增一邊真如無間
之地隨次。當知言菩提薩埵者。謂。緣菩提及
緣有情。初發心也。言大薩埵者。謂。欲攝化
大有情聚。披弘誓甲。行大行故。言具足智
慧者。唯思無上廣大智故。言勝光明者。具足
光能破煩惱所知之障大黑闇。故言最勝之
子。最勝因者。此二即是極喜地名。從如來所
家心生故。因彼勝智。一切最勝。乃得生故。言
最萠芽者。即是第二離垢地名。為因初地二
地萠芽而得生故。言為最勝者。即是第三發
光地名。即彼萠芽。於此地中。無有損傷。漸
令增進。趣大果故。言具足勇猛者。即是第四
炎慧地名。於此地中。而能具足趣求菩提大
力用故。言及希有者。即是第五難勝地名。為
超二乘最勝地故。言大道師者。即是第六現
前地名。為證甚深般若波羅蜜義。而能道利
諸群迷故。言大名稱者。即是第七遠行地名。
為能到於加行究竟成就具足大名稱故。言
圓滿大悲者。即是第八不動地名。從於寂靜
等持而起利有情故。言大福田者。即是第九
善慧地名。為能具足四礙辯。說法度生。得大
福故。言自在如是具足法者。此二即是第十
法雲地名。而得生於大自在處。及能證得大
法智故。已上二門。辯序分竟 次當大門第
二明正宗分。復分為二。一廣。二略。初言廣
者。如經云。何為四至不應遠離。此復分二。
一示相。二結勸。示相復四。一對治不勤。二
[001-0561c]
對治不了刀便。三對治棄皆有情。四對治樂
著於境。此中復有四四異門論自明故是故
不列四段經文。所有體義論當具明。今但略
解釋中。所有未決之義 釋言。菩提心者是
所求事者。菩提之心有其二種。一勝義諦。二
也俗諦。言勝義諦者。謂。無分別智緣真如也。
世俗諦者而有五種。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緣。
四功德。五超過。言菩提自性者。而發願言。我
今為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速成無上正等
菩提。度有苦海。言菩提行相者 謂。自能行
菩提之行。亦能所於他利行也。言菩提所緣
者。謂緣菩提及有情也。言菩提功德者。謂。
初中後善也。言菩提超過者。謂。超二乘及人
天也。釋言。菩薩善知識者謂諸菩薩及諸佛
也者。有其五句。明善知識。一能舉故。二令
憶念故。三教誡故。四教授故。五說法故。今
此五句。約其三學。而當建立初二之句。即令
顯示增上戒學。若有違化。能舉罪故。若忘
違化。令善憶持一一如法教懺悔故。其次二
句而即顯於增上心學。為能教誡心地法故。
若有疑惑。能善斷除。而教授故。從末一句即
當顯現增慧學。為能決釋。自相共相無倒說
故。夫聽法者善知識所作。五種想除 種想
應住相者。寶想。眼想。明想。果想。大果利想。
以難得想。俱生慧故。如實知故。得妙果故。無
罪過故。應捨想者。毀戒下族。言辭無辯。聲無
美妙。於此五事不應見過。釋言。忍辱者他所
作害安能忍受者。瑜伽論云。云何堪忍。謂。
如有一罵不報。罵嗔不報。嗔打不報。打弄不
[001-0562a]
報弄。又彼尊者。堪能忍受寒熱飢渴。蚊虻虱
曰。蛇蝟毒觸。又能忍受他所于犯麁惡語字。
又能思受身中所有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
苦受。為能堪忍有所容受。是名堪忍。釋言。
柔和者不惱於他者。瑜伽論云。云何柔和。謂。
如有一於大師等。具足成就慈慜身業。具足
成就慈慜語業 具足成就慈慜意業。與諸有
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應所受用。凡所飲食
無有私密。如法所獲。如法所得。隨在鉢中。為
鉢所攝。而為受同戒同見。成就如是六種可
樂可受可重無違諍法。易可共住性。不可惱
他。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歡
喜。是名柔和 釋言。為欲對治樂著於境是
故經曰等者。此中云何名為空閑。瑜伽論言。
云何名為住阿練若。謂。住空閑山林垧野。受
用邊際所有臥具。述離一切村邑聚落如是
名。為住阿練若 釋言。如經說以十盡句等
者。此文出在十地經也。是故最初極喜地云。
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何等為十。所謂。一眾生
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界盡。四法界盡。五涅
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
所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
轉智轉界盡。如來生界盡。我願乃盡。如世界
盡。如靈空界盡。如法界盡。如涅槃界盡。如佛
出世界盡。如佛智界盡。如心所緣界盡。如佛
境界智入界盡。如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
彼界盡。我願了盡。如是眾生界盡不盡。我此
善根亦不可盡。世界盡不盡虛空界盡不盡。
法界盡不盡。涅槃界盡不盡。佛出世界盡不
[001-0562b]
盡。如來智界盡不盡。心所緣界盡不盡。佛境
界智入界盡不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不
盡。我此諸願善根亦不可盡。此段經文一一
解釋。出十地論。如理應思。二言結勸者。經曰
是故諸苾芻菩薩摩訶薩盡形壽不顧身命而
此四法不應遠離。此段文句。如上所說。明廣
文竟 次當第二明略文。復分為二。一明因。
二明果。初言因者。如經時薄伽梵說是語已。
至有智常住於空閑 後言明果者。如經若
諸智者住此法。降伏諸魔。成等覺。兩段文
句。上廣文中已中述故。故不釋也。明正宗竟
 大門第三流通分者。復分為三。初標佛化
畢。如經爾時薄伽梵說是經已也。次明眾同
聞法。如經諸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也。後
欽受導奉。如經一切大眾聞佛所說信受奉
行也。智度論云。如是我聞者。令生信也。信
受奉行。為生智也。由佛所說有三淨勝故。使
聞者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以於諸法得自
在故。二所說清淨。明如實智清淨法體故。三
得果清淨。已離諸障成法器故。佛正為說無
不信垢領納在心。敬順修學。由斯故說信受
奉行。
大乘四法經論廣釋開決記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