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70 圓覺經近釋-明-通潤 (master)


No. 259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體無不徧曰大法。無不備曰方。用無不具曰廣。故
清涼云。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用則稱體
而周。具此三義故名圓覺。脩多羅此云契經。謂契
理契機故。契經中有了義不了義。如來為人天二
乘說不了義教。以器小不能擔荷大法。故說唯佛
一人獨得覺性。為菩薩乘說了義教。以根大能擔
荷大法。故說一切眾生皆得作佛。然對機說教雖
各不同。而契理契機實無有二。此經直顯一切眾
生本來成佛名為圓覺。直截分明毫無隱覆。此則
契經中了義契經。非不了義契經也。然圓覺二字
義匪一途。故下文約十二義以發明。而義始備。如
文殊章云。有大陀羅尼名曰圓覺。又云。彼知覺者
猶如虗空。此則直指眾生心體如如不動了了常
知者為圓覺也。普賢章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
生如來圓覺妙心。此指根身器界及界內界外二
種無明併種種幻智皆從圓覺妙心流出。此約出
生凡聖染淨二法名圓覺也。普眼章中顯四大六
根六塵六識乃至十力四無所畏悉皆清淨徧滿
不動始知眾生本來成佛者。此約凡聖染淨悉皆
[001-0510b]
具足如來平等圓滿覺性根根塵塵周徧法界名
圓覺也。金剛藏章一切如來妙圓覺性。本無菩提
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
迴者。此約染淨聖凡纖塵不立名圓覺也。彌勒章
中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
種障而現深淺者。此約眾生皆證圓覺本無差別。
由隨染緣而有二障故有六凡。由隨淨緣而證二
空故有四聖。於無差別處而現差別。以顯不變隨
緣如摩尼之現五色為圓覺也。清淨慧章若遇善
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
勞慮。勞慮永斷得法界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等
者。此約五性差別不等實無差別。以顯隨緣不變
名圓覺也。威德章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
取靜為行名奢摩他。起變化行名三摩提。隨順寂
滅名為禪那。乃至辯音章中單複圓修等者。此約
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名圓覺也。淨諸業障章
直顯眾生覺性本淨。皆由耽著我人眾生壽者四
相。生愛生憎為障為礙。不能入清淨覺。必須斷盡
四相一切寂滅覺性始圓名圓覺也。普覺章所問
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

心者。要須事事明了毫無錯謬名圓覺也。圓覺章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者。謂具
如上種種深義。方得渾身安住圓覺伽藍。故名圓
覺。賢善首章具上眾義證此五名。方稱無上法王
[001-0510c]
為賢善首。故名圓覺。故知十二菩薩綸貫一經。圓
覺二字通該眾義。豈可以一知一見便謂盡圓覺
哉。故題中既標圓覺又稱了義。正顯性相雙陳理
惑並闡。圓融行布兩不相妨。始是如來稱性至極
之深談耳。】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開元釋教目錄云。佛陀多羅唐言覺救。北印土罽
賓國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道詮法師疏云。三藏
法師佛陀多羅。於長壽二年龍集癸巳。持梵本至
神都。於白馬寺譯。譯者翻梵語而成華言也。其度
語筆授證義潤文諸德具如別錄。】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
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
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
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智論云。婆伽婆有四義。婆伽云德。婆言有。合名有
德。又婆伽云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
故。又婆伽云聲。婆云有。以名聲普聞故。又婆伽云
破。婆云能以。能破淫怒癡故。入者謂性相俱泯體
同法界入無入相故。神通大光明藏者即如來藏
之異名。是凡聖均稟同賦之體也。破業識之牆垣
名曰神通。撤無明之封蔀名曰大光明藏。由不定
而定故曰正定。不受而受故曰正受也。又大即是
體。光明是相。藏即是用。又大即法身。光時是般若。
[001-0511a]
藏是解脫。問大光明藏人人滿足。若如來稱入而
眾生豈出此光明藏乎。答眾生未嘗出此大光明
藏。但為四大所局二障所纏。而神不通光明不大。
故不言入。非不入也。故下經云。非覺違拒諸能入
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宗鏡問云。博地凡夫位齊
諸佛。云何不具諸佛神通。答非是不具。但是眾生
不知。如有學人問大安禪師云。如何是諸佛神通。
師曰汝從何來。答曰江西來。師曰莫不謾語否。答
曰終不謬言。學人再問如何是諸佛神通。師曰果
然。斯皆可驗並是現前日用不知。故龐居士云。心
通法亦通。十八斷行蹤。但自心無礙。何愁神不通。
故知神之不通是自生障礙耳。一切如來皆以此
大光明藏莊嚴此身住持此土。非若眾生以藏識
莊嚴此身住持此土也。然此大光明藏元非他物。
即是眾生所具無垢無染清淨覺地。諸佛證之名
法性身。以不見有身心二相故寂滅。無高無下故
平等。無崖無岸故曰本際。不違不逆故曰隨順。無
彼無此故曰不二。由如來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
用。故能於清淨覺地現清淨土。與大菩薩同住一
處。所謂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也。問法身無相。真土如空。皆是一心。無別依正。云
何即談身土。答只於自心性相分身土名。謂以自
身相義名身。即以自心性義名土。又心則諸佛證
之為法身。境則諸佛證之為淨土。則法身淨土皆
[001-0511b]
為所證而智為能證也。諸大乘經在淨土說者。如
深密經法集經稱讚大乘經密嚴經心印經興顯
經大毗盧經入印法門經虗空藏經佛地經等。佛
地經云。是薄伽梵住最勝光曜放大光明普照無
邊世界周圓無際等。論釋云。此土受用土攝。說此
經佛是受用身。此淨土量無邊際故。若爾。此地上
菩薩所應見聞。何故於此化土中結集流布。論自
答云。佛為地上諸菩薩說。令傳法者結集流通。又
云。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
說法。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所
聞雖同所見各別。而傳法者為令眾生聞勝希願
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也。然土雖多種不
出於三。一法性。二受用。三變化。若開受用為自他
即成四土。統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故肇公
云。淨土穢土蓋隨眾生心之所宜。淨者示之以寶
玉。穢者示之以瓦礫。美惡自彼。於土無定。無定之
土乃名淨土。隨類普應故曰諸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
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
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
會。」


【夫聖人立名多依行德。故各有所表。梵語文殊師
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德。表根本智。六波羅蜜中智
[001-0511c]
為首德故。此章直示因地法行。用根本智頓斷無
明。以顯清淨覺地如如不動。故為問首。普賢表行。
由行以成德。故次普賢。知行並進。方便大開。則法
眼洞照。故次普眼。法眼既明。惑根巳斷。而金剛不
壞之體迴然獨露。故次金剛藏。圓頓之根巳解唯
心。若權教菩薩不知惑斷則顢頇佛性。必須詳明
唯識廣辯階差。故次彌勒。惑相雖明階差巳辨。若
不知所證各別。則儱侗真如。故次清淨慧。惑相巳
明。真如巳解。若不知觀法。猶未能斷惑證真。不能
隨順得入。其於威德未得自在。故次威德。雖三觀
詳明威德巳具。若不詳辯三觀法輪。法輪無盡。亦
未得圓通無礙。故次辯音。觀法雖明。若四相不除。
業根不淨。不能入清淨覺。故次淨業障。四相巳知。
業根巳淨。若五行不明覺心不普。猶隔一塵。故次
普覺。五行既明則中根可入。若不詳明道場儀式
建立三期剋心三觀。則下根人猶在門外。而覺性
不圓。故次圓覺。覺既圓滿。必立名以彰其實。故次
賢善首。是知一經之義自始至終雖條分縷析。若
統會一宗。則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一言巳蔽。故十
二菩薩為諸菩薩之綱領而為上首。其所入三昧
即大光明藏。所住法會即不二境所現淨土。以凡
聖一源主伴同會。故曰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也。不
思議佛境界經云。爾時世尊語文殊言。汝能了知
如來所住平等法否。文殊言。我巳了知。佛言。何者
[001-0512a]
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云。一切凡夫起貪瞋癡
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云何一切凡夫起貪
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言。一切凡夫於
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
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空豈有法。而
言於中有貪瞋癡。文殊言。空是有。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空云何有。貪瞋癡亦云何有。文殊言。空以言
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所謂平等法者是
指眾生清淨覺地也。近有解此經大光明藏三昧
之相狀何似。生滅心是。顛倒心是。一切貪瞋癡煩
惱皆是。堂堂釋子乃甘心與魔外同流。而反極毀
先賢譏訶老宿。噫。佛海漬穢至此極矣。有志者讀
此寧不痛心疾首乎。】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
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
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
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先敘問法威儀。次正請有二。一問如來因地發心。
謂如來未成佛時最初因地。發何等心修何等行
得生淨土成佛果。二問菩薩發心欲求菩提。於大
乘中發清淨心。云何始得遠離諸病。病即後文四
病也。若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既知如來因行。又知
[001-0512b]
菩薩發心。依之而行。則遠離諸病。不墮邪見矣。】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
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
而聽。」


【此讚問許說及佇聽也。諦聽者謂諦審而聽勿雜
亂也。智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
踊躍聞法生歡喜。如是之人乃可說。默然而聽者
謂泯慮忘緣一心靜聽也。】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
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
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
道。」


【此標宗立體也。無上法王佛也。於法自在更無有
上故。陀羅尼云總持。謂圓覺體中具足恒沙稱性
功德故。門者出入義。出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
中流出故。入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中反復故。
以不染不汙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在無
明而常覺故曰菩提。在生死而常察故曰涅槃。波
羅蜜云到彼岸。有六種。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由此六種翻無明生死而為菩提涅槃。教
謂教導。授謂傳授。圓照清淨覺相即圓覺也。無明
有四謂生住異滅。畢竟不生名為永斷。方成佛道
[001-0512c]
者塵沙諸佛皆以此為因地進而至於極果故。

由文殊請問因地法行。世尊即將自巳所證大光
明藏。重安名字以諭之。故曰有大陀羅尼門名為
圓覺。又自釋所以稱圓覺者。以能從中流出清淨
真如即因地心菩提涅槃即果地覺及波羅蜜。即因行也是則依
之而發心。藉之而證果。賴之而起行。無不從此法
界流。無不還歸於法界。故名圓覺。不獨爾也。即佛
佛授手祖祖相傳亦不出此。故曰教授菩薩。或清
淨真如菩提涅槃是體大。波羅蜜是相大。教授菩
薩是用大。具此三義名圓覺也。然此圓覺生佛皆
具。但眾生為無明所覆業識所局。故圓而不覺。小
乘則心量褊淺。雖覺而不圓。菩薩則非圓非覺。唯
如來亦圓亦覺。故稱圓覺。如來最初因地所修法
行別無他法。皆依此圓照清淨覺相起幻智而永
斷無明方成佛道。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也。故華嚴偈云。有一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
塵中。一切塵亦然。有一智慧人。淨眼悉明見。破塵
出經卷。廣饒益眾生。故知圓滿覺性生佛等有。但
塵經未剖寶藏猶埋。既不自知枉受貧苦。唯佛一
人獨得其用。名為圓覺不亦宜乎。】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
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
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
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
[001-0513a]
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徵無明所起處而自釋之也。徵云。大光明藏既
是眾生本具清淨覺地。云何眾生遺此光明而轉
為無明。故釋之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故轉此大光明藏而成無明不覺。喻如迷人認東
為西惑南為北。其實迷者自迷。方實不轉。所謂顛
倒者。謂遺失清淨平等法身。妄認地水火風四緣
假合而成者以為身。遺失本妙圓妙清淨覺心。妄
認緣塵分別影事以為心。而計我計法。此由隨順
無明不覺而起相見二分。復迷相見而徧生我法
二執。所謂既棄海認漚復認漚為海故名顛倒。喻
如目有赤眚遂見空中有華及見真月邊有第二
月也。空喻真理。目喻正智。狂華喻身。二月喻心。應
立量云。身心是有法。本無是宗。因云。無明業識所
現故。同喻。如空華二月。既知病目見空華二月是
妄。則知淨眼見虗空一月是真。下復以二喻合法。
故云。空實無華由病目人妄執為有。由妄執故。不
唯惑此虗空自性本無華相。亦復迷彼實華所生
之處。亦應合云。月實無二捏者妄執。由妄執故。非
唯惑此真月自性。亦復迷彼二月生處。二喻既明。
則知覺性本無身心迷者妄認。由妄認故。非唯惑
此圓覺自性。亦復迷彼身心生處矣。今既不知圓
覺自性之本無。又不知身心自性所自出。於是計
無作有認幻為真。隨順無明起惑造業。由此妄有
[001-0513b]
輪轉生死。此惑業苦三皆由迷此大光明藏而起。
此大光明藏轉而為無明業識者如此。】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
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
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
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因上實華二字發起無明本無實體。故有智慧
者照之即滅也。若使無明果有實體。則是有根必
不可滅。以是依他起性故可迷可覺。而覺體本無
生滅也。正如患夢之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不
可得。人喻本覺。夢喻不覺。醒喻始覺。因睡而夢睡
熟而醒總與本人無干。則知因迷而不覺因悟而
始覺總與本覺無預。又如眾華滅空。不可說言眾
華在空實有可滅之處。以空中實無生華處故。則
知華起華滅總屬目中翳之有無。亦與虗空無預。
一切眾生因有無明。於無生中妄見有生有滅。是
故說名輪轉生死。然非覺性實有生死輪轉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
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牒答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言汝所問如來本
起因地修圓覺者。而圓覺性實無可修。由眾生病
目妄執空華以為實有。故隨華相輪轉妄見身心
實有生死。如來以智慧覺照彼無明本無。華相即
滅。則不隨華相輪轉。亦不隨身心受彼生死。所謂
[001-0513c]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然言無生死者。非
若聲聞析之使無。非若緣覺推之使無。非若三賢
菩薩作種種幻行而滅之使無。直是照見清淨覺
心身心寂滅本來自無。故不隨生死流轉。而曰無
明永斷覺道方成耳。】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
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虗
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
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
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
墮邪見。」


【復恐認賊為子。特顯覺體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
是大徹大悟之真知也。故詳示之曰。雖說知是空
華即無輪轉。必須不存知相方是真知。若存知相
猶是幻知非真知也。以彼真知之體猶如虗空不
可以有知論。不可以無知論。故起信云離念相者
等虗空界。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為有知。即是頭
上安頭。同於凡夫之知。固是空華相矣。若存知知
此如空覺性為無知。即是斬頭覓活同於土木瓦
石之無知。亦是空華相也。故趙州云。知是妄覺。不
知是無記。以此知體性自神解。不同妄識仗境托
緣作意之知。不同太虗空廓斷滅之無知。以聖心
無知而無所不知。此即靈知之體性也。永嘉云。若
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即是隨順無明。不名隨順淨
[001-0514a]
覺。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隨順清淨覺性。
所以者何。以清淨覺性了了常知。不但不曾迷。亦
且不曾覺。以是常寂滅相如虗空性常自不動故
也。所以不動者。以虗空自性不受生死不墮有無。
在如來藏中無起無滅無知無見。以虗空不動徧
至一切色非色處。亦如法性不動究竟徧滿一切
處故。應立量云。覺性是有法。不動為宗。因云非所
作故無知見故無起滅故。喻如虗空。所證如此。是
名初心成等正覺。是名如來因地法行。楞嚴謂之
發覺初心。起信謂之真如三昧。若菩薩依此圓照
清淨覺相為因方是正因。否則皆墮邪因矣。若末
世眾生依此清淨覺相而起行得正住持。否則皆
墮邪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一切
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
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
如虗空平等不動轉。覺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
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
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謂如來本起因地莫不皆以智慧覺性了達無明
本無實體猶如空華為發菩提心之始。果能知彼
無明是空華相。則不為華相眩目。即免生死流轉。
亦如患夢之人忽然醒覺。則夢中所現之相皆不
可得。是知眾生在迷未免流轉。若既迷而忽覺。唯
[001-0514b]
一真如迴無所有。渾身住於平等性智。豈有流轉
哉。既無流轉。則此覺性究竟圓滿徧十方界。是則
名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然對夢說醒。對迷說
覺。對眾生說佛。皆是未覺巳前對待之法。若無明
滅盡眾幻銷滅。則成佛作祖亦是鉢盂安柄虗空
釘橛。以本性圓滿本來成佛不待更成。故說圓滿
菩提歸無所得。龐居士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
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如是則自然應念登
科隨處及第。何須授記安名乎。菩薩向此著眼則
能發菩提心。眾生向此進修永不墮於邪見。若不
入此門總是旁蹊曲徑非直截路。故宗鏡問云。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云何復說後心成佛。答非初非
後。不離初後。智論云。不但以初心得。亦不離後心
得。所以者何。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後心者。菩薩初
發心時便應是佛。若無初心云何有第二第三心。
以初心為根本因緣故。不但以後心得亦不離初
心者。以後心不離初心故。若無初心即無後心。以
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德。後心方得具足。故能斷煩
惱習氣成無上道。此即頓悟漸修也。
○此章言不
滿四百。該攝性相二宗之旨。若約性宗。清淨覺相
屬真如門。無明妄認妄執是不覺義。知是空華即
無輪轉是覺義。因本覺而有不覺。因不覺而有始
覺。此二屬生滅門。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
心。故曰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也。
○若約相宗。
[001-0514c]
五法三性四大是色蘊是相。六塵緣影是無色四
蘊是名。妄認妄執是妄想。知是空華是正智。覺心
不動是如如。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認妄執是二種
徧計執性。生死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知是空華
等是斷二執除二死證二空得二果是圓成實性
也。
○此章要旨。直指眾生日用知體為圓覺性。若
有分別有妄認妄執即生死因若無分別無妄認
妄執即菩提因。故曰。知之一字眾禍之門。知之一
字眾妙之門。】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
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
境界云何修因。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
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
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
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前章巳顯頓悟法門。正恐行人以為知幻便了不
必更離。不知前所言遣者即離也。故普賢躡前知
虗空者即空華相及偈中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
得。以發三問。以明既知而必欲遠離也。初問言修
行者本為斷無明得菩提也。若曰知是空華即無
[001-0515a]
輪轉。又云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則此圓覺清
淨境界纖塵不立。則無事修行斷證矣。云何而說
修圓覺乎。故曰若彼眾生等。意謂既能了知無明
是幻則身心亦皆是幻矣。既曰是幻。固宜任之。不
必起幻智而銷幻無明成幻佛可也。云何更欲依
圓照清淨覺相起種種如幻之智銷種種如幻之
無明而成如幻之佛果耶。次問不唯不當修。即欲
修行亦無可修。以幻智既滅身心亦滅則無有心。
其誰修行十波羅蜜。而曰修諸幻以除幻。既知無
可修而復修。無可證而求證。何異望石女生兒邀
空華結果。豈非枉用功乎。三問若諸眾生但恃天
真。常居幻化而不離。又不能了知是幻而求離。此
則既不能知幻。又不能離幻。云何而得解脫。此三
等者。一是不必修。二是無可修。三是恃天真而不
用修。願為此三等人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方能永
離諸幻。】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
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
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
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
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
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
[001-0515b]
為不動。」


【種種幻化總指五陰四大及十力四無畏等。生者
謂本覺心體隨無明染緣而生三科七大等。隨真
如淨緣而生十力四無所畏等。故諸染淨諸法皆
無自體。總是依他。喻如空華瞖生華生瞖滅華滅
而空未嘗有生滅。眾生幻心隨無明染緣生還隨
真如淨緣滅而覺心未嘗動。誰謂幻性盡滅則無
有心耶。喻如金翅鳥王命終之後骨肉都盡唯有
心在也。然所謂依幻說覺者。即是口口談空心心
著有。此即任運而不修者。謂之依幻說覺。謂之依
通妄知。是名為幻不名為覺。此依字與皆依圓照
清淨覺相之依相應。謂不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
無明成佛道。乃依幻而自說為覺。故名幻而不名
覺也。故先德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
尺不如行取一寸。若說固有覺性本來是佛恃天
真而不勞修者此亦是幻亦非是覺。若說無佛可
成枉功用而不必修此亦是幻亦非是覺。三說字
須著眼看。先德云。此事不是說了便休。必須大死
一番。離盡諸幻親見本來。則千聖喚不迴頭。方是
覺心不動。若未曾離幻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
覺性未有不隨流轉者。豈可謂知幻而不當修計
斷滅而枉修恃天真而不用修哉。】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
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001-0515c]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
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應當二字是極勵之語。謂既知是幻應當遠離。勿
謂知而不必遠離也。遠離有四重。遠離一切幻化
境界者即亡塵也。楞嚴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也。心如幻者亦復遠離者即盡根也。所謂聞所聞
盡也。遠離為幻亦復遠離者即空智也。所謂覺所
覺空也。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即滅空也。所謂空
所空滅也。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者所謂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也。故先德云。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只
有一口劒。凡是來者一斬便斷。故伊性命不存。見
聞都泯。直向父母未生前要與相見。喻如鑽火之
人兩木相因。必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方得了當。木
喻發智之心境。火比了心境之妙智。由智發而心
境皆空。如火發而兩木俱盡也。若木雖空而灰在。
猶未了當。故欲其盡灰也。如心境空而智在即智
是病故欲其空智也。灰雖盡而煙氣猶在有些氣
息亦是病猶未了當故欲其滅煙氣。喻如智雖空
而空在空亦是病故欲其滅空也。故學道者如鑽
火。必至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方知火性不壞。所謂
火傳也而不知其盡也。必須幻境幻心幻智幻空
[001-0516a]
悉皆滅盡。方知覺性常存不入斷滅。故宗鏡云。此
清淨覺是出世間常住心寶。豈世間無常敗壞之
法所能壞耶。如貧女室中金藏雖未掘而匪移。若
力士額中寶珠任鬬沒而常在。如雪山筩中萬味
暫流出而恒存。若大地底下金剛縱穿斵而不壞。
誰謂無心不勞修證哉。故復勉之曰。既知是幻即
當遠離。即此遠離便是方便。此外更無方便矣。若
能離幻即是覺性。即此離幻便是漸次。此外更無
漸次矣。蓋知幻是對不知幻而認為實有者開方
便。遠離是對取著而不捨者開漸次。故前云假說
方便也。首楞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歇即是離。誰
謂知而不必離哉。末世眾生依此圓覺而修方能
永離諸幻。若知無明窟中有覺性而不離終不成
佛道。喻如知鑛中有金而不銷終不成真金也。

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離字。二章總為上根說
頓悟頓斷頓修頓證法。非中下根可能企及。故曰。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非初心可入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賢汝當知。一切
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
虗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虗空本不動。幻從
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
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
火還滅。覺即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生佛二界皆從清淨覺心隨緣建立。故祖師云。山
[001-0516b]
河大地由此建立。三昧六通因茲發現。喻如空華。
因病目而妄見空中華生。而空體未曾生因。瞖消
而妄見空中華滅。而空體未甞滅。因無明染緣熏
習覺性而生根身器界。故說幻從諸覺生。而覺性
未嘗生。因真如淨緣熏習無明修六度而滅幻化。
故說幻滅覺圓滿。而覺性未嘗滅。以覺性無我隨
染處染隨淨處淨而實未嘗動。故修行者應當遠
離種種幻化。諸幻悉離而覺性不動。正如木中生
火火出木盡木盡火滅而火性不動。故說離幻即
覺。若至於覺則實無漸次。以漸次在人不在法故。
故曰菩提無漸次漸次取菩提。】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