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47 楞伽經宗通-明-曾鳳儀宗 (master)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宗通卷二


魏云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唐云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
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
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通曰以上百八句俱非獨不言識句非識句者何
也以阿賴耶識即如來藏性一切萬法皆從此出
故不可遣此識若可遣者即同外道斷見且如來
藏中有空如來藏有不空如來藏有空不空如來
藏約心真如門一切皆非是空如來藏也約心生
滅門不妨現起種種德用是不空如來藏也空有
圓融不墮偏空乃為真空論性宗但一真理更有
何事論相宗則多生以來生滅種子未易明了若
一一勘破復還一真如性其究則一而巳矣大慧
初問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因佛
未云非故復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以諸識
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隱隱謂不思議熏不
思議變也又分二種生二種住二種滅謂流注及
相麤細不同而其生住滅亦先後不一故曰二也
流注細相依藏性而起本一真如性不生不滅因
[002-0628c]
無明不覺忽與生滅和合則變而為識名流注生
此識念念不停歷生相續名流注住直至金剛道
後異熟空證等妙覺方名流住滅始還不生不滅
本體也其生也以不思議熏變不知幾千萬劫而
生其滅也亦以不思議熏修不知幾千萬劫而滅
真非思量所知若流注麤相但就流注住中分為
三相七識初生名為相生與前境和合相續不斷
名為相住至七地滿心證無漏果名為相滅其間
分齊頭數亦不易知也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
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
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
界之相藥山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箇甚麼山曰
思量箇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山曰非
思量僧問蜀州西禪如何是非思量處禪云誰見
虗空夜點頭丹霞頌云一點靈明六不收昭然何
用更凝眸箇中消息人難委獨有虗空暗點頭此
非思量所知明明指出箇悟門以諸老宿話頭叅
之當益躍然。】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通曰上言諸識有二種生住滅謂流注及相然流
注之生住滅最為微細故非思量所知若夫相之
生住滅但指半分末那麤相則有可得而言者相
有三種所謂轉相業相真相下文云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又云藏識如巨海巨海即真相也識
[002-0629a]
浪轉生即轉相業相也轉相即轉識下文云展轉
因即八轉為七七轉為六起信所謂無明不覺生
三細是也論云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
說名為業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即名轉相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謂能現一切
境界如鏡現像名為現相此三細中原有轉相不
必別為註脚然三細業相居先而此業相居後者
何也此指現相之後起惑造業起信所謂境界為
緣起六麤是也論云以有妄境染法緣故即熏習
妄心令其念著種種造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此
業繫苦相生死相續為業相之終一念無明為業
相之始未始不相通也若約三性釋者轉相乃依
他起如波浪依海水起業相乃徧計執如但見波
浪不知是水真相則圓成實唯一海水也轉相業
相有生住滅真相無生住滅此並舉真相者正欲
轉彼轉相業相歸之乎真也僧問南嶽讓禪師如
鏡鑄像像成後未審光向甚麼處去師曰如大德
為童子時像貌何在法眼別云阿那箇是大德鑄
成底像僧曰秪如像成後為甚麼不鑑照師曰雖
然不鑑照謾他一點不得可知轉相業相滅則真
相見真相見則無明消盡渾是一大圓鏡智也。】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
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
現亦復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
[002-0629b]
展轉因唐云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
識因唐云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


【通曰上云諸識不知有幾種故此釋云略說有三
廣說有八八即八識等名各有流注各有其相總
之一類相續試言其略一者真識二者現識三者
分別事識唐魏二譯俱缺真識但曰略則惟二現
識屬前五識隨其五塵對至即現但能明了未入
分別若分別事相妄想則屬第六識也真如不可
言識而此云真識者盖指藏識而言依不生不滅
則謂之出纏如來藏名白淨識依微細生滅則謂
之在纏如來藏名第八識此第八識即名真識譬
如明鏡現眾色像明鏡者八識也能持眾像而顯
現者現識也此現識及分別事識展轉相因而生
其展轉者即相續識也此諸識壞不壞相猶言異
不異相詳如下文泥團微塵之喻何以明分別事
識為現識因也本一真如不變以隨緣故遂為染
法所熏而真如不覺變而為識其熏也以不思議
而八識田中忽有種子其變也亦以不思議而黏
湛發覺觸境即應遂為現識此現識猶未離不思
議境界即是現量故名之曰現識良由分別事識
染法熏變為之因也何以明現識為分別事識因
也現識攝受種種外塵見取愛取攬為巳有及無
始妄想熏變種子背覺合塵巳非一日凡外六塵
[002-0629c]
一入明了即生分別而妄想計度紛然雜出起惑
造業莫可紀極是現識又為分別事識因也起信
論云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
就業識義故即經所云不思議熏也二者所起見
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即經所云無始
妄想熏也八識如鏡而現影處名現影固不可為
鏡八識如田而含種處名熏種亦不可為田此真
識現識及分別事識相因而起如海水起波浪非
異非不異雖略舉二識流注生而轉相業相之生
亦在其中矣龐居士偈曰一羣六箇賊生生欺殺
人我今識汝也不與汝為鄰汝若不伏我我即到
處說教人盡識汝使汝行路絕汝若肯伏我我即
不分別共汝一處住同證無生滅若居士者信知
真識所在而現識及分別事識不能欺矣。】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虗妄滅則一切根識
滅是名相滅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
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
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
唐云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虗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通曰上言現識及分別事識展轉因即有轉相即
有業相相生而流注之生可知矣流注生而真如
本體不得顯露可知矣是無始無明覆彼真識譬
如太虗為浮雲所覆故阿賴耶識中虗妄分別種
種習氣倐生倐滅皆非真實若此種種不實諸虗
[002-0630a]
妄滅譬如浮雲散盡大虗朗然內無種子不復熏
起現行則一切根識從六根緣六塵者當下消滅
此現識及分別事識所由滅也又何轉相業相之
有是名相滅轉相既滅是七識相續不斷半分麤
相於是乎滅矣相續之所以滅者內無所因即無
所傳而出故相續滅外無所從及所緣即無所傳
而入故相續滅所以者何相續無本位內依於八
識外依於六識是其所依故內所依者即無始妄
想熏習種子今種種不實諸虗妄滅是所依因滅
故相續滅也外所緣者六塵本是八識所變相分
還為八識見分所緣之境故六識於自心所見塵
境妄想計著今一切根識滅則所從六根滅及所
緣六塵滅故相續滅也此言相滅而詳明相續之
所以滅者見諸識有二種生住滅微有不同相續
即七識有生有住有滅但指流注住中立此三相
即此能斷俱生我執亦可言滅若流注細相必俱
生法執俱忘而後可言滅也此不言流注而言相
續者良有深意僧問保福家貧遭劫時如何福曰
不能盡底去曰為甚麼不能盡底去福曰賊是家
親曰既是家親為甚麼翻成家賊福曰內既不應
外不能為曰忽然捉敗功歸何所福曰賞亦不曾
聞曰恁麼則勞而無功福曰功則不無成而不處
曰既是成功為甚麼不處福曰不見道太平本是
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是可知轉相業相滅而
[002-0630b]
真相現現識分別事識滅而真識現亦自還我本
來耳何功之有。】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
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
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
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
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
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
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通曰上言諸識有三種相略說有三種識轉相業
相以對真相現識分別事識以對真識真識即藏
識真相也藏識真相無生滅而轉相業相現識分
別事識有生住滅似乎異矣其實非異非不異何
以明之譬如泥團微塵以為異則泥團應非微塵
所成以為不異則泥團與微塵應無分別金莊嚴
具亦復如是故現識及分別事識展轉相因皆謂
之轉識猶泥團也猶莊嚴具也其藏識真相猶微
塵也猶金也泥團莊嚴具種種不齊而微塵與金
一也若謂轉識與藏識異者則第八藏識不應與
前七作生起因今前七非八識不生既與之為因
矣是不異也若謂藏識與轉識不異者則前七滅
時而第八藏識亦應滅然藏識真相即係本覺真
如原自不生又誰可滅其實不滅也故前云相續
所因滅者非自真相識滅但其中虗妄習氣無始
[002-0630c]
妄想所熏名無明業相者為可滅耳真相識若滅
誰為如來藏誰為出生諸佛不幾於焦芽敗種乎
是轉識可滅而藏識不滅則又非不異也譬如泥
團可壞而微塵不壞莊嚴具可壞而金性不壞其
有分別又如此起信論云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
心體滅又云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是藏
識真相故不滅也若其可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非正論也僧問雲
居膺禪師纔生為甚麼不知有師曰不同生日未
生時如何師曰不曾滅曰未生時在甚麼處師曰
有處不收曰甚麼人不受滅師曰是滅不得者故
知雲居落處即此段真識真相可窺其矣。】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
唐云取境界相續識滅則無始相續識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
斷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
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
時若微塵唐云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等緣和合而生唯說作者
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所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


【通曰外道斷見論議其詳何如彼謂攝取境界之
六識滅并七識半分麤相外緣六識相續之識滅
遂謂七識內緣八識半分細相及八識無始流注
之識亦滅不知八識自體真常流注自無始以來
是滅不得者若七識內依八識流注不息者可滅
則無始真常流注為如來藏者亦應斷滅若其可
[002-0631a]
斷。誰為出生一切諸法。至今流注不巳乎。由此言
之。如來藏識能生起前七。能生一切相分見分諸
法。其為生生之因明矣。外道不明乎此。乃謂相續
之識流注不斷別有異因。由作者生。不說眼等六
識依色光明等緣集會而生。內不根於八識。故為
異因。彼所因者以冥諦為勝性。從冥生覺。為二十
五諦。以神我為能作者。如數論師所說。至謂大梵
天丈夫常住實有能生一切。如勝論師所說。又謂
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如塗炭師所說。是以
人天為能作者。如計時運。具諸功能能生萬物。如
時敬外道所說。又計微塵積小至大能成色心等
法。如路伽師所說。皆取外境為能作者。真所謂異
因也。楞嚴經彌勒菩薩所修識心三昧。乃至盡空
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又了如
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然則外道所指
勝妙士夫自在為有情者時及微塵為無情者。總
不外藏識所流出。彼不以藏識為因。而以藏識所
流出者為因。非正因矣。若果識流注滅。誰為出生
士夫自在時微塵等。而以為作者哉。彼所因作者
是生滅法。反執為常。而八識真常流注反作斷滅
論。以常為無常。以無常為常。均為斷見論議也。鏡
清問靈雲。混沌未分時如何。雲曰露柱懷胎。清云
分後如何。雲曰如片雲點太清裏。清云秪如太清
還受點也無。雲不對。清云恁麼則含生不來也。雲
[002-0631b]
亦不對。清云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雲曰猶是真
常流注。清云如何是真常流注。雲曰似鏡常明。清
曰向上更有事否。雲曰有。清雲如何是向上事。雲
曰打破鏡來與子相見。天童拈云。分與不分。玉機
夜動。點與不點。金梭暗拋。直是一色純清。未得十
成安穩。且道打破鏡來向什麼處相見。還會麼。清
秋老兔吞光後。湛水蒼龍蛻骨時。真常流注猶帶
識在。若能轉識成智。則湛水蒼龍脫骨而出矣。】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
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通曰因上外道謂識流注滅。是以性無性也。不知
有七種性自性。實不可滅。所謂集性自性。即眼識
色明集會。而生此八識和合根境之自性也。既成
集自性。則法法自爾。故成性自性。既成性自性。則
性隨質顯。故成相自性。既成相自性。則相假形分。
故成大種自性。既成大種自性。則因生萬物。故成
因自性。既成因自性。則因待緣生。故成緣自性。既
成緣自性。則因緣事大。故成圓成實性也。性而曰
自性。發見之性有七。而根本之性惟一也。散而為
七。不謂之有。會而為一。不謂之無。本來如是。其可
斷乎。昔六祖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
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於言
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五祖言。何期自
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
[002-0631c]
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
祖知悟本性。謂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
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故七自性種種
具足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唯六
祖徹證最盡。】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
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通曰大慧問自性幾種異。心有幾種別。此乃詳答。
既曰第一義心但一心耳。何為有七種。七種境界
不同。同歸於第一義也。心境界即寂滅一心。心光
發慧。故有慧境界。慧力既勝。則成智用。故有智境
界。智用既成。則正見現前。故有見境界。正見現前。
則超過斷常二見。以至超過十地佛子。到如來自
覺之境界。前六種通於菩薩所行。後一種唯佛自
證。總之名第一義心。梁武帝問達磨大師。如何是
聖諦第一義。磨云廓然無聖。帝云對朕者誰。磨云
不識。帝不契。遂渡江。至少林。面壁九年。天童頌云。
廓然無聖。來機逕庭。得非犯鼻而揮斤。失不回頭
而墮甑。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秋清月轉
霜輪。河淡斗垂夜柄。繩繩衣鉢付兒孫。從此人天
成藥病。此達磨單傳如來自到境界。并前六音而
掃除之。所以名出世間上上法也。那知後來兒孫
因藥發病未有智慧。即說絕智慧。未至十地即說
超十地。更須穿過七種第一義始得。】
[002-0632a]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
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
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
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
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
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諭唐云自相共相種種
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謂外道惡見不知境界自分別現。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通曰三世諸佛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俗諦真
諦中道第一義諦。唯有聖慧眼入佛知見。乃能於
三諦圓融。雖無自共相可得。不妨入自共相建立
真如。所建立稱性而起。與真如相應。不落二見。故
不與外道惡見共也。自相即真如自性。共相即隨
緣成事。如此建立境界。云何不與外道惡見共耶。
謂諸外道於自境界。作妄想分別見。不自覺了由
自心所現。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不可謂之有。不可
謂之無。此等分齊。外道不通。但於境界生則謂之
有。於境界滅則謂之無。所云性無性自性者。魏云
無有實體。即愚痴外道所謂流注亦滅。是為無見。
無與有對。便成二見。於自性第一義中。既見其有。
復見其無。而起言說。作斷滅議論。不知自性第一
義乃藏識真相。諸佛非此無由成就一切世間出
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其可以斷滅論乎。僧問南陽
忠國師曰。某甲曾讀大小乘教。亦見有說不生不
滅中道正性之處。亦見有說此陰滅彼陰生。身有
[002-0632b]
代謝而神性不滅之文。那得盡撥同外道斷常二
見。師曰。汝學出世無上正真之道。為學世間生死
斷常二見耶。汝不見肇公云。譚真則逆俗。順俗則
違真。違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無味。中
流之人如存如亡。下士拊掌而笑之。汝今欲學下
士笑於大道乎。曰師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識亦
爾。那有異同。師不應自是而非他。師曰或名異體
同。或名同體異。因滋濫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
性。名異體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緣南
方錯將妄心言是真心。認賊為子。有取世智稱為
佛智。猶如魚目而亂明珠。不可雷同。事須甄別。曰
若為離得此過。師曰汝但子細返觀陰入界處。一
一推窮。有纖毫可得否。曰子細觀之。不見一物可
得。師曰汝壞身心相耶。曰身心性離。有何可壞。師
曰身心外更有物否。曰身心無外。寧有物耶。師曰
汝壞世間相耶。曰世間相即無相。那用更壞。師曰
若然者即離過矣。故能知陰入界處無纖毫可得。
即不墮於有。知世間相那更用壞。即不墮於無。可
無二見過患矣。】


「復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
幻境。隨見今當說。唐云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
業緣。魏云我為汝說虗妄分別以為有物。為斷三種苦。何等為三。謂無知愛業因緣滅。」


【通曰外道不覺識自心所現如幻之境。必欲滅境
歸於斷滅。不知無始流注是滅不得者。雖欲滅三
[002-0632c]
有苦。不可得也。雖欲斷癡愛業緣。不可得也。即使
入非非想定。總不出於三界。欣寂厭動。正是其妄
想癡愛處。為不了知幻故也。若見得一切境界如
幻。皆隨自心所現。即幻即空。當下即是無生。何處
更有三界苦果。何處更有無明愛緣。彼無明妄想
緣起愛業。既有愛業。便招苦果。惑業苦三。流轉三
界。非實有物可斷。但了境如幻。不作二見。即通達
藏識真相。是名第一義諦悉檀。今當說之。黃檗云
凡夫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併事
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
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
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
者除心不除事。只此數語。可為斷滅寂滅定案矣。】


「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
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巳滅。魏云本無始生依因果而現復作是
說實有物住依諸緣故有陰界入生住滅故以生者滅故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

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所
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
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魏云彼沙門等說相續體本無
始有。若生若滅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諸法是斷滅論。非我所說。何以故。以現法不可得故。不見根
本。故譬如云云。」


【通曰外道有內外二種。內即沙門。外即婆羅門。妄
計無種有種。即是無因而生。魏云本無始生今實
有事物。依因果而現。依時而作。非真有也。但依諸
[002-0633a]
緣。故緣五陰六入十八界有生住滅。故緣滅即滅
生者畢竟滅。故始生既無因生者畢竟滅。總歸於
斷滅而巳。然生而滅。滅而生。中間相續之體。彼亦
以為未始有也。魏云彼沙門等說相續體本無始
有。相續者既無。則若作用之事。若生滅之法。若三
界諸有。為世間等法。若涅槃若聖道。若善業若四
果若四諦。為出世間等法。彼皆一切而空之。破壞
諸法。成斷滅論。是外道邪見。非我所說。所以者何。
以此現前自心所現如幻之境。了不可得。故本自
無生。何須破滅。外道不見根本。第於境上。見有見
無。究竟歸於斷滅。至於本來。離有離無。非彼所見。
且非其分量所及也。苟見及此。則如來藏識真常
流注。出生一切如來正因正果。是滅不得者。彼既
不見。妄謂相續等一切斷滅。譬如破瓶不作瓶事。
是無果也。亦如焦種不作芽事。是無因也。豈不斷
滅佛種乎。此斷滅論所以為惡見也。百丈上堂。常
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一日不去。丈乃問立者
何人。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
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對他道不落
因果。墮野狐身五百生。今請和尚代一轉語。丈云
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天童頌云。一尺水。一
丈波。五百生前不奈何。不落不昧商量也。依前撞
入葛藤窠。阿呵呵。會也麼。若是你灑灑落落。不妨
我哆哆和和。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間唱哩囉。
[002-0633b]
據教中論。不落因果是撥無斷見。不昧因果是隨
流得妙。若作如是商量。未夢見百丈在。】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巳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
無因故彼無次第生。大慧。若復說無種有種識三緣
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
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大慧。彼諸
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
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巳來成事相成覺想地轉。
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
噬。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通曰因上外道言諸陰界入有生住滅。依諸緣故
緣滅則滅。不知陰界入有生住滅。其性無生住滅。
今於過去未來現在見陰界入滅。便謂其性亦滅。
於自心所現境界。妄想分別。作如此見。謂一切無
因。終歸斷滅。不知自心所現陰界入等。生矣而滅。
滅矣而生。次第相續。皆由無始流注為之根本。彼
不見根本。廼謂一切無因生。故無次第相續生。夫
次第相續。生生不巳者即識也。外道復說相續體
本無始有。謂此識亦是無種而有種。但以神我根
塵三緣和合而生。緣合則生。緣離則滅。若果本無
而今有。龜應生毛。沙應出油。亦合本無而今有。龜
決定無毛。沙決定無油。外道所立無因之宗。其說
不成。與決定之義自相違背。故有種本無種之說
有是過患也。不但其說自壞。即彼所作苦行事業
[002-0633c]
如灰凝等。咸歸斷滅。悉空無益。又何必作此苦行
耶。此其說非始於一人。此其過非始於一日。彼諸
外道謂陰界入第皆由三緣和合而生者。總不離
緣。故所作方便教理及事時住現有因果相狀。終
當巳滅今滅當滅。雖有種而實無種。總歸一無因
相也。如是妄見。從本巳來。師徒授受事業相承。但
於覺想地。轉以覺想分別。妄生計度。所謂八萬劫
前。冥初生覺。覺生性。性生塵。塵生根。次第轉生。二
十五諦皆由自惡見過。從無始來熏習餘氣作如
是說。彼固未覩覺想地前有如來藏識妙真如性。
明乎此者。斯可稱一切智也。愚癡凡夫不見根本。
是謂無智。不覺識自心所現如幻境界。是謂無一
切智。今以斷滅種性惡見所噬傷其慧命。為有無
二邊邪曲迷醉昏迷。不謂本自無智。妄謂得一切
智。以此無因之說通一切法。一盲引眾盲。相牽入
火坑。豈不深可痛哉。九峰在石霜作侍者。霜遷化
後。眾欲請堂中首座接續住持。峰不肯。乃云待某
甲問過。若會先師意。如先師侍奉。遂問首座云。先
師道。休去歇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
爐去。一條白練去。且道明甚麼邊事。座云明一色
邊事。峰云恁麼則未會先師意在。座云你不肯我。
那裝香來。座乃焚香云。我若不會先師意。香烟起
處。脫去不得。言訖便坐脫。峰乃撫其背曰。坐脫立
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天童頌云。石霜一宗
[002-0634a]
親傳九峰。香烟脫去正脉難通。月巢鶴作千年夢。
雪屋人迷一色功。坐斷十方猶點額。密移一步看
飛龍。丹霞頌云。戴角披毛異類身。寒灰枯木眼中
塵。雖然未會先師意。爭奈臨行一句新。只為首座
執著功勳以當尊貴。故為九峰所抑。】


「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乾
闥婆城。無生幻𦦨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虗
偽不離自心。唐云觀一切法皆離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尋香城如幻如燄如水中月
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虗妄見。故取以為外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

所說。唐云作是觀巳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
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
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唐云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捨。
魏云如是思惟觀察自心以為生故。」


【通曰外道不覺知自心所現幻境。於第一義中見
有見無。作二見論。是為惡見。非正見也。若復諸餘
沙門婆羅門不為惡見所噬。於我法中。觀一切法
皆離自性。如浮雲如火輪如尋香城。觀一切法本
自無生。如幻事如陽𦦨如水中月。觀一切法如夢
所見。種種妄想不離內外心現。內心即無始虗偽
種子。外心即虗妄分別取著外境。故曰內外心現
如夢中事。總之即前自心所現幻境而能隨處見
得是妄也。作是觀時。能令妄想所因滅。及妄想所
緣滅。煩惱消歇。巳除事障。又離意言分別之說及
所說境名字性空。又除理障。復以自心觀於所觀。
[002-0634b]
第八藏識現起相分。其疎者受用建立所謂器界
即六塵境也。其親者身建立所謂根身即六根境
也。藏識是能觀而又觀乎藏識境界。故曰觀所觀。
於此藏識境界有能取之心。名之曰攝受。即是七
識細相也。有所取之境名之曰攝受者。即是八識
自體也。有能有所即不離生住滅也。今觀於藏識
境界。不見有能取者。不見有所取者。於能所二者。
皆不相應。唯離能所。人法俱空。即無影響蹤跡至
無所有處。既至無所有處。入寂靜境界。流注滅盡。
誰為生住滅耶。是藏識純然一不生不滅境界也。
如是思惟觀察恒住不生不滅法中。非是一向枯
寂也。不思議中自生法用。一切無心。故起隨入分
別。如下文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隨入眾生微
絀之心是也。豈斷滅惡見可比哉。起信論云菩薩
創發心時。即觀本識自性緣起因果之體。若欲入
唯識觀。且識性無體。又何所觀。然但緣意言分別
為境耳。以一切境界但以名言為體。故若離意言
分別。則無所有。昔天台國清靜上座始遇玄沙示
眾曰。汝諸人但能一生如喪考妣。吾保汝究得徹
去。靜躡前語。問曰。秪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測
度如來無上知見。又作麼生。沙曰汝道究得徹底
所知心。還測度得及否。靜從此信入。後居天台。遐
邇欽重。時謂大靜上座。常有人問。弟子每當夜坐。
心念紛飛。未明攝伏之方。願垂示誨。靜曰如或夜
[002-0634c]
間安坐。心念紛飛。却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
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則能究之
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
寂者。蓋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
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
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又因覩教
中幻義。乃述一偈問諸學流。曰若道法皆如幻有。
造諸過惡應無咎。云何所作業不亡。而藉佛慈興
接誘。時有小靜上座答曰。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
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幻幻本無為。
觀此二靜上座所見。是深於唯識觀者。必如是而
後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外道能及此乎。】


「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
無開發方便。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能悉如幻。不勤
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
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
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
蜜。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
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
切佛剎外道入處。魏云一切眾生所樂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
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通曰正修行者入唯識觀。則得二轉依號。謂轉生
死依涅槃。轉煩惱依菩提。總之轉識而成智也。故
於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不久當得生死涅
[002-0635a]
槃平等。由七識滅盡。染淨依亡。不見有生死相。不
見有涅槃相。所以一切平等。彼自心生起隨入分
別。不離慈憫。是大悲巧方便不假功行。是無開發
方便唯大悲巧。故於眾生不捨。然視之如幻。實無
眾生得滅度者。惟無開發。故不勤因緣修證。遠離
內外境界。心境一如。心外無法。更無所見。前者內
外心現即是妄想因緣。今者內外境離唯一真心。
故妄想因緣滅盡。既無所見。即無所受。次第隨入
無相處。此即初住破無明顯法性處。次第隨入從
地至地三昧境界。此即入行向地。從假入真。證無
相三昧。即正受也。又從八地至十地。出真入假。解
三界如幻。以如幻智分別觀察。度一切眾生。是得
如幻三昧。功用繁興而寂靜自在。乃能度越自心
現無所有境界。不墮偏空而住般若正智到彼岸
也。前者無所有境界。雖無生住滅。猶是聲聞緣覺
所共。今者度而越之。并其人空法空而空之矣。巳
得三空。故名般若智。既住般若智。得無生法忍。入
等覺位。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頓斷俱生二障種子。
如金剛喻定。初地所作方便二地破之。二地所作
方便三地破之。至金剛後心。所得之定更無能破
者。即超入妙覺。故能隨入如來廣大法身。隨入如
如妙覺之化神通而且自在遊戲無礙。不徒得其
通而巳。慈悲方便而且具足莊嚴福慧兩足。不徒
得其慧而巳。等入一切佛剎魔剎無所不可。外道
[002-0635b]
入處即是魔剎即一切眾生所樂處。蓋得無分別
智普見色身三昧故也。起信論云菩薩地盡滿足
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
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又云以有如
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即與真如等遍
一切處。即此旨也。所云離心意意識。不但離妄想
因緣。除濁邊過患。亦乃轉識成智。除清邊過患。故
分別觀察得如幻三昧。即轉六識為妙觀察智。不
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即轉七識為平等性智。捨
離彼生所作方便。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到自
覺聖趣。如隨眾色摩尼。即轉八識為大圓鏡智。是
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必自習唯識觀始。大陽
明安上堂云。莫行心處路。莫坐無處功。有無二俱
離。廓然天地空。只此四句偈。該括此段要旨。】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
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虗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
虗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
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唐云無功用行如隨眾色
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
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通曰此總結上文。離心意意識。漸次轉身得如來
身。應當修學也。心指八識。意指七識。意識即六識。
五陰六入十八界不離前境心心所法因緣妄想
所作方便設施有生住滅。虗偽不實。屬第六識及
[002-0635c]
七識粗相也。能遠離之。是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
說所說也。巳覺了自心所現如幻境界。但住心量
直進觀察無始虗偽之過。屬七識細相者。妄想習
氣之因。屬二障種子者。一切唯心是觀所觀受用
建立身之藏識也。三界所有皆是藏識建立。能取
所取皆與藏識不相應。如是思惟到無所有境界。
是三界無所有。離生住滅。即是如來藏不生不滅
地。故曰佛地無生。非是一向不生也。到自覺聖趣。
自心起隨入分別。即是不勤因緣自心自在。到無
功用行。如隨眾色摩尼珠本自無色而眾色隨現。
是即大圓鏡智入如來身也。所云隨入如如化者。
即以此隨眾色摩尼珠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
化身隨其心量度之。如前贊佛偈。度眾生離生滅。
度二乘離心識。度外道離斷常。度菩薩淨爾𦦨。乃
至度如來離覺所覺。是為度諸地令達唯心。漸次
轉身得如來身。相續建立法門也。此第一義法施
不離自性悉檀之最善者。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
一。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此之謂也。可不勤修
學哉。仰山上堂。汝等諸人各自迴光返照。莫記吾
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
以假設方便。奪汝麤識。如將黃葉止啼。有甚麼是
處。亦如人將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舖貨賣。秪擬
輕重來機。所以道石頭是真金舖。我這裏是雜貨
舖。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
[002-0636a]
與他。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仰曰齧
錐擬開口。驢年亦不會。僧無對。仰曰索喚則有交
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
無。豈況有五百七百耶。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
前來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
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凑泊。但向自巳性海如實
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
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
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
見溈山和尚道。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
如如佛。此識心達本。却是漸次轉身第一義。】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
自性相。唐云唯願為我說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
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魏云諸佛菩薩修行之處
遠離自心邪見境界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語譬喻體相故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

唐云入自心境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為楞伽國摩羅耶此云出香山海
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唐云唯願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通曰此問五法三自性及藏識也。上言觀所觀受
用建立身之藏識。但略示其端。故大慧欲得其詳。
一切由藏識生起。故曰眾妙法門。惟其能生諸法。
故曰藏識海浪。惟其本無生滅。故曰法身境界。五
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三自性者
曰妄想曰緣起曰成。皆由心意意識轉變六七八
[002-0636b]
識。妄想緣起。逐名逐相。渾是一妄想境界。如海湧
波浪。不復見海。若妄想除滅。正智現前。圓成一性。
體自如如。即海浪既息。澄徹無邊。乃真法身境界
也。故知一切名相。即自心邪見所緣境界。與之和
合。即名妄想。諸佛菩薩修行之處。不與和合。而能
遠離之。即名正智。能破一切言語。不逐名也。能破
一切行相。不逐相也。而能顯示一切說。說即無說。
成真實相。相即無相。即如如現前圓成自性矣。此
第一義心。堅實不變。乃是過去諸佛所說。佛語心
品為楞伽山諸大菩薩歎念海浪有如藏識說此
法門。故大慧願世尊為楞伽山中諸菩薩眾再說
之也。雲峰悅禪師上堂云。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
源。含藏之流總法身而為體。秪為情生智隔。想變
體殊。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諸禪德會麼。古佛與露
柱相交。佛殿與燈籠鬪額。若也不會單重交拆覩
雲峰所說。實此段精髓。試自卜之何如。】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轉識。何等為
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虗偽過色習氣計著。識
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
藏識轉識浪生。唐云一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二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虗妄習氣故。三識
本性如是故。四樂見種種色相故。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流水生轉識浪。」


【通曰四緣謂根緣色緣識緣欲見緣也。根緣者謂
眼根及所對境。皆自心所現。不覺外塵唯是自心
而生執取。境至便攬。此根緣也。色緣者色塵本空。
[002-0636c]
由無始來執著為色計著不忘。此色緣也。識緣者
識以分別為性。於五處各能分別各有自性。此識
緣也。欲見緣者以愛阿賴耶樂阿賴耶而為主宰。
見諸塵境自然心生貪著。此欲見緣也。以上四種
因緣黏湛發知習氣種子如瀑流。此名水流處藏
識。所轉識浪是八轉為七。七轉為六。如大海水變
為波浪。而轉識如浪以次相生。謂由四因緣而轉
也。又細分之根緣攝受即前五識。色習計著即第
七識。自性分別即第六識。欲見種子即第八識。此
四種識互為因緣展轉相生。總名曰轉識也。清涼
大疏釋相變體殊情生智隔二語。譬如福德智慧
具足相貌之人。忽然夢見貧病苦身。即相變也。不
見本身。即體殊也。執認云是我身。即情生也。不信
自身福德端正。即智隔也。後人多以相變作想變
非是。僧問報慈。情生智隔。相變體殊。情未生時如
何。慈云隔。僧云情未生時隔箇甚麼。慈云這稍郎
子未遇人在。故能悟則隨流可以認性。不悟即情
未生而去性遠矣。唯轉識成智者。妙解乎此。】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
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
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
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
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
[002-0637a]
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
轉。唐云如眼識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
吹大海水。又云因所作相非一非異。業與生相相繫深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大慧與五識俱或因
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于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
無差別相各自了境。」


【通曰轉識浪生眼識如是。餘根亦如是。乃至微塵
毛孔亦如是。或頓生如明鏡現像。或漸生如風吹
海水。識與根俱生故曰頓。指前五識也。境界次第
分別故曰漸。指六識也。外境界風飄蕩心海。即前
六塵不思議熏變。故湛海興波識浪相續不斷。指
七識也。是藏識心海為因。而諸轉識其所作相也。
如大海為因而波浪其所作相也。此二異不異相
如前泥團微塵之喻。何以明其異不異也。彼所作
之業是現行無明。屬六識邊事。妄想習氣因是種
子生相。屬八識邊事。合業相與生相二者相繫深
縛。內依於八識。外依於六識。深入識田計著不捨。
屬七識邊事。由此我愛堅執。不能了知色等自性
原屬八識相分。如幻不實。於是目攝受色。耳攝受
聲。一切攬為巳有。故五識身轉五識通乎一身。說
身轉尚未流入意地分別。故五識但能攬境。無籌
度心。屬現量。六識則能分別美惡等相。屬比量非
量。即彼同時意識與前五識身俱。境至識現。剎那
流入分別五塵分段差別之相一一了知。即名第
六意識。然非五根攝受五塵差別之相。則分別之
[002-0637b]
知亦無自而起。此六識又因彼五識身轉也。彼諸
識展轉相因而生。本無自性。譬如河中水湍流競
奔逝。各各不相知。彼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相
因。但於藏識自心所現境界。無始無明妄想習氣
深入計著。則謂七識轉。既生執取而彼現前色等
各各差別異相俱時攝受。則謂五識轉。從中分別
過去五塵境界分段差別。則謂六識轉。遂乃謂五
六七識各了自境。於無差別中微有差別名彼為
轉識。若見其異。其實同一海水。故不異也。僧問百
丈。對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丈云。一切諸法本不
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
人。但為人自生虗妄繫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
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
巳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
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會得百
丈意旨。則轉識無自生。而覺海圓澄更有何事。】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
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
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唐云諸修行者
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
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通曰上言轉識浪生。此言水流處藏識。流急不見。
望如恬靜。所謂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也。諸修
禪定行者。入於三昧。巳至滅生將盡之境。其間微
[002-0637c]
細生滅。如無風帀帀之波。乃無始習氣種子從中
微起。自不覺知。而作是念。我巳滅識入於正定矣。
其實識未甞滅也。無論無始流注本不容滅。即其
間習氣種子潛伏未發。如夾氷之魚。實未始滅也。
故不得謂識滅。彼但以現前境界。轉有入無。攝受
不具之故。名為識滅。非無攝受之心。但攝受之境
不具耳。此但暫時心不緣境。若見其滅。非實識滅
也。雖曰不取諸境。猶未離能所取。詎可以輕談寂
滅乎哉。隍禪師初參五祖。結庵長坐。積二十餘年。
不見惰容。策禪師游方屆於河朔。聞隍曾參黃梅。
庵居歲久。自謂正受。策往問曰。汝住於此作麼。曰
入定。曰汝言入定。有心耶無心耶。若有心者。一切
蠢動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
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時。則不見有有無之心。曰既
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
則非大定。隍無語良久。問曰師嗣誰。曰我師曹溪
六祖。曰六祖以何為禪定。曰我師云。夫妙湛圓寂。
體用如如。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
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
虗空。亦無虗空之量。隍聞法要。遂往參六祖。祖言
與策無二。隍於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
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忽聞空中有聲曰。隍禪
師今日得道。後回河北。開化四眾。夫定有出入即
非大定。為習氣種子未滅也。唯悟無生即生滅非
[002-0638a]
生滅。而無始習氣頓息。】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
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
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
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虗偽。宴坐山林下
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唐云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
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


【通曰此申明前微細習氣覺知之難也。微細藏識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為阿賴耶識。湛入
合湛。歸識邊際。湛入則謂之識。真湛則謂之智。智
之與識名識邊際。智即性識明知性周法界。故無
出入。湛出則為行陰。行如水流。湛入則為識滅行
陰。內內湛明入至想元。則無所入。此識邊際。最難
究竟。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所得三昧智慧之力。
方能究竟至無惑地。若二乘外道等所得三昧智
慧。不離湛不搖處。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
念念受熏。終歸生滅。以生滅心測不生滅。其能決
了乎哉。唯餘修行如實行者。在我法中。以智慧力。
了諸地相。巳至住地菩薩位。始捨藏識。善能分別
決斷識智邊際微妙句義。此不但一佛二佛三四
五佛而種善根。巳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善
根成熟。習氣消融。巳離自心所現虗妄分別。分別
是識。無分別是智。唯能轉識而成智。方能以智而
辨識。此豈一朝一夕之故由於宴坐山林修所斷
[002-0638b]
得。下中上修三界九地地各九品微細研窮。巳證
無學。智慧現前。故能見自心妄想流注微細習氣。
如無風匝匝之波。二乘所不覺者我一一能知。是
真能見性者也。蓋未見性者性在識中。性隨識轉。
故不能覺。唯見性者性超識外。識與性離。故能見
妄想流注。彼入禪三昧者。不見微細流注。妄謂識
滅。豈能究竟識邊際哉。百丈曰。僧肇云菩提之道
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
測。語也垛生招箭。言鑑覺猶不是。從濁辨清。許說
如今鑑覺是。除鑑覺外別有盡是魔說。若守住如
今鑑覺亦同魔說。亦名自然外道。說如今鑑覺是
自巳佛。是尺寸語是圖度語。似野干鳴。猶屬黏膠
門。本來不認自知自覺是自巳佛。向外馳求覓佛。
假善知識說出自知自覺作藥治箇向外馳求病。
既不向外馳求。病瘥須除藥。若執住自知自覺。是
禪那病。是徹底聲聞。如水成氷。全氷是水。救渴難
望。由百丈言。則經所云能見自心妄想流注。雖是
鑑覺。亦不執之為是。唯如是方能轉識成智也。】


「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
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虗妄之
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巳超度。是故大
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通曰如實行者能見自心妄想流注。則不為妄想
流注所轉。而能轉妄想流注。使虗偽習氣當下遠
[002-0638c]
離。即能證入法身境界。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所
以無量剎土諸佛與之灌頂。將次補如來位。得自
在力神通三昧。佛子眷屬自然圍繞。良由彼於心
意意識。如實了知自心所現即是自性境界。性本
不生。性本不滅。若虗妄分別之想沉於三界生死
苦海。以六識為因。若染淨之業依於我愛計著。以
七識為因。若根本無明習氣種子。以八識為因。如
是等因悉巳超度。八識俱轉。即名正智。妄想既離。
即是如如。此所謂最勝知識也。前說藏識海浪法
身境界眾妙法門。至是方為究竟。是故諸修行者
應當親近最勝知識。入佛知見。不可為二乘外道
惡見所噬。百丈云大身隱於無形。大音匿於希聲。
如木中之火。如鐘鼓之聲。因緣未具時不可言其
有無。傍報生天棄之如涕涶。菩薩六度萬行。如乘
死屍過岸。如在牢獄廁孔得出。佛披三十二相。相
喚作垢膩之衣。亦云若說佛一向不受五陰。無有
是處。佛不是虗空。何得一向不受。佛秪是去住自
由。不同眾生。從一天界至一天界。從一佛剎至一
佛剎。諸佛常法。此可知最勝知識由法身現起神
通三昧。大不可思議。故學人宜近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
[002-0639a]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通曰此頌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
相異不異也。青赤色塵也。珂貝聲塵也。乳香塵也。
石蜜淡味味塵也。華果法塵也。即因果等法。日月
喻體。光明喻用。如泥團微塵。非異不異。故八識為
體。諸識為用。塵由識生。識由塵生。皆自心所現。非
異非不異也。兩句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一者
七識外依六識合所作業相而生。二者七識內依
八識合生因相而生。依六識者。如巨海水為境界
風。鼓動波浪。次第相續無有斷絕。七識外與六識
和合。亦猶是也。依八識者。如海水澄湛常住。忽然
騰躍而變。一念初動。種種諸識因之流轉。七識黏
湛發知。內與八識和合。亦猶是也。黃檗云同是一
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
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
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
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
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心。但不免作一
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吁既為法縛。
即為識轉。欲覩藏識海常住面目。其可得耶。】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唐云心意及意識為識相。故說八識無別相。無能相
所相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

[002-0639b]
二譯無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重句。但云譬如海水動種種波浪轉藏識。亦如是種種諸識生。」


【通曰上頌轉識浪生非不異。此下頌藏識非異也。
藏識因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由是八轉七。七轉
六。同時展轉相因。各不相知。本自寂滅。而謂彼藏
識處種種諸識轉者。但以彼意識分別其間。思惟
諸識相之義。說此是七識。此是五識。此是六識。名
為種種諸識浪生。若見其異。其實但一八識。更無
異相。無能相亦無所相。譬如種種波浪只是一大
海水。更無差別。故謂小波大浪異於海水。則不可
也。諸識心亦如是。雖轉而實不轉也。故曰異亦不
可得。大凡可壞者則見其異。為有能相有所相。則
可壞。今八識遠離能所。是為無相。無相之相亦無。
純乎妙湛之體。故不可壞。無相是不生也。無相亦
無相。是不滅也。不生不滅故名藏識海常住。而孰
其壞之。無可壞故不異。昔鶴勒那尊者問二十二
祖曰。我有何緣而感鶴眾。祖曰汝第四劫中常為
比丘。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咸欲隨從。汝觀五百
眾中無有一人堪任妙供。時諸弟子曰師常說法
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汝即令
赴會。自爾汝捨生趨生轉化諸國。其五百弟子以
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今感汝之恩。故為鶴眾相隨
者。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祖曰我有無上法寶。汝
當聽受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
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時鶴眾聞偈飛鳴
[002-0639c]
而去。若會得轉處實能幽。性自如如。何異之有。】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魏云心能集諸業。意能觀集境。識能了所識。五識現分別。。」


【通曰諸識本自不異。何以有異名。但一念初動不
無淺深次第。各就其重者得名耳。自其受熏持種
集染淨業。靡不包含。則名曰心。為第八識。尚未流
於意。流於識也。自其偏執我法。恒審思量。傳送出
入。廣積諸業。則名曰意。為第七識。雖未入於識。而
巳離於心矣。眼耳鼻舌身諸識皆識也。唯意識能
分別前五之所識。雖過去五塵。亦能了別。故名第
六識。而前五識對境方現。離境則無。故名之曰現
識也。論意識。力最強。即八識七識亦能分別。不但
前五而巳也。心意識雖有三名。然其在心即意之
心。識之心也。其在意即心之意。識之意也。其在識
即心之識。意之識也。猶之波浪即海之波。海之浪
也。雖欲異得乎。青林虔禪師上堂。祖師門下。鳥道
玄微功窮皆轉。不究難明。汝等諸人。直須離心意
識參。出凡聖路學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吾子息。
故未離心意識。即不逢一人。猶屬功勳邊事。轉功
就位不行鳥道。斯能超出凡聖。而遊於性海矣。】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眾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唯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002-0640a]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唐云青赤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眾相開悟諸凡夫而彼本不起自心所取離能取及所取末句同
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通曰大慧因佛說心意識有異名無異性。不解斯
旨。乃以偈問色等五塵如境界風。眾生發識如波
浪轉。既有種種名目。斯非一矣。而又云不異者云
何。唯願說之。佛亦以偈答。法喻並舉。謂以採集業
名心者。一真如心中原無青赤諸色。如大海水原
無波浪。本無業相。而又說採集業者。為凡夫有染
淨心。故若無染淨等心。即是真如。所以開悟凡夫。
使知本來無一物也。且彼業相本自不起。取境之
心本自遠離。心境不相到。法法不相知。故心不知
境則無能攝。境不知心則無所攝。與彼波浪各各
不相知者同也。夫能攝所攝與八識自心。實不相
應。則七識六識原自無有。故曰意能觀集境。識能
了所識。而意與識亦與境遠離也。至如對現境說
五者。內而根身受用。外而器界建立。依正不同。皆
是自心所現。塵與根對。識與之俱。是名眾生之現
識。於彼現有染淨諸業相種種不同。唯是一心變
起。譬如海水現諸波浪。彼現識轉生若見其異。要
之波即是水。實未始異也。楊岐山甄叔禪師上堂。
羣靈一源。假名為佛。體竭形消而不滅。金流朴散
而常存。性海無風。金波自湧。心靈絕非。萬象齊照。
體斯理者。不言而徧歷沙界。不用而功益玄化。如
[002-0640b]
何背覺反合塵勞。於陰界中妄生囚執。此發明心
識本來無有。可為開悟凡夫之一助。】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曰。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通曰此大慧問藏識如大海。轉識如波浪。因境界
風鼓躍而起。猶可意識分別而知。唯是藏識中業
相種子。由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何故不能覺知。
世尊答曰此是藏識微細生滅。唯諸如來及住地
菩薩有智慧者。方能覺知。凡夫無智慧。安能及此。
唯可以譬喻得解。藏識一大海也。轉相為有風之
波浪。業相為無風之波浪。有風者因鼓躍而可見。
無風者實帀帀而難窺。依彼類推。可以意解。然非
有上根智慧。終不能究盡也。空識道人智通。看法
華觀頓有省連。作二偈見意。其一曰。浩浩塵中體
一如。縱橫交互印毗盧。全波是水波非水。全水成
波水自殊。其二曰。物我原無異。森羅鏡像同。明明
超主伴。了了徹真空。一體含多法。交參帝網中。重
重無盡處。動靜悉圓通。如此等智慧能發明向上
事。豈但辨別藏識業相而巳乎。】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
巳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002-0640c]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畵師。及與畵弟子。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為悅眾生故。綺錯繪眾像。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
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通曰大慧前問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為
眾生分別說心量。此復申前問。如來照世如日在
天。高低普應。一切平等。何故分剖八識諸法。而不
說一藏識真實義耶。不知真實境界原無相狀。但
可自悟。不容言說。若說真實者。彼心實無真實可
得。但可譬喻而得解悟。說如海之波浪。使知海本
無波。說如鏡之影像。使知鏡本無像。及如夢之境
界。使知夢非實境。然而分部諸法。謂七識黏湛發
起如海之波。五識對至即現如鏡之像。六識種種
分別如夢之境。一切隨時而現自心現起境界固
如是也。其實所現境界原自不具。故若自性具有
者。無風之時何故無波。無形之時何故無像。無緣
[002-0641a]
之時何故無夢以此知次第生起皆由業相轉生
而一切境界唯心所現故業相轉生為六識者以
其識能了別前五所識之境也業相轉生為七識
者以其意能然不然詳審籌度執著為我也業相
轉生為五識者以顯對五塵隨塵發現無有一定
之次第也魏云定中無如是蓋指八識湛不搖處
凝然常定實無洪波鼓躍次第可見吾為此分別
以語人者譬如畵師為諸弟子布彩圖形種種各
異其實彩色自性原無文綺筆但染彩非彩所出
縑素無文非文所生而綺繪交錯眾像斯顯為悅
眾生心目故吾說亦如是但以悅可眾生使之有
所持循漸入真實境界耳然真實非可以言顯也
謂之言說與真心實際施行各別謂之真實與言
語文字了無相干魏云言說離真實真實離文字
故言說分別但可誘引初機而真實修行者乃為
示真實義然真實自悟之處能覺所覺俱巳遠離
故非言說所及在我以不說說在彼以不聞聞此
但可菩薩位中上根利智者道耳若為愚者應廣
分別心意意識等說種種方便皆如幻法如海之
波如鏡之像如夢之境雖隨時顯現而無真實如
是種種諸說隨其事相分別施設開譬明白容易
曉了但以應眾生之機耳若驟然而以真實之義
語之則非說非其所應受彼反以為非說所謂說
法不投機翻成大妄語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
[002-0641b]
斯徒也故分別言說因人而施如良醫應病授藥
隨宜而用然醫者用藥哀愍病人期於無病而止
如來說法哀愍眾生期於見性而止故佛所說種
種諸法隨心應量不墮於有無妄想故非外道所
知不墮於偏空我執亦非聲聞所知說如幻法即
所以說真實法真實與諸法異不異是如來自覺
之境界覺想所覺離乃真實第一義諦也故謂廣
說海浪藏識即為說法身境界可也又何嘗不說
真實哉百丈云須識了義教不了義教語須識遮
不遮語須識生死語須識藥病語須識逆順喻語
須識總別語說道修行得佛有修有證是心是佛
即心即佛是佛說是不了義教語是不遮語是總
語是升合擔語是揀穢法邊語是順喻語是死語
是凡夫前語不許修行得佛無修無證非心非佛
亦是佛說是了義教語是遮語是別語是百石擔
語是三乘教外語是逆喻語是揀淨法邊語是地
位人前語從須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語句盡
屬法塵垢但有語句盡煩惱邊收但有語句盡屬
不了義教了義教是持不了義教是犯佛地無持
犯了義不了義盡不許也如百丈所云佛地離覺
所覺孰謂真實而可以言說者哉。】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
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羣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
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
[002-0641c]
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通曰上言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應當親近最勝知
識此復叮嚀當離外道惡見及二乘相即通達自
心現妄想之相盖八識境界即是自心現量於攝
所攝不相應其中能取所取妄想境界唯是前七
見分所緣奔逸六塵則為羣聚喧雜躭著無記則
為習俗睡眠謂一切斷滅則同外道惡見謂一切
空寂則同二乘偏空其所現者皆不離前七妄想
境界往往執為自心而不知此為自心所現之相
也若能初中後夜常自覺悟與彼羣聚睡眠者離
矣修行善巧方便與彼外道二乘者離矣當能通
達此是相不是心此是妄不是真泯妄歸真離攝
所攝即名正悟而得證於自心現量如實境界矣
僧問黃檗佛窮得無明否檗云無明即是一切諸
佛得道之處所以緣起是道場所見一塵一色便
合無邊理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道場者無所得
也我向你道秪無所得名為坐道場云無明者為
明為暗檗云非明非暗明暗是代謝之法無明且
不明亦不暗不明秪是本明不明不暗秪這一句
子亂却天下人眼所以道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
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其無礙慧出過虗空
無你語論處若能通達無明即是本明則自心現
妄想之想即是真如非得無礙慧者不能辨此。】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巳於上聖智
[002-0642a]
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
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
行得此巳能捨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
則於彼上三相修生。」


【通曰通達自心現量遠離外道二乘妄想境界即
是轉識成智猶未可語上上智也何以故為有智
相可得故住於智慧相即是所知障故當修學上
上聖智三相也三相者何一無所有相即是空相
二一切諸佛自願處相即是無願相三自覺聖智
究竟之相即是無相相修此三空理行具足能捨
跛驢心智慧相七地以前觀三界生死不定心名
跛驢慧以不能行故能知而不能行其力未充至
第八地無功用行方與自性湊泊由於彼上上聖
智三相修行而生也長沙岑令僧問同參會和尚
未見南泉時如何會良久僧云見後如何會云不
可別有也僧回舉似沙沙云百尺竿頭坐底人雖
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
身僧云百尺竿頭如何進步沙云朗州山澧州水
僧云不會沙云五湖四海王化裏天童頌云玉人
夢破一聲雞轉眄生涯色色齊有信風雷催出蟄
無言桃李自成蹊及時節力耕犁誰怕春疇沒脛
泥明此則跛驢智可捨而如幻三昧身可得矣。】


「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
唐云謂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
[002-0642b]
自願處修生魏云諸佛本自作願住持諸法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
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
起行生唐云謂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大慧是名
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
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通曰無所有相者從修所斷得二乘外道所共故
本來無一物由慣習彼空相而得生起是為聖智
第一相也自願處相者謂先佛本立誓願欲令一
切眾如我等無異故住持諸法不令斷絕願即無
願是無聖智第二相也自覺聖智究竟相更有進
於此者不取法相不落無所有處不取非法相不
落自願處得金剛如幻三昧應身無量趣佛地智
入佛知見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所謂最上第一義
是為聖智第三相也成就三相不無次第總歸到
自覺聖智究竟境界而止此固非二乘外道所測
故曰自覺之境界轉識成智必至是而極可不勤
修學哉僧問黃檗聲聞人藏形於三界不能藏於
菩提者如何檗云聲聞人但能斷三界見修巳離
煩惱不能藏於菩提故還被魔王於菩提中捉得
於林中宴坐還成微細見菩提心也菩薩人巳於
三界菩提決定不捨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覓他不
得不捨故外魔亦覓他不得汝但擬著一法印子
早成也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印著空即無相
文現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即為虗空不
[002-0642c]
一不二空本不空印本不有十方虗空世界諸佛
出世如見電光一般觀一切蠢動含靈如響一般
見十方微塵國土恰似海中一滴水相似聞一切
甚深法如幻如化心心不異法法不異乃至千經
萬論秪為你之一心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
一心中方便勤莊嚴黃檗別白二乘菩薩無所有
相天淵之隔要歸於不取一切相而如幻三昧則
得現前真能到自覺聖智究竟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
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
尊惟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
唐云惟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
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
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
想照明諸地唐云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
義巳則能淨治二無我觀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

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
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唐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
而自莊嚴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

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唐云住一切剎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通曰上言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而又示以聖
智三相當勤修學夫唯有聖智方能分別三自性
是聖智者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依此分別妄想
自性為諸菩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
[002-0643a]
門知此則能善知二無我觀淨除妄想而成正智
照明諸地而證如如豈但超越二乘外道禪定之
樂且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無纖毫可得
畢定五法三自性俱捨八識二無我皆離以一切
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境住兜率宮於色
究竟成如來身即是法身莊嚴也此大慧承諸佛
神力以慰眾心欲佛分別諸法顯示最上聖智成
佛之正因也前云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有聖慧
眼即建立自共相與如如不異無聖慧眼即落妄
想分別不離五陰界處作自相共相見唯人法二
無我所以淨治之也子胡和尚示眾云諸法蕩蕩
何絆何拘汝等於中自生難易心源一統綿亘十
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不見南泉道如斯癡鈍世
且還稀歷歷分明有無不是只少箇丈夫之志致
見如斯疲勞汝欲得易曾麼自古及今未曾有一
箇凡夫聖人出現汝前亦無有一個善語惡語到
汝分上為甚麼故為善善無形為惡惡無相既巳
無我把甚麼為善惡立那個是凡聖汝信否還保
任否有甚麼迴避處恰似日中逃影相似還逃得
麼今之既爾古之亦然今古齊時汝還諱得麼佛
法玄妙了得者自相䇿發無為小緣妨於大事汝
不見道寧可終身立法誰能一旦亡緣仁者要得
會禪麼各歸衣鉢下看據子胡見處更無善惡凡
聖了無自共相可得是最上聖智法門。】
[002-0643b]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
唐云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
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四大求那依也極微陀
羅驃塵也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巳計著無兔角橫法
作牛有角想唐云有外道見大種依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巳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
有角想。」


【通曰上言無所有相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
習生緣覺聲聞修習巳離名相妄想及緣起妄想
證偏空理外道入無想定者亦未甚異復有一種
外道惡見但以妄想計著世間一切法自體無體
隨因而盡遂謂本來無有如兔無角而生一斷見
生既無因不成其有是以無因為無所有也又有
外道見四大種性依微塵生者形量分位各各差
別昭然可覩見巳計著實無兔角虗妄分別作牛
有角想而生一常見夫一切法本自不無今執以
為因盡畢竟斷滅是橫法也諸微塵性本不能生
今以無而形有遂謂實有生因亦橫法也如此橫
計皆妄想耳不可與二乘並論巳百丈云若執本
清淨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
道若執因緣修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有即屬
常見外道執無即屬斷見外道執亦有亦無即屬
邊見外道執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名愚癡
外道秪如今但莫作佛見涅槃等見都無一切有
無等見亦無無見名正見一切聞亦無無聞名正
[002-0643c]
聞是名催伏外道由百丈言但自生一念便落有
無即是外道種子安可不自覺破。】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
用建立妄想根量唐云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身及資生器世間等
一切皆惟分別所現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

想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
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自性悉不
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唐云應知兔角離於有無
諸法悉然無生分別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性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
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通曰外道邪見不越有無二種世尊先總破之只
是不了唯心所現但於身心境界增長分別故於
內而身及資生外而器界建立如是根量皆自心
所現外道不解於中見有見無而生分別不知藏
識性離於有無不應分別也一切法性亦皆如是
彼本離有無相不應更作有無想或作有想或作
無想如辨空中之華為有為無不知彼太虗之體
本自離也又分破之若復一切法性離於有無於
離有無中作兔無角想見一切諸法總歸於無是
非正見但名邪想何以明其為邪也彼所謂無者
非真無也但因牛角有見兔角無是有與無互相
因待而立故作是觀者對待宛然既有對待即應
俱有不得言無彼作兔無角想者妄矣餘有餘外
道見四大種性依微塵生作牛有角想若果有者
[002-0644a]
必有自性為發生因今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
實性終不可得微細推求本無微塵自性誰生四
大各各差別相乎既無體相則彼作牛有角想者
妄矣若聖智所行境界遠離彼有無二見廓然太
虗不應作牛有角想也唐云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有無總結之良是龐居士偈曰昔日在有時常被
有人欺種種生分別見聞多是非後來入無時又
被無人欺一向觀心坐冥冥無所知有無俱是執
何處是無為有無同一體諸相盡皆離心同虗空
故虗空無所依若問無相理唯有父王知此聖智
境界非有非無却能知有知無故有無同體不作
於想非通達唯心之旨卒難了此。】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
不生想巳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佛告大
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
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
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復妄想
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
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
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唐云異於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
誰待於誰大慧若無故無角唐云若相待不成觀有故言兔無角

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通曰大慧此疑甚深因佛言有無分別悉是妄想
若聖境界能離有無二見得無妄想者見此不生
[002-0644b]
妄想境界渾然是無豈不同於外道比度觀察不
生妄想而言無耶過在一見字見有分別者固非
見無分別者亦非此照心未忘也故佛言非觀察
不生妄想言無但悟一切有無妄想本無自性當
下即本不生非同外道言兔無角不生妄想境界
也所以者何外道兔無角妄想不離前境分別因
彼角之有無而生虗妄分別心故依彼牛有角生
此兔無角妄想隨比思量言一切法無以依彼虗
妄角生此分別心是故言有依有因故因者因境
而生心依者依有而說無總不離前境而生分別
也若無前境則分別之心何自而生耶由是言之
妄想本自無根離異不異故若異則有異性可得
若不異則有不異性可得今非異非不異即無自
性可得既無自性豈有生時本自不生即離有無
妄想何待觀察不生而後言無與彼言無角者同
耶何言乎離異不異也若分別妄想與彼角異者
則妄想別有自性應離角有非因角有今妄想因
角而生不可謂異也若謂妄想與角不異者則角
與妄想應無分別今因彼角生此妄想又未嘗不
異也說異又成不異說非異又成異是妄想自性
了不可得非但妄想自性不可得即彼前境牛角
分析至於微塵乃至微塵分析至於鄰虗求其體
性悉不可得無有實物可當分別不異兔無角故
是彼牛角亦非有性也即牛角原非有性與兔角
[002-0644c]
同則二法俱無自性可得何等法有何等法無誰
為對待之故而言兔無角耶若無法無故相待不
成即無兔無角等見今唯觀牛角有故而言兔無
角者是因有而見其無對待宛然雖無亦有也故
不應作無角想何以故為其有無相待生滅為因
不正因故若正因者了達無生之旨遠離有無二
見有而不有無而不無即是聖智所行境界彼不
正因而說有無如離太虗而辨空華說有說無總
歸於妄猶邀空華結為空果畢竟何所成就故曰
二俱不成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
久外道讚歎云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
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
佛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雪竇頌云機輪曾未
轉轉必兩頭走明鏡忽臨臺當下分妍醜妍醜分
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因思良馬窺鞭影千
里追風喚得回喚得回鳴指三下外道雖不問有
無滯在湛不搖處如機輪未轉耳一轉必落有無
豈知世尊大圓鏡智覓有無之相了不可得本自
不生何必說不有不無世尊無心故自妍外道有
意故自醜外道於此悟去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
埃真如良馬見鞭影而行雪竇鳴指三下再舉鞭
影要與世尊良久處相見千載而下有如外道得
入者乎。】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
[002-0645a]
知虗空分齊言色離虗空起分齊見妄想唐云復有外道見色
形狀虗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虗空起於分別大慧虗空是色隨入色種

大慧色是虗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
魏云虗空是色以色大入虗空故色是虗空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故唐云色空分齊分別應如
是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虗空非彼無

虗空魏云四大種生自相各別不住虗空而四大中非無虛空如是大慧觀牛有
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
剎那不住唐云又析彼塵其相不現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
觀餘物者彼法亦然唐云若待餘物亦彼如是爾時世尊告大慧
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虗空形色異見妄想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
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唐云應常觀察自心
所見分別之相於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通曰上外道謬計一切法如兔無角屬斷見此外
道執著色異虗空屬常見彼謂大種依微塵生形
量分位各各差別是名形處橫法不達虗空分齊
而謂色離於虗空遂起色分齊妄想而謂虗空離
於色故謂之橫若善知色空分齊者虗空即是色
如經所云譬如虗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隨入色
種中空未嘗與色異也色亦即是虗空空為能持
色為所持於所持處建立諸色依此空法有彼色
法空即色所建立之性色亦未嘗與空異也此所
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事分齊分別當如是
知若外道所計四大種生時堅濕煖動自相各別
[002-0645b]
既有形狀即非虗空故云亦不住虗空是以四大
在虗空之外矣然又計四大有生即有滅滅即歸
於虗空故又云非彼無虗空復以虗空在四大之
外矣故名形處橫法此外道執有見者因空而見
其有也既如是然則彼外道執無見者因有而見
其無亦如是也其橫則一旦彼執為有者豈定有
乎其執為無者豈定無乎彼觀牛角有知兔角無
所因待而觀者在牛角也藉令牛角析為微塵又
析微塵至於鄰虗剎那不住其相不現彼將何所
比觀而言無耶所待者既無則無見無自而起故
知彼所計無者妄也即是例推若言觀餘物各各
差別作牛有角想彼所待者空也藉令非空彼將
何所比觀而言有耶所待者既無則有見無自而
起故知彼所計有者妄也是兔角與牛角異空與
影色異如是見者是為異見如是想者是為妄想
汝等菩薩當遠離之應當思惟一切萬法皆自心
所現若能通達自心所現妄想之相妄本無根當
下本自不生即無有無可得隨入一切剎土為諸
佛子說觀察自心方便修行之法離有無不應作
想以此教授是名正因終有成就汝等菩薩應當
修學秦䟦陀禪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大般
若經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眾微聚曰色眾微
無自性曰空師曰眾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措師
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
[002-0645c]
之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
師曰這箇是如來涅槃那箇是法師涅槃曰涅槃
之義豈有二耶某甲秪如此未審禪師如何說涅
槃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箇甚麼曰
見禪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於地曰見麼曰見
師曰見箇甚麼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師斥曰
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
徒懷疑不巳乃追師叩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
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
是汝師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中色空其
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
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
微若䟦陀者真能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藏識現眾生
唐云心所見無有唯依心起故身資所住處唯依識藏現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
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
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
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覺想非境界唐云外道非行處
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通曰色等及心無此一無字是真無境界即前所
云無所有相是也不了唯心妄生分別故色等依
心而起由心長養有心心所法內而根身外而器
界見相二分皆藏識所現本自無生但眾生見其
[002-0646a]
有耳故曰現眾生如來為度眾生故分別心意及
識諸識次第皆由藏識生起約三自性立名相等
五法歸於二無我淨方與前無字相應此如來廣
說經論之所說約而言之一無字足矣外道不明
此無原雖有無等見原非對待之法乃以長短相
形有無相生互相展轉執為巳見以無成有以有
成無不離對待說無所有若使微塵分析本自無
色其色妄想從何而起既不見色何因說無故知
彼說有說無皆妄也若悟心量自心所現境界身
及資生器世間安立之處本自無生湛然常寂外
道惡見所噬不樂聞此所以者何以未離覺想故
覺想即是妄根覺想執著不離生滅雖說無所有
非真無所有境界也即聲聞所證寂滅與外道懸
殊亦不能窺如來所行之處如來救世興大悲心
所說不可思議境界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
我俱遣唯可自覺難以語人彼外道所執有無二
乘所證偏空不離名相妄想安能測正智如如之
境哉玄沙云夫佛出世者元無出入名相無體道
本如如法耳天真不同修證秪要虗閑不昧作用
不涉塵泥個中纖毫道不盡即為魔王眷屬句前
句後是學人難處所以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
死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
銷冰終不却成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
[002-0646b]
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若
到這裏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
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顫十地魂驚語路處
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
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華若
與麼見得更疑何事玄沙數語演唱色等及心無
自覺之境界極為透露非此語固難明此宗。】


「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
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
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
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畵種種技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
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明鏡
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唐云譬如明鏡頓現眾相而無分別如來淨除一
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
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
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魏云如來為令眾生遠離自心煩惱見熏
過氣習患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

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
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
唐云譬如阿黎耶識分別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知非是前後大慧報佛如來亦復如是一時
[002-0646c]
成熟諸眾生界至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唐云譬如
法佛頓現報佛及以化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

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通曰大慧初問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至此又
問淨除自心現流為頓為漸盖因上文當思惟自
心現妄想為諸佛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所
為教授方便有頓頓有頓漸有漸頓有漸漸顧其
受者何如耳漸有四喻頓有四喻俱有深意非泛
然雜舉也為漸除自心現流現行無明流逸奔塵
不出五六七八識情流注相續不斷故轉第八識
為大圓鏡智其果成就當以漸熟轉第五識為成
所作智如陶家造器當以漸成轉第七識為平等
性智如大地生物平等漸生轉第六識為妙觀察
智如學音樂書畵種種技術當以漸妙淨除一分
識情即成一分智用故有可容人力者如作器學
音必須工夫精到有不可容人力者如果熟物生
機非在我俟其自化而巳此漸淨非頓之大略也
四頓亦有次第初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攝有相
歸無相如鏡現諸像非漸次淨頓令住於寂靜無
分別處以淨除五識邊事次頓顯不思議智最勝
境界頓令眾生遠離自心所現煩惱見熏習氣過
患此妙觀察智如日月光一時遍照一切色像無
復昏暗似淨除六識邊事前以鏡喻現識此以日
月喻觀察義各有當耳既曰不思議智巳轉識成
[002-0647a]
智矣故藏識頓能分別自心所現見分相分根身
器界一時而知非有前後識既成智智即是佛不
須淨除不須遠離如報佛成熟一切眾生安處於
色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盖淨第七識
而歸如來藏識海矣然色究竟天未出三界為報
佛所居若法佛頓現報佛及以化佛依佛智用不
離妙寂光土光明照耀無量無邊故淨除自心至
於自覺聖趣光明法體於三界所有法相有見無
見邪惡妄想一照即令除滅不啻太陽一出而魍
魎潛消盖極頓法門也前報佛頓熟眾生轉識成
智猶帶識在此法佛頓現報佛純是智用光照無
邊豈但安處色究竟天而巳哉此淨除自心現流
方便之法或頓或漸大約如此要歸於教授佛子
成如來身而巳初荷澤神會禪師問六祖曰先頓
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祖
曰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
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六祖語意自圓却
與此經同旨後史山人問圭峰禪師其所修者為
頓為漸漸則忘前失後何以集合而成頓則萬行
多方豈得一時圓滿峰曰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
息之而漸盡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巳全
漸修如長養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又問凡修心
地之法為當悟心即了為當別有行門若別有行
門何名南宗頓旨若悟即同諸佛何不發神通光
[002-0647b]
明峰曰識氷池而全水藉陽氣而鎔銷悟凡夫而
即真資法力而修習氷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
功妄盡則心靈通始發通光之應修心之外無別
行門此論頓不廢漸足備漸頓頓漸二義。】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
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
可得唐云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更相繫屬種種幻事皆
無自性眾生執著取以為實悉不可得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

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
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
實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
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為妄想自性
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唐云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於緣起性中有妄計性
種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

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大慧化佛者說施戒
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
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
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
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
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
除滅。」


【通曰上言依佛頓熟眾生安處於彼色究竟天當
說何等法耶彼依佛者法性所流之佛即八識所
流第七識而七識恒與八識相依故曰依佛即報
[002-0647c]
佛也報佛明於七識邊事故說一切法各具一體
而為自相和合相成而為共相皆是自心所現境
界攝取外境熏成種子為無始習氣因而相續妄
想計著實我實法為妄想自性因故七識與六識
更相繫屬眾生執著取以為實不知種種諸相皆
無自性猶如幻事本非實有而七識從中種種計
著亦皆虗妄悉不可得然七識何以為六識因哉
彼計著緣起自性能生妄想自性之相譬如巧幻
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事依於呪術人工之力
成就一切眾生形色相狀眾生見幻種種形色起
種種妄想分別執著為人而實無人幻既非真想
豈為實故曰彼諸妄想亦無真實然則因緣法體
隨心分別亦復如是由七識無始巳來取著境界
習氣力故於一念初動緣起自性中遂起妄想自
性種種相現內緣於八識而為種種妄想之心外
緣於六塵而為種種之相及緣於六識而為行事
妄想籌度之相此計著習氣妄想之力內外傳送
相續不斷故能緣起妄想自性是名妄想自性之
相依緣起自性而生也若明知是妄不實如幻即
如藏識覺了自心所現即真即妄即妄即真故名
法性所流佛說法之相所以成熟眾生也若法佛
者不但離妄想緣起自性相亦且離心自性相并
其八識而化之矣純是自覺聖智境界以智緣智
建立施作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乃最上第一
[002-0648a]
義也法佛本來無妄故不說此妄因妄相及一切
淨除之法我王庫內無如是刀故也前又云如來
為令眾生遠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當說何等法耶
彼法身所流千百億應化佛者明於六識邊事故
於八萬四千化門而說法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
心智慧六波羅蜜法所以化菩薩說離陰界入解
脫識相分別知見法所以化二乘以妙觀察智建
立九次第定法超過外道有無等見及無色界四
空等見為諸凡夫二乘外道總不外於六識妄想
分別故化佛所說種種法所以淨除之也若法佛
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故不必離六識攀緣
而攀緣自離不必滅前五能作所作根量而能所
等相自滅光明照耀諸妄悉除非諸凡夫外道計
著神我及二乘偏空所著境界乃自覺聖究竟珠
勝相建立施作與大菩薩究竟差別以一切佛法
身智慧而自莊嚴是法身如來所證法相乃自覺
修行勝相超過一切故當修學云何修學但離妄
緣即如如佛故曰自心現見應當除滅前自心現
流明知不滅故須淨除此自心現見能見自心淨
法執為涅槃是見之為害也深故須除滅既無妄
想又無妄見純然一法身境界何者而非淨哉黃
檗云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虗通法報身說一切
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
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虗通
[002-0648b]
而巳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
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
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由黃檗言向上一路
言不能宣要實見得其惟頓頓法門乎。】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
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唐云謂自證聖智殊勝相及分別執著自性相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
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
心得寂止心寂止巳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
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
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唐云云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諦
境界離欲寂滅故於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巳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而
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未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住自證聖智境界相大慧得自

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
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
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
唐云菩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以憐憫眾生故本願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


【通曰上言法佛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
相所著境界此下綴而明之二種聲聞乘有通相
有分別相證聲聞果是通相其中有利根有鈍根
是分別相一者得自覺聖殊勝相謂依四諦而修
觀空而悟入者此利根也雖得聖智差別不得聖
智究竟中差別故但證聲聞二者性妄想自性計
著相謂依權教八背捨觀而修析色而取偏空者
[002-0648c]
此鈍根也未得無我故曰妄想自性計著相何言
乎自證聖智殊勝相也謂觀身是苦觀受是空觀
心無常觀法無我四觀總別不一無非捨俗諦歸
真諦離三界欲趨寂滅樂故於五蘊十八界十二
處若自相若共相俱巳滅息五陰六入各有自體
名曰自相和合成人名曰共相外道必欲壞一切
相而空之此則外不壞相如實了知心得寂靜住
於一境住一境巳即獲禪那止觀以禪定力而得
解脫即證三昧道果是為離塵解脫以正受力而
得解脫不復為陰界入無常苦空境界所縛是為
不退解脫然猶以八識為涅槃故曰未離習氣雖
得不思議變易死亦是出世之習氣未能離也以
此為樂住著不捨故名得自覺聖樂住聲聞唯識
論云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
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麤異熟果身命
短長隨因緣力有定劑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
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
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劑
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
思議諸菩薩摩訶薩亦證此寂滅樂亦同此不思
議變易死何以異於聲聞也然菩薩雖得自覺聖
智差別樂住非二乘寂滅門樂乃住八地無生正
受樂也以憐憫眾生故而欲度脫之及回智向悲
本願所持故雖得三昧正受樂而不取證涅槃自
[002-0649a]
以為足若聲聞人住著此樂不欲度生欣靜厭動
被淨法酒所醉是名聲聞所得自覺聖差別相樂
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當度眾生於彼得自覺聖
差別相樂不應取著故不應修學溈山坐次仰山
入來溈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仰曰慧寂信亦不
立溈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曰秪是慧寂更
信阿誰溈曰若恁麼即是定性聲聞仰曰慧寂佛
亦不立若溈仰父子真大乘器豈肯以自覺聖智
相樂而自住著。】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
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魏云斟量相應
阿含先勝見善說故見巳於彼起自性妄想唐云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
堅濕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魏云分別有物執虗妄相謂於彼法
虗妄執著以為實有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

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通曰外道計作者生是謂異因固為妄想無足論
巳今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者謂知四大種性青
黃赤白其色也堅濕煖動其性也色色自爾非假
人為性性自爾非假人作非如外道所指微塵等
由作者生故以四大五蘊各有自性即是自相和
合變化即是共相於彼自相共相虗妄分別執著
實有自性即是無作涅槃以為阿含小乘教中先
勝見解咸作是說見是法巳於彼分別謂實有物
[002-0649b]
見有涅槃自性可得即是自性妄想說到自性巳
離塵累雖得人無我相然此見不滅墮在法執菩
薩摩訶薩於彼所執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相則
彼人無我相見自滅自人空法空以至空空得無
生法忍諸地相續建立由一地入一地漸住諸地
登菩薩位豈二種聲聞可同日語哉所云性妄想
者謂分別實有自性即是法執自性計著者謂執
著實我自性即是我執此聲聞計著我相所著境
界也黃檗云菩薩心如虗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
皆不貪著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
虗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
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
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
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
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故菩
薩心如虗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
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
捨是謂三世俱捨必如是方證三空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
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
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
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復
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
[002-0649c]
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
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
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虗空涅槃滅盡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
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
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通曰大慧因上執著自性非作生似不思議境界
因疑佛說常不思議法是自覺聖趣境界是第一
義境界思之不得議之不及毋亦同外道所說常
不思議因緣耶不知外道妄計所作無常總歸於
無但以無為不可思議遂執為常是斷滅見也非
如是因緣可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常不思議原
有本來自相今外道所云常不思議不因本來自
相而成也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因非正因
相非正相何因顯現真常不思議境界耶若彼不
思議常因自相成者非緣外境非假造作應是真
常由彼妄計作者為生因相故以所生無常而作
者是常彼所因作者不出三界有為之相有作必
有壞是生滅法何得為常故常不思議不成我故
曰非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也若我第一義常不
思議者以第一義因相而成何謂第一義因相有
屬俗諦無屬真諦非有非無屬中道諦是為第一
義諦離性非性故於中得自覺相靈光獨露逈脫
根塵是第一義之相也故為正相得自覺第一義
[002-0650a]
相由於具足第一義智即般若智為之因也故為
正因是因自相成者不落於有不落於無一切有
無戲論俱離當體寂滅是真常不思議境界以非
所作故譬如虗空非作者生如涅槃如寂滅亦非
作者生故能常也外道雖能滅有不能滅無雖能
滅一切法不能滅作者滅之不盡終歸生滅何由
顯現常不思議哉此我所說常不思議是第一義
境界不同於外道邪見諍論也外道常不思議論
由計度生我此常不思議由諸如來識自本心見
自本性自覺聖智所得此常不思議由悟而入者
非心意意識境界應當修學南岳思大禪師示眾
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巳求莫從他覓覓即
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
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
畐塞滿虗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
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
下當斯偈足為常不思議傳神矣。】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
因相力故常唐云外道常不思議以無常異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復次大
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巳思量
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
巳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唐云外道常不思議以見所作法有巳還無無
常巳比知是常我亦見所作法有巳還無無常巳不因此說常大慧若復諸外道因

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
[002-0650b]
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
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唐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
此因相非有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分別但有言說何以故彼因同於兔角無自因相故大慧我

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
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
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
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通曰外道常不思議所以不成者由彼以一切無
常性異相為因故非自覺聖智所得第一義自相
因力故常曰異相者以彼無常性顯此常性是為
異因何以明其異也外道見因緣所作法有巳還
無一切無常於中計度有者非常無者常而以一
切無常為常也我亦見因緣所作法有巳還無一
切無常不因此說常何以故常無常推遷代謝屬
前境不屬自性我自覺聖智境界不因所作常無
常而後見其常也是為正因彼於所作生滅法中
而計常者是為無因無因安得成常若復外道以
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者此因自相果有實體然
後可成彼但以一切性非性為因故是因相非有
同於兔角畢竟無實體可得無不能生無雖說常
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耳有如是虗妄之過所以者
何彼因自相同於兔角兔角原無即無自因相可
得將以何者為常於吾自覺聖智常不思議自相
因力真實不虗者非彼分所有彼所因者既不能
[002-0650c]
常吾能常者又非彼有縱有言說渾成虗妄而巳
吾所謂自因相者外道何以不知盖我說常不思
議者因自覺第一義智得常不思議相故自所覺
者遠離所作性非性故即離常無常性以離常無
常性為自相逈超有無之外所以為常非如外道
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而計常也若彼外道於所作
法有巳還無見其無常因思量計度此無常性即
是常不思議境界遂以為常但於所作觀不能離
所作觀但見一切無不見離於無者而彼曾不知
常不思議自因之相為何似既不能知去得自覺
聖智境界尚遠故非彼分所有非彼所有即不應
說非其有而說者即是妄說我故曰諸外道輩有
如是過僧問利山和尚眾色歸空空歸何所山曰
舌頭不出口曰為甚麼不出口山曰內外一如故
又僧問谿山和尚緣散歸空空歸何所谿乃召僧
僧應諾谿曰空在何處曰却請和尚道谿曰波斯
喫胡椒此二尊宿說到常不思議直是開口不得。】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
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魏云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唐云不知
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

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唐云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
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

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
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唐云彼愚癡人說有三乘不說
[002-0651a]
唯心無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三世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通曰不但外道落斷見諸聲聞亦有之諸聲聞人
畏生死苦求涅槃樂不知生死涅槃無差別相於
中分別一切法與非法而滅諸相者皆是妄分別
有其實無所有故何以明其妄也彼妄計未來諸
根境界暫時休息入乎滅盡定以為涅槃而不知
自覺聖智證知自性能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轉
識成智者不離諸根當體寂滅諸根自寂豈容更
滅愚癡凡夫不能了此說有大小三乘之法說心
量漸次滅盡趣無所有得寂靜法不知唯心無所
有境界諸法本自寂滅相是三世諸佛所說自心
現量境界雖現有生死生死即是涅槃愚癡凡夫
不明自心所現以一切法皆心外境計著外境休
息作涅槃想唯於境上覓無所有不於心上悟無
所有境有去來是生滅法於生滅法求涅槃者涅
槃即屬生滅故妄取不受後有以為滅度至劫滿
復生終從輪墮生死輪轉無休歇時由彼未能轉
識故為識轉耳無業禪師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
見聞覺知之性與大虗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
境惑流轉無窮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
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
實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
[002-0651b]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
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唐云自心
所見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

角是愚癡凡夫不覺妄想自性妄想故魏云妄想分別分別諸法
是故一切諸法不生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

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
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
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大慧於
彼應當修學唐云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
墮生住滅二妄見中故於中起有無分別。」


【通曰一切法不生即唯心無所有境界是三世諸
佛所說其說謂何謂自心所現一切法或現而為
有不見有有性可得即有而離有也或現而為無
不見有無性可得即無而離無也有無俱離性本
不生非一切斷滅之謂也凡愚謂一切性不生指
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原自非有不但滅其法并滅
其性遂謂一切性不生是愚癡凡夫不自覺知妄
想自性妄自分別諸法故作此斷滅見也若三世
諸佛所說一切法不生乃是自覺聖智趣境界覺
了一切性即是自性生即不生故一切性自體相
不生非以生而趨乎不生亦非對生而顯乎不生
自性自相本自不生但一境界不作二見也非彼
愚夫妄想分別作二境界何以謂之二境界也彼
自性所現根身及資生器世間等唯心所現心外
[002-0651c]
無法法外無心而彼妄想分別必滅外境而趨乎
寂靜為趨自性相是自性一境界而趨自性又一
境界也殊不知一切皆是藏識影像藏識無相而
攝所攝有相藏識無轉而攝所攝相恒轉彼不明
乎藏識即大圓鏡智於能所取原不相應於中妄
見有能證涅槃之人及所證涅槃之果能所相現
即屬流轉是愚癡凡夫墮生住滅二妄見中但見
有去來之影不見無生滅之鏡於是虗謬希望一
切性生生即還滅一切性有有即還無於中妄起
有無分別謂有巳還滅即是涅槃即是一切性不
生其實去不生不滅之體尚遠是愚癡凡夫惡見
非聖賢之所行也若彼聖賢悟知三世諸佛所說
自心現境界即生滅離生滅即有無離有無不必
外一切法而別求所謂不生也於彼一切法不生
應當修學史山人問圭峰曰云何佛化所生吾如
彼生佛既無生生是何義若言心生法生心滅法
滅何以得無生法忍耶答曰既云如化化即是空
空即無生何詰此義生滅滅巳寂滅為樂忍可此
法無生名曰無生法忍此答足備此段疑義而三
世諸佛所說微旨可得之言外。】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
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
各別種性唐云無種性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
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熈怡欣悅及樂
[002-0652a]
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不度不
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巳盡梵行巳
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通曰前大慧問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此章詳
答相似曰種體同曰性眾生佛性本來是一由昔
教法熏習各有自類種子故曰種性種性相依無
纖毫間隔故曰無間種性以執化佛所說權法成
聲聞種執報佛所說緣生之法成緣覺種悟法佛
所說離攀緣法成如來種若聞此三法或信或疑
成不定種若無信心返生毀謗斷滅佛種成無種
性何謂聲聞以聞說四諦法成其種性於陰界入
自相共相一切斷知斷者正斷諸惑使時知者知
巳斷諸惑使時所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也時為
三昧酒所醉故舉身毛孔熈怡欣悅及樂修偏空
之相我空之智智即有相之智是以寂滅由修而
得不知樂修緣起無生觀察因緣發悟本來寂滅
之相但名聲聞乘種性耳如華嚴所載八地菩薩
證我空真如樂住三昧不起滅定諸佛因而勸之
曰起善男子勿得樂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
所以聲聞雖未至菩薩位然見處與第八地無異
由彼依四諦修於現行結使名起煩惱者巳斷盡
而種子習氣名習煩惱者尚未斷於三界見思惑
巳滅故能度分段生死而塵沙無明惑未滅故為
[002-0652b]
變易生死管定不能度脫此但得人空耳乃於天
人魔外中便師子吼作是唱言我生巳盡謂斷苦
集梵行巳立謂證滅道所作巳辦不受後有便以
此為得無生滅彼但如實而知修習人無我一路
未至法無我也乃遂生得涅槃覺想覺有涅槃可
得非真涅槃也未證謂證得少為足此其所以為
聲聞與雲居膺禪師令侍者送袴與一住菴道者
道者曰自有娘生袴竟不受膺再令侍者問娘未
生時著箇甚麼道者無語後遷化有舍利持似於
膺膺曰直饒得八斛四斗不如當時下得一轉語
好此道者認定箇娘生袴真是定性聲聞若得見
娘未生時面目方可語於緣起發悟之相。】


「大慧分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
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唐云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
此是涅槃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巳言此是

般涅槃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大慧此
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
應當修學唐云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學捨此惡見。」


【通曰各別無間種性是名無種性謂其焦芽敗種
斷佛種性如增上慢聲聞及惡見外道所見各各
不同有我見有人見有眾生見有壽命見此聲聞
人所作證悟了覺四相以取涅槃有長養士夫見
士夫即神我外道計一切從神我流出神我能長
養一切於中取著以為涅槃復有異外道言一切
[002-0652c]
法由作者生是謂異因如前舉若勝妙若士夫若
自在若時若微塵以為作者能生一切而作者之
性是無生滅妄計此等以為涅槃作如是種種覺
者皆於法見未忘於法無我非其分劑總為法縛
不得解脫何由得涅槃乎然聲聞之涅槃不離偏
空外道之涅槃不離妄計此二種性俱於未出離
中生出離想於生滅法中求不生滅吾未見其能
得真涅槃也汝等諸菩薩應當修學無上涅槃轉
彼聲聞外道惡見而歸之乎正毋為彼惡見所轉
而同於斷滅也百丈道恒禪師曰實是無事諸人
各各是佛更有何疑得到這裏古人道十方同聚
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且作麼
生是心空不是那裏閉目冷坐是心空此正是意
識想解上座要會心空麼但且識心便見心空所
以道過去巳過去未來更莫算兀然無事坐何曾
有人喚設有人喚上座應他好不應他好若應他
阿誰喚上座若不應他又不患聾也三世體空且
不是木頭也所以古人道心空得見法王還見法
王麼也秪是老病僧又莫道渠自代好珍重須於
此有箇悟處方能轉彼二乘外道惡見。】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
毛竪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魏云不樂憒閙故觀察諸因緣
法不著諸因緣法故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合若離種種變化

聞說是時其心隨入唐云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
[002-0653a]
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巳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
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通曰緣覺有二種出無佛世觀化知無謂之獨覺
出有佛世依教而修觀緣悟道謂之緣覺此云各
別緣無間者即十二因緣法三世因果相緣無間
也不相近緣所有不著者離憒閙緣無所染著即
十二因緣滅也是名緣覺乘法無明滅盡即能發
起神通得意生身種種變現離合自在此緣覺乘
雖未必一一俱證然素聞其說其心巳信受之矣
信受遂成緣覺乘種性種性既成而能隨順眾生
同是種性者為說十二因緣之法使人皆觀緣而
悟道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之相也彼初聞道舉
身毛竪悲泣流淚便有哀愍眾生之意視聲聞舉
身毛孔熈怡欣悅樂住三昧者又進一等矣鳥窠
侍者會通一日欲辭去窠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
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窠
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
法窠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汾陽昭禪
師頌曰侍者初心慕勝緣辭師擬去學參禪鳥窠
知是機緣熟吹毛當下得心安侍者觀緣悟道鳥
窠善能隨順為說緣覺之乘亦是希有。】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
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
勝無間種性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說自心
[002-0653b]
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
乘無間種性相唐云所證法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
大法聞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是如來乘性。」


【通曰此本四種而唐合前二種為一與前聖智三
相相符自性無自性法即無所有相也內身自證
聖智法即自覺聖智究竟相也外諸佛剎廣大法
即一切諸佛自願處相也今以四種言妙體圓明
曰自性不守自性曰離自性匪從外得曰自覺平
等法界曰殊勝或謂自性即法身離自性即解脫
聖智即般若此約三德秘藏總號法身外剎殊勝
即報身法報同體故說上四事及說自心現身財
建立一切見分相分皆自心所現心外更無所有
此是第八識不思議境界所謂阿賴耶識即如來
藏也聞是說而不驚不怖不畏者於生滅法中而
不眩於無生滅智當知是最上利根久遠成就所
謂善根純熟者也故名如來乘無間種性而宗門
中亦有與此四事暗符者如僧問馬祖為甚麼說
即心即佛祖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祖曰
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祖曰向依
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祖曰且教伊
體會大道若於馬祖言下一一穿透是名如來乘
無間種性堪付大法矣。】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
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
[002-0653c]
地故作是建立魏云說三乘者為發起修行地故說諸性差別非究竟地為欲建立畢竟
能取寂靜之地故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

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唐云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
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通曰何為三乘外別立不定種性謂聞說聲聞乘
緣覺乘如來乘三法隨說信入隨學而成故曰不
定然聲聞緣覺非究竟地必能取寂靜之地歸無
所有方為究竟故建立不定種性為初發心者於
十住初治地便能超入第八無所有地頓能捨藏
頓證菩提此是頓悟一種故作是建立名曰不定
彼緣覺聲聞又豈一定是緣覺聲聞於如來乘終
無望哉若能迴心向大於所依自覺藏識能轉所
依自淨其習向者但起煩惱淨今則習煩惱亦淨
矣向者但見人無我今則見法無我矣是樂住三
昧之聲聞將轉而度生利物廣作佛事畢竟當得
如來最勝之身前二乘但得聖智差別相至是得
究竟差別相而三乘同歸一乘矣黃檗云此心即
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
心即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
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
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
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至
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
不虗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
[002-0654a]
淺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黃檗發明超入一路語
語如出佛口真所謂心心相印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須陀槃那果即須陀洹此云入流往來及不還斯陀含一往來〔斯〕那含曰不來
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
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
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通曰此頌直顯頓門為超入無所有地者無所事
漸也由漸而入者如須陀洹能斷三界見惑入於
聖流名初果斯陀含能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後三
品未斷須一往來名二果阿那含斷欲界思惑盡
不來受生名三果阿羅漢巳證無生殺賊應供名
四果然其初心憎生死愛涅槃皆於惑亂境上立
對治法境固惑亂而對治者亦惑亂也是中有利
根阿羅漢回心趨向大乘即名菩薩有鈍根阿羅
漢不回心者即名聲聞緣覺二乘以二乘對大乘
諸經名為三乘而如來乘名為一乘三一俱非又
有非乘之說只此一佛字亦無處著非上上智慧
不能曉了愚夫少智慧局於聲聞緣覺二教謂有
寂滅可得唯十地諸聖遠離寂靜住樂不自作證
乃可為說此非乘之旨此非乘即第一義法門現
前諸法本自寂滅不須更求寂滅故遠離於二乘
之教而住於無所有地既無我執亦無法執是為
[002-0654b]
真涅槃也既是本來無境界何更建立三乘之法
耶為證如來乘者一超直入無所有地固無有心
量可得如四禪天四無心量及無色界九次第定
證聲聞果者悉得受想定滅灰心滅智亦無有心
量可得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建立三乘以別
之有落階級者有不落階級者是建立三乘特為
誘引愚夫之說非第一義也若有智慧悟知第一
義一乘且非何三乘之有黃檗云心自無心亦無
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巳絕諸思議
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
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秪為妄
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虗通寂靜
明妙安樂而巳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
無所欠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
時只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觀歷劫
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
無所得以黃檗語默印此偈更無絲毫移易。】


「大慧彼一闡提此云信不具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
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
發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
隨順修多羅此云經毗尼此云律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
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
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
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
[002-0654c]
畢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
本來般涅槃巳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
闡提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
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
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通曰前大慧問何等禪境界云何有三乘上巳詳
答又問云何一闡提此以一闡提有二種告之唐
云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即後捨一切
善根之謂魏云一闡提無涅槃性即前無種性之
謂俱指惡性一闡提而言不若此譯即先提出菩
薩一闡提化導眾生該盡一篇旨趣曰彼斷善根
一闡提非此菩薩一闡提於世間得解脫者誰為
轉此法輪而使世間不解脫者亦得其解脫乎故
一闡提有二種惡性闡提捨一切善根之謂也菩
薩闡提為無始眾生發願之謂也惡性闡提何以
捨一切善根耶謂謗菩薩大乘法藏非隨順經律
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必輪轉生死所以
不入涅槃若菩薩闡提何以為無始眾生發願耶
以菩薩本自方便作願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
不入非不般涅槃也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而後
涅槃是名菩薩不般涅槃法相此菩薩欲度眾生
住於法相然終不入涅槃與彼惡性一闡提趣行
略同故均名之曰一闡提無涅槃種性相也大慧
復疑此二種一闡提畢竟不般涅槃然則菩薩何
[002-0655a]
以別於眾生乎佛謂菩薩知一切法本來寂滅本
自不生早巳涅槃不容更滅所以畢竟不般涅槃
非與斷善根闡提輪迴生死不入涅槃者同也且
斷善根闡提以如來神力加持之故或時善根生
而得世間解脫尚有般涅槃時所以者何以如來
慈悲願力不捨一切眾生因不捨故默有轉移如
華嚴所載由昔謗華嚴經墮地獄中而為地獄天
子毗盧出世先以足輪光照三重頓圓十地此皆
謗法闡提蒙佛神力之驗也菩薩願度眾生亦欲
如佛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然眾生必不可盡而
菩薩豈有般涅槃之時乎以是之故菩薩一闡提
畢竟不般涅槃我故曰彼一闡提非此菩薩一闡
提則世間解脫法誰轉故知菩薩不捨一切眾生
亦即如來之神力也黃檗云言闡提者信不具也
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
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
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
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
不向自心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多
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不是本
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
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
也此段從前五無間種性各別無間中補出一闡
提眾生不信有佛果者黃檗洞見此經血脉路故
[002-0655b]
舉斷善根闡提及善根闡提要歸於契悟本心是
真能轉世間解脫法者。】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宗通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