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49 楞伽經參訂疏-明-廣莫 (master)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二
劉宋天竺沙門求那䟦陀羅 譯
皇明吳興後學沙門廣莫 參訂
夏官大夫擕李袁黃 閱正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
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
尊。惟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


前經所顯是聖智。所破是業識。業識敵體與聖智。非異不異故。乃依聖智分別。名聖智事也。諸菩薩念言。前百
八義中。八識雖明。而未知何名自性等法。作念希欲如來說此自性經義。大慧具他心智。知其所念。代請世尊
而說是經也。承佛力而發請者意明此經深妙。自力不堪。必承佛力始發起故。百八句分別所依者。謂百八句
是能依。聖智是所依。離聖智無別有法。諸法依聖智而得起故。故云百八所依也。今文自性。即三自性。遙應後
文故。】


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
共相妄想自性。」

依此者。此指聖智也。自共相者。新說云。五陰不同名自相。共成人身名共
相。界處亦爾。乃至一切諸法。各各自有自相共相也。五陰。是妄想自性。法華玄義云。五陰是實法。人身是假名。
人身由五陰共成故。葢自相為實。共相為假。】


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
善知周徧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
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

謂因說妄想自性故。能令行者。
得信解行證之位。超越二乘及外道諸定也。則能下。屬解。知即解故。周徧觀察。是能觀智。人法無我。是所觀境。
解由信起。故兼信言。淨除妄想屬行。照明諸地屬證。超越下可知。】


觀察如來不可思
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
[002-0014b]
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
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謂由觀察如來不思議境故。乃能畢
定捨離五法三自性等也。諸佛下。謂以佛智自嚴也。起幻下。謂此菩薩。登歡喜地巳。如華嚴所謂現諸天王身。
脩法界行。說究竟法。上上地昇進。寄位天身。自下而上。逮得如來法身。故云昇兜率乃至色究竟也。梵語兜率。
譯云知足。巳上三節。是大慧自敘所請之益也。】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
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
法亦復如是。」

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唐譯作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覺知。因盡者。覺知。
計度義。因盡。諸法本因無也。謂此外道。計度諸法。本無其因。故作兔無角想。兔無角是喻。諸法無所有是法。言
諸法本無。徒得法名。如兔無角。空標角想。此是計無外道也。】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
種求那。極微。陀羅標。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巳計著
兔無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求那陀羅驃。輔行云。梵語優樓僧佉。譯云鵂鶹仙。其
人晝藏山谷。以造經書。夜則遊行。說法教化。猶如彼鳥。故得此名。說論有十萬偈。名衛世師。此云無勝。以六諦
為宗。一陀羅驃諦。此云主諦。謂五大。及時。方。神。意。此九為萬物所依。故名為主。二者求那。此云依諦。謂色等五
塵。一異。離合。數量。好醜愚智。愛憎。苦樂。勤惰。此二十一種。依前九法。故名依諦。餘繁不錄。今云種者。即四大種
也。極微對種字看。謂大種麤質。依極微為主諦也。言此外道。橫計麤細塵質形處之法。各各差別。見差別巳。乃
因兔角之無。而計牛角之有。蓋此外道。計大種求那。終成斷滅。故作兔無角想。極微主諦。常住不滅。故作牛有
角想。因無待有。有無之法。皆橫計也。故雙標橫法之言。此是計有外道也。】


大慧。彼墮二見。
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根
量。」

唐譯云。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見。○
二見。指上有無二外道見也。妄想根量。言妄想六根。及諸心量。此結上文兩節之意。餘如唐譯可解。】


大慧。
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

此因有無。以例一切。皆是
妄想根量。故云亦復如是。離有下。警謂諸法。本離有無。於離有無處。不應作想。】


大慧。若復離
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
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自性。悉不可得。」

此承上文之意。以明
[002-0014c]
離有無處。不可作無想也。謂離有無處。若又作兔無角想者。是名邪想。何者。謂離有無處。靈鑒虗涵。難容擬議。
若作無想。非邪而何。彼因下。出相待之因也。謂離有無處。所作無想。因離而有。故此無想。不應成立。何者。此離
有無處。所作兔無角想。乃至微細分別。求其自性。不可得故。】


大慧。聖境界離。不應
作牛有角想。」

上於離有無處。無想既破。世尊恐彼轉謂既非無想。還成有見。故此防云。聖境
界處。四句百非。一切悉離。於此不應重起牛有角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
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想巳。隨比思量觀察
不生妄想。言無耶。」

前文世尊疊破有無離有無處計著。大慧因重問云。有諸眾生。聞前
義巳。於有無離有無處。得無妄想者。其或見不生想巳。隨於不生想處。比度思量。觀察不生妄想。重計言無否。】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
因彼生故。」

非觀下。世尊答。謂非觀不生妄想處言無也。所以下。徵明妄想相待之因。謂不生妄
想。因彼有無角上生故。】


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
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此重躡前
例。以破不生之無也。謂依有無之角。生於妄想。則有無為妄想所依。是故言依因也。想依角有。則彼此非實。以
彼此非實故。離異不異相。是故非觀不生妄想。更言無角。】


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
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
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
何故。而言無耶。」

此釋上文離異不異之言。以明妄想有無二俱非性也。妄想。指依有無所
生者。角。指有無也。異角者可知。若不下。謂妄想若不異角者。則無能因所因。今因彼所生。若非不異。乃至下。微
塵。言微細也。謂以妄想。微細推求。悉不可得。以妄想不異角故。妄想亦非性也。能因所因。二俱無性。更有何法。
汝何故於此而言無耶。】


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
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無故無角。
指計無見者而言也。觀有故言兔無角。指計有見者而言也。謂見此有故。因知彼無。故云觀有故。言兔無角也。
佛誡此二見者。不應作想。不正下。出上二見之過。謂有無二見非正因故。二俱不成也。】


大慧。復
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虗空
[002-0015a]
分齊。言色離虗空。起分齊見妄想。」

唐譯云。復有餘外道。見色形狀。虗空
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虗空。起於分別。○此外道。見色空處差別事法。橫計為實。而不善知色空無二。言色離
空。別有實法。因起色空分齊見妄想。然其但知色空離義。未解色空即義。又安知其不即不離之義乎。下文顯
者此也。】


大慧。虗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虗空。持所
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

彼執色空離義。佛今約即義而破。即
義尚破。況其離乎。蓋顯不即不離。以明中道也。謂若空是色者。虗空隨入色種。空無本位。未有見色而不見空
者。則虗空是色。非矣。又若色是空者。能持所持。建立宛然。色有定名。未有見空而不見色者。則色是虗空。非矣。
當知色空二事。本體元妄。不即不離。分齊安在。具正眼者。當如是分別。】


大慧。四大種生
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虗空。非彼無虗空。」

不壞相故。不住虗空。相無
實故。非彼無空。不住虗空。意明不即也。非彼無空。意明不離也。不即不離。是中道故。】


如是大慧。
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
別微塵剎那不住。」

此言外道。因色之有。計虛空之無。故云觀牛有角故兔無角。然彼牛
角。析至微塵。有不可得。又析微塵。剎那不住。色何從有。以此而知。色即空也。空即色也。色空二法。全體虗妄。故
下偈云。色等及心無。此之謂也。】


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
者。彼法亦然。」

謂牛角之有非實。有既非實。無亦是妄。更何所觀。而言兔角是無耶。若言下。例
餘物也。餘物者。指一切時事因果等法。亦如此破。故云彼法亦然。蓋言一切皆妄也。】


爾時世尊。
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虗空形色異
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
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此總
結前文。以勸行者。當離有無形處及色空異見之想也。汝等下。勉諸菩薩。當觀自心。復以自心。教授於人。】



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
生。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
所說。」
初句心字。即長行有無色空等妄想也。初句順顯色心無性。次句逆顯外道不悟色等無性。而
[002-0015b]
反依色等。長養妄心也。身受用至二無我。述前法數之名。淨之一字。通上諸數。謂能知色等無性。則異見
心滅。異見心滅。則諸數清淨也。廣說者。佛自稱也。佛能廣說三乘故。又屬集家語。下同此。】

「長短有
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
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
長短。
即形處差別也。有無。即色空牛兔之角也。展轉下。謂由色顯空。因無明有。故云無成有有成無也。微塵分
別者。頌析至微塵剎那不住之義。以分別色性無故。不起色妄想也。心量下二句。謂有無色空等見。皆由
自心現量安立。而諸外道。各執巳見。迷而不覺。故於自心安立之處。所不樂也。】

「覺想非境
界。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覺想。指外道也。
執諸惡覺妄想故。救世。佛自稱也。此四句。結前偈意。謂諸數清淨唯心境界。非外道聲聞所知。即此唯心。
是佛自覺境界故。】


「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
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大慧悟前有無異見妄想。皆是自心現行流注。獨未知此流。為頓除耶。為漸除耶。故發此問。下文答意。謂所淨
現流則漸。所顯不思議智則頓。如首楞云。理雖頓悟乘悟氷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義也。】


佛告大
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
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
器。漸成非順。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
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
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
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
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上四喻。明所淨現流須漸。如文。菴羅。
或云菴羅婆利。譯云難分別。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大經云。如菴羅果。生熟難分別故。華嚴第四鈔。以此四
漸喻。如次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謂此四漸。約脩行未證理者說也。】


譬如明鏡。頓現
一切無相色像。」

鏡現無相像者。謂鏡之光也。鏡光本無相故。非謂所照之像無相也。喻如
[002-0015c]
來自心智光亦無相故。】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
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
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
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

一切眾生。因迷故。即自心不思
議智體。翻為識情流注。若能悟本自心。無如是虛妄起滅。即識情流注。轉為不思議智矣。悲夫。迷悟之關係非
輕也。】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
安處於彼色究竟天。」

依佛。魏唐二譯作報佛。○以報為依者。謂依法佛起故。又依因
所起故。此中藏識喻佛。頓知自心現。喻頓熟眾生。安立受用境界。喻安處於彼色究天。安處色究竟天義。出成
唯識。見前註。】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
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此中
復以依佛光明為喻。藉顯自覺聖趣光明。破諸惡覺。亦如佛光徧照也。佛光。指身光。非謂智光。此上四喻。明所
顯不思議智。頓義如文。頓漸八喻。配法可知。鈔云。此之四頓。約巳證理者說也。初明鏡喻。喻初地至七地。二日
月喻。喻八地巳上。三藏識喻。喻報佛。四佛光喻。喻法報。謂前喻報成。此喻頓照。又云上四漸四頓。多依地位。古
今同為此釋。然今疏意。但順消文。不委他配。若從玄解。當如鈔說。故錄之以備尋討。】


大慧。法依
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
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法依佛。魏
譯作法佛報佛。唐譯作法性所流佛。○法依。即法性所流。言化佛也。一切法入自共相等者。謂一切法不離自
共種子現行二因故。蓋自共等法。皆以自心所現習種及現行相續計著。展轉為因所起。此法不實如幻。妄有
種種計著。即此計著。亦不可得。化佛所說。不外乎此。】


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
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
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
無真實。」

妄想緣起二者。緣起。即三性中依他起也。謂自無實體。從緣所起故。妄想。即徧計所執也。謂周
徧計度。執為實有故。攝大乘論云。是依他起。遍計心等所緣緣故。是知依他屬所緣。徧計屬能緣。今文計著緣
[002-0016a]
起。生妄想者。謂依所緣境。生能緣心也。成唯識第八云。遍計所執。其相云何。與依他起。復有何別。有義。三界心
及心所。由無始來。虗妄熏習。雖各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無。此相說為遍計所
執。二所依體。實託緣生。此性非無。名依他起。虗妄分別緣所生故。云何知然。諸聖教說。虗妄分別。是依他起。二
取名為遍計所執。又慈恩云。三性中。依他起。必是所緣有法。徧計心等。以此為緣。親相分者。必依他故。如工下。
舉喻顯妄。合法。應云幻師。喻妄心也。依草下。喻緣起性也。謂依他草木。幻作眾生若干形色。形色非真。從緣起
故。起種下。喻徧計性也。謂由緣起。生妄想自性。彼諸妄想。亦無真實。】


如是大慧。依緣起
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
計著習氣妄想。大慧。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
依佛說法。」

唐譯云。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於緣起性中。有妄計性。種種相現。是名妄
計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此言依緣起而生徧計。以明徧計有種種相也。種種妄想心者。唯識
云。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品類眾多。說為彼彼。彼彼。即今種種也。行事妄想相者。謂行陰妄遷之相。下文云。
行顯現事相是也。然此妄想心相。是計著習氣所現之妄想耳。是為下。結妄想自性生相。是名下。結前法依佛
所說之義如此。】


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
建立施作。」

離心自性相者。心謂八識也。性謂八識之自性也。相謂八識轉現之相也。法佛所說
之法。離此性相。而建立施作自覺聖智所緣境界故。】


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
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
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說之一字。貫下諸句。謂說六度。說離陰界入法等也。觀察下可
。】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
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
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

此明前文法佛所說未盡之意。故加又字也。謂法佛所說。
離諸乘緣。以攀緣離故。三乘一乘根量相滅。三一根量滅處。非二乘外道著我相者境界。然此三一緣滅。則自
覺究竟無建立而建立也。】


是故大慧。自覺聖差別相。當勤修學。自
心現見。應當除滅。」

此結上文法佛所說之意。勉諸當學。復結依佛所說自心現見。勉令
除滅。】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
[002-0016b]
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通分別相者。謂二種同名聲聞。故云通。所
修異故。乃有分別。此標名。下釋義。】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
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
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巳。禪定解脫三
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
聖樂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此先釋聖智聲聞之義也。
無常苦空無我境界。是二乘所修四念處之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今文易不
淨為空者。蓋不淨在因。空自屬果。何者。以四大本空故也。詳如法界次第中說。真諦離欲寂滅者。謂離世欲繁
動。得真諦寂滅。故能息陰界入自共相也。外不壞相如實知者。外。指自共相之外也。自共之相。剎那不住故壞。
世相之外。湛然空寂。以空寂故。不壞也。此聲聞如實知不壞境界。故心得寂止。心寂止故。諸禪解脫悉皆現前。
由所知未破。不離變易死也。不〔想〕議變易死者。成唯識云。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
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劑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也。得自覺樂住
者。謂此聲聞。住寂滅樂。無度生心故。是名下。結前。】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
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眾生。及本願不
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
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此菩薩所得樂者。是大悲
自覺之樂。簡非聲聞滅門之樂。及彼空相應。正受之樂也。集註云。前之是名等。結得差別相之聲聞。此之是名
等。結聲聞得差別相之樂。誡諸菩薩。於此樂中。不應修學。以彼聲聞所得之樂。非究竟故。】


大慧。云
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
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巳。於彼起自
性妄想。」

性妄想性字。據結文云。見巳。於彼起自性妄想。則此性字。是定中所觀色性為性妄想也。此聲
聞。計著小乘觀法。世尊以大抑小。故責云性妄想自性計著相也。所謂下。出其觀相。言大種青黃等者。即彼聲
聞能觀十一切處。以定中觀此青黃等故。十一切處者。法界次第初門云。一青一切處。二黃一切處。三赤一切
處。四白一切處。五地一切處。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八風一切處。九空一切處。十識一切處。皆言一切處者。
[002-0016c]
謂一一觀徧十方故。堅等。即四大之性也。非作生自共相者。謂不由造作而生。由觀想得故。此先佛所說。依之
而修也。定中見此相巳。於彼即起自性妄想。此二種聲聞。前是得果住者。此是觀成就者。】


菩薩摩
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
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集註云。菩薩於自性妄想。應知應捨。了我法空。漸入諸地。到如
來境。】


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此結第二聲聞所修之名也。凡
聲聞所修。類不出此。故加諸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
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
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大慧因聞自覺常不思議
境界。故引外道所見常不思議。難同異也。自覺聖趣。三乘〔其〕有。第一義境。如來自到。故問分為二。】


佛告
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

世尊告以常因。非同外道所見也。集
註云。如來所說常不思議。以自覺聖相為相。第一義智因為因。外道所說常不思議。計神我為因。以無常為常。
故言非也。】


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

此徵外道
常因有過也。不因自相成者。謂彼別有作者。異因為因故也。】


若常不思議。不因自
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此辨不因自相。而依異因。不得為常也。】


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

此世尊以正顯邪也。】


「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出彼異相。結不成常。】

大慧。我第
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
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

依第一義為因相者。
有無性離。】


譬如無作虗空。涅槃。滅盡故常。」

古註云。如三無為法。離有無相。
故常。以譬第一義因相。離有無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結前問語。】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
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此常下。明如來
所得。由自覺故常。如是故下。以如來之常。誡令脩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
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此重明外所計常。是無常
[002-0017a]
性。異因成故。非自下謂外道常。依異因故。非自作因相之力。而橫計為常。則計常者妄也。】


復次大
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巳。思量
計常。」

此出外道計常之由也。所作性非性者。謂見彼色等諸法。由所作故。性即非性。見無常巳。妄自思量。
計作者以為常耳。如首楞云。見遷流處名無常性。見相續處名之為常。以作者能相續故。】


大慧。我
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巳。自覺聖境
界。說彼常無因。」

如來就彼所計而破也。謂計所作無常似是。思量常處實非。計異因為常
故。然如來亦以所作為無常。見無常巳。則知所作如幻。而悟真常。真常。即自覺境界。彼計所作無常。常由作者。
故說彼常無因。】


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
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

此顯外道因相。
不成常也。推其因之自相。性非性故。同於兔角。空得因名。則彼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耳。】


諸外道
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
因相非分。」

此牒明外過。以顯如來自因。非其分也。】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
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
思量計常。」

此重明如來真常。因自覺得相。離性非性過。非如外道計外性非性無常。思量橫計
為常也。】


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
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
相遠。彼不應說。」

此明外道但知分別無常思量計常。不知所計常因。非自因相故。去自覺
之因遠矣。由是彼不應說常。】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
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

此因外道
帶破聲聞也。謂諸聲聞。但知畏生死苦。求涅槃樂。而不知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二俱非性也。】


未來諸
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

唐譯云。妄
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此明聲聞但滅根境作涅槃想。然非
自覺聖智。藏識轉依之大涅槃也。】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
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
[002-0017b]
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初是故下。結前凡小所執
也。謂彼不達權實。執有三乘。而說心量趣無所有。為其極也。次是故下。明其不知如來自心境界。計著心外現
境。故為生死所轉。】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
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
生故。」

一切法。即有無諸法也。有無俱妄。本不生故。三世如來所說同也。所以下。徵釋不生所以。謂有無之
法。皆自心現。有無生相。悉遠離故。】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
等角。愚癡凡夫不覺妄想。自性妄想故。」

一切性。即有無性也。一切
法。即有無性之質也。謂一切性不生。則一切法如兔馬等角。非實有也。蓋言性既不生。法亦叵得。而諸凡愚。妄
想不實。計有一切性生。此特妄想所計耳。】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
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

魏譯云。大慧。一切諸法。自體相不生。是內身證聖智
境界故。非諸凡夫自體分別二境界大慧。是阿黎耶識身資生器世間。去來自體相故。○一切法不生。是自覺
聖智趣境界也。此一切性相不生境界。非彼愚夫有無生滅二境界。故彼愚夫有無生滅二境界者。是八識自
性身財建立所趣。識自性相故。】


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
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贒聖也。大
慧。於彼應當修學。」

此承上文識性身財建立之意。以明愚夫二見。從是而生也。謂愚夫
因藏識能攝所攝相轉。乃有生住滅相三見。然而性本不生。凡愚妄執一切性生。有非有想。紛然亂起。此是凡
愚妄計非聖賢有。是故勉諸當學。】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

五無間種性。魏
譯作五種乘性證法。○此文生起。由前自覺境界。各計不同。故今標明。有五性差別。此標數。下列名。集註云。無
間者。謂佛及眾生。同一法性。初無有間。以機緣有異。故分為五。宗鏡云。種性者。相似曰種。體同曰性。】


云何
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
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此列名。下釋義。】

云何知聲聞
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
毛孔。熈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脩緣起發悟之相。是
[002-0017c]
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斷知時者。謂小乘人。初聞三轉法輪。自稱巳知巳斷之時也。因
聞四諦。初得解名。故舉身欣悅也。樂修相智者。天台以見思為取相惑。今言相智者。是破相惑之智也。聲聞智。
有八種。一苦法智。二苦類智。三集法智。四集類智。五滅法智。六滅類智。七道法智。八道類智。詳如天台四教儀
集註中說。不修緣起發悟之相者。緣起。即十二緣起也。發悟。謂緣覺乘人。觀十二緣起。發悟無生之理。今聲聞
但修四諦。不觀緣起。故云不修也。】


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
氣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
吼。我生巳盡。梵行巳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
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見第八地者。謂無所有境。三乘同證。但所見有異。故分大小耳。
第四經云。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此三乘斷惑處同矣。又云。八地菩薩聲聞緣覺涅槃。此
三乘所證處同矣。是則聲聞豈通菩薩八地乎。此必有旨。非相濫也。天台四教義。約通教。明三乘共位有十。一
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巳辦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菩薩從乾慧。至
菩薩地。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故言三乘通位。又用別教別位。名別而義通者。配上通教十地。十
信。即乾慧地。三十心。即性地。通八人地見地。即別初歡喜地。薄地向果。向即離垢。果即發光。阿那含向果。向即
燄慧。果即難勝。阿羅漢向果。向即現前。果即遠行。辟支佛地。即第八不動地。菩薩地。即善慧。佛地即法雲。此用
別教位名。辨通教位也。今文見第八地者。即是見通教第八辟支佛地也聲聞未侵習氣。望辟支佛尚劣。故但
云見。又通教第八辟支佛地。與別教第八不動地。斷惑見諦同。然則此經。意屬通教乎。起煩惱斷。習氣煩惱不
斷者。起即正使。動故名起。乃現行斷也。不能侵習。故不斷也。變易死。解見前文。分段死者。成唯識云。謂諸有漏
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麤異熟果。身命長短。隨因緣力。有定劑限。故名分段也。正師下四句。
師子吼。表無畏說。謂聲聞人。巳度生死。證得涅槃。故於大眾中。能無畏說也。我生下三句。是無畏說義。涅槃經
云。羅漢有四智。謂我生巳盡。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受後有。今文闕第三句。魏唐二譯四句全。此必譯場誤略
也。我生巳盡者。大明法數云。謂阿羅漢。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死故。梵行巳立者。謂阿羅漢。由戒定慧行
成就。得此果故。所作巳辨者。謂阿羅漢。本求出離三界。修諸梵行。生死既盡。梵行既立。所作辦故。不受後有者。
謂阿羅漢。生死惑業既盡。更不受後世之身故。如實下。謂聲聞人。如實知五陰無我。證得人空。逮得涅槃也。】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

言各別者。謂我
[002-0018a]
人眾生壽命等。種種法相。各別見故。長養士夫。即神我別名。以生育萬物。名長養也。士夫。又云丈夫。亦生育成
立之義。然此見雖各別。妙性恒通。亦名無間。】


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
槃。」

彼諸眾生。指各別見者。】

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
巳。言此是般涅槃。」

此計諸法由作者生。見此謂是涅槃。】

作如是覺。法無
我見非分。彼無解脫。」

唐譯云。彼無解脫。以未見法無我故。○作如是覺者。指上聲聞
各別。及外道三種見者。作如是覺。不見法無我義。故非分也。】


大慧。此諸聲聞乘無
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此總
結聲聞各別外道二種見者之非也。不出出覺者。謂未出生死。作出離想。菩薩乘人。為欲轉彼不出出覺惡見。
故應修學。】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
舉身毛竪。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種種自身。
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
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巳。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
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不相近緣。唐譯作離憒閙緣。○若知下。謂依十二因緣。師
徒訓化。轉相授受。說此乘法。如楞嚴云。辟支無學。并其初心者是也。集註云。言若知因緣各別不和合。而不近
諸緣。不著所有。或時聞。說種種身。或離一身為多身。或合多身為一身。及於神通變化。心有所得。是為緣覺乘
種性。】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
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
殊勝無間種性。」

集註云。妙體圓明。曰自性法無間。不守自性。曰離自性法無間。匪從外得。
曰自覺聖無間。平等法界。曰外剎殊勝無間。】


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
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
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謂諸眾生。聞說四事。及聞說身〔上〕從自心現。而不驚
怖者。是如來乘也。建立身財不思議境界者。如佛現種種身。種種剎。種種化相。種種殊勝莊嚴。依正交徹。理事
互融。無出一心。名身財不思議境也。】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
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三種。即聲聞緣覺如來三種也。集註云。此不定人。隨說而入。順
[002-0018b]
學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
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此結上文五乘建立之意也。謂彼初治修行地
者。建立種性。欲令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也。無所有。直指如來實際。非止第八無所有。故下偈云。第一義
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新說以此文局於不定性中。非也。】


彼自覺藏者。
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
最勝之身。」

唐譯云。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
之身。○自覺藏者。藏藏識也。謂能證知自覺所起藏識者。則淨自性煩惱。見法無我。即彼三昧樂住聲聞。能覺
此者。亦當得於如來最勝之身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
亂。」
須陀槃那。金剛疏。譯云入流。入八聖道流故。此初果也。果之一字。通下句三人。往來。或云一往來。是
人從此死。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盡眾苦。入涅槃故。此二果也。不還。或云不來。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無色
界。於彼漏盡。不復來生。此三果也。阿羅漢。大智度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故。又云應供。一
切漏盡。堪應人天供養故。又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故。含此三義。故存梵名。此四果也。是等心
惑亂者。言其見思雖破。無明全在。故云心惑亂也。】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
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
集註云。如來為凡愚少智。聲聞趣寂。說三
乘一乘。復立非乘。一對三說。三既不存。一亦非有。遠離寂。言離欲寂滅也。】

「第一義法門。
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
第一義門中。若三若
一。皆悉遠離。即非乘也。然於非乘。本無所有。何有三一之殊哉。】

「諸禪無量等。無色
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集註云。諸禪無量等。謂四靜慮。
四無量心也。無色三摩提。即無色界四空處定也。受想悉寂滅。謂聲聞滅盡定也。言如來說諸禪三昧等
法。亦無有實。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說。故云亦無有心量。】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

魏譯大慧下。有何者
無性乘一句。○此文生起。亦由五性而來。故魏譯有無性乘之句。一闡提。大經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
故。名一闡提。蓋信不具。即譯語也。今文意含二種。彼一闡提。是實行闡提。非一下。明菩薩依一闡提。成就本願
[002-0018c]
者也。謂非彼闡提。則不能成就菩薩願。於諸世間解脫。從誰而轉。故云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


大慧。
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
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
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魏譯云。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
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說。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此非
下。正是謗語。】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
眾生。而般涅槃。」

魏譯云。大慧。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
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此釋第二菩薩發願者。二者字。當作云何
字。始應上文。非不下。謂菩薩非實不般涅槃。為令一切捨善根眾生。而般涅槃。故示不般涅槃相。】


大慧。
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魏譯云。是
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彼般涅槃者。彼指上一切眾生也。謂彼眾生般涅槃。
即是菩薩不般涅槃相。涅槃不涅槃。二性平等故。此亦到一闡提趣者。謂菩薩示同其事。亦以平等性。類一闡
提趣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佛
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巳。畢
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

此中。指二種闡提也。
謂此二種中。何者畢竟不般涅槃。佛告以菩薩一闡提者。不般涅槃也。何者。謂菩薩善知一切法。本涅槃相。故
無涅槃可入。然非捨善根實一闡提也。】


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
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
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言佛大慈。雖彼
至惡。猶以四攝神力。方便引導。令種善根也。所以下。徵釋善根生之所以。意謂非彼自力能生。實由如來不捨
一切眾生故。如鴦崛摩羅等是也。以是下。結明菩薩不涅槃意。】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
薩。當善三自性。」

前自大慧請說自性經巳來。世尊初章。廣破有無妄想。次章大慧問自心
現流。世尊以八喻酬之。又明三佛說法之相。其中略顯三自性義。義且未備。遂明二種聲聞。及常不思議五性
[002-0019a]
等。今第三章。世尊無問自說一闡提義至此始示三自性名以圓前所請意。然而世尊雖答三性。義收五法。故
後結顯五法之名也。既前廣破外計總是妄想自性。】


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
緣起自性。成自性。」

此三自性。與攝大乘論中立名。大同小異。彼謂徧計。依他。圓成實也。
今妄想即徧計。緣起即依他。成自性即圓成實耳。】


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相。即
緣起自性也。緣起是所緣相故。謂妄想從緣起生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
想自性從相生。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
事相相。」

事相相者。以因緣和合。能攝所攝為事。以形處長短為相。下相字。謂事相之相也。行顯現相者。
行。行陰也。謂從行陰顯現之相此二相。牒妄想從相生句。蓋緣起事相。屬所緣。行顯現相。即法處所攝之色也。
言從相生者從。依也。顯揚聖教論第六云。依他起性。能作五種業。其第三業。謂能為徧計所執性及圓成實性
所依故。今文先明妄想自性從緣起相生之意。下文正明妄想自性之體。】


計著有二種妄
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

建立。唐譯作演說。○以計著上
文所說二種相故。遂有二種妄想性也。】


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
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

名相者。名字之相。屬非色四陰也。謂從行顯現相。生
計著故行陰所顯者。不出內心外境二法故。事相者。屬所緣也謂從緣起事相。生計著故。緣起事相者。不出內
外自共相故。離此自共。別無法故。】


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

此結二種妄想名也。】


「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此承上文二種妄想。即明緣起性。謂彼妄想所依所緣。是
緣起性故。是名下結。】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
得。及自覺聖智趣所生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成。即圓成實也。謂自性無偏曰圓。自性無漏曰成。自性無妄曰實。今文意云。離名事二想。則無妄矣。聖智所得。
則無漏矣。聖趣所生則無偏矣。故名成自性也。如來藏心是果體圓成實是果德。由是結顯其名也。】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名相。即五法之
二也。覺想。言妄想也。及正智如如。具足五法之名。即此五法之名若忘。是成自性也。二相者。指名相及事
[002-0019b]
二相也。此偈。非獨重頌長行。而復會明三性。即五法故。】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趣。猶種類也。謂菩薩乘人。依自覺聖智所修。故指菩薩為自覺種類也。結名可知。】

汝等諸菩
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勉諸菩薩。應當學此。此節猶屬前章。以偈後始結所問故也。】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

古注云。既能修學五
法三自性巳。更當觀察人法二無我相。】


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
法無我。」

入無我者。人謂五陰假合之名也。於此身中。一一推之。皆無有我何者更為人耶。故云人
無我。此破陰界入之共相耳。法無我者。法。謂陰界入諸實法也。前以假名為人。今正明實法。人執狹故易斷。法
執寬故難除。故大乘百法明門論註云。我狹法寬蓋迷人必迷法。迷法未必迷人故也。然於此法。一一推之。不
見我體。故云法無我。此破陰界入之自相耳。下文依智明無我義。故於人法之名未顯。今略明之。此標。下釋。】


「云何人無我。」

按下法無我文。此句下。應有一智字。】

謂離我我所。陰界入
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
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

此依智明人無我義也。言五陰
之身。眾惡所聚。妄想施設。非真實義。離我我所者。謂身不實故。離我我所。此句即明人空之智也。陰界入下。正
明共相之義。言陰界入法。聚集成身。無知。即無明也。業有三。謂善。惡。不動也。愛。欲愛也。謂由無明業愛。生眼等
六根。色等六塵。以攝受計著。生眼等六識也。一切下。器。形器也。身等藏者。等。指支分。藏。指身藏一切焦腑腸胃
也。言諸根身藏等。皆因自心所現妄想施設顯示耳。】


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
如雲。剎那展轉壞。」

此承上舉喻。以明陰身剎那壞也。謂如河流奔逝。不返不逾。如種子
抽芽。漸成漸敗。如燈炷燒心。焰焰灰燼。如風性無恒。剎那不住。如浮雲變幻。起滅非常陰身變壞。亦復如是。壞
故無我。故云人無我也。上五喻。總顯陰身展轉壞相。展轉。言非頓壞也。下文五喻。別顯陰身習氣不同。故各喻
中。上半句。明習氣。下半句。以喻顯。人文可解。】


躁動。如猨猴。」

言身多掉舉。躁動無恒。如猨猴
之無暫息也。】


樂不淨處。如飛蠅。」

言身是貪愛之本。恒樂與染污同處如飛蠅之集臭
腐也。】


無厭足。如風火。」

言是身貪求無厭足故。如風火之燎原野。亦無厭足也。】

無始
虗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

言身是虗偽習氣之因。生死流
[002-0019c]
轉。苦樂昇降。如汲水之輪。互為上下也。生死趣有輪一句。合上水輪之喻。】


種種身色。如幻
術神呪。機發像起。」

唐譯云。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
動。○謂是身。本以四大合成。死屍無異。由識心運轉。喻如木人。藉幻呪力。機關發而木像起也。然上總別十喻。
一一發明陰身之過。都從妄想執著而起。本無實我。故下文云。善彼相知名人無我智。】


善彼相
知。是名人無我智。」

結名可知。】

云何法無我智。」

前標人無我。無智字。】


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

覺。是能覺之智。陰等。是所覺之法。】

如陰界入。
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
動搖。」

無動搖。唐譯云無能作者。○此以人例法。明無我義也。如陰下。引陰身共相為例。謂人既無我。法亦
如之。故下文合云。諸法亦爾。】


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
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贒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

此以
法合人。明無我義。故云諸法亦爾。離自下。由陰等自共相法。是凡夫妄想所現。以妄想種現熏習力故。相續不
斷。是凡夫生。非聖賢有也。心意下。謂諸聖賢。能離心意識五法三自性故也。法無我義。上巳例明。下復廣顯法
無我益相。】


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以法無我
義。勉令善知。】


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
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

不久者。謂善。法無我故。隣於聖位。顯其行
之高也。初地無所有觀者。華嚴初地文云。人一切菩薩平等性。無所有。即平等義也。開覺歡喜者。覺。佛知見也。
開者。謂諸眾生。於佛知見。為無明所閉。今登初地。始開佛覺。故生歡喜。華嚴廣明歡喜因相。言成就多歡喜故。
名歡喜地也。又天台云。此地無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眾生。今無所有觀。即彼無功用行也。蓋此地
創得無功用名。此名通上下地故。】


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

第十
地名法雲者。華嚴疏引莊嚴論第十三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徧滿阿黎耶
識中。譬如浮雲。徧滿虗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剎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
充足一切所化眾生。由能如雲。雨法雨故。故名法雲地也。】


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
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
而坐。」

唐譯云。住是地巳。有大寶蓮華王。眾寶莊嚴。於其華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華。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
[002-0020a]
所成就。而坐其上。○華嚴十地文云。菩薩入受職位巳。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
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
眾行所成。與今經同。按彼可了。】


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

同一像類
者。謂同行菩薩也。】


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
子灌頂。」

華嚴十地文云。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
職位。是時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菩薩眾。皆來圍繞。恭敬供養。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
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現種種莊嚴之事。現是事巳。從大菩薩頂上而入。當爾
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巳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如轉輪聖王所生太
子。母是正后。其轉輪土。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
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受職位。今經全同彼義。但彼廣此
略耳。】


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智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見法無我故。」

如上之益。皆結歸見法無我之功。】

是名法無我相。」

結前法無
我名。】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勉令修學法無我義。】

爾時大
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唯願說
之。」

古註云。因上觀二無我。能離有無斷常二見。故請說建立誹謗相也。非有說有。名建立。非無說無。名誹謗。】


「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巳。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
謗正法。」

古註云。覺知有無惡見過巳。能離建立常見。誹謗斷見。令於正法。不生毀謗。蓋正法離有無。若
說有無。即是誹謗正法也。】


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巳。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
建立誹謗。妄想所成。初無真實。故云無彼心量
。】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癡無智慧。建立及
誹謗。」
身受用建立。魏唐二譯。作身資生所住。○身受用建立句中。所云建立是資生立業之意。非執
常之建立也。及心不能知者。反心二字。連上句意來。謂身之與心。皆無實體。各不相知。蓋言其妄也。由愚
癡無智。於一切法。起建立誹謗之相。】

[002-0020b]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復重顯示。」

偈義雖明。略而未廣。故重顯示。使知其詳。】


「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云何為四。謂非有相
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
種建立。」

非有有建立者謂本來非有。橫立有名。故云非有有也。四種建立。解見下文。】

又誹
謗者。謂於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
建立誹謗相。」

謂即於上文所立四種。觀察無所得。則彼建立非分。非分。言其無實。遂生誹謗。
是名下。總結上文兩節之意。】


復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
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
有相建立相。」

此如是此不異者。出其固執之相。執守不移。故云此如是此不異也。】

此非
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虗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

出其妄因
。】


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
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長養士夫。
魏譯作作者受者。○我人眾生壽命等。是外道所計之見也。諸見本無。從妄想起故云非有見建立。金剛疏云。
執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為人。計我盛衰變異相續。為眾生。計我一報命不斷而住。為壽者長養士
夫見前註。】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後不實
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巳。實巳還壞。是名
非有因建立相。」

眼色明界念。魏譯作眼色空明念。○初識無因生者。識。了別義。初。生之始
也。謂了別諸法。始本無因而生也。以本無因故。後雖生而知不實如幻。後。生之末也。本不生者。結二上句。謂從
本以來。求生相不可得故。眼色明界念者。示眼識四緣生也。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界。即空義。念。即心義。前生
下。承上眼識生意。謂前念雖生。生巳而實。實巳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蓋舉眼識。以例餘法。皆不實也。】



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虗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
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髮現。離
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謂虗下。破無作法。離性非性也。一切下。破有作
法。離性非性也。是故建立性者過矣。新說云。言外道於三無為無作法。而建立有性。佛言此三法。離性非性。類
[002-0020c]
明一切諸法。離於有無。猶如毛輪垂髮。由瞖目而生。兔馬等角。本自無有。】


建立及誹謗。愚
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贒聖也。是故離建立
誹謗惡見。應當修學。」

此結二見。以明愚夫不知自心現量。妄生建立誹謗二相。非賢
聖事也。是故下。勉離二見之謗。】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
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為安眾生。故作種種
類像。如妄想自性。依於緣起。」

此總攝前經心意識等。更明自利利他之益也。
如妄下。舉例類明。謂如妄想自性。依緣起而生。菩薩現像。亦依眾生而有。此例依生現像。下復舉喻。以明現像
不同。】


譬如眾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
來大眾集會。悉於其中。聽受經法。所謂一切法如幻。
如夢。光影。水月。於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
覺之法。」

譬如下。喻善知心意識等菩薩。教化眾生。隨機現像也。普現下。明其現形塵剎。聽受經法也。所
謂下。示所受法義。於一下。明離外道二乘之法。】


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億那
由他三昧。得三昧巳。遊諸佛剎。供養諸佛。生諸天宮。
宣揚三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自心現
量。度脫眾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
見。」

得百下。示善知心意識等菩薩所得三昧之多也。得三下。明此菩薩既得正定。遊剎供佛也。生〔者〕天宮者。
示此菩薩所生之處也。宣揚三寶者。明其讚歎不忘之意也。示現下。明其現形說法。三乘繞聽也。以自下。明其
以唯心之法。教化眾生也。分別下。明其外性非實。令離諸過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種類之身。離所作行。得力神
通。自在成就。」
心量世間。蓋語倒也。即心意識等為世間心量。佛子觀察心意識等。善知
其妄也。種類之身。頌意可知。離所作者。頌此菩薩得力通自在。無作妙力之所成就。離有作行故。】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
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大慧因聞諸法空無生等。意恐行者。
[002-0021a]
於空無生等處。復生計著。故重〔間〕之。以破眾生之執也。一切法。貫下空等三句。謂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
法無二。一切法離自性也。】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
二離自性相巳。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此大慧自述所問之益也。】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大慧白佛
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
自性處。」

空空者。魏唐二譯少一空字。今云空空者。蓋是能空所空之義耳。妄想自性處者。謂妄想無實。
自性本空。空即自性處也。】


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
離自性相。」

謂愚癡者。妄想計著。故說一切法空無生等。若妄想不生。則空無生等。俱為剩語。故
上文云。空空者是妄想處也。】


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
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
彼彼空。」

此七種空。精麤兼舉邪正互陳以明所證廣狹邪正之相也。此總標。下別釋。】

云何
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
自共相不生。自他俱生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
性相空。是名相空。」

謂一下出相空之體也。觀展下。釋成相空之因也。謂一切相。觀察其
因是展轉所起。積聚相故。緣會而生。緣散則滅。故云空也。分別諸相。本自無性。無性故。自共相不生也。自他俱
性無性者。破四性也。自。自然性也。他。因他勝性微塵作者等生。為他性也。俱自他共性也。無因性略也。觀諸相
無相。故說一切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巳性自性不生。是名
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

自巳性者。指一切法之自性也。
謂一切法。各各自性不生。不生則空矣。】


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
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

陰魏唐二譯作諸陰。○行空者。行。行陰也舉一
陰空。則諸陰皆然。以離我我所故。然此諸陰。因緣所成。過去所作業。和合方便之所生故。離緣無性。故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
空。」

集註云。前以離我我所性。為行空。此以行空性無性故。為無行空。】

云何一切法離
[002-0021b]
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
一切法離言說空。」

一切法離言說者。謂一切法。妄想所起故。由妄想起。則自性空。自性
空故。無言說可說。故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
義聖智大空。」

此空。於七種中。是精。是正。是廣。最勝最妙。故加大言。】

云何彼彼空。
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

於彼無彼空者。如於甲之彼。無乙之彼。乙之彼。
無甲之彼。故云於彼無彼空也。集註云。於彼無此。於此無彼。展轉俱空故。】


大慧。譬如鹿子
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
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象馬。」

舉鹿子母舍。例明彼
彼空也。鹿母舍中。無象馬牛羊。故云彼空。彼。指牛羊等也。舍中非無比丘眾。亦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
空。蓋言舍中獨無象馬牛羊。故云彼空。非餘處無象馬。然則餘處無比丘眾。亦云彼空。故稱彼彼空也。新說云。
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優婆夷。深重三寶。造立精舍。安止比丘。於中不畜象馬等。象馬無故言空。舍及比
丘。不名空。若餘處有象馬。亦不說象馬空。】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
是名彼彼空。」

彼於彼無彼。如初文註中說。】

是名七種空。」

總結可知。】

彼彼
空者。是空最麤。汝當遠離。」

彼彼空。是邪。是麤。是狹。外道所計。故應遠離。】


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離自性。即是
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
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不自下釋無生也。謂自性不生。非直不生。防墮斷無故。唯
住空定者。則觀一切皆空。故除住空定者。說非不生耳。離自下。釋離自性也。文義可知。】


云何無
二。謂一切法如陰熱。如長短。如黑自。」

唐譯云。云何無二相。大慧。如光
影。如長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獨則不成。○陰熱者。陰對熱言。則陰是涼義。如唐譯以光對影。則影是陰義。此約
二法。以顯無二也。以相待為二。獨不成故。如云因涼有熱。因短有長。因黑有白。若離熱無涼。離長無短。離黑無
白。二皆虗妄。相待無成。故無二也。集註以日體對陰熱等無二。謂陰等雖殊。而日體無異。今文自立六種。對論
無二。何得混以日體。此非經意。且又與唐譯相違。】


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
[002-0021c]
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

彼。即別義。謂非於涅槃外。別有生死。非於生死
外。別有涅槃。涅槃生死。二性叵得。故云無二。】


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
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異相因有性故者。釋生死涅槃異相之妄也。謂涅槃
生死二相異者。以有性故。能知二相無性。即名無二。如涅下。以二相。例一切法。皆無二也。前大慧所問空無生
無二離自性等。蓋是妄想生處耳。故佛先答云。空等者。即是妄想自性處。若離空等。則妄想自息。】


是故
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此總結四義。勉諸修學。】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
壞。」
宗鏡云。以性空故。不壞業道。因果歷然。】
「虗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以三無為。各對有法說二者。謂以空對有。滅對
生。涅槃對生死。皆以二法。對顯無二。故云虗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此是愚夫有作妄想。諸聖則了如幻。
故離有無。絕諸過矣。】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
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
此義。」

修多羅。譯云契經。新說云。言空等義。普入諸經。無有一法不含斯理。】

諸修多羅。悉
隨眾生希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
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羣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
彼無水。」

希望即樂欲義。謂諸所說。隨眾生樂欲心起。為彼分別顯示空等之義。令離其著。然空等義。非
實在於言說也。如鹿下。舉喻顯法。言如羣鹿。為渴所逼。見於陽燄。而作水想。彼陽燄者。實非是水。以例眾生計
著言說。為空等義。而彼言說。實非空等。此章以誡得意忘言。始通聖智。】


如是一切修多
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
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發歡喜者。謂隨機演說。令得法喜。而生善也。非
實下。謂言說者。如標月之指。聖智。如所指之月。離指方識月體。執言不得聖智。前空無生等。即聖智之義趣也。
是故行者。當依於義。莫執於言。】

[002-0022a]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