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61 大乘密嚴經疏-唐-法藏 (master)



大乘密嚴經疏卷第三
沙門 法藏 撰


自下第二。諸大眾等。對金剛藏。問答以釋。就中有二。
先大眾問。後金剛藏答。就問復三。初列問眾。次聞說
密嚴下至而作利益者。釋發問意。後遂共同心白金
剛藏下。正發問辭。列問眾中。先釋常翼眾。謂普賢眾
色大光菩薩等十界菩薩。次列天眾。次列密嚴諸佛
子眾。後列餘方聽聞來眾。如是諸文。並現可知。


次釋問意。文有兩節。初現自所解。後然皆愍念下。為
他故問。然諸發問。凡有四種。一者知而故問。二擾亂
他故問。三自疑不決欲決了故問。四欲利他故問。今
此文中。為自決疑。亦為利益他故發問。


自下第三。正發問辭。就中三節。初引喻略問。次為夜
摩天下至為有住耶者。以別廣問喻法。後或有言下
引例結問。初文復三。初總推本。是故說言一切世間
若干色像誰之所作。次如陶工埏下。以喻請問。後如
是世間下。正問決疑。就初文中。言尊者者。嘆所問人
[003-0141c]
有勝功德。願為我說者。請為許說。下以法請。誰之所
作者。此即正請。下引喻況。有三種喻。初陶師喻。喻別
問中夜摩天下至無色天作等七種妄計。二伶人喻。
喻別問中為是一切諸天主下至如陽𦦨水。三一物
中有三自性喻。喻別問中譬如瓶處下至眾德集成
也。初陶師喻。喻梵天等計也。問本外道計云。大梵天
主。能造世間。猶如陶師。造時必依四大等法。如依埿
團方有所成瓶瓫小物。伶人喻者。外道計云。世間成
時。無有一主能成諸法。諸法共作乃成一法。言諸法
者。謂神我意意根觸作意色明空等。共和合時。乃生
眼。無有一法獨為主故。能生法者。一物之中。有三自
性者。外道計云。一一物中。皆具三性。如一瓶中所有
微塵是實體性。項細腹大。開口底塞。是德所依處。盛
水不滿。是名為德。如是一物。具三自性。故諸大眾。引
外道計。問佛如來。一世間為是外道所計同耶。為不
爾耶。就初喻中。先喻。後法。喻文相見。世間眾像者。此
舉法也。下之兩雙關推定世間之因。准文可知。次第
二喻中。先喻。後責。一切世間豈亦如是者。此即責也。
豈者。責辭不計為。就第三喻中。先喻。後責。責云。世間
眾物巳成體相者。欲責且許。汝今所立。一物之中。具
三性者。若巳成者。且許可爾。後即奪云。若未成者。此
豈成在一物中乎。上來引喻略問訖。


自下第二。喻所喻法。以別廣問。文有二節。初喻所喻
法以別廣問。二如是世間下。牒所計法。問定此非。初
[003-0142a]
文復三。初為夜摩天下至無色天作者。牒陶師喻所
喻之法。以別廣問。二為是一切諸天主下。以伶人喻
所喻之法以別廣問。三譬如瓶處下。以隨一切物所
喻之法。以別廣問。初文中復有三節。一從夜摩天下
至緊那羅作者。以欲界中有大力者為主。能作世間
物耶。二為是善現下至螺髻梵王者。色界諸天為主。
能作世間諸物耶。三無色天為主。能作世間諸物耶。
猶如陶師能作瓶等耶。文相可見。自下第二。將色界
為主能作。於中有二。善現等者是第四禪。二螺髻梵
王者。是初禪天王。自下第三。無色諸天能作諸物。上
來釋初段訖。自下第二。將伶人喻所喻之法。以別廣
問。就中兩節。初即敘計。後而於此中下。顯過示正。初
文復二。初即世間有力諸天同心共作世間諸物。如
伶人等共作音樂耶。後即出世佛及菩薩變化所作
耶。文現可見。敘計文訖。下顯過示正。而於此中起諸
迷惑者。此即顯過也。是迷惑見如陽𦦨水者。此即示
正因緣道理。前毀所明。一人為主。餘者助作。今此所
明。無一定主。諸人共作。上來第二喻訖。自下第三。喻
所喻法。於中。先喻。後即敘彼外人所計。譬如瓶處為
德所依者。外所引喻。微塵合成。名為瓶處。盛水之能
名之為德。下即法說。敘彼外計。文有二節。一牒外宗。
二非諸德者下至眾德集成者。破外所計。一切世間
住於處者者。住者依也。處者微塵也。此即應言一切
世間依微塵者。此牒外人妄所立宗。自下破外計。言
[003-0142b]
德者者實句。等名為德者。德句。外人計云。實句業等
定是所依。德句能依。故今破云。非實句等定屬於德。
亦非德句定依實等。是故說言非諸德者繫屬於德。
亦非是德依於德者。下即通疑。外人疑難。若不計我
德者為所依德為能依者。云何得成能依所依差別
之相。有如是疑。故縱通云。展轉合故眾德眾成。合者
依也。更互相依假集成德。無有定是能依所依。上來
以別廣問訖。自下第二。牒外所計。問定此非。如是世
間等。牒計可解。下即問定。兩關審定。為唯惑亂者。為
分別心顛倒妄計畢竟無耶。為有住耶者。從因緣生
有而非無耶。審定文訖。


自下第三。引例結問。就中三節。初從或有下至無明
愛業而得生起者。敘外道計。二諸天仙等下至悉懷
疑惑者。引例生疑。三為無有體下。以正結句。初文復
二。一敘外道計。二無明愛業下敘小乘。引外道計中。
先敘計人能作諸法。後或有妄執下。計法能作。計人
作中。略舉三天。就實眾多。力沙迦等。舉世智人。准即
可知。或有妄執下。計法能作。此中細論。有眾多法。今
存略故。且舉三法。准文可知。下小乘計。小乘計云。無
明愛業。定為因緣能諸法生諸迷如來藏緣起能作。
如水作波。故今破云。無明愛業。但是為緣。生起諸法。
不能辨體。法體即是緣起性故。敘外計訖。自下第二。
引例生疑。言諸天者。謂三界天。仙者修得五通仙也。
等者等取大體神力八部神等修世定人者。自在人
[003-0142c]
中。修得八禪。如是一切世間明智。盡力思惟。永不了
知如來藏心緣起作法。以是故言悉懷疑惑。引例生
疑訖。自下第三。以正結問。初法。後喻。為無有體者。法
說現正。謂一切法。真心緣起。似有而非有。是故說無
有體耶。下即引喻。喻有九介。束為五節。初之四喻。喻
一切法。雖相似有。畢竟推求。竟不可得。次有一喻。喻
彼見相。本是一體。顯識為體。但由無始妄分別故。忽
起見相二分別。如蛇身一而有兩首。作業各別。次有
二喻。喻一切法隨因緣轉。不自生滅。次有一喻。喻一
切法妄心中有。悟即本無。後有一喻。喻一切法無常
不停。剎那滅壞。上來以正道理總結問文訖。釋問訖。


自下答問。就中。其三十七行偈。大分為二。初有二行。
破外邪執。後有三十五行偈文。示正道理。令捨邪執。
初文復二。初一行半。破外邪計。後有二句。外所憑教
為證不成。初文復二。初之二句。總相破計。下有一行
別破諸計。就中。上半破人能作計。矩鞞羅者。亦名劫
毗羅。是仙名。又云四天王別名。因陀羅者。天帝異名。
等者等取以外諸計。准即可知。下兩句文。破彼邪因
能生果義。有二邪因一。計施會能得富果。二計祠祭
天神等能得勝果。謂世間人言。以好食味。供養諸天。
及施有力諸仙人等。得好五欲。自在受樂。是好五欲
因供養天仙人。天仙人所與。是故破云。非大施會祠
祭之福果。彼國天子身出祭。云大施會。下釋所憑為
證不成。言毗陀者。如上所說。三毗陀論。名為毗陀。所
[003-0143a]
說因者。毗陀說言勝性。又云。劫初時說論之。自然能
生諸法常因生彼無常之果相違。是故宣說互違無
定義。此破上文所說妄執從於勝性自然乃至愛業
生起諸法執巳訖。


自下示正。就中六節。初十八行半。明世間因唯是賴
耶不同外計。次有三行半。答上長行中如幻等喻。次
有三行半。答前問中如是世間若干色像。次有三行
半。答長行中無始分別有能所取文。次有一行半。答
前問中如起屍行等喻。後四行半。總結大乘唯識道
理。


初文復七。一有三行。示世間因。二三行半。離外道見。
三者二行半。佛及菩薩乃知有之。四者三行半。逐所
持法恒流不息。五者一行半。身不離識。六行半雖能
持種性先改轉。七者二行。凡夫不知有。初文有二。初
一行立宗出體名。後有二行釋緣起義。亦復非先有
能持世間因者。此即立宗。阿賴耶者。此出名也。丈夫
識者。出體性也。八識之中。此識最勝。故名丈夫。緣起
義中。先法。後喻。運動於一切者。舉體緣起。遍在諸法。
無不在處。如水起浪浪中水遍在下即引喻。喻有六
種。並文相現。准即可知。自下第二。所立宗法。不同外
道。文有兩節。初有一行。顯世間因阿賴耶識。不同外
道所有諸見。後有二行半。顯非示正理。初中。上半破外
道執。下有二句。明賴耶識。離外邪見。文現可知。自下
第二。現非示正理。就中。上半顯非。明賴耶識非餘人
[003-0143b]
境。下有二行。示正道理。初文中。言非智所尋求者。尋
思分別。有所得心。理外搆畫。妄取分齊有所安立。故
名為智。以如是智。所不了知。是故宣說非智之境。是
故宣說內智之所證。下即翻現違理過失。上半法說。
本末相依。是故宣說若無根本阿賴耶者即無七識。
下有一行。以喻現示本未之法不一不異義。尋文可
知。自下第三。賴耶微細。非餘之境。佛及菩薩能知之。
文中有二。初一行半。引喻顯示非餘人境。後有一行。
合所引喻。准文可知。自下第四。逐所持法恒流不息。
文復三節。初之一行。能持世間無有失落。次有一行。
緣起能成法。後一行半。隨所持法恒流不息。就初行
中。初句法說。藏識者。賴耶之略名。中間二句。引喻現
示。如珠有貫繩。即無失落過。如來有二輪。能載能運
物。藏識亦如是。能持運法。隨於業風轉者。此即結說。
謂隨善惡業。流轉六道中。次緣起成法。上二句引喻
現示。下二句合喻結示。餘文可解。藏識與諸界者。藏
識獨自不能緣起作世間法。若但諸界。即不能立。如
水獨自不能起波。若無水處。波不得住。是故結言共
力無不成。下一行半。逐末恒流不斷經義。上之二句。
法說現示。下之一行。引喻顯示。文現可知。逐末恒流
訖。自下一行半。身不離識。初一行喻。後半行合所引
喻。文現可知。自下二行半。雖能攝持染淨種子。體無
改轉。就中。初行釋持種義。後一行半。體無改轉。初上
二句喻。下二句合。文現可知。下體不改中。初一行喻。
[003-0143c]
後半行合。准即可知。如目有童子下。第七段文。釋賴
耶識恒住身中。然諸凡愚。不知有之。就中。初行。識體
恒有而不知有。後有一行。有勝功能而不識有。初上
半喻。下半合喻。文相可見。後行。初句釋能持用。第二
句喻。下半結合。亦可知也。上來釋能持世間因訖。


自下第二。答如幻等喻文也。就中三節。初有一行。牒
外人計。次有一行。標法破計。後一行半。示正道理。凡
愚不知世間如幻非有。而以起妄分別牛等有角。兔
等無角。有無有體。以無為有。故有即非有。然凡夫等。
見牛有角兔無角者。不知世間如幻夢故。見有執無。
是故豈說有無二法中不應起分別。


自下第三。有三行半。答前問如是世間若干色像為
唯惑亂等問。就中有二。初三行偈。就世俗諦因緣故
有若干色像。非如狂亂所見無法。後有二句。證真諦
時。方斷相續。初文復三。初一行半。約所緣緣能生心
法。次有二句。就內親因生能緣心。後有一行。釋諸世
間不斷所以。初中。上半釋心生時必依所緣境故方
生。後有一行。引喻顯示。旋火輪者。見指頭火旋轉成
轉。翳目見自𥇒以為毛輪等。如是等物。必託小所見。
為緣生識。識不自生。下有二句。從內種子生世間法。
初句反現無內種子。離者無也。以無因故。果不自生。
以是故言此覺即無有。下有一行。釋通所以。若如上
說。無因不生者。此能生因因何而有。是故通云。名相
互相繫習氣無有邊。謂由名相互相繫故。尋思分別。
[003-0144a]
尋名取想。常起不息。故所熏種。亦無有邊。此即內外
因緣無盡。所以世間亦無斷絕。一切諸分別與意而
俱起者。世間相續。非但由因。亦依妄意。為依止起。故
無斷絕。是增上緣。上來約俗諦從緣假有不同惑亂
訖。自下二句。證真諦時。方絕不續。第三段訖。


自下第四。答前問中無始分別有能取所取等。文分
三節。初有二行。迷失理故。浪起心想。次有一行半。於
一心中。開出見相二分差別。後有一行。釋通所以。就
初文中。諸妄境者。即五法名相為妄境。言戲論者。謂
分別心也。名相分別互相緣故。熏成種子。生六識故。
言生種種心。良以諸法。唯如來藏。從無始來。無明妄
念。不知實義。向外流散。而生諸識。以是說言生於種
種心。上來迷理生過訖。自下一行半。於一心中分成
見相。言能取者。是見分心。言所取者。相分塵也。心自
性者。自體分也。第四顯識。名心自性。謂此顯識自體
分中。忽然生起見相二分。瓶衣等所受用物。如是等
法。自體分外。無別可得。是故說言離心無所有。離心
者有二義釋。一義釋云。若顯識上所說法不可得立。
更有一釋。若離真心。心外無別法。是故宣說離心無
所有。離者無也。下有二句。結成上離心無所有。自下
一行。釋通所以。因上文中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
外人疑云。若如上說。云何得有能所差別。故今通言
能覺所覺性自然如是轉。性者顯識自體分也。言自
然者。亦云忽然。謂顯識前未有見相。然漸麤故。至顯
[003-0144b]
識時。忽然分張。見相二分。本無自分。故言自然。非是
無因為自然。又復疑云。法既如是者。凡夫二乘云何
不知。是故通云。習氣擾濁心。凡愚不能見。上來第四
段訖。


自下第五。答前問中如起屍行問。文有兩節。初之二
句。引喻顯示。後一行文合所喻。謂如來藏不可自起
而作諸法。從因緣起。如屍起行不可自起。但因呪力。
而得起行。喻文相現。後合文中。上半合彼心體生起。
下半合識業用差別。並文相現。上來釋如來藏隨緣
起作諸世間法訖。


自下第六。結示大乘唯識道理。就中三節。初有一行。
釋如來藏為法所以。次有二行半。明一心中分成見
相二分所以。後有二行。唯識道理。聖者境界。非餘人
境。初中上半引喻顯示。藏識雖無分別此彼。而能為
法遍所依處。下二句者合喻應知也。自下第二。於一
心中。分成兩分。初一行半。引喻顯示。後一行合。就合
文中言是心者。兩釋不同。一義釋云。是心即是如來
藏心。之境界者。真心緣起所成境故。是故說言之境
界也。更有一釋。見分者名心所緣。相分名之境界。兩
釋俱得。普遍於三界者。但是見相二分別者。是三界
內凡夫之法。聖但證一味理故。不見見相差別分齊。
是故說言普遍於三有。自下二行。唯識理深。聖人所
通達。上來答問訖。上來雖有諸文不同。總釋第二一
重問答訖。
[003-0144c]


自下第三一重問答。廣明密嚴淨土功德。大分為二。
初總問略答。後爾時會中別問廣答。初文有二。初從
爾時下願尊時演說者。大眾請問。後金剛藏下。略答
前問。問文復二。初金剛藏放光攝授娑婆世界當來
之眾。後爾時諸佛子眾下。明密嚴中現前大眾請為
說法。初文復二。初金剛藏放光被機。後彼諸佛子下。
求往密嚴。初文復三。一所依定。次見有無量下。光中
所現事。後從定起下。正明放光。初文中。言說此語竟
者結前。默然而坐者是後也。住無處所者。示離過相。
菩薩住如。無有此彼兩邊之過。不著二邊。恒在中道。
是故說言微妙之禪。遊法界門者。法界即是真如法
界。自有二義。一依持義。二緣起義。有依持用。故常而
寂。由緣起故。寂而常用。如是法門。如來乃窮。是故說
言遊法界門。入諸佛境者。謂大慈悲。觀諸眾生。名佛
境。見有無量下。先所被機。無量佛子者。舉所化教。當
來此國者。根熟可化。言此國者。密嚴佛土。名為此國。
住修行地者。種姓巳上。名修行地。初地以上。各名證
地。故如是行人。在娑婆世界。發心求願密嚴淨土。便
從定起下。正明放光。就中復二。初光所照。謂三千界。
後是光明中下。所放光中。現種種土。土中各有諸佛
如來。此文復二。初明所現淨土及佛。後隨諸世間下。
所現諸佛說法利益。餘文可見。其光普照無色界者。
無色界中無有宮殿。云何說言其光普照無色宮殿。
若有宮殿。何言無色。准此應知。無色界中無有色者。
[003-0145a]
但無麤色。名無色界。細色猶有。然小乘人。不知細色。
但知麤無。故說為無色。就實論之。細色猶在。


自下第二。大眾蒙光。求往彼國。大分有三。初大眾等。
聞說密嚴有勝功德。自欲往趣。次爾時淨居下。明諸
大眾自力不能往彼淨土。諸梵天王為引行主。三爾
時淨居下至靡不傳聞者。歎土最勝。初文復二。初從
彼諸佛子下至可共俱往者。歎土欲往。後諸子下。發
行上道。初文可知。後文中。初明大眾同共上道。後中
路遲迴下。不能自往。退還本處。初文復二。先佛子眾
向密嚴來。後諸天眾來。此中三節。先於諸佛及菩薩
所。生奇特心。次諸梵王為引道主。後爾時梵王下。大
梵天王。許為行主。並文相現。下釋失路不能進道。言
中路者。非是中半名為中路。離所住處。移動而來。故
言中路。此中可言路中迷悶失於道路。就中三節。一
者梵王思惟非分。二者我今云何而來至此者。生悔
還心。三復自念言下。請佛加護。前二段文現可知也。
第三文中。有五節文。初請加護。次即時見有下至威
光照曜者。蒙佛加護。次即白佛下至而能速詣密嚴
佛土者。請佛為說往生之因。次佛告之言下至非有
色者所能往詣者。佛示理難。不如退還起修勝行。有
色者。此中合言於五塵中心散亂者。今影略故。但言
一色。餘略不顯。後時螺髻下。明大梵王及諸天眾退
還本宮。如上諸文。並現可知。爾時淨居諸天下至靡
不傳聞者。第三嘆土殊勝無比。如幻三昧者。八地巳
[003-0145b]
上菩薩所得。謂覺一切皆如幻故。名如幻三昧。餘文
可知。


爾時諸佛子眾下。現前大眾發辭正問。就中復六。一
從爾時諸佛子眾下至非觀行人開示演說者。新來
眾請。二持進菩薩下至請言速說者。舊常眾請。三爾
時神通王菩薩至願速為說者。補處菩薩請。四是時
復有下至同心勸請者。諸天眾請。五當爾之時下至
偈文後勤心請法者。梵王天問。六爾時解脫月下至
偈文盡來。他方菩薩請。就初文中。先大眾請。後金剛
藏辭退不許。餘文相現。唯除如來之所護念者。但是
弟子宣說法者。並蒙如來加被力故。乃得為他宣說
法要。實非自力。是故說言唯除如來之所護念。時持
進菩薩下。舊常眾請。文相可見。不勞繁釋。爾時神通
王下。補處菩薩請。是時有下。諸天眾請。當爾之時下。
梵天請。就中三節。初長行問。次以得問。後以長行金
剛藏不許為說。就偈文中。有六行偈。分為三節。初一
行半。由此大眾求法心重。次三行半。所問審定。後有
一行。請許宣說。初中。上半宥世純業所致之果。次下
二句。現所憑貴。下之二句。求法心重。相現可知。次第
二文。初半行總。後三行別。於中。初行問諸世間盛衰
等事。次有一行問世間王種姓貴勝。後有一行。問三
乘法及修羅等世間論法。如是三段。後更尋思。下有
一行。結請許說。文現可知。上來請訖。爾時巳下金剛
藏菩薩推不許說。謂大力者。大梵天等勤心請法。猶
[003-0145c]
尚不說。況乎汝等可為說乎。爾時解脫月下。他方菩
薩請。就中復二。先長行請。後以偈請。偈文三節。初二
句所憑尊勝。次二句親承不謬。後二句結請為說。何
故不說。現世佛邊親受法者。未來佛邊尚得親受。何
況現在。可不親受。事現灼然。故不說之。文現可見。


自下第二。答前請問。有九行半。分為四段。初有三行。
請佛加被力。次有三行。示所說分齊。次二行殊勝離
相。後一行半。結名示益。就初中。初有一行。佛境非自
及。次有一行。請佛加護。後有一行。得加護力。報佛慈
恩。前二節文。相現可知。我以敬心說者。諸佛境界。非
自所能。今蒙佛力。乃可宣說。故言我以敬心說。說何
等法。即下釋云。如來清淨智。下句示現報佛慈恩。若
諸佛子報佛恩。無過勸令發大乘心。大乘者。以大慈
悲。度苦令安。名大乘心。三世諸佛。以大慈悲。為正因
故。證得菩提。是故說言紹隆佛種姓。下句勸誡。釋初
文訖。自下第二。示所說分齊。於中。初行簡定分齊。次
有一行。所說清淨。永離諸過。後有一行。結非自力憑
佛加力。初文上半答偈問中為問憍羅婆下三行偈
問。下半示今所說分齊。次第二文。佛智甚微妙者。是
自利行。內證之智。牟尼勝功德者。利他行。教道之德
言正觀者。八地巳上無功用行。名為正觀。八地巳上
二智雙行。人法二執永不行故。以是故言離諸心妄
計。次有二行。嘆勝離過。初行嘆勝。後行離過。言此智
者。指前佛智。此能說因。諸三昧華者。謂觀行人。修行
[003-0146a]
諸定。乃得此智。智淨無垢。猶如華淨。佛在密嚴中正
受者。正受正定。謂密嚴中。佛及菩薩所得三昧。名曰
如幻。佛在此定。而開演說。故言殊勝。下一行文。顯示
離過。過有二種。一言說過。二諸見過。文相可見。自下
一行半。上半結名。下一行示所得益。並現可知。上來
一重總問略答訖。


自下第二。別問廣答。文分為二。一從爾時下至令得
顯了者問。二金剛藏下答。就問文中。分為三節。一者
時眾中自心有信。能受所說。次今此會中下。會中所
有一切大眾。早成行德。堪受所說。後唯願尊者下。正
發請。初文中。言我等於法深生愛樂者。申自有信。如
渴思漿等者。引喻顯示。次第二中。於深定智皆得自
在者。內證行也。有大神力王諸世界者。教道之行。謂
此大眾。於諸世界。現受王報。領眾引顯。弘宣法故王
諸。餘文可見。下正請中。以梵聲者。八音聲中。但請三
聲。梵音聲謂梵王聲。因陀羅聲者。謂帝釋之異名。餘
文相並准可知。釋問文訖。


自下廣答。就中兩節。先長行答。後以偈答。長行復四。
一者如來所說下至難可得見亦復如是者。嘆所說
非餘人境。二者世間之法下至非言所及者。如來法
勝不同世間。三者我之所見下至諸佛境界者。自謙
推他。四雖然下。自力雖無。承佛加被。許為宣說。初文
復二。初法。後喻。喻有三介。初一喻者。喻法無名而恒
所說。空中無樹者。喻法無名字。而見其影者。謂如來
[003-0146b]
於無名法以名字說。文現可知。次空中風及以鳥跡。
如是二喻。喻於言說恒不離如。然凡小乘。不解離名。
隨名執法。佛所說法。是有非無。釋非餘人境訖。自下
第二。如來法勝不同世間。文現可見。自下第三。我之
所見下。自謙推他勝。我之所見譬如夢境等者。自申
不足。未得證位圓滿之果。以所解如夢中事不可決
定。自謙巳訖。今此會中下明推他勝。文相可見。我今
云何下。申自不足。自下第四。自力雖無。承佛加被。為
眾許說。就中三節。一許說誡聽。二所說妙法。出過心
意。離言說境。三者引喻示其所說。餘文可解。第二文
中。文義相應者。文義二法。無二自性。但一如上。假施
設立。將法望如。無差異相。故言相應。非是文義各有
自性。而不相違。故言相應。喻中先喻後合。亦可知也。
上來長行答訖。


自下第二。以偈頌答。就中。總有二十六行。分為三節。
一者有五行半。釋長行中如來所說語義真實下文。
二有九行半。釋長行中牟尼所說種種義趣難可得
見等文。三有十一行。釋前偈中如來四時中下文。初
文復三。初有一行。釋長行中如來所說語義真實。次
有二行。釋通所以。後二行半。釋長行中希有難見。天
中天境界者。真俗二諦。名為境界。增悅諸明智者。增
者增長也。良以諸聖有明智者。觀二諦境。增長悅可。
故言增悅諸明智。非心口所能者。示理無相。非字屬
兩處。非心所能度量。非口所能分別說。下釋所以。文
[003-0146c]
外有疑。若如是者。理及證人。不可見聞。何故如來八
相成道示轉法輪。是故通云。為欲普降伏世間憍慢
心。是故示現同人之身。修道成佛。王宮太子。言同人
身。樹下之佛。言佛相好為莊飾也。圓光等下。准即可
知。釋所以訖。如來四時下。釋希有難可見。就中三節。
初之一行。釋希有難見。次一行釋希有所以。後有二
句。總結釋也。初一行中。上二句者。證道常證。下之二
句。教道恒行。文現可知。釋所以中。上二句者。減善減
惡。下之二句。隨眾生欲。現示佛身。良以淳善人。常在
佛前。無不見時。是故說言減善減惡興時佛出於世。
文可見也。下有二句。結釋可知。


自下第二。答長行中牟尼所說難可得見等文。就中
二節。初三行半。總相略答。後有六行。別相廣答。初略
答中。先以二行八相成道以化眾生。後一行半。以六
道形度諸眾生。初中一行法說辨釋。後有一行。引喻
合結。言觀行者。謂佛菩薩。名觀行者。如是佛聖。恒住
密嚴。無不見時。然諸世間。見佛如來八相成者。惡生
亂時。小有善根。可以化故。示佛始成。下引喻中。初上
二句。引喻現示。下之二句。合結應知。下一行半中。初
上半者。就佛證道。釋難可見。下之一行。約佛教道。釋
難可見。相現可知。總相略答訖。自下別相。初有三行。
現六道身差別不同。次有一行。見金銀等世間七寶。
由佛神力。有豐儉時。後有二行。如來出過三界境。就
初文中。上二句現諸天像。次有一行。示仙人形。次有
[003-0147a]
一行。現八部形。後有二句。示王貴種。釋文相者。更待
後審。次有一行。世間七寶。由佛力有。如釋迦佛出世
之時。穢惡物多。七寶希有。彌勒出世時。七寶豐饒。一
切惡物隱而不現。准文可知。下釋如來出三界境。就
中。初行別舉欲界中染著之塵佛所遠離。後有一行。
總釋三界不能污佛。文現可知。


自下第三。十一行文。釋前偈中如來四時下文。就中
五節。初一行半。舉非反現。次有三行。對非現是。次有
三行。離過成德。次有二行。嘆土依報。後二行半。嘆勝
勸修因。初文中。言無想諸定者。非想滅定及無想定。
眾多非一。故云諸定。未離惑纏者。未得無漏證法空
理。伏現行未斷種子。故云未離。言非安者。未證如合。
未離四相恒所遷動。故言非安。非清淨者。種子煩惱
所染污故。說非清淨。退墮而流轉。若欣上厭下。乃至
非想。上無可攀。從非想下乃至三途。是故說言退墮
而流轉。下有二句。相形顯非。言有身者。謂業煩惱所
纏縛身。名為有身。故所生身。非如密嚴。舉非反現訖。


自下三行。對非顯是。文中三節。初之一行。嘆土殊勝。
次有一行。所得果勝。後有一行。能得因勝。初中。上半
嘆土殊勝。清淨福者。對三界福煩惱雜故名不淨。密
嚴妙土。非煩惱雜。故云清淨。下之二句。舉人嘆勝。言
解脫者。離二縛故。名為解脫。言知見者。離所知障。真
俗二諦了達無疑。名為知見。如是勝人所住。故知土
殊勝。十種大自在等一行。嘆所得勝。所成之德亦難
[003-0147b]
盡。今取要故且嘆四德。一十自在。二者十力。三者通。
四者三昧。下之二句。與佛無異。文現可知。後有一行。
嘆能得因。如是勝果。於十地中。修行施等波羅密行
為因所得。故所得身。甚為清淨。對非顯勝訖。自下第
三。離過成德。初行離過。後行成德。就初行中。上之二
句。無妄盡度而有了達慧。下之二句。無我無相應意
根無漏慧根常現在前。釋離訖。後有一行。嘆所成德。
上半行嘆因圓滿。下二句所得殊勝。文現可知。自下
二行。密嚴土依報殊勝。准文可見。不須繁述。自下二
行半。嘆勝勸修因。就中。初半行嘆甚土勝。次有一行
半。勸修其因。後半行結。初文可解。最上修行者。八地
巳上。名為最上。地地進修者。發從初地乃至十地。故
言地地。了知一切法皆以心為性者。自利行成。善說
賴耶下。利他行。法者五法。餘文可知。上來釋妙生身
品訖。


胎生品



胎生品者。欲將劣弱相形顯勝。故此文來。又前品中
有身者所生非如密嚴國。今對此言。說胎生品。就此
品中。大分為二。先眾生之身下至諸佛子眾所共圍
繞者。釋眾生身所因成法。後胎藏之身下。釋所得果
報虗偽可厭。初文復二。一從初至終輪迴諸趣者。示
可厭法。後從若有智者下。厭所得益。初文復四。初從
眾生之身下至而共增長者。初受身時。託緣得成。次
經於九月下至受無量苦者。釋出胎在胎時眾苦所
[003-0147c]
逼。次此諸眾生下至而生此中者。於三界中輪轉無
定。後既生之巳下。現在造業。感當來報。就初文中。九
物為性者。四相為四。四大為四。不淨精血。合成為九。
是名九物。為無量業常所纏縛者。釋所以。謂前九物。
不可自成身。良以業繩所纏縛故。合成為身。下引喻
況。譬如毒樹。所有枝葉並能殺人。身亦如是。貪瞋痴
等之所住處。餘文可見。經於九月下在胎。或從人中。
並皆受苦。文現可見。下釋三界中輪轉無息。今此文
中。且舉十一人。若細具論。乃無量種。如是諸文。准即
可知。既生之巳下。出胎巳後。現在身中。更造新業。感
當來報。如是諸文。相現可知。


若有智者下。厭過欣善所得利益。就中有二。一若有
智者下至隨宜應現者。修因行成。二如是生者下。釋
所成果。初文復二。從此唱下至密嚴佛國者。自利行
成。二於無量億下。利他行成。初文中云。若有智者者。
世間等智。有信樂欲。名為智者。起行之初。名遇善知
識。聞法聞慧。思惟思慧。而得解悟者。修所成慧。次明
離過。由上修慧故。不著文字。離倒分別。入三脫門者。
定行成也。見法真理者。無分別智。慧行成也。最上清
淨者。第八地中。煩惱總盡。故名最上。最上上清淨者。
第十地中。細習都盡。是故說言最上上清淨。如是諸
佛行皆成就者。乃生密嚴。是故結言而來住此密嚴
佛國。釋自利訖。於無量億下。明利他行。文現可見。釋
因行訖。如是生者下。明所得果。果德三種。一解脫德。
[003-0148a]
謂永得解脫生死險趣文是。二名稱德。謂名為丈夫
等文是。三補翼眾德。謂諸佛子等眾所共圍繞文是。


自下第三。胎藏所生。生死果報虗偽可厭。就中三節。
初胎藏之身下至斯人即生密嚴佛土者。釋可厭患。
次若諸定者下至是人即為三昧所縛者。世間所得
有漏三昧。受三界身。不能出離。後若住三昧下。與法
空理相應三昧。乃得為因。生密嚴土。初文復二。初示
可厭。後何以故下釋所以。虗偽不實者。不淨虗物。集
成身故為虗偽。塵釋不淨乃有多種。今約略故。且論
五種。一種子不淨。謂過去世諸業煩惱。現在父母精
血不淨。為種生故。二住處不淨。謂十月中。生藏之下。
熟藏之上。安置身故。三自相不淨。謂九孔中流溢不
淨故。四自體不淨。謂三十六種不淨諸物。合成身故。
五畢竟不淨。埋即成土。燒即成灰。究竟推求。一無淨
相。以此故言虗偽不實。非自性生者。非如外道所計
勝性微塵世性為因生故。是故破云。非自性生。亦非
無明愛業所生者。破佛法中小乘所執。良以小乘不
知無明等空。無所有。執無明等能生能死。今以理破
是故說言亦非無明愛業所生。何以故下。釋其所以。
此即外人問。有何所以。無明愛業。非生死因。佛經中
就無明緣行行緣識支。乃至老死。相續而轉。何所以
故。說言無明非生死因。是故問云何以故也。今佛通
言。無明愛業但相假有。無有實事。如夢所見。故不能
生死身。此即釋成可厭所以。若能了達下。明厭所得
[003-0148b]
益。若能了達下至及以分別者。離過之益。斯人即生
密嚴佛土。明德成益。若能了達法空道理。本來不生
無明體性。既無體性。何能為因。生生死身。以是故言
悉滅無餘。非但無體。名字亦無。名字故。依名分別妄
心亦無。離過益訖。德成益文。相現可知。


若諸定者下至三昧所縛者。有漏三昧。不能出離。就
中三節。初若諸定者下至散動之道者。得定之人。未
斷法執煩惱種故。起分別心。是故宣說心有攀緣。有
攀緣故。色等六塵中而生取著。能多時恒入三昧。是
故結說此即名為散動之道。次是三昧力下至是人
即為三昧所縛者。有漏三昧。為三界因。增長生死。相
現可知。


後若住三昧下。釋無漏定與實相相應。雖能所取。無
所分別。是故結言是名真實觀行之人。若欲生於下
勸修正因。準即可知。


顯示自作品



何故此品來者。上明妙生及以胎生。可欣可厭。如是
二法。唯一心作。離心無法。欲顯唯識甚深道理。故此
文來。就中復二。初金剛藏。自立道理。釋唯識義。後爾
時寶髻下。更以問答。廣陳道理。初文復三。初心有八
種下至其根本心堅固不動者。立宗略釋。次世間因
緣下至但誑愚夫者。依宗廣釋。後各諸佛子下。示正
勸修。初文復二。初心有八種或復有九者。此即立宗。
後與無明俱下。釋心八九而成所以。何故八九數不
[003-0148c]
定耶。良以真心。具有二門。一依持門。二緣起門。若不
分門說八識門。若分二門。釋有九識。謂緣起真心。說
名賴耶。依持真心。名阿摩羅。以是義故。雖數增減。體
即不殊。故立宗言有八九。下釋所以。以何義故。如是
真心。能為世間種種法因。故釋通云。與無明俱為世
間因。心心法者。義有兩釋。其一義者。真心無明業轉
識等。並無心所。顯識心中。見相二分。忽然分出。至智
識去。分別事識。方有心所。顯識以去。但心無心所。智
識以來。亦心心所。更有一義。第八第九但名為心。不
名心所。除此以外。但名心所。不名心王。如是七識真
心所有。故但名所。不名為心。兩義俱得。然此文中。世
間悉是心心法現者。合取二義。名心心法。如是心法。
一起以後。相續流轉。無休息者。為無明業虗妄因緣
轉變不絕。如水因風起。因一波後。波波相繫。起波不
絕。此據緣起法門而說。其根本心堅固不動者。此就
依持建立門說。如水起波。濕性不改。立宗略說訖。


自下第二。依宗廣釋。就中三節。初世間因緣下至性
不堅固者。一切世間。皆悉虗妄因緣故有。無有自性。
次密嚴佛土下至度生死岸者。對前虗染。顯示實淨。
後眾生身中下至但誑愚夫者。世間諸法。理無情有。
初文復四。一從世間因緣有十二分下至離諸因緣
者。釋諸因緣所及分齊。二內外世間下至壞滅為性
者。四相之法所離分齊。三諸識微細下至心相差別
者。八識道理。非諸凡愚之所知境。四假使有人下至
[003-0149a]
性不堅固者。邪心懃修。不能出三界火宅。就初文中。
十二分者。標宗舉數。若根若境下釋十二分。然十二
分。有其二種。一所託緣。明十二分。謂六根六境。是十
二分。二者能生所生合取為十二分。能生者六根也。
所生者識也。於此門中。不取六塵。以踈遠故。准文可
知。剎那壞滅者。示無常理。如上所說。根塵等法。理外
淨虗。無自性故。不過一念。生即滅故。說為無常。下釋
分齊。從梵世下至非想者。即是十二因緣所及分齊。
唯有如來離因緣者。示十二緣所不及處。問曰。若言
唯有如來離因緣者。何故。經言。六波羅蜜修圓滿故。
證得菩提名為報佛耶。答言。佛教有其二種。一者修
捨對治教門。二者破相入證教門。若依修捨對治釋
者。如來離彼十二生死因緣。故言如來離因緣也。然
修六度圓滿成時。及證菩提。是故如來亦名報佛。若
依破相入證教釋。一切諸法。不動真際。故經說言。一
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以是義故。所滅諸過。元
來不生。今何所滅。所修行法。對何而修。證菩提乎。是
故說云離因緣也。


自下第二。示其四相所相分齊。內者內身。外者外器。
動者欲業。不動即是上二界法。如是等法。皆是無常。
如世現見瓶衣等物。良以斯法。由四相四相不停一
念。


自下第三。八識道理。非凡愚境。就中兩節。初從諸識
微細巳下至所能知見者。宜釋八識微細難知。後眾
[003-0149b]
仙外道下至心相差別者。釋通所以。初文中。言諸識
微細者。釋諸識體。似一似常。非常非斷。凡愚不了。計
一計常。遷流故非常。速疾故非一。如是八識。諸佛乃
知。非世間境。下釋所以。謂仙外道為愛煩惱所纏縛
故。不能了知八識差別。


自下第四。非因計因。邪心修行。不能出離三界火宅。
就中兩節。初以法說示邪心計。後汝不知耶下勅令
捨邪。以喻示過。法說中。言勉意勤行者。世間愚夫。欲
求長壽。依毗陀法。唱歌祠天。侍火祭神。種種邪行。終
不能得安樂壽命。言毗陀者。世間智者所造之論。名
為毗陀。故結示過。終亦退還。汝不知下。勸令捨邪。三
毗陀者。一梵王出欲論。二釋帝桓因種種善論。三者
外道種種計我論。依如是論。所起邪行。只三界無常
之果。故引喻云。譬如芭蕉性不堅固。上來總釋諸世
間法無自性訖。


自下第二。對前虗染。示其實淨。就中三節。初是諸如
來下至應善修行者。舉勝勸修。二密嚴中人下至淨
無雲翳者。依因所得果報殊勝。三一切諸佛下至度
生死岸。彼國中人作業殊勝。密嚴佛土者。舉勝仰求。
若樂解脫等者。勸令修因。准文可知。自下第二。釋得
報勝。無有眷屬下至之所染著者。明離過勝。如蓮華
下明報體殊。文現可知。自下第三。釋作業殊勝。就中
三句。一切諸佛恒共攝受者。是第一句。得加被力。沐
淨戒流飲智慧液者。行涉佛行。此即第二句。因行殊
[003-0149c]
勝。得真實解度生死岸者。此即第三句。得果殊勝。如
是等文。相現可知。


自下第二。依宗廣釋中。第三世間理無情有。就中。先
釋世間理無。後眼色為緣。釋諸世間於理雖無。而妄
情中。恒似有現。初文中。言眾生身下。舉總顯別。言諸
界者。謂十八界。五蘊。即是成人成法二種五蘊。言識
等者。此即八識。如是眾法。如夢所見。無而妄見。悟即
本寂。是故結言皆無所有。眼色為緣下。釋情似有。就
中八節。一者諸識從緣起義。二一切境界下至逐於
磁石者。起識之緣。還依識立。三又如陽焰下至但是
凡夫心之變異者。能造四大。空無自性。四如乾城之
中下至進止云為亦復如是者。世間作業四威儀等。
似有無實。五如夢中所見下至本來寂靜者。五蘊等
法。情有理無。六地等和合下至世間諸法悉亦如是
者。四大所成麤現之物。無法而妄見。七一切世間下。
就五蘊法情有理無。八三界之中下總結示過。就初
文中。先法。後喻。識不自能生。要待緣和合。如火待木
緣爾乃得熾燃。一切境界下。第二識所緣境界不可
自能立。要依所生識。隨識而立。故引喻云。如鉄動移
逐於慈石。又如陽焰下。第三釋能造四大無而似有。
先喻。後合。喻文現可見。後合文中。先立理。後合。但是
下釋通疑情。此中無有能造等物者。此即理無。此者
空理。此空理中。無有能造所造等物。立道理訖。下即
通疑。文外有疑。若四大等。理中無者。云何見有四大
[003-0150a]
等法能造諸物。小乘師有此疑難。經自通言。但是凡
夫心之變異。理中雖無。妄情似有。如乾城中下。第四
世間所有作業四威儀等。似有非實。先喻後合。文現
可見。如夢所見下。第五約五蘊法。釋情有理無。文現
可見。地等和合下。第六釋四大所造麤顯之物微塵
聚集有形像物。理無情有。先法。後喻。喻中二。段先
引喻況。後即結合。喻中。初喻。喻法本無倒心妄計似
有而現。後喻。喻法一起以後自相續現無能令起。如
是諸文。准即可知。汝諸佛子應懃觀察者。結勸令修。
亦可知也。一切世間下至虗偽不實者。第七就五取
蘊。歷示情有。就中五節。動搖之物者。是即色蘊。先法。
後喻。准即可知。瓶衣等想者。就於想陰等虗不實。苦
樂諸受者。示受蘊法情有不實。行如芭蕉者。示行不
實。識如幻事者。示識虗偽。如是諸文。並現可知。三界
之中。總結示過。無而妄見。如是等法。聖者覺悟本來
寂滅。凡夫小兒。不知此法但虗相現。執著為實。是故
結言但誑愚夫。上來釋情有理無訖。


自下第三。示正勸修。就中三節。初若諸佛子下至密
嚴之土者。舉益勸修。次一切世間下至非心所行者。
示正道理。後一切諸相下。示過分齊。勸令解脫。就初
文中。有三種益。一達法無畏益。二以智慧火下。斷除
鄣礙益。三即生妙樂下。身居勝處益。文相並現。准即
可知也。一切世間皆無有相下。示正道理。先示正理。
後一切諸相是三界法下。顯相過失。一切世間皆無
[003-0150b]
有相者。妄想心中浪計諸相。若悟理者。相即無相。非
滅相後乃名無相。如夢中相相即無相。無非夢覺巳
始為無相。此即總示真正道理。凡夫迷理。妄取相。不
知相空。計實有。聖者達空。不取相。是故。如來自判云。
相為繫縛無相即解。下釋所以。文外有疑。何故相者
為繫縛。無相即為解。此有何意。今即通言。相是妄心
境。妄心所取。不真實故。言相者為繫縛。真實法者是
智境。離眾相故。非妄心所行。是故宣說無相即解。一
切諸相下。示相過失。先示過失。後若能於相下。勸捨
諸相必有利益。如是二文。相現可知。上來金剛藏自
立道理。釋唯識義訖。


自下第二。問答廣釋前所說義。就中分二。初問後答。
就問文中。復分為二。初嘆說者德。後何故下。正發問
辭。就嘆德中。復有四節。一嘆攝眾德。謂菩薩眾中最
為上首。二嘆智德。謂成最上智下文是也。三在瑜祗
眾下。嘆化他德。四嘆辨才德。謂能於一劫下文是。初
文可解。就第二文中。無量悉檀者。悉檀梵音。此翻名
宗。亦名為成。亦名為理。如楞伽經具廣分別。然悉檀
義。略有四種。一世間悉檀。二第一義悉檀。三對治悉
檀。四各各為人悉檀。具如楞伽子註中釋。若別論之。
十二部經。八萬四千一切法門。皆攝在斯。今此經文。
依別廣釋。是故說言無量悉檀。餘文可解。第三文中。
瑜祗眾者。瑜祗梵音。此翻觀行。此金剛藏在觀行眾
中。能決他疑。又知眾生身之根本。根本有三。一者愛
[003-0150c]
業為身根本。二者無明為身根本。三者真心為身根
本。二乘之人。唯知愛業麤起無明為身根本。不知元
品微細無明及與真心。菩薩乃知具是三本眾生身
立。是故宣說身之本起。下嘆辨才德。謂於一劫或一
劫餘。恒說不盡。是故結言演而不倦。倦者盡也窮也。
上來嘆說德訖。


何故不為下。正發辭問。就中五節。一何故不為下至
愛為堅縛者。責前不說。今請為說因緣正理縛解所
以。二眾生之下至無明愛業以之濁亂者。請說亂識
馳流難禁。三眾生身中下至顯現眾彩者。請說妄意
為妄法主。四如是之義仁何不說者。總責不說。五又
如眾色下。結嘆說者有能說德。就初文中。有二節文。
一示上文所未所說。後令諸智者下釋所以。此即示
其文未說。謂離諸逆順似非似因真實之法。如是等
義。前文不說。故今列所請為說之。逆者下流向三惡
道。順者上流向人天道。順人情故。又一義說。妄法違
理。逆聖人意。說名為逆。教所起行。順情理故。說名為
順。問曰。逆法可捨。應言遠離。順法可憑。云何說離。答
曰。就理而言。逆順二法。無可取捨。但知虗相。但就情
言。有逆有順。今就理說。故二俱離也。似非似者。義兼
兩釋。一就因果相生道理。說似非似。謂以煩惱生果
報身。說名非似。不同類故。以何煩惱生後煩惱。名為
似因。以同類故。業亦如是。二就立量道理釋之。如立
宗言。聲是無常。因云所作性故。此因遍有無常法中。
[003-0151a]
彼此似故說言似因。然所作因。所作雖同。有各別因。
瓶貧人功德成。以火燒乃成。聲亦所作法。應以火燒
成。此因不相似。更有立宗。聲是常住。因云以無形故。
此因不定。若無形因。成聲常者。諸心心法。皆無形礙。
應亦是常。以是不定。故不相似真實法者。如來藏心
緣起作法。離上所說有過法。故名真實。釋因緣理訖。
令諸智者下。釋縛解所以。言諸智者者。世間聰明無
正信者。名諸智者。又佛法中。信行菩薩。未有解行。名
為智者。心淨無疑者。勸信法空。遣除疑惑。淨者信也。
捨蘊因緣疾得解脫者。舉利勸修。相現可知。法與非
法下。出蘊因體。善法名法。可欣樂故。惡名非法。可厭
捨故。此中合言善與不善是蘊因緣。如地持中義饒
益聚非義饒益聚者。與此文中法非法同。智能脫苦
下。出縛解體。如是蘊法。誰得解脫。誰為繫縛。故出體
言。智能脫苦。愛為堅縛。眾生之心下。請說凡夫亂識
馳境難禁所以。先釋所託緣。就實為論。六識皆爾。然
此文中。且論眼識。餘識纇知。眼識生時。因色與明作
意等緣。而得生起。不能自生。假眾緣故。虗無自性。然
似有性。往來速疾。凡夫二乘不知虗假。是故說言難
可覺知。後釋所以。凡夫二乘。由何不知識無自性。下
釋所以。無明愛業。以之濁亂。良以二乘。未斷種子。以
此不知六識性空。眾生身中下。第三請說妄意與諸
妄法為主為本。就中分二。一者法說。二引喻況。法說
文中。種種諸法者。蘊界處等。名種種法。又色心等三
[003-0151b]
聚之法為種種緣。意為先導者。從無明業六種妄意
親迷真心轉變成麤蘊界處等。是故說言意為先導。
意最速疾者。妄意違理。理外浮虗。於一念中。不能𨒬
住。諸無常中。此意為初。初故名最。非是剎那有長短
異。良以剎那。麤細同然。無有進退。以最初故。說名為
最。意為殊勝者。顯識位中。忽現見相。亦能攝諸法習
氣。令不斷絕。有勝功能。故名殊勝。隨所有法下。釋諸
妄法妄意中現。如明鏡中諸像顯現。是故結言意為
其性。下以喻顯。如摩尼珠。隨所應者。現種種色。如是
之義。仁何不說者。結責不說。文現可知。自下末後結
嘆說者有能說德。先喻。後法說。如是等文現可知。上
來問訖。


自下第二。金剛藏答。文分兩節。初長行答。後以偈頌。
廣答前問。就長行中。分為五段。一是最寂靜下至各
差別者。釋自受用土及法性土。體常淨。非諸外緣所
毀敗法。二是轉依識下至所行之境者。釋密嚴土離
過淨處。三是如來處下至闇冥之網者。釋密嚴土非
諸邪因所感之果。四阿若悉檀下至清淨智境者。非
諸世間邪智所量。五諸仁者下。許廣宣說。


就初文中。分為三節。初有四句。出自受用淨土體性。
次亦是智慧下至所止之處者。諸修行者。窮到止處。
後本來常住下至各差別故者。外諸邪緣。不能成敗。
最寂靜者。諸外喧緣。所不及處。故言寂靜。是大涅槃
是妙解脫者。自受用土。修所得果。圓滿故涅槃。離患
[003-0151c]
故解脫也。是淨法界者。法性淨土。諸法之性。故名法
界。如是淨土。修觀行者。所窮止處。是故宣說亦是智
慧及以神通諸觀行者所止之處。下釋外緣不能成
敗。文復三節。初即淨土體性是常。凝然不改。水不能
濡下。外諸因緣。不能成敗。本來常住者。法性淨土。從
本以來。不動真際。故言常住。無斷絕相。故言不壞。離
有無相。故言不滅。下釋外緣不能成敗。文分為二。先
水不能濡下至尋復破壞者。釋緣不敗。後非諸似因
下至各差別故者。釋緣不能成。初文復二。先法。後喻。
相現可知。下釋緣不能成。謂此量家宗因及喻。所不
成立。良以淨土。絕諸表示尋思境界。比量但行表示
境故。言似因者。但無常法。俱用所作功力成因。唯法
別異。所作因同。彼此相似。故言似因。不似因者。聲論
所立。聲是常住宗。因云以無形故。此因不定。貪瞋等
法。亦無有形。而是無常。不似常宗。故不似因。密嚴佛
土。如是比量。所不成立。何以故下。釋不成所以。宗及
諸分是不定法者。汎立常宗。對無常法。而立常宗。無
常亦爾。若無無常。常宗不成。因喻亦爾。以是相待假
之法故。無有自性。是故說言宗及諸分是不定法。諸
宗及因各差別者。常無常宗。自有分齊。因亦各別。故
不能成密嚴佛土。良以淨土。遍周法界。無彼此異。故
無所對。不成宗因。是故宣說諸宗及因各差別故。


是轉依識者。自下第二。離過淨處。轉依識者。離生死
過。盡無餘故。名轉依識。轉成一切無漏功德。亦名轉
[003-0152a]
依。超分別心。非諸妄情所行之境者。金剛心中。無明
妄想。都盡無餘。亦緣修智分別無漏。亦盡無餘。真修
無漏。乃可證故。是故說言非諸妄情所行之境。


是如來處者。自下第三。釋密嚴土唯佛所居。非世邪
因所感得果。就中三句。初是如來處。無始無終者如。
來是主。能居淨土。本來恒居。非始今日。故云無始。無
有敗時。名為無終。能居所居。皆無始終。無始故非過
去世。無終故非未來世。緣無合故。亦非現在。故言無
始無終。次非微塵生下。非邪因得。就中有三。初非微
塵生下至首羅而生者。淨土不從邪因所生。次非無
明愛業所生。佛法所說十二因緣。亦不能生密嚴淨
土。後但是無功用下。八地巳上。無功用智為因而生
自受用土。就初文中。外道所計邪因有四。一計微塵
是常不滅能生諸法。二計自性亦名冥諦。三者計樂。
謂梵王樂時。能生善法。瞋時生惡。四計摩醯羅天王
能生諸法。如是邪因。不生淨土。次佛法中所說因緣
不生淨土。准即可知。後示正因。但八地巳上。無功用
慧為因生起故。出過三界。文現可見。


阿若悉檀下。非諸世間邪智所量。就中。初釋世間邪
智所不顯示。次乃至資糧下釋未證位人亦不解了。
後唯是如來下。示正證人。初文中。言阿若悉檀者。是
天竺音。此翻第一義諦悉檀。亦名智慧所證成宗。此
即舉正。非因明下簡却邪宗。邪宗有四。一者因明。二
者勝性。三計自在。四者聲論。言毗陀者。如上所說三
[003-0152b]
毗陀論。如是邪宗。不能顯示如來淨土。資糧位下。未
至證位菩薩智慧。亦不能了。唯是如來下。示正證人。
唯佛非餘。謂於十地歷修諸行。究竟滿足。如是智慧。
乃達法性。十地菩薩。隨分未窮。猶不名境。


自下第五。許廣宣說。先是世間迷邪執故。起悲愍心。
後我今下。許為廣說。迷於世間為業非業者。良以世
間。唯一心作。凡夫不知。顛倒推求微塵因。是故說言
迷於世間。唯是心作。但心為業。身口非業。隨心轉故。
假名為業。業者動也。由心迷故向外轉。故名為業。我
今當下。許廣宣說。令諸定者獲於安樂。此即說益。


自下第二。偈頌廣釋。就中。總有五十八行半。分為五
節。一者從初乃至一切從心起來。有八行文。答長行
問中眾生之心等文也。二此密嚴妙定下至莫不皆
成就來。二十八行半。釋長行答中密嚴佛土下文也。
三分析於諸色下至如是生住滅等七行文。答前問
中捨蘊因緣等文也。四若業若業下五行半。釋前長
行中一切凡夫下文。五世間非勝性下。九行半文。結
示正理。


初文復二。先有四行。答長行中眾生之心因色與明
等文。後有四行。答長行中眾生身中種種諸法下文。
就初文中。初一行半。示正道理。答前問中心因色等
眾緣所生以此明知有能所身託所取緣方得生起。
後二行半。凡夫二乘。迷惑此理。浪起分別。初文復二。
上有二句。示正道理。下一行文。釋所以。內外一切物
[003-0152c]
者。內謂眾生。外者山河。言所見者取也。如上內外皆心
所緣。故言所見。唯自心者。示唯識理。內外諸物。一心
所現。如夢所見。夢外無物。唯無心作故。言唯自心。下
釋所以。文外有疑。若唯有識。無外境者。何故現見見
相二分。有而不無。是故通言。眾生心二性能取及所
取。眾生心者。謂見識心。此顯識中。分出現相。故言二
性。心體有二門者。心體。即是顯自體此即唯量。有二
門者。見分相分。此即唯二。即心見眾物者。即顯識中
所現見分。還取自心所現相分。是故說言即心見眾
物。是唯種種示正理訖。自下第二。凡夫二乘。浪起分
別。就中二節。初一行半。約凡夫通。後有一行。約二乘
辨。初中半行。出其過失。後之一行。釋通道理。如是等
文。現可知也。下通二乘邪分別。言諸仙者。謂二乘人。
伏現起惑。樂寂靜故。說為諸仙。智微劣者。二乘之人。
但緣諸法苦無常等。伏起煩惱。不能觀察真如平等
斷種子故。說為微劣。不能明了知者。於一切法。本無
生故。今即無滅。苞迷不識。妄計諸法滅却始。是故說
言不能明了知。無相如如名真實理。有相諸法。名分
別路。


自下第二。答長行中眾生身中種種諸法意為先導
下文也。就中分三。初一句表宗。次一行三句。引喻顯
示。後二行文。法說合結。言是心者。第四顯識。名為是
心。有二性者。從無明識轉至顯識時。忽起見相二門
差別。以是故言是心有二性。此即答前意為先導文
[003-0153a]
也。就引喻中。三句引喻。一行結釋。如鏡含眾像者。喻
前二性以心為體。更無別法為二性者。如鏡中像速
起尋滅。答前文中意最速疾。亦如水現月者。月與水
俱。相應而有。喻如妄意與諸法等為本能持。如水持
月。答前問中意為殊勝。翳者見毛輪者。但是眼錯亂
見。以眼為體。猶如諸法妄心為體。心外無法。答前問
中彼法皆以意為其性。下一行文。結合可知。自下二
行。以法說結。初行示過。後行示理。文相並現。准即可
知也。


此密嚴妙定下。二十八行半。釋長行中密嚴佛土是
最寂靜等文。就中四節。初有四行。歎密嚴因勝餘行
終所皈。次十二行半。勸修勝因。示過令厭。三七行半。
校量勝劣。四有四行半。授佛職位。初文復三。初上二
句。嘆其因勝。次二行半。敘餘劣因。後有一行。諸行終
歸密嚴勝處。嘆因勝中。非餘之所有者。簡却七地巳
下諸行。取八地以上無功用位。文現可知。第二文中。
初有兩句。總表現示。是故宣說。生於諸福地。三界人
天。名為福地。下有二行。別敘劣因。准文可知。住彼非
究竟等下。諸行終歸密嚴勝處。此即顯示一乘道理。
文現可知。


自下第二。勸修令厭。就中三段。初有半行。總勸修捨。
次十一行半。別勸令厭。後有半行。結責不修。就初文
中。上句勸修。下句令厭。文現可見。就別厭中。先即法
說。勸令厭離。後譬如下。引喻示之。就法說中。初之二
[003-0153b]
句。我所相縛。男女相躭愛者。明貪所縛。精血共和合
者。種子不淨。如蟲生臰泥者。住處不淨。此中生亦爾
者。合喻也。初受生時染污意識亦復如是。九月或十
月諸根漸成就者。住胎時分。時至出母胎下。從出胎
去乃至愛取。且除不說生老病死等。我觀諸眾生下。
類釋一切十二因緣展轉無窮。文現可知。上來法說
文訖。自下引喻。前喻。後合。喻文三節。初譬如石女人
下至初生及後終者。喻前文中眷屬相羈縛下文也。
次又夢山川中下。喻前文中九月或十月等下文也。
後復有多欲人下。喻前文中我觀諸眾生下文也。一
切世間事下。合所引喻。如是等文。文相並現。准即可
知。汝於如是定下。結責不修。上來第二勸修勝因示
過令厭訖。


自下第三。七行半。校量勝劣。就中三段。初四行一句。
釋三乘人所修劣弱。次而常修此觀下。二行一句。釋
大菩薩所修行。後世間下一行。對前二行。校量勝劣。
就初文中。先舉能行者。謂諸二乘及菩薩乘。此中菩
薩資糧位中。初業菩薩。如是菩薩。自利為先。利他行
兼。與諸二乘。行有相似。一處同釋。次在於空閑處下
三行。等所住處。食閻浮下。現修業相。就所住處。凡有
三種。初或住於乳海下乃至雪山者。此即山間住。一
云摩羅延者。此翻七金山。須陀與臏陀者。此翻平壤。
謂七金山乳海間中。平壁壤有也。摩醯因多羅者。此
翻大鐵圍山也。雞羅婆利師者。此翻小鉄圍山也。次
[003-0153c]
或在劫波樹下一行。示依樹住。後半住婆羅上者。依
屋舍住也。一云劫波樹者。是諸天子等。此樹下常評
論正法處也。波利耶多羅者。是七寶行樹也。拘鞞羅
樹下。此樹諸天子聚集戲樂處也。半拄波羅上者。是
石名也。諸天子等。集此石上坐。以常食閻浮樹菓處
也。食閻浮下三句。釋所作業。亦名所修。文現可知。上
來釋二乘等所修行者皆名劣弱訖。而修此觀下。二
行一句。釋十地中所修勝行。就中。先法說。次喻合。初
文上句。明能觀心無間絕也。過去未來者。此所𨒬時。
常坐於蓮華下二句。明身業靜。正定恒觀察者。明意
業靜。正定者定心也。觀察者是慧心也。諸根善調攝
者。戒行具足也。不散於眾境者。不起煩惱。下喻及合。
文相現可知。上來例勝訖。世間若出世下。校量勝劣。
准文可見。


自下第四。授佛職位。文分為二。初一行偈。釋分別心
中所修禪定有過必捨。後三行半。離過證成。初中。上
半出諸禪體。下半所現境界不同。言遍處者。十一切
入名為遍處。下明境界。十遍處中。見水火。無色定心。
見虗空相。無想四禪。見日月蓮華。問曰。無想無心。云
何見相。釋言無想義釋不定。若依薩婆多。無想定中。
實無心識。但有有漏非色非心心。替補心處。持心身
不滅。若依成實。但滅麤現分別意識。微細意識猶在
未滅。若依大乘。麤強分別意識滅故。名無想定。本識
末那。及細報識。恒行不滅。滅有心故。緣境何疑。如是
[003-0154a]
定中。能取所取分別未滅。以是必捨。自下第二。推求
證實。先有二行。明自利德。後具足眾色身下。明利他
德。就自利中。初一句。若離是分別者。明所離過。謂前
定中所見諸相。皆分別心。理外所作。非捨不證。是故
必捨。次其心不動搖者。明所得益。謂密嚴定。與理相
應。不起別取捨諸相。以是故言其心不動搖。即於三
昧中下。十方無量諸如來前。授得職位。文現可知。釋
自利訖。自下第二。外化德成。初有半行。明色身化他。
次有半行。以種種德。化益眾生。後有二句。結示德具。
文相可見。上來辨釋授記文訖。


自下第三。有七行文。答前問中捨蘊因緣等下文也。
就中二節。初有四行。示正破執。修若謂下三行。通外
道疑。初文復二。初之二行。示正道理。後此中下。破外
邪執。初示理中。一行三句。就色蘊體無所有理。末後
一句。類釋餘蘊。初中。上三句法說示理。次有二句。引
喻顯示。後之二句。答所引喻。分折麤色。推求性實。但
現微塵。了無自性。是故說言自性無所有。譬如彪兔
角無分無分者者。引喻顯示。言無分者。兔角本自無。
無可分折。故言無分。無分者者。兔角若先有。可有能
分方始無。然兔本自無。何人能分令無角。故言無分
者。蘊有蘊亦然者。此合前喻。蘊者我所有法。我者能
有。故言有蘊。外人如是計。言亦然者。將蘊有蘊。合前
兔角喻。就理觀察。非但無性。相亦叵有。猶如兔角。故
言亦然。同於幻所作者。如是蘊法。於俗諦中。非有似
[003-0154b]
有。誑惑愚夫。如幻所作。是故宣說同於幻所作。一切
皆如是者。將色蘊中所說道理。類餘曰蘊。皆同不殊。
是故宣說一切皆如是。示正理訖。自下第二。破其邪
計。就中三節。初三句。就理正破能作故作計。次有三
句。設許有許有能作不成道理。後此言成過失下二
句。結過示非。文理可見。


自下三行。通外疑難。初有二行。列外人疑。後有一行。
示其正理。就敘疑中。初行疑彼二種世間。次有二句。
疑彼六道各別不同。後有二句。疑彼諸根生諸識義。
通外疑訖。下一行文。示正道理。言此等者。此外所疑
非一故等妄想搆盡。無而似有。如夢所見。無而似有。
夢未覺時。恒相續轉。同於乳酪蘇者。乳等三種物。體
一名轉變。如是妄諸法。唯是分別心。變異似法現。是
故結言如是生住滅。上來答前中捨蘊因緣等文訖。


自下第四五行半文。釋長行中一切凡夫等文。就中
分二。初有三行。表宗示正。後二行半。敘外人計。初文
復二。初之一行。表宗示正。復有二行。釋通所以。初一
行中。上半表宗。下半示正。言若業者。善惡二業。名之
為業。諸無記法。名為非業。又心數中。思數名業。餘名
非業。又三業中。意業名業。身口非業。如是諸業。眾緣
假合。如幻如夢。凡夫於斯。浪生執著。而無自性。下示
正理。修正定者。觀此諸法如夢乾城。不起分別。文現
可見。眾生無始來下釋所以。初行釋所以。有何所以。
眾生妄起執著。故今通云。眾生無始來等文也。准即
[003-0154c]
可知。後行示理。以理尋究。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如理
修行者。不見能作人。不見作具及所作業。是故結云
定者不分別。自下第二。敘外所計。就中兩節。初之一
行。敘計因生果。後一行半。敘自然無因。如是兩節文
相現可知。


自下第五。結示正理。就中兩節。初有三行。示外人過。
後六行半。結示正理。初中。一行示外人過。後有二行。
釋通所以。上之半行。示邪因過。下之半行。示無因過。
文現可知。下釋所以中。初行釋所以。後行引喻。惑心
妄計者者。指前有因無因二見。不知其體性者。體性
即是如來藏性緣起法界。如諸波浪。水以為體。水外
無波。然諸凡愚。不知諸法體即如如。妄計有性。是故
說言不知其體性。為業為非業。為者計也。此中合言
計業非業。下即引喻。上半喻況。下半結合。如以毒藥
置於乳中。轉變至蘇。若人喫蘇。蘇能殺人。諸法亦爾。
妄執分別恒俱行故。成惡致苦。文相可見。示過巳訖。


自下第二。結示正理。於中二段。初有三行。法性隨妄
緣。成諸世間。後三行半。法性隨行。翻妄成真。初文復
三。初之一行。表宗顯理。次有一行。勸修正行令捨妄
念。後有一行。釋通外疑。初中。上半顯示正理。下半迷
理浪生分別。勸修正行中。上半勸修行。下半誡勅莫
生妄念。通外疑中。一句者諸說通疑。下之三句。引喻
顯示。如是等文相可知。自下第二。法性隨行。翻妄成
真。初行法說。後二行半。引喻顯示。法性業性。體一名
[003-0155a]
異。凡夫二乘。新業菩薩。所不了知。故云甚隱。餘文可
見。喻有二種。一喻智火能斷業體。二者燈喻斷業勢
力。如是等文相可見。


分別觀行品



何故此品來。良以前品。廣明道理。而未辨釋順法修
行終成德義。故此品來。廣釋行儀順歸本性。就此品
中。大分二段。一以長行辨釋行因得成威德。二以偈
頌結前義。就長行中。復分為四。初從唱下至具諸功
德者。觀察諸法。從眾因緣。假名似有。推究體性。畢竟
不得。次此觀行法下至不應貪著者。今此所說觀行
法者。唯大菩薩。堪能修行。次譬如有人下。釋通疑情。
後若諸佛子下。舉益勸修。


初文分二。從此唱下至都無實物者。廣引喻相。明法
假有。後若諸定者下。依法修行離過得益。初文復二。
先以喻況廣明假身無有自性。後智者下。合所引喻。
假法有二。一者內即以舍喻及指成拳喻。兩喻示之。
二者外法即以軍徒車乘等喻而顯示之。如是諸文。
並現可知。智者觀之下。合所引喻。合上二喻。一從悉
如夢下至同於朽屋者。合前內身喻。二不生不滅下。
合外法喻。初文復二。一如夢者。喻身本無妄計為有。
猶如夢事。凡夫身宅者。此即結合。身為窟宅。我為中
居。以是故言凡夫身宅。二高山喻。喻五蘊身但有虗
相不可保信。准即可知。自下第二。合外法喻。先法。後
喻。外法但心。心外無法。妄心迷亂。於無計有。以無體
[003-0155b]
故。不生不滅。以無我故非自。離我所故非他。法文訖。
下舉喻合。亦有兩節。初乾城等五喻。喻法無而似有。
後如盲相假喻。喻法但有虗相無有實性。如是諸文。
相現可知。自下第二。依法修行離過得益。就中三節。
初若諸定者下至不受諸有者。離行成。次常樂修行
下至不生染著者。外緣不能虧。後身雖在此下至具
諸功德者。外化雖同凡。而內勝德滿。初中有二。先作
是思惟等者。勸誡離過。後離覺念等下。釋所得益。次
常樂修行等者。行巳成故所有外緣不能破壞。准即
可知。後身雖在此下。外化雖同凡。內德自滿。不能見
頂者。世有德者。所不能勝。是人不久下。內德充滿。摩
尼寶藏宮殿者。色界天宮也。釋初段訖。


自下第二。今此所說觀行法者。唯大菩薩堪能所修。
非下人分。就中四節。初此觀行法下至廣大之心者。
舉勝勸修。次大心之人下至密嚴佛土者。明所得益。
次此土廣博下至所不能得者。釋雖過生有過不生。
後諸仁者此土清淨下至不應貪著者。勸修對治。初
文中。言是大心者。汎釋有三。一對小乘。名為大心。謂
十信上。皆名大心。二者證位名為大心。謂初地上。三
並觀位。八地巳上。方名大心。所行境者。十信巳上信
心所行。初地巳上證智所行。八地巳上無功用智所
行境界。此即舉勝。仁應速發廣大之心者。勸令發行。
次大心之人下釋大心人所得利益。益有二種。一歸
過益。二者乃至下生淨土益。光明宮殿者。是過離處。
[003-0155c]
謂色界中。純大菩薩所居之處。修菩薩行。斷煩惱故。
是故說言離貪瞋癡。乃至下明生淨土益。准即可知。
此土廣博下釋密嚴土離諸過患。有過之人。不得往
生。過有三種。一三界中生老死過。二者分別所生倒
相。三者妄識計著之過。如是諸過。悉皆遠離。是故說
言妄計之人所不能得。諸仁者此土清淨下。勸修對
治。就中有二。初即法說。如有女人下。引喻顯示。法說
復二。初勸修對治。後何以故下。釋成過所以。良以所
離具有十使。今就本強。但說四使。何以下釋通所以。
問。何故貪等要須離之。即釋通言。貪等煩惱取諸境
故。若取境者。有何等過。下即傳示。有二過失。故結示
言即二覺生。一者生貪等。二者逐求境界所縛。以貪
增故。逐求不息。如是二過。於定最妨。故今勸捨。下引
喻示。先喻。後結。喻有二節。初從端正下至欲心迷亂
者。喻前生貪。後若行若坐下。喻前境界縛心不息。如
是二文。現相可知。是故下文結合可知。


自下第三。釋通疑情。文外有疑。若一切法本不生者。
因何得有有無等見。故引喻通。就中有三。初引喻相。
次世間妄見下至不平等覺者。合所引喻。後應以智
慧下。結勸修習。初喻文中。先喻有見。後兔角喻喻其
無見。良以凡夫。不知諸法眾緣假合似有而非有。妄
計實有。因此有見。仍起無見。無見因有起。無見不成
無。有見對無生。有亦不成有。故知有無見。但是妄分
別。喻文相現。准即可知。世間妄見下。合所引喻。先合
[003-0156a]
有見。後求其體下。合無見喻。示現可知。應以智慧下。
結勸修習。先勸觀察。後皆如妄見下結。現可知也。


自下第四。舉益勸修。文分兩節。初世間益。後住於彼
巳下。明出世益。作如是觀者。結上道理。隨其意樂以
下生所說。或生人中下別就三界受生死報。修行勝
因。人中但取轉輪王者。就勝為論。欲界六天并下三
禪所勝因得成究竟故並取。第四禪中。除廣果天。不
決定故。不定云何。廣果天中。有三種人。一者邪見人。
生無想天。二者樂慧人。生五那含天。三者果樂定人。
生無色天。有是不定。故取之。十梵處者。第四禪上。總
有十處。今除廣果。但取餘九。准文可知。自下出世益。
住於彼者。結上三界修行之處。從此而生清淨佛土
者。生淨土益。常遊妙定者。無功用行。常現前也。至真
解脫者。成佛果也。上來釋長行訖。


自下第二。以偈結頌。就中十二行半。分為三節。初六
行示正理。頌前長行中在空閑等下文也。次有二行
半。破外人執。後三行三句。舉益勸修。頌前長行中應
以智慧等下諸文也。就文中。分為三節。初一行半。釋
無常法乃成因果。次有一行。釋因果同體不離於心。
後若復下。隨緣轉變。不守自性。初文上半引喻顯示。
下一行合。此釋無常剎那不停乃成因果。又四緣中。
次第緣法。要先法滅。後法得生。次中。上半引喻況示。
下半合結。以埿作瓶。瓶埿同體。心作諸法。法不離心。
以心為體。下即合結。言奢摩者。此翻名為。觀行之心。
[003-0156b]
亦名體性。所觀之法。不離於心。如瓶埿作瓶不離埿。
色法自性不離心義。亦復如是。若復兼用下。釋色差
別。雖不離心。而隨緣變。不似埿色。就中復三。初同類
法。隨緣改轉。不守自相。如埿火燒生雜色相。次箭竹
生葱下有一行。無自類法。從緣忽生。後世間之中下。
結示道理。前兩節文。相現可知。第三文中。果似因者。
種穀得穀。以埿作瓶。如是等果。並似其因。不似因者。
如世間中牛糞生蓮根炭生黑麻箭竹生葱皆不似
因。下有二句。結示正理。此即簡却外人所計常因能
生無常果法。是故結言皆因變壞而有果生。


自下第二。有二行半。破外人執。一行三句正破。後有
三句。釋通正理。初中復二。初一行破微塵因能生色
等。後三句者。破計我為因。初中。上半破外所執。下之
二句。誡捨邪執。良以佛法。因果二法。俱是無常。乃成
因果。然外人計。微塵因常。所生色等是無常故。因果
相違。故今破之。下有三句。破計我作。無能作我者。此
即總表。言內我者。自身蘊內。有我在中。計身內我故。
故名內我。言勝我者。徧法界我。量同虗空。故云勝我。
無我意者。我與意俱。方作諸法。非我獨作。如是等我
為妄想計。就理永無。是故說言。亦無我意。下有三句。
釋通正理。但從因緣和合假生。無因果性。准文可見。


自下第三。舉益勸修。就中。初行離四魔。次有二行。勸
捨三毒。後一行。勸修對治。如是等文。並准可知。


賴耶立品


[003-0156c]


何故此品來。上明諸法唯心所作心外無法。然心多
種。就何等心。作如是說。欲通此疑。故此品來。就此品
中。大分為二。初長行釋。後以偈結。就長行中。復分四
節。一從此唱下至是佛境界不可思議者。引苦所蒙
勸生信樂。二如來昔為下至莫不瞻仰者。廣示現在
諸佛神力。令起仰信。三諸佛體性下至心亦不動者。
明佛性甚深。若得見者。必成佛道。四從內外境界下。
標唯識宗。前所明法。但為識現。就初分三。一蒙佛力。
得妙定故。普見十方希有之事。二我於爾時下至此
為希有不可思議者。定外所見不思議事三時天中
天下至悉復如故者。化事巳畢。還攝神力。初文中。言
得妙定者。八地巳上。無功用定。離有無相。故名妙也。
又即復云蓮華藏者。梵網所說。蓮華藏界盧舍那佛
所居之處。餘文相現。我於爾時下。定外所見。初見自
身在密嚴土。復於爾時下。見解脫藏菩薩。就中分三。
初法說。次引喻況。後我見下。即生疑念。疑念有二。一
者自疑。謂作是念時。因疑得益。二爾時下釋於他亦
疑。如是諸文。並現可知。時天中天下。化事周畢。攝神
力竟。亦現可知。


自下第二。現在如來所為難測。就中分二。初從諸仁
者下至修行善法者。總釋如來因滿果成度眾生儀。
後或有菩薩下。別明所現不可測量。初中二。先此唱
下至悉巳成就者。明因成滿。後轉復清淨下。釋果成
化儀。初中。先釋行所依他。謂從歡喜至法雲地文是
[003-0157a]
也。後釋所成行。行有二種。一自利行。謂得陀羅尼等
下至大三昧等文是也二利他行。謂從意生身等下
文是也。就初文中。陀羅尼者。此云總持。總持有四。一
聞持。二者法持。三者義持。四者忍時。句者法持。義者
義持。一句文中。百千萬說。一義之中。百千萬義。如是
文義。歷劫宣暢。不可究盡。以是故言句義無盡。釋因
滿訖。自下果成。金剛心中。法行並成。諸過盡故。無礙
道中。轉復清淨。解脫道時。建成正覺。遊觀道時。住於
密嚴他受用土。變現色像說法度人。如文可見。自下
第二。別明所現不可測量。於中略以六種形相化之。
一者顯示佛身相好。二現大樹緊那羅王。三現無量
諸大菩薩。住兜率陀等諸天宮殿。四現普賢菩薩身
相。五現禪師。六現八相成道之相。如是諸文。文相顯
然。准即可知。


自下第三。佛性甚深。難可得見。若得見者。必成佛果。
就中三節。初從此唱下至當得解脫者。眾生身中。悉
有佛性。而無信行不能得成。故勸令起信。次斯人或
作下至王諸國土者。起菩薩行。修行之土。後若欲作
佛下。明修行終成佛之義。初文中。言佛體性者。體者
如也。性者如上。可生德義。名為性矣。如者今也。令作
此言。今釋迦牟尼現今巳得一切功德汝等佛子皆
有性故發心修行必當得之。信為佛體者。義有二釋。
一義釋之。一切善法。信為根本。故言信心為佛體也。
一義更釋。信何信。信佛體性。性信之境故。信為佛體。
[003-0157b]
餘文可見。勸發心訖。自下釋行。次文分三節。初斯人
或作下至而為天主者。受三界身。修菩薩行。次轉復
清淨下至入一乘道者。生淨土中修菩薩行。後離貪
等習下與行所得利。重勸生信。初文相現。第二文中。
入一乘道者。初地巳上。無分別智。名一乘道。金剛心
時。斷却一切煩惱習盡。欲界天魔所不能加。故言降
伏欲界天魔。如是等法。非懃不成。是故說言夫精進。
光隆佛家者。是內證智。光者智光。無分別智。言佛家
者。法性真如。名為佛家。王諸國土者。外化德也。釋行
次訖。自下第三。釋行終成。就中分三。初若欲下至諸
修行者者。法說顯示。次譬如下至普心救療者。引其
喻況。後佛亦如是下。合所引喻。法說中。言淨種姓者。
眾生佛性。無始巳來。恒在煩惱不淨心中。無智慧火
燒煉垢故不能自出。今初地中。燒除二障麤一分故。
佛性一分始得顯。是故說言淨種姓也。餘文並現。不
須繁述。


自下第四。標唯識宗。前所明法。但為心作。心外無法。
就中分三。初此唱下至密嚴中人善能知見者。心境
二法。無有自性。但緣和合。非有而似有故。次一切眾
生下至不為所雜者。明藏識中作依持之用。後阿賴
耶識恒與一切下。釋緣起用。


就文中。內外境界下至一切皆是意識境界者。所緣
境心之所作。心外無法依阿賴耶下。明六識等亦唯
一心。隨眾緣故。差別而現。言內外者。自身名內。身外
[003-0157c]
器皆名外。復有一釋。莫論自他。五陰所成。皆名為內。
外器世界。名之為外。如是內外。皆唯一心。而惑亂者。
妄執心外有我我所。故今釋通皆是識惑亂而見。餘
文可見。下釋六識亦唯一心。就文三節。初依阿賴耶
如是分別者。此即法說。次譬如下。引喻顯示。後心之
體性下。六識之心。必有所依。就法說中。依阿賴耶者。
一切諸法。若染若淨。不依藏識。自體不立。猶如波浪。
若不依水。自不得立。又如草木。若不依地。不得生長。
是故說言依阿賴耶如是分別。下引喻況。喻有三節。
初之二喻。喻於識體從緣立無有自性。次霹靂喻。喻
於眾緣無有定主。後陶師喻。喻於心所相應起義。初
文亦三。初喻。次合。後此性下。簡定非有非無之義。准
文可解。不須繁述。次霹靂火出喻。喻眾緣中無定主
者。心亦如是。於諸緣中無定從生。後陶師造瓶喻於
心所相應起義。譬如陶師造瓶之時。要有陶師繩索
輪等。一時共作。乃成於瓶。心心所法。亦如是。非先非
後。一時共聚。乃緣境界下釋六識必有所依。謂如來
藏。故勝鬘云。若無如來藏。七法不住。如是藏識。非諸
凡夫二乘所知。是故結言密嚴中人善能知見。問曰。
七地巳來。諸菩薩等。可不知如來藏耶。答曰。雖有知
見不能窮了。故不可說善能知見。上來心境二法無
自性訖。


自下第二。釋依持用。就中雨節。初即法說。後譬如下。
引喻顯示。說法說中。眾生身中。如來藏者。本來自有。
[003-0158a]
非滅煩惱方始有之。如波中水。本來自有。能持波浪。
非波滅却方始有水。言圓滿者。依持用中。本來具足
性功德法。無所虧少。故言圓滿。言清淨者。雖在垢穢。
而性清淨。所不染污。如水在波。波不能污。故言清淨。
故勝鬘云。染而不染。難可了知。出過於世。同於涅槃
者。一切煩惱。可不能染。修行智慧。亦不能淨。是故宣
說同於涅槃。下引喻相。有三節喻。初明月喻。喻法說
中阿賴耶識本來而有。次月在空雲喻。喻法說中圓
滿清淨。後河中木喻。喻法說中出過於世同於涅槃。
就初喻中。先喻。次合後無智之人下。迷悟二人得失
差別。轉依差別者。金剛心時。轉捨一切雜染諸法。轉
得一切清淨之法。所得所捨。有差別故是故宣說此
差別法得者甚難。第二第三二喻之中。並有先喻後
合之相。准文可解。上來辨釋依持門訖。


自下第三。釋緣起門。就文四節。初從阿賴耶恒與一
切下至即成佛道。釋如來藏與一切法為因生起。次
一切眾生下至能作內我者。釋如來藏與一切法所
依止故。能持不失。次意在身中下至悉是清淨阿賴
耶者。釋所持法。依本識故。同時而起。譬如波浪依水
而起。後阿賴耶下。正明藏識緣起之時非自能起。要
待外緣。就初分三。初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
者。此即總明緣起義。如水恒與波浪所依。次是聖人
下至而作種姓者。就法別釋。後若能了悟下。勸生信
行。初後兩節。文相可見。第二文中。諸聖人者。初地巳
[003-0158b]
上證位菩薩。非一故諸。現法樂住。真修正智。證藏識
時。遠離四相所遷流苦。是故宣說現法樂住。與理相
應正定乃知。故言三昧之境。此如來藏。與六道四生
及諸淨土為因能生。又與三乘而作種姓。如草木等
依地而生。如是一切生死涅槃。以如來藏為因故生。
故勝鬘云。若無如來藏。七法不住。一切眾生下。與前
所生法為所依故能持不失。文分為三。初釋所持法
差別不同。次阿賴耶下至無始時界者。能持藏識。平
等一味。不增不減。後諸業下。釋其業用。初文中。言一
切眾生者。總舉凡聖為一切眾生。下別釋之。先釋聖
眾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者。若別取者。初地巳上證
位名聖。若通取者。二乘四果。總名為聖。乃至有生險
難處者。凡夫所生三界六道。總名險難處。必退墮故。
阿賴耶識恒住其中。體性平等。一味而住。無始時界
者。界者性也。住者體也。下釋業用。諸業習氣。依藏住。
自能增長。如是藏識。亦能增長所持末法。由是計我
諸凡夫等。為能作我。下釋末法。依本而起。先法。後喻。
意者妄意。此意能為七識作根。故名為意。問曰第七
妄識。具有六重。此言意者。六重識中為取何重名妄
意耶。答曰。前六種中。但取智識相續不斷。名為妄意。
不取前四。前四微弱故。下喻顯示。如風速轉。謂妄意
生滅一念之頃。無暫住時。是故喻言如風速轉。業風
吹動者。有二業風。一者第二業識名業。二者外緣。謂
善惡業及諸境界發動名業。如是妄意一動以後。無
[003-0158c]
不在處。故言遍在。餘文可見。下釋賴耶不可自起必
待外緣。文相顯然。准即可知。


自下第二。偈頌結釋。總有二十八行偈。分五節。初有
七行。頌長行中諸佛體性唯佛所知等下文也。次有
五行。頌長行中如來昔為菩薩之時等下文也。次有
九行半。頌長行中內外境界心之所行等下文也。次
有三行。頌長行中一切眾生阿賴耶識等下文也。後
有四行。頌長行中阿賴耶識恒與一切等下文也。


就初文中。初之二行。法說表宗。後有五行。引喻顯示。
就法說中。上二句者。勸責令知。下有二句。表佛遍。後
行上半。現三十二相。下半現示六道雜形。文現可知。
就喻文中。有四種喻。初之一喻。喻於八識不相離義。
上半引喻。下半合喻。第二喻。喻阿賴耶諸法中主能
持自在。一行引喻。半行合結。如地喻者。喻阿賴耶能
生諸法。一句引喻。下句合喻。第四喻者。喻於佛果化
益自在。一行半喻。下半結合。如是諸文相可見。


自下五行。頌長行中如來昔為等文。就中分三。初之
一行。頌前長行中從初歡喜下文也。行眾行者。頌得
陀羅尼乃至首楞嚴諸大三昧。名為眾行。顯發大乘
法者。自利行。普與眾生樂者。利他行。頌前長行中意
生之身下乃至如是一切德悉巳成就等文也。常讚
於如來者。頌長行中轉復清淨下文也。次有兩行頌
長行中或有菩薩下也。初之一行。三乘聖人。名雖差
別。終歸不離阿賴耶名。是故結云皆是賴耶名。阿賴
[003-0159a]
耶識隨緣流變而體不失。後有一行。釋觀行者修行
終成亦不離是阿賴耶識。以是故言廣大阿賴耶而
成於正覺。言廣大者。阿賴耶識。法界為量。無處不在。
故名廣大。後有兩行。頌長行中是諸佛子下文也。初
之一行。頌長行中密嚴中人善能知見等文也。後一
行。頌前長行中與與諸菩薩蓮華化生入一乘道。餘
文可見。言見理者。三乘聖人見無我理。故言見理。無
怯人者。一切外道執見分明。不可改轉。言無怯人。如
是等人所觀。皆是賴耶。無異路故。說言一乘。第二文
訖。


自下第三。頌長行中內外境界等下文也。文分為二。
初五行半。釋內外境皆唯是識下文。後有三行。釋長
行中心之體性等下文。就初文中。初之一行。頌長行
中心之所行皆是唯是識等下文也。次有一行。頌長
行依阿賴耶如是分別等下文也。次一行半。頌長行
中此性非如陽炎夢幻等下文也。後有二行。頌長行
中如霹靂火等下文。如是諸文相現可知。後三行中。
初之一行。示道理。次有一行。譬外所計。後有一行。破
其邪執。文亦可知。


自下三行。頌長行中一切眾生阿賴耶識下文。就中
初行。頌長行中本末而有等下文也次有一行。釋長
行中普現一切眾生界中下文也。後釋無智之人等
下文也。如是諸文。不須繁釋。文現可見。


自下四行。釋長行中阿賴耶識恒與一切等下文也
[003-0159b]
就中。初行頌長行中若能了悟等下文也。次有二行。
嘆其教理。俱離斷滅。契會中道。後有一行。修因得果
成。文相並現。准即可知。


大乘密嚴經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