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65 佛說盂蘭盆經疏-唐-宗密 (master)



No. 1792 [cf. No. 685]
佛說盂蘭盆經疏上


充國沙門宗密述


始於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
宗之。其唯孝道矣。應孝子之懇誠。救二親之
苦厄。酬昊天恩德。其唯盂蘭盆之教焉。宗
密罪釁早年喪親。每履雪霜之悲。永懷風樹
之恨。竊以終身墳壟。卒世蒸嘗。雖展孝思不
資神道。遂搜索聖賢之教。虔求追薦之方。得
此法門。實是妙行。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
三尊。宗密依之修崇。已歷多載。兼講其誥。用
是未聞今因歸鄉。依日開設道俗耆艾。悲喜
遵行。異口同音。請製新疏。心在松柏。豈慢鄉
閭。式允來情。發揮要道。


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
成正覺。將永錫眾類。應請演斯經。欲使背恩
人。咸能酬罔極。我今所讚述。願眾聖冥加。自
他存歿親。離苦常安樂。


將解此經。先開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
攝。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經文。初中復四。一
酬宿因故。二酬今請故。三彰孝道故。四示勝
田故 初教起所因四 初酬宿因者。悉達
太子。不紹王位。捨親去國。本為修行得道報
父母恩。然菩薩用心。不務專己。故開盂蘭
法會。以福自他二親。此經所興。本意如此。
二酬今請者。謂大目犍連因心之孝。欲度父
母。報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觀
[001-0505b]
見亡母。墮餓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佛示盆供。救母倒懸。繇愛其親。施及一切故。
為道俗弟子。請佛留此法門。酬目連所請。
即是說經之繇致也。三彰孝道者。復有其
二。一通明孝為二教之宗本。二別明二教行
孝之同異。初通明中。且明儒教。以孝為本
者。謂始自天子。至於士人。家國相傳。皆立
宗廟。雖五孝之用。則別而不行之。源不殊
故。開宗明義。章中標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
為體。教法繇是而生。何有君子。而不務本。既
為天經地義。須令企及俯從。雖論禮壞樂崩
終訶衣錦食稻。甚哉孝之大也。聖人之德。
又何以加於孝乎。次釋教以孝為本者。然一
切佛。皆有真化二身。釋迦化身說。隨機權教。
舍那真身說。究竟實教。教者。經律也。經詮理
智。律詮戒行。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我盧
舍那佛。最初成正覺時。便說華嚴大經。菩薩
大戒。又經標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
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
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涅槃亦云。奇哉父母。
生育我等。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
生之後。推乾就濕除去不淨。大小便利。乳哺
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應當報恩。隨順
供養。上通明二教以孝為本竟。次別明二教
行孝之同異者。於中初明其異。後顯其同。初
謂生前侍養異。後謂歿後追思異。侍養異者。
儒宗則慎護髮膚。揚名後代。故樂春不出。曾
子開衾。釋教則祝髮壞衣。法資現世。故優陀
[001-0505c]
通信。淨藏回邪。是謂為善不同。同歸乎孝。
歿後異者。復有三異。一居喪異。儒則棺槨
宅兆安墓留形。釋則念誦追齋薦其去識。二
齋忌異。儒則內齋。外定想其聲容。釋則設供
講經資其業報。三終身異。儒則四時殺命。春
夏秋冬。釋則三節放生施戒盆會。良繇真宗。
未至周孔。且使繫心今知禮有所歸。不應
猶執權教。且福之大者。莫大於施。生是釋梵
之本因。類天地之大德。今殺彼祭此。豈近
仁心。是若可忍。孰不可忍。雖云祈福。實是立
讎。自徇虛名。殃於神道。問父母生於餘趣。則
可改祭為齋。如墮鬼中。寧無饗祀。答黍稷非
馨。蘋蘩可薦。應知禴祭。勝於殺牛。況鬼神
等差。豈皆受饗。上明異竟。次顯其同者。復
有其二。初明存歿同。後明罪福同今初約紀
孝行章中五句之文以辨其同。即攝於生前
歿後也。一居則致其敬者。儒則別於犬馬。
釋則舉身七多。二養則致其樂者。儒則怡聲
下氣溫清定省等故。有扇床溫席之流。釋則
節量信毀分減衣鉢等故。有割肉充饑之類。
三病則致其憂者。儒中如文帝先嘗湯藥。武
王不脫冠帶。釋中如太子以肉為藥。高僧以
身而擔。四喪則致其哀者。儒有武丁不言。子
皐泣血。釋有目連大叫調御舁棺。五祭則致
其嚴者。儒有薦笋之流。釋有餉飯之類。但
以至教未來難弘報應。故先且立於祭法。令
敬事於神靈。神靈則父母之識性。足顯祖考
之常存。既形滅而神不滅。豈厚形而薄神乎。
餘如前辨。上來存歿同竟。次辨罪福同。罪同
[001-0506a]
者。儒則條越五刑。犯當五摘而恩赦不該。釋
則名標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福同者。
儒則旌於門閭上天之報。釋則瑩於戒德淨
土之因。上來總彰孝道竟。第四示勝田者。
喻如世間人。欲得倉廩中五穀豐盈歲歲不
乏者。必須取穀麥種子。以牛犁耕於田地而
種之。不種則竭盡也。法中亦爾。以悲心敬心
孝心為種子。以衣食財帛身命為牛犁。以貧
病三寶父母為田地。有佛弟子。欲得藏識中
百福莊嚴生生無盡者。須運悲敬孝心。將衣
食財帛身命。給濟敬養於貧病三寶父母。名
為種福。不種即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謂
種福之田名為福田。如種穀之田名穀田
也。然種子有精新乾焦。田有肥濃確瘦。如悲
敬孝心有懇切閑縵。貧有淺深。病有輕重。佛
有真化。化有住世入滅。法有大小。教有權
實。僧有持毀。父母有現生七世。一一配肥
瘦之田。昭然可見。今盂蘭供會具三種肥田。
故云勝也。謂佛歡喜日。供養自恣淨戒大德。
敬田勝也。報父母恩。恩田勝也。父母在厄難
中。悲田勝也。為欲示此勝田故。說此經也。
二藏乘所攝。第二藏乘所攝者。藏謂三藏。
乘謂五乘。三藏者。一修多羅。此云契經。契
者契理契機。經者。佛地論云。貫攝為義。謂貫
穿所應知義。攝持所化生故。此教於三學中
詮於定學。二毘奈耶。此云調伏。調謂調練三
業。伏謂制伏過非。此教詮於戒學。三阿毘達
磨。此云對法。法謂涅槃四諦。對謂對向對觀。
其能對者。即是妙慧。此教詮於慧學。然經
[001-0506b]
是化教。開誘化導也。律是制教。制約行業也。
論則推徵。解釋經律之意也。今此盂蘭盆據
其名題。即化教攝。屬於經藏。據其義意亦
制教攝。屬於律藏。五乘者。乘以運載為名。五
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此五力有大小。載有
遠近。一人乘。謂三歸五戒。運載眾生越於三
塗生於人道。其猶小艇纔過谿澗。二天乘。謂
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運載眾生越於四洲
達於上界。猶如小船越小江河三聲聞乘。
謂四諦法門。四緣覺乘。謂十二因緣法門。皆
能運載眾生越於三界。到有餘無餘涅槃。成
阿羅漢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五菩
薩乘。謂悲智六度法門。運載眾生總超三界
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
乘舶過海也。今此經者。謂是人天乘所攝。
在小乘藏中。三辨定宗旨。三辨定宗旨者。此
經以孝順設供。拔苦報恩為宗。今以二門分
別。一釋行相。二配句數。初者為目連。本為
孝誠欲酬恩德。力所未及故先出家。是以始
得六通。便觀三界見其亡母生餓鬼中。雖餉
香飯旋成猛火。悲號投佛。佛教設於盆供。
拔冥途身脫一劫苦。不辜生育大報劬勞。
細詳經旨備斯四義。二配句數者。有四四句。
一孝順兩字。自有四句。一孝而非順。如三牲
之養等。二順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
供。欲行非為之事而不諫等。三亦孝亦順。謂
有隱無犯。三諫而隨順色。觀志三年無改。四
非孝非順。如水中葬父之類。二以孝順設
供。相對復為四句。一孝順非設供。如董黯王
[001-0506c]
祥等。二設供非孝順。為己求福而修齋等。三
俱是。即盂蘭盆會。四俱非。謂逆而慳也。三以
孝順對拔苦。亦為四句。一孝順非拔苦。謂董
永等。二拔苦非孝順。謂救他人之苦。三俱
是。即蘭盆會。四俱非。謂逆小之人也。四
以孝順對報恩亦為四句。一孝順非報恩。護
髮膚不驕危非法不言等。二報恩非孝順。扶
輪報一餐修行報施主等。三俱是。盂蘭盆會
也。四俱非。謂辜恩逆人。今修此一門。即圓四
行所得功德何可校量。實繇境勝心彊徹
於神理故也。
佛說盂蘭盆經疏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