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70 圓覺經近釋-明-通潤 (master)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二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
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
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
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
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
[002-0516c]
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
請終而復始。」


【此為頓教菩薩開漸門也。由前二章雖各出手眼
悉談頓法。若是上上根人階梯不立聖諦不為者
尚嫌多口。但根器稍劣者若無階級不能悟入。普
眼法門。此普眼所以乘機發問也。先德云盡大地
是沙門一隻眼。以眼外無法故。今此菩薩請問修
行漸次。使盡大地眾生發明此眼。此華嚴亦名普
眼法門也。云何思惟者謂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
幻。云何住持者謂如何遠離方得覺心不動。其未
悟者作何方便方得入此普眼門也。若眾生無正
方便及正思惟。雖聞如來說此神通大光明三昧。
反生迷悶不能悟入。以法大機小不能一肩擔荷。
固當於無階梯處強立階梯無漸次中安立漸次
方得悟入耳。】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
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
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
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為新學菩薩略通一線。假說方便以明知幻即
離離幻即覺也。先總標正念為方便之始。欲求者
謂生樂欲尋求此覺心也。以此身心皆是覺心所
[002-0517a]
現影像。即今現在有形色者是身有分別者是心。
誰是本來清淨覺性。如是推求尋覓必欲親見本
來面目。故曰欲求淨圓覺心也。若欲如是推求應
當正念遠離諸幻。言正念者謂不念一切諸法。唯
是一心觀察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必欲遠離諸
幻。若知而不離是有目無足。若離而不知是有足
無目。必須知幻而又離幻。如目足更資方能得入。】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
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
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
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
為相。實同幻化。」


【此下正陳方便也。奢摩他定學也。起信云。若修止
者。住於靜處。端坐思惟。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
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名依奢摩他。堅持
禁戒者謂一向絕緣防護根門不令向外奔馳也。
安處徒眾者必得同心同行之人為伴侶互相砥
礪也。宴坐靜室者坐以攝身。身住而心得安故。必
靜室者以離喧囂功夫易就也。四緣既具則一心
一境方堪入觀。先當正念觀察此身假合無我。寶
積經云。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
邏身。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麩-夫+少]灰終
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
[002-0517b]
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
團無日光時即便流轉。若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
不增長。故一大不成二大三大不成。必四大和合
方得成就。故先觀察堅礙者為地潤濕者為水暖
者為火動者為風。現今此身雖見四大和合而各
有所歸。則此妄身畢竟屬於何大。則知四大畢竟
無體。但是和合假名為身。實同幻化。如是推求即
知此身實無我相。而向之認四大為自身相妄矣。
故庵提女了義經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
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是為生義。若知地水火風
畢竟不自得有所離散是為死義。】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虗妄心若
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
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次復正念觀察此心假合無我也。正由四緣假合
而妄有身。復因此身而妄立六根。若離四大必無
六根。若離六根亦無四大。故外有四大內有六根
和合而成有根之身。名曰根身。首楞嚴經云由明
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攬
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葡萄朵。
淨根四塵流逸奔色等。豈非中外合成而有根身
乎。既有六根。仍復引生五識攀緣五塵。而意識總
採五塵落謝影子。積聚八識田中為種子。名為法
[002-0517c]
塵。而為意識所緣之境。以意識緣法塵似有能緣
之相。遂假名能緣者以為心也。下復逆推緣心無
體。故曰即此能緣妄心是因六塵而有離塵則無。
是因境而有心也。若使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
四大六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能緣之心可見。是
無境亦無心也。如是推求即知此心亦無有我。而
向之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妄矣。巳上發明
知幻二字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
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
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
永滅十方清淨。」


【下復發明即離二字。此中滅字即遠離也。只是以
智觀察是幻。故不妄認妄執脫粘內伏。違其現業
銷其種習名為滅耳。不是銷滅也。若是銷滅即墮
無色四空所修。意謂既知身心是幻。即當以如幻
金剛十種深喻而遠離之不令粘著。固當先離幻
身次離幻心次離幻境。此即遠離垢邊垢也。次離
滅幻之智。此即遠離淨邊垢也。染淨諸幻既盡而
非幻不滅者所謂離幻即覺也。良由眾生內為意
識所使身見所持。故頭頭妄認生徧計執。必須去
盡識情而清淨覺體光明始露。喻如磨鏡必去盡
鏡面之垢而鏡體光明始得發露。故知眾生皆有
光明淨覺。而不現者若有古鏡而不磨也。永嘉云。
[002-0518a]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折。然則光明覺
體之幻垢元非他物。即是妄認四大為身六塵緣
影為心而成垢耳。若了四大本空緣影不實。清淨
覺體不為身見染汙。則垢相滅而十方清淨矣。此
即奢摩他巳成之相也。】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
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
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
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
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
名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
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此以喻明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離幻
即覺也。清淨摩尼寶珠喻清淨覺性。五色喻五蘊
身心。隨方各現者若五方天王之見珠色各各不
同。喻五蘊是依他起。癡人見彼摩尼實有五色者
喻從依他起性而起徧計執性也。圓覺淨性隨五
業道而各現五蘊身心。正如摩尼隨方而現五色。
愚夫不達五蘊身心元是淨圓覺心循業發現本
無實體。乃妄認淨圓覺性實有四大為自身相實
有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正如愚人妄認摩尼實有
五色。故先德云。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
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由彼愚癡
不了身心是幻是依他起。妄執為實。貪著生愛。不
[002-0518b]
能遠離諸幻化相妄有流轉。是故我說身心皆是
淨圓覺心所現幻垢。由對妄認身心未離幻垢者
名眾生。故對離幻垢者名菩薩。若眾生幻垢既盡。
則對離幻垢之菩薩亦除。既無幻垢之眾生。亦無
離幻垢之菩薩矣。是知眾生菩薩皆是假名。生死
涅槃悉成偽號。故說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而
又說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也。若此菩薩
幻觀巳成。則依如來圓覺妙心所現種種幻化影
像依他之法悉皆除滅。則不妄執隨方所現之色
以為實有。爾時即證圓覺妙心。便得無方清淨。至
此則知無邊虗空皆從大覺心中顯發。亦如海中
一漚。況他物乎。此即三摩鉢提巳成之相也。】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
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
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
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
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
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
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
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
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
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
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
[002-0518c]
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
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下廣明覺性清淨不動徧滿。以顯體大相大用
大也。法既解脫則意識尋伺覺觀不起法執。轉成
妙觀察智。徧照一切諸法。所謂觀察圓明照大千。
故曰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也。覺既圓明方顯意識
分別之心一時清淨而一切清淨。但言不頓彰故
一一漸次以顯清淨耳。心清淨下先明十八界清
淨也。見塵清淨者言心既清淨則所見之色不染
汙也。眼根清淨者則能見之根亦不流逸也。眼識
清淨者則所發之識不起分別也。此明初三界清
淨也。識清淨下謂初三界既清淨巳則後四三界
亦清淨也。覺塵該鼻舌身三界故。根清淨下顯根
淨而六塵亦淨也。六塵清淨下顯塵淨而四大亦
淨也。四大清淨下顯四大淨而三界亦淨也。言二
十五有者。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無想五那含。
四空四禪定。巳上總明世間法清淨也。
○彼清淨
下復明出世法清淨也。十力者一知處非處力。謂
總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降無因邪因。知人可度
不可度等。二知三世業報力。謂知三世業及順現
受等三報。知所度有障無障等。三知諸禪解脫三
昧垢淨力。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
中下力。五知種種欲樂。令捨不淨增淨。六知一乘
三乘五乘貪瞋癡種種性欲。知即時異時誰可度
[002-0519a]
不可度等。七知一切道至處。八知宿命。九知死此
生彼即天眼智。十知自解脫無疑。總一智而有十
種用故分為十。總名力者以能摧怨敵不可屈伏
故。
○四無所畏者。一正知一切法無畏。謂佛誠言
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盡諸漏及習無畏。言我無
漏等。三說一切障道法無畏。四說一切出苦道無
畏。
○四無礙智者。一法無礙。如說地水風火等。二
義無礙。如說堅濕暖動等。三詞無礙謂得彼方言
以說地等。四樂說無礙於三種智中樂說也。
○十
八不共法者。以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一身無
失。二口無失。三意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
無不知巳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
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
一切身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隨智慧行。十五一
切意隨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過去通達無礙。十
七以智慧知現在通達無礙。十八以智慧知未來
通達無礙。
○三十七助道品者。助謂資助。助正道
故。道即是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亦云菩提分。
分亦因義。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
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然但以十法為體。謂
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輕安捨思惟各一
也。
○四念者。一觀身五種不淨。謂種子住處自相
自性究竟。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此對治凡夫四倒也。又觀身畢竟空。觀受內外空。
[002-0519b]
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此對治二乘四倒也。

四正勤者。四念處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
辨之。以精進為體故總名勤。異外道勤故名正勤。
雖是一勤隨義分四。一未生之惡遏令不生。二巳
生之惡斷令不續。三未生善令生。四巳生善令長。


○四神足者。謂欲勤心觀。欲謂樂。勤謂無間。心即
是定專一境性。觀即是慧內自揀擇。以勤過散亂。
智火微弱。故須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
是定。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欲等四法能證此故。名
為神足。亦名如意足。以欲如心故。
○五根者。信進
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間法。前三至此總得名根。


○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魔梵等不能屈伏。故名
為力。
○七覺者。謂念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善
法皆不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
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
悅身調適故。輕安定捨皆不染汙支。能除麤重依
定轉依故。行捨平等永捨貪憂故。故七皆云覺支
也。雖一剎那七法俱起。而隨行相各說功能。故有
七也。
○八正道者。謂正見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真
實簡擇。故皆云正。思惟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
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言語故。下三皆是令他信支。
語者謂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業
是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命者
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精進是淨煩惱障
[002-0519c]
支。由此永離一切結故。念是淨隨煩惱障支。由不
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沈掉等故。定是能淨最
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

上之七類次第者。謂聞法巳。先當念持。次即勤修。
勤故攝心調柔。調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為力。七覺
分別。八正正行。總八喻顯。法性如地。念處如種子。
正勤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
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八萬四千陀羅尼
清淨者。塵勞既有八萬四千。一一對翻皆成淨法。
故論云。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乃至具有
過恆河沙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即有過
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問世出世法二相有
殊。如何此經皆云清淨。答若約聖凡對治則勝劣
懸殊。若約法性觀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緣起無自
性故。所謂一切法不可得也。謂既見得一切世出
世法皆是非相方見實相。亦不見有實相可得名
實相清淨。實相清淨者此人即證平等法方名一
身清淨。由一身清淨則見十方眾生圓覺悉皆清
淨。若十方眾生清淨名一佛剎清淨。一剎清淨乃
至塵塵剎剎一切時一切處悉皆平等清淨不動。
此即禪那觀巳成之相。以顯清淨覺地本來不染
為三世十方根身器界之體以顯體大也。此入初
地覺通如來盡佛境界時也。】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
[002-0520a]
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
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此明初地以至八地所證境界也。由轉意識為妙
觀察智得入初地巳。次又轉七識為平等性智得
入第八不動地。故曰平等不動。以萬法即覺性。即
萬法之不動知覺性之不動故。虗空平等不動則
知覺性亦爾。彼知覺者如虗空故。四大平等不動
故則知覺性平等亦爾。以是法住法位大人性自
常故。此顯淨覺相大本來不動也。然必至八地斷
七識俱生我執。則生死涅槃二心永不復起。方名
真不動地。】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
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
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善
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
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
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此明九地以至等覺所證境界也。以覺性即萬法。
即覺性徧滿無有邊際則根塵四大乃至陀羅尼
門亦復徧滿無有邊際也。首楞嚴云。如一見根徧
周法界。耳鼻舌身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徧周法界。
由無明業識動則有分別。不動即等周法界。如是
則五現量識等根一一皆徧法界。如眼見色時色
不可得元來等法界。如是則塵含剎土。芥納須彌。
[002-0520b]
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周徧法
界。事事無礙。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大小
不壞彼此無雜。如一室中千燈並照。燈隨盞異盞
盞不同。光隨燈通光光涉入。故常別常入。經云。一
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所謂一多無礙以顯淨覺
用大本來周徧也。此中清淨不動周徧法界。與楞
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之義同。】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
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
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
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從等覺入妙覺境界也。謂始由習此三觀證此
三大。方得於一切法成等正覺。遂轉此第八業識
為大圓鏡智。則前五識亦轉為成所作智。名為圓
覺成就。名究竟覺。覺既究竟。方見一切世出世法
悉皆平等。故不見有染法可縛。亦不見有淨法可
脫。不見有生死可厭。亦不見有涅槃可愛。不以持
戒而生敬。不以毀禁而生憎。不以久習而生尊重
心。不以初學而生輕慢想。以證平等故觸目所見
者皆是菩提。至此方可說天地同根。萬法一體。生
死即涅槃。無明即佛性。以覺性究竟圓滿徧十方
界故。觸處皆是自巳光明。其體無二不生分別。譬
如眼光緣現量境。其光徧滿得無憎愛。以平等一
相故。此即如來所證妙覺境界也。所謂身心寂滅
[002-0520c]
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蓋如此。】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
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
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
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
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
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
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
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
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菩薩修習此心巳得究竟圓滿徧十方界者。則身
心寂滅物我兩融得正住持。方可說不見我為能
成就之人覺為所成就之法。由彼轉此業識成大
圓鏡智。以此鏡智照見一切根身器界皆悉寂滅
平等無二。所謂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
中。故見恆沙國土在妙覺心中亂起亂滅。猶如狂
華之在空中亂起亂滅也。復能照見一切眾生不
即圓覺不離圓覺。無生死法可縛。亦無涅槃法可
脫。至此始知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證。故世尊初
成正覺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回視向來欲斷生死證
涅槃作種種勤勞肯綮之事皆是夢中所現境界。
既醒之後則知生死涅槃了不可得。既知是夢則
[002-0521a]
知涅槃不曾起。生死不曾滅涅槃本無來。生死本
無去。其所證之法悟時不曾得。迷時不曾失。悟時
不曾取。迷時不曾捨。其能證之人亦遠離四病。不
以作諸幻行而執為能證。不以取靜為行而執為
能證。不以一切任運而執為能證。不以一切寂滅
而執為能證。以此所證圓覺體中纖毫不立。擬心
即差。動念即隔。故無所證之法。亦無能證之佛。故
楞伽偈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而前文亦云。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
得。以一切法性本來平等不壞故。所以云。真如凡
聖悉是夢言。佛及眾生並為增語。故結示。云若此
菩薩依此清淨覺心為本修行。一心觀察根身器
界如幻為修行之具。最後遠離諸幻入清淨覺為
住持之境。此即無漸次中強立漸次無方便中強
立方便也。若能如是漸次開示漸次修習漸次取
證必不迷悶而不能入矣。至此則初章皆依圓覺
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始得明了。起信所
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始覺也如
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眼汝當知。一切
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
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
徧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
虗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
[002-0521b]
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一切眾生妄認四大及六塵緣影為身心相。不知
身心皆由迷圓覺妙心而成業識。幻出五蘊身心
本無實體。若一一觀察。則知身相屬四大而身本
無身。心相歸六塵而心本無心。既四大各離則誰
為和合而有我耶。如是我執既空則分別法執亦
盡。分別法執既盡則根身器界悉皆清淨得入初
地。復從初地漸斷俱生法執入不動地。復從不動
而漸入等妙。則覺性圓滿周徧法界。至此則所證
之法四病俱離。既不見有所證之法。亦不見有能
證之人。反觀一切佛土猶如空華。一切三世無去
來今。此即菩薩漸次所證以至極果也。若初發心
求入佛道者當如是修習則永斷無明而得入矣。】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