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h0002 大哀經-西晉-竺法護 (master)




《大哀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往古品第二十四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劫數無量
不可計會,懸曠極遠不可思議——爾時有佛
號離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
曰善離垢,劫名照明。其界清淨,地紺琉璃,淨
如明鏡,地平如掌。其界之土琉璃之土,生
七寶樹,枝、葉、華、實皆亦寶成。又自然生眾寶
蓮華,大如車輪,其色若干,見者心歡,其形微
妙,香潔甚美。寶為交露、屋宅、精舍,諸天、人民
被服、飲食猶如第六自在天上。人民鮮潔,行
步安詳,其婬、怒、癡尠而薄少,舉動言教。其佛
[008-0446a]
世界無有日、月。其佛離垢光明,身出大暉遍
諸佛土,晨夜常明,昧爽不別——蓮華合者則知
為冥、蓮華開者則知為明。


「其離垢光如來至
真諸菩薩眾有八百億,出家菩薩、居士菩薩
無能限量不可稱載,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其
佛土地不聞異學、無有異乘,唯修大乘,行悉
淳淑,立不退轉。世尊云何為彼說法?唯演
空慧、空無相教。


「佛壽半劫。眾人居宅若干種
寶,佛即行步皆隨時節;諸天亦然。其於地上
立交露帳,舍宅居中名之為人,其處虛空而
立屋宅棚閣,名之為天,起止、飲食等無差別。


「又其佛界無復國君,唯離垢光世尊則為無
上大法之王。諸天、人民無各各異皆來事師,
無各異名、所作不別、無有異念,唯奉如來,諮
受經典,思惟其誼。彼無女人、無罪處名、無
犯塵欲。


「其土眾生唯學三度:一曰、禁戒,二曰、
守心,三曰、學智。何謂為戒?習諸通慧心念不
捨,棄捐諸行。何謂守心?住於定意逮得神通。
何謂為智?住智度無極,得分別辯。如是,族姓
子!有學如此,名曰學度。是諸菩薩不受禁戒,
其土清淨巍巍如是,世尊說法嚴妙殊絕,卓
然無喻。


「時彼佛土諸菩薩中有一菩薩,名曰
光首,即從坐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
白佛:『唯然,世尊!所言總持為何謂也?菩薩
何住,諸佛所說皆能執持,為眾生演令心歡
悅?』佛告光首:『又,族姓子!有總持名為寶
曜,菩薩住此,悉受諸佛之所講說,悅眾生心。』


「光首又問:『唯願如來宣寶曜總持,其中
誼理我等聞之,奉之如教,逮此總持。』


「離垢
[008-0446b]
光佛尋為光首菩薩歎此頌曰:


「 「『欲逮得寶曜,
 永除諸塵穢,
 於垢而無垢,
 捨諸一切染,
 心常淨離著,
 是寶曜總持;
 逮得此持者,
 其明無不照,
 其身、口清淨,
 光明性離垢,
 等意行慈心,
 是寶曜總持;
 已脫三十二,
 解諸一切想,
 則離眾悕望,
 是寶曜總持;
 所遊入懷勇,
 大德如虛空,
 解明如虛靜,
 是寶曜總持;
 不斷乎三寶,
 絕三垢、三世,
 窮盡眾苦源,
 是寶曜總持;
 害貪、婬、恚、癡,
 除塵諸穢濁,
 寶樹愛欲意,
 寶曜總持尊;
 諸所有音響,
 世間上、中、下,
 入於一切聲,
 寶曜持離垢;
 精勤深奧法,
 無數妙句誼,
 不著吾我、人,
 總持離此二;
 逮得分別辯,
 堅住於四道,
 四禪震于梵,
 是寶曜總持;
 第一法藏義,
 啟受四等行,
 尊修五神通,
 寶曜總持尊;
 諦住四意止,
 常順四意斷,
 奉于四神足,
 是寶曜總持;
 已受持五根,
 而立於五力,
 無能七覺意,
 是寶曜總持;
 奉於八由路,
 化寂然所觀,
 至於明解脫,
 是寶曜總持;
[008-0446c]
 遊戲所住地,
 近順解脫道,
 斷除一切惱,
 是寶曜總持;
 照明一切世,
 寂光之道場,
 眼清淨廣照,
 是寶曜總持。
 天眼淨如此,
 智慧眼曜冥,
 眼淨為法目,
 是佛眼清淨。
 是塵淨於魔,
 此五陰消害,
 亦淨於死魔,
 歸命力降魔。
 住於此總持,
 至億那術土,
 見姟數諸佛,
 得聞上經典。
 以聽廣妙法,
 意力懷總持,
 分別其義趣,
 為天、世人宣。
 心明發意知,
 解了所報應,
 其法入於慧,
 住總持逮此。
 辯才無罣礙,
 三達、三眼淨,
 逮得三脫誼,
 精進逮總持。
 無數諸總持,
 無限說無量,
 逮此總持勝,
 便獲一切所。
 其禪及脫門,
 正受極三昧,
 神通自娛樂,
 當入此總持。
 若海諸水王,
 萬川流河歸,
 是勝總持然,
 諸法門無量。
 入於無盡意,
 悉解無窮慧,
 其福無涯底,
 行總持逮此;
 色像眾相好,
 種姓慧清淨,
 珠寶離垢掌,
 逮總持如此;
 入乎深要藏,
 懷無從生忍,
 在不退轉地,
 說是總持者。
 無數諸菩薩,
 求於無上道,
[008-0447a]
 已逮此總持,
 成佛不為難。
 十方諸最勝,
 說法愍眾生,
 逮此總持者,
 辯才無斷絕。
 悅億姟眾生,
 知根意所信,
 口未有所說,
 逮此總持者,
 則轉於法輪,
 度百千眾生;
 立之於尊乘,
 勇住此總持。
 無數那術劫,
 嗟嘆其功勳,
 逮此總持者,
 不能盡究暢。』」



「如是,族姓子!離垢光如來至真說此總持
竟,諸大眾中三萬二千菩薩逮此總持,光首
菩薩亦復逮得此寶曜總持。


「於,族姓子!所憶
云何?爾時光首菩薩豈異人乎?勿作斯觀。所
以者何?則爾身是。以是之故,總𠢕王於今
堪任度諸穢惡,亦復於此諮問如來章句通
利,無猶豫心決其疑網。由是之故,今世勇
猛具啟前問,不難如來是決總持,宣照世
間令意亘然。仁者修法目觀達故,會此復
重獲此總持,意懷勇猛,心自頒宣。」


《大哀經》智本慧業品第二十五



於是,智積菩薩時在彼會前白佛言:「菩薩云
何逮寶曜總持,已能獲致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以總持力而自立業?」


佛告智積:「族姓子!其
有菩薩住於智本而為智慧業,爾乃逮得寶
曜總持,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智積菩薩復白
佛言:「善哉,世尊!唯為解說,何謂智本?何謂
慧業?」


佛言:「且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智積菩
薩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諦聽義旨思存心
懷是為智本,如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
[008-0447b]
是為慧業;觀察分別是為智本,啟發眾會令
得開解是為慧業;隨順觀察知其根源是
為智本,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修平
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奉平正行不為邪
疑是為慧業;心無所生都無所著是為智本,
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閑處靜思其
心寂寞是為智本,身心宴然而無憒亂是為
慧業;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識一乘
道而不違捨是為慧業;專修憺怕而普觀
察是為智本,得明解脫蠲除眾冥是為慧
業;遵乎專一三脫之門是為智本,證明三
達去來今事是為慧業;篤信道議而無疑
惑是為智本,度於一切諸所罣礙是為慧
業;其心不怯,志懷勇慧是為智本,身心休息
離於汲汲是為慧業;其意安詳而不卒暴是
為智本,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如有
所毀尋即覺制是為智本,心常正定而得其
所是為慧業;遵修意止申暢意法是為智本,
意無所存亦無所念是為慧業;奉四意斷令
捨根源是為智本,則已淨本蠲除眾瑕曉了
諸法是為慧業;修學神足忽然輕舉是為智
本,已無所行而遠神足是為慧業;習化五
根根源常寂是為智本,分別諸根之所歸
趣是為慧業;住於五力勢不可動是為智本,
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曉了七覺逮
柔順忍是為智本,分別諸業一切自然
是為慧業;合集由路勇暢無滯是為智本,
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是
為慧業;明識苦習而修道業是為智本,明
[008-0447c]
證盡諦智本無盡是為慧業;諷誦經典識其
句誼是為智本,已通經典而能奉行是為
慧業;一切所聞皆能執持是為智本,道御
眾義不違其理是為慧業;於受音響而無所
著是為智本,順其經典而識正旨是為慧業;
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是為智本,而悉曉了於
無所行一切諸法是為慧業;觀諸萬物一切
皆苦是為智本,一切諸法計本空無是為慧
業;察一切法而無吾我是為智本,觀諸眾生
本悉清淨是為慧業;聞真諦法不懷恐怖是
為智本,分別諸法之所歸趣是為慧業;觀
察寂然泥洹憺怕是為智本,一切諸法本淨
寂滅是為慧業;聞於經誼不懷猶豫畏懼之
難是為智本,曉了義理知其正歸是為慧
業;聽如審法不疑深洽是為智本,分法辯
才剖判其本是為慧業;於一切音聽不恐懼
是為智本,隨時宣暢各令得所是為慧業;聞
佛辯才不懷弱怯是為智本,識其辯才而遍
頒宣是為慧業;為眾生故慈奉法行是為智
本,不捨慈愍以慈加眾是為慧業;自為己身
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俱於二事
而無所著發無蓋哀是為慧業;愛喜道法而
懷悅豫是為智本,不舉不下無所違失是為
慧業;離於結縛危害之事而以觀察是為智
本,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常念於佛
心無他思是為智本,明識法身而無所猗
是為慧業;常念經典識其義理是為智本,而
能分別離於欲法是為慧業;常念聖眾供養
諸道是為智本,逮於無為觀察無塵是為慧
[008-0448a]
業;常念惠施濟諸窮厄是為智本,捨一切塵
而順道意是為慧業;常念戒禁而自謹慎是
為智本,而已習行於無所識行別禁戒是
為慧業;常念於天使意開解是為智本,其法
清淨離於穢塵是為慧業;若有所聞覆疏其
議是為智本,與諸世俗無所覆挍是為慧
業;所作事業安諦無失是為智本,而悉曉了
無作無報是為慧業;不懷貢高而不自大是
為智本,得無極慧而成大智是為慧業;所行
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為已亦及二事俱
興是為慧業;若能執持八萬四千諸法經藏
是為智本,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曉
了隨時而宣經典是為智本,如應講經無所
違失是為慧業;開化眾生建立於道是為智
本,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教誨眾生立不退轉
是為慧業;未曾畏懼五趣所生是為智本,所
生之處多所將護是為慧業;精勤自修逮
音響忍是為智本,常以修行無所懷生是
為慧業;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若
以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發意勤修不退
轉地是為智本,超然進前阿惟顏地是為慧
業;其已行成坐佛樹下是為智本,所當
曉了斷除疑礙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
頃隨時順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
覺是為慧業。」


佛欲重解宣暢此誼,爾時頌
曰:


「 「若聽受其法,
 啟問無放逸,
 斯清淨眾人,
 諮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
 慈心布諸民,
[008-0448b]
 其菩薩殊勝,
 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
 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
 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
 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
 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
 此則智之本,
 心行無所趣,
 是為慧之業;
 淨修正真行,
 是則為智本,
 宣轉造所行,
 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
 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
 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
 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
 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
 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
 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
 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
 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
 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
 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
 是則為智本,
 本淨除此法,
 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
 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
 是為慧之業;
 篤信淨解脫,
 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罣礙,
 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猗息,
 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
 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
 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
 是為慧之業;
[008-0448c]
 自覺識定意,
 是則為智本,
 行本淨正受,
 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
 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
 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
 是則為智本,
 慇懃得聖慧,
 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
 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
 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
 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
 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
 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
 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誼典,
 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誼理,
 是為慧之業;
 不厭惓諸聞,
 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
 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議,
 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
 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
 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
 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
 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
 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
 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
 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
 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淨,
 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
 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
 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誼理,
 是則為智本,
[008-0449a]
 覺誼而分別,
 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
 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
 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音,
 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
 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
 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
 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
 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愍,
 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
 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
 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
 是則為智本,
 不悅無所起,
 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
 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
 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
 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
 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
 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
 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勳,
 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
 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布施,
 是則為智本,
 設捨一切塵,
 是為慧之業;
 思戒具清淨,
 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
 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
 是則為智本,
 若念淨復淨,
 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疏,
 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
 是為慧之業;
[008-0449b]
 善修謹勅業,
 是則為智本,
 於作無所作,
 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
 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
 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
 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
 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
 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
 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
 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
 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
 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
 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
 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
 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然熾,
 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
 是為慧之業;
 不瞋得盡慧,
 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
 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
 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
 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
 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
 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
 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
 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
 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
 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
 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
 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
 則能不動轉,
[008-0449c]
 是業為慧事,
 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
 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此,
 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
 諮嗟此功勳,
 佛德及光明,
 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
 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
 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
 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
 則成無放逸。」」



佛說於此智本慧業時,十方無量諸佛國土
六反震動,寶嚴高座亦復如是。於是,智積菩
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者何故十方世界
不可計會無數佛土六反震動,其虛空中所
立高座亦復如是?」


佛言:「族姓子!是智本慧業
經典要品,過去如來之所歎說。往古世時,
智積菩薩在於虛空多所持護啟問如來,佛
為解答。是故,地大震動,光明普照。」


《大哀經》智積菩薩品第二十六



爾時,有菩薩名逮分別辯,前白佛言:「智積菩
薩何故號曰為智積耶?」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
去久遠世時,有佛號名首寂如來、至真、等正
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
師,為佛、世尊。世界曰精勤,劫名阿摩勒。其
佛世界安隱快樂,眾生無患。首寂如來諸菩
薩眾四萬二千、諸聲聞眾八萬四千,皆悉恭
恪謙卑順教。其佛辯才,以方等經為諸菩薩
興百億難,歌頌悉周告諸菩薩:『汝等正士!誰
能堪任受百億難,一一解說而發遣之?』彼諸
菩薩又報佛言:『過今夜已當發遣之。』或言七
[008-0450a]
夜、或言半月、或言一月,思惟然後乃能發遣。
各各自思,白世尊義。


「時彼眾會有一菩薩,
名曰覺意,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我不起坐、
不整威儀、無所思察,於如來前令尊證明,悉
當發遣所可難誼。』時此正士適師子吼,三千
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以
此威光告地上神、四天王天、忉利天、炎天
兜率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上至魔界天、梵
天、梵身天、梵滿天、梵度著天、大梵天、光曜
天、尠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嚴淨天、尠淨
天、無量淨天、難及天、善見天、善勝天、離果
天、一善天,空慧天、識慧天、不用空慧天、有想
無想天悉來集會,諸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
不可稱計亦皆來會,及諸十方諸所千界,悉
來住立於高座前。


「時覺意菩薩見諸大眾悉
來集會,承己福力、意強霸力,及總持力、分別
辯力、無所畏力、奉佛威力,在於佛前諸眾會
中取百億難,一一諸難興百億義而發遣之,
不轉其時、不移其坐,亦不起立、不動膝脚,
所說流滑義不差錯,聞者亘然若冥覩明。
因時會中六萬人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八萬四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首寂如
來則讚之曰:『善哉善哉!』其音應時遍告三千
大千世界其地上神、上至淨身諸天之眾皆
聞其聲,悉共諮嗟:『今此菩薩乃能發遣百億
眾難,當號名之為智積也。』族姓子智,以是
之故,故曰智積。


「欲知爾時覺意菩薩豈異
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則是智積菩薩也。」


《大哀經》歎品第二十七


[008-0450b]


於是總𠢕王菩薩前白佛言:「未曾有也。世
尊!諸佛世雄乃能善決於是淳淑無上正真
之道,暢其文字不可限量,入無限誼難受
難持,解了深妙十二緣起,不能勤學亦為甚
難,其二行者無能及者。是六情難滅,坐有
所著權不能解,非是下度聲聞、緣覺地所
能逮者。


「是菩薩行印一切法,覆挍法界則以
平等,猶如虛空,無有作想、悉無所著。越所悕
望別眾生行,曉了一切報應之緣,而復頒宣
智度無極,廣修善權,奉靜寂句,逮得神通。
以等行故,入佛一門無有差特,不為若干。等
定如空,黨無等倫,等無所等。諸佛平等離於
二事,修行滅寂去諸文字,導御於義令分
別解,暢其音響於義無獲。所得等習奉行三
寶、講三脫門、度於三界、曉了三達興發自在。
譬喻定意則能建立諸佛之法,懷來佛慧饒
益一切,諸佛所歎。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及族
姓女,有能信此去來今佛如是比像、所講道
誼、無量之慧,以信樂至發無上正真道意將
護正法,聞如此比經典之要,持諷、誦讀、具為
人說,得福無底,則於如來為有反復孝順報
恩。」


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如爾所云。若族姓
子、族姓女,佛目覩見十方諸佛所現國土,滿
中七寶持用奉施如來、至真、等正覺,若復有
人持是經典,勤諷誦讀、具足講說、為眾宣傳、
慇懃精進啟受正典、懷之而行而不違斷三
寶之教,如是行者,德超乎彼不可稱限。」


於時
世尊說此誼已歎此頌曰:


「 「吾以佛眼,
 覩諸國土,
 諸如來等,
[008-0450c]
 如積紫金。
 供養如來,
 福尚尠少,
 若聞此典,
 功德乃廣。
 其有應器,
 得聽斯經,
 深奧玄妙,
 第一至真。
 已具即受,
 持諷、誦讀,
 計此功祚,
 為最上尊。
 最勝若此,
 常住於法,
 從法養生,
 不從衣、食。
 是故當奉,
 安住之法,
 則為孝順,
 報諸佛恩。」」



爾時,世尊告眾一切諸會菩薩:「誰能堪任受
是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正真道法之
護?吾滅度後,於五濁世時俗憒擾,能傳此經
使廣流布,令其正法住在久存。」


應時彼會六
萬億姟諸菩薩眾,同時舉聲而歎頌曰:


「 「吾等,世尊!
 僉共堪任,
 將護如來,
 無數億劫,
 百千那術,
 所集無上,
 正真道教,
 於後來世,
 當廣宣布。
 又復大聖,
 唯加威恩,
 建立神德,
 令此經典,
 於後末世,
 使廣流布;
 令眾生類,
 咸共奉命,
 宣令人民,
 得殖德本;
 已積德者,
 耳得逮聞。」」



於時世尊即歎頌曰:


「 「正覺言至誠,
 住於真諦法,
 以此建誠言,
 順立於斯經。
 彼於無盡哀,
 而住無極慈,
 演愍傷眾生,
 故建立斯經;
 成就功德品,
 越諸聖慧黨,
 普入諸所行,
 故建立斯經;
 降伏一切魔,
 消化諸異學,
 壞一切邪見,
 故建立斯經;
 四王天帝釋、
 梵王演布施,
[008-0451a]
 天、龍、犍沓和,
 故建立斯經;
 地神、虛空天、
 雜碎諸小天,
 見佛名所建,
 當奉持此詔;
 修於四梵行,
 四諦自莊嚴,
 將護於所部,
 故建立斯經。
 虛空無色像,
 令無色有色,
 佛之所建立,
 無能動移者。」」



於時四天王異口同音則於佛前以頌讚曰:


「 「吾等順此典,
 佛威所將護,
 子孫及眷屬,
 還逮而侍衛。
 若有受持者,
 精勤於道教,
 我等當奉事,
 四面營翼之。」」



於時天帝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 「吾等報佛恩,
 當護導師法,
 是神妙經者,
 行者得成佛。
 我等為諸佛,
 孝順報護經,
 將養如是典,
 以此奉持法。」」



於時梵三鉢天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 「其不習放逸,
 越度一切乘,
 悉從是經生,
 深奧誼殊絕。
 當捨梵天安,
 設此經所在,
 故當往聽受,
 亦當隨營護。」」



於時兜率天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 「其一生補處,
 從兜率天下,
 便當奉持此,
 佛所說經典。
 世尊!我堪任,
 棄捐天安樂,
 遊住閻浮提,
 聽說此經典。」」



於時魔子導師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 「以畢魔罪業,
 不復從害教,
[008-0451b]
 其受持此經,
 識誼而奉行。
 我當擁護此,
 如來之經典,
 令興其精進,
 普使具足獲。」」



於時魔波旬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 「吾於眾生類,
 不復為敗亂。
 其有受持此,
 攝壞眾欲塵,
 諸魔不得便;
 說此經典者,
 諸佛所建立,
 吾當將護之。」」



於是須深天子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 「諸佛之正道,
 此經悉演說,
 若有持斯經,
 則奉一切佛。
 我當執此典,
 為億數天讚,
 勸助發道意,
 聞者則遵行。」」



於是彌勒菩薩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 「若有志、有道,
 其慈不須屬,
 擁護一切法,
 自出意布施。
 吾詣兜率天,
 佛之所建立,
 如是正像經,
 當令普流布。」」



於是耆年大迦葉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 「吾等慧薄少,
 聲聞之所說,
 當任其勢力,
 執持世尊法。
 若有受持此,
 當往侍衛之,
 堪以宣辯才,
 讚之為善哉。」」



於時舍利弗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 「法猶如虛空,
 世護之所說,
 吾當將養之,
 奉敬斯正典。
 若所在方面,
 奉持如是經,
 住在於後世,
 將念一切族。」」



於時耆年大目犍連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008-0451c]


「 「世尊今現在,
 清淨諸眾生,
 以持此經典,
 察誼觀奉行。
 於百千劫中,
 終不歸惡趣,
 已授於佛決,
 得為法王子。」」



於是賢者阿難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 「我面於佛前,
 聞無數千經,
 從本未曾更,
 聞如是比經。
 今已遇此典,
 親從聖諮受,
 當令普流布,
 為求佛道者。」」



爾時,世尊諮嗟釋梵護世四天及諸天子、菩薩、
聲聞:「善哉善哉!仁等正士!汝等乃能擁
護正法,又如是比演師子吼。今我重囑於
正士等慇懃委累。其有眾人志於大乘未
得法忍,若遇如此建立經典受諷、誦讀,常
與如來而面相見,如是不久當得其決,成於
無上正真之道;若聲聞學受佛此經,當於彌
勒如來至真第一會數;若緣覺乘以此經典
持諷、誦讀,吾滅度後雖無所聞成緣覺道。」



說於此總𠢕王菩薩所問經典義時,無央
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會諸菩薩
眾立不退轉地,不可稱載諸菩薩等逮得無
所從生法忍。無限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
普遍十方,天雨眾華。


其於十方來會菩薩啟
供養佛,奉敬正典普及一切寶嚴高座,化作
寶華而俱舉聲宣暢功德:「吾等善利獲無極
慶,身自親近得至於此,逮聞如是決疑經典,
當令世尊釋迦文尼延命久壽長存於世,使
此經典在閻浮提永普流布。其比丘、比丘
尼、童士、童女受持如此比像經者,是等亦令
[008-0452a]
當蒙擁護,亦使長壽,常以弘恩加益眾生悉
緣得度。」


《大哀經》囑累品第二十八



於是總𠢕王菩薩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
尊善分別說此經典義,所演微妙其辭粲
麗,菩薩元首所當行者,降制一切諸魔異學,
方便隨時導御諸典,而復悅可得眾生心,出
生一切諸乘之行,悉入如來無極功勳,親具
諸願顯現大道。是經典者所名為何?云何奉
行?」


佛告總𠢕王菩薩:「是經號『如來大哀』,佛
所宣教當奉持之,聞如來善莂未曾虛妄當
奉持之。」


佛說如是,總𠢕王菩薩、十方世界來
會開士、諸大弟子、釋梵四王、天、龍、鬼神、犍沓
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
童士、童女,一切眾會諸天世人,聞佛所說
莫不歡喜。
《大哀經》卷第八