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487 四十二章經疏鈔-清-續法 (master)



佛說四十二章經疏鈔卷第四
清 浙水慈雲灌頂沙門 續法 述


【△二別明世出世行二。先明修出世得淨之行三。
初明對治法門令悟俗諦五。初淨心斷欲。】
[004-0712c]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淨心
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得
宿命。」


【【疏】親生為因。助長為緣。宿命。六通中一。至道。即諦
理也。此是真如性。亦即諸法勝義。
佛言下。答也。先
道。真如道理。徧一切處。既無形相非作意得。伹依
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光色不
現。心若有垢。道理不現。要當守志行。淨心性。即見
道真。如鏡之垢去。即現形像也。斷下。次命。斷欲。則
人我自空。無求。則受想滅盡。一切蘊處不能為礙。
如是過去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皆現在前。故宿命
通。亦備於我。非外得也。設謂求外。是邪說矣。


【鈔】問有二。先命。後道。所以然者。意謂命道。皆無形
影可以擬議。設有緣法。得知宿命。道或因之亦可
會矣。因緣有多義。一約三世間釋。謂種子為因。水
土人時等為緣。而芽得生。又泥團為因。輪繩陶師
等為緣。而器得成。此約外之器世間也。染則無明
因。業行緣。而生識等。淨則發心因。佛教緣。而得道
果。此約內之情世間也。大悲為因。眾生為緣。而應
化得興。此約智正覺世間也。二約五教乘釋。人天
小教。則以眾生機感為因。諸佛應化為緣。而善果
得成。始教種性因。聞熏緣。而成菩提。終頓本覺內
熏因。師教外熏緣。而得究竟覺。圓教一真法界心
性因。遍參知識起普賢行願等緣。而佛果得成。今
[004-0713a]
是情世間。小始教中義也。答中先道後命者。道為
本。命為末。道尚可會。宿命豈有不可得哉。故經云。
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道中前二句法。後
二句喻。守志。止定也。如用手把定。淨心。觀慧也。如
水等磨盪。
求外是邪說者。諸外道師。謂求梵天自
在天等。即得宿命。或謂別有法術。可致神通。此皆
邪說誣民。亦屬鬼神有漏五通。非是佛說無漏通
也。
△二守真合道。】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
志與道合者大。」


【【疏】問中二。初善。世間有戒善禪定。出世有諦緣度
行。不知何者一法為至善也。次大。世間有五大。出
世有七大。未審何法為最大也。佛下答。先善守性
真。自利行也。揀非世禪等比。行覺道。利他教也。揀
非權教等比。性修兼具。故為至善。
志句。後大。志。願
也。心志期求意。又誓也。心志必固意。
隱居以求其
志。行義以達其道。志因道顯。道因志弘。故云合。居
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上符諸佛傳心之玅。
下契眾生明心之宜。域中有四。道理最勝。故云大。
此之大善。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
也巳矣。


【鈔】五大。地水火風空也。
七大。瑜伽論云。一法。二發
心。三信解。四增上意樂。五資粮。六時。七果圓證。般
若無著論中。亦同此說。雜集論云。一境經教廣大也。二
[004-0713b]
二利行大。三智。四精進。五方便。六證得果德大也。七業建立
大佛事也也。守性。定也。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行者

背塵合真。名為禪定。圭山云。本源心地。是禪定理。
忘情契之。是禪定行。非世禪者。涅槃云。定有三
種。上者佛性。中者初禪等。下者定心數。圭山云。真
如三昧。達磨所傳者。四禪八定。諸家所解者。
是真性禪。揀餘功用禪也。清凉云。定有二種。一制
之一處。無事不辦。事定門也。二能觀心性。契理不
動。理定門也。今屬理定。非事定矣。行覺。慧也。有
本有末。實相本。文字末。觀照般若。本末雙通。明達
法相。事觀也。善了無生。理觀也。觀照實相無生。起
諸文字法相。使先知。覺後知也。非權教者。以斯道
覺斯民。非餘人天小教而為化也。性下。總結。守則
獨善其身。行則兼善天下。故曰善。而云至者。一切
法中。有性善。有性不善。有修善。有修不善。性修不
善。貪嗔等也。修善非性善。無貪等也。性修俱善。真
如道。法性理也。故曰至。今云守真。守之至善也。金
剛三昧云。守一者。守一心如。行道。行之至善也。金
剛三昧云。常以一覺。覺諸眾生。大學止至善。孟子
道性善。義亦大同。心志下。又願為志中克遂意。誓
為願中勇烈意。雲棲云。期其志而必到者。願為之
先導也。堅其願而不退者。誓為之後驅也。求志。
依道起志也。達道。依志行道也。孟子曰。得志。與民
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004-0713c]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域中四者。老子曰。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
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曰。物者。道為物之本故。字曰道者。以通能通能生
表其德也。名曰大者。以包含目其體也。道大者。能
包羅天地人也。天大。無不覆幬也。地大。無不持載
也。王大者。能法地則天行道也。人即王也。人為萬
物之靈。王為萬人之主。先當法地安靜柔和。次當
法天運用生成。又當法道清淨無為。令物自化。若
爾。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前則道大居先後則道
為法本。是知天地間。道理最大矣。至於五大七大
皆有為相。非如道理無相無為之大。故不稱最。若
志與其合者。亦復高而無上。羅而無外。故能彌綸
天地之道。豈不大哉。
唯人能者。裴序云。生靈之所
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狨
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
唯人道為能耳。此四句。勉勵也。
△三忍惡滅
垢。】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
惡故。兼加安徤。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
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
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004-0714a]


【【疏】問中。先力。次明。堪能而不怯弱謂之力。洞徹而
不昏昧謂之明。


【疏】佛言下。次答。亦二。初忍為多力二。
先標。百行之
本。忍之為上。不忍則感七損三苦。忍則七益四樂。
是故多力。阿含云。力有六種。孩子以啼。女人以瞋。
國王以憍慢。沙門以忍辱。羅漢以精進。諸佛以慈
悲。此之謂也。
不下。次釋。忍有二。一生忍。有逆有順。
逆者。謂於瞋罵打害境中。而不生於忿恨怨惱。順
者。謂於恭敬供養境中。而不生於貪愛憍逸。二法
忍。有心法非心法。心法者。謂淫欲瞋恚憂疑邪見
慢等。非心法者。謂寒熱饑渴風雨老病死等。今不
懷惡。即生中忍逆境也。安徤。即法中忍非心也。又
初名他不饒益忍。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
亦名耐怨忍。忍彼怨家惱害。是忍外障也。次名安
然受苦忍。所謂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亦
名安受忍。忍彼貧病等苦。是忍內鄣也。
忍無惡者。
唯識云。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
忍。釋曰。後一是前二忍所依止處。堪忍甚深廣大
法故。又般若云。忍有二種。一安受忍。謂於刀杖加
害毀罵凌辱而不起加報心。蚊虻蚤虱寒熱苦惱
而不生忿恨心。二觀察忍。思惟諸行。如幻不實。誰
呵毀我。誰加害我。誰受凌辱。誰受苦惱。唯是自心
虗妄分別。我今不應橫起執著。今是後一諦觀察
也。又不懷安徤。有相事忍也。此之無惡。無生理忍
[004-0714b]
也。謂以正慧觀察生法性空。辱不可得。苦空無我。
誰為忍者。辱忍既空。無生現前。便證寂滅。又何惡
哉。
戒經云。忍辱第一道。阿含云。是法可尊貴。故住
三忍者。為人世第一尊矣。


【鈔】內心安耐。忍外所辱之境。名為忍辱。七損七益
者。子張欲行。辭於夫子。願賜一言。為修身之本。夫
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子張曰。何如忍之。夫子
曰。天子忍之國無害。諸侯忍之成其大。官吏忍之
進其位。兄弟忍之家富貴。夫婦忍之終其世。朋友
忍之名不廢。自身忍之無禍患。子張曰。不忍如何。
夫子曰。天子不忍國空虗。諸侯不忍喪其軀。官吏
不忍刑法誅。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令子孤。
朋友不忍情意疎。自身不忍患不除。子張曰。善哉。
非人不忍。不忍非人。此明世忍得失也。三苦者。
無著論云。不忍因緣。有三種苦。謂流轉生死苦。眾
生相違苦。缺乏受用苦。四樂者。刊定記云。一忍熟
故樂。行忍純熟。如役力之人。久得其志也。二正定
故樂。常踞大定。寂滅不動也。三愍他故樂。如孩子
杖父。父即生樂也。四自利故樂。以此幻形。易得堅
質也。此明出世忍苦樂如此。又法集經云。何者
是菩薩忍辱力。為他所罵而不加報。以得如響平
等智力故。為他所打而不加報。以得鏡像平等智
力。故為他所惱而不加報。以得如幻平等智力故。
為他所瞋而不加報。以得內清淨平等智力故。世
[004-0714c]
間八法所不能染。以得世法清淨平等時力故。一
切煩惱不能染。不能勝。以得集因緣平等智力故
。故云忍於一切法中有多力也。安徤者。謂安然
忍受苦法。強徤有力。不動不壞也。語云。忍是身之
寶。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齒折只為剛。正斯意
耳。
利衰等者。起信疏云。利則財榮潤巳。衰則損耗
侵陵。毀則越過以謗。譽則踰德而歎。稱則依實德
讚。譏則準實過論。苦則逼迫侵形。樂則心神適悅
。忍此八者。則八風不能動也。忍有三下。自攷云。
耐怨。即生忍。是成熟有情因。安受。即法忍。是成就
佛果因。筆削記云。耐怨不報。有二意。一為解怨
結故。如律中長生王偈云。以怨報怨。怨終不止。唯
有無怨。怨自息耳。二為證佛果故。以有正智。知彼
此境空無所有。不忍沉墜生死。忍則疾成佛道。安
受八境。不出違順。違則易忍。順則難忍。天台說為
強輭二賊。諦察法者。但於忍境。體法無生。唯心所
現。三輪空寂。唯一真實也。
謂以正慧下。般若云。無
生法忍者。謂令煩惱畢竟不生。及觀諸法畢竟不
起。微玅如智。常無間斷。
戒經下。釋人尊句。四分
云。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
沙門。如釋云。忍辱無為是出世善因樂果。惱他不
名。是生死惡因苦果。出家不行忍辱。而反怨報他
人。則違無諍之道。豈成勤息之行。阿含下。中阿含
云。時諸比丘。數共𩰖諍。佛說偈曰。若以諍止諍。究
[004-0715a]
竟不能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又尊有多意。
老子曰。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
後之。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
能與之爭。清涼疏云。仁王經。伏忍下品當住。中品
行上品向。信忍下中上。初二三地。柔順忍下中上。
四五六地。無生忍下中上。七八九地。寂滅忍下中
上。十地等玅覺也。此約人約位稱尊。老子曰。兵
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弱柔處上。刊定記
云。忍之為義。本末五重。一是本源之心。非動非靜。
二不忍。以怨報怨。三忍。雖不加報。未能忘懷。即未
至彼岸忍也。四忘情絕慮。寂然不動。即至彼岸忍
也。五非動非靜。即超彼岸忍也。為治動心。且居靜
境。動既非實。靜豈是真。若明五門。方為究竟。
約法約行稱尊。兼上三忍成四力矣不懷力。安徤力。無惡力。人
尊力。故云忍者多力。是則修羅以嫉恚為力。比丘以

忍戒為力。豈不誠然乎哉。


【疏】心下。二心為最明三。初離垢明。三鄣斷。二執空。
名垢滅盡。現行穢種習瑕。悉淨無餘。淨極光通。寂
照含空矣。未下。二性覺明。自性本來靈知靈覺不
昧不昏。推之無始。引之無終。先天地而不滅。後天
地而不生。迎之不來。縱之不去。云有則空虗無相。
云無則神解不測。耀古今。透金石。日月雖遍。不照
覆盆。今此靈明徹而又徹。大地雖堅。難逃劫壞。今
此真寂恒而又恒。故云自未有天地巳來。無法不
[004-0715b]
達。未有甚於心明者也。起信云。從本巳來。自性滿
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徧照
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楞嚴云。性覺妙明。本覺
明玅。得下。三究竟明。智者。無不知也。以遠離微細
念故。得見心性。一見性時。則眾物之表裏精粗。靡
所不徹。到此始名為圓滿覺。得一切智也。唯心具
三。故為最明。佛具三明。名明行足。


【鈔】初離垢下。依起信義。離明即始覺。性明即本覺。
究明即究竟覺也。三障。煩惱業報也。二執。我法也。
二執中復各有三。一現行。粗中之粗。如泥露穢。二
種子。粗中之細。細中之粗。三習氣。細中之細。如玉
含瑕。心垢不滅。瑕穢不淨。雖有靈明。亦昏昧矣。今
則內障外鄣以全消。粗惑細惑而永離。靈光獨耀。
逈脫根塵。故最明也。二性下。未有天地者。謂元氣
混沌。天地未分也。逮於今日者。謂兩儀巳判。三才
悉備也。所有。六塵等法也。眼觀色曰見。耳聽聲曰
聞。鼻舌身意。覺香味觸法曰知。根性雖六。唯一藏
心。此心從來惺惺不昧。了了常知。仰觀天文。俯察
地理。幽明之故。鬼神之狀。始終之數。死生之說。無
不洞然而照徹也。三究下。離細念者。起信云。一切
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
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皆
無自立。同一覺故。
得見心者。論又云。
覺心源故。
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靡不徹者。起
[004-0715c]
信問。虗空世界。眾生心行。皆悉無邊。云何能了。名
一切智。答。一切境界。本來一心。眾生妄見境界。故
不能了。諸佛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體顯照一切
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故得名一切智。唯心
下。總結也。三明。指上離性究也。亦可初即正知智。
次即徧知智。後即正遍知智。故智為最明。佛具三
智。名正遍知。則前忍力。是約境言。此之智明。是約
心說。
△四澄濁見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
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
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疏】人下。初標起。愛心熾盛。道心隱微。人若懷欲。豈
能見道。譬下。次舉喻。水有三緣。不能現影。一者濁。
楞嚴云。譬如清水。清潔木然。有世間人。取彼土塵。
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二者
動。或以五彩投中攪之。或以手指挑撥。或以風拈
起諸波浪。三者葢。有本云。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躍。
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覩其影者。人下。三合
法。心如水。貪愛煩惱如濁。欣厭五欲如手五指攪
動。或五塵欲境生滅於心。如五彩投中。風起波浪。
又有本云。心中向有三毒。涌沸在內。五葢覆外。終
不見道。則以三毒合火。五葢合布。道理合影。汝
下。四結勸。當捨者。有本云。若人漸解懺悔。來迎知
識。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捨法有二。一
[004-0716a]
懺。則內之因行勝也。垢穢除矣。自見道之影用。二
近則外之教緣勝也。心水淨矣。自見道之形體。

欲下。愛盡則心自澄清。欲盡則心自不動。垢盡則
心自開顯。道欲不現其形影。亦不可得也。經云。眾
生心水淨。如來影現中。有本云。惡心垢盡。乃知
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
。從來。宿命明也。趣向。天眼明也。佛國性德。漏盡
明也。三明具時。道用彰矣。


【鈔】愛盛道微者。圭山鈔云。所愛之境。有順道乖道。
如聞善淨真法。流注於心得其滋潤。愛之不巳。是
順道也。愛父母孝也伯叔義也兄弟悌也亦然。若愛名利
女色等。是乖道也。今屬乖違。故不見道。水有下。
水以濕為體。八功德為相。潤物鑒像為用。喻道心
以知為體。恒河沙性功德為相。能生一切因果為
用。若遇障緣。用相不現矣。有本者。流通本中。二三
差別。彼有理在。亦為引證若具文云。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濁水。
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覩其影。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若人漸解懺悔。來
近知識。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又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覩其影者。心
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內。五葢覆外。終不見道。惡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
在耳。釋曰。人下。初一節。法喻。合。結也。又猛下。次一節。喻。合。結也。會通配對。如上疏列。心如下。

經云。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疏以愛濁合濁。五欲
錯興合手彩風。圓覺疏云。愛有三種。一惡愛。謂禽
荒色荒。及名利等。二善愛。謂貪來報。行施戒等。三
法愛。謂樂著名義。及貪聖果而修行等。今是初
[004-0716b]
一愛也。又有種種恩愛貪欲。或天屬恩愛。如父母
等。或感事恩愛。如得惠賚等。或任運欲愛。即名利
色味。六親自身等。或因敬成愛。如敬三寶。親近師
長諸知識等。本因敬法。漸成情愛。請益雖足亦不
忍去。圭山鈔云。恩之與愛。應成四句。一恩非愛。如
名位人。得他種種重恩。彼施恩人。亦是機心結託
不因情愛。後時窮乏遠不相投。此受恩人。亦失權
勢。貧苦之甚。見其人來。心生大惱。將何以報。豈有
愛耶。二愛非恩。如多欲人。遇一美女憐愛雖甚。何
有恩耶。三亦恩亦愛。如得朋友情人重恩。或得情
深女人重恩。每相聚會。難忍別離。四非恩非愛。即
是尋常外人。乃至怨家也。由有種種愛心。貪著
於欲。故造業受報。生死不斷。肇論云。眾生所以久
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則無復生死。
潛神玄默。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而見道矣。五
葢者。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也。以此五事。覆葢
於心。如煙塵雲霧阿修羅手。障蔽日月。不能明照
故。知識有三。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
於行人故。二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三
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今
是後一知識也。
垢盡者。即棄除五葢也。
諸佛。佛也。
國土。生也。依必有正故。道德。心也。性具謂之德。緣
起謂之道。證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云在耳。實
則歸無所得。安有所在哉。
△五滅暗存明。】
[004-0716c]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
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疏】佛下。法也。譬下。喻也。
持炬喻修學觀道。冥室喻
有漏陰處。冥喻無明煩惱。明喻覺智菩提。滅存者。
大集經云。譬如百年暗室。一燈能破。明來暗去。不
容兩立。如風火水。動顯靜隱也。
學下。合也。小乘但
修無我觀智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我空真如。得
須陀洹果乃至滅盡患累。得羅漢果。成無生智。大
乘依於二空之智。修唯識觀及六度四攝等行。漸
漸伏斷二障。證二空所顯真如。十地圓滿。轉八識
成四智菩提也。


【疏】滅存下。又正法念經云。佛告迦葉。譬如空舍。無
有戶牗。經百千年。亦無人物。是室冥暗。忽有天人。
於彼舍中。然其燈明。迦葉。於意云何。如是黑暗念
言。我經百年住此。故今不去。有此事不。迦葉答言。
不也世尊。彼暗無力。燈光若生。決定須去。佛言。迦
葉。彼業煩惱亦復如是。經百千劫。住彼識中。行人
於一晝夜。正觀相應。生彼慧燈。此業煩惱。定無所
有。合也者。無我唯識觀道。合炬。我空二空真如。合
諦。息業滅患斷障轉識。合無明滅。後四果道轉成
四智。合明常存。小乘下。修無我觀。修道諦也。以斷
貪等。證滅諦也。
無生智者。小乘智有二。一斷見思
盡。得盡智。二證無生理。得無生智。所謂我生巳盡。
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受後有也。二空者非唯無
[004-0717a]
我。亦復無法也。二障者。煩惱所知也。顯真如者。真
如障盡。成法性身。大涅槃也。八識四智者。轉第八
識而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而成平等性智。轉第
六識而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而成成所作智。唯
識云。有漏位中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
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識得此四智
△二明
無相法門令悟真諦。】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𨤲。
失之須臾。」


【【疏】佛下。一住無相乃會。法。謂法性覺道也。而云吾
者。眾生在迷。不能證知。佛得大覺。法唯佛有也。此
二字貫下四法。含眾妙而有餘。故可念行言修。相
用紛然故。超言思而逈出。故無念之可念。乃至無
修可修。真體空寂故。念約理。修約果。教行可知。法
相雖多。不出此四。若忘情絕慮而體會之。道不遠
人我欲仁。斯仁至矣。但眾生迷自本心。道在邇而
求諸遠。雖終日行而不自覺。哀哉。言下。二涉擬議
則墮。口欲辨而詞喪。故云道斷。心欲緣而慮忘。故
云非拘。理圓言偏。言生理喪。故云差之毫釐。經云。
凡有言說。皆成戲論。是也。法無相想。思則亂生。故
云失之須臾。經云。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也。


【鈔】貫下四者。吾何行。行道法也。實無行行。乃至吾
何修。修道法也。實無修修。修約果者。小乘二三果
[004-0717b]
等。大乘十地等覺。皆屬修也。不出四者。難云。何唯
無此四相。故此答曰。法相雖眾。若總括之。不出教
行理果四也。
忘情絕慮。無分別智也。體會。觀照也。
不遠者。在自心故。仁者。自仁也。自心性中具恒沙
德。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故欲之即至。是以云近。肇
論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日
行不覺者。眾生日用不離心性。由迷本心。用諸妄
想。楞嚴云。迷巳為物。認賊為子。則道遠矣。然此遠
近。猶羅剎與諸佛。只在當人一絲念之隔耳。毫𨤲
約處。須臾約時。差失者。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故。


△三明總相法門令悟第一義諦。】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疏】上而三界之天。下而四洲之地。橫則十方之界。
竪則三際之世。皆有為法。終歸敗壞也。經云。汝當
照明諸器世界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靈覺。即當人
本具靈知之心也。在有情名佛性。兼無情名法性。
復有多名。謂本心。本覺。真如。真性。法界。實際。如來
藏等。六道凡夫。迷此而起煩惱。三乘聖人。悟此而
得菩提。法爾如然。非作得故。是一切法勝義諦也。
識無常之法相不有。知靈覺之真性不無。非空非
有而性而相。雙融無礙。具在一時。故是中道第一
義諦觀也。三諦觀中。獨此為勝。如是修者。得道甚
疾。
[004-0717c]


【鈔】科云總相者。前之對治。則偏於有。無相則偏於
空。今則雙觀。成總相矣。經云。天地世界者。天則攝
於虗空。界則攝於情器。敗壞者。無常有二。一敗壞
無常。二念念無常。今則雙通。然人覺前而不覺後。
故佛說云念非常也。前念巳故後念又新。終日相
見恒是新人。故曰交臂巳謝。豈待白首然後變乎。
亦可釋作憶念之念。
問。楞嚴云。不聞虗空被汝隳
裂。何以故。空無形相。又云。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
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
是始終無壞滅故。準知虗空是常。何亦非常耶。答
若對世界。世界無常。虗空是常。若對真性。真性是
常。空亦無常。楞嚴云。由汝妄想迷理為咎。故有空
性。當知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汝等
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頌云。迷妄有
虗空。依空立世界。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
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則
知虗空粉碎。天何常哉。有情名佛性者。知覺乃眾
生故。無情名法性者。想澄成國土故。佛法雖異。性
體同一。猶如真如法界。名義雖殊。體性無二。是故
靈覺。在六道名六道性。在三乘名三乘性。在生死
煩惱為生死煩惱性。在涅槃菩提為涅槃菩提性。
至於色心染淨亦然。人不之察。苦苦爭辨無情有
佛性。佛性在法性外有。起諸法執。成所知障。是則
名為迷中倍人執唯一佛性。無有法性。一迷也。執法性與佛性為二體。倍迷也。可
[004-0718a]
憐愍者。豈不見。藏和尚疏云。法性者。明真如體普
遍之義。非直與前佛寶為體。亦乃通與一切法為
性。即顯真如遍於染淨。通情非情。深廣之義。故智
論云。在眾生數中。名為佛性。在非眾生數中。名為
法性。又言真如者。此明法性遍染淨時。無變異義。
真者。體非偽妄。如者。性無改異。如海因風起於波
浪。波雖起盡。濕性無變。是則隨緣義邊名法性
佛性。不變義邊。即名為真如矣。六道迷三乘悟者。
筆削記云。依覺有不覺。不覺是惑。不覺與覺。是正
敵對。轉依不覺之惑。方始造業。業與覺義。猶隔一
重。故非敵對。其猶塵鏡在匣。匣與鏡非敵對。塵與
鏡是正對。故云迷起煩惱悟得菩提也。
識無常下。
有本云。覩天地念非常。覩山川念非常。覩萬物形
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一日常當念
道行道。遂得性根。其福無量。釋曰。前明觀俗。後明
觀真。真俗融通。故是中也。
△後明修世間離染之
行二。初離染自能得果。二初明離染功二。先推我
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
其如幻耳。」


【【疏】名者。地水火風。是四物名。堅濕煖動。是四物體
也。
身中四大者。是內四大。揀非外四大也。楞嚴云。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
風。
都無我者。四大相違。各各差別。未審我身屬於
[004-0718b]
何大。若總相屬。即是四我。若總不屬。即應離四別
有我身。今推我體。但由假立。非實有性。其如幻者。
圓覺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離。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即如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
化。當念者。行住坐臥一切時處。常當如是念身無
我。如幻觀也。


【鈔】是內非外者。楞伽云。虗妄分別津潤大種。成內
外水界。炎盛大種。成內外火界。飄動大種。成內外
風界。分段大種。成內外地界。今成根身之大。非
器界之大也。
相違者。地有形礙而沉滯。風無形礙
而輕舉。敵體相違。水火亦互相陵奪也。未審下。原
人論云。眾生五蘊。都無我主。但是形骸之色。思慮
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
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
執之為我。保此我故。即起貪等三毒。三毒擊於意
識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業成難逃。故受五道苦樂
等身此別業所感。三界勝劣等處此同業所感。於所受身。還
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
復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劫劫生生。輪迴不
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
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析。
色有地水火風之四類。心有受想行識之四種。若
皆是我。即成八我。況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
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諸
[004-0718c]
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
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
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
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但是眾緣。似和合相。
元非一體。似我人相。元無我人。四大和合者。寶
積經云。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
邏身。若唯地大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麩-夫+少]灰。終
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
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
團。無日光照即便爛壞。若唯地水火三無風界者。
則不增長。楞嚴云。因緣和合。虗妄有生。汝身現摶
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
知。相織妄成。四大各離者。圓覺云。髮毛爪齒。皮
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濃血。津液涎沫。
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
風。今者下。圓覺疏云。淨名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定知四大非我。但約和合。假
名為身。亦如幻化。無實體也。智論問。若自身無我
而計我者。他身無我。亦應計我。答。亦有人於他物
中計我。如外道坐禪。入地觀時。見地即是我。水火
風空識亦如是。又如有人。見鬼擎一尸來。復有一
鬼來爭。此皆緣他計為我也。由此愚夫所執實
我。但隨妄情而施設矣。當念下。楞伽云。觀蘊界處。
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是名人無我智。又
[004-0719a]
云。應如是觀。大種造色。悉皆性離。無我我所。住如
實處。成無生相。智論云。離婆多尊者。在家時。遠
行。獨宿空亭。見有二鬼爭屍。皆言我先持來。取其
分判。即自思惟。我隨說一持來。彼不得者。必當見
害。寧實語死。不誑妄終。遂如實答。小者持來。大鬼
嗔怒。被拔手足。隨而食之。小鬼得屍。便取屍上手
足補之。彼鬼食竟。拭口而去。及明憂惱。常疑此事。
若是我身。眼見拔去。若是他身。何隨我動。猶豫不
決。逢人便問。眾僧見云。此人易度。而語之曰。汝身
本是他人遺體。非巳有也。何以疑為。因悟假合。即
成道果。人如尊者疑念若此。自能見諦成無我
矣。作觀者。可不當心也歟。
△次明業不失二。初習
染即危身火宅二。初聲名喪身。】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巳故矣。貪世
名常而不學道。抂功勞形。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
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疏】先法。德者名之實。名者德之標。則有實德於巳。
而其名譽自彰。如兒童之誦司馬。苟無其德。但隨
情欲好求聲名。有意馳求。名成身喪矣。何者。貪流
俗之華名。不守道真。枉功勞形故。
譬下。次喻。栴檀
等香木喻人。隨情喻遇火。求名喻燒香起烟。顯著
喻人聞香烟。香木燼喻人身故。不自靜守喻不學
道。危火在後喻業報流轉。炮製喻枉功。薰炙喻勞
形。問。孔子疾沒世而名不稱。惡四十五十之無聞。
[004-0719b]
何云枉功勞形耶。答。此是勉人進德修業。當在少
壯之時。德建名立。如佛十號。非教如王蟒謙恭下
士。沽名弔譽者也。是故三代巳上。唯恐好名。老子
亦云。良賈深藏若虗。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觀文殊
責彌勒。意可知矣。
況名實無當。貪求何為。


【鈔】見童誦者。宋司馬光為相。田夫野老皆號相公。
婦人孺子。知為君實。東坡云。兒童誦君實。走卒知
司馬。隨情欲者。但隨習俗。要求華名沽買虗譽。不
以道德。名稱普聞也。經云。名常者。名利虗假。道德
真常。凡愚不揣。捨本逐末。謂此聲名。垂于竹帛而
無窮。勒于彝彛而不朽也。
抂功者。行術招致。詭辭
動人如好選詩文。偏講聲氣。賄囑要路。買求薦掦等也。
勞形者。有動乎中。
必搖其精也。危火後者。香木雖滅於前。而炭火猶
存在後。喻如欺世盜名者。非但勞形喪命而巳。還
有身後之禍也。
問下。通妨也。如王蟒者。白樂天詩
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蟒謙恭下士時。若使當年
身便死。兩人真偽有誰知。則三代巳下惟恐不好
名者。是亦勉勵以善聞人。非要譽於鄉黨也。責彌
勒者。法華文殊頌曰。最後然燈佛。時有一弟子。心
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
名。亦行眾善業。具六波羅蜜。其後當作佛。號名曰
彌勒。楞嚴彌勒亦云。我從燈明佛時而得出家。心
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004-0719c]
歷劫巳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
有。至然燈佛。得成無上。
名實無當者。肇論云。物
無當名之實。名無得物之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
當名。名既虗假。貪求無益也。
△二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
之美。小兒䑛之則有割舌之患。」


【【疏】佛下。先法。財色。五欲中二。常能誑惑一切凡愚。
令生愛著。至死不捨也。譬下。次喻。刀刃。喻三界火
宅生死世間。蜜喻財色。不足一餐。喻財不能稱一
生。色不能至一時。小兒。喻凡愚。䑛。喻貪愛不捨。割
舌。喻喪身亡家。墜入三途。果常此觀。自能疎財遠
色矣。


【鈔】大論訶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求之不巳。此五
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𦦨轉熾。五欲無樂。如
狗嚙骨。五欲增諍。如烏競肉。五欲害人。如踐毒蛇。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
火。世人愚惑。貪著五欲。後受三途無量苦惱。
又雜
阿含經云。佛告比丘。世間美色。在於一處。作種種
歌舞伎樂戲笑。有人語士夫言。汝當持滿鉢油。於
諸伎女中過。使一殺者拔刀隨後。若失一滴油。即
斷其命。而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
我若落油一滴。常截我頭。唯一心繫念油鉢。雖於
種種美色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盻。若有沙門。一
其心念。不顧聲色。真吾弟子。隨順教者。此皆訶
[004-0720a]
欲避色法也。
△二離染即出塵羅漢。】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
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
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
漢。」


【【疏】佛下。先正明其過。人喻罪者。妻室喻牢獄。繫縛
喻禁閉。遠離喻散釋。愛色喻作惡。驅馳喻役使。虎
口喻殺身。心地觀云。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
甚為難。今云甚於牢獄者。葢獄有出日。畏牢獄苦。
不隨惡使。恐殺身故。妻無離意。愛著美色。隨妄情
驅。甘虎口故。投下。次總出得失。愛如水。欲如泥。潤
濕不升。自然從墜。故云溺也。汝愛我心。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常在縛纏。故貪欲即為凡夫。經云。一切
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初
果不入色聲。四果離欲無諍。故透此即成羅漢。經
云。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即能悟入聲聞
境界。則在塵出塵。秪唯一欲關耳。聖凡得失。豈可
不知。


【鈔】愛如下。楞嚴云。因諸渴仰。發明虗想。想積不休。
能生勝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
越。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諸愛
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想。淨善想
也。情。染惡情也。想則輕清而上升。情則重濁而下
墜。汝下四句。亦楞嚴文。開有八句。汝愛我心。我憐
[004-0720b]
汝色。我愛汝心。汝憐我色。汝愛我色。我憐汝心。我
愛汝色。汝憐我心也。經云下。長行云。卵生胎生濕
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
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
樂善。復現天人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此明四生
五道。皆以愛欲為生死因也。初果二句。義出金剛。


經云下。圓覺云。若諸眾生。永捨貪欲。未斷理障。但
能悟入聲聞緣覺。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巳永斷滅。即入如來微玅圓覺。此明
五性三乘。皆以斷欲為得道因也。則下。貪欲則在
塵為凡夫。失也。離欲則出塵為聖人。得也。知之者
可諦審矣。
△二示近染過。】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賴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疏】先示色欲甚大。毗曇云。眼觸色塵生愛。乃至意
觸法塵生愛。是為六愛也。欲略開十。謂女色。財寶。
聲名。飲食。睡眠。家宅。田園。衣服。眷屬。官貴也。於諸
愛欲境中。唯有女色甚大。良以身生於欲。欲成於
女。濬恩愛海。牢生死根。無過於女色矣。是故儒有
亡家敗國之訓。佛有失通入獄之徵。故云無外。

下。次明障礙深重。長無明。墜三途。礙菩提。障涅槃。
唯色欲一法。假有二法同在世間。則出了地網。又
八天羅。東纏西縛。何能解脫。道雖現前。亦無可為。
[004-0720c]
今止一端。斷猶易矣。不淨等觀。正為對治。思益云。
貪欲之人。以淨觀得脫。不以不淨。


【鈔】眼愛色者。眼觸色時。貪愛男女形貌姿態。朱脣
皓齒。修目長眉。及諸世間玄黃紅綠珍翫寶物。乃
至者。超略之詞。具云。耳愛聲者。耳觸聲時。貪愛男
女歌詠語笑及宮商絃管金石等聲。鼻愛香者。鼻
觸香時。貪愛男女身肉薰香。世間飲食沉麝名香。
舌愛味者。舌觸味時。貪愛眾生血肉。鮮美餚膳飲
食。及諸甘辛醎淡酸苦種種滋味。身愛觸者。身觸
觸時。貪愛男女手足柔軟。身分細滑。錦綉繒縠。華
冠麗服。意愛法者。意觸法時。貪愛男女色貌語言
姿態儀容。及諸世間五塵法相緣念不捨。
欲略下。
就女色中。復有六種貪欲。一顏色。長短黑白等。二
形容。巧笑美目等。三威儀。進止窈窕等。四語言。低
聲順應等。五細滑。膚腠潤澤等。六人相。美貌妖態
等。如大論說。
敗國訓者。夏以妹喜桀之寵妃。商以姐巳
紂之寵妃。周以褒姒幽王寵妃。而亡其國。酒味色論云。晉文
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
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失通者。如一角仙。因觸
欲故。為婬女騎頸。遂失神通。又如五百仙人。於雪
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
入獄
者。寶蓮香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
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巳。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
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不淨觀者。一外貪。男
[004-0721a]
女身分。互相貪著。用九想觀治一峰脹。二青瘀。三壞。四血塗漫。五膿
爛。六噉。七散。八白骨。九燒。二內外貪。於他巳身而起貪愛。用八

背捨治一內有色相外。觀色背捨。二內無色相外觀色背捨。三淨背捨身作證背捨。四空處
背捨。五識處背捨。六無所有處背捨。七非非想處背捨。八滅受想背捨。三遍一切處

貪。資生五塵等物。用八勝處治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勝處。二內有
色相外觀色多勝處。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勝處。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勝處。五青勝處。六黃勝處。七赤
勝處。八白勝處。又可四種想治貪欲。一顯色。謂赤白等。作

青瘀想。二形色。謂長短等。作爛壞想。三玅觸。自他
身分。細輭光澤。作虫蛆想。四供奉。祗承適意。用死
想治。故云等也。思益下。證等字。淨觀。實相止觀也。
觀照般若。能治眾病。猶如阿竭陀藥。非惟不淨除
貪欲也。問。世間美色。與脹爛死屍。宛然二相。何得
視同一體。答。假如夏月猝死。即便脹爛可畏。豈是
二物。則現前身。虗假不實。又如糞囊。行廁。膿血袋。
蛆虫窟。種種不淨。大可厭患。觀行純熟。對境生憎。
與死屍無異矣。史載。蕭詧惡見婦人。近數步許。便
聞其臭。詧是許玄度後身也。是故女色。壞人障道。
如截多羅樹頭。芽永不生。女刀截故。智種不發。如
蛇華所覆。如灰土覆火。猶如見毒樹。智者應捨離。


△二離染令他得果二。初直明欲患。】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疏】人若愛欲。婬火熾然。況逆圓覺解脫境界之風
而行。法性身中母陀羅臂。豈不燒害。猶如黑夜行
險道中。雖遇逆風。貪火炬故。執持不釋。必有燒手
[004-0721b]
患也。古云。人呼為牡丹。佛說是花箭。射人入骨髓。
死而不知怨。是故如來色目行婬。名為欲火。菩薩
見欲。如避坑火。若能如火頭金剛。遍觀百骸諸煖
觸氣。化多婬心。成智慧火。設入大火。火亦不能燒
矣。又何手患之有。


【鈔】母陀羅。此云印。火遇風則熾。媱遇痴愈盛。現則
焚燒五臟。死則抱於銅柱。全身尚滅。況手臂耶。經
云。媱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大猛火光。於中
發動。如是故有鐵床等事。
花箭者。唐玄宗自武慧
妃薨後。後宮無當意者。乃制香箭列宮女而射之。
中者即幸焉。宮中歌曰風流箭。中者人人願。不知
香箭纔發。火箭立至。香箭因也。火箭果也。因亡果
喪。則火箭不足畏。可畏者香箭而巳。又火箭徑直
而害淺。人遠而避之。死者萬不得一。香箭隱伏而
害深。人狎而翫之。死者十有八九。人不畏香箭而
畏火箭。豈非是顛倒乎。若能如下。經云。烏芻瑟摩
白言。我多貪欲。時佛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
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
成智慧火。從是諸佛名我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
故成阿羅漢。又觀音菩薩。知見旋復遠離貪欲。令
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故知離欲。為出塵第
一法也。有本云。人執火炬。逆風而行。愚者不釋。必
有燒手之患。貪婬恚怒愚痴之毒。處在人身。不早
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炬。自燒其手也。
[004-0721c]
釋曰。此本單喻貪毒。彼本通喻三毒矣。學道者。又
不可不知。
△二即境證益。】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
為。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
陀洹果。」


【【疏】天神。欲頂魔王天也。佛意。正覺心也。問道。滅苦
道也。解說。苦空法也。天神所以獻者。一以試佛意。
二以觀佛道。不知玉女。秖可誑俗。難動六通。況大
覺尊豈受魔耶。觀佛三昧經云。菩薩將成道時。魔
遣三女。莊飾妖冶。來至白言。我是天女。盛美無比。
今以微身供給左右。可備灑掃。次以寶器天味上
獻。恭敬禮拜。爾時菩薩。身心寂然。以白毫擬之。令
三天女。自見身內。膿囊涕唾九孔不淨。八萬戶虫。
唼食諸藏。滓盡汁出。入眼為淚。入鼻為涕。聚口成
睡。放口成涎。筋髓諸脈悉生諸虫。細於毫末。不可
具陳。其女見此即便嘔吐。從口而出。無有窮盡。由
是驚號。匍匐而去。昔有慧嵬禪師。雲林修定。魔化
美女。謂云。天帝令我以備掃灑。師曰。我心如地。難
可傾動。無以革囊見試於我。女又說偈誘惑。答曰。
無羞敝惡人。說此不淨語。水漂火焚之。不欲見聞
汝。魔乃讚曰。海水可竭。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
堅貞。
又持世菩薩。住於靜室。魔從萬二千女。狀如
帝釋。皷樂絃歌。語言。正士。受是天女。可備掃灑。菩
薩曰。憍尸迦。無以非法之物要我。非我所宜。時維
[004-0722a]
摩言。非帝釋也。魔來嬈耳。即語魔言。女可與我。如
我應受。魔即驚懼。不能隱去。語諸女言。魔以汝等
與我。今汝皆當發菩提心。此有法樂。可以自娛。不
應復樂五欲樂也。何謂法樂。樂供三寶。樂離五欲。
觀五陰如怨賊。觀四大如毒蛇。樂六度業。樂三脫
門。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法樂。波旬告女。汝還
天宮。女言。此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還樂五欲樂
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維摩詰言。我巳捨矣。汝便
將去。諸女問言。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答言。有法門
名無盡燈。汝等當學。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
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三菩
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汝住魔宮。以是無盡燈。
令無數天子天女。發菩提心者。為報佛恩。爾時天
女。禮維摩足。隨魔還宮。是則維摩詰於毗耶離城。
現大神力。令魔未發道心者。發起道心。世尊於鹿
野苑中。作師子吼。令魔未成聖果者。得成聖果。則
降魔制外。唯以斷欲為善本矣。
餘如因果月藏等
說。


【鈔】天下。初覺悟無惑。天下。二令成聖果。革囊眾穢
者。臭皮袋中惟盛膿血。糞穢充滿。流液涕唾。蟯蛔
盤聚。故一切身。皆從不淨。智論明五。一種子不淨
謂攬父母精血。及自業因識種。以成身分。二住處
不淨。住母胎中。生臟之下。熟臟之上。不淨流溢。污
穢充滿。三自體不淨。三十六物。穢物生長。譬如死
[004-0722b]
狗。盡海水洗。不令香潔。四自相不淨。前約內體。此
約外相。謂九孔常流諸不淨物。耳出結聹。臍出泥
垢。大小便利。手足臭穢。五究竟不淨。氣絕命終。捐
棄塚間。[月*逄]脹臭爛。不淨流溢。蛆虫蠅蚋。唼集其上。
穢氣徧滿。人皆掩鼻。昔有國王。躭荒五欲。比丘諫
曰。眼為眵淚窟。鼻為穢涕囊。口為涎唾器。腹是屎
尿倉。但王無慧目。為色所躭荒。貧道見之惡。出欲
入道場。慧嵬者。高僧傳云。師入定時。有一惡鬼而
現其前。有身無首。令禪師懼。師慰之曰。喜汝無頭
痛之患。次現無腹之鬼。復云。喜汝無五臟之憂。如
是隨來隨遣。竟不能惑。
因果月藏者。因果經云。如
來成道。魔王恐諸眾生皈依。持箭以射。箭化成花。
復令三女供給以亂定意。三女忽然變為陋形。魔
王白言。汝若不樂人間欲樂。我捨天位及五欲具。
悉持與汝。答言。汝於先世。修少施因。今得為自在
天。此福有期。盡即下墜。非我所須。我昔曾以頭目
髓腦國城妻子而用布施。求無上道。汝今不應惱
亂於我。魔王慚怖還宮。月藏經云。佛在大集會上
說法。魔王波旬。亦作神變。復無能為。即說偈曰。我
今歸依佛世尊。從是終不起惡心。瞿曇心定容恕
我。我當守護佛正法。
△三十六章詳明修斷證果
分三。初略顯能修證人。】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
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
[004-0722c]
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
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疏】天下。先舉喻。木喻學者。水喻法性。尋流喻順界
外無為。兩岸喻生死涅槃。人取喻人天有漏善業
樂果。鬼遮喻外道惡見天魔欲愛惡業苦報。洄流
喻回入三界作有為法。腐敗喻闡提撥無二乘滅
盡。海喻薩婆若智。學下。次合法。人學道。合木在水。
精無為。合尋流行。不為情欲惑。合不為兩岸人取。
不為眾邪嬈。合不為鬼神洄敗。得道。合入海。有大
智故了眾生非有。則不觸生死此岸。有大悲故。不
捨眾生界。則不觸涅槃彼岸。有大智故。雖行四無
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有大悲故。雖觀佛國如
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有大智故。雖行三界而不
壞法性。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有大悲故。雖樂
遠離而不依身心盡。雖行於空而植德本。
如是智
悲並運。真俗融通。第一之道自會入矣。梵網云。如
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諸佛薩婆若。悉由是處出。


【鈔】鬼遮下。鬼喻外道。神喻天魔。
次合下。道即法性
中道。情即生死。欲即涅槃。人取通二。有下。三段。初
釋兩岸。華嚴云。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捨一
切眾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何以故。
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淨名亦云。在於生死不為
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次釋人取鬼
遮。後釋洄住腐敗。義如維摩。如是下。總結也。
梵網
[004-0723a]
下引證。具云。智者善思量。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
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欲長菩提苗。應當靜
觀察。諸法真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
亦不異。不求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菩
薩所應作。勿生分別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惡。悉從是處滅。諸佛薩婆若。悉由是處
出。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則法性道中。絕於有
無一異邊矣。
△二廣明所修斷法二。先斷妄五。一
攝意。】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
禍生。得阿羅漢巳。乃可信汝意。」


【【疏】先誠勸。意乃動身發語之元。色是四重十惡之
首。若不信意。身三口四一切枝葉。自不能生。若不
會色。五欲六塵一切情境。自不染著。是故離欲。先
當遠色。遠色先當捨意。捨意先當觀心。能修九想
即除六欲淵矣。信意惑業起。會色禍患生。不其然
哉。
得下。次結顯。羅漢即離欲。會色無礙。四果成無
諍。信意何傷。不言乃可與色會者。欲生於意。意尚
可信。況會色耶。楞伽云。大慧白言。眾多貪欲。彼何
者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
口惡業。種未來苦。彼須陀洹。則不生起所以者何。
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初異尚斷三結況四
果耶。


【鈔】九想除六欲者死想九想前方便也破威儀言語兩欲。
[004-0723b]
脹壞噉想破形貌欲。血塗青瘀膿爛破色欲。骨燒
破細滑欲。九想通除所著人欲。又噉散想。除著意
人。將上九想。觀所愛人。乃知言笑歡娛。盡屬假合。
涼溫細軟。究竟歸空。即我自身。後亦當爾。有何可
愛而貪著哉。九想純熟。與定相應。破欲除意。莫此
為尚。又永明云。斷想薪乾愛油。止念風。息欲火。防
制意地。恒順真如。德山云。毫𨤲繫念。三塗業因。瞥
爾情生。萬劫覊鎖。則知色心纔動。骸骨如山。欲外
安和。但內寧靜。此形灣影曲。聲和響順之理。再言
慎勿。勸誡深矣。
禍患。業苦境也。智度論云。於世間
中。五欲第一。若受餘欲。猶不失智慧。婬欲會時。身
心慌迷。深著自沒。如人墮在深泥。難以拯濟。優填
王經云。女人最為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
人入罪門。正法念處經云。天中大繫縛。無過於女
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如術婆伽。欲心內發。
欲火燒身等。
不言下。通妨也。難云。上誡因時慎意
慎色。今顯果位。何無色會。故此釋云。意想是好色
之本。好色是意想之末。本既會妄歸真。末豈有不
融耶。
纏綿女人者。經律異相云。有優婆塞。持戒精
嚴。因疾困甚。婦大悲苦。我何所依。子何所怙。夫聞
愛戀。大命終後。魂神即還。在婦鼻中。化作一虫。婦
哭不止。時一羅漢。往化其婦。虫從鼻出。婦將脚踏
羅漢告曰。莫殺。是卿夫婿化作此䖝。婦曰。吾夫奉
經持戒。何緣作此。羅漢曰過起愛戀。今生為虫。即
[004-0723c]
為說法。卿既持戒福應生天。伹坐恩愛。墮此虫中。
䖝聞意解。命終生天。可見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其
心不婬。不隨生死。今須陀洹。不入色聲。預聖流也
宜矣。三昧樂者。即四諦觀滅盡定等。
三結。謂身見
戒取疑也。楞伽云。須陀洹斷三結。貪痴不生。
△二
正想。】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
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應當諦觀彼身
何有。唯露穢惡。盛諸不淨。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疏】先誡莫親近。視聽言動。當出於正。猶如伯夷拘
羅者然。視女色。非禮也。與女言。非義也。纔動口眼。
淫念即生。淫念一生。諸念盡起。法華云。不應於女
人身。取生欲想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
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若下。次示觀想法二。初
總。心。王也。思念。所也。心王無邪。思念自正。律云。觀
心初置名念。徘徊觀處名思。長阿含云。阿難問佛。
如來滅後。女人見云何。佛言。勿相見。設相見莫共
語。設與語當自檢心。法華云。莫獨屏處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不獨入他家。若有
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上則視善語善。此則
心善。日有三善。名為吉人。吉神擁護。福祿來集。心
念一邪。例李退夫不見二神。五百仙被殺身矣。我
下。二別。先觀自。濁世。五濁惡世也。所謂劫濁。見濁。
[004-0724a]
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事交擾。渾濁世界。故名濁
世。今則性本淵澄。道行高潔。外則不為時勢逼惱。
欲塵染著。內則不為見愛縈纏。貪戀迷惑。如彼蓮
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天。華嚴云。於諸惑
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
如日月不住空。四分律云。比丘入聚落。不違戾他
事。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想下。次想他二。先親
屬觀。梵網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禮記云。年長以倍。則父事
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昔有
患色者。問于王龍豁。先生曰。有人設帷帳一所。指
謂此中有一名娼。可就之。入視。乃汝母妹女也。一
片婬心。此時頓息否耶。對曰。息矣。則此對治觀想。
豈非法門之玅哉。應下。次不淨觀。經律異相云。世
尊曰。雖覩女人。長大者如母。中如姊妹。少者如子
女。敬之以禮義。當內觀身。自頭至足皆露穢惡。無
可愛者。外如畵瓶。中滿不淨。則知淡粧濃抹不異
眵面髼頭。明眸素齒。不異鶴髮雞皮。輕脚輭手。不
異毒體瘡身。螓首蛾眉。不異死屍腐骨。觀智一起。
邪念冰消矣。
生下。後雙觀。先他也。既如親屬。豈不
應度。如持世語魔女。當觀五欲無常而修堅法。維
摩入諸婬舍示欲之過。若在內宮。化正宮女。息句。
次自也。既唯不淨。婬念何生。老子曰。不見可欲。使
心不亂。此之謂也。
[004-0724b]


【鈔】伯夷者。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拘羅者。阿含云。有一異學。問薄拘羅。汝於正法中。
曾行欲事否。答云。莫作是語。我八十年來。未曾起
欲想。未曾視女人面。未曾與尼相問訊。乃至道路
中。亦不與共語。諸念起者。邪緣未凑。生痴想心。方
便勾引。生奸詐心。稍有阻礙。生瞋恨心。愛戀不巳。
生貪著心。奪人所好。生毒害心。取為巳有。生邪見
心。反惡夫等。生仇怨心。
處女。居處在家未嫁之女
也。寡女即無夫者。
律云下。善見云。念思者何。於觀
處初置心。是名念。以心置觀處中心。徘徊觀處是
名思。譬如鐘聲初大如念。後微如思。如鳥翔空。初
動如念。後定如思。如蜂採花。初至如念後選擇如
思。上則下。反之。視女。身惡也。共語。口惡也。邪思。
意惡也。日有三惡。名為凶人。凶神隨之。禍殃來矣。
李退夫者。退夫隱居南嶽求師不得。忽聞空中彈
碁。舉頭視之。見二神仙奕于樹抄。退夫亟往致敬。
方問道間。俄有田婦出傍。不覺反顧。則二奕者巳
失所在。
五百仙者。婆沙論云。優陀延王。將諸宮人。
詣鬱毒波陀山林。五欲自娛。時五百仙。以神足力。
飛過彼處。見色聞聲嗅香想念。便失神通。墮彼林
中。王問之曰。汝得初禪耶。答曰。曾得而今巳失。或
有住眼識退者。或有住耳識退者。或有住鼻識退
者。或有住意識退者。王即瞋恚。有欲之人見我宮
女。非其所以。便拔利劍。斷仙手足。劫濁者。梵語劫
[004-0724c]
波。此云時分。四濁交凑。因之得名。悲華云。人壽減
至二萬歲時。即入劫濁。見濁者。五利使為體身見邊見
戒取見取邪見也。諸見熾盛故。煩惱者。五鈍使為體貪瞋
痴慢疑也。鬬諍堅固故。眾生濁者。攬五陰見慢果報為

體。惡名穢稱。充滿世界故。命濁者。色心連持為體。
摧年減壽故。楞嚴約因。今經約果。有此五濁。名為
惡世。無此五濁。即名善世。當知世濁由於心濁。心
淨則佛土淨。苟能破五陰而超五濁色盡超劫。受盡超見。想盡
超煩惱。行盡超眾生。識盡超命斷五欲而成五果小則四果支佛。大則信住行向
。猶如蓮華雖出淤泥。亦何濁哉。今則下。性澄超

命。如蓮體淨玅。高潔超眾生。如色相香光。不為煩
惱超劫。如不畏炎日。合華嚴世道得脫不為欲染。
亦超劫濁。如不染淤泥。合華嚴魔境得脫。不為見
纏超見。如不懼風雨。合華嚴諸惑得解。不為貪惑
超煩惱。如濯漣不天。合華嚴諸業得解。四分下。初
句證沙門處濁。蓮花出泥。次三句證不為濁惡。不
為泥污也。梵網下。引內經。禮記下。引外典。昔有下。
引故事。則此下。結讚也。經律下。亦有二觀對治。今
引證後一也。則知下。總結假想方便。善巧對治也。
粧抹。當施粉黛時也。眵髼。未經梳洗際也。明素。少
壯歲也。鶴鷄。衰老年也。輕輭。強徤日也。瘡毒。病苦
日也。螓蛾。生前相也。死腐。歿後相也。持世下。具云。
語言善來。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
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維摩下。又云諸仁者。
[004-0725a]
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
苦為惱。眾病所集。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虗偽。
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生
等。此皆度他法也。不見可欲者。可欲有二。一貌美。
二行端。玉耶經云。何者端正。除去邪態八十四垢。
定意一心。是為端正。不以顏色為端正也。今明不
見可欲亦開二義。一見一切女人。皆作不淨觀。如
上諸說經云。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中。常流出不
淨。如漏囊盛物。二見一切女人。皆作不好觀。女人
惡態。大義有八。慧人所惡。一者嫉妬。二者妄嗔。三
者罵詈。四者呪詛。五者鎮壓。六者慳貪。七者好飾。
八者含毒。是為八大邪態。譬喻經云。昔婆羅門。兩
女端正。懸金期募。有能訶女醜者便輸與金。十日
竟無有應募者。將至佛所。佛便訶言。此女皆醜。無
有一好。阿難白佛。此女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視
色。是為好眼。耳鼻及口亦爾。身不著細滑。是為好
身。手不盜他財。是為好手。今眼枳愛色。乃至身喜
細滑。手喜盜財。如此等者。皆不好也。七女經云。長
者有其七女。端正無比。國人無敢說其不好。將至
佛所。佛言。不貪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為好。此女何
所好也。迦葉佛時。國王七女。不著歡娛。入尸陀林。
觀見死屍各說所以。如此者好。汝女何者好也。
體既不淨。行又不端。有何可愛而生欲耶。此二為
離欲定心之本。】
[004-0725b]


佛說四十二章經疏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