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71 圓覺經要解-明-寂正 (master)



No. 260-A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要解序


昔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時上至諸
佛菩薩。下及十二類生乃至有無情等。同時俱入。自
昔至今不起于座。就中無主無伴離聖離凡。身心混
融。性相平等。良由十二大士瞥興問端。如來據大圓
覺。縱其所問。廣說修證。爾時文殊菩薩首問如來本
起因地法行。及為菩薩遠離諸病。世尊為答。皆依圓
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且使末世不墮邪
見者。一經之要不出此三。是故大義所以先之也。普
賢菩薩致問。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
幻還修於幻等。如來為答。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
境界。幻雖以離。其未離者復如何修而得開悟。故普
眼菩薩。請問菩薩修行漸次。世尊為答。先依玅奢摩
他。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徧觀四大及與身
心皆同幻化。便能顯發無方清淨。依而決了。則幻滅
覺圓。了知眾生本來成佛。當時雖得開悟。後世未免
疑情。故金剛藏菩薩請問。承上本來成佛示之。何故
後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
開示本來成佛。扣此三疑。於是請決。如來以示。先斷
輪迴根本。如是分別多諸巧見。非為正問。故次彌勒
菩薩。復問所以當斷輪迴之說。佛乃示之。欲脫生死
[001-0543b]
免諸輪迴。及除愛渴。由本貪欲。顯出五性差別不等。故
清淨慧菩薩。復疑請問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
薩如來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世尊答之。未能除滅一
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
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威德自在菩薩。請問一
切方便漸次總有幾種。世尊答之。玅奢摩他三摩波
提寂滅禪那。如是進修。然而觀門雖三。其修不定故。
次辯音菩薩致問。於圓覺門有幾修者。如來為答。二
十五輪隨機修入。必得成就。或修而未入。則染污之
所蔽也。以故。淨諸業障菩薩請問。躡上本性清淨因
何染污使之不入。佛答。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
生憎愛二境。汝等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
得令得。未斷令斷。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
墮邪見。故普覺菩薩。致問。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
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不墮邪見。世尊將收玄唱
開示。作止任滅均名是病。即病一言取舍俱奪。苟知
縱而不知奪。混圓覺於問答之場。或知奪而不知縱。
墮圓覺於泯默之地。當知縱亦藥也。奪亦藥也。即其
縱之之藥。治三毒四倒之正病。以其奪之之藥。治作
止任滅之助病。當知作止任滅之藥病。非如來洞鑑
則孰能指也。圓覺菩薩。猶恐末世眾生根鈍障重。必
須克念加其䇿修。重復請問。如來為說三期進修求
哀讖悔。復以三觀加行。隨學一事。勤修習之。只佛事
巳週。行解之要至此備矣。於是。賢善首菩薩。欲使廣
[001-0543c]
益他方遠霑來世。復於最後四問。為資末世。普皆饒
益。因行之中無不成佛。行解問明至此畢矣。如上世
尊菩薩問答之本懷。為新發意及末世等。破其妄執。
使其了解。別無他說。于經文中。或翻譯之失。或傳寫
之訛。或義解不通。當以理遣。不必滯於微瑕而乖大
義。蓋悲願弘深。痛心之切也。



大明萬曆丁巳佛成道日武林釋寂正書No. 26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要解上
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譯
陸通律寺勤息寂正要解


【上五字所詮。謂圓覺是法。大方廣是義故。文中標
結指陳。只言圓覺。下六字屬能詮。修多羅了義是
歎教勝能。良以。宗本體用。是法義之宏綱。詮旨功
能。了言象之皎鏡。事周義盡須建五名。簡要標題
且存兩號。大方廣是體相用。各有二異。大者當體
得名。常徧為義。常則竪通三世。徧則橫該十方。謂
圓覺體無有邊涯絕諸分量。強名大也。意言此覺
有廣大義有方圓義。謂體大而用廣。理方而用圓。
[001-0544a]
方是正直不偏。圓乃無虧無缺。亦可大方是體廣
圓為用。謂體大而正直不偏。用廣而圓滿無缺。上
三字是別。圓字是總。明此圓覺即是總別之德。具
彰法義之門。故名大方廣圓覺。後能詮修多羅三
字總指諸經。了義二字歎此一經。是決擇究竟顯
了之義。無過上也。故名修多羅了義經。


罽賓。梵語。亦云羯濕彌羅。北印度邊鄙之名。此翻
賤種。本賤役人自立君長故也。沙門。梵語。此翻勤
息。勤者勤修戒定慧。息者息滅貪嗔痴。佛陀多羅。
梵語。唐言覺救。以長壽二年龍集癸巳。持梵本經。
至神都東京白馬寺。譯成兩卷。其度語。筆授。證義。
潤文。諸德廣評。大義別錄。總成一卷。同緣實相。約
行收機。大分三段。共十二章。初二章明圓頓行。中
四章明漸次行。後六章明不定行也。譯之言易也
通也。梵為華耳。周制達四方。東方曰寄。西方曰狄
鞮。南方曰象。北方曰譯。今翻西語曰譯。由漢世多
事也。經文大分三段。始如是我聞至平等法會為
序分。於是文殊師利下至圓覺章為正宗分。於是
賢善首下訖經為流通分。】
△初序分者。若例諸經。
必具通別二序。今但通序。雖無發起。可用入定集
眾兼之。以眾集不徒然。必有異聞故。疏云。序中證
信便是發起。謂佛入大光明藏正受時。上與一切
諸佛。下及菩薩眾生。同住清淨覺地。現諸淨土。皆
入三昧。同一佛境。以表因果無異凡聖同源。發此
[001-0544b]
經旨趣如是耶。
△初序分為四。初指信聞法。


「如是我聞。」


【如是指法之辭也。前此無說而言如是者。逆指向
下所說之法言也。我者結集者自稱也。聖人巳知
無我。而為傳法利生。故隨世假稱耳。恐疑者曰。此
所說法為有所聞而說耶。為自撰其說耶。故結集
者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非自撰也。既從佛聞。則
羣疑自銷。諍端亦息矣。
二時化主所在。】


「一時婆伽婆。」


【疑者曰。既從佛聞。佛昔說法必有方所。何處聞耶。
故此示之。一時者機孰應會之時也。婆伽婆。主也。
如來之異號也。故涅槃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


三平等法會處。】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藏即寶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諸佛眾生之本
源。神通光明之性體。塵沙德用並蘊其中。百千通
光皆從斯起。故曰藏也。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
智與理冥。名為入矣。是以。安住藏中不受諸受。名
為正受。此經說處。即事而真。匪離娑婆別論常寂。
為表正宗所談覺性平等凡聖同源橫亘竪窮不
思議一。然理不自顯。從理垂教。教主身土。全境即
心。全心即境。故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所現淨土。
[001-0544c]
即說法處之通序也。
四同聞眾。】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
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
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
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初標數列名。二與諸下。同佛入定。菩薩等者。梵云
菩提薩埵。云菩提翻覺。薩埵翻有情。摩訶大也。此
有情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證大
道故也。文殊師利此云玅首。亦云玅吉祥。表信解
之智故。亦云玅德。表證智故。文中本起因地。究竟
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普賢略有三釋。一約
自體。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
濟無遺曰普。隣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
曰普。調柔善順曰賢。依此圓覺玅心。徵幻法而明
正行故。普眼。由此法門。觀身心無體。根塵識境世
出世間自他二身。一切清淨。周徧法界故。金剛藏
從喻得名。金剛堅而復利。堅則無物可壞。利則能
壞一切。所以諸魔不能侵。煩惱不能動。又能破諸
障。斷人疑惑。即具無盡藏功德也。彌勒此云慈氏。
慈有三種。生緣法緣無緣。以對三觀。又從姓慈名
阿逸多。此是無勝。三觀能淨三惑。名清淨慧。以三
觀。能摧伏三障四魔。名威德自在。由三觀獲三陀
羅尼四無礙辯。名辯音。三觀對治三道。名淨諸業
[001-0545a]
障。三觀徧觀諸法同歸實際。名普覺。圓覺之名。有
二意。一前雖病盡。仍恐下根難入。又問三期道場
加行。上中下三根普入圓覺。二最初標指。從本起
至末。顯義巳周。還歸圓覺。賢善首者。賢則亞聖。善
則順理。首是頭首。欲使萬善齊興俱順真理教法
流通。是賢善首也。等有二義。一所例。二所餘。上首
為十萬標領。同住平等法會。孰為其主。孰為其伴。
孰為問者。孰為答者。無非遊戲大圓覺海也。今會
諸師。廣評三種。俱是大乘。同緣實相。約行收機。以
漸不定。大分三段。初二章明圓頓行證。次四章明
漸次行證。後五章明不定行證。賢善首章乃流通
分。初又二。】
【△初文殊章正明圓頓行證二。初請問
三。初進問威儀。】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於是二字者。躡前之語。顯通序。兼別求之故。下諸
章之初。皆云於是也。即從座起等者。從法空之體。
起悲濟之用。以巳最勝之頂。禮佛最卑之足。敬之
至也。右繞者隨順之義。表順覺性。三匝敬佛一體
三寶也。長跪者安危不易。叉手者信解合體。心境
交參。權實合也。
正述請問三。初問如來因行。二
問菩薩發心。三問末世離見。初問如來因行。】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
因地法行。」
[001-0545b]


【果具萬德。偏舉大悲。諮詢法要。本為法眾故。具足
十號稱世間尊。求證圓覺故名法眾。佛昔初發菩
提之心。圓照本源。染體悉淨。依此造入無上覺城。
故云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也。
二問菩薩發心。】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大乘之體即是本覺。於覺悟中。發菩提心正念真
如。故云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三世諸佛。皆從本覺因
地法行。遠離諸病。病由何生。瞥爾取證病體隨生。
都不發心豈離諸病。一發心後永不退轉。不退轉
故諸魔不嬈。夫大教發心。當信一切法。唯心體具。
全心發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則世事紛紜。即
大圓覺也。
三問末世離見。】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佛滅度後。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即為末
世。去聖遙遠。深可懸憂。故顯益中偏垂結指。夫求
道者必正其因。因若非真。果終不克故。若欲斷無
明成佛果。誰不由期正道乎。故使末世不墮邪見
也。
三三展虔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正語而禮威儀也。五體。四肢及首。若惟一度。未展
䖍誠。若過於三。禮煩則亂。故三周終始。顯示真心。
佛雖以知。垂範應爾。
二佛答三。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001-0545c]
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
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


【先讚後許。再言善哉者。善之至也。善男子者。順理
曰善。男子剛斷。汝等者。雖一人之言。言眾人之意。
得正住持者。安心覺海。任持萬行。誡令審諦。勿雜
於緣。
二受旨。】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既蒙許說。願樂欲聞。潔巳虗心。收視反聽。而寂然
也。讚許佇聽之文。下十一段皆同此釋。
三正答
二。初長行二。初廣答初問二。初總示二。別釋總示
中三義。初標示二。初依體立教。】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
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如來於法自在。更無有上。陀羅尼翻總持。謂圓覺
體中。有塵沙德用。從本以來持之不失故。大即當
體無邊。門者出入義也。非別有法從中流出於外。
但依圓覺玅性。能通顯示諸功德門無有窮盡。名
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涅槃及波羅蜜。依之六度
萬行。能生物解。名為教授菩薩也。
二照性斷惑。】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覺相性也。圓照修也。全性發修。以修契性。性非染
污。故云清淨。無明體空畢竟寂滅。故云永斷無明。
[001-0546a]
成道者。覺智徧滿。一成一切成。一佛既爾。十方諸
佛。咸皆然也。
二別釋三。初委明惑相體虗二。初
明惑相三。初徵。】


「云何無明。」


【不了一法界故。名曰無明。有通別枝本正使習氣。
今約圓照。正斷根本。別惑通別及二習無不該攝
也。
二釋二。初標定。】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
方易處。」


【法界眾生未能契性。盡屬一切。起無初相。故名無
始。以悟為迷。故名顛倒。情竇一鑿。狂瀾肆流。錯亂
多途。計執非一。故云種種。今且按定其非。但云顛
倒。未顯其相。倒有所執。顛則荒狂。如人乍至川原
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東為西。既一方迷。餘方俱
轉。忽然醒悟還是舊方。返推此迷。了無始跡。無本
來處。無今去處。故云易處也。
二釋相二。初法喻
示相。】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
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四大和合。假名為身。緣慮之心因塵故有。如影逐
形。故云緣影。眾生不知圓覺妙心亘徹三際周徧
剎塵。妄執身心。起諸結惑。如棄大海認一浮漚。前
喻迷方。今譬華月。翳目所喻即上顛倒。顛倒故執。
由翳見華。文意法理莫不如然。
二即喻顯迷。】
[001-0546b]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
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
名無明。」


【月喻例華亦應云月實無二。揑者妄執。經文影略
故不具之。既執華從空生。不知從翳而起。翳則實
是華生之處。非真實華。但恠空裏有華。不覺眼中
有翳。外嫌身心苦惱。不知內蓄迷情。故名無明。


二顯體虗三。初標體虗。】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善惡之性。本體元虗。
二約喻顯。】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
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先約夢事。喻無明本空。次提空華。顯夢無生滅。故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前據能見翳目。稱實華生處。
今約所對虗空生滅叵得矣。何以故。無生虗故。


三結流轉。】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
死。」


【雖曰無生。由妄見故說名輪轉。
二釋圓照覺智
三。初達妄本空。】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
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修圓覺者。牒前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
相。即無輪轉無生死法也。亦無身心無生死人也。
[001-0546c]
既知空華。豈有輪轉。還丹一粒點鐵成金。真理一
言超凡成聖。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不計身身同虗
空。不計心心同法界。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也。

結成玅觀。】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
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知覺空者。泯彼能觀。知能觀空。亦空華相。如火之
木。然諸薪巳亦復自然。此空觀也。亦不可說無知
覺性。假觀也。有無俱遣。中觀也。言雖前後。用在一
心。言慮頓忘。故云淨覺。覺智契理。故云隨順也。


三徵顯所依覺體。】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前明玅觀必全境發。境若不顯。觀故無所依。是以
徵顯令諦觀一。又觀是圓照。境即覺相。觀若非覺。
照不名圓。境若不圓。此相非覺。虗空性故常不動
故真諦也。真性如空。本來不動。如來藏中等俗諦
也。體具諸法。清淨本然。生滅既忘。知見寧及。如法
界性等中道也。究徹三際。圓徧十方。絕待難思。互
融互攝。是三即一。舉一即三。魔佛同途。依正何別。
前云有無俱遣。中觀雙遮。此曰究竟圓滿。中諦雙
照。觀諦互顯。徧十方故。
二結酬三意。】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001-0547a]


【上問有三。廣答因行。而牒酬之。無餘蘊矣。二重頌。
非孤起偈也。或為鈍根重說。或為未來。或為增明
前說。凡言長行偈頌相望。例有五對。謂有無廣略
離合先後隱顯。今經問目皆長有偈無。答皆長廣
偈略。餘隨相當。對文當指。
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二。初頌廣答三。初頌圓照覺智。】


「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二頌惑相體虗。】


「 了達於無明
 知彼是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長行先釋無明。偈中先頌覺智。以智照惑。故言了
達。
三頌所依覺體。】


「 覺者如虗空
 平等不動轉
 覺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佛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即得下二句。長先偈後。成道亦無得。長先偈。又如
夢中下四句頌空也。覺徧下二句頌假也。一佛成
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故云徧十方。眾幻下三
句頌中也。具乎遮照。眾幻滅無處遮空也。成道亦
無得。遮假也。本性圓滿故。雙照二邊無所缺減也。
問下威德自在章。方立三觀。如何此中便具出之。
答名出下文。義貫初後。
二頌結酬。】
[001-0547b]


「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二普賢章。決疑的示頓相圓頓法行。巳示宏綱。次
在斯章。決疑令喜。分二。初請問三。初進問威儀。】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述請問三。初總問起。】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前明圓照覺相。永斷無明。諦觀體如。修證義足。今
復問云何修行者。但決餘疑。複疎初義耳。
二別
徵三難。初難以幻還修於幻。】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
於幻。」


【此問。從前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文而來。意云。身
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將幻還除幻。幻幻何窮盡。
幻者如世間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
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教中五者。一真
性。二心識。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下
諸幻喻。皆倣此知。
二難幻滅無修幻人。】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
修行如幻。」


【若以幻故。一切皆空。能所總無。遣誰修習。
三難
不修云何解脫。】
[001-0547c]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
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眾生正覺。理具情迷。若非全性起修。無從解脫。故
難雖三。意歸修行而即一耶。
三申問意。】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
永離諸幻。」


【論云。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終無得
淨。對於蹔離故言永離。謂初觀一體雖覺全真。後
遇八風紛然起妄。行如窮子。解似電光。何法修之
永離諸病。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
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末世眾生下。義有問於如來之句。
二受旨。】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三。初略示所依。】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玅心。」


【故經云。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故知九界實造
佛界權施。皆圓覺性之所發現。諸大乘教詮旨咸
然。故云。諸佛心內眾生心心作佛。眾生心內諸佛
念念證真。一字法門海。墨書之不盡。並由理具。方
可云為。
二廣釋前難二。初明幻滅覺存釋前二
[001-0548a]
難三。初喻顯。】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上文云。空本無華。病者妄執。今云華從空有者。欲
顯華滅空存故。略於眼翳。徑將華對空。說其實因
眼有翳故見空中生華。應知。病眼見空華時。其華
全體是空。翳除華滅。而虗空之體本無增減。性之
善惡。闡提與佛莫斷纖毫。故云空性不壞。
二說
法。】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上二句釋前初難以幻修幻。下二句。釋前次難幻
滅無心。既知幻從覺生從真起妄。即識返迷歸悟
全性起修。則以幻修幻。無可疑也。況覺性圓常。俱
體俱用。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則幻滅無心。誰為修
行。故難易自釋。覺心不動也。
三拂迹。】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
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者。對幻說覺。猶屬順迷相待
之義。既涉言思。覺成不覺。學者應知。創心入道。對
境立觀之日須分幻覺。用觀照境之時真妄泯合。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者。未離見思也。說無覺者亦
復如是者。未離塵沙也。是故幻滅者。二邊心滅。即
斷無明。中道得立。三觀皆中。名為不動也。
二約
勸修幻行釋第三難三。初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
[001-0548b]
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


【離幻有四。一離諸幻之境。境為所離。智為能離。二
離離幻之心。由堅執有能離之智。此智亦幻。故曰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三遣離幻之離。離前能離。此
離亦幻。故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四遣離離之離
離前第三。此心亦幻。故曰離遠離幻亦復遠離。此
之四番。皆是以幻修幻。列雖次第。修在一心。所謂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者。結示
得體除幻。學者果能向幻覺未兆之前如來未說
示處。體之照之。覺性本然。得無所離。則何德不顯
何幻不除也。
二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如有一段乾木。以一木燧鑽之。火出還將却燒二
木。木火既盡。煙自然滅。既成灰燼。任運飛散。木段
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煙喻離。火喻遣。經
文。圭峰云。先云灰飛。譯者倒也。合是煙先滅餘灰
飛散。式師云。灰猶有實。煙最浮虗。亦不須責譯文
之倒。但今謂約喻喻法。何須難喻也。
三合。】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上二句。正合今勸修幻行。釋第三難。舉初難之詞
為合法者。蓋問雖有三。意歸修在一也。下二句重
結所依覺性常住。使修行永無疑綱。
三頓相結
[001-0548c]
酬。】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
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修圓觀者。造境即中。不段事禪方便。三觀一心。亦
無漸次。知幻即離結妙境也。離幻即覺結妙觀也。
一切下結酬前文所請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故佛
結答。不作方便亦無漸次。會通問文也。能知是幻
巳名為離。但得離幻即元是覺。更無階級漸轉為
覺。如人夢見身瘡問醫求藥。窹來既知是夢。更欲
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之漸離。即是實法。何名幻化。
若執實有。還是妄也。
二重頌二。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頌四。初頌所依覺體。】


「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無明之言。長無偈有。
二頌幻滅覺存。】


「 猶如虗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虗空不動轉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展轉拂迹長有偈無。
三頌勸修幻行。】


「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長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合法之文。長有偈無。
四頌結頓修相。】


「 覺即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001-0549a]


【亦如是者。不作方便也。頌略結酬。】


【△今普眼請云。演說菩薩修行漸次。答中具明戒定
觀慧結酬。又云如是修行。如是漸次。所謂解圓行
次也。
於此分四。初普眼章。正明漸次行證二。初
請問三。初進威儀。】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述請問二。初正請。】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
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前聞頓行不依方便。恐漸次機謂知即巳都不假
修。故復請漸行修戒定慧開悟圓覺。云思惟者。繫
緣法界達陰本空。云住持者。安心實相不起妄念。
稟戒習定助成觀慧。故云方便。
二述意。】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
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
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為迷悶者。重扣所修。故略開悟。住持只言方便與
思惟耳。又假說方便者。上請六事無非出於善巧
故。今結請只以方便兼之。於無修證中強言修證。
故云假說方便也。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初讚許。】
[001-0549b]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
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二受旨。】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三。初標意。】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
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夫淨圓覺心。諸佛眾生各各本具。今欲求者。二邊
皆中。故云正念。遠離諸幻者。指前標後也。今謂秪
是總標耳。正念即標戒定慧。諸幻即三學所離。污
戒之瑕玷。障定之事性迷理之惑也。
二廣釋二。
初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奢摩他。翻止。止定也。堅持禁戒戒也。安處徒眾。近
善友知識。而生慧也。宴坐靜室。即止息世緣閑居
靜處。諸緣世利而自然息。巳而欲明漸次行證。直
云戒定方便。助成觀慧。三學相由。即答漸次之問
也。
初約四大觀身如幻。】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
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
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
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
為相。實同幻化。」
[001-0549c]


【恒作是念者。意止觀中不得暫捨。大論云。昔如來
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各離者。從昔妄執四
大為身。約俗諦和合而言。今約真諦破之。故云各
離。此中應用不自他等四句推之。畢竟無體故。能
執情盡也。
二約根塵觀心寂滅二初根對心生。】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身本無形。緣四大有。故名四緣。六根依身而具。一
往名中。四大從外而攬。一往名外。中外圍空。而心
又在中間。空處牢結。故云於中積聚。此緣即能緣
心也。不實如氣。同上緣影。皆顯體虗也。無體則無
相。又豈有名。故云假名為心也。
二塵消心寂。】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
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若以從真起妄無明生法為言。必先有不覺之心
方有根塵世界。今就日用覈之。意顯因境有心。無
塵則無心也。四大分解者。地性無堅。水性隨流。風
性無礙。火性元虗。謂四大各歸本性。畢竟無有緣
心可見也。
二結成觀相。】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
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彼之眾生。指前修觀人也。前破身心及六塵境故。
此結云幻身滅等。滅謂寂滅。即空觀也。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者。生死既空。涅槃亦滅。假觀也。後二句
[001-0550a]
中道常住。所謂諸幻雖盡不入斷滅。然此觀相。三
智一心。無惑不破。如大圓鏡明像宛然常不雖故
也。
二約喻顯二。初明幻滅觀成二。初喻。】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夫鏡性本明。非從外得。塵覆則隱。磨之則顯。隱顯
雖殊明性不異。是以。修觀如磨智鏡。身心頓忘則
種智圓矣。
二合。】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既以身心合幻垢。則人法二執。性之與相皆屬幻
垢。十方乃十界也。清淨乃本具覺性顯現。合上非
幻不滅也。
二誡迷真執妄二。初喻。】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
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摩尼體性本無五色。瑩淨絕瑕都無色相。由性淨
故。一切色相對則現中。青黃赤等五色。各各隨方
而現。五色喻五道也。隨方喻隨業。愚人不了珠體。
但見全是青黃等。故華嚴云。凡夫見諸法但隨諸
相轉。不了法無我。以是不見佛。
二合二。初正合
迷真。】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
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隨迷染之氣類。應現而有也。亦復如是乃合上喻
也。其猶結水為氷。詎可見氷而忘水也。
二破迷
入理。】
[001-0550b]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
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本以眾生妄執幻化。故佛說云幻垢眾生。依教離
垢。故復說名菩薩。所離之垢既無。對離之智何立。
者字貫通兩句。謂對垢者菩薩也。說名者如來也。
既無對治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淺之執本無。何
有說教之者。故俱無也。
二觀成歷法二。初明證
理。】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
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頓了實法假名性相等執。當體如幻。故云證得。達
緣影之心見鏡像之身本無。故名為滅。無方即無
方所。橫徧也。無邊即無邊際。堅深也。由清淨故如
虗空。如虗空故得清淨。此乃覺體顯發。正是開悟
之相。所發之體也。
分二。初別顯真淨四。初世間
諸法四。初根識。】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
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
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清淨即空之異名。故大論云。畢竟空即畢竟清淨。
以人謂空故言清淨。見塵者。不單說外色名塵。亦
不說根識名塵。根塵識三自有文故。此見塵體還
是我執之心。就取相生過。而別立名。下皆牒見字。
[001-0550c]
不言塵者。足顯即見是塵。非外塵也。聞等亦然。


二六塵。】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
味觸法亦復如是。」


【六皆名塵者坌污心識故。
三四大。】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
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四總例。】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上明根識及六塵淨。今復舉十二處十八界者。以
陰入界隨根開合。故重總例。
二出世間法。】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一切清淨。」


【十力者。一知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
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
十漏盡力。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二漏盡。三說障
道。四說盡苦道。四無礙智者。一義。二法。三辭。四樂
說。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
四無異想。五不定心。六無不知巳捨。七欲。八精進。
九念。十慧。十一解脫。十二解脫知見。上六皆云無
滅。十三至十五。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至十八。
以智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十七品者。此有七科。
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
[001-0551a]
六七覺支。七八正道。謂三四二五單七隻八。總三
十七品也。如是乃至者。超越之辭。三身四智五眼
六通等。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悉皆清淨也。
三自
他正報。】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
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
淨。」


【論云。照色等空即名實相。實相本來自性清淨。諸
段清淨皆牒前文。唯此獨指實相。以為淨之所以。
既於自身證實相理。亦見一切眾生同一清淨實
相。以觀一切眾生。不取於相。同圓覺性耶。蓋顯彼
我一體故。十方亦應以十界釋之。方與上聖下凡
清淨一致也。
四一多依報。】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
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褁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國土淨穢皆由自心。眾生劫燒。我土安隱。況乃心
宜覺性。識智無生。身土依真。染淨俱泯。亘通法界。
清淨湛然。圓謂圓徧虗空。褁謂含褁三世。三世者
豎極。虗空者橫周。一切者橫豎總該。平等者本末
味同。清淨乃都結七段。不動者宜於一如耶。

例明不動。】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
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
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001-0551b]


【前歷諸法別顯清淨。今以不動例明諸法。四大總
世間。陀羅尼總出世間。虗空之言總該依正及三
世也。經文避繁。略云乃至。下亦例此。十界因果依
正色空一切諸法。既皆全性而作性本。不動法亦
同如矣。
二俗諦二。初體量徧滿。】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
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
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覺性無際故徧滿。性徧滿故諸法徧也。
二體德
無壞。】


「善男子。由彼玅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
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
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根性塵性者。此指自性。非謂泯根攝塵歸於一性。
如百千燈等者。如一燈光巳滿一室。更有一燈。光
亦全滿。百千燈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壞。亦不混雜。
室中之空喻於法界。燈之光相喻如根塵。謂一燈
光容多光相。即一光相徧多光中。故一一皆然。重
重無盡也。
三中諦三。初亡憎愛。】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
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
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
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覺者圓覺也。成就者牒上開悟也。縛脫約惑。生死
[001-0551c]
涅槃約報。持戒毀禁約業。久習切學約人。喻取能
照前境之眼光也。於四對法。無勝劣。心同佛。於三
念之境。同之所由。經自徵釋云一切覺故。眼光者
光即眼識現量所得。故無憎愛。所以光體無二故
也。
二亡修證。】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
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
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
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
涅槃。猶如昨夢。」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者。自心巳空。但有覺照。寧有
凡聖差別之二。冥一如之無心。即萬動之恒寂故。
普照是用。寂滅是體。佛之所極極於寂照也。諸佛
世界者。百千萬億僧祇等數之河。一一河中一沙
一世界者。顯世界之多矣。然盡虗空徧法界所有
世界。莫算其數。為欲引機造無邊境故。假增積多
數爾。又淨穢等土。皆佛統之。故云佛世界。猶如空
華亂起亂滅者。緣無自性。全體即真。一切世界皆
依妄念。念既剎那不住。界亦起滅不停。又成住壞
空雖各二十增減。世界無量無數故觀起滅繽紛。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者。文通上下。上則世界無淨
穢故。下則眾生本成佛故。始知等者。始知即始覺。
本成即本覺。始之與本非二覺故。依正迷悟無非
一如。故喻空華及昨夢也。
三亡能所。】
[001-0552a]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
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
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
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迷時生死無起涅槃無滅。悟時非滅却生死發起
涅槃。稱體而觀。都無起滅。聖心無來。凡心無去。又
直而言。體無來去。所證之境。非得真失妄捨麤取
玅。能證之心。都無分別。離於四病。故云畢竟無證
亦無證者。
三結酬。】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
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二重頌二。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重三。初頌觀陰。】


「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二頌歷法。】


「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徧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虗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去來」



【三頌結酬。】


「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001-0552b]


【△二金剛藏章。釋成本來成佛。由上普眼章末云始
知眾生本來成佛。故此疑問。若本是佛。何須前說
發心修行斷無明耶。分二。
初請問三。初進問威
儀。】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陳詞請問三。初慶前所悟。】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
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
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陀羅尼慧性。因地法行定性。此是一切行位根本。
後必躡前。故重指也。
二述三疑。】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
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
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
煩惱。」


【初二句。躡前文為疑本也。三疑者。初疑真能生妄。
次若諸下疑說妄為真。三十方下牒而縱之責無
窮過也。此三難意者。本來是佛。煩惱何生。若無生
中妄生起者。如來成佛本同無生。無生之中還應
妄起。成佛義等。生否應齊。齊生則果佛何尊。齊否
則因違現事。進退不可。故有斯云。
三結意請答。】


「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
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001-0552c]


【通論疑者。猶豫為性。能障信心。別顯五蓋中疑有
三。一疑自。謂巳不能入理。二疑師。謂彼不能善教。
三疑法。謂於所學為令出離為不出離。如有病人
疑自疑醫疑藥病終不能愈。今三疑中。即疑法也。
悔是不定之法。悔正則偏。悔偏則正。今請永斷。又
屬偏邪。然入道人。若未通決生佛同異。則或用功
多而反增疑悔也。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
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
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
今諦聽。當為汝說。」


【二受旨。】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四。初反責起疑之本三。初總指
輪迴。】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
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一切世界。總指情器也。若不約情。何成輪迴。次下
六對。辯其輪迴。謂但住有為。即屬輪迴心也。始終
者創變極證。生滅者新新續起而念念落謝。前後
者過去未。來有無者住劫空劫。聚散者成劫壞劫。
[001-0553a]
起止者現行調伏。念念相續者情界器界皆依妄
念。既所依不斷。故能依亦然。循環往復者。器界空
巳復成。情界滅巳復生。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
劫波莫之遏絕。取謂取著。執我我所。捨謂捨雖。厭
苦所依。若取若捨種種不同。皆是顛倒妄心變現
輪迴之相也。
二真隨妄轉三。初約法。】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輪。若免輪迴。
無有是處。」


【能是輪迴之心故。所觀圓覺亦爾。如夢見寶物。物
亦是夢。
二舉喻。】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由目數動湛水如波搖。如人動轉眼睛。或手研揑
眼角故。所見物顛倒動轉也。次眼識遲鈍旋火成
輪相。如人燒杖頭以手旋之。眼識不能迅速趂及。
即見亦輪之相。岸移月運。但是雲駛舟行。駛者奔
流急走之相故。動目能搖湛水喻妄中真。定眼隨
轉火。喻真中妄。雲月舟岸。喻圓覺性即同流轉也。


三法合。】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
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


【諸旋者。目眼雲舟。喻生死垢心。彼物者。水火月岸。
喻於圓覺玅性。何況下正合也。
三結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001-0553b]


【指前三疑為三惑。非見思塵沙無明之惑。
二喻
釋現起之疑二。初約性德離妄通釋三疑三。初譬
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
翳巳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
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
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不知華因翳有妄執從空而生。豈覺迷真故著。橫
執真能生妄。既了翳差都不見華。因除迷心故清
淨矣。又執早晚更迷。猶說何時更翳。故云不可請
問翳差之者。或時更起。未必永無。如何為喻。答曰。
夫喻者。但當日一席之事。不可說終身。譬如夢覺。
豈可難哉。云何妨明夜更睡還夢。翳華二法非相
待故。但翳故妄。非華生也。
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言圓覺離華
離翳。則雙拂生死無明。虗空非蹔有無。覺性何關
迷悟。眾生既知華起。約誰更難無明。無明生死既
空。何責本來成佛。空華終不再起。果位何得還迷。
由巳計度不休。見他覺性流轉。若如是解。頓遣三
疑。三疑鉤鎻連環。不是三科別答。下金鑛喻即答
佛不再迷。此疑理深。故重喻也。
三結況復。】


「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蹔有。亦非蹔無。況復如來圓
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001-0553c]


【此以世空喻真空也。而虗空世法尚不同華起滅。
況如來隨順圓覺。湛然真常。是虗空之體性耶。


二約修德顯真別申後難。】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巳成金不重為鑛。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
復如是。」


【金在鑛中。銷鑛金現。非銷始有。若因銷有。銷頑石
等亦應有金。故知雖假爐冶銷鎔。金性要須本有。
既巳成金等者。此明在鑛則隱。出鑛則顯。隱顯雖
殊金性常一。不應說言本非成就者。釋成金性本
有也。如來圓覺亦復如是者。合也。前就圓悟之理。
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章中眾生成佛之義。故
舉空華。元來不起。非後始滅。法合云。生死涅槃同
於起滅。所以俱通三難。今就不壞因果之相。故說
銷鑛出金。華則始終本無。鑛乃因銷始盡也。

示性令息妄心三。初覺性圓常。】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
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玅圓覺性平等常住。即一切法。離一切相。若有少
見即非圓覺。
二思惟罔測二。初舉況。】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
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
度如來圓覺境界。」


【此舉劣況勝也。無餘涅槃。身智俱寂有思惟心終
[001-0554a]
不能至。何況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初小聖理智對。
二凡心真覺對。意云。小聖尚不能親到真智之理
何況凡心。劣於前智真覺者哉。
二喻顯。】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
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須彌。梵語也。翻云妙高峰。此山四寶所成故。輪迴
心即思惟心也。
三指前勸誡。】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
本。」


【若遠指前文。即文殊章。先斷無明。或指餘經。皆如
是說取捨輪迴。意令先斷。今重舉以勸誡也。

結疑情非問三。初展轉妄想。】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
實心體。巳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
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二巧見不成方便。】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指前疑情者。為浮心巧見也。故不成方便。
三結
非正問。】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前讚善哉者美其起教。此責非正者顯其實理。此
一段疑。最障修證。若不徵起。末世長迷。剛藏所徵
意在佛責。故知責此之過。始彰徵有功。乍看似前
後乖違。細詳乃始終符合。可審翫味。玅在斯焉。
[001-0554b]


二偈頌二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設偈言。」


【二正頌四。初頌反責疑本。】


「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長行先舉妄想。偈文先舉實性。
二頌喻釋現疑。】


「 譬如銷金鑛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



【三頌示性息妄。】


「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向明覺性元常。與喻中合文意同。故空華喻義通
前後。
四頌結斥疑情。】


「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虗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初二句。長行云。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
結空果。詰者辨也。次二句。依解起行。與前結非正
問互顯。】


【△三彌勒章。顯示輪迴根本。由前章云先斷無始輪
迴根本。今窮根本及能斷性。分二。
初請問三。初
進問威儀。】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陳詞正請三初慶前聞。】
[001-0554c]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
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述問有四。先問輪迴根本。次問輪迴種性。三問行
門深淺。四問度生方便。總而不出所斷及能斷者。
前輪迴始終生滅等說妄名邪。圓覺了義是正。起
循環見者如前三惑也。
初問所斷輪迴。】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
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云何當斷輪迴根本者。雖問當斷。意在根本。下文
即指恩愛貪欲。如伐木尋根炙病求穴也。於諸輪
迴有幾種性者。上總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今究
種種之的有幾等輪迴之數。答中指出四生九類
六道輪迴。
二問能斷行願。】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
度諸眾生。」


【初二句問意者。道雖平等。行有淺深。故下答以依
二種障五性差別。迴入塵勞等者。即請下大悲方
便化他願力也。
三結請知見。】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未世眾
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慧目。如如智也。心鏡。如如境也。境智冥合。無上知
見隨機也。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001-0555a]


【二佛答三。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
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
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實相者離虗妄也。生死涅槃俱寂滅故。無生忍者
是決定之義也。證得諸常實相。名無生忍。以位對
之。名初住也。
二受旨。】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二。初廣答二。初答所斷輪迴三。
初指根本。】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
有輪迴。」


【對五塵境。起於貪欲。種種相續。三有輪迴。往來流
轉無時斷絕。或屬天地之恩。如父母等。或因事之
恩。如得惠賚等。或任運生愛。即自身六親及名利
等。或因敬成愛。或因愛結恩。或因愛生情。或因情
成愛。應成四句。謂恩非愛等。故能貪之愛種多。所
貪之境不一。若對治簡境。則有順有乖。若約法簡
心。則皆為過患。
二明種性二。初總示四生三。初
命因欲有。】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
而正性命。」


【卵胎濕化果也。淫欲而正性命因也。顯是前文於
[001-0555b]
輪迴有幾種性之問。故下文云。欲因愛生。命因欲
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而以四生配六道者。天及
地獄化生。鬼通胎化。謂鬼子及地行羅剎是胎。餘
皆化生。人畜各四生。具四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
子。胎則當人。濕則奈女。化則劫初。畜具四者。金翅
及龍。餘獸皆胎。餘鳥皆卵。然著地飛空若水若陸
微細蠢動。或胎或卵或化。不可具分品類。皆因淫
欲而正性命者。淫謂淫染愛著。但是情染。總名為
淫。縱使化生亦依業染。且約欲界輕重者。六受交
抱執手笑視淫。既性命由淫。淫復由愛。故云愛為
根本也。
二欲滋於愛。】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
生死相續。」


【雖四生性命以欲為因。然而欲因愛生。以愛為本。
復由諸欲滋發愛性。故使果報無窮。輪迴相續也。


三結成因果。】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眾生受命還依欲本者。愛謂貪愛。命謂身命。雖欲
因愛生命因欲有。由欲滋助於愛。果報無窮。故曰
還依欲本。
二別明六趣二。初別示二。初惡趣生。】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違順皆是造業之境。由愛彼境。境不順心。便生熱
[001-0555c]
惱憎嫉。憎嫉故起生嗔。嗔故殺害。逼惱。打罵。凌辱。
種種惡業從此便興。亦可境稱愛心而生耽著。侵
奪。飲啖。綺妄。淫盜。種種善惡等業。無畜生者。取其
順文成句略也。義必合有。故華嚴云。十不善業道。
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二天人。】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知欲可厭者。離惡道因。深生愛樂。捨惡樂善。復感
善道人天樂報之因也。
三定地。】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
增上善果。」


【知其愛惡愛善俱未免離。棄彼愛心樂修捨法。即
四禪八定。而不知樂捨之心還同彼愛。故云還滋
愛本。增上善果者。上二界殊勝依正二報也。

總結。】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三勸令斷三。
初正勸。】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貪欲愛渴是業惑因。欲出輪迴。先除此二。愛渴者
愛心至切。如渴湏飲也。
二釋疑。】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
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恐疑者云。既令捨愛。何故菩薩亦有愛生耶。故此
通云。示現受生。非愛為本。但以大悲同事利物。故
淨名云。眾病即菩薩病也。
三顯益。】
[001-0556a]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先能除捨。方可勤求。如出鑛金始堪為器。前但云
貪愛。此云憎愛。境不順心。違情故憎。是知憎亦由
愛。故雖兼憎意但說愛。永斷三障即名勤求。三障
斷處心清淨矣。
二答能斷行願二。初行性差別
二。初總標。】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
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一切眾生。枉受輪轉。只為忽生一念發揮一切無
明境界淺深二障差別五性。事障麤重為淺。理障
微細為深。淺故先除。深故後斷。此以障道近遠。名
為事理淺深五性差別不等故也。
二別釋二。初
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根本無明親障中道。名理障。枝末無明牽生三界。
名事障。約界內外。對論事理。小乘真理。望大乘還
屬變易生死。大乘變易生死。對小乘屬真理。下明
二乘先斷事障。即知是見思也。
二五性二。初徵。】


「云何五性。」


【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薩性。四不定性。五外道
性。此皆新熏。不同法相宗說。然亦未可會同相宗
五性。今經但云未成。非永無成佛之義也。
二釋
五。初凡夫性。】
[001-0556b]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因緣生法所觀之境。六道凡夫也。約此未斷未證
為一種。顯下趣向斷證。為四種爾。
二二乘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
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同斷見思。同出三界。但教有諦緣惑。論正習緣覺
乃是侵習小異耳。
三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
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
事理障巳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
大涅槃。」


【發願斷障。義兼四弘。二障巳伏。即當圓教觀行之
位。悟入者。解二障永滅方是證悟。事障若盡入圓
十信。理障若盡圓教初住。極至妙覺。圓滿菩提。歸
無所得。
四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
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
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者。蓋圓覺體性。離一切法。具
一切相故爾。學者當依了義。莫依他人可也。若遇
如來無上菩提。圓覺修證無不取極。根無大小皆
成佛道。若依彼人所作之法。故有淺深差別。未及
圓覺了義者也。
五外道性。】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
[001-0556c]
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本非外道。由不遇真正知識善友。心行理外。故名
外道。
三結。】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今云五性中。菩薩性不定性皆悟圓覺。豈得屬輪
迴耶。須知菩提乃所學之法。眾生是能學之人。但
造之有差。遂成五別也。
二悲願度生。】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
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
依無始清淨願力。」


【大悲乃拔苦之本心。方便為設化之通軌。示現形
相。如觀世音隨類應身。逆順者。或為親友以引之。
或為怨家以怖之。同事者。四攝之一。意該餘三。謂
布施愛語利行。清淨願力。非希望報恩。亦非愛見
同體大悲。清淨大願性本具之。非別新得。
二結
酬。】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
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取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玅莊嚴域。」


【圓信諸法即大圓覺。名增上心。普會自他。具入實
際。是菩薩願。一切勝行無願不克。如普賢十大願
王。為無量勝行之本。清淨法殿妙莊嚴域。皆是所
證圓覺之境也。
二偈頌二。初標舉。】
[001-0557a]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四。初頌根本。】


「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二頌勸斷。】


「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初兩句。正頌勸斷中顯益之文。因斷必果亡。故略
不頌輪迴種性。又以斷妄即得會真故。連頌不定
性菩薩性。餘三性略。得正修行。能斷貪欲。根無本
小皆成佛道。故曰。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故。

頌悲願。】


「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四頌結酬。】


「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四清淨慧章。判修證高下二。
初請問三。初進問
威儀。】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
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001-0557b]


【二請後二。初正問位次。】


「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
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舉所證覺性。問能證位地。覺心一味。因果階差。二
義既乖。故須起問。
二願益未來。】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


【二受旨。】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二。初明六即位次有二。謂理同
故即。事異故六。若知理同。迷悟平等。免於退屈。若
知事異。因果不濫。免憎上慢。屬初理即。聞圓頓教
屬名字即。五品觀行即。十信相似即。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總為分真即。玅覺即名
究竟也。
初法二。初正示理同。】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
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與眾生。」


【圓滿覺性三諦具足。自性中也。非性空也。性有假
也。有是具義。以性具十界。循界性而緣起。法法即
[001-0557c]
生。是則菩薩眾生本是實相。復何取證於其間哉。


二徵釋所以。】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以性奪修故。菩薩眾生二皆如幻。指幻即性。同一
圓覺。故不復有能取證者。
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


【若是不明隨緣不變幻化即性。只作遣蕩釋上者。
何當此喻。眼只是一。誰為能見。誰為所見。
三合。】


「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圓覺自性。性自平等。性不自謂無平等者。
初總
明大義二。初迷悟差別。】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
便顯差別。」


【眾生迷倒。五住煩惱也。一切幻化。十界因果也。未
能除滅。滅未滅者。達未達也。
二復性一如。】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諸佛同證寂滅之理。若得隨順。與本相應無乖違
也。後二句亡能所。實無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


二別示即六。初理即。】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
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本體元無。因妄故有。四生六
道八難三途無不皆然。曾不自知。心既念念無常。
我亦念念生滅。故生憎愛耽著五欲也。
二名字
[001-0558a]
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
性自勞慮。」


【善友知識也。教令稟教也。開悟知解也。知我身心
是本覺性。起亦圓覺。滅亦圓覺。解妄為真。故二發
明此生勞慮。雖未能忘。到此巳知全體而起。故曰
性自也。
三觀行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位頓伏三惑。觀與理冥。故云勞慮永斷得法界
淨。既伏必斷。名為永斷。然此觀解尚存能所。故障
圓覺而不自在。隨順只是凡夫相應之義也。

相似即。】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
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見前淨解為礙。故斷解礙。然能見智名曰見覺。先
斷見思塵沙二惑。得六根淨。若住此見。還名覺礙。
礙於圓覺不自在也。天台十乘。有離法愛。離此見
覺入後分真。請問前位頓伏三惑。此何二惑先斷。
答曰。初心用觀。事理頓忘。三觀一心。故能圓伏。然
智有微著。惑有麤細。約智明斷不無前後。
初證
理三。初法。】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
與照者同時寂滅。」
[001-0558b]


【有照有覺。指前二位。照是淨解。覺是見覺。二皆有
住故俱名礙。稱性之照故云常覺。照而非照故云
不住。又照是所。照者是能。能所俱泯。故云照與照
者同時寂滅。
二喻。】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


【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寂。能照亦亡。
三合。】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巳斷滅。無滅礙者。」


【實相無念。有照即礙。若立能照。照達妄念。還成礙
也。
初忘教。】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夫設言象。在於得意。無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
真。故以標月之指喻於言教。謂見須藉指端。悟心
須假佛教。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詮心。悟心忘
教。是以觀指則失真月。執教乃未達本心。意令證
實忘標。故云畢竟非月也。
二結位。】


「此名菩薩巳入地者隨順覺性。」


【若云入地方破無明。是別教義。今是圓位。借別名
耳。四十一位之所同依。故總云地。
六究竟即三。
初標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
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
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
[001-0558c]
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初標二句總也。列十對法。皆同真實。一識智對。無
念則得其正念是智。有念則為失念是識也。念本
自空。元是無念。故皆解脫。二成破對。眾緣相會曰
成。緣離曰破。緣無自性。成破一如。三愚智對。癡從
分別生。分別亦非有。智慧與愚癡平等無差別。四
邪正對。若在道者無分邪正。五真妄對。迷時真如
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六染淨對。夫戒定慧翻
於三毒。三毒本空。元是梵行。七依正對。涅槃云。我
以佛眼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
八苦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
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九有
性無性對。有性者三乘性。無性者闡提性。非惟他
日迴心。現巳齊成佛道。十縛解對。根塵同源縛脫
無二。識性虗妄猶如空華。然煩惱依識。識性既空。
煩惱何縛。故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如上十對。其
意不殊。佛證覺心。心無取捨。故得諸法普同圓玅。
也。
二明照。】


「法界海慧。照了諸有。猶如虗空。」


【慧深如海。照了一切。諸法皆空。
三結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結果位也。論云。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
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心念故。得見心性。
心即常住。名究意覺。
初圓修行相二初的示安心。】
[001-0559a]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
不辨真實。」


【文有四節。每節二句。妄念攀緣。取著外法也。念則
違覺。故令不起。若求真捨妄。如棄影勞形。若滅妄
存真。似揚聲止嚮。境從心現。元是自心。若加了知
即迷現量。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
實。如眼不自見等。行者當知。一切時處身心依正。
俱是法界常空。如珠走盤。無可留影。性德玅行無
越是矣。
二依法決悟入。】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
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巳曾供養百
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彼當機眾中。聞此大方廣圓覺了義修多羅經。領
受任持。坦然合道。驗今開悟。頓契佛心。方達宿因
曩承熏習而來也。
三印成佛智。】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由斯而得。因果相攝。決無疑巳。是以。如
來印言成就一大事故。
二偈頌二。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三。初頌理同故即。】


「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二頌事異故六。】
[001-0559b]


「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八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徧隨順」



【初頌二句總標。次一句觀行。次一句相似。二句分
證。二句究竟。缺理即名字。亦可以覺而未覺兼之
也。
三頌入位法門。】


「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虗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巳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後二句。總頌位行。雖然各別皆隨順也。
以上圓
頓漸次巳週。向下顯示不定行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要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